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学校绩效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绩效计划的制定
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工作的起点,是一个确定目标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把个人、部门的目标同组织目标连接起来。只有确定了目标才能找到工作的方向,使之后的绩效管理环节顺利进行。因此制定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实行合理有效的绩效管理,为学生健康成长,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不断努力。具体到学校来说,计划的制定要充分落实到各个部门当中,促进计划能被有效执行,但是各部门的计划也要融合到学校的教学目标中,以学校的计划为大的方向,选择正确的定位,使个体绩效计划与学校绩效目标保持良好的契合度,只有做到这一点,绩效计划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才能具有推动力。首先学校在制定绩效计划时,充分考虑到学校自身的特点和目前的教学管理现状,以“职责清楚、制度健全、考核严格、效率提高”作为预定目标,需要印发《学校年度绩效管理计划方案》在教职工中传阅,促使教职工了解学校制定的目标,从而以此作为依据,保证个人计划能够与学校计划融合。另外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的成就是桃李满天下,然而成就一批批全面发展的学生靠的是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因此各学校的教职工在制定个人教学计划时,同年级的老师都是经过沟通交流后分析出本年级的教学工作特点,共同商量制定出合理并且有实际意义的计划。
二、绩效管理的执行
绩效计划或合同的制定是重要的,但是这仅仅只是一种文本约定,绩效计划的实现靠执行,只有切实去实践才能使计划变为现实,因此,计划执行环节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计划的执行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作为前提,并且需要教职工从思想上重视,把绩效考评作为保障。各学校的党政领导要把绩效执行工作在干部职工会议上多次强调,并组织学校绩效考核工作小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顺利运转,这表明学校对绩效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另外,为了规范绩效执行工作,学校要特别建立绩效管理长效机制,并形成一套系统的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经过几次修改和完善,教职工大会通过,学校考核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决定,并报县教育体育局批准后实施,对绩效执行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有效的规范作用,使绩效考核工作有章可循,按章办事,程序公开,客观公正。
三、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工作将对教师的日常工作及素质水平做出评价总结,是绩效管理的中心工作。同时,绩效评估还具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对影响教师工作绩效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具体的影响因素,例如态度问题、专业水平欠缺等方面。绩效评估是绩效诊断、绩效改善与发展的基础,以往教师绩效管理实践中的低效问题通常是与评估的缺陷联系在一起的。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主要分为:师德、能力、出勤、效绩等四个方面。对学校教辅、后勤人员的工作折算相应的工作量,主要考核其服务态度、履行岗位职责和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各学校的绩效管理工作最重视的环节就是绩效评估,为此应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公平客观地对教师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小组成员涉及学校自上到下各个部门,由校级领导班子到工会主席,再到部门负责人,最后还有一线教师代表,都具有资格参与评估工作。在评分环节中,考评办法可分成很多种,以之前建立的考核指标为标准,可采用自评、互评、学生评和考核小组集中考评相结合的办法,按照不同的比例计算得分,这样的结果相对客观,数据采集方式比较多样化,使数据能够有效地反应事实。根据这种方式得出结果后,全体教职工在公示阶段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工作绩效,找出影响绩效的因素,为今后的工作找到改进方向。
四、绩效的改善与发展
作者:易玲红
一、绩效管理的含义
绩效管理理论是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在上世纪 90 年代之前,绩效评价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自阿姆斯拉尼提出绩效管理的理念之后,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已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在教师管理中已经引入绩效管理思想,按绩效管理的理念管理教师。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在员工与管理者之间达成有关目标、标准和所需能力的协议,双方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使组织、群体与个人取得较好工作结果的管理过程。而绩效评价是指评价员工工作绩效的过程与方法。目前,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绩效评价也逐渐被绩效管理所替代。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最根本的不同在于,绩效管理更强调绩效目标制定与绩效目标实施过程中的绩效监控与绩效指导。但毫无疑问绩效评价在绩效管理中仍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在绩效管理理论的框架下,绩效目标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商订,管理者在被管理者实施绩效任务的过程中负有监控指导被管理者的责任。在绩效评价结束以后,被评价者和评价者要对评价结果予以签字确认。所以,绩效管理尽可能地调动了被管理者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减少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绩效管理通常被分为以下三个环节:即绩效设定、绩效监控和绩效评定。
二、学校绩效管理现状
调查发现,教职工对于绩效工资的实施效果的评价并不高,只有13%的教师肯定“绩效工资的实施效果好、教师的积极性大大提高”,28%的教师认为“没什么效果,和以前差不多”,高达55%的教师感到“难以起到激励作用”,还有4%的教师认为“形成了新的平均主义”。在问到“绩效工资的实施是否有助于您最大限度激发自身的专业技能”时,42%的教师认为有一定程度的帮助,45%的教师认为很少,还有13%的教师认为从未有过。大多数教师认为绩效工资对效率的考虑仍然不够,影响了激励效果。4.绩效工资的考核体系调研主要从考核的指标、过程、主体、反馈和评价等几个方面入手,在考核指标上,现有学校考核最相关的指标是个人工作量、业绩(52%)和职称(36%),而教师认为应全面整体考核,教师对职称的选择比例只有12%,却增加了岗位责任(18%)和团队业绩(25%);在考核过程“公开公平”上,13%的教师和32%的教师认为很满意和满意,而45%的教师和10%的教师认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在问到“你是否参与了学校绩效考核的制定、你提出的意见是否被采纳”时,90%以上的教师都认为参与了,而只有4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意见受到了重视,还有54%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意见根本未引起重视;在考核主体上,85%的教师选择是校长、学校行政会或教研组负责人,只有15%的教师选择了自己;在考核反馈上,8%的教师认为“考核后,管理者对我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并寄予期望”,31%的教师认为“管理者利用其他途径转达了意见”,55%的教师认为“划分了等级、管理者未发表任何意见”,6%的教师认为“没任何反馈”;在考核的评价上,教师认为当前学校绩效考核体系非常合理的占14%,合理的占25%,不太合理的占44%,不合理且急需改进的占17%。
二、目前学校绩效管理的主要问题
1.教师绩效观念问题
教师对学校绩效考核的低满意度和教师自身对绩效工资的认识偏差有关,很多教师简单地将实施绩效工资薪酬制度理解为普调工资,而与国家运用新的绩效工资薪酬制度、实施优绩优酬的出发点相背离,希望学校能够把学校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平均”地分配给每一位教师,说明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固守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思想认识。
2.学校岗位配置问题
岗位配置问题集中体现在学校课时配置和班主任岗位的聘任上,在实施绩效工资后,工作量的均衡将成为工作安排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一些能力差点的教师为了不减少收入,也会抢着去上课,而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此外,实行了绩效工资,班主任津贴有了大幅提升,班主任工作成为学校里的香饽饽,以前很多教师都不愿意做班主任,现在学校却面临着怎样选择和平衡班主任岗位的问题。
3.利益分配失衡问题
主要反映在占30%的奖励性绩效工资部分的分配上,《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规定:“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而没有对管理人员作具体规定,导致了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之间的矛盾,在分配中无论倾向于哪一方都会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其次是学校不同岗位和不同学科工作量的计算问题也不协调,教师更多是从自己岗位或学科的认识出发,而学校往往从全局的角度进行统筹,因此导致双方的利益不一致。
4.绩效考核体系问题
绩效考核体系本身的突出问题是绩效结果不能体现教师的实际付出,反而挫伤了教师积极性。从指标看,传统的“职称挂钩”和“考试成绩分数”依然占主要方面,没有考虑这两方面之外但对学校教育依然重要的其他方面;过于强调教师个人的绩效情况,忽视组织绩效和团队绩效,不利于形成教师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工作氛围;在考核的过程中,缺乏教师的实质参与,也影响了教师的普遍支持和认同。国家仅仅规定了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具体的指导意见,致使学校在自由制定绩效体系的时候,容易走形,造成学校内部新的矛盾。
5.政策不配套问题
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实施绩效工资要与规范津补贴结合进行,教师工资经费全部纳入财政保障,不再允许行政部门和学校自行发放任何津补贴,这给学校管理“必要自由”带来了影响。如名师或骨干教师的激励问题,按照“组织80%的绩效往往是由组织内20%的成员创造”的“二八”管理定理,名师或骨干教师在学校发挥着重要的教育教学作用,实行绩效工资前,往往都有针对名师或骨干教师专门的经费开支,而实行绩效工资后,意味着所有的费用都列入教师的全部绩效计算;还有如考务、临时性加班等学校必要工作也是如此,这等于说教师绩效再大,也超不出上级划定“绩效工资边界”,绩效工资政策的不配套使得绩效工资在具体的实施中略显僵化,反而对很多能力强的教师形成了新的不公平,也挫伤其积极性。
三、优化学校绩效考核管理的思考
“有钱发”还得“发好钱”,否则不能实现绩效工资的激励意义,还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完善绩效工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个人三个层面的统筹优化和密切协作。
1.教育行政层面
要加大政策研究、政策宣传和政策配套。绩效工资的标准幅度到底该如何准确界定?绩效工资分配和原有学校传统的分配方式该如何衔接?绩效考核的基本要素及权重该如何做到科学合理?师德、学生管理等教育教学的软指标该如何评定?等等,这些普遍性的问题,都还困扰着绩效工资的改革实践,需要我们加大政策调研和政策评估。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校和教师的培训和宣讲,帮助学校干部和教师解读、领会绩效工资的实施意义。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出台必要的绩效工资配套政策,如统筹学校的岗位设置,明确在编不在岗的考核办法;尝试建立学校管理人员和一般教师绩效考核的双轨机制;设置鼓励名师、骨干教师辐射引领和基层学校特色办学的专项资金,让业绩效最优秀的教师、办学最好的学校拿到最高的奖励性工资等。
2.学校管理层面
要解决好“考核什么”、“谁来考核”和“怎么考核”三大核心问题。学校绩效考核主要包括考核的内容、主体和流程,即要做到合理设计考核指标、多元参与的考核方式和公正有序的考核流程。根据绩效工资的基本构成,可以把考核指标分为基础性指标和奖励性指标。基础性指标指体现作为教师职业基本特点和要求的一般性指标,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教育教学过程常规;奖励性指标指体现不同教师自主发展、教育教学效益和学校办学特色的个性化指标,如超额教学工作量、教学成效、各种公开教学、指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竞赛、课程研究和开发、科研成绩以及其他的学校特色工作等。考核主体有学校管理者、学生、教师个人、同行、家长、校外专家等,可根据考核的具体需要综合选择。绩效考核的一般流程有“考核组织-考核辅导-考核实施-信息处理-集体考核-结果公示”。应该指出,学校绩效考核的目的并非简单地分出等次,而是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我、主动发展的持续过程,是一个考核方案本身朝着不断改进、合理修正的循环过程。
3.教师个人层面
关键词: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
一、前言
绩效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的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织环节。做好学校绩效管理工作,对于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从而保障学生的学习环境,提升教学的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从引入绩效管理经历了萌芽阶段、起步阶段、稳步发展阶段。虽然现在随着绩效管理全面的实施,学校绩效管理在学习管理中不断的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即便是现在的稳步发展阶段,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发展发现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困境,主要包括:对绩效管理认识程度不够;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不完全,不齐全。而面对这些困境,提出了未来学习绩效管理的出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统一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运用有效的工具,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加强外部环境的支持,提升学校绩效管理。
二、学校绩效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虽然目前教学管理工作已经在学校全面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几个问题。因此,作者通过多年的学校管理经验,结合于学校绩效管理有关的资料和文献,总结出如下目前学校绩效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对绩效管理认识程度不够;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不完全,不齐全。
