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范文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1篇

临床路径是护士对某类病人实施个案护理管理的方法,他是由医院的一组成员共同制定的一种照护计划,让病人从入院到出院依此模式接受照护,或是由医生和护士及其他有关人员对特定的诊断和手术做最适当的、有顺序的、有时间性的照顾计划,以预防康复延迟和减少资源浪费,让病人获得最佳的护理效果。或是一本制式的计划,利用图表的形式提供有时间性,有内容的有效照护,它是多专业人员合作控制质量、控制经费,强调时间性、计划性、预期效果性,多专业合作性,保证病人获得最佳护理质量的工作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让护理专家为病人提供直接的疾病护理,而且能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提供最佳康复路径。

2临床路径的内容

有生理心理社会状态的评估和监测方法、有检验、检查、治疗、药物、营养、活动、疼痛管理、各种注射项目,病人及家属的教育、出院计划、预期结果、变异记录、康复运动等。结果测量均是事先定义好,可测量的,并在量化的程度或分数上保持其连续性,可以客观、准确的评价出护理过程和结果,保证监测方法和科学性,质量和效益评估的可靠性。护理结果不仅有常用的终末结果。如死亡率、患病率、感染率、功能状况、再住院、重复手术、病情的严重程度等,还包括全面反应病患过程、恢复过程的测量结果。如生理方面的生命体征、皮肤状况;心理社会方面的行为、沟通与人际关系;功能方面的分级评定;行为方面的活动、技能及习性等;知识方面的治疗、饮食、药物掌握程度;症状控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评定;家庭功能;目标实现;对健康服务的利用;病患的安全;护理诊断或护理问题的解决;病患满意度;主观感受等。充分展现护理实施中的能力和优势,如为病人选择最佳的照顾模式;在标准住院天数和检查项目中与小组成员沟通协调达成的共识;减少浪费;职责和分工明确;用(变异)分析实施流程改进;预测病人所接受照顾的结果;减少焦虑,提高病人与家属的满意度;从病人的角度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使多专业的文件予以整合;主动有效的管理好住院日资源的使用;科学的评价医生的医疗技术和护理技术的高低。护理人员人人参与研究,相互合作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等。这些均是培养护理专家所必须能力的具体措施。

3路径方式的实施

是由医、技、护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团队进行的操作模式设计。如选择实施临床路径疾病或手术病人;收集分析某疾病/手术病人的各种检查、治疗、护理措施、住院天数、整合设计临床路径照护标准,根据整体要求设计临床表格、日程、预期效果等。在确定病人入径后,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路径中的各种检查、化验和会诊,且检查、化验和会诊的结果均在路径规定时间内报告,紧接着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实施康复护理,预防术后并发症等。无任何变异即达到预期结果,出院后随防。路径实施中随时记录变异情况,进行处理。当实施半年或1年时,可根据路径护理的结果、变异统计,实施纵向和横向比较。纵向可与调研的资料情况对比,横向可与同行护理情况比。取长补短,修改和完善路径。真正让全院的工作以病人为中心的运行。以此循环,长期的临床实践,护理人员对病人的整个处置过程,处置情况及治疗护理结果一目了然。什么样的病,什么样的病人该接受哪种路径,在路径中应该接受哪些护理工作。护理专家能制定出最佳的临床路径,使病人康复的效率高、成本低、服务满意率高等。

路径护理的工作方式不仅使护士主动的配合和实施。还可针对临床路径设置的内容和预期结果出现的变异进行整理和分析。用变异分析和成本效益对临床路径进行适用性评价。因为变异是实施标准中的偏差或预期结果的有价变化过程。所以变异有正负,但任何变异都是有价值的,都有利于质量的改进。如各部门运行机制上的配合系统变异、服务过程护理人员素质、技术等过程变异、病人院内感染,不合作等结果变异等。针对变异分析进行有效的改进和提高。成本效益是以病例计酬,比较实施前后或不同单位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费用,以供病人选择时参考。

临床路径实施中医生的职责是决定病人进入临床路径并按照其项目流程执行。护士的职责是监测和实施临床路径表上应执行的项目;协调协助病人按时完成路径项目;负责病人活动,饮食护理指导;负责病人与其家属的教育;出院计划的执行;有变异时,与医生讨论并加以修改。协调其它部门按路径要求准时完成术前会诊、检查报告等。定时召开多专业人员会议。对出院计划、特别治疗、困难问题、家庭成员问题、改变照顾计划问题等进行必要的商榷。临床路径是整体护理的深入,它是在护理程序的基础上,针对卫生市场经济更加注重增加有价内容,清除、简化、合并不必要的、重复的内容,以降低不必要费用等护理经济学和护理效率学的内容。改良的部分显得更实际、更科学。变异的监测;作业质量的监测;护理过程的质量;医疗过程质量的项目评价等。均可使护士获得持续质量改进的能力,临床资料收集和管理的能力,科学工作程序的能力,定量定性分析的能力,独立经济核算的能力,全程护理管理的能力。可对某病种,某个病人设置、预测和实施最佳效率的照护计划。护理专家不仅是临床能手、研究者、顾问、教育者、管理者、改革者,关键是对专病护理有一套熟练的操作程序,有全程护理管理、核算的能力。它能告诉人们,该病要这样护理,走这条路径,不这样就可能出现什么问题。能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护理路径,达到高质量高效能、低成本的护理需求。

4今后的目标

第2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就业价值取向;就业岗位

一、引言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拓展,社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巨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共享经济等数字新技术的发展诞生新商业、新职业,使我国就业形态、就业结构、就业稳定性以及劳动技能需求都发生了变化。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入内涵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质量就业已经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追求目标。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面向产业需求,在追求高就业率的同时应更关注学生就业质量,为劳动力市场输送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当前,我国进入以创新为核心、以发展服务型经济为重心的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变化、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态势。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人才供不应求、跨专业人才优势明显。新就业形态是经济业态发展、市场竞争与技术进步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断改变着传统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无论从就业的政策导向还是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看,需要在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动教育质量与职业需求紧密结合,优化劳动力结构,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以应对诸多复杂挑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高职学生就业的困境

1.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失衡日益凸显,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不匹配矛盾突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失衡日益凸显,劳动力供给质量亟待提升。2019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比上年少增9万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正在深刻影响着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的速度远远低于毕业生数量的增速;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加快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将更加突出。相对于产业和技术的快速变化,人的变化是一种慢变量,实现职业转换需要一定的教育培训,转变就业观念需要更长的时间。新就业形态对已有的劳动、就业、培训、社保等政策和体制机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提出了巨大挑战。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业态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创新的新引擎,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滞后于新产业技术变革,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2.就业矛盾从就业规模能否扩张向就业质量能否提升转变。一直以来,我们更多地关注就业数量,而忽视了就业质量。技术进步对就业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显现。党的报告指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近年来,企业加快推进机器换人,受教育程度、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的岗位被“机器人”替代,影响的就业岗位数量会持续增加,岗位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部分劳动者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下岗失业。由于从人力资本投资到形成有效劳动供给通常会滞后于岗位需求,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的意识不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3.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功利化、多元化等特点。薪金待遇、就业岗位、行业发展和职业空间仍然是当前大学毕业生最关注的因素。大学生找一份工作谋生并不难,但谋求优质岗位和高质量就业岗位的难度系数比较大。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困顿之中,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麦可思研究院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我国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2.0%,就业满意度为65%,2018届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的比例达6.99%,对就业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和“发展空间不够”。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2%,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的2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不稳定性逐步增大。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出新的特点,逐利性与求稳性并存、就业目标偏高与期望个人价值实现并存。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选择趋向多元化,选择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人员数量不断提升。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引起了整个社会就业方式、岗位结构的变革。互联网公司已成为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新兴高地。

三、高职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路径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充分发挥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和大学生的协同作用。高等职业教育需主动回应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在对接新产业、新职业的基础上,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和跨界协同创新,实现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知识共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和系统高水平匹配,培养出具有较高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和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大学生在求职时希望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保障更加完善、薪酬待遇持续提高、工作条件不断改善、职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实现高质量就业首先要有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而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来自高质量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将推动高质量就业岗位的持续增加和提供更多的优质就业机会,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政府要强化宏观管理职能,为高职学生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具体来说:政府正确发挥管理和服务职能,做好产业引导和企业帮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统筹优化人力资源供给与改善劳动力市场需求;强化就业政策与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之间的协同联动,将就业与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运用好“互联网+”推进就业转型,发展新就业形态,拓展就业新空间,为高职学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从事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权益,不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推动高质量增长与高质量就业同步实现,让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转化与就业质量提升并行不悖,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质量的带动作用。2.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技术创新与就业增长的协同发展。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新技术发展催生了新的就业需求。新产业能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渠道和更加优质的工作岗位,企业需要具有吸收问题、转换问题能力的人才,高职院校需要培养适应新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高质量就业目标的引导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匹配必然以质量为前提。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我国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与行业企业、研究院所、政府部门等不同社会主体建立协同机制,推进校政协同、校地合作、校产联合、校企对接,建成教育部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学生联动的“互联网+就业”跨专业协同创新平台,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线上精准对接、线下高效服务。高职院校应根据企业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牢牢把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路径,吸引更多的企业专家、技能大师走进课堂,促进学校教学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打破高职院校与社会、行业企业间的体制壁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师资特点和学校的区域影响力、区域产业特征和区域供应链以及企业资源,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现代学徒制,让企业的人才培养前置化。整合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各主体的资源,不断完善职业教育集团、产学研创联盟等教学模式,使各主体的人才、专业群、地理空间等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增强人才培养对新兴就业领域、新就业形态的适应性和契合度。根据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企业需求侧与教育供给侧资源要素融合的平台和机制,更多地把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构建“政府、高校、家庭、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就业生态共同体”,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用工和社保政策,不断提升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促进公平就业和大学生社会性流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对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和新的就业特点进行科学研判,完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反馈机制,将就业大数据多向精准反馈至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等各环节。以精准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提升就业大数据对人才培养改革的决策咨询功能,形成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一体化的精准就业指导工作格局。3.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教育新范式。当前,“三新”经济已经以标志性的智能、个性化服务、社会化共享、跨界融合等多维特征涉足三大产业的方方面面,创造新需求,形成增长新动能,产生新就业模式和新职业岗位。高等职业教育应主动回应技术创新,关注社会发展变迁,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教育新范式。高职院校应推动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把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根据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设置专业,与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和技术进步相适应,对专业的内涵与外延进行重新设计和精准界定;加大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力度,构建基于产业链、融入新知识和新技术技能的专业课程体系;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知识转化为“知势”,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4.注重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提升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能力。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首先应当考虑的是为人类的幸福服务,不能选择那些脱离实际的职业,需要把理想与现实、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就业价值观教育摆在重要位置。高职院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教育,注重专业基础能力、跨领域协同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缩小大学生就业力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面对新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中“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现实关切与理想追求的统一,由就业指导教育转向职业生涯教育。高职院校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针对生源特点,实施全程化、全员化、全方位的职业生涯教育,做好学生求职状态跟进、企业招聘状态更新,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高职院校要改变大学生就业“从众”选择的行为,使大学生积极面对职业多元性选择的挑战,将“高起点就业”观念转到“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灵活就业”“动态就业”观念上来,找准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蔡跃洲,陈楠.新技术革命下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增长、高质量就业[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5):3-22.

