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师绩效考核要求范文

教师绩效考核要求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绩效考核要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师绩效考核要求

第1篇

关键词:高校体制改革教师绩效考核体系

国家出台新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文件,主要目的是要求高校结合自身规模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建立起“按需设岗,择优聘任”的岗位聘任制度,实施限定不同类别和不同层级教师比例的岗位设置制度,实行凸显教师业绩的绩效工资制度。本人主要根据高校体制改革的迫切性要求,对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能为优化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提供参考价值。

一、高校体制改革新要求

(一)岗位聘任制改革新要求

实施教师聘任制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出发点。针对我国当前高校教师遴选机制不完善、考核体系不健全、教师聘任不规范等问题。从2005年起,国家教育部开始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强化竞争机制,建立弹性用人机制,淡化教师身份管理,强化岗位聘任。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在高校全面推进教师聘任制。

(二)岗位管理改革新要求

岗位管理改革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动向。针对我国当前高校定位不准、教师结构比例失调、发展目标不清晰等问题,从2007年起,教育部和人事部联合高校教师评级定岗管理办法,对高校教师岗位进行改革,把高校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类,并对三大类岗位所占比例进行严格规定,同时在专业技术岗位中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为主型三种类型的岗位。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高校进行准确定位,突出自身发展特色,充分发挥教师自身优势和发展潜力。

(三)绩效工资改革新要求

工资改革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最难的。以前教师收入一般只与其职务、职称、学历、资历挂钩,并没有体现出教师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激励作用不强,针对这些问题。从2010年开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事业单位都要进行分配体制的改革,全面实施绩效工资,主要目的是教师收入要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挂钩起来,建立以岗位职责、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薪酬体系。

二、新体制改革下教师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工作分析、岗位职责不清晰

岗位分析是教师绩效考核的前提条件。目前,在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中严重的缺乏对各类别、各层级教师岗位进行分析,许多教师特别是新引进的教师对自己的岗位职责不明、工作目标不清,不了解学校对自身的要求,缺乏提升自己的动力。因此,在缺乏对岗位分析的情况下,就不能科学合理地设计绩效考核的标准,就很难充分发挥考核结果应有的作用。

(二)绩效考核目标缺乏定位和特色

学校定位主要是体现在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角色定位、特色等办学理想和价值追求。由于每个高校所承担的任务和服务功能有所不同,那么定位就不一样。绩效考核作为高校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必须与学校定位相符合。并且还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学校的“定位”。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没有意识到学校定位的重要性,采用统一的考核体系,没有体现学校的考核特色。

(三)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

目前,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存在不健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不同专业用同一个考核指标,二是缺乏质量考核指标,三是指标权重设计缺乏依据,四是考核标准缺乏可操作性。模糊的考核标准,以定性描述为主,使考核者在实际考核应用过程中常无从下手。

(四)绩效考核的参与主体过于简单

目前不少高校的教师绩效考核,虽然有人事部门、系部、教师本人以及学生等考核主体的参与,但是更多的考核工作是教师参照考核标准的要求,按照院校统一下发的表格填写,填写完成后提交系部,由系部签署意见后提交至人事部门存档。事实上,考核的工作无形之中成为了教师自评,绩效考核的参与主体过于简单。

(五)绩效考核过程缺乏培训和监控

在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几乎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对考核主体和考核对象进行培训,考核主体对考核标准不熟悉导致考核结果失效,考核对象对考核程序及考核标准不了解,使之在日常工作中目标不清、动力不足。此外,许多高校只注重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考核,缺乏全程性的监控措施,管理者就很难及时发现教师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六)绩效考核结果缺乏反馈和应用

虽然高校每年都会进行绩效考核,但事实上考核完后很少见到后续的考核反馈和应用。一方面缺乏反馈机制,教师只知道考核结果,导致了考核的好坏对教师的影响差别不大;另一方面,对于绩效考核结果,只将考核等级公布和考核奖金的发放即结束,没有全面的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也没有与教师薪酬、奖励、职业发展机会挂钩,就不能很好的利用考核结果来帮助教师在绩效、行为、能力等多方面的提高。

