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德育教研范文

小学德育教研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德育教研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德育教研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169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52

小学生年龄尚小,思想观念不够成熟,为此,教师必须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逐渐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小学语文教学是渗透德育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教学内容都涉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歌颂和赞扬祖国壮丽山河的文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再加以引导,必然会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想境界,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1]。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语文学科集人文性、工具性、综合性于一身,其教育价值不能仅仅体现在语言和文字上,应该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向更深的层次拓展,成功的语文教育既要育才,也要育魂[2]。然而,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却一直被人们误认为是简单的读书、识字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文教学职能的发挥,学生无法从语文课堂中学到更富有内涵的东西,语文教材内的德育教育资源也没有被充分利用。如果教师能够将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就能使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得到更好地利用,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华,逐渐形成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以及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进而使语文教育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另一方面,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会讲解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例如,教师可能会讲雷锋的一些事迹,这些故事对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整合途径

(一)语文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主要场所。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能从语文教材中获取大量的语文知识。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多以赞扬伟大的人格、品味壮丽的山河为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教育资源,深入剖析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内涵。在学生理解透彻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情况下,再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表达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在使用这些语言语句时,能够不受其表面含义的束缚,进而实现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3]。例如,在《感受自然》这一单元中,有很多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如《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等等。教师通过深入剖析文章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对大自然中各种景观的看法,同时也能通过作者的描绘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的神秘、美丽。这样一来,就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乐于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学生也会对大自然中的现象产生兴趣,愿意去观察,去探索。总之,教师一定要对语文教材进行更加深入地钻研,无论是在文章形式还是在文章内容上,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并将这些思想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受到积极的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二)语文阅读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学习语文也离不开“读”这个环节。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有感情地阅读文章[4]。特别是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尽量让学生“多读精背”,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虽然古诗往往语句简短,但是涵盖的内容却极为丰富,且意境深远。很多古诗文都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起到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学生在阅读这些古诗文时,也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感悟古人的情感,从而获得美的体验。

除此之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将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课外阅读资源更为丰厚,且形式多样,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与思维,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同时,进行课外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但是教师应该适当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阅读材料,即这些阅读材料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且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切不可选择一些有害的、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读物。

(三)语文写作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能间接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写一些美好的事物,让他们用赞美的手法进行写作。例如,多布置一些《我学××做好事》《爸爸、妈妈辛苦了》这类写作题材,并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并从生活中找到“真、善、美”。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辩论赛和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针对一些时事政治发表观点,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结语

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的途径有很多,可以从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方面进行整合,但教师一定要注意整合的方式方法,并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摸索,力求将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最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1] 潘焕琪.浅谈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学习:学

术教育,2009(12):61-62.

[2] 朱争艳.对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新思路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上

旬,2015(5):48.

[3] 苏金凤.一言一行总关情――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分析[J].读写

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1):361.

[4] 尚卫红.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J].课外

语文:教研版,2013(5):136.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ZHAO Xin-hong

(Sheli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Shuangyang Distrct, Changchun Jilin, 130000, China)

第2篇

一、基于教师――加强培训,注重引领。努力锻造师资队伍

1.学习全国先进经验。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分期分批组织教研员、校长、骨干教师赴全国各地参加教育教学专题会议和优质课观摩,邀请上海市建平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廖飞、浙江仙居教研室主任张志伟等20余名知名教育专家学者来合阳指导工作。五年来,全县共有五千余人次参加了各级各类学习培训活动。

2.组建专家引领团队。要做实做好校本研修工作,就必须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素质过硬、充满活力的研修团队作引领。近年来,我们组建了教师工作室、“古莘教育讲师团”、国培培训团队三支县级专家引领团队。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助推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二、基于学校――突出特色。整体推进,着力打造高效课堂

1.以做实课题研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制定了《合阳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积极引导各学校做实做细课题研究工作。《办法》从课题的申报流程、立项原则、经费使用、课题管理、成果鉴定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定;成立了以主任为组长、各分管主任为副组长的课题管理领导小组;全县课题根据学段学科特点,确定教研员全程指导,确保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业务支持。各学校课题研究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组建了“学校―教导处―教研组―教师”四级教研网络,真正让课题研究工作组织化、制度化、常态化,努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成果扎实推广,教研员和学校积极搭建平台,摸索出了“举行成果推广研讨会――组织课例研修活动――畅谈实践心得――丰富研修成果”的课题推广模式。

2.以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近年来,全县高效课堂的打造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高中学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四步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中学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形成了以城关中学“读讲议练”翻转课堂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小学学段在全县推行“预学一交流―拓展”自主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局各职能股室群策群力,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服务。教研室先后开展了能手“高效课堂”示范课、课题研讨课、“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引导教师立足课堂,扎实开展理论学习,全面提高执教水平,对高效课堂的实施进行了精心的业务指导。

三、基于学区――区域协作。资源共享。致力拓宽研修渠道

为了发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缩小校际差距,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效能和内涵发展水平,实现全县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发展,我县先后尝试了联片研修、“校际联盟、协作研修”等方式。2014年10月,县教育局在总结经验、优化完善的基础上,在全县四个学段推行大学区研修工作,全县共成立十一个学区。各学区以城乡联盟、对口帮扶、协作研修为抓手,按照“优质带动、合作共享、提升内涵、共强共进、捆绑考核、集约发展”的实施要求,有效探索,主动作为,先后开展了教师风采“四个一”、班主任基本功竞赛、校园文化艺术节、汉字听写大赛、科技制作展、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幼儿园教师技能大赛、精品课观摩研修等活动,培训跟岗教师三百余人次。

经过不懈努力,各大学区工作亮点纷呈:高中学段狠抓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初中学段三大学区推行了骨干教师校际交流跟岗实践锻炼活动;小学学段四大学区组织优秀教师实施了“跨校滚动授课”模式;学前学段三大学区每月召开一次学区联席会暨观摩活动。

各校在认真学习、总结完善的基础上,也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德育模式,如城关中学的“读写养德”修身教育,第三中学的“习惯立德”养成教育,城关小学的“仪式育德”信念教育,城关三小的“课间寓德”游戏教育,城关二小的“技能强德”艺术教育等。

第3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赏识教育;气氛;凝聚力;契机

赏识教育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的教育理念,主张教育要以相信和解放学生为基础。而相信和解放学生的前提是赏识学生,通过赏识可以让学生热爱生活。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赏识教育。

一、营造赏识氛围

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外,人类更需要尊重,希望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他人的认可与欣赏。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给予学生信任与鼓励,认可与欣赏,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进而能够自信地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激发自身的潜能。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德育教育中应充分进行赏识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营造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树立赏识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被肯定和被认同,在被肯定和被认同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教师应树立学生“能做好”的观念,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是优秀”的感觉。人们常说:“好孩子都是夸奖出来的。”这其实就是在说利用赏识教育鼓励学生,为学生树立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用欣赏的态度和语言鼓励学生,这样学生即使想要放弃,也有可能因为教师的赏识而重新树立信心,超越自我。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在一天中教师夸奖某一位学生,会发现在这一天内该学生的情绪都很高,并且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班级活动上都很积极,其实这就是由于学生感受到了“我能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赏识的学习氛围。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能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失败,突破自我,走向成功。

二、强化班级凝聚力

除了教师的赏识,同学的赏识对小学生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而强大的班级凝聚力对学生间的赏识有促进作用。但小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尚浅,对集体、同伴都没有太深刻的感悟,所以小学班级中的凝聚力相对薄弱一些。班主任应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积极为集体着想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每周组织一次班会。在班会中,一方面,学生需指出班级活动中的不足,而每个学生也要进行自我批评,纠正自己的错误。另一方面,学生也要说明近期自己看到的其他人的优势,特别是他人表现突出的部分,更应该给予肯定。通过这样的班会,强化了班级的凝聚力,沟通了学生的情感,彼此间进行了赏识,学生在相互赏识中发展了友谊。

三、寻找赏识契机

(一)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挖掘学生的优点

赏,即欣赏和赞美;识,即肯定与认可。其实每个学生都应获得赏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天赋较多,因而获得家长和教师的赏识就偏多,但有的学生其他方面的天赋较好,只是教师没有发现,因而获得赏识则较少。例如,有的学生对美有着较强的感悟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颜色搭配;有的学生对音乐感悟较深,听过一次的旋律可以迅速记住并唱出来。因此,教师就要充分进行赏识教育,赞扬学生的这些优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争取让学生将自己某方面的优势转化到其他方面。如学生的音乐感悟较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课文或诗词改编成词曲来记忆。并且,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既然能快速记住曲调,那么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也会很快,不过是平时未尝试,如果尝试寻找方法,一定会取得较好效果。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就会尝试记忆学习内容。

(二)捕捉契机,适时引导

好的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不断赞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若能用赏识的态度对待学生,可激发起学生的勇气,唤醒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走向成功。因此,教师要捕捉赏识的契机,适时引导学生的优点的发展。例如,教师发现某学生朗读课文富有情感,普通话流利,教师就应在其朗读后抓住该契机,及时表扬和鼓励,并让该学生带领全班同学诵读课文,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从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其学习自信心,使其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提升语文水平;再如,有些学生每次看到教师和其他同学都会礼貌地打招呼,教师就可以在选拔班干部时,让该学生担任礼仪宣传员,使其从严格要求自己做起,引导、号召其他学生共同学习礼仪知识。总之,赏识教育是教师在教育中逐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继续保有其闪光点,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并借助主体性教育行为,让学生将教育要求内化在自己的行为内,从而促进学生发展。赏识教育不但可以被看成是操作技巧,也能被看成是教育的智慧。通过赏识教育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价值,继而提升对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一切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海燕.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J].2014(23):14-15.

