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理论的功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广大教育者都必然面对的一对基本范畴,而两范畴之间的关系一直困扰着众教育者,无论是孜孜于教育教学一线的各级学校专任教师,还是潜心于教育理论的研究者,无不对此深感困惑,难以求解。本文就研究教育理论之本,展示教育理论之功。
一、教育理论的本质特征
第一,教育理论依附于具有创造理性的教育者。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都是人类智慧和实践的结晶,理论的每一进展都离不开人的理性创造。教育理论是人们对教育实践活动的高度理性认识和系统分析概括,其目标指向教育活动,教育理论离不开教育者的理性创造。
毋庸置疑,教育理论产生于教育实践活动的需要,是教育实践的发展需求刺激并促进了教育理论的繁荣创新。在教育理论的发展进程中,教育实践活动只是“刺激并促进”教育理论的客观外在因素,而推动教育理论发展的直接动因却是教育理论家的理性思想成就,因为“观念的发展以及一般信仰成为抽象的概念,都只有通过个别人物的理性思维才能完成;而这些个别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深深扎根在该历史时期的逻辑联系和流行观念之中,然而他们总用他们自己的个性和生活行为添上某种特殊因素”。①人类文明成就是人类智慧活动的结果,思想理论界的每一高峰反映的则是特定个人理性的学术贡献。
教育理论依附于具有创造理性的教育者的本质特征,使教育理论不可避免地带有了理论创立者的个性。卢梭的教育理论曾折服过无数的崇拜者,但是对卢梭教育理论的多次试验均归于失败的命运也不能不使人们反思光彩夺目的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应该说,卢梭的教育理论是同卢梭本人联系在一起的,独特的经历和浪漫狂想的气质造就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但是即使是卢梭本人也未曾亲身实践过他自己的这种教育理想,更枉谈其实际效果。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怀疑卢梭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教育理论形成于教育者的高度概括抽象。理论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结果,也是人类智慧成果的最高形态。理论表述是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客观反映,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理性高度抽象,它既有着理论的一般特征,也有其自身的特性。
长期以来,教育理论在学术界的地位一直不能得到很好的承认,以至于英国的教育哲学家奥康纳声称“‘理论’一词在教育方面的使用一般是一个尊称”②。在教育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之前,有关教育的理论著述包含在思想家们的哲学著作中,其时的教育理论本身只是抽象深奥的理论,还没有人从这些教育理论中去寻求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方法。当教育成为一项普遍的事业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以后,教育理论方焕发出勃勃生机,并逐步获得了其学科的独立地位。而对于教育理论来说,教育实践却恰似一把双刃剑,它既为教育理论增添了活力,促进了教育理论的繁荣和发展,又不断地苛求于教育理论,要求教育理论能够有效地为现实实践服务,要求教育理论具有现实可操作性。虽然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又能指导教育实践,但是抽象的教育理论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一种具体的方法来指导教育实践。因此,必须把教育理论同具体的教育技术、教育方法区分开来。
第三,教育理论规范于教育者的系统综合。理论是思想的系统化,教育理论是教育思想的系统化、综合性的表达方式。思想只是零星的智慧火花,而理论则是智慧火花的有序排列。已有的教育思想是教育理论之要、之源,教育理论则是教育思想之干、之流,新的教育思想又建基于旧有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之上。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是一个整体,其实质内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的区别只是在于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教育理论的系统综合,表现在每一教育理论本身都是一个庞杂而又有序的知识体系。以杜威的教育理论为例,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综合了当时的各种实用主义观点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且还将这种思想体系运用于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教育”。③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既有着经验自然主义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儿童观等理论基础,更包括他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课程、教学方法等基本教育问题的阐述,还有着他对教育与职业、教育与社会的民主自由等相关问题的理解,各部分之间遵循着一种内在的逻辑秩序排列在一起,从而构成了杜威复杂的教育理论体系。每一教育理论派别,除了其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基本教育观点之外,还都具有对其产生直接影响的涉及各种学科的理论基础以及其所孕育出的教育理论支流。
第四,教育理论超越于教育者的时空界域。教育理论具有一种价值上的永恒性,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之得失,而是具有一种内在的超越性。
教育理论的超越时空性,一方面表现在它对时间界限的超越。在有文明记载的几千年中,先人们留下了大量的关于教育的论述,如苏格拉底“产婆术”的启发诱导、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以及夸美纽斯的诸多教学原则和赫尔巴特的教学步骤等都是人类教育理论的宝贵财富,这些教育理论经世不移,循环运用,在不同的时代都能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教育理论的超越时空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在它对地域范围的超越。教育理论反映、揭示的是人类教育教学工作中普遍的、共同的规律,其基本内核不仅可以在时间上不断延续,而且可以在空间上持续向外扩散,跨越地域限制,为不同国家和地区所采择吸纳。裴斯泰洛齐在瑞士的教育实践及其理论创造,引来了福禄倍尔、赫尔巴特等参观学习者,他的教育思想为时人所借鉴,促进了其时教育理论的发展;19、20世纪,赫尔巴特、杜威等人的教育理论飘洋过海,刺激着整个世界教育理论的繁荣,同时也传播到中国,影响着当时中国的教育实践革新和教育理论发展。
二、教育理论的功能
教育理论的功能是相对于教育实践而言的,由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类似于“鸡”与“蛋”的这种互为先定的复杂关系,从而使得人们对于教育理论总是抱有一种乐观的态度,“理论指导实践”的普遍原则成为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们孜孜不倦的追求。然而,人们不得不接受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常常“无能为力”的事实,由此又对教育理论的实际效用乃至教育理论的实存性与否都生发了怀疑。显然,“对教育理论令人失望的一种可行的解释是,人们对理论寄予了不适当的期望”。教育理论既然能够产生且在不断地发展创新,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对于教育理论的过高期望也必然会导致对其实际效用的认识迷茫。教育理论的功能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反映。教育理论来自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它是对曾在的教育实践的高度概括,是对成功教育经验的系统总结和抽象提升。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理论化载体,教育实践因素贯穿于教育理论之中,并在其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因此,教育理论是我们透视了解曾在的教育实践的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也可以把握住教育发展脉搏的跃动。
其次,教育理论能够有效确正当下教育实践。当下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然而这并不等于教育理论与当下的教育实践之间缺乏一种合理的内在联系。事实上,教育理论以它系统综合的特性向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性化的认识框架,由此纷繁杂乱的教育实践活动才能以各自相对独立而又普遍联系的形式纳入我们的视野之中,成为我们清晰的观察对象。因此,教育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观察教育问题的方式,是一种“眼光”。教育理论学养深厚的人看待教育实践问题,必然是条分缕析、泾渭分明;教育理论的“门外汉”们眼中的教育活动,则经常是主次不分、杂乱无章,缺乏一种有机的内在关联。因此,学习教育理论是为了科学地认识教育实践,而研究教育理论则是为了寻找更为科学的认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式。对于现实教育实践而言,教育理论只能是一种认识方式,而不可能成为一种现成的解决问题的答案。
第三,教育理论是预设将在教育实践的一种理想蓝图。虽然教育理论在内容上反映曾在,在功能上提示现在,但它在目标上指向将在,将在的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研究的终极关怀,一种教育理论必然渗透着对将在教育的期望和关切,但是,将在毕竟不同于曾在和现在,教育理论对将在教育的“期望和关切”只是在于它的宏观导向功能,在于它向人们提供了一个描画将在教育的理想蓝图。教育理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为教育实践的将在作十分精确、细致规划,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面向将在的、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的人为活动,其本身充满了种种不确定性。时代条件以及社会观念的转变必然会对教育产生影响,使教育实践出现种种令人难以预料的情况和特点。这决定了教育理论的“先见之明”只是在于它具有一种启发意义,一种导向功能,教育理论不可能为教育界提供一个可以按部就班、一劳永逸的模式,否则,教育活动何谈其创造性。
上述在教育实践的纵向意义上对教育理论的功能所作的区分,代表了本文在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方面的基本观点。本文充分肯定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价值,也主张教育理论同教育实践的双向融合,但是正如教育的功能是有限的一样,本文也突出强调教育理论的功能是有限的。在实际工作中,切不可片面夸大教育理论的功能,因循照搬、缺乏创造,也不能无视教育理论的价值,不顾教育规律,信马由僵、随心所欲。
注释:
①[德]文德尔班著.罗达仁译.哲学史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24页.
