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京剧是我国国粹;对京剧产生兴趣。

2.简单了解有关京剧的知识,从而对京剧感兴趣,从中得到有益的学习经验。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平时喜欢干什么啊?喜欢听歌吗?喜欢听谁的?能唱几句吗?老师这里带来了一首歌李玉刚《新贵妃醉酒》。这首歌就是流行音乐与传统戏曲的结合。

中国的戏曲剧种种类繁多,你知道的有哪些?只知道京剧吗?还有吗?(吕剧)

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咱们的国粹——京剧。

交流欣赏:

师:课前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说)

教师随机板书基本功、唱腔、行当、脸谱等。这节课咱们就来了解这些内容。

师:你们喜欢哪一个?脸谱,关于脸谱你都知道些什么?知道什么代表人物吗?

课前小组内都画了脸谱,咱们一起来看看哪个小组画的最好?(互相评一评)最好的老师奖励你们上台来当一回小老师点击电脑上的几个问题考一考同学们。

师:哪个小组想先来介绍啊?你得说说你们的理由啊?(学生说)

真正的脸谱是画到脸上的。经过先打底,再涂彩,勾画、填黑这些步骤把人物表现的惟妙惟肖。

有的艺术家已经把脸谱典型形象融入到演唱当中了。请看《说唱脸谱》

京剧艺术不仅脸谱独具民族特色,其他内容也很有趣呢。

二、回归课本,学习京剧基本知识

下面咱们再读书,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表演形式:

师:京剧是综合性的表演艺术,集唱、念、做、打、舞为一体。

出示:京剧的表演形式。(唱、念、做、打、舞)

“唱”是指唱功,是京剧的最主要形式,大家请看。(出示唱的片段)教师补充:京剧中的这种唱法是一字多音,叫拖腔。另外,京剧还要求字正腔圆。

“念“是念白,就是指人物的对话。听一段,试一试。(师评价学生学得快,有学习京剧的天赋。)

“做”也就是表演。而“打”和“舞”其实为一类。指台上的舞蹈和武打。做指的是手、眼、表情等上身动作的表演,而打是京剧舞台上传统武术和舞蹈动作的结合。

其实,在舞台上任何京剧的表演不会采取单一的形式,而是这些表演形式融为一体。

唱腔

师:京剧不仅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它的唱腔也非常富有表现力。对于京剧唱腔你有哪些了解吗?

生: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唱腔。(出示西皮和二黄)还有其他的了解吗?

师:京剧唱腔很多,比如反西皮、反而黄等。但主要是以西皮二黄两大唱腔为主。下面咱们听听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四郎探母是杨家将里的杨四郎深夜探望老母亲,情节感人。所以节奏紧凑,唱腔流畅明快。大探二是讲的是宫廷发生内乱,有奸臣想要谋朝篡位,所以采用了唱腔凝重浑厚的二黄唱腔。)

行当:

师:你们知道吗?其实咱们每个同学都能胜任京剧里面的一个角色。比如,咱们班的女生可以胜任“旦”角。(出示)

男同学也可以胜任京剧里的“生”角(出示)

师:生、旦是京剧里面很重要的行当,它们还可以进行分类。(出示生、旦的分类)

补充介绍刀马旦和武旦的不同。出示生的分类,然后说咱们男同学就是里面的——小生。

师:京剧除了生和旦,还有哪几种行当?(请学生介绍,教师随机出示。)

丑, 文丑、武丑(丑角一般采用比较滑稽幽默的表演形式,)俗话说:“无丑不成戏。看过丑角的表演吗?咱们欣赏一段。(边看边评价:动作灵活、夸张,表情丰富。语言幽默、行动滑稽。丑角的出场常会带来满堂的笑声。)老师采访一下,看过了有什么感受?

三、 游戏巩固,再次感受京剧的魅力

下面咱们来做个小游戏。看图片猜京剧行当。

总结:京剧是集基本功、唱腔、行当、脸谱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咱们具体到一出戏中再来看看这种表演艺术的融合。欣赏《贵妃醉酒》

学唱

师:了解了这么多,咱们身边有会唱的吗?其实京剧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比如名段《卖水》里面的几句念白咱们就能学,咱们试一试。

第2篇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党的十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思想成果一脉相承。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环境中是促进者、组织者、发起者,学生能利用各种条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

【教学内容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是通过传统文化进行涵养的。本节课力求用中华传统文化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在全面理解友善内涵的基础上,首先用儒家关于仁和人性善恶的探讨解读为什么要践行友善,之后在体验身边的友善基础之上,用儒家学说中的知行并重和宋明理学中的知行合一探讨怎么样践行友善。

【教学对象分析】

我校初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友善有着基本的体会和感悟,对于善恶已经具有了基本的判断和辨别能力,但还不能全面、辩证地看待和分析这个问题。与此同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于友善为何成为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及中国价值观的传承并未进行深入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修身善行方面尚且存在不足,不利于“友善”价值观的践行。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悟到友善是一种可贵的品质,热爱并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能力目标: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增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的主动性,力求做到知行合一主动践行友善。

3.知识目标:知道友善的基本内涵;了解中国历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基本观点;知道“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解“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道“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解“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难点:理解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情景感悟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六尺巷》。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呢,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姓庭院为邻,两家庭院是共用一堵墙,平日里也相安无事。一日,两家因重修府邸时所用的宅基地的院墙起了争执,怎么办呢?去县衙让大人评评理吧,可两家都是官宦人家,县衙大人两方都不敢得罪,也丝毫不敢偏袒,于是争执数月也难以定夺。可这么耗下去也不是事儿啊,于是张家人想了一法儿,不是咱京城有人嘛,派人快马加鞭给张英送了一封家书,张英阅罢,立即给张家人写了信并寄回。

设问:“大学士张英是怎么回的信?”学生思考并回答,可能直接把那首诗回答出来。

教师将回信进行展示并设问:“你们猜,今天这地儿还在么?”学生猜测并回答。师:没错,今天这地儿还在,不仅在,而且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成为了安徽桐城一张响亮名片。

通过六尺巷的故事以及恰当的提问,引起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的关注,激发学生对我国倡导正确价值观的态度。

2.释义友善。

设问一:“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理解友善的?”

设问二:“同学们刚才针对友善都谈了自己的相关见解,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辞海关于“友善”是如何注释的?”

设问三:“咱们学校刚刚结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的评选活动,大部分班级都选取了友善作为班会主题,同学还记不记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友善”是如何界定的?”

通过聊一聊、说一说,拉近学生与上课内容的距离,帮助学生认识友善,使学生明确友善的内涵。

过渡:友善不只是今天提出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道德体系,而这个道德体系是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为主要内容的。

3.追溯友善。

设问:“儒家有一个关于道德标准的‘五常’,谁知道这五常指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师:“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五常”道德标准,那么老师考考你们,这儒家五常里哪个最直接的包含了关于友善的道德要求?

学生讨论后可能大部分都说仁,也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师:到底说得对不对呢?咱们一起来看看关于五常是怎么解释的?

师:首先结合学生的现实体验进行“五常”内涵的释义,最后指出,在这五常里,仁是最基本、最普遍、最高的道德标准,它的内涵也比我们刚才说的丰富,它最直接地包含了关于友善的道德要求。至于是否准确,咱们同学回去查阅一下相关的材料,我们下节课再进行探讨。

通过儒家的五常的道德要求切人,使学生能对儒家的至善“仁”有最基本的认识,从而看到儒家道德体系中善的影子。

铺垫:观点罗列并碰撞。

通过学生熟知的《三字经》引入到本课,接下来探讨的主题“人性本善”,以及与孟子的“性本善”相对应的观点——荀子的“性本恶”。

设问:现在老师想听听咱们同学的看法,你们是如何理解这两种不同的观点的?你们更倾向于哪一种观点?

学生在小组探讨之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有的认可“人性本善”,有的认可“人性本恶”,有的认为“人性既善又恶”,有的认为“人性既非善也非恶”(详细回答略)

师:补充明代王阳明“非善非恶心之本”的观点与同学们进行分享。补充说明,刚才同学针对人性善恶都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老师想补充一点,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既善又恶以及人性非善非恶并非完全对立的,这是历史上存在的关于人性探讨的几种基本观点。

使学生在分析和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通过观点的冲击碰撞,再加上老师的追问和引导,能够明确关于人性善恶的基本体会,进一步增强辨别善恶的能力,融入到传统文化中去,并为下文理解孟苟的基本观点以及增强修身养性主动性做好铺垫。

探讨一:性本善

引导:孟子究竟是怎样说明人性本善的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首先得了解孟子所探讨的人的本性或天性是什么啊?

师:人生下来就需要吃饭、睡觉满足各种生理欲望,但这不是人之本性,而是人之本能,因为动物也有这些追求。那么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

同学思考并回答,可能大部分同学指出意识、思考和发达的大脑……顺势进行引导:在这个基础上,孟子认为最根本的区别是人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并且在他看来,这四心人皆有之,若没有,便不能称其为人。而这四心便是人之本性,孟子称之为“良知”,人性之善,也就体现在这四心上。

创设情境:我们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儿掉进了井里面,我们会产生什么心理?那么你们的这种同情和怜悯是为了讨好小孩儿的父母吗?是为了在社会中获得好的名声吗?

因为这完全是发自于我们每个人的本性,这也是我们人性之善的体现。所以孟子认为:人性是本善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自然,人的本性没有不善的,水(在自然状态下)没有不向下流的。

追问一:既然人性本是善的,那么为什么社会现实中还存在恶行?

追问二:后天环境的外在影响当然是存在的,但是外在环境的影响就一定会出现恶行吗?

师总结:所以由此可知,不管一个人是否做出了恶行,内在的善心和善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孟子提出,人可以通过“存其心、养其性”,保存自己的善心,涵养自己的善性而实现善。

探讨二:性本恶

引导:我们探讨完了人性本善,那么荀子是怎样说明人性本恶的?

师:荀子认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人性本恶,他的善,是人为的。(对于学生理解“伪”可能是伪装进行纠正)

追问一:既然荀子说人性是本恶的,那么社会现实中就是恶行遍地了,是这样吗?

追问二:那我们该怎么做才不至于出现恶性外化于行,导致恶行遍地?

