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景观设计思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空间景观;景观设计;园林景观;空间分隔
Abstract: in the limited land space, through the reasonable space space, such as design skill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patial landscape, this is landscape designer in the future landscape design of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is article to combine product surplus living area environment desig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effectively design space landscape, to meet the future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train.
Keywords: space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Space space
中图分类号:TU9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从目前房地产发展的情况来看,随着土地的进一步加剧紧缺,加上房价高企,尤其是在较多大城市房地产发展中产生一种趋势,就是主要以小型楼盘为主。房地产的这种变化趋势无疑给景观设计师带来了更大难度,其要求设计师如何在有限的土地空间上通过采取分隔等手法来实现空间的拓宽多变。显然在有限空间基础上充分发挥景观特色,就必须采取合理的布局来丰富空间,这是值得探讨的设计问题。本文将结合实例来对于空间景观的构思进行深入分析。
2. 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寓品盈居园林设计,园林面积约2300平方米,其中游泳池占了530平方米,四米的消防车道也占去了不少空间,整个小区园林可设计的空间变得非常局限,再加上整个园林建于地下车库顶板之上,荷载问题也是重点考虑的因素,因此最终可设计的花园空间很小,在如此细的空间设计出精致丰富多变的空间需要设计师花很多心思,这也是本小区园林设计的一个重点考虑问题。
3. 空间景观的设计手法
空间设计是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小区园林景观空间设计要从实际出发,针对本住宅小区土地空间有限居住小区景观特点,为了有效地凸显出小区园林景观的多变性以及丰富空间,根据小区空间原有状态,采用多种空间组织手法,充分利用空间扩大绿化面积,尽量满足小区居民的各种需要,提高小区居民的人居环境。通过结合实践,笔者分析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可适宜采取以下设计手法来丰富园林景观空间。
3.1景观空间的分割设计
居住小区园林景观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更具有功能性和实用性。为了丰富小区园林景观空间的组织首先通过采取分割与渗透的手法。进行景观空间的分割设计要满足居民在绿地中活动时的感受和需求。当人处于静止状态时,空间中封闭部分给人以隐蔽、宁静、安全的感受便于休憩;而对于开敞部分能增加人们交往的生活气息。当人在流动时,分割的空间可起到抑制视线的作用。通过空间分割可创造人所需的空间尺度,丰富视觉景观,形成远、中、近多层次的空间深度,获得园中园、景中景的效果。用墙体、绿篱和攀缘植物分割,
本项目中采取花架以及景墙来分割,能有效地拓宽空间,将有限的距离拉大,同时配以树丛能增加空间层次。同时在本花园中的花架设计能使空间隔而不断,但值得注意的是要注意花架的尺度问题,花架设计过于粗壮则有堵塞感,过于纤细则反而起不到分割作用。
另外针对本项目平面空间非常有限,需要开拓立体空间,竖向空间产生视线的延伸主入口部分。为此本项目设计三面高低错落弧形的造型水景墙,增强视觉的可延性,饰面用不同灰调的花岗石做细腻的变化,以石材表面处理的不同,色泽不同,厚度不用,以及相近的模数,营造出低调且多变艺术墙,景墙的周边配合绿色的植物,充满生气。
3.2空间渗透设计
花园景观空间的渗透与分割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渗透的分割将使得空间令人感到局促和压抑,但通过景观空间的渗透可有效地向相邻空间的扩展、延伸,产生层次变化。空间渗透手法主要是通过采取采取景墙设置分割物时,可利用花架等相互渗透。本小区就是巧用花架的设计,不但可分割空间,还能使两侧的景物互为因借,彼此衬托。花架在这里作为中景,使空间具有远、中、近3个层次,产生空间延伸的效果,是利用“分、隔、挡、通”的园林艺术手法,挖掘住宅楼区土地潜力,以有效地扩大绿化面积,弥补绿化用地的不足的一种绿化形式。通过采取花架等设计打破了楼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连的舒适、整洁、美丽、幽雅的生活空间,改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 同时设计在休息平台上的休闲亭充满现代气息,钢材、木材、混凝土、花岗石融合在一起,与景墙形成呼应,构成和谐比例,从每个角落观看都具有不同的风景,强化步移景换的感受,提升了环境的品质。
另外为了进一步增加小区花园空间的渗透效果,整个花园的绿化主要以高低错落的花基为主,花基的饰面和景墙的材质采用同一个元素灰色基调,以不同的石材切割和表面处理作出无限的变化,使整个园林充满细腻感。立面采用灰色的基调,地面则应用了温暖的色调,以红色,橘色,黄色组合成亲切的地面色块。
3.3水景设计
水景是小区花园景观空间得到丰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充分利用水景可有效地丰富的景观空间。更高的层次还表现在对空间的建构,通过水景表现空间的本质。鉴于此,在居住区景观空间设计中,应重点考虑到水景的灵活设计元素。通过水景在其中可以组织景观序列、限定空间布局、联系空间层次。
在本小区景观空间设计上,通过采用水景对视线的引导作用,以联系空间层次,展开空间序列。设计时充分利用水景墙中水的流动性和引导性,发挥水体对人的视觉美化作用,更能强化视觉的复杂变化的特点。通过采用水景墙的人工喷泉的流动性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联系和引导居住区景观空间层次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采用水景墙的水体来引导景观,能使各个空间层次和院落组团相互贯通, 形成连续的景观序列。同时要结合景观中的节点处理, 强化景观空间的可识别性。水体是活跃而又亲和的景观元素, 人本身又具有亲水的天生, 所以利用水体来引导景观空间可以避免生硬、牵强的感觉。水的流动会使人产生某种心理的期待, 顺着水流行进, 观看到不同的水景形态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种期待感, 于是人们在美的享受中自然地从一个空间层次进入下一空间层次。
4. 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思考
通过对本小区园林空间景观设计实例以及笔者对园林空间设计的思考,笔者认为要实现园林景观在空间上变化万千,这已经与传统小区环境景观产生了变化,这是未来园林设计发展的新理念。结合笔者实践以及思考,对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凸显性质作了分析:
(1)景观空间设计的渗透性。针对目前房地产土地空间的逐渐有限性,加强小区花园的渗透性是未来园林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要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首先要强调住宅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适当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到。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详和的居家环境。
(2)景观设计适宜强调文化性。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而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住宅区的规划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和文化的延续性。
(3)景观设计适宜强调艺术性。在过去的景观设计来看,住宅区的设计与建设时盛行过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同时居民开始更加关注生活区周边环境的舒适性。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住宅区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
5. 结语
过上述园林设计手法分析可知,空间设计是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小区园林景观空间设计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小区空间原有状态通过采用多种空间组织手法来丰富景观空间。对景观设计着眼于如何创造和优化空间,将有限的场地规划出尽可能多样的空间,给使用者视觉上、心理上丰富的感受,通过花园空间实现了从一个完全未充分利用的空间到住宅居住空间的完全拓展。
参考文献:
[1] 林涛,张景祯.浅谈现代住宅小区景观空间园林设计[J].科技传播,2011,28(09):118~119.
[2] 赵海燕,赵军,闻玉辉.浅谈园林景观空间设计重点[J].价值工程,2011,27(01):31~33.
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对于滨水区域,其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必须加强对生态景观的设计,以提高整个滨水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时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实现对水资源的存储,并且降低水资源中携带的各种污染物。本文就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希望能够为滨水城市景观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绵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用
滨水景观设计是指,距离水域空间200~300m范围内的空间,也可以将其延伸至距离水域1~2km范围内的空间。滨水区域是连接陆地和水域的主要部分,对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进行滨水区域景观设计时,要特别注重对其排水系统的设计,否则就会增加该区域的地表径流量,导致周围水系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甚至产生比较严重的水资源污染现象。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它要求其景观生态系统具有像海绵那样的弹性,最大限度地控制流入江河湖泊的降雨量,实现滨水区域中水资源的重复循环利用。
1滨水景观的特点
1.1开放性滨水景观是连接城市和水域的主要区域,是整个城市公共绿地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该区域具有较高的开放性,是人们进行各种类型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
1.2多样性为了平衡城市的用地情况,各个地区都在其城市滨水区域建立了多样化的娱乐场所、运输码头等,使得滨水区域的建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1.3生态敏感性为了确保整个滨水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植物景观设计成为滨水区域景观设计的重点内容,该区域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能够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空气。同时,其景观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容易受到其它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严重的破坏。
2基于海绵城市概念的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滨水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水质污染现象非常严重,各种景观的设计更是相互不协调,没有充分发挥滨水景观亲水性的优势。海绵城市概念要求在滨水景观设计时,充分利用滨水区域的自然特点,保护滨水区域原有的生态体系,实现人类、自然、土地以及水资源的和谐相处。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原则如下:
2.1防洪原则滨水景观设计完成之后,除了要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休闲和娱乐目的,还要具有一定的防洪能力。当遇到强降雨天气时,能够避免洪水对滨水区域的威胁。
2.2生态原则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生态学理念,以实现对当地环境的最大保护,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因素对滨水环境景观的影响。
2.3空间层次性原则景观设计过程中,注重垂直方向景观的设计,如营造具有一定高度差的道路或者平台,增强人们对道路的立体感,同时还可以根据地形的变化特点,设计不同高度的植物种类,营造丰富的垂直景观效果。
2.4完整性原则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点线面的合理配置,实现城市、滨水区域和水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得到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
3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有效解决了其水资源循环问题,实现了对滨水区域水资源的保护。图1给出了海绵城市概念下滨水景观中排水设计思路和传统情况下设计思路的对比。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雨水得到了有效利用,其平均排放量降低了一半以上。
3.1道路景观的海绵体设计道路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到整个城市面积的10%~25%,因此,在滨水景观设计中,首先要解决道路海绵体的设计。具体的设计方法如下:首先,在道路土层上面铺设一定厚度的碎石子,实现对各种渗透水的存储、过滤和导入。然后,架设具有较强导水性能的PP塑料管,并且采用网格铺设模式。最后,再铺设混凝土,道路上预留排水孔。这样雨水和空气能够方便和道路下面的土层进行循环,确保土层中各种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实现对水资源净化和污染物分解的目的。
3.2广场的海绵体设计广场属于城市景观之一,为了便于居民的行走和游憩,其地面一般采用硬质铺装材料,对雨水的渗透性较差。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广场景观设计,在选择铺装材料时,可以选择渗透吸水能力较强的铺装材料,实现对水资源有效涵养。目前,渗透性铺装材料在我国便道铺设中的应用较多。
3.3生态廊道的规划设计生态廊道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滨水空间中各生态斑块的联系和隔离,通过设置不同的生态廊道,实现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效结合,营造大规模、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体系,为生物的迁徙和水资源的循环提供便利。如XX河湿地公园在设计过程中采取如下措施:(1)将沿河径流、水塘、低洼地作为湿地,纳入整个雨洪调蓄与净化系统,缓解城市内涝,回补河道景观用水,形成分级雨洪净化湿地。(2)其次,在园区内将城市休闲游憩与河道生态环境的建设相结合,建立连续的慢行网络,并改造断面形式,创造更多的亲水空间。(3)将滨河土地开发与河道整治相结合,以河道景观为契机,引导城市内部更新,提升土地价值,增强城市活力,促进湿地景观与城市宜居环境协同发展。(4)在修建河道的自然驳岸中,恢复河道生态状况与自净能力,重现河道的生命力。(5)净化缓冲周边水质坏境,结合XX河内围林地空间的组织,同周边的城市环境形成良好的交融关系,构筑成城市海绵绿肺,中心生态基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将调蓄设施与城市即有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结合在一起,有效降低了景观建设所需成本,同时注重对园区中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泥土水池的工程量,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另外,公园中心大面积的生态湿地,形成城市绿肺;水沟管网的雨水收集、水土涵养、泄洪防涝等功能,增加了城市的“蓝”、“绿”空间,降低了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了人居环境,也为城市带来较高的生态效益。总之,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海绵绿芯”理念,使城市公园具有“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生态功能,不断延长城市绿线,增强城市中心绿色地块,提高对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让城市与自然互动,同时成为规划中新老城区的休闲绿色场地。
