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传统道德的内涵
传统道德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道德观念伦理思想的综合体。它具体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和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心灵深处,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由此可见,中国传统道德是非常广博的,甚至由于中国传统上多元化的价值判断标准,所以在某些程度上来说是很抽象、深奥的,并不适宜中小学生过早接受,因此不能将传统道德一股脑儿地灌输给中小学生,只能有所判断,有所选择。在本文中,由于针对的是中小学生这一群体,所以笔者对中国传统道德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定,主要是指一些经过筛选提取,比较适应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利于对中小学生行为进行指导的传统道德。
二、传统道德对农村中小学生行为教育的影响
(一)传统道德丰富农村中小学生行为教育的内容
传统道德内容上的广博性给农村中小学生行为教育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育内容。以出身耕读世家,自身对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视的来说,他提倡“百善孝为先”,强调对父母长辈孝顺的重要性,曾在家训中写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并且认为孝顺和友爱是家庭和睦的重要方面。同时也关注自身品德的完善,他在最初的时候和每一个平凡的人一样,都有自己的缺点,但是在他认识到这些危害时,不断地加强自律,改掉缺点,提升自己的修养,变成一个具有大成就的名人。在农村中,孝顺和个人品德的完善也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虽然农村中的很多家庭由于经济状况的问题,父母多在外打工,产生了很多留守儿童,这些儿童由于缺乏与父母的接触,也缺乏父母对自身的管教,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对父母要孝顺,对个人的行为和品德要加强关注。
(二)传统道德丰富农村中小学生行为教育的形式
传统道德中对于家庭教育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不论是针对个人的家教,对家庭的家风建设还是对家族文化传承的家训,都有涉及。那么在这些方面之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许多针对农村中小学生行为教育的方式。首先,建设家风。良好的家风能够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中小学生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其次,父母言传身教。在上文中我们曾经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多数中国家庭的父母都会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怀,自己每日无所事事,荒废时光,却一味地去要求孩子尽全力学习,谋取一个好前程,这种行为很难对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产生良好的引导。最后,个人自省。不论传统道德的力量有多大,但是如果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统道德对个人行为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在对农村中小学生行为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对学生自省精神的塑造,让“吾日三省吾身”真正落在实践之中。
现下很多农村中小学生是缺乏传统道德教育的,对自身行为也缺少相应的管控,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传统道德与农村中小学生的行为教育结合在一起,以家庭教育作为切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农村中小学生对传统道德的认识以及对自身行为的控制。
参考文献:
[1]钱叔河.往来家书全编[M].海南出版社,1997.
[2]钟东林,余先荣,罗文.新时期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J].学园,2013,30.
[3]邓菲菲.幼儿园中华文化启蒙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分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存在的问题
问题之一:重视不够,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学校是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法制教育应从小抓起。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为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学校的法制教育由于没有硬任务、硬指标,因而也就没有明确的职责和目标,形成法制课上与不上一个样、上好上坏一个样的状况。
问题之二:形式简单,教育方法缺乏多样化。法制教育仅仅局限于校园和课堂之内。由于对法制课的重视程度和经费等原因,现在的法制教育在大多数学校里往往局限于校园之中和45分钟的课堂之内,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缺乏直观的教育,很少有学校能把学生带出去学习,或邀请其他单位参加,最多也就是每个学期邀请有关单位作一次法制演讲,平时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尚处于理想化,不利于增强中小学生的法制观念。
问题之三:质量不高,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其中很多教师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更缺乏实践经验,仅依靠自学课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只能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有的学校虽然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兼职法律教师,但因受课程安排和兼职教师时间、精力的制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问题之四:过于短视,家庭教育片面化。当今家庭教育潜存着一种可怕的倾向,注重实力、注重财富、注重比较和竞争,这种文化观及其衍生出来的价值观已经影响了许多家长,最为集中和典型的反映就是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智力发展非常关注,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极为重视,忽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或者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学校,或者交给本身溺爱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进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模式的落后、家庭教育重点的偏颇,再加上有些父母本身的法制素质不高使得本应列为第一位的家庭法制教育位置缺失。
问题之五:学生压力太大,心理教育缺失化。学校、家庭、社会对分数的片面追求导致中小学生在心理上承担着过重的压力,特别是在学习上不能适应家庭或学校期望的孩子更是承受着成人难以想象的压力。有的孩子一直处于压抑状态,而自身又没有合理的宣泄途径,有的孩子产生抑郁心理,有的孩子滋生反抗心理,甚至报复心理。这样的孩子遇事不够冷静,做事不计后果,因为突发性事件的刺激就极容易一时冲动而造成恶果,这样的例子已屡见不鲜。
问题之六:职责不清,教育管理缺乏整体化。法制教育的责任不仅仅在学校,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配合。但目前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不能有机结合,在教育管理中由于缺乏合力大大降低了教育效果。比如对学生不在校的时间,由于学校鞭长莫及,家庭管不好,需要依靠社会环境的约束。而目前社会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各地区各不相同,有的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的参与较少,因为诸多因素的存在,造成法制教育脱节、死角现象突出。
可以采取的对策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搞好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中学生违法犯罪,它不仅是提高中小学生自身素质,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抓好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几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加强教育效果。
对策之一:有关部门和领导要重视开展法制教育。要增强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对减少和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决策部门应当把法制教育列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及时修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同时,司法、教育等部门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另外,要加快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法学院校开设一定比重的教育学科,在师范院校增加一定比重的法律课程,从而使法律专业人员能够有机会进入教师队伍,使师资队伍具有相应的法律素质,最终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具有可靠的资源保证。
对策之二:法制教育内容和形式要丰富。各学校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概念的掌握,而应注意学生法制观念的养成教育。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理性思维比较弱,所以要注重借助于形象思维的方法。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可以通过举办文艺演出、征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组织撰写读后感和编辑《法制小报》,定期召开法制主题班会,举行升国旗仪式和重大节日庆祝及重要法规颁布周年纪念活动,组织旁听司法公审大会,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请政法干警讲法制课,开展学生“带‘法’回家”普法实践等活动,通过生动、直观、形象的活动形式,使中小学生从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法律熏陶。
对策之三:家庭法制教育要跟上。不管社会竞争如何激烈,家长望子成龙如何心切,在家庭教育中,决不能只强调孩子的智育而忽视德育,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法治教育,让孩子学会遵守人生路上的“红绿灯”,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需的。拔苗助长、溺爱教育、棍棒代教育、放纵教育、怂恿教育酿成的苦果已不胜枚举;一些家长不注意自身修养,恣意妄为,身教不当,导致孩子出污染污,应了“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箴言。家长必须具备现代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了解相关的法规、增强法治意识,平时注重自身修养,对孩子的发展重视全面素质,真正担当起孩子教育的发源地作用。
对策之四:关注心灵,适时心理疏导学业的压力。同学间的交往、家庭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中小学生的心理不适。家庭和学校应时时关注孩子的心灵,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合理的负面情绪宣泄途径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尽快摆脱不良情绪,以冷静客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他人,减少因为心理因素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给心灵留下一扇窗,吸纳新鲜空气、沐浴灿烂阳光,多一点理智和关怀,少一点冲动和责备,让我们时时关注孩子心灵。
关键词: 交规法规 中小学生教育 安全教育
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带来了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然而目前我国的道路安全教育并没有达到应有效果,部分交通参与人的交通安全意识较差,法制意识淡薄,甚至有许多高中毕业生乃至大学生不了解交通安全法规和交通标识,看不懂交警手势信号,导致交通事故不断[1]。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现有的交通安全教育制度有关,尤其是忽视了针对中小学生的交规教育。
近日,广东省一小学出台规定,要求小学生骑车上路通过考试、取得“准骑证”[2]。近年来,日本、江苏、浙江等地的一些中小学也出台过相关政策[3,4],充分体现了社会对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视。美国部分学校将交通安全知识与课程相结合,英国从1970年起便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行动等[5]。广大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中小学生进行课堂交规教育,使其了解掌握交规的部分实质性内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考虑到今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仅考察市区、城郊中小学。以邹城市市区、城郊的十所中小学为例,对其进行了实地考察对比分析,总结了中小学生出行危险因素,分析了中小学生交规安全教育现状,据此提出了对策。
一、中小学生出行危险因素
1.外部因素
(1)上、放学均处于出行高峰时间段。中小学生上、放学时间基本与上班族上、下班时间一致,短时间内人流、车流大量涌向道路,容易造成交通混乱,给中小学生安全出行带来极大隐患。
(2)个别校园周围环境较复杂。中小学校园大都处于闹市区等繁华路段,车流量较大,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家长接送,但也相应增加了安全风险。加之个别校园门口不乏流动商贩,违章情况时有发生,也相应增加了学生出行风险。
2.内部因素
(1)心智不够成熟。中小学生尚处于身心发育阶段,规避风险能力差,对危险感知能力差,在危险面前容易茫然失措。中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上、放学期间经常成群结队,不遵守交通规则,在马路上相互追逐、骑车打闹。中小学生在违反交规上往往遵循“破窗理论”,一人违反,众人盲从。
(2)法制观念淡薄。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教学更侧重于文化课,中小学生无暇主动或被动接受道路交通法规知识。
二、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现状
近年来,由于重大交通事故频发,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引起了国家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部分地区部分学校迫于升学压力等原因,往往导致交通安全教育趋于形式化,收不到较好效果。
1.注重升学率
现行教育体制下,成绩是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唯一标准。中小学所进行的智育不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发学生的智力为主的智育,而是搞题海战术,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开发,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在安全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少之又少,交通安全教育趋于形式化。
2.家庭教育缺失
部分家长对孩子仅仅是口头上的教育,而不是“言传身教”,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甚至对孩子进行口头教育后自己却在违反交通法规方面“身先士卒”,给孩子带来了错误的导向,孩子们的思想与行为潜移默化地被家长改变了。
3.外部干预较少
通过调研表明,学生道路安全知识的获得仅仅局限于学校老师的传授和自己生活所学,交管职能部门的参与过少。基层交警任务繁忙、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等原因,导致交警等难以为在校中小学生上交通安全教育课。
三、对策分析
1.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深远。父母以身作则,时刻提醒自己遵守交通法规,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在带孩子出门的时候要注意对其进行现场教育,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准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2.规范学校周围环境
中小学生效仿能力较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为有效贯彻交通法规,切实遵守交规,有必要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规范整治。学校周围的十字路口要设立红绿灯,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上学放学期间,驻校民警要到学校门前马路上指挥交通,确保学生安全通行。
3.交通教育进课堂
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是保证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交通主管部门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共同编制行之有效的交规教育教材,对于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差,不懂得遵守交通法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相比大中城市而言,县级市的安全教育往往更加缺乏。为了让学生牢固树立交通安全意识,交规教育应该从中小学生抓起,让交规教育进入学校的核心课程,并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全面落实交通安全教学课时、教学活动安排和组织工作。
只有让遵守交规这一概念从小便深入学生内心,让安全这一概念根深蒂固,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中小学生交通伤亡事故率,最终达到人、车、路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谈太强.浅谈中小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和教育[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9,15(2):95-96.
