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1篇

【关键词】中医院校;流行病学课程;改革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作为现代医学的一门工具学科,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1],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疾病预防控制领域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医药医学领域亦是如此。本文根据本校流行病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具有中医特色的流行病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1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

中医院校学生都以学习中医知识为主,认为流行病学不是他们的主干课程,因此在学习时对课程不够重视,热情不高,不会主动去学习,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掌握本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近几年,世界范围内几次大的流感病毒蔓延,包括我国在内,都导致全球范围的大流行,其中让人最为惊讶的是在此次流行中很多医务人员都被感染了[2],这足以说明了我们医生流行病学知识的匮乏。针对该现象,我们的应该从教学本身出发,改变教学理念,通过各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目前,我们对本科生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总论基础理论知识讲解为主,主要介绍几种流行病学方法,比如: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及实验研究。在以后的授课中可以采用从具体事例出发,引出相应的流行病学方法,并且通过经典事件的分析学习不同方法的特点及实施步骤。在讲授病例对照研究时,可以引用比较经典的吸烟与肺癌的研究;在讲授横断面研究时,可以结合相应的现况调查(大学生网络生活知晓度调查)进行学习等等。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程度;其次,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

2 上课内容及课时的限制

涵盖各种专业和层次,而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培养层次的学生,讲授的内容和要求是不一样的。教师应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及需求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授课方案[3]。比如:流行病学做为预防医学的主干课程,学时一般安排较多,教师应重点讲授不同方法的理论思想、特点、实施步骤及应用,在此基础上,还应尽可能多安排案例分析讨论课,及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事件中。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流行病学作为一门方法学科,在课时比较少的情况下讲授应做到重点突出,重点培养学生流行病学在科研中的应用思路,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以后工作中应用流行病学的科研思路、研究内容和具体方法。

3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流行病学作为一种方法学科,在教学中应包括理论基础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注重讲解基本概念、不同方法基本思想等;而实践教学则注重各种方法的具体应用,但目前的教育是教师偏重于理论知识讲解,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遇到实际问题,不会运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解决,比如:进行最简单的社会调查,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开展实施;临床上遇到比较罕见的疾病,不知道怎样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去查找病因,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整个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实践教学本身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流行病学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以两种形式来完成:一是选取医学中经典案例课堂讨论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事件相结合,更好的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二是现场实践,现场实践是流行病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4]。为了完成流行病学实践教学任务,学校和教师要做好与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社区及相关部门的联系工作,组织学生实地开展如个案调查、小规模的现况研究和利用现有资料进行生态学研究等现场实践教学环节。

4 考核方式的改革

流行病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多采用试卷形式进行考核,但单纯通过一份试卷很难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5]。所以我们应在考核方式上做相应的调整。整个考试可以分为两个环节:试卷基本知识点识记和具体方法应用。试卷内容应包含本门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还包括对经典案例中所涉及到的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第二部分考核内容教师可以提供多个研究题目,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写出相应流行病学设计方案(研究目的、方法、步骤、结果、偏倚的控制等等)。通过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医学问题的实际能力。

流行病学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为临床、护理、检验、药学等各研究部门服务的一门工具学科,在科研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流行病学的带课教师,应在不断学习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正确应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立明.流行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13.

[2] 陈新林,徐谦,郎建英,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探索[J].基础医学研究,2013,4(15):360- 361.

[3] 王福彦,李欣炜. PBC教学法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1,3(2):106- 107.

第2篇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9-0039-02

前言

现场流行病学的概念是:“要解决的问题出乎预料必须立即对该问题做出反应,流行病学工作者必须亲赴现场解决问题,由于必须及时地采取控制措施,故调查深度可能受限”情况下的流行病学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是方法学科,有些学习流行病学很好的博士、硕士,由于缺乏现场经验,面对实际发生的问题而手足无措,他们不善于征取得到当地人员的配合,不知道如何与群众、决策者沟通,这足以说明仅仅掌握流行病学方法,是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的。

虽然目前生物医学日益发达,生物医学技术已经发展到分子基因水平,但这些仍然代替不了现场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的群体现象,疾病的群体现象体现在现场人群中,因此必须让学生经历规范化的现场人群调查实践,才能认识疾病的群体现象,探索疾病发生和流行的原因,然而,目前流行病学的教学重视理论,而实践教学开展的相对较少。

流行病学是一门方法学科,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应该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实践教学比较注重流行病学各种方法原理的应用,帮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采用实践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应用理论教学中流行病学方法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的兴趣。许多在理论课堂上看起来较简单的流行病学设计思路在实际应用中会有很多问题。因此通过现场调查实践,根据存在问题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案,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应用,还能够锻炼其处理问题的能力。

现场实践教学是流行病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但这一环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相关流行病学课题支撑的情况下,相关部门不愿意配合完成,学生实践现场难以获得。因此为了完成流行病学教学任务,现场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必须加强,学校和代课教师要做好与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及相关部门和社区及相关部门的联系工作,组织开展如个案调查、小规模的现况研究和利用现有资料进行生态学研究等现场实践教学。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特性,被喻为“医学中的哲学”,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流行病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面对新形势下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疾病、防控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流行病学专业人才,是摆在预防医学专业教学面前的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现况调查是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特别适合于慢性病调查,对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资料进行调查,描述资料的三间分布,以分析该人群中疾病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相关因素的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病因线索,也可以调查某特定人群对某医学知识领域的认知水平,以便对该人群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流行病学理论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在流行病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理论与方法的兴趣贯穿于流行病学的课题设计、现场调查、案例讨论、统计分析之中,是每一位流行病学教师需要长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因此通过系统的现场调查研究设计、现场调查实施、实验室检测和数据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流行病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可以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

流行病学现场实践教学步骤与方法

现场实践教学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计划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1.计划阶段

本课题,计划在南疆51团流行病学现场,该团不同连队包括美丽社区、和谐社区、6连、2连18周岁以上的村民(约1000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法、体格测量法调查该地高血压、血脂异常、肝胆良性肿瘤的患病率和知晓率。学生在带教教师的严密组织和指导下开展流行病学的现况调查,包括调查设计、调查准备、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等流行病学调查的全部实践过程。

2.准备阶段

实践教学4个阶段中,准备阶段尤为重要,如果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周全、完美,就能为现场实践教学工作的圆满成功创造条件,打好基础,如果准备工作做得不扎实,有欠缺,就会为现场实践教学工作的成功埋下隐患,因此,本次现场实践教学开始实施之前,我们准备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为保证本次现场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密的教学设计和完善的教学准备是现场教学成败的关键,该过程的主要教学工作包括:①向学生解释说明现场教学的教学目标及其重要性、一般步骤和基本要求,使学生对现场教学的目的、内容、步骤及方法有一个整体了解;②指导学生复习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基本知识,及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肝胆良性腫瘤的患病率和知晓率与防治技术;③练习拟定调查计划,制定调查表,撰写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肝胆良性肿瘤的防治知识宣传册;④强化对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肝胆良性肿瘤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技术训练,统一检查和记录标准,并对学生规范组织纪律和工作作风;⑤将学生分成不同连队的流行病学调查组,分别参与各组的物质准备工作。

3.现场实践

进入现场教学之后,将学生按自然村分成4个大组,每一大组均由流行病学基本信息调查小组、体格检查小组组成,各小组在带教教师指导下按调查设计有条不紊地开展流行病学现场实践工作。流行病学调查组在各村领导协助下,主要负责逐户宣传动员群众,收集流行病学基本人口学资料,采集研究对象血标本并送检。对调查表进行核对、充实之后进行整理,及时计算出不同人群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肝胆良性肿瘤的患病率。最后对流行病学现场场地进行清理,指导学生书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及现场教学体会之后结束现场教学。

4.总结阶段

现场教学结束之后,由流行病学实践教学现场返回学校并由带教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现场教学学习后的体会,总结学生在现场教学中的表现,评价学生所撰写的流行病学调查计划、问卷调查表及调查报告的质量,最后综合评定现场教学目标达成度。

教学效果

学生在现场实践教学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必然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尤其是对调查对象的宣传,由于有周密的教学计划、充分的准备、严密的组织、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使得学生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都能及时得到解决,顺利完成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保证了教学效果和流行病学调查的质量。同时教师认真的工作态度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作为一名公共卫生工作者,在工作中想要达到事半功倍之效,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之外,还必须具有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从而强化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进取心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结语

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教学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利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化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专业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适当开设流行病学现场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同时流行病学作为预防医学中的主导学科,在预防医学教学、防病控病以及科学研究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方向过渡,综合培养学生的流行病学思维和工作能力,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第3篇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如下类别。

(一)观察法

由于流行病学是人群中进行研究,所以研究者实际上不能或不能全部掌握或控制所研究对象发生的条件,因此,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就是很重要的方法。

1.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描述性研究又叫描述流行病学(descriptive epi-demiology),通过观察而正确、详细地记载疾病或健康状态按时间、地点、人群各种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等)的分布特点,也可以包括可疑病因因子的分布特点。为了正确的描述分布,必须有明确统一的诊断标准、准确的病例(或因子)数字以及人口数字。

通过描述流行病学获得的资料也可对病因提出线索或假说,或对防制提出有效的措施。

2.分析性研究(analytical study)分析性研究又叫分析流行病学(analytical epi-demiology),对所假设的病因或流行因素进一步在选择的人群中探找疾病发生的条件和规律,验证所提出的假说。主要有两种:①从疾病(结果)开始去探找原因(病因)的方法叫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从时间上是回顾性的,所以又叫回顾性(retrospective)研究。②从有无可疑原因(病因)开始去观察是否发生结果(疾病)的研究方法叫队列(或群组、定群)研究(cohort study)。从时间上是前瞻的,所以又叫前瞻性(prospective)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时还需要广泛使用多种其他有关的技术与方法。所需要的方法在数量上有超过临床所需。比如伤寒病,临床培养出伤寒杆菌即可以诊断,流行病学有时还需要知道其噬菌体型或其他特征;临床只需要从病人中分离细菌,流行病学还要检查外界物品、土壤、水中的细菌。流行病学需要做大量人群的检验,需要快速方法,以便在短时间内做大量标本检验。所以,流行病学研究需要设备良好的许多种实验为其服务。