[2]罗筑华,王汉青.新时代下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中的现实审视与路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0):134-138.

[3]麦可思研究院.2019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4]苏丽锋,赖德胜.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逻辑与政策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2018(2):32-38.

[5]杨礼雕.以“互联网+”模式推进大学生精准就业[N].光明日报,2019-03-31(15).

[6]马廷奇.高职院校扩招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25-30.

[7]任雪园.变革与转型:智能化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再审思[J].职业技术教育,2019(28):12-17.

[8]张纪南.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J].求是,2018(12):24-26.

[9]王霆.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影响机制研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视角[J].高教探索,2020(2):108-114

第3篇

[关键词]临床路径 诊疗标准化 临床路径表

一、临床路径概述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相对于指南来说,其内容更简洁,易读、适用于多学科多部门具体操作,是针对特定疾病的诊疗流程、注重治疗过程中各专科间的协同性、注重治疗的结果、注重时间性。

临床路径常见有3种含义:①临床路径是联系患者与其家属、照顾者和专业小组来共同达到预期结果的一种具体的服务方法;②临床路径是一个预计的、对每日服务计划的说明。对某病种,以工作流程表格的形式,由入院到出院,提供有时间性的和有效的照顾。它是多专业人员共同合作来控制品质与费用的一种临床服务模式;③临床路径是医生、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针对某个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当、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照顾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与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照顾质量。

二、实施临床路径的意义

2.1临床路径可以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力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医院为了谋求发展,必须争取良好的经济效益。而由于临床路径提供了标准化的诊疗过程并对其实行持续监测和定期评价,有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控制和持续改进。在提倡高效率、高品质、低费用的医疗服务改革中,临床路径提供了多专业协作的工作模式,并保证医疗护理等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通过使用病人版的临床路径,帮助病人及家属了解医护详细过程和时间安排,使患方能积极配合和监督医院的工作,促进医患交流和沟通,使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2.2、临床路径能够有效地降低医疗成本和有效运用资源

临床路径以缩短平均住院日,合理支付医疗费用为特征,按病种设计最佳的医疗和护理方案,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住院时间和费用,不仅可以规范诊疗过程所应常规进行的诊疗操作,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诊疗行为,而且还可以规范诊疗行为应完成的时间等,增强了诊疗活动的计划性。所以,研究临床路径在我国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实施办法,对降低医疗费用、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具有十分现实和重要的意义。

2.3、临床路径有利于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促进护理专业职能的拓展

临床路径是管理科学在医院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必将促进医院管理机制的转变。实施标准化的流程管理,为提升医疗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方法保证,并促进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护理。在整个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护士承担了管理、设计、协调患者知情参与的沟通与宣教,扮演了促进临床路径的实施、评价、修正不足并进行变异观察报告的角色。护士清楚地知道患者的整个诊治方案及具体执行时间,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由于它是多专业共制定的最佳护理计划,业务全面,操作规范,主动性较强,所以这种工作方式以使护士获得持续质量改进的能力、临床资料收集和管理的能力、科学程序的能力、定量定性分析的能力、独立经济核算的能力、全程护理管理的能力。因此护理专业的职能正在从广度上、深度上进行拓展。

三、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

3.1组建临床路径发展小组:临床路径发展小组(the clinical pathway development team,DT)由与实施临床路径有关的行政、医疗、护理及辅助科室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组成。成员包括:管理者(科主任、护士长)、主管护师、护士及其他医技人员。

3.2设计临床路径表:由临床路径发展小组成员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广泛查阅资料,征求专家意见。制订出最佳标准化流程,设计出临床路径表。

3.3选择进入路径的对象:临床路径一般是以高容量、高费用、治疗护理有一定的模式可循、变异较少、病源充足、治疗结果和住院天数较明确的疾病或手术为对象。

3.4教育及培训:工作组的成员必须经过临床路径的专业培训。以达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宣教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护理人员要做到对疾病情况和治疗内容要充分掌握。

3.5执行:①医生在门诊选择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②各部门工作人员按临床路径表的标准化流程共同合作完成治疗护理工作。

3.6评价:收集、汇总各项数据并做统计学分析;评价各项指标是否达到预期结果:做变异分析,查找变异原因,改进方案。

四、 结束语

临床路径是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临床路径一方面符合场经济的要求,有利于医院在当前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它能够有效地降低医疗成本和有效运用资源,符合我国当前的卫生改革政策。由于临床路径提供了标准化的诊疗过程并对其实行持续监测和定期评价,有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控制和持续改进。所以,研究临床路径在我国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实施办法,肯定会逐步受到我国广大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的认同和接受,并使其自身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剑云,李庆功.临床路径:医院的生存与发展策略[J].中国卫生政策,2002,(8):13-17

第4篇

关键词:靖西;农民画;产业化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一、靖西农民画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产业化发展是保证靖西农民画生存空间的必然趋势。

靖西农民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形成经济效益,但是当前由于受农民画人才和创作动机等的制约,靖西农民画还是停留在为了参展而创作的状态上,这必然无法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而单纯为了爱好而创作农民画无法保证农民画的质量,无法让其发展成为该地的特色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农民画爱好者逐渐减少,农民画的生存空间将会被逐渐也所,农民画将会面临失传的风险。而靖西农民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靖西地区来说,将农民画打造为一个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对该地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必须要逐步实现靖西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为农民画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靖西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产业化发展是传承靖西农民画的必然选择。靖西农民画具有色彩质朴、艳而不俗的特点,其充分借鉴了壮锦平面构成的表现形式,采用以意造形和以形抒情的手法,画面透露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让人有回归自然生活之感。靖西农民画多描述壮家生活,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其受到当地政府和文化馆的支持和保护。为了确保这种优秀的民间艺术能够传承下去,必须要与时俱进,并不断的推陈出新,而实现产业化发展是确保靖西农民画与市场和时代接轨的重要手段。

二、靖西农民画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为了实现靖西地区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必须要立足本地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寻找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下文主要从几个方面探讨了靖西农民画产业化的实现路径:

(一)多办办好农民画艺术交流和宣传活动,提高知名度。

靖西地区在局、市群艺馆等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农民画家创作的作品不断在全国和省区大展中获奖。有的作品在多种刊物上发表,而有的则成为国内外私人的珍贵收藏。2010年,靖西农民画还参加了区文化厅主办的“广西首届农民画展” ,到2012年,共有36幅作品入选广西第二届农民画展,2013年则有50多幅作品入选广西美术馆开馆仪式暨广西农民画展,这些作品还被送到韩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展出。这些活动的举办说明当地政府和文化馆是关心靖西农民画的发展的,为了实现其产业发展,还要提高重视程度。要由当地文化馆牵头,与其他地区的农民画进行互动,多举办跨地区的艺术交流活动,多进行跨区域甚至跨国的农民画展览活动,让农民画走出靖西,走到更广阔的区域中,提高靖西农民画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知道靖西农民画,这对于靖西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可以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农民画宣传展览活动,到广场、体育场等公共场所推广农民画,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靖西农民画。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靖西农民画的知名度,还可以充分借助网络、报纸和电视媒体,通过广西本地电视台和有影响力的其他省市电台,对靖西农民画进行广泛的新闻报道,制作专题宣传片,让靖西农民画拥有更高的知名度。

(二)面向市场,创作高质量作品。

1、重新定位,推广靖西农民画。

要想实现靖西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必须让其走向市场,而走向市场的第一步就是打响知名度,让市场知晓靖西农民画。这就需要靖西地区重新定位农民画,让靖西农民画以一个崭新的身份进入到市场中。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创作形式和方式,要实现创作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创作高质量作品。同时,市场定位要更广阔,要把市场发展目标放到广西、全国甚至国际上。这样才有利于靖西农民画强占市场份额,才能为其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2、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创作销售。

靖西地区有一大批具有较高创作能力的农民画家,这些画家多生活在靖西地区的各个农村,他们创作农民画多是出自爱好,创作目的多是为了展览,他们没有销售农民画的渠道,在市场上也没有知名度。要想实现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必须要充分面向市场,要考察市场需求。并结合市场需求和靖西本地特色,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美术作品。在创作完成之后,可以通过当地文化馆或专业的农民画机构收购作品版权并统一进行销售。然后观察市场反应,对市场反响强烈的作品可以对相应的农民画家进行培训,并采用订单方式进行再次订购、销售,让农民画销售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中。

(三)构建靖西农民画产业化模式,实现产业化运作。

1、实现农民画的产业化生产。农民画创作要实现产业化生产必须要提高创造的技术含量,但是农民由于受文化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制约,难以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作品。为了确保产业化生产的实现,要对靖西农民画家进行专业的辅导培训,培训师一般由资深画家担任,通过专业美术知识的渗透和传递,不断提高靖西农民画家的专业素质。同时,要让他们把创作农民画作为一种生产活动,作为自己收入来源的一部分,提高他们对农民画的重视程度。通过产业化生产,能够让更多有才能的农民画家投入到农民画的创作中来,确保人才的衔接。

2、构建产业化的销售模式。要确保靖西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必须要让其走上销售市场。这就需要构建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的销售模式。这种销售模式下,农民画的生产要接受行业协会的指导,要经过专业的包装和公关,然后才会呈现给消费者。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能够确保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

(四)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推进产业化进程。

为了实现靖西农民画的产业发展,要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具体可以通过实体店销售和展销会、及网络销售等手段,推进农民画的销售。同时进一步建立农民画的经纪人制度、健全专业的组织结构,并积极发挥其作为农民画走向国内和国外市场推手的作用,提高农民画的竞争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靖西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是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异常的必然选择。靖西地区应该从当地实际出发,加强对农民画的支持力度,促进其产业化发展,让其成为靖西的一面旗帜。

参考文献:

[1]张春明.走出小作坊迈向大市场的农民画[J].大众文艺.2010(01)