关键词: 理论教育 功能 保障体系
的理论本质及其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决定了高校理论教育的重要德育功能。但是“具有某种功能”,并不直接等于“实际产生了某种效果”。高校理论教育的功能,是这种教育活动本身对大学生个体成长乃至对整个社会发展“理应”或“本来能够”产生的促进作用,是一种“潜在”的能量。这种“潜在”的能量要转变成为“实在”的客观效果,需要建构起一种相应的保障体系作为条件。这种保障体系至少应该包括思想保障、组织保障、方法保障和环境保障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思想保障是前提、组织保障是关键、方法保障是核心、环境保障是基础。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是高校理论教育功能发挥的思想保障。
高校理论的教育功能就其作用范围来说,可以划分为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前者是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能够产生的客观作用,而后者则是对大学生个体生存与发展所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高校理论教育的社会与个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中介。也就是说,社会必须通过个体的发挥才能得以实现。然而,一直以来,高校理论教育都是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本位的目标定位、内容编排及方法应用导致了高校理论教育与大学生个体生存发展需求在某种程度上的疏离。这种疏离感使得大学生对理论教育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排斥。面对学生的排斥,教师不得不采用一些强制灌输的办法以取得有限的教学效果,这实际上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疏离感。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者对于理论教育功能认识上的片面和欠缺。因此,全面分析和正确处理社会和个体的关系,就成为高校理论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条件。
从社会性与个体相统一的角度来看,高校开展理论教育,其意义不仅是我国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之必需,也是满足青年大学生生存发展需求之必需,是青年大学生个体成人成才的现实要求;其教学目的不仅在于理论知识体系本身的传授,而更在于大学生个体生存发展智慧和能力的获取;其教学内容不应简单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等知识体系排序,而应该按照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崇高理想信念的确立等功能模块进行整合;其教学方法不能采取知识灌输的方式,而应该采取能力建构的办法。唯有如此,才能将理论教育与大学生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变大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真正实现高校理论的教育功能。
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理论教育功能发挥的组织保障。
高校理论教育是整个高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功能发挥的强弱取决于整个德育系统的协调统一程度。大系统越是稳定有序,子系统的功能就越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反之,子系统的功能会由于受到外部大系统的制约而减弱。而高校德育工作系统的高效运行,关键在于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要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高校的党政领导是德育队伍中的主导力量,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最有效的保障。一所高校的党政领导是运用理论和党的政策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是高校师生学习理论的直接范例。他们的理论水平,以及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影响高校理论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二是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理论在高校的直接传播者,其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理论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三是要加强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他们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的导师,他们对于高校理论教育功能的发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要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人格和灵魂的塑造者。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及言行表现,以及他们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对理论思维原则和方法的运用,同样影响着高校理论教育功能的发挥。
高校要积极选拔理论水平高、政治素质强、业务能力好、品学兼优的中青年教师和高校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德育工作队伍当中。要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为他们提供展现才能的舞台,使他们能够专心安心;要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使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不断提升,使他们会干能干;要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对他们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工作中帮助,使他们乐业敬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高校德育工作系统的良性运行,也才
能保证高校理论教育的应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以问题为中心整合教学内容及组织课堂教学,是高校理论教育功能发挥的方法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实现自身完善的一项特殊行为,它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活动,而且是人的生存活动的一部分。高校理论教育不仅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而且也直接切入了大学生自身的生存状态问题。这决定了高校理论教育必须以社会现实问题及大学生生存发展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然而长期以来,高校理论教育都是一种直接给予答案式的,而非问题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育方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与现实问题没有直接关联的答案难以被学生接受,就算被学生囫囵吞枣地接受,也只能是一种停留在概念表层的,外在于他们心灵的东西。他们无法运用这些记忆中的理论知识去探索人生历程、面对纷繁的世界。当他们试图以一个过去式的答案来解决处于不断流变中的社会现实时,他们只会因为巨大的反差而放弃原来所接受的一切。这无疑导致高校理论教育失去应有的功效。因此,是否以问题为中心整合教学内容并以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展开教学,就成为决定高校理论教育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的核心因素。
以问题为中心,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扮演一个答案的给予者,而应该成为问题解决的引领者。教师不能从概念和理论体系出发,而应该从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出发,让学生在问题面前驻足,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理论去找寻自己的答案。这样一来,理论教育就从一种简单的信息传递过程变成了一种真正沟通性的师生交流过程。在这种解决问题的交流过程中,那种自上而下所宣传的理论知识和党的意识形态,就被转换成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内在需求,学生所接受的也就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答案,而且是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理论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也由此得到充分体现。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凸显“问题意识”的教学取向,坚持以问题为先导,激发学生听理论课的兴趣。要从理论观点所涉及的实际问题出发,将理论教育寓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及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实际之中,通过透析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背后的、人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的观念问题及思想路线、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法问题,使大学生真正理解理论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方法论意义,为大学生分析社会矛盾和反思思想困惑提供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实现理论教育的社会与个体的有机结合。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德育环境,是高校理论教育功能发挥的环境保障。
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人们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品格的成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大学生在理论教育中所接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导向,必须在他们直接的生活环境,即校园环境中得到验证和强化。否则,在走向社会之前,大学生就有可能因为现实和理论的相互抵制而怀疑到整个理论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体系就成为高校理论教育功能赖以发挥的基础条件。
高校的历史人文环境、教育管理环境、学术创新环境及网络信息环境共同构成了高校的育人环境体系。良好的历史人文环境、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能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强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无畏的探索勇气及奉献社会的坚定信念。良好的教育管理环境,能够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民主平等的现代社会理念及平和开放的良好心态,这将为他们顺利走向工作岗位、融入社会群体奠定良好基础。所有这一切无疑都将对理论的教育功能起到重要的补充和正向促进作用。
高校的党政领导要自觉站在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把优化校园德育环境工作提到重要位置。要建立健全校园环境建设制度,通过制度建设保证校园环境秩序,强化校园环境功能。在当前的信息社会,尤其要重视校园网络环境建设,坚持用的观念和立场引领网络阵地的价值导向,消解社会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诱导和侵蚀。但值得注意的是,理论教育对校园网络环境的介入,必须采用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全面辩证的思维方式、平等友好的态度、接近现代青年的语言风格去影响广大青年学生,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教育功能,达到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Abstract: It becomes an urgent problem drawing concern of whole society that how to create goo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get educational relationship into shape, clearly divider educational responsibilities and select scientific educational way and method. Some schools require patriarch keep a dairy and read and comment on it by teachers to play a role of patriarch dairy's educational functio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ory of developing patriarch dairy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heory of educational relation, theory of educational extrude, theory of educational goal, combination of recessive education and dominance education, combination of encouraging education and frustration education and theory of educational responsibilities.
关键词: 教育功能;家长日记;家长教育;开发
Key words: educational function; patriarch dairy; parent education; develop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186-02
基金项目:2009年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09-YGH230)《开发家长日记的教育功能之研究》。
作者简介:杜爱文(1970-),男,湖北嘉鱼人,宁波大学职教学院教师。
0 引言
教育改革在深化,提高教育质量是恒久不变的主题。特别是当前的形势是:经济在发展,政治改革在深化,社会在变迁,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在融合,社会成员间难免会产生一些社会矛盾,甚至这些矛盾会冲击原有的秩序,这无疑会剧烈地影响到教育,尤其会影响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理清教育关系、明确划分教育责任、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等等已是全社会迫切关注的课题。要求家长认真做好教育日记,并开发教育日记拓展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教育功能,已有许多成功的实践,基于此,拟寻求并探讨开发家长日记教育功能的理论问题。
1 教育环境论
教育环境是贯串于教学过程中的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生理(生物)、物理(物质)与心理(精神)因素的总和。从主体构成来看,它包括教师教的环境和学生学的环境两部分。从内容构成来看,它包括生理环境、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三个部分。其中,生物因素为内环境,物理和心理因素为外环境。生理环境指自身的生物特点,如健康状况、大脑发育、年龄和个性等。物理环境指教育环境中有形的、静态的硬环境部分,如教学场所、教学设施、班级规模、座位编排和自然条件(声、光、色彩、温度、气味)等。心理环境指教育环境中无形的、动态的软环境部分,如人际关系、教学气氛、群体规范、班级文化和社会信息等。维护良好的教育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许多精力和时间。教育者(包括教师和家长等社会成员)要从心态、情态、语态、仪态、姿态等方面悉心对待教育对象。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环境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孟子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让家长做教育日记就是希望家长们像孟母一样认识责任并肩负责任,承担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的义务。班主任通过阅读家长日记就能了解班级里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并尽可能在班级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2 教育关系论
教育关系是教育中最基本的关系。教育关系不同于一般的实践关系,而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关爱、引导和精神唤醒。教师是教育关系的主要实现者,师生关系主要是教育关系。基于教育的实践性质,作为教师就必须具备对教育关系的明确认识。针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而言,可以说教育关系普遍存在于成人和未成年人之间,蕴含于实际的养育生活及其他的生活方式中。教育的实践本质要求教育关系必须是有意识的促进孩子的成长。实际上,在成人和孩子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只有有意识地指向孩子的发展的关系,才能叫做教育关系。而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孩子发展或者是无意之举就不能称之为教育关系。有时大人只是为了某个实际的目的却无意中促使了孩子的成长,但这样的一个无意识的过程却并不能称之为教育关系。教师是替代父母去实现教育关系的人,替代父母去实现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教师职业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履行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没有担当起替代父母的职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做教师就意味着追求教育关系的实现。师生关系的根本是教育关系,这也是师生关系区别于一般人际关系的实质内涵之所在。家长日记是家校沟通的纽带,家长日记将家长的记录、班主任的批阅、学生的阅读三者揉合成一体,更为清晰地反映了教育关系。家长日记将每一个教育活动及教育关系进行清晰地展现。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家长日记中了解到学生在家庭里的教育关系状况;另一方面,家长可以通过家长日记中班主任的批阅了解到学生在学校里的教育关系状况。
3 教育立体化论
教育是一个开放、现实、全方位的社会活动,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应当紧密联系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说,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对于家校教育的联系与配合,其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家访、电话、网络班级论坛、家长会、家校联系本等等,这对于教育者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但是林林总总的家校沟通,缺乏家校沟通的有效性。而请家长写日记,记录孩子成长的足迹,让老师参与点评,可有效地链接学校、社会、家庭,把学生受教育的立体环境真实地反映出来,从而,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统筹起来,能切实可行地为教育好学生提出适宜的举措。
4 教育目标论
教育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就是学习者结束学习过程时的可观测的行为变化的具体表现或可评价它的实现程度的学习结果。教育目标是根据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教育活动所规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是教育活动的结果所应达到的标准、规格和状态。可以认为,教育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首先明确教育目标,才能更深刻地领会到课程的理念和如何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学生的教育目标而言,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且存在一个黏合的过程。家长日记需要记录学生家庭教育状况、家长的体会、心得、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还会反映教育的社会环境状况,所以能全面反映这个黏合过程。
5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论
为什么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要相结合呢?首先,这是因为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强调科学理论知识在人们头脑中不会自发产生,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灌输性的显性教育,即明确告知;另一方面在方法上不能只用书本教育学生知识的方法,主张生动活泼的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强调要寓教育于组织他们参加日常实践之中,特别还强调充分发挥板报、电视、视频、课间活动等的作用,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载体。其次,这是现实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对学生的诱惑力加大,学生的个性意识增强。有一些学生只贪图眼前享受,不重视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误认为知识不能带来实惠。在这种状况下,仍然要坚持显性教育,这一点绝不能放弃。然而也要看到,究竟时代变化了,教育对象不同了,不能只简单采用硬性灌输等粗暴的显性教育的方法,而应与隐性教育方法相结合,采取多样化的、生动活泼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再次,这是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所要求的。学生的思想和活动的基本规律是学生的行为受其思想的支配。而支配学生行为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反映。这一规律要求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观念时,根本的办法在于改变环境。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客观的教育环境,再加上坚强有力的显性教育,从而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效果。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均包含有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哪一方是隐性的,哪一方是显性的,什么时候隐性,什么时候显性,都并没有明确的分工,只有传统的流传而已,所以往往可能出现不够和谐的情况,这就有必要通过家长日记这种有效的载体进行分工、确认,对教育关系进行调整,使之和谐。
6 鼓励教育与挫折教育相结合论
鼓励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但鼓励不是绝对的,不是不需要挫折教育来辅助的,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教育者更需要实事求是,更需要灵活的措施,当然不能走极端,提倡鼓励教育,就不管鼓励起不起作用都去用,也不管效果和结果如何一味地只用鼓励教育。如果鼓励教育失效,也可以用挫折教育,如果挫折教育的效果好于鼓励教育,那么我们还可以多用几次挫折教育,但挫折教育的前提是不能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挫折教育是为了震慑,目的是让学生知错改错,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且牢记在心里,而不是为了压服学生、征服学生,或者是让家长、教师出一口胸中的怨气,当然也不是让学生受皮肉之苦,让学生从此产生畏惧。总之,偏信其任一种教育方法,都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只有将这两种教育方法有机地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效果。其实,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均包含有鼓励教育和挫折教育,哪一方应当进行鼓励教育,哪一方进行挫折教育,什么时候进行鼓励教育,什么时候进行挫折教育,都并没有明确的分工,所以往往可能出现教育过度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等情况。这就有必要通过家长日记这种有效的载体等有效途径调整教育关系,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对教育方式、方法的运用进行调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 教育责任论
教育责任的主体与客体的界定其实并不难,要强调充分发挥上级主管部门、教育督导以及本地党政首长、监督部门等责任主体的作用,还要发挥人大、司法机关以及家长、师生、媒体、公众等责任主体的作用。在责任主体确认方面,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对上级主管部门、本地各教育行政主体与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下属单位(包括学校)、部门内部集体与个人等如何承担教育责任都有具体的法规依据界定。在确立科学的教育责任客体方面,要积极借鉴参照已有的相关责任客体的经验,还要体现教育责任客体的特征,尊重教育规律,讲求责任划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分清教育责任管理主体方面,以学生安全、教育公平等为责任重点,黏合多元的责任主体的要求,注重追究、支持与奖励相结合的机制。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过程来说,家长日记是划分教育责任的最原始材料之一,也是目前来看最好的材料之一。网络材料的不稳定性、虚拟性决定了其功效低下;口头材料的无据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很难成为调整责任关系的标准。因此要求家长认真做好家长日记,学校老师做好批示,并妥为保存,是确认未成年人教育的责任过程,也是划分教育责任的最原始的依据之一。
参考文献:
[1]刘宇泽.儿童家庭教育合作学习模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年6月.
