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体育教学反思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体育教学评价 高校体育 现实反思 完善策略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简单而言,指的就是在遵循高校体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在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理性分析的前提下,总结、提炼、细化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价指标,并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行价值反馈的过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是高校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其不但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还会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由此可知,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内容。然而,综观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开展情况却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并没有发挥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应有的价值和作用。鉴于此,本文就从评价理念、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法等几个方面入手针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了反思。
一、评价理念层面
评价理念是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活动的根本依据,也是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活动的灵魂所在。评价理念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不但会直接决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活动的价值属性,还会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实施成效。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在评价理念的层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长期受“以技术教学和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思想的影响,过多的重视生物体育与技能教育,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多关注的是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高校体育教学的这种现实状况使得与此相对应的体育教学评价活动也过多的强调学生体育运动成绩的评价权重,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而这显然是与我国社会大环境和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不符的。
二、评价目标层面
从评价目标的层面来看,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还存在生态观扭曲的问题。根据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概念和内涵可知,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和衡量高校体育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教学评价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高校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但是,很多高校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却仅仅将完成评价任务作为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将评价活动本身当作目标来看待,造成了生态观的扭曲,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评价内容层面
在组织开展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活动的过程中,评价内容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评价的质量和成效。通常来说,科学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内容,不但要符合高校体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要符合高校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于高校体育文化生态系统而言,其生态要素包括了高校体育范畴内的组织、人力、设施以及制度等多个方面,而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实际上就是针对这些要素围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存在的状态或者是相互之间的作用所进行的审核和衡量。但是,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中,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却仍然是以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为主的,主要强调的是学生运动技术和体能的达标程度。这样的评价内容,不但不符合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的需求,而且还很容易使得任课教师和学生忽视教育的服务性和体育的娱乐性,从而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学习积极性产生消极不利的影响。
四、评价方法层面
在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量化的评价方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评价方法之一,在部分学科教学中,甚至是教学评价的唯一方法,而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一部分,显然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部分高校在组织开展体育教学评价活动时,将量化评价作为组织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主要方法甚至是唯一方法,以至于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中出现了评价方法过于单一的问题。
实际上,虽然说量化的评价方法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不但能够将抽象的情况和现象以数据的方式直观的呈现出来,而且多数情况下这种以数据来直观反映事物运行状态和实施效果的方法也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科学性。但是如果在组织开展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这一种单一的方法却是不可行的。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一部分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教学内容是无法采用量化的方法来进行衡量的,仅仅以量化的结果作为评价标准往往会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实施质量。例如:体育运动对于学生的临场状态要求比较高,偶尔性也比较大,某些学生虽然已经熟练掌握了所学习的运动技术和技能,但是在达标测试的过程中,也很有可能因为临场状态不好或者是其他各方面的主客观因素无法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水平,甚至是取得与自己实际水平相差较大的低分数。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仅仅以达标测试的结果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唯一依据,显然是不科学的,不但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失真,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后续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高校现在需要承担的教育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出学习工作能力出色的卓越人才,更需要增强学生体质,能在繁重的工作和压力下保持健康的体魄,为社会做出贡献。近年来,虽然高校体育改革得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依旧有不少的问题存在于高校体育教育中:教育模式较为单一,理论距离实践太过遥远等等问题。在课程设计上,内容和方式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对于体育课程提不起兴趣,也让体育教师失去热情,对体育教育改革在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在大多数高校的课程体系中,课内体育活动被设计为选修课,这一点向学生们传达了体育教学可有可无的观念,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造成影响。当然了,这一点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在高考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都将精力投入主要学科的学习中,不关注身体素质的提高。相较于其他基础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体育教学在高校教育体系中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器械陈旧不安全,体育课程课时少,内容单一,面对体育课,学生的兴致不高,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产生不利影响。
2、课程设置不合理
不同于学科知识教育,大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千差万别,而高校体育课程设计只能将一个班的学生归于一个教学体系进行学习,无法让教师因材施教,只能针对大部分学生的水平进行教学,这样会导致身体素质优秀的学生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身体素质过差的学生开始惧怕体育活动。与此同时,体育课程应该贯穿于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而不是在高年级截然而止。这种不科学的课程体系会引发种种问题。
3、体育教学内容枯燥
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没有紧跟时代潮流,而是固步自封,依旧按照过去的旧设计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较为枯燥单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都能从生活中网络上接触到新鲜的体育活动模式,开始重视自我的身体素质提高当他们将目光转向校园时,面对的只能是球类田径等从小就一直在练习的陈旧活动,对学校的体育课程失去兴趣,转头课外体育活动的怀抱。一些年轻的体育教师,本身就拥有拉丁舞,跆拳道等特长,却苦于没有施展的舞台,渐渐地将技能丧失,无法和学生的需求对接。
4、教学研究不足
由于体育教学在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比不大,所以高校对于体育教学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也比不上其他学科。这种现象导致了体育教学研究部门缺少时间和经费深入地探索整个高校教学体系上的问题,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进行指导。现如今,大部分高校还是将精力放在传统的教学研究方法上,对现代教育方法的研究则有着置之不理的态度。当然了,在“术”方面,现在的体育教学研究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在现代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学研究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无法顺应时展。过去的理论研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研究的时间和经费,无法达到最好的研究效果。
5、体育教师素质还需提高
随着高校教育的蓬勃发展,学生数量日益增多,为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学校也涌入了更多的体育教师。但对于新教师来说,在教学经验上还存在着些许不足,对教学过程会造成一定影响。而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陈旧的知识体系已不再有效,必须向新教师学习,多补充新鲜知识和新技术。不仅仅要用过去的老知识教导学生,更需要学习青年教师的新鲜知识。双方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才能在原来的基础让日益提升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质量。
二、改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1、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
“健康第一”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即为身心健康,抗压能力强。所以高校体育教学的体系就应该从这三个方向出发,构建满足社会需求的体育活动课程。改革旧知识体系,结合新知识,新思想,总结出科学的体育教学体系。
2、编创先进的教学教材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教师们能接触到的先进信息与技术也越来越多。在这些新的知识面前,教师应该勤于思考,如何将最新的知识融入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增强体育教材的趣味性,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
3、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
体育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了体育课程的质量与课程研究是否深入,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修养上来说,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依旧落后于高校其他学科的教师。在体育教师进入高校之后,需要通过高效培训及自我提升来促进自我教学能力的进步。不论是理论培训还是课程实践,都应该不遗余力地培养他们对于高校教育的专业度,从而吸引学生自发地加入到体育课程中来。将基层的体育教师的能力提上来,才能对整个教学体系有基础上的提升,促进我国体育教学的改革。
4、丰富教学内容
想要吸引更多的学生自发地参与高校体育教学课程,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作调查问卷,将学生们的意见加以汇总,结合学校的自身情况,开发出满足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社会日益发展进步,为了满足工作单位对于学生素质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还需要提升自我的身体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在面临择业困境时,学生才不会败下阵来。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急需改革,只有不断地完善体育教学的内容,将体育课程与课外活动变得更加有趣,自由度高,才能更多地吸引学生加入体育活动,已达到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三、总结
现如今,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卓越人才,评判标准不仅仅是他的工作能力还有它能为国家做出多少贡献。1912年,清华大学提出了德智体教育并重的方针,并号召大学生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将追求“增强体质”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方针。通过改进单一的教学内容,能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与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增加部分理论课程,让学生们能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明白身体运作的机制,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体育素质。鼓励学生在高校体育教学之外,也能在课余时间增进自己的身体素质,达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最高目标。
作者:李遥远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段健芝.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问题剖析[J].体育学刊,2006,13(2):8-10.