师总结:虽然苟子认为人性是本恶的,但是人可以通过“明礼仪以化之”,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实现善。

诱导性设问:通过刚才关于孟子和苟子人性善恶的探讨,我们是否可以总结出,儒家的伦理道德的主流观念是什么?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师总结:不管是孟子还是荀子,还是后代的其他的儒学思想家,大多是向善的。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体会友善。

咱们同学有没有听闻社会上的或者发生在你身边的友善的事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下?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友善的体会和感悟。

师讲述“光头行动”的故事,江西宜春学院有一位罹患白血病的大三女学生,她的身边出现一群充满友爱的同学,为了让玉梅不因为光头而尴尬,他们班26个男同学集体剃了光头。假设说一个因白血病而成为光头的女学生在咱们班,我们如果是作为她的同学该怎么办?这个故事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友善有什么启发?

学生自我反思

师总结:践行友善不仅需要善心和善性,还需要善行,需要方法。

过渡:除了我们前文中所探讨的善恶问题,知行问题也是儒家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

5.践行友善。

思考:知是什么?行是什么?

师:一般情况下,知指认识和知识,行指行动、行为,但儒家最重视的问题是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伦理秩序。在儒家看来,知是: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行指人的道德行为和伦理实践。

思考讨论并回答:知和行谁在先谁在后?谁更重要?

学生针对知行关系纷纷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知先行后,行先知后……

师:至于知行关系,实际上,历代儒家大都主张知先行后,但这并不是说轻视行动,恰恰相反,儒家非常重视道德知识引导下的道德实践,并且中华传统文化在整体上也具有实用主义色彩,强调学以致用。对行动的重视在孔子那里表现尤为突出,子日:“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是强调知行并重的,甚至是更加注重“行”。关于知行关系的讨论,到了宋明理学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明代的王阳明,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思想。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真正的道德观念,必然会引发道德行为,而每一个道德行为,一定同时包含着相应的道德观念,知行在本质上是合一的。

6.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这个主题,回溯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最后的落脚点——友善的践行,便是我们今天探讨的善恶问题和知行问题结果的融合,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也应该做到的仁心善行,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便是友善,它也是我们当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课堂反思】

收获:在这节课中,学生会有一些收获,不仅是知识上的认识,更多的是对友善这一价值观的思考。作为学生应该意识到,友善不仅仅是今天才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它是自古就被社会倡导的,因此在现代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具有了民族根基和文化认同。相信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会更加关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采取开放式探究讨论和启发式诱导,关于人性善恶以及知行关系的思考会使学生不仅在知识上受益,还会在思维上有所收益。

不足:因为本堂课是将当下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友善溯源,因而文章最终落脚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还是传统文化探究课我没有进行明确界定,最终使得本堂课的定位不够准确。

【专家点评】(黄京,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政治特级教师)

本节课是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教师独特的视角,深刻的认识,精心的设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首先,本节课的逻辑线索清晰。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入友善的内涵,再由儒家思想中的“仁”及有关“人性善恶”的争论,引导学生认知为什么要提倡友善?之后带领学生在体验身边的友善基础之上,用儒家学说中的知行并重和宋明理学中的知行合一,探讨怎么样践行友善。这样的流程设计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

其次,本节课注重认知的课堂生成性。教师通过环环紧扣的师生互动,生生合作、讨论交流的学生系列活动设计,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地生成认识,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最后,本节课开放性的设计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教师在践行友善环节的处理上,以问题为先导,使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辩论中激发深层次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3篇

本框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内容。

二、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有哪些以及各自的地位如何,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这课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时,主要运用多媒体上课,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拥有一定生活体验,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本框题的内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平时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对研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状况这一课题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参与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2、能力目标

探究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

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 、学习 、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丰富的图片和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师生共同探究中构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课堂小辩论。通过针对传统文化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展开课堂小辩论,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认知能力。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由来及特点的相关资料。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二)导入新课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第一个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在进入新课之前我们先看看本节课的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问题探究。

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

观看图片思考:1、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呢?(学生发言)

知识拓展: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2、你能说说中秋赏月的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学生讨论)

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

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知识归纳: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形成(含义)

2、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性、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等

(过渡)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对媒体展示图片:

探究活动:你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吗?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会徽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诚信;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

中国的传统习俗:用红色表达着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喜庆、热烈与祥和。传统文化体现在会徽上,这说明了:会徽从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知识归纳: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探究活动: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

“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知识归纳: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与时俱进)

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积极作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消极作用)。

(过渡)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呢?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组织课堂小辩论: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选出4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的提示。

知识归纳: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必要性;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九、课堂小结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的形成(含义);2、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性、继承性、时代性、民族性等。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应与时俱进)。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必要性;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十、巩固练习

第4篇

我国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专业开始不断细化,以就业为导向被划分为不同设计门类。网页设计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体现了艺术性与技术性的融合和统一,同时,网页设计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然而当前网页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基本沿用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一般模式,较多地强调专业技能学习,忽略了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在专业技能学习上,也多是盲目模仿西方设计形式,忽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在课程的设置上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对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缺乏创新性。

二、传统文化融入网页设计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中华民族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传统文化的核心,即中国人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其次,传统文化的物态形式,即其内容的外在表现,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的习惯和规范等。再次,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这种民族性的文化也是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中运用的传统文化元素就是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如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文字的元素有汉字、书法、篆刻和甲骨文等。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页设计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以便设计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传承和发扬好传统文化。设计教育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模式,优秀的设计作品要能体现出民族的文化内涵,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面对当下新媒体飞速发展、中国网民数量飞速增长(包括使用手机媒体的网民)的现状,高校应当更加重视网页设计人才的培养,而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页设计人才培养,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网页设计的灵感和素材,而且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人文教育和设计观念,使其明确设计不能盲目追随流行,而是要体现设计师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感。

三、关于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立足传统文化,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设置课程时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文化的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设计形式上,而应从传统文化的内涵出发,更新教学内容。首先是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铺垫,可以在专业基础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绘画基础课程中可以选取瓷器、京剧脸谱等元素,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并且熟悉传统文化符号。在构成基础课阶段,在学生学习了构成法则的基础上,对应用部分的练习可配以主题性的训练,如传统图案图形的运用。平面构成部分可强调对传统图案图形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色彩构成部分可强调对具有民族特彩的认知、理解和运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网页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学会运用传统元素逐渐理解传统文化。在专业课方面,学生有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进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设计练习时才有可能。如在网页的界面设计中,可以让学生以传统纹样为题材进行主题创作,组织画面元素;也可以以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进行界面设计创作,如二十四节气、中国结等。在引导学生对传统元素运用时,可以让其采用直接运用和间接运用两种方式。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做到表现形式具有新颖感,能直观、生动地表现主题,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图像或者图形的形式呈现。若想在直接运用的基础上设计出表现形式独特的作品,不能模仿照搬而应在理解传统文化元素内涵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这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寻找元素间的联系,将看似没有关联的设计元素巧妙地联系起来。元素可以是具象表现也可以是抽象表现,运用形式美法则构成主题。如何选择元素间接表现相关主题则需要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

(二)加强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学习

在网页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以及相关理论也应当受到重视,我们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使其加强对传统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增开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理论课程,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这种理论课程教学可以联系专业实践开展,避免学生因课程枯燥而出现对其不够重视的现象。如在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可以从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潮的角度指导设计实践,让学生在理解设计历史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和分析经典设计作品的内涵,学会查找和分析资料,提取其中的设计元素。传统文化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上,还要注重对于传统文化思想和内涵的传承和表达。

(三)课题形式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创新型设计人才尤为重要的环节,可在以往实践项目基础上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再设计的实训项目。网页设计对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学方式的变革应该从实践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展开,目的是使网页设计的实训部分摆脱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以往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内容都是围绕着课程的内容展开的,学生的专业练习也是在老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地模仿,无法真正锻炼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传统文化融入的再设计实训,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孤立看待一个传统元素,而是要注重与其他实训练习的关联性和连贯性。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专多能型高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网页设计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多种技能协作完成,只有综合各门课程知识融入到综合实训项目中,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有效的衔接。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实训练习,挖掘出与课程相关的设计项目作为课题,把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联系在一起。课题的选择要利于将传统文化和专业教学融合在一起,由浅入深。每一个大项目的内容都需要运用几门实训课程的知识点共同完成,只是每门课程在不同的项目中担任的“角色”有所不同。学生从课题的问题着手,寻找解决办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训课程内容的开发上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实训项目来丰富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统一。

四、结语

第5篇

一、原因分析

上述两点现状反映出如今学生的设计作品中传统文化缺失现象严重,高校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是其一,但最主要的是我们高校设计教育培养模式中存在着种种欠缺。1.对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理解不准确。目前我国设计专业将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市场应用型人才”上,这种提法过于笼统,在实施过程中极易形成偏见。因为市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特点,若不能认清其本质,我们的教育极易受到充满商业文化的低端或低俗市场的影响,片面地认为“市场应用型人才”不需要人文素质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设计教育如果过多地强调实用主义和商业化,必将导致人文精神、理论修养方面的缺乏,学生只会依赖低端的市场模式,从现有大众流行的设计模板中寻找复制粘贴的元素,从而丧失独立设计的能力。2.基础教学中传统文化课程及知识点的缺乏。如今我国高校设计教学课程中,对基础课的设置均参考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创立的一套教学体系。然而包豪斯精神是在20世纪初西方特殊的历史背景及社会环境下孕育而生的,渗透着西方社会的审美意识、表达观念及思维模式。我国则是有着几千年文化发展历史及多民族文化艺术积淀的文明之都,传统的民间工艺、造园文化、民居建筑以及道家儒学思想对设计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如果只是照搬以包豪斯为代表的西方设计教学模式,不根据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缺乏本土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等相关课程的辅助教育,那么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将缺少一种文化的传承性、一种可以在世界艺术设计舞台上突显魅力的底蕴,导致学生产生以西方文化为重的简单膜拜心理,对本国传统文化知识失去兴趣,甚至抵触,设计思维僵化。3.高校专业教师多元文化教学能力的缺乏。二战以后,世界格局趋于一体化,在呼吁和平共处的大背景下,世界各民族有权参与社会各方面的活动,不必放弃自己独特的认同,维护多样性,尊重差异性,倡导多元文化的发展。由此,多元文化教育成为当代国际流行趋势之一,并涵盖到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揭示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选择的认知。然而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目前还仍处在向西方学习的阶段,设计教育理论构架还在不断地补充与完善。所以,高校教师自身就专业知识体系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对多元文化的整合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不能全面地、合理地、自觉地将多元化的传统文化艺术知识穿插到相应的课程教学中去,教学能力有待提高。4.学生课程作业中“文化精神”考核要求的缺乏。反映到设计专业的课程作业布置中,出现部分教师出题随意的现象,要求学生在所学课程内容中任意选定一个设计题目,而对这个题目的性质、主题及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未作明确的要求。看似鼓励学生自由发散设计思维,其实效果并没有达到。过多的自由等于是放纵,多数学生会利用大量的网络资源进行拼图与抄袭,作业相似度高。这反映出教师的考核目的不明确,只注重学生作业浮夸的表面效果,对其“人文精神”方面的考核要求较低。

