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数学学习范文

小学数学学习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数学学习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数学学习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特点;教学;对策

相对于其他学习阶段,小学阶段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数学学科的学习也有着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应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的设定好教学目标,掌握与控制好教学进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锻炼与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一、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

(一)学科特点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有着抽象性的特点。这对于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和学习活动而言,也更是如此。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特点以及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与学习呈现出一定的难度。这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数学的基本知识储备量较少,思维能力较差,尚未培养成较为成熟的思维方式。鉴于此,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根据此学科抽象性的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做好具体的教学工作。

(二)学生特点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年龄较小,对于基本数学知识的认知程度有限,在理解上也很可能存在偏差。因此,针对于学生的这一客观特点,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来说,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具体来说,应当合理的设置好教学目标,科学的统筹好教学内容,并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方式,形象化的为学生讲解具体的数学知识,以期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很好的把握数学规律,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

(三)教学特点

在教学方面,小学数学学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上都有着一定的特点。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有着较强的逻辑性。具体来说,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要对各种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找到数量空间变化的规律,做好数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同时,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还要及时的掌握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办法做好相应的辅导工作,进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小学阶段的教学与其他阶段的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充分利用好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再次,在教学过程方面,小学数学的具体教学要求有着较强的连贯性和递进性。由于具体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较为分散,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应当系统的规划教学内容,由浅到深的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二、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一)有利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养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对策

针对小学数学学科逻辑性较强的特点,以及其在内容上呈现出较为难懂的特点,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合理、形象的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效结合,以期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根据学科抽象性的特点,着重注意将抽象化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还应当做好知识点的汇集工作,以便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有利于采用具有层次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讲解数学知识

任何学科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这对于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和学习来说,也更是如此。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认知程度不高的特点,作为数学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结合具体的、实际的教学情况,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做好教学工作。同时,还要根据每一个同学理解知识的程度,做好分类教学工作,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从易到难,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精神

针对于学生主体年龄较小的特点,相关教师在教学的形式上还要多加变化,采用灵活的方式开展具体的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安排,一方面能够更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来说,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与提高学生探索新知的精神,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安排教学计划和具体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还应当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顺数学的基础知识,进而使得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结语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小学数学学科有着自身特有的学习特点。因此,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在充分尊重学科、学生、教学特点的前提下,坚持以学生为本,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努力做好相关的教学工作。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扎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期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初探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

[2]李洪毅.基于小学数学学习特点的教学影响研究[J].新课程,2016(02).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方法

预习

学习

练习

复习

小学数学教学与学习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即“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在小学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前提,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有效途径。小学数学是一个整体,根据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可以把小学数学内容分为六部:

(1)数和数的运算;

(2)代数初步认识;

(3)量与计量;

(4)应用题;

(5)几何初步知识;

(6)统计初步知识。

在数学学习中,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升学考试中很难获得理想的数学成绩。

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对如何学习小学数学学习做了有效探索,笔者认为,小学数学学习可以从:

预习――学习――联系――复习四个步骤来进行。

一、掌握课前预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学习数学知识就如同砍柴一样,熟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数学学习前首先要“磨刀”,即认真做好准备工作,这也说明了预习的重要性,预习是听好课,掌握好课堂知识的先决条件。预习主要是看数学书,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手和脑要先到,要多思考,多斟酌,不要看一遍就完事,不要走过场。

一般来说,数学预习方法可以从以下四个过程加以展开:

一划圈;二批注;三尝试;四分类。

以小学五年级“简易方程”一章为例,来说明数学预习方法。

一划圈。就是圈出本章的知识要点,如“未知数”、“方程”、“解方程”等相关基本概念,同时,课本中例题的注意事项也应该圈划出来;

二批注。就是在要求学生将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点、暂时不能理解的内容和学习的心得体会批注在书本空白的地方,如果对例题弄不明白,直接将疑问批注在例题旁边;

三尝试。就是要求学生尝试性地做一些最基本的联系,一方面是检验学生预习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为第四步的知识点分类做铺垫;

四分类。即完整地列出本章的知识点,并且进一部分出哪些是通过预习已经掌握的,哪些是自己还不能理解的,这些知识点就要求我们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进一步听老师分析和讲解。

二、掌握课堂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课堂学习是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数学课堂学习中,学生要坚持做到“五到”:耳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方能把握课堂学习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一)耳到。就是要求学生要认真听讲,即在听课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倾听老师所讲的知识重、难点,又要善于倾听同学回答问题的内容,特别要认真听自己在预习过程未看懂的问题,也就是学生批注的知识疑点。

(二)眼到。老师讲课除了声音之外,经常还通过表情和手势向学生传达一些讯息,学生要善于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幻灯片和板书的内容,还要看老师要求看的课本内容,把书上知识与老师课堂讲的知识联系起来。

(三)口到。学会提问时学好数学必须的手段,学生应该将自己预习时没有掌握的、课堂上新生的疑问,全部归纳出来,在课堂上直接请教老师或同学,直到融会贯通,

(四)心到。善于思考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课堂上要认真思考,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课堂的新知识。数学课堂学习有时要求掌握例题的解法,有时要求学会运用公式,学生必须灵活使用。

例如,我们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以后,学生就应该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如何求?这样方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手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要求学生在听、看、思的同时,要养成随时做笔记、经常做笔记的良好习惯。

三、掌握课后练习方法,练就数学解题能力

小学数学的解答能力,主要通过实际的练习和解题来提高。有人总认为练习有“应试教育”之嫌,或是被扣上“题海战术”的帽子,其实不然,课后练习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巩固课堂学习知识,熟练解题能力的最有效途径。那么,小学数学课后练习应注意怎样进行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课后练习的重要性。不论是预习练习,课堂练习,还是课后作业,复习练习,告知学生不能只满足于找到解题方法,或是简单的得到答案就好,而不动手具体练习一练,学生应避免犯“眼高手低”的毛病。课后实际联系不仅可以提高解答速度。掌握解题的技能技巧,而且,许多的新问题往往常在练习中出现,这样既能巩固知识要点,而且对我们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最有效地检验;

