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劳动技术教育的特点范文

劳动技术教育的特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劳动技术教育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劳动技术教育的特点

第1篇

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领域,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劳技教育特别是它的基本渠道――劳动技术教育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劳动技术教育课作为以理论学习相实际操作结合为主要特征的课程,其培养创新人才的独有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劳动技术教育课是指导学生生活、生产的技术教育,而创新往往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

其次,劳动课中技术思维占主导地位。技术思维的特点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而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在创造力的开展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劳技课的开展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开发。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制约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开展的几个问题:

1.现有的小学教育教学评估管理制度制约了劳动技术教育课的开设。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对于劳动技术教育课的开设与不开设一个样,满脑袋的成绩,分数至使劳动技术教育课和其它艺体学科无法正常开设,加上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评价机制不健全,管理上的薄弱也是劳动技术教育课得不到有效开设的主要原因。

2.很多学校在劳动技术教育课开设上的专业师资匮乏,其任课教师多为其它学科教师兼任或接近退休的老教师担任,由于劳技课程内容涉及面很广,且专业性强,此类教师很难胜任教学任务,造成质量不高。另外,经费设备不足,实践基地缺乏,无法适应教学的需要,这些都是严重制约着劳动教学的正常开展的原因。

3.劳动技术教育课教学的教改力度不足,很多人认为劳动技术教育课就是“干活课”,落后的课堂教学无法发挥劳动技术教育课的固有价值。

为加强劳动技术教育课在小学的正常开展,我们社会、学校、家庭要提高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认识,特别是各级教育、行政、装备部分,要加大对劳动技术教育课开设、管理、投入、研究力度,使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的开设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在劳动技术教育课课堂教学上,我认为还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劳动技术教育课的教学中,要以劳动实践为主,寓思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之中,把思想教育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劳动技能的训练,增强动手能力。既不能以讲授示范代替学生的操作训练,也不能以单纯的劳动代替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努力做到实践性,教育性相统一。

2.注意加强现场教学、直观教学,特别是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操作要领。根据学校条件或教学需要,可实行分组教学,分散或集中使用课时。

第2篇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已有的劳技课程在形态和名称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是顺应时展潮流,体现课程综合化趋势、与时俱进的一种改革尝试。“劳动与技术”的名称与以前的“劳动技术”名称相比中间加了一个“与”字,这一方面表明了“劳动”与“技术”二者的联系,另一方面又表明“劳动”与“技术”二者的区别,同时,“劳动与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又体现了综合的特征,是一种课程内部的“小综合”。这种区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有效实施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优秀传统的劳动教育和日益受到世界各国青睐的技术教育。

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实践中,有一段时间把学生参加体力劳动当成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只关注它的德育功能和对人的改造作用,忽视了劳动教育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价值。《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国家制定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下简称《指南》)立足于时代的发展,强调劳动教育中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关注学生发展为本,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的多方面的功能实现和劳动教育的多途径实施与多学科渗透。

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所内含的技术教育,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专科院校所开办的高度专门化的技术教育,它是指普通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技术教育。我们的学生生活在科学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不断变化的新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将更加广泛、深刻和迅猛。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它是区别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教育具有“现代性”的重要支柱。揭开技术的神秘面纱,我们可以看到,技术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一项完美的技术作品本身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科学、道德、审美,也就是真善美的统一,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因此,技术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着广泛而又独到的教育价值。

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形成了综合形态的课程设置。过去,小学的劳动课、初中的劳动技术课是独立设置的一门课程。新课程计划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被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这是课程形态上的重大变化。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跨学科的学习领域,具有内在的综合特征。它综合运用了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文、艺术、社会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经济、法律、伦理、审美、环保等方面的教育视野。对学生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而且也是新的知识与新的能力的综合学习。在目前国际性的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形态的推出,无疑是顺应潮流的改革尝试,它必将使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综合性能和实践品质得到展示。当然,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困难,还会有一些理念的碰撞,这有待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二)进行了课程内容的结构性重组。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最具开发潜力、最易受科技发展影响、最应该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性学习领域。在国际上,作为诸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之一的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一个包括劳作、手工、设计、家政、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商业、职业准备等科目在内的庞大学科群。考虑到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现实生活的客观需要、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指南》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结构上确立了劳动、家政、技术、职业准备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有一定独立性又有一定渗透性的内容结构。同时,根据初中和小学的性质、特点,进行了课程内容的学段定位,如在技术方面,小学确立为“技术初步”,初中确立为“技术基础”;在职业准备方面,小学确定为“职业了解”,初中设计为“职业引导”。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现代性和开放性。

(三)建构了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指南》提出了目标与内容分成基础性和拓展性两部分。基础性内容是完成各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体现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结构性,对不同地区也具有条件上的普适性。而拓展性目标和内容是供各地选择的,实施条件相对较高,有些内容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方向性。不同取向的教育目标的提出,使

得各地方、各学校以及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内容的选择主体成为可能。

(四)拓展了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空间。《指南》首次将简易的技术设计、技术产品说明书的阅读、简单的技术作品评价,正式引入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内容,农业技术的学习内容也从传统的作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向品种改良、技术试验、产品贮存与加工、市场调研与营销等方面扩展。劳动与技术教育学习内容在范围上的拓展,必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3篇

关键词:劳动技术 教育 实践 情境 构思

一、当前小学劳动技术教育

1.家长对劳动技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劳动实践的开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充分锻炼其实践操作能力,在我国教育开展过程中日渐普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锻炼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始终是家长关注的焦点,而在当前的小学教育过程中,劳动技术教育面临着无法顺利开展的困境。结合现阶段我国小学生的自身条件和生长环境可知,由于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中,独生子女所占比重较大,由于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度疼爱,家长不愿让孩子接触体力劳动,也为了有效避免孩子因操作不当而受伤。此外,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家长在面对劳动技术教育和学生成绩提高时,多数人选择后者,相比于劳动技术教育和体能锻炼,家长更为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放弃让孩子接收劳动技术教育这一念想。

2.学生对劳动技术教育兴趣不高

小学生尚未建立起自我意识,其行为的判定能力基本上都是依靠教师和家长的,因此在小学学习过程中,家长和教师的指导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面临升学压力,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小学生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过于重视学习成绩的提升,孩子想游戏玩乐的时候,家长便会以作业和成绩等因素限制孩子。小学生长此以往受到类似情景的影响,其内心便会逐渐建立起对娱乐劳动等活动的排斥情感,在这种情感作用下,面临劳动技术教育,学生表达出的情感多为冷漠和生疏,使得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无法顺利开展。

二、小学劳动技术课程优化措施

1.提高家长对劳动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

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家长对小学生的日常评价以及态度对其心理成长有很大的影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父母建立无障碍的沟通,定期召开家长会或者是家长座谈会,针对目前家长对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加大向家长宣传劳动技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改变家长一味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观点,提高家长对培养孩子劳动技能的重视程度。当今社会对于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随着新课程改革落实,传统以学生成绩为生命的教学观念逐渐被淘汰。许多名牌大学毕业生如果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会遭遇找工作难的问题。相反,即使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如果从小就锻炼出了良好的动手能力,也会比较容易找到工作。因此提高家长对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是有效开展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前提。

2.为孩子创设接受劳动技术教育的条件,提高其学习兴趣

学校和家庭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受教育环境,学校和家长要尽可能为孩子创设能够自我劳动的机会和情境。如在家庭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多参与家务劳动。在学校中,教师要让孩子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农作物种植和家畜养殖知识,尤其是城市小学教育,强化城市小学生这方面的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其对劳动人民的尊重程度,还会提高其在日常生活中对粮食的珍惜程度,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避免铺张浪费。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校内小学生的生活环境特点,在保证小学生学好劳动技术课程内容之外,定期组织小学生去校外的工厂、超市等地实际参观,实地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劳动技术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以及完整的个性,在劳动技术教育中要充分尊重每位同学的个性差异。

3.科学评价,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和教师以及家长对孩子们的劳动成果评价,不能只从结果来评判,要避免单纯观察学生的结业作品是否精致,教师和家长都要站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基础上对孩子们的劳动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对于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的合作表现、探究表现等,都要纳入考核范围,高效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促使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实现全方位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是小学阶段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强化小学劳动技术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多方面协调发展,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必须强化对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视,重点开发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效性,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实践策略,充分发挥劳动技术学科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完成新课标对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要求,全方位提高小学生的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于慧颖.深化劳动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2(1)

第4篇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无论何种类型的学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都必须首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的教育。而对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针对自身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系统而科学的劳动观教育又成为端正其学习态度,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热爱所学专业的关键。

