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物科学行业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植物学实验;学习兴趣;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56-02
一、问题概述
1.问题研究提出。《植物学》实验课程是《植物学》课程的延伸,是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通过实验课程可以巩固理论课程的知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习惯和科研思路。因此,实验课程非常重要。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前人关于学生对《植物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研究并不多,也为了了解本校学生对《植物学》实验课程学习兴趣的现状,为以后教学提供参考,进行了本次调查。
2.主要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第一,研究问题。学生的兴趣在学科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研究和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策略,必须先研究学生学习兴趣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的目的。所以本文结合实际,拟研究如下问题:(1)学生对植物学实验课程的兴趣现状;(2)学生对对实验课程实际操作的现状调查;(3)对上课教师满意程度的调查。第二,采用的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找到切实可行的提高学生《植物学》实验学习兴趣的方法和策略,所以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
1.研究架构。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来设计研究架构,分别从实验方面、教师方面、学生方面来单独分析学生对《植物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了解大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的现状,从而找到相应的方法和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植物学》实验的兴趣。
2.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在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对学生学习植物学实验课程的兴趣进行调查研究。
3.研究工具和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和相关问题,并针对相关的参考文献编制调查问卷,即《学生生对植物学实验课程学习兴趣的问卷调查》,实施问卷调查法,以了解当前学生对《植物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的现状以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三、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4份,有效率达98%。
1.学生对植物学实验的学习兴趣的现状。由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绘制成左侧的柱形图,从柱形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本科生对植物学实验的学习非常感兴趣的有37.4%,感兴趣的有41.5%,一般的有8.8%,不感兴趣的有12.2%。由此可见有78.9%的学生对课程本身还是有一定的期望的,他们也有意愿上好实验课。
2.对实验课程实际操作的现状调查。大学生自身对实验课程实际操作现状的调查如表1,可见在植物学的实验中,能亲自动手完成实验要求的学生达76.19%,这个结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相一致,说明成功的操作过程和良好的实验结果对于培养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而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验相联系的学生仅有22.45%,仅占调查总人数的1/5左右,在实验失败时能认真思考,找出原因的学生有63.61%,偶尔能找出原因的学生有24.15%;在以上两方面仅仅靠学生自己完成有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指导!
3.对上课教师满意程度的调查。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在学生对教师教学方面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38.10%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形式生动多样,有45.58%的学生认为教师有时教学形式生动多样,而且71.09%的学生都认为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完成教学,同时68.71%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能联系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理解,在教师教学方面,有高达84.01%的学生认为能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师专业素质是教师的讲解表达幽默风趣。
4.学生学习现状调查。在学生学习现状调查方面结果如表3,仅有4.42%的学生能做到在植物学课前预习所要学习的内容,大多数学生则做不到课前预习;高达56.12%的学生只是偶尔能将植物学所学知识前后联系在一起,能经常阅读与植物学有关的书籍的学生仅占总调查人数的9.18%,但是有62.93%的学生喜欢观察周围的植物,55.10%的学生认为影响自己学习植物学的主要因素是专业课程需要,39.45%的学生则是因为自己喜欢才学习植物学的。
四、讨论
通过对问卷中大学生对引发《植物学》实验课程兴趣的原因等的总结: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学生虽然能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并且成功率相对较高,但很多学生认为所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将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在教师教学过程方面,教师能很好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课程本身生动多样,学生普遍认为教师的授课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植物学实验是生物专业学生开设较早的一门实验课,通过实验操作,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为以后的有关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1]。本研究认为在实验课上,学生多多实验并亲自动手操作,并且能成功地完成实验,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些能给学生强大的自信,并提高其学习兴趣。在学生探索知识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一定要给予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这些都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从而增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可持续性
随着国家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众多高校深入开展,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也比比皆是。同时,由于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创业门槛低等原因,催生了大学生选择电子商务领域进行创业。但是电子商务行业竞争激烈,大学生自身学识水平和经营管理经验等方面的欠缺等容易导致大学生创业难以成功,创业实践的可持续性较低。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可持续性问题进行分析,以为高校创业教育及相关各部门提供指导,更好地帮助大学生网上创业。
1.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模式
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主要形式是网上创业,根据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分类,网上创业也可以进行模式的区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1 基于第三方平台的C2C创业模式
阿里巴巴作为我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个人用户进行网上创业的C2C平台。大学生由于资金、技术和渠道等的限制,一般会选择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作为网上创业的平台。在淘宝上开设店铺,把线下的商品放到线上进行销售,是最简单而且最容易实现的网上创业方式。类似于这种大的成熟的网络第三方平台还可以选择易趣、一拍、有啊等。
1.2 自主创建网站的B2C创业模式
自主创建网站进行B2C的创业也是电子商务创业的主要形式之一,比如:自建网站、创办论坛或网络社区、博客等。目前,大学生选择这中形式创业,一般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网站经营经验,通过注册域名、租用空间、网站设计与建设等来建立自己的站点,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网站风格和经营方式。这种创业类型需要好的创意和技术支撑,在网站推广和经营中还需要不断的注入资金,因此,进入门槛不高,但是经营风险较大,容易被模仿和被风险投资抢占市场。
1.3 中介型的C2C创业模式
有的大学生在网上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企业或个人提供信息收集等服务,也可以实现网上创业的梦想,这种形式零风险、零资本,非常适合大学生进行网上创业的实践。具体的比如:淘宝客(帮助卖家进行网络推广)、出售网络信息汇总、出售电子折扣券等等。
1.4 从威客变身工作室模式
威客是较早的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在高校电子商务教育中,从威客入手进行电子商务的尝试是一种非常便捷的方式。倾向于自由工作时间的大学生选择做威客可以轻松快捷地赚到第一笔收入。拥有一定技术技能,头脑灵活,创新创意是成为威客的重要条件。当威客做的比较成功的时候,组建自己的团队,变身工作室,实现创业梦想就比较容易了。
2.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可持续性分析
目前,在大学生创业如火如荼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创业逐渐成为我国大学生创业存在的主流形态。但是电子商务创业的持续性一直受到广大创业家的质疑,很多大学生在校内进行创业实践后,项目往往无疾而终。造成电子商务创业持续性不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2.1 C2C的简单复制难以脱颖而出
大学生开淘宝店的成功范例很多,但是针对大学生自身特性,在C2C的竞争中还是存在多方面的不足:首先,个人网店的项目选择。很多大学生没有从事过商品经营或参加过实际公司的经营运作,对项目选择缺乏市场经验,容易追风和选择较低门槛的项目,这类型项目往往竞争大、利润低,导致网店经营难以持续;其次,普通的高等院校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需要进行课堂正规学习和考试,网店经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再次,C2C网店经营简单复制没有创新,没有低成本的渠道难以获得竞争优势;最后,大学生开店大多抱着玩玩的心态,没有真正费心思考网店设计、推广和经营策略。
2.2 B2C网站缺乏资金和资源优势
大学生创建网站一般都是由于有个很好的点子或者主意想把它变成商业模式进行实践。2005年,英国21岁大学生亚历克斯曾花10分钟建立了“百万美元主页”网站,从而在4个月的时间里获得了近百万美元的收入。但是,这样的简单商务模式成功的几率已经越来越小。随着电子商务的纵深发展和跨领域的渗透,行业人的嗅觉和敏感度已经越来越灵敏,简单的商务模式只能是被迅速的复制和被巨额风险投资所吞没。因此,网站经营在资金上和行业资源上的匮乏是大学生电子商务网站创业的天生不足。