[2]赵欧.试析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11).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以人为本;核心理念;教学优化
一、树立“以人为本”高校体育教学理念的现实意义
1、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价值基础
树立人文体育观,是哲学价值的回归,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价值基础。认为,人的需要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有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以人为本的体育观,就是要把学生的生存发展需求当作根本,帮助学生养成适度锻炼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素质,促使学生人文素养不断提升,培育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教学实践表明,落实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有助于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成才,有效预防各种疾病,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生理学保障
柏拉图认为,塑造和谐、完善发展的人是体育发展的终极目标。苏格拉底也指出,要想高效工作、敏捷思考,必须加强体育锻炼以拥有健康的身体、强健的体魄、优美的身躯。亚里士多德认为,身体部分最早产生的是植物灵魂,即生存、发育等生理技能,动物灵魂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情感、欲求等,人的思维是最后产生的,如判断、逻辑、理解等。总之,古希腊哲学家把生理方面的发展放在了突出位置,认为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由此观之,落实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有助于对学生开展身心教化,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灵,为高校体育教学打下坚实的生理学基础。
二、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困境
1、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终身性欠缺
受课程本位体育教学旧思维的束缚,部分高校过度强调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轻视学生个性化体育能力的塑造,不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部分高校体育课程内容陈旧,未把实现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当作课程设计的目标;一些高校体育课程单一,仅仅是关于竞技体育相关的课程,轻视身心健康的锻炼,不注重娱乐、终身体育精神的培育,限制了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制约了学生体育交际、创新能力的提升;部分高校体育课程忽视学生作为青少年的身心特征,搞统一化的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关注程度不够。
2、教学方法相对滞后
当前,不少高校体育教学仍然采用旧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课堂为中心,片面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仅仅把学生当作体育教学的被动接受者,不注重学生的自由、个性化发展;把规定的技术动作当作教学核心,过度强调动作的规范性,苛求动作的准确性,使得学生对课堂中的反复示范、练习产生了厌倦心理,造成了体育教学沦为体育项目的机械式训练,剥夺了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得快乐的权利;体育课堂沉闷、乏味,把原本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演变成为机械操练,降低了体育教学的效果。
3、教学评价片面强调技能量化
目前,很多高校体育教学依然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尚未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体系,过度强调数量化的考核,侧重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程度,轻视体育学习的过程评价。该评价模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不注重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身心差异,不重视学生为体育项目所付出的辛劳,一味的强调体能、技术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把体育教学评价限制在狭小的生物学范围,把体育对人心理、终身健康的培养置之脑后,不利于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该教学评价方式,搞一刀切的考核,把终结性、过程性评价割裂开来,不注重现实性、发展性评价的紧密结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不能产生有效激励,在公平体育方面有所欠缺,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着力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是着力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保证。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把学生当作体育教学的核心,促使教育目标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促使教学内容紧贴学生身体实际。把生命、健康当作体育教学的中心,尊重学生的兴趣、能力、体质等方面的差异,能够因材施教,建立多样化的体育教学内容。强化“人文、科学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着眼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智体双修的高质素学生。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使从事体育锻炼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终身受益。
2、优化体育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终身锻炼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应把身心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目标,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培育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逐渐淡化片面追求竞技体育的负面影响,着眼于学生健康、锻炼意识的培育,帮助学生认清体育锻炼对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自觉运用体育知识指导业余体育锻炼,从而加入终身体育的队伍。因而,要及时调整体育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吐故纳新,更加注重学生终身锻炼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讲,主要是:培育休闲娱乐体育思维,冲出竞技体育的樊笼,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生动化,易于学生接受、掌握,实现体育强身健体的目标;继承和发展传统体育的精华,充分发挥体育养生保健的作用,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其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引导学生树立家庭体育理念,带动家人一同参与体育锻炼,不断巩固终身体育、全民健身的群众基础;提高竞技体育教育的质量,杜绝片面追求脱离学生身体实际的竞技项目,多选择学生喜爱、符合现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的竞技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积极开展体育竞赛,使学生在比赛中获得自信心;更加注重体育欣赏教育,讲授体育比赛常识,引导学生观看各种赛事,使其在观看体育比赛的过程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拉近体育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深入普及人体健康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身体状况,掌握身心健康和体育锻炼之间的联系,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使其从体育锻炼中受益。
3、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高校应树立学生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意识,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新体育教学方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入人文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体育教学注入新的生机活力。一方面,积极推广分班授课制,设立高级班、初级班,根据学生身心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目标,这样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也兼顾了体能较差学生的实际情况,彰显了人文关怀精神。针对体能较差的学生,应着重讲授体育保健养生方面的课程,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增强体质。另一方面,开展个性化体育教学,建构和谐师生关系。体育教师应及时转变思想,彻底扭转简单、粗暴的教学方法,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尊重学生的兴趣、人格,做其良师益友。逐步加强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促使教师掌握学生的体能特征、心理特征,使个性化教学落到实处,促使体育教学水平显著提升。
【作者简介】
关键词:语文;基础课程;教学反思;教学效果
要想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仅仅重视教学方法、技巧是不够的,更要重视在教学之后的反思工作,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更有效地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除此以外,由于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着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不仅要让教师做好“教”的反思工作,更要让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的反思工作,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做好语文教学反思工作,提高“教”的效率
1.备课阶段的反思工作
备课阶段是每一个科目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语文教学中也不例外,但是由于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学习新的知识,因此语文教师的备课工作量也会更大。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不仔细、遗漏知识点的情况,由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按照备课内容进行授课,在按照缺少知识点教案授课的过程中势必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基于此,语文教师备课阶段的反思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反思自身的备课工作,不仅能够发现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及时为学生讲授遗漏的知识点,还能够发现备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使备课工作更加完善,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2.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只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语文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语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更要重视在教学后期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在反思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一是及时测评不同学生对同一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对此内容的分析,能够使教师发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法;二是及时总结自身在使用该教学方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教师将教学方法形式化,从而使教学方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的反思
正确的教学内容是保证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前提,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理解沟通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其反思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根据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反馈情况,通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直接反映出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时内容是否丰富,是否充分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二是全面分析自身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的知识面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性格特点,是否有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需要补充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进步。
二、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教学反思工作,提高“学”的效率