第5篇

本文通过分析,找出了中药专业就业现状与更高质量就业之间的差距。针对所存在的差距,探讨如何利用职业指导促进中药专业毕业生向高质量就业靠近,并分析了造成中药专业学生不能达到高质量就业的原因,尝试使用职业指导的人员素质测评的方法、工作分析的方法、职业取向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从入学起就逐步确定职业发展意向,对学生职业发展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帮助其探索自己职业发展路径的合理性,设计可行的职业发展路径,进而推动学校中药专业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目的。

党的十之前,有一项关于幸福感的调查显示,收入是影响幸福感的最大因素。就业是民生之本,它直接关系着居民收入水平。而在促进就业、改善就业的整体工作中,有一部分是职业教育必须关注的重点、承担的责任。

中药专业就业现状

笔者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半,最后半年进入企业实习,很多学生实习结束后,就直接跟企业签约上岗就业了。与近年来社会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下降的新闻屡见报端相比,中药专业的毕业生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从每年实习岗位数量与每年实习学生数量的比率来看,在2008年就业形势不理想的情况下是3:1,以后逐年上升至7:1,也就是说现今中药专业1名毕业学生至少有7个岗位可以选择。尽管如此,中药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也不是高枕无忧。

中药专业就业与更高质量就业的差距

党的十报告对促进就业工作的论述中,最关键的是11个字:即“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那么更高质量的就业标准是什么?就是不仅要满足于大家都有事情干、有岗位待、有报酬拿,更要干得舒心、待得称心、拿得开心,这“三心”可以解释为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满意主要是基于以下四点:一是所从事的职业是体面的;二是其工作岗位是稳定的;三是所获得的薪酬是较高的;四是职业发展前景美好。

下面我们看看中药专业毕业生就业离更高质量就业还有哪些差距。

1.不能做到所有的学生全部就业

从理论上讲,社会所提供的岗位数远远超过毕业人数,学生们可以达到100%就业,但现实并非如此,总有个别学生不能甚至很难顺利就业。主要表现有:在实习岗位充足的情况下,双向选择会(学校专业为实习学生举办的与用人单位见面会)的当天不能做到100%的学生都有单位接收;在一些学生已经上岗的同时,有的学生经过2~3轮的后期学校推荐面试后,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单位接收;勉强上岗完成实习后,不能转为正式员工。

2.部分学生的工作不稳定,有频繁换岗的情况

实习期间,已经上岗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跟学校表示想换单位的意向,有的学生直接从实习单位退出后又到其他企业工作,也有极个别学生被用人单位退回而重新推荐实习单位;学生正式就业后,个别毕业生也有换工作单位较频繁的情况,更换周期平均一年左右。

3.在实习和就业后,部分学生对所在单位和岗位有不满意的情况

主要集中在工作收入偏低,仅够开销,甚至不够,仍需要父母接济;对福利待遇不满意;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制度是一套,管理是另一套,毕业生感到难以适应;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对发展方向感到迷茫。

4.学生有不在本专业就业的情况

部分学生毕业后有离开中药行业,转做其他行业工作的情况。

利用职业指导促进中药专业高质量就业

针对上面所述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此分析一下如何利用职业指导来缩短中药专业毕业生与更高质量就业的距离。

1.什么是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是围绕职业发展过程提供的指导、辅导、咨询等服务。

每一个准备进入职场的人都想知道怎么找工作、怎么做工作。职业指导是由职业指导师根据需要指导的个人与职业相关的背景——包括教育背景、职业兴趣、职业追求、职业目标、职业经历以及人生价值观等等,围绕其本人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诊断、分析、评估、判断,为被指导者提供职业诊断、职业咨询、职业辅导、职场导航、职业规划、职业辅导、职业心理咨询等服务,共同制订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职业指导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当前就业状况,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力资源与劳动政策法规,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与个性特点,运用职业评价分析、调查访谈、心理测量方法和手段,依据市场人才供求情况,按照求职择业者个人条件与求职意愿以及单位用人要求,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实现人职合理匹配。

2.职业指导对促进中药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作用

首先分析造成中药专业学生不能达到高质量就业的原因,其次尝试用职业指导解决现存问题。

(1)学生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第一,学生对自己了解不够。由于历史等原因,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在校学生好好学习就行了,给人的感觉是,只要学好了,干什么都行,什么都会干。所以大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就是好好学习,而对于自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特点、能力特长、兴趣和需要则考虑不多,在专业选择时联系自己的素质特点有限,准备进入职场时缺乏具体的工作目标,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这就导致学生选择岗位时看到别人选,自己也选,不考虑适不适合自己的情况。学校在学生择业前,辅导学生写简历时,提醒学生写出自己的特点,但无论是简历上还是面试的时候,一些学生往往展示不出自己有什么特点。还有一些学生找到了自己心仪的企业,工作了几天却发现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这些情况都是与学生对自身了解不够有关。

第二,对企业和岗位了解不够。学生在就业前对企业和岗位了解往往相对模糊,学校招生就业办为学生提供用人单位信息后,学生需要自行考察和挑选,并最后确定目标单位和所选的岗位,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有效和较全面的考察。部分跳槽择业的毕业生还可能进入到一些用工不规范的用人单位(尤其是小微企业),不签合同,随便被辞退,随便被欠薪,有的甚至因为企业在“五险一金”上“偷工减料”,而出现权益受损的情况。这也是导致毕业生频繁更换工作的原因。

第三,职业目标不明确。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破罐破摔,也想不起给自己定什么职业目标,往往抱着哪里要我就去哪里的心理;相反一些成绩好的学生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往往抱着哪儿好就去哪儿的心理。这两种人都属于职业目标不明确的情况,经常表现为职业选择易受他人影响,缺乏主动表现自己的愿望,职业准备不充分,职业规划应付了事,或者只注重职业规划的形式,而忽视了职业规划的实质作用。这些学生往往是就业不成功的范例。

(2)职业指导如何解决现存就业问题。一是帮助学生做到知己。走出校门,新生劳动力步入社会前,要首先认清自己,即所谓“知己”。就业指导中的人员素质测评能对人的能力水平及倾向、个性特点和行为特征等进行系统的、客观的测量和评价。如果在择业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测评,并用测评结果来指导学生择业,那么就业的成功率必将有所提高,跳槽的频率也能适当降低,对于毕业生个人来讲,稳定的工作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就业质量自然就高。如果在学生入学时就进行测评,测评的结果有利于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尽早设定具体努力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在整个在校学习期间,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加强自我培养,为更好就业打下基础。

二是帮助学生做到知彼。学生就业前就要了解行业发展方向,了解企业用工情况,了解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条件,这叫“知彼”。职业指导可以运用工作分析的方法,对工作岗位本身及任职者所需的知识、技能、条件进行分析,为任职者提供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使求职者很清楚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够胜任工作。同时,职业指导能够通过就业援助,对拖欠工资、不签订劳动合同等常见的劳动争议问题进行处理,进一步提供就业保障。

三是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设计。职业指导能通过分析、了解学生职业取向,与本人交流并确定其职业发展意向,对学生职业发展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帮助其对职业发展路径的合理性进行探索,帮助学生设计可行的职业发展路径。我们的学生基本都是在学习上多年遭受打击的失败者,一部分人在学校学习时不努力,到了工作岗位往往后悔在校时没认真学习,一些学生表面上显得什么都无所谓,但内心里依然非常渴望成功,希望有人帮他指出职业成功的道路。这条道路应该是具体可行的,职业成功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座翻不过去的大山,而职业指导应该是他们登山的石阶。

职业指导在推动学校中药专业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重要性

1.帮助学生准确定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结构不断变化,专业、有效的职业指导的引入,能帮助中药专业的学生更准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在竞聘时,抓住机会,少走弯路,在职场上快人一步。

2.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

职业指导有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帮助学生在具体努力中有据可依,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改变以往目标很美、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的情况。

3.帮助学生找到有效提高收入的途径

现代企业对技术工人越来越重视,只要努力都会有不错的发展。有效的职业发展规划能促进学生抓紧在校的学习机会,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训练各项操作技能。

4.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从学校教学的角度讲,全员参与职业指导,有利于将工作分析引入教学,促进工作过程导向的课改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强化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6篇

关键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战略选择;发展路径

1研究基础

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涵与特征、形成机制与演化路径、影响与制约因素、发展模式与产业政策等方面。

1.1内涵与特征

姜秉国(2011)指出“外部经济”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的内涵特征,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关联性、政治性以及高新科技性、发展潜力性、成长不确定性,主要包括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环境产业和深海矿产产业等六大海洋产业门类。于会娟(2016)认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涉及“海洋产业”“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海洋高新技术是发展基础,涉及海洋的开发、利用、保护、生产和服务,并能引导海洋经济发展。

1.2形成机制和演化路径

Feser(2000)指出产业集群效应是产业集群的形成基础,规模经济、互动式学习与技术扩散可以通过集群内的共生机制获得。Long(2011)认为随着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企业间对环境、金融等外部依赖会随着相互合作、竞合协同发展而逐渐减弱。李晓璇(2016)分析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辐射效应、协同效应、累积效应和适应性预期效应等原理。

1.3影响与制约因素

Karyn&Cathal(2013)进行了实地调研后发现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是影响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孙加韬(2010)指出科技水平、高端制造、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不足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赵楠(2018)以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发展为例,指出引导措施、激励体系、公共服务是主要的运行掣肘。

1.4发展模式与产业政策

Schot(2007)等认为可通过突破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建立技术生态位。张玉强(2014)通过广东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型实证分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现实问题。张艺(2019)采取文献计量和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分析各国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研究领域的竞争态势,明晰国内与海洋科技强国发展中的差距。基于上述研究基础,现有研究关注点多在于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单个产业发展情况,相关研究缺乏相对有效的地方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路径研究和科学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体系,更缺少针对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实践性探索,而这对于促进高度产业关联、较高成长性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设显然不够。因此,文章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进行进一步探讨,为沿海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借鉴,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2问题分析

湛江市是中国海岸线最长城市,海洋经济规模连续十几年居广东省内前列,拥有较强的海洋经济发展优势。此外,湛江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包括北部湾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等,但当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显现出的新常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够

湛江市拥有国内比较稀缺的鲎试剂等海洋生物和医药产业;在海洋多糖与海洋多肽利用、虾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面向海洋的产业招商成效明显,与德国巴斯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液化空气集团、华侨城集团、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中交集团等中国和世界知名企业有战略合作协议。但传统海洋产业仍占据海洋经济大幅份额,在传统海洋产业仍占据海洋经济大幅份额的背景下,新兴技术对接传统海洋产业所形成的高端环节未成规模,高端制造模式有限,产业转型升级效果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现代产业发展不充分,优质实体企业不多,传统产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缓慢。

