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法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历史教学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历史教学法

第1篇

1运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景,形象导入新课

多媒体技术这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盛情融汇的全息表达,与看、听、做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一致,能为历史教学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拓宽了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时间,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景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一堂历史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以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2借助图画展示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图画最大的好处是能直观地是情景再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观察、感知、体验,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的印象。针对历史性事件,学生追忆有难度的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展示图画及历史图片,使学生感知并理解知识。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都集中在图片上,这时教师可以一边展示图片一边引导学生对图片中所反映出来的及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思考和探究,使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的学习,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为题,能够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关注世界的发展、关注人类的命运。在教学过程当中,历史教师应该进最大努力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创造发展思维,情感的空间。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59-01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提高学生素质是学校教学的最终目标,而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历史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低下,[1]而这样的历史教学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寻找出新的教学方法,而教学案教学法具有充分的优越性,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本文就如何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一系列教学问题,根据教学案教学的基本情况,提出几点浅薄的建议:

1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尊重生命,体现以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2]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敢于放弃旧的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主动与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理念相靠拢。然而,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传授知识时非常单一。旧的教学理念注重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教”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体地位完全没有受到重视。结果导致初中历史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课堂,教师漫天的讲,学生不动脑的听;教师只注重内容的丰富,深奥,而学生忙于笔记、应接不暇,全然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于是出现了一种很尴尬的现象:教师讲完一节课后,许多学生对一些重要的知识仍不甚了解,甚至搞不清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可见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案教学”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上课的注意力经常不够集中,所以他们往往是凭借着自身的兴趣去认识事物,对于感兴趣的事情愿意用心去做,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则表现的心不在焉。因此,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学是枯燥的也是有趣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教。而在学案编制时,教师可以依据需要学习的内容,精心设计趣味教学。

首先,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去吸引学生,例如在讲到商纣王的“炮烙之刑”时,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这种刑法的时候,可以说:“纣王残暴异常,他强迫一些犯人在烧红的铜柱上行走,‘当犯人的脚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脚板立即冒起阵阵白烟,一旦有些犯人在铜柱上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噗通”一声掉到“熊熊”炭火中活活地烧死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身临其境”般的感受纣王的残暴。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解一些历史故事,既可以调节课堂的气氛,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教育了学生。[3]

3 优化课堂结构

如何在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这不仅需要任课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掌控课堂的能力,而且还需要课前教师合理优化课堂结构。在进行历史教学案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可用5―10分钟进行课前导学,要求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内容,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使学生对教材有个初步的了解,能够在导学中解决部分问题或者发现新问

题[4];紧接着可用10―15分钟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究、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旁进行点拔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重要问题,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的新问题及教师课前布置的阅读思考问题;最后可用15分钟进行巩固练习,在课堂上对学生掌握的一些知识进行检测,并且教师及时进行反馈矫正。最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这样科学的课堂结构,这样合理的时间安排,不仅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而且更能较快地达到预期的学习目

标。[5]

4 结语

当然,初中历史教学案教学的探索仅仅是一个起步,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提高,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吸取更多先进经验加以改进,使教学案教学的实施真正成为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张淑慧.新课程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案”一体化研究[J].现代阅读,2012,08(08):146.

[2]丁丕.浅议初中历史教学案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05)22-23.

[3]周秀美.关于初中历史“学案式”教学方法的尝试[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07):24.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94-01

历史学科教育的使命,在于向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着手历史教学的创新呢?本人将对此进行一下探讨。

一、以学生为本,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是老师与学生传授与接受知识的地方。学生和教师之间无论在课上还是下课都应该是互动交流的关系,而不是管和被管的关系。首先教师对学生必须做到一视同仁,坚信只有不努力的教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对学生要有充分的耐心。其次一定要主动创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允许学生犯错,谁都会犯错,何况是在学习阶段的学生,面对犯错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充分信任教师,走进他们的心里,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困惑和难点。只有当师生之间构建起了平等交流的桥梁,学生才能更投入地接受你所教授的知识。最后,教师一定要经常激励学生,让他们有进步的动力。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渐渐接受教师的一切,包括他所传授的知识,在这种状态下,教学任务就可以更加轻松地推进。

二、在课堂教学上要大胆创新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创设一种宽容、民主的教学气氛,建立起民主、亲密、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此前提下教师提出有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大胆改革创新。

1、巧用推敲分析法,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初中历史教材中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简明扼要,很有分寸,但较为抽象。对此,在教学上要善于推敲分析,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得出结论,形成概念,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导入新视角,引发新争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往往能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感,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适宜的载体,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很重要的。通过视角转化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历史课教学中值得大胆试用。

