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传统艺术的核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机械复制时代;光韵的消逝
纵观人类的历史,要说究竟是什么解放了人们的双手?18世纪中后期西方的工业革命,无疑是最好的回答。工业革命后,机械工具开始取代手工工具;19世纪初,平板印刷术的出现,使机械复制技术进入新阶段,“使得书写和绘画艺术第一次以巨大的数量和日新月异的形态被销入市场”。不断加快的图像复制工序给予人们极大的冲击,照相、摄影、电影等新形式给予人们极大的震撼,这彻底改变了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
一、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中的“光韵”
(一)何为“光韵”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曾指出,由于机械复制在现代艺术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艺术品原有的某些特点和属性便会消失,其中最重要的是“光韵”。
“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韵。”在机械复制理论中,光韵作为对艺术核心价值的修饰而存在。所谓“光韵”即“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在对本雅明整体思想的认识过程中,光韵的影子频繁的穿梭其中,它是一把理解本雅明的钥匙。
(二)对“光韵”的否定
对“光韵”否定的过程即是对传统艺术替代的过程。伴随着复制手段的不断进步,机械复制循序渐进的逼近着艺术的“光韵”。在机械介入复制技术之前,复制手段对原作的呈现只是简单的复述,并没有威胁到原作的“光韵”,原作的复制品无法摆脱原作而独立存在,而在机械作为复制手段后,所获得的复制品与原作便有了本质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建立在机械对艺术本身光韵的否定。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攻破了传统的“光韵”艺术堡垒,导致了传统“光韵”艺术的消逝,迎来了现代资本主义的“非光韵”艺术。
(三)“光韵”消失的表现
机械复制时代导致传统艺术核心价值“光韵”的消失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艺术品原真性的消失。任何一个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以及特定的心理状态下创造出来的。即使是最完美的机械复制品也无法拥有艺术作品在诞生那一刻的独一无二性,更别提拥有创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了。艺术品复制类型的改造虽不会威胁到艺术品的组成部分,但这种复制的艺术品完完全全的使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丧失了。
其次,表现在艺术与大众的关系上。艺术最早起源于巫术,当时的人们常常将早期的艺术作品雕刻在隐秘的岩石上或者是挂在教堂的墙壁上,用来取悦于神。拥有这种“光韵”的艺术作品对于大众产生礼仪化的凝视膜拜功能。但是,“艺术作品的可机械复制性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品从它对礼仪的依附中解放了出来。”这便扩大了艺术品原作本身的实用性,使艺术可以被大众所欣赏。
同时,由于机械复制艺术,大众可以用低廉的价格购买艺术品的复制品。“光韵的衰竭来自两种情形,它们都与大众运动日益增长的展开和紧张强度有最密切的关联,即现代大众具有着要使物更易“接近”的强烈愿望,就像他们具有着通过对每件实物的复制以克服原物的距离感。”于是,艺术与大众之间的关系由凝视的崇拜转化为娱乐的“消遣”。
二、中国的“机械复制时代”
中国的艺术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样,复制的历史也同样悠久。最初的复制,仅仅出于对珍贵的书画真迹的保护和欣赏,人们通过临摹等方式对原作品进行保存与传播。其中非常著名的有:唐代用双钩填墨的方式摹下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宋代所临摹的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等等。不可否认,这些都是精美的复制品,而且通过临摹的方式,原作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
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复制技术越发精湛。本雅明挖掘到的机械复制时代大众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商品性”在中国的艺术舞台上也激烈地上演着。各类作品不断更新翻拍,大量书籍被改编登上大屏幕舞台,一部青春小说《何以笙箫默》竟被电影和电视剧同时“看中”,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神雕侠侣》被一代又一代的演员重复上演。改编的剧情、无厘头不符合原著的台词,已经远远脱离了原著所带给我们的真实感受。人们在茶余饭后更多关注的,是吐槽改编的狗血剧情、演员的毛躁演技,垃圾文学的抄袭桥段。却很少人真真正正的去关注这些“复制品” 究竟还保留了多少原始作品的真谛,还是仅仅占着原作的噱头增加关注度而已。
当今的大众解读艺术作品,不再拘泥于其所蕴含的宗教神学元素,而是更多将关注点集中到艺术品本身,体味其传达的艺术家思想。本雅明通过剖析艺术品从传统走向现代所经历的变化,得出了“光韵”的改变是大众与艺术品的关系发生变化的关键。这也正是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中的最有价值之处。
参考文献:
[1]周颖.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导读.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6.
[2]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江苏人民出版社.
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的不断开展,使得工业化生产逐渐增多,使得传统的手工艺逐渐向现代工业转变。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传统工艺美术应该处理好与现代工业的关系,把传统手工生产优势和现代工业生产进行有效的结合,使相互之间形成有效的互补,要把传统工艺美术提升到文化发展的一定高度,使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工业得以共同的进步,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发展的同时,应该加大建立服务平台,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发展一批有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批发市场,并且建立专业化的网络体系。除此之外,要建立与传统工艺美术相关的技工学校,借鉴国外先进的培训经验,以此来提高传统工艺美术的教学力度,从而有效的引导和推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旅游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丰富旅游业,提高旅游文化特点具有显著的特点。在旅游业和民族工艺结合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传统工艺美术的所独特的魅力,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精华,充分发挥各地旅游业的文化优势,使传统工艺美术有效的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当中,从而打造出具备当地特色的民族工艺。除此之外,应该发展当地传统工艺美术品牌,使当地的旅游业也得以发展起来,推动经济增长,为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使传统工艺美术成为当地的一项旅游亮点,达到双赢的目的。
>> 新杂技:传统、资金、建筑和技术的新统一 浅谈传统杂技向现代杂技的转换 浅谈传统杂技的艺术定位 谈传统杂技的审美定位 营运资金管理新课题 国内资金新流向 “艺术和科学技术——新的统一” 一种传统民间资金借贷形式:民间合会 传统杂技为何斗不过“洋杂技” 传统成了新包袱? 老传统新表现 套取“新农合”资金的硕鼠 书院研究的传统和新空间 基于渠道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与传统营运资金管理比较 传统英雄的新威力 政法传统的新逻辑 传统农区的新跨越 股指期货构建资金新利润池 A股“新资金游戏” 保险资金运用新框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新杂技:传统、资金、建筑和技术的新统一 新杂技:传统、资金、建筑和技术的新统一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陈莉莉")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4 年9 月2 日,在英国伦敦皇家艾伯特大厅外,太阳马戏团成员在宣传即将演出的节目《Kooza》
通常在工作中,我们都会选择那些旨在采用改良式方法,而不是革命式方法来实现我们构想的方案
“新杂技”一词诞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法国,于欧洲和北美迅速兴起,成为影响杂技发展不可小觑的力量。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中法文化年、中法文化之春等中法两国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这一源于法国的新型杂技艺术表演形式被引入中国,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大城市的剧场巡回演出。
在中国杂技和杂技团体面临改革发展的关键点,新杂技也成为中国杂技实现自身变革的路径选择之一。
然而,即使在法国,目前对新杂技尚未有明确定义,在中国杂技界也还没有清晰、统一的认识。到底如何发展新杂技,日前出席2015年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外国专家们向《t望东方周刊》介绍了他们的想法。
新杂技要考虑建筑、形式和技术
《t望东方周刊》:什么是新杂技?
