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范文

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

第1篇

一、墨色观

石鲁有关中国画墨色关系的论述有:

1960年10月,在西安美协接待以傅抱石为领队的江苏国画院赴陕写生团举行的研讨会上,石鲁讲到:墨和色的问题,从中国画的调子上来说,墨恐怕是最高的调子了。

1961年10月,在西安美协中国画创作研究室北京习作展研讨会上,石鲁讲:用笔用墨,我们喜欢破墨破色,但墨太胜,就没了笔趣;色是可以追求的,但过于求色,就失去了笔墨。

1961年11月,在西安美协国画创作研究所习作展杭州展研讨会上,石鲁讲:可以吸收版画、油画色彩强烈、丰富的特点,但要注意民族的审美习惯。色无论如何不能超过墨,而且要强调用笔的方法。

在《中国画的造型问题》一文中,石鲁指出:气和色有很大的关系,首先跳入眼帘的要素之一是色。研究色仅仅“随类赋彩”是不够的,色联系着本质,联系着生活,失眠、贫血都从色中看出。中国画固然强调固有色,但更强调对比色。

在《学画录・造型章》中,石鲁讲:色之含气、含光,在于水也;色之包神含情,在于变也。故色有真色、假色、借色、变色。色非纯自然之色,乃有长期社会实践所形成之审美观念。故色之于造型,亦具主客二因也。

1981年1月,石鲁在接受访问时说:光从技巧上也说不清楚,什么“色破墨”、“墨破色”等,说不清,但风格离不开技巧。总之,是“以意命笔”吧。

由上可以看出石鲁的墨色观:一、在墨色关系上,不管是以色破墨还是以墨破色,都必须是以墨为主、色为辅,不因色浓而伤墨,也不因手法的运用而掩盖了笔趣,总而言之,是“以意命笔”;二、中国画的色彩是非纯自然的观念色,是自然色与观念色的统一;三、在外来美术思想的影响下,传统的色彩局限可以打破,可以吸收版画、油画色彩强烈、丰富的特点,但不能违背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审美习惯。那么,石鲁的墨色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在墨与色之间,墨为什么是最高的调子?用色时为什么仍然要追求笔趣?从中国哲学的色彩观念入手,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这些问题。

中国人的“墨”色文化心理,源于原始宗教时期的老龟崇拜。在龟蓍崇拜时期,人们相信“龟千岁而灵,蓍百茎而神,以其长久,能辩吉凶”(刘向语)。由于龟蓍所代表的神意不仅决定着人类的生死福祸,而且决定着整个宇宙的吉凶运转,所以,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在生活中可以发现,龟越老其颜色就越为玄黑。龟崇拜转化到色彩观念上,就衍化出玄墨色崇拜。商朝的武丁时期,卜筮活动即开始用“墨”来占坼。董作宾先生在《商代龟卜之后推测》一文中说:谓之墨者,卜以墨画龟腹而灼之,其从墨而裂者吉,不从墨而裂者凶。也即从墨者,生之象也;不从墨者,亡之象。由此可见 “墨”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原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以龟蓍崇拜为代表的原始宗教渐趋衰落,儒、道、阴阳、五行等诸多哲学流派纷纷产生,百家争鸣的重要思想根源就是人们不再相信怪、力、乱、神。这时,“玄”色虽失去了原来的神圣含义,但其象征至高神秘力量的符号学功能却被继承了下来。如老子的《道德经》,就用“玄”来阐述他哲学理念的最高本体――“道”。《道德经・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六章》又云:“谷神不死,是谓玄化。玄化之门,是谓天地根。”从道家哲学看,“玄”色又进一步在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占据了至高地位。“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色彩呢?《抱朴子》里说:“千岁灵龟,五色具焉”。“千岁灵龟”即“玄龟”,由此可知“玄”是“具五色”之色。元代陆森在其《五灵聚义》中说:“《叙事雄书》曰:‘灵龟者,玄文五色,神灵之精也”。可知, “玄”色就是“具五色”的大色。那“墨”色和“玄”色是何种关系呢?《尚书・中侯》载:“尧沉璧于洛,玄龟负书出,于背中赤文朱字。止坛场,沉璧于河,墨龟出,赤文题”。在这段文字中,一处用“玄龟”,一处用“墨龟”,这说明“玄”色与“墨”色是有区别的。《考工记》里,古人在“玄”之外,又增言“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画绩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此处的“杂”和“相次”,并不是现在西洋画的调色,而是指把相克的颜色放在一起相次搭配,取得相克相生的文化感应效果。源于上述传统文化心理,唐代文人画出现了重墨色的绘画习尚。张彦远言,“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由此看出,唐代时“墨”文化内涵已被抬高到与“玄色”等同的地位。石鲁认为墨是最高的调子,以及强调用色要符合中国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审美观念与审美习惯,估计就源于此。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石鲁主张中国画固然强调固有色,但更强调对比色;尤其是,让最极端的对比色“相次”对比,更能在视觉上达到强烈的刺激效果。1961年,西安美协国画创作研究室习作巡回展后,石鲁的色彩观念对长安画派的其他画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把过去只用在花鸟画里的“以色破墨”和“以墨破色”方法,运用于山水画创作,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长安画派“拖泥带水皴”,在当代中国画坛独树一帜。但石鲁认为无论是“以墨破色”还是“以色破墨”,“墨”和“色”在笔法和气韵上,都应当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绝不可因重色而冲淡笔墨的气韵,也不可因重墨而冲淡色彩的气韵。两者如果能够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甚至达到浑然一体,则更能展示表现力的水平。而“墨色浑然”的关键,是“以墨当色,以色当墨,墨分五彩,色随其调”;让墨和色在一气呵成的过程中自然地随着笔法交融渗化,达到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墨见墨气、色呈色韵的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笔墨虚实观

“虚”与“实”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道德经・二章》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四十章》又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家所言的“虚”和“无”是不同于佛家所言之“空”的,“空”是完全的无。而 “虚”和“无”,却含有“生”的本元――生之母。可是,这个“生”之本元又是什么呢?《老子・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王弼注曰:“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可见,“气”才是“生”的基础,“气冲”,则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由此我们知道“虚实相生”的关键,是由“气冲”所判分出的“阴”、“阳”;阴阳既生,相摩相荡,对立统一,万物之形随之生矣。基于如此玄机,石鲁就把墨象上的矛盾对立与统一推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如在《为什么要继承与发展民族优秀传统》中,他说:“国画的笔墨得于中国书法的艺术禀赋和启发。追求强烈的矛盾对比,而不失统一”。在《学画录・笔墨章》中又言:“破体化法;愈矛盾愈美,愈变化愈精;故艺求法则,虽以统一为定法,然矛盾变化则为活法,笔趣之谓即在于求活矣。”再具体一点说,就是“一反一正,以刚克柔、以柔克刚之理”,是“圆中求方、方中求圆、以正求反、以反求正;苍而不失于老秃、雄而不失于粗疏、秀而不流于轻靡、简约而不涉于单薄、繁密而不混于杂乱、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如此等等。”当然,以阴阳相摩相荡求笔墨变化之趣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画论的一个学统,并非石鲁个人的独特发现。石鲁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他的独特处在于对“愈矛盾愈美,愈变化愈精”这句话中“愈”字的理解上。石鲁的“愈”,愈出了他自己的个性,愈出了时代特征,也愈出了他的探索精神。“愈”对不同的人,其度的把握是不同的。儒家认为,矛盾双方的对立之“变”是需要的,但应该“温文尔雅”、“不激不励”,求其“中和”而已。石鲁却不讲“中和”,而偏偏要追求“最大限度的对立状态上的‘和’”;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尽其兴、畅其怀,达到自己认可的艺之真境。

有了不同墨象的矛盾对立统一,就有了虚实变化。“虚”与“实”皆非一象也。而是空相对于有,那么,空就是虚,有就是实;刚相对柔,那么,刚就是实,柔就是虚;枯湿对比中,枯相对湿,枯就是虚,湿就是实;聚与散,聚相对散,聚就是实,散就是虚;夸张与写实,夸张相对写实就是虚,写实就是实;浓厚与淡,浓相对淡就是实,淡就是虚,等等。总之,石鲁在这方面的把握是非常灵活、非常智慧的,任何一个表现因素,在他那里都能够找到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且都能够自觉地把它发挥好。

三、笔墨的“多少、繁简”观念

石鲁在《为什么要继承与发展民族的优秀传统》一文中说,(国画笔墨的)形式特点和优点是:以简单的手法概括丰富的内容。

在《创作杂谈》中说:艺术的处理往往要求在有限中表现无限。

其1958年至1962年的日记中多次写到:以神写形,以简胜繁。以神变形,以单纯统一为准。事宜明,少则可明。……事极少又明白……情则深矣,义则远矣。

在《绘事绘情》中说:事简而情深,事少而情广,说明少而表现多……而最耐人寻味的是怎么做这些事。事少情深义则高,若事繁情薄,义则低。

在《中国画的造型问题》一文中说:艺术的办法,以有限表现无限,才是问题的所在。

在《论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一文中说:中国画的科学性,应该是“形而上”;这很有妙用,你如果不懂这一点,就根本摸不着中国画的妙处。

哲学上所谓的“形而上”,即指能够化生“万有”的那个“万物之宗”。道家认为这个“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无”(即“虚”);二、指“有无相生”、“虚实相含”的那个相荡相摩之理。老子认为,“有”生于“无”。然而,“无”乃指无相,它并非是真无,而暗含着“为天下式”的那个“一”的;人们若能够抓住那个“一”,也就能抓住事物的“真”、“精”和运动规律,进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达到“以一应万”、“以少总多”的境界。故而,老子讲:“少则得,多则惑。”用今天的通俗语言来表述,它的意思就是,相对于“万”而言,“一”无疑是“少”,也是“简”,但因其能“以一应万”,所以,它又是“繁”,是多,是丰富多彩。可见,“简”与“繁”的关系,也就是“一”与“万”的关系,“道”之“聚”与“散”的关系。换言之,我们如果想达到“以少总多”、“以一应万”的笔墨语言功力,首先必须使自己的笔墨语言锤炼到“形而上”的“道”的境界。受这一传统思想影响,历代文艺家对“道”都非常重视。如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第四十四》中说:“乘一总万,举要治繁;思无定契,理有恒存”。说得概括点,就是“举要治繁”、“以少总多”、“简言以达旨”、“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之说。何以“简言以达旨”?刘勰提出了“辞欲隐而显”、“深文隐蔚,徐味曲包”的思想。石鲁也看到了道学精神对于文艺创作的神奇指导作用,因此,他打心里惊叹:神兮太则、绘事载道!

