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城镇信息化建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城镇信息化建设

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新型城镇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一、我国目前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管理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在不断地加快,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加快,我国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在不断加大,中国的城市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速度达到世界同期进程的两倍。1980年世界城镇化率平均为40%,而当时中国不到20%。到1999年,世界城镇化率平均为45%,中国为31%。2007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44.9%,2010年49.68%,2012年达到52.57%。但是城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远远不能与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相匹配。

二、城市化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1)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方向,信息化管理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大力推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新型国家的必要选择,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要求我们推动城市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形成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

(2)我国当前城镇经济发展的模式要求我们对城镇进行信息化管理。农业的发展与城镇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的支撑点,尤其是在当前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信息化技术在发展集约、高效、生态农业方面有着确定性的作用,目前,农业信息量大、种植种类繁多要求建立农业标准化信息管理体制;同时,在城镇工业发展与产业升级过程中,也需要信息化来提升竞争水平,提升管理效率,信息化对城镇的长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信息化时代需要顺势而为。在发达国家,原始的工业结构正在被信息化的社会结构所取代。目前,中国处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时期,在这种趋势下,城镇化将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城镇由于人群的爆发式聚集和产业升级遇到的瓶颈,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管理、资源匹配、环境发展、民生需求等诸多难题,都要求有更有效的手段去整合协调,信息化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三、城镇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城镇化的信息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技术方面来说城市化信息管理分为空间信息技术和管理信息技术这两个方面;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说分为管理层应用和服务层应用这两个方面。然而,不论是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城市化的信息管理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在对城市建设进行信息化管理时主要是对城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进行分析与管理。

(2)重要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在城市信息化管理时,城市管理者要具备一定的技术信息能力,只有管理者掌握了信息技术,才能更好的对城镇进行信息化管理。

(3)城市数据的集中采集和分散管理。对城市化进行信息管理必须对城市的各种数据进行集中采集与分析,然后对信息进行分散的管理方式。

(4)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利用。要想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就必须开发城市信息管理系统,只有具备具体的系统,才能对城市信息进行管理。

四、加快我国城市信息化管理的方法

加快实施和推进城市信息化管理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城镇中大力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术。由于欠发达的地区,城镇化发展比较闭塞,居民对信息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够全面,更不知道如何进行信息化管理,因此,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在城镇内普及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并且引进相关的技术。

(2)走集约型的产业化信息管理道路。由于小城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规模都比较小,因此,对小城镇的信息化管理必须采用集中管理的模式,通过建立共同的信息数据库,加快城镇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对城镇中的小型企业进行整合,进行集约化管理,缩小管理规模。

(3)充分发挥城镇区内的现有优势。对城镇的信息化管理要根据每个城镇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利用当地的经济结构、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等进行管理,减少城镇信息化管理中的资金。

五、信息化管理为城镇发展带来的效益

信息化管理将为城镇发展带来明显的效益。首先,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优化城镇工业的结构,加快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速度,为城镇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动力。其次,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有利于人们快速的发展信息服务,使信息化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再次,信息化的管理有利于加快城镇化的发展速度,避免城镇发展过程中的误区,提高城镇发展的效率。最后,信息化管理不仅给城镇带来了发展,也为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便利,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创造新动力。

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在促进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还为城镇化的管理带来了便利,促进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镇工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城镇工业化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工业化的速度;信息化的发展为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创造了动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信息和科技方面的知识,逐渐加快了农业信息化的脚步。信息化的管理促进了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发展。

六、结束语

加快城镇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实现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虽然在城镇化的建设下,城市管理的信息化也在加快,但是由于基础设备不够完善,城市信息化管理的任务依然是一个关键难题,加快城市信息化管理需要在网络的基础上加大对信息化管理的宣传,让人们认同城市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从政府管理的角度高屋建瓴、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毕如田,李茜.小城镇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与方法[J].小城镇建设,2008(10).

第2篇

两年多来,按照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大力延伸政务专网,加强协调,密切配合,狠抓落实,全力推动农村、社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信息化”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信息化民政”信息化城管”信息化公安”信息化计生”市社区卫生公共服务平台、市“三网合一”平台、电子监察系统等项目建设工作相继展开,市信息化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信息化已渗入到全市经济社会管理和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电子政务稳步推进,应用效益更加明显

一是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建设日趋成熟。根据市政务专网建设的总体安排部署,已经完成市上四大班子机关、县区政府和市直各部门,及三县两区政府部门、乡镇街道政务专网接入工作。目前,全市有179家单位接入政务专网,公司、银光公司等企业也已接入,其余单位的接入工作正在进行。政务专网建设和应用居全省前列。三县两区办公自动化系统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二是政务专网应用进一步得到提升。市党政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更加广泛,市委、市政府大部分文件通过党政办公自动化系统发送和流转。系统使用单位164家,系统人员帐号1700人,日同时在线人数最高达到130人,累计发文584件,发送简报信息1192条,新闻类信息1200条,通过系统转移和直接发送信息49528条。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议相继实现了信息化化。开设资源城市经济转型、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办公自动化技术大练兵、建设和谐等专题讨论区,宣传党的思想建设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政务专网重要应用之一的政务专网视频会议系统作用不断凸显,共召开46次省-市-县、市-县视频会议,进一步节约了行政成本。

三是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功能不断完善。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已成为市对外宣传的主阵地,累计市重大活动信息19000余条。结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政府门户网站上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结合市委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建立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网页。信息化年3月,市被确定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为宣传和推动转型,建立了经济转型专题网页。市招商局、市政府驻北京联络处等14个政府部门进行了网站改版,信息渠道更加畅通,对外宣传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网站公众服务水平,增加“百件实事网上办”栏目,增强了信息反馈、领导信箱的管理,并随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网站进行了改版,对栏目进行补充和完善。信息化年,中国政府门户网站群建设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是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建成运行。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于信息化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平台由辅助教学网站、信息管理系统和卫星模式终端接收站点三部分组成,主要发挥辅助教学、宣传和基础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功能。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平台的建设,通过使用农民易接受的终端,使农村党员长期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

二)市“三网合一”平台建成开通

市三网合一平台建设是整合数据资源,扩大信息共享,缩短信息化鸿沟,解决信息孤岛的重点项目,也是市社会公共信息开发利用的一项重点工程。已对公安网、环境监测网、城市管理网信息资源进行了整合,建成统一的数据中心平台和数据传输系统,建立城市治安监控点32个、污染源监控点20个,向信息化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共享了监控图像。

三)基础数据库建设进展良好

1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稳步推进。信息化年12月10日信息化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设计书通过专家评审,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完成城区187平方公里、刘川工业集中区286平方公里、平川城区40平方公里航空摄影,和市区地理坐标系统的改造。基础数据采集成果已通过验收,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市情系统等应用系统已启动建设。

2法人单位数据库建设工作进展顺利。依托全省法人单位数据库建设,确定市质检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为一期建设单位,整合四部门基础数据,以质检局组织机构代码为唯一标识,以市工商局企业信息为基础,建立市法人单位数据库。逐步将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法人数据统一入库,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四)农村信息化发展迅速

神农通信息电话总数达到7500部,累计发送农业短信3万多条,通过专家热线为农户提供咨询服务2万多次,农业专家现场指导服务500多次。选择12个应用基础好、农业科技信息需求量大的新农村示范村,建立新农村农业信息服务试点,配备信息化设备,接入宽带网,制作特色网站,开展了多层面、多样化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示范工作。编制了市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项目建设方案,已上报省发改委。

五)社会信息化工作健康发展

卫生信息化方面,建立了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各县区卫生局和24个社区卫生机构安装了信息管理软件,录入118098份个人健康档案资料、40639份家庭健康档案资料,建立了卫生政务公开进社区栏目,社区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信息。计生信息化方面,建立“信息化计生”信息系统,为相关部门提供婚姻、生育、教育、就业等方面信息。教育信息化方面,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建立市教育信息资源网络中心,建成“信息化校园”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学校-学生-家长”之间的信息互通。公安信息化方面,完成“信息化公安”建设规划,建成110119122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基层派出所IP电话系统,为全市1010名民警配发了信息化证书,完成了市公安SIM卡制作和配发工作。

六)加强培训,机关工作人员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根据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进程,结合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网站建设、网络维护管理、计算机病毒查杀和预防,累计培训学员2000人次。举行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技术“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对各单位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员、公文收发员进行考核,成绩合格后发资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责任到人。

市信息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全省乃至西北走在前面,但是从信息化发展的长远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信息化先进地区相比,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一是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意识不强。部分单位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支持信息化发展的力度不够。二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缺乏广度和深度,数据库建设速度慢、内容少,可向公众提供的实时信息服务和信息量有限。三是信息化人才总量和结构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应用推广能力低,机制不健全。对存在不足和问题,将在以后的工作中积极努力,健全机制,强化措施,着力改进,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二、信息化年信息化建设重点工作

一)提升政府门户网站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功能,力争建立一体化、一站式服务的政府门户网站。通过对政府部门的业务流程再造,建设行政许可网上受理审批市级平台,对公开办理的行政审批项目实行网上流转,实现网上受理,线审批,网上反馈,线监察。领导信箱和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围绕老百姓日常工作和生活,增强便民服务的内容和功能。进一步完善代表建议委员提案网上办理系统。