第二,树立自信,培养毅力。小学数学特别是高年级小学数学练习常有繁杂的计算,比较难懂和不易推理的证明,学生对此应有充足的信心,顽强的毅力和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做到善始善终;

第三,养成勤思考、先思考,后解答,再检查的良好习惯。例如遇到一个题,特别是拿起来还没有具体解题思路的题目,学生不能盲目地进行练习和解答,无效计算只是徒劳无功,特别是在考试中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首先应深入领会题意,分清题意。弄清题目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思考,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最后再作解答。要切记的是,题目解答完毕后,必须进行反复的检查与验算;

第四,善观察,用技巧。对于一些创新性的题目,学生应该大胆联想,灵活运用公式,寻找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转具体为抽象,则可得巧解,似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如:求1+2+3+…+99+100的和是多少?学生就必须善于观察,讯杂货哦题目中的规律,发现解题技巧,不难发现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不难发现,此题就是50个101相加的和,即101 x50=5050。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善观察,用技巧就显得极为重要。

四、掌握课程复习方法,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无论是一次课后复习、单元复习,还是数学总复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掌握复习方法,是提高数学学习成绩的重要保证。

第一,对于一次课的复习,学生应该合理安排复习时间,“趁热打铁”,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即当天学习的功课当天必须复习,无论当天作业有多少,多难,都要对当天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千万要克服不看书复习就做作业,做不出来再翻书,把数学课本当成工具书查阅的坏毛病;

第二,采用综合复习方法,将小学数学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像华罗庚所说:“找另一条线索把旧东西重新贯穿起来”,学生可以画出小学数学的脉络图,即通过找出知识的左右关系和纵横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提高,这种方法既适用于乎时复习,也适用于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更适用于毕业和升学考试总复习。

以数和数的运算为例,学生在进行复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数的意义,要求弄清楚自然教、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二,数的读写与改写,要学会读较大的数、带分数、假分数以及各种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第三,学会数的大小的比较,特别是小数和分数的大小比较:

第四,数的整除,掌握整除的概念、合数、质数的概念等;

第五,掌握积、商的变化规律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与学习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即“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在小学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前提,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有效途径。

1掌握课堂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课堂学习是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数学课堂学习中,学生要坚持做到“五到”:耳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方能把握课堂学习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果。耳到。就是要求学生要认真听讲,即在听课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倾听老师所讲的知识重、难点,又要善于倾听同学回答问题的内容,特别要认真听自己在预习过程未看懂的问题,也就是学生批注的知识疑点。眼到。老师讲课除了声音之外,经常还通过表情和手势向学生传达一些讯息,学生要善于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幻灯片和板书的内容,还要看老师要求看的课本内容,把书上知识与老师课堂讲的知识联系起来。口到。学会提问时学好数学必须的手段,学生应该将自己预习时没有掌握的、课堂上新生的疑问,全部归纳出来,在课堂上直接请教老师或同学,直到融会贯通。心到。善于思考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课堂上要认真思考,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课堂的新知识。数学课堂学习有时要求掌握例题的解法,有时要求学会运用公式,学生必须灵活使用。

2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结合生活经验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观看自然现象的天气状况,然后老师体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老师接着说“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人,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然后让学生分析,小明是否应该不高兴呢?最终得出正确的元角分概念,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刨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3激发兴趣,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

教育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主体,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老师。怎样才能做好这一点呢?常言道:“亲其师而信其道。”但是要想让学生亲其师,教师本身首先要管其生,想方设法让学生亲近你,而不能让学生“敬而远之”。大体来看,学生喜欢哪一位老师,同时也就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门功课。学生在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前,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对其所教的学科能不感兴趣吗?首先我在课堂教学中对他降低要求逐步提高的方式,并采用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去指导他,每到课余时间,主动找他谈心、了解、摸索他的心里,掌握他在数学上还存在哪些问题,以便及时的加以解决,给他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减少心理压力。与此同时,与其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此时此刻更要关心他、爱护他、鼓励他,在同学中建立一帮一活动,同学的帮助温暖了他的心,使他自己也不断增强自信心和勇气感,这样逐步由害怕数学,慢慢变成喜欢数学。

4家校共教,提高家长的教育合作意识

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正确,他们送子女读书,诚然是希望他们能有一个好的未来,但他们却没能在孩子的学习中起到实质上的促进作用。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便完全交付给学校与老师,孩子学习好,他们无话可说,可要是成绩差,他们不是帮孩子找原因想办法,而是轻则骂,重则打,全然不顾幼小的心灵是否受到伤害。孩子常常感到无助,于是便破罐子破摔,从而更加厌恶学习。数学的学习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是比较难的,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应对家长进行一些实质性的培训,鼓励他们转变教育观念,为孩子的将来主动参与学习,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加一股必要的辅导力量。在这样的家校共教的氛围中,才能有助于学生提升学习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学好数学。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仅是完成基本的教育教学任务,更要对学生负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放在首位,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培养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爱学、会学、能学,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作者:李连娜 单位: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百楼乡太保营小学

参考文献:

[1]黎昌权.小议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积累学习经验的方法[A].2016年4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

[2]王道叶.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探讨[A].2015年10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

[3]韩秀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A].2016年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

[4]薛峰.对话———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2005.

[5]欧小明.浅谈小学数学学法指导[A].中国教育学术论坛(第二卷)[C].2006.

