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思想状况自述范文

思想状况自述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思想状况自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思想状况自述

第1篇

[关键词] 腹部手术;肠内营养;四君子汤加味;营养状况

[中图分类号] R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7(b)-0137-03

开腹手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胃肠功能,导致机体发生营养不良。因此,患者术后应尽快改善身体状况,恢复营养水平,改善预后[1]。在患者术后恢复营养状况时,多采用肠道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据相关资料[2]显示,肠道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本研究以70例行腹部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肠内营养及联合四君子汤加味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70例行腹部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男45例,女25例;年龄22~74岁,平均(45.5±2.1)岁;根据患者的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患者均行腹部手术;无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患者;术前6个月未采取免疫治疗;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并自愿参加研究。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治疗,必要时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对照组实施肠内营养治疗。患者均鼻胃管保留,患者于术后第1天开始通过鼻胃管或空肠造口管将肠内营养混悬液[能全力,纽迪希亚制药(无锡)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011]逐渐输入,控制营养液温度,维持在36℃左右,输注速度控制在50 ml/h,初次营养输注时每天控制在500 ml,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实际病情,逐渐增加使用剂量,每天控制在1000 ml。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四君子汤加味治疗,基本组方:人参15 g、白术15 g、茯苓15 g、炙甘草10 g、陈皮10 g、桂枝10 g,每日1剂,用水煎煮,取药汁200 ml,分别于每天10点通过鼻胃管或空肠造口管滴注100 ml及下午4点滴注100 ml,持续1周。

1.4 观察指标[3]

患者于术后第1、8天抽取静脉检测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清蛋白(Alb)。

1.5 营养指标监测[4]

患者入院后第1天和术后第7天称量体重,精确到0.5 kg,并计算氮平衡。氮平衡=摄入氮量-(24 h尿氮+3 g)。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和清蛋白改善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RBC、HGB、Alb显著降低,术后第8天逐渐恢复正常,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体重和氮平衡的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体重为(52.4±3.5) kg,氮平衡24 h(-1.8±1.1) g;治疗后体重(58.7±5.8) kg;氮平衡24 h(4.8±1.2) g;对照组治疗前体重为(53.2±3.2) kg,氮平衡24 h(-1.5±1.3) g;治疗后体重(54.1±4.2) kg;氮平衡24 h(3.9±1.7) 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时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治疗组肠功能恢复时间(30.5±4.1) h,住院时间(14.5±2.4) d;对照组肠功能恢复时间(45.8±6.7) h,住院时间(20.4±3.8) 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患者在行开腹手术后,由于手术创伤会引起应激反应,以此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同时开腹手术会影响患者小肠黏膜的屏障功能,无法很好进食,引起消化不良,导致小肠内分泌改变及其他微器官功能改变,抑制前列腺素合成[5-7],对细胞免疫造成抑制。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主要是患者术后24 h内给予患者肠内营养,保证细胞功能代谢正常,组织和器官具有完整的结构和功能,以此维持机体免疫功能。通过肠内营养支持,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细菌易位诱发感染,患者在手术创伤下代谢严重受损,采用肠内营养支持,以肠内营养混悬液作为营养制剂,肠内营养混悬液中含有多种膳食纤维,可满足机体能量需求,补充必要水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同时肠内营养混悬液能维持肠道形态,促进胃肠蠕动,吸收营养,促进小肠黏膜生长,确保细胞增生,以此维持肠黏膜细胞结构,保证肠黏膜功能的完整性,维持肠黏膜屏障[5,8-9]。

开腹术后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配以四君子汤加味,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健脾养胃,白术健脾益气,茯苓健脾祛湿,桂枝温经通阳,陈皮理气调中,炙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温阳之功效,使脾胃之气健旺,运化复常,资生气血。术后患者由于脾胃气虚,采用四君子汤加味健脾益气、温运脾阳,可维持肠道正常运动,提高消化吸收功能,提高术后患者胃肠道适应性,以此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RBC、HGB、Alb显著降低,术后第8天逐渐恢复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腹部术后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联合四君子汤加味,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恢复胃肠道功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靳怀安,周振理.肠内营养结合加味四君子汤对肠梗阻术后患者肠功能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 29(3):126-128.

[2] 乔丽君.肠内营养及联合四君子汤治疗重症肺炎20例[J].江西中医药,2012,43(11):42-44.

[3] 刘旭东,丁守成,王晓明.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16(5):587-589.

[4] 田军,付强.胃术后早期肠内营养配合四君子汤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8,40(4):59-60.

[5] 张仁岭,张胜华,冯寿全.四君子汤加味对胃肠道手术后肠粘膜屏障功能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6,12(1):6-9.

[6] 徐旭东,陈刚,叶波,等.黄芪四君子汤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术后恢复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11):589-560.

[7] 靳怀安,周振理.肠内营养结合四君子汤对腹部术后患者早期营养状况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3,32(3):31-35.

[8] 程鹏,梁涛,于庆生,等.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5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29(4):13-15.

[9] 于庆生,张雁,潘晋方,等.芪黄煎剂胃癌术后早期应用对抗炎细胞因子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29(6):21-25.

[10] 刘统成,赵晓雷.早期微生态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的应用[J].海南医学,2009,20(9):21-23.

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

大学生幸福感就是大学生人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与体验,它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其生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影响到大学生成才,因此,国内的许多学者十分关注大学生幸福感问题。比如,苗元江的研究认为大学生是以积极情绪为主导的,最满意的指标是道德、健康与家庭[1];何英、李景华的研究结果表明,二、三年级大学生幸福感水平最高[2-3];严标宾的研究认为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幸福感存在着高度的相关[4];张雯、郑日昌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显著相关[5];等等。这些有意义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由于高校的大学生群体构成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自信与脆弱、独立与依赖、热情与冷漠、开朗与孤独等心理特点成了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主旋律,一方面,他们生活衣食无忧,具有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他们对幸福的理解与感受超越了传统的认知观念,已经呈现多元化与独特性的发展趋势,这种多元化与独特性的发展趋势使得一些大学生身在福中不知福,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下降。因此,研究大学生幸福感问题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辽东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苗元江的《主观幸福感量表》,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辽东学院的306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旨在通过该项研究,及时了解与掌握辽东学院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为学校领导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研究设计

1.1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1.1.1研究对象

以辽东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本专科大学生360人为研究对象,共计发放问卷360份,收回346份,其中有效问卷共计306份,有效率为85%。

1.1.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苗元江博士的《综合幸福问卷》(MHQ),该问卷分为A、B、C三个部分,包括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关注、自我价值、有好关系、利他行为、人格成长以及自述幸福感等10个维度。其中, A、B两部分采用7级平分;C部分采用9级平分。总分越高,大学生幸福感水平就越高,反之亦反。

1.2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2.1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主要是采用苗元江博士的《综合幸福问卷》(MHQ)对辽东学院大学生进行幸福感状况测量,以此测量结果为依据来分析与研究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

(2)数据统计分析法

主要是运用数学的方法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平均数、百分率以及标准差等具体的数学研究方法。

1.2.2数据处理

本论文的所有数据均利用计算机设备,采用spss/pc+12.0软件进行自动处理。

2.研究结果

2.1丹东地区大学生幸福感整体现状

对辽东学院306名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总分及10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进行平均数与标准差统计,其结果如表1所示。

2.2大学生幸福感人口学比较研究

2.2.1低高年级大学生幸福感状况比较

对辽东学院306名低年级与高年级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10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比较,如表2所示。

2.2.2文科与理科大学生幸福感状况比较

对辽东学院306名文科与理科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10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比较,如表3所示。

2.2.3城乡大学生幸福感状况比较

对辽东学院306名城乡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10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情况比较,如表4所示。

3.讨论与分析

3.1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现状分析

3.1.1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现状总体分析

从总体上来看,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指数处于中等水平(见表1)。由于本研究采用维度计分,没有合成总分,因此,采用自述幸福感维度作为衡量大学生整体幸福感水平。本研究测评的分数全距在1-9分之间,平均分5.85,标准差1.65(N=306)。总的看来,本研究显示大学生整体幸福感状况良好,自述幸福感位于中点(包括中点)以上者占87.65%。

3.1.2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人口学分析

在本研究中,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人口学因素主要包括年级、专业、城乡、差别以及独子与非独子等4个因素,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这4个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人口学因素。

从年级比较看,大学低年级的正性情感高于负性情感,而健康、利他以及自我价值好于高年级;其他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见表2)。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大学生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高校十分注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再加上因高考而使身心健康状态没有完全康复,因而大学生都十分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由于刚刚步入校园,实现了人生的梦想,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与向往,其幸福程度是最高的。对于高年级来说,已经习惯了大学的“三点一线”的生活,经历了无数的成功与失败,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激情,因此,幸福感的指数较之低年级,没有明显的变化。

从专业比较看,理科大学生在健康、利他、自我价值以及自述幸福感方面得分略高于文科生,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不一致,造成上述结果可能与所选样本的性质有关(见表3)。另外,从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文科大学生了解社会多于理科大学生,对社会认识的程度也比较深刻,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较大,而理科大学生正好相反,因而幸福感的指数就高。

从城乡比较看,城市大学生在正性情绪、自我价值、自述幸福感等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农村大学生;而农村大学生只是在利他方面得分高于城市大学生(见表4)。作者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家长的整体教育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因而,城市大学生更容易体验到幸福。而农村大学生,因经济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在校生活困难,为解决生计,不得不走出校园勤工俭学,因而农村大学生很难体验到幸福,但是,由于劳动人民乐于助人的淳朴本性并没有改变,因而农村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得分明显高于城市大学生。

3.2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存在问题分析

(1)大学生幸福感缺乏

目前,“90后”大学生以及成为高校的主体,他们的思想与心理已经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他们思想活跃与敏锐,但不具有合作意识;接受新知较快,但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理想与信念淡薄,抗挫折能力低;等等。从大学生所表现出的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大学生体验不到幸福。辽东学院的大学生是大学生总体的一部分,也同样存在着上述问题。

(2)大学生幸福感的认识误区

通过个别访谈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现实生活比较满意,其幸福观也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一部分同学陷入了幸福观的误区。其中,问题最严重的是幸福观的拜金主义倾向。他们常常认为,钱是万能的,有钱就会幸福。因此,有许多大学生在思想上崇尚金钱,在行为上追求物质享受,过分强调感官快乐。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在总体上,辽东学院大学生的幸福感指数处于中等水平。其中,从年级比较看,大学低年级的正性情感高于负性情感,而健康、利他以及自我价值好于高年级,其他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从专业比较看,理科大学生在健康、利他、自我价值以及自述幸福感方面得分略高于文科生;从城乡比较看,城市大学生在正性情绪、自我价值、自述幸福感等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农村大学生,而农村大学生只是在利他方面得分高于城市大学生。

4.2建议

4.2.1开展幸福观教育

幸福观是人对幸福有关问题的基本看法,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就有什么样的追求与行为准则,因此,幸福观教育是当前德育的基本内容。通过幸福观教育,是大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体验到幸福,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4.2.2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是社会规则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统一思维,而决定这种思维的根基在于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在高校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4.2.3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

大学生的幸福感归结起来就是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时得到的幸福;学会做人,学会了怎么样与社会接触,学会了怎么样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为自己人生目的和奋斗目标而不断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带来的幸福感。因此,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幸福感的最佳途径。

4.2.4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

主观幸福感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建立在快乐的基础上,因而应培养大学生能够体验到快乐的心态。一般来说,大学生能否体验到快乐与客观的环境、事物的认知相关联。大学生体验不到幸福,主要是由父母的爱太多,自己的生活太一帆风顺所致。如果大学生能多尝试挫折与失败,在去体验成功就会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因此,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大学生幸福感研究与思考[J].青年研究,2003(1):8-10.

[2]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述[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4).

[3]李景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分析[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95-98.