3、注重参与,让学生讲课,给学生一个实践和创新的机会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所谓“会学”,就是学生能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去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学”是教的基础,“学法”是教法的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比学习书本上有限的知识更为重要。要放弃“填鸭式”教学法,运用启发式教学,进而向参与式教学过渡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客观要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长期以来,上课总是教师唱独角戏,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养成了学生的惰性,使学生不肯思考问题,只会死记硬背。而今开展创新教学的尝试,就是要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课,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有利于学生才能的发挥。

三、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情景教学中,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必须蕴含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意义建构的问题,其次是由谁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不唯书、不满足和不局限于教材已有的结论,应该引导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敢于大胆的提出质疑,并产生一种主动探究历史真实的欲望,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寻找答案。此外,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讲的全面,讲的透彻,还要善于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除了自己创设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创设问题,把学生创设的问题引进课堂,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这样学生才能从一定的情景出发,通过生生、师生间多向交流与合作,一同讨论、探索、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为了创设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创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让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中提供的材料,进行提炼、思考、综合、草拟答案。这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感悟获取知识,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让学生得到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体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和增强独立自主探究意识。这种把教师创设问题和学生创设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大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空间。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势在必行。进行创新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历史教师创新性劳动的环境,并给教师提供必要的进修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当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地对照教材或者课外辅导书进行讲课,这使得原本具有故事趣味性的历史课变得非常枯燥沉闷,挫伤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其实,历史这门学科里面有许多的故事,而学生又非常爱听故事,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所选的视频资料与史实不符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尝试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然而,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所选的视频资料与史实不符。由于多媒体技术集图片、视频以及声音于一体,所以有形象性以及生动性的特点,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认知。一旦教师所给出的视频资料与历史不符,就会误导学生[1]。例如,在讲述清朝历史的时候,有一些教师会下载《孝庄秘史》这部电视剧。然而在电视剧中,??静所饰演的庄妃在台词上就出现了问题,例如,她总是说“我庄妃如何如何”,然而根据《清史稿》记载,庄妃这个名号是在她死之后,由后面的皇帝所追封的谥号,所以这就不符合历史,会误导学生。

二、情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尝试

1.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手段,通过互动性的提问,可以使课堂的教学气氛变得更加活跃,继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之中。如,在讲述某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探究。这些题目是:(1)最早发明麻醉药的是谁?(2)在四大发明中,哪一个发明最早出现?(3)在古代,中国的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然而在近代,却远远落后于西方,请问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的呢?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之中[2]。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就需要不断地思考,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对于他们历史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2.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法

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多媒体技术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在课堂上插入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秦王扫六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相关的影片,让学生了解当时秦国的国力,了解其他六国的状况。这样能够使学生大概了解秦国灭其他六国的原因。例如,在“三国鼎立”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下载一些《三国演义》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形势。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将《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照片展现给学生看,如刘备、关羽、诸葛亮、曹操等,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图片上的人物究竟是谁,你们对他们的事迹了解多少,这样能够促进学生互动交流。然后可以播放一些著名而又经典的战役片段,如“官渡之战”以及“赤壁之战”等,通过观看这些战役的片段,让学生对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形势进行讨论。例如,通过观看“官渡之战”,学生就会了解当时最大的两个势力是袁绍和曹操,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曹操最终能够战胜强大的袁绍,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加深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点的理解[3]。不过,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时,教师对影视资料的选择要进行把握,对于一些违背历史的视频片段,教师要指出,防止误导学生。

3.适当地运用角色扮演法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应用;方法探究

所谓初中历史的情境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感受历史知识的无限奥秘的过程。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情境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生硬的教学模式和不融洽的课堂氛围。

情境教学法,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教师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接受历史知识来说都有很多好处。

一、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能够丰富课堂文化,增添课堂的文化色彩。不同的教学情境能够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此,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薄弱环节和擅长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另外,教师应该认真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对大纲的理解运用到教学中去,以达到教学目的。总之,创设生活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潜能。

二、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对于初中历史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图片展示或者视频播放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丰富和乐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再比如,一个故事性的精彩导入可以给课堂教学大大加分,让学生充满好奇心,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之一。情境化教学使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如同朋友一般,这样学生在与老师的交谈过程中能够放松心情,流畅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

三、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更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历史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吸取经验教训并且谨记经验总结,以便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因此,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爱国热情是历史学习最关键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相关演讲比赛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或者开展课堂讨论、辩论等。当然,这一切的顺利实施都与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息息相关,学无止境,教师只有站在一定高度上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才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历史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历史,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习古人的品行,改正自己的不足。同时,通过对爱国人士的介绍(如文天祥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学的关键,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够让师生之间更加了解,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与此同时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获更大的进步,在不知不觉中收获质的飞跃。

