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古建园林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现代设计理论的发展与特点
现代设计理论最初起源于西方国家,法国印象主义学派认为物体是由具体的形状组成的轮廓构成。1925年以后,随着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艺术设计开始进入现代设计课程中去,现代设计理论开始进一步得到延伸和拓展。进入20世纪后半期以后,现代科技开始在现代设计理论中广泛应用,并提出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把点、线、面全面系统结合。现代设计理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具有广泛的系统性,它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兼顾系统的各个要素,达到整体的融合性效应。第二,强调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强调把特殊的地形与景观设计融为一体。第三、综合应用现代设计理念和现代科技技术,使得多种设计理念和现代科技技术的广泛结合。
1.2古代园林特点
1.2.1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
中国古建园林建设源于审美艺术的环境而产生,强调自然与景观的天然和谐,浑然一体。在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中一直秉奉“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我国古代的苏州四大园林中就可以体现出以人为本、自然生态以及整体性的巧妙结合,完全渗透着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和古典哲学理念。
1.2.2园林布局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实际
古建园林建设应该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风土人情相适应。我国北方园林主要以北京的皇家园林为主,讲究大气和权利的张扬位置,显示帝王的尊贵和至高无上的权利。而我国南方以私家园林为主体,主要以风景秀丽、园林典雅为主体,强调我国古典哲学的主次分明、天人合一的思想。
1.2.3造林设计手法
中国古建园林设计手法主要以山、水、花木、景观、画为要素。在整个园林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把这些素材进行巧妙的结合,创造出美的景观效果。通过山水的交融、花木、景观的衬托以及画的点缀,形成了空间效果在视觉上的美的感受,达到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不断追求与自然合为一体的浑然天成,显现出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园林意境。
2现代设计理论在古建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1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古建园林设计中的优势
计算机在中国古建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开始于20世纪末期,到目前位置仅有十几年的历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但是它为古建园林设计提供了创新和飞速发展的平台,在古建园林设计中立刻得到高度的重视并且效果明显,成绩卓越。由于以现代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具有传播快、精密度好、快捷方便、效果较好、效率较高,而且补充、完善和修改教方便。比如pro/e软件三维立体设计,其内容涵盖了三维模拟设计、分析计算、动态模拟与仿真,同传统的二维CDA计算机设计软件相比,功能更加强大、直观效果更加理想、立体效果更强、设计切合面更加优化,使得设计者能以更真实和直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另外对模型进行后续的分析和处理也提供了极大方便。如果用手工进行古建园林设计同pro/e三维软件绘制相比差距较大,可谓是天壤之别。用pro/e软件进行古建建设三维立体直观效果达到最佳,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实时修改这些参数的设置,实现古建景观特征的修改和再生,而不需要重新绘制图形,从而大大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2.2信息化、智能化体现古建园林设计的未来
关键词:古建筑:古典园林:园林设计:建筑美学;修葺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5-0146-03
1 引言
我国的古代建筑,不仅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恃色,使建筑具有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表现力,而且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使建筑物具有了优美的外观形象,以至于在中国古代筑各个方面的特点形成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人对山水的爱好十分深厚,对自然山水的追求由来已久。她们不仅要在居住生活中体现自然,而且还要在作为生活境域的园林里去体现自然。因此,寄情山水、亲近自然,成了他们生活中所追求的首选。因此,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或直接加以利用,或叠山引水,将厅、堂、亭、榭等古建筑与山石融为一体,戎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并非对自然山水的机械模仿,而是有意识的加以改造、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高度概括的自然。在一定的空间内创造出一个精炼却不失自然的环境,将片段美和人文美巧妙的结合起来。
到了现代,由于时代的变迁,技术的发展,建造园林的社会环境、造园目的和所服务的人群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深层次的挖掘其美学价值、表现手法,如何让古典美学与现代创作紧密结合,发挥古建筑的美学、文化价值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2 项目概况
邵阳市双清公园古为“双清揽胜”,始建于宋代,园位居资水、邵水汇合处而得名,院内亭阁相映、怪石嶙峋,曲径通幽,具古典园林风韵,自古为“宝庆十二景”之首,现占地面积约4.3hm2(64.41亩)。
1956年公园始建时,占地约2.1hm2(31.4亩)。将关圣殿及周边景观置入其中。全园亭阁相映、怪石磷岣、曲径通幽,其中亭外亭、关圣殿、砥柱矶、双济亭、飞来石等景观尤为有名。1978年重修时,增建双环门、双清亭、入胜门、又~村、犀牛池等。1985年,修葺关圣殿,塑关公诸神像及壁画,改偏殿为观音殿。
2007年,为弘扬邵阳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创造更好的城市宜居环境,对双清公园的古建筑进行修葺保护,并扩充了一些景点。
3 古建筑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作用分析
双清公园中的古建筑作为一种人文景观,与构成园林的其他要素山、水、植物等所组成的自然景观有机地结合统一,构成了古典园林的整体景观。园林及古建筑及其布局的多样性形成了园林空间内要素组合的多姿多彩:园林建筑错落有致,迂回曲折的布置,使园林景中有景,园中有园,扩大和丰富了园林空问。从双清公园的古典园林布局可窥见一斑,见图1。
3.1 双清公园古建筑形成的特色探析
双清公园主要的古建筑主要包括双环门、双清亭、亭外亭、关圣殿、娘娘庙等十多处,经多次修葺,大多保存完好,见下图2、图3。
其风格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公园的古代建筑群主要是通过建筑群体来表现博大与壮观,各种宫殿、寺庙、亭园、书屋等建筑群体向地面四处作有序的铺开,具有典型的中国古典园林特征。且建筑的群体组合有其规律性,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一般为长方形,单纯而规整),然后根据各类建筑不同的功能需要,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合成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建筑群体。如双环门旁的双济亭一双清亭――关圣殿一亭外亭,这种看似散漫的单体却在平面上相互关联,独个成景,群体也成景。
2)采用对称布局,依江临水,形成层层庭院,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我国古代建筑的庭院和组群的布局原则,不仅富有封建伦理文化的特色,还与中国人的崇中、从中、尊中的民族意识有关,它总是沿着一条中轴线(多以纵轴为主,也有纵横轴都为主的)、采取均衡对称的方式来布局,具有中轴线布局意识、观念特征的建筑,在中国古代随处可见。这种以中轴线为主要标志的、平面对称性格局的古建筑空间布局,也是区别于西方建筑的特征之一。双清公园滨水临江,雾江揽胜,亭外有亭,水天一色,建筑群层层叠落,对称均匀,与树木相互映衬,具有鲜明的江南古典园林特色。
3)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双清公园作为地方名胜,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除流下了许多名人的足迹之外,也留下了后人广为传诵的名人佳句,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是本地区的文化瑰宝,应加以保护颂扬和传承。
3.2 中西方古典园林的特点对比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双清公园无疑是具江南特色的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滋生在东方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受绘画、诗歌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影响,见图4。
中国许多园林都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经营的。这就使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浓厚的感彩。特别是山水画所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对中国园林影响深远。这种原则是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而获得的,它出自心灵,不是以“理性”为基础,完全是作者感情的倾注,表现了中国对美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中国古代受儒、道、佛三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塑造出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昧,浪漫飘逸的风度和质朴无华的气质。
“天人合一”
“师法自然”正是造就中国园林独特风格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中国的传统是文人造园,因而中国园林是与山水画、田园诗相生相长,从开始就十分重视神思和韵味。它注入了人的主观感受,虽不酷似自然原貌,但却更传神、更具艺术感染力。这种意境经常借匾联题诗来破题,并综合运用一切可以影响人感官的因素获得诗的意境美。
以双清公园的“亭外亭”为例,见图5a、5b。亭外亭位于砥柱矶顶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宝庆知府郑之侨始建。因位于诸亭之外及南宋林升《题临安邸》始诗“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启发而得名。亭外亭为八柱、双层、木结构重檐四方亭。亭高10.9m,外四柱支承底层飞檐,底层高3.6m,面积51m2,周边设木花格护栏,屋面板上坐石灰砂浆,覆小青瓦,白灰纹脊,贴兰花碎瓷片。飞檐桥角,檐枋下卷板后收,卷筋分格,朱柱黛瓦,更显典雅秀丽,具有典型的地域风格特色。曾引来无数文人墨客赞美的诗篇和对联,“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就是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因此可以看出,古代建筑与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学、戏剧、山水绘画与园林艺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现代西方风景园林设计也受西方古典主义园林的影响,欧洲的建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艺术也深深影响现代园林设计,因此,欧洲几何式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
中西方这两种园林艺术各有千秋,它们之间仅是风格不同,各自所走的路不同,它们没有高低之分。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相互之间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并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现代风景园林设计。
3.3 以吉建筑为主景的古典园林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作用和启示
中国人的生存哲学决定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已沿袭数千年,并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潜意识里支配着我们的生活。中国人喜欢在自然中聆听天籁,在性情中享受人生。因此,在当代的造园活动中要认真研究这种哲学思想,把握住其中的精髓,并加以应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3.3.1 “天人合一”和生态艺术
我国当前这个时代可称为环境时代或生态时代。人们重视生态艺术,重视创作和研究生态艺术。而中国古典园林正是最具典范性的生态艺术,最能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精神和东方生存智慧的生态艺术。它虽然产生和发展于古代,却能对未来产生极大的启示作用。“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所在,它包括造园艺术和技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不只反映在表面的形式和艺术上,更体现在它的造园施工技术上。如果只是看到园林艺术美的一面,而不去深思其让园林的艺术美生生不息,生机盎然的施工方法,那么这种“合一”只能是肤浅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现代园林中也经常使用石子铺地,而且图案可以完全与古典园林一样,但在铺石子之前要用水泥铺底来粘合石子。只这一小小做法就是严重违反自然的,它使雨水无法回流到土壤,从而导致自然界中的一个生态环节中断。因此,我们应该从中国古典园林中学习最自然的施工方法,让园林不仅美,而且能够美得长久、自然,真正让人与自然平等、和谐。
3.3.2 对意境追求的启示与借鉴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美学。所谓意境,即“寄情寓物”,情由景生,景由心造,让游者在体察感受中从身人心人情,提高到深层次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这种建立在内心境界基础上的“心物感应”的审美价值,正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审美心理结构的反映。虽都是山石花木、小桥流水、亭台楼榭,由于序列组织,空间布局,细节设计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风格:有的雄伟庄重,有的幽雅清秀;有的明快,有的深幽,各有各的个性美。
园林的意境美不仅在于其个体景物的美,而且在于其整体的布局与规划,以及不同景物的形态、材质、色彩的对比与协调,加上气候的变化、人及植物气息的融入,组合成有起有落的空间乐章,以及看似不经意的一堵墙、一洞窗都能引起人对空间无限的遐思,让游者的情感寄托于此。意境美足以人的感受为中心而创作的,这就要求设计者尊重人的需求、人的行为、人的心理,更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因此,双清公园扩改工程园林景观设计除了充分应用古建筑来表现其古典园林的特色,也积极应用现代生态园林及景观生态学设计方法,在植物配置和选择上注重乔灌木的混植、植物季相色叶木搭配及物种的多样性,运用各种艺术形式的通感和形式美法则创造出不同的园林特色美。
4 双清公园古建筑的修葺保护及开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建筑和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设计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内容上把握其精髓,不仅是在设计上可以参考借鉴,也可在实践中保护和应用。鉴于古建筑极强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以及珍稀性、不可修复制等特点,对古建筑的修葺保护已刻不容缓。
双清公园扩改工程与2008年4月正式开工,于2009年5月竣工,历时1年多,这次扩该工程征地约4,62hm2(68.27亩),还新增加了洄澜书屋、亲水平台等景点,并在道路,灯光照明、休闲健身设施等方面进行了扩充。公园现为开放式公园,分为文化保护区、山林游憩区和休闲活动区,免费向所有游人开放。
其古建筑的修葺和保护以“修旧如旧”为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木结构损坏程度的勘查:在对损坏的木结构处理之前,有必要先对它的损坏程度进行判断。古建筑木结构材质状况勘查已经有了十几种无损和微创检测技术,但考虑到现场的实际情况,一般进行了表面观察。
2)古建筑木结构的修葺:对油漆脱落、轻微腐朽(虫蚀)构件,先将构件表面原油漆铲掉,对腐朽部分根据腐朽程度采用削除或砂纸砂除,基层清理干净后,再批腻子,用喷雾器将桐油喷涂6遍(一般2-3遍,考虑到该木构件临水易腐,且喷淋法药液损失大,增加到6遍,局部再人工涂刷)。每遍喷涂后均用塑料薄膜覆盖。避免药液蒸发,每次喷涂均要待木构件表面稍干后进行,最后刷本色树脂清漆4遍。较严重的采用挖补法和包镶法进行修葺处理。
3)古建筑彩画的修复:双清公园的古建筑彩画的修复主要采用明代、清代官式彩画的修复方式进行,追求艺术上的逼真和真实性。
修葺一新的双清公园已成为湘中地区极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名片,历史文化是其灵魂,因此,可在保护中开发其文化、观光、旅游价值,从而使古代建筑在现代城市风景园林景观中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古建筑的应用与开发是许多现代历史文化城市面临的课题,是开发还是保护面临许多现实难题,笔者认为,只要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再保护”的原则,并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加以应用和挖掘,使其历久弥新,为城市的未来发展积蓄更强的底蕴和能量。
参考文献:
[1]彭巧,傅德亮,徐剑锋,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J]_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1.