[2]学生骑车要考“驾照”爱得深还是管得宽[N].中国消费者报,2015-04-17.
[3]高建春.交通规范问题与交通规范教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家庭美德建设在“四德工程”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家庭是人在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支撑,家庭美德的建设和提升影响着公民道德观念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践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教育广大在校中小学生的同时,无疑也能够通过家庭这根纽带向家长不断传递正能量。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主要目的虽然是培养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品行节操,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促建家庭美德在内的整个“四德工程”的建设。
二、目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目前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道德实践机会少,未能完全做到知行合一。家庭成员始终以孩子为中心,这使得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比之以前有兄弟姐妹的时候慢了不少,孩子在家庭中责任观念、奉献意识普遍比较薄弱,有时候把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当成自然而然的事情,对父母付出的艰辛视而不见,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尊重,这是和新时期倡导的家庭美德格格不入的。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单靠课堂上书本内容的讲授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高尚品德的培养必须基于现实的生活体验。所以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必须要以中小学生为主体,要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中小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积极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来,将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无限鲜活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2.个别家长没有能够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家长的言行举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父母是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的成年人,中学生心智发育尚不成熟,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有限,往往由于对父母的依赖和崇拜心理,盲目模仿父母的行为,不经批判地接受父母的思想。父母的道德水平和习惯修养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如果父母在家里当着孩子的面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言语粗俗,自私自利,蛮不讲理,甚至是乱发脾气,不注意自己的修养,那么就会大大影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孩子发现自己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和自己在家里看到的不一致,心理就难免产生矛盾,这样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就很难有所保障。3.目前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育人的系统网络有待加强。目前的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一些地方还没有形成合力,缺乏学校、家庭、社会各方的协作,个人教育工作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在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构建系统育人网络的重要性。一些人认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课老师的事情,和别人关系不大,这种看法是非常错误的。学校的全体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家长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建设。学校的教师要经常和学生家长交流,在要求家长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积极配合学校的同时,也要注意和家长沟通,了解中小学生在家庭中的思想道德表现,发现存在的症结和突出问题,这样可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针对性,也可以得到广大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相补充,良性互动,产生“1+1>2”的效果。
三、构建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家庭美德建设互动机制的措施建议
形式化
各种原因导致了心理教育还没能真正地融合到学校的日常教育中去,没能真正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理解和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差,大多学生普遍以为只有存在心理疾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去了心理咨询,那说明心理肯定存在某方面的疾病。
再加上,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大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任务繁重,根本没有时间去专注心理课和自己的心理问题。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有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一把“遮雨伞”,心理咨询室更多的是一种摆设。
很多学校表面化、形式化现象严重,没有内化为学校的自觉行为,没有真正发挥心理教育对学生的咨询和辅导功能,更没有真正走近、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学科化
随着心理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开展,中小学心理教育出现了一种片面追求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备考以教材和参考资料为中心;活动方案没有学生自主处理的时间和空间;选材内容生活化不够;活动过程中师生关系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认知;学生的参与性与体验性不高。
老师向学生强行灌输有关心理名词、定义、概念,强行记忆心理学知识和原理。学校机械设定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甚至是心理知识体系,纠缠于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这种用学科知识传输的方式来操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教学形式单一乏味,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规律,势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学科化”,不利于维护和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提倡“课程活动化”,即通过“做中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融入教师创设的各种文化情境中,身体力行、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情景交融,在体验中领悟,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有的追求。
德育化
当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德育化”现象十分严重,“德育化”即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
虽然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许多交叉、重叠,甚至共生之处,但两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要解决的是中小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问题,是涉及学生品质的问题;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涉及的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实际上,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许多行为来源于学生的心理问题,而非道德问题。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给予干预,很容易导致行为问题,行为问题进一步的不良发展就会导致学生的品德问题,所以孩子初期的很多不良行为,例如厌学情绪、不适应、自卑、焦虑、攻击等往往是心理因素导致的。这就需要我们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开导,反之,其效果必然适得其反,而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医学化
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首先表现在把“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相混淆,主要是面对个别学生开展心理疾病的咨询、辅导和治疗,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问题的矫治。其实,由于学习压力大,中小学生中出现一些常见的心理阴影和心理障碍是很正常的,如果把学生当作心理疾病的患者,这种医学化的倾向,会导致学生心理的高度紧张、焦虑,甚至压抑。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主要表现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偏重于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性辅导,重视个体的矫治型辅导,用治疗取向代替预防、发展,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化倾向,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的预防性、发展性教育。其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面向个别差异的同时,更要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预防和发展性教育相结合。
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增强中小学生的受挫能力、环境适应的能力,使学生更有效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被动化
当前中小学的心理教师,总是期待学生主动求助,忽视了对学生的积极主动的服务,很多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其门前常可罗雀。一方面的原因是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不理解,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理辅导教师习惯于“守株待兔”,坐等学生主动前来求助,而不是积极主动走近学生,深入到学生中间,进入学生日常的生活世界。
心理咨询老师应该积极宣传心理咨询,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增进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心理咨询不仅仅是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更多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包括学习困难、焦虑、早恋、家庭及性问题,升学和就业的选择,适应不良,行为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等。
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大方地走进心理咨询室,通过适当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有效缓解受助者的心理压力,减轻心理负担,解除心理困扰,排除心理障碍,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
成人化
专制型化的规训与控制,共同造就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上去。
心理健康教育的“成人化”,主要表现为心理老师习惯于用成年人的思维,成人的认知,成人的方式来解决当前的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以成人的心理感受、道德认同和价值目标来辅导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体验来对待当事者,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违背了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共情”和“同感”原则,容易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一些中小学心理教师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就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有些老师不顾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照搬照抄一些心理矫治的原理,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所以,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心理发展实际,不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在需求,不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这样的辅导效果必然是苍白无力的,难以触及到学生的“心灵世界”,更难以让学生产生“共情”与“共鸣”。
责任化
当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责任化”现象严重。学生心理有问题,就找心理老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和任务全部交付于学校的心理教师,已成为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种普遍的现象。
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心理老师的“独角戏”,忽视了全员育人,忽视了其他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面渗透。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班主任的引领下,在心理老师的专业帮助下,各学科教师齐抓共管,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化”,还表现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的使命和任务,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影响。殊不知,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有一定的相关性。“粗放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缺乏对学生情绪和情感等内在需求的关注,家庭亲子关系不良、代际传递等原因都是造成学生行为偏差和心理偏常的重要原因。为此,中小学心理教育要重视学校与家庭的协同共育,寻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的合作与平衡的关系。
几点破障建议
加大“心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当前中小学学校心理教育形式单一、内容弥散,心理资源与学校其他资源相对独立,缺乏整合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为此,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精选和整合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主要围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月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并整合专门学校内外部各种相关的显性的和隐形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来创设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情境,并利用、优化和整合各种文本的、自然的、生活的、信息的和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使得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从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空间,充分发挥它们的促进作用。
改变传统“心育”的教育方法。从心理教师的说教、教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对学生以谈话咨询、情境模拟、小组合作、小组讨论、自我训练、角色扮演、创作、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为主等方式,从而保障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封闭的学科性教材转向开放的文化情境转变,创设一种“非课程化”、充满文化情境式、诉诸学生生活体验和主动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一种良好的心育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发展水平,完善学生人格。