2.2形成了一定的先进技术,但创新驱动不够

2017年8月地方政府推行《湛江市蓝色海洋综合开发计划》,着力发展临港工业、海洋油气、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渔业等主要海洋产业。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应该包括新兴技术对接传统海洋产业所形成的高端环节,目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技术尚未形成以及市场结构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产业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低端产业占比较大,新产业还不能形成集群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的本土制造能力亟待加强,涉海企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海洋新兴技术转化为全新的、现实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演化过程,也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挑战。

2.3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集群培育程度不够

湛江三面临海,海岸线2023.6公里,2017年湛江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18亿元,占GDP11.5%以上。2020年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新增海洋产业省级以上新产品74项,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1%。但主要以海洋生物育种、海水健康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及海洋生物医药为主,总体而言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依然处于起步阶段,除了海洋生物企业外,大型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缺乏;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环境产业、深海矿产产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从无到有、加快发展、协同发展。

2.4有丰富的产业资源,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够

追求经济发展和海洋保护是有机统一的,湛江三面环海,海岸、海岛、海湾资源丰富,海岸线总长2043.5公里(其中大陆岸线1243.7公里,岛屿岸线799.8公里),占广东省的35.4%、全国的6.4%。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和个数均居广东省首位,是湛江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目前湛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看,海洋生态发展方面亟待加强,在规模上需要实现有效合理控制,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形成;节能降耗、污染防治压力还比较大。

3战略路径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既涉及单个海洋产业集群的价值联结、海洋资源跨行业配置,又涉及市场一体化、产业及环境的公共治理,以及产业布局创新、技术创新、研发转化、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等诸多环节,更需要合理的产业结构、有效的产业集群培育路径、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系统和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

3.1技术创新引领转型升级

作为创新导向型产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海洋新兴技术创新成果为起点,形成产业规模经济,最终确立以海洋新兴技术产业为特征的技术经济范式。强调的首先是突破性技术创新产业化的结果,突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新性和非继承性。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以一体化发展为导向,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海洋产业结构和层次,提高海洋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其次,产业链协同创新、产业孵化集聚创新值得进一步关注,高端化、高质化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具有战略价值,以此形成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再次,将技术要素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在市场需求、政府行为等因素的促进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规模化生产。因此,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上,既要大力推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高起点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让传统海洋产业成为孕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坚实基础,并借助新兴产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形成对传统海洋产业的渗透,从而带动传统海洋产业的革新与嬗变。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促进海洋新兴技术从技术供给方向传统海洋企业转移,如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业就是传统海洋渔业高新技术化的结果。通过技术的渗透和适应性创新,提高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从而形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2培育路径多样化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其技术与产业的融合过程,即集群培育路径应该多样化,要根据具体的技术、市场条件选择合适路径。首先,通过产业的关联性和技术的先进性实现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外部性。其次,通过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将创新型企业的领先技术水平逐渐传导给从事相关性业务的企业,从而带动其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再次,通过经济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技术升级,将创新型企业的核心技术、核心业务,与最优配套企业共同构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扩展到整个海洋经济领域时,以带来海洋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特别是要围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对标世界最先进水平,开展前沿先导技术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发,系统梳理集群的突出短板与弱项,实施短板突破计划,推进集群内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3.3完善的政策体系

逻辑层面的政策过程是指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的过程,也包括培育政策、保障政策、纵向体系和横向体系,形成动态循环系统。主要的培育政策应支撑重点项目选择、关键技术攻关、市场化、社会化,产业扩张、产业链整合、产业优化和转型升级,从而形成产业的规模化和社会化等产业发展需要。相关的保障政策应涵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税政策、人才政策、金融政策,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构筑完善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政策体系,加强政策支撑力度。

3.4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环境

海洋经济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这一领域里,资源利用方面更应当具有超前意识,更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建立海洋循环经济系统,以“减量、再利用、资源化”主线,从生产、消费源头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损害,相关企业在生产流程中就要建立一整套较为先进的生产理念,完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此外,也应该要对海岸带进行全面清理整治,改善近海水域水体质量,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发展承载力,建立科学有序的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范。

4结语

第7篇

关键词:波长路由光网络;波长分配;故障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5-3481-02

近年来,技术改革逐渐深入,进而使得我国的发展正朝着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方向快速发展。以虚拟网络为代表的数据业务量逐渐增多,如:IP。另外,新业务的大量出现,从而使人们对宽带有了更大的需求。然而,由于波长路由网络具有较强灵活性、透明性等,发展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WDM层组网技术之一。其中,波长路由光网络主要包含两种类型,即静态与动态。但是,在应用此技术时,关键问题极为路由和波长分配问题。这样一来,可以对所出现的故障进行有效管理,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1 波长路由光网络概述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关于波长路由光网络概述

我们已知道,因为器件技术逐渐朝着更高方向发展,如,在光网络中,宽带复用技术应用十分广泛。事实上,宽带复用技术主要划分为三大类,即时分复用、波分复用以及码分复用。在把上述技术应用到光网络中时,可使网络性能大大提高。其中,光网络节点凭借波长信息决定路由功能,严格按照端到端的逻辑来选择输出的,并不是把信息发送给所有输出端,这样以来,能够节省网络终端使用量。

在将复用技术应用到光网络中后,其波长路由光网络的实用价值将更大。此网络是由波长路由节点以及诸多点到点光线连接所构成的。

1.2 波长路由光网络具有的优势

和传统电信网络相比较来说,波长路由光网络可提供更大通信容量。此外,此网络的透明性、可管理性以及灵活性等都较强。因此,我们可以将波长路由光网络所具有的优势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点:

事实上,波长路由网借助波长选择器对路由进行选择的。换言之,结合波长信号来选择路由。另外,传输码率、数据格式以及调制方式等不仅有较强的透明性,而且又能够为用户提供多种高质量的协议业务,对用户端到端业务不受任何限制。这种透明性是指网络所有信息由源地址在到达目的地址过程时,不需要进行光-电-光间的转换。这主要是由于在波长路由光网络当中,其所有的信号传输都必须在光域中完成,而传输速率与格式都只受接收端与发射端限制。由此看来,波长路由光网络对信号传输来说是极其透明的。

现如今,波长路由网络既能够和现有通信网络相互兼容,又能提供数字网等一些综合性业务与网络升级功能等。

另外,波长路由网络也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而在增加新网络节点后,既不会影响到网络结构以及设备运行,又能给大大降低网络运行的成本。同时,此网络通过增加波长来达到扩容的目的。

一般来说,波长路由网络结构要比传统网络结构要简单的多,并且端和端之间的通信都是借助光通道最终实现的,同时,在此路途当中,并没有增设变换与存储设备。所以,能够减轻网络成本运行成本,同时又能大大提高信号传输质量。除此之外,在波长路由网络中,大多数光器件都为无源类型的,这样一来,网络的可靠性与维护性也非常高。

1.3 波长路由网中路由存在的问题

在波长路由网络中,其路由方式大多数都是和传统线路交换网络相类似的。从整体上分析,路由计算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即静态算法与自适应算法。其中,静态路由算法中路由分配并不需要对网络状态予以考虑。然而,在静态路由中,典型的两个例子即为固定路由和替换路由。但是,在自适应路由中,由网络运行状态决定连接请求的路由选择。因此,我们对路由方式进行总结:

1.3.1固定路由

在固定路由中,源节点与目的节点只有唯一一条固定路由。在发出连接请求送达后,在动态波长路由网络中,若在这个固定的路由上缺少可用资源,那么此连接请求便会阻塞。此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可选用的路由过少,导致阻塞率大大升高。其中,固定路由方式最为常见的方式即为固定短径路由,并且常应用到静态波长路由网络当中。

1.3.2 替代路由

在将固定路由改进之后便可成为替代路由。其中,替代路由可允许一个源-目节点对有多个使用路由,同时按照一定顺序予以配排列。当解决一些动态问题时,某个连接请求到达后,按次序查找路由中是否有一条可用资源符合此请求的要求,若存在,便会自动选择此路由;若不存在,那么此项请求便会被阻塞。和固定路由来说,此路由存在很多阻塞率指标。然而,怎样选择能够相互替代路由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

1.3.3自适应路由

自适应路由的路由在选择时,所必须严格遵循的原则为结合当时网络运行状态选择。换言之,结合网络中链路可用资源状态来最终予以决定的。其中,最小阻塞路由便为自适应路由的一个典型例子。例如:在最小阻塞路由方式选择过程中,由备选路由中选择可用路由的主要原则为:要选择占用网络资源偏少的路由。但是,若处在动态播出路由网络当中,若为自适应路由,其阻塞率指标要比上述两种方式好得多。然而,此种路由方式又对算法实时性提出较高的要求,所以,在选择自适应路由方式前,还需要对路由效率与性能予以全面考虑。

1.4 波长路由网中波长分配问题

在波长路由光网络中,波长分配问题是一非常重要的问题。其中,在静态波长路由光网络当中,常和路由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最优解。但是,在动态波长路由光网络当中,其波长的分配策略对于阻塞率来说具有重大影响。常用的波长分配策略:

1.4.1 随机分配法

也就是说从可用波长中随机抽取一波长分配指定给光通道。可以说,此种分配方法十分简单,而不需要对网络状态信息全面了解,但此种方法会有较高的阻塞率。

1.4.2 首次命中法

按照此方案,在不同波长中都做好标记。这样,在选择波长过程中,由小到大进行排序,从中选择最小波长。而在应用首次命中法时,是极易实现的,同时,阻塞指标远比随机分配法小得多。

1.4.3 最小使用法

在应用最小使用法时,波长选择方式是将网络中使用次数最少的波长。如果此波长不可用,再选择第二使用次数最少的波长,以此类推下去。这可以看做是改进首次命中法的一种方式。而此种波长排号不固定,是结合网络当时情况而定的。这种方案的阻塞率要低于首次命中法的阻塞率,但在实现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麻烦。若要弄懂当前网络情况,必须借助网络状态传输协议进行测定。然而,这又和网络管理方式为集中式或是分布式有着紧密关联。

1.4.4 波长保留法

在这个方案里,常常将波长予以保留,而在一些特定业务当中,才允许使用。但是,它对降低网络阻塞率并没有做出任何贡献。然而,却可以为某些特定业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所以,此种方法在高质量要求场合应用价值是非常高的。

1.5 故障管理的问题

网络当中的故障管理机制通常有两种。一种叫做保护机制,就是备用资源已经被预先计算好了,另一种叫做恢复机制,就是未事先准备好备用资源,是由中断后的连接动态来寻找。总之,动态恢复机制对网络资源利用效率是非常高的,并不需要预留出一定的闲置资源。然而,保护机制恢复速度是极快的,同时又能确保业务可以快速予以恢复。

一般保护主要包含两种:其一为路径保护;其二为链路保护。其中,对于路径保护来说,当存在一定故障时,业务便快速被转移给其它保护路径中。但是,在此处,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是两条完全分离的链路,这样一来,才能够保证遇到一个故障只对一个链路产生影响,而某个单个故障却不可以终止此业务。然而,在链路保护中,业务必须在失效光纤链路中重找新的路由。除此之外,又有一种称之为是子路径保护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工作路径划分为多个小段,进而再对每一段路径予以保护。子路径保护能提供更快的故障恢复速度和更高的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深入研究波长路由网络中使用的保护机制,将它与IP层中的恢复机制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合适的协议,为广大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另外,研究人员还需要对波长路由网络中QoS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建立起相应的协议,为用户提供出等级区分的服务。

2 结束语

我国未来的电信网络的结构将会是以WDM传送网络构成的核心的网终,由SDH、WDM环等所构成的城域网,再通过多元化的宽带业务的接入向广大用户延伸。从网络构架上来说,IP over WDM将会成为网络发展的趋势。这当中WDM网最主要的形式是波长路由光网络,因此,波长路由光网络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 单玉洁,王辉.静态环型波长路由光网络中RWA问题的研究[J].通信技术,2008(12).

