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范文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第1篇

关键词:法治;市场经济;平等;竞争规则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2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运行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现代市场经济不再是单纯的自由竞争经济,而是一个有序化、制度化的过程。需有法律来保障。法治经济是以一系列法律为调节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的准绳的经济制度,以法律来治理,管理保障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包含了巨大的解放力量并释放出了巨大的生产力,它使“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市场作用发挥得好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人民生活水平就提高得快”。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优化功能及其经济创造力是通过法治运作来实现的,法治确保了市场运行所必需的经济自由、平等和公平竞争秩序。

一、法治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法律形式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调整主要依靠法律以外的手段如血亲、宗法、传统习惯、宗教戒律和道德禁止来调节,即便有法律,也仅仅维护专制权力和社会治安秩序。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化的程度虽然很高,但经济和政治的一体化,经济作为政治的附庸而存在着。因此经济主体没有独立存在,经济主体之间也不发生横向的经济关系,政府依靠行政权力管理经济,配置经济资源。法律是行政权力的延伸,也只是实现行政权力和工具。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为法制奠定了经济基础。经济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要调整的经济关系,超出了宗法、血亲及行政权力的处理范围,客观上需要专门的国家权威机构制订适用的法律,新的行业产生,新的交换市场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法制的完善。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的导致了经济和政治的分离,也从客观上要求法律对行政权力进行限制,从根本上了改变了法律只是作为实现行政权力的工具。市场经济需要以权利为核心的、具有极大权威和独立运行机制的法律制度,这正是法制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动因。只有法治才能为市场经济提供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法律形式。

二、经济市场化与法制相互促进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具体表现在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则、政府行为等方面都以法律的形式全面规范,即一切经济活动法制化。市场经济必须是法治经济,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经济,必然要求从法律上明确市场主体资格,其权利,及维护权利的程序;市场经济是契约(合同)经济,市场经济基于市场,市场经济的具体运作是通过市场主体间的契约来进行的,契约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必须以法律对契约原则、方式和结果的确认和保护为前提;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市场就是通过竞争达到优胜劣汰,实行资源有合理配置,必要的法律是保证市场公平竞争,防止市场扭曲的前提;同时市场经济中要保证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也是通过相关法律来为形成统一的市场,甚至为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市场经济与法制作为事物的两个方面,法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反过来法制又会作用了市场经济。法制对经济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和制约作用。法制对市场经济的引导作用是由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决定的。法制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不仅市场经济按法律所确认的原则深入发展,而且为市场的进一步扫除障碍和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这些法律理顺各种社会关系,从而调动人们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市场经济法制和其它法制一样具有国家强制性和规范性,可以保障市场行为的稳定和有序,保障各市场主体的合法利益和权利。法制对市场制约作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克服市场的消极因素,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三、市场经济是由法治保障的平等经济

市场经济的自由属性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前提,以社会消费为结果,以社会交换为实现方式,但交换是依赖于一定的条件的,除了市场等要素外,主体的平等是交换正常进行的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法治反对任何特权,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赋予了人们平等的地位和竞争机会,这与市场经济的平等要求相吻合。市场经济的平等要求在法律上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主体人格上是相互独立的,其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身份上的依附关系。这就要求法律规定市场主体的独立财产权(包括个人财产权和法人财产权)。只有明确了产权,主体的平等才有了财产基础,也才能通过市场对财产进行转移和重组。市场主体地位平等还要求法律明确规定市场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赋予其平等地参与经济活动的权利和资格,取得进人市场的平等权。不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都应当而且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市场主体的状况可能存在着差别,但其对市场经济的参与权不能被剥夺。

第二,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平等,不因为所有制和经济实力的差别而有所不同。如在经营自、外贸权的享有和税负的负担等方面,不同的市场主体要平等,以使其有平等的竞争机会。

第三,竞争结果面前平等,对经济后果的承受和责任的承担,不同的市场主体也必须平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平等是指不同的市场主体在参与经济活动、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的机会是相同的。它是一种客观上的相同性。

四、市场经济是受法治规范和调整的自由经济

市场机制要正常运转,经济自由即经济主体的自主选择和较充分的意思自治(非依法律明示不得干预)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经济自由包括合同自由、竞争自由、消费自由和设立经济组织的自由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合同自由或称契约自由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同是进行经济活动的基本法律形式,合同关系是最基本的法律关系,所以,韦伯说现代社会是合同社会。

社会要真正实现经济自由,就离不开法治。这不仅因为经济自由需要法律确认,如契约自由被规定为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合同法的精髓和基本精神所在。而且在于如果没有法治,在法律这个领域里,自由就被剥夺了。首先,法治保障经济主体自由权利的行使不受他人特别是政府的非法干预。法治对经济自由权利的行使起着保障作用。其次,法律至上是法治的一项重要原则。它要求经济主体在法律范围内行使经济自由权利,并不得侵犯他人的权利。经济主体必须依法行使自由权,从而保障着经济自由的真正实现。法律明确地规定了人们的权利义务,规定了政府只有严格按照法律,才能行使其强制权力,法律规定不考虑时间、地点和特定的人,它所针对的是一种任何人可能遇到的典型情况,为人们的经济行为确立了较为稳定的预期,从而使得经济主体在那些以时间、地点等情况为转移的每一件事情上,可以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别人的目的”而自由行动,他能自由地制定自己的计划,自由地追求其经济目的,实现自己的愿望,没有人有意识地利用政府权力来阻挠经济主体的行为,妨碍其自由。而只有与每一种情况有关的经济主体才能最充分地了解实际情况,采取最佳行动方案。“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从而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五、市场经济是由法治提供竞争规则,引导公平竞争的经济

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最高权威。马克思说:“社会分工则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相互对立,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互相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而只有公平竞争才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根本动力。而公平竞争经济秩序的建立,必须有约束和衡量当事人双方行为的明确尺度,即交易规则。这些规则最早表现为交易主体共同遵守的习惯,后来便表现为法律。法律明文规定的交易规则,保证着交易的可预见性并降低了交易成本。以法治为主要手段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宏观调控。

六、现代市场经济是以法治为主要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

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深化发展并出现危机时的产物,当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变为垄断竞争的市场经济时,国家的地位和职能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国家机构的职能主要应包括以法律为基础,保持有效的宏观政策环境,对基本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保障环境等。国家以法律为基础进行宏观调控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而这些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实施,这些法律、法规主要包括财政法、税法、银行法、信贷法、货币管理法等。第二,如前所述,市场失效的典型形式之一是外部不经济,如环境污染等负经济效应已对社会构成巨大的威胁,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对于这类负经济效应,依靠市场自身是无法解决的,也必须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环境保护法、自然贾源保护法、矿产资源开采法等,对可能造成的外部不经济行为进行规范和调整。第三,市场机制要求并产生悬殊的收人分配,造成极大的不公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原则上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经济机会,但是由于每个人的能力、文化程度以及职业状况的不同而造成收人不等,市场经济不仅承认这种差别,而且还维护这种差别。第四,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能实现某些社会经济效果,一些具有外在经济效益,但投资巨大或收效较慢的设施,私人不愿或不可能投资生产,如建大水坝、实施航天计划、经营公用设施等,需要国家直接进行投资或经营,这就需要用财政法、税法、公用事业法、水利电力法、国有资产投资法和管理法来进行调整。法律作为具有普遍、明确、稳定和强制特性的行为规范,确保了为克服市场弊端所需要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成为 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必需。

总之,我们要认识到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逐渐淡化行政权力在经济生活中的影响,由市场来分配经济资源,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处初级阶段,我国的法制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些客观现实要求我们一方面大力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的市场经济法制。

参考文献:

[1]王东.市场经济与法治关系再探讨[J].山西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3(03).

第2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弊端;启示

计划经济下宏观调控的主要弊端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调控程序自身不平衡。计划经济本质上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因为作为一个计划,发行计划的主体在指导和监督计划的执行上都应该是政府。如果政府所制定的经济发展运行计划是平衡的,是客观的,具体说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各种指数都是平衡的。在这种前提下,政府职能就是监管,以确保计划的完美实施。但是,政府如何制定平衡的经济计划,必须满足以下要求:首先,政府通过获取制定一个计划的全方位,立体式,符合实际的客观指数,及时,准确的GDP数据;其次,政府总体规划方法要符合市场规律,遵循客观情况;再次,一个系统的计划是否完美,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取决于规划方案是否科学,决策过程是否民主;而现实中,一方面由于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等技术落后,市场主体根据自己的喜好,故意歪曲信息将导致政府无法获得制定一个全面,及时,准确计划所需要的全部经济信息。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政府在寻求最佳规划方法上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投入----产出方法,优化方法已用于制订计划,但是,截止到目前,我们尚未完全掌握优化规划的有效方法。其实,规划方法的关键在于制定主体对于改善经济恒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对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性质,程度已经很清楚了,也希望有简洁和实用的数学模型,但目前这些条件都不具备。一个国家的规划方法是计划经济的落后,许多的计划是,政策制定者和结果。再次,建立和完善规划制度在实践中是不容易的,而系统的建立和效率能保持各个利益之间的均衡,从而避免冲突的发生。最后,作为制定主体----规划师应该完全代表社会利益,完全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上,着眼全局,但事实上是,在现实中这是理想化的存在,计划制定师总是难逃自身利益的局限,往往从己出发,或从其代表的部门或地区的利益出发,制定一个反映少数人利益的计划,着眼小集团利益。鉴于上述事实,现实的计划常常是不完美的计划,计划本身难以避免出现不平衡的结果。

