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信息技术的笔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效整合点在哪里?
[案例1]
有位教师在执教“相遇问题”时,开始以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相遇问题中“相向”、“同时”和“相遇”3个关键词的意义,效果较好。但讲授过程中却没有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间的关系及两种解法的对比上。而是蜻蜓点水地将制作华美的动画一幅幅播放给学生看,把应该板书给学生看的“同时、相向、相遇”等知识点也用计算机快捷地展示给学生。当学生看完“电影”,留在头脑中的是什么,可想而知。
[思考]
数学科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景来分析。正是因为抽象的情景不能得到直观、有效的展示和分析,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因此长期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恰恰在这一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它能使这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景,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不是为了整合而整合,不应搞“花架子”,不应一节课从头到尾都用课件而对其他教学手段不屑一顾,甚至整个一节课。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对于数学课而言,教师在黑板上作图、证明、推理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是通过教师的眼神、动作、语调等表现出来的,是任何机器都代替不了的。媒体的选择应实事求是,哪种媒体方便、直观、有效,就用哪种媒体。实践证明,表现一般事物的静态特征时,可用投影或幻灯;表现动态过程可用录像或计算机;表现一般性文字资料可用小黑板……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媒体。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优势。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如何表现思维的过程?
[案例2]
有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中12条棱的数法时,用课件将12条棱的数法直观形象地展示给了学生,于是学生很快掌握了12条棱按相对位置关系数的方法。
[思考]
上面案例中教师的做法表面看来效果很好,但仔细想一想,这样做恰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先让学生自由数,在数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最后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的数法,然后再利用课件演示,让学生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法,这样揭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既训练了学生多角度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发散了思维,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岂不更好?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要帮助学生从抽象的高度去对直观的图形作出适当的理解和必要的推广。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时,不能一味地用演示代替学生的操作,代替学生的思维,包办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而要预留一些思维的空间给学生。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维。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案例3]
一位青年教师执教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开课时,设计制作了课件辅助教学,并在几次试教之后,多次修改课件。结果在正式上公开课时,出现了教师没有预设到的生成。例题情境是“小明买3本笔记本用去18元,小华买5本用去多少元?小军带了42元,可以买几本?”师生一起列表整理信息解决了小华的问题,表格如下:
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小军的问题,按照预设,教师在课件中制作的表格是这样的:结果汇报时,学生的表格是这样的:
学生选择了第一个问题所求出的小华的信息列表,这也是可以的。但由于教师在课件中并未制作这种表格,因此不置可否就叫这名学生坐下,又请另外一名学生来汇报了和教师一样的表格。
[思考]
教师只想着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情况(这个情况是教师在课前掌握的)和教师本人的经验在授课前设计好课件,因此,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程序性和被动性。授课时,唯有按“程序”引导学生亦步亦趋地走,与教师的设计一致,课件才能“大显身手”。然而,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学生的思维是多元的,有许多是瞬间闪出的火花。数学课堂虽可预设,却总有意料之外的生成。尽管课件制作者在制作时也设计多种可能性答案,但课件终究是人为的“程序”,其互动性往往受技术的、经验的限制,难以满足千变万化的课堂的要求,而教师为了保障教学过程的流畅,往往也不敢大胆处理即时生成的教学信息。人机的隔离、人机的不吻合在教学中屡见不鲜,课堂的即时生成由此受到了严重抑制。
因此,我认为,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时,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课件是手段。首先,在制作课件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教学中的多种可能性,制作互动性较强的课件,尽量避免制作不可交互的流程性课件。其次,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唯课件是从”,应视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灵活使用课件,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如何打造情感交流的课堂?
[案例4]
在一年级的“认图形”一课中,我设计了“玩一玩”的电脑游戏,这是全课的,所有的学生都被精美的画面所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去。“游戏”其实就是练习,有3个层次:涂色游戏、积木游戏、拼图游戏。游戏还可以选择不同的难度,例如在“拼图游戏”中,可以“照样子拼一拼”,也可以“创编我的作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课后我问学生:“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很多学生自豪地告诉我:“我创编的作品进了‘班级画册’!”在拼图游戏中,学生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可以提交收入“班级画册”。进入“班级画册”的作品,其实就相当于登上了“网络优秀作业栏”。供给全体学生、老师、家长甚至任何可以接入互联网的用户观赏。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是极大的鼓舞。
[思考]
情感教育是美的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情感因素是关键因素,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没有情感的交流,教育也就失去意义。在有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案例中,师生之间缺少了必要的交流、沟通。教师在鼠标、讲台、学生之间不停忙乎,而更多的学生则是被计算机中的精美图像所吸引。虽说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那种由计算机发出的“你真聪明!”、“你真棒!”诸如此类没有“人情”味的语言,对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来说,也是机械的、脆弱的、有限的。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利
(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得成功的动力。学生酷爱“动画片”,动态的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让学生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体会成功的快乐,从而大大地增加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与信心。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
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使静变为“动”,使微观变成“宏观”,高速变为“低速”,连续变为“定格”,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变成有“形”、有“声”、有“色”,变抽象为直观,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避免了学生由于对知识难以理解而产生厌烦情绪。
(三)架设信息桥梁,发展思维能力
人的思维是形象思维在前,抽象思维在后,思维训练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单靠抽象的语言描述,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经验表明,学生感到物理题目难做的原因不是物理规律(公式)不熟,而是无法想象完整的物理情景,从而无法准确地弄清物理过程。所以必须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信息,使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正能提供真实的动感画面,学生在欢乐有趣的情境中调整出最佳心态,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使思维趋于活跃。
(四)增加教学容量
信息技术增大了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放大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延长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量增加与教学时间不够的矛盾。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弊
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不能当成万能钥匙。在物理教学中应注意:
(一)不是每节课都要自己作课件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和网络搜索中,可广泛收集物理素材,比如,Flas、特效声音、有利图片、现场场景短片等,形成素材资源库。在利用课件演示方面,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或上网搜索,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Flash、思维地图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
(二)不能片面夸大计算机的作用
计算机是否在教学中使用,完全取决于教学需求。计算机只是一种教学媒体,它的角色应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代替不了教师的课堂现场教学经验和智慧。
1.现代化信息技术下的历史教学的技术准备
1.1 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的完善。
1.1.1 校园硬件设施的改善。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我校计算机网络从无到有,学校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不断改善。我校建设有现代化的多媒体微机室,设有教师电子备课室。在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学校筹集资金为我们2013届的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在高一和今年的高二所有教室都安装了投影仪。学校还为我们买了几个教学资源网站,为中学教师大胆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1.1.2 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普及。信息技术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列入中小学课程表,随着我校硬件的不断完善。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使得绝大数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大大增强,掌握了上网浏览、下载文件以及在网上信息的方法,更学会了如何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1.2 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
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包括计算机,中学教师的职称评审指标之一也是计算机,所以中学教师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很高,我们通过计算机技术培训和自学,掌握了多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如Microsoft Office系列软件、Flash等。我们历史组从高一就开始集体备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课件的设计,我们明确分工,即减轻了负担,又做到资源共享。积累了自行设计、制作课件、演示课件的经验,学会了搜集整理资料,创建了自己的教学资源。
2.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2.1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2.1.1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除了从书本和教师课堂所讲中学习到知识,其他渠道十分狭窄,如此一来,学生即使有疑问也会很快消失。借助多媒体教学,特别是借助现代互联网络和发达的资讯,学生可以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得其所想的答案,如此一来,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1.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无疑是最重要的,没有兴趣的学习,再好的教师也无济于事。传统教学中,教师所倚仗的就是说、写。而历史课的内容又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学生了解历史只能通过简单书本上的文字知识和少量图片,印象极为有限。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将过去的历史通过课件制作的图像表现出来,更可以通过大量的影像资料表现出来,给学生以十分直接的感观认识,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事件当中,其效果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对提高教学效率十分有利。
