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国有商业银行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 银行改革
一、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破”与“立”两大难题
长期以来,金融改革在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相对滞后,而金融改革中又以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最为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权结构单一,管理体制落后、僵化。改革开放20多年来,虽然我国国有银行在商业化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基本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其特征表现为:一是产权结构单一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到目前为止,均是国家独资的单一产权结构。尽管目前国家已派出监事会进驻国有商业银行,但仍然难以发挥理想的监督效果。二是治理结构落后。行政化管理是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一大特征,其机构设置均是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其内部也是按行政级别进行管理,形成了一套牢不可破的“官本位”制度。这种落后的治理结构,使其运作效率大大低于公司型治理结构的效率。导致其服务优质客户的积极性大打折扣,金融产品创新动力减弱,从而使国有商业银行运作效率低下。
(二)资本充足率不高,依然存在高风险。近年来,国家采取了若干重大的改革和政策措施,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1997年调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所得税税率,从55%的所得税外加7%的调节税下调至一般工商企业的33%的税率,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自我积累一部分资本金的能力。1998年国家财政向工、农、中、建4家国有商业银行补充了2700亿元资本金,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了显著的提高。2003年底,中央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外汇储备资金,拉开了内部改造国有商业银行的序幕。上述举措,无疑对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有极大的帮助。然而,与国际准则要求相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总体上还依然偏低,远未达到8%的法定最低要求,高风险依然存在。
(三)不良资产包袱重,业务经营乏力。据专家测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应保持在5%以下。这一比例的高低与国家宏观经济周期及宏观经济条件密切相关。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远远高于5%,1995年为21.4%,以后逐年有所增加,2000年末为29.2%。2001年底,虽通过努力,不良贷款比例净下降3.81个百分点,但仍高达25.4%,大大高于国际警戒线的水平。由于不良资产包袱过重,其大部分精力花在不良贷款的化解上,而业务经营日益乏力,盈利水平较低。如2001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账面利润共计230亿元,以资产总额计算,资产利润率只有0.21%,与国际水平相差5-6倍多。这些利润都是为提足呆账准备之前的利润,如果按国际接轨的方法,即把呆账准备提足,那么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将是负值。
(四)服务功能趋同,缺乏金融创新优势。多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断扩宽自己的业务服务范围,改善服务功能,无疑相比于过去的专业银行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与跨国银行集团,国际银行业相比,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服务的主要内容,表外业务服务空间狭窄,占业务收入较小。据测算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全部收入中的比重仍然不到10%,与国外银行40%~50%比例相差甚远。国际银行也不全单纯是经营传统理念上的银行业务,而实质上是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公司,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几乎是合三为一,其业务服务功能齐全。这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当然是望尘莫及,且受到自身的体制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限制,金融创新能力不强。
(五)机构庞大,经营战线过长,管理乏力。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专业银行演变而来,机构基本上是按行政区划分设置,工行、中行、建行机构延伸至县城,少数延伸至乡镇,农行几乎将机构都设立到了乡镇。尽管近几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采取了一些缩减机构、裁撤冗员的积极步骤,但仍未改变经营战线过长、管理乏力的境况。这暴露在因宏观经济的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越来越大,贫困落后的地方经济发展缓慢,而沿海经济发达的地方,经济快速增长,这势必要求对金融资源的调整分配。
(六)科技服务手段落后,资源配置低下。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对现代信息管理手段的革命,是世界市场经济各国共同重视的发展战略。我国商业银行的电子化、网络化水平还处于一个低水平发展阶段,这主要表现为分散化、小型化、重复化、短期化和单一化等特点。各国有银行的网络优势、规模优势、资源优势、信息优势等还未真正发挥占领市场的作用。至今,国内还没有完善的企业征信评价系统、个人征信系统等,许多宝贵的客户信息资源流失到外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配置资源方面也显得落后,如重复购建计算机硬件,在机型、网络技术等方面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能形成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等“四统一”。
(七)负债过于依赖公众存款,经营受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大。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负债)于公众存款占比重仍在80%左右,且居民储蓄存款呈迅猛增长势头,据统计,2003年底,全国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1.07万亿元,同比增长17.38%。这一方面反映居民投资渠道不多,对股票证券市场投资信心不足,选择商业银行确保安全;另一方面反映我国商业银行依然把吸收公众存款作为融资的主渠道。国有商业银行对资金的运用主要是贷款,业务收入主要是存贷利差,深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虽然近年来混业经营的呼声很高,但短期内实行混业经营的可能性较小。
(八)内控水平落后,缺乏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从国有商业银行多年来的内审情况分析,其内控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暴露出案件和风险的发生。这说明我国银行业的内控水平落后,与国际银行业相比有很大差距。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对内部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主要处于手工操作或是手工操作的电子化模拟阶段,如电子报表系统。风险管理的内容大多还只是简单的比例管理;所采用的数据大多是静态数据(财务数据);采用的分析方法也主要是账面价值分析法,而较少采用市场价值分析法;分析的重点主要针对信用风险,特别是对信贷风险的分析。而国外商业银行对内部风险的管理,充分考虑风险的组合多样化效果。在管理方法的选择上,强调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将各类风险的管理纳入统一的管理框架与标准之下。在技术方面,国外商业银行已能充分适应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并且正在开发能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风险管理系统。
(九)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人力资源管理缺乏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激励约束机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中发展,不断地吸收了一批较高层次的专家级经营管理队伍,一般员工文化素质也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日显对金融业高级管理人才大量需求的迫切性,如金融工程管理人才。金融工程是与金融创新紧密相连的,正如国外经济学家所言“金融工程是金融创新的生命线”。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从人事任免到业绩考核,仍在较大程度上停留在行政管理方法上。人才使用重视不够,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激励约束机制。此外,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轨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造成了近几年出现一些优秀的人才流失现象。
上述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诸多问题,加之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约束,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如法人治理结构、股份制改造上市等改革措施,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因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面临着两难的境地——“破”与“立”,既要加快步伐与国际惯例接轨,又要考虑中国的国情。因此,我们必须持慎重的态度,从客观实际出发,积极的探索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之路。
二、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对策思路
加快和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需要。目前,以中央对两家国有银行的注资为起点,新一轮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经启动,预计一系列围绕国有银行改革的举措必然会相继推出,并将使国有银行改革成为2004年中国金融改革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笔者认为,要搞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必须通过五大途径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步伐,从“行政指挥型”转变为“机构服务型”。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其重点是建立保障资本价值最大化和明确所有者、经营者的权、责、利关系的机制。同时从组织结构上进行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竞争和发展的机构服务体系。国家与国有商业银行是单纯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一切按公司法则行事,国有商业银行要对国家所有者负责,维护国家的利益。国有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者,应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为经营根本目标,必须在权、责、利三个方面得到充分的保障。国家应尊重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即使是必要的行政干预和宏观调控,也应按照市场经济法则行事,确保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依法行政。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从形式上分为董事会、执行层和监事会等,形成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有利于提高所有者对银行的监督效率,降低监督的成本。
(二)要大力调整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结构,发挥股权融资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为配合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调整国有商业银行融资结构是一项积极的举措。国有商业银行应仿效国外商业银行融资的做法,重视发挥股权融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应重视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改变单一的股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国有商业银行在完成公司治理结构调整工作后,上市是必然的趋势。上市有利于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如何上市,目前存在两种看法,一是先部分上市,然后创造条件整体上市;另一种是一步到位,实行整体上市。
(三)要尽快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化解问题,建立和健全银行经营运作安全控制体系。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已严重阻碍着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解决这一顽症。一是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应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非信贷资产和表外业务风险实行全面监测和考核,督促其加强对不良资产的管理。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应运用好国家现有的优惠政策,改善审慎经营,增强自我消化风险的能力。应注重对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的准确分类,实施分类分户管理,并据此按照审慎会计原则提足损失准备金,做实利润账,讲求资本充足。三是国有商业银行应切实落实风险管理制度,提高新增贷款质量。四是要加强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进一步推进不良资产的处置。五是要加大资产保全力度,依法处置不良资产。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虽然普遍重视信贷资产的保全工作,但与要求实现的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因此,要更进一步发挥信贷资产保全部门的作用,加大不良资产回收与处置力度。
(四)要加快研究制定混业经营策略,及时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随着金融的防火墙逐渐被推倒,混业经营已是大的趋势。我国加入wto以后,为了适应与外资银行竞争的需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问题,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须研究的课题。受我国金融企业法律和其它客观环境的制约,虽然还不能马上从分业经营转变为混业经营,但从知识积累和人才储备来看,应是我国金融业内人士的着眼点,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在先。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参与证券、保险业的合作,熟悉证券、保险业的运作机制,大胆地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
关键词:商业银行企业性商业性改革之路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时间,但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在诸多方面受制于政府,并承受过多的政策性任务,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陷入了非良性循环的状态。本文从商业银行的内涵角度出发,谈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出路问题。
商业银行的内涵及特点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的金融企业。这是一种普遍认可的观点。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商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业务为主的特殊金融企业。
对于商业银行涵义的概述很多,但对于商业银行的本质人们的认识比较一致,认为商业银行是一个企业,且是一个特殊的企业。作为企业的商业银行应该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主体,它应该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经营目标,能创造金融商品,提供金融服务;同时,现代商业银行需要社会评价和认可。
从商业银行的涵义可以看出,商业银行是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金融企业,作为企业它应具有一般企业的自主性特点;同时,作为特殊企业,还具有更加明显的商业化特点。商业银行的自主性特点要求其法人性质明确、产权关系明晰、政企职责分开。
商业银行自主性特点具体表现在:性质明确。首先,国有商业银行要拥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具有与自然人一样地民事行为能力,能够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力和承担民事责任;其次,国有商业银行要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第三,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是纳税的独立经济实体;此外,国有商业银行应该采取国际通用的、规范化的财务会计制度。产权关系明晰。由法律规定出资人和银行法人之间的所有利益关系,明确投资者对银行财产的权利和各自的义务。实现出资人的所有权与银行法人财产权的分离,使银行在占有法人财产的基础上,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金融运行的竞争主体。出资人一方面以其投入银行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利,包括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银行经营者等,但不直接干预银行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按投入资本额比例对银行破产时的债务负有限责任。政企职责分开。政府借助中央银行通过政策法规和间接经济管理手段等措施,调控金融市场,引导和监督银行经营活动,并接轨银行所承担的社会职能。政府不干预银行的业务经营,从而建立起政府与银行间相对独立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商业银行的商业性特点具体表现为:能创造金融商品,提供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的商业性特点,而且,它的商业性需要社会评价和认可,否则商业性就丧失。创造金融商品,提供金融服务。现代商业银行与其它工商企业一样,也要产出商品,这样的商品或者以派生存款的形式存在,或者以大额存单的形式存在,或者以金融债券的形式存在,或者以证券化的资产形式存在等。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且是满足流通、收益和资产增值的需要;同时,能为顾客提供多功能服务,其中包括信贷服务、结算服务、汇兑服务、咨询服务、信用担保服务、信托服务、电子计算机服务等。
由此,商业银行得到社会评价和认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必须是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真正的企业;自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和实用价值,作为商品它存在着产权,其产权是能够转让的;应是一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不仅具有配套性和服务性,而且具有基础性和支撑性。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历史及现状经历了三个时期、两个阶段:即计划经济时期(1978——1984年)为国有专业银行恢复和建立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行、建行、农行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独立行使专业银行职能,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把工商企业信贷业务和对私储蓄业务分离出来成立工商银行,从而形成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的工、农、建为主体的专业银行发展时期。第二个时期为计划商品经济时期(1984——1995年)为专业银行企业化阶段,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围绕着银行企业化、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分离,加速银行企业化进程的发展期。第三个时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5年以后)为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围绕第
一、二阶段遗留问题及银行商业化等进行改革攻坚,着重解决银行的产权关系、法人结构、政企分离、商业性等方面改革。但到目前为止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仍不明晰,法人结构不合理、政府的行政干预仍然存在,使国有商业银行处于一种“企业”非企业,“事业”非事业状态。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商业银行各阶段改革不彻底造成的。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性缺陷。从第
一、二阶段的改革成果看,主要从资金上解决了财政与银行之间无偿供给关系。同时,把国有银行的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分离,商业银行不再从事政策性业务,专门从事经营性业务。但是,由于政策性业务形成的不良资产仍然由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使国有商业银行负担了沉重的历史包袱,经营举步为艰。令国有商业银行独立核算、自自我发展成为泡影。第三阶段的改革着重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历史包袱,但不加区别的全由国家买单,致使自负盈亏、自我平衡失去意义。另外,商业银行还承担着助学信贷、扶贫信贷等新的政策性业务,进一步弱化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独立性。最后,国有商业银行是以国家独资的金融企业,国家和企业的产权界限不清,往往企业为了小集团利益而损害了国家利益。同时,国家为了社会宏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企业微观经济效益,致使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冲突日益激烈,政企不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银行的独立性得不到真正落实。