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已摆在了首要位置,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已显得十分必要了。如何解决这一关系问题,已经引起教育专家、学校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一、以教材为出发点,发挥德育功效
伴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思想品德课逐步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把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意义提到了突出的地位。例如:六至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编写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道德规范、基本法律规范和健康心理品质的基本要求;初步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当代青年肩负的历史责任;初步学会通过网络、图书、报刊等收集资料和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或调查的基本技能。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感悟、体验,自觉遵守公民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振新中华、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学校教育应该以“德”为首,尤其是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是为形成今后良好的德育观铺设的基础阶段,而学校应该始终强调永远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德”必须纳入基础教育“重中之重”的体系之中。中小学校教师则通过思想品德(政治)课的施教来对学生进行德育,如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学生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这些组织去团结、引导学生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用自身之长克服自身之短;要充分发挥学生中的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树立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典型。坚持以培养公民健全的人格,良好社会道德规范作为德育的终极目标来展开教育教学工作的,这一点已经引起高度重视。
二、结合实际找好思想品德课与学校德育的最佳结合点
由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学主要是以思想品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为蓝本,所以,中小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因而,我们在教学及学校德育工作中通过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让中小学生在学到相关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即智与德的教育同步进行,两手都要硬的必要性。
我国的教育方针始终强调以德为先,学校工作师生为先,德育工作,即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学校育人灵魂工程的主要手段,作为思想政治的教师应当义不容辞地投入到德育工作的探究工作中去,思考如何以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促进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发展问题有清醒的认识,
学校的德育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鉴于中小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以外,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家中度过,学生家庭结构的日益变化也不同程度导致学生性格缺陷,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学校开展德育奠定了良好基础,家长对孩子的家庭美德教育问题显得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和学生家长相互沟通,便于家庭、学校之间相互了解,共同担当对中小学进行道德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应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小学、中学学生的不同特点,科学地规划各个教育阶段的工作目标、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小学以培养“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情感、“五自”(自学、自理、自强、自护、自律)能力和良好的品德行为及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为重点;初中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为重点;中学以培养道德评价能力、法制观念和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科学的思想方法为重点;大学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上的自律能力为重点,让广大中小学生在学校、学生和家庭共同构建的良好氛围中健康快乐成长起来。
三、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挖掘德育教育教学
陶行知先生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他教学、做人的准则。学校是培养人才、进行德育的主阵地。针对学校德育工作和学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之间关系的认识,摆正关系,要让二者协调显得十分必要,“生以成才为志,师以育人为本”。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和从事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要做好如下工作:
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必须充分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从教师方面说,当前要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落实每位教师教书育人的任务,克服某些专业课教师教书不育人的现象,让每位教师真正负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责任;二是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让每位教师爱岗敬业,关心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为达到这一要求,既要组织教师学政治、学理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又要制定相关的“师德规范”,使教师的言行有所依循。教师要适时引导,在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围中让学生自觉形成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教授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做人是更加重要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拥有渊博的学识,然而却将这些他所懂得的知识用来危害社会、国家,乃至世界。那么这个人不管是拥有怎样多的学识,他也是不受欢迎的,不被人所接受的。怎样来教学生做人,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中小学 犯罪预防 教育
一、中小学校园犯罪预防教育研究的缘起与重要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校教育,特别是处于青少年成长关键时期的中小学教育,逐渐取代了家庭犯罪预防教育的功能。对于学校犯罪预防教育担任的角色问题,国内外曾经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一些学者认为,犯罪原因在校外,因而学校无法起到根本的作用,校园犯罪预防教育并非至关重要;另一些学者认为,中小学校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介入、提供帮助、普及知识以及预防犯罪等各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校园犯罪预防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力不可小觑。本课题调查研究认为,加强和完善中小学校园犯罪预防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刻不容缓。
我国教育部高度重视发生在中小学校园内的犯罪案件,要求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犯罪。这是由我国预防犯罪工作的实际需要和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决定的。第一,在现实生活中,一般犯罪的侵害对象为老人、妇女、青少年等自我保护弱势的群体,校园及其周边的犯罪侵害对象更是具有针对性。而犯罪预防教育对中小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第二,在校园犯罪中,相当一部分涉及校园犯罪的青少年是由于对犯罪无知,或者缺乏预防犯罪的意识而造成的。而且绝大多数校园犯罪的受害者,是在校的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和损失也在他们的无知和缺乏预防意识和技能中进一步扩大和深入。第三,中小学生正在经历青少年生长阶段,这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教育培养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养成预防犯罪、远离犯罪、积极向上的良好生活习惯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校中小学生,他们集中在校园内学习和生活,具有开展集中统一犯罪预防教育的良好条件。
二、以江西省中小学校为例分析犯罪预防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
围绕校园治安这个话题,近年来引来了更多的关注,特别是一系列重大犯罪案件频频发生之后。2010年4月8日,郑民生持刀杀害福建南平实验小学8名无辜小学生,杀伤5名。2010年4月29日,徐玉元携带单刃尖刀闯进江苏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幼儿园对园内的幼儿和教师员工大肆残杀,致32人受伤。校园及其周边地区的安全成为社会焦点。江西省中小学校目前没有发生恶性暴力案件,但是校园并非祥和宁静:江西萍乡某校年仅14岁的初中女生陈某在校考试后被拐骗至宜春某娱乐场所坐台。江西进贤县一中学生熊某甲、熊某乙兄弟在校园内被4个15岁左右的男青年强行带到学校外面的后山上殴打和抢劫。……诸如此类的案件在中小学校园内屡见不鲜。中小学校园犯罪预防教育研究课题组在对江西省内南昌、九江、赣州等13个市(县)就读过中小学的调查者随机问卷调查时,有69%左右的调查对象认为中小学校园治安状况一般,18%左右的调查对象认为治安状况较差。在调查中,49.76%的调查对象在中小学校园内经历过校园犯罪案件。可见校园治安状况不容乐观。笔者分析,校园内犯罪预防教育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社会层次的原因
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犯罪高发时期。转型中的社会存在很多不公平、不和谐因素使犯罪率不断攀升。各种犯罪案件有的以校园周边,甚至就以校园内部的目标为侵害对象。这样的犯罪侵害对尚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小学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他们预防的意识和防范的技能都处于弱势。犯罪侵害在中小学生并不成熟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带来巨大经济与社会效应的同时也把一系列暴力、黄色等负面东西广泛地传播给社会,同时也过早地传给了中小学生。中小学生在遭受社会犯罪侵害,无法预防和减少伤害的同时受到了不良影响,有的甚至由受害者转变成为施暴者和破坏者。
(二)家庭层面的原因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关系很大,有一些父母没有注重对孩子的犯罪预防教育,如何防范犯罪侵害,如何应对犯罪侵害,如何远离犯罪,都没有及时掌握方法教育孩子。有的父母不仅预防意识薄弱,其自身也没有掌握这些基本的常识和技巧,更无从教导孩子。
(三)教育层面的原因
当前,很多中小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并没落实到位,基本流于形式,更缺乏对学生对预防犯罪系统、科学的教育。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怎么样去维护自己的权利,甚至碰到人身财产被伤害了还不敢报告老师与父母,更谈不上向公安政法部门报案。个别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也欠佳,面对一些后进生,不是耐心引导与适当批评相结合帮助其转化,而是采取原始的体罚,甚至动不动就劝退回家。
三、以江西省中小学为例探索改善中小学校园犯罪预防教育
福建南平、广西合浦、广东雷州、江苏泰兴、山东潍坊、陕西南郑等地相继报道了发生在中小学校园的犯罪案件,我们是不是应该深刻反省一下中小学校园犯罪预防教育的缺憾!根据上文主要分析的原因和问题,改善中小学校园犯罪预防教育势在必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与家庭环境
加强全社会的法制与道德观念,预防与减少各种犯罪,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让中小学校园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里发展。应当以中小学校为核心和主体,联合社会、家庭力量定期举办各种培训班,对家长、学校、社会各方面的教育方式、法制与教育观念进行培训,对在学校有坏习气的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对在学校可能受到犯罪威胁的学生进行预防性、技能性教育;对在学校已经受到侵害威胁的学生进行疏导和帮扶教育,正确引导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二)大力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
中小学校在学校内部要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提高道德教育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学习社会先进人物;同时要高度重视法制教育,可以通过墙刊、电影、广播等多种手段来宣传法律。中小学校可以联合公安、司法等部门开设法制课,不仅要保证时间和质量,形成长效机制,而且要保证从预防犯罪侵害、中止犯罪侵害、再到犯罪侵害后的疏导和帮扶都有明确的可以实践、可操作性强的有效内容,形成科学规范的预防教育体系。
(三)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学校既要引导学生走正确的人生道路,提高他们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又要引导学生走向成熟,接受社会带犯罪发展的观念,明白生活中有小红帽,也有狼外婆。中小学校应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对个别心理不健康尤其是对社会有敌对情绪的学生要及时开导,防止他们走向犯罪道路;对可能遭受犯罪侵害、威胁尤其是对已经受到伤害的学生要及时疏解,帮助他们正视犯罪侵害,防止他们因为逃避而造成对幼小心灵不可弥补的伤害。
(四)创新教育方法,吸引孩子树立远离犯罪的健康心理
掌握预防犯罪的技能技巧,学以致用。这就需要学校开展预防教育时不断探索与努力,根据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的特点规律,多渠道,多角度,适当、适度地让学生逐步接触到预防犯罪的实质性内容。各地方针对中小学校园教育陆续实践了一些好的做法:辽宁沈阳和平区人民法院法官亲临课堂以案说法,9年来摸索出一条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新路。深圳南山区人民检察院“预防青少年犯罪警示教育进校园”活动,检察官走进中小学校园讲授法制教育课。从这些做法中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相信预防与减少中小学校园犯罪行为和犯罪侵害是可以取得实际效果的。
(五)坚持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巩固学校法制教育效果
教育系统自2005年就开展了“为了明天——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周”活动。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与司法部等部门共同组织好面向中小学生的“小小律师”教育活动和面向法制副校长的培训工作。中小学校要坚持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将青少年法制教育和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各项相关教育结合起来,逐步建立青少年学生社区参与综合评价系统,把家庭评价与学校评价、社区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教师等的特长,为中小学生犯罪预防教育提供支持。各地中小学校要积极与检察院、法院建立长期密切联系,组织学生旁听法院的开庭审理过程,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学生学法、守法意识。
(六)重点加强青少年群体的救助和服务工作
早在2007年,、文明办与全国妇联、团中央等12个部门共同开展了“共享蓝天”全国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少年儿童大行动。这个活动还在继续进行,并且救助和服务的青少年儿童范围扩张到广大中小学学生。要深入中小学校园,通过基层调查、建立跟踪档案、帮助生活、解决困难等各种措施,救助和预防中小学生犯罪侵害。
综上所述,中小学校园犯罪预防教育包含两个重要部分:一方面,如何教育中小学生以保护自身安全为主预防犯罪侵害,特别是预防校园内犯罪的侵害;另一方面,如何教育中小学生以自身健康成长为主预防青少年成为犯罪主体,特别是预防中小学生成为校园内犯罪的实施者,甚至是走向社会犯罪。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经过研究,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到青春期即十二三岁再对在校学生进行预防教育其实已经晚了。犯罪预防教育需要一个非常长的过程,校园犯罪预防就必须从早做起,预防得越早,预防教育、减少犯罪的成本就越低。社会教育的发展要求校园犯罪预防教育进一步完善、成熟。
【参考文献】
[1]董士昙. 学校犯罪预防教育透视.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6(4).
