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行业风控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 国有企业的融资风险与管控 国有企业招标采购风险管控 浅析国有企业风险管控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 基于国有企业风险管控与公司价值的研究 基于风险防控的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探析 浅析国有企业投资风险防范 浅析国有企业的管控 浅析国有企业资金的集中管控 国有企业投资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国资委视角下国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控思考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控问题探微 试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与风险管控 基于境外投资风险点的国有企业境外业务内部控制审计新路径选择研究 企业投资风险管控的探讨 国有企业廉洁风险防控机制探讨 国有企业廉洁风险防控机制研究 国有企业廉洁风险防控工作简述 国有企业廉洁风险防控工作探析 企业高管特征会调节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浅析内部审计对国有企业法律风险控制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并购、重组,http: ///view/309718.htm将是风险投资机构实现投资项目证券化并快速登陆资本市场的一条新通衢。部分IPO排队企业,由于业绩下降或上市效率等原因,不愿继续排队,选择被并购方式间接登陆资本市场;同时,在国家政策层面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拟借助资本杠杆,主动进行纵向、横向的产业链延伸,通过并购实现做优、做强。由此,市场上不少上市公司主动与投资机构合作,借助投资机构的专业判断能力,联合券商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成立并购基金,推动上市公司的产业布局。除传统IPO退出方式外,风险投资机构也可以根据已投项目的不同情况,研究制定效率最快、效益最佳的退出方式,进一步积累借壳重组、并购及新三板等退出尝试的经验。
(三)构建内部风控管理体系
风险投资机构业务品种的拓展和产业链的延伸必然会增加系统性风险。因此,建立专业、高效的风控管理体系,提升风险投资机构风控管理水平尤为重要。
第一,规范投前管理。完善投资前的尽调工作流程,各主要节点与结果均进行书面化留痕。加强搜集行业、法人、企业动态、主要产品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寻找已上市企业,进行竞争优势、财务状况等方面的对标分析,建立文档并进行动态更新,在项目投资决策时,进行多维度的论证。
第二,严控投后风险。落实专人与投资企业建立常态联系,动态把握项目所在行业的景气度指标与企业自身业务情况,对合同订单、应收账款、盈利状况等重大经营信息与上市相关进程等事项,进行实时跟踪,全面、真实、动态了解,对不确定因素及时揭示,适时启动规避风险、回收投资的退出程序。
第三,加强课题研究与人员学习。定期与知名机构互访交流,了解同行业先进做法,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实践于日常工作;增加风控人员对于新业务品种的熟悉和了解,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做好风控流程、制度建设。
(四)推行市场化薪酬体系,注重人才的培养与稳定
近三、四年来,因创业、创新大潮的蓬勃发展,投资行业又现一波一将难求的局面,业务拓展离不开相应的人力资本保障,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下应对风险投资业务人员的薪酬体系进行思考,建立更为市场化的绩效与考核管理k法,同时,积极扩宽内部晋升渠道,鼓励员工通过自我推荐、内部竞聘上岗等方式脱颖而出,形成年轻员工自我加压,快速成长,成就自我发展的积极向上的局面。通过合理的赛马机制,优化考核,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成长机制。
三、结束语
事在人为,业在人创。风险投资业务是一把双刃剑,为国有企业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会有许多客观存在的风险,企业要及时把握行业动态、国家政策,不断加强风险防范意识,落实风险管控措施,提升国有资本保值质量,提高国有资本保值速度,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一剂新动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融业;内控管理;金融风险;联系;措施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金融业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随着金融业的高度发达,金融危机成为经济发展的硬伤。预防金融风险成为金融机构工作的重点。实行金融机构内控管理的目的就是确保金融业务能够按照相应的政策以稳定的方式运行。加强和完善金融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是打击经济犯罪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市场经济顺利进行的保证。加强金融业内控管理可以深化金融经济体制改革,合理的落实金融法规。做好金融业内控管理是保证金融机构遵纪守法的前提条件。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金融业的发展还不完备不健全,加强内控管理是营造金融业整体经营氛围的必然需要。内控管理需要从根源抓起,需要金融机构各个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需要从整体规划上辐射细节,让金融业内控管理形成常态机制。
二、金融风险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1)金融风险是阻碍金融业协调发展主要原因。金融危机是资本市场具有一定周期的必然结果。近十年来,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和程度越来越频繁和巨大。从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到美国的次贷危机,金融风险像一个炸弹一样席卷全球。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抵抗金融风暴的能力有限,在金融风险到来的时候,还处于幼稚的初级水平。金融风险打乱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秩序。金融业风险的具体表现为信贷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市场风险、犯罪风险、金融国际化风险。金融风险是阻碍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扰乱金融秩序的重要原因。
(2)金融业内部控制是避免金融风险和修正金融体系的重要举措。金融业内控主要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加强内部的管理控制,避免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行为。金融内部控制是预防金融风险与应对金融风险的概念集合。其前提和基础主要体现在预防意义上。预防是避免一切危害的重要手段,预防工作做得全面到位,就可以从根源上消除风险存在的程度。在应对金融风险方面,内部控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内部控制在金融风险到来时要进行具体措施的抵御。例如在信贷风险规避中,金融机构就要从资本管理上、环节控制上加强干涉,把损失降到最低。
三、当前我国金融业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金融业内控制度不健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这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决定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强,金融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迸发出崭新的活力。但是,多年来传统的管理方式,造成金融机构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很多弊端,如权责不分明、管理不到位、机构部门之间存在矛盾等。金融业内控制度不健全造成金融制度在具体落实时,出现障碍。很多金融机构的规章制度没有起到对金融活动约束作用,而是只是停留在概念的范畴,使得制度缺乏执行效果。
(2)金融业内控管理滞后。金融机构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目的就是确保金融活动经营目标按计划实现。我国金融机构目前的内控控制方式多为事后控制。也就是说在问题和矛盾出现之后,才会想办法进行补救。这样的管理方式把日常金融业务进行本末倒置,在遇到金融风险的时候,不具备抵御风险的足够能力和弥补措施准备。不重视事前防范,只重视事后检查的制度,把金融机构的内控管理推向了错误的发展方向。在事故风险出现时,在资产损失扩大时,无法进行有效阻挡。金融业内控管理滞后是当前金融业发展的阻碍。
(3)金融业缺乏监督机制。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金融监督机构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国家成立银监会、保监会,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这些机构只是处于指导的地位。监督机构并没有充分发挥监督的职能,或者监督过程中停留在表面,对出现金融风险的事件和机构不去进行必要的调查和研究,不对事件进行分析和整理。金融业缺乏监督机制就会造成金融机构在金融活动中,打球,利用故意行为达到经营利益的目的。
四、加强金融业内控管理的具体措施
(1)强化金融业内控管理的意识,增强金融机构部门抵御风险的能力。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金融机构的各个层面、各个角度进行改革。加强金融业的内控管理,首要的任务就应该提高金融业内控管理的意识,从意识层面巩固内控管理的内涵。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过程相对缓慢,金融改革在进行中,总是遇到体制与机制之间的矛盾。一些金融机构对内控管理的理解不足,把金融业的内控管理理解为制度的罗列。强化内控管理意识要注重管理层面的主导作用,树立法制意识、风险意识、效益意识,把内控管理执行到具体的经营活动中。
(2)加强财务会计管理,重视内部管理控制。金融业是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知识的行业。财务会计管理是金融业主要行为。严格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和行为,要建立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金融机构的财务会计工作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和监督。经营活动要受财务会计制度的限制和整合。财务报表要保证准确性和及时性,对财务报表的分析要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实现财务管理的集约式发展。
(3)以防范金融风险为目标,提高对金融机构人员的控制力度。我国金融业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在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时期,对金融机构本身的资质提升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提高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对于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内控管理具有重要作用。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在思想层面、专业技能方面、队伍建立方面实施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建立岗位之间的监督制度,强化信息交流和意见反馈,建立一个权责分明、奖罚分明的岗位制度,以考核评价机制实现人员的内控管理。
五、结论
金融业是经济活动的中心环节,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金融业实施内控管理是从根本上保证金融行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剔除金融风险对经济活动的损害。加强金融业内控管理,从金融机构的基本制度入手,以金融活动运行过程中的具体细节为支撑,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保障。金融业内控管理中,做好稽核与监督、做好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做好金融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是规范行业行为的重中之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在国家市场的竞争力表明,加强金融业的内控制度是增强金融业国际竞争力,实现金融业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工作,对于调整金融机构的整体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刚.我国金融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J].东方企业文化,2012(15).
