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三化学元素范文

初三化学元素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三化学元素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三化学元素

第1篇

关键词:初三化学;快乐教学;策略研究

在初中刚接触化学时,学生对于化学中繁琐的知识感到厌烦,

特别是对于化学元素的记忆,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初三化学的学习多是以学生升入高中为目的,不注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是只注重化学学习的质量。这种教学模式的后果大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化学成绩不仅得不到提高,反而会有所下降。教师在初三阶段最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提升自身学习化学的能力,在化学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初三化学教学的现状

初三学生担负着中考的压力,其他科目对学生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对于化学的学习通常感到厌烦,对于繁琐的化学元素的记忆更厌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常会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会忽略学生学习化学的感想,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是一种负担。教师也不注重学生的学习状况,只是一味地进行复习。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不到提升。

二、构建“快乐”课堂教学的策略

初中化学仅仅是一个基础,为后面的深入学习做一个铺垫。由于初三课堂化学教学出现了很多的教学问题,教师研究并采取了策略,其中最为有效的就是构建“快乐”课堂,让学生在快乐的心情下学习化学、复习化学。化学学习中包含着非常多的知识,但是处于中考的考虑,初三化学的学习多是以做题目、背诵枯燥乏味的知识为主,化学课堂改革是当务之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讲课的时候穿插名人轶事,让学生知道名人在做化学实验时也有很多的乐趣。这样可以融洽课堂的氛围,让学生的学习更为轻松。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进行实验,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小失误,都可以当做例子,对其他同学引以为戒。例如,在学习《制取氧气》这一课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取氧气,让学生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增强自身学习化学的能力。

总而言之,初三的化学学习是为高中更为深入地学习奠定基础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化学的学习中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用教材教;四元素说;元素;最基本的结构单元

根据长期的初三化学教学经验,我发现元素的学习往往是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开始,因此这部分教学的成功对后面的学习非常重要。有人说“千法万法,读懂教材是妙法”,读懂教材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因此,我仔细地研读了2012沪教版的化学上册教材,体会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意图。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

化学课程标准在认识化学元素一栏提到: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观念。这个观念贯穿在整个初三化学知识体系中,因此元素的学习是初三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元素教学是学生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观念的基础。

二、初识元素

从整体上看,沪教版教材首次提到元素在第一章第二节15页,“木柴、石蜡、砂糖和面粉等物质中均含有碳元素,这些物质烧焦或烤焦后得到的黑色物质的主要成分都是碳。”正是物质烧焦这一常见的生活现象将学生们带到了元素面前,并且意识到“一种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变化变成其他物质,但反应物及生成物中应含有同种元素。”

在这段内容之前,教材安排了“空气成分的发现”,为什么如此安排?对化学史稍作研究就可发现其中奥妙。

在古希腊:恩培多克勒提出,宇宙间只存在火、气、水、土四种元素,它组成万物。元素是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结构单元。这是最早的四元素说。

四元素的说法,经过亚里士多德的发扬光大,才得以有系统的确立。他反对德莫克利特的原子论(即物质是由一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所组成),认为一切物质都由土、水、空气和火组成。

接下来的几个世纪,四元素说占据统治地位。直到罗伯特・波义耳才否定了四元素说的错误,使得化学得以迅速发展。他在1661年发表《怀疑派的化学家》,为化学元素作出了科学而明确的定义:“它们应当是某种不由任何其他物质所构成的或是互相构成的、原始的和最简单的物质”。“应该是一些具有确定性质的、实在的、可察觉到的实物,用一般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解为更简单的某些实物”。这个朴实的科学定义为人们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的组成指明了方向,为使化学逐步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由此可见“空气成分的发现”是对四元素说的沉重一击,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史实。在教学中可以适当介绍,激发学生对化学史的学习兴趣。

教材在第一章的第三节介绍了元素符号,并明确提出“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但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元素本身并未发生变化,只不过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物质。”

在教学中,这正是激发学习兴趣,开始元素教学的好时机。同时学期刚开始,学习任务较轻,我在周末布置学生背诵1-20号元素名称。学生按五言绝句的方式将20个名称断成四句,朗朗上口,很快就读熟了。趁热打铁,我在第二、三周布置背诵1-20号元素符号,学生们经过两周的准备基本熟练地记住了初三常见的元素符号。

三、再识元素的重要实验

在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中介绍了第三节《自然界中的水》。按照氧气,二氧化碳的学习方法,本节应该先学习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但是并没有,只学习了水的组成。也许是考虑到水的性质太熟悉的原因,可以安排学生自学。

水的组成的发现是对四元素说的再次重击,水的合成否定了水是元素的错误观念。1781年,普利斯特里将氢气和空气放在闭口玻璃瓶中,用电火花引爆,发现瓶的内壁有露珠出现.同年卡文迪许也用不同比例的氢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反复进行这项实验,确认这种露滴是纯净的水,表明氢是水的一种成分.这时氧气已被发现,卡文迪许又用纯氧代替空气进行试验,不仅证明氢和氧化合成水,而且确认大约2份体积的氢与1份体积的氧恰好化合成水。这些实验结果本已毫无疑义地证明了水是氢和氧的化合物,而不是一种元素,但卡文迪许却和普利斯特里一样,仍坚持认为水是一种元素。1782年,拉瓦锡重复了他们的实验,并用红热的枪筒分解了水蒸汽,才明确提出正确的结论:水不是元素而是氢和氧的化合物,纠正了两千多年来把水当做元素的错误概念。

也许是考虑到发现水的组成是化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必要让学生们重温历史,向化学家们致敬,教材安排了电解水和点燃氢气的实验,虽然实验条件不同,但是也能从当年拉瓦锡的研究角度了解水的组成。

四、“水到渠成”――形成元素概念

化学史的资料显示,到了19世纪初,元素和原子两个概念终于联系到一起了。此时,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道尔顿于1803年提出原子学说,其要点之一:化学元素由不可分的微粒――原子构成,它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

元素的教学出现在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在介绍了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之后,学习第二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遵循了人们认识元素的一般规律,为理解元素的概念做足准备。我们仔细阅读教材74页和75页这部分内容,仅仅100多字,虽然内容很少,但实际上它的相关信息已经大量分散在教材之中,到这里元素的定义水到渠成,不必多说什么。

所以在进行元素教学之前,我就有意识地将人们认识元素的历史渗透进教学中,让学生可以真实地体验当时科学家们的想法,这样也降低了元素的神秘化。告诉学生,今天的我们不必做实验也可以知道许多物质的组成,只要有物质的化学式即可,因此学会根据物质的名称写出化学式很重要,这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从“元素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读懂教材是实现新课程提倡的“用教材教”的第一步,然后才能摒弃以往的“教教材”。在具体的实施前教师还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判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根据拥有的教学资源预设相应的问题和铺垫,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取舍,实现对教材的内容的优化组合。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元素;化合物

一、 制作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表格

制作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表格,要求学生自制一张表格,按照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学习的基本思路整理,即化学元素化合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可燃性,毒性,相对分子质量等,将所学的化学元素化合物整理分类.当今社会,网络科技发达,电脑成为千家万户的必备电子产品,学生可以利用电脑,将化学知识整理成Excel表格形式,学一个新的化学元素化合物,就添加到表格里,表格模板如图1所示.利用表格,可以利用Excel的分类筛选工具,将性质相似的化学元素物质整理到一起,进行对比学习.化学学习表格的制作,首先是化学学习的形式创新,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一般都易懂,但是很难记忆,都是定性的知识,属于说明性的知识,而且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知识点非常多,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和枯燥感,结合Office办公软件辅助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厌倦和枯燥.其次,用Excel表格整理化学知识,比起纸质的笔记本要可靠得多,电子表格不容易丢失,修改起来更加方便快捷,查询起来也非常方便,将化学学习信息化,提高化学学习效率.最后,利用Excel文档的排序筛选工具,将学到的化合物进行分类排序,相似性质的物质能够迅速整合到一起,对于同一类物质的性质,能明显地概

括出典型性质.例如,观察H2SO4,HCl,HNO3,CH3COOH这些酸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就可以总结归纳出酸的一般性质,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其他酸,不至于完全陌生,起码可以说出一些基本性质,尤其是在考试中会出现一些课本中未提到的物质,但却与课本里的化学物质拥有相似属性.

