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统计学的理解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下对学习概念的理解
基于文字印刷方式的学习时代,文字的出现极大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人们纪录和发展某些技术知识得以用文字的形式保留和传播,但具有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专家认为这样的学习应定义为“有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样的用行为的变化来定义学习,只是使学习成为可观察和可测量的概念,但它对人通过学习后思想深处发生变化而没有外显行为的变化现象就无法解释了。例如人类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在不断的练习中学到了或者说创造钻木取火的方法,正是由于这种行为在人的身心内部的形成的经验,这种行为在相当常时间内并没有变化或者说没有相对持久地变化。
就像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而且受到作为生产力之物质基础的生产工具制约,由此揭示生产方式演变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规律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学习方式同样要由学习能力发展水平决定,而且受到学习活动之物质载体和物质手段制约.
基于文字印刷方式的学习阶段,直到当代对学习的理解才有了进步,加涅在学习的定义中加入了潜能的变化,即"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保持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加涅论学习是否发生,其中的优点就在于它考虑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简言之,这个定义可作为学习的"外形为定义",因而学习也应有其"内行为定义",原因是人的学习的实质是人的内在的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变化,但人的内在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变化看不见摸不着,由此当代的众多心理学家纷纷用实验来定义和验证这个"内行为定义",其中最有影响力也最有效果就数由桑代克建构,并由斯金纳.布鲁纳等众多学者的扩展与深化的以"刺激-反应"为核心的学习联结理论.
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地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联系是意识为中介,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我认为这一定义应是"内行为学习"定义的概述.
因此,借助心理学对学习概念的界定,在教育情境中的学习我们可以定义为"凭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地能力或倾向的变化."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习”概念的理解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智能化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通过声音、动画、高质量视频、音频及虚拟手段等信息化的方式表述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动态化、形象化,生成对学习者具有吸引力的外部表征,激发学习者去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与探索,直观有效地使学习者思维发散,产生联想,从而顺利提取长时记忆中的相关内容,促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即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
在建构主义指导下,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可以定义为“在一定的情境即信息技术环境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包括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建构,包括从记忆系统中提取的信息本身,也按具体情况建构。
对学习定义的理解,我们应从三点入手:
1 学习主体自身必须发生变化。只有发生了这种变化,我们才能初步推断学习是否发生;
2 学习所导致的变化有相对持久地保持;
3 主体的变化是由他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是后天习得的。
对教育技术来说,教育技术学探讨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专门研究领域,一切教学形式、设备和手段都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也应重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习”的理解。
首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主体即学习者在网络文化、智能文化等新文化观念的冲击下,自身的内在因素包括思想、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提供了容纳自组织和改变的学习框架,使得学习目标不是单纯地优先于行动,而是产生并完善于行动之中;智能的网络系统能够生成学习者知识点掌握程度及问题解决情况报表,实现对学习过程进行的实时跟踪与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对学习者的下一步学习提供指导、调控或改进意见等等,这一系列方便智能技术的产生,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已发生了自身质的飞跃,在先进的教育情境中重新塑造自身的情感、思想。
其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是学习者自身文化休养、思想、能力和感情等方面变化是否相对持久地表征,使知识存储的编码化和数字化进程,及学习者的知识能力和感情、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在质量、数量上都能发生变化。知识的各种存储形式,如资料、录音甚至人的思维和判断都可以编码化和数字化,并由网络组织起来,而在相当长或相对持久地情况中,这些组织并存出起来的因素产生了相对的变化,并跟随着人的思想等方面的变化而变化,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它们都是持久的、稳定变化的、实际的。
再次,学习是人类活动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从接触熟悉信息技术到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来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如网络学习就是利用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高运行速度、富有创意的交互性计算机系统进行学习的过程;由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的产生,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与阅读等一系列新技术的产生,学习者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当信息高速公路席卷全球,信息以网状、立体、全息、超时空、发散性地提供给学习者时,输入大脑的学习材料,使学习者集阅读、声音、情感于一体,使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这些与外界环境的作用,使学习者大脑皮层神经对输入信息的感觉、处理、加工、编码呈现多元性态势,加速了作用效果,使变化更持久,更稳定地变化。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影响这种活动过程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多,学习活动引起的身心变化多,以及学习的层次多、类型多等原因造成,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过程是一个多因、多果、多层次、多种类、多侧面的复杂过程。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这些条件都被完美的组合,在结构的编码和程序设计中得到表现。
三、传统学习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区别
1、 被动性学习与主动性学习
传统学习,一般要求学习者必须走进学堂,由教师规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并由教师测定学习结果,而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知识灌输过程,教师将知识硬“输”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麻木状态,否定了自我的存在性,并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着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库,根据自身特点和意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不仅指理解记忆的学习,也指学习者所作出的一种自主、自觉地学习,自由的实现自己潜能的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求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与加工,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使学习具有积极性、主动性。
2、 继承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
传统学习以继承性学习为主,即也指适应性学习为主,而所谓适应性学习是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的问题的能力,学习者只是知道发生了什么和怎样发生的,很少考虑将会发生什么和不会发生什么,这是一种单向的、线性的知识传输过程,是为了解决自身自主当前面临的问题,是一种维持现状的学习,主体在经验积累上并没有上升或者说是层次上的下降。
而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求学习者不断地接触了解并掌握新兴的知识技术,从而要求学习者主体不断地学习即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知识、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和处理未来社会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即创新性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是开放的、多元的,形成多维德可能性空间,为学习者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途径,使人的思维得到激活,使学习者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激发潜能和创造力。
3、 基于内容和结果的学习与基于问题和过程的学习
传统教学比较重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的传授,相应的学习也只是在内容(知识)从外界搬入学习者的记忆中形成经验,简单的说传统学习是为了成绩学习者不断地硬着头皮吸收内容,忽略了学习这一个人类特殊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学习者的学习内容是制定的,是强加于任何一主体的知识体构,学习者的学习在结果的指导中,依据学习的内容,在专家和教师设计的步骤中进行,导致学习者成为“一只被牵着鼻子走的空壳子”。产生了由成绩划分学习者等级的教育弊端。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简言之是现代学校提供的研究型学习、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考核否定了传统的以按成绩为学习者划分等级为目的的考试成为一种促进更佳学习的手段,针对学习内容中的问题,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培养学习者研究学习的心理,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针对问题仔细归纳,例如作为主体与环境作用产生相对持久地身心变化的学习,过程是对信息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在研究型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即间接经验,不断地解决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思维,丰富新的知识构建体系。
4、 个体性学习与社会性学习
传统的学习只是在相互认识的人中产生面对面有限的同步交流,交流对象范围小,这是一种单向的或是一对多的交流,而学习是个体的身心变化的表征,它要求着学习者打破个体性学习的封闭性即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学习的交互性,通过网络向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和优秀教师提出问题,并请求指导,或发表自己看法和体会,使单向个体性的封闭学习转变为协作社会性学习中,获得群体动力支持,以一个平等协作者的身份为群体作贡献,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5、 文字性学习与数字性学习
信息时代的学习与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信息技术是以数字化为支柱,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后,引起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形成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从而改变传统学习的字面形,改变了以文字为教学中心、以书本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文字性的学习,释放了学习者的思维空间,使学习者不再受书本知识的约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大胆的设想、大胆的实验,体会数字化学习的乐趣,进而掌握更多的、新兴的知识。
【关键词】印刷课程 教学 经验
《印刷机结构与原理》课程是印刷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学好该课程对学生掌握印刷专业技能非常重要。如果在学生进行实习时,专业教师深入印刷企业的生产现场,在学生的工作过程中进行现场的讲解和示范性的操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弥补课堂上的教学不足。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提出一些想法,与大家商讨。
1 印刷机的传动部分
从动力来源(电动机)开始,再去找到其他工作部件,如输纸机构、前规和侧规机构、递纸机构、输墨和润湿机构、滚筒的离合压机构、收纸机构等,仔细的查看各个机构是如何传动的。在这些传动关系中,有皮带传动、齿轮传动、连杆传动、偏心轮传动、凸轮传动、涡轮蜗杆传动、棘轮棘齿传动等,每一部分都能看得比较清楚。有些凹印机、柔印机、丝网印刷机在不拆墙板时能看到大部分的传动关系,只要师生在一起相互交流沟通即可。这样,同学们对印刷机的整体传动关系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了。
2 输纸部分
输纸部分的传动关系大部分的机器只需拆很少的墙板或不拆墙板都能看得比较清楚。在课堂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如离合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送纸吸嘴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自动升纸机构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气泵和气路控制系统、纸张的检测与自动控制系统等,有些可以通过在机器上讲解,有些可以拆下(如送纸吸嘴)讲解,让学生掌握其操作要领,并且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规矩部分
规矩部分是印刷机操作经常要使用的,其结构与原理在课堂上讲解同学们还是能理解的,但一些功能部件的调节是非常重要的,如前规定位的光电检测装置、前规定位板的高低、前后调节、前规定位时间的调节、侧规定位板高低的调节、拉纸时滚轮压力的调节、侧规定位时间的调节、规矩部件与递纸机构进行纸张交接时间的调节等,专业教师在学生工作时进行讲解或示范性操作对学生提高印刷操作技能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
4 递纸部分
递纸机构在印刷机设计时要求是比较高的,老师在课堂上的分析和讲解都会比较仔细。其中在海德堡印刷机上采用的滚筒式递纸机构的结构还是比较独特的,专业教师可在印刷机工作时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对递纸部分的牙垫高低的调节、咬牙咬力的调节、与规矩部分和压印滚筒(或传纸滚筒)完成纸张交接时间的调节,也应进行讲解或示范性操作,并要求学生掌握。
5 印刷部分
印刷装置对印刷机而言,是最重要的装置。印刷机滚筒的加工精度、传动滚筒的齿轮、滚筒的离合压机构、滚筒的轴承等加工精度都是非常高的。学生工作时理解这些内容对印刷机操作和保养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滚筒的离合压机构,无论是偏心机构,还是三点悬浮式机构,在印刷机低速运动或手摇印刷机进行离压、合压,都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这一机构。全自动上版机构的结构课堂上讲解,学生不太好理解,在印刷机操作时讲解学生非常好懂,此时“上课”的效果非常好。
6 输墨和润湿机构
输墨和润湿机构虽然是两个机构,但两者的结构比较相似。课堂上讲解的墨量大小的遥控部分在印刷机上操作学生会一目了然。传墨辊(传水辊)与墨斗辊(水斗辊)及匀墨辊(匀水辊)的压力调节、匀墨辊之间的压力调节、着墨辊(着水辊)压力调节等如果在印刷机更换墨辊(水辊)时讲解或进行示范性操作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7 收纸部分
收纸机构的传动一般都采用链轮链条、收纸咬牙排传动。前、后挡纸板、侧挡纸板、吸气轮减速器的传动在不拆机器墙板都能看到,结构与工作原理比较好理解。但对收纸部分的辅助装置的调节与使用,如纸张平整器、喷粉装置、加速纸张下落的风扇、纸张的干燥装置等,专业老师可在印刷机旁进行讲解或示范性操作,让学生能很快的适应印刷机操作的工作要求。
自19 世纪起,教育界就不断有学者致力研究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福禄贝尔、蒙台梭利、杜威等即是其中有世界影响力的教育家。在心理学领域,吉尔夫特、托仁斯、麦克隆等研究者也在研究创造力方面颇有建树。然而由于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局限,200 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旧对创造力的研究存在许多盲点,无法真正揭开她的神秘面纱。艺术教育向来被视为培养学生创造力首当其冲的学科,音乐课程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的努力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创造力与一般领域的创造力有怎样的关联? 创造力培养的科学理论依据是什么? 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带着关于创造力研究以及在学校中如何培养创造力等众多疑问,笔者尝试在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探究这一教学体系对儿童音乐创造力培养的价值。笔者近年来在对儿童的音乐教学中,以体验式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音乐教学法,代替传统讲授式为主的音乐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体态律动相比较传统教学,大大提升了儿童的音乐创造力。
