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增加值 概念 注意事项 近似计算 应用现状
一、增加值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增加值是反映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总量指标,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一项基础指标。增加值是指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单位全部工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生产过程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单位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和劳动资料(固定资产)新增加的价值。
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生产法和收入法。从计算口径来看,生产法是以产品生产为原则,而收入法侧重于产品实现原则。
(一)生产法
用生产法计算增加值,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消耗的外购物质产品价值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从而得到工业生产活动新增加价值的方法。从概念上说,增值税是企业所创造的新增价值的一部分,是企业对国家所作的贡献,属于增加值范畴,为了确保增加值要素的完整性,并符合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在按生产法计算时,加上了本期应交增值税。其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工业总产出(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收入法
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其构成项目用公式表示如下:
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收入法计算相对简便,指标均可通过直接取数加总而来,故本文不再详述。
二、增加值核算的注意事项和难点
由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可知,生产法增加值有三部分构成,核算时的注意事项和难点分别为:
(一)工业总产值
核算工业总产值首先要明确其计算原则,即“工业生产”、“最终产品”和“工厂法”原则。在明确了计算原则的基础上,要界定好工业总产值包括哪些内容、不包括哪些内容,并掌握构成项目的具体计算方法。核算该指标时要注意不能列入的项目,比如:废品、本企业外购未进行任何加工即销售的商品、本企业自制自用的工装、工具等;难点是构成项目的一些特殊情况,例如:返修产品、发包加工产品、包装器材等产值的具体核算。
(二)中间投入
增加值计算的关键和难点是工业中间投入的确定,工业中间投入包括直接材料、制造费用和期间费用共五项内容。直接材料一般可以从财务报表――生产成本表中取得,而难点就是制造费用和期间费用的中间消耗,中间消耗可采用“正算法”和“倒算法”获得。
因中间消耗包括的内容较多,企业常采用“倒算法”,但财务报表项目设计与统计指标口径并非完全一致,在核算中间投入时,有时需要对原始资料进行再加工,如不能尽列项目常用的其他、管理费用中的税金等。同时,财务报表一般在次月8日后出来,而统计指标报送时间都在月底,即便是有快报预计数,但也难免会出现中间投入多计或少计的现象。鉴于此,在统计工作实践中,提出并采用一种工业中间投入乃至增加值的简便或近似计算方法是有必要的。
(三)本期应交增值税
财务“本年应交增值税”中含上期留抵税额,是跨年度连续累加数;统计需要的是当期发生的应交数额,计算增加值时要根据有关增值税数据计算出当期数值后使用。
应交增值税的特别规定为:当本期数据为负数时,按零处理。
三、增加值的近似计算
增加值涉及范围广,需要的资料多,企业在统计工作实践中,为满足统计报表的及时性要求,可采用“比例法”近似计算报告期增加值。企业在产品结构未发生大的变化、公司盈利平稳等前提下,报告期的增加值可按上期累计增加值占上期累计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近似计算,待报表出来后,再对该指标进行修正,依此逐月滚动,这种近似计算方法称之为比例推算法。用“比例法”推算增加值(近似值)的公式如下:
本期增加值(近似值)=上期累计增加值/上期累计工业总产值×本期工业总产值
增加值指标的近似计算,尽管从理论上讲与规定的方法可能会有一些出入,但从统计学角度来看,这种误差当属允许范围之内的,再则,比例推算法在统计学中也是被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增加值近似计算法的出发点是提供一种简便快捷的计算方法,以便解决企业统计报表的时效性,其立足点仍然是建立在增加值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原则基础之上的,从而保证了运用这一计算方法所得数据的基本准确性。因此,在统计实践中,此方法不失为一种可以被采用的可行办法。
四、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的应用现状
目前,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指标的应用一般仅停留在简单的指标增减变动分析上,尚未真正上升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层面。
(一)核算现状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不难发现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存在三种计算方法,即日常核算的生产法、一般不被采用的收入法和国资委年终考核用的“收入法”。
国资委对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的考核方法――“收入法”为财务决算体系中的计算方法,两种收入法的结构是相同的,即由“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四部分组成,但具体构成还是有差异的,同时,有科研项目的企业在用生产法和收入法核算时剔除了科研项目,而国资委的考核方法却包括了科研项目人员的薪酬和设备折旧。
增加值日常核算和考核方法的不统一,一方面会动摇增加值指标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重要性地位,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准确性,所以,统一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日常核算方法和国资委考核方法的一致性已迫在眉睫。
(二)考核与监管
收入、利润、资本保值增值率等财务指标多年来都是国有企业负责人绩效考评体系中的重要指标,但增加值指标一直未曾单独出现,仅在近几年被日益重视的劳动生产率中涉及,故该指标仍未引起企业负责人或经营者的充分重视。同时,增加值不像财会体系的收入、利润等绩效指标年度须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审计并出具独立的审计意见,因此,增加值的核算及管理处于缺乏监督的现状。
(三)改进与发展
随着企业多元化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增加值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作用,需要对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等统计指标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明确指标核算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多元化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标核算的具体口径;集团型企业实行一级核算和二级核算如何对内部企业的增加值进行监控、考核;工业企业计算增加值时各项指标科研项目如何剔除等。
为及时、准确的反映国民经济指标GDP,需要专业机构出具一系列参考文献,例如财务系统的会计准则,以便指导统计人员的日常工作。倘若我们能像挖掘近两年国资委积极推广的“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的潜力一样研究“增加值”,使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经营者的业绩考核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预计其应用范围还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 刘林,《中航工业统计实务与基础》.
[2] 机械工业部,《机械工业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指南(试行)》.
[3] 滕采模,《最新工业统计实用手册》.
将在资料来源、计算方法、行业分类等多方面发生变化
国家统计局目前正在制定2006年后的非经济普查年度的年度和季度GDP核算方案,这两个方案都将与首次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相衔接。新方案的制定目标是,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提高我国GDP核算的透明度。
2006年之后的年度GDP核算将采用94个行业分类,这个分类,与经济普查年度的GDP核算的行业分类相同,基本上是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大类。2006年之后的季度GDP核算将采用19个行业,这是现行国民经济分类中的门类,是一个新的情况。我们现在正在制定2006年后的非经济普查年度的季度GDP核算方案。并将着手制定非经济普查年度的年度GDP核算方案,这两个方案都将与首次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相衔接。
2005年12月20日,国家统计局了利用经济普查资料计算的全国GDP的初步结果,利用经济普查资料计算的2004年GDP比利用常规统计资料计算的GDP增大2.3万亿元,提高了16.8%,这一结果一度成为众人关注焦点。其实,这一数据差异,原因在于GDP核算各方面的变化。具体来说,与常规年度GDP核算相比,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包括资料来源的变化、计算方法的变化、核算范围的变化、分类的变化、某些具体问题处理方法的变化,等等。其中,资料来源的变化是最重要的变化,它对GDP数据影响最大,占GDP总量变化的90%左右。
国家统计局正在制定中的2006年后的非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案,将采用经济普查年度的这些新核算内容。
具体说,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有五大新变化。
资料来源的变化
第一个是企业财务统计资料。常规性统计资料来源中也有一些比较好的企业财务统计资料,比如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也就是所有的国有工业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有比较好的财务统计资料。资质以内的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餐饮业企业,有比较好的财务统计资料。限额以上批发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和限额以上餐饮企业的标准不同,一般都是根据销售额、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的情况确定的。这些财务统计资料与这次经济普查资料差别不是很大。差别大的一个是限额以下的批发零售餐饮业企业,常规性统计不包括这些企业的财务统计资料,这些企业的增加值主要利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资料进行推算,这导致批发零售餐饮业增加值增加的比例比较大;还有资质以外的建筑业企业,常规性统计也不包括财务统计资料,这部分增加值主要利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的建安工程投资额进行推算;再就是大量的其他类型服务业企业,比如计算机服务、商务服务、租赁服务、信息传输服务、居民服务等等,特别是其中的私营企业部分,财务统计资料很少,其经营活动创造的增加值往往是利用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和营业税来推算的。
第二个是个体经营户资料。这次经济普查设置了一张个体经营户经营情况调查表。利用这张表对14个行业的个体经营户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调查。平时,这部分活动创造的增加值主要是利用工商管理资料推算的。问题是一些个体经营户没有经过工商登记,因而被遗漏了。这次经济普查对个体经营户,包括没有经过工商管理登记的个体经营户的经营活动进行了调查,为相应经济活动的增加值核算提供了依据。
第三个是与企业主业活动不同的附属产业活动单位资料。比如说工业企业可能包括一些从事其他类型活动的附属产业活动单位。常规性统计就这类活动所提供的资料非常有限,它们所创造的增加值往往被遗漏。这次经济普查针对产业活动单位设置了调查表,为相应经济活动的增加值核算提供了依据。
计算方法的变化
计算方法的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资料来源的变化引起的计算方法的变化。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针对经济普查就上述企业、个体经营户和附属产业活动单位提供的财务统计资料,设计了相应的计算方法,改变了利用相关资料推算的办法。第二个方面,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同时采用了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能够同时提供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GDP数据。常规年度GDP核算虽然也采用了这三种方法,但并不是就每一个行业都同时计算出生产法和收入法增加值。工业和农业增加值的计算采用生产法,其他行业增加值的计算采用收入法,因此并不能同时提供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GDP数据。
核算范围的变化
这方面的变化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把以前由于缺少资料而被忽略的某些经济活动,利用经济普查资料纳入了GDP的核算范围,例如把与企业主业活动不同的附属产业活动单位从事的经济活动纳入了GDP的核算范围。另一方面是利用经济普查以外的资料来源把以前没有纳入GDP核算范围的某些经济活动纳入了GDP的核算范围。例如,居民自有住房出租服务,过去没有计入GDP,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利用住户调查资料把这部分活动计入GDP了。再如家政服务,包括家教、保姆服务,也利用住户调查资料计入GDP了。
某些具体问题处理方法的变化
在常规年度的GDP核算中,某些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与国际标准存在差异。过去我们也想修订这些处理方法,采用国际标准推荐的方法。但是方法的改变往往影响到数据的历史可比性。在不能对历史数据进行修订的情况下,改变方法就很困难。比如,某些处理方法的变化要影响到一些行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化。以金融业为例。过去有的学者问我,中国的金融业增加值比重不低,这是为什么呢?我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的计算口径与国际标准不同,导致金融业增加值的比重较高。多年前,我们就想改变这种口径,采用国际通用的处理方法。但是一旦改变口径,金融业增加值的比重就会下降一大块,不对历史数据进行调整,就不好解释,不容易为有关部门和社会所接受。而历史数据的修订,得有适当的机会,否则,大家不认可。尤其在中国,历史数据修订过于频繁话,会招致众多的批评,甚至怀疑或猜测。