[6]杜安祥.浅谈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A].2012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

第4篇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总结

数学学习是很多小学生和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很多小学生学习数学不好,面对这一难题,小编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学习数学的方法:

一、学会主动预习

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培养自学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看书,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去预习。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二、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

一些学生对公式、性质、法则等背的挺熟,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又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如有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解“把一个长方体的高去掉2_厘米后成为一个正方体,他的表面积减少了48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同学们对求体积的公式虽记得很熟,但由于该题涉及知识面广,许多同学理不出解题思路,这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掌握解题时的思考方法。这道题从单位上讲,涉及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从图形上讲,涉及到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从图形变化关系讲:长方形→正方形;从思维推理上讲:长方体→减少一部分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减少部分四个面面积相等→求一个面的面积→求出长方形的长(即正方形的一个棱长)→正方体的体积,经老师启发,学生分析后,学生根据其思路(可画出图形)进行解答。有的学生很快解答出来:设原长方体的底面长为x,则2x×4=48得:x=6(即正方体的棱长),这样得出正方体的体积为:6×6×6=216(立方厘米)。

三、及时总结解题规律

解答数学问题总的讲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解题时,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在解决每一道练习题后,要注意回顾以下问题:(1)本题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2)解本题用了哪些基本知识与基本图形?(3)本题你是怎样观察、联想、变换来实现转化的?(4)解本题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5)解本题最关键的一步在那里?(6)你做过与本题类似的题目吗?在解法、思路上有什么异同?(7)本题你能发现几种解法?其中哪一种最优?那种解法是特殊技巧?你能总结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吗?把这一连串的问题贯穿于解题各环节中,逐步完善,持之以恒,学生解题的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就可以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四、拓宽解题思路

在教学中老师会经常给学生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多思多想,这时学生要积极思考,拓宽思路,以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较好的发展。如:修一条长2400米的水渠,5天修了它的20%,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需几天修完?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的关系,学生可以列出下列算式:(1)2400÷(2400×20%÷5)-5=20(天)(2)2400×(1-20%)÷(2400×20%÷)=20(天)。教师启发学生,提问:“修完它的20%用5天,还剩下(1-20%要用多少天修完呢?”学生很快想到倍比的方法列出:(3)5×(1-20%)÷20%=20(天)。如果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去思考,又可得出下列解法:5÷20%-5=20(天)。再启发学生,能否用比例知识解答?学生又会想出:(6)20%∶(1-20%)=5∶x(设剩下的用x天修完)。这样启发学生多思,沟通了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变换解题方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善于质疑问难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有疑开始的,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会创新的关键。着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会学习,应从学会提出疑问开始。如学习“角的度量”,认识量角器时,认真观察量角器,问自己:“我发现了什么?我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通过观察、思考,你可能会说说:“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两个刻度更方便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等等,不同的学生会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在度量形状如“v”时,你可能会想到不必要用其中一条边与量角器零刻度线重合的办法。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即增加主体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激发创造欲望,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六、归纳的思想方法

在研究一般性性问题之前,先研究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从而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和性质,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称为归纳思想。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归纳思想的应用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归纳思想,既可认由此发现给定问题的解题规律,又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原理或命题。因此,归纳是探索问题、发现数学定理或公式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思维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由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度数,再用猜测、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就运用归纳的思想方法。

七、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英国着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离不开符号,数学处处要用到符号。怀特海曾说:“只要细细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述和论证带来的极大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符号除了用来表述外,它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谱成了“体操进行曲”。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符号化思想的渗透。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内容中随处可见,数学符号是抽象的结晶与基础,如果不了解其含义与功能,它如同“天书”一样令人望而生畏。

八、统计的思想方法

第5篇

(秦皇岛市海港区铁新里小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摘 要】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帮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具体运用中掌握学习方法。

关键词 学习方法;教学;小学数学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课堂学习一般由四个环节组成:首先要听老师的课,这就是听课的一环;为了消化和掌握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需要做练习,这就是作业的一环,为了能够进一步把所学的知识巩固起来,并了解其内在联系,需要记忆和归纳整理,这就是复习的一环;为了使下一节课学得更主动,事先需要阅读新课,这就是预习的一环。在教学中,教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1 加强学生的思考

思考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核心。在学这门课中,思考有重大意义。解数学题时,首先要观察、分析、思考。思考往往能发现题目的特点,找出解题的突破口、简便的解题方法。在我们周围,凡是真正学得好的同学,都有勤于思考,经常开动脑筋的习惯,于是脑子就越用越灵,勤于思考变成了善于思考。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2 解答数学问题

解答数学问题总的讲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解题时,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在解决每一道练习题后,要注意回顾以下问题:(1)本题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2)解本题用了哪些基本知识与基本图形?(3)本题你是怎样观察、联想、变换来实现转化的?(4)解本题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5)解本题最为关键的一步在那里?(6)你做过与本题类似的题目吗?在解法、思路上有什么异同?(7)本题你能发现几种解法?其中哪一种最优?那种解法是特殊技巧?你能总结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吗?把这一连串的问题贯穿于解题各环节中,逐步完善,持之以恒,学生解题的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就可以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发展。小学数学学习方法的培养,数学学习方法的八个方面(即:积极自学的方法、认真听课的方法、独立思考的方法、质疑问难的方法、动手操作的方法、专心作业的方法、检查验算的方法、课外阅读的方法)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学习方法的培养,必须采取具体措施,落实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的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仅仅是第一步,必须通过反复实践,严格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掌握方法发展到养成习惯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严格训练。例如:掌握验算方法并不难,但要养成验算习惯却非易事,必须持之以恒,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低年级开始,逐步加以培养。既保证培养的连续性,又能够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提高要求。如:在低年级,老师对孩子放任自流,不加以正确引导,没有严格要求,想在高年级施加压力,扭转乾坤,效果往往会不尽人意。模仿性强使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小学生的各种习惯,起始于模仿。因此,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 数学记忆与方法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接受新异刺激时,大脑皮层会出现优势兴奋中心,这时大脑处于紧张而愉快的状态。我们将教材上教学内容故事化,让故事走进课堂。让学生在故事的“动听”中学习,让快乐成为学习的情境。因此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谜语、典故等,唤起儿童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记忆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础,是智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之一。数学知识的记忆应用理解数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之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根据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应指导学生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切忌:学而不用。因此,在进行方法训练时,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边实践、边学习、边积累,并与具体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具体运用中掌握学习方法。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只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而多媒体的视听优势有目共睹。学生能身临其境,在情境中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以学生的动手操作、积极探索、合作交流、猜测验证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系统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系列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数学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首先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首先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养成边读、边划、边思考,手脑并用的好习惯。每次教学新内容,我都向学生指出要学习内容的要点,并要求学生根据要点,新授例题下面的提问和提示,带着问题去预习。在指导学生课内自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本,分析算理的文字说明,让学生深入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找出其它的解题思路。

