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理论的功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广大教育者都必然面对的一对基本范畴,而两范畴之间的关系一直困扰着众教育者,无论是孜孜于教育教学一线的各级学校专任教师,还是潜心于教育理论的研究者,无不对此深感困惑,难以求解。本文就研究教育理论之本,展示教育理论之功。
一、教育理论的本质特征
第一,教育理论依附于具有创造理性的教育者。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都是人类智慧和实践的结晶,理论的每一进展都离不开人的理性创造。教育理论是人们对教育实践活动的高度理性认识和系统分析概括,其目标指向教育活动,教育理论离不开教育者的理性创造。
毋庸置疑,教育理论产生于教育实践活动的需要,是教育实践的发展需求刺激并促进了教育理论的繁荣创新。在教育理论的发展进程中,教育实践活动只是“刺激并促进”教育理论的客观外在因素,而推动教育理论发展的直接动因却是教育理论家的理性思想成就,因为“观念的发展以及一般信仰成为抽象的概念,都只有通过个别人物的理性思维才能完成;而这些个别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深深扎根在该历史时期的逻辑联系和流行观念之中,然而他们总用他们自己的个性和生活行为添上某种特殊因素”。①人类文明成就是人类智慧活动的结果,思想理论界的每一高峰反映的则是特定个人理性的学术贡献。
教育理论依附于具有创造理性的教育者的本质特征,使教育理论不可避免地带有了理论创立者的个性。卢梭的教育理论曾折服过无数的崇拜者,但是对卢梭教育理论的多次试验均归于失败的命运也不能不使人们反思光彩夺目的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应该说,卢梭的教育理论是同卢梭本人联系在一起的,独特的经历和浪漫狂想的气质造就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但是即使是卢梭本人也未曾亲身实践过他自己的这种教育理想,更枉谈其实际效果。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怀疑卢梭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教育理论形成于教育者的高度概括抽象。理论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结果,也是人类智慧成果的最高形态。理论表述是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客观反映,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理性高度抽象,它既有着理论的一般特征,也有其自身的特性。
长期以来,教育理论在学术界的地位一直不能得到很好的承认,以至于英国的教育哲学家奥康纳声称“‘理论’一词在教育方面的使用一般是一个尊称”②。在教育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之前,有关教育的理论著述包含在思想家们的哲学著作中,其时的教育理论本身只是抽象深奥的理论,还没有人从这些教育理论中去寻求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方法。当教育成为一项普遍的事业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以后,教育理论方焕发出勃勃生机,并逐步获得了其学科的独立地位。而对于教育理论来说,教育实践却恰似一把双刃剑,它既为教育理论增添了活力,促进了教育理论的繁荣和发展,又不断地苛求于教育理论,要求教育理论能够有效地为现实实践服务,要求教育理论具有现实可操作性。虽然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又能指导教育实践,但是抽象的教育理论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一种具体的方法来指导教育实践。因此,必须把教育理论同具体的教育技术、教育方法区分开来。
第三,教育理论规范于教育者的系统综合。理论是思想的系统化,教育理论是教育思想的系统化、综合性的表达方式。思想只是零星的智慧火花,而理论则是智慧火花的有序排列。已有的教育思想是教育理论之要、之源,教育理论则是教育思想之干、之流,新的教育思想又建基于旧有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之上。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是一个整体,其实质内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的区别只是在于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教育理论的系统综合,表现在每一教育理论本身都是一个庞杂而又有序的知识体系。以杜威的教育理论为例,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综合了当时的各种实用主义观点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且还将这种思想体系运用于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教育”。③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既有着经验自然主义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儿童观等理论基础,更包括他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课程、教学方法等基本教育问题的阐述,还有着他对教育与职业、教育与社会的民主自由等相关问题的理解,各部分之间遵循着一种内在的逻辑秩序排列在一起,从而构成了杜威复杂的教育理论体系。每一教育理论派别,除了其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基本教育观点之外,还都具有对其产生直接影响的涉及各种学科的理论基础以及其所孕育出的教育理论支流。
