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笔记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笔记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思想政治笔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思想政治笔记

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 思路 与对策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那么,这种教育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收到了实效呢?大学生是不是“真心喜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呢?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美誉度呢?如何改进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呢?对于上述问题,本文在相关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作一初步分析探讨,旨在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具体测定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如何,一直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从事这项具体工作的实际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和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培养的大问题。但过去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三进”工作,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设置的问题上。如今,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调“三贴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问题。

那么,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如何测定和获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技术问题。简单地说,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的感受和收获与其希望收获和感受的比值,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满足大学生心理预期的程度。它是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感觉状态,是大学生对实际的教育效果与自己原来的期望进行对比的结果。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活动对自身目的性的关照及确立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旁者无法取代的基于特定价值关系的价值属性。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因素很多,除了课程和教学因素外,还有非教学因素,如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政治清明、职业稳定、个性、未来预期等。也就是说,课程内容的设置和课堂教学水平并不是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唯一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许多因素的函数。如果将各种因素定义为:课程设置A、课堂教学B、教师风格C、考试方式D、教材E、社会环境F、经济发展G、政治状况H、个性I、未来预期J,等等,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M的函数表达式就为:

M=f(A、B、C、D、E、F、G、H、I、J……)

我们可以把A、B、C、D、E、F、G、H、I、J或者更多的变量,运用等价的概念转换成相同的福利水平,用希望的收获来表达,这样就可以给出一个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程度的公式。即,

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实际收获/希望预期

在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实际得到的收获总是其希望得到收获的一部分(大喜过望的情况也会有,但极少)。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系数一般大于零,小于1。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系数越是接近1,表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越是满意;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系数越是接近0,表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越是不满意。显然,满意度是一个能够比较科学、全面、深入地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效果的科学指标体系。

为了能更全面、科学地反映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我们选取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欢迎程度、满意程度、美誉程度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认可程度五个指标来分析获得群体满意度的结果。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公式所涉及的因素,2008年12月,我们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作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具体了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3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213份,回收率为96%,调查人数占园区学生总数的2%。计算结果为: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83%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欢迎程度=85%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52%(良好率)91%(满意率)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美誉程度=51%(良好率)86%(满意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认可程度=68%(优秀率)

如果套用学生考试标准,即60―69分及格,70―79分中等,80―89分良好,90―100分优秀,那么,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满意度应该处于良好水平。

二、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应该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满意,主要取决于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提供的“全部产品”和服务满足大学生期望的程度。当然,制约和影响这些产品、服务及大学生期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教学性因素,也有非教学性因素;有学校性因素,也有社会性因素。由于非教学的社会性因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应该专文进行论述,这里我们将主要对其中的教学性因素进行分析。故此,我们认为,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教学性因素主要有:

(一)课程体系边界不清挫伤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高中阶段雷同重复,学生已失去了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新鲜感和求知欲。心理学上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理,就是需求度决定行为的态度。由于相关的内容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和学习过,所以,很多学生认为,课程内容重复是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不适应影响大学生的满意度。

多数学生普遍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本身缺乏严密的结构和规范,几门课程之间或内容重复,或课程体系庞杂。给学生的感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什么内容都讲到了,但什么内容都没有讲透彻深入。所以,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在正在失去自己的特色,变得越来越像专业课了。下表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意见和看法。

表1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方面的意见(多项选择) (单位:%)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空洞呆板,语言枯燥,大道理太多,对大学生缺乏亲和力。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策性强,所以,现有的教材都比较严肃。教材的理论性太强,教训人的语气多,引导人的话语少,读起来不可亲可近,拿起来一看就犯困,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下面的两个调查数据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具体意见。

表2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意见和满意度(单位:%)

表3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的满意程度?摇(单位:%)

(四)教学安排有违教育规律。

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受制于师资和场地等多方面因素,基本上是混班编排的大班上课,并且还多数安排在下午和晚间上课。少则70―80人,多则150多人,这样的大班型教学,师生互动、辩论演讲、答疑提问都很难进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有的学生戏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最不应该上课的时段安排学生最不情愿上的课程。这样,难免陷入恶性循环,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气氛沉闷,理论教学离社会实际生活太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是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满意度的最主要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也越来越激烈。社会的上述变化必然会反映到青年人集中的高校中来,也会反映到高校政治理论课上来。这些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挑战,学生要求吸收各种新鲜知识的愿望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缺乏变化就成为一对现实矛盾。再加上部分老师讲课片面求“稳”,课堂内容缺乏新意。于是,讲台上老师捧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懒洋洋地打瞌睡或者看课外书的课堂生态,让一些学生“忍不住想逃”,怎能期望大学生会满意这样的课堂教学?下表调查结果很说明问题的所在。

表4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主要行为(单位:%)

表5 学生不愿意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单位:%)

表6 学生对不同类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单位:%)

(六)学生的成绩考核方法陈旧,难辨良莠,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动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进头脑。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考核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和体会。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但考试能对一门课程的系统学习起到激励、约束和检验的作用。完善的考试形式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这样,考试的方式方法就应该有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其方式方法也就应该灵活多样。但现有的考试操作比较整齐划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年龄情况。其结果必然造成课上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试结束“丢”笔记,学生的真正收获不大。由于考试的方法单一,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很难反映出来,结果是好的不香、坏的不臭,学生成绩的高低关键是临时突击的效果怎么样。长此下去,学生怎么会有更大的积极性来学习这门课程。

表7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的接受程度(单位:%)

(七)教学内容同大学生的求职就业关联度不大,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学生要交费上学,自然对自己的投入回报比较关心。特别是在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更是比较实际。对那些在未来的就业中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课程往往兴趣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这样的课程。学得好,专业技能不见得就高;学得不好,专业技能业不见得就低。很多学生更是直截了当地说,从来还没有听说哪个同学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的好而在就业市场上找到比较好的工作的。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未来的就业中“不实用”,“没有分量”,自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也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

(八)学科建设滞后,难以聚集最优秀的人才和队伍,这也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名师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才会对学生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一直以来,很多教师都不愿意从事公共课教学,而愿意从事专业课教学。这样,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留不住人才,更难聚集人才,总是处在失血的状态。这种状态反映到师资队伍和课堂教学上,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队伍中缺少大师和名师,课堂教学缺少更多的精彩课堂。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自然会下降。

三、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对策选择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一项意义重大但又十分艰巨的任务。说它意义重大,是因为,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大学生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学”、“真懂”、“真信”、“真实践”,才能接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任务,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完成高等学校的教育职责,使大学生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真正的接班人。说它任务艰巨,是因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这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协调配合,尤其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担当者付出更多的辛劳和努力。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改革以来的成熟经验和有效做法,我们认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着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不断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体验。

为什么科学的政治理论和革命的政治内容,难以留住有些学生的心?原因是多方面的。毫无疑问,这和我们的教学方法过于单调枯燥,一成不变有关。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相关调查显示,高校领导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的仅占6.2%,而认为一般的则占到43.1%,不强的占到20%。大学生并非排斥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所排斥的是那种死气沉沉的理论灌输。应该说,在特定的条件下,一定的灌输是必要的,但必须讲究方式方法。灌输本不应该是一厢情愿地把知识照本宣科,而应善用说理、启发、引导的方法,要注意学生的主观感受,满足他们的参与欲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靠理论压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要把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与课题讨论、专题辩论、参观调查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直观性。

教育家加里宁说:“教育是一种艰苦的事业,优秀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在改进教学方法方面,应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增强其主体性的参与意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科学探索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并力求做出自己的见解。要采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各种形式,如专题研讨、案例教学、课堂辩论、互教互学等,尽可能创造师生双向交流的和谐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化被动为主动,并通过这种双向互动,充分发挥理论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育人功能。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从相关的问卷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为此,学校要把拓展社会实践资源、建立实践基地、丰富实践内容、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作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措施。主要做法应包括以系、教研室为单位设计学期社会实践教学内容;依托我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报告纳入课程成绩并将优秀报告汇编成册等。

此外,还要延伸课堂教学的范围,加大教师教育的长度。随着网络在高校学生生活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要加强对网络的利用,建设网上课堂和网络教育体系,让它们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补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传导和先进思想教育渗透功能得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延伸。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师资队伍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应该说,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望相比,我们的师资力量在学历、年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相关调查显示,只有15所院校认为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很好,占11.5%。从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一般和一般以下的占到74.7%,未回答的占到14.6%。学校要制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到大学建制、学校人才引进的整体规划当中;要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现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变动很大,教师应尽快掌握新课程的基本要求,熟悉教材,了解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程形象的代言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的形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加强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只有教师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其次要强化敬业精神。如果一个人缺乏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对工作尽职尽责的境界,也就不会下功夫花气力去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钻研,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一个知识和理论贫乏的教师,是难以说服教育学生,更谈不上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再次要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一个优秀教师的能力体现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水平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以渊博的知识、认真的态度、优秀的口才、适度的自我表现令学生叹服,才能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和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感,才能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减少抱怨率;最后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保持教师本人鲜明的人格魅力。一个具有较强人格魅力的教师往往可以提高学生对其所授课程的兴趣,增强课程的感染力。“爱屋及乌”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学生通过对教师的欣赏,不断强化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认同。作为一名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有较为宽厚的知识基础,善于旁征博引,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耐心的教学态度,有饱满的讲课热情,有自然大方的教态,善于运用形体语言,把理论讲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从而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搞好宏观指导,加大领导力度,遵循教育规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工作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意义重大,任重而道远。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16号文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是新形势下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落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措施,重点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努力营造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目前确实存在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的现象,往往是“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突出表现是:课程定位低,资金经费不落实;师资编制不足,课时往往受到削减,等等。处于这样一种不良好的舆论氛围中,无疑加大了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形象的难度。

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读、研、写、演”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024-04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滞后于现实社会发展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人生追求趋于多元化,部分大学生团队意识薄弱,心理承受力较低,价值取向物质化,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理想与现实、奉献与索取的矛盾冲突比较激烈;每年数百万毕业生走向社会,因为就业困难而产生的矛盾、失落心理凸显;互联网的渗透力与影响力与日俱增,网络的虚拟性、封闭性加大人们之间感情隔阂,深刻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个性心理,有些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乃至国家大局意识淡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相对滞后,往往只注重社会需要,强调大学生对社会的服从和认同,存在片面的社会或国家至上的价值定位,忽视大学生个性差异和思想实际,淡化大学生主体性和心理特征,无法满足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和价值的实现,导致教育目的过于泛化,缺乏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教育方法、途径缺乏有效的变革,教育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保证监督措施不力。面对大学生层次多元化的复杂特点,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发展和成长规律入手,在心理上取得他们的认同,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采取变革措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重教书轻育人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理论性、知识性较强,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学完规定的课程内容,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取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使得部分教师或学生都把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授课形式单一,缺少实践环节,活动载体太少,教师为了学生考出好成绩,讲课时只讲考试内容或在临考前复习点题,有的教师为了得到学生的好评价而降低考试要求。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前背笔记,有的甚至铤而走险考试作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都是知识性和经验性的,与现实社会有着一定的距离,加之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评价标准,教师授课以讲授知识为主,考试也以基本知识的记忆为主,学生只有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即使加强学生的技术训练,也是为技术而技术。因此,学生走出校门后如果只有知识和有技术,没有思想,那么最终会成为技术的奴隶。

