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统计学分布特征范文

统计学分布特征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统计学分布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统计学分布特征

第1篇

【关键词】教学风格;课堂话语;话语分析;话语特征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2-0027-04

一 引言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个性化的、稳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它体现了教师个人一贯的、稳定的教学心理品质。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不同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偏好。因此,研究不同教学风格的特征差异,实现教师教学风格的科学测量,对于远程教育中的个性化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教师教学风格的测量主要是通过观察归纳和测量量表两种方法。观察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量表的方法需要教师回答大量的问题,而且教师对于许多主观性的题目自己也很难准确地回答。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教学风格的特征差异,实现教学风格的科学测量。

课堂话语是师生交互的主要工具,对课堂中师生话语行为进行分析就能够把握课堂的规律和实质。早在1970年,美国学者Flanders就指出,语言行为占据了课堂中所有教学行为的80%左右,并提出了对课堂话语进行定量分析的互动分析系统FIAS(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FIAS为课堂话语分析提供了一种定量化的研究方法,也为教学风格特征的定量分析提出了一种可能的途径。但是,随着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信息技术的引入,FIAS在分析新型课堂教学环境下师生话语交互行为时表现出了一定局限性。

本文试图利用课堂话语分析方法,发现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话语方面的个性特征,探索基于课堂话语特征的教学风格建模方法,并尝试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实现教学风格的自动判定。论文在相关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一种面向多媒体课堂的话语分析系统,然后运用该系统分别从话语类别、话轮转换和话语词汇三个方面研究了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话语特征,最后探索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教学风格自动判定方法。

二 相关研究

1 教学风格相关研究

目前,对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教学风格的理论分类,教学风格的科学测量,以及教学风格对学习的影响。教育学研究者以教师喜好的教学模式、方法、语言为依据,采用观察归纳的方法研究了教学风格的分类及其特征。其中,李如密在综合分析国内外16种教学风格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的教学风格分类标准与方法,最终将教学风格分为3个级别共13个三级类型。心理学中对教学风格的研究起源于对个体差异的研究,研究者从认知和社会交互的角度采用测量量表来研究教学风格的分类与测量,并进一步研究了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Sternberg从认知风格这一维度将教师的教学风格分为7种类别:立法型、执行型、评判型、整体型、局部型、激进型和保守型。同时,他还提供了一套在教学情景中测量教师教学风格的评价量表(Teaching Style in Teaching Inventory,TSTI)。Li-fang Zhang等在TSTI的基础上编制了PTSTI(Preferred Teaching Style in Teaching Inventory),并使用PTSTI来研究香港和美国大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偏好差异。贺雯利用TSTI研究了中学教师的教学风格特征及其与教师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可见,教师的教学风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重视,但是,对教学风格的测量却只能通过观察和量表的方法。观察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量表的方法需要教师回答大量的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定量分析方法来研究不同教学风格的特征,实现教学风格的科学测量。

2 课堂话语分析相关研究

对课堂教学中话语的研究主要起源于外语教学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已有较长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行为主义语言学家就尝试对课堂话语按功能进行整理和归类,以达到指导教学的目的。20世纪70年代,Sinclair和Coulthard发现了课堂话语与自然会话的重大区别,提出了著名的课堂话语互动模式“IRF”。这些研究主要以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采用自然观察的方法记录课堂中师生的话语,然后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课堂中师生的话语量、会话结构、提问类型和反馈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在课堂话语的量化分析方面,比较成熟的是1970年美国学者Flanders提出的互动分析系统FIAS。FIAS将传统课堂中师生语言互动的情况分为教师话语、学生话语和沉寂三大类共10个子类。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FIAS在描述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下师生话语交互行为时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据此,顾小清等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交互分析系统ITIAS(Information Technology-based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共包括四个大类共18个子类。ITIAS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FIAS的不足,补充了学生话语类别并增加了技术话语类别,且进一步将教师的提问细化为封闭性提问和开放性提问。但是,课堂教学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各种教学行为互相交织、彼此渗透,并不是分类越精细越好。分类过于精细不仅会破坏教学活动的整体性,而且在记录数据时也不易于区分,导致同一课堂不同的人记录的结果差异较大。