[2] 张红.防范金融风险强化金融机构内部控制[J].中国科技信息,2006(23).
[3] 陆姝.金融业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J].现代商业,2012(08).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问题;对策;三农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农村商业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前身是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其现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一员,对“三农”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目前,随着农村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多元化农村金融市场已经逐渐形成。农村商业银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其必由之路。
一、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业务范围过于集中,风险突出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金融资产主要针对该县(市)的产业和行业进行配置,这种单一的地域经营模式,一方面导致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偏高,面临的产业风险要远远高于其他银行。另一方面不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其突出表现为:农村商业银行结算渠道不畅通,当资金跨地区流动时,就超出了其业务能力范围,从而造成客户流失。
2.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业务品种较少
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来源还是依靠存贷款的利息差,缺乏业务创业和开发能力,在知识技术含量高、盈利能力高的中间业务上没有形成有竞争优势的品牌产品,发展相对滞后,中间业务投入大,收入低的状况较突出,使农村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3.内控管理尚待加强,风险管理工具缺乏
近年来,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较为迅速,但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不能充分认识到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内控机制滞后,制度条文不严谨,可操作性不强;内控执行不力;“三会”制度未严格执行,存在越权行事情况,权力制约失衡;没有明确稽核部门的独立职能和权力,造成稽核职能弱化,难以发挥其监督作用。另外,长期以来,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普遍缺乏风险管理的金融工具,存在潜在的经营风险。
4.人才储备不够充分,企业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农村商业银行人才储备不充分、队伍老化、弱化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目前,银行队伍普遍缺乏整体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同时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开发机制和人员激励机制,应对内外部的经济变数的信息反应迟缓,行动力不佳,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另外,企业文化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灵魂”,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尚在起步阶段,还需进一步建设和探索。
二、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1.明确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战略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相比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并基于现阶段的中国国情,决定了农村商业银行必须服务县域经济、中小企业,扎根于“三农”,为三农服务,走差异化战略。为减少产业风险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防范为基础,以资本回报为目标,以发展速度为途径”的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和机制,以广大中小企业和城乡居民为业务发展主体,做实做优小额农贷,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信贷投入规模和结构,满足该地区中小企业及城乡居民的服务需求[2]。同时结合自身特点,适当参与到本地主流经济规模型工业经济中去。应允许农村商业银行跨县(市)域经营,通过购并、充足等方式,优势互补,实现规模和资本的扩张。
2.积极开发业务品种,拓宽业务空间
就农村商业银行长期发展来看,单纯以公司业务为主的运营模式不利于银行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农村商业银行有必要创新金融业务和品种,研发更多的金融产品,积极开展个人金融业务,重点加强电子金融产品的推出。在三农集中的地区,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加大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加强对乡镇社保体系、医疗保险、农村富裕资金多元化投向、中间业务、业务等的参与,针对农户进城经商开展农村工商户小额信用贷款。另外,农村商业银行可与其他银行、券商、保险公司合作,开展组合业务,适当开办投资、证券、保险、典当、房地产信贷、资产评估等业务,逐步增加非资产类业务的盈利途径,创新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范围和项目,从而为农村商业银行多创效益提供基础。
3.完善内控制度,加强风险管理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商业银行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因此银行应着力构建制度、流程、系统“三位一体”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全流程管理机制,夯实制度建设;着力推进制度内控措施实现流程化,强化内控管理核心抓手;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创新业务内控管理,形成内控管理有力支撑,将内部控制贯穿于银行活动的全过程。另外,农村商业银行应强化风险管理理念,以风险度量为基础,运用以定价覆盖风险成本和风险资本的配置两大管理手段,加强风险管理工作。
4.重视人才培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农村商业银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多种模式选拔聘用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制定全员技能目标要求的总体方案,技能与工资挂钩,促使银行员工积极学习,从而提高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另外,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即建立“诚信、团队、牺牲、创新、奉献”的企业精神文化,建立企业行为文化约束企业员工行为,建立企业形象文化宣传农村商业银行,密切与农民群众的交流联系。
新时期,农村商业银行为求得发展,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普遍性引入到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特殊性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落后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合理开发和利用所有的经济资源,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自身竞争力,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健康、稳定、良性、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一、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起步相对较晚,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从高级管理层到基层网点的普通职工呈现逐级递减趋势,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从总行到基层行呈现逐级弱化趋势,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具体有以下诸种表现。
1.过分追求业务指标,忽视风险管理
规模决定市场占有率,所以商业银行经营总资产的大小是决定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政策、市场或传统心理等方面的因素,我国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较为缓慢,这就使得众多商业银行不得不将利润的增长点更多地放在贷款业务上。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和企业对银行资金的旺盛需求使得银行信贷扩张。另外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基层银行领导经营指导思想不正确,重贷款客户的抢夺轻贷款质量的管理,不严格执行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导致降低标准发放贷款,形成信贷风险。
2.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对资产风险的重组、转化、清收、处置等事后管理上,而对风险资产的事前、事中的防范控制做得不够。各个业务部门对各自业务的风险状况分头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目标和风险信息沟通;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并未起到检查和督导作用。不良贷款边清边冒的问题比较突出。
3.风险识别和管理手段落后,缺乏事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国外商业银行事前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较为完善,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达到了对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全面监督和控制。而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风险管理长期以来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仍是一片空白。
4.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责任不明晰,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长期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严格、有效的内控管理,审贷分离不够严格,风险责任不明晰。另外银行会计、储蓄、出纳、信用证、承兑贴现等这些业务的操作环节内控管理不到位,执行制度不力等问题促使这些业务岗位的案件呈现出高发势头。
5.奖罚激励机制不完善,忽视风险管理要求
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导向的经营战略,追求客户数量和业务规模的增长,相应地基层机构对业务经营指标的考核存在重存贷款总量、轻质量效益的倾向,加上责任追究制度不落实,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及造成不良贷款的责任人,处罚不及时且偏于宽松,达不到惩罚的目的,导致约束制度虚化,形成风险。
6.风险管理人才基础比较薄弱
风险管理人员数量少,缺乏有洞察力、判断力和掌握先进经营管理知识、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没有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二、提高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由于我国宏观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和国内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滞后,在国际上发达国家银行业中已经应用成熟的一些数理性的风险管理方法要吸收应用到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中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譬如市场风险管理中的VaR模型、信贷风险中的信贷矩阵模型,不仅需要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的积累以进行风险的测算,另外还要对每一期的风险衡量的实际效果做出评价并基于此不断地对模型进行校正和改进,最后才能形成能够成熟运用的风险计量模型。因此,我国银行业目前的首要任务是要建立完善、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培养银行业风险文化,同时加强风险管理理论和应用的基础性研究,逐步建立起高效、科学、定量分析的风险监控和度量的模型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1.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要利用改制上市之机,根据股权结构变化,建立符合自身战略定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董事会作为全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对风险管理的整体战略决策,对银行风险管理负有最终责任;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实行垂直领导,具体实施对本行风险的全面管理,推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执行层面上要改变以前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行政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业务部门也要逐步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岗位,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各部门业务主管和业务经理对其业务风险负责,使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与此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组织模式与运作经验,加快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权利、责任、利益边界明晰的组织架构和运行规范、管理科学、内控严密、运转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内部控制水平。