[2]预防犯罪到校园. 人民法院报社,2007-09-10.
[3]李舜宜. 关爱下一代 共建阳光校园——我院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警示教育进校园”活动. 南山检察网,2006-10-31.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1)05-0146-03
据2010年11月30日的《哈尔滨日报》中的文章报道:2010年7月以黑龙江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和“96311”哈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热线为平台,由来自黑龙江省的10余名从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的专家,联合完成了一项对全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状况及对策的调查研究。据调查数据反映,因学业负担过重引发的心理问题咨询人数最多,学习压力导致厌学、情绪反应、失眠、焦虑等心理问题的有825人次,占咨询总人次的38.8%。家庭教育不当导致心理问题位列热点咨询问题的第二位,其中青春期教育成为热点话题。专家分析,忽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及未成年人自身心理健康知识缺乏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中小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与创造的空间,更需要心理的支持和心灵的沟通。许多中小学因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运用电话咨询、网络联系、板报宣传等多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建立学生心理健康记录档案,进行心理辅导服务,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或活动周活动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许多学校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却存在着一些显性的问题,怎样改进是目前一个值得思考的热点问题。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三个显性问题
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始的时间不长,还存在不少需要不断改进的方面,其中有三个突出的显性问题。
(一)课程开设存在随意性
目前,许多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由于课时量少,课程与教材的开发不丰富,教师上课的方式较为松散,使课堂内容单调、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的学校每周一节心理活动课还常常被其他活动替换。这些原因导致该课程的开设不能较好的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辅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效果。
(二)任课教师存在非专业性
一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归入一个范畴,没有深入思考和研究两者的区别与联系,甚至把心理问题当做思想品德问题来看待。把心理健康教育看做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加强德育工作就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于是没有专门设立心理健康辅导课或心理健康活动课。一些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以前或现在就是担任思想品德、社会等课程的老师,没有机会和时间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倾向比较明显。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仍然相当匮乏,有的甚至配置专兼职的心理教师都难以做到。心理老师兼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训练等种种工作,人少任务多就不能充分满足学校心理服务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对从教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既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科专业知识,又要积累有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安排一些其他学科或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老师来做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这些勉为其难的老师既缺少心理学理论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的专业技术,又缺乏优质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此常常导致心理健康活动课效果欠佳和心理辅导没有成效的窘境。
(三)心理辅导存在片面性
有些学校忽视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对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和咨询上,忽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理解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把他们当做患者,不考虑问题的成因、涉及的心理深度和有针对性地改进目标;有的用不适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量表来测评学生,对一些国外的量表照搬照套,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草率得出存在偏差的结论,导致学生高度紧张,甚至引发害怕心理辅导的焦虑。近年来,许多学校为了评上示范学校,按照评选条件和要求,纷纷配备心理咨询室,然而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三个显性问题的对策
根据存在的上述三个显性问题,解决的策略如下:
(一)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性
要做好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相关理论,掌握必要的操作程序。每堂心理活动课都是以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的,针对中小学生而言这些知识并不需要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呈现出来,而是需要经过教师处理后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出现,并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还必须掌握应用于实践的方法,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情境,精心设计心理辅导方案和心理干预措施,调适学生亚健康和不健康心理,矫正问题心理,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心理活动课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首先,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了解学生和组织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可以采用谈话法、问卷法、座谈法等方式,通过与学生、教师及家长的交流和调研,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觉察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身心发展、学习、适应等普遍性的困惑和烦恼,以便教师课前确定教学目标,课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疏通。其次,注重学生体验活动的过程。教师以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身份主持课堂活动,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同伴友爱、群体活力和团队力量,促进形成健康人格,达到心理活动课的作用和目的。再次,课后适当留些思考。心理活动课需要唤起学生更多的感悟,在情感体验和情绪释放中,促进自身的心情调节和问题解决。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把课堂里悟出的道理进行正向迁移,处理好当前和其他的生活、学习困惑和问题。同时提倡学生把心理活动课后的所思所感写成心得或日记,适当的时候在小组或班组中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这三个关键点突出了心理活动课重体验、重感悟、重反馈的特点。
(二)增强专职教师培训的科学性
抓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是重中之重。从多个方面培养专职、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对此,可以通过菜单式培训的方式来满足教师培训的需求。首先是专业技能培训。根据中小学心理活动课或心理咨询服务的要求,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与高校联合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心理学专家、教授,将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与生动的教育实践结合,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可以同相关部门联合测试,颁发学校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从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规范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其次是研讨式培训。通过各类主题、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多角度、多方面的就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研讨,有利于学校之间和学科老师之间互相切磋、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再次是以评促教式培训。以公开课、交流课或示范课的形式,让教师们相互学习,课后由专家进行点评,从中交流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第四是专题式培训。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某个方面的专题或问题,邀请富有经验的专家或资深教师对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进行讲解、指导,并进行互动交流和提高。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对心理辅导教师是一个艰难的心路历程。因个体差异,有的方法有效,有的未必凑效。所以,要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相关理论,掌握必要的操作程序,并做到身体力行,内外和谐,心神专一,化解隔阂,达到与孩子的真正沟通和理解。对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或开设心理活动课的老师进行专业培训势在必行,其专业性不容忽视。
(三)增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功能
学校心理咨询室面向全校师生和家长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和服务。对来访的师生和家长而言,学校心理咨询室是他们获取心理指导的场所,是心理咨询教师与来访者进行面对面的以真诚为前提交流、沟通和解困的地方。心理老师与来访者就某一问题共同探讨,共同尝试,最终使来访者自己进行正确选择,从而达到促进来访者获得心理能量和健康发展的目的。
从实际和有效的角度来说,应该发挥好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功能:首先,针对学生的常见心理障碍,为他们解决学校适应不良、轻微神经症、常见的人格缺陷等心理问题,指导学生找到原因,进行自助,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其次,提供学习心理辅导,对学习困难和有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学业不良的类型和学业不良的成因诊断,帮助他们了解各自的学习心理特征,从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上进行改变和调适,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升学业水平;再次,发现心理问题较重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已无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时,及时向家长或监护人沟通,不放弃,不离去,共同寻找突破口,制定心理长期辅导方案;第四,开展对学校校教学教辅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咨询工作,人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常规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营造良好氛围;第五,做好家庭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协助家长正确认识和对待孩子成长与发展所带来的家庭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法、亲子关系的调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等问题。
心理辅导教师任重道远,在工作中既要认真耐心,又要善解人意,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伙伴”,切实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排除成长路上的心理障碍。心理辅导老师是学生的拐杖,心理咨询和训练要通过对学生的理解和帮助,从心理上增强他们自身的能量,让他们调整和改善认知、情感、人格、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帮助和引导他们心理健康发展,培养积极的人格,开发自身潜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完善与发展,生活和学习更加愉悦,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The Evident Problems of the Mental Health for Studen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nd Targeted Strategies
WEI Pan-sh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Management,Xingyi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China)
关键词:农村小学;心理健康;策略
小学生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此阶段教学的重点就是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进行教授。从世界范围看,国际间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是整体国民素质。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而心理健康教育好坏决定整个素质教育水平,同时影响着国民整体素质提高。
一、核心概念阐述
心理学是最初兴起于美国的教育教学课程,其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赛里格曼。而我国在实行心理学教育后,将该课程名称定义为“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主体对心理状态的积极调控,发挥身心潜能的过程。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于周遭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且其认知能力、情绪反应和意志形态都能达到良好的可控状态。
(二)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概念起源于英美国家,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校本课程已成为新课改的重点内容,尤其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校本课程主要是基于学校和当地的教育组织,是相对于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从一定实际意义上考虑,心理健康教育决定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通过研究农村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有助于不断提高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从80年代初期起步,也有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如中小学校普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已取得不少的成功经验。但农村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受一定条件的制约。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多数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子女跟随爷爷奶奶或外祖母、外祖父生活,孩子家庭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学校应试教育严重,考试成绩仍是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学生的课业负担重。从老师的角度分析,老师希望学生积极学习,提升学习成绩;而家长抱怨孩子叛逆心理严重,不好管。
第三,由于家庭的原因,我们学校有一部分的留守学生。他们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直接监护管教,往往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好,心理状况欠佳,健康成长受到严重影响。
第四,虽然我们学校开设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有统一征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但是里面的内容并不完全符合我校农村学生的实际,使用起来针对性不强。
三、农村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策略研究
教材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来说,合适的教材对于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部分的学校都实行统一订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但是由于各地区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有别等,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不当或者直接不安排,教材使用率低,从而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因此,作为农村学校和授课教师应做到:
(一)校本课程教材的拟选
首先,心理健康课程校本教材的選择与课程内容的拟定要进行问卷调查,在充分了解本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及主要问题的前提下进行,结合相关的问卷调查分析数据,整合现阶段农村学校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
其次,要按照教材的要求设计贴近农村学生生活的情景,编制适应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本课程教材,并将教材有效印刷,发放给师生课堂使用。
(二)创新教育理念、增强师资力量
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更何况是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要想实现农村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向高效,要以学校为主体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理念。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资金投入,通过各种渠道,例如互联网等,安排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能够得到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借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师资力量。
(三)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由于农村家长的整体素质较低,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辨别出孩子的心理问题,导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早的发现与干预。因此,加强家长心理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存在很多实际问题,教育的形式性较强,而缺乏有效的教育实践。总体来看,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匮乏,教育形式和教学方法落后,为了促进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发展,还需要社会、学生家庭、学校、教师之间积极配合,先从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做起,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许成龙.浅谈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2:130-1.
