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体育教学反思范文

高校体育教学反思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体育教学反思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校体育教学反思

第1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评价 高校体育 现实反思 完善策略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简单而言,指的就是在遵循高校体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在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理性分析的前提下,总结、提炼、细化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价指标,并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行价值反馈的过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是高校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其不但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还会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由此可知,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内容。然而,综观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开展情况却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并没有发挥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应有的价值和作用。鉴于此,本文就从评价理念、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法等几个方面入手针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了反思

一、评价理念层面

评价理念是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活动的根本依据,也是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活动的灵魂所在。评价理念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不但会直接决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活动的价值属性,还会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实施成效。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在评价理念的层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长期受“以技术教学和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思想的影响,过多的重视生物体育与技能教育,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多关注的是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高校体育教学的这种现实状况使得与此相对应的体育教学评价活动也过多的强调学生体育运动成绩的评价权重,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而这显然是与我国社会大环境和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不符的。

二、评价目标层面

从评价目标的层面来看,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还存在生态观扭曲的问题。根据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概念和内涵可知,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和衡量高校体育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教学评价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高校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但是,很多高校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却仅仅将完成评价任务作为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将评价活动本身当作目标来看待,造成了生态观的扭曲,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评价内容层面

在组织开展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活动的过程中,评价内容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评价的质量和成效。通常来说,科学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内容,不但要符合高校体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要符合高校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于高校体育文化生态系统而言,其生态要素包括了高校体育范畴内的组织、人力、设施以及制度等多个方面,而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实际上就是针对这些要素围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存在的状态或者是相互之间的作用所进行的审核和衡量。但是,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中,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却仍然是以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为主的,主要强调的是学生运动技术和体能的达标程度。这样的评价内容,不但不符合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的需求,而且还很容易使得任课教师和学生忽视教育的服务性和体育的娱乐性,从而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学习积极性产生消极不利的影响。

四、评价方法层面

在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量化的评价方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评价方法之一,在部分学科教学中,甚至是教学评价的唯一方法,而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一部分,显然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部分高校在组织开展体育教学评价活动时,将量化评价作为组织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主要方法甚至是唯一方法,以至于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中出现了评价方法过于单一的问题。

实际上,虽然说量化的评价方法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不但能够将抽象的情况和现象以数据的方式直观的呈现出来,而且多数情况下这种以数据来直观反映事物运行状态和实施效果的方法也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科学性。但是如果在组织开展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这一种单一的方法却是不可行的。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一部分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教学内容是无法采用量化的方法来进行衡量的,仅仅以量化的结果作为评价标准往往会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实施质量。例如:体育运动对于学生的临场状态要求比较高,偶尔性也比较大,某些学生虽然已经熟练掌握了所学习的运动技术和技能,但是在达标测试的过程中,也很有可能因为临场状态不好或者是其他各方面的主客观因素无法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水平,甚至是取得与自己实际水平相差较大的低分数。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仅仅以达标测试的结果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唯一依据,显然是不科学的,不但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失真,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后续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第2篇

随着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高校现在需要承担的教育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出学习工作能力出色的卓越人才,更需要增强学生体质,能在繁重的工作和压力下保持健康的体魄,为社会做出贡献。近年来,虽然高校体育改革得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依旧有不少的问题存在于高校体育教育中:教育模式较为单一,理论距离实践太过遥远等等问题。在课程设计上,内容和方式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对于体育课程提不起兴趣,也让体育教师失去热情,对体育教育改革在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在大多数高校的课程体系中,课内体育活动被设计为选修课,这一点向学生们传达了体育教学可有可无的观念,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造成影响。当然了,这一点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在高考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都将精力投入主要学科的学习中,不关注身体素质的提高。相较于其他基础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体育教学在高校教育体系中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器械陈旧不安全,体育课程课时少,内容单一,面对体育课,学生的兴致不高,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产生不利影响。

2、课程设置不合理

不同于学科知识教育,大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千差万别,而高校体育课程设计只能将一个班的学生归于一个教学体系进行学习,无法让教师因材施教,只能针对大部分学生的水平进行教学,这样会导致身体素质优秀的学生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身体素质过差的学生开始惧怕体育活动。与此同时,体育课程应该贯穿于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而不是在高年级截然而止。这种不科学的课程体系会引发种种问题。

