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网络安全新生态范文

网络安全新生态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网络安全新生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网络安全新生态

第1篇

美国时间2月13至17日,全球IT人的目光都投向了美国旧金山,一年一度的RSA全球信息安全大会在这里召开,它被喻为全球信息安全行业发展的风向标。今年大会的主题是“Power of opportUNITY”,直译为“机会的力量”,在IT基础设施全面云化,安全风险无处不在的今天,找到破解云安全这道难题的方法,建立全面、立体的安全防护体系对所有安全厂商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会。

今年大会的主题还一语双关,UNITY的中文意思是团结一致、统一、完整。这是不是意味着,统一完整的安全解决方案,以及健全开放的安全生态体系是解决云时代安全问题的关键和机会?

已经是第六次参加RSA大会的华为,不仅在会上展示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安全新产品和解决方案,而且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安全大生态图景。华为与Avira签署合作备忘录则是这幅图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安全向云端延伸

Avira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内容安全整体解决方案厂商。很多大客户都通过Avira基于云的针对恶意软件等的防护技术解决了其防火墙内容安全防护方面面临的挑战。华为与Avira通力合作,可为客户提供增强型防病毒能力,并能保证系统高性能运转。

目前,用户对于防火墙内容安全防护能力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华为在中国和全球防火墙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升。华为与Avira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帮助客户更高效地实现内容安全防护,提高客户满意度,同时提升华为防火墙产品和方案的整体竞争力。

安全业界已经达成共识,网络攻击威胁无法由单一厂商完全解决,大家必须携手共建安全生态圈。华为与Avira的合作对于提升企业用户的网络安全整体水平,甚至对于整个安全业界未来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从表面看,华为与Avira的合作只是针对下一代防火墙产品的一次合作创新,但其背后反映出,为应对云安全新挑战,厂商之间合纵连横、共建安全新体系的大趋势。

时至今日,全联接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y计数据显示,到2020年,全球80%的企业计划采用云计算服务。各种网络平台、IT系统甚至企业应用,都可以从云上直接部署或者订购。IT架构、企业应用的全面云化,意味着企业的业务绕过传统网络设备的监管直接连接到云上,系统更多地直接暴露出来,传统的安全结构将土崩瓦解。因为云具有弹性架构,传统的以硬件为主的安全防护手段已经无法满足业务敏捷化的需求。安全必须从“静态物理环境”防护变为“动态虚拟化环境”防护,传统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将被打破并重建。这难道不是一个新的机会吗?

华为把握住了这次机会,致力于打造安全的全联接立体防护体系,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即弹性云基础设施安全、全球DDoS情报中心、精细化应用级网络安全、深度IoT终端安全。

具体来看,华为弹性云基础设施安全可以实现三重防御,智能联动本地防火墙、AntiDDoS与云沙箱服务可以实现安全风险的精确抵御,保证基础设施安全。通过和SDN控制器联动,租户可以弹性自动部署虚拟安全服务,让安全策略随需而动,实现业务分钟级上线。

华为的全球DDoS情报中心能够呈现全球安全态势,让客户清晰掌握攻击事件TOPN、攻击路径,以及真实攻击源分布。近源DDoS清洗能力高达2T+,结合真实源IP信誉库,可高效防御DDoS攻击。

华为精细化的应用级网络安全能够对云化业务进行更加细粒度、多维度的管控。用户可以在下一代防火墙上轻松订阅云沙箱服务,并轻松开启APT防御功能抵御未知威胁攻击,勒索软件与恶意行为将无处遁形。

华为深度IoT终端安全,可以帮助用户防仿冒、防窃听、防篡改,提供从芯片到云端的E2E安全解决方案。华为通过LiteOS和兼容多平台的安全插件,可为物联终端提供从芯片、系统到应用的多层次保护。

华为无处不在的安全理念的核心是,网络安全需要延伸到终端安全和云安全领域,安全策略则要从静态物理环境防护变为动态虚拟化环境的防护,安全从购买设备与维保走向云安全服务,安全防护手段从单一的传统防御走向沙箱、大数据安全分析。总之,企业用户应该兼顾网络安全与云安全,构建云管端的全面安全能力。

安全是一个生态

提升覆盖云管端的全面安全防护能力,不仅仅要提供丰富的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完善、开放的安全新生态。在云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厂商能够单独提供一个完整的产品堆栈,必须借助生态体系中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力量,这也是“全联接”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

在安全方面,华为同样致力于构建“开放、协作、共赢”的生态系统,与合作伙伴共同带给客户最佳的安全方案和服务。上文提到的华为与Avira的合作只是冰山一角,华为与安全领域厂商的合作已经深入到各个层面。

在威胁情报领域,华为广泛地与威胁情报合作伙伴进行合作,通过交换和订阅等方式获取最新的威胁情报、安全知识库、安全信誉库,确保华为安全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在威胁出现时,第一时间具备威胁检测能力。

在大数据安全领域,华为的大数据安全分析平台CIS通过与Intel Security等终端厂商,以及半导体厂商的开放合作,实时获取各种安全事件和网络行为数据,通过大数据关联分析,实现对APT、零日攻击等高级威胁的精准发现,并通过与合作伙伴的联动及时阻断和清除其恶意行为和文件。

在安全管理和运维方面,华为的下一代防火墙NGFW系列产品通过与FireMon、AlgoSec等国际顶级安全策略管理厂商合作,开发出防火墙策略管理联合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对防火墙策略的全面分析和管理手段,帮助用户优化安全策略,提升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华为广泛地与半导体和SOC类厂商合作,提供可管理、可运营、可视化的安全管控解决方案,满足客户的安全运维管理需要。

在应用安全方面,华为通过与安恒和帕拉迪等厂商的合作,在WAF和UMA等领域为用户提供面向应用层的安全解决方案和产品。

在移动办公安全领域,通过构建华为BYOD联盟,华为和移动办公产业终端厂商广泛合作,为企业移动化打造一站式解决方案供应市场,已累计发展伙伴220家,其联合解决方案在金融、政府等行业落地并实现了规模复制。华为每年定期举办华为BYOD联盟大会,以及开发者培训和开发大赛,并作为主席成员推动中国企业级HTML5联盟发展和相关标准的制定。

构建像亚马逊河自然生态一样生机勃勃、开放的云生态,这是华为ICT业务蓬勃发展的基础,也是始终不变的战略。在安全领域,华为一直坚定地执行这一战略,任何能够推动安全产业发展、技术进步、能够给客户带来价值的合作都是华为推崇和要全力实现的目标。

打造云安全立体防护体系

近年来,企业持续将IT基础设施云化,并将业务向云迁移,2017年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加快。企业的网络边界扩展到云端,再加上云的开放、复杂和分散的特性,使得安全的防护难度急剧上升。不可否认,云安全风险是企业业务迁移到云上的最大顾虑。

当前,用户面临的安全挑战主要表现在:虚拟化环境打破业务边界,传统安全防护逐渐失效;企业失去(或部分失去)了对业务应用的控制;针对云上多租户的个性化、细粒度定制防护的手段缺失。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正逐渐加大在云安全领域的投资,越来越多行之有效的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陆续上市。

在本次RSA大上,华为的另一个惊艳之举是了业界首款T级云综合安全网关,它可以帮助用户构建安全的高性能云数据中心。USG9000V旨在为客户提供高性能、易管理的全面软件化的虚拟网络安全防护,满足客户对安全业务简单部署、快速上线、灵活扩容、高效运维的诉求,全面提升企业云化安全的能力。

USG9000V通过资源的集中调度实现了弹性扩展,达到资源的最优利用率,同时可自动化运维,能进行故障自检测和自恢复,为虚拟化网络提供可靠的安全防护。

作为云化部署的软件产品,USG9000V支持业界主流云平台,可以部署在云数据中心边界,为客户虚拟网络提供丰富的安全业务防护。它采用控制和转发分离的云化架构,基于网元自身的分布式负载均衡能力,实现单网元灵活扩缩,一个集群最多可管理128个VM(虚拟机),转发性能达2.5T,同时支持业务处理单元间的状态备份,满足企业对高性能和高可靠的需求。在业务变化时,USG9000V通过与MANO联动,可以触发设备自动调整资源配置,实现业务分钟级扩缩容和自助配置,减少90%以上的手工配置工作量。总之,USG9000V既能满足云化业务的弹性需求,又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云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低成本、高效率等收益,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业务的云化对自动化部署、性能的可伸缩性、运维管理智能化、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传统IT架构不同,分散的边界、主机防护理念在云中不完全适用,弹性网络中大量的东西向、南北向流量,以及数据和应用的大规模集中,使得云成为深度复杂的系统。如果不能对整个云的安全态势进行感知,那么良好的防护就无从谈起。

大数据、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与安全融合,可以进一步丰富云安全的手段。除了技术上推陈出新以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全面、主动、立体的安全防护体系,这需要所有安全厂商与用户的共同努力。

第2篇

(逄 丹)

网络安全试点示范交流会

3月16日至17日,电信和互联网行业网络安全试点示范工作经验交流会暨成果展在广西南宁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网络安全面临的新挑战,强调当前网络安全呈现出网络攻击呈上升态势、数据和用户信息安全隐患突出、融合发展带来网络安全新威胁、攻防非对称态势突出等四方面特点,网络安全威胁风险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等领域,上升到了一个新阶段。

(逄 丹)

移动办公新格调 爱普生DS-310/360W扫描新品来袭

移动办公是当今高速发展的通信业与IT业交融的产物,高效与便利的完美结合,使之成为了继电脑无纸化办公、互联网远程化办公之后的新一代办公模式。出差或外出拜访客户时,还在为没能及时扫描重要文件苦恼?政府监管部门执法办公却还没有一台合适的扫描设备?对此,爱普生全新推出了紧凑型A4馈纸式扫描仪DS-310/360W,其紧凑的机身、强大的功能,轻巧的便携性可有效满足诸多行业对移动办公的需求。

那么,小身材、大功能的DS-310/360W究竟有怎样的表现呢?我们一起来看!

轻薄小巧 移动便携

作为一款紧凑型文档扫描仪,DS-310/360W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小!小巧灵活的机身,完全不会占用空间,DS-310机身尺寸288×88.5×51mm,重量1.1kg,不使用的时候可以很方便地放在办公桌的抽屉里。DS-360W机身尺寸288×88.5×67mm,内置电池,重量也只有1.3kg,外出时可以轻松放入公文包。

多种供电方式可选 应用灵活

一款便携式的文档扫描仪的供电方式当然至关重要,源源不断的电力供给才能为扫描仪的正常工作提供保障。DS-310/360W支持电源适配器供电与USB供电,通过USB供就可以将PC等设备和扫描仪直接连接,真正实现移动操作、便捷办公。此外,DS-360W内置电池,同时还支持电池供电。在电池供电模式下,还可以扫描大约700页的文档,这就为外出办公提供了便利。

高速高效 省时省力

身材虽精致小巧,但功能却十分强大,这里就不得不提到DS-310/360W具备的高速双面扫描功能。扫描速度最快可达25ppm/50ipm,并且支持200dpi和300dpi黑/白/灰色彩模式的双面扫描同速,使文档电子化效率大大提高。

卡片扫描 独特卡槽设计

想扫描身份证、银行卡,可馈纸式文档扫描仪该怎么扫描呢?别担心,这一点爱普生早就想到啦!DS-310/360W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用户这一需求,独特的吸入式卡槽设计,当客户需要进行卡片扫描时,只需将机身上的滑动按钮拨到“卡片(扫描)”位置,即可开始卡片扫描。扫描完成后卡片会被自动退出到进卡位置,卡片扫描轻松自如,分分钟就能搞定。

内置WiFi可实现无线扫描

出门在外,没有网络,想扫描文件怎么办?别担心,DS-360W内置WiFi功能,移动便携设备只需下载Epson Document scan即可与DS-360W进行直接连接扫描。同时支持无线路由连接和直接连接两种连接方式,方便用户按需选择连接方式,更加易用。

专业扫描驱动 应用简便

Epson Scan2是爱普生专为文档扫描仪设计的全新扫描驱动软件,处理速度更快,同时具备更多更专业的扫描功能和图像处理功能,应用更简便。

第3篇

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近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如期举行,本届宣传周沿用首届“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主题。期间,腾讯与启明星辰联合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并面向企业市场推出全面的终端安全解决方案――云子可信网络防病毒系统,建立国内强强联合的企业安全服务战略联盟,为“互联网+”国家战略落地提供终端安全服务。

安全行业加速整合

启明星辰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潘柱廷表示:“新时期企业安全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防御需求,从合规性需求向内在需求变化,而网络入侵等安全威胁也越来越体系化、形势更加严峻。”启明星辰、腾讯的战略合作,凸显中国自主安全技术联盟的实力,符合国家网络强国的战略方针。

过去,无论是企业终端安全,还是用户终端安全,不同领域内的安全厂商虽均有推出自己主打的安全产品,但国内的企业终端安全服务市场分散,行业整合度不高,企业终端安全产品在安全防护上大多是孤军奋战,不同厂商之间难以形成产品联动,鲜有及时联动的完整的企业终端安全解决方案;近两年频繁发生的企业网络遭受攻击、用户数据泄露事件,引发安全厂商对企业终端安全问题的关注。

腾讯副总裁马斌认为,互联网化呈现了三个业态,分别是智能化、数据化和实时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互联网的安全,腾讯认为互联网+安全才能更加有效的保证互联网化的顺利进行。

面对互联网的发展与变化,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朝向“互联网+”的转型,无论是国家级,企业级或是个人用户都在做“互联网+”的建设,而在云、管、端的每个层面都需要构筑完善,“互联网+”要如何才能在安全的生态环境下进行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启明星辰首席战略官潘柱廷表示:“安全在‘互联网+’的进程中已经不止是‘加’的关系,而是‘乘’的关系。”反过来说,如果对网络安全的问题没有投入足够的注意力,那么之前在互联网方面的积累可能会变成一种灾害,企业必须提升网络安全建设水平。