[2] 陈明,张峰,秦曦.啁啾光纤光栅波长路由光网络的组播功能实现[J].光电子·激光,2008(3).

第8篇

我们,第三届国际TVET大会的参与者,于2012年5月13至16日相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上海,共同回顾了自1999年在韩国首尔召开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以来TVET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政策。我们共同讨论了TVET体系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在整个国际社会支持获得更多机会、包容和公平、可持续发展教育及和平文化的框架下,为增强TVET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贡献及进一步加强各国间的战略合作,TVET应当采取的恰当应对措施。我们向承办此次会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他们对我们的热情欢迎和慷慨接待表示真诚的感谢。

大会重新回顾了1987年在德国柏林召开的《第一届技术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大会的建议》,1989年的《技术和职业教育协定》,1999年在韩国首尔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的建议,2001年通过的《技术与职业教育的修订建议》,2004年通过的《为了工作、公民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而学习的波恩宣言》,2009年通过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波恩宣言》,2010年在韩国首尔通过的《20国发展行动计划》,2012年4月在多哈通过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大会第13届会议不发达国家部长会议宣言》,为准备上海会议而召开的两个地区咨询会议的成果(《阿曼宣言》和《约翰内斯堡蒙特哥湾宣言》),以及2012年非洲教育发展协会会议的成果。

随着2015年目标期限的临近,大会强调了TVET要积极地为实现全民教育(EFA)和千年发展目标(MDGs)作出贡献,这一方面也将得到将于2012年6月20~2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里约+20峰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该会议是继1992年召开相隔20年后的第二次召开)以及国际社会2015年后对国际教育与发展议程的进一步重视。

大会注意到了自1999年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以来,各国TVET在政策发展及增强合作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特别是教育与培训体系在实现衔接贯通及TVET在终身学习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大会也注意到了国际社会目前对于TVET概念的争论,如用其他术语如“技术和职业技能发展”代替TVET这一概念。

大会认识到了与知识社会发展相联系的新的社会发展和挑战,如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蔓延,全球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和人口发展趋势的影响,以及新的更高层次TVET的出现。

大会也认识到了TVET在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方面的积极作用,例如,不利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失业,特别是青年人和妇女失业,贫困和物质缺乏,城乡差距,食品不安全,医疗保健机会不足,以及冲突和灾难国家所面临的困境。

大会特别强调了TVET在促进文化多样化、地方发展和技术代际传播,从而形成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方面的作用,并特别关注TVET发展要适应特定国家的背景。

大会建议UNESCO成员国政府和TVET利益相关者实施如下行动,以应对大会所提出的挑战。

1.增强TVET的适切性

·更新和发展相关机制和工具,以明确当前及未来的技能需求,确保TVET项目的适切性,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及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把“绿色”经济和“绿色”社会方面的教育纳入到TVET资格和项目中,并且加速“绿色TVET”议程朝着低碳、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

·把信息通讯技术纳入到TVET中,以适应工作场所和社会总体发展模式的转型。

·特别关注那些缺乏技能型工人的职业。

·更多地考虑地方需求和需要。

·开发恰当的激励机制,以促进雇主在规划、管理、课程、资格开发和评估及校企合作方面的积极参与。

2.扩大机会,提高质量及促进公平

·制定旨在改善教学与学习过程的有效政策,尤其是制定使TVET员工专业化的政策与机制,并且提高所有层次TVET的教学质量。

·努力提高各种类型TVET的质量,主要措施是改善其实施的多种背景,特别要对质量标准和规范进行定义。

·积极促进通识及跨学科能力的发展,例如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业技能和改变行为的能力,以此使学习者具有可持续生存和生活的技能。

·采取创新性措施,提供高质量和包容性的TVET,尤其要为弱势群体,包括残疾人士、边缘群体、农村人口、移民及受到冲突和疾病影响的人提供TVET。

·改善性别平等,使男性和女性能有平等接受TVET的机会,尤其是在那些有很强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领域,并且保证TVET课程和教材避免产生性别偏见。

3.改革资格框架,发展多种教育路径

·支持灵活的教育路径,促进个体学习的积累、认可和转换,主要措施有:开发透明、清晰及学习效果本位的资格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国际水平的资格评估和认证;进行信息交流,发展互信制度,增强所有相关参与者的合作精神;把质量保证机制纳入到资格体系的所有环节。

·将TVET与普通教育衔接起来,以增强所有层次教育路径的灵活性,并促使TVET学习者向高等教育层次晋升,这也是终身学习战略的一部分。确保所有教育路径都能为青年人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技能、高水平的读写和计算能力,以及可转移的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开发生涯指导体系,以帮助学习者选择合适的教育路径,包括不断提供最新的市场信息和自我评估方法,使教育路径适应个体潜能及兴趣,并促进个体生涯管理技能的发展。

4.增强信息基础

·开发相关框架和工具,以加强对与国家政策相关的定量和定性信息材料的收集,包括教师和受训者的数据,以及相关监督和评估数据。这还应包括开发相关工具,以评估这些政策的有效性。

·增强法律框架内国家有效利用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增强社会合作伙伴和公民社会的能力,以促进对有效国家政策的制定。

第9篇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c)-084-02

临床路径是一种为病人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医疗服务模式[1]。由临床路径发展小组(CPDT)根据某种诊断、疾病或手术而制订,让病人从入院到出院都按临床路径的标准化流程来接受治疗护理,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与护理工作质量。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要求医疗服务达到高质量、高效率、低价格。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我院将临床护理路径引入到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5年7月~2006年7月实施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病人50例。以入院时间的数字排列顺序分组,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各组25例。观察组中年龄58~87岁,平均65岁;对照组中年龄55~89岁,平均62岁。排除标准:年龄大于90岁,前列腺大于50 g,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脑梗死病史、术后有并发症者。两组均采用持续硬脊膜外麻醉,术后直接回病房,且在手术方式、病情、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两组均以整体护理为基础。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护理,随机进行健康教育,在治疗、护理、检查、住院天数等方面不作统一规定。观察组根据科室统一制订的护理路径表,由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按路径表进行护理。路径表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活动、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护理手段为纵轴,实施标准化的治疗护理流程,预期住院天数为7 d。已执行的用蓝笔打“√”未执行的用红笔打“×”,遇到“×”标志时,当班护士必须在护理记录中记载病情变化,分析原因,及时处理,并登记于“变异”记录中,做到尽量不影响原路径的进行。

1.3 评价标准

观察记录每位病人的住院天数、术后卧床时间,评估病人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术后自理能力的恢复情况并进行满意度调查。术后卧床时间是指术后回到病房至第1次下床的时间;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为自制评分表,包括与本病有关的治疗、护理、饮食、手术麻醉方式、手术康复锻炼、用药、出院指导等10个项目的内容,每项设掌握、部分掌握、不知道3个答案,分别计3分、2分、1分,满分为30分,得分越高,说明病人对健康知识的掌握越好。由专人于手术前1 d对病人进行评分;术后自理能力恢复情况从洗漱、进食、入厕、活动4个方面进行评分。其中前3项设完全自理、部分自理、不能自理3个答案,分别计3分、2分、1分,活动设床上、床边、室外3个答案,分别计3分、2分、1分,满分12分。术后24 h由专人对病人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说明自理能力恢复越好;由专人于出院时进行满意度调查。

2 结果

两组病人均痊愈出院。其住院天数、术后卧床时间、健康知识评分、自理能力评分、满意度情况的比较(表1),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7.1统计软件。

由表1可知,观察组病人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病人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术后自理能力恢复情况和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3.1争取医院政策支持与多学科人员协作是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关键

我院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病人的临床护理路径表是由科主任、主管医师、护理组长、护士长根据疾病、手术特点、过去治疗经验共同商讨后为病人所作的日程安排,有时间性和顺序性,内容包括要达到的目标、治疗、护理、药剂、康复训练、检查、饮食、活动、清洁、排泄、健康教育等项目。由于内容涉及面广,因此需要多科人员的有效合作,需要医院政策的支持,使病人每天都可以照常检查、手术;同时科主任支持,医生理解并积极配合。因主管医师负责选择病人,使病人入院即进入临床护理路径,住院医师按临床护理路径的每日进度执行各项医疗活动,病人第1天入院,第2天完成术前检查,第3天手术,第4、5、6、7天观察,第8天出院。手术当日、术后2 d内补液、抗炎、止血治疗。护士向病人或家属介绍临床护理路径的特点,使病人了解疾病的整个治疗护理流程,明确每天的治疗护理康复内容并积极配合;同时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按进度完成入院宣教、健康教育、治疗、护理、康复训练、饮食、活动、监测、出院指导等项目。术后监测生命体征1 d,2 h记录1次,并密切观察引流冲洗情况;术后6 h垫枕开始床上活动,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3.2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临床护理路径事先将病人所需住院天数及住院期间每日应介入的检查、治疗、护理、康复等具体内容按时间顺序、护理程序思路以工作流程表的形式设计好,使每天的护理工作具体化;护士可主动有计划地按时执行各项护理措施,避免了工作中的遗漏和人为导致的延迟,有利于减少差错并有助于护士长进行质量控制。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避免了护士因知识不足或经验欠缺而造成的护理效果差异,也可避免一次宣教内容过多病人难以接受等缺陷,因此有利于预期目标实现。临床护理路径可帮助新上岗人员在短期内掌握护理规范和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处置不当,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3.3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住院费用

未开展临床护理路径前,科医护人员对病人的治疗、护理、康复持不同观点,因此病人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治疗护理措施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后,全体医护人员观点得到统一,对治疗护理计划达成共识,能严格按照路径程序表合理安排各项检查、治疗、护理,从而缩短了手术等待日和术后不必要的住院日,减少了住院天数,避免了不必要的检查、化验、用药等,从而降低了住院费用,为单病种限价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3.4提高了健康宣教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使病人从入院即对整个护理过程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极大地缓解了病人因对疾病、治疗、护理不了解而产生的焦虑、紧张心理。病人能自觉参与到疾病护理过程中,主动配合完成各项计划尤其是康复计划,消除了由于担心术后伤口疼痛或影响伤口愈合而不敢进食、活动的顾虑。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术后自理能力恢复情况均较理想,病人能早期进行床上活动,术后6 h主动翻身、抬臀、活动四肢,次日即能下床活动。早期下床活动增强了病人自信心与自理能力,有助于肠蠕动的恢复和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5 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由于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护士能为病人提供及时、优质的标准化服务。路径中健康教育的贯穿,增加了护患沟通,维护了病人的知情权,调动了病人主动参与治疗护理的积极性,缩短了护患距离,融洽了护患关系。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满意度明显提高,在满意度调查中,病人普遍反映住院期间不仅获得了医护人员尽心尽力的治疗护理,使身心顺利康复,而且还获得了疾病的预防、保健、自我护理等知识。

4 小结

通过临床护理路径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病人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提高了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缩短了住院天数,增加了科室团队精神与凝聚力。实践证明临床护理路径符合人们对医疗服务达到高质量、高效益、低价格的愿望,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韦跃宇.临床路径――质量与效益[J].护士进修杂志,2002,1(12):908-909.