二、体态律动充满即兴的音乐教学
体态律动,顾名思义,与身体动作密不可分。它由现代音乐教学法的开创者、瑞士音乐教育家爱弥儿雅克达尔克罗兹( Emile Jaques-Dalcroze) 创造。体态律动教学法从人的身体出发,肢体动作将音乐与内心联结,律动表达的是所听到的音乐( 诸如节拍、节奏、音高、乐句等) ,律动也表达内心感受。身体律动与即兴创作是体态律动教学法区别于其他教学法最重要的两大特色。
在现代音乐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而成功地将即兴引入音乐教育中的也是达尔克罗兹,他所创立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即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理论体系最终得以完善的标志。他把即兴创作发展成为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伴随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的教学活动。这既是音乐创造的过程,也是音乐表演的过程,同时还是音乐鉴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能锻炼孩子们敏锐的听觉、精确的节奏感、良好的音乐形式和结构感知力,同时也能培养孩子们丰富的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创始于1905 年,1902 年达尔克罗兹在瑞士音乐节向全世界阐述了基本的体态律动教学法构思,1905 年开始了这一崭新教学法的实践探索。达尔克罗兹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所生活的时代,不仅在艺术领域出现了印象主义、民族乐派; 美学思想出现了表现主义、形式主义; 在教育哲学思想方面,出现了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经验主义、行为主义等思潮,这些都是培育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思想的精神沃土。
在身体动作与音乐的关系方面,他有着独到深入的见解。他视音乐为源自人心深处的情感,是情绪、物质、生命的直接投射,且音乐的节奏比旋律更接近人的本能的灵性; 音乐唤醒人的内在感觉,音乐中所有的节奏都起源于人类的身体,随着时间其形态和组合也跟着变化繁衍。音乐是建构在节奏和力度上的艺术,它赋予身体动作风格,用情感激发动作,然后身体的律动又进一步激发人们的音乐情感,两者相互影响促进; 身体动作中的不同姿势形态,是人们将内在非意识及意识性的感觉带到外在世界的通道,身体联结了音乐与人的内在感觉。
在对待即兴这一问题上,达尔克罗兹的态度是极其明确的,他认为即兴能够发展学生快速、明确地表达某一音乐的思想和感觉,也帮助学生获得一种综合想象、自然以及感性地运用音乐节奏与旋律素材来创造音乐的能力。然而,即兴并不是随性或者任性而为,体态律动教学中的即兴是建立在一系列常规性、规范性的音乐教学基础上的有结构的即兴。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中,即兴创作的结构性依赖于多种媒介进行音乐教学与音乐表演,例如身体律动、语言、戏剧、歌唱及乐器演奏。每节课上,学生都会在基本的音乐本体内容学习后,进行某些形式的即兴,例如语言的即兴、歌唱的即兴、乐器演奏的即兴等。而学生的即兴有赖于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引导,需要在老师演奏、演唱等多种即兴氛围的熏陶下才能得以激发。
三、有结构的即兴教学与音乐创造力培养
现代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潜能,每个人的创造力潜能在正确的教育以及适当的环境中都可能提高。创造力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一般领域的技能,但是现在的观念似乎转变为创造力是一种特定领域的技能。美国华盛顿大学创造力研究专家基斯索耶博士认为创造力是要区别特定领域的: 一个人在某一领域中变得具有创造力,是通过理解和训练来帮助其发展出在该领域的创造潜能的。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在某一方面表现出创造力,则需要他在这个方面具备非常丰富的专家知识; 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如果创造力的培养是关于某个具体学科,则会更有效果。
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哪些因素可以对创造力的改变形成影响呢? 索耶认为创造力的教育必须是特定领域的: 为帮助学生在某一科目更具有创造力,则该科目必须以一种能让学生获得认知理解的方式教给学生,这样这些知识便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变得更具创造力。讲授式教学是典型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记忆知识来进行的。这种形式的教学会带给学生相当表面的知识结构,而不会形成能够支撑创造性行为的认知理解。对于创造性行为来说,学生必须获得深层的概念理解,而非表面的记忆。他们需要教学向他展示知识之间的关联,而不是以一种孤立的方式记忆微小的主题。这些学习方式更有可能支持迁移( 将所学知识用于更大范围的能力) 和适应性专长( 将所学的东西创造性地应用于新问题的能力) 。索耶在《创造力的涌现》一文中充分论证了有结构的即兴对于创造力涌现性的作用。创造力的涌现性,通俗地说,是指创造力的不可预测性。研究者通过对充满即兴性表演的剧院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与分析,得出创造力涌现性呈现出来的不同类型与激发创造力涌现性的条件。基于建构主义的原则,深度的有效学习需要以一种不可预测的即兴的方式展开,而这种即兴的方式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是不存在的,传统教学没有不可预测性,没有即兴,因此也无法形成创造性学习,激发创造力。因此,索耶认为创造性学习的条件: 必须是部分地即兴,部分地涌现,也必须有设计良好的结构。
上述研究为体态律动教学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提供了学习科学研究的依据。首先,这是具体学科的创造力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其次,体态律动音乐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在必要教学媒介基础上的即兴,也就是有结构的即兴。在笔者的体态律动课堂中,可以在现场教学过程里清晰地观察到,学生的即兴表现和音乐创造力,可以说充满整个课堂,无处不在。这些音乐创造力表现为富有个性的身体动作与音乐的配合,运用指定调式音阶的即兴旋律创作( 歌唱或者弹奏) ,节奏的创意组合,语言与节奏、音高的创造性搭配,而且在一定音乐情境下,视觉艺术( 如绘画) 的创作也变得轻而易举等等。
那么体态律动课程中的基本结构具体是什么呢? 首先,音感训练。达尔克罗兹音感训练的目标近似于我们通常熟知的视唱练耳,即需要用耳朵听辨出音高、音程、和弦的不同特质,以及音色的明暗、节奏的长短快慢、力度的强弱变化、和声的色彩、调式的色彩等。这些内容的学习运用有别于传统讲授和机械训练的方式。其次,音乐节奏律动。内容包含指挥、立即反应,根据基本拍、速度、力度、规则拍子、不规则拍子、卡农等要求进行的身体律动。第三,乐器与歌唱即兴。键盘和声、节奏模进、重复与对比,与音乐相关的弹奏与演唱的即兴表演等。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要培养音乐创造力,首先要进入到音乐的情境,对音乐本体的要素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体态律动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与方法可以说为培养音乐创造力提供了索耶所说的结构。然而这样的结构只是体态律动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还有对音乐创造力同样有价值的即兴部分是如何实施的呢? 体态律动课程中的即兴与基本的结构存在着一定的一一对应关系。例如,音感训练中的即兴、身体律动中的即兴和即兴乐器演奏。这里笔者根据自己在课堂中的身体律动部分的即兴教学案例《海底世界》,谈一下学生的即兴表现。
课程伊始,学生赤脚围成一个圆圈进行身体律动的热身。快速反应是身体律动中常用的音乐律动方式,做法之一是学生以音乐为指令,音乐响起时,按照音乐的某个要素( 如节拍、节奏) 进行走、跑、跳等律动,音乐停止时,学生的动作也马上停止。在通过快速反应热身之后,学生建立起了对音乐反应的敏锐,集中注意力。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当天的热身情况,即兴弹奏出带有水感觉的音响,音乐可以是缓慢的、急速的、温柔的或凶猛的。教师通过即兴演奏的音乐和语言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一个海底世界,里面有很多海洋生物,比如小鱼、水草、珊瑚,等等。同时,教师即兴创编出表现这些生物的动作,请学生们模仿。紧接着,老师即兴地改变音乐的个性,请学生用心听音乐,音乐变化了,海洋生物也从小鱼变成了大鲨鱼,从一颗细细的水草变成了一大簇水草,那么我们的身体动作怎样随着音乐的变化改变,怎样表现出这些不同的海底生物呢? 从本人教授5 至6 岁儿童的观察发现,在本课例中,儿童身体的律动会随着音乐性格的改变而在动作的幅度、行进的速度、肢体动作的快慢程度上有所改变。且儿童的动作不会一直重复模仿教师起初的身体律动,而会寻找新的乐趣,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尤其在观察到其他同伴改变动作的情况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儿童尝试做出自己的创意。此时,教师的适度鼓励和表演,会更加有力地激励儿童形成富有个性的身体律动创造。这个课例比较典型地展现了身体律动从模仿到集体合作,再到群体互动,最后达到个体身体律动创造的完整过程。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这一创造力的表现形式为身体律动,但这一切的创造源泉来自于儿童对音乐的感受,是结合了音乐感受、音乐想象的创造力的展现。
在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中,教学生音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通过教,进而促成学生的即兴表达与音乐创造力才是一个完整的小循环,在完成一个小的创造循环后,再进入到下一个有结构的即兴教学循环。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有结构的即兴教学中促成的音乐创造力是这一教学体系的常态,教师与学生在每节课上都会有相当多的即兴与创造,而不是难得一见的顿悟式、灵光乍现式的创造力。
四、儿童音乐创造力的培养需要音乐教师转变传统接受主义教学观
像体态律动教学法这种有结构的即兴教学对儿童音乐创造力的促进是非常容易观察到的,如今类似的体验式音乐教学受到社会培训机构和家长们的追捧,学校音乐教育系统也开始试图从中吸取养分进行教学改革。但目前在中国能够独立设计课程、实施教学的音乐老师屈指可数,可以说,这类师资远远无法满足学校、家长和社会的音乐教育需求。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下两点:
一是从业音乐教师的传统接受主义教学观根深蒂固。从培养儿童音乐创造力的观念上看,虽然音乐学科在人们的观念里是最具有创造性的学科,但在实际的儿童音乐教学中,很少有教师们认为音乐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无论是器乐教学一对一的师徒式授课,还是学校音乐课程的班级授课,大多数的音乐教师几乎很少关注音乐创造力,对这一素养的培养也表示束手无策。目前的音乐教学表现出的诸多传统接受主义特征,与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格格不入。例如:
1. 音乐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学,听话被视为优秀的学习品格; 老师较少为学生提供活跃、自主、个性的发展空间。
2. 音乐教师习惯运用授受式的教学方法,主张按照老师要求勤于练习就能达到效果。高效地灌输和大量地训练被视为好的教学。
3. 音乐教师习惯于花费极大精力学习掌握把控课堂的技巧,将音乐课的教学设计为逻辑性强、可控性强的文本教案,严格依照教案教学,忽略学生的课堂反应。
4. 音乐教师自身缺乏音乐创造力,即兴演奏、演唱能力薄弱。二是音乐教师的培养者大学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师教育方式多采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师培养中缺少多元教学方法的熏陶与培育。目前中国的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一般由三种课程构成,学科课程、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习。笔者作为参与该体系教学的教师,对本校及本地区的教学情况比较了解。在这三种教师教育课程中,学科课程中的乐器( 或声乐) 小课基本沿袭了20 世纪初的教学方式,严格且典型的师傅带徒弟,学生完全听从教师的教学要求。教育类课程( 如教育学原理、心理学等) 的教学方式以讲授式为主。教育实习时间一般为2 个月左右,以前期听课,最后进行实习教学为主要实习模式。可以说,大多数的师范课程仍然使用着传统接受主义的讲授法,大学教师的讲授基本上占据了课堂的全部时间,师范生们很少有机会体验其他的教学方式,他们所上的课运用的教学方式与所学内容倡导的方式是不同的。例如,在《音乐教育学概论课》上学习了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体态律动教学本身倡导活动式、即兴性、做中学,而大学《音乐教育学概论课》则完全是讲授式。尽管当代音乐教学的理论已经被大量地从国外介绍到中国,但这些教学法真正的教育内涵和魅力并未在教师教育中得以展示。因此,这些致力于且擅长于激发儿童想象力、个性、创造力,符合儿童学习特点,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音乐教学法,并未在音乐教师培养的初期被未来的音乐教师们体会,没有在实践层面得以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 中介语 普通话 大学生
一、理工科院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现状
推广普通话是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方言众多且相互之间差异很大,这既不利于人们的社会交往,更无法适应今天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对语言信息畅通传达的需求。今天的大学生都是受过严格的学校教育的,他们从小学、中学一直读到大学,由于教师普遍采用普通话进行授课,因此学生在获得了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普通话的教育和熏陶。一般来说,中学毕业的学生,大多都能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我们通常称之为地方普通话,就是“以标准普通话为学习的‘摹本’形成的、掺杂了方言成分的普通话,是一种不够标准的普通话”,实际就是普通话中介语。也就是说,进入大学的学生基本上处在普通话中介语阶段。根据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的53.06%会说普通话,从年龄结构看,15―20岁为70.12%,30―44岁为52.74%,45―59岁为40.59%,60―69岁为30.97%。从教育背景看,受过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口能说普通话的比例分别为56.08%、75.76%、86.77%。
二、影响学生普通话水平提高的因素
第一是学习的动机与态度。从影响语言学习的个体因素来看,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无疑是普通话学习过程中能否保持良好的自我发展态势的关键因素。如果普通话学习者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态度,有意识地逐步放弃对方言的依赖,保持较高的普通话学习热情,通过连续性的学习是可以较快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和语言素养的。
第二是所处文化环境。这包括两个方面,原来生活的方言区文化和现在生活的方言区文化。“不同的地方文化都在各地的方言中打下了自己的烙印”,每一个大学生都在其原来生活的方言文化区生活了十几年,这种影响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消除的。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大学都处在某一方言文化区域内,学校所处地方的方言就成了强势语言,他们又会很自然地去模仿,希望融入这一区域的文化中。这些方言区文化,明显干扰了大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第三是语言的负迁移。这也包括两种情况,母语的负迁移和目的语的负迁移。母语的负迁移是指将母语内的与目的语不相符的内容转移到目的语。目的语的负迁移“即由于学习者学的不对或学习不全面,目的语中的一个语言项目会对另一个项目产生影响而引起语内错误。这些错误是学习者根据现有的有限的目的语输入做出了错误的假设而产生的错误”。
三、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对策
第一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普通话作为我国全社会的标准语码,它已经成为全国共同使用的语言交际工具,占有主导地位。但是,“语言权威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对语言使用的态度上。前者总是试图约束或控制后者对语言的运用。他们制定出各种标准要使用者遵循,目的是有利于语言使用者更好地完成交际活动;但使用者在不少情况下似乎并不领情,他们对各种用心良苦的规范表现出置之不理的态度”。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动机和态度,让他们重视学习普通话。
第二要营造良好的普通话学习环境。环境对语言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普通话仅有积极性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普通话学习环境,学生的普通话中介语就会出现更多的负迁移现象甚至过早出现石化。
第三要扩大普通话的培训面和测试面。对学生进行普通话培训能更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在普通话学习中出现的偏误,更快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普通话测试员的培养;另一方面可采用梯级培训模式,即聘请在普通话测试中通过一级甲等的学生,先期进行普及培训,再由教师测试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前的强化培训。
第四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多年的普通话培训教学中,许多教师取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根据语言学理论,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我们认为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应多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学要有针对性。二是要加强口语训练,不能总是教师一言堂的讲理论。三是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多向学生提供肯定的情感反馈,营造轻松的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建强,陈建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基础[J].教学与管理,2006,(10)理论版.