第4篇

《中国教师》:郭教授,您好!校本教研,顾名思义,即以校为本的教研,是指学校层面的教学研究活动。我国学校历来有学科教研组的活动,例如备课研讨、听课评议等,校本教研的提出,在概念以及实施方面与学科教研组活动有何本质区别?

郭华:校本教研这个词是借用国外“school based”一词再加上我们的“教研”组成的。校本的理念就是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

校本教研有自身的内涵和意义。首先,校本教研比学校里的学科教研的范围要大。我国有三级教研室,学校里各学科也有自己的教研组,但校本教研的对象通常是比较宏观的,它可以超越备课,超越学科,研究一些共同的问题,如学校发展、学生的德育问题等等。最重要的是,校本教研一定要研究自己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真实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我们国家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教改实验,如南京琅琊路小学的“三个小主人”实验,其实就是非常典型的校本教研,只是那时没有使用这个词而已。为什么提“三个小主人”呢?“”十年浪费了很多时间,于是“”过后,要抢时间学知识。但是在教知识、学知识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发现,有的教师只教知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发展并不见得有多好,反而是那些课外活动搞得好的教师,学生性格活泼,学习成绩也不差。于是就提出了“课内外一体化”,既要学知识,也要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后来,学校在南师大教育系的帮助下,进一步提出“三个小主人”,即“学习的小主人、集体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这样的教学改革思路。这就是基于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真实问题所做的研究,超越了备课组、学科组的视野,是全校的一个课题。当然,校本教研也包含备课、听课等活动。

其次,校本教研强调所研究的问题一定要来自学校内部,而非外部。来自外部的研究课题,有教育行政部门的也有大学的,等等。例如,大学教师承接一个重点课题,事先设计好所有实验方案、研究方案,然后找一所中小学校作为试点,这对学校来说就是外部提出的课题,中小学教师只是一个执行者。而校本教研的问题提出、研究设计等,主要应该由学校自己来做(当然不排除外部的帮助)。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校本教研都是采用行动研究,即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因此,校本教研的主体一定是学校、学校教师,这与外部提出、由教师执行的教研不同。从这一点来看,校本教研具有它积极的意义。

此外,就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听课等教研活动来看,校本教研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级教研在学校教学的指导方面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学校的自由度、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受些限制,尤其是学校之外的教研组织在开展集体教研活动时,教师有来自重点学校、一般学校的,研讨的内容难以直接针对不同学校的教师的具体问题,统一性有余而个性化不足,针对性有限,在这个意义上,积极开展学校内部的校本教研活动就非常必要。

《中国教师》:近十年来全国各级教研系统都在推动学校的校本教研,您认为目前我国学校校本教研质量如何?

郭华:其实我国一些学校历来在做校本教研,这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例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二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虽然之前没有提过“校本教研”这个词,但是他们一直以自己学校发展为主在做研究。其他一些优质高中的选修课的开发,也主要是以本学校为主来进行的。所以,“校本教研”这个词虽然是近十几年来才有,但校本教研的活动是早就有的。

就校本教研的开展来看,我个人认为高中校的效果相对好一些。高中的教学班一般都比较多,教师也多,所以,校本教研在高中阶段可以比较个性化地开展。而小学不同,有的小学一个年级仅有一个教学班,学校就那么几位教师,信息来源、教师水平都受局限,校本教研的开展就会受到限制。所以,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联络,开展联片教研、区域教研就非常重要了。

目前来看,对校本教研的理解和实施有些僵化和片面,主要表现在一般意义上的课题研究上。由于常规的校本教研,例如听课、备课等活动,各级教研部门会去统一组织管理,开展的形式以及质量都有保障,没有问题。但就校本教研的课题研究来看,形式化严重,质量差参不齐。一个表现是,现在学校评优、教师职称晋升等等,都需要教师做课题,加重了教师负担,教师们对此怨声载道。这样一来,教师在时间、精力、资源、经费不充沛的情况下,研究的东西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复率特别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盲目追求课题研究的校本教研效果并不好。当然,有些学校的校本研究还是很有特色、也很有意义的。

很多在学校开展的课题,也是上级规划的课题,是有经费的。但是由于研究重复多、水平低,经费的支持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效益。我个人以为,这些用于所谓的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经费还不如用来普遍提高教师的工资,让教师们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去研究课堂教学,把教学最根本的问题、每天都要涉及的基本问题研究清楚。其他相关的研究虽然也是应该做的,但不应该强制教师去做。

《中国教师》:您认为有效的校本教研需要怎样的基本条件?目前影响校本教研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郭华: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与学校类型有关系,与我们对校本教研的理解有关系。如何理解校本教研,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校本教研不需要什么条件,只要有问题意识,有一颗发现问题的心,想着如何把教学搞好,就能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就会想办法去改进。如果是学校教师,可以把每一天的教学活动都看作是一个研究,每天都是在做研究,不需要特别的条件。只要是在学校,只要是在认认真真地做教学,就是在研究。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可以把每节课看作是一个实验。如,教师上课需要备课,备课实际上就是在写实验假设:目标是什么,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选择什么样的路径,需要控制哪些变量等。目标可以看成是因变量,而选择的手段、教学过程等操作都是自变量,这就是在研究,而且是一种自觉的研究。有的教师上了十几年课,就不去备课了,那就变成了一种简单的重复。但是,任何一位想把课上好的教师,他一定会去研究如何教学生才能听明白。所以,我觉得校本教研不需要什么条件,如果需要条件的话,就是教师要有不断改变教学的想法,要有发现问题的眼光。校本教研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而现在很多校本教研与学校直接的教学质量、教学活动、教研活动脱离了,似乎是为了做研究而去做研究,要命的是这种研究还贡献不出什么新知识、新方法。就校本教研本身的意义来说,校本教研就是要解决本学校自己的问题,只要问题解决了,就是有价值的,无论是对学生成长、教师发展还是学校发展都有价值。如果是一个脱离具体学校情境问题的研究,则一定要有新知识或新方法的贡献,要给人以启示,能够被别人所借鉴,能够推广。现在呢,校本研究的题目与一般研究相混淆,既解决不了学校的具体问题,也没有普适研究的意义,这是很遗憾的。当然,即使是校本研究也要在借鉴别人的基础上,去做更好的研究。本来,校本教研既要解决本学校的问题,同时也提高教师的水平,而现在变成为了单纯地做一个研究,这就没什么意义了。

《中国教师》:大家都说学校要以科研兴校,以教科研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那么校本教研如何与学校科研整合呢?可作为一体吗?

郭华:学校科研能够脱离开所谓的教学研究或者校本教学研究,另搞一套吗?所谓的科研兴校,不是做一个与教育教学没有关系的科研,而是一定要跟学校发展(最核心的就是教育教学,当然还包括德育等其他方面)紧密相关。

《中国教师》:在提升教师校本教研能力方面,您有何建议?

郭华:每位教师确实不一样。有的教师确实发现不了问题,这与教师的工作经验、研究能力有很大关系。比如新教师几乎很少能够做研究,我们建议新教师最重要的事是把课上好。新教师刚参加工作时会特别忙乱,对学生不熟悉,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清楚,还谈不上什么研究。职前教育只是教师的孕育期,教师的成长一定是在学校中。所谓的新手教师,他的研究就应该是熟悉学生、熟悉教材,去观察、学习老教师是怎样做的。如果说研究的话,这也是在做研究,但新教师的研究不是一般意义上要成果的研究,而是为了适应当下的工作。随着教师对学生、教材、学校的熟悉,对教学这一套游刃有余之后,才会去想怎么提高的问题。教师渡过新手期后,分化比较严重。有的教师悟性高,研究能力强,有的教师就是不断重复,原地踏步。当然,不同学校的教师的情况会有不同。学校学科组、备课组的作用是巨大的。有些非常好的学校,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很有一套。我写过一本书——《名校没有秘密》,其中有一部分就叫《年轻高手复制记》,写的是那所学校没有多少特级教师而年轻教师占大多数,但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比较高,就是因为教研有一套好的做法,所有教师的教学都不会差。所以,好学校的好教师就比较多,这的确和学校整体的氛围、传统有很多关系。而在同一所学校,有的教师出类拔萃,有的教师水平一般,这就与教师自觉的研究意识有关。我们常常听到教师提起做研究,我认为教师做研究没有问题,关键是怎么理解研究。做研究,是需要专业自主和专业自信的,有的教师容易“跟风”,看起来思想很新,实际上没多少思想,无论写多少文章都不能算作是有研究。

《中国教师》:对于国家层面的校本教研推进工作,您有何建议?