二、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缺失的对策

(一)教学目标定位应明确在制定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时,应明确“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民族创新意识的市场应用性设计人才”的目标,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要让学生摒弃那种片面的实用主义观念,抵御低端和低俗设计市场的干扰,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人精神层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保留与传承本土设计的艺术本质和民族审美特征,开发学生富有民族传统文化的设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当代设计文化,设计出真正具有民族生命力的高水平作品。

(二)专业知识体系中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设置传统知识的学习是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应适当地补充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完善理论知识框架。在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中,可加强对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传授,将“文化观”的设计理论贯穿整个课程教学活动,力在传达给学生这样一个概念:对本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设计师,不能称之为合格的设计师。而针对专业性设计实践课程,则应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与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思维及案例做归纳,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在授课章节中。

(三)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在世界各民族有权参与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倡导多元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央民族大学腾星教授提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起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功能,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2]其目的是继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从而促进其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共同进步。在此背景下,高校设计专业教师应自觉优化文化传承的教育观,改变教学方法。首先,自身应该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主动挖掘当地的文化遗产和特色产业,为实现“本土文化艺术资源与现代设计教学的有效结合”提供基础。其次,转变教学观念,自觉将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重点,在传授的过程中,为避免枯燥与乏味,多结合经典实例,让传统文化理论知识渗透到实际案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程作业考核制度的完善通过多种作业形式综合评价学生,比如在设计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可增加文化考察及调研报告作业等形式,从实际调研中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也在自学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后面的设计课题中可针对调研的对象,侧重某一类内容进行设定,并将“精神文化”考核分值的比重加大,鞭策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寻求中国文化的根源及发展情况,自觉将中国元素运用到设计作品中。

三、教学整改成果案例———以《展示设计》课程为例

笔者以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展示设计》课程教学为例,以点引面,就当代高校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建议。

(一)课程教学中添加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可将与文化设计相关的内容单列出来作为专题。比如《展示设计》,首先,将历届具有代表性的世博会特色展馆作为经典案例进行专题讲解。“世博会是一项世界性、非贸易性、较大规模的能代表参展国家或企业最新先进产品展示、技术和文化交流的活动,”[3](P1)它蕴含着世界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讲解中重点分析各展馆如何在空间、造型、色彩、图形元素等方面体现该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及其内涵,从中归纳并总结出本土设计手法。其次,重点列举中国馆在历届世博会中的发展,从历史与专业的角度解读历届代表性中国馆的设计,从开始的稚嫩到不断成熟与完善的过程中,感受中国风与时代感相融合的独特魅力。最后,以上海世博会安徽馆为例(图1),加强安徽特色文化知识点的传授。安徽著名的徽州文化内容广博、深邃,除史学外,哲学、文学、艺术、民居、宗教等方面都极具研究及传承价值。作为安徽地方高校,将徽文化穿插到课程教学中,丰富设计理论知识结构,使传统文化渗透于现代设计中,彰显地方高校设计专业的培养特色。通过对安徽馆的解读,让学生对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学习。

(二)根据选题要求完成相应的调研报告学生拟定好课程作业的设计题目后,在指导教师的要求下,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展示考察活动,并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收集与设计选题相关的文化素材,完成相应的调研报告。比如《展示设计》课程调研报告可包括以下内容:①现场调研芜湖市徽商博物馆,并附上相关手绘表现图纸(图2)。该展馆是安徽省第一家弘扬徽商精神、展示徽商文明的民间藏馆,学生可从实际的空间感受中了解设计中“徽而新”的主导思想,从现代中体会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②查阅、整理设计课题中所涉及的安徽某个区域、某个文化门类的基本资料。比如题目定为“徽州木雕展”,则就徽州木雕的历史起源及发展过程做一个资料的收集与汇总,提交研究报告,为后续的设计活动提供最原始的参考资料。

(三)整合收集资料,进行相应的课题设计掌握到第一手资料后,授课教师将指导学生进行虚拟课题的设计训练,从设计实践中引导学生如何理解传统文化。受上海世博会安徽馆的启发,《展示设计》课程作业可命题为“安徽XX馆(展)设计”。世博会安徽馆是个综合性展馆,涉及面较广,其展示了整个安徽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现状与特点。学生可以将范围缩小,以安徽境内某个文化、企业、特产为主题,设计一个或文化交流、或商业贸易性质的展馆,在合理划分空间及流线布置等基础上,重点表现安徽境内本土文化特色,参考题目可取徽雕展、芜湖铁画展、安庆黄梅戏曲文化展等。

第6篇

1.1传统图案

传统图案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元素之一,中国传统图案包括: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鼎纹、鱼纹、象纹、鸟纹;春秋战国时期的蝌蚪文、梅花篆;汉代漆器图案;唐代的宝相花纹;石雕、砖、瓦当纹样;梅花、牡丹、仙鹤、凤凰等图案。这些图形、图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而不断地积累、衍生、演变,形成中国地域特有的艺术形式。例如,荣华饼家这家企业所设计的标志,主要图案是牡丹花与明月。标志中“牡丹花”与“明月”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图案图形,牡丹花的雍容华贵与明月配合,就呈现出了花好月圆的美妙意境。

1.2书法艺术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杰出代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书法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与个性,例如小篆结构严谨,匀圆柔婉;草书风驰电掣,飞动流转;大篆写实豪放,粗犷有力;行书气脉相通,活泼欢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简体字的推广,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书法在书写领域已逐渐失去了实用价值,已演变成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书法中的汉字也成为标志设计中的重要元素,越来越被世界认可与接受,因此在标志设计中加入中国书法元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国家邮政的企业标志就很好地运用了中国书法技艺,标志的基本元素是书法中古写的“中”字,在此基础上,设计人员根据古代“鸿雁传书”的传说,将大雁飞行的姿态融入到标志的设计中,该标志表达了国家邮政服务千家万户的企业宗旨,以及快速、精准、安全的企业形象。

1.3篆刻艺术

篆刻是与书法一样,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篆刻所使用的朱文、封泥不尽相同,甲骨文、篆、隶、楷等各书体的不同表征,再加上金石学家个人的艺术形式,使篆刻艺术具有变化万千的艺术美感。篆刻还具有“符号化”、“图形化”的表现特质,正好与现代标志设计的特点相融合,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成为现代标志设计的重要表现元素之一。例如,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舞动的北京”采用了篆刻艺术表现形式。会徽的设计包含了汉字、篆刻和书法三种形式,通过印章形式,向世界传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设计中“京”字的造型经过艺术处理,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欢呼着迎接胜利的人形,生动地表达出北京欢迎各界宾客的热情与真诚,传递出奥林匹克精神和理念。这是奥运会会徽设计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与创新。

2中国传统文化在标志设计教学中的运用方式

2.1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形”的理解与衍生

“形”是指图形展现的外形与结构。标志设计中,中国的造型艺术有别于西方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趣味,设计意境上追求浪漫飘逸境界,大多不重“写实”,而重“传神”,设计作品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审美效果。在标志设计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元素抓取出来,然后再结合打散、分割、错位、变异等构成手段,重新组合这些抓取的形元素,最后再让学生将这种对原形不断分解、重构的衍生形整合到现代标志中。通过这种的方式创作的标志,既留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使整个设计自然贴切,无牵强之感。例如,靳棣强设计师的“靳棣强设计有限公司”标志,就采用了代表“同心双合,彼此相通”的“方胜”形吉祥图案作为基本图形。公司标志原形来源于“方胜”,靳棣强先生并没有将“方胜”的图案直接应用,而是经过了形的提取、衍生和再造,使其公司标志更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2.2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意”的沿用与延伸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所以能够流传到今天,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元素的外形多么美好,更重要的是这些元素中蕴藏着深刻的吉祥意义。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隐含的“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隐含的吉祥意义是标志设计中的亮点之一,因为现代社会同样喜爱美好的事物。学生在设计现代标志的过程中,如果能将传统图形的“意”沿用到标志的内涵中,使标志延展出深层次的内涵。例如,中国联通通信有限公司的标志在设计中,就使用了佛教中“盘长纹”造型,取“盘长”中所蕴含的“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意义,进而延伸到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日久天长的寓意。具体来说,该标志造型中的4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之意;6个圆形有处处顺畅之意;10个空处则有十全十美之意。因此,该标志无论从对称,还是从偶数都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之意。

2.3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势”的把握与传承

第7篇

(一)立足传统文化,更新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设置课程时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文化的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设计形式上,而应从传统文化的内涵出发,更新教学内容。首先是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铺垫,可以在专业基础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绘画基础课程中可以选取瓷器、京剧脸谱等元素,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并且熟悉传统文化符号。在构成基础课阶段,在学生学习了构成法则的基础上,对应用部分的练习可配以主题性的训练,如传统图案图形的运用。平面构成部分可强调对传统图案图形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色彩构成部分可强调对具有民族特彩的认知、理解和运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网页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学会运用传统元素逐渐理解传统文化。在专业课方面,学生有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进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设计练习时才有可能。如在网页的界面设计中,可以让学生以传统纹样为题材进行主题创作,组织画面元素;也可以以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进行界面设计创作,如二十四节气、中国结等。在引导学生对传统元素运用时,可以让其采用直接运用和间接运用两种方式。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做到表现形式具有新颖感,能直观、生动地表现主题,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图像或者图形的形式呈现。若想在直接运用的基础上设计出表现形式独特的作品,不能模仿照搬而应在理解传统文化元素内涵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这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寻找元素间的联系,将看似没有关联的设计元素巧妙地联系起来。元素可以是具象表现也可以是抽象表现,运用形式美法则构成主题。如何选择元素间接表现相关主题则需要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