建立一个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环境,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形式,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的首要目标转化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信息和技能。

参考文献

[1]秦岭.促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转变的两点做法[J].无锡教育,2003(8).

第6篇

关键词:训练培养;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技能

Abstract:Thecooperationlearnskillinstructionandthetrainingareintheelementaryschoolmathematicsclassroominstructionanimportantlink,mustenhance“thegroupcooperationstudy”thevalidity,mustmasterthecooperationruleskilled,theacademicsocietylistensattentivelyto,thediscussion,toexpressownviewpoint,theacademicsocietyorganizationandtheappraisal,guidesthestudenttograspthecooperationstudyrelentlesslythemethod,formstheessentialcooperationskill.

keyword:Trainingraise;Elementaryschoolmathematics;Groupcooperation;Learnskill

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技能指导与训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技能是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学习活动由学习技能构成,每一种学习活动往往包含一系列的具体技能。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学习是难以进行的。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

在小学数学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与方法,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二、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三、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五、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组织技能就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技能。组织技能是听、说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在合作中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评价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也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既要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也要对每个同学的情感表现进行评价。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通过正确地评价让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得到保护,激发了发展的功力和创新的活力。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方式;学习内容

长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很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教学方式老套、学习内容单一、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最终导致我国学生的能力低,限制了教学的发展,因此为了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要,具有竞争能力的学生,我国提出了教育体制改革,增加了课堂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实践活动,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数学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点枯燥、教学方式古板,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1.教学方式老套

数学作为三大主科之一,小学数学的成败,关系到学生的成绩的好坏,影响到学生的能力高低,但是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指导,对于基本知识点通过机械的讲解,灌输式的教育模式等方式,无法激发学生兴趣,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通过数据、图表等方式对重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毫无新意,长此以往,这种教学方式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视觉疲劳,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缓慢,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复习效率。

2.学习内容单一

通常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通过练习题来增加学生对公式的记忆,提高学生应用公式的能力,这种方式虽然有效,但是没有配套的其他方式和教学内容,单一的学习内容,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没有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3.教师只注重“讲”

数学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整节课教师都在讲解知识点,与学生互动交流较少,甚至没有交流,这就使得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无法判断教学的重点,因此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成绩长期得不到提高,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复习方法,摒弃按部就班的复习模式。

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在小学学习中的地位

小学生活泼好动,传统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小学生的能力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要求小学数学教育中加强实践活动环节,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按照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内容要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为目标,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增加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小学生主动观察周围事物的积极性,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都要设置和增加实践内容,在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这样也能充分体现教育的价值,因此通过亲身的经历和体验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2.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形式

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学内容已经得到改变,与教育体制改革前相比,教学内容更具有科学性和实验科学,因此教学方式也应随着变化,传统的灌输式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成为比较受欢迎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数学难题被解决,与以往的教学方式相比,具有前所未有的效果。

3.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

小学生的性格活泼,天生好动,因此小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式,单纯地记忆公式和套用公式的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符合学生的特点,因此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图像、图画等方式,动脑动手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实践活动能深化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技能,实践活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小学数学学习中实践学习的途径

小学数学的实践教学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是主体,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关系到实践活动的成败,教学实践活动的质量关系到小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关系到学生理解能力的形成,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如何提高促进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民主互动气氛

数学课堂中逻辑严密,关联度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对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主要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因此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要与教师的思路保持一致,不能出现分心的现象,否则对知识点只是一知半解,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对于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要及时讲解,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对于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活跃实践课堂气氛。

2.增加课堂实践活动

教师想要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中增加实践活动,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还要掌握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教师才能进一步准确地判断学生是否具有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点拨,其次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传统的教学课程,教师需要对小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特点,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长期以来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数学课堂是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重要来源,长期以来教师对数学理论和公式的枯燥的讲解,因此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动手的方式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

3.创新实践内容

按照新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根据知识、方法、情感进行考查,合理界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实践的内容,数学是一门比较灵活,实效性比较高的学科,因此小学数学实践的增加,不仅能够达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地培养和锻炼,实践活动作为教师学习中的重要形式与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强化自身能力和责任,实践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因此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化教师的反思与研究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模式始终没有改变,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对学生起到了主导作用,但是教师的知识来源比较单一,教师的知识和信息出现错误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知识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判断和捕捉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信息,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善于听取周围的意见,不断增加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具体情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经过这样的磨炼,教师可以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提高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受到社会关注,因此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数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考查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对数学理论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增加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提高课堂中的民主互动气氛、增加实践活动、创新实践内容、强化教师的反思与研究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要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为主,提高学生的热情,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第8篇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接触得最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把握得比较准确,我们平时的教学常规工作,如备课、作业等,其中无不蕴涵把握学生原始经验的机会.就以最有用的改作业为例,新教师一般只是判断学生的对错;有经验的老师一般还需要弄清学生错误的原因(当然只是从知识掌握的角度去分析);而真正厉害的数学教师,一定是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角度去进行分析,看学生出错的心理原因(知识掌握角度的错误也在心理原因之列).笔者虽然不是厉害的老师,但也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记得在“面积”知识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解一道题目时出错较多.这道题是:一个长方形的小花园长8米,改造之后长度增加了3米,而面积增大了18平方米.问原来小花园的面积是多大?为什么那么多学生无法顺利解决本题?根据我们的调查,这些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非常熟悉,问题在于,学生原有的经验不足以解决新问题的情形.事实上,通过分析本题的解题思路、研究学生思维过程中出现的困境,我们会发现学生出错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还不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也不够,对于这种动态变化导致的面积变化理解同样不够.所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学生的原始经验,是成本最低、效果较好的一条途径.

