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循环经济产业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增强区域竞争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产业集群虽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我国的产业集群在发展时很少考虑当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它们大多采用“资源-产品-废物”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为经济带来的高产出是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代价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集群的发展和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另外,传统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共生理念较差,竞争效益往往大于协同效益,再加上产业链比较单一,因而集群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产业集群的动态演进和可持续发展[1]。因此,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产业集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态化道路,以保证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的耦合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生态经济,是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主要原因在于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耦合共生[2]。具体表现如下:一是两者都有地理位置上集中的趋势。相对来说,单个企业实施循环经济会花费巨大的成本,而多个企业联合实施的费用将会大大低于企业单独实施的总费用。因此,通过设施共享、资源共用的形式能够有效降低单个企业的投资,但是这需要共享资源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具有地理位置上集中的特点,所以两者结合,可有效降低副产品或废弃物的运输成本,进而降低交易费用,提高集群企业间的协同效应。二是两者都需要形成产业链网。循环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基于产业链的扩散效应和传导机制,当产业链上的某个企业率先掌握清洁生产或替代技术后,新技术便会通过产业链诱发上下游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再层层传导至整个产业链。因为循环经济发展对物质能量具有梯级利用要求,而产业集群中不同链级上的企业对于物质能量的需求有所不同,其链式效应也正好满足了循环经济对物质能量的要求,所以两者结合,能够很好地解决生产中的副产品或废弃物问题,从而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三是两者都具有外部经济性。循环经济要求利用更少的资源和更低的环境代价来生产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它将经营目标从单一产品过渡到社会服务,即既谋求产品的整体功能,又谋求资源环境的和谐度以及社会公众的满意度,实现了外部经济。同样的,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增强了谈判、议价能力,节约了运输成本,加大了资源信息共享,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提高了集群整体竞争力,提升了区域形象,具有显著的外部经济性。综上所述,产业集群网络能够为循环经济中物质能量的梯级利用提供良好的渠道,同时能够提升资源共享程度,降低交易费用;而循环经济在产业集群中的实施能够降低环境污染,优化资源配置[3]。两者结合对彼此优势的发挥具有促进作用,这对于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
利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推动产业集群的生态化,除了要强化二者有机融合的理念之外,还要探讨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本文提出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是以产业集群为载体,以循环经济为手段,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通过源于核心企业的生态化拉动关联产业乃至整个集群实现生态化[4]。
(一)产业集群内部的生态化模式
产业集群内部的生态化模式有三个层级:一是核心企业层面的生态化,二是主导产业层面的生态化,三是网络支撑层面的生态化[5](见图1)。核心企业在市场机制和政策法规的驱动下,会率先利用循环经济在企业内部推进生态化生产,具体行为包括产品绿色设计、能源梯级利用、不合格产品的再加工、副产品及废弃物的再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等。随着核心企业生态化进程的加快,周边企业势必会受到影响。在纵向上,与核心企业处于同一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会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分销等环节实行生态化生产,如生产环保节能原料、使用简易包装等;在横向上,竞争企业会以核心企业为标杆,进行绿色设计,研发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生态化生产。这就形成了产业集群生态化中的核心企业层。由于产业集群网络中企业的密切相关性,随着集群企业自身生态化的逐步深入,其影响会逐渐蔓延到关联企业。首先,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会优先选择环保节能的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生态化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企业为了自身生态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在选择供应商或经销商时,势必会设定生态准入规定,使供应商、核心企业、分销商之间形成生态企业联盟,从而生成产业集群生态化循环中的主导产业层;再次,由于集群中企业的相对集中,加上自身消化副产物或废弃物的能力有限,在进行生态化发展时,核心企业层和主导产业层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堆积,从而带动了产业集群中废弃物专业处理企业的崛起,这些企业不仅承担了产业集群中废弃物无害化、再资源化处理的责任,还为部分企业废旧产品再加工利用提供了原料;最后,循环经济在产业集群中的开展,离不开技术以及人才的支持,高校或科研机构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们源源不断地为集群生态化建设输入技术及人才。这些共同构成了产业集群生态化中的网络支撑层。在产业集群生态化的三类层面中,核心企业层及主导产业层的生态化对集群生态化的影响是最大的。这些不同层次中的企业相互内嵌、耦合,使不同产业集群从不同的角度开展循环经济,进而突破主导产业的限制,推动集群内外部的生态化发展。
(二)产业集群间的生态化模式
由于其扩散效应,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必然会使三大产业中的企业发生紧密的联系,这样,就会形成以生态化产业集群为核心,三大产业经济实体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生态化局面。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种植业作为基础农业,规模大多不大,种类划分相对集中。为了节约成本,农户会主动采取周围可有效利用的原料来发展农业,形成循环,以实现交易的内部化,这种最基本的生态化模式有效解决了集群中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业产业集群是实行生态化、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它对新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的要求最高,生态化在工业产业集群中的应用能有效地减少资源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产业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主要包括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信息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生态化的发展有利于其副产物的相互交换以及废旧产品的再次回收利用。产业集群生态化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跨越集群边界,在多个产业集群中产生影响。图2是以农业产业集群生态化延伸出的三产业集群联动的简单示意图。在图2中,主导产业集群是农业产业集群,在该产业集群中,有细分的种植业、养殖业。种植业包括花卉产业、蔬菜产业、农作物产业;养殖业包括畜禽养殖业及渔业。种植业产生的秸秆可以作为养殖业的养料,养殖业产生的动物粪便等既可以用作种植业的肥料,也可以用作沼气池生产沼气的原料,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以当作生产生活的能源。这种物质循环构成了整个农业产业集群的生态化。由于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扩散,种植业及养殖业中的粮、菜、畜、禽等可以用作食品进一步深加工,加工产生的下脚料可以作为工业产业集群产生的废料输入农业产业集群的沼气池。这样农业产业集群及工业产业集群便通过循环联系了起来。农业产业集群中的花卉产业及蔬菜产业通过适当建设可以发展成为服务业中的生态观光产业集群,这样农业产业集群与服务业产业集群又联系了起来。这种上农下渔、工农服务业复合的生态化模式对于副产物的综合利用、集群整体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形成无废、高效的循环经济联合体,致使一二三产业在产业集群中联动发展,这就达到了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最终目的。
三、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实施的保障政策
在实践中,产业集群生态化既要结合地区特点采取适合集群发展的生态化模式,又要制定有利于推进产业集群生态化顺利进行的配套政策。本文从政府引导、合法机制建设、生态化平台构建三个方面阐述推进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实施的配套政策的制订。
(一)基于集群发展阶段的政府引导
目前,我国多数产业集群处于“粗放型”生产阶段,“集而不群”的现象较为明显,生态化建设较难展开。因此,政府要进行适时的“补位”和“归位”。在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开始阶段,要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核心企业进行生态化建设,并对产业集群中的生态化项目,尤其是企业生态化项目进行资金扶持、技术引进、人员培训等,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机制[6]。在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成长阶段,要注意将重点从核心企业逐步过渡到主导产业,进而对已存在的传统产业集群进行“补链”,引进相关企业入驻,以促进集群副产物的吸收,不断降低产业集群生态化风险,引导其合理发展。在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成熟阶段,政府要不断完善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物资采集,垃圾处理等。同时要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参与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开发循环经济技术,共同打造一个集技术、人才、信息共存的生态集聚体,推动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有效发展,并在集群生态化建设步入正轨后逐渐退出,由市场来自动调节其发展。
(二)建立合法化机制
合法机制会迫使组织采纳外部环境中具有合法性的行为方式,其最终结果是通过模仿或学习,使环境中的组织采取了相似或一致的做法。产业集群生态化合法机制的制定可以使生态化成为一种发展理念或模式,进而使产业集群中的主体形成自发的生态化发展模式。为此,一方面要完善环保法规,设立行业标准,制定系统的企业绿色评价体系,采用绿色GDP对企业的生产情况进行评价,以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环境[7]。另一方面,要设立环保税,按照废弃物排放量的范围划定不同税率,对污染严重的企业采取高税率,征得的环保费用于对环保企业的奖励或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这样,不仅消除了环保的负外部性,也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合法机制能使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外界的压力下,主动采取生态化发展方式,促进产业集群生态化的顺利进行[8]。
(三)构建生态化平台
要使生态化在产业集群中顺利进行,还要建立保障生态化持续进行的生态化平台。首先,要建立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以了解集群企业副产物的种类和数量,使集群生态化中的“补链”得到切实应用,节省交易费用,减少浪费;其次,要完善网络支撑层面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平台,改善废弃物的分类拆解以及再资源化的处理体系,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后,要建立循环技术交流平台,促进集群内部关于清洁能源生产、高效资源利用、节能减排等生态经济核心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四、结论
[关键词]循环经济 产业集群 生态产业园区
我国正在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循环经济因为具有低消耗、高产出、低废弃和较少环境影响的特点,完全符合节约型社会建设要求,故其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必然选择,研究循环经济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通过循环经济与经济中又一热点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循环经济的产业流程体系是一个纵向闭合、横向耦合和区域耦合组成的网状系统,这使得循环经济可以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实现经济、环境双效益。
一、循环经济的产业流程
1.纵向闭合
纵向闭合是指在企业内部形成完备的功能组合,产品在其“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生命周期全过程实施系统管理。具体来说,要在生产过程中,在保障和提高生产的质和量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减少原料的投入,并尽量实现废物再利用,形成闭路循环,零排放,以期同步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此外,在产品使用寿命结束以后,应该进行回收并简单有效处理或循环再利用。
纵向闭合属于循环经济产业结构的微观层面,是循环经济的基础所在。一旦实现了生产流程的纵向闭合,企业自身就可以实现污染物的少排放甚至零排放,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横向耦合
横向耦合指不同工艺流程、生产环节和生产部门间的横向联合及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具体来说就是,对不同产业和行业仿食物链网的形式进行横向耦合,形成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境保护及能力建设为一体的产业链网,使各企业的各种废物在不同行业、企业间利用,建立物质的多层分级利用网络和新的物质闭路循环,实现生产过程中完备的功能组合,疏通物流、能流、货币流、信息流、人力流,使之更为合理。目前广泛建立的生态工业园区就是这类耦合。
单个企业能回收利用的资源毕竟有限的,因此建立起不同产业和行业间的联系至关重要。建立起横向耦合的产业链后,这个产业内企业的废弃物可以成为其他产业内企业的资源,资源利用效率将由于协同效应、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大幅度提高。
3.区域耦合
区域耦合指厂内生产区与厂外相关的自然及人工环境构成空间一体化的产业生态复合体,逐步实现有害污染物在系统内的全回收和向系统外的零排放。即建立仿生态系统形式,通过对一定地域空间内不同生产部门、居民点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代谢、空间格局及人类生态关系的优化,联系并协调一个产业区与区外相关的区域及自然和人工环境,形成优势互补、自然生态链与人工产业链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发挥整体效应,实现内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外部有害物质零排放或最小排放的可持续的生态综合区,最大可能地降低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建立自然生态链网与产业链、人工生态链网结合的生态系统。
建立这类耦合,是解决工厂与周边农村、自然开阔地以及居民污染与反污染的冲突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循环型社会的关键所在。
二、产业集群效应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与循环经济一并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它和循环经济有较强的相关性。产业集群可以增强不同企业之间的联系、加快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这与横向耦合很相似,这也使得循环经济可以利用产业集聚效应,来加快循环经济的实施。
1.产业集群的概念和形成条件
对于产业集群,目前还没有世界广泛认同的定义,不同学派从不同的研究出发点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这些定义的共同点是:都认为产业集群在地理上是集中的,企业是产业集群中最主要的市场主体。通过归纳,产业集群有这样的综合定义:产业集群是产业内部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相关社会机构,由于自然、历史、制度等原因,为了达到资源共享,降低风险,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在某一个地理空间上,集中于一地区,并结成相互关联、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网络结构的一种现象。
目前,理论界对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也是说法不一,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可分,产业链较长。只有产业可以进行分工,才有可能在分工基础上形成专业化的生产能力,进而建立有效的分工合作关系。产业链越长,企业之间分工合作的空间越大,企业越专业化,企业创新也越有可能。(2)良好的资源禀赋,资源能快速流通,并且成本较低。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能够快速、便捷、低成本的获得。这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保证。(3)知识共享与创新网络。产业集群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不断创新,这要求集群内知识共享并快速传递,形成以知识共享为基础的创新网络。(4)经济开放、市场化程度高。纵观各个产业集群的案例,都可以发现这一共同特征。(5)其他因素。例如,良好的政策环境,企业家用于创新的精神等。
2.产业集群的经济学效应
产业集群的效应是指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其较低的交易成本和较高制度收益,会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对经济政治文化带来诸多积极影响。以下将从交易费用、外部经济、协调效应三方面分析效应产生的具体原因。
(1)交易费用的节约
成功的产业集群可以节约交易费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集群内的各个企业高度关联,具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容易进行一对一的谈判。由于集群内的企业交易频繁,且信息传播相对迅速,使得道德风险相应降低,从而减少了机会成本。
其次,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其自身产权是清晰的,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监督成本相应降低。
再次,在产业区域内,垂直和水平的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充分实现了分工带来的生产率提高。集群内的企业高度合作又高度竞争,即处于生产链邻近位置的企业高度合作,处于生产链同一功能区的企业高度竞争,使企业有足够的动力和条件提高生产率,降低交易费用。
最后,在产业集群中,资产专用性强的资产难以转作他用的限制也被打破。这既表现在众多的企业可以共同使用一些较为昂贵的专用资产,从而分摊费用减少成本;又表现在众多同类型企业的存在使得购买专用资产的厂商不能以资产专用性来要挟出售专用资产的厂商。
(2)外部经济的实现
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主要表现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两方面。
类似于单个企业的规模经济,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主要指产业集群的规模越大,其互补性也就越大,从而降低了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成本。首先,集群内各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进行共同生产、销售等活动。如大批购进原材料,不仅可以使原材料的价格降低,也节约了单位运输成本。其次,集群能通过信息的迅速传播,促进竞争与合作,能使整个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厂商和劳动者实行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最后,对小企业而言,集群可以弥补它内部规模小的弱点,充分发挥它应变力强、便于管理的长处,为其战胜大企业创造了条件。
当两种或更多产品在一起生产比单独生产便宜时,就产生范围经济,这时同时生产两种或更多产品是有效率的。在产业集群中交易成本极低,这些产品由多个企业生产更有效率。
(3)协同效应的发挥
协同效应是指企业从资源配置和经营范围的决策中,通过共同努力,达到比单个企业的努力累加更大的效果,即俗称的“1+1>2”效应。首先,集群内,每个企业都可以采用外部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以实现内外资源的优势相长,将企业的信息网扩大到整个集群范围,并借助与群内企业的合作,相互传递技术,加快研发进程,获取本企业缺乏的信息和知识,实现协同效应。其次,集群内的企业从技术自给转向技术合作,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扩大信息传递的密度与速度避免单个企业在研发中的盲目性和因孤军作战引起的全社会范围内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从而降低风险。再次,由于范围经济的存在,企业在集群内完成产品的交易,地理上的集中降低了企业的运输成本,也加快了企业之间的原材料流通,从而缩短了企业的经营周期;由于企业之间长期合作,还降低了交易风险。最后,大量企业的聚集和产业规模的增大,也带来了规模经济,增加了所有企业的效益。可见,产业集群具有协同效应,集群内企业共同努力,实现效益更多的增加。
三、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
循环经济的产业流程,尤其是横向耦合,与产业集群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两者都有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趋势。一个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所需要承担的成本高于多个企业联合实施。通过共享设施、整合流程,降低单个企业的投资,目前比较流行的产业园区建设就是基于此。而产业集群同样也具有地理上集中的特点,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加快产品运输、加强资源共享,从而发挥协同效应,促使所有成员的效益增加。
2.两者都要形成产业链网,不同产业和行业之间、产业和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强。推动循环经济需要对不同产业和行业仿食物链网的形式进行横向耦合,形成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境保护及能力建设为一体的产业链网,使各企业的各种废物在不同行业、企业间利用,建立物质的多层分级利用网络和新的物质闭路循环,实现生产过程中完备的功能组合,建立起了一个产业链网,这大大增强了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企业的联系。同样,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为了达到资源共享,降低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收益,除了在地理空间上集中于一个地区之外,企业之间也结成相互关联、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网络结构,形成了产业链网,企业之前的联系也增强。
3.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都具有外部经济性,它们都导致了企业效益的增加。循环经济要求从传统产业的以产品为媒介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向生态产业的以对社会服务的功能为经营目标,即谋求产品的服务功能、整体效益最大,社会最满意。循环经济的发展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同时,也造福了其他人,实现了外部经济。同样的,产业集群的形成,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了企业的成本,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增强了议价能力、节约运输成本、加大信息共享、共担产业风险,以集群弥补个体企业的不足,在提高自身竞争力、增加收益的同时,也提高了集群内其它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了它们的收益,实现了外部经济。
综上,产业集群的形成最大限度的节约了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和运营成本,便于发挥协同效应,在企业收益增加的同时,实现外部经济。而循环经济通过建立生态产业园区,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可以很好的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四、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生态产业园是指一个由企业组成的群落,企业之间通过对能源、水和材料等环境资源的管理与合作来提高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它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与自然系统一体化。生态产业园应在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及限制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工厂设计、景观设计以及原材料选择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以达到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与自然相和谐的目的。建立一种高效的生态产业园就是要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在生态产业园内的个体(企业)间形成一种高效的食物网供给关系,下游生产企业以上游生产企业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原料输入后形成产品。
2.提高能量利用效率。高效地利用能量是节省费用和减少环境影响的一个重要战略,因此能量效率是生态产业园建设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生态产业园的企业可以通过改善建筑物、照明系统和设备的设计等方式来提高能量效率,整个园区则可以通过能量的共生和梯级利用提高能量效率。