二、加强实验,加深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认识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认识.化学实验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识和生动再现,如果没有关于CO2的实验,学习CO2的性质时,只是按照课本文字记忆,很容易忘记,对CO2的认识不会有深刻的认识.相反,通过一系列实验,亲自去感受CO2的存在,亲眼观察CO2的各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亲自进行化学实验,实验过程中的每一种场景都会在学生脑海留下深深印象,这些实验画面都是与CO2的性质相关联,能帮助学生区分CO2与其他化合物的性质.实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实验中,学生的眼,耳,口,鼻,手,脑都投入进去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触觉,嗅觉等发现实验现象,从现象看到本质,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积极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化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三、多做习题,巩固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

习题是对知识很好的检测和应用,多做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将所学的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繁琐难记,而习题是对重点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高度概括的总结,习题能达到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记忆效率最大化.另外,习题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通过习题,自我检测,自我改正,深入学习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提高化学水平.

万丈高楼平地起,化学元素化合物是筑起化学的最小微粒和最基本组成单位.只有学好化学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才能学习更复杂的化学知识,才能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要与时代接轨,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鼓励动手操作,加强化学实验,学会观察,归纳,总结,寻求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化学学习效果,不断提升化学水平.

参考文献:[WTBZ]

[1]陈永红. 中学化学教学法初探——论中学元素化合物教学[J]. 遵义师专学报. 1996(1).

[2]邸来生.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5).

[3]石郦. 新课标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J].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第4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 初中化学 教学思考

一、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的途径

在新课标下,激发学生对化学兴趣最好的途径便是化学实验法,其表现形式有两种:多媒体影片和实验室操作。基于学生对于化学未接触,其一: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搜寻一些相关的动画片中,一些有利用简单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画效的动画片段,或者播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的案例,让学生们对化学有着一个初步的印象。其二:利用实验室现场操作,注意教师严格规范学生在实验室的纪律与行为,对于一些试图擅自拿取化学药剂的学生,进行严格批判,加以警示。实验室现场操作,利用“镁条燃烧”“氢氧反应”等一些入门化学实验,但具有一定的高温与强烈视觉系的反应现象,让学生们对于化学立刻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则加以解释,让学生们按部就班,学有所成之际便能亲自做实验,给予学生一份化学实验的憧憬,激发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一)化学记忆法

化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更是一门充满趣味的学科。学习化学中,虽然有较多需要记忆的化学方程式、化学元素、化学物质等,但结合文学音韵的特性,化学教学中教师利用一些趣味的记忆方法。如歌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会意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浓缩记忆法等等。常见的一些口诀,在教授化学元素学习过程中,利用谐音法“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嫁给大美女,身体细纤轻,统共一百斤”;又如在实验室制氧气,利用浓缩记忆法,把七个实验步骤记为“查、装、定、点、收、移、熄”,也可巧记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新课标下的化学记忆法层出不穷,即考验了教师的化学智慧,又加强了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记忆效率,鼓励学生自主创造记忆口诀,实现学生对于化学学习兴趣的提升。

二、新课标下的初三化学教学方式探讨

(一)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标下,要求对于化学学习与实验的重视程度相一致。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有利于课堂内学习与讨论的实施,更保障了实验室中化学实验的规范、安全操作。

例如,在金属Na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性格、性别、学习优异性等综合学情,进行合理化、科学化地分组,6人一组为宜。在实验室中,首先进行安全规范教育,让学生们知道化学的危险性。先进行Na和H2O的化学实验反应,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实验过程、反应速率、反应现象、是否有沉淀等方面,让小组学生协同合同分别记录,进行课堂参与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从而综合Na和H2O的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学生对于金属Na的全面了解,教师合理化、安全性地分配每2组一瓶Cu(OH)2溶液、稀HCl、浓HCl,通过小组之间的配合4人做实验、一人说相关反应现象、速率、过程等进行描述,一人用白纸记录实验报告。采用小组制度,保证每个人能够参与一次实验的操作,增强其化学实验规范与安全操作技能。综合小组实验报告,提出对比Na和H2O的反应不同,教师引入酸性溶液和氢氧化碱性金属溶液,引出置换反应、还原原理等知识点,实现一体化的化学教学模式,让学生化学知识全面性学习。

(二)环保意识教学法

基于新课标的我国素质化教育体系,学生们对于环保意识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注意与重视。引入环保意识的概念,利用化学的知识与原理去解释其中的来因去果,既能实现化学教学的兴趣化,又能巩固与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师利用多媒体教材播放臭氧层的破坏状况、酸雨的破坏力、温室效应导致的不良现象、白色垃圾的污染、三废的危害等视频动画配音解说,让学生初步了解人与生活、自然与生活中存在的环境污染。教师利用化学的知识与原理,对于部分环境污染现象进行解释。

例如:酸雨现象。书写酸雨的形成反应化学方程式:SO2+H2OH2SO3,2H2SO3+O22H2SO4。分析其中SO2的主要来源:工业制造排放、汽车排放尾气以及火山喷发。让学生们能够有一个系统化的了解SO2的利用方向、危害、化学与物理性质的学习,提醒学生用化学科学发展观的观点来讨论未来SO2的使用率,是否降低乃至不用,可以用何种化学物质来取代?

又如:温室效应现象。再次,利用一些图表,简单地分析全球气温的不协调变化,让学生认清现代社会化进程下的全球气温的怪异现象。对于CO2的化学与物理性质进行解释,介绍一些相关利用途径与危害。解释其产生原理,大部分是通过能源的氧气燃烧所产生。提出“新能源”的开发与研究,让学生们讨论未来“新能源”的重点开发对象,有哪些“新能源”的绿色环保型?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讨论话题,激发学生对于化学的创新思维、强化其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化学科学发展观的人生观,实现未来化学人才的启迪。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的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奠定高中化学教学的基础知识。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初中化学教师秉成刻苦钻研、推陈出新、锐意进取的精神,让初中化学学科渐渐地走向了一条多媒体化、实验实践型、教学多元化、环保意识化的科学综合学科道路。

【参考文献】

[1]孙正霞.兰州六中初三化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11).

第5篇

关键词:课堂主角;自主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勤于学习

在素质教育的大趋势影响下,新课程改革理念已逐步深入教师,进入课堂,但还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突出。如何让学习的内因发挥主要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角,如何把课堂真正交还与学生成为关键因素。下面我就如何让学生成为化学课堂的主角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乐于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推动力,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因。教师可以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从生活实际需要或应用出发,也可以利用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兴趣迁移,还可以给学生分组,既培养学生组内互助合作学习的意识,又可加强学生组间的竞争意识,还需要教师施以适当的激励措施,让学生适当地尝到甜头,促进其学习的良性循环。

比如,利用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兴趣迁移,对于对物理较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在初学《物质变化和性质》一节时,可以给他机会让他来分析演示实验或生活中某一现象的物理变化和性质,以区分化学变化和性质;在学习《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时,就可以让对生物较感性兴趣的同学来发挥;学习相关化学史知识时可以让对历史感兴趣的同学来发挥,等等。

二、善于学习

适当组织学生自学与小组学习相结合,教师在知识教授与组织上的梯度让学生“踮起脚尖才能够得到,踮起脚尖就能够得到”。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查资料、作对比、画图表……“踮起脚尖够不到,可以搬来凳子”。比如,初三化学元素符号、原子结构图记忆时可以借助元素周期表;化学式书写时,尤其是酸碱盐等书写时,可以借助九年级《化学》下册附录Ⅰ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