1.培养学生对上课认真度的反思
要想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仅仅依靠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要想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就要培养学生对上课认真度的反思,语文教师应该以以下几方面为切入点,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第一,教师要及时进行课堂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阐述自身在该节语文课程中是否紧跟教师思路进行了学习,并让学生互评,通过自评和互评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身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没有认真听讲的行为,从而避免该行为,更准确地掌握语文知识;二是如果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过程中发现某位学生不认真听讲,教师就应该及时提醒学生。例如,教师可以询问该名学生:“你怎么理解老师刚才的话?”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听课,保证学习效率。
2.培养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反思
除上述内容外,在引导学生反思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反思,通过该反思的引导能够使学生发现自己对知识理解的不足,从而及时向教师询问相关的知识,更深入地学到语文知识。但是在此^程中,教师不仅应该重视学生的反思,更要结合学生对不了解知识的反思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提出一些教学建议,及时了解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语文教学,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作为学生学习中一门重要的课程,语文教师不仅要从自身教学做起,使学生能够更积极地融入语文教学中,更要在教学后及时反思自己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存在的不足,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的反思,使学生能够在自身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更全面、深入地找出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段平平.试论农村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D].湖南师范大学,2015.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相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有巨大的优势。它图文并茂的形式能够将抽象的讲解变得具体生动,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能够充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利用课前5分钟,放映多媒体课件《我看NBA》,乔丹魔术般的投篮,约翰逊出神入化的传球等深深感染了学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整节课气氛空前热烈。这充分说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把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一到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使他们自觉地学习,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常常对技术动作练习等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太大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游戏是学生都喜欢的形式,教师可以将技术动作练习融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跳远、跳高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难点是起跳技术,学生在刚开始练习时上肢与下肢很难做到协调一致,影响到跳远、跳高技术的掌握。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游戏“海豚顶球”进行练习,作法是将一个软式排球用细绳系着,用竹竿悬挂在沙坑或跳高垫前一定距离和高度处,要求学生在做起跳练习时,必须用头触及软式排球。然后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看哪一组同学顶到的次数多,教学重难点就在玩的过程中逐步被突破。
二、开展双向互动的教学
师生互动的双向教学组组形式,代替了单调机械地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组织形式。师生互动保证了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的教能得到学生的响应,学生在与教师的配合中学会学习。一方面,师生互动的前提是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也是教学改革观念上的保证。传统教育中,教师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只能被动地服从教师的要求。教师为了应试在教教材,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动作进行模仿,考试能通过就万事大吉了。学生成了体育技能的“机器人”,感受不到体育学习的意义、兴趣,提不起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没有达成思想上的共鸣,不能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现代教育改革将学生的主体性放在了教育的首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宰者、学生学习的包揽者,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启发者和帮助者。教师教学更多体现了人性化,能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组织体育教学,这样才能被学生认可,接受和喜欢,从而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师生互动还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思想、教与学上的碰撞。教师向学生提问就是很好的师生互动方式。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启发学生探究思考。学生在问题的解答中发现自己认知上不足,及时加强复习和改正。比如,提问学生“前滚翻”的分腿动作要领有哪些,团身前滚翻、远撑前滚翻、鱼跃前滚翻的区别有哪些等等,既加深了学生对动作的要领掌握,又提高了动作质量;教师提问要注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动作技能掌握的薄弱环节。如果学生对专业术语不明白,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变成口诀、形象的比喻等。教师通过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避免分散注意力。
三、实施分层教学
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班级里学生的学习状况各不相同,学习基础、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原因,使体育教学成绩呈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只有考虑到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所有学生的体育成绩。一个体育教师要面对五六十人的班级,要做到面面俱到谈何容易。因此,教师要找到学生差异的分步规律,把学生分成上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个层次,目标突出后,根据学生的不同体育学习状况,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缺点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评价标准等,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的可能,在最近发展区域能“跳一跳,摘果子”,达到预定的学习目的。比如,对于学困生,教师不能给予他们过高的学习要求,动作难度要降低,侧重于模仿练习,让学生渐渐自己从中找出学习的窍门,激发学习兴趣;对于中等生,要强化训练,提高学习的层次,在专项技能水平上进行培养,进一步提高;对于优等生的学习,教师可以提高体育活动的难度,体育训练的强度,强调专业性。在评价标准上,也应该有所差别,评价要多样化,不能用对优等生的评价标准对待中等生,对每个层次的学生有准确的定位,有助于学生的认知。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素质的提高,“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除了评价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这当中有定性、定理、主观、客观评价。在兼顾差异教学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整体的教学模块的安排,体育教师要做好衔接工作,让整体和个体协调统一,保证每位学生能在集体中顺利学习,不断提高。
关键词:反思 效率 教案 课堂
教学反思是教师主动地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对象,审视、分析、总结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教学策略,是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但是,从语文课堂教学督导听课、教师赛课以及教案检查来看,很多老师片面地理解了反思的实质。他们认为教学反思就是反思课堂教学方法运用的恰当与否,许多内容都是空话、套话。而对于如何反思、反思的内容、形式、时间等都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与研究,更缺少理论的提升。
那么,作为管理者怎样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反思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学前反思保障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教学前反思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与针对性。但从教案检查等不难看出,老师们对教学目标的预设缺少反思。教学前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没有考虑它的整体性与贯通性,没有考虑课程、单元和课时目标的三个层次是一个上下贯通,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忽视了教材的前后联系,忽视了新旧知识的衔接,或者重复旧知,或者将目标人为拔高。例如:小学三、四年级作文都有写人的习作,三上《我的自画像》,三下《为别人画张像》,四上《写自己最得意的方面》,三次习作要求与侧重点不一样。从听课与教案检查来看,一部分老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时拔高了要求,三年级就要求用一、两个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这明显超出了新课标关于三年级作文分目标的要求: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信心。“具体事例”则是四年级作文教学的目标。因此备课时,要引导语文教师反思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新课标对本年段的教学要求,是否关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度”。
二、教学中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叶澜教授:“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航程。”教师尽管对每堂课都做了周密安排,但无论怎样细密,还会有考虑不全面的地方。因此,课中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从课堂教学老师们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有效运用上来看很多老师没有把握最佳时机,甚至忽略跳过。面对“突发事件”,教师们应作如下思考:课堂上我是否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对教学设计作出富有创意的改进了?面对学生“离题万里”的答案我们微笑等候了吗?
如有老师教学《小露珠》一课时,老师问:“小朋友们,喜欢小露珠吗?”大家纷纷举手:喜欢,因为小露珠像钻石一样美丽……而有一位同学特别激动地说:“我就不喜欢小露珠,奶奶说,她以前养的小兔子因为吃了带露珠的青菜死了。”其他同学听后奚落道:“小露珠尽心尽力帮助大家,你怎么能因为你奶奶的疏忽不喜欢呢?”面对同学的责备,刚才那位同学小脸通红低下了头。此时的老师只是一句:“是吗?你是这样理解的。”就草草了事进入下面的教学,而那位同学的头更低了。如果老师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调整自己的行为,先表扬低头的男生:“不用不好意思,老师看出你和其他同学一样,能积极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是你还不完全了解小露珠,等你充分了解了,你就喜欢小露珠了。”等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与同学交流,真切感悟到了小动物们喜爱小露珠的原因,把对小露珠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后,那位同学就会改变原先的想法,也会喜欢小露珠的。
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才能保证教学过程沿着理想的轨迹运行。
三、教学后反思全面提升教学效率
课后及时反思是教师及时补救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师改进教学的一种手段,也有利于今后教学的突破与创新。
1.以语言文字训练引发反思
无痕的、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本的情感,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课堂里得到充足的训练。但是,在课堂上有不少老师对不同年段的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忽视了最基本的字、词、句、段、篇训练;有的缺乏科学性、针对性,达不到轻负高效;有些课堂只有知识传授没有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诵读感悟等。课后要组织教师进行反思:今天我帮助学生形成语言积累的意识了吗?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到位了吗?我适当地安排具有创造性积累的训练了吗?学生能初步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了吗?今天学生对课文的价值取向是自己通过语言文字悟出来的吗?人物特点的概括是学生思维知识的体现吗?
