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化建设的背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面临新的发展要求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形成的独特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等,包括企业职工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工作态度等内在本质和企业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娱乐活动等外在表现。千载难逢的奥运背景对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个性化要求,即适应管理转型要求,从实际出发,体现个性特征;质优化要求,即更加注重提高企业内部的运行质量,优化企业的内在素质;开拓性要求,即打破封闭运行,以开放性姿态大胆吸收外来先进文化;诚信化要求,即以诚为本,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加强奥运背景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奥林匹克》提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运动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相融合,以奥运为契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推进企业文化积淀,展示民族传统文明有着巨大意义。
1.加强奥运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企业展示东道主对外形象的独特价值和非凡作用。“世界给我十六天,我给世界五千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个性、团体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以奥运为契机,充分展示企业形象,有利于让世界了解企业、了解中国,并达到服务公众、辐射社会的目的。
2.加强奥运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企业文化展示民族形象的普遍性和持续性。企业作为社会中比较稳定,客观的特殊群体,代表着较为先进的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通过企业形象凸显民族形象,其彰显作用有着其他组织成员无法比拟的普遍性和持续性。
3.加强奥运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城市和国家良好社会精神和道德氛围的推动与模塑。围绕“人文奥运”,必须充分开发企业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实现奥林匹克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三、如何做好奥运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建设
1.秉承奥运“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激励企业培育新精神、打造新品牌。培育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内涵的企业精神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结合奥运背景,有利于企业树立与奥运精神相适应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人才理念、创新理念等,形成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精神。
在奥运背景下,企业应树立以品牌为中心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重点搞好品牌文化建设。品牌就是知名度、信用度和顾客赞誉度的有机结合,企业要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品牌意识的树立和杰出品牌的创造。
2.秉承奥运“以人为本,实现和谐”的灵魂,实现企业树立新观念、培育新人才。奥林匹克强调体育的真、善、美,强调体育应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现代企业竞争是经济竞争,更是人的竞争、文化的竞争。在人文奥运背景下,引导企业树立法治观念,市场竞争观念、成本效益观念等,达到凝聚人心、树立理想、规范行动、塑造形象的目的。
人才资源是企业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从企业长远出发,前瞻性培养人才,在人才选拔机制上打造公开招聘、公平使用、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与奥运赛场“优胜劣汰”的人才选拔和奖励机制有异曲同工之妙。
3.秉承奥运“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的要求,实现企业塑造新形象、开拓新市场。奥运赛场讲求真才实干、诚实守信,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含糊。企业形象也是一样,良好卓越的企业形象能使企业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和信赖,从而占领消费者的心理市场。实施企业形象战略,将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机遇,中外企业合资、合作日益频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市场开拓亦是如此。每开发一个新市场,必将经历前期了解准备、中期分析执行和后期总结经验的过程,以达到减少偏差和消除浪费。
4.秉承奥运“绿色支持,科技推进”的特点,实现企业营造新环境、开发新科技。人文奥运关注人的精神健康,绿色奥运关注人的身体健康,科技奥运为人的身体和精神和谐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现代奥运凝聚经济较量,环保载体,科技竞争舞台,全球文化展览等内涵,必须认真分析企业文化发育的环境因素,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绿色奥运与科技奥运密切相关,绿色奥运的实施离不开科技奥运的保障和支持,绿色奥运为科技奥运创造和谐宜人的环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企业必须牢牢树立科技生存观、科技发展观,坚持把企业技术创新作为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5.秉承奥运“规则缜密,严格公平”的追求,实现企业搞好新规范、凝聚新思想。竞争是人的本能,遵守规则公平竞争是文明的成果。奥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所有人都在规则下公平竞争。北京奥运是法治奥运,规则奥运,就得按规则办事。企业规范文本,是企业发展历程中的思想总结和经验总结。修订并完善企业职业道德准则,是强化纪律约束机制的必然要求。
在国内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海尔、蒙牛、志高的激情文化、诚信文化和冠军成功文化等,都形成了各自鲜明的企业文化思想,进而激励员工、感染客户。系统规范的企业文化和思想有利于实现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从奥林匹克精神来看,提升企业文化建设层次既是奥运成功的保证,又是筹办奥运的目的之一。结合奥运带来的无限商机和精神动力,达到企业文化建设质的飞跃,既是奥运带给企业发展的难得良机,更是企业向世界展示现代中国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以人为本;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2.005
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和先进文化创新的主阵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校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勇挑重担,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在校生规模往往达到数万人两校区办学、多校区办学在高校中普遍出现,多校区大学正成为高校办学的一种普遍现象和主流的办学模式。多校区办学是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后的现实需要。但多校区办学既存在管理和资源配置的问题,也存在着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
1多校区模式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多校区高校的形成,给高校校园文化建既带来了机遇,也使之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一方面,高校在多校区办学形式形成以后,办学资源实现了增加,高校在办学的自主性、选择性上有了加大改观。高校可以通过利用不同校区的办学资源,对各个校区所处的人文和商业环境方面汲取精华,这些资源在高校学术和学科发展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校区扩大了办学空间,进一步了扩大了校园文化所辐射的范围,高校文化影响力加大,更加有利于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同时,由多个高校合并为同一个高校的学校,每个校区都有着自己的历史传统、大学精神、制度文化等等,每个分校区的文化底蕴都可以进一步开发成为新的资源,这种多样化的存在有利于避免单一校区环境条件和文化氛围过于单调而形成的亚文化形成全局性的蔓延或泛滥。与此同时,如何在多校区模式下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和办学实践中切实予以解决。显然,简单的模仿是不可能达到效果的,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追寻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高校实际,积极创新文化关联、文化吸引、文化传承的内容和形式,最终实现高校多校区文化的和谐统一。事实上,高校在文化建设或规划中已或多或少地考虑到了多校区文化的联系和统一,但现实情况下多校区格局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校园文化呈现不完整性。与单校区相比,多校区的设置破坏了校园文化原本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通常,在划分时,学校会把不同学院、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安置在不同校区,与传统单校区高校完整的年级和完整的专业结构相比,某些文化活动因缺乏基础设施和文化传承而难以开展。同时,一些高校新校区建成时间短,校区缺少文化氛围,一些蕴含大学精神的标志性建筑缺乏,无法呈现具有人文情怀和大学精神的校园景物,多为高楼大厦,容易是千校一面,无法感受到文化上的差异。
(2)新校区文化载体缺乏。多校区的设置导致了不同校区校园文化,因为校园所在区域文化的差异而出现差异,在文化的融合和历史的传承上遇到了新的困难。同一高校的多个校区在设置时间上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同步,这就造成了新老校区在物质层面上出现差异,新校区内通常存在设施缺乏,加之新校区往往设置在距离城市中心区较远的地域,周围环境本身缺乏强烈的文化氛围,新校区设施使用年限较短,没有历史较为长久的标志性感情承载体,更是很难引起师生的感情共鸣。
(3)合并高校存在文化冲突。一些高校由于历史传承不同、学科种类不同、服务面向不同等等,在合并后每所学校独特的文化较难实现共生共荣,即合并后一段时间内很难迅速找到文化之间的共性,即便迅速找到这种共性,其实质上的不相同还是会导致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同时,文化的融合当中必须有主体性,这就存在文化的融合和舍弃问题,加之每个校区学生的精神面貌不同,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合。再之高校合并后,由于制度规则、管理体制要根据实际重新调整或制定,在日常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漏洞与不足,难形成制度文化。
(4)文化信息交流不畅通。各大高校受新校区地理位置的影响,出现了信息不对称性。一些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匮乏且与老校区的校园文化的不对称性,弱化了精神文化的传承,不同程度地出现文化断层。但距离、交通等各方面的原因,高校在短时间内却无法改变不对称的现状,使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致使文化的断层也在短时期内没办法弥补。
2多校区模式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原则
多校区高校要按照既定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遵循高校发展规律和文化建设规律,明确校园文化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以主校区为主体,对原有多校区中的优秀文化进行吸收、消化、溶解,在多样性的基础上形成自身有特色的统一的高校大学文化,实现多校区大学文化的创新发展。
(1)教育原则:大学文化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是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多校区的文化建设,必须以高雅、育人为原则,坚持正确的文化观,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多校区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
(2)自主原则:校园文化的活动主体是大学生。因此,多校区校园文化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创造精神,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由大学生自己独立组织、自主安排,使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被大学生所接受,易于感染他们,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有效实践,并在文化建设中提高自己、接受锻炼。
(3)引导原则:高校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把握文化建设正确方向,对学生参与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给予精神、物质上的指导、帮助和支持,把好政治观、政策关,使校园文化生动活泼而又不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创新原则: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不应该仅仅满足日常的文艺活动,要坚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大学生科技竞赛为载体,运用各种知识、各种能力、各种手段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坚持开阔视野,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区位、资源优势,加强与企业、社区的联系,通过社会实践、文化服务来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3多校区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1)坚持人本管理,更新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当前社会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的要求。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更是要把文化建设的过程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学校独有的精神和文化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规格。要利用校园文化灵活多样和易于接受的特点,通过各校区之间的学术交流、社团活动、公益活动、文体活动等方式和途径进行融合、教育,使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知识性、娱乐性、哲理性和启发性等特征,从而真正实现文化教育潜移默化,学生愿意并乐于接受的教育体制。
(2)坚持提升水平,注重精神文化。多校区办学高校要坚持用校园文化建设来推动校风、学风和作风建设,以学校传统历史优秀文化来激发师生的爱校、爱学热情,以优秀人物来激发学校的感召力凝聚合力,用大学精神来启迪和教育师生,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各校区校园文化水平。
(3)坚持制度创新,形成长效机制。要实现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统一性和有效性,必须内在上要培养高校整体的学术氛围和自由民主的大学精神,使师生在根本上认同这种制度,并长此以往形成一种普遍存在的精神追求。外在制度则要着重于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这种氛围成为校园文化的主要吸引力,这种吸引力的不断强化和积淀最终将形成多校区间的凝聚力。要从制度上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要部分纳入学校发展的规划中去。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靠某个校区或者是某个部门,必须是全校范围内的总体联动,所以,要以制度的方式进一步强调全员共建意识,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
(4)坚持形神统一,凝聚师生力量。精神和意志是一切行动的先导力量,多校区办学高校在思想上要首先实现统一。各个校区之间要有明确统一的办学理念和思想观念,要通过组织文化来统一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意志,执行贯彻规章制度文化,规范师生的行为。多校区高校在文化引导和文化建设中,要找准价值观念以恰当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其成员的思想潜能,通过寻找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使主体产生凝聚力和自豪感。
(5)坚持“一体多翼”,实现情感互动。坚持“一体多翼”的校园文化建设形式,所谓“一体”是指整个高校,而“多翼”就是各个校区,就是要以完整的高校历史文化体系为核心,利用各个校区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特色在师生员工中实现良好的情感互动,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认同感。特别是新老校区之间要实现互动。要充分发挥校史的记录和传承功能,发挥其人文情怀,结合具体的校史、故事、人物业绩进行诠释,积极地凝聚人、鼓舞人。要注重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结合,注重各个校区间文化主导方向、文化活动方式、文化活动内容的结合,在弘扬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总之,从宏观上来说,一个国家社会文化建设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校园文化则是这种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文化建设中起着较大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多校区高校的文化建设成功与否关系着高校所在地的文化辐射区域文化氛围的优劣。认真对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的整合和创新进行研究,是理论创新的需要,更是实际工作的需要。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必须本着实事求是兼容并包的原则,要立足校情国情,量力而行,充分分析各校区实际,研究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合理模式,使各分校区文化统一于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核心价值,统筹考虑,塑造出新的大学的整体精神风貌,以提高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林闻凯.浅论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琼州学院学报,2008(4).