(二)加强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学习在网页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以及相关理论也应当受到重视,我们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使其加强对传统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增开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理论课程,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这种理论课程教学可以联系专业实践开展,避免学生因课程枯燥而出现对其不够重视的现象。如在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可以从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潮的角度指导设计实践,让学生在理解设计历史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和分析经典设计作品的内涵,学会查找和分析资料,提取其中的设计元素。传统文化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上,还要注重对于传统文化思想和内涵的传承和表达。

(三)课题形式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创新型设计人才尤为重要的环节,可在以往实践项目基础上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再设计的实训项目。网页设计对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学方式的变革应该从实践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展开,目的是使网页设计的实训部分摆脱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以往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内容都是围绕着课程的内容展开的,学生的专业练习也是在老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地模仿,无法真正锻炼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传统文化融入的再设计实训,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孤立看待一个传统元素,而是要注重与其他实训练习的关联性和连贯性。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专多能型高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网页设计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多种技能协作完成,只有综合各门课程知识融入到综合实训项目中,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有效的衔接。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实训练习,挖掘出与课程相关的设计项目作为课题,把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联系在一起。课题的选择要利于将传统文化和专业教学融合在一起,由浅入深。每一个大项目的内容都需要运用几门实训课程的知识点共同完成,只是每门课程在不同的项目中担任的“角色”有所不同。学生从课题的问题着手,寻找解决办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训课程内容的开发上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实训项目来丰富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统一。

二、结语

第8篇

一、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沉淀千年的文化底蕴赋予了我们极大的感官与精神的享受,无论是中国汉字、书法还是水墨画或者说民间艺术文化,都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值得我们珍视与传承的文化瑰宝。将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招贴表现手法相结合,在传统与现代直接寻找切入点与契合处,在吸收与肯定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利用现代招贴理念,汲取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与现代表现手法不同的造型语言,展现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设计手法与表现手段,是目前招贴设计教学的主要课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招贴设计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丽之宝,千年历史的洗礼与沉淀,使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意义深远。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招贴设计教学合理融合,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开启了另一条展现中过传统文化、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的道路,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的保存。另一方面,在招贴设计教学中融入艺术教育,还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是升华学生思维情感、促进学生感性思考、完善学生民族情感、培养学生独立人文精神的强力武器。这两者的科学结合,有助于学生跳出固有的思维方式,摆脱前人的设计之桎梏,使创作者的学习与艺术创作走出当前一味追求模仿的误区。

当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内容,丰富招贴艺术的设计形式与设计元素,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招贴设计师打破以往单纯模仿外国的僵局,利用传统文化打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招贴设计风格,这既是招贴设计的形势所驱,也是招贴设计的最终归宿。正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棣强先生所说:“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能吸养消化,思考发酵,定能创意无限。”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招贴设计教学的探索

(一)教学方向与思路的拓展

艺术设计的学习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技巧或者技能训练,更应该重视的是艺术文化以及艺术文化表现形式的学习。谈及艺术文化学习,首先必须充分理解、尊重艺术文化,这应该作为一项主要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被纳入教育范畴之中。平面广告设计内容千千万万,包罗万象,体现在生活与市场的方方面面,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在设计时就应该寻找广告招贴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并适度与市场相结合,以体现市场的实际需求。目前,我国的招贴广告已经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即回归本土与贴合市场,这不仅使招贴广告富含一定的文化韵味,同时还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尊崇感。

此外,将招贴广告作为一个载体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还可以更好地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特别是与现代课堂教学的融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更好地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帮助学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以从中提取有用的知识信息,从而将其合理地融入到现代招贴广告设计之中。相对来说,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性,通过课堂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知识文化概念,使学生从潜意识上重视传统文化,这对于学生在以后的具体实践中应用传统文化元素意义非凡。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文化的应用不仅是简单的外形,要注意更深层次的内在含义上的延伸与拓展,我们要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将传统文化从“形”,延至“意”,进而传至“神”。

(二)教学方式与过程的革新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招贴设计教学课堂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对于传统课堂形式的改变,改变以前那种以教师为主导,满堂灌与填鸭式教学,转而以学生为主导,引导学生自有思考,采用一种边学习、边观察、边交流、边提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自主思维模式。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了解课堂学习目标、价值以及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基本要求,明确向学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本节中的影响以及意义,切实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态度以及了解程度。

在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教师要清晰地了解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之于平面广告招贴的价值认识,结合具体的情况,有意识地创造传统文化的良好教学氛围,以对认识薄弱或者不清的情况予以适当解决。最后,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与学生携手分析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同时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思考角度,研究学生的思维创作,以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思维缺陷与出现漏洞的原因,并更深层地考虑如何进一步引导和适时有度地干预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整个教学流程应遵循先理解、后体会、再实践的方式进行。

在现代招贴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于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理解的一种考验,应用、吸收传统文化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文化的元素直接拷贝到设计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认知并了解传统文化内涵,以更好地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变化与改造,并使改造后的图形成为整个设计中的一个创新点。对学生构思思维的培养只是现代招贴设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我们主要是通过对“形”、“意”、“色”等元素的提取与衍生来达到预想的目的。首先是关于“形”,形其基本含义是物象展现出来的外形与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传统文化中一些具有一定文化背景意义的字符或者花纹,比如说表示吉祥意义的万字纹、如意纹、杂宝纹等,这些纹饰不仅样子精细美观,而且含有一定的文化意义,一举两得。除了直接对此进行应用之外,还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工具对此进行形式上的转化与变幻,或者分解或者重组,但一定要注意实际应用意义上的甄别。

其次是“意”,以“形”会“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的一笔,从形态上体会意义上的深远,利用形态将中华民族的情感展现出来,这不仅是对于学生的一个重要要求,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除了积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图像进行提炼与创新之外,还应该进一步带领学生深挖掩藏在这些图形之后的深刻含义。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深层次去理解传统文化之于招贴广告设计的重要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形态、风格以及意义上无限制延展。

最后是对于“色”的把握。色彩可以反映广告产品的基本走向,或者是清新或者是温馨亦或者是“高冷”,正确对色彩进行把握,有助于我们更成功地实现广告宣传的目的。色彩是平面广告给人们留下的最直观的第一印象,是构成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不仅可以有效表现设计者的情感,同时还可以影响欣赏者的心理与情绪。比如有着信仰以及虔诚含义的黄色,黄色在东方代表光明、希望以及权威,因此被广泛应用在宗教以及皇室装饰之中;其次如红色,代表生命、未来以及生机等,而在中国古代社会,红色便被民众应用在一些喜庆的场合。色彩的运用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展现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一切都要有完整的具有传统意味的人文精神作为创作的依托。

在整个招贴设计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与强调的是学生的创作技能背后的思想设计与情感表现,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可以以一种艺术的感觉看待整个世界。无论最终的表现手法是具体还是抽象或者说是两者结合,带领学生在领悟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去了解、挖掘民族传统文化都是现代招贴设计课程的重要目标。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招贴设计教学实践――以书法为例

首先,书法线条美的借鉴。线条是书法作品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视觉形象美的基础,本质上体现着书法的精神特质。借鉴书法中的线条美,首先要做的是理解书法不同线条表现出的含义,并从中提取应用元素结合现代表现手法,赋予招贴广告以新的含义,也使得学生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

其次是对书法的构造美德借鉴。我国的书法历经千年变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形成了不同的字体,展现出了不同的个性与风格,因此,借用不同字体的书法便可以很好地展现出招贴广告的不同内涵。文字是招贴广告的重要构成部分,现代电脑在进行文字设计时,虽然使用方便,但是略呆板,缺乏活力与艺术性。因此,有必要借鉴书法的构造,将书法独特的可以传递作者情感的功能体现其中,以扩展招贴广告设计作品的文化与表现内涵。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是一味依赖电脑。

再次是借鉴书法的笔韵以及墨趣。书法是一种时间艺术,所谓时间艺术,即书法的线条随着时间的流动具有不可撤销性、不可重复叠加性,把传统书法的笔韵、墨趣融合到招贴设计教学中,是广告招贴设计对书法艺术进行借鉴的一个难点。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从传统书法中吸收营养也是开拓创作思路的一条途径。

最后,借鉴书法章法的美。真正的艺术不仅要拥有完美的细节,也要拥有完美的整体,整体达到美才是招贴广告追求的最终目标。书法的章法即是书法作品总体布局与总体表现的形式,真正的书法艺术颇为重视章法,讲究单字与周围字体在组合上的平衡与协调。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从基本的线条笔画到整体的格局构造,就好比调兵遣将,要从容不迫,伸缩有度,讲究气势上的一气呵成,以及展现方式上的力度和神采。招贴设计借鉴书法主要是借鉴书法的构图与章法,以更好地贯彻使用在自己身上,而能更好地为读者呈现出一种较为合理与美观的招贴广告形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借鉴书法章法的美,能够加强学生对招贴中文字、图形等视觉元素的整合,提高学生对整体设计的把握能力。中国传统书法讲究均衡以及韵律,讲究布局上的美观,我国书法篆刻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说,这既体现了书法的基本行文规范,又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艺术形式上的美。

第9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室内设计 应用

一、引言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里,文化多元化已成为时展的一种趋势。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我国室内设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众对室内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相结合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室内设计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不仅关系到当代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现代建筑室内设计的整体效益。近年来,我国建筑开发规模不断扩大,室内设计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老套的室内设计已经很难满足大众不断增长的审美需求。传统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历史的精华。在当下社会对复合型、全能型的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的今天,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若能指导学生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设计中,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可以提高了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为我国设计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供了资源保障。

三、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一)传统室内装饰的运用

在我国当前室内设计中,对室内环境起主要装饰作用的通常是一些家具、陈设品。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传统中式家具及陈设品越发被大众所接受,一两件古典中式家具或陈设品的正确应用,能够提升屋主的审美品位,彰显个性。在教学中,可以对传统装饰进行具体深入地讲解分析,指导学生运用传统室内装饰如古典家具陈设等,为室内环境增添文化气息,不失为设计的点睛之笔。然而,一些古典家具陈设由于过多的棱角有时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距离感,略显冰冷而缺少了人性化的东西,反而与人们普遍的审美心理中的和谐即美相悖。所以,要提醒学生在传统装饰物的选择上要遵循美感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让一个历史文化厚重的“古物”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生活的室内环境中来。