[2][11]王磊,张颖.普通话中介语负迁移及应对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张建强.“地方普通话”研究刍议[J].广西社会科学,2005,(7).
[4]肖劲松.普通话中介语的系统成因[J].南方论刊,2007,(4).
[5]刘华卿.邢台地方普通话语言特征分析[J].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2,(1).
[6]王群生,王彩豫.略论“带地方色彩的普通话”[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6).
[7]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汉语学习的语音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
[8]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9]武文杰,徐艳.中介语的产生及其应对策略[J].怀化学院学报,2007,(4).
[10]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P68).
关键词:も 也 强调功能 关联理论 语境
本文所提及的日语特提助词“も”和副词“也”的强调功能是指通过在说话人认为事态实现可能性相对小的要素附加“も”和“也”含意与其相比事态实现可能性相对高的要素的存在,以此来突显特提对象之异常的效果。
(1)先生もこの}が答えられなかった。
(老师也没能回答这个问题。)
(2)这件事最知心的朋友也没告诉。
在话语(1)中日语特提助词“も”具有强调功能。一道很难的题“学生没有回答上来”是相对来说容易预想到的。但“老师没有回答上来”则是相对难以预想到的。在 “先生(老师)”后附加“也”,从而暗示说话人预想到的可能性相对高的“学生”没有回答上来,突显出“老师也没能回答上来”这一命题的异常。在话语(2)中,在说话人认为作为没有告诉的对象可能性较低的“最知心的朋友”这一要素通过附加“也”,暗含没有告诉的可能性^高的对象“关系一般的人”,从而突出出乎意料的命题“没告诉最知心的朋友”,这样的效果在本文中视为强调功能。
那么,我们怎么可以从话语(1)和(2)中推断出字面里没有的信息呢?本文聚焦“も”和“也”的强调功能,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回答。
一、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由法国语言学家Dan 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 Deirdre Wilson提出,是有关交际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交际双方所使用的语言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听话人才能正确地识别和认知说话人想要表达的交际意图。当话语在一定的语境中具有某种语境效果的时候,这一话语就具有关联性,而关联性是由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这两个因素决定的。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大;关联性越大,需要处理的努力就越小。当处理努力最小而语境效果最大的时候,话语便达到了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Sperber & Wilson(1986 )认为,说话人必须使听话人以适当的处理努力获得适当的语境效果。
在交际中,说话人并不一定需要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用语言完完整整地表达出来。话语(1)中,我们可以更具体告诉听话人“この}は学生も答えられなかったし、先生も答えられなかった(这道题学生没能回答上来,老师也没能回答上来)”,也可以简单地说“先生もこの}が答えられなかった”,暗示“学生も答えられなかった(学生也没能回答上来)”。西山(1995)指出,即使语言本身不够完整,但如果说话人认为听话人可以推断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很多时候会选择不完整的语言来表达。不但如此,不够完整的语言表达有时交际会进行得更加顺利。
在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词汇在很多时候不过是提供给听话人的一种线索,听话人若要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则需要以说话人所使用的语言词汇为线索,获得语言词汇所表达的意思之外的说话人想要传递的信息。话语(1)中,并没有提及学生没能回答,但根据说话人所使用的语言词汇,听话人可以理解说话人想要表达的交际意图。
在日常言语交际中有时说话人所使用的句子本身各个组成部分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所表达的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并非就是说话人想要表达的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因此只是理解句子意义有时是无法正确理解说话人想要表达的话语意义的。ブレイクモア(1994)认为,听话人所具有的有关单词和句子等知识只能提供给听话人一个理解话语的线索。脱离了语境,单纯看句子意义有时并不能理解说活人的交际意图。句子意义是理解的线索和依据,而语境才是关键因素。因此听话人除了要利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去获得句子意义之外,还必须依据语境进行推理建构话语意义,从而获得说话人真正意图传达的信息。
二、语境
人类的言语交际必须遵守关联原则,关联原则是一切言语交际的基础。根据关联原则,每一个交际行为都传递着关联性,而信息的关联性传递是受语境因素制约的。关联理论认为,听话人认知话语的过程是一个获取语境效果、寻求最佳关联的语用推理过程。因此听话人理解话语时语境是不可或缺的因素。ブレイクモア(1994)认为,语境不仅只限定于言语交际进行的客观环境或者之前的先行语篇等,还包括对某事的记忆,对某个人物的记忆,或者可以是对一般文化的假设、宗教信念、有关科学法则的知识等等。
虽然“も”和“也”具有若干个语用功能,但本文认为其最基本的语用功能是类似功能,其他语用功能是由类似功能派生出来的。根据不同的语境,“も” 和“也”有时可能只具有类似功能,有时也可能以类似功能附加其他语用功能的形式出现。在交际中听话人究竟是如何根据语境正确判断出“も” 和“也”的话语意义的呢?下面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も”和“也”的强调功能。
三、案例分析
接下来借助几个有关“も” 和“也”的案例,从关联理论出发分析听话人是如何正确理解说话人想要表达的“も” 和“也”的强调功能的。
(3)彼女はノックもしないで、突然入ってきた。
(她门也没敲就突然进来了。)
案例(3)中的“も”也具有强调功能。在进入房间之前,一般情况下作为最起码的礼节需要敲门,然后在得到允许之后打声招呼才可以进入。但是,非但没有打招呼,就连门也没有敲就突然进入房间,这在谁看来都是一种极为失礼的行为。在这里,听话人之所以觉得“她”的行为是非常失礼的并非是从案例中的词汇推论出来的,而是根据语境――在进入他人的房间之前所要遵守的礼节作为依据推论得来的。案例(3)中的“も”并非单纯地表示类似,让听话人感到意外,来达到了强调作用的。
(4)あの子はHの言うこともかない。
(那个孩子父母的话也不听。)
案例(4)中,听话人会想“这个孩子非但不听别人的话,就连父母的话也不听(真过分)”,让听话人联想到别人的话也不听是因为“も”具有类似功能。一般来说,孩子应该听父母的话,因此听话人会觉得意外,为什么那个孩子连父母的话也不听呢?帮助听话人理解 “も”的类似功能的是一般的伦理道德。案例中,社会伦理道德成为了语境。听话人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も”的类似功能,而是更进一步理解榍康鞴δ埽是因为听话人总是寻求最佳关联。
案例(3)和案例(4)是有关“も”的案例,下面来看看有关“也”的案例。
(5)明天期末考试,现在哪怕一秒也不能浪费。
案例(5)和案例(3)、案例(4)很相似,在这里“也”并不是单纯地起到了类似功能,也起到了强调功能。在这个案例中使用了日常生活当中经常被人们忽略不计的一秒这样一个极其短的时间单位,暗示其他更长的时间例如一小时或者一天就更不能浪费了。
像这样的推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是在瞬间完成的,所以我们往往察觉不到,但是听话人在理解以上几个案例时都在遵循着关联理论而有条不紊地推论,一直到正确理解想要表达的交际意图。从以上三个案例中也不难看出,日语特提助词“も” 和汉语副词“也”在统语论上虽有区别,但在听话人理解案例当中两者的强调功能是遵循着相同的一个原理。
四、结束语
日语特提助词“も”和汉语副词“也”的使用方法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从统语论上来看,虽然“も”在句中的位置和“也”的位置有所不同,但对于我们来说这并不很难。但是在理解“も”的强调功能时,时有错误的理解。这并不能单纯依靠语法来解决。如果不能理解日本所特有的文化常识是不能正确理解日本人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的。因此在教授语法点的时候,不能单单教给学生中文意思,到了高年级更应该详细说明在不同语境下语法点所具有的不同意思。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丹参酮ⅡA磺酸钠;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脑钠肽
中图分类号:R541.6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8-0907-02
心力衰竭时体内存在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异常,包括脑钠肽(BNP)分泌升高,BNP主要在心脏合成和分泌,本质上是一种心脏神经激素,近年来研究发现,BNP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可作为心力衰竭的血浆标志物,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严重程度的判断,治疗预后评估,指导正确有效地治疗心力衰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0年1月入院的患者中符合条件的缺血性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患者60例,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心力衰竭入选标准参照文献[2]。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66±5)岁;美国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3例,Ⅱ级6例,Ⅲ级11例,Ⅳ级10例。治疗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67±4)岁;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3例,Ⅱ级7例,Ⅲ级10例,Ⅳ级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心功能分级及主要临床特征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排除标准 瓣膜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心房颤动;肝功能异常,肾衰竭;慢性支气管,支气管哮喘等肺部疾病;脱水和低钠血症;糖尿病,贫血,高血压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包括原发病治疗,祛除诱因,休息,限盐,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噻嗪类或襻利尿剂)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上海生化第一药业公司生产,批号:100916)6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15 d后。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5 d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1.4 血清BNP浓度的测定 试验前两组均空腹10 h后,于08:00安静状态下采肘静脉血5 mL,分离得血清及血浆,置-70 ℃冰箱保存待测。15 d后重复上述步骤,最后一起做血清BNP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试剂盒分别由上海奥瑞恩诊断试剂公司和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提供。
1.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心脏指数升高1.0 L/(min・m2),症状体征消失;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心脏指数升高0.5L/(min・m2),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有所改善;无效: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未达到有效指标;恶化:心功能加重,死亡。
1.6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LVEF、LVEDD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LVEF、LVEDD比较(x±s)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BNP变化(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BNP变化(x±s)ng/L
3 讨 论
丹参的有效活性组分之一是脂溶性丹参酮,其中丹参酮ⅡA为丹参酮中含量最高的活性成分。现代医学认为,丹参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轻冠状动脉、主动脉内膜粥样斑块形成,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丹参酮ⅡA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它通过清除O2-、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动性来抑制在缺血、缺氧、再灌注时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3-5]。本研究入选病例均选取超声心动图提示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经抗心力衰竭治疗后LVEF、LVEDD值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说明丹参酮ⅡA磺酸钠在短期内即可改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收缩和舒张功能[6]。本研究显示血浆BNP浓度随心功能不全的加重而升高,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丹参酮ⅡA磺酸钠改善心肌缺血,而心肌缺血的成功治疗能改善心肌舒张性松弛,降低心室舒张压,从而使心肌细胞分泌BNP减少。从而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有效。
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过度激活,表现为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等内源性物质显著升高,其短期效应主要是血管收缩和正性肌力作用,长期激活则表现为促生长作用,导致心脏结构改变,加速心力衰竭的恶化,AngⅡ是心室重构的关键因素。心力衰竭时细胞能量缺乏,细胞能量代谢发生障碍,ATP供应不足,不仅钙泵活动下降,会导致细胞Ca2+升高,同时Na+泵活动显著降低,通过Na+-Ca2+交换,使细胞内Ca2+进一步超负荷。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拮抗AngⅡ,抑制AngⅡ所诱导的心肌细胞的凋亡和肥大[7,8],具有Ca2+阻滞剂的特点,清除AngⅡ所诱导的钙内流,减少心肌细胞的钙内流,从而防止细胞内钙离子超载[9]。
本研究充分表明,丹参酮ⅡA磺酸钠通过增加心肌供血,拮抗AngⅡ,显著地缓解缺血性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减少BNP的增加,且无明显的毒副反应。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27-1229.