为了探究古代先哲对艺术之“道”的认识,石鲁下了很深的功夫对中国历代文论及画论进行过研究。《野梅深处是寒家》一文记载石鲁对何伯群讲:上次你讲要自修古典文学和历史,这是对的。艺术上应该读《文心雕龙》、《罗丹艺术论》。再应该学哲学,艺术不懂哲学是不行的。可知,石鲁对《文心雕龙》很是看重。《文心雕龙》中“以少总多”的美学思想对石鲁的影响也一定很大。1960年石鲁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在向传统的学习中,有些作者已经感到造型艺术更应注意以少胜多。 “少”者,非少于皮毛不存矣,乃“简”也。“凡艺愈求简,技巧愈求高。”所谓“技愈求高”,按石鲁的理解,就是构思上要运用“侧写”――即刘勰所讲的“辞欲隐而显”和“深文隐蔚,徐味曲包”的手法。在选择侧写的角度时,哪一点揭示的境界最宽,揭示的意义最广,最能“以少胜多”,就选择哪个点来描写。为了告诉大家“侧写”与“隐晦”的不同,石鲁强调说:“侧写”并不是隐晦,而是“隐而显”地创造新颖、含蓄的一种艺术方法。在实践上,他运用这种方法所作的最成功的例子有1954年的《古长城外》和1960年的《东方欲晓》。《东方欲晓》在歌颂为革命日夜操劳这一主题时,并不是如实地画出伏案工作的情景,而是通过描绘枣园的一孔窑洞的灯光来揭示这一主体,给人创造了更加深邃、更加丰富的想象余地,体现了石鲁对“义欲婉而正,辞与隐而显”这一侧写艺术方法的领和悟以及妙用。

第2篇

近年来,高职教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迅速发展。然而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高职院校学生的录取分数线不断下降,学生基本素质也呈下降趋势,大家的普遍感受是现在的高职学生越来越难“教”,也越来越难“管”。这样的共识其实反映了学生管理工作在理念上是存在问题的,以“管住学生”为主要目标,以“学生不出事”为主要任务,学校力求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管住”学生,阻碍了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这个学生管理根本目标的实现[1]。

早在2009和2010级新生中就出现过个别学生找借口逃避军训,并且在后续的早间操和宿舍内务整理等方面都有部分学生不能按照学院的规定去执行。同时这种懒散也反映在课堂上,学习积极性不高。在与历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洽谈时,深切感受到企业对学生人品方面的重视程度。有鉴于此,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就是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大庆职业学院人文科学系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开展了一系列教育、管理改革尝试,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针对2011级新生推出“以传统文化培植学生根本——德育为先、以拓展训练为手段——熔炼团队,让学生微笑自信的成长”的培养和管理方案,延长了两周军训,在此期间,开设“形体训练”和“礼仪”两门课程。以寝室内务整理规范化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为突破口,以早操和军训磨练意志,以拓展训练和拓展游戏熔炼团队、触动学本文由收集整理生心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人文科学系也因此获得学院军训示范团队。

1 弘扬传统文化,推进《弟子规》的学习

“育人之本,德育为先。”人文系在2011级学生中开展诵读儒家经典教材《弟子规》的系列教育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让学生通过诵读,了解和体会做人的道理。全系11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诵读《弟子规》,在生活学习中践行《弟子规》。在学习的开始,很多学生并不是很了解《弟子规》是本什么样的书,对诵读也不感兴趣。通过系里领导以及辅导员老师的耐心讲解及引导,学生知道了《弟子规》所讲的都是一些最朴素的做人道理。学生由不感兴趣,到愿意对《弟子规》进行诵读,也从中悟出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净化了思想,端正了行为。

在十一放假前,要求学生假期期间给父母洗脚、帮父母做家务,感受父母的辛劳、体现儿女的孝心,大部分学生能够落实。在日常管理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如何孝顺父母、团结同学、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勤奋学习等方面都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并对他们自己以前的一些行为习惯,有了比较深刻的反思,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了提高。系里计划在后续的学习中结合《弟子规》的学习和实践,开展演讲比赛和诵读比赛。还要邀请专家来讲解《弟子规》,把传统文化的根植入学生心中,落实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

2 把拓展训练及拓展游戏深入学生学习生活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已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带来很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拓展训练对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健康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拓展训练目前广泛地应用于各大企事业单位,用于训练团队,开发潜能,激发员工抗挫折能力。尝试把拓展训练及拓展游戏应用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收到较好的效果。拓展训练与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拓展训练,不仅能增进身体健康,还能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新生入学后的军训对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磨练学生意志意义重大。人文系以拓展训练及拓展游戏的方式,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以拓展项目“感恩的心”触动学生情感世界,让学生明白要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分享感受时,能够感受到学生的心变得细腻和柔软。有一名学生动情地号召每个学生都给父母发一条爱心短信。还有一名学生给父母发了一条“爸爸妈妈我爱你们”的短信,很快就收到回复说“是不是钱又花完了”,她和同学们分享时说:“我们对父母的恩情亏欠的太多了。”为磨练团队合作意识,选取“不倒森林”“蛟龙出海”“时空穿梭”“我们是最棒的团队”等组合拓展项目。

在练习中,学生忘我地投入,在比赛中有合作、鼓励等积极向上的体会,也有落后、失误时的抱怨和指责。这些都是教育的最佳契机与材料,在项目分享与回顾中,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竞争不是要打败对手,而是要战胜自我,抱怨和指责只会让团队变得更糟,学会承担责任,学会欣赏同伴,会使团队的每个人变得优秀。

在军训中灵活地穿插了拓展游戏如“数字抱团”“水果蹲”“松鼠与大树”等,不仅舒缓了军训中的紧张,也增进了学生的感情,加深了彼此的了解,消除了学生之间的陌生感。通过近一个月的军训生活,学生由最初的互不相识成为心手相牵的伙伴。

3 规范行为,强化养成教育

在整个军训期间,通过寝室的规范化管理,早操的严格考核,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强化了学生的养成教育,在增加的两周军训中开设了形体训练和礼仪两门课程,让学生明确了在行住坐卧以及待人接物等方面应有的仪态仪表。在训练期间,进行“师生健步走比赛”“学生会干部竞选”“新生学生会成员竞选”等活动。大二学生会干部竞选给大一学生树立了榜样,一年的锻炼与成长,大二学生展示了大学生应有的风采,赢得了大一学生的认可。在新生竞选中则突出《弟子规》的背诵,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从勇敢地走上讲台参加竞选的大一学生紧张的脸上可以感受到每一名学生的成长空间该有多么巨大。

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表明,所有的学生都是好学生,他们之所以表现得不好,是因为缺少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以及正确引导。虽然这种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他们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全体师生将继续努力,将传统文化教育融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同时继续在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的拓展训练项目,使学生能够在正确的引导下健康成长。

第3篇

关键词: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045-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本质体现,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它体现了指导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高度,因其理论高度必然带来一定的实践难度。若要致力于探求理论高度与实践难度的融通之道,则应在实践生活中寻找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现实生长点,而这个生长点恰恰蕴含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是衔接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高度和实践难度的文化桥梁。因此,在高校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与经验调研富有深远意义。2015年6~7月,课题组以南华工商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广东高职院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960份,回收有效问卷904份,施测率为94%。另外,课题组对以上学院近五年校园官网相关教育信息报道进行了收集,再结合个别院校访谈,基于以上三个研究视觉,我们对于高校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与经验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

一、大学生对于高校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较高共识

1.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系认识达成了高度共识。研究发现:当问及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时,其中认为“紧密联系,继承和发扬”和“有一定关系,新时期有新的含义”分别占62.5%(565人)和36.9%(334人),共有高达99.4%(899人)的受访学生能够以历史发展的视觉认识到两者关系并且有新的期待。

2.大学生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能够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识也达成了普遍共识。当问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定能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时,有28.25%(258人)的学生认为“一定能”,有66%(592人)的学生认为“可能”,仅有5.25%(54人)的学生认为“不可能”。可见,有近30%的学生持坚定乐观态度,而将近70%的学生持积极展望态度。

3.大学生对于所在院校运用中华优秀文化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整体工作满意度评价也体现了高度共识。当问及“你对自己学校在运用中华优秀文化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整体工作满意”时,表示很满意的有5.9%(54人),表示较满意的有35.6%(322人),表示基本满意的有49.2%(445人)。若将“很满意、较满意、基本满意”这三项相加则高达90.7%,仅有9.3%的学生要求相对较高。从“满意”态度学生的学院分布来看,南华工商学院和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满意度最高,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居其次。

二、高校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与经验

1.实践探索点面纷呈各放异彩。近年来,受国外全人教育、通识教育等观念启发,许多高校日益重视大学生素质教育,有些高校早在2006年国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候,就开始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探索。

(1)设置了专门机构院校根基较牢靠。研究发现,切实建立了相关传扬中国传统文化机构的高校,推进工作中会更有规划性和可行性。例如:在受访高职院校中,推进博雅教育步伐较快的有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和南华工商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早年就创建了博雅学院和博雅教育工作室;南华工商学院则坚持“一线定位、博雅教育”的办学理念,成立了博雅教育推进办,每年扶持若干博雅教育研究课题,设置博雅学术讲坛,成立了博雅教育教研室。