二)深入推进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力争今年下半年全面实行电子化办公,除文件、印发少量纸质文件存档和对外使用外,全部在网上流转。

三)建立市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支撑系统。建立全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支撑系统,为全市党员干部提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广大党员干部可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文献,交流学习经验。

四)建立市情系统。以市地理信息为基础建设市市情系统,科学准确直观的展示市情,全面反映区域政治、经济、科教文史等知识宝库和信息源。内容包括文件、文献、地方法规、各类史料、统计资料、动态性资料和大量结合实践的论文。

五)加快实施政务网络融合工程。第一是推进“三网合一”向多网合一扩展,促进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网络接入和资源共享;第二是增加监控信息点位,扩大监控区域,向县区企业延伸,基本覆盖全市重点社会治安部位,大部分企业污染源的监控,实现视频监控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第三是共享资源由视频信息向地理空间信息、法人信息、人口信息等信息资源扩展。

六)做好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市地理信息基础测绘的基础上,建立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将为各部门提供比例的基础地理信息,方便空间数据生产和管理部门获取、管理、传输、存储数据。

七)继续做好数据库建设。加快推动法人单位数据库、人口信息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的建设,依托基础数据资源,开发信息共享应用系统。

八)启动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建设。通过对市政府数据机房进行二期改造,逐步建立覆盖全市各级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统一的公共网络平台、统一的互联网出口、统一的线路通道、统一的管理,实现全市各部门的数据统一存储、数据共享的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同时建立应急服务机制,满足电子政务不断发展要求。

第3篇

文章主要从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发展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信息化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地方高校在以信息化发展为主前提下,如何进一步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地方高校;措施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将信息、数据等资源不断整合,更加有利于推动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党的十也明确提出“推进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本文主要从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发展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信息化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地方高校在以信息化发展为主前提下,如何进一步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措施。

1城镇化与信息化的相互关系分析

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信息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为城镇化提供核心力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新型城镇化是信息化发展的空间载体,城镇化的过程一般伴随这产业、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等发展要素的聚集,推动信息技术创新,提高信息化水平。新型城镇化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平台和巨大的空间,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硬件环境,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从而成为信息化发展的载体和依托;另一方面是,信息化能够带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城镇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人才,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能够很好地位新型城镇化服务。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融合的模式就是“智慧城市”,将信息化发展理念始终贯彻于城镇化建设中,帮助城镇化走出一条更好、更正确、更科学的发展道路。

2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信息化之间存在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信息化之间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融合度不够,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虽然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总体而言两者间的融合度不高。分析新型城镇化未促进信息化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不合理体制环境。当地政府制定的政策不适合信息化发展,包括信息产业政策、资源配置政策、人才流动政策等。在这样的政策影响下,企业的创先发展能力得不到提升,信息化技术不被使用。同样,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也导致学生培养不适合现行社会发展,优秀人才供给不足,无法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充足有力的人才保障。第二、信息化意识不强。信息化意识不强就会导致信息化推广缓慢,进而降低了信息市场的需求,不利于信息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是企业生产技术、生产管理等处于落后状态,对信息技术的利用率不高,导致城镇化对信息化促进作用不明显。第三、缺乏有效的链接平台,信息不共享问题突出。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建设缺乏有效的连接平台,信息难以达到共享,很大程度上至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降低了与信息化的融合,导致信息化资源重复建设,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最终导致信息化的优势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总之,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的融合过程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外力的推动作用下发生的。当前,我国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的融合不够,导致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缺乏信息化的引领作用,信息化这一新动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功能发挥不足,使得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效率提升以及服务功能强化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

3以信息化为主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措施

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不断融合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信息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朝着生态、节能、高效、环保的方向健康发展。因此,在新一轮的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引领作用,推动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具体来说,融合的路径包括以下几条:

3.1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同步推进,需要以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为依托。在此过程中,要将大中小城市、小城镇以及新型农村社区统一规划,将信息化建设规划列入城镇化建设规划中,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范畴,逐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以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产业推进功能以及社会服务功能。

3.2加快城市管理智能化发展充分发挥物联网、云计算、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在促进城市管理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努力实现城市管理的互联化、智能化、数字化,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系统以及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实现政务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规范化,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3.3搭建中小企业信息平台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城镇化经济发展中也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相比较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在人力、资金、技术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利用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建立行业信息发展聚集地,增加企业间的交流,通过公平公正吸引第三方投资,争取而做到产、学、研为一体的信息化平台,提升企业的准入机制。当地政府可以借助网络进行中小企业学习培训,加强企业间帮扶与互利合作,给中小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保证中小企业迅速成长。

3.4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技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推广和应用需要专业人才的推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要以当地高校等院校为主,逐渐形成企业与地方院校形成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地方办学以服务当地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多开设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形成应用型院校,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着力为城镇化建设培养一批批优秀人才。信息化人才的队伍加强,提高了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从而能推动信息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4结束语

总之,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紧密联系,相互融合,构成一个现代化建设体系。在发展建设过程中要相互协调发展,把我当前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发展之间的问题,多方法、多措施、多渠道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以信息化促进新型城镇化跨越式发展,实现双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冯献,李宁辉,郭静利“.四化同步”背景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1).

[2]冯献,崔凯.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J].农业现代化,2013(3).

[3]李维刚,于丽瑶.新型城镇化良性发展的路径探讨[J].区域经济,2015(,8):93-94

[4]刘国斌,杨富田.信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J].情报科学,2015,(1):49-53.

[5]张书成.基于“大数据”战略的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J].关注•观点,2013,(23):49-51.

第4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小城镇;发展对策

在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这对新时期加快推进我国小城镇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在加速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必须立足不同地域当前小城镇发展现有基础,创新发展思维理念,才能确保小城镇获得良好发展前景。

一、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

从我国小城镇发展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不少无法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一)发展规划不合理

受各种因素影响,小城镇发展规划上的不合理性矛盾最为突出。由于在发展规划上合理性不够,导致重复性建设现象很严重,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浪费很大,各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有的小城镇,没有纳入到城市发展体系中,未能发挥后者辐射带动效应。有的建设规模过小,容纳人口只有几千人,难以对企业和人才形成强大吸引力。

(二)配套制度不健全

支持小城镇发展的配套制度建设力度也不够,有的政策不仅无法起到促进作用,还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譬如,近年在多地试点实施的土地流转政策,因流转政策不明晰、合同制定不规范、农业生产风险大、农户观念意识弱、土地承包不稳定、政策执行不严格等问题,导致无法大面积铺开。

(三)产业带动不明显

不少乡镇领导干部发展思维意识不够超前,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没有带领小城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产业,导致近年小城镇出现经济增速缓慢、劳动力吸附性差、乡镇企业效益不好等现实问题。如果小城镇没有纳入附近城市规划体系中,又导致二、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即使嫁接先进地区发展经验,也因“水土不服”而难以获得很好效果。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小城镇发展对策

面对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确保其发展获得良好前景。

(一)科学规划发展布局

要统一规划小城镇发展布局,防止重复性建设,避免有限的土地等资源被过度浪费。城市群规划时,要将小城镇一并考虑于内,使其充分分享城市发展带来的各种机遇,并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构建城市和乡镇共同发展良好态势。要保持政策制定的连贯性,在充分考虑小城镇人口增长、资源基础、地理区位等条件基础上,因地制宜出台适于小城镇自身特点的相应政策,既不忙目攀比,也忌因循守旧。

要以实现小城镇规模化发展为牵引,优先发展一批发展潜力大、自身基础好的重点乡镇,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在积累发展经验的同时,实现辐射带动效应。在扭转发展规模过小态势过程中,吸引聚集更多的乡镇企业,促进其二、三产业加速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回乡创业。

(二)加快配套制度落实

小城镇要想获得更快更好发展,配套制度制定落地是关键。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突出抓好土地流转、户籍改革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的落实。

土地流转方面,应首先在国家层面做好相应立法工作,使土地流转全过程拥有法律支撑。秉持自愿有偿合规的原则,引导农民认清土地流转带来的得失,同时,通过市场化手段,建立专业中介机构负责此项事务,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专业化信息、土地交易、手续办理等服务。户籍改革方面,要实时对接国家户籍制度改革方面的有益经验,条件成熟的小乡镇应大胆放开户籍限制,而以职业和居住地等要素确定身份和落户地,促进劳动力实现良性循环。社会保障方面,要将进城农民纳入乡镇社保体系中,在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方面,建立符合当地发展基础的社保方式,从而消除农民后顾之忧,确保其获得更大的归属感。

(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在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坚决关停重污染小企业、小作坊,防止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特别是要做好土地资源集约化规划使用,在保持耕种土地红线基础上,使土地资源优势发挥最大化。

要抢抓小乡镇第二产业发展机遇,搞活乡镇经济发展格局,增强对劳动力和人才的吸引力,从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应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小企业兼并重组,孵化一批具有行业知名度的大中企业。同时,以税收等政策为杠杆,引导城市企业向小乡镇转移,在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和开发乡镇剩余劳动力资源基础上,为小乡镇发展注入更大动力。