三、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对策分析

(一)做好岗位分析、明晰职责范围

教师岗位分析是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深入实际做好这一基础工作,根据高校的发展战略定位分析每个教师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考核办法和任职资格等内容,为绩效提供考核科学依据。因此,高校必须建立在规范的岗位分析和明确的岗位说明书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院系、不同岗位、不同等级的绩效目标和绩效标准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

(二)准确定位、明确考核目的

绩效考核目的具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绩效评估目标,把绩效考核当着一种控制的手段,作为对教师进行奖励和惩罚的主要依据。二是绩效的管理目标,通过绩效考核,以实现教师个人绩效的提升和高校管理的改善,进而达到教师与高校双赢的效果。三是绩效的发展和开发目标,通过绩效考核能够了解教师个人的优势与劣势,这将为教师发展及教师培训与潜能开发提供依据。

(三)健全考核指标体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绩效考核工作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科学地设计绩效考核指标,本人认为立足于“德、能、勤、绩”的指导思想,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方面全面去考核评价,将“德、能、勤、绩”的各个指标细化,给予不同的分值和权重,使绩效考核指标更加科学、合理,在考核指标体系中,工作态度(勤)和工作成绩(绩)以定量考核为主,政治思想(德)和业务水平(能)以定性考核为主。不断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四)全面设置考核主体、注重全员参与

在整个绩效考核过程中,要注意学校、院系考核主体界限的划分,学校在实施岗位聘任和岗位津贴方案时,须成立校聘任与考核委员会,主要职责是考核院系绩效计划的实施情况,院系也须成立聘任与考核小组,主要由学院主要领导和教师代表组成,主要负责本单位教师的考核工作。同时,在教师教学质量指标考核方面,还要强调学生作为考核主体,使考核小组具有全面性和合理性。

(五)完善绩效考核过程管理

首先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教师共同商讨制订绩效考核计划,然后按计划进行考核。当然在考核前要进行广泛地宣传和培训,主要是为了得到教师支持和关注。绩效考核工作主要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实施,还需要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地配合,然后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考核表内容和考核流程进行全面的考核。对绩效考核结果应给予反馈与沟通,并要得到合理的应用,同时还要建立考核监控机制,如果出现考核有偏差允许教师通过合理渠道进行申诉。

总之,建立全面、客观、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只有在绩效考核实践中不断去探索和深化认识、修正完善,才能使高校的教师绩效考核的工作逐步走向合理化、正规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刘平.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1.

[2]何旭曙.基于绩效工资改革下高职院校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探索[J].价值工程,2011.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7-0171-02

教师是关系到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资源,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绩效考核管理,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水平,实现学院长远发展的有力保障。长期以来,如何对高校教师进行绩效考评,如何提高考评的信度和效度,是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感到比较棘手的问题。

1 绩效考核的基本内涵及特征意义

1.1 绩效考核的基本含义

绩效考核从字面上理解为对成绩和效果进行查对和核实。在现代管理学中,有的人认为,绩效考核是指考评主体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考评方法,评定组织成员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成员的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和成员的发展情况,并且将评定结果反馈给成员的过程。也有的人认为,绩效考核是指考评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查和评定成员在履行岗位职责中的工作情况及其成绩,以确定其工作的优、劣或判断其是否称职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绩效考核是指对组织流程中影响成员绩效的各种因素所进行的管理,是对一个组织整体绩效、部门绩效、个人绩效等进行系统考核、评估、诊断以及持续改进的过程。