三、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第6篇

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净化”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从家中井水,用自制烧杯中放入带来的水样中加入肥皂水进行了搅拌,观察现象,然后老师用用冷开水加入肥皂水进行实验比较,通过这样的简单实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硬水和软水的两个重要概念,同时也学会了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另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例如在初三化学“物质鉴别”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练习: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不小心把盛放纯碱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你能想出哪些化学方法帮她鉴别一下?通过创设这样一个真实亲切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巩固了Cl-和CO32-的鉴别。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征,认知结构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把学习过程还原为他们自身的活动过程,引导他们在自主、积极的化学活动中更好地建构和完善自身的素质,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三、追踪社会热点,创设时尚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四、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很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初三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教师可引入三国里的火烧赤壁的经典故事,可帮助学生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用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教育,同时又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五、拓展探究渠道,创设实践情境

欲使学生学习化学时乐此不疲、乐以忘忧,则应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寻找课堂中的“后”探究问题,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与研究,网上点击,家庭小实验等。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条件。例如,在学完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后,引导学生在家里运用厨房物品去探究鸡蛋壳和水垢的成分,并在课堂中汇报实验中的现象、分析和结论,从而真正实现在“做中学,乐中学”。

六、结合学生心理,创设游戏情境

兴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唯有兴趣,才会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征,创设愉悦的游戏情境进行课堂教学,以化学自身的魅力去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一接触就有妙趣横生之感,从而开阔思路。这种课堂教学的实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有效地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例如在初三化学元素符号的教学中,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教师可把重点的元素符号都制成卡片,一面是名称,另一面是符号,然后组织学生做接龙游戏。当教师高举卡片时,被叫的学生要马上说出卡片背面的内容,回答不上来的同学要接受一定的“惩罚”。这样来组织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注意力也集中了,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七、运用多种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第7篇

关键词: 化学教育 课堂教学 优化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抓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1.优化课堂结构,实现知识目标与素质目标的统一

初三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任务是教学的纲,教学目的、任务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在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在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哪些内容、活动和练习,培养哪些能力和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堂课,既要有主要的一两个项目,如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又要全面考虑发展“双基”和教育的各项任务及能力的培养如何贯穿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例如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好实验,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观察实验过程,如何分析实验结果,如何应对实验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就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相当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实际需要,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优化基础知识教学,实现知识与能力并举

化学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应突出观点的教育、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优化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

初中化学教材是按义务教育大纲编写的,它的体系是必学与选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为主、阅读和家庭小实验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比较科学体系,使教材延伸到了社会和家庭,使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相联系,是一本进行化学素质教育的好教材。

因此,深刻理解《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且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及实验分析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除了以碳、氧、铁等金属和非金属及化合物知识为主,介绍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外,还介绍了空气、水、煤、石油、环境保护、能源、人体健康与化学的关系等与公民素质教育有关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比较零碎,庞杂难记,在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注意归纳和总结。如在学过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之后,可组织学生自己选择仪器进行操作制取三种气体,从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开始,对实验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以及实验中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再通过实验复习氢气、氧气、二氧化碳各自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及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内容。

3.优化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后照书背实验”的应试模式,要把教材中精选的八十二个演示实验认真做全、做好。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使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效果良好,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实验时操作规范化,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观察提升到抽象思维。对于分组实验应要求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联想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结论,认真做好实验记录,正确填写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敢于质疑,不断探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八个选做实验和十个家庭小实验,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和鼓励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结果,既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团结协作的能力,也培养他们敢于思考、自主探究的创新意识。

4.优化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热情

第8篇

关键词:初中 化学 课堂 情景 创设

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例如,在初三化学第七章第二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从家中自带小玻璃水杯、汤匙和适量蔗糖,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自己动手砌一杯糖水,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当学生发现加入过量蔗糖,杯底就会出现沉淀时,教师就指出他们现在所得到的上清液就是蔗糖的饱和溶液,然后指导学生为饱和溶液下一个定义。大多数学生会认为,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在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而往往想不到饱和溶液的定义需要两个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饱和溶液变得不饱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操作,学生会发现如果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原来的饱和溶液就会变得不饱和,于是就意识到只有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一定时,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才有实际意义。通过砌糖水这样的简单实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两个重要概念,同时也学会了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另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例如在初三化学“物质鉴别”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练习: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不小心把盛放纯碱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 ,你能想出哪些化学方法帮她鉴别一下?通过创设这样一个真实亲切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巩固了两者 的鉴别。

三、追踪社会热点,创设时尚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四、拓展探究渠道,创设实践情境

欲使学生学习化学时乐此不疲、乐以忘忧,则应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寻找课堂中的“后”探究问题,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与研究,网上点击,家庭小实验等。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条件。例如,在学完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后,引导学生在家里运用厨房物品去探究鸡蛋壳和水垢的成分,并在课堂中汇报实验中的现象、分析和结论,从而真正实现在“做中学,乐中学”。

五、结合学生心理,创设游戏情境

兴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唯有兴趣,才会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征,创设愉悦的游戏情境进行课堂教学,以化学自身的魅力去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一接触就有妙趣横生之感,从而开阔思路。这种课堂教学的实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有效地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例如在初三化学元素符号的教学中,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教师可把重点的元素符号都制成卡片,一面是名称,另一面是符号,然后组织学生做接龙游戏。当教师高举卡片时,被叫的学生要马上说出卡片背面的内容,回答不上来的同学要接受一定的“惩罚”。这样来组织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注意力也集中了,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六、运用多种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第9篇

关键词:化学用语 具体措施 教学难点

化学用语是国际上通用的科技语言,它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学好化学的基本工具。它与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及化学计算的学习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学好化学就必须先学好化学用语。

而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化学用语不像化学实验那样直观,它只是一种符号,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是将枯燥无味的化学用语知识填鸭式地教给学生,造成学生慢慢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这将为后面的深入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有些教师虽然也觉得此部分知识枯燥无味,学生接受很困难,却苦于找不到正确而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造成教学质量低下。我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逐渐形成了一套针对化学用语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超前学习,分散重难点

教学工作要做到未雨绸缪,让学生学好化学用语,从开学第一课抓起。为分散学习重难点,使学生学起来更容易,我在初三新学年开始的第一节课,就会利用学生对接触新学科强烈的好奇心,送给学生一个“货真价实”的见面礼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个见面礼就是1~20号元素符号和名称。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心理,教会学生怎样读写这些符号并趁热打铁让学生熟记,进而在接下来的几节课时间都严格要求学生按元素符号的顺序、大小来继续巩固记忆并达到准确默写的地步,这样做的目的是落实学习重点,分散学习难点,夯实基础,做到提前逐步渗透,为将来正确书写另一种化学用语――化学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较好。

二、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1.网络谜语――熟悉化学用语。学习元素符号书写与意义是枯燥无味的,所以在学习元素符号书写之后,我就动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互联网上查找资源,查找有关元素符号的记忆方法及相关趣味化学知识,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开展化学谜语竞猜活动以及生活化学小知识竞赛活动。课后给他们出几个谜语,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如:水上作业(打一化学元素)―汞、抵押石头(打一化学元素)―碘等。这样学生在查找答案的同时对元素符号有了一定的认识。

