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审计需要的专业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石油企业;审计工作;基本要素
中图分类号:F3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0-0108-01
前言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下,审计工作者在企事业当中将会扮演这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就是石油事业来说,因为石油企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企业,审计者是必不缺少的。但是多数的审计者在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不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要想很为一名优秀的审计者就要通过自己的经历来发挥其在企业中的效能,要肩负起自身应有的使命。
一、强化审计建设
石油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对于风险的降低因此审计者是很重要的,通过对市场等的分析来争取市场占有率。如果没有专业的审计人员,企业的工作就无法正常的运行。只有在审计者履行了自己应有的职责的基础上,才能有一个高质量的审计结果。审计者一定要秉公执法,以身作则,不能,中饱私囊,为了一己之力,丧失本应该遵守的原则。在审计的过程中审查出的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一定要严厉指出。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内部审计的形象问题更关系到内部审计的事业问题。油气企业与其他企业不同,类型比较繁多,而且在管理上也非常的复杂、不仅要求审计者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而且在其基础上还有一定的道德素养和综合业务素质。审计者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审计者必须要熟悉电脑,通过计算机来进行辅助设计,这就要求审计者还需要拥有更加广泛的专业知识技能,不但要掌握一定量的计算还要通过计算机来进行预算套价等一些列的计算机操作。在与合作方在某一方面上有一定不同见解的时候,一定要运用好谈判的策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平公正的解决问题,最后使得双方达成一定的共识。审计者掌握着石油企业的各个部门的各个方面的事物,内部预算决算,决策以及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只有这才是使得审计工作得以进行的审计者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技能。所以石油企业的管理人员要鼓舞并要求审计者一定要具备岗位资格证书,才能保证审计者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准以及必要的工作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本领。
二、严格按照审计标准进行审计
经济性、及时性、合法性是审计最基本的特征。只有在满足这几点的情况下,审计过程才真实可靠审计结果的质量才是良好的。这就要求在审计的过程中要有良好的工作效率,以最短的时间来高效率地完成规定的相关审计任务。为了加强石油建设,在配备高端设备的基础上更要求审计工作者们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审计。在油品库存溢耗方面,审计单位必须严格地按照国家相关法律《库存商品管理办法》来严格执行,对于商品的库存盘点表也一定要按照规定统一填制。将审计得出的溢耗与油库计量保管账之间进行细致的比对之后分析得出实际的消耗与计算的消耗是否正确。石油的审计工作不单是鉴证工作,同时它还需要对审计后的结果进行分析然后找出得以改善的办法。并不是只单单的进行财务上的审计那么简单。对于一个石油企业来说,影响其利益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盈余油发生量。但是很多因素都会导致盈余油的形成。所以审计工作要对油品原发量以及途耗和密度进行审计之后还有追踪盈余油发生的真实性以及盈余油产生的效率性。事后企业的管理审计会对盈余油发生的合理性做最后的审计,所以审计工作并不是简单地执行的,它要深入到公司的各个反面还要和有关部门做好沟通一起完成审计工作。
三、审计者应具备正确的审计判断
和竞标一样,只有竞标者看到了这块土地的可利用之处之后才会不惜一切代价开始竞标。石油的审计者也一定要具备正确的审计判断。只有审计者的正确判断才会有一个正确的审计结论,才能被会计信息者将其作为依据进而做出正确决策。审计的判断是一个专业的审计者综合的能力的具体表现,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审计者还需要有的是高度敏感的职业性还有就是如鹰一般的洞察力,这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尤其像石油那么专业性,领域广而且判定对象复杂的项目。审计判断是需要一定固有的过程的,从指定审计计划方案、确定审计重点等到审计风险的判定以及评估等都需要正确的专业知识来进行准确的判断。心理学专家称:审计过程就是一个心理过程,有些人敢于冒风险,那他的判断就会伴有风险性。在没有充分收集证据的情况下轻率地做出的决定往往是不正确的。所以一个企业项目的成功与否甚至是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与审计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四、 强化内部控制加强硬件措施
正如前面所说到的,石油的审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对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审计和跟踪。所以审计人员在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设备的引进以便于更好的进行审计,调查。对于环境与地形的勘测普通仪器无法做到,为了让审计工作正常进行石油公司必须向审计部门提供相关的专业性仪器,像测厚仪、激光测距仪等设备。在审计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相关部门必须随时配合,以确保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能够正常进行。审计作为监督与调查员,在审计别人的前提下一定要正确的审定自己。审计人员要加强自身的履职能力,要有强大的自制能力,对于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存在的任何违法程序像故意漏审以及违纪行为,一经发现严惩不贷。在处理各自的业务时不能干扰到他人。相关部门一定要制定一个完善的审计工作制度,来规范和完善审计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做好石油审计工作,审计人员自身要具备过硬的的专业知识技能与道德操守,通过自己的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经验来完成自己应尽的职能。相关企事业单位也应为审计工作提供一个优越的环境来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以及得到一个完美的审计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公司在发展上有一个质的飞越。
参考文献
[1] 王德福.企业建设项目内部跟踪审计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09.9.
内部审计是企事业单位中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企事业单位内部实现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广电企业为了良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就必须重视广电企业内部审计管理问题,努力做好广电企业中的内部审计工作。然而,受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影响,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在广电企业的真正应用中却不能发挥出完全的积极作用,目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也得到充分应用和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来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管理,逐渐实现了传统内部审计方式向先进内部审计方式的转变,对广电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广电企业;内部审计
在广电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对其内部实行严格的审计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换言之内部审计是广电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企业良好管理、推动广电企业的发展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广电企业的内部审计方式也得到了改革和更新,本文主要讲述在目前的互联网时代下,对广电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进而通过对内部审计制度的优化改革,推动广电企业不断向前的发展进程。
一、广电企业中内部审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在广电企业中,许多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都没有对审计机构的设置引起重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没有统一健全的相关审计工作规章制度来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标准,致使内部审计呈现出一盘散沙的状态,在审计工作的开展中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另外,一些单独设置了审计机构的单位,虽然保持了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但是却没有做好审计和财务工作,把审计和财务工作归类到一起,没有做好对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部分单位甚至撤销内部审计机构,使得审计机构受到严重干扰,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也束缚了审计工作的客观实质性和独立性。
(二)广电企业的内部审计方式还比较落后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广电企业的审计经营管理中,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已经越来越被普及,改变了传统的内部审计管理方式。计算机管理不仅在广电企业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同时也在各个办公软件和系统中作为主要工作运用方式,使得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在广电企业的内部审计中,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形成的各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投入到审计工作中,使得内部审计方式得到不断更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审计软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现实问题却是没有真正准确符合广电企业的审计软件系统,审计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模式,从而致使最终的计算机审计结果还不够完善。
(三)广电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结构单一,专业知识素养较低
在广电企业的内部审计中,相关审计人员大多都是财会人员,而对审计这块的知识面就很单一匮乏,缺乏审计专业人员,专业的审计经验和技巧都还不够,从而使得整个内部审计工作就很难全面实施,不能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审计机构也把重点主要放在财会方面,容易忽略广告经营、广播电视技术以及新闻宣传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得审计范围受到极大的约束。另外,广电企业的审计工作对专业知识素养要求较高,但很多审计部门中的审计人员学历比较低,实际经验也不足,在信息技术和法律专业的审计人员非常少,大多都是来自会计专业,对互联网、计算机通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严重匮乏,从而就不能满足广电企业内部审计的总体需求,阻碍了审计工作质量水平的提高。
二、改善广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建设独立客观的内部审计机构
独立性,主要表现为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能够确保审计工作正常顺利地进行,及时了解广电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的状态和各种信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审计质量。除此之外,相关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的实践中,必须确保自身的客观性,要具备客观理智的判断,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在不断丰富自身在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不断加强思想教育和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审计工作中去。
(二)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
对广电企业而言,内部审计工作是其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必须首先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才能使得审计工作有一个统一、科学而规范的标准,同时也使得审计工作中的各个部门都能得到有效协调和把控,确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统筹性。另外,有了健全的审计制度,才能在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及其审计备案制度上建立密切的联系,共同推进审计工作的良好开展。
(三)努力提高广电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
在广电企业中,审计工作设计广泛,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要求都非常高,针对广电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结构单一的局面,必须全面加强对审计工作人员各方面知识的专业培训,要求审计人员不能只具备财会方面的知识,还必须具备计算机通信技术和法律等相关知识,尤其这两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必须加强,制定相应的培训考核标准。除了对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养,也不能忽视综合素质方面,必须加强审计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其综合素养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陈明宏.浅谈信息化技术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J].低碳世界,2016(02):117-118.