三、结语

发展建设小城镇是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城乡协同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实现小康社会宏伟发展蓝图的必由之路。必须时刻秉持实事求是、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精神,立足小城镇发展实际基础,创新工作方式和发展理念,推动小城镇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强劲引擎。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服务;新型城镇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6-020-01

一、公共图书馆在服务城镇化建设当中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报告当中明确提出了我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任务是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随着一系列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实施,公共图书馆也开始了白上而下,尤其是在基层乡、县等地的资源、设备、场地以及设施等全方位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将公共图书馆在服务城镇化建设当中的主要任务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确保图书馆设施逐渐由“全设置”朝“全覆盖”方向迈进。即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普遍均等,做到常住人口的全而覆盖。第二,实现图书馆服务朝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全而转变。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事业近十年来有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图书馆发展依旧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这也是现阶段我国新型城镇化图书馆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公共图书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中的作用

(一)公共图书馆是城镇居民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空间

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使得居民对社会文化知识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公共图书馆作为广大居民学习和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起到了学习空间的作用。居民的学习和休闲都需要一些基本的设施与服务作保证,公共图书馆的存在能够从学习和休闲的功能上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此外,公共图书馆也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居民科学文化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加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推进剂。

(二)公共图书馆是衡量城镇信息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因此信息化也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一项重要支撑,是衡量城镇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速度也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也必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公共图书馆是提高居民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

新型城镇化的居民大多数是由乡村迁居到城市,然后在城市当中从事一些非农业的工作,其生活方式也由原来的乡村生活逐渐转变成为城镇生活,这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新型城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将会对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公共图书馆必须要充分利用白身丰富的信息文化资源优势以及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社会文化的教育功能,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

三、公共图书馆在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新型城镇化共享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

随着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及电子阅览室建设的全方位实施,使得我国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也日益加强,新型城镇化公共图书馆作为数字文化工程的中心也开始逐步在各个站点构建基层服务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深度也逐渐加强。当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公共图书馆主要是依托数字文化工程来拓展图书馆的服务。依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来为广大居民提供数字文化服务,以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二)树立正确的理念,培养居民发展图书馆的意识和能力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公共图书馆包含了丰富的文献资源,因此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地和集散地,必须要促进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尽量满足居民对文化信息的需求,引导居民进入图书馆学习。但是,在实际当中,居民图书馆意识淡薄的现状十分严重。

(三)政府要设立专项经费,确保公共图书馆的正常运营

众所周知,图书馆是一个公益性的服务组织,政府的经费支出就是公共图书馆得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图书馆得以发展壮大的保障。所以,公共图书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确保有经费的投入,并保障在经费上支持公共图书馆各项科学活动的开展,主要包括购买书籍、培训馆员以及更新设备等,为居民读书提供必要的条件。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当共同建设资源信息共享过程当中的相互交流与相互合作,重视对居民弱势群体的关心和照顾。

(四)分类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要遵循地方政府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要尊重基层首创的精神,鼓励创新,开展试点运行,选择重点突破。要积极总结推广经验,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实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等推进顺序,构建完善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第6篇

中国信息协会会长卢时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杨国勋、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李凯出席论坛并致辞。

中国信息协会会长卢时彻在致辞中指出,在全球化的开放条件下,城市化进程面临单一化与多样化、一体化与分裂化、集中化与分散化等多重内在矛盾。如何选择道路、减少失误,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地域与外部环境的交换能力,其中占主导作用的是信息能力。信息作为主导城镇演化的先导性媒介,将直接影响各行为主体的判断和选择,将诱发城市化建设的活力和特色。并特别指出,在当前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遥感遥测、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按照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总体要求,我们认为发展的主线是把握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的脉络。城镇化作为现代化的空间载体,不断展现城镇社会结构演化的“形”和“貌”;信息化作为协调城镇化各类资源的“粘合剂”,激发城镇化内生和外部需求动力的“催化剂”,以及引领城镇化特色道路的“指示剂”,不断发挥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倍增器”作用。我们可以将信息化看作是城镇化的“软件工程”。推动二者相互依赖、形神合一、两位一体、同步运行、是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的依据所在。

卢时彻还就“以信息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四项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由于城镇化几乎映射了全社会的所有问题,城镇化规划的编制要“想的大”。要综合考虑城镇的历史条件和外部环境,政治、经济基础及文化特色,产业及区位比较优势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形成纵观全局的战略思路,使规划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具有前瞻性、指导性;规划的建设要“起步小”。要区分轻重缓急,坚持重点先行、分步推进,避免盲目跟风;规划的组织实施要“节奏快”。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调整资源配置,制定适合城镇化发展的新的制度安排,快速推进城镇的健康成长。

二是明确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从发展方向看,要大力推进城市规划的科学化,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城市社会管理的精细化,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和产业发展的现代化;而对建设重点的要求,建议针对制约自身发展的突出矛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问题,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城镇化建设。

第7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政府;制度设计

世界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城镇化是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的十把城镇化纳入“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为我国推进城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上升为2012年的52.6%,短短34年实现了34.7个百分点的增长,年均超过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的城镇化在快速的推进。但另一方面,我国的城镇化与发达国家高达80%的城镇化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把城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抓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源泉。

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基础,以产城融合、集约节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二、 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分析

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人类发展史上,每一次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总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当前,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也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1、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扩大消费需求。城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农村人口迁离农村进入城镇生活的过程,而城镇生活的特点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使城镇化人口的需求迅速的扩大。而中国当前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因此,这必将更加促进消费的增长。有研究指出,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就会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由农民变为市民,而这种身份的变化必将极大地促进消费的增长。

2、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扩大投资,拉动产业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交通、公共服务等需求迅猛的扩张,而这都需要大量投资的保障,这种投资的扩张必然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国推进的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一个重要不同就在于我国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这意味我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仅会有大量城镇的发展,还会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这种“四化同步”发展必将促进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在内的众多产业的发展,从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

3、新型城镇化可以推进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生活理念的转变,也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 从传统的乡村文明向现代都市文明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仅为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会伴随着民众价值理念、文化理念、行为习惯等的改变。在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仅会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而且也会对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都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近年来更是以世界第一的速度在快速发展。比如,1998年,我国城市化人口为3亿人,2008年突破了6亿人,而到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规模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52.6%。随着我国快速推进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镇化进程必然将会加快推进,但在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1、我国城镇化的效率不太高,导致土地利用粗放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走的是一条低成本的依赖土地的扩张道路,有学者测算,我国GDP每增长1%,对土地的占用量是西方发达国家的5-8倍。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土地稀少的国家来说,土地的利用效率不高,土地利用方式粗放。

2、在某些地区出现城镇化过快推进的现象,城镇化质量不高

在我国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地区出于政绩的考虑,出现了急躁冒进的现象。比如一些地区出现了过度的大拆大建,出现了不顾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实际,过度的依赖房地产开发,把城镇化简单的看做就是发展房地产业,造成一些地方楼房建立起来了,但是却没有足够的入住率,甚至出现了媒体所谓的“鬼城”,这说明我国城镇化的质量不高。有资料显示,2000年至2012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60%,而真正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在2012年只有35%。城镇建城区的面积扩张速度远高于城镇户籍人口的增长速度,而同期人均建设用地超过国家规定限额的30%。

3、城镇化过程中配套措施相对滞后

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系统推进的过程,是以人为核心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也是民众福利普遍提高、社会保障不断健全、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但在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中,有些地方为了完成任务,强制农村居民搬迁上楼,但不注重给农民提供非农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导致好心办坏事,让农民不满意。有些地方不注重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人进了城,上了楼,但有后顾之忧,也不适应城市的生活节奏和方式,降低了城镇化的质量。

四、加快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重要支撑,面对当前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城镇化发展规划,提高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土地的利用效率

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是城镇化质量提升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加强城镇化发展规划,用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做好规划设计,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盲目发展的城镇化发展路径,按照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和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并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真正贯彻执行。要通过加强城镇化发展规划,提高城镇化发展规划的科学性,来提高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对土地等重要战略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

2、合理控制城镇化发展进程,实现加快推进与稳步提高的协调

我国已经确立了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而且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也表示,城镇化的发展必将极大地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避免急躁冒进和不顾实际盲目推动的城镇化。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按照经济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民众的期待和各地的实际来合理的推进城镇化的发展,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加快推进和稳步提高的协调发展。

3、加强城镇化配套实施和制度建设,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物的城镇化,不是高楼大厦,而是生活环境、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的全面的城镇化,因此,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加强城镇化配套设施和制度建设,加大公共基础社会投资和建设,提高新入城城镇局面的生活环境,提高新入城居民的生活便利,提高其熟悉和适应现代城镇生活的技能,真正把城镇化过程变成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让人民群众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享受到福利的提高。(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化建设跟不上工业化的发展步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镇化的发展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消费品市场扩张等诸多方面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能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我国各届政府都在不断加强城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对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和体制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调整,促使城镇化建设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但是,由于我国各届政府优先支持工业化的政策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来衡量,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处于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以城镇化率来衡量,城镇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只有52.6%,我国仅处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很显然,城镇化已经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跟不上工业化的发展步伐。