三 研究方法与过程

为了发现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话语特征,根据Flanders提出的课堂话语分析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三个步骤:(1)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课堂话语行为编码系统,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师生的话语行为进行采样记录;(2)选取一种教学风格分类体系,这种教学风格分类体系必须具有配套的教学风格测量工具;(3)从不同的角度对课堂中师生的话语行为进行统计,分析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话语特征。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多媒体课堂的特点,我们对ITIAS中一些联系紧密、不易区分的子类进行了必要的合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课堂话语分析编码系统,如下表1所示:

对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分类,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分类体系。本研究使用Sternberg提出的教师教学风格分类体系,从认知维度上将教师教学风格分为立法型、执行型、评判型、整体型、局部型、激进型和保守型。选择Sternberg提出的教学风格分类体系的主要原因是:(1)Sternberg的教学风格分类理论比较完整,是目前使用较多、被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可的一种教学风格分类理论;(2)Sternberg还提供了一套在教学情景中测量教师教学风格的评价量表(TSTI)。

在课堂话语分析系统和教师教学风格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本研究选取了四节小学课堂实录作为分析对象。首先用TSTI量表并结合Sternberg对每种教学风格特点的描述,测得四名教师的教学风格,结果依次为典型的立法型、执行型、局部型和保守型;然后,采用本文提出的多媒体课堂话语分析编码系统每隔5秒钟取样一次,记录每次取样的话语类型;最后,统计每节课的话语类型分布、话轮转换分布、话语词汇分布,对比观察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话语中的个性特征

四 研究结果及分析

1 话语类型分布特征

传统的课堂话语分析将课堂话语简单地分为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使用师生话语量的分布来分析课堂中师生的主从关系。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课堂中师生交互的情况,本研究根据前期记录的11种课堂话语类型,统计了不同教学风格对应的课堂话语类型分布,如下表2所示:

从表2中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四种教学风格对应的课堂话语中,频次最高的几种话语类别都不尽相同,话语类别在整体上的分布差异性也较大。立法型的教师在课堂中用于讲授知识的话语占据了整个课堂话语的40%,明显高于其他的教学风格。在执行型的教师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高达38%,明显高于其他的教学风格。保守型的教师的课堂话语中,播放媒体和讲授知识的话语几乎占据了整个课堂。局部型的教师的课堂话语行为则分布相对较均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小组讨论构成了整个课堂的主体,师生的交互很多。这些统计的结果表明,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话语类别分布上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

2 话轮转换分布特征

话轮转换是话语分析中另一个重要的分析维度,它反映了会话双方的交互结构和交互模式。在会话过程中的话轮转换通常是指发话人的变更,或者指当前发话人结束发话并由受话人开始发话。为了发现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中师生交互结构上的区别,本研究进一步统计了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话语中的话轮转换分布,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的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轮转换分布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立法型和保守型教师在课堂中的连续话语占据了50%以上,这是因为这两种教师在课堂中主要靠讲解来传授知识,传授知识的话语分别占据了40%~60%(见表2)。但是,保守型教师的课堂中有32.10%的连续静默时间,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教学风格,长时间的静默时间主要被用于教师播放媒体(见表2)。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保守型教师主要通过讲解和播放媒体等广播式的方法来传授知识,在课堂中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相对于立法型教师,局部型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轮转换主要集中在T-T、T-S、S-S和S-T,且分布较为均匀,基本没有课堂静默时间。这一结果说明,局部型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的交互较多,知识的传授是通过师生交互实现的,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了课堂之中,使用了一种课堂效率较高的教学模式。最后,相对于保守型和局部型教学风格的教师,具有执行型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轮分布则较为广泛和均匀,这说明执行型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中较为灵活地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来传授知识和进行师生交互。

3 话语词汇分布特征

从语言学的角度讲,同样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词汇或不同的语句结构来表达,但是,不同类型的词语和句式具有各自的语用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表达者的语言风格和个性特征。据此,为了考察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话语中的语言风格特征,本研究进一步统计了四种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话语中所使用的词语类别的分布,如表4。

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课堂话语中主要的词语是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助词等常见的词语,且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话语词汇差异。这一结果说明:虽然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知识的形式差异较大,但是,在内容表达上他们均没有进行特意的选择词汇,而是以日常对话的习惯方式来讲解知识或与学生进行交流。