在我国当前审计学教学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传统的教学过多的注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具体的审计应用,而学生在长时间的理论知识的熏陶下,会失去学习审计的兴趣,既不利于审计教学效率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审计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去思考、去创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审计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审计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1.将“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
在审计教学中,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有目标的去阅读教材、理解教材,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例如,在我国审计教学中,在学习审计专业知识的时候,教师事先准备好当前审计行业中较为典型的例子,并向学生进行相关的审计知识讲解,让学生围绕案例来进行发言。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对案例进行论证,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审计教学质量的提高。
2.引导学员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
在进行审计案例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能力,进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案例法的教学方式是以案来进行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来增加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审计实务中能够应用自如,充分发挥自己的审计专业知识。其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还要运用知识。例如在审计教学中,老师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审计案例,让学生来对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如,某企业在金融机构开立账户问题,让学生充当审计工作人员,就这个问题来开展审计工作,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进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为我国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创设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审计案例教学效率的保障。审计作为我国经济管理的一个分支,其涉及到的知识非常广,为了满足我国审计工作的需求,在审计教学中,就必须重视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首先,任何教学方法都应当注意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案例教学也不例外。教师一要为学生参与富有思考意义的思维活动提供机会,二要让学生鼓起勇气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创设“富有思考性的课堂”。案例教学本身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情景资料,教师则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到思维活动中去,进行有价值和富有意义的知识学习。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对案例的学习往往需要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佐证,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也是对案例知识的消化,同时针对案例教学中出现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进而提高学生的审计实务能力。案例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双向教学模式,学生对案例的不理解可以向老师请教,而老师在向学生解答的过程中会也是一种自我学习的将机会,进而为审计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4.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
案例教学法被广泛的应用于我国当前教育教学中,有效地保障了我国教学质量,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我国审计教学而言,应用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专业的审计教师,只有专业的审计教师才能更好地在审计教学中把握案例教学,才能更好地保障审计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了培养出我国现代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审计专业人才,加强审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重大意义。首先,高校应当与我国审计部门建立联盟,多让教师深入到我国审计部门中了解实际设计工作,进而丰富教师经验,进而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同时,还可以聘请一些资深的审计专家来校进行演讲,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开拓师生的视野。其次,高校要不断加强审计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教师要想先育人,必须得先学会育己,进而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结语
一、审计职业判断的含义
审计职业判断是指审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的行为所作的估计、判断或选择。审计职业判断是一种思维形式,受主观影响比较大,其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自身的素质,即审计人员的职业敏感性和判断能力。随着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审计风险的不断扩大,审计人员要想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面前不迷失方向,抓住实质要害,做出客观的判断,就必须在审计业务中真正实现由过去简单的审计程序执行理念向审计风险控制理念转变,将审计风险控制到最低。审计人员必备的素质有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素质,即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应具备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二是综合素质,即职业敏感性和判断能力,它是审计人员学识、经验、能力和道德水平的综合反映。
二、审计专业判断的作用
(一)评估重要性水平
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专业判断所涉及的一个重要领域。影响重要性水平的因素很多,对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重要性会因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改变,不同的企业重要性水平不同,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水平也不同。审计人员在对某一企业进行审计时,必须运用专业判断,根据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并考虑其他相关因素,才能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二)确定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要错误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对于客观存在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必须保持职业谨慎,运用专业判断,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各要素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
(三)评价内控制度的可靠性
内部控制与审计密切相关,作为企业内部的一种制度安排,它能够及时提供企业内部差错和舞弊行为的专门分析资料,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测试过程中通过专业判断正确确定内控系统的可靠性是审计过程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审计专业判断的重要内容。
(四)审计证据的搜集与评价
审计活动围绕着获取什么证据,如何获取证据,如何评价证据等内容展开,这些都要运用审计专业判断。审计人员对于审计证据质与量的判断受到重要性、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及审计证据的证明力等因素的影响。检查风险往往产生于审计人员在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时做出的错误判断。
(五)审计程序的选择
审计程序是指审计人员具体实施审计时所采取的详细步骤或工作细则。在实务中,审计人员必须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和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当的审计程序,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审计专业判断起着重要作用。
(六)对分析性复核结果的评价
分析性复核的目的是初步判断审计约定事项的重点区域和审计风险,采用这种方法通过指标对比,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判断和确定重要的审计项目。但经验表明,除非被审计单位资讯健全以及审计人员有良好的专业判断能力,否则,分析性复核的作用会被高估。
(七)对舞弊风险因素的判断
审计人员防范舞弊风险因素意识的缺乏经常是引起审计失败的原因。如果审计人员能够了解重要的舞弊风险因素并能引起职业怀疑,然后利用专业判断综合而不是孤立地考虑这些风险因素,就能够减少未能查出舞弊的风险。
三、如何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
(一)培养审计职业判断意识
审计职业判断在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制定,审计证据收集、评价和整理,内部控制系统的评审,抽样审计,分析性复核等具体实践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审计人员要面对实际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的经济事项,依据有关规定,做出专业判断,并对这种事项进行记录和反映,而且还要向决策者提供决策的备选方案,因此,审计人员在主观上树立职业判断意识,是提升职业判断能力并能够真正运用职业判断能力的前提条件。审计人员必须要从过去只需要根据审计制度的明确规定通过作简单的是非判断向职业判断迈进,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从更广泛和开放的视角思考审计环境。
(二)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
审计判断的基础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审计人员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即审计理论、审计准则、会计原理、经济管理、计算机操作及(转第6页)(接第11页)数据库、网络技术等知识,这是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基础。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持续的自学、后续教育、外出培训,吸收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从书本中学习有关审计判断的理论和方法,学习和领悟他人审计判断的技巧,以及形成审计结论的逻辑思维过程和判断过程,把握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把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内在规律,明确审计责任,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并能够最大限度地有效完成工作。
【关键词】 审计职业判断;审计风险;独立性
审计职业判断,通常也称之为专业判断,是指注册会计师从多种可能的工作方案中,运用审计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取舍的决策或者是审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的行为所作的估计、断定或选择。审计目标的明确性、审计依据的适当性、审计证据的真实充分性都直接影响审计判断质量的高低。
一、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
(1)加强诚信意识培养,重视加强自身修养,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执业中自觉地排除、抵挡来自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合理地作出审计判断。(2)严格遵循审计准则的要求,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应有的职业谨慎,规范执业。(3)发挥集体优势,实现审计的集体互动,克服判断的主观片面性和个人偏见,加强审计复核,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审计判断的质量。(4)不断学习,丰富专业知识。由于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多,审计抽样要涉及统计学知识;资产评估要涉及工程、机械和预算等;验资要涉及工商行政管理、公司法、合同法、外汇管理、银行结算等等;市场动态、人际关系、心理学、逻辑思维、职业敏感、风险意识以及要发现企业存在的各种错误与舞弊等,都离不开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审计人员要根据工作需要,不断充实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职业判断水平和能力。(5)积累执业经验。经验的积累,要靠平时多做比较和分析,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保持职业谨慎的风险意识。处理问题时,力求全面,克服片面。保持职业上的谨慎,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要有敏捷的思维、公正全面的心态,透过现象抓住实质,还要注意取证的充分和适当。所有这些,都要靠审计人员执业的经验和积累。经验积累多了,就会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形成更高一层的综合判断能力。
二、采用先进的审计判断辅助工具和审计方法提高审计判断质量
尤其是当今审计大都面临电算化程度高的会计信息系统,在这种会计信息系统里,以纸为基础的审计轨迹逐渐消失,同时也难以进行交易跟踪。更为重要的是信息系统的集成度在增加;分散的信息系统越来越多;错误和违规行为导致的风险正日益增加。所有这一切都要求审计人员充分利用审计辅助工具和审计方法,以助其审计决策与判断。如制度基础审计方法、抽样审计、风险基础审计方法以及计算机审计等先进审计方法,能够弥补审计人员的智力不足,克服认知能力的局限性,能够在一定程度增加审计判断的客观性和一致性。运用现代审计方法和审计判断工具,有助于审计判断质量的提高。
三、严格按照审计程序进行审计,加强内部控制和评审
审计程序是使审计工作能够按照科学合理的轨道有序运转的保证。在开展审计时,应对不同特点的审计项目进行分析,特别是非结构化的审计任务不确定性高,需要高水平的审计判断,要对此类审计项目认真做好审计前的调查工作,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熟悉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法律和政策,编制审计方案,掌握充分的审计证据,以提高审计判断的质量。加强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和数据处理系统的内部控制评审,是为了评价系统的可靠性,确定对系统的依赖程度,使审计建立在一个真实、完整的信息系统基础上,以避免审计风险。对计算机系统控制的评审应对系统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进行审查,再根据审查的结果决定抽查的重点、范围和方法,对于其中可疑问题的原始凭证,仍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就地审计来解决。
四、强化监管机制,加大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力度
企业、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是会计行为有序进行的基本保障,是制定执行正确会计政策的基本条件,要明确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控制和引导经营者的行为,逐步减少和降低诱发经营者会计造假的利益动机,确保对管理高层的有效监督。由于审计责任是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应尽的义务,审计人员要完成审计责任需要正确的审计判断,对不能履行审计责任的,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国家应建立健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促使其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判断,完成审计任务。
五、实行集体判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要求审计师在进行审计判断时,保持客观态度,不受他人控制和干扰,以事实为依据,公正地做出审计判断,也强调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应避免财务利益和血缘关系等,以排除影响审计判断的因素。为减少审计判断偏误提高审计人员独立性,应该实行集体判断,尽管审计工作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许多审计判断是由个人作出,个人的经验又总是有限,通过向他人咨询或与他人协商可以弥补个人认知的局限性,易于作出正确判断。应加强审计复核,验证审计人员审计判断的正确性,确保审计判断的质量。
