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地理基础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基础知识 归纳 有机结合 知识迁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10
高考地理考查的内容繁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科学复习,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是每位考生都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我认为在高三地理复习中,我们一方面应紧紧围绕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整理、归纳,形成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按大纲规定的能力要求,通过原理分析、规律总结和解题训练加强能力培养,提高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本文仅对此谈谈自己的做法。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及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
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决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区域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通过这样处理,不仅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由此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二、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地理是一门“讲理”的学科,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
1.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过图像来通过设计题目进行对比分析。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实质内容,排除干扰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
2.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正迁移。地理学习中有很多图形、图文之间可以不断变化,如太阳高度角可以有旗杆影子、窗户光线、楼房间距、地球经纬网、太阳能热水器、变化曲线坐标图等多种题型;晨昏线问题更是变化多端,侧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局部图等。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思考的地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解题中注重加强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3.要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另一大特点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或区域联系起来,以考核我们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感性材料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许多抽象的、难以耳闻目睹的地理知识和现象。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地理知识竞赛活动设计秦岭―淮河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08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活动教学法,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角色扮演、调查、动手制作等活动,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为例,谈谈知识竞赛活动的设计。
一、活动设计
1.活动背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应“中国的地理差异”的教学内容,提出了“围绕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开展专题知识竞赛”的“活动建议”。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学生在中国地理总论中《地形》《气候》《河流》《农业》章节中已学习,这为开展活动奠定了知识基础。从能力看,八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用图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地理语言表达能力;从年龄特征看,初中生课堂上乐于表现,喜欢合作、竞争。
2.活动目标
(1)运用地图和已学知识,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不同自然地区划分中的地理意义,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通过活动,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合作、竞争意识,增进对地理要素紧密联系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3.活动准备
(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学案,进行知识的自我理解和内化,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并借助互联网、报刊等媒体进行拓展阅读,查漏补缺。
(2)教师将活动试题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
(3)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为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打下基础),将全班学生分成8个合作学习小组,每组5―6人。各组推选一名工作负责、基础扎实、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进行小组管理。
(4)推荐或自荐主持人一名。
4.活动要求
为保证比赛公正、有序开展,培养学生按规则办事的意识,师生共同制定体现集体意志的活动要求:
(1)以组为单位参赛,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2)每道必答题分值100,每组必答一题,经小组讨论后在2分钟内回答完毕;如果回答不出、不完整、错误或延时,由其他小组抢答,给予相应的分数奖励。每道抢答题分值30,如抢答错误,倒扣10分(避免学生不认真审题就盲目答题;对课堂气氛不活跃的班级,为调动学生答题积极性,不实施倒扣分)。
(3)小组中每位成员只有两次答题机会,违者每人次扣10分(避免少数学生唱“独角戏”,鼓励全员参与)。
5.活动试题
根据课标、教学内容、学情,精心设计体现趣味性、知识性、生活性、创新性的竞赛试题。
必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水平,难易适中,面向全体学生。部分试题如下:
1.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问题。
①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我国1月℃等温线、mm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从我国温度带的划分看,秦岭―淮河一线大致是带和带的分界线;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看,秦岭―淮河一线大致是区和区的分界线。
③秦岭―淮河一线大致是我国气候和气候的分界线。
2.读《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填写表1。
抢答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探究与发展。部分试题如下:
1.下列语句中,描写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景观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意思是说淮河以南的橘子树移栽到淮河以北,会变成小灌木,橘子就变成又小又苦的“枳”。请结合已学地理知识,解释此现象。
3.假如没有秦岭这条高大、绵长的山脉,我国东部的1月0℃等温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可能会向什么方向移动?
在适当的时候,可尝试让学生命题,经教师审阅、修改后使用。
6.活动过程
(1)欣赏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景观图片,进入活动意境。
(2)解读活动要求。
(3)组织答题,记录各组得分。注意观察课堂动态,鼓励信心不足和游离于活动之外的学生勇于表现,积极参与;解答疑难问题,不把模棱两可和错误的答案留给学生。
(4)构建知识体系。
(5)合计各组总分。
7.活动评价
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方面,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自评与互评(认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学会欣赏他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各小组所得分数为参考,评选出本次活动的“优胜小组”,颁发奖品(如小地球仪),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地理学习评价档案袋”中。如时间允许,请学生发表获奖感言。对暂时落后的小组和个人也要通过发现“闪光点”,予以鼓励,使其获取前进的动力(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
二、活动感悟
1.知识竞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将竞争机制引入地理课堂,学生因渴望获胜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比赛中。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中,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学生这样说:“地理课最有趣、最紧张、最期盼的就是知识竞赛活动。在这个充分展现自己的舞台中,与同伴合作、竞争,体验着成功的乐趣,增强自信;经历失败的磨炼,获取经验、教训,不断成长。”
2.知识竞赛活动能挖掘学生的潜能
赛前,学生认真复习、预习,查找、编辑资料,自主获取知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潜能被挖掘。组内分工合作,组间竞争,增强了学生合作竞争意识和能力。快节奏的竞赛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多个感官,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发展。
一、运用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目前教学现状和新课改要求,地理教师应该尝试运用创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那么,地理教师如何运用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呢?
(1)改革教学方法,运用创新教法。传统地理教学就是因为单调的形式让地理课堂枯燥乏味,学生难以体验生活中的地理之乐趣。教师通过创新教法,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和引导,注意讲究教学方法的启发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积极地思维,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堂中主动进行创新性活动。
(2)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创新情感。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参与讨论、答问,各小组根据提问和答问的情况记分,进行评比。这种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情感,锻炼其创新能力十分有效。比赛的内容和形式很广泛,如读图比读懂,画图比准确和创意,提问、答问比创新,思维比敏捷等等。如笔者在讲中国分区地理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分别代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然后,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派代表列举自己所代表的这个区的发展优势,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3)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拓展创新的空间。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条横标:“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深刻地概括了西方的教学思想,他们提倡的教学是“活动课模式”,重视学生直接参与解决问题的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借鉴于此,笔者在实验研究中,加大了学生动手和课外活动的比例,如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地形模型,气象观测和星空观察,地理测定等。
二、运用地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教学质量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实施。
(1)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衣着方面。在讲述到气候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给同学提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同学们讨论总结之后,一些头脑反应较快的同学则能举一反三地列举其他一些例子。
行的方面。除了书本上学生掌握的“南船北马”外,针对现在机动车(摩托车、家用车)越来越多的现象,在课堂中,讲到交通规则中的“红灯停,绿灯行”之后,再适时地给学生提出“为什么机动车的尾灯都是红色的?”这个问题,尽管当时只有一部分同学能知道“因为散射的红光最少!”更重要的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还有的同学能在课堂中举一反三地把“上个世纪围困在极地冰原地区轮船上的船员如何用煤自救走出困境”的故事娓娓道来。
教学中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的学习内容,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增强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2)结合学校教学、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室里贴的一个学期变动几次的作息时间表,其实也是很好的教材,从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例如,当学校更换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在课堂中问学生:“上个学期18点30分上晚自习,天已暗下来了,而现在为什么19点30分上晚自习,天仍大亮?”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无意中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策略来了解生活中的地理。地理与生产的联系十分密切。农业在地区间、部门间虽然差别很大,但都离不开当地一定的地理环境,而农业类型的选择及农业发展方针与措施的制定,都可以说是对地理知识的运用,使学生体会地理对于生产建设的巨大作用,也是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体体现。提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在他们了解当地农业发展政策时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需要,消除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
三、用知识竞赛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初中学生争强好胜、表现欲望强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开展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是地理课堂从沉闷走向活跃的简单易用的好形式,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1)改变了地理学习方式。积极主动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地理学习。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寓教于乐,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学习思维始终处于兴奋和活跃状态,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愉快地接受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学习地理的种种乐趣。
(2)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为了能使本组在竞赛中获得好成绩,他们课堂上听讲格外认真,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这有利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竞赛式教学的优点不仅在于竞赛本身,还在于学生成功的参与,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课外知识。学生往往在课前就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们去查阅相关书籍、资料,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第二单元世界陆地和海洋
一、世界的陆地与海洋:
(1)海洋和陆地分布:三分陆七分海(29%和71%)
(2)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及分界线:P29
二、海陆变迁
(1)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
(2)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4)世界的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第三单元世界的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天气:时间短、常变化气候:时间长、一般不变化
常用的天气符号:(预报天气)P46
陆地上日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的年较差=月平均气温的值一月平均气温的最低值
(北半球陆地上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
二、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要求能绘制和读图分析
三、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1、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纬度因素】
2、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上气温高于海洋上气温;冬季相反。【海陆热力差异】
3、在山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0C,【地形因素】
世界降水分布规律: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1、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纬度因素】
2、南、北回归线,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中纬度地带,内陆降水少,沿海降水多。【海陆因素】
3、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因素】
四、温带东岸——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温带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暖湿润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暖湿润。
第四单元世界居民与地区发展差异
一、世界的人口:
1、世界人口增长:人口增长率的大洲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小的大洲是欧洲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反映人口的增长快慢。
2、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来表示。
(2)人口稠密区: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
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东部等.