[2] Feigenbaum H.Echocardiography[M].6th ed,Philadelphia,Pa:Lea and Febiger,1999:366-368.
[3] 陈连剑,李婷,李成.丹参酮ⅡA抗大鼠肝星状细胞氧应激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J].中药材,2003,26(7):504-507.
[4] 叶龙彬,奚涛,陈峰,等.丹参酮ⅡA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4,35(3):267-270.
[5] 陶军,王舟琪,刘桥义,等.丹参酮防止心肌再灌注损伤的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6,16(5):202-204.
[6] Bettencourt P,Ferreira A,Dias P,et al.Evaluation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in the diagnosis of heart failure[J].Cardiology,2000,93:19-25.
[7] 冯俊,张洁,郑智,等.丹参酮ⅡA抑制新生大鼠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机制[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4):274-276.
[8] 冯俊,江风,梁黔生,等.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反应中磷酸化MAPK的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12):917-919.
[9] 张洁,曾晓荣,杨艳,等.丹参酮ⅡA磺酸钠和丹参素对猪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通道的激活机制[J].中国药理及毒理学杂志, 2005,19(3):270-273.05.
作者简介:马京炬,现工作于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邮编:041000);亢惠兰、郑跃星,工作于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
摘 要 跆拳道是一项内外兼修的体育运动,它不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强身健体的作用,且注重礼仪文化和思想品德修养,使练习者学会尊重、礼让、守纪、忍耐等优秀品质。本文就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进行研究,为培养大学生优秀思想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跆拳道 礼仪文化 思想行为 一、前言
跆拳道起源于朝鲜半岛,近代起风靡世界各地,是一项集竞技、健身、娱乐于一体,内外兼修的体育运动。跆,意为以脚踢;拳,以拳头打击;道,则是代表道行、礼仪修炼的艺术。跆拳道不仅要求练习者学习技术,更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跆拳道可以培养人的热爱祖国、谦虚礼让、坚忍不拔、尊重他人、守时守纪等优秀品质。
跆拳道运动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全国各地跆拳道馆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全国各高校中也广泛开展跆拳道运动,主要开展形式有跆拳道课、跆拳道训练队、跆拳道俱乐部,颇受大学生欢迎。在上课、训练中将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结合进行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在思想品德修养方面会起到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二、跆拳道礼仪与精神
跆拳道礼仪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表现在人的行为上,高尚的、有价值的举动。外在表现形式为敬礼,表达尊重友好;内在表现人的自身修养。谦虚的语言、友好的态度、好学的作风是跆拳道的重要礼仪。练习跆拳道要做到“讲礼貌、重礼仪,尊敬师长、团结互助,谦虚友好、遵纪守法”。练习者在学习技术之前,首先要学习跆拳道礼仪知识,只有懂得并严格遵循跆拳道礼仪,才能练好跆拳道,从而达到更高层次。
跆拳道推崇“以礼始,以礼终”的精神,“以礼始”即练习者首先要向国旗敬礼,然后向教练致鞠躬礼,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师长的尊敬;训练比赛前,双方要互相敬礼,表达尊重。“以礼终”即训练比赛结束后,向对手、对方教练、本方教练致鞠躬礼,表示尊重、友好和感谢。跆拳道礼仪的作用在于提高练习者的道德修养,磨练其意志品质,使练习者能够始终在礼仪规范下学习跆拳道技能。
跆拳道精神主要体现在隐忍克己、百折不屈。跆拳道练习过程中注重培养练习者坚忍不拔的精神,练习者必须克服自身的弱点,全力以赴积极进取,战胜自己才能达到更高的竞技境界。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跆拳道的结合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是礼仪之邦,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在海内外广受推崇。“懂礼貌、重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要求,文明礼貌不仅是个人的事,它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一个人无论智力如何高,如果个人修养不够,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孝、勇、信、忠”等一系列内容也积极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培养。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跆拳道教学与训练中的实施情况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礼仪文化,跆拳道亦是如此,因此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具有一致性。一个人呈现在别人面前的最直观印象就是文明礼仪素养。有些人的成长过程中缺少礼仪教育,连最起码的尊重别人都做不到。跆拳道礼仪中的“尊师重道”有效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将跆拳道礼仪教育加入教学和训练中,让学生内外兼修,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到强身健体与礼仪规范并重,让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跆拳道礼仪得到传扬。
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历年的跆拳道课及跆拳道队训练为例,教师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第一节课并非讲授跆拳道技术,而是向学生讲授跆拳道礼仪和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跆拳道的真正内涵。
跆拳道课及跆拳道队训练中,都有严格的礼节仪式。学生需穿着统一的跆拳道服装,按要求系好道带,每位学生在上课及训练前都需向国旗和老师敬跆拳道鞠躬礼,以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对老师的尊敬。两人配合练习时,要互相敬礼,练习结束后也要再次敬礼,以表示友好和尊重。练习过程中出现动作不到位、气势不够等情况,教师示意后要行礼以表示歉意,目的是让学生的练习动作到位,减少伤害。教师讲解时,不得随意打断讲话,如有问题需行礼鞠躬,得到许可后方可提问问题,得到回到后行礼并说“谢谢”。对抗比赛中,每局开始前双方要敬礼,以表示尊重;如果对判罚有异议,需先向裁判敬礼后再有礼貌的向裁判提出质疑;比赛结束,双方需敬礼,并向对方教练敬礼、握手。上课或训练结束后将跆拳道器材整理归位,所有学生在教师指挥下整理队形,行跆拳道鞠躬礼后离开跆拳道场地。大家一起发声、出招、用力,互相配合,互助友爱,从一定意义上说,跆拳道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四、跆拳道礼仪对大学思想行为的影响
通过在大学生跆拳道课和训练中实施礼仪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跆拳道礼仪的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致,可以说跆拳道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 (一)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文明礼貌培养
跆拳道课或者训练中,要求跆拳道练习者举止端庄,有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队友。训练中队友之间比赛前后都要行礼,以表示友好和尊重。往往大学教育中注重社会规范,而对日常礼仪教育缺失,跆拳道礼仪教育恰巧对此进行了有效补充。从实际效果来看,接受跆拳道礼仪文化教育前后学生的表现有较大变化,言谈举止更符合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气质。 (二)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跆拳道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优秀的意志品质。练习跆拳道的过程必定不是轻松的,跆拳道练习是循序渐进的,只有练习到一定程度才能向更高级别晋升,每一级的锻炼都是需要付出百分百的汗水才能实现。在面对困难时,可能会有放弃和逃避的想法,此时练习者一定要以坚韧不屈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战胜自己心中的畏难情绪,迎难而上。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这种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在今后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也一定会受益匪浅。
大学生无论在校学习期间,还是今后走向社会,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够在面对各种问题时迅速、准确的做出反应。相反如果缺乏好的心理素质,遇到问题时容易导致思维混乱,无法解决问题。练习跆拳道可以锻炼人的心理素质,因为在跆拳道对抗比赛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练习者处变不惊,放松自己,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合理运用正确的技战术以打败对手。 (三)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现代社会任何活动都离不开交际,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往往可以化繁为简,事半功倍。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一个具备较高修养的人更容易被别人认同,更能够在社会活动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跆拳道练习过程中,沟通交流非常重要,一个人闷头练习是无法得到提高的,这就要求练习者学会与教练、队友交流,发现自身问题及时改进。沟通交流必须严格遵守跆拳道礼仪要求,在一定的规范下进行。大学生在练习跆拳道的过程中如果掌握了跆拳道礼仪的精髓,就可以为建立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
个人修养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任何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古人曾经就提出过“修身养性”,现在我国也应把思想品德、个人修养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跆拳道教学、训练中要求必须遵守礼仪,因为跆拳道对抗是非常激烈的,故必须以礼为先,在不违反规则的前提下积极主动进攻争取胜利。在这个过程中,练习者身心得到升华,从而不断提高自我修养。 五、结束语
跆拳道既是一种格斗技术,更是锻炼个人修为的方法。跆拳道礼仪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相结合,对提高国民思想文化素质有积极促进作用。在大学跆拳道教学中将技术学习与礼仪教育并重,缺一不可。对于当代大学生,应该大力发展礼仪教育,让专业知识学习、强身健体与礼仪规范齐头并进,能够更迅速融入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燕.浅析跆拳道的礼仪与精神[J].体育世界.2012.4:102-103.
[2] 魏箐河.试论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耦合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2(26):243-244.
[3] 任晓凤.跆拳道礼仪内涵及其价值[J].中州体育.2012.2:13.