第二、计划调控是零星的,不全面的。往往是在经济环境的变化,一些规划是已经预测了的,并且已经考虑在该项目中,但有些情况是计划中并尚没有出现,没有预测更无法提前考虑的,这些情况将使预先设定的平衡被打破。例如,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常常令计划执行措手不及,所以,他们需要根据变化的经济环境,不断适应和更新计划,以求达到与时俱进。可是,这一简单的理想也不能完全实现,客观情况是规划方法和制度出台以后,由于政治因素等其他原因常常导致这种调整的滞后,计划调整往往滞后或者片面,不均衡,因此,在计划经济中,即使其中第一个计划是均衡的,也会因为规划调整导致宏观经济的片面失衡。为此,需要满足以下条件而使计划能够跟上经济变化的脚步:首先,规划部门出台符合客观情况的执行规划和计划指标。其次,建立有效的评估或绩效识别系统。

第三,尚未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体制。在优先考虑数据,技术,收益效益等环节的前提下,这些条件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在此前提下,计划经济时期,执行该计划时所产生的矛盾和不平衡也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实行计划经济,国家是不是一个很长的计划纲要下,为了实现计划指标指数不得不执行的现象出现。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恰恰说明计划经济的环境下,宏观调控所导致的平衡是难以实现的。只要存在客观的经济失衡问题,就需要政府部门通过宏观调控激励和监督机制予以纠正。因此,宏观调控不均衡的根本原因是在计划经济的拟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监督和激励造成的。

二,计划经济下宏观调控给我们带来的一些启示

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也有宏观调控。从形式看,似乎都没有区别,但事实是,也有明显的差异。要清理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但如何进行宏观调控。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不同的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适用宏观调控的程度也存在本质的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计划经济是相排斥的。反映在客观情况下有必要建立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模式,让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本能的调解功能,让市场经济机制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调控功能,它可以不遵循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宏观调控和控制系统。应该清楚地看到,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对计划经济,更要能够使宏观调控和控制系统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需要。宏观调控和控制系统的重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增长,破坏市场体系的正常功能,从而损害经济效率的增长和社会福利增加的改革。因此,应加快宏观调控和控制系统的改革进程。

不得否认,政府的一些传统的宏观经济调控规划制度是底线,底线不容僭越,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征服政策的实施是有效果的。但问题是,一方面,政策效果具有短期性,另一方面,这些政策的实施,不利于在市场经济的增长,因此损害长期的经济利益,甚至短期性的影响,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宏观调控和控制系统实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到现在为止,中国还没有成立,并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相关征服部门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变化规律的情况,更加不能掌握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调节方法,也谈不上对宏观经济的操控有效性了,积累市场管理调控的经验教训,只有在宏观调控的变化情况才是可能的。目前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管理的体制机制体制,同时制定相配套的宏观调控规划计划,全面推进创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系统而努力。除此以外需要加快改革经济管理方式,始终不渝的坚持正确的政策方向,彻底变革落后的传统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引导,尽快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调控体系,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经济大繁荣,经济大发展。应当看到体制系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却应该是我们努力奋斗的动力和目标。(作者单位:河南驻马店市安装公司)

第3篇

如何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的客观要求

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作为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既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心,应该是市场经济。或者说,在本质上首先是市场经济。也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生产关系和客观规律的基本特性。(一)确立市场经济生产关系的主体地位市场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已充分证明市场经济生产方式,适应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主体要求,并且也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生产方式。因此,市场经济的生产关系,也应当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占据主体地位。明确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不仅是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经济基础规定性的基本依据,也是我国在基本经济制度体制、社会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社会治理方式与法律制度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创新的主坐标。第一,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所有制关系。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私人经济,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是它的基本特性。与此相联系的是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是自主、自由、理性地追求私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生产经营者。唯有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创造和积累财富的热情,这也是经济发展动力、活力,以及市场效率的根本所在。因此,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关系必须以私人所有为主体,否则就难以成为市场经济的生产关系。虽然自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民营经济也获得了极大发展,但始终步履艰难。要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就应当构建以私人所有为主体的生产关系,制定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民营经济更快、更大发展提供制度支撑。第二,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关系。一是重在产权明晰,利益主体明确而实在,二是重在产权保护,利益主体的权益不受侵犯,三是重在产权规范,利益主体具有平等的市场地位。我国的产权制度改革,虽然也是沿着这个方向,普遍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在实施的领域范围和落实成效方面,都还有着不小的差距。第三,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关系。市场经济的初次分配关系,在本质上是生产投入的收益分配关系,也是参与价值创造与实现的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关系。分配权利的决定因素是各生产要素的稀缺性或不可替代性,其公平与否的标准是各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二次和三次分配关系,在本质上是政府和社会运用非市场方式,而建立的财富均衡转移的再分配关系。其分配权利和公平标准,则是来自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要求。可以说,这三个第次相互补充的分配关系,最大限度地兼顾了效率与公平。但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关系要真正发挥成效,还需要三个前提:一是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二是完善的政府公共财政职能,三是成熟的民间社会组织机构。虽然我国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关系,可收入差距却又不断扩大,其实质问题就是这三个前提还没有真正形成。(二)确立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地位由市场配置资源,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规定性,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主体方式,因而也必须具有资源配置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但是,这种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并不在于有多少资源是通过市场配置的,甚至也不在于其数量是否在总量中占有绝对多数,而在于资源是否真正由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的,并且是否已成为最主要、最基本、最普遍的配置方式。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条件下,特别是权力在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时,通过市场运作配置资源,往往会沦为掩盖权力配置资源的“形式”,甚至沦为“漂白”权钱交易的一种方式。而本文前面所指出的,我国经济体制目前所存在的各种“失衡”现象,在客观上也是不断滋生这些行为的“温床”。因此,要真正确立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地位,就必须破除现存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不仅要确立市场经济的生产关系,还要改变目前经济体制的各种“失衡”现象,构建能让市场机制真正发挥支配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第一,构建自由的市场选择机制,取消行政性投资审批制度。投资作为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行为,既是投资者理性的经济活动,也是投资者对市场机会的选择。自主和自由是选择的基础前提,其收益和风险自有投资者来承担,其投资是否过热也自有市场来调节,因此无须政府从微观层面予以审批。政府在微观经济领域的主要责任,应是依据相关制度、政策和标准,一方面引导投资方向、促进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一方面严格查处各种危害市场、环境和社会公众生活的生产经营行为。第二,构建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确保所有市场主体享有平等的市场地位。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是公平竞争的基本保证,主要体现为市场机会、待遇和保护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其最大的作用是能形成正向发展激励,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竞“优”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促进要素资源优化组合,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权力配置资源的机会。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消除各种垄断,全面放开市场,实现充分竞争。第三,构建单一的市场定价机制,取消“双轨制”定价模式。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依据的是价格信号,市场的竞争机制,也依据的是价格信号。市场价格既是商品价值的体现,也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只能由市场来确定。任何非市场的定价行为,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扭曲市场的价格信号,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对于某些关系民生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也应该由市场来定价,政府可用发放专项消费补贴,或提高社会保障的财政补贴标准等方式予以弥补。第四,构建严格的市场治理机制,建立法制化的市场管理体制。法制社会之所以是市场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市场竞争的结果,只能是以“优”胜“劣”,绝不允许“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所以,市场的治理机制必须法制化,必须从管理到执法、从方式到程序、从审理到判罪、从监督到问责的各个方面,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制化管理体制,不给任何凭借权力、势力、欺诈的不法行为以立足之地。唯如此,才能维系市场经济的交换关系、契约关系和信用关系,才能显现市场的功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三)确立市场调节的主体地位我们知道,由于市场主体作为个体的理性经济人,在逐利的经济活动中,都不免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易引发经济运行的波动和无序化现象,因而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就显得非常必要。但必须是在确立市场调节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按照以下原则来实施:第一,必要原则。虽然不会有经济运行的绝对平稳状态,任何时候的经济运行都会处于一定的波动中,但只要在适度的范围内,就不要贸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除非出现下列三种情况,一是经济运行出现明显的非正常波动或无序的迹象时;二是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出现明显的衰落迹象或瓶颈类困难时;三是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出现影响我国经济运行或危害全国经济安全的迹象时。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的程度,只能采取必要的、适度的调控措施。第二,有利原则。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为了经济运行的平稳和有序,但更重要的目的,应是提高经济体摆脱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其政策和措施在抑制经济波动时,一是要有利于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不能违背市场规律;二是要有利于市场机制的完善,不能影响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三是要有利于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不能只限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平衡;四是要有利于产业体系的优化整合,不能影响产业链的衔接、配套和组合;五是要有利于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不能影响大众经济、消费经济的正常运行。第三,间接原则。宏观调控就是间接调控,最忌讳直接干预微观经济运行,特别是用行政手段干预正常的市场行为。否则,不仅会影响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也容易成为计划经济的市场,甚至是权力控制的市场。因此,宏观调控最好通过运用诸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政策工具来实施。主要是形成一种市场预期,以引导资源配置的方向,从而达到调整市场波动和提升经济发展能力的效果。所以,宏观调控重在它的引导作用。第四,授权原则。宏观调控一般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公共资源,并且对经济运行和社会经济生活也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宏观调控既有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问题,也有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问题,其措施具有显著的公共经济性和公共政治性,甚至是公共道德性。这就决定了宏观调控的决策和具体措施的制定、解释,都具有着立法的性质,其权利不应归于政府行政部门,而应归于国家立法机构。政府部门只有得到国家立法机构的授权,才能实施宏观调控。这也是防止利用公共资源追求部门利益和权力寻租的有效制度之一。