[2]刘海燕,吕文明,论中国园林文化的和合精神[J].华中建筑,2006,27.
[3]居阅时,弦外之音一中国建筑园林文化象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是建筑学(古建修缮与保护)专业的基础课,建筑尤其是中国的古建筑自古与园林环境联系紧密,因此,该课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建筑保护的内涵和外延。对课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设计题目等的分析,有助于教师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完善地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设计,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究、体会、继承和发展中国的古典园林文化。
关键词:
建筑学(古建修缮与保护)专业;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建筑自古以来就与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的园林与建筑是并行发展的,上自帝王的宫殿与苑囿,下至官僚富豪、文人名士的住宅与私园,建筑与园林在建造的过程中都是统一考虑的,尤其是中国的古建筑,蕴含着先人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因此,古建修缮与保护方向的学生非常有必要学习和掌握园林景观尤其是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但该专业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只有建筑学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知识,缺乏园林设计的基本知识。学生如何在短短的课时内掌握并且能够运用园林设计方法和要素设计传统园林景观,是古典园林设计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的
教师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知识和流程,掌握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并能够进行中小规模的古典园林设计。此外,教师要求学生在设计的同时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准确地将调研、分析语言转化为图面语言,二是如何将现代景观的设计语言用传统园林的要素表达出来,三是如何在满足现代园林空间功能的同时体现传统园林文化的意境和内涵。
(二)教学内容
理论课程首先讲授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要素与方法、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其次讲授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构图和意境。实践课程主要安排两个作业,第一个是场地调研,第二个是具体设计,这可以加深学生对古典园林设计及表达方法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希望通过作业使学生能够将现场调研和设计构思很好地转化为设计语言,并且能够将现代园林空间功能与传统园林设计要素相结合,扩大建筑设计的视野、宽度和深度。
(三)教学方式和流程
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理论与实践各12个课时。理论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要素和作用、造景与意境营造、构思要点。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4个课时,以三或四人一组进行调研,讲解对场地的理解和感悟,随后由全班学生与教师一起分析和点评;第二阶段4个课时,个人对场地进行深入构思并绘制平面草图,以调研现状为基础,深入绘制平面草图;第三阶段4个课时,深化草图,完成设计图纸。
二、实践课程题目设计
(一)题目设定
设计题目对场地、面积及设计背景进行限定,设计成果统一为A3大小的装订文本。设计基地主要选择南阳市白河的小岛——月亮岛,四周临水,要求学生在基地内部自行选择1~2hm2的用地设计汉代背景的古典园林。该处是南阳市公园用地,既要满足现代公园的空间功能需求,又要体现园林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
(二)设计成果要求
总体设计要求学生利用该基址使之形成一处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恬淡雅致的意境的古典园林式休闲空间,运用古典园林设计方法组织建筑、绿化、道路、山水元素,创造美景宜人的游赏环境,营造独具匠心的园林意境。设计成果要求包括总平面图(比例自定)、设计分析图、总体剖面图、整体鸟瞰图、局部透视图若干及各项设计说明。
三、教学成果分析
(一)学生加深了对调研分析语言与设计语言的转化能力的理解
对于场地的调研分析是整个古典园林设计的基础工作,也是整个场地设计构思的关键。对于场地的现状、历史背景以及人文背景等的分析,学生能够从场地的背景出发进行园林空间布局。比如,一个学生的场地调研从现状要素的分析出发,确定场地的出入口以及场地的基本空间结构,从而确定场地的构思和基本布局。
(二)学生加强了对现代景观的空间功能与古典园林设计要素的转换能力的理解
学生设计的场地不同于传统的私家园林,学生在设计中要体现现代公园的基本功能需求,同时体现传统园林的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在有限的空间里,综合运用了多种设计手法,完美地完成了由物质空间的拓展到意境空间的联想升华,这些设计手法看似传统,实则与当代环境心理学、现代设计基本原理等并不相悖。因此,在整个古典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习用传统园林的设计要素表达现代园林的空间功能。
(三)学生对古典园林与诗词书画等关系的理解和感悟提升
古典园林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同时与当时的诗词书画相互影响。诗文题咏与某些景象相结合,被组织到景象之中,点出景象的精粹所在,阐明景象的思想、情趣,促使景象升华到精神的高度,从而成为园林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通过设计,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悟古典园林与诗词书画等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许多学生用题词或者景点题名来深化意境,比如,清音阁、正凝堂、致远斋、经畲书屋、珠箔舫等。
(四)学生加深了对古典园林空间造景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古典园林景观要素种类丰富,排列多样,看似表现出自由随意的风格,但实际上古典园林空间逻辑清晰,体现出有序的空间脉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设计加深对古典园林造景手法的理解和运用,通过模型感知、剖面表现等体会所设计的园林空间布局和竖向空间表现,同时进一步通过细部空间的设计和表现,学生掌握了园林空间从大到小的转化和设计,进一步掌握了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的运用和相互组织的方式。
四、结语
在古典园林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基本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生也在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设计中对古典园林设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但是在教学中也出现很多问题,如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现状场地条件,对于场地内部的建筑、道路等尺度把握不准,在设计中暴露出对该课程知识储备明显不足等。结合课程中的具体问题,笔者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以期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更加完善地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设计,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究、体会、继承和发展中国的古典园林文化。
作者:赵瑞 王婷婷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关键词:古典园林;美学;园林景观;现代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5-0029-02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特点
我国的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我国的周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利用自然的山水、树木进行的造园活动。受神话故事的影响,周文王建造了中国古代园林的雏形――囿。在囿内挖瑶池筑高台,供帝王将相们享乐。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开始有了自然山水的萌芽,而到了秦汉时期则出现了宫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造了滨临渭水的阿房宫,“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开创了“一池三山”的园林景观形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园林返扑归真,开始挖掘自然的美,并且私家园林逐渐增多,园林不再仅仅是达官们狩猎、娱乐的场所。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强大的时期,经济恢复发展,文学艺术蓬蓬勃勃,多民族之间文化也得到了交流,在这样的政治、经济、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园林设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山水寄情,向往和追求自然山水之美,这种山水审美观念深深地影响中国古典园林的建设。明清两代,由于政治经济处于稳定的状态,人们开始注重精神追求,园林既继承了前代的文化特色,又融合了这一时期的风流雅致。现今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2 我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我国古典园林中耐人寻味的园林境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成就的。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典建筑和园林设计,天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合一代表人与自然本是同根同源的,不可分割。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主张天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其意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有序的整体。先贤的天人之一观,具有天然的美学品格。它启示于人的真、美、善的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而正是这种思想开启了崇尚自然、追求质朴之美的设计行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群体美、环境美、自然美的三者合一,也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之美,体现了设计美学思想的深厚文化底蕴。
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借助于假山、奇石、幽径、流水营造出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境界。园林中的建筑物常见有亭、台、楼、榭、阁等,房屋之间用长廊贯通,假山、石头、流水则配合建筑物组成富于韵律美的园景。和西方园林不同的是,中国园林设计含蓄抒情,它不像西方园林一目了然,而是以曲为贵,强调移步换景之妙。园林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景中带画,耐人寻味,平静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收敛,无论是大园子还是小园子,都变化无穷,各有特色。
3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的借鉴
3.1 学习古典园林的自然观
传统园林的精髓在于以再现自然山水为设计的基本原则,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在充分运用自然要素造景的布局中形成静态与动态空间布局:小桥流水、叠石飞瀑、三面荷花、四面垂柳等;营造出有形或无形的空间性格:花影,花香,虫鸣等。这些都是在广博的自然画卷中经过高度的概括与升华,形成的“高山流水,鸟语花香”的佳境。这种对自然景观的浓缩与创造,恰恰是“人化的自然”,它融会了创作的个人情趣,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文人山水园”的精华。我们会感受到中国古代园林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随着全球城市化迅猛发展,大量土地、风景资源被破坏和浪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作为设计工作者不能仅仅从园林形式上来审视“天人合一”的思想,并要从理性、科学的观点来审视。具体来说,比如园林中乔、灌、草的配比是否合理,是否更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园林绿地是否真正能满足基本生态功能,园林的道路广场设置是否比例得当等等这些都要进行理性分析。
3.2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
自然始终是园林创作的素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典造园以自然山水为创作摹本,造园者通过对自然的感受,取自然美之精华于园林中,成就了无数美景名园。因此,深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应是园林创作设计的基本源泉。师法自然的过程就是设计者将自己对自然美的亲身体验加以浓缩概括,提炼典型后再用自然元素表达出来分享给大家的过程。大千世界又是景象万千,日月光影,山形水貌,花草树木都是园林景观的重要元素,它们在自然界中千姿百态存在着,可以让我们尽情观赏。园林设计师应当广游天下美景,多接触真自然山水,多搜集积累景观素材,进而更好地总结它们美的本质,才能把它们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放到设计作品中。
3.3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设计技巧
3.3.1 因地制宜地营造适宜的景观类型
由于园址地理位置和邻借条件的不同,园之主题、内容往往亦有所差异。如苏州之沧浪亭,地处苏州城南,地偏近郊,据苏舜钦《沧浪亭记》所述:“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基于这段对环境的论述,可知沧浪亭的门前一带溪水,水南古树葱郁和杂花修竹为胜,故人门以桥通园,或自城内荡小舟而往。特别是外向取景以水为主题,用沧浪之水清浊的典故,寓意造园者的情趣。
