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化学的知识点范文

高中化学的知识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化学的知识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化学的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化学竞赛;电化学;知识点;特点分析

G633.8

电化学弘扬了化学的重要价值,主要研究电解原理、电解池以及原电池等的原理,在金属防护方面也有相关涉及。电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一直受到很大的重视,是化学竞赛必考的内容之一,出题较为活跃,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充分对化学知识进行拓展和挖掘,有益于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理解,与实验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竞赛中,电化学这一方面值得大家的重视。

一、命题特点与难点分析

对于新材料、新的科技产品,命题人会着重分析,通过这类事物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事情的能力。题目以新为主,灵活的运用知识点是学生必备的技能。由于电化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和理解能力,清楚的了解电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出题的时候,命题人还会降绿色化学融入试题,帮助强化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对于电化学的学习,至关重要的就是将知识与实验相结合,通过实验,更好的将知识记牢以及对其深入的理解。

1.对电极的认识和确定分析

在解答电化学题目的过程中,应该对电极进行有效的认识和确定分析,在进行答题的过程中,大题的分析需要在电极的确定开始,明确的电极确定可以有效的对电化学大题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做题的效果。在题目分析的过程中,多数会以电化学的现象为提示和参考,利用出现的电化学现象来确定电极的正负,进一步对反应的发生进行系统的分析。另外在进行分析之前,需要首先确定电化学的类型,电化学的类型可以决定了反应的效果和现象。因此在进行答题分析之前,需要明确答题的基础,另外还需要对电化学反应方程式有明确的记忆,在解答题目之前需要了解反应发生过程的现象,对现象和反应前后的物质进行分析,从而确定题目中用到的电化学知识。在题目分析的过程中,对电极进行有效的认识和确定是解答电化学题目的基础,同时也是对电化学知识进行有效合理分析的前提。

2.对电解过程的了解和分析

电解过程是电化学反应的重点,对于不同类型的电极和电解质会发生不同的反应,而满足不同的需要。在对电解过程进行了解和分析的过程中,要对反应过程进行合理的控制,掌握电解反应过程各种操作的目的,同时应用到题目当中。例如在对电解过程进行分析中可以发现,有些题目中电解液中有一层选择性膜,这种选择性膜的设置可以控制电解液中的离子运动,对反应现象进行相应的变动。结合不同的反应类型,电解液的选择也需要进行控制,同时电解液中的成分分析也可以对题目进行深入的解读,从而分析电解反应,有效的对电化学知识进行了解和分析。

3.规避试题中的误区和易错点

在对电化学知识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电化学知识较为复杂且多样化,在分析的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顺序性,这样才不会发生疏漏。在分析的过程中应该细致的审查题目,对题目中的条件进行分析和了解,对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罗列,对电化学反应的过程进行熟练的掌握,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错误,进而提高解题的效果。在对题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试题中会存在一些易错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会成为大题解题的误区和陷阱。有效的规避这些误区和陷阱才能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在题目的考察上也会有一定的开放性题目,在分析的过程中应该与生活进行联系,这样才能提高题目的得分,从而对电化学知识有一定的应用意识,进而真正掌握相的电化学知识。

二、高中化学竞赛试题化学知识点案例分析

在解题过程中当遇到信息生疏、思路障碍、概念模糊时,要自觉运用转化思维,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形象、化繁杂为简单,化含糊为明朗,从而拓展解题思路。转化思维就是思维变通,条条大路通罗马。转化形式可以是概念转化、组成转化、物质转化、表达方式转化等,目的是信息等价替换,降低解题难度,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数形转化、司马光砸缸等都是转化思维的典例。

【例1】由乙炔、苯、乙醛组成的混合物、已知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2.0%。试求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题思路】可将乙炔、苯、乙醛三种有机物进行化学式组成的变形转化,即:C2H2、C6H6、C2H4O(CH)2、(CH)6、(CH)2・H2O(CH)n+H2O,碳元素的质量分数“CH”的质量分数“H2O”的质量分数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氧元素的质量分数=(172.0%×13/12)×16/18=19.6%