一、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特点看待中职生进行劳动观教育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大学教育,它在培养目标上,尤其突出了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要求,强调培养第一线技术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这一办学特点就要求学生不论在学习阶段,还是在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都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愿意动手、勤于动手的习惯,必须具备不偏爱于脑力劳动、不偏嫌于体力劳动的思想,愿意到生产或管理一线,在脑力劳动付出的同时,更愿意付出更多的体力劳动。这就要求中职生必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苦乐观以适应这种需求。

二、从中职生本身的特点看待中职生进行劳动观教育的必要性

现今中职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条件优越,他们能够也愿意接受来自多方面的信息,却很少有动手的机会亲自去实施一项完整的工作。而优越的物质条件有时会成为限制他们发展的不利因素,使相当一部分人养成了不愿动脑、更不愿意动手、怕苦怕累的习惯,加之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中职是中等教育的最低层次,毕业后充其量只能找一份工人岗位的工作。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上大学就应该在学校学知识,毕业后搞科研和上层建筑,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从事一线技术型的人才,因此,他们感到自卑和反感,“中职生自卑”“劳动低下”成为笼罩在他们头上的阴影,这种观念严重影响着中职生在学业上的进取。

由此可见,必须把的劳动教育纳入中职教育中去。

认为:劳动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基本活动,也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第一性活动,人们通过劳动创造出自身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创造出自身生存的精神生活条件。这种精神生活的条件就是人们通过劳动所形成的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对劳动价值的丰富内涵具有深刻理解的感悟。而这种对劳动观的升华就可以反过来激励人们更加热爱劳动,积极投身于劳动中。

要引导中职生达到劳动观的升华,必须采取正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途径,具体如下:

1.在理论上,对学生进行劳动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载体的教育,使学生懂得任何知识,如科学技术,如果不通过劳动者的劳动实践,都只能是一种潜在的财富,而不能成为现实的财富。中职生的所学所用,正是这种载体的传动者和实践者。

2.在实践上,采取学劳结合教育,即在保证学生学好书本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安排适当的时间到工厂一线,同工人技师和技术工人一起劳动,在劳动中找出书本知识和生产技术的结合点。

3.在榜样上,经常请在一线生产和管理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技师座谈,请他们介绍自己在一线实践中努力拼搏,通过辛勤的劳动和汗水获得成绩或成果的体会,使学生理解在一线劳动中苦与乐、劳与逸和付出与收获的辩证统一。我所在学校组织学生采访生产一线工人技师,每位学生都被他们立足一线、立足基层,不怕难、不怕苦、不怕累、默默无闻地取得许多技术成果和管理业绩的事迹所感动,每位学生都写出了三千字的访谈录和心得体会。共同认为,中职生只要像被采访的榜样那样,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踏踏实实学好学业,将来一定能有所作为。

第5篇

一、因地制宜整合教学内容

(一)合理处理教材内容。劳动课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简单的生产劳动及劳动教育。为便于教与学,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整合为系列课(同一年级的相似内容进行归类),合理调整顺序。

(二)合理选择教学材料。在劳动课教学中学生每上好一节劳动课,完成一项劳动任务,都离不开学生实践所用的材料,因此,教师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教学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三)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小学劳动课教材大部分内容属于乡土教材的范畴,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趋于合理性。

二、注重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一)在质疑问难中创新。在质疑问难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尊重学生创新个性。创新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问难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批判、敢于质疑。

(二)在合理想象中创新。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要启发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与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一些异想天开的学生,有时他们会提出一些荒诞离奇的问题,也不能打击他们,而是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白圆其说。

(三)在动手操作中创新。教师要利用学生动手操作的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灵手巧是聪慧的象征,动手又动脑是成才的必由之路,动手操作活动是劳动与技术课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而兴趣又是调动学生进行创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在学生实际学习环境中发展,要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

三、落实实践提高学习效果

教无定法,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教法,在同一课程中,也有不同的教法,那么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用哪种方法更实用呢?从它的编制特点来看,我认为“实践教学法”才是上好劳动与技术课的法宝。因为实践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可以把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一)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课堂实践是劳动实践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实践。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较短,场所较小,所以在选择课题时要选一些活动量小、材料容易准备的内容。课堂实践的主要方法是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使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劳动课“实践性强”的特点。

(二)在家务劳动中实践。家庭实践是劳动实践中基本实践活动的延伸。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劳动课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但是却不能进行课堂实践。确切地说,是不能使全体学生进行课堂实践。

(三)在生产劳动中实践。生活实践是劳动实践基本实践活动的升华。课堂实践、家庭实践、社会实践的内容,都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但是劳动课中有一部分内容,它的实践活动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需要几天或者几个月的时间来完成。

第6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人格本位;功利价值

[作者简介]宁维芬,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广西南宁53000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1-0218-03

一、当代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取向遵循“能力本位”。顾名思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特定职业、特定岗位所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使之具有包括职业技术、技能和技巧以及职业道德的职业从业能力。由于“能力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以社会产业对职业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对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造就大批社会急需的优秀劳动者、推动现代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本身的巨大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了多种突出能力培养的成熟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rn-petency―based education,CBE)和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承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TAFE)。这些模式大体构成了西方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主流。

毋容置疑,“能力本位”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大作用,但它的弊端也日渐显露。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尤其是信息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人们职业岗位变换的频率也越来越快,定位狭窄、针对特定岗位的“岗位能力”培养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其次,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与日新月异不仅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也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终身教育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不仅关注职业能力,更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格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价值观正逐渐取代“能力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价值观,成为当代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主流价值观。

“人格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以完善劳动者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个体素质,增强劳动者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人格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观认为,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理论,在新知识、新技术以加速度增长和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以终身教育的理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新意识,去面对当前及未来的职业生涯。因此,学生的首要目标是获得其未来服务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包括技术、技能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发挥个人的智慧与创造力,从而使学生在其职业生涯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换言之,当代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不是劳动工具和“工匠”,而是具有一定职业技能、有较强烈的自主意识、特别是自主创业意识并拥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力的劳动者。

“人格本位”价值取向的职业技术教育所追求的能力具有通用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使得职业技术课程教育从特定的岗位技能培训转变为广泛的综合的职业能力教育。在发达国家,普遍强调“关键能力”教育。“关键能力”亦称“核心能力”或“普通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亦即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是一种跨职业的基本能力,故亦称“可携带的能力”,它具有相通性和可转换性,不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岗位,但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离不开它,它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关键作用。“关键能力”包括5种必修能力和3种基本素质。5种必修能力是支配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支配信息的能力、驾驭系统的能力和采用技术手段的能力。3种基本素质是读、写、算、听、说基本技能,思维技能,个性品质(包括责任感、自尊心、正直、诚实以及社交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关键能力”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追求的能力的范畴。

为了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实现“人格本位”的价值观,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有了很大变化。德国实行“职业基础教育年”,在职业技术教育的第一年,学生学习普通文化课和某一职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及技能,第二、第三年才开始分专业教学。因而职业技术教育的综合性、普通性增强,专业性谈化。德国把该国承认的450种培训职业分为13类,规定任何一种职业教育在第一年都要按13大类进行基础教育及培训,基础教育培训开设普通教育课程,包括德语、数学、英语、科学、历史、地理等。英国在国家承认的职业技术资格教育中,均开设交流、信息技术、计算三门课程并须达到规定标准。法国职业技术教育中,专业课程大幅减少。日本规定各类职业高中在第一年均开设统一的普通基础课,学生在3年的学习时间里,有近一半的时间学习普通教育科目,这些科目包括日语、数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可见,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中,通识教育、通才教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格本位”的价值取向已深深根植于其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及体制中。

二、当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面临的困境

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滞后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远远未能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大批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岗位,就业能力不强。造成这种局面,固然有管理体制不顺、经费投入不足等客观原因,但与职业技术教育理念落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有密切关系。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面临尴尬的境地,主要表现为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倾向:学科主义崇拜与实用主义泛滥。

学科主义崇拜是指职业技术教育中,无视职业技术教育本身的特点,片面追求知识的理论、系统性、逻辑性。主要表现为以理论知识为课程内容主体,按学科分类划分课程门类,以理论知识为学习起点,按知识本身的逻辑组织课程内容,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书面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科主义崇拜的课程设置追求系统地阐述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学会科学思维。最集中的反映是普遍存在的文化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传统的“三段式”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严重脱离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及学生实际,混淆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别。结果是学生学得苦却收效甚微,学习缺乏动力和兴趣,职业能力低;教师教得累却看不到成果,上课如同对牛弹琴,教学积极性严重受挫,师生陷入