(2)设置了专门课程院校工作更踏实。开设专门课程教育,把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灌输给广大学生,切实推进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覆盖面最为广泛且有效的方式。如: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将“明德、笃学、砺能、自强”融合到博雅教育中,为全体学生提供全人教育板块。南华工商学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两门博雅课设置为全院必修课,力度大,效果好。此外,还辅助博雅讲坛系列专题讲座,场数目前过百。

(3)开展相关活动院校更为学生乐见。本次被调查的所有院校这个方面普遍做得较好。当问到“你希望学院以何种形式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有64.8%(586人)的学生选择“古代服装秀”表演;51.5%(466人)的学生选择“书法绘画展”;有大约45%的学生选择学术讲座、传统文化课、成语竞赛、志愿者实践活动。此外,“征文比赛”形式也有25%的学生赞成。例如: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的“关心孤寡老人,关注洲心幸福院”志愿服务活动、南华工商学院的“汉服时装秀”活动、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国学知识竞赛等。

2.经验积累初具雏形且日渐丰富。

(1)理论成果初见雏形。据了解,受调查的8所学院近年在探索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确实积累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其中不乏著书、学术论文和课题研究,不少教育工作者为此付出了大量努力。著书方面:南华工商学院易江教授上世纪90年就的《博雅人生》一书今年已再版发行。科研方面:粗略统计省部级课题至少3项,院级课题多项。例: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博雅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新生入学教育――文训模式探究》课题获得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资格。相关学术论文愈50篇,例:《地域文化视阀下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论研究――以广东为例》(余展洪,中国成人教育,2013-21)等。

(2)实践经验日渐丰富。通过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实现理论高度和实践难度的对立统一,近年实践探索均有得失,受访院校为我们提供了经验之谈。其一,办学理念体现了文化传承性。如:南华工商学院校训中的“儒雅自尊”、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训中的“修德强能”等。其二,教育实施体现顶层设计思路。不少院校能够做到从课程设置、学术讲座到学生活动内外渗透,形成全员参与的战略格局。其三,学生自觉参与意识愈发喜人。调查显示:当问及你“是否愿意参加旨在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时,表示“尽量参加”的占49.3%(446人),“周末参加”的占34.1%(309人),而选择“不参加但支持”的占16.1%(146人)。可见有近85%的学生愿意参加相关活动,情况令人欣喜。

三、高校进一步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诚然,调查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其一,不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其中认为很了解的仅占7.69%(72人),“一般”的为77.4%(700人),“很少”的为15.1%(137人)。其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认知程度不高。被调查学生中仅有8.2%(75人)的学生认为耳熟能详,有34.7%(314人)的学生知道大部分,有51.6%(467人)的学生选择“知道一点”,还有7.9%(72人)的学生一点也不晓得。其三,对于本学院相关课程设置了解程度不高,当问及“所在学校有否开设类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去推进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时,40.7%(368人)的学生认为“有”;42%(380人)的学生表示“不清楚”;17.2%(156人)的学生认为“没有”。因此,高校这项工作的推进任务依然任重道远,下来谈谈推进思路和方法。

1.进一步推进高校师生对于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共识。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进一步推进该项工作,首先应尊重与聆听学生的心声。例如:调查中,不少学生能够提出良好意见和建议,包括大力支持高校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应开设课程、多组织举办知识竞赛等活动,且提出希望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不要用过于强硬的手段去要求学生学习,且认为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等等。其次,高校教育工作者对推进工作的价值认识也非常重要,高校应该搭建良好平台以促进师生价值共识是首要任务。

2.进一步挖掘地缘文化优势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地缘文化与中华文化是点和面的关系,优秀的地缘文化是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生长点。例如:通过传扬新时期广东精神(“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来拓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接地气的做法,更容易达到良效。

3.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的构建以积累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从上至下逐层建议:国家教育部门从政策上对推进工作予以扶持,高校完善机制建立相应教育机构,教师自觉提高自身涵养,形成全方位育人教育环境和氛围,假以时日,高校必将形成厚重的学习氛围和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第4篇

论文摘要: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企业培训是提升员工素质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对传统企业培训的不良结果入手,从企业培训的内容与方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对传统企业培训在内容与形式上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刻的原因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分析提出解决传统企业培训内容与形式的方法与途径,提出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的一体化思路,并在作者的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管理最重要的也是对人的管理。因为任何企业,不论其规模行业,遵循什么管理理论、战略与方法,最终都需要员工来完成,所以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与工作态度,成为众多企业改变企业管理现状的首选目标,对员工的培训也成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企业管理变革趋势也正由制度控制型管理向学习激励型管理转变,企业培训已经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手段,但是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培训还处在初级阶段,林林总总的培训机构有些是针对考证而设的,有些是针对企业的高层(比如领导力、执行力等)或者某种团队(比如销售团队等)而开发的等,其内容和形式不一而足,而传统的企业培训常常是指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它的内容仅仅用于岗位技能培训这一层面,从调查结果看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就传统企业培训的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及对策。

一、传统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传统的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经在企业工作十几年,从事企业管理与企业培训工作,由于工作需要,对企业培训曾做过大量的调查,从调查中得知,现在大部分企业很重视企业培训,但对培训的结果表现明显的不满,甚至出现了培训还不如不训的想法,其原因一是很多企业的培训部门,在花了大量的时间,做了大量的培训后,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结果既没有达到企业的满意也没有达到员工的满意;二是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之后,特别是一些培训后的技术骨干员工流失倾向愈发严重;最终导致了企业花费大量的培训成本得到的收益却微乎其微。于是从被调查企业的培训内容与方式的现状人手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绝大部分企业目前进行的培训是沿袭企业一直以来进行的单纯的岗位技能提高的培训。

(二)传统企业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企业培训作为一种双赢投资,一方面员工的工作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将得到不断提高,从而增加企业产出的价值,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另一方面,员工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获得的是一份终生保值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培训应该是老板和员工都想得到的结果。但是现实与这种培训的目标愿望出现了错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影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素质相对薄弱,计划经济留给人们的是分配制的传统思想。所以传统的培训教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培养,没有与企业的培训目标与员工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培训的内容没有建立在培训需求基础之上。技能培训没有针对性和系统性;观念培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或者被忽略。

2.单纯知识与岗位技能培训,忽视职业价值观教育。单纯的知识与岗位技能培训是根据岗位技能的不同要求,划分不同的岗位群,对通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其内容也是在平时工作中,主要是接受一些“点”的技术类专业培训,很少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培训;要么是技术人员与操作人员一起对一些常识性的内容加强学习;对管理人员培训常常限于国家新出台的文件、政策与法令的学习,知识与技能。企业培训的培训课程设置、培训内容、培训的方法与手段等都是围绕岗位知识和技能培养,忽视了员工的价值观教育,再好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都要通过员工实现,重视培养员工正确的工作观和工作态度,企业培训才能达到双赢的思想,从而形成只有技能方面的教而缺乏在价值观、道德观方面的育。没有形成:培(养)中有训(练),训(练)中有培(养)的有机结合。

3.脱离岗位的岗位技能培训方式。由于培训组织者缺乏有关培训的专业知识,认为培训就是学校教育,方式大多采用最简单的课堂式教学的讲授法,单纯的理论灌输方法,所以常常是为了培训,安排专门的教室或者是每次培训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布置场地,集中学习,岗位技能培训却没有岗位实践的锻炼,岗位技能培训的方式最终脱离开岗位进行单纯理论教授。再加上没有正确的理念的引导,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技能培训脱离了实际,只能听一些空洞的理论,没有真正的岗位感知与技能提高,所以,培训成了员工非主动性并且有些强制性的公共活动。对于新员工培训常常经过“师带徒”的培训方式,掌握一定的技能后,单独操作,以后的培训基本就是基本技能的集体灌输。

4.培训内容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及员工个人发展脱节。从培训的内容看,一是内容不是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结合起来,而只是对技术人员一种通用的技术的学习,为企业培养不但岗位技术过硬,而且忠诚、有责任感、有创新意识、有团结协作精神等与企业共同发展意识的观念和态度;二是没有与员工个人发展计划有机地结合,对于员工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使员工无法意识到培训是与自己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无法真正达成培训的目的—公司和员工的共同发展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结合起来;三是没有顾及通过培训使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态度,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责任感与创新精神,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正由于此,有人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于是在掌握了一定技能后跳槽走人。

二、解决传统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解决目前传统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培训内容上是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的一体化,即培训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重视观念培训,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培训内容的统一体,形式上根据内容不同采取相应的形式。

(一)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的内容

1.观念培训的内涵。观念决定着一个人的态度,态度支配着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结果,我们要想使我们的培训达到预期的结果,就要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观念,使之形成良好的态度与习惯。所谓观念培训是指把工作中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道德观等转化为工作中的具体行为,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告诉员工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工作中应该遵守哪些规则,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与价值观,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与正确的工作态度。如在价值观方面,培养员工什么是最可贵的、比较重要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应该抛弃的,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无意义的等认识与评价的尺度,把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价值观,渗透在一个人的个性中间,使其对员工的情感、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等起支配作用。在道德观方面,以正确与错误、真诚与虚伪、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平与偏私、工作中的“应该”和“不应该”等内容,引导员工衡量和评价自己的思想、行为,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社会影响逐渐使员工形成一定信念和习惯。在职业价值观方面,表现出的信念和职业态度,是个人的职业判断、择业标准、对具体职业的评价以及在职业活动表现出来的职业态度与价值倾向。在职业道德方面,表现为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既是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在本职工作中的行为要求,也是各行各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综合各种观念在工作中对企业与个人发展发挥更重要作用的思想,就是企业培训中观念培训的核心内容,它表现在:爱岗敬业、忠诚与诚信、责任、创新、团队协作、公正、宽容与感恩、自信、乐观与进取、服从等。海尔培训工作的原则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但在此前提下首先是价值观的培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这是每个员工在工作中必须首先明确的内容,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内容。松下公司强调:真正的培训是对一个人的人格培训,知识的传授只是教育的第二意义;真正的教育应该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为重点,培养一个人的人格为第一,至于知识、技术之类,可以说是附属的教育。而这里的人格就是指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心态和自身所具备的职业美德与其透射出来的人格魅力,正是我们观念培训的重要内容。强调能力开始于态度,注重人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态度的培养,注重人的工作意愿和工作动力的激发,正是观念培训的精髓所在。