许多现代设计师都把场地的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通过借景形成园林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或把周围的地域性景观类型引入园林,这与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3.3.2 情景境交融的设计技巧
景。一座园林是由许多景点组成,而各景点均可含各自意境。这种体现意境的景,除了构成景的要素――建筑,山石等,往往还与诗画艺术相称。景物所表达的境界,通过精神诗句来点睛,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意象完整的景。如拙政园西部“与谁同坐轩”、“清风、明月、我”均取自宋代文人苏轼“与谁同坐”的诗句表达造园者的清高。
境。景与境是园林造景中不同的两个空间范畴。景是实物,空间由建筑、山石等所构筑而成,是有形的、有尺度、给人直接感知的空间,而境是景所带来的思想空间,是无形的、无尺度的、由景而产生的想象空间。古典园林往往是通过模仿而感悟到有限的空间达到咫尺山林的感觉,如网师园水面小,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它的实际情况,水面聚而不分,仅在东南和西北伸出水湾小涧,黄石池岸叠石处理成穴状,却能造成源头深远,使你感到水面与外界宽广的河流山涧相连,无形中扩大水面界线,给人余意不尽的印象。
情。情是由景作用于人,人感悟到境,由此而引起人的心情思绪的变化。精彩的园林景物构成景外之境,而通过这种境对人的感化感知而产生情,这就是情景交融。
园林景物对游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的眼、鼻、耳三个感官上。作用于眼睛的主要为景物的外形,空间比例、尺度、色彩、明暗这些方面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主要部分,如咫尺山林、小中见大、欲扬先抑等效果;作用于鼻的,则表现为植物芬香,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说得是梅花的香味;作用于耳的信息,则反应在园林中不同的景观上,如拙政园的“听雨轩”,轩外下雨,雨滴落在芭蕉上的声音;“松风亭”利用风入松间,发出沙沙松涛声,感受宁静,这些由景物的外形而产生对景物的意境的感悟。
4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从造园手法还是从文化特征上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很丰富的。我们在学习、借鉴时,要结合现代景观的各种因素,以现代园林景观发展为基础,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空间,创造出富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景观艺术。
参考文献:
[1] 陈六汀,梁 梅.景观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关键词:园林建筑;古典;现代;协调
中图分类号:U415·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3383(2009)06-0178-01
提起园林建筑,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造园活动,文化传统的差异造就了不同艺术风格的园林建筑,但其中最具典型风格的两种园林,即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都有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其造园理念、建筑风格对从古到今的造园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两种园林的典型还适合现代园林吗?答案是否定的,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局限性和优势,不能盲目地追捧和摒弃,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怎样在两种造园风格中协调统一、借鉴得当,以适应现代园林的需要,是园林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1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思考
在众多形式和风格迥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古典园林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从而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而独辟蹊径,先后对日本园林和欧洲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园林之母。在建筑上,大型建筑并不意味着庞然大物,而是一系列的虚实相间的庭院与由“间”组成的“幢”沿着某种轴线关系而组成的层层渐“进”(每进入一个庭院就称为一“进”)的建筑群。建筑设计中既要设计“实”,也要设计“虚”。这种虚实相间的层层渐进,充分体现了中国空间概念中“有无相生”的审美思想,气势恢宏的北京故宫是如此,江南水乡一些典型的民居也是如此。
中国园林建筑还特别重视建筑单体之间、局部与全局之间、建筑与环境之间所构成的美。每个单体只是作为总体的一部分而存在。例如,祈年殿也只有在松柏浓郁的环境中才有生命,太和殿只有在紫金城的森严氛围中才能造成一种神圣的气势;藏于深山中的古寺,深山因与古寺融为一体而变得更加神秘,古寺因深山的渲染衬托变得更加清净,给人以超凡脱俗兼具宁静之美的审美感受。
但近些年来,在中国大地产生了效仿西方园林的众多实例,这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的私家园林,都是由高高的围墙封闭,供少数人游玩居住的。都是私人园林的范畴,一般的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这便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封闭性和私密性。而现代园林服务的主要人群是普通的大众,这便要求现代的园林具有开敞性和大众性。古典园林与现实的大众需求产生了矛盾,而这一需求恰能被开放几何形划分的西方园林所满足,从而造成近现代营造西方园林的狂潮。中国古典园林的服务人群和内向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2对西方园林建筑的思考
与追求自然美的中国园林不同,西方古典园林以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方正正,一切以人工创造为特点。虽然现代西方园林不再有修剪整齐的树木,但还是保持了古典园林中的以大几何图案划分地域,重在人工创造的特点。欧洲人重视形式逻辑,重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园林建筑中这种明确的逻辑概念与因果关系也体现得十分清楚。如西方古典建筑中,将建筑的造型分解为可以理解的各种几何形体,并将它们符合逻辑地组合在一起。绝大多数的西方古典建筑都可以分解成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在这些形体中,方就是方,圆就是圆,任何形体几乎都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欧洲人喜欢在一些宗教建筑上饰以壁画:因为飞鸟都有一对翅膀,所以壁画上的能飞的小天使就合乎情理地安上一对翅膀,完全合乎形式逻辑的因果关系。现代的西方园林大的几何图形的广场形式确实可以满足普通人群的健身娱乐要求,但在中国很多地方机械效仿,生搬硬套,这种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必定会产生一些没有生命的景观垃圾。而且西方园林设计过于平面化,人们往往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但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在夏日的骄阳下,人们穿越广场匆匆行走,根本无暇顾及满目平整的花花草草。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设计思想过于苍白,一味追求形式美,抛弃了实用功能和延承历史文化的本质要素,只能是苍白而无生命的。
3中西方园林建筑应协调统一、借鉴得当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园林两个不同源的园林在现代园林的需求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把这两种类型的园林进行优化重组,最终达到人性化现代园林的融合。
首先,中国园林建筑崇尚“自然”,从老庄崇尚自然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亿万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协调,利用起来既省力又有丰富的自然情趣。但现在事实上由于人们无限制地开垦、开采、修建工程,现在的城市及郊区已经很少保存着原有的自然地形了。而中国的国情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允许我们在什么地点、什么城市都建设成本过大的、占地无节制的园林。
我们不仅要关注园林建筑建造的经济成本,更要关注今后使用中的经济成本以及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就生态成本来讲,今天对环境的污染以后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去治理,所以也就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园林建筑的模式了。
而对西方园林建筑而言,过于人工雕琢且营地铺装占有很大面积,内涵建设比较苍白,这一点有目共睹,中国园林可以给予很好地修正和完善。可以把中国园林中师法自然,多以植物造景为主运用到现代的大广场式的西方园林中去,把人性需求落到实处,做到使人可停、可赏、可游、可憩,环境自然舒适。西方园林不仅要在设计中运用中国园林的自然手法,在实际工程的场地改造中也应注意因地制宜。
关键词:苏州园林;围合空间;天人合一;设计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50-2
苏州园林作为江南私家园林的典范,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其设计融入了士大夫中庸的处世态度和寄情山水的情怀。围合空间中建筑、山水、植物的配置体现了“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以小见大、曲径通幽,突出表现了苏州园林围合空间的“精而合宜”的空间美。
一、“天人合一”的围合空间思想
苏州园林围合空间设计反映的是天人合一的精神世界。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1]此为天人合一。从自然界角度看,“天人合一”就建造方面概括起来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状态。古人在建设自己的宅院上以因地制宜,师法自然,尽可能少的去破坏自然为原则,取山水自然之美来美化自己的居所。明代计成所著《园冶》中提到:“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小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2]“基势”是在园林地势等自然条件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和造园。可见,苏州园林中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因势而建的。苏州园林体现中庸思想的设计有园林的入口设计,门的尺度窄小,与园林空间形成鲜明对比,略去奢华装饰。此外,苏州园林中留园的围墙设计以素雅的粉墙黛瓦围合空间,以低调的态势呈现出来。
二、“师法自然”的围合空间理念
从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看,园林的设计是从自然中提取元素,使自然趋于完美,师法自然是园林遵循的法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造园者师法自然的最高境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崇尚的自然,既蕴含着老庄“道法自然”的命题,又寓意着儒家“自然比德”观的思想。[3]园中用自然界山水的形象比喻人的德行。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贯穿苏州园林设计建造之中,造园看似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从园林空间布局方面看,其整体布局突出自然曲线,回避中轴对称布局。从园林植物配置方面,讲究自然美,乔木灌木花草姿态遒劲,线条柔和,与建筑、山水融为一体,整体形态如自然山林中的大小、疏密、色彩。如假山讲究透漏皱瘦,体现山石受时间考验和自然力侵蚀的结果,让人触景生情,产生对宇宙、自然、人生的联想。
三、“以小见大”的围合空间表达
苏州园林在园林布局中以小见大,疏密有致,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层次丰富多变的空间。在这“壶中天地”中追求一种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在有限的空间将景象无限地拓展和延伸。当园子被分割成多个主题景致时,游人循序而去,感到空间时放时收,有曲有直,不知其尽端之所在而倍觉其大,于是园子越割越大,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4]苏州园林设计山水为“一卷代山,一勺代水”。“山”不在高,却以小见大,叠石成峻秀峰峦,土堆成山,表现林木郁葱,登山路则曲折多变。一勺之水,很小的水池形成湖泊的样子。从苏州园林的整体围合空间看,网师园是以小见大的典范,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评价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行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柳子厚所谓‘奥如旷如’者,殆兼得之矣。”其中小院回廊,迂徐曲折,咫尺山林尽显园中。
四、“返璞归真”的围合空间审美境界
苏州园林追求的是返璞归真的艺术审美境界,这种境界的表达归根是对自然界的模拟,自然界的真美在曲,在宛自天开。苏州园林贵在其“曲径通幽”,每走一步都会蕴含着对下一处景致的无限期待。陈从周曾把中国园林的审美观总结为“静观”、“动观”两种方式:“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5]苏州园林中“曲”的体现在园中各个角落,在这封闭的围合空间有了“曲径”,使园中景色含蓄蕴藉,这壶中天地也因“曲径”变宽阔,一勺之水有深处,令人感觉园林空间很大,而实际面积不大。简单的“直径”使空间变化小,而“曲径”则带来空间的变化,使空间形成对比,显出抑扬顿挫的韵律感。也只有在较小的空间范围才能突出“曲径”的作用,人在园中游走,柳暗花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豁然开朗,曲线的优美和流动美就在园中曲径体现,在曲径中实现步移景异。此外,园林围合空间追求的返璞归真的境界还表现在反对雕琢的痕迹,主张人工与自然浑然一体。
五、结语
苏州园林是旧时士人的隐居居所,是古代画家、文人和匠师的杰作。园林在朴素的空间内囊括雅致的锦绣山河。园林围合空间中深厚的文化积淀能陶冶人的性情,升华人格情操,鉴赏者需细心品味空间中体现的思想文化内涵,才能领会设计的精妙。
参考文献:
[1]尹振海,王荣民.庄子:超脱人生[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146.