第四,教育理论超越于教育者的时空界域。教育理论具有一种价值上的永恒性,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之得失,而是具有一种内在的超越性。
教育理论的超越时空性,一方面表现在它对时间界限的超越。在有文明记载的几千年中,先人们留下了大量的关于教育的论述,如苏格拉底“产婆术”的启发诱导、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以及夸美纽斯的诸多教学原则和赫尔巴特的教学步骤等都是人类教育理论的宝贵财富,这些教育理论经世不移,循环运用,在不同的时代都能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教育理论的超越时空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在它对地域范围的超越。教育理论反映、揭示的是人类教育教学工作中普遍的、共同的规律,其基本内核不仅可以在时间上不断延续,而且可以在空间上持续向外扩散,跨越地域限制,为不同国家和地区所采择吸纳。裴斯泰洛齐在瑞士的教育实践及其理论创造,引来了福禄倍尔、赫尔巴特等参观学习者,他的教育思想为时人所借鉴,促进了其时教育理论的发展;19、20世纪,赫尔巴特、杜威等人的教育理论飘洋过海,刺激着整个世界教育理论的繁荣,同时也传播到中国,影响着当时中国的教育实践革新和教育理论发展。
二、教育理论的功能
教育理论的功能是相对于教育实践而言的,由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类似于“鸡”与“蛋”的这种互为先定的复杂关系,从而使得人们对于教育理论总是抱有一种乐观的态度,“理论指导实践”的普遍原则成为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们孜孜不倦的追求。然而,人们不得不接受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常常“无能为力”的事实,由此又对教育理论的实际效用乃至教育理论的实存性与否都生发了怀疑。显然,“对教育理论令人失望的一种可行的解释是,人们对理论寄予了不适当的期望”。教育理论既然能够产生且在不断地发展创新,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对于教育理论的过高期望也必然会导致对其实际效用的认识迷茫。教育理论的功能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反映。教育理论来自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它是对曾在的教育实践的高度概括,是对成功教育经验的系统总结和抽象提升。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理论化载体,教育实践因素贯穿于教育理论之中,并在其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因此,教育理论是我们透视了解曾在的教育实践的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也可以把握住教育发展脉搏的跃动。
其次,教育理论能够有效确正当下教育实践。当下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然而这并不等于教育理论与当下的教育实践之间缺乏一种合理的内在联系。事实上,教育理论以它系统综合的特性向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性化的认识框架,由此纷繁杂乱的教育实践活动才能以各自相对独立而又普遍联系的形式纳入我们的视野之中,成为我们清晰的观察对象。因此,教育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观察教育问题的方式,是一种“眼光”。教育理论学养深厚的人看待教育实践问题,必然是条分缕析、泾渭分明;教育理论的“门外汉”们眼中的教育活动,则经常是主次不分、杂乱无章,缺乏一种有机的内在关联。因此,学习教育理论是为了科学地认识教育实践,而研究教育理论则是为了寻找更为科学的认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式。对于现实教育实践而言,教育理论只能是一种认识方式,而不可能成为一种现成的解决问题的答案。
第三,教育理论是预设将在教育实践的一种理想蓝图。虽然教育理论在内容上反映曾在,在功能上提示现在,但它在目标上指向将在,将在的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研究的终极关怀,一种教育理论必然渗透着对将在教育的期望和关切,但是,将在毕竟不同于曾在和现在,教育理论对将在教育的“期望和关切”只是在于它的宏观导向功能,在于它向人们提供了一个描画将在教育的理想蓝图。教育理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为教育实践的将在作十分精确、细致规划,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面向将在的、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的人为活动,其本身充满了种种不确定性。时代条件以及社会观念的转变必然会对教育产生影响,使教育实践出现种种令人难以预料的情况和特点。这决定了教育理论的“先见之明”只是在于它具有一种启发意义,一种导向功能,教育理论不可能为教育界提供一个可以按部就班、一劳永逸的模式,否则,教育活动何谈其创造性。
上述在教育实践的纵向意义上对教育理论的功能所作的区分,代表了本文在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方面的基本观点。本文充分肯定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价值,也主张教育理论同教育实践的双向融合,但是正如教育的功能是有限的一样,本文也突出强调教育理论的功能是有限的。在实际工作中,切不可片面夸大教育理论的功能,因循照搬、缺乏创造,也不能无视教育理论的价值,不顾教育规律,信马由僵、随心所欲。
注释:
①[德]文德尔班著.罗达仁译.哲学史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24页.