郭华:校本教研用推进这个词语不太合适。学校是一个非常自主的社会组织,而且是一个专业组织。这个专业组织有它的专业活动,而且它一定是要做这件事,所以,不需要推进。校本教研本来就是作为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一个常态工作。原来我们学校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研究。好的学校、好的教师哪有不做校本教研的?国家层面不需要去推进,而应该去倡导大家自觉地去研究教育教学活动,至于到底如何去做,各个学校的办法实际上是很多的。我们的教师是非常敬业的,大家都是利用周末时间去参加培训,愿意把工作做好。

我不反对搞各类校本教研的评比,但评比多了,也是一种负担,甚至会忘记最初的目的是什么,结果为了评比而评比。另外,要防止两个倾向,一个是不做校本教研,一个就是仅仅关注校本,视野不开阔。

第5篇

一、转变、提升教师的管理意识

小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所以,对小学教育的评价,要重点看常规管理、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活动的效果。初中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对初中教育的评价主要倾向于能力的检验。,高中教育,是教育展示的窗口、教学水平的标志。备受社会关注。只要用高考,来进行“选择”和“选拔”,为了多考本科、提高升学率,那么,“应对高考的教育”,就将继续存在。高中就是高考,升学率就是生命线。由小学、初中,到高中,由养成教育、能力培养,到高考选拔,一脉传承,接力递进。养成是根基,能力是躯干,选拔是枝叶,是开花结果。要固其根基,强其躯干,广其枝叶,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根据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来讲,小学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桥梁,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直接管理者。主要体现在:①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承担着对学生的管理、教学设备的管理等,同时还直接参与了对相关教学的管理。②教师在讲课、批改作业、测试的过程中,要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教学过程中的管理者。这是提升小学教育教学有效管理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教学管理中要积极地动员各方面的力量

教学质量的提升是要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实现质量的提升。根据国外现代的教学管理相关的成功经验,要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要有效地联合校内的所有成员、家长、社会,积极的参与到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我国在对学校的管理上做得还不够,这不仅对教学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偏差,还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影响。因而,要想真正的发挥教学管理的有效作用,必须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去。要想做好管理工作,需要注意以下两点:①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积极调动校内的各个力量,力争与家长、社会取得及时的联系、沟通、交流,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②在校内要建立健全的教学监督组织、制度等,从而为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可靠的、适用的改进意见。

三、构建和谐、优美、民主的教学环境

和谐、优美、民主的教学环境是提升小学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要想促使教学环境一直处于一种良好、平稳的发展状态,需要根据该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构建。作为一个小学的教学管理人员,①集中精神,不断地吸收多方面的力量,为教学人员构建舒适的、和谐的教学环境,使教育工作人员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从而影响其教学水平的提高;②学校应根据每个学科适时地增添教学器材,逐渐地改善教学器材的设备,促使器材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③学校领导和教师在教室的布置、课堂纪律的维持、班级优良作风的形成等,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性格特点等,为学生创设优美、安静、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还能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有效管理。

四、加强对教学整个过程质量的有效管理

从传统的经验上讲,对质量的管理只是注意对质量的检查,也就是通过考试来完成管理,严重地忽略了对教学全过程的创造管理。由于教学的质量并非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出来的,因此,在管理上,我们要将其工作的重心放在由以往对教学质量的检查转变为对教学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加强管理。也就是说,要加强对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作业的布置、批改等进行管理。在目前看来,我们国家对小学的教学管理中,学生课内外的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的管理还远远不够。究其后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学生家庭作业的时间没有得到严格的统一规定;②各科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只顾忌自身,没有实现各科作业的和谐统一;③学生家庭作业的负担相对来讲较重;④部分学校因为客观条件受到限制而不能很好地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或者活动仅仅流于形式等。因而,要实现教学全过程的有效管理,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家庭作业的宏观调控,还要加强各科之间的有效协调,同时还要提升教师布置作业的质量,以及加强学校对于课外活动的有效组织、安排、检查等,促使其课外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实现管理的实效性。

五、学校加强对教师的管理

第6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 德育学科 难题 建议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县农村小学品德的学科课堂教学的实施情况,此次调研我深入14所乡镇中心校(包括村小),听课31节,查看40余本教案、60余本学生作业,与所有本学科作课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座谈交流,并和学校领导交换了意见。通过此次下乡调研,能明显感觉到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县农村德育课堂所发生的进步非常明显,但在相对师资较为薄弱、教学资源较为匮乏的状态下,如何更让课堂更贴合学生实际,德育渗透更有实效性,将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在此,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可喜的变化

调研中感到大多数教师教学理念比较新,课改意识也比较强,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改观。主要表现在:

(一)教师角色有了较大转变

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能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教师的倾听意识明显加强,能够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教学设计意识上面向全体,实施上符合学生实际,能联系学生周围发生的人和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二)能够合理利用教材和拓展教育资源

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敢于打破教材的束缚,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地整合,学校的一草一木、家乡的风土人情、学生的日常生活都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如哈吐气小学赖老师的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春天来了》一节课,不仅带领学生唱春天、画春天、说春天,而且走出教室到操场去找春天,真正做到了教学资源的拓展与延伸。

(三)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加贴近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大多数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注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体现小组合作的作用,并从中受益。

二、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方面

1.教学活动的实效性需要加强

许多教师注重让学生在学习上进行合作,这种意识和做法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有的只讲究合作表面上的活跃气氛,在合作的实效性上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教授某一主题时,会设计一些环节,如唱歌、画画、游戏等,不否认,这样的形式很吸引学生,参与度很高,课堂氛围也非常好,但是老师在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上考虑得不够周全,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形式上,通过形式所要渗透的情感、态度和体会等就没有显现出来,也就是形式输给了内容。

2.教学评价中“赏识”过多,客观不足

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赏识”教育,讲究“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作为教育者在尊重、激励、保护学生的同时,更应该有客观、公正、良好的评价为好。我们的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要均衡,肯定与否定要客观,错了就是错了,不能摸凌两可,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是非观,也是我们德育渗透的重要目标之一。我见到的大多数的课堂,都是“棒,棒,你真棒!”“对!”“非常好!”这样的有节奏的掌声,课堂上“好”声、掌声一片。有些“赏识”就是不切实际,长期这样的课堂语言评价对学生会产生一定的误导,会影响是非观、价值观。

3.师生关系要主次有别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民主气氛,体现师生民主。可是,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理解有偏差,民主有余、严肃不足,热闹有余、和谐不足。我们的课堂讲师生要民主,不是让学生可以在课堂恣意妄为、毫无约束,老师是课堂的策划者、引领者,不是观望者,更不是保姆一样的角色。课堂讲究的民主更不应该是没完没了的“问”――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吗?”“是不是?”“对不对?”询问是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不可“泛滥”,提问要讲究效率、形式、次数,恰当的提问对学生应该是点化、提升。

4.教师深入钻研课标、教材不够

相当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不深,很多教师积极学习《课程标准》的意识差,个别教师从来没见过《课程标准》,从来也没读过《课程标准》;再一个是使用教材不够灵活,有的教师只是根据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只注重了课本范围内的备课和上课,很少考虑教材之外的教学内容。

5.课外学科实践性作业得不到重视

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学校只要求学生做一点书面作业,而作业内容纯是机械抄写,没有一点实际意义,这完全和新课程的理念相违背;更有一些学校对学科实践性作业既不布置,更不督促,呈自由状态。

(二)其他方面

1.教师队伍不稳定

在调研中发现,本学科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少,造成该学科教师队伍极其不稳定,这给教师专心钻研教材、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带来了很多困难,同时也很难形成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科骨干教师队伍。

2.教学设施不足

可供查阅的教辅资料和图书的缺乏,难以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课外实践基地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学生课外实践的需要。

3.教研活动的开展不够深入

很多学校教研组自己组织开展的教研活动少之又少或根本就没有,即使有也大都是集体备课,内容比较单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几点建议

(一)大力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

任课教师必须做到相对集中、相对稳定,让教师有机会对学科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掌握。任课教师一定要加强对《课程标准》及相关解读的学习,学习钻研《课程标准》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同时还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化水平。

(二)积极开展校内学科教研活动

学校教研活动开展的好坏,对提高任课教师教学水平有很大作用。可以在学校范围内组织公开课、观摩课等,以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三)教师自身素质亟待提高