参考文献
信息化是形成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力量,是实现行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领。自“十二五”期间将信息化确定为行业发展战略以来,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2016-2020年)》《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2021-2025年)》等宏观政策的引领下,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不断应用到审计实务中(舒惠好等,2021),注册会计师的信息化专业能力短板却日益突显(张敏,2020;应里孟和阳杰,2020;舒惠好等,2021),这显著降低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虽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7年印发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明确了信息技术在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中的重要地位,但《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仅仅是导向性的,在信息化层面缺乏可操作性。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在行业信息化背景下注册会计师需要具备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揭示当前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存在的主要短板,探讨如何提高注册会计师信息化执业能力,以期弥合期望差距,提高审计质量,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具有重大意义。(1)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是贯彻落实〔2021〕30号文件的重要举措。2021年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财务审计秩序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2021〕30号),明确提出“加强注册会计师专业培训教育。创新继续教育方式,围绕专业胜任能力、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职业道德等重点,丰富完善教育内容。”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建设相关问题,有助于丰富完善专业胜任能力、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职业道德等重点的教育内容,可以为加强注册会计师专业培训教育指明方向和明确路径。(2)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必由之路。根据DeAngelo(1980)对审计质量的经典定义,即审计质量是市场评估的注册会计师发现并报告财务报告存在错报或漏报的联合概率,审计质量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在信息化环境下,注册会计师的信息化专业能力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有助于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质量。(3)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是塑造会计师事务所品牌的重要基础。《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将“行业品牌化建设取得新成效”作为今后五年行业发展要努力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众所周知,审计质量塑造事务所品牌,行业品牌化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的基础是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深入研究探讨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的框架、短板、提升路径和策略有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为实现“行业品牌化建设取得新成效”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比较薄弱
根据作者对所在单位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情况的调查研究,目前的注册会计师普遍存在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比较薄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注册会计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主要局限于Office办公软件等传统信息技术知识,而对“大智移云物区”等新兴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储备。目前注册会计师获取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渠道主要来自职业继续教育。虽然行业协会和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的继续教育培训对新兴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有所涉及,但仍主要停留在电子表格使用培训,面对高度信息化环境下的海量数据采集,注册会计师普遍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职业技能有待提升
注册会计师普遍存在信息技术职业技能有待提升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注册会计师的新兴信息技术职业技能不熟练,对新兴信息技术应用的参与度较低。一方面,作为一个人员流动性比较高的行业,会计师事务所除了每年通过校园招聘大批量的毕业生外,还会通过社会招聘从其他相关机构招聘一批专业人员。这些新入职的员工没有使用本所审计系统的经验。新员工学习软件过程除了观看视频培训教程,主要依靠项目实战摸索,这大大降低了员工使用软件的效率。同时较高的员工流动率导致审计作业系统用户一直都有一定比例的新用户,降低了审计软件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每年审计作业系统改造需求主要来自于信息化部门运维收集到的用户问题修复、专业标准部分和质量控制部门每年修订质量控制制度的管理需要,以及业务部门的员工访谈。但每次访谈业务部员工使用需求,收到建设性建议较少。审计人员或者对信息化建设缺乏参与热情,或者是缺乏足够的信息化能力,提不出建设性意见,这使得软件改进成效存在一定的折扣。
(三)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意识不强
注册会计师普遍存在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对信息系统相关道德困境、数据管理相关道德困境和职业道德物化困境了解不足、重视不够。其中,信息系统相关道德困境是指注册会计师在信息系统设计和运行中的违规违法操作行为或其他不道德行为,导致数据保密和数据安全责任不能履行以及其他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数据管理相关道德困境是指注册会计师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以及输出行为危机客户的数据保密和数据安全,或导致其他不道德行为的发生。职业道德物化困境是指拥有自由意志或自主能力的信息化系统违反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或导致其他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新兴信息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注册会计师从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也让注册会计师面临更加复杂的道德困境。然而,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聚焦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时,忽视了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得注册会计师普遍表现出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意识不强。
三、提升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框架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9年6-12月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最新调研结果,会计师事务所认为将对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技术依次是大数据(41.6%)、人工智能(39.3%)、云计算(18.1%)、物联网(4.9%)、区块链(3.5%)和其他(0.4%)。其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注册会计师审计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基于对审计实务的调研和相关学术研究,大数据审计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和大数据多数据源综合分析技术三类。其中,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和图形数据库技术等。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包括标签云分析、散点图分析、条形图分析、折线图分析、直方图分析、气泡图分析、小提琴图分析和热力图分析等。大数据多数据源综合分析技术是通过采集各种可获取的数据,采用大数据技术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发现审计线索的技术。常用的大数据审计工具有R语言、Python和Tableau。基于对审计实务的调研和相关学术研究,人工智能审计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虚拟、自然语言处理和认知计算等(吴勇等,2021)。在率先应用人工智能审计的领域,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都是与专业机构合作推出可供注册会计师应用的审计产品,注册会计师通常无需参与审计产品的开发设计。因此,人工智能审计对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要求相对较低。相比而言,注册会计师在大数据审计中不仅需要具备大数据审计思维,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大数据审计技术。因此,大数据审计对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要求更高。基于此,本文主要基于大数据审计技术探讨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框架。基于《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构建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本文将从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职业技能和信息技术职业道德三个方面构建注册会计师的信息化专业能力框架,如图1所示。其中,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应当在原有学科领域的基础上增加新兴技术学科领域,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图1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框架图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相关的知识。信息技术职业技能应当在原有技术和应用技能的基础上增加新兴技术学科领域的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比如注册会计师应当掌握大数据审计常用的R语言、Python和Tableau等信息化工具。信息技术职业道德应当在原有职业价值观、道德和态度的基础上增加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和职业道德物化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改革创新学历教育
1.改革创新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目前的学历教育课程体系难以培养出行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人才。目前会计专业开设的相关信息技术知识、技术和道德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审计工作的需要。具体表现为:一是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较为陈旧,并未新增大数据审计、人工智能审计等新兴技术;二是课程所涉及的信息技术职业技能较为落后,仍局限于Office办公软件等传统信息技术;三是新兴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教育缺失,并不涉及新兴技术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仍局限于传统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学历教育阶段应当遵循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逻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革创新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更新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新增大数据审计、人工智能审计等新兴技术专业知识;其次要开设信息技术职业技能课程,比如R语言、Python和Tableau等信息化工具应用课程;最后要加强新兴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教育,在审计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中新增新兴技术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2.改革创新学历教育的培养模式。目前的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几乎全部依赖自有师资力量、自编课堂教材,普遍存在理论与实务脱钩的现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建议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遵循“理论源于实务,理论指导实务,理论高于实务”的科学理念,将理论与实务融合在一起。具体而言,高等院校可以在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信息化实务导师,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开展联合培养,根据学生的择业选择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用人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学历教育。
(三)完善职业继续教育
1.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职业继续教育。会计师事务所是高智力的学习型组织,每年均会对员工开展财务会计审计等各种专业知识的培训,为提升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和使用能力,应加强和改进培训工作,如:在内部培训中增加有关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内容;从外部聘请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开展培训工作;从现有员工中选拔更多优秀的、具有培养前途的员工参加外部各种信息化培训、学历教育和信息化审计项目实务锻炼等。同时,对现有的信息化审计人员也要开展财务会计审计相关知识的培训,使目前的信息化审计人员理解和掌握更多财务审计知识,成为精通财务的信息化审计人才。2.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继续教育。行业协会要创新职业继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围绕信息化专业能力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重点,丰富完善相关教育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上线职业继续教育相关应用,切实提高职业继续教育的培训效果,持续保持和强化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操守。
(四)深化行业监管改革
自2001年安然等事件爆发以来,内部审计的地位得到提升,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结合得更加紧密,内部审计从企业后台被推到前台,并与董事会、高管层、外部审计共同构成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1]。内部审计地位的提升、范围的扩展和审计重点的转移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个人技能、审计工具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内部审计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内部审计人员能否适应从财务收支审计向内部控制审计的转变、从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向战略层治理导向审计的转变、从事后审计向全程审计的转变、从查错防弊导向审计向价值增值导向审计的转变,以及是否具备开展公司治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的职业胜任能力,决定着我国内部审计能否顺利实现转型。因此,要实现我国内部审计事业与国际同行业的尽快接轨,实现我国内部审计的顺利转型,当务之急是构建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并分析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基本情况,并借鉴国内外关于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方面的研究成果,设计了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