1.2 高校绩效考核的主要特征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专业性、积累性、风险性和团队性。专业性体现在高校教师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积累性指的是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关键在平时的积累,平时的持续考核,如平时考勤纪律、教案课件的准备、作业的辅导批改、授课的学生评价、教科研工作等。团队性主要看教师的团队协作精神及其在团队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如骨干教师就是这个专业教师团队中的骨干,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考核与一般教师的考核就有所不同。风险性说的是教师的绩效考核有其正效应,也有其负效应。在现阶段由于绩效考核工作制度的不够完善、组织的不够严密、结果应用的不够彻底,使得绩效考核工作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广大教师期待的结果总是有一定的差距,这就使绩效考核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有的还会产生反作用。

1.3 高校绩效考核的意义

其一,绩效考核有利于形成强有力的目标导向。每一个组织和团体要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转化为各部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实际行动,都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科学的绩效考核,可以帮助组织或者团体把宏观目标转变成可以量化的目标体系,强化全体成员和部门的绩效意识,形成正确的决策导向和工作导向。

其二,绩效考核是人员聘用的依据。由于实行了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员工的工作、学习、成长、效率、培训、发展等进行全方位的定量和定性的考核,按照岗位工作说明书的标准要求,决定员工的聘用与否。同时也是人员职务升降的依据。考核的基本依据是岗位工作说明书,工作的绩效是否符合该职务的要求,是否具有升职条件,或不符合职务要求应该予以降免。

其三,绩效考核是人员激励的手段。通过绩效考核,把员工聘用、职务升降、培训发展、劳动薪酬相结合,使得企业激励机制得到充分运用,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对员工本人,也便于建立不断自我激励的心理模式。

其四,绩效考核把现在与未来发展相联系。无论是对单位或是员工个人,绩效考核都可以对现实工作作出适时和全面的评价,便于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便于发现与现实要求的差距,便于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符合时代前进的步伐,与时俱进,保持单位的持续发展和个人的不断进步。

2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2.1 考核定位偏差认识不清

很多高职院校将考核定位于利益分配的依据和工具,这必然使得教师对考核产生心理上的压力,面对考核时不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评价总是偏高或居中趋势明显,考核结论的信度和效度较低。同时对绩效考核的认识很不清,大多数高校认为所谓的“绩效考核”就是“年终考核”。而实际上,我们对绩效考核的理解应更为深刻,绩效考核也是一个管理的过程,包括日常考核、月考核、季度考核、年终考核等。

2.2 年度考核信度不高

许多高校教师年度绩效考核中存在着失真现象,各系部、部门对优秀名额的分配普遍存在着“平均主义”、“评以致用”的现象,使得“优秀不优”,甚至有的还通过“照顾关系”来评优,造成绩效考核流于形式。这种情况极大地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2.3 缺乏绩效反馈与沟通,影响考核目标的实现

考核结果的反馈过程是考核者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实现绩效管理激励功能的好机会。考核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考核使每位教师明白如何改进自身的工作,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但一些学校往往是为了考核而考核,不重视考核结果的分析和反馈,不能充分利用考核的过程和结果来促进工作,从而达不到考核的目的。

2.4 优秀教师名额设置不当

不管各部门整体绩效如何,对优秀教师名额的比例基本上是按照“平均化”的原则进行。这样,一些工作绩效平平甚至较差的系部、部门也能在其中占据一定比例的优秀教师名额,而有些工作绩效优秀的系部、部门的教师却因名额有限而落选,这就造成了“优秀”的标准不统一,使“优秀”评选失去公平性。

3 改进高职院校绩效考核的对策

3.1 树立和宣传科学的绩效管理思想,摒弃单纯的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的目的不在于考核教师,而是通过评估、分析、回馈来提升工作表现,进而发掘教师的潜力,以协助教师开拓更宽广的职业生存空间,同时也促进学校的发展。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重视绩效考核的作用,要通过考核实现其管理职能,并在教师中大力进行宣传,以帮助教师加强认识,端正态度,消除误会,让教师们认识到绩效考核对他们的重要作用,以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要善于利用考核找出教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考核前的设计、考核中的评价及考核后的反馈,为教师今后改进和加强工作打下基础,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3.2 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的选择