2.游戏活动――书写化学式。当学生熟悉了依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后,我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式书写竞赛。方法如下: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一组由科代表先写一个常见的化学式。例如:第一组:O2,第二组:H2,第三组:N2,第四组:Fe,第五组:Cl2,第六组:S,接下来,每一组的七个同学根据该组的第一化学式中的元素符号书写一个正确的化学式。要求所写的化学式必须含有上一个同学书写化学式中的元素符号,以五分钟为限,七个同学轮流写,写对一个得一分,写错一个扣二分,写得多的为胜。例如第一组写的化学式可以是:O2――H2O――CH4――CaCO3――CaCl2――NaCl――Na2CO3……学生参与热情很高,而且这种活动可以举行第二次,在举行第二次时可以适当加大难度,例如:书写的化学式不能出现重复,否则每重复一个扣三分,书写不规范的扣一分等,学生在每个小组里为了达到竞赛的要求都会在短时间积极参与讨论和分析,如果要举行第二次,课后他们也会去查找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在不知不觉中就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和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3.化抽象为直观的方法――学习化学用语的意义。比如在学习化学式的意义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符号表示的意义。

下列模型图中,“”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表示氮原子,回答下列问题。

这样可以使化学式的含义由生动变得形象具体。在课后,我还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一些小模型,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化学用语的意义。

4.利用联想记忆法记忆元素符号或化学式。比如:高锰酸钾(KMnO4)和锰酸钾(K2MnO4)这两个化学式,学生就是经常搞乱,或者是锰元素(Mn)写成“M”,而这两个化学式的书写错误又将导致后面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我从物质名称着手,启发他们的想像能力:这个高锰酸钾,它为什么有个“高”字,它“高”在哪里?为什么锰酸钾却没有高字呢?接着我引导学生求出两种物质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一对比学生就明白了,原来高锰酸钾“高”的原因是因为化合价高。而对于写错锰元素符号的,我从拼音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自己先联想了一个“m(明)、n(年)”,接着学生也展开联想,其中有个学生也说了一个:m(猛)、n(男),引得同学们都哈哈大笑。在讲解双氧水的化学式时,我对着双氧水的化学式(H2O2)氧下面那个“2”一指,学生就联想到了为什么它叫双氧水了。所以,只要教师善于思考、总结,引导学生发挥想像能力,一定可以将枯燥无味的知识轻松掌握好。

5.“十字交叉约简法”――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是学生掌握化学用语的重要途径,是化学入门的基础。我探索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十字交叉约简法”。步骤很简单,总归纳为四个字:(1)“排”――根据化合价正负价排好顺序,(2)“标”――标出正负的化合价,(3)“叉”――把化合价数字交叉写下来,(4)“查”――检查简约。如:书写氧化镁:MgOMg OMg2O2MgO。通过让学生掌握和运用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方法,顺利解决学生不会写化学式这一难题。

三、突破化学用语教学中的难点

1.化学式的书写。化学式是初中化学用语的基本知识,是学习化学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最关健的是充分利用来化合价来书写化学式。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用语兴趣的同时,还要教给他们利用化合价确定化学式的方法。而对常元素化合价的记忆是关健,我把化合价编成了口诀:一价氯氢钠钾银、二价氧钙镁钡锌、三铝四碳硅五价磷、一二铜二三铁、单质元素为0价。对于氧元素,氯元素等,这些能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得出化合价的元素,我就引导他们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记化合价。这也跟1-20元素符号的背诵起到了很好的呼应。这样不仅使他们在记住化合价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教给他们利用化合价“十字交叉约简法”书写化学式也就水到渠成了。

2.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初三化学的化学方程式大约55个,其中要记住的大约25条。我充分利用每堂课前五分钟,每节课都听写或默写化学方程式5条左右,有时还穿插化学式的书写,这样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我所教学生基本都能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而且书写非常规范。

学生掌握了化学用语这一工具,就能用简明的符号正确表达物质及其变化过程,就能加深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抽象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高。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夯实基础、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并将继续沿着这样一种教学思路探寻出一条更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途径。任重道远,愿与化学界有志之士共勉。

参考文献

[1]邱隆斌 化学是怎样学好的(初中版)[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01。

第10篇

一、注重联系生活,激发探究兴趣

化学是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教师讲课联系实际生活,必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的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

1.某些内容讲授时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此时教师可讲解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实例,使抽象难懂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使他们掌握知识。如讲到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学生不能理解,这时我们举例问学生把一碗蚕豆和一碗小米混合后体积是不是两碗时,学生回答不是。并让他们解释原因,这样他们把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联系起来也就理解了酒精和水混合是由于小分子进入大分子间隙使体积小于200mL。

2.巧设问题,因势利导,激发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如在二战期间,德军占领了丹麦,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玻尔教授利用化学方法,使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王水中,在德国鬼子的眼皮子底下保存了两年,安然无恙,之后又用化学的方法从溶液中置换出所有的金子,得以重铸诺贝尔奖章。请问同学们,教授采用什么办法把溶液中的黄金全部置换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因势利导,从而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端,它正如电影的“序幕”一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悬念设置法、实验法和故事法等都是较好的导入新课的好方法。

悬念设置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巧设悬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教师可以把它与故事法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比如在学习原电池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很富有的老人,他生活上丰衣足食,唯一的遗憾就是有两颗门牙掉落了,这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那有一天他就跑牙医那去镶了一颗金牙和一颗钢牙,但自打他镶了这两颗牙齿后,头痛就一直困扰着他。那大家知道简单的镶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后果吗?想必这时候学生已经被你激起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时候教师可以转入正题,“学了今天的原电池内容后大家就能明白其中的奥妙了。”相信后面学生必能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学习中。

实验法是教师按照教学目的,充分地控制实验的环境,创设一定的实验条件,科学地选择研究对象,以直观现象来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Na2O2性质时,有一条是关于Na2O2和H2O可以发生反应放出氧气,那在学习这个性质时教师可以先做一个滴水着火的实验:(1)向蒸发皿中依次加入5g氯酸钾粉末,5g蔗糖和2―3g Na2O2。把过氧化钠放置在最上层。(2)用长滴管向过氧化钠上滴加数滴水,然后迅速离开,容器里立即起火燃烧,火花十分明亮。学生必定对这个实验充满好奇,相对的后面的教学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语言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现代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其中教师讲课时如果能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既显得诙谐、风趣又不乏逻辑性和科学性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那么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的。如在讲到分子间有间隔时分子的间隔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很难理解我就将一个苹果看作一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一颗芝麻看作另一种物质的一个分子,那么一筐苹果和一筐芝麻混在一起还有两筐嘛学生当然知道没有两筐,是因为芝麻填满了苹果间的间隙,分子也是这样,同样道理在学习分子运动速度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时若直接告诉学生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分子的运动速度就快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分子的运动速度就慢,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而且很难记住。就举了一个例子:甲乙两个人甲是个大胖子二百多斤,而乙是个瘦子一百多斤。这两个人那个跑得快哪个慢?学生异口同声的说胖子慢瘦子快 我接着讲质量大的分子运动速度慢、质量小的分子运动速度快相对分子质量和质量成正比,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分子的运动速度就快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分子的运动速度就慢。在学习地壳中元素含量时按氧硅铝铁钙的由多到少的顺序记住但是很容易忘我就利用谐音养闺女贴心,学生大笑。

四、上好第一节化学课,激发学习兴趣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 对象 过程 方法 收获

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预示着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已经从表面形式的课程改革回归到教育本质,即更加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抓住育人根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的成长为根本,向学生的未来成长方向前进。

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主要是放大了化学的应试,弱化了化学自身的学科素养培养。初中化学老师长年经营于一个年级的教学当中,教学经历和教学视野注定了教师自身素养很难达到很高的高度,不少初中化学老师不能将化学教学建立在大学科领域去培养学生的学科r值、思想方法以及学科知识体系。

所以,我认为学科启蒙性这一基本目标应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关注点,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从学科本源和学科本质的高度立意,追求有学科品质的教学。

在这种教育期望之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彰显四个关键特征,以满足教育本质的现实需求。

一、明确的教育对象和内容

化学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的学生,教学改革,是为了改掉现存的不合理的部分,剔除功利的、浮躁的追求,并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完善和修正我们的教学行为。只有从现存的实践出发,回到“人”这一主体对象,才能确定改革的真正目标和方向,也才可能开展有效的改革。