第10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社招;培养模式

一、引言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由快速发展转为内涵发展,就业结构性缺口、产业升级导致的隐性失业、智能制造引发中低端就业岗位减少,矛盾凸显。高职百万扩招应运而生,重点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需要。如何实现社会生源“规模扩招、标准不降、质量不减”的质量型扩招,是中央部署此项工作的要求,也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难题。

二、社会生源特点

相较于传统生源,社会生源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理论基础薄弱。一方面退役军人学历层次参差不齐,有些高中肄业即入伍;另一方面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离校多年,虽然要求具有高中毕业证或同等学力证明,但知识早已遗忘。生源总体知识体系不足。

(二)学习意愿强烈。社会人士已在社会摸爬滚打,或失业、或待转型、或因岗位所需,相对于传统生源,凸显市场导向,发展诉求强烈,学习意愿更强。而这背后的动因是能实现其高质量就业。

(三)行为自主性强。社会生源受家庭羁绊,日常事务繁多,难以脱产全日制学习,且个体学习时间、习惯各不相同;行为自主性强,难以服从统一安排。社会生源的特点及发展诉求无疑会倒逼高职院校在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上发生颠覆性变化。高职院校应拓宽视角提高政治站位,深入领会扩招百万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与这项战略部署同频共振,以“学习者”为中心,办学定位向就业导向型转变,整合资源多方联动,实现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双重任务,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转型。

三、会计专业背景及现状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创办于1912年安徽公学商科,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先后总结和凝练出“精核算,善理财,能经营,懂公关”“教学做统一,岗证学一体,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及时把握行业发展动态,逐渐形成了以校内模拟为主体,以校外行业跟岗实习、“互联网会计工厂”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体系。随着招生制度的改革,生源层次多元,目前社会招生占比超过20%,且未来它在生源中将占据更加举足轻重的地位。社招人员培养模式关乎质量型扩招能否落地,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图1)

四、会计专业社招人员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在坚持会计专业传统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继续改革与创新社招人员的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开发整合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和实践体系,通过恰当的教学模式作用于学习者,质量保障机制贯穿始终。(图2)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能工巧匠,引进来、走出去。师资队伍是社招人才培养质量的支撑。而现实却是:一方面教师学历层次高,但由校到校的通道导致社会经验不足、自身实操技能缺乏;另一方面扩招使得原本已经不足的教师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快速有效实现合格教师的补给,是当前的紧迫任务。路径1:师企对接,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以社招人员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我校会计专业大账房公司的先进理念、雄厚的软件开发团队、高水平的会计队伍,采用“师企对接”、校企合作共育“双师”等方式,以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核心,以“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稳定的专业教师团队。路径2:区域联盟,人才共享,建造多元化人才库结合我校自身的发展优势,同周边的企业机构、研究机构以及兄弟院校建立区域联盟,以此构建相应的研究基地,进而形成规模庞大的教学合作共同体;并以区域联盟作为依托,建立结构合理的人才智库体系,通过教学培训、专家讲座以及引进教师等形式,构建交流机制。

(二)解构与重建教学资源,服务日常教学。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丰富,主要用于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学生课堂外知识点的查缺补漏。社招人员基于其行为自主性强、难以集中授课的特点,教学资源库作为其主要学习对象,需要对传统的教学资源进行解构与重建、系统组织与设计,盘活教学资源,以满足新学习主体的需要。路径1:符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全方位服务学习者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将教学资源库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过程预设和学习指导与服务,让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过程更轻松,进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路径2:注重资源呈现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学习者有章可循将所有学习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课程内部的学习活动与学习活动之间紧密联系、逐步推进,解决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把握较差、学习时间不统一等问题,使学生学习过程有章可循。路径3:资源深度开发、空白开发,对接专业前沿一方面会计专业紧跟财政和税收政策,资源的深度与持续开发非常重要。除了建设新课程资源外,注重对已建资源的扩充和更新换代。另一方面新经济形态下,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要求层出不穷,符合现代技能型人才特点的全新课程,如《管理会计》等资源库尚不齐全,进行“边开发、边使用、边完善”的过程性开发,形成系列资源。

(三)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理实结合、上下融合”的SPOC混合模式。传统生源教学以实体课堂为主,翻转课堂服务于课前预习、课后拓展。社招人员全脱学习可行性低,更多将采用突破时空限制的线上教学,线下则较少,主要集中于周末和节假日零散时间。为保证这类学习者便利灵活,会计专业对于专业课借助于SPOC在线学习平台等实现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SPOC在线教学彼此都处于探索阶段。路径1:创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SPOC信息素养提升SPOC信息素养主要围绕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和学生信息化学习素养展开。SPOC教学模式下,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学习具备SPOC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能力。学习者的SPOC信息素养在于信息化学习能力,强化学习者的定期培训。路径2: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理实结合、上下融合”的SPOC混合模式社招人员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一方面理实结合。重视社招人员实操任务的安排和学习者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者线上学习完成知识学习和内化、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后,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灵活地选择和参与线下实操技能训练。另一方面上下融合。线上和线下的教学统筹设计,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教师在学校SPOC平台搭建学习资源,组织和引导学习者线上自主学习,并利用网络和社会化软件组建学习共同体,互动交流,保证线上学习活动有效有序开展;学习者在线自主学习,并参与师生线上讨论和完成作业与测试。线下实操技能训练,学习者接受面对面交流和辅导,根据教师或企业导师的实操示范,完成实操任务。

(四)深化多层次实践体系建设,对接产业链需求。会计专业已建成“一模拟两实操”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发挥课程实训资源优势,融入课程教学;校企合作,开发多类型实训基地;打造“互联网+”会计工厂,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通过互联网实现真账真做。针对社招人员,在坚持已有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升级与改造,使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路径1:实训模拟软件升级与扩容,追踪行业发展动态及时对已有实训软件的知识更新换代,增加新业态下行业会计的实训软件,随着建设的深入,引进新开发的如税务申报等模拟软件。路径2:优化实训基地管理模式,技能培养标准化引进“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的理念,对学生进入企业跟岗实习的内容进行模块切割,针对细分工作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分别设定职业技能要求,技能培养模块化、标准化、可视化。路径3:深化互联网+会计工厂模式,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突破会计专业难以大批量入企实习的瓶颈,继续深化互联网+会计工厂模式,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基于云平台新型共享模式,打造兼人才培养和企业生产于一体的创新型实训基地,把企业真实动态业务搬进校园、搬到社招人员家里。

(五)构建“科学规范、多元评价”的管评机制,为教学质量保驾护航。科学规范、灵活开放的管理机制是社招人员教育活动有序开展的前提,而强化管评是质量型扩招有效落地的保障。路径1:构建管理机制一方面学校成立专职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设立“学校-系部-教研室-辅导员/教师”四位一体的组织架构,从宏观上建立课程管理、资源共享、惩罚奖励等机制。另一方面利用SPOC线上教学平台的教学功能建立监督和管理流程,加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给予师生间个性化指导和生生间互动。路径2:在考核评价方面,注重学习者学习过程性数据的采集通过数据分析进行过程性评价,且在评价的权重分配上侧重过程评价,给予学习者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提高学习者在线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五、总结及展望

高职扩招后生源层次多元化,高职院校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生源扩张,缓解了招生难的困境;另一方面生源规模激增、生源层次多样,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大融合大势所趋,职业教育发展重新定位,倒逼高职教育大改革大发展。院校应顺势而为,在坚持和借鉴传统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探索和完善社招人员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主要参考文献:

[1]袁鹰,刘竺云,李岩,殷甫祥.高职院校全日制社招人员问题预判及对策研究[J].安徽化工,2021.47(03).

[2]周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与实现路径———百万扩招背景下[J].江苏商论,2021(02).

[3]王亚玲,郭娟.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南京林业大学成人招生改革项目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5).