考核指标的设定应该与岗位职责和绩效计划相吻合。比如,学院后勤人员的工作职责是为学院运转提供完善充分的后勤服务,所以后勤人员的考核指标应根据他们的服务及时性、质量和保障方面设立。高职院校教研室主任的工作职责包括专业建设,实训基地的建立,学生实习的落实,产学研的结合等等,所以他们的考核指标应该根据教研教改、推动产学研等方面的行为与效果设定。教师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教书育人,可是有些高职院校在教师绩效考核中过分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在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评估指标的选用中,要注意到高职院校教师的一些特点,不能只停留在对教师一般素质的要求上。比如,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不强,因此,教师的课堂设计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及教学效果也应纳入考核范围。此外,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应从基础理论的教授水平,也应该从实践操作指导的应用水平来进行考核。

3.3 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

绩效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协调和有效的沟通。持续有效的沟通就能确保在管理的过程中保证各部门、各层次之间的协作更为畅通。在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方案设计准备阶段需要全校教职工充分讨论达成共识,方案实施指导过程需要有效的沟通,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定期的书面报告、面谈、小组或团队会等进行正式沟通,也可以通过非正式的会议、闲聊、吃饭时的交谈等进行非正式的沟通。非正式沟通形式多样、灵活,不需要刻意准备。同时,沟通要及时,问题发生后,马上就可以进行简短的交谈,从而使问题很快得到解决。面谈或非正式沟通过程中,可以首先感谢下属的工作贡献,引导下属说出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对问题的看法分析等。其次,在鼓励下属说话的同时要注意倾听,用心去理解对方的话语。另外,针对性格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同,要善于运用各种表达的技巧,调动下属的主动性、排除其戒备心理,拉近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从下属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

3.4 改革传统考核办法,科学构建定量考核指标体系

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是绩效考核成败的关键,指标体系既要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师的基本情况,又要符合各高校教师队伍的实际,因此,人事部门一定要将教师各方面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运用教育统计学和教育测量与理论进行分析指导,建立数学模型,并科学地调整权重,使之达到最优化。定量考核是绩效考核的重点。在建立考核指标体系时,要把整个考核工作看做一个大系统,下面可设多个不同的考核方式作为其子系统(如学生评价子系统、同行专家评价子系统等),每一个子系统又设多个考核方面或项目,由考核工作主管部门根据本校师资队伍实际情况,给每个考核方面或项目赋予具体的考核内容和分值,然后对所有考核的项目进行量化赋分,用积分的多少进行对比。

4 结语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是教师职务聘任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政策性、科学性很强,学校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绩效管理思想,构建定量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制定规范的考核流程,才有利于形成一个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不但能使教师个人得到发展,而且也能促使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健康发展,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孙友然,刘蒙.对高校教师绩效考核问题的思考[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4).

[2] 邓高权.绩效考核中的核心问题及对策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7).

[3] 付亚和,许玉林.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 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第3篇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绩效考核 问题与对策

2009年1月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开始实施。我国中小学教师已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在教师享有绩效工资的同时,对中小学教师的绩效考核也随之提到学校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绩效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企业,现已移植到教育管理领域而广泛被采用。教师的绩效考核,即教师的绩效评价(评估)是指学校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获得足够的客观评价教师工作状况的资料,掌握了具有相当信度的信息后进行的评估活动。[1]绩效考核是整个学校管理的核心环节,它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

绩效考核目的在于通过对教师一定时期在工作中所表现出德、能、勤、绩等的综合评定,把握每一位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为职称、教育培训、岗位调整,以及提薪、晋升、奖励表彰等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评价可促使教师有计划地改进工作,以保证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学校的绩效考核设计作为现代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对促进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学校长远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有的学校绩效管理走在前列,绩效考核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已初步形成。而中小学教育发展处于强烈的变革之中,为了保持其长期稳定发展,更应该有与其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绩效考核运行机制。学校由于工作自身特点――学校工作的复杂性、多因性、教育性、动态性等;教育主客体活动的多变性,这些给绩效考核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也给教师绩效考核设计带来了难题和困惑,难以把握考核的权重和可操作性。