(二)实验法

流行病学中所用的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也叫作实验流行病学(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它和一般医学基础学科的实验不同,主要在人群现场进行。人群现场是流行病学的主要的、最大的实验室。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又可分为: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和人群现场试验(community field trial)。后一类实验中对病因进行干预的又叫干预研究(intervention study’或译作防治实验研究)。当被观察对象不能随机化分组时,叫作半实验或准实验研究(quasi-experimental study),如卫生政策的可行性研究及管理与服务的评价研究等。

(三)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第4篇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传染病流行病;教学现状;教学效果;改革

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生存环境的不断改变促使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部分经典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与消灭的同时一些快要消失的传染病出现了死灰复燃现象,另外新的病原体、传染病仍层出不穷[1]。SARS、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的出现反映了人们的生命健康时刻受传染病的威胁。就目前而言,我国医务工作者普遍存在着传染病知识匮乏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给予预防医学教育高度的重视,尤其应认真、全面反思其主干课程《流行病学》当中的传染病、流行病的教育问题[2]。为了进一步促进预防医学专业传染病流行病学教学的完善,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形式对当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结合实际结果制定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给传染病流行病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了某综合性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的2014级本科生作为研究调查对象。

1.2研究内容

调查分析该校预防医学专业2014级本科生对传染病流行病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传染病流行病学教学的满意率。其中前者主要包括对传染病发生、传播和流行过程等基本原理与方法的掌握、对疫苗及计划免疫等计划免疫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和策略等预防控制知识的掌握这三个部分,其方法可分成概念与具体内容、理论、实践应用三个方面[3];后者包括对传染病流行病授课方法、考评模式、实验教学的满意度。

1.3研究方法

将统一设计好的调查问卷发放给学生完成。学生传染病流行病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教学的满意率分成两部分来完成,前一部分调查问卷问卷需在规定的地点和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填写,后一部分调查问卷在发放后无时间、地点限制,学生可根据自身安排自行完成。

1.4资料统计与处理

在使用Epidata 3.2软件独立双录入数据并完成一致性比对纠错之后构建相应的数据库,并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所转入的数据库。假设检验中应用秩和检验。

2.结果

第一部分共发放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15份;第二部分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2份。

2.1学生对传染病流行病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

传染病流行病学知识对总分是100分,平均分数为75.9分。其中低于60分的学生为7人,所占比例是6.1%;60-80分的学生为80人,所占比例是69.6%;高于80分的学生为28人,所占比例是24.3%。经正态性检验后结果为负偏态分布。

2.1.1学生对传染病流行病学三个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

在传染病流行病学知识当中,基本原理方法所占分数为40分,计划和免疫所占分数为30分,预防与控制所占分数为30分。其中基本原理与方法主要包括传染病的发生、传播、流行过程;计划免疫包括疫苗、免疫等相关知识;控制预防包括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和策略。结果显示学生在基本原理与方法、控制与预防知识的掌握上差别不大(P>0.05),但对计划与免疫知识的掌握显著好于其他两个部分(P

表1学生对传染病流行病学知识三个部分的掌握情况统计(n,%)

得分率基本原理与方法计划与免疫控制与预防

60-80分94(81.7)77(67.0)69(60.0)

>80分3(2.6)29(25.2)8(7.0)

总计115(100.0)115(100.0)115(100.0)

2.1.2学生对传染病流行病学三个方面方法的掌握情况分析

如表2,经秩和检验后得出学生对概念与具体内容的记忆能力最好,其次为实践应用能力,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最差(P

表2学生对传染病流行病学三个方面方法的掌握情况(n,%)

得分率概念与具体内容理论实践应用

60-80分25(21.7)16(13.9)51(44.4)

>80分84(73.1)3(2.6)59(51.3)

总计115(100.0)115(100.0)115(100.0)

2.2学生对传染病流行病学教学的满意率

如表3所示,学生对传染病流行病学教学授课方法、考评模式、实验教学的满意率分别为96.4%、85.4%和93.9%,其中考评模式的满意率显著低于授课方法与实验教学的满意率(P

表3学生对传染病流行病学教学的满意率统计(n=82,%)

考察项目满意一般不满意总满意率

授课方法40(48.8)39(47.6)3(3.6)96.4

考评模式28(34.2)42(51.2)12(14.6)85.4

第5篇

“一主三学”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围绕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全面便捷的导学、助学和促学[3](图1)。“一主三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综合性学习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理论。“一主”是学生自主学习,包括主动自学、小组互学和选择助学三个层次,分别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学”是在自主学习基础上教师的导学、助学好促学支持服务。在“一主三学”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导学”、“助学”和“促学”是教师提供的支持服务,它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而展开,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和教学各个环节。“导学”是基础,它对学生自主学习具有引导性;“助学”是关键,学生对助学各项支持服务具有选择性;“促学”是保证,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手段,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只有“一主”和“三学”相互结合,互动交融,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主三学”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目标导学——主动自学——小组互学——选择助学——评价促学五个环节。药物流行病学教学模式在实施“一主三学”过程中,将从临床药学专业定位、药物流行病学自身特点和临床药学专业药物流行病学教学模式三方面细化、深化、活化每一个操作程序。.

2.临床药学专业的正确定位

临床药学研究重点是药物合理应用,即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但临床工作中常是针对具体问题权衡利弊、寻求最佳平衡点[4]。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将来需针对临床药物应用展开广泛的研究,通过临床药物应用实践,促进合理用药;因此,临床药学是技术性很强的创新性活动。这一部分的“一主三学”以目标导学和评价促学为主,主动自学、小组互学和选择助学为辅。临床药学从临床的角度出发,以患者和药物使用环节为关注对象,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5]。但药物使用受众多因素影响,所以临床药学必须科学严谨的分析鉴别药学与临床医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并将其充分利用。在具体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中,也需要在思路、方法及结果解释上运用药物流行病学对药学与临床医学的经验进行客观严谨地吸取。

3.充分理解药物流行病学的学科特点

流行病学是病因研究的一门工具学科,着眼于医学、药学科学研究的全面设计,在介绍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侧重传达一种思维模式和研究思路。药物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临床药学都是药物流行病学创建的学科基础。临床医学和临床药学的工作从合理用药的角度,将研究对象确定为用药人群时,便自然进入了药物流行病学领域。目前,药物不良事件/不良反应日益受到关注,药物流行病学的作用也逐渐被重视[6]。药物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与传统流行病学的相似,但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药物流行病学需要调查、研究、评估人群中药物使用的源头、分布、利用和效果,其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有其特殊性;药物使用涉及到人的思维方式和选择因素,药物使用后疗效受用药剂量、用药次数、用药依从性、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其结果分析有其复杂性。因此,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把握药物流行病学的学科特点,加强主动自学、小组互学和选择助学操作环节,着重掌握药物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理解药物流行病学在新药临床试验、检测药物不良反应或非预期作用、参与国家基本药物的遴选、调查药物利用情况、参与药物经济学研究、评价生命质量中的具体应用。

4.临床药学专业药物流行病学“一主三学”教学模式的思考

4.1学生能力的培养

临床药学专业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其能否成为合格的临床药师主要取决于是否学会终身学习,在校期间的一次性教育观念已难以适应医药信息量剧增的现实,因此,主动自学、小组互学和选择助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至关重要。临床药学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其对专业课程兴趣的提升,因此,药物流行病学的“导学”的作用不可忽视。目标导学的授课内容需要与专业结合,授课案例、习题均应贴近临床具体问题;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药物流行病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这将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授课内容和授课案例的合理安排,学生可以自己重复或揭示临床药学某些专业领域的规律;通过临床药学科研实例的剖析,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到药物流行病学在设计实验、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中的重要作用;这些授课内容都是药物流行病学主动自学、小组互学和选择助学过程的灵活运用,加之教师的评价促学,可以进一步促进专业兴趣的提升和能力的培养。

4.2教师能力的提升

药物流行病学作为临床药学专业的基础学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综合能力,即提高目标导学和评价促学的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是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药物流行病学的授课教师需要有扎实的药物流行病学基础及丰富的数据处理经验,并且需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体系,重视开展真实世界研究,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和科研水平,同时需要加强对药物流行病学相关领域如医学统计学、循证医学、临床药物评价、科研方法等各个方面的认识,从宏观角度培养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7-10]。

4.3实践教学的实施

药物流行病学的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强化理论课内容,培养和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临床药学问题的能力。目前国内的流行病学实践多以课后习题课和统计软件上机操作为主,尚未见药物流行病学的实践教学,我们结合流行病学实践,倾向于药物流行病学实践采用统计软件上机操作、网络操作及药物流行病学案例分析的形式开展。“一主三学”教学模式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得以充分地体现。药物流行病学的实践教学、网络操作和案例分析可以通过目标导学,创建药物流行病学案例情景,将药物流行病学理论与临床药学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自觉进入主动自学状态,以小组互学展示相应的学习成果和经验,展开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药物流行病学的SPSS和SAS等统计软件上机操作和案例分析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是必不可少的,但软件分析无法对方法学适应性作出判断,分析方法选择的正确与否依赖于使用者对药物流行病学资料的了解程度和对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此时自由选择助学方式,参考教师支持服务和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解决相应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药物流行病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教学结束环节由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总结评价,巩固强化学习成果,既可以调控“教”与“学”的过程,避免实践教学放任自流、失去控制,也可以激发学生使用新方法的积极性,降低遗忘率,提高其应对临床药学数据的分析能力,有利于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