(一)对绩效管理认识程度不够
虽然大部分学校已经全面的实施绩效管理,但对其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没有真正的保障学校每一个相关部门和个人真正的从思想上完全的重视绩效管理工作。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作用。在绩效管理工作上,有些环节仍然存在片面性,存在应付工作的情况。
(二)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不完全,不齐全
现阶段国内高校的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并不够完善,许多重要的环节都出现严重的缺失问题,而且还出现重视绩效考核结果而忽略绩效管理实质的问题。
三、学校绩效管理未来的出路
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了如下提升学校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办法: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统一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运用有效的工具,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加强外部环境的支持,提升学校绩效管理。
(一)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统一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
绩效管理不同于原来的学校考核制度,与其相比,它是一项融合创新元素的新型考核模块。因此,对其的认识上,不能仅仅是片面的认识。所以,要想提升学校整体的绩效管理水平,必须首先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统一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具体的做法为: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学校教师,管理人员等对于绩效管理的认识。这些途径可以是培训,宣传等等。培训,宣传等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校相关人员了解和掌握绩效管理的本质与考核方法,熟悉掌握各项绩效考核工具等等。让其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绩效管理,这是做好绩效管理全面落实工作的重要基础。
(二)运用有效的工具,提升绩效管理水平
高校在制定绩效计划时,要着重关注目标设置的合理性问题,要始终保持个人工作目标与部门企业发展目标的协调性,努力让高校与员工实现双赢。而对于管理绩效方面,高校应当合理地完善学校内部知识结构,提高校内职员的业务水平,并且给予恰当的咨询、监督、管理、控制等工作作为支持。处于绩效考核环节,最关键的一点是将工作成果的考核与工作行为的考核相结合,从而构建全面性的绩效考评体系。
(三)加强外部环境的支持,提升学校绩效管理
目前,各高校管理工作中,行政干预问题普遍存在。由于行政干预的存在,导致学校绩效管理工作不能较好的落实。为此,必须加强外部环境的支持,真正从根本上提升学校的绩效管理工作。这要求各高校根据国家政策,贯彻落实学校的办学自,努力建立创新型的当代高校制度。另外,学校要加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主要包括与学校主管部门的联系。做好联系与沟通工作,对于提升绩效管理水平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联系,获取其他与高校决策或者绩效管理工作相关的社会组织、人士的支持与重视,从而不断提供良好的绩效管理机制构建条件,保证高校绩效管理工作能够依据事先制定的发展计划逐步落实完善,为增强当代高校绩效管理能力打好根基。
总之,学校绩效管理工作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只要绩效管理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那么学校的绩效管理工作就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在以后的绩效管理工作中,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绩效管理的全过程,从根本上提升认识,运用有效的工具,并加强外部环境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绩效管理水平,才能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瑜杰,曾霁.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5)
一、中职学校绩效管理概述
企业管理领域,美国学者RaymondA.Noe、英国学者AndreA.deWaal、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以及我国学者如赵曙明、武欣等人都对绩效管理进行过阐释。综合来看,学术界对绩效管理的认识是共同的,如绩效管理的主体不仅是绩效管理者,还包括参与绩效管理的每个员工;绩效管理是一个过程,包括一系列环节,持续开放的沟通贯穿其中;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整合企业战略和个人目标,促进员工做出有利于企业目标达成的行为等。鉴于绩效管理在改进组织未来业绩、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作用显著,我国学校教育逐渐将其引入,应用于学校管理方面,以促进学校管理效率和效益改进和提高。时至今日,关于学校绩效管理的研究呈现出多种视角,学校绩效管理的内涵不断得以丰富。熊焰认为,学校绩效管理是将绩效考核获得的信息资源用于激励、帮助教师不断改进工作,创造新的业绩,推动学校整体质量提高的管理活动。学校绩效管理的内容包括:结合自身实际制订战略发展规划,构建具有激励性的目标体系;建立适应绩效管理的机构,保持绩效信息沟通;坚持公正、公开原则,实施科学的绩效考核;高效应用绩效考核获得的信息。学校实施绩效管理应把握的关键问题在于切实分解落实学校战略目标,依据发展目标建立绩效指标体系,考核绩效过程要严格遵循客观原则。
二、中职学校实施绩效管理的保障体系
在中职学校推行绩效管理,这是中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职教育走上科学化的必然途径。近年来,一些中职学校已开始绩效管理实践,但由于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中职学校实施绩效管理,除了构建合适的绩效管理体系,还必须设计一套保障体系以推动绩效管理有效实施,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实施前的广泛普及宣传
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让领导及员工正确认识绩效管理的实质及对学校发展起到的作用,支持和配合绩效管理的推行,并让不同层级和岗位的人员充分了解学校绩效管理体系的内容,明确各自职责和考核内容。
(二)全员参与绩效管理培训
绩效管理涉及学校管理层和所有员工,只有全员参与,绩效管理体系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应。为此,学校管理层和所有员工除了要在思想上达成共识,还要加强全员培训,使所有参与者掌握绩效管理的知识、方法、技能技巧,确保绩效管理体系顺利实施。
(三)绩效文化支持
学校内部如果没有良好的绩效文化氛围,绩效管理将无法有效展开,容易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对学校长远发展起到应有作用。中职学校应加强绩效文化建设,为绩效管理创造良好环境。
(四)完善的绩效管理支持系统
一是绩效考核信息系统的建立。绩效考核比较繁琐,工作量大,需要信息系统支持,以提高考核效率、减少考核的成本。二是绩效沟通的制度化。这是保证绩效管理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三是建立并完善绩效考核申诉系统,能够及时处理员工申诉。
三、适合中职学校的绩效管理方法
关键词:高中学校;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探讨
一、引言
为深化落实《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文件精神,我国不断完善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宏观层面为各级单位落实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提供了指导,同时也说明了国家对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高度重视。绩效管理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学校通过不断优化绩效管理体系,可以提升学校财政资金利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以绩效考评结果作为配置预算资金的依据,促使高中学校强化财政资金利用的刚性。财政部明确规定,基层单位应明确设定预算目标,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标准展开绩效考评,以评估基层单位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高中学校在财政资金预算全环节中引入绩效考评理念,并使之贯穿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等环节,可以有机联动财政资金的投入和产出,更加注重资金投入的效益性和价值性。
二、高中学校实施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财政对高中学校的经费投入规模不断扩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中学校的发展,也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作为高中学校,要管好、用好财政资金,真正发挥财政资金的教育价值,打造高质量的教育品牌,创新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尤为关键,这不仅是当前高中学校的内在需求,也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长远目标。鉴于此,高中学校要将财政资金投入和产出挂钩,以绩效考评评估各项目投产率情况,优先向高效益项目倾斜,兼顾一般项目,以寻求整体效益最优。高中学校重视绩效管理优化,以“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为基本原则,提升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水平,可以实现投入最少的教育资源获取最大的效益,进而推动高中学校办学质量全面提升。
三、高中学校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
财政部虽然印发了《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财预〔2020〕10号),但文件中并未对绩效管理作出具体的规定,也没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指导,属于宏观层面的指导思想。因此,高中学校在开展财政资金绩效管理过程中,关于考评对象选择、考评方法选择、考评目标设置、考评指标设计、考评职责定位、考评标准划分等方面缺乏统一性、规范性的指导。高中学校在长期管理中,未形成系统性、全面性的绩效考评制度体系,在开展绩效管理过程中考评方法选择随意,考核标准不统一,指标设计单一,绩效管理缺乏制度支持、无据可依,由此降低了绩效管理效果。
(二)绩效意识薄弱,缺乏专业的绩效管理人才
结合以往情况来看,部分高中学校在财政资金管理过程中更侧重于资金的申请,重视对收入预算的安排,而对财政拨款资金的使用效益、使用合理性重视度不高。对学校的预算资金绩效管理工作,普遍认为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导致在开展绩效考评工作时配合度不高。此外,高中学校将工作重点放在教育教学上,大部分教职工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基础,对预算绩效管理一知半解,预算绩效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三)绩效目标设置缺乏科学性
绩效目标设置对绩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高中学校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对目标设置缺乏严谨性,忽视绩效目标设置的重要性,由此导致绩效目标设置相对笼统,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另外,针对部分项目,在绩效目标设置过程中,往往仅作定性考量,未考虑量化指标,没有包含数量、质量、满意度等目标,由此影响后期绩效考评效果。
(四)绩效指标设计不合理
结合xx高中学校来看,其在绩效指标设计方面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指标覆盖面狭窄。以预算执行为例,在指标设计过程中仅选取了几个重点指标,如采购执行率指标、支付进度率指标等,而这两项指标在高中学校财政资金支出中占比较小,因此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校预算执行效果。另一方面,对资产管理绩效考评缺乏重视。公立高中学校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其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也关系到财政资金的支出,因此其也是绩效考评的重点,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学校资产的绩效考评却并未落到实处。
(五)绩效考核形式大于内容
绩效考核作为绩效管理的重要一环,绩效考核结果不仅直接反映了当前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能充分反映当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现存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进而达到切实提升高中学校财政资金管理质量的目的。想要充分达到绩效考核工作目标,不仅需要科学的目标设计与指标设计,同时也需要科学设计考核内容。目前,大多数公立高中在绩效考核工作上往往存在着考核形式大于考核内容的问题,这不仅是因为缺乏更具专业化的绩效考核人员团队,同时也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绩效考核工作意识,将绩效考核视为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考核工作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做到积极和主动。
四、高中学校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优化的有效对策
(一)树立积极的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意识
加强高中学校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工作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实现对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规范财政资金管理秩序,同时更加影响到学校本身的教育质量及教学成绩。因此,在具体研究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优化对策之前,必须首先树立起积极的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意识。通过集中教育、组织学习等手段在学校内部形成一个从学校领导层、绩效管理层到基层教职员工的立体化、全方位的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内部环境,让后续的绩效管理优化工作能够获得最广泛的配合与支持,奠定绩效管理优化工作有序开展的坚实基础。