将安全教育列入工作重点
为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1996年,教育部、公安部等七部委联合发文,决定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将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为扫除校园安全隐患,国家教育部已将安全教育列入工作重点,并明确提出:要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内容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不仅是学生安全工作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
当前,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学生安全工作。教育部已相继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生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我们要真正提高认识,牢记“隐患就是事故”、“校园安全工作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我们还要树立“安全教育重于泰山,师生生命健康高于一切”的观念。
学校要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安全保障,制定学校安全工作预案,班主任老师应牢固树立“安全工作无小事”的观念,站在构建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高度,始终将学生的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做到经常教育,及时教育,教育到位,教育全面。还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挤出时间,利用班会、自习课时间,向学生们进行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能够真正进入课堂。
确保广大学生的安全健康,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生活幸福,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祥和,保护中学生安全,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家长 怎样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
教育是一个终生事业,这句话不仅对孩子适用,同样也适用于父母。然而,当前针对家长的专业教育却少之又少,特别是安全教育方面。每到假期,孩子发生意外屡见不鲜,人们在惋惜的同时不免提出疑问:家长的安全意识是不是需要提高?
家长应掌握安全技术、冷静技术,并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为家长提供不同的安全教育策略,以便于家长们有针对性地创造良好安全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提升孩子对于安全问题的解决能力。最重要的是,这个训练在培养孩子的防御安全的过程当中,提升了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而这些在孩子日后的问题解决能力,自信心的提升等情商方面都有极大的帮助。
我们要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必须要让其认识到养成好的安全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还要引导其心灵深处对产生好习惯的渴望;特别要建立必须遵守好习惯的约束机制,从而逐渐铲除“习惯性违章”赖以生存的“土壤”,使新的好习惯得以建立。下面是一些必须养成的安全习惯和必须有的安全意识。
1.记住一些重要信息。孩子要尽可能早地记住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父母的全名及联系电话和工作单位、紧急求救电话号码,以备孩子不小心走散或遇到危险时呼救或及时与父母取得联络。
2.不玩火、水、电。要从小就告诫孩子:远离火柴和打火机一类易燃引火物,不可开启煤气开关,更不能用手去摸明火;玩鞭炮和焰火时要特别小心。
大人不知情时,不要扭动自来水开关,切不可自己进浴室随意开启热水龙头,甚至在浴室里推、拉、打、跳。
在湖、河边上玩耍,要在安全地带,决不要乱跑乱蹦,以免失足误入水中。
不能去触摸正在运转的电风扇等电器产品,更不可用湿手去摸电器的开关、插头;千万不要将手指、别针、回形针等放进插座,以免触电。
3.远离尖锐危险品。告诉孩子,不要把铅笔、筷子、冰棍、玻璃瓶或尖锐的东西拿在手里或含在嘴里到处跑;也不能随便拿刀、剪或其他尖锐器物当作玩具,这样不但容易伤了自己还可能会扎伤他人。当然,孩子大点后,必须教会他正确使用刀、剪等用具。
4.防止异物入体。不随便把东西如小石头、花生粒、瓜子、小纸团等放入口腔、鼻、耳,以免发生意外;不可拿清洁用品或杀虫剂喷着玩;不可随便捡食地上或桌上的东西;不要用塑料袋或棉被蒙头、把绳子绕在脖子上或躲在柜子、箱子里,以避免窒息之险。
5.避免运动受伤。教育孩子,不做危险性游戏,在运动或游戏时注意规则,按顺序进行,避免碰撞或因抢夺玩具受伤或受到破损玩具的伤害;教育孩子,尽量不要攀缘登高或从高处随便跳下;不拿超过自己承受力的东西;更不可在阳台、窗边及楼梯口嬉戏,避免发生坠楼和滚下楼梯。
6.交通出行要注意安全。从小就要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不在马路上停留和玩耍,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给孩子讲解一些交通标志和交通指示灯的意义。野外旅行散步时,教育孩子不得随便采摘花果,抓捕昆虫;更不能将野外的花果等物放入口内,避免中毒等意外事故发生。
7.提高警惕,保护自己。告诉孩子,单独在家时,如有陌生人来访,不要私自开门,不经大人同意,不能吃陌生人给的食物,不接受他人的诱惑,以免被骗。
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经常听到活泼可爱的孩子遭到意外伤害的惨闻,这大多是因为孩子在遭到危险时不知应该如何应变所致。那么孩子能学会在紧急情况下避免危险吗?答案是肯定的。
但要孩子做到这一步仅仅告诉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糖果”或者“遇到火灾时不要惊慌”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向孩子描述可能遇到的情况,然后问孩子应该如何去做。比如:
1.你跟妈妈一起在一个大购物中心购物(或者在海滨浴场、公园等地方游玩)。你停下来张望了一会儿什么事情,当你抬起头时找不到你妈妈了。
应告诉一个可靠的人,你走丢了,找不到妈妈了。如果是在购物中心,找最近的收银台。如是在海滨浴场,告诉救生员。切莫随便找一个大人告诉他你走丢了。
2.你独自在家,门铃响了,你从门上的窥视镜中看到一个陌生人。
决不要为任何陌生人开门。哪怕他说有什么紧急情况,或者说他是警察,或者说是你爸爸或妈妈让他来接你等等。但也不要门铃响了而不理会,因为小偷有时会按门铃试探是否有人在家。你可以隔着门告诉陌生人,你妈妈在睡觉,而你打不开门,让他过一会再来。然后,给家长或邻居打电话,告诉他们有一个陌生人在家门外,让他们不要挂断电话,直到陌生人离开为止。
3.当你回家时,发现有一个成年人在你后面跟着你。
应穿过马路或者走另一条路,以避免与尾随者接触。如果这个陌生人仍然跟着你,或者他强迫你跟他走,你要大声尖叫并跑向附近有人群的地方,例如,一个商店或者行人多的十字路口。不要往你看见的某一所房子跑,因为房子有可能是空的。如果这时你家里没人,也不要往家里跑。
4.夜间,家里的人都已入睡。突然你发现家里失火了。
要大声叫“失火了!失火了!”以叫醒其他家庭成员。然后沿安全通道迅速离开房子,到达户外预先观察好的安全地带。如果屋里充满了烟,应尽量让身体贴近地面爬出屋外。如果你发现你寝室的门是热的,说明火源在客厅。因此,不要打开你寝室的门。如果你住在楼上,又不能从窗户逃生,那么就打开窗户,用床单之类显眼的物体向楼外的消防人员发信号。然后,尽可能地让身体贴近地面,等待救援。因为贴近地面的空气中烟的含量最少,人可以生存的时间最长。
5.你发现家中的大人躺着一动不动,甚至当你叫他时他仍然不醒。
应立即给急救站或者医院打电话。如果你不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可以让接线员帮忙,也可以叫邻居帮忙。
6.你独自在家时不慎用利器将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严重划伤。
如果伤口流血不止,应马上用干净布,例如毛巾等,将伤口包紧。包紧的程度应能止住流血,但也不能太紧以至于伤害了自己。然后,给家长或者邻居打电话请求帮助。
7.你和朋友在湖边或者游泳池边玩耍,同伴不小心掉入水中,并且他不会游泳。
你切莫跳入水中企图救他,除非你受过专门的救生训练,而应该将救生圈或者其他任何可以漂浮的东西扔给他,让他抱住并坚持,然后,跑去叫人帮助。也可以找一根树枝或者一根竹竿,抓住一头,人趴在岸边地上,让你的朋友抓住树枝或竹竿的另一端将他拉向岸边。切记!你必须肚皮向下趴在岸边,以避免落水者把你也拉入水中。
除了上述的7种情况外,您还可以根据具体的生活环境补充1?3种情况以及应变方法。这样可以将孩子遭受意外伤害的机会降低到最低,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道自我保护的安全屏障。
帮孩子远离不健康的模仿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模仿也是孩子的本能,12周岁以前,孩子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主要是通过模仿来完成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缺少对危险的辨识能力,家长须格外注意,您的安全意识和谨小慎微的习惯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当然,还要帮孩子远离不健康的模仿。比如,根据孩子的年龄,为其挑选一些适合观看的动画片、影视剧,让孩子远离暴力、血腥的影视剧。
养成好习惯有诀窍
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少,模仿性极强,父母要时刻注意为孩子树立安全行为的榜样。
例如,看到爸妈使用工具、餐具、电器时总是小心翼翼,孩子自然也会小心。父母要通过言传来促进身教,使身教与言教结合起来,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比如,妈妈在做饭的时候,可以边示范边讲解:“当我炒菜的时候,我非常小心地不去碰摸铁锅的边缘,这样就不会被烫伤。”
学校 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学校是增长知识的教育殿堂,学生对老师的信任甚于家长,因此,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主要阵地还是学校。
安全教育是常规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少教师总是照本宣科、流于形式,这种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如何把安全教育这门功课开好、开生动,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喜爱而实用的知识课和实践课呢?中小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为了不增加其负担,学校不妨采取安全知识讲座、主题班会的形式,加强实用性,突出学以致用的特点。
安全教育应纳入中小学必修课
统计显示,我国每天大约有40个孩子死于交通事故,还有很多孩子受到意外伤害。“这与未成年人的安全宣传教育不够有很大关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席项宗西委员认为。