化学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化学学科知识、核心思想和基本概念等这些更是化学学科素养的基本构成部分,开展教学首先当围绕这部分进行。

就初中化学而言,氧气性质和实验室制取,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铁、铝等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酸碱盐的性质都是重要知识。物质的转化、分类及物质结构如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是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与物质间相互转化,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观点,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观点,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相互联系的观点,化学变化中能量与质量守恒的观点,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观点等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形成的核心学科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清楚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不可就事论事,应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原子论、分子论及元素周期律的发展,透过整个研究进程就发现互相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更看出化学史的发展历程和化学对人类进步做出的推动。

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近年来各种教学模式甚嚣尘上,洋思、杜郎口以及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等等,大量无效的讨论引入课堂,热闹之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教学活动把改革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混淆,模糊了课堂教学方法与目标对象的不同。

化学教学当回归本质,形式模式不重要,科学有效的方法无外乎提高兴趣和培养能力。

针对当前化学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化学学科兴趣培养可以从下面两方面着手:一是实验教学。实验可以增强学习兴趣,现场体验实验和科学探究的过程等,更何况这些附加值会反过来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二是化学教学不能只是讲题。化学课堂除了讲题应该还有其他很多知识需要传授。比如化学历史、化学与社会、优秀化学家故事、化学发展等等,包括各种化学情境,情境可以是实验性的,可以是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可以是科学史料或前沿科技的。即使做题也该是在情境之中完成,而不是孤立的为做题而做题。

三、高效而明晰的教学过程

彰显教育本质的化学课堂教学,其过程应该是高效明晰的,目标明确,对象清楚,没有太多的形式和炒作,也不需要过度的复杂机械。简洁的课堂教学过程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首先,去除修饰,平淡是真,顺应学习规律,老师做好引导。其次,明确具体的聚焦,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根本。第三,把握基本的核心要素,适合是最好的选择。

四、愉悦的感受,合理的学习收获

每件事情都有其自身规律,化学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交流互动的活动,要让师生做到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或者沉浸在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感觉要自然。这种自然的感觉使人精神轻松、身心愉悦,既能更好地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也有助于师生水平的更好发挥,核心素养的自然渗透。

一堂课完成后,不是首先看教学进度完成与否,而是回顾本节课自己讲授了什么?学生收获有什么?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在本节课如何得到了体现?

第12篇

关键词:初三化学;课堂教学;课堂提问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课堂发言和课堂提问的机会极少,所以教师要重视人才培养,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投石问路”。首先教师要从教学方式、课堂情境创设等多个方面为学生铺路,然后引导学生养成在课堂上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才能使学生真正成才。

一、理清化学脉络,教学生明白如何投石问路

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上“投石问路”就是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是无法发现问题的,就算能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也大多与化学教学内容无关,如此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投石问路”的第一步必须是为学生培养扎实的化学基础。其实初中阶段的化学课程本身就比较基础,现在是为学生建立化学理论知识框架和系统脉络的关键时期。学生在这一学习阶段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多看书思考问题,多找规律练习做题,多理解内容探索疑难,多累积知识丰富见识。如在学习“制取氧气”一课时,需要学生真正掌握前两课时中有关空气和氧气的内容,他们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只有当学生已经知道氧气是空气中的一部分时,才能真正理解氧气由哪些化学元素组成的问题。就像有基础的人提问时一般会问“哪些实验可以制取氧气”,而毫无基础的人则会问“什么是氧气”。

二、幽默教学,让学生不害怕提问

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不仅能给教学双方都带来良好的心情,还能让学生更加愉悦自然地接受老师传授的化学知识。将幽默艺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助于建立在课堂之上的和谐关系。其实在幽默艺术的效果下,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会得到良好的调节,学生也能经常受到课堂气氛的感染。随着学生对教师信任程度的提升,学生更容易在课堂上敞开心扉,放心大胆地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和意见。

如在学习《水的组成》这一课时,可以先通过讲述“普通而神秘的水”的幽默故事:“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英国科学家卡文迪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发现,水并不是一种单质,而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化合物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组成比例是恒定的,这就是著名的定组成定律。”这样以故事和传说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水的存在,势必引发学生对水这一物质的好奇,进而产生有关水的联想。这时,学生便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问出“生活中所有的水都是有氢和氧这两种元素组成的吗?水的电解实验是如何做的?”这类推动课堂教学进程的问题。

三、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言

新课改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观念发生改变,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不仅所有教学工作都围绕学生展开,在课堂中的地位也发生了转变。只是新课改理念现在也正处于改革推广的过程中,教学实践中真正敢于在课堂上“投石问路”的学生并不多。这一问题的出现也说明了我们不仅要帮学生提升“投石问路”的实力,还要主动出击引导学生发言,逐步将“课堂发言”这种少数现象转变成普遍现象。教师可在化学课堂上“抛砖引玉”的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提问。通常情况下,化学教师“抛砖引玉”的最佳方式就是设计引导性问题,由这些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思考环境之中,进而在合适的时机下做出“投石问路”的行为。例如在教授《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在课前设置好问题,课堂授课时便以问题创设情境,先让学生分别写出木炭、硫磺、白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符号或文字表达式,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询问之下主动思考反应的质量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变化。

四、合理评价,培养学生课堂发言的信心

化学课堂上学生不敢“投石问路”发表个人意见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一种原因便是缺乏信心。学生缺乏信心的表现可有很多种,包括对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没有信心、对自己和老师缺乏信心、对学生课堂发言的教学方式缺乏信心等。总之,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必须给学生建立信心。

以学习《燃烧和热量》一课为例,教师在化学课堂上给学生培养和建立信心的方式也有很多种。首先,让学生掌握燃料和热量的基础知识,这样学生对课程内容做到了“胸有成竹”,自然会对正确回答问题产生信心。其次,当学生在课堂上发表意见以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这种态度予以支持,维护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可以通过先起来发表意见的同学带动其他同学来发言。

此外,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发言给予及时、客观的评价还能促进学生课堂发言能力的提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会对化学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以后提出来的问题也更有深度。

五、培养习惯,让学生习惯在课堂上发言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若想让学生课堂提问成为常态,就需要先给学生培养出课堂上正确发言的习惯。从习惯培养原理中可知:一个长期习惯的培养需要21天左右,而好的习惯更需要长期坚持。教师应连续在化学课堂上刻意引导学生发言,让学生在逐渐习惯老师教学、授课方式的同时,也习惯在课堂上发言,习惯于在课堂上“投石问路”。这种习惯的培养和持续维护也是一种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形式。以《酸和碱》这一课的教学安排为例,教师可先从教授生活中常见的《酸和碱》这一课时开始便刻意引发学生对酸、碱性物体的好奇心,用有趣的事物引发学生问问题的兴趣。学生会随之问出诸如“用指示剂测试酸碱性时会有什么反应表现?”“酸和碱发生反应时有什么表现?”等问题。问题提出后请学生在课堂上回答,让学生习惯于回答老师的提问,并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解答问题。

总之,重视人才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投石问路”既是一种心理上的成长也是一种知识技巧方面的增长,而这样的成长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的。

参考文献:

[1]李静.如何培养学生课堂上敢于发言的习惯[J].教育教学论坛,

2013(27).