(二)健全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为保障高中学校项目顺利落地实施,应规范管理项目,加强制度建设。第一,明确权责划分,强化组织领导。高中学校在项目立项之后,应结合项目文件相关要求,设立项目绩效管理小组,由分管领导做小组组长,成员包括财务科、总务处、项目部等负责人,再下设项目管理小组,由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建设负责。通过明确职能权责,强化约束,保障项目高效推进。第二,完善管理制度。在项目下达后,项目组要完善项目财务管理制度,针对项目特点制定绩效考核制度(选择考核方法、明确考核标准),梳理项目考评流程和程序,为项目高效、高质量推进做好铺垫。第三,规范招投标管理,落实审计制度。高中学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保障项目合法合规,透明化操作,要以《年度政府采购招投标目录指南》为参照,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严格执行公示制度,禁止暗箱操作。同时,在项目结束后,要及时由审计部门介入,对项目开展审计工作,经审计无误之后才能按照合同结算项目尾款。
(三)注重培养专业绩效管理人才
就高中学校而言,教职工的工作侧重点更多地放在教育教学方面,对财务管理、预算绩效管理等概念认识相对薄弱,因此,为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提升,应注重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学习,以打造专业的管理团队。高中学校应不定期安排讲座,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来校演讲,以预算绩效管理为主题,从思想上培养学校财务人员的绩效思维。同时,可以收集和整理同类中学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成功案例,由部门组织针对性业务培训,可以选择一个试点项目实施绩效考评管理。一方面强化训练,促使工作人员掌握绩效考评方法、操作程序,明确注意事项;另一方面通过对比考评项目和非考评项目,使工作人员明确绩效考评的效果,进而在后期的工作中更加注重绩效管理。
(四)科学设置绩效目标
绩效目标设置是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校进行绩效追踪的重要参照,如若缺乏绩效目标,则绩效考评无从谈起。高中学校在绩效目标设置过程中,要遵循相关性原则、易操作原则、多维度原则,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校教育职责的内容,将定量目标和定性目标相结合。在设置绩效目标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应做到指向明确,绩效目标不仅要涵盖预期产出目标、服务数量目标、成本和质量目标、满意度目标,还要考虑支出的预期效果,具体包括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在编制预算过程中,要以绩效目标为基准,从数量、成本、质量、效率等方面入手进行细化,确保绩效目标和目标值科学、完整、全面。其次,应注意目标值的科学性,高中学校评估绩效目标实现情况主要是测量目标值的达成率,目标值是评估绩效的标准,因此,绩效目标值的确定必须具有依据,不仅要综合考虑政策法规,还要进行纵横向比较,在目标值设立过程中,可依据上期预算落实效果、国家和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其他学校同类项目建设标准等来明确绩效目标值。最后,应做到绩效和预算目标的一致性,高中学校在项目立项时,以预算项目绩效效益为衡量准则,对高产出、高效益项目进行立项,以保障项目的投入回报率。在编制部门预算过程中,学校要注意选择科学的编制方法,如选择零基预算法或绩效预算法,对报送的绩效目标和项目预算资金申请,要严格审核合理性和科学性,在确保合理之后才能进入下一预算编审环节。
(五)注重过程管控
为保障财政资金真正用于高中学校项目建设,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应注重全过程管控。首先,高中学校领导层可以成立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并定期对比分析项目绩效目标,评估绩效完成情况,以绩效目标作为项目领导小组强化管理的重要指导和依据,推动项目科学、规范地落实。其次,为保障项目质量,学校应每月组织开展项目进度分析会议,及时分析和整理项目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并不断改进项目实施方案,及时堵塞管理漏洞。最后,为规范合同管理,应基于合同书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定期反馈项目进度,确保实时掌握项目状况,以便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项目实施方案。
(六)合理设计绩效考评指标
在高中学校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中,绩效指标设计较为关键,其直接影响考评结果的精准性和客观性。高中学校在设计绩效指标时,为体现科学性、全面性以及可操作、可比较原则,可以从投入、过程、产出、效果等维度出发。投入维度指标设计,可设置支出增长率指标、三公经费变动率指标和人员经费比率指标等;过程维度,可设置预支出执行率指标、内控有效性指标、资产负债率指标、流动比率指标、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指标、固定资产成新率指标、项目支付进度率指标、政府采购执行率指标、资金使用合规性指标和预算信息公开性指标等;产出维度,可包括学校师生比指标、人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图书馆纸质图书册数、师均培训费、重点支出完成率等;效果维度,可包括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满意度、家长对学校满意度、优秀毕业生率、学生竞赛获奖数量等。在指标设置完成后,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来确定各项指标权重,以确保权重的科学、合理。高中学校在开展预算绩效考评过程中,对比已设定的目标值和部门或者岗位实际完成值来进行打分,最终得出总分值,将绩效考核结果划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对绩效考评结果较差的部门或者岗位,要成立绩效考核评估分析小组,明确财政资金利用不到位、执行效果不佳的原因,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七)注重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
高中学校优化绩效考核管理要注重考核结果的应用,不能仅仅为了考核而考核,亦或者仅仅将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工资计算的依据,如此则无疑弱化了绩效考核的作用。一方面,要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高中学校可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薪资、福利、岗位晋升等挂钩,如对考评结果为优秀或合格的部门或者岗位,可以实施奖励制度,反之则要采取惩罚措施,通过绩效考核在学校内部形成奖罚有度、奖罚有序的绩效管理环境,以强化内部约束和激励;另一方面,要发挥绩效考评结果的参照作用,高中学校可以将本期绩效考评结果作为下期财政预算资金配置的重要衡量依据,对考评结果较好的部门或者岗位,可以适当放宽限制,对绩效考核结果较差的部门,则要考虑从严、从紧,适当收缩预算,以此强化预算配置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高中学校要推动教育事业长效发展,不仅要注重提升教学质量,更要注重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以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加强高中学校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是保障财政高效支出的关键,直接影响着财政资金的利用价值,因此,高中学校要健全绩效管理体系,从制度建设、人才建设、绩效目标设置、指标设计、考评方法选择、考评结果反馈等方面入手,不断梳理和优化预算绩效管理流程,以提升绩效管理水平,为学校财政资金有效利用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孙光辉.中学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7):54-55.
[2]马哲实.关于我国当前推行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0(11):25-27.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绩效管理 教师 绩效考核办法
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员工工作的好坏、绩效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整体效率和效益,因此,掌握和提高教职员工的工作绩效水平是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而强化和完善绩效管理系统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1.中等职业学校的绩效考核
根据我国人事部和各省市人事部门的有关规定,结合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定岗、定编、定员的实际情况,中等职业学校岗位设置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1]。
2.中等职业学校绩效考核的各项指标划分及权重分配
2.1中等职业学校绩效考核的各项指标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对教师一般包括德、能、勤、绩四方面考核内容(见表1)。
在绩效考核中,各项指标权重的大小,对教师日常的工作也起着不同导向作用,因此,各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邀请各专业有关专家、行政主管与教师代表组成专家组进行匿名打分,最后经学校高层管理者研究慎重地分配各个权重(见表2)。
为方便计算,各项绩效考核指标可采用简单的百分制或十分制,如,德30%,能20%,勤20%,绩30%;对于诸如出勤率、违纪次数、参加教研活动次数、工作量、学生双证通过率等可直接得到具体的数值指标,一般采用简单易行的十分制,如学生双证通过率分值。
对于爱岗敬业、社会公德、教书育人、关爱学生、教学表达能力等一些难以量化的指标,可通过一定标准转化为具体的分值。
上述只是一种指标计算分值的思路,各中等职业学校在具体考核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相关分值。
2.2中等职业学校绩效考核内容的核心——工作量的确定
1)岗位设置、岗位工作量的确定
工作任务的明确和工作量的核定是学校实行绩效考核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公平、公正,从而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2]。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和教师情况合理设置岗位,确定各岗位基本职责、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编写“岗位说明书”,确定岗位工作量(对岗不对人)。
2)专业技术岗位教师工作量的确定
专业技术岗位教师周工作量=周实际授课数×(1/规定的周标准课时数)
3)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人员工作量的确定
中层领导干部工作量按照岗位职责的完成情况来确定。年级或教研、专业负责人等在基本工作量基础上适当增加若干工作量。其他担任特殊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同时鼓励学校开展自愿报名、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各学校要合理搭配教职工的工作量,尽量使教职工周工作量大体均衡。
4)临时性工作工作量的确定
临时性工作计入工作量,工作量的核算以工作时间和难易程度为依据,由安排工作的领导确定。
5)班主任工作量的确定
班主任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岗位。要强化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重点考核其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班级管理、组织班集体和团队活动、关注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各个学校情况不同,班主任工作量也有所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教职工工作量是核定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基数。
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确定等次对应的工资额×教职工工作量+其它。
班主任费=班主任考核确定等次对应的工资额×班主任教师的工作量。
年度内岗位发生变化(调动、提拔)按岗位、任职时间分段进行考核。
总之,教职工绩效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分配的核心依据,并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培养培训、表彰奖励、工作调动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促进教职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文件资料汇编.2010.07
[2]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职工绩效考核工作实施意见(试行)》(冀教人[2009]28号)
但教师的工作能量化吗?教育是“人”的事业,它强调人的主观性;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成果更多地指向于未来,呈现在未来。因此,绩效管理需要我们研究学校实际,把握发展方向,找到一条让绩效管理贴近学校、促进学校发展的道路。
1.基础:明确各岗位的底线要求。目前,绩效管理的基本功能之一还是为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提供事实依据,因此,绩效管理的主体指标和核心内容应是学校对每个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学校应该花大力气制定全员、全面、全过程在师德修养、考勤与工作量、教学过程和工作业绩等方面的底线要求。
2.发展:激励员工走向优秀。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设计,不是学校局部的或是某一方面的工作,而是属于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与综合设计,因为它不仅是学校发展目标,也是发展目标学年度的具体化、动态化的分解,还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途径、抓手和工具。
3.关键:全校上下达成共识。绩效管理的一级指标虽然只有四大项,但二级指标可能有几十项,三级指标可能就有上百条了,而每一项考核指标无不是对教职工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要求。我们让一线教师、教辅人员、后勤人员充分讨论自身工作岗位的要求,分学科召开教师会议讨论教育教学过程以及教育科研的要求等,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绩效考核的框架意见,同时这个框架意见还要多次征询全体教职工以及教代会代表的意见,不断修改完善。通过这些方法与步骤,把绩效管理内化为全体教职工的自觉要求,让教职工不仅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而且知道在“什么时间”“做到什么程度”,从而形成学校上下齐心协力的局面,并因此促进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