任课教师不应轻视自己所教学科,要充分认识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摆正位置,提高认识,应多渠道、多方面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四)重视学生课外实践能力的提高

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加强对课外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在校外设立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德育示范基地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联系点,以丰富和活跃学生的教育资源。

第7篇

    一、回顾与分析

    1.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就是“唱歌课”。50年代前后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 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 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声训练、视唱练耳)——歌唱(范唱、识谱、教唱、歌唱处理)。

    2.五六十年代,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凯 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其模式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

    3.以后,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如:为了改变大声喊叫的唱 歌,开展了童声训练的研究;为改革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出现游戏教学;为改革单一的歌唱型教学,增加了 器乐教学。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重知识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凯洛夫 式”的。

    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 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国外音乐教学法强调即兴创作,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 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但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教育理 论基本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在一部分音乐教师观念中,专业音乐教学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 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 ;对作品(绝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所 以中小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中学不如小学”,“小学高年级不如中、低年级”,“学了九年音乐 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教学模式,改革音乐教学已迫在眉睫。

    二、研究的思路

    1.明确目标、转变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 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小 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 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研究、总结国内的经验及其模式。

    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音乐教研网络相继建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同时也涌现了大批音乐 教学的有志改革者,他们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各方面进行单因子改革或整体改革的实验,他们的思路及经验, 在各地的刊物上都有报导,我们要认真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3.加强对国外音乐教学思想与模式的研究。

    本世纪以来产生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流派,对世界音乐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 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首次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开 拓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推动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步。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 教学体系,立足于弘扬本民族文化,采用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等手段,有效地造就出大批热爱 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 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美国的曼哈顿维尔音乐 课程计划,强调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以及螺旋型课程等,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强调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综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表演、听赏、创作 等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音乐态度和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上这些体系与流派,共同的特征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重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环境上都以宽松的形式,在没有课桌椅的宽敞教室内进行音乐实践与活动 。我们可以将这些体系的教学模式简约为如下图式:

    奥尔夫教学模式为:探索——模仿——即兴——创造

    曼哈顿维尔课程的五个教学环节:

    自由探索有指导的探索探索性的即兴表演有计划的即兴表演强化

    综合音乐感教学活动模式为:

    附图{图}

    三、音乐教学策略

    1.德育与美育。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 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 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2.生动与主动。

    “生动”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 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才能产生大面积质量与效益。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 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音乐教 学必须生动与主动。

    3.传授与创造。

    音乐教学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 。从现代的观念来看,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 个性发展。因此,国外音乐教学体系都非常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即兴创作活动。而我们的音乐教 学过程中,这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要贯 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

    4.静态与动态。

    传统的音乐课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采用一般文化课的静态形式,学生正襟危坐。音乐本身是非语义 性的,体态律动学的诞生,使人们对音乐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动态更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 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静态与动态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音乐课较为理想的一种策略。

    5.单一与综合。

    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有多种,主要为声乐(歌唱)、器乐、欣赏、音乐常识与基本训练。作为普及的学校 音乐教学,“综合”是它的主体,而且学生年龄越小、年级越低,“综合”更为适宜。

    四、音乐课基本教学模式研究的初步设想

    1.我们对唱游课进行了初步总结:①唱游课教学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性,采取音乐游戏、律动、歌 表演、集体舞、节奏乐等综合性音乐艺术手段,提倡艺术形式的多元性。它以激发儿童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为 目的,以培养他们审美情趣为核心。实施唱游教学,一方面为进入中高年级学习音乐打好基础,一方面积淀为 具备审美情操的基石,从而成为完善学生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唱游课的指导思想:“动中学,玩中学,乐 中学”,一切从学生出发。③唱游课的相关策略:a注重兴趣;b人人参与;c创设情景;d加强表现;e加入竞赛 ;f即兴创作。④通过归纳,初步形成了游戏教学模式:

    附图{图}这一模式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让儿童从游戏中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从游戏中去学习音乐,在 游戏中引导他们进入音乐的殿堂,当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一定的认识后,及时加以鼓励,发展他们的智慧,启发 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游戏模式既是唱游课的教学模式,也是唱游教 学的过程,这模式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层层紧扣,循环发展。这一模式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 ,还可引伸到中年级。⑤唱游课教学评估,采用“音乐乐园”、“小小音乐会”等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能力、 审美情趣进行测试,并评定“优、良、中、差”。

    2.小学的中、高年级及初中,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模式可以从低年级的游戏模式 逐步过渡到游戏、活动模式活动模式:

    导入活动创作表演、评议

第8篇

在上海挂职期间参加了一次上海外国语大学静安区附属外国语小学(以下简称上外静小)的音乐教研组活动。先是听三节音乐课,然后参加音乐组教研活动。这此活动成为我记录下来的一个案例,对开展我校教研组建设工作有借鉴意义。

第一节是三年级的音乐课,任课教师看上去很文静,不像教音乐的。学生踏着节拍进入教室,发声练习开始,我这个“音盲”都为之一震,我听到了好听的声音。看来学生们是训练有素的。三节课分别是一到三年级的。第三节上课的教师就是接待我们的德育主任何丹蓉。闲聊中她告诉我,她和大队辅导员各有8节音乐课,虽然很忙(她负责德育、社团和招生工作),但她很喜欢自己的专业,喜欢进课堂。喜欢才会用心,想做才能做好。何老师的音乐课充分体现了她对专业和课堂的热爱。整堂课下来,一年级的孩子们始终紧紧盯着她的眼神,跟着她的节奏,轻松愉悦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着。听课的人也不由自主用脚和着节拍参与着。身处这样的课堂,学习是一种精神享受。

静安区的音乐学科带头人陈婷也在这里听课,她是何丹蓉的带教师傅,年龄比何老师还小一些,已是两届学科带头人。何丹蓉的课堂已是这样高的水平,她的师傅会有怎样的功力呢?真希望有机会听她的课。

后面的教研是上外静小的常态教学活动。参加教研的有本校4位音乐教师,其中包括一位正在休产假的年轻教师。虽然在休假中,但每次教研都到校参加,在合唱团训练的日子还经常到学校配合进行训练,学校没有规定、也没人要求她这样做,她的积极性哪里来的呢?我想,除了危机感,更多的是自身的方向感吧,她知道自己要什么。我们的一些教师是别人“要他做”,必须转变思维,只有“我要做”,教师才能成长和发展。教研过程中,大家直言不讳指出问题,表达多为:你这个地方不对,应该这样……;你那个环节设计不好,我这样做……;甚至是当场就演示,场面很是热烈。何老师在教研过程中先后这样表达:“我是第一次教一年级,为了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我把全册教科书都看过了,很多内容统整后分散安排在每节课有意进行训练和灌输,比如乐理知识、节奏练习等。将重难点分散开来,效果是不错的,建议每位教师都能这样试着做一做。

做教师是自己的选择,从事这个职业了,每天都要上课,都要进课堂,为什么不让自己的课上得舒服些?课上得舒服,教师自己感觉也就很舒畅了,课堂上的每个人感觉都很好。课上不好,感觉堵堵的,那不是教师自己都很难受吗?”

那个看上去很安静的音乐教师是教研组长,她说:“我们的教研就是这样的,每个人的特长不同,有的擅长键盘,有的擅长声乐,有的擅长舞蹈,大家互相讨论,甚至是争得面红耳赤,但每个人都能认真倾听。我们音乐组在建设自己的资源库,根据教科书建立了一些文件夹,每个人找到了相关的资料、可用的内容,根据文件夹随时保存,大家共享,节省了每个人的时间。而且,教研时,大家共同讨论的内容也存入资源库,备课时很方便,提高了每个人的备课效益。我们组内的气氛很舒服。” 我想,这个音乐教研组的文化氛围已经形成了,有了这样的教研组,有了这样的团队,每个成员都能得到发展。

我想到了自己学校的音美组。想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把教研组――这个学校最基层的专业团队发展为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的研究型组织,那就必须有共同的目标、价值观与信念系统,这也是文化办学的理想境地。校长如果能在学校里培育出一个充满活力和自由的学术团队,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既属于团队又属于自己的舞台和位置,每个人非常努力地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并且乐在其中,这校长无疑是幸福的。

教师研修离不开具体现实的专业场境。教师实践知识的积累,教学智慧的增长,从一个新手成长为能手,乃至专家,并不是在孤立状态下,而总是在与他人的积极互动中实现的。现实的专业场境是个体主动感知建构出来的;同时它又反作用于个人,制约着个体的成长。这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教研组应当成为教师最基本的、现实的、主要的学习型组织。每个教师围绕共同的目标打造和谐的教研组;同时又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感受相互支持、相互激励的氛围,感到教研组是自己的“家”,就像上外静小的音乐教研组那样。好教师形成的共同体不在于他们的方法和技巧,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在于他们的心心相印。必须从建立合作、反思的教研文化,激发教师的探究兴趣,建构良好的教师专业学习的生态场的角度,考虑学校教研组的建立问题。而不是将其定位在处于最底层一级的教学管理组织,被动接受上级的指令与督查。