5.小结

第6篇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327-02

自1981年首次确认艾滋病以来,全球累计有65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估计,2008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70万人,全球因艾滋病死亡人数200万人;目前全球每天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为7400人[1], 2007卫生部公布我国现存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约为70万人,2007年新发HIV感染者5万人,因AIDS死亡2万人。调查显示,1个HIV/AIDS造成的社会总的损失达12万元[2],以我国现有HIV/AIDS人群70万人计算,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这表明,艾滋病不仅是一个医学和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是一个人类所需要面对重要的问题。

虽然抗病毒治疗的进展让艾滋病成为可控制的慢性病,但艾滋病仍无法治愈。除了疗效、副作用、治疗标准等问题外,抗病毒治疗还存在患者依从性、治疗可及性、健康公平性等行为和社会问题。疫苗也许是解决艾滋病危机的惟一方法,但疫苗研究的不断失败,让人们在近期内看不到太阳的曝光。

艾滋病不仅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也是“行为病和”“社会病”[3]。危险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有针对性的行为改变项目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策略。无歧视倡导、宣传教育、政策改变、部门合作、资源分配等社会干预为艾滋病的防治提供了支持条件。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加上歧视、不公平等社会问题,给艾滋病的防治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涉及艾滋病研究的学科很多,虽然都为艾滋病的防控作了贡献,但又各有局限。要有效应对艾滋病,需要深入理解“行为”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并探究艾滋病、HIV、行为、社会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要进行这样的研究,可以借鉴社会流行病学的视角。

1 社会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的分支学科, 是基于病原-宿主-环境理论,运用生态流行病学、多水平流行病学、系统分析等理论框架的特殊视角,探究疾病的社会因素。

2 社会流行病学是研究健康状况的社会分布和社会决定因素。是用生态、多水平、系统的视角研究健康问题,使多学科交叉与合作成为必然。社会流行病学涉及的学科包括:流行病学、统计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行为学、政治学、经济学、人口学、地理学、生物学、医学社会学、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健康心理学等。同时社会流行病学也为其它学科的争论或全作提供了平台。多学科或跨学科合作为解决艾滋病控制的难题提供了机会。

实践证明,改变社会条件和行为能控制HIV传播。要有效控制艾滋病,不仅要认识HIV的生物学特征,也要理解其社会特征。社会因素(如歧视、社会规范、法律道德体系、支持社会等)不仅影响自我认知(如身份认同)和个体行为(如无保护的、共用针具吸毒等),还影响人际互动(如接触人数、频率、结构等),进而影响HIV传播。

3 艾滋病研究中的社会流行病学视角:1988年WHO强调艾滋病研究忽略“社会因素”和“行为”,控制艾滋病不仅需要医学手段,还需要社会措施。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也呼吁关注艾滋病传播风险和脆弱性的社会因素,指出只有解决歧视和不公平等社会问题,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新老问题的同时存在,为艾滋病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营造环境,提供支持,改变行为成为艾滋病社会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3.1 联系变化观:社会流行病学研究的复杂系统是一个由不同水平,相互联系,动态变化的因素交织成的关系网。艾滋病研究的挑战在于社会环境总在变化,人的行为虽较稳定,但也变化,何时及如何变化不可预知。社会流行病学不是研究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联系。要充分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需要用联系变化的视角探寻各水平因素间互动的本质。探索疾病的决定因素固然重要,但非决定因素与决定因素间的联系可能增加我们找寻决定因素的困难。真正的决定因素也许不只一个,而可能是通过一定机制联系在一起的一组因素。即往的决定因素,现在也许仅是次要因素,甚至不起作用。不同时期的因素可能相互影响,产生复杂效应。因此有必要用联系变化的视角看待同样变化的艾滋病问题。

艾滋病通过人际接触传播,一个人的感染风险取决于与之接触人的感染风险和感染结局。抗病毒治疗和预防干预的效果要一定程度上由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决定。社会流行病学的联系观对弄清“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在艾滋病控制中的作用很有帮助。社会网络分析以人际关系为研究对象,描绘社会网络结构及个人在网络中的位置,探讨“行为网络”和“社会网络”对病原传播、信息交流、资源获取、服务利用等方面的影响。在艾滋病研究中,社会网络分析已用于描述HIV传播的网络特征,预测HIV传播模式,验证理论假设和提高防治干预效果。

社会流行病学用历史观或生命过程视角了解社会暴露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个人健康的影响。目前,针对动态过程的方法主要限于研究“累积风险”和“潜伏期”。“路径模式”是一种沿历史轨迹探索原因链的方法。社会流行病学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学研究动态变化的规律,如复杂适应性系统的分析方法、动态概率系统的计算机建模、社会互动的经济学模式和机器学习等。目前上述动态观的理论和方法尚未应用于艾滋病研究。

3.2 促进实践观:改变社会条件或因素,促进公众健康是社会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社会学科在保持传统评判精神的同时,也在反思如何提高说服能力,通过影响决策改变社会。这一发展趋势,无形中促进了社会流行病学维持和促进人群健康任务的实现。

预防新感染是逆转艾滋病疫情的关键。在有效疫苗研制成功之前,预防新感染只能靠社会和行为干预措施。因此,艾滋病研究的任务之一是找到有效可行的干预措施,预防新感染的发生。

干预研究主要用于指导公共卫生决策,虽然还存在方法学、伦理学等问题,但在政策倡导、资源分配、行动落实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基于干预研究的发现,很多有效的艾滋病干预措施(如针对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被提出,并在艾滋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流行病学的促进实践观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干预研究,探索影响干预措施落实和推广的因素,保证和促进干预效果。

3.3 多水平系统观:社会流行病学和传统流行病学的最大区别在于正视复杂的世界。世界是一个分层的复杂系统。要进行多水平的系统分析,首先需要根据研究目的确定适宜的分析水平和各水平拟分析的因素。其次针对各水平的因素及其可能的联系和效应提出研究假设。之后围绕研究问题收集、整合不同水平的数据,如个体数据(人口密度、资源分布等)。最后选择统计方法或数学模型验证研究假设。分层回归模型或多水平分析模型在社会流行病学研究中应用较多,主要针对聚类数据分析不同水平(通常为两个)因素产生的效应。边际模式纳入不同模式的自变量,研究人群中不同类别的平均效应。效应分解方法通过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中,探索暴露与结局的中间机制。再精密的数学模式,也很难清楚解释复杂系统。要用多水平系统观帮助我们看清问题,整合不同水平的研究方法是一种选择。此外,社会流行病学还可通过试验或类试验探索不同水平的关键原因,指导行动干预。多水平系统研究观面临数据收集、分析方法及结果解释等困难,针对艾滋病的研究甚少,上述研究思路和方法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截止2007年底,我国现存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估计达70万人,约50万感染者尚未被发现,已发现感染者中随访管理难度大,存在进一步传播的危险。不安全和共用针具吸毒成为我国HIV流行的主要因素,艾滋病疫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加上疫情的多样性,歧视的普遍存在,部门的协调困难,防控资源的缺乏,我国防制艾滋病的任务艰巨[4]。

随着看待问题的角度转变,多学科的发展与合作,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实践经验的积累,终有一天我们能彻底战胜艾滋病。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社会流行病学在理论和方法上还不成熟,在艾滋病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在我国,社会流行病学还处于引入期,相关研究已经开展,但因缺乏理论指导,深度和广度不够[5]。虽然面临许多挑战,社会流行病学仍有希望。社会流行病学也许并非解决艾滋病问题的最佳视角,但至少为看清问题提供了可能。

艾滋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抗病毒药只能延缓寿命,不能根治,加强教育,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让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控制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普及科学的健康知识,促进越来越多的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就犹如接种威力巨大,成效显著的社会疫苗,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疾病发生,而且能够提高公民健康素养,这是让大众走上健康的必由之路,但这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桂英,李杰等 中国艾滋病防治信息,2010,9(196):10-12

[2]杨红梅,吴尊友.艾滋病流行对中国社会及经济的影响[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0,8(6):254-255

[3]Moatti JP, Souteyrand Y.HIV/AIDS social and behavioural research:past advances and thoughts about the future. Social disease Med,2000,50(11):1519-1532

第7篇

产生和发展

群体遗传学在1920年被确认为一门学科。1960年它又分为两个分枝,一个与历史过程有关,将遗传学与人类学以及在其他物种的古生物学和分类学结合。另一分枝与同时期人群的遗传有关,将遗传 学与流行病学、医学、心理学以及在其他物种的农学相结合[1]。后一分枝在本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了遗传流行病学,并被人们普遍接受。它是遗传学与流行病学相互渗透产生的一门完整的独立的边缘学科,合并了流行病、统计学方法与分子遗传学技术,把许多背景不同的研究者联系到了一起。它是群体遗传学中最年轻和发展最快的分枝。Morton[1]认为群体遗传学的每个方面,只要不是主要涉及进化的,就属于遗传流行病学的内容。

遗传学与流行病学的结合是近代对复杂疾病病因认识的需要。1954年Neel和Schull就提出新的学科术语“流行病遗传学”(epidemiological genetics),即研究遗传和疾病的关系。后来Morton和Chung等一致认为流行病和遗传学方法的结合是必需的、不可避免的,而决定家族聚集性的因素有可能是纯环境的,“流行病遗传学”未考虑环境假设,容易产生偏颇,故于1978年正式使用“遗传流行病学”术语[2,3],即遗传流行病学是“研究亲属中疾病和病因、分布和控制以及研究在人群中疾病遗传的原因的一门学科”。这一定义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研究方法