4.定性: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可以规定一学期教职工病事假的底线要求,可以规定听课、开课、评课,以及主备人的底线要求,甚至对公开课也可以用分数来量化它的质量。但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可以量化考核。虽说量化是绩效考核精细化追求的目标,但描述关键行为应达到的程度,规范关键行为应有的程序与规则等的定性考核也不可忽视,因为这是学校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而有时定性考核反而更准确,更能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公正:绩效管理的生命。绩效管理的生命在于考核的客观公正,也许我们不能做到360度的全面考核,但我们应力求多视角的考核或多个考核者考核,以确保考核的信度。海尔的日清周清制度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它要求管理者制定工作要求时,要具体到工作岗位,具体到工作任务完成的时间与达成的目标,也就是以“职责”为横线,以“时间”和“目标”为纵线制定工作要求。同时,它更要求管理者严格按这个经纬线检查考核与评估工作的绩效,做到及时准确、客观公正。我校采用的是立体互补的检查考核方式,检查主体有教务处等职能处室、年级部和备课组三级,采用定期检查与即时抽查相结合、单项检查与综合检查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并及时公开考核结果。追求考核角度与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和全面性,就是要使考核结果客观公正,这样才能达成优化行为、提高绩效的管理目的。当然计算奖励性绩效工资时,应以学校考核为主,以自评与互评、学生和家长的评价为辅。
关键词:基础教育;绩效预算管理;问题;对策
一、背景情况
随着计划经济逐渐过渡到市场经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和完善。2011年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将企业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引入到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体系中。所谓预算绩效管理是指在预算管理中引入绩效理念,在关注预算投入的同时重视预算产出,将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纳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以提高政府资金配置的效益性为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作为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经费的预算绩效管理也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如何将绩效的理念贯彻于学校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促进学校增强责任意识,改善教育管理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等,已成为学校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课题。现在,已有地方利用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学校编制下年度预算的参考依据,使得学校提出的年度预算科学合理,部门编制的年度教育预算更加贴近学校实际需要,并更能合理保障学校预算执行的制约。
二、推进学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学校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我国基础教育经费大都来自于公共财政投入,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往往只关注教育公共支出的规模,如每年教育经费的投入量、增长比率等,却忽略了教育资金分配的科学、合理和产出的效果。学校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教育经费支出责任的落实、有利于提升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有利于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有利于节约教育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近几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比较缓慢,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教育需求,通过增量渠道优化教育财政支出的空间受到约束,必须把工作重心转到盘活教育存量资金、优化教育支出结构上。如国家对中职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了改革,实行全免费教育,与实施前相比政府对中职教育的投入虽然增幅较大,但所增加的经费主要用于免费教育、兑现教师的绩效工资等支出,实际新增可用于教育事业发展、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增量并不大,学校只有通过强化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才能实现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最大化。
(三)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学校公共服务效率
基础教育学校的职责是对青少年的教育与培养,就其功能而言是提供教育服务产品,完全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可以使学校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和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保障学校向社会提供合格及优秀人才。
三、学校预算绩效管理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由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绩效评价实施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应用管理共同组成的综合系统。从2003年财政部出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起,基础教育学校预算绩效管理经历了十多年的摸索,直至今日学校预算绩效管理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总体来说仍只是起步阶段,在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绩效目标、绩效评价和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应用管理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使得基础教育学校预算绩效管理不能快速发展。
(一)推行教育预算绩效管理缺乏热度
教育主管部门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预算管理的影响,产生偏面的认识,往往只关注教育预算的投入量和教育经费的增长比率,却忽略教育经费在分配和使用过程中的效益和效率;学校领导往往从本单位的利益出发在年初安排经费时想方设法地多争取经费,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则更多关注支出的合规性和相符性等,却很少去关注教育预算目标完成的质量、时效、教育支出成本和项目完成的效果所产生社会效益和可持续性影响等,使得教育经费浪费、使用效率不高现象时有发生;学校会计人员也因预算绩效管理的专业性、复杂性等特性,对学校预算绩效管理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的主动性明显不足,再加上自身认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限制很难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落实预算绩效管理职能缺乏人才
基础教育学校会计人员很多不是科班出身,没有受过系统的财务、管理、经济、金融等方面的教育,并且长期以来一直接受传统预算管理理念,短期内很难适应当前的预算管理模式;有些学校存在会计人员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学校财务要求不孰悉,更谈不上参予绩效管理;现有会计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
(三)实施教育预算绩效管理质量不高
预算绩效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编制管理、预算执行管理和绩效评价管理,其中绩效评价管理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学校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在绩效目标、评价指标设置和评价标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绩效目标方面,存在立项依据不充分,部分学校在申请项目时,往往不能很好地和学校的工作目标、重点工作相结合,项目与学校的工作职责之间匹配不够清晰;预期绩效目标在数量、质量、时效、成本上不够细化和量化,成本支出缺少相关的测算过程,申请资金随意性较大等问题。二是评价指标设置不够全面,支出绩效评价是一项新鲜事物,尚属起步阶段,对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的设置处于模索之中,目前很难设置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来满足不同层面、性质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需求。三是绩效评价范围有待拓宽,绩效评价包括基本支出绩效评价、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和部门整体绩效评价,目前教育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仍集中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层面,缺乏部门整体绩效评价。四是绩效评价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能适应绩效管理的要求。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求评价人员要有过硬的财务本领,还需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计算机应用、工程建设、经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超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当下这种复合型高级人才并不多。
(四)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够
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主要有两种方式进行自评,由学校自行组织力量自评或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自评,并出具相应自评报告,自评报告分别报送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从目前出具的评价报告看,往往只停留在发现问题层面,一评了之,评价结果应用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财政部门在安排预算资金时,往往只考虑当年的绩效预期目标、事前绩效评审等因素,而很少将上年度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年预算资金安排的参考依据,绩效评价结果和预算安排之间缺乏有机结合;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力度不够,反馈和公开机制不够完善,目前学校项目往往将评价结果直接反馈给个别相关人员,领导、教师和其他业务部门人员都不清楚评价结果,社会公众对项目绩效评价结果更是无从了解,绩效评价结果无法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学校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对绩效评价好的学校缺乏相应的奖励,包括对会计人员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还有对学校层面上的奖励。
四、推进教育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
(一)大力营造实施学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氛围
2014年,新《预算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公共财政预算收支中的绩效管理要求,为我国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奠定了法律的基础。学校要加强新《预算法》的宣传和培训,使学校领导和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有初步的了解,思想上接受预算绩效的理念,行动上支持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
(二)加快学校管理会计人才更新与培养
采取各项措施,通过不同渠道加强对现有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不仅要使会计人员能在会计核算和管理方面能独挡一面,同时要加强管理学、经济学、财务和金融理论方面知识的培训,使会计人员成为具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应当加快调整现行会计教育体系,重组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立足于国际水准,重视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为学校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合格的后备人才,并尽快把人才充实到一线岗位。
(三)全面落实学校预算绩效管理
学校要成立以校长负责、总务、教研、基建、教师代表参予的预算绩效管理小组,促进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的联动,按规定编报绩效目标;对预算执行进行绩效跟踪,将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措施及时上报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评价小组或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一定金额以上的项目做好项目绩效自评工作,出具的自评报告报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要督促、检查、指导学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编制部门整体绩效目标;对下属学校预算的执行进行绩效跟踪,汇总、归集学校执行中存的问题和整改措施报同级财政部门;按规定组织下属学校做好绩效自评工作,配合财政部门开展财政评价和再评价工作。
(四)进一步落实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教育主管部门要对下属学校上报的绩效评价结果及时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并将汇总的评价结果上报财政部门;绩效评价结果要在学校公开网站上公开,接受全校教师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建立评价结果反馈与整改机制,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安排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对绩效评价中发现的弄虚作假骗取、挪用专项资金等行为,除追缴专项资金、取消以后年度专项资金补助外,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及个人的法律责任。
作者:王以斌 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教育局
参考文献:
[1]李海南.预算绩效管理是适应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J].财政研究,2014(03):46-49.
[2]李亚楠.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系实施绩效预算的可行性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09):104-106.
[3]姜玉中,魏洁.深化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01):24-25.