法比奥.蒙迪哥(意大利国际杂技节主席):成功的新型杂技节目不能是音乐剧、也不能是戏剧。音乐剧和戏剧都是独立的艺术形式,杂技不能模仿它们,因为这样对杂技传统不公平,而且非常可能导致节目失败。
意大利有句俗语:“各扫自家门前雪”。但要发展好“新杂技”,我们却不能如此,而要观察周边的文化格局,研究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了解最新表演技术的同时,维护好杂技文化的古老传统。
在我们的杂技节上,歌剧、诗歌、传统音乐和轻音乐广受欢迎,因为这些形式在杂技节目中得到了完美融合。
比如说,很多杂技节目都配以传统舞蹈;也可以请男高音现场演唱歌剧,作为空中节目的背景音乐;还可以让管弦乐大师演奏小提琴,给传统节目配乐。
利用技术我们也可以让杂技节目“焕然一新”:比如用密集的灯光和激光,给节目增添一些新鲜元素。没有这些灯光,节目给人的感觉就会截然不同。
彼得.杜宾斯基(美国火鸟出品股份有限公司):当我们谈到“新杂技”或“新马戏”时,我想要讲的不仅是节目的新想法,也必须提一提除此之外的东西。世界范围内,新的马戏建筑正在拔地而起,这些建筑吸收了新的技术,使得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作品演出成为可能。
这些建筑中有许多都是在美国为太阳马戏团兴建的,这场运动中的另外一个先行者就是中国。近年来在中国,有许多融入了高新技术的演出建筑相继建成,比如武汉汉秀剧场、上海环球马戏城的上海马戏世界等。仅仅在过去两年里,珠海就建造了两座高水平的马戏剧场。我也想提到一些能够让制作方融入冰、水和火的马戏作品中的几座新建筑,比如广州长隆大马戏剧场、福州市的马戏剧场、济南市的马戏表演剧场等。这些新的建筑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创新的可能性。
传统保证了可持续性和再生
《t望东方周刊》:如何看待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斯维特兰娜.莫西娜(俄罗斯国家马戏公司副总裁):在探讨俄罗斯民族流派的发展问题时,我们不能仅仅想到其创立的悠久历史根基,同时也要认识到,传统是促进艺术发展的不同创新形式的基础。而今天对于任何人来说,有一点都不再是秘密:源远流长的悠久传统保证了这种文化的可持续性,保证了文化的再生,而创新就是艺术的自身发展以及和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互动。
法布雷斯.贝克尔(加拿大太阳马戏团创作总监):变化是不断进行的,我们需要拥抱变化、庆祝变化。但是变化也可能会造成干扰。在太阳马戏团最初的日子里,我们到法国去表演“Cirque Réinventé”,翻译过来就是“重塑马戏”,我们并没有受到欢迎。在一个马戏传统根深蒂固的国家,我们的艺术观念、戏剧和人物主导的方法以及动物的缺失,都撼动着那里已有的一切。
那样的方法使得太阳马戏团成为一家当代马戏团,现在我们必须重塑自己。随着新市场、新对手、新观众的到来、趋势的不断变化、新科技和激发新表演主题的新社会观念的出现,现在我们必须在这个不断变化的领域里表现出适应环境和重塑自己的能力。
用强大的资金支持创新
《t望东方周刊》: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
斯维特兰娜.莫西娜(俄罗斯国家马戏公司副总裁):应当强调的是,通常在工作中,我们都会选择那些旨在采用改良式方法,而不是革命式方法来实现我们构想的方案。
每个流派都有权利首先根据民族和艺术传统,选择最接近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法。然而在我个人看来,那些近年来脱颖而出并走在发展前列的流派,首先都能够通过强大的资金投入来加强自己的创新项目,同时也会把自身发展放到广泛的关键问题中去看待,而不是仅仅关注局部任务。
法布雷斯.贝克尔(加拿大太阳马戏团创作总监):任何创造性发展的成功都取决于团队的力量。在太阳马戏团,我们努力为各种创意人员提供一个有创造力的实验室:邀请他们过来,和他们共同探索、分享、创造,并且和他们共同承担风险。所有的一切都是共同完成的。
关键词:舞台艺术;设计理念;审美文化
我们现在正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舞台艺术的欣赏中,观众对那些以独特方式表达出来的舞美设计是非常关注的,因为这样的设计恰恰符合他们内心世界的审美需要。一个舞美作品设计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观众的认可度,只要设计符合观众的欣赏心里,满足了他们的审美习惯。那么他们就会对作品产生出一定的兴趣和喜爱。从更深的理论来看,舞台艺术谁的优劣,就是以观众的喜好和贬低来决定,优秀的设计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记忆,促动他们的思维发生一系列丰富的联想,反之,则会让观众感觉索然无味。为什么会这样?这与设计者的艺术创新是不无关系的。
1 舞台艺术设计的演进简叙
在演出史上,舞台艺术各组成部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最早出现的是同表演关系最直接的化装、服装和道具。在西方戏剧的源头──希腊戏剧中,服装、面具已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那时一出戏的演员只有二、三人,要靠不断更换服装和面具来扮演各种戏剧人物。东方戏剧若以中国戏曲为例,造型艺术也是首先集中在人物的装扮上。不过中国戏曲主要采用涂面化装,面具多在装神扮鬼时用;服装上的图案先是画的,后来改用刺绣,成了具有鲜明的装饰风格的特种工艺美术。布景是较晚的发明。它有一个从剧场背景向剧情背景的演变过程。剧场背景是在观众由四面围观改为三面围观时出现的。古代中国戏曲的演出,大都用一块幕幔来起掩蔽、装饰作用。用造型手段来描写剧情地点的尝试虽亦由来已久,但直到中世纪的宗教剧中,基本上仍是近似于大道具的局部装置,它们可以单独用,也可以联并使用。利用整个背景对剧情地点作大面积的描绘,是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宫廷剧场中开始的,随后传入英国、法国等许多西方国家。这些围在演员身后的绘画性布景,虽或具有倾动一时的观赏效果,但还没有真正做到同剧情的密切结合,对于演员的表演也缺少直接的帮助。所以到了19世纪,它又向着逼真化和立体化发展。进入20世纪,人们对于剧情背景的观念已由狭隘趋向广阔,既可以逼真的描绘,也可以暗示、象征,这就带来了布景艺术的多样化。西方布景是在20世纪初经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灯光是最后参加到演出中来的造型因素。早先的戏剧演出均靠自然光照明,近400~500年间戏剧普遍地进入室内演出后,才采用人工照明。先是蜡烛和油灯,19世纪初开始用瓦斯灯,19世纪末期改为电灯。现代舞台灯光已成为剧场机械设备中用作统一性和说明性力量的最主要也最灵敏的一种手段。进入到现代,新技术催生了舞台艺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舞台艺术具有了生动、鲜活、逼真的特质,符合现代人欣赏的习惯,同时也为提高舞台艺术的影响力、艺术效果的传导力。艺术作品的审美里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2 传统的艺术设计意识促进了舞台艺术设计理念的改变
色彩搭配、空间布局、布景装饰属于舞台整体艺术构建的一个部分,它们不可分割地存在于设计中,并且紧紧依附在的设计过程的每个环节。在舞台艺术的设计中,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性思维融合到艺术设计当中,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各种因素的优势,突出了各种因素的融合与和谐,这样就使得艺术舞台体现出整体美感。整体性思维意识在舞台艺术设计中虽然脱离不开传统艺术设计的框架,但是就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说,对艺术的表达则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实现这种艺术的整体性,对媒体技术在体现艺术的效果和作品的质量方面就具有十分巨大的能量。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设计,舞台美术效果更能得到充分体现,观众在整体性艺术的影响下能得到审美激励。每个舞台美术设计者都清楚,舞台美术设计需要将空间的每个部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要素相互支撑、各种美术元素相互映衬的关系,他们是整体艺术设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舞台美术设计者,在涉及中要将整体性思维意识运用在舞台设计理念中,一定要有舞台艺术表现的全局视野, 将舞台空间、色彩搭配、灯光设计等做有效的调配,
将独立设计的艺术元素思维转化到整体性思维方式上来。让舞台美术设计突出整体艺术效果,提升舞台艺术的质量和内涵。
二、舞台艺术设计利用传统理念展现微妙的意境
虚实交替在艺术舞台展示,能让人感受到舞台设计所给予的朦胧之美,其是传统文化所赋予的艺术意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传统的艺术设计理念一旦运用到舞台设计理念中,自然会给人以色彩斑斓、出神人化的意境之美,这种意蕴之美彰显了现代对媒体技术的魅力,给观众留下的是更加深远的意境,向他们传递出文艺作品的深度内涵来,让观众体会到了美学意义上的审美。纵观我国艺术发展,传统文化意蕴具有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积淀, 凝聚着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它渗透在舞台艺术设计理念中,体现出具有想象力的空间, 传达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境界, 引发人们更多地思考。以形传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崇尚的文化精髓,它在舞台艺术设计理念的运用, 就是将传神的意境以舞台艺术形式的方式展现出来。以静的舞台体现动的精神, 舞台便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物体, 在吸收传统文化的意蕴中展现微妙的传神意境:
3 现代舞台艺术设计理念中传统艺术的创新
中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戏剧故乡,其在表现手法上具有民族化的写意性的特点, 因此在舞台艺术设计中讲究虚拟性手法,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让舞台空间突出虚实结合的特点,向观众传达出生动的舞台艺术表现力。在突出空间感和作品主题的氛围中中,表演者在现代技术营造的意境中也会将自己融人其中,使表演更具真实感,从而带动观众的欣赏心里发生微妙变化,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进而引发深刻的思考,采用高科技技术将一种器具变化为不同的形状,既可以节省有限的空间又节约演出时的成本。虚的布景原则是在实的基础上。两者相结合,通过利用人们的想象力来提示当时的场景。这样的方式应用在现代舞台艺术设计中有利于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互动它启示舞台设计的理念要以人为本,将布景、服装造型、空间设计、色彩等充分考虑欣赏者的习惯,在空间布局中,以突出写意传神。
一个成功的舞台美术设计的作品,始终会依赖观众的文化价值认同存在。就好比一个时代接受音乐的熏陶一样,总要经过一个认识――认知――认可的过程。观众所接受和所创造的文化价值观念形成了对艺术设计感觉的不同。任何一种舞台美术设计体风格与设计者的思想观念、知识素养不无关系,不管如何,只有让观众接受,并且能够深入人心,才是成功的舞台美术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赵瑞平;分析舞台美术中的情绪色彩[J];电影文学;2009年12期
[2]薛颖;浅谈舞台美术设计中的色彩运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5期
【关键词】新媒体;民间传统艺术;保护;传承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媒体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也逐渐为大众所接受,成为时代的主流媒体,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有线或无线网等渠道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大众提供信息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具有及时性、海量性、共享性、交互性。在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广安地区民间传统艺术种类繁多,包括有婚嫁歌、云童舞、岳池灯戏、手掌木偶、华蓥山滑竿抬幺妹、抬高亭等等,本文选取保护和传承落差最大的两个艺术进行剖析,不断得出新媒体与民间传统艺术的矛盾共存关系。
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动民间传统艺术的不断进步
1.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使民间传统艺术告别了传统的传播方式
民间艺术的传统传播手段是利用传统媒体,与大众进行面对面的传播和传承,新媒体技术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触摸媒体、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影等等,华蓥山滑竿抬幺妹就有效的结合了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宣传,他会在每年三月份举行盛大的比赛,吸引媒体的关注,从而吸引更多人的目光,也使得更多人参与它的保护和传承。
2.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融合新媒体所带来的新思想,民间传统艺术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内容不断丰富
华蓥山滑竿抬幺妹在不断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优化,具体表现为滑竿抬幺妹之前主要用作一种交通工具,方便富贵人家出行,在时代的不断进步中,滑竿抬幺妹逐渐演变为商业表演、电影素材、比赛等等,然而相对滑杆抬幺妹而言,云童舞的传承便是充满艰辛,缺少创新和不适应时代脚步,云童舞原本用于祭祀活动中的表演,但由于时代需求的改变,云童舞逐渐没落,到现在,人们才开始利用新媒体的手段去传承和保护,拍纪录片、商业演出等等。由此可见,新媒体不仅对人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而且会影响到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3.对于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有更多新兴的保护手段