3.注重资源的再生利用。在生态产业园中,“废物”是一种有潜在利用价值的原料,企业之间或企业与社区之间通过资源交换和再循环网络,实现物质最大程度的再利用。设计生态产业园时,主要应考虑通过一些再循环、再利用和再制造企业实现园内“废物”的再利用。可根据园区情况着重在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两个方面大力发展再生产业,形成具有区域自身特点和生态工业特征的静脉产业。
4.完善的管理和服务。生态产业园应该具备完善的服务与管理体系,应建立包括当地企业和环境及生态产业园在内的信息系统,以支持企业和整个园区环境的持续改善。生态产业园也应该提供包括培训、休闲、交通等在内的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蔡宁,吴结兵.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胡宇辰.产业集群支持体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王如松.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4]王如松.产业生态学基础[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关键词 产业集聚;循环经济;“3R”原则;互动;自主技术创新;耗散结构
中图分类号 F121.3;O41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4-0166-07
产业集聚是指某一产业或某几个产业及其在价值链上、物质流中相关的支撑企业在一定地域内高密度地集聚乃至聚合的过程。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可以造就产业竞争优势。产业集聚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融合,区域经济不过是产业经济的空间表现,区域经济发展最终要归结到产业经济活动上。纵观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产业集聚显著的地区,无一不是经济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地区。产业集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器。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倚重的恰恰是数量庞大的产业集聚。然而,近几年来,高度密集的产业集聚地区由于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增势强劲,频繁出现了能源全面短缺、土地资源强约束、水质性缺水和民工荒等突出现象,表明产业集聚的可持续性问题有所显现,也表明依靠高消耗、高污染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要彻底摆脱现实窘况,迫切需要一种新思路、新理念、新方式去触发产业集聚系统的建设性力量,推动现存的产业集聚系统向产业集聚生态系统跃升,促进其持续发展。
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尤为关键。基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约束和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把经济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必须以最小的资源代价发展经济,必须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理性选择。笔者认为,循环经济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之上和特定的制度安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侧重点在产业层次,新型产业体系是循环经济的重要依托,每一个层次的产业生态系统都构成循环经济的功能载体和物质载体,产业集聚系统则更具载体优势。本文将对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的互动关系及互动机制进行研究。
1 新型产业体系是循环经济的重要依托
自然界在上亿年的演化中通过精密高效的分工,形成了囊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种群组成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食物链或食物网,其营养物质在闭合式的循环中得到高效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为产业系统提供了可模拟的物质循环模式。
人类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由社会分工细化逐步形成了具有特定社会功能的完备的产业体系。但是,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系统运行依赖于过度利用甚至滥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和废物吸纳功能,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表征,产业系统自身不循环、不利用,缺乏“分解者”,庞大的物质代谢规模还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良好物质循环,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失衡问题。
冯 薇: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互动关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年 第4期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特征明显,资本密集型产业增长快而比重大,经济增长靠偏高的投资率拉动,如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等原材料工业和一些加工制造业增长速度快,导致对土地、水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大量消耗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已构成我国经济发展的强约束。多年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我国电力消耗大、煤炭消耗多,我国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和大量出口产品的同时,也承接了这些产业消耗的资源负担,承接了这些产业在生产中的污染排放。近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不降反升,按2000年价格计算,2002-2004年分别为每万元1.30、1.36、1.43 t标准煤,2005年与2004年持平。2006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下半年才有所回落,2006年全年下降1.2%,尽管如此也没能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4%的约束性指标。
总之,已经形成了一种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体系,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主要建立在低成本竞争优势基础之上,长此以往下去,我们的竞争优势会消耗殆尽。近些年来,虽然我国一直在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是总体成效并不十分显著。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微观层面逐利、缺乏社会责任的原因,也有宏观层面制度缺失、规制不力的原因。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产业经济活动中资源与环境要素的“价格失灵”普遍存在,要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变成各级政府的实际行动,的确是“知易行难”之事。
我国的产业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产业体系。我国在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新型产业体系的构建更加迫在眉睫。我国的新型产业体系必须具有生态化的基本特征,这样的新型产业体系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它追求低投入下的高产出,高效、集约、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它追求低排放下的高附加价值,把产业运行对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前提下增进经济绩效,达到产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循环经济在我国现阶段被提到一个战略的高度,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而提出。
产业是国民经济大系统的主要组分,我国循环经济的侧重点在生产领域,依托在产业层次。我国循环经济现阶段是一个产业问题,清洁生产,达标排放,产业链延伸和废物利用等等,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提出的一项挑战。循环经济主要着力点在过程控制的动脉产业,当然也要逐步发展末端控制的静脉产业,形成一个有机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我国的新型产业体系是循环经济的重要依托。新型产业体系一定是环境友好型、生态化的新型产业体系,每一个层次的产业生态系统都构成循环经济的物质载体。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把产业系统作为子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增大物质流和能量流在产业系统内部的循环流动,将产业系统不能循环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再生能力阈值内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大循环。
皮尔斯和特纳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循环经济模型,将自然循环物质流和产业循环物质流都看作是循环经济的内容,这显然是个大循环的概念。自然环境有为生产系统提供资源投入,吸纳开采、生产和消费各环节所产生的废物,以及给人以舒适的感觉、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慰藉等效用的直接来源三种经济功能。产业活动要合理高效地利用这些功能,在其可恢复限度内提高产业经济活动的效益。
循环经济把物质流和能量流在产业系统内部及其与自然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流动视为生命第一线,它通过重构产业经济流程,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低的程度。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只关注货币流而不考虑物质流有着本质的区别。循环经济的最终实现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建立起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多样、功能完善的,能促进物质和能量在自然――经济大系统内高效循环和流动的功能体系和物质载体。这个功能体系和物质载体就是产业生态系统(体系)。而产业集聚系统则更具载体优势。
2 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互动关系
2.1 产业集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
循环经济的“3R”原则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其首要原则是减量化。减量化原则作为源头控制方法,意旨从资源开采、加工、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产品流通到消费乃至最终处置等所有环节减少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以减少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废弃物产生量,预防和控制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产业集聚是在一定地域内,上下游产业的每一个环节都高密度地集聚着大量的企业,由此形成的一个纵横交错的产业网络。产业集聚为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的实施提供了重要途径。当产业集聚区某一企业在开展清洁生产过程中率先开发出材料、能源等资源节约技术,原材料替代技术和废弃物减排技术后,同一生产工艺的其他企业可以共享技术溢出效应,产业集聚特有的社会环境可以加速循环经济技术的扩散,在一定的经济激励机制作用下必将促进企业竞相开展技术和工艺创新活动,材料、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又为下游产业提供更为便宜的中间品,下游产业同样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层层传导直至最终产品。伴随着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的牢固树立,生态设计、生态制造和生态包装为赢得绿色市场的青睐做好了充分准备,并由此带来可观的产品差异化利润。在产业集聚区发展循环经济,变传统的末端治理为源头控制,既降低了资源消耗,又减少了废弃物排放量,还为企业带来了经济利益,有利于产业集聚系统向生态化方向发展,而产业集聚生态系统就是循环经济理想的功能载体和物质载体。
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循环经济迫切需要解决土地、水、能源等基础要素的严重约束问题,而产业集聚这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恰恰为循环经济缓解此类问题的严重状况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分布密度高,可以充分集成共享基础设施,提高土地、道路、通讯、电力、给排水等设施的利用率,集约化地使用这些资源,相对于产业或企业的分散布局其实质也是一种资源的减量化。产业的空间接近既缩小了物料、能源、副产品和废物的供给距离,又节省了交易成本,直接构成能源的节约。产业集聚的上下游产业、旁侧辅助产业对水、能源的需求呈不同等级,通过水资源集成和能量集成以达到按质用能和梯级利用的目的,提高资源的集约使用率和减少废物排放量。产业集聚区内企业还可以共享公共服务,如金融、信息、技术创新中心、事务所、行业协会、商会等等,集约化地共享服务本身也包含着物质和能量的节约,从而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的产生。
产业集聚为循环经济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的落实提供了重要途经。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很难在单个中小企业内部实现,由于单个中小企业生产流程相对简单,“分解者”不容易构建,同时这类企业的规模小,废弃物质量不够大,独立循环利用资源在经济上不具备可行性,再者此类企业也无能力开发资源化技术。循环利用资源必须在废弃物排放量具有规模化循环利用的可能时,才能实现成本最小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往往需要在企业集团层次或在产业集群层次来完成。在产业集聚区循环利用资源则更具优势。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性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整个产业群落中有几十家、数百家甚至几千家企业构成,有初级材料加工企业、中间产品加工企业、各类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种群组成。产业集聚区内不同的种群有不同的要素需求,废弃物数量足够大,引入的“分解者”企业对这些剩余物质进行分解,它们通过开发废物资源化技术,将一个产业或企业的废料完全变成另一个产业或企业的“食粮”,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节能减排甚至达到污染物零排放。在大企业主导的产业集聚区,核心企业的副产品具有规模化特征,吸引特定生态位的多个企业进入,形成新的代谢生态链关系。货币流牵引着物质流使之尽可能地在产业集聚系统内部循环,物质和能量都尽量在不断进行的物质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在与自然生态系统边界上,有限的资源进入产业集聚系统,有限的废料排出产业集聚系统,从而将产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至尽可能小的程度,使之可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因此,在产业集聚区推行循环经济,在原有的生产者、消费者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引入新的专业化分工者――分解者,构建物质循环流动新方式,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产业集聚这种空间组织承载了循环经济活动,产业集聚这种产业组织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当然,对于产业集聚区内无法自行消化的副产品和废弃物,必须予以集中处理,通过吸引专业化的、再利用废弃物的静脉企业加入集群,或者同类企业共同投资建立废物再利用和处置企业,规模化处置有利于降低经济成本,浓度高的废弃物回收利用价值大,无法再循环利用的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纳入“生物――地球――化学”自然循环,在环境容量阈值内又进入下一轮的产业物质循环,此类情景依然属于循环经济的范畴。
2.2 循环经济是产业集聚的持续发展动力
2.2.1 现存产业集聚系统的不可持续性及其深层次原因
我国东部地区产业集聚规模庞大,促进了这些区域经济率先快速增长。但是,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增长方式付出很大的代价。近几年来,能源紧张、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本来浙江、江苏、广东等省是我国水资源丰富的省份,近年来在出现严重的“土地荒”、“煤荒”、“电荒”、“民工荒”的同时,也饱偿了“水荒”之苦。不是没有水资源,而是水质太差,严重的水污染导致这些地区出现水质性缺水。浙江省通过建立各类特色工业园区把原来散、乱、小的企业集中起来,园区集中管理、集中治污,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状况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依然没有跳出末端治理的旧框框,环境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同时,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市场拥挤、技术锁定等负面效应也有所显现。要彻底摆脱现实窘况,迫切需要一种新思路、新理念、新方式去重构产业经济活动流程,循环经济被推到实践的前台。
熵是能量不可获得性的度量,也是对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是一种依靠与外界不断地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来维持其自身有序性的开放系统。产业集聚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特征,它靠不断地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信息、资金等来维持其非平衡有序态。产业集聚系统的运行过程是一个从自然生态系统中摄入高能量的低熵物质,又把退化的高熵废物排放到环境中的过程,产业集聚系统的有序态是以环境中的熵增无序为代价换取的。然而,当生态环境的混乱无序达到一定程度后,则无法再向产业集聚系统提供其服务功能,产业集聚系统因得不到持续的负熵流输入而不可持续。目前产业集聚的产品市场拥挤和要素市场拥挤,表明系统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流和必要的投入要素负熵流,技术锁定显示出系统缺乏应有的技术创新负熵流供给,所有这些因素都程度不同地引发现存产业集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问题。
我国产业集聚系统不可持续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它是一个以化石燃料和矿物为主要能量来源及原料的线性的、开放的物质流动系统。产业集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封闭系统,它只与太阳交换能量,与宇宙不能交换物质。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和矿物是稀缺的低熵物质,尽管人们不断地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更好地筛选此类低熵物质,对其利用也越来越经济,但是低熵物质存量毕竟有限。依据经济学家尼古拉斯•乔治斯库-罗根的观点,能量以两种状态存在,在利用过程中从自由能量(可获得的)变成了被束缚的能量(不可获得的),如燃烧一块煤时,它原始的自由能以热、烟和灰等人们再也无法利用的形式消散了,变成了被束缚的能量,亦即变为无序分散的能量,它可以用熵来量度,遵循熵增定律。自然生态系统以完全的物质循环流动方式运行,碳、氧、水、氮、硫等营养元素的自然循环是封闭的,进入系统的惟一能量是太阳能,这种自由能流持续不断地供给保证了封闭系统的持续性。而产业集聚系统是一个线性的物质开放流动的系统,它不再循环它的营养物,输入系统的是稀缺的低熵物质和能量,输出系统的是低熵的产品和高熵的废物,它完全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地球――生物――化学”封闭物质循环。故此,产业集聚这种开放系统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我国东部地区产业集聚系统除了物质流、能量流匮乏之外,人员流、技术流、信息流等负熵流也相对不足,直接造成系统进化受阻。产业集聚系统作为局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由于前者施加给后者的高熵废物过多,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环境无法吸纳或同化这些物质和被束缚的能量,必将打破局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致使二者进入机能递减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不仅要看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方面的贡献,还要改造产业集聚系统的物质流动方式和内容,以防止经济负载过大沉没我们的生态方舟。
2.2.2 循环经济推动产业集聚持续发展
基于产业集聚不可持续性是由于其线性、开放的物质流动方式所致,而自然生态系统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已被证明是高效可行的系统,其物质流动方式是循环封闭的。产业集聚系统通过近似地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不失为一条可行路径。循环经济应该且能够为我国产业集聚系统的跃升和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运用循环经济的新理念、新方式去重构产业集聚活动流程,使其物质流动方式向闭路循环方式趋近,增大产业集聚系统自身负熵流,减少自身熵增,降低施加给生态系统的高熵物质的数量。在建设性因素刺激下,通过自组织的非线性放大作用,“微涨落”变成“巨涨落”,促成产业集聚跃迁到新的有序结构。必须明确指出,虽然我们力图构建产业集聚系统的物质闭路循环,实际上完全的封闭循环目标不可能达到,因为即使系统接近物质闭路循环,再循环利用仍然需要从外界输入新的低熵物质和能量,所以产业集聚系统依然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它需要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技术、人员的交换,以维持其自身熵的恒定及“耗散结构”的有序态。以下分析循环经济成为产业集聚持续发展动力的作用机理。
第一,循环经济的“减量化”为产业集聚提供持续发展动力。产业集聚系统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和服务,原材料、资本、劳动和能量等投入要素的减量化,其实质是为再生产过程“储备”了更多的负熵流物质,保证产业集聚系统后续的生产有充足的负熵流输入,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同时,减量化又减少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的高熵物质,在自然生态系统的阈值之内使之充分消解,保持生态系统的正常服务功能。减量化必定要建立在坚实的自主技术创新基础之上,产业集聚区内同类种群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有利于推动创新水平的提升,技术创新流既是产业集聚系统的负熵流,更为重要地,它又是一种“涨落”因素,能够诱发系统的跃升。减量化还表现在采用替代技术减少相对稀缺的可耗竭性资源及毒性物质的使用量,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减量化不仅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且引致资源生态效率的提高。我国东部产业集聚区出现的资源约束、要素短缺等现象,根源就在于健全的价格形成机制尚未建立,负熵流输入难以保证。目前浙江省为缓解成长中的烦恼而采取的“腾笼换鸟”、“借地升天”等做法正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具体举措,其实质就是资源的减量化。
第二,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产业集聚提供持续发展动力。产业集聚系统是多样化种群组成的经济群落,每一种群都独立进行生产活动,种群之间结成产业链条或产业网络。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和原则,产业集聚系统吸引“补链”企业或“分解者”进入,延伸产业集聚区内的生态链,在副产品或废气、废热、废水、废渣还没有排向环境之前,在能量还没有完全被束缚之前,利用管道等其他设施对其进行集中传输或回收处理,使之变成低熵的可利用物质和能量,作为下一个生态链的投入,如此持续构建再下一个新的物质流循环,增加整个产业集聚系统的负熵流供给和子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流动,降低系统的资源消耗,遏制环境恶化态势,推动产业集聚的持续发展。当然,循环利用的必要条件是废弃物循环消耗的物质和能量低于从中可获取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产生的再生物质之价格低于系统外原生物质的价格,否则,“循环不经济”是不可取的。产业集聚的竞合型特征为循环经济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产业集聚区内微观主体层次来分析,循环且经济是其推行物质循环的动力源泉。产业集聚系统内循环利用物质的经济性存在,微观主体具有主动推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循环经济才具备发展的微观基础,进而循环经济成为产业集聚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此同时,还能够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熵增最小化或熵的恒定,恢复并增强自然生态环境的正常服务功能,实现产业集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相处。
第三,循环经济推动产业集聚系统的跃升,是产业集聚的持续发展动力。当一个系统满足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机制和涨落条件时,才可能形成耗散结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普利高津在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条件下,通过引入负熵流来抵消熵产生,说明系统可能从混沌无序的状态向新的有序状态转化。产业集聚具有耗散结构和自组织特征,它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进入稳定的有序态。然而,稳定有序是相对的,任何开放系统的状态都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我国现存产业集聚陷入种种困境,存在不稳定和无序的潜在危险,其发展的不可持续性主要是由于负熵流不足高熵物质过多而致。运用循环经济的先进理念和基本原则去触发产业集聚系统待挖掘的建设性力量,增进系统的负熵流,减少自身熵产生和排向环境的高熵物质,推动产业集聚系统向新的稳定有序态跃升,系统有了跃升,产业集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
我国现存产业集聚的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已经到了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推进产业集聚持续发展的阶段。产业集聚区内微观主体地理位置接近,有利于新思想、新技术的溢出和扩散,创新集聚效应易于产生。然而,只是简单的模仿甚至仿冒并不是真正的创新,我国产业集聚显著的制造业,产品以低端为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较少,创新水平低下,且制造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我国产业集聚区资源与环境的强约束,对区域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新要求,传统经济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发展方式已经走到尽头,必须向循环经济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发展方式转变。