[2]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56.
[3]项锡黔.师法自然 化境为情――论中国古典园林的内在精神[J].艺术设计史论,2006,(06):42-43.
[4]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三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497.
[5] 陈从周.说园・园韵[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18.
关键词:内蒙古中部地区 园林建设 绿地养护 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步伐令世界瞩目和震撼,但生态环境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面对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日益尖锐的严峻形势,以次生环境为基础而营建的园林景观深受公众接受和赞赏。随着快速的城市化,以及对城市中自然生态过程的忽视,导致城市绿色空间被大量挤占,人们的生活方式面临健康危机。园林在提高民众生活质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城市绿化升级改造工程取得的成就以及事后的绿地养护管理,保护绿化成果方面更引起政府和绿化工作者的思考。
1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我国城市园林建设基础条件迥异不同,南北方立地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南方比较适合园林植物生长,但病虫害影响也相应比较严重。而北方地区园林植物生长条件较差,这些引进树种在管护和适应性方面都表现出与干旱城市的不协调性和不合理性,从而给日后的养护管理带来了很多难题。因此,做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城市园林绿地养护相辅相成,和谐统一,提高养护管理水平至关重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我们提倡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城市园林绿地养护中,我们遵循一级养护标准,出发点都是想把我们的城市建设美、管理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设计、建设、养护之间还是有脱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提档升级,往往注重追求高水平设计,在审核等方面长官意识比较重,专家学者会审意识有所淡薄,往往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出现“拍脑门”现象,突发奇想,看着哪种植物好看就上哪种植物。还有,请一些非当地的设计人员,设计一些很好但不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就会出现几年的工程还未结束或刚交工,结果花草树木死亡不少的现象。甚至有好多地区急于提高城市景观建设速度,大面积移栽大规格或特大规格树木,在没有掌握特有的技术规程的情况下盲目行动,结果造成树木成活率低的局面,即造成其他落后地区生态的破坏又给当地经济带来损失,得不偿失。综上所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应在遵循规划和标准的同时便于以后的养护管理,还要适地适树,遵循自然规律,循序渐进种植一些生长稳定、健壮级美观又有利于当地生态良性发展的植物。
2 城市绿地养护管理
2.1 目前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情况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化推进,各级城市园林建设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大中型城市基本上做到了城市发展到哪里,项目落地到哪里,基础设施建设、园林绿化建设就延伸到哪里。大量的工程建设结束交工后就会进入园林养护阶段,无形中就会面临着巨大的养护工作。在园林绿化工作中,众所周知,“三分建,七分管”,因此,绿地养护管理尤为重要。我国由于绿地建设、养护管理基础薄弱,没有先进的国际经验可借鉴,所以,在不断摸索总结中提高,形成了现有的一些管理模式,同时按照国家及地方的一级绿地养护管理标准开展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①绿地在建设中存在植物配置不合理,“乔、灌、花、草”的比例不协调,有色景观树种比例不足;②绿地植株分布过密,影响通风、透光,不利于植物生长;③绿地植株太稀,难以形成气势;④对病虫害防治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不能实现科学防治,乱用药现象较严重;⑤植物修剪、梳枝、清理等工作不及时、不到位,影响美观效果;⑥树木的根部萌蘖、徒长枝、老枝等修剪不及时,影响树木生长和美观;⑦人们保护城市设施的意识淡薄,人为破坏严重;⑧绿地养护人员缺乏应有的技能,技术工人有限,使养护质量得不到保障。⑨社会化管理造成养护承包单位以获得最大利益为目的,千方百计降低养护成本的局面,园林机械严重不足和缺乏,养护人员不足且人员流动性大,养护工人技术水平低,遇到突发事件不能及时解决。⑩养护考评办法比较死板,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养护管理没有做到“精细化“,管理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到位,不能落实长效机制,更不能达到养护标准。■浇冻水,草坪梳根打孔、除杂草及个别树木防冻措施做不到位等致使一些花草树木第二年春天不能返青。■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养护费用远远低于当地造价定额和市场价,好的专业队伍和人员进不来,园林工人的工资较低,导致养护水平低下。■对园林绿化管理重视不够,科技手段严重匮乏,必要的仪器、工具都没有,养护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各种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就以经到了不可收拾的蔓延地步,如内蒙古中部地区油松“红针病”导致油松大面积死亡,多年的绿化成果毁于一旦。
2.2 目前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 目前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模式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往的管理单位自己组建队伍养护。另一种是后来兴起的“社会化管理”模式。前者管理队伍庞大,机构臃肿,费用大,养护质量较好。后者是近十多年从上海等大城市兴起的,通过招投标方式,以合同约束,在社会上招募绿化养护队伍完成养护工作。实践证明该模式精简高效,管理人员少,费用低。但是很大城市管理方面经验不足,资金投入少。招来的队伍水平良莠不齐,由于每年中标企业的变数很大,从而导致大多数中标企业追求短期利益,不注重长期发展规划,不愿意在园林机械化作业设备方面投入资金,聘用的作业人员专业水平低下,在中标企业软硬件建设不到位,管理方监管不力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最终造成现有的养护状况,养护合同条款难以落实,一级养护水平难以实现。
3 对今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绿地养护的思考
3.1 符合实际、以人为本科学设计 设计是关键。设计时要避免随意性、盲目性的效仿照搬,在追求景观构思的同时要注重空间和场所的合理性,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立地环境条件和经济条件,根据绿地使用性质、养护条件,分档次、分地段进行设计,在重视生态效益的同时考虑真正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以后的建设和养护把好第一道关。为此,在选择植物及景观配置时,应尽量满足下列条件:①本地植物为主,外地植物为辅,适地适树;②抗逆性强,降低养护难度;③寿命长,有较高观赏价值;④植物配置要符合其生态学、生物学特性;⑤充分体现主题,以人为本,这样既能突出地方特色,又可丰富品种资源,体现生物多样性。
3.2 提高园林质量建设,严把质量关 在提高科学规划水平科学设计的前提下,尽量按照图纸施工,更换树种也要进行考察,种植一些切合实际的树木。还要健全施工组织,提高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按照市政规范严把苗源关,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提高决策水平,加大监管力度,实行科学组织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关,为下一步的绿化养护管理做好铺垫。
3.3 提高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水平,保护城市绿化成果
3.3.1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采用管理单位自己组建队伍组织管理和社会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这样可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效能,建立长效、可实施的严格管理办法,实行绩效考核,加强监管。
3.3.2 政府和各级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绿化养护工作,加大投入,逐步实现园林养护机械化、专业化、科技化。对花草树木病虫害有的放矢进行监控、跟踪、防治。
3.3.3 严把绿地养护准入关,认真履行合同。注重培养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逐步由过去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3.3.4 要确立养护工作的法制地位,把“依法治绿”延伸到“依法养绿”的领域中去。我国现行法规、条例,对绿地建设和配套建设,对侵占绿地、破坏绿地、砍伐树木的行为,都有了具体规定。但是,对“失养、失管”慢性摧残绿地的现象,却没有调控措施,应该建立面向全社会绿地养护的规制。
3.3.5 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制定“定岗、定人、定工作量、定标准、分级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原则,对每位养护管理人员按月进行考核,奖勤罚懒,纳入年终考核目标。每个管理人员需对照合同作出详细的工作计划,有步骤按计划落实执行。
3.3.6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在人民群众中树立爱护绿地、树木的社会风尚。
关键词:园林;绿色建筑;建筑节能引 言
绿色建筑是指在使用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布局应合理,尽量减少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而绿色建筑的这一要求与追求,与我国的园林建造又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我国古代园林有很多值得当代绿色建筑学习的地方。
1 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过程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起源于商周,主要以狩猎祭祀为主。汉起称苑。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的普遍风尚。在隋唐之后,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宋朝元朝造园也都有一个兴盛时期,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
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设计体系。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辅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2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特点
园林中的建筑作为人类创造的艺术精品,对游人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建筑提供园林以实用价值,它作为人工要素,与山、水、植物等自然要素共同组成园景,表现园林的可游可居的生活气氛。由于建筑具有这种使用和观赏的双重功能,中国历来造园都十分重视建筑的经营。宋以后,园林建筑的形象日益多样化,建筑物在园林里面的地位也就更重要。它成为园林造景的一个积极手段。
园林建筑始终保持宁静、简洁、清新的特点。古语有:“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但其取其简者、坚者、自然者变之”。
园林建筑常用于点缀自然环境,并且还以其空灵起到“借景”与“融合”的作用,为周围的环境所服务。
园林建筑的独立及组合形成了富于变化的建筑轮廓,使建筑与园林相得益彰。
3 中国古代园林的意境对当代绿色建筑设计的启示
意境是艺术作品借助形象所达到的一种意蕴和境界。古代园林的意境,是比直观的园林景象更为深刻、更为高级的审美范畴。在审美活动中,高度发挥了意象思维的能动性,激发心灵创造出比实际景物更为丰富的艺术情趣。通过精彩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通过景物中的题咏,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造园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达到“景有尽而意无穷”。如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以富于层次的开敞空间面向西湖,建筑物原本生硬的钢材和透明玻璃巧妙组合,黑白灰色调和谐的对比关系,使冰冷的现代建筑材料趋向丰富深厚的传统水墨书画的神韵。