2.以课堂习惯培养引发反思
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素质只有变成习惯才能成为受用不尽的财富源泉。在公开课或研讨课后,引导老师追问:今天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有了培养嘛?学生通过我的课堂教学是否已经有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意识了呢?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没有得到落实?课前学生做好预习了吗?课后勤于复习了吗?课堂上积极思考,回答问题了吗?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教工具书或他人了吗?在学习中,学生知道怎么样圈点批划了吗?我培养学生爱读课外书的好习惯了吗?老师们可以通过反思找到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近途径。
3.以教学手段运用引发反思
现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许多教师热衷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且不说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繁琐、辛苦,很多仅是一时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和好奇,反复使用,学生们就会习以为常,引不起兴趣。这样,容易造成高耗低效的局面。学校研讨课《九寨沟》一课老师用声音、图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不断地出现九寨沟美轮美奂的景色,学生也看得津津有味,却缺少了学生的读书、感悟、思考、想象,学生语文能力没有得到发展。研讨会上,要适时引导老师反思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恰到好处,同时让老师认识到必须遵循资源运用效率的最大化,将多种手段交错使用,不断刺激学生的感官与思维,帮助学生化难为易。
总之,如果教学管理者能经常引导教师反思自己教学的得与失,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修正和完善,可以使老师们自觉地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有效性 反思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有效性的含义很广,可能指的是效率,在摩登时代中卓别林把效率解读得很好。也可能是指效益,就是几个方面都好,有又好又快的意思。也可能是指效果,关心学生实际得到的东西。我想有效性应该是效率、效益、效果三者的有效整合的意思。因为光有效率不一定有效益、有效果。
为什么要提出有效性的问题?
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在于学生的学,学生学得有效就意味着教师教得有效。怎样才能达到最有效的教学呢?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也就是说,老师们只有真的静下心来,认真钻研学生,钻研教材,认真设计教学环节,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认真学习他人……才能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当前的问题是,在课堂教学中总是让人有一种浮躁的感觉。许多老师在一节课用了多种媒体,虽然环节很多,看起来效率很高,但是效果和效益却很低。有的教师都用PPT课件,传统的教学媒体全部废弃,挂图、模型等一概不用,板书一个字不写,“哗哗哗”地由“人灌”改为“机灌”,实质上不一定有效。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已迫在眉睫。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性的教学?
平常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有看似教学水平不高的教师,教学成绩却很好,也有公认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成绩却不及他人,这是为何?在课前课中课后等各个方面,优秀的教师和普通的教师是不是都下了一样的功夫呢?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说:“上课就像打仗,我们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打仗之前要考虑好作战方案,上课之前要先备课,这就是它们的相似之处。作战方案考虑得越详尽,战斗成功的把握就越大。同样的,在备课时如果能有精心的预设,教师在上课时就能胸有成竹。
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反思,可以理解为是反复思考的意思。通过反思内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这是从自我角度的进行的自审和扬弃,但忽视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种反思缺少深刻性和针对性。反思要从多角度入手。
《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提出“最有效的反思性教学需要教师掌握问课和品课艺术”,这很有道理。所以首先要“课前问”,即课前反思,“课前问”就是教师在课前反复琢磨自己对教材的把握是否准确,认真分析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学内容是否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仔细思量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否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随机调整,具体的就是要做到: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要求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全面准确地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由温故到知新的启动点。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能检测。平常教学时教师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比较笼统,如在制定教学目标中常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确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等进行笼统的概括,这样的目标能否落实很难测量,不利于教师进行反思。在处理教材时合理选择编排教学内容,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具有横向联系或互逆关系。这样便于使学生把知识联系起来,避免了前学后忘,便于教师讲授时以点带面,举一反三,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教师讲授的每一节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他(她)一生中难得的第一次,甚至是他(她)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应该多一些精彩,少一些遗憾,避免出现败笔。每个执教者若以“苏州园林”设计者的匠心去经营我们的每一节课内容,必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创造出无限的景致来,使学生有“一曲终了,余音绕梁”抑或有“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
在上课过程中要非常注重课中反思,即“课中问”。我们要不断地问自己:我实现教学目标了吗?我控制教学节奏了吗?我处理好突发事件了吗?并且在课堂上,要关注意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要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比如,我们在教授“人权”一课时,就要让学生了解人权发展历程,并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情景,如旧中国国民的悲惨境遇,让他们自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人权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人权的发展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人权要有来保护,没有就没有人权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特别要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状况,要多给他们“开口说”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学会了“扪心自问”,“察言观色”,“随机应变”,才能适时地调整教学难度和节奏,游刃有余地调节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随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充满生机和活力。
课堂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无教完内容或教了多少,而是指学生有无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就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教学时间模型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时间可以区分为分配时间、教学时间、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等递进嵌套的层级时间类型,[1]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应把重点放在提高每个学生课堂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及实用时间的质量上。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间的课堂实用时间、学习机会常常存在较大差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一些重要学习内容上获得的学习机会极少,那些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搞小动作的学生的实用时间甚至接近于零。同时,教学时间不仅仅有量的大小,更有质的好坏。同样的教学时间,既可用于记忆和理解,又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教学中用于完成低层学习目标任务的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偏少,就会出现教学实用时间质差的情况。题海式的学习方式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代表。现实的课堂教学不仅存在明显过多的“讲解―接受”倾向,而且,就其传授知识活动的类型而言,常常是在“做填空题”。回答“这篇课文是谁写的”“故事发生在何年何月”之类的问题常常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内核。有些教师不但把填空题当做“填空题”来教,而且把“论述题”当作“填空题”来教。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则是消极静听和机械背诵,结果,“论述题”变成了“大填空题”“宏填空题”,师生的自主性和灵气荡然无存。因此,必须增强教学的启发性,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性学习。
可见,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原因之一是接受学习时间、探究学习时间、技能训练时间、表达学习时间比例失调。在有的课堂中,学生听讲等接受学习时间过多,而自己表达、练习、运用、探究的时间太少;有的则走向另一极端,不顾学科性质和具体内容,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探究讨论一番,或游离于主要教学任务之外,让学生既绘画唱歌又奔跳游戏,动手动身,忙个不停,如,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无论讲什么内容,都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从表面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是,从实际效果看,许多合作学习内容和时机的选择不够恰当,讨论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合作学习有形无实,缺乏实质内容和真实意蕴。从而使必要的接受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而影响教学的整体质量。
更为复杂的是,在学生差异较大的班级中,教师如果过多追求高层教学目标,部分后进生就会跟不上,出现这部分学生个体实用时间量小的情况;如果把时间过多地用于低层目标,对优生而言,又会出现教学实用时间量大质差的情况。从现实情况看,不少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没能较好地处理这些问题,造成学生学习过程质量低下。班级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量小质差是当前教学中值得引起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虽然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但也要非常注重课后反思,反思的方式也是要多问。问,先要问学生,问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意见,包括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听课的情绪、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困惑、需要教师如何教学的愿望,等等。这样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最好的信息反馈。我们要敢于放下老师的架子,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同等的位置,询问学生从课堂中学到了什么,自己准备得是否充分,课堂的感觉如何,还有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希望老师以后怎么上课等。通过向学生求教,下一步该怎么做,教师的心里就应该有谱,问题也就不那么令人烦恼了。因此,我们要学会适当和学生交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征求学生的建议,这样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做好自己的工作。
还要“问同行”,虚心求教。要倾听同行和领导对自己课堂教学情况的意见,询问别人自己在教学重点把握上是否存在问题,课堂的调控是否有效,情境的处理是否合理,课堂的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一个人的想法是单一的,大家集体的智慧才是强大的,所以我们要多向别人求教,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每时每刻注意积累,锤炼自己,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标准在于学生的学,学生学得有效就意味着教师教得有效。要想实现有效教学,教师除了要有爱心责任心事业追求外,反思是关键。教师必须不断地反思,并不断地实践自己的反思教学,在反思中感知学生的学,在反思中修正自己的教,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
参考文献:
[1]白益民.学习时间与学习结果关系模型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1996,(6):1-7.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90.