2.3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不清,创业缺乏动力。
很多大学生的创业只是凑热闹,而缺乏真正的自身分析和职业规划。创业需要敢想敢干,需要冒风险,需要比常人加倍的努力和持久的耐力。当代大学生选择电子商务创业往往是因为创业成本低、风险小等优势的吸引,并没有对自身能力和优劣势进行分析,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创业规划,这样的创业只是试试,只是“课外实践”,往往从一开始就不具备成功的可能。
3.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持续性发展新思路
大学生创业选择电子商务,但是可持续性不强,导致大学生在创业道路上自信心不足,创业成功率很低。如何对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进行有力扶持,帮助大学生创业更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是高校创业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3.1 创业集中教育,项目重点扶持
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大学生天生的行业资源和经验的匮乏,也使大学生创业受到一些质疑。在高校的创业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思想的传输,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创业率和成功率。针对一些具备创业能力和创业条件,自身也有强烈的创业意愿的学生,可以开办诸如“淘宝创业班”、“网络推广培训班”等创业兴趣班进行创业集中教育。学生在创业特色课程中组队并有好的项目,学校再对创业比赛中脱颖而出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
3.2 创业课程全面丰富
现在的电子商务创业良莠不齐,特别是C2C的市场更是因为商业信誉、法律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遭到B2C市场的分割。因此,培养大学生创业者,我们更要从个人创业素养、职业道德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创业课程内容不仅仅是传统的创业思想和创业实务等基础性课程,还应该补充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网络安全、思维训练和意志培养等方面的辅助课程,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全面的创业能力。
3.3 搭建平台给学生创业机会
针对C2C电子商务创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为大学生搭建一个校内的电子商务创业实践平台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业机会。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在重庆市教委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中,与合作企业紧密配合,搭建了“E商校购”的校园网上商城。这个校园网络平台以校内超市营销实训室为依托,由专职教师和企业教官指导,以学生社团(电子商务协会)为主体的实践团队,开创了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新思路。“E商校购”网站不仅实现真实的B2C校内经营,还给广大学生提供二手交易、跳蚤市场、独立店面的C2C交易平台,另外还可以给创业团队提供网络团购、网络推广等创业成长机会。“E商校购”的运营,不仅为周边校园经济带来网络便利,更多的是为大学生创业搭建了良好的校内平台,让这些创业项目能够在校园内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培育和成长,更有效地助推了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开展。
3.4 学习和实践的协调与配合
对创业的学生适度放开学分管理,在创业的时间和空间上给于足够的支持。既要在教学方面帮助学生训练创新思维,提升创业能力,又要努力配合学生的创业实践,给于师资、资金、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倾斜,支持鼓励创业学生,实时关注和帮助指导。
参考文献:
[1]陈广华,等.大学生网上创业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11,
29(12):6-9.
[2]何永明.大学生C2C电子商务创业的现状及持续性发展研究――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广场,2012(2):241-244.
【关键词】大学生;农业物流;专业化服务
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至今仍未消除。随着金融危机在中国蔓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投资消费需求下降,劳动力需求也随之大幅减少。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人数则逐年猛增。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50万,再加上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超过500万人,导致2011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1]。又据统计,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预计将突破700万人,较2011年增加50万人。可见,当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比以前更加严峻的形势。尽管金融危机后形成了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但在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猛增、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难以就业、国家“三支一扶”和“村官”等项目人数有限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显。面对一方面是大学生城市就业无门,形成人才“闲置”,另一方面农村物流人才匮乏,形成人才“洼地”的局面,积极引导大学生到企业就业或创业从事农业物流服务,是破解农村物流服务人才“瓶颈”难题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双赢之举,它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顺利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也已经证明,积极引导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的必要性
在金融危机影响仍未消除大学生城市就业太难的现实背景下,积极引导大学生回到家乡、回到农村就业或创业从事农业物流服务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并且是很有必要的。它对于农业增产,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一般来说,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如果首选就业不行才考虑参加“三支一扶”、“选调(聘)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村官”等国家项目和投身军营,如果这样就业还是不成的话,受到观念、事业发展前景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的大学生就开始干脆选择待业。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远未消除,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并没有减少,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的许多企业发展前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远远不能满足每年几百上千万大学生的就业需求。而投身军营和参加“三支一扶”、“选调(聘)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村官”等国家项目的人数又是相当地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每年高校大学生的实际就业率并不高,待业率反而居高不下。相反,因为我国农业物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不能提供完善和高效的农业物流服务,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因而引起了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对此问题的高度关注,所以,我国农业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前景广阔。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引导高校毕业生去企业就业或创业,为全国约3.5万个乡镇、70余万个自然村[2]的农业生产提供农业物流服务,一方面可充分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多赢的战略选择。
(二)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现代农业物流是从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组织农业生产到进行农产品加工、储运、分销等,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产品的流动,也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物流手段,对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储运、分销等从供应源至需求源的产品生命周期的计划、组织、控制与管理,是从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组织农业生产到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储运、分销等,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包括信息传递在内的一系列计划、组织、管理、控制的过程,活动的目的是实现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保值、增值[3]。所谓农业物流服务,是指所有为满足农业生产需要而提供的物流服务,包括为农业供应物流、农业销售物流和农业生产物流提供的各项服务。应该说,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目的或者说现代农业物流的功能有两个:一是要通过降低农业产前、产中的生产资料的流动成本和产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而降低整个农业生产成本;二是要突破传统的流通领域无法实现价值增值的限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增值[4]。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引导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一方面,通过提供专业化的农业物流服务,减少流通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提高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流通速度,从而减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抑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不合理涨价,保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减少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的损耗,降低农业物流乃至整个农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分类与包装、配送、特种农产品运输、特种农产品仓储与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需求预测、信息服务、成本控制、物流设施网络和物流方案设计等增值服务,达到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目的。这些价值增值服务最终体现在农产品价格中,表现为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同时,完善的农业物流服务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和产业化生产,并在基础上,把农民组织起来合作经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取得农业规模效益。可见,现代农业物流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结构 提升途径
