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实证研究的特点范文

实证研究的特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实证研究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实证研究的特点

第1篇

【摘 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实证研究显示:“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更趋于多元、理性和务实,但同时存在功利性取向;在学习方面存在较多困扰,突出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方法不得当、效率不高三个方面;在处理人际矛盾的技巧上存在一定困扰;恋爱动机健康,性观念日趋开放;自我悦纳程度较高,性格乐观;社会公众应以发展的眼光和理念观察理解“90后”,从发展的角度引导“90后”。

【关键词】 西农;“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以后,“90后”群体以主体的方式步入大学校园,同时意味着高校教育者的思想理念、教育方式以及引导策略等将受到全面的挑战。当前对“90后”大学生的评价,褒贬不一,且总体贬多于褒,多为成人经验建构的结果,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90后”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的特征刚刚显露,值得研究的空白很多,因此,任何随意的标签、定义,都是武断而轻率地结论。

“90后”大学生与前几代青少年相比,是成长环境最优越的一代,他们出生、成长在信息时代,享受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形成了新一代大学生独特的精神形象、价值认同和生活方式,因此,评价“90后”的视角、立场也应有所改变,关注“90后”大学生发展,了解“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研究“90后”大学生引导策略,已成为各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当务之急。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于2010年10月-2013年12月开展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思想动态滚动调查”。调查以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所用问卷采用量表式测量方法,在内容设计上分四个维度,包括思想道德、学习、人际交往与恋爱、心理健康等。调查对象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级-2013级全体本科生,出生日期主要集中在1991年-1995年,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哲、史、医、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领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参与调查的学生共计20312人,占学生总数的92.3%,问卷有效率为96.2%。调查所得数据通过SPSS 20.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三、调查结果

1、“90后”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的价值观更趋于多元、理性和务实,但同时存在功利性取向;“知行脱节”现象较为普遍

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普遍关注政治,政治立场坚定;他们拥护党的领导,对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充满信心;道德观清晰,思想活跃;关注和参与社会事件热情高,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83.7%的学生 表示“会积极争取入党”,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观点,在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横向比较和同一年级的纵向对比中发现,持“支持或基本支持”的比例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

价值观方面的调查显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格是否高尚”、“能否干出一番事业”和“生活的舒适和安逸”四个方面成为大学生评判自身价值的最主要的取决因素;在入党动机方面,2010级以后,“追求理想和信念”的学生比例最高,其次是“增强就业竞争力或谋求仕途发展”。这些数据显示,“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更加理性和务实,同时也明显存在功利性取向。

“知行不一”现象客观存在,认知与实践的矛盾突出。例如,高达99.3%的学生认为“诚信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优秀品质”,而在“考试作弊的”态度中,却仅有65%左右的学生表示,自己对作弊现象“反感,从不作弊”,另有41.3%的学生“为了达到一些目的,会动摇讲诚信的信念”。

2、“90后”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较多困扰,突出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得当”和“学习效率不高”三大方面

连续四年的数据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面临的最大困扰均为学习困扰,这种现象,在大一期间尤为突出。例如,37.3%的学生的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64.4%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后,自己在学习上“有点懈怠”或 “很懈怠”(以2013级学生为例),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加强;又如,大一期间认为自己“学习方法得当”的学生比例为46.7%,大二期间下降至40.5%,大三期间为69.2%,直到大四毕业,仍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大学期间“未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以2010级学生为例);更有69.8%的大学生认为“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全校平均)。

3、“90后“大学生对人际关系有清晰的认识,但在处理人际矛盾的技巧上存在一定困扰;恋爱动机健康,能以积极、正向的态度面对恋爱;性观念日趋开放,但缺乏必要的性保健知识

数据显示,99.5%的学生认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择友的角度呈现多元化,最注重朋友的内在素质和涵养,四个年级的学生择友最看重的三个方面为“道德品质”、“性格”和“处事作风”; 60.8%的新生“能换位思考,主动找对方化解矛盾”;34.7%的新生会“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待产生的问题”,但同时只有47%的学生表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好”,72.6%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60.5%的学生喜欢一个人的原因为“被对方的某些优点所吸引”,选择男女朋友最看重的依次是人品、性格、能力、兴趣爱好等内在素质;在大一时期即有过恋爱经历的学生比例为42.9%,而大四学生比例则上升到66.1%;明确反对“婚前同居”的学生比例逐年下降,而了解相关的性保健如“怀孕”、“避孕”等知识的学生比例不足一半。

4、“90后”大学生有积极的心理感受和较高的自我满意度;同学朋友等同龄人是“90后”最信任和影响最大的群体;面对心理困扰会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式;大一期间适应不良的现象普遍存在

90.6%的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有信心应对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91.2%的学生对自己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65.9%的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是其“大学同学或朋友”,遭遇各类困扰时求助的首选对象是同龄人,其比例为远高于“辅导员、班主任”、“父母等家庭成员”和“任课教师”等;94.3%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是一种积极的解决心理困扰的办法,在大学期间,约有10.8%的学生有过心理咨询的经历,1.1%的学生有过3次及以上的咨询,另有5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在大学期间“大幅提升”;44.6%的学生认为“有所提升”;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未能及时树立大学新目标,“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是大一新生普遍面临的问题,大一学生最希望得到师长的支持和指导。

四、结论与讨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思想行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学习、人际、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均显示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尽管他们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不成熟之处,但并不能改变其核心特征:“90后”大学生,属于健康成长、积极发展的一代青少年。

1、“90后”大学生认同主流价值,但价值观更加多元,思想更为自由

针对网络和媒体宣扬的少数“90后”大学生争议性事件,社会主流文化对“90后”大学生的批评和质疑从未间断,研究结果证实: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具有国家意识,认同社会主流价值。“90后”大学生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一代人,他们的成长历程与中国崛起的过程相互交叠,对国家有较强的认同感;同时,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平台,他们享受了比中国以往任何一代人都要丰富的物质、精神文化,从而形成了更加多元和矛盾的价值认同和生活方式,展现出个性独立、崇尚自我的精神形象,而这些,与社会公众对“90后”的角色期望出现了差异,导致一些社会公众对“90后”大学生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2、“90后”大学生观念更开放,个性更独立,行为更自主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90后”大学生接受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更加广阔,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远远超过上几代人,调查显示,68.7%的大学生平时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为“上网”,传统的家庭和校园教育只是他们了解社会诸多方式中的一种,他们可以更加主动的猎取海量信息,并自由的进行甄别和判断,对各种问题有着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评判标准,认识和思考问题也越来越具有批判精神;同时,“90后”大学生的家长多为“60后”甚至“70后”,他们为子女营造了相对更加开明和自由的成长环境,在整体比较宽松的社会氛围里,造就了“90后”大学生更加独立的个性特点,更为自主的行为方式。

3、“90后”大学生自我悦纳程度较高,性格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

他们普遍对自我的满意度较高,拥有更积极的心理感受,这与他们所成长的环境是紧密相连的。“90后”大学生成长的大背景,是政治稳定,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形象和地位极大提升等诸多积极的社会环境,他们拥有更多更优质的教育机会,“90后”大学生拥有更为健康、稳定、快乐的成长条件,在物质和亲情上,他们都获得了较高的满足度和关注度,使得他们普遍幸福感较强,无论是对自身能力还是自我价值,均表现出较高的自信。

我们不能忽略“90后”大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无论是心理成长还是人格完善都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对于“90后”大学生呈现的各种问题,可以用“发展”这一概念充分解释,是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要发展就一定会有矛盾,有矛盾就必定会有问题,如调查中反映的“知行脱节”、“学业的困惑”、“适应不良”以及“人际和恋爱的困扰”,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观察和“90后”,用发展的理念去理解“90后”,从发展的角度来引导“90后”,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人生的关键时期;更应该放大到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解读“90后”,他们才是未来的引领者,“90后”大学生,也终将与“80后”、“70后”大学生一样,被大众所认可,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万美容,曾兰.“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8.

[2] 王丽君.“90后”大学生价值观状况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2.

[3] 潘红霞.“9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现状与应对举措[J].中国青年研究,2014.6.

第2篇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市内初中三个年级段,共288人参加个性问卷调查,年龄范围13~15岁。

(二)研究工具

EPQ的少年式,适用于7~15岁的少年儿童。E分量表测量内外向维度;N分量表测量情绪稳定性;P分量表测量社会适应性维度;L分量表测定被试做答的掩饰性。结合E、N分量表可以测得气质类型。

二、调查结果

EPQ测试以班为单位进行,并以班级为单位提供结果。测查班级中,初一(3)班在年级学习成绩、班级活动等的排名均处于中等水平,被确定为实验班。以下测试结果以初一(3)班为例。

(一)E分量表总体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20%的学生内向,安静、保守,倾向于做事前有计划,瞻前顾后,不凭一时冲动。42%的学生外向,爱交际,渴望兴奋的事,易冲动,回答问题迅速,随和、乐观,喜动不喜静。38%的学生兼具了内向和外向的一些特点,有时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文静,有时也比较活泼。

(二)N分量表总体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44%的学生情绪较为稳定,易平复情绪;56%的学生情绪不稳定,易焦虑、紧张,好抱不平,情绪不易平复。

(三)P分量表总体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38%的学生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人际适应良好;62%的学生倔强、孤独,不求实际,好挑衅。

(四)结合E、N量表的气质总体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中胆汁质42%,多血质38%,粘液质8%,抑郁质12%。

三、实施班级管理措施

(一)运用成长记录袋

根据学生性别、学习记录、个性特点、身体素质、爱好特长等建立和完善了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这便于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及时反思自己,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把握好学生的思想倾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帮助,真正将班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收到良好的效果。

完善并正确运用成长记录袋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因此,它必然地成为班级管理工作的中心。

(二)成立班级管理合作小组

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性别、学习记录、身体素质、爱好特长等,进行分组。大体遵从E量表(1内向、2外向、2兼内外向);P/N量表(2低分、3高分);气质分布(2胆汁质、2多血质、1个粘液质或抑郁质),再兼顾学生的性别、学习记录、身体素质、爱好特长等,将5人分成一组,从而让这些异质的小组成员在合作管理中相互激发,各展其长,彼此受益,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性格。

正如新课标中说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交流与合作不单是检验、纠正和完善自我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和倾听别人意见的重要渠道。

(三)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全员管理制度

以班级管理小组为基础,建立学习和管理公平竞争机制。实行小组内评定层次法,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这样,小组内的每个人都积极合作,为自己所属的小组赢得荣誉,从而使每一名学生在不同高度的起跑线上竞赛,都受到激励,在合作中找到了自信,不断完善自己。进行“人人爱集体,争做主人翁”活动,使每名学生树立参与意识、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自理、自立和自治能力,成为班集体的主人。

(四)班主任工作要求

1. 坚持对“好学生”和“后进生”一视同仁。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坚持对“好学生”和“后进生”应使用一个标准,尤其是奖惩方面。一般好学生易得偏爱,后进生易受偏见,所以班主任一定要处事公允,要一碗水端平,否则会助长好学生的坏习惯,压抑后进生的上进心。对好学生和后进生的错误和缺点一视同仁,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扭转班风。