互相埋怨的恶性循坏。

职业技术课程设置的另一个倾向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实用主义泛滥。与学科主义崇拜无视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相反,实用主义一味急功近利地迎合市场需求。突出表现有二:其一,专注于学生特定岗位能力和特定技能的培养,忽视乃至轻视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在课程设置上,大量压缩甚至基本取消普通基础课程,学生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普遍偏低,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与其所充当的社会角色不相称,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弱。其二,不顾自身条件和特点,盲目跟风,不加考虑地设置所谓“热门专业”和“紧俏专业”以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如不顾本校的师资条件、设备条件,一窝蜂地赶时髦开设热门专业;对市场需求不加分析,不去考察其发展需求还是短期需求,不分辨其规律性还是偶然性,只要当前有需求,就不顾一切地上。结果是培养的学生徒有专业的虚名,缺乏扎实的职业能力,在就业中缺乏竞争力。学校不仅未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办出特色,树立品牌,而且很容易导致专业设置有名无实的消极后果。

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思路

针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上述弊端,课程改革的思路是:以“人格本位”为价值取向,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兼顾职业技术教育的功利价值和伦理价值、人文价值,强化普通基础教育,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技能教育,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第7篇

关键词:全面发展;学生;德智体美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性格等。体能和智能是构成人的素质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活动能力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居于核心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生存、发展以及从事各种社会性活动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人们在彼此的交流过程中,必须要以礼相待,要有道德品质。此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一种心理体验。意志是人在活动中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里过程。性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人的全面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也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们国家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德指的是道德,品德,也就是主要侧重在做人上,一般认为,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所以,我们把它放在第一位。智,当然就是指的智力。体,指的是体育,体质。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质不好,就不能为共和国做更多的贡献。美,指的是美育,即一个人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育的工作就是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劳呢,现在不怎么提了,就是指劳动。咱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一个共和国的公民都是这个社会的劳动者,建设者。下面,一一介绍分析。

一、德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伟业的肩负者,是华夏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承者。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因此,做好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工作,可以说于己是功德无量,于人是受益终生,于国则是播下和谐发展的希望火种。 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

二、智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此外,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三、体

体育是指以发展、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体育教育本质是指体育教育自身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体育教育学首先研究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体育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技能性和娱乐性技能性和娱乐性技能性和娱乐性技能性和娱乐性。

四、美

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

五、劳

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生产技术教育两方面。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1981年 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说明指出:“中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全面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把劳动教育与工农业生产、社会服务性劳动的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也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准备一定的条件。

第8篇

关键词:社会转型 职业技术 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10-150-02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蓬勃兴起,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关系的转变,孕育了深刻的社会变革。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这段社会的发展进程被西方社会学者称之为“社会转型期”。这种社会转型主要包括了“六化”:一是经济转型即工业化;二是社会转型(狭义)即城市化:三是政治转型即民主化:四是文化转型即世俗化:五是组织转型即科层化;六是观念转型即理性化。

而相对于中国来说,社会转型更多是由80年代的改革开放后所带来的各种发展变化。随着当前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推进,我国正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民主的现代社会转型,并进一步推动了各种社会机制的转换,影响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而伴随着这种快速的社会转型,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由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旧有的制度、观念和秩序被打破,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处于新旧交替的状态,各种矛盾、冲突也就相应而生了。而职业技术教育,因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在转型过程中各种矛盾、冲突尤为明显。

1、社会转型时期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处在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建立以提高生产率和灵活性的新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为此要求劳动者具有宽厚的职业知识准备和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接受继续教育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但现实却是:我国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既不能很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没有满足个体对于学习谋生技能和就业需要的现实。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1.1生源缺乏,招生不足

多数研究者都指出90年代后期,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开始出现萎缩,全国职业高中招生数人数大幅度下降,而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滑坡现象更为严重。近年来各类高等大学特别是普通高校的扩招、求学的机会成本偏高和就业困难等因素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冲击,严重的影响了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职业学校普遍面临着生源不足困境,出现了生存危机。

1.2师资水平良莠不齐,教学质量低下

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师资水平良莠不齐,教学质量低下,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人才发展需求,导致供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是劳动力市场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另一方面是大批职业学校毕业生因实践操作能力差而找不到工作。师资力量薄弱成为制约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1.3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就业导向不明确

教育的发展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要先于社会经济发展,具体体现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我国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一直都是被动回应市场需要,缺乏与企业的沟通、合作。职业技术教育学校课程结构方面虽然比以前有较大提高,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对部分课程进行调节。但是,由于缺乏对职业技术教育的体系管理和对劳动力市场的统筹规划,许多职业技术学校在进行课程结构调整方面要么滞后于市场、要么就是频繁调整,引发教学上的混乱,使得教师无所适从,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而缺乏与企业合作更直接降低了学生对生产的实践操作能力,影响学生的就业水平。

1.4职业教育投入不足,资金匮乏

职业技术教育与实践生产联系密切,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这就需要学校购置大量的设备和仪器;而我国大部分职业技术学校财政依然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特别是那些贫困县农村地区,要从财政中拨款给教育是非常困难的。而对于那些要上万甚至上百万一台的设备、仪器,学校不能也无法自己拿出钱来购,导致职业学校教育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实践性教学设施和培训基础建设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职业学校教育资金的匮乏直接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2、社会转型时期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对策

2.1转变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准确定位

当代社会的整体转型要求教育必须转型,教育在当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和价值也决定了教育必须转型。职业技术教育只有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依据各区域差异,以本地区的实际发展需要为根据,面向区域经济,才能进行科学的发展定位,更好的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2.2健全职业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政府的监督指导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企业开始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己逐步成为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实体;高校也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走向社会自己办学。而政府则更多起一种宏观指导和监督作用。通过健全的法规政策体系,就可以明确权责,规范学校、企业、政府各自的权利和责任。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的职业教育法对于美国职业教育的推进就是一个很好例证。

2.3发展多元化的办学模式,采用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

单一的办学主体无力承担过重的办学负担,这也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说,在发挥国家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应该鼓励社会、企业、个人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形成一个国家预算、企业雇主投资、学员缴费、自愿捐款、自筹资金等多元筹资格局。如:校企联合办学,社会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办学等等。同时考虑教育对象和地域差异性,采用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形式,灵活多变的广泛开展,如:企业定点定期的员工职业培训,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培训,农民工的就业培训等等。将全日制、业余、脱产,半脱产等多种形式结合,形成学历教育与各种技能培训相互配合,学历证书和非学历证书并重的职业教育体系。

2.4构建校企互动平台,设置合理实用课程结构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必须以培养个体能力和素质为前提,以_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针对实际的就业岗位培养个体的实践操作能力,满足个体的就业需求和市场的发展需要。如: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利用企业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使“产、学、教、研”结合,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5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政府应通过相关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教师在职人员的进修与培训制度。通过教师的进修与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技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构建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各学校还可以结合自身特点,通过改善教师待遇、聘请兼职教师等来吸纳社会各界的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专兼职相济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2.6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准入制度,形成终身化的职业教育观念

社会的快速转型导致人的一生中进行工作更换的频率加大;而科技生产力的快速更新也使得人的劳动技能需要不断提升。因此现在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一个人的职业迁移能力,形成其终生学习职业技术的观念。正规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严格职业准入制度,是职业专业性的保证:而完善职业进修教育制度,则是保障个体职业能力的发展。

3、社会转型时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不仅成为劳动力从义务教育后进入就业的重要环节,还是劳动者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农村职业教育与广大农村区域发展的直接、紧密联系,它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等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提升个体就业和创业能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

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把经济的增长方式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上来,将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是实现经济发展、推动现代化进步的根本途径。

(2)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统筹城乡改革的有效手段。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建设中的难点和重点,是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可以直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水平和劳动素质,培养大批具有一定生产技能和科技素质的新型农民,以此来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同时农民具备专业劳动技能后,也更容易实现向非农产业的岗位转移,有利于实现城乡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刘祖云,劳凯声.聚焦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J].上海教

育,2006(2):4.

[2]刘祖云.社会转型: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J].社会转型解

读,2005(10):4.

[3]庄西真.社会转型期职业技术教育变革的理念[J].职业技术

教育,200l(34):13.16.

[4]和学新.教育转型: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J].教育

理论与实践,2006(7):1.4.

[5]张辉,吴万敏.社会转型期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特点及应对

策略[J].教育探索,2003(2):45.47.