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制度要求

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不能仅限于对其制度特征的把握,而应该结合社会生产力的现实发展水平,更多的去把握其内在本质。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坚持,乃至发展和完善,首先要符合其内在本质的要求,其次才是与此相适应的制度特征。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的性质要充分体现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社会主义制度要有利于更多的解放生产力,更快的发展生产力。而市场经济又被实践证明,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的,并能更快的解放和发展我国生产力的社会生产方式。这既是二者之间的共同点所在,也是二者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和现实的结合点。这也应该是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二者关系的基本点。从这个基本点来认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二者的关系,就应该是一个促进与被促进的关系。其中社会主义是促进的力量,市场经济是接受促进的主体。而是否真正促进的客观衡量标准,自然就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力、人们生活的富裕程度,以及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的水平。如果从长远看,就是能否更快、更好、更坚实地奠定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社会基础。有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现阶段,就是要能真正有效地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加快提高市场化的水平,加快提高治理市场经济的能力。第一,要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体现在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完善上。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不仅必然导致结构失衡、功能失衡,甚至社会发展失衡的市场经济,也必然导致产业竞争能力和经济发展能力,以及全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丧失,从而也必然会导致社会主义制度合理性的不断丧失。所以,要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就必须增强经济制度体制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促进能力,坚决革除一切有碍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弊端,加快构建规范与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这也是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着力点。第二,要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市场化的水平上。市场化水平的高低,一要看市场一体化发展的程度水平,二要看宏观调控措施的科学水平。前者是促进自由、公平、充分竞争,激励创新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市场体系,后者是引导宏观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政策手段。如何能使二者更完善、更合理、更有效,也是能否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展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关键。因此,能否加快提升我国当前市场化的水平,也是检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方面。第三,要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体现在市场经济的治理能力上。市场经济作为竞争性经济,之所以能够促进创新提高经济效率,其生命力就在于公平竞争。核心是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规范的自由、平等交易。这既是市场经济与封建自然经济的本质区别,也是社会经济制度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先进的标志。然而,规范的自由、平等交易,必须依靠民主法治来作为保障,否则,公平竞争的市场就必然会演变为权贵市场、灰色市场、欺诈市场。所以,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应通过民主法治,体现在市场经济的治理能力上。

第4篇

一、市场经济的历史演进及其本质属性

现阶段以来,在经济学理论界对于市场经济这一理论概念的解读存在着不同的方式。但是总结起来主要有一下俩种方式:一种是把市场经济看作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之后而自发形成的一种经济运作方式;另一种是把市场经济看成是更加有效率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方式。而且后面的解释也是主流观点。我们在梳理外国文献的时候发现:一种是把市场经济解读成为一种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种经济制度,也就是资本主义的代名词。另一种是把市场经济看作是对商品供需状况的一种调节方式。

对于“产品经济”的解读并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但是这对于后面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所知的“产品经济”实际上并不是一种经济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恰恰相反它是经济发展必然要经历的历史阶段。这是因为:第一,“产品经济”的诞生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之上,同时也是作为否定商品经济的形式而提出的。并且其也是经过空想社会主义者们通过实验的方式而提出来;第二,在现阶段西方世界经历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西方国家所施行的“高福利”经济政策,在某种层经面上反应出了“产品经济”的架构维度;第三,在运用抽象的思考方法考察一个家庭的参与市场经济而相应的内部的经济活动(不考虑外部因素)时,我们会发现:当一个家庭的收入水平不高时,父母会以一种按需分配的方式对家庭的各个成员进行分配。相反,当收入水平很高的时候,此时家庭不会再用计量按需要的分批方式了,这一现象在我们改革开放时期随着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得到了证明。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商品经济”的最终归宿将会被“产品经济”形态所替代,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从上述的文献综述中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商品经济”是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在社会分工出现巨大变化而导致的劳动社会化的基础之上,它人类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商品经济的产生会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因此,从本质上讲,商品经济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在一种一定阶段的社会经济制度。第二,我们通常所说的“市场经济” 其实就是商品经济的代名词。因为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相反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是市场经济制度来架构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并且通过这样系统的方式来把社会之间各个相互独立的整体连接到一起。因此,“市场经济”其实就是社会经济制度,是商品经济把社会经济活动联系到一起来的社会表现,另一个方面“市场经济”也是按照市场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系统有效运行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是用来推动经济活动按照一定的市场导向来运行的系统,从而可以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系统,也是一种有效的经济制度,也是一种以商品交换和生产的社会经济运行系统。在作为经济制度来说,“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商品经济成熟的阶段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作为经济运行机制来说,在凸显“市场”成为商品经济运行的中心桥梁,主要是通过市场自己本身固有的资源配置来运行的。其实际的表现就是“看不见的手”

二、“计划经济”的产生及其本质属性

第5篇

“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就要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这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尊重客观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加强对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认识,正确认识和处理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之间的关系。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这主要是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现代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利益驱动机制、信息机制、竞争和合作机制等。过去,人们往往比较重视价格机制、利益机制和竞争机制,但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形成一种力量、功能,改变着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和相互关系,改变着整个经济系统的内在结构和运行过程,因此应该提高对信息机制和合作竞争机制的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这一时期的市场经济具有某些特殊的规律性,它既不是计划经济的规律,也不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如果我们缺乏对这样的市场经济特殊性的认识,就会影响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能很好地使经济体系走出既不是计划经济规律,也不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局面。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构成了整个市场运行机制的主要内容。然而,人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发挥作用也是有规律的,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党员领导干部在领导经济工作中,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意改变经济过程,而应使各方面的决策符合客观规律。具体来说,应当把握好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人的经济行为的规律,包括企业家和管理者阶层行为的规律、一般的劳动者与消费者行为的规律、政府宏观调控的规律等。第二,自然环境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规律。第三,自然资源和其他各种资源在产生经济效益时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客观规律。第四,经济活动的时间关系与空间、区域关系方面的规律。党员领导干部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本质是提高执政能力、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使宏观调控所采用的政策、手段、经济杠杆等符合经济行为的规律、符合企业行为的规律、符合一般劳动者与消费者行为的规律、符合社会经济生活的所有规律。

二、协调配套,强化制度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由一系列具体制度组成的,并且还有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经济和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社会经济成分、经济组织、资源整合和企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阶层结构、利益关系等都出现了多样化的格局,在收入分配、工作和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秩序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与制度设计缺位,制度创新不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再分配的手段和调节功能不足,对困难群众有效保护的利益补偿机制和调节机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因此,在分配制度方面要研究和调整不同阶层利益结构,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遏制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加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对口帮扶的力度,建立地区利益受损的补偿机制;理顺收入分配秩序,对资源占有和垄断行业的收入要进行调节;制定确保《劳动法》实施的法律法规。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它所解决的是社会资源合理用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以及保障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力度,通过建立健全各种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确保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努力做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的工作,并合理确定保障的水平,以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

三、调整利益关系,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基本经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和文化生活需要,实现人民生活富裕安康。但是,在市场经济中,各种市场主体都有自己的具体发展目标,如企业的目标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使其自身得到发展,我们不能要求企业对全社会的利益和利益关系直接负责。但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制定各种方针政策和领导经济工作时,要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和制度设计,使各种市场经济主体提高只有扩大社会整体的利益才能更快地发展自身利益的认识。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自动调节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功能,也不具有调节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功能,因此,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必须着力解决好这些相关问题:一是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竞争行为;二是调节垄断行业和垄断行为造成的利益不合理分配;三是对市场秩序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整顿;四是制定好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政策。四、掌握科学方法,运用经济手段提高执政能力。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十分注意和培养具有优良传统的工作方法。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更要注意发挥我们党具有优良传统的工作作风和方法,并且还要不断创新领导方法、管理方法和宏观调控方法。目前,国际上许多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的国家已摸索和总结出一系列好的管理和调控方法。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认真学习、借鉴和掌握国际上的各种先进管理方法,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及社会发展的规律,来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第6篇

关键词 市场经济 宏观调控 审计监督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宏观调控,审计监督是宏观调控的重要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以国家宏观调控为前提的。由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消极,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入,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市场发育不成熟,竞争规则不健全,财经法规不完备,人们对市场经济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不仅利用市场经济“无形的手”发挥价值的作用,同时利用“有形的手”加强宏观调控,以保证供求总量的平衡、经济结构的合理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宏观经济调控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两大部分:调节和监督。执行调节职能的主要是计划、、税务和财政。他们通过国家计划、信贷、货币投放、税收政策以及财政支持等手段进行调节,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地发展。上述部门在调节的同时,还通过其业务履行监督的职能。

