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思想政治笔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那么,这种教育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收到了实效呢?大学生是不是“真心喜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呢?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美誉度呢?如何改进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呢?对于上述问题,本文在相关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作一初步分析探讨,旨在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具体测定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如何,一直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从事这项具体工作的实际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和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培养的大问题。但过去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三进”工作,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设置的问题上。如今,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调“三贴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问题。
那么,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如何测定和获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技术问题。简单地说,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的感受和收获与其希望收获和感受的比值,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满足大学生心理预期的程度。它是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感觉状态,是大学生对实际的教育效果与自己原来的期望进行对比的结果。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活动对自身目的性的关照及确立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旁者无法取代的基于特定价值关系的价值属性。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因素很多,除了课程和教学因素外,还有非教学因素,如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政治清明、职业稳定、个性、未来预期等。也就是说,课程内容的设置和课堂教学水平并不是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唯一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许多因素的函数。如果将各种因素定义为:课程设置A、课堂教学B、教师风格C、考试方式D、教材E、社会环境F、经济发展G、政治状况H、个性I、未来预期J,等等,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M的函数表达式就为:
M=f(A、B、C、D、E、F、G、H、I、J……)
我们可以把A、B、C、D、E、F、G、H、I、J或者更多的变量,运用等价的概念转换成相同的福利水平,用希望的收获来表达,这样就可以给出一个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程度的公式。即,
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实际收获/希望预期
在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实际得到的收获总是其希望得到收获的一部分(大喜过望的情况也会有,但极少)。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系数一般大于零,小于1。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系数越是接近1,表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越是满意;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系数越是接近0,表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越是不满意。显然,满意度是一个能够比较科学、全面、深入地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效果的科学指标体系。
为了能更全面、科学地反映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我们选取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欢迎程度、满意程度、美誉程度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认可程度五个指标来分析获得群体满意度的结果。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公式所涉及的因素,2008年12月,我们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作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具体了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3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213份,回收率为96%,调查人数占园区学生总数的2%。计算结果为: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83%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欢迎程度=85%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52%(良好率)91%(满意率)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美誉程度=51%(良好率)86%(满意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认可程度=68%(优秀率)
如果套用学生考试标准,即60―69分及格,70―79分中等,80―89分良好,90―100分优秀,那么,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满意度应该处于良好水平。
二、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应该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满意,主要取决于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提供的“全部产品”和服务满足大学生期望的程度。当然,制约和影响这些产品、服务及大学生期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教学性因素,也有非教学性因素;有学校性因素,也有社会性因素。由于非教学的社会性因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应该专文进行论述,这里我们将主要对其中的教学性因素进行分析。故此,我们认为,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教学性因素主要有:
(一)课程体系边界不清挫伤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高中阶段雷同重复,学生已失去了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新鲜感和求知欲。心理学上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理,就是需求度决定行为的态度。由于相关的内容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和学习过,所以,很多学生认为,课程内容重复是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不适应影响大学生的满意度。
多数学生普遍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本身缺乏严密的结构和规范,几门课程之间或内容重复,或课程体系庞杂。给学生的感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什么内容都讲到了,但什么内容都没有讲透彻深入。所以,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在正在失去自己的特色,变得越来越像专业课了。下表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意见和看法。
表1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方面的意见(多项选择) (单位:%)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空洞呆板,语言枯燥,大道理太多,对大学生缺乏亲和力。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策性强,所以,现有的教材都比较严肃。教材的理论性太强,教训人的语气多,引导人的话语少,读起来不可亲可近,拿起来一看就犯困,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下面的两个调查数据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具体意见。