循环经济需要一系列技术群的有力支撑,循环经济触发一个又一个产业集聚系统的自主技术创新“涨落”因素,这种建设性力量通过集聚体内子系统间的相干性和正反馈机制,自组织产生一轮又一轮的放大作用,形成推动产业集聚系统跃升到新的稳定有序态的强大力量,最终系统进化成为一个新的产业集聚生态系统,产业集聚得以持续发展。图1简单示意了产业集聚系统在循环经济推动下的进化过程。图1 产业集聚系统的进化图
Fig.1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system
针对产业集聚系统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循环经济触发自主创新“微涨落”因子,在集聚区内引起某些企业率先开发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原材料替代技术,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减少排放物的数量和毒性。毕竟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投入,如果系统内创新行为没有形成足够的冲击,低于临界值,在线性非平衡区,“微涨落”就会被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所衰减,最后回归到原先的低层次稳定状态。此时,小的涨落和扰动不足以改变系统的稳定性,因为在线性区系统的自调节负反馈机制起决定性作用。如果基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涨落”因子高于临界值,对产业集聚系统的冲击较大使之失去稳定性,激发集聚系统对循环共性技术联合开发,同时形成你追我赶、竞相攀比的创新冲动和氛围。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在分支点之后,“涨落”在各个子系统的相干效应作用下不断增强而形成“巨涨落”,此时,系统的自增强正反馈机制起决定性作用。自主技术创新突破原来的路径依赖及技术锁定,直接导致负熵流的增加,低污染、低消耗的产品附加值直接得到提高,自组织的协同效应降低系统的熵产生,废弃物资源化或处置技术大大减少了排向环境的高熵物质,最终促使产业集聚系统从不稳定状态跃升至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形成新的耗散结构。至此,产业集聚系统完成向产业集聚生态系统的进化,进而,产业集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产业集聚生态系统就是远离热力学平衡的稳定态,它的稳定性和熵的恒定需要同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来维持,产业集聚生态系统仍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然而,它的突出特点是采纳循环经济新方式重构自身活动流程,尽量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闭路循环,使产业集聚系统内不同行为者的物质流大于出入系统的物质流,实现产业发展和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故此,循环经济是产业集聚的持续发展动力。
3 建立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良性互动机制
产业集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循环经济则是产业集聚的持续发展动力,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呈互动关系。如何建立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
首先,发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主导作用。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使得私人在追求自我利益的过程中在不自觉地为公共利益服务。产业集聚的产生和发展主要靠市场机制的牵引,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集聚,都是以经济开放这种偶然事件为诱因、以市场利益为先导引发的自我增强过程而生成,区域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发育成熟,对产业集聚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循环经济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发展循环经济要倚重市场,只有发挥产业中微观主体的作用和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循环经济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循环经济要建立在坚实的微观基础之上,我国要逐步完善自然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改变目前资源价格过低、偏离价值的状况,才可能对企业过量使用自然资源形成挤压,迫使微观主体采用再生资源替代原生资源进行生产,促进物质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我国工业化先行的产业集聚密集区已经符合这些条件。产业集聚区内微观主体在市场利益驱动下,主动自发地运用循环经济的新理念、新方式去重构生产流程,引发新一轮的产业集聚,形成种群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善的产业群落,产业集聚的生态化跃升确保其发展可持续。同时,循环经济因产业集聚的优越条件而具备良好的试验和发展基础。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形成二者良性互动的格局。
其次,发挥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强有力的控制作用。对公共资源的肆意占有被哈丁称为“公地的悲剧”,公地的悲剧也表现为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经济学家戴利形象地称其为“看不见的脚”,“看不见的脚”意指私人无限制地使用公共物品,在追求自我利益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把公共利益踢成碎片。环境从其物质特性来看,具有公共财产的性质,难以将其放入市场之中赋予价格,这是它被滥用的根源所在。政府必须发挥“看得见的手”的控制作用,对公共财产的使用进行强有力的限制。守夜人要严加监管“看不见的脚”的破坏活动,禁止其任意践踏自然资源与环境等公共财产。循环经济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利益。只有建立了反映国家意志的法律法规等强制性硬约束,实施严格的产业规制政策、资源节约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和构建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循环经济才可能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得以健康发展。我国已明确提出限制“两高一资”产业的发展。我国现存的产业集聚,在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加大,政府环保标准日益严格的形势倒逼下,不发展循环经济就越来越没有出路甚至走向衰败。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产业及其企业自发地寻求和参与“循环”,延伸产业链条、拓宽产业网络。这是一种全新的产业结构调整,以自主技术创新为重要支撑,形成资源深度利用、产品附加值提高和环境友好的良好局面,循环经济借助产业集聚区实现了对产业的广度渗透,发展的视阈越来越宽。我国多数产业集聚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在其发展完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不是去替代市场,而是去辅佐市场,起到催化剂和中间人的作用。园区管委会的“绿色招商”、“补链招商”,正是把循环经济新理念引入产业集聚区的具体体现。企业有生产和逐利的权利,而共享良好环境已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和获得社会福利的标志。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财产,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需要政府“看得见的手”的调解和裁断。在产业集聚园区营造创新的制度和文化氛围,重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政府的严格规制,在循环经济的激发下,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园区。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在政府的调节下,相互制衡、相互推动,形成二者良性互动的格局。
4 结 语
产业集聚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它以产业的高密度集聚、聚合为内在规定性,以区域为空间载体,是一种新型的、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我国产业集聚显著地区出现资源与环境强约束,产业集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产业集聚则是循环经济理想的功能载体和物质载体。产业集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循环经济触发自主技术创新为产业集聚提供持续发展动力,二者呈互动关系。要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主导作用和“看得见得手”的控制作用,逐步形成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良性互动的格局,它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必将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冯薇.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的理论综述[J].改革,2006,(12):113~116.[Feng Wei. A Theoretic Summarization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J]. Reform,2006,(12):113~116.]
[2]张志强,杨巧英.循环经济与产业规制[J].今日国土,2006,(9):8~10.[Zhang Zhiqiang, Yang Qiaoying. Circular Economy and Industry Regulation[J].China Territory Today,2006,(9):8~10.]
[3]David W Pearce, R Kerry Turner.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M].Harvester Wheatsheaf ,1990.
[4]李慧明,朱红伟,廖卓玲.论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系统之构建[J].现代财经,2005,(4):8~11.[Li Huiming, Zhu Hongwei, Liao Zhuoling. Researches on Construc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Industry Ecosystem[J]. Modern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5,(4):8~11.]
[5][美]尼古拉斯•乔治斯库―罗根.熵定律和经济问题[A].[美]赫尔曼•E.戴利,肯尼思•N.汤森.珍惜地球: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87~103.[Nicholas GeorgescuRoegen. The Entropy Law and the Economic Process[A].edited by Herman E. Daly and Kenneth N. Townsend. Valuing the Earth: Economics, Ecology, Ethics[C].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1:87~103.]
[6]徐大伟,王子彦,郭莉.工业生态系统演化的耗散结构理论分析[J].管理科学,2004,(12):51~56.[Xu Dawei, Wang Ziyan, Guo Li. Entropy Analyses and Distinguishing of Industrial Ecological System Evolution Based on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J].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2004,(12):51~56.]
[7]马延吉.区域产业集聚理论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7,(6):756~760 .[Ma Yanji. Theory of Region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J].Scientia Geographi ca Sinica, 2007,(6):756~760.]
摘要:循环经济本质是让经济系统的运行与自然循环系统相同,从而促进经济活动及发展的生态化。通过循环经济,能够确保产业链的运行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循环,从而提高各个环节内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经济就能够将产业链内的活动有序的组织成一个循环模式,从而促进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众多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我国资源人均占有率低的现状,我国工业水平的快速发展,大量资源在开采的过程中出现了极为严重的浪费现象。目前,我国能源的利用率仅为41%,仅相当于其他发达国家的40%左右。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资源、经济间存在的矛盾,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循环经济能够降低目前工业生产中的高消耗、高投入、高浪费、低循环的现状,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为的进步。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条件的经济关联,并且根据特定的时空关系和布局关系形成的客观的链条式的关系形态,产业链的运行受到信息、物质、能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均以流动形态存在。产业链的运行则必须要依照链内各个组成主体的流动方向进行,只有通过循环经济,才能够确保产业链的运行能够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循环,从而提高各个环节内资源的重复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这就是产业链的升级过程。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综述
“循环经济”一词第一次使用是在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和图奈的《自然环境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他们希望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及原则框架应用在经济发展中,建立起经济流动的模型。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循环经济的理论及思想不断进行完善,在我国,循环经济的一般定义为:一种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为中心,基本特征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理念。
(一)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差别
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有着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传统经济中,经济发展是以“生产流通消费抛弃”的单向流通,也就是说,人们通过生产,将资源进行浪费和提取转变为产品,最终在产品使用后将产品所造成的污染物排放到自然中,最终所获得的经济增长是以环境资源浪费和污染为代价的。而循环经济的经济发展是以“生产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双向循环性流通,所有的资源都能够在实际的使用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从而使得经济增长对环境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情况降到最低。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发展过程强调的基本原则是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所谓的减量化就是指在实际的经济生产和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泄,减量化的核心就是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用最少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收益,发挥出每个资源最大的使用价值。再利用就是将产品进行反复的使用,或通过回收、翻新、再制造获得继续使用的价值,延长产品的总体寿命和淘汰周期,防止产品过早的成为垃圾排放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再利用能够良好的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减少产品的污染周期。资源化就是所谓的“变废为宝”,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废弃物转变成为资源,实现废弃物的二次利用,最终转化成为与原产品具有相等价值或不等价值的商品二次使用,这样能够增加产品的价值,减少资源的消耗,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二、循环经济和产业链升级相关性分析
产业链是指在经济布局或经济组织中,不同产业之间以某种方式或规律构成的具有链条般绞合能力的经济组织关系,产业链往往是相对于同行业内不同企业或不同行业而言的概念,甚至其地域跨度可以超越地区和国家,产业链的理论在宏观经济及区域经济发展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不仅能够有效的形成产业复合体,更能够对经济板块的联系进行加强,从而构建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划。
(一)产业链的基本特征
首先,产业链主要某个核心经济发展观念或项目为基础,以达成某种经济目标或某种产品为目标的具有相互连接关系的产业集合,这就表明了产业链具有循环的特征,在产业链内,每个产业和组织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从而通过各个组织和产品的循环达成产业链的最终目的和价值。其次,处于产业链中的每个组织和产业都不是以个体方式存在的,每个组织和产业的经营与生产都与产业链的整体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因为这种关系所以使得产业链内的组织和产业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系统,这就表现出了产业链的系统特征,产业链系统的每个个体目标都是以满足整个产业链目标而制定的,同时,每个个体的行为都是以达成产业链总体目标而产生的,所以应该以系统的眼光看待产业链内的每个组织和产业。最后,产业链能够将投入的资源还能够转变为更高价值的产品,所以说,产业链具有增值的特征。
(二)产业链升级中的循环经济
所谓的产业链升级就是对产业链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进行转变,让产业链的运作能够更加科学,更加贴切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例如,在目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现代化的生产中,这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就是产业链的升级,要想实现产业链的升级,那么就需要将产业的产业从低附加值转变成为高附加值,从高消耗污染转变成为低消耗污染,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这样才能够实现产业链的升级。
产业链中内的各个产业组织是相互联系的,并且在产业链的运作中,其包含的各个组织产业都能够形成相互联系的价值作用,在价值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活动。从循环经济的角度上看,产业链内的组织、能量、物质等要素进行流动的同时,则必然会产生废弃,通过循环经济来降低产业链运转和流通的资源消耗与废物排泄,最终提高产业链内的资源利用率,实现产业链的升级。
三、青岛化工产业群集建设案例分析
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是青岛市科技局提出并实施的,项目的建设就是以循环经济作为基础,进而实现整个青岛市的化工产业链升级。通过调研,对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中的循环经济和产业链升级关系进行分析,从循环经济理论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功效,期望为企业、政府及相关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一)案例背景分析
工业对人类文明推动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也都需要中华工业记性支撑,所以化学工业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强烈,再加上化学工业生产具有极强的污染性,所以越来越多的传统化工工业产业群开始不断对产业链进行升级,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目前的市场已经由企业竞争上升到了产业群集和产业链的竞争,山东作为重化工业大省,拥有石油化工、橡胶工业、石油加工等为主导的化学工业产业链,并且青岛的无机化工在我国范围内有着极强的实力,青岛政府也给予了积极支持和方向指引,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进行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的产业链升级行为已经是势在必行。
(二)项目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链升级分析
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是以目前青岛现有化工科技的产业土地作为基础建立的,其资金结构是以政府风险资金为引导的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共同注入的结构,产业链内的企业包括了目前青岛知名且具有优势的化工企业为支撑,以及外来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共同组成的。
其产业链的定位就是要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逐渐淘汰传统使用的高消耗、高污染原料及产品生产,采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污染,改善环境,从而实现产业链的升级。并且鼓励以本地所产的基本化工产品为原料,进行高价值新产品的研发,形成新型产业,在通过产业链的效应与商务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吸引设计、规划、咨询等专业机构和企业的加盟,形成专业服务的产业。在青岛市内以李沧区为核心,对青岛北部的商贸区和物流中心进行建设。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是以青岛政府为主导、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的,在建设的初期确保投入,实现滚动发展,厂区内的环境及道路全部由产业内的企业进行解决,后续的发展由内而外延伸,按照既定的方案完善。
项目的建设内容包括了精细化创业基地、员工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公共及产业循环设施建设、园区形象建设、员工信息平台建设等,通过以循环经济为视角的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建设,能够有效的改善传统青岛化工生产所造成的高浪费和高污染现状,通过统一的管理,统一的生产以产业链作为依托,通过协调,将水、电、热、原材料、生产废品等项目进行统一的规划,提升整个产业内的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产品精细化程度,提高产业链内资源的持续利用度可循环利用效率,促进产业链内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升级产业链。
四、产业链升级中循环经济起到的作用
(一)循环经济本身就是循环的产业链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循环的基础上的经济模式,通过循环经济能够有效的减少生产中的资源使用,提高产品的使用时间,让废物再次回收利用等,以循环经济本身来看,循环经济就是要减少整个经济系统内废弃末端处理,以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模拟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减少经济浪费和经济污染,最终实现经济的节约和效益的增长,通过经济循环将生产、消费两个环节进行联系,将清洁生产、资源利用、持续消费等理念容易到经济发展中,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对人类的经济活动进行指导,从而合理对经济资源配置进行优化。所以说,经济循环本身就是一个循环的产业链。
(二)循环经济能够推动产业链的纵深发展
从实际的经验上看,以循环经济的角度对产业链进行升级能够有效的推动产业链的纵深化发展。以政府为主导的循环经济来讲,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政府起主导作用,通过企业的配合与群众的参与,最终能够形成政府、企业、公共三者之间的体系。同时,循环经济的实现还需要以完善的法律作为支撑,这样还能够更好的加强政府、司法等相关部门的有效协调。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影响生产者及消费者的行为,首先企业必须要循环经济的特质重新对产品策略及流通渠道进行选择,从而影响生产者的责任和行为,其次循环经济能够提高消费者的回收费用和运输费用,能够直接影响消费者对资源的节约行为。
(三)循环经济能够保证产业链的逆向运行
循环经济的理念要求产业链能够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进行发展,从而将产业链内的活动变化成“资源产品废物回收”的封闭性循环流程,在通过产业内的流程将各个环节的资源进行重复利用,创造出价值能力,实现最小的资源消耗和最大的污染降低,所以说,循环经济的运行必须要依靠产业链的支持,通过循环经济实现产业链的逆向运行。
(四)循环经济能够提高产业链内的就业机会
与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不同,循环经济能够对产业链进行产业延伸,从而增加产业链内的分工,进而提高产业链内的就业机会,例如,在生产中能够利用人来取代机器,在销售中,需要利用人来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在产品报废后,需要对产品进行拆解和再生产,所以,产业链内的生产和循环就为产业链增加了就业机会。
五、结语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式,在产业链内的各个企业主体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减少废物源,在各企业之间实现废物、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完善资源利用和物质循环,使得区域内对外界的废物排放趋于零。在目前自然环境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如何以循环经济的角度对产业链进行升级,确保降低资源的消耗,节约产业链的成本,实现经济和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始终是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刘淑华,杨光. 关于全球价值链与区域产业升级的研究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2]宋高阁,黄培清.基于产品服务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04).