第3篇

一、精设模式,巧妙运用

比如我在执教《种瓜得豆》时,就有这样一个片段:师:同学们,转基因技术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呢?请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注:全班同学默读课文,师巡视)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全班同学不但边读边想,还在用笔画、作记号。看来“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做法已深入人心了。人人要养成这样一个好习惯。对,接着读吧。 (注: 学生继续读、想、画,然后老师请大家互相交流一下,看画得是否准确) 师:转基因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全班学生举手,表示明白)不过,老师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写什么呢?(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 “自述”是什么?就是自己介绍自己。现在我把全班分为四组,第一组写“转基因西红柿自述”……现在你们都是转基因的东西了。 (笑声)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做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当然喽,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笑声)(全班学生写“自述” ,师巡视。学生写了将近 15 分钟后,老师让学生读自己写的“自述”) 由于我巧妙地把“写”挤进了阅读教学之中(这里的“读写结合”就是阅读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不仅有效检验了学生是否把课文读懂了, 而且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圆满地实现了“文意兼得”的目标。

二、博采众长,走出新路

读写结合常用“以读带写”和“以写促读”两类方法。我们结合这些,创出了以下的几种方法:

1.仿照法

语言学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写和说,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精彩之处、具有示范作用之处等,组织学生进行句子仿写、片断仿写、选材模仿、组材模仿等训练,既帮助学生学习、积累表达的形式、知识和方法,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从观察、分析、立意等方面引导学生模仿。如学习《秋天的怀念》一课,可结合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设计课内练笔。这一课最突出的地方就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一个伟大的母亲对子女的爱护与宽容。我课后就设计了爸爸在炒菜做饭给子女的场景,爷爷雨中送孙儿的情景,姐姐帮弟弟擦药的情景等。让学生仿照《秋天的怀念》里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展示人物的品质,人物的形象比以前丰满多了。

2.延伸法

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经历,展开联想、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补写等训练。一方面,可以从学生的练笔中了解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状况,调整教学设计;一方面,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教学《穷人》,可以设计续写练笔,写后要求与同学交流。《穷人》这一课他的故事结尾可以说是开放性的,没有最后讲人物的命运怎样,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的家境情况,人物的性格特点,展开想象,来续写结局。学生们都饶有趣味的写了结局:有的想像他们最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写了他们悲惨的结局……只要合理,我都给予了肯定。

第4篇

1、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研究生自述(10—15分钟内)

主要内容:

1、论文的价值和意义。理论方面,有何新观点、新见解;实践方面,对教学有何指导意义。

2、写作过程中的努力。碰到的主要问题;解决的方法与过程;解决的效果; 有待解决的问题。

3、其它个人认为有必要说明的与论文相关的内容。(可以省略)

二、专家提问(不超过20分钟)

三、研究生准备(不少于30分钟)

研究生退场,就专家提出的问题作答辩准备。

四、研究生答辩(20—25分钟)

研究生进场,就专家提出的问题作答辩。

注意:整个答辩过程用交叉轮流的方式进行,即在前一名研究生退场准备时,进行后一名研究生的自述和专家提问。

五、专家表决

所有研究生答辩完后退场,专家进行评议表决。

六、宣布结果

研究生重新进场,由答辩组组长宣布答辩结果。

2、答辩程序

1.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作为答辩的开场白,包括姓名、学号、专业。介绍时要举止大方、态度从容、面带微笑,礼貌得体的介绍自己,争取给答辩小组一个良好的印象。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2.答辩人陈述

收到成效的自我介绍只是这场答辩的开始,接下来的自我陈述才进入正轨。自述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1)论文标题。向答辩小组报告论文的题目,标志着答辩的正式开始。

(2)简要介绍课题背景、选择此课题的原因及课题现阶段的发展情况。

(3)详细描述有关课题的具体内容,其中包括答辩人所持的观点看法、研究过程、实验数据、结果。

(4)重点讲述答辩人在此课题中的研究模块、承担的具体工作、解决方案、研究结果。

(5)侧重创新的部分。这部分要作为重中之重,这是答辩教师比较感兴趣的地方。

(6)结论、价值和展望。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新成果的理论价值、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展望本课题的发展前景。

(7)自我评价。答辩人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要求客观,实事求是,态度谦虚。经过参加毕业设计与论文的撰写,专业水平上有哪些提高、取得了哪些进步,研究的局限性、不足之处、心得体会。

3.提问与答辩

答辩教师的提问安排在答辩人自述之后,是答辩中相对灵活的环节,有问有答,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般为3个问题,采用由浅入深的顺序提问,采取答辩人当场作答的方式。

答辩教师提问的范围在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内,一般不会出现离题的情况。提问的重点放在论文的核心部分,通常会让答辩人对关键问题作详细、展开性论述,深入阐明。答辩教师也会让答辩人解释清楚自述中未讲明白的地方。论文中没有提到的漏洞,也是答辩小组经常会问到的部分。再有就是论文中明显的错误,这可能是由于答辩人比较紧张而导致口误,也可能是答辩人从未意识到,如果遇到这种状况,不要紧张,保持镇静,认真考虑后再回答。还有一种判断类的题目,即答辩教师故意以错误的观点提问,这就需要答辩人头脑始终保持清醒,精神高度集中,正确作答。

仔细聆听答辩教师的问题,然后经过缜密的思考,组织好语言。回答问题时要求条理清晰、符合逻辑、完整全面、重点突出。如果没有听清楚问题,请答辩教师再重复一遍,态度诚恳,有礼貌。

当有问题确实不会回答时,也不要着急,可以请答辩教师给予提示。答辩教师会对答辩人改变提问策略,采用启发式的引导式的问题,降低问题难度。

出现可能有争议的观点,答辩人可以与答辩教师展开讨论,但要特别注意礼貌。答辩本身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切不可与答辩教师争吵,辩论应以文明的方式进行。

4.总结

上述程序一一完毕,代表答辩也即将结束。答辩人最后纵观答辩全过程,做总结陈述,包括两方面的总结: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的体会;参加答辩的收获。答辩教师也会对答辩人的表现做出点评:成绩、不足、建议。

5.致谢

感谢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给予帮助的人们并且要礼貌地感谢答辩教师。

答辩注意事项

(1)克服紧张、不安、焦躁的情绪,自信自己一定可以顺利通过答辩。

(2)注意自身修养,有礼有节。无论是听答辩教师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都要做到礼貌应对。

(3)听明白题意,抓住问题的主旨,弄清答辩教师出题的目的和意图,充分理解问题的根本所在,再作答,以免答非所问的现象。

(4)若对某一个问题确实没有搞清楚,要谦虚向教师请教。尽量争取教师的提示,巧妙应对。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努力思考做答,不应自暴自弃。

(5)答辩时语速要快慢适中,不能过快或过慢。过快会让答辩小组成员难以听清楚,过慢会让答辩教师感觉答辩人对这个问题不熟悉。

(6)对没有把握的观点和看法,不要在答辩中提及。

(7)不论是自述,还是回答问题,都要注意掌握分寸。强调重点,略述枝节;研究深入的地方多讲,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最好避开不讲或少讲。

(8)通常提问会依据先浅后深、先易后难的顺序。

(9)答辩人的答题时间一般会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内,除非答辩教师特别强调要求展开论述,都不必要展开过细。直接回答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去掉旁枝细节,简单干脆,切中要害。

答辩常见问题

在答辩时,一般是几位相关专业的老师根据学生的设计实体和论文提出一些问题,同时听取学生个人阐述,以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性和对设计的熟悉性;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知识面的宽窄;听取学生对课题发展前景的认识。

常见问题的分类如下:

(1)辨别论文真伪,检查是否为答辩人独立撰写的问题;

(2)测试答辩人掌握知识深度和广度的问题;

(3)论文中没有叙述清楚,但对于本课题来讲尤为重要的问题;

(4)关于论文中出现的错误观点的问题;

(5)课题有关背景和发展现状的问题;

(6)课题的前景和发展问题;

(7)有关论文中独特的创造性观点的问题;

第5篇

【关键词】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状况大学生人格

是否独生子女对大学生人格有着一定的影响。王月云等人研究??表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非健康型人格发生率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姚齐和研究??表明,非独生子女在恃强性、敏感性、幻想性、紧张性因素的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只有敢为性因素的得分低于独生子女。孙泽军研究??表明,独生子在聪慧性、敏感性和兴奋性上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差异显著,而在其它人格维度上,两者无差异。

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的人格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黄悦勤等人研究??发现,父母关系不和睦,单亲家庭是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刘金花调查??表明,与自述父母关系说不清的子女相比,自述父母关系好的子女在人格特征上有更多的优越性,心理健康水平和专业有成就的人格特征得分也更高。凌四宝等人研究??表明,父母婚姻完整和谐的大学生乐群性(A)、稳定性(C)、敢为性(H)均显著高于在离散型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持强性(E)、怀疑性(L)、忧虑性(Q1)、紧张性(Q4)则显著低于在离散型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

如果按照上述研究结果推论,不良的父母婚姻状况(例如离异,父或母去世)加上非独生子女(有兄弟姐妹),人格应该更不良;但从家庭系统角度来看,兄弟姐妹的存在未尝不是一种社会支持资源,也许会对父母婚姻状况不良的消极影响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为了获得实证的结果,本研究将尝试对是否独生子女与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及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

被试。采用整群抽样法,在北京市某大学大学生中进行取样。共回收问卷6518份,实得有效问卷6062份,问卷有效率为93.00%。其中样本的基本构成情况是:男生2707人,女生3354人,缺失性别数据1人;独生子4527人,非独生子1535人。被试年龄在19至22岁之间。

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试量表(16PF)以及自编的家庭调查项目作为调查工具。自编的家庭调查项目主要包括父母婚姻状况(分为正常、离异和父或母去世)和是否独生子女等内容。16PF共有187题,归为16种人格因素,分值越高,表明某种人格因素越突出,对正常人的16种基本人格因素有良好的区分能力。16PF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重测信度在0.43~0.89;结构效度较好,量表项目的因素负荷在0.73~0.96。

程序。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2×3两因素设计模式,以父母婚姻状况、是否独生子女作为自变量,分别以人格的16个因素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父母婚姻状况在人格因素上的主效应。

从表1可以看出,父母婚姻状况在大学生人格的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幻想性和自律性因素上主效应显著,而在其它的人格因素上则不显著。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在恃强性和幻想性上,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家庭(p

是否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人格因素上的主效应。从表2可以看出,是否独生子女在兴奋性上主效应显著,在其它人格因素上则不显著。

是否独生子女与父母婚姻状况在大学生人格因素上的交互作用分析。交互作用检验表明,在聪慧性、恃强性和兴奋性上,是否独生子女与父母婚姻状况交互作用显著(p

进一步分析表明,在聪慧性上,父或母去世家庭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p

研究结果讨论

关于主效应的讨论。在研究结果中,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的主效应显著,说明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确实存在显著影响。这与刘金花的研究结果“与自述父母关系说不清的子女相比,自述父母关系好的子女在人格特征上有更多的优越性”是一致的;但在具体人格因素上的差异显著状况和凌四宝等的研究结果是有出入的,究其原因,应该是两研究对大学生的父母婚姻状况分类不同所致。凌四宝等的研究将家庭分为完整和谐型和离散型两种,父母离异和父或母去世都被归于离散型家庭,但这两类家庭其实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本研究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因而将父母婚姻状况细化为正常、离异和父或母去世三种情况,我们也因此获得有关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影响的更为细致的结果。

具体人格维度上,恃强性、幻想性和兴奋性,离异家庭大学生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大学生,在有恒性上,离异家庭大学生则显著低于正常家庭大学生。恃强性高者好强、固执独立、积极,低者谦逊、顺从、通融、恭顺;幻想性高者幻想、狂放任性,低者现实、遵守成规、力求完善合理;兴奋性高者轻松兴奋、随遇而安,低者严肃、审慎、冷静、寡言;有恒性高者做事尽职,低者苟且敷衍,缺乏奉公守法精神。所以和正常家庭大学生相比,离异家庭大学生更好强、固执,更狂放任性,更随遇而安,也更缺乏奉公守法精神。

在自律性上,父或母去世家庭大学生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和离异家庭大学生。自律性高者知己知彼、自律严谨;自律性低者矛盾冲突、不顾大体。由于父或母去世,很多孩子被迫过早接触社会,过早承担部分家庭的责任,过早体验生活的苦乐艰辛,因而,相比其他家庭的孩子,人格上也就更加自律严谨。

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兴奋性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其它人格因素上两者无差异。本研究没有在更多的人格维度上检验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差异,这一结果和姚齐和、孙泽军等的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采用的是两因素方差分析,不仅考察是否独生子女对人格发展影响的主效应,也考察父母婚姻状况与其对人格影响的交互作用。而其它研究则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形式,没有考虑到这种交互作用。

关于交互作用的讨论。关于是否独生子女与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的交互影响是本研究比较独特和有价值的结果。从图1~图4,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格的差异受父母婚姻状况不同的影响。