[作者简介]王久梅(1969- ),女,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大学生就业。(河北 唐山 063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2011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HB11JY00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072-02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呈现,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热点,而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是近几年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细分出来的新课题,它更体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竞争的激烈性。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还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是指具有一定素质的社会主体从事对象性活动的内在可能性及实际本领,是主体的综合素质或内在本质力量的外化活动和水平体现。人的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在国内外也有各种说法,各种观点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把专业性能力归属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范畴之内。在这里,我们把大学生就业能力界定为大学生能够获得工作、保有工作、做好工作并不断获得晋升的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既然是综合能力,自然包括专业性能力。之所以这样界定,是因为在理工类学科以及一些前沿科学的高精端学科,用人单位在招聘技术人才时,专业是用人单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专业对口的情况下,再考虑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比如生物科学行业、应用物理学行业、机电行业、建筑行业、医学行业等。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
结构是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方式,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瓶颈。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可以为测量和评价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特点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构建,本文将其结构构建如下: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包括基础性能力和专业性能力,基础性能力是普遍性的、各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必须具备的,它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专业性能力是指大学生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严格的专业训练,全面系统掌握的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并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就高校而言,既要注重大学生基础性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专业性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育人质量,适应社会需求。
(一)大学生基础性能力的提升途径
1.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包括社会洞察力、判断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开设或加强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的课程。如开设“逻辑学”“哲学概论”“心理学概论”以及某些讲授方法论的课程,在课程讲授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运用,从以知识型教学为主向以能力型教学为主转变,多引用情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作出判断,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逻辑。第二,专门开设“解决问题能力训练”课程,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训练”课程要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即教师给学生出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调研并制订解决方案。如果条件具备,这些方案还可以实施或部分实施,以检验学生的方案成效。这种课程必须是讨论式的或者是开放式的,即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途径和解决方案,在评价讨论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是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每个人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石。对于高校来讲,在课堂教学上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应当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师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适当采用传授知识、小组讨论、专题研究、情景模拟等授课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爱学习、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知道如何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伴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成熟、测序成本的下降,基因测序商业化步伐加快。以政府资助为主要资金来源的生命科学行业,开始吸引商业资本的目光。
成本趋降吸引商业资本
20世纪70年代,弗雷德・桑格尔发明基因测序技术,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1990年10月,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至2003年,中、美、日、德、法、英等6国科学家联合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历时13年,耗资额近30亿美元。
此后,基因测序技术突飞猛进,测序时间明显缩短,且成本也有大幅下降。目前,世界领先企业及实验室已经开始在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上展开竞争。2009年,基于纳米孔的单分子读取技术,英国牛津纳米孔公司成功研发出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同期,IBM公司亦宣布加入降低个人基因组测序成本的竞争行列,并且采用了一种基于“DNA晶体管”的技术,既有别于牛津纳米孔公司的生物纳米孔方法,也和Halcyon Molecula公司开发的基于电子显微镜的系统有所区别。显然,技术的多元化与低成本化相得益彰。哈佛大学遗传学家乔治・切奇表示,过去4-5年内,DNA测序的成本以每年缩小10倍的速度降低。而众多致力于基因测序研究的前沿公司表示,将在2013年前将个人基因测序成本压缩到1000美元以下,而测序所需时间则可缩短至十几分钟。
与此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分析能力的提升,高血压、糖尿病等20多种常见病的200多个致病基因陆续被告找到,人类癌症基因组计划更是批量发现上百个癌症基因,更多疑难病症的变异基因也在科学家和实验室的视线锁定范围之内,从而为个性化医疗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远景来看,医生将可通过分析个人的基因组图谱,设计个性化医疗方案。在一些基础的应用上,已有商业化的案例。“23 and me”推出了399美元的DNA唾液测试,可对秃顶和失明等个体90多项身体特征和状况进行评估。
鉴于其在未来的巨大作用和巨额成本需求,相关的基因技术开发之前一直由政府资助占主导。在美国2009年的经济刺激方案中,近百亿美元涌入了生物医学领域,其中约15亿美元具体投放至基因组学研究。并且,政府资助对象多为大学实验室及公立科研机构。
不过近几年来,伴随技术、成本壁垒的逐层突破,再加上窥测到基因产业蕴含的诱人商机,不少药物巨头已经先行动手,备战生物经济时代,商业资本的整合为这一行业带来了更多动力。2007年5月底,罗氏耗资1.55亿美元收购了拥有新一代测序仪的454生命科学公司,并随后以2.725亿美元收购在基因组研究上颇具实力的NimbleGen公司。而2008年10月,Invitrogen又以2000万美元收购了具有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的VisiGen 生物技术公司。据美国太平洋生物科学公司(Pacific Biosciences)创始人、首席技术官(CTO)史蒂夫・特纳(Steve Turner)预测,未来10年内,测序和基因组学研究将形成一个500 亿美元的市场,并成为一个强大的经济驱动器。业内人士认为,以基因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日渐成熟,生物经济有望成为继网络经济之后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游公司率先试水
尽管从基因测序至个体化医疗的整条产业链尚未成熟,处于链条上游的公司已率先试水资本市场,并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
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Illumina生物技术公司(ILMN)主营业务为研发制造用于测序分析、基因表达分析等的仪器系统,在1998年成立当年即获得860万美元的风险融资,随后于2000年登陆纳斯达克市场,首轮IPO融资额超过1亿美元。此后,粮草充足的Illumina先后收购了Cyvera、Avantome等公司,并在2007年1月以6.187亿美元的代价换股合并了具有独立新一代测序仪器的Solexa公司,至此其业务链已涵盖测序分析、基因表达分析、蛋白筛选分析、基因分型等,同时拥有了生物芯片技术及高通量测序技术,进一步巩固了在基因测序领域上的领先地位。
过去6年内,Illumina的收入增长超过12倍(附表),同期的股票回报率更是高达1860%,大幅跑赢纳斯达克综合指数(附图)。即使在深陷金融危机泥潭的2008年秋季,Illumina仍成功再融资,以43.75美元/股的价格增发805万股,筹集资金3.43亿美元。在2008年美国成长最快的科技公司评选中,Illumina甚至力压网络巨头谷歌,高居榜首,其业绩的高成长性和出色的市场表现,与所处行业正处于上升通道中不无关系。2008、2009年,Illumina首次连续两年实现盈利,并且2009年净利润比上一年增长超过80%。
中国梯队
作为参与“人类全基因组计划”的六国成员之一,尽管当时中国仅承担了1%的测序任务,但仍然凭此跻身基因测序研究的第一梯队。随着技术更新换代加速,中国的基因测序技术是否仍占据有利地位?中国的风险资本又是否嗅到其中商机?