制衡功能失效。国有商业银行其产权制度为国家独资。由于产权单一,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设置及经营管理层的任命基本上是由政府负责,四大商业银行基本上是行长兼董事长,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合二为一,除了有责任执行国家各方面经济政策外,在真实资本回报、利益体现、风险制约等经营目标约束方面,责权关系不确定;国有银行的董事会、监事会更是形同虚设,不能充分有效地行使监督职能作用。在上市银行公司中,国家拥有高度集中的股权,是最大的控股股东即“一股独大”。使得大股东委派的董事控制了董事会,造成董事会结构的不健全和公司治理的制衡功能失效,董事会变成大股东会,缺乏多元股权制衡,无法形成对经营管理者的有效约束。在各种重要事项中仍沿袭旧有的决策模式,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效率低下、效益不佳和整体竞争力较弱的状况。
外部环境问题。外部环境问题主要是预防和控制制度性风险。制度性风险对于经济转型国家来说是造成金融风险的主要成因,这是由于原有的规则已经废弃,但新规则尚未完全建立。就我国来说,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和企业的关系还未完全理顺,国有商业银行过多地承担了经济改革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第二财政的角色,“信贷资金财政化”的现象严重。近年来,由于政策和市场的多种因素而造成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对变化预测的相对困难,加大了银行战略管理和政策制定的难度。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出路
首先,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内部治理,主要从产权制度变革、法人治理结构变革和完善内控机制降低经营风险的角度来进行。具体表现为:
第一,产权制度变革。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其核心在于实行产权主体的多元化。通过产权制度创新,引进战略投资者逐步完善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在确保国有控股的前提下,通过公开招募法人股、有条件吸收个人和引导国际先进的外资银行参股,建立国有商业银行多元化、社会化的股权结构。较好地实现企业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妥善解决企业所有者、经营者与其他利益关联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所有出资者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形成了一定刚性约束的资本经营机制,加快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制定《金融特别安全法案》等立法形式参与商业银行的治理,而不是以银行的“绝对大股东”或“惟一股东”的身份来干涉银行的人事任免、日常决策等治理问题。第二,建立适当的制衡机制。公司治理的基本特征是构建激励约束机制,其核心任务是要降低人(行长及其他管理人员)的成本,提高效率,防止“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出现。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的分权制衡机制与相互合作机制,使银行决策层个人利益与银行长期利益不一致导致的委托—关系问题和内部人控制现象造成的过高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增进董事会决策的客观性、合规性和科学性,更大程度上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第三,降低经营风险。国有商业银行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董事会、风险管理部门、各业务部门、审计等部门分别对风险负有明确的职责,即清楚界定银行各内部所有职能部门和各岗位被授予对于风险的限额和定义。为此风险管理部门必须独立于产生风险的各业务部门和交易领域,在涉及的每一业务部门中任命相应的风险经理,作为内部治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将每日的风险信息及时准确向风险管理部门报告,使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保持密切有效联系;同时建立清晰的风险报告路线,除了纵向层级之间的报告,还应包括横向之间的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可以建立一套具体的风险报告模式,规范风险报告的格式和传递路径,使风险政策得到贯彻,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其次,加强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治理,主要包括来自股票市场的约束。针对上市银行而言,股东发现银行的盈利状况恶化,或者银行从事了太多的高风险业务,不利于银行长期盈利水平的提高,股东就会在二级市场上抛售银行的股票来迫使银行改善治理状况。具体表现为:
第一,来自存款人的治理。一旦存款人知晓银行的高风险性,或者其他各种可能损害银行经营状况的传言,存款人就会提取存款,严重的会引起挤兑,直接导致银行破产倒闭。第二,来自贷款人的治理。如果一家银行的风险性很高,优质贷款客户就会远离这家银行。贷款人之所以能够对银行实施一定的约束,主要是因为贷款人关心的并不只是资金的可获得性,还包括与贷款相关的其他服务,如咨询服务、贷款出现问题时的重组服务等等。第三,来自银行同业的治理。同业市场有可能向一家高风险的银行关闭,使它再无法从市场拆人资金,在出现流动性困难时,就难以得到有效的化解。第四,来自金融市场的治理。如果银行的风险上升,银行在金融市场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上发行债券或商业票据时,一方面可能需要提高利率,从而加大筹资成本,另一方面可能根本销售不出去。第五,来自外部经理市场的约束。如果银行的董事或经理不能胜任其职务,必将被来自经理市场的优秀人才所“驱逐”。
这些外部治理机制的存在使得银行在督促银行董事改善企业治理和经理提高公司绩效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其一旦付诸实施(比如,大量储户同时提款),由于银行业的行业特殊性,势必对一国的金融稳定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公司模式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代表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基本都是综合性的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十分广泛,几乎代表着我国金融体制中最雄厚的资本。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是极其重要的部分。但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缺乏着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也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目前无法大幅度提升的关键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是我国经济建设改革的重点工程,其中,完成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又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重中之重,其成败直接影响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的发展趋势。因此,亟待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
1如何通过公司治理改革来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稳健发展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完成股份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已初步形成,进一步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是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关键。要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形成民主化、社会化、规范化经营的新趋势,进一步保障公司治理、业务治理、风险治理和行业治理四大方面的完善。
1.1公司治理方面
在巩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要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阶层相互监督和辅助工作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同时要向员工输出正确的工作理念,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发展观,逐步改变盲目追求高增速、高指标的思维。
1.2业务治理方面
根据不同地区和银行的特点,应分别推进分行机构制和S公司制度。分行机构制是指将银行的普通业务如存款、贷款等业务,下放到分区设立的分行机构进行便民服务,自主开展日常业务。专营公司制是指对投资、理财等专业技术性强、不适宜大范围分布的业务由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在各地区建立专营公司进行单独开展,其他机构不再开展。
13风险治理方面
目前我国金融业以及世界金融业发展都较为平稳,但这并不代表没有风险,世界闻名的数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都是瞬间爆发的。因此,国有商业银行需要加强防范,不仅要按时完成日常工作,更要时刻关注国际金融业发展形势,加强抵御能力。由此就需要监事会负起重大责任,时刻保持警惕,保护银行以及国家金融市场。
1.4行业治理方面
银行业是我国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关系着国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需要有严格的制度规范整个银行业。不仅规范着各个银行的工作,更是保护着国民的生产资料。我国应当完善针对金融业的法律法规,尽力做到没有漏洞,而国有商业银行自身也应当把国民牵挂在心,时刻关注国民的生产生活。
2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必要性
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占据着支配性的地位。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不仅在微观上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竞争力,而且还在宏观上影响到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的潜力与质量。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公司治理改革是必要的。并在此说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存的问题:
2.1大股东掌握着话语权和执行权,小股东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一股独大的局面较为普遍。这也说明了大股东能够一定程度的控制公司运作。而中小股东一般较为分散,大股东很容易就能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使得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常常存在着利益纠纷。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分红。即长期不分红或假分红。公司进行分红的数量和比例都是趋于下降的,而且即使是在分红的公司中,分红一般也以增加股份比例的方式进行。大股东的利益可以通过利益转移而实现,而中小股东的实际到手收益并未增加。
2.2各部门权力独立,互不干涉,导致出现不诚实工作、不公开必要信息等情况。
在经营过程中,股东作为所有者只保留了选举董事等少数权利,将大部分权利授予了董事会;董事会只保留了聘用与解聘总经理、重大投资等战略性决策的控制权,将生产销售、人事等基本管理权授予了公司经理阶层。所以客观上存在董事会、公司经理、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不对应、经理阶层可能对董事会不诚实,甚至损害股东利益等问题。而股东由于缺乏必要信息,所以难以做出正确评判,无法明确了解公司内部情况。
3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措施
要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建设完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应采取以下措施:
3.1实行股份制,促进合理化、规范化股权结构,合理进行股权分置。
关键词:并购;国有商业;商业银行;竞争能力
abstract: domestic competition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is suffering war, border troops and foreign-funded banks,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to obtain long-term monopoly profits of the collapse of the trade barriers to keep. in the face of strong opponents,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how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improve their competitiveness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international banking m & a growth strategy can choose to provide us with a lot of inspiration.
key word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state-owned commercial; commercial banks; competitiveness
国有商业银行并购成长的条件逐渐成熟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正在按照核销、剥离、充实资本金、股份制改造的步骤进行综合改革。综合改革完成以后,现在的国有商业银行将彻底离开国家信用的襁褓,直面我国日益开放的金融市场带来的日益激烈的银行竞争.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发展路径的选择:是继续内部成长还是并购成长?笔者认为,国有商业银行与市场的对接首先必须进行与竞争性市场的主流企业成长模式对接,也就是选择并购成长的发展路径。
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并购成长的条件已逐渐成熟,主要体现在制度环境暖风频吹。根据加入wto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加快了金融制度环境的创新和调整,管理层已经推出了一系列以市场深化和放松管制为基调的改革措施,原来的一些政策禁区正在不知不觉中被逐渐打破。同时市场基础供需共存。_方面,为适应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需要国内银行业自身做出适应性调整。另一方面,从国际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看,并购是重要的手段。另外,从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条件讲,目前,国外金融机构与中资银行的股权合作近限于中小商业银行,对四大国有银行望而却步,但是,随着国有商行的改制上市,必然带来股权市场的开放,也为大规模并购打开了方便之门。
国有商业银行并购成长的建议
树立核心竞争力导向的并购思维,突出战略并购。核心竞争力导向已成为20世纪末出现的全球大规模银行并购浪潮的航标灯。与独立开发核心竞争力的方式相比,并购具有时效快和可得性的特点。因此,国有商业银行首先应在思想观念上形成核心竞争力导向的并购思维,并购时应更多地考虑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在自己拥有﹁定优势的领域开展经营活动,使自身获取或保持持久的战略优势,而不是简单地考虑市场吸引力,盲目进入其他领域,特别是进入那些与国有商业银行自身核心优势缺乏战略关联的产业领域。对与本银行核心产业不相关的多元化产业和不相关业务进行剥离,以突出主营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其次是要突出战略并购。国有商业银行并购的动机主要在于寻求战略优势,而不仅仅是出于短期获利动机。因此,在实施具体的并购行为之前,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明确本银行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充分评估目标银行与本银行的战略协同性和条件契合性。
设计好并购路线图。国有商业银行的并购与当代西方商业银行的并购有着极为不同的背景。当代西方商业银行的并购是在银行业产权关系非常明晰,相关的法律法规比较完备,以及经济与金融比较发达的背景下进行的。而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并购则是在产权关系不甚明晰,相关法律法规比较欠缺以及经济和金融还欠发达的背景下出现的。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并购应该采取的渐进式战略来实现。在近期,国有商业银行并购的着力点应放在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内生机制改革和资源重新配置上,以便为今后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并购与重组的稳步推进和良性循环蓄积强劲的势能;在中期,加大横向并购的力度,通过在银行业内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同行业并购、建立战略联盟来扩大银行规模,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在远期,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通过混业并购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来间接实现业务全能化的经营策略。同时,借助日益壮大的资本市场,利用产融结合式的并购,实现其全面的经济扩张。
一、国有商业银行简介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也称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是指由国家(财政部、中央汇金公司)直接控股的商业银行,目前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共5家。国有商业银行所有的资本都是由国家投资的,是我国银行体系的主体,无论是在人员、机构网点数量上,还是在资产规模及市场占有份额上,均处于绝对垄断的地位,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SWOT分析方法介绍
SWOT分析法由著名战略家迈克尔.波特提出。通过对企业自身的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分析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其中,S代表 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劣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通过内外部优劣分析,得出应对战略。
三、国有商业银行SWOT分析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优势分析(Strength)
1.营业网点众多,分支机构覆盖全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经营几十年,拥有众多的营业网点,其服务已经遍及每个单位、家庭和居民。由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时间较短,而且在业务发展方面更受其自身风险防范能力的制约,在营业网点分布方面远远比不上中国本土的商业银行。
2.客户基础强大。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史悠久,业务涉及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国内居民尤其是企业客户,绝大部分都在国有商业银行开户,办理日常结算业务,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具有垄断色彩的国内银行业格局。
3.地理文化优势。相对于外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在地理文化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经过长期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分布于各地,各分支行已经对当地的民俗文化相当熟悉,掌握了很强的地缘优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外资银行要想推广业务并不容易,文化上的融入就是很大的一个难关。
4.政策支持上的优势。中国政府希望银行业获得成长,发展民族品牌,跻身世界一流银行的行列。为了促使在国有商业银行带领下的中国银行业实现这一目标,政府从资金、技术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扶持国有商业银行,增强其竞争实力。这种特殊的政策支持是外资银行无法获得的。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劣势分析(Weakness)
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产权关系模糊。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主体是国家,因此不可避免地用行政行为来影响银行的经营,导致银行经营目标的模糊。产权的模糊进一步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制度如同虚设,银行职位设置和日常管理套用政府方式,造成“官本位”现象。政府管理方式使得银行的反应缓慢,严重削弱竞争力。与此同时,外资银行的企业法人权责明晰,相比较国有银行权责不明,外资银行具有明显的优势。
2.资产质量状况不良。最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在降低不良资产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运营良好的外资银行相比,资产质量仍然不高,不良贷款较多。有关数据表明,2009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接近1.8%,而外资银行仅有0.9%,从这一方面也看出,在提高资产质量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金融创新业务和风险管理不足。相对于国际银行在金融创新服务方面的蓬勃发展,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业务开发方面就落后很多了。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票据承兑、汇兑结算、收付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在利用经济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因素方面比较欠缺。在风险管理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时效性,在风险的具体量化和控制上与外资银行存在显著差距。