[3]李秀艳.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及运行机制的思考[J].中国商贸,2014(28).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生态化;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1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6)05-0070-04
近年来,产业集群以其特有的聚集优势,逐渐成为地域生产组织形式,成了发展区域经济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于资源高依赖型的甘肃省来说,研究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对于有效利用产业集群优势和保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生态化
1.1循环经济的特征
(1)资源循环性,循环经济是把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相结合,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组织模式,这种模式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追求废弃物的零排放[1]。(2)技术导向性,循环经济的实现以科技进步为先决条件,依靠技术进步,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多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从开采、加工、运输、使用、再循环、最终处置六个环节出发,系统地对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进行设计,系统评估生态经济效益优劣。(3)协同发展性,循环经济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促使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为特征的传统工业经济体系向物质循环利用的经济体系转变。在获取等量物质、能量效用的过程中与实现资源索取最大化的同时,还要做到向社会提品效用的最大化和向生态环境排放废物的趋零化,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达到协同发展。
1.2产业集群生态化
产业集群生态化是结合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和产业集群的组织构架,将不同产业间关系加以协调组装,并与当地的自然和社会基础条件相融合,发掘产业群落所产生的内生资源,建立良性循环的产业集群化过程。在生态化过程中,产业的发展以自然系统承载能力为限,对特定空间上的集群产业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耦合优化,以实现特定区位上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整体协调与和谐发展。与传统产业集群模式相比,其主要特征表现为:(1)生态性。在这一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由低级到高级,又由低级到高级,又由高级到低级循环传递,这样的互联互动、循环往复和周而复始,维持了自然界各种物质间的生态平衡,保证了自然生态系统持续不断的运行,产业集群生态化正是基于自然系统的这种特性和运动规律,所构建的符合生态规律的产业链组织结构,其组织过程和运行结果都表现出生态自然系统的属性。(2)循环性,与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相比,生态化的产业集群主要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纽带,通过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侧向关联,形成产业集群网络。在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主体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通过管理技术的改进,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并且使各环节的生产以上游产业的废物和半成品为投入要素,通过对“废物”的再加工处理(再生),使其作为新资源,并制成新产品,再次进入市场或生产过程。(3)区位性,区位性是产业集群的空间特征。一般情况,产业集群生存在相同的地理和生态环境中,具有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共用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对地方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影响较明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提升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产业集群生态化表现出主体对共同的生态和资源环境都有一定的社会责任。
2.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
虽然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生态化属于不同层次的范畴,但两者之间却有内在的联系,都以维系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为原则,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辩证的来说,产业集群是生态化的组织依托和载体,循环经济是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前提和基础,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发展。并且,循环经济能够赋予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新的理念和特质,使产业集群生态化因循环经济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同时,循环经济是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基本原则和理念,决定产业集群生态化的组织模式和目标,产业集群生态化是循环经济得以实现的重要微观基础。
2.1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的组织模式
从环境治理的角度看(以制造业为例),产业集群的组织模式可分为非治理模式、末端治理和循环经济模式。
图1非治理模式非治理模式是工业化初期,产业主体以资源为中心,而形成的“资源――生产――流通――消费――丢弃”生产组织模式(如图1)。这种模式是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及大规模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生产模式,集群主体视环境和生态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根本未考虑自然系统平衡的因素,结果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某些资源的过早枯竭。
随着工业化过程的递进,人类逐渐认识到了这种以牺牲环境为经济发展模式的代价,开始采用末端治理集群的模式(如图2)。末端治理模式是从治理环境的角度出发,对集群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进行综合治理。这种模式虽然考虑了环境因素,减少了污染量,但整个物质流动过程依然是线性的,仍然造成了环境质量下降,资源供应枯竭,最终还是导致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况且,末端治理费用大多由政府来承担,对产业主体的约束力度不大,使得社会治理成本高昂。
图2末端治理模式鉴于非治理模式和末端治理模式的不足,本文构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如图3)。这种模式是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所建立的能够协调各种产业,将一个产业的废弃物用作另外一产业的原材料,从而实现“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再利用”的反馈治理结构,这种模式能够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2.2.1集群规模定额化
定额化是集群生态化第一要义。产业集群是在特定的有限区位上人、财、物的强势聚集,它迅速强化物流、人流的密度和频率,不可能不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任何生态环境系统其生产能力和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实现产业集群生态化,必须考虑“最适”和“阈值”,对产业集群的规模进行设限,保持对资源的索取和废弃物的排放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内,使其不超过生态环境的负荷。
2.2.2集群结构柔性化
由众多不同性质的产业集群主体所构成的产业群落,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共生关系及其关联结构。因此,集群生态化就必须按照时空相宜的原则,通过对集群结构的柔性化管理,不断使之与生态环境保持动态的平衡关系,为此,要求严把集群产业的准入门槛,强化市场淘汰机制,依据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状况和择优去劣的原则,动态调控和优化产业集群结构,同时,针对不同区位资源状况特点和集群过程的不同阶段,规制相应的集群方式和组织形态,实现由追求集群规模效益向结构效应的转变。
2.2.3集群技术绿色化
对于特定区位上的产业集群来说,本质上是资源要素投入与产出进行转换的经济大系统。要提高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必须在投入、产出及其过程的各个环节上进行技术系统的变革和创新,以寻求资源转换的最佳途径和方式,实现“资源消耗――产品――再生资源”闭合型物流循环模式的转换。把技术创新的指向重点放在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减量化的基础上,同时,依靠工艺技术进步,不断促进生产中废物的重新资源化和再生利用,尽可能避免过多或过早成为垃圾[2]。事实上,由于集群产业之间的强势聚集和短程关联,也为循环经济模式提供了赖以实现的组织形式和新旧废物的转变条件,也正是技术要素在资源转换过程中的特殊使命,注定产业集群生态化的过程必然是集群产业技术系统不断绿色化的过程。
2.2.4集群目标多元化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组织形式,无疑会带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供需短程关联、交易成本降低等集群效应,这是产业所追求的经济目标[3]。但是,产业集群作为经济子系统。它又与区域的社会系统、生态系统构成更高阶的大系统,各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功能无法相互替代,而且,在各自的功能相互制约。正是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内部非加和性联系所致,使得产业集群生态化的目标多元化。因此,要追求集群系统整体效益的最优化,不仅包括利润的最大化和区域GDP的增长,还应包括区域生态安全、资源优化与永续利用等目标,实现“三生”(生产、生活、生态)效益的统一。
3.甘肃产业集群及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3.1资源状况
3.1.1资源拥有量相对不足
全省煤炭保有量86亿吨,人均330吨,为全国人均600吨的55%,虽然在庆阳市发现了预测储量1342亿吨,但大部分埋藏较深,开采难度大,所需经费大。石油探明储量3.6亿吨,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2%,人均拥有量只占全国水平的50%左右。水资源严重缺乏,人均水资源量115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2200立方米的50%,已成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他关系国计民生的45种主要资源中,除少量几种有色金属储量相对比较丰富外,铁、铅、滑石、硫、磷、钾盐、芒硝、石墨等主要矿产资源缺乏。
3.1.2资源利用率低下
在资源利用方式上,以“资源――产品――废弃物”为主,造成资源损失、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2004年,全省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只有37%,比全国平均水平55.4%低33%;万元工业增值电耗6730千瓦时,为全国平均水平2750千瓦时的2.4倍多,在全国31个省市中,甘肃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指标居全国倒数第五位。
3.1.3资源型城市面临后续资源危机
金昌、白银、嘉峪关、玉门等重点资源型城市(矿区),都面临资源日益枯竭的严峻形势。从现有生产能力看,据统计,白银公司铜的服务年限为5~8年(铅、锌各15年),金川公司镍、铜服务年限40年和30年左右,酒钢集团铁矿石服务年限40年,玉门石油服务年限13年左右,解决这些资源型城市的后续资源和产业发展的问题已刻不容缓。
3.2生态状况
甘肃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匮乏、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退化日益加剧、土地荒漠化持续扩展、滑坡泥石流威胁不断。目前甘肃省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仍是:普遍脆弱、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短期改善、长期恶化。甘肃省生态环境持续退化是由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自然因素是生态环境退化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人为因素则是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外在原因,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可以归结为“五滥”――滥垦(无计划,无节制的开垦土地)、滥牧(超载过牧)、滥伐(林木)、滥采(中草药,草皮等)、滥用水资源(不顾生态用水、超采地下水等)。
3.3区域经济状况
甘肃省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低、区域竞争力弱、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规模小,其主要表现:(1)经济总量小,增长缓慢,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企业绩效不高,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投入不足,效率低。(2)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比重偏高,工业化水平低,比重偏低,服务业滞后,工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向中级初中期转变中,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仍徘徊在低端竞争道路上。(3)市场化程度低,市场规模小,发育不够成熟,非国有经济比重小,体制改革滞后,法制环境不健全,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不完善,人才、资金缺乏。(4)外向型程度低,开放程度指数、出口依存度、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低下。(5)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通讯、水电等投资不足,管制过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6)城市化水平滞后,城乡差距明显,城市支柱产业不强,人才聚集度低。
3.4产业集群状况
总体来说,甘肃省的产业集聚程度低,主要集中在农业、畜牧业、有色金属、煤炭、石油、化工等行业,完全属于自然资源高依赖型集群模式。主要特点(1)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高,甘肃省主要依靠能源矿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产等自然资源形成了制造产业集群,使得工业成为甘肃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轻重工业协调配合,包括煤炭、石油、电力、冶金、机械、化学工业、建材、森林、食品、纺织、造纸等十几个部门在内的生产体系,已成为中国有色金属、电力、石油化工、石油机械制造和建筑材料的重要基地,但整个生产体系主要依托不可再生资源,产业集群的后续性差。(2)地域分散。由于甘肃省的地域缘由,使不同类资源或同类资源分布极不集中,金昌、白银、嘉峪关、平凉等地分布的资源各异,而且就煤和石油同类资源也分布在靖远、窑街等地,这就增加了资源的开采、运输等费用。再加上由于“三线”建设的传统工业布局的不合理因素,造成很多重工业分布不符合工业布局的原理,像撒胡椒面一样,零星点点,构不成集群规模,造成了严重的规模经济损失。(3)技术含量水平低,甘肃工业大多是上世纪50~60年展起来的,工业门类基本上属于传统产业,多采用常规技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发展战略重心“东倾”,国家投资移出,现行折旧办法的局限,省级财政吃紧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工业技术升级换代步伐迟缓,设备更新改造乏力,进而造成工业技术结构越来越落后,经济效益不断下滑,工业装备水平、更新改造能力、技术开发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偏低。(4)污染严重,甘肃的污染很严重,特别是一些重化工业和煤炭工业,对环境的污染更加严重。
4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政策建议
4.1加强企业共生矿资源的利用
由于矿产资源自身的特点,一矿多元的属性比比皆是。如何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生态化的作用,已成为解决甘肃省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金川公司1989年取得了资源综合利用初步成效,成为国内唯一的采选、冶炼和提取镍、铜、钴、金、银、铂族金属和硫的联合企业。企业通过不断依靠技术进步,已经能够提取回收15种元素中的12种。对于这样的企业,政府应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制定有助于促进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发挥政策的向导和推动作用。
4.2推动重点领域技术开发和推广
针对亟需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资源节约、能源梯级利用、产业链延长、相关产业链接、“零排放”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造技术、降低成本技术等重点领域,组织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并鼓励引进、消化和吸收一批国内外先进技术,突破重点技术瓶颈,不断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开拓新的技术形态――生态技术,重视增加并研制、开发生态技术、生态工艺和生态管理,致力于疏浚集群内部、外部物质与能源循环途径的技术和措施研究,积极选择“适宜”技术,发展生态产业,调整和完善集群生态结构,保证发展过程低(无)污、低(无)废、低耗,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逐步走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之路。
4.3抓好重点示范项目和示范工作
政府组织工作应有重点的突破,合理选择重点领域工作,规划、实施示范项目,抓好像酒钢公司等这样的示范企业,建设具有产业集群生态化性质的生态园区、废物处理区、节能示范区和废水回收区,推进废旧塑料、废纸、物资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产业体系。紧紧围绕抓骨干、高耗能企业,抓重点城市和抓重点区域来推进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进程。
4.4加大政策法规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发展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的理念放在首要位置,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统筹兼顾,全面落实,尽快编制甘肃省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的扶持力度,把约束和激励结合起来,研究制定全省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原材料消耗标准、用电标准、废弃物最终处置率、水循环利用率、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率等管理指标体系。严格市场准入管理,禁止不符合条件的项目,禁止建设项目中选用明令淘汰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严禁或禁止高消耗、高耗水、高污染和高浪费的资源型产业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法律、法规体系,有效引导产业集群的发生和发展[4]。
[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050402)。
参考文献:
[1]高穆.循环经济[M].机械出版社,2004:25-29.
[2]穆书涛.浅谈产业集群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J].专题讨论,2005,(5):10-13.