综上所述,我看到了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的重要意义,因此,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的顺利实施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对情境教学法有清晰的认识、明确的方向再加上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情景教学法;应用;运用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课中的应用是指老师根据历史教材的内容,利用情景再现和整体氛围渲染的方式,让学生更为直观深刻的了解历史课本所陈述的历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历史相关问题的能力。同时,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也符合我国现阶段教学改革的要求。

一、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历史故事的情景教学法

初中历史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属于历史故事的范畴。现在很多初中历史老师在讲解这部分历史故事的内容时,改变了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采用情景教学法,利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还原历史故事的人物、情节,加深了学生对历史故事的记忆,直观的了解历史故事的内容,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历史故事所呈现的历史意义以及当时的社会制度、社会环境等内容。

(二)历史文物的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另外一项内容,就是历史文物的情景教学法。从实际的情况来讲,这种教学应用的具体方式是初中历史课教学时,老师带领学生去参观历史文物、大型博物馆等,再分别介绍文物、遗址的历史来源,让学生在感受文物的同时学习文物所展现的历史知识,这种方式的教学方式相比在课堂中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讲解要直观且深度,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目的,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三)历史知识的情景教学法

初中历史教材中讲述了很多历史知识。目前,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老师将历史知识所呈现的人物、时间、发生事件、地点等内容用问题的方式来提问,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来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让他们积极寻求答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并且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所学习知识的印象。

二、初中历史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的意义

(一)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在初中阶段时,好奇心比较重,在课堂教学中枯燥无味的讲解方式无疑不会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而将情景教学法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将学生拉入到历史教学中,而且历史教材中很多知识都可以联合创造情景,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大大的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让他们能够很好的学习了解历史知识。

(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初中历史课本所讲述的历史知识彼此间的朝代联系、内容联系比较多,老师如果将这些联系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搭建出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在原有历史基础上学习到新的历史知识,同时又巩固了以往的历史知识。

三、初中历史教学有效应用情景教学法的方式

(一)加强情景教学法在语言上的应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课程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是多方面互相配合实施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以往的传统历史知识教学方式,对于初中生来讲,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思维能力,但是情景教学法的应用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情景教学法的应用,首先要从语言上来渲染气氛,感染学生。老师在讲解历史知识时,可以根据历史知识来感受历史事件发生时的情景,然后通过语言的魅力来讲述,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的气氛和情景,这样可以极大的带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跟着老师的讲解来学习,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二)加强情景教育法在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我国现阶段非常重视教育的改革相关内容,在教学手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其中就将多媒体应用到教学中。将多媒体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并且采用情景教育法,让二者相结合,可以将历史知识生动的展现出来,让学生直观的学习历史知识,不再同以往历史知识的抽象表达,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可以极大的引起学生的注意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三)课堂氛围的情景教育法应用

以上各种方式的情景教育法应用,都不是单一的教学,是需要和其他教育手段、方式结合应用,但是这些方式的应用都缺不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是可以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的。

总之,现阶段将情景教学法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实现教学目标,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以及以后的发展。而且,在初中历史教学时,情景教学法的应用需要老师的尽心尽力,注重创造科学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的作用和功能。

参考文献:

[1]王谦林.情景复现教学法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应用[D].西北师范大学,2013

第7篇

[关键词]图示教学法初中历史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98

历史知识涉及历史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多个方面,包含东方、西方多个地域,跨越古代到当代多个时期,涵盖广泛,内容丰富。中学历史课本主要以单元和课为单位进行编排,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专注单元个体的知识内容而忽视历史内容之间的联系,无法形成一个完整而多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混乱、记忆模糊等。因此,教师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运用图示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那么图示教学是怎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呢?怎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图示教学法呢?对此笔者进行简单的探讨与分析。

一、图示教学法的内涵

图示教学是指运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浓缩的文字和线条等构成板书来进行教学。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尝试:它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展现知识的整体性;使用符号代替文字,使课堂表达简洁生动。图示教学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条理性,能将比较零散的知识串联在一起,使得知识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在历史教学中使用结构图示,能够清晰展示知识的结构框架,明确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数轴型的图示,能够以时间为发展线索,在时间轴上尽现历史巨变,展现历史发展的脉络;方位图示,能通过简单的表述明确地域的相对分布;比较式图表,通过对事物的异同、性质、特点的归纳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避免学习过程中相似知识点的混淆。

二、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 理清知识脉络,加强知识联系

记忆就像是一颗有许多分支的树,我们要理顺知识的脉络。如使用如下时间轴图示,能清晰展现历史发生的时间顺序,让学生能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明确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之间的时间界线,了解与记忆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时期,抓住关键的历史事件。将历史知识通过简洁明了的图示表现出来,让复杂繁琐的知识简单化,学生可以根据图示脉络反复记忆,不断深化与了解知识。同时,在学习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时,可以以西方的历史制作一条时间轴,比较同一时期东西方历史的异同,在知识点上建立相互的联系。这样的图示对比联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这些历史知识的印象,对历史知识进行一个多维的理解与认识,拓宽思维。