[2]方振聪,游江.推进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探讨[J].中医药导报,2007(6).
【关键词】现代性;校园文化;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6-0022-1.5
文化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思想、观念、精神、价值观等内容,是人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精神文明对人本身的影响和塑造过程,即精神力量对人的教化过程。从这个界定来看,校园文化是学校历史传统、环境、氛围、校风、道德规范、规章制度、人际关系、及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总和,它依托并通过学校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它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从诞生开始就发挥着一般文化的共同职能,即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可见,校园文化是超越于“形而下”范畴的,具有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意味,是学校建设的“灵魂”。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构建理念、价值属性和实践方式。转型时期的社会主体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了正面影响,以市场经济为主旋律的社会结构变革,使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转变,带来了人们在价值观、道德观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这种社会主体文化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到了校园文化。教师的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都迥异于以前。教学手段、教育方式在校园领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思想观念也比从前进步了,他们注重个人的主体意识,重精神,重成就,重实用,重发展也注重现实的自我;他们竞争意识增强,进取、开拓和拼搏的精神进一步弘扬和发挥,成才意识明确,学习目的更加明朗化,参与意识加强,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生活内容丰富多彩,不再是单调的“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模式。当然,市场经济条件下也给校园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一部分师生员工表现为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实用化,个人主义严重,只讲个人利益不讲全局利益,只讲实用,不讲奉献,不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有的人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表现出一种淡漠的人际关系,等等。
上述的一切都表明了我们校园里的教育环境和背景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从师生员工的价值理念到教育环境、教育方式,都具有了鲜明的现代性特征。现代性是欧洲启蒙学者有关未来社会的一套哲理设计。在此前提下,现代性就是理性,是黑格尔的时代精神(Zeitgeist),它代表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变革逻辑。哈贝马斯出于对现代性的忠诚信念,特别强调了“现代”与“古代”的联系,将“现代”界定为“一种新的时代意识”,“一种与古典性的过去息息相关的时代意识”,这种新的时代意识是“通过更新其与古代的关系而形成自身的”,是“一个从旧到新的变化的结果”。“现代”概念的起源就是“现代性”这个术语的缘起。现代性首先是一种时代意识,通过这种时代意识,该时代将自身规定为一个根本不同于过去而又与过去有着相关性的时代。它既包含着对历史事实的陈述,强调现代与古代的连续性,又具有价值诉求和规范意味。毋庸置疑,现代性造就的是一种注重现在的精神气质,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理性化、祛魅的过程,现代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时代的理性化,理性化的时代。
“变则通,不变则废”。师生的现实情况决定了现代性背景下的教育管理者必须改变管理思维模式,另外,现代性教育的使命也规约着管理者认真思考现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古人云“文明以止,人文也。”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承载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使命。良好的校风离不开文化建设,脱离文化行为的配合,很难达到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校园文化建设实在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是教书育人理念的最终旨归。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极为丰富的,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要求。但是,就一般规律而言,现代性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如下特征:
形成适合现代性意义的校园文化管理理念。传统意义上的管理理念强调组织和技术方法的运用,以工作为中心,实施的过程也必然是以控制人、压制人为手段,其结果难免是以牺牲个人来实现管理的目的。如前所述,现代性背景下的师生主张价值的多元,倡导个性化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校园文化管理必须反映当代对“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特别强调软性管理这一发展趋势,侧重人的行为和人际关系,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心理因素的作用,强调人的价值,以形成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校园管理文化。
在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理念的主导下,必然要坚持校园文化建设领导组织的多元性。它的组成,应该是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员工等方方面面的代表组成。因为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共建的,所以组织管理要有代表性。校园文化行为包括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两个方面。校园行为规范指学校对人的教育培养以及塑造人的规章制度,还包括各项规划、计划、条例、要求、意见等等。行为模式包括学习、生活、工作的行为方式等。这些行为规范和模式构成了校园文化的管理内容。建立学习型组织。21世纪最成功的学校是学习型学校。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学校组织形式已向扁平式的灵活方向发展,其经营管理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这就对学校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实践中,要注意良好的“学习”文化及氛围的形成,使“学习”文化成为现代性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除了上述“常规”学习内容以外,还要经常开展社团活动和文娱体育活动,这对拓展学生知识面,增长学生才干,活跃课余生活,丰富校园文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注重人、发展人的理念和措施的同时,还要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打“硬件”牌,以“硬件”带动“软件”建设。在现代性背景下,学校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学校在市场竞争中实力、地位的体现。当代社会,构成学校竞争实力的,既有教室、实验室、设施、设备、资金等经济因素,也有教育理念、办学经验、学校信誉、学校形象等非经济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非经济因素在竞争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有时甚至超过经济因素的作用而决定竞争的成败。学校视觉形象包括各种标志、校服、校旗、色调、象征性符号等内容,加强学校形象建设除了标识要统一之外,色调要简洁明快并具有鲜明特色,符合公众审美心理,使公众能够通过视觉准确地识别学校。
设计文化情境,创建文化氛围。如同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论,师生在满足基本的的教与学的物质需求后,必然会在日常的教与学活动中逐渐生起或注重精神层次的要求。其中包括校容校貌的建设,如:校舍建筑、校门设计,都要充满文化韵味;宣传栏、阅报栏、光荣榜设置整齐;校园雕塑富有教育意义。平坦的操场,绿树环绕的草坪,校园的绿化,美化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室窗明几净,布置典雅,给人赏心悦目之感。精心制作的校旗,谱写代表校园精神的校歌,体现校园风格的奋斗口号,从而显示文化情境;学校要设图书室、班级要建图书角,有条件的学校可编校刊、校报、创建文化氛围;使师生员工沉浸在文化的氛围之中,呼吸高雅的文化气息,达到陶冶情操之目的。
将思想政治工作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新形势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要积极贯彻和落实德育放在首位的精神。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是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的,它们在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培养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充实和发展了学校德育工作,而作为校园文化中起导向作用的学校德育又影响改造和创新着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以某种特有的潜在作用影响制约着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水平,形成学生牢固的道德观念,崇高的思想品德、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使学校德育所倡导的正确的轨道向前延伸。
现代性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正在生成的文明理念,是一个“在路上”的文化构建过程。基于我国现代性状态不太明朗的当下现实,校园文化建设也将是一个逐步发生、深化、完善的成长过程。我国教育界、学术界也应有志于这一课题的理论研究的逐步展开,使之成为普适性、指导性的完善体系。
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是培养“四有”公民、蕴育民族文化、提升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而校园文化建设又是以营造育人环境,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今天,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阶段;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坚信:“随着经济建设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中国人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将以一个具有现代性意义的高度文化的民族屹立于世界”。
【参考文献】
[1]史华楠,胡敏.论校园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题[J].扬州大学学报,2000(3).