2.岗位技能培训的层次划分与内容设置。在岗位技能培训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岗位与层次设置不同的内容。

(1)管理人员的培训。分为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与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是企业决策层的培训,企业的发展能力更多地取决于高层管理者的素质。如果高层管理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超前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才能形成正确的决策和思路,推动各部门工作顺利展开,并学会用什么方法统一员工的价值观,缔造设计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中基层管理人员在企业中,联系上下,团结左右。所以,中基层管理者的培训重点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及其专业技能的培训;二是执行力的培训;通过培训还要学会如何让员工明白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如何才能更好地团结协作。

(2)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分为高层专业人员培训和基层操作员工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的核心员工,掌握企业的专业技术命脉。其岗位技能培训的内容:一是了解企业相关产品和新产品技术方面的知识;二是培养其专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三是促使其学习尖端技术。对于基层操作员工,培训重点主要在其岗位上的技能培训。使其精通自己的岗位专业技能,在自己岗位技术上学习与创新,成为企业的核心业务骨干人员。基层员工在接受良好的培训后真正明白为什么做和怎么做。

(3)新员工人职培训。新员工人职培训也称职前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员工的集中培训,使其了解公司的基本情况及公司制度、员工守则等。目的是使员工行为习惯的改变和养成,认同企业文化,并自觉地按企业文化行为方式办事,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第二个阶段是岗位知识与技能培训,明白自己的工作范围与岗位职责,主要受周围工作环境方面的影响。

3.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一体化的作用与意义。观念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结合起来称为职业化综合素质培训,它所触及的学习层面,不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层面,而是涉及更深层次的个人行为方式—自我意识、思维方式、视觉与动机、深层价值观念,促使企业员工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员工更深层次地改变自己。通过观念培训,促使员工主动学习,更新知识,启发思想,打造员工的职业化的工作态度与职业道德、团队意识,享受工作与尊重带来的和谐氛围,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真正实现自我管理的企业管理境界,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这是观念培训在企业管理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体现。把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丰富了企业培训的内容,弥补了传统企业培训中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缺失。其主要意义表现为:第一,在把企业培训过程中引人价值观教育,弥补了我们传统企业培训甚至职业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是企业培训对员工非技术能力培养的创新性突破。第二,企业培训的目标是使员工不仅掌握技能和技术,还具备正确、深厚的人类价值态度。包括自尊、自立,具备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能力,诚实正直、守时负责;而且能适应变化的形势,与企业共同面对困难和问题,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提高员工学习的自觉性与学习能力,员工由强制培训到自觉自愿学习的转换,有利于建立真正的学习型企业;第三,员工的职业道德、态度及其作为其内核的价值观,已成为现代企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只有具备适合这种标准的员工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员工。第四,观念指导人们态度和行为的根本要素,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首先拥有正确的观念。作为各种观念核心的价值观尤其重要,在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决定了人生的成败。所以观念培训对个人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一体化培训的方式

培训方式是根据培训对象与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岗位技能培训离不开岗位实践与锻炼,其方式是干中学,干中训,在岗位学习中锻炼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在岗位技能培训的过程中,把观念培训的内容有计划有目标地渗透进去,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活动,使观念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体验渗透式的培训内容与方式,使员工在掌握工作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强化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创新与开拓的思维模式,诚实可信的工作形象,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体验渗透式培训是在工作岗位实践过程中提升,在模拟J隋景中感悟,在感悟中认识与升华,体现了干中培,干中训,把培养与训练结合起来的培训方式。主要方式有在岗培训与岗位轮换、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工作模拟培训、拓展培训、游戏培训、模拟情景培训等,这些培训方式依据培训内容而定,使培训更加生动,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与喜欢。

四、结语

第5篇

一、在词汇教学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

单词是组成英语句子的基本元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从词汇教学入手。小学英语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需要学习的词汇也比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感到无聊乏味,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词汇,学习效率也很低。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词汇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提升词汇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单词apple时,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其水果方面的含义“苹果”之外,还可以介绍其他方面的知识,汉语中掌上明珠的英文翻译就是“the apple of one's eye”。在教学有关颜色的单词时,可以和学生讨论不同颜色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含义,如,黄色yellow在古代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代表了富贵和权力;黑lack和白色white,代表着庄严肃穆,一般用于葬礼等场合;红色red,代表着喜庆,一般用于婚礼。在词汇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大大增加词汇教学的趣味性,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在教材教学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

小学英语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节日、习俗、饮食等各方面的文化多是西方国家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例如: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关于食品的内容,包括了火腿ham、面包bread、三明治sandwich等,这些都是典型的西方食品,而中国传统食品却没有提及;关于节日的知识内容,一般都是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圣诞节Christmas等,对中国传统节日也少有提及。因此,教师在实际教W中,应当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在教学西方食品时,可以问学生爱吃哪种中国传统美食,有的学生说饺子,有的学生说面条,教师就可以引入有关中国传统美食的英语单词,饺子的英文是dumpling,面条的英文是noodle等;在教学西方节日时,可以让学生说说中国有什么传统节日,然后给学生讲解关于这些节日的英语知识,如,春节Spring Festival、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等。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还有效地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三、在情境教学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

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英语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英语环境中与人交流,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创建英语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可以适当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感知英语知识和中华文化。例如:在教学有关圣诞节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对话情境,让学生模仿教材中对圣诞节的介绍,用英语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与其他同学讨论节日中的活动。在介绍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时,人们会赛龙舟(dragon-boat racing)、吃粽子(zongzi/traditional Chinese rice-pudding),学生讨论这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习的效率也会自然提高。又如,在教学关于食品的知识内容时,学生大多不熟悉西方食品,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中国传统的食品,让学生能够有更多内容可以讨论。

四、在阅读教学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

教师在为学生选择英语阅读材料时,可以多选择一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内容,这不仅能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让学生更顺利地读懂材料。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国内的一些英语报纸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也可以选择一些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英译版本,在选择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文化水平和身心发展状况,报纸可以选择《双语报》、《英语周报》等,文学作品最好是童话或者寓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朗文汉英中华文化图解词典》。

第6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中图分类号:DF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94-03

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重要问题,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作为当今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积极开展国家之间的合作,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于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的条约,而本文将通过对国际条约的分析为我国对传统文化法律保护问题提供立法借鉴。

一、《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世界贸易组织(WTO)是按照1994年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马拉喀什协定》建立的,其宗旨是“期望通过达成互惠互利安排,实质性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的歧视待遇。”WTO确定了“市场准入”规则,推行文化产品贸易自由化,文化产品与普通产品一样都是WTO规制的贸易对象。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加拿大、法国等国认为文化产品有其特殊性,不能与其他商品一样流通,主张将文化产品作为一种“文化例外”条款写入相关协定。[1]但随着WTO的成立,原有的文化贸易壁垒被逐一消除,文化贸易自由化成为主流。

TRIPS协议保护的客体非常广泛包括作品、计算机程序、数据库、商标、地理标志和专利等,但并未将传统文化列入其中。将传统文化予以保护最大的障碍就在于,它们是集体创作的,属于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区的人民所共有,从一开始就处于公有领域之中。有些国家认为,传统文化很难与现代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联系起来。例如,加拿大产业部下属的知识产权政策局在2002年3月提出了一份“版权改革框架”的文件,其中认为难以对民间传统文化提供版权保护。主要理由有以下四点:(一)版权保护系针对作者而言。就民间传统文化来说,例如传统歌曲和舞蹈,通常难以确定谁是具体的作者;(二)版权保护只适用于已经固定于物质载体上的作品,而民间传统文化存在于口头传说中,通常没有固定的物质载体上;(三)版权保护的期限通常是作者的有生之年加50年,而传统的歌曲、舞蹈和故事等等则是世代相传,早已进入了公有领域之中;(四)版权保护建立于财产权概念的基础之上。民间传统文化的创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创作当作私有物品,而是将之作为礼物,一旦创作出来就与社会的其他人共享。这样,就很难将民间文学与财产权的概念联系起来。[2]

TRIPS协议第7条确定了该协议所确立制度的目标:“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实施应有助于促进技术革新及技术转让和传播,有助于技术知识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互利,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会和经济福利及权利与义务的平衡。”这一目标涉及三方面的平衡,即“激励创新”与“促进使用”之间的平衡、创造者利益与使用者利益之间的平衡、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平衡。TRIPS协议虽然在规定专有权利的同时,试图对权利加以限制,使得权利人行使权利的同时能够兼顾社会公众的利益。但是,TRIPS并没有将其确立的平衡目标坚持到底,它的制度安排将传统知识的保护排除在外,适用范围主要限于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所产生的知识。[3]结果导致作为传统文化“来源”提供者的传统社区或当地居民,因其所持有的传统文化知识任由他人获取、免费使用而得不到任何补偿。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1972年UNESCO召开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公约将“文化遗产”的范围限定为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保护对象是具有考古、艺术、人类和科学价值的东西。但是文化遗产并没有结束于纪念碑和纪念品上,它也包括从祖先那里继承并传给子孙的传统或活态表达,例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宗教仪式、节日活动、有关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生产传统工艺品的知识和技能。这些传统和知识可能并不是物质的——它们不能触摸到——它们是我们文化遗产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能够连续不断再创造,并根据我们的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我们实践和传统的演变。随着世界的变化,现代化和工业化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许多例子中它们有助于并提高创造性。然而,人类仍然是创造的关键角色并且推动非物质文化向前发展。[4]这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释。