(二)城镇化质量还比较低,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不相适应

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由36.2%提高到46.6%,年均提高约1.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由4.6亿增加到6.2亿,净增1.6亿人。城镇县城区面积由2000年2.2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2008年3.63万平方公里,8年增加了62%。尽管从统计上看,这些年来城镇化人口比重在不断的提升,但是城镇居民的素质、生活质量、消费行为、思想观念、管理方法却难以跟上城镇化建设发挥发展的步伐,存在着农村地区“被城镇化”、农村人口“被市民化”等现象,大量郊区县归并为市区,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依然是农村水平,农民的生活消费方式也没有发生实质转变;我国26261万农民工中,有16336万人在城镇打工,由于户籍限制,他们既无法真正享受城镇化成果,又被统计为城镇人口,导致农民工的消费结构无大的变化,城镇人口并没有带来真正的需求增长,城镇化质量还比较低,与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

二、有的放矢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清除制度障碍和政策弊端,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加快城镇化体制改革,有的放矢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让城镇化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新动力。

第一,优先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使工业化与城镇化平衡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努力做到整合更多的公共资源用于城镇发展,不断提升城镇的承载力和人口的集聚能力。采取有效的激励奖励政策,引导和支持给予社会资本向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投资。

第二,着眼于辐射全国重点城市群的城镇建设。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十分稀缺,势必要求我们应以集约化的方式推进城镇化改革,实现城镇绿色化、低碳化、集约化发展。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等城市为重点,建设并初步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城市群,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割据,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形成区域内外相互衔接的一体化市场。同时,也要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强化城镇功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科学产业园区建设,不断增强城镇人口吸纳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与此同时,科学协调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关系,在全国1.9万个建制镇中,对于无法形成关联发展和少数有条件的镇重点发展,突出重点,做好规划,党和政府要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授予相应的发展权力,配置更多的公共资源,使之产业集中、功能配套、服务完善,成为新兴的商品,集散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乡镇企业集中之地,增强小城镇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这样农村劳动力进镇才有事做。

第三,统筹规划和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积极支持、鼓励农民进城,构建新时期有利于人口迁徙的,可转移接续的、良性循环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身份转换。

第四,统筹规划和改革城镇发展模式,有效发挥城镇化建设发展人口集聚效应的最大化。继续弱化城市行政级别,将公共资源、公共权力均衡用于城镇发展,特别在资金配置、行政许可、财税政策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和照顾中小城市(镇)的发展需要。

第9篇

【关键词】 兵团城镇化;问题;建设对策

加快推进兵团城镇化建设,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的“三化建设”之一。足以可以看出“城镇化”对兵团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加快兵团城镇化建设是中央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更好发展兵团、更好为经济社会服务做出的重大战略安排。兵团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兵团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调整、实现兵地资源共享、兵地共融,有利于壮大兵团屯垦戍边队伍,有利于壮大兵团经济实力,有利于提升兵团屯垦戍边能力,有利于推动新疆经济建设,有利于维护新疆社会稳定。

一、兵团城镇化发展历程

兵团成立五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逐渐提高,城镇化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加快了军垦新城石河子的建设步伐,在条件恶劣的戈壁荒漠上先后建立了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3个市。2011年12月又将北屯镇改名为“北屯市”,成为阿勒泰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12年12月第二师铁门关市正式成立。至此,兵团已建成石河子、阿拉尔、图木舒克、五家渠、北屯5个县级市,加上新挂牌成立的县级铁门关市,新建城市增至六个,城镇化率超50%。此外,兵团还与地方共建七师奎屯天北新区、五师博乐新区、九师朝阳新区、十二师乌鲁木齐新区;拥有较大中心团场团部为基础建设的69个农牧团场中心小城市,106个一般小城镇及1792个连队居民点。

在新时期,兵团党委做出了加快推进城镇化的重大部署,加大了城镇化的建设力度。2012年,新疆兵团出台实施了加快推进城镇化意见、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并以兵团名义召开了城镇化建设现场会,着力解决城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同时加快师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团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明确了13个“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的垦区中心城镇,落实中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24.7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加15.2亿元。兵团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初6座城市,石河子市北泉镇1个建制镇,38个非建制小城镇。2012年兵团城镇化率达到58%。

二、兵团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1、兵团的管理体制制约了城镇化的进程

兵团长期以来实行“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行政管理体制,计划单列,城镇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国家扶持帮助和团场利润积累。城镇化建设资金是强有力的保障,而团场收入一部分要上交当地政府,又要上交兵团一部分利润。这使得本来收入有限的农牧团场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的力量是很小的。即便是农牧团场收入较好的地方和年份,它们对城镇化建设的贡献也是十分有限的,不能保证城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由于兵团特殊的体制因素,兵团和农牧团场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承担了过多的公共服务职能,使得团场、职工负担过重,财政积累不足。有些农牧团场甚至出现入不敷出,难以保证城镇建设的资金。

其次,兵团不是省级政府,不具有财政、工商、税收管理权限,没有完整的土地、水、矿产等资源的支配能力。因此,兵团在城镇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不完全,成为制约兵团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兵团175个团场小城镇中,只有北泉镇具有县级管理权限,其余的小城镇均属非建制镇,没有国家城镇建设的赋税财政支持。

2、城镇总体规划水平低,一些城镇发展无序

城镇化的总体规划标准和规划水平较低,规划缺乏新的理念和思路,城镇规划和建设缺乏特色,很多城镇没有结合当地情况和特点进行发展,盲目比政绩,搞面子工程,出现了千镇一面的状况。众多城镇以“团部建镇”,出现了许多小城镇,而城镇建设又各自为政,缺少沟通交流,一方面使得土地等资源浪费严重,另一方面经济辐射能不强,无法带动周边团场的发展建设。

3、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二、三产业的支撑,生态环境脆弱

从兵团整个城镇的产业结构来看,农业比重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中所占比重依然很大,二、三产业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其吸引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特别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其在工业园区带动周边经济的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存在一定程度的大城弱“市”,小镇弱“业”的现象,一方面是小城镇过多且分散,城镇产业化基础薄弱,没有形成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城镇建设过程中工业园区用地、旅游观光景点建设等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再者,兵团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情况制约了城镇化的进程。脆弱的生态环境容量低,虽然垦区和农牧团场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但其承载能力相当有限。目前,荒漠化、盐碱化、湖波枯竭、沙尘暴等都是生态环境恶化的具体表现。同样也是制约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4、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

目前,除建市较早的石河子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其余5市成立后,通过国家专项资金、师市帮扶自筹和银行贷款等方式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的改进,而大多数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通设施差,有些团场道路交通还未完全硬化,有的道路长时间损坏没有及时修补,使得团场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二是部分城镇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供电、供水、供暖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三是城镇文化、教育、娱乐设施不够齐全,有些团场甚至没有群众性的娱乐场所和公共设施;四是部分城镇医疗、商业服务、通信比较落后,金融,银行服务单一;五是城镇排水、排污工程建设还不到位,垃圾处理等设施严重缺乏。

三、兵团城镇化发展对策

1、完善兵团管理体制变革,促进城镇化建设

一是由中央协调解决兵团管辖“市辖区”和“师辖区”的问题,实行市辖团合一的管理模式。二是理顺兵团和地方的关系,减少摩擦,实现行政权的交接;三是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大建设的机会,按照中央、自治区的部署在条件合适的地方设立县级市,争取达到“一师一市”,在人口集中,产业较好的团场建立镇,改变兵团税收来源窘迫的局面。五是建立与城镇建设相结合的物业管理和社区管理运行机制。改变以往以单位为辖区的管理模式,实行独立核算,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经营体制。

2、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城镇建设融资体制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利用好对口支援这一平台,争取国家对兵团城镇化建设资金的支持。形成以国家、对口支援省市资金为引导,积极拉动多元投资体系和融资方式,实现城镇产业化和城镇建设的相互促进。一是积极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鼓励投资主体,银行信贷部门入驻兵团,使其参与城镇化建设。二是加快设镇步伐,将经济条件好,基础设施好,发展潜力大的城镇纳入国家重点建设城镇,取得国家支持。三是将城镇一些公共设施建设可通过市场化经营方式,实行“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拓宽融资渠道。

3、合理规划城镇建设

推进兵团城镇化建设,要有一套好的领导班子,一套好的规划体系。城镇建设不能仅局限于某个团场区域,也不能只看到目前城镇的发展状况,要立足本地实际情况,深谋远虑,从城镇化长远发展着想。这就要求领导班子既要根据实际制定规划体系,又要勇于创新,建立健全城镇规划实施机制,坚持走区域定位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镇建设之路。

4、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

一是根据城镇建设的具体情况,加快城镇交通、水电、供暖、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居民居住服务功能。二是要以现代城市建设理念为指导,建立科教文卫、金融服务、医疗保障等公共设施,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三是进一步加强城镇管理。在完善基础设施的条件下,利用现代化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高效能的管理城镇。切实发挥服务和管理职能。四是要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生产观念。五是要加大行政执法人员的队伍培训,增强行政执法观念。六是要树立环境保护理念,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制度。在城镇规划建设中要牢牢树立“保护环境第一,发展经济第二的”理念。根据不同区域生态结构、环境状况和使用功能的情况,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积极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集约型的现代城镇。

5、优化产业结构,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

一是农业现代化。将目前优势地位明显、发展前景好、市场空间大的农业实行现代化经营方式,通过市场竞争将农产品加工、出口等环节做到最好,扩大一些特色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形成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组织化程度。二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引进自主知识产权高、科技含量高、技术水平高的工业生产方式,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三是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完善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服务业。

总之,要想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兵团各农牧团场应紧紧依托第一产业的优势,同时加速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其次还要加大科技投入,解决行业和产业相关的问题,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

[1] 李辉.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J].兵团工运,2013 (7)19.