新媒体可以提供很多新鲜的手段来保护传统文化,随着如今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很多人都不愿意终身从事某一种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在这样的情形下,利用新媒体来进行传承和保护似乎就显得很有必要,在四川师范大学数字媒体学院飞扬团队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同学们就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对新媒体下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摄像机拍下了濒临消失的传统民间艺术供世人欣赏,也为这些民间艺术的传承提供一种新的途径,世人也可以感受到这些民间艺术的魅力,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阻碍民间传统艺术的不断进步
RSS简介及3G背景分析
国内移动行业3G牌照发放在即,根据相关部门预计,国内3G移动用户在2年之内会形成一个庞大的用户群,这部分用户的数据业务将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涉入各个应用产业,移动新闻就是其中之
移动新闻用户群分析 目前国内的移动新闻用户按接收方式分为如下三类:一是短信新闻用户,主要挂靠在主流媒体(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凤凰卫视中文台等)和几大门户网站的短信新闻业务下,以短信包月订阅为主要方式,通过发送短信的方式定购一定内容和数量的短信,通过定时或随时接收SP的短信来获得新闻。二是WAP网用户,即通过手机登录WAP新闻网站以获取新闻。三是无线移动数据接入用户,其中大部分是联通CDMA 2000 1x的用户,还有少量的移动GPRS接入用户,主要是通过无线上网卡或手机直接接入互联网登录新闻网站。后两类用户性质基本相同,从传输方式上均可认为是无线数据传输用户,区别仅在于前者数据传输速率较低,登录网站数量受限,受终端功能限制,接收的新闻一般为纯文字信息,图片和动画少,后者和普通互联网用户基本相同,也可算是网络新闻用户的一种。
RSS技术 RSS技术是一种由网站直接把新闻推送到用户桌面的技术,用户可以通过RSS阅读器订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RSS服务自动浏览和监视定制网站的内容,当网站内容更新时,将内容定时传送给用户,用户利用RSS阅读器就可以方便地读到送上门来的新闻,享受“一站式”服务而无需到各家网站逐一浏览。这种新颖的资讯传播方式可以使读者摆脱广告给浏览带来的烦扰,提高了受众的信息利用率,也减少了“信息爆炸”带给受众的茫然。
RSS技术的优越性使其迅速投入到应用中去,日趋主流。以美国市场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提供RSS内容的网站数目从2001年9月的1000余家激增至2004年9月的195000余家,RSS用户数从2001年8月的10万用户激增到2004年8月的近900万。
在这些RSS内容提供商中,固然有许多是博客网站和个人,但更多的是认识到RSS技术的先进性、优越性的商业网站,把对RSS技术的支持当作增加网站流量、推广网站品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的重要手段。
Rss技术对移动新闻传播方式的影晌
将RSS技术推向3G移动平台将会解决目前移动新闻业务推广存在的几大问题:
即时性和成本的矛盾 在目前的移动新闻传播方式中,短信新闻的时效性最好,2001年6月4日,新浪首席执行官王志东因故被迫离开新浪网,虽然新浪新闻中心是第一个此条重要新闻的媒体,时间为早晨6点,然而,即使是最勤勉的记者们也还没有打开电脑开始上班。绝大多数人是因为定制了新浪网的服务而得到了此条新闻的。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界贸易大厦被炸,几乎在事件发生的同时,新浪网便以最快的速度在新浪新闻中心了这一消息,然而绝大多数的受众还是通过新浪、搜狐、网易等几大门户网站的新闻中心所发送的短信得知这一消息的。所以在时间上,手机短信新闻明显优先于网络新闻。但短信新闻成本较高,其服务是按分类收费的,每类短信新闻要单独付费,一个用户定购多类新闻就需产生大量的短信包月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短信新闻的用户数量。成本较低的以无线接入技术浏览WAP或Web网站方式则需要用户主动操作,即时性较差。而借助RSS浏览器,移动终端用户可以随时接收到网站更新的新闻,其成本是按流量计费的,如移动通信服务商提供流量无上限包月服务的话,则小产生附加费用,这就降低了移动新闻用户的成本。
信息容量与冗余信息的问题 短信新闻受单条短信只能发送140字节纯文本数据的限制,常常无法完整地描述一件事,如2006年6月27日由世界杯短信中心发给订阅用户的:“今晨央视名嘴黄健翔以罕见撒情解说意大利终场点球,其对意大利歇斯底里的盛赞引爆球迷争议。”这样的一条短信似乎是消息,但又有些不像,缺少了Why这一项。另外,它设有标题,设有消息头,也没有严格的格式。这些特点都说明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消息,从内容上来说它更像是简讯,但从格式上来说它又不是简讯。WAP新闻由于2G接入方式的限制,其站点通常都是纯文本或是文本加上简单图像和动画;Web网站新闻则存在内容上的冗余,页面上大量的广告会造成用户不需要的网络流量产生。而采用3G接入技术的RSS移动终端可以提供5W齐全的标准信息,提供相关图文说明和视频解说,并屏蔽掉不需要的广告,从而在保证信息容量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单位流量中信息的冗余程度。
提供更加分众化的新闻服务 对于媒体而言,受众的注意力就是资源,是媒体赖以生存的资本。然而,在新旧媒体都想要获取一席之地的形势下,要抓住全部的受众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各类媒体便力求在某一方面做得更深、更专,以便牢牢抓住某些受众。报纸分块、电视频道的专业化就是分众传播的结果。短信新闻的分众化相当明显,目前通常都是分为国际新闻、社会新闻、体育新闻、财经新闻、娱乐新闻等几大种类。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不同的新闻,服务提供商根据用户的定制要求,有选择地向用户发送新闻。但对用户而言,这样的细化程度还是不够的,比如一个球迷,在没有世界杯的年份可能只看欧洲五大联赛的比赛,并关心相关消息,甚至只关心和他买了彩票有关的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中某几支球队的消息。这样的服务通过采用3G接入技术的RSS移动终端就可实现,订阅网站经过详细分类的RSS页面内容,用户可以只接收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或多种新闻,如有变化,只需将不需要的RSS链接删除或增加新的RSS链接即可,实现“我只看我想看到的(What I see iswhat 1 want)”个性化浏览。
将Rss技术推向3G移动平台所面临的问题
将RSS技术推向3G移动平台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目前还存在几个问题:
一是RSS协议本身以及基于RSS技术的服务端和终端均未提供对敏感信息过滤和提示的支持,不能在从网站下载到用户真正感兴趣的信息时在第一时间提醒用户收看。
二是用户终端硬件的局限性。基于RSS协议的复杂性,能在移动终端操作系统中实现RSS浏览的只能是PDA手机,在PDA手机未能成为市场主流的情况下,RSS新闻浏览缺少运行平台。
三是RSS技术的最终受益者只是终端用户,对网站而言,RSS浏览推向3G移动平台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网站主页面点击率和广告影响力下降,而这两项内容正是网站运营的主要收入。对新闻SP运营商来说,RSS浏览带来的必然是短信新闻用户的减少,这样会使得投资者在这项技术的进一步开发面前产生犹豫。不过我们也注意到,基于RSS的在线广告新技术正逐渐出现,RSS频道就是各大新闻公司、投资者以及技术公司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移动学习;传统教育;现代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8-4201-02
当今社会处在信息时代的快车道,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及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在日常生活中随着有线网咯的普及、3G无线网络的广泛推广及即将到来的4G无线网络时代,以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深入教育领域并深刻地改变影响着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如何广泛应用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并促使移动学习的发展必将成为现今的热点话题。
1 传统教学模式的内涵特征及优缺点
1.1传统教育的内涵特征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以“教”为主、并以知识教学为主要目标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传统教学虽然经历过多次教育改革的冲击与变革和国外许多现代教育理论的渗入,尤其是教育技术的介入,使传统教学理论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是其中以“教”为主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及其形成的教学模式,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占着主导地位。
1.2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
传统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所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2.1 专业的教师团队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授课对象组织开展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
1.2.2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式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采取面对面的教与学。所谓言传身教,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1.2.3 系统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自成系统。这种模式的系统性能够教师把知识也构建成适应学生学习的方式。
1.3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足就是“填鸭式”教学,采取教师在讲台上神采飞扬,学生坐在下面被动听讲。这种模式遵循学生预习、教师讲授、学生学习、教师评判、学生答卷、教师评分的基本程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无法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同时教学的内容受教学大纲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以书本为中心”,强调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这就形成了“封闭式”的教学,既脱离了社工作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其次,教学过重视于理论知识,而忽略学习过程和方法,忽略了能力培养和发展学习能力,从而导致导致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因此传统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抑制了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
2 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移动学习的广泛适用
当今社会提倡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培养,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移动学习到泛在学习将逐步实现并将广泛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2.1背景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无线网络、无线通信技术(3G、4G)的运用为人们生活学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根据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3大运营商2011年的财务概要,中国移动手机用户达到9.997亿,其中包括1.436亿3G用户。根据截至2011年12月,中国的网民数量达5.13亿人,为世界首位。通信设备的普及,可以利用无线网络快速地进行数据地分享与发送。
2.2移动学习的定义
移动学习在当今教育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借助网络的发展,各种电子设备也日新月异,技术人员及专家将丰富的学习资料上传自网络,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不在局限于纸质材料。
目前各个专家对于移动学习还没用共同的定义。总的来说,笔者认为,移动学习就是借助网络,利用各种电子设备,无时间地点限制的情况下,学习者根据自己需求自愿获取知识。
3 移动学习在现代教学中的利弊
3.1利
3.1.1轻松的学习环境
古人云:“严师出高徒”,在严肃的教室中学习,学生通常有一种紧张的情绪。可见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威严。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们同处于一间教室,难免产生相互比较学习效果,这也无形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压力。通过现代通信信息技术,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轻松自在的环境学习。这个地方可以是室内咖啡馆,也可以是户外草坪。这种学习环境是传统教学模式下不可想象的。
3.1.2 灵活的学习时间
学习时间的灵活性也是现代通信技术在教学中的一大贡献。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最佳学习时间有所不一样。利用网络和电子设备,学生可以自由控制学习的时间。除了自由调控整块的学习生活时间,这种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还可以把人们日常生活学习间隙的零散时间加以利用,例如在坐车等车的时间,在排队的时间,只要愿意都可以加以利用。