为了保持历史数据的可比性,国家统计局将以经济普查数据为依据,对历史数据进行修订,所以数据的历史可比性就不成问题了。因此,我们决定利用经济普查的机会,对常规年度GDP核算所采用的一些与国际标准不同的特殊的处理方法进行修订。比如说居民自有住房折旧的计算,在常规年度GDP核算中,居民自有住房是按照历史成本价格估价的,这次是按照居民自有住房的当期市场价格进行估价,然后再计算折旧。还有一个方面的变化是关于计算机软件处理方法的变化。1993年SNA规定把计算机软件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而1968年SNA规定把计算机软件支出作为中间投入处理。作为资本形成处理和作为中间投入处理差异是比较大的。因为作为资本形成处理的话,中间投入就减少,增加值就增加了。困难在于我们其实是拿不到各个单位关于计算机软件支出的资料,通过这次经济普查能够取得计算机软件企业收入的资料,用收入代替支出来计算关于计算机软件的固定资本形成数据。
分类的变化
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的第五个方面的变化是分类的变化,包括GDP生产核算的产业部门分类的变化和GDP使用核算的支出项目分类的变化。常规年度GDP生产核算把产业部门划分为26个类别,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把产业部门细化为94个类别,基本上采用了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大类。GDP使用核算的支出项目分类的变化主要是利用居民住户调查中的消费支出项目细化居民消费分类,利用国际收支平衡表资料细化货物和服务进口和出口分类。
正是由于上述核算五大新变化,才使得利用经济普查资料计算的2004年GDP总量增加了2.3万亿元,提高了16.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2.13万亿元,占GDP总量增加的92.6%。还有一个变化就是结构的变化。最突出的就是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原来是31.9%,现在是40.7%。
关键词:GDP核算 经济普查 资料来源变化
一、资料来源发生变化
2004年,中国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此次经济普查涉及到的经济活动非常广泛,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均在普查范围。通过这种方式,完善了全国和地区GDP核算的参考资料。相比以前的常规性统计资料,此次经济普查资料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企业财务统计资料
在以往常规性统计资料中,较好的企业财务统计资料也是存在的,像以下几种企业: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和资质以上的建筑业企业等,其财务统计资料都较好,2013年的年报数据直接与经济普查资料相一致。与经济普查资料的差别比较大的是一些批发零售餐饮业企业(限额以下),这类批发零售餐饮企业的统计资料是不包括在常规性统计之内的。对这类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资料,据此可以进行企业增加值的推算,这也是批发零售餐饮业的增加值增加比例相对较大的一个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在常规性统计中,资质以外的建筑业企业也是被排除在外的,其增加值像餐饮零售企业一样,也有自己独有的推算方式。
在此次经济普查中,对于在普查范围之列的企业,具有详细的财务状况调查表或者是经营状况调查表,这在某种程度上,方便了企业的增值核算,为其提供了详尽的参考资料。
(二)个体经营户资料
此次经济普查中,还包含一张个体经营户经营情况调查表,通过调查表的设置和填写,国家相关部门及时掌握和了解了个体经营户的经营状况。在个体经营户全面普查的基础上,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户作为样本进行深度调查,据以推算个体经营户的相关经济数据。以往推算此类活动的增加值较为困难,工商管理资料是最重要的推算依据。在此过程中,就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那些没有经过工商登记的个体经营户会被漏掉。但在此次经济普查中,无论个体经商户是否经过工商管理登记,都会被列入普查之列。
(三)附属产业活动的资料
这里所说的附属产业活动资料是一个狭义上的范畴,和企业主业活动一致的附属产业活动资料是不在此列的。其主要是指一些工业企业中所包含的从事其它活动的附属产业活动单位。在常规性统计中,并不能为此类活动提供足够丰富的资料,致使此类活动创造出的增加值也经常被漏掉。此次经济普查活动对GDP核算是非常有利的。
(四)第三次经济普查范围的不同之处
第三次经济普查与前两次经济普查相比,不同之处是将第一产业法人单位及产业活动单位列入普查对象,进行普查登记。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三次经济普查的目的是为查实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本次普查将一产中农、林、牧、渔服务业单位归入第三产业进行普查登记。近年来,我市第一产业法人单位及农业合作社等组织日益增多,特别是在蔬菜生产、种苗种植及畜禽养殖方面尤为突出。通过这次经济普查,准确摸清第一产业法人单位及产业活动单位个数、资产、收入等经营情况,更好地指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计算方法发生的变化
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的变化非常大,计算方法的变化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其具体变化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由于资料来源的变化所引发的,我们知道,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对于在普查范围内的企业和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详细的调查资料,且此类活动的增加值的计算方法也已经非常完善,这就使得通过相关资料来推算增加值的方式发生了变更;二是在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中,生产法以及收入法、支出法三种核算方式被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有效提供了三种核算方式的GDP数据。
在常规年度GDP核算中,这三种方式也会被采用,但一些行业却很难将生产法和收入法增加值同时推算出来。例如,在推算工业和农业增加值的时候,采用的是生产法,至于推算其它行业的增加值,被广泛采用的是收入法。在这种情况下,想同时提供生产法以及收入法和支出法的GDP数据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核算范围发生变化
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中,另一项比较重要的变化是GDP核算范围。GDP核算范围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以往因为相关资料的缺失,致使一些经济活动被忽略。如今,这部分经济活动均被纳入GDP的核算范畴之内了;通过经济普查范围以外的资料,一些以往未包含在GDP核算中的经济活动也被囊括在GDP核算之列。例如家政和保姆服务,通过住户调查资料,均被包含在了GDP核算范围内。同时三次产业划分发生变化,第三次经济普查后,第一产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中的开采辅助活动和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划入第三产业。
四、部分具体问题处理方法发生变化
常规年度GDP核算过程中,相关人员发现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不够妥当,且与国际标准有差距。国家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也曾致力于通过国际标准推荐的方式来修订,但这种方法会使数据的历史可比性受到较大的影响。由此,改变修订方法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处理方法的变化必然会对经济活动的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产生影响。
修订历史数据很可能引发诸多猜疑和批判。因此,历史数据的修订一定要谨慎,不可随意修订,更不能频繁修订。为使历史数据更具可比性,国家相关部门在经济普查数据的基础之上修订了历史数据。
通过经济普查, 国家统计局对常规年度GDP核算采用了一些专门的处理方法,主要针对金融业增加值的计算口径进行了修订,在以往的计算口径中,居民储蓄利息是重要的参考因素,修订之后,居民储蓄利息被作为创造该部分价值的行业的增加值。同时,国家统计局也对居民自有住房折旧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修订,不再按照历史成本价格进行估价,而是以当期市场价格为依据。除此之外,国家统计局还对计算机软件支出的处理方式进行了修订。通过常规年度GDP核算方式,各单位计算机软件支出的资料很难获取。在此次经济普查中,获取了计算机软件企业的收入的详细资料,这为通过收入代替支出来大体推算出计算机软件的固定资本形成数据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以上变化严重影响着GDP数据,其中资料来源的变化对GDP数据所产生的影响是最大的。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中其他属于增加值部分的核算。企业会计资料中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包括很多具体的费用项目,在增加值核算时,不同的费用属性不同,有的属于中间投入,有的属于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或营业盈余。由于经济普查资料没有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作详细的划分,因此,根据2012年全国投入产出调查的分行业比例进行分解推算。
五、GDP数据发生的变化
第一次经济普查后,对1993年至2003年的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按修订后的GDP数据计算,1979-2004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6%,比原核算数提高了0.2个百分点。第二次经济普查后,对2008年GDP数据进行修订,修订后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上修4.4%,三次产业比例由初步核算的11.3:8:46:40.1,修订为10.7:47.5:41.8。第三次经济普查后,对2013年GDP数据进行修订,修订后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上修为3.4%,三次产业结构也有所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初步核算的10.0:43.9:46.1,修订为9.4:43.7:46.9。
在新的国家GDP数据中,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与省级GDP原有的汇总数据相比,明显要低出很多,但在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则又比省级GDP原有的汇总数据高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妄下结论,武断的认为新的国家GDP数据和省级GDP的原有汇总数据相近。整体上讲,在开展经济普查之后,经济普查年度的GDP总量是有所增加的。
综上所述,在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多方面,例如资料来源、计算方法、核算范围等等,都会发生变化。在诸多变化中资料来源的变化对GDP的影响是最大的,它直接关乎到GDP总量、结构以及速度的变化。为此,国家统计局一定要谨慎对待,同时相关人员也应充分认识到年度GDP核算的重要性,其对于国家的宏观经济分析,以及相关规划和决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核算过程中一定的要认真、谨慎,保证所得数据的精准性。
参考文献:
[1] 武顺学.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方式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9)
【摘要】采用《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 推荐的计算方法,计算2006~2012 年兰州市工业碳排放量和工业碳排放强度,并对2012 年全市29 个工业部门总产值、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指标进行测算与排序,指出兰州市工业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产生的主要来源,为兰州市发展低碳工业指明方向。
关键词 工业碳排放;碳排放强度;低碳转型;兰州市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格局、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的跨尺度——多层次研究: 以甘肃省典型城市为例”(41471462)。
【作者简介】杨金强,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循环经济与区域发展;陈兴鹏,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循环经济与区域发展。
一、前言
工业生产活动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对于全球气候变暖产生了重大影响。2009年,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减少40%~50%。201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了区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提出按照工业转型升级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发展与节能减排互利共赢的转型路径和模式。
2012 年,兰州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564.41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744.70亿元,工业增加值562.42 亿元,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7.6%和35.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8.15 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5.6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55.4亿元。全市29个主要行业部门中,加工制造业占主导地位,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等8个主要行业部门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总产值的82.46%,详见表1。
二、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
(一) 数据来源
二氧化碳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燃烧,主要种类包括原煤、焦炭、天然气、原油、汽油、柴油、煤油和燃料油。本文计算的碳排放不包括热力和电力,基础数据来源于2007~2013年兰州市统计年鉴,经济和能耗采用规模以上行业部门数据。
(二) 计算方法
本文采用《IPCC 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指南》(2006) 推荐的计算方法,并结合《能源统计知识手册》(2006) 中关于能源平均低位发热量的计算,得出每种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表2)。
工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采取以下公式:
M =ΣMi =ΣEi × Ki (1)