2.根据学生的反应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东西表露出来,如课堂上学生听课时的表情;黑板上板演或在草稿纸上写下解题过程时,写了什么,擦了什么,又改成了什么……注意观察这些细节,有助于我们把握学生内心的动态,从而看出他们有哪些有用的原始经验,有哪些会起负面作用的原始经验.比如,有一次,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76÷3”的竖式演算过程时,顺利地写出了376,随后写出了3,接着迟疑片刻,又将2擦除了……根据这个细节,我判断这个孩子对于除式理解还具有一定的困难,最起码其肯定不知道应该先算7÷3,而非6÷3.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起来非常低级的错误呢?通过交流我才知道,他也知道老师在课堂上讲了相关的要求,但到了具体计算的时候,看到6÷3的结果是个整数,觉得还是这样算比较好,于是就写了“2”,但后来看看又不好弄了,就把2擦了.知道了学生的这一思维过程,笔者判断是其“哪个更好算就先算哪个”的原始认识影响了他对除法的理解,于是后面的问题矫正也就能对症下药了.

3.对他人经验的借鉴

以上两点其实都是基于教师的直接经验,而小学生有哪些共同的思维特点,每个学生又会有什么样的个性特点……不弄清这些问题,真正的因材施教就难以发生.而一个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我们要教那么多学生,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直接经验去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就需要借助间接经验来充实自己的经验系统———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正是在扩充自己原始经验的范围.很多小学数学教学杂志和书籍上都有类似的描述,读懂它们,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原始经验的恰当运用研究在对原始经验是如何影响学生小数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的认识.除了上面已经阐述过的之外,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学生原始经验中影响数学知识学习的那些内容,一般只能采用隐性的矫正方式,千万不能跟学生说类似于“你脑子里怎么那么多没用的东西”之类的话,这样的意识强调会极大地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加让他们丧失学习的信心与动机.一旦这种错误意识得到教师语言的强化,学生就会产生“原来我头脑里都是错误的东西”的错误认识,这对包括小学数学学习在内的所有学科的学习,都是贻害无穷的.

第9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 有效实施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特别是近几年,对合作学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然而,由于一部分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实质的正确理解,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下面我就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探讨。

一、小学数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合作学习的激励基础。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年龄特征、家庭环境、生活经历等不同,他们的个性心理也会不同,有的能力高,有的能力低;有的气质好,有的气质差;有的性格刚强,有的性格温和;有的需要强,有的需要弱;有的信念坚定,有的信念动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就会不断显现,并发生碰撞与相融。小学生就会在与他人的合作学习、用心交往中,受到朋友、同学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寻找与别人的差距,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让学生逐步树立信心,学会尊重他人,掌握完成任务、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同时,也希望表现自己,把自己的长处向同学、家长和教师展示,得到他们的认同,引起别人的注意和欣赏。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探究,有学习者之间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成自我提高、自我激励、自我认知的意识。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在共同参与过程中,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的学生在心理现象、知识能力、思维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同伴间的相互合作提高了儿童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地获得信息,建设性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有效解决团体中的问题。特别是在争论和冲突中,儿童不得不根据他人的看法重新考虑自己原来的想法,提高儿童理解和处理社会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构建合作学习的氛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若要开展合作学习就必须构建优良的氛围,以激发学生兴趣,而教师在此过程中肩负着极大的责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启蒙者。由于小学生年纪较小,思维发展不成熟,故而缺乏良好的思维能力,加上数学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较难,故而缺乏学习信心,对于数学学习兴趣不高。若此时教师对此置之不理,那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更消极,即使开展合作学习,学生也只是敷衍了事。因此教师需发挥作用,创设情境,营造优良的合作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在讲授“容量”这一内容时,可在班级中创设情境,请两个学生上台,并在两个不同大小的杯子中倒满水,让他们喝完,很明显杯子小的那位同学喝得更快。此时教师便可提问原因何在,引发学生思考,这样可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兴趣。

三、充分平衡学生的合作参与度

为了避免学生的参与度不平衡,教学中要制定合理的合作学习目标。正如合作学习研究者指出的:“在教学目标上,注意突出教学的情境功能,追求教学在认识、情感和技能上的均衡达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课堂教学目标为主线,制定出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细目标。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是对学生学习素养的培养和锻炼。在制定各学习小组细目标的过程中,应考虑到小学生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情感体验和文化背景各异,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要确定“保底不封顶”的教学目标,采取分层教学与分层要求的策略。如,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问题时分层提要求;练习作业时,分层次、梯度出题,把每位学生推上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解决“吃不了”与“吃不饱”的矛盾,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经验基础上都有所收获与发展。

四、正确引导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应是教师指导下学生间有序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生命活力。目前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味追求突出学生“自主”,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认为这样才不会阻碍学生思维,其实这恰恰是对合作学习的错误认识。为了消除上述错误认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认知水平,把能“放”的内容放心、放手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获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但对超出教学目标的要求、范围,要充分发挥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即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互动与交融,对学生提供“到位”而不“越位”的帮助。学生能做的尽量让他们去做,学生能说的尽量让他们去说,但该教师引导的必须教师去引导。

五、课后教师需及时点评学生合作情况

第10篇

关键词:教学策略;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复习

在小学数学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把数学学科特点、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起来,恰当运用数学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指导,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努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指导了教师的教学方向,整合了教学过程,整理了知识结构,是教学的一大重点,是影响数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掌握了正确的教学策略,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大保障。