问卷调查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设计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调查问卷》,借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中心的成果,问卷内容涉及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对职业胜任能力的掌握情况,对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和培训机制设计内容的相关建议等[2]。具体内容包括四大部分:(1)内部审计人员所在企业基本情况;(2)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情况;(3)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个人技能、审计工具与技术素质;(4)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提升情况。问卷调查采用网络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国范围内的内部审计人员共发放问卷6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550份,问卷有效率为9167%。本次问卷调查涉及的行业包括电信、金融、服务、教育、房地产、钢铁、电子、投资、生化、工业、农产品加工、酒、石油、制造业、综合产业等,笔者对收回的有效问卷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情况如下:根据被调查对象所在企业的性质进行分类,有限责任公司的占4545%,国有独资公司的占1818%,股份有限公司的占3636%;根据被调查对象所在企业的隶属区域进行划分,东部地区的占8364%,中部地区的占1273%,西部地区的占364%;根据被调查对象所在企业的规模进行分类,大型企业的占40%,中型企业的占5636%,小型企业的占364%。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891%的调查对象所在企业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情况如表1所示。本次问卷调查的一项内容是要求被调查对象根据其工作所涉及的审计类型按照工作量大小进行排序,再按照排列最先到排列最后的顺序对选项分别赋值11分到1分,并对11个选项加总分后取平均数,最后得出主要审计类型的得分情况如表2所示。同时,本次问卷调查对被调查对象所在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构成也是通过排序方式进行的,各专业人数的平均得分如表3所示。 另外,本次问卷就被调查对象对专业知识重要程度的认识、个人技能、审计工具和技术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对象对专业知识重要程度的认识方面,会计学、计算机和管理学最受关注,财政学和经济学次之,法学和工学再次之,外语受到的重视程度最低(如表4所示)。在个人技能方面,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沟通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专业判断力很重要,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变革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次之,写作能力受到的重视程度最低(如表5所示)。在审计工具和技术方面,被调查者对内部控制工具运用的重视程度最高,而商业分析工具的使用受到的重视程度最低(如表6所示)。在职业道德方面,正直诚信、廉洁、保密这三项得到的重视程度较高,职业审慎、遵纪守法、社会责任、追求卓越等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但重视程度相对偏低(如表7所示)。
(三)调查结论对框架设计的作用
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结果,本文认为此次调查结论能对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的设计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设计思路方面,由于我国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主要对公司经营行为进行审计,内部审计机构的总体地位、权力、独立性和客观性得以保证,因此框架基本可以按照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董事会、监事会之下或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的情形进行设计。
2.在框架内容的分类方面,由于多数被调查对象持有注册会计师或注册内部审计师证书,因此在设计框架时可以根据注册内部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相关教材的知识结构对会计学、审计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审计技能进行相应的分类和规定。
3.在对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具体要求方面:(1)由于传统审计类型(如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合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舞弊审计等)仍然受到多数企业的重视,因此应对这些方面的职业胜任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同时,对在国际趋势影响下日益受到重视的风险管理审计、投资项目审计也应提出一定程度的胜任要求,而对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专项审计、IT审计等审计类型可在框架设计中暂时提出相对较低的要求。(2)根据内部审计人员对各类专业知识重要性认识的调查结果,在设计框架时应对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财政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提出相对较高的要求,对法律、建筑学、外语等学科的要求则不应过高。(3)根据内部审计人员对各项个人技能重要性的认识,在设计框架时应对沟通协调能力、管理能力、专业判断能力、变革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对实际操作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则不宜过高,但对写作能力方面的要求应不仅仅限于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撰写审计报告,而是应要求多数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结合工作实践来撰写论文并公开发表。(4)根据内部审计人员对各种内部审计工具重要性的评价结果,在设计框架时应对内部控制工具、风险管理工具、信息技术软件和分析工具以及经营管理工具的使用提出更高要求,而对商业分析工具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则可以暂时不作要求。另外,在计算机使用要求(归属于信息技术软件和分析工具)方面,本文也作了相应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在设计框架时应对文字处理、INTERNET上网技术、EXCEL软件、查询数据编程语言提出相对较高的要求,对基本编程和独立编程等难度较高的能力则不必过高要求。(5)在内部审计人员对各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评价结果中,尽管某些职业道德受到内部审计人员重视的程度较低,但本文认为这些职业道德仍然对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棣华和张守凤认为,内部审计人员应遵守廉洁自律、办事严谨、遵纪守法、保守秘密等职业操守原则[3]。因此,本文认为正直诚信、廉洁、保密、职业审慎、遵纪守法、社会责任和追求卓越等七项职业道德均应当成为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并且根据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独立性和客观性也应列入其中。
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体系
国外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分专业知识、个人技能、审计工具与技术三类。借鉴此分类方法和屈耀辉等人的观点,本文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划分为专业知识、职业道德、个人技能、审计工具与技术四类[4]。这四类职业胜任能力在重要程度上有所区别,从而形成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个人技能、审计工具与技术为主体,以职业道德为普遍约束力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这四类职业胜任能力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辩证的统一体[5]。
(一)专业知识———基础
专业知识是一个职业能够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要件,从业人员如果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则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更无法产生工作成果,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中的基础内容是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探讨个人技能和审计工具与技术。为方便查阅、使用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本文依据问卷设计中的相关内容,将专业知识部分以学科作为分类标准,个别学科(如会计学、管理学)根据国家学科分类标准,下设分支学科进行具体规定,其中会计学下属的审计学、财务管理等学科内容按照问卷分析的结果,依照注册会计师和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辅导教材的分类方式进行分类。框架中学科的先后次序依据问卷调查所反映的内部审计人员对各学科重要程度的认识来排列,如表8所示。
(二)个人技能和审计工具与技术———主体
内部审计工作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技能、审计工具与技术对内部审计人员的重要性。个人技能的高低对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对最新审计知识的学习或对上级机构的工作汇报都具有重要影响,对审计工具与技术的掌握程度则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能否运用适当的工具或技术进行正确而高效的审计工作。因此,个人技能或审计工具与技术的缺乏都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可以说,这两类职业胜任能力是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必需素质,也是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主体部分。本文对各种能力和审计工具与技术的分类依据问卷中的相关内容来确定,各种能力和审计工具与技术的先后次序依据问卷调查所反映的内部审计人员对各种执业能力重要程度的认识由重到轻进行排列,并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相关调查结果予以确定[6],如表8所示。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职能
1.审计目标整体性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本要求是对企业整个经营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评估,通过这一评估及时发现其生产经营中有可能发生的经营管理风险,并提前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这种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注册会计师的任务不仅在于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还要通过这些审计活动为企业的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利于企业决策层做出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正确决策。所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就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进行评估,它的出发点关注的是整个集团的经济效益及是否存在不合理现象。
2.审计职能扩大化
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估是注册会计师基本职能,但是由于企业间存在经营业务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根据企业经营特点,将审计职能进行延伸,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注册会计师在发挥好基本职能的同时,还要合理的扩展其职能,例如增加注册会计师咨询建议职能。通过加强其咨询建议的职能,使之与监督评估的职能相互促进。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表现
企业实质对存货数量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存货盘点,必须严格按照盘点的程序去执行,一般情况下,选用的盘点时间是在接近年终结账日的这个时间段,而注册会计师应该通过多种措施来提升盘点效率和效果。具体可以采用异地同时的方式对存货进行盘点,或者检查存货数量的比例是否处于合理的范围之内。尽管注册会计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严格的审计,但是由于存货本身相对比较复杂,也难免会出现对舞弊行为无法查找的尴尬局面,以下是具体风险表现:
1.按照正常的程序,管理当局会派相关工作人员跟随注册会计师进行相关记录工作,例如测试结果,测试地点,测试进程等等。而被审计单位就可能利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将虚构的存货计入到还未被检测的存货项目内,以此来虚增其存货的价值。
2.注册会计师会提前通知被审计单位,让其配合好审计工作,被审计单位就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相应的准备,以逃避注册会计师的检查,例如将存货短缺的部分放置在注册会计师不会检查的存放点。
3.按照正常的程序,注册会计师为了效率性是不会对还没开封包装箱进行检查,只会统计总数量,而这一点也被公司利用起来,采用开箱子方式来增加存货数量。如果没有刻意去抽查,很难发现这一舞弊行为。
三、引发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原因
1.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按照我国要求执行审计工作的人员必须是综合能力较强的专业性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财务、审计、会计、统计等方面基本内容,还需要掌握法律、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审计经验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而要满足以上要求的人才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是相对较少的。我国仍有一部分注册会计师的综合审计能力较弱,尤其是在面对大型企业审计工作时,常会出现纰漏,只能发现企业表面数据上的问题,而无法深究在数据背后更为深层次问题,无法真正发挥注册会计师的职能,从而导致我国审计工作缺乏系统性及严谨性。
2.注册会计师计算机专业知识匮乏
电算化对于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使用时间不是很长,很多的注册会计师对于使用计算机来说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会计电算化的相应软件的使用就更是模糊了。传统的会计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以往经验和相应的知识,就能对审计工作无论是核对还是分析都做的很好,就能顺利的达到工作的要求,可是随着电算化软件的普及和使用,审计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审计的对象也变多和变复杂了,如果还是用注册会计师的以前经验和知识是不够的,这样一来,就必须借助新的工作方法,才能使审计工作顺利进行下去。借助计算机来进行审计工作,要求注册会计师要有广泛的知识,对于审计、会计、财务等专业知识要会,还有要对各种计算机软件、数据处理以及相应的网络方面的知识,这样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软件方面的知识就必须同时具备,并且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现在的注册会计师对于计算机操作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口,从而使会计电算化的工作与现实中的审计结果不一致,这样就给审计工作带来了风险。
四、规避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措施
1.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
我国企业实施审计是现代化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审计工作好坏判断标准绝大部分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表现,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明确自身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其次,要充分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在面对审计工作时,应划分好自身与被审计企业的关系,遵循基本审计原则,使审计程序审计内容能够独立性完成,从而得出客观且具有专业性的审计报告。而为了使审计报告的公正性、客观性和真实性得到保障,要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加强注册会计师计算机专业知识