第9篇

关键词:弱智儿童;劳技教育;探索

劳动和职业教育是残疾儿童实现全面发展,将来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手段,是培智学校课程设置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是普遍应用的技能。基于弱智儿童自身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劳动技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通过自理劳动、家务劳动、手工艺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等途径,使弱智儿童养成劳动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能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为日后进入社会、进而自立于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几年来,我校在对弱智儿童的劳动职业教育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走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路子。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

低年级(1-3年级)阶段以自我服务为主,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弱智学生的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每个年级约安排16项劳动技能。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每学习3-4项内容,就进行一次综合练习。

中年级(4-6年级)阶段以学习家务劳动为主。要求学生学习管理自己的生活、料理家务,并适当地参加公益劳动及简单的生产劳动。

高年级(7-9年级)阶段,以学习简单生产劳动为主。要求学生在学习管理自己生活和料理家务的基础上,掌握一些简单的职业技术技能。

以上各年级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但教师要详细记录调整原因。

二、采用多种教学的组织形式,完成教学目标

我们主要从以下七个渠道完成教学任务:

(一)上好劳动技术教育课,这是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的主渠道。1-4年级每周安排2节劳技课,5-8年级4节。

(二)在其它学科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在文化课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是提高学生能力、强化学习效果、巩固学习成绩的有效方法。

(三)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实践证明,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和劳动技能的掌握,光靠学校教育是不行,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建立各种兴趣小组。我校分别设立了编织、缝纫、书法、舞蹈、剪贴等多个兴趣小组。采用了打破年级界限,按智力、能力、爱好自由选择,适当调整的方法,保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技巧,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三、遵循多原则指导劳动技术教育教学工作

(一)适当性原则。指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要适合弱智儿童的身心特点和个体本身的实际情况,让每个学生每一堂课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有所收获。例如学习《削铅笔》一课,较好的学生要学会用小刀子削铅笔的方法;较差的学生只掌握用转笔刀削铅笔;再差的学生能认识铅笔刀并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削铅笔就可以了。

(二)激发兴趣原则。由于弱智儿童缺少良好的学习动机,对学习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兴趣。

四、建立评价体系,及时对劳技教育教学成果进行评价

对劳动技术教育效果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测验的内容:

1、劳动基础知识: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要点。

2、劳动基本技能: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技能。

3、劳动态度和习惯:包括是否遵守纪律、认真负责,劳动是否有始有终,持之以恒等。

(二)测验的形式

分理论和实践及平时表现三部分进行考核。理论考核采用笔试、口试两种形式。低年级以口试为主,高年级以笔试为主;实践考核是通过现场操作比赛的形式进行,当场打分。平时表现是以日常的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及劳动态度为主进行打分。

(三)计分方法

采用等级评定法。即优、良、中、差。三种考核所占的比重分别为:理论20分,实践40分,平时表现40分。三个分数之和达到90—100分为优秀,70—79分为良好,60—69分为中等,59分以下为较差。

五、劳动技术教育所取得的效果

通过对弱智儿童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学生在许多方面都有所进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了劳动素质和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2、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锻炼了他们的毅力,树立了初步的劳动观念,懂得了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

3、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补偿和矫正作用。使他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扩大、加深了,感知觉和动作协调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还增进了弱智儿童与周围人员的交往,培养了交往能力,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互相尊重、互相协作等良好的品质。

第10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 职业技术教育 改革 可持续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各大职业院校必须积极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从而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

一、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推动职业院校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这些人力资源不仅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使得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此形势下,职业院校随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所以,职业院校必须从办学思路、办学体制、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积极组织教研教改活动,推动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向深层次开展,从而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二)是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

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是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也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为此,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劳动力市场变化以及教育体系完善相适应,结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规律,遵循国家总的教育方针政策,宣传推广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从而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必要手段

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基本理论、专业理论的学习,更要重视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术、职业素质的培养,使职业技术教育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然而,当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守旧、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合理分配文化课与实验、实训课的比例,也没有落实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学生的职业岗位胜任能力不足。所以,必须加快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结合职业院校办学特点,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新教学模式。

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策略

(一)强调特色课程建设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要以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育教学体系。在建设职业技术教学课程时,要坚持以“应用”为主旨,增强专业课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调特色课程的发展。在开发课程时,要认真分析职业岗位需求与特点,结合职业资格标准,突出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在确定课程结构时,要着重于建设以专业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选用与课程要求一致的校本教材;在构建课程模式时,要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施课程;在进行课程管理时,要确保课程建设的持续性、稳定性和有序性。

(二)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要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技术能力强的人才。在以往的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中,以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文化课为主,将实践课穿插在理论课中进行,缺少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也没有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从而导致实践教学难以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确定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落实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此外,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使其不少于50%,重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应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教育过程中落实职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建设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转变职业院校办学指导思想,根据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制定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满足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实用性人才。同时,职业技术教育还可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强化用人单位与学校的合作,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高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和成效的必备条件。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新技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实践的兴趣。职业院校还应当组织师资力量加快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课程系统、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使学生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满足自身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此外,职业技术教育应当改革学生考核评价方法,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采用笔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考核形式,突出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考核。

参考文献:

[1]杨秀凌.探索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2]陈静捷.加快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培养高技能人才[J].职业.2010(24)

第11篇

关键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纳教育;可持续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战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4-0015-05

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1],备受各国重视,也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特别关注。长期以来,UNESCO通过一系列行动建议、标准规范、国际会议、合作网络以及公共出版物等推动职业技术教育走向合作、创新和可持续发展[2]。

2016年,随着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UNESCO职业技术教育战略的关注点也相应进行了调整。其于2009年制定的《支持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战略(2010―2015年)》(Strategy for Supporting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TVET〕 in 2010-2015)将焦点集中在提供能力建设方面的政策建议,从概念上澄清技术发展并促进信息交流,通告全球职业技术教育争论点[3]。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UNESCO于2015年制定了后续的战略计划《UNESCO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战略(2016―2021年)》(UNESCO TVET Strategy 2016―2021,简称《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旨在重新探讨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在一个更为全球化世界中的角色,包括其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扩大全民终身学习机会[4]。

一、 《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背景分析

(一)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国际经济格局也不断调整,世界经济体系也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导致就业增长率变低、青年失业率不断攀升和就业形势脆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受到了影响。这一情形在一定程度表明了教育、培训和就业之间的匹配失衡。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加快,劳动力市场对新的专业技能的需求不断变化,对劳动力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这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对新的专业和技能的需求预测变得日益困难。如何调整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增强多样化和灵活性,以便培养出满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人才,是摆在当今全球教育界面前的问题。

(二) 终身教育思想的驱动

终身教育思想起源于成人教育的发展,它是在对成人教育不断反思中完善起来的[5]。20世纪60年代以后,终身教育在联合国的倡导下成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终身教育要求从最初的学校教育开始,且在各个教育阶段都要努力培养人终身学习的观念和学会学习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终身教育打破了教育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加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间的联系,开辟了各种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形式,为人们一生的不间断学习提供可能,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在这一趋势下,UNESCO通过各种行动推动和加强终身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紧密结合。如1999年UNESCO在韩国召开的第二节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会议主题为“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会议指出加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将其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6]。2006年NESCO-UNEVOC 与国际职业教育与培训协会(IVETA)在俄罗斯莫斯科组织召开了题为“终身学习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国际会议[2]。职业技术教育不仅仅针对青年,同时也对任职的或失业的成年人开放。终身教育体系下的职业技术教育专注于初始和持续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来扩大全民的终身学习机会始终是UNSCO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议题。

(三) 可持续发展教育趋势的推动

不可持续的经济生产和消费模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频发,同时收入差距的迅速扩大,破坏了社会融合,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5]。仅仅依靠技术革新、政治调控或经济手段都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各个发展阶段和社会背景下优质的教育和学习。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助于我们建设性和创造性地解决现阶段的全球问题并迎接将来的全球挑战,创造可持续和有弹性的社会[7]。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峰会中强调需要把可持续发展纳入到所有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中[4]。为此,可持续发展教育逐渐成为UNESCO的重要议},同时也作为重要的思想被融入到职业技术教育中。职业技术教育不能限定为经济发展或工作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和培训,它需要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纳入其各个阶段中,包括以人为本的教育、公平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环境教育等。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推动下,职业技术教育需要融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创建新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2015年8月联合国首脑会议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成果文件,文件中的目标4“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以及目标8“促进持久、包容和可持续经济增长,促进充分的生产性就业和人人获得体面工作”[8],更是与职业技术教育相关。如何在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下构建职业技术教育是UNESCO-UNEVOC制定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战略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

(四)对职业技术教育理念与实践之间差距的反思

职业技术教育对增强经济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提供教育和培训来促进人们就业,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生产率的提升。然而,在具体实践中,职业技术教育并没有产生预期结果。如职业技术教育对个人、企业、政府所做的回报远没有达到预期;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仍然低于普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4]。职业技术教育的潜在价值和它的实际表现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缩小差距,最大可能发挥出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是值得探讨的。