(三)国有商业银行的外部机会分析(opportunity)
1.高级对手竞争下的动力。随着开放程度的加大,优秀的外资银行逐步进入中国内地,其高水平的管理、服务等在很大程度上给国有银行的发展树立了标杆,也带来了压力。正所谓有压力才有动力,竞争的加剧就会带给国有银行发展前进的强大动力。
2.世界经济危机下的机遇。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给国外很多银行带来了影响,其引以为傲的金融创新等业务由于风险等原因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而中国银行业受到的危机影响较小,因此可以抓住这个时机发展自身业务,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学习外资银行的经营经验和创新能力。
3.中间业务的发展机会。银行以中间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各种收付、等金融事务,从中赚取手续费的业务称为中间业务。由于中间业务的风险小、收益高,成为了银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目前,世界上众多银行都在努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收益水平。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来说,由于资金力量雄厚,网点众多,可以抓住机会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4.公司治理结构改革获得外在动力。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安排不合理,导致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严重影响了银行长期的发展。现阶段,外资银行的进入无疑会为国内银行的发展提供一个借鉴。例如,外资银行作为境外战略投资者会通过参股、建立合资公司等方式与国内银行合作,其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促使国内的银行进行逐步改革,完善现存的治理结构。
(四)国有商业银行的外部威胁分析(Threat)
1.优秀人才的流失。外资银行尤其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员工培养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由于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在优秀人才的引进方面会与国有商业银行展开激烈竞争。例如,外资银行会以较高的工资、宽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全面的员工培养体系等来吸引我国优秀的金融人才。相比较外资银行在人力资源培养上的灵活多变,国有商业银行的培养水平明显不足,这一现实带来了大量人才流失的严重威胁。
2.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冲突。现阶段,混业经营成为了世界性趋势,但由于中国市场不成熟,为防止风险,中国实行较为严格的分业经营,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以一般性存款、贷款和阶段业务为主。混业经营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将各种金融业务有效组合,实现高效率、高收益。但由于对混业经营的限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这一方面的工作是很有限的,这也就进一步限制了银行的收益。一方面是世界银行业混业经营大趋势,另一方面是分业经营的限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就面临了这种现实的冲突。
3.技术水平上的挑战。在技术运用方面,绝大多数的外资银行都拥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力量雄厚,极大地提升了管理效率。现代化下的银行业务是以高超的技术手段为依托的,先进的技术才能适应银行竞争的需要。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技术建设与外资银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国有商业银行应对战略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找到对应的发展战略:SO战略、WO战略、ST战略以及WT战略。这几种战略各有相应的特点,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在发展中根据不同的形势有侧重地进行战略尝试。
(一)增长型的SO战略
这种战略的重点是利用内部优势,同时抓住外部机会。因此,SO战略可以归纳为:利用强大的客户基础和众多的营业网点优势,抓住发展中间业务的机会,提高银行利润;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力打造中国品牌,建立起客户对品牌的绝对忠诚;寻求与外资银行的合作,提供本土优势,获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二)扭转型的WO战略
这种战略的重点是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WO战略可归纳如下:利用加大的开放力度,有选择地引入优秀境外投资者,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学习金融创新业务和风险管理技术,在境外合作者的带领督促下进行银行公司治理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问题;通过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发现自身的不足,更有针对性地提升现有服务水平。
(三)进攻性的ST战略
这种战略的重点是利用外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ST战略归纳如下:尝试为相关的金融业务建立专门的服务机构,一定程度上缓解混业与分业的矛盾;学习外资银行的人才培养方式,发掘人才,留住精英;加大技术方面的投入,打造高技术水平下的高效率经营。
(四)防御型的WT战略
这种战略的重点是减少内部劣势,回避外部威胁。WT战略归纳如下:保持原有传统存贷款业务的优势,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为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完善风险管理水平,关注风险、控制风险,从根本上做好“防御”;促进信息技术的建设与完善,用技术带动经营效率。
五、结论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组织体系;对策
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现状
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具有主体地位,2002年末全国金融市场份额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约占62%,贷款占59%,结算类业务占80%。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由此而引入国内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中国将在5年内向外国银行开放所有针对个人和企业的金融业务,外国银行在中国正式享受国民待遇,可以与本地银行在各个领域展开公平竞争,包括争夺本地的人力资源。鉴于目前微薄的利润率,狭窄的业务范围和相对低下的服务层次,国有商业银行在外资银行纷纷涌入中国之后能够继续生存的希望的确很小。如何迎接WTO带来的挑战?如何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首先应该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本充足率较低。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主要来源于财政部门的信贷基金、专项基金和利润追加,由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核心资本构成;除了按规定提取的少量呆账准备金外,基本上没有附属资本。1995年我国银行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即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的比率。但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按照国际标78计算,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不足8%。1995年,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94%、6.29%、7.27%和5.08%。
近几年,由于各种原因,银行利润日趋下降,完全靠自筹途径补充资本金比较困难。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1998年财政部发行了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到2000年,由于贷款膨胀和经营效率低下,资本充足率又迅速下降到只有5%左右。
与国外大银行相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明显偏低,风险承担能力仍然较弱。当然,中国大陆国有商业银行拥有一定程度的国家信用,在高的资本乘数作用下,资本较少的银行同样可以实现较高的资本赢利水平,从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但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外国银行的大规模涌入,国有商业银行的国家信用也在不断减少;国有商业银行在较低的资本充足率下运行必然会面临很大经营风险。
2.经营规模过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处于高度集中地位;其存款和贷款额占国内银行业的份额到1999年高达87%和83.9%,资产占比和资本占比均达到80%以上。这表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金融体系中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在1989~1996年间,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一直在扩大,但1997年首次出现了收缩的趋势:1997年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数出现下降;1998年国有商业银行的职工人数开始下降。即使如此,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还是过大,网点过多的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最大银行每一网点服务的居民人数为4300人,英国为3700人,中国仅为2713人;显然,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效率明显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国有商业银行规模过大、银行网点密集程度太高所致。
3.盈利水平。沉重的历史包袱以及银政、银企关系不清等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2000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了按照一级资本对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排名榜。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排名分别居第10、20、21和32位,其中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比1998年提高了68和33个位次。但在反映经营效益的指标方面,国内银行与国际大银行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从花旗银行(7169.37亿美元,排名第一)、美洲银行(6325.74亿美元,排名第二),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作比较中可以看出,在毛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方面,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比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都低得多,大约相差8~10倍。
4.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自1999年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4家资产管理公司(AMC)成立以来,先后从四大商业银行和开发银行收购了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部分不良资产剥离后,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平均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为了严格控制不良贷款,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强化金融监管的措施,建立了不良贷款监测系统。国有商业银行也进一步加强了信贷内控管理,健全了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责任制。由此,银行信贷资产的存量和增量风险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化解和抑制。
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不容乐观。据人民银行2001年11月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部分不良贷款剥离至资产管理公司(AMC)之后,到2001年9月末,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本外币贷款为6.8万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为1.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6.62%。其中,实际已形成的损失约占全部贷款的7%左右。目前,人民银行的目标是“十五”时期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平均每年下降2.3个百分点。由于国务院已决定不再对四大商业银行追加剥离不良贷款,现有不良贷款由商业银行依法处理,即1.8万亿元的不良贷款要由商业银行自行处置、消化,因此这笔存量的不良资产假如综合回收率低于40%,则贷款损失将超过四大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金。
三、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对策
1.以产权改革为先导进行制度创新。在目前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状态下,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一般认为是比较切合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实际的。实行股份制比国有独资制的优越之处在于:(1)股份制产权制度适应商业化经营的要求。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银行和政府之间不再有行政隶属关系,而是一种资本关系,达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目的。只有按照出资多少决定投资者在公司重要决策中的地位,才能保证法人产权的独立和完整。要避免政府的直接干预,实现商业银行企业化、商业化,就必须改变其国有独资的产权结构。实践证明,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尽管它们的全部或大部分股份也都是由地方政府或国有金融机构、国有大型企业持有,但由于采取股份制形式,实现了产权多元化,产权关系清晰,具有明确的、独立完整的法人财产权,它们可以打破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其经营活动也较少受到分支机构所在地政府行政干预;(2)开辟资本金来源渠道,提高资本充足比率,分散经营风险。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国有独资形式,可以开辟新的资本来源渠道,分散银行的经营风险,有利于恰当调整银行、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3)有利于形成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机制。股份制企业形式之所以成为现代企业资本组织形式,还在于可以形成一整套有激励、有约束、高效率的企业经营机制。产权的多元化比产权的单一化更有利于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更有利于建立起经营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即使是在国家控股的条件下,由于其他股东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中对企业经营影响的存在,特别是有权转让股份,这对企业的控股者(国家)也是一种制约。
2.以前瞻思维为指导进行技术创新。面对信息技术对银行业的冲击,银行必须及早确立发展策略,以尽量减少经营环境变化对自身的不利影响,并力争建立在未来竞争格局中的主导地位。首先,银行应大力发展金融电子化业务,适应客户需求的转变。金融电子化、网络化已是大势所趋,银行业必须对之善加利用,充分利用科技的进步改进经营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次,针对数字时代经济模式的特点,银行应及时对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进行再造以适应变化和激励创新。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银行可发展功能交互式的业务流程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重组内部组织结构则可以提高银行营运和捕捉市场需求变化的灵敏度,并改善经营中的管理报告体系,从根本上重塑银行的竞争优势。
3.组织机构体系的创新。商业银行有两种典型的组织机构体系:“科层制”结构和“部门制”结构。世界各国的大型商业银行,有的选择“科层制”,有的选择部门制,还有的两者混合。在规范的“科层制”中,组织机构体系理论上讲是高效率的。而在“科层制”与“部门制”的比较中,“部门制”是发现了“科层制”中效率问题而产生的,它表明“部门制”对于“科层制”的某种替代功能,但并不表明实行部门制就一定具有高效率。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和客户资源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在全国范围之内,对同一集团客户整体提供统一、标准的服务成为了银行组织机构体系重组建设的一种推动力。从长期来看,它使得按照业务种类来设置部门制的机构体系代替“科层制”的组织体系或者实行混合式的组织机构体系具有了某种必然性。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184-02
金融业务创新,事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体系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实现快速发展。正确分析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现状,积极采取新的措施推进金融业的创新发展,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经济增长,提升发展活力的重要改革之路,对于金融业务创新的分析研究也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重要性
1.可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当前,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只是以传统的金融业务为其主要的经济来源,例如存贷款业务等,单一的金融业务形式也导致了业务范围较窄,商业银行的经济增长来源较少,不利于其经济绩效的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实施金融业务创新,则可以有效的拓展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范围,为银行增加其利润渠道,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多元化,进而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2.金融业务创新能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业务创新,那么国有商业银行就难以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国有商业银行积极推动金融业务创新,使得其自身的金融体系更加高效合理,业务发展模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化。新型金融产品及其相关服务的推出,很好地优化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进而能够增强其经济实力,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竞争力,使其能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3.金融业务创新能够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日新月异,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也日渐增多。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必须积极进行金融业务创新,通过改革应对市场的竞争与风险。推行金融业务的创新,能够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健康有序的市场发展机制,使银行的各项业务都能在市场中实现长效发展,进而能够很好地防范经营风险,可以有力地抵御市场危机,实现平稳快速发展。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中的问题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创新有了一定的发展,不仅金融业务在逐步实现综合化,例如设立基金以及保险公司,而且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也扩大到了国际市场,实现了国际化。与此同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也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发展了现代电子交易业务,产品类别也较为丰富。然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创新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金融业务创新缺乏系统性。其创新金融业务大多是建立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之上,因此金融业务创新只是停留在了再加工的层次上,是对原有业务的一种拓展。这样的金融创新没有根本性变革,所以国有商业银行的创新金融产品,也就缺乏系统性,新型金融产品带来的附加值也较低。
2.主要借鉴国外模型,自主创新较少。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当下的金融业务创新举措,不论是金融体制改革还是新型的金融产品,在很大程度上都在借鉴国外其他银行的一些创新发展模式,只是将国外的金融业务体制照搬引用过来。没有自主创新的金融业务创新是缺乏发展活力的,这样的金融创新与自己国家的发展实际相脱离,难以真正激活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