目前,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监督的部门主要有:工商、财税、物价、统计以及各专业管理部门,以上多数是属于专业性监督。通过各自的专业对经济活动的某一方面或某一行业依法进行监督,所监督的仅限于分管的专业活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审计进行再监督。审计在监督范围和关系上不同于其他经济监督,是具有独立性的综合监督。审计监督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居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我国经济监督体系中,审计不但同其他专业经济监督部门一样负有对企事业单位实施监督的责任,而且还要对各专业经济监督部门实行经济再监督,并为宏观调控提供审计信息,提出审计意见,供宏观决策。因此,审计监督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加强审计监督维护经济秩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序经济,是法制经济,绝不是完全自由经济,也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它需要完备的法律来规范和保障。首先是立法,制定或修订适合市场经济的法规制度,然后有关部门和单位贯彻落实这些法律制度。但是,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项法规制度的贯彻,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是不可能得到切实贯彻的,法律也成了纸上谈兵流于形式。因此,必须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关进行监督,对执行好的予以肯定,对执行不好或违反的予以处罚和纠正,保证法规制度的正确贯彻。依法审计是审计部门的神圣职责,审计又是综合性的经济监督,对保证法规的贯彻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审计,可以检查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保证法规的落实;可以把贯彻的情况和反馈给立法机关和管理部门,以改进立法工作和改善宏观调控。

审计是综合性经济监督,与其他专业监督比较,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范围宽。监督的范围主要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他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等,覆盖的面很宽。二是层次高。不仅对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审计,而且对财政预算执行的情况和决算,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损益,国有资产及国家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监督。三是内容实。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全面反映了它的经济活动和成果。这些特点充分说明了审计在各类监督中的重要性,是其他监督无法替代的。

审计的任务是监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审计的任务也将不断扩大,服务、咨询、公证的任务也将不断增加,审计对推进廉政勤政,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将发挥重要作用。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强化国家审计,并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

我国的审计组织是由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部分组成。各审计组织在市场经济中担负着不同的职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对经济活动要从直接管理转到宏观调控上来。国家审计的主要职能转变到宏观经济监督上来。

国家审计监督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就是要将审计重点转向审计执法部门,对使用国家资金较多的综合管理部门和单位,通过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经法纪和经济秩序,促使合理的使用资金,讲求效益,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监督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并反映执行中的问题。监督政府部门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廉政建设。

国家审计监督在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培育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审计。一是在促进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方面,应着重抓好财政、税务和金融机构等经济管理部门的审计,这些部门是执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部门,通过预算、税收、信贷、利率等经济手段调节经济和市场。审计监督的任务就是规范他们的业务行为,使其按照国家的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市场规则组织财务收支,以维护国家利益,保证政令畅通和国家资金的有效运用。对掌握国家资金较多的政府部门,以及有权收费、罚款和预算外收入较多的企事业组织作为必审单位,检查资金管理、分配、使用和效益情况,监督其遵守财经纪律,节约支出,加强廉政建设;对重点建设项目及技改项目投资进行审计,检查资金流向的合理性,防止资金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对国际援款、贷款项目的审计,重点是监督各方面履行合同,督促资金及时到位和配套资金的落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在促进建立制度方面,要深化企业审计,转向对企业的真实性审计。审计的重点放在对国民经济全局较大的国家财政给予补贴、上缴较多的以及在股份制企业国有资产所占控股地位的企业资产负债及损益。其他企业实行委托社会审计组织查证或内部审计机构审签的。对政府综合经济部门责任人、厂长(经理)要实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指导企业监事会开展监督管理工作。三是在促进建立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要积极协助纪检、监察、财政、税务等部门对侵吞公有财产和采取偷税、抗税、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非法手段牟取收入者进行审计监督;要积极开展养老、待业保险基金审计,监督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管理。

4 大力审计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的需要

社会审计是随着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护所有者的经济权益不受损失,市场经济秩序稳定、正常运转,客观地要求处于这种经济关系之外的客观公正的而又具有权威的独立组织,对其参与市场经济的各种经济活动予以证明,这个组织即是社会审计组织。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市场经济是必备的条件。市场经济的建立为社会审计发展提供了营养及其丰富的土壤,而社会审计为市场经济主动的积极服务关系,又起到了推动和促进其不断正常发育,维护其良好秩序的作用。社会审计业务活动范围十分广泛,不受地域、单位、所有制形式的局限,可接受政府、国家机关以及其他各种经济组织的委托,承办财务收支审计查证、经济案件鉴证、注册资本的验证和年检,提供、财务、税务与经济管理等各项咨询服务。

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商品市场、要素市场,而且还包括社会审计在内的咨询服务市场。只有社会审计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管理部门和监督部门才能将微观经济管理权限分离出去,实现职能的转变,才能在市场中得到必要的服务,建立企业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审计通过转变职能,弱化微观管理,工作重点转向宏观调控,过去由政府部门直接承担的大部分管理业务将逐步由社会审计组织代替。比如,对企业年度财务报表的审查,将由社会审计来查证和鉴证,逐步成为国家管理经济的一项法定程序。

建立并大力发展社会审计,标志着市场建设走向正规化。社会审计在市场经济中将起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是促进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健康成长。在市场经济活动趋于频繁,市场事务急剧增多,社会审计能分担很大一部分市场中介、执行市场法规和市场监督工作,活跃和规范市场,从而成为市场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二是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媒介。社会审计组织能够把触角伸及市场的方方面面,灵敏而准确地反映市场变化和趋势,把市场信号反馈给政府部门,有助于实现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三是增强各种经济实体的市场经济意识。社会审计立足于市场之中,各种经济实体易于接受他们的,从而逐渐增强统一开放、公平竞争、依法经营等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四是为经济组织之间相互信任提供保证。我国经济组织成千上万个,如何使他们在市场经济中顺利运行,信用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市场经济也可以说是信用经济。对涉及信用的一些,如企业的资产负债、财务收支是否真实,是否依法经营、依法纳税,是否信守合同、契约等等,需要有社会审计等中介机构为之服务,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咨询服务,社会审计可以大显身手。

5 内部审计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监督服务

内部审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审计监督制度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对本部门、本企业、本单位的财务活动和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审查、考核和评价,审查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和会计资料、统计资料是否真实、正确、合规、合法并提出建议,帮助建立和完善各项财经制度,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实行最有效的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建设更加完善的经济,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导,否则,市场经济将会出现一种无序状态,也不可能正确健康地发展。内审工作是国家对企业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离开了内审工作,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就难以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政府转换职能、简政放权,赋予企业更多的活力,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要达到这一目的,从企业本身来讲,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内部环境。这一内部环境除了资金、技术、设备、劳动力资源等要素外,关键就在于要有一套的以自我控制为中心的内部管理。而内审工作正是实现自我约束的一个重要手段。没有内部审计,就无法实现自我约束。因此,市场经济越发展,内审工作就越重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内审监督是企事业单位中一种较高层次的监督活动。它既要对本单位中的生产、资金、成本、效益等诸方面进行监督,同时,又要为本单位争取市场、发展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因此,监督和服务是内审工作的基本职能,在二者关系中,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服务通过监督表现出来,二者相辅相承,密不可分。当前企业面临着转换经营机制的改革,使企业尽快走向市场,内审工作要根据企业面临的发展形势,根据市场变化,扩大内审功能,强化内部约束和内控力度,优化企业内部环境,促进内审工作与市场连接,企业与市场连接,保证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使生产经营行为合理化、科学化、现代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发挥内审的建设性作用。

总之,审计监督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通过加强审计监督,可以保证国家有关市场体系建设方面的政策、法规得以认真贯彻落实。可以打击违反市场规则和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从而保证经济活动公平竞争,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1 吴月文,黄秋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J].经济纵横,2002(12)

2 赵国栋.改进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J].财会,2003(1)

第7篇

1 政企分开以及政资分开

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中市场的主导地位,减少政府行政职能对市场的干预,对维护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

1.1 政企分开

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是改革开放后,针对社会市场发展方向,科学提出来的经济发展运行模式。[2]政企分开是指实行政府职能和企业职能分开的管理模式,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力度和管理范围,调动企业自主经营的自主创造性;同时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企业自主经营权,完善企业生产系统和管理制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国有资产实行所有者职能和行政职能分开管理模式,维护企业的社会经济地位,减少对企业生产和运行的干预,客观有利于维护市场的主导地位。例如厦门市思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环境基础,坚持发展总部与引进总部并重,以楼宇载体建设拓展发展空间,鼓励其区属国企开元国投加快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区建设,推动观音山片区逐步由中央商务区向中央活力区转变。

1.2 政资分开

政资分开是指政府实行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责相对分开,实行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行使管理职能的模式。[3]政资分开管理的模式,有利于维护政府监督市场的地位和维护市场的主体地位,客观上有利于提高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和管理市场的能力。实行政资分开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企业所有制制度,从而实现企业的产权多元化,是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完善和补充。