以参与“人类全基因组计划”而闻名的华大基因,在其后成功绘制出水稻、家蚕、熊猫、藏羚羊等基因序列图,在测序能力及基因组分析能力上处于领先地位。在获得国家开发银行15亿美元的长期贷款后,华大基因在最近进入迅猛扩张期,大手笔购置128台目录价格为69万美元/台的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仪;并且深圳研究院最新的校园招聘规模为1000名应届生,规模之增长可见一斑。
在基因测序仪器装备上,美国宣称要在2013年推出第三代基因测序仪,日本和欧洲也有相关的研发计划。2009年12月,中科院与浪潮集团宣布联手共同研制国产第三代基因测序仪,并计划在3年内问世。如若成功,将有望缓解目前国内研究所使用的基因测序仪完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的窘境,并填补我国在基因测序基础装备领域的空白。
关键词:医药产业;结构调整;药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86-02
医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对医药服务的需求发生改变,带动了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药学教育应培养高素质的药学服务人才,适合医药产业的发展。医药产业主要包括药品研发、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药学服务四个环节。人力资源和技术进步是影响医药产业发展诸多因素中的两个主要因素。人力资源因素一般包括劳动力的供给总量和素质结构两个方面。当经济水平较低时,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总量以及较低的劳动力价格将有助于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产业升级影响更大的因素是劳动力的素质结构。医药产业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创新,高素质的人才更是产业发展所必须的,而提供高素质的药学人才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药学教育。技术进步因素对医药产业的作用体现在生产技术结构的进步与变动方面,一旦发生技术变革,产业结构将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技术进步不断拓宽劳动对象,使产业部门不断细化、新的产业部门不断产生[1]。技术进步还不断地引发人们新的医疗需求,从而使新需求成为新医药产业的萌生,致使医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2010年11月,工信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了《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未来国家医药产业结构将向优质化、学术化、集中化、国际化四个方向调整,“优质化”重质量;“学术化”重寻证研究;“集中化”重GMP、GSP认证;“国际化”重品牌创新。因此,在新形势下未来药学专业人才需具备生产质量控制能力、循证研究能力、临床用药服务能力、创新药物研究能力等。医药行业发展在新的产业规划布局刺激下变化,人才的供应无法实现同步提升,必将出现供应缺口。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药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促使其改革。研究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药学教育的关系,可适时根据医药产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调整方向来修订药学教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使学生知识结构更适应产业需求。
一、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
药学教育主要是为医药产业输送人才,因此理论上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于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起到决定性作用。
第一,医药产业的规模决定了药学教育的规模。各类药学人才是药学教育输出的产品,而医药产业就是药学教育最大的客户,决定着对于药学教育产品的需求数量[2]。根据市场供需理论,如果医药产业的需求大于药学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就会吸引更多的高校开设药学教育,使药学教育规模不断增加。反之,则会导致教育过度,造成药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和教育成本的浪费。
第二,医药产业的技术结构决定了药学教育的层次结构。医药产业各个环节、各个子产业的职能不同、任务不同、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不同,决定了药学教育设置不同层次的院校以及不同的学科专业和招生等级。新药研发环节需要高层次研究型人才,药品生产环节需要工程型、技术型人才,药品销售环节需要技能型人才;各产业市场份额的不同影响高校各专业的设置,决定了不同专业人才的输送数量。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质量要求决定着高校学科结构的数量和质量结构,新药研发、化学药、中药以及生物药品的生产、临床药学服务等需要的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各不相同,影响了各高校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培养模式的选择。
第三,医药产业的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方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是医药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生产环节所需人才在数量上会适当减少,但水平层次要求则会越来越高;随着新药研发战略由“仿制型”逐渐向“创制型”转变,需要更多的人才从事新药创制研发工作;医药产业在实践中产生的新知识、新技能丰富了药学教育的知识体系;随着人们对于合理用药意识的增强,临床药学服务的全面开展势在必行,药学服务型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二、药学教育为医药产业提供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虽然药学教育受制于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但同时药学教育又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药学教育能够为医药产业提供所需人力资源,这是由药学教育的教学功能实现的。人力资源是一个重要生产要素,而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医药产业,对于人才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从新药研发到工业化生产,从药品流通到患者用药,实现药品预防、诊断、治疗的作用,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的药学人才。
第二,药学教育能够为医药产业提供知识与技能,这是由药学教育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实现的。药学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而且它还通过各种科研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各类知识、技术和产品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在我国,高等学校是新药研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把药学教育的发展与医药产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不但要提供人才支持,而且要贡献科学知识与技能。
第三,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是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药学教育数量上的不足会导致医药产业的人力资源供给不足,教育结构上的不合理会导致医药产业局部的人力资源供给出现问题。某个环节可能出现人才供给失衡现象而无法有效地推动医药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策略
1.构建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是保证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药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对医药产业结构和药学教育关系进行分析之后,本文对构建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严格控制研究型大学进入药学教育领域。目前我国新药研发水平不高,使得医药产业没有能力消化大量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结合产业现状和教育成本,应当严格控制研究型大学进入药学教育领域。
第二,大力发展药学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医药产业市场也存在着“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两种格局,而打破这种局面,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就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采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因此,药学教育应以实践技能教育为重点,以实际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为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质量控制、临床药学服务等环节培养大批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
第三,严格控制中药学类专业的规模。目前,中药学类专业规模均超过化学制药类专业的规模。同时,随着生物技术制药产业的赶超,使得这种专业规模布局与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不能适应。对药学服务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也迫使药学教育向临床药学专业方向侧重。
2.开设新专业。医药产业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向相关领域扩张,必将需要新的专业来与之相适应。药学教育可以在现有学科基础上根据医药产业结构的发展和调整开设相关专业。高等药学院校可以根据产品关联、技术关联和服务关联三条思路来开设新专业。与药学专业产品关联的专业有化学、生物科学、医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与药学专业技术关联的专业有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化妆品学等;与药学专业服务关联的专业有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信息学、法学等。如民族药学专业可整理和研发我国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化工药学专业可将药学专业技术用于化妆品行业和化工行业;农药学专业可将农业和生命科学有机融合;信息药学专业可将信息化技术用于药学服务的发展。上述专业都是药学相关专业,可培养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支撑。
3.做好药学专业认证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专业认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证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能够相互适应。依靠药学行业协会(学会)或组成权威的中介机构,加强对药学专业认证评估力度,定期公布专业评估结果,真正实行专业设置的优胜劣汰,保证专业教育质量。社会力量参与专业认证能够及时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执业资格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他信息直接反馈给学校,使学校及时关心了解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因此,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在高校的支持和配合下,建立以药学行业协会为主体的独立药学专业认证机构是进一步完善我国药学认证体系的首要任务[3]。
4.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责。第一,教育管理部门发挥指导、监督、协调作用。药学教育要适应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药学教育发展规划来保证药学教育的结构。教育部门应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高校制定不同的人才质量考核标准,监督药学教育人才培育的质量。政府可协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教育力量,均衡药学教育地域差异。
第二,医药院校应重视医药产业调整,针对人才需求变化来调整药学教育,保证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调发展。做好角色定位,密切关注医药产业发展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第三,医药企业应提供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并对药学教育提供有效反馈,以便药学教育能适时调整培养方案,使教育能适应医药产业的发展;同时医药企业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勿盲目考虑名牌学校和高学历,而应根据招聘岗位需求来考察学生的匹配度。
参考文献:
[1]王虹,陆冰蕊,张华凯.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机理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4):12-13.