〔关键词〕中学教师;职业枯竭;压力源;家长;认同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3-0014-04
一、问题提出
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国外对教师职业枯竭状况的研究发现,教师体验到枯竭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这些除了对教师本人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外,还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
国内学者近年来也颇为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不容乐观。至于教师职业枯竭的现状如何,国内大范围有代表性的调查研究并不多,只在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有一部分研究者涉足,例如有调查称,台湾中学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高,非人性化程度中等,个人成就感降低较不明显(Chi, Jerry Liang Yueh, 1996)。在中国大陆方面,王芳曾针对教师职业枯竭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研究,沙冰、卢秋玲、曾玲娟等也曾从不同侧重点对教师职业压力进行过较为深入的探讨。
但是,为什么当媒体已经报道了教师存在较大压力后,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呢?笔者认为,教师自身认为的压力源与学生家长对此的认同度存在较大差异,家长没有给予教师足够的支持、鼓励,没有对教师的职业压力给予应有的关注,从而导致了教师职业枯竭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因此,本研究在对中学教师职业枯竭特点和压力源进行深入探讨的同时,研究家长对教师压力源的认同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的职业枯竭情况被足够多地关注,进而能够达到减轻教师职业枯竭程度的目的。
2.研究内容及假设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中学教师职业枯竭特点及压力源的总体情况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调查家长对教师压力源认同的情况,探讨教师与家长对教师职业压力来源认识的差异。
基于国内外的文献和研究者前期对中学教师和家长的访谈,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1)目前,中学教师的职业枯竭在情绪衰竭上表现得比较高,而在个人成就感、非人性化和认知枯竭这三方面表现得不明显。
(2)在中学教师的工作压力来源中,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工作自主性和职业发展问题仍是主要压力源。
(3)中学教师职业枯竭的各维度和教师工作压力源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且教师职业枯竭部分维度可通过不同的工作压力源对其进行预测。
(4)教师和家长对教师压力源的认同存在一定偏差,家长低估了中学教师所承受的压力。
二、研究方法
1.调查被试
对教师的调查依据方便原则,采取偶遇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地区集中选取两所中学的教师以及个别中学的少数几名教师,不同性别、年龄、学校类型等各占一定比例。共回收问卷112份,保留有效问卷104份,有效回收率为93%。对家长的调查依据方便原则,采取偶遇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地区选取所调查教师所在学校的个别中学生家长,不同性别、年龄、年级、学校类型等各占一定比例。共回收问卷64份,保留有效问卷56份,有效回收率为88%。
2.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调查问卷分为“教师版”(包括修正过的“Maslach枯竭问卷-教育版(MBI-ES)”及“教师工作压力来源问卷”)和“家长版”(包括修正过的“教师工作压力来源问卷”)两个不同但相关的问卷。
(1) 教师版。本研究将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开发的用于测量教师职业枯竭状况的MBI-ES的中文版作为教师版问卷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份问卷具有较好的跨文化信度和效度。调查前期,在对教师的访谈中,研究者发现一些教师除了具有枯竭三维度的一些特征外,还出现了如难以适应知识的更新、不易接受新的教学手段等现象。因此,研究者在原来问卷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认知枯竭这个维度,力求形成符合中国教师特点的职业枯竭测量工具。该问卷的所有项目均采用5点计分。
此外,在教师版的问卷中还添加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蒋奖老师整理编制的信效度良好的“教师工作压力来源”问卷,以考察教师的压力来源。问卷的所有项目采用6点计分。
(2)家长版。家长版的问卷中,主要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蒋奖整理编制的信效度良好的“教师工作压力来源”问卷为主,并针对家长这个被试群体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以便能够准确测量家长心目中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
3.数据收集与整理
本研究采用自填问卷法,进行集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施测方式。研究者事先征得被试本人和学校领导的同意,进行集体施测。正式答题前先由主试宣读指导语,并强调该问卷是匿名施测,且结果保密。被试作答完毕后,由主试当场收回。收集上来的数据经由编码处理后,输入计算机,由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中学教师职业枯竭的整体状况
本研究使用修订过的“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问卷”对北京市的中学教师进行调查,以便确定北京市中学教师的职业枯竭状况。图1显示出教师在职业枯竭四个维度上的各项目得分情况:
图1的结果显示,从各项目的平均得分来看,个人成就感维度项目的平均分(M=2.64,SD=.87)在3.0以上,这说明中学教师的个人成就感较高;而其他维度则均在2.65以下,相比而言,情绪衰竭水平要高一些(M=2.64,SD=.60),非人性化(M=2.01,SD=.62)和认知枯竭维度(M=2.03,SD=.63)则均接近2.0。另外,本研究中被调查的中学教师的整体健康状况良好(M=2.91,MD=.78),因此可以推测本研究所涉及的样本整体的枯竭程度不是很严重。
2.教师评价的中学教师压力来源整体状况描述
本研究使用信、效度良好的“教师工作压力来源问卷”对教师进行测量,考察教师自己评价的在压力源7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
从表1和图2中可以看出,中学教师在自己评价其压力的主要来源时,工作家庭平衡、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三个维度稍微低于平均水平,而其余四个维度(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工作自主性和职业发展)的得分均高于平均水平,即教师认为这四个维度是其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这个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相同。教师的总压力为3.36(SD=.49),属于中高水平。
3.中学教师职业枯竭特点与其工作压力源的关系
(1)中学教师职业枯竭特点与其工作压力源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的一个假设是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枯竭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因此研究者首先采用Pearson相关考察了职业枯竭的四个维度与工作压力源的七个维度之间的关联情况。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压力源都和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和情绪衰竭相关联最大的是人际关系,其次是工作负荷,第三是职业发展;与非人性化相关联最大的是人际关系,其次是角色模糊,第三是工作负荷。各压力源和个人成就感之间存在部分负相关,但相关程度不显著,这与前人的研究大致相同;另外,各压力维度和认知枯竭都不存在明显相关。
(2)中学教师职业枯竭特点与其总压力的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从总体上说,教师的压力感与情绪衰竭呈显著相关,也就是说工作压力感越重,情绪上就越表现衰竭。同时,教师工作的总体压力感和非人性化也呈显著相关,但与个人成就感和认知枯竭相关不显著。由此推测,教师因压力感所导致的职业枯竭最突出的特征为情绪衰竭,而情绪衰竭往往也是职业枯竭过程中最先出现的阶段。
(3)教师工作压力对职业枯竭的回归预测
为了进一步考察教师所面临的工作压力是否可以预测教师职业枯竭的出现,本研究对其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影响情绪衰竭因素的分析中,工作负荷、人际关系、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工作自主性、职业发展进入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为.574,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32.9%;在影响情绪衰竭因素的分析中,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工作家庭平衡、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职业发展进入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为.555,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30.8%;在影响个人成就感因素的分析中,人际关系进入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为.259,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6.7%。这些结果与前人的研究大致相同。
4.家长评价的中学教师压力来源整体状况描述
家长评价的中学教师压力源7个维度的得分情况如下:
表2 家长评价的教师压力源各维度的
平均值和标准差 (N=56)
从表2和图3中可以看出,家长在评价中学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时,人际关系、工作家庭平衡、角色模糊三个维度稍微低于平均水平;而其余四个维度(工作负荷、工作自主性、职业发展和角色冲突)的得分均高于平均水平,即家长认为这四个维度是中学教师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家长评价教师的总压力为2.95(SD=.44),属于中等水平。
5.教师和家长对中学教师压力源的认同差异分析
(1)教师和家长评价教师压力源各维度重要性的差异
教师评价的中学教师主要压力源为: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工作自主性、职业发展;家长评价的中学教师主要压力源为:工作负荷、工作自主性、职业发展、角色冲突。教师评价压力源的重要顺序为: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工作自主性职业发展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工作家庭平衡;家长评价压力源的重要顺序为:工作负荷工作自主性职业发展角色冲突角色模糊人际关系工作家庭平衡。
(2)教师和家长评价教师压力源各维度所得值的差异比较
从表3中可以看出,教师和家长在各自对中学教师压力源进行评价时,在人际关系、工作自主性和职业发展这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家长对教师压力源中的这三个维度的认同度与教师的真实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另外,家长对教师的总压力也存在认同差异。
从表3中还可以看出,无论家长与教师对中学教师压力源各维度的认同度是否存在差异,家长所评价的得分均低于教师自己的评价,即家长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中学教师所承受的压力,这一点从家长对教师总压力认同度上的显著差异(t=5.281***,df=158)也可看出。
四、讨论
1.中学教师职业枯竭与工作压力源的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压力是导致中学教师职业枯竭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消除工作压力对中学教师的负面影响呢?研究者认为,在一定时期内我国的大环境是不会有太大改变的,所以中学教师要学会适应环境,面对不同的事情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校领导、同事、家人、学生、家长、朋友也要多关心教师,给他们以实际和情感上的支持,尤其是家长要做到真正理解教师。
2.教师和家长对中学教师压力源的认同的差异
总体来看,教师和家长在评价中学教师主要压力源和压力源先后顺序上出现了差异。为了进一步查明家长的真实想法,研究者在本研究调查前后对部分家长被试进行了访谈,结果表明:
在“人际关系”维度上,家长认为教师的人际关系应该很好,不应成为压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多数家长觉得相对于公司等部门,学校是一个“世外桃源”,人际关系不像社会上那样复杂。而通过对教师的调查及访谈发现,家长对影响教师的重要压力源――人际关系估计不足。
在“工作自主性”维度上,家长觉得教师因为是个“不坐班”的职业,所以相对来说比较自由,不必像公司那样完全按时间表上下班,而且每年还有两个多月的寒暑假可以用来支配,相对来说工作时间比较灵活、充裕;而且,讲课是个创造性的工作,因此教师可以自己改变工作的标准。但教师普遍反映家长没有真正了解教师这个职业,更没有了解中学教师这个特定群体。中学教师虽然看上去有很多时间可以由自己支配,但是由于需要在工作之外备课、批改作业、进修学习,有时还要接待家长、解决学生问题等,因此自由时间并不多;另外,中学教师的工作标准早已被教委和学校确定,在加上面临着中、高考的升学压力,因此中学教师的工作标准一般很难通过自己而改变。
在“职业发展”维度上,家长认为中学教师这个职业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中学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的发展前景应该比较明朗;而且教师有着比较完备的职称评定机制,晋升“只是早晚的事情”。但从对中学教师的访谈结果来看,教师虽然通过积极教学和工作年限可以晋升为初级、中级教师,但是如果想成为高级、特级教师,对很多教师来说还是一件“遥远”的事情;有些教师反映“教师职称评定机制”并不完善,甚至有失公平。
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教师、家长的访谈,研究者发现由于认同度上的差异导致家长不理解教师,这种现象在双方沟通时尤为明显。家长不能站在教师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从观念上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很轻松,教好每个学生是件简单、分内的事,这都增加了中学教师的枯竭感。
五、小结
1.中学教师整体的职业枯竭情况并不严重;
2.教师自己评价的主要压力源为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工作自主性及职业发展;
3.除了工作家庭平衡和工作自主性之外,其他各压力源皆对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具有良好的正向预测效应;来自人际关系的压力对个人成就感具有良好的正向预测效应;
4.家长评价的教师主要压力源为工作负荷、工作自主性、职业发展和角色冲突;家长对教师压力源中的人际关系、工作自主性和职业发展这三个维度的认同度偏低。
参考文献:
[1]Maslach C, Schaufeli WB, Leiter MP, Job Burnou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52).
[2]John Mccormick & Guoxing Shi, Teachers’ attributions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occupational stres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Australia,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9(69).
[3]沙冰.教师的职业心理压力与应对.辽宁教育研究[J],2001,(9).
[4]卢秋玲.现阶段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成因与对策,赣南师院学报,2001,(4).
[5]曾玲娟.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及其与工作压力的关系研究,北师大硕士学位论文,2001.
[6]徐富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3(11):195~197.
[7]曾玲娟.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预测性研究[J].教育导刊,2004(2、3月号・上半月),79~81.
[8]赵玉芳,毕重增.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80~83
[9]王加绵.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报告[J],辽宁教育,2000,(10):20~22.
