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简述德育的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空间数据库;查询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3-522-02
空间数据查询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领域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人们不仅希望准确检索到数据,而且希望检索的速度越快越好。当前空间数据检索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速度。提高速度的核心技术是空间索引。空间索引是由空间位置到空间对象的映射关系,为空间检索提供一种合适的数据结构,以提高检索速度。
GIS数据中包含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数据,如果不为这些数据创建索引,要从海量的GIS数据中检索到目标数据,这一过程可能会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如果为这些GIS数据创建合理的索引文件,在索引文件中检索目标数据,检索速度会明显得到提高。因此在空间数据产品中实现高效的索引算法是非常必要的。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地理数据表示和处理的需求越来越普遍,地理信息系统正迅速扩展到各种应用领域。传统的GIS系统本身的功能和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向Web扩展。
1 空间数据库查询的主要特点
空间数据库查询是空间数据库的一项重要操作,空间查询技术是针对空间数据库的特点发展起来的。由于空间数据量的庞大,以及空间对象、空间查询的高度复杂性,使得空间数据库的查询效率成为衡量空间数据库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数据库是为一定目的服务的,并以特定的数据格式存储的相关联的数据集合。它是数据管理的高级阶段,是从文件管理系统发展而来的。空间数据库是某一区域内关于一定地理要素特征的数据集合,与一般关系数据库相比,其主要特点有:
1)数据量特别大,要用数据来描述各种地理要素,尤其是要素的空间位置,其数据量往往很大。
2)不仅有地理要素的属性数据与关系数据库中数据性质相似,还有大量描述地理要素空间分布位置的空间数据,并且这两种数据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3)数据应用广泛,如地理研究、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生态环境、道路建设、资源开发、市政管理等。
空间查询是空间数据库的一项重要操作。由于空间数据库的特殊性,空间数据库的查询除兼有普通数据库的查询能力外,同时还应具备空间数据的查询能力。空间查询大体上可分为点查询、区域查询、最近邻查询及空间连接查询四类。
与一般关系数据库相比,空间数据库在查询处理方面的主要特点至少有:1)目前仅仅在空间操作的类别上达成了一致,对每种具体空间查询的设计与处理规则各不相同。2)空间数据库要处理非常大量的复杂对象,这些对象具有空间范围,而且不能自然地排序成数组,需要建立适合于空间数据的访问方法以提高查询的效率。3)检测空间谓词的算法计算量极大,所以不能再假定I/O代价在CPU的处理代价中占主导地位,这就使得空间查询处理与优化过程设计比传统数据库更为复杂。
2 空间数据索引
空间数据访问方法由空间索引和定义在空间索引上的查询操作组成,是空间查询技术的基础,空间查询的性能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空间数据访问方法的效率。
2.1 网格索引
网格索引的基本思想是将研究区域纵横分成若干个均等的小块,每个小块都作为一个桶,将落在该小块内的地物对象放入该小块对应的桶中。从精度考虑,小块还可细分,直至不可再分为止。当用户进行空间查询时,首先计算出用户查询对象所在网格,然后再在该网格中快速查询所选空间实体。其优点主要有:桶数固定、结构简单,每个表项都用于表示地物的空间位置及分布;查询方式多样,可以任意以一点或一条线或一个任意形状的区域进行检索;检索结果合理查询精确,这是因为网格索引支持地物的特征信息存储;支持多精度等级,查询并不要求太精确,如查询某点附近的地物,网格索引的多级分块策略正好适应这种情况,对于一些非精确查询,特征信息匹配计算无需进行或只进入第二级就行了,而不必再往下去。这样就节省了更多的时间。然而网格文件本质上会造成目录非常松散,因而浪费主存缓冲区和二级存储。
2.2 R树及其变种
R树是GUTTMAN于1984年提出的最早支持扩展对象存取方法之一,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空间索引结构。许多商用空间数据库系统,如MapInfo SpatialWare和Oracle Spatial等均提供对R树的支持,开放源码系统PostgreSQL也实现了R树。近二十多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R树的研究,在R树的基础上衍生出了许多变种。比较典型的有R+树、R*树、压缩R树等。
R树是一个高度平衡树,它是B树在k维上的自然扩展,用空间对象的MBR来近似表达空间对象,根据地物的MBR建立R树,可以直接对空间中占据一定范围的空间对象进行索引。R树的每一个结点都对应着磁盘页D和区域I,如果结点不是叶结点,则该结点的所有子结点的区域都在区域I的范围之内,而且存储在磁盘页D中。如果结点是叶结点,那么磁盘页D中存储的将是区域I范围内的一系列子区域,子区域紧紧围绕空间对象,一般为空间对象的外接矩形。
R树中每个结点所能拥有的子结点数目是有上下限的。下限保证索引对磁盘空间的有效利用,子结点的数目小于下限的结点将被删除,该结点的子结点将被分配到其他的结点中;设立上限是因为每一个结点只对应一个磁盘页,如果某个结点要求的空间大于一个磁盘页,那么该结点就要被划分为两个新的结点,原来结点的所有子结点将被分配到这两个新的结点中。令M为一个结点中记录数目的最大值,m≤M/2为一参数,说明一个节点记录的最小值,m可作为调节树结构的一个可变参数,R树满足如下几项特点:根节点若非叶子节点,则至少有两个子节点;每个非根叶节点和非叶节点包含的实体个数均介于m和M之间;所有叶子节点在同一层次。
R树兄弟结点对应的空间区域可以重叠,可以较容易地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但正因为区域之间有重叠,空间索引可能要对多条路径进行搜索后才能得到最后的结果。当查找与给定的查询窗口相交的所有空间对象时,空间搜索算法是从根结点开始,向下搜索相应的子树。算法递归遍历所有约束矩形与查询窗口相交的子树,当到达叶结点时,边界矩形中的元素被取出并测试其是否与查询矩形相交,所有与查询窗口相交的叶结点即为要查找的空间对象。R树的查询效率会因重叠区域的增大而大大减弱,在最坏情况下,其时间复杂度甚至会由对数搜索退化成线性搜索。正是这个原因促使了R+树的产生。在R+树中,兄弟结点对应的空间区域没有重叠,而没有重叠的区域划分可以使空间索引搜索的速度大大提高,克服了R树中多路查询的问题,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对某个最小约束矩形的划分,可能会引起相关子树上其他结点也需要重新划分,向下分裂操作可能使得已经划分好了的结点被重新划分,空间对象在R+树的叶结点中被重复标记,完成删除运算后,必须对R+树进行重建等,同时由于在插入和删除空间对象时要保证兄弟结点对应的空间区域不重叠,而使插入和删除操作的效率降低。R*树是最有效的R树变种,它能对覆盖区域、重叠面积和边界周长进行启发式地优化,并通过重新插入节点重建R*树以提高其性能,但重新插入这个过程相当繁琐,其实现过程太过漫长。
压缩R树的空间数据集是预先己知的,通过预先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组织,可以保证其具有很高的空间利用率和良好的查询效率,但由于其不能进行动态插入和删除,因而其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3 空间数据查询技术
3.1 点查询与区域查询
点查询(Point Query, PQ):给定一个查询点P,找出所有包含它的空间对象O。使得PQ(p)={O|PεO.G≠?},其中O.G为对象O的几何信息。
范围或区域查询(Range or Regional query, RQ):给定一个查询多边形P,找出所有与之相交的空间对象O。当查询多边形为矩形时,成为窗口查询:
PQ(P)={O|O.G∩P.G≠?准}
对这些查询的处理与包含该查询关系的文件的组织方式有关,根据参与查询的空间数据集是否具有空间索引,其相应的处理策略各不相同。
1) 数据集未排序且没有空间索引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方法就是采用穷举法扫描整个文件,并判定每一条记录是否满足查询谓词,利用过滤、精炼两步处理来实现。如果空间对象用它的MBR来近似表示,则区域查询的过滤步骤就对应着检验矩形与查询矩形的交集。这个处理与没有过滤就处理整个对象相比,其代价是非常低的。扫描的代价为O(n),其中n是进行区域查询的关系中包含的页面数。
2) 数据集具有空间索引在数据集具有空间索引的情况下,查询可通过扫描索引文件过滤掉大部分不满足查询条件的空间对象,从而避免扫描整个数据文件,减少系统负载。通常使用的空间索引为R树族。使用索引树,点查询通常可在O(logn)时间内完成处理,区域查询的代价则依赖于许多因素,包括数据矩形的分布、查询窗口的大小、树的高度及用于构造索引树结点的压缩算法等等。采用R树的缺点是不同分支的MBR可以交叠,这就可能导致沿着索引树的不同分支进行搜索。R树的一个变体树避免了内部结点的交叠,R+树的主要问题是空间对象的外接矩形可能在多个内部结点上存在重复,这会导致搜索时间增加和结点的频繁溢出。
3.2 最近邻查询
最近邻查询在许多应用中都很常见。如电子商务网站接收到书籍订单后该把订单发送到最近的配送中心。典型的算法有两遍算法和一遍算法:
1) 两遍算法第一遍检索包含查询对象QO的数据页D,以确定D中任意对象到QO的最小距离d;第二遍通过一个范围查询检索与QO的距离在d内的对象以确定最近邻居。这个方法使用了用于范围查询和点查询的算法。
2) 一遍处理算法该算法的最近邻查询需要用到与区域查询和点查询完全不同的算法。最早由ROSSOPOULOS提出,使用了一对距离度量,即搜索修剪条件和搜索算法。
3.3 空间连接查询
空间连接查询是空间数据库系统一种重要的多路查询,即从两个数据集合中检索出所有满足某一空间谓词,如交、包含等的空间对象。如给定两个对象集A、B,其空间连接是从A中的对象到B中的对象应用谓词S的结果。谓词S包括覆盖、距离、方向、邻接和包含等。
当两种空间关系连接在一起时,我们称之为空间连接。空间关系是指空间对象之间具有空间特性的关系,主要包括拓扑、顺序、度量三大类关系。因此空间连接查询又可分为拓扑连接查询、顺序(方位)连接查询和度量(距离)连接查询。与其它空间查询一样,空间连接查询的实现过程通常分两步进行过滤和精炼。过滤即是借助空间索引与MBR,查找出满足给定条件的空间对象候选集,建立空间连接索引。精炼则是用相应的空间对象代替进行具体的连接处理,检索出满足实际需求的空间对象,即从第二存储区检索候选集中每个对象的精确形状信息,来测试其是否满足查询条件。
参考文献:
1、预算控制的程序包括预算执行和预算分析两个环节,具体又包括下达执行、反馈结果、分析偏差、采取措施。
2、预算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预算授权控制、预算审核控制和预算调整控制三种类型。
3、预算控制是根据预算规定的收入与支出标准来检查和监督各部门活动,以保证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并使费用支出受到严格有效约束的过程。预算控制通过编制预算并以此为基础,执行和控制企业经营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比较预算和实际的差距及原因,然后对差异进行处理,是管理控制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控制方法。