关键词: 理论教育 功能 保障体系
的理论本质及其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决定了高校理论教育的重要德育功能。但是“具有某种功能”,并不直接等于“实际产生了某种效果”。高校理论教育的功能,是这种教育活动本身对大学生个体成长乃至对整个社会发展“理应”或“本来能够”产生的促进作用,是一种“潜在”的能量。这种“潜在”的能量要转变成为“实在”的客观效果,需要建构起一种相应的保障体系作为条件。这种保障体系至少应该包括思想保障、组织保障、方法保障和环境保障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思想保障是前提、组织保障是关键、方法保障是核心、环境保障是基础。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是高校理论教育功能发挥的思想保障。
高校理论的教育功能就其作用范围来说,可以划分为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前者是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能够产生的客观作用,而后者则是对大学生个体生存与发展所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高校理论教育的社会与个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中介。也就是说,社会必须通过个体的发挥才能得以实现。然而,一直以来,高校理论教育都是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本位的目标定位、内容编排及方法应用导致了高校理论教育与大学生个体生存发展需求在某种程度上的疏离。这种疏离感使得大学生对理论教育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排斥。面对学生的排斥,教师不得不采用一些强制灌输的办法以取得有限的教学效果,这实际上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疏离感。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者对于理论教育功能认识上的片面和欠缺。因此,全面分析和正确处理社会和个体的关系,就成为高校理论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条件。
从社会性与个体相统一的角度来看,高校开展理论教育,其意义不仅是我国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之必需,也是满足青年大学生生存发展需求之必需,是青年大学生个体成人成才的现实要求;其教学目的不仅在于理论知识体系本身的传授,而更在于大学生个体生存发展智慧和能力的获取;其教学内容不应简单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等知识体系排序,而应该按照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崇高理想信念的确立等功能模块进行整合;其教学方法不能采取知识灌输的方式,而应该采取能力建构的办法。唯有如此,才能将理论教育与大学生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变大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真正实现高校理论的教育功能。
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理论教育功能发挥的组织保障。
高校理论教育是整个高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功能发挥的强弱取决于整个德育系统的协调统一程度。大系统越是稳定有序,子系统的功能就越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反之,子系统的功能会由于受到外部大系统的制约而减弱。而高校德育工作系统的高效运行,关键在于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要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高校的党政领导是德育队伍中的主导力量,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最有效的保障。一所高校的党政领导是运用理论和党的政策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是高校师生学习理论的直接范例。他们的理论水平,以及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影响高校理论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二是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理论在高校的直接传播者,其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理论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三是要加强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他们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的导师,他们对于高校理论教育功能的发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要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人格和灵魂的塑造者。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及言行表现,以及他们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对理论思维原则和方法的运用,同样影响着高校理论教育功能的发挥。
高校要积极选拔理论水平高、政治素质强、业务能力好、品学兼优的中青年教师和高校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德育工作队伍当中。要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为他们提供展现才能的舞台,使他们能够专心安心;要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使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不断提升,使他们会干能干;要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对他们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工作中帮助,使他们乐业敬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高校德育工作系统的良性运行,也才