[2]赵银生.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4月.
关键词:功能语法;启示
作者简介:佟玲玲,女(1985.3.1-) 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 助教。研究方向:俄语功能语法学。
[中图分类号]:H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9-0129-01
1、功能语法理论概述
本文的理论基础是彼得堡功能语法学派代表А. В. Бондарко的功能语法理论。它是以语义范畴为基础的功能语义场理论和范畴情景理论。“语义范畴是功能语义场的内容基础,是第一性的。功能语义场是语义范畴在语言中的体现。场是聚合统一体,是某一语义范畴的语言解释。范畴情景是语义范畴和功能语义场在言语语句中的投影,是某一语义范畴的要素以及由这些要素确定的功能语义场在话语中的实现。”[1]
功能语法理论的优点在于:它打破了原有语法体系的规则,并不提倡词法、句法分开,而是提倡将其聚合到一起,即不是按形式划分,而是按照意义划分,强调由意义形式的表达。这种方式不仅是为交际准备“语料库”,还为知识之间建立了有意义的联系,这对外语学习非常有利。
2、功能语法理论对俄语教学的启示
2.1、传统教学回顾
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通常由语言表达手段本身出发,讲解其含义、用法,将完整的语法体系“分块”地传授给学生,教师以“讲解者”的身份完成了知识的传递,即遵循“由表及里”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更侧重的是知识的“输入”过程,忽略了知识的“输出”过程。对于外语教学环节来说,学习外语的真正目的还不仅仅为了能够读书、看报,更重要的是要与人交际。教师应教会学生怎样“说话”,即同一语义内容可以用哪些语言手段来表达?教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学习,这样才能完成外语学习。
2.2、功能语法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1)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在俄语教学过程中,词汇教学非常重要。学生不仅要掌握其发音、书写,还要掌握其意义、用法。其中意义的掌握对外语学习者来说是比较难的部分,只有掌握其真正意义,才能准确应用。邦达尔科功能语法理论中重视语义、“聚合”的思想给俄语词汇教学很大启示。
一个词的意义不仅仅包括词汇的概念意义,还包括其他含义,如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等。而恰恰是这些“其他含义”,即“活的含义”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往往将重点放在概念意义上,忽视其他意义讲解,导致学生无法学以致用。例如:есть这个词的基本意义是“吃”,但是我们在表达“吃药”这个含义的时候,用的是принимать лекарство,而不是есть лекарство.如果教师在教授есть这个词的时候,如果不进行讲解,学生势必要犯错误,说出“中国式的俄语”
功能语法理论的 “聚合”思想对俄语词汇的记忆也有指导作用。俄语的词汇系统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记忆了很多单词,但是在运用的时候却想不起来,有时想起来了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其原因在于:学习者将单词的意义孤立地记忆,并没有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大脑通常借助旧知识将新信息时固定,两者之间建立一定联系之后,新知识才不容易被遗忘。功能语法理论中“以语义共同性为基础将各种表达手段聚合到一起”的思想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根据词汇语义中相同语义成分记忆单词的方法。再如:教师教授地点(место)一词时,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将所学过的表示地点的词(例如:学校(школа)、邮局(почта)、食堂(столовая))归纳到一起,此时学生记忆的不只是一个词,而是一类词。词汇量越多,掌握的知识也就越系统。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词与词之间有共同的语义基础,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学习者必须清楚意识其间的差异性,才能成功交际。
(2)对语篇学习的启示
语篇学习“就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将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情境来进行信息处理”。[2]在一个语篇当中,句与句之间不是毫无联系孤立存在的,句际之间是保持连贯的。这种连贯性指的是语句内部不同组成成分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它是语篇中的“隐性因素”,但却是谋篇时不可缺少的因素。邦达尔科理论中的独创性思想——范畴情景恰恰是基于言语层面的研究,侧重的是语句内容结构反映出的情景,即真实的语料。分析每一个语句中的情景类型及其之间的关系,即句子的深层内容、句际之间的联系,即通常我们所说的以…为主线、句与句之间是如何连接构成段进而形成篇。通过范畴情景我们在宏观把握语句的基础之上将其“分解”,更为透彻地把握内容,而不是读过了某个语段之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我们在提倡功能语法的同时,并不是对传统语法持否定态度。传统语法侧重语言体系,功能语法强调交际性。俄语学习者要有很好的传统语法根基,结合功能语法思想,才能更好地学习俄语。
参考文献:
[1]、高凤兰.学习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2]、Бондарко А. В. Теория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й грамматики [M]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1996.
[3]、Всеволодова М.В. Владимирский Е.Ю . Способы выражения пространственных отношений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M].1982.
[4]、顾霞君 丁宝源.掌握俄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209.
[5]、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5-17 .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成功教育 英语教学 全面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呼声也越来越高,而这种新形势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英语新课标也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这与多元智能理论的终极目标不谋而合,那么如何将智能理论运用于英语教学,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真正做到全面发展,就成为当代英语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了。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一个全新的观念。加德纳(1993)认为智能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在加德纳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以及存在智能(Armstrong. T,2003)。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个多维的、开放性的系统,它最大范围地强调了现实中人类存在的几乎每个领域的智能。在加德纳看来,人类的智能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一)智能的整体性特征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九种智能,每种智能同样重要,各智能间统筹协作、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挑战、创造的产品需要多种智能共同发挥作用。
(二)智能的差异性特征
不同的环境和教育使人们在智能发展方向和表现形式上有明显的差异,每种智能在不同的个体身上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与制约,每个人的智能都有强项和弱项之分,各具特点。
(三)智能的实践性特征
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产品和个体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在实践中发挥自身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为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的机会,不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准,而是要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和走向社会之后能否获得成功。
(四)智能的开发性特征
每种智能都有自己的发展史和不同的高峰期。多元智能水平发展的高低关键在于教育者的开发与训练。教育的宗旨是开发学生各种智能和潜能,促使其全面发展。所以学校教育要把多种智能引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挖掘其潜能,培养其思维能力,特别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几种智能,只是智能组合的方式及表现形式不同,而正是这种不同才表现出了个体间的智能差异。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利用其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以促进其全面发展,这也是英语教学中所要注意的重点。
二、成功教育
成功教育提出于80年代中期,其目标是追求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进而为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做好基本素质准备。而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我行”教育。从这方面看,两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对于其中的“尊重需求”马斯洛是这样解释的: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希望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加速期和过渡期,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某些权利,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得到成年人的认可则是他们实现角色转化的前提。如果他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得不到正面的、积极的反馈,就会缺乏主动和自信,就不能正确理解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从而造成对社会的认识不清。
由此可见,成功的经验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力作用。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英语成功教育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给英语教育多元化提供了新的启示:每个学生的智能组合都有所不同,同时暗示了其实所有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只不过在才能的类型上存在差异而已。作为英语教师,应立足于教会学生使用英语这一基本出发点,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构建多元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帮助学生体验成功,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全面发展。
(一)改变传统观念,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
传统教学中,教师仅仅依靠标准化的成绩测验对学生进行评价,以确定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这种“一刀切”式的评价使一部分考试成绩好的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而一部分学生则尝到了失败的痛苦,长此以往,只会造就出更多“差学生”以及“只会考试的机器”,这与我们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分数的高低,只是因为智能类型的差异和学习风格的不同。韩愈曾说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新时代背景下,英语教学所需要的正是这种“伯乐型”的教师。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英语教师应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用开放的、包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在了解学生、赏识学生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的优势为评价的出发点,不要忽视学生任何一点点进步,鼓励学生,增强其自信心。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不同于他人的强项智能,如果智能强项得到较好的培养与发展,是能够产生正迁移,促使智能弱项也得到发展的。所以要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应该以个体所拥有的智能强项作为出发点和基础,开发其潜能,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
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发挥各自的特长。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其智能强项,也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其次,即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对词汇的教学,让逻辑数理智能占优势的学生通过归纳来记忆,让音乐节奏智能强的学生把单词融入音乐来记忆等。与其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如还课堂给学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传统、单一教学模式,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再者,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自己在优势智能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将其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项目,这样一来会感觉到他们在做自己擅长的事,成功的体验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同时也可以带动英语学习的进步。
(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增强学生成功体验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因此,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必须从以分数定成败的选拔性评价走向注重成长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被评价者变为评价的主体和参与者。在这种轻松自由的评价气氛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并把评价看作是一种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而非是那种“一分之差,天上地下”的紧张焦虑。再者,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中,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和闪光点,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比如,对于极善于课堂表演的学生,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他这方面的智能优势;而对于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开口的学生,教师应帮助他创造开口的机会,并对其取得的进步予以及时的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其自信心。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学生的智能强项,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找到属于学生自己的发展方向,真正做到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这才是成功的英语教学。
四、结语
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学生不但能完成教学中要求达到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等方面的学习目标,通过成功经验的不断累积,还能培养学生在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等综合能力方面的素质。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陶行知先生也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作为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智能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让学生在“成功的学习”中迎接“成功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金莺,宋桂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0.
[2]Howard Gardner.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M].New York: Basic Books, 1993:15.
[3]裴正薇.MI理论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7(2):29.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27-331.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21.