对于正常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在恃强性和兴奋性上,非独生子女要低于独生子女,离异家庭和父或母去世家庭则均没有这种差别。说明正常家庭的大学生,兄弟姐妹的存在使其更谦逊、顺从、冷静、寡言。这可能与正常家庭孩子的注意力主要关注家庭内部,彼此要争夺和共享父母的爱有关。而离异家庭和父或母去世家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恃强性和兴奋性不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离异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在激进性上,非独生子女显著低于独生子女,正常家庭和父或母去世家庭则均没有差别。激进性高者自由、激进,不拘泥于现实;激进性低者保守、尊重传统观念与道德准则。兄弟姐妹的存在使离异家庭的大学生更接近现实、尊重传统、重视道德准则。父母离异,通常孩子会对主动提出离婚的父母一方有一种误解,认为其对家庭不负责任,而兄弟姐妹的团结互助,则必然会增加其对家庭伦理重要性的认识。尊重传统,重视道德准则,正是体现了离异家庭孩子的这种复杂心理。

对于父或母去世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在聪慧性上,非独生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正常家庭和离异家庭则均没有差别。聪慧性高者聪明、富有才识、善于抽象思维;低者思想迟钝、学识浅薄、抽象思维能力弱。兄弟姐妹的存在影响到了父或母去世家庭大学生的思维智力,使其更聪慧。在这样的家庭,家长由于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没有太多时间去照顾孩子,孩子被迫彼此照顾,相互依赖。这种过早的社会化经历,可能是其聪慧性高的原因。

结 论

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存在显著影响。离异家庭大学生在恃强性、幻想性和兴奋性上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大学生,在有恒性上,显著低于正常家庭大学生。父或母去世家庭大学生在自律性上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和离异家庭大学生。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格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兴奋性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兄弟姐妹的存在使正常家庭的大学生更谦逊、顺从、冷静;使离异家庭的大学生更接近现实,更尊重传统。此外,兄弟姐妹的存在影响到了父或母去世家庭大学生的思维智力水平更高,使其更聪慧。(作者单位分别为:北京联合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本研究获北京市人才强教中青骨项目资助,曾美英同志参与写作)

注释

①王月云等:“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比较研究”,《医学与社会》,2007年第9期,第38~40页。

②姚齐和:“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比较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第1期,第54~55页。

③孙泽军:“大学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16项人格因素比较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第3期,第284~286页。

④黄悦勤,李立明,刘秀芬:“理工科一年级大学生人格障碍及其危险因素的现况调查”,《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年第33期,第44~46页。

第6篇

【关键词】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状况大学生人格

是否独生子女对大学生人格有着一定的影响。王月云等人研究?譹?訛表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非健康型人格发生率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姚齐和研究?譺?訛表明,非独生子女在恃强性、敏感性、幻想性、紧张性因素的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只有敢为性因素的得分低于独生子女。孙泽军研究?譻?訛表明,独生子在聪慧性、敏感性和兴奋性上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差异显著,而在其它人格维度上,两者无差异。

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的人格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黄悦勤等人研究?譼?訛发现,父母关系不和睦,单亲家庭是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刘金花调查?譽?訛表明,与自述父母关系说不清的子女相比,自述父母关系好的子女在人格特征上有更多的优越性,心理健康水平和专业有成就的人格特征得分也更高。凌四宝等人研究?譾?訛表明,父母婚姻完整和谐的大学生乐群性(A)、稳定性(C)、敢为性(H)均显著高于在离散型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持强性(E)、怀疑性(L)、忧虑性(Q1)、紧张性(Q4)则显著低于在离散型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

如果按照上述研究结果推论,不良的父母婚姻状况(例如离异,父或母去世)加上非独生子女(有兄弟姐妹),人格应该更不良;但从家庭系统角度来看,兄弟姐妹的存在未尝不是一种社会支持资源,也许会对父母婚姻状况不良的消极影响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为了获得实证的结果,本研究将尝试对是否独生子女与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及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

被试。采用整群抽样法,在北京市某大学大学生中进行取样。共回收问卷6518份,实得有效问卷6062份,问卷有效率为93.00%。其中样本的基本构成情况是:男生2707人,女生3354人,缺失性别数据1人;独生子4527人,非独生子1535人。被试年龄在19至22岁之间。

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试量表(16PF)以及自编的家庭调查项目作为调查工具。自编的家庭调查项目主要包括父母婚姻状况(分为正常、离异和父或母去世)和是否独生子女等内容。16PF共有187题,归为16种人格因素,分值越高,表明某种人格因素越突出,对正常人的16种基本人格因素有良好的区分能力。16PF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重测信度在0.43~0.89;结构效度较好,量表项目的因素负荷在0.73~0.96。

程序。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2×3两因素设计模式,以父母婚姻状况、是否独生子女作为自变量,分别以人格的16个因素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父母婚姻状况在人格因素上的主效应。

从表1可以看出,父母婚姻状况在大学生人格的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幻想性和自律性因素上主效应显著,而在其它的人格因素上则不显著。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在恃强性和幻想性上,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家庭(p<0.05);在兴奋性上,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得分则非常显著高于正常家庭(p<0.01)和父或母去世家庭(p<0.01);在有恒性上,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得分非常显著低于正常家庭(p<0.01);在自律性上,父或母去世家庭大学生十分显著高于正常家庭(p<0.01)和离异家庭(p<0.01)。

是否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人格因素上的主效应。从表2可以看出,是否独生子女在兴奋性上主效应显著,在其它人格因素上则不显著。

是否独生子女与父母婚姻状况在大学生人格因素上的交互作用分析。交互作用检验表明,在聪慧性、恃强性和兴奋性上,是否独生子女与父母婚姻状况交互作用显著(p<0.05);在激进性上,两者交互作用则十分显著(p<0.01)。交互作用见图1~图4。

进一步分析表明,在聪慧性上,父或母去世家庭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p<0.05),而正常家庭和离异家庭均不显著;在恃强性和兴奋性上,正常家庭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显著低于独生子女大学生(p<0.01),而离异家庭和父或母去世家庭均不显著;在激进性上,离异家庭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显著低于独生子女大学生(p<0.01),而正常家庭和父或母去世家庭均不显著。

研究结果讨论

关于主效应的讨论。在研究结果中,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的主效应显著,说明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确实存在显著影响。这与刘金花的研究结果“与自述父母关系说不清的子女相比,自述父母关系好的子女在人格特征上有更多的优越性”是一致的;但在具体人格因素上的差异显著状况和凌四宝等的研究结果是有出入的,究其原因,应该是两研究对大学生的父母婚姻状况分类不同所致。凌四宝等的研究将家庭分为完整和谐型和离散型两种,父母离异和父或母去世都被归于离散型家庭,但这两类家庭其实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本研究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因而将父母婚姻状况细化为正常、离异和父或母去世三种情况,我们也因此获得有关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影响的更为细致的结果。

具体人格维度上,恃强性、幻想性和兴奋性,离异家庭大学生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大学生,在有恒性上,离异家庭大学生则显著低于正常家庭大学生。恃强性高者好强、固执独立、积极,低者谦逊、顺从、通融、恭顺;幻想性高者幻想、狂放任性,低者现实、遵守成规、力求完善合理;兴奋性高者轻松兴奋、随遇而安,低者严肃、审慎、冷静、寡言;有恒性高者做事尽职,低者苟且敷衍,缺乏奉公守法精神。所以和正常家庭大学生相比,离异家庭大学生更好强、固执,更狂放任性,更随遇而安,也更缺乏奉公守法精神。

在自律性上,父或母去世家庭大学生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和离异家庭大学生。自律性高者知己知彼、自律严谨;自律性低者矛盾冲突、不顾大体。由于父或母去世,很多孩子被迫过早接触社会,过早承担部分家庭的责任,过早体验生活的苦乐艰辛,因而,相比其他家庭的孩子,人格上也就更加自律严谨。

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兴奋性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其它人格因素上两者无差异。本研究没有在更多的人格维度上检验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差异,这一结果和姚齐和、孙泽军等的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采用的是两因素方差分析,不仅考察是否独生子女对人格发展影响的主效应,也考察父母婚姻状况与其对人格影响的交互作用。而其它研究则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形式,没有考虑到这种交互作用。

关于交互作用的讨论。关于是否独生子女与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的交互影响是本研究比较独特和有价值的结果。从图1~图4,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格的差异受父母婚姻状况不同的影响。

对于正常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在恃强性和兴奋性上,非独生子女要低于独生子女,离异家庭和父或母去世家庭则均没有这种差别。说明正常家庭的大学生,兄弟姐妹的存在使其更谦逊、顺从、冷静、寡言。这可能与正常家庭孩子的注意力主要关注家庭内部,彼此要争夺和共享父母的爱有关。而离异家庭和父或母去世家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恃强性和兴奋性不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离异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在激进性上,非独生子女显著低于独生子女,正常家庭和父或母去世家庭则均没有差别。激进性高者自由、激进,不拘泥于现实;激进性低者保守、尊重传统观念与道德准则。兄弟姐妹的存在使离异家庭的大学生更接近现实、尊重传统、重视道德准则。父母离异,通常孩子会对主动提出离婚的父母一方有一种误解,认为其对家庭不负责任,而兄弟姐妹的团结互助,则必然会增加其对家庭伦理重要性的认识。尊重传统,重视道德准则,正是体现了离异家庭孩子的这种复杂心理。

对于父或母去世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在聪慧性上,非独生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正常家庭和离异家庭则均没有差别。聪慧性高者聪明、富有才识、善于抽象思维;低者思想迟钝、学识浅薄、抽象思维能力弱。兄弟姐妹的存在影响到了父或母去世家庭大学生的思维智力,使其更聪慧。在这样的家庭,家长由于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没有太多时间去照顾孩子,孩子被迫彼此照顾,相互依赖。这种过早的社会化经历,可能是其聪慧性高的原因。

结论

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存在显著影响。离异家庭大学生在恃强性、幻想性和兴奋性上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大学生,在有恒性上,显著低于正常家庭大学生。父或母去世家庭大学生在自律性上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和离异家庭大学生。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格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兴奋性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兄弟姐妹的存在使正常家庭的大学生更谦逊、顺从、冷静;使离异家庭的大学生更接近现实,更尊重传统。此外,兄弟姐妹的存在影响到了父或母去世家庭大学生的思维智力水平更高,使其更聪慧

注释

①王月云等:“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比较研究”,《医学与社会》,2007年第9期,第38~40页。

②姚齐和:“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比较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第1期,第54~55页。

③孙泽军:“大学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16项人格因素比较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第3期,第284~286页。

④黄悦勤,李立明,刘秀芬:“理工科一年级大学生人格障碍及其危险因素的现况调查”,《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年第33期,第44~46页。

第7篇

江平 口述 陈夏红 整理 

法律出版社

本书系江平先生口述,由青年学者陈夏红整理,共分五卷:似水流年、廿载逆境、我的教与学、大立法时代、为法治呐喊。

在本书中,不仅记载了江平先生一生的坎坷与荣辱,也涉及了其经历或了解的众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可以说本书不仅是江平先生人生历程和治学过程的记录,更是一部建国六十年来中国法制进程的缩影和历史写照。

江平自述道:“我只向真理低头。我只坐在法律一边。我所能做的是呐喊。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我的中国梦,就是法治天下。如果来生再让我选择的话,我还要选择在大学当教授。”

法治社会要对公权力进行有效的约束,对私权利进行有效的保护,而非相反。

2001年的冬天,我还在《法制日报》供职,去采访刚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的徐显明。话题从法大刚聘任江平、张晋藩、陈光中三位先生为终身教授说起。他说像江平这样的学者是大师级的人物。何谓“大师”?徐显明以法学专业做了个解释,他认为优秀学者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二级学科里有相当的造诣和影响,比如民商法、刑法领域;第二个层次是在一级学科如整个法学界有影响;第三个层次则是超越了法学界而在整个人文社科界乃至整个社会有着相当的影响。江平先生达到了第三个层次。

在刚刚出版的江平回忆录《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中,江平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我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家,因为我没有读过多少法学名著,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的法学专著。我是一个法学教育家,我以学校为舞台,努力培育一代具有现代法治观念的,具有民主、自由开放思想的法律工作者、法律家、法学家。我是一个法律活动家,我以社会为舞台,在立法、司法、政府部门、企业等诸多领域为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助推了一把力。”

我认为江平这段自我评价是精准而清醒的。若单纯以法学专业水准而论,他和同龄的外国专家有差距,即便和其前辈优秀学者以及年轻一代学者比较,也有一些缺陷。但这不是由江先生个人的天资和勤奋欠缺而决定的,这是他这一代中国学人的缺憾与悲剧。