3、体育教学内容枯燥

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没有紧跟时代潮流,而是固步自封,依旧按照过去的旧设计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较为枯燥单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都能从生活中网络上接触到新鲜的体育活动模式,开始重视自我的身体素质提高当他们将目光转向校园时,面对的只能是球类田径等从小就一直在练习的陈旧活动,对学校的体育课程失去兴趣,转头课外体育活动的怀抱。一些年轻的体育教师,本身就拥有拉丁舞,跆拳道等特长,却苦于没有施展的舞台,渐渐地将技能丧失,无法和学生的需求对接。

4、教学研究不足

由于体育教学在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比不大,所以高校对于体育教学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也比不上其他学科。这种现象导致了体育教学研究部门缺少时间和经费深入地探索整个高校教学体系上的问题,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进行指导。现如今,大部分高校还是将精力放在传统的教学研究方法上,对现代教育方法的研究则有着置之不理的态度。当然了,在“术”方面,现在的体育教学研究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在现代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学研究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无法顺应时展。过去的理论研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研究的时间和经费,无法达到最好的研究效果。

5、体育教师素质还需提高

随着高校教育的蓬勃发展,学生数量日益增多,为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学校也涌入了更多的体育教师。但对于新教师来说,在教学经验上还存在着些许不足,对教学过程会造成一定影响。而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陈旧的知识体系已不再有效,必须向新教师学习,多补充新鲜知识和新技术。不仅仅要用过去的老知识教导学生,更需要学习青年教师的新鲜知识。双方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才能在原来的基础让日益提升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质量。

二、改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1、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

“健康第一”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即为身心健康,抗压能力强。所以高校体育教学的体系就应该从这三个方向出发,构建满足社会需求的体育活动课程。改革旧知识体系,结合新知识,新思想,总结出科学的体育教学体系。

2、编创先进的教学教材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教师们能接触到的先进信息与技术也越来越多。在这些新的知识面前,教师应该勤于思考,如何将最新的知识融入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增强体育教材的趣味性,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

3、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

体育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了体育课程的质量与课程研究是否深入,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修养上来说,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依旧落后于高校其他学科的教师。在体育教师进入高校之后,需要通过高效培训及自我提升来促进自我教学能力的进步。不论是理论培训还是课程实践,都应该不遗余力地培养他们对于高校教育的专业度,从而吸引学生自发地加入到体育课程中来。将基层的体育教师的能力提上来,才能对整个教学体系有基础上的提升,促进我国体育教学的改革。

4、丰富教学内容

想要吸引更多的学生自发地参与高校体育教学课程,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作调查问卷,将学生们的意见加以汇总,结合学校的自身情况,开发出满足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社会日益发展进步,为了满足工作单位对于学生素质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还需要提升自我的身体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在面临择业困境时,学生才不会败下阵来。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急需改革,只有不断地完善体育教学的内容,将体育课程与课外活动变得更加有趣,自由度高,才能更多地吸引学生加入体育活动,已达到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三、总结

现如今,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卓越人才,评判标准不仅仅是他的工作能力还有它能为国家做出多少贡献。1912年,清华大学提出了德智体教育并重的方针,并号召大学生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将追求“增强体质”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方针。通过改进单一的教学内容,能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与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增加部分理论课程,让学生们能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明白身体运作的机制,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体育素质。鼓励学生在高校体育教学之外,也能在课余时间增进自己的身体素质,达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最高目标。

作者:李遥远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段健芝.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问题剖析[J].体育学刊,2006,13(2):8-10.

[2]赵欧.试析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11).

第3篇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以人为本;核心理念;教学优化

一、树立“以人为本”高校体育教学理念的现实意义

1、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价值基础

树立人文体育观,是哲学价值的回归,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价值基础。认为,人的需要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有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以人为本的体育观,就是要把学生的生存发展需求当作根本,帮助学生养成适度锻炼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素质,促使学生人文素养不断提升,培育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教学实践表明,落实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有助于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成才,有效预防各种疾病,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生理学保障