概念的厘清:现代学校制度与学生文化的界定
现代学校制度是指在知识社会初见端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社会背景下,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以完善的学校法人制度和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学校依法自主、民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一般来讲,构建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对政府和学校之间的职责和权力进行合理地划分;二是处理好学校内部的各种关系,主要是指学校的治理情况;三是调整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建立健全家庭、社区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不断增强学校服务家庭、社区,家庭、社区反馈、监督学校的功能。
而对于学生文化的界定学术界尚未形成定论,这是由“文化”本身界定的模糊性和多样性所致。不过,学者们普遍认同学生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亚文化也被称为“支流文化”“次级文化”等。因此,许多学者从亚文化的角度对学生文化进行界定。但是,如果我们结合人类社会这个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从教育学的角度考虑,我们会发现学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是极其丰富的。因此,结合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对于文化的定义,笔者认为,学生文化是学生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由一定的价值观念引导下所产生的物质、精神和行为的总和。它主要包含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与非语言交流等。
类型的划分:学生文化的类型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波拉德把中学女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好孩子型”,第二类是“玩笑者型”,第三类是“坏孩子型”。这三类学生都有自我概念,并得到同类其他同学的认同和支持。“好孩子型”学生认为自己善良、安分守己、待人友好;“玩笑者型”学生认为自己聪明、有趣、明智、受人尊敬;“坏孩子型”学生认为自己坚强、粗野。学生们在教室里发生的相互作用维持了这些自我概念。“好孩子型”学生往往尊奉正规的化,“玩笑者型”学生运用其技巧和灵活性把两个体系结合在一起;“坏孩子型”学生则依据同辈人的文化体系。
日本学者武内清对日本的小学和中学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考察,他把日本中学学生的文化分为四种类型:①学习型学生文化,把目前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联系起来,与朋友在一起常以学习和考试为话题等;②娱乐型学生文化,重视与朋友和同学的交往,重视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尽量享受学校生活的快乐等;③偏离型学生文化,不愿意学习,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感到压抑,期望早日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等;④孤立型学生文化,不适应学校的人际关系,缺少朋友,感受不到学校生活的乐趣等。
此外,克拉克将美国中学生文化分为玩乐型、学术型和违规型三种。学者苏加曼将英国中学生文化分为源于中产阶级化和源于劳动阶级文化两个类型。哈格里夫斯和帕特里奇认为,学生文化因学生在学校的教育结构中所处地位而不同,在能力高班的学生多半形成亲学校文化,而在能力低班的学生则多形成反学校文化。这种亲学校文化通常指那些学业好的好学生所具有的文化类型,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师生关系良好,学生一心一意地支持着学校的立场;而那些反学校文化的学生的共同特征,是抛弃学校文化中的根本价值观,以别的价值观与之对抗,他们表现出反抗学校的态度。
在笔者看来,学生文化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消极的学生文化类型,如波拉德提到的“坏孩子型”,武内清认为的“偏离型”“孤立型”,哈格里夫斯认为的“反学校文化”等,这些学生文化是与学校所倡导的正面的、积极的主流文化价值观相悖的;二是积极的学生文化类型,如“好孩子型”“学习型”“娱乐型”“亲学校文化”等,这些学生文化是与学校倡导的主流文化相吻合的文化类型。通过对学生文化类型的研究表明,学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性特征、年龄层次、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和学校的内部教育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现代学校制度背景下学生文化建设的途径
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内涵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学校的内部治理问题。而在学校的内部管理工作中,学生工作是非常重要而又必要的一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就是说,教育只有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让教育内容在学生心中内化,才是有效的教育。学生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把正确的、积极的教育思想、内容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外化为学生的行动,使学生可以自己思考,做出分析、判断,从而产生内驱力,形成良好的品德、规范和能力。学生文化的建设可以说是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在此我们主要从学生群体组织形式的角度,探讨一下班级文化和社团文化;从学生行为的角度,对行为规范教育进行一下探索。
1.创建班级文化
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中度过的。班级文化的好坏,不仅对学生文化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也对学校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班级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意识的培养过程,是共同努力的结果。这种班级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创建的,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班级状况,明确文化特色
根据学生自身年龄、性别结构、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不同等特点,确立好班级文化的特色。文化特色的确立一定是师生共同认可的,并体现着本班级的文化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内涵等。
(2)确立班级目标,形成集体价值取向
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是班集体共同努力和前进的方向。制定目标时,要注意以文化为核心,同时分层次、递进式,由浅及深地进行规划。目标的确立,有助于班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共同的价值取向,促进班级文化的健康成长。
(3)开展多种活动,外显理念内涵
班级文化特有理念的渗透,是以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载体来实现的。只有通过班级成员有意识、有组织的活动,凸显特定的文化价值与意蕴,才能有利于班级成员在思想认识、行为规范、情感价值上逐渐趋同,形成稳定的、主流的班级文化。这种班级文化理念的物质外显形式可以表现为教室的布置,班标、班徽的设计,班歌的创设等。
(4)建立评价机制,完善班级建设
班级文化的建设是阶段性的。在完成某一阶段的目标后,师生应及时进行客观评价,这有利于班级文化健康、有序、深入的发展。在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活动,可以深化班级文化的建设。
我们在上海市闵行区区域文化课题调研的时候,发现有的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搞得很有特色,他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念与做法。在这所学校里,每个班级有自己的班歌、口号、班标、颁奖歌、制度等。例如,学校有“萤火虫班”“百草园班”“星光班”“青蛙班”等等,每个班级由老师和同学们自己命名,再围绕此命名展开活动。以青蛙班为例,班级评选出“口才蛙”“爱心蛙”等,还组织青蛙信箱、青蛙讲坛,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并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星星点灯坊”促进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制作奖状作为奖品。还有“小小青蛙看世界”,让学生们关注新闻和时事。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而且使班级文化理念渗透到每一位学生,促进学生快乐地成长。
2.建设社团文化
由于社团活动与年龄层次联系比较紧密,因此目前国内关于学生社团文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高校社团的研究,而对基础教育领域内的学生社团文化研究相对匮乏。实际上,学生社团建设是中小学学生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社团是学生参与面最广、最有号召力、富有活力、组织灵活又能够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活动方式。社团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补充和调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潜在的作用。良好的学生社团体系,不仅可以促进学校各项建设的有序、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因此,学生社团在学校文化建设及至整个学校教育发展的各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小学的学生社团类型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同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的各种兴趣小组,如英语兴趣小组、科技兴趣小组等;另一类是同青少年学生的业余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社团组织,如诗社、文学社、美术社等。
学生社团文化主要是体现在其活动中,学校文化也是通过学生社团的活动,展开它本身的具体内容。那么,学生社团的活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文艺活动。如学校的乐队、诗社、文学社、戏剧协会、摄影协会、书法协会等文艺社团,他们开展的主要活动是文艺活动,如赛诗会、文艺汇演、书法作品展览、歌舞欣赏讲座等,它对开展学校群众性的文艺活动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体育活动。学校的田径队、武术协会、棋类协会、足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等体育社团,开展的主要活动是体育、健身活动,如武术比赛、象棋比赛、健美表演等。
(3)竞赛活动。无论是体育、文艺社团,还是科研社团,他们都开展一定的竞赛活动。在竞赛活动中来提高社团的凝聚力,扩大社团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这个社团的活动。
(4)公益活动。通过公益活动,如为民服务、打扫公共卫生、去敬老院服务等,使青少年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和习惯,有助于培养其应具备的良好品质。
(5)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通过社会考察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可以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具有社会责任感。
简言之,在学校社团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文化的积极作用,进行正确引导和管理,避免和消除其不利的影响。对于社团文化的管理,关键在于要把握学生社团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一定要和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相结合。
进行行规教育
行为规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公共生活准则,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支柱。行为规范水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又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及国家的兴衰。学校在进行行规教育时,要注意结合学校文化的现状进行展开:
(1)立足学校文化,分解行规目标。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明确学校行为规范,使学生熟知此规范从而产生执行行规的愿望和要求,然后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把行规详细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
(2)学校文化理念引领,变被动为主动。在进行行规教育时,注意与学校的文化相融合,引导学生从最初的单纯的遵守行为规范上升到形成一种以学校文化理念为指导的自觉行为。
(3)行规教育与班级文化、社团文化相结合。班级建设、社团建设是行规教育的载体,因此我们建议在学校进行行规教育时,要与班级文化和社团文化的建设密切结合。例如,可以进行学校行为示范班的评比,有利于促进学生文化的健康发展。
(4)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校文化活动,促使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文艺活动、知识竞赛等,最好结合一定的文化主题进行,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有趣的行为规范训练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规。
(5)依靠各方面力量,使学生行为社会化。学校可以与家长、社区加强联系,共同培养、打造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现代学校制度背景下,建设学生文化需要关注的几个关系
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是通过制度的创新,理顺学校内外部的关系,促进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其最终的指向还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文化的发展不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而且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校文化的其他领域。因此,学生文化的建设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学生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关系
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次级文化,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本质说,学生文化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学校主流文化的形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充实学校文化的内涵,调节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反之,学校文化的定位与形成对学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可以指明学生文化的发展方向,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
2.学生文化与教师文化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文化的主体。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之间既有冲突又有融合,建设学生文化是淡化两者冲突,加强其融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文化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后顾之忧,更加有利于教师完成教育职责,促进教师文化的健康发展。而教师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文化发展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3.学生文化内部的关系
学生文化内部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亚文化,如前文我们提到积极的学校文化与消极的学校文化。这些亚文化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处理这几种亚文化关系时,最重要的是确立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引导积极学生文化的发展,同时注意学生对于学生文化的反应和内化过程
4.学生文化与社区文化的关系
学校与社区、家长的互动联系、影响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因此,学校文化与社区文化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作为学校文化中次级文化的学生文化,与社区文化之间的关系最为紧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反映。良好的学生文化对社区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社区文化又是学生文化成长与发展的基石。
一、档案文化的含义
档案文化是在个体或组织的特殊环境中形成的,是跟档案有关的事物的总称。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档案的载体物质、相关的文件、规定以及评价和研究的方法、观点和应用活动等,都可以看做档案文化的一部分。档案文化建设是国家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文化建设也需要一定的创新,这样才能发挥档案文化的多种作用。档案记录着中华文明的演进,能够再现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有传承作用,并对当代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创新档案文化建设能够保障人们的文化权利,使人们能学习到更多的文化知识,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并促进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档案是一切文化的源头,没有档案,任何一种文化的研究都难以进行,无法确定其起源、发展和结果,有了档案的记载,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档案的重要程度决定了档案文化的重要性。档案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联系非常密切,不改进档案文化,就不能丰富文学和艺术上的创造,社会文化也难以发展繁荣。
