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信息技术的笔记范文

信息技术的笔记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信息技术的笔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信息技术的笔记

第1篇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效整合点在哪里?

[案例1]

有位教师在执教“相遇问题”时,开始以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相遇问题中“相向”、“同时”和“相遇”3个关键词的意义,效果较好。但讲授过程中却没有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间的关系及两种解法的对比上。而是蜻蜓点水地将制作华美的动画一幅幅播放给学生看,把应该板书给学生看的“同时、相向、相遇”等知识点也用计算机快捷地展示给学生。当学生看完“电影”,留在头脑中的是什么,可想而知。

[思考]

数学科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景来分析。正是因为抽象的情景不能得到直观、有效的展示和分析,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因此长期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恰恰在这一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它能使这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景,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不是为了整合而整合,不应搞“花架子”,不应一节课从头到尾都用课件而对其他教学手段不屑一顾,甚至整个一节课。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对于数学课而言,教师在黑板上作图、证明、推理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是通过教师的眼神、动作、语调等表现出来的,是任何机器都代替不了的。媒体的选择应实事求是,哪种媒体方便、直观、有效,就用哪种媒体。实践证明,表现一般事物的静态特征时,可用投影或幻灯;表现动态过程可用录像或计算机;表现一般性文字资料可用小黑板……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媒体。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优势。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如何表现思维的过程?

[案例2]

有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中12条棱的数法时,用课件将12条棱的数法直观形象地展示给了学生,于是学生很快掌握了12条棱按相对位置关系数的方法。

[思考]

上面案例中教师的做法表面看来效果很好,但仔细想一想,这样做恰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先让学生自由数,在数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最后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的数法,然后再利用课件演示,让学生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法,这样揭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既训练了学生多角度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发散了思维,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岂不更好?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要帮助学生从抽象的高度去对直观的图形作出适当的理解和必要的推广。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时,不能一味地用演示代替学生的操作,代替学生的思维,包办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而要预留一些思维的空间给学生。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维。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案例3]

一位青年教师执教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开课时,设计制作了课件辅助教学,并在几次试教之后,多次修改课件。结果在正式上公开课时,出现了教师没有预设到的生成。例题情境是“小明买3本笔记本用去18元,小华买5本用去多少元?小军带了42元,可以买几本?”师生一起列表整理信息解决了小华的问题,表格如下:

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小军的问题,按照预设,教师在课件中制作的表格是这样的:结果汇报时,学生的表格是这样的:

学生选择了第一个问题所求出的小华的信息列表,这也是可以的。但由于教师在课件中并未制作这种表格,因此不置可否就叫这名学生坐下,又请另外一名学生来汇报了和教师一样的表格。

[思考]

教师只想着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情况(这个情况是教师在课前掌握的)和教师本人的经验在授课前设计好课件,因此,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程序性和被动性。授课时,唯有按“程序”引导学生亦步亦趋地走,与教师的设计一致,课件才能“大显身手”。然而,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学生的思维是多元的,有许多是瞬间闪出的火花。数学课堂虽可预设,却总有意料之外的生成。尽管课件制作者在制作时也设计多种可能性答案,但课件终究是人为的“程序”,其互动性往往受技术的、经验的限制,难以满足千变万化的课堂的要求,而教师为了保障教学过程的流畅,往往也不敢大胆处理即时生成的教学信息。人机的隔离、人机的不吻合在教学中屡见不鲜,课堂的即时生成由此受到了严重抑制。

因此,我认为,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时,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课件是手段。首先,在制作课件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教学中的多种可能性,制作互动性较强的课件,尽量避免制作不可交互的流程性课件。其次,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唯课件是从”,应视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灵活使用课件,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如何打造情感交流的课堂?

[案例4]

在一年级的“认图形”一课中,我设计了“玩一玩”的电脑游戏,这是全课的,所有的学生都被精美的画面所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去。“游戏”其实就是练习,有3个层次:涂色游戏、积木游戏、拼图游戏。游戏还可以选择不同的难度,例如在“拼图游戏”中,可以“照样子拼一拼”,也可以“创编我的作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课后我问学生:“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很多学生自豪地告诉我:“我创编的作品进了‘班级画册’!”在拼图游戏中,学生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可以提交收入“班级画册”。进入“班级画册”的作品,其实就相当于登上了“网络优秀作业栏”。供给全体学生、老师、家长甚至任何可以接入互联网的用户观赏。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是极大的鼓舞。

[思考]

情感教育是美的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情感因素是关键因素,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没有情感的交流,教育也就失去意义。在有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案例中,师生之间缺少了必要的交流、沟通。教师在鼠标、讲台、学生之间不停忙乎,而更多的学生则是被计算机中的精美图像所吸引。虽说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那种由计算机发出的“你真聪明!”、“你真棒!”诸如此类没有“人情”味的语言,对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来说,也是机械的、脆弱的、有限的。