(三)课程教学教师与大学生管理工作者各自为政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拥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思想,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以及认识问题与判断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爱岗敬业精神以及相应的综合能力。因教育评价体系的弊端,有的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忽视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没有把精力放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而是追求自身的高学历高职称。有的教师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缺乏社会责任感与爱岗敬业精神,很难成为学生的表率,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前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条块分割明显,教学以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为主,主要负责大学生的知识性和技术性教学;管理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主要负责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第二课堂活动指导,从而形成两个阵地两张皮,各自为政。负责教学的教师容易忽视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无论是上课还是下课,与学生交流不多。如果学生纪律差,旷课迟到,他们认为是管理人员没有把工作做好,而对学生学得如何,则以考试成绩为准,只教书不育人。负责管理的人员则手段比较落后,形式比较单一,无法打动学生的心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欠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只盯住学生是否旷课迟到、是否参加集体活动、是否遵守校纪校规等方面,只要学生不出任何违纪问题即可,如果学生不去上课,则认为是教学的教师没有把课上好,学生不愿意去听。

二、“读、研、写、演”审美体验工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智能化手机终端设备使得手机网络成为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平台,尤其是随着4G时代的来临,以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为载体的移动互联方式引发人们生活的巨大变革―手机上网开始逐步影响和改变着原先“电脑一族”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1]从年龄结构来看,手机网民用户更加集中在20岁~29岁的年轻人群。这个年龄段一般是青年大学生手机用户,占据了很高的比例并呈现出高速率的增长态势。追求技术的革新和个性化的发展使大学生群体成为4G手机媒体的引领者和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并习惯于使用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来浏览网站、收发邮件、交流信息和游戏娱乐,他们也是微信、微博等APP的主要用户。然而,大学生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缺乏对信息的鉴别力、判断力以及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互联网世界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很容易对学生群体产生不良影响。

利用移动终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移动终端,或者叫移动通信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大部分情况下指手机和平板电脑。对大学生而言,使用移动终端对他们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低俗信息等各种不良信息已经开始通过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进行传播,危害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如何利用移动终端创新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移动终端载体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迫在眉睫。

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言,由于移动终端具有便携性、开放性的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而言,由于移动终端具有交互性、平等性等特点,有利于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科学性。因此,利用移动终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乃大势所趋。首先,利用移动终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可行性。4G背景下的以手机、iPad等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具有信息丰富性以及形式多样性的突出特点,这决定了移动终端能够承载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内的巨大信息。其次,4G背景下的移动终端具有强大的交互性和细致的分众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条件。最后,4G背景下移动终端的便携性、普及性和信息阅读的强制性,既提高了手机媒体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信息传递效率,又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具有其他载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大学生使用移动终端接受思政教育的调查分析

本文就当前大学生对于移动终端的使用现状,及其使用移动终端进行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开展问卷调查,对两所学校近200名学生的样本进行分析。问卷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于大学生使用移动终端的情况调查;后半部分是对于使用移动终端进行思政教育的可能性和接受度的调查。前半部分基本以闭合式的单项选择题为主,在调查使用频率、活动频率等题目上采用了李克特5级量表(Likert Scale)①:经常、一般、偶尔、很少、从不。后半部分除了部分李克特5级量表选题,还增加了一些多选题和一道开放式选题,并加入基本资料题目。

基于学生的多样性和调查实施的可行性分析,本文对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进行了校园随机采访式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最终回收问卷189份,其中有效样本159份,绝大多数样本以本科生为主(98.11%),比较符合本调查的对象范围。样本中也涵盖了工科、理科、文科、艺术类、外语类等学科。基于两所学校的性质,文科类学生相对占比较大,占到55.97%,来自城市的学生也相对较多,其中大城市占到30.19%,中小城市占到50.31%。因此,本研究得出的结论相较更符合文科专业、来自城市,有一定的移动终端购买能力的学生。通过对样本进行统计整理分析②,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大学生们最常使用的移动终端前三位为手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平板电脑,并且普遍对移动终端设备的“黏性”较高;目前,大学生在使用移动终端时,最频繁进行的活动仍然以社交、娱乐为主。浏览新闻、获取学习资讯发展势头也很迅猛。因此,基于移动终端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时要注重“交互性”“娱乐性”和“有用信息量”。大学生使用移动终端参与思想政治文化教育活动的情况: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班级讨论、辅导员辅导等交互性活动较多,参与接受信息、思政主题的校园活动较少,发展非常不足,可发展空间很大;大多数学生对于使用移动终端参与思想政治文化教育活动不了解,认为其只能用于辅助作用,但对于其未来的发展呈积极和可接受态度;大多数学生愿意利用“碎片化”时间使用移动终端参与思政文化教育活动。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

通过调查分析,本文结合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重点就互联网时代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出策略。

第4篇

关键词: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策略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对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特殊指导意义。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历来是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基地,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同样要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还要树立新观念,开启新思维,探索新方法,讲究新艺术,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以“育人”为根本

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新理念,因此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指以“育人”为根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看重和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和呼唤,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企盼和高扬,对生死、信仰和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探索。就个体而言,努力追求人格的完满发展,把人塑造成一个不仅拥有把握外在世界的能力,同时又充满着激情的“一个理性与非理性协调发展的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角色,与其他学科教师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一工作是以学生的人生发展或者说以其人格的发展为基本任务。在学科教学中,至少有一个知与不知的问题,但在学生的人生发展中,情况就有所不同了,人生是一门最大的学问,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但更是一个自我探求的过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担任的角色应当是“良师与益友”,是理想探求的指路者,是心理困扰的排解者。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

掌握学生的总体情况:如学生的年龄结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学习情况、身体素质状况,不仅要掌握原始的资料,还要坚持用历史的、发展的和综合的观点,全面掌握信息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学生整体和个体的实际情况,在开展工作时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建立工作档案:如各种教育教学文件、各种活动的记载、奖惩记载、与家长联系记载、考试成绩汇总、工作总结和笔记等。

(二)远近高低各不同

常规管理专业年级之间都存在着共性的问题。大一新生,主要是组建班委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教会学生自学的学习方法、通过高年级学生引导他们稳定过渡到大学生活;大二,则是要确定各专业的奋斗目标,防止分化,树立学习、工作的榜样典型;大三、大四,重点在心理指导、复习和毕业指导,不断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有针对性地进行价值观、人生观和就业教育。

(三)授人以渔,学贵有方

“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方法的重要性。因此每年新生开学伊始,在摸清楚每位学生“学情”即学习现状的基础上,请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到新生班里进行座谈,在思想上正确引导他们,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大学学习规划,交流良好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形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四)播种行为,收获习惯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集体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很重要。每天早上的英语、新闻专业的晨读,舞蹈专业的基本功训练,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每周二、周四晚上七点至八点半的晚自习,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浓烈的学习氛围。

(五)动则生,静则息

“以人为本,分层引导”。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具体到思想政治工作要多样化、个性化、人性化、差别化、有针对性。如大力加强社团建设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现在我们学院学生会共有社团、协会十余个,其中包括有跆拳道协会、健美操协会、书画协会、合唱社团、乒乓球协会,每年都开展社团风采月活动,通过多种媒介交流等“软性教育”方式,达到互动增值的效果。

(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相结合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还必须调动起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施加正面影响,努力消除社会的负面影响,同时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培养自主、自立、自择、自助的能力。努力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寻找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当代的大学生担负着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21世纪并取得胜利的伟大使命,只有具备全面的素质才能当此重任。“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也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要通过后天的培塑的,这也是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吴文侃,《当代国外教学论流派》,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

[3]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1998.9

[4]严建雯,《关于高校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宁波大学学报,2003.3

第5篇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学生成长、成才、成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信息技术引爆人类社会变革力量的新时代,其主要特征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大学生们的传统观念,人生观、价值观日益多元化,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清网络发展的新特点和趋势,把握学生工作呈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信息自由流动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在高校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而且随着校园网和社会知识资源的共建共享,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的学习习惯受到了巨大冲击,利用电脑和网络进行数字化学习的新方式正在逐渐形成。随着数字化图书馆和网络期刊的建设,很多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也在慢慢地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正在被新型的信息网络阅读方式所取代。信息网络的迅捷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逐渐转变观念接受电子化的学习方式。网上课堂和网络教程的出现,以前上课时忙着记笔记的学习方式也开始改变,教师把自己的讲义和课件发到网上,学生则直接把老师的笔记储存在电脑里,预备随时查阅随时学习,这样就打破了传统学习方式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方式变得灵活和机动起来,学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时间或者方便的地点打开电脑进行学习,这样不但有利于大学生合理利用和安排自己的生活和时间,而且避免了强制性学习引起的精神疲劳。

(二)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信息网络是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一种立体化传播形态,这种新的传播模式自然而然地改变了受众的思维模式,习惯于信息网络模式思维的学生对于时间空间的理解,对于万事万物普遍联系的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他们用发展的、变化的视角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网络还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互联网,大学生接触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更为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张扬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接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丰富了精神生活,拓展了思想空间。

(三)促进了大学生个性化人格的发展。网络信息可以把社会认可的道德要求、行为规范、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等信息传播和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网络以它的开放性、平等性、便捷性、跨地域性使大学生们找到了一个拓展交往范围、平等对话、表达思想、宣泄情感、畅所欲言的平台。[1]这种交流对大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交流中,大学生可以提高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提高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可以缓解紧张学习所带来的压力,还能学到书本以外的许多知识,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更快地融入社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寻求个人的更好发展。网络以图文并茂、形声俱佳的形式,冲破了地域、时间、性别,甚至文化差异的限制,使人们迅速自由地传播交流信息。

二、信息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网络集语言、传媒等载体形式的优点于一身,并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现实世界走向虚拟世界。将网络技术广泛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超越了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限制,而能在世界范围内自由传播,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

(二)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数字化,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在网上自由流动,及时准确地传播正确、科学、健康的思想政治信息,营造有利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环境。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可通过网络共享思想教育资源,从而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数量上和价值上的倍增。信息网络因其开放性特征,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更新,使网络上的内容变得十分丰富。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使我们不断地获取大量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不断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鲜的资料与素材。