二、 《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体系分析

在上述背景下,2015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UNESCO-UNEVOC)召开了此次会议。来自57个国家的165名成员就UNESCO职业技术教育新战略的制定和发展、未来五年职业技术教育框架的构建进行了讨论,最终形成了总结性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技术职业教育培训战略(2016―2021年)》。

(一)制定者的角色定位与作用

作为《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的制定者,UNESCO对自身在实施职业技术教育战略中角色的正确定位是保障该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由于独天得厚的优势,UNSCO在职业技术教育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知识共享、加强各国各地区间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以及推动学术交流和争鸣。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设定议程。UNESCO在各国间和国际上的领导力和召集力使其能够召开职业技术教育会议,特别是国际层面的会议,以此提升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价值的认可,引领职业技术教育战略计划的制定。

二是建立UNESCO网络,推动国际合作、加强能力建设、促进卓越实践经验的共享。具体表现如促进更大的产业合作和企业参与,推进义务教育后续培训(Post Compulsory Education/Training)的开展和质量的提升,建立跨国间对非正规职业技术教育的资格认证;收集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践和劳动力市场信息;探讨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效输出来致力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4]。

(二)目标和指导原则

该战略的目标是在提升就业能力和工作技能的同时,重视和加强其他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如品格教育、发展动机、积极的价值观以及拥有明智的判断力。职业技术教育旨在通过提供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以及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个体和社会(A More Balanced Individual and Society)。

围绕此目标,该战略制定了四项指导原则: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机会来帮助人提升职业技能和获得资格认证,从而得到体面工作;职业技术教育的相关利益者应该加强合作伙伴关系,缩小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之间的差距;推动终身教育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加强具体职业技能和其他技能的培养。

(三)职业技术教育的关键领域

围绕全球化背景下进一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问题,该战略总结了六项职业技术教育关键领域。

1.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数量,同时推进教育公平和性别平等,为女性群体和其他弱势群体提供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二是职业技术教育系统的有效性需要得到提升,这需要保证更多的学习者完成职业技术教育培训项目,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应该覆盖各个年龄段,为需要的人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2.把握经济环境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

首先,收集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包括职业技能需求、职业发展趋势,来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间的匹配度,帮助职业技术教育明确优先发展项目。其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设计和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项目,以此确保项目的有效运作。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只有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才能得到有效发展。第三,强调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项目的适切性,通过了解劳动者的个人需求设置多样化的培训项目。

3.注重相关利益者的参与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各相关利益者的合作,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之间的衔接,满足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职业技术教育的相关利益群体主要包括三方,即政府、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以及企业。一方面,作为政策引领者,政府应制定政策提升各方对职业技术教育价值的认可和重视;同时,作为信息服务者, 政府建立有效网络,以供各方共享和交流职业技术教育的相关信息。另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应该和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确保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和实践满足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其培养更具针对性和适切性。

4.提升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

这是保证职业技术教育输入和产出之间平衡的关键。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包括标准设置、基准测试、教育和培训的内容、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的选拔和专业发展、机构的管理和组织建设等方面。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建立有效合理的质量保障机制。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健全国家职业标准,设置职业认证框架,包括职业培训项目的审核和认证、培训后的个人资格认证。第二,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内容的设置,培训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通识教育、基本的职业技能培训,生活技能和公民素质(包含环保意识),相关必需技能,如表达和写作能力[4]。第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组织体系,即建立一个明确职责和权限、相互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第四,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项目的绩效评估,在有效评估的基础上改进和提升项目的实施质量。

5.严把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质量关

教师质量的改善和提升是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从个体层面看,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质量是提供高质量、有效、适切教学的保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从整个体系来看,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质量的提升能够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项目的整体发展,如教师参与项目的管理、提供有效合理的政策建议、发挥卓越的领导力等[4]。为保障教师质量的不断提升,需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师资的初始和继续教育与培训,需要提升教师两个方面的能力,即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以及职业实际技能的发展。为保证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项目的质量,还需要设立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选拔标准和建立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

6.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建设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内部建设,建立各种水平和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根据不同背景、不同条件设置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项目;另一方面,作为教育整体的一部分,还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外部普通教育的联系。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要求的不断提升,大众化高等教育对职业培养的需求日益增长,职业技术教育向着更高层次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变得更为联系密切。而且高等教育的职业化也提升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

三、《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特点分析

(一)《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顺势而生,契合当下教育发展要求

全球政治经济形势风云变幻,教育理念和实践也随之不断调整以适应发展要求,2009年制定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已经很难再用来指导全球职业技术教育的推进;特别是2015年全民教育(EFA)运动告一段落,联合国首脑会议通过可持续发展目标,教育2030愿景的诞生等教育界重大活动与变革,不可能不影响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首先,职业技术教育不再只单纯地关注技术,还重视与品格教育以及资格认证等的关联性,避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断裂性,这种整体性认识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大进步,为获取体面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可以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加强了教育的广度;其次,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就业,但不再只单纯地关注当下就业,而是在终身发展理念下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也应贯穿一个人发展全过程,可以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延伸了教育的长度;第三,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培养受教育者的技术技能,但也不排斥与学术教育的关联性,强化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深度。可以说,职业技术教育理念在逐渐凸显“三位一体”的全面教育,这是契合当下教育发展要求而做出的科学合理的转变,相信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

(二)《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全方位指导,但尊重每个国家的国情

《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坚持“可持续、绿色、公平”的理念,聚焦“入学、教育质量、职业技术教育治理、私人部门参与、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以及资金”等问题。其中,职业技术教育入学方面关注学生数量增长和职业技术教育体制的效率问题;教育质量涉及保障机制、教师招聘与发展以及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等问题;职业技术教育治理关注供需平衡问题;私人部门参与涉及商业案例和工厂参与,为毕业生能够获取体面的工作奠定基础;职教机构再次强调了职业技术教育效果与劳动力市场问题;最后提出通过多样化途径筹措资金,注重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本效益。上述问题覆盖面广,可以说涉及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方方面面,但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再强调,每个国家应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相应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为此,非盟制定了《非洲大陆职业技术与培训战略》[9],南非制定了《2016年度职业院校行动方案》等,这些大洲级或者国家级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分别根据各自情况从愿景、任务、范式转变、以及治理和财政等方面进行了部署和安排,指导本区域或本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三)《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回避的重要问题

《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宣讲的宏大理念过多,但有些切中要害不够;归结了存在的问题,但却并未给出较为满意的答案。不可否认,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也不可能通过一项战略的制定就能得到明确的解答,但职业技术教育战略总是顺应大的教育趋势而不断消蚀自身的特色,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长远发展不见得十分有利。《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讨论了“职业教育悖论”――职业技术教育富有潜能但却从未见到激发出来的效果,导致职业技术教育长期沦为教育体系的“穷亲戚”,不断地遭到边缘化,甚至连其自身拥有的价值也被低估。面对这种长期存在的困境,职业技术教育战略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教育质量和市场接轨问题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备受诟病,企业需要的技术人员招不到,毕业生掌握的技术用不到,亦或职业技术人员发展后劲不足,无法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为此,《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提出要加强师资建设和能力建设,但并未从源头上考察职业技术人才质量问题。生源是质量的保障,全球许多国家都是被筛选下来的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他们首先缺乏自信,同时也缺乏社会的信任,再加上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深造受阻,社会声望自然不高。其实,无论是职业技术教育悖论还是职业技术教育质量问题,都源于人们的理念和认识,教科文组织需要倡导和引导大众发现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学习职业技术,培养既掌握普通知识又具备职业素养的职业技术人才,方能从根本上扭转教育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EB/OL].[2014-06-25].http://.cn/zgks/2014-06-25/151042

5370.shtml.

[2]李玉静,陈衍.为了可持续发展与工作世界的教育:UNESCO职教思想与发展战略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2(6):26-45.

[3]UNESCO.UNESCO’s TVET Strategy(2010-2015).[EB/OL].[2016-04-21].http:///new/en/education/themes/education-building-blocks/technical-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tvet/strategy/.

[4]UNESCO.UNESCO TVET Strategy 2016-2021[EB/OL].[2016-06-27].http:///images/002

4/002439/243932e.pdf.

[5]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72.

[6]周满生.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第二节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总结报告(摘录)[J].教育发展研究,1999(7):47-50.

[7]UNESCO.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B/OL].[2016-06-25].http:///themes/education-sustainable-development.

[8]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B/OL].[2016-06-27].http:///ga/search/view_doc.asp?symbol=A/69/L.85&refer

er=http:///sustainabledevelopment/&Lang=E.