学科组、年级组、课题组、青年教师小组、“教育茶馆”等,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团队,学校教师或因同学科,或因同年级,或因共同的研究课题,或因处于相近的年龄层次、发展水平,或因同一场所办公等而聚集在一起,交流、研讨,分享知识,分享实践智慧,形成组织智能。我们期待,项目组成员在高度一致的价值观的盟约下,能够变个人意志为集体意志,摆脱个人利益因素而建设友好的人际关系,生成忠诚、信任、平和的环境。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人们因为情感的自然联络,以及对项目的责任感而工作。在教研组建设过程中将文化领导和教师行动链接起来,将无形的文化体现为具体的行为,建立学校文化、校长和教师之间的追随链,达到文化办学的理想境地。

崔慧梅校长推荐的8本书

《好老师在这里》 林文虎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孩子们,你们好!》 山.A.阿莫纳什维利 教育科学出版社

《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 山.A.阿莫纳什维利 教育科学出版社

《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 山.A.阿莫纳什维利 教育科学出版社

《什么是教育》 雅斯贝尔斯 三联书店

《帕夫雷什中学》 B.A.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9篇

关键词 大学生法制教育 实效性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校片面追求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一味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开展法制教育的唯一平台,而且普遍采用公共课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法律方面的求知欲也得不到满足。同时,缺乏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长远规划,一味灌输,要求学生背诵法律条文,这种单一的受教育途径使大学生仅能在基础法律层面上产生初步认识,这显然与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目标相去甚远。

2 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分析

2.1法制教育形式固定

法制教育综合性较强,对于理论方面的指引和实践方面的锻炼都有较高要求。然而,目前高校普遍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法制教育”的唯一平台,并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加之内容庞杂、课时紧张,导致该课程偏重于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内容,更没在实践中强化法律素质的教学安排。

2.2法制教育内容滞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立法速度加快,法律知识的更新也日渐加快,但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却缺少相应的变化,课堂教学也缺乏相应的补充与解读,导致大学生法制理念及法律知识的滞后。

2.3师资素质参差不齐

高校教师本身法律素质的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进展状态,而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的师资素质却令人担忧。各类师范院校中的教育法学课程相对滞后,教师在职培训又缺乏相关内容,而法学专业的教师不愿意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导致目前很多高校的法制教育责任由社科部等部门承担,而受到教师自身法律修养及实践应用能力的限制,很难对法律知识进行深入的讲解,学生的积极性也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3高校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3.1调整培养理念,改革教育方法

科学成熟的理念将为高校法制教育实践提供良好的指引,有效适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大学生将法律知识内化为法律素质。因此,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应从调整培养理念、改革教育方法着手: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要科学地引导大学生在法律学习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增强教育效果;树立互动教育理念,注意校内和校外因素的互动,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资源,全方位地拓展教育平台,解决大中小学的衔接问题,实现内容上的连贯性;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法律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加入到了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中;通过情景教学,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成为其中的角色,并进行相应的思考。

3.2增强师资力量,提升教育质量

大学生法制教育除了应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和教育环境外,还要有一支本身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应大力引进学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的法学工作者来学校从事法制教育工作,加强现有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深造,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准。各高校可试点将法律教研室单独划分出来,并使法律教研室与德育教研室形成既互动又交流的关系。通过此类试点促进教学内容的全面展现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推动大学生法律素质的不断提升。

3.3优化教学内容,拓展实践环节

在高校教育中,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可或缺,应将法制教育与德育相融合,除普及道德法律知识外,还要帮助大学生认清德与法的关系,进行德与法的辨析,掌握基本的法学原理,逐步引导学生从道德认识上升到法制观念,从而使其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将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辅导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心理健康的指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采取合理的调试方式,减少违法犯罪的动机和行为,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实践基地的建立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高校学生提升自身法律素质的积极性,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特别是模拟法庭、现实说法、法庭辩论等活动的开展将大大突破课堂的限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加深思考法律问题的层次。学校可以对辩论协会等法律相关社团予以鼓励和支持,此外,还可以由理论造诣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学者带头成立法律服务社团,从事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艳.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1(3).

[2] 赵云芬.论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4(12).

第10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2-0080-05

[作者简介]曹培敏(1980―),女,江苏南通人,本科,江苏省南通市开发区小海小学教师,小学高级,江苏省南通市开发区美术兼职教研员、德育处副主任。

一、基于创造力培养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模式的引入

TIM模式是托伦斯提出的一种创造力培养模式,其本质是通过课堂教学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它由增强预期(Heightening Anticipation)、加深认识和理解(Deepen Expectations)和继续拓展(Keep it going)三个阶段构成。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在引入TIM模式时,教师必须将学生特点和美术课程特点综合加以考虑,对三个阶段中的实施策略加以调整,以保证模式实施的针对性、有效性,使之起到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认为在第一阶段增强预期中,美术教师应当通过课前教具的精心准备(比如名画、手工作品等艺术作品),幽默、有趣的语言,丰富的肢体表达,营造艺术创作的氛围等预热学生的“预期和期望”,引发“好奇心”和触发“想象力”,随后可以通过美术课堂教学主题的引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之能够确定本堂课的目标,“引发创造动机”。在第二阶段加深认识和理解中,我们认为,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和运用是这一阶段的关键因素。这个阶段可分为三个步骤来实施。第一步:可以结合美术课堂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联想,促进思维的有效发散,提升想象力。第二步:结合已有材料,引导学生收敛思维,确定自己美术课堂的创作重点,明确创作难点。第三步:面对美术创作,借助于前面形成的新认识,重新确定并执行新的美术创作方案。第三阶段为继续拓展阶段,这一阶段是课堂创造活动的延续和拓展阶段,教师要通过美术课堂教学的延续效应保持学生创造的欲望及活力,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进行美术创作活动。这个阶段是超越课堂、教材和教师的学习过程的,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美术课堂TIM教学模式对学生创造力培养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一)层次评价结构模型的构建

托伦斯的三阶段创造力孵化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并极大地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即使在课堂教学完成后,他们仍然会保持足够的动力去学习,用各种创新的方法,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我认知,提升创造力。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去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对创造力培养取向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客观的评价。就创造力评价而言,Williams(1993)早就提出创造力可以从流畅力、独创力、变通力、冒险力、挑战力、好奇力和想象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但是,我们认为,要通过一个指标体系来反映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有效性,就应当将以上评价因素与学生的表现、作品及教师这三个美术课堂基本要素相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客观地反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我们构建了一个基于学生、作品和教师三要素的四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其中目标层即为“基于创造力培养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A”;准则层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学生B1”“作品B2”“教师B3”,第二层为冒险力C1、挑战力C2、好奇力C3、……、逻辑性C11,第三层为指标层Di(i=1……41)。

(二)判断矩阵的构建

我们邀请了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采用Saaty教授提出的1~9标度法(见表1)对上述层次结构模型中的指标进行了两两比较,将要素之间的重要性关系数量化,构建了判断矩阵,具体见表2中的矩阵。

(三)求解特征(权重)向量及进行一致性检验

1.求解特征(权重)向量和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

求解特征向量也就是求解相对权重的过程,相对权重是一组要素对其上一层中某要素的权重向量。另外,通过下级指标与对应的上级指标的乘积,我们还可以确定指标对于总目标的权重。本文的相对权重及各层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见表3所示。

2.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CR

判断矩阵一致性较好时,权重才具有可靠性。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所有的CR均小于0.1,表明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四)对小学美术课堂TIM创造力培养教学效果的评价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高#恍Ы逃专业;德育特色;建设

本研究的德育指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班华指出,现代德育要以人为本,突出主体和发展。高职高专比之于本科院校,应该更贴近职业的需要,培养的人才侧重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和技能性。因此,它在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方面应该可持续地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践。

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由以下方面决定:一是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本质特性,二是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和养成性。顺应2012年《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具有教育性、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和终身性,以反思性实践为发展的主线。由此奠定了高职高专小学教育专业德育的特色。下面从目标、内容、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法、管理和评价方面来论述特色建设。

一、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受国家教育目的和高职高专培养目标制约的。高职高专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如下:

培养符合教育事业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的师德和品质,复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的专业能力,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一定的研究能力的具有专业发展潜质的合格的小学教师。

培养规格又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A.具有一定的专业理想和专业精神,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师德和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班级管理观与教育观。

B.具有从事小学教育的良好的品质,富有爱心、责任心和童心,阳光健康、富有亲和力,具有良好的沟通与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C.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艺术的基本素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复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实践能力;具有小学两门以上学科教学的能力和课程开发的潜能,并至少精通一门学科的教学;能够不断探索儿童哲学、儿童科学和儿童艺术的关系,并能够以艺术和游戏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D.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技能,能够流利而生动地进行口语表达、正确而规范地书写汉字,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能整合教学要素,胜任班主任工作。