第11篇

【关键词】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施工措施 ;分析

Analysis on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of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

Wu Xiang

(Yunnan Silver Tower Power Construction Co., Ltd Kunming Yunnan 650000)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continue to improve in the power system overhead power transmiss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power companies since the use of one of the main transmission methods, at present, because the power system transmission lines often need to set up in the conditions Relatively poor areas, the transmission line is far and complex terrain, bu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environment, to provide power users with good quality power resources to reduce the transmission line failure and people's lives have a negative impact is the most important, Based on the author 's many years' work experience, this paper elaborates and analyzes how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Key words】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s;Design;Construction measures;Analysis

1. 合理优秀的设计是确保架空输电线路施工质量安全的重要基础

在电力系统中输电线路不仅要考虑经济性,更要考虑安全性。只有合理设计与高质量施工相结合,才能实现输电线路安全、经济运行的根本目地。

1.1 输电杆塔基础设计的重要环节。

电杆塔的基础是输电线路重要组成环节,杆塔基础选型、设计,以及施工直接关系着输电线路整体质量的优劣。所以应以实际工程地质情况为依据,通过优化设计改善杆塔基础受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1.2 输电线路的路径选择和规划的问题。

输电线路的路径指的是线路的走向与布局,它必须对线路经过地区的气候、地形地貌、电力线路分布,以及地区区域规划等情况进行充分考量,先确定一个初步线路路径方案,之后再进行必要的修正与调整,最后取得出线布局最经济、合理的线路走向。在选择出线路径过程中宜尽量避开房屋、树木和作物种植区,以为线路的出线选择相对安全的通道,以免在线路投入运行后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1.3 选择合适优质的导线类型。

输电线路设计中,选择合适的导线类型与线种的经济性、可靠息相关。以导线材料来分主要有铝合金导线和铜导线等;以导线种类则主要有高温超导导线和大截面耐热导线等。导线应尽量选择容量大、耐热的输电导线,这对提高输电经济性、降低输电损耗是有利的。

2. 架空输电线路施工中应注意的一些相关问题

2.1 进行输电导线的架空设计施工。

一般在架设输电导线时应该选择在干燥天气下进行,气温应符合导线制造商的规定。施工过程中不允许出现导线损伤现象。也应避免出现硬弯。若有硬弯,则须剪断重接。在施工中,如果是绝缘导线的话,还应特别注意对绝缘层的保护,如尽量避免导线绝缘层与地面、杆塔及附件间的接触、摩擦。在放、紧线过程中.应将导线放在塑料滑轮或套有橡胶护套的铝滑轮内;滑轮直径不应小于绝缘导线外径的12 倍,槽深不小于绝缘导线外径的1.25 倍,槽底部半径不小于绝缘导线外径的75%,轮槽倾角为 15°。

2.2 使用普通金具与绝缘导线之间的配合。

绝缘导线有专用的线路金具配件,可使线路全线绝缘。但从线路造价考虑,也可使用普通的配件,以降低线路造价。由于绝缘导线多了一层绝缘层,线径比裸导线大,在采用普通金具时,导线固定金具和连接金具要放大型号。耐张线夹应有塑料绝缘垫衬并和导线的保护层一起夹紧,防止绝缘导线褪皮,影响其机械性能和绝缘性能。

第12篇

【关键词】GIS 系统 问题 应用

1 输电线路GIS勘测设计系统

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三维仿真等技术,把数字高程用三维模型(DEM)、高精度地理信息航片数字正射影像(DOM)等基础地理信息综合后融合在一个三维的地球模型上形成数字化三维地理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根据输电线路勘测设计的应用需求,开发出相应的应用模块,用于变电站的布点和各电压等级线路进出线走廊规划、线路路径选择、优化、平断面剖切、杆塔优化定位等,解决常规勘测方法中已有地理信息资料陈旧、外业作业量大、周期长、勘测精度不高等问题。

2 传统勘测设计手段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110KV及以下线路工程传统勘测设计手段及存在的问题

输电线路通过的地域跨度较大,地理条件比较复杂,线路路径及杆塔位置与地理空间位置密切相关。目前,110kV及以下线路工程勘测设计主要依靠1∶10000或1∶50000的地形图选择线路路径,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1)基础地理信息资料陈旧,路径选择优化困难:由于地形图陈旧,地形、地物的反馈不及时,其空间表现和分析能力受到很大的局限性,传统作业初步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就是踏勘,用来弥补地图已经太陈旧的现象;现场踏勘只能看到局部的地物,而不能全局的看整个线路路径,加上勘测、设计人员在现场受到“视野局限性”的限制,很难进行线路路径的选择和优化。

(2)可研和初设阶段设计深度有限:除个别特殊地段经认真勘察或测量后并准确设计外,其余大部分地段缺乏有效数据,对杆塔的档距规划、使用数量和呼称高一般靠经验估计,造成可研和初设阶段设计深度不足,工程造价控制困难。

(3)终勘定位时野外勘测工作量大:测量传统的作业模式作业效率低,测量通道的林木砍伐量大、工期长、成本高,且返工量大。当前变电站的规划布点与地方规划矛盾越来越大,往往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用电需求量大,其基础设施、民房、厂房等分布密集,越靠近负荷中心,变电站的选址就越困难。在1∶10000和1∶50000地形图上进行变电站布点和走廊规划因地形图陈旧空间表现能力不足,以及“视野局限性”的限制,很难合理地进行站址的选择和进出线走廊规划。

3 开发输电线路GIS勘测设计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开发输电线路GIS勘测设计系统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输电线路的路径选择必须符合城市整体规划和发展的要求,线路路径要避开重要的水利设施、军用设施、建筑设施,要少跨越林区,避免压覆重要矿产,要尽量少跨越民房等等,应用传统的1∶10000和1∶50000地形图选择线路路径,已无法满足建设“两型三新”坚强电网的规划设计需求。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工程航拍等新型勘测手段,由于其成本高、周期长,难以在220kV及以下线路工程勘测中普及使用。

3.2 开发输电线路GIS勘测设计系统的可行性

随着大规模地形显示和分析算法的出现以及实现三维 GIS 关键技术的突破,三维GIS 技术已逐渐进入应用阶段。近年来,我们国家地理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已基本完善,地理信息航片、卫片影像分辨率均有了很大提高。据江西省地理信息中心介绍,地理信息卫片影像分辨率在城区可达1.0米,但山区分辨率只能达到30.0米,分辨率30.0米无法实现山区勘测设计选线要求,因此,本系统开发考虑综合利用卫片和精度为1.0米的地理信息航片数据作为系统的基础数据。

4 GIS勘测设计系统功能实现及应用

4.1 系统在线路建设及运行维护中的应用

4.1.1 可研、初设阶段应用

(1)快速优化选线:充分利用地理数字信息资源使线路设计建立在可靠的数字化模型之上,由于卫片、航片“视野”开阔,所选线路路径能确保可靠性和合理性,可缩短线路长度,加快设计进度,节约投资。

(2)在可研、初设阶段进行施工图深度的设计:在优选的路径上,利用系统的DEM高程数据可实现多个线路走廊断面图自动生成,设计人员可进行预排杆位,比较各路径的优劣,确定最优方案。确定的预排杆位后的路径方案可进行杆塔档距规划设计,从而可提高杆塔的档距利用系数,节约投资。

4.1.2 施工图设计应用

(1)快速准确定线:在GIS勘测设计系统平台上,可以准确定出线路转角点的坐标和角度,结合GPS可以方便进行线路的选线定位工作。利用GIS 系统自动生成的路径断面图,可以进行预排杆位,提取出预排的塔位坐标,然后用全站仪或GPS进行现场放样和复核,提高塔位定位放样的效率,并且可实现不通视的放样测量,减少线路勘测中的林木砍伐。

(2)减少线路野外勘测难度:由于已经预排杆位,可以事先分析断面图中对设计有影响的地段进行重点测量,补测杆塔基面、交叉跨越及特殊地形点即可快速完成线路终勘断面测量。对一般地段的断面点可直接利用GIS系统中的地理信息数据,减少杆塔平断面定位中断面点测量数量,从而减少测量的工作量和难度,有效减少断面点测量中林木砍伐的数量。

4.1.3 设计评审中的应用

目前工程评审受环境限制,无法直观展现工程现场环境和有关设计要素,影响工程评审的准确性,应用GIS系统,可有效地提高工程设计和评审的直观性和准确性,通过可视化三维技术,实现工程实际环境再现,从而加深设计深度、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和评审的质量与效率。

4.1.4 运行维护中的应用

以GIS系统的数字高程模型和影像为基础,通过输电线路本体的建模,为线路的运行维护提供一个真实的三维可视化平台,有利于线路运行维护中的故障快速定位、故障分析判断、故障抢修方案定制及确定抢修路径等工作。

5 总结

在输电线路建设中,采用GIS勘测设计系统,可彻底改变当前在线路路径选线中“凭经验选线”的方法,解决常规勘测方法中已有资料陈旧、采集数据困难、野外作业工期长、线路通道林木砍伐量大等问题。主要设计方案的决策建立在“数字化”、“科学化”基础之上,具有明显的社会环境效益,并可以为智能电网建设提供一个智能可靠的基础平台。

第13篇

关键词:契约理论 企业审计 需求分析

契约理论认为企业审计是产权结构变化下的产物,其主要功能更多的是对缔约各方产权信息进行明确界定。因此契约审计理论对企业审计需求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以下将从契约理论和审计需求的相关概念入手,对如何引导企业高质量审计需求进行论述。

一、契约理论的意义概述

契约理论建立在交易成本、产权以及委托三种理论上。一是在交易成本的理论体系中,企业的主要功能在于节省市场交易中的各项费用,以差别的方式将企业治理结构与交易特征匹配,实现节约成本,提高收益的目的;二是产权理论则围绕交易费用展开,主要对企业产权安排和结构变化对资源有效配置的影响进行研究;三是委托理论将企业看作委托人与人之间对风险分配的契约安排,为了避免人出现道德风险行为和逆向选择,委托人通常会以契约行使对企业人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从而避免人挥霍企业财产,增加成本。

上述三个理论分支并非相互完全独立,在契约理论的大背景下,其相互之间存在补充和制衡的关系,在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契约的广义概念囊括了任何市场交易行为,将其全部视为相互存在的契约关系,并作为企业发展的研究基础。企业的审计需求决策会对契约各方的关系和经济行为造成影响,反之,审计需求方与企业的契约同样会影响到审计需求决策,这也是企业内部契约各方博弈的均衡结果。

二、契约理论下的企业审计需求分析

(一)经营者和企业的审计需求

企业经营者直接控制着企业大部分经济资源,且在信息领域占据主要优势,但在契约理论下,企业经营者仅仅属于人,对高质量的审计信息并不具备直接的内在需求,其需求只属于在政府法定审计条件下的需求。但企业经营者的对高质量审计信息的需求存在变动,在企业成本收益的影响下,经营者仍然会选择有利于自身的行为,若高质量审计带给企业的收益高出成本时,经营者仍然会对高质量审计存在需求。

(二)股东的审计需求

企业大股东和小股东属于一组相对的概念。大股东与经营者同样不具备高质量审计的内在需求,但由于手握股权,大股东能直接对企业经营进行干预,例如采取内部审计的措施把控住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尤其是在目前审计委托制和股权表决制的背景下,企业审计权实质上是被大股东掌握,其是否有高质量审计需求,取决于企业审计对其收益的影响。而小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微乎其微,难以影响到企业经营行为,而高质量的企业审计对其而言,意味着可提升对人的监控力度,从而可对经营者和大股东某些自利行为进行约束,从而有效维护自身收益。同时,企业剩余风险通常是有小股东在承担,因此本质上而言小股东强烈需求高质量审计。

(三)政府部门的审计需求

政府部门与小股东的弱势地位不同,其具备强制监督权,同时,政府部门的高质量审计需求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审计需求行为。为了履行自身的行政责任,维护企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政府部门同样对高质量审计有明显需求,需要高质量审计为行政决策提供帮助,对企业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判断,因此政府部门会对审计质量表示持续关注,但在监督过程中,政府工作人员应将工作重心放在审计工作本身,而不是展现出对某类会计师事务所的特有偏好。