包括群体和家系研究。家系研究一般包括三个连续的步骤:有无家族聚集性、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如何、遗传机制。

一、群体研究:流行病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环境病因的作用,所以遗传流行病学也包括群体的病因研究,即研究环境与遗传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4,5]。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涉及遗传和非遗传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肿瘤发生的“二次打击”学说就是早期著名的将流行病学分析用于医学遗传学的成功例子[4]。研究发病率在时间、地点、胎次等的变化,以及比较疾病易感基因在病例与对照分布的关联研究都属于群体研究的内容。

二、家族聚集性研究:家族聚集现象间接反映了遗传因素的存在。研究方法包括病例对照和定群研究。判断标准如下:①患者亲属的患病率或发病率高于对照亲属或普通人群;②有家族史患者亲属的发病率高于随机人群患者亲属;③与患者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④数量性状亲属对之间的相关大于非亲属对[6]。

三、双生子和养子研究:用于区分遗传和非遗传病因。双生子研究假设单卵双生子(MZ)和异卵双生子(DZ)所处的环境相似,如果MZ的疾病一致率高于DZ,表明家族因素中有遗传因子的存在。养子研究是通过比较患病养子的血缘亲属和非血缘亲属的发病危险性,或比较患病和非患病养子的血缘亲属的发病危险性来证实遗传因素的存在。存在的问题是样本较难获得,对合子确认方法不明确会造成偏倚,对于大多数复杂疾病,双生子中仅很少一部分是家族遗传的,使平均一致率降低,难以取得强的遗传因素的证据。因此,考虑其他变量以识别可能的疾病异质性显得很重要[7]。

四、遗传方式的研究(分离分析):确定了遗传因素的存在,就要了解与该病相关的位点数和这些位点的基因的遗传方式。由于实际的遗传方式可能很复杂,一般考虑简单化模型,即证实单位点(或最多2~3个位点)的存在。该位点的等位基因对患病易感性有主效应,将剩余的易感性变异分为家族和非家族的因素。通常估计家系资料在不同的遗传模型下的概率,研究哪种模型最适合此批数据。最大似然方法用于比较模型和获得参数的估计值,如基因频率和年龄特异的外显率。还可以检验基因型和发病年龄的关系以及环境因素的效应。

五、易感基因的定位(连锁研究):当研究提示一或多个主基因与疾病发生有关,就必须识别这(些)基因的分子特征。连锁分析通过检查几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以何种组合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来推断两个或以上位点(以及疾病位点)的相对位置。该方法依赖于可获得的多态性标记。减数分裂时来自父母的不同染色体间进行遗传物质的交叉和交换。染色体上两位点之间交叉的概率为重组分数(θ)。当θ为0时,表示两位点未出现交叉,二者相距极近,θ为0.5时,表示两位点的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时随机组合,故两位点不在同一染色体上,或在同一染色体上相距很远。重组分数越小,两位点相距越近。

lod score方法假设在已知的遗传模型和某一θ值(0~0.5)下,计算观察家系的似然度(likelihood)与θ=0.5时似然度的比值的对数(lod值),最大lod值下的θ值是最可能的重组分数值。若lod值≥3,一般认为有连锁,≤2则认为无连锁。虽然最终的分子分析将物理定位这一基因,但连锁分析极其重要[8]。lod score方法需要知道疾病位点的参数,如遗传方式、基因频率和外显率,参数估计错误会降低检验效能。故近年越来越多地应用非参数方法,如患病同胞对、患病亲属对、传递不平衡检验(transmission/disequilibrium test, TDT)等。TDT法是分析异质性的父母某些标记等位基因是否比其它更可能被传递到患病子女[9]。

随着DNA技术的发展以及多态分子标记的发现,近年来开始用全基因组扫描的方法来进行疾病基因定位,这种方法需大量的分子标记,通常多于300个位点,但该方法大大提高了发现疾病基因的机会。

六、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基因控制机体对环境的敏感性,这一现象在生物界很常见。遗传与环境相互联系,基因可能影响个体对高危环境的选择、修饰机体对环境因子的易感性。例如,基因可控制人体对饮食钠的高血压反应、对环境毒物的降解效应、长期吸烟对肺功能的影响、对油脂和胆固醇消费改变的血浆脂质反应[10]等。一些功能性多态基因的不同表达可能需要环境的影响,或因多态性影响代谢途径,而后者又依赖于环境所提供的底物的可获得性,或因转录环境信号给基因的转录因子与多态调节顺序的相互作用不同[11]。如高密度脂蛋白(HDL)与冠心病有显著负相关。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可促进HDL的转化。因此CETP活性增加使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而酒精消费对CETP活性可能是一重要调节因素。饮酒者CETP/TaqIB多态等位基因(B2)与血浆HDL胆固醇呈强正相关。在B2B2纯合子的个体,酒精对心肌梗塞有显著的保护作用[11]。

遗传流行病学在肿瘤[7]、精神疾病[8]、心血管病[11]、糖尿病等复杂疾病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下列举了遗传流行病学方法在肿瘤和精神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在肿瘤和精神疾病中的应用

一、肿瘤遗传流行病学:肿瘤是由于自发的或环境暴露引起的生殖细胞(可遗传)或体细胞内基因突变,导致DNA水平的损伤引起的[12]。肿瘤遗传流行病学的主要目标是解决遗传突变在何种程度上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临床经常可见患者的家系成员患相同或不同部位的肿瘤,患者一级亲属的肿瘤发病机率一般增加2~3倍。大多数双生子研究发现MZ比DZ的疾病一致率高。

家系成员除了共享遗传物质,许多行为和环境特征也可能相似,因此一些研究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遗传和环境变量的贡献。多数发现一些家系的肿瘤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如当控制了每个家系成员的年龄、性别、职业和酒精、吸烟消费后仍然发现肺癌患者的亲属肺癌发病率升高[13]。多数肿瘤在控制了年龄后,家族史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危险性大小与患病亲属数和发病年龄呈函数关系。家族性患者的发病年龄更早。

对结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卵巢癌以及软组织肉瘤的分离分析结果大多提示存在一或多个稀有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的作用。基因频率多在0.002~0.006之间,即归于这些基因的病例占所有病例的5%~10%,剩余为散发,终身外显率高于60%。归于这(些)基因的病例部分随发病年龄的增加而降低。连锁分析成功的例子是乳腺癌和卵巢癌基因的发现。1990年报道乳腺癌与17q21连锁[14],继而发现了位于17号染色体的BRCA1[15],证实了分离分析的结果。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发现,停经前有ERBB2过表达的乳腺癌患者多在年轻时服过口服避孕药;CYP2基因与吸烟相关的组织学类型的肺癌有关;卵巢癌家族史与口服避孕药相关。

二、精神疾病遗传流行病学:某些精神疾病有家族聚集现象。双生子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症存在共同的遗传成分,且可解释30%的表型方差。用多变量分析法对抑郁、焦虑、恐惧、恐慌、贪食、酒精中毒等六种精神疾病的研究发现,一组遗传成分主要与抑郁和焦虑症有关,另一组与恐惧、恐慌、贪食有关。酒精中毒的遗传成分虽然明显,但很大程度上是疾病特异的。精神分裂症MZ和DZ的疾病一致率分别为53%和15%。与养子的非血缘亲属或对照养子的血缘亲属和非血缘亲属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缘亲属发生该病的风险升高。血缘父亲嗜酒者比非嗜酒者的血缘养子发生酒精中毒的风险显著升高。

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症是否有单主基因效应还有争议,一些证据更支持多基因遗传而不是单主基因遗传,且至少3个位点与精神分裂症有关。很可能有多个微效基因,稀有主基因存在于某些高家族性病例中。连锁研究成功的将早发性家族性早老性痴呆(Alzheimer病)的主基因定位于21号和14号染色体,这依赖于该病的多代连续遗传、显性基因和高外显率。躁狂抑郁症的候选区域在Xq26~28和18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周区,精神分裂症在6号染色体短臂。

群体相关分析发现早老性痴呆与阿朴脂蛋白E(ApoE)的ε4等位基因相关,酒精中毒与东方人群醛脱氢酶2(ALDH2)低活性形式有负相关。十年前,多数研究只是估计精神疾病的遗传方式,现在开始研究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家族性环境的性质、家族因素与社会和其他环境因素在发病中的相互关系[10]。考察遗传因素与社会事件对抑郁症的相互作用,发现一年内的不利生活事件是家族性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各占20%。抑郁症患者的亲属生活事件发生率高,可能由于共享家族因素。遗传因素加强了不幸生活事件引起抑郁的作用。

遗传流行病学同时研究遗传和环境危险因素,尤其是致病过程中可能的基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今后将继续致力于揭示疾病的遗传特征、发现复杂疾病的遗传基因、研究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识别高发病风险的个体,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制定基因型特异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参 考 文 献

1 Morton NE.Genetic epidemiology. Ann Hum Genet, 1997,61∶1.

2 Morton NE. Outline of Genetic Epidemioloigy. New York: Karger, 1982∶1-5.

3 Morton NE,Chung CS. Genetic Epidemiolog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8:ix-x.

4 Friedman JM. Genetics and epidemiology, congenital anomalies and cancer. Am J Hum Genet, 1997,60∶469.

5 沈福民,孟炜.群体遗传学与遗传流行病学.见:沈福民主编,遗传医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127-143.

6 胡应,沈福民.遗传流行病学概述.见:耿贯一主编.流行病学.第三卷.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69-683.

7 Claus EB.The genetic epidemiology of cancer.Cancer Surveys, 1996,25∶13.

8 Sham P. Genetic epidemiology.Br Med Bul, 1996, 52∶408.

9 Spielman RS, MCGinnis RE and Ewens WJ. Transmission test for linkage disequilibrium: The insulin gene region and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DDM). Am J Hum Genet, 1993,52∶506.