2. 人人参与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班主任首先要尊重每个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要积极深入到学生中,与他们一起交谈、游戏、活动,成为学生的朋友。其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让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绝无局外之人,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如让学生自己设计班旗、班标、美化自己的班级,创设自己的评比台。发动全班同学献计献策,再结合老师的见解,取得共识,大家共同制定和执行。再次,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通过参赛,增强大家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

3. 充分调动和运用学生家庭的力量参与班级管理。学校的职能是毋庸置疑的,家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平时的生活基本是学校和家庭两部分的衔接。经常与家长联系,尤其是借助于电话这一快捷的通讯工具,可以及时交换学生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支持班级工作。充分调动和运用家庭的力量参与班级管理,可以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

四、取得的成效

(一)班级日常管理效能明显提升

在学校组织的班级日常管理评比中,班级考勤、早自习、广播操、仪表、环境卫生、文明休息、爱护公物、黑板报、课外活动等方面的综合排名明显提升,成为年级进步最显著班集体,连续两学期荣获校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

(二)学生对班集体满意度明显上升

由开始时的很满意84%,满意16%,到一学期后的很满意98%,满意2%,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个充满阳光、积极上进,同学关系融洽,每个学生都为能成为班级的一员而感到荣耀。家长们一致的反应是遇到了认真负责的好班主任。

五、适应学生个性特点的班集体建设需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结合班级实际,创造出自己的特色。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特点,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结合班级实际来进行。

(二)班级文化建设需要社会的榜样支持,学校的活动支持,家长的教育同步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三)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班级文化建设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应充分发挥教师群体文化的导向作用。

第3篇

关键词 目标管理 目标设置 高职院校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简称MBO)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在其著作《管理实践》中首次提出。其基本内涵是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励人们的动机,指导人的行为,使个人的需要、期望与目标挂钩,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目标管理最早应用在企业管理领域,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即已将其已引入教育领域。80年代我国一些高校管理者也开始尝试用目标管理思想指导管理实践,进入二十一世纪,目标管理理论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得以广泛应用。本研究就是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的设置特点进行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笔者在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287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包括男生44名,女生243名,在目标管理理论建构的基础上,编制出一份包括26个项目的关于大学生学习目标与职业目标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分为学习能动性、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三个部分。学习能动性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学习目标考察的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计划和学业预期目标;职业目标考察学生对毕业后近远期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以上三个要素的分析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目标设置特点以及影响学生目标设置的因素,从而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目标管理。

2高职学生目标设置特点分析

2.1学习能动性――学生学习能动性低

在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中,被调查学生中有46%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有15%的学生有过跷课的情况,而跷课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对课程没兴趣(51%)和早晨起不来(23%)。此外,57%的学生表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上课”,只有9%的学生表示主要通过“自学”获取知识。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依次为上课、和同学讨论、自学、主动找老师交流。在调查“在学习上你认为自己缺少什么”时,大多数互学生都认为自己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53%)、钻研精神(51%)以及意志力(48%)。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非常差,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意志力较为薄弱е滤们习惯于被动学习。另外,学生喜好的学习方式也反映出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不强。

2.2学习目标――有学习目标但目标模糊难以执行

在调查中,有学习目标的学生占90%以上,他们学习的目标主要表现为掌握专业知识、拿奖学金和不挂科,最想在大学中收获工作能力、专业素质和气质内涵,但经常做学习计划的学生只有10%。可见,大部分学生虽有学习目标但却目标模糊,这些学习目标因为不够明确具体,同时只有目标而没有有效的计划,往往难以实际操作,所谓的目标最终也只能流于表面。此外,大部分学生意志力不强,难以坚持也导致他们的目标很难达成。

2.3职业目标――大多数学生没有职业规划,职业目标不明确

在所有被调查的学生中,“有近期和远期目标且规划非常明确”的学生只占到11%,有49%的学生有“近期目标”,另有40%的学生“很茫然,不知如何努力”或“无所追求,随遇而安”。从近期目标来看,63%的学生表示大学毕业后将参加工作,至于参加什么类型的工作还不十分清楚,调查显示,这部分学生对工作的薪资要求较高,选择就业的地区主要为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综上所述,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职业目标,或者职业目标并不十分明确。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因此,帮助和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将是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2.4影响学生目标设置的因素分析

调查显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性别、专业以及年级对学生目标设置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年级差异对学生目标设置的影响最大。

从学习态度方面来看,一年级学生的跷课率不足10%,而二年级学生则达到了15%;“有理想,有抱负,抱着乐观的态度学习”在一年级学生中占33%,而二年级学生只有6%,可见,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态度也更为端正。

从学习目标方面来看,85%的大一新生表示他们的学习目标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拿奖学金,而这一指标在二年级学生中占69%,有31%的大二学生只满足于“60分万岁”甚至“考多少算多少”,这一比例比一年级新生高出16%,这从侧面反映出部分二年级学生学习上有所懈怠,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目标都有下降趋势。

从就业目标设置方面来看,60%的大一新生表示很茫然,而在大二学生中这一指标只有16%,;进一步调查“是否有大学规划与目标”时发现,“没有明确的大学规划和目标”的一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分别占到31%和7%。。由此可见,一年级学生在目标设置和规划方面更需要帮助和指导。

3本研究对高职学生教学管理的启示

3.1实行目标管理,指导学生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

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较为模糊,大多数学生没有职业规划,也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实(下转第46页)(上接第43页)行目标管理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而目标管理需要在学生自主设置目标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设置的目标既要满足集体目标的要求,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个人能力;既要避免目标设置过高而无法达到,也要避免目标设置过低太容易达成而缺乏挑战性。正所谓“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要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目标设置,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填写《个性调查表》、《家庭情况表》、《目标制定》等系列调查问卷,多方面了解所带班级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思想动态、家庭经济、教育背景等各方面信息,以更好地帮助和指导学生制定出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

3.2开展目标管理,要注意学生目标设置的年级差异

大一新生在学习态度、学习目标方面的指标都高于大二学生,这是由于大一学生本身的特点造成的,大一是学校的新生,他们刚刚入学,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这一时期他们在专业学习、学生工作、社团活动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非常高,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一有利时机,在新生入学阶段就要开展班级目标管理,重点对学生的目标设置和就业规划进行指导,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尽快转换角色,有目标有计划地学习和生活,减少他们的迷茫感。对于大二的学生,他们已经开始明确自己的任务,能够较好地为自己的人生定位,此时,需要注意目标管理的持续开展和目标管理结果的反馈与跟进,以防部分学生出现学习懈怠、积极性下降甚至混日子等懈怠现象。

3.3 建立目标考评制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其核心是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目标考评制度。目标完成后,要及时按照奖惩标准进行兑现,对实现目标的学生进行正激励,即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肯定、承认、赞扬、奖赏和表示信任;对没有达到目标的学生则实行负激励,即给予相应的惩罚或批评,同时,要了解他们没有完成目标的原因,若目标设置过高而导致无法达成则应指导学生及时做出调整。

4结语

目标管理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有全面的指导意义,学生的目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工作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推进与实行才能逐步完善,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研究和实践。

作者简介:由丽丹(1980-),女,江苏常州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服装营销与管理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靳媛,李娜.大学生目标设置特点及其对高等教育启示的探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6):60-61.

第4篇

【关键词】电视;节目;特征;职场;真人秀

从广义上讲,“只要涉及到人力资源题材(而不仅限于管理与开发)的节目就是职场类节目。从狭义上来讲,只有关注择业与创业的节目才是职场类节目”[1]。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真人秀《学徒》自亮相电视荧屏,便迅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一新颖的电视求职节目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参与和关注。随后,挪威、瑞典等国电视台也纷纷推出职场类节目。职场真人秀节目也很快在中国电视市场走红。2005年,东方卫视开播了中国第一个创业体验真人秀节目《创智赢家》,作为首个鼓励青年人自主创业,通过一系列商业实战呈现创业元素的直播真人秀节目,它以“我要秀自己,有什么不可以”为口号,最终选拔出优秀的创业人才,同时也展现了一批怀有创业梦想、商业才智以及在陌生团队的组建磨合中不断成熟的青年人群像。2006年3月,央视经济频道重金打造的类似于《学徒》的求职节目《赢在中国》亮相电视荧屏,提出“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的口号,并且提出全民参与,平民色彩浓厚,更是达到了12万报名的佳绩。[2]后来荧屏上陆续出现了宁夏卫视的《中国职场好榜样》、江苏卫视的《职来职往》和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等节目,更是将职场类节目推向。

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兴起背景

总的说,中国电视求职类节目的蔚然成风,与国民受教育程度等息息相关。

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及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初步实现。“全国有2541个县通过‘两级’验收,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取得长足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在校生达到3000余万人,高中阶段学龄人口毛入学率提高到42%左右。职业技术教育、承认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大力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熟练劳动者和实用技术人才。”[3]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正是由于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国民对于求职有了更高的期待。

高校扩招与就业竞争。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据教育部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截止到2009年中国各类高校总数达到2663所,同年高校毕业生达611万人,当年就业率约为68%。”[3]这么多的应届毕业生,再加上往届还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对就业市场形成巨大的压力。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大多缺乏实践能力,从而无法满足社会上各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相关人才;另一方面,大多数毕业生对面试技巧不熟悉,往往导致面试失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大学毕业生迫切需要一档既能为他们提供展示舞台,也能告诉他们面试技巧的节目。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农业社会不断向工业社会转变,而这一过程既是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的过程。“1999~2002年四年间,农村劳动力外出数量分别达到7072万、7800万、8961万和9430万人,四年间平均每年增加715万人。但目前在中国的4.8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只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3]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极其缺乏,职场类节目不仅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找工作的平台,同时也加强了他们对于职业技能的重视与培训。

市场经济建设与职业生涯规划。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然是最大的发展要务,而市场经济倡导按规则办事,同时推崇个人文化的最大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更多的人并不会为了就业而就业,他们会提出诸如“一生的规划”之类的长远要求。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中国的各个层次教育中,职业生涯设计方面的知识传授得很少。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和负担职业、职务职位的过程,它不仅包括职业活动,而且包括与职业有关的行为和态度等内容。而新兴的职场类节目教会人们如何根据自身情况制订相应的职业规划,当然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

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样态特征分析

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的样态特征各有不同,中国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也有自己独特的节目特色。

节目定位清晰明确。中国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就是以正在找工作或将要找工作的人作为目标受众,通过求职者的求职意向进行讨论与检验,并在互动的环节中全方位展现求职者的业务素养、语言表达等能力,同时也生动展示出企业的用人之道。该类节目的功能定位是旨在给年轻人找工作、能力培养和职业规划等方面提供引导与帮助。一般情况下,该类节目都将首播时间放在每周六21:00左右,因为这符合年轻人的收视习惯,有利于节目收视率的提升。此外,这类节目是以知名企业提供真实职业,每期都有固定数量的求职者上台参加应聘为栏目特色。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作为企业和人才之间的桥梁,能够为想找到更好职位的人提供机会、经验,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5篇