[2] 赵志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城镇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2(6)63-65.

[3] 魏义慧.兵团城镇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市场论坛,2011(5)7-8.

[4] 张建民.兵团城镇化建设初探[J].新农村(黑龙江),2011(13)209-210.

[5] 王海云.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兵团跨越式发展[J].新疆农垦经济,2010(11)55-59.

第10篇

1信意化测绘服务体系建设

信息化测绘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并不断发展完善多尺度、多品种、多分辨率与多属性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与信息库管理平台;开发建设城市综合空问信息基础服务平台;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发展面向社会及公众的地理信息服务等。近年来,GlS的社会应用广泛开展,专业化高水平的GIS开发商大量涌现,GIS的平台功能与表现形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前,制约GIS充分应用的瓶颈为基础数据标准与质量,尤其突出表现在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的标准与数据质量。提高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的数据标准与质量。是测绘具备行业的优势与特点。因此,城市测绘行业信息化测绘服务体系的建设应以基础数据库建设为核心。通过基础敷据库建设。有效提高基础数据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与服务效率。在数据库管理平台建设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开发城市综合空问信息基础服务平台。作为单位发展信息服务的基本GIS平台,大力发展GIS产业。基础平台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为各种专业服务平台研发奠定基础,同时也满足自身对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发展的支持需求。基础平台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单位在GIS产业中的服务能力、经营能力及生产效率。与数据库建设同等重要。在GIS应用中应注重地图制图专业应用,更好的实现涌绘产品的有效表现与多样化服务。

2信息化测绘管理体系的建设

管控体系是总的体系发展的保证性要素,是一项关联面非常广的活动。各个领域和企业自身的状态不一样,所以呈现出的特征也是不一样的。接下来具体的阐述体系创建时期的一些重要内容。对于该项创建活动来讲,单位自身的定位以及发展意义和各阶段具体工作目标的确定是决定各项管理工作的方向与基本依据。基本定位依据自身的自身实力、基本业务、政府支持与社会需求;发展目标依据行业动态与社会潜在的需求;各阶段的具体目标依据基本定位、发展目标与当前的实际情况,依据对社会的服务承诺与具体业务确定。管理体系的建设首先要确定正确的方向,研究发展定位与方向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如今,该体系的创建要明确为测绘行业的关键前进方向。在后续的时间之中,领域的各个机构要以有序的体系和方式来带动体系创建工作的开展。因为体系创建活动很是繁琐,在建设的时候要切实的明确测试的目的,并且要论述清楚各个时期的具体活动,对于建设活动开展有序的调节,经由对组织模式以及管控体系等等的调节,切实的实现对资源和装置以及技术等要素的使用。为了实现管控的力度,要设置有许多管控步骤和它对应,要设置有序的组织体系,而且要给与其适当的权限。建立起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等工作,从而推进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目标顺利实现。依据ISID900l要求结合行业各单位实际业务及管理模式建立的质量保证体系,它是被具体情况论证的有序的管控体系,是获取资格的基础规定。该项体系的创建,必然会带来运作和生产等体系的变化。切实的探索和完善目前的品质管控系统,以此来合乎当前的测绘活动的规定。认真地分析技术管控的措施,强化管控的力度,是确保信息管控活动能够顺畅开展的关键内容。该项管控活动关键涵盖策划完善院科技进步与技术发展各阶段规划:跟踪行业技术发展并引进推广新技术:及时获取国家、行业技术标准规范,保持使用的技术标准有效及适用:制定院技术管理各项规定并负责监督执行;制定完善院日常生产工作的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检查验收标准,较大或者复杂项目的技术设计;人员技术培训及技术应用总结评价等工作。

作者:刘影 单位:辽宁达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第11篇

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到了“瓶颈”阶段,“城市病”问题突出,城乡矛盾日趋激烈,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实践表明:传统城镇化模式不可持续,新型城镇化模式才是我国未来城镇化建设的良药。因此,关于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探讨重要且迫切。国内外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欧美发达国家对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政策的运用和城市再生两个方面[1];国内学者对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大多在内涵、战略意义、进程等方面[2~5],对新型城镇化模式的研究并不多见,尤其环境容量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研究更是罕见,已有的模式研究也局限于省域、地区或全国范围内[6~8],对县域的研究几乎空白。鉴于此,本文以广东省翁源县为研究区域,把研究视角具体到县域,并尝试把环境容量和土地综合整治理念融入到新型城镇化模式中,使研究结果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符合新时期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和趋势。本研究旨在提出符合翁源县实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以期为翁源县及类似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提供思路。

2.相关概念界定

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相对于传统城镇化偏重经济效益,新型城镇化强调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以“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为原则,以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内涵增长”为发展方式[9]。城镇化建设模式是指传统农村经济社会向城市经济社会转换的具体路径和具体方法[10]。土地综合整治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11~12]。环境容量尚无统一定义,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多种定义。简言之,环境容量为满足城市环境质量目标前提下的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总量[13]。环境容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同一区域在不同的环境目标、不同时期、不同生活质量要求下的环境容量可能不同。

3.翁源县城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研究区概况

翁源位于韶关市南部,广东省北部,总面积2158平方公里,人口39万,辖7镇1林场,属于广东省的经济欠发达县。境内煤、铁、铅、锌、钨等矿产储量可观;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作物以水稻、蔬菜、甘蔗、花生、大豆为主;三华李、六里柑、九仙桃等水果久负盛名,是“中国三华李之乡”、“中国九仙桃之乡”、“中国兰花之乡”。

3.2城镇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翁源县的城镇化发展有所加快,但城镇化水平低、质量差。2012年该县户籍城镇化率只有16.11%,而同期我国户籍城镇化率为35.29%[14];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3亿元,其中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占比只有71.5%,而同期我国二三产业占比高达89.9%。分析发现,翁源县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工业化水平、农业产业化程度、土地综合整治和政府财政能力四个方面。(1)工业化水平低,对城镇化的“拉力”不足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工业发展拉动城镇化发展。2012年,翁源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3亿元,工业增加值18.2亿元,工业化率仅为30.18%。而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早在20世纪90年代,工业化率就达80%以上。落后的工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低,导致城镇化进程缓慢。(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对城镇化的“推力”不够农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农业产业化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随后向城镇转移,推动城镇化发展。翁源县的农业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对城镇化的推力有限,影响了城镇化进程。(3)土地综合整治意识薄弱制约城镇化发展翁源县的耕地大多被山地等所切断,呈碎块状;加之农村居民点零星分布,占用很多土地。由于政府缺乏土地综合整治意识和经验,耕地形态得不到优化,严重阻碍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从而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最终制约了城镇化发展。

4.国内较成功的传统城镇化建设模式分析

4.1模式的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城镇化建设取得了瞩目成就,诞生了不少比较成功的城镇化模式和案例,其中模式主要包括农业推动型、外资推动型和民资推动型三种[15]。农业推动型以江苏华西村最为典型,华西村自然条件比较好,农业资源丰富,但发展之初生产力水平非常低、农业效益差,其主要做法是通过推行农业产业化解决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和效益差的难题,从而释放了农业对城镇化的推动力;外资推动型以珠江三角洲最为典型,珠三角地理位置优越,改革开放前劳动力和土地廉价,但财政乏力,其主要做法是通过吸引外资来解决财政难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工业,以此驱动城镇化;民资推动型以温州和宁绍地区最为典型,该区域地少人多,交通不便,但素有经商传统,其主要做法是通过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创业,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4.2模式的局限性

这些模式尽管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各种生态环境问题逐步凸显出来,不仅降低了城镇质量,甚至严重制约了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1)耕地资源趋紧城镇建设用地的过度扩张侵占了大量耕地,城镇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造成耕地质量大幅下降。日趋紧张的耕地资源难以保证供养膨胀的城镇人口,从而制约了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2)水资源短缺且污染严重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需求量日益加大,导致水资源短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超标排放,造成严重的水环境污染。比如珠三角地区的一些城市,很多河流支流的污染物排放已超过环境容量,水质型缺水现象突出,城市内湖和纳污河渠受到严重污染。(3)空气质量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规模、建筑密度、交通强度和工业规模等越来越大,生活性废气、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排放量越来越大,加之建筑扬尘的污染,城镇空气质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城镇环境的恶化,降低了城镇的吸引力和容纳能力,严重阻碍了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探寻一种新的城镇化建设模式,既继承传统模式的成功经验,又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5.翁源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探索