安全厂商需要各抒己长、协同合作给用户带来最好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启明星辰首席战略官潘柱廷表示:“安全厂商不存在什么‘一招鲜’,而是需要做好自己擅长的,而后同其他企业协同合作一同完善网络安全体系。”

正如启明星辰副总裁欧阳梅雯所言:“企业级的市场很大,只有一家供应商是不健康的,只有多家供应商共同为用户服务,有竞争,有相互合作,也有追赶,才能为用户提供最健康的生态环境。我们希望和友商之间,通过良性竞争的方式让用户得到最安全、最实惠、最好的产品。”

在此背景下,腾讯与启明星辰的合作秉承“开放、联合、共享”的原则,通过开放腾讯安全云库的能力给启明星辰,结合启明星辰对网络安全的深层理解和安全产品研发能力,为国内企业级市场提供安全产品,并希望以此来推动“互联网+”的落地与演进。

优势互补

共筑企业安全生态圈

据了解,云子可信结合了启明星辰在企业级市场安全威胁管理方面近20年的深厚技术沉淀,以及腾讯在终端安全防护领域长达16年的深厚技术积累,可谓继承了双方的“最强基因”。马斌表示,云子可信是“双方打破壁垒,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针对企业内网终端用户容易遇到的各类问题,提供一整套的完整终端管控安全解决方案。”

据了解,通过双方的技术结合,云子可信解决方案打通B端企业和C端用户,在全球首创了B端企业+C端用户双向沟通的高效管理模式――全景、全面、高效的全方位管理模式,构建了企业安全的新生态。

云子可信网络防病毒系统颠覆了传统企业安全防护产品的运营模式,首次采取“安全+管理”的一体化架构,并融合了腾讯TAV自主研发杀毒引擎、安全云库、云引擎等核心技术优势,以及启明星辰多年服务企业安全的运营经验,代表了中国自主企业安全的最好水平。

根据双方达成的战略协议,云子可信网络防病毒系统将由启明星辰负责产品和渠道运营,而腾讯输出引擎和云服务等核心技术。启明星辰是国内信息安全行业的领军企业,拥有横跨防火墙/UTM、入侵检测管理、网络审计、终端管理、加密认证等技术领域共计百余个产品型号,同时还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网络安全研究基地。启明星辰曾完成包括国家发改委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近百项,拥有丰富的企业级安全产品设计、开发经验。

云子可信网络防病毒系统致力于为企业级用户提供终端的全面安全防护,并有以下特色:

云部署模式――云子可信网络防病毒系统采用了云部署模式,一方面通过检测特征云的方式,及时更新至病毒特征库;另一方面,为企业级用户提供了云查杀的模式,减少客户端PC的额外计算开销,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一键安全――云子可信网络防病毒系统充分考虑了终端安全产品使用习惯,摒弃了复杂的交互界面,提供一键式安全防护。

管理+安全――云子可信网络防病毒系统不仅仅是杀毒软件,针对企业内网终端用户容易遇到的各类问题,如机器变慢甚至死机、关键信息泄露、越权的网络访问等,也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终端管控安全解决方案。

此外,云子可信的恶意代码分析技术即源于启明星辰ADLab――多年来一直保持亚洲地区CVE漏洞数量领先的地位,在恶意代码分析技术方面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

腾讯安全则将全球最大的风险管理数据库――安全云库开放给云子可信,让这套终端安全威胁整体解决方案可以为用户提供强有力的安全检测能力,避免由于访问恶意域名导致的各类损失,维护用户的安全上网环境。腾讯自主研发的TAV反病毒引擎对于木马、病毒、蠕虫、僵尸程序等均有极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通过云子可信结合云查杀的虚拟执行技术,可以对各类复杂甚至是未知恶意代码进行完美识别和查杀,同时保证终端用户的使用体验。

第4篇

【关键词】 道路运输 信息化 智慧交通

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刘小明在2017年全国运输服务厅局长研讨班上指出,当前运输服务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些明显短板,补这些短板是运输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道路运输行业要补齐这些短板,就要找到道路运输信息化发展水平不能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需要的根源问题,并切实加以解决。

一、道路运输信息化发展问题

(一)信息资源共享不够

道路运输各细分行业信息平台还未实现互联共享,“孤岛众多,融合困难”的现象依然存在,已经汇聚的公共信息资源对社会开放程度不够。部省之间、省省之间、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渠道不畅,大量的信息资源和应用成果积淀在各级道路运输管理部门中,形成了“部门化”的格局,直接影响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再开发,制约了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有效监管和应急指挥。

(二)市场活力激发不够

道路\输信息化发展正处于从分散转向集约,从孤立转向开放的重要转型期,和其它行业信息化平台开发面临的问题一样,由于市场活力激发不够,道路运输信息化也存在“投资巨大,效果有限”的问题,单纯的政府投资已不能满足全面联网、业务协同、智能应用的信息化发展新阶段。

(三)信息安全形势严峻

随着道路运输对网络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其面对的安全挑战也更加严峻,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新的安全风险将逐步显现。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技术防护措施,安全风险监测手段等方面还存在一定漏洞。

二、道路运输信息化发展建议

(一)信息资源要实现共享新理念

《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要“全面实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载装备、经营业户、从业人员等基本要素的数字化,以及交通基本要素信息的汇集、开放、共享、互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推进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信息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

1.推进道路运输行业内部信息实现互联共享。要将单一的道路运输行业管理系统升级为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基础的,同时面向公众、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全新行业应用平台,打通信息孤岛和行业壁垒,让业务办理、日常管理更加规范高效,推动道路运输由“管理”向“服务”转型。打造道路运输“部、省、市、县”四级协同服务信息系统工程,实现以流程为驱动的数据管理和数据对接,形成“井字形”数据共享和四级协同办公格局,实现从业人员、营运车辆的跨省备案、转籍,实现跨省异地执法。不同的道路运输各细分行业信息平台实现共享,如以汽车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为基础,接入汽车租赁管理服务平台、汽车维修配件追溯信息系统、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系统等,可以有效提高机动车维修、检测效率和准确率,有效降低汽车租赁风险;再如道路运输运行协调和应急指挥平台接入客运联网售票系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通过对客货运数据资源的关联分析和融合利用,可以大大提高道路运输行业运行监测能力和研判决策能力。

2.促进道路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信息协同发展。要将道路运输信息服务系统与水路、铁路、航空、邮政等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同时实现与公安、安监、气象、国土等的协调联动,通过部省联网、部路联网、部港联网,采用数据交换技术,形成完善的数据交换指标体系,建立行业之间的数据交换平台,着力构建“多位一体”综合交通数据中心建设,开展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数据资源融合和挖掘、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交通运行态势仿真与预测、客流集散地人流监测和预警等工程的建设,实现对海量综合交通运输数据的挖掘分析,走上“智慧交通”发展之路。

(二)政企合作要打造服务新生态

《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要“深化政府与企业间合作,实现政企优势资源的深度融合,形成政府、市场、公众多方共赢的发展格局”。一方面要持续加大公共财政在道路运输信息化领域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要促进政府、企业与市场在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中的协同发展。在道路运输信息服务及数据开放共享方面,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运营管理,探索建立多元的信息化投资机制,形成行业和社会力量共同推进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局面。通过成立道路运输信息化协会,横向促进全行业经济、技术、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推进道路运输信息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成立道路运输信息化发展联盟,纵向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推动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的广泛合作和交流,加速道路运输信息化成果转化推广应用。

(三)重要信息要设立安全新屏障

2012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要求健全安全防护和管理,加强能力建设,确保交通领域涉及国际民生的重要信息系统网络和信息安全。信息安全与智慧交通是“一体两翼”,密不可分。道路运输行业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关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要建立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安全监督、检查、指导、培训的技术保障和综合协调机构,做好信息安全的基础理论、标准规范、关键技术和核心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在提升行业信息安全技术保障能力的同时,要深化网络安全防护、态势感知、信息通报、预警预防及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升行业信息安全管理能力和统筹能力。

【参考文献】

[1] 运输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十大重点任务[J].中国道路运输. 2017(4):08-11.

第5篇

所谓文化,是人类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总和。网络文化,则是一种亚文化,是随着时展、技术进步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语言符号、音响符号、视觉符号,是一种崭新的思想文化表达方式,一种文化传递扩散的新途径,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一个全新的视界,使人们源源不断地获取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借以提升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文明程度、技术技能,并得到健康有益的休闲娱乐,使人们日臻时尚和进步。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比较起来,表现出相当程度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借助于互联网这个特定的载体,形成一种结构完整、自成体系的信息文化。它的主要特点包括:

――它具有海量存储、无限传播扩张的广阔空间。网络文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输技术,从信源、信道到信宿,充分数据化、网络化,可以随时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应有尽有的文化资源。它穿越文化地域、文化时空,进行国际化范式的具有空前深度和广度的文化信息交流。

――它具有鲜明的民主化、大众化倾向,常常被奉为通俗化、时尚化的现代文明。它的进入门槛较低,甚至不受任何限制,在人类文明资源面前,人人可以平等共享,自由互动,充分表达人们的个性、观点、情绪或主张。传播主体千变万化,各种信仰、追求都能得到展示,所有的言论、评说都无法阻隔。

――它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的特征,能够融汇各种地域、人文环境的信息,呈现出思想文化的兼容性和丰富性。由于信息表达的来源不拘一格,涉猎社会的各类问题五花八门,渗透的领域没有边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对比观察、自由选择的广阔空间。

――它具有快速、即时性的特点,能够充分满足人们对文化信息生产、消费的需求,加快文化知识更新的周期。由先进的传播方法和手段带来的零距离交流、跨越式沟通和无缝在线对接,能有效地缩短知识积累的时空距离,加速思想文化信息的流动,为新技术、新文化、新生活的产生提供无比优越的条件,使人们有机会透过广阔的视角,一睹整个社会的原生态,深切感知大千世界历史性变迁的脚步。

网络文化的这些特质,使其具备独有的优势和特定的历史作用。简略地说,它能为大智慧、大手笔地展开网络文化建设的宏观调控、战略布局,实现历史性的跨越,提供广阔的舞台;为持续解放思想,消除一切禁锢,开发创造力,提供时代进步的引擎;能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一代获取现代知识,增长才干,塑造美好人生,设置全新的操作平台;为把握和传达民情、民意,了解社会思潮,预测发展趋势,联通第一讯号;为提倡正气,抵制歪风,树立先进,提升文明水准,构建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总之,它能为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进步,注入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为此,我们必须积极思考,精心策划,采取行之有效的前瞻性的措施,切实完成建设、利用和管理好网络文化这项责无旁贷的重大历史使命。

――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唱响网络文化建设的主旋律。面对网络文化多元共融的总体趋势,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唱响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主旋律,用我们特有的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支撑起网络文化不断普及发展的新天地。要搞好规划,妥善布局,从正面提高网络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弘扬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与此同时,要善于透过各种异域文化的冲突、碰撞,汲取、借鉴和接纳国外有益的成分,用以培植和加深本土文化的根基,不断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提升整个国家的软实力。

――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为了促进网络文化日益迈向全面协调发展的轨道,要多视角、多层面地充实网络文化的内容,不断调整,更新存量,提高质量,切实满足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真正把网络建设成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要善于整合现有的文化资源,把各种文化产品强势地数字化、网络化,加速知识更新,增强文化产品的流动性。可以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努力实现网络文化的规模化、经典化,这既有利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互补融合,又能使网络文化的传承贯通古今中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要注重挖掘具有地域、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为地域、地方文化与整个时代同步共进搭建平台。要倡导原创性的文化发展,创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加快产业化进程,强化品牌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6篇

这些中国互联网的十万个为什么可能很少有人能够深入思考,更很难有人能够做出回答。

让历史告诉未来

过去十五年,美国始终是全球互联网创新的源头,也是创业投资的中心,更是应用的驱动力。但是,这个局面开始发生变化。在美国,也不乏Myspace、Facebook、twitter等耀眼的新星崛起,但是,互联网的风景显然已经全面转移到中国。中国将会取代美国,成为全球互联网新的应用中心。

1995年,北美网民占全球网民的比例高达65%,而中国网民的比例不到全球的1%。而到2007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上升到了16%,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乘之后,网民数量已经开始与北美旗鼓相当。

根据互联网实验室的研究,2015年之前,中国网民数量将超越8亿大关,网民规模将是美国的两倍左右。从2千万到3亿,主要还是中国互联网和中国城市信息化的简单量变过程,而从3亿到8亿,不仅仅是量变过程,更是质变过程:因为这意味着中国主流消费群体几乎全部上网。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领先的宽带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将不仅仅改变全球高科技产业的竞争版图,也将重新塑造全球互联网应用和经济发展的力量格局。而这场深刻的变革不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未来几年之内就将发生的现实!

谁能够在更大的互联网变局中脱颖而出,这是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

互联网变局轨迹

更值得关注的,就是我们使用互联网方式的变化(手机和互联网将全面融合)。正是这种使用方式的变化,将触发未来十年互联网应用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互联网实验室将这场即将到来的变化命名为“互联网第三次浪潮”(前两次分别为Web 1.0浪潮和Web 2.0浪潮)。这次浪潮定名为“即时网络时代”。所谓即时网络,就是以大规模同时在线的网民实时互动为基础的互联网应用。

“即时”将成为互联网新浪潮最核心的关键词,“即时化”将成为未来几年创新的中心。即时博客、即时媒体、即时搜索、即时通讯、即时商务、即时管理等各类即时性应用将成为未来十年之内互联网增长的新动力,而传统的非即时的互联网应用将逐渐边缘化。这种变局有其必然性。一个就是网民数量规模的增长,如今,全球网民达到17亿,中国网民逼近4亿,普及率都顺利跨过25%的临界点。另外,网民在线时间的延长,庞大的网民群体同时在线,大规模的即时(实时)应用成为可能。

当下互联网的一些热点,都昭示着即时网络时代的曙光已经闪现:微博(Twitter)、移动互联网、3G、云计算、物联网、媒体融合、即时搜索等,都是从一个角度、一个层面解释了新的趋势,它们是一代表,背后代表着一个全新的生态!