【关键词】缅甸 民歌艺术 曲式特征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缅甸地区成长出璀璨的民歌艺术,诞生了无数经典的民歌作品,然而长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由此形成了迥异于周边其他国家民歌艺术的曲式特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研究缅甸地区民歌艺术的曲式特征既是对当地民歌的一种深入解读;同时也是对缅甸文化的一个崭新认识。

一、音阶与音律特征研究

缅甸著名音乐家铎索妙恩志曾经谈到:“与其他国家相比,缅甸民歌音阶的mi和si要低于钢琴的固定音。缅甸音乐的基础是五声音阶,随后才产生七声音阶。”因此,要想演唱好缅甸民歌,一方面要调整好乐器的音阶和音律;另一方面深刻把握民歌的旋律特征。

首先,缅语虽然吸收了印语和藏语的因素,但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语音特征,由此也产生了不一样的音阶与音律,因此,具备一定的缅语基础,掌握精确的音律特征,是顺利地完成缅甸民歌识谱活动的先决条件。其次,受宗教文化的影响,缅甸人喜欢用自然声腔进行唱歌,音调十分柔和、雅致,因此,民间艺术家在创作民歌的时候,只需要安排好词的语韵,把握好音的轻重、长短、高低以及整体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便很容易创作出柔婉、动听的民歌。第三,缅甸民歌的旋律与歌词是同时创作的,因此,很多民歌作家兼具曲作家和词作家双重身份,虽然没有五线谱和简谱,但却能够按照缅语的音调特征巧妙地应用于歌曲之中。

二、调式特征研究

缅甸民歌极其丰富,习惯以“do”作为最稳定音来结束乐曲。在此情况下,大部分缅甸民歌都是以大调式、宫调式为主。部分歌曲虽然以“角”或者是“羽”音来开始演唱,尤其是和声与旋律之中都蕴含着小调式的风格特征,然而在旋律进行的过程中却逐渐走向大调式,从而使诸多民歌作品都是以最稳定音“do”来结束歌曲。在此过程中,缅甸民歌往往采用下行级进、上行级进或者是小跳的方式进入主音。

除此之外,在解读五线谱民歌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其音律特征,才能把握正确的音乐调式。部分歌曲貌似C调,然而仍然是以“do”稳定音来结束的,因此,实际上是属于宫调式的民歌作品。这是缅甸民歌最常见的调式特征,在部分地区还有流传着一些其他调式、调性的民歌,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节奏与节拍特征

缅甸民歌也有类似于西方一部、二部甚至是三部的曲式结构。吴季春先生在《缅甸民歌音乐的功能与作用》中,将缅甸民歌的节奏归结为三种,即指钹节拍、板钹节拍、钹板同击节拍等等。诸多学者普遍认为缅甸民歌是由偶数节拍组成,并且将弱拍放在强拍的前面,除了为调整节奏布局,而出现的少数前长后短的节奏之外,大部分缅甸民歌都是呈现出前短后长的节奏特点。

长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以及当地民俗习惯的熏陶,尤其是独特的乐器形制特征和审美追求,使缅甸民歌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固定,主要是以抑扬、重轻:将低音乐器巧龙巴鼓点融入2/4、4/4、2/2节拍之中,从而极大地强化了音乐的节奏感。除了缅族之外,克伦族、掸族、傈僳族在独特的生存环境、文化背景与审美观念中,也产生了迥异的民歌节奏。比如克伦族的芦笙舞曲包括2/4拍和3/4拍两种节奏,由此产生独特的民歌韵律特征。

四、旋律特征

同其他民族一样,缅甸民歌的旋律也是由声乐和器乐来进行表现的,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艺术家的创作特征和审美思想,同时也展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民歌音乐特则。

具体来说,缅甸民歌旋律的表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首先是上下行级进。这是缅甸民歌最常用的一种创作方式。有时出现在歌曲中的部分环节,有时则从头至尾都采用上下行级进手法。比如《瓦城的花朵》在整首歌曲中都采用了上下行级进。表演者手持槌棒,左右手交替敲击同一个音,向上级进,随后呈现出上下行级进的旋律效果,十分的悦耳、动听。其次是重复的创作方式。通过对缅甸民歌的分析可以发现,重复手法广泛应用于各种乐句和乐段之中,比如《小白鹭》使用的是变化重复;《泼水节的雨》仅仅在前乐段应用原样重复,从而营造出一股浓厚的情感氛围,随后才进入后乐段。第三是以一音为主的上下移动,往往出现在歌曲的中间部分或者是末端,比如《瑞敏甘》和《花圈》,旋律围绕着主音“do”反复地上下移动,在完成了情感表达之后,又回到了主音“do”。这带有佛教中念经的韵律,往往出现在思念或者是悲伤的歌曲作品中。第四是抛物线型的旋律特征,也即是忽而高亢激昂,忽而低落沉吟,由此来展现歌者不同的情感特征。比如《瑞蜜》的旋律便呈现出鲜明的抛物线式的特征。

总体来说,缅甸人对于民歌作品的审美要求十分严格,既要呈现出精确的旋律特征,富有韵味的节拍与节奏;同时也要拥有精辟的内容题材,由此才能获得人们的认可,从而进行广泛的流传。因此,缅甸民歌为我们研究缅甸文化、思想与审美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

【参考文献】

[1]朱海鹰. 试论缅甸音乐的结构[J]. 民族艺术研究,2004(4):21-24.

第6篇

关键词:中国文化;悲剧意识;人生无常;虚实相生;悲壮苍凉

悲剧,起源于希腊,是戏剧主要体裁之一。它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艺术与内容高度统一的艺术类型。同时,悲剧是一个美学范畴,它产生于古希腊美学中,是古希腊美学家对古希腊文学,特别是古希腊戏剧作品的理性考察中建立起来的。在中国渊深的古代文学艺术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悲剧”这一概念,亦没有古希腊那样繁荣的悲剧,以及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相媲美的悲剧理论,却有着和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相适应的悲剧意识。

几乎整个中国文学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它贯穿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悲哀,便是中国文化的底色。从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到《诗经》中的悲诗,燕赵的慷慨悲歌,楚辞的哀婉悲情,以及三曹之悲凉,李杜之郁愤,易安之凄婉,稼轩之忧思,无一不洋溢着浓烈的悲剧意识。而元明清的悲剧戏曲更是迎来了中国悲剧性作品的黄金时代。正如刘鹗在《老残游记》中说:“《离骚》为屈大夫的哭泣;《庄子》为蒙叟的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记》;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中国的悲剧意识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与内涵。

首先,中国古典悲剧意识多表现为一种人生无常感。何为人生无常感?即包含人间社会中一切人物与其事业,及人间文化本身之无常感。常,普通,一般,长久不变。人生无常,顾名思义,即是人生之大起大落,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事业之兴衰繁华,朝代的改革变迁。这种无常感归结于人的自然愿望无法实现,无法改变生存状态的悲剧。在中国的许多小说中,都常常流露出此种情感。在《红楼梦》中,如果说宝玉是作者的理想境界,那么黛玉便是他的精神境界。黛玉的多思多虑,与浮士德,维特,哈姆雷特的思前想后是不同的。后者多是出于欲望的驱使,且行事必求成功。而黛玉一开始就知道与宝玉爱而不能的两难境地,即使他们情投意合,心心相印,但终是无法冲破封建社会条条框框的束缚。宝黛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故黛玉对宝玉之情是超意欲,超行动的,完全出自内心的真情,她的忧郁感伤是纯粹的。然其可悲之处并不在此。西方的悲剧人物大多敢于追求成功,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并为之付出行动。而黛玉既不采取有目的的行动亦不求成功,只是思虑至深,到最后悲伤绝望。这种凄婉哀伤不再是停留在黛玉个人的悲剧上,而是转化为一种身世飘零之感――人生如梦,聚散无常。这即是黛玉的悲情,也是曹雪芹的悲情。然而,曹雪芹的悲情不仅仅是通过黛玉表现出来的,还有整个荣、宁二府的兴盛衰亡。悲欢离合,月圆月缺,一切不过太虚幻境。从何而来,打哪而去,富贵荣华,贫苦凄寒,皆不过梦幻一场。人生无不散之筵席,荣、宁二府的众人,不过是聚了又散的悲剧。这不是西方式的悲剧,而是“人间世界在无常宇宙中之地位”的悲剧。在这样的悲剧中,有类似宝玉的解脱者,也有未解脱者,解脱与禁锢均不过包裹在红楼一梦中。太虚幻境以外是什么样的世界?有没有上帝,有没有精神世界或人类的罪恶,抑或宇宙的命运安排及客观势力的胁迫,这些作者均未思考。因而,中国古典悲剧意识才有不同于西方的人生无常感。

其次是虚实相生,中国古典悲剧,既感慨人生世事无常,又由感慨生出悲情,肯定人间的客观存在,从而形成一种人生虚幻感和人生实在感的交融。《临江仙词》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江水浪花,夕阳青山,渔樵江渚,这些都是实在的,就如同日月星辰,草木红花的四季循环。而曾经横槊赋诗的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是非成败都已过去,尔后不过皆付笑谈之中。人生在世,一切皆逃不过虚无一场。荣、宁二国府是存在的,宝黛的爱情亦是存在的,而繁华的衰落,爱情的悲逝让存在化为了虚无。如果说西方的悲剧意识往往是主客力量的冲突造成的,人因为自身的主体意志和欲望而追求自由和理想,最终却在客观力量面前灭亡。那么,在中国古典悲剧意识中,宇宙万物,不过因生缘起,有何因,即有何果,缘起缘灭皆有法。人间一切人物世事皆是“实中之虚幻性而生”,这种虚幻性来自对人间一切人物及事物的感悟和体验。

最后是苍凉悲壮。树木蓊蓊郁郁但不枯萎,谓之苍;大风吹过但不觉寒冷,谓之凉。即独立苍茫,而怀无限愤悱之情,蕴蓄生意,而内怀温情,悲却不失壮美。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屈原之“唯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吾弗及,来者吾不闻。”这些都是苍凉悲壮的体现。这种苍凉悲壮的悲情,上无可依,下无可靠,往者已往,来者未来,可以说是绝对的孤独空虚甚至悲伤。然,上下古今都是包容在人类情感思维中的,所以说又是充实的。因此,从虚无重新返回实在,从悲伤到雄壮,更是体味出一种人间大爱和心系天下的责任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便是由苍凉悲壮来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这种悲剧意识不仅仅是一种悲剧意识,而是已经超越了悲剧意识。由此可见,中国虽无西方式的悲剧,但中国的悲剧意识不但反映出人生的无常,而且充满对世间种种肯定的悲情。因此,中国古典悲剧意识并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情绪,而是由悲凉衍生了人间之爱和人生之责任感,此乃超悲剧意识,亦是中国文学之最高境界。