柏拉图认为,塑造和谐、完善发展的人是体育发展的终极目标。苏格拉底也指出,要想高效工作、敏捷思考,必须加强体育锻炼以拥有健康的身体、强健的体魄、优美的身躯。亚里士多德认为,身体部分最早产生的是植物灵魂,即生存、发育等生理技能,动物灵魂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情感、欲求等,人的思维是最后产生的,如判断、逻辑、理解等。总之,古希腊哲学家把生理方面的发展放在了突出位置,认为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由此观之,落实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有助于对学生开展身心教化,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灵,为高校体育教学打下坚实的生理学基础。

二、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困境

1、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终身性欠缺

受课程本位体育教学旧思维的束缚,部分高校过度强调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轻视学生个性化体育能力的塑造,不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部分高校体育课程内容陈旧,未把实现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当作课程设计的目标;一些高校体育课程单一,仅仅是关于竞技体育相关的课程,轻视身心健康的锻炼,不注重娱乐、终身体育精神的培育,限制了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制约了学生体育交际、创新能力的提升;部分高校体育课程忽视学生作为青少年的身心特征,搞统一化的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关注程度不够。

2、教学方法相对滞后

当前,不少高校体育教学仍然采用旧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课堂为中心,片面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仅仅把学生当作体育教学的被动接受者,不注重学生的自由、个性化发展;把规定的技术动作当作教学核心,过度强调动作的规范性,苛求动作的准确性,使得学生对课堂中的反复示范、练习产生了厌倦心理,造成了体育教学沦为体育项目的机械式训练,剥夺了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得快乐的权利;体育课堂沉闷、乏味,把原本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演变成为机械操练,降低了体育教学的效果。

3、教学评价片面强调技能量化

目前,很多高校体育教学依然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尚未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体系,过度强调数量化的考核,侧重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程度,轻视体育学习的过程评价。该评价模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不注重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身心差异,不重视学生为体育项目所付出的辛劳,一味的强调体能、技术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把体育教学评价限制在狭小的生物学范围,把体育对人心理、终身健康的培养置之脑后,不利于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该教学评价方式,搞一刀切的考核,把终结性、过程性评价割裂开来,不注重现实性、发展性评价的紧密结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不能产生有效激励,在公平体育方面有所欠缺,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着力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是着力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保证。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把学生当作体育教学的核心,促使教育目标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促使教学内容紧贴学生身体实际。把生命、健康当作体育教学的中心,尊重学生的兴趣、能力、体质等方面的差异,能够因材施教,建立多样化的体育教学内容。强化“人文、科学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着眼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智体双修的高质素学生。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使从事体育锻炼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终身受益。

2、优化体育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终身锻炼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应把身心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目标,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培育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逐渐淡化片面追求竞技体育的负面影响,着眼于学生健康、锻炼意识的培育,帮助学生认清体育锻炼对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自觉运用体育知识指导业余体育锻炼,从而加入终身体育的队伍。因而,要及时调整体育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吐故纳新,更加注重学生终身锻炼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讲,主要是:培育休闲娱乐体育思维,冲出竞技体育的樊笼,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生动化,易于学生接受、掌握,实现体育强身健体的目标;继承和发展传统体育的精华,充分发挥体育养生保健的作用,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其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引导学生树立家庭体育理念,带动家人一同参与体育锻炼,不断巩固终身体育、全民健身的群众基础;提高竞技体育教育的质量,杜绝片面追求脱离学生身体实际的竞技项目,多选择学生喜爱、符合现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的竞技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积极开展体育竞赛,使学生在比赛中获得自信心;更加注重体育欣赏教育,讲授体育比赛常识,引导学生观看各种赛事,使其在观看体育比赛的过程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拉近体育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深入普及人体健康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身体状况,掌握身心健康和体育锻炼之间的联系,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使其从体育锻炼中受益。

3、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高校应树立学生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意识,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新体育教学方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入人文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体育教学注入新的生机活力。一方面,积极推广分班授课制,设立高级班、初级班,根据学生身心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目标,这样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也兼顾了体能较差学生的实际情况,彰显了人文关怀精神。针对体能较差的学生,应着重讲授体育保健养生方面的课程,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增强体质。另一方面,开展个性化体育教学,建构和谐师生关系。体育教师应及时转变思想,彻底扭转简单、粗暴的教学方法,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尊重学生的兴趣、人格,做其良师益友。逐步加强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促使教师掌握学生的体能特征、心理特征,使个性化教学落到实处,促使体育教学水平显著提升。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