第12篇

一、开展劳动技术课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工作者应当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应当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劳动技术课是实现素质教育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为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我国的劳动技术课是教育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没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受到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们普遍比较重视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对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相对轻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劳动技术课的重要性;选用的教材与实践联系不太密切,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设备也不完善,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相对较少。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求,应当转变观念,提高对劳动技术课的重视,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

二、劳动技术课能加强学生的德育培养

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以教材为载体,有意识地将德育融入到教学之中。教师应当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创设情境,自然地将德育观念传授给同学,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责任感和爱国意识。劳动技术课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实施手段和主要途径,劳动技术教育是把技术理性与社会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劳动技术课将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在多元的实践活动中加以深化,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品质。劳动技术课具有实践性和教育性的特点。因此,应当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劳动实践,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接受思想教育,让他们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光荣和艰辛,克服懒惰、散漫的毛病,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劳动观念,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劳动技术与道德教育相辅相成,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德育的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学习品德,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劳动能力。

劳动技术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立能力。当今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不注重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造成许多学生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劳动观念不强和动手能力较差。劳动技术课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课堂中讲解一下各种衣物面料的特性及不同洗涤剂的功能,同时利用不同的洗涤剂来洗不同面料物品上的污渍,再将实验结果进行比对。让同学们做记录,回家之后自己动手进行洗涤。这样既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劳动技术课的形式应当多样化,这样就可以避免枯燥乏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授菜肴烹饪、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宾客礼仪等内容。由于男女学生感兴趣的劳动技能不相同,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要求,适时调整教学重点,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比如,女生重点学习洗涤、烹饪等劳动技能,男生重点学习家电维修等劳动技能。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劳动技术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劳动技术课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劳动技术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如园艺、工艺美术、家电维修、烹饪、裁剪缝纫等,其中含有化学、物理、生物、几何等多种知识。劳动技术课能够使学生在其他学科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通过实践,理论知识得以深化和升华,在实际操作中解决各种问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水平加强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基础首先是教材建设,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注重选用教材的思想性、先进性、基础性和实践性。教材内容应当包含服务性劳动能力和工农业劳动技能两方面。其次,提高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教育基地建设,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劳动技术教育的投资力度,建立一个规模较大的劳动技术教育基地,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最后,应当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劳动技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各个学校应当挑选专业知识扎实,业务能力较高,动手能力较强且热爱劳动技术教学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建立一支从事劳动技术课教学的专任教师队伍,以保证劳动技术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劳动技术课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具有趣味性和技术性,能够引导学生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注重劳动技能的培养。同时,劳动技术课在学生德育、美育和智育的培养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劳动技术教育适应了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创新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第13篇

论文关键词:教育;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 

 

一、引言:教育——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惊世之作《国富论》中,用一只看不见的手描述了市场经济环境下人和社会的关系,并指出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结果将导致社会福利达到最大。 

无论从事什么经济活动,收益超过成本是必要前提,然后再考虑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广义上说,教育是一种经济活动。教育活动的主授方因为从事教育活动取得收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教育活动的接受方则因为教育取得将来的预期收益,其经济效益表现在将来。首先,通过教育能够掌握最基本的谋生手段,这是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必须进入的教育层次,然后。一部分人通过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增加将来收入的预期,这是对劳动者愿意花费大量的成本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合理解释。非义务教育需要我们支付很高的成本,包括为教育支付的显成本和因为接受教育而不能从事其他职业所减少的收入——经济学上称为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有时是相当大的。 

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教育是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手段,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公共教育的基本功能和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掌握最基本的生活和生存的方法和技术,专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则是让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通过教育这种手段,接受不同层次教育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劳动者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门和岗位就业,这就是劳动力资源的教育配置机制。不同工作岗位的工资水平的差异则是对劳动者接受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教育所支付成本的回报。大多数的研究发现,教育层次低的劳动者只能从事较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工作,相应取得较低的社会平均劳动报酬:教育层次较高的劳动者可以从事较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密集型工作,相应取得较高的平均劳动报酬。 

 

二、农村劳动力教育素质与劳动力资源配置相关性分析 

 

(一)劳动者的教育素质与其工作环境和工资水平成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教育是一种资源,因为教育能够产生收益。教育是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手段,因为教育能够把不同的劳动者配置到不同的工作岗位并取得不同的工资水平。劳动者的教育素质是指劳动者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和教育质量的好坏,包括接受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等,由于教育质量的好坏从大众意义上难于评价。我们所说的教育素质一般是指劳动者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接受较高层次教育的劳动者教育素质则高,接受较低层次的劳动者的教育素质则低。大多数研究发现,具有较高教育素质,取得较高教育层次的劳动者能够在环境优越的劳动岗位上就业,并取得较高的劳动报酬。一般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和市场秩序比较规范的国家,收入和教育是成正比例关系。美国的教育学家发现,在美国平均每多受一年大学教育,将来的收入会比原来增加12%,这就是“教育收益”。我国2006年城镇居民的平均年收入,中、小学文化程度为8744元,初中为10269元,高中为12204元,大专为17290元,本科和研究生分别为22995元、37880元,这显示了劳动者的教育素质和收入水平之间的明显正相关关系。 

大多数农民由于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机会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因而文化程度普遍很低,较低的文化程度导致他们的社会就业能力较差,从已经进城打工的农民来看,他们大部分只能从事简单粗重、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他们的职业技能,绝大多数是边劳动边积累的。无论农民工是选择外出就业还是就近就业,由于受到其教育素质和职业技能本身的限制,收入水平往往都不高,而且,教育素质决定了他们要提高收入的难度很大。按照相关专家对农村劳动力的一项研究,大学文化程度工资是高中文化程度的3—4倍,是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4—5倍,接受过劳动技能培训的劳动者工资是没有接受劳动技能培训劳动者工资的3—4倍。而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劳动者找工作和教育素质偏低的农民工打工很不一样,前者基本上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就业,工作环境优越,而且还可能拥有非货币的福利收入以及各种社会保障,工资上涨的弹性大。而农民工只能选择在环境较差的岗位工作,并且工作没有什么保障,无任何其他收入,工资上涨的弹性小。 

 

(二)农村劳动者的教育素质与其转移就业能力成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教育素质低,只能要求较低的劳动报酬,由就业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较高就业成本和转移成本,使得劳动报酬不足以弥补转移就业成本,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的难度大。而教育素质高的劳动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丰富,就业信息广泛,能够取得较高的劳动报酬,转移就业比较容易。 

根据我们对湖南邵阳市农村劳动力市场的调查,邵阳市隆回县2008年的总人口为1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2万人,农村劳动力为50.8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为35.2万人,转移就业劳动力24.3万个,占24%。其他10.9万农村劳动力没有实现转移就业。据相关部门统计,隆回县农村劳动力转移,高中以上文化的转移率(转移劳动者与劳动力总人口之比)高达78%,中专以上为92%,初中以上为61%,小学程度为32%,文盲和半文盲的转移率只有11%。

另一项调查显示,邵阳市武冈农村人口60万人,拥有农村劳动力资源43.1万人,富余劳动力26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跨省转移10.8万人,省内及市内实现就业5.8万人,还有近9.4万劳动力既不能在本地就业,也不能实现转移就业,转移就业率只有63.8%。剩下的9.4万劳动力基本上是初中及以下文化层次,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 

这些都充分说明,农村劳动者的教育素质与其转移就业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 

 

教育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劳动者工作环境的好坏和劳动报酬的高低。教育层次低的劳动者只能从事较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工作,相应取得较低的平均劳动报酬:而教育层次较高的劳动者可以从事较高技术含量的技术工作或者资本密集型工作。相应取得较高的平均劳动报酬。较低的教育素质决定了农村劳动力不能享受社会平均的劳动条件和平均的社会报酬,并成为最终导致地方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教育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劳动者转移就业的难易程度,教育层次低的劳动者转移就业的难度大,转移就业率低;教育素质高的劳动者转移难度相对较小,转移就业率高。教育素质高的劳动力资源,成为稀缺资源,教育素质低的劳动力资源,是非稀缺资源,非稀缺资源往往形成供大于求的结果,这是出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原因。非稀缺资源在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博弈中,自身没有定价权,提高收入水平就不具备条件。为了摆脱贫困落后的经济状况和相对较低的社会生活质量,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对已经完成义务教育,走上劳动岗位的农民,要强化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使他们掌握必要的技能,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农村劳动力的合理供给,必须依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显著特点就是教育素质偏低。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文盲和半文盲在广大农村市场急剧下降,但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的发展依然落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基本不在农村就业,农村总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很少,农村的大部分人口教育素质偏低,与现代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由于我国现阶段人口众多,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便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对于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由于教育水平的限制,又会呈现出劳动力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悖论:一方面,技术含量高的工作难以招收到合格的劳动者:另一方面,一些受教育程度低的劳动者又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一般来说,大多数工作的专业性都很强,只有具有某种专业技能的劳动力才能从事与之相关的技术工作,但具有某种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却很难胜任其他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不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劳动者。不能够从事专业技术性质的工作,只能从事几乎所有人都能胜任的非专业化的普通型工作,这种工作自然就不可能有较高的劳动报酬了。而虽然具有专业技术水平但层次较低的劳动者,很难从事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工作:具有专业技术较高水平的劳动者,又基本上不愿意从事那种专业技术要求不高或者非本专业技术的工作。总之,在劳动力资源总量给定的情况下,结构性的劳动力供给失衡会导致种类不同、级别不同的市场替代性较差,这给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了难度。而通过专业化的职业技术教育,能有效地满足专业技术的需要以及劳动者本身的发展和兴趣所好,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多领域的专门人才。 