4结论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污染现象更加严重,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且成为降低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方式。目前,海绵城市的概念在我国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还相对较少,也没有建立比较规范的标准。本文主要介绍了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城市滨水景观不同于一般的景观,其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敏感性的特点,因此,必须引入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文中还以道路景观、绿化带景观以及生态廊道的景观设计为例,介绍了海绵城市概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蓝.现代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的思考[J].广西城镇建设,2012(6)
2李心怡.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方向[J].民营科技,2010(6)
3周莹莹,石镇琪,刘艳.试析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趋势及设计要点[J].现代园艺,2012(7)
关键字:景观规划设计;多元化;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 TV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概念和原则
1.1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具有形态、形式因素构成的较为独立的, 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它必须具有两个属性:一是自然属性,它必须作为一个有光、形、色、体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间形态,较为独立的并易从区域形态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客体;二是社会属性,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 有观赏功能, 改善环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过其内涵,引发人的情感、意趣、联想、移情等心理反应,即所谓景观效应。
1.2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1.2.1坚持社会的原则。赋予环境景观新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1.2.2坚持经济性原则。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环保、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1.2.3坚持生态原则。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2.4坚持地域性原则。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1.2.5坚持历史性原则。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2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住区景观设计呈现出十分繁荣的景象,然而由于开发商的单纯商业炒作面忽略了环境内涵品质,使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出现了诸多弊端,目前居住区景观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2.1 盲目模仿跟风, 缺乏和谐意识。
目前,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炒作之风盛行, 很多设计师仅仿其形式,缺少创新与和谐。受欧陆风影响, 无视建筑风格和周边环境, 在景观设计中力推罗马柱、欧式线角与雕塑小品当热带风渐盛时, 置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于不顾, 一味推崇热带风格的设计, 将原有环境风貌摒弃殆尽。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尊重地域文化背景、居住区周边环境特点以及居住者的喜好在居住区中适当引人国外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特点, 特别是对涉外企业及外籍人士曾经和现在生活、活动频繁的区域, 适当营造一点欧式居住环境, 对丰富我们的居住区形态, 满足多元的审美需求会有所裨益, 但决不应成为“ 风气” 和怕寸尚” 。
2.2 人性化设计欠缺, 缺乏亲切感
人是小区空间的主体,任何规划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关怀,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同时考虑普遍性与针对性,如要对所有人群开放,同时也要考虑老年人和儿童户外的生活需求,尽可能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实现人与景观有机融合。这是因为老年人和孩子们由于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变化, 自身的需求与现实的环境时常产生距离。
2.3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没有得到有效贯彻与落实
长期以来,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各行各业所倡导, 景观设计也不例外,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大打折扣,得不到有效地贯彻与落实。其一, 忽视地域环境特色和个性特色,抄袭雷同现象较为普遍, 其风格与形式很容易过时, 缺乏可持续性;其二, 在绿地系统设计中, 不注重树种的多样性, 最终影响绿地系统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其三, 在植物材料选用上过度追求植物的珍奇与奇特, 忽视了本土植物的利用, 也不利于绿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其四, 忽视居住区景观的动态发展, 随着树木花卉的不断成长, 空间拥塞、比例失调的潜在问题没有引起重视。
3 对改进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思考
3.1多元化。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我们需要不断提升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重视个性化设计风格。如亲地空间可以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亲水空间,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硬软景观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亲绿空间环境;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筑的形式、尺度、色彩、质地的变化区分主次建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空间序列的组织营造空间大小,开合的变化,形成光影的明暗对比,构成有起伏、转承的空间。
3.2 人性化设计
视觉形态方面,住区景观视觉最重要的特点是从内往外看,要考虑从每家每户住宅看出去的视觉景观效果,同时考虑立足于景观小品之中看周围建筑的感受,要有一定的尺度、比例感。
行为活动方面应多配活动场所,多配各种类型的活动场地。如面向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儿童等等,面向散步的、跑步的、聚会聊天的等等。硬质与软质场地相结合,设置一定规模的硬质广场,如晨练、小孩溜冰等,配有软质场地,可以用来吸收噪音,美化环境,根据不同土地条件环境,树种特性以及绿地功能要求,通过将多个树种、草种以及景园小品灵活配置和巧妙的艺术加工,组成造型美观多样的如意图案,达到线条流畅、层次丰富、深含寓意,创造出优美宜人的居住环境。
3.3 设计规范。
监督管理机制我国景观设计行业管理很不完善,随意性比较强,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如景观设计单位资质的管理和核发、景观设计招投标工作、景观设计工程的验收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都比较松散, 这也是影响居住区景观设计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管理部门应积极地出善的管理政策、监督办法, 有针对性的开展对居住区景观及公园、市政广场等景观设计的细化管理。
4 结语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一个涵盖多方面的持久发展的领域,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学科的拓展和其他学科的介入而不断深化,使之更加科学化,更加人性化,让人们在其中能够缓解压力、拥有一个美好舒适的心情。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建设;滨水景观;人文形象;设计趋势
人类文明的起源离不开水,近代城市大多数是沿河分布、依水系走向而建,江河湖海孕育了独有的城市地域景观文化。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作为城市公共形象重要组成部分的滨水景观设计,理应受到相关设计规划部门的重视。如何打造具有区位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城市滨水景观,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滨水景观概述
城市滨水景观指的是与湖泊、河流、海洋等水域相连接的特定空间地段呈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景色。城市滨水景观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将人工造景和生态自然景观有机融合,实现开阔的自然空间对城市布局和城市环境的有效调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城市布局的合理化和生态化。
城市滨水景观包括人造景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三大类型。首先,城市滨水人造景观借鉴了现代水利工程技术的相关标准,打造出一系列既满足防汛抗洪要求、又具有观赏价值的生态水利化景观。其次,城市滨水自然景观是临近水域的基础性景观,以沿岸景观和水面景观为代表,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最大限度维护生态环境的原貌。最后,城市滨水人文景观指的是在毗邻水域的空间地段,由人类活动构成的景观,具体包括当地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或建立在人文基础上的景观设计作品等。
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的相关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
现代滨水景观设计应该首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不破坏生态系统原有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高低缓急和周边环境,预留一定的空间进行改造,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微调,尽量保持原有面貌的完整性。滨水景观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大程度地融入自然,既兼顾了空间发展,又做到了因地制宜。
(二)适度开发原则
无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其历史文化存留的痕迹都不应该被忽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更要注重对传统文化遗迹的保护。在滨水景观的设计规划中,要最大程度地保留体现当地历史风貌的人文景观遗址,对滨水区域的开发要遵循适度原则,为当地文化传承提供支撑。
(三)本土化原则
滨水景观设计还应该遵循本土化原则,不要盲目效仿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而应该在尊重本地文化的情况下,合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顺应本土风俗、气候、人文特征,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滨水景观。
三、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景观小品设计的地域化趋势
景观小品是滨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设计中注重地域文化的植入,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和形象特征,呈现原生态的生活面貌,折射出滨水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具体来说,雕塑题材的选择要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植物造景应该尽量选用适宜本地气候的地带性树种,桥堤景观的设计要顺应南北地域的差异,主题广场的建设要充分体现当地的民俗风土人情和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等等。
(二)城市滨水区域的生态化趋势
城市滨水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保护原生态自然环境的重要性。首先,水体护岸设计应该充分遵循水体沿岸的自然状态,运用原有的生态材料,建造自然化的生态河堤,尽量保持水体沿岸的原貌。其次,河道形态的设计应该模拟自然河道的状态,尽量采用复式断面或者双层河道断面,一方面拉近水岸和水面的距离,向自然靠拢,促进相关河岸景观在丰水期和枯水期都能正常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实现了休闲娱乐功能和汛期排洪功能的双管齐下。最后,应该最大限度地保留城市水体和湿地,将水体景观和水质更新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城市给排水和自然降水之间的有效平衡,提升景观排水泄洪的实用功能。
(三)空间设计和规划的人文主义趋势
1、滨水城市景观的交通规划
首先,滨水区域的交通规划应该遵循便捷快速的基本原则,增建利于通行的行人过街通道,运用绿化带实现对滨水区域和城市主体的有效隔离,既能有效防止车辆通行产生的尾气对滨水景观造成的破坏,又能提高步行者到达景观区域的速度,保证了景观区域的空间完整度。其次,滨水景观的水上交通设计也是整个水面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注重水面和陆地连接点设置的通达程度,河堤内部的交通运输也要与船只的停泊码头做好衔接,在保证水面交通安全的情况下,实现欣赏周遭景观的最终目的。最后,在步行区域的规划方面,不再拘泥于单纯的地面载体,应该合理布局整体空间,修筑架空走廊或者临水回廊等多样化的步行道路,将水面、地面、半空等不同层次的平面有机结合为一个立体化的步行空间,使得观景效果更富有层次感。
2、打造立体的亲水性空间
亲水空间的打造,着力体现了滨水景观设计的人文主义关怀。在保证滨水景观安全性的基础上,现代设计已经越来越多地考虑如何拉近人与水体的距离,实现人与水资源的亲密相处。亲水性设计主要体现在河堤沿岸或湿地周围的立体化处理上面,设计师往往通过对立体空间的合理布局,利用景观节点打造复合岸线结构,或者就势利用河堤岸线的高度差异营造空间层次分明的浮动台阶,便于人们近距离接触滨水景观,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
(四)设计元素的多样化趋势
1、与景观照明结合的声光设计
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中大量植入景观照明系统,从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滨水景观的鉴赏时间。除了考虑水体自然流动造成的声音效果,更多时候,设计师们倾向于塑造一种随环境改变的智能声音控制体系,再配合河堤沿岸、水面的景观照明,使得整个滨水景观尤其是在夜晚呈现出一种立体动态的综合性艺术效果。另外,音乐喷泉、水幕表演等运用先进科技进行控制的滨水景观,更是将声学和光学的合理利用发挥到了极致,营造了层次丰富、内容多样的滨水自然景观环境。
2、与景观鉴赏相匹配的滨水区域建筑设计
相较于传统单一打造水面景观和沿岸风光的设计方案,现代滨水景观设计更看重周遭建筑群体的整体布局是否与滨水区域景观相匹配。在这一部分建筑的设计规划上面,应该首先利用滨水的区位优势,预留一定的鉴景平台(如观水走廊、视觉回廊等),对建筑高度实行区域划分,营造良好的观景空间。这样一来,建筑群体的设计才能充分利用滨水区域的观景优势,实现人与水体的和谐共存。
四、结束语:
城市滨水景观的总体设计与规划涉及到美学、生态学、力学、环境艺术、风景园林等各个学科方面的知识,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高难度工作。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各城建、市政、水利等相关职能部门一定要加强协调合作,互相支持、互为补充,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滨水环境带,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任留柱,秦芳芳.地域文化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6):77-80.