式中M 表示碳排放量,E 表示化石能源种类,K表示碳排放系数,i表示第i种能源。根据公式(1) 和表1 可计算出2006~2012 年兰州市工业碳排放总量,结合历年工业增加值数据,可计算得出历年兰州市工业碳排放强度和工业碳排放弹性系数。
(三) 结果分析
总体上来看,2006~2012年兰州市工业碳排放量和工业增加值每年逐步增加,工业碳排放量由1494.64万吨增长为1899.13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4%;同期内,工业增加值由230.88亿元增长为562.4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6%,工业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见图1、表3)。工业碳排放强度由2006年的6.47吨/万元降到2012年的3.38吨/万元,年平均降低11.4%, 这种变化符合兰州市近年工业发展特点,充分体现了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见图2)。
分阶段来看,2006~2009年兰州市工业碳排放强度年均降低6.1%,2009~2012年工业碳排放强度年均降低16.1%,且2009年工业碳排放弹性系数波动较大,表明2009年兰州市工业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碳排放量增加速度,这与《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实施,兰州市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排放落后产业,工业减排效果明显有关。
三、重点行业部门能耗与碳排放总量测算
2012年,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为3587.43 万吨标煤, 碳排放总量为1593.99 万吨。全市8个规模以上行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以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各部门能源消费及碳排放总量见表4。
四、工业经济构成与行业部门碳排放强度测算
兰州市是工业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重工业城市,无论是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及贡献率等经济指标,还是工业能耗、碳排放等能源利用指标,工业部门对于兰州市经济发展和能源依赖的程度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测算,2012年各工业部门总产值、增加值、碳排放强度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指标和排序如表5所示。
8 个规模以上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82.46%,工业增加值占82.98%,能源消费总量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的95.29%,碳排放总量占94.52%。碳排放强度前10位由大到小依次为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绒) 及其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食品制造业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表5)。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碳排放强度仅为0.35 吨/万元,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达13.49 吨/万元,相较于其他工业部门具有明显的高耗能、低排放的特点;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四大工业部门具有明显的高耗能、高排放特点。
除分析的8个支柱产业和碳排放强度较大的10个工业部门以外,烟草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酒、饮料、精茶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具有明显的低耗能、低排放、高产出特点,属于高附加值产业,应重点发展;而皮革、皮毛、羽毛(绒) 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以及食品制造业具有明显的高耗能、高排放、低产出的特点,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升级和改造。
五、结论
第一,工业是兰州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产生的主要来源,兰州市工业化石能源主要以石油、原煤为主,对于天然气、生物质能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较少,整体工业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工业碳排放系数相对较高。
第二,工业产业结构中,石油化工、电力、热力生产、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橡胶和塑料制品以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行业是兰州市主要高耗能行业,并在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第三,烟草、医药、饮料、啤酒、专用设备以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等行业具有低耗能、低排放、高产出的产业特点,皮革、皮毛、羽毛(绒) 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以及食品制造业具有明显的高耗能、高排放、低产出的特点。
【关键词】工业增加值;生产法;收入法;改进
1.引言
增加值是国民经济计算体系中的一项基础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即为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所以增加值统计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提供可靠依据。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工业企业增加值统计,可以反映工业企业的投入、产出和经济效益情况,为改善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依据。由工业增加值的概念不难看出,工业增加值的计算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有本期生产的原则、最终成果的原则和市场价格的原则。
1.1本期生产的原则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应该是工业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生产成果。只有进入了工业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生产,通过工业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和劳务才能进行工业增加的计算,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不论其是否出售,均应计入报告期内的生产成果。
1.2最终成果的原则
工业企业生产的最终成果,从产品形态上看,包括在本期生产出的、已出售的、可供出售的和自产自用的产品和劳务上,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利用的产品和劳务;从价值形态上看,生产产品的过程也是转移价值的过程,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随同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之中。所以在工业总产值的基础上扣除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才能避免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故只有保持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的一致性,才能避免工业增加值计算结果上的偏差。
1.3市场价格的原则
工业增加值是工业生产最终产品以价值形式表现的总额。我国计算工业增加值所采用的计算价格是生产者价格,对工业产品来说,生产者价格即是其出厂价格,包括产品销售或使用所支付的产品税和应得到的补贴,发票单列的增值税不包括在内。
2.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包括生产法和收入法。
2.1生产法
其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缴纳的增值税。可见生产法是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剔除生产环节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的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得到的新增价值的方法。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关键在于计算工业总产出、中间投入、本期应缴纳的增值税这三项指标。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经常会遇到工业总产值的计算不全面、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难以精确和计算本期应交增值税时对本期增值税未按生产口径进行换算等问题,另外在统计操作中,还会经常有统计量过大、过繁杂和几个统计人员就同一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有不同统计结果的情况出现。
2.2收入法
其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可见收入法是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 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收入法计算工业增加值同样会经常一些问题,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口径不统一,表现为企业不同阶段的折旧率不同、不同企业之间采取的折旧率不同等问题;劳动者的隐性报酬难以统计,表现为一些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所采取的变相补贴难以统计;有时候会出现数据质量不高的现象、数据衔接不统一等问题。由于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工业增加值在实际操作中都会遇到一些现实的问题,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
进一步提高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质量,这是提高工业增加值计算的准确性的实质。这是由于工业增加值的计算质量主要是取决于工业中间投入和工业总产值之间是否相配合。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基本原则和计算基础是在计算工业中间投入时在计算口径范围上要与工业总产值相匹配。所以提高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质量这一点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特别注意。
3.工业增加值计算的改进方法
3.1应该准确理解工业增加值的内容
在计算生产成品价值时,经常出现将非本企业生产的转售商品计入本企业的产值、将本企业会计计算未包括的子公司或者其他联营企业生产的产品计入本企业的产值更为严重的是出现尤其是在生产多产产品的企业出现将本企业生产的部分商品遗漏的现象。此外,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提供给本企业单位的产品价值绝大部分未被计入本企业工业总产值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是对增加值这一概念不理解或者理解不准确造成的,可以通过进一步准确理解增加值的内容,来提高操作中的工业增加值的计算准确性。
3.2综合采用对比法,例如可综合采用区间控制法、特殊处理法对计算出来的工业增加值进行核实,以进一步提高计算数据的准确性
采用对比法时,综合运用与相关指标对比、与历史资料对比和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对比的方法;采用区间控制法时,通过确定增加值的范围可对超出范围的据进行再计算核查,防止出现疏忽;采用特殊处理法时,因为增值税、行业增加值一般不会是负数,对一些出现负数的数据可考虑暂时将数据“归零”的处理方法。
3.3综合运用生产法和收入法,用收入法来验证、和再次评估生产法
通过从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中提取属于增加值的指标进行计算,将计算出的增加值与生产法算出的增加值进行对比,如果两者结果未出现允许以内的偏差,则可说明生产法算出的结果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运用两种不同方法计算出的增加值差异较大时应严格审核,进一步计算使产生的差异限制在允许的合理范围内。例如,在对产销衔接方面:如果产销率为百分之九十五,如果用收入法计算的增加值比生产法计算出的增加值小百分之五以内的话,则较为合理;如果产销率为百分之一百零五,那么用收入法计算的增加值比生产法计算出的增加值高百分之五左右的话,则较为合理。如果企业有销售原材料的行为,例如汽车生产企业将暂时余存的钢材出售,因其所得在生产法计算的增加值中并未包括,但是在收入法中试包含在其他销售利润指标中的,所以这时收入法计算的增加值应比生产法计算的增加值多出一部分更为合理。
3.4灵活运用企业的财务报表
由于企业报表中许多指标是有关联性的,有时候对企业报表中的相关指标对比可以发现实际计算增加值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将主营业务收入与工业产值进行对比,如果两者相差较大,则进一步审核企业在计算中间投入时是否按工业产值口径进行了调整;如果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工业产值比例相当,将直接材料和主营业务成本进行对比,如果直接材料大于主营业务成本或所占比例,则要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审核;将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这三项费用与三项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进行对比,如果二者差距超出了允许的范围,则可以说明企业在计算三项费用中的中间投入时没有将属于增加值的指标完全扣除;将报表指标间的数据进行对比,比如对工资和人数对比,折旧和固定资产进行对比,以此来验证这些增加值指标的可靠性。此外还可以将增加值指标还原到中间投入计算表中并进行细分解,以此来检验是否有问题。 [科]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工业增加值是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和向 社会 提供服务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是工业总产出与工业中间投入之间的差额。本文论述了工业增加值指标计算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工业增加值指标的一般计算公式、按“生产法”计算增加值的关键和难点、简便计算“工业中间投入”的立足点和基本思路、企业统计工作实践中工业增加值指标的近似计算。