3、世界的人口问题:(1)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粮食短缺、毁林开荒、草场超载、生态恶化、用水紧张
(2)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人口老年化,劳动力资源不足,国防兵力不足
(3)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交通拥挤、治安恶化、用水紧张、就业困难
世界上的人口不能无节制地增大。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人种:根据人类体质特征将世界上的居民划分为白色、黄色、黑色人种。
分布: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黄色人种。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三、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英俄阿西讲法语、);
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流传最广的语言是英语;
三大宗教:基都教(信仰人数最多)、伊斯兰教(在我国又叫回教或清真教)、佛教
四、世界聚落,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1、面积的六个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2、国界划分依据各不相同,有用山脉、河流、经纬线等。
领土是国界线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
3、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要理解“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发达国家大多分布在北半球北部——“北”
发展中国家大多分布在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南”
通常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划分国家。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4、国际组织
联合国——的国际组织,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总部在美国纽约;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是: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
世界贸易组织——WTO总部在瑞士的日内瓦
国际奥委会——IOC总部在瑞士的洛桑
一、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记忆
在积极思考、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材料的方法就是理解记忆。地理知识结果的形成产生必然有其原因,不理解其成因,单纯的记忆结果不易记住,而且很容易遗忘。例如我国人口的分布六多六少,学生应当在理解“自然环境的优劣决定了人口的分布状况”的基础上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很自然的能够记住“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再如: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的记忆,学生理解它的分布特点是由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所决定的,这个记忆就是一个复习了,省时省工。
二、充分利用地图帮助记忆
巴朗斯基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而中学许多地理知识直接来源于图中,是获取地理知识的源泉,同时又要求将知识落实回图中,利用地图帮助记忆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而且是学生应当掌握的一种技能。例如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位置,就是对图的记忆,学生要经常读图、填图、析图,做拼图游戏,这样也就记住了他们的位置,同时也是对它们名称的掌握,轮廓形状的熟悉有一定的帮助。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的记忆,往往是一个难点,而地图有效的帮助,大大降低了记忆难度。我国山脉、地形区的空间分布,可以教学生自己动手去画,拓下中国轮廓,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走向的山脉,画下中国主要山脉,填上地形区名称,这样的记忆效果就很明显。
三、让生活联系帮助记忆
知识来源于生活。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学要贴近生活,地理知识的记忆也要联系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生活经历,往往事半功倍。例如,我国季风气候的教学,有的教师在台上对成因讲得津津有味,台下的学生云里雾里,昏昏欲睡,讲完后,甚至有的学生连冬夏季个盛行的风向都不知道,还谈何记忆?而学生的生活经验,就知道冬夏季盛行风向,可能仅仅需要教师的点拨。学生已经具有的生活体验可以支撑对新知识的记忆,必然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教师要认真分析,明确提醒学生。再如,地图的教学,让在一幅图中学生利用图例找到两个地点,分析出它们的方向、距离,学生很容易理解图例、辨方向、比例尺的作用,从而有效的记忆。
四、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忆
各种地理知识有着许多联系,学生在记忆地理知识时,要学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方法,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联系旧知识,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一个“高”带来很多影响,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出现在青藏高原因为高,我国许多大河的流向自西向东原因是西高东低,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主要还是海拔高,记住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在以后的学习中许多知识迎刃而解,轻松地记忆地理知识。著名记忆专家哈利·洛雷因说:“记忆的基本法则就是把新的信息联想与已知事物。”再如,黄河中下游地上河的形成原因,让学生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黄土高原的状况,甚至做实验,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些知识必然形成记忆的结果。
五、在知识的乐趣中记忆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裂缝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一、地下室结构设计对裂缝控制的重要性
在很多的专业建筑师和建筑工人看来,裂缝问题是任何一种建筑结构都无法避免的问题,他们深知这是一种建筑行业的正常现象。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看到了裂缝就感觉到房子和其它的建筑物有着重大的质量问题,从而去投诉建筑厂商。我们要知道,很多的消费者都从事与建筑行业无关的工作,所以他们当然不能明白裂缝的问题。可是,能让消费者如此不满意建筑的裂缝说明建筑结构的裂缝还是存在着一些重大的问题被建筑者忽略了,这才导致了消费者的集体不满。这也说明了,只有加强建筑结构设计对于裂缝的控制分析才能建造令消费者满意放心的建筑物。建筑结构设计对裂缝有一个好的控制分析不仅可以提高整个行业的社会形象,还可以调高这个行业的整体质量水平,也为我国的建筑行业创造了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裂缝产生的原因
1、建筑施工时不到位
施工方面不到位也是造成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具体还可以细分成以下几个方面:有时候现场施工人员不按工作流程施工,踩踏上层苍的钢筋,这都会导致保护层加厚,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构件截面容易出现裂缝。有时候施工单位为了抢时间,会出现砼浇筑过快的现象,这样通常会使得砼建筑硬化后沉实过大,进而在浇筑后的几小时内发生裂缝。砼运输距离过大导致水分蒸发过多进而导致塌落度过低,进而使砼表面出现很多收缩裂缝。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砼分段浇筑环节,由于接茬部分处理不到位,也容易使施工缝出现裂缝。施工时拆模时间选择不当,导致因过早拆模使砼强度达不到要求,进而使构件在各种载荷作用下产生裂缝。
2、外荷载引起
也称为结构裂缝,其裂缝与荷载有关,表明结构承载力可能不足或存在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设计阶段,地下室外墙设计时,各类设计荷载考虑不周,取值小于规范规定或实际情况的荷载值,从而使得墙体配筋不足,由于承载力不足,使得墙体产生结构裂缝;施工阶段,施工企业为抢进度、抓工期,大多采用地下室外墙与顶板一起浇筑的施工模式,地下室外墙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时,过早进行拆模。为方便施工,或在地下室顶板上堆放大量的施工机具及各种建筑材料,使得地下室外墙混凝土自身未到达设计强度时,受到来自墙顶大梁的较大集中力,梁下墙体极易出现竖向裂缝;或过早进行边坡回填,施工机具碾压或材料堆载,地下室外墙混凝土自身未到达设计强度时,由于承载力不足而产生裂缝;使用阶段,使用过程中超过了设计荷载,导致地下室外墙承载力不足,墙体产生裂缝。
3、砼的塑性收缩缝
砼浇筑完后,由于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覆盖及浇水养护工作,其表面由于暴露时间过长,水分会快速、大量地蒸发进而造成砼急剧收缩。这时候砼强度是极低的,基本上几乎零,根本无法有效承受任何拉应力,出现砼开裂是必然的。这种开裂情况下,其裂缝多在表面出现,深度通常不大,一般都小于5cm。
三、控制地下室结构裂缝的措施
1、合理的结构设计
对于大型地下室,在设计阶段,应注意和采取以下措施:应严格按照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12.2.3条规定,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每隔30~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外墙承载力计算时,应按注意土压力、水压力、墙后地面荷载、墙顶竖向荷载(如消防车荷载)以及施工荷载的导算,墙体也应尽量选取小直径、小间距进行配筋,且应适当加大水平分布筋配筋率;在外墙基础设计时应结合地质勘察报告,选取合理的基础形式,根据工程实践,在基础顶面设置一道水平暗梁,截面高度大于等于2倍墙厚,宽度同墙厚,在外墙未达到设计强度之前,可有效的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墙体开裂;在实际工程实践中还发现,地下室外墙与其平面外相交的梁下墙体内设置暗柱,暗柱截面高度可取墙的厚度,截面宽度可取梁宽加2倍墙厚,能有效的防止墙体受到局压而产生剪切裂缝。