2 基于产权核心,完成市场化运作

以国有资产实行市场化的方式和管理模式为核心,并针对市场特点和发展,制定发展战略,进而推动国有资产运作方式向市场化经营的。国有资产应安排综合评估等工作,结合相关法规政策,国有资产制定运行发展措施和经营战略,应结合市场经济特点和管理原则相应进行,以促进国有资产实现市场化的成功。国有资产市场化的运作,需要根据市场特点,由股东董事会管理国有资产运行,同时应尊重董事会的管理地位,确保董事会对市场性和商业化管理模式的合理控制,并加强国有资产实行市场化运行模式和管理模式。例如厦门市鼓浪屿管委会及思明区政府为规范鼓浪屿公房资产经营管理,通过市场机制推动鼓浪屿产业提升,做好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修缮保护工作,综合制定《鼓浪屿公有房产委托管理运营工作方案》,委托思明区属企业鼓浪屿资产管理公司统一运营管理。该模式有利于推动区域内的环境整治提升和世遗申报的客观需要,合理实现经济效益和科学规划的统一。同时资产公司根据政府业态规划要求和市场发展特点,结合房产评估机构及市场实际经营状况综合拟订招租底价,以公开招租连同市场化竞价方式,有效吸收资金,对促进房产建设和活跃市场,均产生重要促进作用。在此情况下,通过考核机制的建立和引入市场化元素,对加快实现房产市场化转型提供重要推动作用。

3 国有资产发展战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资产发展方向逐渐聚焦于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从而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干预,合理将企业所有权放还给市场,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国有资产的发展战略,需要实现对经济和生态的协调统一,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的深远发展。在国有资产发展战略的规划下,市场经济才有利于进行完善建设,进而促进市场的活跃,以带动社会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例如鼓浪屿公房资产的经营管理,是采用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和委托鼓浪屿资产管理公司统一经营的模式,有效实现保护地区特色历史建筑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有利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申遗工作的进行。

4 制度的设计以及管理流程再造

企业实行完善的管理制度,有利于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行,同时有利于解决企业运行中的问题,进而确保企业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制定相关制度,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现,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重视制度的运行。针对国有资产市场化运行的特点,应结合国有资产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需要,综合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以及管理制度的运行模式,以促进国有资产市场化的成功过度和正常运行,从而维护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同时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促进行业进行合理的升级和再发展。例如鼓浪屿公房资产管理工作和申遗工作的协调统一,采取尊重历史文化遗产建筑并注意保护文化遗产的模式,合理规划相关房产建设,利用现代元素和文化遗产结合的管理模式,合理带动申遗工作的进度,进而确保公司管理的科学性和积极性。

5 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理念,同时教育企业员工尊重企业生产理念,合理进行生产创造,从而促进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企业文化应得到员工的继承和尊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经营作风和企业精神等企业特色。在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应重视时代元素的引入,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的时代意义,进而引领企业文化对企业产生的前进方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对企业文化的保护,包括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等制定工作,应尊重企业文化特色。针对国有资产市场化的运作,应注意结合企业文化,从而带动国有资产的新型发展。国有资产管理阶层应重视对企业文化的尊重,注意市场化的带领下,及时更新观念和解放思想,充分认识新事物产生的重要影响,进而有效促进国有资产市场化的成功转型和良性发展。

第8篇

关键词:经济法;共识;法治精神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实际的经济问题中,为了使经济建设中的各方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序的按照既定的规矩办理各项事务,提高办事效率,不再互相推诿责任,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逐渐形成和完善了经济法。经济法的实施是对经济建设中的各方的一种保护,尤其是对小企业的一种保护,对政府权力的有效制约,是依法治国的直接体现。在经济法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逐渐在许多方面形成了共识,而且在这些共识的基础上依法治国的精神得以充分的践行。

一、经济法是市场经济之法

“经济法”是关于“经济”的法律,那么“经济”的含义是什么呢?从我国的经济发展路程看,我国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相对于计划经济的最大的区别就是更好的发挥了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市场经济是发展和完善经济法的源泉和根本,是经济法存在的实践根源。经济法的存在就是为了在研究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和本质特征、理清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关系后,把这些客观存在的规律和真理以经济法理论和规则的形式体现出来。作用是相互的,经济法的确立可以使市场对经济的调控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实践中对金融寡头的抑制、对市场公平竞争的保护、对税务体系的完善等等,都是经济法对市场经济的保护。

二、经济法是调整市场监管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对经济有一定研究的学者都知道,完全的市场经济会出现一些极端的经济关系,比如,在不断的市场竞争中,不正当的竞争、寡头和垄断都可能出现,市场失调的情况也会发生;在供求两方的信息不对称或者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下,供求失调时常会发生,不论是哪种情况发生,对国民的生活都会带来恶劣的影响。所以,这就要求国家的宏观调控。目前我国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就导致煤价特别低,煤炭企业生存困难,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干预下,在供给侧理论的指导下,煤炭企业正在起死回生。经济法作为对经济关系的法律,当然是对这两种关系的规范的总称。

三、经济法体系由市场监管法和宏观调控法构成

经济法作为对经济关系的法律,是对市场监管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这两种关系的规范的总称,那么,经济法体系就是关于市场监管的法律和关于宏观调控的法律的总称,也就是所谓的市场监管法和宏观调控法。如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属于市场监管法的范畴,财政法、金融法等属于宏观调控法的范畴。宏观调控法提供了经济的大环境大秩序,是市场监管法实施的前提条件,避免只有市场监管法提供的自由竞争可能造成的市场失灵;而市场监管法以宏观调控法为原则具体指导经济,使宏观调控法得以落实,避免只有宏观调控法调控经济造成集权专制的经济;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协调达到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

四、经济法是社会本位之法

物品的交换流通导致物品从自用盈余到成为商品被生产、被流通,人员和资本也随之流通。自给自足的经济逐渐瓦解,资本主义经济慢慢建立,而资本主义经济自由的竞争,也带来了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甚至社会动荡,而这不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共同富裕,所以国家规定的经济法应运而生。无论是哪种法律,都是通过国家制定的,国家制定的法律总体而言是为了保障人民的生活,中国梦说到底是人民的梦。国家是人民的国家,要体现民主,要体现平等,以社会为本位,经济法是国家为了人民的基本利益建立的,为的是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五、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

完全的市场经济会出现一些极端的经济关系,比如,在不断的市场竞争中,不正当的竞争、寡头和垄断都可能出现,市场失调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所以,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把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国家干预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主要的文本形式就是经济法,所以说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党的十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六、经济法是现代性之法

经济法的存在就是为了在研究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和本质特征、理清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关系后,把这些客观存在的规律和真理以经济法理论和规则的形式体现出来。市场经济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成果,每个阶段市场经济都会有不同的特征,需要相应的经济法来管理,经济法是与时俱进的,具有现代性。比如,在宏观调控基本没有作为的时期,民商法占有领导地位;在现代市场经济时期,我们需要的是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融合的经济法。

七、经济法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法律部门

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研究讨论的问题,经济法是否多余?是否与现有法律矛盾?经济法和民商法的研究基础都是市场经济。经济法包括宏观调控法和市场监管法,经济法以国家干预和市场为源头,而民商法的源头只有市场。经济法为民商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民商法保证了经济法有效执行。提到行政,就得说到行政的自由裁量权。就是因为具体的行政事务要具体分析才要求有自由裁量权。虽然不能立法作用于行政对象,但是可以在权限、程序、责任、诉讼等方面立法构成行政法,形成程序法。而经济法的核心是实体法。

介于以上基于经济法共识的法治精神践行研究,为了更好的运用好经济法,使经济法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就要求经济法的修订要与时俱进,不能做经济发展的瓶颈。

[参考文献]

[1]张守文.经济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13.

[2]张守文.论经济法的现代性[J].中国法学,2000(5):56-64.

第9篇

一、工商管理的职能体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商管理的职能也日益多样化,它是管理但又不仅仅限于管理。工商管理由原来的单一的管理监督变为如今的把组织、协调、服务、控制等功能集合在一起的多功能的“工商管理”。工商管理作为一种调节经济的手段与工具,它履行着重要的经济环境创设和成熟的市场运作职能两方面。

第一种职能主要体现在对经济环境和氛围的创设方面,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成熟与完善的同时,企业经济理念和经济行为都得到了深刻的扭转与更新,在这转型与更新的过程中,难免有不规范的思想和行为,违反了市场经济运作的规则,破坏了经济发展的和谐。因而,在这种状况之下,便衍生出了工商管理的职能之一,它通过行政的手段,规范各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规范化、法制化,在工商管理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实现市场经济环境的良好创设与和谐氛围的保持。

第二种职能主要体现在成熟的市场管理运作职能。市场经济是瞬息万变的,在利益的驱使下,市场经济呈现快速更新的竞争态势,而经济管理的具体操作却远不及市场的瞬息变化,因而,只有工商管理的行政手段,才能通过其行政干预,在对市场经济全面、动态的把握之下,实现对市场经济管理运作的整体把控,使管理与实际相适应、相协调。

二、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和谐相生的关系分析

1.经济发展是工商管理的基石。在社会形态的历史变迁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为 中国知网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设置专门性的工商管理机构来进行监督与管理,在历史的发展中,以商品交换为起点的商品经济的产生是工商管理的基石,也是根本性的内因,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促成了工商管理的不断成熟。