一、中小学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当下中小学在管理领域存在一定的绩效考核,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学校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多因性和动态性决定着绩效考核的可操作性不强,存在一些难题,下面将详细探讨中小学绩效考核实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考核没有建构完善的体系。

绩效考核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学校有一定的管理流程和运行机制。学校由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局限,不能准确把握教师绩效考核的特点,绩效考核框架难以定位,谈不上正确考核教师的绩效,但实际上不能真正发挥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绩效考核体系往往偏重低层次认知能力或单一类型智力的评估,不利于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2]在管理层宏观上高度重视建构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用科学、规范、全面的绩效管理体系来考核,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绩效考核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往往从认识和操作上只重视教师的终结评价,而忽视教师工作过程行为的考核即过程考核,这完全背离教育的特性和教师的职业特点。学校恰恰单纯地对结果进行一味考核导致教师又回到应试教育轨道上来。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一味陷入“题海大战”,这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是极端的扭曲。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代替对教师绩效的考核是不全面的,极其片面。这样教育工作只会陷于表面化,流于形式,忽视教育工作成效的提高。

(三)绩效考核与学校发展战略不匹配。

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和活动都应该服从于学校整体的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绩效考核活动实质上就是通过绩效计划的制订,绩效考核一系列活动应使教师发展目标和学校的战略教育目标相一致,从而实现学校整体的战略目标。但是学校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的过程中,对于关键指标的选定不符合学校的战略发展要求和长远的利益。虽然一些指标能指导局部的利益和工作改进,但是没有考虑到学校处于动态发展程度较高的阶段,其绩效考核指标的选择要权衡利益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服务。

(四)绩效考核缺乏必要的公开和公正性。

学校年度考核教师,并建立了教师绩效考核档案,但由于绩效考核缺乏公开和公正性,使绩效考核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形式,没有一个规范化的运作流程。同时,学校的绩效考核指标的选定,大多出自学校领导的主见,教师参与绩效目标制定的机会很少,使得绩效目标的选定缺乏合理的基础。由于学校领导单方面制定绩效管理目标,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政策的透明度,使得教师本身对绩效考核活动缺乏热情,加上在绩效考核活动终结以后,管理者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不把考核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或公开。更谈不上学校和教师面对面地就教师考核的结果进行客观的探讨,因而教师不知道学校对他本人的评价是什么,更不知道应如何改进工作。教师的绩效考核工作应着眼于教师能力的提高及潜能的发挥。在考核执行过程中应该是透明公开的,切不可暗箱作业。

(五)绩效考核标准随意性。

学校绩效考核一旦制定后,在具体的工作中就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有人的因素,有物的因素;还有外在的因素,内部的因素,等等。教育工作和教师职业的双重特殊性本身决定着学校的绩效考核内容要不断完善丰富,而不是学校管理者凭主观意志把绩效考核标准朝令夕改。即使当前不合时宜的,也只能进行微调,使其更趋于合理性,并及时公开透明。我们切不可大范围地进行调整,按人事画圈或彻底反转,这十分不利于绩效考核和今后管理工作的执行推进。

(六)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就是学期末或年终进行终结性的考核,而忽略了过程性的平时考核。有的甚至不执行绩效考核标准进行考核,而年终对教师互评打分,“以分定音”,这对许多教师有失公允,包含很大成分的主观情感分,这很大程度上带来了负面影响,大大地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还有些领导做老好人,采取今年评张三,明年评李四,后年评王五的做法,背离了绩效考核的实质精神,形成了“优秀轮流当,合格年年过”的现象。