5.1模式推导———“自行车模式”

将翁源县城镇化存在问题与国内传统城镇化成功模式的经验进行对照和比较,结合新型城镇化和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进行分析,可知:要持续健康推进翁源县的城镇化建设,首先必须计算该县的环境容量,以此限制城镇化进程中污染物的排放量,控制环境污染问题;必须激活工农业的潜力,充分发挥其对城镇化的驱动作用。对于制肘工农业发展的农业生产率低下和财政能力薄弱等问题,采取农业产业化和吸引外资等措施加以解决;对于阻碍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农村土地“碎化”现象,可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方法进行治理,优化耕地形态和居民点布局。鉴于此,翁源县城镇化建设可尝试采用“环境容量约束城镇化、外资带动工业化、土地整治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双轮一刹”模式———即“自行车模式”,一刹是指“环境容量约束城镇化”,双轮是指“外资带动工业化、土地整治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科学计算区域环境容量,作为城镇化进程中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从而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积极吸引产业转移资本,大力发展本地区的工业,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土地整治模式,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发展规模农业和特色农业,开展“一镇一品”工程,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5.2“自行车模式”的“新”特点

“自行车模式”借鉴了传统模式的成功经验,并注入新的内容,“自行车模式”的理念是绿色环保。与传统模式相比,该模式有两大新特点:一是首次引入了环境容量,实施该模式的第一步是计算区域环境容量,以此约束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这是先决条件,这样才能把环保重任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二是把土地综合整治技术引入到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建设中,一直以来阻碍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的重大因素是耕地规模小,而综合整治技术可以通过“外科手术”对碎地进行“整容”,为产业化除障。

5.3“自行车模式”的作用机理

“自行车模式”是一个系统,外资带动工业化、土地整治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和环境容量约束城镇化三个子系统之间既合作又制约。新型城镇化好比自行车,工业化是后轮,农业产业化是前轮,环境容量是刹车系统。从子系统与系统的关系看,工业化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非农化,对城镇化起拉力作用;农业产业化释放并推动大批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对城镇化起推力作用;环境容量通过限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来控制城镇化规模和速度,对城镇化起约束作用。从子系统间关系来看,工业化通过吸纳农业劳动力促使土地集中在少数农户手里,为农业产业化除碍,对产业化起带动作用;产业化为工业化提供工业原料,对工业化起保障作用。环境容量通过控制污染物排放限制工业类型和规模,并预防和控制农业产业化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

5.4“自行车模式”的适用条件

“自行车模式”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包括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为:(1)工业化水平低对城镇化的拉力不足,提高工业化水平才能促进城镇化发展;(2)政府财政匮乏,民间资本不活跃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撑,而财政匮乏阻碍了工业发展,民间资本不活跃降低了民资投资工业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引进外资发展工业;(3)农业生产力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无法为城镇化发展提供足够的剩余劳动力和生活资料,因此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才有利于城镇化建设;(4)农村土地布局分散无序不利于农业规模经营,影响农业产业化的实现,最终制约城镇化建设,因此要通过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农村土地形态,促进城镇化发展。充分条件为:(1)地理区位优越,对外交通便利可降低产业转移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对转移企业的吸引力很大,有利于吸引外资;(2)土地成本低有利于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和规模扩大,对转移企业的吸引力大;(3)劳动力廉价可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对转移企业的吸引力大;(4)有一定的能源矿产资源靠近能源或矿产资源产地是企业选择生产区位的重要倾向,一定的能源矿产资源能增加对外资的吸引力;拟采用“自行车模式”的地区必须同时具备必要充分条件,但不必满足所有的条件,可根据区情适当增减。

5.5翁源县城镇化采用“自行车模式”的充分性分析

翁源县城镇化存在的问题说明其有必要采用“自行车模式”进行城镇化建设,但能否采用决定于该县是否具备充分条件。对翁源县区位条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交通便利翁源县区位独特,南连珠三角,背靠湖南、江西,是珠三角产业近距离转移、低成本扩张的理想宝地,是泛珠三角经济辐射内地的战略通道。县城龙仙距离广州200公里、深圳300公里、东莞150公里。京珠高速公路、106国道和1944省道等越境而过,规划中的昆汕高速、深湘高速也将贯穿其中。(2)土地和劳动力廉价土地成本方面,2012年翁源县工业用途土地均价为132元/m2,同期广东省为300元/m2,珠三角地区为537元/m2,可见翁源县的土地很廉价。劳动力价格方面,2010年,翁源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34元,广东省为7890.3元,珠三角高达11431.4元,可见翁源县的劳动力非常廉价。(3)农村土地整治潜力大虽然翁源县的耕地和居民点比较分散,但是耕地数量大,面积达1.9万公顷,且土壤肥厚。据县国土部门统计,土地整治潜力高达50%。(4)具备环境监测设施翁源县目前建有较完善的环保监测站,环境监测专职人员共有14人。显然,翁源县满足“自行车模式”的充分条件。综上所述,翁源县同时具备“自行车模式”的必要充分条件,因此其新型城镇化建设采用“自行车模式”是可行的。

6.结论和讨论

第12篇

[关键词]物流业;新型城镇化;灰色关联分析

1引言

物流业是整合了运输、存储、配送、信息等功能的综合性现代服务行业,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指标。[1]城镇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标志着国家现代化进展的程度。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推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现代物流业和新型城镇化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且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离不开物流业的支持,物流业的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上更加繁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河北省定位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和“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为河北省物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从定量角度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衡量指标对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为相关部门制定科学的物流业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2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迅速发展,河北省物流作为新兴的服务型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就地理位置来看,河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位于环渤海的中心地带,毗邻京、津,资源较为丰富,居民对于物流需求较大,进而促进了河北省物流业的发展。河北省的物流运输以公路为主要物流运输方式。近几年来,河北省公路运输呈现一种逐年稳步上升的态势,省内运输线路长度公路通车里程从2007年的147265公里增长到2015年的184553公里,增速为25.3%,其中高速公路里程从2007年的2853公里增长到2015年的6333公里,增长了一倍多。货物周转量指某一段时间内运输部门所运送的货物的吨数与运送距离之间的乘积,它是一项反映物流发展的重要指标,其值的大小能直接体现出某一地区物流的发展情况。截至2015年年底,河北省货物周转量达到12025亿吨公里,比2007年的5507亿吨公里增长了2倍以上。

3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呈现如下特征。

3.1城镇人口逐年增加,人口流动日益扩大

城镇人口是衡量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反映国家或地区管理水平和社会组织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几年,河北省的城镇人口增长明显。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2015年的城镇人口比2007年增加了1016万人,相比于2007年增长了36.4%。除去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外,河北省人口流动程度也大幅增加。一方面,城镇化建设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农村,促进了城镇公用设施建设,而城镇公用设施的建设则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伴随我国经济实力的加强,城镇化建设也相应提升,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不断地改善,从而使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地增加,为其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3]

3.2城市综合实力增强,产业结构加快调整

河北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明显加快,不断地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加大[4],2015年,河北省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7.2%。同时,河北省政府采用优惠的税收政策,为高新技术、小微型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科技型中小企业明显增多。

3.3社会事业取得良好进步,和谐城镇建设加快推进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河北省对于城市道路交通、供电、供热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步伐;环境治理、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质量趋于改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居民的幸福感逐步提升;科教文卫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性得以加强。

4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分析

4.1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系统理论是华中科技大学邓聚龙教授首创的一种系统科学理论,而灰色关联分析则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它可以对一个发展变化的系统进行定量比较和描述,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分析一个参考数列与多个比较数列所形成几何图形的近似程度,来探究两类数列联系的紧密程度[5],从定量角度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时,首先应确定两类数列: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其中,参考数列是能够表现系统相关特征的数据序列,比较数列是能够影响系统行为的数据序列。其次,对这两类数据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消除数据级别的影响。最后求出两类数列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与灰色关联度,并进行关联度排序。

4.2分析过程及结果

4.2.1指标选取基于指标的可量化性和数据的可得性,以货物周转量作为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衡量指标;从经济水平、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能源资源四个方面确定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6],选取社会生产总值、城镇人口比重、居民消费水平指数、能源消耗总量作为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衡量指标。4.2.2关联度计算将河北省2007—2015年的货物周转量作为参考数列,同时期的社会生产总值、城镇人口比重、居民消费水平指数、能源消耗总量作为比较数列,相应数据来源于《河北经济年鉴2016》。由于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的数量级差别比较大,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时,先利用初值化算法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预处理,将两类数列转化成数量级相近的无量纲数据。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及灰色关联度时,需要确定分辨系数的值,一般来说,分辨系数越小,分辨能力越大。[7]这里将分辨系数设为0.5,计算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标的灰色关联系数,结果如表1所示。计算灰色关联系数的算术平均值,即可得到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标的灰色关联度,结果如表2所示。灰色关联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标对河北省物流业发展态势的影响程度,即灰色关联度值越大,则该指标对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就越大。由表2可知,2007—2015年,社会生产总值对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灰色关联度值接近0.9;城镇人口比重、居民消费水平指数、能源消耗总量三项指标对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但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灰色关联度基本保持在0.6左右。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标相对于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优劣排序依次为:社会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总量、城镇人口比重、居民消费水平指数。由此可见,社会生产总值是影响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通过提高社会经济水平来促进河北省物流业的发展;而能源消耗总量、城镇人口比重、居民消费水平指数是影响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次要因素。因此,在研究河北省物流业发展时,应在分析能源资源、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同时,重点考虑经济水平的影响。可以预见,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河北省的物流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5结论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河北省物流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根据灰色关联度值确定新型城镇化建设衡量指标对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标中,社会生产总值是影响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耗总量、城镇人口比重、居民消费水平指数是影响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次要因素。

参考文献:

[1]何章磊.产业集聚视角下区域物流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6(6):70-73.