【例2】将固体MnC2O4・2H2O放在一个可以称出质量的容器里加热,固体质量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相对原子质量:H 1.0,C 12.0, O 16.0,Mn 55.0 ),纵坐标是固体的相对质量。 说出在下列五个温度区间各发生什么变化,并简述理由: 0~50℃;50~100℃;100~214℃;214~280℃;280~943℃

【解题思路】图示、图表信息丰富,答案尽在图表中显现,故挖掘图表内涵,转化图表信息,是解答图形图表类竞赛题的关键。本题计算的基础是如何将图中相对失重的信息转化为解题依据。

【解】转化0~50℃时的图示:图像线段基本水平,说明是MnC2O4・2H2O稳定区域,MnC2O4・2H2O未分解。

转化50~100℃时的图示:图像线段下坡,说明MnC2O4・2H2O(相对分子质量179)逐渐失水成为无水物MnC2O4(相对分子质量143),

MnC2O4・2H2O==MnC2O4+2H2O 143/179= 0.80

转化100~214℃时的图示:图像线段基本水平,说明是MnC2O4 稳定区域,MnC2O4未分解。

转化214~280℃时的图示:图像线段下坡,说明MnC2O4逐渐分解成为MnO(相对分子质量71),MnC2O4==MnO+CO+CO2 71/179 = 0.40

转化280~943℃时的图示:图像线段有点上坡,说明固体增重,分解生成的MnO被O2氧化, 可能反应为3MnO+1/2O2==Mn3O4 (229×1/3)/179 = 0.43

三、结语

高中化学竞赛试题中电化学知识的考察是重点,同时也是现阶段学习的难点。在对电化学知识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正确认识化学反应前后,了解相关应用知识,都可以提高电化学题目解题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曾凡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的思考.《科学咨询》.2015年4期

[2]崔跃东,高中化学探究教学研究.《新课程・中旬》.2015年3期

第2篇

氮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N,它的原子序数是7。氮是空气中最多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十分广泛,在生物体内亦有极大作用,是组成氨基酸的基本元素之一。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化学氮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化学氮的知识1氮气

1.氮元素的存在

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它以双原子分子(N2)存在于大气中,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或总质量的75%。氮是生命物质中的重要组成元素,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不可缺少的元素。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充足的氮肥使植物枝叶茂盛.叶片增大,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氮气的结构和性质

(1)物理性质

纯净的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稍小的气体,熔点为-209.86℃。沸点为-195.8℃,难溶于水。(思考N2的收集方法?)

(2)结构:氮氮叁键的键能高达946kJ·mol-1,键能大,分子结构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

(3)化学性质

常温下,N2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可代替稀有气体做保护气,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N2能与H2、O2等发生化学反应。

是工业上合成氨的反应原理。

②与O2反应

③与Mg反应

3.氮气的用途与工业制法

(1)氮气的用途:

合成氨;制硝酸;用作保护气;保护农副产品;液氮可作冷冻剂。

(2)氮气的工业制法

工业上从液态空气中,利用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加以分离而制得氮气。

4.氮的固定

将空气中游离的氮气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方法,统称为氮的固定。氮的固定有三种途径:

(1)生物固氮:豆科作物根瘤菌将N2转化为化合态氮。

(2)自然固氮:天空中打雷闪电时,N2转化为NO。

(3)工业固氮:在一定的条件下,N2和H2人工合成氨。

高中化学氮的知识2氮的氧化物

(1)物理性质

NO: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有毒。

NO2: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

(2)化学性质

NO:不与水反应,易被氧气氧化为NO2。

2NO+ O2=== 2NO2

NO2:①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在工业上利用这一反应制取硝酸。

3NO2+ H2O=2HNO3+NO

②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学好高中化学的方法一、假设法

所谓假设法,就是假设具有某一条件,推得一个结论,将这个结论与实际情况相对比,进行合理判断,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1.极端假设法

主要应用:(1)判断混合物的组成。把混合物看成由某组分构成的纯净物进行计算,求出最大值、最小值,再进行讨论。(2)判断可逆反应中某个量的关系。把可逆反应看作向左或向右进行到底的情况。(3)判断可逆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变化。把可逆反应看成向左或向右进行的单一反应。(4)判断生成物的组成。把多个平行反应看作单一反应。