结语

悲剧意识作为悲剧的构成要素之一,于悲剧是不可缺少的组成。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只有远古神话是基本符合西方严格意义的悲剧,属于崇高悲剧的范畴。而其后的悲剧作品多表现出悲情悲剧的特征。然,中国文学并不乏悲剧意识。相反,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便是建立在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只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不同程度的否定了人的悲剧精神,否定了人在自己实际生命体验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激情及由这些激情决定的悲剧精神。因此,中国虽少西方式的悲剧,但这并不妨碍悲剧意识在中国文学中的存在。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悲剧意识,帮助着中国文学的成长与发展,衍生了中国文学渊博的悲剧性作品。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理论的批判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郑玄《礼记正义》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第7篇

关键词 电视;节目形态;特征;价值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2-0073-02

任何一种新的理论从最初的诞生到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既无法回避理论建树者――主观世界观照的着眼点,也不能脱离理论对应物――客观世界归属的落脚点。而从考量这两个重要“支点”的强度入手,又往往成为人们对某种理论基本特征的把握和价值判断的切入点。

研究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为人们确立了一种全新的电视观。对于解决主动跟进电视“视觉转向”步伐,积极地适应“景观化社会”的需要等问题,都具有深刻的理论认识价值和积极的实践应用价值。

1 对电视节目形态基本特征的把握

电视节目形态是什么。它的现实存在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它表现出来的显性特征有哪些,将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地把握?这是应用电视节目形态研究成果,解决电视发展现实问题的基础。

1)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节目现实存在的常态在线。电视节目的形态,是一种时空存在。它是在遵循电视节目生产规律的基础上,凭借某种内在机制运行、调节和规范,保持出它在现实传播时某种实时的常态。

电视节目形态的常态在线,是传播主体与受众客体共同建构起来的,是相对稳定的电视传播在线所呈现出来的具象显示。电视节目形态的常态在线,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磨合出来阶段性的保证双方达成默契的产物。

2)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节目成立成长的生态指标。电视生态学研究证明,电视节目的生态需求决定着电视形态的进化与进位。换句话说,电视节目形态实时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状态,也就是这个电视节目最具体最直接的生态指标。

电视节目形态的每一步、每一次和每一轮必要或必须的进化,都促进了它向其适应生态环境的目标要求逐步实施演进的进程。电视节目形态的每一次成功进位,就昭示着它实现了一次新的跃升,并且成为新的生态指标。

3)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节目演进嬗变的动态过程。既不可以把电视节目形态当成一种一成不变的静态;也不能够将其视为一种一劳永逸的一种固态。电视节目形态是一个在不断实施演进、逐渐呈现嬗变的动态过程。

电视节目形态的时间存在是一个流动体系,它是一个由成立、成长、和走向衰落或更新换代的时间流程。电视节目形态的空间存在是一个变动的符号印迹,在这个符号印迹中节目形态是它在空间里“现世”生态的显在标志。

4)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技术手段整合总成的结果。电视的本体是一种技术存在,电视节目的形态承载物质是以技术为中心而表现出来的:电视节目形态不存在离开技术的思维和行为。是技术手段赋予了电视节目形态以生命;是技术手段给予了电视节目形态文化重构可能。

电视节目形态除了技术的客观存在之外,其他的都是假定性和虚拟性的存在;电视技术的魅力在于它可以在其建构节目形态的“场”上,打破其他文化固有的疆界,通过整合总成运动,重构电视节目形态的本体组织。因此,技术是电视节目形态演化、变化的“基座”。

2 对电视节目形态研究的价值判断

电视节目形态研究及其它所揭示电视观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它不仅为解决当前困惑电视生存境遇的主要问题做出了正确答案,而且也指明了未来电视创新发展的前进方向。

1)电视节目形态研究是适应“视觉转向”现实需要的必然选择。电视节目形态研究的方法,为什么可以成为解决今天电视节目创新与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呢。这里我们不妨从“形态”的字面上,先作一点咬文嚼字地粗浅的理解。一方面,从词义上研究“形”和“态”组成这个词,我们发现它们殊途同归地都定位在“样子”上面;另一方面,“好看”与“不好看”这两个对立词组已经成为业内人士和广大受众评论电视节目优劣的一个通行用语。那么,用一句通俗的语言来表述,是不是就可以说先进的电视节目形态就是电视节目的一种“好看”的“样子”。 “好看”的“样子”和“样子”要“好看”,是电视节目形态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且它也很正常地成为以“视觉优先”,“受众本位”为标志的这个“影像时代”解决电视节目创新发展问题的最佳途径。

2)电视节目形态研究是解决“影像思考”现实课题的重要方法。电视在我国刚刚兴起之时,无论是传播者、还是电视受众乃至整个社会,均按照既有的思维范式和传统的“视觉定势”去看电视,人们将“心目”的关注点都集中在电视这种工具,究竟都能“播什么”,在传统思维定势和固有视觉习惯的先验下,把人们想象得到的、没有想象得到的,凡是能播的,只要播出去了,传受双方也就分别满足了新鲜的“传”奇之功和新颖的猎奇之望。

进入21世纪,社会景观化变得越来越直观越来越显见,也就越来越有目共睹。这一切既极其有效地激发了电视传播者进行“影像思维”的传播热情,也极大地提升了电视受众运用“读图思维”的接受水平。于是不期而遇地领略了“景观真奇妙”的人们,开始注意再现“景观世界”的再现手段,因此,再也无法满足于“播什么”的初始水平上了,人们开始主动研究并且自觉追求“怎么播”的问题了。此时,我们再继续沿用以文字思维为表征的“内容为王”和以传统为坐标的“形式要求”等方法论,去研究和解决今天电视节目的创新和发展问题,显然是无能为力的了。

3)电视节目形态研究是克服电视 “疲态”效应的有力武器。中国电视荧屏上现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某种惯性机制和潜在规则的使然,几乎每天每日都有“造作”出来的东西引领潮流;“挺秀”的模版几乎无处不在地吸引人们的眼球,电视荧屏在不断地上演换汤不换药的“同质化”喜剧:“跟风”成为趋势,“克隆”成为取向;老栏目退场,新栏目开张,你方唱罢我登场。我们透过这些表面上热闹繁华景象、很容易看到的是:某种无奈的困顿感在电视传播圈子里流行,厌倦的疲劳感在电视受众中间滋长。在喧嚣的媒介活动中,再也无法掩饰中国电视普遍存在的“疲态”现状。

这种普遍存在的“疲态”主要体现在:一是电视节目形态编码的类型化;二是“影像思维”的简单化;三是节目元素组合的同质化;四是品牌经营理念的浅薄化。究其实质是一种创造力缺失的表现。无论是从创新机制上着眼,还是由体制改革方面入手,归根到底“解铃还须系铃人”,最终还都离不开“电视节目形态”这一电视节目“质”的综合表现。

克服中国电视 “疲态”的现状,营造一种和谐的生态环境,焕发中国电视的创造力,促进中国的创意产业步入良性发展,都需要运用电视节目形态研究及其成果――这个有力武器来完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节目形态的研究既可以说成是“景观社会”呼唤出来的产物,也可以说成是中国电视“疲态”的现状出来的结果。

第8篇

【关键词】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衰;临床特点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6910-01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在全部心衰患者中,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患者较多,占总数的60%左右。根据相关文献表明,在我国的心衰住院患者中,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患者占35%左右,其发病率不断的再增长,呈逐年上升趋势,其预后也较差。本文对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患者进行了观察,对其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现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1月――2012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36例,患者的年龄为59-79岁,平均为〔67.5±7.5〕岁。其中42例有高血压性心脏病,27例患者有冠心病,9例患者有扩张型心肌病,2患者有肥厚型心肌病。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衰诊断标准,在心功能分级中,有19例患者为Ⅱ级,52例患者为Ⅲ级,9例患者为Ⅳ级。28例患者为合并糖尿病,22例患者为高脂血,有20例吸烟患者。

1.2方法

1.2.1诊断80例患者入院3d内,均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使用GEVIVID7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仪,探头频率为3.2兆赫。根据2007年欧洲心脏病协会公布的关于“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的专家共识,符合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诊断标准为:①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正常,或者为轻度异常,即射血分数不低于50%;②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或体征;③有左室舒张功能不良的证据[2]。

对于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患者而言,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患者的舒张功能主要为三类,分别为轻度舒张功能降低、中度舒张功能降低和重度舒张功能降低。①轻度为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压正常或者为轻度增高,左房压力正常或者为轻度增高,从而会引发心室舒张早期的E峰降低,或者能够引发心室舒张中期的E峰降低,从而导致舒张晚期的A峰增加,而从E峰的减速时间来看,其时间得到延长。②从中度舒张功能降低来看,患者的舒张期左房内压力升高,而患者左室舒张充盈的情况,其大多发生在快速充盈期,从而引发E峰出现假性正常化,而A峰亦出现假性正常化,E/A>1。③从重度舒张功能降低的情况来看,患者二尖瓣血流速度有变化,其呈快速下降的变化趋势,故而引发E峰异常高尖,从E/A来看,E/A>2,而E峰的DT变短。

1.2.2临床治疗和随访对于患者治疗,采取对症治疗,高血压、高血脂或有糖尿病的患者,采取控制血压、降糖降血脂的治疗方法,运用ACEI和利尿剂为基础治疗方式。在基础治疗上,对于心房扑动或者心房纤颤、且合并有心率偏快的患者治疗,采用β-受体阻滞剂来治疗,可以对患者心室率进行控制。如患者伴有冠心病,那么再加用硝酸盐制剂。此外,对80例患者进行360d的系统随访,对患者再入院情况进行记录,并记录患者因心力衰竭而出现死亡的情况。

1.3统计学分析组间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2.1发病率在80例患者中,射血分数不低于50%,有42例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患者,占52.5%,其中在舒张功能降低中,有10例为轻度,占23.8%,有29例为中度,占69.0%,有3例为重度,占7.1%。射血分数小于50%,有38例射血分数减损的心力衰竭患者,占总人数的47.5%。

2.2一般情况特征在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中,有23例女性患者,有2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有10例为心功能Ⅱ级;在射血分数减损的心衰患者中,有13例女性患者,有19例冠心病患者;有29例为心功能Ⅲ级;在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和射血分数减损的心衰中,前者的吸烟患者高于后者,前者合并高血脂患者高于后者。差异均P

2.3检查特征在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患者心超检查显示中,其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流出道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房内径低,均低于射血分数减损的心衰患者。在X线检查中,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患者平均心胸比例为49.9%,射血分数减损的心衰患者为89.0%。差异以P

2.4预后特征在360天的随访中,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有13例再入院,占30.9%,有1例死亡,死亡率为2.3%;射血分数减损的心衰有20例,占52.6%,有5例死亡,死亡率为13.1%。差异以P

3讨论

对于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而言,其多是由于心脏舒张功能不全导致的,其机制包括主动舒张功能障碍[2],其较多发于冠心病患者,即出现明显心肌缺血,在出现收缩功能障碍之前,有较大几率出现舒张功能障碍。对于机制中舒张功能不全类而言,其主要诱因为心室肌充盈障碍,或者是顺应性减退,其多发于高血压患者,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也较为多见。在左室舒张末压过高的情况下,患者的肺循环出现病变,通常表现为高压和淤血。对于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而言,其发病率较高,在本文的研究中,有42例,占52.5%。在临床表现中,其与射血分数减损的心衰患者没有明显差异,在患者初期临床症状中[1],通常表现为气短。对于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患者而言,其心排量降低,血管舒张能力受到损害,并且其骨骼肌代谢异常,在患者的首发症状[3]中,通常为肌肉疲劳。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其临床特点,以达到更为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朱悫.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及减损的慢性心力衰竭257例临床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06.