E.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具有主动获取知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基本的小学教育研究能力,能够在教育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应对挑战和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德育总体目标可以制定如下: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以德治国”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和理解中国梦并能付诸小学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专业精神和教育信念,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师德和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与教育观;富有爱心、责任心、童心,亲和力;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具有专业发展潜质的社会需要的小学教师。

总体目标又可以分为生存、生活与生命教育;文明规范;基本道德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劳动与技术;社会实践与服务;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等分目标。其中,生存、生活与生命教育下设生存常识、人际关系、生存品质、应对挫折、生态文明、生活意义、生活能力、品德和习惯、爱和感恩、生活选择、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命的和谐目标;文明规范下设礼貌、礼仪、行为目标;基本道德品质下设勤劳、勇敢、奋发、诚实、节制、沉默、秩序、决断、公正、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极端)、清洁、安详、贞洁、谦让、自强、自立等一系列优良品质目标;爱国主义下设爱自己、爱家庭、爱学校、爱家乡、爱社会、爱祖国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设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目标;中国梦下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目标;劳动与技术下设生活常见材料、技术工具、生产技能、设计、制作与评价作品、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劳动安全和责任、技术意识、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审美意识目标;社会实践与服务下设实践能力、社会适应、社会参与、公民责任感目标;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下设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目标。为了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可以根据地区、学校、教师、学生、教学的实际来因时、因人和因地制宜。

二、德育课程

目标是课程设置的依据。设置包括:一是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直接传授道德价值;二是实施间接教学,不开设独立的道德课,主要是通过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所有课程和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实践证明,两种形式相结合,才能全面、充分地实施德育。课程体系由内容和目标体系构成。内容体系在如上所述;活动体系围绕学校(含大学和小学)、家庭(含大学生和小学生的家庭)和社会之间的交叉关系而展开。志愿服务、家校共育、自我教育将共筑德育课程活动体系。对于任何学校的学生而言,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在全部德育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但是小学教育专业的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艺术学科和跨学科的交融、渗透比较紧密,由于该专业的终极受益者儿童天生是以游戏的方式认识世界,而游戏和艺术又天然密不可分,那么着重和艺术学科相交融的跨学科的德育渗透显得特别突出和重要。而高校在艺术学科、跨学科建设方面还很薄弱,由于学科之间在学科理念、价值标准、学科语言、学科思维方式和学科方法等的冲突;基于同质学科组织为主线的管理体制导致的跨学科研究的组织障碍与冲突;受管理体制制约的跨学科研究的资源配置障碍与冲突;传统的同行评议评价模式下对跨学科的评价导致的障碍与冲突,导致的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和实施还任重道远。

课程的新陈代谢要以先进的文化背景为基础。要构建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融合小学文化、小学教师文化和小学儿童文化的校园文化,和小学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

三、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实施德育,要体现教育性、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和终身性。教育性自不待言。综合性不但表现于在跨学科领域实施德育;同时也表现在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综合的。途径包括:

(一)直接和间接的教学:是最经常、最有效和最基本的途径。要推动跨学科的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关注小学德育生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做小学教师的兴趣;

(二)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立足多姿多彩的生活,并通过反省和内化得到真正的成长。包括便民服铡⑽幕辅导活动、法律宣传活动与咨询活动、社会调查活动、义务劳动、暑期文化、科技和卫生三下乡活动、勤工俭学、环境保护、考察实践、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等;

(三)课外、校外活动:主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特别是小学教育的实际,开展相应的课外、校外活动;其中,特别借助教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跨学科教学活动机会实施德育;

(四)共青团活动;

(五) 校会、班会、周会和形势政策报告会等;

(六)班主任工作。

方法包括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根据德育目标)、生活指导法等。教育者要指导大学生学会反思和内化,形成终身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德育管理

包括制度、队伍、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管理的建设。

推行民主化、人性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树立主人翁意识和服务精神,采用各种激励和奖惩机制,使所有领导、管理者、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和相关学生社团组织,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以及大、小学生家长对德育工作群策群力,整体发展。特别强调联合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以及大、小学生家长的力量。在校本文化的支持下,倡导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打破传统的同质学科组织为主线的管理体制,制定和创新跨学科管理制度以保障跨学科德育的有效实施。

队伍包含学校各层面的领导、管理者和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以及大、小学生家长。大学的教师要成为双师型教师,大学教师和小学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管理学生的德育。在院系层面建立跨学科学系或教研室、跨学科研究中心,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建立跨学科研究团队,以建设跨学科德育的基本人力资源。

在社会实践和校本课程的结合中落实德育,鼓励开发跨学科课程。请小学教师参与德育教学,比例不低于20%。

强调全员参与德育研究;强调跨学科科学研究以及德育研究,力求以研究促进德育教学和质量的提升。

五、德育评价

倡导发展性评价观,着眼于学生、教师和德育工作的提高和改进,而不光是德育的实际成绩。请德育施教的所有成员参与德育的评价,包括个人人格品质评价、学科(含跨学科)德育评价、校本德育课程评价、小学化校园文化评价、实习实训素养评价和专业德育活动评价;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结合、主观判断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具体测评手段突出差异性。构建动态、系统的德育评价方案与可量化、发展性的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第二版)[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12-15.

[2]中国教育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1.

[3]陈威. “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4]赵佳丽,罗生全.论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7:47-50.

第12篇

一、不断成长的金华教育科研事业

2008年4月,我们出版了《20年:我们共同成长》一书,较为全面翔实地记录了1988年成立的浙江省金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引领金华教育科研20年发展的生动历程。我们可以从金华市承担的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情况和金华市在浙江省历年的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奖中所占的份额情况这两个指标大致了解金华市教育科研的发展轨迹。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到金华市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有了长足的进步,一方面,课题立项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位数增长到现在的60多项,奖项分布也从最初只有三等奖到现在的各层次奖项都有;另一方面,我们还能看到课题立项数和获奖数在全省总额中所占的份额在不断增加,13.6%的课题立项份额和处于前列的获奖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金华市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进步。

特别是1999年以来,我们把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中小学德育、初中教育、家庭教育等作为主要研究领域,并协助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妇联等部门开展了“金华市十万家长点评家庭教育案例”、“中国家庭教育发展论坛暨中国首届(金华)家庭教育普及推展活动”、“金华市八十万师生打造诚信校园活动”、“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建设高级专家峰会”、“闽浙皖赣四省九市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论坛”、“百万市民共推家庭教育守则”等一系列服务教育系统、服务广大市民的大型活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浙江省教科院领导认为金华的“教育科研实力位居全省前列”,是浙江“省教育科研战线中的一个‘重镇’”(参见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导方展画教授为《20年:我们共同成长》所作的序一作者注)

二、我们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一直是地方教育科研机构思考的重要课题。1999年以来,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从“方向”、“价值”、“关键”等方面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尝试定位。围绕这样的定位,我们市县教科所联动实施了一年一度的课题中期检查(5月份)、课题结题指导报告会(7月份)、课题立项评审活动(11月份)、成果评审及优秀成果答辩会(12月份)以及贯串始终的精品成果培育工程等一系列教育科研管理措施,提升了以中小学为主要研究力量的金华市教育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

1,“群体的科研、教师的科研、课堂的科研”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

方向是前进的目标。从方向的层面给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进行定位,可以从宏观的角度避免出现南辕北辙的状况,避免走弯路。1999年后,我们在总结前10余年科研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群体的科研、教师的科研、课堂的科研”的方向,并把它张贴在我所办公室的墙上,明确在科研工作的文件、总结、报告之中,落实在课题立项、评审及指导过程之中。

群体的科研,是对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组的要求。课题组成员可以来自同一个学校,也可以来自不同的学校,课题组成员的数量和结构都合理,课题组的功能就能很好地得到发挥。实践表明,学校校长领衔,教科室主任执笔,组织学校的大部分教师(包括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班主任经历、管理实践和科研经验的一群教师),在高校教师、教研人员、科研专家的指导下,利用两三年的时间研究一项事关学校发展的龙头课题,往往能形成优势成果。

教师的科研,是对中小学教育科研主力军的定位。中小学教师接触教育科研的时间不是很长,因此,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意识、技术和实践经验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在研究中学会研究,是提升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渠道。我们发挥名师、名师培养对象以及骨干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凸显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核心作用,使科研成为教师成长、成名、成家的推动力,这样还可以防止“中小学校科研工作高校教授承包”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课堂的科研,是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内容的导向。课堂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课堂也自然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阵地。两者的结合可以使科研工作与学校工作融为一体,也为科研工作的开展带来许多便利。我们对前些年中小学课题研究情况的考察表明,研究者对“主阵地”的关注程度并不够。所以,课堂的科研这一方向就应运而生了。课堂的科研要求深入探讨课堂的改革,学习新理念,研究与新课程观相适应的师生关系、课堂行为、评价标准等,推动以课堂为核心的学校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2,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价值是多元的