(二)传统思想内涵的表达

我国传统思想流派主要有儒家、法家、道家等,不同的思想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也会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果设计人员能够将中国传统思想内涵恰当地应用于室内设计思维里,不但可以加深其设计作品的思想深度,也可以提升其设计作品的价值。为此,在室内教学中,在对学生设计思维构建的培养中,教师可以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熟知并理解我国传统思想各流派的核心要义,让学生在设计思想的表达中有意渗透传统思想的内涵,从而实现设计主题的多元化。在项目化设计教学中,教师给出一个抽象的项目主题,例如要求学生以“中和之美”或“天人合一”为主题进行室内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设计理念上进行转变,将其设计情感与中国传统思想进行融合与交流。学生通过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把握,将其应用于设计中,展现出不同的设计风格,不仅提高了设计效率,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设计思路。

(三)传统图案符号的描摹

中国传统的符号文化极具美感,传统符号通常出现在壁画、广场等地方。中国传统符号具有较大的共享空间,传统的图案有老虎、龙纹等,在一些高雅的地方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风景图案。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让学生描摹传统符号是一种提升学生审美情操的方法,充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保障教学效率。在室内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中国传统的符号进行收集、观察、描绘等,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运用、提高设计的美感。学生也可通过自己动手更好地进行设计,进而为自身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传统文艺作品的借鉴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室内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古典文学的研读,让学生感受其中的设计之美,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感受其中的不同格调。老师通过对中国传统文艺作品的分析讲解,从文学和艺术角度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而促使学生室内设计理念的形成与转变, 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应用于室内设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室内设计效率和质量。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无论哪个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对它了解甚至熟知。室内设计是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是文化的缩影,作为室内设计教育工作者,我们更有责任在教学中有意传承传统文化,让学生将传统文化运用到设计中去,将其发扬,充分释放传统文化的精华,为自己的设计提升高度,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深度的设计者。

【参考文献】

[1]蒙敏. 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运用浅析[J]. 课程教育研究,2014(33):230-231.

[2]周国红. 浅析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 现代交际,2014(07):188-189.

第10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 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164―02

引言

优秀的传统文化充满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命脉的根源。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教育,能让学生们珍惜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和职责。室内设计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骨干课程。近年来,笔者结合室内设计的教学与实践,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教学目的,与学生共同进行了一些教学方面的改革。结合教学改革的成果和经验,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互相融合渗透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1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室内设计课程是由建筑设计专业延伸发展过来的课程。室内设计目标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环境,结合相应的标准和建筑设计原则,利用相应的材料和技术手段,创造出一个功能合理,舒适美观,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室内空间。经由设计的室内空间在满足相应的使用功能的同时也反映了相应的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氛围等精神需求。室内设计课程明确地把“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作为室内设计的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室内设计行业内的分工也越来越明显,这也对从事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鉴于此,不同层次的院校应根据这些不同的需求,对室内设计课程进行不同的定位,尤其是对培养目标中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进行准确定位,以更好地满足社会行业不同的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高职院校的教学出发点和生存根本,高职院校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是没有足够的关注,在学习室内设计课程中缺乏相应的热情。对室内设计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直接降低了学生学习室内设计课程的积极性。此外,学生在室内设计课程课堂上学习的目的不明确,缺乏关于设计方面的知识。在课堂上甚至有些学生会有让每一位教师头疼的想法,他们简单的认为室内设计课程即为装修课程。这种认识缺乏对建筑、人文方面知识的了解,忽略了室内空间环境与文化的关系。这对室内设计教育的顺利发展和室内设计师的成长是相当不利的。

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形成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师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从传统的美术老师“改行”而来,这部分教师年龄较大,知识面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见解,但缺乏系统的设计理论知识;另一部分为21世纪初高职院校扩招时招录的应届毕业生,这部分教师科班出身,系统学习过设计方面的知识,具有完整的设计方面的知识结构体系,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缺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研究。这就对我们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课程教学带来了不可预测的因素:即在室内设计教学中中国文化风格的设计过多的模仿外国流派,追求形式上的相似。设计时东拼西凑,缺乏原创性,抄袭之风盛行。另外,盲目追求奢华之风,缺乏相应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

2 中国传统文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国文明演进而汇集成的民族文化,它是各种民族性的思想文化和风格的体现,是民族史的意识形态的总体特征,是由中国各民族人民及其祖先不断发展创造并一代代继承下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悠久的历史、深厚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简单地说,是所有名族的文明、风俗、民族精神的集合体。它通过不同的文化形式来表达,具备相对稳定的积累和传承机制文化情结。中国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名族的历史、习俗、观念、道德、制度、人生价值和生活方式。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多层次的复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时,这些文化的总和不只是局限在思想、风俗、道德意识形态层面,它是包括物质文化和知识的自然科学。通过它,历史文化才得以传承和飞跃,社会的内在精神特征才得以保存和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间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等。随着岁月的流逝,有的已经停滞,有的已濒临灭绝。有专家说:看唐代的中国,去日本。那里有完善的唐代建筑和歌舞,甚至日本天皇登基都是按照唐代礼仪而进行的。看明朝的中国,去韩国。那里保存着原汁原味的明代礼制。据说曲阜孔庙曾派专人赴韩国学习中国早已失传的“文庙祭礼乐”。要看民国时的中国,就去台湾。那里保存着传统的“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这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方面,周边国家和地区已经走在我们的前列。甚至于在某些方面的传统文化正面临丢失,传统文化的缺失必将严重阻碍国家精神文明建设。

2.2 中国传统文化融于室内设计教学中的意义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等方面给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室内设计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目标的,是在多学科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中,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于与科学的连接,在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设计作品中使学生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和提高。课程明确指出,运用艺术感人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在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和知识的同时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内涵,使学生通过对民族艺术的学习懂得尊重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会感受各民族艺术的风格和丰富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在室内设计教学中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能提升自己设计作品的民族性和文化内涵。

3 中国传统文化融于室内设计教学中的方法

3.1 明确室内设计主题、提升中国传统文化

目前,中国的高职教育存在着急功近利的色彩。但是作为室内设计的课程,我们不能丢弃我们国家的历史,不能丧失我们民族的传统,更不能让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化。当今的室内设计要注重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延续,要倡导赋予时代的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内涵的设计,古为今用,以今为主。作为课程开始,我们可以给出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设计主题,以此来约束学生去完成相关设计内容。例如:以汉代文化元素做餐饮空间设计。当学生获得设计的主题后,激发学生的主主观能动性,寻求汉代器物的造型美及其文化内涵,探索形式美的法则并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通过研究和设计,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设计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让学生把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提升其在这方面的使命感。学生会在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重要典籍的同时,会自主的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无形中会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通过传统文化主题设计作品引导学生提高个人修养,关心国家的命运,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梦想融为一体,坚定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3.2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语言的运用

符号学最早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aauer)、美国哲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皮尔斯(Pierce)提出的。在室内设计项目中,我们会采用许多设计方法来体现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烘托我们的设计作品的主题。设计从本质上讲就是利用平面媒体来传达信息为目的的,这决定了它必须是广意语言的一部分。因此,艺术设计本身就是符号的一种表达方式,对符号运用得是否合理与准确,成为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的标志性,是几千年的文明积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集人文、民族、民俗于一体,其中包括:图腾图案、中国书法、绘画、剪纸、刺绣等。这些特殊的文化符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物化形态和信息传播载体。传统文化符号是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其更是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和民族内涵。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审美和人生价值观,并影响着每一代的中华儿女。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来传播中国文化,来诠释中国对承办奥运会的态度。该会徽整体结构就取自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一印章,运用书法艺术特有的写意手法,意到而笔未到地表现了一个人打太极拳的动感姿态,其简洁的动作线条蕴涵着优美和谐及力量,寓意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合作和交流,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对于室内设计而言,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整合空间,我们更多的任务是处理空间界面,在空间界面的处理上,我们可以结合主题,强调和运用传统文化语言符号进行界面装饰,以此来传播传统文化。

3.3 中国传统色彩语言的使用

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是不同寻常的,颜色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设计作品的整体风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颜色的使用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用色系统。所以,如果你想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作品,最重要的是在创作之前要深入了解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色彩语言的运用实践来达到设计的目标。色彩作为一种抒情和表意的元素,作为对美的一种追求,参与了一个民族的发展,也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文明表现。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体系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与西方的科学色彩体系有所区别的。中国传统的色彩体系并不是简单的色彩理论,而是集哲学思想“民间工艺”、“绘画艺术”封建等级观念等于一体的色彩体系。再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色彩组合设计,营造出具有时尚气息的传统文化空间,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有的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体现了一种文化心理状态,影响着中国民族特色的室内设计的发展并为中国的室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语言,脱离了对传统色彩的运用,那么室内设计的民族性将会黯然失色。

第11篇

关键词:黎族传统文化 设计研究 传承及创新

黎族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沉淀和积累,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从他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民俗的传承中,人们探询着黎族人神秘的原始文化,船形屋、黎锦、文身这些文化现象的背后,闪烁着黎族原始文化的许多信息和密码等文化内涵,黎族没自己的文字,但他们的文化却源远流长。海南独特的地域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形成了黎族独特的民族风俗和习惯,它们在保留传统形式的同时,体现了历史文脉的传承,它们历经千年的洗礼,传达不同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不朽的载体。

一、黎族传统文化特色

(一) 传统建筑艺术

黎族民居既有统一整体性的基本形制,又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它们都实实在在地为现实生活而存在,没有任何多余的设置或矫揉造作之处,其功能的适用性,结构的合理性,材料的经济性和对环境的谐调性,聚合成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真正表达。它们的建筑充满活力孕育情感。建筑品格正是真诚、热情、善良、质朴的黎族人民现实主义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真实表露。黎族民居作为真实的建筑,集中体现在功能性、有机性、情感性上,极富个性特质。

黎族民居从设计原则上看,是基于从本民族自身的思维特点出发,根据高山地区特定自然环境,针对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民族心理风俗习惯,把繁杂的居住功能进行高度概括和提炼,突出主要予盾加以解决,整个建筑形制简洁明确,合理自然。这是黎族人民在严峻自然条件下的最佳方案选择,也是他们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下真实的必然产物。建筑的有机性是建筑活力的生动表现。如“船形屋”这正是基于其建筑有机性对“活的建筑”这一设计理念的追求的如实反映。

