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1篇

(一)为经济增长提供优秀的工作人员

只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优秀的工作人员。这些人有能力从事较高层次的经济活动,吸收先进知识和先进理念,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新产业,学习并利用新技术。实际上,对于一个企业而言,高素质的劳动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具有很大潜能,他们所起的作用涉及许多内容,比如生产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创新企业管理、改善企业营销等,而这些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国民素质基础之上。

(二)为经济增长带来高质量消费群体

只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能为经济增长带来高质量消费群体。众所周知,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没有消费,产品就无法转化成财富,而消费包括两种类型,一种属于低质量的、保守的、基本的消费,另一种属于高质量的、扩张型的消费。当然,第一种消费不能促进经济的实质性增长,第二种消费趋势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这样的消费市场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能够生产出高技术、高质量的产品;二要形成高素质的消费群体;三要形成理智而超前的消费心理。通常来说,消费的增长往往依赖于经济增长,但是只有拥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能促成高质量的消费群体,从而拉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三)稳定国民经济增长的民族自信力

只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能稳定国民经济增长的民族自信心。一般情况下,在经济危机的社会背景下,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就显得非常有效,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国家迅速摆脱困境,从而寻求新的发展动机。如,在具体的金融危机中,如果全国民众能够表现出极强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积极面对困难,促使政府快速进行经济改革,不但可以摆脱经济危机,而且能够恢复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良好的国民素质有利于摆脱经济危机。

(四)有利于形成良性高效的竞争机制

只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有利于形成良性高效的竞争机制。尽管优胜劣汰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器,但是也要建立在较高国民素质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向经济部门和其他部门提供优秀人才,甚至会形成优秀人才过剩的局面,从而实现高质量的优胜劣汰,从整体上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竞争力。当然,如果一个国家的优秀人才过剩,经济竞争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同时还会使政府更加重视国民素质的提高,从而形成全社会的终身学习氛围;对于个人而言,在这种强大的生存压力之下,必定会产生一种危机感,从而发奋学习和努力工作。

二、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对策

(一)转变国民思想观念

不同的时代,都有自身的时念,且占据社会发展的主流,相比资金和设备,观念的转变更加重要,领先的思想观念是产生不竭动力的源泉。同样的道理,要提高国民素质,必须转变国民的思想观念,首先要正确认识转变国民素质的意义,不断摒弃“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建立知识资本的新型财富观,将国民素质看作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文化知识第一”的时代观,这也是把握社会发展、顺应经济增长的基本要求。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转变国民思想观念,相关人员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真正意识到提高国民素质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二)促进科技体制改革

提高国民素质,需要促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改变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的不良情形,最大限度地形成经济建设需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良好体制。在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形成三个方面的科技主体,一要使国立基础科学研究机构成为科学创新的主体,将研究重点放在重大基础科学理论上,不断走向国际科学技术的前沿,这样才能为中国科技发展与创新提供科学支持;二要使从事技术应用的科研院不断走向市场,联合企业一起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为经济增长提供技术支持;三要使企业逐步成为产品创新的主体,以便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并为科技的进步提供物质支持。因此,只有真正改革了这三个层次的科技主体,才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三)倡导国民终身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需要倡导国民终身教育,实现教育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努力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型办学体制,以便加快国民教育发展的步伐,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首先,需要在推进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不断提高经济后备军的创新素质和创造性能力;其次,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教育成功经验,使我国国民的终身教育变成人才竞争的自觉手段;最后,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知识、科技和人才问题显得十分突出,这就对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深化改革,进行知识更新,实现就业者和待业者的终身文化知识教育,才能改变国民素质的现状。如,可以通过电大、自大、函大、成人技校、其他成人教育等业余教育模式,从根本上为青壮年创造理想的学习机会和条件。

三、结语

第2篇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质量管理的必然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形成过程中,建筑业管理体制同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由于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建筑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合资、独资、民营企业投资比例逐步上升。二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走进市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在市场中平等竞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建立了新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是政府从过去直接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充分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以间接调控进行管理,这样形成了新的建筑市场运行机制。

二、目前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设工程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一个、两个部门就能控制管理的,形成的因素较复杂,时间也长,从生产的过程上讲,牵扯到各个方面因素。包括规划质量、地质勘察质量、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安装质量、物业管理质量等,还涉及建筑原材料质量,以及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如国家对工程质量政策的管理,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对工程建筑材料、产品的管理及建筑市场和现场的宏观管理等。

三、如何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程质管理 1、加强教育,提高工程质量意识

建设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建设工程应以质量为中心,只有高质量才有高效益。一是高质量工程能延长用户的使用寿命,创造出成倍的使用价值。二是高质量工程能使企业赢得信誉,占领市场。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良好机遇,要把握好这个机遇,促使建筑业飞速发展。而这个机遇能否抓住,关键还在于工程质量。工程建设要以质量为中心,以质量兴业,这是发展经济的新形势。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建设者,一是树立建设高质量工程的意识。二是齐抓共管工程质量。各级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要通过宣传、集会、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的意识,并负责组织建立好各级质量保证体系,制订质量管理制度、检查制度和奖罚条例,逐步建立业主负责制,政府监督,企业实施的质量管理体制,使每个建设者人人都重视质量,人人都是质量监督员。