(来源:文章屋网 )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朱彩兰在《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11期上撰文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系。其中,“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目标区别于传统课程目标的重要标志,因为它具有过程性和结果性的双重属性的特点,所以教师在设计与描述“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时,不但要从思想上重视过程性属性,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保证学生经历过程,在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获得体验,而且要侧重学习过程的描述要与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相关,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与内容具体结合,过程才能落到实处。
构建教师培养和培训相融合的新型体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耿申在2012年12月19日《现代教育报》上撰文认为,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需要大胆改革教师培养和培训机制,构建新型的教师教育体系,不仅要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和多元的教师教育新渠道,而且要打破原有的以师范院校为核心的相对封闭的教师教育系统,形成一个有综合性大学参与竞争的开放性系统,形成教师来源的良性竞争的局面。为了打破教师培养和培训分离的状态,实现培养和培训的全面融合,可以尝试师范毕业生在大学学习和在学校任教之间建立一种过渡教育系统,使“新任教师”摆脱从“不会教学”到“胜任教学”的艰难过程,能够直接成为“胜任教师”。
“全球化”催生当代教师观念的变革与能力的提升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潘涌在2012年12月19日《光明日报》上撰文认为,“全球化”催生人类教育从适应现在到创造未来、从满足已有到颠覆既成、从遐想到重构,这种全球化与人、与教育变革之间内在的深度逻辑关系,不但催生着当代教师知识价值观的变革、教育目的观的变革、教师角色观的变革,而且也对教师的思想创生力、课程开发力和语言表达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课程开发力方面,要求教师养成以“全球化”课程理念为核心的对特色课程的开发,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构建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既强调分析综合、批判思考、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强调跨越各主要学习领域的较高的课程融合标准,培养学生面对快速变革的外部世界和多元价值取向所应具备的包容力和理解力。
推进高中课改要着眼能力培养和学校课程重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周彬在2012年11月15日《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深入推进高中课改,对课改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教学内容和知识的层面,而应上升到学生的经验与能力的层面,实现高考与课改的对接。另外,课改要走进学校教育的现场,还要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整合和重构,建设开放的课堂,以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容纳多元的课程体系。作为老师,要认识到课改不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上做简单的加法,而是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改革,当我们从课程的角度审视教学时,就要做到能够根据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遵循知识的理性逻辑与学习的实践逻辑,重构教学内容。
教师须具备研究学生的意识与能力
一、蔬菜病害识别方法
1、蔬菜发生时期进行识别
蔬菜在整个生长期内均可发病,依发病期不同主要分为苗期病害和成株期病害,苗期病害常见的有猝倒病、立枯病、沤根,如黄瓜苗期易发生炭疽病、黑星病等。成株期病害是指由菜苗定植到收获期间发生的病害,绝大多数病虫害都在此期间发生,如黄瓜霜霉病、枯萎病一般在开花期发生,炭疽病多在果实成熟期发病。
2、蔬菜发生部位进行识别
病害发生的部位主要有根、茎、叶、花及果实等,根据发生的部位可确定病害范围。如根腐病、根肿病、根结线虫病、沤根及烧根等,这些病害先在植株根部发病;早疫病、霜霉病、角斑病、白粉病等先在叶部发病;枯萎病、黄萎病、青枯病等,病菌首先危害茎部输导组织;灰霉病、黑星病、脐腐病、炭疽病、软腐病、畸形果等多危害花果。另外,对于发生在叶部的病害,还可根据发生在植株上的位置不同判断属哪种病害,如黄瓜角斑病多发生在下位叶,霜霉病多发生在中位叶,缘枯病发生在上位叶。
3、蔬菜发生条件识别
由于每种病害发生时所需环境条件不尽相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只能有1种或几种病害发生,因此可根据外部环境情况初步判断可能发生的病害。如:高温干旱条件下一般只发生病毒病;高温高湿条件下可发生枯萎病、炭疽病、疫病、青枯病、立枯病等;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灰霉病、菌核病、霜霉病、白粉病、猝倒病、黄萎病等。
4、蔬菜主要症状进行识别
了解和掌握各类病害外部形态特征(即症状)是正确识别和防治病害的前提和关键,但任何一种病害症状都是多方面的,要完全掌握并非易事,也没有必要,只要抓住每种病害的显著症状就可准确判断出病害种类。细菌病害病斑主要表现在叶部,潮湿时无霉(粉)状物,但病部常出现脓状物、溃疡及腐烂现象,有时发生臭味,如黄瓜角斑病叶背面有菌脓溢出;青枯病用手挤压横切开的茎基部可见米汤状菌脓溢出;蔬菜软腐病病部腐烂有臭味。病毒病害病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形,或呈线状厥叶形,或有褐色斑块的条斑形,顶部叶片变小,中下部叶片内卷。真菌病害发病部位有不同形状(圆形、椭圆形、多角形、不定形)病斑,潮湿条件下,病斑上有不同颜色霉(粉)状物,如黄瓜霜霉病在叶背面有灰黑色霉层,疫病、白菜霜霉病病部有白霉,灰霉病病部有灰褐色霉层,炭疽病有红褐色胶质物等。
二、防治方法
1、适期防治:任何一种病害在不同地区都有发生与流行的时期,只有掌握不同病害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发生规律,才能做到提前预防、及时用药。在病害初发期,应首先控制发病中心,然后全面施药防治,这样既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又提高防效。
2、选择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常用农药剂型有需对水使用的水剂、乳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及可溶性粉剂等,直接使用的粉剂和颗粒剂,加热后使用的烟剂;常用施药方法有喷雾法、喷粉法和熏蒸法。在施药时应根据天气情况和棚室内湿度高低而选用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如在阴天或棚客观存在内湿度大时,选百菌清烟剂或速克灵烟剂防霜霉病、灰霉病等真菌病害,脂铜粉剂防角斑病、缘枯病等细菌病害。
关键词: 体育 教学 语言 要求 方法
现代体育教学的努力进取目标,要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科学合理地应用语言强化,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经之一。诚然,大家对语言强化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在体育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应用,尚未见到较为系统的论述。本文试图就应用语言强化的基本要求与方法作一论述,恳求同行斧正。
一、语言强化的重要意义
强化,生理心理学上称增强某种刺激与有机体某种反应之间的联系为强化。主要是指对暂时神经联系的强化。行为科学上称为强化就是对行为的定向控制。强化可分为正确强化(正强化)和否定强化(负强化)。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强化非常重要。他指出,行为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的作用,因而直接控制强化物就是控制行为。因此,要很好地控制其行为,必须很好地应用强化语言。体育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控制学生学习的过程行为,促使学生朝着预定的教学目标努力奋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应用语言强化科学合理,可起到促进学生较快地学习掌握动作、及时纠正错误动作、较快地建立各种条件反射,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积极作用。
二、应用语言强化的基本要求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握学生学习的正确方向,使之更快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等,并不断地给予强化。正确的强化是通过有效剌激而引起积极的反应,以逐步地达到学习目标。如不切实际地给予强化,则不能刺激学生引起积极的反应,达不到强化的真正目的。因此,必须做到下列几点:
1.适时性。强化的时机极其重要。教师应根据体育各项目教学的特点、学习的不同情况,抓住契机给予强化,促使学生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得到有效的强化,并循着学习的预定目标不断前进。如果不适时机地进行强化,其结果强化作用锐减或难以起到强化的作用,针对学生做动作过程中,当动作完成准确时,我们应即刻给予强化(正强化),使学生认识到做正确而感到高兴;如出现错误动作时,必须马上给予否定强化,使学生认识到做错了动作,能尽快得到纠正。在做完动作后30秒以内给予强化,学生能十分清楚刚才做动作的各种肌肉感觉,其强化效果明显。如过了30秒,记忆就淡忘了30%,而给予的强化最多起到70%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瞅准学生学习的各种契机,恰到好处地给予各种强化,才能达到强化的预期效果。
2.适度性。我们应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学生的认识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抓住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等,进行适度的强化。如学生初学动作阶段,要抓住技术关健进行强化,随着学习的进展而过渡到技术细节上的强化,由主则次循序渐进;反之,在学生初学动作阶段就不仔细考虑主次而全面强化,则会顾此失彼,难以起到全面强化的效用,事倍功半,甚至会徒劳无益。因此,教师要善于掌握运用语言刺激的效能,如在肯定学生做动作正确时,要以肯定和赞扬的口吻进行强化,使学生听后心里舒服而高兴,以激起学生更加努力,而不宜于用夸张华丽的词语去赞扬,以免引起学生自我满足,不求上进。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或错误动作,在指出时也要注意到适度性,要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状况。在批评或否定错误动作时,要恰如其分,多从鼓励、希望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心服口服或很清楚错误动作的产生原因及时怎样纠正。而不能把该生说得一无是处,使他抬不起头而丧失信心,萎靡不振,对以后的学习产生厌倦心态。
3.时效性。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强化时,要充分考虑到强化后的时效性如何。特别应考虑努力发挥语言信息的最大效能,锤炼强化信息。在运用语言强化时教师要做到以精练的语言获得最大的强化效能。应追求利用最少的时间里或利用最少的语言而获得最大的强化效能。这就要求教师讲究强化信息的针对性、鲜明性与深刻性。如为了强化一学生完成背越式跳高的空中动作而运用,用“过杆背弓充分收腹及时,动作漂亮”具体化的语言加以强化,强化效果明显。应注意对初学者要避免运用抽象化的语言,用“很好”一类进行强化。而且,我们在进行重复强化时,也要尽量避免语言一或不变地重复,因为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载有新信息的语言第一次讲出时,对大脑刺激最大,印象最深,以后每重复一次,其印象就会依次遂减;重复次数多了,就会使大脑关闭其接受系统。为此,我们在给予强化时,要考虑语言的具体、生动、形象、可变性等,不断地给予学生新的刺激,即使必须重复也应用语言强化的基本要求要注意改变语凋等,以达到有效强化。