二、中小学绩效考核的相关对策

针对上述中小学绩效考核制度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不断探索建立适合学校、教师自身特点的绩效考核制度,具体来看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健全绩效考核机制。

教师绩效工资实行毕竟时间短,绩效考核机制还不完善,学校管理者的经验和能力有限,在学校发展成长过程中,如果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不能得到同步提升,就势必会成为学校发展的障碍。学校一方面可以聘请外部的管理专家进行指导,对学校的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发挥主动性,从基础的工作分析开始,制定出规范合理的工作任务说明书和工作描述作为学校绩效考核的依据,进而建立内容相对全面、规范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为绩效考核活动的全面进行打下基础。

(二)注重绩效考核的完整性即“过程+结果”。

目前,人们认为绩效考核就是给教师一个结论。然而这一结论来自对教师教育行为过程的整体评定。这要求管理者平时注意对教师行为、态度和能力表现,有留痕,日积月累做好记录,教师考核的科学的整体性发展的过程。千万不能以“终极性考试”来定教师的考核结果,这对教师非常不公。细节决定成败。学校管理者要求把教师行为、态度和能力作为全面考核,把教育过程作为对教师绩效考核的主体。

(三)加强教师的参与度,提高考核的公平性。

为了保证绩效考核的公正性,其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就要保证效度和信度。绩效考核制度具有未来导向,它不仅要了解教师过去工作做得怎样,更重要的是通过绩效考核,促使教师以后把工作做得更好。学校应该在绩效考核制度过程中形成规范的反馈流程和相关的制度,使得绩效考核的结果让教师尽可能早知道,从而作为以后改进工作和提升业绩的依据。把绩效考核的结果与教师的薪酬和工作调动确实联系在一起可使教师感受到绩效考核制度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是紧密相连的,从而提高教师参与绩效考核和绩效考核制度整个过程的积极性。促进公平的方法包括请管理者和员工参与设计系统、使用一致的标准对不同的员工绩效评估、要求反馈及时和完整、允许员工对评估质疑、就对绩效标准、评估和奖励的期望进行沟通[3]。学校管理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公平性体现教师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四)促进绩效考核和学校文化相互渗透。

所谓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主体成员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其行为方式。[4]而学校文化力则是学校文化所产生的“能量”,是学校文化元素对学校及其成员的发展的作用力和对社会公众的影响程度,是基于学校文化的一种特定的、个性化的人本力量。我们要不断提高学校的文化魅力以辐射全员,提高教师的文化品位和高尚人格。根据教师工作的特点,而绩效考核有时是无法进行考量的,这只能靠学校文化的力量来改进教师的思想观念,实现自我价值。

(五)注重绩效考核指标实绩。

在实际操作中注重导向明确、标准科学、体系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积极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倾斜”的原则。教师绩效考核应注重实绩,切忌“一刀切”。绩效考核的指标主要有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和鼓励创新等方面进行量化。

(六)把握绩效考核可测评性。

教师的绩效必须是表现出来的,可以被观察或者通过某种工具、手段直接获得的可见结果。[5]这样的绩效才可以进行考核,否则就不具有操作性。如,教师的“德”方面考核,通过具体的工作表现和结果,才可判断其思想品质。

总之,中小学的绩效考核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管理过程。学校建立科学、规范有序的绩效考核系统,学校管理不断地认识和了解学校自身的特点和教育方式,积极探究绩效管理理论,加强绩效考核过程中的协调合作,以及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持续有效地沟通。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把绩效管理竞争机制广泛用于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激发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挖掘教师的潜能,调动教师情绪,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有信心、有活力的状态,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催生强劲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申继亮.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4.

[2]夏正江.我们的教育评价能促进学生发展吗?(上)[J].教育发展研究,2011(2):39.

[3]沈曙红.文化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概念[EB/OL].2010-02-24.

[4]雷蒙德・A・伊诺(RaymondA.Noe)等著,雷丽华译.人力资源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65.

[5]申继亮.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