关键词:体育翻译,德国功能翻译,口译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援非计划的实施,各种针对非洲的培训班在中国大陆相继展开,这其中就包括一些以体育为主题的培训班。本文基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试图通过由中国商务部主办,浙江省商务厅培训认证中心承办的“2014年刚果(布)羽毛球技术培训班”的翻译实践为体育翻译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参考。
2 德国功能翻译
德国功能派认为翻译(包括口、笔译)是一种行为。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2.1 翻译的实质
功能派认为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通过“目的”“跨文化”“交际”这几个关键字,可以看到功能派实际上是将翻译置于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之中进行研究,把翻译延伸到了翻译行为,并对翻译行为和翻译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
2.2 翻译过程的参与者及其角色分析
翻译是为了实现特定目的而实施的复杂活动,翻译过程的行为所包括的参与者,即发起者、译者、译文使用者和译文接受者。而译者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在体育翻译时,根据不同的本文类型和环境判断交际目的,译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和方法,对源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翻译。
2.3 功能翻译原则
功能派的两大法则是目的法则和忠诚原则。而目的法则又包括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忠实性原则并非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正如辜正坤先生所说:“译作究竟忠实于原作的哪些方面? 是语音、语义、句法结构都忠实, 还是仅指其中一项或二项?…若明明不忠实,又偏要使用“忠实”这个概念作标准, 岂不是打肿脸充胖子, 既欺人又欺己?”
3 羽毛球技术培训班个案分析
3.1 现场口译的策略和方法
在进行现场口译的过程中,译者应遵循以译文接受者为中心的原则,采取灵活的策略和多样的翻译方法,以达到最终的翻译目的。以下是笔者通过“2014年刚果(布)羽毛球技术培训班”的口译实践所总结的策略方法。
1.释义法
在训练现场,中方教练作为一个羽毛球领域的专业人员,在平时训练时会出现许多专业上的省略表达。如在球场上听到教练说的最多的一个词便是“抢”,这个字用法文字面翻译是“voler”(抢劫),而这里却是希望运动员进攻时一步一步往前,加快击球速度,取得网前主动的意思。这就要求译者在正确理解相关术语的前提下,进行适当解释后翻译给非方的运动员。以下便是关于释义法的相关例子。
1)对吊上网(羽毛球单打训练项目之一:一方先挑球,另一方吊球,然后立刻上网准备对方接对方的网前球)
L’un fait un lob au fond du court, l’autre fait l’amorti et puis avancer au filet pour le renvoi suivant
2)接杀吊(羽毛球单打训练项目之一:一方杀球和吊球,另一方负责接球)
L’un fait le smash en combinat l’amorti, l’autre joue le r?le de défense.
3)前半场封网(双打战术之一:指在后场队友大力扣杀或者以其他方式进攻的时候,另一名队友要在网前封住对手可能的回球路线)
Les joueurs se placent l’un derrière l’autre, un joueur défend la zone avant lorsque l’autre attaque en arrière.
2.省略法
口译具有很强的即时性特点。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翻译目的,有时候译者需要处理源语信息,省略一些累赘冗长的信息。如下面的例子:
1)中场左右横动步伐
le déplacement latéral au milieu du terrain(由于这是步伐练习,翻译时无需将 “左右横动”翻译出来, ‘latéral’一词就可以表达这个意思)
另一种省略是用名词短语代替动词短语。在口译现场,将动词名词化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如 “握拍”可以翻译成“la prise de raquette”,而“接发球”则可以翻译成“la remise du service”。
3.肢体语言
口译是一种动态性较强的活动,不仅言语在交流中有着重要作用, 非言语交际也不可忽视。所以如果在翻译中适当加入一些姿势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进行步伐训练时,有交叉步,并步之分,译者通过翻译或许能使运动员明白,但是他却不一定能做对,而如果译者适当用脚做一个示范,运动员可能就能更快反应过来。
3.2 现场口译的衡量标准
现场口译有没有标准?应不应该设立标准?我们认为,口译当然需要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并不是单一的,绝对的,而应该是多元的,相对的。功能翻译派认为翻译及翻译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 首要的作用就在于实现交际目的。这说明译员在进行现场口译时,在把源语言转化成目标语言的同时,要以实现信息传递,交际目的为前提,使译入语读者读之能产生与原语读者基本一样的反应。同时这一点也意味着忠实不应成为对口译译员的首要标准, 译员应被给予更多的主动性, 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双方交际的意图并按照这一意图来进行工作。
4 结语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最大的特点便是其把翻译活动置于跨文化交际的层面,这为我们认识体育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立足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和“2014年刚果(布)羽毛球技术培训班”的口译实践,对体育翻译过程中的参与者,体育翻译的实质与原则作出了讨论,并结合一些翻译的实践经验,对口译过程中的策略与方法,标准与目的产生了新的认识:即在体育训练现场的口译中,译者应该遵循以译文接受者为中心,以实现信息传达为目的,充分考虑译文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心理需求和接收能力。对于一些省略性的专业术语,译者要进行适当补充;而对于一些夸张的或是过于冗长的信息,则可以进行适当概括或删减,争取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的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 仲伟合,钟钰.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 中国翻译,1999(3):47-49
[2]. 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J].中国翻译,1989(01):16-20
[3]. 张静.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理论对口译标准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 2005年研究生论丛专刊:257-259
注释
[1]《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仲伟合 钟钰 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 第47页
[2]《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辜正坤
[3]《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理论对口译标准的启示》 张静 中国电力教育 2005年研究生论丛专刊 第258页
关键词:公交用语;翻译误区;文本平行理论;功能分类;翻译方法
本文系2011年度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西安市国际化进程中城市公交系统双语服务现状的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11JK0389
近年来,随着陕西省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特别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进程的加快,来陕进行文化交流、经贸洽谈或旅游管管理的外籍人士越来越多。2009年国家颁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西安被列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但是,西安市内的各路公交线路却存在着翻译错误、双语服务不完善等问题,不仅给外籍人士带来很多不便,也给本市居民的出行旅游带来了诸多不便,影响西安乃至陕西形象。
一、西安地铁站内英译公示语误译
(一)词汇
例如地铁列车内会有设有专门的爱心椅,这些座位的上面会贴有这样的标识语“请为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让位”,而它的翻译则是“Please offer the seat for the old、weak、disease、disable 、pregnant passenger and the passenger with baby”。本句公示语是为了提示大家这些作为是为这些不方便乘客所提供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公示语中的“病和残”分别被翻译为了“disease和disable ”。
又如,有一处公示语是在提示乘客小心门缝夹手,然后“小心夹手”仅仅翻译为“Be Careful”,对于初次乘车的外国友人来说,此句仅有“小心”的意思, 但小心什么,不得而知。 所以它就没有起到提示乘客小心注意人身安全的作用。
二、语法
(一)语法有误
在西安地铁站内还有一张公示语是告诫乘客“灯闪铃响 请勿上下”,它的译文是“No boarding while the light is flashing or the bell is ringing”。英译公示语中的“Boarding”并没有完全翻译出句中“上下“的意思。 而且本句话看起来是陈述句,其实是具有警示作用,它原本体现的是公示语的指令功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英汉公示语的不吻合就使公示语的指令功能不明确,从而失去了它的原有功能。
(二)中式英语
通过作者的观察发现,西安地铁站内的站点名称只有中文汉字和拼音,例如, “钟楼”翻译为“ZHONGLOU”,“大明宫”翻译成“DAMINGGONG”.但笔者认为西安是一个文明古都,其地点的命名有些是来自文化习俗,对于中文功底比较薄弱的国际友人来说,纯粹的中文汉字和拼音并不能起到根本性的参照作用。因为“Bell Tower”与“Daming Palace”这样的翻译才能显示出西安的重要性的地方特点。
三、公交车英语翻译问题
(一)词汇-选词不当
部分无人售票车上车的译文是“up”,下车时“down”。例如线路223,18,24,27,512,402。更有甚者,部分无人售票车,例如线路6,215,竟然将“下”翻译成“exit”。根据公共场所公示语译写规范,各类车站出口统一译作Exit。
部分小型中巴,例如线路213的标志“上”被翻译成“up”。
并且某些公交线路,例如线路6在英语播报中,“站”的英文播报是“station”,而不是“stop”。
(二)语法
1、语法有误
例如,车还没到站,语音播报“Now, we get to the Bell Tower Station”, 会令外国友人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这一站不是钟楼,是在开往钟楼。”因而没有下车,结果多坐了一站。再如,6路和5路公交车均用doing的形式进行播报,例如,线路5 we are arriving at Ziwu Road,会让人搞不清究竟是将要到达这一站还是就在这一站。
2、中式英语
受母语表达或思维方式的的影响,未使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比如,“看管好私人财物”的标识语被一一对应的译作"Keep Well Your Possessions",地道表达"Be Ware of Theft"。“暂停服务”习惯性说法为"Temporarily Out of Service",但是我们会有"Pause Ministry"的标识语。
3、双语和单独母语同用
6路公交车只有“北门”“南门”“朱雀门”“小南们”“含光路”的英语播报。Now, we’re arriving at North Gate/Zhu Que Gate/Small South Gate. The next station is South Gate/Small South Gate/Han Guang Road.后面的报站方式则母语到底。既然使用双语标识。
四、在“功能对等”及“平行文本”理论下进行公交用语翻译
在语料库翻译学中,一种对“平行文本”的定义是:“在语言上彼此独立,但却是在相同或相近的情境下产生的不同文本。“平行文本”产生于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但涉及的话题相同,属于相同的体裁和文本类型,具有相同的功能。公交用语的文体按其功能和作用,可分为指示,提示,限制和禁止四大类。我们将据此对公交用语提出正确合理的译法。
关键词:英语新闻、英汉差异、功能对等
一、英语新闻汉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国家与国家间加强信息的准确传达和交流。为了了解国内外最新动态,人们每天都阅读各式各样的新闻。因此,新闻变得非常重要,几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交流的过程中,英语新闻的翻译具有重要价值,因为它就像一座桥梁,联通了中国读者世界新闻。
二、英语与汉语的差异
翻译至少涉及两种语言。因此对于英汉翻译的译者而言,有必要掌握英语与汉语的差异。《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一书花了大量篇幅讨论形合和意合。形合与意合的差别是在clause(小句)之间是否使用connectives(联系用语),比如:关系代词、关系副词、并列连接词和从属连接词。[1]
一般而言,中文属于意合语言,而英文属于形合语言。如:一个外国人,不懂中文,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挺不容易的。对这个句子的翻译,就不能按照中文句法,而应该考虑英语的形合问题。如译为:It is really not easy for the foreigner,who does not know Chinese,to have traveled much of China.[2]在这里,斜体的who是一个关系代词,在中文中不需要,可是在英文里却必不可少。所以形合注重的是显性接应(overt cohesion),以形显义;意合注重的是隐形连贯(covert cohesion),以意统形。[3]
三、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任何的翻译实践都需要有一个系统而恰当的翻译理论作为强有力的支撑,英语新闻的翻译也不例外。我们都知道新闻的功能是为了让读者获取信息,因此,新闻写作者和编译者就得尽力为读者服务。
尤金・A・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将动态对等定义为“译语读者对信息的接受与源语读者对信息接受达到同等程度”。[4]1984年,奈达用“功能对等”替换了“动态对等”的说法。在《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一书中,奈达指出“许多不同的译作事实上代表了不同程度的对等”。[5]他接着给功能对等下了两个定义:“功能对等的准确定义可表述为‘译文读者要能够设想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和赏析原文的,从而去理解译文’”;功能对等的理想定义可表述为“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和赏析要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赏析达到同等程度”。[6]对于大多数译者而言,要达到功能对等的理想水平实属不易、也不大可能,但是译者能够尽最大努力使译作与原文尽可能在功能上达到对等。
四、英语新闻的特点和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英语新闻汉译