[2]颜双波.福建现代物流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J].商业时代,2017(2):107-109.

[3]耿立艳,张占福,穆黎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河北省物流业发展分析[J].中国市场,2016(9):19-20.

[4]贺兴东.物流业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带动作用[J].经济物流,2014(5):32-33.

[5]安晓亮,安瓦尔•买买提明.新疆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13,37(7):23-27.

[6]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36(4):267-272.

第13篇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地方高职院校;信息化

1我国城镇化建设和地方高职院校发挥信息化优势服务城镇化建设现状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地方高职院校提出来了新的要求。农民问题是城镇化的根本问题,其主要涉及两大方面:一是有一小部分农民需要进行专业化转化,如专业化经营和土地规模化等;二是农村城镇化中人口就地转移的市民化问题和大部分人口异地化转移的城市化问题。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生态宜居、节约集约与和谐发展,要求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最终达到城市现代化、城市生态化、城市集群化和农村城镇化的目的,全面提升城镇的质量和水平。地方高职院校发挥信息化优势服务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中去,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对地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体来说,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发挥信息化优势,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分析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现状如下:

1.1城镇人口增加过快,城镇化率逐年递增

根据2008—2014年我国的城镇化情况简明表(表1)的数据显示,我省在2008—2014年间城镇化率的上升幅度达到了10.21%,从2008年的44.3%增加到了2014年的54.51%,增长的幅度达到了10.21%,呈现了逐年上升的趋势;我省的城镇化人口结构在2012年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全省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1.83%,相较于2011年提高了2.1%,到2014年末,我省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4.51%,城镇化增长较快。

1.2城镇化率增幅波动过大,城镇人口增长率不平衡

首先表现出城镇化率增幅波动较大,表1所反映的是2008-2014年间我国城镇化增长率在0.8%-4.83%之间大幅波动,2011-2012年间的4.83%是该段时间内的城镇化率峰值,2009—2010年间的0.8%是该段时间的谷值,2013年和2014年的城镇化增长率分别为1.67%和1.01%,涨幅被动下降幅度比较明显。以此同时,这种不平衡也表现在城镇人口增长率上,在2008—2013年间的波动幅度在1.14%—8.17%之间,谷值是2013—2014年的1.14%,峰值是2010—2011年间的8.17%,之后便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表现出了城镇人口发展不平衡的势头。

1.3学校战略定位与城镇化建设发展目标相偏离

城镇化是发生在区域内部的,对地方高职院校来说,服务于大中城市与服务区域与城镇化建设,其占率目标是迥然不同的。地方高职院校应该将其战略目标定位在服务区域和城镇化建设之上。受经济和社会的限制制约,地方高校在实际的办学中往往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能输出到东部大城市,以便于这些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在服务事业、制造行业等领域成为熟练工人,而忽略了致力于本地创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对地方高职院校发挥信息化优势服务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2.1面向区域,聚焦城镇,确立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城镇化建设的战略定位

一味地针对大中化城市不利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为了避免城镇化建设当中出现人才外流、产业欠发达、空心化等问题,要从新定位服务战略,在高职院校中要将发展对象定位在新型的城镇化上,根据不同的城镇化模式以及区域性特点,积极地为城镇化建设服务,寻找城镇化发展的新空间。一般地方高校都具有较强的信息化优势,利用信息化加强宣传和引导工作,为毕业生留在本地参与城镇化建设提供各种有利的条件,帮助他们在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寻找就业与创业的机会。

2.2发挥信息化优势,优化专业设置,对接产业结构现状

城镇化建设为个地方高职院校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高校专业的设置必须主动的去适应区域的重点产业发展,表明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地方高职院校应发挥信息化优势,做出对发展城镇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充分的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求。科学的调整专业的设置,优化服务产业的进程无疑是转移农村生产力、加快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有效途径。调整专业设置,发挥信息化优势,主动应对挑战,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另外,地方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来调整人力供给的变化,从而促进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3结束语

城镇化不但是多种拉力和推理的共同作用,同样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地方高职院校教育可以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满足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推动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不但要高度重视地方高职院校在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还要将地方高职院校教育统筹到城镇化发展中来。与此同时,地方高职院校也要积极应对挑战、与时俱进,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提高劳动力素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不断的探索创新,服务城镇化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万玉凤、人的城镇化关键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4

[2]高建军.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第14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人的城镇化;农民市民化

中图分类号:F299.21;D422.6;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2016年年初,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1]“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是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它突破了传统城镇化发展中片面追求“物的城镇化”(包括土地、经济等)的局限性,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权利、全面发展和幸福的获得。而“人的城镇化”关键就在于农民市民化。

一、农民市民化的内涵界定

农民市民化是在城镇化发展中传统农民转化为现代市民的过程。根据人本思想的理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市民化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取消农民和市民的职业分工,也不是要让所有的农村人口全部实现居住地由农村到城市的迁移,而是在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使农民市民融入现代文明,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转化,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 “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2]

农民市民化包括了两个层面:一是农民物质层面的“市民化”,即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获得同市民同等的现代化的物质条件;二是农民精神层面的“市民化”,即在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农民同市民一样实现思维方式、行为素养、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这两个层面,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条件,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和归宿,二者共同构成了农民市民化的整体内涵。

二、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市民化的现状与困境

河北省是农业人口大省,自2003年城镇化发展战略启动,经十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转型和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十余年间河北省的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据河北省统计局数据截至2015年底,河北省城镇常住人口3811.2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33%,首次超过乡村人口。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北省的城镇化率偏低,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尚不足35%。这意味着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民市民化发展滞后。

河北省农民市民化的主体包括农民工、市郊失地农民和中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农业转移人口等,其中农民工达1530多万人,他们大多作为城镇常住人口纳入城镇化建设比率,却游离于城镇户籍人口之外,成为农民与市民之间的特殊存在。实现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解决农民市民化问题,成为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当前,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市民化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我省农民市民化发展滞后,且未来发展规模大、成本高

农民市民化是“人的城镇化”的核心和关键,但不能把农民市民化简单的等同于从农民到市民的空间转移、户籍变换,农民市民化是使农民和市民平等的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农民从物质条件的现代化到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现代化的整体发展过程。以往传统城镇化认识的局限,造成了现在我省农民市民化发展的整体滞后及相关制度和建设的缺失。2015年,河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虽突破50%,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尚不足35%,中间相隔16个百分点,未来5年还需完成100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待转移农业人口规模庞大。据央行调查统计司巡视员徐诺金在《2049:中国农民工转型问题研究》中测算:全国农民工市民化年人均成本为6.93万元,显然我省未来农民市民化成本高昂。

(二)城乡制度体制的不对等造成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半城市化”的瓶颈难以突破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市民化要求体现社会的公正、平等、和谐等价值诉求。但由于目前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不对等,把农业与非农业户籍与人们的社会福利挂钩,人为地制造了农民与市民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严重阻碍了农民市民化的发展进程。许多农业转移人口长期在城镇工作和生活,却不能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子女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处于“半市民化”状态,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瓶颈。

(三)我省农民市民化发展大多集中于物质层面,缺乏文化的引领和培育,农民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较低,在农民市民化的转型过程中主体作用发挥欠缺

农民市民化的实现既需要制度体制的设计与完善,使农民获得与市民相同的物质与权利,也需要文化的教育与引领,使农民实现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就业技能、公民意识等方面的现代性转变。而我省目前农民市民化教育多为劳动技能培训,缺乏农民市民意识、文明素质等方面的教育,造成农民被动市民化。入城农民虽户籍、身份有了变换,但却缺乏市民意识和文明素质,不能被城市的人文环境问题所接纳。

三、推进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市民化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优化发展理念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就要改变片面注重经济和“物的城镇化”的传统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人的需要、人的利益和权利的实现。农民市民化是人的城镇化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民是否实现市民化的衡量标准不能再简单等同于常住人口数量和户籍的统计,而应从农民的自我认同、市民的主动接纳、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相应的制度体系,使农民真正实现城镇化和现代化。

(二)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加快制度改革,确保农民的各项权益

人的城镇化要求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体现社会的公正、平等、和谐等价值诉求,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不对等,影响了农民和市民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各项权益难以得到保障。这要求我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合理的进行顶层设计,加快推进各项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使农民市民的各项权益得到保障。包括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用及补偿制度,促进土地流转,确保农民的土地收益;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淡化户籍所附带的农民与市民福利的差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使农民市民在养老、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权益得到保障等等。