(三)赋予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大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敏锐、思想敏感,乐于也擅长接受新事物,这个群体热切关注着社会热点和国内外的大事与形势,而网络信息更新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旧的思政教育模式大部分是学生被动灌输式,在如今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获得了极大的主动权,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与需要随意地获取相关信息(国家明令禁绝的信息除外),在这方面大学生彻底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四)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无论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任务,还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方法,都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想状况为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完全可以通过上网,及时地把握人们的思想动态和脉搏,对网络思想信息进行有目的的比较选择与加工整理,了解人们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重点和焦点问题,并力求做出合乎理性的判断和解释,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解决[2]。

(五)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趋向虚拟时空,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和丰富多彩,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途径更加多种多样。数字化的教育模式、多样的教育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方法,图像、动画、色彩等表现方式使教育者的手段更加直观化、形象化、现代化,大大吸引了受教育者的眼球,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三、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模式的创新

(一)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工作。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这项工作,学校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首先要在人、财、物、技术等方面大力支持,确保其实施。其次要加强网站建设,利用好现有的网站,在网页上设置思想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栏目,要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有美感和高雅情趣,不能总是说教式的。

(二)加强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加强高校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在队伍。必须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能比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3]。队伍人员要主动加强学习,定期参加培训,更新教育理念,尽快培养运用互联网有效、快速获取信息,主动参与信息的创建,利用信息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等多方面的能力;还要主动走出网络,主动与大学生平等交流,在实践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

(三)坚持“三贴近”的信息网络建设原则,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多数学生对于信息网站思想政治教育是持接受态度的,但同时希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具有生命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就必须以学生普遍能够接受的、受欢迎的方式建设,内容不能就“思想”论“思想”,而是依托学生们所关心的心理健康咨询、就业指导、成才服务、法律咨询、学术科研等活动开展,进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拓宽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唱响信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主旋律。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模式,适应信息时展的需求,构建校园文化信息网络环境,健全校园信息体系。通过校园BBS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交流思想的场所,通过网络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为学生思想工作提供基础和保障,关注学生网络行为,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教育和引导。

(五)加强信息网络管理,把握正确导向。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政治性和导向性,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慎重对待,防止出现政治错误和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网络教育工作者在网上开展丰富的思想教育活动时,要加强对网上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管理:对于有益的信息,要积极推介,扩大影响;对于不同的声音,要进行甄别、分析,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有害的信息,要坚决予以删除,决不允许其流传、泛滥。

(六)加强对沉迷网络的大学生的需求疏导。大学生沉迷网络的主要原因是其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现实世界中未得到充分满足,转而寻求在网络中的虚拟满足。一味抓住网络带给学生的不良影响对学生上网采取的埋怨、责备、限制等教育方式反而引起大学生的好奇和逆反心理,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随着在现实学习和生活中需求的满足,大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觉意识,抵制信息网络的不良影响。

总之,信息化环境下呼唤的是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为了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育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创新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又要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既要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管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朱志勇.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第6篇

Impact of Internet Culture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XIE Zhewei

(Fujian Chuanzheng Communications College, Fuzhou, Fujian 350007)

Abstract Internet, especially the mobile Internet, develop in the global at a rapid pace, affecting people's lives, but also affected the students ideology.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net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rais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strategies and programs.

Key words internet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1 网络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诸多机遇

(1)网络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传统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曾经、正在发挥着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网络),如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拓宽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高效新载体的遴选范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领域都受到网络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较强的影响,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娱乐的重要渠道和平台。

(2)网络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二是对高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效果如何,其重要的一个评价指标就是大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如何。网络以其便捷、开放等典型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传播,保障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3)网络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动向。网络文化的影响十分广泛和深刻,包括在思想观念方面、思维模式方面、价值取向等方面。网络文化软件环境直接关系到当前各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发挥网络的功能,展示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用新媒体新形势继承并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加强科学和人文精神、健全人格教育,更好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长足发展,使之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新动向。

2 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诸多挑战

(1)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内容和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长久以来,经过多年相关工作的沉淀,我们已经探索出较为系统化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体系,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体的“三观”教育等。网络文化袭来,严重干扰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舆论导向,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使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受到挑战。

(2)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和手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思想政治教育课、形势与政策课、党团活动等为主的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中,教师通过课堂宣讲、谈心、座谈等直接、直观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启发、说服,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信息化校园时代,网络信息丰富,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再加上移动互联的发展,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获取信息。互联网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之对应的是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带来挑战。

(3)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思政工作者综合素质带来了挑战。网络是人来创造和管理的,大范围、高效率的网络传播,需要有一支有足够数量、稳定的、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思政工作队伍。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综合素质也亟待进一步提升。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网络环境相对开放,学生便捷地通过互联网获取、查询到各类信息,教育者往往处于劣势的被动境地,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是迎接网络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和时代要求。

(4)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舆论导向的控制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传统工作媒介,我们有较为成熟的群体舆论的掌控管理机制和方法,始终掌握有舆论导向的主动权。但在网络时代,事实告诉我们,必须加强在宣传和传播等领域的工作来应对新的情况和挑战。一方面,在网络中各类信息的个体数量庞大,各种信息未经辨别就被大量转载和传播,各类观点、言论未加筛选就泛滥于网络,严重影响到了社会舆论和干扰到了大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服务,其渠道广泛,更具有选择的空间和自主的权利,很多感兴趣的信息可以直接通过上网搜索到,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舆论引导工作和舆情控制工作的难度。

3 应对网络文化影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1)正视网络产生的思想渗透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工作。要落实好教育并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和评判网络内容。网络文化内容信息十分丰富,每个上网者肯定都会面对取舍或者是对错的问题。我们必须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 引导大学生能够自主明辨是非,分清良莠,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和抵制诱惑能力。

(2)利用互联网并以此为基础,开拓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有限,有时候达不到预期效果。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模式、工作载体,同时也要求高校中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能熟练掌握网络工具和技能(特别是新颖、便捷的多款式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增强开展网上思政工作的技能,提升全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技含量,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化、数据化,开辟专门的宣传教育渠道,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全新的网上教育阵地。

(3)提高科技含量,积极构筑并完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网络信息过滤和排查系统,健全备案及信息追溯机制,主动出击抵御不良信息。我国的网络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当下,通过技术手段的提升和不断的自主创新,构筑高质量的信息网关,构筑抵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渗透的保护系统,有效防止不良信息的进入,还原纯净的网络空间。

(4)加强网络文化的管理机制,完善网络文化的监督机制,使网络规范和政策法规更加系统化。突出工作重点及中心任务,不断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有效监控和数据分析工作,形成严格的网上新闻备案管理制度,把网络文化纳入法制轨道,保证我国信息产业及早得到规范化发展,防范不负责任的、混淆视听的内容和信息在网上传播,及时阻止网络谣言的传播,净化网络环境。

第7篇

从我国高校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基本成熟,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必修课和选修课相互搭配,内容丰富。而对于创业教育而言,首先由于对创业教育的理解不尽相同,各个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差别很大,课程体系建设还不成熟,课程设置也是各有所重:将创业知识渗透在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里面,或者设置一些相关的创业讲座、选修课等。选用的创业教育课程教材多以通用型为主,理论深度不够,内容过于宽泛空洞,缺乏对本专业、本地区有针对性和行之有效的指导作用。共性表现为:一是偏重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的课程,甚至有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全部是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的类型;二是多为选修课。或者不同的专业、年级设置不同的选修课和必修课。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远远不能适应大学生开创型个性形成的要求。要通过课程设置的合理调整,改变那种在“创业教育就是企业家速成教育”的片面理解下建构的教育模式,面向全体大学生,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开创意识、较高创业能力的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此,课程设置的调整要从有利于结合的整体角度考虑,一方面要改变各门课程之间缺乏相互融通而又相互脱节或者内容简单重复的局面;另一方面要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讲授纯理论的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创业意识类的课程只讲授应该具有创业精神、勇于创业、实现个人价值,而没有系统地将两者的相关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的现象。在课程设置的调整中要加大创业意识的培养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力度。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和对创业的需要从理论上引导大学生应该勇于创业,创业教育要重视教育大学生在创业中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模范遵守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规范,遵循法律法规的要求,理性创业。

二、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全方位结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主动调整教学目标,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原有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丰富、创新与优化。

(一)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借助现代先进的多媒体和网络平台,改进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科学化。首先,要加强和改进多媒体教学,为大学生留出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有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偏重理论灌输和说教,缺乏实践体验,方法单调,缺乏吸引力”。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既可以充分运用、展示诸多生动形象的教学素材,扩大单位时间内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效果,又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和空间,给大学生发挥主体性、开展各种创新活动提供可能。同时,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本着简明实用的原则,既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的教学辅助功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又要避免因简单追求感性效果而冲淡课程本身具有的理性、科学的学科特质。其次,要加强网络平台的运用,开设选修性质的网络课程,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教师应该“通过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拓宽教学渠道,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选择性”。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将与开设课程相关的课程简介、教学计划、教学课件、教学参考资料(包括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文献、视频等)、推荐学习资料(包括拓展学习的内容)、习题精选等内容,一一展现在大学生面前,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同时,在网络教学平台将与课程有关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大学生经常感到困惑的问题列举出来,并鼓励大学生结合个人实际和国家、社会发展,就这些话题积极发表意见、看法,展开讨论,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推动大学生主动学习。

(二)改进教学方式以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开创精神在社会信息化的今天,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交汇、激荡与融合,信息量巨大并且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变得日益重要,这已经成为一个人探究能力的核心部分。而探究能力的强弱又直接决定着一个人开拓创新能力的大小。教育者要一方面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积极实现“教学方式从‘以讲授为主’向‘讲授与自学并重’的转变,重视培养大学生自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后者更为重要,因为教学方式的转变能够使大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加有利于他们主体性的发挥,保证自身知识不断更新,能力和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开创精神。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中,教师应多方努力,尽可能地采用启发式教学。首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和“学”顺畅互动的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迪、诱导、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和思想,重要的是让大学生的大脑转起来。其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相关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及时引导大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反思、追问,深度解读他们的本质所在,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并注意引导大学生深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提升过程,把握创新思维的关键环节,增强自身开创意识。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教育者应从坚持和贯彻正确的指导思想、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创新具体的考核操作等方面,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以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的要求。