2.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增强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
无数事例说明,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比识别和风险评估更重要。在国际上不少金融机构因风险控制不当而造成倒闭的案例中,原因往往并不是因为它们缺乏风险控制的机制,而主要是因为其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过于薄弱。因此,自上而下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营造浓厚的风险文化至关重要。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一方面要提高员工法制观念,使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各项内控制度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约束力,夯实风险防范根基;另一方面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和重视业务上的风险估计来培养所有人员对风险的敏感和了解,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危险,时刻警觉,养成按照规章制度要求办事的习惯,形成防范风险的安全屏障。
3.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考核指标的制定要全面考虑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利于银行的长远经营目标、不能误导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经营业绩和经营规模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作为决策层绝不应过于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不能让利润或经营规模掩盖一切;否则可能对管理层和经营层传达错误信息,以增加风险为代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内控环境。要减少考核指标制定过程中的主观性、在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起以利润、不良资产控制为主,业务规模为辅的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商业银行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平衡,最终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
4.完善内部核查机制和奖惩制度、防止风险的蔓延
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对那些在执行制度、办理业务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员工及执行内控表现优异的业务人员应有所激励。对违规经营及形成不良资产的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要严格执行;在追究直接责任人员责任的同时也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以提高领导层的责任心。对各类违规行为严惩不贷、决不姑息迁就,以达到处罚一部分教育一大片的目的。
5.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金融信息报告与披露制度,增强金融机构经营及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报告与披露的基本数据、指标、范闱及时间频率等。在此基础上,金融监管当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识别和预警方法体系,包括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等,及早向金融机构发出风险预警信号,及早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
6.借鉴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方法,提高风险计量水平,增强风险监测和防范能力
(1)要逐步重视经济资本(即非预期损失)及其分配在银行风险控制中的作用。银行经营不单要考虑预期损失、还要考虑非预期损失。预期损失以呆账准备金的形式已被计入了银行经营成本、并在银行提供的产品的价格一如贷款利率中得到了补偿,已不构成真正的风险。真正的风险是非预期损失,所以经济资本要成为银行确定其风险控制边界的基础:当它在数量上接近或超过银行的实际资本时、说明银行的风险水平接近或超过其实际承受能力、这时银行要么通过一些途径增加实际资本、要么控制或回缩其风险承担行为、否则其安全性将受到威胁。
【关键词】风险管理;考核指标;奖惩制度;经济资本;风险度量
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加入世贸之后,面临着许多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风险也随之而生,这就给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本文中将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提出几点看法,并对风险管理的提高提出一些建议。
一、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起步相对较晚,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从高级管理层到基层网点的普通职工呈现逐级递减趋势,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从总行到基层行呈现逐级弱化趋势,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具体有以下诸种表现。
1.过分追求业务指标,忽视风险管理
规模决定市场占有率,所以商业银行经营总资产的大小是决定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政策、市场或传统心理等方面的因素,我国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较为缓慢,这就使得众多商业银行不得不将利润的增长点更多地放在贷款业务上。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和企业对银行资金的旺盛需求使得银行信贷扩张。另外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基层银行领导经营指导思想不正确,重贷款客户的抢夺轻贷款质量的管理,不严格执行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导致降低标准发放贷款,形成信贷风险。
2.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对资产风险的重组、转化、清收、处置等事后管理上,而对风险资产的事前、事中的防范控制做得不够。各个业务部门对各自业务的风险状况分头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目标和风险信息沟通;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并未起到检查和督导作用。不良贷款边清边冒的问题比较突出。
3.风险识别和管理手段落后,缺乏事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国外商业银行事前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较为完善,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达到了对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全面监督和控制。而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风险管理长期以来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仍是一片空白。
4.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责任不明晰,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长期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严格、有效的内控管理,审贷分离不够严格,风险责任不明晰。另外银行会计、储蓄、出纳、信用证、承兑贴现等这些业务的操作环节内控管理不到位,执行制度不力等问题促使这些业务岗位的案件呈现出高发势头。
5.奖罚激励机制不完善,忽视风险管理要求
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导向的经营战略,追求客户数量和业务规模的增长,相应地基层机构对业务经营指标的考核存在重存贷款总量、轻质量效益的倾向,加上责任追究制度不落实,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及造成不良贷款的责任人,处罚不及时且偏于宽松,达不到惩罚的目的,导致约束制度虚化,形成风险。
6.风险管理人才基础比较薄弱
风险管理人员数量少,缺乏有洞察力、判断力和掌握先进经营管理知识、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没有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二、提高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由于我国宏观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和国内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滞后,在国际上发达国家银行业中已经应用成熟的一些数理性的风险管理方法要吸收应用到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中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譬如市场风险管理中的VaR模型、信贷风险中的信贷矩阵模型,不仅需要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的积累以进行风险的测算,另外还要对每一期的风险衡量的实际效果做出评价并基于此不断地对模型进行校正和改进,最后才能形成能够成熟运用的风险计量模型。因此,我国银行业目前的首要任务是要建立完善、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培养银行业风险文化,同时加强风险管理理论和应用的基础性研究,逐步建立起高效、科学、定量分析的风险监控和度量的模型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1.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要利用改制上市之机,根据股权结构变化,建立符合自身战略定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董事会作为全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对风险管理的整体战略决策,对银行风险管理负有最终责任;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实行垂直领导,具体实施对本行风险的全面管理,推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执行层面上要改变以前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行政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业务部门也要逐步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岗位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各部门业务主管和业务经理对其业务风险负责,使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与此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组织模式与运作经验,加快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权利、责任、利益边界明晰的组织架构和运行规范、管理科学、内控严密、运转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内部控制水平。
2.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考核指标的制定要全面考虑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利于银行的长远经营目标、不能误导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经营业绩和经营规模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作为决策层绝不应过于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不能让利润或经营规模掩盖一切;否则可能对管理层和经营层传达错误信息,以增加风险为代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内控环境。要减少考核指标制定过程中的主观性、在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起以利润、不良资产控制为主,业务规模为辅的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商业银行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平衡,最终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
3.完善内部核查机制和奖惩制度、防止风险的蔓延
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对那些在执行制度、办理业务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员工及执行内控表现优异的业务人员应有所激励。对违规经营及形成不良资产的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要严格执行;在追究直接责任人员责任的同时也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以提高领导层的责任心。对各类违规行为严惩不贷、决不姑息迁就,以达到处罚一部分教育一大片的目的。
4.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金融信息报告与披露制度,增强金融机构经营及财务状况的透明度
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报告与披露的基本数据、指标、范闱及时间频率等。在此基础上,金融监管当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识别和预警方法体系,包括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等,及早向金融机构发出风险预警信号,及早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
5.借鉴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方法,提高风险计量水平,增强风险监测和防范能力