能保证高校理论教育的应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以问题为中心整合教学内容及组织课堂教学,是高校理论教育功能发挥的方法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实现自身完善的一项特殊行为,它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活动,而且是人的生存活动的一部分。高校理论教育不仅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而且也直接切入了大学生自身的生存状态问题。这决定了高校理论教育必须以社会现实问题及大学生生存发展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然而长期以来,高校理论教育都是一种直接给予答案式的,而非问题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育方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与现实问题没有直接关联的答案难以被学生接受,就算被学生囫囵吞枣地接受,也只能是一种停留在概念表层的,外在于他们心灵的东西。他们无法运用这些记忆中的理论知识去探索人生历程、面对纷繁的世界。当他们试图以一个过去式的答案来解决处于不断流变中的社会现实时,他们只会因为巨大的反差而放弃原来所接受的一切。这无疑导致高校理论教育失去应有的功效。因此,是否以问题为中心整合教学内容并以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展开教学,就成为决定高校理论教育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的核心因素。
以问题为中心,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扮演一个答案的给予者,而应该成为问题解决的引领者。教师不能从概念和理论体系出发,而应该从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出发,让学生在问题面前驻足,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理论去找寻自己的答案。这样一来,理论教育就从一种简单的信息传递过程变成了一种真正沟通性的师生交流过程。在这种解决问题的交流过程中,那种自上而下所宣传的理论知识和党的意识形态,就被转换成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内在需求,学生所接受的也就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答案,而且是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理论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也由此得到充分体现。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凸显“问题意识”的教学取向,坚持以问题为先导,激发学生听理论课的兴趣。要从理论观点所涉及的实际问题出发,将理论教育寓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及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实际之中,通过透析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背后的、人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的观念问题及思想路线、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法问题,使大学生真正理解理论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方法论意义,为大学生分析社会矛盾和反思思想困惑提供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实现理论教育的社会与个体的有机结合。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德育环境,是高校理论教育功能发挥的环境保障。
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人们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品格的成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大学生在理论教育中所接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导向,必须在他们直接的生活环境,即校园环境中得到验证和强化。否则,在走向社会之前,大学生就有可能因为现实和理论的相互抵制而怀疑到整个理论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体系就成为高校理论教育功能赖以发挥的基础条件。
高校的历史人文环境、教育管理环境、学术创新环境及网络信息环境共同构成了高校的育人环境体系。良好的历史人文环境、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能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强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无畏的探索勇气及奉献社会的坚定信念。良好的教育管理环境,能够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民主平等的现代社会理念及平和开放的良好心态,这将为他们顺利走向工作岗位、融入社会群体奠定良好基础。所有这一切无疑都将对理论的教育功能起到重要的补充和正向促进作用。
高校的党政领导要自觉站在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把优化校园德育环境工作提到重要位置。要建立健全校园环境建设制度,通过制度建设保证校园环境秩序,强化校园环境功能。在当前的信息社会,尤其要重视校园网络环境建设,坚持用的观念和立场引领网络阵地的价值导向,消解社会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诱导和侵蚀。但值得注意的是,理论教育对校园网络环境的介入,必须采用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全面辩证的思维方式、平等友好的态度、接近现代青年的语言风格去影响广大青年学生,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教育功能,达到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Abstract: It becomes an urgent problem drawing concern of whole society that how to create goo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get educational relationship into shape, clearly divider educational responsibilities and select scientific educational way and method. Some schools require patriarch keep a dairy and read and comment on it by teachers to play a role of patriarch dairy's educational functio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ory of developing patriarch dairy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heory of educational relation, theory of educational extrude, theory of educational goal, combination of recessive education and dominance education, combination of encouraging education and frustration education and theory of educational responsibilities.