2.1.3 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是一次性和暂时性的,如果学生没有听到或是没有听懂教师课堂所讲,将无法再现。而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特别通过录像设备和互联网,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在家里就通过学校内部网络再次收听收看那些名师的课件和课堂教学录像,这将极大地巩固学生学习效果。
2.2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副作用。
2.2.1 课件制作脱离课堂教学,历史证明历史事件的主角永远是人。历史教学同样如此,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有学生的认真努力,更要有教师的认真细致。运用多媒体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课件的制作,要通过制作课件将课堂所讲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愿意学、愿意听、更愿意去思考。从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来看,很多教师容易进入误区。一方面,为追求更高的教学效率,无论是图还是像,都翻转过快,几乎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虽然多媒体课件内容不多,但由于超出课堂教学内容太多,于学生的学习无用。
2.2.2 课堂教学过于倚重现代技术,在课堂上出现了教师在上面将课件放一遍,学生看一遍即算完成一堂课。教师成为一个电影放映员,学生则成为电影院的观众。
2.2.3 课堂气氛受多媒体影响过重,现代的教学理念已经由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但在一些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包括自己的一些教学行为,我发现有些课堂气氛受多媒体影响过重。为了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在课件中使用一些网络语言或网络热闹图片,虽然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但学生的心思也随之飞到课堂外。
这种教学是否具有实效呢?在实践中曾经运用过历史学科网上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课件内容非常丰富,一节课的时间排得很满,内容的科学性也比较高。但是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起初学生还很感兴趣,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兴趣明显下降。为什么?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太少了,直观的刺激太多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应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思维及课件展示等为主,同时教师穿针引线的主导作用既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又要恰到好处。我们学校在地区专家来我校考察过后总结了原有优秀的教学模式后,对我们提出了要创新的教学理念,其中就包括教学手段的更新,也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模块 总结性评价
一、总结性评价的指导思想与目标分析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的指导思想是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体系,重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注重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创造潜能的发挥。注重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促进评价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使评价更好地为教和学服务。
新课程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大目标,当然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三大目标,同时也是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所应坚持的目标。在这三大目标的评价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适宜通过过程性评价来完成,而其他两个目标可以通过总结性评价来完成。为了评价开展的便利性,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针对性地重新解析信息素养,为总结性评价重新设定了三个层面的评价目标,描述如下:
1.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
2.学会操作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技能
3.具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逻辑层次上来看,前两条是基础,后一条是充实和升华。这个新的评价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是我们在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活动中应遵循的三个目标,参考这个特定结构设计自己的评价方案。
二、总结性评价应坚持的原则
1.依据课标,兼顾教材
首先,评价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内容来实施,不论哪一个省市、哪一个地区,也不论使用哪一本教材,均要按照《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和《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内容标准进行评价。
其次,课程标准不是教学大纲,应以达成最低要求为标准,总结性评价不是选拔考试,是过关性质的考试,应照顾到大部分同学。也就是说,试题题目不要过深,以大部分同学通过为宜。
第三,虽说评价要以《课标》为依据,但并不是说完全脱离教材,与所学教材一点关系也没有,这样容易造成教师不用教材、学生不看教材的情况发生。考核时还是应该适当兼顾教材内容。譬如在出题时可以考虑一部分试题直接来自于教材,或一部分试题的答案要求来自于教材。例如“请说出从因特网下载资料的三种常用方法,其中至少一种是教材上提到过的”这个试题,就能达到与教材适当兼顾的目的。
2.注重双基,突出运用
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验过程中,有一个不太好的现象应引起注意,就是有些教师有点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课堂上大谈信息论和方法论,不做具体的操作,完全忽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学习与培养。信息技术课程毕竟是一门技术类课程,不可以脱离技术和技术应用谈理念、谈方法。
当然考试时不应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不能简单地考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而应放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去评价,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去考核。例如对于“信息的基本特征”这个知识点,传统的考法是采用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选择或填空,这种做法只能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这几个特征没有能够考查到,但这恰恰又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例如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考题:“信息具有价值性、时效性等特征,请结合生活实际,为每一个特点举一个实例,填入下面表格中”。
突出运用就是加强与平时生活的联系,突出考查学生采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双本体观的理论,大众信息文化取向的目标评价,重在强调对学生感受生活,利用工具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考试题目的设计要注意以下三点:
(1)注重使用与学生生活、学习经验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或评价任务。
(2)从过分注重使用脱离具体实际的抽象任务转变为注重使用情景化的问题。
(3)强调真实情景中的复杂技能。
例:某专家来你校作“人工智能”方面的科技讲座,假如你想尽可能多的留下该专家的有关资料并在校园网上,请设计你的若干种做法,并填写下表:
3.超越工具,尊重个性
我们知道,目前情况下,解决某个实际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选择不同的信息技术工具加以完成。例如:“因为参加省中学生机器人比赛,你现在急需要买一本《中学生机器人制作教程》,请你设计出三种获取该书的途径,并分析、比较这三种方式的优缺点”。本试题为设计题,学生只要回答出三种合适的方法即可,不限定采用何种途径和方法。
在平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就存在着不同的处理方法。譬如在进行文字处理时,有人偏爱WPS,有人偏爱OFFFICE,即使在使用同一软件解决某个问题过程中,不同的人们也有不同的操作方法,有人喜欢用快捷键法、有人喜欢用工具栏法或快捷菜单法。因此我们在设计考题时,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要尊重个性。
4.笔试为主,形式多样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考试通常有三种形式:全部上机、全部笔试、部分上机和部分笔试。这三种形式各有利弊,不能一概而论说哪种形式好、哪种形式不好。要根据评价的目标、评价的规模、学校的条件、学生的情况等几个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考试题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其中客观题部分主要考查学生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类型通常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客观题部分可以采用填涂答题卡,用读卡机进行批阅;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有论述题、设计题等。考试可采用闭卷、开卷等形式,开卷形式的考试可以带教材、笔记、参考资料等。
三、总结性评价的设计思路
1.设计双向细目表
按照《课标》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内容标准、总结性评价目标合理划分知识单元、学习结果、分数分布,设计总结性测验双向细目表,如下表所示。
2.试题编制
(1)选择题的编制
选择题通常由一个用于呈现问题情境的题干和若干个提供该问题可能答案的选项组成。选择题可以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
例1:一同学要搜索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他访问google搜索引擎,键入关键词(),搜索范围更为有效。(单选)
A.Yesterday Once More B.“Yesterday Once More”
C.Yesterday “Once More” D.“Yesterday”+“Once”+“More”
例2:图像文件的大小由()因素决定。(多选)
A.图像尺寸 B.图像颜色
C.图像分辨率 D.图像模式
(2)填空题
填空题又称短答案题目,要求应答者提供合适的词汇、数字或符号去回答一个问题或完成一个陈述,通常用于测验简单的知识型学习结果。
例3:请列出五种获取明后两天天气信息的5条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判断题
判断题一般用于测量学生识别一个陈述是否正确的能力。它的基本格式是呈现一个描述性句子,要求学生对其正确与否作出判断。
例4:正常情况下,从中国发一个E-mail到美国,大约几秒或几分钟对方就可以收到。()
(4)论述题
论述题是最典型的主观性试题,给学生提供作答的自由度较大,它可以有效地考查考生组织、归纳和综合所学知识的能力。
例5:从古至今,人类经过了多次信息技术的重大发展历程,每一次信息技术的变革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请举例说明信息技术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5)设计题
设计题是信息技术课程用得比较多的一类主观性试题,主要用于考查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6:日常生活中的信息管理越来越重要。
①请为自己的个人相册(包括已有的文本相片、数字相片)的电子化管理,规划工作步骤,并尝试用你认为清晰的两种方式将他们表达出来。
②比较这两种表达方式的优缺点。
参考文献:
1.李艺,张义兵.信息技术教育的双本体观分析.教育研究2002.11
2.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3.吴惟粤.普通高中新课程评价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当代信息技术提升的必要性
我是今年新进实小凤竹校区的老教师,我很荣幸能加入这个美丽的大家园,进来之后我才发现教师的世界那么大!特别是学校给我们准备了这一周满满的培训与讲座,真是让我受益匪浅的。
我是计算机教育出身的教师,但是我一直没能从教信息技术这门课,而是一直踏在数学的讲堂,甚至把信息技术放弃了,但早在来这个学校拿到期初研修计划,我看到有陈义顺老师的《PPT设计应用技能提升与优秀案例分享》的时候,我是带着一种期待的心情走入他的课堂的,因为我一直想把我的信息技术融入我的数学课堂,但是一直做得不好,让我很苦恼……听了陈义顺老师的课后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我真的与当代信息技术脱轨了,我的电脑安装的不是最新的office应用,有些工具都没有还怎么做出适合当代教学的课件等等呢?还有其他的小软件应用上,比如录屏软件等,知道的也是少之又少。真的,除了平时的教学工作,我们真的要不断的去学习当代的信息技术应用,才能更好的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以后的路,我一定努力学习,不负来这个最美的学校!