互联网第一次浪潮的核心关键词是“网络化”,也就是完成上网,从线下到线上的过程。第二次浪潮的关键词是“社会化”,网民不仅仅是互联网的用户和受众,而且成为内容的创造者和应用的主导者,建立着新型的社会关系。

目前,Twitter是即时网络最亮丽的应用,即时通讯是即时网络最“古老”的应用,手机是即时网络最贴身的终端。当这些热点组合起来,把握它们的共同之处,真正全面、前瞻地透视内在的本质,那就是一个全新的即时网络时代要开始了。“即时化”成为这场变革的第一钥匙。

新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颠覆和替代,而是代表最有创新活力和最大发展动能的机会窗口!代表着互联网新应用的范式发生根本性改变。

即时网络时代的特征拥有几大根本性力量:

1.即时化——即时化应用将成为未来3-5年互联网领域最活跃、最大的创新热点,是诞生下一个Google最有可能的方向。

2.娱乐化——普通大众成为上网主力军,他们的互联网第一需求主要还是娱乐与沟通,而不是早期的新闻、电子邮件、搜索等,所以娱乐将成为互联网最大的收入增长动力。这一点,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过去,我们已经习惯了把互联网当做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工具,是一种降低成本、节约时间、提升效率的革命性工具。而现在的互联网,却越来越多呈现为反生产力工具的特性:消耗时间、降低效率、消费金钱。事实上,2008年,全球互联网消费IP流量第一次超过了商业IP流量,而根据互联网实验室的估计,中国在2006年,消费IP流量就超越了商业IP流量。这一点我们领先了世界。而且我们预测:十年之内,全球互联网的消费IP流量起码将是商业IP流量的十倍!

3.生活化——网络全面融入生活,生活全面网络化,互联网不再是简单的媒体,也不再是通讯或者商务平台,更不是独立的互联网应用,而是可以满足生活各方面需求的综合性空间,我们现实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将与互联网高度融合。

4.一体化——互联网上,你再也不是一条无人知道的狗了。接下来的互联网,我们的虚拟生活和现实生活将融为一体,我们虚拟的身份和现实的身份也将融为一体。这是一次巨大的进步,当然也将产生全新的挑战。如果说未来十年,人类的现实世界最大的挑战是环境恶化,那么虚拟世界的最大挑战就是来自个人隐私和网络安全的挑战。

中国互联网的最终王者

2015年之前,中国网民将达到8亿之多,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在中国,必将至少诞生一个1000亿美元的互联网巨头。

一个健康的、富有活力的1000亿美元的世界级互联网巨头,是一个标杆,一面旗帜。在它的身后,将是一个整齐的互联网成功企业的阵营与梯队,将是一系列产业健康的全新生态,包括还有至少3-5家300亿-500亿美元,10家以上100亿美元,50家以上10亿美元级,以及100家左右国内外上市的公司。这些互联网公司将构成中国国家软实力的主体力量(与Google、Facebook、Twitter、Myspace、eBay、亚马逊、微软等竞争),也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力量。

那么,谁将坐上中国互联网王者的宝座?目前来看,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无疑处于最有可能的第一阵营,这是率先迈过100亿美元门槛的三大巨头。从目前的态势看,腾讯最有可能拔得头筹,形势最好。阿里巴巴格局最为庞大,占有电子商务方面的垄断性地位。当然,5年时间,中国互联网还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7年,阿里巴巴上市第一天,市值达到200亿美元,可惜后劲乏力,不过,阿里巴巴、淘宝和支付宝等价值不可估量的业务还没有正式上市,潜力不可低估。而腾讯上市之后,增长得最为稳健持久,2009年9月8日,腾讯股价创下130港元新高,市值接近300亿美元,超过eBay、雅虎成为市值第三大的互联网公司,仅次于Google、亚马逊。超越亚马逊也只是时间问题。2010年初,腾讯市值更是达到400亿美元。

第7篇

克罗斯希望将漫游费用完全从27个欧盟成员国中抹去,但鉴于其委任期仅剩18个月,该目标的实现如今存在相当难度。

欧盟于去年3月份宣布了今年夏季的漫游费上限,但就在暑期到来前,欧盟委员会又迫不及待地宣布再降价三分之一,并立即执行生效。自2007年以来,欧盟监管机构已对漫游费用累积削减了近80%。

此次降价后,在欧盟各国间使用移动设备上网的漫游费用由0.70美元/MB降到了0.45美元/MB;拨打电话的漫游费用由每分钟0.29美元下降到每分钟0.24美元;接听电话的漫游费用由每分钟0.08美元下调至每分钟0.07美元;发送短信的漫游费用由每条0.09美元下调至每条0.08美元;接收短信为免费。

预计在明年7月1日时,以上费用将再一次下调。

韩国打造Wi F i“飞行商店”店家销售额猛涨

韩国向来喜欢把新技术应用到最有用的地方去,比如现在韩国Emart超市打造了一个附带WiFi的 “飞行商店”,在首尔人口密集的地方到处飞行,许多用户用它查看打折信息、实行在线购买,用过一段时间后,Emart销售额增加了157%。

这个基于WiFi的Emart飞行商店由Cheil制造,用个大大的热气球配合无线路由器在首尔人口密集的地方飞行,包括公共广场、购物中心、交通枢纽。看见这个热气球的人会被鼓励用智能机去连接WiFi,连上后会自动引导他们安装Emart App, 安好后,应用会提供该在线商店的打折产品和优惠券。

之所以打造这个热气球是因为,很多家庭虽然有购物预算,但他们通常只会去最近的便利店、百货商店,而有时受地域限制,这些地方的价格并不是很便宜。

这个飞行商店准备把Emart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带到各个角落,根据Cheil反馈,用了这个飞行商店后,Emart的移动商店销售额增加了157%,购买用户来自各个地方;相应地实体商店也增加了9.5%的销售额,主要是用户下载优惠券后去了实体商店。

资讯通信发展成果斐然新加坡启动下一阶段智慧征程

在2013年6月召开的亚洲资讯通信与媒体行业的辉煌盛事——资讯通信及媒体商务交流大会(imbX2013)开幕式上,新加坡通讯及新闻部长雅国博士(DrYaacobIbrahim)宣布成立新的资讯通信及媒体发展总体规划指导委员会 (Infocomm Media Masterplan Steering Committee),负责领导及制定新加坡资讯通信与媒体行业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

新加坡资讯通信行业已日趋成熟,并正在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演进,打造全新优势,迎接资讯通信领域发展新阶段的到来。为了发挥资讯通信与媒体产业的融合所带来的潜能,新加坡提出将在未来以整体的、融合的眼光,看待这两个行业的发展,并专门成立了由14名成员组成的委员会,致力于将这种发展趋势酝酿成全新机遇。

该委员会由拥有丰富的私营科技企业从业背景的 CredencePartners公司主席许文辉先生领导。新加坡通讯及新闻部则将为其提供支持,携手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媒体发展管理局(MDA)以及经济发展局(EDB)共同进行规划。在未来的两年多时间里,指导委员会将联手学术机构、私营企业,以及公共部门从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发展、人才开发及行业改革等维度出发,共同制定这一总体规划,以引领新加坡迈向2025年的资讯通信及媒体行业发展。

报告显示未来5年内全球车联网市场将增3倍

前不久,GSMA与市场研究公司SBD联合《车联网预测:未来5年内,全球车联网市场将增3倍》报告。“报告”认为,内置嵌入式移动通信系统对于汽车行业具有颠覆性的影响——预计到2018年,全球车联网的市场总额将达390亿欧元,较2012年的数值(130亿欧元)增长3倍,在2018年的390亿欧元全球车联网的市场总额中,83%(326亿欧元)将来自基于内嵌SIM技术的汽车移动互联:未来5年内,内置相关系统的汽车的出货量将会增加6倍。

“报告”还预计,到2025年,由于嵌入式移动通信技术市场的快速发展,每一辆新生产的汽车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移动互联功能,移动类安全、保安、信息娱乐、交通信息、导航、车辆故障诊断等业务也将蓬勃发展。

“报告”认为,“安全”及“保安”是促进全球车联网迅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将成为普及率最高的车联网业务。比如欧盟强制要求从2015年开始,成员国的所有新产汽车要内置车内应急呼叫服务应用eCall,以提高车祸救援的成功率。eCall是一款嵌入式移动通信系统,预计在2016年一年的部属量就有望达到700万套。“报告”还透露,俄罗斯与巴西等也将广泛部署类似的车祸救生嵌入式移动通信系统,在2018年一年,全球就将有4170万辆汽车内置此类系统。

韩国提出“创造经济”工作计划

韩国未来创造科学部近日提出了5大战略,具体包括:构建“创造经济”生态系统;增强国家研发和创新实力;推动软件和内容产业化;加强国际合作和全球化;造福国民的科技和信息通信技术(ICT)。该计划旨在将国民的创意与科学技术、信息通信技术(ICT)相结合,打造新的产业和市场,从而创造更多工作岗位。

为落实创造经济,韩国政府今年将投入6.9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78.85亿元),今后5年共投入40多万亿韩元。

其中,韩国为了发展网络新产业,拟制定“云计算发展法”,建立大数据分析中心,并建立基金培养内容产业。同时,协调其他政府部门利用科学技术解决食品安全等各种社会问题,为此,今年将启动规模达100亿韩元的试点项目。

在通信方面,未来创造科学部计划分阶段免除移动电话入网费用,一年可节省5000亿韩元。争取在今年年内将移动电话入网费用降到目前水平的60%,到明年年底之前再降至目前的30%,2015年年底入网费用为零。

韩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院、信息通信政策研究院等机构预测,若上述政策执行顺利的话,到2017年新增工作岗位将达40.8万个,科技和ICT在提高就业率方面会发挥核心作用。

F C C将规范运营商对用户通信数据使用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正在加紧针对移动运营商如何使用消费者通信数据相关政策的解释工作。FCC在6月晚些时候举行的开放式会议上就这一问题给出答案。

“这项重要的政策有利于保护打电话的时间、通话时长、通话地点等消费者个人信息。”FCC主席Mignon Clyburn说,“尽管通信数据被保存在移动终端中,数百万移动用户应该对个人信息的安全性有信心。”

政策将明确移动运营商使用这些信息时何时需要得到用户的批准,并指导运营商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防止信息落入坏人之手。

政策只适用于通话号码、通话时长、通话地点等通话数据;只适用于电信运营商,不适用于终端制造商或手机操作系统提供商。

按照政策,电信运营商仍可以收集这类用户的个人信息,以帮助他们了解哪些地区网络覆盖不足,为那些业务繁忙的地区增加设备。但电信运营商只有在获得允许的情况下,才能向第三方提供这些信息。

英国Everything Every where将数据共享套餐引入4G领领域

英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Everything Everywhere 6月宣布将推出针对4G业务的数据共享套餐Shared 4GEE,允许用户使用多种移动设备分享套餐内的数据流量。在推出数据共享套餐的同时,EE还宣布将即用即付套餐扩大至4G业务领域,具体的价位和细节将在未来几周内公布。

“我们注意到,在4G时代,人们更频繁地通过更多样化的终端上网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EE首席执行官Olaf Swantee说,“我们的Shared 4GEE套餐和即用即付套餐将为用户的这一习惯提供更多选择。”

EE透露,截至目前,该公司的4G用户数已超过50万,其目标是,到今年年底使4G用户数达到100万。今年4月,该公司宣布计划使用额外2×10MHz的1800MHz频谱对LTE网络进行升级,使网速提升一倍,至80Mbps以上。EE公布了网速翻倍的首期10座城市名单。这些城市为伯明翰、布里斯托尔、加的夫、爱丁堡、格拉斯哥、利兹、利物浦、伦敦、曼彻斯特和谢菲尔德。

EE表示,下一步LTE网络部署的重点将放在繁忙的通勤线路、商业中心和机场等地区。

物联网成为美国电信行业收入增长最快的部门

美国电信行业协会(TIA)日前表示,美国电信收入将2013年增长7.1%,其中云计算、机器对机器无线服务与网络安全是增长最快的部门。

TIA在近日公布的年度报告中预测,美国电信支出将在2013年达到12560亿美元,并于2014年再增长6.8%。2012年,电信支出同比增长6.2%。其还表示,运营商对云计算、机器对机器无线服务与网络安全的高额支出将抵消传统有线服务增长放缓的影响。其预计到2013年,美国云服务市场将增长19%,至560亿美元。

第8篇

高等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媒体联盟2016年的《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对高等教育变革带来的挑战进行了概括。我们需要整合正式与非正式的学习方式,需要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素养,需要应对更为市场化的激烈竞争,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需要面对平衡线上线下生活的挑战,需要让我们的教育帮助学习者为未来做好准备。技术的发展在短期内,能够让我们能够用更好的方式来改变教学模式评价教学结果。在更长远的时间跨度之内,技术将帮助我们重新设计学习方式、重新定义学习环境、重新塑造创新组织文化,这也必将整体性地改变高校建设与发展方式。

一、信息化是高校变革的驱动力

未来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今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将在2020年结束自己的本科学习生活。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可能会发现社会对他们的能力要求之高,超过自己的想象。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可能对很多教育者们而言也始料未及。