但江平的不凡之处,在于他比一般的法学家眼界辽阔、目光敏锐。在改革开放之初,他看到了一个法学家最重要的使命已不是在书斋里钻研理论,而是普及法律常识,培育国民法治意识,为法治中国而呐喊。上世纪40年代毕业于西南联大的何兆武先生在他的《上学记》中说:“对一个学人应该有两种评价,或者说有两种标准,一个是学术研究方面,看他是不是有贡献,另外一个标准就是他对时代的影响。有很多人对时代的影响太大了,包括梁启超、,他们影响了一个时代的风气,就不宜单从专业的角度来衡量。”对江平先生,也应作如是观。今日中国法治建设的状况尽管还有相当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依法治国”成为治国方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法,即便是最守旧蛮横的官员也不敢在公开场合否定。这些和30年来江平先生等一批法律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是分不开的。

今日,江平先生被不少人视为守护法治底线、捍卫法律尊严的代表人物,原因除了他助推中国法治进程的历史性贡献外,我以为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人格力量与精神气质使然。阅其文,识其人,我有这样一种印象:江平先生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士人气质。传统士人气质中,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应当是“弘道济世”的使命感。士不可不弘毅,士应当“忧道不忧贫”,这和江平先生所宣称的“只向真理低头”,是气脉相通的。本书中有一节的标题是:诗书丛里觅快活。在“”时期,江平先生创作了不少言志咏怀的旧体诗词,笔端间流露出的情感和历史上胸怀大志的士大夫埋没沦落草泽所抒发的并无二致。如:“狂笑问天帝,何用生我才。”“谁主沉浮与枯荣?欲平心中事,唯唱大江东。”“长夜寒冬无声处,信有大地响惊雷。”

不过,中国传统士人特别是儒生所要弘扬的“道”,是一种要建立一个选贤与能、尊卑亲疏分明之大同社会的政治伦理和人生哲学。而作为法律人的江平先生,所弘扬的“道”,在这本自传里,有着明确的表露,即致力于建设一个法治中国。这样的法治社会要对公权力进行有效的约束,对私权利进行有效的保护,而非相反。这一点,江平在留苏时就有初步的认识,他说:“我在苏联学习时,法律制度确实也比较完善,但谁也不想称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是一个‘法治国家’。”或许,从这种区别中,能看出从中国传统士人到现代公共知识分子演进途中的变与不变,即哲学上所说的“扬弃”。

(摘编自《广州日报》)

江平简介

第8篇

论文答辩老师一般会提的问题,因为学校不同,老师不同,问题也会不同,以下问题参考:

(1)辨别论文真伪,检查是否为答辩人独立撰写的问题;

(2)测试答辩人掌握知识深度和广度的问题;

(3)论文中没有叙述清楚,但对于本课题来讲尤为重要的问题;

(4)关于论文中出现的错误观点的问题;

(5)课题有关背景和发展现状的问题;

(6)课题的前景和发展问题;

(7)有关论文中独特的创造性观点的问题;

(8)与课题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问题;

(9)与课题相关的扩展性问题。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有的老师会提问论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自己一定要弄懂论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

答辩的基本流程:

一、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作为答辩的开场白,包括姓名、学号、专业。介绍时要举止大方、态度从容、面带微笑,礼貌得体的介绍自己,争取给答辩小组一个良好的印象。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二、提问与答辩

答辩教师的提问安排在答辩人自述之后,是答辩中相对灵活的环节,有问有答,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般为3个问题,采用由浅入深的顺序提问,采取答辩人当场作答的方式。

答辩教师提问的范围在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内,一般不会出现离题的情况。提问的重点放在论文的核心部分,通常会让答辩人对关键问题作详细、展开性论述,深入阐明。答辩教师也会让答辩人解释清楚自述中未讲明白的地方。论文中没有提到的漏洞,也是答辩小组经常会问到的部分。再有就是论文中明显的错误,这可能是由于答辩人比较紧张而导致口误,也可能是答辩人从未意识到[本文来自于JYQKW.Com],如果遇到这种状况,不要紧张,保持镇静,认真考虑后再回答。还有一种判断类的题目,即答辩教师故意以错误的观点提问,这就需要答辩人头脑始终保持清醒,精神高度集中,正确作答。

仔细聆听答辩教师的问题,然后经过缜密的思考,组织好语言。回答问题时要求条理清晰、符合逻辑、完整全面、重点突出。如果没有听清楚问题,请答辩教师再重复一遍,态度诚恳,有礼貌。

当有问题确实不会回答时,也不要着急,可以请答辩教师给予提示。答辩教师会对答辩人改变提问策略,采用启发式的引导式的问题,降低问题难度。

出现可能有争议的观点,答辩人可以与答辩教师展开讨论,但要特别注意礼貌。答辩本身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切不可与答辩教师争吵,辩论应以文明的方式进行。

三、致谢

感谢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给予帮助的人们并且要礼貌地感谢答辩教师。

答辩注意事项

(1)克服紧张、不安、焦躁的情绪,自信自己一定可以顺利通过答辩。

(2)注意自身修养,有礼有节。无论是听答辩教师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都要做到礼貌应对。

(3)听明白题意,抓住问题的主旨,弄清答辩教师出题的目的和意图,充分理解问题的根本所在,再作答,以免答非所问的现象。

(4)若对某一个问题确实没有搞清楚,要谦虚向教师请教。尽量争取教师的提示,巧妙应对。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努力思考做答,不应自暴自弃。

(5)答辩时语速要快慢适中,不能过快或过慢。过快会让答辩小组成员难以听清楚,过慢会让答辩教师感觉答辩人对这个问题不熟悉。

(6)对没有把握的观点和看法,不要在答辩中提及。

(7)不论是自述,还是回答问题,都要注意掌握分寸。强调重点,略述枝节;研究深入的地方多讲,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最好避开不讲或少讲。

(8)通常提问会依据先浅后深、先易后难的顺序。

(9)答辩人的答题时间一般会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内,除非答辩教师特别强调要求展开论述,都不必要展开过细。直接回答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去掉旁枝细节,简单干脆,切中要害。

四、温馨提示

当遇到确实不懂的问题时的应对

A如果问题出乎自己意料之外,那也不必慌张,迅速查找有关资料,理清思路。对教师提出的置疑问题,你认为自己文章中提出的论点是正确的,论据是充分的,就应该自信地、有主见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如果发现自己毕业作业中所存在的问题,应实事求是地承认,谦逊地听取教师的真知灼见,并考虑如何修正或补充,切忌回避、搪塞、敷衍。

B不要着急,可以请答辩教师给予提示。答辩教师会对答辩人改变提问策略,采用启发式的引导式的问题,降低问题难度。若对某一个问题确实没有搞清楚,要谦虚向教师请教。尽量争取教师的提示,巧妙应对。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努力思考做答,不应自暴自弃。

C答辩人如果有把握讲清,就可以申明理由进行答辩;如果不太有把握,可以审慎地试着回答,能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即使讲得不很确切也不要紧,只要是同问题有所关联,老师会引导和启发你切入正题;如果确是自己没有搞清的问题,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讲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表示今后一定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切不可强词夺理,进行狡辩。

观点不一致

有争议时A出现可能有争议的观点,答辩人可以与答辩教师展开讨论,但要特别注意礼貌。答辩本身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切不可与答辩教师争吵,辩论应以文明的方式进行。

第9篇

第一步应该是蛋黄吗?

两三个月需要加果汁吗?

什么时候可以加盐,加多少?

……

从时间到顺序,从内容到细节

作为第三届亚洲儿科营养大会的唯一平面媒体支持,父母必读杂志社与父母必读育儿网和中国早教网联合策划了此次儿童营养高端系列访谈。

这里是从第三次高端访谈中提炼出来的部分精彩内容――

专家介绍:郝波

北京大学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幼儿早期发展研究,并参与了世界卫生组织妇幼保健项目有关孕产期和儿童营养方面的健康教育材料开发工作。

10 大热点问题

Q1辅食添加到底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4 个月还是6 个月?

郝波:对于添加辅食时间的说法,有一个过程:20 世纪90 年代,认为辅食添加从4 个月开始;本世纪初,认为应该从4 ~ 6 个月开始;2002 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反复的论证和研究(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提出辅食添加应该从满6 个月时开始比较科学,最早不能早于4 个月,最晚不能晚于8 个月。但是,也要根据宝宝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消化功能不是很好的宝宝,辅食添加的时间最好稍微推迟一些。

Q2除了月龄,还有哪些迹象告诉我们可以给宝宝添加辅食了?

郝波:首先要看宝宝体重增长的情况。一般来说,当宝宝每顿还能喝足量的奶,可是体重却长得比较少甚至不长的时候,可能就要添加辅食了。其次,还要观察宝宝是不是开始对别人吃饭感兴趣了,我们吃饭的时候,把勺放在他嘴唇上,他就张开嘴;另外,小家伙很喜欢把一些东西放到嘴里,或者可以通过上下颌的张合进行咀嚼活动等等。这时,就说明宝宝已经基本具备了添加辅食的能力。

Q3不同月龄,添加的量应该怎么掌握?

郝波:宝宝开始吃辅食时,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食物新的口味和质地,同时也要学会吃东西的技巧。建议家长开始时,每次给喂2 ~ 3 小勺的量,然后再视情况慢慢增加。下面表格中的推荐量仅供大家参考:

年龄

食物质地

喂养次数

每餐的量

满6个月时 稠粥、糊状的食物

每日2次,并经常喂母乳  2~3 勺( 每勺为10ml)

7~8个月  稠粥、泥糊状的食物 每日3次,并经常喂母乳  每餐逐渐增加到2/3 碗

(每碗为250ml)

9~11个月 切得很碎或泥糊状的 每日3餐,再加1次点心, 每餐3/4 碗

食物以及宝宝能用手 并继续喂母乳

抓的食物

12~24个月 家常食物,必要时切 每日3餐,2餐间加1次点

每餐1 碗

碎或捣碎

心,共2次点心

Q4第一步应该加蛋黄吗?

郝波:这是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的一种提法。后来研究发现,过早添加蛋黄容易造成过敏和消化不良。所以,现在提倡应该首先添加米粉,因为米粉是最不容易导致过敏的食物,宝宝也比较容易适应。在这里,我建议最好是加强化铁的米粉,因为一般纯母乳喂养的宝宝,比较容易缺铁元素,强化铁的米粉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在添加了米粉之后,随后添加的是菜泥、果泥。在接受了这些不容易过敏的食物以后,在宝宝7 个月左右再加蛋黄(注意千万不要放蛋清,因为蛋清比蛋黄更容易导致过敏)。具体添加的方法是:把鸡蛋煮老,取1/8 或1/4 个蛋黄,用勺子碾碎后用母乳、配方奶或白开水调匀。因为宝宝已经添加了米粉、菜泥和果泥,也可以把碾碎的蛋黄添加在里面,宝宝可能更容易接受。添加蛋黄后,一定要观察3 ~ 7天,看宝宝有没有出现皮疹、呕吐、腹泻等症状。如果没有的话,再逐渐增加添加的量。

Q5怎么知道孩子吃饱了?

郝波:首先,每顿饭的量相差不要太多,然后一口一口地喂宝宝,并观察其表现,比如孩子闭上嘴不吃了,或者孩子把碗用手推开,都说明孩子有可能是吃饱了。这时候,我判断一下,如果和这段时间所吃的量基本上差不多,就不要再喂了。需要提醒的是,宝宝的胃是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如果上一餐或者前一天吃得多了,这一次可能就会少吃一点,家长不要担心。只要孩子的精神状态、大便的性状和次数都很正常就没关系。

Q6两三个月时需要加果汁吗?

郝波:这也同样是20 世纪80 年代的一种提法,而且确实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因为当时大部分宝宝都不能喝到配方奶粉,只是喝鲜牛奶,所以,这种情况下,加一些果汁是可以的。现在,我们提倡至少到4 ~ 6 个月以后再加果汁,因为过早添加同样容易造成过敏和消化不良。同时,过多添加还会影响奶的摄入。更重要的是,一般来说在6 个月以前,母乳完全能够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不用额外添加果汁。

在添加果汁时,可以先添加苹果汁。另外,根据季节的情况,加一些桃汁也可以。这些水果相对来说都比较平和,对小婴儿比较适合。另外,最好把果汁以1:1 甚至2:1 的比例进行稀释以后再给宝宝饮用,太浓的话,宝宝不容易消化吸收,而且容易造成宝宝的口味过重。另外,每天添加的量不要超过50 毫升,以免影响其他食物的摄入。

Q7什么时候可以放盐?

郝波:在宝宝8 个月之前,制作辅食时不需要加盐。但是,当宝宝长到8 个月以后,宝宝的味觉和身体发育都提出了加盐的“请求”。这时,需要给宝宝的食物中加入很少量的盐。那么到底有多“少”呢? 1~3 岁的宝宝每日食盐量应该在1.3 克左右;2~7岁的宝宝,每日食盐量应该在2.3克左右。建议你不妨找一个最低刻度为2 毫升的小药杯,把宝宝一天需要的盐量倒进去。每次给宝宝制作辅食时,都从这里取一点儿盐放进去。这样,你就能很好地掌握宝宝每日的盐量了。

Q8把食物嚼碎了喂孩子好吗?