(一)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UNESCO采取了不同于WIPO的法律机制

主要表现为:

1、关于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基于不同的基本属性,赋予不同的权利形式,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WIPO与UNESCO所缔结的国际公约在传统文化领域发挥着各自的规范功能。

第7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 大学生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221-02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时代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改革,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进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传统文化趋于弱化。作为青少年主体的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认知度不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一定的挑战。作为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们必须改变态度,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

1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包含了诸子百家思想、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戏剧、建筑、传统中医、民间工艺、民风民俗、古玩器物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增强其民族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的,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大学生从各方面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加深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认识,同时能更深刻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伟大,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使得大学生真正以中华民族为荣,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的优秀思想和美好品德。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修身齐家平天下”,非常注重自我修养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以和为贵”的思想,注重与他人关系的平衡和协调;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不耻下问”,对于学习的态度非常积极向上…传统文化所提倡的种种思想,都督促着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

2 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分析

本课题对衡水市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认知水平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结果,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兴趣不高,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关于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一题,61.5%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27.8%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只是有点兴趣,还有几乎10%的学生不感兴趣。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上,只有52.1%的学生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应该选择性继承,其中大部分是精华,也有糟粕;22.1%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不应该继承;8.5%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中利大于弊,应该放弃继承。以上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兴趣不是很高,同时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认识不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51.6%的学生持不乐观的态度,可以看出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的未来很迷茫。

第二,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不高,了解程度差,传承传统文化的情况差。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方面,问卷中只选取了一般情况下人们应该有所了解的某些方面。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只有39.8%的学生能全部记住,58.2%的学生只能记住一部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的三大思想,只有13.8%的学生知道并能够区分三者观点,59.1%的学生只是大致了解,不能完整描述。中国四大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只有12.5%的学生都看过,并读过多次,27.5%的学生多次看过其中一两部,48.8%的学生只看过其中一两部,还有同学基本没看过。关于中国三大国粹,只有24.6%的学生知道,61.1%的学生知道一部分,还有14.3%的学生完全不知道。关于古代诗词曲赋,17.2%的学生能背下很多,31.8%的学生表示能背下一些,还有39.5%的学生能背的很少。关于某一门传统艺术,只有9.6%的学生选择了精通,64.3%的学生选择掌握过一点点,26.1%的学生表示没接触过。所有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全面,且了解不深刻,仅限于表面的一点点,还有很多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根本不了解。

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情况不尽如人意,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

第一,长期以来社会政府对于传统文化重视度不够。虽然近年来,国家开始对儒家文化、对传统节日慢慢重视起来,但是重视程度仍旧不够。在此之前,政府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造成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低。同时,社会上对于大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努力不够,开展的活动较少,宣传影响力度小,社会没有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大方向上为大学生树立风向标,对于大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作用较为忽视。

第二,学校对于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够。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传统文化的传播发扬方面没有起到充分的作用。较少的学校单独设置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去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除了课程设置外,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也较少。文科以及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或许了解的相对多些,理科类的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很少。学校在教学组织、课外活动等方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发扬做的不够。

第三,外来文化对于中国的冲击。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加剧,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外来文化在不断地传入中国。在这个大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一定冲击。人们越发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从而忽视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尤其大学生这个群体,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近年来,美剧、日剧、韩剧、泰剧等电视剧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很大。这在问卷中也有所体现,38.7%的学生认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大影响,45.1%的学生认为有一些影响,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外来文化的影响持肯定态度的。

第四,学生自身及家庭的因素。学生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在慢慢消退,所起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的影响如何这一题上,25.2%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的各个方面有着绝对影响;53.8%的学生认为影响较大,但较以往有所减弱;12.9%的学生认为影响较小,基本褪色。所以大学生没有在传统文化上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很多学生所在的家庭在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上也没有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重视传统文化的家庭相对来说较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更关注的是孩子的专业成绩。问卷中也显示只有23.9%的学生通过家庭影响来了解传统文化,所以家庭在孩子学习传统文化上没有起到充分的作用。

3 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以及途径

要想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改变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现状,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第一,社会及政府营造传统文化传播的良好环境。政府应出台更多鼓励传统文化发展的政策。在问卷中,可以看出49.6%的大学生通过电视电影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40.2%的学生通过书籍资料来了解传统文化。社会上多鼓励有关于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或是电影的发行,同时要保证高质量的节目使得学生接受更多更准确的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同时书籍方面,正规整个出版市场,抵制盗版低质量的书籍,确保学生能读到正版的相关书籍,在书香中学习和领悟传统文化。政府可以利用多个契机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多走进大学校园进行相关的活动。

第二,学校从各方面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问卷显示46.1%的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可见学校教育在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1)教师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日常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的创新。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活动,如果将传统文化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自己的专业知识,也能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方方面面,与教学内容有着众多显性或者隐性的联系。每个专业的教师应仔细思考自己的课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寻找两者的结合点,尽量将所教内容相关联的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传授给学生。同时这种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结合,将专业知识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新方式,可能会容易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促使其对传统文化进行更多主动的了解和学习。

(2)学校可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随着社会以及政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可以系统地向学生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以及各种表现,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再是星星点点,不再是各种片段,而是完整的知识体系。学校根据各专业的需要和培养目标,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尤其对于理科类的学生可以作为必修课,来弥补其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不管在专业课教学中,还是在单独的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要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理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的关系。

(3)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除了课堂上传授传统文化,学校可以多组织各种相关的课外活动。除学校组织的活动外,各学院可以根据自己学院的特点组织更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学校还可以经常邀请专家来校进行相关的讲座,满足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需求。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将教室、宿舍、宣传栏、电子屏幕等充分利用,为学生营造一个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第三,学生自身要加强民族意识,树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心。

(1)学生要培养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的知识,主动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学生要对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重要纽带。学生要纠正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去主动发扬,主动承担传承的重任。

(2)学生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在各种外国文化不断进入中国后,很多大学生盲目地崇尚外国文化,轻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近年来韩剧、美剧、泰剧、日剧大量引进了中国市场,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很大,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早已过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将外来文化作为自己最爱的文化。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去看待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理智的心态去对待外来文化,真正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民族文化区发扬光大,而不是以外来文化为荣。

第四,社会、家庭、学校应该互相协调,共同致力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业。家庭因素在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鼓励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行为。社会及政府要重视对家庭、社区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增强家庭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帮助父母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从而在生活中再次影响孩子。同样,学校也可以利用与家长的交流机会,加强家长对于孩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在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影响下,学生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需要大学生去继承和发扬,在社会、家庭、学校的支持下,大学生要主动担负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同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朴.加强高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9(2):20-22.

[2] 王冠,司雁龙.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J].文学界(理论版),2010(11):241-242.

[3] 陈晓芸.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现状综述及原因分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1):113-116.

[4] 何家义.论传统文化自觉与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3):18-20.

第8篇

我国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专业开始不断细化,以就业为导向被划分为不同设计门类。网页设计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体现了艺术性与技术性的融合和统一,同时,网页设计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然而当前网页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基本沿用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一般模式,较多地强调专业技能学习,忽略了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在专业技能学习上,也多是盲目模仿西方设计形式,忽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在课程的设置上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对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缺乏创新性。

二、传统文化融入网页设计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中华民族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传统文化的核心,即中国人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其次,传统文化的物态形式,即其内容的外在表现,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的习惯和规范等。再次,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这种民族性的文化也是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中运用的传统文化元素就是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如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文字的元素有汉字、书法、篆刻和甲骨文等。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页设计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以便设计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传承和发扬好传统文化。设计教育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模式,优秀的设计作品要能体现出民族的文化内涵,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面对当下新媒体飞速发展、中国网民数量飞速增长(包括使用手机媒体的网民)的现状,高校应当更加重视网页设计人才的培养,而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页设计人才培养,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网页设计的灵感和素材,而且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人文教育和设计观念,使其明确设计不能盲目追随流行,而是要体现设计师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感。

三、关于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立足传统文化,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设置课程时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文化的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设计形式上,而应从传统文化的内涵出发,更新教学内容。首先是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铺垫,可以在专业基础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绘画基础课程中可以选取瓷器、京剧脸谱等元素,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并且熟悉传统文化符号。在构成基础课阶段,在学生学习了构成法则的基础上,对应用部分的练习可配以主题性的训练,如传统图案图形的运用。平面构成部分可强调对传统图案图形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色彩构成部分可强调对具有民族特彩的认知、理解和运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网页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学会运用传统元素逐渐理解传统文化。在专业课方面,学生有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进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设计练习时才有可能。如在网页的界面设计中,可以让学生以传统纹样为题材进行主题创作,组织画面元素;也可以以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进行界面设计创作,如二十四节气、中国结等。在引导学生对传统元素运用时,可以让其采用直接运用和间接运用两种方式。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做到表现形式具有新颖感,能直观、生动地表现主题,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图像或者图形的形式呈现。若想在直接运用的基础上设计出表现形式独特的作品,不能模仿照搬而应在理解传统文化元素内涵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这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寻找元素间的联系,将看似没有关联的设计元素巧妙地联系起来。元素可以是具象表现也可以是抽象表现,运用形式美法则构成主题。如何选择元素间接表现相关主题则需要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

(二)加强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学习

在网页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以及相关理论也应当受到重视,我们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使其加强对传统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增开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理论课程,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这种理论课程教学可以联系专业实践开展,避免学生因课程枯燥而出现对其不够重视的现象。如在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可以从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潮的角度指导设计实践,让学生在理解设计历史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和分析经典设计作品的内涵,学会查找和分析资料,提取其中的设计元素。传统文化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上,还要注重对于传统文化思想和内涵的传承和表达。

(三)课题形式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创新型设计人才尤为重要的环节,可在以往实践项目基础上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再设计的实训项目。网页设计对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学方式的变革应该从实践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展开,目的是使网页设计的实训部分摆脱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以往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内容都是围绕着课程的内容展开的,学生的专业练习也是在老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地模仿,无法真正锻炼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传统文化融入的再设计实训,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孤立看待一个传统元素,而是要注重与其他实训练习的关联性和连贯性。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专多能型高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网页设计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多种技能协作完成,只有综合各门课程知识融入到综合实训项目中,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有效的衔接。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实训练习,挖掘出与课程相关的设计项目作为课题,把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联系在一起。课题的选择要利于将传统文化和专业教学融合在一起,由浅入深。每一个大项目的内容都需要运用几门实训课程的知识点共同完成,只是每门课程在不同的项目中担任的“角色”有所不同。学生从课题的问题着手,寻找解决办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训课程内容的开发上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实训项目来丰富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统一。

四、结语

第9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文秘专业 传统文化教学 调查报告

一、案例背景

在高职高专文秘专业实施传统文化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又有助于提高学生

的专业素养,为学生的短期就业和整个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证。这一点虽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传统文化教学“边缘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持何种态度?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学究竟是何种状况?