三、强化的基本方法
为了达到强化的预期目的,不仅要按照上述基本要求,而且,必须掌握强化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学生的学习,并循着既定的教学目标,顺利地进行教学及其任务的完成,其主要方法有两种。
1.连续强化。它是指对学生每次做动作或练习后,都给予强化,强化是连续不断做。特别是将程序教学法引入体育教学中后强化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而突出。如在技术动作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始终处于教师严密控制下,循着我们设计好的教学“步子”前进,达到步步准确掌握动作而少犯错误,及时巩固动作。这种步步强化式的连续强化方法,能有效地及时修正偏错,巩固准确动作,快速地建立条件反射,激发学生的学习干劲。它适用于体育的单个技术动作教学,特别是时空概念要求较高的动作等教学之中。
2.间歇强化。它并不是对学生每次做动作或练习后都给予强化,而是按照预定的练习次数或时间间隔进行强化。如对一些简单的动作或复杂动作的改进提高阶段教学中,教师可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练习次数或时间,进行定时监测其完成情况而加以强化。这种间歇强化方法,对有些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按照教师布置任务,在学生自觉地学习或练习过程中,仔细地体验动作,辨别做动作的正确与否而加以自我强化的基础上,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按一定间歇去强化学生的学习,以促使学生逐步趋于准确的自我强化,不断地提高学习或练习的效果与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辨别思维的能力以及自觉独立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基于构件;软件开发;探讨
中图分类号:TP311.52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手机等电子用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的得到了普及,而软件是这些电子产品技术支持,对于这些电子产品的运行性能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软件开发主要使用的是“面向对象、面向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明显的缺点,并且软件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低下。随着研究的深入,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技术则应运而生,这种方法不仅具有良好的灵活性、适应性和易维护性,还能较好的支持软件复用,其具体的开发方法与技术如下面所述。
1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过程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的核心是构件级的可重用性,其主要是通过将已经存在的构件进行适当的整合来完成大型软件系统的开发。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大型软件系统升级和维护的压力,还可以更快速地整合系统,减少软件开发的费用。应用系统的软件作为软件开发中的一种,其主要建造过程包括构件的分析、设计、实现和组装。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过程的理论基础是对于系统中重复出现的部分通过构件进行组合,即通过书写代码的方式来指导构件系统对特定的内容来进行整合与装配系统。此外,不同于传统软件开发方法的另一个地方时:在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技术当中,系统的整合在开发过程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而在传统的软件开发当中则仅仅是作为软件系统收尾的一个部分。基于此,决定构件的使用、重用和获得的关键是其是否可以与其他的构件之间进行很好地整合。
1.1 构件选取
构件的选取过程也可以看作是构件交易中购买合适构件的过程,即其主要是通过对原有的组件依据系统的要求来进行选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可以扩展到维护构件和开发构件的质量保证上来。就构件的选取过程而言,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发现和评估阶段。
(1)发现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对各种构件的属性进行明确,如构件的接口、功能、性质、特点等。此外,对于这些构件的属性不应该独立的看待,还需要对其自身的一些特征进行综合的考虑与看待,如构件的可扩展性、可用性、可靠性。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还需要对于构件的技术特性加以考虑,如构件开发组织的成熟度和过程、提供者的市场占有率等方面。
(2)评估阶段。目前,我国对于构件的选取过程中的质量检测具有很多种比较成熟的评估方法。例如,IEEE的特定域的构件评价技术、标准组织(Standards Organization)所设定的产品评估标准以及一些适用于特殊问题的评定技术和标准。这些方法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是基于构件的相关理论所产生的解决构件质量评估的方法。但是,这种评价技术和方法具有不确定性,并且很难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不能对构件进行快速修改和精确评价。
1.2 构件的调整
单个构件为了符合上下文的假设,完成特定的功能和技术需求,必须要在新系统完成之前进行适当地调整。这种对构件进行调整的手段与技术可以通过将构件之间的通用性进行扩展,进而将构件之间的冲突程度降低到最小。目前,我国比较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白盒法、黑盒法以及灰盒法。(1)白盒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用户对构件进行相应的修改与控制达到构件调整的目的,但是这种方法由于对源码进行了修改,很容易造成软件升级及维护方面的问题。(2)黑盒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用户对构件进行二进制的编程修改,这样可以在没有API和扩展机制的条件下进行。(3)灰盒法。该法可以提供构件自身的API或者扩展机制,但是不可以对其源码进行修改。
2 系统的实现
2.1 系统中的构件实现
软件工程网络课堂教学系统的开发所依据的构件模型主要是通过B/S架构的三层体系结构来实现的,其开发所依据的前后台分别采用ASP和SOL Server 2000数据库。对于一个构件中的业务逻辑层/功能、表示层/用户界面和数据访问层的实现方法可以通过课件构件的开发过程来加以说明。
(1)用户界面层实现。课件上传构件的表示层用户界面可以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形式。其主要借助Dream weaver的模板来实现静态界面功能,而通过ASP技术来实现动态页面地生产。在设计的过程中,动态界面中常见的动作是:生成和传送下一个视图给用户、选择下一个显示视图、分发这些请求到相应的业务逻辑、解释用户请求。
(2)业务逻辑、功能层的实现。课件上传的业务逻辑层的作用是将所上传的文件的相关说明在用户界面显示出来,并将文件录入到相应的数据库当中。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与可靠性,在构件进行设计的时候,特意对上传文件的格式进行了特殊的性质,即只能上传RAR压缩文件,并且为了有效地避免造成文件重名的现象,对于上传的文件以上传的时间为新的文件名进行重新的命名。
(3)数据访问层的实现。课件上传构件数据访问层主要是用于数据及文件的存储功能,通过将具体的功能(如插入、查询等操作)封装到特定的构件当中,以方便今后数据库的重用与维护。
2.2 基于构件的系统组装
(1)原子构件的组装。原子构件组装的核心思想是:将上述的三个层次(即: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功能层及数据访问层)组装成构件。其原理为:通过借助原子构件的组装,将用户界面、业务、功能和数据访问层这三个层次进行很好地整合,以使其构成一个完善的整合体,进而达到原子组装的目的。
上述的三个层次构件的排列顺序为,用户界面层在最上,其次是业务/功能层,最后是数据访问层。基于此,作为中介的业务/功能层构件是原子组装的基础。其具体的原子组装流程为:将用户界面层构件module.asp通过使用VBScipt脚本来加以引用。而作为其中一部分的数据访问层则是通过采取面向对象的方式,首先将功能构件ADD.ASP与外部接口连接,然后再类UPLOSD_FILE和类fileinfo内部的接口与类ke jian接口进行连接,以组装出一个低耦合、高内聚的原子构件。
(2)复合构件的组装。复合构件是通过多个原子构件组装在一起而形成的独立构件。这些组装所使用的构件分装在特定的文件当中,切各构件之间没有行为和数据上的耦合,因此可以通过采用黑盒方法对其进行组装。在组装的过程中,通过将各种不同地连接构件之间进行连接,并通过接口之间绑定的方式来对内、外部的接口进行组装,以得到所需要的复合构件。此外,鉴于扩展连接件具有可扩展的特性,对于复合构件的外部接口可以采用扩展连接件进行适当的连接,这样所得到的复合构件也将具备可扩展的特性,并且内部接口也可以进行信息的传递,所组装出来的构件也具有很好地动态性质。
总之,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计算机、手机等电子产品遍布在人们的生活中,软件作为这些电子产品的技术和功能支持,对于其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这必将导致软件的需求及其复杂程度的迅猛增加。基于此,人们必须不断探索软件开发新技术来满足软件发展的需要。随着研究的深入,构件以其本身诸多的优良特性,正在逐渐成为软件开发的一个热点,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被视为解决软件危机,提高软件生产效率和质量的一条现实可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向凯全,李雄伟.可重用构件的软件开发技术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0(02).
[2]谢红龙,胡欢平.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实践[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
[3]马银鹏.面向构件的软件开发探讨[J].理论探讨,2014(09).
关键词:工程造价;项目监理;投资控制;措施
Abstract: the control of project investmen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scope and extent of its influence is very big, to realize the control will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investment of engineering and quality objectives. Supervision should be at each stage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methods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roject investment control.