[4]宋运来.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
关键词: 高中物理 课堂提问 有效提问 无效提问
一、物理课堂中常见的无效提问
在目前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提问随心所欲,无目的性和针对性。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提问随意性大,东拉西扯,偏离了主题,浪费了时间。与所讲教学内容并无十分密切联系的提问,使学生思维突然转轨,打乱了原有教学进程,致使课堂教学不和谐,影响教学效果。
(二)提问过于笼统或虚无缥缈,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也就无法回答。
(三)提问没有层次性,对较难的问题没能铺设好台阶。学生要回答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必须经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
(四)提问面较小。老师只陶醉于学生能答出正确答案,这样其实失去了提问的信息反馈作用。
(五)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
二、如何实现物理课堂有效提问
(一)精心设计问题,体现教学目的。
在物理教学中巧妙设计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如何设计有效提问呢?
1.联系实际设计问题
科学探究教学因地区而异、因校而异、因学生而异。我们不能像导演排戏,必须结合各种实际情况,根据教材改编探究的具体细节,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设计问题时,不能仅以课本或教参为准,要考虑实际。
2.突出重点设计问题
影响某一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往往是众多的,我们要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解决主要矛盾。如我们在探究“电流、电压与电阻的关系”的教学中,往往如何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和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是教学中的重点。
3.突破难点设计问题
突破教学难点是广大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设计突出难点的问题在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中,往往因重力与压力这一难点没有突破,将会带来许多教学盲区。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针对这些难点或易混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将它们区分开或将难点化解成几个简单问题。
(二)把握提问时机,发挥不同功能。
从教学的灵活性来说,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学生回答无奇不有。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设问、追问、反问,要善于抓住这些最佳时刻,充分发挥其不同的功能,把握提问时机。
1.伊始提问――引人入“戏”
在上课刚开始,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可及时提问,通过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又可以对已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复习与巩固。如在讲“光的折射”时,我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在有水的杯子里放一根筷子,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筷子是折的?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重点难点处提问――突破认知矛盾焦点
重点难点是教学重心所在,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于此处提问,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情绪高涨,思维积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理论与实际的连接处提问――使知识根植于生活的土壤
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如在讲“摩擦力”时,我提问:“走路时前后脚受到的摩擦力分别是怎样的?如果地面光滑将会怎样的?”
4.于无疑处提问――“投石激浪”激发思维火花
有些知识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丰富的智力发展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在学生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设疑提问,就像投石激浪。例如,在讲超重和失重知识时提问:“浮力计算公式,单摆周期公式等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还适用吗?如果不适用将有怎样的变化?”
5.于结课处设疑――拓展思维,启迪新知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也应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积极投入学习。例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之后,总结提问:“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怎样的?”等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加速度与力、质量的更一般的规律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指出:这是下一节课“牛顿第二定律”,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选择提问对象,发展全体学生。
1.激发兴趣问题选择基础较弱的学生
引入新课应激发学生兴趣,这时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全体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要求,给较差的学生有所展示,让他们也能投入教学活动中来,所以我们要想法提出合理的问题,让他们能够回答。
2.巩固知识的问题选择中等学生
后进生往往学到的知识附于表面,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较差,在复习提问时,他们不能及时准确地回答。如果让他们回答,一方面可能挫伤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影响课时。所以,在巩固知识时要请中等生来回答。
3.开放性和创造性问题选择优等生
论文关键词:高等院校;多媒体教学;反思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多种信息,将教学内容立体并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科学合理的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目前在高校教学中广泛地采用了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多媒体教学方法有着显著的优势。
当前的多媒体教学主要是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投影仪、语音等设备,以动态的模式进行教学。动态教学模式不仅要将教学内容以动态形式展现给学生,而且要进行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人类获取的信息中有80%是通过视觉得到的,仅有l0%是通过听觉得到的。
在动态的多媒体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以视觉信息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其教学效果是显著的优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从记忆的持久性来看,人们能够记住自己说过信息的70%,看到的信息能够记住30%,而听到的信息仅能够记住20%。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不仅枯燥而且教学效果差。动态的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设备的辅助,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广泛地进行师生互动,进而促进学生对课堂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的多媒体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应用多媒体课件等工具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直观、表达力强,方便、快捷、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等优点。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如何合理有效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教学,仍然需要广大的教学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探索;而多媒体实践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更应当引起教学工作者的警觉和重视。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在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问题1、课堂教学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
现象1:照本宣科,授课过程演变成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内容的阅读和解说过程。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转为以课件为主导的教学,多媒体课件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授课灵活性差,学生很难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解说中,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另外,有些教师一旦脱离多媒体课件就无法顺利的进行教学。在这种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授课能力很难提高,尤其是对于剐刚进入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
现象2:一概而论,所有课程都进行多媒体教学,无视课程内容是否适合一律应用多媒体课件讲授。
问题2、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参差不齐
现象3:单调乏味,将传统教学中板书以及教案中的内容照搬到多媒体课件中,课件代替板书。这相当于用投影仪、幕布来替代黑板、粉笔,设备更新了但教学方法仍然一成不变。延续了以文字总结、教师讲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没能得以体现。这种课件表现形式单一,但内容较多,学生容易疲劳,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现象4:喧宾夺主,课件中设置过多的动画、图片、色彩和声音效果,分散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注意力。传统教学手段很难描述的教学内容,通过动画、图片能够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问题3、多媒体教学中节奏快、互动少
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在授课中节省出较多的板书时间,如果不能够很好的把握教学过程,那么难免会出现教学节奏变快、教学内容增加的现象。从而,学生缺少思考的过程,被动学习,跟不上教学进度,教学效果差。同时,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应的减少,教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为了在高校中更好的展开多媒体教学,我们针对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阐述了教学中几点想法,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共同探讨。
1结合传统教学,突破传统教学,相得益彰
多媒体教学的实行要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是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具来主导教学,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参与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
然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多媒体教学中,更需要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首先,多媒体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也要求教师能够熟练的使用多媒体工具,如计算机、各类多媒体软件等,这对教师的基本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第二,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备课工作量极大的增加了。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多媒体教具的特点,选择教具、研究教法、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并制作多媒体软件等。第三,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有较好的课堂引导力、较高的多媒体操作能力。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较为活跃、学生思维灵活,这就要求教师更好的控制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习。只有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科学的结合,取长补短,课堂教学的效果才能够得到提高。