(一)贯彻以人为本和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构建评价体系时,要使大学生不仅仅成为被评价者,而且要成为评价主体多元化中的重要一员。评价体系的制定要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评价的服务性,充分发挥评价对大学生发展的构建作用。为此,要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价值认同,充分考虑学生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包括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方式、方法的选择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的背景下,评价指标的设置要突出大学生的创新与价值,也就是要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个性化是大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在设计评价指标时,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大学生,应该遵循统一性与独创性相结合的主导原则,既能体现评价过程的客观公正性,又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可比性。不同区域、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具体的发展方向,要依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指标权重,增强针对性,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建构学生评价体系时,要做到学生自我评价与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相结合,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的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受教育者和教育机构增多,他们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异也随之增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和层次呈现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在面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特点。统一的评价观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势在必行。当然,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都必须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的一般要求或者是基本标准为基础,也就是要实现一般质量要求和具体质量要求、共性与个性的协调统一,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不发生改变。

第8篇

关键词:微信 大学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上智能手机的普及,以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为主的新媒体技术得以快速崛起,如今手机网络已成为人们特别是大学生主要的通讯网络。微信因其强大的互动性、便捷性而深受大家喜爱,成为当下最流行、最热门的社交工具。随着其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微信正在引发一场有关人们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大学生作为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是微信最主要的使用人群之一。作为新载体,微信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载体的不足,微信的出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基本概况

(一)微信的概念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微信 (WeChat) 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

推出至今,微信已走过六年的发展历程,从社交通讯工具,成长为平台,连接着人与人、人与服务、人与商业。有资料显示,截止到2016年2月,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6.5 亿,用户覆盖 200 多国家、超过 20 种语言。超过九成微信用户每天都会使用微信,半数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1小时。

(二)微信的主要功能

微信作为新媒体时代最重要的及时通讯工具,有着非常强大的功能。

1.沟通交流类功能。传统手机通讯中的文字发送功能不仅得到更好的沿袭,微信还可以发送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此外还开辟了语音消息发送的新模式,支持创建多人群聊,并推出实时对讲,使手机成为对讲机。多元化的交流模式改变了文字交流没有情感的缺陷,使人们在利用手机软件沟通时,实现图文声三者的完美结合,使得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对用户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微信推出的小视频功能,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分享眼前的世界。此外,微信支持用户在朋友圈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信息,并进行转发、收藏和评论。

2.生活服务类功能。除了在沟通交流类的创新突破外,微信也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着便捷的服务。微信中钱包支付、第三方服务、邮箱提醒、实时位置分享功能、群发助手等功能,在不同层面中提供便捷服务,增强了微信的实用性。

3.休闲娱乐类功能。微信推出的诸如“摇一摇”、“漂流瓶”等基于位置的服务插件和游戏功能,使得用户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以放松。

4.公众平台功能。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是微信独有的特色功能,面向公众开放,任何人(包括企业)都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并向特定群体推送各类内容,实现和关注者间全方位的沟通、交流。微信公众账号分为服务号、订阅号和企业号三种类型:服务号一个月能发送四条信息,这些信息会显示在订阅用户的聊天列表中;订阅号每天可以向订阅用户推送一条信息,这些信息会在用户的“订阅号”文件中显示,点击即可查看;企业号是微信为企业、政府机关、学校等组织提供的移动应用入口,目的是建立与员工、合作伙伴及企业应用间的连接,从而有效地提高信息的沟通效率。

(三)微信的特点

作为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微信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优势,比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更便捷、灵活、智能。概括来说,微信有以下特点:使用成本低廉、沟通方式多元、信息与索取方便快捷、信息传播时效性强等。

(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目前,对于什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的界定较多,总的来说: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宣传的理论,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

(五)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现状

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重度依赖者,同时也是移动互联发展的关键人群。调查显示, 90后大学生中通过手机上网的占86%,其次是笔记本电脑(79%)和台式机电脑(40%)。作为走在时尚前沿的“弄潮儿”,思维活跃、喜欢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是微信接受和使用的群体中最活跃的一个,通过微信开展自己的社交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部分。综合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调查情况来看,微信在大学生中普及范围广,使用频率高,超过90%的大学生使用微信,有超过7成的同学对微信很满意并将继续使用下去。更有研究表明,在使用微信的大学生中,每天上线在5 小时以上的人数占据84%。

二、微信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社会的发展变化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崛起也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变革。微信作为新兴的即时通讯工具,快速深入地走进大学生生活,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微信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1.微信成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新载体

小载体、大能量,微信作为沟通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开放网络平台,承载着种类繁多、数量惊人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通过一种轻松活泼的方式借助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呈现在大学生面前,有利的推动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微信这一新载体可以挖掘大量的教育资源,通过微信平台及时向大学生传导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政策法规等教育信息,从而对大学生进行间接而正面的引导。如今,许多大学包括其下属的部门、院系都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以“新医”为例,例如,在微信-添加朋友中搜索“新医”,可以检索到超过110个相关公众号,和学校有直接关系的公共号超过20个,涵盖学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众多职能部门以及几乎所有院系。

2.微信促进了网络思政教育生活化

随着微信对生活日渐深入的影响,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微信不仅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媒介,更是他们向外界展示自我的平台。如今,微信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利用微信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政教育,使网络思政教育走进大学生生活成为了一种可能。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是其思想的来源,而思想折射出他们各自的需求,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唯有深入走进大学生们的生活中,才能对其思想和价值观进行积极的引导。运用微信平台上的各种沟通交流方式,与学生经常性的进行一些社会热点或者关系到学生切身情况的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用立场、观点和方法等观察事情、看待问题、解决困难,坚定理想信念。借助微信平台,一方面可以积极主动地传播正确的思想、言论,经常性地在“朋友圈”一些图文并茂具有正确思想导向的资料,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媒体场所与环境的限制性。另一方面,可以透过“朋友圈”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其个性,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微信这一平等的双向互动传播交流方式不仅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也提高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

3.微信增强了网络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随着微信产品的不断升级,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从第一个公众平台的建立到现在,微信公众平台的种类已非常全面。面对海量的公平台和推送信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关注不同的公众平台。目前,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消息。依附于微信庞大的使用人群,加上其操作的便捷性、人际交流的高时效性、内容推送的丰富性、消息推送的精准性等特点,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对学生群体有很强的吸引力,不仅可以实现一对多的信息传播,也迎合了大学生喜爱追求新鲜事物的猎奇心理。微信公众平台特别是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拥有自己特定的信息受众群,通过公众平台与订阅用户群进行信息交流互动,使推送的信息更具有针对性。微信公众平台或微信群因其用户群的特定性,可以将“正确的信息”推送给“需要的人”。例如,新乡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的“新医检验之家”公众平台(如图1所示)。其目标用户群体主要是检验学院的每一位师生,检验学院微信公众平台自2015年11月开通以来,关注用户超过1200人,经常性地向学院学生推送院系动态、考研、实习、“两学一做”、迎新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第一资讯,使网络思政教育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

(二)微信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作为信息科技时代的产物,微信在给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1.增强了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难度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大学生来说,传统的校园网几乎没有什么吸引力,大学生更愿意并热衷于关注微信等新传媒,通过微信等载体进行意见表达和人际交往。在此环境下,高校运用新媒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的任务更加凸显。微信平台上的信息以病毒式的方式传播,由点及面,呈几何倍数增长。开放的微信平台,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创造者、者、传播者,无疑加大了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难度。

2.容易引发大学生的认知偏差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高速发展而带来的大变革时期,信息经过新媒体平台爆炸式的发展披上各种外衣,对于三观处于关键形成期的大学生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认知。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在微信世界里,人人都是“媒体人”。加上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导致微信上的资讯和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甚至有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微信传播低俗甚至违法乱纪的内容。大学生由于思想稚嫩,好奇心强,往往缺乏对有害信息的辨别能力,不能很好的区分接收到的信息真实性,易被信息的负面阴暗所腐蚀,这导致大学生的认知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偏差。

3.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予以冲击

微信的开放性扩大了大学生的信息交流量,缩短了虚拟世界中人际交往的距离,但在渗透大学生生活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大学生渐渐忽视了现实中的人际网络。如今,“低头族”的身影随处可见,每日去“朋友圈”逛逛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常态。这种对微信的过度投入和依赖,势必会大大减少面对面的交流,容易引发大学生性情冷漠、导致与父母、朋友、老师间交流障碍、导致人际关系萎缩,进而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另外,基于位置信息开发的微信“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等社交功能,增加了大学生交友的随机性,同时也给他们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微信作为一款新兴的即时通讯工具,极大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通过微信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高校教育者来说,是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只有深入分析微信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才能充分利用微信这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工作,推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全永丽.以微信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王森.微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D].太原理工大学,2015.

[3]王铮,徐志远.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

[4]倪洪章.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5]李华琼.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3).

[6]赵昕.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3.

第9篇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brings the new interactive platform and communication mode. A variety of new application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alized design continue to emerge. How do college counselors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effectively carry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by the emerging technology tools and platform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of college work.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research on the network platform of college instructors in China,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twork platform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 Business Institute as a case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twork platform.

关键词: 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

Key words: instructor network platform;Interne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188-03

0 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大学生占20.4%,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1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6987万。作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接触并进入虚拟网络空间的规模逐步加大。

“互联网+”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高校是互联网应用最密集的场所之一,辅导员如何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平台为高校的学生工作服务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以“互联网+”为手段,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学生”四维联动的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推进辅导员工作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进行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网络延伸,实现高校辅导员在网络工作平台的管理育人、思想育人和文化育人功能,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1 国内关于高校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的研究

我国很多学者都对高校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开展过研究,大部分的研究内容都是高校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特别是新型载体,相关研究不计其数,然而关于高校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的一体化研究却少之又少。如:韩营颖《平等互动,双向育人,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关于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中以辅导员博客为主线,结合辅导员微博、微信的建设使用,以首届大学生在线“十佳辅导员博客”《书山卷水・笑且同行》具体案例为基础,对高校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的建设进行探讨。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中,探讨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建设,分析了网络平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阐述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的基本目标,提出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的主要方式。孙志方《“互联网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提出高度重视“互联网 + ”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较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利用“互联网 +”的技术和APP 技术,将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制作成O2O 课程和微课等新形态,实现网上和网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檀江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路径创新,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资源建设。上述研究涉及学者众多,但是内容却比较单一,多集中在高校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上,只是将网络当成了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方式和载体,关于如何构建和优化现有辅导员网络平台一体化只字未提。

2 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设计的思路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修订意见表中第五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中新增了“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互动交流,围绕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进行有效舆论引导,丰富网上宣传内容,努力把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综合运用教育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研究宣传等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各个环节。”

辅导员日常工作繁多,常常无暇进行学习和进入,为改善这一现状,各高校应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努力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实现学生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现阶段高校辅导员面临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主要包括:如何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和辅导咨询服务等融入到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中;如何利用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