2020年,他们需要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当中发现意义,能够用各种数字化方式进行社会交往,能够用新颖并富有批判性的方式思考问题,能够进行有效地跨越文化交流。他们需要具备高超的新媒体素养,通过计算思维和设计思维,去跨学科解决问题。他们要能够管理自己的认知负荷,能够通过在线方式和可能素昧平生的人开展紧密协作,并获得成果。

应对这一崭新的能力要求,需要技术驱动下教育的深层变革。这一挑战是全球性的。2015年5月,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更具体地,“互联网+”成为了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技术推动各行各业发展成为了国家战略。对于教育而言,“互联网+”不仅仅提供了技术手段和工具,更为模式创新开创了新的可能。如何借助这一契机,通过信息化建设推动高校的创新发展是高校管理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际上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和科研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在教学水平、学科建设、科研水平和治理水平方面进行总体改革。

二、信息化实践中的各种挑战

然而,在通过信息化促进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具体而言,在信息化对学校发展的引领作用方面,整体规划存在不足,缺乏从学校整体的通盘规划和设计。同时,部分教师和管理者信息化意识薄弱,对信息化在教学与管理变革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人群信息素养难以支持信息化应用。当前学校数据资产未能得到有效梳理,尚未基于数据开展深入分析挖掘。在信息化建设机制方面,归口管理刚刚起步,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相关制度需要建立和完善,部门职责界定需清晰,部门协作需磨合。在管理信息化的推动方面,仍有部分管理流程尚未明晰,部分管理系统尚未建立。在信息化教育教学方面,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效有待提高,创新教学模式的尚在探索之中。教师的整体信息化素养有待提高,信息化手段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深度不足。在基层设施与服务建设方面,IT基础设施有待加强,服务精细化程度不高,服务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在信息化建设保障条件方面,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和专业人才。

三、信息化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为了应对这一系列挑战,我们从学校整体的发展目标出发,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长期和中期建设与发展目标。学校十三五期间发展目标确定了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注重民生改善等一系列发展目标。

基于这个目标,我们从长远着眼,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更为长期的规划,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长期目标。预期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代化和智能化,智能化信息技术环境建设成熟,应用覆盖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建立并完善新技术支持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自主、泛在和高度个性化学习,形成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模式;形成跨院系、跨学科的科研体系,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完整链条,形成具有领域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孵化出业界影响力的企业;构建学校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实现大数据治理体系,实现各项管理与决策工作有数据、可量化、能预测;提供根据师生个体需求精确定制的综合服务,实现主动服务模式。

基于这些长期目标,我们进一步从管理机制、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流程重整、人次培养和决策支持方面提出了信息化建设在最近5年当中需要完成的中期目标。

在完善管理机制方面,从学校层面建立并完善信息化规划和决策机制,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统筹全校各个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明确学校各单位在信息化工作中职责,建立学校信息化建设规程和协作机制,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一步升级有线、无线校园网络;完成数据中心计算和存储资源升级,提升云计算供给能力;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建设物联网和智能感知基础设施。

在网络安全保障方面,全面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防护软硬件系统,杜绝安全隐患,保证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建立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处理。

在管理流程重整方面,根据业务应用和管理需求,有信息化建设管理处协助业务部门提炼业务主线,完善管理流程,形成以业务为核心的跨部门服务系统,提供更为高效便捷的服务,实现更为规范有序的管理。深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基本实现面向师生管理和服务业务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在创新人才培养培养方面,大力推动教学模型变革,借助信息化转变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教学质量,在全校逐步推广信息化支撑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根据学校特色,建设一批有影响力和实用价值的MOOCs。根据学校应用需求,建设实用型智能教学环境,促进远程教学与交流协作。同时,支持创新创业,通过环境建设、平台搭建和能力培养,对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多元化支持。

在决策支持方面,统一各个业务部门的数据标准,便于数据共享和交换。根据学校需要,建立并完善各种数据模型(如教师模型、学生模型、资产模型等)。针对学校教学、科研与管理方面的重要问题,开展大数据分析,发现规律与趋势,支持科学决策与精准管理。

四、信息化发展的原则和思路

在信息化的规划和建设过程当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思路和原则。我们认为信息化工作的总体原则是:技术驱动、模式创新、深度融合、流程再造。在信息技术最新进展的支持下,推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创新,促进技术应用与学校各项工作的深度融合,对教学流程、管理流程、服务流程进行重整和再造。

在建设思路方面,我们希望实现以治理促管理、以数据促决策、以素养促教学、以协同促科研、以定制促服务。

以治理促管理,即通过信息环境和系统建设,进一步整合学校各部门的力量,明晰主体责权,形成系统合力,探索有效机制,实现“系统治理、综合施策”。

以数据促决策,即利用大数据方法与技术,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过程中形成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建立各类评价与预测模型,实现精准管理和科学决策。

以素养促教学,即通过信息素养、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以人为本,从教师与学生双方向提升信息化教学的水平与能力,提高信息化教学支持的有效性。

以协同促科研,即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协作机制设计,促进我校各学科的打通和互补,构建有民族特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创新科研体系。

以定制促服务,即通过数据分析,实现服务的适应性,针对师生个体进行定制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五、教育信息化发展架构初探

信息化发展需要学校层面的统筹规划,信息化部门的落实推动,以及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个部门的群策群力。目前,我们正在着手构建包含学校、各院系和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支撑体系。

在学校决策层面,我们由校领导牵头成立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制订战略目标,建立机制政策,进行效果评估。

在执行层面,我们成立了信息化建设管理处负责具体的规划与建设工作。信息化建设管理处负责根据学校要求制订信息化发展规划,起草相关管理规定,推动具体业务工作,提供各类信息化服务。

在教学层面,由教务处牵头带领各教学单位共同推动教与学资源整合,教学模式探索,并在教务处主导下推动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科研层面,由科研处牵头带领各科研单位共同推出信息化科研系统需求,与信息化建设管理处一起建设科研协作平台,探索信息化科研创新模式,建立科研孵化基地。

第9篇

苗圩透露,工信部正在加紧研究促进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在制造强国领导小组下建立部际协调机制,下一步将重点在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标准法规、突破关键技术、升级基础设施、加强国际交流、提升信息安全等方面开展工作。

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多重战略意义

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对国内汽车产业乃至国家战略意味着什么?

苗圩指出,目前随着电子、信息、通讯等技术与汽车产业的加速融合,汽车产品正加快向智能化、网联化的方向发展,生产方式向互联协作的智能制造体系演进,服务模式呈现出信息化、共享化的趋势,带有鲜明的跨界融合特征的智能网联汽车更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最重要的创新载体。智能网联汽车不仅是我国抢占汽车产业未来战略的制高点,是国家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重要突破口,是关联众多重点领域协同创新、构建新型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载体,并在塑造产业生态、推动国家创新、提高交通安全、实现节能减排等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具体而言,例如,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领域、大数据的重要来源、网络安全的关键节点,智能网联汽车对于驱动国家创新发展的作用无法替代。在社会交通领域,智能网联汽车将大幅度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节约能源和减少排放,解放驾驶员,将有利于建立全新的社会出行和运输体系。

因此,他强调,应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集中资源、加大力度,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为中国建设汽车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的优势与挑战

当前,世界主要大国都非常重视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如何看待各国的支持重点和战略倾向的选择?中国有哪些优势?又面临哪些挑战?

苗圩认为,美国的重点在于通过制定国家战略和法规引导产业的发展,2016年,美国自动驾驶汽车政策指南正式,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日本政府则积极发挥跨部门协同作用,推动项目实施;欧盟的侧重点在于主要支持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以图保持其领先的优势。

对于中国当前的发展现状,苗圩则提出,值得关注的有三个方面:一是支撑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实力在不断增强,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通信设备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二是中国拥有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三是我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的制度优势。随着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等国家战略的部署,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在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良好的环境正在形成。

但是,苗圩也指出,目前产业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顶层设计和部门间统筹不足、关键法规和标准滞后、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缺失等突出问题。

未来六大工作重点

作为行业的重要管理部门,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工信部已经做了哪些努力?

据苗圩介绍,前期工信部已经在智能网联汽车及相关行业发展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陆续印发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车联网和5G发展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初步确定5G频率规划及测试频段,支持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测试,研究编制标准体系建O指南,起草上路验证管理规范,在上海、重庆、北京等地搭建示范测试区。

工信部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方面,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据苗圩透露,工信部正在加紧研究促进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在制造强国领导小组下建立部际协调机制,下一步将重点在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标准法规、突破关键技术、升级基础设施、加强国际交流、提升信息安全等方面开展工作。

据了解,下一步具体有6个重点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指导意见。起草并出台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完善政策措施和管理规范,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培育、环境建设和规模化应用,创造有利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大环境,统筹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与智能交通融合发展。

二是制定技术标准,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智能网联汽车的标准体系,加快关键技术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规范引导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动修订适用于智能网联汽车的道路交通规范,完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法律法规,构建符合国情的法律法规体系。

三是突破关键技术,构建产业的生态。统筹利用国家研发计划和重大专项,支持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的建设,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探索智能网联汽车新市场与新业态。

四是升级基础设施,打造服务平台。做好道路的规划、交通标识路面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升级,提高专用通讯系统的覆盖率,实现车、路、人、云之间的互联互通,建立开放型大数据平台和公共服务与测试平台。

五是加强国际交流,开展产业合作。通过多双边的合作机制,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的标准法规、共性技术、规划政策、测试示范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中德智能制造、中美百人计划等桥梁,寻求产业合作的契机。

六是建立保障机制,提升信息安全。建立智能网联汽车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对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的监管,保护好用户个人的信息,加强数据跨境流动管理,加强跨行业的资源整合,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对联盟成立的四个期待

6月中旬,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正式成立。它将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发挥哪些作用?对于联盟,作为指导单位的工信部提出了哪些期待?

苗圩希望,未来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能够把握方向,发挥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搭建平台,提供行业的公共服务;创新机制,推动产业的协同创新;推动融合,建设新型的产业生态系统。

第10篇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现状

(一)用户的快速增长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用户的主要构成部分为中小型的投资散户,但是中小型散户对于资金要求高的金融产品是难以办得到。另一方面,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如雨后春笋的衍生,银行为了减小其带来的风险,只有对互联网金融领域进行完善的方向做努力,促进客户的增加。

(二)品种不断完善

许多银行金融机构通过自己的强项,占领并且稳固了电子商务市场,而银行业通过建立的大型商务平台则对于拓展银行自身业务和了解客户需求和信息有着重要意义。而通过这一块全方位的建设和积累,在市场上迅速的占据了重要地位。而同时那些中小型银行也一样在开发这一方面的业务,为了抗衡大型金融平台,只有更加用心的去开发和完善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

(三)交易成本降低

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产品,更多的是交易成本的降低。网上交易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同时智能化的交易模式下,会节约出大量的人力成本,需要更少的人工服务,而用更加高效智能的服务去替代,不仅提高了服务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还降低了交易成本。

(四)利基市场优势

科特勒定义利基市场为“虽然很小但是却没有被经营和服务的很好的市场”,但是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并不会因为客户的大小去忽略客户的需求,更不会因为应帕累托所言的80/20法则所限制。从而更容易获得更高的口碑,可以吃掉那百分之二十的客户并且拥有百分之八十的金融需求量和较高的信誉度。互联网金融不仅如前文提到可以降低成本,同时也可以给庞大的客户群体以更好的体验感,而庞大的客户群体更支撑了许多衍生出来的业务和项目所需要的特点,即大型企业和平台难以拥有的灵活性。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前景

我国互联网金融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金融行业掀起了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全新模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互联网金融系统体现出高效、便捷、精确等等特点,整个金融系统都处于比较快的运行状态,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技术层面的落后,监管层监管力度不够,笔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的应用技术规范化、标准化

目前大部分的金融业务都是通过互联网来完成操作的,包括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以及网上金融交易等业务。互联网金融在整个社会普及的同时,技术层面所暴露出来的关于泄露客户隐私的安全隐患问题在持续上升,并且整个互联网金融体系在安全技术的应用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金融系统平台的开发和利用过程太过仓促,缺乏足够的测试时间,系统的不完善经常产生客户隐私泄露的安全问题。因此在技术上需要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制定网络金融统一的安全标准。

(二)网络金融技术人才的缺失

21世纪,人才依然是不可缺的宝贵劳动力,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持续发展,众多业务已经处于从人工服务快速向电子服务转型的阶段,需要更多的技术型人员对客户进行指导,在网络金融业务中,就更需要同时具备金融与互联网知识的人才。一些网络系统方面的问题,不仅涉及到金融领域,对互联网操作这一块更是有高要求。

对于目前我国传统的金融界的工作人员来说,全面提高互联网操作水平是势在必行的。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进一步落实金融机构人员的再教育培训,建设一支适应互联网时展的、具备高素质的互联网金融团队是势在必行的,除此之外,对于科研力度的加大也是不容忽视的,要多引进科技型复合人才;其次加强互联网金融知识的传播。未来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知识依然是根本生产力,因此金融机构应根据金融网络化的发展需要建立知识储备库,并且不断进行更新,以此来跟上整个金融界的迅猛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需要解决

金融机构泄露信息事件的不断重演,很大程度上表明这不再是一个能够忽视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各方面都重视起来的问题。当互联网金融机构拥有足够多的网路用户,或者机构整个资金规模已经达到一定的级别,一旦出现问题,即使是市场出清也不能去解决这样大规模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体系还处于快速发展膨胀阶段,各种网络金融工具良莠不齐,市场监管体制还未成熟,监管力度也跟不上,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依然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形势之中,在这种局面下,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金融监管分两方面,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就是互联网金融系统。首先,金融机构应该加强自律,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坚持职业操守,严守客户的个人信息,其次,互联网金融系统也要不定期进行维护和排查,及时发现安全漏洞,确保在技术层面不出现问题,加强客户隐私的安全保护。当然,政府方面也应采取适当措施,向普通群众科普关于网络安全方面包括保密安全等各种知识,帮助互联网金融全体使用者树立风险观念和安全意识。