为解决以上问题,也是为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传统文化教学改革探究新的方法和思路,“高职高专文秘专业传统文化教学研究”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的分工和计划,经过反复讨论和分析,编写了“高职高专文秘专业传统文化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并在包括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在内的郑州市的四所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学生中展开调查。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7份,回收率82%。问卷主要从“教”与“学”两个维度展开,重点在“学”的维度。“教”的维度主要包括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情况、师资力量及教师授课状况等;“学”的维度主要包括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状况、重视程度、兴趣点以及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等。

二、调研分析

通过对247份有效问卷的科学分析和考量,课题组在认真汇总、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了解了高职高专文秘专业传统文化教学现状,并作出以下分析:

(一)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及授课情况

随着“国学热”的再度兴起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全面要求,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都能意识到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在调查的四所高职院校中,所有学校的文秘专业都有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比例达到100%。在课程的定位上,能够涉及传统文化知识的《大学语文》《古代文学》等被列为专业必修课,而类似于《传统文化概论》《民俗文化》等同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课程则被设置为选修课。关于授课情况,38%的学生认为授课质量非常高,学生非常满意;51%的学生认为授课质量良好,基本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只有10%的学生认为授课质量不高,致使学生无法对学习产生兴趣。

(二)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认可度调查

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意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能够传承文化(91%),拓宽知识面(88%),修身养心(85%),对自己将来就业有所帮助(53%),没有人认为学习传统文化毫无意义。对于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51%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46%的学生认为可以开设,1.6%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可以自学,没有人认为不需要学习。

由此看到,对高职文秘专业学生而言,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意义在于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而在有助于专业素质提升和就业这一点上,很多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另外一点值得欣慰的是,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文秘专业需要开设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而认为非常有必要的也占到了一半以上。这就坚定了我们在文秘专业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信心和决心。但是,对文秘专业学生而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提升人文素质的层面,还要扩大到专业素质的培养的层面,我们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一是因为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知识确实有助于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如职业道德、礼仪知识、人际沟通、公文写作、档案管理等;二是只有将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同专业能力的提升相结合才能引起学生更多的重视。

(三)高职文秘专业传统文化教学“边缘化”原因调查

传统文化教学在高职文秘专业被“边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原因何在?我们通过此次调查也找出了部分原因。67%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知识涉及面广,内容庞杂、零碎,没有完整的体系,学习起来难度较大;36%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知识已经跟不上时展,没有必要学习;55%的学生认为学习传统文化不能带来实际利益,对专业课学习帮助不大,不愿意学习;42%学生认为课业任务较大,没有时间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教学“边缘化”的原因可从两方面探讨:

从传统文化自身而言,其一,传统文化本身博大精深,内容庞杂,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和恰当的切入点,学生学习起来确实会感觉无从下手;其二,在先后经历了“五四”运动和“”两个传统文化的断层期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现代国人来说确实有些陌生,再加上当今社会的价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跟不上时展的潮流,这是传统文化教学“边缘化”的主要原因。

从学习者角度而言,高职高专教育“一切以就业为指向”的思路直接导致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专业课学习当中,再加上传统文化知识确实不能为学生短期就业带来实际利益,所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和无限的专业知识、技能的矛盾中,传统文化知识被学生置于“边缘地带”。

(四)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途径调查

在“国学热”渐趋渐浓的大背景下,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信息获取途径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学校学习(40%),其次是其他书刊(23%),接下来是电视、网络和报纸等媒体(19%),还有少部分学生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来自于家庭的教育和影响(18%)。

可见,学校仍然是普及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教师和课堂的作用仍占据统治地位。其次是社会因素,整个社会宣传和倡导的走向会影响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最后是家庭因素。整个家庭的文明程度,对文化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以及长辈对传统文化的熟悉程度都会对传统文化深入大学生内心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要想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意愿,就要实现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三结合。当然,这三者当中,学校教育还是重点,高职院校要意识到这一点,真正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充实师资力量,积极探寻传统文化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中起到中坚作用。

(五)高职文秘专业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状况调查

此次调查中也涉及到了一部分传统文化掌握程度的题目,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情况不容乐观。

关于古代的修身养德的名言警句,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等,仅有72%的同学完全回答正确,43%的同学大致知道其含义所在,21%的同学能精确指出其来源和意义;

关于古代的文学经典,如《四书》《五经》《十三经》《二十四史》等,有61%的学生知道有这些名称,能全部列出书名的不足2%,答出一半的不足8%。没有一人看完四大名著,只有57%的学生全部看完由四大名著改编而成的电视剧。

有82%的学生都学习过书法,但真正坚持下来的不足8%;对于书画之类的传统文化艺术常识,学生也知之甚少。如中国古代三大行书名作,能够完整回答作者和年代的只有17%,对于三大行书的内容,能够说出大概的只有9%,能够流畅说出几种书体演变顺序的只有33%,而这些书体的特点只有不到5%的学生能够粗略回答出来。

文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对于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学生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来其作者和含义,正确率在75%;文学史上的名人,基本上都能说出其生活年代、代表作品和经典名句,正确率在68%。这都是学生多年反复学习文学知识的结果。

总体来说,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我们所预期的相差较远。作为文秘专业的学生,在经过近十年的母语学习后,对祖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才达到如此程度,确实有些令人惊讶。这种状况,无论是就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和发展而言,还是就学生人文素质以及专业素质的提升而言,都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对调查结果的思考我们也从“教”和“学”两个维度展开。

(一)在“教”的维度,“重视”二字应放在首位。从调查结果来看,这四所学校都设置有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但都是选修课,并且有的是针对全校学生而非仅仅是文秘专业学生。所以,单从“重视”这一点上,学校就做得不够。学生学习知识有一定的盲目性,需要学校、教师去引导,如果学校不能给传统文化课程相应的重视,那么,很少会有学生也会认真对待这些课程,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改革”亟待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改革,包括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教师要根据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实际,不可过分求高求深,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将正确的学习理念传达给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点、薄弱点、关键点所在,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不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第10篇

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传统文化的文章,几乎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浓厚的情谊、爱国热情等,这对树立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渗透传统文化、爱国情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以此可对自身进行积极的改善,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基于以上分析,传统文化的渗透对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效地融入传统文化,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融入

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们之所以会摒弃传统文化,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传统文化是高高在上的之乎者也之类,与他们的现实生活关系不大。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学生们通常会忽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针对这一问题,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们的现实生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感受传统文化。如在苏洵的《六国论》教学过程中,苏洵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并借古讽今“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欧阳修借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扼要地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省,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我知道将高中语文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之中,并且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教学而言,虽然课业负担非常的重,但是这并不妨碍学生对电视节目以及影视剧和电影的追捧。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与学生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此为基础扩展课堂教学内容。比如,有学生喜欢《百家讲坛》,针对这一特点,可引导学生们多关注其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有学生喜欢相声、歌曲,不妨要求他们分析一些周杰伦歌曲(如《青花瓷》)或郭德纲相声段子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部分。在此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是,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视频参与教学,融入传统文化时,古典名著改编而成的影视剧目非常的多,而且良莠不齐,因此,老师应当在教学资源选择过程中严格把关。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高中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学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网络上的资料特别丰富,这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学习素材库。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要学会从众多的网络信息中提炼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若能够合理地应用网络资源,则可以有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三)渗入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首先应当注重人文知识的输入。语文教材是语文知识、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同时也蕴含了非常丰富的人文知识,其中涉及社会、政治、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内容。在现代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当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针对性地给学生们介绍一些人文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了解、认知和思考,引导他们去学习和借鉴。比如,《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了解我国隐士文化精神,寄情山水、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的精神力量,都可以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其次,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语文教材既承载了传统文化之精华,又张扬着生生不息的华夏民族人文之精神。因此,要想全面提高高中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在传输人文知识的基础上要大力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品格,比如民本思想、舍生取义、身体力行、自强不息和勤奋好学等,需要我们在继承过程中不断发扬光大。教材里还有数不胜数的榜样,比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的民族气节等。

三、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文化常识;语文教学;理解;知识体系

一、在高中阶段进行传统文化常识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了这个民族优秀的精神,让中华民族能够一直傲立在地球的东方。但在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被淡化甚至已经消失,外来文化不断渗透,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理解日渐模糊。而在本应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应试的压力,教学只为高分的现象极为普遍。经典古文未能涵咏,诗词名篇未及吟哦,使得学生与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失之交臂。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精神,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在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的《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在“古诗文阅读”版块中明确提出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核目标。

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常识教学已经不再是一个做不做或者什么时候做的问题,而是一个当下必要而且迫切的工作。

二、关于高中阶段传统文化常识教学的内容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从时间跨度看,从夏商周上先圣三代,一直到晚清;从内容上看,其主体应该是儒家文化,辅以道家、佛教、法家等文化形态。