中国古代园林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古代园林都采用神话传说来造景,西王母的“瑶池”和黄帝的“悬圃”都被描绘成景色优美、风景秀丽的花园。同时,这些想法也表现人们追求青山碧水、繁花似锦的生活环境,促进了中国古代园林中“岛”、“池”的布局形式,丰富了景观的内涵及外在表现力。如西宁湟水森林公园,以河湟文化为载体,将园林造景与自然山体、园林造景与地域文化融为一体,以草木花卉、假山卧石、亭廊桥w为造景元素,配以楹联题,在整体布局、建筑安排和山水植物的配置上,与自然和谐统一,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浑然天成之美。
园林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建筑在空间上的多方位延伸,而建筑的艺术完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装饰艺术语言。台北101在设计中溯源深层文化。以中国人的吉祥数字“八”作为设计单元.层层相叠,构筑整体。在外观上形成有节奏的律动美感,开创了国际超高层大楼新风格,多节式外观,宛若劲竹节,节节高升,柔韧有余,蕴含着中国生生不息这一传统意涵。在建筑外檐的设计上运用了吉祥如意图案,使其更加具有中国古典建筑的韵味。
园林建筑不仅要考虑单体建筑如何安排布置还应注意建筑之间的组合和搭配方式,这就要考虑到建筑之间的色彩、造型、尺度、立面形式等方面的相似和不同处,如果为取得协调统一的效果则应把二者或多者的相似点强调出来,从而成为建筑群组的一个特征。有时候需要彼此之间的对比,衬托来强调不同建筑之间的个性,以小衬大,以黑衬白,以横向衬纵向等手法来达到理想的效果。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先生结合国际理念和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的典范。博物馆的基本色调是灰白两色,正是粉墙黛瓦的苏州所常用的传统色,建筑尺度与苏州传统民居也极为相似。其整体设计充分考虑了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并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建筑布局与古城风貌、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
4 案例介绍
西宁湟水森林公园位于青海省西宁市,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场地元素,将公园融于自然山体大背景环境中,不仅营造出“宛若天成”的景观效果,更有效的节约了建设成本,尤其是场地中全部大树的保留正是当前绿色建筑的倡导方向。
公园选址于西宁南山森林公园北坡山脚下的平坦区域,公园水系模拟黄河的流经形态呈“几”字造型贯穿公园;中心湖面构图近似中国版图;三组卷叶式浮雕碑刻墙;这些景色巧妙的表现了黄河诗词文化以及青海的历史文化遗存。
公园设计巧妙的借用山、水、林,不仅成为公园的特色所在,也大大节约了建设投资。公园原为小型苗圃,地势极为平坦,但原生大树分布不少,设计均通过不同技术措施予以保留,并与设计方案巧妙结合。
从缀山、理水、植草、种树到园林建筑、小品、道路、桥梁、铺地,每一个环节都从整体的色彩、体量、形态、风格细心把握和推敲。如:道路、灯具、小品大胆选用“中国红”,给寒冷的西部高原注入暖意;小巧精致的亭廊水榭,配以楹联题刻,无不渗透出传统园林的淡淡雅韵。
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组织,始终贯彻对场地原有植物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的理念,针对每株植物的位置、形态、规格及长势,定制切实可行的调整设计方案,营造出与环境相融合、相适应的新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利用天然水源与水体净化措施,湖体水源引自紧邻公园围墙的解放渠天然不断流水源,有效节约了常规使用城市自来水水源引用和补给的问题。
5 结 论
绿色建筑是今后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增加。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成。绿色建筑强调回归自然,建筑外部应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而园林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园林意境对当代绿色建筑的设计具备很大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涂秋风.低碳与城市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20~125.
关键词:古典园林建筑设计 特点 现代建筑设计 影响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的古典园林建筑在人类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仅体现着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思维与智慧,还反映出人们精湛的建造工艺与技术。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风吹雨打,虽然一些园林建筑的原貌难以再现,但是现代人仍旧可以从保留下来的园林实物中,充分感受到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的独特魅力,尤其是通过园林建筑空间的特殊组合方式,以及园林外部环境的处理技巧,可以领悟到古典园林建筑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现代建筑设计的风格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完全可以借鉴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手法,因地制宜地创新建筑风格,同时也将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的精华部分发扬光大。
一、匠心独运的古典园林建筑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理念内涵丰富,其中不仅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着深刻的文化意蕴,因而古典园林建筑不仅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延伸。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的匠心独运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是在建筑的选景方面,充分体现了观赏与被观赏的双重互动性。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中,设计者不仅要考虑如何充分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建筑的使用功能,同时也要仔细考虑园林景观的总体布局规划,提高园林建筑的和谐性与统一性,这样才能让人们从视觉上感受到园林建筑设计的魅力,当置身园林的时候也会感觉到身心舒畅。在某种程度上说,园林建筑也是一种具有独特光芒的艺术品,在结构、线条、色彩等方面都蕴含着很多的艺术张力,讲求动静的结合,通常使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来达到和谐多变的艺术效果。
第二点是在园林景观的设计方面,非常重视与自然的完美结合,通常借助人工的力量与智慧,创造出和自然景色相符合的景观,这样虽然是人为的造景,但是和天然的没有太大的区别。在古代园林建造上不仅要设计合适的建筑物,通常还要开凿水池,建造假山等,用人工来再现自然美景,很多景观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第三点是古典园林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视空间的应用,通常以小空间展现大艺术。古典园林建筑的设计师们通常会对自然中的景观加以特征化地提炼和剪裁,尤其是将自然界中的峰峦沟壑进行重新地整合,应用到园林中来,利用小空间彰显出被浓缩化的自然美景,于有限的空间内展现无限的风貌。
第四点是对园林空间的巧妙运用和处理,不仅给园林的总体风貌平添了很多的魅力,而且还强化了园林与自然的融合之美。在处理园林的空间上,设计师经常使用的方法有科学处理空间比例关系、调整具体细节的尺度、景致设计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变化。在设计中,利用明暗关系的变化和虚实相生的效果,促进园林中各个景致的有效衔接。以动景衬托静景,以静景突出动境也是比较常用的空间处理方式。
二、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手法的途径
古典园林建筑以其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精湛的技术手段、富于哲理的审美思想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着实影响着园林整体美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充分借鉴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的手法和建造理念,并运用现代的材料与科技,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理念、同时又可以体现古典风韵的建筑来。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手法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现在形式的影响上。古典园林建筑总体来说具有功能型自发式的形式特征,其中也蕴含了很多的艺术元素。现代的建筑设计将这种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抽象理念的结构方式,在注重审美性的同时也体现了功能特征的变化,变古典建筑的被动式语言为主动式的建筑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与古典的建筑设计形成一种有距离的继承与创造,同时也在纵深层次体现了建筑设计以自然和人文为本的核心理念。古典园林建筑中的结构形式包括很多种类型,例如概括、变体、解构、重构等,现代建筑中在形式上完全将这些古典的形式进行了概念化,取其神而不取其形,并在现实中获得了很好的设计效果。苏州新博物馆屋顶饿设计方案就比较新颖,在其核心灵感则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现代建筑通过材料和技术方式的创新将古老的建筑形式进行了时代化的革新。
其次体现在意境的影响上。我国古代的园林建筑非常讲求意境上的和谐,追求与诗画艺术相通的审美境界,现代建筑也深受这种艺术思维的影响,很多建筑在设计的时候也力求营造出一种生动的艺术氛围,一次体现建筑的内在神韵,使人们居住其中体会到建筑的灵魂美。在上海的浦东新区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相邻的喜马拉雅中心在设计的时候就充分应用了古代园林建筑的设计理念,将山水情结融入到建筑的总体设计风格中,理念的抽象化也彰显了现代人独特的设计思维,并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园林建筑范畴,体现了现代建筑返璞归真的绿色理念,让都市人在钢筋水泥中时时感受到自然的气息。该中心独具匠心的林结构是大自然的象征,同时在建筑结构的上部还有一个花园,这也是立体山水园林理念最生动的体现,不仅展示了现代人的智慧,也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祈愿。
第三点体现在建筑造景方式的影响上。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的造景方式主要包括主景、配景、对景、夹景、分景、隔景、框景、漏景、添景、借景等,这些方式丰富了园林建筑的表达效果,也适用于现代建筑的造景设计上,不仅可以给现代建筑增添一种艺术的美感,同时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身心放松的机会,不仅愉悦眼睛,还愉悦心灵。例如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曾经在北京设计了两幢建筑,一个是北京香山饭店,一个是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前者充分把中国的江南园林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设计方案结合到一起,形成了非常和谐的建筑风格。后者在造景的设计上也充分融入了江南园林的建筑意境,在建筑内部中央设置了水池,金鱼游动,石头奇特,富有动静结合的美感。在大堂的两侧有高大的翠竹为庭院增添了自然的风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方式非常多样,且每一种设计理念都蕴含着一定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很多的古典园林建筑还体现了很多的哲学思想,同时建筑的建造工艺和技法也非常的精湛,将这些优点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来,可以提升现代建筑的设计魅力,同时提高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程度。在实际的应用中,很多建筑设计师还是将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理念与现代建筑设计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获得了非常完美的建筑设计效果,同时也为人类的建筑史增添了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李洪恺.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手法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J].江西建材,2012(3)