3.1.3 灵活丰富的学习内容
网络和电子设备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变得很灵活。有些知识过于系统和复杂,很难整个消化理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将这块知识下载,分成无数零散的知识点,随时或反复学习,最终形成知识体系。现代通信技术真得让让地球变成一个村。人们只要借助网络和电子设备,不用走出国门就可随时学习到来自世界知名大学的课程,如耶鲁大学的哲学课,麻神理工大学的音乐课,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课等。中国也在繁荣推广中国语言的背景下,由教育部牵头组织高等院校的名师录制了几千门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下载,随时随地欣赏到名师的风采。给不能到学校学习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比的。
3.1.4 个性化学习
这是一个宣扬个性的年代,教育的最理想目标除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外,最希望还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的模式就是要打破传统教育制度下被束缚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课堂之外,能轻松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合适自己的知识。这样能更好地让不同的学生往各自擅长的方向发展。这种知识的获取对于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和辅助。
3.2 弊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这种自由移动的学习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地点都是自由控制,学习的系统系就很难得到保证。学生所看到学习到的也只是屏幕上的符号,没有课堂教学的身灵其境,没有交流的学习,缺乏一种生气。而且,由于网络资源的丰富和获取途径的方面,现在课堂上出现一种现象: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都已经从其他渠道获得,于是有些学生上课就不屑听老师讲。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于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是一种冲击,让教师不得从讲书本上具体的知识点,到引导学生如何具备学习能力的一种方式。虽然笔者把这点放在弊端里面,但能促使教师教学方式的优化也不能不说也是优点。到目前为止,信息技术发展对于教学资源来说还是有限的。特别是国内资源的开发,由于语言上的障碍,国外开发的资源中国学生使用还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中国的技术专家需要更多地为中国的教育贡献力量。
4 结束语
我国现今教育模式依然在建立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而移动教学只能作为传统教育的补充。但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背景),以及各种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如电子杂志、电子书、电子相册等的普及,人们只需要一个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利用无线网络就能互联网上轻松查找感兴趣的相关内容,获取相关知识,移动学习必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为今天传统教育所面临的危机提供了一种极具希望的解决方案。他改变了人们学习的习惯和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移动学习在教育领域必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Jyri Salomaa.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吉祥文化;平面设计
一、中国传统吉祥艺术设计的弊端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国的平面设计要想融入国际现代设计大舞台,更好地与各国设计界进行交流、沟通,就必须在加快熟悉国际通用的设计语言的同时,深度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对两者进行有益的补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符合平面设计的当代审美标准,从而对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前进,技术的发展,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以视觉传达为目的的平面设计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已经充当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平面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交叉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乃至政治等诸多领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国家的平面设计水平,往往是该国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精神的综合体现。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艺术门类都面临着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思考与选择,平面设计自然也无法超脱其外。在这种背景之下,平面设计的当代审美就引发了人们普遍的关注。
从我国平面设计的现状来看,设计弊端也日益突显出来。千人一面的设计既让人们感到审美疲劳,也使得设计界变得鱼龙混杂。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设计意识的日趋成熟,建设民族性艺术设计的呼声开始不绝于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视觉语言也是独树一帜。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情趣是“不似之似”、“迁想妙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它不是拘泥于一时一地之见,而是致力于表达出作者的“意象”。这种“写意”的审美特征,超越了自然与现实的界限,打破了现实物体对人们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禁锢,创造出一种现实世界并不存在的鲜活灵动的艺术真实。近年来,这些中国特有的审美精神被再度挖掘,成为了激发现代平面设计创作灵感的不竭源泉。同时,许多传统的视觉元素也在现代设计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价值。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设计中也存在诸多弊端,第一,在设计中单纯地奉行“拿来主义”,没有推陈出新,将会导致民族传统艺术发展的停滞,最终也会使我们的设计成为大批没有时代精神的古董拷贝。这种现象已经成为我们当代本土设计中的毒瘤。第二,完全背离传统,对西方现代艺术简单的模仿和挪用将使我们的本土艺术丧失民族个性。第三,对“意由心生”的歪曲理解,认为传统的艺术需要纯粹的去展示,不需要进行再次创作与艺术整合,认为这样的意境才是最美好的物象。
二、中国吉祥文化未来设计道路的探索与研究
当今从机器大生产工业时代以来,一方面粗糙的大批量复制的艺术品作为商品毫无艺术价值地生息繁衍,另一方面一些艺术家孤独地呓语,为显示与众不同而日复一日创作着无法为人理解的艺术品,与其说在与前者抗衡,毋宁说走入了另一个极端。艺术或是被人或是被人曲解,头顶着拯救人类的神圣的光环,却连自身都拯救不了。
其实,人们在现代后现代的视野中更期待着一种纷扰喧嚣环境中的真性情的回归,渴望在全球化吞没一切同化一切的背景中看到文化和艺术的相异性,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与艺术禀赋的族群创作出的涵盖不同意义的艺术作品。而这正是吉祥艺术带给我们的感受----质朴率真,性格明朗,蕴藉绵长。
环视左右,多少城市专辟了仿古建筑街区,力图将城市文化的特色和厚重感表达出来;多少酒店茶楼内部装修重归中式风格,窗棂字画中尽显高雅独特,案几杯碟边沿纹饰里透露吉祥韵味;北京奥运会徽太极人形兼中国结的图形,将中国的阴阳之道及重传神而非写实的艺术要领,通过中国的吉祥观、色彩观表达出来;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挑选了有着吉祥象征含义的鱼、羊、鸟等作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具有吉祥意味的新石器时代鱼纹图案、宋瓷莲花瓣造型、敦煌壁画中的火焰纹样作为福娃的头饰,从外表到骨子里都浸透了中国精神。这正显示出无论是面对自己国民还是面对世界,无论是对于同类文化还是异质文化,本民族传统的吉祥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方式都是最容易取得认同的。
三、未来吉祥艺术设计之路的构想
今天的世界,由于经济一体化以及网络通讯的直接影响,使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趋向同质化。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成为主流消费阶层的年轻一代,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审美、意趣情感与世界各地青少年都一样,都在向一个国际化标准靠拢,他们都穿T恤、穿牛仔、吃汉堡、喝可乐、上网聊天购物等等。一切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都在逐步趋同。所以中国的品牌要走出国门必然要有其世界性。
那么,中国吉祥文化设计如何做到世界性与民族性?我认为,现代性产品要考虑国际化设计语言,在创作中了解世界民族大文化区域和文化禁忌。我们只有找到跨民族文化的人类共通之处的符号表达,才能塑造国际性品牌。而中国地域性产品则应强调民族性,如文化旅游,中国工艺品等,要表达民族特色出生地,挖掘文化符号中不可替代的文化附加值。切莫使一个从纽约来北京观光的游者,看到的北京跟纽约一个样,那就没什么意思了。如何用祖国传统文化精粹,以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是历史交给我们设计师的沉重使命。
中国吉祥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它题材之广泛、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流传之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即使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也丝毫不会逊色。把吉祥符号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之中,必定会使企业形象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
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通中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长江黄河,浇灌自己,奔向世界。将设计艺术民族化、现代化,推动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是历史交给我们新一代的伟大任务。
参考文献:
[1]张道一:《工艺美术论集》西安,山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2]张道一:《设计在谋》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3]尹定帮:《图形与意义》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4]陈勤建、尹笑非:《点击中国吉祥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是用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中必须注意现代与传统的关系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传统的语文学科教学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语文教学优势决不可偏废,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我们就应当扬信息技术之长,克传统教学之短,努力做到吸众家之精华为“我”所用,这里的“我”当然是指语文教学。要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问题必须注意的事项有很多,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尤应慎而处之。