[2]张路红,项远.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6):677-681.
[3]丁珂.探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1).
[4]吕娟.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初探[J].中国水利,2009,(5):54-55.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环境;景观设计;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人们居住观念和住房需求的变化。当前的消费者在购房时除了考虑住房的地理位置、房屋户型、建筑质量等要素外,更多的目光聚焦于小区及周边的景观环境上,甚至把其作为选房的第一要素。在此大形势之下,房地产开发商也越发的重视园林景观的建设和投入,同时开发商也往往对项目有强烈的主观意愿,以期园林景观独具特色,使之成为营销的重要卖点。已经超出了传统园林、园艺、造景等设计理念的范畴,成为一个涉及建筑学、植物学、建筑美学等领域的综合学科。应当倡导在设计过程中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处理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从规划设计入手,求得景观艺术性、生态环保、成本与利润、文化与社会效应的平衡点。让设计出的小区景观既美观实用、又舒适环保,在适合人居住的前提下,保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日趋完善的景观环境。园林景观建设时应该以一种理智的方式对待自然和人文的环境,它不但能够确保我们自己一个平衡、健康的生活环境,而且能够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一个正常、健康和完整的生活环境。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够仅仅考虑目前的短期利益,而且还要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能够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自然、人文环境。在那个环境条件下,我们的后代能够拥有永远与我们同样生活质量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甚至能够拥有比以前更好的生活质量。
一、有地方特色的居区环境景观设计有助于可持续性发展
景观主题应切合实际需求。给消费者一个什么样的家,是开发商也是景观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不少楼盘为了美观效果而大量复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建筑外貌:色彩鲜艳而厚重。殊不知,与欧美“大寒小热”不同的是,东营的气候特征是“热冷均衡”,因此过于追求那些早期欧美风格,不仅造成楼盘建筑缺乏民族与地方特色,无法使楼盘与外部环境相协调,显得与城市风格“格格不入”,更造成能耗增加,使楼盘环保工作的开展陷入困局。在此基调的影响下,开发商往往会要求设计师设计类似,东南亚热带风情、巴厘岛园林、法式风情、地中海景观、帝王景观等异域风情的特色景观。当然之也是房地产商业化时代下的不可避免的现象。然而这样的园林景观主题在少数几个成功个案过后,往往不可避免的引起了开发商和设计师的抄袭之风,孕育和复制出了一个个的“孪生兄弟”。这些所谓的异域风情在短暂的视觉冲击过后,是否真的能给消费者带来真实的环境享受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居住区有别于公园,主要功能是居住,而不是观赏。因而在提出设计设想和主题的时候更应注重景观的实用性,提出一些更容易亲近、为消费者接近的主题。不要盲目的设计异域风情,应该更多考虑实用主义的简约、大众风格的园林景观反而更为消费者接受。信息时代带来设计趋同的必然。信息时代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各类景观设计精品选接踵出版,景观设计师不出家门即可获取国内外相关信息和发展动态。对成功作品的学习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难免使各地的景观趋于雷同,产生“特色危机”,这同时也是建筑界所面临的问题。要避免“特色危机”,景观设计师必须保持清醒的意识,对所处的环境和地方文化要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并融入设计。简言之,设计要有自己的思想,才有灵魂,才具备个性。
二、设计生态住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期望
为了长远的生存和发展,我们需要保护自然生态,过度开发和不适当开发都会破坏环境,现在有些居住小区在建设之初,一般只是初步考察一下地形就将地推平,然后在平地上建设、绿化。这样完全破坏了当地的原始风貌。在小区建设之初,应该充分考察其现状。在建设时应该对其当地的自然遗迹、古树名木进行适当的保护及利用。因为自然遗迹、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象征、是文化的积淀,在有意识的保护之下能够体现一个小区的文化气息,展现居民小区的特色,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作为景观设计师,我们要倾向于保护和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和优势,我们的设计不是简单地复制自然山水,而是建立在多专业的研究基础上,将每一个项目的设计都建立在深度研究和发掘之中,使整个环境获得可持续发展。
生态住宅的提出是许多楼盘都打出的卖点,但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态住宅,生态住宅的标准又是什么,这都是需要澄清的概念,而不能仅停留在文字上。建筑方面,从材料的应用、自然能源的利用到生活垃圾的回收处理都应是“生态”表达的范围;园林环境方面,单方面追求绿地率、绿化率能否真正的改善居住空间的生态环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期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景观成本与效益
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资源枯竭和环境危机,如何营建宜居、环保、美丽的生活和生态环境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已经成为环境领域的战略性问题。片面追求“档次”,设计以贵为美,作品上“档次”原本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设计理念。但现在的“档次”往往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高档,它意味着大量财力的投入。尤其表现在广场、住宅小区和别墅。决策者、投资者常常标榜建筑装修用料是从国外进口、是如此豪华考究等。而不考虑该场所是否真正具备“档次”的环境条件以及如此巨大的财力投入能否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景观设计要追求美观,更要追求生态效益,在建筑用料的选择上应考虑再生性、本土化、易得性等特点。其生产和使用过程对环境影响要最小,不要以贵为美、以贵为好。需要上档次和创作精品的景观毕竟不多,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这样更有利于整体项目的投入于效益的平衡性,更有利于房地产项目的良性发展。
“只见绿化不见荫"是目前很多住宅小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花大笔钱搬来极具"艺术价值"的树种,赚得了宣传噱头并将巨大的成本转嫁到购房者身上,却并未带来真正的实用性。
四、文化内涵与社会效应
4.1居住区应该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内涵
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在我国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而今又作为一种思潮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大大小小的景观作品在城市中不断涌现,虽有不少设计比较适合现代人游憩,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生态性,但我觉得还是缺少文化内涵,缺少园林意境。能引起人们的思绪变化或联想美的景观不多。
真正的现代景观设计是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统一。景观作品,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一定要融合当地文化和历史以及运用园林文学,比如:借鉴诗文,来创造园林意境;引用传说,来加深文化内涵;题名题联,来赋于诗情画意。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本色,达到与当地风土人情、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作为中国人,更要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风俗民情,更好地创造出中国人喜好的生活环境和空间。同时,还要注意到绿色住区环境文化构成的丰富性、延续性与多元性,以赋予绿色住区环境中单体建筑、建筑组群、公共设施、绿化环境小品能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
4.2居住区的社会效应
目前,大多数居住区环境设计简直无视人的需求,开发商是“罪魁祸首”,景观设计师成了“帮凶”。为了满足30%的绿地率要求,道路、停车场的用地被压到最低的指标,抠出来的用地扩充为绿地,要么用来满足绿地率的指标,要么被开发商作为“高绿地率”来炫耀自己的实力以期达到其商业目的。不可否认,绿化在楼盘环保建设中举足轻重,但问题在于,绿化并不是楼盘环保的惟一指标,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其还不是楼盘环保建设的最好指标,仅仅就楼盘物化指标而言,楼盘小区内空气质素负离子浓度、噪音等相对而言较绿化更为重要。楼盘环保建设除了草坪绿化、园林景观甚至空气质素负离子浓度等物化指标外,还有“人文指标”,楼盘推行环保健康工作还需要楼盘发展商有意识地倡导引导并营造楼盘社区环保健康氛围,提高楼盘小区所有业主住户的环保健康意识,并引导广大业主自觉地投身楼盘环保健康建设,否则,楼盘不仅难以推行环保健康建设,更无法保证“可持续发展”之要求,而这一点对东营楼盘环保建设而言,才是最根本也是最为重要的。
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人类居住的空间,也是住区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因此在绿色居住区环境的规划设计中要认识到文化特征对于住区居民健康高尚情操培育的重要性,而营造绿色居住区环境的文化氛围,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在绿色居住区环境中设置较高水准的文化教育设施,这是赋予住区社会效应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 节约;校园景观;设计原则;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5-0029-02
0 引言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也进入了快车道。在城市化建设中,园林景观建设由于受到国外设计理念影响较大,充斥着对自然资源的挥霍浪费,存在许多的盲区和缺陷[1]。一些地区为了过分追求园林景观在形式上的光鲜,一味求大、求新,不根据场地的功能需求而建,浪费严重。针对这种日益泛滥的铺张浪费现象,2006年建设部特别召开了建设节约型园林会议,首次提出了节约型园林的概念。
校园景观不同于其他文化性、商业性景观,它承载着人文历史的传承,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典雅、庄重、朴素、自然应该是其本质特征[2]。校园通过环境的景观化处理可为校内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达到舒缓压力、疏松心理的作用,具有人文韵味的景观还寓教于乐,这是校园的一种文化潜力。
1 节约型校园景观的概念