(三)加强文化引领和农民市民化教育,实现农民市民思维方式、行为素养、价值观念的现代化

认为,理想社会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之一就是具有现代思维。这与文化引领和舆论宣传密切相关。因而,充分利用舆论宣传媒体力量,强化文化引领导向,在社会舆论层面形成积极健康、科学浓郁的人文气息,引导与塑造农民市民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是农民市民化过程不可或缺的条件。要在“善行河北”的时代条件下,用先进积极的文化满足新型城镇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应以社区、企业、村镇、校园等为载体,组织搭建公益性的文化活动平台,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农民市民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积极踊跃参加文化活动,提升他们的文化品味、陶冶文化情怀,从而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使其逐渐成为合乎城镇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的人。

参考文献:

[1]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 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6-02-2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第15篇

 

 

一、花乡智慧旅游建设的路径分析

 

旅游业虽是花乡重点扶持的产业,但花乡并没有充分调动资源发展智慧旅游业,本文根据花乡的现状针对性的提出了六条智慧旅游建设的路径。

 

(一)周边服务智慧化

 

周边是指景区的周围,周边服务的智慧化也会带动游客的热情,吸引更多的游客。周边服务的智慧化包括周边酒店的智慧化、交通的智慧化、旅行社的智慧化、购物的智慧化等。不管是新型城镇化还是智慧旅游,核心都是以人为本,周边服务的智慧化就是基于游客体验的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如世界公园的周边有公交站点,但智慧酒店、智慧旅社、和智慧购物等都相对欠缺。其他旅游景点也都是这种情况。

 

(二)智慧景区的建设

 

花乡的旅游景点普遍缺乏智慧系统的建设,据调查很大原因是花乡大部分的旅游产业都隶属于北京花木集团,也就是说这些产业的建设、管理都是由花木集团承接的。智慧景区的建设也要依靠花木集团的改革。

 

智慧景区包括智慧风景名胜类、智慧博物馆类和智慧文物保护类。这三类智慧景区花乡都可以建设,插花博物馆是即将建成的博物馆,还有北京汽车博物馆应该考虑建成智慧博物馆;世界公园等应该建设为智慧风景名胜;大葆台西汉墓应建设成为智慧文物保护区。

 

(三)开发APP智能终端、建立微信公众号

 

调查发现花乡在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上尤为欠缺。花乡虽不像河南省洛阳市是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但花乡被誉为“中国花木之乡”,花乡花卉市场被命名为“全国重点花卉市场”。花乡的花卉登上了北京奥运会、深圳大运会的颁奖台。花乡花卉的质量不比洛阳牡丹差,且品种多样,而洛阳牡丹节惊动全国,花乡花卉只留名北京。花乡应以洛阳或其他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建设为模板,结合自己的优势开发出适合自己的手机APP和微信公众服务平台。

 

1、APP智能终端

 

如今的用户对智能终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移动终端应用市场也越来越大。每个人都喜欢轻装出行,所以智能终端的开发无疑是获得广大市场的明智之举。

 

系统的界面主要显示各种功能的按钮,包含景点、线路、美食、酒店、门票、购物、娱乐和个人中心等。比如其中的电子门票功能的使用就可以为用户和景区工作人员提供很大的方便性。游客想要购票时首先进入手机或平板APP智能终端,点击购票按钮,接着界面就会显示可以选购的门票,可以选择套票或者单个旅游目的地的门票,接着填写订单信息,完成网上支付,手机就会接收到二维码或门票序号的信息,按时出示信息就可以直接进入景区了。

 

2、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

 

用户关注了一个公众号,就像安装了一个App一样,他要找这个公众号的时候就像找一个App一样。我认为微信公众号比APP终端更加方便,因为社交是人们必不可少的,更多的用户微信、QQ等社交平台每天都是运行着的,那么如果我们能够在微信公众号上查路线、找旅店、订餐、购票、扫二维码了解花卉信息等那么大部分人就不再需要APP终端。花乡可参考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洛阳市的微信公众号“洛阳旅游”,现已建设的十分成熟,可以说去洛阳旅游,只关注“洛阳旅游”这个公众号即可。而花乡有关旅游互联网平台只有微信公众号“北京花乡花卉”,菜单栏有花卉养殖、图片欣赏和行业动态,只有“图片欣赏”有一个子菜单“多肉植物”。可见其应用性不强。

 

(四)一村一景,联动开放

 

坚持“一村一景”避免“千村一面”。多元化发展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花卉是花乡的重点产业,世界公园、世界花卉大观园都是国家4A级景区,都是要重点扶持发展的旅游业,但是各自要有各自的主题和品牌。花香还有不少的郊野公园,榆树庄村的榆树庄郊野公园、六圈村的御康郊野公园、看丹村的看丹公园、新发地村的海子公园等几乎每个村都有某个产业或公园,那么要想发展起来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形成“一村一景”的局面。联动开放是指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整合各村的资源,对花乡各村开放数据有利于对各村资源的调配,也有助于各村进行沟通,共同谋划花乡的发展之路。

 

(五)开发工业、农业智慧旅游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以人为本,也就是各个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消费者或用户的体验,那么在这个新的形势下,花乡应该抓住机遇,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农业、工业旅游,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响应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大政策。

 

中国的工业旅游起步较晚,目前首钢、燕京啤酒、海尔集团的工业旅游项目都已开展的如火如荼,这种模式使得工业企业在盈利的前提下打响了自己的品牌,还节省了做广告的费用。其实工业、农业的智慧旅游模式在技术上和景区旅游业使用的技术是一样的,关键是怎么设计旅游模式,在推销了自己的工业、农业产品、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同时让游客体验的满意度最大化,这也需要“智慧”的技术支撑。

 

(六)依靠顶层设计和万众创新,打造花乡特色

 

1、顶层设计

 

在对羊坊村的访谈中,政府人员也表示花乡建设的重点是打响自己的品牌,让花乡走出北京,享誉全国,面向国际。这就需要顶层设计。花乡要发展智慧旅游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一是花乡政府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好对智慧旅游建设的资金支持,申请更多的智慧旅游建设项目,引进相关人才或与高校合作,重技术的同时做好管理;二是国家应给花乡建设更多的支持,让“中国花木之乡”走向国际。

 

2、万众创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人都是建设的参与者。如腾讯的泛娱乐战略,发展粉丝经济,创作了手游、电影等许多优秀的作品,其核心理念也就是“开放”。腾讯CEO说马化腾说我们把半条命都交给合作伙伴了,这样才会形成一种生态。腾讯希望把开放平台打造成最大、最成功的全要素重创孵化平台,成为最好的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社会价值创新平台、社会责任平台[2]。花乡也是需要这样做,产业转型升级现在处于国家的“风口”,每个人都看得到风口,但政府不必挤上去,政府要做的是给这个风口搭个梯子或者提供其他的便于人们去往风口或在风口停留、观测、创造等的工具,简而言之花乡需要一个支持“万众创新”的开放的平台。

 

二、花乡智慧旅游建设的SWOT分析

 

三、花乡智慧旅游建设对政策的启示

 

(一)高度重视智慧旅游的建设

 

花乡智慧旅游建设的不足根本原因还是政府的不够重视,智慧旅游的建设是融合了新型城镇化、非首都功能疏解、互联网+等国家一系列政策方针的举措,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强化花乡智慧旅游运营管理创新与政策制度保障

 

第一,成立专业化的智慧旅游运营管理部门,推动乡村旅游运营管理创新。第二,制定有关投资、财政、金融、税费、土地等激励性的优惠政策,通过出台这些政策以降低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的成本与风险,鼓励和吸引农民和有关企业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第三,约束性法规与制度包括有关标准以及旅游市场秩序管理条例,通过这些标准和制度的研制与颁布,以规范乡村旅游中游览、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有关服务,保护乡村旅游资源环境和市场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3]。第四,建设支持“万众创新”的开放性平台,保障人人可以参与创新。

 

(三)做好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就是保证各个工作的协调发展,坚持十三五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时刻明确智慧旅游建设的目的是花乡的整体性发展。

 

(四)开发独具特色的花乡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1987年5月,为了更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提高本乡花卉的知名度,经市区批准,由黄土岗乡改名为花乡。可见花乡早就想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发展自己的特色。那么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花乡未来的发展应该以花卉为主,不是花卉的种植而是观赏,是发展旅游观光业。加之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政策背景,旅游业要和战略新兴产业相结合才会有较好的前景,也就是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结合。所以发展智慧旅游业是必然趋势。

 

四、结论

 

根据花乡智慧旅游建设的SWOT分析,可见目前花乡智慧旅游发展劣势较多,但是机遇和挑战也很多,花乡目前就是要抓住新型城镇化这个大背景所带来的机遇,迎接挑战,逐步完成智慧旅游的建设,创建花乡特色和品牌。花乡的首要的任务就是开发出移动APP终端或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把花乡的品牌推广出去。还有很多具体的技术层面还需要相关技术研发人才的支持。未来花乡的智慧旅游建设还可以考虑结合中国老龄化问题,公园周边建设老人社区或别墅区等,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