2、加强施工前的监督管理

对施工前的质量监督管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有关设计、勘察文件审查的监督管理。二是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重点是施工招投标的监督,实现市场监督与质量监督的有效结合,通过质量监督审查促进市场竞争的规范化和良性运转,通过市场有效运作,保证质量监督的有效性;三是对合同文本的监督,重点是施工合同的监督,把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落实到合同条款中,以合同的法律效力约束各建设主体的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通过对这三方面的内容的审查监督,实现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过程的预控监督。

3、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实行建设者终身责任制度

建设单位、开发单位的业主行为不规范,已形成质量不稳定或质量低劣的主要因素,也是造成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应引起社会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严格规范业主行为成为加强工程质量的主要工作。

4、加强对建设监理单位的管理,提高建设监理质量

建设工程质量监理制度是一项提高工程质量的有效制度,对所建设的项目按规定委托或公开招标选择监理单位。政府要加强对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工作,并对监理单位资质实行动态管理,促使监理单位不断的提高监理水平。强化总监负责制,加强对监理人员的岗位培训,不具备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的人员不得担任项目总监。业主在选择监理单位时要注重监理能力和监理水平的选择。

5、完善政府质量监督职能,加大执法力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质量法规,加快有关质量管理的法制建设,完善质量管理法规的同时,强化政府监督抽查力度,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提高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6、竣工后的监督管理:

第3篇

要牢牢抓住计量工作的目的,计量要与测量紧密结合,计量必须为测量服务,保证测量结果的可溯源性和可信度。要转变观念,学习国际上的通行做法,要从对计量器具的管理,进一步发展到对量和测量的监督和服务。量值传递的终端或量值溯源的起点,并不是工作计量器具,而是指测量所得到的测量结果。虽然计量器具准确十分重要,但要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光有计量器具的准确是不行的。为什么要加强对测量的监督和服务?这是计量工作自身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它反映了计量工作的根本宗旨和内涵的要求。计量工作只有服务于测量,与测量紧密结合,在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上下工夫,才能被社会、各级领导和企业所重视和支持,才能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才能与国际接轨,才能加速发展计量事业。如何实施对测量的监督和服务,可参阅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2004年的《计量法要素》D1国际文件和GB/T1902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国家标准。

2.要明确服务方向

计量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维护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手段。计量工作必须更好地与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工业企业、群众百姓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去解决群众欢迎、企业满意、政府关心的计量和测量的实际问题,去为他们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计量工作的作用。计量工作要明确服务方向,要更紧密地围绕经济建设,面向市场、面向生产,联系实际、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当然建立基准、标准,开展检定、校准,是计量工作的重要基础,但其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到测量结果的准确一致上,如果服务于第一线上的测量结果不准确,那检定、校准还有什么意义呢?计量要让政府、企业和群众真正感受到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和作用,那计量服务就到家了。

3.要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中发挥作用

计量如何面向生产,服务群众,关键要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中发挥积极作用。党的十确立了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国外则把企业计量检测水平的评价放在首要位置,计量水平高低反映了一个企业产品质量水平。企业的核心是质量和效益,测量能力是生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加强计量工作,加强对测量过程的控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实际上它应该成为计量工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着力点。这个质量是指大质量,既是产品质量,也包括服务质量。计量工作要落到实处,只有把计量自觉融入到经济社会各方面质量的形成过程与结果评价之中,把计量与生产相结合、与群众的需求相结合、与提高质量和效益融为一体,计量才具有生命力。

4.要全面发展

计量涉及国民经济各行业、人民生活各方面,所以计量工作必须是科学计量、工业计量、法制计量三大计量齐头并进,才能够满足各方面的需要。科学计量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计量的基础,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重要保障;工业计量是指计量工作在企业中的应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依法自主管理的计量工作属企业行为,目的是为生产经营全过程提供计量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以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法制计量是以政府为主导,是国家法律赋予政府计量部门(包括法定计量技术机构)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属于政府行为,其目的是为解决不准确、不诚实测量带来的危害,维护国家、企业、群众切身利益;法制计量是计量法律、法规规定由政府强制管理的计量工作,尤其是贸易、安全、医疗、环境、节能强检计量器具的管理。法制计量在JJF1001-2011中定义为:“为满足法定要求,由有资格的机构进行的涉及测量、测量单位、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的计量活动。它是计量学的一部分。”可见在法制计量中,首先要积极推行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要依法对计量器具实施法制管理。对使用中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不应仅限于开展计量器具的检定(或校准),而要向测量方法、测量结果上延伸,要对整个测量过程进行控制。按国际通行做法,从计量器具的法制计量走向全面有效的法制计量是大势所趋。必要时,可对某些强检计量器具制定相应的测量方法规范,对测量方法、测量人员资格、测量过程控制及管理要求作出规定。计量工作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实现计量的基本任务和职能,更好地服务于全社会。

5.要依靠全社会各方面力量

要完成计量的基本任务,必须组织和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只靠政府计量部门是不可能的。政府计量部门应制定计量方针政策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组织、完善和协调国家计量体系建设,加强宏观指导;积极推行法定计量单位;组织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抓好量值传递和溯源工作;抓好法制计量工作,积极开展为生产和群众服务。政府要充分组织发挥各行业、企业、院校的积极作用,开展专业计量科研项目,推动产业计量的发展;在工业计量方面,企业是开展企业计量工作的主体,要依靠企业自身采取依法自主管理来完善企业计量工作,建立完善测量管理体系,积极开展校准活动,促进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政府部门要积极加强指导和服务。在计量执法工作中,也要与工商行政部门、公安、检察、法院等各方面加强配合和协调。面向全社会的计量工作任务,必须依靠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才能完成。

6.要加强学习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