二、课前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还要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特别是在小学时期,培养好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为将来做好准备。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做好课前预习,在课后学会复习,提出问题,学会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带着疑问来听课,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当中,减少了教学负担,进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课堂上采用互动形式的教学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注重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在互动方面,可以采用小组等形式,即将整个班级进行分组,再在小组间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竞赛,这样可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而且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当中,同时还能加强他们的竞争意识。所以,若能掌握小组形式的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在交流上,要注重老师与学生间的平等关系,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主人,才会形成交流互动的生成式课堂,这样才能够得到学生的真正尊重,最终达到师生共赢。

四、课后教会学生复习

不论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课后学生若就此不管不顾,老师不论教的多好,都是白费。所以,教会学生学会复习是极其重要的。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从而巩固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教学策略的目的就在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就能使数学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发展性;过程性;合理性

小学数学学科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学生常常能从现实的世界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捕捉到相关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模型,在此基础上的学习活动往往具有更为广阔的探究和思考空间。小学数学具有交往互助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彼此的思维是碰撞和交锋的,学生既能从同伴的交流中习得自我认知的必要补充,又能收获善意的提醒,促进个体的思维不断深刻。小学数学学习还具有体验的价值,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中,不是仅仅从书本中得到现成的答案和结论,而是学习者在自我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观察、辨析、思考、比较、抽象概括等活动,最终实现自我认知的完善,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新的平衡。从以上角度来看,小学数学学习活动具有研究性学习的特质,这一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可以得到最大的张扬,兴趣也可以得到激发。小学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实践,这样的过程不是以获得知识为最终目标的,

而是要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和研究性的思维品质。

一、夯实基础性知识,研究其发展性

基础性的学习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比较大的比例,其基本特征是:知识点比较分散,教学活动往往具有承接发展性,即通过不断的延续,逐步实现学生认知的发展。这类知识看似简单易学,但是要让学生学得扎实生动却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我在这类知识的教学中,借助于拓展认识活动,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促使学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比如,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后,学生往往对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较敏感,而对于“的分子加上8,分母加上10,分数的大小变化了吗?”等问题不能理解。我在教学时,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个问题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无关,原因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强调的是“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这里是“同时加的数,而且还不是相同的数”。针对这一现象,我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按照题目要求算出新的分数为。有学生发现,尽管表述不一样,但是其中仍然蕴含着分数的基本性质,即分子和分母都同时乘以了3。也有学生发现,事实上,分子和分母都增加了原来的2倍,也就是扩大了3倍,分数的大小不变。在研究中,还有学生发现,如果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相同的数,结果会比原来大,也有学生补充说,就好比是一杯糖水,往里面加入糖,就会变得甜一些。

研究性的数学学习过程,在基本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几个简单的问题,串联后就可能衍生出新的更有价值的问题。非常简单朴素的数学现象,一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就会获得更为广阔的价值空间。

二、直面结论性知识,研究其过程性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是直接呈现结论的,学生在预习后已经对数学知识基本掌握。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怎样使得学习活动更富有吸引力和思维价值呢?我在这样的课堂上常常引领学生带着结论去佐证,带着结果去研究,学习过程同样精彩纷呈。

我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这部分时,倡导学生拿出证据来佐证自己的结果。有的学生直接根据一副三角板的每个内角度数,得出结论。我故作疑虑:这是直角三角形,特殊的例子不能说明问题。于是,有好几个学生剪出了普通三角形,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并相加,结果由于量角的误差影响,导致内角和总是在180度左右徘徊,立刻就有学生指出了其中的原因。还有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进行折一折、拼一拼,发现可以拼成平角等等。

事实上,小学阶段的很多数学知识点,并不是都能通过小学生自我独立的研究就可以完成的,但是,我们可以将数学问题的结论前置,用结论去影响学生的研究活动,进行不完全归纳,将研究活动窄化为佐证举例,同样可以实现教学目标。

三、聚敛偏差性认识,研究其合理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出现方向上的偏离现象是屡见不鲜的。这时候,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环境,让他们沿着既有的认识去研究和探索,直到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有本质性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扼杀学生的探索欲望,强行要求学生从教者的思考角度出发去制订新的研究步骤和目标。

比如,我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多数学生因为受到先前学习过的“2的倍数的特征”和“5的倍数的特征”影响,他们都从数的个位上去寻找“3的倍数的特征”。我并没有立即否定孩子的想法,而是鼓励他们积极地开展探索和研究活动。学生发现,仅仅从数的个位上去寻找“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具有代表性的。于是,大家尝试着从其他角度进行新的探索。

从现实的学习活动来看,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引导学习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加强过程性研究,围绕“怎么办”提出科学有效的实践步骤和方法。要充分暴露学生探究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将其中的不足和闪光点作为研究的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借此培养学生的研究探索的思维品质。同时,我们又要面向最终解决的问题进行探索,忽视问题解决的研究活动是没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只有过程和结论并重,才能深刻而久远。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能力;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的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更好地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培养批判性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科学,具有科学的语言。它追求符号语言的简洁明确、逻辑的严密性,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很好的载体。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表现为具有一种趣向和能力,即自觉地运用各种方法检验得到的初步结果,以及对归纳、分析和直接的推理过程进行检验后作出适当的调整。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作为教者可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积极鼓励学生对书本、对老师、对同学所“发表的观点”进行大胆的怀疑与批判。以笔者平时的教学为例,经常在教学中插入一两道不合理的题目,以此破除学生头脑中“老师布置的题目一定能做”的想法。如习题:“丁丁有9只苹果,4只橘子。还剩几只?”许多学生拿到题目后大惑不解,在想尽了诸多办法之后,纷纷确认老师的题目出错了。于是有的指出“条件与问题没有关系”;有的指出可将问题改成“一共有多少只”;有的指出还应加上一个“已经吃了4只”这个条件才可以算……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时候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还会给教师带来新的思想,新的发现,从而让教者及时得到有关教学情况的反馈信息,了解教学的得失,提升教学的质量。