地层介质对电磁波的衰减很大,而且频率越高衰减越严重.W.C.Pritchett在测试射频电磁波(1.65MHz)在地层的衰减得到石灰岩中电磁波的平均衰减约为0.086Neper/Ft(2.49dB/m),页岩中平均衰减为0.231Neper/Ft(6.6dB/m)[3].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美国内政部地矿局(BureauofMines)的资助下,R.Wait和G.Geyer等对电磁波在大地中传播进行了许多研究[4-7],得到接收天线的磁场耦合强度算式:式中,i为发射天线电流,a为发射天线面积,s为透地深度,β为大地的衰减因子,σ为岩层介电常数,μ为介质磁导率,ω为电磁波角频率,I0(x)和I1(x)分别为零阶和1阶贝塞尔函数.当大地为完全绝缘介质时,β=1,此时接收天线上的垂直磁场强度最高,岩层电导率越大,Hz越小,ω越大,Hz越小.JohnDurkin等根据算式(1)和大地介质实测数据模型[8-9],得到信号在630Hz时的衰减约0.1dB/m,3030Hz时大约0.13dB/m,说明在超低频频段的衰减远低于文献[3]的中频段的衰减.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镁思锑技术公司开发的PED(PersonalEmergencyDevice—个人急救设备)应急指挥寻呼系统,单向透地距离可达800m,正常通信速率0.5byte/s,加拿大VitalAlert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Canary系列透地通信产品.2005年Barkand等在一个石灰岩矿和运行中的煤矿中对“Telemag”半双工透地通信原型系统进行了测试研究,该系统用500Hz带宽实现了实时语音通信文献[10-11].此后PED和Canary2系统也宣布能实现短距离语音通信.2011年开始LockheedMartin公司、StolarHorizone公司、UltraElectronics公司等也陆续研制出各自的透地通信系统.国内从事透地通信持续研究的学者并不多,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从事低频电磁波方向的,如张清毅于1999年用环形天线方式对透地通信的信道特性进行过研究[12],陶晋宜于1999年到2000年对电磁波透地通信方案及系统装置方面进行过研究[13],陈鹏等从事电磁波透地传输FDTD方法模拟的研究[14].天线磁感应方式透地通信的优势:1)由于使用的环形天线尺寸很大,因此覆盖区域较大;2)因为地介质电导率越小,电磁波传播衰减越小,因此此透地方式受疏松地层影响较小.其缺点:1)需要大尺寸天线.由于天线的尺寸与辐射电磁波的波长相关,低频电磁波的波长很大,因此一般需巨型的环形天线.PED系统的发射端天线直径一般十几公里,Canary系统GO系列的天线尺寸也需61m直径;2)能量效率低;一般来说发射机应该工作在谐振状态,这样辐射效率会高,但这需要谐振电路的品质因数值很高,又会影响通信信号的带宽,这是一对无法解决的矛盾.最近有学者提出的磁导(Magneticinduction)通信方式用于地下通信,如Jack等[15]研究了其用于透地通信的可行性,SunZhi提出了基于磁感应的无线地下传感网络,分析了磁导透地通信的信道模型与系统容量[16].SeokBae等则设计了一种用于透地通信的铁氧体磁发射天线[17],这些磁通信技术主要是借鉴了近场磁通信技术,都处于理论探讨或实验室试验阶段,接收端采用效率较高的霍尔传感器、磁通量闸门探测器或螺旋天线,使用极低的信号频率.而实际上LockheedMartin公司也称他们的Magnelink系统是磁通信系统,接收端用的是环形天线,在很低的频率(VeryLowFrequency简写为VLF)的情况下是磁感应通信.
2地电极电流场方式
该通信方式是一种利用低频电流信号的透地通信,发送端和接收端都使用插入地下的2组电极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如图1所示.地电极透地通信方式本质是利用电场电流承载信息数据,当载波频率较低时,场电流以传导电流为主,但当载波频率较高时,场电流以位移电流为主,此时导线、电极和大地构成回路相当于环形天线,因此其本质也是近场电磁波通信.这方面最早的研究是从20世纪60-70年代一些学者探索天线埋入地下的传播性能开始的,1996年J.Hurni等在阿尔卑斯山的Holloch山洞搭建了一套用电极做天线的无线穿岩通信系统,用中继的方式成功地穿透900m岩层,而用环形天线不能成功[18].这可能是最早报道的地电极方式透地通信系统.西班牙Zaragona大学的GTE工作小组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也开发过TEDRA洞穴通信试验系统[19].Bataller等在接地阻抗等方面进行过一些研究[20-21].2003年Gibson指出在VLF波段这种方式比天线磁感应方式具有更高的能量利用效率[22].地电极透地通信方式的透地深度与地层的电导率、信号频率、注入大地的电流强度、电极与土壤的接触阻抗以及电极的材质与形状等因素有关,接收机的灵敏度与接收端电极间距和电极与土壤的接触阻抗有关,2电极的距离越远,检测到的电压值越大,电极与土壤的接触阻抗越小,检测到的电压值越大.接收端检测电压为[23]Vrx=V2ZCltxlrx4πσr31+γr+γ2r()2e-γr.(3)式中,V为发射端2电极间的电压,ZC为电极与土壤接触阻抗,ltx与lrx分别为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电极跨距(同一方向上,如果接收端电极与发送端电极方向不同,则将接收端电极实际跨距乘以与发送电极之间夹角的余弦),r为接收机所处位置的深度,σ为大地介质的电导率,γ为传播因子,γjωμσ,ω为信号角频率,μ为大地介质的磁导率.
3弹性波方式
最早提到利用弹性波进行透地通信的是美国内政部地矿局的资料通报[24],2005年M.Ge详细地提出了一种关于用对接收信号的处理实现对被困矿工敲击重物产生的振动进行定位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机械振动产生的弹性波传递信息,本课题组自2008年开始弹性波透地通信技术的研究,在信道特性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26-29].弹性波在地层中传播衰减的主要原因有波前扩散、大地介质的分层性、不均匀性、非完全弹性等等,其中波前扩散、散射和介质吸收是造成信号损失的主要因素,尤以地层非完全弹性造成的介质吸收为最.只考虑介质吸收情况下弹性波在各向同性介质中振幅的衰减为式中,A0=A(x)x=0,表示信号源幅度.衰减的快慢取决于系数α,α称为弹性波的衰减系数.为了描述介质吸收程度的强弱,引入了一个无量纲的品质因子QE,它是用来度量介质中振动或波动能量的非弹性衰减率的物理量,是介质所固有的特性.定义QE为式中,E为地层介质储能,ΔE为耗散能.根据Futterman模型[30],假定弹性波传播速度在每层内是不变的,地震波经过传播Δz距离后的波场为τ是层内传播距离Δz的传播时间,v是相速度,ω为角频率,QE是该层的品质因数,因此上式可写成P(ω,z+Δz)=P(ω,z)exp{[1+j2QE](jωΔz/v(ω,z)}.(7)以矿山上覆层常见的砂岩为例,设砂岩品质因子QE为40,纵波速度2000m/s,由式(6)计算出弹性波的吸收衰减:630Hz,0.212dB/m,3030Hz,1.02dB/s,都大于电磁波的传播衰减.其实弹性波的传播衰减不只是介质吸收衰减,还包括波前扩散衰减、界面反射衰减以及散射衰减.总体考虑弹性波在浅地层的传播衰减大约2~3dB/λ[31](不考虑波前扩散).
4性能对比
3种透地通信方式面临的共同的难题就是地层对传输信号的巨大衰减,以及很不理想的传输特性.但它们在许多方面还是有性能差异.1)传输衰减天线感应方式和地电极方式透地通信究其原理都是近场电磁波通信,因此其传输衰减都由大地介质阻抗决定.但在VLF以下频段地电极方式的衰减要比天线感应方式小.而弹性波方式的则要比电磁方式通信的衰减大得多,利用文献[23]和[30]中的传输衰减理论模型,以及经文献[8]和[32]得到的实测数据,以及本课题组前期的试验结果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微小的修正,用在山西焦煤集团屯兰矿采的地层砂岩岩样数据,计算得到天线感应透地通信方式的电磁波信号和弹性波透地方式的弹性波信号分别穿越200m砂岩层的平均衰减情况,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弹性波在地层中的传播衰减总体水平较电磁波方式要大,且随频率升高急剧变化,而天线感应的电磁波信号在3000Hz之内的衰减比较平坦.这是在200m连续岩层的假设情况下,如果岩层中间有空隙,弹性波方式的衰减还要大.2)受地层介质特性和层结构影响大地信道构成为典型层状结构,各层的电学特性和力学特性并不相同,并且地层介质的湿度、温度、应力、孔隙度和松散程度都会对信号的传输产生作用,各种方式的透地通信信号传输都会受其影响.但各种透地通信方式所受地层影响情况是不相同的,弹性波透地通信方式的和地电极方式在ELF(极低频)(或VLF)频段的信号依赖于地层介质传播,其信号传输严重依赖于地层介质,因此受地层影响大,天线磁感应方式的透地通信是靠天线辐射的低频电磁波通信,因而受地介质和地层结构影响较小.对于受地层结构影响大的地电极和弹性波方式,中间煤层和采空层会严重衰减它们的信号强度.如果使用高效率的磁发射和接收天线,磁感应通信的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信号的传输衰减,这是因为不同的地层介质、空气的磁导率都基本相同,不存在层面反射的问题.地电极方式和磁感应方式都是近场通信,不存在多径效应,但弹性波方式会有多径效应,也会存在衰落现象.3)能量利用效率地电极注入电流方式的透地通信,其耦合效率与注入大地的电流强度有关,而注入电流的大小取决于接地阻抗,所以这种通信方式的能量效率严重依赖于埋地电极地层介质的阻抗,但总体来讲,在低频频段,地电极方式的能量效率要比天线感应方式高得多,这一点也被J.Hurni的试验证实[18].弹性波能量效率依赖于扬声器与地层介质的耦合效率,如果能解决耦合效率问题.如果采用高效磁感应方式,由于不存在空-地界面反射,因此能量耦合和利用效率最高.单从能量效率来看,弹性波方式的能量效率最差,其他方式效率较高.4)设备功率与体积天线磁感应方式透地通信的天线和发射设备无论体积还是功率都比较大,如PED系统的地面发射机的功率为1500W,Canary系列虽然有便携式设备,但其环形天线布置起来直径达61m,在井下狭小空间内布置起来有一定难度.地电极法透地通信的系统功耗较低,E-Spectrum公司的通信系统地面设备只有十几瓦,设备体积较小,但其地电极需要打入岩石层数米,施工较为困难.弹性波透地通信方式要使用电磁换能设备,发送装置体积虽然不如以上2种方式的大,但功耗却并不逊色.