第2篇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利

(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得成功的动力。学生酷爱“动画片”,动态的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让学生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体会成功的快乐,从而大大地增加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与信心。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

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使静变为“动”,使微观变成“宏观”,高速变为“低速”,连续变为“定格”,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变成有“形”、有“声”、有“色”,变抽象为直观,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避免了学生由于对知识难以理解而产生厌烦情绪。

(三)架设信息桥梁,发展思维能力

人的思维是形象思维在前,抽象思维在后,思维训练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单靠抽象的语言描述,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经验表明,学生感到物理题目难做的原因不是物理规律(公式)不熟,而是无法想象完整的物理情景,从而无法准确地弄清物理过程。所以必须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信息,使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正能提供真实的动感画面,学生在欢乐有趣的情境中调整出最佳心态,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使思维趋于活跃。

(四)增加教学容量

信息技术增大了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放大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延长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量增加与教学时间不够的矛盾。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弊

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不能当成万能钥匙。在物理教学中应注意:

(一)不是每节课都要自己作课件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和网络搜索中,可广泛收集物理素材,比如,Flas、特效声音、有利图片、现场场景短片等,形成素材资源库。在利用课件演示方面,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或上网搜索,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Flash、思维地图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

(二)不能片面夸大计算机的作用

计算机是否在教学中使用,完全取决于教学需求。计算机只是一种教学媒体,它的角色应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代替不了教师的课堂现场教学经验和智慧。

第3篇

1.现代化信息技术下的历史教学的技术准备

1.1 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的完善。

1.1.1 校园硬件设施的改善。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我校计算机网络从无到有,学校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不断改善。我校建设有现代化的多媒体微机室,设有教师电子备课室。在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学校筹集资金为我们2013届的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在高一和今年的高二所有教室都安装了投影仪。学校还为我们买了几个教学资源网站,为中学教师大胆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1.1.2 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普及。信息技术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列入中小学课程表,随着我校硬件的不断完善。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使得绝大数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大大增强,掌握了上网浏览、下载文件以及在网上信息的方法,更学会了如何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1.2 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

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包括计算机,中学教师的职称评审指标之一也是计算机,所以中学教师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很高,我们通过计算机技术培训和自学,掌握了多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如Microsoft Office系列软件、Flash等。我们历史组从高一就开始集体备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课件的设计,我们明确分工,即减轻了负担,又做到资源共享。积累了自行设计、制作课件、演示课件的经验,学会了搜集整理资料,创建了自己的教学资源。

2.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2.1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2.1.1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除了从书本和教师课堂所讲中学习到知识,其他渠道十分狭窄,如此一来,学生即使有疑问也会很快消失。借助多媒体教学,特别是借助现代互联网络和发达的资讯,学生可以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得其所想的答案,如此一来,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1.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无疑是最重要的,没有兴趣的学习,再好的教师也无济于事。传统教学中,教师所倚仗的就是说、写。而历史课的内容又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学生了解历史只能通过简单书本上的文字知识和少量图片,印象极为有限。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将过去的历史通过课件制作的图像表现出来,更可以通过大量的影像资料表现出来,给学生以十分直接的感观认识,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事件当中,其效果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对提高教学效率十分有利。

2.1.3 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是一次性和暂时性的,如果学生没有听到或是没有听懂教师课堂所讲,将无法再现。而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特别通过录像设备和互联网,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在家里就通过学校内部网络再次收听收看那些名师的课件和课堂教学录像,这将极大地巩固学生学习效果。

2.2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副作用。

2.2.1 课件制作脱离课堂教学,历史证明历史事件的主角永远是人。历史教学同样如此,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有学生的认真努力,更要有教师的认真细致。运用多媒体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课件的制作,要通过制作课件将课堂所讲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愿意学、愿意听、更愿意去思考。从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来看,很多教师容易进入误区。一方面,为追求更高的教学效率,无论是图还是像,都翻转过快,几乎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虽然多媒体课件内容不多,但由于超出课堂教学内容太多,于学生的学习无用。

2.2.2 课堂教学过于倚重现代技术,在课堂上出现了教师在上面将课件放一遍,学生看一遍即算完成一堂课。教师成为一个电影放映员,学生则成为电影院的观众。

2.2.3 课堂气氛受多媒体影响过重,现代的教学理念已经由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但在一些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包括自己的一些教学行为,我发现有些课堂气氛受多媒体影响过重。为了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在课件中使用一些网络语言或网络热闹图片,虽然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但学生的心思也随之飞到课堂外。

这种教学是否具有实效呢?在实践中曾经运用过历史学科网上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课件内容非常丰富,一节课的时间排得很满,内容的科学性也比较高。但是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起初学生还很感兴趣,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兴趣明显下降。为什么?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太少了,直观的刺激太多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应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思维及课件展示等为主,同时教师穿针引线的主导作用既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又要恰到好处。我们学校在地区专家来我校考察过后总结了原有优秀的教学模式后,对我们提出了要创新的教学理念,其中就包括教学手段的更新,也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