二、档案与大数据的关系
档案属于一种原始记录,是各种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有,包括文字、图纸、雕塑等多种类型,是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档案的形式已经有了新的变化,变得更丰富,包括声音、影像等。当前,信息技术成为档案管理的一种载体。在这个背景下,原有的旧形式的档案可以转化成新的形式。如原来的纸质档案、泥板、石雕等档案,可以扫描到计算机中,变成电子档案,很多档案都可以转化成电子档案的形式。档案的形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内容并没有发生变化,不影响档案的使用价值,又节省了存放空间,并且能够长期保存,不会因为源档案载体的损坏而导致档案信息丢失。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量也日益庞大起来,需要的存储空间越来越大,这要求档案存储环境必须安全可靠。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也有利于档案文化建设的创新,能让档案信息有更广阔的传播空间,让更多的人了解档案信息,改变档案被束之高阁的传统局面。
三、档案文化建设创新的途径
(一)提升文化产品的定位。档案只放在档案馆中是不能发挥其作用和价值的,对人们的生活来说也没有意义。因此,要想让档案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加大力度开发档案文化产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也随之提高,档案文化建设应该开发出满足人们需要的文化产品,适应市场的需求。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将某一方面的档案制作成纪录片或视频等形式,并利用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传播档案文化产品。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档案信息更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通过档案信息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同时可以带来一定的收益,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水平。档案文化产品带来的收益可以应用到档案管理中,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对档案文化的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开发档案文化产品的同时,还要打造文化品牌,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让人们发现档案文化产品的存在,发现其中的价值。对馆藏档案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打造一个独特的档案品牌,在“大数据”的环境下,将档案文化产品的广告广泛地传播,从而获得更丰厚的效益。挖掘有历史意义的档案信息,不仅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影视产品的创造也有一定的价值,这种方式创造的社会价值是非常可观的。
(二)全面宣传档案文化。档案文化本身是一种静态的文化,不经过传播是无法被人知道的。因此,建设档案文化需要大力宣传。拓宽宣传范围和领域,并利用多种不同的手段进行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以及手机网络等信息化平台进行宣传,也可以制作视频公开课,在网上进行传播,通过专业人士的介绍和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档案文化。档案馆可以与学校等相关单位联合,将档案信息通过信息技术等方传递给老师和同学;还可以将档案信息制作成小册子,发放给人们。这都是宣传档案文化的手段。
档案的数量庞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档案不断地形成,因此,相关工作非常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各部门和单位的合作。档案文化的传播需要政府机关的支持。档案管理部门可以组织多种形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档案资源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能够得到共享,并且与各种宣传平台保持长期的合作,对档案文化产品的内容进行定期更新,或者可以在电视台专门开设一档关于档案文化的栏目,或在报纸上设立一个档案文化专栏。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有效宣传档案文化,但也要考虑合作的利益问题。档案馆还可以与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进行合作,有一部分档案是珍贵的文物,可以送到博物馆去展览,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会看到这件物品,了解其承载的档案信息,并可能在一定的领域内应用,这就使档案发挥了自身的价值。
(三)丰富档案的文化内涵。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档案的文化内涵,让档案具备文化韵味。档案对于从事研究工作的人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对于普通人来说,档案的价值并不大,除了当作文物观赏一下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价值,而且档案的内容和载体本身都是比较陈旧朴素的,并不吸引人的注意,如何能引起人们对档案的关注成了一个难题。让档案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人们的注意。档案馆的建设本身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参观者。但绝大对数不从事历史研究工作的人是很少进入档案馆的,针对普通大众,档案馆应该采用更有效的形式。当前,移动网络和信息工具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人们每天都要利用移动设备上网浏览大量的信息,档案馆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站,在网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在网页上设计有特色的标志,利用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字、图片、音频等相关内容介绍档案知识和内容,让档案内容有更深的文化底蕴,并形成相应的关键词,使网络用户在搜索的时候能够看到相关的信息,引起用户的注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需要相关档案信息的时候,就会主动进行搜索。丰富档案的文化内涵可以提高档案文化的传播度,有利于?n案文化的建设。创新档案文化建设,不仅要丰富档案文化的内涵,还要拓宽其服务范围。档案文化不能走进寻常百姓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其服务范围不够广,拓宽服务范围能让档案文化受到更高的重视,并且能更好地传播。档案馆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通过网络宣传,将档案文化推广到各个领域中,吸引更多民众或商家的关注,让档案文化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四)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档案信息的收集、存储、浏览、筛选、查找等工作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高效便捷,档案文化的建设也离不开信息手段。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在技术方面的投入,配备精良的信息化设备,加快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同时要对档案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方面的专业培训,让工作人员能够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对档案信息的管理过程中,能够有效操作,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与安全,及时进行备份,避免源信息丢失或损坏造成的损失。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档案资源进行系统的分类,并建立相应的联系,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并通过网络,向社会提供专业性、系统性的档案信息,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文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248-01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如何化解城乡文化冲突,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农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归宿感是目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的瓶颈
农村文化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城乡一体化建设对农村文化环境带来巨大的冲击,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现象和问题。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着来自于城市文化、外来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如何调和冲突,兼容并蓄,使文化由冲突走向和谐,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瓶颈。
(一)现代化商品经济理念冲击,造成农村核心价值观错位。农村文化是人们在农业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知识、道德规范、习俗和价值观。但是城乡二元结构已经在城市和乡村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环境,一旦相互流通,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最开始显现的就是城市文化、价值观对农村核心价值观的冲击和破坏。这种破坏实质上是农村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与城市相互融合的过程。但是,当城市文化,尤其是现代化商品经济理念,对商品价值的攀比和追求,造成原有的农村传统文化模式不能有效地规范农民群体和个体行为时,就出现农村核心价值观的错位。世代流传的朴素的乡里伦理文化,例如睦邻、亲邻、乡党文化,抵挡不了城市文化的冲击,逐渐没落,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加深,信任减少。
(二)迅速暴富和城镇化,产生文化空挡。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工业化改造农村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使一部分人迅速富裕起来,农村贫富分化加剧。例如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土地或资本入股,实行红利分配,具有土地或资本优势的农民将获得更为丰厚的回报,加剧农村贫富差异。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城镇周边的农民脱离土地,改变了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生活方式。城镇一体化改变了农业收入分配,按劳分配的一般规律,提高了农民生产效率,出现了更多空闲时间。经济的迅速富裕,文化发展的相对落后,使一部分农民很迷茫,部分地区低俗文化、赌博斗富占领乡村,由此可见,农村精神文化世界的空虚。
(三)网络文化迅速流入,淹没农村原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乡一体化将孤立的农村世界通过网络、贸易直接与世界连接在一起,农村文化同时受到城市文化、外来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农民逐渐脱离乡土文化的束缚,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农村文化、小农意识、封闭意识逐渐被淘汰,农村原生文化面临涅重生的考验。
二、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以家族制文化为核心的农村原生文化、以勤俭简朴为美德的优良传统、以顺应自然为规律的生活方式逐渐蜕变,亟须建立新农村文化体系,捍卫农村传统文化精神家园。本文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通过主流文化融合地方特色乡村文化,形成具有农村地域、传统、风俗及农业、农民特色的新文化。
(一)改造农村原生文化,扬弃农村文化中糟粕。文化来自实践。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新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正悄然影响农村文化的内核。由于机械化、社会化、精细化种植模式的发展,与此相关的重视合作、注重人际交往、包容意识、时间观念、效率观念也会逐步深化。在农村生产、生活实践中,提倡新文化、批评旧思想,改造农村原生文化,扬弃农村文化中糟粕,这是理清文化冲突的第一步。同时,我们要尊重文化差异和多样性,不搞简单划一的“”,要从文化的根本入手,遵循文化的历史延续性和传承性,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增添新元素,对农村文化进行改造和发展。
(二)以主流文化为引导,树立文化精神楷模。要化解农村文化存在的冲突,必须依靠主流文化的引导。当前,我们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符合我国发展的社会实践,也具有统筹城乡发展的积极意义。大量来自农村、基层一线的教师、医生、农民在助人为乐、爱岗敬业、孝敬长辈方面得到社会的认同,成为我们社会的精神楷模。通过树立文化典型,传播先进事迹,具体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
(三)将农村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发展特色文化。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汇进而引发冲突,这是不可避免的。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及农村文化自身的调整与创新,我们要发展新农村文化,在保持农村文化优秀特色的基础上,融合主流文化,发展各种文化形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文化。一是丰富文化的表现形式,发展地方文化艺术,通过戏曲、舞蹈、美术等多种方式促进新农村文化的发展。二是鼓励农村文化吸收新元素,形成新思想,并向城市逆输入。农村文化不是城市文化的复制品,有特色的农村文化要引入城市、走向世界,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治理;班级文化;文化建设
一、班级文化的特征
班级文化能够团结和激励学生,增强集体凝聚力,促进班级学生共同进步。班级文化有着自己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特性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集体的文化,不同的班级有自己独特的班级文化,形成班级的价值观,班级之间的文化是互不相同的,因此,班级文化具有独特性的特征。
(二)不可互换性
班级文化应该是被班级学生都认同的文化,但是甲班级的文化不一定也能被乙班级认同,也不适用于乙班级,班级文化具有不可互换性。
(三)难模仿性
一个班级的环境、配备的设施等物质层面的东西都是可以模仿的,但是班级文化却不能被模仿。班级文化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是班级发展的原动力,是由班集体的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具有难模仿性。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营造班级良好的文化氛围
教师要从教室的布置抓起,营造班级良好的文化氛围。教室里的每一样布置对学生都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学校的各种活动都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契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参加。
1.“美化”墙壁
教室的墙上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利用进行墙壁“美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进行装饰,可以悬挂名人名言,也可以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还可以张贴班级内的评比光荣榜,提高学生对班级活动的参与度,营造氛围。
2.“美化”课桌
可以在学生的课桌角落设计座右铭卡片,学生可以写上自己的座右铭或者自己的目标,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前进。
3.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班队活动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意义重大,其作用远胜过教师对学生按照书本进行空洞说教。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促进班级文化的形成。
(二)建设班级制度文化
一个班级必须制定班级制度才能更好地发展,制度的设立也是班级文化建设发展的保障。教师要本着平等、民主的原则与学生共同商议制定班规,使学生能够认同制定的制度。
1.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让学生在规范中成长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很多事情和道理都没有明确的认识,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规矩的道理。例如,学生一起做游戏的时候,游戏是有规则的;在街上走路的时候,我们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在学校里学习,学生就要有规范意识,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好的习惯。只有让学生树立规范意识,学生才能在规范中成长。
2.建立切实可行的班规
班规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是班集体内学生都必须要遵守的制度,包括在班级内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班规制定的过程和最终确定都是学生亲自参与的,这样有助于学生从心理上对班规认同,能够更好地遵守班规。教师要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进而可以约束学生按照班规的要求学习、生活。
3.建立有效的班干部队伍