项宗西在提案《关于将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纳入国家课程的建议》中指出,现代社会中,危及人类生存的安全问题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交通事故、环境污染、流行疾病等随时威胁着人们的安全与健康,而中小学生由于年纪小、自我保护意识弱,受到意外伤害的概率更是大大增加。
“由于传统教育的观念,我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往往偏重于知识教育,而忽略了安全教育。”项宗西说。他在调研中发现,虽然国务院2007年下发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但是因为没有统一的、系统性的国家教材,缺乏固定的、定量的课程课时要求,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方面的设置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不能完成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安全行为的训练。
为此,项宗西在提案中建议:
首先,在现有中小学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安全教育基础上,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国家课程,规定教材、课时,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从而保证学生们能系统掌握安全知识和自救逃生本领。
其次,教育部应依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进一步制定并完善安全教育课程标准,审查并向全国推荐安全教育学科教材,并将其纳入免费教材配发目录。
关键词: 闲暇教育 基础教育 中小学生
闲暇教育是一个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学科的课题,目的是提升人的闲暇生活质量,提高人的闲暇认识,培养闲暇技能,促升交往水平,增进人格健康。因此,我国基础教育需要闲暇。
一、闲暇教育
闲暇教育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利用“空闲”或“业余”的时间进行学习。柏拉图把闲暇理解为“空闲”、“从活动中获得自由”、“一种自我控制的自由状态”和“休闲的状态”四个层次。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的基础上对闲暇教育做了研究,他认为:“人唯独在闲暇时才有幸福可言,恰当地利用闲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础”,“显然应有这样一种自由的和高贵的教育”。他认为闲暇教育是使人成为自由人的关键。
中小学闲暇教育是中小学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之外,完全由学生个人自由支配的空余时间去学习。中小学闲暇教育的目的是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掌握科学利用闲暇时间的能力,提高闲暇生活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闲暇教育的作用
1.闲暇教育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在对人的“从业”和闲暇现象研究之后,发现“人的差异在于闲暇时间”。所以课堂听课、做作业等正规学习活动固然重要,但学生在闲暇中的学习也不能忽视,而且闲暇中的学习是更加主动、自如、丰富的,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闲暇有助于学生创新学习主体性的发挥;闲暇有助于学生创新时身心愉悦状态的形成;闲暇有助于学生创新学习知识经验的激活;闲暇可以丰富学生创新学习的实践活动形式。
2.闲暇教育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育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具体地说,自由时间是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得以实现的保证;是个性丰富性得以实现的保证。学生在闲暇时间里可以恢复体力和精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和正规活动的效率;学生在自由时间里获得独处的时间,可以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和塑造。
3.闲暇教育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落实道德行为
闲暇生活是指人们在摆脱了工作和责任之后,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自主选择的、能施展自己才能、表现自我个性的一种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本身又存在无主—自主,消遣—创造,升华—沉沦等诸多双重属性。这些属性为闲暇生活中的道德选择提供了可能。斯金纳说:“一种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决定自身的前途,检验这种前途的有效方法之一是看他如何处理闲暇问题。”所以,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提升,大多是通过闲暇生活中独自选择和落实完成的。
三、我国中小学生闲暇教育的现状
与发达国家中小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性和研究性的闲暇相比,我国中小学生的闲暇教育呈现出剥夺性、单一性、随机性和成人化的特质。
1.剥夺性的闲暇教育
我国从九十年代开始实行素质教育,提出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但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和人口国情,我国的素质教育贯彻得不彻底,我国的教育大多还是应试教育。在严峻的升学的压力和盲目的攀比下,我国的家长和老师让学生浸泡在题海和各种补习班、奥赛班之间,剥夺了孩子的闲暇时间,这就是剥夺性的闲暇教育。
2.单一性的闲暇教育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我国大多数中小学生压力巨大,成天面对大量的作业、考试和各种补习班,一旦有了一点自由时间,就开始彻底放松。所以闲暇生活贫乏、单调,没有个性化。除了闲逛、看电视、打游戏外,就是读课外书。这种闲暇教育显现出单一性。
3.随机性的闲暇
由于学校忙于提高升学率,家长忙于工作挣钱,对学生缺少正确引导,特别是对学生闲暇时间的引导,使学生知识面狭窄。中小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看的电视节目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个人兴致决定,或者是受流行文化的影响。这属于随机性的闲暇。
4.成人化的闲暇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有些家长不得不在应酬的同时陪孩子,或者是不放心孩子一个人在家,索性将孩子一起带去应酬。孩子经常出入饭店、KTV甚至是酒吧等娱乐场所后,便把这种闲暇当做自己的闲暇方式,使现在孩子的闲暇成人化了。
四、我国基础教育应怎样在开展闲暇教育建设
从以上分析可得出我国闲暇教育的严峻问题在于我国中小学校、家庭和社区没有很好地把握闲暇教育的方向,更重要的是中小学生没有闲暇教育的意识,没有利用闲暇时间的能力,更没有接受闲暇教育的时空。所以,笔者认为我国基础教育应从以下方面开展闲暇教育的建设。
首先,学校要确立闲暇教育的目标,转变闲暇教育的观念,并确立闲暇教育的课程。学校实施闲暇教育的目的是加强学生闲暇素质的培养,通过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闲暇活动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树立积极的闲暇价值观和闲暇态度,学会有价值地、自主地进行闲暇活动的选择,从而丰富和提高其闲暇生活的质量。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主张,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杜威的思想提醒我们要转变闲暇教育的观念,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闲暇教育课程分为: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其中正式课程又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非正式课程则是指隐蔽课程。隐蔽课程,是指学校的环境、教育方式、校园文化、班级氛围、各种交往活动等。这些信息通过暗示、学生的模仿、互相感染、彼此认同、榜样学习等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有意无意地接受这些信息,从而受到教育。
其次,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中的闲暇教育对孩子的闲暇时间的利用,掌握闲暇技能起着重要作用。如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选择对自己有意义的闲暇活动;在家庭为孩子开辟闲暇的时空;提供良好的闲暇生活条件;指导孩子和同伴一起安排闲暇活动;和孩子一起制订家庭休闲活动计划等。
第三,社区中的闲暇教育因素对孩子的闲暇教育的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如加强社区公园绿地、艺术场馆、体育设施、科技馆、博物馆的建设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传承文化、锻炼身体、提高生活质量。
第四,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的闲暇意识与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闲暇是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自我闲暇的意义;让学生正确理解劳动、学习、闲暇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
第五,培养学生科学利用闲暇时间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丰富多彩的自由活动的能力,才能满足他们精神发展和享受之需要,才能使闲暇时间丰富多彩、激动人心,从而感悟闲暇的真谛。
总之,闲暇教育对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我国对的闲暇教育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我们应该大力研究和拓展闲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使闲暇教育更好地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素质与技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庞桂美.闲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著.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册).人民出版社,1972.
[4]张新平.关于闲暇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教育研究,1987(2).
[5]李臣.活动课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6]李芯茹,桂勤.面向初中生的特色英才教育计划.比较教育研究,2011(5).