2、合理设置变形缝
当前一些建筑的地下室设有变形缝,这不仅不利于地下砼结构的防水。另一方面还会使地下室分成几个区域,影响地下室的正常使用。因此,尽量减少变形缝在地下室的使用,当然从当前的情况看,最好是不再使用,而是改用其它的相应设施代替,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地下室结构质量。最近几年来,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以及超长砼结构设计的不断完善,砼结构的质量已经得到越来越完善的保障了。
3、后浇带设置
后浇带和长久变形缝相比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它通常选取的设置位置在梁墙内力比较小的部分,后浇带保留时间至少要保持50天,这样早期温差和砼收缩就能完成至少40%,有效降低了砼裂缝出现的概率。
4、掺用抗裂膨胀剂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市场上的抗裂膨胀剂品种也逐渐增多,普通混凝土中掺入适量抗裂膨胀剂,可配制成膨胀混凝土(补偿收缩混凝土),该膨胀混凝土具有双重功效,含有微膨胀剂和合成纤维两种抗裂组分,可从物理和化学两方面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为混凝土提供双重保护。可有效地防止混凝土的开裂,使钢筋混凝土的整体结构和防水质量得到根本的提高,从而实现混凝土的结构自防水和超长结构的无缝施工。它在养护期能产生适度体积膨胀,在钢筋和邻位约束情况下能对钢筋产生一定的拉力,从而对混凝土产生压缩作用,因而在混凝土中建立一定的化学预应力,使它能大致抵消因干缩产生的拉应力,从而达到补偿收缩。
5、正确选用材料
在材料的选择上,优质的粉煤灰和适合工程实际需求的配方是很重要的。掺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粉煤灰,替代混凝土中的部分水泥,以降低水泥水化热温升,减小温度应力。在选择水泥品种时,应当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水泥,以防止日后因为用料不当而发生的安全事故。掺加适宜、适量的减水剂,以减少拌合混凝土用水量,达到减少混凝土的收缩的目的。对于混凝土材料的配合比,应该给予严格的控制,在选择合理的添加剂和水灰比等方面,应该按照施工的设计方案和相关的国家标准进行。在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应当加入适量的粉煤灰,以减小水泥的热量反应。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外掺矿物质掺合料,骨料最好选用中粗砂和卵石,以减少砂石的含泥量,适当提高粗骨料的用量。
6、混凝土施工后的养护
在混凝土施工结束后对混凝土进行合理养护,也是有效防止混凝土裂缝产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如:对混凝土进行保湿处理等,就能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度差,使其强度更加贴近设计要求。早龄期混凝土抗拉强度低,易发生干缩裂缝。为此,加强混凝土早期湿养护,可以推迟产生收缩的时间,减少干缩裂缝。
7、施工措施
良好的施工措施是有效避免地下室砼裂缝的关键步骤,在施工中要合理配筋,以便提高砼的强度。拆模时间上的选择也要注意,不能操之过急,只有当试块达到设计允许值的要求才可以开始拆模。
另外,建筑基础及侧壁周围因施工产生的土方要及时按要求压实,这样可以保证基础稳固,不会出现不均匀沉降的现象。在顶板上的荷载一定要按要求进行,施加负荷时应避免集中荷载,不然可能会导致出现顶板裂缝甚至顶板垮塌的现象。
结束语
要控制好建筑设计的裂缝问题,就要看到导致缝隙出现的原因,对各种因素进行排查,从而达到顺利控制建筑结构缝隙问题。地下室处于建筑的特殊位置,其结构设计具有复杂性,在设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之时把经济合理、可靠安全考虑其中,进而深入研究地下室的结构设计问题。
参考文献
[1]汪梅,吴炯.地下室结构设计与成本合理控制[J].建筑结构,2014,22:25-29.
[2]路民军.建筑结构设计中控制裂缝的措施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1:246.
关键词:人工湿地; 基质填料;污水处理
中图分类号: U6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概述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工程水处理技术,具有建设成本低、运行费用低、维护简单等特点,吸附、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去除三种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填料则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机污染物转为无机物质的枢纽,是水生植物和微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本文研究不同种基质填料对人工湿地净水效果的影响,以及通过多种级配组合基质填料的比较,为合理配置人工湿地系统组合型基质填料提供依据[1]。
2、人工湿地基质填料
2.1人工湿地构成
人工湿地分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和表面流人工湿地三种,但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人工湿地都由以下几个结构单元构成:
底部的防渗层;由填料、土壤和植物根系组成的基质层;
湿地植物的落叶及微生物尸体等组成的腐质层;
水体层;
湿地植物。
2.2基质层除污机理
基质层是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核心部分。研究表明,人工湿地基质中的微生物代谢作用是污水有机物降解的主要作用机制,而影响微生物代谢作用主要是人工湿地基质层中的微生物和酶活性的空间分布,近表层的基质区域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最有效的净化空间。
基质层的作用:1、提供水生植物生长所需的基质;2、为污水在其中的渗流提供良好的水利条件;3、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载体。
2.3基质填料除污作用
人工湿地基质填料对污水的净化主要是通过基质填料对污水的吸附作用实现。人工湿地填料对污水的吸附是指当污水流经人工湿地与多孔性固体填料接触时,污水中某一种污染物或多个污染物在固体表面处产生积蓄的现象。吸附作用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而两者并不是孤立的,往往相伴发生。物理吸附是吸附剂和吸附质之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产生的吸附。分子间力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一种吸附剂可吸附多种吸附质。由于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弱,吸附的物质也较容易被解吸出来,所以物理吸附过程是可逆的。化学吸附是吸附剂和吸附质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化学键引起的吸附,只能形成单分子吸附层。化学吸附具有选择性,一种吸附剂只能对某种或几种吸附质发生化学吸附,化学吸附一般是不可逆的。影响吸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吸附剂性质与活性、吸附质的性质与浓度、吸附过程的操作以及吸附时间等条件,均影响吸附效果。
2.4基质填料研究现状
人工湿地基质填料的研究将作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中重要的一块,业已成为污水处理行业中研究的重点之一[4-5]。目前该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
(1)选择、 开发更加合适、成本低廉的人工湿地基质填料。一方面可以从现有的各种黏土矿物中选择对有机污染物或氮、磷有很好吸附效果,同时又具有很好透水性且孔隙度大适合微生物生长的矿物来作为人工湿地的基质;另一方面也可以人工设计开发多孔的、轻质的、惰性的、比表面积大的人工填料来作为人工湿地的基质。
(2)对人工湿地基质层的去污机理研究。湿地基质层往往被看成是高效的“活性过滤器”,它作为人工湿地去污的核心部分,其去除污染物的过程即去污机理并不被研究者所完全认识。所以,对于各种污染物因子(特别是氮、磷、重金属)在进入基质层后的迁移转化过程的定量化研究将是以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3)对人工湿地基质层与湿地其他组成单元特别是植物的协同作用的研究。有学者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称为生态系统污水净化技术,就是因为它是一种利用基质+微生物+植物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通过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和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能力来处理污水的。因此,单一方面地过度强调这三者中的任何一方都会导致系统整体功能的削弱或丧失,弄清微生物、植物、基质层三者之间的协同互利机制,对于探明人工湿地的去污机理,优化湿地的设计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基质填料分析
3.1基质填料类型
填料的类型以及比例是影响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重要因素之一。填料对污染物的截留过程包括物理过滤、离子交换、专性与非专性吸附、螯合作用、沉降反应等。目前用于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填料包括碎石、页岩、煤灰、矿渣、陶粒、石灰石、沸石等。湿地填料的选择大多以填料对特征污染物的去除情况为依据,张民、徐玉新等人的研究表明,组合型基质填料不同的级配、比例对湿地处理污水有不同的污水处理效果[3]。徐丽花、周琪等人的实验通过利用沸石与石灰石组成基质填料处理污水,结果优于其单独使用的处理效果。本文通过比较沸石、沸石-石灰石、石灰石三种填料的人工湿地的净化能力来分析单一填料和组合型填料的净化效果的区别。
3.2 净化效果分析
徐丽花、周琪等人的实验结果[6]表明三种基质填料对水污染因子COD、TN、TP的去除效果不同。其中对COD的去除率沸石人工湿地最高,沸石-石灰石人工湿地次之,石灰石人工湿地最低;对TN的去除率沸石-石灰石人工湿地最高,沸石人工湿地次之,石灰石人工湿地最低;三种形式的人工湿地对TP的去除率可划分两个阶段,阶段Ⅰ主要考虑到填料吸附、植物吸收作用的影响,对TP的去除率石灰石人工湿地最高,沸石-石灰石人工湿地次之,沸石人工湿地最低;阶段Ⅱ主要考虑到填料吸附饱和,主要通过微生物和植物进行降解,该阶段对TP的去除率沸石-石灰石人工湿地最高,石灰石人工湿地次之,沸石人工湿地最低。