班干部要做好教师的帮手,按照分工做好班级内的各项工作,同时学生可以对班干部的工作进行民主测评,形成学生和班干部之间互相监督的C制,促进学生共同进步。要安排班干部分组进行值日,对班级内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总结,从班级内部选树先进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调动班级学生的积极性。班干部在班级内的工作中要做好带头作用,促进学生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通过班规规范学生,但是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为班级营造一个人人遵守规则的文化氛围。
4.充分利用班会,建立沟通渠道
班会是班主任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开班会了解学生的思想,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在班会中要充分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也是一种教育途径和教育资源。教师要丰富班会的形式,班会能够凝聚班级的向心力,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重视学生主体作用
教育治理背景下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学生应该摆在主体的位置,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充实学习生活,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教师要切实转变传统在班级活动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仅仅是配合教师,得不到锻炼的方式,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团结同学,共同进步。
总之,教育治理背景下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而班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基本的环境,班级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培养、素质锻炼。建设一个特殊班级文化对学生发展影响深远,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对班级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创新,通过“美化”墙壁、“美化课桌“以及组织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为班级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强化班级制度的建立,建立切实可行的班规,树立学生的规范意识,促进班级形成良好的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瑞君,赵冰.解析组织的共同愿景[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董军胜.优化班级管理 创设开放学习环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2).
[3]陈志刚,孙长清,赵永吉.探析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1).
关键词:石油行业;政治背景;企业文化;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形势下,新的机遇与挑战,企业都在不断地谋求自身的发展,如何对原有的体制进行改进与创新,直接关系到企业在新形势下的优胜劣汰,因此企业的思想文化建设成为了重中之重,我们如何在当前的政治背景下对企业的文化建设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是所有企业共同面临的关键性问题。
一.企业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是指根据企业的整个运营状况和内外环境所制定出的一整套价值准则。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企业人员的工作与行为都要按照这个准则来执行。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文化不单局限在这两个方面,还包含了企业形象,企业精神等更深的层面。具体而言,企业文化主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客观性。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是约束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员工行为的准则。它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它,并且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成功与失败都与它有着密切的关联。
2.观念性。企业文化它的含义十分广泛,并不是单一的一种制度,它是在综合了社会背景,企业环境,企业管理等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想与信念的表达,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关键是想树立一种企业形象和精神。
3.综合性。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其包含的东西十分广泛,其可以全面的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换句话来说,它是整个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一但企业的文化建设出现问题,那就会严重制约企业的未来发展。
二.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指的是一种企业理念,它已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以及激励员工的“灵魂”。石化公司在管理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与进步,也会对企业员工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在这种影响力的约束下,员工会感受到压力,会转被动为主动,积极投身工作,维护好企业的形象,最终便推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2.有利于提升员工素质
企业文化的建设一方面体现在整个企业的长足发展上,而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员工自我素质和修养的提升上。一个优秀的企业,它的企业文化会感染每一个员工,在不断提升他们技能水平的同时,更多的还提升了他们的思想素质,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就石油企业来说,员工多半是进行技术性的操作,很难深入的学习其他的知识,培养其他的爱好,因此在休息的时间,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使员工们得到放松,而且从活动中还能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这样就能增强员工整体的素养。
3.有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
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团队凝聚力。我们石油企业的员工年龄,性格各异,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准则,就很难将所有的人凝聚在一起。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激起员工们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从而增强他们工作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一来整个企业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团队,员工在工作中有了强烈的团队意识,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密切了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
三.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1.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当前,社会正处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而我国石油企业的文化建设却仍处于低速发展阶段,特别是企业的文化信息建设都相对不太完善。很多石油公司在企业的信息更新上存在问题,因此石油企业要加强文化建设,必须首先建立自己相对完善的公司网站,并且及时地更新信息,紧跟时代步伐。
2.转变企业的思想观念
企业文化是多方面的,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石油企业必须转变原有陈旧的思想观念,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新的知识与信息,将顺应时展的先进内容与积极向上思想相结合,这样才能巩固企业的文化阵地,防止社会一些不良思想的侵入。
3.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要想从中谋求出路,就必须勇于创新。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建设先进的文化,由此可以看出先进的文化建设是整个企业的灵魂所在,也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我们石油企业不仅要在建设战略上进行创新,更重要的是在企业的经营理念,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高效、快速地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体现企业整个综合优势的有效保障。我们石油企业面对当前的社会环境,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文化准则,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关键词:班级文化; 软约束力; 自主与个性; 自我教育
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想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必须靠教育,而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班级文化的建设正是学生主体的体现,所以我们有必要来探讨一下新课改背景下班级文化的建设问题。
一、 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一词作为教育的微观现象早在20世纪就已经作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毛喜祥在《班级文化建设在民办高中班级管理方面的作用》中把班级文化定义为班级群文化的简称,是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1而笔者认为班级文化是班级学生在共同生活的环境下不断形成并不断被认可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二、 班级文化的分类
班级文化是一种软约束力,对班级成员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班级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类。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教师的桌椅,黑板,电灯等一切物的东西。制度文化主要是班级的规定、规章等。精神文化主要是指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无形生成的日常行为习惯、习俗等,主要包括班级共同愿景的建立,班级舆论的引导以及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等。然而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则是核心[2]。
班级的物质文化是基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班级物质文化是指班级存在以及班级成员在实践中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的一切的总和,班级物质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物质文化给学生一种感官上的刺激,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和启迪,长期生活在环境优雅、整洁的环境中心情也会比较舒畅。班级的物质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班级文化,是班级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班级制度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建立的起约束作用的班级规范和班级管理机构,并通过班级成员的实施和配合发挥作用的班级文化。制度总是有一定的制定主体,在班级制度中主体和客体都是学生自己,制度的制定也是学生根据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结合自己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有利于保障班级正常秩序运行的规章,学生自己又要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因此学生既是制度制定的主体也是遵守制度的客体。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成员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被大家都认可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共同愿景等,是全体成员的创造性和个性的集中体现,因此,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
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自主活动的空间,提供精神支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有效的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班级成员自我激励的一把标尺。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课程来说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不同于课堂教学中的显性课程,它可以在无形中给学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在德育、智育、美育以及心理教育等方面都发挥着其特有的导向教育功能。
三、 新课改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然有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在支撑,班级文化的好与坏关系到整个班级成员的学习质量,班级成员的和谐以及班级荣誉等各个方面,所以良好的班级文化不仅有助于班级正常秩序的开展,还有利于班级成员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新课改背景下要求的素质教育的培养。
第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我们不能强求他们按照一个模子去发展,那样就和工厂生产的产品没有什么区别。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学生每个人的个性特征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对学生实行“一刀切”的办法[3],教师就要做到观察学生的个性特征,发现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培养他们擅长的一面,塑造不一样的人才。其次,学生在发展的质与发展的量、发展的类别与发展的类型、发展的速度与发展的程度等方面也一定存在差异。不管是从培养学生的出发点来看,还是从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来看,承认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存在,并由此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于老师而言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班级文化的建设也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才能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4]。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受教育者培养成有自主意识的、能够独立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教育的民主化、回归教育等都是为了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促进其健康的成长。班级文化的建设本身就是班级成员的自我教育过程,其创建倾注了班级每个人的心血,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重新学习了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无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是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意识。
第三、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就要求老师和学生都生活在一个自由、开放、和谐的环境中。师生关系是学校各种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作为师生关系的主导者,应该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需求,这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这有利于建设一个有爱的班集体。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不仅有利于生活、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竞争、合作、和谐的生活环境[5]。
结语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具有凝聚、制约、激励、导向的作用。班级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凭一个或两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它是集体的结晶,它需要班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参与进去。它的存在方式是动态的、系统的,是在不断变化中得到发展的。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我们要使其作用最大化,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我们学生的发展。综上所述,班级文化的建立对班风建设,学风建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教育中,班级文化建设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作为现代教育实践者的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在建立班级文化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毛喜祥.班级文化建设在民办高中班级管理方面的作用[J].学周刊,2005,(03):202.