任何文体都有其自身特点。新闻报道的目的是在报纸或网络上,以简单、易于理解的语言给不同教育水平的读者提供新闻信息。由于版面有限,而且考虑到读者的时间有限,报道者在新闻写作时不仅要压缩信息,而且要使信息清晰、有趣。[7]本文作者基于平时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翻译实践,在课堂上与老师的讨论收获,总结归纳出一些英语新闻汉译的策略。
(一)意译法汉译英语新闻标题
一般说来,新闻标题常采用一些简单的小词,但这些词在翻译时并不好处理,尤其是按字面翻译时,常常使读者不知所云。
例1.Drink Less Rather Than Shower Less To Save Water
这个新闻标题中的每一个单词恐怕我们在上中学时就已经熟知,可是要把它恰当地翻译出来并非易事。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前先阅读文章、甚至把文章翻译好再来翻译标题。为方便对比分析,本文将作者自己的译文和老师提供的参考译文一并给出。
A.要节水,少喝水而不是少沐浴(reference version)
B.节水之道在于少喝而不是少沐浴(reference version)
C.少喝饮料比缩短洗澡时间更能节约用水 (author’s version)
可以看得出,三个译文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意译而非直译。选择意译法是为了让译文具有可读性,并最终达到功能对等的目的。如果将其按照字面译为“少喝而非少洗澡为了节水”,那么不仅读起来不通顺,而且也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版本A和B都是参考译文,版本C是作者的翻译。经过翻译、课堂讲解、课后反思,本文认为在这三个译文中,版本B最佳,因为版本A将“drink”译为“喝水”,版本C将其译为“喝饮料”,两个都不能算错,但是不够准确。当然,“drink”既可以表示喝水,也可表示喝饮料,还可以是其他的饮品。因此,这里不建议将其具体化翻译为“喝水”或“喝饮料”,而版本B将其译为“少喝”似乎就能够传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了。而且,版本B中的四字词语“节水之道”也是中文的常见用法。
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新闻标题的翻译更多时候需采取意译的策略。由于标题通常是读者在阅读新闻时最先看到的,因此,译者也要在标题的翻译上下功夫,牢记“准确、简洁、生动”的原则,这样才能很好地翻译出英语新闻的标题。
【关键词】多元智能;素质教育;公共艺术教育
一、“多元智能理论”
1983 年,世界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在《智能架构》(Frame of Mind)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有力地驳斥了“智商决定一切”的观念。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对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93 年,加德纳教授的新著《MI――开启多元智能新世纪》(Multiple Intelligences)又相继问世。该书不仅对其理论进行了更系统地阐述,而且还用了大量的实例说明了该理论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中的意义及具体应用。
这种“多元智能理论”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和教育中依然显示出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它在指导艺术改革与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着重于为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与实践拓宽进行积极的拓展,对教育与创新的观念、思路进行了全新的审视,为推行中国的综合性素质教育,推动中国的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
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智能理论提出了挑战,具体表现为: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的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人类的认知本领并非是某种单一的智能所能达成的,它需要利用一组能力、才能或心理技能(即智能)。而且,七种智能处于相同的地位,没有主次之分。其中,音乐智能是区别于其它智能而独立存在的一种智能,同时也是这七种智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于其他各种智能的确立和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素质教育以及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2007年7月5 日,教育部部长陈志立签发了 13 号令――《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并自 2002 年 9 月 1 日起开始施行。其中总则的第二条明确说明,该规程的适用对象包括普通高等学校。也就是说,普通高等学校所开设的艺术教育课程也应遵守规程中的各项要求。公共艺术教育不仅是提高人们技能、艺术审美能力的一种教育,而且是与其他的学科不可分离的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学科。在这些教学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智力积累与智能发展,会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创意性能量和知识学科间的彼此联想、启迪的能力。在有效的时间、地点,
人们可以运用这种教育教学和智能发展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学习灵活度等方面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提高其智商水平。课堂目标的设计与完成过程中,需要针对“感性”特色进行探索。
因而,中国的公共艺术教育需要根据以上种种弊端,提出对学生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补救”措施,在改革开放与“美育”的推动中使公共艺术教育在中国高校形成了一个。围绕公共艺术教育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更为重要的是,对国民和其它主体学生进行艺术学习和多种不同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为了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也是为了提高学生日后可能专门从艺的职业工作水平,尤其是综合素质,而且还可以使其在工作中充满了创意性与创新性,成为一种综合性人才,使学生在社会工作中能够发挥艺术方面的创造性和由此启迪而来的智能潜力,从而为其更好的在社会工作中发挥创造性提供能量。因此,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艺术公共课程和学校课程体系中都具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不仅是人类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有效探索,而且还在阐明了人类智能的多元性和展示智能的多种方式基础上深入的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人类不同类型的智能之间不仅具有不同的功能而且还形成一种优缺互补态势,这些不同的类型智能之间在某些方面可以以某种语言和数学逻辑的方式启发其它方面的智能发挥和智力形成。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以综合性智力培养为目的的教育,艺术培养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教育的主要评估指标。这些超凡的教育理念和智能、智力的不同见解,为中国当前的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发展模式启迪,它对公共教育的启示在于: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公共艺术教育观念。
正如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教授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所述,唱歌等具体化的技能是承载素养与智能发展的一种媒介,而艺术教育的作用是塑造人、启迪人的智慧。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音乐等艺术能力的培养,其目的不仅仅是学会某一项单纯的技能,而是从更广泛的范畴来发展此方面的能力,而且能够将这种智能与其他智能相结合,并且灵活地运用。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审美教育作为完美人格塑造的重要内容,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历来受到教育家们的重视,对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是实现这种教育的素养之一。教师、学生都需要在此过程中实现升华。
参考文献:
[1] 宋洁.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研究[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6(04)
[2] 吴倩.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分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6(08)
[3] 潘龙瑞.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11)
关键词: 情态意义 礼貌功能 人际功能 损及听话人 惠及听话人
1.引言
在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中,Halliday提出,人类语言有三种纯理功能:语篇功能、人际功能、概念功能。在人们的交流中,“语言可以在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起到协商和交流信息的作用;这种通过表现说话人的立场、观点、判断等来达到在说话人、听话人之间建立和保持适当社会关系的功能,即为人际功能”。(李美霞,2006:82)人们正是在交流中通过语言的人际功能得以参与各种语言交际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些时候还通过语言的人际功能使得听话人接受自己的看法、观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改变对方观点的目的。Halliday提出(1994):“人际功能可以由主要的词汇语法系统来实现:语气和情态,和音系系统:音调。”(李美霞,2006:82)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情态意义的研究,以及普遍的礼貌表达现象,本文就情态意义在礼貌功能的实现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2.有关情态意义的研究
2.1情态
古希腊时期逻辑学创始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情态”的概念。他将可能、偶然、不可能、必然作为研究中的四个模态词。“在他以后的进行逻辑学研究的学者,将可能性和必然性作为了情态的中心概念”。(Stephen J. Nagle,1989:5)情态,在传统的语法体系中,指的是一系列情态助动词表达的意义。语法学家实际上把情态等同于句法或词素上的表达法。传统语法研究也就主要把情态放在助动词的范畴来考虑。
2.2系统功能语法对情态意义的研究
2.2.1情态意义的定义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情态是体现人类语言交际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指出情态是介于归一性中肯定和否定两极之间的意义。
依照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人们日常生活的交往中,主要角色为给予和需求,交换的东西分为两种:(1)信息;(2)货物和劳务。当人们交换信息时,小句以命题形式出现,情态指的是从可能性或经常性的角度看这个消息的可靠性如何。当人们交换的东西是货物和劳务时,小句以提议形式出现,情态则指说话人对交换最终成功的自信程度;可表示听话人执行某一行为的职责和义务,也可表示说话人对实施某一行为的倾向或意愿。依交换东西的不同,情态有不同的意义。Halliday将第一种情态意义称为情态化,将第二种称为意态化。
2.2.2研究范围
系统功能语法学派对情态意义的研究范围,较之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传统语法都有很大扩展。该学派认为情态意义的实现不拘泥于情态动词的使用,除了限定性情态动词(may,should等)之外,还可依靠其他手段来实现,如:被动谓体动词:You are supposed to know that.(Halliday,1985:86)谓体形容词:I’m anxious to help them.(Halliday,1985:86)引人注目的是,情态隐喻这一概念,即:使用小句形式来表达情态意义的手段也被纳入到情态意义的研究范围之中,这大大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如:I think he is ill.(李美霞,2006:107)通过英语中的附加疑问句I think he is ill, isn’t he?可以验证。虽然情态意义是以小句I think的形式出现,但在语义上起支配作用的仍是he is ill.。
2.2.3情态值
Halliday在研究中给情态意义赋予量值,即高、中、低三等的量值程度。如下表:
Three “values” of modality (Halliday,1985:337)
对情态量值的选择影响到情态意义的体现。它不但可以反映说话人的态度,而且因情态意义是实现人际功能的手段之一,进而影响到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关系。
3.情态意义与言语礼貌
礼貌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依据Goffman的“面子”理论,人们在表达个人看法与交流思想的同时,也要保持个人的自尊,创造一种公开的个人形象。P.Brown和S.Levinson 在1978年出版的Universal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中采用了Goffamn的“面子”观点来解释人们交往中的礼貌现象。他们进一步提出了“积极面子”与“消极面子”,以及相对应的“积极礼貌”与“消极礼貌”。人们在对话交往中,可能会通过要求、提建议、批评、表达遗憾等方式威胁他人或自己的面子。Brown与Levinson将此称作威胁面子行为,即FTAS(Face Threatening Acts)。而实际上,人的大多数话语行为潜在地有威胁人们面子的可能,表达不同意、批评、抱怨、异议、打扰等不合作的行为都可能影响积极面子;而命令、要求、建议、威胁、警告、仇恨、愤怒等则可能影响消极面子。但无论哪一种情况,说话人与听话人的面子都可能受到威胁。本文认为,由于在系统功能语法中情态是介于归一性中肯定与否定两极之间的意义,因此情态意义的使用可以减少对说话人、听话人面子的威胁,在维护双方面子的同时有助于礼貌的实现、交流的进行。
Leech的礼貌原则包含策略准则、宽容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在这6条准则中,Leech强调了自身(self)与他人(others)两个概念。这6条准则可以概括为:最大限度地让别人受益与减少别人的损失;而对自身,则是最大限度受损与最小限度受益。
Leech在讨论礼貌原则的策略准则时提出由间接层次、损惠层次和选择层次组成的礼貌层次的概念。在社会生活中,相对于“拐弯抹角”的办事方法,我们更喜欢“开门见山”。但在礼貌用法中,究竟是“拐弯抹角”,还是“开门见山”,这取决于我们话语的内容,具体来说,要看说话内容对于听话人来说,是“损”还是“惠”。因此,本文从损失听话人、惠及听话人两个方面出发,结合间接层次和选择层次,分别分析不同情况下情态意义与礼貌的关系。
4.损及听话人情况分析
例1:
a. Answer the phone.
b. I want you to answer the phone.
c. Will you answer the phone?
d. Can you answer the phone?
e. Would you mind answering the phone?
f. Could you possibly answer the phone?