 

(二)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劳动者,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 

从行为经济学角度讲,劳动力的供给是以劳动力供给者为行为人来进行的,同样,劳动力的需求则是以劳动力需求者为行为人来进行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运动,最终使劳动力达到一种相对均衡的静止状态。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每个劳动者都能找到自己能接受的工作,而每个劳动力需求者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劳动者。对劳动力需求而言,最终动因取决于社会消费,是由满足这种消费的生产单位所衍生出来的对生产要素的派生需求。社会的生产和消费等经济活动要得以延续,必须具有一定的客观条件——人、财、物要素,同样的物质资源让不同的人来经营和同样人的经营不同的物质资源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就说明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对于社会的重要性。社会的消费需求各种各样,要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就需要各种各样的劳动。劳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单个人不能从事一切劳动,于是就产生了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产品本身的特点引起的分工,便形成了产业、行业、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不同:二是由劳动者工作性质引起的分工,便产生了不同职业的劳动力需求。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可以满足经济对劳动力规格的不同需求,培养具有不同稀缺性的劳动力资源。这些接受不同种类培训,有足够能力的劳动力被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以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优化。职业技术教育应紧紧抓住工业现代化、产业转型、两型社会建设、农业产业化、城市化等当代社会的显著特点,积极完善专业和课程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应按照市场的需求和个人的特长进行引导性教育,指导受教育者从一开始就能明确适合自身的专业和方向,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三)依托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力资源流动的效率 

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不同市场的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程度,是按照劳动力的稀缺性来排队的。劳动力越稀缺的市场。劳动力流动性就会越大。接受过职业技能教育的专业劳动者,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专业化程度越高的职业技能教育具有越强的稀缺性。稀缺资源往往供不应求,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定价权,因而其要求的劳动力价格较高。一个劳动者是这样,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国家也是这样。一个区域中劳动力资源稀缺性越强,这个区域的就业竞争力就会越强,区域经济发展就会越快越好。所以必须依托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劳动者的稀缺性,从而提高劳动力资源流动的效率。一般而言,劳动力流动,是劳动力在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工作地点和工作性质的不断变换。其特征是依赖于劳动的高技能、高熟练程度为主的智力型劳动力的流动。劳动力流动能够调节行业间、部门间、企业间劳动力的供求,促进劳动力资源,尤其是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效率,必须以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为前提。 

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够使劳动者本身的经济状况改善,同时还能使劳动者就业地的经济总量增加,社会福利总水平将增加,帕累托改进实现。通过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能够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基本素质,增加农村劳动者的转移能力,从而最终增加社会总福利水平,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化的发展,农业中大量采用机械作业,农业劳动效率不断提高,但社会总福利水平并没有增加。因为,由于劳动效率提高引起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减少了他们的收入水平,如果社会经济总量并没有增加的话,社会的总福利水平实际上减少了。按照帕累托最优标准,帕累托改进没有实现。那么帕累托改进是否存在呢?怎样实现帕累托改进呢?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转移就业能力,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转移就业。能够增加社会经济总量,同时提高劳动者的福利水平,帕累托改进实现了。帕累托改进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必须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一)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但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同时必须保证劳动力转移地劳动效率的提高与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以实现帕累托最优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从而增加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顺利地实现转移就业。但是,劳动力转移。如果降低了农村劳动效率,损害了劳动力转业地经济本身的发展,即使转移就业者的收益增加,帕累托改进也没有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以不降低劳动力转业地农村劳动效率与保障当地农业生产为前提,才能最终增加社会总福利水平,实现帕累托最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必然建立在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可以促进农业和国民经济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又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欠发达地区农业人口多,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大批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出现了“老弱农业”,极大地削弱了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经济。因此,要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提高转业劳动力的素质与技能水平,也要促进当地劳动者的素质与技能水平提高,以提高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力,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保汪粮食安全,保证劳动力输出地农业的发展,以实现劳动者本身的输入水平、国民经济总水平的相互促进和发展,实现社会总福利水平的增加,以实现帕累托最优。 

 

(二)职业技术教育要与区域经济相结合,妥善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城镇职工就业的矛盾,实现帕累托最优 

如果总的工作岗位没有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必然挤占城镇职工原有的工作岗位,社会总的福利水平没有提高,帕累托改进没有实现。职业技术教育要以实现农业产业化为导向。培养农业产业专业人才,农产品净加工专业人才,大力发展经济附加值高的农业深加工业,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放在农村就地转移上。这样不但可以避免大批农村人口盲目转移到城市带来的一系列弊端,而且可以增加农村经济总量和社会总福利水平,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帕累托最优。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产业工人,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 

 

第14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劳动技术 教学体会

将来世界最重要的竞争将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在各阶段的教育当中,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内容和一大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已把劳动技术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日常教学计划。我国为加强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分别设立了劳动技术课程。课程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正向素质教育转化,全面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注意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可目前,社会对劳动技术课程的认识和客观实践需要还有一定差距,致使开设劳动技术课程不容乐观,有些学校迫于形势,简单开课应付上面检查,甚至有些教学设备、实验场地、劳技教育的经费乃至师资严重不足的学校根本没开这门课程。高等师范院校没有针对培养劳动技术教师的专业系科,从事这方面教学的大多是半路出家,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技术课程教学。

一、初中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中学阶段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以及掌握一些生产技术知识和技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劳动技术课的学习,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积累知识,而且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1.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在日常的劳技教学与实践中,能培养学生学习、钻研技术的兴趣,动脑、动手的习惯;在劳动的实践中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比如开设园艺课程,可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通过计算机课程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英语知识的积极性。通过劳动技术课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灵巧双手,不难发现一般热爱劳动的学生都具有比较清晰的思维,究其原因是劳技实践过程中促使脑的思维和手的劳动相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劳动技术教育不能兼并的观点是十分错误的,脑教导手,手又发展和训练脑,手脑结合,学生的心灵手巧了,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学生越聪明,教学目标越容易实现。

2.能促进德育教育

一个人的世界观、道德品质及思想修养是在劳动中,人与人交往中形成的。在劳动中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美德,改变学生懒惰的习惯和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通过劳技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合作,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养成爱护公众设施、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3.能促进美育

在劳技课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一些问题时,独立思考透过细节完成某些科学试验,将享受到劳动所带来的成功,劳动创造美的愉悦。学生动手制作劳技作品时都会要求作品的造型美,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美能力。

二、有效提高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1.转变观念摆正劳动技术课的位置

必须加深对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劳动技术教育摆到“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并举的位置上来,使劳动技术教育同培养适应经济建设的人才紧密结合起来。思想认识不从根本上改变,出路问题就无从谈起,家庭、社会、学校是对劳动技术教育的前提条件,我们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破除忽视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陈腐观念,把劳动技术课程提升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进行认识。按照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计划开足课时,真正把劳动技术课摆到应有的位置上;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认真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根据年龄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开展劳动技术教育,逐步实现劳动技术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加强劳动技术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劳动技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建设一支专业齐全、数量充足、质量较高并相对稳定的劳动技术课教师队伍。学校应彻底改变那种临时拉夫的错误做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让部分具有相应专长的文化课教师改任劳技课,这是当前解决劳技课教师缺乏的主渠道。有条件的学校从师范院校毕业生直接选派,也可从大中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择优录用品学兼优者做课程教师,积极开展劳动技术课程教师的培养工作,甚至聘请农村的农业技术员或厂矿一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促进劳技课程的发展,各级教研室必须建立和健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研究网络,配备专职的劳动技术课教研员,成立相应的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建立劳动技术课教师的评价、考核及奖惩制度,甚至在职称评定时,可适当对劳动技术课教师实行倾斜政策,鼓励他们继续从事这项教学工作。

3.继续坚持劳动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的渗透

初中劳动技术课与所开设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联系紧密,我们要积极寻找渗透点,扩大渗透面,让学生学到的学科知识运用到劳动实践中,真正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例如植物嫁接时为提高成活率,学生可利用生物中茎的结构知识进行分析,并得出形成层要对齐的结论;也可运用物理、化学中分子运动和溶液浓度的相关知识分析小麦施肥过多造成烧苗的原因;这些实践活动既可验证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用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结合的方式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

课程教学评价须以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宗旨,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既要关注他们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操作的结果;既要关注学生日常学习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进步与发展,又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心得与创新。初中劳动技术课必须贯彻发展性学习评价,把实践操作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好环境下,坚决抛弃传统的只以纸笔考试作为评价标准的方法。

总之,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师来说,教学须始终围绕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好书上好课,才不会与当前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渐行渐远,切实增强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德夫.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现代教育科学,2011,3.