[2]王宏娟.B型尿钠肽对急诊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患者早期诊断及近期预后的临床价值[D].广州医学院,2008.

第9篇

关键词: GIS;长沙;星级饭店;空间特征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3-0039-02

星级饭店集住宿、餐饮、购物、健身、娱乐、商务活动等众多功能于一体[1],其等级规模结构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衡量一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旅游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2015年,长沙市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1721.3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5%;旅游总收入1351.50亿元,增长13.4%①;同期,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实施,“湘江新区”正式成为国家战略级战略新区;再加上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对“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布局中,长沙成为高铁中心枢纽;和长沙市内产业分布新格局的形成、地铁和城际轻轨、磁浮工程等内部交通产业要素实施,从国家政策、外部区位和内部构成三个层面上加速了长沙市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大幅度提升。在这样的形势下,长沙市的饭店业,特别是星级饭店经营反倒不景气,出现连续下滑,表现在星级饭店营业收入总额、平均房价、平均出租率等方面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平均出租率由2014年的78.56%下降到70.53%,营业总收入下降了15.13%②③。而当前对长沙星级饭店研究的成果,一个距今时间略长,另一方面大部分采用半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进行,利用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统计分析技术对其进行定量研究的并不多见[2-7]。因而,对长沙市星级饭店的整体空间布局进行研究,把握当前长沙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特征与组合规律,对于长沙市星级饭店的发展与宏观调控而言,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数据来源

本文中涉及的星级饭店数据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来自于国家统计年b中所公布的官方酒店数据,这类数据,我们按行内通用称法挂牌星级饭店称之;一部分来自于各大旅游网站和统计资料,这一部分数据并没有正式通过国家旅游局星级饭店认可,因为其经营规模等得到业界广泛认可,以准三星准四星级区分于挂牌星级饭店。考虑到工作量,在进行样本点采集时我们仅采集了长沙市范围内三星及以上星级饭店数据进行相应分析;行政区划数据来自1:100万政区图矢量数据,其余空间数据均来自于Google Earth,利用Google Earth准确描绘酒店位置,并在Arcgis中完成数据处理及相应属性的录入。

2 长沙星级饭店等级规模特征

截止2014年,长沙市共有挂牌二星级及以上饭店79家,其中五星级12家,占15.19%,四星级25家,占31.65%,三星级35家,占44.30%,二星级7家,占8.86%①。从长沙市星级饭店等级构成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星级(五星级饭店)和低星级(二星级饭店)在其中扬中的比例仅分别为15.19%和8.86%,而中档型酒星级酒店(三四星级)占75.95%,长沙市星级饭店的等级规模结构呈现出明显“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体结构(图1)。从这可以看出长沙市星级饭店的需求市场主要处于中档水平,而且这种纺锤形结构与服务业设施通常在等级规模上所表现的金字塔型等级结构是不相符的。

3 长沙星级饭店空间布局特征

借助Arcgis软件,我们分别用最邻近距离、最近邻指数NNI,标准差椭圆等指标衡量三星级以上饭店在长沙分布的空间形态特征。

3.1 长沙市星级饭店空间分布形态

最近邻指数NNI的表示方法是“平均观测距离”与“预期平均距离”的比率。预期平均距离是假设随机分布中的邻域间的平均距离。如果指数小于 1,所表现的模式为聚集;如果指数大于1,则所表现的模式趋向于离散或竞争。公式为[8]:

通过ArcGIS10.0计算三星级及以上饭店分布的最近邻距离指数NNI,结果表1所示,当NNI=1 时,饭店分布为随机型; 当NNI>1时,饭店分布为均匀型; 当NNI

3.2 长沙市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特征

利用ArcGIS10.0的密度分析工具,对长沙市全域和中心城区分别进行密度分析,得到长沙市中心城区星级酒店空间密度分布图(如图2示),一级核心以区密度为沙市星级饭店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整体上遵循核心-边缘的模式,如图3所示,在长沙市的184家3星级及以上饭店中,一级核心区值为8.11-15.36,主要沿长沙火车站饭店群、东塘饭店群、体育馆饭店群三大块;二级核心区密度值为3.57 - 8.11,主要分布在一级核心区北起三一大道东至东二环南至107国道西到湘府路的这一环形地区,另外还有河西以长沙鑫远白天鹅为中心的望城坡饭店群。其中芙蓉区、雨花区、天心区的星级饭店就集聚了70%以上的三星级以上饭店,分布非常密集,形成了长沙市星级饭店分布的核心区域。而像浏阳、长沙县等郊区及周边县城星级饭店的密度就非常的小,其饭店数量非常有限,并且一般都是中低档水平级别的饭店,形成了长沙市星级饭店分布的边缘地区,是一种典型的核心集聚-边缘分散的分布格局,这主要是因为最主要的星级饭店作为一种高级服务设施,边缘地带的经济发展缓慢,对星级饭店的需求比较低。

同时对研究区的数据进行利用一倍标准差椭圆进行方向分布的测量,我们发现,该椭圆的面积仅为研究区面积的15.46%,却集中了研究区内68% 的要素,这表明测量要素在几何平均中心周围集中的程度非常高;同时椭圆的倾斜方向也表明了研究区内星级饭店在空间上大致呈现出西北-东南的方向延伸。

4 结论

通过对长沙市星级饭店分布格局的认识,我们发现长沙市星级饭店整体上呈现出高度集聚的状态,在区域分布,其各个区域发展不平衡,饭店主要集中在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而郊区及周边县城星级饭店的发展就相对滞后,是一种典型的核心-边缘型的分布模式,呈现出大团集,小聚合组团式分布状态。

因此在准确把握长沙市星级饭店的空间分布模式的基础下,相关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合理布局长沙市星级饭店,防止地域发展失调,平衡各区域内饭店供求市场,具体的就是(1)对于饭店发展过快的地区,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星级饭店的等级规模、数量规模进行控制,提高市场准入原则。而对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要采取扶持政策,鼓励其发展,提高其饭店业的竞争力,从而慢慢平衡各区域的发展。(2)对星级饭店各区域的等级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我们可以适量控制中高档星级饭店的发展,适量的增加低档星级饭店的数量;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可以的合理的发展高档星级饭店,使其等级规模结构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数据来源:

① 2015年长沙统计年鉴

② 2014年全国星级饭店统计公报

③ 2014年全国星级饭店统计公报

参考文献:

[1] 李原,廖峰,石应平.四川省星级酒店饭店发展战略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学社会科学版),2004(6):20-24.

[2] 黄静波.长沙市旅游饭店业相对优势特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5):145-147.

第10篇

关键词:本体;特征模型;电力客户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1-0000-01

Power Customer Knowledge-base Model Study on Feature Model

Xu Lei1,Wu Hongbo2

(1.Baoding Power Company,Baoding071000,China;2.Shijiazhuang Power Supply Company,Shijiazhuang05000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knowledge sharing of power customer and semantic interoperability issues,feature model of power customer is built with ontology tool in an unambiguous way and ontology standard language OWL is used for formal description.Thi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power customer knowledge base model based on ontology.

Keywords:Ontology;Feature model;Power customers

一、特征建模与本体建模

特征建模是一种领域建模技术,为软件生产线(SPL)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它可以用来为SPL中的产品需求和配置规约中的常量和变量建模。软件工程中另一种领域建模技术是本体建模,其建模语言包括OWL或UML类图。本体建模也是软件产品线中的一种建模方法。本文把特征建模与本体建模结合起来,用本体作为元素建立特征模型,扩展了原来特征模型的表示符号,这使特征模型的描述能力越来越接近本体的水平。

二、特征模型的表示

(一)树型结构。在特征模型中,特征以树的形式被组织在一起,通过不同表示方法标识领域中的不同特征[3]:

1.必需(mandatory)特征:表示该特征包含于概念的实例当且仅当该特征结点的父结点包含于此实例。

2.可选(optional)特征:表示该特征可能包含于某概念的实例当且仅当该特征结点的父结点包含于此实例。

3.异或(alternative)特征:表示如果一组异或特征结点的父亲结点包含于概念的实例,那么此组特征中仅有一个特征结点包含于概念的实例。

4.或(or)特征:表示如果一组特征结点的父亲结点包含于概念的实例,那么此组特征中至少有一个特征结点包含于概念的实例。

5.可选异或(Optional Alternative)特征:表示包含在一组异或特征中的特征是可选特征。

6.可选或(Optional Or)特征:表示包含在一组“或特征”中的特征是可选特征。

(二)特征间约束。在描述实际应用领域的时候,并非任意的特征组合都具有实际意义。通过描述特征的其他信息,如添加特征间的依赖关系,来对特征图进行补充性描述,限制特征的组合,可以使特征模型更能准确地反映领域需求。本文主要考察三种类型的约束[4]:

1.前提关系。

2.互斥关系。

3.数量限制关系。

三、电力客户特征模型的构建

(一)构建特征模型。电力系统中供电公司作为电力的供应者,被列为一个主要特征,它与被服务的对象,也就是电力客户,是本领域的两个核心特征。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他们两者展开。

用电单位。它包括两个核心特征,即基本信息和消费资料。供电部门的电价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的,供电部门对他们的特殊商品进行营销,对各个企业进行负荷管理。与此同时,企业也会对其服务进行反馈,咨询一些相关的问题,或者对电能质量进行投诉等。具体特征关系见图1。

(二)电力客户特征模型的OWL表示。用OWL语言描述的各特征关系如下:

CPowerProvidinguser.CUsers∩ powercompany.CPowerCompany

CUsersbasicinformaion.CBasicInformation∩ consumptionrecord.CConsumptionRecord

CPowCompanydocument.CCompanydocument∩ powermarketing.CPowermarketing

四、结束语

本文把本体作为特征模型的描述元素,提出了基于特征模型的领域知识库理念,改进了传统的电力客户知识表达方式。通过对供电公司和用电客户之间业务的概念和关系的描述,构建了一个语义层上的立体的脉络清晰的结构模型,并用本体标准语言OWL表示出来,解决了机器理解的问题,消除了歧义性,从而使知识检索、知识共享的效率得到了大幅的提高。然而,本文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郑丽萍,李光耀,梁永全.本体映射框架的设计[J].计算机科学,2007,34(10):166-180

[2]McMorran A,Auh G,Morgan C.A common informarion model(CIM)toolkit framework implemented in java[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2006,21(1):194-201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D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146-02

自1995年至2005的近十年时间里,中国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之上,继续向前推进,呈现出了较多新的特点,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那么,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呈现出何种特点?在比较研究方面,又呈现出哪些状况?本文通过对发表于国内各类刊物上的有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和总结,现将其整理如下:

一、研究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国内学界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伴随着整个中国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归纳起来,其呈现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宽,研究的深度不断加大,且方法日益多样化