3.金融业务创新的质量较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尽管在数量上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金融机构的网点,金融业务的种类,其数量都有了快速的增长,然而这些金融业务的创新都是集中在了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金融产品及服务上,缺少内涵型的金融业务创新,只是追求数量,而没有提高金融业务创新的质量。
4.创新人才匮乏,缺少技术支撑。人才既是创新的基础又是创新的重要保障,实施金融业务创新,需要先进科技的力量,离不开创新人才的支持。当前的金融业务创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网络化、自动化,但是还处于创新的基础阶段,缺少创新型人才的支撑力量,技术创新也就难以实现较大突破,成为了金融业务创新的瓶颈。
5.创新业务的监管力度不够。我国的金融制度还不够健全,也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务创新上。监管力度不够,业务创新缺乏有力的制度规范,导致出现了一些违法违规现象,扰乱了金融市场的秩序。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创新,亟需加强监督管理工作。
三、促进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策略
1.立足市场,以用户为核心来实施金融业务创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创新只有立足于市场,以用户为核心,才能真正实现金融业务的创新。首先,只有立足于市场才能保证金融业务创新的可行性,即根据市场发展来创新金融产品。其次,以用户为核心,要求商业银行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不断地完善用户体验,根据用户的反馈来改善金融创新产品,使新推出的金融业务能够很好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2.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为金融创新组织队伍。人才是银行业务创新的首要前提,促进金融业务创新,就必须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需要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体制,系统地对岗位职工进行业务创新知识的培训。培训工作要紧密结合市场发展需求,使培训出来的员工能够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其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还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是因为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客户对于金融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还要注重外语、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训,全面提升银行职工综合业务素质。通过综合培训,组织一支有创新能力的队伍。
3.把控好成本与经济绩效的关系。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创新,需要考虑银行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金融业务创新时,需要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切不可盲目跟风。金融创新要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创新的成本投入,以切实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济利润,为银行的经营绩效服务。同时还要及时防范金融业务创新可能会带来的财务风险、银行信誉问题等不利因素。只有把控好金融业务创新中的成本与收益间的关系,以及充分做好应对经营风险的准备工作,才能确保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创新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在稳定中寻求金融业务的创新突破。
4.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加强技术创新。近些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移动互联网有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客户端这一应用形式的普及,对与银行的金融业务创新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为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需要充分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实现突破。例如,现在很多国有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客户端,以及官方微信平台等新型金融业务平台,加快了商业银行的业务效率。在未来的金融业务创新道路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仍然需要围绕移动互联网来进行业务创新。
5.加强金融业务创新的监管工作。金融业务创新的监管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强。一是要转变监督管理的思想观念,需要认识到金融业务创新的监管和服务是一个辩证的整体,让监管在服务中进行,反过来让服务促进监管工作的发展。二是完善金融创新监管体系,既要设立监督管理的行政部门单位,成立专门的金融业务创新监督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数据库,通过金融业务办公自动化系统,科学高效的对金融创新业务进行及时的监管,不断完善监管信息系统,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创新的监管工作效率。
结语
金融业务创新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市场挑战,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方法,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因而国有商业银行对金融业务创新需要及时反思,针对创新中的问题要采取改进措施,以不断完善自己的金融业务创新,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杨文虎.金融创新、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J].当代经济,2009(11)
[2] 白钦先.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理论研究的逻辑[J].华南金融研究,2003(3)
[3] 樊志刚,马素红.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的新特点与国内商业银行的策略研究[J],金融论坛,2006(4):3-9
[4] 刘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金融学,2007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 银行改革
一、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破”与“立”两大难题
长期以来,金融改革在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相对滞后,而金融改革中又以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最为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权结构单一,管理体制落后、僵化。改革开放20多年来,虽然我国国有银行在商业化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基本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其特征表现为:一是产权结构单一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到目前为止,均是国家独资的单一产权结构。尽管目前国家已派出监事会进驻国有商业银行,但仍然难以发挥理想的监督效果。二是治理结构落后。行政化管理是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一大特征,其机构设置均是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其内部也是按行政级别进行管理,形成了一套牢不可破的“官本位”制度。这种落后的治理结构,使其运作效率大大低于公司型治理结构的效率。导致其服务优质客户的积极性大打折扣,金融产品创新动力减弱,从而使国有商业银行运作效率低下。
(二)资本充足率不高,依然存在高风险。近年来,国家采取了若干重大的改革和政策措施,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1997年调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所得税税率,从55%的所得税外加7%的调节税下调至一般工商企业的33%的税率,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自我积累一部分资本金的能力。1998年国家财政向工、农、中、建4家国有商业银行补充了2700亿元资本金,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了显着的提高。2003年底,中央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外汇储备资金,拉开了内部改造国有商业银行的序幕。上述举措,无疑对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有极大的帮助。然而,与国际准则要求相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总体上还依然偏低,远未达到8%的法定最低要求,高风险依然存在。
(三)不良资产包袱重,业务经营乏力。据专家测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应保持在5%以下。这一比例的高低与国家宏观经济周期及宏观经济条件密切相关。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远远高于5%,1995年为21.4%,以后逐年有所增加,2000年末为29.2%。2001年底,虽通过努力,不良贷款比例净下降3.81个百分点,但仍高达25.4%,大大高于国际警戒线的水平。由于不良资产包袱过重,其大部分精力花在不良贷款的化解上,而业务经营日益乏力,盈利水平较低。如2001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账面利润共计230亿元,以资产总额计算,资产利润率只有0.21%,与国际水平相差5-6倍多。这些利润都是为提足呆账准备之前的利润,如果按国际接轨的方法,即把呆账准备提足,那么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将是负值。
(四)服务功能趋同,缺乏金融创新优势。多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断扩宽自己的业务服务范围,改善服务功能,无疑相比于过去的专业银行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与跨国银行集团,国际银行业相比,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服务的主要内容,表外业务服务空间狭窄,占业务收入较小。据测算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全部收入中的比重仍然不到10%,与国外银行40%~50%比例相差甚远。国际银行也不全单纯是经营传统理念上的银行业务,而实质上是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公司,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几乎是合三为一,其业务服务功能齐全。这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当然是望尘莫及,且受到自身的体制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限制,金融创新能力不强。
(五)机构庞大,经营战线过长,管理乏力。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专业银行演变而来,机构基本上是按行政区划分设置,工行、中行、建行机构延伸至县城,少数延伸至乡镇,农行几乎将机构都设立到了乡镇。尽管近几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采取了一些缩减机构、裁撤冗员的积极步骤,但仍未改变经营战线过长、管理乏力的境况。这暴露在因宏观经济的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越来越大,贫困落后的地方经济发展缓慢,而沿海经济发达的地方,经济快速增长,这势必要求对金融资源的调整分配。
(六)科技服务手段落后,资源配置低下。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对现代信息管理手段的革命,是世界市场经济各国共同重视的发展战略。我国商业银行的电子化、网络化水平还处于一个低水平发展阶段,这主要表现为分散化、小型化、重复化、短期化和单一化等特点。各国有银行的网络优势、规模优势、资源优势、信息优势等还未真正发挥占领市场的作用。至今,国内还没有完善的企业征信评价系统、个人征信系统等,许多宝贵的客户信息资源流失到外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配置资源方面也显得落后,如重复购建计算机硬件,在机型、网络技术等方面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能形成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等“四统一”。
(七)负债过于依赖公众存款,经营受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大。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负债)于公众存款占比重仍在80%左右,且居民储蓄存款呈迅猛增长势头,据统计,2003年底,全国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1.07万亿元,同比增长17.38%。这一方面反映居民投资渠道不多,对股票证券市场投资信心不足,选择商业银行确保安全;另一方面反映我国商业银行依然把吸收公众存款作为融资的主渠道。国有商业银行对资金的运用主要是贷款,业务收入主要是存贷利差,深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虽然近年来混业经营的呼声很高,但短期内实行混业经营的可能性较小。
(八)内控水平落后,缺乏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从国有商业银行多年来的内审情况分析,其内控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暴露出案件和风险的发生。这说明我国银行业的内控水平落后,与国际银行业相比有很大差距。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对内部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主要处于手工操作或是手工操作的电子化模拟阶段,如电子报表系统。风险管理的内容大多还只是简单的比例管理;所采用的数据大多是静态数据(财务数据);采用的分析方法也主要是账面价值分析法,而较少采用市场价值分析法;分析的重点主要针对信用风险,特别是对信贷风险的分析。而国外商业银行对内部风险的管理,充分考虑风险的组合多样化效果。在管理方法的选择上,强调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将各类风险的管理纳入统一的管理框架与标准之下。在技术方面,国外商业银行已能充分适应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并且正在开发能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风险管理系统。
(九)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人力资源管理缺乏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激励约束机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中发展,不断地吸收了一批较高层次的专家级经营管理队伍,一般员工文化素质也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日显对金融业高级管理人才大量需求的迫切性,如金融工程管理人才。金融工程是与金融创新紧密相连的,正如国外经济学家所言“金融工程是金融创新的生命线”。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从人事任免到业绩考核,仍在较大程度上停留在行政管理方法上。人才使用重视不够,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激励约束机制。此外,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轨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造成了近几年出现一些优秀的人才流失现象。
上述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诸多问题,加之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约束,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如法人治理结构、股份制改造上市等改革措施,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因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面临着两难的境地——“破”与“立”,既要加快步伐与国际惯例接轨,又要考虑中国的国情。因此,我们必须持慎重的态度,从客观实际出发,积极的探索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之路。
二、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对策思路
加快和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需要。目前,以中央对两家国有银行的注资为起点,新一轮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经启动,预计一系列围绕国有银行改革的举措必然会相继推出,并将使国有银行改革成为2004年中国金融改革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笔者认为,要搞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必须通过五大途径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步伐,从“行政指挥型”转变为“机构服务型”。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其重点是建立保障资本价值最大化和明确所有者、经营者的权、责、利关系的机制。同时从组织结构上进行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竞争和发展的机构服务体系。国家与国有商业银行是单纯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一切按公司法则行事,国有商业银行要对国家所有者负责,维护国家的利益。国有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者,应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为经营根本目标,必须在权、责、利三个方面得到充分的保障。国家应尊重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即使是必要的行政干预和宏观调控,也应按照市场经济法则行事,确保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依法行政。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从形式上分为董事会、执行层和监事会等,形成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有利于提高所有者对银行的监督效率,降低监督的成本。
商业银行经营的公司客户中,大、中、小客户的结构比例需要满足“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的原则。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定位是在上个世纪末确定的,大都以大行业大客户、财政性客户或重点项目为重点,而我国经济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客户结构并没有随之调整,因此导致了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特别是信贷客户结构基本上都是以大客户与财政性客户为主、中小企业客户较少,形成了“倒金字塔型”客户结构。这样的客户结构就好比“砼”中的卵(碎)石过多,而砂、水泥浆的含量过少,达不到要求一样,不能满足商业银行“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要求,严重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不少的弊端: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盈利空间逐步缩小;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收益与风险严重不匹配;三是国有商业银行与当地政府的关系恶化。
优化国有商业银行公司客户结构
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客户群体中,小客户发挥着水泥浆一样的作用,去包裹大客户、中客户并填满大客户、中客户的空隙,作为大客户、中客户之间的材料,使公司客户胶结成整体;中客户发挥着砂子一样的作用去填充大客户之间的空隙;大客户发挥着卵(碎)石一样的骨架支承作用。在工程项目中,“砼”的配合比例设计是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与需要进行设计,计算卵(碎)石、砂、水泥浆、水灰比的合理比例进行配制的。“砼”需要根据项目实际进行调整,在一般民用建筑项目中使用的“砼”,如果用在桥梁或大坝项目上就会出工程质量问题。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客户结构也得像“砼”一样,要根据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流进行合理的优化和调整,否则就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规模、竞争力下降。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倒金字塔型”公司客户结构必须增加中小企业客户的合理比例,使公司客户形成一个满足当前经济形势的有机整体。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改变当前的“倒金字塔型”客户结构。
第一,中小企业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将是国有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360万家,巨大的中小企业资源和业务发展空间有待国有商业银行挖掘和拓展。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贷款议价能力强,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平均在基准利率上浮10%以上,远高于其他贷款收益;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电子银行业务、信用卡业务等方面,中小企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贡献度也在快速上升。