郝波: 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他会使大人口腔中的一些病菌(如幽门螺杆菌)通过咀嚼后的食物传染给孩子。大人抵抗力强, 可以不生病,而小宝宝抵抗力却很弱,病菌进入体内就会生病。另外,让宝宝自己咀嚼,可以刺激牙齿的生长,并反射性地引起胃内消化液的分泌,提高食欲;唾液腺也可因咀嚼而增加。况且,如果按照宝宝的生长发育特点来调整辅食的性状的话,宝宝完全可以自己完成咀嚼任务。

Q9宝宝为什么频频拒绝新食物?

郝波:这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宝宝对新食物会有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对此,家长首先要有“屡败屡战”的思想准备,不要妥协,经过几次甚至二十几次尝试以后,绝大多数宝宝都会接受和适应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喂宝宝时,要面带微笑,让宝宝感觉到和蔼可亲,同时告诉宝宝这是好东西,很有营养,并鼓励宝宝来吃。这才是一种科学的喂养行为,不光是提供各种各样的喂养物,还要和孩子交流,营造温馨的进餐环境,这样孩子才比较容易接受新食物。

另外,也可以想一些办法,比如用母乳、配方奶来冲调,或者把新的食物掺在他已经接受的其他食物里面。

Q10生病时添加辅食要注意什么?

郝波:生病过程中,不要添加新的食物。但是,孩子已经适应的食物,还是要继续添加。因为生病会消耗体能和营养物质以抵抗外来细菌的侵犯。只要孩子能吃,就不要人为地减少添加的量。病愈后,给孩子每天加一餐,一直加到他恢复到生病前的体重为止。

《父母必读》杂志、父母必读育儿网、中国早教网联合策划儿童营养高端系列访谈全新推出,敬请关注!

下期话题:补钙热点话题

详情查阅,欢迎登录父母必读育儿网w w w .省略,中国早教网省略 点击首页“第三届亚洲儿科营养大会”专栏。

5 个实战策略

策略1:成人食品不要过早添加网友自述:

我家茱茱已经6 个多月了,可以用鸡汤或者排骨汤给她煮挂面吃吗?

专家的喂养建议:

鸡汤是给成人做的,还是专门给宝宝做的?如果是给成人做的,因为调味料放得比较多,不合适给小宝宝吃。另外,即使是专门给宝宝做的,6 个月也稍微有点儿早,因为鸡汤里面脂肪比较多,不太容易消化吸收,最好10 个月以后再加。

策略2:早产儿添加辅食,一看体重,二看能力

网友自述:

我的宝宝现在6 个月,早产2 个月。现在每次喝130 毫升配方奶, 每天喝六七次,用不用给他添加辅食?添加多少合适呢?

专家的喂养建议:

你宝宝的奶量和喂奶的次数都比较合适。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先观察孩子,吃完奶后,是不是还要,如果不要,就不用太担心。另外,还要观察他的体重增长情况,体重在正常的增长范围内,也说明目前的喂养没有问题。

对于早产的宝宝来说,是否添加辅食,主要的依据不是月龄,而是体重增长和能力发展的状况。如果你发现在单纯喂奶粉的情况下,他的体重增长情况不是很好,就要考虑添加辅食了。另外,就是看看宝宝是否具备了这些能力:对大人吃饭感兴趣了,玩玩具的时候有咀嚼的动作等等。

策略3:出了“小状况”,暂时停一停

网友自述:

我家宝宝现在5 个月了。在她4 个月左右,我开始给她添加蛋黄,每天加一次,每次大概1/3 左右。宝宝很爱吃,而且便便也很正常。吃了一段时间,我又给她加了一点米粉,她就一天要拉2 ~ 3 次,而且颜色还有点儿绿,里面还有一些像奶瓣一样的东西。我就把辅食给停了。不知道现在加可不可以。如果可以的话,应该怎么加?

专家的喂养建议:

宝宝的大便发绿,要看是偶尔一两次,还是次次都这样。如果是偶尔一两次的话,应该没太大问题,因为宝宝吃过甜的东西,大便也可能会发绿一些。如果持续一段时间都是这样,有可能是添加的量太多了,或者是宝宝消化不良。

在辅食添加过程中出现问题你暂时停上一两周是对的。另外,如果现在宝宝的体重增长情况很好,妈妈也不用担心,继续母乳喂养,到宝宝满6 个月再添加也没问题。

策略4:变换花样,让宝宝接受鱼泥

网友自述:

我的宝宝11 个半月,长了8 颗牙。我们想给他吃些鱼肉,可是把鱼肉剁碎后放在大米稀粥里,孩子好像不太愿意吃,买的鱼松他好像也不接受。请问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专家的喂养建议:

一般来说,宝宝7 ~ 9 个月时,可以添加鱼泥。11 个半月再添加,稍微有点儿晚。如果把鱼泥放在米粥里宝宝不爱吃,也可以尝试一些其他的做法,比如放到面片、面条里,或者包在饺子、馄饨里。不仅形状好看,吃起来也比较好奇。

我建议不要给这么小的孩子吃鱼松。因为在制作过程中,会破坏一些营养素,而且它的口味也比较重,小婴儿吃了以后,不利于他以后接受清淡的食物。

策略5:调味料要少放

网友自述:

我的宝宝10 个月,男孩,一吃蔬菜就拉肚子,这是为什么呢?饮食上该怎么调整?

专家的喂养建议:

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宝宝一次吃的蔬菜量可能比较多,这样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另一个就是我们处理蔬菜的时候不是很合适,比如加的油或者调味料比较多,孩子也不容易消化。最好是原汁原味的,尽量少加一些作料。

至于饮食安排, 一般来说,10 ~ 12 个月,母乳(或配方奶)每天吃两三次,辅食可以添加到一天三次,下午午睡起来后加一次点心,点心可以是水果、红薯、蛋糕(不要加好多奶油,也不要过甜)、鸡蛋糕等等,量一般是正餐的一半或者1/3 就可以了。

结语:辅食添加6 条原则

在网站上,访谈的题目刚刚公布出来,很多网友就纷纷回帖,发来了自己的问题,当然,还有很多宝宝年龄大一些的妈妈前来发帖要“赞”一个,认为我们的题目非常贴心,对新妈妈们帮助很大。不过,因为提问的网友太多了,专家没有办法一一解答。

在访谈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请郝波老师给所有在辅食添加方面存在困惑的父母提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

添加的量要由少到多。父母千万不要特别着急,一下让宝宝吃好多,否则的话,宝宝容易消化不良。

食物的性状由细到粗、由稀到稠。先吃糊状的,再吃泥状的,再吃有一些颗粒的,最后再跟成人一起吃块状的食物。

从一种到多种。一开始添加一种,观察3 ~ 7 天,宝宝没有过敏反应(如皮疹、呕吐、腹泻等)再添加第二种。如果孩子出现过敏反应,或者宝宝的大便中把新添加食物的原物排出来了,应停止添加新食物,等一周以后再试着重新添加。再有就是先分别添加单一的食物,两种食物宝宝都没有反应,再将两种食物混合起来添加。

少甜不咸。宝宝8 个月以内食物不放盐,不要给孩子吃油炸的食物。

依然坚持按需哺乳。母乳喂养的宝宝,添加辅食后,不要影响母乳的摄入,依然坚持按需哺乳。

让宝宝的食谱尽量变得丰富。尤其辅食添加阶段,要尽量让宝宝多尝不同口味的食物,尝得越多,将来偏食的机会就越少,摄取的营养也更为全面。

第10篇

关键词:强迫症;放松疗法;元认知干预;心理咨询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常见的焦虑障碍。美国精神卫生协会认为,强迫症的主要表现有强迫观念(闯入性思维)和强迫行为两种。前者是指持续不断闯入人们的脑海中,并导致个体精神严重紧张和焦虑的观念、思想、影像及冲动;后者则是为了缓解强迫观念造成的压迫感、避免强迫思维的恶性结果而产生的强迫行为。目前针对强迫症的治疗多限于传统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就临床效果而言,其复发率较高,未达到预期效果。本文利用放松疗法、系统脱敏法和元认知干预对一名躯体症状、焦虑情绪明显的强迫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基本解决了该生的问题。

一、一般资料

来访者,男,21岁,大三学生,身高172cm左右,体态正常,五官端正且稍显文静,衣着干净大方,言谈举止得当。来访者自述,从高三开始,自己上课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总是反复地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公式和定理。有时候自己心中知道那个知识点很简单,但仍会不断演算。此后上课经常走神,课堂内容不能及时消化,课后经常询问老师和同学,和老师、同学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上大学后,这种情况依然没有缓解。脑中总是反复出现奇怪的念头,挥之不去。思想上每天都处于紧张状态,晚上失眠多梦,稍有响动就会惊醒,精神状态差。大二时因时常感觉胸闷、气短、失眠多梦和精神状态不佳等导致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休学一年。返校后,虽然躯体化症状有所缓解,但是心里时常会有奇怪念头,每天的学习和生活都会被这些念头干扰。心里明知想这些事情没有用,但还是挥之不去。睡眠质量差,多梦,心情烦躁。经常感到压抑、无助、孤独。重复行为出现得不多,但是在情绪不佳时,会经常洗手或者洗衣服(有时洗手最多可达一天20次)。情绪好时则可以控制住这种重复行为。心中苦恼,希望得到帮助。

二、量化评定及诊断

1.量化结果

症状自评量表(SCL-90,1―5点计分)的结果为:总分183,阳性项目总数49。各因子得分:躯体化3.2,强迫2.7,人际关系1.5,抑郁2.6,焦虑2.5,敌对1.1,恐怖1.5,偏执2.2,精神病性1.7,其他1.8。其中,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偏执几个因子的得分偏高。

2.诊断

心理评估结果表明,来访者并无精神病态。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IV和SCL-90的测量结果,结合来访者所表现出的强迫症状,且时间超过半年,因此初步诊断为强迫性神经症。

诊断依据:第一,来访者清晰辨别主客观世界,自知力完好,人格相对稳定,因而可以排除精神病等症状。第二,根据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诊断标准,来访者的情况可被诊断为神经症。来访者强迫观念明显,时间长(1年以上),评分为2;症状较重,已经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伴随一定的躯体化症状和社会功能损伤(人际关系差),评分为2;来访者自知存在病情,但是感到无能为力,评分为2。总分为6分,从心理冲突的总体状态来看,可诊断为“神经症”。第三,SCL-90的结果也支持该诊断结果。

三、病因分析

生物学原因:从高二开始,来访者的体质变得比较虚弱,经常胸闷、气短,大二时曾因身体状况休学一年。

社会性因素:从小接受正统教育,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与周围同学和舍友的关系紧张,导致负面评价增多,进一步开始怀疑和否定自己。

心理因素:认知方面,总认为自己必须做到最好,一旦不达目标就会产生焦虑情绪,心理承受能力差;个性方面,在传统高压环境中长大,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做事缺乏果断和主见,犹豫不决;情绪方面,一是担心自己的身体是否可以应付正常的学习生活,二是怀疑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过去所学的知识,因而经常表现出焦虑和紧张。

四、干预过程

1.认知干预

向来访者解释清楚强迫症的一般症状,使其了解自身症状发生的原因,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对来访者说明,面对逆境应该调整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学习成绩的下降、生活环境的改变,导致各种焦虑、担心甚至是恐慌等负性情绪。在负性情绪的作用下,便出现各种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并伴随有躯体化症状。各种负性情绪进而产生如“我怎么变成这样了”等负性认知,由此又会出现各种适应不良行为加剧这种情绪体验和评价。最终陷入“适应不良―负性情绪―负性认知―负―负性情绪”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并伴有躯体化症状。

2.情绪干预

结合肌肉放松训练,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对来访者的负性情绪和认知进行干预。当来访者在自述过程中提高紧张或者焦虑的情绪体验时,咨询师并不需要对来访者的紧张成因进行深度剖析,而应对个体进行元认知干预,与来访者一起分析这种元认知观念。例如,咨询师可以询问来访者“你如何看待紧张对你的影响,你对焦虑持什么态度”。在来访者被紧张情绪困扰时,可以进行肌肉放松训练,并结合系统脱敏技术分阶段、有层次地体会紧张和焦虑情绪。指导来访者在重新评价的过程中想象自己的成功经历和自豪事件。