所谓的节约,有两层涵义:一是杜绝浪费,即要求我们在经济运行中减少对资源消耗的浪费;二是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财富。节约型景观是指,景观建设在满足人们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状况下,尽可能的节约所投入的资源和能源,提高其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景观的生态和环境效应[3,4]。高效率、可持续以及低资源和能源成本是节约型景观应体现的主要特征[5]。
相比于节约型景观的概念,节约型校园景观所关注的重点有以下几点不同:首先,节约型校园景观以满足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为出发点。这样导致在校园景观建设之中,要考虑对周围生态环境干扰最少的绿化模式。其次,相对于其他景观建设,校园景观建设对生态和环境的效益要求更高。在获得相同的生态和环境效益的同时,要求更少的用水和资金投入,以便渐少维护成本。最后,校园景观建设中,十分注重对校园精神和文化的体现,如何做到节约的同时,更加突出校园的文化底蕴,需要设计者花费更大努力去思考。
2 节约型校园景观设计原则
2.1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是指生产经营活动或建设过程中,在创造一定的产品和服务或满足人们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这恰好是节约型校园景观与其他设计理念本质的区别。因此,坚持和遵循经济性原则,是节约型校园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是整个设计过程中由始至终都要坚守的理念。
2.2 以人为本的原则
校园是老师和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校园景观设计必须应当以他们的需求作为设计的中心。回顾部分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失败的案例,多半是设计者忽视了环境的生态规律和师生的共同需求,仅凭个人主观臆断进行设计所导致的。离开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也就丧失了校园环境景观形态多样化和系统化,从而使校园缺乏实用价值。因此,校园景观的建设和规划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即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将校园师生的活动性和舒适性作为景观规划的出发点,如为学生学习建造读书亭廊,文化广场、露天舞台、外语角,提供师生休闲的游园和石桌椅等。
2.3美观性原则
节约型校园景观不等同于粗制滥造的景观[6]。在追求最少的成本、最大的效益的同时,校园景观的美观性不能降低,反而要求更高,否则就失去了景观的作用。而美观的体现并不是繁复的装饰,而是要花心思从细节上出新意。如树种的搭配上格外用心,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将自身融入到整个大环境中等。
3 节约型校园景观的设计思路
3.1 总体控制概念
景观设计应该有大局观,有大体的投入框架概念,不论是空间布置还是植物配置。校园景观从建筑规划开始就应该考虑景观的空间布局关系。景观空间就像一台戏,有主角有配角,有客串有龙套。有主线有辅线,有浓妆有淡墨,贯穿全局。因此在景观设计中,为体现节约的理念,主次景观的成本投入要有所区别。而且,校园景观的空间布局要符合学校师生日常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对使用功能的考虑,因为校园景观是为师生工作学习服务的,“使用”要比“观赏”更重要,要追求高效的使用,减低不必要的“奢华”,减少不必要的多余空间设计,也就是设计上的“垃圾空间”。
3.2 丰富有效的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是指在一块场地上进行垂直水平面的布置和处理。其主要任务就是根据设计场地的地形地貌特点,合理组织各景观要素的竖向布置形式。对于节约型校园景观的,其竖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特点,依坡就势,随高就低,尽量减少土石、挡土墙、护坡和建筑基础工程量,减少施工成本。但在利用现有地貌的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善于利用不同植被的高低落差及前后遮挡形成校园景观视觉上的丰富变化,使各种设施及地貌在高程上能够协调统一,提高景观的观赏性。
3.3 景观建材的选择与加工
首先,注重建造材料的地方性。依据校园所在地的气候条件、运输条件、工匠特点,参考建筑设计风格和园林景观的风格,结合本土材料来考虑景观设计,不仅体现地方特色,便于施工管理,在项目成本上可以有效控制在异地购买材料的资金和管理成本支出。其次,注重材料的选择和再利用。材料的丰富并不等同于景观的丰富,材料的品种用得太泛,控制不好就会造成整体色调太花哨,容易出现俗气的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惠惠.节约型园林景观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0.
[2]江滨.节约型景观设计探索[J].美术观测,2010(2):112.
[3]王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的探讨[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1):70-72.
[4]武德,刘欣玲.对目前高等院校校园绿化的几点研究,2007,13(2):99+164.
关键词: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园林绿化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对城市的投资环境、居住舒适度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对城市园林绿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不仅要达到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等目的,还要通过景观设计分割空间、美化园林环境。作为城市休闲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要求具有较高的观赏性、节能性以及科学性。通过科学选择园林景观植物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促进城市综合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时还要通过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提高城市综合文化氛围,为城市投资环境的改善、居住环境的改善奠定基础。
1 园林中绿地的种植及设计
草坪的使用是园林绿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可与乔木、灌木、草本花卉组成多层次的绿化形式,形成绿荫覆盖,高低错落,繁花似锦的优美景观。草坪就是园林的底色,对园林中树木、花卉、山石、建筑、道路、广场等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园林植物中可用的草坪植物种类相当之多,在选用时要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和应用要求,选取适宜草种。而理想的草坪植物应具备以下条件:①繁殖容易。②生长迅速,形成草坪快。③一年之中保持叶色鲜绿的时间长。④耐修剪;⑤耐践踏。⑥适应不良环境能力强,抗旱、抗涝、抗热、耐寒、抗有害气体、抗病虫害,耐瘠薄、耐阴等。⑦株矮叶细,生长一致、叶色美观;⑧多年生与杂草竞争能力强。
2 绿地种植中设计的要点
绿化带与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在种植树木花草时,需要灌水施肥,必须与建筑物保持一定距离,盐碱斑是建植园林绿地成败的关键,也必须提出处理方案。对成片的盐碱土要设计换 土或排水洗碱措施,否则难以建成良好的草坪绿地。重视现场勘测资料设计人员,必须随时注意现场测量的有关数据,土壤分析化验报告,并对每片绿地要建立起相应的档案。将勘察资料、施工记录和建植后养护管理措施均应建档,以便出现问题后能及时处理。
3 园林路线的规化设计要点
3.1 园路设计必须主次分明,方向明确,必须很好地组织游赏的程序,按照使用功能,园路可以分为:主路、二级环路、散步小路、变态路。主路是通达全园各景区和主要景点的路,应简洁、明确,主路必须尽可能布置成环状,构成园路系统中的主环。主路宽度一般在4m~6m。二级环路是直达景区内的路,沿路风景变化细致、丰富。次路的宽度必须根据游人的数量及周围的景物而定制。散步小路须分散于景区内,分布至全园的每个角落。小路一般宽度为1.2m~2m,最小宽度为0.9m。变态路主要是根据游赏时针对地形要求而改变的路,如步石、汀步、休息岛、踏级、蹬道等。
3.2 园路设计常是曲折迂回的,这种变化也是有原因的,因地形地物或功能上的要求,可使园路在平面上有适当的曲折迂回,使其与景物自然融合、相得益彰,让游人获得舒适和美感。
3.3 园路与园路的交叉与分歧:两条道路相交叉,可以正交成十字形,也可以斜交,但应使道路的中心线交叉在一点上,斜角道路的对顶角最好相等,以求得美观;丁字形交叉多为外弧交接,并最好为直角或钝角相接,不宜在凹入的部分交叉;应避免多条道路交于一点,以免使游人迷失方向;道路相交应在端头处适当地扩大作成小广场,以有利于交通,减少游人的过于拥挤。
3.4 园路在竖向设计上应起伏变化,符合下述要求:园路的竖向设计应紧密结合地形,减少土方工程量,保证路基稳定;路面应尽量不高出两侧的地面,使路隐现于地面、山岩或花草这中;园内道路应与城市道路有良好的衔接;在主干道上不宜设台阶等,要考虑行车的平顺;竖向变化应组织地面水的排除,并保持地下管道有合理的埋置深度,一般园路应有0.3%~8%的纵坡和1.5%~3.0%的横坡,以保证地面水的排除。
4 附属工程设计
4.1 道牙与雨水井
须设计在路面的两侧,使路面与路肩起到衔接作用,可以保护路面,助于排水。道牙一般分立道牙、平道牙两种形式;在园林中还可用砖、瓦、大卵石等嵌成各种花纹以装饰路缘。在园林中用砖块砌成,雨水井及井盖外观应适当美化,可修饰成塑石等装饰物,且在道路纵坡度为0.4%~3.0%,雨水井的间距一般为50m~80m;为了保证滤栅的泄水能力,滤栅必须低于附近地面标高3cm~4cm为宜。
4.2 踏步与坡道
当地面坡度超过12°时应设置踏步,当地面的坡度超过20°时必须设置踏步,而当地面坡度≥35°时在踏步的一侧应安装扶手栏杆,当坡度达到60°时应做蹬道、攀梯。踏步每上升12~20级,需留出1~3m长的休息平台可加放一条石凳,踏级无论是一步踏或多步踏,踏面间隔应以步幅舒适为宜,一般踏面宽为28~38cm,举步高10~16.5cm;如举步高小于10cm时,在室外空间行人容易忽视,存在潜在的危险性,举步高大于16.5cm时,对于老人行走则较吃力。在一组踏步阶的高度应是一样的,因为变化的台阶使人们在行走时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落脚点,从而增加行走的负担。一般踏步的数量最少应为2~3级,如果只有1级而又没有特殊标记时,容易被人忽视而发生危险。踏面应有1%的坡度,以利于排水、防滑;踏板突出于竖板的宽度不应超过2.5m;台阶的材料可选用石材、圆木、混凝土仿木纹等。
在游园的主要通道上,应设计坡道,以便于老人、儿童及残疾人的车辆行驶。坡道的宽度最小为lm,坡度应≤5°,最长距离为9m,坡道尽头应设1.1m的水平面,以便回车。
5 园路小品的设计
5.1 果皮箱与园椅的摆放
果皮箱应设在路边、休憩区内、购物区等附近,果皮箱不可放在草坪上,距离宜为50~70m,与建筑物的门、窗相距应大于10m,并与园椅保持适当距离。园椅且根据使用性质的不同,放在路边、水边、广场和各种休憩区的固定位置上。园椅的设置数量,大公园应每100位游客设20~30个座位,小公园为每100位游客设10~15个座位。为了保持安静和互不干扰的环境,座椅间距一般要保持8~10m以上的距离,或利用地形、植物、山石等适当分隔空间,创造一些相对独立的小环境,以适应游人的需要。
5.2 喷泉
水可以湿润周围的空气,降低空气温度,并能产生大量的负氧离子,因此在广场、庭院里或休息活动区应设计一个小喷泉来改善周围的气候。喷泉由喷水池、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喷泉设备、循环系统、控制系统组成。常用的喷泉喷头有单射程 的牵牛花型、涌泉型、半球型、重瓣花型、旋转型、喷雾型、孔雀型、蒲公英型、吸力型等。
5.3 园灯
园灯的布置,在公园入口,开阔的广场,应选择发光效果高的直射光源。灯杆的高度一般为5~10m。灯杆间距为35~40m。在园路两旁的灯要求照度均匀;由于树木的遮挡,灯不宜悬挂过高,一般为4~6m。灯杆间距为35~60m。如为单杆顶灯,则悬挂高度为2.5~3m。灯杆间距为20~25m。在道路交叉口或空间的转折处,须设指示园灯。在踏步、草坪、小溪边可设置地灯。且园灯的照度标准,应为2~41x(勒克斯),这样人的视觉辨别能力较强。照度标准的选择也和路面的反光性、路灯悬吊的方式及高度有关。
参考文献:
[1] 邹勇.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10,(31).