表2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意见和满意度(单位:%)
表3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的满意程度?摇(单位:%)
(四)教学安排有违教育规律。
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受制于师资和场地等多方面因素,基本上是混班编排的大班上课,并且还多数安排在下午和晚间上课。少则70―80人,多则150多人,这样的大班型教学,师生互动、辩论演讲、答疑提问都很难进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有的学生戏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最不应该上课的时段安排学生最不情愿上的课程。这样,难免陷入恶性循环,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气氛沉闷,理论教学离社会实际生活太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是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满意度的最主要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也越来越激烈。社会的上述变化必然会反映到青年人集中的高校中来,也会反映到高校政治理论课上来。这些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挑战,学生要求吸收各种新鲜知识的愿望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缺乏变化就成为一对现实矛盾。再加上部分老师讲课片面求“稳”,课堂内容缺乏新意。于是,讲台上老师捧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懒洋洋地打瞌睡或者看课外书的课堂生态,让一些学生“忍不住想逃”,怎能期望大学生会满意这样的课堂教学?下表调查结果很说明问题的所在。
表4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主要行为(单位:%)
表5 学生不愿意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单位:%)
表6 学生对不同类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单位:%)
(六)学生的成绩考核方法陈旧,难辨良莠,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动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进头脑。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考核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和体会。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但考试能对一门课程的系统学习起到激励、约束和检验的作用。完善的考试形式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这样,考试的方式方法就应该有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其方式方法也就应该灵活多样。但现有的考试操作比较整齐划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年龄情况。其结果必然造成课上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试结束“丢”笔记,学生的真正收获不大。由于考试的方法单一,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很难反映出来,结果是好的不香、坏的不臭,学生成绩的高低关键是临时突击的效果怎么样。长此下去,学生怎么会有更大的积极性来学习这门课程。
表7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的接受程度(单位:%)
(七)教学内容同大学生的求职就业关联度不大,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学生要交费上学,自然对自己的投入回报比较关心。特别是在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更是比较实际。对那些在未来的就业中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课程往往兴趣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这样的课程。学得好,专业技能不见得就高;学得不好,专业技能业不见得就低。很多学生更是直截了当地说,从来还没有听说哪个同学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的好而在就业市场上找到比较好的工作的。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未来的就业中“不实用”,“没有分量”,自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也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
(八)学科建设滞后,难以聚集最优秀的人才和队伍,这也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名师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才会对学生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一直以来,很多教师都不愿意从事公共课教学,而愿意从事专业课教学。这样,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留不住人才,更难聚集人才,总是处在失血的状态。这种状态反映到师资队伍和课堂教学上,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队伍中缺少大师和名师,课堂教学缺少更多的精彩课堂。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自然会下降。
三、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对策选择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一项意义重大但又十分艰巨的任务。说它意义重大,是因为,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大学生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学”、“真懂”、“真信”、“真实践”,才能接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任务,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完成高等学校的教育职责,使大学生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真正的接班人。说它任务艰巨,是因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这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协调配合,尤其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担当者付出更多的辛劳和努力。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改革以来的成熟经验和有效做法,我们认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着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不断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体验。
为什么科学的政治理论和革命的政治内容,难以留住有些学生的心?原因是多方面的。毫无疑问,这和我们的教学方法过于单调枯燥,一成不变有关。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相关调查显示,高校领导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的仅占6.2%,而认为一般的则占到43.1%,不强的占到20%。大学生并非排斥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所排斥的是那种死气沉沉的理论灌输。应该说,在特定的条件下,一定的灌输是必要的,但必须讲究方式方法。灌输本不应该是一厢情愿地把知识照本宣科,而应善用说理、启发、引导的方法,要注意学生的主观感受,满足他们的参与欲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靠理论压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要把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与课题讨论、专题辩论、参观调查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直观性。