如此循环往复,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来访者以更加愉悦的心境面对负性情绪,逐步形成针对负性情绪的条件化情绪和认知体验,进而改变行为方式。

3.干预后指导练习

要求来访者逐步掌握咨询过程中的情绪和认知调节方法,习得针对负性情绪的元认知监控及调节策略。当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新问题时,来访者能够及时洞察并采取措施,自行实施正向的条件化情绪和认知体验。要求来访者随时记录自己的情绪或认知体验感受,并进行阶段性总结。帮助来访者找到自身情绪和认知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最终达到从认知层面迅速扭转思维惯性的目的。引导来访者敞开胸怀,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勇敢地与负性情绪作斗争,使正性、积极思维常态化。

五、咨询效果评估

1.心理测评结果

咨询结束后,又对来访者进行了一次心理测评。SCL-90的测量结果表明,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

2.来访者自评

经过咨询,来访者感觉消极思想明显减少,上课注意力集中,不再被一些无关念头左右。思想集中,做事效率提高,加上和周围同学关系逐渐融洽,整体的精神状态变好了。睡眠质量提高,失眠多梦的情况也减轻了。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再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应对棘手的事件。

3.咨询者评估

根据观察,来访者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说话铿锵有力,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析透彻,自信心较强,积极情绪较多。遇到生人主动打招呼,和周围同学、老师的关系和谐。即使面对突发事件,也能平静地对待,不急不躁。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过去的失眠多梦等躯体化症状有所减轻。总体来说,达到了咨询预期效果。

第11篇

关键词 励志奖学金 助学金 评定方式 农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3.007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Inspirational

Award and Grants Review Mode

ZHANG Ailin[1][2], SI Yimin[1][2], SHAN Xiumin[1][2], MA Mingqi[1][2]

([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2] Tianj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Deep Process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enter, Tianjin 300384)

Abstract To protect the poor college students successfully complete their education, encourage students to work hard, uplifting, inspirational award, evalu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grant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measures taken by the university, and the assessment of the project has become a student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nagement a difficul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motivational scholarships review in the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new solutions to explore ways and means of 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follow-up studies were discussed, inspirational scholarships to play the role of a guide to improve the class of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students have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som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motivational scholarships; award; assessment information; agricultural college

贫困家庭大学生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一个群体,为保证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及政府在高校设立了国家奖学金、人民政府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专项资金,而且资助力度也比较大,用于奖励和资助高校全日制在学本专科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但是由于这些类别奖学金设立时间较短,与其相关的管理制度、贫困等级认定、运行发放机制等方面尚不够成熟、完善,加之包括我校在内的农业院校,贫困学生所占的比例大,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使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审成为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点。本文着重从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审方式入手,分析当前奖助学金评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探讨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为我校励志奖助学金的评定工作打基础。

1励志奖、助学金评审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及矛盾

近几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的设立及发放确实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的生活问题,使他们安心读书,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具有重大意义,但在实际评审、发放过程中也出现了多种矛盾和问题。

1.1 评审方式教条死板,以综合测评为依据欠合理

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如何评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国家励志奖学金、贫困助学金的申请指定给经济困难且有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的学生,而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学生,如果没有“贫困证明”就没有机会获这项高额奖学金。参评学生既要品学兼优,即综合考评要名列前茅,又要家庭经济十分困难。

评定奖助学金的指标体系比较简单,主要参考是否有“贫困证明”,专业综合测评班级排名情况。而且综合测评体系单一,主要考核学习成绩、参加学校团体活动附加分、品德修养几个因素,而没有把学习态度、集体观念、劳动观念、身体素质、心里素质、意志品质、科技活动、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等因素及客观的量化方法结合起来。

“经济困难”的度量是最明显的突出问题,现实情况是有的学生家庭经济不够困难而学习成绩优秀但没有参评资格,有的学生家庭经济特别困难但因为综合考评成绩不高也不能参加评定。所以评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学校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威信。

1.2 学生家庭经济的真实状况难以准确把握,是否属于“贫困” 没有标准

家庭的经济状况目前由于缺乏专业的调查机构和科学的评判手段,很难把握其真实状况。在考察审核中,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述、申请结合民政部门和当地街道办等单位开具的证明材料,加之,结合该同学在学校的生活消费情况,综合班级民主评议及任课老师、班主任老师的认知,打分排名,确定困难认定。对于学生自述,有的学生家庭确实经济困难,但是出于爱面子,维护自己的隐私,特别是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学生,不愿将自己家的真实经济状况说出来;有的学生对于评定工作不是很认真,抱有可有可无的态度;有的学生为了得到经济上的额外支持,故意渲染自己的困难程度,夸大其词。对于县级民政部门盖章的证明,其证明力也有失真的一面,因为除了本村或街道干部大概了解申请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外,其余乡镇、县区级民政部门干部基本不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而在该项证明书上盖章亦不用承担法律后果,做个顺水推舟的人情,学生只要去县区及民政部门盖章,一般都能实现。

1.3 “僧多粥少”,难以均衡分配

励志奖学金的奖励额度较大,每年5000元/人,助学金的额度也不小,分别设为每年特困3500元/人、较困难的2800元/人,一般贫困2200元/人。而且家庭经济困难是个相对的概念,不少学生利益驱使,不惜放下颜面,争当“贫困生”,加重了“僧多粥少”的局面。这给实际生活特别困难,最需要得到资助的学生造成减少了获得奖励和资助的机会。学生之间互相监督,评议其家庭经济状况也难以发现其真实情况,因此在评审过程中,难以回答“谁比谁更需要资助”,评审结果往往是“几家欢喜几家忧”的感觉。

2解决评审奖助学金评可采取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2.1 思想教育要贯穿励志奖、助学金评选的全过程

在思想教育中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励志奖学金、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公正性的相对性,作为班主任老师及学生工作组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重点关注贫困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状况和水平,与同学们交心相处,用实际行动关爱他们。教育学生在评定中要讲风格,讲理解,讲大局,正确对待个人得失,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要加强获得奖学金、助学金的学生的感恩回报教育工作。国家政策也是要让每一位贫困学生都能上得起学,这就要确实教育学生,有困难就说出来,不论是奖学金还是助学金都是国家、社会对学生们关怀,而且也要正确对待利益观,要诚信,以身作则,把学校政府的关爱化作动力,用感恩的心去服务社会。

2.2 经常召开学生座谈会,交流心得

以学生社团联活动为纽带,增强与同学的交流,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团联活动中去,给他们自由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磨练中塑造自我。用充分调动团学联骨干学生的榜样作用,发挥优秀学生干部在班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加强党课学习,鼓励学生们适时递交入党申请书,定期交流学习汇报思想,完善自己的“个人梦、个人规划”,经常开展座谈会、交流会,请优秀贫困生学生干部代表与贫困生进行交流,用实际行动证明“贫困生”虽然没有能力选择家庭和出身,但有能力选择自己的明天和未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没有志向和骨气,树立战胜暂时经济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2.3 进一步改进评审方法,完善评审程序

学校应该制定严格的评选评定程序:先由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再随机抽取班级代表对其在校经济开销进行打分,汇总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的意见,院级评定小组进行最后的统计和评审,审核后具体排名进行全校公示。在评审过程中要教育学生们,团结同学,形成班级凝聚力,树立良好的班风,要互相谦让,互相理解。毕竟受资助的名额有限,提出贫困申请的学生不可能人人都能得到助学金。对于确实困难的学生也许三百元两百元就是一个月的生活费,可以尝试鼓励得到助学金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去适当地帮助那些没有得到资助的同学,确保每个贫困学生都有一定的资助,保障学业顺利进行,而且这样也能够增强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如果在评审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参与,有理有据,学生们也能够心服口服,排除杂念和不公平的感觉,有利于教育学生,增进同学友谊,巩固良好班风。

3 奖助学金评定后继需展开的工作

3.1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奖学金

正确引导,建议学生根据家庭情况决定奖学金的用途。 庆祝欢喜一定要适度,重在沟通同学感情,用特殊的方式感谢班级体成员,多为班级考虑,多为班级体的发展做贡献,积极参加院校组织的各类活动。督促大家进一步努力学习,要杜绝奢侈浪费的之风。把奖助学金用实处,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用于补交学费,添置学习用品资料或报考相关证书或者用于为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添置设备等用途上。

3.2 监督获资助同学的表率示范作用

励志奖学金对获奖者的学生来说,而言不仅是经济上的奖励,更重要是一种激励,是对前一阶段在校德、智、体、美、劳综合表现的肯定。这些学生是全体同学学习的榜样,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和目标。而且要鼓励受奖励的学生们再接再厉,奋发向上,争取取得更多的成绩和进步。同时,这些榜样在获得奖学金之后的学习与生活,也应该受多方监督,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也可委派一些学生们监管督促。如有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可以撤销或收回资助奖励款项。

3.3 应发挥精神激励和鼓舞作用

第12篇

患者自述:

我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耳濡目染,从小,我就养成了很好的卫生习惯。饭前洗手,进门换外衣,食物一定要洗干净了才能吃,在外不能随便吃东西……这些卫生习惯,很多女孩子都嫌麻烦,我却可以照做不误,并且,如果哪天我吃了一个没洗的苹果,我会觉得异常难受,我会想这个苹果上是不是有农药,吃了会不会生病?然后,我会心绪不宁、浑身乏力。

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同事朋友们都不太喜欢与我交往,在电脑公司工作6年了,我的朋友屈指可数,更不要说女朋友了。眼看我都快30岁了,母亲着急,就给我介绍女朋友,但那些女孩子在见过我以后,就再也没了下文。

我知道是自己的原因,没有哪个女孩能够忍受一个吃饭时不停清洗碗筷的男人。也曾被同事笑话,内心也有对女孩的渴望,但就是无法改变自己。我只以为这种心理影响了自己谈恋爱,却没想到,它开始渗入到我的内心,一点一点,甚至干扰了我的工作以及生活。

那是一次去海南出差。也许是因为被椰林海风、蓝天碧海的浪漫气息感染,我的心深深沉醉了,身体里有些原始的力量在奔腾流淌,所以,那天晚上,当一个轻柔缠绵的声音在电话里询问需不需要服务时,我迷失了……

而当我清醒,当我看着那个满脸脂粉的女子数钱时的面无表情,我忽然醒悟:这是个烟花女子,而烟花女子,素与某些不干净的疾病联系在一起的……我不敢想象。

回来后,我非常害怕,总担心自己得了性病,就不停地清洗身体,但即使如此,我还是感到下身莫名的瘙痒。无奈中,我最终走进了医院。但检查结果,却是阴性。尽管如此,我仍不能打消自己的疑虑,时刻感觉身体有异常,晚上做梦,也梦见那个女子狰狞地说自己有性病。也许是医生没有检查出来。我这样想着,又到医院做了检查。结果仍是正常。

可是身体却依旧不适,为此我怀疑机器不准,怀疑医生没查出来,反复去医院检查,甚至有两次与医生发生了争执。现在我连工作也没心情做。

旧痛未除,又添新伤。最近,听说禽流感盛行,我就完全不吃鸡肉和鸡蛋,即使书上说煮熟了是可以食用的,我却放心不下,总是远远地避开这些食物。

现在,我整天情绪差、烦躁、失眠、厌食、脑子里无休无止地总在想,得了病怎么办?