工业增加值是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和向社会提供服务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是工业总产出与工业中间投入之间的差额。工业增加值是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其主要作用在于全面反映工业生产发展规模、速度、效益和结构。在国民 经济 核算体系中,它的地位正在逐步取代长期以来所习惯使用的工业总产值指标。工业增加值指标的全面核算在我国起步较迟,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加之它本身运算过程复杂,原始资料数据获取难度大,以及企业基层统计核算基础相对薄弱等诸多因素,从而影响到上报资料的可靠性。因此,客观上需要找到一种简便易行的工业增加值指标的近似值计算办法。一方面它要能够满足国家统计部门对报表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要求;另一方面又要便于企业统计工作中易于收集资料和简便计算,短时间内又能够快速报出,即同时具备可操作性。如果能够满足这两条要求,那么,无论对于企业统计工作者还是各级政府统计部门或企业主管部门都将是件好事。
一、工业增加值指标计算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要解决工业增加值指标的计算方法问题,首先必须弄清这一指标的计算原则。工业增加值的计算,从其基本概念出发,可以引伸出以下三条原则:
1、本期生产的原则。一方面,它必须是企业报告期内的生产成果,非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内出售也不能作为企业本期的生产成果;另一方面,只要是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否出售(包括自用),均应计为本期生产成果。
2、最终成果的原则。为了避免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的基础上扣除工业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同时,要保持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计算价格、指标口径的一致性,避免计算结果上出现偏差。
3、 市场 价格的原则。
目前,我国规定采用的是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工业总产出,扣减按购买者价格计算的工业中间消耗。生产者价格不包括增值税(销项税)和单独开票的 运输 费用,而购买者价格除买价外还包括运输费用和商业流通费用,但需要扣除增值税(进项税)。
目前,现行统计制度规定的工业增加值只核算工业生产活动本身所创造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包括非工业生产活动及附属经营单位的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计算工业增加值必须符合上述原则,这是确定工业增加值指标计算方法的前提,是统计制度的要求。
二、工业增加值指标的一般计算公式
工业增加值指标目前通常是按“生产法”来计算的,“生产法”工业增加值的一般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
为便于计算,根据现行统计制度的要求,工业增加值计算公式变形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现价、不含税)-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上式中,工业总产量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它包括本期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收入和在制品、半成品期末、期初的差额价值。工业总产值指标根据分析、研究和反映问题的不同需要,可以用某一确定年份的产品社会平均价作为价格计算基础,这就是“不变价”工业总产值;也可以用企业现行不含销项税的价格为计算基础的“现行价”工业总产值。计算工业增加值所需的工业总产值是按“现行价”(不含税)工业总产值确定的。工业中间投入也称工业中间消耗,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消耗和使用的外购原 材料 、燃料、动力及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它是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之间所扣除的那部分差额价值。应交增值税是企业报告期内销售产品所应缴纳的增值税。它是当期销项税额减去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如有出口退税和进项税转出的企业,则还应加上这两项。
三、按“生产法”计算增加值的关键和难点
工业 增加值既然是工业总产值(按现行 统计 制度的规定)减工业中间投入后的差额价值,而计算工业总产值对于基层企业来说并不成问题,那么正确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关键自然就在于准确计算工业中间投入了。工业中间投入根据其定义应该包括直接 材料 、制造费用、销售费用和 管理 费用等四个项目中的中间物质与非物质消耗,外加利息支出。在这五项内容中,直接材料一般可以从 会计 产品制造 成本 核算资料中的“直接材料”项取得。利息支出也可以根据会计报表中“损益表”所列“ 财务 费用”项的子项目“利息净支出”直接摘取。而难点在于制造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这三项费用中的中间消耗,它需要通过对该三项费用中的有关内容,对照中间投入的概念和计算原则进行统计筛选和归类,将属于中间消耗的内容筛取出来,然后将各部分相加,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才能得出中间投入(即工业中间消耗)的总和,这就是所称的“正算法”。所谓“逆算法”则是将制造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合计减去该三项费用中属于增加值的内容。相比之下“,逆算法”略为简便一些,但对于企业统计工作者来说,仍然感到繁锁复杂,特别是现行企业会计报表项目设计上与统计指标项目在口径上并不一致。会计上的“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中的许多项目在统计区分中间消耗与增加值项目时,需要通过查找会计原始资料进行筛选归并。一些会计核算项目,如差旅费、修理费、其他费用、以及工会经费、技术开发费和开办费摊销中既包含了中间消耗的内容,也包含了属于劳动报酬范畴的工业增加值内容。一般企业会计报表要到次月的8日之后才能出来,而要求报送工业增加值等项统计指标的各级统计汇总单位和部门又都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报送时间层层提前,到了基层企业往往被要求在每月的10日之前报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将众多的统计指标分别通过收集、整理、归并、试算直至最后填列报出确非易事,这势必造成许多基层企业的统计工作者对于如工业增加值这类指标往往只能凭三分统计七分估计来填列上报,这自然就要影响到上报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即使按《工业统计主要指标解释》规定的方法计算上报,在匆忙之中也难免会出现对中间投入内容的少统、漏统现象,这势必会夸大工业增加值;如果情况相反,多统、误统了不属于中间投入内容的项目,又会造成工业增加值的相应缩小。正因为如此,有必要从工业中间投入的概念和正确计算中间投入的原则出发,并根据《工业统计主要指标解释》所列示的工业中间投入主要构成项目,提出一种工业中间投入乃至工业增加值的简便和近似计算方法。
四、简便计算“工业中间投入”的立足点和基本思路
1、简便计算“工业中间投入”的立足点
(1)计算工业中间投入必须是工业生产活动中企业从外部购入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废料的价值和自制品的价值;
(2)必须是本期工业生产活动中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等转移价值;
(3)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总产值口径一致,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必须是已经计入工业总产值的部分。上述立足点,也正是“工业中间投入”计算的基本原则。
2、简便计算“工业中间投入”的基本思路
(1)工业中间投入只与生产成本、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有关,显然除此之外的其他项目均不属于“中间投入”范畴,而不必加以考虑。
(2)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中属于中间投入的项目多,而属于增加值的项目少,自然采用“倒扣法”(逆运算)更为简便。
(3)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中的增加值项目大部分属于共性项目,如折旧、工资、福利费只需进行总的扣除即可。同时,这些项目在相应的会计明细账中均可直接摘取。
按照上述思路,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公式便可按下式进行简便计算。
工业中间投入=(产品生产成本+期间费用)-(生产经营费用中的固定资产折旧+主营业务工资及应付福利费+管理费用中的税金+劳动、待业 保险 费)-(坏账损失+汇兑损失)
按这一方法计算工业中间投入可以省却和简化统计资料收集中繁锁的筛选、归并和加总计算过程,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便于企业统计工作人员实际操作运算。
上式中,产品生产成本是指企业报告期生产产品和提供工业性劳务等主营业务所发生的实际制造成本,它包括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制造费用;生产经营费用中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指计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中的折旧,如果企业非生产经营费用中的固定资产数额不大,这部分非生产经营费用中的固定资产折旧在实际操作中也可忽略不计,那样就可以直接用“本年累计折旧”替代。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中属于工业增加值的项目还有管理费用中的“坏账损失”和财务费用项目中的“汇兑损失”,由于这两项内容属于企业利润的转移项目,它们均不符合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原则,因此在计算工业中间投入时应当相应扣除,否则会影响工业中间投入计算的准确性,特别当其数额较大时,会间接地缩小工业增加值。
五、企业统计工作实践中工业增加值指标的近似计算
企业统计工作实践中,为加快报表填报进度,满足统计报表报送及时性的要求,对需要填报的本报告期工业增加值,可按上期工业增加值占上期现价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来近似计算,待报表报出之后,再按前述工业中间投入的简便计算法修正本报告期的工业中间投入,进而相应计算和修正本期工业增加值。修正本期工业增加值的目地是为下期用比例法准确推算工业增加值打基础,依法遂月滚动。尽管从单个月度上看,按比例推算的工业增加值与按实际计算的可能会有些误差,但从总体上或从较长的一段时间看,这种误差是会相互弥补和抵销的。用“比例法”推算工业增加值(近似值)的公式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它的价值形态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国力或地区财富。其计算方法有三种:
(1)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2)收入法:增加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3)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支出
国内生产总值含义中的“常住单位”的定义:指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常住单位”具备的基本条件:①拥有一定的经济活动场所,如住房、厂房;②具有一定的经济活动规模;③具有一定的经济活动时间,一般为一年。参与“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劳动者,无论其国籍如何,其参与生产活动符合“常住单位”的所具备的活动时间,其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价值都可算作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外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将全国和地区的GDP一律称为国内生产总值不恰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统计局印发了“国统字[2004]4号文《关于改进和规范地区GDP核算的通知》”,对GDP中文名称的表述作了进一步规范,全国的GDP 称为“国内生产总值”,地区GDP改称为“地区生产总值”,特定地区的GDP用行政区的名字作定语,如“XX省生产总值”,简称为“XX省GDP”。
关键词:EVA;EVA指标;公司价值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一个企业能否实现管理方面的目标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对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的考核。依靠每股收益、净利润等传统的财务指标来进行业绩评价已经不再能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需求。这是因为这些传统财务指标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首先它们都是对过去的经营活动在财务方面的评价;而且这些指标都没有将权益资本成本作为评价的一方面纳入考虑。EVA就是为了克服传统财务指标的缺陷而应运而生的,EVA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而且会利用一些调整项将公司经营业绩的水平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出来,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2007年国资委允脊睦央企使用EVA指标来衡量自身的经营业绩,2010年则迅速在中央企业中全面执行《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22号)》,并且EVA指标在总体衡量经营业绩时所占的比重高达40%。央企经营业绩考核办法的出台一方面推动了EVA指标在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中的应用,另一方面则引起了人们对于EVA指标的广泛关注。2010年-2015年央企业绩考核用到的EVA指标采取暂行办法中的指标计算方法,2015年年底国资委了新的EVA指标计算方法并且在2016年开始全面实施。
新的计算公式相对于旧的计算公式主要是在平均资本成本率上做出了重大的调整,不再采用过去单一而固定的资本成本率。新的计算方法相较于旧的计算方法是否更有助于衡量企业的业绩和价值是我们希望了解的。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比了两种核算方法哪一种更有助于企业价值衡量,以期能够为EVA指标计算方法的不断改进提出新的建议。
2.相关文献回顾
国内外在EVA方面的研究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规范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EVA计算公式中的调整项以及EVA有效性的价值分析。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上上市公司的数据来验证EVA作为业绩评价指标的优越性。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通常用市场增加值(MVA)作为公司价值的衡量指标,市场增加值(MVA)定义为公司总市场价值与投入总资本的差额。
MVA代表一家公司从创立至今,包括保留盈余在内,投资人投入的现金和现在股东以市价出售股份所回报的现金差异,显然,MVA是公司管理层在其经营过程中为投资者创造的额外价值总额,它包含了经理人员有效运用企业资源的能力以及企业长期发展前景的市场评价,因此,与EVA相比MVA反映的是一种长期的,外部市场的业绩评价方法。