计算机辅助作用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便利,对数据的采集更加准确和可靠,对于审计工作本身来说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计算机本身就有安全性问题,所以注册会计师掌握必要的网络安全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还要知道设计风险在网络环境下可能会加大,要提高这样的意识,不断的加强网络安全和风险规避等方面的知识学习,要不断的更新所学的知识,和审计工作的现实状况相适应。注册会计师要能熟练的应用计算机,加强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将计算机的操作水平和时展保持同步,为计算机审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注册会计师还要注意审计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更好完成审计工作,能更好应对审计工作方面带来的一些风险和变故。
作者简介:
为了使问卷调查的结果更具有代表性,我们主要从省厅及各个市县级审计机关选取了一些从事审计工作时间较长,有较高职称和学历,工作经验较丰富的审计人员作为调研对象,以期从对这些相关人员的问卷调查及访谈中来了解他们对审计复合型人才的看法和建议。具体调研情况是:在有效问卷调查中,学历结构方面,本科占到71%,研究生占到16%,大专占到13%;在专业构成上,第一学历中,学习会计学专业的占到36.6%,其次是审计学17.2%,和计算机13.4%;在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中,从事审计业务类的占到82.1%,从事综合业务类的占到17.9%;在被调查对象所处职位中,处级以上干部占2%,处级干部占15%,科级干部占到52%,科级以下干部占到31%;在专业技术职称方面,高级职称占到36.6%,中级职称占到55.2%,初级职称占到8.2%;在参加工作的时间上,有42%的被调查对象工作时间在20年以上,16%的审计人员在16-20年,19%的审计人员在11-15年。
二、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在审计人员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审计工作相关程度上,88.1%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相关的,只有11.9%认为不相关。
(二)在以往的审计工作中,关于专业胜任能力,90.3%的被调查者认为能够胜任,只有9.7%认为比较吃力;但与审计发展要求相比较,只有6%的被调查者表示其专业能力完全能够胜任发展的需要,34.3%认为比较能适应需要,36.6%认为其适应能力一般,23.1%认为比较吃力。在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专业要求上,有高达97%的被调查者认为作为专业审计人员,其知识结构应该宽广,具有复合型从业技能。
(三)在解决专业与岗位不对口的问题上,43%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进修培训,29%认为请求领导派出去学习,只有19%认为应该抓紧时间自学,补充知识。这说明审计人员对培训的要求非常迫切。
三、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从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上来看,89.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非常重要,9.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比较重要,只有0.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一般,没有人认为不重要。另外结合访谈情况,我们可知,整个审计系统的人员对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从思想上来看还是很重视的,都认为审计领域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带领,从而推动审计系统的发展。
(二)在如何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问题上,58.9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培养出的复合型人才应该知识结构宽广,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具备各种技能,比如外语能力,法律知识,计算机知识等,能够适应各种审计环境,能够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和一些陌生的领域。20.9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培养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做到一专三复即可,即专业知识扎实,懂得三门其他相关技能,这样就可保证审计效果又快又好。
(三)在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方式的选择上,85.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工作锻炼为主,以培训为辅,只有14.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应该以培训为主,以工作锻炼为辅。在对当前审计干部培训的满意度调查方面,只有24%的被调查者满意,36%的被调查者比较满意。通过以上对审计培训情况的调查,可见当前的培训还不能完全满足审计发展的需要,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有一定距离。
(四)在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41.8%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实务中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应该根据审计人员的需要,不分行业来做。在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依据上,52%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按各职能部门工作需要来选择,3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由个人根据自身情况申报,并且基于岗位的需求,系统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只有11%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以上级机关要求为主。
(五)在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对象的确定上,52.24%的被调查者认为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审计内容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故应分级分类地来确定,35.82%认为应该根据个人需求自愿报名,32.84%认为有各部门推荐优秀的人员参与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只有14.93%认为应全员参与。可见在调查中大部分人不倾向于全员参与,因为人才队伍的培养不仅需要培养对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能做到全体人员都参与。
(六)影响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的困难有很多,但根据调查显示,有39%的被调查者认为最主要的困难是审计人员人数过少与繁重的审计任务所产生的矛盾,审计人才都在忙于日常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培训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有31%的被调查者认为审计工作与学习的矛盾是最主要的困难。
四、审计复合型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分析
在对审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对这项有重要意义的工程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大部分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做到常态化、科学化,在实务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人才培养工作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知识结构较单一,缺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审计人员所学专业主要是会计、审计,而金融、法律、计算机、工程预算等专业人才很少。业务单一、观念陈旧、手段落后、知识更新慢、综合分析能力偏低是审计队伍人员现状的软肋。特别是,现阶段我国缺乏大批既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技术又精通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二)审计机关内部机构专业分工过细,使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受到制约。目前审计机关的内部业务分工是按照部门和专业分工相结合来确定的,这种模式直接导致了审计人员在业务上隔行如隔山,综合分析能力偏低。
(三)工学矛盾突出。根据调查资料,有3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现阶段影响审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困难是审计人员少与审计任务重的矛盾。相当多的审计人员都想接受业务技能、知识更新等方面的培训,但繁重的审计任务与审计人员少的矛盾比较突出,导致审计人员不能有较多的时间去接受培训。
(四)部分干部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要求,与审计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专业胜任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审计干部思想观念比较僵化,固守于传统的审计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还在就审计论审计,就账查账,缺乏宏观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二、审计干部知识结构与工作发展要求有一定差距。懂一般财务审计的多,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具有综合分析能力的人员较少,复合型审计人才不足。三、少数审计干部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不强,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缺乏活力和激情,缺乏拼劲和闯劲,主动承担重任的意识不够,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关键词】新医改;公立医院;内部审计
在当前新医改政策落地实施的大环境下,公立医院的发展不仅仅需要优质的医疗服务质量,更需要健康的经济运行体系和良好的内部环境。作为医院内部监督部门,内审人员应扎实开展内部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为医院的健康永续发展营造出风清气正的内部环境。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浅谈笔者对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如何更好地履职,发挥审计监督职能的理解。
一、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难点
(一)内审机构形同虚设。审计部门作为医院内部的监督部门,独立性难免受到影响。部分医院内审机构的设置完全按照上级部门或政策法规的要求设置,而并非出于医院管理自我的需要,导致内审机构流于形式;或者设置了内审机构,却没有配备相应的内审人员的情况普遍存在,使内审机构难以真正发挥监督作用。(二)对内审工作重视不够。医院内部审计是对医院经济运行的监督,也是对管理层的制约,因此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领导层的重视,若领导对内审的职能和作用认识不清或不理解,内审工作得不到重视,很容易导致使内审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发挥作用。同时,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内审人员也存在“审本单位同事,情面撕开难;查本单位问题,检查监督难;对本单位问题,追责问责难”等顾虑,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得不到保障。(三)内审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目前,普遍存在内部审计人员从财务抽调的现象,“片面”地把审计工作归为财务类。其实随着医院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内审人员面对的困难和挑战随之增多。这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有财务相关知识,更需要具备审计专业知识、工程造价等相关专业技能,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内审人员绝大部分是财会出身,缺少有专业审计知识和必要的经营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内审队伍的自身质量还难以适应新医改政策下医院内审工作的需要。(四)内审工作内容过于单一,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新医改政策对内审工作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医院内审工作不能像原来一样仅局限于单纯的财务收支或物价收费审计,必须打破固有模式,改变单一的审计内容。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及内部控制审计,加强经济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努力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和现代医院经营管理的新要求。
二、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提质增效的对策
(一)树立良好的职业责任感。职业责任感是影响工作状态的根本因素,树立职业责任感是对内部审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正确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开展审计项目,真正做到“敢于发现问题,不怕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二)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在医疗关系已逐渐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当下,作为医院内部监督部门,每一名内审人员都应坚守良好的工作作风,正确对待个人的名利和地位,做到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动。在工作中能够不断地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耐心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建议,积极提升工作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内审工作要求。(三)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坚持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在学好审计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觉主动学习法律法规、工程造价、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积极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把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工作执行能力;与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结合起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把学习的成果转变为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措施。(四)努力增强团队意识。医院的发展凝聚着员工付出的心血,员工个人的发展依托着医院提供的平台。个人与整体密不可分,要提高整体的战斗力,就必须有效调动每个个体的责任心。《审计法》明确要求审计工作必须由两人以上的审计人员开展,因此树立正确观念、增强团队意识、坚持团结协作、营造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对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尤为重要。(五)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随着医院的发展,内部审计工作将不断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一成不变的内审流程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日常审计工作的同时,要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及时发现审计工作的滞后点,主动优化审计工作流程,积极学习新的审计思路和方法,并用于日常工作中,以最佳的工作思路迎接新的挑战。
三、结语
新时代赋予内部审计新的任务和要求,审计人员要敢于打破常规,创新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反思,利用团队协作找到对策,并且积极地总结经验,提炼工作亮点,从而明确工作新方向。立足实际,勇于创新,使内审工作时刻保持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以期满足医院日益发展的新要求,用行动为医院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健康的内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高斌.新医改政策下如何加强公立医院内部审计[J].财会学习,2017(8):151.
[2]魏国琛.新医改政策与医院内部审计[J].财经界学术版,2016(19):274.