[2]洪星范.课堂上听不到的化学传奇[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第13篇

美育是人类按美的规律建造世界、完善自身的重要手段,是美的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的美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化学美教育。即通过对化学美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化学美的能力,同时形成一定的化学审美意识和修养。这是一个体现情感性、突出形象性、给学生思维以自由性的过程。本文探讨中学化学美教育的以下三个问题:

1.中学化学美教育的意义。

2.中学化学美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3.中学化学美教育的实施。

这三个问题,分别探讨为什么进行、进行什么和怎样进行化学美教育的问题。

一、中学化学美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优秀人材

爱因斯坦说过:“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全面的教育能使学生在意志、理智、情感、体魄等方面的素质全面提高,成为优秀人材。德国化学家凯库勒(1829~1896年)建立苯分子环状结构理论的经过就是突出的事例:1847年凯库勒考入德国吉森大学建筑系。由于听了一代宗师李比希的化学课,被李比希的魅力所征服,结果当上了化学家。他擅长从建筑学的观点研究化学问题,被人称为“化学建筑师”。曾先后提出有机物碳四价理论、碳链学说和苯分子环状结构理论。凯库勒于梦中发现苯分子结构的故事虽具有传奇般的色彩,但发现的原因跟他具有的以下素质密切相关:(1)广博而精深的化学知识;(2)建筑学造诣和对空间结构的丰富想象力;(3)很强的审美能力和丰富的审美经验;(4)勤奋钻研的品质和梦中仍在思考的科学精神。

很多专家认为美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认为园丁式或综合式的现代教育,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种轻松、自由、美好、和谐的环境,学生们能在这种环境中得到大量创造“有用的”和“美好的”事物的机会,本质上是一种美育。所以现代化教育呼唤美育。

(二)有利于学习化学知识,认识化学真谛

(1)化学美感的产生,有利于激发兴趣

有一位获得国际中学生化学奥赛金牌的学生说,最先把他引入化学殿堂的,是初三制取氢气的实验。那时刚接触化学的他,怀着最好奇的心情走进化学实验室,最先接触到的实验装置之一,是神奇美妙的启普发生器。它那优美的造型,给人以对称、和谐的形式美的启示;它那简单的结构和巧妙的设计,给人以导真、求善、至美的创造美的启迪;它那晶莹的质地和便于观察的特点,使他感受到化学反应的动感美。他感到化学的大门一下子打开了,他从此怀着极大的兴趣,在化学世界里遨游,勤奋的钻研。

(2)化学美的想象,有利于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记忆与应用

例如,学完高一化学第一章《卤素》后,可以从化学美的角度,进行如下知识总结:《卤素》的知识主线、知识点和知识网:

(1)知识主线HClCl2HClOCa(ClO)2

(2)知识点

①氯单质

②氯化氢和盐酸

③次氯酸

④次氯酸钙

(3)知识网

此知识总结深受学生欢迎,原因在于:

第一,知识主线给出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系统;知识点给出学习、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点;知识网给出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内在联系。此总结实际给出了结构化的、整体性的、互相联系的知识体系。

第二,知识主线的表达十分简练;知识点的表示简洁、明确、具体;知识网给人以化学美的启示,和谐、对称、简洁。能给人以化学美的想象。

凡内容和形式都符合科学美的知识总结,学生总是很喜欢,并且记得牢,这恐怕是有利于学生内心体验和审美想象的缘故,因为化学学习需要激情与热情。

(三)有利于发展形象思维,健全思维结构

美育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审美的直觉性、审美的情感性、审美的愉悦性。

一切审美都是从直觉开始,这是审美的基本特点。此特点与化学教学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特点——以实验为基础相当吻合。在实验中观察与思考,是中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方法。所以“以鲜明生动的形象为手段”的化学美教育,十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例如,新制出的Fe(OH)2的“形象”是:呈现出如黎明破晓前“鱼肚白”颜色的絮状固体。但它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学生对比鲜明生动的形象观察的越细致,感受得越深入,则对Fe(OH)2的色态、溶解性等物理性质和易被氧化的化学性质识记的越牢固,理解的越深刻。

化学审美教育既提倡“以真启美”,也提倡“以美启真”。化学所揭示的“真”呈现为理性,主要以抽象思维形式表现为概念、判断、推理等;化学美所揭示的“美”。呈现为感性,主要以形象思维形式表现为美感直觉、形象等。二者有机地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发展。

(四)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创造能力

科学本身就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纵观科学美思想史的发展,以下三点格外引人注目:(1)科学美承认宇宙美的存在;(2)认为宇宙美的表现形式是秩序与和谐;(3)强调科学理论必须与客观实在的宇宙美吻合。

真美合一的审美理想,一直指引、激励着化学家们进行科学发现。例如:1867年,伟大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1834~1907年)教授开始编写《化学原理》一书时,他面对的情景是何等的不美:浩如烟海的化学资料急需系统整理,60多种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杂乱无章地组成化学迷宫,化学研究好像是在茂密的丛林中摸树。门捷列夫决心向大学生们描绘出一幅统一的和谐的化学图景,找出一切化学元素都服从的化学秩序。他冲破经验性研究的束缚,采取比较法,终于在1869年发现了自然科学的一条基本定律——元素周期律,为科学与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英国化学家莫斯莱(1887~1915年)根据对各种元素x射线谱的分析,指出周期律应当按原子序数排列而成;英国化学家索弟(1877~1956年)、阿斯顿(1877~1945年)分别提出同位素假说、发明质谱仪并发现多种同位素。后三人的发现,揭开了周期表中三对元素按原子量排列倒置之谜,使得原认为有点不美的门捷列夫周期表,显得更美。

美激发创造。化学中具有简洁、对称、统一、新奇等审美特征,化学不能完全离开形象思维,化学有时也要借助想象,所以化学创造离不开化学审美。化学美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

化学美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因为化学美不仅包括化学知识美,而且还包括探求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美。导真的过程和方法会使学生铭记终生,受益无穷。

二、中学化学美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化学无处不含美。中学化学美有哪些内容(或表现)?中学化学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探讨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化学美。

(一)中学化学美的主要内容

如果从美的基本形态来分,中学化学美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但为了更突出化学教学中美之特色,我们试探将中学化学美分为八类:

化学物质美、化学结构美、化学变化美、化学实验美、化学理论美、化学用语美、化学史美、化学教学艺术美。

1.化学物质美

化学物质美的外在表现,是它们的形态美。如金刚石的晶莹华贵,红蓝绿宝石的夺目光彩,无色水晶的无遐透明……无不表现着化学物质的形态美。

化学物质的社会功用价值,是它们的实用美。如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把现代都市的夜晚打扮得繁花似锦,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加速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类的吃、穿、住、用、农、轻重,都与化学化工产品有关。各种化学产品美化着社会、美化着生活、美化着人类自身。

2.化学结构美

化学结构美是化学物质美的内在反映和决定因素。如金刚石是正四面体结构的空间网状原子晶体。C60是60个碳原子组成如足球形状的大分子晶体。晶体都以内部的原子、离子、分子有规则的对称排列为其最突出的特征,它们的万千仪态取决于结构的和谐、秩序和多样性。纳米科学技术的应用令人惊异地显示出物质的微观结构,STM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已刊入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初三化学课本中)已能使中学生从清晰的照片中领略到化学的结构美。

3.化学变化美

从某种意义讲,化学变化是化学美之源。化学物质美只是化学变化美的终极表现。钻木取火、百炼成钢、烧石成灰(指生石灰)……形象地描述了化学变化美。苏杭的湖光山色、桂林的如画山水、石林的突兀奇峰……这些大自然的杰出创作,无不假手化学变化的鬼斧神工。

化学变化美不仅表现出色态万千的形象美,而且还蕴含着有规律可循的科学美。

4.化学实验美

化学实验是化学之母。也是化学美的大观园:装置美、操作美、现象美、设计美……真可以说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身。化学家们还在化学实验中表现出真、善、美。

中学生们视化学实验为化学课堂上的最好节目,他们为氢氧爆炸化合、焰色反应、铝热剂反应等实验的成功拍手叫好。他们在学生实验课上“看、闻、听、触”,“观、思、悟、记”的情景,其实是最美的化学美景之一。