[2]窦以德.建筑设计方针一席谈[J].建筑学报,2005(1)
[3]郑正球.建筑空间形态之占领与围合[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2)
关键词:现代农林业、科技、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一、项目概况
(一)、葛沽现代农林科技生态示范园区的建设背景
1.全面推进“示范工业园区、农村城市化居住社区和农林产业园区”三区联动协调发展的决策部署,是加快区县经济发展,壮大综合实力,开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局面的重要举措。
2.本案地处滨海新区与中心市区之间,具有依托都市、服务都市的天然条件,园区建设将以高科技为支撑,打造现代农林生态示范的核心区域和农业科技交流推广的平台,以产业一体化经营为手段,以提供安全健康农产品、绿色生态环境和休闲服务产品为主要目标,融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于一体,为推进都市型农林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天津多年来一直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并提出“建设绿色天津,构筑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本案的园区规划建设紧密围绕“绿色、生态、循环、高效”的理念,结合绿色城市发展,建立完善的农田生态系统、林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使园区成为城市生态公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周边城市居民提供绿色产品、绿色环境和绿色服务,对满足城市居民生态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项目基本情况及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
1.基本情况
本案地块初步选址东临汉港路,南邻小站镇西沟村、西临双桥河,北临大沽排污河。该地块总面积约1600亩,其中耕地1060亩、苇地和鱼池400米,板桥变电站占地60亩,铁路占地70亩。
2.建设内容及规模
a.建筑用地:农林科技研究中心―5200 m2
b.农林用地:智能温室―12000 m2、养鱼池―17100 m2、花卉、果蔬培育区―161860 m2、花灌木、植物培育区―49200m2 、护城河―29200 m2、防护林―21500 m2、果木、苗木培育区―323810m2
c.园林生态用地:生态湿地―155600 m2、生态景观广场―15970m2
d.能源科技用地:风能发电场―3600 m2、热能发电井、化粪井―400 m2
e.主要道路用地:11310m2
二、项目的必要性与市场分析
(一)、必要性
自进入90年代以来,在天津市委、天津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葛沽镇农林业在结构调整、农产品总量扩张、农民由温饱向小康目标迈进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进一步加强生态农林建设既是保证农林业持续、稳妥、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
随着假日的增多,市区居民的休闲旅游的兴趣越来越浓。崇尚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农家乐假日休闲旅游,近郊农村现代农林生态模式的建立,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把生态农林区的建设与生态旅游建设统一起来,提高产业的关联度,带动其它产业的共同发展,不但为葛沽提供了新的旅游项目,而且宣传了生态农林科普知识,增加了经济效益,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二)、可行性
充分发挥津南区的区位、资源、产业、科技、政策等优势,依托天津农业科学院、天津农学院、津南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开发农林业多种功能,创新农林经营机制,发展绿化苗木产业、精品蔬菜产业、花卉苗木流通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打造科技型、设施型、生态型、服务型都市农林生态园区,显著提高农林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强化园区的生态服务和观光休闲功能,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局面。园区建设预期经济、技术可行,效益显著。
三、建设场地的原则与规模
(一)、建设原则
1.科技先导原则。综合运用国内国际现代农林业科技成果、现代农林生产手段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集成、提升、展示和推广,提高农林产品档次和质量,实现农林经济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提升产品竞争力。
2.市场导向原则。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营和管理,实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经营,企业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模式,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3.机制创新原则。通过大胆探索,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利益分配制度、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项目审批与管理制度、科技支撑与服务制度等,增强发展活力,实现园区自我良性发展,并为全国农林科技生态示范园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4.统筹发展原则。必须把发展现代农林业与推进农林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综合推进。
(二)、建设规模和规划方案
1.建设规模
生态示范园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组织生产,提高农产品、园艺产品的附加值,按现代农林生态产业模式安排规划:
第一产业:园林树木及花卉、蔬菜水果、名特优新畜禽养殖、与生态农业相关的生物技术。
第二产业:农林产品保鲜、精深加工、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等农林产品的开发、加工。
第三产业:建立生态农林服务体系,拓展生态农林旅游观光休闲功能。
2.规划方案
本园区重点建设入口区、果林苗木育种区、蔬菜培育区、生态湿地区,智能温室科技展示区共五个功能区。
(1)入口区:入口至中心广场长约388米,是以农林观光为主题贯穿起来的景观中轴线。其两侧景观河道将其形成一个半封闭的景观带,两侧绿地内从古代到现代名人的雕塑蕴涵着文化的脉络和历史的变迁。丰富的植物群落和大气的模纹景观彰显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先进的技术水平,突出建筑的整体效果。
(2)果林苗木育种区:该区域主要作为新品种选育,良种繁殖的培育基地,在果林、苗木育种区,工作人员运用多种理论和技术对生物的遗传性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和改造。果林、苗木育种区是改良乡土品种和培育驯化外地优良品种的户外实验室。
(3)蔬菜培育区:蔬菜培育区是在新品种选育,良种繁殖的基础上,突出葛沽萝卜等本地特色蔬菜种植销售为核心的综合区域。本区域还包含一个特色生态采摘区,给农业科技示范园参观的周围居民带来采摘的乐趣。
(4)生态湿地区:主要是以农林观光和渔业养殖为主。通过对现状芦苇荡的整合,改造成富有田园野趣的生态湿地。他的作用在于改善农业科技示范园小气候条件,灌溉园区内农林植物,其塘底淤泥鱼粪为植物提供肥料,芦苇的多功能应用,以及为园区提供优美的景观效果。
(5)智能温室科技展示区:利用高科技的智能温室赋予农作物及植物最优的生长环境, 在农业科研上力求突破,培育并开发新品种和名贵品种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光明之路。
四、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1.社会效益:通过本项目示范园和周边地区的技术推广及辐射,可迅速提天津市郊区农林科技水平和农民的文化素质,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参与项目建设,接受技术培训,可较快地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和科技应用水平。
2.生态效益:本案采用生态农林模式建设,不但不会产生环境污染源,而且还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培肥土壤,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以蔬菜、养殖、沼、果的生态模式。不仅可产生大量优质有机肥生物肥供用苗木、花卉用地和菜田施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且可产生沼气,为示范园提供燃料源,有利于环境保护。在实施前进一步计划对各子项目的生态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科学评价,对农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资源,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角[J].城市规划,2010(2):13-18.
关键词:古典园林 空间构成 传统意识 设计方法
前言
苏州园林“师法自然”的营建手法集文人智慧之大成,不论是理水、叠山,还是花木造景手法,仍然对现代景观设计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由于苏州古典园林与南方审美思想、环境特性以及南方大众的行为心理相契合,所以基于苏州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的现代景观设计必然同时具有苏州园林的某些特性和现代景观设计色彩。
1 苏州园林传统空间构成方法与现代景观空间布局的契合
崇尚自然的造园理念决定了苏州古典私家园林的空间构成往往是多变的,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规律可循。空间布局是苏州园林具有决定性的和最基本的因素。“充分调动一切自然的、人工的条件,尽量创造丰富的,动态的流动画面,提供可供驰骋想象的广阔场地,才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手法。”随着山水画的传入和流行,私家园林的造园手法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追求山水画中的意境。文人士大夫对造园的认识也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空间营造趋于成熟。虽然苏州古典园林在空间尺度上与现代景观存在差异性,但是其传统的空间构成原理在内向与外向、以及院落的处理中是相一致的。
1.1 内向与外向
在古典园林的布局形式和园林建筑的空间组合中,内向与外向作为相互对立的两种倾向是空间构成中较为重要的一点。追本溯源,与中华民族性格中的“含蓄”是分不开的。苏州的私家园林以内向布局形式居多,如半园、畅园、鹤园均属于这种形式。它的特点是:建筑物、迥廊、亭榭等均沿园的周边布置,所有建筑均背朝外面向内,并由此而形成一个较大较集中的庭院空间。这种布局的好处是在极为有限的位置内可以布置较多的建筑,且不至于造成局促的局面。
然而内向的布局方式也有其局限性,例如不适于在大型园林中采用,或者只能在大型园林的局部使用这种布局方式。这就需要将内向布局和外向布局结合起来:如苏州沧浪亭,虽处市井,但由于园外东北部临水,为求得呼应,使部分建筑、回廊取外向形式,从而兼有内、外向两种布局形式的特点。
1.2 院落的处理
苏州园林欲扬先抑的手法、“小中见大、大中有小”的空间分隔原理不仅在古典园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将空间整合得富有自然意境;而且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同样适用。例如由TUP公司和Arte-夏邦杰事务所设计的上海世纪大道(图1),是一座充满中国南方私家园林韵味的现代景观步道。世纪大道的发展遵循着几条主要的空间组织原则。其中的首要原则是以大道整体形象的考量为基础而进行设计,包括以非对称手法为道路两侧创造出不同宽度的人行道空间。世纪大道将私家园林的元素整合为几个“白盒子”,在面积不一的地块中以造景的方式让南方园林的木栈道、曲水流觞成为景观步道的一部分。这种院落的处理承合了彭一刚的《古典园林分析》中“空间的对比”。院落之间有主次,有对比,同时大空间中有小的造景,小的院落之间各有特色,从而形成空间层次感。又例如在小区机动车道的设计中,为了缓解大尺度建筑带给人的压抑感,常常利用庭院围墙、院门、车库等小尺度限定元素来进行对比;现代江南公共景观的入口设计中,设计师不会将空间的完整结构开门见山地展现在游览者面前,而是运用传统的空间限定元素如建筑、植物、假山等遮挡部分视线,只能看到水体或山坡的大体走势;在步入一个新的空间后,又有景墙进行阻挡;步入围廊后,其曲折的设计难以让游览者一眼望到廊架尽头的元素——苏州古典园林的“欲扬先抑”得到体现。
2 基于苏州园林的传统意识在现代景观中的延伸
中国古代早期就已经把景观意识融入到传统风水和园林理念之中了。古代先民以自然为范本的理念也是中国哲学和美学标准的一部分。苏州古典私家园林的发展孕育了当地基本的美学标准:得体合一、寓情于景、丰富含蓄。苏州园林是在中国传统文明中成长起来的,其物理特性和人的活动在整个空间环境中和谐而统一。要想在地域景观规划项目中取得成功,必须理解几百年来由古典园林所延伸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地域文化特点,同时契合人在环境中感官的体验。