专家发言:

从肖晖的情况来看,他患了疑病症。所谓疑病症,是一种以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严重躯体疾病为主的神经症。

那么,肖晖为什么会得疑病症呢?除了他家庭的因素,他的个性特征和不能正确面对社会也是导致疾病产生的原因。作风不检点只是一个诱发因素。疑病者有这样一些个性特点:敏感多疑、自爱自怜、强迫固执、人际关系不和睦、工作压力大等。肖晖的病正是上述多种因素集中在一起而产生的。

从肖晖的情况来看,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治疗:

1.给予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改善症状。

2.消除心理压力。要对心怀疑病观念的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化验及仪器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表明他(她)并无躯体性疾病,以打消思想顾虑。

第13篇

齐白石的绘画作品,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被介绍到日本的,也就是日本大正十年至昭和初期这段时期。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会发现近代的中日美术交流的部分活动是在日方的积极倡议、最后在中方的配合下而得以实现的,比如始于1921年的“中日联合绘画展览”这种史无前例的交流活动,其背景就非同一般,它是伴随着不同政治因素而展开的。首先我们不难发现,它发生的时间是继之后波及全国范围的排日运动。而非常滑稽的是,20世纪中国与日本的美术交流活动却偏偏发生在这个时候。这段时期,是近代史上中日美术交流最活跃的时期,有以下主要事件为证。

首先,这个时期里,先由日本人石野哲弘在上海设立了“中日美术协会”,并由该协会举办了中日联合美术展览会,还计划筹建 “中日美术会馆”,中日双方曾发表了“中日美术协会”、“中日美术会馆建设趣意书”(图1),包括创建《中日美术》杂志①,画家唐吉生、陈抱一等人还出任中日美术会馆的建设委员职务②(图2)。此外,还有日本东京美术学校教授大村西崖、上海画家吴昌硕、王一亭等人创设“西湖有美画社”③;大村西崖出版《禹域今画录》;中日两国之间举办的五次“日华(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上海“东方绘画协会”的设立等。

目前,我们对日本人石野哲弘在上海设立的“中日美术协会”的真实意图并不清楚。上海的“中日美术协会” ,于发生的1919年成立,日方有大量政治背景的人物参与④。除会长康有为之外,副会长有二人,一为中方的刘海粟,另为日方的正木直彦(时任东京美术学校校长),还有曾经留日的政治人物张继、上海的画家王一亭、日本的画家黑田清辉(时任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教授)、日本外交官兼政治家伊集院彦吉(曾任天津总领事、驻清朝公使)等人出任顾问。该会由中日双方一百四十三人担任“评议员”,中方评议员由吴征、高剑父、郑锦、许敦谷、汪亚尘、郑孝胥、唐吉生、陈抱一等人出任,日方的“评议员”大都不是画家。在特别会员的名单里,除了于右任、梁启超、吴昌硕,日方有洋画家石井柏亭,还有不少是供职于东京美术学校的画家,像川合玉堂(日本画)、高村光云(雕塑家)、冈田三郎助(西洋画)、藤岛武二(西洋画)、和田英作(西洋画)等,此外日方还有一大批像犬养毅、近卫文、涩泽荣一、团琢磨、山本悌二郎等政治人物和实业界人士。限于篇幅,有关“中日美术协会”、“东方绘画协会”的创设背景问题只好在此割爱。

当然,近代中日之间的美术交流活动,很多情况下是出自民间的正常交流活动。也许是巧合,在这期间,出现了类似日本学者大村西崖(1868―1927)的那种纯属学术活动⑤。大村西崖早先来华⑥,他在中国上海,曾向中国画家吴昌硕、王一亭提出过类似创见中日美术展览的倡议。从大村西崖在中国进行的学术活动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民间学术交流活动⑦。出于建设中日两国美术事业的将来而考虑,1923年杭州西子湖畔诞生了“西湖有美画社”。这个“西湖有美画社”,别名“日中美术俱乐部”, 鲜为人知。作为发起人和组织者,除了王一亭、日本的大村西崖,还有吴昌硕、唐吉生等人。1923年8月的上海《申报》,刊登了由日本大村西崖、桥本关雪等人参加的中日画家共建的“西湖有美画社”,会员以上海画家为中心、人数多达一百多名的报道⑧。据说“西湖有美画社”曾预计1923年秋季在美丽的西湖边完成画社办公室的建设,但是该团体后来的活动情况如何却不为世人所知⑨。

二、第一次中日联合绘画展览

齐白石的绘画,是通过20年代中日之间举办的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被介绍到日本的。齐白石参加了四次联合展览会,第一次的“日华联合绘画展览会”为1921年,按日方现存的展览会目录看,齐白石署名“齐璜白石”,有《藤花》等八件作品参展⑩ ,从题目上看不难知道均为花鸟画题材的作品。

第一次参加“日华联合绘画展览会”的齐白石作品有:《藤花》、《凌霄花》、《梅花》 、《桃花》、《白荷》、《红荷》、《荷花鸟》。

遗憾的是这次参展的作品没有走出国门,因为第一次中日联合绘画展览只在北京、天津举办。

1921年起,中日之间进行了五次“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这一重要活动之所以得以实现,离不开的核心人物是日本画家渡边晨亩。渡边晨亩是中日绘画联合展览的积极倡导者和执行人。

渡边晨亩(1867―1938),日本陆奥郡山(现福岛县)人,是活跃于明治至昭和时代前期的日本画家,出自画家荒木宽亩的门下,长于花鸟画,尤精孔雀。其作品受徐世昌、溥仪、溥杰赞赏。从渡边晨亩留下的回忆文章来看,前的1918年,渡边晨亩萌发了沟通中日画界的念头,前往北京。在中国,渡边晨亩看到了不少中国古代名画和建筑,这些使他深受感动,更使他感到有必要与中国艺术家进行接触、交流 。当即渡边晨亩在北京咨询了精通中国事务的日本人坂西利八郎 ,还有时任三菱商事驻北京支店的日本负责人秋山昱禧,渡边晨亩的想法得到了他们的赞同,渡边晨亩通过他们认识了担任直隶都督府外交厅长、总统府军事参议等要职的颜世清、北京画家金城(北楼)等人。

举办中日联合画展的事宜尽管处于时期的反日浪尖上,当中国画家和有关方面看到一个为落实画展实施而奔波,来自他乡的外国人的所作的努力,态度也开始发生变化。渡边晨亩的诚意,最后终于打动了金城还有担任政府要职的颜世清等中国画家。不光金城、颜世清,后来连总统徐世昌也决定拿出五幅作品参加画展。1921年11月23日,第一次中日联合画展在北京开幕,每天入场人数达三千人,展览会大获成功。

此时,中日联合画展发起人除渡边晨亩外增加了川合玉堂、小室翠云等四人,他们都是画家出身。对中日联合画展事宜最积极的渡边晨亩,创作了不少花鸟画,今天我们仍然能在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看到他的一些作品,给人的印象大多非常精致、灵巧,应该说渡边晨亩和其他四位画家的创立中日联合绘画展的动机,至少从目前的有关资料来看,并不含有什么政治性企图。

1921年举办的第一次联合展览,按日本外务省的记录,日方有日本画六十九幅,中方有中国画一百四十二幅参展。第一次联合展览,先于11月23日至30日在北京的南池子石达子庙的欧美同学会举行,入场人数达数万人,因社会反响不错,便又决定于同年末的12月2日至8日在天津河北公园内的商业会议所进行展出。

三、被介绍到日本的齐白石绘画

齐白石的画作是第二次中日联合画展时被介绍到日本的。

由于第一次中日联合画展多少带有一种试验性质,当初包括渡边晨亩对它能否成功并无多少自信。在意外博得中日各界的好评后,便决定次年在日本举办第二次中日联合画展。第一次的成功,对发起人渡边晨亩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当即渡边晨亩决定同时邀请中国画家访日。当时正值中国国内奉直大战,结果只有金城、陈师曾等三名画家赴日 。三人负责挑选北京和上海的参展作品。4月21日,陈师曾一行三人抵达日本大阪,受到大阪市长在内的日本各界的欢迎,并受邀参加了欢迎宴会。

在陈师曾所携带的赴日参展作品中,有齐白石的画作。按中国方面的说法,包括齐白石的“自述”,都显示是陈师曾挑了齐白石的画,关于这一点,这里就不多赘述 。

1922年5月1日至15日,日本于东京丸之内的“东京府商工奖励馆”举办了“第二次中日联合画展”,中日有近五百幅的画作展示一堂,其中中国方面有四百幅作品参加,日本方面是七十九件作品。日本外务省保留下来的资料显示,署名“齐璜白石 长沙”有《桃花坞》等九件作品参展 。

大正十一年(1922)年5月6日的《东京朝日新闻》,第六版以“第一回日华联合绘画展览会”为题,用近七百字的篇幅刊登了这次展览的消息(图3-4)。中日联展在日本还是首次,可能出于这个原因标题用的是“第一回”。

对于这次展览的意义,5月6日第六版的《东京朝日新闻》开头如此写道:“……我们并不清楚中国绘画的现状,所以有这样的展览实属非常难得……”所谓日本人的这个“并不清楚”,实际上也反映了当时日本人的兴趣不在东方而在西方。这一点,同样可以从《东京朝日新闻》可以窥见端倪。浏览连日的《东京朝日新闻》,不难明白日本大兴法国现代绘画展览,对它的介绍接连不断,比如,在刊登“第一回日华联合绘画展览会”之前的5月4日有著名洋画家有岛生马写的“关于佛兰西现代美术展”(图5),5月15日又有著名洋画家长谷川升写的“关于法国现代美术展之绘画”,而报纸提到中国的多半是战乱不断的消息,像5月9日的《东京朝日新闻》刊登了“把张(作霖)赶出关外”、“吴佩孚到达天津”、“奉军最后的决战”等等(图6),用了几乎近一半的篇幅刊登中国国内的战乱消息,这样难免会使人怀疑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创作艺术作品来。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5月6日的《东京朝日新闻》,在“第一回日华联合绘画展览会”里提到“上海的画家作品至今尚未到达日本”便是一例 ,开幕了却不见参展作品,这就不能不让人生疑。

关于在日本的首场联展,光从5月6日的《东京朝日新闻》中的“第一回日华联合绘画展览会”这篇报道来看,四百多幅中国参展作品里北京占了三百多幅,“小品太多,其中光凌文渊、金绍城等人每人就占了二十幅”,“缺少力作”,“让人失望”,整体评价似乎不令日本观众满意。在篇幅有限的报道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对齐白石作品的高度评价,文里提到了他的参展作品《桃花坞》等 ,看来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绘画的鉴赏还是有相当的眼光的,回首当时日本人的看法,历史已过了近一百年。今天我们验证了近一百年前日本人对当时北京画家,包括对齐白石的评价。接下来我们还会进一步谈到这个问题。

我们从日本外务省的外交史料馆所藏的外务省档案、《展览会关系杂件》第一卷中的有关资料里,看到了第二次中日联合画展的图录(图7),里面载有齐白石的一幅名为“横江扬”的作品,是一幅齐式山水画(图8),今天看来算是对这场历史的见证,也是最珍贵的一幅图片。

齐白石的作品被日本人认知,之后更有日本人慕名而来向其索画 ,笔者认为均与这场在日本的展出有关,更与这篇《东京朝日新闻》对齐白石作品介绍有着极大的关系。据齐白石自己说,陈师曾从日本回来,告诉他带去的画全卖了,卖价很丰厚,还告诉他“法国人在东京选了师曾和我两人的画,加入巴黎艺术展览会” ,“日本人又想把我们两人的作品和生活状况,拍摄电影,在东京艺术院放映” 。我们对当时“法国人在东京如何选了师曾和齐白石的画加入巴黎艺术节”的事也很感兴趣。关于这一点,很遗憾目前尚无相关的详细资料可以为证。

1924年举行的第三次中日联合绘画展,分别于北京和上海展出,因为展地不是日本,这里就不赘述。

1926年于东京举行的第四次中日联合绘画展,齐白石拿出《瓜》、《不倒翁》、《墨虾》、《江山帆影》等作品参展。最后一次的中日联展,即1929年的第五次中日联合绘画展,此前齐白石已发表声明表示不参加。第五次中日联合绘画展,因展出地点不是日本而是上海、大连和沈阳,故这里也就不再赘述。

四、美术与日本近代的国家战略

中日联合展览由民间发起,却在执行过程中开始出现日本政府的积极干预。第三次中日联展后,出于经费的考虑,渡边晨亩主动向日本政府求援,政府做出了更加积极的回应。对于无论政府还是民间都在推行一个大兴西化的同时,政府却又去积极扶植一个还是属于传统文化圈的东西,我们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尤其历史上日本并不是什么“艺术大国”,何来对美术事业如此感兴趣?