相关规范标准中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加强教育、管理和服务意识,发挥辅导员的引领、教育、辅导和服务的作用。善于利用“互联网+”思维,构建辅导员的网上工作阵地,努力把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一股合力。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实现了校内外教育网络全覆盖,为学生、家长和学校建立起网络沟通的渠道。搭建“学校、学院、班级、学生”四维联动,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的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切实解决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心理和就业等问题,为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创造和谐的生态育人环境。

3 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的具体功能和实现方法

3.1 管理角色的分配

依据不同的角色,系统用户能够被分为四类,即管理员用户、辅导员用户、教师用户和一般用户。同时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其安全性和保密性,系统对不同的用户设置了不同的操作权限,具体如下:

①管理员用户:管理员用户可以添加、修改、删除全校所有班级的信息。

②辅导员用户: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工作平台,辅导员对班级进行管理,对相关信息可以添加、删除、修改,可以审核注册用户,可以录入、删除、修改所有信息。

③教师用户:只能添加、修改、删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微课或微视频、就业与创业指导教学的微课或微视频、在线测试等资料的添加、删除、修改。

④一般用户: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及其他网络用户,具有查看、下载的权限,部分板块可以追加信息、开通评论、交流发表等权限,此类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等不同的终端设备通过访问班级来浏览信息。用户分配图如图1所示。

3.2 功能模块的设定

高校辅导员要以把握好正确导向和强化内涵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建设的内涵,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通过该平台建设提高辅导员的网络运用与管理水平,开展网络主题教育活动,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课,整合校园网络资源,推动形成网络育人的强大合力,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为例,现将设计的功能模块介绍如下。

①思想政治:包括时事新闻、两课在线(教学视频链接、教学课件)和军事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之处就在于教师教学不能将授课内容固定在教材上,教学内容既包括稳定性的一面,也包括瞬息万变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很多高校都希望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但是由于困难重重一直没有成行。而网络的出现为高校建立教学资源库提供了便利,高校可以依据自身特色,分专题或分区域进行归类整理,并将相应专题或区域内发生的即时信息进行实时更新。

②班级文化:由班级精神、班风学风、班级管理、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组成。班级特色文化是指具有独特的班级文化,是“因班而宜”、“因师而宜”、“因生而宜”的班级文化。创建班级特色文化,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百花齐放,从而提高学生的归属感和增强班集体凝聚力。

③校园文化:包括讲座论坛、文艺活动、体育竞技、学生社团、学生协会、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不论是何种层面的校园文化,都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校园文化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对人施加影响,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性格和心灵的塑造,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理想和信念,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④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涉及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网瘾问题、自我定位、就业压力等方面,在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上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视频或者案例分析。有些同学即便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也不愿意面对面地向心理咨询师求助,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学生可以匿名在网上和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的咨询,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⑤学生资助:分为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生源地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建卡贫困户等相关的国家资助政策,有符合条件的同学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申请,对贫困大学生建立贫困生信息资源库,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毕业。

⑥就业与创业指导:包括职业生涯规划、KAB创业教育、创业项目、实训基地、就业指导、招聘信息、企业实习和档案户口,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资料等对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指导。招聘信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回访,将回访反馈的数据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的依据。

⑦师生互动模块:包括辅导员博客之家和学生论坛,主要功能是给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一个互动交流、问题咨询解答的平台。广大师生可以就某一热点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并进行讨论,达到交流心得体会的目的。该模块使高校辅导员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回答和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辅导员网络平台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

4 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的管理及优化

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不仅帮助辅导员高效、快捷地理清工作思绪,多维地了解学生思想动向,提供关心、关怀学生的新途径,提升了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实效性;革新辅导员的工作模式,结束过去的生活和工作的“二分状态”,重构了辅导员工作的新常态,使工作语言体系更新换代。

①规范学生信息,加强学生信息管理,做到在处理学生信息的整个过程中都严格保密学生信息,杜绝学生信息泄露。而要想真正确保学生信息的安全性,辅导员在其日常工作中应增强安全意识,认真做好保密工作。在确保学生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做好信息更新和平台维护与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平台的正常运行,还有助于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的管理及优化。

②应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标准,建立良好的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运行和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标准,相关人员(主要是辅导员)只需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操作即可,有利于平台的正常运行和合理优化。

③规范辅导员工作,通过这个平台进一步优化辅导员工作评估体系。为提高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的运行效果和质量,辅导员应在充分掌握自身工作的基础上,形成辅导员工作评估体系,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学生信息与辅导员工作评估体系中的具体关系,如此有利于辅导员网络平台的管理和优化[5]。

④信息化的环境下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与此同时辅导员队伍也应该与时俱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一是提高辅导员使用各类信息化工具的能力;二是加强辅导员采集、整理、保密等处理信息的培训工作,增强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三是注重信息化技术培训与学习等。

现代学生希望可以和老师实现平等交流的学习理念和方法,作为辅导员工作“现实世界的虚拟再现”网络工作平台建设,是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切人点,正以其信息的平等互动和资源的广泛共享,满足了现代学生渴望的学习理念和方法的要求,实现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信息共享”到“思想共享”的范式转型,有效地把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分享知识、引领思想、传播文化的交互平台。

参考文献:

[1]韩营颖.平等互动,双向育人,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关于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

[2]符红川.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建议[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

[3]张人杰,朱建炜,叶伟,何超.高校辅导员利用3G云技术实现学生网络管理初探[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实效性 对策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基本的阶段,没有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升至一个应有的高度。很多高校只是象征性的将思想道德教育列入教学大纲中,无法突破纸质的局限,没有获得真正的落实贯彻。部分高校也努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教学活动,但是存在的影响因素较多,整体教学的质量及水平都是不尽人意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普遍低下。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分析

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两个主要部分,教师应该有效结合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实践应用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平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开展主题教育宣传活动

由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经费有限,同时受到交通、人生安全等因素的制约,无法大规模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选择采用一些比较经济节约的方式来开展与思想道德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开展主题班会;或者邀请课程理论专家、学者等和学生们进行全面的沟通交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树立良好思想道德理念的重要性。

(二)指导社团开展文化实践活动

结合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筛选出若干个比较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分配给各个社团,要求社团根据主题来组织相应的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有以下几种:辩论大赛、征文比赛、模拟法庭等,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活动来不断深化及拓展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而且还能充分激发其学习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热情,从本质上满足思想道德教育的战略要求。

(三)组织课外实践服务活动

组织成立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首先培养一批具有思想道德水平较高及生活学习作风良好的领导干部,在协会干部的领导下,不断完善协会的内部结构。然后在全校范围内号召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中去,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

(四)开展读书励志活动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意义深远的著作文章,要求学生定期进行阅读,要独立完成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最后结合各方面因素来交流此次读书活动的心得体会。学生的自主开展学习、积极理解、实践应用等能力都在这以个过程中得到了切实的体现和提高[2]。

(五)结合利用网络构建思想道德教育平台

随着近几年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及质量的不断提升,大部分高校基本上都配备有良好的计算机设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接触到电脑,教师可以在校园网中建立专门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站,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主要目的[3]。高校校园思想道德教育网站上可以选择创立专栏或论坛等形式来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教师应该适当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考方式,激发学生不断寻找知识来巩固自己的观点。如此一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六)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校外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平台,教师应该积极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课堂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闲暇时间进入这些地方开展服务活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4]。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这些地方进行实地参观,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七)组织安排假期社会实践服务活动

高校学生寒暑假的时间是比较充足的,可以充分开展社会实践服务活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寒暑假社会实践服务活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寒暑假社会实践服务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发展情况;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能够将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在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中的机会,提升了学生综合实践应用的能力。寒暑假时期不仅给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足够的实践教育时间,而且避免出现较高实践教学经费等问题,是目前为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寒暑假时期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中的重要地位[5]。

三、结束语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教师长期投入精力去不断探索,才能不断提高其实效性。高校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适宜的社会实践教育场所及资源,将校园里具备的教学资源与其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供有效的服务。持续优化完善社会教育与校内资源的结合方式,构建一个全面完整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翠芳,李斌.校园德育环境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研究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 2010(13):112—124.

[2]孙启香,刘玲.大众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反思[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123—125.

[3]王刚.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J].丝绸之路.2009(24):257—259.

第11篇

一、新时期大学生对自身及外部世界的认知特征

由于在不同以往的社会背景下出生、成长,因此也显现出不同于以往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其中,“互联网”成为他们成长历程中影响甚至决定他们思维模式、行为方式、情感表达方式的重要因素。互联网以其信息化的图像传播方式、产业化的商业传播目的、大众化的舆论传播样态改变着一代人对自身及外部世界的认识。在互联网世界中,聊天室、QQ、飞信、MSN、视频这些网络交流媒介,逐渐被越来越多喜欢搜罗新知识、寻求接受新思想、乐意吸纳新文化、渴望获得新朋友,拥有娱乐精神、自我中心、外向特质等多元价值体系的“90后”大学生所推崇。

二、高校传统文化精神教育的反思重构

(一)内容设计应凸显时代性

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并不简单局限在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等传统课程中,也不能离开时代背景孤立存在。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除了通过增设社交礼仪、国学简史等人文素质拓展课程之外,还可以结合时政信息和社会热点问题,阐述传统文化精神中所蕴含的国家安定、社会稳定、人际和谐、个人修养的重要价值意义,以此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民族心、社会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形式应突破灌输式

传统文化精神教育以往的教学形式往往较为单一,大部分是通过课堂教学中说理教育、典范引导、文章诵读等单项知识传授与被动接受过程的灌输式教育来完成的。新形势下高校既要改变灌输式教育方式,也要避免一刀切的模式化教育。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需要进行有目的教育。选择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特点的信息接受形式,通过电影欣赏、诗歌鉴赏、求职模拟、实地参观等形式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行为中,使学生乐于了解、乐于接受、乐于实践,在寓教于乐中完成大学生个性结构的优化、良好性格的培养、积极态度的形成。

(三)教学实践亟须回归生活

在以往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教育很多时候被简单理解为“教学”。要使传统文化教育切实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目的,就必须使传统文化教育回归生活。让在温室中成长的新时期大学生在参与生活中体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真谛,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在感悟真谛中知行结合、用于实践,外化为自己的行动;使自己在从理论到生活、从生活到理论的反复实践中成长升华。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话式交流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兴趣,使“生活”在大学生眼中成为一个充满诗意文化内容的大课堂,引发他们的兴趣与共鸣。