2. 突出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一般情况下历史课本有许多的知识都是使用文字进行表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道哪个才是学习的重点。这时,教师可以运用简单的结构图示给学生展示重点的知识框架。例如,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课中,关于《凡尔赛和约》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有:签订的时间、目的,会议的中心议题,和约的性质等,笔者通过板书的形式,用结构图将其简洁明了地列出来,让学生自己根据提示在课文中画出重点内容,列出知识提纲并加以记忆。这样将大块的知识分成时间、目的、议题、性质四个分支,每个分支再对应相应的知识内容,有助于学生记忆,提高学习的效率。

3. 加强知识联想,加深知识记忆

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某种程度上它们能够产生联系。例如在学习中国被迫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时,教师可以整合《》《》《》《》等内容,对关于赔款、割地、开通港口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图示可以清楚展现知识内容,加深学生对于各个不平等条约内容的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运用图片内容,展现历史内涵,通过各种历史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加强知识联想。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历史课程的特点,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运用图示教学法,通过各种图形、表格、图像等形式展现历史知识内容,实现历史教学的图文并茂。图示教学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简单明了地理清知识脉络,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准确高效的记忆,进而在无形中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小兵.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8篇

关键词 图示教学法;初中历史教学;应用研究

现行适用体制之下的我国初中历史教材,运用的是一种单元―课的编写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知识性模块,由于将同一主题的事件往往置放于同于单元当中,加强了不同知识模块之间的联系性。与此同时,同属于一个国家的历史性事件,比如古罗马帝国,却因为其事件性质的不同,必须将其拆分于不同的单元课程当中,这种教科编排方法,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会削弱其知识体系的一些内在联系性,学生很难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再加上知识量的增加,会导致学生系统的缺乏,不利于历史课程的学习。然而,引入图示教学法,则可有效改善这种课程编排上的弊端,有助于其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一、历史图示法的具体特点分析

在初中历史教学体系当中引入图示教学法,可将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直观的知识系统,方便于学生进行自我归纳与总结,提高学习效率,具体来讲,图示教学法的特征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有机整合了形象性与系统性。我们知道,图示教学法是通过图形、符号或者是文字等形式来体现历史的,因此,它能够将枯燥的历史知识与抽象的传输直接转化为视觉上的冲击,全面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从外在表现形式上来讲,其具有更为形象性的特点。与此同时,这种将图形、符号以及文字进行优化组合的形式,可以加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性,将原来较零散的历史体系转变成更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种系统化与形象性的知识梳理,不是简单的知识累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其实质是产生了一定质变,由此可见,图示教学法兼具系统性与形象性双重特点。

其次,集直观性、概括性于一身。无论任何学科的一些知识,布鲁纳都认为他们具有这样的特征即:知识结构特定效力、经济性以及表征方式。在这里,学生必须掌握的信息量程度以及为达到特定理解所需要进行加工的信息即是知识结构经济性。因此,教学在重视自身知识结构的同时也必须注重其经济性。相对于语言来讲,图示教学法更为知觉与直观,相对于一些自然模式来讲,则更具概括性。这种教学方式是遵循历史课程具体内容与课程要求,再结全一定原则进行有机组织在一起的,以概括性的、直观的形式来呈现更具复杂的知识,折射出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我们可以认为,优良的图示概括是对历史科目的一个高度总结与概括,不仅浓缩了书本的精华而且也提炼了重要知识点,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其高度概括出了知识的特征与形象,是集直观性、概括性于一身的科学历史教学法[2]。

最后,兼顾艺术性与科学性双重属性。精心设计的图示通常由浓缩的精华文字以及简明扼要的指向性符号构成,好的图示形式不仅要具有内在科学性,同时,外在艺术美也是必须拥有的,二者可谓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魅力就在于高度的艺术性与巧妙构思的有效融合。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体系当中引入图示教学法教学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分析

图示教学法虽具有良好的功能,是高度科学性与系统性的有机统一体,然而,再进行图示教学法的运用之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事项,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图示法的运用效率,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可以将其同讲述法进行有机结合进行使用。在当前初中的历史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应用图示教学法的措施是没有具体做规定的,即可以是投影式也可以用传统挂图形式,具有多样性,然而,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重视讲述法与图示法有有机结合。生动且直观的图示可以高度概括历史事件的重点及难点,通过巧妙的构图体现知识自身的内在联系性,可以显示出其存在于内部的逻辑性关系。只有基于教师有效讲解的基础之上,图示教学法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出其自身的思考能力,有效做到逻辑、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对于图示及讲述的先后顺序,可适当根据教学现状进行一定调整,即可先讲述再图示也可二者统一结合,方式不一,但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就即可达到教学之效。