第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外部环境正在改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可以分散风险,增加流动性。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国家已经陆续出台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等一系列法规,特别是修改后的《物权法》的颁布,将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缺乏有效抵质押问题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银监会的《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也对银行小企业贷款业务提出了明确的指导和要求。中小企业客户的信贷需求主要以一年内的短期信贷产品为主,对于调整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增加流动性具有重要意义。从增加业务运行和发展的稳定性出发,国有商业银行应抓住时机,对信贷资产结构和客户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通过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分散贷款集中度风险。
第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机构、人力等资源。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网络、机构、人力等资源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帮助中小企业了解市场信息,主动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当好企业资本运营的参谋;积极争取担任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的常年财务顾问,帮助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全过程参与其改制和重组工作;鼓励优势企业兼并、收购劣势企业,有效盘活企业资产存量和化解银行贷款风险,充分发挥银行的中介和纽带作用,为改制、重组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应调整经营策略,
以适应中小企业客户
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已经发展了一批中小企业客户,但这些客户是在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流程与大客户、大项目一样,用传统的服务大客户的观念和手段发展的。而中小企业在各方面变化剧烈,个性突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个性不同,需求不同,同时中小企业客户的金融需求在时间、效率等方面有“短、频、快”的特点。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以服务大客户、大项目的方式来服务中小企业客户,与市场不能有效的对接,不但不能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而且还会带来较大的风险隐患。国有商业银行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就必须在队伍建设、流程优化、产品创新、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调整。
第一,加强服务中小企业的客户经理队伍的建设 加强客户经理的培训,切实提高客户经理的素质。客户经理服务中小企业客户,就得对市场高度敏感、对客户进行细微考察、对客户所在的行业深度掌握、对风险高度敏感。要做到上面的要求,客户经理必须社会经验相对丰富、知识相对广博、业务精通,具有创新意识。而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业务客户经理大多数还不符合要求。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对客户经理的培训,使客户经理具备以下素质:具有较强的沟通和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熟悉公司业务主要产品,具备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信息敏感性强,有较强的信息识别、采集和分析判断能力;具有风险意识,有较强的客户识别能力;能够与客户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具有较强的市场和客户拓展能力;能够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有团队意识,适应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多渠道选拔客户经理,不断优化客户经理的配置。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在人员数量和综合素质上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因此选拔服务中小企业的客户经理应立足于存量人力资源,以内部挖潜、调剂为主,外部招聘为辅,内外结合,多渠道多途径解决中小企业业务发展对客户经理的需求。要从有一定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员中选拔客户经理,将从柜面服务及中后台管理的人员中择优选用作为客户经理供给的第一来源;将毕业生作为一个重要的补充渠道,吸收一定数量的具有市场营销、金融、财务会计、法律、计算机、工程建设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进行培养;内部调剂和录用毕业生时淡化学历、专业背景、职称因素,强调具备胜任能力特征;对确实无法通过内部调剂、短期培养和评估评价、行业分析等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从外部的同业金融单位、外资企业、社会其他单位从业人员中公开招聘。
第二,提高服务中小企业客户的质量和效率 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中小企业客户的需要,研制与开发个性化产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一是组织力量认真分析市场和客户需求,通过对现有产品进行整合形成产品包,实现产品本身的服务延伸和功能再造,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单个客户的贡献度。二是对于具有共同特点的批量化中小企业客户,要根据其需求设计专门的金融产品,如封闭贷款、结算网络、投资理财方案、策划并购重组方案、评估项目投资决策、提供项目可行性论证、市场分析等,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信贷业务流程前置操作提高服务效率。一是实现客户调查评价前置化。变被动等客上门为主动提供服务,提前调查区域内中小企业客户的情况,在本行未向该客户提供信贷服务之前率先了解客户,主动分析客户现状和需求。二是建立中小企业客户信贷业务准入退出标准。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目标客户不明确,审批标准不统一。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一级分行应充分对当地的中小企业进行调查分析,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进行研究,建立统一的信贷业务准入退出标准,指导全行开展中小企业业务。
【摘要】基于国家所有的独特的产权制度安排是我国银行业“强垄断”结构与“弱竞争”行为的根本原因。产权的国家所有不仅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体系中的“强垄断”地位,也抑制了体制外因素对其形成的竞争压力的释放,从而使我国银行业有效竞争的机制难以形成,最终保护了国有商业银行低效率的市场行为论文,导致了国家保护下的制度性垄断无效率或低效率。因而破除“父爱主义”的产权制度,以使体制外竞争机制得以形成也就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逻辑前提与关键所在。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至今,仍然步履蹒跚。从最初设立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等体制外因素以压迫体制内因素的措施到设立资产管理公司以剥离其不良资产,从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到股份制改制,再从改制到上市设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历程可谓曲折。理论争论也因之而沸沸扬扬。特别是针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与银行业市场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的辩论一直未有定论,或言产权是根本,或言竞争性产业结构是核心。无疑,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正沿着这两个方面曲折地进行经济论文,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却一直未能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这显然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应进行重新审视。
一、产权还是竞争?——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逻辑起点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中存在着产权与超产权的理论之争。前者认为当一国银行业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时,利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会得出一个矛盾的结论,并且,由于现代银行是产品多样化的服务机构,因此很难判断每一银行的利润率是否由集中率直接造成。从各国金融体系构成看,银行业产业组织结构及其绩效并不能以此为标准进行简单化的判断。因此,S—C—P范式并不适用于对我国银行业的研究。他们认为,我国银行业的主要问题是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单一,而不是产业集中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是系统性的,但核心问题是产权结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运行机制及其效率上的种种缺陷,也是由单一的国有产权结构决定的。因此,我国银行业改革要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产权结构的调整比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更为重要。
而超产权论者则认为,市场竞争才是决定产业运行绩效的决定性因素,利用竞争机制可以改善产业结构,规范产业行为,提升产业或企业绩效。持该观点的学者利用S—C—P范式研究了我国银行业的产业组织情况,并得出了我国银行业的垄断结构效率不佳的结论,由此他们认为,在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中引入竞争因素以优化银行业产业结构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首要选择。
但笔者认为,产权论与超产权论都忽略了我国银行业特有的基本特征,因此得出的结论有失偏颇。
首先,产权论者没有看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并不存在规模经济利益的事实而片面地否定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普遍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规模不当。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相对其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而言显得过大,并且不良贷款比例过高,因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严重的规模不经济。而隐藏在相对规模过大和高不良贷款比例的背后则是国有商业银行独特的产权制度安排所造成的各种缺陷。其次,尽管各国的银行业具有不同于一般非金融产业的特点,但作为一个产业而言,竞争适度的市场结构、理性的企业行为和不低于普通产业的平均利润率等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仍应存在,这一点对转轨的中国银行业也不例外。但在运用此分析框架研究我国银行业时,我们应看到S—C—P与超产权理论所隐含的既定的制度背景,即,它是以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为基础的,而我国却缺乏这一制度背景。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独特的产权制度安排,即产权本质上的国家所有。这样,超产权论在分析我国银行业时就难免捉襟见肘了。最后,产权所有制性质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任何关于产权绩效的研究,都必须放在相应的市场结构框架内,否则势必会导致与产权理论假设不同的难以解释的结果。同样,任何关于市场绩效的研究,离开了产权这一重要因素,则会产生与一般市场结构理论相背离的很大误差。至少,在中国经济的研究领域内,这两者是密不可分和互不可缺的”如前所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特有的产权制度安排是国有商业银行规模不经济与绩效低下的主要因素。
因此,在利用S—C—P范式分析我国银行业问题时,国有商业银行独特的产权制度安排是极具重要意义的。正是这种产权制度安排才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呈现出独特的制度变迁、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等特征。而为了保护这种独特的产权结构,我国的金融改革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是从产权结构开始的,而是开始于体制外竞争因素的引入。
二、隙缝经济的产生、发展与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外竞争压力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之初,决策部门并没有采取大张旗鼓的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一步到位的“大爆炸”式的产权改革的方法,而是在旧体制的旁边发展出一种新体制。而后利用这种从体制外产生的“隙缝经济”(nicheeconomy)来强化体制内经济的竞争或利用它们对体制内经济产生竞争压力,从而使我国银行业出现了较长时期的“体制双轨”局面,最后再渐进地完成银行业体制的转轨改革。
(一)体制外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其他非国有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自1949年建国至1979年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实行的是一个典型的、由国家完全垄断的中央集权的计划金融制度,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单一的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其后,以1979-1984年的金融体系重组为特征,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相继从中央银行独立出来或建立起来并行使商业银行的职能,这使我国“从金融机构的一元化转向多元化”,“出现了以产业分工为主要特征的专业银行机构”。在此时期,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占据了主导的地位。随后的1985—1992年期间,四大专业商业银行逐渐企业化,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设立并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或是发行上市。以1986年7月交通银行成立为标志,中国银行业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才开始。由于这些新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大都采取了股份制形式,或十分迅速地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或已上市挂牌交易,因此,他们经营机制十分灵活,发展迅猛。从1993年开始的金融业整顿初步确立了金融业分业经营体制。其后,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另一种体制外竞争因素开始产生并迅速增长。从1995年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在深圳成立以来,截止2001年底,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已发展到109家。另外,从1979年以来,我国外资商业银行也急剧膨胀。尤其是1996年后,我国允许部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本币业务,使外资商业银行的竞争触角开始伸入到长期以来一直为中资商业银行所垄断的业务范围。于是体制外另一种力量也参与到国有商业银行竞争之中,它们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一起,推动了我国金融体制渐进式改革的进程,同时也初步构建了我国银行业体系市场竞争的不同主体。
(二)强制性制度变迁中的体制外因素带来的竞争压力及其退化
在我国金融体制的变迁过程中,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的非国有商业银行机构逐渐从体制的夹缝中产生并生存下来。经过10余年的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其他非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展开了竞争,他们不断克服因制度歧视所带来的不利因素,打破了国有商业银行完全垄断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了寡头垄断竞争的局面。
因此,值得肯定的是,我国所采取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式的金融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基本成效。体制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外资商业银行的引入打破了国有商业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并且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也在逐步增强。正如于良春、鞠源(1999)所指出的,“中国银行业自1978年以来所进行的改革迄今已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主要表现在垄断的打破、从业家数增多、竞争程度上升、银行服务质量与经营效率提高以及较为完善的现代化多元银行业组织体系逐步建立等方面。”而在这种金融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我国国有金融产权在金融资源配置方面的低效性逐步凸现,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却表现出相对的竞争优势。
但是,体制外因素的引入并未从根本上动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化改革并没有取得完全成效,其制度的路径依赖仍然较强。尽管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产生和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鲶鱼效应”,带来了我国银行业的竞争的强化,但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远未达到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造成现实威胁的水平。原因在于,国有商业银行以其雄厚的基础资源和竞争力资产,仍保持着具有绝对市场支配地位的竞争力。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贷款市场份额、服务网络、技术储备和国家信誉是其最有力的竞争资产,这些“资产”所形成的市场支配力之强大仍是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所难以抗衡的。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国有商业银行仍保持着绝对大的市场份额。但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体制优势的边际产出则呈递减趋势,近年来更有“体制回归”的迹象,即“工农中建”化趋势。
三、产权国家所有下的“强垄断”和“弱竞争”与制度性垄断无效率
在体制外因素的竞争冲击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有所削弱。这种削弱则是其市场竞争行为不力或“弱竞争”行为的结果“,而其市场竞争行为不力的主要原因则应归结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独特的产权制度安排所形成的政府保护。这种产权保护下的弱竞争行为最终体现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市场绩效的不断削弱,因为“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面对的生存法则,而竞争致胜的全部基础在于经营绩效的提高”。
(一)“强垄断”、“弱竞争”与国家所有制
从我国银行业的资产、存款和贷款集中度指标看,我们发现,即使在1993年以后,我国银行业体系的集中与垄断程度仍然非常高。1993—2001年期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存款和贷款市场份额上至少都各占据了60%以上的份额。因此,产业结构中的垄断因素十分强大。但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进程的推进和体制外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出现,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正不断的下降,其资产份额由1993年的69.1%下降至2001年的60.5%,下降了近9个百分点,存款和贷款市场份额也分别下降了近9%和18%。而同期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各项指标的市场份额则不断的增长,前者三项市场份额分别增加了6.53%、6.19%和6.66%,后者各项指标都增加了近4%。因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不断地向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让出市场,但尽管如此,我国银行业产业结构中的竞争因素仍然十分薄弱。
然而,问题并不仅止于此。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的“强垄断”与“弱竞争”并存的银行业市场结构中尽管存在独资和股份制等多种产权形式,但是如果我们把包括由我国直接控股的股份制银行计算在内,那么我国银行业中大约有80%以上的股权归国家所有。这种所有制形式使国家实际上承担了无限责任,而在这种国家保护政策与倾斜政策及歧视性的制度安排下所形成的高度垄断中,又使竞争性质的产业结构具有浓厚的制度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并不是由市场竞争自发形成的,而是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国家所有这一产权制度安排所导致的。因此,我国银行业这种“强垄断”和“弱竞争”的格局实质上就是国家所有制的垄断对市场化竞争行为的抑制,它主要表现为国家所有制对银行资产和市场的绝对控制。这样,处于国家保护之下的国有商业银行就可以免受市场竞争机制的威胁。