三、新形势下传统文化精神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遵循教育主体原则

教育主体性原则倡导将教育主体视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思想、情感、价值,倡导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对话与自由交流,引导他们将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强调传统文化精神教育是五千年来支撑中华民族发展前进的基石和脊梁,也要突出民族文化、传统精神与现实精神、时代精神、现代社会的融合贯通,充分根据他们的信息接收特点发掘传统文化精神这一宝贵资源,开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为各种载体形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载体、形式、方法,为完成传统文化精神的薪火相传贡献力量。

(二)营造校园文化环境

结合新时期大学生张扬自信、表现自我的个性特点,传统文化精神教育应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形式,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书法比赛、摄影大赛、主题演讲、读书笔记评比、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科技文化学术节等有益的第二课堂活动,在高校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气氛,建设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帮助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紧张、不善交往的微观环境,摆脱过分依赖网络交流的弊病,把他们从网络世界拉回到现实生活中,在和睦友好的氛围和沟通良好的情境中,创造性地、积极地、自发地调整自身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传统文化精神教育,影响塑造他们美好的情怀操守和共同道德,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三)加强人际沟通指导

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除了享受在虚拟空间中与人交往得到的新鲜刺激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缺少与同学、老师、家长的感情联系和正常交流,产生人际冲突和生活压抑的情绪,转而向网络世界寻求内心的宁静和空虚的平衡。但过度依赖互联网交流则会导致抑郁感和孤独感的增加,最终形成社会孤立与社会焦虑,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结合个体差异深入探究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灵需求,有效调动人际关系测量、角色扮演游戏、价值澄清、行为矫治等教育手段,真正找到能使大学生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良好互动沟通的有效方式。同时,通过传统文化中人性的审美与表述肯定人性的纯真和善美,将主流价值标准和传统文化精神渗入学生的心中。

(四)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1 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115-02

当代高职大学生是具有较鲜明的个性特点的青年群体,由于在高中阶段及职业高中阶段懈怠,部分学生在日常行为上对自己的约束较少,对吸烟、喝酒、泡网吧等不良行为不以为然,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大都怀着成才的强烈愿望,发奋学习,努力实践。但是也有一些受价值观的影响,脱离实践,在无聊中空耗几年大学生活,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怎样培育和保护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才并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就成了高职教育应高度重视的一个现实问题。实践证明,高职大学生要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就必须提高自我控制和自我驾驭能力,就要注意加快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为此,就需要通过法制教育,学习法律知识,加强思想、道德、法纪等方面的修养,按照公民道德等社会行为规范去立身处世,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人才。因此研究高职院校法律教育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会产生积极影响。

1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法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对外交往日渐加强。可以预见,中国的未来将不可避免地更加紧密地与世界融为一体,这种新形势对我国的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远大的目标。

众所周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少年强则国家强,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和守纪律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是祖国未来发展强盛的根本保证。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今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突出。且向低龄化、智能化、团体化方向发展,究其原因,有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其中不学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观念确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实行法律基础的教育,也就势在必行。

进行法律教育是培育学生良好的法律品质。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当代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需求所在。高职院校开展法律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法,更要让学生爱法、守法,感到自己的生活离不开法,这样,法律学习才能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我们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如此,只有满足学生内心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落到实处。使学生在注重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具备相应的法治素养和法律精神,只有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唯有如此,才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才能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杰出人才。

2法律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1 法律教育是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

由于当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学习上面,致使接触法律知识较少,基本与社会隔绝,造成了许多大学生自治能力薄弱,社会阅历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的法律是培养和传播社会主义道德的有力工具,它把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确认下来,使之具有法的属性,成了法律上的义务。在法律实施过程中,通过保护合法行为,惩罚违法行为,打击犯罪活动,在无形中就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可见道德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因此,在法律教育中结合教学内容运用现实中的真人实例,剖析当事人的人生观,从而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更具有教育性、现实性,也更具有说服力,能收到良好效果。

2.2 法律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心和广泛关注。分析其原因,除了就业机制体系不够健全,社会各界应对就业压力的措施不够完善等外界因素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内在因素就是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但是,专业过硬、知识面广博的复合型人才在社会上仍然非常抢手。所以,社会上的人才不是过剩,而是时代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及对人才的更合理的利用。可见,加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优化其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提升其竞争力。

2.3 法律教育是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需要

由于法律知识的欠缺,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头脑中,偏差的法律观点异常顽固地起着作用,现实生活中已有不少大学生合法利益遭受侵害,甚至是人身伤害,但却浑然不知或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案例。当这些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以暴制暴”、“以侵害对侵害”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这样的结果,只能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增加。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高校将一个无知的人送到社会,就是给社会增加一个危险分子”。因此,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纠纷,依法维权,关键是培养其法律精神,增强其法制观念。

3高职院校法律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定位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作为“高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教育,也应该从以往法律知识的传授向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转化,使法律教育更具有实效性。然而,在高职院校法律教育的实践中,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差强人意。

3.1 教学方式以封闭型为主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我国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因此,高职院校中普遍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也就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的主阵地。而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多,内容庞杂。由于教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师多采取单一灌输的教学方式,课堂讨论、典型案例、社会热点问题等因为课时限制而不能进行。教师授课只是蜻蜓点水,匆忙赶进度,只能堆砌、罗列知识点,缺乏对知识点的深度分析。结果是教师讲授法律知识不少,但学生只是记在笔记里、划在书上,在指导自己行为上很少得以体现,可见封闭型的教学方法导致了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并未培养出良好的法律素质,淡化了法律教育的实效性。

3.2 教学过程“轻权利,重义务”

在当前高职院校的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强调义务本位,注重的是义务和禁令的宣传教育,而不是权利本位的教育。在法律教育中,向学生灌输最多的是法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法律意味着约束,意味着义务,忽视了法律作为权利“保护者”的作用。这种教育导致学生认为自己不过是义务主体而已,而非权利主体,其结果是学生消极守法,加强了“我不违法就可以不学法”的心理定势,在这种情形下进行法律教育,学生不仅不会自觉接受,而且易形成逆反心理,法律教育自然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3.3 教学缺乏有效的实践环节

法律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很强,因此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也是提高高职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要求。但是从目前来看实践教学环节远远不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忽视学生运用法律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结果往往是学生为考试过关而学法律,致使学生法律素质并未有多大高,更未能养成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面对突发问题,不知如何维护合法权益,也不知如何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法律问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影响了法律教育的实效。

4高职院校实施法律教育的途径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构建是大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的内在动力,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法律制度的建设、对社会的安定团结都有重要的作用。

4.1 营造良好的学校法制教育环境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精神需要建设良好的高校法制环境,因为高校作为一个承担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机构,在法制环境的建设方面有不同的要求,而由于法制建设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目标、内容、主体状态等的特殊作用,对于高校而言,营造良好的高校法制环境,更是责任重大。责无旁贷。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制度建设是依法治校的基础。用法制观念指导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便于学校教学和管理的高效有序进行,便于保护学校各主体的合法权利。提高教职员工的法律素质,推行以“依法治校”理念为核心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教师也应在教学方法上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着眼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使法律知识的讲解系统化、鲜活化。教师讲授方式可以面对当代高职学生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探索,使高职教育在主体、客体、内容以及方法上有所创新,加大法制教育。

4.2 增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应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高职院校在梳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时,应该把法律精神融入其中,促进法治与德治的协调发展,更多的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他们的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等法律精神。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展一系列文明、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组织学生举行模拟法庭、参观监狱、开展社会调查、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征文、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法律知识及法律咨询活动、开办相关网站、校广播站开办法律专栏节目、组织校内治安联防等活动,鼓励学生去“做”,去实践。通过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逐渐丰富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使其能够深刻理解法律的本质作用和社会价值,牢固树立起法制观念,自觉的运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己、集体和国家的合法权益,从而增强法律教育的实效。

4.3 完善社会、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的言谈举止,对孩子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庭教育存在缺陷,不健全的家庭或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法律精神的形成。因此,作为家长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同时,学校应建立与家长的经常沟通机制,使家长能及时将了解到大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形成良性的交流,必要时也可邀请家长听取法制宣传讲座以及优秀学生事迹的宣传、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分析等,使家长们了解到家庭普法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提供健康良好的学习环境。

强调法律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依靠其来促进和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和当前及今后的努力方向。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者与参与者,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和较强的法制观念没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就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就会被社会淘汰。因此,法律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常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的途径探索》 科学教育家2008年8月第4期

第13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不断创新,特别是大学生公寓化管理模式的兴起,寝室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班级管理模式日益淡化的今天,寝室效应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强。大学生在校期间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宿舍中度过的。宿舍既是学生休息的地方,也是学生学习、娱乐、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及进行其他文化生活的场所,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学习风气、人际交往的形成和发展,与宿舍这一特定环境密不可分。寝室成员间的共同学习,开辟了班级以外的第二个公共自由学习天地。寝室内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寝室成员的专业学习、技能训练、学习纪律和成才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寝室所营造的学习气氛,调动了寝室各成员的积极性,使宿舍成为管理的重心,为班级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依托。因此,创建学习型寝室不仅开辟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更有利于培养优良的学风。

一、学习型寝室内涵与功能

学习型寝室源于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将西方学习型组织理论和我国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一书指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和进步的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

关于学习型寝室,没有确切含义,综合学者们的观点,笔者认为学习型寝室是寝室成员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追求个人的幸福,自觉地将学习融入宿舍生活之中,共同学习、相互学习、自我改变、自我完善、最终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它包括以下几个构成要素:

1.宿舍成员具有共同的发展远景,并为实现目标而共同努力。

2.宿舍成员具有不断学习的内在需求,并将之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学习贯穿宿舍生活的始终,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事事学习。

3.宿舍作为一个学习的团体,团体成员能够相互分享经验、方法。群体成员通过共同学习和交流,及时铲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不断突破群体成长的极限,从而保持持续发展。

二、学习型寝室与大学生成长的关系

(一)怎样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树立明确的学习理念是高校创建学习型寝室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考上大学以后,很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下降,积极性不高。通过学校组织十佳学习型寝室的评选,通过全校参与、活动展示、典型示范、十佳引领,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正能量,有效激发了寝室学生抱团学习、生活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互帮互助。这种带动效应让寝室成员团队学习的精神、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不同程度地与寝室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从而促使学习态度的转变,从要我学的强制学习变为我要学的自主学习,从而树立诸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团队互助学习”等学习理念,使学习真正成为每个寝室成员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为。

(二)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彼此之间缺乏足够的团队精神。但是学习型寝室的建立,使这群年龄相仿、文化素质接近的寝室成员之间有了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我校通过组织学生寝室文化艺术节,通过以男生寝室为主的“三人制篮球赛”,以女生寝室为主的“花键大赛”,记录寝室成员成长历程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主题评选等来强化寝室团队建设。不仅如此,作息习惯、生活情趣、业余爱好的趋同和从众,共同合成对寝室成员的鞭策力。在共同的理想和目标的激励之下,寝室成员之间一荣俱荣,一辱俱辱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寝室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他们以寝室为单位的团队奋斗精神。寝室成员的互相帮助,增进了同学间的团结友爱,促进了共同进步,对增强寝室学习氛围,推动学风建设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