2.经济发展与工商管理互促共进。伴随着商品市场的繁荣与昌盛,诞生了市场经济的概念,与之前的商品经济相比,市场经济的范围更广、方式更新,这些经济发展形态的转变也为工商管理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提供了成熟化行政管理的舞台,经济主体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增强,自主、自律的观念也得到了巩固。

3.经济发展是工商管理完善的推动力。通过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得知,经济基础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的,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的时期,与之相协调的是生产关系的整合和优化,通过经济主体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活动,进行共生与完善。

三、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与深远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本身排斥来自外来的任何形式的干扰包括所谓的管理 中国期刊,但是作为市场管理者当然不能也不愿意放弃对市场的调节。这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它客观上就要求市场管理者改变自身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手段。但是当市场的发展要求工商管理着进行自身管理,而经济管理者不进行自身改革时,则会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这时候,工商管理就不在起促进作用,相反却起着阻碍作用了。

总的来说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当工商管理顺应市场规律进行调节时会促进经济发展,而违背市场规律的调节则会起阻碍作用。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工商管理进行改革,不改革的工商管理,则又会限制经济发展。我们说要用工商管理来促进经济发展,说到底就是要工商管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按照规律,有目的,有节奏的对经济发展进行调节。

1.工商管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经济的发展受经济规律的支配,但是,在经济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一些问题也比较容易出现。例如,某种商品在某段时间非常畅销,因而很多企业生产同类产品;而当商品生产出来后,市场已经出现饱和,于是产品滞销,相关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工商管理部门针对这一类问题有相应的预防措施和解决措施,能够使经济活动受到法律条文的监管而更加规范,规避市场风险。

2.工商管理维护了经济活动中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市场经济的活动之中,消费者群体是主体之一,消费者对市场经济的认同和态度直接影响着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当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时,工商管理可以通过行政干预措施,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处置。这样,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得到了维护,对经济活动中的不法行为也进行了打击,积极促进中国知网论文了经济的良性发展轨道。

3.工商管理在企业经济的转型过程中起到了引导与疏导的作用。为了更快地推动我国企业经济的改革与转型,工商管理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功效,主要侧重于企业利益与国家、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使两者之间的利益融合到一起,不至于产生冲突与矛盾;而且,在企业转型过程中,由于一些企业竞争实力不够,经营状况不佳,工商管理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市场经济的整体把握,指引企业进行新的经济发展方向,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创业与转型等。

4.工商管理对社会安定的稳定性作用。首先,工商管理与执法部门之间必须进行紧密的衔接,在完全沟通与行为的协调方面达成一致,这样有利于建立工商管理的执法形象,提升其执法力度;其次,通过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经济中威胁人民生产与安全的企业进行打击,可以明显整顿市场秩序、规范企业经济行为,稳定社会安全因素,如:打假、查处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等。

第10篇

企业管理创新是适应经济结构变化的战略调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时代迈向了市场经济时代,我国的国名经济结构也有了巨大的改变,这一改变要求企业要适应该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目前我国多数企业仍以粗放式生产为主,所需劳动力庞大、流动频繁、人均收入低等密集型生产方式,这些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调整经济结构的发展模式迫在眉睫。随着政策环境的改变,企业的生存环境也随之改变,当前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市场的发展,因此管理模式必须有密集型向集约型转变。因为只有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改革管理手段并创新生产方式,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全球化竞争的浪潮中生存下来。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首先,应做到管理理念上的创新。管理创新的核心是理念创新,企业各级管理着应该明确管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紧跟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抓住机遇、不断创新,根据市场的发展来调整和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不断加强对企业核心技术的开发的创新。因此,管理理念上的创新,可以优化调整企业的资源配置,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企业发展的潜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其次,应注重企业管理机制的创新。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是具有非常庞大且多层次的管理组织,它有一些优点,但是缺点也十分明显。由于组织结构是企业发展战略成功的保证,因此,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第一,企业应该脱离政府组织,不应再承担政府的社会职能,而且,企业组织的各个部分应该注意分工合作,高效率完成企业生产要求。第二,加强对企业生产前的市场调查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及时有效的改变经营策略,开发市场新需求,并在生产之后做好产品销售工作。由此可见,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该而且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第三,企业应减少管理层级,缩小中间管理层次,使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能够灵活多样,形成一种新型的扁平化结构,这样不仅能够降低管理成本,还能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

最后,应做到企业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制度创新是指技术创新、思维创新及组织创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制度,使其更加规范化及具体化。因此制度创新具有引导企业各方面创新的作用。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为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企业必须及时调整其管理制度,使其不仅适应国家政策规定,也要符合国际企业管理制度发展模式和趋势,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国情的要求,符合全球化竞争的要求。因此,加强企业的制度化管理和创新,建立更加优质、更加高效的管理制度,协调企业各级管理着、各类员工的权益关系,加强企业的管理效率。

三、企业管理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1.建立健全企业的创新理念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的任何创新都是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发生,因此企业要发展就离不开先进的创新理念。我国目前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在这一大环境下,我国企业不仅需要对原有的企业发展理念进行改造和转变,赋予他们新的内涵和活力,同样还要不断吸收引进新的、国际一流的创新理念,使企业的创新理念更加符合全球化经济的需求。

2.企业创新需要遵循客观规律的要求

所谓客观规律即是一种无法凭借人们主观而改变的事物及规则,企业创新要遵循客观规律的发展,是指创新手段和方法必须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企业管理的创新并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或者主观上的创新,它要付诸于行动,它要作用于企业的实际发展中,因此它必须要能够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可以操作实行,能够在具体的生产环境中不断发展成长。因此,企业需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及市场经济需求,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把握和挖掘事物及生产的规律。

3.加快企业组织结构的速度和效率

第11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基础性作用。

这意味着新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将是一种通过市场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调整的间接宏观管理体制,即政府通过改变税率、利率、汇率、价格和工资等经济变量,调节各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影响各个经济主体的决策和活动企业的整个经济过程都与市场活动相联系,无论是生产经营决策还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方向等目标确定,都要以市场价格和利率信号为依据,以市场利润为经营目标,并且以市场利润的实现程度为收人分配的体据。人们的生产、分配和交换活动以及消费活动也都离不开市场,都要在市场机制的直接作用下进行在市场经济中,各种所有制、各种经济成分并存,作为具有各自不同利益和权利主体的企业、组织和公民,同时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所有的利益单位都为了争取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经济活动,价格的升降、供给和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梅个利益单位的利益,人们必然随时随地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生产、销售或购买因此,作为协调行政关系的行政法要树立公正的、权威的法律职能,就必须同时反映各种市场主体的意志、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处在发育阶段,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比较快,另一方面管理市场的行政法规不完善不具体,给不法分子和以权谋私者以可乘之机,在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诸如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投机倒把、走私贩私、哄抬物价、垄断等一系列直接扰乱市场秩序的混乱现象,这种现象使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权益受到损害,所以需强有力的行政法手段来调整他们各自相互间的利益,保证市场主体独立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通过一系列市场管理法规、明确统一的市场行为规范,将市场逐步纳人依法管理的轨道;通过反倾销反垄断,制裁违法行为,制止不正当竞争,促进统一的现代化市场的形成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竞争法、实行竞争政策的国家,对于欧洲各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如(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它限制不正当竟争,保证公平的效率竞争,既维护消费者利益,也维护企业集团的利益。同时该法中也明确规定了联邦贸易委员会的权限、任务和机构设置。与大多数西方国家不同的是,美国竞争法与竟争政策的实施与监察既有分工.又有相互交叉配合,形成一种竞争性协调合作关系,同时对违法者追究责任。这些措施对于落实行政法规是十分有效的,值得我们借鉴。

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关长期直接向企业下达详细而具体的指令性计划指标,其管理范围貌似广泛,实际上并末能讨企业实行灵活而有效的告理而在市场经济中,只要充分利用市场,对市场机制施加影响,变动市场环境,就能影响到组成市场活动总体的各个企业的市场活动行为。

在市场经济中,国家行政管理的范围较为广泛,整个机制也较为完善在计划圣济体制下,国家同时执行行政节理与经济骨理双重职能,过分强调用行玫手段竹理经济,使各级行政机构普遍缺乏灵活性,因而降低了宏观决策效率,决策失误增多。同时,企业作为倒家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必要的自主权。社会物质利益原则的否定,“大锅饭”的盛行也使得经济运行只能依靠外部的行政力量去推动,而整个国民经济失去了内在的动力。企业在“条条块块”的狭隘圈子里几乎不可能通过市场迅速获得经济信息,而只能听命于自上而下的行政性指令、国家尽骨也曾制定了工业、农业、贸易、物资、税务、物价、金融等各方面的行政法规,但实际上都是行政命令起作用,行政法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调节功能、进入八十年代,我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行政法的不断完善和加强被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各种各样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法规相继制定出来,并且发挥了很大作用如海关、医药、卫生、文教、劳动、一商、公安和司法等行政法规,都是国家通过行政指导落实国家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通过货币政策、财经政策、产业政策和汇率变动等进行宏观经济调节,使我国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通过行政预测,汇集传播经济信息,引导企业进行正确的经营决策;通过建立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因市场竟争而淘汰的失业人员的生活出路;通过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及其他行政管理活动,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随着行政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也有了更多的调竹功能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带有自发性、盲目性等弱点,为避免经济发展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保障正常运行,必须对市场加强宏观调扮,行政法就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调节器之一:、以往有许多经济关系用民法、商法等法律规范无法调整,而有了行政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如,在市场经济中,不正当竞争必然会随着竟争的出现而出现,反不正当竞争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行政法授予行政机关必要的检察监督权、强制权和处罚权,同时行政法又对这些权力的行使设定了监督制度,保证行政权力机关以公正的身份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相应的行政制裁,并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保证制裁内容的实现,这就是行政法的调节功能。