关键词:阅读理解;工作记忆;长时工作记忆;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与记忆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和语言学关注的问题,近年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竺金飞(2007)从工作记忆特点及其对阅读理解的影响出发,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工作记忆能力的高低极大地影响着阅读者储存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从而影响阅读理解水平。张晓莉(2006)通过分析阅读理解的过程,揭示长时工作记忆的特点,强调了长时工作记忆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然而,在诸多研究中,鲜有区分在不同模式的阅读中,工作记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试围绕该点阐述阅读理解和工作记忆的关系及其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工作记忆模型及其相互关系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的概念最初由Baddeley和Hitch在分析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中的短时记忆的基础上于1974年提出,认为它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贮存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该模型认为工作记忆由三个部分组成,即中央执行系统(central executive)、语音回路(phonological loop)、视觉空间模板(visual-spatial sketch pad),后两个子成分是中央执行系统的服务系统。视觉空间模板主要处理视觉空间信息,语音回路主要负责以声音为主的基础信息的储存与控制。
Ericsnos(1995)等则从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关系的角度,提出了长时工作记忆模型。该模型认为,Bdadeley的工作记忆只能叫做“短时工作记忆”,因为还存在其形式的工作记忆,该模型广泛描述了工作记忆可能存在的形式和机制,他们认为工作记忆概念的实质在于在特定的时间内,只有长时记忆中的一小部分知识、技能和信息影响被试当前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因此,工作记忆现象应该包括所有用于个体选择性通达完成当前任务所需信息和程序的机制,该模型在揭示传统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关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长时工作记忆提出之前,相关的记忆研究中,对被试实验材料和实验任务的不熟悉性,决定了长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若要进入工作记忆,必须经过一个搜索过程,这是长时记忆的显著特性。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被激活后才能进入工作记忆。在长时记忆中存在一个缓冲区,其中保留了特定领域的知识以及相应的操作程序。在进行相应认知操作时,可以快速可靠地从这个缓冲区中提取相应的信息,并且将有关的中间环节保存其中。这些信息构成了长时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由两个成分组成:短时工作记忆和长时工作记忆。其中,短时工作记忆存在于任何条件下,极大地受记忆容量限制;长时工作记忆只存在于专长领域中,不受记忆容量限制。长时工作记忆必须得到短时工作记忆的支持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为短时记忆保存了长时记忆所必需的提取结构,而长时工作记忆需要通过该提取结构与短时工作记忆中的要素相连。在大量的国内外研究中显示,工作记忆能力的高低极大地影响阅读者对信息加工和储存的能力,此外,工作记忆广度的个体差异会对阅读理解、推理、问题解决、学习新词汇等重要的认知都有影响。
二、阅读理解的分类
阅读可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分为强制性阅读和应用性阅读或日常阅读。强制性阅读就是为了形成规范的书面和口头语言能力而进行的有组织,有指定教材,分阶段的语言阅读练习,主要指学校教科书及相关测试。尽管教科书在形成学生语言的规范性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缺点是其不可选择性,单调性和枯燥性决定了读者的被动性。日常阅读就是为了获取实用信息或交流思想而进行的有自由选择的,无特定教材的阅读,其主要指报纸,杂志等一些非学术性的文章作品。此类阅读有着强制性阅读无法替代的作用,具有可选择性,它的实用性,真实性,趣味性决定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读者的主动性。
三、工作记忆在不同语篇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1.工作记忆在强制性阅读中的作用
强制性阅读通常以测试阅读者阅读水平为目的,这就使得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比较被动,对于阅读材料的熟悉度无法控制,并且需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而阅读理解过程是读者根据文字材料描写的内容以及自己所具备的知识,建立对阅读内容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在阅读理解中,工作记忆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作用是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阅读过程中,读者一边理解句子,一边把已理解的意义的基本单位――命题存入工作记忆。新读到的句子必须经过处理,获取的命题与已储存于记忆中命题相互作用,在工作记忆中得到综合处理,使读者得以连贯地理解文章不至于读了下句忘了上句。工作记忆同时具备储存和处理信息的功能。这种功能跟包括理解和速度在内的阅读效率有关
信息需经过工作记忆进行有选择的处理之后,才能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不管这个过程如何复杂,工作记忆有一个重要特征,它处理信息的能量有限。信息在它里面保持的时间短,需长时记忆帮忙,长时记忆容纳信息的潜力极大。在读者的长时记忆中,有一本看不见的“词典”,储存着已被掌握的词汇、短语、习惯表达法和语言规则等。读者能够理解书本上看到的词,是因为读者从大脑“词典”中检索到相应的词从眼睛看到单词到大脑找出词义和理解文字,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影响阅读速度。工作记忆能力的高低对阅读推理加工以及语篇表征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阅读能力的重要预测者。这主要是因为阅读的顺利进行一方面要将曾经加工过的信息保持在工作记忆中,同时要在当前信息与以往信息之间进行映射,建构连贯表征,这都有赖于良好的工作记忆能力。
2.长时工作记忆在日常阅读中的作用
首先,被试所从事的认知任务必须是他非常熟悉的。只有如此,他才能为进一步加工,快速地提取相应的程序;其次,被试对认知的材料必须是非常熟悉的。只有如此,他才能在提取和存储某类信息时,确定相关的知识和模式;最后,被试必须能够将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与适当的提取线索联系起来,这种联系能够在回忆活动中激活相应的提取线索,进而形成与对某种信息进行编码时相对应的条件,使这种信息能够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
阅读是我们一生都在高度练习的技能,而只要文章以一种简单、合理的方式撰写,并且其主题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常见的,那么大多数成年人都有阅读这方面的专长。而实际上在我们的平日阅读中,许多文章的主题都是关于日常生活的事件和人们的行为活动以及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长期的生活经验便使得我们大多数成年人在阅读理解方面具有专长人员的资格。因此,在阅读报纸或杂志上一些简单的故事和评论文章时,我们便能因为所具备的必要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在阅读过程中,无需特别努力就能轻易地自动提取相关知识或个人经历,并且同样不需太多努力就记住我们所读的内容。这样,我们的日常阅读便符合长时工作记忆的适用范围。
阅读理解中的心理表征存在不同的层次,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多重结构的表征。这个表征随阅读的进行而不断扩展,并将新信息整合其中,随时地进行信息的提取和储存。这样,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可提取性不仅与短时的激活有关,而且与表征结构的动态存储和整合有关。引入长时工作记忆的概念,能较好地解释心理表征建构过程中的信息动态提取和存储的方式。
阅读过程中的记忆信息可以处于两种不同的状态。一种是对语言材料各种成份加工时所涉及的短时激活,这种激活经常被认为是工作记忆中信息可提取性的基础。这种短时的激活通常与特定的记忆缓冲区有关,这些缓冲区只能以特定的方式进行信息提取和存储,而且,其中的信息不会保留在最终形成的、对语言材料的多重表征结构中,所以,这些记忆缓冲区构成了短时工作记忆的部分结构,并可对提取结构的形成作出贡献。提取结构是长时工作记忆的主要成份,它在日常阅读理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把一个个分散的命题整合起来,形成连贯的心理表征过程。正常情况下,句子中所包含的一切线索,如词语的重复、连词等,都可以把当前的句子同语篇中先前的句子联系起来,形成连贯的表征。这样,阅读中每形成一个新命题,就成为后续命题的语境,所有命题构成一个语篇库或情景模型结构。新命题可以通过各种线索,如时空的、因果的等,同工作记忆中其他的命题相联结。另外,这些命题还要同长时记忆中的各种结构如图式、框架、情景记忆单元等相联结。这样,一个完整的提取结构就建立起来,成为连贯心理表征的基础。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另一种记忆状态,就是在长时记忆中对语言材料多重表征结构的最终整合和存储。阅读理解过程的核心特征是将语言材料中连续不断的句子,整合成为一个连贯的表征。要使当前读到的句子能够被适当地整合,就必须使相应的上下文信息能够保持在工作记忆中。大量实验结果表明,阅读理解的中断既不会降低回答问题的速度,也不会影响其准确性,只是对阅读过程恢复后的第一个句子的阅读时间稍有增加。因此,信息暂时激活的中断或丧失,不会影响阅读过程中心理表征多重结构的连续性,从而具备了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性质。同时,这种信息又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快速、动态地更新。在这种情况下,心理表征多重结构所依赖的就是长时工作记忆。
根据阅读材料的熟悉与否,工作记忆分别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为了提高阅读理解水平,我们需要加强组块能力,扩充记忆容量,同时增加百科知识的输入,构建利于各类阅读的图式,训练阅读技能,以改善记忆结构,增强必备知识的提取效率,更好地获益于阅读。
四、工作记忆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由以上可知,在进行语篇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工作记忆能力对阅读推理、加工以及语篇表征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而良好的阅读讲究阅读速度和全面正确的理解,速度意味着“快”,而快则多,多则广。在许多阅读模式中,工作记忆均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作用是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从中我们得到了关于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这主要是从词汇学习技巧和文章阅读技巧两方面入手。首先词汇学习方面,培养学生利用上下文、构词法和语法结构线索猜词的能力,利于理解并大大提高阅读的速度。其次阅读技巧方面,在阅读过程中不要过分注重细节。掌握大意,确定有意注意的框架;快速而准确地读题,从而确立记忆的方向与重点,增强有意识记忆。阅读技巧训练过程中的关键,在于能把工作记忆中的信息成功转移到长时记忆中去。长时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与呈现材料的方式和频率有关,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有必要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多使用多媒体教学,以视觉和听觉教学来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多样性,同时也要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性阅读习惯,阅读英文报纸、杂志,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现象,用英文去理解思考,一方面增加词汇量,另一方面也对一些现象或问题有更深的理解,转变成长时记忆储存下来,一旦遇到强制性阅读,或者考试的时候,思维能够快速活跃起来,灵活理解并运用。与此同时需加强输入输出训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如单词、语法、固定搭配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平时的多做多练,提高文章阅读技巧,快速找出段落大意、找出主题句、找出论据以及抓住文章结构,这样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掌握各部分的内在联系,逐步弄清段落大意和中心。
参考文献
[1] Baddeley, A. D. Working Memory [J ]. Science ,1992 , 255:556 - 559.
[2] Ericesson K A, Kintsch W. Long-term working memory [J]. Psychologica Review, 1995, 102 2 : 2112245.
[3] K.Anedrs Ericsson, Peter F. Delaney. Long-term Working Memory as an Alternativr to Capacity Models Working Memory in Everyday Skilled Performance [M].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4] Walter Kintsch, Vimla L. Patel, K. Anders Ericsson. The role of long-term working memory in text comprehension[J ]. Psychologia, 1999, 42, 186-198
[5] Ronald T. Kellogg. Long-term working memory in text production[J]. Memory&Cognition 2001,29(1),43-52.
[6] Young Woo Sohn, Stephanie M. Doane. Roles of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and long-term working memory skill in complex task performance [J] . Memory & Cognition , 2003, 31 (3), 458-466
[7] 崔耀. 阅读理解中的长时记忆 [J ]. 心理学动态, 1997, 5 1 : 1―5.
[8] 董燕萍,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9] 竺金飞. 工作记忆与阅读理解的关系对阅读教学的启示[J]. 平原大学学报. 2007 (6).
[10] 鲁忠义,工作记忆和语篇的阅读理解[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0(3).
[11] 鲁忠义,彭聃龄. 语篇理解研究[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3.
[12] 杨昕. 工作记忆研究综述[J]. 榆林学院学报. 2008(3).