关键词 跨界融合;课程改革;教学生态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081-02
“跨界”(Crossover)是现在潮流圈常见的字眼。跨界融合是指跨越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等范畴所拥有的共性和联系,把一些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进行融合,并由此引发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模式。对于教育上的跨界融合,可以理解为一种学习方式的革命。它可以是广义的,包括跨行业、跨领域、跨文化甚至是跨时空的,是跨越教学工作的边界,向外界学习并寻求多元素交叉的新型学习方式;也可以是狭义的,即专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组成大小不一的、灵活的新型教研组。在跨界教研活动中,各学科教师不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融合,在对话和交流中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跨界融合是社会不断进步与课程改革的需求
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化、网络化的海量知识充斥着学生的大脑,让他们的信息量、知识面成倍扩张,知识结构也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和综合化。正因如此,新课改在课程整合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1)从目标上关注学生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2)实施综合课程,比如品德与社会、体育与健康等;3)强调体验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
教育专家李希贵说过:智能的发展从本质意义上讲没有所谓文、理之分,只要亲自参与了实践,切实经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由此而获得的“营养”――无论文、理,对于年轻生命的健康发展,都是十分必要、有益的。比如高中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与化学知识的联系,大脑言语区的“W区”“S区”术语的学习与英语单词的联系,“遗传的概率计算”与数学概率和统计知识的联系,等等。生物科学与日常生活、环境保护、工农业生产方面也是息息相关,如“苹果储藏久了会有酒的味道”“牛奶出现胀袋不能饮用”“怎样进行马铃薯种植”等。
同时,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新课程“综合性”“开放性”的理念对教师的认知结构、专业技能和教育理念提出新的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以往那种在同一学科或同一学段内进行的单科性的教研活动对于教师成长的作用逐渐趋于弱化。鉴于此,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学科间相互融合的跨界教研活动逐步显现出它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2 跨界融合是学生多元体验与综合发展的需求
现代教育论认为:任何把知识隔裂开来进行传授的做法,都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未来的人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只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综合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保证学生获得正确、立体的知识。而跨界研讨恰恰能使教师在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的同时,通过有目的地阅读分析其他相关学科教材,以及和其他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的探讨,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综合“营养”。
不管是不是愿意,也不管有没有准备好,现在的中小学生知识存储量以及获取知识的手段和途径已经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生活与学习、游戏与科幻、儿童与成人、是与非、恶与善、美与丑等各种信息无所不及,电脑、电视、手机、漫画等都是学生触手可及的便捷工具。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世界,教师不能再依靠零散的经验和想当然的判断来对待某一批学生,而应把学生的一切都收入眼底、放入心间,用跨界的思维方式启迪学生自由的学习热情和方式,关注他们的生命健壮和精神成长,让他们插上个性学习的翅膀,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为最好的自己!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进入理想天地。
3 跨界融合是教师内涵发展与专业成长的需求
教师的内涵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意识、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等。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提高则依赖于教师自身内涵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现状,要学而不厌,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升自身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当前教育的大背景下,越来越需要在更高、更新的层面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多内涵发展,从而使广大教师的个人素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正在发生悄悄的转变――由单一趋向综合。跨界研讨是一种全新的教研理念,即打破原有的教研习惯和教研思维,超越单纯的学科教研目标,在多学科的融合交叉研讨中,让教师超越本学科壁垒的视野,提升教师对知识和学习的理解,从而建立各学科知识、能力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整合,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
观念引领未来,思想决定高度,跨界最难跨越的不是技能之界,而是观念之界。跨界的核心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在新的时期,面对新的教育形式、新的教育体制,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师要敢于超越传统的讲究程式、严密、控制的思维模式,寻找开放、多元甚至跳跃的思维模式,不断学习、努力提高理论水平,更新教学理念,拓宽学术视野,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审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用更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解放思想、放开思维。只有思维跨越没有界限,创新才永无止境。
转变的不经意
时间回溯到1999年,鲁东成在获得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之后,踏上了去美国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的行程,这是他第一次去美国,而这段经历完全改变了他之后的人生。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鲁东成和几个朋友共同创办了一家公司,公司业务以中美之间的贸易和咨询服务为主。这个时候鲁东成开始与创投机构有了些许的接触。刚开始时,鲁东成对于投资是一无所知。用他的话说:“连什么是投资都不知道。”因为从1990年到1998年,鲁东成一直在医学行业里潜心研究,这8年的心血管医生经历是他进入投资领域之前一段难忘的前奏。
接触到投资并对之有了一定的了解后,鲁东成觉得这个行业很了不起,可以把科学发现变成救治病人的良药利器。而身为医生,鲁东成每天需要面对太多的病人,无力回天是他必然体会到的感受。“所以,我在美国接触到创业投资之后,觉得如果可以利用资本和自己的知识去发现优秀的创业团队和技术,确确实实将这些东西带给病人,这必然会是除了经济回报以外的另一个更大的收获。”他说。
鲁东成最早投资的是生命科学领域。在他看来现在的治疗手段相对来说还很有限,很多病无法医治,还有很多疾病检查不出来,医疗手段非常有限,而投资生命科学领域“能够把很多的创意和想法变成真正治病救人的手段”。
从医的经历不仅让鲁东成对生命科学领域有了更加专业的认知,同时也让他清楚地意识到要防范风险。做投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规避风险,而创业者通常并没有考虑到自己是否拥有一个完美的商业模式,也没有意识到技术壁垒的重要性,只凭一腔热情向前走,希望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再去一步步完善自己。