【关键词】循环经济;住宅;产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宅建设发展迅速,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全国城乡住宅每年竣工面积达到12-14亿平方米,每年全国城乡住宅投资额约2万亿元左右,有效地拉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但在全球资源空前紧张,环境保护迫在眉睫的大环境下,我国住宅产业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住宅产业化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住宅建设和消费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我国住宅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住宅产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进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时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我国住宅产业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低、施工周期长;施工工艺落后、住宅部品的系列化产品不到20%;住宅产业化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5(我国为15%);建筑节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粗放等。
上述问题中最为紧迫的是我国的建筑能耗问题。住宅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巨大,住宅建设耗用的钢材占全国用钢量的20%,水泥用量占全国总用量的17.6%,城市建成区用地的30%用于住宅建设,城市水资源的32%在住宅中消耗,住宅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20%左右。如果与当前国际先进水准看齐,在不降低文明生活水准的前提下,根据我国住宅的物耗水平,住宅建筑至少还有节能30%~50%、节水15%~20%的潜力。因此,住宅业及其相关产业能不能切实贯彻“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保”(简称四节一环保)的要求,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环节。
2 循环经济与住宅产业化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循环经济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行为原则(简称3R原则),其中又以“减量化”为首要原则。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见图1。
图1 循环经济运行模式
住宅产业化是指通过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住宅产业,实现以工业化的建造体系为基础,以建造体系和部品体系的标准化、通用化、模数化为依托,以节能、环保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色,以科学的组织和现代化的管理为手段,通过将住宅生产全过程的开发、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从而实现住宅的生产、供给、销售和服务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式。住宅产业化的内涵有四个方面:一是住宅建筑标准化;二是住宅建筑工业化;三是住宅生产经营一体化; 四是协作服务社会化。包括住宅基础技术体系、成套的住宅建筑体系技术、住宅部品集成化体系、住宅质量保障体系、住宅性能评价体系五项目标体系。联合国提出的“住宅产业化”的6条标准是: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物的标准化,生产过程的集成化,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生产的机械化,技术生产科研的一体化。
3 发展住宅产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3.1 住宅建设任务繁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和住房消费的上升阶段。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将大大加快,城镇人口的比重也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的需求将是巨大的,住宅建设任务将十分繁重。根据有关部门预测,202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4.7亿,我国城市化将以每年1~1.5% 的速率发展,城市人口会达到849亿。城乡人均住宅将达到38M2 (城镇住宅的人均建筑面积达到35M2,农村住宅的人均建筑面积达到40M2)。照此推算,从现在到2020年,累计需要新建住宅130亿M2。
3.2 住宅产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
住宅产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近年来全国城乡住宅每年竣工面积达到12~14亿平方米,每年全国城乡住宅投资额约2万亿元左右,且这样的势头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住宅建设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是巨大的,住宅的使用对环境的负荷也是相当大的(相关数据见前文)。可我国现有资源不可能长期支撑粗放的住宅建设生产方式,如果按目前住宅建设的资源和材料消耗水平发展,势必对资源的利用产生影响,亦将成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障碍。面对巨大的住宅建设任务和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途径,彻底改变目前的住宅建设落后的现状,走资源节约的道路,处理好我国人居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真正实现人类的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住宅产业是走资源循环型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的载体。通过住宅建设的资源节约必定会对我国的经济与社会、人居与环境协调发展做出积极的影响和贡献。
3.3 住宅产业化是发展住宅产业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发达国家住宅产业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业化形成的初期阶段,重点是建立工业化生产体系;第二阶段是推进产业化的发展期,重点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价格比;第三阶段是产业化发展的成熟期,重点是进一步降低住宅的物耗和对环境的负荷,发展资源循环型住宅。由此可见,利用住宅产业现代化的生产手段是实现住宅建设低消耗、低污染,达到资源节约目标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住宅产业现代化,才能实现住宅建造达到资源节约,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的总体要求。
4 发展住宅产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4.1 完善住宅产业发展政策,加强政府管理和扶持:首先应进一步明确住宅产业政策目标、发展规划、技术政策、经济政策、组织政策、市场政策等,建立必要的工作推进制度和激励机制;根据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要求,研究制定住宅产业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规划与技术发展纲要。同时,加强政府管理与扶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特别是要建立基于市场的财税、信贷、保险等经济政策保障;建立基于市场为主的推进机制。
4.2 加大科技投入,夯实技术基础:加强对基础性、关键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为实行住宅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一是做好“三个体系”工作,即完善住宅建筑标准体系、建立资源节约型住宅成套技术体系、推进以住宅性能认定为主的质量控制体系。二是研究开发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新一代资源节约、环保生态型住宅加大对资源节约、环保生态型住宅及其成套技术研究开发的科技投入,尽快使其科技成果产业化,逐步提高住宅建造的可再生循环利用的水平。
4.3 开展住宅产业生态系统建设:住宅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将整个产业链建立成为一个生态系统,使资源在一个循环的系统里充分共享,相关产业间协调运作,将一个产业的废弃物用做另一个产业的原材料,从而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进而形成“最优生产、最优消费和最少废弃”的循环系统。
参考文献
[1] 董秀英,韩仰君,赵燕.对推进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思考[J].城市,2005(3)
[2] 赵金怀.基于循环经济的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3] 张建利,谷岷.加快我国建筑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06(2)
关键词:钢铁产业 循环经济 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62-02
山西省钢铁产业是物质大流量、大循环的产业,其能源消耗占全省总能耗的10.5%以上,在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渣和可梯级利用的二次能源,循环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因此,政府要制定政策措施支持钢铁产业的循环体系。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要着力于推进延伸加工,提高装备水平,降低物耗能耗,重视环境保护,实施清洁生产。
一、山西省钢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冶金工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生铁和普钢的无序扩张,给我省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目前冶金工业是全省10大行业中污染排放总量排在煤焦和电力工业之后的第三大行业。2002年,全省冶金行业万元产值排放二氧化硫38.6公斤,排放烟尘34.2公斤,排放工业粉尘25.6公斤,排放工业废水12.3吨,分别占到全省工业相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17.98%、17.71%、21.94%和16.94%,而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5.04%。此外,还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提高现有产品的深加工,缩减生铁、普钢等初级产品的生产规模,这样,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才可获得共赢。
2.产品结构初级化,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山西省钢铁行业除不锈钢、硅钢等少数几个优质品种外,相当部分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初级产品,深加工程度不足。
3.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需继续提高。钢铁产业固体废弃物种类繁多,主要有尾矿、冶炼渣、含铁尘泥、工业垃圾和废液等。冶炼渣包括炉渣、转炉渣、化铁炉渣等,含铁尘泥包括烧结水泥、高炉瓦斯灰泥、转炉及电炉尘泥等。目前,在钢铁产业固体废弃物利用上,含铁尘泥、高炉矿渣、化铁炉渣及铁合金渣的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已经实现产业化,利用率已达到90%以上;钢渣的利用率正在逐年提高,而尾矿、工业垃圾的利用率较低。
二、山西省钢铁产业的发展潜力
1.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不锈钢消费量的迅速增长。从1991年到2002年的12年间,中国不锈钢消费量从32.5万吨增加到318万吨,增加了近10倍,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不锈钢消费国。据预测,2010年,中国不锈钢消费量将达到510万吨以上。中国不锈钢消费量很大,但由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直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11%左右,因此,目前人均消费量只有2.4公斤,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不锈钢消费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2.现有生产企业数目较多且地理位置接近。在毗邻太钢地段,太原市于2004年8月28日揭牌开始兴建不锈钢园区。目前,不锈钢园区的起步区各项基础设施已经全面展开,水、电、暖、通讯、宽带等“六通一平”条件已基本具备。入园企业建设进展顺利,完成了建筑面积43000平方米,在建面积41000平方米,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3.具有培育与发展不锈钢产业集群的优势。山西现有的不锈钢制品企业的生产原材料等来自太钢,已初步形成以太钢为供应商与技术龙头的不锈钢深加工产业集群,且太钢还可为集群输送先进的原材料技术,从供应商的角度促进不锈钢产业的技术创新与进步。
三、山西省钢铁产业推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
学者给出循环经济政策的概念,即国家执政党及其它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资源减量消耗、循环利用,环境质量改善,经济效益提高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包括法令、措施、办法、条例等。笔者认为山西循环经济的政策应该是:根据山西本区域企业发展状况制定出适合山西特定地区特定经济发展的措施与活动,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承载力。为使我省钢铁产业有效地推进循环经济,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严格依据国家产业政策,控制总量,加快淘汰落后。促进钢铁产业的快速发展,关键是要控制生铁、普钢等初级产品的过度发展。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在2010年前全部淘汰300立方米以及以下炼铁高炉和20吨以下的炼钢转炉、电炉。在2012年前全部淘汰380立方米以及以下炼铁高炉和20吨以下的炼钢转炉、电炉。全面提升钢铁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需要严格审批制度,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坚决关闭未经合法审批擅自上马的生铁、普钢生产企业,鼓励采用先进、节能、环保的生产技术,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鼓励企业在技术改造中发展铁高炉的有效容积在2500立方米及以上,转炉公称容量必须在120吨及以上。
2.对于购买用于提高钢铁产业装备水平的设备给予优惠。山西省政府对于进口用于提高钢铁产业装备水平的设备建议给税收优惠,这些设备主要是通过先进的循环技术,用于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在钢铁产业方面,主要涉及节水的大型设备,做到源头用水减量化、尾矿库水回收利用等节水措施,实现到2012年的吨钢耗新水量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目标值,即吨钢耗新水小于等于3.4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以及钢铁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设备、节约能源设备等,对于这些设备的购买政府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如在规定时间内免征进口设备的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同时对于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设备的固定资产等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方法。
3.利用投资政策加快钢铁深加工园区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钢铁产业要着力于推进延伸加工,提高装备水平,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降低物耗能耗,重视环境保护。要大力推进产业规模化,加快园区建设,支持太钢形成300万吨不锈钢生产能力;开工建设吕梁500万吨优特钢生产项目;支持长钢集团、海鑫钢铁集团、中央钢铁集团、首钢集团整合所在地区的小型钢铁企业,建成4个500万吨级优特钢生产企业,使主要钢铁企业产能占全省钢铁企业的70%以上,大幅度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对于这些项目的实施,政府要想在短期内不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就业等。省、市、县三级政府可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对治理污染明显的地区进行合理的经济补偿和短期的经济辅助。可利用投资倾斜政策,如投资补助、贴息入股、资本进入股等,支持钢铁产业园区的尽快形成,并且对于所产生的红利在5年内全部返还企业,由企业支配使用;而市、县政府可在企业用地、税收等方面推出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对不同企业的投资力度,主要根据各企业的生产能力、建设规模、建设内容予以相应的支持,并设定相应的经济效益。这样,不仅发挥了政府的导向和撬杆作用,也快速促进了钢铁产业园区的建设。
4.进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钢铁企业的贷款政策。钢铁产业采用“增环补链”技术,通过四个循环链:铁素资源循环链、能源循环链、水资源循环链和固体废弃物以及废酸、废油循环链,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这种循环综合利用,钢铁产业可节约资源与能源。对于这些循环链在具体实施中需要的资金投入,政府要重点给予信贷需求的满足,并做好相应的投资咨询、资金清算、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
5.政府对于进行钢铁产业循环经济研究技术研发的企业给予补贴。对于进行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的企业,政府要予以1/2的补贴。对于进行工艺流程和设备研究的企业给予1/3的补贴。对于进行技术研发的民间个人和科研队伍要给予2/3的补贴。总之,是为了促进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的研究行列,实现产品清洁化生产和资源的综合利用。
6.通过征收资源补偿费和环境污染费促进企业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对一些钢铁企业虽不在被关停之列,但没有安装除尘设备等必要的环保设施,仍在大量排放污染物,要征收资源补偿费和环境污染费,污染治理费的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上限执行;资源补偿费,要先计算单位产量对钢、铁、电、水的消耗量,统一折算成钢铁消耗量来收取,上缴上来的费用全部用于环境治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周宏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J].中国发展观察2007(8)
2.牛仁亮.山西结构调整-主要行业发展分析[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3.钱斌华,毛艳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2005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2005(6)
【关键词】 静脉产业园; 循环经济价值链; 优度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2-0012-05
一、引言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和气候问题,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的首选战略,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工业园区是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重要模式之一。而加快建设各城市和城市圈的静脉产业园更是保护城市环境、削减城市污染,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但纵观目前的城市清洁产业的发展现状,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低下的现状亟待解决。
静脉产业园是以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垃圾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将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压缩、堆肥和燃烧等方式转化为新的资源和产品的产业集群,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园区主要以“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为运行路线,而这种资源的价值增值过程往往存在着最优路径,即通过园区企业之间的协作和分工,将再生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可实现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转移,从而达到资源利用率和资源价值增值最大化的动态长链过程。但在实务操作中,由于企业之间分工合作不理想和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使静脉产业园中存在着“不经济”“低效益”的价值链,从而影响整个园区的效益。因此,探索科学全面的静脉产业园价值链评价方法,找出园区内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的价值链以对其优化,是提高静脉产业园整体效益的关键。
价值链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最先提出,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设计、生产、销售过程中进行的种种价值活动的集合体,这些价值活动共同构成了整个企业价值创造的“价值链”。据此,学术界也相继出现了从多种视角来构建产业循环经济价值链的思想,如王建明等(2009)基于价值网视角从宏观产业链和微观企业两个角度间接地评价了江苏地区企业循环经济价值链;赵春雨等(2009)通过分析工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价值构成要素及运行模式,对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得到各价值要素对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能力的影响程度。而对于静脉产业园的循环经济评价分析,日本学者的研究已走在了世界的前沿,提出了采用物质流分析(MFA)方法和从物资生产率、再利用率、最终处置量三个方面建立指标来评价静脉产业园的绩效。而我国对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研究不多,主要以王军和岳思羽等(2009)学者通过分析日本北九州静脉产业园的物质流转情况,从园区经济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污染控制和园区管理角度细分指标,提出建立静脉产业园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已被环保部于2006年9月采用,并制定了《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HJ/T 275.2006),成为规范静脉产业园的建设和运行的标准指南。但是目前对静脉产业园的循环经济评价很少从价值链的角度来准确测算评价内部不同产业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将从静脉产业园的价值增值角度来评价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即从“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这一价值流路线来建立评价考核要素。具体来说,应以各价值链的废弃物收集和处理效率、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比率和转化的成本利润金额以及废弃物转化中的二次污染量和环境损害水平等角度来横向比较园区各价值链的运行效率。
二、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要素
静脉产业园的生产链条延长过程一般包括废弃物回收、再资源化、最终处置和再生资源加工四个阶段。根据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原理,工业园区各价值链上的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并不是由企业各种活动价值的简单加总而得,它还包括各企业价值运动的相互影响性。因此,在考虑影响工业园区价值链运行效率因素时,除了要考核四个环节内部的价值运动,还应将这些价值运动的相互联系所创造的价值考虑进来。具体来说,第一,废弃物的回收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将城市的废弃物以一定的组织进行有序的回收和分类,最大限度地回收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是本环节的重点,这是各废弃物再资源化的价值运动的开端。第二,废弃物再资源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投入新的原材料和能量,将分选后的废弃物进行资源重新加工以循环再利用的过程,这是静脉产业园各循环经济价值链价值增值出现明显悬殊的阶段。第三,废弃物最终处置阶段。这一阶段是将前两个阶段产生的最终废弃物在无害化处理后以最合理的方式处置的过程,其目的是最大程度地降低环境污染,是保证园区环境效益的阶段。第四,再生资源加工阶段。这一阶段是按照各再生资源的价值属性和市场信息,运用专业设备和技术,将其加工成不同类型产成品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园区发挥经济效益的关键阶段。因此,总结以上四个阶段各自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建立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评价要素:
第一,废弃物处理水平。静脉产业园的首要任务是消纳城市居民和工商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因此其循环经济价值链的效益应首先体现在其处理园区废弃物上所做的贡献,它主要表现为各产业链处理的某种废弃物相对于整个园区回收和新产生的该种废弃物总量的比例。而园区某种废弃物的回收和产生量可以该园区的数据监测部门监测到的数据为准;园区各价值链的废弃物处理量则可根据链上各企业的相关数据加总求得。
第二,资源再利用水平。资源的再利用是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得以延伸的前提,因此应将资源再利用水平列入园区各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体系中来。从各价值链某种资源重复利用量占整个园区的利用水平来评价资源的再利用率。
第三,废弃物再利用收支水平。在静脉产业园的废弃物再利用过程中需要企业投入原材料、设备和人工成本等。如果再利用成本远远超过再利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则企业再利用资源的动力就会变小,企业所处的价值链则易出现断裂。当再利用成本远远小于再利用带来的经济效益时,园区内循环经济价值链则会不断延伸,直至与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平衡。所以,废弃资源的再利用成本和收益的大小是直接关乎静脉产业园内循环经济价值链存续的关键。
第四,废弃物排放水平。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生态效益还有赖于园区内最终废弃物排放量和其带来的外部损害成本,而园区的最终废弃物排放率可由各企业的废弃物排放量的测度值获得,也可通过物质流分析方法测度出园区内各企业产生的废弃物总量的相关排放数据,并依据废弃物排放水平,利用专业环境成本系数值转化方法(如日本综合产业技术研究所开发的Life-cycle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 based on Endpoint Modeling,简称LIME法),从价值角度测算出排放的最终废弃物的外部损害成本大小,以找到园区内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生态效益低下的环节。
三、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模型构建
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要素分为价值指标和物量指标,评价指标的单位并不统一,为了能客观地得到各价值链运行效率结果,本文采用可拓优度评价法的思想,结合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结构特性来建立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模型,得出选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优和最差的循环经济价值链(刘潇,2006)。
(一)可拓优度评价方法原理
(二)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模型案例分析
表1中的指标C1~C12可描述为两类:
生态效益方面。第一类是资源再利用水平指标。C1:废弃物处理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所处理的某种废弃物数量与园区收集的该种废弃物数量的比重;C2:废气利用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收集和被重复利用的废气量与链上各企业生产过程中收集和新产生的废气总量的比率;C3:废水利用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收集和被重复利用的废水量与链上各企业生产过程中收集和新产生的废水总量的比率;C4: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收集和被重复利用的固体废弃物数量与链上各企业生产过程中收集和新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总量的比率。第二类是污染控制水平指标。C5:最终废气排放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最终向外排放的废气量与生产过程中最终废气总量的比率;C6:最终废水排放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最终向外排放的废水量与生产过程中最终废水总量的比率;C7:最终废渣排放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最终向外排放的废渣量与生产过程中最终废渣总量的比率;C8:最终废弃物的外部损害成本,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最终废弃物排放量所对应的外部损害成本大小。
经济效益方面。C9:循环经济价值链利润总额,表示一定时期内循环经济价值链所创造的利润总额;C10:表示一定时期内循环经济价值链所花费的成本支出总额;C11: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本期较上期利润增加额;C12: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本期较上期成本减少额。
结合表1的原始指标数据可进一步分析,生态效益方面,的废弃物处理率和废水利用率是最低的,而最终废气和废渣的排放率又是最高的,进而导致最终废弃物带来的外部损害成本也非常高;经济效益方面,其循环经济利润总额在偏低水平,并与前期比较无较大提升倾向。因此,首先,要提高其废弃物处理量,充分发挥其在园区的应有的作用。然后,应该改善设备以提高废弃物利用率,并严格监控其废气排放情况。最后,此价值链上的企业应借鉴价值链上企业的管理经验,通过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来提升利润增长空间。
另外,价值链的优度评价结果也偏低,其生态效益指标中最终废渣排放率和外部环境损失成本都很高,而且其利润额小于成本额,从而出现了“循环不经济”的困局,必须不断降低循环经济运行成本,优化价值链产能排放方式,提升其运行效率。
四、结论
静脉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建设静脉产业园既是有效治理城市污染和环境管理的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将废弃物转化为各种有用资源、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我国静脉产业园的建设尚在初步阶段,从园区不同产业和企业角度来评价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生态和经济效益是找到园区薄弱环节的有效途径。当然在实践中,静脉产业园的运行效率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园区的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链的稳定性差和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等。因此,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结合实际,继续保障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准确评价。对于持续高耗能、高污染、不经济的产业链应及时改组以优化升级,链上效益极差的企业则应及时予以取缔;而对于已充分实现了生态效益但经济效益相对落后的产业链,政府则应加大补助力度,从而从各产业链逐个提升运行效率来提高静脉产业园的总运行效率,以努力构建一个环保、高效的静脉产业园。
【参考文献】
[1] Porter, M. Competitive advantage [M]. New York: Free Press,1985.
[2] 王建明,陈红喜,余健.循环经济产业价值链测度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 (10):118-121.
[3] 赵春雨.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价值要素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 (15):111-116.
[4] City of Kitakyushu. Kitakyushu international center, 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 Kitakyushu office, 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Z]. Kitakyushu City: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Measures in Kitakyushu City,2004:42-50.
[5] 岳思羽,王军,乔琦.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方法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7):60-63.