第二,可以同多媒体课件进行混合使用。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历史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可谓是日益紧密。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还原历史真实场景,再现历史史实,对于历史教学来讲,可谓是如虎添翼。此外,将图示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联系,不仅能够直观形象呈现历史要点,同时也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形象、化繁为简,可以快速揭示事件的内在联系性。尤其是对于一点与战争有关的历史内容,运用多媒体形式可以达到动态演示之效,宏观形象描述进军路线与战争进程,方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自身记忆,有助于取得好的教学成效[3]。

第三,在使用图示教学法之时,应注意适量使用。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视教学对象与内容的具体情况而决定,也就是说,必须做到适量原则,如若不然,纵然再科学的教学措施也不能产生与预期相匹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上,图示教学法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与学生自身接受能力的基础之上,对历史内容进行周密思考与整体的把握,不能一味求新。除此之外,贪多也是图示教学法也必须切忌的,如果在教学课程中,大量引入图示展示,那么容易导致学生在第一时间之内无法吸收,造成记忆上的模糊性。就历史科目而言,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与讲解法以及讲述法等传统主要教学手段相比而言,这只能是一种具有辅导性与辅的教学措施。一定要注意其画龙点睛之效,必须做到适可而止,不可过犹不及。只有如此,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三、总结

图示教学法的运用还必须同社会信息发展相一致,符合当前历史学科自身特点,这也是现行新课标的要求所在。图示教学法的运用长盛不衰且源远流长,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体系当中也具有范围较广的运用。在长期的大量实践当中反复证明,图示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广大学生自身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历史体系,从学生层面来讲,可提高其学习效率与学习兴趣,从教师的层面上讲,也有助于其厘清课堂思路、增加课堂表现力,也就是说,无论从教学模式还是学习模式上来讲,其都有助于全面提高历史教学的科学性,是一种可以值得借鉴与提倡的科学教学之法。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当中,可以对其不断加强探索与研究,以便其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参考文献:

[1]安玉惠.让信息技术给历史插上飞翔的翅膀――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有效融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5).

第9篇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学习新课时,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的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因此,教师应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注重循序渐进,学生历史认识能力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即知识、方法和理论。学法指导也需要在这三方面有序进行。首先要指导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创造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天地。其次要加强历史思维形成的指导,使之能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分析、认识历史问题。再次是通过题型的变换、知识的迁移去拓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三、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涉及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课外辅导点拨,强化学法。

一方面课外辅导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另一方面学生对课堂教学中教授的学法去实践或自我探求学法一般也要在课外进行,因此,课外辅导中点拨和强化学法是学法指导中的又一重要步骤和手段。

1.提供实践材料

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中传授的有关学法,向学生提供有关预习复习的内容或提纲,提供精选的历史材料或有关学法指导的参考书籍等。

2.教师设疑与学生质疑相统一

教师的设疑主要指把教材中的重要和关键部分提炼成有一定深度,但又适合学生实际水准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去争论,同时向学生示范切入问题的角度。学生的质疑是指鼓励并指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要求做到质疑要注重前提,解决要注重方法,以此来促进学生做到“学思结合”。

3.细致地做好解题指导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仅需要知识、理论,同样需要方法和技巧。而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和掌握,需要训练和指导。

首先是审题能力的指导。通过指导来提高学生对与习惯表达不一致的已知条件的等效转换能力,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的挖掘加工能力;排除无效信息、提炼有效信息的扬弃能力等。

其次是深刻理解题意的指导。通过指导使学生对问题外露的能分清题型、要求、限制等,对问题内藏的能找准切入角度、分析层次及所用的知识点、理论或历史规律等。

第10篇

一、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课原本应是无比精彩的一门学科,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不顾其趣味性,一味地让学生勾重点,记笔记,然后读读背背,从而导致这一有趣的学科变得无比枯燥,学生们对历史教学根本提不起任何兴趣。针对这一现状,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笔者认为还需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要摒弃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并解决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自主探索并获得知识。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内容,如果教师沿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一味讲解,然后勾画重点让学生进行读背的话,势必导致学生不胜其烦,根本毫无学习的兴趣。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箭之仇、管鲍之交是讲谁的故事?”学生们纷纷讨论之后,自然而然引入对管仲的介绍,然后进一步设问:管仲对齐国的贡献有哪些?欲知详情,请打开《春秋战国的纷争》一文。这样,从小处着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设计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总会沉浸于自身滔滔不绝的讲说中,讲教材内容,分析历史,分析人物,整个课堂教学看似热闹非凡。而实际上,这样的教学,只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对于一些主观性的评价,学生也只能以教师的观点为标准,毫无自主性可言,学生们完全成为了接收知识的机器。这样的方式,对于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毫无帮助,学生们习惯了知识的接收,一旦涉及到谈谈自己观点的问题,大多无从下手。对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灵活性较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既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使之自主获得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这一内容,在掌握了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并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并的史实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假如你是左宗棠,你将如何打败阿古柏,顺利?你如何看待左宗棠这一行为,你如何评价这一人物?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从而充分激活其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一内容。