因此,正是基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特殊的产权结构安排才使得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中存在独特的制度性特征,我国银行业垄断的市场结构也主要是由这种单一产权安排所引起的。我们承认产权问题,但我们的主张是,市场结构单一是产权结构单一的直接结果。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银行业垄断的市场结构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政府对银行业体制进行行政性分权形成的,而非银行间竞争和追求绩效的“市场化”结果;从改革历程看,政府通过制定各种配套体制如压低利率、行政性审批等手段人为地提高了银行业的市场进入壁垒,导致了市场主体间的不平等竞争和目前“弱竞争”的状况。
(二)国有商业银行粗放型扩张行为与银行业绩效
1984午以后,以四家专业银行为主体的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形成。其后8年间(1984-199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业的竞争都主要是通过机构竞争,即通过机构和人员的迅速扩张来实现的。在该时期,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总数由1986年的67626个增加到1993年的近14万个。同时,“在大量机构网点的支撑下,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迅速膨胀。1985年至1997年间,资产增长了11倍,其中贷款增长了11倍,存款增长了16.3倍。”
随后,1992年底开始的金融业整顿引发了第二轮的金融机构竞争浪潮,即以金融工具创新为主的竞争。但第二轮竞争浪潮仍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其原因除了特有的制度性垄断因素外,还包括以下因素:
首先,第二轮竞争浪潮中的金融创新吸纳性居多,而原创性创新很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的金融工具达70余种,但其中85%左右是“舶来品”。其次,创新主要表现为数量的扩张,内涵较低。该时期已有的金融创新主要在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科技含量小的外资形式的建设上,而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经营机制方面的创新明显不足。再次,创新主要靠外部力量推动,创新主体内部驱动力不足。中央银行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一直是我国金融机构微观创新的主要外部动力,而国有商业银行出于外部竞争压力而进行的自发性创新严重不足。其四,“如同规模竞争一样,工具创新的直接动机仍然是争夺储蓄资源,以支持资产扩张,缓解流动性压力,其公司治理机制没有改善,风险控制水平也没有明显增强。”
因此,产权国家所有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依赖机构扩张与模拟性工具创新的竞争行为并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善或提高其运作绩效。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的不断削弱,四家银行的平均资产利润率从1985年的1.39%几乎直线下降到2003年的0.06%,尽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在近年来随着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而有所下降,但长期的垄断地位以及以提供金融补贴为主要任务的运营方式,不仅使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了效率低下的现状,而且还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对政府补贴的刚性依赖。因此,在行政保护下所形成的寡头垄断地位不仅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缺乏内在的动力去改善绩效,而且还会产生竞争不力的市场行为,如大力扩充分支机构、过分追求存款和贷款等。正是这种粗放式的增长和扩张路径一直主导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业的发展过程,那么合乎逻辑的结果只能是国有商业银行绩效的低下。
四、结论
我们重申,S—C—P分析范式并非不适合于我国的银行业,只不过我们在应用这种标准时应该将既定的制度因素纳入其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乃至银行业改革的关键并不仅仅是通过在体制外引入竞争因素就能实现既定目标的,独特的产权制度安排不但导致了强垄断的产业结构,也抑制了体制外因素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体制外的竞争并未彻底改变我国银行业“强垄断”的事实。
关键词: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经营战略
“战略”指的是能够从高屋建瓴的角度且运用全面把握的手段对某件事情或问题进行谋划。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其经营战略的大方向,毋庸置疑,应当是顺利融入金融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在越发激烈和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并且能够获得不错的效益和发展。为了达成这样的目的,具体措施和规划必定具备能够贴合国际国内现实,能够提高经营质量和创新水平,全面改善竞争实力的特点。通过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活动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其旧有模式特点、自身存在的弊端,将能够展开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新规划。
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面临的有利局势
大环境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大幅度跃升,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持有量大大增加,这为其开展投资和借贷业务提供了支持。另外,内经济转型带来一个较长时间的机遇期。经济增长率虽然下调,但是仍将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回旋余地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因此,扩大内部消费,发展国内市场依然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发展战略中的一个主要方向。东部发达地区的饱和将给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遇,这就意味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资本经营将拥有广阔天地。
实际上,我国一直都致力于将国有商业银行建设成为内部控制建设良好,资本十分充足,经营安全,效益良好的金融企业。这样的大方针不变,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大环境就是利好的。加之国家财政政策的货币政策的稳健积极,更为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中的竞争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目标要想实现,并且能够打好全面脱贫攻坚战,也要有赖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投资支持。
同时,金融市场的良性竞争和全球化的金融趋势,使得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地参与进世界金融活动中去,其经营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升。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初见成效,信息化技术的长足发展给金融业带来了高效率的新局面,商业银行创新经营模式的思维已经深入人心,这些都成为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经营最有利的支持。
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面临的风险挑战
(一)行业环境上,金融竞争越来越激烈
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的金融企业试图抢占更多的主要市场,通过不断丰富产品种类的开发,将自身优势集中起来,统一发力进行攻夺。比如民营资本在金融市场中的准入门槛放低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冲击是巨大的,因为民营资本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是国有商业银行难以具备的。而区域性的商业银行则利用其地方优势获得了较多的项目投资机会,这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不能兼得的优势之一。同时,外资银行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纷纷进入国内市场发展,随着不少限制条件的取消,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处在和外资银行平等竞争的境地。但是,外资银行在管理经验,高质量人才,大规模客户和高利润业务方面均比国有商业银行占有更多优势,这给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并且至今存在这样的差距。
(二)政策趋势上,国有金融企业改革正在啃“硬骨头”
全面深化改革的如火如荼开展,使得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金融企业不得不首当其冲。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率较好,工作体制稳定,成为社会向往的从业阶层。但是既然要深化改革,这些难啃的“硬骨头”必然要被攻克下来。除了开展已久并基本完成的股份制改革,目前的全球金融多变局势也要求国家和政府更多的进行金融调控;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乱象也要求对金融企业进行更多更严厉有效的监管。仅凭借以上这两点因素,就将为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这些都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调整带来非常大的压力。
(三)自身管理上,体制机制和经营问题突出
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有待进一步充实,以增强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信贷业务中,由于信用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不良信贷过多,这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整体收益和经营运转,使其发展难以持续下去。因此,信贷结构必须加以合理化调整。中间业务发展很不充分,导致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仅仅依靠存款、借贷等传统业务,十分单一化,盈利的能力也不能获得提高。管理架构不尽合理,经营体系单调刻板,运营缺乏灵活性使商业银行的产品种类、产品竞争力处在劣势水平。
上述风险挑战是国有商业银行最直接并且长期面临的,是其在经营战略的制定、调整、转换中必须注意解决的紧迫问题。
三、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制定调整的思路
(一)打破传统经营战略模式,推动产品结构和市场范围的转变
应当看到的一个现实是,今后利率市场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国家对利率的控制已经在逐渐放松。这样一来,在市场调控的环境下求得利润和生存,就必须改变与原来环境相符合的经营战略和模式。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产品结构和市场范围上。产品结构应当多元并且丰富起来,必须尤其注重中间业务的发展。在除去存款收入和借贷利息收入这两大基本业务收入之后,对于我国逐渐兴起的、西方国家普遍的商业银行第三方收入,诸如评估、核算、咨询等涵盖地产、保险、证券等多领域的中间业务,也应当大力发展。市场范围的转变应该投向国际市场,这是建立在立足国内基础之上的一种战略拓展。因为在国外市场上的业务发展与国内利率没有之间关联,而且国外市场是一块很大的新发展空间。
(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推动风险抵御和金融创新能力的提升
规避风险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收益的表现,通过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自我管理水平,优化公司结构,目的就在于抵御风险。这里的风险不仅是指信用上的,更是在商业银行实际操作和运营中的过程风险。金融创新既是管理水平的表现,也是抵御风险的途径,可谓一举两得。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战略中一定要将金融创新放在关键地位,这是与外资银行进行竞争的一个有力武器。既可以在金融技术上开展创新,也可以在金融模式(研发、营销等环节)上进行创新。
(三)重视互联网金融的新发展
互联网终究还是不可抵抗地随着时展进军了金融领域,其双刃性对金融行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更新经营战略的思维,敏锐捕捉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趋势,开展线上的银行业务。这样就要求在部门架构和职责分布上作出调整,反过来也是对管理水平的促进。
在金融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无疑是我国银行业改革的主体,我国国有银行曾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不容置疑,但是现如今其本身体制已严重束缚了自身发展。加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不仅有利于其本身经营效益的增长,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本文从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入手,在深入研究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体制问题的基础上引出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今后的改革发展与未来展望。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体制
中国现有的机制体制决定了短时间内我国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力军,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先行者。然而,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加、经济效益下滑、风险规模增加。因此,加紧实施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改善银行金融管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和中国金融全球化、国际化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20多年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然取得了不小的收获,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遇到了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体制问题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现状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和金融全球化、信息化、自由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随即受到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生存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银行业开始调整其发展战略和组织结构,业务范围扩展到证券、基金、信托、投资及资产管理等,至此,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具有传统的信用中介功能、融资功能,还具备资产管理、信托投资、保险、经纪和投资银行等功能。伴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意识,风险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皆不可同日而语。但与国外银行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规模上看,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和业务规模上都位居世界银行前列,但没有达成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优势。在风险性方面,从资本充足率上看,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低,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资产占比大,从不良资产比率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比国外高。在效率性指标方面,从人均利润率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明显不占有优势,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国银行冗员严重,人员结构有待优化。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产权不明晰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具体来说一是产权结构单一,单一的公有制国有独资企业的安排,导致了政府所有权的不明晰,以致企业缺乏所有权的约束;二是政企不分,目前四大银行仍存在着企业和国家机关的双重性质,作为企业由于单一产权体制致使约束的软化,以致存在着以公谋私的现象,作为企业,银行内部职工的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银行利润最大化的根本目的得不到最大限度的释放。2.经营结构和治理能力上的缺陷国有银行的发展历史决定了其不可避免存在计划经济的烙印,官商一体的长期性制约了其市场意识,导致其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竞争意识淡薄,创新思维滞后。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其长期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体制陈旧、机构臃肿、人员冗杂的种种不良现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与治理能力已严重限制了其发展壮大。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策略
(一)重组国有商业银行,实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均衡发展70年代末期以来,我们打破了银行业“大一统”传统模式,实现了银行组织体系多元化。目前,我国基本上建立起了以国有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国有商业银行共存的多元化金融体系,这一金融体系无疑不仅加强了银行业竞争力,也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然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仍是具有寡头垄断性质的,其特点是行业过度集中,少数银行规模过大,更多的银行规模过小;依托国内市场的银行过多,依托国外市场的银行过少,以致损害了竞争的公平性。中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决定了未来一个较长时间内国有银行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其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决定了国有银行改革力度要大,其一解决其产权主体缺位的问题,建立起规范,有力的产权制度;其二是并撤分支机构,精简人员。而股份制国有商业银行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扶持与支持,在利率政策和税收优惠的基础上扶持其发展壮大;科学界定股份制银行与国有银行的平等竞争关系,避免政策歧视。
(二)加速电子银行建设,加快电子金融产品创新步伐数字化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电子网络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信息获取方式;对银行业来讲,在信息化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的时候,银行业改革也迫在眉睫。全球国有商业银行在当前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业已形成经营方式网络化,机构网点虚拟化等趋势。在网络金融格局的影响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快银行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以适应现代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要求,根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电子化发展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依据自上而下的技术开发模式,全行全方位的协调配合,面向市场,面向管理,共同致力于金融电子化建设;二是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规划,建设以电子网络为平台,集业务处理,客户服务,客户维护为一体的电子信息化系统;三是加大科技投入,通过电子化网络的建设,引导整个银行业业务服务流程,经营管理模式和功能的创新再造。
(三)落实风险责任制,提高员工创新能力与动力如今是知识经济与互联网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的年代,当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应牢记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其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国有商业银行需实施行长责任制,将其任免、升迁、提拔与其在任的绩效相挂钩;在中层领导干部之间鼓励能者上、庸者下,增强其责任心促使其努力工作;实行员工绩效工资制和末位淘汰制,鼓励公平竞争的同时,奖勤罚懒,提高员工工作动力和创新能力。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展望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依然存在着经营机制不健全,资本充足率低的现象,其改革在相应的政策和法律的相辅相成的,我们应继续对国有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因地制宜的走市场化道路,改制成有独立法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形成真正意义的市场化主体,在把握银行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完善提升其各项职能,推动改革的创新发展,并应积极迎合历史潮流完善互联网金融服务,相信国有商业银行依然是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主力军。
【参考文献】
[1]郭建伟,孟奕岑.中国金融稳定的实现:金融伦理道德的实验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
[2]董晓健.依靠改革创新激活发展活力[J].当代江西,2015.(11).
[3]高灼琴,杨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01).