医生虽然每天都会看到不同的病人,但治疗方法比较相似,而且由于每一种新的疗法一定要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因此行业风险小。相比之下,做创业投资每天需要接触不同的人、行业和企业,挑战性更强,而且随时都需要学习新的东西。
“在美国时,我们投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主要是在加州研发生产试剂,几年下来这家企业一点点在成长,虽然企业存活没有问题,但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能够几年内实现上市。现在,我是这家企业的非执行董事,平常不管理太多事情,每两个月开一次董事会,会上大家相互提一些建议。” 鲁东成说。
2008年鲁东成回到中国,加入英飞尼迪股权基金管理集团(以下简称“英菲尼迪”),负责中国区的业务。当时国内生命科学行业的项目都偏早期,而且也不成熟,没有太多创新项目。“回国之后,我看的项目比较多也比较杂,能源环保、高端制造,只要和技术相关的领域我都会关注,”他说,“哪里有好的项目我就到哪里去看,通常北京、上海的早期项目比较多,高端制造类的项目可能在二三线城市,一些环保类的项目往往在三四线城市。”
出国、回国,到今年5月份加入江铜投资,鲁东成的内心发生了很多变化。“1999年到美国以后,我感觉什么都很新鲜,从语言到文化,完全变了一个样。开始做投资后,面对很多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这时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去学习和了解。美国人怎么创业、当地政府怎么支持,创业投资怎么做,慢慢地我开始对行业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回到中国后,我发现投资必须要有中国特色,这需要我重新适应。”鲁东成说。
行业见解
“国内外投资环境不同,一定要做到本地化。比如我们现在的人民币基金,要投资国内的企业就要完全适应国内的做法,如果需要和美国基金打交道,我们就要转变思维。很多企业走出去不成功,是因为在思维上和国外的一些东西不合拍。”鲁东成说。
目前,在国内外币基金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少,窗口越来越窄,而人民币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交叉曲线。2007年之前,外币基金独步天下,现在却慢慢在下降。鲁东成说:“虽然这其中牵扯到国家经济秩序外汇管制的问题,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不应该区分外资、内资。”
投资是一个长期过程,而这项工作本身并不轻松。“在投资七八个企业以后,我会觉得原来的成功感不再那么强烈了,这个工作本身非常辛苦。生物杀虫剂、药厂、远程医疗设备我都投资过,”鲁东成说,“投资医药和其他企业没有什么区别,但我更关注整个生物科学领域的项目。”
如果是一个TMT的项目,很快就能在市场上普及开来,但是医疗项目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审批,虽然时间比较长,但项目一旦通过审批后,竞争壁垒会比较高。其他竞争者如果想复制,也必须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在国外,一般需要7-8年才能培养出一家生物科技企业。
“这两年国内冒出很多医疗服务业项目,一方面是因为在医改大环境下很多法规松动;另一个原因是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所以医疗服务项目明显增多,一些早期创新型生物科技项目也明显增多,”鲁东成说,“目前医疗服务行业创业者的背景相对复杂,规模较小的专科医院往往由医生设立,而规模较大的综合医院,房地产、能源资源等行业的成功人士介入较多。”
由于国家鼓励民资进入医院,医院改制越来越受到投资界的关注。鲁东成认为:“目前还处于行业早期阶段,虽然打破了很多限制,但投资者想要进入这个领域还面临很多问题,包括法规、人才和资源配置等。”
首先,大部分医生尤其是好医生不愿意去民营医院就业,虽然已经允许医生多点行医,但大规模开展还是困难重重;第二,很多医院设备的采购都需要卫生部门规划,而民营医院存在评级的问题,如果评级做不好,设备采购就会出现问题;第三,一家县级医院的投资规模在5亿元人民币,而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投资规模高达15亿元人民币,一般机构对如此大额的投资会感到压力。
此外,医院盈利模式不明确也是重要的问题之一。公立医院定性为非营利性医院,主要解决基本的医疗保障。民营资本进入非营利性医院,大部分的盈利投入了医院再发展但得不到分红,投资者的收益就变得很模糊,后期退出同样也是问题。
投资的心得
投资生命科学企业不仅能够带来财务回报,同时也能让人在精神层面得到满足,这也是当时吸引鲁东成进入创业投资领域的原因。
鲁东成说:“如果你喜欢这个行业,喜欢与人打交道,喜欢学习不同的东西,喜欢看企业怎么发展成长,那么就会将工作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压力。”
做投资首先要做到包容。没有完美的项目,也就没有完美的团队,每个项目都有强项和弱项,所以在投资时要看团队和项目是否相互适合。看项目要包容、客观,这也影响了鲁东成对人对事的态度。其次,做投资要乐观。如果投资人带有负面情绪,就不可能给企业团队带来正面影响。“国内的投资环境比原来好多了,包括创业者的心态等都有所改变,所以我对这个行业持乐观态度。当然,现在行业竞争也更加激烈,但正因为有了竞争,才有更健康的发展。”鲁东成说。
很多企业发展得很平稳,但谁也不知道哪个地方会出现问题,尤其是当下国内经济环境有很多不稳定因素,对企业有很大影响。作为投资人必须全面考虑问题,包括企业的盈利模式、创业团队、企业所处行业、技术等,要对企业有一个综合评估。在投资时,投资人一定要冷静、客观,要善于抓住企业的大方向和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鲁东成说:“投资前,企业忐忑不安,担心不能拿到钱,不能更好发展;投资后,这种忐忑不安就转移给了投资人,担心企业能否存活,能否发展起来,要持续关注好几年。如果你投资了十几家企业,有时真会让人睡不着觉。”
并不是每一个投资项目都会出现问题。但大多时候,在企业遇到困难,需要投资人帮它解决问题时,这对每一个投资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坚苦工作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坚持自己的信念也同样重要。在多年的工作之中,鲁东成的心态早已回归到最初的创业想法:真正把一家公司发展起来,在让别人受益的同时自己也能赚钱。
他说:“早期我也曾创办过几家企业,做企业很难,要从一个技术一个产品开始发展。在医疗领域里,短期挣钱的项目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我做天使投资时,也曾投资过几家企业,尽管发展不错,但成长速度很慢。”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会对所在的行业产生影响力,促进行业的发展,解决很多就业问题。而一个成功的投资人,则能够让很多企业家梦想成真。
最重要的因素
“国内创业者的承受能力相当强。无论是从社会资金的需求,还是政府的支持,中国整个创业环境体系和美国相比有很大区别。能够在国内创业成功的人要忍受相当多的东西,才能够达到目标。”鲁东成说。
在以色列、美国硅谷等地有很多专注于早期投资的种子基金,政府也拿出很多资金支持小企业的创新计划。而中国的创业创新才刚刚起步,虽然有很多孵化器、创业园,但数量依旧很少。
国内在创新方面之所以缺乏动力,不仅是体制的问题,也有文化差异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向外看,比方买车时会考虑别人会怎么看?穿衣服也会考虑别人怎么看?但西方文化是向内看,注重内心,以自我为中心,想说就可以自由表达,想做只要不违法就去做,两者区别很大。”鲁东成说。
实际上,做投资很重要的一点是人和人、文化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了解了文化的背景,才能了解团队的心态,因此沟通非常重要。创办过、参与过、管理过、投资过,鲁东成丰富的工作阅历让他明白,一定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要尽量站在企业家的角度考虑问题。
鲁东成说:“要想选择一个好企业和一个好团队,最主要的是能够平和地跟他们对话,了解他们的诉求,衡量双方能否一起共事。如果大家理念不同,后期就会出现问题。”
在谈到对赌问题时,鲁东成说:“双方要相互理解。如果不能实现目标,第一步还是应该坐下来分析原因,如果因为经济周期导致企业业绩下滑,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成长性的原因,不论是产品销售不好,还是产品质量有问题,总会找到原因,大家可以共同应对。投资人就是要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如果企业破产了,即使拿到企业的全部股权也没有意义,如果企业散伙了,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
在现代社会,诚信是非常宝贵的品质。而在投资一家企业时,这种品质可以帮助投资人更直观地了解企业和创始人的现状和诉求,将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鲁东成说:“对于企业团队,我们会反复进行了解。通过朋友、当地政府官员了解业内对企业的看法,这样会考量得比较全面。但人的因素最复杂多变,尤其当他面对很多危险困难时,可能会失去常态,比如企业家在企业出现问题时携款跑路或者挪作他用。因此从风险控制角度来看,对团队的考察非常重要,而且投后管理同样重要。”