(三)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寝室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封闭性的公共空间,大学生可以在这里袒露胸怀、畅所欲言。青年一代踌躇满志,思维活跃,社会上各种观念、理论、思潮都会在这里碰撞。寝室同样也容易成为各种庸俗文化和流言的集散地。寝室小环境的文明程度、格调的高低,既反映大学生自身的精神风貌,又对大学生身心产生影响。学习型寝室所营造的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寝室环境能够使寝室成员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心境和愉快的情感,通过评建学习型寝室的共同奋斗经历使道德情操得到升华。总而言之,构建学习型寝室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学习、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促进高校学风建设与思想道德素质提升。

三、结合本校实际如何通过创建学习型寝室促进我校学风建设

(一)构建全程检查评比体系,让学习型寝室创建通过习惯培养促进学风建设

通过学习调查发现,跟图书馆学习时间相比,大家普遍认为寝室作为第二学习场所的时间较多。然而,在基本属于学生私人空间的寝室,大家的自我约束力不会太强,加之大家的主动学习观念的缺乏,所以寝室很容易变成娱乐场所,变成学生的“第二网吧”。针对这一现象,我校在每周一到周四的晚上,学校安排各学院的辅导员老师和学生干部组成晚自习学风督察小组对全校寝室进行分组巡查与评比;我们安排校院两级学生干部在每周早自习时间段对参评学习型寝室进行抽查早起、内务、早自习等通过这种日检周查月评的日常检查积累,通过习惯培养,让学习型寝室创建评比能从形式转化为动力促进学生互助学习。

(二)构建全新寝室文化艺术节,让学习型寝室创建通过素质拓展、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来促进学风建设

在学习型寝室建设过程中考虑到实际情况,单一的检查考核,学生的角色仅仅是被参与,很难被学生接受欢迎。因此,在学生园区的管理方式上,采用多元化方式:以寝室活动来吸引大家的参与积极性,将管理检查项目结果作为寝室文化艺术节各项活动的参与资格和起评分。通过我校极具视角地开辟了以学生寝室为参赛单位的学生寝室文化节,将校园活动范围缩小至寝室这个最小集体。寝室文化节:以男生寝室为主的“三人制篮球赛”,以女生寝室为主的“花键大赛”,“十佳专业学习型网站”的评比,记录寝室成员成长历程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主题读书笔记、寝室相册评选,最终产生全校年度十佳学习型寝室。在这里,有来让大家展示自己寝室德、智、体风采的舞台,同时也有丰厚的奖品。全校寝室通过日常检查参与学习型寝室创建第一阶段,第一阶段优评寝室通过参与各项寝室文化节活动展示自身特色,通过十佳学习型寝室评比形成典型示范。这无疑将更大范围地惠及在校学生所在寝室的学风创建,为学校的学风建设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方面。当今社会的主流,不再是一个人的能力价值的体现,往往是一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适应社会需要大学生都能学会如何去融入团队的合作。现今的大学生,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处在校园最小单位集体的学生,同样跳不出这个定论。通过参加活动,让大家都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就是活动的目的之一所在。例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主题读书笔记、寝室相册评选活动,需要参赛单位寝室的所有成员共同努力来完成:“读书笔记”评选,交流读书笔记,发挥笔记的最大价值,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在学习上你追我赶的势头;仅仅一个人的学习成绩很好,其他成员的成绩如果太差,很显然在这里不会占优势,这里更需要大家在学习上的的互帮互助。“记忆相册”评选,记录寝室成员之间美好的时光。“行”在路上,为进入大学以来的寝室生活留下一本回忆。寝室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小家,在过去的日子里,一起经历了许多欢笑和悲伤。它的完成离不开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每个人的风采需要在一本小小的相册里得到展示,需要大家朝着这一共同目标努力,需要大家相互之间的配合。在过程中,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三)构建文明倡导活动体系纳入学习型寝室创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风建设

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步伐的加快,学生公寓的管理模式相应地由学校管理向业主管理过渡,学生寝室的思想政治工作、学风创建日常管理等工作已经相对弱化。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学生寝室的学习氛围、文化活动、卫生、秩序会直接反映出学生素质的优劣,反映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以及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更是反映学校校风和“两个文明”建设的窗口,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具体体现。学生寝室是规范大学生思想道德和精神面貌的重要场所,因此,以学生园区四大日常管理工作为平台,通过文明倡导活动的开展增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第14篇

关键词:理工类大学生;实用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王艳(1971-),女,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讲师。(天津3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理工大学校级进修基金项目资助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114-02

一、理工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主义态度的表现及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等现实问题、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笔者作为一名思政课的专任教师,深切感受到在理工类大学生中存在的以实用主义解读思政课的学习态度:不少理工类大学生简单地认为思政课与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行业无关,与就业不挂钩,可用之处甚少,仅仅因为是必修课而不得不学,因而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工具化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视其为入党、考研的辅助途径,所以只关心成绩,并不在意学习进程和学习所得;视思想政治教育为普通的知识传授课,学过便算,未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形而上学地将理论与实际生活处理成彼此隔膜的“两张皮”,认识不到其对自身、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民族的重要意义,因之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就是死记硬背,呈现出上课记笔记,下课印笔记,考前背笔记,开卷抄笔记,考后扔笔记,累手不累心等怪象。之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弥漫于大学校园中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氛围所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由市场经济引致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导向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蔓延开来,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人们对理想、信仰的努力追求,大学不是“世外桃源”,来自客观社会环境的辐射与影响无法规避,导致今天的高校过度关注于专业发展与职业技能培训,人文素养和价值理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理工类院校与市场对接早,且更深入,兼之人文基础本就薄弱,所以知识的工具理性更易泛滥。在这种氛围中,大学生对个人价值和未来发展的思考日趋现实,择业与就业成为压倒一切的重心,围绕这一主攻方向而热衷于各种实用技术和技能的学习,热衷于考证、考“碗”、过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价值意义和深远影响极易被遮没,沦为无足轻重的课程。

2.文理分科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理工类学生对思想政治及人文艺术课程产生严重的疏离与隔膜所致

高中求学阶段,由于实行文理分科教育,理科生能接触到的思想政治及人文艺术等社会科学知识甚少,即使学习,也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被割裂成条块分割的知识点,以被动记忆的方式强行记住来应付考试,鲜有品味、欣赏、理解等引申性的教学环节存在,造成理科学生对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误区,对社会科学所能形成的提升个人素质及精神境界功能的忽视。理工类院校的多数学生为理科生,知识结构和基础方面的缺憾使其欣赏经典名家缜密优美的思想体系、辩证严谨的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不足,对触及的宏大主题、关注视野的高远和揭示的物质世界发展规律,理解程度不够,在将理论教育内化为自己的人生理念方面的积极性,以及引入社会科学思维模式补正、纠偏,促成个体思维完善的敏锐性明显欠缺,从而轻率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视作与己关系不大的陪衬课,并因之“需死记硬背”而“敬而远之”。

3.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难如人意,对自身的存在意义和重要作用凸显不足,降低了其在理工类学生心中的威信和地位所致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工类院校中常被视之为汽车的第五个轮子,边缘化现象较为突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具体工作量计算、课程编排方面常常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心理极为失落,职业成就感不强,会严重挫伤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而且,理工类院校社会科学基础薄弱,社会科学研究氛围不够浓厚,于校内校外建立起来的、供思政课教师进行学术探讨、交流、培训以提升科研水平的平台严重不足,研究环境的制约让教师在科研方面常有孤军奋战,力不从心之感,事倍而功半,科研水平难以迅速提高。

另一方面,理工类院校的领导者往往因袭自然科学的管理模式看待思想教育课程,具体教学环节要求整齐划一,课程改革强调进程短、见效快,不理解思想教育的渐进性及内化结果,对教师业绩考核重量不重质,不认可教师课下的大量潜隐性付出,片面追求课题项目、科研经费及等量化指标,这种管理模式只能导致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少有精力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总结、积淀教学经验,对自身知识结构拾遗补缺,也缺乏深入了解学生思想需求的兴趣,惟有炮制些短平快的科研成果,进行边边角角、形式花哨的表面化改革来满足考核要求,所以,从教师的角度来讲,理工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确实会存在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科研创新不足而导致的教学内容陈旧空泛,刻板灌输教学方式依旧未被深入触及,忽视学生主体诉求等许多突出性问题。另外,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理工类学生由于社会科学课程少,使其更希望思想政治教育课能为其释疑解惑,并且这种要求往往比文史类学生来得更为直接、实际,基本指向其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更渴望思想教育有别于其他的知识技能培训,能成为一个通俗易懂、丰富多样、较为感性的认知和情感体验过程。这样一来,教与学双方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抽象空泛与学生现实需要的矛盾,教学方式简单灌输与学生接受信息主体化、感性化、多样化的矛盾就十分突出,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降低了其对理工类学生本应产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使学生无法充分感受到思想教育于己、于家庭、于社会、于国家的重要意义,也就有了学生对课程的质疑、疏远与漠视。

二、改变理工类学生实用主义态度的积极措施

“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①所以,理工类学生中存在的实用主义虽形成原因复杂,但与其环境影响、学科特点不无关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要从根本上改善理工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态度,也必须立足于这一点从多方面着手。

第一,理工类院校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办学理念,通过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有效抵制、冲淡功利主义及实用主义影响,以提升学生的学养素质,创设思政教育所需的环境条件。

作为理工类院校,虽然以自然科学见长,但决不能忽视浓厚人文氛围的建树,因为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但可以消除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误解和偏见,主动接受其形象思维的启发,实现思维模式的完善与创新,而且人文社会科学的良好浸润与熏陶,能让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懂得生命的存在及其价值,从而影响他们的精神境界和志趣爱好,形成对过分物质化的人生追求以及工具化学习态度的有效纠偏。学生学养素质提升了,才会基于热情和兴趣而努力学习,正视物欲而树立健康充盈的价值目标,惟有如此,作为深刻关注自然规律、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才能更加具备打动人心的强大魅力,获得学生的热切关注和主动追捧。所以作为理工院校的领导者一定要善于培养“文气”,努力净化校园氛围,重视培育大学精神,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示其意义、拓展其影响、发挥其作用的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为此,理工类院校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文社科类二级学院的特点和作用,不以盲目的经济指标和创收任务泯灭其灵性和追求,伤及本校的人文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大量开设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类课程,鼓励理工科学生主修和辅修人文社科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社团活动,以组织报告会、专题讲座、编辑报刊、定期开展活动等方式,广泛涉猎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利用自身优势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大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设施建设等多项措施,实现校园氛围的有效改善。