关键词:景观设计;生态设计1 现代系统观
1.1 自然界没有废物
每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秋天的枯枝落叶是春天新生命生长的营养,公园中清除枯枝落叶实际上是切断了自然界的一个闭合循环系统。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中,变废物为营养,如返还枝叶、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就是最直接的生态设计应用。
1.2 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动性
自然是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当向外界开放,吸收能量、物质和信息时,就会不断进化,从低级走向高级。进化论的倡导者赫胥黎就曾描述过,一个花园当无人照料时,便会有当地的杂草侵入,最终将人工栽培的园艺花卉淘汰。
1.3 边缘效应
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边缘带,有更活跃的能流和物流,具有丰富的物种和更高的生产力。如海陆之交的盐沼是地球上产量最高植物群落之一。森林边缘、农田边缘、水体边缘以及村庄、设计之中。在城市或绿地筑物的边缘,在自然状态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丰富、生态效益最高的地段。然而,在常规的设计中,我们往往会忽视生态边缘效应的存在,很少把这种边缘效应结合在设水系的设计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水陆过渡带上生硬的水泥护衬,本来应该是多种植物和生物栖息的边缘带,只有曝晒的水泥或石块铺装;又如在公园里丛林的边缘,自然的生态效应会产生一个丰富多样的林缘带,而人们通常看到的是修剪整齐的草坪。
1.4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至少包括3个层次的含意,即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因此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与自然相合作的设计就应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生态设计的最深层的含意就是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不但是人类自我生存所必须的,也是现代设计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城市绿地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曾一度被观赏花木和栽培园艺品种和唯美价值标准主导的城市园林绿地,应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最重要的设计指标。每天都有物种从地球上消失的今天,乡土杂草比异国奇卉具有更为重要的生态价值;五星瓢虫和七星瓢虫是同样值得人们珍爱的,勤于除草施肥、城市绿地管理者的形象不应是打药杀虫的小农。通过生态设计,一个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和生境的园林绿地系统,才是未来城市设计者所要追求的。
2 辨证观
辨证思维是现代科学实践的思维形式,它要求我们看事物要一分为二,不能只注意到其有利的一面,同时还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生态设计不是某个职业或学科所特有的,它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之广,包括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生态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地说,生态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
与传统设计相比,景观生态设计在对待许多设计问题上有其特点。但是,景观生态设计应该作为传统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而非突变和割裂。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景观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被淹没,设计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景观生态的设计应该、也必须是美的。景观设计学以生态思维为其核心,但也正是设计中的生态意义使景观设计这一职业出现分异,其一极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条理;其二则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这种由来已久的分异到生态设计中应得到溶合。
3 结论
景观设计必须遵循自然辩证法,景观设计者要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去探索景观的内在自然规律,早日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然王国的飞跃,使景观设计开发由传统迈向现代。当然在进行设计过程中,也要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使园林更加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金阳会展中心中的建筑下设水体,室内运用了玻璃反光,有不同层次的感觉,用天井巧妙地使人在室内犹如在室外的亲身感受。这些手法的运用,为园林的发展无疑是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城市设计市政工程;观念; 设计导则
Abstract: The city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s the basic facility construction, for the broad masses of people to provide paid or unpaid public products and service in various buildings, structures, equipment and so on. City municipal engineering as the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essential material found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city's economic life in norm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unifies our country municipal engineering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status and the significance,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concept, design guidelines and how to improve the design level to undertake analysis and discuss.
Key words: city design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ncept; design guidelines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1市政工程设计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空间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元素, 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和处理, 最能体现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品质, 也是体现城市品味、提高生命趣味的重要环节。从塑造城市形象的视角出发,审视城市公共设施对城市影响力、竞争力的作用可以看到, 成功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可以创造出一个城市强烈的地域感和认知感, 培育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成为拉动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可以培育新兴产业。
2 城市市政工程景观设计的现状
随着当代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 中国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城市设计问题, 但关注的重点是建筑和城市的关系, 而对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工程
城市交通工程( 如道路、桥梁、轻轨等) 及市政公用设施景观设计则关注得不够。大量的市政工程只注重自身的功能性,而漠视城市及空间, 忽视其对景观的影响以及景观对其的要求, 使得城市景观混乱。例如城市交通工程的建设, 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近年来修建了纵横交错的主干道与高架桥、轻轨等。特别是高架桥使道路尺度和空间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在设计上往往无视这一因素, 只满足功能要求的形式, 而忽视空间、比例、尺度以及和周围建筑的关系, 使我们的道路给人一种沉闷、拥挤、无序的感受。至于高架桥的一些细部处理如隔离设施、防噪音高墙、路名标志、绿化箱、防护栏杆等往往显得粗陋, 缺乏美感。又如我国一些南方城市防排洪工程的建设, 市区内建设的排洪沟, 只考虑了排洪的需要, 直挺的线型, 凹型沟断面, 呆板生硬, 给人一种名副其实沟的感受, 有损城市环境质量。实际上在设计中完全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构思, 就能达到既可满足排洪, 又可为城市创造良好景观的目的。其它的如防洪堤、河岸、湖岸、挡土墙、停车场、人行天桥、过街地道、电力、电信输送等大量的市政公用工程现状也不能令人满意。市政工程景观设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需我们认真去思考怎样改变此现状。
3 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年, 中国城市高速发展,而就城市发展而言, 人们的观念和认识已远远落后于变化和发展。长期以来, 我国城市建设特别是市政工程遵循着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讲究美观的原则, 这个原则是在建国初期, 根据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 快速改善城市面貌的思路下制定的。然而城市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人们对城市生活的要求,不仅在于空间使用功能的满足以及工程本身的美观, 更主要是在于城市整体环境的质量。当代城市空间形态和过去相比较, 正朝系统化、立体化演进。传统的观念缺乏对三维空间及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要求更深层次的考虑。根据在可能条件下讲究美观这一原则不可能创造高质量的城市形体环境和城市生活环境。为了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现代城市设计已在我国兴起, 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 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便利与舒适, 给人以美的享受。现代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建筑学、市政工程学等密切关联, 并与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法学和城市管理学等学科有关, 城市设计是这些学科的相关内容在城市物质、社会、环境结合点上的综合体现。市政工程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功能及空间和城市设计密不可分, 要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就必须在市政工程设计中融入城市设计的理念, 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自身功能或形象而漠视城市整体的观念, 从城市整体出发, 将市政工程作为城市空间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加以处理。注重对三维及四维空间的设计和对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要求的考虑, 在内容和形式上和城市有机结合起来。时代要求我们用现代城市设计的理念来替代传统的观念。
4 加快制定市政工程设计导则
充分有效地运用现代城市设计的方法, 来控制及引导市政工程景观的设计, 是创造高质量城市环境的重要方法。目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法规城市规划法和城市建设控制管理的主要手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只有对市政工程功能的要求, 而未对景观诸多要素作要求。如对市政工程的造型、尺度与城市、周围环境, 历史文脉的关系等缺乏具体有效地控制和引导手段, 这是我国城市环境缺乏整体感, 杂乱无章的原因之一。因此完善城市规划编制方法, 引进城市设计必不可少。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市政工程设计之间的桥梁, 根据城市设计理念制定市政工程设计导则, 成为工程设计的先导。由于市政工程范围较大, 具体到个别地块时, 可根据其在整个地段中所处的位置、特点及重要性分别加以判别归类, 对不同的地块其引导内容和详细程度可有不同。设计导则应经过一定程序后, 使其成为有相应法律效应的规范文件, 为规划部门的具体操作提供强有力的法规依据。
(一)专业定性不明确
独立院校的景观设计设计专业,其学科定位相对比较混乱。有很多院校的景观设计置于“农林”之下,也有些设置在“生物”之中,还有在“艺术”中安排课程。实际上,对于学科的发展来说,景观设计的内容涵盖很广,在不同的专业门类下设置有不同的侧重点,所以院校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相对要具有针对性,培养计划应有所侧重,而目前很多学校所出现的状况是,景观设计课程放置在大学科下并没有体现其学科优势,而是相对混杂,使得学生学习没有着力点,浅而不精,这是独立院校开设景观设计类课程需要推敲的重要方面。
(二)景观设计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目前,在独立院校中,景观设计的教学内容相对更新缓慢,是制约独立院校景观教学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其接触景观设计这一门类的时间较短,导致教学大纲相对不成熟,学术的交流以及学术的会议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在独立院校中,教师进修的机会相对较少,与王牌院校及行业的接触机会较少,使得教学内容没有办法得到持续得更新、补充,教学的侧重点不明确,不能正确地传递给学生行业信息。把最新的行业动态、景观设计理念带到课堂,不仅可以带给学生强烈的新鲜感,生动课堂教学,同时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使得独立院校景观设计的教学真正与社会需求接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这是当前独立院校在景观设计课程建设中需要正视的首要问题。