2针对课程特点,设计教学结构,相辅相成
根据课程特点,设计多媒体教学方案,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使得教学过程具有了多样性。不同的课程对于多媒体教学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数学类课程中,理论证明及计算求解占有很多的内容。仅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演示这些过程,容易速度过快,学生思维跟不上并且印象不深。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讲授,传统的板书式教学的教学效果相对更好。而数学类课程中的一些抽象的图形,如双曲抛物面,通过传统的教学往往很难理解,利用多媒体软件,我们可以绘制动态的三维图像来加以展示,化难为易。
生物、生理和医学类课程中,大量的生物图片、生理病理现象需要在课堂上展示。传统教学中的挂图,往往携带不便,容易损坏,静态图形不能体现动态的生理变化。利用多媒体技术,生物图片和生理过程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操作简便,可重复多次演示,清楚明了。
计算机类课程中,需要将基本的操作技术和方法教授给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演示程序的编辑,软件的使用,并指导学生动手练习。
总之,不同的课程要求教师根据课程的需要,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技术、科学的设计教学结构完成教学任务,最优化教学效果。
3注重群体差异,进行差异教学,灵活互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改善教学质量 的关键。而小学生由于其自制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限,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对知识掌握程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 采取有效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课堂知识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对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进行 了阐述。
一、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
1.吃透新课程的理念。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 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 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2.领会教材意图。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思维活跃性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日益进步与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此现在的小学生们比以前的孩子们面临更大的压力,不论 是家长还是学校、甚至是社会,对小学生的教育都更加重视。对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成为了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而课堂是孩子们获得知识的最普遍、最快捷的方式, 也是孩子们锻炼思维最直接的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十分关键与必要的。针对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应该 是让他们亲自动手,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例如,当老师讲授圆周率π时,老师可以给学生们分组,每一组给一两个圆、一段绳子,让他们亲自动手量一 量,看圆周长与直径到底有什么关系。对于第一个答对的小组可以给些鼓励,比如评选他们为数学课上的“优秀实践小组”或者“最佳创新小组”;对于最后没答出 来的小组可以适当的给些“小惩罚”,比如给大家表演个小节目。这样做既能刺激孩子们的探索欲、求知欲,也能丰富孩子们的数学知识,让他们对于一些数学概念 有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利于他们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找到理解抽象概念的方法与途径。让小学数学的课堂不仅成为学生们打数学基础的地方,更成为学习数学思想的 平台。
三、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 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首先,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例如:数据的收集,要求学生在上 学途中遇到红灯时,数一数另一方向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摩托车各是多少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要求学生模仿家庭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用硬纸板动手做一个 长方体和正长体。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想一想班上每个同学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并把合数分解质因数。其次,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观察生 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总的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训 练学生思维。生活化课堂教学,能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既能落实减轻学生负担,又能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课上练习是巩固课堂知识、查漏补缺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想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进 行适当的练习。练习要难易结合且要紧密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目标,而现在教材中的习题量一般比较少,给教师留下了一定的补充空间,所以教师要依据教材内 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程度,精心设计适量的习题让学生练习,练习题设计时要有一定的梯度。可以包括基本练习、对比练习、综合练习、提高练习等等。可以根据不 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掌握程度进行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检验课堂效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分析和掌握能力。
五、注重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反思
教学中在提出学习任务时,就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在记忆中搜索、反思以前所学的类似的内容、类似的情境、类似的方法,从而猜想本课内容。例如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后,学生掌握了通过拼、移、转化的方法去思考,在后续的《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的学习过程中,只要引导学生反思上节课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猜想,轻而易举地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反思的优势所在,乐于在今后的学习中反思,有利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又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分数与除法的联系,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讨论,正向迁移得到分数的基本性质。不用教师苦口婆心地教授,通过学生内心重组已有的知识,反思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得到新知识,这就能更深刻地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通过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己发现新知识,远比通过教师灌输获得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二、在探究活动中提倡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利用学习错误,及时引发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而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写出1-12各数的约数,然后让学生试着分类,有的认为分2类,有的认为分3类、4类、5类……各说各的道理。这时教师不作评判,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他人的说法,看看最后谁能说服谁。结果,学生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统一了认识,认为按约数的个数分为3类比较合理。这样,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不仅理清了思路、巩固了知识,还发展了思维能力,通过自己的反思,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智慧。
三、在出现错误后及时反思
在学生解题发生错误时,教师不能包办错题分析,可以留足充足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反思错误形成的原因,由此得到启示,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课”上,可以给出这样一道练习题:“做一个不带盖的正方体铁盒,棱长15厘米,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学生受了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影响,许多学生求的还是6个面的面积,他们往往还没有意识到解法是错误的。我问: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很快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把无盖的正方体当成有盖的正方体来算了。”另有学生说:“我是受了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影响,没有看清要求就套用公式计算了。”其他学生听了频频点头。 我接着请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和自己的解法进行反思,有哪些方法?哪一种方法更好?从而讨论得出无盖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5。我并没有因此满足,接着让学生思考这道题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甲说:“以后做题时,一定要认真读题,把题目意思看清楚。”学生乙说:“不能因为课上教了什么,做作业时就不动脑筋地照课上学的去搬。”……学生们一个个若有所悟,这么深奥的道理在几分钟之内学生就体验到了。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苦口婆心地要求学生认真读题,可收效甚微,而经学生自己反思得到的体会,必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在经验总结时培养反思
在数学教学活动结束后,通过交流总结,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结论的合理性,让学生在反思中“提炼”方法,学会学习。事实上,学生不仅仅是被反思的对象,而且是反思的主体和主要收益者。在反思中自我评估,自我修改,从而反思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自己又是如何学习的。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运用,我认为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方面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材挖掘深度不够,教材的目标把握还不是很准确,这样造成课堂教学目标不明,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忽视了背学生,课堂上将预先设计好的教案程序化实施,教师的创新水平和课堂的驾驭能力低,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很好的拓展,甚至被扼杀;再一方面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后,不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不及时总结成败得失,使自身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证。基于这些因素,我县于本学期举办了全县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数课堂教学效益的研讨。如春风,唤醒了每位教师的意识;似春雨,滋润了我们的心田。城乡互动,大手牵着小手,帮我们进一步理清了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知识间的纵横联系等,每位教师受益匪浅。我通过此次培训,得到以下启示,愿与同行们交流辅正。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相对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来说的。即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知识进步或者能力得到了发展,也就是说一节课有没有效果,不是看教师教得认不认真或者看教师是否把教学内容教完,而主要是看学生学习了多少知识,或者能力有多大提高。