二、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及变量定义
(1)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兵器工业集团、兵器装备集团、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四大军工央企中在我国A股上市的控股子公司作为分析样本,并且采用了这些上市公司2013年-2015年三年的数据。本文分别在国泰安数据库和锐思数据库中提取了所需要的数据,根据国资委出台的EVA的新旧计算方法,将34个样本2013年-2015年三年间的EVA分别进行了测算,剔除了某几个企业异常年份的数据,得出了如表1的样本构成:
(2)变量定义
①被解释变量。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比较不同计算方法下的EVA指标哪一个与公司价值相关性更高,因此以经济增加值(EVA)为被解释变量。将不同计算方法下的EVA分别带入研究模型。
②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本文以市场增加值(MVA)作为衡量公司价值的解释变量,又选取了来自经营业绩考核及影响EVA的重要财务指标,包括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以及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
2.研究模型及研究假设
(1)研究模型
①配对样本T检验
将2010年-2015年采用的方法计算得出的样本2013年-2015年的EVA指标与2016年采用的新的方法计算得出的样本在相同时间段的EVA指标作配对样本T检验,观察在修改了平均资本成本率的计算方法以后,EVA的数值是否得到了显著变化。
②回归模型
将2010年-2015年采用的方法计算得出的EVA指标与2016年采用的新的方法计算得出的EVA指标代入方程中,得到两个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R2的大小进行判断。由于解释变量相同,因此R2最大的模型就是解释变量能够诠释被解释变量最好的模型。
(2)研究假设
①本文认为,采用2016年新的EVA指标计算方法计算出的EVA与之前用固定的资本成本率计算的EVA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0:新方法计算出的EVA与旧的方法计算出的EVA具有显著差异。
②根据目前EVA与MVA研究的结果可知,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新旧计算方法计算出的EVA二者哪一个与MVA的相关关系更强则哪一个在评价公司价值方面具有更大的意义。据此提出两个对立的假设:
H1:新的计算方法计算得出的EVA与MVA更相关;
H2:旧的计算方法计算得出的EVA与MVA更相关。
三、实证分析结果及解释
本文利用SPSS Statistics20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1.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与解释
本文将选取的样本分别重新用新的和旧的计算方法计算得出了34个公司在2013年到2015年的EVA并且剔除了异常数据,得出可以配对的95对数据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见表3~4:
表4是对配对样本T检验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两配对样本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双尾显著相关(0.003显著低于0.05)。这充分说明了采用新的计算方法也就是采用根据企业自身情况测算的平均资本成本率下的EVA与采用固定的资本成本率计算出的EVA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别,可以接受H0假设。
2.回归分析结果与解释
(1)相关性分析:本文首先对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以及控制变量做了相关性分析,见表5:
95%的置信水平下不具有相关性。除此之外,还可以明显看到调整后的EVA与MVA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93且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而调整前的EVA与MVA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90,这也充分表明调整后的EVA与市场增加值(MVA)更加相关,即调整后的EVA更能代表公司实际的价值,从而可以接受H1假设。
(2)回归分析:
从表6~7中可以看出,将调整后的EVA代入模型方程中时,调整后的R方是0.451,将调整前的EVA代入模型方程中时,调整后的R方是0.45。由于解释变量相同,因此R2最大的模型就是解释变量能够诠释被解释变量最好的模型,所以MVA能够更好地诠释调整后的EVA指标,这个和上文相关性分析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也验证了H1假设即调整后的EVA能更好地反映公司价值。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1.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兵器工业集团、兵器装备集团、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所属34家A股上市公司调整前后的EVA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两个结论。(1)调整后的EVA与调整前的EVA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调整后采用了企业个性化的资本成本率,这也说明了不同企业的平均资本成本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调整前将5.5%作为统一的资本成本率是不太合适的;(2)调整后的EVA与市场增加值(MVA)更显著相关,故而调整后的EVA能更好地反映公司价值。因此,国资委出台的EVA的新的核算方法是更加科学合理的,能更公平地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
2.建议
(1)完善股权资本成本率的计算方法
债权资本成本率以及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的计算方法的改进是对EVA指标的一个重大的完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注意到股权资本成本率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依然是维持在5%这一固定的水平上。如果要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更加合理,股权资本成本率也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具体而言,可以采用5年期凭证式国债利率为无风险利率,市场指数平均回报率为市场回报,A股行业β系数为β系数,用这些指标根据CAPM模型测算股权资本成本率。如果股权和债权的资本成本率都能够反映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最后测算的EVA一定能更合理地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
(2)逐步引导中央企业建立以EVA为导向的价值管理体系
EVA不仅是度量股东财富的一个指标,它也是一个管理工具,是建立财务管理体系及激励计划等一体化框架的重要指标。以EVA为导向,企业可以建立以价值为驱动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并在相应的机制下将EVA的价值管理思想融入企业的所有重要流程和系统,从而使企业全面贯彻以价值管理为导向的管理体系。
本文认为,国资委应以业绩考核为手段,引导并推动中央企业构建以EVA为导向的价值管理体系。在此过程中,将为股东创造财富的理念贯穿于企业各个层级,落实于企业的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统领企业的各项经营决策,最终形成以管理会计控制系统为基础,以经营决策为载体,以股东价值为导向的价值管理体系。
【关键词】新制度;工业增加值;计算
一、工业增加值的定义及 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意义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增加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指标。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即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同时也反映了生产单位或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因此,正确地计算工业增加值,将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是建立资金流量的基础。工业企业建立增加值统计,可以反映工业企业的投入、产出和经济效益情况,为改善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依据,并促进工业企业会计和统计核算的协调,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数据。
二、工业增加值的计算原则
从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出发,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一)本期生产的原则
工业增加值的核算必须是工业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生产成果。因为增加值是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剩余价值,而总产出是工业企业当期生产产品的价值、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以及对外加工费收入三部分,因此只有在报告期内通过工业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和劳务才能进行工业增加值的核算,非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内出售.也不能作为本期的生产成果;反之,只要是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否出售,均应计入报告期的生产成果。
(二)最终产品的原则
工业增加值是生产单位运用资本、劳动和管理等生产要素通过生产而新增加的价值,是生产单位自身生产活动的成果,体现为对中间产品进行加工后所追加的价值。同时,产品生产的过程也是价值转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产品(即中间投入)价值随同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之中。因此,增加值应将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从总产值中扣除,以避免价值的重复计算。但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那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则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三)市场价格的原则
目前。我国计算工业增加值所使用的计算价格是生产者的价格,即按生产者价格估算出的产出额减去按购买者价格估算的中间消耗额。
生产者价格对工业品来说,就是产品的销售价格,其中包括产品销售或使用时所支付的各种税费或应得到的补贴,如资源税、营业税、消费税等,但不包括发票单列的增值税销售税额.单独开发票的运输费用。
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在购买单位货物或劳务时所支付的价格,其中包括指定时间和地点提取货物所发生的途中合理损耗、运输费、装卸费等应计入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但不包括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都是市场上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认定的成交价格即市场价格或公允价值。为了保持工业增加值计算口径的一致性。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中间投入一律按市场价格计算。工业总产值按生产者价格计算,工业中间投入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三、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计算工业增加值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一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二是“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最初形成的收入流量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资、奖金+福利费+补助、补贴+折旧费+社会保险费+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目前绝大多数工业企业最常采用的是“生产法”。
由于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数据来源是会计数据.会计核算制度的改变必然影响到工业增加值的计算。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实行,从人工成本的概念出发,将职工薪酬界定为“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从而劳动者的报酬比原来有了更丰富的内容。产品的制造成本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而增加,而旧制度下全部在管理费用科目下列支的劳动保险费用及各种工资附加费,包括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教育经费等则按照受益对象的不同分别计到了不同的成本费用科目。因此.要从工业总产值中扣除的中间投入的计算与过去相比有了大的改变,工业增加的计算也应有所变化。
从前面的公式反映出,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所涉及到的要素有三个: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现就新制度下如何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做具体的分析。
(一)现价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
1 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 计算方法:工业总产值为本期生产的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与期初差额价值三部分的总和。
(1)本期生产的产成品价值:是指企业本期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的全部工业成品(半成品)价值的合计。包括企业生产的产品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主要是指用于房屋及建筑物等不动产)、其他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及发放给职工作为福利等的产成品价值,这部分的价值因在会计核算中视同销售,应按本期产品的实际销售价格计算;企业生产领用的自制半成品和自产自用的产成品,这部分的价值由于在企业内部转移,则按成本价计算。生产成品价值中不包括受托加工物资的加工费。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作这样的处理:首先由各个产成品的生产部门或车间的统计人员按照各种产品的规格明细分别报告本期(报告期,一般按一个月结算一次)产成品合格入库量,然后由销售部门的统计人员报告产品各品种规格的销售单价,再将产品产量和产品销售单价按品种规格对应相乘得出本期生产的产成品价值。