关键词:绩效管理 学校发展 事业单位 融资策略 分析
在绩效实现过程中,学校通过绩效管理来对各项绩效活动的各种要素进行管理与评估,根据学校发展战略规划,高校制定合理的绩效管理措施,帮助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通过绩效考核结果的及时反馈,来提高教职工的教学质量。学校作为事业单位,其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资助、民间捐赠以及我国税制中的教育附加税等,随着教育资金需求量的增多,以学校为核心的事业单位存在着一定的融资问题,在新形势下,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的采取策略来解决问题,以期更好的实现教育目标,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绩效管理在学校发展中的应用探索
(一)绩效管理在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绩效管理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校科研水平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学校绩效管理的应用中,由于经验和认识的不足,使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学校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到位,绩效管理应是一项包含绩效考核计划与目标、考核内容以及评价反馈等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绩效管理者往往重视考核指标的制定,而忽略了绩效考核的目标和过程的确定,重视考核轻视管理,直接影响到学校绩效管理的价值实现;其二,在实践过程中,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考核管理与激励制度脱节,打击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其三,学校教职工的专业特点、工作性质等存在较大差异,在实际绩效管理中,考核内容缺乏合理的衡量尺度,指标缺乏针对性,过于片面,给学校绩效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二)绩效管理在学校发展应用中的策略
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绩效管理的系统性,重视绩效考核目标和计划的制定,考核内容要全面、多样,涉及到教职工行为中的方方面面,重视考核评价反馈和绩效改进管理。认识到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考核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将绩效考核措施与激励制度结合在一起,避免考核工作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在考核方法选择中,应当选择正确的绩效考核方法,将行为导向与结果导向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教职工行为的主观考评,结合客观事实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标准,根据不同类型的教职工,区分出教职工的绩效,影响到其薪资结果,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提高教职工参与考核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学校领导制定长期或短期的目标规划,进而将总目标逐层传递到各个岗位,由教职工参与到工作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更高效率的完成绩效考核工作。
二、事业单位融资对学校绩效管理所产生的影响
(一)教育机构融资的形成
学校作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一员,其为维护日常运营所产生的一系列费用支出主要依赖政府,即由国家专项拨款与教育附加税所形成的教育经费支柱。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体系企业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各教育机构为了保障实现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势必就要加大经费投入,以满足我国经济与社会建设对教育培育人才的需求。然而在政府教育专项资金与教育附加税难以满足教育经费需求的前提下,对于各个教育机构而言,扩大教育经费来源是机构的唯一选择,而这即形成了学校为核心的事业单位融资。因此,可以说教育机构融资的形成是受到了两种因素的制导作用,其一是国家对教育的需求,其二是教育机构经费的匮乏。
(二)融资对学校绩效管理所产生的影响
正如前文所述,以教育体系企业化为观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资金是维持我国教育系统正常运作的唯一保障。对于学校来说,缺乏专项激励资金,教学即难以发挥其最根本的效用,因此,以满足我国经济与社会建设的需求为基点,在新形势下各个教育机构决策者应当以满足两项条件为学校正常运作的基本保障:其一是在国家专项教育资金与教育附加税所提供的教育经费前提下进一步开展融资策略,以保障资金能够满足教育开展的需求;其二是在教育经费充足的保障下强化学校绩效管理,加强教育效用。因此,严格来说融资是各教育机构在内部开展绩效管理的最重要的前提保障,没有科学的融资渠道,学校只能在政府所提供的教育经费限制下开展教育工作,对于公立学校来说,或许能够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而对于私立学校来说,在竞争环境下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则只能面对倒闭的风险。
三、以学校为核心的事业单位融资策略
(一)学校融资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教育机构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社会责任感在不断增强,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在实际融资中存在的问题也频频出现。学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支出,学校规模的扩大,对资金数额的需求在日益增大,必然会给政府带来一定的财政压力。当前,我国教育机构的资金来源缺乏市场性的融资手段,主要是根据财政拨款,无法适应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应该纳入事业单位的融资没有得到启用。学校缺乏融资法律依据,融资管理体系不健全,由于没有规划性的管理体制约束,导致融资管理比较混乱,难以构成系统,无章可循,在实际融资中盲目性较大,各个投资项目管理没有明确责任,导致一些融资信息无法进行顺利的交流,不能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学校融资策略
解决学校融资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学校融资法律法规的建设,通过法律保障,来保证各项融资活动的正常运行,在法律法规的规定下,有效开展各类投资项目,增加融资渠道。在已有法律基础上,保证学校能够依法管理融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融资风险,建立完善的担保资格审查制度和有偿担保制度,形成融资风险体制。在融资管理中,应当实施多样化的创新管理模式,有效的监督各类项目的规范化执行,确保管理质量,扩宽学校的管理范围,赋予学校更大的自主性,让其逐渐实现市场化运作。学校作为事业单位,要加强融资管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改革并创新会计制度,根据融资方式的不同,将融资业务活动与会计核算特点区分开来,不同的融资业务要设置不同的会计科目,要有专门的会计核算方法。在允许的范围内,政府要尽量接触学校融资方面的壁垒,降低政府财政压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校在实际发展中要重视绩效管理,充分认识到绩效管理在综合管理中的重要价值。学校管理部门要制定合理的绩效管理规划和目标,综合性的去进行绩效管理,促进教职工教学水平的提高。事业单位在融资中要依靠法律保障和体制保障等,解决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增加资金来源渠道,有效保证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劳本信.实行绩效管理建立绩效评价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02):117-119
[2]张伟东,沈莉萍.KPI在我国民办学校教师绩效考核中的应用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5(04):103-105
[3]史继红.企事业单位非金融市场融资的经济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绩效管理;绩效评价
在我国,高职教育已从规模扩张走向了内涵发展阶段。为适应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和校内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许多高职院校进行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高职院校在内部设立学院这一二级管理机构。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校—院—系(专业)三级管理模式,学校履行宏观管理职能,二级学院作为主要的办学和管理实体,是学校管理的重心,系(专业)的管理职能比较弱化,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抓好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学术管理的作用。
二级学院履行着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拥有一支教学素质高、技术业务精、学术水平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二级学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关键。因此,建立健全一个科学、公平、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对于稳定教师队伍、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绩效、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
绩效(performance),简单地说,“绩”是指员工的工作业绩或工作成果,体现的是工作的最终结果;“效”是指员工能力产生的工作效率,体现的是员工的工作过程。所以,绩效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指工作结果,如工作效果、工作产生的效益或利润等;另一方面指影响工作结果产生的关键行为、技能、能力和素质等。
绩效评价(performance evaluation)是指组织利用一套正式的、结构化的制度,管理者按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和员工发展情况,并且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
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管理者对员工在企业运行中的行为状态和行为结果进行定期考察和评估,同时与员工所要实现的目标互相沟通、达成共识的一种正式的系统化的行为。其过程就是一种信息获得和应用的过程,它通常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和评估范围对部门及员工的工作绩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修正部门和员工工作目标中出现的偏差,对部门和员工做出各种必要的奖惩及相关的培训活动,以此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经营管理工作的改善,从而达到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增强部门凝聚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绩效管理包括五个环节: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价、绩效反馈、绩效应用。
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的区别
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并不是等价的,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而绩效评价只是绩效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主要区别有:(1)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绩效评价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部分。(2)绩效管理是一个过程,注重过程管理;而绩效评价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注重阶段成效。(3)绩效管理具有战略性目的,注重组织总目标的逐级分层,确保总目标的最终实现;而绩效评价则是回顾过去的一个阶段的成果。(4)绩效管理注重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确保员工绩效任务顺利完成;而绩效评价只是为了得到员工绩效任务的评价结果。(5)绩效管理注重提高员工工作绩效,具有发展目的;而绩效评价则只注重员工绩效。(6)绩效管理能建立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绩效合作伙伴关系;而绩效评价则使管理者与员工站到了对立的两面。因此,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无论是从基本概念上,还是从实际操作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原则
科学的绩效管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而不能只凭管理者的主观意志,它既是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绩效管理体系所应满足的基本条件。
总体上来说,二级学院设计一个科学、公平、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目标一致性原则绩效管理是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有效管理工具。因此,二级学院的绩效管理体系必须为实现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和二级学院发展目标服务,应在学校绩效管理体系和方案的指导下,根据二级学院的实际情况,通过岗位设置、目标管理、工作内容及工作量计算方法等具体实施,引导教师的行为向学校和二级学院的发展目标靠近。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运用科学的认识工具,对教师工作行为的不同绩效做出客观的科学评定。在评价工作程序和实施方面能够客观地反映教师劳动的本质特征,反映教师工作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并区分出客观存在的不同工作绩效。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教师绩效评价,达到改进教师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以及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
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评价,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绩效评价要以事实为依据,对绩效评价内容进行必要的审核,提高评价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并对评价结果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是指绩效评价指标既要具有实际意义,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即内容要客观明确,指标要简化,方法要简便,信息及数据易于采集且准确可靠,整体操作要规范。
smart原则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是绩效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能否科学、公正、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指标设计要遵循smart原则:(1)明确性(specific)原则。在设定绩效评价目标时,一定要具体、明确,并且可随情境变化而发生改变,让管理者与教师能够准确地理解绩效评价目标的内涵。(2)可衡量性(measurable)原则。绩效评价指标应是量化的或可行为化的,评价时要有明确的数量要求或具体的文字描述内容,应有相同的、明确的衡量标准。(3)可实现性(attainable)原则。这是指在教师努力的情况下绩效评价指标是可以实现的,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4)现实性(realistic)原则。绩效评价指标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含糊不清的,是通过教师的工作可以得到证明和能够观察到的。(5)时效性(time-bound)原则。目标要有时限性,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能够及时得到反馈。