【关键词】4~5岁儿童;数学能力;执行功能;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12-0038-05
本研究所说的数学能力主要是指儿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能力。〔1〕Baroody(1986)认为,儿童早期数学能力包括非正式数学能力和正式数学能力。非正式数学能力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之外儿童获得和发展的数学能力,儿童可通过自身具有的数学学习生物倾向性(如数字感)以及与周围物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积极建构这种能力,包括数数、数字比较、简单运算、数概念掌握等四种能力。正式数学能力是指儿童在学校教育环境中获得和发展的数学能力,包括数字读写、掌握数字事实、掌握运算技能、理解数学概念等四种能力。有研究表明,儿童在幼儿园时期所获得和发展的数学能力可显著预测其正式入学后的数学学习水平。〔2〕
近年来,有大量研究发现,儿童的数学能力和执行功能存在显著相关。〔3〕Caron发现,儿童4岁时的执行功能水平可显著预测其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能力,〔4〕Mark 和Elizabeth等人的研究也证实执行功能和数学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5〕这表明执行功能是影响儿童早期数学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 ,简称EF)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对一般认知过程进行的控制和调节,它有特定的生理基础,即大脑前额叶及其边缘地带。执行功能主要包括认知的灵活性、工作记忆和抑制控制三部分。
此外,也有很多研究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以下简称“家庭SES”)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6〕对儿童数学能力的发展影响尤为显著。〔7〕研究发现,贫困家庭儿童与普通家庭儿童大脑的海马体和前额叶差异明显。〔8〕大脑前额叶区是个体调节、控制自身的主要脑区,执行功能是该区的主要功能之一。儿童早期的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可能会通过影响大脑的某些结构而影响儿童早期的数学能力。本研究拟通过实证方法考察4~5岁儿童家庭SES、执行功能及其数学能力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鉴于有大量研究已证实儿童的数学能力发展具有显著的年龄差异,〔9〕本研究将年龄作为协变量加以控制,研究的理论模型见图1。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市以及肇庆市广宁县3地60所幼儿园中各随机抽取一个中班(年龄主要为4~5岁),再按1∶1的男女比例随机抽取10名儿童为研究对象,共抽取了600名儿童。经筛选,最终获得有效样本471名,其中男孩241名,女孩230名。总体样本的平均年龄为60.94±4.99个月,男孩平均年龄是61.54±4.57个月,女孩平均年龄是60.31±5.33个月。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家庭SES调查问卷》、谢如山的《学童数学成就测验量表》〔10〕以及由Cameron等人设计的《头―脚―膝―肩》(Head-Toes-Knee-
Shoulde,简称HTKS)为研究工具,〔11〕对执行功能在家庭SES对4~5岁儿童数学能力发展影响中的作用展开研究。研究者首先向样本儿童的家长发放《家庭SES调查问卷》,然后运用《学童数学成就测试》和《头―脚―膝―肩》两个测量工具以一对一的测验方法由测试者对儿童施测。测试数据通过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家庭SES、数学能力以及执行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将样本儿童《家庭SES调查问卷》得分从高到低加以排列,以总得分前后27%为临界点,前27%为高分组,后27%为低分组。27%的分组法是一种分析测验鉴别度的方法,在常模参照测验中,若分数值呈正态分布,以27%为分组临界点所获得的鉴别度可靠性最大。根据这一分析方法,本研究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得分在15分以下的儿童划为低分组,得分在25分以上的儿童划为高分组,15分至25分之间的儿童划为中分组。
以性别(男孩、女孩)、年龄(4岁、5岁)以及家庭SES(低、中、高)榉肿楸淞浚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统计分析发现:(1)不同性别儿童的数学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男孩的数学得分显著高于女孩;但不同性别儿童的执行功能不存在显著差异,男孩的执行功能得分虽高于女孩,但不显著。(2)不同年龄儿童的数学能力存在显著差异,5岁儿童的数学能力显著高于4岁儿童的数学能力; 不同年龄儿童的执行功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5岁儿童的执行功能显著高于4岁儿童的执行功能。(3)虽然不同性别儿童的数学能力和不同年龄儿童的数学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但性别和年龄的交互作用差异并不显著,说明儿童的性别和年龄与其数学能力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4)不同家庭SES的儿童数学测试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比较发现,家庭SES高分组的儿童得分显著高于中分组和低分组儿童。此外,不同家庭SES的儿童在执行功能得分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比较发现,家庭SES高分组儿童的执行功能得分显著高于中分组和低分组,中分组又显著高于低分组。
考虑到年龄对数学能力和执行功能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以年龄为协变量,以零阶偏相关分析法进一步探讨家庭SES、执行功能与4~5岁儿童数学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见表2)。在未控制年龄的情况下,儿童的数学能力和执行功能以及家庭SES均存在显著相关,儿童的执行功能和家庭SES也存在显著相关。控制年龄之后发现,儿童的数学能力和执行功能、儿童的数学能力和家庭SES以及儿童的执行功能和家庭SES仍存在显著相关性。
(二)执行功能在家庭SES与4~5岁儿童数学能力发展中的影响作用检验
本研究采取Baron和Kenny(1986)研制的逐步检验法检验执行功能在家庭SES与4~5岁儿童数学能力发展中的影响作用,结果见图2。
具体检验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将数据进行中心化处理,然后以家庭SES为自变量,以儿童数学能力l展为因变量,以年龄为协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得到家庭SES对儿童数学能力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的总体效应,即路径c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β=0.285,p
第二步:以家庭SES为自变量,以儿童执行功能为因变量,以年龄为协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得到家庭SES对执行功能水平的直接效应,即路径a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β=0.349,p
第三步:以家庭SES和执行功能为自变量,以儿童数学能力发展为因变量,以年龄为协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在控制了家庭SES的影响以后,得到执行功能对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直接效果即路径b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β=0.462,p
统计结果显示,执行功能中介效应为0.16(a×b),占家庭SES对儿童数学能力发展影响总效应的56.14%(中介效应与总效应的比值)。这表明家庭SES对儿童数学能力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但影响较小;家庭SES对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得以实现。
三、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执行功能在家庭SES对4~5岁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12〕一般来说,家庭SES较低的儿童可能会感受到更多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导致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降低,进而影响其计划能力以及数学任务的完成能力。此外,儿童在面对数学任务时,母亲提供的情境性支持也会影响儿童执行功能的表现。有研究发现,儿童22个月时所接受的母亲提供的情境性支持(包括母亲的敏捷性、参与性、敏感性、接纳性、合作性、有效性、是否能遵从儿童领导以及是否能根据儿童的状态提供支持物)能够解释儿童在22个月到33个月时执行功能变异率的6%。〔13〕个体在完成数学任务时,往往需要执行功能的高度参与,而家庭SES较高的母亲更可能为儿童提供及时、敏捷和有效的情境性支持,促进儿童执行功能潜质的发挥,进而提高儿童数学任务完成的质量。
Kimberly(2013)等人的研究发现,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对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指导的数量和质量都要多于数学能力发展指导。而且,由于学前期对儿童数学能力的发展没有硬性要求,大部分家长很少会直接对儿童进行数学学习的指导,但儿童数学能力的发展大多依赖于父母所提供的数学学习环境。正因如此,儿童数学的学习更加依赖执行功能潜能的发挥。所以,虽然家庭SES会对儿童数学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但需要通过儿童的执行功能才能产生作用。
(二)教育建议
一方面,鉴于执行功能的可训练性,建议教育者通过对儿童执行功能的训练减少因家庭社会经济处境不利可能导致的儿童发展差异。一般来说,执行功能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个体的成熟以及人为的干预训练。虽然有研究表明执行功能的发展受基因影响更大,但是大量的干预研究表明执行功能也可通过教育性干预措施得以提高,例如有研究发现家庭SES处境不利儿童在获得干预之后进步明显。〔14〕
另一方面,可通过改善处境不利儿童的家庭处境,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政府应关注处境不利儿童,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力度,让更多家庭SES较低的儿童有机会利用这些活动资源。此外,政府还应为家庭SES较低的家长提供学习机会,促进其就业和再就业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文化素养,改变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1〕文萍.儿童的执行功能发展与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JORDAN N C,KAPPLAN D,RAMINENI C,et al. Early math matters:Kindergarten number competence and later mathematics outcome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9,45(3):850-867.
〔3〕魏勇刚,庞丽娟.儿童数学认知障碍的执行功能解释〔J〕.数学教育学报,2007,19(7):57-60.
〔4〕CARON A C,VERENA E,LIANNE J. Preschool executive function predicts early mathematics achievement〔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0,46(5):1176-1191.
〔5〕ASHCRAFTM H, KIRK E P.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working memory,math anxiety,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2001,130(2):224-237.
〔6〕NESBITT K T,BAKER-WARD L,WILLOUGHBY M T.Executive function mediates socio-economic and racial differences in early academic achievement〔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3,28(4):774-783.
〔7〕SKWARCHUK S L,SMITH B L.Home numeracy experiences and children’s math performance in the early school years〔J〕.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 2009,(41):55-66.
〔8〕ALLA K.F人家的孩子,大脑发育也会落后〔EB/OL〕.〔2016-05-06〕.http://
〔9〕康丹,周欣,田丽丽,等.《早期儿童数学能力测试(中文版)》对上海市5~6岁儿童的适用性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4,622(6):39-45.
〔10〕谢如山.学童数学成就测验指导手册〔M〕.新北:心理出版社,2014:7.
〔11〕MCCLELLAND M M,CAMERON C E,DUNCAN R, et al. Predictors of early growth in academic achievement:The head-toes-knees-shoulders task〔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4,(5):599.
〔12〕DILWORTH-BART J E.Does executive function mediate SES and home quality associations with academic readiness〔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2,(27):416-425.
【关键词】 骨关节炎,膝;补肾通络颗粒;大鼠;细胞因子;软骨含水率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10.001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Bushen Tongluo Granule (补肾通络颗粒) on the levels of IL-1β,IL-6 and TNF-α and water ratio of articular cartilage in ra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Methods:60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blank control group,a model control group,a high-dose Bushen Tongluo Granule group (HBTGG),a medium-dose Bushen Tongluo Granule group (MBTGG),a low-dose Bushen Tongluo Granule group (LBTGG),and a meloxicam group,10 rats in each group.Except for the blank control group,the other groups were modeled by injecting papain into joint cavity.After medicinal intervention,ELISA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levels of IL-1β,IL-6 and TNF-α.At the same time,articular cartilage was observed and its water ratio was measured.Results:After experiment,the knee joint cartilage degeneration was obvious in the model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blank control group,the levels of IL-1β,IL-6 and TNF-α and the water ratio of articular cartilage in the model group increased (P < 0.05).Compared with the model control group,the levels of IL-1β,IL-6 and TNF-α in the HBTGG,MBTGG and the meloxicam group decreased (P < 0.05) and the water ratios of articular cartilage in the HBTGG and MBTGG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model control group (P < 0.05),and the levels of IL-1βand TNF-α in the LBTGG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model control group (P < 0.05).Compared with the LBTGG and the meloxicam group,the level of IL-6 and the water ratio of articular cartilage of the HBTGG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5) and the water ratio of articular cartilage of the MBTGG were lower (P < 0.05).The differences of levels of IL-1,IL-6,TNF-α,and the water ratio of the articular cartilage between the HBTGG and MBTGG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Conclusion:Bushen Tongluo Granule may treat knee osteoarthritis by regulating levels of serum cytokines and reducing water ratio of the articular cartilage,especially in the middle and high dose groups.