要逐步重视经济资本(即非预期损失)及其分配在银行风险控制中的作用。银行经营不单要考虑预期损失、还要考虑非预期损失。预期损失以呆账准备金的形式已被计入了银行经营成本、并在银行提供的产品的价格一如贷款利率中得到了补偿,已不构成真正的风险。真正的风险是非预期损失,所以经济资本要成为银行确定其风险控制边界的基础:当它在数量上接近或超过银行的实际资本时、说明银行的风险水平接近或超过其实际承受能力、这时银行要么通过一些途径增加实际资本、要么控制或回缩其风险承担行为、否则其安全性将受到威胁。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极其的重要,一方面内部需要重视,投入极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建立模型,另一方面需要积极的吸收借鉴国外好的风险控制的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控文化 内控制度 内控管理体系
一、银行内控管理问题所在
从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这一有关内部控制的第一个行政规定开始,经过多年的机构改革、健全规章,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逐渐完善,内控能力不断增强,但其内控制度仍存在着缺陷,原因在于:(1)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庞大,内控管理系统内容复杂,边界相对模糊,使得内控制度的制定较其他行业困难得多;(2)任何完善的内控制度都会因为设计人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而带有缺陷,同时执行人的判断失误、对指令的误解或采取不执行的态度等都可能导致内控制度的失效;(3)内控制度可能因经营环境、业务性质的改变而削弱或失效。银行已有的内控制度一般都是为那些重复发生的业务类型而设计的,因此可能会对不正常或未能预料到的业务类型失去控制能力;(4)内控制度需要置于一定的内控环境中执行才能发挥它的有效性。内控环境包含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气氛,形成商业银行全体人员识别和看待风险的基础。而从目前来看,内控制度所需的内控环境并未形成。由此可见,内控制度只能为防范金融风险提供“合理”的保证,而不能提供“有效”的保证。
内控文化是商业银行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风险观、内控意识和职业道德等。内控制度虽然不由内控文化所决定,但任何一个长期稳定、繁荣发展的现代商业银行,不仅需要健全的内控制度,更需要在内控制度中凝结丰富多彩的文化属性。笔者认为,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制度再完善也不可能凡事都能规定到,而文化却能时时处处对人的行为起约束作用,内控制度永远不能代替内控文化的作用;反过来,内控文化也不能替代内控制度。由于人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及对内控目标认同的差异性,要想使员工个人与银行整体之间达成协调一致,光靠文化是不行的。没有制度,即使人的价值取向和对内控目标有着高度的认同,也不可能达成行动的协调一致。因此,打造一个有效的内控管理体系,需要将内控文化和内控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的互动分析
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是构建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体系的两个重要支柱。内控文化是内控制度有效执行的基础。制度固然是很好的管理手段,但它不是最有效的。个人的道德风险很容易转变成银行的经营风险,一个人搞垮一家银行的例子数不胜数,如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经理兼交易负责人尼克里森由于违规操作,致使这家声誉卓著的世界老牌商业银行在一夜之间以10多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而破产。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并在英国金融史上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巴林银行,按理说应有一套完善的在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有序的监管措施,但事实上它的内部管理存在严重的弊病,缺乏卓越的企业文化建设,更缺乏对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核心的把握,没能使企业的价值观转化为员工的基本假设,致使里森的行为严重偏离银行这一特殊企业的价值观。巴林事件无疑给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警示。没有健全的、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或虽有完善的内控制度但却有章不循,缺乏卓越的内控文化建设,其结果都会威胁到银行自身的生存。
虽然内控文化会影响内控制度执行的效果,但内控制度仍是保证内控管理体系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商业银行在倡导内控文化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推广和传播内控文化的核心精神,但要把倡导的内控文化渗透到内控管理过程并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制度则是最好的载体。内控文化是一种共同认知,让银行全体员工普遍认同内控文化可能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而把内控文化“装进”内控制度,通过制度的执行则会加速这种认同的过程。
综上所述,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的互动关系至少可以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文化,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得以表现,两者不可或缺,都是内控管理所必需的,就像社会治理既需要道德规范,也需要法律一样;(2)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具有内在的结构上的对应与一致性,在设计内控制度时要注意与内控文化的特征相适应,在倡导内控文化时要通过制度融入到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中去;(3)构建内控管理体系时,要用先进的文化指导内控制度的建设与管理,同时用完善的制度促进优秀文化的形成。从文化到制度,再从制度到文化,建立新制度,倡导新文化,两者交互上升。内控管理只有在这种交互上升的过程中才能不断优化,臻于完美。
三、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体系中,将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进行有效的链接,不仅是提高商业银行内控执行效果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手段。如果把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割裂开来,在内容上缺乏关联,或在时间上相互滞后,都会导致内控目标的落空。在过去的内控实践中,商业银行对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的共时效果应该说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在内部控制失效时总是从内控制度的建设、外部监管、人员素质等方面寻找原因,而没有充分意识到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相互脱节所导致的内控失效问题。例如,银行在对违规操作、携款外逃、虚假会计信息等事件进行研究与分析时,总是把焦点集中于内控制度是否健全上,希望通过对内控制度的缺陷分析来解释案件发生的原因及制订预防措施。其实这存在着很大的误解,所有案件不仅与内控制度有关,更与内控文化以及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是否衔接有关。如果两者不能有效链接,即使是严密、健全的内控制度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控制效果。
实现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有效链接的契合点应该是:(1)商业银行应将内控文化的精髓作为制定内控制度的指导思想,同时在制度执行中高度体现内控文化的理念,将内控文化的精神落实到实处;(2)依据已经确认的内控文化理念和行为准则,检查现行内控制度中是否有与内控文化相违背的内容,强化与内控文化相融合的制度,修正或废弃与内控文化不相容的制度;(3)以内控文化理念为基准,对内控制度进行经常性的检查,以适应变化和提升了的理念。通过组织和管理手段,防止刚性的制度对内控文化理念的侵蚀;(4)通过内控管理体系,在内控文化建设过程中控制内控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及时纠正偏差,并对内控文化理念的更新和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5)通过必要条件,将内控文化理念的贯彻执行制度化。
基于上述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有效链接的契合点,构建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体系的步骤可设计为:(1)为达到内部控制管理的根本目标,商业银行需要设计明确的内控核心理念,并在其指导下提出每一个分系统的内控理念。银行业的风险特征决定了商业银行应将风险管理作为内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内控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对银行业风险特征都有比较充分的认识;(2)当商业银行确立内控理念后,应采取措施使内控理念得到全体员工的共同认可,如果内控理念不能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可,则需要内控制度的强制执行。要以银行理念为导向,制定与内控理念相融合的内控制度。对符合内控理念的行为进行肯定或奖励,对违背内控理念的行为进行否定或惩罚;(3)在执行内控制度的过程中,管理者必须公正、公开、公平地执行内控制度。这样,商业银行就可以形成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紧密结合的内控管理体系。
为了保证内控管理的执行效果,在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进行链接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以下手段:(1)让全员参与管理,使其了解自己在内控管理中的角色要求。全员参与对增强员工的主动性、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经营管理效益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2)培育优良的内控环境。根据COSO报告对控制环境的描述,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指企业的核心人员以及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包括个人诚信正直、道德价值观与所具备的完成组织承诺的能力、董事会与稽核委员会、管理阶层的经营理念与营运风格、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和人力资源的政策与程序。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环境的描述,加大了人的因素在内控环境中的作用,尤其是企业的核心人员。因此,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能使银行的核心人员更加关注银行的长远发展,从根源上消除金融犯罪的动机;(3)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主要途径是:提高银行有关雇佣、培训、待遇、业绩考评及晋升等政策和程序的合理程度; (4)增强内控制度的执行力。执行力是左右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成败的重要力量,也是评判一家商业银行平庸与卓越的重要标准。内控制度的执行力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实行严格的内控问责制,建立可执行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强对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体系的评价,最大限度地发挥监管效能,提高监管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参考文献:
[1]刘江林.对加强人民银行县支行内控机制建设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6,(11).
[2]张玉红.农村信用社内控建设:以稽核为视角[J].河北金融,2008,(06).
[3]罗清驰.对进一步加强基层人民银行执行力建设的思考[J].新疆金融,2008,(04).
一、岗位描述
负责对北京银行辖内各机构的各项业务和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审计检查,及时发现事前、事中控制存在的问题,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动态控制和预警;对本、外币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及中间业务进行审计检查;对授权工作实施检查和监督;对信息科技系统实施审计;根据内控管理需要开展专项审计;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对内控制度的充分性、合规性、有效性和适宜性实施检查、评价;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及强制休假审计;运用审计系统开展审计工作;出现业务创新、机构重组及新设等重大变化时,及时有效地评估及跟踪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撰写各项审计报告、意见,进行审计档案资料管理等。
二、任职条件
1、全日制本科(含)以上学历,35周岁(含)以下;
2、具有2年(含)以上银行或其他金融行业内部审计、金融业监管及社会审计工作经历;
3、具备丰富的实务经验,熟悉银行会计业务、风险管理、国际业务、资金业务、信息科技管理或其他非银行金融业务运作流程,熟悉金融法律、法规和银行监管制度;
4、具备注册会计师、国际内部审计师(CIA)、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等IT审计资质认证或律师职业资格证书者优先考虑;
5、具有2年以上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经验者或3年(含)以上银行业风险管理、国际业务、资金业务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6、身体健康,能适应经常性出差。
工作地点:北京、西安、南昌、济南、乌鲁木齐
三、应聘要求
1、遵纪守法,无不良行为记录;
2、具备较强的事业心和风险意识、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职业操守;
3、品行端正,无违规违纪等不良行为,在银行业或监管机构无不良记录;
4、不属于北京银行规定的亲属回避对象。
5、敬业乐观,身心健康,能适应经常出差。
四、薪酬待遇
北京银行将提供广阔的职业舞台及与之匹配的薪酬待遇,具体与本人业绩挂钩。
五、报名办法