[6] 周莹.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的综合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 郝珍珍.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静脉产业园竞争力研究:以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为例[D].天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调整的主要发展方向,今年以来,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比1980年下降了65.5%.工业“三皮”缩合利用产值为1985年的14.6倍。但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依然明显,我国姻铁、电力、水泥子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出20%左右;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以上。
根据国家的规划,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约束机制。首先,国家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将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机制;全国资源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废弃物排放显著削减,初步建立起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同时,国家将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依赖量的增长,企业抗风险能力非常差。由于长年开采,对生态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地质灾害、空气污染、水资源破坏、水质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已经直接影响到矿区的生产生活。煤炭资源枯竭,次级资源、伴生资源大量废弃。煤砰石山自燃破坏了环境,影响了地下水、土壤土质和空气等的质量。以往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必然会导致资源的枯竭,酿成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
煤炭企业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科技含量。煤炭企业是以煤炭资源为重点的企业,发展原煤洗选、型煤加工,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加大粉煤灰、煤砰石的综合利用,构建煤一电一建材产业链,引进关联度较高的技术、加大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应用,用高科技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韦约利用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同煤集团用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积极推进煤炭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同煤集团塔山工业园区的建设模式,具有鲜明的“循环经济”特点,体现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通过拉长产业链,榨干废弃物,形成闭合的产业链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环境、资源所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在规划上充分利用地形高差,使煤流方向自高向低流动,各厂以园区主千道为中轴线,按原材料的来源进行合理布置,并力求工艺合理,系统简单,功能分区明确,减少环境污染。并设计上按照“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思想,形成以矿井为龙头,以煤炭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为目的,实现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的产业链。
塔山工业园区的产业链构成是:以建设塔山矿井为龙头,配套建设相应的选煤厂;选煤厂生产的精煤直接装车外运;选煤厂分选出来的低热值煤(包括煤泥、中煤)和煤砰石输送到4x5万kW的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发电,电厂产生的余热用于居民区的冬季取暖,同时建设装机容量为2x60万kw的坑口电厂,利用电厂排出的粉煤灰和煤歼石为原料,建设水泥厂和建筑材料厂;利用采煤过程中采出的伴生物高岭岩为原料建设高岭土锻烧厂。这样,各个生产单位首尾相联,环环相扣,上一个生产单位的废料正好是下一个生产单位的原料,做到了资源的充分循环利用,并且把废物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将传统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单向直线式经济发展模式,变为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源的反馈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塔山工业园区的建设,将从根本上扭转多年来大量消耗、大量废弃、大量污染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为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新路。从经济效益上看,塔山工业园区具有较大的盈利能力。根据初步制定的园区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园区各个项目全部建成并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60亿元人民币,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2.39%,投资利润率10.57%,投资利税率14.78%,盈亏平衡点64.7%,12年即可收回投资,这些都大于(或好于)建设项目的基准要求。从社会效益上看,塔山工业园区建设将为改变资源型企业的发展模式树立样板,做大了煤炭主业,实现了规模化经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多元化经营;保证生产接续,促进矿区社会稳定;并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了贡献。
从同煤集团塔山工业园区的建设,可以看到煤炭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通过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和就地循环,走传统工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企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循环经济;生态化模式;政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6)04-0021-04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增强区域竞争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产业集群虽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我国的产业集群在发展时很少考虑当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它们大多采用“资源-产品-废物”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为经济带来的高产出是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代价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集群的发展和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另外,传统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共生理念较差,竞争效益往往大于协同效益,再加上产业链比较单一,因而集群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产业集群的动态演进和可持续发展[1]。因此,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产业集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态化道路,以保证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的耦合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生态经济,是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主要原因在于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耦合共生[2]。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两者都有地理位置上集中的趋势。相对来说,单个企业实施循环经济会花费巨大的成本,而多个企业联合实施的费用将会大大低于企业单独实施的总费用。因此,通过设施共享、资源共用的形式能够有效降低单个企业的投资,但是这需要共享资源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具有地理位置上集中的特点,所以两者结合,可有效降低副产品或废弃物的运输成本,进而降低交易费用,提高集群企业间的协同效应。
二是两者都需要形成产业链网。循环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基于产业链的扩散效应和传导机制,当产业链上的某个企业率先掌握清洁生产或替代技术后,新技术便会通过产业链诱发上下游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再层层传导至整个产业链。因为循环经济发展对物质能量具有梯级利用要求,而产业集群中不同链级上的企业对于物质能量的需求有所不同,其链式效应也正好满足了循环经济对物质能量的要求,所以两者结合,能够很好地解决生产中的副产品或废弃物问题,从而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
三是两者都具有外部经济性。循环经济要求利用更少的资源和更低的环境代价来生产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它将经营目标从单一产品过渡到社会服务,即既谋求产品的整体功能,又谋求资源环境的和谐度以及社会公众的满意度,实现了外部经济。同样的,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增强了谈判、议价能力,节约了运输成本,加大了资源信息共享,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提高了集群整体竞争力,提升了区域形象,具有显著的外部经济性。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网络能够为循环经济中物质能量的梯级利用提供良好的渠道,同时能够提升资源共享程度,降低交易费用;而循环经济在产业集群中的实施能够降低环境污染,优化资源配置[3]。两者结合对彼此优势的发挥具有促进作用,这对于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
利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推动产业集群的生态化,除了要强化二者有机融合的理念之外,还要探讨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本文提出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是以产业集群为载体,以循环经济为手段,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通过源于核心企业的生态化拉动关联产业乃至整个集群实现生态化[4]。
(一)产业集群内部的生态化模式
产业集群内部的生态化模式有三个层级:一是核心企业层面的生态化,二是主导产业层面的生态化,三是网络支撑层面的生态化[5](见图1)。
核心企业在市场机制和政策法规的驱动下,会率先利用循环经济在企业内部推进生态化生产,具体行为包括产品绿色设计、能源梯级利用、不合格产品的再加工、副产品及废弃物的再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等。随着核心企业生态化进程的加快,周边企业势必会受到影响。在纵向上,与核心企业处于同一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会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分销等环节实行生态化生产,如生产环保节能原料、使用简易包装等;在横向上,竞争企业会以核心企业为标杆,进行绿色设计,研发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生态化生产。这就形成了产业集群生态化中的核心企业层。
由于产业集群网络中企业的密切相关性,随着集群企业自身生态化的逐步深入,其影响会逐渐蔓延到关联企业。首先,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会优先选择环保节能的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生态化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企业为了自身生态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在选择供应商或经销商时,势必会设定生态准入规定,使供应商、核心企业、分销商之间形成生态企业联盟,从而生成产业集群生态化循环中的主导产业层;再次,由于集群中企业的相对集中,加上自身消化副产物或废弃物的能力有限,在进行生态化发展时,核心企业层和主导产业层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堆积,从而带动了产业集群中废弃物专业处理企业的崛起,这些企业不仅承担了产业集群中废弃物无害化、再资源化处理的责任,还为部分企业废旧产品再加工利用提供了原料;最后,循环经济在产业集群中的开展,离不开技术以及人才的支持,高校或科研机构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们源源不断地为集群生态化建设输入技术及人才。这些共同构成了产业集群生态化中的网络支撑层。
在产业集群生态化的三类层面中,核心企业层及主导产业层的生态化对集群生态化的影响是最大的。这些不同层次中的企业相互内嵌、耦合,使不同产业集群从不同的角度开展循环经济,进而突破主导产业的限制,推动集群内外部的生态化发展。
(二)产业集群间的生态化模式
由于其扩散效应,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必然会使三大产业中的企业发生紧密的联系,这样,就会形成以生态化产业集群为核心,三大产业经济实体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生态化局面。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种植业作为基础农业,规模大多不大,种类划分相对集中。为了节约成本,农户会主动采取周围可有效利用的原料来发展农业,形成循环,以实现交易的内部化,这种最基本的生态化模式有效解决了集群中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业产业集群是实行生态化、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它对新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的要求最高,生态化在工业产业集群中的应用能有效地减少资源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产业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主要包括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信息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生态化的发展有利于其副产物的相互交换以及废旧产品的再次回收利用。
产业集群生态化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跨越集群边界,在多个产业集群中产生影响。图2是以农业产业集群生态化延伸出的三产业集群联动的简单示意图。
在图2中,主导产业集群是农业产业集群,在该产业集群中,有细分的种植业、养殖业。种植业包括花卉产业、蔬菜产业、农作物产业;养殖业包括畜禽养殖业及渔业。种植业产生的秸秆可以作为养殖业的养料,养殖业产生的动物粪便等既可以用作种植业的肥料,也可以用作沼气池生产沼气的原料,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以当作生产生活的能源。这种物质循环构成了整个农业产业集群的生态化。由于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扩散,种植业及养殖业中的粮、菜、畜、禽等可以用作食品进一步深加工,加工产生的下脚料可以作为工业产业集群产生的废料输入农业产业集群的沼气池。这样农业产业集群及工业产业集群便通过循环联系了起来。农业产业集群中的花卉产业及蔬菜产业通过适当建设可以发展成为服务业中的生态观光产业集群,这样农业产业集群与服务业产业集群又联系了起来。这种上农下渔、工农服务业复合的生态化模式对于副产物的综合利用、集群整体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形成无废、高效的循环经济联合体,致使一二三产业在产业集群中联动发展,这就达到了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最终目的。
三、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实施的保障政策
在实践中,产业集群生态化既要结合地区特点采取适合集群发展的生态化模式,又要制定有利于推进产业集群生态化顺利进行的配套政策。本文从政府引导、合法机制建设、生态化平台构建三个方面阐述推进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实施的配套政策的制订。
(一)基于集群发展阶段的政府引导
目前,我国多数产业集群处于“粗放型”生产阶段,“集而不群”的现象较为明显,生态化建设较难展开。因此,政府要进行适时的“补位”和“归位”。在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开始阶段,要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核心企业进行生态化建设,并对产业集群中的生态化项目,尤其是企业生态化项目进行资金扶持、技术引进、人员培训等,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机制[6]。在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成长阶段,要注意将重点从核心企业逐步过渡到主导产业,进而对已存在的传统产业集群进行“补链”,引进相关企业入驻,以促进集群副产物的吸收,不断降低产业集群生态化风险,引导其合理发展。在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成熟阶段,政府要不断完善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物资采集,垃圾处理等。同时要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参与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开发循环经济技术,共同打造一个集技术、人才、信息共存的生态集聚体,推动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有效发展,并在集群生态化建设步入正轨后逐渐退出,由市场来自动调节其发展。
(二)建立合法化机制
合法机制会迫使组织采纳外部环境中具有合法性的行为方式,其最终结果是通过模仿或学习,使环境中的组织采取了相似或一致的做法。产业集群生态化合法机制的制定可以使生态化成为一种发展理念或模式,进而使产业集群中的主体形成自发的生态化发展模式。为此,一方面要完善环保法规,设立行业标准,制定系统的企业绿色评价体系,采用绿色GDP对企业的生产情况进行评价,以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环境[7]。另一方面,要设立环保税,按照废弃物排放量的范围划定不同税率,对污染严重的企业采取高税率,征得的环保费用于对环保企业的奖励或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这样,不仅消除了环保的负外部性,也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合法机制能使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外界的压力下,主动采取生态化发展方式,促进产业集群生态化的顺利进行[8]。
(三)构建生态化平台
要使生态化在产业集群中顺利进行,还要建立保障生态化持续进行的生态化平台。首先,要建立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以了解集群企业副产物的种类和数量,使集群生态化中的“补链”得到切实应用,节省交易费用,减少浪费;其次,要完善网络支撑层面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平台,改善废弃物的分类拆解以及再资源化的处理体系,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后,要建立循环技术交流平台,促进集群内部关于清洁能源生产、高效资源利用、节能减排等生态经济核心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四、结论
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发展在最近几年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循环经济的介入为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构建的基于核心企业生态化扩散的产业集群内的生态化模式和基于产业链条延伸的产业集群间的生态化模式为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由于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特点不同,其生态化的具体问题也会千差万别,今后的研究应该以具体的产业集群类型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具体要素,这样才能使研究成果更具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王帆.循环经济理念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2.
林则夫,刘一博.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 北方经贸,2013(9):12- 13.
赵云君.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产业集群生态化转型研究[J].经济纵横,2012(2):58-61.
吴荻.区域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模式研究[J].学习和实践,2012(10):28-33.
翁智刚.产业集群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张秀林.哈尔滨市产业生态化与政府治理[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产业结构
一、引言
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快转变当地经济发展方式,协调区域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2013年12月3日由国务院公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延安市和榆林市被归类为成长型资源型城市,同时我国有67个城市由于自然资源趋于枯竭,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被列为衰退型城市,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和难点地区。面对将来资源的进一步减少,陕北地区将要面临的问题不容小视,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于维护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民族团结、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依据生物学中的优化利用"食物链"每个环节的排放物,实现经济活动组织中"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这样一个循环式生产流程,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程度的利用,依靠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降低排放,把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二、陕北资源型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循环经济必要性分析
(一)陕北资源型产业现状问题
1、资源型产业"一业独大"。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资源型产业"一业独大"的问题,当然作为成长型资源地区的陕北也不例外,陕北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型产业比重大,矿产资源开发的增加值约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2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一倍左右。而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这样"一业独大"的产业格局,会产生"挤出效应",致使其他产业难以发展,一旦资源开发接近枯竭,缺乏接续替代产业,就会像资源枯竭型城市那样出现"矿竭城衰"的现象,导致经济发展停滞、就业难等问题。虽然陕北拥有丰腴的自然资源,但如若按照传统模式发展,必然会出现资源枯竭城市的问题,即转型发展内生动力不强,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依然较强,采掘业占二次产业的比重超过20%,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能力弱,创新水平低,进一步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支撑保障能力严重不足。
2、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资源综合利用主要是指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对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目前,陕北地区资源型产业的资源综合利用率极低,表现为:矿产资源利用率低,共伴生矿产综合回收率不足40%;综合利用矿山比例低,综合利用较高矿山仅占30%,完全没有进行综合利用的占40%;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综合利用产品档次低,附加值有限,经济效益不能完全体现。
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目前陕北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在粗放式开采阶段,监管的不利和企业急功近利的行为,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该现象在偏远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些还具有经济价值的废渣、废水、尾矿等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不仅被浪费,还成为了污染环境的元凶,更是影响了当地居民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4、循环体系建设落后。传统的资源型产业依旧以初级加工品为主要最终产品,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走附加值低、利润流失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发展模式,不仅自身缺少可持续性,而且造成资源富集地区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单一落后等严重问题。产业内企业间的循环利用基本没有,更不用说区域内的社会整体循环,造成的现象就是大家共同开发、共同生产、共同污染,在产业链上没有形成企业间或者是产业间对于排放物的综合利用。
(二)陕北资源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必要性
1、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客观要求。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础是合理化,即产业之间协调能力加强和关联水平提高的一个动态过程,只有供需合理的结构效益不断提高,才能推动高级化发展。资源型产业结构高级化要求产品收入弹性增高、生产率上升以及技术革新,并且群体间保持平衡发展。在结构比例中,第二产业占优比重应同时逐渐向第三产业占优比重演进,劳动密集型占优比重逐渐向资金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占优产业转移,初级产品制造的占优比重应向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制造的产业转移,要实现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高集约化和深度加工化。同时随着生产要素成本普遍上涨,客观上也要求资源型产业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造,进一步走向循环经济模式。
2、资源型地区的发展趋势。陕北地区有着矿产资源的比较优势,其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是围绕矿产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但都要面临资源枯竭带来的区域经济发展瓶颈问题。而要解决资源地经济发展"天花板"问题,就必须对资源型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与改造,构建资源型产业循环经济体系,只有资源型产业的循环发展才能避免资源使用率低下问题和"资源诅咒"现象的发生。
3、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资源型产业循环体系,是实现陕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模式。发展具有陕北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是按照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是符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贯彻"五个统筹"和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实践。发展循环经济从地区层面来看,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具体体现,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壮大资源型产业、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三、陕北资源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构建
通过研究陕北资源型产业的问题现状和建立循环经济体的必要性分析,综合产业价值链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可以把资源型产业结构的循环经济模式构建定义为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为出发点,既对旧的资源型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又要开发新的关联产业,即实现资源型产业内各部门的平衡,又要融合不同产业间的相对优势,既满足科学利用开发资源产业,又要实现资源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使资源型产业结构逐步走向合理化、高级化,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资源型产业机构应该构建一个"企业参与、市场导向、链条延伸、集群发展、多元共生"的层级递进式的循环经济模式,才能实现前述目标(如图1所示)。
图1 循环经济模式
本模式的形成思路是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上,基于上述几个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从微观角度来说,能源产业中最初级也是最低级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就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建立循环系统,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的"点循环"或叫"小循环",如:在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时要严格遵循"3R"原则;在企业内部对员工进行循环经济相关技能培训;按照清洁生产标准,采用循环设计和先进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减小能耗与排放,实现企业自身经济发展中资源的阶梯和循环利用。只有实现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才是整个产业实现循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从中观层面来看,区域范围内循环是指以微观企业为基础,根据企业间的相关联系,利用生态原理,拉长产业链,形成包含一个或多个行业企业的工业园区,在这个区域范围内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园区内资源与排放的循环利用和能量阶梯利用的最大化。无论是形成"线"上的梯级利用还是"中"等规模的循环体系,都需要管理部门在园区的形成过程中正确的引导,合理规划园区各企业主体的组成,使各个企业相互衔接:一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可以为另一个企业加工生产所用,变废为宝,这样即减少了废料处理的费用,又创造了收入,同时也为下一家企业的生产提供了便利如:利用煤矸石发电后的灰渣制砖,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的生产模式,提高园区内资源的利用效率。宏观角度来看,社会区域性的"大"循环则覆盖更广,涉及到整个生态环境的长期持续性循环,关系到社会中的每一个经济个体,所以要从社会全局角度出发,立足长远,运用生态经济原理,在各行业、产业间建立生态联系,开展废旧资源回收再利用,形成社会性"大"循环,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居民、企业与环境之间和谐发展。
四、资源型产业建立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成长型城市资源开发处于上升阶段,资源保障潜力大,经济社会发展后劲足,是我国能源资源的供给和后备基地。应着眼长远,科学规划,规范资源开发秩序,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基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稳定成熟的循环经济体系,实现绿色经济持续发展。
第一,促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强化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和冶炼废渣等综合利用工艺技术。在资源开发同时,以煤矸石、尾矿等产生量多、利用潜力大的矿山废弃物为重点,配套建设综合利用项目,努力做到边产生、边利用。要因地制宜发展综合利用产业,积极消纳遗存废弃物。提高林木采伐、造材、加工剩余物及废旧木质材料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林木资源的多环节加工增值。支持资源型产业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基地)。
第二,建立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的形成需要技术支持,循环经济的运行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并且对技术要求很高,主要是资源废弃物利用的技术。同时也需要循环经济思想的技术路线。未来我国资源型产业的发展道路是以实现高效率、高收益、低消耗、第排放低污染为目标的新型化工业道路,资源型产业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就是要求产业链从开采、冶炼到回收利用阶段都采用最新的工艺技术,只有建立起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才能保证资源型产业内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以此来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三,完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循环经济政策是保证循环经济体系顺利运转的重要手段。陕北地区应完善关于循环经济的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政策制度。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鼓励政策;鼓励各企业发展内部小循环,对于在资源废弃物回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政府应作为中介,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积极引导金融投资机构进行资金支持。同时,政府也应当抓好监督工作,明确生产者责任,制定明晰的排污标准,提高资源产业的准入门槛,设立循环经济指标,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状况进行评估,及时提出完善指导意见,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情况。
五、结语
本文分析了陕北资源型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其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从微观企业层面、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带的角度,构建出一个层级递进的资源型产业循环经济模式,剖析不同层级阶段的循环经济的状况,将落脚点放在资源型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的构造上。在构建资源型产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的基础上,文章又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循环经济技术支持体系、完善经济政策体系这三个方面提出了资源型产业建立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希望能为陕北地区资源型产业循环经济的构建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1]于丽英,冯之浚.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中国软科学,2005,(12).