(2)对外加工费收入: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完成的对外承接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的产品)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修理、修配作业所取得的加工费收入,这些均按不合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计算。可根据“主营业务收八”或“其他业
务收入”科目的有关资料取得。
(3)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是企业会计报告期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余额减去期初余额的差额价值。
(二)工业中间投入如何计算
1 概念:工业中间投入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作为投八所消耗的非耐用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其内容具体包括生产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次性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以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劳务费用。
2 计算原则:计算工业中间投入有三个原则。
(1)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
(2)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转移价。因为固定资产可以在生产中连续或反复使用,其价值是在较长的时期内(一年以上)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的。
(3)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口径一致,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品和劳务价值必须已经计八工业总产值中。
3 计算方法:工业中间投入按照具体内容分为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和利息支出五大项。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利用“生产成本明细表”可计算出直接材料,即将属于直接材料的原材料、燃料、动力项目相加而得。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企业有在产品的,还应加上期初在产品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及动力,减去期末在产品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费用。
(2)利用会计报表中的“制造费用明细表”的台计数减去应付职工薪酬、折旧和税金。
(3)利用“管理费用明细表”合计数减去应付职工薪酬、折旧和税金。
(4)利用“销售费用明细表”的合计数减去应付职工薪酬、折旧和税金。
(5)利用“财务费用表”中的利息支出减去利息收入,计算出利息收支净额。
中间投入=(1)+(2)+(3)+(4)+(5)
(三)本期应交增值税的计算
本文就电网项目从项目本身出发,综合考虑项目投资和相关影响因素,利用并用系统动力学相关原理,研究建立电网项目经济增加值测算模型并进行实例进行分析。
1 系统动力学
1.1 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介绍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也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的交叉综合学科。系统动力学从系统的微观结构入手建模,以系统思考的理念挖掘系统内部的问题产生机制,并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构造系统的基本结构,定性与定量地分析研究系统,进而模拟与分析系统的动态行为。
1.2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关键是确定系统的边界、要素和功能,进而搭建起与系统功能相关的要素之间的连接。建模步骤分为系统结构分析和系统模型构建。系统模型构建就是在因果反馈回路的基础上,将系统的各种要素、连接进行抽象化和细化,主要包括流图的构建和连接公式的设计,流图如图1所示(以企业库存管理为例)。
流图中包含四种要件,即存量、流量、辅助变量以及箭头连接;公式嵌套在模型内部,具体反映模型各种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电网项目经济增加值测算模型
2.1 测算思路
从项目本身出发,考虑项目投资和相关影响因素。项目相关因素即为项目新增容量进而带来项目所在地区供电分局售电量的增加;从经济增加值测算公式出发,年经济增加值测算包括四个方面的驱动因素,包括新增售电量收入、模拟购电成本、供电成本和资本成本,计算方法即为“收入-成本”。将年经济增加值按一定利率水平和折旧年限进行折现即得到总经济增加值折现值。
2.2测算模型
将项目对其提高经济增加值(EVA)测算思路展现在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中,得到如下系统流图如图2所示。
图中黑色指标为基础数据输入,蓝色指标为过程指标,红色指标即为项目评价指标。
系统流图中指标计算公式如下表1所示:
3算例分析
以东莞220千伏片美(连平)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给出算例分析。首先搜集整理基础数据输入如下表2所示。
将上述数据键入系统动力学模型中黄色指标输入端口,运行模拟计算结果如下:
由计算结果可知,东莞220千伏片美(连平)输变电工程在折旧年限内能够提高经济增加值总量的折现值为7.39亿元。
4 结语
通过基于系统动力学建立的模型测算电网项目经济增加值,解决了电网项目投资和项目相关影响因素之间动态的、具有延迟效应的、复杂非线性系统问题,进而可以通过直观的模型对电网项目经济增加值进行模拟测算。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企业评价
一、经济增加值管理体系简介
1982年,美国思腾斯特公司首先提出EVA的概念,并注册成为该公司的商标。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Added,简称EVA),是指税后净营运利润扣除包括股权和债务的全部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所得,其本质是经济利润而不是传统的会计利润。思腾斯特公司认为:企业的盈利只有在高于其资本成本(包括股权资本成本和债务资本成本)时,才为股东创造价值,它体现了“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重要思想。所谓EVA体系,就是以EVA业绩评价为核心,联系价值管理的各个阶段各种功能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财务管理架构。美国思腾斯特公司提出的经济增加值体系,包括评价指标、管理体系、激励制度、理念体系四个方面。
经济增加值被越来越多的公司所采用,成为当今公司治理的流行工具。目前,全球有300多家世界知名企业采用了EVA管理体系,包括西门子、可口可乐、沃尔玛、戴尔、索尼、蒙桑托、英国劳合银行等大型国际公司。在国内,也有不少的企业开始探索如何运用EVA管理体系,如上海宝钢、青岛啤酒、TCL集团等公司,在近几年纷纷开始了内部EVA管理的试验。但是到目前为止,有报道成功的案例很少。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我国企业中只有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中化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这三家公司取得了初步成功。
二、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经济增加值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与全部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其计算公式为:“EVA=税后净营业利润一资本成本”。其中:资本成本=资本占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加权资本平均成本率=(股权资本/全部资本占用)×股权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全部资本占用)×债务资本成本率(税后)。
在思腾斯特公司的研究成果中,列出了166项调整项目,而且任何会计调整均有利于度量公司利润和资本,但若对所有项目均作出调整,那么工作量相当繁重。目前国务院国资委制定的调整标准,仅对少数重要指标进行调整,其项目主要包括长期费用支出资本化、从冲销计提到现金标准、营业外收支、非经常性项目等四个方面。
三、经济增加值管理体系利弊分析
与任何事物一样,EVA管理系统有其优势和作用,也必然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和缺陷。只有对它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才能做到不盲从、不抵制,才能真正应用好这一管理体系。
1.经济增加值的优点
(1)从股东的角度定义了企业利润。考虑资金成本是EVA的最显著特点。在传统会计方法下,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是盈利的。然而,很多企业的盈利并没有超过股东权益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股东若将资金投资于别的项目将会获得更高的收益。因此,这些所谓的盈利实质上却是在减少股东的财富。EVA指明企业必须为资本付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EVA从股东角度定义了企业利润,真正对股东财富的增加作出判断。
(2)将股东财富与企业决策联系到一起。由于传统净利润指标中,权益资本成本是“免费”的,而债务资本成本要在净利润中扣除,因而管理者更偏爱股权融资。而EVA为股东价值增值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即减少收益低于资本成本的资产占用也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EVA概念从股东角度表明权益资本成本所应得的最低收益,促使管理者努力赚取高于资本成本的回报。
(3)EVA使管理者强化了资金成本的观念。企业的价值依赖于投资者预期的未来利润能否超过资金成本。然而目前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往往容易忽视自有资本的机会成本,误以为偿还了企业债务成本后的利润即是企业创造的财富。EVA的运用使管理者充分意识到自有资本的机会成本,在关心收入的同时也关注资产的管理,尽可能加速资产的流动,避免资金的闲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整个企业的动作既有效益,又有效率,为股东创造财富,也为自己实现更高的报酬。
(4)一定程度上修正净利润的短视性特点。在会计准则规范下,谨慎性原则要求一系列如研究开发费用、人才培训费用、广告支出费用等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支出当期费用化,这可能导致管理者往往更注重短期经营结果而忽视企业长期发展战略。而EVA对此作出了一些修正,他主张将这些费用资本化,尽管这不能杜绝企业管理者短期行为的发生,但EVA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此作了些改善。
(5)有利于客观准确地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在经营者和所有者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净利润指标易受到经营者操纵而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而对于EVA来说,尽管传统的财务报表依然是进行计算的主要信息来源,但它要求在计算之前对会计信息来源进行一系列必要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会计政策选择造成的扭曲性影响,剔除了企业规模、非经常性收入以及其他因素带来的影响,有利于企业正确评价自身业绩。
(6)改变了企业的观念和行为。从EVA的角度理解,账面利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润,即使账面利润为正,EVA只要是负值,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EVA管理系统的核心是将EVA与薪酬相挂钩,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管理者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力争使管理者具有与股东一样的对企业负责的心态,同时培养了良好的团队精神和主人翁意识,影响员工对价值的态度,有利于发现价值创造的驱动力。
2.经济增加值的局限性
虽然EVA管理系统具有以上作用和优点,但是它和所有的管理手段一样,也存在着其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
(1)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阶段,与资本成本相关的数据没有来源。在EVA的计算过程中,往往要利用资产定价模型来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投机氛围重于投资,属于弱式有效的市场,这严重影响了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计算。如果以银行利率和行业平均资本成本,来确定其资本成本率,这对于资金资源的分配尚未市场化的国有企业是不可行的。
(2)EVA评价系统与传统业绩评价系统一样,比较注重财务数据,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非财务数据重视不足。由于EVA本身是一个财务指标,以EVA为中心的业绩评价系统必然更加注重财务数据,而一些不可以量化的对企业来说比较重要的指标却被忽视,恰恰是这些不可量化的数据往往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相联系。
(3)EVA管理系统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战略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战略重点是不同的,因此,科学的业绩评价系统,必须充分考虑企业不同发展战略的不同阶段。在企业处于成熟期时,EVA可以较好地衡量
资产的使用效率,但在企业经营处于初创期、扩张期或衰退期时,EVA不能很好地反映其特定战略要求。
(4)EVA管理系统要整体付诸于实践较为复杂。在运用EVA进行评估和业绩考核时,各项指标的定义和量化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调整项目的确定、折现率的确定等,以及评估价值如何与业绩考核挂钩,企业的价值如何得到反映等。
(5)不同企业EVA的计算方法各不相同,降低了不同公司价值比较的可行性。因为不同公司计算EVA的方法不尽相同,所以投资者无法通过比较不同公司的EVA水平来进行投资决策,他必须考虑到计算方法的不同可能导致的结果。因此,EVA业绩评价系统更多的应用于同一企业不同期间的业绩比较,而不应用于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
另外,EVA管理系统还存在,诸如指标设置过于简单化和理想化,无法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没有考虑到无形资本和知识资本等价值;无法识别和防范风险等。