实际上,只要看看日本政府自明治维新时期开始的对美术事业的干预,便不感到奇怪了。明治维新时代,日本利用美术积极推行所谓的“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政策,为了加速实现日本向产业社会的转型,明治政府大兴博览会,举办“国内劝业博览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产会”,创建博物馆,将一系列与美术相关的事业进行制度化。日本在把“日本美术”中的传统工艺成功地推销到维也纳万国博览会之后,加快了对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建设步伐。也就是说,在日本实现近代化的过程中,“美术”不是现代意义上我们所认识的概念,在当时它不过是“技术”的代名词而已。

另一方面,日本大正时期(20世纪20年代)确实流行过文人画,大村西崖所著《文人画之复兴》于1921年刊行便是这一时期的最好注解 ,尽管这个“大正文人画” 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不过它到底还是出现过,至少可以说明中日在这段时期的文化上还有不少共通点。

日本于这段时期出现的文人画热,有很多因素。有种说法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政治因素,便是日俄战争胜利后,日本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日本企图把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文化积极纳入日本的历史文化遗产中 , 如此一来,特别是在“东洋精神”受到如此强调的思潮下,曾经受到冷落的“日本南画”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具有“现代化”的东西了。――它可以为日本美术的将来肩负宝贵的文化资源。这也许就是日本政府后来拿出经费扶植中日联合会画展览的最好解释。换句话说,日本政府积极参与日中美术事业,其真实目的,不难排除是其妄图实现取代中国文化,抢夺中国这一代表东方文化主人地位的狼子野心。

“日本南画”在日本能不能跻身“先进”之列,只要看看它后来的命运就一清二楚了。

近代日本政府积极插手美术事业,对外利用美术进行文化扩张的政策,和它后来发动的亚洲侵略战争是一致的。但是,当时政府的这种企图未必和个人的动机是一致的。事实上,大村西崖便对当时的所谓“日本美术”不屑一顾,他在其著作里始终认为“中国才是日本文化的故国” ,而“日本美术实乃吾之旁系不足挂齿” 。

总之,他国政府的任何政治企图,要使一名画家获得相关信息显然是困难的,何况当时的中国的画家所绘的还是那些与政治无关的花鸟和山水之类,尤其是传统文人画家,向来对政治题材没什么兴趣。

五、日本对齐白石艺术的评价

今天,齐白石的墨迹在日本并不难寻,被冠以齐白石之名的作品出现于京都国立博物馆的“须磨收藏”、早稻田大学会津八一纪念博物馆“池边收藏”等处。但是究竟如何理解齐白石的画作,以及齐白石在中国近代和现代绘画史上的地位,恐怕也是不甚了了。

除了中日联展之外,日本在战前介绍的齐白石十分有限,全面、客观地了解齐白石在日本所受的评价很困难。归根结底,大概是出于战前日本对中国画家认识的局限性,战后日本出版的有关齐白石的著作,也实在少得可怜。1967年,日本的一家叫求龙堂的出版社出版了杉村勇造的《画人齐白石》,从1922年的记述内容来看,多半沿袭《齐白石自述》的内容,像提到陈师曾劝其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他画了几幅山水和花鸟让陈师曾带到日本等等,基本上源自《齐白石自述》的内容,而类似1922年5月6日的《东京朝日新闻》的重要事项却只字未提,也许是根本不知道。1972年,日本于新宿伊势丹百货店举办“齐白石展”时发行的画册,由大东文化大学教授杉村勇造作序,该画册卷后的齐白石简历,对齐白石1920年至这段时期的记载竟然是空白,连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这个重要内容也没有任何表示。1975年,日本的二玄社出版了足立丰写的《齐白石:人与艺术》。从其内容来看,明显给人的感觉是对《齐白石自述》一书的翻译。

最后,还是让我们回到1922年当时的中日首场联展上来。让我们重新审视1922年5月6日的《东京朝日新闻》。在“第一回日华联合绘画展览会”的这篇报道里,对齐白石画作作了这样较高的评价∶“《桃花坞》富于气韵,墨色变化妙不可言……相信可以说乃本次展览的杰作之一。”今天结合其他可以参考的齐白石画作来看,这个评价应该说是比较贴切的。除了对齐白石作品的评价,“第一回日华联合绘画展览会”一文还对这次参展作品中的另一位中国画家也给予了称赞,他就是北京的陈年(半丁),说其作“雅趣横生,非常出众”。

遗憾的是,这样的评价,也许只会发生在具有相近的汉文化的近代,在隔了近一百年之后的今天,西化了的日本不太可能理解像什么叫“气韵生动”之类的事情了。

(本文附图为齐白石致伊藤为雄名信片、手札)

注释

① 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可参见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东京)所藏的外务省档案的相关记事,《展览会关系杂件》第一卷。

② 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可参见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东京)所藏的外务省档案的相关记事,《展览会关系杂件》第一卷。

③ 参见日本吉田千鹤子《大村西崖と中国》、东京艺术大学《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纪要》二十九号,平成六年(1994)。

④ 见注①,可参见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东京)所藏的外务省档案。

⑤ 参见陆维荣著《中国の近代美と日本―20世日中の一断面一》,日本大学教育出2007年版。

⑥ 参见日本吉田千鹤子《大村西崖と中国》、东京艺术大学《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纪要》二十九号,平成六年(1994)。

⑦ 见拙著《中国の近代美と日本―20世纪日中の一断面一》。大村西崖,日本静冈人,早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为日本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东京美术学校教授,所著佛教美、中国美术影响巨大。大村西崖从1921年至1925年共五次访问了中国。此外,据吉田千鹤子《大村西崖中国》介绍,1921年秋,大村花四个月的时间把在北京、天津、南京和上海沿途走访的中国现代画家作品六七十幅带回日本在东京和大阪展出,并出版画集,画集附上包括金城、王一亭等画家的简历。

⑧ 见《申报》1923年8月27日。

⑨ 关于这一点,吉田千鹤子《大村西崖と中国》以及鹤田武良的有关调查报告中都提到,但是详情不明。

⑩ 见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东京)所藏的外务省档案、《展览会关系杂件》第一卷中的“日华联合绘画展览会报告”。

见渡边晨亩《日中画会创立の回》,1924年5月4发行的日文《北京周报》111号。

军人出身,当时在中国从事间谍活动,后于1924年起担任民国政府顾问。

见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东京)所藏的外务省档案、《展览会关系杂件》第一卷。

可参见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东京)所藏的外务省档案“日华联合绘画展览记事”(《展览会关系杂件》第一卷)。

齐白石:《白石老人自述》,第124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

见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东京)所藏的外务省记录、《展览会关系杂件》第一卷。

详见1921年5月6日的《东京朝日新闻》。

见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东京)所藏的外务省记录、《展览会关系杂件》第一卷。

参见齐白石:《白石老人自述》,第133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

见齐白石:《白石老人自述》,第131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

见齐白石:《白石老人自述》,第133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关于电影这一点,后来是否实现暂无从查考。

见拙著《中国の近代美と日本―20世纪日中の一断面一》,第一章,第18-24页。

持这一看法的,是千叶庆在他的“日本美思想の帝国主义化―1901年-1920年代の南画再评价一考察”、日本《美学》213号,第56-57页,2003年。

第14篇

聚集在闪耀的星光大道上,你会看到一种“成功”。目随着这种“成功”,最终的焦点是定格在领奖台上那束高挑的身影。那个在某一方面到达一定深度或领域的绅士会展示他非同一般但终为硕果累累的成长历程。与此不同,若停留在嘈杂的街道小巷,你会听到一种“成功”。但这种成功没有源头,只会隐隐约约地传来喜悦的欢呼,也许其间还夹杂着牢骚、抱怨、希望与汗水。

无论是深;是浅;是繁琐;是简单。每个人都会绞尽脑汁,都会疲惫不堪。而目的却很单一,那就是:想要成功。

必然,打开胜利的大门。是需要一定的智慧、勇气和胆识。如果讲究好的行事方法,也许可以少走些弯路。谈到“成功”的必备要素,我想人人嘴边都会挂上几句。如做事应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又或是处事该面面俱到,不要丢三落四等等。

我曾经效仿“愚翁移山”,把那种坚持的毅力,不懈的精神作为通往成功之路的近道。可能因为中途的松懈,使我在中考的战场上没有得心应手。当然也不会有成功。

也许是不轻易间,也许是刻意追究。让我发现了两个新的“路口”。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玩一种游戏。叫做“连连看”。就是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去除两个相同的图片,以此类推,最后消灭全部。也有一种玩法,是几个人一起,看谁快,谁的得分就最多。然而就在争先恐后地赢得胜利时。我明白两件事,也总结了两个点,这两件事都是我的亲身经历与感悟。第一:无论干什么,都不要轻敌。二是:做任何事都要心无杂念。

首先是面对竞争对手的态度。我在玩游戏时,曾有过这样的状况,当遇到比我等级低的人,总会有一丝不屑的情绪在心头懵然而生。这样的思想使我认定我一定是胜者——因为对手很卑微。然而正是这种想法,让我在游戏的过程中,放松警惕,给对方可乘之机,最后反攻,让我输的没脸面,没道理。可却是心服口服。在连续出现这种情况后,就在思忖:其实生活不也如这般。因为不同的阶级又或是曾经尝过胜利的滋味,所以很容易看轻自己下一个对手。2010南非世界杯,那场巴西与荷兰的交战。我想也是因为号称“五星巴西”的过于“自信”,导致荷兰反攻,无缘四强。所以,万万不可轻视曾输给你的对手,或是感觉不如自己的敌人。一旦这种“精神药剂”在体内扩散,后果不堪设想。

再来论第二点。我想做事须一心一意是众所皆知的道理。可做到的却又是了了无几。可能养成平时上课走神的习惯,让我玩游戏时,也常常心不在焉。可对于这种争分夺秒的游戏,稍稍不留神,时间就结束了,当然结果——失败了。我试过几次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结果却大大不同,这样的差距,让人意想不到。这也许就是优秀生与差等生的悬殊。雕塑家罗丹因修改作品的投入,竟把客人忽略良久。我欣赏茨威格的一句名言: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固然,做事,要心无杂念。

一个简单的游戏,告诉我了两个深奥的道理。我想把它写下来,然后贴在床头,用来勉励自己。我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看到并从中学习些什么。

这是一名中考失利的学生的自述,但这并不预示着以后的她会一错再错。因为她已找到新的方向,她会努力地去试,因为她知道,想要成功,须记住这两点。她也希望有人会与她同行。

第15篇

聚集在闪耀的星光大道上,你会看到一种“成功”。目随着这种“成功”,最终的焦点是定格在领奖台上那束高挑的身影。那个在某一方面到达一定深度或领域的绅士会展示他非同一般但终为硕果累累的成长历程。与此不同,若停留在嘈杂的街道小巷,你会听到一种“成功”。但这种成功没有源头,只会隐隐约约地传来喜悦的欢呼,也许其间还夹杂着牢骚、抱怨、希望与汗水。

无论是深;是浅;是繁琐;是简单。每个人都会绞尽脑汁,都会疲惫不堪。而目的却很单一,那就是:想要成功。

必然,打开胜利的大门。是需要一定的智慧、勇气和胆识。如果讲究好的行事方法,也许可以少走些弯路。谈到“成功”的必备要素,我想人人嘴边都会挂上几句。如做事应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又或是处事该面面俱到,不要丢三落四等等。

我曾经效仿“愚翁移山”,把那种坚持的毅力,不懈的精神作为通往成功之路的近道。可能因为中途的松懈,使我在中考的战场上没有得心应手。当然也不会有成功。

也许是不轻易间,也许是刻意追究。让我发现了两个新的“路口”。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玩一种游戏。叫做“连连看”。就是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去除两个相同的图片,以此类推,最后消灭全部。也有一种玩法,是几个人一起,看谁快,谁的得分就最多。然而就在争先恐后地赢得胜利时。我明白两件事,也总结了两个点,这两件事都是我的亲身经历与感悟。第一:无论干什么,都不要轻敌。二是:做任何事都要心无杂念。

首先是面对竞争对手的态度。我在玩游戏时,曾有过这样的状况,当遇到比我等级低的人,总会有一丝不屑的情绪在心头懵然而生。这样的思想使我认定我一定是胜者——因为对手很卑微。然而正是这种想法,让我在游戏的过程中,放松警惕,给对方可乘之机,最后反攻,让我输的没脸面,没道理。可却是心服口服。在连续出现这种情况后,就在思忖:其实生活不也如这般。因为不同的阶级又或是曾经尝过胜利的滋味,所以很容易看轻自己下一个对手。2010南非世界杯,那场巴西与荷兰的交战。我想也是因为号称“五星巴西”的过于“自信”,导致荷兰反攻,无缘四强。所以,万万不可轻视曾输给你的对手,或是感觉不如自己的敌人。一旦这种“精神药剂”在体内扩散,后果不堪设想。

再来论第二点。我想做事须一心一意是众所皆知的道理。可做到的却又是了了无几。可能养成平时上课走神的习惯,让我玩游戏时,也常常心不在焉。可对于这种争分夺秒的游戏,稍稍不留神,时间就结束了,当然结果——失败了。我试过几次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结果却大大不同,这样的差距,让人意想不到。这也许就是优秀生与差等生的悬殊。雕塑家罗丹因修改作品的投入,竟把客人忽略良久。我欣赏茨威格的一句名言: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固然,做事,要心无杂念。

一个简单的游戏,告诉我了两个深奥的道理。我想把它写下来,然后贴在床头,用来勉励自己。我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看到并从中学习些什么。

这是一名中考失利的学生的自述,但这并不预示着以后的她会一错再错。因为她已找到新的方向,她会努力地去试,因为她知道,想要成功,须记住这两点。她也希望有人会与她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