上述结果表明:将沸石和石灰石用作人工湿地的填料, 不仅解决了除TN的难题, 也增强了除P能力, 而且只要湿地设计合理, 控制污水量不超过湿地系统的最大负荷,且有一定的间歇期, 使基质填料上吸附的N 、P就可以被植物和微生物利用, 其除N、P的能力就不会因运行时间的推移而降低, 从而使人工湿地系统能够更加有效地运用于污水处理[2]。
4、结论
1、基质填料是人工湿地污水净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2、基质填料的选取要根据水污染物去除因子的不同而不同,综合考虑基质填料之间的协同作用,达到更好的净化效果。
3、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中人工湿地基质填料的选择方面应综合考虑,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湿地填料。
4、人工湿地的运行效果与合理规范的设计有关的同时,也与规范的运行管理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 基质填料在人工湿地污水净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根据基质填料的除污机理,针对不同的污水净化目标选用不同的基质填料,合理的组合级配,更好的提高基质填料污染因子的去除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基质填料选择面将越来越广泛,其不同的级配方法方式将更加多样化,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在新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中的应用面将更加开阔。
参考文献:
[1]王宝贞,王琳.水污染治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概念、新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
[2]梁威,吴振斌.人工湿地对污水中的氮磷的去除机制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动态,2000.(3):32-37
[3]黄逸群,张民,徐玉新.人工湿地填料净化生活污水级配优化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131-134,138
[4]陈长太,王雪.祁继英.国外人工湿地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给水排水,2003,19(12):105—106.
关键词:振冲碎石桩软土地基加固方法 质量控制
Abstract: the so-called gravel pile is a method of using vibration load presedimentation catheter, through the pile tube filling gravel, in isolation, extrusion, under pressure to form larger density of gravel pile, because it overcomes the serious defect of vibroflotation method, widely used. Vibroflotation Gravel Pile in soft soil foundation treatment effect is good, not only the speed, but also save the cost, wide applicability. With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s increasingly mature, gravel piles will be mor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pplication.
Key words: Gravel Pile in soft soil foundation reinforcement method and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471.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加固方法
软土地基的加固方法很多,按其作用机理可大致分为:换填材料、排水固结、挤密压实、胶结硬化、调整结构等类型。 采用振冲碎石桩法加固效果好、速度快、投资少等优点。加固后的地基土能满足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及抗液化的要求,制成的碎石桩是一个良好的排水通道,可降低今后该地区发生地震时的超孔隙水压力。
二、 振冲法对软土加固作用
所谓振冲法是振动水冲法的简称。它是以起重机吊起振冲器,启动潜水电机后带动偏心块,使振冲器产生高频振动,同时开动水泵,使高压水通过喷射高压水流,在边振边冲的联合作用下,将振冲器沉到土中的预定深度,经过清孔后,就可以从地面向孔中逐渐填入碎石。每段填料均在振动作用下被振挤密实,达到所要求的密实度后提升振冲器,如此重复,填料和振密,直至地面,从而在地基中形成一根大直径的很密实的桩体。从而达到加固软基的效果。
对粘性土的加固机理
对于粘性土地基(特别是饱和软土),由于土的粘粒含量多,粒间结合力很强,渗透性低,在振动力的作用下土中水不易排走,所以碎石桩的作用不是使地基挤密,而是置换。施工时通过振冲器借助其自重,水平振动力和高压水将粘性土变成泥浆水排出孔外形成略大于振冲器直径的孔,在成孔中灌入碎石料,并在振冲器的侧向力作用下,将碎石挤入周围孔中,形成具有一定密实度和直径大的桩体,它与原粘土构成复合地基而共同工作。由于碎石桩的刚度比桩周围粘性土的刚度大的多,而地基中应力按材料变形模量进行重新分布。因此,大部分荷载将由碎石桩承担,桩体应力和桩间粘性土应力之比值称为桩土应力比,一般为3~5,虽然没有提高粘性土的承载力但整个地基的承载力得以提高了。
碎石桩有时也用来提高土坡的抗滑能力。这时桩体的作用象一般阻滑桩那样是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迫使滑动面远离坡面,向深处转移。
对砂性土的加固机理
碎石桩在砂土中主要起挤密作用,主要目的是提高地基土承载力,减少变形和增加抗液化性。碎石桩施工时使饱和松散的砂土颗粒在强烈的高频强迫振动下重新排列致密,且在振孔中填入大量粗骨料后,被强大的水平振动力挤入周围土中,这种强制挤密使砂土的相对密度增加,孔隙率降低,干土重度和内摩擦角增大,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改善,使地基承载力大幅度提高(一般可提高2~5倍)。另外,由于地基宽度显著增加,相对密度也相应提高,因此抗液化的性能也得到了改善。
三、碎石桩的施工及质量控制
1、碎石桩的施工
(1)施工机具介绍
主要机具是振冲器、吊机或施工专用平车和水泵。
目前主要振冲器有ZCQ-13,ZCQ-30和ZCQ-55三种,其中ZCQ-30是目前常用的机具。
(2)施工准备工作
① 三通一平
施工现场的三通一平是指水通、电通、料通和平整场地,这是施工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水通是指一方面要保证供应施工中所需的水量,另一方面也要把施工中产生的泥水开沟引走。压力水由水泵送出通过胶管进入各个振动器的水管。水压需400~600KPa,同时应注意施工中应尽量做到水的重复使用。
所谓电通是指施工中需要有三相和单相两种电源。两者缺一不可,且电压不能太高,但也不能过低,约在±20v之间。
料通是指应在加固区附近设置若干个堆料场,且要保证运料线路尽可能短且畅通,同时又不干扰工作线路。料通还包括要有足够多数量,尽量不要发生停工等料现象。
② 桩的定位
平整场地后,测量地面高程,加固区的高程宜为设计桩顶高程以上1m。如果这一高程低于地下水位,需配备降水设施或适当提高地面高程。最后按桩位设计图在现场用小木桩标出桩位,桩位偏差不得大于3cm。首先将振冲器对准桩位,要求振冲器要垂直落下,且不可出现倾斜现象,否则会偏位和损坏方向节。对好桩位后再次开动水源,电源检查它们是否正常。(ECQ-30振冲器的额定电流为60A,空载电流为25A。) ③ 振冲成孔 一切准备好后,开动振冲器同时启动吊车,使振冲器下降,振冲器开孔后,在孔口附近应扩孔。振冲器下降成孔过程应有必要的停留振剂固壁的步骤,同时在施工一定要控制好下降速度,一般控制在1~2m/min左右。成孔水压要保持在60N/cm2以上,工作时可根据要求减小水量,但水得停水,防止泥砂倒灌入水管,然而在接近孔底标高时水压适当减小。每贯入1m,振冲器要提起悬留振冲5~8s时间, 待泥浆溢出时再继续贯入。泥浆溢出孔口流入泥浆池内,用专用运输车及时运走,当振冲至设计桩底标高以上30cm时,将振冲器提到孔口,提升速度2~3m/min,再往下沉至孔底,重复1~2次。既起至清孔的作用又达到扩孔的目的。
(3)碎石桩的制作
A:湖南省是全国地质灾害的高易发区,每年发生的地质灾害数量和造成的损失都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来说是仅次于四川、云南、贵州的地质灾害高发育地区。目前全省有据可查的大小地质灾害就有上万处。近年来,随着一些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同时伴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加,我省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越来越严峻。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连续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加快全省应急体系建设。
在这种形势下,省国土资源厅按照省领导关于“加快全省应急体系、平台建设”的指示,积极筹建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决定依托我站(中心)现有办公场所及卫星遥感监测设备、远程视频会商决策指挥系统等建设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及会商指挥部,作为全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形成横向与省委应急办、省政府应急办、省防汛指挥部、省气象台相联,纵向与国土资源部、各市州县国土资源局、市州地质灾害应急中心相通的中枢指挥系统。2012年初,经省编委同意,正式成立“湖南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加挂在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成立一年多来,应急中心主要承担全省地质灾害总值班值守,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和指挥调度等工作。
同时我们经过前期多地的调研,正在加紧进行湖南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的场地建设,争取在今年汛期初步建成并运行,实现与多部门的资料共享、远程视频会商、应急指挥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应急中心,也将成为全省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节点。
Q:2013年度湖南省地质灾害趋势初步预测情况怎样?