(四)互?网金融业务竞争平台增多

目前,在互联网金融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网上业务被研发,其中技术比较成熟的有网上银行支付、网上融资业务等等。比如网银服务,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银行柜面的压力,由于互联网金融打破了地域局限性,所以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网上交易。再比如说余额宝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吸引了不少客户,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和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互联网金融的局面也将变得更为扑朔迷离。面对如此庞大的客户群,各机构,各平台都在不断研发更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以此争取在这个发展前景良好的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模式发生了极大改变,互联网金融的目标客户群日益壮大,目前互联网金融形成了多平台,多市场的多足鼎立的局面。

第11篇

随着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生态的文化形式,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到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方式。网络因其便捷性和交流的即时性及资源的丰富性,越来越成为青年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它给当前高校特别是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艺术院校丰富多彩的艺术演展实践活动可以使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效的融合。

[关键词]

网络文化;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本文系山东艺术学院2013年度校级思政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网络文化与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3sz04)的研究成果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网天下”的网络文化背景下,这项工作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其他高校相比,艺术类院校学生的个性更加鲜明,思维方式更为灵活多变,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呈现出了一些特殊性。当“网络文化”与“艺术院校”这两个关键词叠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变得颇具挑战性。身为艺术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迎接这种挑战,积极探索,深入研究,不断创新艺术院校思政教育的新思路。

一、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方兴未艾

随着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的普及成为社会发展的常态,随之而衍生出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网络是全球共享的信息库,不同国家地区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思想、宗教异同、政治理念在网上汇聚传播。网络文化的传播声色俱全,图文并茂,而且它能打破时空的限制,使人们交流的互动性更加日常化,因而成为一种高时效性的文化。作为一种新生态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以其实用性、创新性、便捷性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也进而深刻影响到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方式。网络文化虽然被广泛全新应用,但如何界定网络文化的定义、厘清网络文化的内涵,却仍是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关于网络文化的定义,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认为,网络文化是由网络经济这一新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文化。[1]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2]从狭义的角度讲,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所进行的一种文化形式和活动。以下本文的探究是建立在广义网络文化定义的基础之上。网络文化使现代的文化范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同时也赋予了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以崭新的意义。在网络所产生的文化社区中,网络的多元性、开放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平等、即时参与的平台,以此为依托,高校文化的互动性也发生了巨大的革命。青年学子是网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参与者,他们的认知思维和价值理念通过互联网得到迅速传播,在网络所创造的巨大文化空间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提升,其道德品性也不断得以提高。网络文化的现代性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网络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客观上为人们的文化消费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文化霸权主义提供了魔杖,为低俗文化、暴力文化、黄色文化、封建迷信文化等提供了生存空间。因此,对于网络,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也要将其对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劣势影响减少到最低。面对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立足时代,革新图变,迎接挑战,实现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转换与发展。

二、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处境:网络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是要向广大青年学生传播一种符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特定的理论、思想和观念,而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要让艺术类学生变得思维更加开阔,更具反思能力和创造力,能够创作出更具个性的艺术作品,这两种教育之间有共通性,但也有一定的张力。信息时代到来后,网络文化迅速普及,对广大青年学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艺术类学生因其个性和专业的特点,对网络文化的接受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甚至有引领和创新一部分网络文化的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也拥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机遇,网络文化既有可能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教育之间的张力,也有可能消解张力成为新的粘合剂。网络文化的发展,对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网络因其便捷性和交流的即时性及资源的丰富性,越来越成为包括艺术院校学生在内的青年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在开放的网络中,各种文化思想如潮水般涌到学生面前,青年学生接触到各种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的信息,对“三观”尚未完全建立成型的他们来说,如果没有理性的认知,极易迷失方向。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真善美与假恶丑、东方文化与西方思潮、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都会发生碰撞,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极易受到多方面的冲击。网络时代,青年学生接受信息的深度和广度是以往任何时代都不能比拟的。这些信息有些还充斥着低俗、暴力、迷信的内容,而且这些负面的信息都裹着一层外衣,特别容易混淆视听,极易导致学生道德失范,甚至走向犯罪道路,不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网络平台,青年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国家认可的政治观念和文化价值思想,国家对信息的可控性发生了变化。对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各种携带着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艺术流派和思想,各种光怪陆离的艺术形式,会通过全球网络的通道第一时间传播到他们电脑和手机中,如果头脑中没有树立起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和艺术观,就极容易不加分辨地全盘接受。以上种种,都对艺术院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当意识到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必须把握正确的方向,树立阵地意识。高校是理论研究的主要阵地,也是思想活跃的讲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以理论为武器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使命,也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素质和培养质量。网络时代,面对多元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守舆论宣传阵地。西方一些国家,利用网络的隐蔽性,推行资本主义的价值标准,从而进行文化艺术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当代青年学生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有人说,“网络是一片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人、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领地,这种说法虽然过于绝对,却透视出了网络这个思想阵地监管的难度。这就提醒我们,一定要巩固网络安全,提高网络技术,过滤、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作为艺术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就要多从正面引导学生,要对学生讲清楚正确运用网络的方法,教会学生辨别各种网络信息的真伪,从而树立正确的网络时代的价值观和艺术观。网络文化对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网络文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其共生,网络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增强教育的感染度、吸引度。曾说过,思想文化阵地,不去占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其他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必然会去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网络新媒体,把大量丰富的资源传递出去,不断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网络舆情引导,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新媒体时代,微信、飞信、博客、微博、网络论坛BBS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推介方式显示了巨大的成效。通过网络媒体,学生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要进行的教育,这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受教育者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主动地探求视听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能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这种交流方式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进行自由互动的交流,消解了以前主客体单向的交流方式。对于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而言,可以鼓励他们结合网络文化的特点,多思考、多创作弘扬正能量的艺术作品,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出去,从而影响更多的网络上的年轻人。让网络文化成为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之间的粘合剂,用艺术的形式去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或许就是网络文化为我们提供的难得机遇。

三、对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反思:传承与创新

在网络给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在当代中国的转型和未来发展之路。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具有如下特点:其价值理念的宣传更彰显了教育者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具现代性;教育的载体更具多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一个’真’字,要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更是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源。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实践追求的归宿所在。那如何实现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之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艺术院校的时效性?“真”的贯彻在于施教者、受教者,媒介之间的贯通执行。无论新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如何发达,网络都只是工具,都只能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手段、阵地,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媒介是接受信息的搬运者和载体,也是把接受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连接起来的纽带。”[3]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利用网络等各种新媒介形式,也要充分发挥传统的媒介形式,以达到教育之真与艺术之美的结合,实现思政教育的理论与学生艺术实践的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作为艺术院校,可以充分发掘自身优势,以艺术实践活动为载体,采取多种演展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艺术演展活动之中,寓于广大师生的艺术专业实践中。努力做到“以书育人、以画育人、以乐育人、以舞育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思想教育融入到师生学习生活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专业学习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使师生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在每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七•一”、“十•一”、“一二•九”纪念日,充分依托艺术专业在视、听传播方面的优势,组织弘扬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综合文艺汇演、合唱比赛、话剧演出、舞蹈演出、主题画展、主题设计等主题鲜明的各类艺术演展活动,将干涩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教转变为生动的艺术传达,使其成为师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媒介以其真实性在思想疏导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功用。将传统的思想教育传播方式与艺术专业进行有效结合,可以起到很好的视听和教育效果。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注意教育的形式,更要注重教育的质量,还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所有的理论工作都应该是为指导实践提供服务的,最终也都应落实到实践工作中去,这才能体现理论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时效。施教者与受教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广泛参与,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但是,传统的自上而下单线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效性日显不足。主客体参与的不足,是思想政治教育当前面临的瓶颈。因而,实现有效参与是提高实效性、走出当前困境的有效处方之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年来一直在调整,但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大多数的发展和调整都是形式上,并没有触及内容本身。而传承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另一处方。尤其对于艺术类的高校更是如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占据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它传播的是执政党的理念,高扬的是的伟大旗帜。所以,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必须进一步加强。其次,我们的意识形态建设,要优化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加强人文素质在青年学生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新媒体时代,一定要利用好网络媒介的作用,使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功效,利用好微博、微信等即时媒体,营造师生互动的便捷通道,从生活、学习、情感、课余活动等方面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和引导他们解决问题,接受正确的道德价值规范,促进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将教育进行到细微之处。加强参加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和社会实践基地实现资源、知识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生产性的特点,它的实现过程也是培养对象品德形成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意识传承和思想传播的导向,是一种教育的一元性和受教育者的多样性的结合,而且在教育过程中要达到认知的提升、情感的融合以及行为习惯并育的特点。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必须提升施教者的能力,拓展多种形式的文化载体,优化教育的环境。

作者:张有平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

参考文献:

[1]曾长秋.对近年来网络文化研究的综述[J].怀化学院学报,2004,(8).

第12篇

问题和困境

建站成本高。众所周知,网络视频是非常“烧钱”的行当,对服务器、带宽、网络安全、视频媒资等技术系统的要求非常高, 仅服务器和带宽租用费就是两笔大额而持续的开支, 如中央电视台每年都要几个亿的带宽投入。

内容同质化严重。点击目前已经上线的多家网络台,会发现其内容多来自母台,主要为三块:一是直播电视台正在播出的节目;二是点播预先储存在网络台服务器上的视频节目,包括电影、电视剧等;三是类似于各视频网站,用户可以自行上传分享的视频。内容同质化严重,这除了给受众带来收视时间的自由以外,传播的内容并没有多少创新,更难说有契合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改进,几乎看不到网络电视台有特色的自采节目和网民上传的视频节目。有些地方网络电视台干脆将原有的电视台网站改了个名,上传了几套电视新闻节目,投资模式和盈利模式并没有实质创新,节目点击率和播放率都很低。因而有人将网络电视台戏称为电视台节目的“存贮器”。要在竞争激烈的网络视频市场谋得一席之地,江西网络电视台应当在内容设置上考虑错位竞争。如果不走一条差异化竞争的道路,品牌特点难以形成,发展空间将非常有限。江西网络电视台应该怎样形成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这将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

商业模式不清晰。目前,作为新媒体典型应用的网络电视台,其盈利模式尚不完善,不少新媒体运营者陷入了投资烧钱的困局。传统电视台在向三网融合迈进、建设网络电视台的过程中,必须探讨合理的商业赢利模式,这个模式是希望传统电视台在电脑、手机、互联网电视几个领域把自己的内容和产品化的东西分发出去。从已经运行的几个网络电视台的情况来看,主要还是以“免费视频+广告”为主,赢利模式还不完善,内容的推广分发渠道也不畅通和清晰。江西网络电视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明晰盈利模式是根本。

网络电视人才储备不足。对于传统电视媒体而言,新媒体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向新媒体发展融合的过程中,人才是关键。较之于新媒体,传统电视媒体虽然拥有强大的新闻采编、节目研发和电视技术人才队伍,但在新媒体运营、网络技术和网络节目制作方面,人才培养和储备明显不足。同样,江西电视台在新媒体人才方面也比较欠缺。要创办江西网络电视台,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一支既有扎实的传统电视从业经验,又能快速学习新媒体领域运作规律的新媒体经营团队。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道必须迈过的门槛。

对策与建议

争取政策扶持,获得资金保障。国家广电总局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开办网络电视台。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开办网络广播电视台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要牢牢把握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基本性质和主要任务,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财政、税收、金融等支持,推动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加快网络广播电视台建设。因此,我们要积极争取省里能够出台支持网络电视台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在财政、税收、贷款等各方面予以优惠扶持。网络电视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基本建设投入近亿元,要积极争取省财政投入支持江西网络电视台的建设,为创办江西网络电视台提供资金保障。

明晰内容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网络电视台的诞生受益于传统电视台的观众资源、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和权威性,但网络电视台并不是传统电视的克隆,它是全新的传播和交互平台,传播活动要符合网络的技术特征,内容和形式要适应网络模式和网民的需求。原本收视率很高的传统电视节目照搬到网上,不一定就能满足网络受众的需求。因此,对于江西网络电视台来说,要想赢得观众,首先应找准定位。在引进母台内容的同时,还需具有独立的内容构成和独立的形式特质。要结合我国观众的需求和收看特点,创造出地方特色产品,才能在网络电视台的混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江西网络电视台要以创新精神不断开拓网络电视新业务,在节目制作和传播技术上要充分考虑网络受众年轻化、需求多样化的因素。频道设置上,需结合差异化特点来设置相应的频道。在起步阶段,可以结合目前电视台的品牌优势节目,先开设以下频道:新闻、红歌、人文故事、专题片、电视剧、综艺、播客。在这些频道完善成熟后,还可考虑进一步延伸拓展内容。比如:可以利用《金牌调解》资源,推出网上心理频道,通过网民和专家心理在线视频解答和辅导,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开办瓷器鉴赏频道,介绍江西瓷器和有关历史文化,打造网络瓷器第一品牌;推出赣鄱专题片频道,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介绍江西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另外,风尚购物频道也可移植到网络台进一步发展,利用已有的品牌效应,建立起一系列细分购物频道,如时装频道、珠宝频道、家庭用品频道、汽车频道、科技产品频道等,培养出每个专业频道的细分观众市场。