教育家加里宁说:“教育是一种艰苦的事业,优秀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在改进教学方法方面,应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增强其主体性的参与意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科学探索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并力求做出自己的见解。要采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各种形式,如专题研讨、案例教学、课堂辩论、互教互学等,尽可能创造师生双向交流的和谐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化被动为主动,并通过这种双向互动,充分发挥理论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育人功能。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从相关的问卷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为此,学校要把拓展社会实践资源、建立实践基地、丰富实践内容、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作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措施。主要做法应包括以系、教研室为单位设计学期社会实践教学内容;依托我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报告纳入课程成绩并将优秀报告汇编成册等。
此外,还要延伸课堂教学的范围,加大教师教育的长度。随着网络在高校学生生活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要加强对网络的利用,建设网上课堂和网络教育体系,让它们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补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传导和先进思想教育渗透功能得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延伸。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师资队伍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应该说,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望相比,我们的师资力量在学历、年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相关调查显示,只有15所院校认为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很好,占11.5%。从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一般和一般以下的占到74.7%,未回答的占到14.6%。学校要制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到大学建制、学校人才引进的整体规划当中;要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现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变动很大,教师应尽快掌握新课程的基本要求,熟悉教材,了解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程形象的代言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的形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加强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只有教师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其次要强化敬业精神。如果一个人缺乏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对工作尽职尽责的境界,也就不会下功夫花气力去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钻研,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一个知识和理论贫乏的教师,是难以说服教育学生,更谈不上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再次要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一个优秀教师的能力体现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水平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以渊博的知识、认真的态度、优秀的口才、适度的自我表现令学生叹服,才能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和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感,才能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减少抱怨率;最后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保持教师本人鲜明的人格魅力。一个具有较强人格魅力的教师往往可以提高学生对其所授课程的兴趣,增强课程的感染力。“爱屋及乌”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学生通过对教师的欣赏,不断强化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认同。作为一名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有较为宽厚的知识基础,善于旁征博引,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耐心的教学态度,有饱满的讲课热情,有自然大方的教态,善于运用形体语言,把理论讲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从而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搞好宏观指导,加大领导力度,遵循教育规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工作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意义重大,任重而道远。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16号文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是新形势下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落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措施,重点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努力营造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目前确实存在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的现象,往往是“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突出表现是:课程定位低,资金经费不落实;师资编制不足,课时往往受到削减,等等。处于这样一种不良好的舆论氛围中,无疑加大了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形象的难度。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读、研、写、演”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024-04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滞后于现实社会发展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人生追求趋于多元化,部分大学生团队意识薄弱,心理承受力较低,价值取向物质化,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理想与现实、奉献与索取的矛盾冲突比较激烈;每年数百万毕业生走向社会,因为就业困难而产生的矛盾、失落心理凸显;互联网的渗透力与影响力与日俱增,网络的虚拟性、封闭性加大人们之间感情隔阂,深刻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个性心理,有些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乃至国家大局意识淡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相对滞后,往往只注重社会需要,强调大学生对社会的服从和认同,存在片面的社会或国家至上的价值定位,忽视大学生个性差异和思想实际,淡化大学生主体性和心理特征,无法满足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和价值的实现,导致教育目的过于泛化,缺乏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教育方法、途径缺乏有效的变革,教育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保证监督措施不力。面对大学生层次多元化的复杂特点,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发展和成长规律入手,在心理上取得他们的认同,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采取变革措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重教书轻育人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理论性、知识性较强,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学完规定的课程内容,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取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使得部分教师或学生都把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授课形式单一,缺少实践环节,活动载体太少,教师为了学生考出好成绩,讲课时只讲考试内容或在临考前复习点题,有的教师为了得到学生的好评价而降低考试要求。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前背笔记,有的甚至铤而走险考试作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都是知识性和经验性的,与现实社会有着一定的距离,加之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评价标准,教师授课以讲授知识为主,考试也以基本知识的记忆为主,学生只有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即使加强学生的技术训练,也是为技术而技术。因此,学生走出校门后如果只有知识和有技术,没有思想,那么最终会成为技术的奴隶。