(二)传统图腾文化

黎族是个历史独特,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它和许许多多的兄弟民族一样,都经历过一个原始社会发展的阶段。它同样有着信仰体系,即对图腾的崇拜与对美的追求。这种图腾崇拜的遗迹,至今仍然表现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它顽强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性格和审美心理。从黎族图腾崇拜的遗迹来看,黎族图腾崇拜与图腾在黎族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分不开的。为了表现一个民族特有的风貌,表现民族本身的自信和自强,黎族对图腾的崇拜的遗迹更多地表现在民族风情和对美的追求之中。

黎族的民俗风情是丰富多彩的。黎族的“三月三”节,十月的祭牛节,其场面气氛不亚于云南傣族的泼水节。黎族的服饰,各个支系均有自己的特点,服饰上的图案新颖,色彩鲜艳,格律考究,风格别致,不论是恋爱婚姻、纹身绣脸,还是其它的生活礼节,都顽强地表现出他们对图腾的崇拜之情。黎族对图腾的崇拜虽然是一种历史的遣痕,但是这种崇拜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的流露,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三)文身的审美特性

在黎族社会里,人们普遍认为,妇女纹身是女的美容和氏族的美德。所以,妇女们的纹身不仅表示她们对祖先的忠诚,与图腾“同体化”,而且寄托着氏族图腾的一种神圣含义,象征着他们的女性的美容。因此,黎族妇女总是把图腾的美当作他们的装饰美。在纹身绣脸的脸图案中,既有动物图案,也有植物图案,其几何线条,不论是直线,双直线,曲线,圆线,或三角形,都是非常对称,协调,大方和美观的。黎族妇女的这种追求,不仅表现在纹身绣脸上,而且表现在她们的纺织印染工艺和整个民族的雕刻艺术上。

原始社会的文身人类赋予了其一定的功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文身的功能也发生了多种歧义。如越人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但当捕捞的工具变得先进起来,水下的危害大为减少之后,图案的图腾意味就逐渐被淡化。原始社会黎民的文身是怕死后得不到祖先的相认而变成孤魂野鬼,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及与汉民族的逐渐同化之后,思想意识得到改变,其求吉辟邪的功能也就被减淡。与此相反,文身所具有的装饰性和艺术美化的美学意义就被强化起来并不断增加,使其具备了很高的审美价值。文身的纹式是分析一切审美价值的依据,无论其源于什么目的,纹式的美感作用都是无法否认的。黎族文身的纹式,从设计构思和其形式美的规律来看,那些具有象征性的,由点和线构成的或简洁或繁缛的抽象纹式,并不是随随便便文刺在身上的,而是有着一定的搭配方法和原则,是按一定的美的规律来进行的,也就是形式美的法则,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实践,因为形式美的法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事物的形式特征的概括和总结。如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节奏、变化统一等形式的美。黎族文身纹式的美正是这些形式美的体现,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

(四)服饰及织锦特色

黎族服饰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绚丽鲜艳,花边图案变化繁多,早在唐宋时期就闻名于世。黎族织锦图案是体现黎族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织锦有两大类:一类是妇女服饰上的各种织锦图案,以人纹和动物纹为主体纹样,花草树木及几何纹样为辅。另一类是大型龙被、壁挂等,其花纹以人纹、蛙纹、龙纹和凤纹为主,以花卉为辅。黎锦讲究色彩运用,主要以黑色为底,图案则用红、黄、白、紫、粉红、棕色、咖啡色,图案艳丽多彩。黎锦花纹图案品种繁多,大体分为六部分:人形纹图案、自然界纹图案、动物纹图案、植物纹图案、生产、生活纹图案、文字纹图案等。

黎族织锦图案除了某些共同点外,各地区的服饰图案纹样有很大差异,各自有其艺术特色,形成丰富多彩的黎锦艺术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服饰图案是各方言的标识符号,由于各方言受环境、生活习俗文化、经济和教育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各方言的织锦图案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社会生生产、文化生活、爱情婚姻、的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物或美好形象物等。始终是把人的活动以及动物、植物、自然景物和人们心目中较为定型化的物象作为织铕锦图案的主题,由此形成织锦图案的艺术和特点。

二、黎族传统文化在设计学中的研究

地域、民族性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某种国际性文化,而国际文化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被吸收、融合为新的地域文化。这种全球性的文化多元构成也必然成为黎族传统文化在当代设计中反映文化时代性的主要追求。在某种意义上,黎族传统文化在设计学领域中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文化地域性的再创造思路。

(一)黎族传统文化元素的象征性

设计学中符号的象征性,不仅在形式上使人产生视觉联想,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唤起人们思索联想,进而产生移情,达到情感的共鸣,富有地域文化内涵的设计也因而更具有意义。符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中介,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简化手段。设计的符号既有特定含义的图形和实物,又有结构、色彩、陈设、文饰、尺度和空间布局等。这些符号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积累和审美意义,反映出不同地域文化的风格特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设计元素。黎族传统文化元素由此产生了一套具有象征意义、隐喻传统审美观和道德追求的成熟而完善的符号体系。将传统建筑的文化符号比如黎锦服饰、文身图案、音乐舞蹈、礼仪风俗等等借鉴运用到当代设计中,既可以满足设计的要求,又可以传承文化,而海南黎族传统文化中“船形屋、文身、龙被”这三种文化现象,最具代表性。具有强烈的地域识别性和视觉冲击力。将简约而又复杂的语义,以传统而又时尚的语构,应用于当代设计中,从而创造出地域化、个性化、人文化的全新符号。黎族传统文化并非所有设计中符号都是明显存在的。设计会以更含蓄的方式传达信息,而符号本身则藏在幕后。民族特征、传统特色等文化因素以符号的形式出现,传达出设计师对地域文化的关注和对美的追求。黎族传统文化内涵要想在当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打造新的民族形式,我们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

黎族在没有文字的环境状态下,他们的传统文化完传靠歌舞、雕刻、编织及织锦等一些手工技艺传承下来。黎族文化浓缩成各种符号元素,在服饰和手工艺品中充分体现,例如黎族的图腾崇拜。单服饰中的图案就非常丰富,所有黎族传统的习俗和活动,还有传说,都变成独特的符号元素浓缩于黎锦之中。这些都是我们做本土风格设计的丰富素材,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去唤醒人们对本土历史文化的记忆并加以保护。将其与现代城市功能相结合,让我们的当代艺术作品都充满着我们本土浓厚的特色风情。

(二)黎族传统文化元素的提炼

符号文化包括故事歌谣、音乐舞蹈、礼仪风俗等,它通过象征意义,反映黎族淳朴乐观和坚强刚毅的民族精神。确定黎族传统文化设计元素对设计所在对象的地域性有了调查分析之后,对黎族传统文化地域性文化素材进行整理、归纳、提炼从而确定需要的设计元素。这是设计的一个必须的过程,设计师只有在经历了这个从认识到应用的步骤,提取可用于设计的元素,从形式、色彩、材质、典故( 人物、事件) 、寓意等各个方面加以考察、归纳和提炼出精彩的设计元素,才能够很好地将黎族传统文化地域化应用到设计中去。在对地域化有明晰的了解过程后,接下来的步骤就是对掌握的资料进行更近一步的整理、研究、分析,把收集到的黎族传统文化设计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其中的某些素材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能够直接的运用,因此就必须将这些素材转换成具体的设计形象,专业术语为“素材符号化”。传统的资料和符号不能直接的套用,而是重新诊释,黎族传统文化元素中的符号,简化、抽象形成自己的符号语言。黎族织锦的绚丽色彩,及其具有浓郁热带民族特色的色彩搭配,对设计本土民族风格的艺术设计作品有重要意义,具有很强的民族代表性。如室内空间设计中沙发靠垫,沙,窗帘,床旗、桌旗,床上的枕头,床单等都可以采用黎族传统图案。黎族的织锦图案种类繁多,色彩艳丽,经过很长的历史演变,形成了民族性极浓的色彩和形式。还可制成独具地域风情的地毯。黎锦是黎族的典型服饰,黎锦具有明确的图案,同时又因其鲜明的节奏感而使人获得一种美感。“黎锦”作为设计元素,强调它的形式美感,弱化其实用功能,用来设计天花和墙面两个界面,提炼后形成设计元素非常美观。

(三)黎族传统文化元素的转换

设计过程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将形成的黎族传统地域性文化元素结合工程实际运用符号学的原理将其符号化。黎族传统文化地域性文化元素的设计符号既要是来自于地域性的,来自于文化的,同时又是立足于现代化的。黎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必然要以蕴含文化的某种符号为载体,通过符号的表象、内涵以及实物加以延续,在物质、形式,精神各个层面得以发展。某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直接解读到符号性的元素,也有某些作品中似乎没有或找不到文化符号的存在,这样并不能说明这些设计与符号没关系。实际上符号是无处不在的,只是根据设计需要而表达作用方式不同而己。这里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考察这个问题: 一种情况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的。设计以图形为基础,以寓意为生命,强调小而精,因此被浓缩得几乎等于符号本身。如环境艺术设计中酒店的大堂设计,有关热带风情的黎族生活主题浮雕,还可运用黎族文身的图案;黎族织锦中有丰富的动、植物纹样,还有人纹,由于黎锦的经纬决定了黎族图案的一大特点: 菱形。运用黎族图案作为装饰元素,可形成独特的装饰风格。黎族织锦图案造型独特,运用在细部装饰上,如酒店前台的设计。黎族的雕刻工艺品上的图案也十分精美,在陶制品上雕刻图案形式独一无二,运用其形式制成石刻壁雕,装饰于酒店大堂或者走廊过道的墙面,更加衬托出本土文化历史的悠久。只有创造性地运用黎族传统文化地域性,它在设计作品中才会有生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

三、黎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传承及创新

正确处理黎族传统文化历史文脉在设计作品中的元素形态的符号化应用,需要很好地处理好黎族传统文化地域性的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也是当代设计师始终关注的焦点。