五 应用探索

课堂话语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话语的类型分布和话轮转换分布方面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而在话语词汇选择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据此,可以利用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话语特征构建一个教师教学风格模型,实现教学风格的量化分析和科学测量。

教学风格的判定是一个典型的分类判定问题。支持向量机(SVM)被认为是当前使用较多、效果最好的一种分类算法,能有效地从大规模、高维度的数据集合中学习到一个较精确的分类模型。SVM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判别函数定义为高维空间中的一个线性超平面,从大量的样本中学习得到这个最优超平面被归结为一个线性最优化的问题。据此,我们以所有的课堂话语类型和话轮转换类型作为特征维度构建一个20维的向量空间,以每种课堂话语和话轮转化的分布比例作为特征值,将每个样本映射为该空间中的一个向量。在课堂话语特征空间的基础上,通过SVM算法从已知类别的样本中学习得到一个最优的线性超平面,这个最优超平面就是教师教学风格类别的判定函数。然后,将一个待判定教学风格的样本输入判定函数,就能实现教师教学风格的自动判定。基本的过程如下图1所示:

教师教学风格的判定主要包括两个过程:训练过程和分类过程。训练过程首先将每个已标注教学风格类别的样本映射为话语特征空间中的一个向量,然后运用SVM算法从这些初始小样本集合中学习得到一个最优的线性超平面,输出一个初始的教师教学风格判定函数。分类过程是将待分类样本的课堂话语特征数据输入训练过程得到的判定函数,将待分类的样本分配到一个或多个教学风格类别。为了实现分类模型的自学习更新,本文增加了一个反馈过程,将分类结果作为新的训练样本重新训练得到新的教学风格判定函数,从而不断地更新、修正分类模型。

六 小结

第2篇

摘 要 目的:了解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标本中流感嗜血杆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素。方法:对住院的呼吸道感染患儿咽拭子或痰分泌物经分离培养,菌株鉴定后对分离出的流感嗜血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3020例标本中分离出205例HI菌株,总检出率6.79%。患儿中

关键词 儿童 流感嗜血杆菌 分布 耐药性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008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roportion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hemophilies influenzae(HI)in the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Nanning maternal& child health hospital from 2010 to 2011.Method:HI was isolated and identified,antibiotic resistance was detected.Results:205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3020 samples,the isolating rate was 6.79%.the isolating rate of HI is highest in infants younger than one year old. The proportion of HI was affected by season,the isolating rate of HI was highest from April to June.The isolating rates of HI were 6.68% and 6.84% respectively in upper an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s.The positive rate of β—lactumase was 31.22%.The resistant rates of HI to ampicillin,smz—tmp were high.The resistant rates of HI to the second and third generation cephalosporin antibiotics were low,but they have a increase trend. The resistant rates of HI to ampicillin/sulbactam,azithromycin,meropenem and quinolones antibiotics maintained at lower level.Conclusions:the infection of HI in childre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season and age.HI was frequently observed in upper an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s.The resistant rates of HI to smz—tmp and ampicillin were high.The resistant rates of HI to ampicillin/sulbactam and the second and third generation cephalosporin antibiotics were low.

key words children;hemophilies influenzae;proportion;resistance

流感嗜血杆菌(HI)是一种可侵犯人体的革兰阴性菌,在健康儿童鼻咽部有较高的带菌率,是引起儿童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现对2010~2011年儿童呼吸道分离出的流感嗜血杆菌标本进行研究,以了解流感嗜血杆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素。

资料与方法

2010~2011年收治呼吸道感染患儿3020例,年龄1个月~14岁。其中3岁116例(3.84%)。上呼吸道来源标本988例(32.71%),下呼吸道来源标本2032例(67.29%)。

标本的收集分离及鉴定:取标本前禁食2小时,用生理盐水漱口后,以无菌棉棒取咽分泌物或深咳痰于无菌器皿内。或在无菌条件下,经口低压吸引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留置无菌管即送实验室。细菌分离及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