二、培养自主性数学学习能力

(一)营造民主学习氛围。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作为教者,我们应力求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促其产生成功的心理体验,以激励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其他探究活动之中。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质疑、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头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

小学数学新课标理念指出:数学教学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和合作。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小组为了共同的任务,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相互合作, 小学数学学习能力培养策略思考协作的互学习。实践表明,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实现学生间的个性差异的互补。同时,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促进学习潜能的激发。例:一位老师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节内容时,出示如下习题:“用一块正方形纸片,怎样折可以得到它的l/4?有几种折法?”教者设计了包含了“讨论交流”在内的四步学习程序:1.提出问题;2.独立操作;3.小组交流;4.师生研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思考或联系不同的知识,顺利地推导出了许多种折法。

三、培养实践性数学学习能力

学习知识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出知识应有的价值。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出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教学问题,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操作体验。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性活动,要求学生充分对学具进行操作。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可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地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动中思、玩中长智。如,在平时的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动手参与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分一分、画一画等,以此形成一定的自主探索的氛围,促进学生自觉地投入到主动学习状态中。

(二)生活实践。

小学生由于认知结构的限制,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因而,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必须善于把知识生活化、趣味化,尽可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和新颖有趣。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结合具体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步入社会,参与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一位老师教学完《圆的面积》计算后,给学生布置了两项“生活化”的课后作业。作业1:让学生到操场上画一个圆并求出它的面积;作业2:找出圆形物体并想办法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如此实践性作业的安排,促进了学生在生活中有效培养其应用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对于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项持久地教学工作。作为教学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的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批判、自主、实践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服务课堂,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安.小学数学教学一议[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

[2]徐连红.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2003.

第13篇

一、深刻把握数学课程的宏观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探索,能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教学内容不仅仅满足给学生准确的结论,要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内容的呈现要注意新鲜感、多层面和多样性。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应当迸发着思维的火花,应当是充满着探索的艰辛和发现的喜悦。从这个角度出发,考量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就会发现许多课堂提供的素材性例子还存在着假思维或浅表思维的现状。我们要从课程的高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处理,让教学活动真正为学生学习服务。

例如《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教材给出的是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对应数据,要求学生算出比值并谈谈自己的发现。多次的教学经历让我发现,这一教学活动素材过于简单,结论过于封闭,学生已经很熟悉的教学内容不能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受具体数据的干扰,始终从具体计算进行分析,得到速度一定的结论,缺乏对“变量”和“不变量”的宏观认识。经过查阅初中物理和数学教学的相关资料,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重新的设计。我先让学生分别用量杯量出水100毫升、200毫升、300毫升……,然后分别倒入事先准备好的底面积相同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中,任意选择几个已经盛水的杯子,按照盛水量由少到多依次排开。然后我引导孩子们观察,“水面的高度竟然形成了一条倾斜着的直线!”学生很惊讶。接下来,我让学生根据水的体积猜测高度,根据高度找对应的水体积就很轻松了。最后再让学生说说其中的规律,正比例的意义自然凸显了出来。

爱迪生曾说:“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著名的“椰壳效应”也很好地诠释了教学素材对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性。教学内容的鲜活程度仅仅是促进学生深度参与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还要赋予这一内容更多的内涵,让她承载更多的过程性、思想性的目标。小学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积极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课程视野,时刻站在课程的高度看学科教学,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

二、深度演绎数学学科的核心知识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不难发现,前后知识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知识之间并不都是并列存在的,而是有着主次之分,呈网状式结构,即知识结构。其中,有的知识处在知识结构的中心位置,具有极强的广泛联系作用和统摄功能,由这一知识点能够衍生出其他知识、迁移出规律,对其他知识点而言,有着内在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一致性,即核心知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抓住核心内容进行教学,还要善于分辨出核心内容的主要方面,从关键处突破,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稳固的知识“生长点”。

学习“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时,我带领学生初步感受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后,启发谈话:“以前我们也研究过类似这样的一个乘法、两个除法的算式,还记得吗?”学生回忆起了二年级时根据图形写一个乘式和两个除法算式的例子,如:3×2=6,6÷3=2,6÷2=3。也有学生立刻想起了单价、总价、数量之间的关系等等。我引领学生进一步观察、探究,他们发现其实都是用每份的数量乘以份数得到总数量,用总数量除以每份的数量得到份数,用总数量除以份数得到一份的数量。然后我让学生用字母表示自己的想法,学生说出了a×b=c、c÷a=b、c÷b=a等。我再让大家谈谈这里的每个字母可能表示的是哪些变量呢?学生思如泉涌,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和内化。原本很平淡的一节课最后变得那么的富有韵味。

将数量众多的一般性知识“聚合”于与之相关的处于基础地位的数学核心知识之上,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核心部分。实践表明,小学数学中一些定律、法则、公式等,相互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性和统一性,其直接的指向就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数学模型。在教学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知识“发散”的积极作用,通过创设多变的问题情境,让核心问题置身其中,让问题形式表现出多样性和多边性,带领学生多维度解读,建立广泛的联系和本质性的认识。布鲁纳认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越基础、越概括,对新知学习的适应性就越广泛。用一般的、最为基本的观念,来解释和学习新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活动最能让学生接受。课程标准明确了模型思想的重要意义,充分说明建立模型是数学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核心部分。