关键词: 教育功能;家长日记;家长教育;开发
Key words: educational function; patriarch dairy; parent education; develop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186-02
基金项目:2009年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09-YGH230)《开发家长日记的教育功能之研究》。
作者简介:杜爱文(1970-),男,湖北嘉鱼人,宁波大学职教学院教师。
0 引言
教育改革在深化,提高教育质量是恒久不变的主题。特别是当前的形势是:经济在发展,政治改革在深化,社会在变迁,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在融合,社会成员间难免会产生一些社会矛盾,甚至这些矛盾会冲击原有的秩序,这无疑会剧烈地影响到教育,尤其会影响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理清教育关系、明确划分教育责任、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等等已是全社会迫切关注的课题。要求家长认真做好教育日记,并开发教育日记拓展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教育功能,已有许多成功的实践,基于此,拟寻求并探讨开发家长日记教育功能的理论问题。
1 教育环境论
教育环境是贯串于教学过程中的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生理(生物)、物理(物质)与心理(精神)因素的总和。从主体构成来看,它包括教师教的环境和学生学的环境两部分。从内容构成来看,它包括生理环境、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三个部分。其中,生物因素为内环境,物理和心理因素为外环境。生理环境指自身的生物特点,如健康状况、大脑发育、年龄和个性等。物理环境指教育环境中有形的、静态的硬环境部分,如教学场所、教学设施、班级规模、座位编排和自然条件(声、光、色彩、温度、气味)等。心理环境指教育环境中无形的、动态的软环境部分,如人际关系、教学气氛、群体规范、班级文化和社会信息等。维护良好的教育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许多精力和时间。教育者(包括教师和家长等社会成员)要从心态、情态、语态、仪态、姿态等方面悉心对待教育对象。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环境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孟子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让家长做教育日记就是希望家长们像孟母一样认识责任并肩负责任,承担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的义务。班主任通过阅读家长日记就能了解班级里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并尽可能在班级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2 教育关系论
教育关系是教育中最基本的关系。教育关系不同于一般的实践关系,而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关爱、引导和精神唤醒。教师是教育关系的主要实现者,师生关系主要是教育关系。基于教育的实践性质,作为教师就必须具备对教育关系的明确认识。针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而言,可以说教育关系普遍存在于成人和未成年人之间,蕴含于实际的养育生活及其他的生活方式中。教育的实践本质要求教育关系必须是有意识的促进孩子的成长。实际上,在成人和孩子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只有有意识地指向孩子的发展的关系,才能叫做教育关系。而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孩子发展或者是无意之举就不能称之为教育关系。有时大人只是为了某个实际的目的却无意中促使了孩子的成长,但这样的一个无意识的过程却并不能称之为教育关系。教师是替代父母去实现教育关系的人,替代父母去实现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教师职业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履行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没有担当起替代父母的职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做教师就意味着追求教育关系的实现。师生关系的根本是教育关系,这也是师生关系区别于一般人际关系的实质内涵之所在。家长日记是家校沟通的纽带,家长日记将家长的记录、班主任的批阅、学生的阅读三者揉合成一体,更为清晰地反映了教育关系。家长日记将每一个教育活动及教育关系进行清晰地展现。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家长日记中了解到学生在家庭里的教育关系状况;另一方面,家长可以通过家长日记中班主任的批阅了解到学生在学校里的教育关系状况。
3 教育立体化论
教育是一个开放、现实、全方位的社会活动,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应当紧密联系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说,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对于家校教育的联系与配合,其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家访、电话、网络班级论坛、家长会、家校联系本等等,这对于教育者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但是林林总总的家校沟通,缺乏家校沟通的有效性。而请家长写日记,记录孩子成长的足迹,让老师参与点评,可有效地链接学校、社会、家庭,把学生受教育的立体环境真实地反映出来,从而,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统筹起来,能切实可行地为教育好学生提出适宜的举措。
4 教育目标论
教育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就是学习者结束学习过程时的可观测的行为变化的具体表现或可评价它的实现程度的学习结果。教育目标是根据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教育活动所规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是教育活动的结果所应达到的标准、规格和状态。可以认为,教育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首先明确教育目标,才能更深刻地领会到课程的理念和如何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学生的教育目标而言,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且存在一个黏合的过程。家长日记需要记录学生家庭教育状况、家长的体会、心得、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还会反映教育的社会环境状况,所以能全面反映这个黏合过程。