第3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成长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现阶段每一个学段的学生心理特征和几年前的学生差异很大,所以教师不能用原来的眼光看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更深层次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我们也知道,不同学段的学生心理特征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同年级的学生心理特征又有很多共同点,如果我们能找到这些差异性和共性,然后抓住教育契机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的教育的方式,不但可以预防每个年级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而且可以利用每个阶段学生积极的心理去有效地唤醒和拓展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学生实现质变的突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通过对高中三个不同学段学生的调查、访谈及咨询,再根据多年的管理经验得出以下结论。

一、学生特点

高一是学生从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期,也是从初中进入高中以适应为主的一年。高二是承上启下的一年,是学生发展的分水岭。高三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和个性的成熟的时期。

二、学生积极心理及教育契机

(一)高一学生

1.积极心理。由于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学生都想给教师和其他同学一个最佳的印象。因此,他们总是尽力展现自己的优点,表现得很规矩。大部分学生在新的阶段改变的决心也很大,一开始意志力很坚强。

2.教育契机。教师可以多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展示自己优点的时间长久持续;让每一个学生明确校规校纪、班规班纪,严格要求,最难管理的事情,在开学时是最容易解决的。

(二)高二学生

1.积极心理。学生在文理分班后,心理渐渐稳定,自己追求的目标已经越来越清晰,学习的目的性更强。有些学生适应快、学得好、进步大,他们积极、自信的心理不断得到强化,学习兴趣上升,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渐渐形成。

2.教育契机。教师可以这些进步较大的学生作为榜样来引导,同时借助理想教育让他们有更高的目标,并使他们不断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使他们学习自觉性进一步增强。

(三)高三学生

1.积极心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解能力进一步增强,这使高三学生做事的盲目性减少,计划性增强。学生已步入成人阶段,责任感逐步增强,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考虑升学择业和人生理想问题。因此学生的学习的动力非常强,学习上的觉悟和投入以及知识结构的完整、大量的习题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并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时期的学生精力充沛,富于想象,情感丰富,易被复杂、新奇事物吸引;勇于表现自己,好尝试,追求高远目标。

2.教育契机。教师可以分层次教学,和学生多进行朋友式的交流,并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他们一起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共同约定认真完成。

三、学生消极心理及预防性教育

(一)高一学生

1.消极心理。高一学生面对新的环境有陌生感和孤独感,并且随着学科知识难度和深度的加大,很多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不适应现象,学习压力过大,甚至出现焦虑;有些学生成绩没有以前好,或从班干部变成了普通学生身份,自身无法接受这种心理落差;一些学生经历了紧张的升学考试后,会产生“歇一歇”的思想,会把自己的课余时间过多地分配在娱乐上。

2.预防性教育。我们就可以召开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如“才艺展示”“团体游戏”“学习方法的介绍”“我是最棒的”“面对挫折”等,来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从而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加强人际交往教育,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友谊观。更为重要的是,这可以加强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和性格教育,优化学生的个性品质。

(二)高二学生

1.消极心理。高二阶段学生的新鲜感和热情似乎已经淡去,既没有高一时的雄心壮志,也没有面临高考的紧迫感,容易出现动荡和茫然。有的学生则出现倦怠、厌学、焦虑。尤其是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在一年学习中(尤其是在考试中)屡遭挫折,对学习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理也渐渐固化,渐渐出现兴趣转移、偏科等倾向,完全放弃了取得好成绩的愿望,“破罐子破摔”。高二学生已经熟悉了学校的管理措施,容易出现思想和纪律的自由散漫,而且学生异往过密的现象开始增多。

2.预防性教育。教师可以强化自我意识辅导和耐挫折能力教育,使学生的人格更趋完善,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爱情观,形成社会责任感。

(三)高三学生

1.消极心理。由于高三学生的社会阅历的局限以及辩证思维能力的有待发展,他们在看问题时往往比较主观、片面,容易走极端。有些学生基础较差,虽想好好学,但努力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很难跟上,于是开始放弃。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总复习过程还会出现“高原”现象。同时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面临升学抉择的挑战,再加上家长的过高期望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高三学生会感到更加迷茫和烦乱,从而情绪波动较大,容易精神不振,郁闷生气和焦虑烦躁。

2.预防性教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升学观和择业观,正确对待高考,掌握科学合理的系统复习和应试技巧,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