如果学生学得很吃力或没有学到知识,就说明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低效或无效的。我们的一些教师,只管以完成教学内容,而不去探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穿新鞋走老路。我认为:更新教育观念,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它决定着教师教育工作的方向,犹如指挥棒,是提高我们工作效益的重要一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是以其教育观念为指导的,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首先要做到的是更新我们每位教育实践者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在本学期,我们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研讨后,对每位教师进行了跟踪。我校数学教研活动以“引发数学思考,实现有效课堂”为主题。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围绕主题进行,开展示范课研讨时,先明确活动主题,让听课教师带着问题听课。在评课时,先由执教教师讲清自己是怎样在教学中引发学生数学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并进行现场互动。使教师感受到只有引发学生数学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这样就转变了教师以往进行教学设计时“以教材为本”的观念,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其次,在提升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时,我们还开展了专题研讨。教研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是锻炼教师的有效途径。教研活动能否适应教师的需要,是衡量教研活动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我校的教研培训工作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目的,“想教师之所想”,充分发挥教研组、年级组的职能作用,从教师的学习需要出发,开展多种形式的小型专题研讨活动,使每一位教师真正有所获益。
最后,教师教学后,通过交流教学反思,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民办高校;体验式英语;探索;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364-02
一、体验式英语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体验式学习理论是美国人大卫?库伯(David Kolb)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他认为,学习是通过转化体验来创造知识的过程,可以描绘成一个四阶段的循环周期,包含有:具体经历、思维观察、抽象概念和主动实践。
体验式英语教学是在目前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基础上,借助体验式学习的优势而提出的,主张英语教学增加课堂活动的内容,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语言交际活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
体验式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关键在于对语言学习情境的设计。
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相比较,体验式教学理念强调的是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之下对语言的实践运用。这一教学理念也正是目前西方教育学较为流行的建构主义的教学原理的具体体现。他们认为,学习者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构建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transmission),而是知识的处理(transaction)和转换(transformation)。教师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者,其作用在于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帮助和指导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经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
二、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体验式英语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三个环节:(一)设置体验情景。教师在每一节课前都要事先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主要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其班级学生特点,为其设置合理的情景体验,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辅助完成这一环节。有必要时可以让学生也共同参与;(二)课堂体验情景设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根据前一环节的准备,让学生来共同参与,共同观看影音材料、图片和相关问题,并指导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所要注意的一节语言知识点,为下一环节的展开做好准备;(三)通过语言综合能力运用检验体验。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教师只起到主持人和导演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情景表演、小组竞赛、对话、练习、游戏等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并要明确每一个学生的任务,让学生敢参与、想参与和能参与。这三个环节体现了“学生为主体,任务为基础,教师为指导”的理念。
三、体验式教学在民办高校实施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差异
据笔者调查,在民办高校里,许多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敢兴趣。究其原因,基础差,听不懂,这给英语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英语课几乎成为了教师一个人的表演。但经过观察,学生并不都是这样麻木,他们也有充满激情的时候,每逢运动会、圣诞晚会等活动中,他们都能够积极参与而且成绩不错。因此,笔者认为,如何在英语课堂中融入他们的这一些元素,让英语课堂成为他们的另一个舞台。而体验式英语教学模式恰恰为他们打开了这一扇门。
(二)教师的传统授课方式
由于授课任务重,教师备课时不能依据学生学生实际情况。本着“重输入,轻输出”的思想,教师们为了按时完成课本上的教学任务,喜欢以自己讲解为主,只是督促学生作好笔记和课后作业,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是否主动去接受知识点,能否在真实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的重点集中在语言知识点上,最终形成“满堂灌”的现象,有些学生似乎听得很入迷,笔记做得很认真,但是,学习效率不高。另一些人则是忙于其他的功课甚至睡觉。
(三)教学配套设施缺乏
民办高校由于办学资金等问题,在教学配套设施上缺乏足够的重视。语音室的建设不够完善,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听说需求;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的资料更新不及时,学生兴趣不大。
(四)课堂时间有限
一般课堂的90分钟,加上大班教学时,每班学生人数比较多,使每个学生得到语言实践运用的机会很少。并且,课堂内容多与课本内容有关,不能充分设计语言训练情境。
四、改进体验式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选择优秀的教材和教学软件
经过比较,《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就是一套体验式,立体化的教材,每个单元一个话题,配有丰富的听力材料,以及极具时尚的口语,还可以看视频。教师课上选择一些材料精听,留下口头或泛听作业由学生课后自己完成。因为材料一般是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比如校园爱情,志愿者活动等,学生很愿意查阅相关资料来完成,这无形中让学生加大了英语阅读量。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购买一些教学软件。比如《走遍美国》,它具有鲜活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融入到真正的语言情境中。
(二)自主学习中心的建设
自主学习中心创设了一种开放的、和谐的、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学校应该在人力物力上给予足够的支持。学生可以共享优秀学习资源共享,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英语资源进行学习,也能够通过BBS分享英语学习心得和经验,从而提升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还可以购买教师与学生在线辅导软件,让学生在线做模拟试卷,提交即可以得到分数。
(三)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在词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其自主学习能力.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单词录音,让学生感知材料,后模仿其发音.其次,通过图片展示、游戏,编故事、竞赛等环节,让学生巩固单词的记忆。
在阅读课上,必须打破传统的以课文为中心、把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中心地位的理念,以最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交际活动”为切入点,逐步扩展深化,使多种语言技能在同一主题下、多种交际环境中循环、深化、巩固、加强,充分体现学、练、会、用的完整的学习过程,可以通过图片、可以通过图片、影片等直观性材料进行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提问和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后以讨论,表演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体验。例如在《新世纪大学英语》第一册里,有一个单元是关于圣诞节的,可以通过观看影片,让学生了解圣诞节的文化知识,为活动的展开做准备。其次,通过播放歌曲Jingle Bell,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欢乐的节日气氛中,整个课堂都活跃了,有些学生甚至也唱起来了。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既可以自然导入Christmas这一话题,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通过free talk,分享如何庆祝这一节日,环环相扣将学生引入课本内容。再通过问题设置和任务安排,让学生感知、熟悉教材内容,最后设置讨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课堂外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
英语课外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和英语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紧密相连,是使学生掌握外语所不可缺少的辅助形式。课内外结合,学生课上学了英语就要用,课上用,课下也用,这样才能养成运用英语的习惯。教师要在课外创造英语环境,多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的机会。
课外活动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重复,它在方法和形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英语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知识水平,选用适当的形式和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课外活动,这样,不但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会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目的。有以下几种形式可以选择使用:比如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举行小型的英语竞赛活动。包括英语写作比赛、听力比赛、词汇比赛及演讲比赛等四项比赛。根据比赛结果反映的情况有的放矢地改进英语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还可以切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定期出英语天地栏目和黑板报、板报。让学生自办英文板报,可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行创造性劳动的锻炼,又可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办手抄报,亦可出黑板报。所选材料,应是广大同学熟悉的,这样,学生看懂了,才有效果。每一学期力争出几期,不管手抄报还是黑板报,主题一定要突出,或配合教学,或迎接重大节日等,内容可含故事、谚语、谜语、名人小传、英文新闻、英语国家的风俗人情等。
五、结语
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时间不长,但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积极影响已经有所体现。如何最大的发挥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值得所有英语教师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孔庆炎,胡壮麟,桂诗春,贾国栋.关注《大学体验英语》[J].中国大学教育,2003,(8).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3]李江.大学英语教学的体验式视角[J].外国语文,2009,(10).