Keywords: engineering cost; project management; investment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U41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工程造价是一项工程通过建设形成相应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所需一次性费用的总和,它是计算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投入的各种要素,如原材料,劳动力、机械设备、管理费用及利润等,最终转换为业主要求的工程项目业主的支出。工程造价不同于工程价值,但它是组成决定工程价值的要素之一,也是决定了业主愿意为工程项目付出多少货币价值的因素之一。
1工程监理投资控制的作用和意义
1.1目前我国大部分工程监理只发生在施工阶段,监理对工程投资的控制一般是根据施工合同确保每一笔工程进度款的支付都符合合同的要求以及做到现场签证费用的准确有效。如果在招投标阶段就引入监理,让监理协助业主编制施工招标文件,起草施工合同条款,确定一个合理的合同价款,有利于选择一个最佳的施工单位,因为施工单位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和工期,对工程的最终造价起重要的作用。
1.2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的变化、设计变更等原因,经常造成实际施工情况与设计图纸和工程量预算清单不符的情形,往往需要进行现场签证,有些施工单位为了多增加工程造价,往往会使用极为巧妙隐蔽的签证手法,这个时候监理人员丰富的现场经验和专业知识就能准确地进行现场签证确认,从而有效地控制工程投资,维护业主利益。
1.3随着建设工程规模越来越大项目越来越复杂,出现了很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其中多数无价可依,无计价规范可参考,这就需要监理人员深入现场,了解这些施工方法,参与这些定价,最终合理确定工程造价。
1.4监理应具备工程竣工结算审核的知识能力。从工程施工合同生效起,到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直至保修阶段结束为止,建设工程监理活动始终贯穿其中,所以监理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工程施工合同条款,准确了解并清楚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各种责任关系。因此,依据工程施工合同及投标书单价,材料与设备价格的组成,监理直接承担工程管理及投资控制工作,可以对工程变更工程索赔以及工程进展期间双方履行合同等情况进行控制,并对工程竣工结算进行审核。
2不同的建设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不同的工程建设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是不同的。在项目的前期,业主和设计人员的行为能够影响到工程的大部分费用(大约为90%),而与此对应业主的所发生费用,基本上是咨询费和设计费 (大约只有15%)。与此相反,施工阶段承包商要对工程主要费用(大约为85%)负责,但这一阶段对工程造价影响却很小(大约只有10%)。
工程建设与工程费用的这种特点造成一种责任的不均衡:工程项目的设计、咨询单位的工作对项目造价的影响大,但是所承担的责任小;而施工承包商对项目造价的影响小,但是所承担的责任与前者相比却大得多。因此,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控制出发,业主应在工程的前期阶段就引入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的造价控制工作的重点在工程项目的前期。那么,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达到监理造价控制的工作目标呢?将价值工程引入到工程项目监理的造价控制中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方法。
3工程建设监理中的造价控制
3.1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工程投资的控制应从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开始。工程建设项目往往出现设计不合理、缺乏可行性、设计图纸不准确、没有考虑现场地质条件等问题,其后果不仅影响到施工进度及工程质量,同时也影响工程项目的投资,使预算价超概算价、结算价超预算价,造成工程投资的总体失控。然而,当今的工程建设,多数的监理单位难以介入项目的设计决策中,从而无法及时审查、规范设计,为随后施工阶段造价的大幅增加埋下了隐患,直接影响到投资控制工作的质量及效率。因此,应加强建设单位的投资控制意识,让监理单位尽早介入到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及早发现设计图纸存在的重大缺陷,从而减轻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压力。在工程设计环节进行投资控制监理工作,是解决投资失控的一个重要举措。
3.2项目招标阶段的投资控制
工程建设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最终效果, 因此施工单位的专业水平高低显得尤为重要。其不仅决定着工程质量的优劣、施工工期,同时对项目的投资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项目招标阶段进行施工单位的选择时,监理单位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设计图纸、施工现场资料等,制定招标文件的标底(控制价),提供较准确的工程量清单,起草招标文件、施工合同等,协助业主进行筛选,确定各方面条件最符合本工程的优秀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在招标阶段,协同业主选择最佳的施工单位,对日后的投资控制有着明显的效果,可以降低投标报价漏项情况的发生,减少施工阶段的签证和索赔。
3.3项目工程变更造价控制
由于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的条件限制,在实施中往往会出现某些实际条件与原设计文件不符、原设计错误、遗漏或因其它客观因素而改变原设计方案、结构、数量或调整原合同中的工作内容等,这就产生了工程变更。只要在工程实施中有前述情况发生,工程建设相关各方中的任何一方(包括业主、监理方、承包方、设计方)均可据此提出工程变更。任何工程变更势必影响到工程的正常施工,都会对工期、造价等产生影响,容易使投资失控,使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受到影响。频繁的工程变更会增加和扰乱业主方和承包方正常的工作步骤和内容,还会增加监理工程师的组织协调工作量,对合同管理和质量控制都不利,增加项目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并直接或间接导致工程造价的增加,成为造价控制监理工作的一个难点。在项目监理过程中可采用加强对变更的审批程序、对必须变更项目的变更价款严格审核、从总量上对整个变更价款进行限制的方式进行控制。要求工程发生变动时应通知各方造价控制人员到场,与业主、承包方、专业监理工程师就变动的工程量及相关费用进行审核确认,以便及时掌握投资变动情况。为了使工程进度款的支付合理有据,对影响造价的变更采用连续跟踪,专业监理工程师积极介入施工的相关环节,参加各种相关工程例会,及时为每个项目的结算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3.4施工期间的造价控制
对于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监理人员首先应坚持施工合同、协议确定的合同价款,按合同及相关规定对工程进度款进行审核支付。良好的合同管理,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同时还能保证施工进度及质量,从而积极、有效地促进工程效益。而工程进度款,其不仅是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的保证,同时也是造价控制的有效手段,工程项目的监理人员应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只有按图施工并通过监理人员质量验收合格的工程内容,并经计量核实的工程项目,监理工程师才同意支付。对于施工期间出现的变更,监理人员应进行严格的核查,避免变更后的投资数额超过总投资限定的数额。为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监理人员应规范工程的变更操作、事先把关、积极主动进行监控,杜绝不必要的变更发生。
3.5竣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在工程建设项目竣工时,监理部门应及时、认真地对竣工结算进行审核,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部分,首先由施工单位进行申报,专业监理工程师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重点审核申报项目是否完工、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工程量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合同要求,才办理支付凭证手续。倘若发现问题或存有疑问,应查看监理日记,同时进行现场校核,从而准确审核竣工结算、如实反映工程造价。对工程进度款及工程竣工结算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出具相应的月进度款或工程结算款监理审核报告,报请总监理工程师负责最终审定,由建设单位批准和支付。目前很多监理合同对监理审核竣工结算的偏差情况有明确的规定,超过规定的偏差范围监理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这就对监理结算审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6严格工程索赔关的造价控制
建设工程索赔通常是指在工程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因对方不履行或未能正确履行合同或者由于其它非自身因素而受到经济损失或权利损害,通过合同规定的程序向对方提出经济或工期补偿要求的行为。监理工程师在处理索赔事件时一是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在监理过程中根据以往监理经验及时提醒相关方容易发生的索赔事项,尽量避免索赔事件的发生;二是在索赔的处理过程中必须以合同与事实为依据,根据合同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三要采用公平、协商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保持客观公正,尽量协调双方的要求,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结论。在发生索赔事件时,要按照索赔程序进行处理,同时收集一切可能涉及索赔论证的资料。与相关方研究技术问题、进度问题和其它重大问题的会议应当做好会议纪要,并让会议参加人员签字,作为正式文档资料存档。同时还应建立各方往来的文件资料登记、存档制度,作为处理索赔时的依据。
4结语
投资控制作为监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已经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建设单位对监理的投资控制要求也越来越高,监理人员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投资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在监理过程中为业主提供优质的投资控制服务,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葛妍;许靖;有效进行工程造价控制完善工程质量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16期
2贾新华;浅述建筑工程造价管理[J];广东建材;2011年08期
关键字:软件测试;构件技术;构件测试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4-20952-02
1 软件构件技术
自上个80年代以来,面向对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提高软件可重用性方面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软件重用已经成软件工程技术的一个重要目标,成为开发出高效、低成本、可重用软件系统的重要的现实途径。当今软件开发技术的主流已是基于软件构件技术。只要遵循软件构件模型规范,各个软件开发商就可以用自己方便的程序语言去实现可重用的软件构件,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就有可能实现在计算机硬件领域早已实现的梦想:挑选构件,组合成新的应用软件系统。oscarNierstrasz提出[1]:Applieations=Components + seripts即应用软件就是构件和构件描述组成。
2 传统的软件测试
2.1 软件测试的重要性、目的和原则
为了能够保证交付的软件使客户满意,需要在软件开发、集成和形成系统之后进行充分、全面、有效的测试,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
测试过程贯穿在软件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覆盖范围是很广泛的,包括需求分析,设计文档、程序代码等。目前比较侠义的理解是软件测试就是对程序代码的测试。
Grenford.J.Myers[2] 就软件的测试目的提出了如下的观点:(1)软件测试是程序的执行过程,目的在于发现缺陷;(2)一个好的测试用例在于能发现至今未发现的缺陷;(3)一个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至今未发现的多个缺陷的测试。因而,测试的目的是在资源消耗合理的情况下,发现尽可能多的缺陷和错误。
软件测试中应该遵循主要原则包括:(1)应当把“尽早地和不断地进行软件测试”作为软件开发者的座右铭;(2)测试用例应由测试输入数据和与之对应的预期输出结果这两部分组成;(3)序员应避免检查自己的程序;(4)在设计测试用例时,应当包括合理的输入条件和不合理的输入条件;(5)充分重视测试中的群集现象;(6)严格执行测试计划,排除测试的随意性;(7)应当对每一个测试结果做全面的检查;(8)妥善的保存测试计划,测试用例,出错统计和最终分析报告,为维护提供方便[3]。
2.2 传统的软件测试主要方法和技术
通常依照如下方法对软件测试进行分类:
(1) 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测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 验收测试。
(2) 软件产品测试。测试对象是已经或即将产品化的软件。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β测试;Benchmark测试。
(3) 专门的软件测试:包括可靠性测试;标准符合性测试;互操作性测试;安全性测试;强度测试。
3 构件测试方法概述
3.1 构件测试技术发展现状
构件测试技术发展历史并不长,构件继承了传统软件的特点,与传统软件相比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构件软件的测试技术也相应的继承了传统软件测试技术中适用的部分,同时又具有传统软件测试所不具备的特性。
正是这些特殊性决定了构件软件的测试方式、方法在某些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为此,在传统软件测试技术的基础上,对构件软件测试技术进行挖掘和开拓成为构件软件测试领域的一项主要研究内容,并有了一定的发展。
构件软件作为软件的一种,是软件技术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开发模式,为此需要对构件软件进行一系列的测试,从而保证构件软件的质量要求。