第15篇

作为一所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的省一级重点中学,台州市第一中学积极探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新路径。自2010年以来,学校依托仅一墙之隔的椒江职业中专的教育资源开设“职业技能实践课程”,“试水”普通高中职业技能教育,开创了普职优势资源整合实施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崭新模式。

一、普职资源整合的动因

普职资源整合,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政策和机制,整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的资源,以实现普职学校的携手合作、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在实施此项活动过程中,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建立结对关系。其中,职业学校负责向结对的普通学校无偿提供特色专业实验、实训场地、图书馆,为普通学校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物质条件,为普通学校师生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解读、职业意识培养、特色专业介绍活动,为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提供兼职专业教师和必要的教学设施。此种普职资源整合源于台州一中开展的“学一门生活中的技术”活动,是台州一中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暑期由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实施的实践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以即将升入高二年级的高一学生为对象,安排4天时间在职业中专集中进行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学习。活动过程如图1所示。

经过两年多的磨合与发展,该活动已逐步向规范化的选修课程体系发展,派生出多个项目设计类和学科拓展类课程,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师资配备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范式。

从新课程以及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角度分析,台州一中尝试普职资源整合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为了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它包括人应具有的一般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或职业技能、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实质就是解决“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的问题,故必须确立“能力为本”的观念。由于高考的压力和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在科技教育中偏重于科学教育,而对于技术教育则相对忽视,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技术教育课程,也往往理论讲得多,动手做得少,“应试”痕迹非常明显。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机会和实际技术体验,学生难以将技术课程真正学好,并且导致了动手能力的弱化。物理实验会考时发现,有些高二学生竟弄不清螺旋灯泡(或卡口灯泡)的两个接线端在哪里,能自己连接或修理家庭照明电路的学生不到5%。这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符合。职业高中虽然在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教育目标、生源基础等方面都与普通高中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它注重实践操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技术教育模式。借鉴职业高中的技术教育经验,无疑是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捷径。

(二)为了在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择业观、职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不少学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机械重复训练和应对考试上,几乎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认知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什么是职业、对各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这会导致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时迷茫、不安,更谈不上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职业了。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城市的普通中学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在开设职业技能课程方面,职业高中拥有如专业师资、场地、设施设备等普通高中所不具备的实践教育资源优势。普职资源整合是向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认知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为了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的路子,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才能显露、人生发展选择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个体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和全方位的特点。但一直以来,普通高中“一切为了高考”的倾向十分严重,“千校一面”,缺少办学特色,形成了高度同质化的格局。普通高中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模式与学生、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普职资源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良好的技术知识结构,娴熟的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强烈的探究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富于建设性的批判和创造力,其核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技术设计等活动,技术课程应能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批判和创造欲望的良好载体,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批判思维得到有效开发,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这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间的合作,将职高的一部分专业技术课程引入普通高中,是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益尝试。

二、普职资源整合项目与课程的开发

普职技术教育资源各有优势,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普通高中,台州一中拥有大量的理论教育资源,但是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资源设备却相对较少。椒江职业中专则拥有大量的实践教育资源,从专业设置来看,有数控、化 工、电工与电子、机械加工、汽车维修、计算机等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专业;从专业实训设施来看,有数控机床、电工电子实验室、机电一体化设备、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等。这些实践教育资源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相关学科构成了普职资源整合项目,比如:通用技术、物理课程可与电子、电工、机械等专业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可与计算机相关专业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了以上各专业外,还可与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整合。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在分析上述项目的基础上,普职两校合作开发了面向普通高中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如电工技能、钳工制作、电子商务、企业网站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技术与动画制作、计算机安装与维修、汽车实用技术、快乐数控、局域网络搭建、艺术手工、创意广告设计等。这些课程突出了技术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授课教师以高级技师、高级工、技术能手等具有专业技能强项的职高师资为主,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弥补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不足。与此相应,两校建立了菜单式与自主式相结合的选课机制,为学生提供每周4课时、一学期40课时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菜单,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报名自主选课,以走校的形式加以实施。

两校还成立了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发小组、实施与评价小组、审议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完善选课、学分认定、档案管理、教师考核、课程评价等管理制度,以确保普职资源整合的顺利开展。

三、 普职资源整合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相关问题探究

普职资源整合为普通高中更好地开展技术教育搭建了多元化的操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比如,我们要认识什么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征,它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普职资源整合的框架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什么,等等。这是保证普职资源整合顺利实施的前提。因此,在普职资源整合中必须理清以下几组关系。

(一)“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

“劳动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普通高中进行技术教育的主导性概念,直到今天其概念影响依然十分强大。所谓“劳动技术教育”,人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不可否认,所有的技术都是各种形式的劳动的技术,因此,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常常附着一定程度的技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着重合相通之处。但是,历史上人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进行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体验的教育,基本上属于德育范畴,即使涉及到其中的“技术”因素,也大多侧重于简单技能的培养。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已不能也不可能停留于一般生产劳动教育的阶段,其范畴应包括技术本质、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环境等技术发展理念。我国高中新课程方案中不再设“劳动技术”科目,而设立“技术”领域,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技术教育”提倡的是一种思想,要求学生理解: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技术的发展,才可能推动社会前进;而技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创新。这种认识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学习、生产等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症结,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普职资源整合最大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普高学生敲敲打打练技术提供场地和资源设备,也不仅仅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学生树立起劳动的观念,而是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技术体验,更好地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技术探究能力、反思能力与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其对技术的理解,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深刻理解技术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果离开了这个立足点,普职资源整合就将失去其存在的基本依据。

(二)“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由于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常常将科学和技术混淆起来,这就容易导致误解,似乎科学与技术是同样的事物,技术教育存在于科学教育之中。实际上,科学和技术在本质上并不属于同一个概念。“科学教育是关注科学技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从而使科学态度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2]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技术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实施。但是,科学和技术又像一对连体双胞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一方面,科学构成了当今多数技术产品的基础;另一方面,技术又为科学提供了探索世界所需的工具,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因此,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既有合作,又有各自的独特品性。一般来讲,前者具有认识功能,后者具有应用功能。就普通高中技术教育而言,它是一个既要动脑构思、设计,又要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将高中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应用的试验场;是一个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技术原理和工具手段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技术教育活动使学生对于技术过程、方法和常见的技术设计、结构等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和眼光,形成技术思维。普通高中长期以来注重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则严重滞后,这为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引入职业技能课程留出了空间。如果不能认清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独特品性,就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普职资源整合对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意义。

(三)“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即传授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它不是以传递原理性知识为主,而是以传授技能、技巧、技术性知识为主。由于技术与职业的紧密联系,技术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标志,因此职业教育也常被称作职业技术教育,但它的目的是应对职业的需要。虽然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也具有职业入门教育的意义,但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类选 修课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即它不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也不是为了掌握专业技能或通过技能等级考试,更不是为了学生就业,而是要通过普职资源整合这个平台来转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学习模式。“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它着力发展的是以技术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力图使青少年的知识、技能和对科学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运用,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其核心是‘提高技术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确立,突破了传统的以‘单纯劳动’或‘技能培训’为主要取向的目标模式,以全新的内容体系实现了我国技术教育课程目标的根本转型。”[1]一方面,要通过“做中学”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成就感,提升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找到生发学科兴趣的研究点。因此,普职资源整合不能单纯地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械地叠加在一起。

综上所述,在普职资源整合中,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互动,打通使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特品性。作为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独特知识领域,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而是要发展学生以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技术素养,以便为将来进入技术的社会做好准备。虽然在普职资源整合中也渗透了劳动意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可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是其最终的目标在于通过这个多元化的技术教育平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技术经历和技术体验,并以此为台阶促进他们技术思维的发展和技术素养的提高,而这正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