本科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肩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职能。课程体系构建是本科教学的基础和核心。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体系构成具有一些共性,比如:从课程模块来看,都包括通识课和专业课;从课程结构层次来看,都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从教学方法来看,都有讲座课程和研讨课程。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讲,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是构建学生专业知识体系、训练专业认知能力和养成专业思维方式的关键要素,蕴含和体现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特色。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思想决定了课程体系设置。近年来,南京大学以“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深入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人才培养思路上一直秉承戴安邦院士的全面化学教育思想,即“全面的科学教育要求教学既传授知识和技术,更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围绕多元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分析借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英国剑桥大学等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化学专业课程设置模式和特点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构建了“激发兴趣、注重能力、多元培养、个性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专业课程体系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下简称“伯克利”)是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也是美国最自由、最激进的大学之一。化学是伯克利的传统优势学科,在OS世界大学最新排名中,伯克利的化学学科排名第二。
伯克利学制为4年,每学年有3个学期,分别是秋季学期(一般17周),春季学期(一般17周)以及暑期学校。本科生学位要求的最低学分数为120。
伯克利的化学学院有两个系: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和化学系。化学系的专业课程主要是按知识模块进行构建,由基础课和大量的专业课两大模块组成。根据修读课程的不同,化学系的学生可申请化学理学或者艺术学学士学位,或者化学生物学理学学士学位。本文仅介绍化学理学学士学位要求的专业课程。
上图是典型的化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示意图。可以看出,化学系本科生在第一年主要修读大学化学和定量分析这门课(含实验),或者根据需要修读与高中课程相衔接的化学课程。二年级主要修读有机化学(含实验)。三年级需修读高等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两门课。四年级的专业课较多,包括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无机合成及反应、有机化学.高级实验方法或者原子核技术中的化学方法,这几门课均包含理论课和实验。以上课程构成了化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这些课程一般为3~5个学分。
伯克利认为本科毕业生应该“熟悉艺术、文学、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能够收集、筛选、综合、评价来自不同领域并以不同形式呈现的信息;理解研究过程和如何创造新的知识;能够与人合作共事;能够创造性地转换其环境;具有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所必须的技能,并能考虑决定的广泛的社会和伦理意义;能够处理模糊性,能够灵活思考并具有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智识的技能”。因此,化学系本科新生需要参加新生导学课。一、二年级必修的课程还包括数学、物理以及15学分的BreadthElective课程(如阅读写作、外语、人文社科类课程),类似于国内的通识课。除此之外,化学系还开设了培养团队合作(如SupervisedGroup Study和Directed Group Study)和独立工作能力(如Individual Studv forAdvancedUndergraduates)的课程。
对于高年级本科生,除了专业必修课外,还要求完成15学分的专业选修课和跨专业选修课。
伯克利化学系开设的高年级专业选修课有30多门,一般3学分,包括信息化学、生命体系中的无机化学、高等无机化学、无机合成与反应、普通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实验、高等有机化学机理、高等有机合成、有机化学一高级实验方法、量子力学和谱学、生物物理化学;物理学原理和生命分子、生物物理化学、化学生物学、伯克利能源讲座;生物质能、原子核化学、原子核技术中的化学方法、材料化学导论、生物化学工程实验、高分子科学与技术、大气化学和物理实验以及量子信息科技等课程。
化学专业建议选修的跨专业课程涉及大气、生物、土木和环境工程、计算机、地球和行星科学、经济、教育、电子工程、政策和管理、力学工程、分子和细胞生物学、营养学和毒理学,物理、植物和微生物学、公共卫生、统计等多个学科分支,多达200余门课程。另外,本科生还可以选修多达50门的研究生专业课。因篇幅有限,本文不一一列出这些课程的名称。
二、英国剑桥大学化学专业课程体系
英国剑桥大学是历史最悠久的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之一,素有“诺贝尔奖摇篮”的美誉。剑桥大学崇尚自由、创造性、人文和科技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是将传统和现代教育有机结合的典范。剑桥大学化学专业具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在2016 TIMES英国大学优势专业中排名第一,QS世界大学最新排名中名列化学专业第三。
剑桥大学对学生的培养与管理是经典的学院制。该校有31个学院,负责学生的生活和本科生的业余辅导。教学由大学的科系负责,主要科系包括艺术和人文、生物科学、临床医学、人文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等。剑桥大学每学年的授课时间分为三个学期,包括Michaelmas学期(8周)、Lent学期(8周)、Easter学期(5周)。
化学系负责化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讲授,修读不同的化学课程前,要求修读相应的数学、物理课程。另外,学生也要学习计算机、语言以及其他人文学科。化学专业课分为三个模块。
第一学年课程为模块IA,主要是介绍化学的基本原理,与预科课程相衔接,课程包括分子形状与结构、有机化学反应与机理、热力学与平衡、化学反应动力学、元素化学。另外,要求学生参加两周一次的实验课程,实验内容安排与理论课程基本同步,实验课程没有单独学分,实验成绩计入相应课程最终成绩。
第二学年课程为模块IB,课程更深入地讲解化学原理。学生有两种化学课程类型可选择,即A类理论与物理化学类课程和B类有机与无机化学类课程。继续修读化学专业的学生要全部完成两个方向的课程。其他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以后的专业方向分别修读A或B类课程。
A类课程包括量子力学导论、分子谱学、对称与成键、分子能级与热力学、电子结构与固体性质,B类课程包括重要有机反应、结构解析、配位化学、金属有机化学、无机环化学、形状与有机活性、化学生物学导论。对应于A类与B类课程,学生要求每周参加一次或两次实验,实验成绩计入相应课程最终成绩。
第三学年开始时,化学系开设学生化学生涯指导讲座。大三学年学习模块II课程,是在模块I学习的基础上,扩展与深化对化学知识的认知。模块II课程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5门课程,每门课程1学分。其中,4门为必修课,包括无机化学I:结构与成键、有机合成基础、高分辨分子光谱、理论技术,另外一门课程物理化学中的概念为选修课。第二层次有8门课程,包括无机化学II:过渡金属与金属有机催化、结构与性能、化学生物学I:生物催化、化学中的衍射方法、材料化学、统计力学、对称与微扰理论、有机机理研究。第三层次有7门课程,包括:无机化学III:表征方法、有机化学中的控制、大气化学、高分子导论、电子结构、化学生物学III:核酸、核磁共振中的物理基础。
大三的实验课程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现代合成化学中的技术,主要是无机及有机化合物的制备与合成;二是与物理及理论化学有关的实验与计算。两部分实验均为必修。