1.学习内容与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量大、资源丰富,这一特点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赋予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的涵义。目前,以计算机网络教学为物质基础的教学试验,各种软件所提供的文字资源、视频资料乃至与之相配套的音乐设计,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教学信息传递的质量、容量、速度、效果等达到了最佳状态,因而使语文教育有可能成为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的系统工程。信息资源的丰富多彩,有利于拓宽儿童的知识视野,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例如我在中高年段教学时,要求学生背诵、默写古诗,很多学生不理解,他们提出了“我们作为一个现代的小学生为什么还要学习古诗”这样的疑问。语文学科的学习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诗的艺术魅力,基于学生已有相当的古诗学习的积累,我拟定了一个基本问题:古诗为什么能流传至今?问题源于学生,现在我又把这个“球”抛给了学生。学生在寻找此问题的答案时显示出空前高涨的热情,他们自发地组成若干个小组通过翻阅相关书籍、上网查询、浏览古诗教学网站等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确定了若干个单元问题:①古诗与音律美②古诗与品画③古诗与认字识字④古诗与中国古文化传承……最后各小组分别以电子演示文稿的形式、板报的形式、以网页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做了演示汇报,把他们的对于现代人学习古诗的必要性的理解展示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效果,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图文并茂的电子文稿、网页的演示,不只是在形式上更现代,也明显地表露了学生对中国古诗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其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效果更好,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内在情感,激发了他们为中国有这样优秀的文学作品而感到骄傲。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同时通过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例如以上学古诗的例子,我也知道了许多以前所不知道的东西,和学生一样我也是这次拓展学习的受益者。
在随信息技术滚滚而来的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时,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学会辩证的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在很多人的思想中,就是一本教科书。现在批判传统的语文教学唯书唯课本,知识面太窄,不符合大语文学习的教育观,强调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这种认识是非常正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视学生赖以学习的教学内容――教材。供学生学习的教材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教材,它往往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其中有些篇目堪称经典,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
从现在的一些语文教学研究发展态势来看,有广纳外来信息有余而潜心研读教材不足的倾向。笔者曾听过一些这样的示范课,为了在课堂上充分显示网络资源的丰富,运用的手法有着惊人的相似。执教老师事先备好了与课文相关的诸如关于文章的作者、文章的写作背景等方面的资料,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活动往往就是浏览这些信息,也许这些资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但未免显得本末倒置。大量的与学习内容本身息息相关的信息资料,作为学生课外的兴趣阅读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但如果总放在时间十分有限的语文学习课堂上,的确是很不合算的。俗话说得好:学习语文就应该“多吃些蛋,少识些鸡”,我们的任务是引导学习者用大量的精力去读文章本身,而不是文章怎么产生之类的讨论,网络资源的选用不能取代课文本身、更不能取代必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参与试验的老师注意。
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文化;创新
艺术设计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感,结合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多方面因素,应用于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设计当中,让其不仅具备审美功能,而且还具有实用功能。换而言之,艺术设计首先是为人服务的,艺术设计就是人类社会一定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必然产物。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反作用于艺术。这就注定了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源泉,而创新则是艺术设计的核心。然而在现代国际社会文化的冲击下,国内设计师明显缺乏本土意识,盲目跟风,使艺术设计只会一味复制外国,缺乏创新活力,这不利于将我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一、传统文化为艺术设计之根
传统,代表了人类思想与文化的共同追求,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起着凝聚民族精神及力量的作用,并反过来让其得到寄托和延续。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源泉。我国地大物博,人口民族众多。各个民族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生活风俗和文化背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渐渐形成了花样繁多、形色各异的传统图腾、纹路及艺术形式,这些民族艺术精粹都包含十分深刻的文化涵义,体现出各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情操,都是艺术设计中值得引用、借鉴的核心。传统就是生活文化的精华体现,作为生活衍生物的艺术,其设计的源泉必然是传统文化,不管设计的内容及形式怎么样,都可以从传统文化获取无限的灵感,传统文化就是艺术设计的灵感宝库。
被誉为“奥运福娃”之父的我国著名艺术大师韩美林先生就曾经说过:“艺术的成功,在于有‘根’。”此处说的“根”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它历经了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积累,深深地铭刻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里,无论你承不承认,我们的审美观及创作思想都被它一点一滴地影响着。只有根基坚实的艺术才能茁壮成长,否则就会随风摇摆,日渐凋零,经不起时间的磨炼。而我国艺术的“根”,就是那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那传承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国际社会上具有相当地位并且获得香港紫荆勋章的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就是将传统文化与创新设计相融合的出色典范。他是第一个敢于在一向追求新鲜时尚的广告界中,大量引入传统中国水墨元素的创新勇者。这种新尝试,立刻获得广大消费者的共鸣与追捧,收到了很好的市场效果。凭借着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他的作品成功地进军国际市场,在国际设计展上斩获多项荣誉。作为其代表作品的中国银行标志,不仅外形简洁流畅,而且内涵丰富;不仅暗喻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而且方孔铜钱要素的利用既迎合中国人讨“吉利”的意头,里面“中”字的融入,也突出了中国银行的招牌。层层兼顾,各方周全,既有时尚感又包含中国传统文化涵义,实在是一件十分出色的作品。其设计思想及理念实在值得现在所有设计师借鉴效仿。
二、传统文化是设计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艺术设计的核心。要想脱离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进行创新设计,这是行不通的,如果希望设计出引人瞩目的艺术作品,那么必须在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结合时代设计特色,将深藏在本民族悠久历史中的优秀文化以及民族特色挖掘、表现出来,这样才是最富文化内涵、最具创新精神、最富中国特色、最独一无二的设计。模仿只是达到实现自我创新的一种手段,不能作为学习的目标,我们要在模仿他人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学习其中有用的新知识、新理念,把它充分学习掌握后,用在自己的特色创作设计中。
传统文化就是艺术设计的源泉,是设计创新的基础。现代设计需要回溯过去传统文化的精粹,从中获取有益的养分。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优秀灿烂、举世瞩目的文化传统及艺术思想。在过去数千年里,我国一直走在艺术设计的尖端,从原始部落的彩陶、殷商的青铜器皿,到后来汉唐宋明清的各类精致华美的陶瓷、木雕家具制品,都向世人展示了其出色新颖的艺术思想,它们都是现代设计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灵感源泉。要走出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之路,就必须在尊重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参考文献:
在当代艺术国际语境中,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率先展开了教学改革。主要方式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以传承中华文化精神为核心,让学生学习国学、培养中国哲学精神和审美风格、审美趣味,建立传统国画评价体系,进行高校中国画的系统性教育。首先陕西高校的中国画教学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传统艺术和国学内容的融入,保障了传统艺术的技法和形式传承。国学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是母子的关系。国学包括传统文学、传统艺学等类别,诗书画印的统一性是在元代就形成的成熟绘画思想,历代中国画家尤为强调“书画同源”。而更早的“气韵说”更是强调了虚无缥缈的“气韵”高于骨骼、色彩的准确性,而“气韵”从何而来,就是传统文艺带给画者的深厚的品格底蕴。所以重视国学、研习国学是进行中国画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陕西高校的中国画教学在大一设置了“国学基础”和通识课程“大学语文”一起强调了传统艺术中文学的重要性,更设置了“先秦文学”、“唐宋散文家”等选修课。此外在大二、大三的课程中,亦设置了与传统艺术相关的选修课,如“古画艺术鉴赏”、“传统绘画装裱艺术”等课程,通过学分的掌控让学生主动地进行传统艺术技能和知识的学习。而在专业课程中,设置有“陕西剪纸”、“陕西风情国画创作”等课程,很好的将地域性的传统艺术融入到教学体系中。在具体教学体系中,亦设置了讲座课程,聘请陕西传统艺术大师、工艺大师进入高校校园,开办讲座,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课程的设置,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主要成分为国学教学、地域传统艺术教学、传统中国绘画教学三部分,这些都具有传统艺术极为活态的、持续的传承力度。如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的专修课学习主要从学习经典画谱如《梅花喜神谱》、《高松画谱》等入手,不再单纯沿用西方素描色彩训练作为绘画基础,而是以传统绘画艺术作品、经典作品为主步入中国画的学习程序中。这样能够让学生学习到纯粹的中国画作品的精髓,更好地以传统哲学思维看待国画创作,进行笔墨的传承和形式的传承,更好地传承了传统艺术精神。其次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基地的教学活动,传承了传统艺术的基本艺术语言和形式。实践基地的教学在绘画专业中是主要的一种教学形式,通常在教学实践基地以自然风景写生为主,如河南的太行山历来是河南高校国画山水科目的主要教学实践基地。但在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则常以石窟寺、博物馆、民俗馆等人文资源集中区域为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前往这些地方,临摹前人精美的石窟壁画,体会经典的传统艺术雕塑形象,摹写经典的传统画作。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陕西传统艺术资源,更在高校国画教学中传承了传统艺术,使学生通过临摹和体验将传统艺术的形象和语言融入到自己的国画创作中。最后陕西高校的中国画教学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传承了传统艺术的精髓。如前文所述,传统艺术是有着与西方迥异的哲学思维作为背景的,单纯以写实性来评价当代中国画创作与教学是有局限的,片面的。陕西高校的国画教学在整体教学理念中转变了这一单一片面的评价体系,转而以传统艺术中的笔墨趣味、情感抒发为主建立的评价体系,如中国传统南宗画派认为好的画作需要“气韵为上”,不以形似为主,但讲究整体画面的协调和独特的笔墨意趣,讲求水墨恰当的比例和墨分五色的精妙,更重视留白、全景式构图和散点式的透视效果等。这些评价准则都是与西方古典写实原则迥异的。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传承了传统艺术的品评标准,更进一步地传承了传统艺术内在的哲学精神和艺术形式语言。在教师普遍建立的传统艺术评价思维的大背景中,学生更对传统艺术所需的技法、意趣和文艺功底感兴趣,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动力,从而促使了传统艺术的现当展。
二、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对传统艺术的发展