A:根据湖南省地质环境特征、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结合2012年地质灾害灾情、隐患点稳定状况和2013年全省气候趋势,湖南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对今年全省的地质灾害做了初步预测:
今年我省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总体与常年相当,但局部强降雨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仍不可忽视,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发性地质灾害为主。其中,今年3-4月降水较常年偏多,受其影响,湘潭市、株洲市、郴州市汛期地质灾害发生频次仍然较多,同时,由于湘东、湘中山地丘陵区地质环境脆弱,岳阳、长沙、娄底、益阳等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较为易发,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不容乐观;主汛期5-9月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的主发期,尤以5、6、7月最为严重,主要应防范受强对流天气或台风暴雨影响引发的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可能主要在湘西北、湘西、湘东南部分山地丘陵区。
Q:根据预测,湖南地质灾害防治应将采取哪些措施?
关键词:软土地基,强夯置换法,施工技术
0前言
强夯置换法适用于软弱粘性土、泥炭、液化粉土等饱和细粒土中,它是利用强大的冲击力破坏软土的强度使土体由夯锤下强行被挤至旁边,给墩体占去空间。强夯置换加固软土的方法是80年展起来的,我国自1987年以后发展迅速,已有一系列工程采用强夯置换处理软土或液化地基。强夯置换法具有施工简单、节省材料、快速、承载力高及经济效益明显等优点。其主要缺点是噪声和振动,因此不适合在城区采用。
1工程概况
大连某厂区位于某地区沿海盐田中,拟建建筑物为水泥库、水泥汽车散装、石灰石予均化堆场、配料站、联合储库、等各种水泥制备设施等30多栋。占地面积为37万m2。
2工程地质条件
场地地层结构特征由上至下分别为:
2.2.1素填土:杂色,稍湿,松散,主要由页岩、灰岩碎石及粘性土组成,碎石含量为80%以上。
2.2.2淤泥质粉质粘土:灰黑色,湿—饱和,软塑—流塑,含有贝壳,局部夹有薄层粉细砂。
2.2.3中砂:黄褐色,湿,松散—稍密,含有少量石英质砾石。
2.2.4粉质粘土:黄褐色,稍湿—湿,可塑,含有铁锰质结核及少量石英质砾石,局部夹有薄层碎石。论文参考网。
2.2.5红粘土:红褐色,稍湿—湿,可塑,局部含少量石英质砾石。
2.2.6全风化灰岩:黄褐色,稍湿,岩体全风化呈土状,干钻可进尺。
2.2.7中风化灰岩:青灰色,坚硬,岩体呈中风化状,节理裂隙较发育,表面有溶蚀现象,方解石脉充填。部分钻孔有溶洞,溶洞内充填软塑~流塑状态的红粘土。
3自然地理及水文、气候条件
施工区属北半球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降水集中的特点。区内多年平均气温10.2°C。多年平均降水量658.7mm,降水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约占全年的降水量60%左右,最大日降水量171.1mm,年降雪日数12天,最大积雪厚度37cm。年平均相对湿度67%,多年平均蒸发量1548.1mm,最大冻土深度93cm。最大风速28~30m/s。
该区主要为海水,水量较丰富。水位埋深0.25~2.50m,水位标高-1.04~1.59m,受潮汐影响变幅较大。地下水化学类型为氯化钠型水。
4技术要点
4.1技术要求
4.1.1在现有地面标高处,进行地基强夯置换处理。
4.1.2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70kPa。
4.1.3强夯置换墩穿越淤泥质粉质粘土,到达红粘土层。
4.1.4置换墩点布置按设计图纸进行,墩点间距2.5m,墩直径≥1.4m。强夯范围界线为建筑物轮廓线外延5.0米。论文参考网。
4.1.5强夯置换墩墩体材料采用级配良好的块石、碎石、矿渣等坚硬粗颗粒材料,粒径大于300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的30%。
4.1.6地基开挖后,墩顶铺设一层不小于500mm厚压实垫层,其范围与强夯范围一致,垫层材料与墩体材料相同,粒径不宜大于100mm,压实垫层顶标高与基础垫层底标高相同。
4.2强夯置换
4.2.1试夯
强夯置换正式施工前,由监理工程师在石灰石预均化堆场西北角选择20m×20m的场地进行试夯,通过水准仪监测夯击点,最后两击平均沉降量小于50mm为控制标准,以确定施工参数。
试夯采用履带式吊车:QU-20;铁质置换锤,锤重20t,锤径约1.25m;强夯置换单击夯击能2000KN·m,夯击次数由试夯确定。
4.2.2强夯置换施工工艺
强夯置换施工流程
(1)准备工作
(a)进行技术交底,
(b)收集、分析施工场地的地质资料,
(c)按设计要求准备相应的设备,
(d)按建筑设计平面图进行强夯置换夯点的测量放线,将置换墩布设在实地。
(2)施工过程
(a)施工顺序按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顺序施工。
(b)按设计图纸布置强夯置换夯点,施工标高按强夯置换设计要求进行,保证夯锤直立,吊车就位,夯锤对准桩位起吊夯击成孔,单点夯击能2000千焦。
(c)装载机向夯孔内填入碎石,继续夯击。
(d)重复步骤(b)~(c),经多次夯填,直至最后两击夯沉量小于50mm,完成全部碎石桩的施工。
(e)满夯一遍。论文参考网。满夯单击夯击能1000KN·m,布点按强夯设计要求进行。
4.2.3垫层施工
垫层应分层铺设和压实,垫层压实方法一般采用碾压法或人工振捣法。
碾压法采用8~12t压路机牵引4t重平碾分遍碾压(也可用6~10t振动压路机碾压);每层铺设厚度为25cm,用推土机推平后,往返碾压4~6遍,每次碾压均与前次碾压后轮轮迹宽度重合一半,行驶速度为3.5±0.2km/h,碾压时适当浇水湿润,碎石含水量控制为2~4%,以利密实。每层碾压最后两遍的沉降落差应小于1mm。
振捣法系用振幅在0.4~0.8mm,振动频率不小于2800r/min,电动机功率不小于2.2KW,重量大于65Kg的平板式振动器往复振捣,每层铺设厚度为25cm,单位面积上振动时间不少于60s,振捣遍数3~4遍,每遍间隔不少于40min,作到交叉、错开、重叠。
5施工检测
强夯置换施工中采用超重型或重型圆锥动力触探检查置换墩着底情况。强夯置换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应在地基处理施工结束后间隔28天方能进行地基检验。承开力检验除用单墩载荷试验检验外,尚应采用动力触探等有效手段查明置换墩着底情况及承载力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强夯置换地基载荷试验检验和置换墩着底情况检验数量均不应少于墩点数的1%,且不应少于3点。
6强夯置换桩的效果及其体会
经有关部门检测,本工程地基承载力满足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力要求。强夯置换不但具有施工方便、操作简单、造价低等特点,而且还加快了施工进度,保证了施工工期,得到业主及有关专家的好评,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02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刘惠珊 徐攸在 地基基础工程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年3月3
关键词:真空预压;控制;效益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概况:京唐港区三港池南岸线堆场总面积为67883.3m2,全部为淤泥,淤泥平均深度4米。针对本场地土质特点,采用“真空预压法”进行地基处理。
下面谈谈“真空预压法”在实际工程中的施工技术:
施工工艺采用“直排式真空预压处理”施工工艺流程图如下:
主要工序施工技术方案及质量控制要点
本工程所涉及的主要工序有铺设工作面(包括铺设编织布、铺设无纺布)、打设排水板、排水板与滤管连接、开挖压膜沟、铺设密封膜、真空预压等。
一、铺设工作面施工方案及质量控制要点
铺设编织布、铺设无纺布,均采用人工铺设的方法进行。厂家提供的编织布、无纺布是卷状的,在现场具体的施工方法为:在施工区域附近道路上将卷状的编织布展开进行人工缝合,再由人工将缝制好的编织布铺设到施工区域内。
二、塑料排水板施工方案及质量控制要点
在本工程中塑料排水板采用原生塑料排水板B型,其外包装牢固,板芯无接头、表面平整、无空洞和气泡、齿槽或分部均匀;其主要性能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并有出厂合格证和技术性能鉴定书。
人工插板的工艺流程见下图。
人工插设排水板的工艺流程图
(一)人工插设排水板的质量控制要点
1、测量放样,根据加固区已验收场地的施工基线、水准点等资料,测放施工区域边界线,分区测量板位并做好标记。
2、人工插设排水板,插设位置与板位标记的误差应控制在70mm之内;
3、人工插设排水板时严禁出现扭结、断裂和撕破滤膜等现象;
4、塑料排水板的外漏长度要满足设计要求;
5、塑料排水板不允许加长;
6、检查每根板的施工情况,当符合验收标准时,方可打设下一根,否则必须在临近板位处补打;
(7)清理排水板周围的淤泥,避免板头污染。
(二)产品标识与工序自检
1、打设过程中对每根排水板施工情况进行准确记录,并在图纸上进行标识。