关键词: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1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能展示大容量的数学信息,他说承载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影视、文本、图片资源等大量的我们可以引入课堂的东西。这些课程资源我们可以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例如:我们要在黑板上画一个圆,传统的数学教师会用一个很大的圆规,费时不说,且不易使用。现在我们可以利用电子白板这个软件,很轻松地在黑板上绘制出各种标准图形,一气呵成。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发挥出与时俱进的效果,就必须进行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这些教育资源的优势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赢,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数学知识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借助多媒体的使用,展示生活中的数学资源,让学生能更直观的看到数学教材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学生愿意接受数学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对于一些直观的东西比较易于接受,但是抽象思维能力就是一个弱项。可是小学数学教初中大部分的概念、规律的推导都是很抽象的,给课堂教学带来不小的难题。因此,新课标对小学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为了适应新的教学目标,过去那种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必须要摒弃,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地运用。正如前面提到的,小学阶段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受年龄和智力所限,我们只有尽可能的将数学教学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才能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更好地对于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基于这个前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有趣,寓教于乐,可谓是一举两得。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认知和能力形成的初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并且反应灵活,这就需要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加强对教学的创新。例如,可以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有趣的视频、图画,开展游戏活动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知识变得直观,还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
3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在的世界风云多变,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样,步入社会需要具备创新的能力和思想,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具备创新思想,将来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和社会。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把生活实践引入课堂教学,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开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体现出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活动能顺利开展的基础,一堂成功的数学课,需要合理的设置教学情境,通过课堂情境的设置,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让孩子们有思考的欲望,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同时还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需要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小组竞赛、游戏、任务等方式,提高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和参与度。
4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数学课是一门需要抽象思维的学科,为突破教学由于地域、时空等因素的局限,利用课件把相关的影视资料、动画、图像巧妙的加以组合,在教学中播放,有利于学生跳出课本的局限,拓宽知识面。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具体形象的思维,但是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对于某一时期的内容会无法理解的很透彻。这样抽象的内容,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学起来很不容易,这会给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我们在数学课上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降低孩子们的学习难度,并且拓宽他们的解题思路,培养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关天数学行程中的相遇问题是较抽象的,学生们比较难理解,也难接受。利用多媒体对这种相遇问题进行了模拟,利用多媒体制作了两位小朋友在家里出发,相向而走的情景,孩子们在课件中看到这么生动的画面,就会很容易理解这类问题,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问题得到了解决,打开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5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我发现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所表现的理解能力,主要是学生调用各种感官,通过创设情景,依靠思维去理解新的知识。数学概念、定义等知识都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状况。课堂上,老师干巴巴的讲解知识点,讲的费力,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为了彻底改变这种局面,要把现代化教学引入课堂,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图像、文字、声音的处理,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更加直观地凸显出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我在数学知识数学中,注重直观形象,通过多媒体把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直观,小学生对于看在眼里的要更加容易接受。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很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由于互联网的功能非常强大,具有丰富多彩的素材,我们运用这些有用的素材,可以有效的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知识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自主地进行探究。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从多种角度进行解题,可以拓宽孩子们的解题思路,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6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解决难点、突出重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运用;数学教学;利弊;分析研究
随着当今社会知识信息激增,传统的课堂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利”
作为一门中学主要学科――数学,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于一身的科学,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难怪学起来有点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编制的系列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单纯从听觉获得的信息,一般只能记住15%左右,如果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获得的知识一般记住65%.电脑多媒体采用文字、声音、色彩、动画、图形等方式传递信息,将学生的视、听、触觉等都调动起来,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与传统教法相比,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的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为:
(一)充分让图形说话,突破教学难点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抽象性有时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障碍,仅凭教师口头讲解,难以彻底解决问题.
例如,立体几何是多年来数学教学的难点,一是画图与识图,图“立”不起来;二是对空间图形的复杂位置关系条理不清,构思不出来.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等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仅凭学生想象是难以面面俱到的.利用多媒体卓越的画图功能就能突破这个难点.首先,利用多媒体可以制作出上述几种几何体的模型,然后演示用不同的方法把它展开.以上每一步的操作显示都是动态图形,加上虚实线的变化,再配合适当的色彩,把立体图形表现得惟妙惟肖,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立体感、空间想象力和空间作图能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的动态图形富有趣味性、奇异美,能深深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W生能带着一种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例如,讲“转盘游戏”中概率问题时,可以用多媒体模拟出不同条件的游戏转盘,让学生亲自参与经历“转盘”游戏,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能体会到游戏反映出的数学结论;多媒体课件可以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感到教学过程自然、亲切,教学内容不是“从天而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这就为教师突出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手段.单位时间内的容量增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理解和练习.例如,几何教学中会有很多图形,有的甚至很复杂,若将图形都画在黑板上,很费时,用电脑课件或实物投影就可以立即展示出来,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效果.
(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集听、视、触觉等感官于一体,不仅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开发智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个性,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
总之,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起到了导引和刺激的独特作用.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计算机的提示,逐步求解问题,并发现和掌握规律.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钻研求知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可以将学习知识与增强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将信息交流与开发智能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更符合现代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
二、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一些问题
我们不是追随潮流盲目地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而是要研究如何把信息技术“请”进课堂,利用信息技术的媒体优势,使它成为一种“催化剂”,使教学过程变得更醇、更有味,真正参与“化学反应”的主体依然是教师和学生,这个过程依然是教师和全体学生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
信息技术只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它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服务,但它只是辅助教学,而不是代替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遵循教学规律.
(一)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要适度、适当
1.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喧宾夺主.
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数学教学在效率上带来“几何级”的飞跃,这已经为无数的实践所证明.然而,如果过多、过滥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会喧宾夺主,违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宗旨,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无意注意过多而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未能由表及里,更谈不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例如,有一次我听了一节课,教师首先让学生带着屏幕上的问题进行思考,同时在屏幕上设置了一些动画效果,让学生思考讨论时还穿插了轻柔的音乐.我发现有些学生在津津有味地讨论这些音乐和动画效果,对于教师的提问反而不感兴趣.这显然适得其反.
2.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
教师在课堂上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必须以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以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因此,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精心挑选和运用适合的教学手段,才能让课前的优化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得以最优化的实现.而衡量一节课媒体运用是否恰当的标准,并非在于媒体和课件使用数量的多与少,而是视其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关键在于课件.课件必须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已经形成了自身固有的、为学生所适应的教学风格.所以在设计课件脚本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亲自创作.而有一些教师为了节约时间照搬照抄别人的课件,因此被课件牵着鼻子走.所以我们设计课件时应该自然地把自身的风格融入课件中,不仅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还要让学生容易接受,而不因使用了多媒体,把本来简明的内容,非要搞得花里胡哨,枝叶繁茂.这样只能使学生满头雾水,不知所措,也就背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辅助”的本意,更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例如,在讲到有理数的运算这一章时,我主要侧重在学生的“练”与我的点评,因此在教授这章内容的时候,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就显得不那么突出了.
(二)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仅仅是辅助教学,不是代替教学
1.不能让多媒体成为课堂交流的障碍.
多媒体有时仅仅把一些事实和现象展示给学生,它代替不了学生的思维,代替不了学生对教分析的体会,代替不了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的实际的操练.课堂上教师对于重难点的详细讲解、对例题的示范演算,以及学生的实际操作,这些是计算机所不可替代的.
2.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板书.