在大三结束时,学校筛选能进入第四学年学习的学生。第四学年主要包括课程模块III的学习和课题研究。在学期开始时,学生接受实验安全教育及生涯规划指导。模块III课程包括18门化学课程以及3门其他院系课程(篇幅关系,文中不再列出这些课程名称),要求学生根据兴趣选修8门以上课程。
三、对两校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共性和差异性分析
从以上对伯克利和剑桥大学这两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型大学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以下共性:
(1)课程内容层次和梯度明显。伯克利化学系对本科生实行分阶段培养。课程设置分低年级课程和高年级课程。针对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部分课程设置了引导性或难度较低的课程。如大一年级学生可以先修读层次较低的大学化学、大学化学实验这两门课程,再修读必修的大学化学和定量分析这门课。而剑桥大学的化学专业课程则更多地从学科认知规律来体现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学生根据自身发展,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模块。
(2)课程设置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伯克利基本采用化学四大基础课的模式,但本专业和跨专业选修课程非常丰富,涉及很多相关学科分支,这与化学系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有关,即“化学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石油、化工、食品、农业、摄影、制药、生物科技及矿业等相关行业的研发,或者化工贸易、质量控制以及行政管理等工作”。伯克利化学专业学生还可以选修本专业研究生课程。剑桥大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前沿性选修课程多,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学科前沿。比如大四课程模块III的蛋白质折叠、错误折叠与疾病、磁性材料、化学生物学与药物发现、固体电极等课程,本身已经具有研究生课程的专业性和深度。
(3)设置导学课程。伯克利和剑桥大学都有针对本专业的引导性课程,如伯克利大一新生需要修读的导学课,主要包括面向新生讲解化学系各个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学院的图书馆、计算机设备、校友和高年级学生的经验交流,以及学校和学院的资源介绍等。而剑桥大学在大三和大四学期初均设置了生涯指导讲座以及安全教育。这类课程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与成长。
(4)重视实验教学。伯克利和剑桥大学除了专门的实验课外,很多课程都有相应的实验内容,并且内容与理论课程基本同步。
两校课程的主要差别在于:
(1)授课时段安排不同。剑桥大学化学专业基础课程不采用平行授课方式,不是从学期的第一周持续到最后一周,而是采取集中连续授课。比如用3周时间集中把A课程讲完,然后再讲授B课程。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在1~2个知识模块上学习,课后查阅大量的参考书与文献,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而伯克利则采用的是比较常用的模式,即一门课程贯穿整个学期。
(2)课程内容构建思路有区别。伯克利的化学课程,特别是专业必修课和国内大多数研究型高校的化学专业设置基本相同,是基于二级学科内容划分的传统模式。而剑桥大学的课程设置抛弃了传统的四大化学课程模式,改为按照知识结构和学科认知规律来设置课程,避免了知识点的重复讲授。
四、南京大学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知与行
对照伯克利和剑桥大学等国外著名研究型大学的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我国高校传统的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明显的不足,无法满足科学发展、国家战略以及社会产业对多元化创新型化学人才的需求,具体问题包括:(1)现有课程体系缺少导学与衔接课程,缺少对专业的兴趣培养与认知,造成新生存在较长时间的迷茫期。(2)按传统四大化学设置专业核心课程,部分知识点讲授重复较多,学科前沿内容体现不均衡。(3)在传统课程体系中,交叉课程少,对学生交叉类学科的培养措施不到位。(4)对化学产业人才培养不重视,有关产业素养培养的课程缺失。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优化。为大一新生设置了衔接课程,开设新生导学课,以解答学生关于化学“学什么,怎么学,去哪儿”等疑惑。为了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我们围绕不同主题开设了7门新生研讨课:化学与生命、化学与材料、能源与化学、化学与环境、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原子与分子的量子世界、高分子材料与社会发展等。
专业核心课程涵盖化学科学的基本及核心的理论内容和技能训练,是化学专业学生准出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南京大学化学专业学生通过自主招生及高考两种模式选拔录取,这两类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差异明显。对此,我们构建并实施了因材施教的两种核心课程体系。
一是普通核心课程体系。主要针对无化学竞赛经历和专业基础的学生。我们按照从微观到宏观的思路进行了优化,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更新。主要是:合并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内容,设立大学化学课程;结构化学由大三调整到大二开设;增设高分子导论核心课程,形成以大学化学、结构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高分子导论为骨架的核心理论课程体系。
二是针对学科特长生的课程体系。自主招生选拔的学科特长生通常具有较好的无机及有机化学基础。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对核心课程进行了调整:融合无机化学与基础物理化学知识,构建了一门全新的化学原理课程;压缩了有机化学授课学时;将结构化学、结晶化学、高阶物理化学内容整合为高等物理化学。通过数理课程学习内容的强化、化学核心专业课程的整合与提升,使学生具有宽厚的数、理、化、生等理科基础,学科视野开阔,专业知识扎实,为在化学以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我们构建并实施了“基础一综合一研究”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并对相应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主要是合并“无机化学实验”和“定量分析化学实验”为“大学化学实验”;取消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专门化实验,在化学一级学科层面上开设综合化学实验课程,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实验,形成了大学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这一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为满足多元化人才培养需求,我们构建了多元选修课程体系:
(1)专业选修课。我们按科学知识单元组织课程,构建了知识体系完整、前沿性强的专业选修课体系,包括高等无机化学、有机合成、谱学基础、近代仪器分析法、高分子化学、化工原理、计算机与化学、化学文献、结晶化学、配位化学、催化化学、现代材料化学基础、分离科学、波谱分析、等离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及物化、胶体与界面化学、高分子材料制备等。另外,我们委托生命科学学院开设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选择环境化学、材料加工、药物化学、能源化学、地球化学等相关院系课程为跨院系选修课。
(2)高年级研讨课和研究生课程。高年级研讨课包括化学与纳米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分子识别与分析、无机交叉领域的前沿发展、有机化学现代进展。另外,我们对本科生开放了部分研究生课程,包括配位磁化学、高分子结构研究法、电分析化学基础、高等有机化学、计算量子化学等。这些课程使本科生能系统了解学科前沿领域,让学生了解并思考科学问题的发掘与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3)化学产业类课程。针对化学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开设了化学化工行业就业创业指导、化学安全与防护、精细化学品开发与商业化、现代实验测试技术等与企业管理、市场需求、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质量认证等课程。我们聘请企业专家、政府管理人员以及外校师资为学生授课,以体现行业要素,培养学生产业素养和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