在十年里,国内学者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到2005年这十年期间,发表于国内各类学术刊物上的关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论文大约有400篇。可见,该领域的研究取得的大量成果。其基本研究态势则表现为,无论是在广度和深度,还是在研究方法上,均有较大突破。就研究的广度来说,则表现为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展。以往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主要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政治思想的研究上,且在研究的历史阶段上也以先秦时期为主。而这十年研究,则不仅涉及主要思想家或思想著作的政治思想研究,而且还涉及儒、墨、道、法以外的其他思想流派,如兵家、纵横家等的政治思想研究,还涉及先秦以外的历史时期政治思想研究,还涉及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概念、范畴、方法的研究,还涉及社会思潮与政治思想专题的研究等等,这些都说明了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就研究的深度来说,则表现为研究的深度不断加大。这种研究深度的加大具体体现为,一方面注重对政治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的发掘,如靳平川的《论韩非的政治思想的逻辑线索》,另一方面则对政治思想做哲学高度的反思和考察,如王楷模、张师伟的《政治思想一般性质的哲学分析》。就研究方法来说,则表现为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在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不仅涉及文献研究法,还涉及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此外,还涉及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

(二)研究体现出的冷静思考与理性反思色彩更加浓厚

由于,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学者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者经受过西方现代科学思维和方法的熏陶与训练,特别是西方哲学的理性思辨方式的锻炼,因而在考虑问题时更加倾向于理性化思考,再加上由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本身的深入发展,学者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就显得比以往更加成熟,同时也更加冷静,而不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或粗略勾勒上。因此,这就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深入发展,也体现出了这一时期研究的鲜明特点。例如,学者张分田的《关于深化民本思想研究的若干思考》一文就体现出了,张分田先生对于民本思想的深入思考和冷静理性反思。在该文中作者就指出:“在治学中,笔者发现一种很值得深入研究的历史现象,即规范性、制约性、批判性思维很强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一大特色,而相关理论通常都是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规范性很强这个特点正是经过历代统治思想代言人孜孜不倦的努力,才形成、发展并广为扩散的。民本思想便是典型的例证之一。”[1]可见,张分田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进行了冷静而理性的思考。

(三)研究以凸现时代价值为主流

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文章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文章都富含有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当前时代价值与意义的讨论。这些讨论,要么是通过古今政治思想的比较研究,进而来凸现出当前时代价值取向,如徐惠茹的《“以德治国”与传统的礼治》;要么是通过对古代政治思想问题的批判性研究,挖掘出蕴含时代价值的精神与思想资源,进而能够利用那些对当前时代有借鉴意义的精神资源和思想资源,如苑秀丽的《“德主刑辅”思想及其对中国现代政治的影响》。因此,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文章中,以凸现时代价值的研究占有主流地位。

(四)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并重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研究,一方面在整体上以综合研究的形式展开,另一方面在局部上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展开,体现为二者的并重。在综合研究上,既有对中国政治思想史文化体系探讨的,如曹德本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文化体系》;也有对中国政治思想史体系探讨的,如徐大同的《中西两种不同的政治思想体系》;还有对中国古代政治观进行研究的,如陈远宁的《中国古代政治观的批判总结》等。在专题研究上,既有对民本思想研究的,如王宏玲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历史考察》;也有对治国方略探讨的,如刘长江的《中国古代治国方略嬗变述论》;还有对法治思想进行研究的,如江伟的《试论中国政治思想中的传统法治观》等。这样,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就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同时得到了展开。

二、比较研究情况

对于比较研究方面来说,它既是一种研究的方法体现,同时也是构成整个研究基本状况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对于比较研究情况进行梳理,也有利于认识研究呈现出的基本状况。

(一)比较的正当性问题

这主要是涉及占有主流位置的中西政治思想比较正当性问题。由此,引发了学界对该问题的两类质疑,即:“一是历史向度的价值正当性质疑,二是逻辑向度的方法合理性质疑。”[2]对此,学者任剑涛在其文章《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的正当性问题》中,对这两类质疑做出了比较有说服力的论证。他首先从历史的视角和逻辑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然后指出:“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研究之所以具有自我辩护的理据,是因为这种研究具有理性上自我支持的正当性资源,同时在理论研究的实践上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以及这种研究实践展示的未来前景具有的显示人类政治生活新景象的潜力。”[2]180由此,任剑涛对该问题做出了比较有自洽性的说明。同时,他还在文章中提出了关于比较的合理定位的见解,即需要两个内部条件和两个外部条件。就内部条件来说具体是:“其一,我们对于中西政治思想的整体结构是否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和评价。其二,我们是否具有足够的耐心对于中西政治思想文本进行仔细的解读和分析,进而对于政治思想的历史延续、文本对比和个案研究具有可靠的把握能力。”[2]182而外部条件则是:“一方面是现代的政治理念的认取,另一方面是健康的政治心态的树立。”[2]182这样,他就对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的正当性问题进行了较为完整而有说服力的阐释。

(二)具体比较研究情况

对于近十年来,有关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进行的比较研究情况,可以从以下一些角度进行梳理。

首先,从形式上划分,可以分为历时性与共时性、纵向与横向方面进行的比较研究。就共时性、横向上的比较情况来说,主要涉及中外政治思想的比较研究,特别是中西政治思想的比较研究。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有:任剑涛的《中西政治思想中的伦理际遇》、薛丽蓉的《中西方传统民主观比较》、胡健的《中西“启蒙”民主观在价值源头上的差异》、黄杨的《中西方传统“德法兼治”的主导倾向及其历史根源——中西方传统“法律”、“道德”的历史差异》、郑慧的《中西平等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差异》等;同时,这也涉及相同历史时期政治人物或政治思想的比较,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寿建纲的《亚里士多德与孟轲政治思想比较》、晓林的《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比较》、刘艳琴和席宾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与法治思想》等;此外,这还涉及具有相同或相异政治思想的比较,如陈德正的《管仲与梭伦法治观同一性简论》和《试论管仲与梭伦法治观的差异》、赵玉芝的《简析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相同点》、刘重春的《试论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国家思想之区别》等。就历时性、纵向上的比较情况来说,既涉及古与今、传统与现代等的比较,如张志泽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之比较》,也涉及具有延续性或历史继承性的思想的比较,如汪高鑫的《论董仲舒对墨子政治思想的吸取》、王克奇的《墨子与老子、孔子、韩非关系论》等。

其次,从内容上划分,可以分为人物、著作、政治观点或主张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就人物政治思想比较研究来说,涉及孔子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比较的,如程朝阳、李永伟的《柏拉图、孔子之理想等级社会比较初探——谈“贤人政治”》和孙守春的《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治国主张比较研究》;涉及孟子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比较的,如王显峰、高剑平的《孟子与柏拉图政治思想之比较》;涉及老子与亚里士多德比较的,如林国治的《老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之比较》;涉及墨子与亚里士多德比较的,如林振武的《亚里士多德与墨子政治哲学比较研究》;涉及韩非与马基雅维里比较的,如孙晓春的《韩非与马基雅维里非道德政治观平议》;涉及先秦儒家与亚里士多德比较的,如黄旭东的《中西古代政治意识文明论——先秦儒家与亚里士多德之比较》;涉及管仲与梭伦比较的,如李怀国、陈德正的《管仲与梭伦法治观之比较》;涉及卢梭与戴震比较的,如胡建、汪震宇的《中西启蒙“平等”观在价值源头上的同与异——以卢梭的“平等观”与戴震的“理欲之辨”为范本》等。就著作的比较研究来说,有代表性的是白真清的《从和看中西专制主义》。就政治观点或主张方面的比较研究来说,有代表性的,如陈开先的《民本与民主——中西文明源头政治理念之比较》、温志强的《论中国传统政治的主要观念与西方自由主义政治观念的比较分析》、仲崇盛的《伦理国家与道德城邦——孟子与柏拉图理想政治模式比较》、孙守春的《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政体理论比较研究》、马小红和于敏的《中国传统德治与法治的思考》等等。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负荷特性;电压失稳;电能质量;功率平衡;系统规划;电压衰减;无功补偿

0 引言

在电力系统运行中,保持系统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系统稳定破坏可能导致系统瓦解和大面积停电等灾难性事故,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1 电压失稳的特征

(1)起始事件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引起:小的逐渐的系统变化,如系统负荷的自然增长,或大的突然扰动,如失去发电机组或重负荷线路。有时,看上去不大的初始扰动可能导致相继事件,最终引起系统崩溃。

(2)问题的核心是系统不能满足其无功要求。通常(但不总是)电压崩溃与带有重负荷线路的系统条件有关。当从相邻地区输入无功时,任何需要额外无功支持的变化,都可能导致电压崩溃。

(3)电压崩溃通常表现为电压缓慢衰减。这是由设备、控制装置及保护系统的动作和相互的累积过程的结果。崩溃的时间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是几分钟。在一些情况下电压崩溃的动态过程的持续时间可能很短,大约在几秒钟时间里。这些事件通常是由不利的负荷成分引起,如感应电动机或直流输电换流器,这种类型的电压崩溃的时间范围与转子角度失稳的时间相同。在许多情况下,电压和角度不稳定之间的区别可能不明显,两种现象的一些方面都可能存在。

(4)电压崩溃受系统工况和特性影响很大。

(5)电压崩溃问题可能因为过量地使用并联电容器而变得更加严重。合理地选择并联电容器、静止无功补偿器以及同步调相机的组合,可以使无功补偿更为有效。

2 提高电压稳定性的措施

2.1 电网规划

一个规划得好的电网结构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物质基础,而一个结构上不健全或不合理的电网很难保证不发生稳定破坏事故。所谓好的电网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为了适合负荷的需要,配置足够的、布置合理的、单机容量和电厂容量不过分集中的电源。其二,是与电源容量和负荷水平相适应的、有足够传输能力的、在正常运行时具有必要的灵活性并且足以应付运行中各种偶然情况,特别是事故情况下的电网结构。

对于大电源集中的远距离向负荷中心送电的方式,应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其抗扰动的能力。加强系统网架结构的建设,在发电机和负荷之间增加新的输电线路。电力网络的传输能力,特别是从发电侧向负荷侧输送无功功率的能力应引起重视。对于新建线路,采用高波阻抗功率值的线路可以提高电压稳定性。可以通过应用分裂导线和紧凑型线路来实现,增加每相线路分裂导线的数目,可以减小电抗,其等价于对线路进行均匀分布的补偿。

在长距离重负荷的输电线路中间装设串联电容器,串联电容器能有效地缩短线路的电气长度,理想的串联电容器提供的无功功率正比于线路电流的平方而与母线电压无关,这将对电压稳定性产生有利的影响。

功率平衡原则是电网规划的基本原则,受端系统应作为实现合理电网结构的关键环节应予以加强,从根本上提高系统的安全稳定水平。

对于传输巨大功率的输电系统,维持其电压稳定性和最小的损耗是十分重要的。装设足够的无功补偿装置,不仅要满足系统正常运行中系统内需要的无功功率,减少无功功率在电网中的流动,而且满足紧急状态下系统的无功需求。无功补偿装置的大小,容量和地点的选择必须根据所有保证系统能满意运行的最为繁重的系统工况的详细研究确定。