三、深入解读数学教学中的儿童发展

近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提出的问题一般都不是突然的想法,而是经过反复的思考后表达出来的。他们提出问题后总是期盼答案和自己的经验保持一致,他们十分相信自己的逻辑,并据此来构建世界的一切。“效率主义者”并不这样看问题,他们主张用成人世界里的具体活动来组织儿童的学习过程,用成人的思维来编制课程目标和教科书,教育的真正中心是教师和教科书。面对儿童的问题,如果成人一味的从自我认识中去简单解释,这样对儿童的发展是不利的,会扼杀儿童发散性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思维力和理解万物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要深入的解读学生,多倾听学生的讲述,从中把握学生的思维走向,调整教学的节奏和方向;多让学生解说,借此了解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水平,做到集思广益;多让学生自学。奥苏泊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一切教学活动都将在此基础上进行,小学数学要倡导“自学—辩论—总结—导练”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后,一位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问题:如图,用小棒摆三角形,如果三角形有a个,请用含有a的式子表示小棒的根数。

老师先让大家独自探索,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再按照答案的情况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大组,相互之间进行讨论。学生给出的的答案千奇百怪。有学生认为是:3+(a-1)×2,先摆第一个三角形要3根小棒,以后每摆一个三角形要2根小棒。也有学生认为是:3a-(a-1),将所有三角形都看成用了3根小棒,然后减掉多出的(a-1)根。还了有学生认为是2a+1,事实上每个三角形都只用了2根小棒,只有第一个三角形多用了1根。经过激烈的辩论,大家认为这些解法都是有道理的,于是有学生提出来:既然小棒的根数是一定的,为什么用字母表示的式子却不一样呢?这些式子之间是不是相等的?大家再次投入到了仔细的观察和紧张的演算、讨论当中。

苏霍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真实有效的教学是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教师唯一要做的是关注学生怎样学的,在这方面,优秀的教师善于洞察学生的思想,并想办法将其展示出来。比如,上述教学,在第二个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的追问,怎么知道多出的是(a-1)根的呢?学生可能是这样思考的,可以先把这些三角形分开来,就能看出后来的每个三角形各少1根;或者先摆出分开的三角形,每个用小棒3根,然后将它们合起来组成现在需要的图形,可以看出后面每个三角形多出了1根。这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点部分,是大多数学生存有疑虑之处,要尽力展现过程,凸显问题性和思考性。这样的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第14篇

关键词:小学时期;兴趣;课堂气氛;创新意识

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化工之巧,地球之便,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可见数学的重要性和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尤其重要。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思维过程,所以培养小学数学思维和帮助他们学习数学极其重要。而小学生年纪尚小,对重点知识受年龄和生活经历等限制,对外界充满好奇心,好动贪玩以致他们难以专心学习,培养小学数学学习思维是一个难题,本人结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和结合前人的经验得出以下意见方法。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以兴趣为行事主导的小学生,更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老师在选材方面可更多采取有趣,形象生动的题材,例如教到加减法时可采用具有生命力的动物,也可用班上的同学举例子。再者教师还应多联系生活,拉近学生对数学的距离感。同时教师在备课时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景,邀请同学一起制作简易道具并利用其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加对数学的认同。在恰当时期提出问题,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利用学生渴望的答案的特点,引导他们进行思考。还可以让同学们参与课堂,改掉以往老师教,学生听的固定模式,鼓励学生积极提问与讲解自己的建议,让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内容,从而可以使他们独立,主动,、独立地进行学习,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兴趣也更加浓厚。老师还应关注学生的表现与进步,注意他们对数学的心理可态度的变化,从而对优秀的同学进行奖励,对表现不足的同学进行鼓励,从而引起他们的积极性与兴趣。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进行高效教学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和高压环境下,家长们往往过分抓成绩,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总是容易导致课堂死气沉沉,严重压抑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会使学生日复一日的应付学习,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还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倦之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都是被动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教师应抛弃旧的满堂灌的模式,因材施教,让学生动起来。例如,教师可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准备,在上课之前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了解课文重点。上课期间抽取同学回答问题,并给予鼓励,这样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对于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详细解答,一视同仁,给予鼓励,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老师还可以鼓励同学进行发言,当代课老师,运用他们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讲学,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还可以了解他们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吸取他们的新奇想法,教师还可以可在班上设立数学学习小组,由各个数学水平不同的学生组成,鼓励小组之间积极讨论,可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忙,各小组之间相互竞争,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还能够让学生自由发表独立见解,为他们创造展现自身才能的机会和带动课堂气氛。同时教师也应在课堂上教授学习的思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们间的积极讨论与思考,还可在课堂期间进行数学竞赛或游戏,例如由各小组出题,互相考验,最快正确解决问题者胜出,活跃课堂气氛。最后教师认真对各组的解决方法进行评析,一起探求最好的答案。同时老师还可在每个时期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评出优秀小组,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学习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现在大多数学生属于知识继承型学生,虽然按时到教室,认真听课以及完成作业,循序蹈矩,随着数学难度的增长,很多学生难以继续攻克数学难题,认为数学极其复杂,缺乏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自信心,难以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欲望。老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可激发生学生质疑,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思源于疑”所有的思考都源于对事物地怀疑和质疑,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让学生独立,对他们进行指导,鼓励他们利用现代媒体设施进行查阅与探究。老师在平时上课中,让学生自行预习、听课、复习、反馈引导学生,创设情境培养独立思考的方法。在教完基本、主干的知识点以后,还要针对于课题进行拓展,联系生活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同时,老师可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鼓励同学积极进行开放式学习,开拓眼界。

4总结

综上所述,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我们要从小培养数学思维,进行数学的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的兴趣,要求老师认证备课,联系生活,选取生动有趣题材等,老师还应注重课堂教授,进行高效教学,可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设立数学小组,鼓同学们讨论,进行数学游戏竞赛。同时,老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摒弃传统的灌输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参考文献

[1]杨丽丽,《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1年30期

第1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兴趣培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 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 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三、 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整理生的学习兴趣。

四、 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珅了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五、 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乐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纪迎春;让学生爱你所教的课——从兴趣与学习谈起[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成莲莲;如何培养学生持久的数学学习兴趣[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