1.1大学生对生命的困顿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大学生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不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们认为学习不再是第一要务,所以上课想睡就睡、想听就听、想逃就逃,他们根本不把老师交代的学习任务当做一回事,他们用玩耍、上网、谈恋爱等方式来虚度时光;另一部分大学生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兼职、社团等活动中,他们分不清主要和次要的任务;甚至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嘴里天天喊着“无聊、郁闷、纠结、奔溃”,从这些口头禅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没有生命价值观和精神信仰。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而使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生命力的发展,就必须要让生命教育走进校园[2]。
1.2大学生自杀现象急剧上升
在中国,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07年5月8日至5月17日短短10天间,北京就有5名高校大学生跳楼自杀身亡,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在哈尔滨仅5月,就有39人自杀,其中,超过10人是大学生[3]。另外,一项以国内媒体公开报道为依据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大学生自杀案例,自2002年起不停攀升,2002年27起;2004年为68起;2005年116起;2006年130起[4],这种自杀死亡方式已成为青少年死亡的首位原因。
1.3大学生心理问题明显
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急剧变革,生活节奏急剧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时代,许多大学生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出些了心理问题,部分大学生因心理问题没有办法解决而选择休学、退学甚至犯罪、自杀等一系列活动。据统计,目前全国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大约有1600万,其中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16%~25.4%,这样的大学生现在或者将来对自己以及他人都存在生命的威胁,所以我们呼吁加快对大学生生命教育。
2在我国现阶段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可能途径
2.1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
家庭教育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第一任教师,也是最基础的教育,家庭教育对每一个人的生命教育也都是终身的、最有效的,因为家庭是每个孩子人格形成的启蒙学校,家庭生活处处蕴藏着宝贵的生命教育因素。
2.2学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
独立生命教育课程安排如果专门生命教育课走进课堂,那么生命教育将会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生命教育的意义将会更加深远。综合课程生命教育内容的安排因为目前生命教育专门课程在内陆还没有普及,但是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所以在一些高校可以通过安排教师在其它综合课程中融合生命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校园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生命教育内容的安排大学生在校园内外都会参加社团等组织的活动和社会实践课,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适时安排生命教育课,结合一定情景让学生明白生命的价值。
2.3社会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
目前网络和电视等媒体对大学生的思维和价值观的影响深远,所以通过媒体传播生命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教育大学生自觉摒弃那种不合理的物质享受,摒弃哪种不合理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生死荣辱观和生命价值观,通过媒体的一些生命教育的精品活动和精品节目感染和鼓舞大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创造一个良好的尊重生命的氛围。
3探索构建生命教育实践体系
3.1生命教育的政策法规
现在生命教育政策法规在我国内陆地区很少,也很不系统,希望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法规,2004年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辽宁省也制定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湖南省也于2005年颁布了《湖南省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2生命教育的目标
通过一系列生命教育,让大学生明白珍惜自己,关怀别人;让大学生明白生命的光辉在于乐于助人,奉献自己,照亮别人;让大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感恩惜福,爱护大自然;让大学生明白珍惜生命,乐观进取,树立目标,努力奋斗。
3.3生命教育的理念
生命教育理念就是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教育大学生提升生命质量,明白生命的意义,懂得美好生活和幸福生活的前提是呵护和爱护生命,欣赏和敬畏生命,提高生命境界,最后实现自我价值。
3.4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情感教育人从一出生就在父母的呵护中逐渐长大,就对父母等人建立依恋,建立情感,这是生命情感的初步体验,也是基础情感教育,但是大学生除此之外还要进行生命成长过程中各种情感教育,例如挫折教育、责任教育、生死教育、感恩教育、幸福与成就观教育等。生命认知教育每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将来到哪里去,而且这种认知时时刻刻映在自己大脑中,那么人们才能从生理的、社会的层面去认识把握和接纳自我,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最好把生命的发展历程讲诉清楚,让他们明白生命来自不易,生命里倾注了好多家长心血。生命价值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就是珍惜生命,树立目标,努力奋斗,充实自己,让自己能够为别人带来温暖,带来便利,也让大学生明白“何以为生”、“为何而生”,让大学生不仅有理性、有知识,还要有情感、有爱心、有人性。让大学生明白生活不是抱怨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追求一个目标,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过好每一天,珍惜我们身边的一切,努力用爱去诠释生命的意义,用奋斗去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审美教育大学生生命审美教育就是让大学生明白一个人要有审美的态度,要有超脱的眼光,要有奉献的精神,这样才能正确面对生命过程中的不足和缺失,才能认识生命过程中真正的真、善、美,才能明白生命的真谛。生命意义教育开展生命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价值观、人生观、成功观、生命观,能使大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长度不可以改变,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与厚度含义,从而珍惜大学时期宝贵的时光,刻苦学习,努力掌握精深的知识,丰富生命的底蕴,积极地加强自我修养,努力培养高尚的道德品格,提升生命的境界[5]。生命安全教育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目的是让大学生提前注射安全疫苗,让大学生提前具有安全问题的免疫能力,让大学生接受生活中各个角度安全教育知识,例如:消防常识、地震常识、旅游常识、心理疾病预防常识等,从而能有效避免生命受到伤害,做到防患于未然。
3.5生命教育教学形式
一、国内外目前的状况
国外研究现状:
外国学校培养中学生运动员则特别强调体育课余训练和文化学习的结合,在培养学生运动员时坚持“students―athletes”原则,即学生运动员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突出了青少年体育训练的业余性和基础性。尽管外国中学生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是很高,但他们的后续发展潜力巨大,成年后的竞技水平能稳步提高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
我国研究现状:
我国自创立体校以来,确实培养了很多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即中小学生运动员存在“运动水平越高、文化水平越低”的问题。长期以来,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在中小学生运动员体育训练中始终是一对矛盾,而且至今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是困扰我国体育训练工作的老大难问题。产生这个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体校教练们在培养运动员时,往往只注重体育训练,且进行非常早期地专业化训练,根本性地忽视了文化学习,致使体教严重分离。尽管国家有关教育部门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但现行的不科学的评价体系却又恰恰默认甚至助长了我国培养中小学生运动员这种体教分离现象的存在。
成因分析:
1.改革对现行竞技体育文化教育质量带来巨大冲击
2.社会用人机制与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不高的矛盾突出
3.运动技术学院和体育运动技术中专的办学方向不明确,教学质量不高
4.“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的是矛盾焦点
针对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种:一是社会偏见和不正确的培养目标所误导;二是他们自身产生的对学习重视不够、松懈、懒惰的思想所致;三是对训练与学习的关系处理不当。
二、构建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新模式,培养义务教育阶段的优秀运动员。
1.构建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新模式,解决体教分离的老问题。
在现有基础上,完成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改革,通过体育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同时保证在训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为省队、国家队、八一队和行业单位输送高水平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同时,保障大量退训运动员文化教育培养不断层,最终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将不能升入专业运动队从事竞技体育专业训练的运动员学生输送进我们的高中教育,最后能进入到大学体育院校去继续深造,从而打造拔尖体育人才孵化哺育基地,构筑优秀运动员终身教育园区,根源性地解决运动员职业生涯的后顾之忧,在运动员的培养与转型安置上走出一条有益的探索之路。
2.培养义务教育阶段的优秀运动员,保证运动员良好的文化素养。
在学习和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解析“体教结合”的概念出发,探索“体教结合”的产生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握时展的脉搏,根据体育改革与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客观分析“体教结合”的现状,系统梳理“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过程的各个环节,探寻当前“体教结合”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借鉴国外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经验,结合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征,构建新时期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新体系,针对新体系的特点,分析其重点、难点,探讨新体系的实施方略。
三、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具体采取的措施:
一、建立配套教学管理制度及相应教学方法
1.实行体校进行专门体育训练和重点学校进行小班教学和配备高水平文化课老师教学制度。
2.在运动员出队比赛回来后,及时安排文化课老师补习辅导,促使其跟其他同学跟进学习进度。
3.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建立起校队联动的学生考勤与学业、训练竞赛成绩查询平台,实现校、队对学生的联合管理。
4.学生节假日的管理
5.建设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6.改进现有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贯彻“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一体”等教育理念,完善体教结合的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年级及运动队学生的特点,采用兴趣活动、专题讲座、选修、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将教学范围从教室扩大到运动训练场馆及社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7.加强体教结合教育课程(包括学生运动专项训练和比赛成绩)考核方式和办法认定的研究,根据课程的功能和特点,明确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制定课程的考核方式、考核标准,使体教结合的运动员培养目标的落实情况得到有效评价和监督。
二、对教练员的管理
1.多请专家来对教练进行培训,让教练们重根本上认识文化课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让他们在平时的训练中也渗透对文化课学习的教育。
2.让教练每天走进文化课堂,听听文化课,并看看体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地进行针对性地对学生教育。
3.教练员学习家庭教育模式,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运动员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三、对学生的管理
1.周一至周五,正常上课和训练。每天上课的课堂纪律情况要纳入学生相应的奖励措施中,以督促学生运动员保证上课认真学习。
上个世纪6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心理 健康教育。我国在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努力下,从90年代逐步关 注,本世纪初开始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 大量相关内容出现在基础教育课程之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 系日趋形成。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 讨和总结,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心理健康教 育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笔者在基层中小学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进行了积极尝试,以期为中小学教育同行有所帮助。
一、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1.学校因素。农村学校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 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弊端。 片面地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身心;重课内教学,轻校外辅 导;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 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导致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 牢狱,把学习当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 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手段,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损伤了 学生的自尊心,使少数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个别后进生 被教师所嫌弃,因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2.家庭因素。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的氛围不利于学生心理健 康成长,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打骂,使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 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 励。农村多数“留守儿童”的压抑感、委屈感陡增,心理问题 显现。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 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 孩子的危害也就显而易见了。
3.社会因素。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干预,是通 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的,健康的社会信息,有助于青少年的心理 健康发展;不健康的社会信息,则会造成种种危害。在广大农 村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影响青少年的不良因素比比皆 是,如封建迷信、坑蒙拐骗、打架斗殴、不良传媒、赌博陷阱等 不良因素一直在向学校教育发起挑战,也正在侵蚀中小学生的 心灵。
二、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1.学习焦虑。有的学生因学习紧张,睡不着觉,产生恐惧 心理,极个别甚至有抑郁、厌世的倾向;有的学生害怕竞争而多 疑,看书时总觉得别的同学跟着自己,自己看什么别人也看什 么,生怕同学会超过自己;还有的过于自虑,觉得学习成绩不 好,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其他不读书的兄弟姐妹,更对不起老 师,因此自责、自卑,进而厌学、退学。
2.交际困惑。有的同学因性格问题在班级、宿舍与同学的 关系都很紧张,从而无法安心学习;有的同学多疑、过敏,自己 坐在教室里,总觉得背后的同学在议论自己,因而坐立不安;还 有的同学几乎不与别人交流,从不主动跟别人说话,需要同学帮 忙的时候就写张字条,老师问话时,第一句他答应,第二句勉强 应付,第三句再也不吭声。
3.情绪波动。有的学生在家不听父母的话,在学校不听老 师的话,严重时出现离家出走或者逃学等现象;有的学生常因为 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打出手,甚至伤及生命,受到法律惩 处;还有的学生由于青春期困惑,经常内心焦躁、压力剧增,失 眠、上课分心等现象频现,受恶意广告诱惑,病急乱投医、乱吃 药,导致恶性循环。
三、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究
1.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前提。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逐渐 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涵。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中小学校, 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缺失,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査表 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 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而抑郁的生活。多达30%的学 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产生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 私、嫉妒和自卑等不良心理。近年来,中小学生自杀、离家出 走的事件屡有发生,这其中,除了外部因素外,无不与学生自身 的心理脆弱、敏感、抗挫能力差等有关。因此,大力加强心理 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会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 节,以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人际压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 界观,成为素质教育的迫切任务。