合理地分散配置并联电容器以及并联电抗器,特别是应增加在故障期间能进行快速投入和断开的控制装置。另外在远距离大容量负荷线路的受端接入大容量并联电容器时,必须特别注意可能产生的电压不稳定现象。

2.2 系统运行

对于电力系统的运行人员来讲应采用合理的运行方式,及时投切电压和无功功率调整设备。在电力系统重载或紧急情况下,运行人员必须应用可以支配的手段保持输电电压在允许的高水平,确保电压的分布,使负荷母线电压处于临界电压值以上。如果使用现有的无功补偿装置不能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限制传输功率,启动发电机组以提供电压支持。

许多发电机运行在高功率因数状态。为了提高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应当对发电厂运行人员进行电压稳定性的基本知识的培训。当电力系统处于罕见的紧急状况,需要发电机输送大量的无功功率时,要求运行人员不能降低发电机的无功功率的输出。在一些情况下,减少特定发电机的有功出力可以获得更多的无功功率,从而改善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

正常状态下通过投入并联补偿装置,使发电机运行在适中的或较低的励磁状态,以提供足够的“旋转”无功备用。

实际应用中,应合理地采用带负荷调节分接头的变压器。分接头的调节目标在于维持低压侧电压的恒定,分接头调整使用不当可能产生严重的消极后果,对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很不利的影响。故障情况下,应首先考虑投入无功功率电源。

低压减载是解决电压稳定性问题的重要后备手段,是解决电压稳定性的一种有效的分散型控制措施。当电压低到一定程度时,立即切除部分负荷,在事故发生后,要确保主要地区的供电,而不能保证所有地区都能供电。在实际运行中通过甩负荷来维持系统电压稳定性的方法还很少用,这是维持系统电压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

2.3 电压安全监控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为建立电压安全监控系统,帮助调度员发挥作用提供了条件。

电压安全监控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功能,告诉调度人员电力系统当前运行状态的电压稳定性如何;当电压稳定裕度不够时向调度人员提供可以采取的措施,显示电压稳定易于破坏的薄弱区域;当切负荷成为不可避免的手段时,告诉调度人员在哪些节点,分别切除多少负荷最为合适。

开发出具备以上功能的软件将极大的提高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水平,使电力系统运行能够防患于未然。调度员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导致电压失稳的诱因,采取及时必要的措施予以排除,从而使电力系统运行于安全、经济、可靠条件下,产生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4 建立正确计算模型做好充分预案准备

由于负荷组成的复杂性,负荷模型和实际情况相差较大成为制约仿真结果正确性的主要因素。负荷特性及配电系统电压控制装置是影响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掌握一个实际系统的负荷特性的详细资料,对系统的规划运行意义重大。根据现场实测综合负荷数据,进行总体测辩建模,以确定负荷模型的参数,对电力系统的生产运行、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准确的负荷模型对电压稳定的研究至关重要。对负荷模型的研究工作正在受到日益关注。研究解决如何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负荷模型将成为未来仿真软件的主要任务之一。

3 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壮大,电力系统稳定问题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双喜,朱凌志,郭锡玖,等.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及其控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2]程浩忠,吴浩.电力系统无功电压稳定性[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3]韩桢祥.电力系统稳定[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5.

第13篇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商品推荐 网上购物

一、引言

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网上购物的交易方式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商业模式。商务部的消息,2006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已超过了15000亿人民币。电子商务网站已不再只单纯作为企业对外的一个门户,而成为了企业进行经营的场所。商务网站从“以站点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发展成为必然。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帮助客户在电子商务网站提供的众多商品面前更准确地选择到满意的商品,改善网站商品推荐的性能,进而吸引更多地客户进行网上购物,成为电子商务发展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

虽然许多学者都指出电子商务网站商品推荐的积极作用,但很少有学者就电子商务网站商品推荐特性与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本研究以TAM为基本框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网上购物发展的实际情况,对TAM进行一定的修改和补充,提出如下研究框架,如图所示。本研究的自变量主要电子商务网站商品推荐特性;中介变量有两个,分别是认知有用和认知易用;因变量为消费者的购买意图和过去购买行为。在TAM模型中,购买意图决定购买行为,意图是未来的意图,行为也应该是未来的行为。但是由于本研究测量的是消费者今后的购买意图,而行为又是他们过去的购买行为,两者不是对应的,因此将它们同时作为研究的因变量,分析它们与消费者认知的直接关系。本研究中各类变量之间的关系用箭头表示。

研究框架图

研究假设一(H1):电子商务网站商品推荐特性对消费者认知有用有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二(H2):电子商务网站商品推荐特性对消费者认知易用有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三(H3):认知易用对认知有用有正向影响。

研究假设四-七(H4-H7):认知有用/认知易用对网上购物意图/网站购物行为有正向影响。

本研究涉及的潜在变量主要有三个:电子商务网站商品推荐特性、消费者认知和行为意向,每个变量由几个维度来测量。电子商务网站商品推荐特性包括:信息度,网站根据消费者需要推荐的商品数量与商品相关信息的丰富性和清晰性;准确性,网站推荐的商品以及相关信息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程度;易用性,消费者在电子商务网站中使用商品推荐功能的容易程度;及时性,网站根据消费者要求做出商品推荐的速度;可靠性,消费者对于网站推荐的商品及相关信息的信赖程度。消费者认知包括:认知有用,消费者相信通过某网站购物,他的购买绩效可以提高的程度;认知易用,消费者相信通过某网站购物,可以不耗费任何力气的可能性。行为意向包括:购买意图,在该网站进行购物或在购物的主观意图程度;购买行为,过去半年内在该网站购物的次数和平均每次购物金额。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由于本研究要求消费者需要对网络购物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所以重点以高校学生和教师等年轻人为主要调研对象,选择了“街上访谈”方法,主要在人员流动量大的天津各高校地区对被调查者进行随机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8份。扣除填答不完整、回答有错误或前后矛盾的问卷,有效问卷数量共362份,有效回收率在90%左右。

对回收的问卷在数据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作为统计工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四、结果讨论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来衡量问卷的信度。问卷所涉及的各变量的Cronbach’s α大多数在0.8以上,少数几个在0.7以上,表明本研究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同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来验证效度:网站商品推荐特性,萃取出五个因子,项目的因子负载最低为0.569,共同解释了77.888%的方差;认知有用性,萃取出一个因子,每个指标的因子负载都在0.664以上,解释了数据中61.430%的方差;认知易用性,萃取出一个因子,每个指标的因子负载都在0.78以上,总体解释了数据中65.872%的方差;购买意图上用三个问项加以衡量,每个指标的因子负载都在0.9以上,总体解释了数据中83.902%的方差;购买行为因子分析得到一个因子,总体解释了数据中84.766%的方差,每个指标的因子负载都在0.9以上,均验证了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在网站商品推荐特性与消费者认知有用和认知易用的关系上采用了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经验证各维度之间Spearman’s的相关系数均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但在认知有用上,网站商品推荐特性的各相关系数相差不多,以可靠性的相关系数最高。这表明,无论改善网站商品推荐特性(信息度、准确性和可靠性)中的哪个方面,对提高消费者网上购物的认知有用都非常有利,尤其是网站商品推荐的可靠性,起的作用最大;而在认知易用上,易用性的相关系数大于及时性和信息度的相关系数,说明网站商品推荐的易用性对消费者认知易用的影响最大。

研究中以认知易用为自变量,以认知有用为因变量,采用回归法验证本研究假设三。结果显示,模型中因变量与自变量呈线性关系。标准化回归系数也表明认知易用对认知有用有正向的影响,当消费者认知到的购物网站易用性越高时,认知的网站有用性也越高。

以消费者认知为自变量,以网络购物意图为因变量,采用回归法分析本研究假设四和六。统计结果显示,认知易用的T值为2.729,说明回归总体显著;而认知有用的T值为0.516,回归不显著。由此可得,消费者认知易用显著正向影响网络购物意图,认知易用越高,购买意图越强。而消费者认知有用对其网络购物意图没有显著影响。

以消费者认知为自变量,以网络购物行为为因变量,采用回归法分析研究假设五和七。统计结果显示,认知有用的T值为3.153说明回归总体显著,而认知易用的T值为0.600,回归不显著。由此可得,消费者认知有用显著正向影响网络购物行为,认知有用越高,购买行为越强。而消费者认知易用对其网络购物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综合以上的数据分析结果,假设一、假设二、假设三、假设五和假设六经验证成立而假设四和假设七不予以支持。

五、结论

数据统计结果表明,网站商品推荐特性与消费者认知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联系。网站商品推荐的信息度、准确性和可靠性与消费者认知有用显著正相关。网站商品推荐的易用性、及时性和可靠性与消费者认知易用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作为商家与消费者购买互动和交流的媒介,网站商品推荐功能在改善消费者认知、建立商家良好形象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消费者认知与购买意图之间的回归关系验证,说明消费者认知易用对消费者的网络购买意图有直接影响,认知易用性越高,购买意图越强。因此,要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图,必须让消费者充分认知到购物网站的易用性和有用性。而消费者认知有用没有对网络购物意图并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认知易用间接影响购买意图的。相似的,本研究发现,认知有用对网络购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消费者的认知易用并不会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直接的显著影响,但可以通过认知有用对消费者购买行为产生间接影响。

由此可得,为了提高消费者购买意图,促进消费者从事更多的网络购买,网络零售商首先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去影响消费者的主观认知。网络商家要让消费者认识到在网站购买商品对他们是很有用也是很方便的,这是把吸引消费者的主要因素。而要做到这一点,网络零售商需要加强购物网站建设,充分发挥网站商品推荐特性在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媒介作用。在本研究中,购物网站的商品推荐的信息度、准确性、易用性、及时性和可靠性与消费者网络购物认知之间的显著关系已获得了实证支持。因此,提高网站商品推荐在这几方面的性能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Janda, S., Trocchia, P.Y., Gwinner, K.,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Internet retail service qua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2002, 13(5), pp.412-431

[2]Rong-An Shang, Yu-Chen chen and Lysander Shen, Extrinsic versus intrinsic motivations for consumers to shop on-line.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5,42, pp.401-413

第14篇

一、“导之以行”,教师的作用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的定位

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传统教育面临根本性的挑战,教师必须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扮演新的角色。必须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对于人类来说最重要的是创新,是开拓。获取间接经验已不是主要目的,创造性地获取直接知识经验受到空前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学的重点和主人目标。如果今天的教师仍固守于传统的角色,将自己简单地限定为知识学习的指导者、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和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那肯定是失败的,所以教师的角色转换已成为时代的必然。