一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结合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1.信息技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教育学、心理学中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就能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自身内部的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所以要想打造数学高效课堂,就必须利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比较单调,只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进行单调的知识灌输,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比较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变得疲劳和躁动,继而发展为对学习的厌倦,学习效率自然也会随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把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的这种状况。
信息技术“人机交互、反馈及时”的特点,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通过教学课件中的画面的不断切换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让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快被调动起来,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有效的认知,取得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2.信息技术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展思路,启发想象创造。
信息技术集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身,形象、直观、生动,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互动。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使大脑皮层保持兴奋,“声、图、文”并举,多渠道、多方位地开阔学生视野,拓展思路,启发学生的想象创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不可否认,这是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
3.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查阅到各种各样与学习有关的信息资料。比如:在讲某一课之前,先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资料,搜集信息,通过对大量信息的分析、总结、归纳,形成自我认知,最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同伴交流,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我们不得不承认是网络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生动、丰富、便捷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二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确实带来很多好处,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下面谈两点体会。
1.影响孩子的视力健康。
当下,手机、学习机、电视、电脑等已经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了。许多家长为了保护孩子的眼睛,尽量缩短孩子观看电视和使用电脑的时间。可是在课堂上,经常是老师轮流上场,始终不停使用多媒体设备。有关实验研究表明,我们课堂上所使用的实物投影及多媒体所投射出的辐射远远超过了电视和电脑。因此,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些潜在的威胁,信息技术手段当用则用,以免忽明忽暗的光线变化、各种机器的辐射成为孩子的健康杀手。
2.无形之中给教师增加了压力。
如今,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老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不论是学校内部听课评课,还是各种级别的公开课、优质课,都无一例外地要求老师们使用多媒体,甚至出现了“优质课评选不使用多媒体教学一票否决”、“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要上xx节信息技术课”等规定,并以之作为“晋级”“评优”等各项考核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光通信传输网络 OTN开放式通信网络 技术
随着现如今社会不断发展以及技术不断的进步,通信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现如今交流及沟通的主要手段。同时,不得不承认的是,虽然我国的手机通信覆盖面已经做到了全民通话,但还是有一部分地区手机通信没有真正实现。我国通信行业当前的目标就是让信号覆盖全国化,满足各行各业的人在生活及工作上的需求。为此我们需要更稳定的基础来完善传输网络的接入技术。
一、光通信技术的简介
光通信传输技术是2000年以来高速发展的一种信号传输技术,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光通信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来进行数据交换。所谓的光通信,就是以光波为中间的媒介的一种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无线电波和光波都属于电磁波。但无线电波的频率却低于光波的频率很多。故而,相对比较之下光波在抗电磁干扰能力、传输带宽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根据波长的长短,光波可分成红外光、紫外光、可见光。其中让人眼可见的叫可见光,其他的波长是人看不见的。但这些光波可用来传输数据的,按严格的光传输媒介来划分,可将光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光通信。我们常见光通信传输,一般有:红外线通信和光纤通信。
二、光通信四种不同技术的比较分析
通信传输网络有 SDH、DWDM、MSTP、OTN、ASON、PTN等,各种技术都有自己的优势及劣势,针对环网保护能力以及快带利用率成熟度以及发展前景研究其不同的特点,简单列举其中几项技术来详细说明。
(一)OTN技术。OTN是以波分复用技术为基础在光层组织网络的传送网,是下一代的骨干传送网。OTN既吸收了SDH的优点,用ODU颗粒封装业务,可以交叉调度,也吸收了WDM的优点,可以长距离传送,采用合波-放大-分波的方式。
相关传输设备不再需要借助接入设备提供工业标准的通信协议接口。各类通信业务应用可以直接接入到OTN。OTN支持语音、图像信号多点广播,采用了图像矩阵交换技术和数字图像压缩技术。
OTN组网灵活、设备简单、集中维护方便,在国内通信工程中目前正在广泛应用,但不足之处就是设备是独家生产,非通用设备设备,售后的服务对原设备厂商依赖很大,而且其兼容性差,与非OTN网络连接能力较弱。
(二)MSTP技术
MSTP(Multi-Service Transfer Platform)(基于SDH 的多业务传送平台)是指基于SDH 平台同时实现TDM、ATM、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提供统一网管的多业务节点。该技术是一种光纤传输体制,以同步传送模块为基本。目前MSTP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网络的传送网接入层、汇聚层。MSTP中的特点:MSTP有端口组和VLAN两种工作方式,端口组方式主要运用于点对点业务,VLAN则有接入模式和干线模式。
(三)ASON技术
ASON是在传输中融合了交换技术的新型传输网络。具体实现是在原传送网络的传送平面和管理平面之外,引入控制平面,形成传送平面、控制平面和管理平面相互间的交互。
ASON具备两大主要特点:一是由用户实现连接的建立、修改和删除;二是完善的网络生存技术。光网络的控制平面的关键技术GMPLS(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是由MPLS扩展而来。GMPLS除了支持具有分组交换能力的接口,还支持具有时分、空分以及波长交换能力的接口。
三、光通信传输技术宽带利用率和发展前景以及可靠性
(一)发展前景
OTN:在国内行内领域已得到了很多的运用,技术比较成熟的,发展速度较快。
MSTP:解决了传统SDH技术难以有效处理数据传送的要求,但其内核仍然是电路交换,面对着电信业务ALL IP化趋势,因前期网络部署等原因还有很长的生存空间但最终会逐步被PTN所取代。
ASON: ASON利用单一的控制平面,可以实现跨厂商、跨运营商管理域OTN/SDH传送平面的统一控制,完成端到端的电路建立、保护和恢复,解决了端到端配置、保护和恢复、电路SLA等问题,其技术先进,发展的前景很好。
(二)宽带利用率
OTN:开销
RPR:开销占3.7%,同时采用空间复用技术,使宽带利用率大大提高。
SDH:开销占3.7%,其需要预留保护宽带,宽带利用率比较低。
(三)环网保护能力、可靠性
OTN:采用双环网络,具有自愈保护功能,并保证倒换时间小于50ms。
RPR:具有倒换保护能力,并保护倒换时间小于50ms。
SDH:组环具有自愈保护能力,并保护倒换时间小于50ms。
四、结语
光传输网络是一个较复杂的网络系统。光通信的不同技术都有着各自的优劣势,应该进行正确的了解和认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传输技术,从而应用到实际中,能很好的节约成本和提高有效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高雪松,全俊聪.光通信技术与业务的发展方向[J]. 信息网络. 2005(09)
[2]胡昊,王红星,徐建武,孙晓明,刘敏.无线光通信中一种迭代解调的比特交织乘积编码脉冲位置调制[J].光学学报. 2011(08).
[关键词]中职;会计教师;信息技术;方法
一、会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化的好处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中职学生的文字理解、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对直观教具、动画展示比较感兴趣。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使教学内容生动直观。例如在会计实务操作过程中利用会计信息化软件,不但可以及时、准确地完成原始凭证的填制、账簿的设置、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账簿、复式记账、报表编制等,还能让原本难以理解的业务处理通过财务软件演示,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企业复杂的业务流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能帮助会计学生深刻地认识企业会计工作流程及所形成的原理,还能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主动获取专业知识、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进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中职会计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水平的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意识程度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教师备课时是否使用与教学相关的软件、网络资源,课堂教学中是否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几个问题的调查发现:
1.会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原因
(1)教师个人喜欢信息技术,认为通过多媒体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把自己的风格展示给学生。
(2)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3)学校要求使用信息技术,使用它是为了应对学校检查,评价和开设公开课的需要。
(4)认为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
2.会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特点
(1)在性别方面,男女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比例相当,但90%男性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普遍比女性教师高。男性认为他们比女性更适合应用计算机,展示出更强的能力和乐观的态度。
(2)在职称方面,初级和中级职称教师更多地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幻灯片;数据分析软件的个人使用随着职称的提高呈现递减,这可能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较低职称教师的年龄较小,更容易掌握新技术;二是较低职称的教师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信息化大赛、两课评比等),更需要多媒体技术平台;三是较低职称教师面临来自职称晋升等因素带来的科研压力。
(3)在使用态度方面,80%教师认为会计课程使用多媒体技术麻烦,对计算机技术大多停留在简单的办公自动化,使用多媒体技术也多停留在简单的PowerPoint方面。
(4)在多媒体课件方面,85%教师多媒体课件要么是没有结构、没有母版,或不当地设计应用,或与课程不相关,或色彩构图不美观,影响视觉效果,或大量文字充当,插图不合时宜。
3.提高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1)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中职学生大多好动,对枯燥的理论不感兴趣,不喜欢一成不变的事物,对变化的、新鲜的事物有极大的爱好,喜欢玩游戏、听音乐,逻辑思维能力较低。
(2)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技术现代化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成为教育主管部门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3)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技术倡导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新理念和新技术应用到基础教育课程必将促进新课程的实施。
(4)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性
多媒体课件集成了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符号形式,从多种感觉器官刺激呈现信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提高会计教师多媒体技术的方法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就得采用多种形式鼓励提升教师信息素质,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懂财务又会应用计算机的复合型会计技能人才。
1.以多样式培训促进会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
让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教学模式被会计教学人员所认同并形成合力,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学校会计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如果某一教师会在播放PPT时插入动画图片,另一教师会使用photoshop,还有的老师会Flash等,那么就可以在教研活动中大家通过集体交流、介绍经验并现场展示,达到资源共享,就会使多种信息技术达到数倍的传播和广泛的应用。
2.以比赛提升会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
(1)参加专业课“两课”评比,有助于会计教师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技能“两课”评比是对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动作的考核,还要经过撰写8课时教案、制作说课PPT课件、现场说课及现场答辩等环节形成。
(2)参加信息化大赛促进会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质是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应十分关注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设计,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去设计学生应如何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表现信息和传递信息,并以这样的信息过程实现知识的探究、发现。通过参赛将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黎明,《关于会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J],2012,(16).