2.状态假设法

状态假设法是指在分析或解决问题时,根据需要,虚拟出能方便解题的中间状态,并以此为中介,实现由条件向结论转化的思维方法。该方法常在化学平衡的计算中使用。

3.过程假设法

过程假设法是指将复杂的变化过程假设为(或等效为)若干个简单的、便于分析和比较的过程,考虑等效状态的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求解的方法。该方法在等效平衡的计算中使用概率非常高。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记忆 知识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22

随着全方面平衡发展要求的提出,高中化学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也为了让学生顺利地参加高考,教师都在不断地探索着新的教学记忆方法。高中化学拥有大量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加以记忆,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在记忆方法上给学生更好的、更明确的指示。因而,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建议教师重视以下三种记忆方法的教授。

一、理解记忆

我们都知道理解记忆是最有效的、捷径的记忆方法。其实,在目前的教学情况中,大多数的学生都还没有掌握理解记忆的方法,他们更多地选择了死记硬背。的确,相对理解记忆来说,死记硬背花得时间更少,看到的效果似乎也更明显。但是,相较于死记硬背,理解记忆能让知识点在学生的脑海中更长久、更牢固地扎根。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用更加长远的目光看待学习化学知识点这件事。记忆知识点不是为了迎接临时考试,记忆知识点是为了三年后的背水一战――高考,也是为了在知识面上有所充实和领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强调理解记忆的重要性,当然,在教学手法上也应该明显地体现出理解记忆知识点。化学的知识点的确是比较多,但是,它们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连贯起来的。比如在教学钠金属时,它有许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然后就会联系着更多的化学式和化学反应式。为了更好地记忆化学式、反应式,教师就要明确地、仔细地向学生说明钠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例如在教学钠密度比水小时,就应该结合钠放入水中后的化学反应进行教学。钠会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变成小球,还有不断地旋转。这其中的原因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去理解,正因为钠的密度比水下,所以整个实验过程的现象都是在水面上。而又由于钠的活泼,与水发生反应产生了氢气,才使金属小球在旋转,最后消失。简单来说,这就是理解记忆。当然,理解记忆除了在学习新知识点时具有其重要性,在讲解试题或作业时也具有其意义。或许是由于教学的忽略或麻木,教师在讲解题集时的重心渐渐地开始向正确答案偏离,同时,逐渐地忽略了必要的解析,使得学生虽然记住了问题的答案,却无法真正理解知识点,这就导致了学生总会在相同的问题上出差错。因而,教师在讲解时更注重地应是解析的方法、步骤。让教师的解析为学生所理解,让思想的过程为学生所掌握,让知识的迸发为理解所绽放,这才是理解记忆,一种更为适合当代学生的记忆方法。

二、同类规律记忆

正如化学教师所言,高中化学其实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这一点看法也得到了一部分学生的认同,因为这部分学生摸索到了化学知识的规律,他们也正是在按照这样的规律学习、掌握化学。教师应该让这种规律记忆为广大学生所掌握,协助学生在学习化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捷径。化学知识点的规律性明显地体现在了课本的编排上。化学知识模块其实分界很清楚,如专门学习金属的章节,学习酸的章节,学习碱的章节等等。学生在掌握知识点时,就应该从这方面下功夫。在规律记忆的过程中分两个方面,一个是同类规律,一个是区别。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总能感受到那份同类规律。例如,在学习活泼金属时,它们都能够跟水反应,跟酸反应,并且在化学反应式的书写上也是相似的。这就是一种同类规律记忆,掌握一种活泼金属的性质,就能扩展记忆更多活泼金属的性质。但是,在这种规律记忆中,教师同样得提醒学生其中的区别,而这种区别往往也是考试中的重点和切入点,也是学生记忆知识点的另一种方法。在学习金属的章节中,分为活泼金属和非活泼金属,同样也存在着过渡的金属。这些金属在跟酸、碱反应时往往又存在着各自的特性,这就是规律中的区别,例如:钠能跟水反应,但是铝、铁等则不能;铝与碱反应会根据量的不同而出现不一样的反应等,这就是区别。学习化学知识点就是这样,知识点大多数都是在类似的情况下发现、产生,但是有的又具备自身的独特。教师理应指导学生根据这种相似与独特,在化学学习中逐渐地牢固掌握知识。

三、联想记忆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