10 Kendler KS. Genetic epidemiology in psychiatry. Arch Gen Psychiatry, 1995, 52∶895.

11 Cambien F. Insight into the genetic epidemiolog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n Med, 1996,28∶465.

12 Stazi MA, Sampogna F. Genetic epidemiology: a powerful approach for the comprehension of cancer etiology. Ann Ist Super Sanita, 1996, 32∶167.

13 Sellars TA, Elston RC, Stewart C, et al. Familial risk of cancer among randomly selected cancer probands. Genet Epidemiol, 1988,5∶381.

第8篇

医院药师的核心工作是安全合理用药。药物流行病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不良反应(ADR)和临床药理学(药效学和药动学)。医院药师应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对用药相关者进行必要的指导,不仅将大大地减少用药的盲目性,对合理用药工作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可在力求确保临床疗效的前提下,大大减少发生ADR的可能性。故医院药师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对保证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和ADR监测的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我国医院药师群体素质与国外的现状比较

我国的医院药师组成中,大、中专毕业生占比例较大,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药师人数有限。多年一贯制的化学教育模式与临床工作严重脱节,加之药学继续教育的非制度化等诸多原因,使我国医院药师群体素质落后于发达国家。美国的医院药师必须经过正规的药学高等教育,并定期通过执照考试或以规定方式获取学分,而且医院药师在大学期间均受过药物动力学方面的正规教育,大部分药物动力学咨询均有药师参加。政府定期召集有关专家向医院药物的教育和培训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以保证专业水平的提高。这种连续的教育体制和严谨的措施,使欧、美的医院药师群体保持较好的专业实力和发展潜力,使其更胜任于医院药学的工作。我国大部分医院药师还满足于传统的药品管理工作,医院药师参与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甚至尚未开展工作,用药管理上普遍未开展药物ADR监测。药师在医疗活动中的职责也仅仅局限于药物分析和实验技术的提高。对于合理解释实验数据、药物动力学资料、各种异常情况及对急危病人会诊的指导用药等诸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对ADR情报的收集缺乏系统化。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由于医院、药师不熟悉临床医疗,整体上药师下临床指导用药的任务不能完成。故医院药师群体素质的提高是保证合理用药的必要条件。

2 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服务于合理用药正方兴未艾

药物流行病学主要是借助于临床药理学与流行病学的技术和方法来专门研究上市后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使用的一门独立学科。有关的合理用药工作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开始从各大城市主要重点医院以大样本病例回顾方法进行合理用药的调研已着手进行。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在用药的大环境中,观察用药人群的实际用药情况,着重收集一定时期有关药物的安全性资料,分析用药过程的不良事件与用药本身的内在联系,探索药物对疾病的预后影响。例如肆虐全国的“非典型性肺炎”预防用药中,就是经过药物流行病学研究,很快形成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防治非典型肺炎领导小组了《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试行)》,为中西医结合有效防治非典型肺炎,做出了贡献,并大大地减少了ADR的发生。由于Metanalysis方法 [1] 可综合提炼单独研究中的信息,对低浓度暴露的和可利用的样本量很少的研究最为有效,故对医院进行药物流行病学研究,应该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加之我国拥有世界范围最大的用药人群,新药上市前又未包括亚群病人(如老人、儿童和孕妇等)的用药观察,上市后研究新药的作用和ADR等,大量的工作还要靠医院的医学实践及医院药师进行药物的效果综合评价。另外,像我院众多的社会医疗点,也能反馈用药信息,故医院开展药物流行病学研究,对病人进行合理用药指导,有着一定的医疗实践基础。

临床医师颇感兴趣的是从药物流行病学研究中获得药物作用的新信息,广大公众与社会也同样关注。而药物的有利作用有5项:治疗、缓解、预防、替代及抢救;相仿的,药物的危害作用亦分5项:中毒、不良反应、相互作用、失效和花费。所有这些项目都可以是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课题。任何治疗性的药物应用于临床,必会产生疗效和某种ADR。因此,医院药师应根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及处方统计分析,掌握医生用药习惯。在合理地指导下,临床医师才能对药物治疗达到最佳水平,并能科学地选择最佳给药方案,从而进行药效的观察和评价,搞好合理用药。

医院是集人才、医疗设备和用药人群三位一体最好的研究药物流行病学的场所,并能集医、药、护、技各专业综合人才优势。如果在日常医疗实践中,医院药师能在临床的配合下注意收集药物使用后病人的反馈信息,建立系统的药历和有效的随访制度,详细记录用药过程中和其中发生的有利或者有害的现象,再用科学的方法(药物流行病学研究、药物利用评价和药物经济学研究等)进行分析,不仅对医疗工作有具体指导意义,而且能促进药物治疗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3 加强医院医师的用药指导实践,提高临床用药水平

医院药师提供用药指导服务,是新时期医院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加之执业药师制度在2004年施行 [2] ,更加从制度上规范了医院药师的责任和义务。医院药师还应对知识结构进行全方位调整,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专业需求。医院中能否实现对用药的指导,关系到医疗工作的质量提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以药学业务骨干组成的医院药学核心小组,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定向培训,对专业素质较好的药师也要进行新知识、新技术的继续教育(包括允许他们经常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培训班),使其群体素质不断提高,能够适应“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药学的发展,担当保证合理用药的重任,也将为医院药学骨干提供一个可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并将使医院药学均衡发展。医学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随着医学科学的技术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防病治病意识的增强,一个提高医院药师地位与正确使用药师 [3] 的呼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也愈来愈强烈。可以预见,医院药师正在为提高全民用药安全、有效和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这一目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仲华.Metanahysis方法及其在药物流行病学上的应用.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4,3(3):160.

第9篇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35-04

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开展基础性研究和高科技医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学科。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的课程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已渐成体系,但仍存在一些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如何构建并完善医学研究生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求,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及其重要性

预防医学为医学研究生提供的方法学课程主要包括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其中流行病学包括现场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管理流行病学,药物流行病学及分子流行病学等分支学科;统计学又包括:医学统计学,科研设计,医用综合评价方法及统计软件等内容。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是医学科学(包括临床、基础、护理、口腔、法医和其他各医学专业)的重要公共课程。统计学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各个学科的数据处理中,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利用流行病学知识促进学科发展。在目前新兴的“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发展中,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也是其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新形势及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研究生的需要,重新审视并强化医学研究生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建设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国内外知名高校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选择国际上在医学研究生培养方面领先的华盛顿大学、哈佛大学、埃默里大学、耶鲁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5所名校,同时抽取国内知名的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8所医学院校,通过各院校研究生教育网页上公布的研究生培养和课程设置的相关文件,了解各院校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并比较它们的差异和特点。各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

1.课程设置。国内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主要由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方法、统计软件应用等相关课程构成。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指定了医学统计学和(或)医学科研方法为必修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也有部分医学院校则可以让学生依据个人兴趣和知识基础选择若干门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学习,如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外医学研究生的预防医学方法学必修课程主要为生物统计和流行病学,多数专业不指定必修的方法学课程但鼓励研究生跨专业选修预防医学课程。其课程设置有如下特点:①开设课程数量多:如耶鲁大学仅公卫学院就为医学研究生开设了41门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学生可以根据研究兴趣自由选课。而中国各大学院校平均开设课程门数仅为12.5门,提示我们研究生教育课程资源比较匮乏。②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和层次安排不同的课程:如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每学年可在4个学期向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流行病学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分析、分子流行病学、药物流行病学、心血管流行病学、艾滋病流行病学等42门课程,涵盖了30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课程根据内容难易程度分成5个水平,并赋予不同的学分。③课程内容丰富,重视前沿性和创新性:美国研究生教学的内容非常强调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如埃默里大学开设的现代非参数回归方法、公共卫生数据的空间分析、贝叶斯方法等前沿性方法学课程,这在国内医学院校中还很少见。④各医学学科研究生课程选择无明显专业限制:美国大部分高校把生物统计作为公共卫生教育的基础学科,教学内容覆盖了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及其在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并与流行病学形成充分的交叉。如哈佛大学其他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公共学院开设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⑤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课程设置模式:美国一直走在医学课程设置模式改革的前沿,如华盛顿大学生物统计专业采取“双途径”培养模式,学生在第一学期完成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基础选择遗传统计和生物统计两种培养途径之一。

2.课程实施。国内各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设置内容基本相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院校开设的课程虽达到一定数量,但是列入非预防医学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课程非常少,平均仅5门课程。大多数研究生对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的开设情况不了解,仅从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选课,导致开设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较少被非预防医学研究生所选修。在探索符合研究生特点的课程实施方法上,我国研究生教育者们也开始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知识体系的条理清楚、系统性强,学生容易掌握,但是忽视了对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很难在课堂上培养和激发研究生独立思考和质疑的能力。国外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形式有两种,一种由教师主讲,学生看文献、做实验,每周或每两周进行一次讨论交流。另一种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加以指导。美国医学院校多采用小组讨论、专题报告、PBL教学等授课方法,并且非常重视讨论课的开设,如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基础课程讨论课学时占总学时的1/3。在讨论课中,学生在阅读指定的资料后进行评论,教师只做引导性的发言和提问,并在讨论中对学生的意见发表看法,课后要求学生上交相关主题的作业或论文。此外,美国各高校还非常重视学生课堂知识的实践,如华盛顿大学的生物统计学有一半的课程在计算机实验室开课,让学生用实际的数据去验证相关统计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在教材方面,国内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教学多采用统一编写的教材,内容更新较慢。而美国各大学的研究生课程很少有制式教材,导师们更重视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创新性的专著,找出问题拿到课堂讨论。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