构建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实现自我造血和成长。目前的网络视频网站主要有两种盈利模式:一是人海战术,追求网站用户人数最大化,通过点击率吸引广告主投放广告;二是提供高质量的媒体产品服务,对用户直接收费。国内视频网站基本是采取免费服务网民、广告主付费的模式运营,偶有网站推出收费服务,结果也很不理想。免费的午餐虽然大行其道,但相信随着行业规范和技术进步,尤其是内容质量的保证,网络视频收费是大势所趋,只是时间问题。就江西网络电视台而言,两者都不能忽略,应通过提升内容品质和服务水平,以网络视频广告作为盈利主体,辅之以视频内容付费、无限增值服务和电子商务交易等方式相结合的盈利模式,以增强网络电视台自身的造血功能,弥补新媒体前期开发的投入,实现江西网络电视台的良性发展。

另外还需努力开拓资本市场。实际上,视频网站早已试水资本市场。乐视网投资近千万元制作首部国产科幻电影《机器侠》,土豆网和中国电影集团在京宣布将联合投资网络剧《Mr. 雷》,多家视频网站也先后表示进入影视制作领域将是大势所趋。网络电视台投资电影、电视剧直接生产影视作品,不仅是优化自己的媒介内容,实现投资收益,而且是对媒介产业上游进行渗透,更进一步接近版权商,有利于扩大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优势,将网络电视当成拓展多媒体新业务的突破口和新的盈利点。

加强与优秀新媒体企业合作,打造新媒体经营团队。广电对新媒体认识的误区和运营经验的不足是目前广电发展新媒体的基本障碍。因此,江西网络电视台应通过和一流新媒体企业合作的方式来获得新媒体运营的经验,把合作当作一个获取运营经验的重要方式。通过市场培养新媒体人才,打造人才团队的平台。只有在战略上理解了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在运营上掌握了新媒体的运营模式,在技术上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的时候,江西网络电视台在业务上才能找到团队的支撑点。这方面,其它网络电视台的经验或可借鉴。如CNTV与盛大网络展开全面战略合作,其中网络游戏是合作重点。同时,CNTV还与航美传媒合作开办了央视移动传媒民航频道。地方网络电视台方面,安徽网络电视台在其开播仪式当天,就与民营视频网站的代表优酷、酷6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宣布未来将在内容建设、品牌推广、版权运营、广告营销等方面展开全面深入的合作。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合作渠道就是加入全国城市电视台集成化建设项目。现在中国网络电视台一家独大,CNTV平台上积累的是央视内容和各卫视内容,但实际上全国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电视台,内容海量。因此,作为中国三网融合领军企业的华数传媒,在2010年3月份启动了全国城市电视台集成化建设项目,对全国城市电视台的视频内容进行整合,进行离散化处理后,再重新分门别类集成,与各地的网络电视台进行共享。这样一个共享模式,其实就是在服务能力、媒资系统、内容管理、用户推广、跨屏幕传输中搭建统一的平台,共享带宽、内容,给各地网络电视台提供集约化服务,使其内容在电脑屏、手机屏、互动电视IPTV和互联网电视机上可以同时使用、分发。这样,每个地方电视台的投资控制在一个比较可控的范围,同时完成三网三屏的完整覆盖。目前,已有不少省市电视台加入到这一模式下的网络电视台建设中。

设计舒适的网站风格,增强用户体验。网络电视台服务的用户与传统电视服务的观众有很大不同。传统电视观众很大程度是被动观看者,缺少及时的反馈渠道,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参与感也不强。在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传递中,由于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特性,网民对信息使用的主动性和控制性大大增强,可以对视频进行搜索、观看、评论、修改、等操作,对信息拥有了控制权甚至把关权,网民俨然成了信息使用者、者,不再是被动接收者。换言之,网络电视台面对的是有能力参与到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用户而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观众。

为了应对网民信息传递中的主动性特征,江西网络电视台必须改变“我播你看”的观念和模式,更加注重电视节目与用户的交互,关心用户的使用体验,除了满足用户“看”的基本需要,更要在用户的使用感受方面下工夫。如为了实现用户更好的观看效果,中国网络电视台的网站上方均设有“关灯/开灯”按钮,观看视频时,点击“关灯”按钮,视频播放的页面背景变为模拟影院观看效果。只是一个小小的按钮,实现的功能却令观看者耳目一新,使用体验好感倍增。同时,目前各网络电视台也都开发了自己的视频客户端软件,供使用者下载。只要安装了该软件,不用登陆网站,打开该软件就可以实时观看电视节目或者点播节目,方便、培养和塑造用户使用习惯。这些都值得未来江西网络电视台借鉴。

网络游戏是与用户互动性最强的渠道。因此,为了争取更多客户,江西网络电视台还应开发游戏栏目,和网民进行互动,增强用户对网站的粘连性。

结语

第13篇

解析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历程与产业链生态,指明机遇挑战及未来趋势;

剖析用户应用云计算的关键要素,点评当前主流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核心价值;

梳理中国云计算相关项目及政策影响,提出未来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继个人计算机、互联网变革之后,2010年,云计算作为第三次IT浪潮的代表正在向我们走来。它将带来人类生活、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成为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作为中国IT产业的观察者和研究者,赛迪顾问充分运用自身的强大资源优势,长期追踪包括云计算在内的中国IT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以标准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定义和方法,结合自身对中国IT产业的深刻理解,最终形成了《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本《白皮书》研究过程中所用到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面访/电访:赛迪顾问历时3个月,走访了近50位云计算产业的重要影响者,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中央部委、地方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软件园区等领导,两院院士、高校教授、著名媒体主编、知名博主、大型跨国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国本土云计算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以及政府、企业和个人用户,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众多真知灼见,对《白皮书》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实证研究:采用了企业访谈和对标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Microsoft、IBM、Google、VMware、Oracle(Sun)、HP共6家主流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进行深入剖析,对访谈数据和对标比较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案头调研:对赛迪顾问的历史数据库、业务类型库和案例库进行筛选,调阅相关的年度研究报告、统计年鉴、政府项目库和政策法规库,并结合互联网公开信息,搜集了大量的云计算技术趋势、解决方案、市场和政策等全面的文本资料,为本《白皮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众说纷纭"云计算"

云计算的出现并非偶然,早在上世纪60年代,麦卡锡就提出了把计算能力作为一种像水和电一样的公用事业提供给用户的理念,这成为云计算思想的起源。在20世纪80年代网格计算、90年代公用计算,21世纪初虚拟化技术、SOA、SaaS应用的支撑下,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源使用和交付模式逐渐为学界和产业界所认知。

云计算的定义与内涵

云计算是一种IT资源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包括互联网Internet和企业内部网Intranet)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硬件、平台、软件及服务等资源。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其计算能力通常是由分布式的大规模集群和服务器虚拟化软件搭建。

“云”中的资源在用户端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云计算的内容主要包括:架构即服务(IaaS)、数据存储即服务(D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云安全”和虚拟化应用等内容。

中国产业现状

中国云计算产业分为市场准备期、起飞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当前,中国云计算产业尚处于导入和准备阶段,处在大规模爆发的前夜。中国云计算产业生态链的构建正在进行中,在政府的监管下,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与软硬件、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以及云计算咨询规划、交付、运维、集成服务商,终端设备厂商等一同构成了云计算的产业生态链,为用户提供服务。

未来3年,云计算应用将以政府、电信、教育、医疗、金融、石油石化和电力等行业为重点,在中国市场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采用,市场规模也将从2009年的92.2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606.7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7.4%。

然而,许多地方政府在投入了巨额资金建设起云计算中心后,却发现缺乏有价值的实际应用,“云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应用落地成为当前最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赛迪顾问建议,中国应当充分利用云计算发展机遇,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制定积极的产业发展政策与法规,构建适度宽松的云计算发展环境,着力试点示范,由点到面推进云计算产业全国统筹规划布局;提高政府管理精细化程度,划分云安全细分领域,提供分级区别管理措施;突出资源整合能力,主抓有国际竞争力的标杆企业,形成行业应用示范;积极扩大与他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合作,推进世界级的中国云计算实践。

中国云计算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中国云计算产业分为市场准备期、起飞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07年~2010年):主要是技术储备和概念推广阶段,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尚在尝试中。用户对云计算认知度仍然较低,成功案例较少。初期以政府公共云建设为主。

起飞阶段(2010年~2015年):产业高速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商业模式构建成为这一时期的关键词,进入云计算产业的“黄金机遇期”。此时期,成功案例逐渐丰富,用户了解和认可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介入,出现大量的应用解决方案,用户主动考虑将自身业务融入云。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建设齐头并进。

成熟阶段(2015年~):云计算产业链、行业生态环境基本稳定;各厂商解决方案更加成熟稳定,提供丰富的XaaS产品。用户云计算应用取得良好的绩效,并成为IT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云计算成为一项基础设施。

当前,中国云计算产业尚处于导入和准备阶段,处于大规模爆发的前夜。

中国云计算发展现状

中国云计算产业生态链的构建正在进行中,在政府的监管下,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与软硬件、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以及云计算咨询规划、交付、运维、集成服务商、终端设备厂商等一同构成了云计算的产业生态链,为政府、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服务。

虽然对云计算仍存在一些担忧,但随着概念的普及,产业界对于云计算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如果忽视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未来技术,中国将会在新一轮技术发展浪潮中落后于世界,中国需要抓住这一轮产业变革,占据国际产业分工制高点。早在2010年6月,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就指出,“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知识服务、智能服务的快速发展为个性化制造和服务创新提供了有力工具和环境”,将云计算应用提上了创新生产方式的高度。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发展云计算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布局。

中国云计算的产业化快速发展尚存在如用户认知不足、标准缺失、数据争议、可用性、稳定性担忧、用户锁定、服务质量难以规范等诸多障碍。其中,标准和安全这一对“翅膀”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是最为核心、也是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云标准之翼对于云的起飞至关重要。没有标准,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就难以得到规范健康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集群发展。标准的内容不仅包括技术标准,还要包括服务标准,解决无论是公共云、混合云还是私有云的从规划设计,到系统建设、再到服务运营、质量保障等环节中的各种问题。

安全问题的解决是关系到云服务能否得到用户认可的关键要素。除了可能发生的大规模计算资源的系统故障外,云计算安全隐患还包括缺乏统一的安全标准、适用法规、以及对于用户的隐私保护、数据、迁移、传输安全、灾备等问题。中国的云计算产业发展必须在数据加密、迁移、备份以及位置控制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保证云服务的易用性、可用性、稳定性、安全性。安全问题的解决还包括云计算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增强用户使用云计算的信心。

中国云计算未来展望

1.云计算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推动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进程:云计算能够提供可靠的基础软硬件、丰富的网络资源、低成本的构建和管理能力,能有效加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目前面临的IT机房建设和信息系统运维难、人工成本和能源消耗巨大等问题。

构建更大规模的生态系统,提振中国IT产业:云计算产业具有极大的产业带动力量,在云计算的驱动下,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将层出不穷,各种融合式创新将不断涌现,从而推动中国整体IT业产值的大幅提升。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业务动态性和敏捷性:通过提供海量数据存储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云计算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基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并缩短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的周期,提高用户业务的敏捷性和动态性。

降低总体拥有成本(TCO),助力绿色IT和节能减排:云计算可以提高现有设备运行效率,并减少初期投资和运营成本(管理、更新成本),降低用户总体拥有成本。同时,云计算对IT资源的集中和整合使用可以减少设备规模、及时关闭空闲资源,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地。

支撑中小企业信息化升级,保障国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前,真正使用IT的中小企业比例很低,阻碍了这些企业的发展。云计算服务的产生将有效地支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将企业的资本投入转变为日常开支和运营成本,大大减轻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降低其信息化门槛,弥补其在IT投资和维护方面的不足,促进中小企业生产、管理与市场开拓的升级,提高中小企业收入,从而保障国家总体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2.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大型服务商和成功案例较少。在技术浪潮和产业热情推动下,一大批厂商进入中国云计算市场,但由于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评价、资格认证和准入机制,云计算市场上鱼龙混杂,缺乏大型、可信赖的服务提供商,也缺乏行业普遍认可的成功应用实践案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规模的扩张。

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当前中国云计算产业参与者尚未形成一套共同遵循的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具体表现在数据接口、数据迁移、数据交换、测试评价等技术方面,以及SLA、云计算治理和审计、运维规范、计费标准等运营方面,都缺少一套公认的执行规范,不利于用户的统一认知和云服务的规模化推广。

数据和数据安全问题。包括数据存储、传输安全,数据隐私、数据、身份认证等问题是用户非常关心的问题,是阻碍当前云计算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

3.中国云计算发展趋势

云计算商业模式的迅速发展将对中国IT业产生重要的影响,涉及服务器、存储、网络等基础架构以及中间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网络服务在内的诸多领域,从而开创一种全新的IT应用前景。

赛迪顾问预测,未来5年,云计算和相关服务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一方面,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中小企业,对于这些处在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而言,自己投资建立数据中心的投资回报率较低,并且很难与业务的快速成长匹配,而云计算的租用模式正好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众多的服务器、存储硬件厂商以及平台软件厂商都希望通过云计算平台将自己的产品推广到政府和企业用户中,以便未来能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同时,云计算运营商也将在这次大潮中实现快速发展,比如正在全国各地兴建高性能计算中心、超级计算中心的政府部门及其下属企事业单位有望成为面向公共计算领域的云计算运营主体,而电信运营商、IDC托管服务商、大型互联网公司、软件平台解决方案提供商等也具有成为云计算运营商的潜力。随着国内云计算应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整合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主流云计算解决方案及核心价值

云计算已成为IT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将为整个产业带来新的变革和机会。然而,国内外IT应用环境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应用必须明确本地用户的核心关注,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可控、安全、高效的云计算解决方案。