(三)课程教学教师与大学生管理工作者各自为政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拥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思想,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以及认识问题与判断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爱岗敬业精神以及相应的综合能力。因教育评价体系的弊端,有的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忽视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没有把精力放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而是追求自身的高学历高职称。有的教师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缺乏社会责任感与爱岗敬业精神,很难成为学生的表率,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前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条块分割明显,教学以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为主,主要负责大学生的知识性和技术性教学;管理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主要负责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第二课堂活动指导,从而形成两个阵地两张皮,各自为政。负责教学的教师容易忽视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无论是上课还是下课,与学生交流不多。如果学生纪律差,旷课迟到,他们认为是管理人员没有把工作做好,而对学生学得如何,则以考试成绩为准,只教书不育人。负责管理的人员则手段比较落后,形式比较单一,无法打动学生的心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欠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只盯住学生是否旷课迟到、是否参加集体活动、是否遵守校纪校规等方面,只要学生不出任何违纪问题即可,如果学生不去上课,则认为是教学的教师没有把课上好,学生不愿意去听。
二、“读、研、写、演”审美体验工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智能化手机终端设备使得手机网络成为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平台,尤其是随着4G时代的来临,以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为载体的移动互联方式引发人们生活的巨大变革―手机上网开始逐步影响和改变着原先“电脑一族”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1]从年龄结构来看,手机网民用户更加集中在20岁~29岁的年轻人群。这个年龄段一般是青年大学生手机用户,占据了很高的比例并呈现出高速率的增长态势。追求技术的革新和个性化的发展使大学生群体成为4G手机媒体的引领者和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并习惯于使用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来浏览网站、收发邮件、交流信息和游戏娱乐,他们也是微信、微博等APP的主要用户。然而,大学生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缺乏对信息的鉴别力、判断力以及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互联网世界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很容易对学生群体产生不良影响。
利用移动终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移动终端,或者叫移动通信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大部分情况下指手机和平板电脑。对大学生而言,使用移动终端对他们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低俗信息等各种不良信息已经开始通过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进行传播,危害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如何利用移动终端创新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移动终端载体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迫在眉睫。
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言,由于移动终端具有便携性、开放性的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而言,由于移动终端具有交互性、平等性等特点,有利于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科学性。因此,利用移动终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乃大势所趋。首先,利用移动终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可行性。4G背景下的以手机、iPad等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具有信息丰富性以及形式多样性的突出特点,这决定了移动终端能够承载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内的巨大信息。其次,4G背景下的移动终端具有强大的交互性和细致的分众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条件。最后,4G背景下移动终端的便携性、普及性和信息阅读的强制性,既提高了手机媒体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信息传递效率,又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具有其他载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大学生使用移动终端接受思政教育的调查分析
本文就当前大学生对于移动终端的使用现状,及其使用移动终端进行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开展问卷调查,对两所学校近200名学生的样本进行分析。问卷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于大学生使用移动终端的情况调查;后半部分是对于使用移动终端进行思政教育的可能性和接受度的调查。前半部分基本以闭合式的单项选择题为主,在调查使用频率、活动频率等题目上采用了李克特5级量表(Likert Scale)①:经常、一般、偶尔、很少、从不。后半部分除了部分李克特5级量表选题,还增加了一些多选题和一道开放式选题,并加入基本资料题目。
基于学生的多样性和调查实施的可行性分析,本文对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进行了校园随机采访式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最终回收问卷189份,其中有效样本159份,绝大多数样本以本科生为主(98.11%),比较符合本调查的对象范围。样本中也涵盖了工科、理科、文科、艺术类、外语类等学科。基于两所学校的性质,文科类学生相对占比较大,占到55.97%,来自城市的学生也相对较多,其中大城市占到30.19%,中小城市占到50.31%。因此,本研究得出的结论相较更符合文科专业、来自城市,有一定的移动终端购买能力的学生。通过对样本进行统计整理分析②,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大学生们最常使用的移动终端前三位为手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平板电脑,并且普遍对移动终端设备的“黏性”较高;目前,大学生在使用移动终端时,最频繁进行的活动仍然以社交、娱乐为主。浏览新闻、获取学习资讯发展势头也很迅猛。因此,基于移动终端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时要注重“交互性”“娱乐性”和“有用信息量”。大学生使用移动终端参与思想政治文化教育活动的情况: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班级讨论、辅导员辅导等交互性活动较多,参与接受信息、思政主题的校园活动较少,发展非常不足,可发展空间很大;大多数学生对于使用移动终端参与思想政治文化教育活动不了解,认为其只能用于辅助作用,但对于其未来的发展呈积极和可接受态度;大多数学生愿意利用“碎片化”时间使用移动终端参与思政文化教育活动。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
通过调查分析,本文结合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重点就互联网时代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