3.课程管理。国外高校课程管理比国内严格,主要表现在:①课程信息公开化程度更大。学校提供课程资源网站,公开授课的教师名单及其讲授的课程内容、时间、整个课程计划和考核要求。近几年来,国内高校的课程信息公开有了很大进步,但信息公开的程度和范围还有很大的距离,往往仅限于开课的信息或基本教学内容。②对教学质量监控更严格。在美国,学院的教学主管部门每学期都组织教师和所有听课学生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各学院的教学评估系统基本相似,对教师的评估分为4级,即优、良、中、不合格。不合格的教师,下学期可能会被取消授课资格。③考核方法灵活多样,考核成绩是根据到课率、课堂或课外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各方面的表现综合评定,而不会只凭期末成绩定优劣。而国内课程考核虽然也多数采用依据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确定,但是仍以考试成绩为主,学生存在应付考试的现象。

三、我国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思路

与国外著名高校相比,我国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教育还存在以下不足:①课程数量偏少,课程内容陈旧,前沿性和创新性的内容比较缺乏。②学时数偏低,课程学期分布较集中,多设置在第一学年。由于时间限制,教师授课时很难将其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都讲深讲透。③课程设置层次性不强,部分课程深度不够,内容与本科生课程重复,如统计学基础理论知识。部分课程内容存在相互简单重叠,但在某些知识领域又存在教学真空。④教授形式单一,多采用大班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术讲座、学术活动及文献阅读报告等活动开展得不足,实践教学环节亟待加强。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医学研究生的培养。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是应用型学科,就研究生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需要而言,最重要的是具备有关的科研思维和策略,以及从实际工作出发自行设计科研课题、完成科研课题的能力,而现行的课程体系较难满足这一要求。因此,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注重培养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调整课程结构和培养方案,将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医学综合评价等方法学课程规定为医学研究生修满学分所必须的限定选修课。同时研究生课程必须打破统一的模式,适应当前多元化的学位类别、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为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研究生提供个性化和弹性化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同时增加跨学科课程以供选择,开阔医学研究生的视野,提高培养质量。其次,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讨论、探究和思考,使学生能更好的应用这些科研方法,培养更好的沟通能力和临床应变能力。再次,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熟练的应用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的理论与技能。让学生参与调查设计、调查实施、资料统计分析及论文撰写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SPSS、SAS等统计软件应用课程是将医学专业和计算机紧密相连的课程,应该进行机房授课或学生自带电脑上课,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此外,应对不同专业研究生应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实践教学内容,如对临床专业学生重点培养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运用流行病学、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搜集、整理和分析临床科研资料,评价治疗效果,研究疾病的病因,探索应用新的治疗方法与技术等的能力。最后,增加前沿性和创新性教学内容,积极开设学科前沿课程。新的课程体系要能够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将基础理论和前沿知识相结合,保持课程的先进性,重视和加强教材建设。在研究生教育中,应定期开展学术活动,如举办前沿性学术讲座、学术讨论会、学术报告会等,以增进学术交流、活跃科研思想,使研究生充分了解专业领域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难点、重点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促进学术创新。此外,改革考核制度,注重综合能力。对于研究生学业表现的量化评价不应停留在仅靠课程考试的低层次上,而应该由课程学分、科研成就和课堂表现等多方面组成,而后者根据学生在讨论课、实践课和学术报告等的表现评分,以减少应试教育的弊端,引导学生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外,还要注意提高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我国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世界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就是强化预防医学教育,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应该继续强化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的教学地位,完善课程内容结构体系,革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医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综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建华.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发展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5):154.

[2]金岳龙,袁慧,姚应水,等.LBL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2,31(2):168-170.

[3]张凯,李恬,马军,等.美国医学教育对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中国病案,2011,12(8):52-53.

[4]李亚敏,陈俊国.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26-127.

[5]张国良.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改革浅议[J].国医论坛,2012,27(3):53.

[6]牟素华,胡启托,覃思.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中流行病学教学实践的探索[J].湖北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26(4):65-67.

[7]孙士杰.预防医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68-69.

第10篇

关键词:急诊观察室 流行病学 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79-02

随着急诊医学的快速发展,急诊观察室以其快捷、方便、安全以及高效为广大患者提供医疗服务[1]。随着急诊观察室患者总数量逐年增加,针对急诊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通过对急诊患者的如病种、年龄、就诊时间等情况进行分析,对于急诊观察室具有重要的医疗和社会价值[2]。为研究急诊观察室患者流行病学的特点,我院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急诊观察室收治的2473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性别、年龄、疾病种类、发病时间等因素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2011年我院急诊观察室收治的2473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对所有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性别、地域分布、年龄、疾病种类、发病时间、好转率以及死亡率等因素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数据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病例数或者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P值

2 结果

2.1 性别分布情况分析。这四年期间男性病例比例逐渐增加,但总体还是女性病例要多于男性病例,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2008年-2011年急诊患者性别分布情况分析[n(%)]

年份病例数性别男女2008年52112075(39.82)3136(60.18)2009年56712452(43.24)3219(56.76)2010年72133355(46.51)3858(53.49)2011年66363207(48.33)3429(51.67)总计2473111089(44.84)13642(55.16)2.2 年龄分布情况分析。20-40病例所占病例明显多于其他年龄段,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60岁病例有明显上升趋势。

表2 急诊患者年龄分布情况分析[n(%)]

年份病例数60岁2008年5211307(5.9)2803(53.8)1329(25.5)772(14.8)2009年5671295(5.2)2818(49.7)1520(26.8)1038(18.3)2010年7213411(5.7)3152(43.7)1933(26.8)1717(23.8)2011年6636371(5.6)2578(38.8)1945(29.3)1742(26.2)总计247311384(5.6)11351(45.9)6727(27.2)5269(21.3)2.3 所患疾病种类分布情况分析。呼吸系统病例所占比例最多,与其他疾病所占比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急诊患者所患疾病种类分布情况分析[n(%)]

疾病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总计呼吸系统2213(42.5)2457(43.3)2960(41.0)2846(42.9)10476(42.4)消化系统1137(21.8)1186(20.9)1524(21.1)1457(21.5)5304(21.5)心血管疾病110(2.1)159(2.8)413(5.7)515(7.8)1197(4.8)其他内科疾病595(11.4)654(11.5)796(11.0)569(8.6)2614(10.6)外伤1900(3.6)204(3.6)242(3.3)241(3.6)877(3.5)结石226(4.3)316(5.6)412(5.7)366(5.5)1320(5.3)妇科疾病246(4.7)320(5.6)326(4.5)346(5.2)1238(5.0)中毒96(1.9)85(1.5)94(1.3)72(1.1)347(1.4)其他398(7.6)290(5.1)446(6.2)224(3.4)1358(5.5)总计5211567172136636247312.4 就诊时间分布构成比情况分析。6-8月份和10-12月病例的构成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表4 急诊病例就诊时间分布构成比情况分析(%)

年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2008年7.37.47.27.58.38.99.29.27.29.29.29.42009年7.27.27.38.08.59.09.19.27.19.19.09.32010年7.17.47.67.78.38.79.19.37.78.69.19.42011年7.37.57.47.18.09.19.39.37.78.99.19.33 讨论

通过本组调查研究显示,2008年-2011年期间男性病例比例逐渐增加,20-40病例所占病例明显多于其他年龄段,>60岁病例有明显上升趋势,其原因是由于20-40岁年龄段的人社会活动比较多,尤其是男性正处于事业上升阶段,其职业竞争压力以及家庭工作生活压力比较大,车祸以及一些其他事故和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某些特殊工作等因素很容易引发急症[3]。另外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对疾病发生的反应较低易引发急症[4]。呼吸系统病例所占比例最多,其次为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由于急诊观察室的疾病谱比较广且复杂,要求医生具备良好基础知识。6-8月份和10-12月份病例的构成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6-8月份消化系统疾病病例显著增加,10-12月份流感所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病例会明显增加。

总而言之,针对急诊观察室患者流行病学的特点,应加强对20-40岁和>60岁年龄段患者疾病的预防工作,在急诊科的配备医师,要注重培养全科医生,同时要参考疾病构成选择医师,尽可能做到一专多能。要根据目前急诊的情况,进一步完善急救诊疗以及抢救流程,针对急诊的季节性特点,有计划地进行相应的系统培训,以提高患者的救治水平[5]。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可以科学合理地安排急诊观察室的工作,以提高临床的救治效果。参考文献

[1]琚沙,唐洁.1006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四川医学,2008,29(6):694-696

[2]张荣芝,徐红颖.基层医院急诊抢救2756例流行病学分析[J].华西医学,2010,25(1):193-194

[3]Chan EY, Hung KK, Yue C.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techn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1979-2005[J]. Eur J Emerg Med, 2011, 18(4): 234-237

第11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流行病学;教学改革;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69-02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1]。该方法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形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2009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中首次尝试应用该方法进行流行病学课程的教学,也进行了相关总结[2]。为了了解学生对该方法教学的看法,以便进一步优化和改进该教学方法,我们在2010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中继续使用了该教学法,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开展了相关调查,现总结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选取正在采用情境教学法学习流行病学课程的公有民办本科院校预防医学专业2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1人,年龄23~25岁,平均24岁,城市生源4人。

(二)方法

1.资料收集。在流行病学课程学习结束后,基于质性研究方法,于2015年12月底采用半结构式、一对一深入访谈的方式进行资料收集。访谈前与受访学生沟通,说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信息保密和匿名原则。访谈提纲是基于研究目的和既往文献制订,访谈内容以笔录和录音两种方式进行记录,每个学生访谈时间约30分钟。

2.资料分析。访谈结束后将录音转换为文字,结合访谈笔记,采用QSR Nvivo 8.0软件,借助于Colaozzi七步法[3]进行分析,即仔细阅读所有记录、析出有重要意义的陈述、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观点汇集、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辨别出相似的观点、返回参与者处求证等,从而形成对流行病学情境教学体验的看法并分析其原因。