发展性原则教师绩效评价的立足点不仅要放在职级聘用、升降级、加减薪等奖惩性方面,更应放在教师的未来发展方面。评价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奖惩,而是为了促进教师和学校、学院的未来发展相结合,使教师明确意识到个人绩效、个人的成长与学校和学院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和学院发展目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
对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绩效管理体系的思考
教师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管理者把教师置于教师绩效管理流程中,通过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互助,在经过一个“循环周期”之后,教师的工作绩效得到改进,工作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绩效管理系统包括五个环节:教师绩效计划、教师绩效沟通、教师绩效评价、教师绩效反馈、教师绩效应用。
教师绩效计划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和二级学院发展目标分解为具体的任务或目标落实到各个岗位。学校管理者对各个岗位进行相应的职位分析、工作分析、任职条件分析,经过校内公开竞聘或社会招聘选拔,确定岗位人选,与之签订“教师聘任合同”。管理者与岗位任职教师一起讨论本岗位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及完成期限,制定岗位说明书;岗位说明书必须包含:岗位编号、岗位名称、岗位等级、任职要求、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完成期限、岗位所需的支持等信息。绩效计划,即岗位说明书,可随组织发展目标的变化而做相应的调整。制定教师绩效计划时,需要考虑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工作目标和主要工作内容的侧重点应有差异,专业带头人的主要工作内容应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专业发展、专业前沿技术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骨干教师应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应用技术研究、指导青年教师等方面发挥作用;青年教师着重在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提高,加强其专业技能训练和增加下企业锻炼的机会。
教师绩效沟通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持续双向沟通的过程,这种沟通不仅包括工作信息的交流,还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的交流。绩效管理体系在沟通互动过程中推动绩效管理顺畅施行并不断完善。在教师绩效计划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可以通过观察、工作反馈、定期抽查、关键事件记录等方法,了解教师绩效计划的进展情况和收集教师绩效信息,对教师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肯定,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予以解决,对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要提供支持和帮助克服。高职院校教师属于知识型员工,他们拥有知识资本,渴望充分施展个人才智,实现自身价值,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他们乐于接受引导型管理和网络型沟通。因此,在沟通过程中,管理者可以通过正式沟通方式(书面报告、一对一正式会谈、会议沟通)或非正式沟通方式(走动式管理、开放式办公、工作间歇沟通、非正式会议)与教师进行信息交流;管理者应注意沟通技巧,善于倾听教师的想法,避免将主观意愿强加给教师。有效的沟通,可以消除抵触和误解,产生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增强团队凝聚力的作用。
教师绩效评价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它对于开发教师资源、促进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二级学院是教师绩效评价的具体实施单位,对教师的绩效评价必须在学校绩效评价体系的指导下,在学校绩效评价体系许可的范围内,可以结合二级学院的实际情况,对某些评价指标进行修正或补充。(1)绩效评价需要在一个民主、公开、公正的环境中开展,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二级学院成立绩效评价领导小组,成员中不仅要有二级学院领导、专业(教研室、实训室等)负责人,而且还要有一定比例的教师代表。(2)绩效评价领导小组确定并公布绩效评价方案,明确评价对象、进度安排,并严格按照评价标准开展工作。绩效评价是一个具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过程,因此,不仅绩效评价领导小组需要培训,以培养领导小组成员的责任感,降低工作失误,而且教师也需要进行培训,从而让教师了解并从情感上接受绩效评价。培训内容包括绩效评价的内容、标准、程序和进度安排,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3)绩效评价领导小组根据教师绩效计划的内容,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工作完成进度、工作质量、师德师风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对教学、科研等可以用数量形式表示的工作量进行统计。对于教学质量、科研质量为优秀的教师,在计算其相关工作量时应给予一定系数的奖励;对于学校绩效评价指标无明确规定但教师有实际付出的工作,如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竞赛指导、教师下企业等,宜以项目化管理的形式认可其工作量,工作量的大小应根据工作任务对学校(二级学院)的贡献、难易程度和完成时间来衡量。为顺利完成工作目标和任务,二级学院必须规定教师应完成的最低工作量;为保证工作质量,二级学院有必要对工作量进行限制。对于获得市级及以上优秀称号的教师、教学名师、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学校可以在一定年限范围内只评价其工作量,若工作量达标,则评价等级直接确定为优秀,并且不占二级学院的优秀指标。(4)在教师绩效评价结果公布之后,如果教师对其评价结果有异议,可以向二级学院或学校的申诉机构进行申诉,申诉机构必须依据程序及时复核其评价结果,并及时向当事教师和二级学院绩效评价领导小组反馈复核结果。
教师绩效反馈绩效反馈是管理者与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管理者可以向教师传递组织的期望,让教师了解自己的绩效和认识自己需改进的地方,并制定绩效改进计划;也可以倾听教师在完成绩效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听取教师对组织和管理者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改进组织和管理者的工作。绩效反馈的方式主要是绩效面谈。面谈时,管理者需要把握如下原则:双向沟通、对事不对人、反馈要具体、多表扬少批评、找原因解决问题。
论文摘要:构建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对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绩效、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的内涵及区别,论述了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原则,探讨了在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实施绩效管理的内容和程序。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绩效管理;绩效评价
在我国,高职教育已从规模扩张走向了内涵发展阶段。为适应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和校内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许多高职院校进行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高职院校在内部设立学院这一二级管理机构。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校—院—系(专业)三级管理模式,学校履行宏观管理职能,二级学院作为主要的办学和管理实体,是学校管理的重心,系(专业)的管理职能比较弱化,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抓好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学术管理的作用。
二级学院履行着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拥有一支教学素质高、技术业务精、学术水平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二级学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关键。因此,建立健全一个科学、公平、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对于稳定教师队伍、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绩效、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
绩效(Performance),简单地说,“绩”是指员工的工作业绩或工作成果,体现的是工作的最终结果;“效”是指员工能力产生的工作效率,体现的是员工的工作过程。所以,绩效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指工作结果,如工作效果、工作产生的效益或利润等;另一方面指影响工作结果产生的关键行为、技能、能力和素质等。
绩效评价(Performance Evaluation)是指组织利用一套正式的、结构化的制度,管理者按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和员工发展情况,并且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
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管理者对员工在企业运行中的行为状态和行为结果进行定期考察和评估,同时与员工所要实现的目标互相沟通、达成共识的一种正式的系统化的行为。其过程就是一种信息获得和应用的过程,它通常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和评估范围对部门及员工的工作绩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修正部门和员工工作目标中出现的偏差,对部门和员工做出各种必要的奖惩及相关的培训活动,以此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经营管理工作的改善,从而达到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增强部门凝聚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绩效管理包括五个环节: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价、绩效反馈、绩效应用。
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的区别
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并不是等价的,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而绩效评价只是绩效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主要区别有:(1)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绩效评价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部分。(2)绩效管理是一个过程,注重过程管理;而绩效评价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注重阶段成效。(3)绩效管理具有战略性目的,注重组织总目标的逐级分层,确保总目标的最终实现;而绩效评价则是回顾过去的一个阶段的成果。(4)绩效管理注重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确保员工绩效任务顺利完成;而绩效评价只是为了得到员工绩效任务的评价结果。(5)绩效管理注重提高员工工作绩效,具有发展目的;而绩效评价则只注重员工绩效。(6)绩效管理能建立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绩效合作伙伴关系;而绩效评价则使管理者与员工站到了对立的两面。因此,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无论是从基本概念上,还是从实际操作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原则
科学的绩效管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而不能只凭管理者的主观意志,它既是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绩效管理体系所应满足的基本条件。
总体上来说,二级学院设计一个科学、公平、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目标一致性原则绩效管理是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有效管理工具。因此,二级学院的绩效管理体系必须为实现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和二级学院发展目标服务,应在学校绩效管理体系和方案的指导下,根据二级学院的实际情况,通过岗位设置、目标管理、工作内容及工作量计算方法等具体实施,引导教师的行为向学校和二级学院的发展目标靠近。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运用科学的认识工具,对教师工作行为的不同绩效做出客观的科学评定。在评价工作程序和实施方面能够客观地反映教师劳动的本质特征,反映教师工作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并区分出客观存在的不同工作绩效。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教师绩效评价,达到改进教师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以及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
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评价,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绩效评价要以事实为依据,对绩效评价内容进行必要的审核,提高评价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并对评价结果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是指绩效评价指标既要具有实际意义,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即内容要客观明确,指标要简化,方法要简便,信息及数据易于采集且准确可靠,整体操作要规范。
SMART原则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是绩效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能否科学、公正、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指标设计要遵循SMART原则:(1)明确性(Specific)原则。在设定绩效评价目标时,一定要具体、明确,并且可随情境变化而发生改变,让管理者与教师能够准确地理解绩效评价目标的内涵。(2)可衡量性(Measurable)原则。绩效评价指标应是量化的或可行为化的,评价时要有明确的数量要求或具体的文字描述内容,应有相同的、明确的衡量标准。(3)可实现性(Attainable)原则。这是指在教师努力的情况下绩效评价指标是可以实现的,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4)现实性(Realistic)原则。绩效评价指标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含糊不清的,是通过教师的工作可以得到证明和能够观察到的。(5)时效性(Time-bound)原则。目标要有时限性,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能够及时得到反馈。
发展性原则教师绩效评价的立足点不仅要放在职级聘用、升降级、加减薪等奖惩性方面,更应放在教师的未来发展方面。评价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奖惩,而是为了促进教师和学校、学院的未来发展相结合,使教师明确意识到个人绩效、个人的成长与学校和学院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和学院发展目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
对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绩效管理体系的思考