[2] 伍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20.
[3] 李万春.一班一品 弘扬个性 助推发展―关于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新教师,2014,(03).
关键词:教学环境;教师精神;学生团队;学科文化
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热潮。但是到目前为止,特色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冷落了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建设的根基,应该是课堂文化建设。
那么,什么是“课堂文化”呢?
我们认为,课堂文化建设以科学的教学观为指导,以40分钟课堂为时空,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品行素养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文化意识等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与课堂内所有客观存在的总和,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和最终归宿。
一、教室环境,课堂文化的摇篮
教室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室环境对课堂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催生促长的作用,是构成课堂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班级规模、教室大小、学生座次或多或少的决定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和范围,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行为和学习效果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教室的布置与美化,是教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室文化的首要特性应该是浓郁的学习氛围。教室布置的构思、设计和建设,都要合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活动需要,让学生置身其中,总有一种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快乐!
教室也是学生活动的场所,年龄越小的学生越是需要教室的活动功能。活动、游戏、学习、开展适宜的运动都应该是教室环境应该具备的功能。教室应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活动的场所,学习的天堂。
教室的环境和教育意义是教室文化的突出体现,整齐、清洁、优雅、宁静,符合儿童年龄特点,映衬课堂文化的环境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能够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感受文化,启迪心灵。
二、教师精神,课堂文化的柱石
教师的精神文化是课堂文化的根本支柱。教师的工作,既是一种学科性的专业劳动,更是一种身心一体的事业奉献。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只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之一,事业素养才是教师的根本素质,是一名教师必不可少的职业基础。
敬业、乐业、奉献,民主、科学、公正,人文素养,仁慈胸怀,宽容精神,都是作为一名老师必需的基本事业素养。
让学生喜欢你的为人,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请您为学生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让老师成为学生身边道德模范的楷模,知识技能的榜样!
三、师生行为,课堂文化的核心
教师和学生一起的教学实践活动,构成了课堂文化中的核心要件――师生行为文化。教师的价值观是教师观的核心,是教师教学价值观的源泉。教师的教学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直接决定教学活动的落实。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科学民主、平等对话、多元开放、激励创新、立足发展、和谐共进是现代课堂的文化基调,让师生在自由与平等、理解与倾听、信任与尊重、开放与分享中展开教学实践活动,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四、学生团队,课堂文化的调节剂
班级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单位,现代课堂教学都是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班级内的学习小组、学生干部组织、社团组织、兴趣小组、学生同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的激励方式构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社会性环境,成为课堂文化的调节剂。
学生团队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建设良好的同学关系,人们普遍认为,同学关系甚至比师生关系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从社会学角度来讲,学生的学习存在竞争与合作两种形态。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获得同学的认可和接纳,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班级应该成为一个文化的共同体,关注每个学生的精神发展,使儿童成为一个相互承认、相互关爱又各具特点的健康个体。
五、学科文化,课堂文化的根本归宿
当教师熟悉一门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理解了这门学科知识,感知到学科中的文化元素时,学科中蕴含的人类文化元素就回馈到了教师的精神文化中,影响到教师的思维、情态和信念,流露在对学科知识的诠释与技能的指导过程中,就会在教学中体现出该门学科的精神文化来。老师的教学不仅仅是在传授某门知识,而是在以其个人的方式体现这门学科的独特性,传递富含在这门学科中的人类文化。若干年后,学生可能忘记了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但永不磨灭的却是物化在心灵深处的精神文化。
总之,课堂文化应该就是富含人类文化、饱含学科特色、充满教师个性特点的教师、学生、文本、教学设施的对话活动,是特色学校的最终呈现!
参考文献:
[1]杨孝如.消极班级舆论简论.当代教育科学,2005(11).
关键词:廊桥博物馆;文化建设;文化传承和保护
作为发掘、保护、展示和传承文化的公益性组织机构,博物馆是我国文化事业中的有机构成和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博物馆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期和严峻挑战,博物馆文化建设也被提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进行研究和探讨。庆元县地处浙闽交界处,境内有百余座构思精巧、形态各异、历史悠久的廊桥,是我国现存古廊桥最多、最集中的县,素有“古廊桥天然博物馆”和“廊桥之乡”的美称。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廊桥文化,在庆元县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廊桥博物馆于2011年12月2日正式开馆。在立馆之初,廊桥博物馆就紧紧围绕以廊桥建筑这一主题,通过传承文化、展示特色和打造品牌等有效举措,充分整合、创新及提升廊桥传统文化,推动了廊桥博物馆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1 提炼和整合——博物馆文化建设的首要环节
提炼和整合文化资源,是博物馆文化建设工作的首要环节。博物馆是重要的文化机构,为了更好地承担起传承和保护文化的历史使命,可以按照横向(空间)和纵向(时间)两条逻辑线索对博物馆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归类、全面梳理、充分整合,确保了博物馆文化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以廊桥博物馆的“廊桥文化”为例:从历史上来看,庆元县始建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在近千年漫长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廊桥建筑文化。经专家考证,庆元廊桥在历史沿革方面极具连贯性,仅就木拱桥一类,其萌芽于唐宋,成熟于元代,鼎盛于明代,定型于清代,历时之久堪称世界之最,而现在位于境内的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木拱廊桥仍保存完好、一应俱全,在中国古桥建筑史上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从地域来看,庆元县有着独特的浙闽之交地理位置和亘古的越闽相融的历史背景,境内山岭连绵、溪流纵横、植被丰富、生物多样,这为廊桥建筑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而生产生活和文化审美的需要,催生了大批凝结着庆元先民智慧结晶的廊桥艺术精品,最终在中国古桥建筑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廊桥博物馆始终坚持以这两条逻辑线索对“廊桥文化”进行梳理和整合,最终使其具备了较为完备的形态,为文化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集中和展示——博物馆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集中和展示文化资源,是博物馆文化建设工作的根本任务。博物馆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通过征集、研究、保护、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以传承和保护文化的公益性组织机构,博物馆是满足人民群众美的享受和培养生活情趣的场所,更是一个地区、民族和国家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尽可能地集中、保护和展示“文化”和“文物”,是博物馆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对于庆元县而言,文化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境内的廊桥建筑,是筹建廊桥博物馆的重要优势,而如何能够更好地在博物馆内更好地整合“廊桥文化”、保护廊桥建筑、阐释廊桥建筑的文化理念,则是廊桥博物馆文化建设工作中所要突破的重要课题。首先,从博物馆自身的建设上来看,馆舍延续了廊桥“桥馆合一”的建筑理念,外形古朴典雅,使游客对廊桥建筑文化产生直观的感受;其次,从博物馆的内部设计上来看,以梦回廊桥、巧夺天工、人间彩虹、情有独钟和牵手廊桥这七个主题,从历史、技术、人文等方面对庆元廊桥建筑进行了全面的展示,使游人对廊桥艺术形成整体认知;最后,从馆内文化展览上来看,廊桥博物馆在制造相当数量的廊桥模型的基础上,充分借助幻想成影、3D动画、红外感应等多媒体高科技手段,以更为丰富的形式为游人展现廊桥建筑的技术特色与文化魅力。通过上述举措,庆元廊桥博物馆更好地完成了集中和展示“廊桥文化”这一根本任务。
3 凸显特色和打造品牌——博物馆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
承载和依托文化资源,是博物馆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动力。文化是一种重要的软实力,廊桥博物馆要充分发挥这一巨大力量,以文化建设工作为牵引,推动整个博物馆文化建设及整体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要尽力凸显廊桥文化特色。廊桥建筑是庆元先民为中国乃至古桥建筑所留下的文化财富,而廊桥建筑的文化价值就在于其特殊性。廊桥博物馆借助专家力量,对境内的廊桥建筑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最终形成科学结论,使廊桥博物馆与其他同类博物馆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区别度”,提升了廊桥博物馆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要积极打造廊桥文化品牌。廊桥博物馆通过加强廊桥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廊桥影视文化挖掘整理工作、加快庆元廊桥文化网络平台建设等有效举措全力打造“中国廊桥之乡”这一文化品牌,凝聚品牌文化实力,提升品牌文化价值,扩大品牌文化影响力,使廊桥博物馆最终走出庆元、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为更广泛的地区和民众所了解和接受。
文化是博物馆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加强博物馆文化建设工作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必要举措。在县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廊桥博物馆始终以文化建设工作为牵引,从历史、技艺、自然、人文、保护等方面来解读廊桥文化,营造良好的博物馆文化环境,培育优秀的博物馆文化,为收藏、展示、教育及研究“廊桥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在的廊桥博物馆作为元庆地区文化的新亮点,已经成为保存木拱廊桥传统技艺和文化记忆的重要场所,成为对外宣传、展示综合形象的重要窗口之一,实现了自身事业的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l]杨成志.现代博物院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2]芦晓谦浅析对中国博物馆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技文化,2006(07).