(三)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在大部分独立院校的教学中,主要注重的是课堂之中理论知识的灌输,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基本处于讲台上下的关系,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呆板,使得学生对于基础知识转化为现实存在的变换意识较弱,不能很好地推敲实际的空间关系问题。而在制图的过程中,又过分强调制图的重要作用,忽略了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得学生有了制图能力又忘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如此,学生经常会在毕业之时遇到实际问题思想准备不足,或者空谈设计不顾实际的需要,很难去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就导致了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
(四)教学内容较陈旧
在我国大部分独立院校的教学方面,基本都参考了国内知名院校的整体教学内容体系,而这类内容的架构来自于国外的设计基础与国内的理论基础。因此,在独立院校教学的内容上,一般呈现的就是对于景观设计学科的基本理论认识、设计的基本构思及形式表达、设计构成要素的渗透、各类地块的分项设计这几大方面。在现代的景观设计研究中,更倾向于专项的研究,对于景观设计内容的细致化要求更高,这也是独立院校在景观设计课程内容上所欠缺的重要方面。
二、独立院校景观设计教学的创新思路
(一)提升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1.关注国际新理念与新方法,更新课程体系。
学校在学科建设中要时刻关注现代中国发展中所遇到及正在解决的问题,同时应该关注到国际社会中有关于景观设计领域的新的动态与理念,以及在这些理念支撑下所研究的新的设计手段与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国内外高校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具体课程设置,以此作为立足点,结合院校自身特点,进行合适的教学体系更新与调整。
2.加强学术交流。
作为高等院校的景观类教学,学术交流是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高校教师之间就专业问题有更多的相互交流、探讨的可能性,也可以使得教学手段得到传播。在学术交流的环境中,可以使教师积累经验、获取信息,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3.促进教师进修,提升整体教师队伍水平。
独立院校相较于普通高校的教师,进修的机会相对并不是很多,使得教师队伍自身的素质提升速度相对缓慢。加强教师进修,可以使教师在更专业的环境下获取到专业内的更强、更准确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及时反馈,有助于提升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与社会总体需求相符合。
(二)多种教学方式结合
1.案例教学方法的渗透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通常对于专业的理论知识以讲述的方式为主,学生对于所营造的空间、意境以及效果都来自于自我的想象,很难准确地理解理论知识中所包含的实际设计内容。通过专业项目的案例引入,结合以往枯燥乏味的基础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将复杂的专业理论转化为真实的场景信息,从具体的设计项目案例中找到契合点,简单直白地展示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强化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也通过实践案例的介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地介入项目中去发现和分析问题,又借助于案例项目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探索与认知的过程,真正掌握设计的学习方法。另外,在专业理论知识贯穿的过程中,会碰到传统的景观设计案例,同时也会接触到在当前环境下景观设计的成功案例。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案例,或者有着相同背景的景观设计案例,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也有很多针对小环境所作出的细致处理。在案例教学中的新旧案例结合,会使学生认识到同一设计手法在不同设计环境中的处理手法,或者相同元素在不同设计语境下的变换运用,使学生形成整体的意识,也形成对于细部环境空间的关注意识。通过案例之间的对比研究,掌握来自于本源的设计思路。
2.课堂中小组讨论教学方法的介入
在通常的景观设计课程设置中,经常性地抛给学生具体的设计项目内容,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而独立院校更多的是在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对于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也是培养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小组讨论模式,使得学生成小组的方式进行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自我的想法加以表达,同时通过跟小组内各成员之间的交流,可以刺激学生的思考能力,碰撞出更多、更有价值的设计思路;另一方面,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与配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学会跟不同的人合作过程中不同的处理手法,为将来进入社会中人际交流奠定好的基础。
3.加入实际项目的教学手法
在景观设计类课程的结课作业中,通常会通过某个竞赛项目去实践课堂内容,而作为独立院校的学生来说,竞赛项目相对遥远,使得学生没有清晰的认识,空间、尺寸各方面的掌握都很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所在的校园环境作为基本出发点,寻找校园环境中相对欠缺的一部分区域,把学生拉到具体环境中,亲身体会、身临其境,在其中去感受和领域环境中美好的与欠缺的部分,并对其进行改造设计。这样的过程,使得学生能够真正接触现场,对于设计项目有清晰明确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同时把握实际环境的具体操作。
(三)课外教学手段——工作室制,加强设计创新思维
1.工作室下的专项课题探讨
在正常教学过程之外,在教师中建立工作室制,由专业老师负责,提出专业理论研究课题与实践研究课题,学生可以根据自我喜好选择相关课题进行跟随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升其对于专业的认知度与探索性,学生能够自发地透过图书馆与网络翻阅大量课题相关资料,作出合理的分析与判断,并且通过与专业教师的讨论,加深对于专项课题的认识,达到融会贯通。
2.工作室下的话题探讨
在每个专业教师的工作室中,每周都会给出一个专业内的热门话题,学生在拿到话题后可以自我搜寻资料与相关信息,在每周的固定时间进行话题探讨,以座谈形式展开,面向全校开放,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各抒己见,同时由于不同专业学生的介入,会从不同的视角与不同的专业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问题。在这样的讨论中,给学生以更广的思路,也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将学生以往所排斥的课堂环境中的各学科渗透搬到课堂以外,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去接受和探讨专业知识。
3.工作室下的读书环境营造
在专业教师的工作室中,有专门建立的图书角,除学校及专业教师提供的相关书籍外,大部分书籍来自于学生的自发交流行为。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放到图书角中,同时在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做相关批注,其他学生可以随意地在图书角中进行书籍借阅,同样也可记录对于相关部分的认识与见解。这种小型图书角的建立,可以使学生都更多地交流平台,加强与专业教师的交流,可以使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有更更加深入的理解。
三、结语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中国传统美学
1 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与不足
当前,我们生存的城市环境已经渐渐使我们的感觉器官变得麻木,无论是城市的景观设计还是对人类内心的慰藉,都是难觅踪影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国的大江南北,从现代化的大都市到偏僻的小乡镇,城市景观的视觉面貌已经渐趋相同。其基本构筑主要包括:城市原有特色风貌和城市肌理的轴线对称的景观大道改变,偏离普通人基本需求、大尺度的、奢华的城市广场以及河床被淤泥和烁石淤塞的所谓滨河景观区等。
在这个以知识的突破性发展为特征的时代里,科技的进步激起了人类控制自然的勃勃野心,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部分中国人的小农意识膨胀为暴发户意识,再加上部分追求政绩的城市管理者的倡导,急于建设与本地经济实力并不相称的亮化工程,从而造成了经济的极大浪费和自然资源遭破坏的后果,而城市的景观设计也出现了不足。
2 城市景观设计的思考
中国城市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按其理论根源可追溯到始于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城市美化运动”源于16世纪欧洲的“巴洛克城市”,“巴洛克城市”是文艺复兴理想城市的演进,其基本特征是:轴线对称、强调几何的形式美以及气派、豪华的景观。“城市美化运动”一词最早是马尔福德·罗宾逊在19世纪末借助于芝加哥世博会针对美国城市的美化和形象改进提出来的,倡导者希望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强调户外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从而营造一个具有高效的市政中心、整洁的城市环境和有清晰等级交通系统的城市环境。
无论是从纯审美角度把城市景观设计看成是纯艺术的作品,还是把城市的整体设计当成一个建筑实体来设计的建筑,都会忽略城市的系统性和服务性,造成了城市景观建设过分强调视觉效果,与资源的极度浪费。这种城市建设模式在后来的“巴洛克城市”典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如:维也纳的城市环状景观带。尽管“城市美化运动”在优化城市建筑的艺术特征、软化建筑硬质线条以及建造整洁、优美的城市公共空间方面有一些正面的作用,但由于城市管理者在构筑城市的视觉美时是以牺牲城市的经济性和健康性为代价的,由于其设计思维缺乏对人基本需求的关注,从而失去了本该有的城市活力。
3 对我们有影响的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的传统美学是以审美意象为主要特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前秦时期。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中国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思维方法甚至直到今天还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成为处理特定问题的惯性思维定式。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位哲学家和美学家,老子曾提出了一系列的范畴,如:“道”、“象”、“虚”、“实”、“妙”等,老子提出了唯物色彩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提出“道”是万物的起源,是宇宙的基本评价尺度,“道”的不断的往复和衍生有了无限的空间的变换,因此,中国人在看待空间界限上与西方人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人善于使用隐喻的手法来有意味地暗示和模糊空间的界限,并利用无处不在的“道”和“气”去强调整体的宇宙观,这样的整体宇宙观自然包含人的微妙构成,因此,在老子的哲学观中,处处闪现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点。
如果说老子的道家美学属于整体的宇宙观、自然观,那么孔子的美学则倾向于伦理纲常的社会观。孔子重视个人的美育在社会教化中的重要作用,在欣赏自然美方面,孔子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点,认为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同样要符合欣赏主体的道德观念。
4中国传统美学的与现代中国城市设计的思考
4.1 审美维度——从理性到感性的回归
“道”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去具体表达的概念,道家哲学主张万物在宇宙中的各得其所,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有机体,人类也是这个有机体的一部分。道家哲学关注人对宇宙万物的情感反应,并由此来引导人们遵循宇宙的自然规律,道家哲学强调宇宙万物都处于永恒不断的变化之中,一座城市的演化和发展也同样是如此。从人类最初对于天与地的敬畏发展到当今信息时代人类对于理性知识的过度迷恋;科学技术的急速发达膨胀了人战胜自然的信心,其最充分的表现莫过于全社会对艺术、哲学等感性知识的漠视和对技术、形式、教条的盲目崇拜,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直觉、情绪和情感在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作用,更不会否认完满的人格对于掌握着先进的理性知识的个体的重要性。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由确定性、单一性、排斥情感向随机性、多维性和情感性转型的时代,但对于感性的再次关注并不代表对理性所崇尚的高效率、技术、民主等工业文明理念的否定,也不是回到当初人类对自然界愚昧信仰的时期,而是把它们放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作重新的理解,如:人性化的、情感的、偶发的等等。因此,我们对于未来城市面貌的可能性和丰富性要有更加全面多维的理解和应对。城市景观设计从理性的发展向感性的过渡,突出体现人性。
4.2 审美高度——从局部到整体的全局考虑
儒家哲学强调伦理纲常对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要求无论是人的审美、对艺术作品的评析还是对自然景观的赏玩,最终都归向对等级社会秩序的维护。我国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修筑都城时都会通过构筑一系列不同等级的城门、牌坊等去实现各个空间主次序列的有效转换,甚至包括属于城市空间最低构成元素的北京四合院,其主次尊卑有序的空间序列也无不承载了深厚的儒家文理积淀。一些城市的景观设计以及应用功能并没有把人的功能需要和情感需要作为基本出发点,城市的各个功能分区往往既不清晰、不合理,市民缺乏适宜的心理过渡空间,因此每个人都在这个毫无人情味的城市中匆匆而过,没有留恋也不愿意做长时间的停留,而建成后的超大尺度的城市景观轴线和城市广场,也往往只是从理念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出发,并没有考虑到普通市民的功能和心理需求。一方面是超大尺度、豪华的城市广场,另一方面却没有为城市居住者提供功能合理、整洁宜人的室外公共活动空间。这种行为只会为社会增加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而这些都是与儒家道德的美学的初衷相违背的。城市景观设计应该回归到整体的设计,从人们的角度出发,设计实用舒适的城市。
5 结论