5.化学理论美

化学理论美是一种科学美。它不是美的自然现象的客观形式,而是美的自然现象的客观内容。它又被人称为“化学内在美”。中学化学理论美主要表现在:质量守恒定律之美、物质结构理论之美、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理论之美、化学平衡理论之美、电解质溶液理论之美等。以上理论的美的特征是:形式简洁、包容博大;从多样中寻求统一,从统一中演绎出多样;秩序、和谐和统一。

6.化学用语美

化学用语是通用的化学学科的专业用语,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以及电子式、结构示意图、结构式……等化学符号。化学用语美是化学美最典型的表现之一。例如“H2O”表示水;表示1个水分子;还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所构成;还能表示出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8。

化学用语形式简明、内涵丰富、书写方便。

7.化学史美

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除化学实验外,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就是听化学史故事了。化学史中有举不胜举的真善美事例。化学史美不仅包括社会发展与化学发展呈波进关系的社会美,还包括化学成功发现的喜剧美,丧失发现机会的悲剧美以及科学家们表现出的崇高美。美的六种基本形态,即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崇高、悲剧、喜剧,几乎都在化学史美中存在着。

8.化学教学艺术美

包括板书美、语言美、仪表美、教态美、节奏美等。教学艺术美表现着教师的素质,反映着教学水平,给学生们以很大的影响。

(二)中学化学美的基本特征

综上所述,物质变化的美,是化学美产生的基础。化学美是化学内容的“真”与化学形式的“美”的有机结合。化学美主要是理性的科学内在美,其基本特征是:

1.统一性与多样性

科学美学认为:宇宙的统一性就表现为宇宙的统一的美。凡是能够揭示宇宙统一美的理论,就被看作是美的科学理论。化学确认万物由元素组成,并通过元素周期表把各种元素看作是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

科学美学还认为:自然界的美是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就是多样性的美。只有把统一性与多样性综合起来考察,从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从统一性中寻求多样性,才能对千姿百态的宇宙美作出科学美学的解释。化学美正是作出这样的解释:虽然组成物质的元素并不多,目前发现只有111种。就像红、黄、蓝三原色组成了万紫千红的各种颜色一样,这一百余种元素组成了万千色态的各种物质,使化学表现出特有的形式美。而且,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使化学又表现出特有的规律美。

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化学美的第一个基本特征。

2.秩序与和谐

秩序的原意,指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排列的先后;和谐的原意,指配合适当和匀称。在科学美学中,秩序又可作为规律来解释,和谐还含有协调、匹配、适度等意。

化学中的秩序与和谐比比皆是:原子何其之小,但核外电子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更确切地说是排布三原理)在原子核外分层排布;晶体何其之多,但众多晶体所共有的一个基本点是它们内部都具有空间排列上的周期性;物质性质千差万别,但均由其结构所决定;化学反应千奇百怪,但均源于原子最外层少数电子运动状态与组合形式的变化,并共同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化学美的秩序与和谐有许多具体表现形式:如对称、守恒、相似、结构合理、比例协调等。虽然大学化学指出,从宇宙整体来说,熵增加是一种最大的不和谐。但就中学化学而言,化学美主要表现出秩序与和谐。

秩序与和谐,是中学化学美的第二个基本特征。

3.简洁性

简洁即简单明了。科学美学认为:宇宙的进化方向与环境之间最佳的匹配,就构成了一种简洁性的美。简洁能使人一目了然,给人以简单、清晰、明确的美感。

如前所述,化学用语是化学简洁美的突出表现,简洁性是中学化学美的第三个基本特征。

三、中学化学美教育的实施

根据美育的基本特征“以情感为核心、形象为手段,娱乐为形式”,本文就实施化学美教育的途径、方法、手段等,提出以下四点看法。

(一)挖掘美的内容,选择适合途径

中学化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美内容,重要点是将它们挖掘出来并选择适合的途径去实施化学美教育。

1.课内与课外两条途径

美育的基本途径是“认识和欣赏自然美,发现和创造社会美,理解和欣赏艺术美。”结合化学教学特点,化学美教育可分课内与课外两条途径。

①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紧密结合双基教学和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从美的角度认识物质、学习知识、理解规律、崇尚科学。这主要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化学美教育。

②结合教学内容,把审美、创美活动扩展到课外。如组织自学或化学考察,参观钢铁厂或化工厂,开展采集标本活动或骑自行车旅游等。让学生目睹大自然美景和工农业发展进程,探索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形成原因。我校讲《乙醛》或《葡萄糖》等课时,多次组织学生参观暖水瓶厂,极受学生欢迎。

2.相对集中与相对分散两种形式

根据教材中化学美内容的多少,可以采取相对集中或相对分散的化学美教育形式。

①相对集中的形式《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烃》、《烃的衍生物》等章,甚至《原子》、《原子结构》、《硫酸盐》、《苯芳香烃》等节,都可采取相对集中形式的化学美教育。例如在讲《苯》这一节时,把苯分子环状美的结构、凯库勒梦中发现苯结构的有趣故事、有关苯结构假说的提出与证实、用电子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聚苯胺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苯的实验等串联起来,按科学发现基本过程的顺序,采用启发探究法上这节课,就是相对集中形式的一次尝试。

②相对分散的形式 课堂教学中的化学美教育多数为相对分散的形式,即结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适当、灵活、随机地穿插化学美教育。

(二)构思美的过程,运用形象手段

例如,我们可以构思《铁》复习课的如下过程:

1.归纳总结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主线。知识点和知识网,使学生掌握《铁》一章的知识结构。

2.通过演示向FeSO4溶液中滴加HNO3,向KNO3、FeSO4混合溶液中滴加H2SO4的实验,分析溶液颜色变化,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Fe2+、H+、

3.通过让学生设计简单实验,进行实验(实验名称是:“FeCl2——化学反应的多面手”)进一步复习知识,培养能力,并受到化学美的熏陶。

FeCl3──化学反应的多面手

(1)各括号内分别加入何物质,才能出现所示现象?做一做。

(2)①~⑧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什么?写一写。

4.通过解析一道有关铁变价的计算题,启发思维,升华解题方法。

此教学过程的(1)~(3)步均和化学美有关,(2)、(3)两步更是从“生动的直观”中感受到化学美。

化学教学中应不遗余力地运用形象化手段,这些手段主要有:

①化学实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随堂实验。

②使用直观教具(化学实物、模型、标本、图表等)。

③使用电化教具(投影仪、幻灯机、电影机、电视机、微机等)。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会。

④用形象化语言讲述艺术感很强的化学小故事等。

以上各种形象化手段密切配合使用,能够产生更加强烈的审美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教师结合教材,编出充满真善美事例的化学史小故事在课堂上讲述,与化学实验相配合,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更加生动,充满趣味性,很受学生欢迎。

(三)构建美的氛围,激发美好情感

审美情感来自于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但它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当它未被客观对象激发时,它是以隐蔽的状态埋藏在心里;一旦接触到美的事物,它就会被激发而复苏。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构建美的氛围,并把自己当作“美的客观对象”,去激发学生们的美好情感。

教师的仪表,应当是端庄、大方的;教师的教态,应该是亲切、自然的;教师的板书,应当是简要、工整、富于逻辑性的;教师的语言,应该是流畅、生动、清晰、准确的。这里特别强调“语言美”,应格外注意语言的科学性、思想性、条理性、启发性、机动性、趣味性,以及语言外部形式的语音高低、语调快慢、抑扬顿挫,美的语言会使学生们思绪激昂、浮想联翩,升腾起美好的情感!