2、工序结束后,逐根进行自检并作好记录,不符合要求的进行补打。
三、真空系统布设施工方案及质量控制要点
真空系统包括排水板与滤管连接、埋设检测仪器、铺设密封膜、安装射流泵、开挖压膜沟、真空预压等,其具体的布设流程见图
真空系统布设流程图
(一)排水板与滤管连接
排水板、滤管的布设方案为:每两排排水板之间设一根滤管,每30m~50m间距设一根水平滤管;排水板与滤管之间的绑扎是本工序质量控制的要点,采用扎带全绑的方式进行连接。
1、滤管布置按设计图纸。实际施工时,在局部不规则区域或边角处,可根据现场情况做适当调整。
2、在滤管需要连接的部位,采用硬质PVC管制作的三通或两通进行连接,外部包扎无纺布。
3、埋设前先将滤管放到埋设位置附近,处理好接头及出膜口,滤管要埋设砂性土顶面0.3m深。
4、滤管周围必须用砂子填实,严禁架空漏填。
(二)铺设密封膜
在铺设密封膜之前要安装出膜装置。在设计图纸要求位置,横向滤管和和纵向滤管交叉的位置,设置出膜装置,出膜装置和滤管的连接在横向和纵向一定要紧密,并留有一定的伸缩空间,以免不均匀沉降破坏。出膜装置的安装关键是要解决好出膜装置和膜的密封问题,不能漏气。出膜装置的法兰要平整,密封膜的里外都要安装橡胶垫圈,并在其上加涂密封胶。
(三)开挖压膜沟
各真空预压区周边挖设压膜沟,压膜沟深度要穿透透气层并进入不透气层0.5m。压膜沟底部宽度大于0.8m。
1、密封压膜沟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挖机开挖的作业方式,做法依照设计图纸。
2、压膜沟内外坡应平滑无砂料存在,保证密封膜与沟底粘土充分接触,满足密封要求;如沟底或两侧有渗透性较好的夹层存在,应将该夹层挖除干净,回填40cm厚的软粘土。
3、压膜沟开挖时,塑料排水板不能剪断,应沿沟边向上插入到砂垫层中;
4、压膜沟回填时用湿而软粘土填实。回填高度为砂垫层上0.8m。
(四)监测仪器的埋设
孔隙水压力仪、真空度测头等监测仪器的布设要求在滤管绑扎前进行,以免影响密封膜的铺设。
(五)安装射流泵
用于本工程的真空泵全采用7.5kw射流泵。浅层抽水固结时射流泵的布设按照每1200m2布一台,一次真空预压和深层真空预压时射流泵的布设按照约每1000m2布一台。沿加固区边界布置。真空管路的连接要严格密封,在真空管路中设置止回阀和截门。
(六)真空预压
1、在正式抽真空前进行试抽气,试抽期间要施工管理人员要检查是否有漏气情况,并及时用胶水粘补,还需要逐台检查射流泵的工作效率和真空表的压力,每区配备4台射流泵以便及时更换,在检查修补完成后要及时覆水。
2、正常计时抽真空时,如发现密封出现问题,及时处理。浅层抽水固结正式计时抽真空时间为30天,要求密封膜下真空压力稳定在60Kpa以上;一次真空预压和深层真空预压试抽真空正式计时抽真空时间为95天,要求下真空度应稳定在85KPa以上。
四、粘土搅拌桩密封墙施工方案及质量控制要点
真空区域膜下存在不透水层会大大降低膜下真空度,对真空预压的效果影响极大。就本工程而言,由于施工现场各临时道路均是砖渣铺设而成,对于靠近临时道路的区域,可能会存在漏气的情况,所以在施工过程中,我们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决定相关区域是否采用粘土搅拌桩结构作为真空区四周的密封墙。
对于搅拌桩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两侧砂层坍塌,每施工完1段,用竹竿试探,遇到砂层和抛石层,必须进行补打,避免出现漏水漏气层,保证真空预压的加固效果。
五、卸载后压膜沟处理的施工方案及质量控制要点
真空预压卸载后,压膜沟部分的预压效果表现为:沟底以下的土层的加固效果和区内土层加固效果基本一致,一般均能达到设计要求。沟底以上(即膜上部分,密封膜要压在沟底)部分土,由于没有得到真空加固,再加上覆水的长期浸泡,一般仍为淤泥、淤泥质状态,在整个预压场地内为薄弱带,不能直接作为场地使用,需要进行二次处理。我们做法是:先排净压膜沟内积水,用挖掘机挖净沟内软弱土,然后用干的素土掺上场地内砂垫层的砂(1:1)拌合后回填沟内,回填要分层压实满足设计要求。
六、效益分析
本工程真空预压处理后,地基承载力均达到60KP以上,为后续施工提供了较为平整、均匀的施工场地,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现场平整,土质较均匀,承载力差别不大,处理范围内土体含水率较低,为后期地基处理提供了较好的工作面和地基承载力计算基础。如采用山皮石置换,地基不均匀,更加大了后期打桩等基础处理难度。
(二)工期控制在了预定范围,为后续工程安排提供了时间保证。
(三)节约大量建设资金。本工程如采用山皮石强夯置换或淤泥全部置换,工程成本将由100元/平米激增至300元/平米,节约资金效果显著,提高了项目投资效益。
(四)减少环境污染和后续工程投入
采用置换或换填等方式,除浪费资金外,在淤泥运输及堆存过程中,环境污染将难以控制。且后期堆存场地的处理也会存在大量潜在费用。正空预压排出的基本是清水,几乎没有环境污染,符合工程环保要求。
综上所述,真空预压技术在京唐港地区今后的吹填土造陆初步处理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将大大提升工程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设计单位名称,图纸名称,编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沿海港口水工建筑工程参考定额[s]
关键词:地铁工程 沉降控制 应急处理
中图分类号:U231 文献标识码: A
一、地铁地层沉降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地铁工程多贯穿于城市的繁华地段,地表建筑物密集、地下管网复杂。沉降事故的发生将造成周边建筑物的开裂与倾斜,严重时还将导致建筑物的坍塌。在沉降过程中还对影响地下管线的连贯性,造成地下管网断裂等事故。在目前的地铁工程中,多数沉降事故发生在施工过程中,是施工过程的多发事故。加强地铁地层沉降控制工作能够避免施工过程中沉降事故的发生,保障地铁工程周边建筑的安全、保障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通过地铁地层沉降控制工作的科学开展能够使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得到有效实施,避免沉降事故治理造成的成本。在现代地铁工程施工中,加强地铁地层沉降控制已经成为施工企业管理与控制的关键与重点。
二、地铁地层沉降因素分析
地铁地层沉降的主要因素主要受涂层自身特点以及岩石层特点所决定。地铁表层地层土体由土基骨架作为支撑,在地铁暗挖过程中,这一骨架受外力作用产生了外荷载变化。垂直静压力造成了土体空隙的压缩,最终使得地铁地表发生沉降,受地质情况情况,在地铁建设过程中还会遇到岩石层地质的情况发生。岩石层地质的开挖过程中使得岩石结构受力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岩层的坍塌,进而造成了地表沉降的出现,在现代地铁隧道力学研究中发现,浅埋暗挖隧道的覆盖层缺乏自承载能力,其全部荷载都由隧道的结构层来承担。而覆盖层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受固结、含水量等因素极易发生沉降,而且,在开挖过程中也会在成周边土体的松弛,进而加大沉降的发生,在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开挖隧道所渗出的地下水会造成地下土层渗水通道的形成,进而使得地层失水严重。这一过程中,土层空隙受失水影响产生固结收缩,进而引发沉降。
另外,地铁施工过程中,轨道受地下水等因素影响也会产生不均匀沉降,进而影响轨道的线性,危害到地铁行车的安全。但是轨道地基基础的沉降多发生在地铁建成后受行车反复碾压的情况,本文在此不做赘述,仅对地表地层沉降进行分析与论述。
三、沉降控制技术
资料表明,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陷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地层和地下水条件、隧道埋深和直径、施工方法。其中,施工方法的影响更为明显。地铁的施工方法主要有三种:明挖法、新奥法和盾构法。明挖法由于对地面交通干扰大,且因敞开作业对周围环境千扰、污染严重,现在已经较少使用。新奥法和盾构法对环境干扰小,是主要的施工方法。下面结合地表沉陷的产生与控制措施对这两种施工方法进行概述。
(一)盾构法
盾构法是在地下暗挖隧道的一种有效方法。施工中,先在隧道的某一端建造竖井或基坑,以供盾构安装就位。盾构从竖井或基坑的墙壁开孔处出发,在地层中沿着设计轴线,向着另一竖井或基坑的设计孔洞推进。盾构推进中所受的阻力,通过盾构千斤顶传至盾构尾部已拼装的预制隧道衬砌结构,再传到竖井或基坑的后靠壁上。盾构施工中引起的地层损失和盾构隧道周围受扰动或受剪切破坏的重塑土的再固结,是地面沉降的基本原因。
(1)地层损失
地层损失是盾构施工中实际开挖土体体积与竣工隧道体积之差。周围土体在弥补地层损失中发生地层移动,引起地面沉降。引起地层损失的施工及其他因素是:①开挖面土体移动。当盾构掘进时,开挖面土体受到的水平支护应力小于原始侧向力,开挖土体向盾构内移动,引起地层损失而导致盾构上方地面沉降;当盾构推进时,如作用在正面的土体的推力大于原始侧向力,则正向土体向上、向前移动,引起地层损失(欠挖)而导致盾构前上方土体隆起。
②盾构后退。在盾构暂停推进中,由于盾构推进千斤顶漏油回缩而可能引起盾构后退,使开挖面土体坍落或松动,造成地层损失。
(2)受扰动土的固结
盾构隧道土体受到盾构施工的扰动后,便在盾构隧道的周围形成超孔隙水压力区(正值或负值)。当盾构离开该处地层后,由于土体表面压力释放,隧道周围的孔隙水压力便下降。在超孔隙水压力释放过程中,孔隙水排出,引起地层移动和地面下降。
(二)新奥法