当代高校艺术教育并不局限于对某一艺术的完全传承复制,更多的是为了其适应新时代的新发展,以及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向。传承是为了创新和发展,传统艺术在高校中国画教学中扮演的是手段和方式的角色。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通过研习国学、学习经典传统绘画作品、体验品味传统艺术文化形式如建筑、雕塑、壁画,以及建立完善的传统艺术评价体系很好地传承了传统艺术,但其目的并非是复制传统艺术,而是在高校国画教学中发展传统艺术。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对传统艺术的发展主要有三点:第一是促进传统艺术的原态发展。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以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教学评价等形式融入了传统艺术,对其进行了有益有效的传承发展。如陕西传统的剪纸艺术在高校教学和科研研究的体系中得到了保存,使一度濒于失传的剪纸艺术以及刺绣艺术等民间其他小众艺术种类得到了保存式的发展。再如陕西的窑洞建筑艺术审美风格在高校国画教学中融入了教学创作内容中,对窑洞建筑的原态发展具有一定的保障。我们还通过课程、实践活动等形式促使学生对传统经典艺术作品展开主动研习临摹,是传统经典艺术作品赖以原态保存发展的外在条件,这些形式都促进了传统艺术的原态保存和发展。第二是促成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以临摹经典作品为手段展开创新式的创作型教学,在学习传统艺术的独特艺术语言和形式基础上,融合时代主题进行创新发展:如以陕西黄土高原的地理风貌色调为色彩创新水墨类别创作;以陕特建筑艺术为创作主题运用传统皴法、线描技法进行新型国画形式创作;以传统界画艺术为形式进行新城市题材国画创作等。这些都是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行的融合式创新发展。正如传统国画画论中所言:“可从者从之,宗也,不可从者违之,亦宗也”,它从原态传承和创新式发展两方面论述了两者都属于传承发展的途径。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通过各种形式丰富了传统艺术的艺术表现语言,扩充了传统艺术的创作母题,促进了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新发展。第三促进传统艺术的材料发展。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了地域民俗元素,将中国画传统的笔墨纸砚的物质材料融入剪纸、刺绣、泥沙等新型材料,创新发展了中国画创作中的形式材料语言,以实验性国画创作为手段进行了国画的创新发展。这种创新型的材料发展不仅表现在用具种类的丰富上,更表现为画面材料和形式的发展上,是陕西高校国画教学对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创新探索发展。
三、结语
中州是河南的古称,也叫中土、中原,有时候甚至代指中国,意思是国之中,华夏之中。中州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有着厚重历史人文,自古被视为帝王之州。自西汉至北宋,中通正统王朝大都建都中州,是中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天而立,以经营四方”,它涵盖了很多王朝代帝国的历史足迹。因此,中州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概念。中州人依照自己的生存方式创造了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再到中州的龙山文化以至夏、商、周,直到秦汉唐宋文化及以后,中州文化始终延续发展。中州传统音乐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等,历史性是其核心,“天人感应”是其世界观,即崇仰创造万物的大自然,又重视人的心灵体验。音乐的产生源自人心对大千世界的感悟,而且还能反过来以其“和”之“声气”调理人心。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多媒体艺术形式日新月异,民族传统的艺术正淡出人们的视线,很多艺术形式眼看要淹没在历史滚滚车辙之下。尤其是传统曲艺与戏曲,正在被商业的大潮一次次洗礼,有的岌岌可危,有的改变了形式面目全非,有的则是完全地消失在人们视线之外。中州作为中华传统艺术和传统音乐的发祥地之一,作为传统曲艺和戏曲的大省,也摆脱不了式微的命运。对此,不少有责任心的专家学者,便尽力去研究探讨,希望能让这种传统艺术能传承下去,至少在学术领域能够保持一席之地。郭德华、刘世嵘编著《中州传统曲艺戏曲音乐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便是一本优秀的关注民族传统音乐艺术形式的著作,值得我们用心去阅读学习。该著作结构上主要分为曲艺音乐和戏曲两大板块,共十章内容分别论述了曲艺及戏曲的艺术类别和剧种及其各自艺术特色,并通过传统经典曲目的示例解析,充分展示了传统艺术的丰富发展与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该著最突出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历史文化背景的溯源寻踪,二是对传统戏曲的条分缕析。对于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渲染其文化氛围。长达三十页绪论,从地理位置到朝代的更替,以及历史文化的沿革与发展,为中州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做了浓厚文化蕴藉的铺垫。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展开对中州传统音乐形式及美学特征进行分析,从总体上概括论事音乐艺术的发展,并且从中国古典哲学角度展示特有的艺术蕴含与意境。作者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州古典哲学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戏曲音乐的天人合一、中和之美、气韵之美、意境之美四大特征。阅读著作,就像慢慢展开一幅淡雅的写意国画,留下典雅清新的艺术印象。而在展开论述曲艺和戏曲两板块内容,同样也是从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入手,介绍其形成发展及艺术语言演变,逐步展开曲艺音乐类型和戏曲剧种的介绍。接着,从文化高度对戏曲艺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梳理,让读者领略到浓厚而博大文化蕴藉,对中华传统艺术充满期待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作者发自内心对戏曲艺术的充满关注与期待。一是探究了曲艺与戏曲两种传统艺术的渊源关系。从作者介绍的戏曲的发展与演变来看,戏曲在剧种的演变、演唱艺术及曲牌发展上,可以清晰地看出二者之间存在着割不断的联系。可以说,对某些戏曲剧种来说,戏曲是更加系统化了的同名曲艺形式。比如中州弦子书中小鼓弦唱腔里有〔二八板〕和〔流水板〕,而在河南豫剧里也有同样曲牌和调子。二是对戏曲艺术文化研究进行了详尽地介绍。中州的戏曲艺术可谓博大精深,其艺术流传之广,在国内只怕还没有一个省份能够与之相比。作者从各个剧种的发展沿革、唱腔、曲牌及演唱艺术进行介绍,并通过示例来演示解析,让读者通过文字阅读来想象粉墨登场的场景,受到传统戏曲艺术的熏陶。作者在介绍这些剧种艺术的时候,特意站在文化的高度、从学术研究的高度来探讨戏曲艺术,使朴实的中州戏曲增添几分人文气息,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开拓了学术理论空间。三是表达了对戏曲艺术传承式微的忧患。现代信息与多媒体技术使人们生活方式、休闲娱乐和艺术欣赏产生很大的变化,“戏曲”这一古老艺术正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作者对中州戏曲的发展状况和前景显示出了极大的担忧,虽然只是篇末的几页纸,但却让人感觉到了沉甸甸的忧患。虽然其中也展示某些戏曲的流派艺术的良好发展势头,也列出不少戏曲艺术家、学者多年来的贡献。但是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今天,我们到底能不能守住并传承这份古老的艺术呢?这是作者关注的核心问题。虽然,中州大多数戏曲剧种都已经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但也只是名录而已,真正把传承发展落到实处,还是任重而道远。
总之,通过本著作的认真学习,读者不但能体会到中州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更能意识到,在新的时代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艺术的问题。只希望在将来,这些绝美的艺术形式不只是书页上的文字记载,而是活跃在人们生活当中的艺术行为。
(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服装;虚拟艺术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79-01
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的悄然而至。人类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的巨大变革,科技与艺术融为一体的新媒体艺术逐步融入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艺术20世纪60年代,个人电脑成为计算机的主要形式,而现在,手机的变革与普及使之成为个人电脑的主要设备。以互联网,手机媒体、博客、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蓬勃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社交网络、移动设备和各式各样的数字平台,人们的生活理念、消费习惯和日常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这样的背景下,新媒体艺术对当代服装的销售产生了很大的变革。新媒体艺术不仅仅对服装这一个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影射的行业将会更多,更紧密。
一、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指新媒体的艺术,新的技术支撑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扩展了艺术的内容和外延。20世纪之后出现的除了架上艺术之外的所有的艺术形式都统称为广义上的新媒体艺术。由传统艺术发展而来的新媒体艺术颠覆了传统艺术作品创作者与观看者的关系,使观众也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以数字技术核心为基础的新媒体艺术,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交叉渗透多学科背景,以电子媒介和光学媒介为基本语言,同时包括声音装置、影像装置、数字艺术以及声光电与其他媒介混合运用的新形势艺术。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与技术的革新,建立在数字技术为核心基础的新媒体艺术,随着观念的与时俱进,材料的不断创变,呈现出新媒体艺术的新特点,这些特点也闪现着对当代服装领域更深层次的解读,带给人不同层面的体验,使得服装时尚创新与流行性的表达有了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形态。
二、服装会中的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的声光电艺术效果在服装创意领域还是很广阔的,结合投影科技等数字媒体的应用,新媒体艺术在服装舞台会上有着巨大的发挥空间。越来越多的新媒体艺术被应用在时装会上,投影科技的应用就是代表。
全息投影技术突破了传统声、光、电的局限,空间成像对比度、清晰度都非常高。高强度的空间感、透视感、立体感对传统的平面舞美审美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也带给了人们前所未有的感官感受。广大观众开始渐渐腻味起传统舞台的声光电,3D全息投影的适时出现大大缓解了他们长久以来的审美疲劳,带给人们的虚实结合的梦幻立体感受,为服装秀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新媒体服装秀就是采取服装展示与数字媒体有机结合的表现方式,利用数字媒体和影响、灯光的互动表演,集时装、灯光、舞台布景、音效及交互艺术使服装秀现场的现场感更立体化,营造更丰富的秀场氛围,观众对服装的视觉也感觉更丰满。
新媒体艺术的应用使时装秀变得更加有戏剧性和表演性,并把服装秀营造成为超现实主义的媒体视觉盛宴,成为服装秀制作的里程碑。CHANEL领衔国际上享誉盛名的品牌,用新媒体的形式来展示自身的品牌理念。
三、新媒体艺术服装橱窗
现在服装橱窗的展示艺术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不只是商业的意义,融入新媒体艺术的橱窗,在展示服装魅力的同时,也间接的向社会表达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艺术风格,更生动的传递社会抽象的积极影响比如文化、生活。巧妙的创意、新奇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谐协调节色彩等,其中任何的一个要素都不可或缺。
橱窗的本质是营销。新媒体艺术的高科技、互动性、趣味性,在几平米的空间中展示时尚服装的美丽面孔,使服装本身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传递给顾客更多的时尚信息,使顾客能够在橱窗中找到类似自己的梦想和生活方式,消费欲望更强。
运用新媒体艺术制作橱窗的3D效果,利用特殊的光效应运结合新媒体艺术制作的各种3D动态的效果,营造出超现实的气氛,给消费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把光学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是建立在新媒体技术为核心基础上的。制作橱窗变幻空间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
另外,利用新媒体技术的特殊效果,改变材料的视觉表面,突破传统的二维平面,看上去是不同于普通平面的立体效果。而拥有直观展示效果的服装橱窗,必须有强烈真实性和感染力,才能表现出服装的独特与美,展现服装品牌的文化,吸引行人的目光,拉拢更多的潜在消费者。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美术是一门将视觉形象通过有技巧的绘画技术将之以二维或三维形象呈现出来的一门艺术学科。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学生会更容易形成空间意识和形象意识,这对其他科目的学习具有很大帮助。学生通过观察,然后想象并构思整个过程和图像,创作出蕴含自己个性、情感、意图的视觉形象,这就是美术的创作过程。学生能够将美术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自觉地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运用自己特有的美术表达传达自己的思想,这就是美术学科中蕴含的文化理解素养,创造过程蕴含了审美情趣,体现了学生个人对世界的整体认知和印象。
一、高中美术教学对文化理解的促进作用
1.引导学生建立文化理解认知