【关键词】 审计; 考试; 大纲; 变化; 机考策略
一、考试变化
《2012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报名简章》中规定:注册会计师考试方式(特定范围报名人员除外)今年起采用闭卷、计算机化考试(简称机考)方式。即,在计算机终端获取试题、作答并提交答案。推行机考,是深入贯彻《注册会计师考试改革方案》的重大举措。机考具有技术成熟、安全性高、便捷节约等优势,并且在国内外其他执业资格考试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是提高考试安全性、提升考试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注册会计师简称CPA(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是指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人员,通常是指项目合伙人或项目组其他成员,有时也指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自1991年开始举办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以来,21年累计16.1万人取得了全科合格证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的目的就是选拔和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与2011年相比,今年考试工作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在考试内容方面。《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大纲(2012年度)》根据新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相较2011年度考试大纲,增加了部分新内容,简化了部分内容,并修订完善了“能力等级”相关规定。二是在考试方式方面。今年将在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实行计算机化考试(简称机考)。即,考生在计算机终端获取试题、作答并提交答案。三是在考试预报名方面。为了完善考试预报名信息以及方便非首次报名考生进行网络预报名,要求所有考生重新注册,登录网络报名系统,按照报名指引填写相关信息。
专业阶段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CPA执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是否掌握基本技能和职业道德规范。《审计》科目是CPA考试六科中难度最大的一科。为使广大考生顺利通过《审计》科目的测试,笔者将首先分析专业阶段审计考纲的变化;其次在厘清教材结构的基础上,按照新参考法规的要求对今年命题的测试点进行预测;最后就如何应对机考学习这门课程提几点建议,希冀考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考纲变化
从2012年专业阶段考纲审计科目的内容可以看出,审计科目的变化是最大的,主要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减少了测试目标;二是减少了参考法规。如表1所示。
三、教材变化
从表1中可知,2012年度《审计》教材依据《CPA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专业阶段考试》(2012年度)的要求作了特别重大的删除!!!与2011年相比,教材总的章节从29章减少为24章;删除了5章内容,相应地可能也减少了考生的学习负担。具体变化如表2所示。
四、考题变化
(一)测试重点变化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就2012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报名相关问题答记者问》中指出,实行机考后,各科考试题型保持不变。为适应机考环境的变化,将适当简化主观题题干阅读量。专业阶段试题继续采用客观题与主观题并存的方式。在保持试题难易程度总体不变的情况下,将适当增加客观题的比重。
表2中的变化均分别体现在审计科目全书的24个相关章节中。由于CPA全国统一考试的目的就是选拔和培养能适应上述更高要求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今年审计教材变化较大的也是今年考试的重点。笔者根据测试点重要性排序(5颗星最重要!),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如表3所示。因此,笔者认为,今年考题的重点变化如表3(根据测试点重要性排序)。
(二)测试难度变化
由于今年考试方式、大纲及教材变化较大,考题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实行机考后,虽然各科考试题型保持不变,但是为了适应机考环境的变化,将适当简化主观题题干的阅读量。专业阶段试题继续采用客观题与主观题并存的方式,在保持试题难易程度总体不变的情况下,将适当增加客观题的比重,这样与2011年相比,测试难度必将有所下降。为便于分析,首先编制2011年度审计试题分值统计表和分布图,分别如表4和图1所示。
从表4和图1中可以看出,2011年度审计科目试题的总体特点是:
一是难度适中并略有提高。从2011年度审计试题来看,无论是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还是简答题和综合题,试题的测试重点均以审计准则为考点、以风险导向审计为主线、以测试CPA能力为本位,只有综合题中极个别问题可能需要运用会计知识,尽管它在设置的方式上、在情景的考虑上有一定的新意,但就其解决问题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来说,仍然没有超出大纲样题所示范的范围。在总体难度的控制上与大纲样题相比,没有太明显的变化,并且是有所提高的。
二是注重体现考试大纲的各项新变化。在“6+1”模式下,2010年度CPA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专业阶段考试增加了样题,考试大纲后所附样题以及样题测试内容为考生提供考试方式、考试题型以及测试能力等级的参考。2011年度审计试题的题型与考试大纲中的样题是基本一致的。具体题型、题量、分值与样题如表5所示。
[摘要]国外近二十年来在审计专业判断的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我国,随着审计行业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审计事业的迅速发展,对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审计专业判断的重要性日渐显著,对审计专业判断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应成为我国当前审计理论研究的最重要领域之一。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各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限制将逐步放宽,从而必然对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审计专业判断的重要性日渐显著。
一、审计专业判断的概念与特征
1、审计专业判断的概念
国外近二十年来在审计专业判断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我国,审计专业判断也正在成为理论界的一个关注热点。学术界对审计专业判断的描述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审计专业判断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决策时对各相关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的过程。审计人员的错误判断会导致不恰当的审计结论。
(2)审计专业判断是一种在长期业务培训实践中形成的感性认识,因人脑的作用带有一定的预见性。
(3)审计专业判断指运用审计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与经验,从多种可能的工作方案中做出取舍的决策。
(4)审计专业判断是确定被审事项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没有就审计专业判断的概念给出一个公认的定义。笔者认为,审计专业判断的概念中必须强调如下因素:一是判断的主观性,这是审计专业判断的本质属性;二是判断的普遍性,即审计专业判断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可以说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三是判断的重要性,审计师专业判断水平的高低不仅明显地影响着审计效率和效果,而且是审计师专业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由此,笔者认为如下描述可以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专业判断的概念:审计专业判断是一种基于审计师专业知识和个人经验的本能判断,它广泛地存在于审计的全过程并且极大地影响着审计质量。基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对审计专业判断的特征进行进一步分析。
2、审计专业判断的特征
(1)审计专业判断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判断作为思维的一种方式,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在审计活动中,审计人员的知识、经验,乃至性格、习惯、心态等个人因素都会被带到审计专业判断过程中去,从而影响审计专业判断的结果。相同的事物,由于判断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做出的判断可能会大相径庭。
正因如此,审计专业判断对判断者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它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会计、审计、法律等相关专门知识,并且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同时,审计人员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例如,一位经验丰富而机警的审计人员能很快地浏览一页记录并马上发现异常的事物,还能准确地指出问题所在。这种诊断并无任何不可思议之处,审计人员只不过是综合运用了他的会计知识和经验来评价信息的正常与否或可信与否。审计专业判断能力的高低是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强弱的根本体现,是衡量审计人员专业水平的核心指标。
(2)审计专业判断同会计信息的模糊程度密切相关
模糊性是相对精确性和肯定性而言的,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主要表现为会计提供的信息有不清晰性、不确定性和不准确性,带有许多人为和估计的成分。由于会计信息是经过估计、分类、汇总、判断和分配过程得出的近似结果,信息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可靠,由此决定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和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其中,会计法规的弹性对会计信息的模糊性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会计法规的弹性增强,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会明显提高,从而加大了会计信息的模糊程度。对于审计来讲,会计信息的模糊程度提高,就需要审计人员在大量的模棱两可的事件之间做出判断,确定其适当性,由此提高了对审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的要求,而审计专业判断的重要性也就会因此受到更多的重视。
(3)审计专业判断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全过程
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都要做出一系列重要判断。在计划阶段,要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确定重要性,分析审计风险,编制审计计划。在审计实施阶段,要确定审计重点,收集审计证据。确定审计重点时,要考虑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弱和经济业务的性质和特点;收集审计证据时,要考虑有关材料和被审计项目的相关性,考虑证据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在审计完成阶段,要对审计证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照审计标准,对问题加以定性,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这些都依赖于恰当的专业判断。
(4)审计专业判断失误是导致审计失败的重要原因
审计失败是指审计师未能发现财务报表有虚伪不实的情况而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审计失败的原因综合起来无外乎三种,即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存在缺陷;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了解不够;审计程序存在问题。其中,专业知识是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的基础,专业知识的缺陷必然影响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水平,而对被审计单位经营了解不够及审计程序失当往往是源于错误的专业判断。另据美国TreadwayCom-mission研究报告指出:66%对注册会计师的控诉案件显示审计人员未搜集充分而适当的证据;36%对注册会计师的控诉案件显示审计人员对于审计过程所发现的潜在问题未能提高警觉或给予足够的专业怀疑。而审计师这些方面的能力恰恰取决于审计人员专业判断水平的高低。《蒙哥马利审计学》序言中有这样一段:“审计失败通常是由于管理当局的狡诈舞弊所致,或由于对于客户有意无意地随意运用或误用会计原则,审计人员缺乏高明的判断所致”。
(5)审计环境对审计专业判断功能的发挥起决定作用
审计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完成的,审计环境的发展总是对审计专业判断产生深刻的影响,审计环境的演进直接导致了审计专业判断的产生,并使得审计专业判断在审计活动中日益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在此背景下,审计职业的地位以及审计环境正处于转变之中,因此,研究环境因素对审计专业判断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审计专业判断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专业判断的过程进行描述,确定信息的某些特征对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的影响
它包括如下内容:分析审计人员在进行专业判断时需运用的信息种类;研究审计人员对不同种类信息的信赖程度;探讨审计人员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加以综合的方法;确定信息选择和信息处理之间哪一个对审计专业判断的功效影响更大;分析使审计专业判断出现偏差的原因。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找出专业判断失败的原因。
2、研究审计专业判断的认知过程
它主要分析不同的知识和记忆在审计专业判断中的作用。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完成不同的审计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种类以及如何掌握这些知识、对这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如何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审计工作中;探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对于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及搜集信息等工作所起的作用;分析影响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的记忆的因素,确定这类记忆对审计人专业判断产生的影响;研究专家与初学者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记忆的方式存在的差异及对审计专业判断的影响。
3、评价审计专业判断的质量
评价审计专业判断的质量,通常要调查审计师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审计师对于某项客观情况判断的准确性、审计师在较长时期内进行类似判断结果的稳定性,以及审计人员专业判断出现偏差的程度。它将有助于审计理论工作者以及审计实务界人士及时确定审计工作需要改善的环节,以及是否需要制定补救措施。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会计学教授Trotman认为,在中国,审计人员在某些重要的审计专业判断上的一致性是审计专业判断研究的一个适当的出发点。同时,他认为由于审计专业判断在中国的历史不长,在开始进行这种判断的几年中,审计一致性可能相对较低,会计师事务所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审计意见出现分歧的领域的培训和复核过程上。
三、审计专业判断的作用重点
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所需做出的专业判断主要包括建立重要性水平、评估项目的审计风险、判断企业控制的可靠性程度、选择适当的审计程序、审计证据的搜集与评价、在分析性复核中确认显著性波动的原因、评价客户解释的合理性以及审计意见类型的确定等。