[2]杨学东,《会计信息条件下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初探》,《财经界》,2012,(1).
[3]邓一花,《会计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探析》,《考试周刊》[J],2011,(35).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技能 ;发展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已成为中小学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要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就必须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所以信息技术的培训,可以使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然而,信息和观念相当落后的地区的教师、学校、培训机构和教育部门都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让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着不足。
面对我国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信息技术又相对比较低的庞大中小学教师队伍,要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就要各方面形成合力,针对不足,进行严格的改进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这是促进信息技术培训有效性的前提
要解决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首先应该从根本上提高认识。使其从思想上摆脱错误的观点和认识,从内心深处切身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给现代化教育教学带来的无穷魅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才能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深入钻研业务,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教育教学实际能力。
利用激励机制,在培训中注重受训教师的自我激发,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使他们真正明白参加培训是终身教育的需要,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自身提高、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的需要,形成一种持久的学习内驱力,由“要我学”的被动行为转变为“我要学”的自觉行为。
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要达到我国教育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培养出能适应21世纪要求的新型人才,偏远地区的教师更要求要转变观念。转变观念就是要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认识,使他们对由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使教师能自觉运用新的教育观念和理论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二、学校在各方面上给予充分配合
这是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得到改进的基础。让信息技术培训在时间、效益方面落到实处。
加大信息化教育资源、教育技术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创建 。学校要根据教师教学的实际需求,既要发展经济适用的常规教育技术媒体,也要争取多建设计算机、互联网、网络教室等信息化教学设施,在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完善学校软件资源的建设。丰富教学资源库,满足了教学实际需求,实现资源的真正共享,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做好教师的评价工作 。评估机制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及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同时学校也应建立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对培训和应用工作进行评价考核,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评价考核方式,实现评价多元化,强调把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全部情况纳人评价的范围。
另外,各级学校在课程设置、时间、等方面也应给予受培训教师充分的配合,并配合和关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
三、培训形式多样,因材施教,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提高教师学习的兴趣
这是优化教学效果的动力。设置时间要合理,以人为本。培训者要了解受训学员的具体问题和具体需求,这是设计教学任务的前提。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讲课时间,同期开设几个培训班是十分必要的,让教师有选择的余地,保证教师尽可能不缺课。另外,每期培训的时间宜短不宜长,这样既便于教师安排,又可以保证较高的学习效率。在时间上,平时以2~3个半天(一般为下午)以及双休日下午为宜,不太适宜安排在上午和晚上。
精选主讲教师.关注中小学课堂。 为了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将技术有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培训要从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自身发展出发,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强调主体参与,动手动脑。注重案例学习中的知识建构,以学员的观点引领和发展课程。关注教师对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经验、体会,并可以通过论坛发表和交流。使受训教师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在体验过程中轻松学会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技能和方法,并感受到教育技术的特有魅力。
积极创新培训模式。适应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采取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远程培训、送教上门、校本研修、组织名师讲学团和海外研修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并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完善和细化教育管理制度、学员考核和学分制度等。培训院校应当规范院校内部的教育行为,从而使教师培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健康发展。
四、完善奖励和保障机制,建立教师终身学习体系――这是保障学习效果的关键
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素质的提高。教师对于新的教育理念、新技术的学习途径主要依赖于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在职教师实行全员培训时,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作为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
加强硬件投资,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教学环境,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确保教师的继续学习。偏远地区的教师,信息闭塞,学习培训的机会少,教学水平相对落后.需要终身学习体系的支持。教师通过终身学习体系的支持,可持续的获得新的知识、理论。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素养,更好的适应21世纪教师的角色。
一、教育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学科特点
计算机技术(ComputerTechnology)专业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面向系统、侧重应用的宽口径专业。它具有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应用面广、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对于中职的信息技术课程来说,计算机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是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有一定能力的掌握和积累才能灵活的运用计算机这个工具,延伸到其它教学辅助媒体和辅助工具的使用,从而更好的提升信息素养。
二、教育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同点比较
1.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起源不同。计算机课程是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其产生先于信息技术课程。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是顺应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浪潮,由计算机课程转化为信息技术课程,尤其是要测重学生的计算机技术的实用性,因此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是在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育技术专业是由电化教育专业转型而来,其中仍然保留了教学摄录编辑、教学设备使用与维护以及教学软件开发等课程,并且新增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基础(又称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学科。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讲授相对计算机专业在技术、原理上更深入,后者在教法、手段层面更具优势。2.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目标不同。计算机课程的课程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与其相比,教育技术课程的目标由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转变为信息素养的培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构成教育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对计算机课程目标的继承、超越并合理扬弃的结果。提升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在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前提下拓展开的,因此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会在无形中侧重培养学生的使用技能,而教育技术专业的老师则会诱导学生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加工信息的手段,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这些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和策略。3.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内容不同。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学习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基础知识、基本操作与使用、程序设计、工具软件等等,它更注重与计算机本身相关的技术原理及探究。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主要是学习一些教育技术原理、网络基础及其应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另外它不仅仅要求学生有计算机应用技术,更要有一定的教育方法论,这是计算机课程所没有要求的。4.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不同。计算机课程基本是以技能训练为主,教学主要采用传统讲练结合的方法;教育技术课程则是以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是由于因为该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5.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评价方法不同。计算机课程评价的功能是甄别与选拔,在评价内容上重视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算法推理和计算机相关软件的操作技巧,评价常常是量化的,老师是单一的评价主体,对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归因也是单一的。教育技术课程的评价功能是激励、诊断和促进教学,评价内容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考察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协调发展;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以教师为主但还有学生自己、同伴、甚至家长;对于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归因也是从多维归因,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潜力。对中职学校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更应该是多层次的,不应该只追求考试或测评的结果,而是要从方法与过程、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进行评价。