研究近年来,北大、人大、南大等国内知名高校国学院的培养计划,可以看到教学内容从古代哲学、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到古代文学、古代史学、古代民俗……包罗万象,无一不有。然而,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中,现实的因素制约了我们不可能像高等教育一样,将所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内容。

以课程标准和2016年的新考纲的实际要求,笔者梳理了现行通用的人教版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常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古代历法常识。如古文中经常涉及到的纪年方式、计时方式等。

2.古代星宿相关常识。如《滕王阁序》中涉及到的星宿分野的知识。

3.古代姓名称谓常识。如古文中常涉及到的姓、氏、名、字的相关知识。

4.古代职官常识。如古文中常涉及到官名和官职变动的词语。

5.古代年龄的称呼。如古文中常涉及到的一些表示年龄的词语。

6.古代的礼仪制度。如婚恋诗中涉及到的出嫁礼仪。

7.古代的节庆常识。如古代重要的节日的时间和主要的民俗。

三、关于教学途径的一些简单尝试和构想

由于急功近利的教学环境,一线教师们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是罗列出所谓“常见的文化常识”,然后让学生们强行记忆。笔者所加入的各种教学交流群中,散见的皆是《高考文化常识100题》。然而,我们知道没有理解的记忆是根本无法长久的,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科学的。笔者在阅读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和相关经验介绍后,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1.立足教材,用有限的教学资料拓展整合教学内容。文化常识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绝不是唯一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要进行文化常识教学,首先就需要我们充分整合教学内容,将教材中涉及到文化常识内容进行足够地拓展和有效地整合。

比如,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遇到“申之以孝悌之义”,这时就可以针对“孝悌”拓展延伸儒家的“八德”。不仅如此,还可以从“四维”(礼、义、廉、耻)到“五常”(仁、义、礼、智、信)再到“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演变,延伸到“孝”的地位在传统文化中的日趋提升。并且讲到古代越来越重视“孝”,是因为伴随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经济日益稳定与发展,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祥和与稳定功能日益突出。这样,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相关的文化常识,也加深了学生对宗法制社会和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社会的认识。

2.注重理解,调动既有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加深记忆。没有理解的记忆是无法长久的,靠死记硬背明显不是积累文化常识的好方法。文化常识虽然是古代的,但是许多优秀之处依然被传承了下来,镌刻入了我们的基因之中。学生无法理解某些文化常识,是因为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调动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这就要求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弥补这些问题。

3.构建知识体系,让思维做到有的放矢。有些文化常识不论讲多少遍学生总是记不住,有些文化常识学生明明记住了但是一做题就出错。归根究底,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没有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知识杂乱无章。因此,我们有必要指导学生构建科学、有效的知识体系。

4.通过实践活动,巩固所学内容。如果教学文化常识,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或者坐而论道,就显得有些狭隘了。进行文化常识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所以,进行文化常识教学,最后还是要学以致用。由此,进行实践活动,也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

四、小结

在当下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在语文学科之中进行文化常识教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更是迫切的。教学文化常识,不应是急功近利的,而应真正站在树立学生文化传承意识的立足点上,让学生了解、感知、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所探讨的一些教学途径,主要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希望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通过理解记忆而后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并且能够影响自身的价值观和处世方式。

⒖嘉南祝

[1]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程达.语文学科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传统文化;影响

传统文化知识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将其融入历史课堂中,不但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也能丰富历史课堂内容与教学形式,对历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

一、传统文化与历史相结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知识内涵

经过初中几年的学习,学生对历史方面的相关知识定会有一些了解。但是我们必须正视一个问题,即由于升学考试的影响,学生对历史课程并没有那么感兴趣,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印象是严肃的、无用的,是照本宣科、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师应努力转变学生这种思维,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笔者给历史课堂设计了一个“课前两分钟”的活动,活动要求是让学生找一找与历史知识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将其用最简单却又最幽默的形式讲出来,以开启一个轻松愉悦的历史课堂。如,在学习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争霸战争时,学生喜欢讲解成语故事,“围魏救赵”“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一鼓作气”等,这些都是与该时期历史知识息息相关的成语典故。通过对成语典故的解读,学生对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便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样对于激起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以及探索知识的欲望大有裨益。再比如,历史上关于每一位帝王的出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神话传说。笔者在讲解商朝的历史时,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关于商朝始祖殷契出生的故事,传说殷契的母亲是帝喾的次妃,某天她在沐浴时,“见玄鸟堕其卵,取吞之,因孕,生契”,即她看见一只黑鸟生了一只蛋,她捡起来吃了之后,就怀孕了,后来生下了殷契;讲解汉朝知识的时候,笔者讲了关于汉高祖刘邦出生的传说:刘邦出生的前几天,他的母亲做梦梦见了一条蛟龙,过了几日,刘邦便出生了,因此,大家便认为他是蛟龙的化身。通过给学生讲解这些神话故事,能有效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中来,这样对开展历史教学极为有利。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历史课堂,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二、传统文化与历史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传统文化经过千年的传承,流传下来的多是积极有益的内容,如“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等,这些大家较为熟悉的话语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书本知识之间的距离,还能极大地丰富历史知识内涵,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笔者在讲汉朝的历史时,讲到了“一饭千金”的故事。《史记》记载:汉韩信少贫,在淮阴城钓鱼,有漂母见其饥,饭之。后信为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即韩信年少家境贫寒,有一位妇人给了他饭吃。后来,韩信被封为楚王,找到了当时给他饭食的老人,赐予她千金。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应懂得感恩之心,应明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再比如,通过学习岳飞率领岳家军精忠报国、祖逖闻鸡起舞的事迹,学生应树立起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学习汉光武帝刘秀手不释卷的事迹,学生应学会勤奋好学等等。鉴于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融入传统文化,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三、传统文化与历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很长时间以来,学生只重视学习成绩,而轻视了文化积累,致使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人文知识匮乏、缺少人文素养等问题。历史作为与人文知识息息相关的学科,理应担当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大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较为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如,在学习“君主专制整体的演化”时,笔者讲到了“五胡乱华”的历史,这个时期,各民族之间互相仇视,争夺领土,使得百姓身处战火纷飞之下,承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痛苦,人与人之间缺乏彼此之间的信任,虽然五胡乱华对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其造成的损失却是不能挽回的。因此,笔者教育学生应该认识到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应相互宽容,友好相处以避免更大的冲突从而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鉴于此,每一位学生应该学会以宽容的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和平的心态去解决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障碍,而不是使用暴力甚至迷信暴力,这是当代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灌输给学生学习历史便要担负起增强民族记忆、防止重蹈覆辙的重任等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具备基础的人文素养。将传统文化融入历史课堂,能够使课堂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也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因此,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丰富历史课堂,还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雒治中.传统文化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J].西部素质教育,2016.

第13篇

有网友在论坛上称,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第一高级中学校方不仅规定在校学生每天清晨5点必须起床诵读《道德经》和《孝经》,而且要求学生跪拜孔子,没有跪拜孔子的学生会被校方严厉批评。因此,不少在校学生对此怨声载道。网友还称,学校要求诵经的原因是校长认为“读经能上北大清华,读完学渣变学霸,学霸上清华。”去年毕业于该校的一名学生向记者证实校方确实要求学生每天早晚两次诵经,早上5点左右就开始了,此外,学校邀请道德模范来校举办传统文化论坛期间,开课前,学生都被要求参加集体行礼仪式。当记者问及学校是否要求学生跪拜孔子时,该校罗校长回应记者称,确实有学生跪拜孔子这件事情,但是学生跪拜孔子的行为是“油然而生”的,学校并未强制要求学生跪拜孔子。

跪拜孔子并非弘扬传统文化

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滚滚而来

近年来,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层出不穷,不少媒体借助文化讲坛等平台向人们传播传统文化,由此重新唤起了广大人民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百家讲坛》把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文化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老百姓所接受。网友在谈论《百家讲坛》时,说:“它没有让人望而生畏的门槛,在这里,大家可以一起交流,不经意间,我们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不少媒体向人们传授历史文化知识,由此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关注,人们开始阅读经典,品味经典。在人们关注传统文化经典的同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起了一股手写汉字的热潮。许多人觉得,习惯了电脑打字,把汉字的笔画顺序都忘记了,很惭愧!在“提笔忘字”现象越发严重的今天,《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唤醒更多人关注汉字文化,学习汉字文化,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

据报道,上海嘉定区民办斌心学校举办了“孝敬文化节”。活动期间,800多名学生在父母面前下跪磕头,并在父母的头上拔下一根白头发,永远留念。学校还仿照近年来国内祭奠人文始祖的仪式,举行了一场祭祖大典,主祭、陪祭等人员穿汉服,行礼如仪。一些家长表示,学校以如此盛大的场面向学生普及传统文化,很受感动,学校应该推广这种做法。作家、教育学者叶开却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强行推广跪拜这样非人性的礼教,违背了孩子的意愿,不利于传播传统文化。不少媒体表示,孝的表达,从来都不止下跪磕头一条道,反哺从形式延伸到内在才是境界的提升,教育者当摒弃诸如“跪拜父母”之类的教育形式,对孝的阐释也该契合现代精神,而不是深陷于对行孝表演加上集体行动的迷恋。该校举办的“孝敬文化节”中的一些做法确实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一学者在评论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时说:“尽管我们不知道这股热潮能持续多久,但是我们通过这股热潮认识到了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我们现代社会亟需的元素。”现在,社会上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我们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引起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认识孔子胜于跪拜孔子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灵魂的典型符号,需要这个民族的每一个成员为其传承奉献力量。然而,看似轰轰烈烈的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究竟收效如何?传统文化教育是否因急功近利而简单化、形式化?