“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应享有的权利。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应该追求什么?可以追求什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有着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工作背景的颜阳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实践指导》中指出,教育科研是“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活动。教育专家郑金洲博士在其专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中认为,“教育研究通过一系列规划好的活动步骤的实施及方法、技术的运用,来认识教育现象,为教育领域提供有价值、可信赖的知识。它有助于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活动质量”。

不同的视野,有不同的表述重点,但对科研的价值追求是相近的。结合中小学的特点,我们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价值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第二,保障学生健康发展;第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第四,打造学校品牌。其中处于第一位的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核心价值。科研的价值与科研活动的扎实程度、持续程度密切相关。2008年,我们对全市中小学科研重点课题进行中期检查时,得到如上的课题研究相关数据。

课题研究期间平均每一项课题要开课题组会议10.1次,平均积累文字材料15.2万字,平均开展课堂研讨达29.4节,平均参加学术会议4.1次,平均开展专题培训5.2次,平均参加专题培训人数每课题达162.9人次,平均撰写相关论文达17.2篇,其中15.2%的文章得以发表,49.5%的文章获奖。

3,寻找创造性的操作办法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关键

操作办法与通常的研究方法

是不一样的,它专指研究过程中可操作的、为达成研究目标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操作办法是一种教育教学行为或是一种学习行为,要体现新的教育理念,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因此,寻找合适的操作办法就成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关键环节。

2002年,金华市第一中学承担的“‘学案导学’研究”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他们把“学案的编制、使用”作为具体操作办法。武义县实验小学承担的“从‘单课’走向‘单元’,――校本研训一体化新机制的构建与实践”获得2007年度浙江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该课题一方面形成了“单元呈现”式校本教研机制的整体操作思路,实现了从“单课”走向“单元”的转变;另一方面把“教师工作坊”的建设等作为校本研训一体化研究课题的操作办法。2003年我们承担的“活动型指导家庭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是把发动十万余家长对家庭教育案例进行点评作为操作办法。

创造性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操作办法,首先来源于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全面把握,搜集丰富的文献资料及对文献的深度阅读;其次来源于研究者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娴熟创造,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对实践的多角度反思;第三,来源于理论指导者对问题症结的理性分析,有针对性的理论剖析,对新理念的传授;第四,来源于研究者对同类课题操作办法的借鉴。

三、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的反思

如何对中小学教育科研进行准确定位,直接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效果,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科研能否可持续发展。我们从20年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实践出发,试图形成具有金华特色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在此过程中,我们有以下两点反思。

第13篇

湖南省醴陵市姜湾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围绕《净化校园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了近四年的研究,并取得了如下的初步研究成果。

一、净化了校园语言环境

1.完善了学校语言工作管理制度

我们成立了以校长和副校长为正、副组长的语言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由学校中层和语文教师组成的学校语言工作小组。学校还设立了语言工作专职人员,职责明确,考核落实。学校语言工作网络覆盖校内各条线,从年级段到班级,从教研组到班级,从备课组到班级,深入各教学班。各条线协力配合专职人员开展工作,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

每学期召开校级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语言工作。学校制定了校园语言监督监测及督促整改的制度。语言工作纳入教职工考核、教学管理及学生评优等制度。

将语言规范化要求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有明确的规定。明确要求教师在课堂和日常教育中使用普通话,不定期检查,作为教师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听课、评课等教研中考察是否用语规范,并作为评价的指标之一。教职工评选先进的制度中有关于语言工作的规定;教学管理及评估制度中有关于语言工作的规定;教学评优制度中有关于语言工作的规定。学校积极派出人员参加上级语言相关工作培训,并有计划地组织教职工参加普通话培训,测试成绩计入了教师业务档案。将“在公共场合自觉讲普通话”纳入学生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班主任配合检查落实。学生常规管理制度中有关于语言工作的规定,学生评优制度中有关于语言工作的规定。

2.将语言规范化纳入了教育教学管理中

⑴ 德育内容。在学校培养目标中,明确规定培养学生语言规范意识和能力的具体内容。办公楼内、教学楼内、走廊等设立了有关语言工作的标语牌、宣传牌;每学期校广播台进行了4次以上专题宣传。每学期班级黑板报进行2次以上专题宣传,并进行评比。班级黑板报开辟了“说普通话”语言工作宣传角。每学年中,在9月份的第三周开展“推普周”活动,内容包括: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等。每学期,在校园内组织语言规范化专题宣传教育活动达4次之多。在“推普周”活动中,组织师生参与社会语言工作。其中学生开展系列活动:“我教爸爸妈妈说普通话”、“我当推普员”等,社会影响好。

⑵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的主渠道作用。由语文组带头组织带动了全校的推普活动的开展,在学校的科技文化艺术节中,语文组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推广普通话而开展的,如:举行“推广普通话”演讲比赛等,取得了很好的规范效果。学校按年段语文备课组制定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学生语言能力培训要求,并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认真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常规化。

⑶学科渗透。学校素质教育实施体系中有关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要求。学校教学管理中对“各科教学应注重加强对学生规范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有明确的要求和实施重点。各科教师普遍树立在日常教学中适时进行语言规范化教育的意识,有相关教学事例。教学管理中正确把握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的关系。

二、探究出了消除小学生口语交际心理障碍的对策

研究前期,我们围绕“口语交际过程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显示:小学生口语交际存在很多普遍的心理障碍。其中,主要表现在:

⑴惧怕心理。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口语交际 “难”而产生惧怕心理,不敢说。还有部分学生怕说得不好被人笑话,怕写不好挨老师批评。

⑵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主要是口语交际能力低的学生。他们说话经常出现吞吞吐吐,含糊不清。他们从未获得过成功的喜悦,信心丧失殆尽,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⑶厌恶心理。有一些学生,他们的成绩较好,但性格内向,情绪放松,竞争心理不强。在口语交际时,存在着应付心理,随便说上几句,应付过关。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口语交际情感是一种内在力量,它能促使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向着认定的目标前进,使口语交际能力主动地得到发展。实践中,我们探究出了如下有效策略:

1.兴趣诱导策略

兴趣是学生口语交际入门的导向,是直接推动小学生口语交际的强大内驱力。小学生具有喜新好奇的心理特点,而且对色彩鲜艳的动态事物尤为感兴趣。根据这一特点,实践中我们采取了如下两项目具体策略:

⑴ 经常变换口语交际的主题、内容与形式,使学生每一次都有一个新鲜的感觉。

⑵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唤取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开拓他们的视野,引发他们的思维,促进他们产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和动力。

2.“循序渐进”策略

信心是兴趣的基础。教学中,我们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承认学生差异,设立分层目标,即对学生口语交际要求设立不同层次。对困难较大的学生暂时地、适当地降低一些要求,使这些学生树立学习信心,看到自己的进步,进而一步一个脚印地赶上去。

3.“鼓励”策略

有一部分口语交际与习作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写好课本中的要求,而是把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在口语交际中,让他们尝试即兴演讲、辩论等较有挑战性的口语交际的形式。在习作中,让他们尝试着编童话、写诗、写小论文、写小散文等,积极投稿。只要他们思考了、实践了,并迸发出了创新的火花,就应该为他们喝彩,使学生多一份自信,多一点兴趣,多一份成功的体验。

第14篇

一、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下我国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形式来看,谨遵环境与内容上的个体调整,并加强对主体环境的有效分析调整,在应用的方法与个体内容上,也能够体现出对学生在受体教育内涵上的个体化教学认知,下面就针对其中主要的管理问题,进行分类分析。

1.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管理环境问题

从环境的个体适应空间来看,个体的交往活动,对互动性的影响等,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作用在主体环境下,都会对社会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个过程中,如果教育不当,学生长大成人以后,就很可能对社会、家庭等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从社会环境来说,从小学开始,就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要做到通情达理,为人刚正不阿。现代社会中,少年儿童如何通过个人的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成了最主要的问题。而现在的学校教育中,不少学校都是只抓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而不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会对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此外,一些暴力游戏、等也在小学生之中流传甚广,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校也可以多组织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防止小学生过分地沉迷于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学校领导也应该积极地从学校实际出发,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目标,遵纪守法、踏实努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应当注意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个人修养,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多关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健康成长。

2.小学生思想教育课程实施中的内容问题

从现阶段的课程实施情况来看,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要找出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完成对课程的综合调整。在进行调整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教材: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过于理想化,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的理论不能被有效地应用到生活中去,导致学生学做两张皮。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来辅助教学,提升学生利用课本中的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模式问题,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要问题,不仅存在于品德教学,也存在于其他科目中。主要表现在教学缺乏针对性,结合更大的教育折扣分析,结合教学上的系统科学性分析,在系统的灌输过程中,就更容易出现问题。课程评估: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对课堂整体布局上的完整调节,并通过课堂的有效建设,从而更好地完成对整体教学内容形式上的完整体现。针对学生在个体表现上的关注,应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上的个人行为表现,从而完成对主观印象上的有效改善。