摘 要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进程中,企业文化建设在国有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其生产模式、员工思想以及经营理念,必须要和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相契合,在此基础上则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本文则从国有企业背景分析企业文化建设。
关键词 国有企业 企业文化 建设
企业文化也就是企业员工所共同秉承的一种观念、信念以及价值观,并以此作为行为准则,所构建的行为模式。在管理学家研究中称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良好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中的建立,不但能够提高企业管理有效性,并且还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改革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一)企业文化缺乏体系化建设
企业文化的建设阶段,难以推动企业文化的规模发展。当前企业文化活动的产生,需要做好理念的制定工作,但是当前人才理念以及企业宗旨等处于缺位的状态,企业文化体系化价值难以实现。企业文化的规划和发展,需要做好企业的分工合作管理,加强部门之间的有效联系,推动企业文化的规模化建设和发展。但是企业物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使得企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摸索阶段,企业文化建设价值难以实现。
(二)文化建设缺乏保障机制
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做好企业文化的规模化建设,做好企业的主动性建设和发展。而国有企业行为层企业文化的发展,主要是结合企业规范活动发展状况,不断的健全企业的规章制度,提升企业文化的执行制度,缺乏对企业文化组织机构的建设,工作机制不完善,企业员工难以正确的领悟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当前企业文化的建设仅仅注重企业文化发展形势,企业文化的建设阶段,始终缺乏强烈的企业文化意识结构。企业文化生产经营发展中,难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企业文化发展价值不高。
(三)企业文化建设力度薄弱
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中,需要做好企业文化的规模化建设,并保障有着更好的发展理念。但是企业的规模化经济发展阶段,难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高层管理者缺乏对企业文化内涵以及作用的充分认识,企业文化推进建设力度不足,企业文化建设作用不突出。企业文化的内涵建设和发展中,难以有效的推进企业文化的规模化建设,企业文化难以从根本上反应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不佳。相对而依然,企业文化建设有着简单的额形式和宣传,难以实现企业上下同心的规模化建设和发展。
(四)企业文化建设创新度不足
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结合企业的发展理念,塑造更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做好企业文化的优化建设和发展。企业文化内部化实现的时候,结合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好企业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当前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仅仅是结合企业文化内部化的建设,企业开放性文化建设难以实现,企业文化创新度不高。企业员工服务意识的转变和发展,难以结合企业市场化的发展理念,促进企业整体发展价值。
二、国有企业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对策
(一)构建完善的文化建设体系
企业文化建设体系的构建,需要做好企业文化的调查工作,结合企业文化的理论性原则,尽可能的做好体系的规划工作,引导企业管理者和职业员工有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也要做好企业文化的规模化建设和发展,做好企业文化的有效建设和应用。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做好企业文化的综合性培养工作,加强企业文化的有效建设和发展,做好企业文化的有效建设和应用,构建有效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和操作,就要做好企业精神文化层的建设和发展,加强企业制度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企业文化的管理和发展,需要结合企业的综合发展理念,结合环境的发展概况,做好企业战略性的调整和发展,加强企业文化的有效建设。
(二)做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保障工作
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丰富企业的物质文化,尽可能的保证有着丰富的企业物质文化,做好企业文化的传播发展。物质文化的建设,就要做好企业视觉形象识别设计工作,加强企业标志性建筑,结合企业产品的包装以及宣传,深层次的刻画企业物质文化,做好企业物质文化的发展理念,做好企业系统设计的规模化应用,实现企业物质文化的深层次包装设计,保证企业有着较好的色彩和风格。
构建企业文化传播载体,形成企业文化传播范围,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结合课堂传播的形式,做好企业文化额宣传工作,结合企业课堂的发展理念,做好员工技能的综合性培训管理。不仅仅将企业员工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在企业成长发展中,促进企业文化的规模化发展和应用。结合企业内部的网络结构,做好企业报刊媒介的发展,在融合企业信息的同时,分析企业教育培训的实训工作,做好企业建设发展理念,在企业发展中,做好企业文化手册的编著工作。
(三)积极引导企业员工参与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融进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结合企业核心价值观发展,做好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发展应用,及时的调整自身的行为结构,并加强企业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和认同。全员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结合企业特殊的文化理念,尽可能的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结合企业发展的基本理念,及时的开展企业的多种文化活动,做好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合理制定企业文化,推动企业文化的深层次建设和发展。
(四)实现国有企业文化精神创新发展
企业文化精神的创新发展,需要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创新企业发展的多种理念,探讨企业精神时,结合企业发展的目标,塑造企业全新的精神状态。尽可能的将员工主动承担责任意识提高,对员工个人行为进行修正,企业员工发展中,结合企业员工发展的核心价值,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本着服务至上的企业精神,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理念,以至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好企业制度的规范工作,对企业职工敬业精神进行强化,培养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并营造企业较好的服务氛围,结合客户需求,不断更新企业的品牌文化。企业文化的规模化建设和发展,就要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理念,创新企业文化的价值意义,构建企业精神文化体系结构,进而促进学习型企业文化的规模化建设和发展。现阶段企业文化价值理念的创新和发展,不仅仅加强企业员工的个人学习,同时也要结合企业员工的团队学习,分析岗位的发展特点,构建企业发展的创新目标体系,做好企业的开放性发展和应用。企业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就要结合企业发展的思想境界特征,实现信息的共享以及资源的共享,组织企业员工进行网上有效学习,并加强网上管理,构建浓厚的网上学习氛围,实现企业文化精神的创新发展。
三、结语
现阶段国有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在完善企业发展规模时,培养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提升企业员工的文化知识,尽可能的做好企业员工的素质教育和发展,推动企业文化的有效建设,进而促进企业整体规模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洪宇峰.国有企业加强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6).
[2] 付彩霞,郭丽华.\谈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J].商业会计,2013(2).
[3] 张淑霞.如何在国有企业中加强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机制建设[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5(8).
关键词: 教育生态 校园文化 文化建设
当前,从社会领域来看,为了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同理,在教育领域,为了推进高校的可持续、有效发展,我们也需要树立教育生态观念、意识。在教育生态背景下,努力建设高校校园文化,为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教育生态观念的提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资深教育史家、教育评论家劳伦斯・克雷明在1979年出版的《公共教育》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生态”的概念。他认为教育生态是一种有目的、系统、持续的传播、激发或获得某种知识、态度、价值观、技能或情感,以及任何通过这种努力而获得的全部成果的过程[1]。
我国有关教育生态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2007年8月,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首次对多年来的工作进行全面回溯,从理论体系的视角提出“教育生态理论”的概念。之后,2008年5月,“教育生态理论研讨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学者们提出将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强调系统性、动态平衡性及各因素间的协调[2]。
教育生态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3]。因此,以教育生态为背景,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二、高校校园文化阐释
高校校园文化,通俗地讲,是指一切校园人在校园内部环境和校园外部环境的互动下,形成的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它都存在、变化、发展着,并始终影响着校园中每一个人的价值观、情感表达及信仰。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通常包含四个层面:第一层,校园精神文化。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和主导。它需要长期的孕育与沉淀,是广大师生集体荣誉感、向心力、凝聚力的体现,亦是师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通常以校风、教风和学风为其主要表现形式。第二层,校园物质文化。它是校园文化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主要由自然空间如校园面积与地貌、建筑式样与格局、花草树木、陈设布置及教学设备等因素构成。第三层,校园制度文化。要使校园生态系统保持动态、自主地运行与发展,需要形成独立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和自我激励的运行机制,这些机制都有赖于制度的维持,主要体现在校纪校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及人际交往活动等方面。
高校校园文化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柔性渗透。校园文化也体现自身的独特功能:一是教育功能。校园文化通过全体师生长期的积淀,如陈年老酒般感染、熏陶着校园内的每一位师生并使他们在其中接受教育。二是凝聚功能。高校校园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可以起到沟通师生情感、培养和激发团队、合作意识进而聚人心的功效。三是导向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其既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在其专业建设及人文素质教育、办学特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四是激励作用。高校校园文化一方面能开阔学生视野,为充分展示自我创造了平台,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以自信、饱满的姿态走向社会大舞台。
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既谓之生态,那么各生态因子之间理应形成相对稳定的互动关系,并且保持动态平衡性。然而,当前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差强人意
当前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突出的情况之一――大学精神缺失。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大学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其中包括自由、人文、独立、创新等元素。当下,由于一些高校一味地突出物质追求,而忽略了精神追求,学术世俗化倾向明显,为追求物质待遇与声誉地位不惜放弃本应追求的价值取向。在大学精神失落的环境里,让广大莘莘学子如何追求人文情怀,又如何追求真善美呢?