请于2016年3月11日前点击下方“点我应聘”,按要求注册、填写完整个人信息并申请职位。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由于政策、市场或传统心理等方面的因素,我国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较为缓慢,这就使得众多商业银行不得不将利润的增长点更多地放在贷款业务上。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差异,造成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目标间的互相脱节。管理指标形式上的不统一,引起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之间表面上的目标不一致,最终导致部门岗位间的协调不充分。风险意识两极分化具体表现为:宏观层次风险意识突出,微观层次风险意识相对淡薄;领导干部风险意识相对强烈,一般员工风险意识相对淡薄。一些基层人员或业务人员往往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不能正确地评价风险,不能正确地看待风险,认为风险管理是阻碍业务发展的。
2.内控制度不够严谨。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其财产、保证其获取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促进既定的信贷风险管理政策得以实施而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措施。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深远。但是,不可避免的是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也逐渐加大,包括服务对象、服务性质等早已超出了当初的内涵。已经由原来的信用风险逐渐演化成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合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都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日趋明显。从宏观经济发展和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而言,监管力度逐渐严格,市场变化日益加速,来自电商及其他非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不断增强。
3.管理层未正确认识到金融衍产品的潜在风险。金融衍生品的价格是交易双方最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其价格受到供求关系等基本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来自政治、经济政策、人为操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对风险认识不足、意识淡薄,无法对整个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过程和交易细节进行合理管控。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可能给金融机构造成巨额的交易损失;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对金融机构监管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另外,金融衍生交易可能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风险管理长期以来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仍是一片空白。
二、创建科学的合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
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商业银行必须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必须从观念上、产品设计上、管理流程上、风险管控上等方面重视风险管控的各项因素。通过宣传教育、学习培训等各种方式,向全体员工培养内控管理理念。对促进银行的经营发展,调动经营者和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商业银行董事会成员、各级高管人员都要充分认识良好风险管控对于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由于对商业银行危害甚大,故应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所以我们必须还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流动性风险。为此,应实实在在地必须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治理机制,对于银行所能发生的风险真正建立起必要的约束。同时,还要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安全、高效、稳键经营的基本保障,商业银行应把风险控制当作首要任务。特别是要加强内控管理基础性工作,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分层次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完善风险预警、分析、报告、控制、处置、稽核检查等各项业务程序和工作环节,编制涵盖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不同风险类型,公司、零售、金融机构等不同客户种类,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等不同性质业务的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并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通过定期开展内控综合评价,对内控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定期进行分析,做好风险提示与预警工作。其次,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管层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在维护内部控制有效性中的重要作用,自觉遵守内部控制的各项要求,在全行范围内建立起有利于内部控制运行的良好氛围。商业银行还应当将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列入必经的考评范围,积极落实风险考评等相关内容,力求考评标准科学化、具备可操作性的原则。
3.建立金融衍产品监管体系。金融衍生产品来自于资本市场的基础现货产品,并在这一基础上,又形成了很多流动性较强的衍生产品交易。运用衍生产品交易规范地开展业务竞争的需要,是指导和促进中资金融机构开拓衍生产品金融业务的需要,是指导我国金融机构规避衍生产品风险健康发展的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个人客户之间的衍生产品交易,主要通过理财产品进行。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金融机构的监管,规定从事交易的金融机构的最低资本额,确定风险承担限额,对金融机构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现场与非现场的检查。
三、结束语
总之,效益和风险始终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两难问题。在中国市场化程度加深的内压和国际金融一体化深化的外挤的双重作用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问题日益暴露并急剧扩大,这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日益重要。
参考文献: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行业风险问题严重
以行业为主要导向的信贷政策指引,不能有效地达到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目的。信贷投放较为集中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目前房地产行业、通讯行业、生产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所以吸引了更多的银行信贷资金。但是,资金的投入越集中,风险发生所带来的波动和影响就越大,抗风险能力就越低。一旦形成风险则呈集中暴露趋势,并且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会因受政策影响难以取得实效补偿。
2.信贷管理体系不健全
信贷风险管理是将总行一级法人的信贷政策,通过以条线为主的有效的管理体系垂直贯彻落实到位,确保信贷投向的准确和投量的适度,达到低风险、高收益和流动性的银行经营目标。然而,受传统经营管理体制的影响,银行在信贷管理的全流程风险控制中尚缺乏统一整体化的风险控制手段。
3.信息数据不对称
银行在经营管理中,过度地依赖来自企业的、地方的、局部的信息,造成信贷判断和决策上的失误。况且尚未形成银行业务以风险管理为主导,风险数据为支持的科学决策体系。
4.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
有效的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可以降低信贷风险,但是,目前银行内部控制体系还有很多不足,对信贷风险缺少准确评估和识别机制;内部监控和控制手段是孤立和松散的,得不到有效的衔接。缺乏风险防范和预警体制的建设。
5.员工风险意识淡薄
我国商业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相比,最大的差距在于银行员工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和观念的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把对风险的有效管理看作是新的业务增长点,而我国商业银行员工一直认为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是互相矛盾的,风险管理对于业务的发展是存在阻碍的,这种思想根深蒂固。正是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部分规章制度就变成了一纸空文,违规操作等风险也随之产生。因此,建设我国商业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已迫在眉睫。
二、提高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1.密切关注各行业的最新动向,及时调整信贷结构,防范信贷风险。及时了解、解读国家经济金融调整政策,密切关注国家产业的政策变化,加强行业信贷投放的跟踪调查与分析和行业信贷授信的总量控制。重视对产能过剩行业已授信客户贷后管理,及时跟踪了解国家政策、经济市场和企业经营的变化,有效识别和衡量风险,研究制定积极有效的防范方案,提前制定相关措施,规避因行业影响带来的大规模风险隐患。
2.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加强制度系统化管理。针对现存银行信贷制度进行集中梳理,形成制度汇编统一下发;严格执行制度先行原则,确保制度及时更新;完善制度架构,制度制定细则;加强表外业务及创新业务制度建设,强化标准化流程管理及法律文本审核,避免法律风险及合规风险。
3.从体系、流程、管理工具和信息系统等维度完成内控管理与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机整合,充分使用操作风险三大工具,利用系统高效快捷的完成对各业务条线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计量和控制,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完成关键风险指标数据收集及内控测试样本自动抽样,将内控与风险管控现状、内控薄弱环节与风险暴露高发领域等评估结果进行图表与图形化展示,提升科技化操作风险及内控管理水平。结合业务流程变化情况及时进行内部控制手册的修订和更新,依年度计划频率进行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关键风险指标数据报送与收集,并持续进行损失数据收集。运用三大工具对风险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变结果导向管理为过程性管理。扩大损失数据收集(LDC)工作内涵,将监管机构、二三道防线现场检查、各业务管理部门业务检查中发现的操作风险问题纳入损失数据收集范畴,深入分析问题产生根源,针对风险薄弱环节进行整改并启动行动方案,同时完善风险暴露评估(RCSA)及风险指标检测(KRI),强化操作风险三大工具正向反馈效能及内部动态循环机制。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巴塞尔资本协议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日益复杂。2003年5月,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述(即BaselII第三稿)。新协议以最低资本要求、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三大支柱取代了旧协议的单一资本充足率要求,而且最低资本要求中不仅包括原来的信用风险和加权风险资产,还包括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量化。就中国银行业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而言,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是未来几年银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关于风险管理的新理念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阐述的不仅仅是最低资本金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其内容远比我们一般意义上所归纳的三大支柱要丰富得多。《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是风险管理,它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
(一)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传统上,我们认为商业银行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金融企业,核心功能是向社会提供信用中介、金融服务,是典型意义上的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由于来自外部、内部的压力,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理念不断创新,其业务已不再局限于信用中介,而是多元的综合的业务。因此,商业银行的定位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其核心功能不是简单的信用中介、金融服务,而是风险管理,换句话说,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基本任务是管理风险。
(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随着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利率市场化以来,以利率风险为主要风险的市场风险成为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的、重要的风险,使商业银行对风险有了新的认识,管理有了新的发展。《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指出,商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