3.2 构件测试面临的主要问题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所面对的测试单元是构件产品,作为构件开发方来说可以针对构件的源码进行测试,而对于构件的使用方来说往往构件的源码是不可知的也很难与构件的开发者进行交流。这一差异导致构件的测试与传统的软件测试相比具有了新的问题,包括:
3.2.1 构件生产者所面临的测试问题
(1) 构件的应用环境复杂多变,作为构件开发者难以考虑所有的构件可能运行的环境,因而也就不能对构件进行充分的测试;(2)构件软件测试集的组合爆炸问题导致测试工作量非常大,却难以覆盖所有的测试点[4];(3)构件的测试环境配置困难重重,构件生产者不可能搭建构件使用的确切环境;(4)构件测试的可重复性;(5)构件测试工具缺乏。
3.2.2 构件使用者面临的测试问题
(1)很难获得软件的源程序,因而不能对构件的内部细节有详细的了解,从而对构件的测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2)测试数据的产生:由于同样的原因,难以产生合适的测试输入,使得对底层元素难以达到较高的覆盖率;(3)组合爆炸问题依然存在,导致测试困难;(4)集成测试中有可能对构件单元测试中的测试点造成重复测试,从而造成测试冗余性;(5)构件测试的可重用性:对构件的测试应该是可重用的;(6)构件测试工具的缺乏。
3.3 构件测试与传统的软件测试的主要区别
构件与传统软件从系统设计开始就是不同的,传统软件开发从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到编写代码一直到测试都是软件公司独立完成的,所以具有比较清晰的脉络,也能得到软件的内部细节信息。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采用的模式也是从需求分析开始的,但是组成软件的基本单元不再是传统的软件模块(比如类),而是来自于第三方的软件构件。从而面向构件的软件开发技术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选择以及组装软件构件[5],经过充分的测试,最终形成软件产品。
因此,传统软件测试的软件设计详细信息和软件的源代码都是可以得到的,脉络十分清晰。软件构件的测试以及软件构件产品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需要寻找合适的构件产品并组装,而构件设计以及内部代码对于构件使用者来说是不可见的。
传统软件测试理论和方法技术都比较成熟,构件测试的测试方法和测试技术部分可以采用传统的软件测试。但是构件测试具有自己的特点,需要区别对待,根据构件的新特性研究构件的测试方法。
3.4 国内外构件测试的研究现状
国外及国内在构件测试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例如:Freedman提出了构件的可测性理论[6];Jerry[7]提出了构件可跟踪性以及构件可理解性;浙江大学提出界面构件关联图的测试方法,等等
从国内外构件测试技术研究的现状来看,具体的软件构件测试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基于元数据的构件测试
这种测试方法由构件开发者提供包含构件信息的元数据,这些元数据覆盖了构件各个方面的信息。构件测试者提取元数据中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来制定合理的测试用例,然后对构件进行测试。由于这些元数据具有明确的构件使用上下文信息,所以通过元数据提供的数据对构件进行测试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测试切入点。不过元数据的制定比较困难。
(2) 软件构件流程图
使用数据流和控制流的方法,利用从构件中获取的信息将构件数据和信息的交互做成交互图,然后根据此交互图来制定测试用例。
(3) 错误注入的构件测试
通过对程序进行错误注入来观察构件失效或产生错误的状态下对整个系统的影响。通过对构件功能的限制来发现系统入侵情况下构件的运行状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整个软件系统的危害。
(4) 测试序列技术
该方法对构件间的交互进行测试,通过应用需求分离出构件交互的序列并不断集成直到生成整个应用系统,因而可以看作是一个渐进的测试过程。但是随着系统中构件数目和规模的增加,这种测试的难度也逐渐的增加。
4 总结
随着构件技术成为当前软件工程中的热点发展方向,构件的软件测试成为软件测试中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对构件技术做了简单的介绍后,对构件测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并介绍了目前过内外在构件测试方面的一些成果现状。所做的工作属于项目组系统实现的前期熟悉工作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Osear Nierstrasz,Theo Dirk Meijler.Research direetions in software composition[J].ACM computing surveys,1995,27(2):262-264.
[2] Grenford J Myers.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M].2nd Edition.2004:147.
[3] 郑人杰.实用软件工程[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69.
[4] 李延春.软件构件技术的现状与未来[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3(1):86-96.
[5] 艾萍.软件构件组装基础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3(12):6-27.
关键词 数据质量;监控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12-0193-01
1 数据质量监控方法
数据质量监控方法是指为实现数据质量监控目的所使用的技巧和办法,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按监控时间可分为日常监控和时点监控;按数据质量监控范围可分为抽样监控和全数监控;按数据质量监控的手段可分为审核、复核、校验、实地检查。
1.1 日常监控和时点监控
1)日常监控。日常监控是指在一个工作日中,对当天所发生的数据生产活动和产生的征管数据进行的监控。
2)时点监控。时点监控是对征管数据流运行过程中,以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为节点对数据进行的监控,是对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日常活动开展效果的评估。
1.2 审核、复核、校验、实地检查
1)审核。审核是指通过人工或人机结合的方式对未(已)进入系统内的数据与相关标准进行审查核实的活动。按照实际发生的业务内容,对接收的各种原始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进行的鉴定活动。
“审核”的方法一般适用于操作人员对纳税人提供的涉税原始资料的审查和录入数据后保存数据前的自查。
2)复核。复核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通过人工的方式对已进入系统内的数据与原始资料的数据进行重复核对的活动;二是指在征管数据处理过程中下一岗位在接到上一岗位传递的数据后,要对上一岗位已录入或已处理的数据情况进行确认,发现错误及时反馈的工作方法。
复核方法通常在数据流向复杂,涉及多个模块、多个岗位、多个部门的数据监控中使用,该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形成了有效的互相监督制约机制和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3)校验。校验是指通过程序对进入系统内的数据与相关标准或数据与数据之间进行验证的一项工作,通常采用SQL语句和管理软件进行,是数据质量监控的重要方法。
校验同审核、复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监控效率大幅度提高,判断准确。由于校验是根据业务要求,使用计算机语言通过后台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的监控,因此具有极高的效率和相当的准确性。但该方法也存在计算机语句编写准备时间长、条件设置复杂、增加数据库服务器运行压力等缺点。
校验方法通常由系统管理员和数据质量管理员在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使用,一般操作人员严禁使用。
4)实地检查。实地检查是指监控人员实地对系统数据与原始资料的一致性,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进行检查。
2 数据质量监控方法实践
2.1 数据监控结果处理
1)标识。在监控过程中,对于存在疑问的数据,应当做出适当的标记并将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通知有关部门。
2)中断。对于存在疑问的数据,应当与正确数据分别处置。正确数据继续执行数据流转,错误数据应当停止流转,并将其隔离起来,禁止对其进行相关后续操作。
3)评审。数据管理人员对于监控结果,应加以评审。参加评审的数据管理人员应当有能力判断监控结果的正确性和危害程度。
4)处置。在将错误数据的资料隔离后,通知相关数据输入、使用部门,根据文件设定相应的改正方案。
5)复核。对于已经完成改进的数据,重新复核,并核实类似数据是否存在同类问题。
6)分析。错误数据改正后,数据管理部门应采用“逆项追溯法”,查找数据错误源,分析错误产生原因,分清错误类型,如操作失误、流程错误和系统错误等。
7)改进。根据错误类型,制定合理的改进方案,通过流程的改变、规程的修订、人员的培训等措施,避免相同问题、类似问题的发生,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2.2 错误数据处置
错误数据的处置是指数据监控结果经过标识、中断、评审三个步骤处理后,针对错误数据采取修正的过程。错误数据的处置关键在于修正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错误数据处置可以大致归结为前台数据维护、后台数据修改、不予处置三类。错误数据处置流程如图5.15所示:
根据图1我们可以看到错误数据的处置可以分几个流程。
2.2.1 基本流程一:“Q前台修改——W文件化”,简称“QW”。
此流程最基本的形式是:“M确定需修正的目标数据——C产生错误操作人员直接修正——J检验数据修改的结果——W记录修正方法、修正结果等实现错误数据处置的文件化”。此类修正流程仅适用于可以通过税收信息系统前台界面修正的错误数据。
根据数据处置的“相关性原则”和此流程的基础形式,我们可以确定如下修正方案:
1)M——C——G1——G2(GN)[1]——J——W
2)M——G3——G4(GN)——C——J——W
3)M——G3——G4(GN)——C——G1——G2(GN)——J——W
2.2.2 基本流程二:“Q前台修正——H后台修正——W文件化”,简称“QHW”。
此流程最基本的形式是:“M确定需修正的目标数据——C产生错误操作人员修正部分——J检验——H提请后台数据修正——J检验数据修改的结果——W记录修改方法、修改结果等实现错误数据处置的文件化”。此流程适用于通过税收信息系统前台界面修正不能完全实现修正目标,而需要后台数据维护的错误数据。
2.2.3 基本流程三:“H后台修正——W文件化”,简称“HW”。
此流程最基本的形式是:“M明确需修正的目标数据——H后台修正——J检验——W文件化”。此流程适用于处理税收征收信息系统前台无法修正的操作。
多媒体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更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我们要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使其与学科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意义
1.运用课件把抽象转化为直观。
初中数学中有许多较为抽象的概念,而多媒体课件丰富的表现形式能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直观形式。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概念教学过程中,可以用FLASH动画的形式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表示出来,以体现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特点;又比如,学生在理解三角函数值与角的关系时,可以把三角函数值和角的关系放在直角三角形中,设计成因果互动的形式;学生在理解圆中角的相互关系时,我们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变换角的顶点、角的边与圆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从运动的角度去理解圆心角、圆周角、弦切角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这些角之间的相互联系。
2.运用课件体现数学的严密性。
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很好地体现,我们可用Powerpoint将每一步推理过程预设动作,通过教师与计算机的互动,一步一步地将推理过程在幻灯片中演示出来,这不仅能很好地体现推理的全过程,而且为每一步推理过程的讲解留出了时间和空间,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与在黑板上进行数学推理相比是一个进步。
3.运用课件可以表现问题本质。
初中数学应用于实际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表现形式的限制,没有时间和条件把应用的细节很好地表现出来,这对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形成了一定的障碍。把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后,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预先选择好的应用场景用图片或动画的形式详尽地表现出来,通过演示,使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收取大量的数学应用事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运用课件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三基”。
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位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学生,要及时发现并纠正每一位学生在“三基”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是很困难的。将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可交互性,让计算机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学生能及时正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里要注意的是,对课件交互性的设计,一定要全面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否则,将影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5.运用课件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正确地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数学教学,可以更有力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我们还可以通过把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用多媒体的各种形式(如图片、动画、声音、视频图像、表格)表现出来,使学生以这些形式为媒介,去体会、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运用课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及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下发现新问题,引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完成这样的设置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多媒体利用其具有的独到的优势,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置身于现实。