三、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能力

结合新课改的精神,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再是简单的让学生掌握某一知识点,而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提高,让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并获得知识,这才是教学的最高目标。但实际上,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仍未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仍未能真正认识到“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区别,仍然只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对此,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从设计问题入手。确实,教师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久之,学习能力的提高自然水到渠成。

第11篇

一、丰富初中历史教学,调动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历史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感兴趣,他们才能具有学习的动力,进而才会产生学习效果。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合理的挑选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史料,运用既丰富又形象的史料来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强烈求知欲望,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进行远古人类的讲课时,教师可以搜集那些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相关的史料,除课本上所附的图片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向学生呈现更丰富的有关远古人类的头骨复原情况,图片,文字,视频资料等多种史料有序的向学生展示,再加上教师风趣的讲解,那么,学生就能够形象的了解“北京人与现代人头骨的不同”。

二、推动理解历史知识,提高教学有效性

由于受到历史课时以及篇幅的限制,某些问题上不会给学生提供完整充足的内容知识,只做出结论式的评价,使学生难以理解,再有就是学生对这些枯燥单调的结论式评价没有兴趣,更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然而这些知识往往是考核的重要内容。要使学生能够深刻的了解某一历史事件的内容,就得需要教师运用史料来解决,适当地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分析,从而可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部分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从开始后,我们中国人民为反侵略而采取的一系列反抗战争以及战争过后所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直观丰富的史料展示在学生面前,很清楚地了解了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使学生深深地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在教师分析,讲解具体的史料过程中,枯燥而抽象的历史概念被直观形象的解释开来,自然就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发散全面学习

现在对学生的教育来说,发展能力的目标不是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而是对所学知识的整合能力以及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能力,然而这些能力的发展是通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得到的。

例如,在讲到时,怎样让学生理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且正确的看待历史发展。史料A:在之后,有人曾翻译一本名为《平民政治》的书籍,但后来他决定更名为《共和政治》后进行出版。有段时间《国粹学报》不太畅销,但在更名《共和杂志》以后,却变得非常抢手。史料B:之后,绿营制度并无太大变化,当值的,仍照时到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依然将马养于家中……首先让学生对史料进行思考,分析,史料A反映了国民初期盛行的共和观念,反映出在中大城市发生的现象;史料B反映了未给那里带来什么变化,反映出在一些偏远县城发生的现象。学生心理开始一定有些疑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的地区和人群当中的影响力并不平衡,深入人心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分析史料,要全面进行评价,从不同角度来综合考虑历史事件的影响,才能使学生对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的认识。

四、合理运用历史史料,实践“度”的把握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当中,教师为让学生理解那些较为抽象复杂的历史概念,选择性的运用一些史料,但是要注意使用的“度”,不可以忽略了历史教材。历史课本当中的知识内容都是学习的重点,由于篇幅或内容的限制,因此教师选择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史料来加深学生的认知理解,提高教学效果。但是也得注意不能够过多的运用史料,否则会使学生的学习中心偏离课本,致使学生思维的片面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选择适量的史料贯穿于教学当中,才能恰到好处。

五、优化选择历史史料,实现针对教学

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使用形象直观的音像史料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有助于理解史事以及历史概念等。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教学,运用史料也得有所侧重。针对初一,初二的学生,着重运用音像史料,针对初三学生,随着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及中考的情况所需,着重引用文字史料。只有根据初中学生不同阶段有所侧重的选择史料,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12篇

1.以“表演”形式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开发思维

历史,对于当前而言,已经是几十年前甚至是几百几千年前的事情,它常常让我们处在这个时代中的人难以理解,难以想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依靠口头描述,板书讲解,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顺书中所述时生事情的结构的。如果教师营造特定的氛围,让学生对教材描述的场景进行一个小的表演,以表演的形式通过直观的视觉感受,引导学生开发思维,就能使教学更加深入学生内心,同时领悟到历史的有趣之处,对历史课的学习产生兴趣。以人教版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为例,其中主要包括对远古居民、农耕生活、华夏之祖的认识,这些内容大多都是上千万年前发生的事。置于当今这个科技发达的社会,学生对教材中讲述的生活方式十分难以理解。教师可以设置一下情境:当你处在一个没有现代一切物品的社会,你所住的地方是一条河流边,请你演绎你一天的生活。让学生在认真熟悉教材以及相关的材料后进行自我编导以及表演,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学生面对新鲜事物,热情高涨,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并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深刻认识到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又例如在单元“步入近代”的复习课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形成小组,小组成员分别代表英国、法国、美国或者其中的历史人物,以教材为剧本,自己组织人员创作台词,根据这三个资本主义国家进行革命时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发展过程,配以相符的对话,将它们的基本特征以及时代特征表现出来。这是对学生整理归纳教材知识点能力的考验,在表演过程中,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学生的印象必定十分深刻,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