1利率市场化下河南省民营银行的发展劣势
1.1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相比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河南省民营银行所受到的扶持明显不足,资金实力远远比不上那些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一般都有资金实力非常雄厚的集团企业资金做后盾支持,但民营银行却并没有这种优势,其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民间,与集团企业相比资金数量非常有限,这非常不利于民营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影响与变化[1]。
1.2市场经验不足河南省民营银行起步较晚,发展历程较短,期间还并没有积累到足够的市场经验,其市场经营模式还远远不必国有商业银行成熟,而利率市场化下的金融市场又是瞬息万变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经验、经营模式又不够成熟的话,就非常容易出现各种危机,这也不利于民营银行发展。
1.3内部管理不完善对于任何一个金融机构而言,完善的内部管理,对于其发展来说都意义重大,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一套完善、成熟的内部管理机制,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有效抵御风险发生,确保自身在市场中的稳定与安全。目前,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都已经具备了非常完善与成熟的内部管理机制,但这确实河南省民营银行所欠缺的,这同样是由于市场实践与经营实践不足所造成的,其内部管理机制还略显稚嫩,无法有效抵御风险发生[2]。
2利率市场化下河南省民营银行的发展优势
2.1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虽然民营银行的资金不必国有商业银行雄厚,但是其资金的来源却更加的灵活、更加的多元。民营银行资金来源的灵活多元脱离了国有银行资金进入时的条条框框和国资经营的负面影响,极大程度上减少了资金进入民营银行的成本和时间,提高了民营银行总体运营效率。就这一点来说,是非常有利于河南省民营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下的发展的。
2.2运作效率更高我国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虽然各方面的制度、机制都非常健全,但是其运作却显得较为复杂,过于臃肿的体系结构降低了其自身的运作效率。而河南省民营银行却正好与之相反,民营银行的体系结构更加的精巧,其内部的制度、机制相比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更加的精简,这其实就有效提高了其自身的运作效率,非常有利于其应对快速变化的利率市场。
2.3与小微企业的互惠合作我国的小微企业数量非常多,河南地区也不例外,但众所周知融资贷款是阻碍小微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各方面的运营制度约束,无法向小微企业提供有效的融资贷款服务。而河南省民营银行在这方面的约束就非常少,它能够与当地的小微企业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小微企业提供及时、快速的融资服务,实现双方共同发展、互惠互利。这不仅有利于河南省民营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下的发展,也有利于河南省当地市场的整体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4内部管理机制灵活河南省民营银行为产权制,其优势是决策链非常清晰,内部管理机制灵活,在利率市场化下,这完全可以被看作是河南省民营银行的一大优势。而且,河南省民营银行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运营特征和运营需求,构建一套完全适合自身的高效管理机制,打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机制、管理规律,这非常有利于河南省民营银行吸引思想理念更加先进的金融人才,对于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影响来说意义重大。
3河南省民营银行的发展策略探讨
3.1满足市场各方需求利率市场化对整个金融行业带来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于银行业而言,这种影响更为明显。在我国,民营银行就相当于是市场的“初生儿”,其发展需要尽可能考虑到市场中的各方需求,这样才能快速占领市场,真正获得可以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民营银行的出现,给我国的银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对于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来说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因为民营银行对我国此前相对单一的金融结构体系起到了补充作用,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行业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可以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化,有利于形成健康、良性的金融市场竞争机制。但从微观的角度来讲,民营银行自身要生存、要发展,还是要尽可能追求利润最大化,否则的话民营银行在市场中的地位就将是岌岌可危的,所以民营银行必须要尽可能满足市场各方需求,这样才有可能追求到自己所需的利润[3]。首先,民营银行应当抓住小微企业这一主要的客户源,因为从市场量级来讲,民营银行应当有能力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融资服务,而且目前河南省小微企业的数量较多,民营银行可以借此发展许多小微企业客户,拓展自身的客户数量。截至2013年9月底,河南全省共有小微企业单位数大约249万户,占全省企业总数比例超过98%,贡献了全省约53%的GDP、60%以上的出口、70%以上的科技创新、80%以上的新增就业。近年来,河南省小微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在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增加财税收入、促进市场繁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发展小微企业客户的过程当当中,民营银行必须要处理好与小微企业之间的关系,争取能够形成一种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的合作局面,尤其要抓住那些被国有商业银行所“抛弃”的小微企业,为他们提供发展所需求的资金保障。其次,民营银行还需要抓住普通的市场客户,这也是民营银行应当主要发展的客户群体。在国有商业银行强大的资金支持以及良好的市场信誉背景下,很多的普通市场客户都选择了国有商业银行,在这样的情况下,河南省民营银行应当如何发展这些普通的市场客户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走与国有商业银行异质化的路线,因为目前各个国有商业银行在产品和服务上都基本趋同,没有什么特点,同质化的现象严重,没有给普通的市场用户更多的选择空间。河南省民营银行应当尽可能避免在产品的种类和服务上与国有商业银行趋同,否则就难以与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竞争。河南省民营银行应当基于对市场的广泛调查,加强对产品与服务的开发,尽可能贴近普通市场的客户需求,体现出自身的经营特色,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获得与国有商业银行竞争的机会。
3.2扩大资本补充方式从整体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营银行在主流商业银行体系中仅占5%。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来看,大型国有银行与政府控股商业银行占商业银行资产总规模的95%,民营银行仅占商业银行资产总规模的5%,其中“工农中建交”占商业银行资产总规模的60%以上,过低的资产规模非常不利于民营银行发展。利率市场化下,金融市场的变化非常快速,民营银行要想积极、安全的应对市场变化,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就必须要扩大资本补充方式,增加自身应对市场变化的有效筹码。河南省民营银行应当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这是民营银行充实核心资本的关键途径。除此之外还应当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上市融资,以自身的扩大资本补充方式,这可以帮助民营银行有效增强自身资本。其他的次级债、混合债以及提留盈余公积也可以成为民营银行的资本补充方式。
3.3完善风险控制机制要想有效抵御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外部市场风险,河南省民营银行还应当完善自身的风险防控机制,以及时、准确地识别风险,积极地应对和防范风险,使自身受市场风险的影响降到最低。首先,河南省民营银行应当向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相关做法的借鉴,从中吸取一些对自身风险控制有益的经验,这对于民营银行自身的风险控制体系建设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意义。因为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程长,相关的做法成熟、经验丰富,可以为民营银行提供宝贵、有效的参考,也值得民营银行学习。其次,河南省民营银行还应当根据自身的组织结构特点、业务运营特点等,来构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机制,提高自身风险控制措施的操作性,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防范与抵御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外部市场风险。
3.4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现代的银行业务早就跳出了存贷款业务的限制,业务发展非常的多元化,但从目前河南省民营银行的业务发展情况来看,主要还是以传统的存贷款为主,其他的中间业务数量种类少,收入也较低,这是河南省民营银行应当尽快改变的现状。据统计2011全国94家民营银行共发售银行理财产品20270款,2012年则上升为28239款,较2011年上涨39.31%,而发行规模更是达到24.71万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45.44%,这说明民营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空间非常大。所以,河南省民营银行应当加强对中间业务的开发与创新,丰富自身的中间业务种类,尤其要走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相异质化的路线,通过对市场的调查与分析,来了解市场的需求情况,并利用自身决策链短、市场活动灵活的优势特点,来快速开发中间业务,及时满足市场需求。但在中间业务的开发过程当中,必须要考虑到自身特点的体现,不能与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严重趋同,否则就会丧失自身的优势,尤其要专注于对微小企业的中间业务开发,除了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融资服务之外,还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财务顾问、金融理财、市场咨询、增资扩股等方面的服务,尽可能满足微小企业以及自身在发展过程当中的各种需求。
3.5谨慎对待快速扩张发展初期,民营银行的市场扩张速度可能非常快,关于这一点民营银行必须要谨慎对待,否则的话民营银行就可能会不堪运营负荷,出现多种问题。民营银行必须要有节制、有控制地发展,适度地扩张自身的市场规模,期间主要应当做好对客户的维护以及对风险的防控,不断适应利率市场化下的市场变化形式,以实现稳步、长远的发展。
4结语
一、内部融资能力差、附属资本比重小且结构不完整等。所以,国有商业银行需进一步建立操作风险的资本金准备;加快提高自身盈利能力,增强核心资本规模扩张的内生能力;积极运用债务资本工具,增加附属资本规模;努力降低不良贷款比率等。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资本构成
资本是商业银行开业、防范经营风险、树立良好形象和信誉的基础与必要条件,对银行的业务经营与拓展至关重要。因此,如何保证商业银行有充足的资本是各国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银行界、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按照银监会的界定,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这五家银行又被称为“大型银行”。截至2007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52.6万亿元,而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28万亿元,占比53%;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为49.6万亿元,而国有商业银行总负债达到26.4万亿元,占比53%;2007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4467.3亿元,而国有商业银行税后利润达到2466亿元,占比55%。可见,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业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资本金充足与否是我国银行业乃至整个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保证。所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重要问题。
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度包括“数量充足”与“结构合理”两个方面的内容。数量充足是指银行资本数量必须超过金融管理当局所规定的最低限度,这通过资本充足率的情况反映出来。同时,资本数量充足也包含了资本适度的涵义,即保持过多的资本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过高的资本量会带来高资本成本,降低银行的盈利性。资本构成的合理性是指核心资本中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以及附属资本中的一般准备、长期次级债务、优先股、可转换债券等在资本总额中占有合理的比重。合理的资本构成可以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本文则从以上两方面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对策。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现状分析
(一)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现状
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BaselI)仅从信用风险的角度来衡量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1996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了《测定市场风险的巴塞尔补充协议》,将市场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围;2004年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II)则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个角度来衡量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
根据银监会2004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国现在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集中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两大风险,但是忽略了操作风险。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为: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其中规定,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
1998-2008年的十年里,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以下措施和改革,资本规模迅速扩张,资本充足情况有了极大改善。
首先,自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发行特别国债、剥离不良资产、降低税率等一系列措施,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明显充实和提高。这些措施包括:1998年,国家财政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1999年,将1.4万亿不良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信达、华融、长城、东方);2001年,降低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税,由原来的8%调到5%,增加其资本金的自我积累能力;2004年,向东方、信达剥离中行、建行1993亿元损失类贷款;2005年,向华融剥离工商银行2460亿元损失类贷款;2007年3月通过了新《企业所得税法》,将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国有商业银行的所得税税率由原来的33%降至25%。
其次,自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WTO以来,政府按照“财务重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这三个步骤大力推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在第一步的财务重组中,通过政府注资充实了资本金。2004年1月,国家以汇金公司名义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2004年6月,国家以汇金公司名义向交通银行注资30亿元人民币;2005年4月,国家以汇金公司名义动用1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工商银行。
在第二个步骤中,国有银行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增加了资本规模。2004年8月,交通银行引入汇丰银行作为境外战略投资者,后者以1.86元人民币的价格购入19.9%的交行股权。2005年6月至7月,中国建设银行先后与美洲银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签订战略合作与投资协议,他们分别出资25亿美元和14.66亿美元,分别获得建行9.1%和5.1%的股权。2005年8月至10月,中国银行先后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RBS、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瑞士银行UBS、亚洲开发银行签订战略合作与投资协议,他们分别出资31亿美元、31亿美元、10亿美元和7500万美元,分别获得中行10%、10%、1.55%和0.24%的股权。2006年1月,工行选定高盛集团、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作为境外战略投资者,三公司出资37.8亿美元购买约10%的股份。
在第三步的公开上市中,国有银行的资本规模又大幅增加。2005年6月23日,交通银行率先在香港上市,全球IPO融资21.59亿美元;2005年10月27日,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全球IPO融资92.28亿美元;2006年6月,中国银行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先后上市,全球筹资112亿美元;2006年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步上市,全球筹资约191亿美元;2007年5月交通银行回归A股市场,融资252亿元人民币;2007年9月,建设银行回归A股市场,融资579.19亿元人民币。
从表1的数据来看,2005年以来,除农业银行外,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我国银监会的标准要求。但是要注意到这些比率的计算并没有将操作风险考虑进去,所以还不能确定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达到了2004年新巴塞尔协议的标准要求。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现状
2004年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做了如下规定:第一,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少数股权。第二,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长期次级债务。2007年7月,银监会对2004年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其中关于资本构成方面,附属资本中增加了“混合资本债券”这一项。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规模的快速膨胀,其资本结构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格局(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有以下特点及问题:首先,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主要由核心资本构成,而核心资本中又以实收资本为主,资本构成较为单一。其次,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和经营效益的改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以及未分配利润的份额在逐步上升,但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比重仍然较小,说明国有银行的内部融资能力较差。第三,自2003年银监会允许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定期债务以来,工、中、建、交四行累计发行次级长期债务1720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水平。但总体来看,附属资本比重仍然较小且结构不完整。
改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状况的建议
(一)国有商业银行应落实银监会关于操作风险的监管要求与技术规范
如前所述,我国银监会2004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并没有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围,这与2004年的新巴塞尔协议有一定差距,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实施新资本协议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2007年2月银监会公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实施新资本协议是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但由于我国作为新兴市场,许多条件不够完善,如缺乏专业人才、缺乏信用数据、信息技术亟待提高等,所以短期内中国银行业尚不具备“全面”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条件,只能坚持分类实施的原则。银监会将商业银行分为两大类,实施不同的资本监管制度。一是新资本协议银行,即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含香港、澳门等)设有业务活跃的经营性机构、国际业务占相当比重的大型商业银行应实施新资本协议。二是其他商业银行,这些银行可自愿申请实施新资本协议,若不愿意将继续执行现行资本监管规定。显然,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大型银行属于“新资本协议银行”之列。
为推动新资本协议的实施,银监会于2008年9月制定了第一批新资本协议实施监管指引(共5个),其中就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指引》。该指引明确指出商业银行应将操作风险管理作为主要风险管理职能纳入全行风险管理体系,在计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时银行可选择下列方法之一:标准法、替代标准法、高级计量法。
所以今后,国有商业银行要逐步落实银监会关于操作风险的监管要求与技术规范,使其资本充足性的测定符合2004年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以便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二)加快提高自身盈利能力并增强核心资本规模扩张的内生能力