在传统中国美学中,蕴含着可以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一席之地丰厚的文化积淀,我们并不缺失,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经济和文化日趋全球化的今天,在我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去发掘和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美学与之结合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关键词:园林专业;可视化教学;教学改革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尧创造能力尧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认识论也有一个基本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在高职教育的教学环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植物景观设计与施工这门课程在我国高等职业:校的园林专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门课程作为园林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后续学习园林规划设计专业课程的基础。该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观赏植物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的学习,将观赏植物合理配置,营造出良好的景观,供人欣赏[1]。植物景观设计与施工这门课程具有综合性尧实践性尧实用性强等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课堂教学的方式要灵活多样,教学媒介和材料要独特新颖,课堂气氛要融洽和谐。实践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课程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对该课程进行改革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措施。
1园林专业“植物景观设计与施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现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不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二是课程教学内容与园林规划联系不紧密,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过于微观,缺乏园林规划的整体[2]。植物教学过程中将树种识别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对树木的形态特征尧观赏特点尧生物学习性等掌握较好,但是对树木的整天景观效果掌握不到位。花卉学则侧重于花卉的分类尧繁殖和生产栽培介绍,对花卉在园林建设中的功能和布局介绍不多,学生对在园林规划中使用花丛尧花镜尧花坛尧垂直绿化等景观设计掌握较少。三是实践教学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没有与园林规划的实际相结合,独立进行,与具体的设计任务相分离。学生对实践教学不重视,参与积极性不高。而企业真正需要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却没有得到培养,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断层[3]。四是教学方式尧方法落后。很多高职高专:校还没有摆脱以“黑板+粉笔”为主要教学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枯燥尧乏味,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改革
植物景观设计与施工课程教学应根据实际职业工作需要,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具体说来,应以植物景观设计项目为载体构建实践教学内容,将过去讲解植物的细微特点转变为一个项目的教学,化细为整,以实际职业工作指导教学,更好地贴近职业需求,符合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尧以能力为本位”培养目标的要求[4]。
3教学方法改革
3.1统筹兼顾,相互交融
植物景观设计与施工课程应该与“生态学”“园林树木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花卉学”“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施工管理”和“工程招投标”相互交融。植物景观设计与施工课程应站在各门课程的角度来看问题,找到自身的发展特色,做到统筹兼顾,和而不同。
3.2基于工作流程,进行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是将项目管理引入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完成的任务以招投标的形式交给学生,根据工程项目“招标要现场勘察要投标要评标要施工”的实际工作流程开展实践教学,模拟公司的背景下开展教学,学生扮演乙方,教师扮演委托方(甲方),教师将实践教学内容以招标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对现场进行勘察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项目进行设计;设计完成后,学生以投标方(乙方)向甲方(教师)投标,教师以评析(评标)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设计经验,评析作品的优缺点以及改良的方式方法,最后评出最优方案,组织学生一起模拟施工[5]。将传统教学的理论灌输模式转变为职业技能的讲授和经验的传授,改变过去“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的教学安排方法,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的教学安排方法。通过完成实际项目来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更好更早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为将来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3充分可视化教学,指导现场和实践工作
可视化教学是指把生产现场变成课堂的一种可视化,可操作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可以通过远程拍摄施工现场,指导实践教学。二是通过沙盘和计算机软件如Sketchup尧Lumion等三维可视化空间模拟施工现场再现施工情景,将庞大的尧复杂的施工现场搬到课件上和每个学生的电脑中和手中,通过控制软件模拟操作施工场景,可视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尧安全尧可操作面广的优点,集教尧学尧练尧做尧训于一体,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高端专业技能[6]。
3.4实践教学改革效果
教学实践的改革是由教师主导尧学生广泛参与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学改革后,学生的作品质量得到了提高。通过实践项目“招标要现场勘察要投标要评标要施工”这一流程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让学生在职业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通过可视化教学使学生们直观尧安全尧简单的操作大面积的施工现场,培养了学生们的综合管理素质,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初步的教学改革为今后进一步深化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7]。
4参考文献
[1]包志毅,邵锋,宁惠娟,等.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的思考: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2(2):58-60.
[2]王春燕.高职工科: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类课程的改革探索[J].绿色科技,2013(3):255-256.
[3]肖万娟,周业生,林凤琼,等.植物造景设计与施工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教育,2013(7):33-35.
[4]高翅,吴雪飞,杜雁,等.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园林,2009(2):36-39.
[5]邵锋,包志毅,宁惠娟,等.风景园林专业“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10(2):96-98.
[6]杨贤均,危兆安.“风景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5(3):202-203.
关键词:居住区;植物景观;植物配置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园林景观绿地中分布最广,居民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类型,是提高绿化率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满足了遮阴、降暑、隔声、净化空气和改善小气候等多种功能需求,而且能美化生活空间,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居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植物景观成为居住区环境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普遍绿化的基础上,注重艺术布局,把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园林的观赏、游憩结合起来,使建筑艺术、园林艺术、文化艺术相结合,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结合起来体现在居住区的总体建设中。
1 居住区景观环境的概念
居住区绿化贴近生活,贴近居民,也最能体现“人本”理念。它给居民带来的是无限的温馨、舒适和方便,它在居民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是其他设施所无法替代的。居住区的公共空间景观营造,其中的集中绿地或居住区公园更是提供给居住者最佳的放松空间,其空间结构的好坏,景观布置的形式,与人的亲和性,颇受居民的关心。住社区绿化在城市现代化发展这种新的形势下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点,成为一种新型的绿地形态。
2 南林二村居住区植物配置与运用
南林二村属于南京林业大学的居住区,根据居住区的地形特点及道路情况,整个居住区规划以一条弯曲有致的居住区主路贯通东西,将用地划分为两片,主路两侧串联大小、形态各异的住宅组群及会所、幼托等公建设施和中心绿地,方便地满足了居住区居民的各类使用要求。二村在植物配置上,强调了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结合,突出生态效益。植物材料上,充分利用当地优势树种,常绿花木类:广玉兰、栀子花、山茶等;落叶花木类:梅花、腊梅、白玉兰、迎春花等;观果类:枇杷、枸骨等;观叶类:海桐、珊瑚树、红叶李、孝顺竹等。考虑生物的多样性,以常绿树为主,常绿与落叶搭配比例恰当,以增加绿量。整个居住区芳草茵茵,四季花木,疏密有致,点缀其间;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物象意趣,四季变幻。
2.1 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南林二村居住区的植物配置
适地适树和选用乡土植物是科学性的基础。植物个体的生态习性各不相同,对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空气等都有不同的要求,群体生态中还涉及各种植物的相互关系。所以,首先要营造多种植物生长所需的生态环境。在居住区绿化过程中,乡土树种的应用极其重要。如香樟、桂花、鸡爪槭等在居住区中作为园景树,构成园林局部的中心景物或形成特殊景观,表现其形体美或色彩美。冠大、荫浓、姿态秀美的乡土树种也是庭阴树的首选,如居住区中的桂花、喜树、香樟等。为此,顺应自然,适地适树,因地制宜是进行植物配置的灵魂。乡土植物是最能适应当地自然生长条件的,不仅能达到适地适树的要求,而且还代表了一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风情。众所周知,南林大中有许多的珍稀树种和古树,而且,据我观察长得好的树木有很多。
2.2 运用艺术原理与手法对植物进行配置的原则
在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时融入艺术原理和手法,已经是现代居住区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同样遵循着绘画艺术和造景艺术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调和、均衡、韵律四大原则。二村虽然是年代久远的老居住区,广场面积不大,造价也不高,却真的别有趣味。使环境洋溢着生命活力,使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由此而形成一种环境氛围和意境。氛围是洋溢在环境中的一种气氛和情调,正如卢卡契所指出的:“氛围是由各种个别印象和联想组合成的具有一激发作用的一种具体系统。”
2.3 在技术上分析南林二村居住区
居住区植配注意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协调,注意速生和慢生、常绿和落叶树种之间的搭配,注意观花、观叶、观果植物的结合。实现四季有花,冬夏有果,无时不绿,景色宜人。植物品种精而不多,注重空间结构和景观布局的立体感,以同的植物配置区分不同的空间和建筑。有统一的基调,在统一中求变化,不同场所要有鲜明的特色,以适应不同的绿地要求。植物配置疏密得当,空间面积合理,给居民、车辆保留足够的活动空间和场地,便于绿地的管理和维护。
2.4 季节性在居住区植物配置中的体现
园林景物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既有一年四季中的生长、形态变化和差异,又有从幼小到成龄再到衰老阶段的生命周期变化。因此,在广场中进行植物配置时,既要考虑到当前的园林效果,又要考虑长远的效果,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季节的美观效果。
3 小结
作为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指标,城市景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居住区景观设计也随之成为城市园林系统点线面相结合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在融入大环境大生态的同时,利用合理的规划,适当地设置水景景观,根据居住区内绿化植物的生长特性,适当搭配,可营造出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感受。居住区植物配置还应该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园林美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创造复层结构,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时间上的稳定与持久。植物配置时应注重树种的搭配方式以期在统一基调上树种力求变化,层次要分明,背景突出同时注重色块和季相变化,采取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的植物配置手法。居住区要加强配套绿化建设和管理,实行跟踪反馈制度大家的共同努力,共同维护居住区绿化。
参考文献:
[1] 陈琦.住宅居住区绿化设计浅议[J].当代建设,2003(4).
[2] 俞万源.居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浅析[J].嘉应大学学报,2000(3):8790.
[3] 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4] 金雅琴,李冬林.城市居住区绿化的植物配置[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3,18(4):8890.