2.以“音乐”形式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感同身受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他们未受到太多外界的影响,感情充沛而易于外露,心灵纯净而易被感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这正是教师可以将其有效利用的。运用“音乐”创设情境,营造优良的课堂氛围,能促使学生感同身受,引起感情共鸣,增强对初中历史的情感,从而更为认真地进行初中历史课的学习。例如教学“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单元,教师在课堂导入之时,可以在网上搜寻节目“品读”,其中有关于诗人余光中《乡愁》的节目内容,在该节目中,主持人以声情并茂的语调朗诵了《乡愁》这首诗,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期望以及对回归大陆的渴望之情徐徐展开,能够十分轻易地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去关注海峡两岸的关系,将学生的感情升级到对历史知识的理性认识上。

3.以“视频”形式创设情境,再现历史真实情境

第1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61-1一、讨论式教学法实施的基本程序

1.制订讨论的基本准则。这是在进行第一次讨论式教学前就必须做到的。因为如果没有一定的准则,讨论有可能变成一场争吵或经常性出现两人以上同时发言的混乱局面。准则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制订。

2.设立讨论小组。讨论式教学法采取的主要形式就是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但教学中常常是将这两种形式结合起来进行。讨论小组是讨论式教学的基本单位,学生以讨论小组为依托参与讨论。

3.讨论题的设计。讨论题的设计是讨论式教学的关键因素。一般说来开展一次讨论式教学往往只要设计一个中心问题,如果太多一节课完成不了而且使讨论无法深入。讨论题的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学生现有的水平。讨论题应属于学生跳一跳就能摘下的问题,既不太浅也不太深[1]。

拟定讨论题的切入点,要选择那些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且有一定争议的问题,或者是与此相关的当前形势、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例如初二历史中的运动,就可选定天京的原因、政权的性质或失败的原因来设题。讨论的题目要具有启发性的特点,即题目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比如说问题包含许多疑点和悬念,值得深思,问题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在大范围、多章节中联想,并通过搜集、研读补充材料,经过思索才能将结论整理出来,而且可能会出现几种结论[2]。评价性问题更适合做讨论题。如“有人说‘胜利了’,也有人说‘失败了’,你怎样评价,为什么?”

二、教师在讨论中的引导

1.当讨论出现沉默时。这种情况时常会出现,属正常情况,此时教师先别急于打破这种沉默,因为有可能是学生正在思考。沉默最好由学生打破,如果总是由教师打破,学生就会形成一种依赖感,万不得以时才由教师打破。

2.当讨论脱离中心时。此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把讨论拉回正题上来,不要让讨论扯到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上来,而且要把讨论限制在与论题有关的一些重要事实上,如果不限定讨论的范围,就不可能达到对一个论题的深入探讨。

3.当学生在某一问题细节上争论不休时。当教师发现学生在某一问题上纠缠不休时,要及时制止,如果一方观点有明显错误要及时指出。另外在讨论过程中,受主要发言人或课本结论性论断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在某一问题或某一方面上,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变换思考的角度,也可以从知识内在的联系上启发学生全面看待问题。

4.教师如何在引导中保持发言的适当性。学生一般希望能在一种毫无压力的状态下发展和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因此教师必须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保持发言的适当性。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积极的聆听者,仔细聆听学生所说的一切,以便在需要推动讨论时能及时介入。其次,教师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如果想插入学生的讨论,先把自己的看法草草记下,以便在一个更恰当的时候表达出来。其三,教师参与讨论,主要是为引导学生,因此应多使用一些引导性的语言而不是结论性的语言。

三、一次讨论学习案例设计

讨论题:有人说“胜利了”,也有人说“失败了”,你怎样评价,为什么?