行政法的民主化是指要以保障行政权力的有效运行和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两个方面去构造我国行政法体系,例如不仅授权行政主体以行政权力,而且要对行政权力的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各种干扰和阻碍市场休制形成的行为大量存在。在计划体制下,各级政府部门习惯于对企业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在建立市场经济休制之初,企业仍会受到行政机关的各种非法干预,这些非法干预的存在,必然会妨碍企业自主经营,削弱它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力量,这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不利的。不仅要保证和促进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而且也要防止滥用职权和独断专行的滋生。企业在商品经济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最怕被无端吊销生产许可证和执照,或责令其停产停业,或查封、扣押财产。上述具体行政行为作出以后,将使受罚企业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不法行为侵害了相对人的权益,必须及时澄清和补救,这些方面我国的行政法很小健全,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必需及时完善我国的行政法,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之一。

行政法的科学化是指行政法必须充分尊重和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并将客观规律法律化一行政法的科学性要求以市场机制为客观对象,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廉洁的、高素质的行政组织指挥系统;通过行政机关与经济组织关系,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指导和引导市场健康发展;通过行政机关与组织、公民的关系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12篇

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首次提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马克思从人自身寻找道德基础,即人自身这个物质体决定其意识——道德。他认为,纯粹的道德的内在本质是康德、费希特和斯宾诺莎等道德领域的思想巨人提出的“道德的基础就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命题。

关于“道德”范畴的质的规定性蕴含了经济伦理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道德”范畴的质的规定性,是指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借助善恶标准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仰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社会现象。即人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决定其道德观念和品质:“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观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认同在合理追求个人利益基础上,弘扬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摒弃极端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将利己性与利他性、私利与公益贯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这个根本原则作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远大理想。同时,始终坚持伦理道德观念中的生产力标准,摒弃任何阻碍生产力进步的伦理道德思想,鼓励产生和形成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经济伦理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观念既要反映市场经济伦理道德的一般特征,又要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质的规定性,最根本的是必须建立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客观基础之上。

二、市场经济伦理建设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定位

劳动和资本是市场经济运行中最根本的范畴,其正常运行促使市场产生一切机制;作为经济伦理范畴的自由、公平和竞争,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伦理道德保证;诚信则是市场经济运行和交往的基准,更是市场的灵魂之所在;利益作为整个经济伦理范畴体系的核心,是联系经济因素和道德活动的纽带。这些经济伦理范畴构成了市场经济伦理范畴原始体系,它们共同发挥作用,最终形成了市场中维持安定有序经济秩序的信用体系,并且逐步发展成为道德市场,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伦理定位,取决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制度自身的运行机制及其结合方式,即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后的伦理定位是经济个人主义,它是个人主义在经济领域中的表现,在本质上肯定个人占有和支配财产;而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后的伦理定位,取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生产目的和经济发展目标。[2]

道德是一种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约束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是社会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是非、善恶、荣辱的评价标准,从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必然产生与客观要求不同的伦理道德。当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的核心。然而,由于封建小农经济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资本主义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和侵蚀,我国当前社会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评价存在不一致性,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充分发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加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不断创新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

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道德建设的首要前提必须是社会经济运行体制的形成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伦理道德赖以生存、发展的客观基础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旧体制正在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所取代,社会原有道德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已不复存在或已发生了动摇。与此同时,由于新旧体制的转轨需要一个过程,使得新经济体制尚难完全定位与最终确立,因此,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并为之服务的新道德,也必然因为其客观基础的不稳固、不完备而无法完全建立和最终形成。

所以,当前道德建设中最根本的任务是加大改革力度,尽快使市场经济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主体;只有牢固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道德体系的形成与建立才可能获得稳固的现实基础,具有明确的发展取向,并最终趋于完善。

(二)加强经济伦理道德教育

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经济是基础,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所以,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对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领域的研究、教育和宣传工作,而发挥上层建筑的积极作用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坚持用正确的理论教育群众、宣传群众。坚持经济伦理思想的宣传教育,并吸收儒家经济伦理以及西方市场经济伦理的合理内核,加强经济伦理的理论建设。

新世纪的伦理道德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批判地继承和超越性创新的统一,要求我们在对待人类伦理道德文化遗产这个问题时,以创造符合社会主义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需要和价值为出发点,以为指导,既要立足本国又面向国外,批判地继承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精髓,广泛借鉴国外伦理道德文化的合理观点,正确处理伦理道德文化建设中全球性和民族性的关系,确实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造出既符合民族特色又展现时代精神的新型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道德文化。

(三)构建服务型政府,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建设体系

第13篇

一、变革财政职能是顺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财政因此国家为主体对社会产物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干系,财政的职能和国家的职能亲昵讨论,并受其制约。财政职能是财政固有的客观成果,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财政分配历程中,财政议决与百姓经济各组成部门之间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本身的成果,并得到肯定的效果。改造开放2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和各项改造的垂垂深化,国家财政职能已经孕育产生了庞大而深刻的变革:高度会集统一的筹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收统支的财政办理体制成为已往,切合及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顺应的财政职能正在变革(孕育产生)和作育,即“两职能说(分配和监视职能)”“三职能说[分配(筹集资金和提供资金)、调治与监视职能]”“四职能说(分配、配置、调控和监视职能)”。分配职能:是财政固有的成果,导源于分配干系,是财政本质最直接、最具体的会集反响。这是国家为了实现本身的职能,把财政作为一种分配本事,从社会再生产历程中筹集肯定数目的物质资料,然后提供部署出去的客观成果。配置职能: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特有的职能。字串8

国家议决财政对经济运行中的资源举行直接干预干与,影响资源的流向和流量以到达符得意向的资源散布状态来补充市场失灵所造成的资源浪费。调控职能:当局财政议决税收、付出、转移、付出等政策,补充市场缺陷,引导微观经济举动切合宏观生长目的,实现总供采取总需求在布局上的平衡。监视职能:财政在分配、配置资源和调控经济历程中,对百姓经济各个方面的运动状态举行综合反响和制约的客观成果。不论什么性子的国家、什么范例的财政都有其职能上的共性:维护国家呆板的正常运转和提供大众产物。而我国财政则有本身的特点:国家以社会和经济办理者双重因素,议决政策的订定和实验,向社会取得收入并用于当局大众运动付出,它因此当局职能的大众办理、大众服务以及百姓经济的市场化办理为逻辑条件的一种财政。大概具体地说在以国家为主体的统一的财政条件下分为大众财政和国有资产办理两部门。前者是国家以政权使用者的因素重要以税收情势筹集资金办理市场资源配置所不克不及办理的标题,餍足大众须要。后者是财政代表国家以生产资料所

有者的因素从价钱形态上对国有资产和资源举行宏观办理和筹谋,并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壮大国有经济。其资金源头重要是国有资产收益(资产占用费、利润、租金、股息、盈余等)和发行的公债。大众财政的运动范畴在市场失效的范畴内,是一种提供型财政:国有资产办理财政运动于市场有用运行的范畴内,是一种筹谋性的运动。这是现在我国财政理论界底子得到承认的“双重布局办理”财政模式。经济体制等各项改造的深入举行,也为我国财政的理论和实践的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东西,要按政企脱离、政资脱离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垂垂退出生产筹谋范畴,把精神重要放在大众付出上。也说是说,顺应形势的须要,国家财政必须增强其宏观调控成果,为经济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情况。应该说,这些年来财政体制改造希望顺遂,取得的效果显着。

字串8

但面临21世纪新的寻衅和经济举世化生长的大趋向,我国的财政职能还显着存在着一些不相顺应的地方:财政职能的界定还不够明确和范例,财政付出的结谈判序次还应进一步骤整,有些重点方面还要突出和增强。一些应由企业、小我私家或社会其他方面包袱的职责,财政还未完全放开,还在过多过细到场微观经济运动和某些变乱性办理。而本应由财政代表国家、当局到场分配、办理的范畴却又未能有用地负起责任。各地和某些行业差异程度的“乱收费”,不光造成财力疏散,而且照旧贪污浪费、导致糜烂的一个重要缘故原由。这些抵牾会集起来,突出表现为国家财政会集的财力,分外是中心财政会集的财力与国家赋予的职责不相顺应:与天下其他国家相比,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心财政占天下财政收入的比重都低得多。这种财力状态,不顺应宏观经济稳固以及经济布局调解和优化升级的要求,与一个幅员辽阔、经济生长不屈衡的生长中大国的客观须要有着显着的差距。加之,财政付出布局不尽公正,有些该办的事没钱办,不应管的事管多了,致使久已存在的抵牾越发难以办理。因此,创建和完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增长要领的底子变革,振兴国家财政,迫切须要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造,加快财政职能的变革。