5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论
为什么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要相结合呢?首先,这是因为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强调科学理论知识在人们头脑中不会自发产生,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灌输性的显性教育,即明确告知;另一方面在方法上不能只用书本教育学生知识的方法,主张生动活泼的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强调要寓教育于组织他们参加日常实践之中,特别还强调充分发挥板报、电视、视频、课间活动等的作用,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载体。其次,这是现实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对学生的诱惑力加大,学生的个性意识增强。有一些学生只贪图眼前享受,不重视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误认为知识不能带来实惠。在这种状况下,仍然要坚持显性教育,这一点绝不能放弃。然而也要看到,究竟时代变化了,教育对象不同了,不能只简单采用硬性灌输等粗暴的显性教育的方法,而应与隐性教育方法相结合,采取多样化的、生动活泼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再次,这是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所要求的。学生的思想和活动的基本规律是学生的行为受其思想的支配。而支配学生行为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反映。这一规律要求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观念时,根本的办法在于改变环境。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客观的教育环境,再加上坚强有力的显性教育,从而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效果。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均包含有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哪一方是隐性的,哪一方是显性的,什么时候隐性,什么时候显性,都并没有明确的分工,只有传统的流传而已,所以往往可能出现不够和谐的情况,这就有必要通过家长日记这种有效的载体进行分工、确认,对教育关系进行调整,使之和谐。
6 鼓励教育与挫折教育相结合论
鼓励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但鼓励不是绝对的,不是不需要挫折教育来辅助的,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教育者更需要实事求是,更需要灵活的措施,当然不能走极端,提倡鼓励教育,就不管鼓励起不起作用都去用,也不管效果和结果如何一味地只用鼓励教育。如果鼓励教育失效,也可以用挫折教育,如果挫折教育的效果好于鼓励教育,那么我们还可以多用几次挫折教育,但挫折教育的前提是不能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挫折教育是为了震慑,目的是让学生知错改错,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且牢记在心里,而不是为了压服学生、征服学生,或者是让家长、教师出一口胸中的怨气,当然也不是让学生受皮肉之苦,让学生从此产生畏惧。总之,偏信其任一种教育方法,都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只有将这两种教育方法有机地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效果。其实,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均包含有鼓励教育和挫折教育,哪一方应当进行鼓励教育,哪一方进行挫折教育,什么时候进行鼓励教育,什么时候进行挫折教育,都并没有明确的分工,所以往往可能出现教育过度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等情况。这就有必要通过家长日记这种有效的载体等有效途径调整教育关系,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对教育方式、方法的运用进行调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 教育责任论
教育责任的主体与客体的界定其实并不难,要强调充分发挥上级主管部门、教育督导以及本地党政首长、监督部门等责任主体的作用,还要发挥人大、司法机关以及家长、师生、媒体、公众等责任主体的作用。在责任主体确认方面,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对上级主管部门、本地各教育行政主体与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下属单位(包括学校)、部门内部集体与个人等如何承担教育责任都有具体的法规依据界定。在确立科学的教育责任客体方面,要积极借鉴参照已有的相关责任客体的经验,还要体现教育责任客体的特征,尊重教育规律,讲求责任划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分清教育责任管理主体方面,以学生安全、教育公平等为责任重点,黏合多元的责任主体的要求,注重追究、支持与奖励相结合的机制。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过程来说,家长日记是划分教育责任的最原始材料之一,也是目前来看最好的材料之一。网络材料的不稳定性、虚拟性决定了其功效低下;口头材料的无据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很难成为调整责任关系的标准。因此要求家长认真做好家长日记,学校老师做好批示,并妥为保存,是确认未成年人教育的责任过程,也是划分教育责任的最原始的依据之一。
参考文献:
[1]刘宇泽.儿童家庭教育合作学习模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年6月.
[2]赵银生.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