讨论方式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讨论点的难易、内容的不同、学生实际而灵活选择。教学中的讨论小组一般可分为三种,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我准备在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我认为同桌讨论适合于稍动脑筋相互启发就能得出结论的问题;小组讨论比较灵活,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或临时遇到的“冷场”则可采取这种办法;全班讨论常常是解决重难点内容、有争议的问题和一些没有固定答案,可以见仁见智的问题。而关于的评价问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因此同桌讨论不能完全解决,但是这个问题绝对可以通过思考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到较为合理的答案,所以没有必要采用大规模的全班讨论。

首先我将按照每组7到8人,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然后给出十分钟时间由小组自由讨论,并规定每人必须发言;最后各小组必须推选一名代表做总结发言。教师可在小组讨论时去每个小组听一听同学的发言,并做适当引导。最后教师做最后总结。

总之,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适应了教育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适应了教学改革的总趋势,实践证明它可以成为初中历史教学中一种主导性的教学法,可以成为一种与讲授式教学法相辅相成的教学法。

[参考文献]

第14篇

情境教学法旨在通过创设不同情境,以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再现,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基于兴趣,主动学习。情景教学法的运用,有以下几点优势:

首先,有利于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而情境教学法正是通过图片、影视作品等辅助手段使历史场景复现来吸引学生注意。老师可以通过情景剧的编排,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亲身表演使历史知识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或者通过历史资料、影视资料的播放,让学生通过画面更真切的感受历史场景,有助于记忆。学生产生了兴趣,才能在那些生动形象的情境中主动动脑筋去想、去记,进而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历史观。

其次,有助于挖掘学生潜力,形成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希望学生学到简单的知识,更希望学生能培养更强的能力。而历史场景的复现、情境的表演,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的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的能力,通过语言、动作的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更具想象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会主动去查阅、了解历史事件,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在实际表演中学习,那种切身体验是教师简单的语言所无法超越的。相比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的,只有能力提高了,才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

再次,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历史场景、历史事件的再现,使学生们可以深受那些历史人物以及人物精神的感染,爱国将领的英雄形象会深深印在学生心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们形成强烈的爱国意识,再加之教师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可以帮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有助于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英雄人物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屈辱历史驱使学生奋发图强。因而可以通过情景再现,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最后,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陶冶情操。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情境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老师,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历史知识的内涵,甚至掌握更多的相关链接知识。在创设与所授知识相符合的情境中,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使得教学相长。而且,情境的设置,也可以让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更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环境的烘托渲染,可以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学习历史。教师形象的讲述、准确地语言表达,可以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尽享知识的饕餮盛宴。或是宁静致远的情怀、或是激情满怀的壮志,历史人物的英勇事迹与光辉形象,必将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们的思想与行动。发自内心的共鸣、对历史人物的钦佩,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无疑是一种极好的教育方式。

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自然可以让教师、学生都能受益良多。情境教学法的作用与优势让我们不得不去探索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用理论指导实践,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下面是笔者关于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作用提出的几点建议。

第一,设置独特、富有趣味的导入方式。教师在每堂历史课的开端设置新颖、引人入胜的开场方式,赚足学生的眼球。教师可以运用有感染力的诗词歌赋、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内容丰富的影视资料等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有兴趣继续听下去,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主动探索。例如,在学习丝绸之路的时候,可以通过纪录片的片段在视觉、听觉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学习三国时期的历史时,可以通过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第二,通过情景剧编排、表演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活动课来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在情景剧的表演中成为主人公,使其真正体会主人公的感受,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及记忆,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去参观,一边参观、一边讲解,让学生在重温历史的过程中去学习历史知识,感受伟人的爱国情怀。活动课是课堂学习的一种延伸,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还可以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

第15篇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2―0062―01

历史相对于物理、数学等学科,是一门具有情境性的学科,教师可以运用形象化的情境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教材,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下面,笔者谈一谈情境教学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策略。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作用

1.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初中是学生历史学习的入门阶段,也是学生身心蓬勃发展的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知和意识形态逐渐形成的阶段,因此,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初中生学习历史知识,塑造一个科学的世界观起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其丰富的优秀文化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如,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这些都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同时,能涉及其中的道理和优秀思想。为了让学生有效学习历史知识,吸收这些优秀思想,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创设有趣的情境,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易于学生理解。比如,在学习“孔子周游列国宣传仁政思想”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播放《孔子》这部电影,再加上教师在学生观影过程中的有效语言渲染,一定会使学生受到情感的触动,从而对中华文化产生崇敬之意,对孔子的精神产生崇敬之心。这样的情境教学一来能够让学生明白诸多的历史过往,懂得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二来能够促进学生对中西方先进文化的吸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能有效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情境教学法从走进各科课堂以来就成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历史教学多是纯文字的讲述,能不像物理、数学、生物等,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提高学生认识,加深学生理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学习兴趣,就要将枯燥无味的历史书本知识,通过多媒体、影视材料和图片等多种方式对历史进行情境演示,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只有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将历史知识形象化,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3. 能促进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近年来在我国教育制度不断改革的情况下,情境教学不但对教师来说是教学方法的一种改革与尝试,符合当下的教学情况,而且情境教学也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制度改革,提高我国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