(Leech,1983:108)
以上几句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说话人要求听话人去接电话。依据Leech的观点,这是“损及”听话人的。由a句至f句,我们可以发现,说话人的语气越来越委婉,礼貌程度越来越高。a句直接性最强,它的祈使句形式给听话人心理上造成一种“非做不可”的压力,具有强制性,没有顾及听话人的面子,因而礼貌程度最低。b、c、d、e、f开始考虑听话人的面子。B句使用“I want you to...”形式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意愿。c、d、e、f使用情态动词与情态副词来缓和对听话人的“损及”程度。c句中will考虑到了听话人的意愿,d句中can表示事情的可能性,e句中would比will意更轻,f句中could的程度更低。从情态值角度考虑,will>can>would>could。f句中could情态值最低,间接性最强,听话人的面子与感受得到了较好的考虑,它的礼貌程度也最高。
此外,还可从情态表达式的数量来看损及听话人时话语间接性与言语礼貌的关系。
例2:
a. Close the door.
b. Could you close the door?
c. Could you possibly close the door, please?
d. 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close the door.
这组句子中,a句为祈使句,没有使用情态功能;b句使用了could;c句增加了possibly与please;d句则使用了情态隐喻的形式,说话人的要求被包含在主从复合句里,以小句形式体现了情态功能。很明显,从a句到d句,情态表达式的数量增多,话语的间接性在增强,礼貌程度也随之增加。
由以上两组句子的分析可以得出:当损及听话人利益时,情态值越低,情态表达式数量越多,话语的间接性越强,越能顾及听话人的面子,其礼貌程度也越高,即损及听话人时,情态量值与间接性成反比,与礼貌程度成反比;情态表达式数量与间接性成正比,与礼貌程度成正比。
选择层次指的是话语的选择性与其间接性有很大关系。说话人的话语越间接,其语气也越委婉。对于听话人来说,对说话人的话语作出反应也有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与自由。以例2中句子为例,情态词在b、c、d句中出现,可使听话人的感受有很大的不同。a句祈使句,听话人有一种被命令的感受,b句出现could,c句增加了possibly与please,d句则用了小句“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话语越来越间接的同时,听话人受尊重程度增强,也有了更大的自由度来做出选择:似乎即使他做出拒绝也是在情理之中,而不会伤及对方的面子。因而,对于选择层次,可以得出与间接层次相同的结论:损及说话人时,情态量值与选择性成反比,与礼貌程度成反比;而情态表达式数量与选择性成正比,与礼貌程度成正比。
5.惠及听话人情况分析
在命题内容惠及听话人时,说话人应尽量使听话人不作出否定的回答,使命令的言语行为偏向于肯定的结果。如:
例3:
a. Have another apple.
b. Will you have another apple?
c. Would you like to have another apple?
d. Could you possibly have another apple?
从a到d,情态词从无到有,情态词的量值由will到would再到could依次递减,情态表达式由单个情态动词变为情态动词与情态副词的联合,数量增加;这些都使句子的间接性增强了。但是礼貌程度却没有增强,而是减弱了。其原因在于,当命题内容惠及听话人时,使用a句祈使句形式,实际上是不允许听话人做出否定的选择。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样的表达更易于显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热情态度,因而其礼貌程度更高了。所以,不同于之前损及听话人的情况,当惠及听话人时,情态值越高,情态表达式数量越少,话语间接性越弱,越能体现说话人的热情,礼貌程度也越高,即惠及听话人时,情态量值与间接性成反比,与礼貌程度成正比;情态表达式数量与间接性成正比,与礼貌程度成反比。因选择层次与间接层次情况相似,所以也有相同的结论。
6.结语
系统功能语法学派将除情态助动词之外的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及小句结构等都包括到了有关情态意义的研究之中,这大大拓宽了功能语言学中有关情态意义的研究范围;并且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要求英语学习者不能仅仅局限于有限的情态助动词,而应该拓宽视野,扩大学习范围。同时,在运用情态意义来实现礼貌时,经过以上分析,可以有以下几点结论。
(1)情态意义的大小与情态量值成反比,如Will you close the door?与Could you close the door?前者的情态量值高,但是情态意义却很小。
(2)情态量值与情态表达式的数量成反比,如Will you close the door?与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close the door.后者情态表达式数量多,但情态量值低。
(3)情态量值与话语的间接程度、选择度成反比,情态量值越高,间接程度越小,听话人的选择度也越低。
(4)当损及说话人时,情态量值与礼貌程度成反比;当惠及听话人时,情态量值与礼貌程度成正比。
情态量值、情态表达式的数量影响到话语间接性、选择性,进而影响礼貌程度,它们的关系如下表:
经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发现,情态意义的使用和礼貌的实现程度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言语交际中,合适恰当地使用情态表达式可以帮助我们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反之,忽视情态表达的意义和使用将会导致交际失败。这不论是对于语言学习还是语言教学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Ltd.,1985.
[2]Nagle, Stephen J. Inferential Change and Syntactic Modality in English[M].Frankfurt: Verlag Peter Lang,1989.
[3]李美霞.功能语法教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
[4]束定芳,《外国语》编辑部.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孙顺莲.试论英语情态动词的礼貌功能[J].邵阳学院院报,2003,(1):130-132.
[6]王建华.情态动词与礼貌层级[J].福建外语,1997,(4):10-16.
【关键词】物理;方法教育;实施
从目前来看,中学物理的学科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情况还是比较薄弱的。对学科方法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主要是因为科学方法不仅具有独特的认识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这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在物理教育中应当加强科学方法教育的必要性。科学方法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获取功能
学科方法是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才能更加快捷的获得科学知识。教学中只有借助科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比如在初中物理中,几乎所有物理规律都是通过如下几种科学方法得出的。例如,牛顿定律是通过理想实验法获得的;阿基米德定律是通过猜想验证法获得的……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对与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形成一种心理定势,让学生更加快捷的获取科学知识。
2 理解功能
学生要理解科学知识的内容,同样离不开科学方法。比如,许多物理量是通过比值法来定义的,如Q=mPv.这种定义方法只给出了物理概念之间的量的关系,没有明确这些概念中有哪些因果关系。只有进一步从本质上弄清比值定义法的内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密度只决定于物质本身固有特性的性质。不把握好这一点,就容易得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的错误理解,这是初学物理的学生常犯的错误。
因此,只有了解了不同科学方法的本质区别与联系,了解了这些方法得以使用的条件,才能弄清科学知识的内涵以及不同层次知识之间的关系。
3 构建功能
科学方法是知识的脉络,是知识的神经,它具有把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形成结构的功能。科学方法作为基本的研究途径、方式和方法,与概念、规律等知识相平行,都包含在自然科学的范畴之中;而且它比概念、定理、定律、公式这类知识更稳定和更广泛。它纵横交错、贯穿于整个知识领域,把不同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如果把科学喻为珍珠项链,科学知识是珍珠,那么科学方法就是连接珍珠的细线。正是由于科学方法的隐蔽性特点,使得人们长期以来在物理教育中忽视科学方法。但是如果学生没有学会在自己头脑中把大量知识编制成一个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的结构或网络,就无法不断接收、容纳新的信息,就无法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而这种结构或网络形成的前提,就是必须要以科学方法作为框架。
4 应用功能
科学方法还是实现科学知识智力价值的桥梁。科学的概念、定律等知识,是人们赖以进行科学思维的基本细胞。没有科学知识,所谓智能活动就成为没有内容的空壳,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只有知识还不行,还必须有一定的方法或途径,使这些知识与科学问题相互沟通,对知识进行选择、组合、运用,才能解决问题,形成智力活动。也即是说,科学方法是进行科学思维的神经,它决定着知识的价值取向。在物理教育中,忽视科学方法的教育,就会形成学生能力的高位截瘫,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杨振宁教授所说的训练得很好、非常努力、知识非常扎实但知识是片面的而且倾向于向死的方向走的学生。
如何在物理教育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我们提出如下观点:
1)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应当把科学方法作为教学内容
在制订物理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时,除了要考虑物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规律、重要实验外,还应当把科学方法作为物理教育的内容之一,把科学方法摆到与科学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既是物理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物理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制订中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两者相互对应的逻辑体现。
2)教材体系应以科学方法为中心
教材作为教学基本内容的书面材料系统,对于安排教学过程以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力结构和品格结构,具有知识载体、教学指导和实用参考的作用。教材体系以什么为核心,从根本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对比国内外不同特色的中学物理教材体系,可以大体分成以下几种类型。教材体系以科学方法为主线,并不是说在教材编写时脱离开具体知识而只讲方法,而是说应当显化、强调、突出科学方法,按照科学方法所指示的路子去编写教材。这样编写的教材,脉络更清晰,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并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3)制定科学方法教育的目标
科学方法虽然与科学知识相互依存,但又有一定程度的相对独立性。科学方法教育既需要潜移默化地熏陶,又需要着意进行训练。在当前物理教育普遍忽视科学方法的情形下,尤其应当给科学方法以特别的重视,在制定知识教学目标的同时,制定出相应的科学方法教育目标。要明确不同阶段科学方法教育的重点、难点,对于不同的科学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具体教学内容,制定出可操作的培养计划。
4)按照科学方法的逻辑来设计教学程序
目前的教学往往是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程序,虽然也能使学生从中学到一些科学方法,但学生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肤浅的,并且是零星的、不连续的,收效甚微。如果按照科学方法所指示的路子去组织教材,安排教学进程,即把方法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则情况大不一样。
5)让学生应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物理问题
在物理教育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必须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这是因为,科学方法的真正掌握,必须要在探索和发现之中进行,这正是科学方法与科学知识的不同之处。科学知识的教学既可以运用接受学习模式,又可以运用发现学习模式,而科学方法必须运用发现学习模式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生不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发现的探索过程,就很难发现科学方法的要素与关键。而这种探索过程正是学生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认知图式的过程,一旦学生完成这一过程,科学方法便成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信息单元,可以随时调用,从而得到能力的发展。
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在物理教育中必须创设良好的认知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观察、讨论、思考、实验,并对学生的探索进行指导,使学生沿着科学的思路与方法去探求,从而在不知不觉之中掌握其中所运用的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涂艳国.论科学教育的基本要素[J].教育研究,1990(9).