7.运用课件演示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概念。
初中数学中,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知识点很多,这里仅举一例。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制作成动画,突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这一量变是如何引起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变化,从而让学生领会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动画的演示过程中,还强化了学生对点与圆、点到直线的距离、圆和直线位置关系等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数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应注意问题。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要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观的指导下开展数学多媒体教学,明确开展数学多媒体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其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数学知识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知识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数学多媒体设计及教学过程时要力求体现这一教学指导思想。
2.多媒体课件要选择适合多媒体教学的内容
由于一个多媒体课件要花费大量的智力劳动,因此首先要选择适于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在计算机硬件可能的情况下,要力求更好地体现多媒体动画模拟、交互性、个别化等教学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如教学内容尽量形象直观,切忌书本搬家;图形、动画要美观、清晰,声音要悦耳动听,色彩要符合美学要求;合理、适当设问,启而不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设计同一教学目的下的不同分支程序等等。使多媒体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方面发挥最大动效。
3.多媒体课件要谨慎选择音乐和动画
滥插音乐动画,使得有些学生只热衷于新奇的动画、音乐,兴趣的转移,不但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分散学生注意力,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4.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黑板,鼠标也不能代替粉笔
有些课件走向另一个极端,多媒体教学完全取代了传统教学,屏幕代替黑板、鼠标代替粉笔,学生像看电影,教师像放映员,使双边活动减少,忽视了师生互动及情感交流。因而多媒体教学应因课制宜,并非所有课堂都适宜用多媒体,尤其是习题课时,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启发引导,适时的点拨,分析数学题目过程中数学方法的渗透,数学思想的交流,都是多媒体教学望尘莫及的。
5.多媒体课件要有的放矢、适可而止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图文声并茂,形象生动,对于教学那些内容抽象、学生理解吃力、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奏效的而且有适于多媒体技术形式的内容,其效果较好,但只有适时使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若使用不当,反而画蛇添足,效果不佳。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环节,如何制订有效的健康教育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是新时期的一个新课题[1]。烧伤患儿的健康教育,不仅是针对患儿,还要面对家属。我院自2006年6月~2009年10月,对收治的小儿烧伤患者及家属进行了有效的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06年6月~2009年10月我院收治小儿烧伤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6个月~11岁,其中0~3岁患儿23例占51.1%,4~7岁患儿16例占35.5%;8~11岁患儿6例占13.3%;烧伤面积:
2.满足信息需求
(1)疾病的认知宣教:烧伤是一种常见意外损伤,常因火焰、热液体等引起。治疗方法为药物和手术治疗。病程经过大约分为:体液渗出期(休克期)、感染期、创面修复期。实施暴露疗法或半暴露疗法的患儿,指导避免用手搔抓或触摸创面,不能拿未经消毒的衣被盖在创面上,创面用无菌敷料包扎者,严禁私自拆开敷料,避免感染。会烧伤者,大、小便后及时清洁肛周及会,防止创面污染。便后用1/5000呋喃西林或0.1%苯扎溴胺棉球清洁肛周。
(2)饮食指导:少食多餐,先流质、半流质,重度烧伤小儿休克期应注意防止水中毒。烧伤后4~5天,胃肠功能逐渐恢复,应给患儿进食肉、蛋、鱼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逐渐到普食。小儿对蛋白质和糖类食物消化较好,对脂肪较差,故不能多给脂肪类食物。
(3)康复训练:对身体重要部位应注意摆放,保持功能位置,早期正确的能够拮抗瘢痕的挛缩。水肿部位要适当抬高。在创面初愈后,即示范和指导患儿与家属进行功能练习,恢复其功能。在康复过程中应做到主动与被动相结合。运动中注意强度,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直至完全愈合。如生活自理训练从最常遇到的吃饭、洗漱、穿衣、梳头等动作开始。
(4)出院指导:重点强调弹力绷带的使用及功能锻炼贵在坚持,需家长给予重视和支持。弹力绷带每日必须穿戴23.5 h以上,只是在脱下换洗的不到0.5 h的时间不得已而不穿戴,穿戴时间至少1年。同时还应注意新生皮肤的保护,避免搔抓、摩擦等,定期随访。
(5)烧伤后家庭救护指导:首先是迅速脱离热源,脱去烧伤部位的衣服,注意切忌强硬脱下,尤其是冬天穿衣服较厚时。可用剪刀剪开,避免创面皮肤剥脱;同时立即给予冷疗。措施有:冷水浸泡、冲淋或冷敷,时间最好持续半小时以上,可有效减轻损伤程度及缓解疼痛;其次是注意保护创面,可用干净的床单或毛巾包裹,不要将水泡撕破,或自行在创面上涂抹药物;再次就是快速转送至医院救治。对于中等以上面积的烧烫伤,经处理后立即送医院,最好在伤后2 h内送到医院,以免失去补液时间,导致休克的发生。
(6)小儿烧伤的预防措施:基层医院的烧伤患儿多为留守儿童,家长疏于监管,防范意识淡泊,需强化防范意识,避免危险操作方法,如勿将开水瓶、热米粥摆放在小儿能触及的位置,给孩子洗澡时先加冷水,后加热水等。同时要加强监管,教育较大儿童,培养防火意识和防火技能,以免引发意外。
3.建立交流平台 “亲属间一对一的言传身教模式”主要让具有相似经历或遭遇的人共享各自的经验和感受,被视为成功的干预模式[3]。护士组织、鼓励烧伤小儿家属间畅谈彼此为患儿家庭支持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建立亲属交流平台,供患儿亲属相互支持共享资源。开展出院后随访,通过电话、书信等平台继续给予患儿家属提供康复知识、小儿烧伤预防措施指导。护理体会 健康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其作用可以降低患者的焦虑状态,养成健康行为,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4]。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虽然时间有限,但健康教育内容是患者所急需的,影响是长远的。我们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为家长在正确照护小儿上提供了支持,增强了家长遵医行为的依从性,不仅让家长得到了教育, 还能提高其防护意识,降低小儿烧伤发生率。可见健康教育在治疗小儿烧伤患者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健康教育还提高了护士的业务知识水平,加强了护患沟通,护士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建立起一种指导合作式的护患关系,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伤残,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瑞芝.健康教育对前列腺增生手术病人的应用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6):117-118.
[2]冯 瑞,郝岱峰,李东杰,等.小儿烧伤发生特点及防残康复治疗[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8,29(1):68-69.
关键词:烟草车间除尘;粉尘;除尘器;气力运输
中图分类号:TS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9-0066-02
1 烟草车间粉尘的来源及特点
烟草车间加工工艺特殊,既会产生一般制造车间出现的扬尘,更会产生其特有的草粉尘,其中草粉尘产生于运输、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烟叶本身所带尘土、烟叶碎末以及烟叶的短细绒毛,是一种以有机粉尘为主的混合性纤维
粉尘。
烟草的种类、产地、加工和取样方式的不同使得草粉尘的粒径不尽相同,分布范围广,这就加大了收集具有代表性的草粉尘样品工作的困难。因此我们需要根据烟草粉尘的特点、粒径分布和卷烟生产的工艺要求,采取相应的除尘方式。
烟草车间的粉尘不可避免,我们必须要在思想和行动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粉尘扩散不仅将严重污染车间及周围环境,降低生产工人的工作条件,影响危害其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此外,气力输送把从各个生产工序中吸入的空气排放到大气中时势必造成大气污染的恶果。
2 除尘设备及装置的应用
2.1 风网风速的选择
需考虑的风速主要有吸尘罩吸口面和风管内的风速:
2.1.1 吸尘罩吸口面的风速过低会使粉尘扩散,风速过高又会将物料吸走,因此需要在生产性试验的基础上,根据粉尘的性质和颗粒大小、粉尘浓度大小及吸口面与尘源的距离大小选择合适的风速。粉尘浓度、粒度和密度越大,吸口与粉尘源头的距离越长,风速越大,反之越小。一般情况下,颗粒状物料的吸口面的风速为3~5m/s,粉状物料为0.5~1.5m/s。
2.1.2 合适的风管内风速有利于提高除尘效果、减少能耗。风管内风速大小与粉尘浓度、粉尘性质、管径大小及管道布置情况紧密相关,即粉尘浓度、粒度、密度和管径越大、水平管道越长,风速越大,反之越小。一般通风除尘管道内的风速介于10~14m/s之间。但是实际生产中还要从本卷烟厂实际情况出发,当粉尘浓度、粒度大、密度较大、水平管道较长时,可将风管内的风速扩大到15~16m/s之间,以保证良好的除尘效果及生产的连续性、稳定性。
2.2 除尘器的应用
由于卷烟厂粉尘中含硅土量大,比重相差大,沉降速度差别大,需采用2级除尘装置。目前常用的有采用旋风除尘器和布袋除尘器(简称袋滤器两种),前者适宜处理粗大颗粒,减少对风机的磨损;后者用以处理空气中的微小颗粒。
2.2.1 旋风除尘器。常用的主要有普通型、蜗旋、扩散型(CLK)、CLP型及C型旋风除尘器等,具体要根据粉尘的特性和旋风除尘器的性能以及使用范围选择合适的型号和规格大小。C型除尘器的尺寸最小,而CLP型最大。蜗旋型的净化效率高于普通型,但阻力较大,磨损严重;扩散型(CLK)是对普通型的改进;CLP型和C型除尘器的除尘效率较高。目前卷烟厂使用CLP型旋风除尘器、C型旋风除尘器最多。为了保证风网的处理风量,提高除尘效率,经常可以并联使用两种除尘器。当车间内含尘的浓度比较低时,可以采用普通型除尘器和扩散式(CLK)除尘器。
但是无论选择使用哪种类型、哪种规格的旋风除尘器,都必须高度重视旋风除尘器底部的漏风问题。如果除尘器的底部漏风,除尘器的排灰口便会有大量的空气被吸入进去,导致分离出来的粉尘被重新带入排出的空气中,除尘器的除尘效率会大大降低,甚至回到除尘之前的水平。要想减少漏风,唯一的措施就是在离心除尘器的底部加设关风器或者灰箱,注意选择规格较大的关风器,否则会产生关风器堵塞的问题,从而影响车间的顺利生产。
2.2.2 滤袋除尘器。滤袋除尘器的原理是含尘空气通过特殊的滤布时被吸附在其表面,以清除微细的灰尘。滤袋除尘器除尘高效,即使细土粉尘的滤尘效率也高达99.9%,经常用以第二级除尘。目前卷烟厂不断改进生产工艺,逐步用1级滤袋除尘来取代2级除尘,进一步减少除尘系统的风压和能量损耗。要以粉尘性质、浓度、滤料性能为依据来确定滤袋除尘器的负荷,一般情况下粉尘粘性越大、浓度越高、滤料容尘量越大,所需负荷越大,反之越小。而滤袋除尘器的负荷越高,处理的风量越大,滤料面积越小,但是负荷过大,风速也过大,有可能再次吹起沉积在滤料上的粉尘,降低除尘的效率,增加阻力。
选择合适的滤料对一个滤袋除尘器的除尘效果有重要意义。烟草尘杂颗粒小、比重大,因此需要特殊定做长毛绒的滤料,这样的滤料强度大、阻力小,滤尘效果好。滤袋式除尘器使用的滤料一般纤维间隙较大,粉尘易进入纤维内部,堵塞气滤通道,传统滤料中利用滤料表面残留粉尘层作为过滤层,虽然除尘效率高却也加大了阻力。
2.3 气力运输
气力运输又称气流运输,是一种利用气流能量在密闭管道内使颗粒状物料沿着气流方向运动的流态化技术,其装置结构比较简单、易操作。气力运输的特点主要有:第一,物料在密闭管道内运行,不扬尘,环境整洁;第二,运输量大,能耗低,噪音小;第三,管道布置灵活,占地小,方便一处装料多处卸料;第四,输送距离长(500米以上),速度高。将气力运输应用到烟草车间中,进行水平、垂直或倾斜方向的输送,用于运输烟丝、烟叶和烟梗,在运输的过程中进行松散、干燥冷却等工艺,将大大减少烟草车间的扬尘。
3 应注意保持合理的温湿度
在充分投入除尘设备、采用先进除尘工艺的基础上,卷烟厂烟草车间在日常生产中也注意车间的温湿度,这对于营造一个无尘的环境有重要意义:第一,要控制车间温湿度,其中保证湿度比保证温度更重要,一个温湿度适宜的车间既有利于提高产量并保证产品质量,更有利于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第二,在违背工艺要求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提高基准温湿度(温度夏季28℃左右、冬季21℃左右,相对湿度在60/65±5的范围内),从而节约投资和运行的成本;第三,既要限制卷烟成品库的相对湿度,也要保持适宜的温度,避免成品发生霉变;第四,强烈建议卷烟厂在生产性试验的基础上,确定车间温湿度的具体、可靠数值。
4 结语
重视并做好烟草车间的除尘问题不仅对于提高卷烟厂的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有现实意义,同时也改善了车间工作环境,减少了车间工人患相关职业病的几率。为更好地实现以上两点,卷烟厂工作人员及相关学者还需对烟草车间除尘工作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标.气力输送在卷烟工业中的应用[M].北京:轻
工业出版社,2009.