中国用户的核心关注

1.政府用户核心关注

对政府用户而言,云计算不仅能够提高办公效率、节约信息化成本,还能够帮助其实现管理创新和服务型政府转型。政府不仅是云计算重要应用主体,更是重要的市场规则制定者、产业运营监督者和产业发展推动者。

政府的推动可以促进云计算产业跨越式发展。例如,目前各地政府结合当地产业规划,积极建立云计算产业发展与创新基地,通过资金支持大力培育云计算技术服务厂商,建立面向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电子政务、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的云计算示范平台,推动IT厂商向云计算服务商转型,并引导云计算技术和服务厂商向产业基地集聚,组建云计算产业联盟,形成合力参与全球云计算产业竞争。

在云计算产业发展中,政府用户关注的核心聚焦在数据安全、云计算的标准建设及产业生态系统打造等方面。

2.企业用户核心关注

企业能够利用云计算整合其现有的数据中心,实现对已有IT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信息系统的效率和性能,加强经营决策的实时性。各类面向行业的云服务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加快研发进程,缩短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因此,企业在部署云计算服务时,更注重云的安全性、云服务提供商的运营经验及现有的成功案例等。

随着云计算的不断发展,可供企业选择的云服务越来越多,云的可移植性、数据集成、迁移成本等也将成为企业用户关注的核心问题。

3.消费者核心关注

目前,尽管大多数个人用户并不清楚地知道或者不关心云计算概念,事实上已经有相当多的用户已经是云计算的使用者了。多年来,消费者事实上一直都在慢慢向云计算环境靠拢,如电子邮件(如微软的Hotmail、Google的Gmail)、在线办公软件(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网络硬盘、即时通信(如MSN、QQ)等。

由于消费习惯的原因,中国的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往往货比三家,注重产品的口碑,在做出购买的决策时,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从众倾向,对那些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更加偏爱。因此,消费者在选购云服务时,对云提供商的口碑、用户数量和一致性体验表现出了特别的关注,其次才是云服务的可用性及数据隐私性,最后才考虑价格的因素。

当前主流云计算平台评析

为了梳理当前中国市场云计算提供商的纷繁万象,从中发现各个方案的价值所在,赛迪顾问采用了全新的评价方式,从用户的核心关注和解决方案提供商的供应能力及价值的对标出发,对当前主流的云计算解决方案进行客观的综合评析,以期更好地推动政府、企业、个人用户加速云计算应用。

1.Microsoft

微软可以为自己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三种不同的云计算运营模式,包括微软运营、伙伴运营和客户自建模式。微软的云计算战略的特点包括软件加服务(S+S)、开放安全的平台以及自由选择战略。

微软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可以在用户现有的IT硬件环境下进行部署,最大化利用企业现有IT资产,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IT,降低企业总体拥有成本。同时,微软的产品较好地保护了开发人员的现有技能,减少了使用者的学习成本。产品的一致性也为用户提供了较低的迁移成本和较好的数据集成能力,降低企业云计算应用成本。

微软Live Messenger、MSN、Hotmail等产品拥有大量的个人用户,在用户中有良好的口碑,尤其在白领等工作人群中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2.IBM

IBM由于自身拥有从基础硬件到软件和服务的全系列产品,往往可以单独为用户提供全套的云计算解决方案。IBM云计算解决方案可以对企业现有的基础架构进行整合,通过虚拟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构建企业自有的云计算中心,实现企业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统一部署、统一监控和统一备份,打破应用对资源的独占,从而帮助企业实现云计算理念。

3.HP

“一切皆服务”、“众包”是HP云计算的主要理念,其重点体现在下一代数据中心的整体解决方案上,主要聚焦企业私有云的建设。

HP也具有从服务器、存储、网络到软件和服务的全系列解决方案,可以单独为客户提供全套的解决方案。HP在下一代数据中心方面的云计算应用可以为用户设计、交付和实施高度可扩展的基础设施(服务器,存储,网络),构建高密度,分布式存储,并利用管理数据中心和基础设施的软件为用户提供数据中心设计和优化服务,实现绿色计算,节约用户在电源,制冷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

4.Oracle(SUN)

Oracle是企业级私有云和公共云服务提供商,包括PaaS、IaaS、SaaS应用,主要关注私有云建设,云服务主要是其在线CRM等产品。

Oracle云计算解决方案可以使客户节约数据中心的空间和电力,简化IT服务管理,并可以使用户较快地构建、部署、伸缩和分配资源,并进行故障切换和增加新服务,提高了IT运行的效率,降低用户总体拥有成本。

5.Google

Google主要提供公共云服务,对产业的带动效应较其它厂商小。通过在线应用程序开发、Gmail、Google Talk、Google日历、Google Docs、以及Google Sites等,用户可实现在线创建和管理、权限管理、共享、搜索、修订、通信、协作与,提高用户工作效率,减少用户购买相关软硬件成本和IT维护支出,相应地减少了用户总体拥有成本。

6.VMware

VMware以虚拟化为基础,为用户提供云计算解决方案。VMware云计算解决方案可以利用现有资产和应用程序,通过虚拟化提供自助部署和调配的功能。帮助用户创建私有云,并将IT基础架构作为可随时访问的服务来交付,同时降低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简化了IT人员工作的复杂程度。通过服务器虚拟化、数据中心整合和桌面虚拟化,降低用户的购买成本和运营成本。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政策分析与对策建议

云计算兴起的浪潮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的关注。相关主管部门,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对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势头表现出了相当的兴趣和重视,并着手制定云计算产业在中国的推进政策,近期的《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就是重要的启动步骤。

政府的政策及态度

中国政府在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方面已经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2010年10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而进一步的实施细则正在制定过程中。

在云计算兴起之初,中国的各级地方政府对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截至目前,中国已有数十个城市都将云计算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并采取多种举措促进云计算的发展。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作为云计算创新发展的试点城市,是中国云计算发展大潮中的领跑者。

2010年7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布了北京市“祥云工程”实施方案。

2010年8月,上海了《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2010-2012年)》三年行动方案,即“云海计划”,并将上海在云计算领域定位为亚太地区的云计算中心。

无锡是国内第一批云计算中心建设城市。2008年开始建设的无锡云计算中心通过两年的发展,目前进入第二期建设发展阶段,该中心搭建基于IBM云计算基础架构的商务云平台、开发云平台、政务云平台,并应用了IBM全球最新的云计算容量规划方案。

深圳正在积极推进低端产业迁移,云计算在深圳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2010年11月,深圳市公布了《关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了打造“华南云计算中心”的概念。

中国云计算产业政策影响分析

中央层级力推云计算的决心和行动无疑是云计算产业在中国生根、发展的最大利好。在不久前,国务院刚刚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被定为未来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而云计算已经被纳入其中。中央层级对云计算肯定和支持客观上为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确定了基本的发展思路,对产业具有引导和培育作用。

从2008年起,地方政府兴建的一系列云计算中心,为云计算在各大中心城市的发展构建了有利的基础设施。这些产业促进政策和措施在客观上为云计算产业投资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企业在投资云计算领域的时候不仅具有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而且还能够切实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

中国各地方政府发展云计算的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这就使得与云计算有关的服务器和存储成为目前阶段云计算产业投资的重点。中国云计算产业已经拥有了大量的云计算硬件资源,但是未能找到实现云计算核心价值的有效途径,即未能帮助企业通过云计算大幅降低成本。如果这一情况不能及时得以纠正,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推进云计算产业化的热情将大大地降低。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对于一个新兴的、众说纷纭的产业,中国政府的政策取向是一开始就收紧?还是待其逐步发展,保持引导与监管?支付宝的成长之路具有莫大的启示作用:如果对于一个新兴的商业模式,在其发展之初给予较为宽松的环境,那么将大大推动新兴产业的成功。

因此,一个适度宽松的云计算发展环境,对产业的整体推进甚为重要。具体来说,政府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制定相对宽松的政策和标准,细化云安全、云可靠性和市场准入机制;

第二,支持建立本地云计算中心,积极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鼓励扶持新的云服务供应商;

第三,提高中国网络基础设施的质量,尤其要提高中国宽带网络的速度和可用性;

第四,政府机关应当率先应用云服务,支持诸如“政务云”、“公共服务云”的建设,起到行业表率和带动作用。

建议地方政府应当全面评估云计算的影响,选择重点领域进行示范试点。梳理本地重点产业发展需求,评估云计算的产业价值和经济带动力,以明确云计算应用领域的方向与发展定位。从产业链角度,选择有影响力和带动性的重点产业环节作为发展重点。

建议针对产业、不同的区域市场、不同类型的市场参与者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和措施。赛迪顾问对此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创新云安全的监管方式,关键是找到“收”与“放”的平衡点; 第二,对于IDC是否必须由中国企业所有的问题上,政府在坚持“基本东西不放手”的原则下,可以留有适当的探讨余地;第三,对于云安全的监管问题,政府可以对其进行精细化划分和监管,例如,信息安全可以交由公安部管理,内容安全、网络安全则交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等;第四,在制定云计算服务、云安全方面的相关标准时,应当更多地以企业为核心进行编写和制定,充分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的价值。

第14篇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及时出台和顺利实施,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小扶贫”模式向“大扶贫”模式转变,扶贫理念从“输血”向“造血”转变,扶贫方式由“漫灌”向“滴灌”的精准扶贫转变。

因此,如何利用大数据来加快推进大扶贫的改进步伐,最终实现精准扶贫,不仅是各级扶贫开发工作的客观需要,更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内在要求。本文试图通过对大数据和大扶贫及精准扶贫的简要阐述和分析,拟通过建立“扶贫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来逐步加强和完善扶贫工作。

大数据与大扶贫及精准扶贫

大数据与大扶贫及精准扶贫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但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革,使这两个相异的概念有了交集,这就是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如何利用大数据来构建大扶贫,实现精准扶贫,这不仅是大数据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期下创新扶贫开发工作的内在要求。

(一)大数据

2011年,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自此之后,大数据越来越被重视,联合国的“数据脉动”计划、美国的大数据战略以及英国的“数据权”运动等逐渐开启了大数据的大幕。

简而言之,大数据就是通过捕捉、挖掘、分析网民上网留下的数据的痕迹,揭示背后隐藏的规律和趋势,其具备大量、高速、多样和价值即“4V”的特点。

大数据是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获得极大发展的背景下而产生的。未来几年,大数据的应用及影响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通过大数据挖掘新的知识和利润增长点,继而创新生产、经营以及管理等模式,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二是政府对大数据的挖掘,使政府决策更加精准、更加高效;三是人类思维方式从追求精确性到容忍混杂性、从关注因果关系到关注相关关系。

(二)大扶贫及精准扶贫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由此,标志着我国扶贫工作开始迈入大扶贫阶段。相对于以往依靠政府投资扶持重点村建设、移民搬迁等的小扶贫工作模式而言,大扶贫即是以动员民营企业为主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板块开发、多元投入”的扶贫模式。

今年1月,《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在大扶贫的基础上,又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即由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各级扶贫机构分级负责,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实施动态管理,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并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

大扶贫特别是精准扶贫的提出,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责任,拓宽了社会扶贫领域,精确了扶贫对象,提高了扶贫成效,加强了扶贫监管,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扶贫工作确立了目标。

建立扶贫开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面对大数据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需要实现新的转型;构建大扶贫格局,扶贫的理念、思路、机制需要经历新的转换;实现精准扶贫,工作的方式、方法、内容需要进行新的转变。这要求深刻考量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特征,在新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并利用数据业务主营化来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升级。同时,应建立“扶贫开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密切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与扶贫对象的联系,切实落实扶贫措施,加强扶贫统计与监测,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信息化,促进帮扶对象与社会共同进步,进一步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一)系统目标与总体设计

扶贫开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在省级扶贫开发工作管理的基础上,以县为单位,综合利用遥感、遥测、宽带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数字技术,通过采集帮扶村、家庭及个人等基本信息,对扶贫政策、扶贫资金的执行过程及结果进行动态管理监测和决策服务的数字技术系统,可提供帮扶地区的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地理等复杂信息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仿真化、持优化决策和可视化等强大功能。

1. 总体设计

扶贫开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不仅可以方便可视化查询、统计、分析,及时显示各级机构在扶贫工作中的各类信息,满足全省及各市、县扶贫开发部门的需要,实现国际机构、社会组织、企业单位与扶贫开发机构、帮扶对象三者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流和合作,对全省扶贫开发的整体规划、组织、实施、管理和服务等提供综合决策的现代化支撑,还对完善扶贫工作方式、创新扶贫内容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加强扶贫管理、展示扶贫工作、扩大宣传效果、总结推广经验的重要抓手。

2. 系统目标

扶贫开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仿真化等多种科技技术为一体的现代计算机管理应用系统,是数字化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它除了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上构建模拟区域,展现帮扶地区、人口、资金的分布状态,还能在对各类信息进行专题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信息的交流、融合、分析,促进各部门、各层次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进而对扶贫开发信息进行整体处理研究,实现全省各类扶贫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化配置,有效加强扶贫政策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科学决策。

系统建立的目标主要有三个阶段:短期目标――实现扶贫统计监测数据化;中期目标――实现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电子化;最终目标――实现扶贫综合管理信息化。

具体来说,扶贫开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目标如下:

(1)实现全省扶贫基础数据统一采集、管理,建立全面详实的“村、户、人”管理信息模式;

(2)扶贫管理功能全覆盖,一站式管理(涉及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农村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乡村旅游、教育扶贫、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建设以及贫困村信息化等),逐步拓展功能,为扶贫工作信息化奠定基础;

(3)支持地理信息系统,支持图像文件输入和照片信息管理,涵盖现有各项业务系统的纸制表格和电子表格,强大的决策分析系统;