高中美术教学的开展可以实现学生不同兴趣的转移,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学习兴趣,在美术学习中建立对文化理解的认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部分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阻碍了他们观察现实世界。高中美术教学是唤起学生重新认识世界兴趣的重要途径,开展美术教学能够实现对学生不同兴趣的转移,从而使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兴趣,发挥想象,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美术表达中慢慢建立对文化理解的认知,实现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2.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每个人对同一对象的审美感受都是不同的,受审美能力的影响,学生对同一对象的审美往往会出现差异。此外,仅仅停留在审美欣赏阶段是不够的,学校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基础审美和欣赏中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尝试做文化艺术的传播者。
3.促进学生全面培养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高中美术教学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学段的美术教学,其更像是对零散知识的系统归纳。高中阶段的学生能够形成对美术的认知,提升文化理解核心素养。部分高中对美术教学不够重视,忽视了开展美术教学的意义。实际上,美术教学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理解能够让学生学会尊重多元文化。因此,学校必须重视美术教学工作,将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全面提升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学生是美术学习的主体,也是掌握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主体。在现代社会中,学生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美术形式,通过了解,能够形成对美术形象完整、系统的理解,感受到文化多样性的美。同时,美术是一种利用各种介质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载体。通过一定的美术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建立对艺术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从而学会尊重美术作品,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文化理解与其他素养的关系
1.文化理解与艺术感知
文化理解是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章探讨的重点内容之一。文化理解就是从文化角度赏析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艺术,学会尊重、理解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内涵。文化理解建立在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基础之上,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美术为人们提供了鉴赏美和的基础与途径。艺术感知是让学生从艺术角度分析美术作品的关键,文化理解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需求之上,是让学生学会尊重并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基本条件之一[1]。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出现差异是必然的,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才能增强对世界艺术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尊重、理解、珍视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通过美术学习,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在文化差异中学会尊重、理解自己国家及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
2.文化理解与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艺术涵养的体现,是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精神文明环境。审美情趣离不开美术学习,高中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但往往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一些特殊的文化仍然不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文化理解核心素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品位,使其在审美中修身养性,体会艺术的美。审美中的“审”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学识,因为每件美术作品都蕴含了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也反映了创作者所属国家的文化。因此,审美建立在“审”识基础之上,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学生能感受到美术的魅力,把握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通过作品与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学校通过对学生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独立地认识、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
3.文化理解与创意表达
创意表达是学生表达自身构思和联想的途径,也是展现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文化理解是学生创意表达的基础,学会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创意实践,发挥创作想象。教师要通过美术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联想、想象以及实践,明确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认知。创意实践的产生基于人类认知世界的需要,通过创意实践,学生能够完成对想象和联想的现实化转变,化虚为实。这也是学生认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
三、培养高中生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策略
1.注重情境,以美术体验为基础培养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热情和兴趣是培养其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基本条件,以美术体验为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在体验中教学,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首先,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美术作品鉴赏的情境,多开展实践教学,组织户外教学活动,春暖花开之季、落叶纷飞之时都是开展户外绘画学习活动的良好时机。如,在《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一课中,教师可以在前一天走访适合户外学习的地方,提前通知学生和学校,第二天带领学生在指定地点进行户外写生。高中生的纪律性比较强,便于管理。不同学生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通过观察,学生会对自然有自己的理解,并将之呈现在画纸上。同时,这种体验式教学也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自然之美,增强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先学后教,以学生为主体培养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美术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主要目的。教师要想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就应该在美术教学中尊重和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在美术课堂中,教师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索美术课堂。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运用多媒体等教辅材料,在课堂上分析、鉴赏不同国家美术作品。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解读,然后大胆创作,以最大限度地探索美术作品的文化意义,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意蕴,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此外,学生要在鉴赏其他国家的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学会尊重并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打开眼界,积极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如,在《从传统到现代》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制定三个教学目标:第一,了解东西方文化碰撞对中国艺术发展的影响;第二,了解中国美术走向现代化的进程;第三,了解西方现代派的代表作品和概念。在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作用,让学生了解从传统到现代,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文化碰撞带来的成果。在第2课时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与塞尚的《静物》,比较两幅作品,从色彩和图形切割中找到二者的共性。此外,学生需要分组再一次观察蒙克《呐喊》、马蒂斯《舞蹈》等作品,从作品流派、内容、特点等方面赏析,找到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在该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充分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交融,提升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学会尊重差异并珍视不同国家的文化艺术,在此基础之上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
3.教师引领,以课堂为重心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美术课堂是让学生发现美、体会美、创造美、欣赏美的重要阵地,美术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开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收集、整理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美术作品的美,在赏析作品的同时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和创作热情,并形成能够体现自身创意的创作方法。这种欣赏、激发、创造的过程被称为培养学生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过程,教师要发挥课堂重心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我国不同时代独特的民族文化,发现不同时代文化的闪光点,如原始社会的制陶文化、奴隶社会的青铜文化、秦汉以后到清朝的文化以及现当代百花齐放的艺术成果,进而让学生真正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自然风貌与美术作品的关系、地域风貌与艺术流派的关系,领略民间美术中各异的风土人情,对民族艺术文化形成具体的认知和感悟[2]。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在赏析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发现多元的艺术美、感受多元的文化美,让学生通过比较客观地认识美、评价美。这些都是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平等的目光、包容的心态尊重和理解美术作品的美,理解世界多元文化艺术的美,认识到美术作品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结语
高中是学生发挥想象、实现创意的最佳表现阶段,建立在文化理解基础上的高中美术课程是富有文化传承意义的课程,是将传统文化与学生创意、想象结合的绝佳途径。艺术创造需要新鲜的活力,文化理解与传承需要新鲜的血液,教师要将二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传承文化,让学生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中美术教师应把握教学中的关键节点,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探讨美术无限可能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祺.新课改下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7):20.