2.日常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是基础。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 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 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的 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只要 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 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1:1常 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 境中的实际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 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 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 参与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 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 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 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 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 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 识。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 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 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同时,学校还要以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为契机,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 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环境。
3.教师自身心理素质提升是关键。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 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 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 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 保障。学校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应将心理健 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位教师都能掌握 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利于正确地指导学生,并杜绝教育教学 过程中失误现象的出现。此外,由于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 会各方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学校要 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使教师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 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 教学工作中去。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 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心理 健康教育的关键。
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 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 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才能真正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 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 师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小偷的帽 子,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不但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幻 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 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 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 而且还把管理班费的任务交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 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所犯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 堂堂疋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 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 而得到促进。
4.建立学校健康服务体系是趋向。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 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 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 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和心 理咨询热线等,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 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 生活辅导和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 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 育工作落到实处。
目前,有些农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 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 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 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 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 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 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 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5.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是保障。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 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是学生 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成员,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 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学校要加强对家长的指导 和帮助。现在农村中小学生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少学过教育 学、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 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5%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 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委 员会、家长学校和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 展规律,懂得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 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 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 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 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 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对“问题家庭”的学生 更要特别留意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 问题。
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 与传媒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 任务,也是各级政府、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只有得到社会的支 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落实。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 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那 种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学生建立现 代的、科学的人才观,创设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 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几年来,我们在市委和市关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教育部门中心工作,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四有新人等方面,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文秘范文)
1、加强领导,完善管理,为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提供保证我们对关心下一代工作一直高度重视,按照国家、省、齐市和我市有关要求,切实将关心下一代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2、是健全领导组织。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并设专人负责,在领导、资金、活动内容等诸方面给予满足。直属及各乡镇学校层层建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由主管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和有关负责人组成的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组织,全市教育系统共有基层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35个。形成了从上到下,层层有组织、层层有人抓的局面,确保了工作的有效开展。
写作,是一种心情 二是完善运行机制。为使关心下一代工作有序运行,我们制定和完善了《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工作考核评估制度》、《工作汇报制度》、《家访制度》等。教育局党委每年初都召开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对上年工作进行总结和对当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每半年召开一次工作汇报会,听取基层单位关心下一代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局党委和关工委还经常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平时召开会议,在部署其它工作的同时,都要对关心下一代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我们还把关心下一代工作纳入基层党支部和学校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求有方案、有专人负责、有组织机构、有具体工作措施。在对基层党、工、青、妇工作进行检查时,也把关心下一代工作作为重要内容。
3、是加强队伍建设。为使关心下一代工作能够切实落到实处,我们重视加强关工委队伍建设。在层层设立专兼职工作员的同时,还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干部的积极作用,聘请教育老干部担任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工作员。一些学校还自行聘任老干部做学校的关工委校外工作员,在教育系统形成了专兼结合、在岗和离退休干部结合、人员广泛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员队伍。我们不断提高基层单位关工委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教育各级关工委组织根据教育党委的统一部署,组织关工委全体同志认真学习xx大及xx届三中全会文件,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与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认识。学习中密切联系关工委工作实际,认真分析研究新时期、新阶段青少年思想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总结关工委工作新经验,真正做到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使关工委工作更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更符合时展的需要。
二、突出主旋律教育,积极开展读书活动
关心下一代工作,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我们把开展主题读书活动作为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载体,作为对青少年进行主旋律教育、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形式。坚持经常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主题读书教育活动,做到了三个结合。
1、是把读书活动与学校整体工作相结合。我们把在中小学生中开展读书活动与学校工作同步,把读书活动纳入整个教育教学计划中,作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确保了不出现读书活动与教育教学工作“两张皮”现象。教育局年初有部署、年末有检查和总结,并对读书活动开展好的单位予以表扬。在XX年的读书活动中,讷河一中、二中、老莱中学、团结中心学校、通南中心学校等12个单位受到了表彰。促进了中小学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
2、是把读书活动与学生日常教育活动相结合。为使读书活动能坚持经常深入开展,我们把读书活动与学校主题班团队会、纪念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各中小学每周一节的主题班会,学校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定期召开的主题团队会,开展读书教育活动。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了以《高举光辉旗帜,誓做时代新人》为主题的“读一本好书”活动。各学校还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多种活动,增强了实效性。一些学校把主题班团队会开成读书竞赛会、读书汇报会等。讷河二中和讷河一中等单位都在市关工委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以“爱我中华”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3、是把读书教育活动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我市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把读书活动与校本课开发有机结合,开设了读书课。团结中心学校等学校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中,以《高举光辉旗帜,誓做时代新人》为蓝本,自编教材。通南中心学校等学校结合读书活动,组织学生从现实生活情境中选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发挥主阵地作用,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
轻松写作-公文易 我们在注重开展读书教育活动的同时,还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通过做好教育常规工作,把关心下一代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娱乐不断发展。近几年,我们大力开展普及学前教育工作。现在,全市农村学前一年教育普及率已达到99%,并开始普及学前二年、三年教育。我们还充分利用娱乐中心,对全市各类幼儿园(所)教师进行培训,开展观摩活动。同时,加强对其他单位和个体幼儿园(所)的建设,加强管理,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幼儿园(所、班)的迅速发展,全市办园(所、班)质量明显提高,为下一代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使身心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通过严格控制中小学生辍学,依法维护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从1999年以来,每年3月和9月开学初的前两周,我们都在全市组织开展控辍工作会战周活动,形成了一项制度。还实行控辍责任承包制度、初二和初三后分流制度,并严格禁止教师歧视后进学生,实施提优补差工程,对后进生由教师和学生进行帮扶。同时,加强对家庭贫困学生的救助。
建立特困生救助基金,由各学校在开学初对一些特困生免收学杂费,还通过组织开展“手拉手、献爱心”、“让希望工程在身边筑起”和推进利民行动等,组织师生对贫困学生进行救助。有效地维护了中小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娱乐权利。
三是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法制观念。我们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思想教育主渠道作用。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通过对学生平时纪律、卫生行为的管理,对好人好事大张旗鼓地表扬和对不良倾向严肃认真地批评,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和抵制不良倾向教育。还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遵纪守法的法制观念。
四是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教育环境。我们实行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免试直升,并对中小学考试制度、评价制度进行改革,使小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同时,在教学内容上,结合课程改革实验的实施,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通过建立各种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几年,我们加大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工作力度,使中小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促进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是加强安全和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治安环境。我们坚持经常对学校进行安全检查,以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同时,加强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提高了学生安全保护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我们还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工作重点。协调文化、工商、娱乐等有关部门对社会上的各种文化、娱乐场所进行严格的规范治理,对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坚决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各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座谈、培训等活动,针对青少年学生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介绍良好有效的教育方法,指导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有效地防止、矫治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各学校都制定了联系家长制度,班主任老师通过家访、电话访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与家长互相沟通,共同协商解决中小学生的思想问题、学习问题和行为问题。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统一整体,为青少年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