6.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不同。计算机课程的资源来源于计算机、网络及数学等方面的知识。教育技术课程的来源,包括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和非数字化资源(如报纸、书籍、期刊、录像等),所以教育技术课程的资源要丰富,计算机和网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就课程资源而言教育技术所涵盖的资源要更加广泛,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平台上获取更加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学习资源是很有必要的。7.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在使用计算机时的地位不同。计算机课程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且是惟一的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而且只是学习的工具之一。中职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从单一的计算机技能学习向多元化、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在教学当中有重要的辅助教学作用,但这种辅助教学工具绝对不是唯一的。8.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和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也有不同。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也有时候是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范畴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学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有所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的根本区别,或者说是分水岭就在于如何看待计算机。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且是唯一的学习对象;而教育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并且只是学习的工具之一。
本研究经由交通部公路总局的协助,取得埔里工务段办公大楼新建工程发包文件中的所有图资,应用BIM 建模软件转制成三维模型,经由与建筑师以及业主会报研讨,
确认模型之正确性,且利用三维建筑信息模型输出建筑图说与数量明细表,并与建筑师所给予之数量计算书做比对,审视建筑图说是否能够为业界所使用,探讨采用BIM 工具及流程的效益。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设计、三维视觉化、建筑信息模型BIM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
一 绪论
建筑工程所要完成的成品都是三度空间中的实体,在早期受限于平面纸张表达工
具的限制,只能以二维的图面,如平面图、立面图搭配透视图,展现建筑设计的成果。
工程师们必须从这些二维的图面里,重新建构出建筑师的设计成果,然而在二维与三维的转换中,常容易产生设计与理解上的疏漏、冲突与错误[1]。为了避免这些错误的发生,建筑工程不论在规划、设计或者是施工阶段,皆有为数众多的相关图说及图表,用以说明工程现况以及后续规划,供设计单位、营造单位、发包单位、监造单位、施工单位等与工程相关的人员进行讨论。然而众多的图面固然仔细的描述了工程的各个细节,却也造成了图面过多的困境,难免也发生图与图之间不合的错误。同时,一旦工程产生工程变更之需求时,为数众多的图面在此时却变成拖慢进度的累赘。只要有一部分图面需要更改,可能结构图、施工图、水电等图面皆须跟着修改,众多的人力便消耗在图面的修改上,对于工程进度来说,无疑是项利空。
近年来,有所谓建筑资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简称为BIM)软件工具,由于采用先进的资讯科技的物件导向资料库技术,提供完整的资讯供存取应用,加上视觉化三维模型促进沟通,可以有效改善建筑产业的效率;然而,经由软件厂商功能性的介绍较多,也大都是先进国家的案例,国内的应用案例较少,故以国内工程案例实证BIM 的功效,为本研究的主要动机。
本研究尝试以进行中的建筑工程案,将建筑师设计的图面,反向应用BIM 建模工具,制作建筑师设计的电脑三维模型,并进行视觉化检查,将发现的问题点经由与原设计建筑师沟通确认,探讨验证应用三维技术进行建筑设计的可能效益。
二 导入BIM 之流程
2.1 导入BIM 之方法流程
目前建筑工程之流程,业主与建筑师讨论其想法,建筑师将业主的设计需求与设计理念用二维图面表达,例如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接着将二维图面交给下游承包商,包括结构技师团队、土木技师团队、机电技师团队以及营造施工厂商。各团队各自解读建筑师的图面,在其基础上,建立或绘制该团队所需要之图面,例如机电技师团队可能需要机水电图等。最后将一栋建筑物盖起来。
2.2 建立三维建筑资讯模型
2.2.1 软硬体资源使用
BIM 是人的活动,不是一件事物也不是一种软件。为了建构建筑信息模型以
利建筑/工程/建筑(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EC)产业使用,各家厂商纷纷有其对应之软件上市,例如Autodesk 公司的Revit、Bentley 公司的MicroStation、GRAPHISOFT 公司的ArchiCAD 等,皆为BIM 的软件。
本研究评估软件操作之熟悉度、软件取得之便利性以及不同软件间相互转换之方
便性,故决定选用Autodesk 公司所出版之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 作为本研究导入BIM 之软件。Autodesk 公司旗下另一套于建筑界应用之软件AutoCAD,已经广为业界所使用,本研究对其操作有相当之熟悉度,且与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 为同公司所出版,在档案之转换上较无兼容性之问题,另本研究于民国九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得到Autodesk 公司之软件支援,并授与本研究之使用权限,在使用上较无版权之疑虑。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 是专门为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Modeling,简称BIM)建立的工具。BIM 是一组整合程序,内含从项目初期的设计到建构,乃至于最后实际作业这一完整过程内的所有整合、可靠的信息。
2.2.2 三维建筑资讯模型建立步骤
楼版的下方,若没有楼层线,现地施工人员
对于梁位置、楼版位置以及墙高度的判断增加困扰。
图3.1 建立楼层线示意图
2.4 BIM 工程建模带来的问题
所谓建模软件的限制,乃因本研究只应用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该软件在遇到圆柱与梁的交接面,或是斜板与梁交接面时,尚未有精确的交接面编修功能,梁与柱的范围因交界面没有精修而产生重覆,如能习得采用Revit Architecture 软件,应可避免此类问题。至于建模疏失则是因本研究对该软件的使用尚未熟练,在设定墙高时未扣除梁深或版厚,而使得墙与版或是墙与梁的范围产生冲突,以上之问题阶在模型修正后已消失,未来若能加强建模人员的训练,尤其是具有建筑物构件观念的人员来建模,则可避免问题。
图4.6 本研究以三维模型干涉检查时发现的软件限制问题
本研究以埔里工务段新建工程的发包图说与文件,进行导入BIM 流程的探讨;主要工作是将二维设计图转换为三维BIM 模型,探究其可能发生之问题,以及藉由三维数值模型产生之建筑图面以及数量计明细表,并经由与业主、建筑师、及得标营
造厂之深入访谈,探应导入BIM 流程可能产生的效益与问题。经由建筑信息模型可让建筑师与业主进行视觉化沟通,直接使用三维模型,业主可充分了解是否其所需要的,即为建筑师之设计。达成所谓所见即所得之理想。
建筑信息模型所导出之建筑图说,包含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与一般CAD
所绘制之图面比较,较为简略,同时也代表着仅需要精简的图面,即可建构三维建筑
信息模型。然若需要能够直接输出即可送建管单位审核之建筑图说,则需要在模型中
多花时间处理,或是直接输出成DWG 档案,再利用AutoCAD 等软件进行图面加工。
数量计算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数量计算直接反映着成本,数量计算的正确与否,将影响工程预算之运用。本研究经由建筑信息模型所产生之数量计
算,因其能够自动扣除相交部分、重复计算部分,墙上之门窗开口等,故能够较为精
确的计算工程之数量。而在工程变更之时,图面与数量之修改,皆会在建筑信息模型内连动,一并修改受到影响的地方,减少绘图人员因失误、遗漏而产生图面不合之影响。本研究团队花费一百小时在埔里工务段办公大楼新建工程之建筑信息模型之建
构上,虽不能说是完美的模型,但已可达成与业主进行视觉化沟通、检核图面问题、
初步建筑图面产出以及混凝土体积之数量计算等作业,然建筑师若能在设计开始之
初,即以建筑信息模型进行设计作业,则可省下建模所耗费之时间,以及后续数量计
算所耗费之心力。
三 结论与展望
3.1 结论
一般绘图人员在绘制建筑图说时,常因疏忽而产生图面该画未画,或者图面不一致之问题,抑或当发生图面变更时,未连带将相关之图面一并修改;若采用建筑信息模型来建构设计,则在以三维物件关联自动更新功能运作下,纵使历经多次审查意见修改及预算变更设计,也可以很容易更新修改。由建筑信息模型所输出之图面,虽然并未像一般建筑图说如此详细,但只要再稍加利用AutoCAD 进行加工作业,即可达成建管单位送审之要求,同时藉由三维的数值模型的各向视图,可方便与业主与营造厂商进行视觉化的沟通,对于图面不清楚之部分,可藉由建筑信息模型直接审视问题。
3.2 建议
BIM 正快速的进入建筑业的领域,使用BIM 可改善以往沟通不良与图面传递
的信息损失问题。建筑师若利用BIM 采用三维设计,则可清楚的传递设计的成果,也避免接手的团队需要重建信息的麻烦,更可确保沟通管道的通畅。依本研究经验,BIM 在视觉化沟通、检核图面问题、初步建筑图面产出以及混凝土体积之数量计算之应用上,确有其效益。然本研究碍于时间与软件之限制,仅利用部分建筑图面与混凝土体积作为数量计算之验证。倘若在建筑信息模型中置入钢筋,除了可使建筑项目更加详细外,在结构分析与数量计算上也更加方便。在三维模型中,清楚的看到所有管线在建筑物中的情况。若有空间压迫或管道密集之情形,也能尽速发现。建筑信息模型若能配合排程软件,将各元件与建立时间搭配,则三维的建筑信息模型即可加入时间,发展成四维时程管理。将三维模型加上时间参数输出为影片,可使工程人员清楚的了解该工程进度,对于负责建筑管理之单位,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 秦军.建筑设计阶段的BIM应用[J]. 建筑技艺. 2011(Z1)
[2] 龙文志.中国建筑幕墙行业应尽快推行BIM[J]. 建筑节能. 2011(01)
[3] 龙文志.建筑业应尽快推行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J]. 建筑技术. 2011(01)
[4] 于海澍.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建筑中的应用[J]. 硅谷. 2009(11)
【关键词】信息技术;投入;产出;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2―0042―04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中应用的比重不断加大对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学生掌握知识的途径及学习环境等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然而,进一步研究便可以发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并没有因为使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而得到预期的效果。为了解中学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本文引入“绩效”这一概念,从信息技术教学投入和产出效益两方面考虑[1],对苏南和西部两地中学信息技术应用状况进行调查。投入方面主要包括学校基本条件、经费投入以及人员投入等;产出效益包括教学效果、师生信息素养水平及师生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
一 调查基本情况
1 研究目的
本次调查主要有两点:第一,了解两地中学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第二,了解两地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差距以及产生这些差距的原因,为教育信息资源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改进的依据。
2 研究方法
本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并结合访谈形式。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学校基本条件、经费投入以及人员投入,教学效果、师生信息素养水平及师生教学评价等。
3调查样本情况
本次调查选取了江苏无锡和新疆伊犁两个市区为个案,这两个地区经济条件相差较为明显,所以在教育总产值上的投入相差较大,但两地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比例相当,可以很好地说明信息技术应用的绩效差距,集中反映了苏南和西部地区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次调查面向两地中学的教师,学生以及相关管理人员,调查的样本数量充足,能够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两地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二 信息技术教学投入
1学校基本条件
学校基本条件的保障是一个学校能够顺利运行的核心要素,主要反映学校的规模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条件。本次调查的基本条件包括学校规模、教育经费以及信息技术基本条件三方面。此次调查所选学校的规模大体相当,但是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图1、图2可以看出,两地学校教学均产总值和生均教育成本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信息化资产投入的比例相差不大,无锡每所中学信息化资产投入比例是34%,伊犁中学投入比例是33%,说明两个学校均重视信息化教育经费的投入与建设,也付出了实际行动。
对信息技术条件的调查由教育技术装备达标情况,校园网的配置情况,多媒体教室的数量以及计算机数量组成。根据《无锡市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两个地方的教育技术装备均已达标。
2信息技术教学后期投入
信息技术教学后期投入的包括校园网网络建设费、年网络维持费、年软件开发购置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费、信息技术管理费用以及人员投入费用等多个方面。