[2]冯之浚.循环经济的范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8).
[3]钟太洋,黄贤金,等.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06,(2).
[4]黄和平,毕军.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J].资源科学,2006,06:20-27.
[5]吕忠梅.循环经济立法之定位[J].法商研究,2007,(1).
[6]冯之浚,刘燕华,等.我国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4).
[7]任勇,吴玉萍.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4).
[关键词] 电子废弃物、循环经济、绿色产业
吉林市发展电子废弃物绿色产业的研究,即如何发展电子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模式的研究(资源再次深加工过程)。
一般认为,循环经济是指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规律重构经济系统,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将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模式。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处理电子废弃物,实现电子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可最大程度上避免环境污染,提高物资资源的可重复使用效率,因而成为一种极为有效的处理方式。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世界性资源危机的出现,电子废弃物作为一种不断增长的潜在性资源的特征也逐渐得到认同。对电子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后可再次利用,从而实现电产品所需原材料的循环利用。
下面我们从吉林市电子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构想和循环经济产业的经济效益两个方面,来说明其存在的价值。
第一,前面我们论证了在有效回收、分类、拆解处理电子废弃物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可利用物质资源的再利用,基于此,可以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构想:
“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消费者(使用)――废物回收、分类、拆解――有效资源再利用――再进行深加工、生产――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的经济循环产业体系。
基于上面设想的电子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体系,我们根据吉林市电子废弃物发展现状及其循环利用产业存在问题提出如下建议:推行“电子产品企业责任制”下的生产者无偿义务回收模式,即谁生产谁负责监管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等问题,如果生产者没有能力回收、处理,可以联合吉林市内各大电子产品经销、生产企业共同回收、处理,也可指派专门部门或某企业单独负责此事,这样既可以减少重复建设,也可以达到电子废弃物能够被有效处理的问题,为电子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完善电子废弃物处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鼓励政策,促进消费团体、个人对电子废弃物有效回收、处理的认识,从而更加广泛地收集闲散、搁置的电子废弃物,为电子废弃物有效回收、分类、拆解处理产业提供必要资源;经过处理后,企业间可以进行有效资源再利用,即对大量的拆卸物进行深加工、生产,为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提供必要的电子产品生产所必须的原材料,这样就基本完成了电子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构想。可见,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将有效解决电子废弃物难处理的问题,对资源短缺问题也有着极大的缓解和补充作用。
第二,建立电子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的经济效益。电子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化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经济产业模式,有助于改变“低技术、高污染”的传统处理方式,为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产业积累资金和技术,并可产生电子废弃物小规模处理所不能达到的规模效益,因而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子废弃物处理与回收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而把电子废弃物处理过程纳入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不仅是对区域循环经济体系的补充,也使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过程能够与其他产业相衔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回收和循环利用。同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广也要求电子产品经销、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妥善处理电子废弃物,推进电子废弃物产业化,把电子废弃物产业纳入地区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领域,充分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依靠企业行为促进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产业化。在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中引入市场机制,对于与环卫部门联系密切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企分开”的政策,引导企业与环卫部门脱离隶属关系,把企业完全推向市场,从而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在市场条件下实现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与循环利用;在提高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企业的准入“门槛”的同时,以优惠政策引导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进入吉林市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领域,促进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和资产重组,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规模效益。
综上所述,吉林市发展电子废弃物绿色循环经济产业,是新兴的电子废弃物绿色产业的发展,电子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也可以减少由于采用传统处理技术所造成的“二次资源浪费”的现象。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而主要靠、也必须靠国家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采取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和教育的手段来引导和规范所有社会成员的生产和生活,吉林市电子废弃物绿色循环经济才能得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查建宁:电子废弃物的环境污染及防治对策[J].污染防治技术.2002.9:35~37
鉴于煤炭产业的战略性和资源约束性,其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战略选择成为关键。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归纳循环经济内涵与产业创新维度,梳理产业创新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层次及要求,提出产业技术、组织、制度创新战略。
煤炭产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能源产业之一。2011年全国原煤产量总计达到35.2亿吨,同比增加2.8亿吨,新增产能达到9 500万吨,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78.6%;全国煤炭消费总量达到35.7亿吨,同比增长1.35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2.8%。国家能源局预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需求约为39亿吨。可见,煤炭产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能源供应的关键。
然而,煤炭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资源刚性约束、单一粗放采掘以及伴生资源浪费等问题,促使煤炭产业必须由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直线模式向循环经济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闭环模式转变。这种转变要求煤炭产业在技术和技能、产品与工艺、管理与制度等多个层面开展产业创新活动。而产业创新战略的选择就成为循环经济背景下我国煤炭产业创新的关键问题。
2 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内涵
鉴于人类社会实践领域与目标的差异,循环经济的概念至今并不统一,代表性的描述有十余种之多。归纳起来,循环经济内涵分为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循环经济是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物质流动轨迹,如图1所示,其实质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手段,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宗旨的生产方式。广义的循环经济则是指人工生态系统下物质流动轨迹,其实质是一种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经济循环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共同基础上,以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产关系[1]。
图1 循环经济示意图
2.2 产业创新维度
20世纪40年代,在经济发展和创新理论的共同推动下,产业创新研究逐渐深化,“产业创新”也被国内外学者们赋予了丰富的内涵。通过文献研究与归纳发现:理论界主流观点认为产业创新至少应该涵盖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共三个维度[2~5]。
产业创新源于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概念和理论。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未使用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全新组合,创新体系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体系。诺斯运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考察制度变迁,首次提出制度创新的概念,并认为主观地改造现有制度中的制约因素才能实现创新的预期利润。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理论,直接影响并催化了组织创新理论,管理者通过调整和变革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使组织更敏捷响应外部环境变化,提高组织活动效益。
2.3 产业创新各维度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产业技术创新是指改进现有生产技术或者开发与应用全新生产技术的活动。产业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两者之间相互影响,“螺旋”状相互推动上升。具体而言:循环经济影响产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循环经济的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闭环生产模式引导着产业技术创新应该向着诸如能源综合利用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再循环技术、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预防污染的工艺技术等方向发展;反之,产业技术创新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是保障循环经济运行的技术基础,技术创新的结果往往伴随着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诞生,导致产品和工艺显著地、根本性地变革。只有也必须在循环技术领域内有所改进与创新才能真正意义上践行循环经济。
产业组织创新是指改进或者创造新型组织管理形式,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组织运行效能的活动。产业组织创新有助于提高循环经济运行的整体绩效,提高循环经济整体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拓展性。循环经济是一个动态复杂系统,强调各子系统的联动、伴生、共生效应。传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组织方式和科层制管理思想并不适合于循环经济。不论从企业、产业链还是集群与区域层面,循环经济都需要新的组织结构、组织手段与方法等。
产业制度创新是指改变原有制度安排与规范体系,创设新的关系、激励和组合的活动。产业制度创新是循环经济正常运行的保障。其保障功能从两方面得以发挥:一方面,制度是所有行动者共同遵守的规程、准则、惯例,制度的确立使得一方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的行为作出合理预期,从而降低循环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制度为行动者提供激励与约束。在制度作用的范围内,遵循制度将得到相应的收益,这将一定程度激发、调动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反之将受到相应惩罚,这将制约和减少循环经济运行中行动者的败德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
3 中国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3.1 中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2005—2011年,中国煤炭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在规模与质量两方面均有显著提升。
从发展规模来看,中国煤炭产量由2005年的23.49亿吨,增加到2011年的35.2亿吨,六年增加11.71亿吨,年均增长1.95亿吨,累计煤炭产量195.65亿吨(如图2所示)。根据《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的统计数据,2011年全球煤炭产量增加了6.1%(2.29亿吨油当量),中国煤炭产量的贡献度为8.8%(1.58亿吨油当量)。中国煤炭产量在全球产量中的份额提升到50%,成为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
从发展质量来看,2005年至今,国家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企业兼并重组进程加快,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网链正在形成,自主创新初见成效,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攻关有所突破;煤炭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工作效益凸显;煤炭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快,国外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取得实质进展;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员工、企业、政府的关系更为清晰,市场化进程加快。
图2 2000—2011年全国煤炭产量统计图
3.2 中国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中国煤炭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煤炭产业内部,煤炭产业链以及煤炭产业与社会、环境、生态系统之间,即微观、中观、宏观共三个层面:
首先,我国煤炭产业主要指煤炭采选业,包括无烟煤、烟煤、褐煤等原煤煤种的开采与洗选。在该层面,循环经济主要表现为在采选企业内部各种工艺流程间的协同,实现低消耗、低排放和高产出,强调技术范式改变来提高原料和物料的高效利用率。例如,通过浮选技术升级改造提高精煤回收率和浮选效果。
其次,我国煤炭产业已经形成了上游为煤炭采选业、中游为炼焦产业,下游是煤化工产业的产业链格局。在该层面,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通过煤炭产业链的人工“伴生”系统构建,实现产品、废弃物间的互换,凸显组织范式改变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例如:以煤炭采选为依托,电力、建材为配套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将原煤在开采、洗选、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中煤、煤泥、煤灰作为燃料供给电热企业;煤矸石、高岭岩等则转化为建筑材料供给建材企业。
最后,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环境以及生态系统。在该层面,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通过煤炭产业与社会、环境、生态的人工“共生”系统组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突出制度范式改变来实现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例如:国家可以通过法律、法规、行政干预等手段,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抑制煤炭产业发展中资源滥采滥用的负外部,鼓励土地、水资源保护等正外部。
鉴于我国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在微观、中观以及宏观层面的不同运行轨迹和现状,下文将针对性地提出三个层面中的产业创新战略选择以及各战略实施重点。
4 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国煤炭产业创新战略选择
4.1 煤炭产业内:关键战略是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产业升级的关键,也是循环经济实现的基础。在煤炭产业内部,实现循环经济的产业创新战略应紧紧围绕技术创新,重点在以下领域开展:
首先,改造和升级煤炭产业传统技术,如:大力推广和应用选煤工艺技术、矿井水净化及深度处理成套技术和装备,推进机械化、自动化和配套化;积极应用矿井通风、防治瓦斯、防治煤尘、防火灭火的“一通三防”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其次,构建技术创新主体多元化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格局。运用市场机制,集聚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突破瓶颈,优势互补,分担风险,分享收益,共同推动煤炭产业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6]。
4.2 煤炭产业链:关键战略是组织创新
循环经济对煤炭产业组织创新提出新的要求,不仅体现在煤炭企业内部管控模式的变化,更体现在煤炭产业链规划、组织与治理方式的变化。因此,煤炭产业链上,符合循环经济的产业创新战略必须以组织创新为中心,其重点在于[7~9]:
第一,以煤炭产业为基础,延伸、扩建以及补充内涵式产业链,提高产品的加工程度,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实现产业链的深化和价值链的升级。如:构建煤炭—电力—建材、煤炭—电力—多晶硅—光伏制造、煤炭—电力—稀土新材料、煤炭—电力—冶金与煤炭—电力—煤化工等产业链。
第二,以外部关联产业有效配合为条件,构建外延式产业链,破解内涵产业链过窄的问题。根据煤炭开采生产所排放的废物特征、矿区的资源条件和外部环境,可在纵向产业链的基础上,横向构建多条共生产业链。如:煤炭开采—煤矸石—土地复垦-农田;煤炭—电力—矿区生产、生活用电;煤炭—电力—水循环—农业养殖等产业链。
第三,科学规划、积极推进煤炭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通过科学规划将废物排放企业和循环再处理、再利用、可利用企业有机组合,形成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使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各企业协同耦合,最大限度地提高相互间的资源利用与配置,共同获取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3 煤炭产业、社会与生态之间:关键战略是制度创新
在煤炭产业与社会、生态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中,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政府应该着眼全局,以产业升级、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为目标,保障三者之间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10]。目前,政府为主导的煤炭产业制度创新应该着眼于:
第一,进一步建立健全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例如:进一步细化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管理的法规、产业政策和技术规范;建立并完善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基金制度。
第二,建立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奖惩制度。包括:利用财税手段征收环境税费、财政信贷鼓励等;利用行政手段推行循环经济标志制度、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遵循经济规律实行排污权交易机制等。
第三,建立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准入制度。在项目准入方面,采用专家评审制度,符合产业政策、项目质量、环境保护等条件的项目优先引入。在总量准入方面,允许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品、技术等优先进入市场。在空间准入方面,实行分区控制,分类指导,引导煤炭产业科学发展和合理布局。
参考文献:
[1] 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J].数量技术经济技术研究,2004,(9):145-154.
[2] 刘丹,鲁永恒.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的三维体系研究——基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驱动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2):87-90.
[3] 姚平,顾德文,李玥.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8):35-39.
[4] 陈立武,李冬东.煤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探讨[J].中国工程科学,2011,(11):26-32.
[5] 虞剑锋,蒋海霞.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生态工业园与循环经济共生关系研究综述[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8):33-37.
[6] 申宝宏,雷摇毅,郭玉辉.中国煤炭科学技术新进展[J].煤炭学报,2011,(11):1779-1783.
[7] 毛玉如,孙启宏,沈鹏,乔琦,段宁.生态工业园区的典型链网结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42-44.
[8] 席旭东,耿殿明,郝占刚.矿区生态产业链(网)及其产业规模研究[J].煤炭学报,2009,(11):1579-1586.
[9] 吕涛,聂锐,刘玥.煤炭产业链的区域效率评价及优化策略[J].煤炭学报,2009,(7):1003-1007.
[10] 荣西武,顾文选.制度创新与煤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以河南省永城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8):82-87.