(4)友好、灵活的用户操作界面,实用、严密的安全管理体系。

(二)各平台模块要求

根据系统的总体设计目标,结合扶贫工作的具体实际,可以将扶贫开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分为统计信息监测、项目资金管理、扶贫信息共享、综合信息分析四个子系统。同时,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共享功能,将扶贫开发工作的有关信息与互联网信息对接,通过大数据来规范工作、提高效率、总结经验、宣传成效,逐步实现扶贫开发工作的信息化。

1. 统计监测信息平台

该子系统对符合帮扶条件的对象资料进行登记、核准及查询,精确到户,精准到人,其数据以家庭户为单位,由县级扶贫机构录入,通过市级审核,最终由省级核准并备案。结合当前的建档立卡工作,将帮扶对象的各种文字、图片资料以GPS定位的方式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为准确识别对象、科学划分类型、精准施策帮扶奠定基础。

2. 项目资金管理平台

该子系统将全省扶贫项目及资金的信息进行集合整理,对扶贫项目的立项、实施及验收等各环节进行科学规划、动态管理,对扶贫资金的发放、使用等进行实时跟踪、集中管理,确保扶贫项目严格按照既定目标实施,确保扶贫资金落到实处、规范使用,有效提高扶贫项目的竣工率和扶贫资金的利用率。

3. 扶贫信息共享平台

该子系统作为扶贫工作信息的对外联系平台,一方面可以广泛宣传扶贫开发政策、成就、经验和典型事迹,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将帮扶对象的扶贫信息与社会扶贫组织和个人的信息进行一对一对接,不仅使帮扶对象尽快得到帮扶技术、资金等服务,还能使社会扶贫力量得到高效释放。

4. 综合信息分析平台

该子系统通过对各级扶贫机构工作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一方面及时客观反映贫困状况、变化趋势和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另一方面,结合各地扶贫开发工作成功经验与客观实际,对扶贫工作进行系统总结,逐步完善我国特色扶贫理论和政策体系,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决策水平和实施能力。

扶贫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目前,大数据技术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实际运用中仍存在一些困难与挑战,主要体现在数据收集、存储、处理和结果的可视化呈现等方面,扶贫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之后,也存在此类问题。但就当前工作而言,构建扶贫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在组织管理、信息安全、法律规章这三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强。

第一,加强组织管理,规范工作流程。扶贫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以省级单位为基础建立的,因此,系统的开发、维护及后续功能的完善与改进都需要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进行管理,在此基础上,还应制定与之配套的管理办法与操作说明,一方面可以规范工作流程,另一方面也便于各级扶贫工作人员操作实施。

第二,健全保密制度,保障信息安全。大数据时代中最大的威胁就是信息安全,伴随着扶贫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逐步推广应用,作为政府扶贫开发的主要信息网络平台,将承载越来越多的关注度。这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帮扶对象及帮扶者隐私泄露的风险,同时也加大了扶贫项目资金数据等敏感数据泄漏的风险。为此,在建立扶贫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之初,就应该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对网上与网下信息进行物理隔离,确保扶贫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

第三,完善法律规章,提高扶贫成效。扶贫信息的与利用应当有法可依。扶贫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实施后,将拥有包括扶贫对象及社会组织及企业个人在内的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在一定范围内要数据共享,同时还要防止数据被滥用。要在保护个体隐私的前提下,使相关信息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因此,要尽快制定扶贫开发相关信息的法规,应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允许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在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后享有一定税收优惠,同时鼓励脱离贫困的地区及个人利用已有的成功经验帮助其他帮扶对象,使扶贫开发惠及最大范围。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技术支持,要积极利用大数据带来的快速、便捷和高效来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利用扶贫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现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到人;运用全社会的力量全方位提高贫困人群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最终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徐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

叶婷,王春晓:“大数据”,新作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政府作为模式转变的分析[J]. 领导科学,2012,35:4-6.

于施洋,杨道玲,王璇,张勇进,王建冬: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政府门户:从理念到实践[J].电子政务,2013, 05:65-74.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郭汉文:创新多元化融资机制构建“大扶贫”格局[N]. 人民政协报,2009-03-04B07.

龚亮保:关于构建“大扶贫”格局的几点思考[J]. 老区建设,2008,17:16-17.

予枢:大扶贫有大智慧[J]. 中国西部,2013,10:48-49.

第15篇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

2009年7月ABI Research推出一份研究报告,提出了“移动云计算”的概念,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的结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无疑是当今IT互联网领域的两大趋势,两者的概念和内涵都不一致,但是内在的精神却惊人的一致。正像IBM中国新技术研发中心总经理毛新生在《互联网周刊》举办的第三届环渤海地区互联网经济论坛暨2011中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发展高峰论坛所言:“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计算和智能带到所有地方”。

云计算没有移动互联网,将是一个巨大的缺憾,因为数量庞大的移动用户将无法受益于这项新兴的科技。如果移动互联网没有云计算,其本身的能力要大打折扣,因为移动智能终端在计算能力上的局限性,需要云端强大的计算能力来互补。

两项技术的结合,瞬间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似乎天生就是绝配。智能手机结合了通信和互联网的优势,便携性好,使用方便,但是相对于PC,却在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上相对不足。云计算拥有强大的“资源池”,却需要借助广大的终端传递服务。如果云计算只关注PC,无疑将丧失一块巨大的市场。而且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智能手机取代PC,如果云计算没能成功结合移动互联网,这项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岌岌可危。因此,探讨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结合之道,是当今IT互联网行业新的热点。

6月18日,《互联网周刊》借助第九届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的平台,举办了第三届环渤海地区互联网经济论坛暨2011中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发展高峰论坛,讨论这一话题,受到广泛关注。大连市外经贸局副局长崔铁在论坛上表示:“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结合将有力推动大连以及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个人云计算时代到来

云计算业务的目标客户非常广泛,包括政府、企业、个人等各个层面的社会存在。政府在公有云的建设中具有关键作用,云计算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搭建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体系,这些体系非常庞大,针对所有有需要的社会成员,因此非单个企业可以承担,政府需要在政策和资金层面予以支持。不过当前政府在公有云的建设上,步伐还比较缓慢,尚无明显的成果。

针对企业市场,云计算的落地也是困难重重。首当其冲的是安全问题,由于企业业务涉及企业本身的商业机密,将数据放在云端,企业普遍担心这些数据被窃取。当前云计算的安全体系还不够完善。另外还有管理问题,为了掌握所有的控制权,企业需要把安全策略和全部的业务策略整合起来,并使得它们平衡协调。那些使用云计算服务的组织必须要能够影响云服务供应商的政策或他们组成的联盟,只有使用者才能决定供应商。

而云计算的集中化模式可能导致一个危险的结局,就是行业格局进一步走向垄断。强者更强的马太效应会逐渐显现,而实力不足的企业将被挤出市场。这对于云计算业务的使用者来说,并不是好消息。云计算的本意是降低企业的运维成本,如果造成垄断的局面,这一目标可能无法实现。而且大量数据放在云计算的“资源池”,可能会使企业的自受到损害。因此,综合各方面的考虑,企业在使用云计算业务上还是顾虑重重。

但是在个人市场上,云计算有着足够的突破点。

首先,云计算的理念并不是全新的,互联网用户之前也接触到类似的服务,而且已经有大量用户使用这些服务。例如邮箱服务,用户已经非常信任这种服务,大量的个人信息放在邮箱中,而不用担心被窃取。因此,只要推出能够满足个人实际需求而在价格上又有优惠的业务,这种业务就对用户有足够的吸引力,也就不难推广和普及。

所以,个人云计算是云计算的一个很好的落地方式。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使终端覆盖消费者几乎所有的日常生活,通过终端传递服务的业务空间非常巨大。而现有的移动终端由于受到计算能力以及内容和应用领域的限制,还没有被充分开发出来。这对很多企业来说,都是潜在的巨大商机。

不论是苹果这样的终端厂商还是电信运营商以及微软等IT企业,都在瞄准这一市场。美国Cloud Engines公司推出了“个人云”解决方案,其核心思想是设法把个人所有的相关数据统统存储在自己的“个人住所”,而在用户本人的任何移动设备上,例如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均能够经由互联网方便、快速地存取这些数据。由于不同移动终端之间的互联,个人的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方便。在个人云的基础上,还可以建立家庭云,即家庭成员之间通过云计算实现资源共享,个人云计算的前景为业界所看好。

数据中心变革如火如荼

IDC是云计算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云计算“资源池”的核心所在。在云计算的三种模式SaaS、PaaS、IaaS中,IaaS是基础。在云计算理念的影响下,传统IDC正在向CDC(云数据中心)转型,并面向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云计算业务。

云计算对IDC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现有的IDC主要的业务领域还集中在主机托管、带宽出租等基础业务上,这些领域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电信运营商虽然在其中占据优势地位,但是利润空间并不大。向网络安全服务、代维服务和数据存储等增值业务方向发展是未来IDC发展的必然趋势。

云计算可以通过良好的扩展性和规模效应,将业务的成本大幅降低,从而为IDC拓展业务创造更好的条件。例如通过云计算建设,IDC可以整合多个物理服务器到同一物理服务器,降低40%软件和硬件成本,提高每台服务器的平均利用率,有效降低包括数据中心空间、机柜、网线,耗电量,冷气空调及人力成本等多方面的运营成本。IDC的业务部署时间将大大减少,服务器重建和应用加载时间也极大缩短,硬件维护、升级将得到加强,设备宕机率也会大大地降低,帮助IDC中心建立业务与资源之间的关系,使现有IDC资源和业务优先级对应,所有服务器可以作为资源池进行统一调度和管理,且按需动态分配。

包括中国万网、中国电信等国内的IDC企业,均在面向云计算进行革新,目前在IaaS等领域成效显著。中国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云计算的发展,云计算的前景值得肯定。不过当前数据中心还存在一个薄弱环节,就是面向移动互联网的云计算平台还相对缺失,数据中心需要进行技术创新,以更好地支持移动终端设备的访问。

从总体上说,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相辅相成,可以有效推动彼此的发展,也表明了整个IT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未来,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智能化的计算模式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整个社会的结构会更加扁平化,各种矛盾冲突可以被更加及时的发现和化解,社会总体会更加和谐。技术改变生活,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未来值得期待!

《互联网周刊》第三届环渤海地区互联网经济论坛暨

2011中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发展高峰论坛嘉宾观点

大连市外经贸局副局长 崔铁: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是环渤海地区发展的新引擎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地区经济最活跃的区域,大连更是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之一。大连正在以制造业为基础,向高科技、低密度、生态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大连市的四大产业之一。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带来新的巨大机遇,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发展的引擎。我相信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结合将有力推动大连以及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

IBM中国新技术研发中心总经理 毛新生:城市云和行业云是未来云计算发展的两大方向

云计算平台给我们带来一个突破性的崭新的服务平台,它使服务的构建、运维、交互的成本非常低廉。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计算和智能带到所有地方,不仅给互联网企业带来机会,也使非互联网企业获得创新性转型的工具。云计算的发展给非互联网企业传统的商业模式带来巨大挑战,不过随着非互联网企业的积极转型,云计算将使它们获益。在城市发展上,特别是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构建上,云计算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云计算发展的突破点在于行业云,云计算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将带来巨大的商机。发展云计算产业,需要发扬开放和合作的精神,推动云计算的标准化,实现云计算产业链各方的共同发展。

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何京翔:集中化和分布式架构应当平衡起来

在云计算的实现过程中,面临着集中化和分布式架构的平衡问题。当前的云计算偏重于采用集中化的发展模式,但是城市用户的高度集中为中央基础架构带来了挑战,例如高昂的电信费用等。云计算要求数据中心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分布式技术能够使数据中心的架构更加灵活,使其运营效率更高,服务更加稳定,而且成本更加低廉。所以采用分布式技术的云计算能够减少中央基础架构的扩展负担并且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质量。当前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应当更加重视分布式技术的作用,将集中化和分布式架构有效结合起来。

中国电信江苏公司IDC市场总监 陈志华:云计算给IDC发展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

中国电信正在深化战略转型,努力成为综合信息服务价值链的主导者。而云计算作为战略性创新业务,将给中国电信带来了更多机会。云计算具有灵活、低门槛、低成本等特征,利用云计算技术,IDC可以有效改善自身的运作效率和盈利能力。中国电信正在加大对云计算领域的投资,旗下的IDC业务向云计算的转型正在提速。中国电信江苏公司的数据中心品牌“数据方舟”即是中国电信云计算发展战略的最好证明。

悠易互通CTO 赵征:云数据库技术是实现精准营销的关键

精准性是网络广告的灵魂,精准定向广告的发展前期主要依靠内容渠道的整合,后期则依赖基于行为分析定向技术的海量数据挖掘。数据库技术是将广告定向锁定到每一个受众个体,实现真正的精准定向的关键。悠易互通建立了“云”结构的DFS系统:HDFS,解决了海量数据存储的问题。HDFS有着高容错性(fault-tolerant)的特点,并且设计用来部署在低廉的(low-cost)硬件上。而且它提供高传输率(high throughput)来访问应用程序的数据,适合超大数据集(large data set)的应用。云数据库具备容量大、容灾性能好、吞吐量大、开发/维护高效等优点,未来云计算将对网络营销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万网副总裁 范春莹:利用云计算技术优化数据中心运营

当前数据中心的运营面临多重困境,例如单点故障,升级迁移困难,能耗高,服务交付延期,性价比不高等。云计算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云计算技术可以帮助IDC降低运营管理成本,提高其业务和管理效率;提升数据中心应用的可靠性与承载能力;还可以帮助数据中心实现弹性扩展和规模效应。中国万网已经推出云计算解决方案,能够帮助客户迅速构建云平台,提供云产品及专业服务,帮助企业最快时间应用云计算技术,降低IT运营成本,打造强大的企业信息化应用平台及电子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