(一)黎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

黎族传统文化对设计学有本土地域风格的当代艺术作品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在当代社会中黎族传统文化常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其应用形式和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设计中,常常是把几个元素巧妙地组合起来,然后将其改造变形,得到类似符号的图形,也就是将元素符号化,形成独特的视觉语言。如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将黎族传统文化应用符号为一个墙面浮雕、地面铺装的样式、或者是室内陈设的形式上。对黎族传统文化设计元素的应用有直接方式和间接方式之分。将黎族传统地域性文化图案运用到灯具设计中,具有地域风格的落地灯,台灯,顶灯等等; 黎族原有的木雕,雕塑风格古朴,造型憨态可掬,栩栩如生,作为室内雕塑也是点睛之笔;黎家的生活编织品如竹编捕雨篓和藤篮可以做成灯罩; 竹编女子腰篓,藤编女子针线篮,衣篓,露蔸叶编的针线篮,黎族过河用的葫芦,竹编男子刀篓,黎族的独木法器,还有竹编和露蔸叶编的扇子等都可以作为室内陈设品; 龙被可以制成屏风;纺织工具上的有着精美的雕刻图案,也可作为装饰品,还有黎族最具有代表性的骨雕———妇女骨发簪。在庭院设计中,可以运用一些原始木栅栏,黎族建筑常用的树叉,摆设黎家生活器具如冲米用的独木臼,脱玉米棒的独木槽,旧纺织机,独木凳,独木皮鼓,还有砻磨; 地面洒上麦穗,上面有谷耙划过的痕迹,使黎家生活场景得到再现,勾画出本土生活气息。

另外一种情况是对黎族传统文化符号的间接运用。并非所有设计中符号都是明显存在的。相反,大多数设计会以更含蓄的方式传达信息,而符号本身则藏在幕后。换言之,符号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态度、立场和行为方式等等,通过有形的、有效的设计手法和载体表达出来,而寻找载体的过程就是设计。例如海南地初热带,盛产藤条,而黎族人编织和盖房子多用藤条,在许多黎家用具都是用椰子树叶编织而成。在家具的材料中可采用藤条、麻、草席、竹木等原生态材料。在主题餐厅,酒店大堂,客房,桑那房,卫生间等等的设计中运用这些原生态材料,更能营造一种热带原始的美,是海南本土特有的味道。

(二)黎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及创新

黎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不单纯在于其高超的技艺,其在艺术上的审美价值和所传达的社会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民族文化研究学者的重视。我们通过黎族传统文化和艺术创作过程及使用,加强黎族传统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它在黎族地区各个支系的流传与影响,可以增加对黎族的历史文化的了解,对黎族的社会组织、文化传统、生产水平,对自然的认识和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了解。从理论上探讨黎族传统文化的构成形式、创作意识及图腾图式等,在当代设计中的加强创新与应用,系统研究黎族传统文化的组成因素和设计理念。在实际中找到黎族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等专业领域创新的接合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行深入研究与应用。

艺术总是与社会文化中的其他部分相联系的。黎族传统文化作为艺术的一个部分,与人们的意识相关联,即是说万事万物都因人的现实意念而被写照。当抽象意识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并与审美意识相作用时,许多图像的具体形象特征就会被抛弃,并带着主体创造的自由和愉悦,产生出新的造型。这样抽象造型表现了一种自然物象和人的关系,但同时又不脱离原始形象,当发展到一定阶段,抽象造型定格下来,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黎族传统文化基本上没有其他变化,而是以一种较为固定的抽象符号形式出现,同时,这种符号承载着黎族的历史、文化、精神等各方面的文化意义。设计艺术的本质是实用和审美的结合,设计文化环境的创造,目的是要创造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的地域性文化精神,文化是无形的,但其价值可以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体现出来,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黎族传统文化在设计文化地域性传承中的创新与再创造。

三、结语

海南经济特区的设立及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无疑让海南的经济发展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面对商业经济浪潮及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海南黎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与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也正面临着由变异走向消亡的境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总是在利用中实现的,我们可以通过海南黎族传统文化艺术特色与当代艺术相融合应用,尤其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设计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对加强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具有极其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黎族传统文化所呈现的黎族社会群体惊人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其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族特征,对我们开发当代艺术设计其价值无可估量,这正是其传统文化价值传承之所在。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中国传统招幌;功能设计;装饰符号;再设计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文化人类学主要研究人类文化,比较观察人类不同群体的行为特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化的本质。中国传统招幌是极具民族特色的商业视觉文化符号,随着传统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直至近代社会才日趋式微。而近些年,随着国内众多城市对历史文化的高度重视,传统招幌在一些城市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中又重新进入了大众的视线。“传统幌子至今仍为世人所关注、青睐,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同古今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类古今招幌,无不蕴涵、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信息。在经济活动中,它是招徕消费的具体标识;就历史和社会文化而言,它是一种文化符号。”[1]因此,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解析中国传统招幌的设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传统招幌丰赡的文化内涵,挖掘其深厚的民俗价值与艺术价值,对当代商业视觉设计与城市文化景观设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一、功能设计的文化语境

“设计的文化语境,主要指设计行为发生后的“外部文化条件”,通常指整个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程度……构成设计文化语境的主要因素有经济水平、技术程度、人文传统、自然状态。”[2]中国传统招幌的主要功能有导引标识、广告宣传和艺术装饰,其功能设计的发展和变化与传统社会的文化语境息息相关。

从经济水平来看,招幌的演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战国《晏子春秋》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牛马于内。”在中国的历史上很早就有实物幌,那是在商品交换和销售过程中用来介绍商品的最原始、最简便和经济的招幌。而随着传统社会商业贸易活动的繁荣,招幌不仅作为一种标示和广告符号,还成为古代店铺装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清明上河图》和《南都繁会图》等历史画卷中都可见当时城镇鳞次栉比的招幌景观。

从技术程度和自然状态来看,随着商业和都市经济的发展,有些商品很难用实物展示出来,有的过大或者过小等不易于展示,在此基础上,传统招幌逐渐演变为多种的形式,如以所经营商品的模型为主的模型幌,以文字概括说明经营商品品种、范围的文字幌,以图画形式把所经营的商品内容画在木板或布帛上的图画幌,以特定的标志和符号表达经营商品和范围的象征幌等。而在招幌制作的过程中,制作者往往就地取材,因材施艺,自然物质如土、木、草、竹、石、棉、麻、金属等无所不用,有些甚至直接以商品实物作为主材,或选用商品的包装如蒸笼、竹篾等,充分体现了传统社会民众质朴的物质自然观。

从人文传统来看,在传统社会的商业竞争中,招幌作为行业的标识和广告宣传的手段,其制作的精良和美观与否能反映商家的经营状况。为了吸引顾客,商家都极其重视招幌的设计与制作。灵活多样、鲜明生动的造型设计与适宜的色彩、材料选择,源于当时民众的生活实践和价值观念。招幌主观的装饰气氛与客观的自然材料相得益彰,不仅实现了其引导和招徕的实用功能,还形成了材美工巧的艺术装饰效果。这种优质的设计意识与良好的设计效果反映了传统社会民众的价值观念、审美理想和创造才能,更折射了文质彬彬、相适相宜及人与自然共生的传统造物理念。

因此,在传统社会的文化语境中,从最初简易实用的实物幌到后来琳琅满目极具审美意味的招幌,其功能设计的变化与发展都是特定历史时期商业文化和民俗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当时的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抽象化、概念化的设计创造结果,反映了传统社会民众的经济、文化、艺术和审美观念。

二、装饰符号的文化语意

传统社会若按行业来算,旧时有三十六行、七十二行、三百六十行之说,加上每个店铺的表现形式又有所不同,当时招幌总的形制约近千种,而各种招幌里的装饰符号从龙、凤、蝙蝠、葫芦、元宝、回纹、莲花、双鱼等吉祥图案到喜、寿、卍、福等文字符号,种类极其繁多,遍布于招幌每个部件的设计中。

“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3]传统招幌涉及的各行各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招幌中的各种装饰符号具有丰富的情感性与象征性,是民族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心理特质的反映,也是传统社会普通民众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甚至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表现。这些思想观念中不仅有官作设计里“孝悌仁爱、忠信礼义”等属于人性共有尺度的传统价值观,更寄寓了普通民众趋利避害、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于是,传统招幌这一源于实用性的设计就显现了丰赡的文化语意。

同时,招幌中的装饰符号也展现了传统社会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折射了民间文化和民众的生活方式。如回族饭铺与汉族饭馆所挂的罗圈幌子符号相同,但以蓝色和白色为主,象征纯洁和生命力,有别于汉族以红黄两色为主的“红红火火、图个吉利”。“幌子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对于过去的中国人来说,这些琳琅满目的幌子是再普通不过的大众文化,是老幼皆知的一般性常识,幌子在过去的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大众文化。”[4]早在上世纪20年代,英国人鹤路易就被传统招幌中各种符号的文化语意所吸引,撰写了英文版《中国的招幌与象征》一书,“鹤女士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忠实观察者,中华习俗与习惯不懈的调查者。在商铺门外的招幌、节假日、丧葬仪式和婚庆典礼中,发现了各种象征意义……外国读者可以透彻了解和打开中国民族社会生活的画卷。”[5]因此,中国传统招幌也被誉为“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之花”,设计巧妙、传情达意的各种装饰符号,既不是对对象的简单客观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其映射了中国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具备了深远的历史文化与美学价值。

三、传承与再设计的文化考量

民国时期以后,传统招幌受到民族工业发展与西方经营方式、店铺装饰方式的冲击,这种大众化的视觉符号渐渐从中国城镇的商业视觉景观中消失。而近年来在全球性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民族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声越来越大。目前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达120座,“2011福布斯城市古典商业街区发展国际论坛”在上海召开,国内众多城市都在城内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的区域地段,不遗余力地打造注重“文化、休闲、创意”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这为传统招幌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可能性。因此,从文化的角度考量传统招幌的传承与创新设计,这对当代商业文化景观的建设和城市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传统招幌的传承与再设计,应基于城市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既要研究传统招幌在现代的实用功能设计,又要从艺术形式、文化语意、文化精神方面进行研究。具体而言,一是形的提取与应用。从上千种传统招幌的原型中直接提取造型符号,既可以直接应用传统招幌结构的基本形制,也可以从种类繁多的装饰符号中汲取素材。简约直观且生动悦目的形态设计能充分调动消费者的历史记忆,并在整体上营造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浓郁的传统商业景观氛围。二是意的延伸与传播。传统招幌中众多的视觉符号蕴含了创作者精巧的构思、丰富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这种吉祥寓意也符合现代人对美好幸福生活和理想的情感需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招幌的再设计中可将形与意巧妙结合,不仅可以形成较好的装饰效果,还可以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丰富情感寓意。三是神的传承与再生。再设计除了取其形、延其意之外,更重要的是传其神。传统招幌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文化符号,反映了传统社会不同时代的民众所向往与追求的相对理想、和谐的生活美境界,是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高度和谐的体现。其现代创新设计不但要传承其美善相兼、天人合一、以和为美的设计理念,而且要弘扬其所蕴藉的民间传统美德的正能量,从而弥补当代商业视觉设计过分商业化的不足。在具体设计时,还可将传统的花头画杆、彩旗旌旆与现代广告的声、光、电技术相结合,用现代技术绽放传统艺术,在古与今、繁与简、拙与巧、雅与俗的对比烘托中为繁华的商业街市营造商业视觉美学的意境,从而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科学进步的一种象征。(责任编辑:徐智本)

参考文献:

[1]曲彦斌.中国招幌与招徕市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134.