教师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管理者把教师置于教师绩效管理流程中,通过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互助,在经过一个“循环周期”之后,教师的工作绩效得到改进,工作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绩效管理系统包括五个环节:教师绩效计划、教师绩效沟通、教师绩效评价、教师绩效反馈、教师绩效应用。
教师绩效计划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和二级学院发展目标分解为具体的任务或目标落实到各个岗位。学校管理者对各个岗位进行相应的职位分析、工作分析、任职条件分析,经过校内公开竞聘或社会招聘选拔,确定岗位人选,与之签订“教师聘任合同”。管理者与岗位任职教师一起讨论本岗位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及完成期限,制定岗位说明书;岗位说明书必须包含:岗位编号、岗位名称、岗位等级、任职要求、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完成期限、岗位所需的支持等信息。绩效计划,即岗位说明书,可随组织发展目标的变化而做相应的调整。制定教师绩效计划时,需要考虑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工作目标和主要工作内容的侧重点应有差异,专业带头人的主要工作内容应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专业发展、专业前沿技术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骨干教师应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应用技术研究、指导青年教师等方面发挥作用;青年教师着重在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提高,加强其专业技能训练和增加下企业锻炼的机会。
教师绩效沟通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持续双向沟通的过程,这种沟通不仅包括工作信息的交流,还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的交流。绩效管理体系在沟通互动过程中推动绩效管理顺畅施行并不断完善。在教师绩效计划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可以通过观察、工作反馈、定期抽查、关键事件记录等方法,了解教师绩效计划的进展情况和收集教师绩效信息,对教师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肯定,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予以解决,对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要提供支持和帮助克服。高职院校教师属于知识型员工,他们拥有知识资本,渴望充分施展个人才智,实现自身价值,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他们乐于接受引导型管理和网络型沟通。因此,在沟通过程中,管理者可以通过正式沟通方式(书面报告、一对一正式会谈、会议沟通)或非正式沟通方式(走动式管理、开放式办公、工作间歇沟通、非正式会议)与教师进行信息交流;管理者应注意沟通技巧,善于倾听教师的想法,避免将主观意愿强加给教师。有效的沟通,可以消除抵触和误解,产生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增强团队凝聚力的作用。
教师绩效评价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它对于开发教师资源、促进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二级学院是教师绩效评价的具体实施单位,对教师的绩效评价必须在学校绩效评价体系的指导下,在学校绩效评价体系许可的范围内,可以结合二级学院的实际情况,对某些评价指标进行修正或补充。(1)绩效评价需要在一个民主、公开、公正的环境中开展,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二级学院成立绩效评价领导小组,成员中不仅要有二级学院领导、专业(教研室、实训室等)负责人,而且还要有一定比例的教师代表。(2)绩效评价领导小组确定并公布绩效评价方案,明确评价对象、进度安排,并严格按照评价标准开展工作。绩效评价是一个具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过程,因此,不仅绩效评价领导小组需要培训,以培养领导小组成员的责任感,降低工作失误,而且教师也需要进行培训,从而让教师了解并从情感上接受绩效评价。培训内容包括绩效评价的内容、标准、程序和进度安排,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3)绩效评价领导小组根据教师绩效计划的内容,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工作完成进度、工作质量、师德师风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对教学、科研等可以用数量形式表示的工作量进行统计。对于教学质量、科研质量为优秀的教师,在计算其相关工作量时应给予一定系数的奖励;对于学校绩效评价指标无明确规定但教师有实际付出的工作,如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竞赛指导、教师下企业等,宜以项目化管理的形式认可其工作量,工作量的大小应根据工作任务对学校(二级学院)的贡献、难易程度和完成时间来衡量。为顺利完成工作目标和任务,二级学院必须规定教师应完成的最低工作量;为保证工作质量,二级学院有必要对工作量进行限制。对于获得市级及以上优秀称号的教师、教学名师、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学校可以在一定年限范围内只评价其工作量,若工作量达标,则评价等级直接确定为优秀,并且不占二级学院的优秀指标。(4)在教师绩效评价结果公布之后,如果教师对其评价结果有异议,可以向二级学院或学校的申诉机构进行申诉,申诉机构必须依据程序及时复核其评价结果,并及时向当事教师和二级学院绩效评价领导小组反馈复核结果。
教师绩效反馈绩效反馈是管理者与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管理者可以向教师传递组织的期望,让教师了解自己的绩效和认识自己需改进的地方,并制定绩效改进计划;也可以倾听教师在完成绩效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听取教师对组织和管理者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改进组织和管理者的工作。绩效反馈的方式主要是绩效面谈。面谈时,管理者需要把握如下原则:双向沟通、对事不对人、反馈要具体、多表扬少批评、找原因解决问题。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顾名思义,是通过业绩和效率来进行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尽管绩效管理多用于企业的管理中,但是近年来,绩效管理进入了高校管理的视野,尤其是高校的学生干部管理,这对提高高校学生干部整体素质和水平带来了重要契机。
一、目前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完善
高校学生干部选拔实际上是一种名义上的“民主选举制”,由于老师或是上一届的学生干部的干预,很多情况下都存在“内定的现象”,无法做到公正公平,再加上聘用“终身制”,以致使干部选举缺乏竞争,学生对于干部选举没有积极性,周而复始,会使干部的整体质量下降。同时,选拔总是以全才为标准,会导致学生干部结构的配置不合理。
(二)对于学生干部没有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培养
1. 学院或是老师对于选的学生干部,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因为学校或学院的很多事情忙不过来,就只有通过学生干部帮忙来减少负担,加之无论学校还是学院都不怎么愿意花专项经费来对学生干部进行培养,造成了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表现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功利思想严重,角色定位不清,忽视自我管理、自我表率,情感脆弱,意志不坚,甚至是思想道德素养下降。而且还导致不少学生干部工作能力不强、学习成绩低下等问题。
2. 学生干部管理中还存在对少部分人进行重点培养的现象。一般情况下,班级学生干部中,能得到更多锻炼机会的基本上是班长、团支书以及学习委员,其他干部基本上没什么锻炼机会。而在校学生会中,一般能够有所锻炼就是副部长、部长级别的人物,其他人员几乎就是打杂的,就谈不上会学到什么很有用处的专业技能了。这都严重挫伤了其他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干部整体实力的提高有着极大阻碍作用。
(三)对于学生干部的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和完善
目前,高校对于学生干部的评价尽管有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潜力等一系列指标,但形同虚设,对于干部的评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主观印象等主观因素,这一现象在辅导员身上尤为明显,这不仅不利于公平,还会导致内部为了谄媚辅导员的不良竞争,严重影响干部队伍的和谐和发展。
二、学生干部绩效管理的原则
(一)动态管理原则。对学生干部的绩效管理体系应当包括绩效指标、绩效考核与评价、绩效反馈等内容,它应当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绩效循环系统。对于全面的掌握学生干部群体情况有促进作用。
(二)使用与培养兼顾原则。在使用学生干部的同时,应考虑安排些能够让所有干部有所锻炼或是能学到某种技能的工作,而非杂活儿。
(三)系统性原则。建立一个包括绩效指标、绩效考核与评价、绩效反馈等内容的系统管理体系,使干部队伍向高层次发展。
(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学生干部绩效管理中必然存在有的能量化比较的东西,有的不能量化比较的东西,所以。对于学生干部的评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才能全面评价学生干部。
三、学生干部绩效考核与评价体系
(一)思想政治素养。考察学生干部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理解力,对学校学院各项政策的执行力以及服务意识等基本素养,内容主要有:理想信念、思想观念、纪律观念和自律能力。
(二)学习成绩。个人认为应当不过分强调文化成绩,应以多方面的综合测评作为主要衡量标准,以示公平。具体讲,应包括文化课成绩、日常表现如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三)行政能力。高校学生干部身兼学生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他们也算的上是一个“小领导”,因此,具备一定行政能力是必须的。行政能力内容主要包括写作能力、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外联能力等。
高校学生干部的应用绩效管理,就其发展来讲,任重而道远,但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高校学生干部的绩效管理虽然还未及企业管理那样完善,那样科学,但是我相信,在不停地发展和改进中,必将是一套十分符合高校学生干部管理的规则。
参考文献
[1] 王冰,王超.论绩效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7):543,833.
[2] 孟银.绩效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初试[J].人力资源管理,2011(7):180-182.
[3] 詹凯,刘娜娜,刘畅.浅析强化理论在增强高校学生组织绩效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23-24.
[4] 彭桂芳.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团队建设[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4):229-230.
[5] 任扬.基于双因素理论的高校学生干部激励管理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4):130-133.
[6] 王培,柏贞尧.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选拔与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2):95-97.
1.大学核心竞争力与大学绩效管理内涵概述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源于普拉哈拉得(Prahalad)和哈默(Hamel)20世纪90年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核心竞争力是组织特有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在应对变革与激烈竞争时,能够获取和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集合。世界著名的大学往往在功能发挥和责任承担上具有核心竞争力。赖德胜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整合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从USNEWS-QS世界最佳大学排名指标构成看,大学核心竞争力要素主要包括社会评价社会声望(同行业竞争对手评价,普通民众意见与看法,社会影响力等)、教学与学术研究水平(师生比例、论文引用次数、科研立项等)、国际化与国际影响力水平(包括国际学生比例、在重大国际性学术期刊、学术研讨会、论坛上提出有影响力研究结果)等。
绩效(performance)概念最早产生于企业,是组织或个人在特定时间内,通过工作职能与责任承担,创造和完成预期任务目标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核心能力、行为态度与业绩结果。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达成一种关于工作目标以及标准的一种共识和所需要达到目标所需能力的协议,绩效管理是确保员工的工作活动和工作产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的手段和过程。大学绩效是指大学在承担功能和责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核心能力与持续效能,大学绩效具有目标多元性、产出特殊性、评价标准与指标难确定性、评价信息收集稀缺性和认知效应的差性等特征。大学绩效管理是评价主体在科学的价值观指引下,在科学战略定位的基础上,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使组织与成员对战略目标和绩效任务达成一致承诺,进而借助科学的战略目标设定与分解以及高效的绩效实施、辅导、监控、评价、反馈和改进活动,保持组织与成员组织战略目标与工作活动的协同一致,最终获得大学绩效持续改进和核心能力提升。作为组织战略目标实现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制度保证,绩效管理系统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设计与管理实践,把大学发展战略目标、核心价值观层层传递给教师职工,激发其工作动机和活力、增强其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2.欧美大学绩效管理与核心竞争力提升实践经验
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长期实践循序渐进积累的结果。核心竞争力提升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核心竞争力培育需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学术自治”、“教学自由”、“学习自由”一直是西方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法则,赋予大学充分自和决策权,赋予社会、家长和学生充分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权,这有利于推动大学优化资源配置,创造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为应对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欧美大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西方国家政府纷纷出台各种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标准和绩效管理制度与法令,积极引导和支持大学树立绩效管理理念、完善内部绩效管理体系和内部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西方国家大学陆续开展了绩效管理改革,在大学内部建立绩效评价系统,不断完善绩效评价制度和内部监督机制。以大学绩效管理改革为代表的国外大学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极大地推动了政府、社会、高校三方评价体制的完善,完善的大学绩效管理体系成为西方国家大学最具特色的教育质量评价与管理制度,已成为国家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分配教育资源和提升大学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帮助大学得到了更多更好的资源,实现了更快更大发展,更极大地提升了西方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美国大学一直占据世界权威大学全球排行榜的前列,美国大学绩效管理模式也一直是其他国家大学学习与借鉴的对象。美国大学绩效管理主要有几个特点:第一,美国大学把院系作为大学发展的基本实体,大学绩效管理落在院系层面。美国大学认为学校绩效的实现依赖大学内部院系绩效的发展,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内部院系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为例,该校ICES系统即将院系作为大学绩效管理的主要承担者,既有校级考核评价指标也有针对不同院系发展状况设置的院系特色指标体系;其次,美国大学绩效管理鼓励个性发展,倡导每所大学都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的绩效管理模式,这与中国高校采取统一的标准化绩效评价模式不同;第三,美国大学非常强调绩效管理的双向性,更看重绩效管理的绩效反馈与改进功能实现,坚持以每个绩效周期考核结果作为下周期考核计划制定的依据,这也与中国大学更强调绩效管理的评价功能有所不同。香港科技大学成功的关键正是在于把院系作为等大学功能实现的基础主体,并采用了西方大学先进管理理念与建立规范的绩效管理制度,使每一个办学流程都有章可循。