二、结果

(一)对流行病学情境教学的正向体验

1.学习兴趣的提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如果教师讲课比较枯燥,加上无处不在的网络和通讯工具,学生可能时不时的看看手机,很容易分散学习注意力,教学效果并不好。而情境教学法力求模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由于问题间又相互关联,层层深入,随着教师的引导,就会不断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情境教学法以实际公共卫生事件为基础,置身于特定的环境,让学生应用流行病学理论来解决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公共卫生问题,这就需要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公共卫生实践相结合。而问题的解决又将会提高其对理论的理解,也提高了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公共卫生思维的拓展。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一般都涉及到预防医学的多个学科,学科间也交叉融合,解决实际问题就需要有宏观的公共卫生思维。情境教学法中的各种问题,有的是流行病学的内容,有的涉及到环境卫生学,有的涉及到卫生法律法规,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局限在流行病学课程中,会试着从不同角度看待和处理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综合多学科的公共卫生思维。

4.自信心的增强。教师根据情境抛出问题后,学生进行讨论与发言。其间,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也可以对个别学生的疑问进行解释或说明,这样会让讨论和发言变得更加轻松,也让学生变得勇于发言。在归纳总结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在表扬的基础上,委婉和适时地指出学生理解或思考的局限性,这样学生在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上会变得更加自信。

5.公共卫生实践的早准备。虽然是通过情境模拟,但采用多种模拟方法让学生感觉置身于公共卫生实践的现场,一方面可以初步获知公共卫生现场工作内容,为今后真正投入公共卫生实践提供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展示现场工作的复杂性、紧迫性,为立志投身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思想准备。

6.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情境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相互讨论、积极发言等,均可提高其语言表达水平和相互沟通的能力。教师适时点评和鼓励、轻松愉快的范围也让内向一些的学生可以主动开口。

7.其他。在集体讨论的时候,情境教学可以增强团队的合作意识;在情境设置时,加入了人文内容,也可以增强人文关怀意识;等等。

(二)对流行病学情境教学的负面体验

1.学习压力的增加。由于情境教学涉及面很广,需要思考和调用的知识也很多,而且有些知识点可能是其他课程内容,这使得学生在讨论和发言时存在一定的压力,少数学生在上课前还复习了既往学习内容。这种压力在班级学生少或者基础知识比较差的学生上尤为明显。

第12篇

关键词:流行病学教学;PBL教学法;应用效果

1.前言

流行病学是尤为重要的一门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作为方法学的一种,流行病学具备着相对较强的理论性,并且因其所具备的抽象性与复杂性,会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掌握及理解,再加上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便很难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甚至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会有厌学情绪的出现。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成效及质量,已经逐渐的成为流行病学教学中有待于尽快解决的一大课题。而PBL教学法则被证实是切实可行的一种全新教学方法,其突出的教学效果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深入研究了PBL教学法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级本科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304名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将304名学生划分成传统教学组与PBL教学组。传统教学组与PBL教学组的学生在性别比、年龄以及上学年学习成绩等一般资料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不具有任何统计学意义,两组具备可比性。

2.2方法

2.2.1传统教学组

对于传统教学组的学生,教师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诸如板书、课件和多媒体等,以此开展课堂讲解,并且讲解知识点。

2.2.2 PBL教学组

课前准备:以6人至8人为一组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且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教师在充分了解及熟悉教材基本内容、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来对具备代表性的教学案例予以选择和收集,借助于提炼加工知识内容,以最为基本的问题方式,将其事先布置且清晰简洁的向学生列出,所设置的问题要最大限度的彰显出教学大纲要求,并且还应当具备较强的趣味性及启发性,还应当涵盖综合性的一些思考题,以此培养及提高学生全面分析问题、深度学习的能力。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注意以书面的形式将所需讲解的教学内容分发给学生,使学生有目标的且带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课前准备和听课。

自主学习:每个学生小组结合问题分别通过网络、查阅文献以及自学教材等诸多途径得到相关信息,在激烈的小组讨论中逐渐的得到问题的答案。

课堂讨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首先利用较短的时间来对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基本概念进行概括性的讲述,然后组织学生集中讨论问题。各个学生小组以小组长为代表进行发言,来对本小组的见解予以阐述,而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注意适时适当的提示、点拨和引导,积极的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结合针对个别的问题指定性的进行发言。

归纳总结:教师综合性的总结课堂讨论结果,明确的指出讨论过程中所发现的缺陷以及所得出的优点,并且详细的、系统性的讲解重点内容。举例而言,在学生将各个研究方法学习完之后,教师总结性的进行讲解,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在病因研究中这些方法所发挥的作用,并且理解各个方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

2.3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将研究中所得到的各项数据资料输入到计算机中,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以P

3.结果

以开放式试题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主要的考试内容为综合分析应用题型,成绩划分为四个等级,即A级、B级、C级、D级。85分至100分为A级,70分至84分为B级,60分至69分为C级,低于60分为D级。PBL教学组与传统教学组之间的成绩差异具备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BL教学组比传统教学组的成绩优良率明显要高,P

4.讨论

PBL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思想,重点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切身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此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步提升,实现教学相长的最终目的。

通过在流行病学教学中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实践可知,在课堂理论讲授的前提下,有机的结合PBL教学法,能够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强化,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学习主动性、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在此过程中,教师高超的引导技术与巧妙的提问,可以从根本上将学生的思维启发出来,大大的促进学生思维广度和思维深度的拓展,进而使学生逐渐的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中的师生交流时,学与教的信息可以及时的得以反馈,同时还能够随时的进行调节控制,更好的与教学的需要相适应,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大幅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大量的流行病学教学实践充分的证实,PBL教学法是切实可行且效率突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从培养新时期医学人才的角度来看,PBL教学法与现代教学的需求更加切合。随着教学的不断积累以及逐步深入,此类课堂改革应当大力的推行开来。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及学生自学密切结合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充分的展现了双向知识流动性的过程,因此,在流行病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有着有着良好的效果,有助于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应当予以大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邓伟,龙珑. PBL及CBL在肿瘤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钦州学院学报,2013,02(3):55-56.

第13篇

关键词:流行病学;多媒体;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66-02

流行病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它不仅是预防医学中的主导学科,也是现代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国内很多医学院校,流行病学不仅是公共卫生专业和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也是非预防医学如临床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1]然而,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流行病学不感兴趣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一个问题,对于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存在理解难、应用难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利用案例引导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学习的教学方法。它把案例引入到课堂环节,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使学生有如亲身经历真实事件的感觉。同时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案例实际、生动、富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它还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多媒体教学技术与模式被引入学校、引入课堂,成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艺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2]。本文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交互性、集成性”等特点,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经典的流行病学研究案例,制作形象生动、实践性强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流行病学理论教学的开展。经过教学应用证明,多媒体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见(实)习课时不足的缺陷,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目的。利用多媒体的特点设计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由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信息组成,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在流行病学教学中,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仅靠讲解不容易解释清楚,如果结合教材、文献中的各种案例来进行讲解,再通过多媒体的图像、动画、声音的处理,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步接受信息的刺激,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花费的时间少,节约出来的时间可用来构建案例情景,尝试开展基于问题的教学法等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流行病学中有很多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不仅费时而且学生很难理解。例如在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这一章节中,教材中用了一系列统计指标列举了大量数据来描述三间分布,在授课时若照本宣科地讲解,学生必定觉得枯燥乏味、毫无兴趣,而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把这些数据和调查结果用一些图和表来进行讲解。例如用“饼图”比较不同疾病死亡率和死亡率的高低、用“线图”来描述疾病发病死亡的时间变化趋势、用“性别年龄曲线图”来说明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用“肿瘤发病/死亡地图”来描绘肿瘤的区域高发现象等,这些鲜活的例子和图表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有代表性的肿瘤发病死亡数据的来源,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统计指标意义的印象和理解。描述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是流行病学循序渐进的三个研究范畴,是从揭示疾病现象到找出原因并提供措施的一个过程,是流行病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讲解到相关的概念和定义,这时通常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把晦涩难懂的理论融入到有代表性的案例中进行讲解,把研究方案的精髓和主线贯穿在相应的flash流程图中,把原来死板的原理通过动画灵活地表现出来。例如在讲解病例对照研究时,把英国Doll和Hill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作为案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回顾该案例的设计思路及研究结果,这样使得学生在理解病例对照研究时更加容易,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解试验流行病学的内容时,我们引用了1948年英国医学总会进行的链霉素治疗肺结核的试验,采用图片和动画的形式具体讲解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在随机对照试验中,教学的难点之一就是随机分组方法,在传统教学方式下,讲解随机分组让学生很难理解,从而不能很好地应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讲解这一部分时采用动画的形式展现随机分组的过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如何进行随机分组,在使其印象更加深刻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之后,学生往往不能把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为了能够使学生在头脑中把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选择了查布察尔病病因调查的案例,运用图片和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查布察尔病病因的调查过程,使得学生掌握了流行病学三大方法综合运用的技巧。

通过运用以上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多媒体教学知识容量大,教师的授课速度较快,导致学生的思维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从而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和厌烦情绪,反而达不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效果。其次由于大部分医学院校教师没有受过专业的多媒体制作的培训,大多数多媒体课件只是文字和图片的简单结合,界面过于单调,或者把课件做成了教材的压缩版,难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结果反而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该慎重考虑其缺陷,避免应用后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后,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很难体现一些细小的知识点,因此,在给学生讲解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此方面内容的讲解,尽量使授课内容更加全面。

总之,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的结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因素,恰当地选材,制订科学的教学方案,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计划,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敏,陈清.临床医学生的流行病学教学[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6):582-584.