校训作为学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流于形式且重复雷同。高校校园本是集中反映大学人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表达学校与学生的热切希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校训成了师生能背下来的“口号标语”,另一方面,出现一些高校在校训用词上的严重反复现象[4]。校训流于形式、雷同,定不能体现出其自身的价值,也很难体现学校自身的特点、风格,亦难有强烈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学风作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亦漏洞颇多。当前,大学校园的教室、食堂等场所,随处可见低头一族,却难得一见晨读景象,学风散漫成为一种常态。许多高校常常会搞一些运动式管理,即学生口中的“严打”,风声一过,学生又是散漫状态,收益甚微。
2.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少人文内涵
自然的文化使人的特殊的感性的本质力量得到客观地实现,以适应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5]。
当前高校校园在规划建设方面更多的是注重高大、宏伟建筑的建设,而忽略了存于其中的其他物质如花、草、树木,亭台、花园等校园人文景点的建设与点缀。即使一些校园有花草、树木,但是总觉缺点文化味;即使一些校园里能看到几处所造的景观,也不是太新,缺乏历史感,就是照搬照抄痕迹太重,与一些高校惊人的一样。崭新的大理石上书写几个大字就能体现大学的精神、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宗旨,能承担起延续和传承高校传统和精神的责任吗?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目前高校教育发展进入高速通道,积极开创新的本科教育新局面,实现优质教育,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是本科教育的第二课堂,对学生思想、学习心态、价值取向以及科学精神等影响显著,是高等教育特色以及灵魂所在,当前我国高校院校文化建设明显失衡,导致无法引领大学生文化与思想发展,对学生情感和思想的熏陶不足,无法彰显出大学精神气,缺乏创新驱动力,影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
一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充分。多数高校都没有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系统性的教育工程,在建设中秉承形式主义,忽略了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为了彰显本校的教育特色,总是会搞一些面子工程或者是形象工程,将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上,没有从本科教育的角度总体性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建设的方式多数是召开一些学生演講会。举办一两次卫生途径检查或者是公益活动,没有从深层次教育入手,形成育人合力,导致校园文化无法发挥自身的育人作用,旧的教育思维和教育工作形式,禁锢了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二则是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不健全,目前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缺乏统筹协调,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目的以及行动力,文化建设处于无序状态,再者高校教育中更加注重第一课堂的教育质量,忽略了精神文化建设,纵使不少高校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苦下功夫,但有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之间相互冲突,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缺乏对深层精神文化的探索与构建,导致对大学生价值取向、人格塑造以及思维方式等产生负面作用。精神文化建设的本质是为了彰显高校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若是校园文化建设忽略精神文化,而现如今学生主体生态又走向复杂化,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等逐步占据学生思想高阵地,那么高校校园文化就会失去自身的价值,因为高校必须要应对复杂的文化思潮和各种价值文化生态,所以实现精神文化建设,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
二、基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与策略
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就意味着高校不得不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文化教育,都必须走创新发展道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优质本科教育,弘扬大学精神,丰富学生人文内涵。因此,校园文化在建设中,要以思想、文化和人文内涵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展销高校自身的教育特色和文化精神,在本科教育发展中注入大学精神,为本科教育创新与改革提供内在驱动力。校园文化是以大学校园为背景,直接面向全校师生,但其影响力长远,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应该要以弘扬大学精神为主,增强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在文化育人中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广泛地开展多元化、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
一要引进新媒体、新技术以及新业态等,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时代的发展元素,实现校园文化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高校园文化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因为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等,是如今本科教育的新阵地,课堂教学以及思政教育中,为相应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趋势,正在积极运用微信、微博以及微课、慕课等新时代技术,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活动,依据学生群体生态的改变,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多元化及信息化的教育服务。校园文化作为本科教育的第二课堂,也要与时俱进,灵活运用新媒体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在新媒体及网络平台上构建校园文化建设阵地,配合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坚持教书育人的思想统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人文内涵丰富的高校校园文化。
二要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校园文化可以吸纳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代本科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创造知识,传授知识,服务社会。这些理念的背景就是本科教育和校园文化,而践行的对象就是高校教师,教师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人,校园文化的规划、统筹和建设都需要师资队伍的支持,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能从建设根本上提高校园文化内涵价值。所以,学校管理制,教授治学以及科研环境等,都重新规划和建设,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招聘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并将高校文化纳入到高校发展总体规划中,树立与坚持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教育与陶冶功能等,为师资队伍发展创建优质环境。另一方面,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依据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加强全校教师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学习和新时代教育理念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高度和教育能力,在教育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原则,积极引导学生精神文化走向科学正确方向发展。如此一来,也能实现师生全面提升,达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三加强学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联合思政育人和知识育人、素质育人等多项育人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大学校训,依据文化核心是由价值观构成的原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中,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创新活动,强化师生员工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校的创新能力。将德育与校园文化结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管理机制,推动法治教育与安全教育、大学校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落实,形成优良校风,然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创新活动形式。
【关键词】微博;微信;网络平台;校园网络文化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种社交工具迅速的涌现,诸如微信、微博等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网民的追捧,尤其是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参与。课堂之外,随处可见拿着手机上网的学生,移动互联网络已经占领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除了必要的网络使用,学生们通过移动终端使用较为频繁的就是通过社交工具浏览朋友圈,在朋友圈留言和互动,以及通过这些平台来获取各种资讯。如何依托移动互联网络、利用这些平台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需要我们对校园文化建设做出新的思考和实践。
一、搭建新媒体平台,利用新媒体展现校园文化
当今社会,网络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处于爆炸式的发展阶段,文化信息的传播呈现出信息量大、渠道多、传播迅速及扩散快等特点,要想在信息传播更新中处于主导地位,弘扬主流文化,就必须依靠先进的文化传播工具和设施。
目前,各类信息传播工具,诸如飞信、微博、微信、贴吧、QQ群等已深入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也越来越大,高校应加大力度建设顺畅高校的校园网络硬件设施。此外还要迅速的搭建一个成熟的、完善的校园文化传播平台。弘扬主流价值观,宣传校风、学风,使师生可以在相关的平台上各抒己见,畅通的进行思想的交流。
二、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
(一)弘扬主流文化
新媒体平台所展示的网络文化包含了多种多样的精神文化。作为高校师生尤其是大学生信息源的注意媒介,新媒体平台在制造和传播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的同时,也应剔除精神垃圾。加强主流文化的宣传,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新媒体平台的首要任务。学校的办学理念、思想信念、校风校训、优良的传统习惯等精神财富是高校的灵魂,也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二)网络制度文化
网络制度文化的建设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建立必然需要新的制度文化。校园网络制度文化的建立是新媒体平台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
我们清楚的看到,网络平台在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和信息的同时,其中存在着的大量的不良信息也危害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犯罪、网络诈骗、网络成瘾等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师生中开展网络安全和道德教育十分必要,促进师生自觉树立网络安全和道德意思,理解相关法规,提高利用网络学习文化知识和加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创建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老师对学生还应加强思想教育,学习相关的网络方面的法律知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的上网的意识,更好的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
(三)校园网络文化要体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业性、社会性和区域性
一是高等职业教育是为企业和社培养一线技术人才,学生的培养具有明确的和定向,学习的古城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必然具有浓厚的职业性。二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要面向社会、服务企业,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要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三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往往取决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需求和行业特点。高职院校的生源多来自于院校所带地或者周边地区。学生毕业后也主要在这些区域就业,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也具有区域性的特点。
高职院校职业性、社会性和区域性,使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区别于高校的突出的特点。我们要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先进的社会文化理念,吸取职业文化中的精华用以丰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突出高职校园文化中的“职”的特点,增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的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支粉笔和三尺讲台,高职院校需要在传统教师培养的基础上,努力建立起一支能够在新环境下熟悉网络技术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既能够完成基本的传统教学,也能够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开展具有科技含量的新的教学。不仅能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来教学也能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来育人,随时跟进学生的网络动态,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做好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对学生学习和心理上的疑惑进行及时的疏导和开解。
(二)是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学校自己的网络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舆情研究和分析平台、教育服务平台、传播平台。舆情研究和分析平台方面,通过网络平台收集师生对于网络的关注点,对数据进行分析,将舆论引向正确的主流方向,减少不良信息对师生的影响。教育服务平台方面,学校需要加强教育管理和服务平台的建设和管理,给学生提供便利的教学服务,同时也可以在教学平台上建立学习窗口,在网络上实现师生共享教学资源,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兴趣。传播平台方面,学校要开始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及时的对这些活动的进展进行网络更新,吸引学生注意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素质教育,。
(三)提升校园文化的影响力、提高校园文化的参与度。 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的理解和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当一种新的网络社交模式出现,就会以飞快的速度在学生中传播开来,因此通过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网络平台,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了解相关的校园文化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吸引这些学生参与到校园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来。这就提高了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校园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需承认,网络已深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也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变的日益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好控制好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网络科技,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文化的宣传教育,摈弃和剔除网络信息中的糟粕,加强对大学生的媒素养教育,为大学校园的网络文化的发展构建和谐、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钱静珠 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 03)
[2]王庆文,刘理,戴革萍 信息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计算机时代,2002( 06)
[3]居再宏 网络发展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 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2002( 06)
[4]王珩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