3.小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中的实施问题

从现代教师的组织与引导问题出发,学生的个体行为,多属于教育实施上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也会反作用于教育主体的教育行为,这些问题对于品德教育方面的有效管理,更需要结合实际的学习行动来进行合理配合,从而实现对整体策略上的有效配合。小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中的实施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教师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导致大部分学校对于思想品德教学,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对于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性,更是无法进行准确的评估。同时陈旧的教学设施,也很难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2)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健康成长。教师方面,要有效激活教师的情感体验,用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要重视学生的个人感受。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管理的一些应对措施

根据上文中提到的问题,这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环境创建

现代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中,应重视环境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并有效利用环境的影响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为学生创建一个井然有序,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同时,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发挥家庭教育的监督作用,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学生健康成长。

2.改善学校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以及管理方法

在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大对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视程度,持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选取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更好地融入学校、家庭、社会之中,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学校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并能够从一些革命故事中得到启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改革,从传统的考试分数主体转变为对学生品德的综合评价,从评分上完成对学生个人修养的评定。

3.明确师生之间的主次教学关系

第15篇

论文关键词:小学教师;数学素养;数学基本功

九年义务制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本保证,小学阶段在其中占有重要的比重,而且小学阶段也是一个人从孩童成人成才的重要时期,做为小学教育的实施者—小学教师,对他们的要求更高,需要他们具备各种各样的素养和基本功,数学素养和数学基本功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

一、小学教师应有的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一种个人能力,小学教师应能确定并理解数学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得出有充分根据的数学判断和能够有效的运用数学。这也是培养小学生作为一个有创新精神、关心他人和有思想的公民,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及未来生活所必须的数学能力。在上述的界定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做进一步的阐述和说明,以便我们更好的理解其内涵。1、“社会”。它包括自然、社会、个体生活的文化背景。2、“从事”。它并不仅仅指狭义上的身体的或社会的行为,而是包括传递、联系、评价甚至欣赏陶醉于数学知识。3、“当前及将来的生活”。它包含有个体的私人生活、职业生活,与朋友、亲友的社会生活,以及作为社区公民的生活。基于以上对数学素养的认识,小学教师主要应有四个方面的数学素养即数学技能、主要的数学概念、数学课程因素、数学情境。其中,数学技能和主要的数学概念为主要内容,数学课程因素和数学情境则是次要内容。

1、数学技能。数学技能是指数学的综合能力,它是评定小学教师所有的数学素养的第一个主要方面,它包括各种不按等级顺序排列的数学综合能力,当然,这种技能与各级的教育相关。具体而言包含这样几个方面:①数学的思考能力;②进行数学论证的能力;③建立模型的技能;④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⑤表示的能力;⑥使用符号、形式和技术能力;⑦交流观点的能力;⑧使用各种工具、辅助物的能力。2、主要的数学概念。主要的数学概念应是包含有足够多的类型和深度来揭示数学的本质。要学会慎重选择机会、变化和增长、空间和形式、数量推理、不定性、从属性关系等概念作为其需要的主要数学概念。3、数学课程因素。主要来源于职前所学的系统的数学课程,这部分内容包含有数字、测量、估计、代数学、函数、几何学、概率、统计学、离散数学等。4、数学情境。要求小学教师能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解答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

二、小学教师必备的数学基本功

小学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计算基本功,包括口算、速算,估算与四则混合运算。随着当前科学技术和生产的飞跃发展,现代化计算工具,已日益普及,繁杂的大数目及四则混合运算完全可以由计算工具来进行,为保证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要求一些基本口算达到熟练的程度即可。预测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内容,加强口算与估算,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在计算教学中,要重视算理教学和过程教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掌握估算、速算与四则混合运算,熟练掌握计算机、计算器用法。2、逻辑思维基本功:包括分析综合基本功,比较抽象基本功,归纳、类比基本功,检验和论证基本功。3、数学语言基本功:数学语言分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口头表达要语音适度,节奏分明,形象生动。书面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两种,文字语言要求题文要一致,叙述要简明,判断要恰当,措词要精确,叙述要层次分明。数学符号语言包括:个体符号,运算符号,关系符号,性质符号和其它符号,书写数学符号应注意,书写准确,符号统一,要注意习惯用法,要便于观察。图形是表达数学内容的一种形式,小学数学中常见的图形有:线段图、框图、集合图和几何图。4、解题基本功:小学生学数学,实质上是在学习解题。学生掌握概念,弄清定理、公式,都少不了解题这一重要环节。数学解题要求正确、合理、完整、简洁和清楚。5、教材分析基本功:小学数学教材是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写的。编写时,既要处理好知识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又要适应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还要注意渗透一些现代数学思想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等。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教材,正确领会教材的体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挖掘教材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德育因素,并且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圆满地实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6、教材组织基本功:“教材组织”是指课时教学内容如何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进一步进行教学法加工。、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基本功: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使用这些工具。7、教研和科研基本功:会写各类教学总结和有关的教育论文。

三、如何培养小学教师的数学素养

主要是通过职前培养,小学教师在从教前,都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数学学习,可以在数学学习中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1、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未来的小学教师)感受和了解这些知识的发生和发现的过程,从而萌发一种关于数学知识发生和发现、模仿和追求的兴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没有兴趣、模仿和追求的学习,特别是数学学习,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成效的。一个数学老师,首要的成功,在于使自己的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而且终生不忘。2、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应加强以下几点:(1)通过数学告诉学生数学与周围的现实具有广泛的联系,要求他们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主动去观察这些联系,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2)引导学生在解题时注意分析问题的要求和条件,从而考虑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而不是看它属于哪一类型。3、在教学中注重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1)观察、尝试、合情推理、猜想和实验。(2)抽象概括、划归、数学模型、数形结合等。(3)逻辑的思想方法,如分类、类比、完全归纳、反证法、演绎法等。(4)技巧型的思想方法,如换元法和待定系数法等。在目前的数学教学法中只对演绎法和一些技巧型的思想方法有一定程度的重视,而对其他方法的重视则不够。我们今后必须大力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这是因为,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而且它比知识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更快地获取知识、更透地理解知识,使他终生受益,同时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4、更应重视数学素养的培养。也许他们会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忘光,但是,他们所受到的数学训练,那种铭刻于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却能长期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如何培养小学教师的数学基本功基本功训练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在职前教育阶段,要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通过课内、课外以及教育实践的有关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全面、系统地进行训练。必修课是主体,所以,关于基本功训练的项目、内容和各阶段的要求都应该在必修课教材的有关章节中明确提出以便结合基础知识的教学进行基本功训练,使这种训练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并使基本功训练得到有必要的理论指导。在职后教育阶段,基本功训练只能有重点地进行。训练的重点要根据所教的学科,并且针对本人的薄弱环节,结合教学实践,刻苦地、持之以恒地进行。由于职后的基本功训练是现阶段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开展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符合我国小学教育和教师队伍的实际,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基础工作,能直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把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抓紧抓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它包括通用于所有教师的一般基本功,也包括学科教育和教育工作的基本功。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教师基本功训练的内容和要求也将相应拓宽和提高。

(二)教师基本功训练要面向全体教师,通过各种训练活动,使全体教师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师基本功训练是长期进行的教师培训活动,必须长期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运用自如。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训练内容和要求,要分阶段进行训练。每个阶段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训练项目和训练标准,分层次地达到训练要求,切忌“一刀切”,要把阶段训练和长期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要讲求实效,训练内容、要求、形式都要适合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要做到练有所得,练以致用,促进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达到提高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教师基本功训练是群体性和个体性相结合的持久实践活动,必须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加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兴趣,才能持久地把这项工作搞好。自学自练是开展基本功训练的关键环节,必须牢牢地抓住,通过反复的练习,养成习惯,持之以恒。同时,要按照基本功训练的特点和规律,辅之以必要的理论指导和考核评估,提倡能者为师,互教互学。基本功训练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工作,要与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教师业余文化生活,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或开展校际间的交流,或组织表演和竞赛,给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训练环境。

(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和教师任职学校对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要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工作;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领导和管理,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政策、划拨经费,保证基本功训练的开展;要制定训练实施方案和管理、考核办法;要建立表扬、激励机制,抓好典型,及时总结并推广典型经验。培训机构要与教研部门密切配合,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训练活动;加强对基本功训练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开展对基本功训练的研究,定期组织基本功训练的考核、评估、验收。教师任职学校是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场所,校长是该活动的主要组织者。要建立约束机制使训练制度化,提供训练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加强日常检查监督,保证教师基本功训练持久、有效地开展,不断提高小学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