关键词: 高校公寓管理 教育功能 实现方式
高校公寓管理应具备教育、管理、服务三大功能,三者间“教育(育人)是目的,管理是手段,服务是保障”[1]。文献回顾发现,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将高校公寓管理教育功能的缺位作为公寓管理重要问题之一,并以此展开相关研究。统计显示,目前高校学生大约有2/3的时间是在公寓中度过,如何利用这一时间和空间,使之切实成为“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2],成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文明行为培养的重要阵地”[3]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高校公寓管理教育功能的含义及意义
高校公寓管理教育功能是高校公寓管理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保障。高校公寓管理的教育功能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而“高校的人才培养归结起来就两条,一是党建,二是学风”①,因此公寓教育应包括学生正确政治理想的形成和良好学风的养成。公寓管理教育功能的实现对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对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意义深远。
二、公寓管理教育功能缺位的原因
1.高校公寓社会化改革不完善。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是指将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运作,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改革的关键是实现学校与后勤实体的分离,与学校分离后的后勤集团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运行。以此关键问题延伸思考,学校和后勤集团就实现公寓三大功能应该权责明确,协作配合。但事实往往是二者缺乏明确分工。后勤集团把便于管理放在首位,一切为了管理,为了学生“少一事”,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各种要求,甚至惩罚;学校方面对公寓教育功能的实现不够重视,盲目地对后勤管理、服务人员提出要求,缺少系统的培训与监督;教师对学生反映的公寓问题,一味地归结为后勤集团管理落后,服务质量差,未能深入调查。
2.教育功能实现主体不定。公寓教育功能实现主体包括实施主体和执行主体。公寓教育功能实施的主体只能是学校,执行主体只能是教师。社会化改革中后勤实体主要分担的是服务和部分管理职能,教育功能方面,应该是主要配合者。但当下公寓教育功能实现主体并非如此。学校方面认为学生公寓已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去,学生公寓内的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应完全由学生公寓管理部门负责。公寓管理部门认为,公寓内的学生工作应主要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来抓,他们更多的是注重硬件的建设和服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由此,学校和公寓管理部门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学生在公寓内的教育问题出现空档。
3.教育环境限制。良好的、有效利用的教育环境对教育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公寓作为教育环境,相较于被普遍证实的较为高效的课堂,有其明显限制。从公寓定位方面,公寓“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休息和娱乐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学生实现各种需求的自由,接受教育、学习只是其中一部分。从公寓人员分布来看,当下高校公寓普遍房源紧张,一栋楼里往往分布多个学院、多个专业、多个年级的学生,很难进行整齐、有序的教育。从公寓的环境方面,相较于封闭的课堂,公寓环境较为开放,学生流动性较强,很难长时间集中教育。教学技术方法的运用上,缺乏可以利用的教育器材,只能采取些易操作的教育方式、方法。
4.参与教育实施主体的初衷和素质不一。优秀人才养成是全校育人的结果。在学生几年的求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带班班主任、公寓管理人员、学生工作相关人员,这些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将直接或间接地成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群体的素质及对学生教育的初衷对公寓教育功能的实现影响深远。对于学生辅导员和带班班主任而言,其整体素质相对较好,但存在以“方便管理”为初衷的教育,即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只为自己省事。公寓管理人员方面,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这与他们从事的工作相关,其工作的出发点更是为了完成工作职责,为了完成工作,他们甚至会不自觉地使用社会生活中的小伎俩,对学生进行欺骗、恐吓等,这些往往导致长时间教育成果的功亏一篑。
5.学生主体的多元化。受教育者情况是影响教育功能达成的一个主要因素。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赋予更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给高校的公寓管理工作带了很大压力。面对如此多的学生,学校和后勤管理部门首先要做的是安排入住,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但由于人数较多,宿舍资源相对增量有限,就出现了不同学院、年级、专业学生同住或混住的局面,给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同时,更困难的是对学生在公寓内的教育问题。学生的不同情况,各自的个性特点,很难有统一的教育标准,学生的不同需求也很难满足。
三、促进公寓管理教育功能实现的建议
1.思想上重视,制度上保障。要实现公寓教育目标,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始终将公寓作为学校教育环境之一,从学校、主要负责部门,到学院、辅导员在教育目标等政策制定和执行时,牢记公寓教育这一环。同时,要建构公寓内教育活动的制度保障体系,包括教育执行者和参与者的选聘和培训制度,参与教育各方的具体工作职责,以及对教育活动成效的监督、反馈与考核制度。选聘制度主要适用于后勤管理主体和后勤管理人员,在选拔阶段就要明确后勤实体及相关人员的教育角色,选拔人员学历可以不高,但政治立场、道德品质要过硬,要能支持、配合学校教育执行主体在公寓内的活动。培训制度要涵盖参与公寓管理的尽可能多的人员,包括专职辅导员、学生干部、后勤服务人员等,制定整体目标一致,内容有其他培训内容。不仅做到制度上墙,而且做到教育上心。
2.明确不同教育功能实施者的角色与职责。明确学校和后勤集团的角色与职责。学校方面,要自始至终树立学生教育的绝对主导地位,明确后勤集团的支持、配合义务,使后勤服务部门理解校内各部门间分工不分家的实际,学校里任何一个部门对学生都没有单纯的管理,没有利益至上,一切的一切都要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的。后勤集团方面,要使学校了解现代企业权责明确的特点,与学校沟通以明确自己的职责,同时,思想上改变参与社会中管理的经验意识,变一切为了管理为管理以更好地完成服务与教育。
明确公寓教育执行主体的职责。学院辅导员,带班班主任代表学院组织学生在公寓里时间的教育,是公寓管理教育目的的主要执行者。学生工作处及相关科室是公寓内教育活动开展的组织者和协调者,组织发起各种教育号召,监督实施情况,协调好学院之间和后勤集团间的关系。楼栋、宿舍管理人员,保洁人员是配合者和行为示范者。
3.充分利用教育环境。充分利用公寓内时间长的优势。时间是教育目的得以达到的保证。对公寓内教育的开展,首先要根据公寓内学生时间碎片化、累计时间长的特点,形式上借鉴流行的碎片化知识传播形式,内容上改善碎片化知识不成系统的缺点。可以设计专题化的教案,一个专题的时间控制在5~10分钟;方法上要能充分激发学生讨论欲望,把学生留住等。其次,教育执行主体要妥善安排时间,将教育落到实处。
充分利用公寓内受众多的优势。每一个进出宿舍的学生都是学校教育的受众,学生进进出出的公寓环境中是大有可为的地方。可以通过与后勤集团协商,在公寓内固定的、人流量大的地方,开辟出学习园地,定期制作一些宣传教育知识,或者在空白的墙体上制作优美的画作,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果条件允许,就可协调、改造出大块的地方,定期邀请学院老师开些讲座等。此外,可以利用值班员驻守的优势,允许其零售些学校批准的报纸、刊物,既增加值班员的收入,又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4.组建学生互助组织。使学生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习惯,是公寓教育应该形成的长效机制。大学生大学期间接触最多的莫过于室友,再者就是学长、学姐和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教育而言,辅导员的优势在于威信,但室友和学长则是认同感,他们是同学、是竞争对手,走出校门后是校友、朋友,是存在各种可能的社会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这种优势是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因此在公寓教育中也要建立学生互助组织。这一组织要在学生工作处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各楼栋根据学生分布情况组建,要求学院推荐一些具备思想端正、成绩优秀、乐于助人等品质的“威望”较高的学生加入组织,被推荐上来的各学院学生再分楼栋竞选组织负责人。对这些热心同学的监督、考察以激励为主,可以通过添加义工时数、创新学分等方式进行奖励,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注释:
①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司杨振斌司长在一次大学的演讲.
参考文献:
[1]黄雅丽.加强学生自治,推进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教育服务一体化发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18-19.