苏州私家园林的所有母题,源于昆仑的崇山神话和东海的三神山传说,水是大地景观的血脉,而山景全是堆出来的。不论是留园还是拙政园,均是以水景营造为主、堆砌假山为辅的典范。而从气候上讲,苏州属于温带文化,气候适宜各种植物种植,私家园林建筑以淡雅的深灰色为基调,园墙以白粉墙为主,既是对气候的适应,也是文人对园林的低调反映。苏州园林所讲究的清静雅洁、诗情画意,在苏州市区内的体现无处不在,最典型的例子之一是苏州博物馆。一方面,这是一种感性审美观的延伸,另一方面来讲,苏州园林作为苏州的标识和婉转文化的象征已经渗透到当地人的骨髓,这也是城市性格塑造得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3基于苏州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的现代景观设计方法
3.1 整体性
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可谓多种多样,讲究层次、虚实、先抑后扬等等。详细来说,体现在组成景物的方式上。如:借景、对景、障景、点景等。
现代景观的设计方法更多是自由开放式的、建立在苏州园林成就的基础之上的。整体构图的情况较多,轴对称的情况则较少;分区之间设景,但各景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朗;形态上偏于规整,亦不排斥自然的形态。
3.2 因地制宜
苏州古典园林较为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因地制宜,顺应自然。例如拙政园就是利用原有水洼地建造的。这种因地制宜的做法,不仅体现出大自然的美,还可大大减少造园费用,为造园效果锦上添花。坡地建筑、屋顶的形式都是根据地形和设景需要选择的,不拘定式;建筑的色彩取冷色,素净淡雅,顺应自然;还重视保留古树,如白皮松、枫杨等,都是“活的文物”。
而国内的现代景观设计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为了追求某种效果或配合施工材料与技术,将河湖填平、山地挖空,不仅破坏了原有地貌和生态平衡,项目费用也大大增加。其实如果借鉴古典园林利用原有地形造园的手法,同时利用当地石材、特色景观小品等,不但能够达到自然效果,而且节省运输、施工费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3.3 引导方法
现代中的空间引导方式有很多,除了直接的导视系统、延伸道路、铺装中图案构成的虚空间以外,还有基于苏州古典私家园林“框景”的手法,例如游览过程中如果前方没有明显的景物了,而一堵有圆形开口的景墙映入眼帘(图2),那么肉眼所能看到的景墙另一边的部分景色也是一种引导作用。
步移景异是苏州园林最重要的观赏体验之一。除了前面苏州园林营建手法一章中所提到的三种手法以外,曲折的道路也是引导视线向不同空间的手段,除此以外,曲折的道路也可以丰富空间和游览者的体验。我认为,现代景观设计师应该减少强制导向手法的运用,而是设置不同的游览线路,提供给有不同需求的游览者,例如直接穿越和曲折穿行。设计师可以在入口处设置适当的引导,目的是让观赏者自行选择空间,同时也有利于提升空间的趣味性。
3.4 连续性
中国山水画轴往往是狭长的、以视点的移动而产生画面变化的连续作品。不似西方三维化的艺术发展路径,中国的水墨长卷为表达风景的连续,常常带有更多的抽象性和随意性。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作为中国山水画物化的体现,其营造方式也是二维连续的,追求意境的表达。苏州园林是一个整体的连续流动空间,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穿插不仅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更提高了园林的流动性。
不管是古典造园还是现代景观设计我们都不能将设计思维局限于单向的、内敛的空间格局,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必要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都是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中国现今的豪华别墅,大多盛行欧陆风情,奢侈豪华,金碧辉煌。而上海九间堂别墅设计将东方古典的优雅与西方生活的精致融合,以绚烂的色彩和优雅的曲线营造着东方奢华的效果。九间堂的整体建筑风格上汉唐意味浓郁,庭院、连廊、流水,犹如一幅浓淡相宜的中国山水画,流露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质。
设计理念
1.“三开三进,谓之九间”
“三开三进,谓之九间”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精髓,这也正是“九间堂”名称的由来,体现了儒家韵味的围合式室内与私家园林布局。廊道、庭院、挑檐、水榭形成的“隔而不囤,围必缺”中式庭院似隔而非隔,而半通透性院墙和篱笆与院外园景相呼应形成的园、待客前院、主人后院、客房小庭院,园园互通而又各成派,是中国传统建筑灵活通透的理念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
2.注重私密性
“墙”作为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核心表现形式,体现出中国人内敛的性格特征。九间堂别墅的外部建有高3.5米的围合式高墙,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平面设计私密性不高的缺点,另一方面也营造出一种深宅大院的感觉。九间堂的设计师为了避免高墙可能给人带来的压抑的感觉,以白色高墙为基本建筑元素,然后配合青竹、黛瓦,使墙体的隔离感降低,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造景手法
1.框景与漏景
框景手法把真实的自然风景用类似画框的门、窗洞、框架,或有乔木的冠环抱,使远景形成类似于“画”的风景图画,形成景随步移的奇妙效果。这种手法在九间堂的设计中也有体现,白墙上的漏窗使墙面增添了无尽生气和变换感,通过漏窗,使院外的修竹透露出来,形成了立体的画面。配合丰富的光影效果,产生一种朦胧美,增添了院内的生气。
2.藏与露
中国古典园林不论规模大小都极力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总是想方设法将部分景“藏”起来,使其忽隐忽现,若有若无。九间堂在处理“墙”时,运用了藏与露的构景手法,在一面完整的白墙上镂空雕花的网格,使墙壁的“实”与镂空的“虚”产生对比,透过镂空的网格,可以隐约看到远处的景物,让人感到含蓄而耐人寻味。这里通过墙壁的“藏”与镂空的“露”,使原本并不大的空间显得极为深远。
3.障景与分割
障景是通过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使用这种手法可以给景物增添种“藏”的韵味,有抑有扬,互相掩映,避免了单调乏味。九间堂园区内有很多柱子支撑的走廊和花架,它们将空间分割,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小空间,人们可以利用这些空间进行娱乐休闲的活动。通过这些支撑物的遮挡作用,使得建筑区域与自然景物之间相互掩映,丰富了空间的层次。
4.看与被看
中国古典园林景物的设置不仅要考虑到在景物之中观看其他景物的好坏,也要考虑到这个景物本身作为画面的一部分给观者带来的感受。九间堂建筑中厅堂的设置体现这一点。从远处看去,竹纸遮阳伞掩映下的厅堂颇具汉唐风情,而从室内观看园中景物时,由于竹纸的遮挡作用,使原本普通的园中景物显得颇有情趣,这就很好的处理了看与被看的视觉制约关系。
造景元素
1.水景
中国古典园林水体的聚散、开合、收放、曲直都有其独有的章法,并不是随意为之。这些章法都有特定的目,正所谓“收之成溪涧,放之为湖海”。此外,它还极其注重水体的配合组景,正如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九间堂作为优秀的住宅设计,十分注重将水文化融入到居民的生活中,近水是豪宅的必备条件,也是生活方式的一种改变。九间堂通过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用水方式,拉近人与水之间的距离,九营造出一种水上人家,临水而居的生活模式。
2.栽植
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梅之独傲霜雪、竹之虚心有节、兰之幽谷清香……”等。九间堂对植物的配置借鉴了这些传统文化的符号,营造出种了幽静,高雅的意境。古典园林中在栽植中有一些的规律性做法,如高山栽松、岸边植柳、山中挂藤、水上放莲、修竹千竿等,九间堂借鉴这些手法,增强园林的古典韵味。乔木与灌木的搭配,获得了种枝繁叶茂、嘉木葱茏的气氛,并随着季节气候的更迭产生丰富的变化给九间堂带来了生机。
3.小品
园林小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分隔空间与联系空间,使景随步移的空间增添了变化和明确的标志;其次园林小品可渲染气氛,使环境更具感染力。漫步在九间堂的建筑之间,很容易的会被些精致的小品所吸引,这些小品体积不大,但和周围的景致很好的结合在起,为烘托气氛起到作用。一樘通透的花窗,一组精美的隔断,一盏灵巧的园灯,别致的造型让人忍不住驻足观望、赏玩,增加了九间堂别墅的艺术性和蕴涵。
关键词:传统园林设计;风水;应用
风水三大原则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园林设计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自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活动范围和活动的方式明显发生了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其他生物群体的发展空间,造成了生态圈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随着人们能动性的增强而不断加剧,给整个地球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在此种情况下,重拾我国风水理论传统文化,并以此来指导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成。
一、风水三大原则简介
风水是人们在选择居住位置以及进行社会活动时的凭借,其最早记载于《葬书》中:“气成风则散,届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理论在我国的传统园林设计中应用得比较普遍,其具有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以及五行相生相克三大基本原则。“天人合一”原则主要是先辈们认为人与自然是合为一体的,其在风水学中体现就是在发展人类自身时,要兼顾整个自然的发展。否则天道自然就会与人类产生冲突和矛盾,人类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这种思想逐渐被应用于我国的传统园林设计,并逐步成为了建筑设计、建筑审美共同遵循的准则。“阴阳平衡”原则是指在进行居住环境择取时,要依山傍水,山水平衡,这样才能将“生气”置于日常生活中,适应居住环境质量要求。“五行相生相克”原则中的五行主要是指金木水火土,在古人看来,自然中所发生的所有现象都是这五行运动变化的结果。五行既相生又相克,在进行园林设计时,要严格遵循五行规律。
二、我国传统园林设计中风水三大原则的具体应用分析
风水三大原则在我国传统园林设计中体现得比较明显的有建筑物故宫,故宫是我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传统园林建筑群,其布局与天人合一原则紧密相连。根据风水学中天人合一原则的内涵和外延来看,故宫的修建不仅遵循了古代天文学家对天空的认识规律,将皇帝居住的园林按照星宿来布局,并且将其命名为紫禁城,分布于园林建筑群的中间,形成环抱之势。明朝永乐大帝年间开始修建故宫,这不仅与当时的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紧密相关,而且与其倡导的理学文化密切相连。在故宫的修建过程中,其使用了三种不同的颜色,并用这些不同的颜色寄寓了不同的含义。其中,黄色主要代表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并将其用于修建屋顶,蓝色与红色分别代表的是护城河和围墙。这种颜色上的布局是古建筑设计者按照天人合一原则进行的,将向天学习和顺应天道作为进行园林设计的不二法则。此外,天人合一原则在故宫的选址上也体现得较为明显,将故宫修建于北京,这主要是由于北京地处山水环绕之中,北京的北边、东边、西边分别是燕山、泰山、华山和嵩山以及南岳衡山。并且有黄河长江两大河流水系为其玉带,这种对地形地貌的高度探查和认识,能够有效地将天人合一原则中的技巧用于自然与人类的协调发展,满足古时人对天的敬畏、尊重要求。阴阳平衡是我国进行传统园林设计的另一大准则要求。在古建筑设计者看来,在进行园林建筑选址时,要将来龙、立向、暗砂、水口、明堂以及四灵具备知识理论用于其中。并且其所选择的地址要处于山水相交之处,以达到阴阳平衡、风水格局理想的状态。以我国的江南园林为例,其园林建筑虽然占用的面积少,但其通过合理地运用阴阳平衡原则,对园林进行空间层次上的设计。不仅使得园林的空间秩序曲折巧妙,景观内涵丰富,景致细腻高深莫测,而且不同构景手法的运用带给了江南园林建筑一种阴阳和谐、动静相宜之美。五行相生相克原则是我国风水学中三大基本原则之一,其是古代智慧贤人认识宇宙的主要方式方法。通常而言,其采用的手法是阴阳五行和八卦九宫,这两种手法能够对天地万物进行性质上的区分,并强化和提升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五行相生相克的宇宙图式是古时进行园林设计,把握经营宅居环境的主要风水学原则之一,其在众多的传统园林建筑设计中均有体现。比如,我国的园林建筑代表故宫,其在进行武英殿、文华殿、万春亭、千秋亭、武楼以及体仁阁等宫廷建筑设计时,均运用了五行相生相克原则。使得这些建筑在位置布局、高低错落等方面均隐喻了相生相克之意。三、结束语风水三大原则在我国传统园林建筑设计中体现得较为明显,运用得也比较广泛。在当前的经济和生态发展要求下,可以重拾风水三大原则对建筑物的应用和影响,以丰富我国现代园林建筑的内涵,并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堂启.论风水三大原则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关系[J].安徽建筑,2009,01:18-19.