【关键词】环境设计;景观设计;课程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专业设置都存在着重复、混乱的现象,2012年国家教育部对本科专业代码进行了重新制定,改变了这一现象,使得教学资源更加集中、整合,促进了国内教育体系的合理化发展,也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设计专业方面,环境设计与景观设计在研究人类居住环境方面是两个相邻的学科,这两个专业在工作对象上不仅存在着联系与区别,还有非常深厚的学科历史渊源。在近代教育中,学科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使得各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明确。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将此作为依据与基础,对课程教学结构进行更深一步的细化,对同一专业不同方向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协调。
一、对课程教学机构进行细化
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园林景观设计、建筑装饰与装潢、室内外装饰设计、环艺小品(场景雕塑)等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标。有时,对土地上的构筑物与塑造构筑物之间的空间艺术设计进行安排也是景观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这方面的尺度范围,可以是对小庭院进行设计,也可以是对某一区域进行规划,但在建筑方面的自然环境或者设计宏观方面的东西涉及到的还是比较少的。
根据相关的教育教学以及工作经验,一个环境设计师不能只会设计建筑内外的装饰,景观设计师也不能只会设计外部空间,其工作范围亟待扩大。因此,这就给教育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所有的地面环境都可以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服务对象,总体设计层面也都可以是景观设计专业服务的对象,因此教育体系覆盖的内容范围就必须扩大,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外美术史、琉璃艺术、陶艺雕塑、摄影艺术等课程是艺术类专业的优势,在学生捕捉艺术感上具有触类旁通的作用。
二、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系列课程改革的思路
1.对人居环境进行设计
对人居环境进行设计要求学生要将整体的环境要素有意识地放在一起进行综合考量,绝非对室外环境、建筑室内外装饰进行简单、孤立、单一的设计。与之相反的是,在设计建筑及其室内时,环艺专业的学生却能很好的掌握。所以对教学进行改革的一大重要内容就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居环境设计的思路。
2.注重中国园林文化历史知识的教学
在实际项目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传统的园林设计文化精髓融入到教学之中,在设计具有可以代表本土文化园林的时候,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对其进行创作训练,从而对环境设计专业暴露出来的重视效果而忽视内涵的缺陷进行弥补。因此,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将本土历史文化融入到设计之中,并通过抽象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达到写实与写意并存的效果,可以与观众产生共鸣。
3.培养学生建筑空间的思维
在进行园林设计的时候,可以把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各种体现形式美的元素、装饰艺术的方法与技巧、建筑空间的理解与设计以及动静态五中感觉渗透到设计之中,使得包含景观建筑在内的整个环境下的园林艺术效果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园林景观课程的时候应该对环艺专业与建筑学专业中的室内设计教学思路进行借鉴,从而对学生的建筑空间思维能力进行强化,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时候也要更具有针对性,在学生的设计能力方面达到全面提升的目的。
4.对系统的课题进行设计
当前,许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计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城市规划原理与城市陆地系统规划等课程教学时环艺专业所缺少的,使得在规划规范与方法上学生没有足够的了解,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及专业水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对课题进行设计的时候,有必要对环艺专业的学生增加这方面的知识点。
5.对系列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
环境设计专业与景观设计专业有许多课程是重复的,因此对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系列课程进行改革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专业课程的重复。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可以对环境设计的专业课程进行考量,对表现出来的针对性不足的课程予以删除。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设计专业与景观设计专业在研究人类居住环境方面是两个相邻的学科,这两个专业在工作对象上不仅存在着联系与区别,还有非常深厚的学科历史渊源。因此对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系列课程进行改革的时候要认清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课程进行细化、整合与优化等,意在让学生在将来的就业市场中走得更宽。
参考文献:
[1]李田.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与教学的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5(2):81-83
[2]曾丽娟.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系列课程改革思考[J]美与时代(中),2013(4):3-5
[3]黄鹄.高职景观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2):37-38
关键词:沉浸式体验;沉浸式设计;心流;沉浸式景观设计影响因素
1 沉浸式体验与沉浸式设计
1.1 沉浸式体验
沉浸式体验是一种全神贯注的体验与感觉,使体验者达到全身心的融入、沉浸和情感交流,因此要达到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需要充分调动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设计的法则》书中将沉浸式体验解释为心流(flow),心流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Csikszentmihalyi)于1975年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的心理状态和交互体验的心理学理论,[1]他将心流(flow)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入到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同时伴随着高度的兴奋与充实感。从二者的定义上可以看出,心流理论与沉浸式体验相互之间的密切关系。
1.2 沉浸式设计
沉浸式设计的目的可以说是为了达到心流状态。心理学家Csikszentmihalyi总结出了技能与挑战相互之间的八种状态:心流、控制、放松、无聊、焦虑、激励、忧虑、冷漠,心流对应着沉浸式设计。沉浸式设计概念最早出现于互联网领域,2012年12月,微软公司(Microsoft Corporation)正式推出全新沉浸式用户界面(Immersive),它将内容平铺在应用中,被桌面隐藏的默认操作需要右键才能够被唤起展开,这样的沉浸式设计正是为了让用户集中精力去关注当前所进行的操作,避免被其他操作所影响。沉浸式的手段还经常被艺术家运用在现在艺术的领域,比如中国艺术家邱黯雄2007年创作的《为了忘却的记忆》,通过火车车厢展现历史回忆,将车窗做幕布,投射历史影像,观众从车厢走过,沉浸般的回忆感油然而生。
2 沉浸式设计原则
2.1 多感官调动原则
通过充分调动人类身体感知系统来发生沉浸式状态的方式,人类身体感知系统除了我们熟知的,通常认为我们可以控制五感系统外,目前有相关理论研究推测出还有第六感和第七感的存在,第六感一般被认为是灵感和直觉,第七感是时间感。研究表明,当视力不能提供足够信息的时候,其他感觉就会增加,人类的感官系统的此消彼长的整体性给了我们营造沉浸式景观以启示。
2.2 叙事性沉浸原则
将设计作品看作一个故事,利用情境,沉浸,角色,气氛,情节,节奏的设计来让体验者融入故事本身当中来。认知科学家罗杰・尚克(Roger C. Schank)指出“人类生来就理解故事,而不是逻辑”。[2]叙事性的方法传达信息更容易被人所理解、更具感性的力量。叙事性沉浸原则具有相关联性、多样性、深刻性的特点,本着人、物、环境相互关联的背景,根据不同人的生活经历,激发出内在的情感共鸣。
2.3 体验者优先原则
沉浸式设计往往是为大众或者特定人群打造,由于体验者的经验对沉浸式设计的体验会产生严重影响,要求把使用者放到沉浸式设计的优先位置。沉浸式喜剧《House world》创作者Andrew Hoepnfer多次强调:“慷慨地给予观众代入感,给观众身份感,让观众自己来做决定。”
2.4 心流原则
合理运用心流理论,互相平衡“挑战”与“技巧”之间的关系,使用户达到心流状态(当挑战大于心流时,技巧不足以完成挑战,体验者会感到焦虑和挫败;当挑战小于技巧时,技巧远远大于所面对的挑战,体验者会感到无聊甚至厌倦;有当两者相互匹配平衡时,才会产生心流)。简单来说,心流原则要求设计者减少体验者在完成沉浸状态时的认知与运动负担,使“低挑战”与“低技巧”相互匹配。
3 沉浸式景观设计涉及影响因素思考与初探
3.1 “七感”沉浸
“七感”包括视、听、嗅、味、触觉和直觉、时间感。据统计人类对外界感知信息的比重视觉占83%、听觉占15%,可以看出视觉、听觉是形成人的沉浸感的最重要因素,其中视觉对颜色、亮度、运动、空间感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是形成沉浸体验的主要媒介,听觉可弥补视觉信息不足,向体验者提供辅助信息。触觉是指通过皮肤与物体接触所感受到的各种信息,嗅觉是外界味道的收集, 在景观设计中体验者通过感知场地材质与植物的形状、气味、纹理、软硬、粗糙度来获取良好沉浸式体验。在现实生活中,直觉与时间感常常被人们忽略,在景观设计的沉浸式体验中我们通过细节引导直觉,通过控制体验者的时间感来获取良好的沉浸式体验。景观设计场地的生理、心理层面感受是“七感”综合考虑后的结果。
3.2 暗示引导沉浸
暗示是通过多种手段加强景观场地感的重要手段,景观设计中常见的暗示因素包括:光效、体量感、空间感、文字、图像等,从类型上看常见于纪念性景观,从风格上看多出现于后现代风格景观。林璎的著名作品越战纪念碑由用黑色花岗岩砌成的长500英尺的V字型碑体构成,好似大地上黑色的伤疤,而黑色大理石上用文字记录着在越南战争中阵亡者的名字,同样的手法运用于唐山地震遗址公园中,高体量的纪念墙上密密麻麻写满了遇难者的名字,不远处纪念水池的钢铁、水泥残块与水中的大数形成对比,暗示着灾难与新生。
3.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虚拟现实(简称“VR”)是近几年来被广泛关注研究的高新热点技术,虚拟现实是依附于互联网,通过特殊的设备提供体验者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身临其境,可以实时、无限制地观察、操作甚至修改三度空间内的事物。[3]增强现实(简称AR)是将虚拟对象通过穿透型显示设备叠加在真实世界中某个或某些对象上,用于增强、注释或者提供参考信息给用户,AR与VR的区别是AR并非把用户与真实世界隔离,而是将虚拟世界建立在真实世界之上,体验者可以同时与两个世界接触,产生一种虚实结合的感觉。上海世博会网上展览作为景观设计与虚拟现实结合的成功尝试,打破了传统的景观场地的概念,运用三维虚拟现实技术,构筑了兼具实时互动与各种附加信息导视的网络平台。
4 结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思维成为了高效、沟通、用户为先的代名词,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影响寻求突破,景观设计当然也不例外,沉浸式景观设计的思考试图顺应这股潮流,借助沉浸式体验来实现人与场地的情感交流与思想沟通。基于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法则,沉浸式景观展现了新的表现形式和更宽广的开放性,特别是体验者的愉悦、领悟、发现、探索本身促成了景观设计场地表达的完整性,随着相关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探索,沉浸式景观设计将以更加新颖、和谐的艺术表现方式与场地精神内涵呈现在大众眼前。
参考文献:
[1] 彭琼.心流理论指导下的互动网络广告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4,35(2):122.
[2] 丹尼尔・平克(美).全新思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9.
[3] 李国松.虚拟现实(VR)技术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中南科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