所谓新奥法就是施工过程中充分发挥围岩本身具有的自承能力,即洞室开挖后,利用围岩的自稳能力及时进行以喷锚为主的初期支护,使之与围岩密贴,减小围岩松动范围,提高自承能力,使支护与围岩联合受力共同作用。采用新奥法时主要的施工方法有:全断面开挖法、台阶开挖法、侧壁导坑环型开挖法。
四、地铁工程沉降事故的应急处理
(一)制定应急预案的一般程序
(1)突发事故及其危险性分析;
(2)应急计划对象区域划定:根据应急救援救援力量来源的范围一般分为区域应急救援和单位应急救援;
(3)编制应急救援计划:包括技术措施和组织协调措施两个方面;
(4)应急救援资源配置:包括人才资源和设备、物料的配置两个方面;
(5)应急救援预案演练:一方面是对各方面因素的协调性的演练,一方面是发现不足实现改进的手段;
(6)应急预案效果评价与改进:应急救援方式会随着社会环境、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要持续改进以适应各方面的环境因素变化,从而能够发挥预案应有的效能。
(二)沉降事故处置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
(1)成立预案编制小组:沉降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小组应该由施工单位、施工监理单位和业主三方面的人员参加,由质量与安全方面的第一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辅助人员(包括财务、物资供应人员等)构成。
(2)风险分析与评估:由专业技术人员针对沉降事故进行各个方面的风险分析与评价。
(3)编制应急预案:以风险分析与评价结果为基础编制沉降事故应急预案。
(4)应急预案的评审与:由总工程师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应急预案的准确性、有效性进行审核,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使预案趋于完善。在修改完善之后,把预案通报给全体施工人员、生产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建设监理人员及业主,并组织对预案的学习。
(5)应急预案的实施:在实践中检验预案的有效性。
(6)应急预案的持续改进:沉降事故的发生具有共性,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可能会发生未预想到的情况。所以在生产中要做到对应急预案的持续改进。
五、结论
在现代城市公共交通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地铁工程成为了环节这一问题的关键。而地铁工程施工中事故的发生率非常高,地层、地表沉降的控制是影响工程施工安全、工程施工进度以及工程施工总成本的关键。
参考文献:
关键词:湿陷性,地基处理,价值工程,方案优选
Abstract: the 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 treatment scheme optimization, often takes into account many factors.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ideas of value engineering, is based on the foundation treatment scheme design stage, and tried to find out the foundation treatment optimal method, thus do guarantee foundations treatment scheme is reliable premise can maximum limit reducing foundation treatment cost.
Keywords: wet fall sex, foundation treatment, value engineering, plan 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 TU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概述
湿陷性黄土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是一种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在天然湿度下,其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但遇水浸湿时,土的强度显著降低,在附加压力与土的自重压力下引起的湿陷变形,是一种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失稳性变形,对建筑物危害性大。建筑物下部的湿陷性黄土根据工程特性,需要全部或部分消除地基湿陷性,处理方法通常采用换填法、强夯法、挤密桩法、浸水法,使剩余湿陷量满足规范要求。
地基虽然不是建筑本身的一部分,但它在建筑中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危,而且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造价。对于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可供选择的方案比较多,其造价相差也较大。地基处理方案选择时,应分别从地质水文,以及加固效果、材料消耗、施工机具、场地条件、工程进度要求、环境影响进行综合的技术经济分析,因此建立一个综合的方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笔者根据多年的设计工作实践经验,运用价值工程原理,举一实际工程说明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中优化设计方案的方法,做到技术先进、造价合理。
2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
2.1价值工程的基本概念
价值工程又称价值分析(Value Engineering,简称VE),是通过分析产品功能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力求以最低的产品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必要功能,从而提高产品价值的一项有组织的活动。价值工程是一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现代化管理活动,通过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综合评价,使之以较低的总成本去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从而提高产品价值的一套科学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发展至今,价值工程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同样在我们建筑工程领域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设计是追求技术和经济对立统一的过程,运用价值工程方法可以有效地选择出最优设计方案,从而能很好地控制造价、提升设计水准。
价值工程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功能、费用的分析和评价,最终以降低研究对象的全寿命期费用,提升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为目标。价值工程可用公式表示为:F=V/C
式中:V 为价值;F 为功能;C为成本费用。
从式中可以看出,研究对象的价值与研究对象的功能成正比例关系,与研究对象的成本成反比例关系,其是以功能为中心的工作,同时提高研究对象价值。应用价值工程措施有:1)在提高产品功能的同时,降低产品成本;2)提高功能,同时保持产品成本不变;3)在功能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4)成本略有增加,同时功能大幅度提高;5)功能略有下降,同时成本大幅度降低。可见价值工程的核心是功能分析。就是说在项目设计时,对产品进行方案分析的同时,还要对产品的功能进行分析,确定必要功能和实现必要功能的最低成本方案。
2.2 价值工程分析方法
价值工程最本质的特征是着眼于提高产品的价值功能,兼顾功能和成本两个方面。价值工程不仅致力于降低成本,而且致力于产品功能的提高。同一设计项目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方案的比选就可运用价值工程进行,从所有可选方案中选用最满意的方案。其具体过程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对设计内容进行功能定义和评价。关于功能的分类,按作用大小和重视程度,功能可分为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按性质,功能可分为使用功能和美学功能等;按要求,功能可分为必要功能和多余功能。在建设项目的功能要求确定后,就可进行相应的功能定义和评价。
(2)提供设计可用方案。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设计要求,提出符合设计要求的多种方案,作为评价对象。
(3)设计方案优选。对各种可选方案,采用特定的方法比如排除法、 经验分析法、百分比分析法[5].