[2]朱海燕,于先清.多媒体技术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154-155.

[3]陈卫刚,李睿.内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利与弊[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24):55-56.

第14篇

关键词:结核病;流行病学;防控措施

结核病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结核病这种疾病,对于人类的呼吸道有着直接感染的一种疾病。基于中医学的范畴,结核病主要是一种肺痨,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对于我国而言,结核病的发生率仅仅次于印度。我中心通过对淮安市结核病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并总结了具体的防控措施,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淮安市淮安市2013年1月~2015年1月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管理信息系统,对结核病患者病历资料分析。

1.2统计学方法 本组资料所有数据的处理,通过结合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检验,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淮安市结核病患者登记情况 淮安市2013年1月~2015年1月登记的结核病患者有4772例。其中1156例结核病患者为痰涂片阳性,占24.2%,3343例结核病患者为痰涂片阴性,占70.1%,273例结核病患者未查痰,占5.7%。

2.2淮安市结核病患者基本资料情况 其中3121例结核病混着为男性,1651例结核病患者为女性,比例为1.89:1,22岁以上的年龄段,肺结核患病率逐渐增加。

2.3淮安市结核病患者的职业情况 农民患病率占60%,有2863例。其中男性结核病患者有2151例,女性结核病患者有712例。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

2.4淮安市结核病患者地区和时间分布 城镇和乡村发病率无显著的地区差异,P>0.05。结核病没有出现明显季节性的变化,在2014年的时候,病例登记例数较多,占60%,其中12月登记的病患例数较多,占30%。

3讨论

结核病作为一种慢性乙类传染病,有着全球性的特点,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重要问题之一。刘云霞[1]等在基于GWR模型的结核病空间流行病学研究中表明,在结核病患者的临床分析中,患者咳嗽以及气喘等临床症状。于小红[2]等在桓仁县某村肺结核病暴发防控效果分析中研究表明,在肺结核疾病的发生中,这种流行病学主要是多发于男性,女性群体有着较低的发病率。卢杰[3]在邢台市2008~2012年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强调,关于结核病的流行病学,存在一定的年龄分布特点,对于20岁以上的男性群体而言,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同时对于地区季节的分布中,农村和城镇均有发生,同时一年四季结核病均有发生。王晓莉[4]等在2006~2011年临渭区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研究表明,结核病在农村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主要是一些男性农民,由于农民有着较低的素质文化,同时也和自身长期的吸烟有着直接性的关联。

本研究结果表明,淮安市2013年1月~2015年1月登记的结核病患者有4772例。其中1156例结核病患者为痰涂片阳性,占24.2%,3343例结核病患者为痰涂片阴性,占70.1%,273例结核病患者未查痰,占5.7%。其中3121例结核病混着为男性,1651例结核病患者为女性,比例为1.89:1,22岁以上的年龄段,肺结核患病率逐渐增加。农民患病率占60%,有2863例。其中男性结核病患者有2151例,女性结核病患者有712例。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0.05。结核病没有出现明显季节性的变化,在2014年的时候,病例登记例数较多,占60%,其中12月登记的病患例数较多,占30%。可见,结核病的防控中,更要做好22岁以上男性群体的根本防控,将农村地区的防控作为重点部分。这一研究结果和相关文献[5]的报道大致相同。

通过在乡镇设立专门的结核病科,做好结核专业人员的防治培训,将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力量不断提高,进而将结核病的检出率提高,做好耐多药结核病工作的安全防控,实施规范化的管理治疗,对结核病耐药监测工作开展。对于结核病患者的有效预防控制,就要对传染源进行有效控制,对结核病患者进行隔离,在患者的关心和鼓励中,将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全面消除,并将患者潜在性的结核菌感染患者的治疗全面加强。通过将传播途径切断,并做好患者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及时清洁。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对群防机制建立,并将结核病知识的相关宣传教育全面加强,做好易感人群的根本保护。做好居民的健康普查,对结核病的普查机制定期的开展在早发现和早治疗的基础上,做好结核病的根本治疗,将结核病的发病率全面降低,并将结核病患者的死亡率减少。通过结合结核菌的一种实验过程,做好患者健康宣教,将全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全面提高。个体宣教中,就要对结核病的诊断治疗过程进行讲解,并做好健康问题的针对性宣教。

综上所述,结核病的防控中,更要做好22岁以上男性群体的根本防控,将农村地区的防控作为重点部分。

参考文献:

[1]刘云霞,刘言训,张冰冰,等.基于GWR模型的结核病空间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防痨杂志,2013,35(5):343-346.

[2]于小红,王桂林,宋希永,等.桓仁县某村肺结核病暴发防控效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3):59-60.

[3]卢杰.邢台市2008~2012年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4,14(2):165-166,172.

第15篇

【关键词】 循证医学; 梅毒; 社会因素; 心理因素; 临床流行病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更为突出是患了性病的人,他的心理状态怎么样?什么样的人容易患性病?给我们临床医生提出了新的课题。

1梅毒防治中的社会和心理因素

1.1社会因素

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根据流行病学调研分析,三间分布(人间、空间、时间)在梅毒临床中的意义很大,高危人群中如歌舞厅女招待、者发病率就高。临床实践中各种性病相互作用,性病和艾滋病相互之间的协同作用。人际关系中工作状态、朋友交往、上网网恋、娱乐休闲和非法黄色文化对人的影响等等精神卫生问题值得思考。婚姻家庭、失业失意、职业因素等在性病患者中比例高,服务性行业中小姐发病多,商人发病多。地域分布以经济发达地区多、城镇多,流动人口中低文化者发病多等等。

1.2心理因素

性病患者的心理负担重、失诊率高、治愈率低。由于性病患者多是由于与异性中感染性病,一旦患病不仅产生生理痛苦,而且也将对其心理带来重大打击。尤其是女性患者,必须要考虑个人名誉损失可能带来的家庭压力,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很多人认为性是神秘的,谈性是黄色的。社会对性病病人的看法,周边对性病病人的看法,家庭和病人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朋友交往、工作单位对病人的看法造成了心理因素的形成。很多病人认为性病是脏病,是见不得人的下流病,是违背传统道德的,故谈性色变,谈性可耻。

在门诊最常见性病病人看病匿名,有的病人在门诊门口转了几次才敢进门。许多患者在就诊时极怕遇到熟人,就诊时如坐针毡。有的这里治几天,那里打几针,不完成治疗,不能坚持疗程。有的怕医生不保密,有的怕上报会追访,有的怕被工作单位发现会处理。故许多患者不找大医院就诊,更不到自己合同医院就诊,大多数患者的心理是找专科医院就诊,而公办的又往往是传染病院。为避开追访,许多人只好按照小广告找村野游医或到小医院就诊。因为这种心理作怪,许多人不到忍受不了的时候就不去医院;而治疗中一旦见效,马上就走,殊不知性病的治疗最重要的是根除性治疗。

由于缺乏性病防治知识正面宣传,受非法宣传品的影响,受虚假广告和游医的欺骗,患者付出了高昂的医药费,且被误诊和误治。有的正规医院医生对性病解释不当,如梅毒的血清固定问题,AIDS、CA、HSV等尚无生物学治愈方法,客观造成患者长期处于患病和带毒状态,对医治失去信任,悲观失望。

另一类病人是恐梅症。国际上1957年Macpaine氏就有报道,患者怀疑自己得性病,怀疑自己未治愈,怀疑医生技术低,怀疑化验单不准确。有的害怕性病的人,别人家的凳子不敢坐,与医生不敢握手,对家庭成员中用具、衣物过分小心。

在社会高阅历者中更有虚拟症状,应引起诊治医生高度重视,有的患者叙述自己在什么地方、经某教授诊治过,化了几千、几万元钱,什么地方好与坏。鉴于上述,主诊医生要慎重处置,必要时要核查化验结果(如梅毒血清),必需向患者做耐心的解释。

2梅毒防治中的流行病学特征

2.1重视临床流行病学对诊断性病的作用

流行病学是研究特定人群中与健康相关的状态、事件的分布和决定因素,并用以控制健康问题的学科。

流行病学的两个重要架设前提是:疾病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有原因的;疾病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有规律的。

流行病学主要研究和探索健康问题的规律是什么,它用疾病发病的频率、疾病患者的分布特征和什么因素是影响疾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作为研究的基本问题。搞清楚这样三个基本问题,将使我们明白疾病的严重情况,同时对防控某种疾病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梅毒的临床流行病学的分析是有利于防治策略的制订。

2.2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三间分布”

由于梅毒属社会病,临床流行病学分析又是一个很大的课题,WHO认为,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城市化扩大,西方生活方式是发展中国家性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在流行病学调研中,应注意分析人间、空间、时间的分布在梅毒流行中的作用,得出的结论对防治工作,对防治策略的制订都颇具意义。

2.2.1人间诸如性别差异、年龄分布、教育水平、职业分布、经济收入、婚姻构成、传染来源、发病情况等等。

2.2.2空间诸如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思想观念大变化,由封闭转向开放,市场经济大发展,社会人口大流动。该地区性病发病及、吸毒贩毒、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综合治理和梅毒流行情况,沿海开放城市和内地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情况,城市与农村,社会与家庭,民俗习惯,文化结构等等。哪一种空间易传播?

2.2.3时间诸如感染时间、发病时间、感染后的治疗情况、死亡情况等等。

2.3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本文南方以广东、北方以新疆为例,检索了两地在20世纪90年代梅毒流行情况,分析梅毒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部分情况。

2.3.1广东省1987~2001年梅毒流行病学情况

(1)梅毒的发病情况:广东省21个市79个县的性病防治及医疗机构上报1987~2001年累计报告梅毒55213例,年增长从1987年0.08/10万~2001年14.10/10万,年平均增长率70.41%。1987~1993年梅毒发病每年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