[2]王琥.设计史鉴: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2010.78.

[3]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410.

第13篇

关键词:符号;传统文化;包装设计;应用

包装是产品销售的第一道广告,人们接受产品的第一步就是接触产品的包装。包装现象复杂,一个简单的包装可能涉及到一连串的要点,如研究包装与产品性质的符合程度、宣传的策略、用色、造型、美学风格、创意水准、制作、包装成型,以及产品主张和品牌主张等。包装最主要的用途就是直观传达给人们信息,这种表达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符号的展示与传达,因此,从符号学的角度研究包装设计会更加直观本质。

关于符号跟符号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的思想家庄子在《庄子·外篇》中提到:“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所讲的就是符号是利用一定的媒体来代表或指称某一事物的东西。包装设计本身就是符号的表达方式,设计者借以传达结论或者整个思维过程,受众也是通过包装设计中符号所传达的信息,加以自身经验的印证,最终了解设计所要表达的思想信息。符号的发展历程大约源于人类文明伊始,从人类开始通过肢体语言或其他方式交流,符号学便有了最初的萌芽。中国的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内涵,因而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以及相关的符号学更是恢宏博大意蕴深远。传统文化的的存在就是展现民族文化独特的个性,在包装设计中若要通过传统文化的元素符号彰显产品的特色和丰富而文化内涵,就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赋予包装设计新的意义。

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含义广泛。传统文化的元素包括图形、文字、民族戏剧、曲艺、国画、诗词歌赋、瓷器等,另外还有影响了中国几千的儒学文化、龙文化等。传统文化所代表的相应的元素符号应用于现代的包装设计,并且结合现在的理念,赋予从功能到形式的非物质功能,使得包装设计中独具一格脱颖而出。

中国传统元素符号的运用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图形方面的提取、色彩方面的表现以及材质方面的选择。在所有传统的符号运用中,图形是最直观的。而汉字又是图形中最典型的,因它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的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在包装设计中,经过变形、提取、精粹后所运用的汉字符号,更加具有强烈的象形赶和趣味性。例如,西湖杭州龙井茶的一种设计,如图1,“西湖龙井”四个字设计成灯笼状,“茶”字以毛笔字形态写出,草字头做篱笆,下部分作为农舍,右边则为茶碗,上部装饰枝叶,整个包装以一种诗情画意的形式出现,优雅恬静如世外桃源,让人欲远离尘嚣悠闲品茶。整个包装不管是直观的汉字图形还是从意境都充分利用了传统元素,提取符号加以整合,使得关系层层递进,将信息传达给受众。

符号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图形,有时候色彩的采用也非常具有冲击力,营造氛围,能够直观的传递所代表的意义。例如红色代表喜庆、节日;黄色是权贵的代表,代表着高贵等。图2中的商品主要是针对新婚新人而设计,包装采用中国红,充分显示着一种喜庆节日的气氛,若远离商品也能迅速捕捉到它所要表达的意义。从细节上看,包装外观有一窗口,呈现弧度,餐具纳于内,半露,上印有喜字纹,底部花纹采用富贵牡丹吉祥双喜图样,如同一对新人坐于洞房之中。元素符号提炼经典,点明了新婚主题。很多色彩具有地方民间色彩,如汾酒的包装采用青花瓷的蓝色,展示酒的久远,突出了素雅高远的意境。

包装设计在材质方面所采用的传统元素符号一般为传统的材料,如竹、木、纸等。中国传统中的包装材质具有天然绿色的特点,同时体现了人与自然合二为一浑然天成的和谐状态,因而传统材质的应用会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利用纸、木材、陶瓷、竹筒等为材质,将传统元素重新整合成一种新的元素符号,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气息。传统的元素符号在现代的包装设计的应用往往是多元复合的,利用多种形式来展现包装的意义,传统文化的符号应用已经到达了一个相当的高度。用现代的手法表现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相应的元素符号并结合现代的所要表达的理念从各个层面取其精华来展现包装和产品,是现在包装设计利用传统文化的元素符号发扬文化理念的有效途径。设计师应当合理并有效的采用传统文化的元素符号,使得包装具有实用性和艺术观赏性,突出品牌的特点,提升品牌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 罗兰巴尔特 《符号帝国》 商务印书馆,1994.

[2] 张来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08,29(8):156458.

[3] 张宪荣《设计符号学》北京化工出版社,2004.

第14篇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式抽象;非实体性

论文摘要:(1)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2)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3)由西画表现形式出发,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载,魅力依然,在世界艺术之林永放灿烂夺目的光辉。其中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为我们现代绘画艺术与设计教学及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现代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是现代设计与绘画的训练基础,是培养设计师美术家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认识形态和创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础学科。民族传统文化是这门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作为一门艺术,把民族传统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实践基础,同时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也可以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得到滋养与有益的补充。在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主流。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外教学体系在中国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然而纵观中国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20世纪60至80年代出现的当代绘画艺术及设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

现今传统中国画已渐行渐远,不知怎的,这些画让人想起赵无极。我们天天对“现代”的努力已倾向于将传统连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现代”也不是中国的“现代化”,而是“同化’。在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否则,无根无源,便是毁灭,是用“现代”在消蚀我们的传统。中国画即“近”而“远”。很“近”的物体塑造却获得一种悠远沧桑的感受;“实”而没有放弃空灵、自由,同时又在超逸的味道中获得一种隽永的境界。我们不应为观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向纵深走去;这个“纵深’就是中国的“像”与“境界”。境:境界是中国文人曾在山水中遥望的“彼岸”,是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对于中国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灵的“境”。如果说确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现”(或日“中国式抽象”)存在的话,那它的目的不是导向“绝对理念”,而是指向生气氰显的“境”。我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宋元山水画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繁荣”时代的“高峰体验”,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变的空灵之境。象: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国画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义”。作为传统的灵魂之所在,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结点。“象”是一个世界,它代表宇宙与人的禅机,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实体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写实”,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经验让我们相信,只有实证化的探索才能确证,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从内里真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当代”的沟通与跨越;这不仅指理论学术,也是指创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基础如何发展的走向。

我们传统的绘画根源实际上是从宋元山水人手打开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间。借助西画表现的结构化的形式创新之所长,在个人绘画与设计的语言中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维度。由此出发,或者我们可以重建某种主体意识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境界: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方式、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以心象静观字宙之气韵流变,以山水遥望体悟人格与自然一体的彼岸之境;这无疑在重视中国山水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脉搏。而在深层意义上,它对我们当代艺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如前所述,作为“象”与“境”的世界,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我们民族原有的流变、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激活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动力;更是在这种“宇宙之境”上与现代思维的同步与超越。如果说我们现代绘画与设计在基础教学中再不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更好的发展起来,我们的现在艺术教学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今国际上站在最前沿的现代物理学家们已识到了这种宇宙本质的“非实体性”,他们的论证已证明中国传统“象”的范畴所具的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的文化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最后无论是从画家和设计师,还是从民族文化考量:这是一条摆脱世俗浮躁氛围,秉持超越信念,又发扬中国精神文脉的“当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我们传统文化切切实实的融入到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中。

第15篇

一、教学设计理念

时代的发展要求广大教师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树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富于创造性的、个性化的、开放性、系统性以及多样化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本课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设置四个活动,充分运用信息资源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掌握知识点。

二、教学设计

案例一:导入: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说一下我留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型。(我把头发挽成发髻)

哪位同学能说一下发髻在中国古代的含义?

案例二:请同学们找一找今天我们课堂上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案例三:欣赏央视春晚版周杰伦的《兰亭序》视频,并找出视频中包含的传统文化。

案例四:思辨:传统的师道尊严应该继承

传统的师道尊严应该抛弃

案例说明:案例一中,我通过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一个发式,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通过一个贴近生活的导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调动学生兴趣,从而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案例二中,我会提示我所说的课堂上包括时间和空间,也就是从上课铃声开始教师里的老师和学生发生的一切活动比如上课前的老师和学生的互相问候,和教室里所包含的所有人和物。并把学生分为3组,给学生分组讨论时间三分钟,比赛活动限时五分钟,轮流回答的方式看哪个小组找到的内容最多。我则在黑板上记录学生找到的例子,最后让学生将例子分为四类,顺利引出传统文化的四种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达到教学目的。

案例三中,我选用了学生比较喜欢的周杰伦的歌,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比较崇拜周杰伦,周杰伦能在学生中引起共鸣,二是这首《兰亭序》带有浓浓的中国风,在整个视频中学生可以感受扑面而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并且视频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众多,学生可以信手拈来。通过此活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点:传统文化的形式,教师在活动最后点拨学生深入思考:传统文化的特点。案例四中采用辩论的方式,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通过学生的激烈辩论,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有利有弊,并感悟到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教学设计分析

我通过案例一的设计,引入到该堂课的主题的――传统文化,并通过案例二,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归纳得出传统文化的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并由学生深入思考得出传统文化的特点,通过案例四的设计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态度。整堂课在四个活动中一气呵成,

四、教学设计反思

本课的知识看似简单但实际内容却博大精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举例引用的选择上应把传统文化和封建糟粕区分看,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学生容易将传统文化和封建糟粕混为一谈,所以在我在课前充分预计学生的思想误区,利用互联网资源充分备课,将容易混淆的思想区分清楚,例如孝道和三纲五常、尊师重教和儒家思想的师道尊严、社会家庭伦理和封建伦理等,让自己充分驾驭课堂有十足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