关键词:循环经济;有机硅;构建;应用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017-02
1 循环经济的基本含义和准则
1.1 循环经济的基本含义
“循环经济”一词,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鲍丁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型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它导致了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灾难性环境污染的后果。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1.2 循环经济的准则
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循环经济以“3R”准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为实际操作原则。要求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过程中要求创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形式反复使用,从而达到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
2 星火有机硅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2.1 有机硅产业现状的简要描述:一个快速增长但竞争激烈的行业
有机硅是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一种高新技术产品,该材料具有耐高温、耐低温、防潮、绝缘、耐老化、生理惰性等优异性能,其用途已由最初作为航空航天、尖端技术、军事技术部门的特种材料发展到现在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电子电气、化工轻工、纺织、汽车、冶金、机械、金属和油漆、皮革造纸、交通运输、仪器仪表、食品加工、医药卫生等领域,素有“工业味精”之称,对国民经济的结构化和产业化升级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国内有机硅单体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有机硅下游工业的迅猛发展使有机硅单体供不应求。缺口很大。目前国内有机硅需求正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需求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建筑、电子和日化行业。至2010年,我国对有机硅制品需求量(以有机硅单体计)将由2004年的37.5%万吨/年增加到100-120万吨/年。2005年我国有机硅单体缺口在33万吨左右,国内自给率只有33%左右。尽管国内已出现中国蓝星之火有机硅厂、浙江新安化工集团公司等生产集中度高且具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骨干企业,但按照目前需求的增长态势及投产计划,2007年市场缺口达41万吨,自给率仍仅有46%。
2.2 星火有机硅工业园概况
享有“中国有机硅城”美誉的星火工业园坐落于江西省九江市昌九工业走廊的永修县境内,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南抵省会南昌501公里,北距长江重要港口九江80公里,昌九高速公路,京九铁路纵贯其中,316国道,105国道毗邻而过。该园区创建于2000年6月,是一个以有机硅单体及其下游产品生产、研究和开发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火炬计划有机硅材料产业基地,也是江西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园内龙头企业江西星火有机硅厂以其1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的生产规模,占据国内同行鳌头。到2006年初该厂在新增投资10.5亿元之后将形成20万吨/年生产能力,成为亚洲最大的有机硅生产企业,并跻身世界同业四强。园内现有包括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美国卡博特公司在内的有机硅高新技术企业23家(截至2005年底),已开发有机硅下游产品59余种。
2.3 工业园实施循环经济实践经验
有机硅单体主要包括:二甲基三氯硅烷、二甲基二氯硅烷、三甲基氯硅烷、甲基氢二氯硅烷、苯基氯硅烷、丙基氯硅、乙烯基氯硅烷和甲基三氯硅烷等。其中二甲基氯硅烷(简称二甲)为主要产品,占80%。在合成和分流过程中,除单体外还会生成共沸物、高沸物、低沸物、浆渣等费料。这些废弃物易燃、易爆、有毒,容易与水发生反应,释放有害气体。过去的简单处理排放对环境影响较大,也在安全生产方面留下了一定隐患制约了有机硅产业的发展。
江西星火有机硅厂和永修县政府高度重视资源充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了发展有机硅单体深加工产品和充分利用生产中的废弃物,园区从设计到生产都力求体现最大限度的利用物资和能量,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物排放,打破了“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旧模式,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用科学的方法将上游企业的下脚料变成下游企业的原材料,通过副产品、能源、废弃物和原材料的相互交换,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业生产系统,大大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星火有机硅厂每年产生有机硅副产物一甲数千吨,一甲沸点低、毒性重、腐蚀性强、遇水会释放有害的气体,由于国内市场容量较小,既不能作为废物丢弃,又造成存放容器和堆放地方的困难,而长期堆放在仓库中容易爆炸。为此,园区分别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卡博特公司的先进技术,组建了卡博特蓝星化工(江西)公司,以及广州吉必时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以一甲为原料生产纳米级气相法二氧化硅(俗称白炭黑),产品成为我国科技和国际工业急需的材料,变废为宝,较好地解决了有机硅单体副产物的出路问题,亦提升了园区产值和利税收入。
过去,星火有机硅厂每年产出大量高沸物,因对环境有污染,只有花钱请相关公司水解处理,处理费500元/吨。但由于水解处理工艺简单,只能回收部分盐酸,处理过程中大量的有害气体和废渣的无组织排放仍就会给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为解决这一问题,2003年8月园区从吉林引进虹润化工有限公司,该公司投资2000万元,采用高新技术歧化裂解工艺,将高沸物进行裂解。加工成混合单体,结果废物成为每吨900元的原料,不仅产值可达3000万元,安排从业人员60余人,而且还解决了星火有机硅厂长期无法解决的高沸物废物难以消化的尖端课题,两家企业实现了双赢。
园区的江西吉星公司利用副产物三甲生产硅氮烷,该公司年消耗三甲1000吨,生产硅氮烷500吨/年,年产值2000万元。2002年,投资了5万元建设了全密封钢化玻璃水吸收装置,尾气中和三甲的回收率大大提高,其中三甲回收36吨/年,制成六甲基二硅氮烷(有机硅封头剂)20吨/年,此收70万元,在废气达标排放,减少污染的同时产生了经济效益。
江西星火狮达公司是处理浆渣的企业,年处理量3600吨,该公司用水解吸收方法回收浆渣中的HCI制成盐酸,剩下的废渣售给砖瓦用于制砖。
武汉嘉恒化工九江分公司是生产氯化钡的企业,它消化江西星火有机硅厂、狮达、虹润和嘉懿公司大部分的废盐酸,同时,该公司产品氯化钡又是星火厂离子膜烧碱装置必备的辅助材料。
对于低沸物处理项目,园区正在与一家企业洽谈,项目落成后,低沸物中的单体也将得到回收。
目前, 23家入园企业中,以星火有机硅厂为龙头生产有机硅单体,以有机硅副产品为原料参与循环经济的企业达12家,海多化工、华联有机硅公司等5家企业参与有机硅的继续深加工,生产硅橡胶、硅树脂等产品。
3 对星火工业园区进一步发展提出的几点建议
星火工业园现有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即将达到极限,与成为具有影响的“中国有机硅城”的目标距离还很远。
随着园内有机硅单体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有机硅单体供应紧张状况已得到缓解,有机硅行业将彻底摆脱制约下游发展和延伸的原材料问题,其深加工产品如硅橡胶、硅树脂等将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由此可见,开发和销售有机硅下游具有更高利润和更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将成为有机硅单体后又一市场竞争的焦点,而目前这一市场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产品,因此高端产品将成为国内具有雄厚研发实力的有机硅厂商今后新的利润来源,代替部分或全部进口产品将是有机硅产业延伸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上述分析,建议星火工业园进一步发展的措施是:
(1)支持星火有机硅厂向下游延伸,进入有机硅深加工领域;
(2)大力引进外界有机硅应用技术实力较强的科技型企业,力争把星火工业园建成为一个更为开放的生态型工业园区;
(3)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组织园内企业与国内外各高校及科研机构在项目、产品、技术、信息和人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鼓励携带有机硅单体、中间体、有机硅材料和产品技术、专利、发明和诀窍的研究机构、企业和个人加入园区建设;
(4)大力构建创新文化平台,发挥有机硅产业协会的作用,通过讲座、论坛、沙龙等各种形式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园区创新创业的良好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韩宝平等. 循环经济理论在国内外实践[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3,(1).
[2]卢生康等.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科纵横, 2006,(2).
关键词:资源型产业;内生增长模型;山西省煤炭资源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4-0095-04
目前,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年均速度在全国有目共睹,但作为资源型的经济发展,毕竟要受到资源存量的限制,可开采时间不可能太长,尤其是矿产资源,而煤炭资源又是矿产资源的特例。
一、山西省煤炭资源现状分析
早在1980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题为《尽快把山西建成强大的能源基地》的社论。针对当时山西探明煤炭储量占全国三分之一,而产量只占全国六分之一的情况,社论说,“山西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又有较好的重工业基础,具有大规模发展能源工业的有利条件。如果把邻近的内蒙古准格尔和陕北的煤炭资源通盘考虑,则发展能源的条件更好,完全有可能建成我国最强大的能源基地。” 由此,开启了一个对山西经济产生深刻影响的能源基地建设时代。
事实上,山西煤炭资源储量大、分布广(资源遍布全省94个县(市、区),含煤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0%以上)、品种全、质量优,包含了全国的10大煤炭品种。累计探明储量2725亿吨,保有储量2574亿吨,分别约占全国的1/3。目前全省共有生产煤矿2200个,年生产能力9亿吨。[1]山西煤炭除供应全国26个省市外,还远销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菲律宾、印度、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24个国家和中国地区。[2]
山西省经济发展优势在煤炭,强项也在煤炭。山西煤多,是好事也是坏事;坏就坏在使人们有了依赖性,养成了多年来吃资源现成饭的思想,而不思进取。煤炭在给山西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禁锢了许多人的思想,让他们舍不得跳出煤窑去寻找别的生财之道,仅用煤炭发财,吃煤炭这碗饭,导致山西的经济发展出路越来越窄。
山西省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独一无二,拥有国家新确立的晋北、晋中、晋东南三大能源基地;而根据《2005年山西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山西省蓝皮书)的观点,近年来由于煤、焦、铁市场火爆,山西工业投资再次向煤、焦、铁等有资源优势的初级产业集聚,初级产品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煤、焦、铁等上游产业发展过热,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重是必然的。此外,由于山西省丰富的煤铁矿产资源,在历史上就形成了以采掘和初加工为主的资源型工业经济结构,煤、焦、铁所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例达到70%以上。这种经济结构所表现出来的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差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极相似于“荷兰病①”中的经济畸形发展状况,要达到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就必须改变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二、山西省煤炭资源开采中浪费的定性分析
外省人提起山西,首先想到的是煤。有人说,山西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是靠挖煤发了财,哪一天煤挖完了或煤炭市场滑坡,山西照样逃不掉“资源陷阱”的怪圈,这主要表现在资源利用的粗放模式,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损耗、浪费。在煤炭资源开采中,无证采矿、乱采滥挖、采富弃贫、采易弃难、越界开采、争抢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比较突出[3],这是煤炭资源浪费的一个严重表现。当然,我省矿山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掠夺方式开采造成的资源浪费惊人。据一项不完全统计显示,我省近4000个乡镇煤矿2004年生产煤炭1.82亿吨,耗费煤炭资源达12.13亿吨,平均回采率15%,年浪费资源10多亿吨,价值损失约2000亿元(每吨按200元计)[4]。从整体来看,小煤矿回采率仅为0~5%,大部分不足10%,大型煤矿为45%,平均也只有35%,也就是说每年开采5亿吨煤炭需要消耗14.2857亿吨煤炭的资源,即“在喝一碗的同时,要倒掉两碗”,这样的浪费是巨大的,按照这个速度,可能在二十多年之内(后面要精确计算),山西省的煤炭资源就将面临全面枯竭。从另一角度看,由于受需求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双重驱使,不少地方的煤矿以超能力生产、超强度开采的方式提高产量,增加效益。超能力和超强度开采,降低了矿井服务年限,导致矿区维持正常生产能力的服务年限也随之缩短,加快了矿井衰老报废速度,打乱了矿井正常接续部署。更为严重的是采空区沉降、塌陷面积迅速增加,地面设施毁坏严重,农田破坏,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加剧的悲剧就必然发生。
当然,从短时间内看,小煤窑生产缓解了国家煤炭供应紧张的局面,但从长远看,将使煤炭资源提前枯竭,严重影响国家的能源安全。经过几年的努力,山西的小煤窑已由以前的7500多个减少为目前的2200个,而煤炭产量从3亿吨左右增长为9亿吨,资源回收率、机焦比重、生铁铸造大幅增加,正在建设的电力项目普遍采用了先进设备。
综上所述,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回采率低、资源有限进而导致资源枯竭是制约山西省经济发展的致命因素,所以需要进一步的治理,标本兼治方可达到目的,利用循环发展的思想,改变产业结构来缓解这些矛盾。
如果按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率和石油消费比重下降的情况来推算,到202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90亿吨标准煤,而煤炭消费的比重将不得不上升,且占全部能源消费的75%,折合煤炭产量就是近95亿吨[5],可以看出煤炭资源在中国能源供应中的重要性。有关人士认为:山西省煤炭开采强度明显高于其他省区,预计现在至2020年间,仅五大国有重点煤炭集团就有32处矿井资源枯竭,衰减生产能力5400万吨/年,需要安置转产工人10.3万人[6]。当然,从煤炭资源浪费历程来看,山西省西山煤电集团总工程师杨茂林深有感慨地说:“我在1992年就当了总工程师,当时要报废一点煤炭资源,总工程师只有几百吨的权限,局里也就几千吨,到了煤炭管理局也就是几万、几十万吨的权限,再多了就要到煤炭部去批了。现在,这个资源报废、核销的规矩基本上没有了。不是说几百吨,而是一动就几十万吨,说没就没了,没有人管。”[7]按照这种发展状况,资源枯竭是可想而知的。由此可见,资源浪费主要由于缺乏长远的规划管理,不重视资源勘探力度的提高,没有建立科学的储量管理体系,导致了煤炭企业片面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挑肥拣瘦,采厚弃薄,破坏了煤炭资源的整体可采性,进而导致大量资源利用不充分,形成枯竭。
在经济学论证中,只有定性说明说服力不强,为了能更加充分地说明煤炭资源的枯竭,我们用模型及推理来做进一步的分析。
三、循环经济中的资源型内生增长模型设计
现代增长理论的重要发现表明,在一段时间内,多数地区的长期增长过程具有稳态特征(Stead-State),即长期增长过程中所有人均变量的增长率都是常数。这一发现使得在增长具有稳态假设条件下,数学处理较方便。增长理论还发现劳动附加型技术进步才能保证增长的稳态性,所以下面的分析也假定增长是稳态的。
以下我们假定总量生产函数是劳动附加型的,且只讨论生产过程中的耗竭性资源投入,并且假定只生产一种产品,只有一种污染物。这样含资源投入的生产函数可以写为:
Yt=F(Kt,AtLt,Rt)
(1)
公式中Yt,Kt,At,Lt,Rt分别表示第t时期的总产出、资本存量、刻画劳动附加型技术进步因子(代表除了单纯劳动以外的人力资本如知识和经验等)、劳动投入和耗竭性资源投入,假定资源在生产过程中是基本的(essential),即当R=0时,有Y=0;若Y>0,则有R>0。
在Arrow和Sheshinski模型中,新思想是生产或投资的副产品,这种机制称为边干边学指某一部门的生产效率会随这一部门的生产总量的增加而提高,表现为单位产出的劳动投入量逐步降低。,边干边学的作用存在于每个厂商的投资中,特别是当厂商的资本存量高时会导致知识的存量增加,与此同时,每个厂商所拥有的知识都是公共物品,其他厂商不费成本就可获得,这种溢出是在整个经济社会总体层次上的。Romer 和Arrow等的“边干边学”模型的基本思想,通过假定知识创造是投资的副产品,即知识存量的增长来源于投资和生产过程,这种关系可具体描述为资本存量的增加导致人力资本At的比例增加,即:
At=bKt
(2)
公式中b为比例常数,该关系公式在制造业和其他行业的经验研究中已得到广泛的证实。从数学上看,At与Kt在生产函数中的作用没有区别,这样含资源投入的生产函数可以写为:
Yt=F(Kt,KtLt,Rt)
(3)
若F(x,y,z)对x,y,z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则上公式对K,L,R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因为:
F(λKt,(λKt)(λLt),λRt)=λF(Kt,λKtLt,Rt)>λF(Kt,KtLt,Rt),λ>1
(4)
该结论隐含了这样的思想:报酬递增的现象来源于人力资本的增长,而这种增长又来源于投资和生产过程的持续,即经济增长自身带来资本积累,导致人力资本增加,从而带来递增报酬。
假设生产函数为Cobb-Douglas型,并省略时间下标,这样总产出量Y可以表示为:
Y=BKα(KL)βR1-α-β
(5)
公式中B,α,β为正常数,且1-α-β>0。
为分析方便,其中假定总人口与劳动力人数相等,且第0期的总人口与总劳动力人数都为1,假定劳动力人数L的增长率为n。则人均产出y=Y/L可以写成:
y=BKα+βLβr1-α-β
(6)
公式中k=K/L为人均物质资本,r=R/L为人均资源投入。人均物质资本满足如下变化方程:
k=Bkα+βLβr1-α-β-(n+δ)k-c
(7)
公式中c为人均消费;δ为资本折旧率;k为人均资本变化率;n为人口增长率。
假定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量为φ,则人均污染物排放量X满足如下变化方程:
X=Bkα+βLβr1-α-βφ-(n+η)X
(8)
公式中η为污染物自然净化比例。
发展循环经济,其面临问题是在上述(7)、(8)的约束下,选择人均消费c使得如下跨时效用最大化:
maxU=max∫0∞e-(ρ-n)tlnV(t)dt
(9)
公式中,ρ>0为主观折现率;V(t)为瞬时效用函数,依赖于人均消费及人均污染存量,即:
V(t)=c(t)X(t)-ε
(10)
公式中,0
ξv=V&V=c&c-εX&X
(11)
(公式11)表明了资源利用、经济增长与污染增长之间的关系。
上述动态优化问题可以利用庞特里亚金极大值方法处理,为此作如下的Hamilton函数:
H=e-(ρ-n)t{lnc-εlnX+λ2+λ1
Bkα+βLβr1-α-β-(n+δ)k-c+λ2
Bkα+βLβr1-α-βφ-(n+η)X}
(12)
公式中λ1,λ2分别为人均资本和污染物的影子价格影子价格(shadow price):在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使社会总效益最大时,该资源投入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带来社会总收益的增加量。是从资源有限性出发,以资源充分合理分配并有效利用为核心,以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一种测算价格,是对资源使用价值的定量分析。(《循环经济学》,周宏春等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80页);c 为控制变量;k 和x为状态变量。
由一阶条件知:
λ1=c-1-λ&1+(ρ-n)λ1
=(α+β)Bkα+β-1Lβr1-α-β・(λ1+λ2φ)-(n+δ)λ1-λ&2+(ρ-n)λ2
=-εX-(n+η)λ2
(13)
则有:
λ&1λ1=c&c-ξc
(14)
λ&1λ1=(ρ+δ)-(α+β)BLβrK1-α-β1+λ2φλ1
(15)
λ&2λ2=(ρ+δ)+ελ2k
(16)
稳态增长条件下,由(14)知ξc为常数,则由(14)和(15)知,(15)右端为常数,即有Lβkα+β-1r1-α-β和λ2/λ1皆为常数,这两项分别对时间求导数,有:
nβ+(1-α-β)ξλ-ξk=0
(17)
ξλ1=ξk2
(18)
同理,由稳态增长知(公式16)右端为常数,故有:
ξk2=-ξx
(19)
而由人均资本的变化方程(7)有:
k&k=BLβrk1-α-β-ck-(n+δ)
(20)
故
ξc=ξk=ξλ1
(21)
而由污染物的变化方程(8)有:
X&X=Bkα+βLβr1-α-βφX-(n+η)
(22)
故由稳态增长知kα+βLβr1-α-β/X为常数,两边对时间求导数,有
(α+β)ξk+nβ+(1-α-β)ξr=ξx
(23)
解方程组(17)、(18)、(19)、(21)、(23)可得:
ξc=ξx=nβ+(1-α-β)ξr1-α-β
(24)
而可持续发展要求增长率ξv>0,则有:
ξv>(1-ε)ξc>0
(25)
于是
nβ+(1-α-β)ξr>0
(26)
而资源可持续利用要求资源投入的变化率ξr
ξr
(27)
因此,在资源可持续利用规范下的人均资源投入增长率应小于(nβ)/(1-α-β)。其中n为人口增长率,则(27)还可以写作:
ξrn
(28)
该公式说明,假定社会在消耗其耗竭性资源存量的时间长河中,在环境污染并存的条件下要求维持可持续的人均消费,生产过程的耗竭性资源投入与人口增长率的比值应小于劳动力产出弹性与资源的产出弹性之比。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自然资源的存量有限,而人为开采过度时,终会造成资源耗竭,开发自然资源要适度,并且循环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延长产业链,使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达到资源的“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化”的目的是山西省煤炭资源充分利用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1]山西煤炭信息网[EB/OL].2010-12.
[2]新华社[D].2005-4-15.
[3]孙立平,杜永武[N].中国经济时报,2005-9-20.
[4]天马,武川.[N].山西商报,2005-09-17.
[5]王建.[D].2005-10-10.
[6]李强.[N].山西日报,2005-09-28.
[7]兰天.慧聪网电气行业[N].2005-06-16.
[8]王岩,赵海东.矿产资源型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内蒙古西部地区典型案例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9]黄勤.循环经济概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10]冯薇.产业集聚、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1]郑健壮.产业集群、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12]刘学敏.论循环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3]谭根林.循环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4]冯之浚,孙佑海.循环经济与公众参与: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200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5]鲁传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6]周宏春,刘燕华等.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