教师使用的化学仪器,一定要让学生赏心悦目,洗刷干净,摆放整齐;教师演示实验时的动作,应该熟练准确、符合规范;教师绘制的化学图表,应该形象鲜明、色彩美观(当然应无科学性错误)。化学教师应带着最佳的心境进入教室,亲切自然、坚定乐观。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构建美的氛围,并以自己美好的形象,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

(四)创设美的情境,培养创美能力

第14篇

《生物学教学大纲》中指出: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我国的新技术革命,与人类的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生物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初步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一定的实践能力,掌握一般的科学方法,为他们以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化学教学大纲中》指出: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化学课的学习,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从学科大纲的直观解释上看,生物学和化学都提到和工业、农业、科学、生活、生产等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从教学目的上看,均有培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实验能力等相同点;尤其在思想情感方面,更有培养热爱自然、环保、勇于探索、有科学精神等方面高度的相似和联系。

二、知识内容上的联系

比较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和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发现化学中的每一章几乎都涉及到了化学内容,相同之处还有一些基本用语、实验操作、探究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中的“物质变化和性质”与生物学的“消化和吸收”及“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等相联系;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空气”与生物学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相联系;第三单元中物质构成的奥妙中的“分子和原子”与生物学的“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相联系;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中的“爱护水资源”与生物学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及“节水农业”等相联系;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中的“质量守恒定律”与生物学的“碳氧平衡”、“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等相联系;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与生物学的“光合作用”、“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等相联系;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和生物学的“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相联系;第九单元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生物学的“溶液浓度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相联系;第十一单元盐化肥与生物学的“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相联系;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中的“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与生物学的“人体的营养”及“健康地生活”等相联系;除章节内容外,还有“走进实验室”的共同要求及科学探究的方法等。

三、课程编排上的联系

化学与生物学的知识内容上有密切的联系,仔细分析,生物在初一、初二开设,化学在初三开设,是有科学意义的。目前深圳市初中生物学课程安排在初一、初二年级两学年开设,每周2课时,初二下学期进行深圳市生物会考结业考试,考生成绩不直接计入总分,但作为中考录取参考分数;化学课程安排在初三一年,每周4课时,作为中考学科以总分40分计入中考成绩。相对于生物课程而言,化学教学进度快、教学任务重,生物学的学习对初中化学具有铺垫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好生物和化学的教学安排,尤其是已完成学习的生物知识如何能应用到初三的化学教学中,更是值得分析、思考和探究。既然生物与化学不分家,那么无论生物与化学教师单独备课授课,还是生化教研组集体备课,针对生物与化学中的具体内容及相互联系,应在适当时机下做好“加减法”,加强对学科间的整合。生物老师在初一、初二教学中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化学知识提前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探究化学、感知化学的兴趣,针对化学里重复出现的生物学知识可以适时重复;化学老师在教学时要加强全局意识,综合备课,针对不同初一、初二生物学里学过相关化学内容要要善于利用、做好衔接,生物学里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可以轻略带过,重点强调知识上的不同之处,这样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生物学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实验教学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致相同的实验室布局,相同的学生安全守则等;(2)实验前的准备、试验后的仪器及剩余药品、废弃物品的处置;(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的注意事项及步骤要求;(4)常规仪器破损后的处理、发生实验伤害后的应急处理等。

2.知识内容存在联系的应用实例。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的第一单元第一课题,是学习化学的开始,也是中考的考点之一,经常出现的考题就有:(中考真题)以下属于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植物的光合作用B.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C.馒头变质发霉D.冰块从冰箱拿出后融化本题中的ABC选项都属于初一初二生物学里涉及到的知识,考察的是化学变化的概念理解,教师在准备这学时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将这节课与生物学学过的知识有机结合,导入案例如下: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但是在学习化学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生物知识。(利用“化学课复习生物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请问谁可以告诉我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了哪些物质?又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消耗了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了有机物和氧气。师:很好,看来初一的生物知识大家都掌握得很好。那再请问:二氧化碳和水与有机物和氧气是相同物质吗?生:是……不是……可能是……师:很好,大家的答案都不一样,大家再思考思考,我们呼吸需要氧气,那我们能否用二氧化碳或者水来替代氧气呢?生:不能,没有氧气,只呼吸二氧化碳,我们会死的……师:嗯,很好,大家现在就知道氧气的重要性了,我们以后学习氧气的时候,就得认真了。那我们是不是由此可以证明:氧气和二氧化碳及水是不同的物质呢?……(学生讨论)师:是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及水是不同的物质,我告诉大家,因为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水和二氧化碳生成了氧气和有机物,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某些物质生成了另外的、不同的、新的物质,在化学中,这样的变化就叫化学变化……本课时就顺利地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生物学知识顺利过渡到了化学学科的学习,并且通过知识点的对比联系,还复习了光合作用属于化学变化。当然,在“化学变化”的讲解中,我们还可以联系生物学学习过的呼吸作用、食物消化吸收、腐烂分解、发霉变质等同样属于化学变化,通过已学过的知识来进行概念的诠释,既通俗易懂,又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第15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有效课堂教学

新课改的化学课堂教学产生了新的教学理念,有效实施新课改的化学课堂教学,反思我们的教学,不难发现,教师的组织教学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如何上好一堂课?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个人认为关键在老师是否备好课及充分利用课本和合理地创设了教学情境。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将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下是从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和教学情境创设的注意事项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在化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1.利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真实、生动、直观的实验现象,在带给学生惊奇的视觉感受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利用趣味故事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更是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吸引人的故事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给同学们讲“水变油”的闹剧。我首先提问:水能变成油吗?水能燃烧吗?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听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出现了这样一个人,他到处表演水变油的把戏,把一种神奇的药液滴到水中后,水变成了油,水就像油一样燃烧起来!这就蒙住了不少人,以为真的出现了伟大的发明家。接着一些报刊对他大肆吹捧,吸引了数以百计的单位和企业企图得到他的技术,最后这些企业损失巨大。这原来是一个伪科学、假技术的大骗局。所谓的“水变油”只是个小戏法,实际上水是不可能变成油的。进一步问,想不想知道为什么水不可能变成油?等我们学了这节课就自然明白了。同学们这时激情高涨,很想知道答案,所以接下来的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大大提高。

3.利用客观事实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教学中应渗透一些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环境保护、资源、能源等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使所学的知识可运用于实际,使学生关心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的发生与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激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相关的化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化”问题情境。在课堂中营造出良好的情感体验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4.利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教学情境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项技术于一体,具有生动形象、图文并茂、信息量大等特点。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可以用宏观模拟微观,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将动态的反应定格在瞬间来进行分析,展示不适宜在课堂中演示的实验。既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帮助学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5.拓展探究渠道,创设实践情境。

欲使学生学习化学时乐此不疲、乐以忘忧,则应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寻找课堂中的“后”探究问题,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与研究,网上点击,家庭小实验等。这对全 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条件。例如,在学完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后,引导学生在家里运用厨房物品去探究鸡蛋壳和水垢的成分,并在课堂中汇报实验中的现象、分析和结论,从而真正实现在“做中学,乐中学”。

6.结合学生心理,创设游戏情境。

兴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唯有兴趣,才会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征,创设愉悦的游戏情境进行课堂教学,以化学自身的魅力去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一接触就有妙趣横生之感,从而开阔思路。这种课堂教学的实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有效地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例如在初三化学元素符号的教学中,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教师可把重点的元素符号都制成卡片,一面是名称,另一面是符号,然后组织学生做接龙游戏。当教师高举卡片时,被叫的学生要马上说出卡片背面的内容,回答不上来的同学要接受一定的“惩罚”。这样来组织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注意力也集中了,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7.追踪社会热点,创设时尚情境 。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注意事项

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工作时间,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发挥各种各样的聪明才智,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种因素。

1.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

教师创设的情境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就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所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面越来越广,教师创设的情境应力求与学生的生活与知识背景密切相关。设疑不宜过难或过易,过难的问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过易的问题又不能达到引起学生求知欲的目的。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促进学生在自然和谐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参与,使学生在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探索,上升到理性认识。

2.创设情境不可脱离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