四、如果推广应用经济增加值管理体系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真正将要经济增加值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我们建议可以分步实施,本着先易后难原则,可研究尝试对移动资产的有偿使用,收取资产占用费;然后再真正将经济增加值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与经营者薪酬挂钩,这对提高资产的有效利用将起到制度保障作用。在具体的推广与应用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发挥EVA管理系统的全部职能,系统地实施EVA管理体系。目前,国外EVA的研究和应用较为透彻和系统,而我国EVA的研究和实践,则往往只侧重于将EVA作为一个业绩指标或财务指标。实际上,EVA管理体系不仅是一个财务指标,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和管理方法。我们必须采用EVA管理系统的全部组成部分,简单的衡量EVA却不使用它来指导管理决策,则所作的无外乎是学术上的练习。
2.在公司内部单位推广EVA时,应注意被考核单位是否具有自主选择和使用所占用资本的能力。在西方国家EVA管理系统之所以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主要是因为这些应用的单位能够自主、独立地选择和使用所占用资本,这是EVA指标应用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否则,实施EVA就具有严重的缺陷,而且对被考核单位来说是不公平的,容易挫伤不良资产占用比重较大单位的积极性。
3.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合理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没有健全有效的资本市场,股东价值的变化根本无法正确衡量,EVA管理模式的有效性也不可能得到验证。我国证券市场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投机氛围重于投资,股价的高低不是企业经营业绩的真实反映,我国股市存在较多泡沫,资产定价模型中的股票市场的预期回报率也较难取得,权益资本成本难以根据资产定价模型得出,这严重影响了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计算。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暂时只能够以“同期国债利率”或是“行业的平均收益率”等来替代资产定价模型计算出来的资本成本。
关键词: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048-02
一、成本计算方法和评价方法的相关介绍
目标成本是在一定时期内企业为保证实现目标利润而规定的成本控制目标。它为企业内部的各成本管理中心提出明确目标,通过对成本进行事前预测和事后考核,有利于企业制定战略成本目标,最大化企业的利益。其理念用公式表示就是,目标成本=产品价格―目标利润。胡奕明在《ABC―ABM在我国企业的自发形成与发展》一文中的统计调查显示,采用目标成本法的样本比例为85.19%。由此可见,我国企业目前采用的成本管理方法主要是目标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更准确的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该方法采用直接追溯、动因追溯和分摊的方法将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具体分两个阶段进行,先将资源分配给作业,再将作业分配给具体的成本对象。根据胡奕明的调查分析可以得知,我国企业只有3.17%的企业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成本计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学院的徐蕴颉、黄睿、蔡玫和花卉,通过对各个不同行业分发问卷的形式调查研究得出,只有12%的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其中以建筑业、服务业和运输业使用的较多。由此可见,虽然目前关于作业成本法及其管理的理论研究很多,但是我国在实际运用方面还是较少。
经济增加值是指企业收入扣除所有成本(包括股东权益成本)后的剩余收益,在数量上等于息前税后经营利润减去税后债务和股权的成本。计算方法为,经济利润=税后经营利润―全部资本费用。目前,国外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增加值的有效性方面,这类文献很多,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主要涉及内容有EVA同其它指标对股价变化解释的比较、EVA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EVA的会计调整是否有效等。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基于EVA的奖金制度方面,主要从委托理论和“红利银行”等方面切入。
平衡计分卡是将企业战略目标逐层分解转化为各种具体的相互平衡的绩效考核指标,并对这些指标的实现状况进行考核,从而保证战略目标完成的绩效管理体系。它是一种绩效管理的新思路,适用于对部门的团队考核。它超越了传统的以财务量度为主的绩效评价模式,使组织的战略成功的转变为行动,从而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75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工具之一。其具体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维度,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和学习与成长维度。通过给各个维度及其相关子维度赋予相应的权重,可以用来分析不同公司的整体运营状况及长远的增值潜力;也可以根据各个公司的具体情况进行赋权,然后纵向分析某个公司不同年度的战略执行情况。徐蕴颉在2011年1月的《作业成本法和平衡计分卡应用现状与建议》一文中调查分析得出,在收回的533份企业样本中,只有21个企业采用平衡计分卡,还有16个企业近5年来放弃使用该方法,并且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采用这种方法是根据经营者和总公司的指示而非出于该公司的需要。
二、相关的互补性分析
(一)目标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法的互补性分析
在目标成本管理中,目标成本的确定要从产品的全面成本考虑,目标成本法下考虑的是产品存在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即产品从产生到结束时为之付出的成本总和,实行的是全过程的成本管理。但是其后续的成本核算仍然沿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由于目标成本法的估算和分解尚未分解到作业层次,容易将相关成本挤压到错误的成本对象,导致成本信息失真并因此决策失误。而作业成本管理是企业根据对作业链的分解和对作业中心的划分,制定成本标准,并通过核算实际成本,将其与标准成本相比较,进而确定该采取何种改进措施,优化作业链。由此可知,作业成本管理也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涉及成本的事前预测,但其主要还是侧重成本的事中核算和事后评价;而目标成本管理的中期核算方法不能适应现代成本管理的精细化和准确性要求。这样,将目标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的思想相结合,用作业成本管理的事中核算和事后评价反馈环节,代替目标成本管理的相应薄弱环节,从而达到事前、事中、事后的较完善的衔接与协调,进而更加科学的实现全面管理。在内部的成本控制有效的基础上,可以进而扩展到作业链的上下游,协调利益相关者的行动,达到价值链的价值最大化。
鉴于作业成本管理的适应对象主要是高科技、服务类等间接成本费用较高的行业,所以,可以进行合理的推测,目前适用这种融合方法的,应该主要是某些有一定执行能力的、较大型的、间接成本费用较高的行业。此外,作业成本法要求先明确各个成本点,将耗用的资源归集到已经选出的成本点,然后再将各成本点归集到相关的作业中心,最后根据合适的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至具体的成本对象。基于此,我们可以明确相应的组织层级由下往上为:成本小组组长,作业部门经理,产品成本负责人。若采用这种融合方法,财务与生产等各个利益相关方之间的联系,相对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来说将会更加紧密,进而财务负责人的权责也将更大。这就要求对传统的组织结构进行改组,围绕作业中心链进行赋权。而间接成本较大的行业又各有不同,比如高科技行业中的苹果、微软、谷歌等所在的软件服务行业,它的行业特点是根据项目组织项目小组,当项目完成后该小组解散。这种灵活的组织结合方式要求更加灵活的成本核算程序,传统的成本归集方式可能不满足相应要求。而如餐饮业等传统型服务类行业,一般的较为固定的成本核算程序就可以满足相应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日益精细化的客户要求,根据各个行业的特点,融合后的成本核算程序也需更加灵活,满足不同需求。
(二)作业成本法和经济增加值的互补性分析
股东价值最大化是现代企业的管理目标之一,经济增加值为衡量股东价值的增值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衡量指标。衡量指标的计算是成本核算,而我们往往根据衡量指标的结果进行管理。这样,经济增加值的相关成本核算就成为经济增加值绩效评价激励体系的基础。作业成本法通过对所有作业进行准确、动态的反映,尽可能消除“非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效率,优化产业链和价值链。但是,作业成本法以企业内部作业链为主进行成本分析,忽视了与企业外部资本市场有关的资金占用成本,导致成本核算结果不够全面。因此,引进经济增加值思想对作业成本法进行改进,可以将资本成本纳入成本管理过程,有效弥补作业成本法的缺陷。
最早进行作业成本法和经济增加值融合研究的是美国的Hubbell和William(1996),他们提出了作业成本与经济增加值的集成理论,分析了经济增加值与作业成本法集成的可能性。目前国内某些学者对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分析,但是相关应用理论和实例案例均较为缺乏。鉴于此,中山大学的刘运国教授结合案例对ABC与EVA的融合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ABC与EVA融合的成本核算体系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根据作业对包括资本成本等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进而通过作业再将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与传统的作业成本法相比,融合后的成本核算体系的差别就是将资本成本也分配到相关的作业。分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作业资本成本相关性(ACD)作为资源动因,将资本成本分配给相关作业;二是根据产品资本相关性(PCD)直接将资本费用追溯到成本对象。然而,在采用第一种成本归集方法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总资本额要注意用总资产减去不承担利息的流动负债来估算,订货时涉及的应付账款和预提费用可以看作是资金需求的节约,因此订货作业的资本成本很可能是负数。二是将耗用资本归集到相关作业,是借用相关作业耗用资产所占的资本额来界定的,而各作业占各资本项目的比例根据平时的经验估计求得,这样各作业所耗资本成本总额由其所耗各项会计项目的资本成本相加所得。
如下图(资本成本分配表)所示。
由于将资本成本归集到作业中心,进而可以更加准确的反映各个成本对象的价值增值额,从而便于作出更加合理的产品投资决策。此外,在进行增值成本与非增值成本分析时,可以全面分析增值部分与非增值部分是来自经营成本还是资本成本。
(三)经济增加值与平衡计分卡的互补性分析
根据徐蕴颉、黄睿、蔡玫和花卉在《作业成本法和平衡计分卡应用现状与建议》一文中的调查研究得知,平衡计分卡在我国的应用很少,比例不到5%。然而,运用该管理会计方法的企业,大部分都觉得达到了预期的使用效果。此外,企业在运用此方法前应该充分了解它的特性,得到公司高管强有力的支持,并需要根据公司的情况对方法进行修正。经济增加值指标由于综合考虑了公司的资本成本后,能够更加合理的反映组织的价值增值额,从而判断企业甚至是某项作业的运营是否盈利,并且可以促使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进而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
结合平衡计分卡和经济增加值的优点,将平衡计分卡财务角度的会计利润指标调整为经济利润指标,从而可以使平衡计分卡更有利于帮助公司实现战略目标。同时,根据公司的特点和战略要求,将各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并随着评价与激励的效果等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下图为杨利云在《EVA与BSC相结合的业绩评价体系研究――基于廊坊啤酒公司的案例分析》一文中,根据廊坊啤酒公司的特点设计的BSC模型。
三、结论
伴随着组织形式多样化等会计环境的变化,相应的管理会计方法也迫切需要改进。虽然现在有很多的管理会计方法可以供我们选择,但是各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不足;并且,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也不同,实际操作时就要根据相应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方法。以上形势促使我们需要对现有的管理会计方法加以改进,以便和企业的目标及环境更好的契合。本文分析了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的优缺点,并将各个方法的优点加以融合,从而使得事前预测、事中核算和事后评价更加的准确合理,以及激励更有效,更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虽然上述各种方法的具体应用较复杂,但是,各种计算机软件的出现能够帮助省去大量的基础性的成本归集和计算工作,相信只要拥有相应的管理会计思想和眼光,便可以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实现上述的互补性结果。现在的计算机会计软件主要是由总账子系统、销售与收款核算与管理、采购与付款核算与管理、存货核算与管理等模块组成,这些模块是基于财务会计体系的思想来建立。若在这些一级模块的基础上,建立目标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经济增加值管理和平衡计分卡等二级模块,并在这些二级模块基础上建立相对智能的有自行设计功能的融合性三级模块,通过这些二级、三级模块的设立,相信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企业的各种管理需求,进而提升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目标实现。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凤霞,路娟.目标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管理融合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综合,2010(4).
[2]狄为.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法的对比、融合[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2).
[3]徐蕴颉,黄睿,蔡玫,花卉.作业成本法和平衡计分卡应用现状与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
[4]寇高会.浅议EVA的管理与提高[J].财会研究,2010(13).
[5]谭明慧.EVA、MVA方法在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中的应用―以泸州老窖股份公司为例[J].财会月刊,2010(8).
[6]杨利云.EVA与BSC相结合的业绩评价体系研究―基于廊坊啤酒公司的案例分析[J].会计之友,2010(9).
[7]李国范.国资委EVA视角的研究开发费用调整浅探[J].财会研究,2010(18).
[8]刘运国,郑文红.基于ABC与EVA融合的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10(3).