[2] 陈荣敏.卷烟厂空调除尘技术应用与发展[J].建筑热
能通风空调,1997,(3).
[3] 孙一坚,朱祥生.长沙卷烟厂出口烟车间空调和除尘
关键词:技术预见;技术路线图;专利地图;方法
1 基本内涵
1.1 技术预见
技术预见的定义。目前公认的是英国技术预见专家马丁(B.Mar)的观点,就是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其目标是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以及选择那些对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最大化贡献的通用技术。该定义包含三个方面假设:①“契约论”。即选择将要发展的通用技术.能给一个国家或地区带来社会经济方面的效益,就像生产契约一样,有投入就有产出;②“稀缺论”,即选择技术要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最大贡献的技术,而不是选择所有技术;③“构建论”,即通过发展技术,能确定战略领域,塑造未来,而技术路线图也是建立在“构建论”的基础上,这也是建立技术预见与技术路线图关联的基础。
从技术预见应用与实践上看,技术预见的过程和结果要体现创新性、客观性、科学发展观。①创新性就是要求技术预见应为创新决策服务,不断创新预见方法,增强预见结果的可操作性,推动科技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社会化。②客观性就是要求技术预见的过程中要准确体现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反映国内科技发展态势,把握地方和行业科技发展优势和特色。③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技术预见在关键技术选择原则上不仅要选择那些能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尖端技术和通用技术,而且要选择那些能促进社会节能减排、解决国计民生的和构建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尖端技术和通用技术,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从预见的层面来看,技术预见可以分为跨国技术预见、国家技术预见、区域(地方)技术预见和企业技术预见。
1.2 技术路线图
目前对于技术路线图有着各种不同的定义,例如:Robert G alvin将技术路线图定义为:对某一特定区域的未来延伸的看法。David Probert将技术路线图定义为:利益相关人关于如何前进的看法,以及对达到的目标的看法。前美国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哈佛大学教授Branscom b把技术路线图定义为“以科学知识和洞见为基础的、关于技术前景的共识”。
笔者认为,路线图就是把未来的发展趋势、需求、发展重点、发展策略、相关分析等转换成图表来表示,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而技术路线图是对某一特定技术领域的未来延伸的看法,并将这些看法图示化,这些看法集中了集体的智慧和最显著的技术变化的驾驭者的看法,这种看法是建立在“构建论”的基础上,否则就无任何意义。技术路线图应用简洁的图形、表格、文字等形式描述技术变化的步骤或技术相关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它能够帮助使用者明确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技术。同时,技术路线图是一种需求驱动的技术规划程序。把一组专家集中在一起,提出关键的技术规划信息,制定一个预见框架,确定、选择并且提出替代性技术,籍此进行理性投资决策,促进这些投资的实施。
1.3 构建技术路线图预见法的意义
技术路线图预见法就是把技术预见的基本理念、基本假设和原理应用到技术路线图中来,融合专利、产业经济和相关政策信息,使预见的趋势、需求和聚焦的重点可以用图示来表示,使技术预见更加具备科学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其意义在于①让技术预见“有路可循”,自主创新有路可走。②凭借不断修正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选择机制,技术路线图预见法为科技规划等活动提供了一个整合不同利益共同体观点的平台。③技术路线图预见法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有效手段。④技术路线图作为实施科技政策的行为纲领,能够提升科技计划管理过程中的行政能力。
2 技术路线图预见法
2.1 基本特征
在方法论和实践上看。技术路线图预见法的典型特征是灵活性、过程性、多维系统性。①灵活性。技术路线图并不是“黑箱”,每一种或每一次应用都是递进性的学习体验.并且每一次使用都要采取灵活的方法,通过调整适应特定情况。②过程性。通过技术路线图解决问题的价值体现在制定过程,而不是路线图本身,在制定过程碰撞火花,形成共识。集中不同领域的专家,共享各种观点和见解,通盘考虑解决问题的新创意和方案。可能还需要若干次反复过程,由此经过整合的技术路线图有可能推动战略规划过程的进一步展开。③多维系统性。技术路线图清晰地给了时间维度,对于确保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有效地达到同步,对于揭示技术和商业环境的走势和变化本质都是极为重要的。制定多个组织的技术路线图能够促进知识共享,并有利于共同愿景的形成。
2.2 应用范围
技术路线图预见法是非常灵活和具备弹性的,“产品”或“商业”路线图等名称适合很多潜在的客户。根据内容、结构和时间范围,可分为8个领域方面的应用。见表1。而从应用层面可以分为国家技术路线图、行业技术路线图和企业技术路线图。
2.3 技术路线图预见法的程序
技术路线图预见法一般用于产品技术的预见或部门的专题技术预见。作为技术预见活动的规范,技术路线图提供了一整套方法,用来技术的开发、组织和实施。技术路线图内含的信息与在特定时间框架下必须满足的系统的关键性要求和预期目标,包括开发满足这些目标的技术,提供在不同技术选择方案之间进行取舍所需的信息。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国外传统的技术路线图没有考虑到专利技术信息,这样就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缺陷,例如对专利陷阱不了解.可能会导致某个国家的技术发展误人跨国公司的专利陷阱。而基于路线图的技术预见方法就考虑到了专利技术信息。因此,构建技术路线图有6个相互联系的步骤:①初步确定研究领域范围,制定专利地图和开展专利关键技术分析;②选择预见专家(包括技术、经济和社会等领域);③开展专利关键技术德尔菲调查,确定基于未来的需求和关键技术:④回到现实,确定现有的能力与基础,了解相关的经济和政策;⑤实现预期目标,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制定路线图;⑥在确定的发展领域中描述研究项目,并给出相关发展建议,见图1。
2.4 技术路线图预见法的形式
技术路线图的结构一般包括4个层面,即研究、开发、能力和需求。每一层面的结点和结点之间连接都要在技术路线图中表现出来。研究和开发层的结点分别代表了目前进行的或是建议开展的研究项目和开发项目。能力层结点表示了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即对项目开发取得成功的可能性的认同意见。
技术路线图预见法的格式也灵活多样,一般没有非常固定的格式。在公司层面的技术路线图预见法一般包括业务目标、战略规划、市场份额、销售历史和预测、产品生命周期曲线、经验曲线和竞争力,以及技术预测、技术路线图矩阵、质量、资源分配、专
利文档、产品描述、状况汇报、总结图和少数派意见。在格式上有:多层图表,条形图、重要事件图、甘特图、流程图、电子数据表等等,见图2和图3。政府层面技术路线图预见法的格式见表2。
3 技术路线图预见法的实践应用
目前,技术路线图预见法主要是广泛应用在企业层面。根据英国对其国内的2 000家制造企业的调查。其中10%的企业(主要是大企业)已经运用过技术路线图法,在这些使用过的企业中,大约有80%的运用此方法超过2次或正在使用。然而,技术路线图法还存在相当大的挑战,因为路线图本身结构和理念还比较简单,需要根据战略和计划来调整和深化。根据对相关人员的调查结果,认为其关键的挑战有:技术路线图过程的灵活性(50%的人认为),技术路线图的启动过程(30%的人认为),技术路线图的完善性(20%的人认为)。很多企业越来越偏爱应用技术路线图,因为技术路线图有很多种形式,能够根据企业和商业内容的需要来度身定制。
在技术路线图预见法应用举例方面,企业层面有摩托罗拉公司的技术路线图。产业层面的代表是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关注的是一种技术轨道(Technology Trajectory)或路线(S型曲线)以及沿此轨道所进行的边际性技术进步。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研究确定了未来15年间半导体产业的技术挑战和需要。在国家层面的应用有韩国国家技术路线图,韩国参照企业制定技术路线图的方法制定国家技术路线图(NTRM)。为此,韩国提了5个科技发展构想,然后确定实现每个构想的“战略产品或功能”,最后确定了99项要开发的关键技术。制定NTRM的目的是,分析国内外的产业变化和技术趋势,明确保持在今后10年内国际竞争力所必需的、有发展前途的产品和核心技术,在国家层次上推进战略研发项目。
4 技术路线图预见法的改建与建议
>> 专利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研究 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研究 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研究 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研究 工业自动化仪表领域本体的构建研究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优化研究 一种基于经典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改进研究 基于软件工程开发的领域本体构建研究 基于Protégé的领域本体构建研究 石油勘探开发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研究 基于领域本体的信息抽取方法研究 基于顶级本体语义表达的领域本体构建实证研究 基于领域学习的本体映射方法 音乐领域本体的研究与构建 一种基于领域本体的课件自动生成方法 中文领域术语自动抽取方法进展研究 领域专家知识在本体半自动构建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基于本体学习的自动化本体构建探讨 基于领域本体的制造网格服务自动组合技术研究 多维概念格与领域本体互构建方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13] 金芝. 知识工程中的本体论研究[A]. 世纪之交的知识工程与知识科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451~452.