论财政职能的变革和重塑来自:

字串6

二、财政职能的定位——“开端创建大众财政的框架”

在推进财政体制改造的历程中,要重新界定、范例财政的职能,就必须总结已往的履历,学习和警惕西方国家先进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对我有用的东西。应当明确,国家作为宏观调控的主宰,必须保持稳固的财政底子,即保证须要的财力,尤其是中心的财力。由于这是举行须要大众付出、促进社会公正分配、增强社会保障本事、调治地域经济生长、优化配置资源的须要。也便是说,财政已往的一些职能应变革,一些职能须要进一步增强,重点办理其“越位”与“缺位”标题。

第14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我国是在资本主义未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先是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后通过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客观的角度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是我国自主创建的,符合国家发展的条件。在这种条件下,人的发展需顺应整个社会的前进脚步,同时将主观能动性发挥好,将个人意愿与大众意愿相互结合,按照的发展方针,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本文主要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相对于其他的经济体制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尤其特殊性,还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在很多方面都能够与人的发展相互协调。但是,由于区域的作用和限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关系,表现出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分析这些关系有助于在日后的发展中,获得更大的帮助。

(一)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目标

人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的发展过程,也受到人的主观性影响,打上了人类选择的印记。纵观人类的发展史,虽然形成了社会、国家、部落等群体,但所有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的发展事件,都是以人为主体而发展的。因此,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目标,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人类发展所诞生的产物,需要按照人的意志来发展。第二,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目标已经得到明确,那就是帮助人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不断的满足各种需求,实现主观上的更大进步。第三,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密切的关系,后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不可逆转。因此,人的发展也要在一定程度上,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人的发展要求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仍然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分析和把握的基础之上的,它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因此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创造物质条件。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符合人的发展要求,才能得到更多的东西。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当下的人群更加渴望舒适的生活环境、便捷的交通、爽朗的天气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为人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借助物质基础,才能创造出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满足了人的多样化需求。人的进化从未停止过,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身体上。在不断的进化后,人的需求变得多样化,个人需求差异也愈加明显。为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才能保证经济不会垮塌。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有力的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是人所创造的,人在该条件下发展,该条件就必须满足人的各种要求,才能保证条件的继续健全。

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路径

(一)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对于人的发展而言,终究还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来进行,因此,为了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中更加顺利,需要不断的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很多人认为现代市场体系已经完善,其实不然,面对庞大的人群,现代市场体系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地步,只能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不断的去完善。本文认为,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第一,积极抵制垄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很大的差别,垄断将直接造成经济紊乱、价格不稳,甚至是造成严重的金融问题。第二,促进竞争的优良化,避免恶性竞争,蓄意抬高、压低价格,保证人的发展顺利。第三,健全经济体制,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经济的稳定性。由此可见,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不仅可以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积极作用,还能为人的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

(二)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政府和市场作为人的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产物,必须理顺其关系。当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错综复杂,很容易陷入混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宏观调控并非硬性规定,而是在宏观上对经济纠正方向,减少不利因素,市场人员应积极配合。第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市场的庞大,在于其能够在不同的时间段,合理分配资源。人的发展固然有其主观因素,但市场经济的客观资源配置是不可逆转的。将政府的力量与市场相结合,为人的发展,创造出更加优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不断的消除各项问题和矛盾,实现和谐进步。

(三)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的结合,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计划机制作为宏观调控起辅助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各种措施来实现人的更大发展,创造出更加优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第一,保持企业自主经营的权利。人的发展在于获得较大的自由空间,保持企业自主经营的权利,可以告别计划经济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在我国的历史上,时期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日后需要进一步保持企业自主经营的权利,以此来获得更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第二,解决政府缺位、错位、越位的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权力、职能和规模必须受到来自法律的明文限制,必须公开自愿接受社会的监督和制约,当政府的权力和规模在超出其法定的边界时,要能得到及时的纠正。

(四)培育社会力量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归宿。为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需要不断培育社会量,以此来获得更多的便利条件,并且实现客观上的稳定进步,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本文认为,根据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以及人的发展成果,培育社会力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社会组织是人的团体结合结果,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对于人而言,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能够创造的价值也是有限的,通过加强社会组织建设,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人的力量,并且将社会主义经济条件创造的更好。第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任何人都要为将来考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一直努力建设的部分,并且通过多项政策颁布和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加强了人的后续保障,这也是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前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在现阶段的建设当中,不仅取得了非常积极的成果,而且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重视,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较多的帮助。未来的工作重点在于,需要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借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种措施,实现以市场化促进社会现代化。该目标的设立,一方面是为了建立更多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大众提供更多的保障,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此,我们应该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加倍努力:第一,以市场化推进工业化进程。市场化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推动工业结构升级。第二,以市场化推进民主化进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广泛认同,告别时代,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脚步。

四、总结

本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的发展展开探究,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人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不仅要顺应客观发展趋势,还要积极的纠正发展方向,不要刻意的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另一方面,未来的各项工作,需要以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为基础,为自己创造出更理想的发展环境,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柯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13-18.

[2]柯健.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9-15.

第15篇

[ 关键词 ] 运输经济 市场经济 交通运输

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一直处于不断蓬勃发展的状态中,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对于交通运输业也相应的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不仅在运输管理上有了有力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对我国运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同时实现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我国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下,运输经济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针对这些新的经济模式下的变化形式,必须要加强对运输经济的市场化的改革。

一、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实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1.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交通运输经济作为商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商品经济的社会化程度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无论经济制度实现的是生产资料的公有还是私有,都必然会出现市场经济。而反过来,社会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的模式下,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要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所以,交通运输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实行市场化改革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是教育运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客观要求

交通运输市场是进行道路运输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及交换双方经济关系的总和。而运输企业则是运输要素市场的一部分,要落实企业的经营自,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必须要有健全的运输市场做后盾,只要有了健康的运输市场机制,才有可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促进经营机制的转换,从而推动整个运输行业的发展。

二、市场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措施

1.实行运输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

交通运输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首先就是要实现全面的预算管理。全面的预算管理是以实现企业的目标利润为目的,以销售预测为起点,进而对生产、成本及现金收支等进行预测,并编制预计损益表、预计现金流量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在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种全面预算的管理方式,不但可以实现有效的监控和考核,还可以解决企业的内部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

2.强化运输收入的稽查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相应的对于稽查职能作用的发挥也会透出更高的要求。运输企业需要采取会计核算、内部审核和实地稽查的法师,对运输进款和运输收入的资金运作实现全方位的检查和监督,这是运输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在新颁布的《运输进款及运输收入管理规定》中,也增加了各级收入管理部门对客运售票、货运制票和行包制票的部分系统本身的原始信息进行稽查,以确保运输业中客票、货票和行包等信息在网络传输中的准确和安全。收入稽查工作重在防范和纠正运输收入核算中发生的差错,查处运输收入领域违法犯纪和贪污舞弊行为,维护运输收入的正确与完整。新形势的工作要求我们的收入稽查人员既要帮促基层收入部门提高运输进款的核收业务,防止多少收款或漏收款,减少收费上的差错,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工作作风与职业道德,强化稽查力度,准确分辨违纪行为的隐蔽化、多样化,严肃运输收入纪律,尽可能挽回国家运输收入经济损失。

3.加强路和车的综合管理

交通运输业的基础是路,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如果没有路的存在,交通运输业就没有发展的空间,甚至没有存在的可能性。离开对路的管理来单纯的谈论对运输经济的管理,是无法在根本上完善交通运输经济的管理制度,只有在管理中将路的管理和对交通运输的管理相结合,加强路和车的综合管理,才能保证运输市场管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具体的措施中,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将养路费稽征机构与运输管理机构台并,设置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实行分级管理。中央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管理特级和一级市场。负责这些市场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等;省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负责所辖范围内一级和二级市场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等;市级(地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负责所辖范围内二级三级市场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等;县及县以下重要乡镇可以设立市(地)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的派出机构,担负市(地)级管理机构所赋予的职责等。

4.强化运输企业内部管理

交通运输企业的管理跟其他企业的发展模式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实现企业发展的完善和改革的一个手段,就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这里的内部管理主要是针对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就是要完善运输企业中的管理体系,成立经理办公室、企业科、经营科,组成经营决策中心。职能是进行市场调研,市场预测,制定企业经营目标,内部管理的制度,岗位工作标准和进行市场信息管理,克服人浮于事,办事托沓,互相内耗、效益低、适应市场慢的弊病。第二点就是要不断的培养运输行业中的管理人才,如果企业的管理者处于一种最优化的状态,才能不断的实现自身的管理价值,促进的加强企业管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运输经济也在不断的自身改革探索和发展。运输企业的自身发展,体现了我国运输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只有不断的完善运输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不断的增加运输经济的利润收益,勇于创新和挑战,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建立起一个既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同时又可以实现运输业效益最大化的运输经济管理模式,实现运输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