【关键词】教学模式;课堂效率;优化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152-01
有人说高效的课堂要是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时间耗费少,即课堂教学效率高,课堂上能让学生将教学目标90%以上完成,课外作业分量少;二是精力耗费少,学生能做到轻松,愉快,活泼,主动地学习,精神负担少,学习压力小;三是教学效果佳,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高,应用能力强,能自如地应对各种知识技能考核。这些我深表认同,那么如何向有限的课堂要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呢?这也是我们教师一直思考,探讨的问题。新课程的改革,新的教学理念的引进,使得我们不能再穿新鞋走老路;但我们在追求高效课堂的同时,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要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反思:
1 全面融会贯通新课程理念
巴班斯基所著的《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书说:“最优化教学就是在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方面保证达到当时条件下最可能大的成效,而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学校健康学所规定的标准。”最优化教学不是什么特别的方法或手段,而是一种目标明确,有科学根据,以少量时间和力量取得巨大效果的一种课堂安排。但是,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许多老师都认为新课标课就是课件课,不管什么内容的课,统统用课件上。后来反而让人觉得没有课件这节课就没有办法进行。开始我也加入到这个大军中,把大量的备课时间都花在制作课件上。课件是完美了,但是我却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结果。
此时的我就在考虑,我完全用课件上课是不是真的符合新课程理念?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确更要提高课堂效率,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老师应该只是引导作用。只有学生活泼敏捷和富有朝气,教学才能富有实效。但是我觉得自己的教学完全成了从“满堂灌,满堂练”变成了新潮的“满堂看,满堂问”的模式。模式是转变了,但课堂讲解内容太多,导致重点不突出,层次不分明,这种只用幻灯片的课堂只是单调的刺激,很容易使学生大脑疲劳。这样就会使得学生思维缓慢,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快速的图片转换,继而难以理解教师意图,以及所学知识。
2 多元化手段提高课堂效率,进而促进教学
重新思考过自己的教学方法后,我深刻的领会到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不是说学了新理论之后,以前的教学方法就完全地抛弃。要把新旧的理论结合起来,学会贯通,不能单单的只追求形式的改变,要看是否适合学生的发展,是否能真正的提高课堂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多媒体计算机只是教学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但不是完全的依靠。比如我在讲北师大版Unit 22 Lesson 3 Natural Disasters这一课时,一上课我先阐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了目标之后,接下来就是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教学了。我先用幻灯片展示了大量的自然灾害图片,像火山爆发,飓风,海啸,地震等,并适时提出疑问 “如果我们正在上课,突然发生了地震,我们该如何去做呢?”这个问题的引入,一下子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积极的用英语展开了激励的讨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接下来我又展示了几个问题,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抢答这些问题。通过这些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不是仅仅使用幻灯片来展示我要讲述的内容。这之后,我又让学生来总结,到底这节课自己学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我觉得这次方法的转变,改变了以前纯机械的展示模式,让学生参入进来,加强师生互动,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最后,我又趁热打铁把自己精心选编的练习题,有计划地让学生练习,力求精而少,练在点子上,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堂课只有有限的几十分钟,一眨眼就过去了,所以,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浪费,应尽可能把它都用在教学内容上。
3 体会与反思后对将来教学的展望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教师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就会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
然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用武之地。新课程的实施并不意味着排斥讲解-接受式教学策略,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关键是要把握时机,在该讲的时候讲。不要一味的追求什么新的教学方法,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告诉我们:“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在学生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订正比较处给他们提出,当然遇到实在搞不明白处,还要给他们讲解。”
因此,创建高效的英语课堂,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规律可循。只要我们“因课制宜,优化组合”多种教学策略,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我们就能建立优质高效的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反思;有效性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变革传统的课程实践模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教师对课程和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思考性研究,运用新课程中的要求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显得越来越有必要。由于地区差异,教师素质欠缺,再加上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从而很难实施新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低效、无效现象。教学反思一般分“三步走”。其策略和方法如下:
一、教学前的反思
即运用过去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过程。
上课前对教学目标的反思。通常包含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不同的教学目标引发不同的教学设计,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设定是否合理?除了体现学科特色外,是否考虑了社会和时代对学生的需求?是否考虑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结合?是否兼顾了学生的意志和情感?在目标的难易度方面是否体现了适度性原则?
上课前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教学内容不等同于教材内容,除了考虑选择的内容是否符合你所设计的教学目标?选材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内容是否鲜活、具有可读性?另外在教学内容中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否善于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也是可以作反思的地方。
网络拥有大量的教学资源,高中英语教材中各单元的话题都可以在网上搜索到相关的各种资料。我们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设计及目标,进行选择和删减,把这些资源运用到课件中,让学生的耳朵、眼睛、嘴巴都在课堂上利用起来。让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到了讨论中。通过影象的观看,使学生对袁隆平老先生有感性的认识,同时有助于理解课文。我认为这种通过网络资源获取大量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并灵活地运用到课堂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语言环境,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主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量高效地进行。教学行为反思就属于这一阶段的反思运用,教学行为一般有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
上课过程中的教师教的行为反思。上课过程中,教师教的行为可以这样进行反思: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问题的设置是否合理?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 是否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能否保证每个学生有尽量多且均等的回答机会?课堂讨论能否有效开展?阅读、活动和练习的指导是否有效?课堂用语是否恰当? 是否不经意间使用了教师课堂忌语?板书布局是否合理、出示是否适时?多媒体的使用是否适当?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境,做必要和及时的调整。
课过程中的学生学的行为反思。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行为进行记录、分析、调控,反思包括:注意、参与、思维、情绪等行为。
上课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行为的反思。课堂互动是师生“合作”的产物。学生通过师生互动接触到更多的输入和练习的机会,分享更多的课堂控制权,真正作到主动参与、全程参与、个性参与,进入一种“接受性状态”,这种状态使学习者更积极去接触这门语言极其文化。同时,教师通过互动方式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和知识水平,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完成各种任务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我国课堂教学的现状是普遍实施大班授课制,很少有适合任务型教学要求的小班授课形式,这给实现课堂互动的教学带来了诸多实际困难。
三、上课后的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反过来又为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服务。
上课后的自我反思。自我反思, 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 审视、分析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出的种种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通过撰写反思札记、观看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微格录像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自我的教学水平,转变教学行为,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事实上,这是一种进行自我反省的有效手段。其中,反思札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想、思考或困惑记录下来,帮助自己重新审视和认识自我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行为。譬如, 一堂课中自己认为最精彩或最糟糕的教学片断是什么?今后如何改进?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通过这样记录,来促进自己思考,反省自己本堂课的教学效益,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作出调整,促使教学最优化。
上课后征求听课教师意见的反思。来自一个教研组同行的评价。上公开课固然重要,然而评课比开课更重要,不管是对执教者还是听课者,其收获都很大。当你刚完成教学公开课后,不同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观点,从这些观点中,可以找出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寻找出反思的问题。
上课后征求学生意见的反思。一般来说,学生课后的情绪、作业的正确程度、后续课中对前一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知识的再现程度,都能反映上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也都能找出上一节课存在的问题。另外,也可以找不同类别的同学进行访谈,在访谈中直接寻找问题进行反思。
反思是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对于教学者而言,反思可视为一种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可以增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进一步改进教学,提升学习成效;另外,反思也是一种探究,能使教师及时发现教与学中的实际问题,有助于理性分析并有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要使反思在教学中发挥最大功能,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姚利民.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和对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7).
[2]刘岸英.反思型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2003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