为此,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新的能力。使自己具有新知识的吸取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进入网络时代之后,师生所获得的信息有很多,获取知识的来源也很广泛。因此教师首先应具备接受信息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学科知识,教师必须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育科研上,这并不仅是做几张幻灯片,一定要注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进行了认知引导和智能辅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在这次的教改中我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教学,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学会设计,而不局限于操作。课程开发能力。要在系统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在探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学生的发展要求,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程的开发中去。由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转变为未来生活的设计者,由文化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体系的建构者,教师的职能也将由“教”转变为“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发展自己,这样才能使教育面向未来,为社会培养现代化的人才。若忽视这一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信息日益增多、知识迅速更新的网络时代,将失去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身体力行”,学生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的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缺乏积极的探究精神和缺乏主动交往的意识和行为,所以努力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参与愿望,让他们以高昂的热情参与教学,可以增强学生与教师的合作能力。学生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使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现实的必然选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努力地进行探究和创新。如课下给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配课题,让他们围绕自己的课题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制作课件。根据教材内容和课题内容撰写论文,而且每个小组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如分为演讲、资料收集、照相、采访、课件及多媒体制作等)。在分工协作活动中,学生能够确立起敢于负责的意识和精神,主动交往的能力增强,并使学生在与教师、同学频繁的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的艺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自始自终充当着主人的角色,在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中能恰当地表现自己,可以使他们全面发展。

三、“师生互动”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展现

(一)在教材的处理中,教师与学生一道从教材本身出发,开放教材、完善教材、超越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的“跳板”,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得出开放性的结论,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已不是师生唯一遵循的对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改变。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计划和方案应该为课堂上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支柱。所以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发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必须要鼓励师生互动即兴创造。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学生发展也是教师发展的根本。教案要从以显性教案为主转向以隐性教案为主,以教为设计中心转向以学为设计中心。在教学中广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不仅可以拓展时空也可以拓展师生的心理时空。在交互作用中,主体不仅获得了知识上的互助,而且也获得了情感上的沟通。这就使每个个体从封闭的学习状态中走出来,在外界双向开放中增强个体的参与合作意识和社会化的意识。

第15篇

关键词:效益特征 评价方法 电子商务 交易成本

电子商务的“效益-成本”组织特征

(一)效益滞后特征

电子商务效益的滞后特征是相对于先期成本投入而言的,企业筹划或实施电子商务需要先期投入大量的运营资金作为资源基础。相对于企业内部资金投入而言,发展电子商务还需要一定的外部基础设施条件,即便是公用基础建设已经达到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需要的基本标准,相关的计算机硬件、人员培训以及软件开发、行业咨询等费用同样不可缺少,这些都作为电子商务的早期固定成本计入财务项目。电子商务的收益具有延期回收性质,滞后期限越长,其固定成本分摊就越高,对应的收益也越多。企业的电子商务效益特征如图1所示。

在图1中,企业电子商务成本C(t)和效益P(t)分别构成时间T的递减函数和递增函数,二者之间具有效益和成本的平衡点。在P(t)>C(t)时,企业获取利润,净利润=P(t)-C(t);在P(t)=C(t)时,企业净收益为零;在时间T的α阶段,企业电子商务表现为负收益;在时间T的β阶段,企业电子商务表现为正收益,且随着T的延长而实现收益扩大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电子商务行业出现技术创新、国家政策或市场等因素的冲击,电子商务的效益P(t)和成本C(t)都有可能发生方向和时间弹性等变化。

(二)间接效益估算特征

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间接效益是指非定量分析可以确定的直接经济利益,其本身不具备定量计算基础和货币化体现形式。一般情况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间接效益以主观分析为主,由于主观分析先天存在的拟合估算和非精确特性,电子商务间接效益也具有一定的估算特征,相对于量化电子商务数据的难以取得,众多研究均以估算和交易成本时间特性结合的形式来计提电子商务效益,在综合对比交易成本和效益的基础上,研究确立投资回收期和每期效益的均值水平。

电子商务的“效益-成本”评价原则

在一般的行业经济效益评价原则体系中,对比交易成本和效益方法最为常见。电子商务由于存在时间收益分布方面的特殊性,其效益成本评价原则往往也具备一定的差异特征。根据评价的指代对象划分,电子商务评价原则分为非模仿性原则、绩效原则以及激励挂钩原则三个部分,区分原则评价更加合理。具体来说:

(一)非模仿性原则

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根据其标的产品的不同而分类建设多样化系统,因此在评价指标和衡量目的方面就存在差异,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电子商务企业之间存在非均衡相关性排列特征,特色化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应该是“一对一”展开,一味的模仿其他企业只会影响对自身业绩的正确认识。因此,企业需要建立专门化的绩效评价信息反馈系统,针对电子商务环境基础数据多和涉及面广的特点,以专门的数据库来整理和分析基础数据,从而节省大量的评估时间,提升评估效率,同时以电子化的数据分析取代人工分析,保证评价的精确性。

(二)绩效原则

企业间的财务状况往往差距较大,对于电子商务来说,其绩效评价对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需求标准往往也更严格。因此,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评价要更加注重评价工作本身的投入产出比,通过建立符合本企业经营状况的预期成本效益指标体系来平衡企业获取数据和付出精力的交易成本支出。此外,企业绩效评价效益的产生往往比电子商务效益评价还要滞后,由此而造成的短期客户满意度、组织效率以及财务环境等指标的下降需要企业进行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客观对待。

(三)激励挂钩原则

企业进行电子商务交易成本效益评价的初衷是及时纠正生产和销售误区,避免较大的财务风险和潜在亏损。因此,企业必须有针对性的将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进行结合,认识到员工工作效率和能力对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及策略实现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相关责任人的公共付出程度构成企业绩效评价的主要对象,电子商务对于人力资本的高要求标准使得以激励机制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以及激发潜在利润来源具有现实实施基础,激励挂钩是与电子商务成本效益评价相伴而生的。

电子商务交易成本评价方法

电子商务交易成本评价方法具体如图2所示。

(一)主体评价框架: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划分评价方法

电子商务的交易成本可以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个部分,前者根据企业投资交易电子商务固定资产的购买价格计提,后者则包括了为达成电子商务交易所投入的人力资本支出、广告宣传费用以及管理维护费用、通信费用等。值得重点说明的是交易变动成本下的通信费用支出,这部分支出往往需要根据电子商务的具体通讯方式来进行计提,如果通过铺设特定线路或租用线路来传输数据,则线路成本构成主要成本权重;如果以第三方的网络增值软件作为通讯手段,则网络使用费、一次性信息预收费等构成主要成本权重。至于电子商务的软件研发费用,则以行业平均研发费用进行估算,具体估算方法包括:

1.算法模型。算法模型以历史数据测算为基础,以若干交易成本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函数,估计软件研发费用,函数形式为:R=F(X,C)。其中,软件研发费用为R;经选择的成本自变量为X,包括软件性能、人员培训费、广告宣传费、管理维护费以及投资额等;模型参数设置为C。

2.任务分解。任务分解分为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两个部分,前者以具体电子商务发展特征估算研发交易成本,后者则通过对商务软件进行模块化划分而累加测算研发交易成本,由于允许软件研发人员直接参与,因此由下而上方法具备更精确的估算率(±10%),但是也会付出较多的成本支出。由上而下方法往往会忽略电子商务系统联合调试和管理项目支出,因此不具备很高的估算精确率。

3.专家评定。专家评定顾名思义就是以电子商务软件研发领域的经验人士对具体企业电子商务软件研发项目进行成本估算,模拟法和德尔菲法是不同实施方法下的两种估算思路,前者对经验要求程度高,误差大而速度快,适用于宏观研发成本数量级估算;后者则依靠发放评估表和采取不记名调查、统计反馈的形式来进行重复估算,已多次估算平均值和被调查人员的一致性意见来消除干扰因素影响,当然,其也存在被调查人员非公允填表的无效调查问题。

(二)辅助评价框架

一般情况下,成本分析早于电子商务筹划就已经开始,因此只有在电子商务全线铺设完毕后才能获取的信息就不能纳入前期分析过程,基于成本分析的评价过程要综合确定估算参数及变量定义,考虑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预期规模和背景而进行模型的选取。无论是电子商务交易成本效益评价的主体框架,还是本节将引入的辅助评价框架,使得成本估算值无限接近真实值都是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尤其是交易成本的固定成本部分要求必须较精确。由于辅助评价框架本身更易于理解,可操作性也更强,因此,在技术、环境和规模一致的情况下,效益组合评价、盈亏平衡评价以及综合指标评价更具实用性。

1.效益组合评价。统计资料是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和进行效益评价的直接信息基础,以企业由于开展电子商务而引致的管理成本下降为例,在电子商务开展前的业务A成本A1和开展后成本A2之间做减法,差额即为直接效益,而组合评价和贡献度比例则提供了对于电子商务间接效益的衡量基础,即:D(直接效益)=I(间接效益)*P(电子商务贡献比率),这一公式的关键在于计算贡献比率P,P可经由专家评价、模型方法以及数学算法的结合加以得出。

2.盈亏平衡评价。

在实物单位计量标准体系下,盈亏平衡点(BP)公式为:

BP=固定成本/(单位产品销售收益-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1)

以金额计算的BP公式为:

BP=固定成本/(1-变动成本/销售收益)(2)

其中,电子商务的盈亏平衡点BP即成本效益相等的时间函数C(t)=P(t),以CF和CV分别代表电子商务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N为运营时间,表达为拓展式即为:

(3)

在电子商务运营年限N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效益和成本分别呈现出伴随增加和相对固定的现象,因此其发展状况会一直向好。目前,基于成本-效益的电子商务理论与技术架构分析尚未完全成熟,作为辅助评价框架内的电子商务间接效益及发展趋势研究都是未来值得重点关注的领域。

3.综合指标评价。综合指标评价是根据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状况而对经济效益进行指标化考核的评价方法,笔者设计了包括六个主要基础指标的综合电子商务交易效益-成本评价表,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内的综合评价指标Xi(i=1,2...6),建立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模型为:

(4)

以上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模型的核心为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系数fi,通过专家评价法可以对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而二级指标评价值则通过倒序方式加以计算,以[0,1]为指标取值区间,则综合指标评价法效果转为依赖专家确立的指标权重分配和指标选择两个因素,因此,最终的绩效评价指标值可以确定为:

(5)

结论

文章通过分析电子商务交易成本的特征、评价原则以及评价方法,建立了包括主体评价框架和辅助评价框架在内的多样化电子商务效益-成本评价体系,其中对于电子商务交易成本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构成、静态统计指标以及直接、间接效益进行了较为具体的阐述,并且在研究软件环境成本估算的基础上,剖析了电子商务经济效益的非线性变化规律。这些方法有利于与传统的企业交易成本效益评价方法进行结合,并且通过设计综合指标评价表和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可以进行深入评价个别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为企业电子商务科学管理提供了多样化选择路径,值得企业进行电子商务交易成本效益评价的进一步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李仁飞.电子商务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电子测试,2013(8)

2.李少颖.新技术环境下电子商务价值链构成要素探析[J].商业时代,2012.(9)

3.王琴.作业成本法在B2C电子商务企业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13(2)

4.李艳芳.现代成本管理在电子商务企业中的应用[J].价格月刊,2013(3)

5.马啸波.电子商务发展与电子商务模式分析[J].中国-东盟博览,2013(7)

6.(美).查克布莱默著,曾虎翼译.点亮社群:互联网营销的本质[M].东方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