1、建立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是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决定审计风险以及检查范围、程序的直接依据之一。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专业判断所涉及的一个重要领域。影响重要性水平的因素很多,对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重要性会因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改变,不同的企业重要性水平不同,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水平也不同。审计人员在对某一企业进行审计时,必须运用专业判断,根据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并考虑其他相关因素,才能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2、确定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对于客观存在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必须保持职业谨慎,运用专业判断,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各要素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例如,如果评估结果表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较高,审计人员就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将检查风险尽量降低,以便使总体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反之,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行之有效,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较低,审计人员即使冒较大检查风险,但总体审计风险仍然较低。
3、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的可靠性
内部控制与审计密切相关,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它能够及时提供企业内部差错和舞弊行为的专门分析资料,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测试过程中通过专业判断正确确定内控系统的可靠性是审计过程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审计专业判断的重要内容。对内部控制可靠性的判断,必须建立在对内控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但根据国外的审计实践,在对小型企业进行审计时,不管实际情况怎样,一般都将控制风险定为最大值,他们认为,在很多情况下,高估控制风险,免去符合性测试而扩大实质性测试的选择更为经济。
4、审计证据的搜集与评价
审计活动围绕着获取什么证据,如何获取证据,如何评价证据等内容,这些都要运用审计专业判断。审计人员对于审计证据质与量的判断受到重要性、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及审计证据的证明力等因素的影响。检查风险往往产生于审计人员在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时做出的错误判断。有一些错误源于抽样风险,审计人员没有选中存在差错的业务样本,检查风险也可能源于非抽样风险,如:审计程序安排不当;没有发现样本中存在的错误;没有正确修正检查出的错误等。审计证据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水平。
5、审计程序的选择
审计程序是指审计人员具体实施审计时所采取的详细步骤或工作细则。在实务中,审计人员必须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和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当的审计程序,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审计专业判断起着重要作用。
6、对分析性复核结果的评价
分析性复核的目的是初步判断审计约定事项的重点区域和审计风险,采用这种方法通过指标对比,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判断和确定重要的审计项目。但研究表明,除非被审计单位资讯健全以及审计人员有良好的专业判断能力,否则,分析性复核的作用不大。也就是说,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
7、审计类型的选择
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结果和被审计单位对有关问题的处理情况,形成不同的审计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明确了在什么情况下应表示何种审计意见,然而,从目前的规定来看,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的区别仅在于程序不同,对于“个别”、“局部”、“重要”、“严重”等措辞的把握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依靠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来完成。
8、对舞弊风险因素的判断
审计人员对舞弊风险因素意识的缺乏经常是引起审计失败的原因。如果审计人员能够了解重要的舞弊风险因素并能引起职业怀疑,然后利用专业判断综合而不是孤立地考虑这些风险因素,就能够减少未能查出舞弊的风险。
四、审计专业判断质量的评价标准
对于审计人员所做专业判断的质量,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评价:
1、审计人员意见的一致性程度
一致性是指多个审计师对同一审计问题所做出的专业判断的相似程度,它是用于评价审计师专业判断水平的最常用标准。当审计人员遇上审计诉讼时,论证其他审计人员在类似的环境中亦会做出同样的专业判断可以保护审计师,使之免于承担责任。同时,在会计师事务所中,设置诸如员工培训、审计手册及分级复核等制度的原因之一,就是提高事务所内部审计人员所做专业判断的一致性。
2、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精确度或与某一特定标准一致。理论上应以判断的准确性作为客观的、可衡量的标准。但是,在许多专业判断过程中,并不存在一个一目了然的所谓正确答案来作为评价的标准。因此,在审计实务中,一般以一组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的共同判断作为评价的标准,即将某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与一组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所做的统一判断进行比较来衡量该判断的准确程度。新晨
3、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在不同时间里,同一审计人员针对同一问题所做出的专业判断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在相同或类似的情况下,虽然时间不同或被审计单位不同,对同一问题应该做出相同的处理或反应。
4、可防卫性
对于报表使用人对审计报告的质疑,审计人员必须对其所做专业判断的理由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从而避免诉讼失败,这就是审计专业判断的可防卫性。高质量的审计专业判断应该具备较强的可防卫性。
[参考文献]
[1]KenT.Trotman.AuditJudge-mentResearch-OverviewAndOpportu-nitiesForResearchInChina[J].ChinaAccountingandFinanceReview,Volume1,Numberl,March1999.
[2]W.RobertKnechel.AuditingText&Cases[M].Northeast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Press,1998.
[3]R.K.Mautz.FundamentalsofAuditing[M].NewYork,JohnWileyandSong,Inc,1954.
[4]张立民。西方审计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5]莫茨,夏拉夫。审计理论结构[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6]秦荣生。论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注册会计师,1999,(5)。
[7]孙坤。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决策[J]审计研究,1998,(2)。
[8]蔚晶。注册会计师应有的职业谨慎[J].审计与经济研究,1999,(3)。
[9]刘国常。论审计判断及其作用[J]广东审计,1999,(3)。
[10]姚立中,任鹏。论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与失真[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2)。
关键词:审计;职业判断力;培养;加强;提升
审计职业判断是指审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的行为所作的估计、判断或选择。审计职业判断是一种思维形式,受主观影响比较大。因此审计人员必备两个方面的素质:一是基本素质,即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应具备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二是综合素质,即职业判断能力,它是审计人员学识、经验、能力和道德水平的综合反映。如果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应通过不断的业务理论学习和审计实践,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和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一、培养正确的审计职业判断意识
审计职业判断在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制定,审计证据收集、评价和整理,抽样审计,分析性复核等具体实践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审计人员要面对实际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的经济事项,依据有关规定,做出专业判断,并对这种事项进行记录和反映,而且还要向决策者提供决策的备选方案。因此,审计人员在主观上树立职业判断意识,是提升职业判断能力并能够真正运用职业判断能力的前提条件。审计人员必须要从过去只需要根据审计制度的明确规定作简单的是非判断向职业判断迈进,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从更广泛和开放的视角思考审计环境。
二、注重学习与实践,提升审计职业判断能力
审计经验是从审计实践中获得的,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在不断训练、长期实践中积累形成的,优秀的职业判断能力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而且还要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和较强的洞察力,因此,审计人员更要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判断、总结,积累经验,对审计中不断出现的复杂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业务以及各种影响因素,能够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审计职业判断的基础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审计人员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即审计理论、审计准则、会计原理、经济管理、计算机操作及数据库、网络技术等知识,这是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基础。途径上第一、加强学习,学习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层次,更新知识内容的基本方法。所以,要努力加强学习,坚持向书本学,向身边的同志学,向榜样学,学习和领悟他人审计判断的技巧,以及形成审计结论的逻辑思维过程和判断过程,把握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做到勤学、慎思,明辨、笃行。第二、努力实践。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经常探讨出现的新问题,做成功与失败的总结,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只有这样,才能锻炼思维能力,积累起丰富的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淡定从容。第三,增强敬业精神,爱岗敬业。才能积极认真地投入审计工作,把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丰硕的审计成果;才能在审计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深化提高,使自身素质跟上审计工作发展的步伐。
三、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
只有诚信的审计人员才能客观、真实地进行审计工作,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提倡和监督审计人员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是提高审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保障。只有加强诚信教育,强化审计职业道德建设,才能夯实审计职业判断的精神基础,促进审计职业判断的健康发展。只有明确审计责任,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并能够最大限度地有效完成工作。
关键词:内审 人员 素质 提升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置身于组织内部,对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各方面都有详尽的了解和把握,容易察觉企业的危险信号,因此内部审计的作用得到了公众和监管部门的肯定。它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与控制作用,可以协助公司辨别及评估重大风险的披露,对改善企业风险管理及控制制度做出重要贡献。同时,内部审计还可以帮助企业寻找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对内部控制的整体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价,促进内部控制系统与过程的持续改善,协助公司维持有效的控制能力和实现控制目标。目前所倡导的现代企业内部审计,通过介入企业的风险管理、治理和控制领域,在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完善业务流程控制,促进企业价值增加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素质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影响着内部审计功能的实现。
供电企业作为国家电网下属的中央企业,公司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相较于一般企业,内部审计业务开展已经有了一定经验和成果,但相对于目前电力行业所面临的严峻的外部监管形势和内部管理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的配置和人员素质还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是人员配备明显不足。就笔者所在单位,仅有内部审计人员5人,作为一个特大型的供电企业,每年的工程投资和维修项目多达上千项,对内部审计人员来讲,仅工程项目结算审核和经济合同会签就已经占去了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其他诸如内部控制评价,预算管理、电力项目全过程控制、电力营销等公司生产经营的主要环节根本无暇顾及,也制约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二是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职业技能和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不够。本人根据2008年中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报告设计的调查问卷抽取了部分内容在公司内部审计人员中进行了调查,大部分内部审计人员不了解公司治理准则、组织行为学、企业战略、管理会计、风险管理、项目管理等职业技能,除了对会计法、审计法、税法的熟悉和了解程度较高,大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职业相关知识如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以及信息披露准则等也不了解。
三是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审计领域拓展的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大部分来自于财务岗位,部分甚至未接受过专业的财务、审计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学习,知识结构非常单一,电力专业及相关管理知识储备不足。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和后续培训教育的不足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无法满足现代审计拓展业务领域的需要。
因此,如何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切实发挥内部审计作用,评价并改善企业风险管理;评价并改善企业内部控制,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是供电企业需要主动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加强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力量
内部审计是介于公司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之间的监管系统,高水平、充足的内部审计力量是有效履行内部审计职能,保证内部审计监管系统有效运行的前提。而目前公司系统仅有的几名审计人员无论从数量还是人员的专业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需要。特别是面对供电企业内部审计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效益审计和风险审计转型的关键时刻,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建设、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实现内部审计各项职能,更需要充足的审计人员。根据公司的特点和内部审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途径:
一是充实内部审计的队伍人数,优化审计机构的专业配置。公司应增加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编制,选聘一些优秀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审计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同时要调整内部审计部门现有人员的专业结构,内部审计队伍中不仅要有财务审计人员,而且要有部分熟悉企业管理,掌握生产、工程、营销等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公司领导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舍得把公司优秀的专业人才放到内部审计部门,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待遇,体现内审人员的价值。
二是建立审计人才库。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公司的部门,人员编制在一定程度上受上级公司的制约,内部审计人员也不可能熟练掌握公司经营各环节的所有知识。为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内部审计部门可与公司其他职能部门加强沟通,把公司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优秀专业人员信息储存起来,并通过让各位专业人员参与公司内部审计项目的实施,以此梳理公司内部审计人才,建立审计人才库。在审计项目需要时,可通过邀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的方式解决审计资源不足的问题。
三是适当引入外部审计力量。对一些审计业务量较大,内审力量明显不足的项目或内审人员不能胜任的一些项目可采用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参与的方式,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对委托审计业务的质量进行监督。聘请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也有利于内部审计人员从中学习先进经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水平。
二、加强理论学习和岗位实践,提升内审人员整体素质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领域的拓宽、层次的提升,都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洞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内部审计准则-后续教育准则明确规定,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的内容,除涉及法律法规、内部审计准则及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外,还特别突出从事管理审计时需要的信息技术、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公司应通过各种途径,着力培养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作为供电企业的内部审计复合型人才应该具有以下知识体系:一是掌握内部审计基本原理和方法体系,这是内审人员胜任工作的基础;二是掌握一定的财务知识,无论是效益审计、风险管理审计还是其他审计,大部分必须以真实的财务数据的分析、证实和引用为基础;三是掌握工程审计相关知识。在供电企业生产经营中,每年的电网建设投资巨大,内审人员必须熟悉工程审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了解主要的生产设备和设施;四是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审计是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内审人员必须了解和熟悉国家、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涉及审计、财务、税收、合同、电力企业经营业务、物资采购等各个方面的法律法规。五是熟悉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体系,即营销环节,掌握其中的关键控制点,从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了解其运行特点,为开展内部审计奠定业务基础。六是熟悉公司的经营管理框架,了解计划、工程、营销、财务、物资、人力资源等在经营管理体系中的循环运行和相互作用,顺应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和发展。七是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和技巧。良好的沟通、多方面的协调、精心的组织是内审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有利于审计成果的运用。为确保内部审计人员知识体系的更新,笔者认为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强化业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内部审计人员接受培训是后续教育的主要方式,公司应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途径,有计划地开展岗位业务技能培训,可以组织审计人员参加审计、财务、税收、工程、法律等跨学科、跨专业的业务培训。在加强业务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内部审计人员责任感。要求审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确掌握各类法律法规,合法、合理地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严格遵守审计工作规定。
二是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个人自学是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的重要补充方式。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加大学习力度,围绕公司经营管理涉及的各个方面,主动学习,对已经熟悉和掌握的知识要强调学习的深度并及时掌握最新知识,对自己薄弱的环节,要及时补充,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在学习中要注重思考与总结,并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三是开展挂职和轮岗锻炼。公司可选派内部审计人员到相关业务部门或基层单位进行学习实践,使其熟悉和了解公司各项具体业务流程、成本预算定额、生产技术标准,在相关岗位得到充分的锻炼,有助于审计人员更快地掌握公司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业务知识,特别是电力营销、生产检修、电力建设等与公司发展密切相关的核心业务。
四是积极参与上级公司组织的各类审计项目,运用以审代培的方式,让审计人员在重大、复杂的审计项目中边审计、边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促使审计人员快速提高审计能力,丰富审计实践经验。
参考资料:
[1]陈丹萍.我国内部审计管理现状与对策[J].审计研究.2007(6)
(一)审计专业判断的涵义
审计专业判断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为了保障审计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实际审计过程中,按照相关法规法律与审计准则,运用审计经验与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对被审计的对象给予公正、公平、合理的专业判断。
(二)审计专业判断的特点
1、审计专业判断联系着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也是审计专业判断所要涉及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际审计工作当中,财会信息不尽清晰、准确,可能存在很多估计与人为的成分,信息并不是完全的可靠准确,而会计法规法律的弹性也对会计信息模糊程度有着直接影响,由此决定了审计人员需要在大量模糊的事件间做出判断,所以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十分重要。
2、审计专业判断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与完整性
在实际审计工作的进程当中,通过对一系列资料与数据的搜集、整理等,相关人员必须进行大量的分析、评估与判断,从初始方案的制定开始,在方案中要将审计的重点与风险等重要指标一一列出,同时不断进行审查与考核工作,在这个判断过程当中,充分体现了审计专业判断较强的连贯性与完整性,并最终得到审计的结论报告,这些都要运用到审计的专业判断。
3、错误的审计专业判断有可能造成错误的审计结论
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想要得出一套正确的审计结论,而错误的审计专业判断就有可能导致错误的审计结论,这是我们进行审计工作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错误的专业判断主要表现有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审计的程序出现问题等,而在种种表现当中,专业知识的不足是造成专业判断错误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审计程序的失当通常是源于不正确的专业判断,良好的专业知识是审计结论得以正确形成的重要保障。
4、审计人员在进行专业判断时受主观意识支配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思维有狭义与广义之分,而判断的过程即属于广义思维,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体现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同的审计人员思维模式不尽相同,其做出专业判断的审计结论也就不尽相同。所以,专业判断对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要求甚高,在保证其具有一定的法律能力与会计能力的理论基础上,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做到彼此的熟练掌握与融会贯通,从而保障审计人员在进行专业判断时,能够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二、审计专业判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上述审计专业判断的特征当中已经说明,判断的过程体现着审计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审计人员的能力对形成审计结论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产生着重要影响,我国的会计理论起步较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相对社会的实际需要来说还略显滞后,特别在民间审计中,有着注册会计师证书的人还不多,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把审计理论应用进审计实践问题中去、经验丰富的、能够迅速做出准确判断的审计人员更是缺乏;同时沟通技巧方面的审计技能水平也亟待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进行专业判断的根本,现阶段审计人员执业水平偏低,专业判断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二)审计人员对待审计风险判断不足,对审计专业判断重要性认识不足
审计风险包含有控制风险、固有风险、检查风险,审计人员无法控制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对其只能进行评价,而在评价过程中,如果只是重视制度体系的制定,而不重视制度体系的贯彻与执行,就可能导致所制定的制度体系流于形式,成为企业的摆设。而很多审计人员对单位的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进行判断时,通常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对其深入进行研究。这就会导致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的较大的风险。此外,审计人员对审计专业判断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从思想上、从观念上真正重视起审计专业判断,这也给企业给单位带来一定的隐患。
(三)管理制度不尽健全与完善,给审计的专业判断带来消极影响
审计工作的其治理结构不尽完善,具体体现在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时,有一部分是以审计单位支付的费用来维持的,这样的管理体制对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造成了一定损害,可能导致审计人员不能做出公正、客观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工作风险,严重时可能形成错误的审计结论,所以,想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专业判断,就应该改革审计的管理体制。
三、提升审计专业判断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审计人员对审计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增强其执业水平,保障审计质量
由于审计人员的思维与判断方式对审计结论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以及审计工作的质量产生着直接影响,所以,审计人员必须不断提升其理论能力与水平,同时,判断的质量也受到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影响,审计人员要有驾驭各种判断方法的能力,要对需要判断的问题有一定的熟悉度,这样就会降低发生错误的概率,其综合能力与总体素质的提升对审计判断的准确性与恰当性提供了保障。对审计人员而言,应该定期组织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同时可以考虑多邀请一些有丰富审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权威人士,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审计人员进行职业教育,促使审计人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抛弃陈旧落后的知识,接受新颖的、科学的知识,并随时将所学习与掌握到的理论知识不断融入进实际审计工作中去;可以考虑以研讨、座谈的形式,促进审计人员彼此间的沟通;同时完善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写进公司章程,并且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真正做到好要奖、错要罚,切不可使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变成纸上谈兵、流于形式,以期激励作用可以得到较好的发挥,从而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审计人员应该尽可能地抛弃个人情绪,不带主观色彩,公正、客观的去看待问题,其作为经济活动的监督人,应该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勤于动脑,保障审计结论的准确性与客观性,为审计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提升审计人员对审计专业判断重要性的认识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审计工作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客观规律,在这个思维判断的过程当中,倘若缺乏对审计专业判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就很难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正确的认识观与价值观对审计人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都产生一定积极的影响,具备敏锐洞察力的工作人员能够看到发生问题的各个细节,能够找到发生问题所显现出的痕迹,从而能够做出良好的、准确的专业判断。所以伴随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工作要存在、要提高权威、要提高地位、要发挥作用,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判断的识别力与洞察力,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审计环境。现如今,伴随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审计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为了保障审计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作用,迈上新台阶,就要求审计人员在保持敏锐洞察力的同时,还要树立其开拓精神与创新意识,不但要对专业知识进行更新,还要学会科学的新的审计方法,以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水平。
(三)完善审计工作的管理体制,保障其独立性的有效发挥
独立性一直是审计工作当中老生常谈的问题,它是审计工作质量得以保障的基础,虽然各企业单位一直强调独立性,但其落实效果并不理想。相关单位与人员应该积极完善审计工作的管理体制,降低审计风险,保障审计人员能够消除一切干扰,做出公正、客观的判断,对原有审计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可以考虑开设一个中间机构,来管理审计工作所产生的费用,从而增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中间机构与审计人员同时对审计结论进行负责,健全出一套相互监督的有效机制,从而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水平。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