【关键词】功能对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在我国目前落后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形式轻内涵现象普遍存在,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支撑。在精度课程中,即便教师注意加强翻译教学,也过于注重对语言知识的讲解,没有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因此,在高校的英语翻译教学中,引入科学的理论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是以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功能对等论为基础,分析该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一、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的该观念提出于1964年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在这本书中,奈达给出了该观念的定义,即动态对等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理解程度和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理解保持一致。功能对等是指译文对其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大体与原文对其接受者所起的作用相同。针对二者概念的更新,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中做出了解释,动态对等是相对于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而提出的,然而人们经常对动态一词产生误会,认为这是具有特定效果与感染力的物质……为了更加突出“功能”这一概念,同时也为了避免人们的误解,采用功能对等理论来表达翻译的程度效果会更好。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由翻译并不相同。奈达还指出,可以把最高境界的功能对等理解成译文接受者理解译文和原文接受者理解的原文保持一致。我们在进行翻译时,并不严格追求文字表面形式上的对等,而是要求必须在语言功能上达成对等,最终目的在于确保译文接受者和原文接受者对文章的反应保持一致。从这个角度来看,翻译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语句的转换,而是要对两种语言所代表的语义内容进行传递,也就是把原文中的语义采用另一种语言通过贴切而又自然的语句表达出来。即确保在总体层次及语义不变的前提下,对原文内容的表层信息进行语言转换,最终以译语的形式进行展示。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及引入功能对等理论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校中,大学英语课程的课时安排有限。大学英语课程中,主要是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这几项基本能力进行培养,而多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都比较注重学生的读、写、听这几个技能,很少注重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因此,专门针对翻译能力训练的课程安排非常少。而且高校中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为了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基础。长此以往,学生的翻译能力更容易被忽视,甚至直接被其他技能训练取代。
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导致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不受重视以外,很多英语教师对其重视程度也不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创新力度不够,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对学生展开相关理论与技巧的传授,加之教学资料的限制,种种原因导致高校培养出的学生的翻译水平远未达到未来社会工作的要求。学生的翻译能力在近几年来逐渐得到了重视,与2013年年末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是密不可分的。在这次改革中,汉译英部分由以往的单句翻译变成了段落式翻译,答题时间也有所延长,从几分钟延长至今天的半小时。这一改革为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对大学英语教师而言,要想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升翻译教学的质量,必须从自身做起,采用科学的翻译理论作指导,而不是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翻译练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唯有如此,学生的翻译能力才能够真正得以提升。
三、功能对等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前文已经叙述,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中,翻译的功能对等比形式对等更加重要,也就是翻译过程中我们并不严格追求表面文字形式的对等,而是追求在两种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这也是翻译的目的。为此,理想的翻译必须把原文和译文中所代表的语义、文化内涵和交际功能进行转换,也就是确保两种语言内容意思一致的前提下,对源语言意义进行调整,并用译语意义来代替,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字面转换。在大学英语翻译中,很多英语词汇受到自身文化背景思维的影响,其逻辑思维与汉语大不相同,因此,我们在翻译中应该从汉语的逻辑思维出发,确保翻译语言的流畅性以及完整性。另外,在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时,要充分注意并利用好功能对等理论的辐散,从我们国家的文化背景及语言习惯出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翻译思维。
四、功能对等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一)加强对语言内涵及思维概念差异的讲解
虽然世界各地人们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等不同,但是仍然能够沟通交流,主要是由于人们的思维与行动中利用的概念系统是一样的。这里所说的概念系统属于一种认知模式,模式一样并不代表各民族之间的单一概念就是相同的。任何概念都有内涵与外延之分,内涵指的是这一概念的涵义,而外延则是指适用范围。由于人们的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差异而各不相同,而且即便是同一民族,概念也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这一相同认知模式中,具体到词汇的应用这一范围,两种语言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点不同之:首先,同一事物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有可能会代表不同的概念,或者不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可能代表相同的概念。其次,对汉语中的一些特定的概念而言,可能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表达形式,而只能以英语中的抽象概念来解释,反之亦然。再次,很多词汇虽然在英语或者汉语中都属于抽象概念范畴,然而它们的词义却相差甚远。例如前文所举的例子中,“他可不是吃素的,你要加倍小心”这句话,前半句属于比较有代表性的具象表达,有汉语背景知识的人能够快速找到相应的语义概念,但是在英语中并不能以“he is not a vegetarian”这一具象表达定位到合适的语义概念。
(二)加强对文化意象差异的讲解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载体,同时也代表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因此,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其词汇都会受制于文化意象。所谓文化意象,指的是汇集了本民族智慧以及历史文化的符号,其差异性主要源于文化信息之间的不同,具体体现在词汇的比喻及联想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的不对等中。对同一件事物而言,有可能在不同的语言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象征,因此,英语以及汉语在对同一概念进行表述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意象。具体到日常生活体验中,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证明这一点。我们知道,中国人以大米为主食,而且很早就开始水稻的种植,受到地理因素的限制,英国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加之英国发达的畜牧业,因此,他们的主要食物为牛奶和面包。如果对“基本需求”这一概念进行联想和理解,中人产生的第一反应必定就是和米饭相关的事物,也由此引发了很多和米饭相关的表述。而英国人则会联想起与面包和牛奶相关的内容,而且这rice和bread两个词汇也会经常出现在其习语中。
(三)加强对语言习惯差异的讲解
作为人类思维的重要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的使用习惯也各不相同。在世界范围内讲,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由于两种语言所属语系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在使用习惯中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词汇、语法以及语义等多方面都有所体现。所以,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为学生分析英语和汉语在语言习惯中的差异。与英语以及其他语言相比,汉语的语法结构较为松散,词汇的运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时尽管汉语中句子结构并不完整,句子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不是十分清晰,然而,如果词汇和词义能够用法得当,与当时的语境相符,便不会影响到信息接受者的理解。而英语不同,其句子结构比较严密,如果英文句子中的词汇搭配不合理或者使用不正确,那么人们便有可能对句子产生错误的理解。此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汉语表达中,动词占据了核心地位,而英语表述中,动词在多数情况中必须和介词搭配才有利于语义的表达。
五、结语
在我国大部分的高校中,大学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英语精度课程进行,这就使得对阅读与语法过分重视,而忽略了翻译教学的重要作用。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教学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仅是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的规定,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新要求。英语翻译教学必须通过英语精度课程进行,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注意引入科学合理的翻译理论作为指导,发挥功能对等理论的作用,推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佳.浅析功能对等理论在独立学
院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31):80-81.
[2]刘小.功能翻译理论对大学英语翻
译教学的启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09, (04):109-111.
[3]谢燕鸿.功能翻译理论在大学英语
【关键词】韩礼德 纯理功能理论 高职英语 分层教学
一、引言
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M.A.K.Halliday在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000)一书中明确指出,他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可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纯理功能是系统功能语法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三方面:概念功能,人际功能,经验功能。概念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谈论他们对世界的经验,用语言来描绘周围所发生的事件或情形。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和其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语篇功能指的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怎样把信息组织好。这三大纯理功能的语法构成分别是“及物系统” (不同过程)、“情态系统”(语气)与“衔接手段”。
分层教学在全国各大高校已普及,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的特点,分层教学更应该刻不容缓。而分层后教师所采用的不同教学方法是分层教学的成败所在,否则分层教学只是形式而已。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韩的纯理功能如何运用到高职英语的分层教学中,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一点启发。
二、实践与运用
本文将以《创新大学英语.高职高专版》 的教学结合我校英语分层的具体情况为例。我校在新生入学时组织了英语分层考试,根据成绩的不同分为A,B, C,D层。对于D层学生的教学,在语篇分析中教师要侧重于概念功能的教学,因为D层学生整体英语基础知识差,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完全是被学习,以《Recession Easing, But Many Americans Still Afraid of Spend》为例,在此语篇教学中,教师要从最简单方面着手,给予他们信心。在本篇文章的句子分析中,他们只需知道谁做了什么事即可,换句话说,在老师帮助下找出句子主谓宾,即过程类型。例如: Stock prices took a roller coaster ride this week.这个句子的过程类型为物质过程,参与者分别为stock prices(主语)和 a roller coaster ride(宾语),过程为动词took(谓语),环境成分为last week(状语),也就是换种方式了解句子主谓宾及定状补。
对于B,C层学生的语篇教学,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文章大意,即学会从概念功能理解句子外,应把侧重点放在人际功能上,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和言外之意。语篇人际功能主要体现在句子语气和情态上。本篇文章中作者大量使用否定意义的词,如worry, don’t want, uneasy, aware, no security等,表达了作者对经济萧条造成人们消费恐慌的不满。此外,通篇用陈述语气,表达了一种严肃客观的态度。对于A层次的学生更要严格要求,他们大多数英语功底扎实,词汇量丰富,对学习英语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一学年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AB级考试,而是要参加大学四级考试及各类省级竞赛考试,为以后的涉外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鉴于这个全方位的目标,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全方位。除了分析语篇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要上升到语篇功能的分析。根据系统功能理论,语篇是一个整体语境,句与句之间是连贯的,不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内容,语篇功能的分析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这个语篇当中,通过段首still,although, but,also等词的外在衔接及recession,disappear,double-dip, concern, crisis等内在照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大意。
三、结论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韩礼德纯理功能在高职英语分层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本项研究,笔者深深体会到此次探讨对高职英语分层教学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有利于产生更加科学系统的专用英语分层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2000.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M].London:Arnold./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Thompson,G.2000.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胡壮麟.功能语法导论导读,M.A.K.2000.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M].London:Arnold./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我们作为人民教师,要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做教师,就要勇于担当,爱岗敬业,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献给我们从事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教育事业,竭尽全力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培养和教育下一代身上来,这就是当好老师,做好德育工作的先决条件。这是因为我们教师高尚的道德和美好的思想品质会产生极大的精神力量,使得我们教师具有吸引人的人格魅力,所以这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是深远的、是巨大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如果我们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不高、工作能力不强,没有上进心,这些对学生的负面的影响同样也是巨大的,甚至会是无法挽回的,事实上也是如此。既然,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这么大,那么我们要注意自己的德行的修养,重视自己的自身建设,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专业素质,做学生的楷模榜样,真正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
二、要依靠社会力量,发挥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方面的作用
对于孩子来讲,家庭是他们成长,接受教育第一场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难怪有人说,“有什么样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我们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很重要。应使学生家长了解如今社会家庭教育的新动态,帮助学生家长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使之感悟现代家庭教育的真谛。还要让学生家长认识到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俗话说得好,“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啊!家长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所作所为无不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我们教师要帮助家长,在家庭里要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处处给孩子做出榜样的标杆,以榜样的力量来感染自己,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温馨、和谐的家庭育人环境。平时,我们教师要多和家长进行面对面地沟通,经常给家长宣传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应定期开家长会,给学生家长反馈学生在校表现,以达到团结社会力量,共同来育人的目的。我们作为教师的,还应义不容辞地向家长宣传正确对待孩子成长中“价值观”、“人才观”,认识到:学校教育是以“育人为本,德育先行”为前提大方向的。学校是以培养我们国家合格的劳动者、建设者为最高理想的。当然,还要让家长认识到: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使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知识,掌握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最重要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三、对待学生要做到“爱洒校园,情满天下”
诚然,我做了多年的教师,在自己的长期教学生涯里,深深感觉到:要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没有一颗爱心是做不好本职工作的,是不能赢得学生对你的爱戴的。是啊,我们在任何时候,什么情况下,在对待学生的教育问题上,都要从爱心出发,用自己的爱来感化学生;用自己的爱来温暖学生;用自己的爱来激励学生。因为爱是力量的源泉;爱是美好的化身;爱是崇高的感情。爱能使人和人之间跨越隔阂障碍的鸿沟。事实上,我们用什么的方法和态度对待学生,就能真正反映出一个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而对待学生没有一颗爱心的教师,永远也成不了好教师,也永远得不到学生对他的爱,也不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因为在我们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经常接触,在所难免要发生一些摩擦,出现一些矛盾。那么如何处理对待这个问题呢?如果你没有爱心,就会对学生动不动动粗,意气用事,简单粗暴,不管学生的反应如何,每每都会大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往往会把事情弄大,甚至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生活当中,不是有不少教师因为教育学生不当,而出了不少事。因为对学生使用的教育方法不当,有的学生跳楼自杀,自暴自弃,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样的惨痛的教训还少吗?如果你有爱心,表现在对学生的爱护和尊重上,遇事就会心平气和,决不能意气用事,能从理解和宽容的角度出发,就会恰当好处地化解矛盾,解决矛盾,使得学生心悦诚服,其乐也奕奕,其乐也融融。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