(三)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认为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对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的重要性是这样描述的,“对风险的判断和资本充足率的考核仅考察银行是否符合最低资本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新协议提出的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突出了银行和监管当局都应提高风险评估的能力。毫无疑问,任何形式的资本充足率框架,包括更具前瞻性的新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都落后于复杂程度化高银行不断变化的风险轮廓,特别考虑到这些银行充分利用新出现的各种业务机遇。因此,这就需要监管当局对第二支柱给予充分的重视。”
(四)建模是风险计量的基本方法。尽管风险是否能够通过模型计量精确计算存在争议,但从理论上看,商业银行通过符合监管当局要求的内部模型计量的风险敏感性强,资本消耗小。
二、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起步相对较晚,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与问题。
(一)过分追求业务指标,忽视风险管理。由于我国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较为缓慢,市场成熟度低,业务种类不够丰富,这使得众多商业银行不得不将利润的增长点更多地放在贷款业务上。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和企业对银行资金的旺盛需求使得银行信贷扩张。另外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基层银行领导经营指导思想有偏差,重贷款客户的开发,轻贷款质量的管理,不严格执行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导致降低标准发放贷款,形成信贷风险。
(二)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对资产风险的重组、转化、清收、处置等事后管理上,而对风险资产的事前、事中的防范控制做得不够。各个业务部门对各自业务的风险状况分头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目标和风险信息沟通;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并未起到检查和督导作用。不良贷款边清边冒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风险识别和管理手段落后,缺乏事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注重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达到了对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全面监督和控制。而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缺少必要的量化分析,导致在对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不精确,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仍存在较大缺陷。
(四)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方面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然而,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国外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未在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五)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责任不明晰,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长期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严格、有效的内控管理,审贷分离不够严格,风险责任不明晰。另外银行会计、储蓄、出纳、信用证、承兑贴现等这些业务的操作环节内控管理不到位,执行制度不力等问题促使这些业务岗位的案件呈现出高发势头。
(六)奖罚激励机制不完善,忽视风险管理要求。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导向的经营战略,追求客户数量和业务规模的增长,相应地基层机构对业务经营指标的考核存在重存贷款总量、轻质量效益的倾向,加上责任追究制度不落实,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及造成不良贷款的责任人,处罚不及时且偏于宽松,达不到惩罚的目的,导致约束制度虚化,形成风险。
(七)风险管理人才基础比较薄弱,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缺乏,对市场风险识别、监测和控制的专业化能力有待提高。虽然有些商业银行外购了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监控系统,但由于缺乏有洞察力、判断力和掌握先进经营管理知识、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使得所引进的先进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监控系统未能发挥预期的作用。同时,我国还没有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对策
一、摸清辖内银行业风险底数,抓住风险监管的重点和着力点
高度关注关联贷款风险,抓集团客户和关联交易,做好风险提示。强化对辖内各机构不良贷款增减变化情况的监测,突出对贷款五级分类的落实。正确把握银行新办业务风险,调查了解存在的内控薄弱环节。采取约见谈话、机构回访,掌握被监管者的工作动态,督促被检查单位建立和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切实防范风险。
二、加强对合作金融机构的监管
1、督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管理体制转变。促成**农村合作银行根据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要求建立“三会”机制,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体制,认真执行报告制度。引导明确市场定位,督促其按照章程制定的支农贷款比例,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督促严格执行农村合作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严格按照存贷款比例不得超过80%,流动性比例不得低于25%,同一借款人贷款余额不得超过20%等。
2、加强内控专项治理,促进完善内控机制。严格按照温州银监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监管的通知》以及该联社制定的内控制度治理方案执行,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内控制度专项治理工作。跟踪检查**年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中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调查核实**年稽核整改意见落实情况。加强资产管理,完善新增不良贷款台帐,严密监测大额(前5户)贷款和单户超比例贷款,建立不良贷款余额前10户动态变化情况监测机制,进一步督促该联社对已核销呆帐贷款和“三违”贷款责任追究整治工作。
3、提高非现场监管的有效性。以资本充足情况、流动性指标、不良贷款情况、内控制度建设等17项定量指标为监测、评价重点,按季进行全面、客观的风险监测与评价。以非现场监管发现的问题为目标导向,以内控管理薄弱、违规问题突出、风险隐患较大的机构为日常监管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深入调查。
三、继续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做好窗口指导
定期召开监管通报会,披露监管信息。积极引导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鼓励金融创新,巩固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加强贷款风险管理,确保信贷有效投入稳健增长。提请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警示,配合打击“两非”和乱集资现象。围绕履行监管职责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充分利用非现场监管手段,提升调研活动质量,努力向上级反馈辖内经济金融运行动态。
四、深化“文明单位”创建,不断提高员工素质
1、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和“三守”教育为载体,狠抓内部管理。一是牢固“我要创建”思想观念,深化创建理念。二是以“文明单位”创建为载体,进一步细化岗位职责,以规范工作底稿为切入点,促进监管质量提升。
一、摸清辖内银行业风险底数,抓住风险监管的重点和着力点
高度关注关联贷款风险,抓集团客户和关联交易,做好风险提示。强化对辖内各机构不良贷款增减变化情况的监测,突出对贷款五级分类的落实。正确把握银行新办业务风险,调查了解存在的内控薄弱环节。采取约见谈话、机构回访,掌握被监管者的工作动态,督促被检查单位建立和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切实防范风险。
二、加强对合作金融机构的监管
1、督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管理体制转变。促成*农村合作银行根据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要求建立“三会”机制,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体制,认真执行报告制度。引导明确市场定位,督促其按照章程制定的支农贷款比例,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督促严格执行农村合作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严格按照存贷款比例不得超过80%,流动性比例不得低于25%,同一借款人贷款余额不得超过20%等。
2、加强内控专项治理,促进完善内控机制。严格按照温州银监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监管的通知》以及该联社制定的内控制度治理方案执行,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内控制度专项治理工作。跟踪检查20*年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中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调查核实20*年稽核整改意见落实情况。加强资产管理,完善新增不良贷款台帐,严密监测大额(前5户)贷款和单户超比例贷款,建立不良贷款余额前10户动态变化情况监测机制,进一步督促该联社对已核销呆帐贷款和“三违”贷款责任追究整治工作。
3、提高非现场监管的有效性。以资本充足情况、流动性指标、不良贷款情况、内控制度建设等17项定量指标为监测、评价重点,按季进行全面、客观的风险监测与评价。以非现场监管发现的问题为目标导向,以内控管理薄弱、违规问题突出、风险隐患较大的机构为日常监管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深入调查。
三、继续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做好窗口指导
定期召开监管通报会,披露监管信息。积极引导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鼓励金融创新,巩固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加强贷款风险管理,确保信贷有效投入稳健增长。提请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警示,配合打击“两非”和乱集资现象。围绕履行监管职责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充分利用非现场监管手段,提升调研活动质量,努力向上级反馈辖内经济金融运行动态。
四、深化“文明单位”创建,不断提高员工素质
1、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和“三守”教育为载体,狠抓内部管理。一是牢固“我要创建”思想观念,深化创建理念。二是以“文明单位”创建为载体,进一步细化岗位职责,以规范工作底稿为切入点,促进监管质量提升。
市场: 等待井喷
内控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客观上是因为内控涵盖了企业运行的全过程,每一个企业都可以从中找到与自己产品相结合的点,并将自己的产品包装成“为企业加强内控服务的”。在主观上,内控以及风险管理等思想的流行,给了软件厂商一个跟随潮流的机会。
于是,ERP厂商、OA协同软件、业务流程管理软件、数据集成软件,甚至备份、邮件归档等存储软件,各个应用领域涌现出来的厂商和方案令人目不暇接。
它们看好的,都是一个叫做GRC(Governance、Risk、Compliance)的市场,或者叫做企业内控。只是,这个市场能否如人们期望的那样,成为继ERP之后另一个新的市场增长点?
蜂拥而至
《基本规范》的出台,让IT供应商无一例外地瞄准了中国企业的需求。毕竟,以前在美国上市、需要遵循萨班斯法案的中国企业数量很有限。
用友刘巍认为,众多觊觎内控管理市场的厂商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慧点公司等从流程管理、协同办公起家的厂商,内控制度中确实有一个层面是关注内控流程的。同样的还有国外的IDS Scheer,主张企业在全部的流程运转中实施监控与控制。第二类是以ERP起家的厂商,其产品和方案会更注重内控执行体系、规范的有效性。第三类则是德勤、IBM等以咨询服务起家的企业,软件更侧重自我评测、流程管理。
目前,用友、金蝶、浪潮等本土ERP软件厂商已经积极行动起来。2008年底,用友NC 5.5产品时就推出了“用友NC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其针对中大型企业的U8也强化了内控的功能。今年3月,金蝶了高端ERP的新版本EAS V6.0,也将“管控全面风险,降低运营成本,高效协同供应链”作为着力点。
浪潮ERP副总裁魏代森认为,传统的管理软件系统本身就具有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一些内容,只不过在《基本规范》出台之前,大家并没有把它们归纳出来。不同的是,国外诸如SAP、Oracle等企业已经针对萨班斯法案做出了相应的产品调整。
CA则形成了IT治理、IT安全和IT管理三大系列产品。用檀林的话来说,CA是萨班斯法案最大的受害者与受益者。2003年,美国证监会对CA的审计中发现了一个分期付款被提前确认的漏洞,CA最终受罚十多亿美元。新CEO上任后,在CA引入了非常强的治理机制,同时,CA的产品线做了调整。如今,CA建立了一个整合的全球法规遵循知识库,整合了全球各行业的最佳实践和法规要求,如银行业的巴塞尔协议,以及医疗、能源等行业一共400多个法规,建立了一万多个控制点,将法规遵从所需要的控制点一一对应到IT系统中,形成了可简化企业风险合规性管理的实施平台。
面对中国的《基本规范》,檀林也看到了其中的问题,“现在做合规最大的挑战就是,咨询商的能力不够充分强大”。因此,CA也希望在中国找一些本土咨询服务商,参考国内各行业的合规要求,对产品进行本地化的改造。
众多厂商中,每类厂商都有自己固有的客户群,面对企业内控的市场,谁的优势更大一些呢?