第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以课程本身在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方面的重大突破,赢得学生的真心喜爱和认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通过加大科研和教学改革力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面向时代、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等基本原则方面的重大突破,彰显其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和社会现实密切衔接的敏锐思考以及向大学生活空间拓展的人文关怀,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真正成为广大学生释疑解惑的“主心骨”。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疑难众生、瞬息万变的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仍旧抽象空泛,与现实疏离,和实践脱节,止步于对理论体系条条框框式的僵化解说,自然难以令学生信服和喜爱。因而,必须加大力度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新时期如何重新认识的关键问题,贫富悬殊的加剧,民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质疑,官商结合、权利寻租造成的恶劣影响等等当前大学生最关注的社会现实,做出了权威性和负责任的回答,融生活与教育为一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现实生活拓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自我完善的充沛活力,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细致入微、触手可及的人文关怀;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在把握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做事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学生才会在真心喜爱、真学、真懂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科学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标准,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其次,改进教学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发挥理工类学生善于探究的主体特点,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可见,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一个深深触动被教育者生发感悟与体验的自然过程,基于自身的特殊性,这更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一切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内化,缺了学生主动的思考和体验,仅靠外力推动则难以完成,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平等、开放、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创设更多研究性学习环节,以便让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尊重,能够顺畅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实现师生间因平等交流,精神上产生碰撞与融合而达到的教学相长的目的,促使学生增强自行分析、判断并选择、吸收的能力,使其享受主动探求所带来的学习乐趣,从而变一边倒的枯燥灌输为生机盎然的精神发现探索之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态度从敬而远之的“要我学”转变为想学、爱学的“我要学”。

第三,根据理工类学生的特点,积极寻求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融合之道,向思政课堂之外的学生生活和学习延伸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促使学生自然内化、践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得,从而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全体学员座谈时特别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绝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理论的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实践的教育、养成的教育,所以,仅有课堂上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必须促使学生把课堂上的感动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不再把理论学习和实际生活处理成“两张皮”,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才是真正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具备课堂之外的拓展和延伸,深入触及思政课堂之外学生生活和学习。生活原本即教育,从实际生活入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素为理工类学生所喜闻乐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专业学习之中,以弥补其科技伦理和价值理性的缺位更是现实所需,所以,对于喜欢以感性事实为依据的理工类学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与现实生活、专业学习乃至未来的职业发展融为一体,其所带来的效果甚至超过课堂教学。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好课堂上的教师,而且要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引领者,不仅是学术渊博的“经师”,而且要善为“人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思想上的成长,而且要关注学生整体的发展,以教师的有所作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促使其理想信念的思想内化和行为外化。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参考文献:

[1]虞玲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矛盾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5).

第15篇

论文关键词:理工类大学生;实用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一、理工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主义态度的表现及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等现实问题、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笔者作为一名思政课的专任教师,深切感受到在理工类大学生中存在的以实用主义解读思政课的学习态度:不少理工类大学生简单地认为思政课与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行业无关,与就业不挂钩,可用之处甚少,仅仅因为是必修课而不得不学,因而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工具化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视其为入党、考研的辅助途径,所以只关心成绩,并不在意学习进程和学习所得;视思想政治教育为普通的知识传授课,学过便算,未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形而上学地将理论与实际生活处理成彼此隔膜的“两张皮”,认识不到其对自身、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民族的重要意义,因之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就是死记硬背,呈现出上课记笔记,下课印笔记,考前背笔记,开卷抄笔记,考后扔笔记,累手不累心等怪象。之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弥漫于大学校园中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氛围所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由市场经济引致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导向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蔓延开来,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人们对理想、信仰的努力追求,大学不是“世外桃源”,来自客观社会环境的辐射与影响无法规避,导致今天的高校过度关注于专业发展与职业技能培训,人文素养和价值理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理工类院校与市场对接早,且更深入,兼之人文基础本就薄弱,所以知识的工具理性更易泛滥。在这种氛围中,大学生对个人价值和未来发展的思考日趋现实,择业与就业成为压倒一切的重心,围绕这一主攻方向而热衷于各种实用技术和技能的学习,热衷于考证、考“碗”、过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价值意义和深远影响极易被遮没,沦为无足轻重的课程。

2.文理分科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理工类学生对思想政治及人文艺术课程产生严重的疏离与隔膜所致

高中求学阶段,由于实行文理分科教育,理科生能接触到的思想政治及人文艺术等社会科学知识甚少,即使学习,也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被割裂成条块分割的知识点,以被动记忆的方式强行记住来应付考试,鲜有品味、欣赏、理解等引申性的教学环节存在,造成理科学生对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误区,对社会科学所能形成的提升个人素质及精神境界功能的忽视。理工类院校的多数学生为理科生,知识结构和基础方面的缺憾使其欣赏经典名家缜密优美的思想体系、辩证严谨的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不足,对触及的宏大主题、关注视野的高远和揭示的物质世界发展规律,理解程度不够,在将理论教育内化为自己的人生理念方面的积极性,以及引入社会科学思维模式补正、纠偏,促成个体思维完善的敏锐性明显欠缺,从而轻率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视作与己关系不大的陪衬课,并因之“需死记硬背”而“敬而远之”。

3.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难如人意,对自身的存在意义和重要作用凸显不足,降低了其在理工类学生心中的威信和地位所致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工类院校中常被视之为汽车的第五个轮子,边缘化现象较为突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具体工作量计算、课程编排方面常常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心理极为失落,职业成就感不强,会严重挫伤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而且,理工类院校社会科学基础薄弱,社会科学研究氛围不够浓厚,于校内校外建立起来的、供思政课教师进行学术探讨、交流、培训以提升科研水平的平台严重不足,研究环境的制约让教师在科研方面常有孤军奋战,力不从心之感,事倍而功半,科研水平难以迅速提高。

另一方面,理工类院校的领导者往往因袭自然科学的管理模式看待思想教育课程,具体教学环节要求整齐划一,课程改革强调进程短、见效快,不理解思想教育的渐进性及内化结果,对教师业绩考核重量不重质,不认可教师课下的大量潜隐性付出,片面追求课题项目、科研经费及等量化指标,这种管理模式只能导致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少有精力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总结、积淀教学经验,对自身知识结构拾遗补缺,也缺乏深入了解学生思想需求的兴趣,惟有炮制些短平快的科研成果,进行边边角角、形式花哨的表面化改革来满足考核要求,所以,从教师的角度来讲,理工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确实会存在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科研创新不足而导致的教学内容陈旧空泛,刻板灌输教学方式依旧未被深入触及,忽视学生主体诉求等许多突出性问题。另外,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理工类学生由于社会科学课程少,使其更希望思想政治教育课能为其释疑解惑,并且这种要求往往比文史类学生来得更为直接、实际,基本指向其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更渴望思想教育有别于其他的知识技能培训,能成为一个通俗易懂、丰富多样、较为感性的认知和情感体验过程。这样一来,教与学双方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抽象空泛与学生现实需要的矛盾,教学方式简单灌输与学生接受信息主体化、感性化、多样化的矛盾就十分突出,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降低了其对理工类学生本应产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使学生无法充分感受到思想教育于己、于家庭、于社会、于国家的重要意义,也就有了学生对课程的质疑、疏远与漠视。

二、改变理工类学生实用主义态度的积极措施

“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所以,理工类学生中存在的实用主义虽形成原因复杂,但与其环境影响、学科特点不无关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要从根本上改善理工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态度,也必须立足于这一点从多方面着手。

第一,理工类院校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办学理念,通过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有效抵制、冲淡功利主义及实用主义影响,以提升学生的学养素质,创设思政教育所需的环境条件。

作为理工类院校,虽然以自然科学见长,但决不能忽视浓厚人文氛围的建树,因为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但可以消除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误解和偏见,主动接受其形象思维的启发,实现思维模式的完善与创新,而且人文社会科学的良好浸润与熏陶,能让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懂得生命的存在及其价值,从而影响他们的精神境界和志趣爱好,形成对过分物质化的人生追求以及工具化学习态度的有效纠偏。学生学养素质提升了,才会基于热情和兴趣而努力学习,正视物欲而树立健康充盈的价值目标,惟有如此,作为深刻关注自然规律、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才能更加具备打动人心的强大魅力,获得学生的热切关注和主动追捧。所以作为理工院校的领导者一定要善于培养“文气”,努力净化校园氛围,重视培育大学精神,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示其意义、拓展其影响、发挥其作用的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为此,理工类院校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文社科类二级学院的特点和作用,不以盲目的经济指标和创收任务泯灭其灵性和追求,伤及本校的人文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大量开设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类课程,鼓励理工科学生主修和辅修人文社科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社团活动,以组织报告会、专题讲座、编辑报刊、定期开展活动等方式,广泛涉猎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利用自身优势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大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设施建设等多项措施,实现校园氛围的有效改善。

第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以课程本身在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方面的重大突破,赢得学生的真心喜爱和认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通过加大科研和教学改革力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面向时代、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等基本原则方面的重大突破,彰显其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和社会现实密切衔接的敏锐思考以及向大学生活空间拓展的人文关怀,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真正成为广大学生释疑解惑的“主心骨”。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疑难众生、瞬息万变的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仍旧抽象空泛,与现实疏离,和实践脱节,止步于对理论体系条条框框式的僵化解说,自然难以令学生信服和喜爱。因而,必须加大力度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新时期如何重新认识的关键问题,贫富悬殊的加剧,民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质疑,官商结合、权利寻租造成的恶劣影响等等当前大学生最关注的社会现实,做出了权威性和负责任的回答,融生活与教育为一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现实生活拓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自我完善的充沛活力,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细致入微、触手可及的人文关怀;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在把握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做事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学生才会在真心喜爱、真学、真懂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科学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标准,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其次,改进教学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发挥理工类学生善于探究的主体特点,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可见,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一个深深触动被教育者生发感悟与体验的自然过程,基于自身的特殊性,这更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一切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内化,缺了学生主动的思考和体验,仅靠外力推动则难以完成,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平等、开放、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创设更多研究性学习环节,以便让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尊重,能够顺畅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实现师生间因平等交流,精神上产生碰撞与融合而达到的教学相长的目的,促使学生增强自行分析、判断并选择、吸收的能力,使其享受主动探求所带来的学习乐趣,从而变一边倒的枯燥灌输为生机盎然的精神发现探索之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态度从敬而远之的“要我学”转变为想学、爱学的“我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