三、引导企业高质量审计需求的措施

(一)推动市场发育

高质量审计的需求来源于高度市场化的经济,因此要进一步推动证券市场的改革,尽量减少行政干预,保证需求者能顺利表达审计需求,从而对企业的高质量审计需求进行合理引导。对于企业发行证券而言,在上市资格、发行数量、市值等环节上最重要的不是政府的审批,而是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企业面对的是整个市场和广大投资者,因此在对证券市场化进行改革时,我国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成熟模式,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在证券市场中的估价效应,推动企业对高质量审计的坚实需求,但这项措施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因此还需完善配套法律。例如完善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机制,为高质量审计需求创设法律环境。为了杜绝二者合谋,私吞外部投资者资金,法律还需针对这一问题出台对应的惩治措施,增大造价、合谋的违约成本,从而满足投资者的高质量审计需求。

(二)保持政府监管的独立性

政府监管部门需随时保持独立性,以公平、公正、强制的第三方地位开展监管工作,从而引导企业对审计的需求。一是形式上保持独立。政府监管人员不能与各种利益群体与证券市场主体有直接关联,应采取回避制度,严格避免这种关系的存在。二是实质上保持独立。政府监管人员需在法定职权条件下依法办事,切实公正的担负起监管责任。

(三)打破控制权市场

随着我国控制权市场日渐活跃,大部分投资者会更为重视高质量审计信息在企业控制权估价中的作用,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也会日益凸显。因此,在推动企业控制权市场化的同时要打破企业控制器的垄断,引入外部市场监督约束机制,并将其作为对大股东和经营者自利行为的可置信威胁,促使其履行契约,并对高质量审计提出主动需求,从而将有利信号传递给整个市场,有利于提升企业市值。

四、结束语

企业的审计需求实质上是企业各个契约方博弈的均衡结果,契约作为对利益各方进行联结的一种机制,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条件下可诱发需求者产生高质量的审计需求,并转化成企业的内在需求。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需求主体难以通过契约对真实需求进行表达,具体可通过推动市场发育成熟、打破控制权市场垄断、加强政府监管等途径进行解决,从而提高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制衡力,保障企业高质量审计需求的路径通畅。

参考文献:

[1]付书博.审计中的理论分析--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J].商业会计,2016,(7):79-81

第14篇

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

经济社会发展使得大众从事的职业和工作具有体力或脑力为主的分工,但各自的社会价值的创造和个体身份的尊卑不应有贵贱、高下之分,在学历制度上应为体力从业者和脑力从业者构建同等的体系,而非设置障碍或区分高下。因此,英国学历制度体系中既有高层次的学术教育,也有高层次的技能教育,而且受教育者还可以灵活地在接受的学术或技能教育区域之间切换,也就是接受学术教育者还可以选择技能方向的继续教育;接受技能教育者也可以选择学术方向继续深造。这因为社会上的受教育者,有个人志趣选择或基于实际重新选择继续教育方向的需求,即社会需求。在称谓上,之所以突出“受教育者”而非“学生”,在于符合了英国任何人、任何年龄、任何时间都可以接受技能或学术教育的要求,进行学历提升,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英国学历制度的内涵特征

首先,学术与技能的学历提升路径。英国教育体系分为两种路线,即学业路线和职业路线,学业路线着重于培养学术研究方面的人才,职业路线则结合社会各层面的职业需要,培养在各行各业中具有专门技能和知识的人才。这两种体系在英国受到同等重视,具有同等地位,拥有同等学历资格。其次,学术与技能两条学历路径的交叉。英国的职业教育路线与学业教育路线有一定的对应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情况选择进入学业路线或职业路线的不同阶段,国家提供了便捷的交叉通道,给受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第三,面向学术与技能的学历继续教育。英国提供的继续教育形式非常灵活,吸引了众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学习。时间安排上也十分灵活,有全日制,有非全日制;不仅学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上课的时间,而且学校甚至对确实不能在规定授课时间学习的学生单独安排授课。课程设置多而宽,从高到低,从有证书到非证书教育,以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最重要的是,技能教育和学术教育的教学质量监控同等对待,保证授予的证书被社会同等认同。

第15篇

关键词: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技术,路径

引言

随着绿色建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高节能标准的相继提出,被动式住宅的规模化发展成为现阶段学者们的研究热点,而成熟的被动式住宅开发技术是发展被动式住宅、推动被动式住宅市场化发展的首要条件。目前被动式技术及被动式住宅在我国仍处于试行推广阶段,被动式住宅相比普通住宅的建设增量成本过高,加之消费者对这一新型绿色住宅缺乏了解,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缺乏认知,导致被动式住宅的发展缺乏主动性与推动力[1],规模化发展缓慢。开发企业是影响被动式住宅发展的重要主体,作为开发行为的发出者,开发企业的技术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被动式住宅市场的活跃度。目前我国多数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处于技术跟随阶段,只有少数开发企业掌握被动式住宅开发关键技术,并积极参与技术研发。因此深入分析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技术发展方向及路径选择对推动被动式住宅的规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开发企业技术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1.1内部影响因素

1)企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若能意识到转型开发被动式节能住宅是减少我国建筑能耗的重要举措,将被动式住宅开发技术的发展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积极钻研被动式住宅开发技术,对被动式住宅开发领域的行业动态有清晰的把握,鼓励企业员工积极参加行业内的技术培训,会极大促进企业自身被动式住宅开发技术的发展[2]。相反,若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只采取技术跟随的方式,继续将开发普通住宅作为企业的开发重点,那么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技术发展水平的提升及企业战略转型必将难以实现。2)激励机制。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应将被动式住宅开发技术创新作为重点,以保证开发被动式住宅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利润。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被动式住宅开发技术已十分成熟[3],若将被动式住宅在我国广泛应用,还需建立完善的开发激励及技术创新激励。激励机制不仅能提高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的开发技术创新能力,还能增加员工满意度。因此激励机制对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的技术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1.2外部影响因素

1)政府。被动式住宅的发展依赖于国家被动式领域技术标准和建设标准的建立及被动式住宅开发激励机制的设定,政府能为开发企业创建良好的社会导向及社会环境,保障被动式住宅开发市场的活跃度[4]。在这一背景下,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若想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在建设领域占领主导地位,会加快学习被动式住宅开发技术的进程,并谋求创新,因此政府在推动被动式住宅开发和企业技术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2)消费者。消费者是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谋求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建设产品得到消费者认可,进而为企业谋取更大利润。因此消费者对于被动式住宅产品的建设及居住满意度是影响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若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能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建设高质量住宅产品,使消费者愿意并积极购买被动式住宅,形成高质量被动式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则会推动被动式住宅市场的健康发展。

2路径设计的维度选择

2.1发展方向

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在其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会经历三个阶段,即技术跟随阶段、技术参与阶段和技术主导阶段。技术跟随阶段指开发企业接受现阶段被动式住宅开发先进技术,技术话语权较低,主要以跟踪、学习其他企业先进技术为主[5],以维护企业在开发被动式住宅项目中的利益。技术参与阶段指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积极参与被动式住宅开发技术创新,拥有技术话语权适中。参与技术创新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某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的管理规范,被动式技术水平精良,节能措施到位,市场占有率较高,在被动式住宅行业内追随者较多,该企业在被动式住宅开发技术的发展方面起到引导作用。技术主导阶段指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能够提出创新性技术,在被动式住宅开发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市场占有率大,技术话语权很高,在被动式住宅开发技术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

2.2发展状态

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的技术发展阶段分为:学习阶段、成长阶段和优化阶段。学习阶段是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的经验积累阶段,这一时期开发企业会开始了解国家现行被动式住宅开发相关规定及政策,并为了追逐更多利润,逐渐开始参与被动式住宅项目的开发,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该行业优势企业的先进技术,为企业将来发展积累经验。成长阶段是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运用所学技术经验,充实企业团队,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时期。开发企业将所学先进技术运用到实践中,使被动式住宅开发技术不断发展,并逐渐参与到新技术的研发活动中。优化阶段是指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在已经熟练掌握了开发技术及经验的基础上,为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及维护企业优势地位进行的技术创新和优化。这一时期的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在该行业已达到了技术主导地位,并能通过自身技术改革,改变市场竞争格局,推动被动式住宅开发技术的发展。

3路径选择模型

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技术发展路径是企业实现从学习阶段的技术空白弱势地位到优化阶段的市场主导地位的转换,完成企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目标的途径。根据发展方向和发展状态维度,将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技术发展初始状态设定为技术跟随,学习阶段,这一状态下的开发企业采取技术跟随战略,学习先进企业技术发展经验,企业技术发展的下一个目标状态为技术参与,成长阶段,到达这一状态有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为从技术跟随,学习阶段到技术跟随,成长阶段,最后到达技术参与,成长阶段;第二条路径为从技术跟随,学习阶段到技术参与,学习阶段,最后到达技术参与,成长阶段。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应选择第二条技术发展路径。由于在技术跟随阶段,开发企业不具备熟练运用先进开发技术的能力,只能在学习中不断摸索,这一时期贸然发展企业存在巨大风险,因此会长时间停留在学习阶段,当开发企业具备技术创新能力时,才会进入企业成长阶段。从技术参与,成长阶段到技术主导,优化阶段有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为从技术参与,成长阶段到技术参与,优化阶段,最后到达技术主导,优化阶段;第二条路径为从技术参与,成长阶段到技术主导,成长阶段,最后到达技术主导,优化阶段。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应选择第一条技术发展路径。当开发企业达到技术参与状态时,该企业在被动式住宅开发领域已具备一定影响力,能参与开发技术创新,当开发企业到达技术主导状态时,该企业在被动式住宅开发领域已处于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的企业战略目标已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占领市场份额,而是寻求企业自身优化,精益求精。因此开发企业处于技术参与阶段是进行企业改革,优化自身的最佳时期,因此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应选择第一条技术发展路径。

4结语

通过分析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技术发展影响因素,基于发展状态和发展方向维度构建了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技术发展路径设计模型,为开发企业制订了从技术跟随,学习阶段到技术主导,优化阶段转变的主要路径,并得出结论: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技术发展的最优路径为:技术跟随,学习阶段技术参与,学习阶段技术参与,成长阶段技术参与,优化阶段技术主导,优化阶段。

参考文献:

[1]马辉,王建廷.基于多因素分析的绿色住宅开发驱动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6):226-231.

[2]贾林娟.低碳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及路径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3):26-29.

[3]张小玲.我国被动式房屋的发展现状[J].建筑科技,2015(15):16-23.

[4]袁建伟,李生校.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与机制[J].企业经济,2013(5):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