(1)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是指直接投入建设校园网和后期网络维护、软件开发与购置、信息技术培训方面的费用。
调查数据显示,无锡每所中学每年校园网的经费投入高于伊犁中学,说明无锡中学较重视校园网的后期投入与维持,以保证校园网功能的正常发挥。伊犁中学在校园网的后期持续性投入上明显不足。在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上,两所中学的投入均偏低,伊犁中学更低,远远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
(2)人员投入
人员投入也是影响信息技术功能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使用人员不懂技术操作、网络管理水平较低,无论校园网系统本身多么完善,功能多么强大,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调查显示,无锡每所中学平均有3名专职管理人员负责网站的维护[2],伊犁每所中学只有1-2名;无锡各中学每年有30名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伊犁各中学每年有50名教师参加,说明伊犁中学更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在学生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方面,两地学校每周都是每班两节。
(3)管理投入
调查结果显示,两地学校都有明确、严格的网络信息管理制度,服务类型主要有网络管理人员培训和网络管理系统维护、技术支持。无锡中学还设有网络管理系统解决方案设计和实施服务,能方便地解决校园网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三 信息技术教学的产出效益
信息技术的产出效益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绩效评价的主要目标,是衡量其有效性的核心要素。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直接体现了教育效果。本文主要从信息技术功能效果、师生信息素养、师生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调查。
1信息技术功能效果
信息技术的功能集中体现在思想教育功能、教学管理功能以及信息交流服务功能等方面。调查显示,两地学校校园网的思想教育功能体现不明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相比之下,他们更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教学管理功能。无锡中学已经基本上都采用了自动化办公方式,伊犁中学较大部分领导和教师采用自动化办公方式。所用到的信息交流工具如下:
从表2看出,通常用到的信息交流工具就是E-mail、电话/短信、QQ/MSN、BLOG四种方式,无锡中学的这几种交流方式应用分布均匀,而伊犁中学通过电话和短信进行交流的占到49%,说明伊犁中学应用校园网进行交流的使用率不高,他们还是倾向于传统的通讯方式。
2 师生信息素养
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是衡量信息技术教学产出效益的一个关键要素,它也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功能的发挥。
(1)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的应用、教师的教学和教师的研发都与信息技术是否发挥作用、作用发挥的程度如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及其评价是本次调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显示,能利用信息技术管理教学资源的教师并不多,无锡中学占到50%,伊犁中学只有13%的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管理自己的教学资源。而有时使用和很少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超过了40%。这一方面反映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意识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无锡中学的教师大部分拥有自己的博客,有一部分教师正在建设自己个人博客,伊犁中学很少的教师拥有完善的个人博客,没有自己的个人博客的教师占45%。两所学校的教师呈现自己的教学成果主要通过Word文档和PPT幻灯片,无锡中学以PPT幻灯片居多,而伊犁中学的教师则以Word文档为主。这说明教师展现自己成果的形式单一,只是办公软件Office的简单应用。
从图4可以看出,教师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自己所需资源的能力不高,大部分教师基本上可以找到所需资源,但花费时间太多;不过,对于找到的信息资源,绝大部分的教师不会照搬找到的资料,他们会把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或者稍加修改后应用。
综上几个方面,教师基本上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一些资源,并能进行简单的处理,但是在成果展示和对教学资源管理能力上有所欠缺。
(2)学生信息素养
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调查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利用信息技术和教师、同学交流的能力等几个方面。
由表3可以看出,两地学校学生收集资源的途径相差不大。不过通过校园网资源库获取信息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部分还是倾向于利用传统的方式获得信息,比如图书资料查询,新闻媒体等。
以上两个图说明,两地学校的学生信息辨别和信息查找能力基本相当,有近一半的学生可以分辨信息的真伪,一半以上的学生可以查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也有近一半的学生不能或者较困难辨别信息,查找到所需资料,信息资源搜索与辨别能力需要加强。
调查显示,学生通过校园网和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的机会并不多,有近一半的学生很少通过校园网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交流时QQ聊天软件和电子邮件是通常用的方式。学生通常还是用电话或短信的方式与教师和同学沟通。
3 师生教学评价
(1)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
教师是工作在教学岗位的第一线的,所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到底如何,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评价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无锡中学有97%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其中38%的教师认为学校提供的信息资源和保障条件不是太充分,52%的教师认为是教学设计水平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影响了信息技术功能的发挥,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伊犁中学也有86%的教师认可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但是他们有近80%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提供使用的方便条件,也没有提供适时、合理的信息技术培训。教师对本校信息技术条件的总体满意度调查结果如下:
由上图可知,教师对本校提供的信息技术条件的满意率是比较低的,尤其是西部伊犁中学的教师。
(2)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
调查得知,学生们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期望值是非常高的。他们希望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取自己有用的学习资源,希望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老师有良好的沟通,希望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但是,调查数
据也显示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并不满意。
四 几点建议
通过两地学校的信息技术投入和产出效益比较,两地学校的投入相差不是太大,但是无锡中学的校园网产出效益却远高于伊犁中学。这说明,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确实存在差距。另外,通过对这两地学校的调查数据显示,信息技术教学投入和使用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信息技术自身的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发挥。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成效是信息技术教学追求的目标。
1 制定有效的政策支持
信息技术教学要想充分发挥作用,离不开科学有力的政策支持。政策直接决定学校的管理制度,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环境。但社会的变化往往使政策的制定显得滞后。而互联网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基于校园网的信息化教学发展也是在不断变化中前行的,所以要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效,科学合理的政策越发显得重要。只有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支持信息技术教学,其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2 增加后续资金投入
信息化教育并非一次性投入,后续资金投入不能及时到位,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信息技术功能的发挥。比如,计算机及其网络需要软件的支撑;硬件设备需要不断维护、完善和更新;随着资源库的建立,存储设备还需要扩容,需要提供网络系统和数据,信息的安全保障等,这些都需要资金支持。因此,要保障信息技术运用效能的充分发挥和运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要有比较雄厚的后续资金作保障。
3 强化绩效意识
信息技术教学成效反映了人力、设备、技术投入的“有效性”,即信息技术的应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从价值形态分析看,它意味着产出与投入比应该最大化。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与预期的目标相差甚远,有不少学校为宣传形象只注重构置先进的设备,不顾或忽视后期投入与使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还有一些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远离课堂教学,处于边缘化地带。这些都是因为缺乏教学绩效意识,片面追求时尚和形式,使教育资源的“有效性”较低。所以,必须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的绩效意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
4 提高各层次人员的培训力度
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单纯的提高硬件水平已经不能改进它的效果了。人员培训工作应该是技术功能发挥的关键。领导在投资项目上努力做到清楚、主动;网络管理人员要掌握最新网络技术;教师能够根据学习需求,开发、购买各类应用软件,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和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情况与实际需要为信息技术教学提出合理化建议。因此,要不断转变培训观念、建设专门的培训机构、完善相关的培训资源,精心组织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5 创建健康安全的信息化环境
朗姆勒在其研究中有很深刻的感悟,他认为大部分绩效问题是环境造成的,而不是个人因素。[3]所以任何组织和部门,都应当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信息化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现代化的、充满活力的环境来体验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的改变,只有体验到这种改变,成为其中的一员,才会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自己的工作或学习。当然,要营造好的环境氛围并非易事,这里需要做很多工作,例如需要出台合理的政策、学校需要改进其管理理念、教师需要改进其教学方法、学生需要变换其学习策略等等。这些都做到了,信息化环境自然就理想了,信息技术的功能也就会发挥得更好,教学绩效自然也就提高了。
目前中小学信息化应用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信息技术设备的潜力远远没有得到真正发展,高投入并没有实现较高的教育产出。应用绩效分析方法解决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绩效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明选.中小学校园网投入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 2007,(7):72-75.
[2] 姚晓慧.无锡市滨湖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7,(1):33-36.
[3] 张祖忻.绩效技术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30-134.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Teaching Perform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unan and the Western Regional
――for Example of Wuxi in Jiangsu and Yili in Xinjiang
YAO Xiao-hui
(Educational School, Jiangnan University, Jiangsu Wuxi, 21412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