针对河南某中学校方不仅规定在校学生每天清晨5点必须起床诵读《道德经》和《孝经》,还要求学生跪拜孔子的事件,不少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张爽看到学生跪拜孔子这则新闻后,第一反应就是对这种形式化的传统教育表示质疑,他认为这种做法太假了,明显就是作秀。施雨帆也对跪拜孔子的做法持否定的态度,他认为这种做法有愚昧、迷信的成分,会误导学生。如果教育者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跪拜孔子的意义,那么,跪拜孔子这种做法就有可能使学生不相信科学反而相信迷信,这就是教育的退步。郑冰秋认为,通过跪拜活动让学生尊重孔子的出发点是好的,孔子作为儒学的鼻祖,他值得学生膜拜,但是,如果学校不能让学生认识孔子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反而会让学生忽略了尊严的重要性。

的确,跪拜孔子的目的是宣扬传统文化,是对孔子表示尊敬,然而,大规模的跪拜活动过于形式化,学生在不了解孔子以及孔子的思想的情况下就被迫向孔子下跪,这并不能让学生从内心尊敬孔子,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传统文化需要发扬,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不成熟的条件下,应该以引导为主,让学生了解孔子在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让其发自内心去热爱和自愿去学习传统文化。孔子作为中国知名的教育家,他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是不会希望学校组织大规模的跪拜活动的,更不会希望学生对他下跪磕头。由此看来,与其让学生跪拜孔子,还不如让学生认识孔子。

弘扬传统文化,从我们做起

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来丰富精神生活越来越成为我们的热切愿望,由此兴起的弘扬传统文化的做法可谓丰富多彩。面对社会上诸多的弘扬传统文化的做法,陕西某高校的唐老师表示,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在不成熟的条件下,应该以引导为主。某校的杨校长表示,学习礼仪和一些简单易懂的著作,有时候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注重引导,孩子应该从小就开始学习传统文化。专家、学者对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然而,作为学生的我们该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呢?

我们要丰富学习内容。我们要阅读相关的传统文化经典、人物传记等书籍来了解先贤们的进步思想,了解他们在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我们要多看介绍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通过电视节目来了解传统文化,丰富我们的历史文化知识,避免因无知而“跟风”,因无知而盲从。

我们要参加关于历史名人的专题讲座,了解名师、专家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吸收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名师、专家一起营造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氛围,让其他人也能在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我们要参加学校举办的经典诵读比赛、经典话剧比赛等传播传统文化的活动,在活动中把我们知道的传统文化展现出来。除此之外,我们要懂得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社团报刊等对传统文化进行宣传。

第14篇

论文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越来越突出。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承载着它的文化,正猛烈地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文在分析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论述了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一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英语作为一门交流工具的霸主地位越来越明显。在中国,现在的小学甚至幼儿园都设置了英语课程并聘请了英语教师;形形的各种考试中,英语几乎成为必考科目。在过去,中国的英语教学强调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现在强调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英美文化的导人,即现在很流行的说法:实现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祖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新形势下,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得英语国家的文化成为现今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与此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却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遗忘。作为一名高职英语教师,为此我深感担忧。

1.商职英语教学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中国的学生由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英语,老师在课堂上不断地传授英美文化知识和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英美文化,使得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越来越多。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对英美文化产生了一种盲目崇拜的倾向。走进大学校园,你能看见有些学生染起了黄头发,若和他们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样的古训,他们大都嗤之以鼻;有些学生给自己起了英文名字,并以此为荣,若问他们中国的百家姓大概有多少个,前十名的姓氏主要有哪些,他们没有几个能完整答上来。

另外,近些年来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欧美影视作品涌人中国,使中国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学生越来越肯定地认为人是自私的,形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为人处事态度,从而导致了与同学、老师关系淡漠,团队合作意识不强,,考试作弊、骗取奖学金等不良现象也时有耳闻;一些学生把金钱看得越来越重,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有更多的钱,为了享受,结果有些学生把家长给的报名费拿去买,或在校外做不正当的生意,或自己挥霍一空,这种现象发生在我国高职院校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2.高职英语教学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原因

高职教育作为21世纪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还处于摸索阶段。高职英语教材在编写上还不是很完善,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些教材过分强调对英美文化基本知识的介绍,而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和渗透。再加上近几年社会就业形势发展的要求,促使英语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不得不在课堂和课外通过多媒体和网络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美文化。这样,英语课就变成了学生纯粹的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观念上,高职英语教师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有些英语教师认为自己上英语课就是传授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而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那是汉语专业老师的事。结果,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能用英语流利地表达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而让其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他们却感觉力不从心,不知如何开口。另外,英语教师自身的中文素养也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英语教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都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以此来感染影响学生。

3.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3.1有利于抵御国际强势文化的人侵

在我国的高校校园,特别是在英语专业的学生当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正经历着国际强势文化的猛烈冲击。更有学者呼吁:“我国的大学生正在经历深刻的文化殖民过程”。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曾一度丢失的本土传统文化,它是我国的民族之魂、民族之根。只有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增强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意识,才能有效抵御国际强势文化的人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形势下中华民族的复兴。

3.2有利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德

与英美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值得我们继续弘扬的一面。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在英语教学中不断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在课堂内组织两种文化的对比教学,才能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积极的一面,才能更好地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德,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3.3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种跨文化交际实际上就是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学生必须了解两种文化的基本知识,熟悉两种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地提高交际能力。另外,我国的传统文化对英语文化国家也很有吸引力的一面。作为一名高职生,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若能根据自己掌握的本国传统文化知识介绍我国的优秀文化,不但是一种爱国意识的体现,更能增强自己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信心。

4.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4.1加大高职英语教材改革的力度,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介绍

目前的高职英语教材,大多以原版的英文读物为素材,语言纯正地道,学生可以从中了解英美文化的背景知识,学到地道的英语,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据调查占教材内容的比率不到5%。关于高职英语教材的改革,可以增加一些表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词汇,像中国的春节、中秋、端午、腊八等传统节日;可以适当地编写一些小短文,用英语介绍一下我国人民传统的生活方式、行为礼节和道德观念等;还可以在教材中附录一些我国传统经典的英译文学艺术作品,象《桃花源记》等。

4.2转变高职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其自身母语文化的素养

事实证明,无论从教学过程还是从交际功能讲,英语学习和汉语言、汉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的母语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一名高职英语教师,不仅是英美文化的传授者,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高职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地加强自身汉语言和汉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母语文化素养,增强自身中西文化方面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纵览本民族文化,站在中西文化比较的高度上,把握英语教学。

4.3改进高职英语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语言文化平等的意识

教师不能象过去一样仅重视英语知识和文化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在课堂上对其进行比较并讲解,有意识地将课本中可以联想到的内容与中国文化联系起来。例如,讲到英语国家的圣诞节时,老师可以用英文讲一下中国的春节,让学生感受一下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熏陶。另外,老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可以涉及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将其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对两种文化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就会明白人类的文化其实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这个世界不可能只有一种文化统治着全世界,进而培养学生语言文化平等的意识。

4.4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

第15篇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教学以高考考试大纲为主。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把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关键词 文化传承;高中语文;方法

高中语文作为一门文化课程,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把传统文化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体系中最瑰丽的一笔财富,语文是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把传统文化渗入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传承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宣传国粹,弘扬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文明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使有些传统文化渐渐消逝,有些传统文化蒙上了现代商业的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把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近距离的学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传统文化,并且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产生动力,动力产生行动力。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但是由于平时学业重,备受高考压力,我们的高中生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学习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其实,语文学习中有很多传统文化,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让学生进入生动的故事情节中。比如讲四大名著时,可以采取课堂演绎、视频观看等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深刻的印象。不但有助于学生平时积累和应付高考,而且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使者。

(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传统文化内容形式多样,有诗歌、小说、散文等等,这些在语文课本中都有所涉及。老师在讲课时,不能只依照高考考试大纲,讲与之密切相关的知识点。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把传统文化的内涵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此外,传统文化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终生受用。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传统文化,并延伸到课外学习,加强知识积累和沉淀,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

二、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一)更新教学观念,重视文化传承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堂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老师一般都是遵循高考考试大纲,教给学生的知识都是为高考做准备,着重强调对考试内容的记忆和掌握一些简单的解题技巧,而没有让学生真正学习到传统文化的精髓。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文化兴国战略的开展,要让全民树立传统文化传承观念,更不用说转变老师的教学观念。老师在授课时,要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重视文化传承,让青少年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二)开发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

1.对诗词歌赋的学习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诗词歌赋。以往对诗词歌赋的学习,只是强调背诵和解题方法,而没有真正弄清诗词里的内涵。其实,语文课本中的诗词歌赋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比如《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表达了孔子对做人做事的态度。总之,诗词歌赋中会涉及到民俗、饮食、价值观、爱情观等很多传统文化。在学习时,不光要知道作者和写作背景,更要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能学以致用。

2.对经典名著的研究

经典名著不光具有很强的文学价值,其中更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比如《红楼梦》,以远古神话拉开序幕,写到“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讲述了女娲补天的故事;再者其语言优美,对每一出场人物的描绘都不相同,且充满诗意,如对凤姐的出场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好朋友,是心灵鸡汤。通过对很多经典名著的研读,可以积累学生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修养。

(三)全面运用第二课堂学习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在课堂上时间是有限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光靠在课堂上学习是不行的。因此,要全面运用第二课堂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文化底蕴和综合素养。

1.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讲座。要定期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请相关专业老师来进行讲授。比如进行茶文化讲座,对茶的历史、品种、相关故事、品茶等进行全面讲解,让学生了解茶文化。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学习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开拓视野。

2.定期举办文艺沙龙活动。学校和老师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成立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比如举行诗歌朗诵大会,让学生积累知识,并能从中锻炼自己。同时,学校要办文学杂志,鼓励学生自己写诗和文学创作,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也能展示自己的特长。

3.开展课外阅读日。课堂时间有限,且学习内容受限。学校要专门设立一个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

结束语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要转变观念,把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使青少年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使者。

参考文献

[1]林于珍.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应用[J].教学艺术,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