“因为中国刚出《基本规范》,SAP、Oracle等还没有在国内正式推出类似的产品,从起始点来看,国内、国外ERP厂商的起跑线是相同的,谁动手更早,谁的优势就更大。”刘巍表示。
魏代森也认为,国内与国外内控市场的差异性还是很大的,如政策、法律、文化以及企业管理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异,国外公司虽然对萨班斯法案的遵循经验较多,但在国内市场不一定仍有优势。
市场有多大
市场无疑是在升温,厂商都感受到了这一点。
檀林指出,中国对合规越来越重视,国内企业也开始建立内控部门,甚至设立CRO等,这都反映了企业战略导向的变化: 从以前不计风险、一味追求销售收入的增长,变为开始追求企业的可持续增长。
慧点的韩国权发现,企业对内控态度的变化有两个时间点:“一个是去年国家出台《基本规范》,在那之前,国内企业认为自己不在海外上市,萨班斯法案的遵循跟自己没有关系。规范出台后,企业开始有强烈的要求去看、去学习。另外一个时间点与金融危机、风险管理有关,从今年开始,企业风险管理的意识变得特别强。”
这显然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是厂商获得更多用户的机会。韩国权乐观预计,市场的空间是巨大的,“所有的企业都需要管理,只不过这么大的蛋糕要一口一口地吃下去。”
其实,不同类型企业看到的机会并不一样。如果说慧点看到的是GRC这个市场的话,用友看到的则是推动用户的IT系统向集成化、统一化发展的契机。
刘巍表示,原来一个企业协同办公、ERP、网上审计可能用的都是不同厂商的产品,在建立内控体系的要求下,客户可能会倾向于选择同一个厂商的产品,以解决信息传递的有效性问题。其中,哪个厂商集成得更好、更全,其就更有优势,企业也会选择以它为核心,作为总承包商将其他产品集成进来。
所有的企业都需要管理,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需要内控相关的软件产品。那些受到外在监管压力、自身有发展动力的企业,才是潜在的用户群。那么,用户对内控相关的IT产品的真实需求有多大?
比如恒瑞医药,从2005年~2008年,集团内所有子公司都针对集团管理要求上了ERP,这些子公司的ERP都在同一个平台上,通过对每个子公司ERP当中的关键信息如生产、销售、人事情况等加以汇总,形成管理层需要的各种报表。CIO王卫列认为,加强内控管理的IT软件有两类: 一类是集团管理软件,一类就是数据挖掘。
“GRC的理念很好,但要在企业中落地还是要基于ERP这类软件的应用,目前我们没有这个需要,集团管理、财务和预算管理、数据挖掘等就足够了。”王卫列说。因此,他对国内上市的恒瑞医药达到《基本规范》的要求很有信心,尽管企业没有专门做一些加强内控的IT投资。
有意引入一套内控管理信息系统的先声药业曾与IBM、慧点等企业接触过,但是百万元的报价让封磊觉得有些昂贵。在衡量了投入与产出之后,先声药业暂时还没有采购内控管理自动化平台。封磊认为,与ERP、电子商务等理念一样,GRC的理念与产品也有一个逐渐普及的过程,至于什么时候能够普及,他也不知道。未知,正是GRC市场最诱惑人的地方。
作为总部在广州地区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广发银行近年来,通过明确“建设中国最高效中小企业银行和最佳零售银行”的发展战略,在中小企业业务和电子银行、个人银行、信用卡等零售业务上大举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用心小微企 服务大市场”—道出了广发银行在小微企业融资服务领域的诚意。广发银行中小企业金融部总经理陶建全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说,目前,在创新的小企业服务模式下,广发银行已经在全国设立了67家“小企业金融中心”,2012年“小企业金融中心”总数将达100家。
2011年,广发银行确立了新的五年发展战略规划(2011-2015)和建设“中国最高效中小企业银行”的总体目标;在公司业务的发展愿景上,致力成为“优质行业、优质客户的主办银行,中小企业的战略伙伴”。
截至2012年6月末,广发银行全行小微企业人民币一般贷款余额超过850亿元,占全行对公人民币一般贷款余额的21%。陶建全对此不无自豪,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中小企业业务区域发展策略上,将根据自身的机构布局、网点优势和客户基础,确立了突破珠三角,并逐步向长三角、环渤海及成渝拓展的思路。
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850亿
时代周报:创新贷款服务方式、创新贷款产品、增加服务渠道,一系列措施促使广发银行小额贷款业务特色鲜明。截至目前,广发银行的小额贷款概况如何?
陶建全:我行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号召,通过明确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创新小企业金融服务产品、设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设立小企业信贷专项额度等各项措施,确保全行新增60%对公信贷资源投放至中小微企业。截至2012年6月末,全行小微企业人民币一般贷款余额超过850亿元,占全行对公人民币一般贷款余额的21%。
时代周报:小微企业贷款存在风险大贷款前调查成本高的问题。广发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如何有利可图,从而持续发展?
陶建全:发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客户和资产结构,提升经营效率,实现低资本消耗下的高效益增长。但是小微企业自身的特点导致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风险相对较高,所以商业银行要发展小微企业业务,并能有效控制风险,必须要进行业务模式的改革。
广发银行正是基于这种思考,在借鉴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先进经验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首先我行实施了专业化的营销模式:一是,确立目标市场和客群定位,通过对分支行所在地各个市场及相关行业进行分析,找准分目标市场和客户群体,实现精准定位;二是,批量化的客户开发模式,通过渠道营销和风险控制方案先行的方式,实现对目标市场内客户的批量营销和开发,有效降低小微企业的营销成本;三是,建设专业化客户经理团队以及风险管理团队,通过专业化经营管理,提高小企业客户经理的管户能力,既有效控制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又大幅提升单产效能。四是借助渠道优势,深入了解目标客户的运营情况,提高客户认知度、信息对称性和风险识别力,提升贷前调查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我行进行了一系列的小企业授信风险审批流程改革:一是,降低审批层级,为小企业业务专门配备合格的专职审批人,缩短审批半径;二是,采取小企业客户经理和专职审批人联合进行贷前调查的平行作业模式,缩短信息传递路径,提高业务办理效率。
多渠道控制小微贷款风险
时代周报:小贷小而多才是利润,广发银行如何衡量众多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风控管理体系如何?如何建立微观风险预警与宏观风险预警一致的预警体系?