[9]许学娜,王之君.基于战略导入的EVA管理决策模式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2011(1).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经济增加值;资本成本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柔性生产系统的出现,向传统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提出了严峻挑战。于是各种先进的管理制度(JIT,CIME)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作业成本法(简称ABC)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由于其从作业角度解决了共同成本的分配问题,成为备受推崇的新一代革命性的成本管理系统。但是,随着对ABC的实践与深入研究,ABC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在实践中,一些实施ABC的组织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有必要深入剖析ABC的缺陷,并进一步寻求改进的方法。
二、ABC和EVA的基本理论
Hubbell(1996)首次提出将ABC与EVA指标进行集成,以改进企业成本信息。Cooper(1999)认为,ABC与EVA的集成成本系统对企业的长期决策是必要的,并分析了企业内资本的特点。Roztocki(1999)在Hubbell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ABC与EVA相集成的模型。该集成成本系统是在运用经济增加值(EVA)原理对作业成本法(ABC)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会计方法,是现代企业开展价值管理、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管理工具。因此,将资本成本纳入作业成本法,用来核算经营成本和资本成本,使公司的成本核算和业绩考核与为股东创造财富的目标相一致。
(一)作业成本法基本概念及其原理。作业成本法简称“ABC”,是指以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所进行的作业为成本归集的中心点,将成本归属到各项作业,再由作业将成本归属到产品或劳务的一种方法。它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的动态反映。
ABC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的追踪以及动态反映,实现了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和控制的结合。它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最大的不同在于:传统的成本计算采用的是“资源-产品”的一维“成本分配观”,而ABC采用了“资源-作业-产品”的二维成本观。成本归集的对象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改进“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及时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将有关损失和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EVA相关理论。EVA是指扣除产生利润的投资资本成本后所剩下的利润,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剩余收入”或“经济利润”。它与大多数指标的不同之处在于:考虑了带来企业利润的所有资金(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成本,是对“真正”经济利润的评价。从算术角度说,EVA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债务和股本成本,用公式表述如下: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总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经济增加值理论的焦点就在于资本成本和股东价值。如果EVA为正,则说明管理者为股东创造了财富;如果EVA为负,则说明管理者毁灭了股东的财富。由于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耗用的资源占有了资本成本,因此财务管理意义上的资本成本也与产品或服务有着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提供消耗了资本成本。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将资本成本的计算、控制和预测纳入成本管理体系中,同时合理、正确地将资本成本作为产品成本构成的一个项目计入产品或服务成本,这样才能更加精确地计算出成品的真实成本,同时还可以直观的反映出各种产品或服务对企业股东价值增加的贡献。
因而,根据相关资料的启示,尝试将经济增加值理论的资本成本观念引入成本管理理论,组成一个关于ABC-EVA的成本管理模式。
三、基于EVA对ABC的改进
根据EVA的基本理论,当一个成本对象(产品、工作、客户或服务)能够以高于其全部成本价格出售,那么从经济上来说它就是有利可图的。换言之,一个成本对象在经济上是有利可图的,它必须能够弥补其全部成本:直接成本(材料和直接人工)、营业成本(间接费用,如管理费用、租金)和资本成本(使用资本的成本)。这种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EVA=销售收入-直接成本-营业成本-资本成本
如果EVA大于零,表示成本对象为公司的股东创造了价值;如果EVA小于零,则表示它毁损了股东价值。通常将销售收入和直接成本追溯至成本对象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追溯营业费用(或制造费用)可用传统的作业成本法进行。但追溯资本成本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个公司的总资本成本,也称资本费用,可以通过用资本成本率与其资本的乘积来估算。从数学上看,这种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资本成本=资本总额×资本成本率
ABC与EVA整合系统将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资本成本三种主要的成本追加到具体的成本对象中去。直接成本被直接追溯到特定的对象中,间接成本利用作业动因进行分配,资本成本则利用经济增加值进行重新分配。
四、新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前景
ABC-EVA成本管理模式的使用会使企业对间接经营费用及资本成本的分配更加合理,由此计算出的产品成本也更加完整,但是使用他们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追求准确的计算资本。ABC-EVA成本管理模式是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将经济增加值引入,将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结合起来,将成本核算与企业价值结合起来,使得成本核算更加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但是,ABC-EVA成本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并未获得我国有关会计准则和指导的认可,从法律制度的角度来看,ABC-EVA成本管理模式或者作业成本法都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成本会计制度。因此,企业要实施这种方法,将作业成本信息和资本成本信息用于财务披露和税收目的显然还存在法律障碍。无论是ABC-EVA成本管理模式,还是作业成本法,都有它适用的范围。但这并不能否认ABC-EVA成本管理模式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延喜,马琳.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作业成本法的框架与应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社会科学版),2009.3.
摘 要 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完善,产权市场交易日趋活跃,传统的估值方法已不能满足基于并购行为引起的资产价值公允评估的需要。对此,国外已经把经济增加值(EVA)引入了价值评估领域,通过对失真会计数据的调整和剔除,合理地考虑投资者的资金成本,使企业价值的确定更加贴合实际。本文针对经济增加值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运用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结合实际提出了经济增加值价值评估的改进思路。
关键词 经济增加值 企业 价值 评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合理企业价值评估的呼声越来越高。传统评估的三大基本方法:市场法、收益法及成本法已不能满足评估企业公允价值的需要。目前,国外把作为企业业绩评价和管理主要指标――经济增加值(EVA)引入了价值评估领域,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力求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合理。在我国,2010年起中央企业开始全面施行经济增加值(EVA)业绩考核体系。2012年12月29日,国资委出台了最新《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与2010年出台的考核办法相比,除军工、科研及石油等行业的中央企业外,其他央企经济增加值所占考核的比重由40%提高到了50%,充分显示了国家对于经济增加值在业绩考核中的重视。
一、经济增加值的理论依据及计算方法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通常译为经济增加值,指企业税后营业净利润(NOPAT)与所投入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EVA概念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的经济利润,当时,马歇尔在书中写到:“在扣除当前利润下的资本利息之后,所有者拥有的利润可以被称为其工作或者管理的利润。”马歇尔认为,企业的利润中不应当包含投资者所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20世纪50年代,通用电气公司大举推行在经济利润的基础上发展的剩余收益法。20世纪末,美国的 Stern Stewart 公司以经济增加值(EVA)取代了剩余收益,通过对会计数据进行调整,首次以EVA作为企业业绩评价的一种方法,并为其注册了商标。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超过400家企业采用EVA作为价值和业绩评价的指标。EVA在企业业绩评价过程中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 Stern Stewart 公司多年实践研究,为使 EVA 更好地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在实际计算 NOPAT 时需要对会计报表的项目进行调整,主要包括长期费用的资本化、准备金的转回、递延所得税的剔除以及对商誉摊销的调整等。在计算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时,需要分别计算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然后根据两者所占的权重计算出总的资金成本。一般债务资本的大小由贷款利率的大小决定,而权益资本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行计算。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表述为:K=Rr+β×(Rm-Rf)其中,Rr为无风险收益率,Rm为市场收益率,β 为风险系数。
二、经济增加值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运用
在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时,当投入资本回报率大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时,经济增加值为正值,说明企业创造了正的现金流,企业价值增加;当投入资本回报率等于平均资本成本时,EVA 的值为零,说明企业创造的价值刚好弥补股东的资本成本,没有额外创造价值;当投入资本回报率小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时,即使此时企业的会计利润为正值,企业依然没有为股东创造额外价值,而且还在不断消耗股东的资本。由此可见,企业价值是否增加取决于企业所创造的 EVA 净值。运用 EVA 进行企业价值评估,需要将未来企业创造的 EVA 净值折现,故首先应当明确所评估的企业价值类型为继续使用价值,而不是清算价值等。其次,本文所称的企业价值指企业整体价值,而不是部分股权价值。企业未来预期创造的 EVA值折现率一般采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运用 EVA 方法评估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模型为:
三、对经济增加值方法运用的评价
(一)经济增加值方法以经济利润为基础,重新定义了企业利润及价值创造能力。将股东的资金成本在会计利润中予以扣除,使得企业价值的评估更加符合实际。一般情况下,EVA 值的大小代表着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强弱。
(二)经济增加值方法成功地把企业决策与企业业绩评价联系在一起。现实中,一般采用现金流量法判断一项投资决策的好坏,而业绩评价则以权责制下的会计利润为基础,EVA 方法使投资决策与业绩评价统一起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问题。
(三)经济增加值方法通过对部分会计报表项目进行调整,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由于会计方法选择造成的结果失真现象。降低了对公司利润的人为操控性,使得企业价值更加客观、公正。
四、经济增加值方法在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的问题
近年来,国外EVA在企业整体价值评估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方法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但在我国,EVA方法却发展的很缓慢。主要问题存在以下方面。
(一)由于某些财务报表中存在着大量虚假数据,致使EVA的结果有失准确性。EVA对报表项目的调整只能降低由于会计方法选择的不同而造成的会计失真,而对于弄虚作假的财务报表则无能为力。因弄虚作假而被曝光的银广夏是一个典型事件,其公司创造的 EVA 值竟然排全国第 14 名,主要原因就在于数据不透明,报表数据严重作假。
(二)资本市场的资金利用缺乏效率。在我国,由于信贷体系不健全,缺乏有力的市场监管,使得资金纷纷流向上市公司及大型国企,致使许多需要资金的公司筹不到钱,而不需要钱的大公司却为银行、股市所青睐,大量资金闲置,资金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虽然近几年“一股独大”的现象有所改变,但公司治理结构仍需完善,应当逐渐减弱政府对于企业运营的影响,从而使EVA指标更具有可比性。
(三)由于受经济环境影响,在我国应用EVA所需调整的项目过多,计算过程比较复杂。而且通货膨胀及资金成本等指标的测算不易客观准确,使得EVA指标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五、运用经济增加值方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改进
(一)将EVA的计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精简所需调整的会计指标,加强其实施性与操作性。在计算过程中引入非财务指标,降低因财务数据不透明所引起的EVA值失真现象。目前,Stern Stewart 公司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EVA+”的概念,在进行会计调整时,大约只需调整10余项主要的财务指标,即能得到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EVA值。
(二)合理地完善资本市场。只有完善的资本市场体制,才能精确测算权益资本成本及通货膨胀。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以及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促使资本市场上的资金合理流动并被有效的利用,这样才能使资金成本的测算更加可靠。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资本成本率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确定,央企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上限为5.5%。
(三)正确地理解经济增加值理念,建立以价值为核心的企业评价制度,促进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合理配置企业资源。适宜、稳定的企业内部结构,是预测企业未来创造EVA值的基础。如果企业处于成长期,内部各方面制度均不完善,且所处的外部环境也不是很稳定,此时对于企业未来创造的EVA的测算必然是不准确的也是不科学的。
参考文献:
[1]雷奕敏,马超群.经济增加值法(EVA)与企业价值评估.现代管理科学.2009(10).
【关键词】 会计 统计核算 增加值 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二、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
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一些独立的项目,这不仅为统计核算提供了直接资料,也解决了会计、统计核算在分类方法上的不协调问题。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核算目的和统计职能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产值、销售额包括了外部购置价值,有重复因素,而且生产经营起点不同的企业难以对比;不含重复价值的利润虽然能反映企业的净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仅限于业主或股东。而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参考文献】
[1] 吕能贤:当代实用企管技术[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 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 杨宇立:审视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