(4)设计方案评价。
价值工程分析的核心是确定工程项目应用价值工程的对象和需要分析的问题,剔除设计内容中无必要的功能,对项目实体进行系统的功能分析,同时从功能和成本两方面来进行评价,从中优选最佳方案。可见价值工程有助于拓宽现有工程项目方案比选的思路,增强方案评选的科学性。对于地基处理来说,通过价值工程思路进行方案比选,可防止片面强调安全留有过多富余量的倾向,通过方案反复比较,找到各自适合的应用范围,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
3.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的选用原则
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原则上是技术可靠、经济合理、对环境污染小、又能满足施工进度的要求。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很多,各种处理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局限性和优缺点,一种地基处理方法可能有两重或多重的功效,一个工程也可能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基处理方法。所以如何科学地选择出最优的地基处理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条件复杂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在选用处理方法要综合考虑以下内容:(1)上部结构的要求,建筑物的重要性;(2)基础类型、布置和埋深及基底压力;(3)地形及地质成因、地基成层状况,湿陷性土层厚度、不均匀性和分布范围,地下水情况及地基土的物理和力学性质;(4)对场地环境的影响,如振动、噪音,邻近建筑物周围地基是否会产生附加沉降,施工工期长短、施工难易程度等;(5)地基处理方法在当地是否成熟;(6)施工周期长短。
4 工程应用实例
4.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西安市北郊某高层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2.1万m2。其中包括一层地下车库,6级人防及临街商业,住宅主体16层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附带商业采用两层框架结构。场地平坦,地貌单元属渭河一级阶地。地表下自上而下的地层结构为:
①素填土:主由粘性土组成,土质松散。局部地段为杂填土。
②黄土状土:褐黄色,具大孔隙,含钙质结核。具有湿陷性,可塑状态,厚度8.80~13.80m。
③粉质粘土:黄褐~灰褐色,虫孔发育,具有可塑状态。
关键词:初中地理;激发;学习兴趣
引言
初中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初中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为此,地理教师一定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利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激发初中生的兴趣,将死课本变成“活”课堂,将地理课变成学生都喜爱的一门学科。
一、在导言中增强趣味性
导言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导言可以在一节课的开始,也可以在两个问题之间的过渡处,导言在教学中起着面龙点睛、承上起下的纽带作用。趣味性的导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好导言,要重视导言的趣味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导言的设计方式和方法很多,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地理模型教具、地理地图、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进行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讲《印度》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印度的自然风情、印度的民族舞蹈、印度的建筑的同时,配合语言的讲解“印度是一个文明古国,原始的人文观念,倮守的民风,特有的建筑,令我们心驰神往,这节课我们就去印度”这种方式导人,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讲“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时,我设计导言是“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煤的用处很多,假如这种资源枯竭了,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带着这样的问题学习新课,牵动了学习注意力,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提高了学习效率。可见,增强趣味性是掌握好新知识的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 渲染艺术氛围
想在地理课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较为恰当的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寻求答案的兴趣是关键。例如,在学习《认识地球》一课中,这节课的主要授课点是经纬线。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从设置问题着手。如询问学生:如果老师想去家访,通过电话给老师指路,你会如何帮助我呢?同学们的答案一般都是按照一些标志性建筑,或者是在一些路口的交汇处等加以指示。此时,学生们也进入到了思考的状态中,可继续询问:假如此刻我周围没有任何显著的标志物,我该如何走呢?在同学们产生困惑之时,成功导出“经纬线”这一概念内容,继续接下来的讨论。这样一来,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场景当中去思考新知识,建立起明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这种教法主要是借助于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起来的。只要教师能将学生的注意力成功引到知识点上来,既能激发他们对新知的兴趣,又能推动课堂的教学进程。
三、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探究”作为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为将这一目标落到实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适当加大了地理学科的活动内容。“活动”教学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补充和延伸课内教学、承担新知识的学习转向促使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来的教学,改变了学生原来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当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时,他们对学习地理知识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效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在活动中掌握新知,将知识的学习变成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地理学科活动题材广泛,活动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为此,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活动。比如说游戏竞赛、角色扮演、辩论讨论等。再提出一些悬念性强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想要知道答案,就必须会积极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也就有了保障。
四、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新课标的主要基本理念之一。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一定要尽可能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兴趣的例子,将课本例题设计成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知识时,地理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到室外进行实践活动,亦或者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自主去发现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再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调查周边环境的污染情况,让他们了解环境污染的不同类型,再提出自己的建议。再如,在学习完《水资源》这节课内容,我给不同的组分配不同的任务,主题活动是“调查水资源利用与浪费情况”。A组负责设计并印刷调查问卷,B组负责走访调查、搜集数据,C小组负责整合资料以及数据分析等。尽管组织起来耗时耗力,但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克服了多种困难,都顺利完成任务。此外,不管是看云识天气,还是在迷路时利用指南针或树冠方向来判断基本方位等,这些都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而且有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亲身感知过的。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实践中去感知地理的奥妙,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五、运用多媒体于初中地理教学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
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等特点为一身,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视等)所不完全具备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的地图更加形象、空间感强等作用,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而且还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识记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地理知识直观呈现出来,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白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在讲解“波斯湾石油外运航线”的相关内容时,本节内容是需要学生找出“波斯湾石油外运”的三条主要航线所经过的海洋、海峡、运河以及所到达的地区。这个知识点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地理识图能力,以及空间感方面的能力。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经过的海峡、运河的名字等,学生既不能掌握,而且干巴巴的教学导致效果甚微。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展现外运航线(中东地区与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石油运输的轨迹),使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更加直观、真实,还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地理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还更易于学生理解、接受。
可以说,学生时代的学习兴趣是他们探讨知识过程最为珍贵、不容忽视的内部动因,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能让学生体验更多的乐趣,最后能深化为志趣,使学生受益终生。可以说,在地理学科中,d趣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为此,教师要找到适合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兴趣为支点,实施快乐教学,提高同学们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雪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教学的意义及基本要求[J].才智,2011(12).
[2]吴小倩. 浅析中学地理多样化激发兴趣教学[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1(03).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的是俄罗斯,其次加拿大、美国,中国位居世界第四位。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1
【第六章亚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部(深棕色——粉红色)海拔较高,四周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到浅绿的颜色——海拔逐渐变低)——亚洲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5、能在地图中找出下列地名,说出这些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区域)、西西伯利亚平原(绿色区域)、里海、贝回尔湖、死海(封闭的浅蓝色)、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7、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著,大陆性气候分布较广。分析其它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那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10、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亚洲经济差异:东部沿海经注发达,西部内陆经济较落后,不同的海陆位置经济发展不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不同。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亚洲东部)、纬度位置(经纬度跨度较广)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纬度最广,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差就大。
2、地形特点:典型的岛国,以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如神户、横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
3、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属加工型贸易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分布特点:日本工业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区。
5、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传统色彩与现代气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长。
6、日本投资措施: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主要向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地区;海外投资建厂给日本带来的好处: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工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环境,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日本在海外投资建厂对其它国家的影响: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它地区或国家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