陶建全:客观地来说,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弱、运营的稳定性较差、资金监控难等原因造成了这个群体的贷款风险相对较高,我行经过多年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实践积累和经验总结,摸索出一条从多个方面着手有效控制贷款风险的方法。
一、积极搭建与政府部门、担保公司、行业协会、商会和产业园区等渠道平台,通过加强与渠道客户的合作,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和联席会议机制。一方面,能较好地掌握小微企业的经营情况,提供信息对称程度;另一方面,借助上述渠道的行政辅导、政策资源、行业资讯等优势,充分服务我行优质小微企业,帮助其经营发展更加稳健。
二、建立专门的小企业风险控制体系。制定专门的小企业业务风险管理方案,从业务审批、出账审核、贷后管理、资产清收等方面规范小企业业务风险管理,推进小企业业务风险管理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设立专门的小企业风险管理团队。在总行设立“中小企业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团队”,在分行设置专职小企业授信审批岗、出账审核岗、贷后管理岗等岗位,加强中小企业业务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效率。
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首先,强化IT系统建设,逐步建立适用于小企业业务发展的信贷评审、贷后预警和客户关系管理等模块的小企业业务IT系统,借助IT平台实现对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实时监控。其次,推动、完善中小企业业务的风险预警和资产组合管理机制。通过做好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市场、业务风险调研与监测,着力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与防范的长效机制。再次,通过对国家宏观经济走势与相关政策的研究,定期国家宏观经济研究报告与行业研究报告,积极建立起微观风险预警与宏观风险预警相衔接的预警体系。
小企业金融中心年底扩至百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经营成本逐年升高,石油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石油企业必须从风险防控入手,及时完善内部控制。通过对风险的有效防控措施,控制企业的经营成本,减少企业的风险损失。加强风险防控应该重视分析石油企业经营环境中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通过“对症下药”逐个制定对策,强化风险防控手段,保持内控的有效性,保证企业的经营效益。
关键词:内部控制 风险因素 风险应对
一、石油企业面临的风险内容
分析石油企业面临的风险内容有其重要意义,它是组织内部控制建设,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的基础。石油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两种,随着近年来石油企业生产经营范围的扩大以及产品结构的变化,各种风险也呈现多元化、影响范围广等特点,需要石油企业仔细分析所处环境的风险内容,从而制定相应的防控对策。
(一)市场风险。
1.来自政府和社会的风险影响因素。石油企业无论是进行油气开发还是石油深加工,都需要获得当地政府及当地居民的支持。随着近年来油气开发和深加工等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广泛受到社会关注,石油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同样的,无论是进行陆地石油开采还是海上石油开采,相应的占地补偿等问题也是石油企业与当地居民和政府的矛盾焦点。当地居民的抵制呼声和政府受到的舆论压力都将给石油企业的项目开发带来麻烦,从而面临经营受阻的风险。另外,石油开发的国家政策和税收等政策的变动,也会影响石油企业的成本水平,带来经营利润收入的波动风险。
2.油气价格等市场风险影响因素。受到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影响,美元、黄金的价格持续波动,再加上战争、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低,2015年曾一度跌至30美元一桶。我国石油企业销售石油的价格是根据国际油价标准来计算的,但是我国开采石油的成本大约是每桶60美元左右,国际油价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石油企业的收入和利润水平。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员成本等成本项目价格不断上涨,推高了石油企业的成本。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更加依赖人力资源,企业为了吸引高端人才和熟练的技术工人,必须在薪酬结构和工资水平上做文章,从而获得稳定的人力资源供给,保障石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如何解决石油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的矛盾以及减少人才短缺风险,是石油企业面临的又一重要风险因素。同时,由于石油市场价格的放开,国家发改委调整成品油市场零售价的措施相应调整,造成成品油零售价格波动较大。仅2015年成品油价格就上下调整了12次,给成品油销售企业的经营工作造成了极大困难,如何把控库存,争取利益最大化,是整个成品油销售行业共同面对的风险。
(二)经营风险。
1.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与人为因素不相关的风险。石油企业所面临的系统风险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的漏洞、管理制度的缺失、监督机制的缺失、系统自动修复功能薄弱等。这部分风险是系统固有的风险,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果石油企业中存在严重的系统风险,系统无法防范和降低风险事项,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例如石油企业对外收购并购其他石油企业,而投资决策活动缺少监管,也没有获得必要的、充足的风险评估,又因投资决策人员缺乏必要的谨慎态度,轻率做出投资决策,极易造成投资失败,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所以,石油企业的系统风险需要降低到一定水平,并保证无较大的风险防控漏洞,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和经济收益。
2.非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操作风险,这种风险与人为因素相关,是指由于没有按照制度规定进行操作而产生损失的风险。非系统风险是石油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风险防控的关键,也是因为缺少管理而易于出现问题的地方。石油企业属于高危行业,安全事故容易发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所以石油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繁多而且标准明确,但是在生产经营中依然存在有章不循、有规不依的情况。如生产平台违反操作规程、施工作业环境不达标、作业现场管理不到位、设备维护不及时、违规用火用电、自然灾害防范措施薄弱、应急预案宣传学习范围窄等。这些风险问题是重要的管理难题,也是关系到石油企业的健康发展的命脉。“7・16”大连石油的火灾事故给企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就是由于违规操作引发的责任事故。所以,石油企业防范非系统风险工作是重中之重,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加强石油企业风险防控工作的对策
(一)强化对风险项目的测试强度。加强对石油企业风险的防控,强化对内控系统风险的测试频度和深度。风险的测试活动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企业内控系统中的重大内控漏洞和无效的内控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所以,石油企业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加强对内控系统风险的测试工作。一是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测试能力。内审部门是组织内部控制测试活动的重要力量,负责对本单位内控设计的有效性和执行情况进行测试评估。在内审工作的人员配备上,应适当配置安全专家、营销专家,组成综合力量审计队伍。在频率方面,可以缩短执行内审测试的时间间隔,采用季度或者半年的频率组织测试活动。在内容方面,重点针对高风险领域、例外事项高发、重要业务环节等内容进行测试与评估,并提出必要的整改意见便于企业做出调整方案。在开展形式上,重点审计与常规审计相结合。二是积极借助外部独立审计机构的力量,对内部控制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测试,对存在的重大风险项目予以辨认,尤其是对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知识结构、经验和独立性的局限性而导致忽略和遗漏的风险事项,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内审部门要积极同外部审计机构进行配合,及时详细地提供内控风险项目内容,并提供必要的帮助。石油企业形成内外结合的风险控制测试模式,有利于加强企业风险防控的管理意识,也能保持风险防控措施的有效性。
(二)完善风险防控制度和机制建设。形成石油企业立体的风险防控体系将有助于形成全面风险防控的管理局面,而立体的风险防控体系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制度和机制作为保证。首先,石油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组织机构,成立专业的内控审计队伍,制定风险防控的相关制度,特别要明确风险岗位的责任和风险监督职能,并督促加强责任的落实。其次,根据单位的管理层次,设计不同层次的风险管理责任内容,制定风险防控责任清单,梳理内控流程程序,从而有的放矢地实施风险防控措施。第三,石油企业管理层对单位整体的风险防控活动负总责,并定期根据各风险责任岗位的风险防控报告,以及内外部审计部门的风险测试报告,制定风险防控调整方案,并与内部控制负责部门一同作出内控风险防控措施的修改意见,修订内部控制制度。第四,转变内控审计工作模式,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方法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而效益审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建设性上,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等环节的控制质量,是现代审计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内部审计必须广泛采用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最后,加强风险事项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企业统一的、全面的、整合的业务活动重要风险数据库,利用智能化的风险管理平台,及时汇总发现单位内部风险防控问题,并作出预警。所以,石油企业要重视对风险防控制度和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以提供必要的制度机制保障。
(三)丰富石油企业的风险防控措施手段。为应对石油企业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应丰富风险防控措施和手段,以有效防范石油企业风险、降低石油企业的风险损失。石油企业可以积极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合营合作经营以及签订有利于本单位的销售采购合同等方式,降低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创新风险防控手段是石油企业应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市场风险因素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石油企业的产品价格易于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波动影响,如果不创新价格风险防控手段,单一依靠销售渠道优势和控制企业生产成本,并不能较好地抵消企业面临的风险。所以,石油企业需要开拓思维,努力创新风险防控手段,可以利用对冲方式或者出售部分风险的方式,将企业可能承担的市场风险转移分散出去,有效地减少石油企业的或有损失。另外,风险防控手段的创新也离不开人才,但是石油企业由于成立时间久远且接触金融产品的机会较少,企业内部熟悉金融工具的人才较为缺乏,所以,石油企业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从而保证创新所需的必要人才智力支持。
(四)制定风险防范的配套制度。风险防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依靠制度机制容易产生死板单一的管理局面。石油企业应积极开展全员式的风险防控,并努力激发出风险防控的内生力量,从而获得较好的风险防控效果。风险防控的配套制度是推动内控制度的实施、促进企业风险防控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石油企业需要结合本企业的经营特点和人员结构特点,制定风险防控的奖罚制度,并与风险岗位职工的职务晋升和奖金绩效挂钩,这样可以激发企业职工的风险防控热情和发挥风险防控的能动性。另外,奖罚制度也有利于促进风险防控信息的及时反馈,使得企业各管理层能够及时获得真实完整的风险信息,并作出必要的应对方案。石油企业通过风险防控配套制度的建设,可以激发出风险防控的内生动力,有利于赢得必要的风险防控完善时间,获得更大的收益。S
参考文献:
[1]郑莉桦.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分析[J].商业会计,2016,(04).
[2]刘锦屏.油田企业非招标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