[4] 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J],开放教育研究,2009,(1):47~53. [5] 杨丽娜,刘科成,颜志军. 面向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0,(4):67~71,85.
[6] 姜强,赵蔚,杜欣,梁明. 基于用户模型的个性化本体学习资源推荐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0,(5):106~111.
[7] 袁静,焦玉英. 基于情景信息的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7):116~119.
[8] 裘江南,师花艳,王延章. 基于事件链的知识导航模型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09,(1):138~143.
[9] 杨发毅,陆敏,彭骏. 基于语义检索的知识导航研究[J]. 情报杂志,2009,(4):176~179,207.
[10] 吴飞,吴兵,申志斌. 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特征和技术难点的分析与探讨[J]. 开放教育研究,2009,(1):10~20.
[11] 赵蔚,余延冬,张赛男. 开放式e-Learning解决方案个性化推荐服务——一种面向终身学习的数字化学习服务模式的探索思路[J]. 中国电化教育,2010,(11):110~116.
[12] 杜小勇,李曼,王大治. 语义Web与本体研究综述[J]. 计算机应用,2004,(10):14~16.
[14] [15] [17] [18] [19] [20] [21] 中国标准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0112-959 术语工作 原则与方法[S].1999.
[16]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4):262.
[22] 吴云芳,穗志方,邱利坤,宋作燕,胡俊峰. 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术语部件描述[J]. 语言文字应用,2003,(4):34~39.
[23] 中国标准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9102-2003|术语部件库的信息描述规范[S]. 2003.
[24] 傅骞,魏顺平,王斌,路秋丽. 教育技术领域术语提取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08,(5):60~65.
[25] 冯秀琪. 教育技术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思考[J]. 电化教育研究,2004,(7):24~26.
[26] 郑旭东. 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及其理论结构[J]. 电化教育研究,2004,(8):23~27.
[27] 江北战. 探寻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J]. 电化教育研究,2005,(3):32~34.
[28] 何克抗. 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 电化教育研究,2005,(11):3~18.
关键词:建筑设计;防火;疏散
一、引言
现阶段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迅速崛起,不仅促使经济迅猛发展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土地资源浪费。在高层建筑中由于其楼层高,居民数量多,出现意外时疏散难度较大,所以防火措施和疏散通道的科学化设计是建筑工程尤为重要的环节,本文主要介绍了现阶段我国预防火灾现状和相应处理措施,希望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借鉴本文以下内容设计出更好的建筑火灾预防措施,使人民财产和生命得到有效保障。
二、建筑火灾现状
2.1、建筑使用功能多以至火灾起因多
现代很多的高层建筑是综合性使用大楼,多功能用途就会出现很多的电气设备,这些设备像是计算机组、照明灯、电梯、微波炉、电视等等构成密密麻麻的配电线路和数据通信系统,如果有一处出现火花或是线路老化引起火灾,火势蔓延的速度会非常快,而且现代的建筑使用的新型建筑材料也很容易产生火灾。
2.2、防火的设备不够完善
现代高层建筑的质量不断提升,但是在消防设施方面,有些高层建筑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高层如果发生火灾,主要依赖室内消防给水设施,但是由于消防设施的限制,如果遇到大面积的火灾,给水量会不够用,如果室内消防水泵遇到故障,还要靠消防车进行灭火,这就延误了扑救的最佳时间,造成经济和人身健康的危害。
2.3、火灾蔓延途径多,疏散困难
高层建筑的楼层多,人员居住紧密,如果发生火灾,火势和烟雾会顺势向上蔓延,进行人员疏散主要是靠疏散楼道,但是由于人员密集,会给疏散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不仅疏散速度慢,也会出现人员紧张拥堵人踩人的现象,造成很多不堪设想的后果。而且一般的高层内部设置的电梯、楼梯井、电线电缆、垃圾井等,假如这些设施没有附加水平或垂直方向隔断措施,烟雾一旦进入,就会产生大片的烟囱效应,火势会急速的蔓延扩散开来而难以扑救。
三、建筑防火与疏散设计应用
3.1、防火疏散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建筑设计中防火疏散设计应当考虑的因素是多元的,下文在此进行简单的介绍:一是火灾危险性大小,火灾危险性的大小一般是按照建筑本身的功能用途来确定的,因此在防火疏散设计中考虑火灾危险性大小也是符合建筑实际和要求的;二是对于规范要遵守,还要灵活处理特殊情况,因为规范是长时间经验的总结,对于建筑防火与疏散设计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的,但是规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在一些建筑中就不能适用,这就需要灵活掌握;三是建筑的耐火极限,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关乎疏散的设计,包括疏散的宽度和距离都是取决于耐火极限的,计算好人员的安全疏散时间可以解决好有关的疏散问题,同时加强自动灭火系统的设计,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火灾扑灭,对设计遇到的关于消防上的难题是一个解决的途径;四是在设计上要坚持防火与灭火结合的原则,对建筑进行防火疏散的设计本就为了预防火灾以及在火灾发生是降低损害,因此首先要做好防火的设计,对所有火灾隐患进行有效的预防,同时也要加强灭火的设计安排,避免火灾发生后无法进行疏散和扑救。
3.2、控制火灾蔓延的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一些大型的商用建筑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防火分取划分上都存在较大的隐患,同时由于商用中各类装修繁杂,都有可能导致火灾的迅速蔓延。对此尤其是针对大型商用建筑,一定要做好火灾蔓延的控制设计,首先是要在设计中强调安装自动灭火系统,同时对于安装后的系统还要做好维护,确保随时能够启用。
3.3、进行合理的防火分区规划设计
建筑设计中防火与疏散设计的关键还包括在建筑内部设置防火分区,这样的分区设计主要是为了将某一区位的起火限定在该区域,避免火势的迅速蔓延,降低整个建筑物遭受轰燃的可能,分区设计也能够为扑救工作和人员疏散提供时间,是降低火灾损失的有效措施。但是防火分区的设计在商用建筑中却较难实现,因为在功能上商用建筑要体现最大的空间设计就必须依靠大空间来实现,对此可以在商用建筑设计中尽量合理的进行防火分区划分。
3.4、科学设计安全出口
设计安全出口主要是为了在发生火灾时提供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设计关乎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予以重视。在现代建筑中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建筑中楼梯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但是从安全角度来说,楼梯的布置应当结合建筑内部功能设计,同时在楼梯位置明显标识出安全出口,安全出口的设计与疏散通道是紧密结合的,但是在有的建筑设计中设计了疏散通道却忽视了安全出口,这也是不利于火灾逃生的。
3.5、疏散通道和避难层的设计
在设计疏散通道时要尽量做到平缓、简单、易行,包括细节上不要有门槛、阶梯、管道等障碍物,同时还要结合建筑内的人员集中程度设计好宽度,一般来说在疏散通道上一般不能安置窗口,如确需窗口的也要设计为小面积开窗,不能设外开窗,影响疏散通道。除了在建筑设计中做好防火与疏散的设计,还要加强公民的防灾减灾知识教育,从孩子抓起,在幼儿园、小学等教育阶段以及社会各界都要普及防灾救火的知识,逐步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四、提高消防自救意识的社会教育
众所周知,由于地理地质的原因,使得日本受到地震、台风的常年影响,同时,日本也是一个火灾多发的国家,无论是日本政府还是日本的居民,对于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是非常强的。每年的九月一号是日本防灾训练日,社会各界的人员都要参加,通过现场模拟防灾演练,普及防灾知识,身临其境场景中,增强人们对于灾难的感性认知,通过训练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在面对灾难的时候,可以做到临危不惧,从容淡定。例如在遇到地震的时候,房屋在进行剧烈的摇晃,东西开始摔在地上,烟雾缭绕的走廊里,一手用毛巾捂住口鼻,一边按疏散通道,有条不紊的进行前进,整栋大楼上千名人员仅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全部疏散完毕。通过这样经常性的演练与安全自救知识的教育,取得了很不错的社会效果,我们也可以从中借鉴学习,只有通过不断的相互学习,反复的研究探索,才能找到一个适合我国本国国情发展需求的防火疏散设计,可以通过普及防火疏散知识,提高国民防灾意识,这样双管齐下,才能有效的避免火灾发生或是发生火灾造成的损失。
五、结束语
建筑设计中的防火与疏散要求的方法和设计是关乎建筑安全与居住者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当前建筑形式越来越复杂的形势下,做好防火与疏散设计就显得更加重要。设计人员一定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做到有效的预防和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安全的疏散,要全面考虑防火疏散的要素要求,结合建筑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设计,从而为预防火灾和火灾发生后的安全疏散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石国志.时空特质:建筑设计的内省与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03)
[2] 马文林.环境保护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推广[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