[2]原丹丹.浅探风水理论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关键词:城市记忆;记忆要素;延续;风景园林;设计方法
1 城市记忆相关理论基础
1.1 城市记忆的定义
综合各学科关于城市记忆的研究成果以及笔者自身的认知和理解,笔者认为城市记忆是城市中生活的人对其所处的城市环境的记忆。分主体与客体2部分,主体即为创造城市和历史的人,客体即为给主体留下记忆的城市记忆载体,包括物质性载体和非物质性载体。
物质性载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空间环境、遗址、建筑遗产和代表性现代建筑、历史园林、古城、传统街区、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标志构筑物等。
非物质性载体包括: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社会政治、政策法规、城市荣誉、经济体制、综合实力等。
所以,城市记忆也是城市人对城市记忆载体的历史认识,这个认识是城市人对城市的各种印象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筛选而形成,具有连续性、整体性,成为城市主体――城市人自身记忆的一部分。
1.2 城市记忆的构成要素
上述定义中笔者将城市记忆载体分为物质性载体和非物质性载体,所以相应的,城市记忆的构成要素也分为由物质性载体承载的记忆要素,即物质性记忆要素,以及由非物质性载体承载的记忆要素,即非物质性记忆要素。
1.2.1 物质性记忆要素。物质性记忆要素为城市记忆载体的显性表达,来源于城市i己忆载体的物质性载体,有形,人可以从外部触及。笔者根据物质性记忆要素的来源的性质(即物质性载体的性质)将物质性记忆要素分为自然类和人工类。
1.2.2 非物质性记忆要素。非物质性记忆要素为城市记忆载体的隐形表达,来源于城市记忆载体的非物质性载体,无形,人从外部无法触及。可以概括为文化类、政治类和经济类。
2 风景园林设计延续城市记忆的方法
2.1 物质性记忆要素的延续方法
(1)对于自然类物质性记忆要素,风景园林设计中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延续。①保存:不做任何改变,采取将原始生态面貌直接保留的方法。例如为保护长白山地区原始风貌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②模拟:模拟自然形态,在有限的场地采取将大尺度自然形态等比例或相似比例缩小,例如苏州古典园林的假山。③抽象隐喻:利用平面构图、地形、铺装、构筑物等抽象地域自然形态或自然特质,以此来暗示需要表达的记忆要素。
(2)对于人工类物质性记忆要素,风景园林设计中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延续。①完整保存:不做任何改变,将古建筑等直接保存下来,例如对历史遗址的保存。②选择性保留:选取特色片段保留,其余拆除。例如北京路步行街在建设的过程中,选择古遗址中典型的砖块瓦片保留并用玻璃保护起来。③修缮:对现状进行结构性修复,修补性修复。④新建:根据原有面貌进行新建。⑤有机更新:在保留的较完好的历史建筑、保护历史街区的格局和空间形式的前提下,修缮受损的部分,局部改造建筑立面,扩建部分历史建筑,重建危房或置换为绿地。⑥功能转化:保持记忆载体外观形式上的原有风貌,重新定位建筑功能并注入全新的功能。一种是外部保留,内部更新;另一种是内部更新结合外部改造。⑦提炼:提炼建筑语言,将建筑细部直接截取或抽象,例如,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元素提炼于苏州古典园林的青瓦、白墙及窗棱等的色彩、形态或结构。⑧抽象隐喻:利用平面构图、地形、铺装、构筑物等进行暗示和烘托,例如美国富兰克林纪念馆。
2.2 非物质性记忆要素的延续方法
对于非物质性记忆要素,风景园林设计中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延续。①提炼:提炼非物质性记忆要素的精髓,直接或间接表达。②抽象隐喻:利用平面构图、地形、铺装、构筑物等进行暗示,例如,中国古典园林中蝙蝠图样铺装隐喻福文化。③展示:用可视的物体展示历史文化等非物质性记忆要素,例如,杭州茶叶博物馆中利用古代茶具展示历史悠久的茶文化。④文字纪实:直接用文字记录历史文化等,如在石壁上刻录重要历史事件,例如,浙江绍兴兰亭公园中碑文刻录《兰亭序》。⑤情景再现:利用雕塑、小品、仿古建筑、传统道具等进行场景再现,也可利用演员的表演。
【摘要】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底蕴与文化财富。而前人所设计的园林建筑时至今日,仍然能够从空间与时间上带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代园林建筑的设计之精妙、构思之独特。目前在我国园林仿古建筑众多,就是为了在继承古代园林建筑的精髓的基础上,在现代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园林艺术的观赏。
【关键词】园林仿古建筑;空间;时间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对于园林建筑的美观与艺术欣赏也相应有了一定的要求。而我国仿古型园林建筑则能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去更高的艺术享受与品质生活,古代园林建筑一直以其在空间与时间上的独特构思与精妙设计的特点,长盛不衰。
1 园林仿古建筑空间
园林仿古建筑在建设上继承了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时空交叉、阴阳变化的特点,突出显示了建筑在空间上的自然属性。园林仿古建筑依照一定历史时期下的独有特点,将这个时期的园林建筑风格完美复原以呈现在现代人面前。现代建筑理论指出,建筑物的灵魂之所在就是空间,而建筑物的空间内容则囊括了内部、外部以及其发展的空间,园林仿古建筑亦是如此,只有在这几个空间上进行统筹协调,才能进一步发展园林仿古建筑。
园林仿古建筑中的空间次序则很好地体现出了我国传统园林建筑中“坐北朝南”的建筑设计理念,换言之,前面所说的建筑空间的几个重要空间,也在园林仿古建筑的实际建设中得到了良好体现。例如,园林仿古建筑的内部空间沿续了古代园林建筑的大客厅与后堂的设计,体现出了空间上的开阔感;而其外部空间则同样得到了充分地利用,通常建设于临水一面且在水池南边就是建筑的内部空间,这样不仅体现出了外部空间的亲水性,传统园林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与水相伴的园林特色,而且同时作为仿古建筑内部空间向外部空间有效延伸,从而体现出空间内外部之间的协调性与渗透性,在整体上有机结合,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园林仿古建筑的空间构造。
2 园林仿古建筑时间
我国因历史悠久,在历史上出现精美园林艺术设计的建筑数不胜数,因此在园林仿古建筑上,选择性较大。一般园林仿古建筑在时间上的选择往往在唐宋明清四个朝代,首先它们在历史上都留下过辉煌的时期,其次它们在各自的历史时期也留下过极富艺术观赏价值与保存意义的园林建筑,如唐代别业式自然园林建筑、宋代著名园林寿山艮岳、明代苏州拙政园以及清代突出功能、艺术观赏特点的各类园林建筑。
我国还因为幅员辽阔,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相差极大,因此在园林仿古建筑的建造中,不能单纯地只对古代的建筑进行一味地复制、模仿,还应在其基础上将其精华的建筑理念进行保留,并加入一些现代化的园林设计概念,使得园林仿古建筑能够在时间属性上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与此同时,根据园林所在地的不同,也要考虑加入当地传统原素在园林仿古建筑之中,使得园林仿古建筑能够更加凸显出当地的传承性与民族性。
3 园林仿古建筑时、空结合
从概念上理解时间与空间,前者指的是物质在其运动时所体现出来的持续性与顺序性,而空间则是物质在运动中的延展性与广延性。不管什么物质,都有其范围以及位置关系,也都有着其时间与空间的不同存在形式。因此,从这种角度上来说时间与空间是互相渗透的。
我国园林仿古建筑在时间与空间的融合上首先要做到,体现出传统园林建筑的艺术观赏性的特点。园林仿古建筑要充分利用古代园林建筑中的部分设计手法,将园林建筑中的豁然开朗、峰回路转、出人意料的设计特点融入到园林仿古建筑中去。使得人们在对园林仿古建筑有着艺术审美欣赏感的同时,仿佛体会到了古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其次在园林仿古建筑中为了充分地体现出其在时空上的季相,就要从园林仿古建筑的植被谈起。不管是传统园林建筑还是现代园林建筑中,植被都作为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在园林仿古建筑中,为了体现出其丰富的四季感,应该将能够体现四季分明的植被进行有层次地、合理地布置,以呈现出仿古建筑独特的艺术整体效果。而植被在园林仿古建筑空间里的分布,良好表现出了我国传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概念,同时当遇到季节交替,在建筑空间里的植被出现自然规律性的颜色变换、草木枯荣等,又在建筑空间中呈现出了时间的变换,使得两者得到最佳的融合。
最后在园林仿古建筑的时空融合上,要做到在充分考虑园林所在地的历史背景下突出特点以外,还要对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考虑,如当地气候条件、自然生态环境等。选择适宜于当地生长的植被,能够体现出园林仿古建筑所在地的特色。
4 园林仿古建筑实例
4.1 太原碑林公园
建设于20世纪的90年代的太原汾河畔,经过扩改建以后,其以独特的仿明清式建筑为主,将北方园林的建筑构思与南方园林的设计典雅进行有机融合。体现出布局、植被与书法碑林三大特色。
其整个布局呈狭长状,即南北长300米,东西宽30至50米。在其设计上,合理地将整个园林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以自然生态植被为主,而北部则是人造仿古建筑群落。整个园林共建设24处亭台楼阁,72间建筑房间,并将整个景区分为6部分进行分别的特色设计。
整个碑林公园不但体现出了北方园林的大气与豪迈,而且融合了南方园林的精致典雅,比例得当又不突兀,整个园林以中轴线贯穿始终,通过隔景、漏景等园林设计方法,体现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感,良好地解决了园林整体自身狭长的自然缺陷,使园林仿古建筑在时间与空间上达到高度和谐统一。
4.2 南昌象湖风景区
南昌象湖风景区的园林仿古建筑,以仿清式皇家的园林建筑与江西地方民居进行有机融合,在不同景区设计出了不同特色。比如在万寿宫建筑群落,仿清式皇家建筑的风格与相宜的园林植被组合,既显示出了历史厚重感与大气感,又不失环境的和谐性,又如妙济山庄,其建筑风格以江西地方民居特色为主,设有马头墙、池塘与连廊,层次分明,配以水生睡莲与当地水生动植物,很好地体现出了当地地方特色。同时良好地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展现出其独特的个性与特色。
结语:
综上所述,在园林仿古建筑的设计建造上,不但要考虑到时间与空间的组合,还要对其他因素加以考量,才能建造出与自然和谐的仿古园林建筑。通过对南昌象湖景区与太湖碑林公园的实例可以看出,在园林仿古建筑中时间与空间之间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合理的历史时期仿古选择,并在植被上考虑到其季相性,还要在空间上进行统筹设计,借助各种景观设计手法,体现出园林的层次感与错落感,对扩展空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对两者的有机融合则更能在突出和谐性的同时,使时间在空间里展现,而空间又随着时间的变换呈现出不同的韵味,这样才是园林仿古建筑所要达到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劲.象湖风景区园林仿古建筑特点浅析.[J].现代园艺.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