补充核心资本金的方式一般有:政府注资、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市融资和利润留存等。在以上方式中,政府注资是充实银行资本金最直接、最迅速的一种方式,但政府注资只能解一时之困,难以成为资本金“持续”补充的主要途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融资补充资本金的效果较好,但这两个方式会显著地稀释股权,摊薄每股收益,且准备时间较长,至少要一年以上的时间。而用留存收益补充资本金不仅可以增加股东权益,而且成本是最低廉的。在所有补充资本金的方案中,依靠银行提高盈利能力,增加利润转增资本,是提高核心资本最根本、最持久的途径。国外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一般都注重资本的自我积累能力,留存收益通常在资本来源中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政府注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等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核心资本规模,但通过利润留存、转增资本金的数量较少。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应尽快提高自身资本积累的数量。
通过利润留存转增资本金必须以商业银行较强的盈利能力为前提。近几年,除农业银行以外,工、中、建、交四家银行的经营绩效持续改善,盈利能力在逐年增强。到2007年末,这四家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已基本达到了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见表3)。
但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长期以来以净利息收入为主,盈利水平的提重依赖利息收入。如:工商银行2007年的净利息收入为2244.6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7.7%,非利息收入只占营业收入的13.3%。中国银行2007年实现净利息收入1527.45亿元,利息收入占比为84.54%,非利息收入占比仅为15.46%。中国建设银行在2008年上半年,非利息收入在收入中只占14.86%;交通银行在2008年上半年,非利息收入在收入中只占12.31%。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国内银行间的竞争会加剧,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争夺客户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之一,这势必导致利差缩小,降低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银行的盈利水平。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快调整收入结构,积极推进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实现从利息收入占绝对优势转向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并重的盈利模式,以便顺利通过内生的资本积累计划,实现银行核心资本的战略扩张。
(三)积极运用债务资本工具并增加附属资本规模
如前所述,国有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规模在总资本中的比重较低,因此通过增加附属资本来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操作空间应该较大。
2003年以前国有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主要来源于一般准备,缺乏相应的可操作的债务工具。2003年以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2003年12月,银监会了《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允许商业银行申请发行次级定期债务;2005年12月,银监会又了《关于商业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补充附属资本有关问题的通知》,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这一系列债务工具的推出为商业银行开辟了补充附属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新渠道。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已发行了一定数量的长期次级债务,但混合资本债券的发行还没有进行。
今后国有商业银行还可以考虑发行可转换债。与长期次级债务相比,虽然可转债发行要求比较严格,转股后会稀释原有股东权益,但对可转债占资本的比例没有限制,对可转债计入资本也不像次级债按照剩余期限进行打折,所以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增加附属资本规模的空间应该较大。
(四)提高资产质量并降低不良贷款比率
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不仅使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增大,而且作为资本扣减项的呆账贷款更是侵蚀了银行资本的基础,使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变得很困难。所以国有商业银行要保持目前良好的资本状况,必须狠抓不良贷款的控制和加快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
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07年底,工行、中行、建行、交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74%、3.12%、2.60%、2.05%。这些数据低于2007年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平均6.2%的水平,但仍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2.1%的水平和外资银行平均0.5%的水平。另外,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2006年为23.43%,2007年为23.50%。
所以,国有商业银行仍需进一步强化资本约束观念,控制资产规模的增长,实现资产多元化,努力发掘风险权重较低、收益相对稳定的业务,进一步降低不良贷款比例。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资本充足率 资本构成
资本是商业银行开业、防范经营风险、树立良好形象和信誉的基础与必要条件,对银行的业务经营与拓展至关重要。因此,如何保证商业银行有充足的资本是各国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银行界、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按照银监会的界定,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这五家银行又被称为“大型银行”。 截至2007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52.6万亿元,而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28万亿元,占比53%;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为49.6万亿元,而国有商业银行总负债达到26.4万亿元,占比53%;2007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4467.3亿元,而国有商业银行税后利润达到2466亿元,占比55%。可见,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业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资本金充足与否是我国银行业乃至整个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保证。所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重要问题。
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度包括“数量充足”与“结构合理”两个方面的内容。数量充足是指银行资本数量必须超过金融管理当局所规定的最低限度,这通过资本充足率的情况反映出来。同时,资本数量充足也包含了资本适度的涵义,即保持过多的资本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过高的资本量会带来高资本成本,降低银行的盈利性。资本构成的合理性是指核心资本中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以及附属资本中的一般准备、长期次级债务、优先股、可转换债券等在资本总额中占有合理的比重。合理的资本构成可以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本文则从以上两方面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对策。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现状分析
(一)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现状
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Basel I)仅从信用风险的角度来衡量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1996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了《测定市场风险的巴塞尔补充协议》,将市场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围;2004年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 II)则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个角度来衡量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
根据银监会2004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国现在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集中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两大风险,但是忽略了操作风险。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为: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其中规定,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
1998-2008年的十年里,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以下措施和改革,资本规模迅速扩张,资本充足情况有了极大改善。
首先,自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发行特别国债、剥离不良资产、降低税率等一系列措施,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明显充实和提高。这些措施包括:1998年,国家财政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1999年,将1.4万亿不良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信达、华融、长城、东方);2001年,降低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税,由原来的8%调到5%,增加其资本金的自我积累能力;2004年,向东方、信达剥离中行、建行1993亿元损失类贷款;2005年,向华融剥离工商银行2460亿元损失类贷款;2007年3月通过了新《企业所得税法》,将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国有商业银行的所得税税率由原来的33%降至25%。
其次,自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WTO以来,政府按照“财务重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这三个步骤大力推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在第一步的财务重组中,通过政府注资充实了资本金。2004年1月,国家以汇金公司名义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2004年6月,国家以汇金公司名义向交通银行注资30亿元人民币;2005年4月,国家以汇金公司名义动用1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工商银行。
在第二个步骤中,国有银行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增加了资本规模。2004年8月,交通银行引入汇丰银行作为境外战略投资者,后者以1.86元人民币的价格购入19.9%的交行股权。2005年6月至7月,中国建设银行先后与美洲银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签订战略合作与投资协议,他们分别出资25亿美元和14.66亿美元,分别获得建行9.1%和5.1%的股权。2005年8月至10月,中国银行先后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RBS、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瑞士银行UBS、亚洲开发银行签订战略合作与投资协议,他们分别出资31亿美元、31亿美元、10亿美元和7500万美元,分别获得中行10%、10%、1.55%和0.24%的股权。2006年1月,工行选定高盛集团、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作为境外战略投资者,三公司出资37.8亿美元购买约10%的股份。
在第三步的公开上市中,国有银行的资本规模又大幅增加。2005年6月23日,交通银行率先在香港上市,全球IPO融资21.59亿美元;2005年10月27日,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全球IPO融资92.28亿美元;2006年6月,中国银行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先后上市,全球筹资112亿美元;2006年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步上市,全球筹资约191亿美元;2007年5月交通银行回归A股市场,融资252亿元人民币;2007年9月,建设银行回归A股市场,融资579.19亿元人民币。
从表1的数据来看,2005年以来,除农业银行外,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我国银监会的标准要求。但是要注意到这些比率的计算并没有将操作风险考虑进去,所以还不能确定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达到了2004年新巴塞尔协议的标准要求。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现状
2004年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做了如下规定:第一,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少数股权。第二,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长期次级债务。2007年7月,银监会对2004年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其中关于资本构成方面,附属资本中增加了“混合资本债券”这一项。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规模的快速膨胀,其资本结构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格局(见表2)。 转贴于
由表2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有以下特点及问题:首先,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主要由核心资本构成,而核心资本中又以实收资本为主,资本构成较为单一。其次,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和经营效益的改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以及未分配利润的份额在逐步上升,但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比重仍然较小,说明国有银行的内部融资能力较差。第三,自2003年银监会允许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定期债务以来,工、中、建、交四行累计发行次级长期债务1720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水平。但总体来看,附属资本比重仍然较小且结构不完整。
改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状况的建议
(一)国有商业银行应落实银监会关于操作风险的监管要求与技术规范
如前所述,我国银监会2004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并没有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围,这与2004年的新巴塞尔协议有一定差距,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实施新资本协议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2007年2月银监会公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实施新资本协议是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但由于我国作为新兴市场,许多条件不够完善,如缺乏专业人才、缺乏信用数据、信息技术亟待提高等,所以短期内中国银行业尚不具备“全面”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条件,只能坚持分类实施的原则。银监会将商业银行分为两大类,实施不同的资本监管制度。一是新资本协议银行,即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含香港、澳门等)设有业务活跃的经营性机构、国际业务占相当比重的大型商业银行应实施新资本协议。二是其他商业银行,这些银行可自愿申请实施新资本协议,若不愿意将继续执行现行资本监管规定。显然,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大型银行属于“新资本协议银行”之列。
为推动新资本协议的实施,银监会于2008年9月制定了第一批新资本协议实施监管指引(共5个),其中就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指引》。该指引明确指出商业银行应将操作风险管理作为主要风险管理职能纳入全行风险管理体系,在计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时银行可选择下列方法之一:标准法、替代标准法、高级计量法。
所以今后,国有商业银行要逐步落实银监会关于操作风险的监管要求与技术规范,使其资本充足性的测定符合2004年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以便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二)加快提高自身盈利能力并增强核心资本规模扩张的内生能力
补充核心资本金的方式一般有:政府注资、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市融资和利润留存等。在以上方式中,政府注资是充实银行资本金最直接、最迅速的一种方式,但政府注资只能解一时之困,难以成为资本金“持续”补充的主要途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融资补充资本金的效果较好,但这两个方式会显著地稀释股权,摊薄每股收益,且准备时间较长,至少要一年以上的时间。而用留存收益补充资本金不仅可以增加股东权益,而且成本是最低廉的。在所有补充资本金的方案中,依靠银行提高盈利能力,增加利润转增资本,是提高核心资本最根本、最持久的途径。国外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一般都注重资本的自我积累能力,留存收益通常在资本来源中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政府注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等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核心资本规模,但通过利润留存、转增资本金的数量较少。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应尽快提高自身资本积累的数量。
通过利润留存转增资本金必须以商业银行较强的盈利能力为前提。近几年,除农业银行以外,工、中、建、交四家银行的经营绩效持续改善,盈利能力在逐年增强。到2007年末,这四家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已基本达到了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见表3)。
但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长期以来以净利息收入为主,盈利水平的提重依赖利息收入。如:工商银行2007年的净利息收入为2244.6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7.7%,非利息收入只占营业收入的13.3%。中国银行2007年实现净利息收入 1527.45 亿元,利息收入占比为84.54%,非利息收入占比仅为15.46%。中国建设银行在2008年上半年,非利息收入在收入中只占14.86%;交通银行在2008年上半年,非利息收入在收入中只占12.31%。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国内银行间的竞争会加剧,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争夺客户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之一,这势必导致利差缩小,降低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银行的盈利水平。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快调整收入结构,积极推进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实现从利息收入占绝对优势转向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并重的盈利模式,以便顺利通过内生的资本积累计划,实现银行核心资本的战略扩张。
(三)积极运用债务资本工具并增加附属资本规模
如前所述,国有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规模在总资本中的比重较低,因此通过增加附属资本来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操作空间应该较大。
2003年以前国有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主要来源于一般准备,缺乏相应的可操作的债务工具。2003年以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2003年12月,银监会了《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允许商业银行申请发行次级定期债务;2005年12月,银监会又了《关于商业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补充附属资本有关问题的通知》,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这一系列债务工具的推出为商业银行开辟了补充附属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新渠道。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已发行了一定数量的长期次级债务,但混合资本债券的发行还没有进行。
今后国有商业银行还可以考虑发行可转换债。与长期次级债务相比,虽然可转债发行要求比较严格,转股后会稀释原有股东权益,但对可转债占资本的比例没有限制,对可转债计入资本也不像次级债按照剩余期限进行打折,所以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增加附属资本规模的空间应该较大。
(四)提高资产质量并降低不良贷款比率
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不仅使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增大,而且作为资本扣减项的呆账贷款更是侵蚀了银行资本的基础,使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变得很困难。所以国有商业银行要保持目前良好的资本状况,必须狠抓不良贷款的控制和加快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
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07年底,工行、中行、建行、交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74% 、3.12%、2.60%、2.05%。这些数据低于2007年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平均6.2%的水平,但仍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2.1%的水平和外资银行平均0.5%的水平。另外,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2006年为23.43%,2007年为23.50%。
所以,国有商业银行仍需进一步强化资本约束观念,控制资产规模的增长,实现资产多元化,努力发掘风险权重较低、收益相对稳定的业务,进一步降低不良贷款比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