[关键词]消费社会;民间艺术;传播策略
“消费社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哲学和社会学概念。众多西方学者都对此进行过界定,如“后工业社会”“后现代”“景观社会”和“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等。直到1970年,波德里亚在其《消费社会》中才正式定义了消费社会:“消费社会属于一种新的特定的社会化模式,是一个面向消费的社会驯化并同时进行消费培训的社会,也是一种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和新型的生产力之间相互适应和调整的模式。”[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消费社会是相对于生产型社会而言的,是一种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在这种消费型社会中,大众的审美趣味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因此,也导致了民间艺术在其传播内容上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传播的变化下,民间艺术也应探索出属于自身的特色传播路径。
一、消费社会的特性对民间艺术传播产生的影响
消费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突出,人的个性化发展带来了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在审美趣味上产生了一种悖论:一方面大众追求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大众的审美趣味渐趋商业化,因此导致民间艺术在传播内容上出现双重性特征。此外,各种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并与民间艺术的传播相融合,使得其传播方式呈现多样化的形态。
(一)民间艺术传播内容的双重性在消费社会语境下,民间艺术在传播内容上呈现出双重性特征:一是它的通俗化趋向;二是它的审美化取向。二者都是民间艺术在消费社会中受到消费文化、大众审美以及市场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所致。1.民间艺术的通俗化趋向。消费社会语境下,民间艺术的通俗化趋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艺术产品形式的大众化、同质化。民间艺术产生于民间,因此自身就带有较强的通俗化性质,但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或民族特色。进入消费社会后,商品消费开始转向符号消费和意义消费,在这种消费主义观念的影响下,艺术产品形式开始趋向大众化和同质化。例如,广西民间织锦技艺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其技艺之精湛,但是其所制作的产品大多都是背包、围巾、钱包等一些日常用品,单从产品形式上来说,它的产品形式太大众化,与其他纺织技术所制作的产品相比又存在同质化的现象。其次,民间艺术与商业的结合日益紧密。消费社会下,民间艺术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娱乐和自我发展,亦不是个体式的“单打独斗”,不论是民间手工艺,还是民间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开始发掘自身的商业性,主动融入市场,以获得一定的经济价值,这成为衡量民间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例如,民间歌曲和舞蹈也开始和旅游结合,在展现民间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民间的织布也由传统的床单、被面转型为现代纺织品和服装等,并逐步开始作坊化,实现小规模的生产。2.民间艺术的审美化取向。民间艺术的审美化取向主要表现为深入挖掘民间艺术的艺术性,使其成为真正的艺术。民间艺术自其产生以来,就是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综合体,但是消费社会以前,还是以实用性为主导,较多地关注它的使用价值。但是进入消费社会后,大众追求“日常生活审美化”,恨不得“把都市的、工业的和自然的环境整个儿改造成一个超级的审美世界”[3]。因此,民间艺术的审美化取向成为必然选择。例如,广西的传统山歌之前一直处于民间,进行自我发展的状况。后来,与桂林的奇秀山水相结合,最终打造出了名扬全国的印象刘三姐山水实景演出,壮族山歌才真正走出民间,登上大舞台,并通过自身的艺术性获得了大家的好评。
(二)民间艺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消费社会同时也是个媒体时代,民间艺术在媒介技术的驱动下有了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正如蒋原伦在其《媒体时代和消费文化》中所说:“文化的形态是同媒体方式和传播手段息息相关的,一种文化的出现是伴随着新的媒体方式的产生而来的。”[4]民间艺术多样化的传播方式跟媒体时代多样化的传播工具密不可分。从传播模式上来说,民间艺术从以大众为核心的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为主导,转向以媒介技术为核心的大众传播;从传播形态来说,由之前的实物传播为主导,转变为现在的影像传播为主导。例如,民间传统手工艺制陶技艺,其产品已经不再以去参加展会展示具体的陶瓷制品为主要方式来获取关注度,传播制陶艺术;反之,其紧跟当下媒体时代的潮流,通过拍摄短视频、公众号等多样化的媒体形式来传递制陶艺术。总的来说,消费社会下的新媒体时代,民间艺术伴随着媒体方式的多样化也开始了多样化的传播。
二、消费社会下民间艺术传播的策略
现阶段,基于消费社会的特性对民间艺术传播所带来的影响,民间艺术传播策略应该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一是针对部分大众审美趣味的商业化,则以消费带动传播;二是针对另外一部分大众的审美化需求,则积极推进民间艺术的审美化,促进其传播;三是构建以媒体传播为核心的传播矩阵。
(一)以消费带动民间艺术的传播以消费带动传播,消费的过程也是传播的过程,传播的目的也是为了被消费,因此传播与消费是相互促进的。首先,政、企、艺分工协作,扩大消费,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播。在消费社会下,大众的审美取向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消费行为也已经充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民间艺术的传播中仅仅依靠艺术工作者自身的努力去拉动消费,传播民间艺术,所达到的传播效果是极其有限的。以消费带动民间艺术的传播,就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入进来,由政府牵头为民间艺术工作者和企业搭建合作的桥梁,同时也能通过对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或者是给予艺术工作者定向的订单来参与合作之中;企业为艺术工作者提供符合大众审美的设计理念、多样化的传播推广渠道和售卖平台为民间艺术找到消费市场;有了这些协助,民间艺术工作者可以专心提升自己的技艺,并且逐步扩大自己的团队。在政府、企业和艺术工作者的分工协作下,让民间艺术融入市场,扩大市场需求,从而拉动民间艺术的消费,传播民间艺术文化。其次,民间艺术融入文旅大潮,以文化拉动消费,从而带动它的传播。文化旅游是当下十分风行的潮流,也是因为文化与旅游的完美融合,使得无形的文化有了有形的载体,从而焕发了新的生机。民间艺术融入文旅大潮是大势所趋,不仅使得文化资源有效地转化成了经济资本,而且通过拉动了消费,促进了民间艺术的传播。例如,民间艺术可以和各大景区合作,民间传统手工艺就可以在景区设立小规模的工作坊,让游客亲身去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表演性的民间艺术也可以在景区进行常规性演出,在人流量较大的景区,也能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播。再次,民间艺术进驻媒体平台,依靠媒体平台的流量变现,推动民间艺术的传播。消费时代也是个媒体时代,“媒体文化引导消费”[5]能够开辟新的生活风尚和消费领域。而民间艺术进驻媒体平台,实现流量变现就是当下民间艺术新的消费领域。例如,让民间的传统手工艺进驻当下十分火爆的短视频市场,通过对民间手工艺的制作工艺、手工艺人的故事等方面内容的拍摄,让大众了解并喜欢民间手工艺,并且通过APP中嵌入的购买链接,实现了流量的变现,拉动文化消费,从而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播。
(二)民间艺术的审美化,促进其传播由于消费社会下,大众的审美化取向,从而使得民间艺术的审美化,必定能赢得大众的喜爱,进而提高大众的接受程度,并以大众为传播基点,展开多级传播,从而能够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播。首先,文化注入民间艺术,以情传艺。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产生于人民群众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也是民间艺术不可替代的重要原因。但是在消费社会下,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被遗忘。民间艺术走审美化的道路,必定需要将民间特色文化注入民间艺术,通过民间艺术与民间文化的充分融合,唤醒大众对于民间艺术的怀念之情,从而使得大众通过自发地喜爱民间艺术,并主动地去传播它,从而实现以大众为传播基点的扩散式传播。例如,在民间手工艺品的吊牌上,生成一个可以溯源的二维码,用以大众扫码去了解该手工艺品和手工艺匠人的故事。民间艺术产生于普通大众的生活之中,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这种溯源的方式来实现与大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以共同的情感带动民间艺术的传播。其次,民间艺术的审美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以新传艺。消费社会下,大众的审美标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些民间艺术的设计风格和样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大众的审美需求,但是民间艺术的许多审美元素在融入现代设计中又焕发了新的生机,获得了大众的喜欢。因此,将民间艺术的审美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以新的面貌来吸引大众,传播民间艺术。例如,中国剪纸艺术的造型元素也被一些世界大牌服装设计师融入他们的服装设计中,不仅使得剪纸艺术重回到大众视野,而且以一种新的形式获得大众的肯定,从而促进了民间艺术的传播。再次,民间艺术融入现代艺术体制,以雅传艺。“‘俗’与‘雅’关系到群众的接受程度、传播广度等问题。民间艺术之所以被‘冷落’跟本身较为粗糙、俗气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关系。”[6]因此,民间艺术要走“雅化”的道路,即要充分发掘民间艺术的审美性,并将其发挥到极致,使民间艺术成为真正的现代艺术,以民间艺术的高雅化来博得大众的喜爱,促进其传播。例如,二战后美国这样一股手工艺品转型成艺术品的潮流,“很多手工艺人离开功能性的制造,转向创造艺术、材料与工艺的共生品”[7]。手工艺品的转型使得其进入现代艺术潮流中,获得了主流艺术的认可。那么,我们的民间艺术同样是需要通过“雅化”,融入现代艺术,获得社会的认可,博得大众的喜爱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