3.我国大学核心竞争力与绩效管理实践现状
现在,我国普通高校总数超过2300家,在校学生规模从1999年的413万激增到2011年的2308.5万,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伴随着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大学与境外大学的竞争愈发直接和激烈,2008年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年增长率均在24%以上,2010年出国留学总数比2007年翻番,达到28.47万人。当前,核心竞争力不足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大学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2011年全球大学排名前100名中,美国大学31家,中国香港地区有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3家(香港地区共有16所大学),中国大陆只有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2家(中国大陆共有大学2300多家)。从位次看,历史悠久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世界排名不如1991年成立只有20多年历史的香港科技大学高,从入选比例看,中国大陆与欧美发达国家和香港地区大学相比,核心竞争力差距十分明显。近些年大陆高考状元频频选择境外大学也是一个例证,2011年香港地区大学国内招生报名录取比已从2006年23:1上升到40:1。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1年国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已经由1999年436亿元增长到4783亿元,2010年科研经费从1999年102.5亿增长到597.3亿,与此相对的是我国大学学术造假情况不断涌现,产学研效率低依然广受公众诟病。
从实践考察看,我国现行的大学绩效管理主要由政府行政部门和社会机构组织实施的外部评价,评价多为鉴定性评价,面向过去、标准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指标,带有强烈“管理主义”价值倾向,缺少科学理论指导和管理体系支持,无法实现对大学战略的科学导向、鉴定、激励和改进。在被动接受“应试性评价”过程中,大学在机械遵从或功利奖惩的驱使下,为追求评价等次和排名,刻意保持自身价值取向与行政部门或社会机构评价要求的一致性,不惜为“达标”而放弃“特色”,评估中大学自我价值不断迷失。“管理主义”外部评价抑制了大学的个性化发展,扼杀了大学的办学特色,难以激活大学内在发展动力,更无法满足大学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需要。从文献研究看,国内学者对大学绩效的研究多为理论探讨,以成本与效益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为主。成本与效益理论认为,大学绩效一定意义上就是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大学绩效评价就是研究大学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同样教育成果,资源占用和消耗越少,效率越高;利益相关者理论则认为,大学绩效评价主要是研究利益主体之间关系以及通过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确定大学绩效管理责任和管理风险分担;战略管理理论认为,大学绩效管理就是通过资源配置优先顺序安排,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实现大学组织结构与战略目标的匹配,以使得绩效管理更加符合组织发展的需要,从实现核心竞争力提升目标。对比中外大学绩效管理实践,中国大学绩效管理应借鉴企业绩效管理理念与工具,从强调一致性与相似性的外部评价转向鼓励大学自主性和独特性的内部评价,在现代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大学自身特点与优势,科学定位自身战略定位,建立和完善内部绩效管理体系,不断打造自身特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大学内部院系绩效管理体系
1.大学绩效管理与大学内部院系绩效管理的关系
“院系”是大学按学科或专业性质设置的基层组织单位,兼有行政与学术组织职能,具体承担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大学功能。伴随着我国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格局形成,大学管理重心下移至院系一级,大学内部院系作为相对独立的准办学实体,已经成为大学功能实现和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微观主体,大学产出直接反映在院系一级,大学核心竞争力最终表现为大学内部院系的核心竞争力。说可以,作为大学功能实现与竞争力培育的一线组织,大学院系绩效不仅是大学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大学战略实现的关键要素,大学内部院系运行绩效的优劣决定着大学整体办学质量水平的高低。建立科学高效的大学内部院系绩效评价制度,是提高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院系绩效管理是大学调控其内部院系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大学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大学与院系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最大限度激发院系实现大学功能与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2.我国大学内部院系绩效管理实践现状
国内大学开展内部院系绩效管理实践的并不多见,同济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内部院系绩效评估的大学。2005年,同济大学为了适应“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整体办学战略目标的需要,成立了办学质量评估院,制定了《同济大学院系绩效评价方案》。每年由质量评估院专门负责开展同济大学院系办学质量绩效评估,并编制《同济大学办学质量白皮书》。由于各院系在历史条件、学科特点、发展重点等方面有所不同,同时,各院系之间在绩效目标水平和绩效实现能力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同济大学提出对不同院系应实行分类绩效管理,将参评院系分为常规院系和特色院系两类,两类院系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案,以便形成公平合理、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以此来促进大学与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同济大学强调用总量绩效和标准人均绩效两种指标计量绩效评价结果。其中,总量绩效反映的是大学院系的整体实力,是学院作为大学某一学科领域实力的综合体现;标准人均绩效是用总量绩效除以院系标准人数,注重院系单位人均绩效,使不同规模院系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具有一定可比性。同济大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基于同济大学办学理念,参照国内外大学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出来的,比较客观地考核评价院系发展,有效地促进了院系竞争力提升。与院系绩效管理实践相似,国内对院系绩效关注也刚刚开始,少量研究主要集中在院系绩效评价层面,没有关注绩效管理整体,虽然在绩效指标体系设计研究中,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企业绩效管理思想,但对绩效管理理念的理解和绩效管理工具的使用仍处在初级阶段,完整的绩效管理的理念还未真正树立起来,没有把企业绩效管理最先进的理念和工具融入到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和实践之中,绩效管理对大学功能实现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没有得到重组发挥。
3.大学内部院系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体系构建思路
大学在战略目标实现和管控模式上与企业集团非常相似。企业集团竞争优势获取和战略目标实现的微观载体是其下属子公司,集团企业的战略目标需要分解到每一个下属子公司,子公司运营目标达成直接关系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可以说,子公司每一个战略部署对于整个集团战略成败都至关重要,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投入与产出能力、资源利用率是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决定要素。现在,企业集团绩效管理最先进的工具是由哈佛商学院罗伯特.S.卡普兰和复兴全球战略集团创始人戴维.S.诺顿提出的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绩效管理系统,强调因果关系的重要性和绩效指标体系对员工目标制定、行为引导和绩效提升的重要作用,它根据组织战略愿景,按照因果链条,组建各层次有机的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个人、部门和组织之间一致的目标系统,使组织成员在评价指标的引导下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平衡计分卡以实现战略目标为核心,突出组织目标的主导地位,给出了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图,把战略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可测量的指标,改变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管理,克服了传统绩效评价体系的片面性和滞后性,避免过分重视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医学高校 科研经费 绩效管理
基金项目:南充市社科联“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课题编号:NC2015C028)。
如今,我国医学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制度还不成熟,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水平不高,尤其在经费绩效管理上还存在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包括了重复购置现象普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不严格,经费结余使用不合理,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评价不足等 ;这些问题大大的制约了经费的效益、使用效率。本文主要从绩效管理的角度,研究了医学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一、我国医学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
一个完善的医学高校科研项目绩效管理是包括了两大方面,即业务管理、经费管理。一般情况下,在医学高校普遍轻视科研项目经费绩效管理,过分的重视项目业务的绩效管理。通常经费管理职能是由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来承担,不同部门其管理目标、经费管理部门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过分的在意项目的争取,花大力气去提升科研成果,不重视科研经费该如何使用才能发挥其效益性、合理性。再加之财务人员在专业方面受到限制,难以评定经费使用是否合理,而只是判定是否符合相关的规定。
(二)项目研究环境的变化
对于一些研究时间长的项目,往往会在编制项目预算时的条件、项目执行时的条件发生相应改变, 包括了价格在内的影响因素,由于研究过程的未知性、预算的超前性, 均会造成科学研究不能真正的在预先设计的计划的基础上,使预算按照原计划实施进行。
(三)项目预算缺乏科学性
一般情况下在申报、论证、研发、结题等 相关的项目过程环节中,科研工作者对于绩效管理的观念不强,忽视了项目的经费预算 、支出管理,而过分的重视项目的申报、研发。再加之有部分项目负责人未能依据 要求来开展预算以及项目等等细化工作,申请者也未能了解经费的开支标准,在经费划分的时候融入了过多的个人意愿 ,对各类项目的投入情况只能大概的估算,造成实际需要与项目预算间出入较大。
(四)经费使用的不可控性
在进行项目经费的申请中,会出现预算过于简化,对项目没有进行细分,导致项目负责人需要承担几个项目,而在这些项目中存在相关性,在内容上也存在交叉,未能真正将几个项目的经费支出具体升华至某一个具体的项目上,致使经费的实际开支与相关预算标准严重偏离,项目负责人随意将项目之间的支出进行调整,最终会导致项目支出的不可控性。
二、医学高校实行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途径
(一)树立绩效预算观念
合理的对科研经费管理进行预算,可以在促进项目研究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也可以将经费 管理的难度适当的降低,为之后的项目绩效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一项技术性要求较强的项目,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即要具备丰富的财务预算知识,还要具备科技管理水平,对相关项目进行熟悉。另一方面,相关的项目负责人员必须加强绩效预算管理意识,对经费开支的范围严格的进行控制,避免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失控的情况出现,加强与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间的合作力度。同时,项目负责人也要对财务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的各个规章制度进行系统的掌握,把握好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以及相关的标准。在实际的工作中,知道经费需要的比例与内容,坚持勤俭节约、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有效科学对支出预算进行编制,保证项目的研发、经费的预算与实际的研究 性质相符合。
(二)加强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
在传统的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中,相关的管理者会错误的认为科研经费的投入使用只与项目负责人员相关,而相关的财务部门也只是在会计的规定的基础上来开展日常核算的工作,经常性的忽略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有效的绩效管理可以帮助财务管理、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的工作量进行相应的增加,促进财务工作者监督预算工作的执行力度,科学的进行科研成本的核算工作。与此同时,绩效管理也要求科研管理部门加大监控科研外拨经费、审查科研技术合同、核查知识产权费用支出的工作。
(三)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工作
在医学高校中,大部分的教师要承担科研、教学两重工作任务,难以真正的确立科研成本。尤其由于我国在科研资助的体系中对学校负担成本与项目成本的补偿设计不合理,致使学校科研任务的承担工作越来越沉重,加大了学校 科研的间接成本。另一方面,一些医学高校过分的关注科研经费总量,忽视了科研成本以及产出效益,最终造成科研项目中需要的占用的高校物力、人力没有真正的融入于科研成本核算中,只是单纯等等对科研管理支出进行提取,大大的占用了医学高校的教学资源,造成实际的成本和预算成本相差较大,严重制约着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真实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作为复杂的一项工程,我们简析了在医学高校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我国医学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医学高校实行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途径,保证医学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更有效的进行,适应医学高校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