【Keywords】ostoarthritis,knee;Bushen Tongluo Granule(补肾通络颗粒);rat;cytokine;water ratio of the articular cartilage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以膝关节软骨退变和关节周围形成骨质增生为病理特征的关节炎,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残性关节疾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KOA患病率在60岁以上人群可达50%,而75岁以上人群则高达80%[1-2]。目前现代医学对于KOA的治疗仍以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或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激素,或关节镜、人工关节置换术等方式为主,虽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不良反应较多,且花费高,均限制了在临床的长期运用。本病属中医学“骨痹”范畴,肾虚精亏瘀血阻络为其主要的病机,治疗上多以补肾通络为原则。补肾通络颗粒是本科室治疗KOA经验方,作为院内制剂在临床运用多年,其疗效明确,能改善关节症状并延缓病情进展,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价格低廉,适合长期使用。本实验以不同剂量补肾通络颗粒干预KOA大鼠动物模型,观测不同剂量补肾通络颗粒对KOA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及关节软骨含水率的影响,探讨其治疗KOA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更好地运用奠定基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SPF级健康Wistar大鼠60只,10周龄,体质量(180±20) g,雌雄各半,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实验动物合格证号:SCXK(京)2006-0009。以上大鼠饲养地点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屏障级动物房,许可证号:SYXK(京)2011-0024,饲养环境恒温、恒湿,所有大鼠均自由进食及水瓶给水。
1.2 实验试剂 木瓜蛋白酶(批号BRS009128),由MERCK公司提供;大鼠IL-1β(批号900-K86)、IL-6(批号900-M86)、TNF-α(批号900-M73)试剂盒,均由北京欣博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3 实验药品 补肾通络颗粒,由本院中草药房提供,每剂含生药98 g;美洛昔康片(国药准字H20030679)每片7.5 mg,由江苏飞马药业提供。
1.4 实验设备 JD5000 1S电子天平(沈阳神宇龙腾天平有限公司);Labofuge 400R离心机(Hearaeus公司);MR-96A酶标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LIBROR AEG-220G分析天平(日本SHIMADZU公司);SL 101FAB-2型电热鼓风干燥箱(上海树立仪器仪表有限公司);KL-I型组织自动脱水机(湖北康龙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KH-BL生物组织包埋机(湖北孝感阔海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AD202-A轮转式切片机(上海珂淮仪器有限公司);BX60光学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
2 方 法
2.1 动物分组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60只Wistar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补肾通络颗粒高、中、低剂量组,美洛昔康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
2.2 造模方法 参照文献[3-4],选用已经广泛报道且被反复证实的KOA动物模型经典造模方式:关节腔注射木瓜蛋白酶。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分别于实验第1,4,7天膝关节腔内注射质量分数为4%木瓜蛋白酶生理盐水溶液各0.2 mL。
2.3 给药方法 采用灌胃给药法,用蒸馏水配置药物混悬液,连续给药4周。以60 kg成人为标准,参照人和动物间体表面积折算的等效剂量比率表换算,补肾通络颗粒高、中、低剂量组按20.58,10.29,5.15 g・kg-1给予补肾通络颗粒,美洛昔康组按0.787 5 mg・kg-1给予美洛昔康,空白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大鼠每日予蒸馏水灌胃。
2.4 观测指标检测
2.4.1 细胞因子检测 实验结束后,用10%水合氯醛(3 mL・kg-1)腹腔注射麻醉,麻醉成功后,从实验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后处死大鼠。将取出的血常温下静置1 h后,用3000 r・min-1离心机离心10 min,离心后取上清液作为检测标本。采用ELISA法,按照大鼠IL-1β、IL-6、TNF-α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测定IL-1β、IL-6、TNF-α的OD值,并计算含量。
2.4.2 软骨含水率检测 采用分析天平,先称取软骨湿重,后将其置于鼓风加热机中,60 ℃加热12 h,再称取干重。含水率按以下公式计算:含水率=[(湿重-干重)/湿重]×100%。
2.4.3 病理组织学检测 采用HE染色法观察KOA大鼠膝关节软骨退变程度。打开关节腔后,尽快切取内侧胫骨平台中央条状关节面软骨片,按以下步骤进行:①常规脱蜡后用蒸馏水冲洗,并移入苏木精染液10~15 min;②用1%盐酸酒精分色后,镜下控制,至细胞核及核内染色质清晰为止;③流水冲洗并在碳酸锂饱和液中反蓝后移入0.5%伊红染液约5 min;④逐级经80%、90%、95%、100%各种浓度乙醇脱水;⑤石蜡包埋,切片机切片,中性树胶封片,光镜下观察关节软骨厚度、软骨面情况、软骨细胞数量等。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数据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则用LSD检验,方差不齐则用Games-Howell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大鼠KOA组织病理学 空白对照组软骨表面较为光滑,细胞排列规律且整齐,间质均匀。模型对照组可见糜烂的软骨面,细胞排列杂乱无规则,存在间质纤维化。美洛昔康组软骨面粗糙,软骨细胞排列紊乱,间质变性。补肾通络颗粒高剂量组软骨面尚光滑,软骨细胞排列不整,间质纤维化。补肾通络颗粒中剂量组可见粗糙的软骨面,细胞排列杂乱无规则,有反应性增生,存在间质纤维化。补肾通络颗粒低剂量组软骨变薄,细胞数量少,排列杂乱无规则,间质纤维化。见图1。
3.2 各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比较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KOA大鼠血清3种细胞因子水平均升高(P < 0.05)。补肾通络颗粒高、中剂量组与美洛昔康组KOA大鼠血清3种细胞因子水平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 < 0.05),而补肾通络颗粒低剂量组仅IL-1β、TNF-α水平低于模型对照组(P < 0.05)。补肾通络颗粒高剂量组KOA大鼠血清IL-6水平低于补肾通络颗粒低剂量组及美洛昔康组(P < 0.05),而补肾通络颗粒中、高剂量组KOA大鼠血清3种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3 各大鼠关节软骨含水率比较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KOA大鼠关节软骨含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模型对照组、美洛昔康组、补肾通络颗粒低剂量组比较,补肾通络颗粒高、中剂量组KOA大鼠关节软骨含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补肾通络颗粒高、中剂量组KOA大鼠关节软骨含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4 讨 论
目前用于大鼠诱导KOA的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法及化学药物注射法[5],其中膝关节腔注射药物被誉为建立KOA动物模型的经典方法,而木瓜蛋白酶是较为常用药物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关节腔注射木瓜蛋白酶的造模方式成功率高、成型时间短[6]、重复性好,且具有与人类骨关节炎类似的特点[7]。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就通过关节腔注射木瓜蛋白酶的方式成功建立了兔髋关节退行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因此,在本项研究中,笔者也采用关节腔注射木瓜蛋白酶的方法建立大鼠KOA动物模型,实验结束后病理检查发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膝关节软骨可见糜烂等KOA病理表现,也印证了膝关节腔注射木瓜蛋白酶的方法可建立稳定的大鼠KOA动物模型。
在已知的细胞因子中,IL-1β、IL-6、TNF-α是参与骨关节炎发病进程中的重要介质,是调节炎症的始动因素[8]。有研究显示,IL-1β可以与关节软骨细胞上相应受体结合,形成特殊的激素-受体复合物,通过cAMP、GTP等第二信使传达被改变的信息,影响关节软骨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不少学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关节IL-1β与软骨周围骨赘的形成密切相关[9]。IL-1β还影响与骨关节炎发病相关的细胞因子水平[10],如有影响IL-1β可促进软骨细胞分泌前列腺素E2(PGE2),PGE2在关节炎症反应、成骨细胞样细胞增殖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软骨的损伤与软骨糖蛋白的合成受到抑制,成纤维细胞合成增强有关,而这一过程IL-1β可通过介导IL-6而完成[11]。TNF-α既协同IL-1的作用,又可激活IL-6基因、诱导IL-6的生成,在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中有可能起着决定性作用[12]。KOA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关节软骨受到破坏,关节表面失去均质性,如发生中断、斑片凹陷、断裂,使软骨的可压缩性和弹性丧失[13]。研究表明,随着KOA在一定程度上的加重,关节软骨内含水量逐渐增加,如陈孟交等[14]认为,导致关节软骨含水量增加的原因可能与关节软骨蛋白多糖分解,使软骨内渗透压增高,从而导致水进入软骨内有关。也有学者认为,软骨内含水量增多可能与大量高能嗜水性糖蛋白分子团难以通过胶原纤维网架,使网架局限性遭到破损,带负电荷离子暴露增多有关[15]。
补肾通络颗粒是针对骨关节炎本虚标实的特点,以补肾治本为主,又兼顾其瘀血阻络的标象。全方主要由补骨脂、川牛膝、桑寄生、骨碎补、白芍等药物组成,中药药理学认为,上述药物不仅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而且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的水平,进而可以保护生物膜,以达到改善软骨细胞功能,推迟细胞退行性变的目的,同时还对关节急性渗出性和增生性滑膜炎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如补骨脂所含的补骨脂甲素、乙素、补骨脂定、补骨脂异黄酮等均有抗氧化作用,其中补骨脂甲素、乙素还能有效地清除氧自由基[16]。尚平等[17]则观察到骨碎补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而且止痛效果显著。而白芍有效成分白芍总苷能有效改善胶原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并抑制其过度增殖反应和产生IL-1、干扰素和PGE2水平,从而对渗出性关节炎及滑膜炎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8]。
对于KOA的发病机制,目前研究认为除与软骨合成和分解代谢失调、机械磨损等因素有关外,滑膜炎已被公认为是KOA常见的重要特征之一[19],其不仅是关节结构的破坏者,同时还可促进KOA的病情进展[20-21]。目前研究认为,在KOA发病早期,关节软骨退变尚不明显时,膝关节就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滑膜炎。究其原因,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KOA的软骨病变可产生细小的碎软骨片,此类碎片落入滑液可激活滑膜内衬细胞,从而导致滑膜炎的出现。还有学者认为碱性磷酸钙或双水焦磷酸钙等晶体诱发的轻度炎症反应也是引起滑膜炎的潜在因素[22]。鉴于此,不少学者认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在KOA治疗中亦具有重要的作用。本项研究中,笔者选取美洛昔康作为西药对照药物,因其不仅具有较好的消炎止痛作用,且其属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临床不良反应较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少。同时还有研究表明,美洛昔康对软骨基质蛋白聚糖的合成无不良影响,国内外已有众多临床使用美洛昔康治疗KOA的报道[23]。
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补肾通络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大鼠KOA动物模型血清IL-1β、IL-6、TNF-α等细胞因子水平,其中补肾通络颗粒高、中剂量组对大鼠KOA动物模型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均有降低作用(P < 0.05),而补肾通络颗粒低剂量组仅能降低大鼠KOA动物模型血清IL-1β、TNF-α水平(P < 0.05)。结合补肾通络颗粒高、中剂量组还能降低大鼠KOA动物模型关节软骨含水率(P < 0.05),而补肾通络颗粒低剂量组则无此作用,提示补肾通络颗粒可能通过有效抑制炎症反应过程中相关炎性因子的释放及有效降低关节软骨含水率对大鼠KOA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而就不同剂量的补肾通络颗粒在降低大鼠KOA动物模型血清IL-1β、IL-6、TNF-α等细胞因子水平及关节软骨含水率方面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即补肾通络颗粒高、中剂量优于低剂量,而在本项研究中,尚未发现补肾通络颗粒高、中剂量之间的疗效差异,可能与本项实验的动物模型数量偏少以及治疗周期较短有关,故补肾通络颗粒高、中剂量之间是否存在疗效差异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5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骨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6):416-419.
[2] 中华中医药学会.骨性关节炎[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2):71-72.
[3] 韩冠英,凌沛学,王凤山,等.不同浓度木瓜蛋白酶建立兔膝骨关节炎模型的比较研究[J].中国骨伤,2012,25(5):424-429.
[4] 马玉峰,祁印泽,王庆甫,等.关节内注射药物建立骨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中国骨伤,2015,28(1):90-95.
[5] 张立,王培民.膝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选择[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7):782-786.
[6] 杨峰,史宗道.用木瓜蛋白酶建立兔颞颌关节骨关节炎模型的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2,20(5):330-332.
[7] Aigner T,Cook JL,Gerwin N,et al.Histopathology atlas of animal model systems-overview of guidingprinciples[J].Osteoarthritis Cartilage,2010,18(Suppl 3):S2-6.
[8] 吴飞翔,张伟.白细胞介素在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5):975-978.
[9] 黄金刚,童海骏,刘宏强,等.IL-1β和TNF-α对软骨细胞基质降解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9):1084-1089.
[10] 张建清.膝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滑液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含量变化的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2):127-128.
[11] 罗玉明,郑维篷,魏合伟.骨关节炎与细胞因子TNF-α、IL-6关系的研究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2):326-327.
[12] Yuan PW,Liu DY,Chu XD,et al.Effects of preventive administration of juanbi capsules on TNF-alpha、IL-1 And IL-6 contents of joint fluid in the rabbit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J].J Tradit Chin Med,2010,30(4):254-258.
[13] 倪明,黄文伟.复方南星止痛膏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证候积分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9):33-35.
[14] 陈孟交,王桂蒙,肖四旺,等.丹紫康膝冲剂对兔膝骨关节炎软骨含水率及羟脯氨酸影响的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1):20-22.
[15] 钱善华,葛世荣.含水率对自然关节软骨压缩变形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0,23(2):43-45.
[16] Guo JN,Weng XC,Wu H,et al.Antioxidants from a Chinese medicinal herb-Psoralea corylifolia L[J].Food Chenistry,2005,91(2):287-292.
[17] 尚平,贺宪,安耀武,等.骨碎补总黄酮对骨关节炎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定向分化的实验研究[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9,6(6):10-13.
[18] 张利.白芍的药理作用及现代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9):25-26.
[19] 杨勐航,戴生明.滑膜炎在骨关节炎病情进展中的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7):493-495.
[20] 吕厚山,孙铁锋,刘忠厚.骨关节炎的诊治与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4,10(1):7-22,60.
[21] 李兆福,彭江云,肖长虹,等.骨痹(骨关节炎)诊疗方案临床验证总结[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6-21.
[22] Pritzker KP.Crystal deposition in joints:prevalence and relevance for arthritis[J].J Rheumatol,2008,35(6):958-959.
关键词:痛泻要方;溃疡性结肠炎;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4;大鼠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4-0041-0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常见的炎症性肠病,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持续或反复发作为主要症状,具有癌变倾向。该病发病原因及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尚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法。我们临床上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该病,取得了显著疗效[1]。前期药效学研究表明,痛泻要方对UC大鼠模型肠黏膜炎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2],但其作用机制不清。本实验进一步探讨痛泻要方对实验性UC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及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4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SPF级Wistar大鼠60只,体质量(180±10)g,雌雄各半,甘肃中医学院科研实验动物中心提供,SPF级动物质量合格证号:SCXKC(甘)2004-0006;SPF级实验设施合格证号:SYXKC(甘) 2004-0006-0001561。
1.2 试剂
蛋白标准液、考马斯亮蓝溶液(20090825)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公司;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购于北京邦定泰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美国Sigma公司生产;大鼠IL-β、TNF-α、IL-4检测试剂盒购自深圳市达科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仪器
biorad iMark酶标仪(美国BLO-RAD公司),CT14RD高速冷冻离心机(天美科技有限公司),303-2型恒温培养箱(北京科伟永鑫实验设备仪器公司)。
1.4 药物
按照《丹溪心法》痛泻要方原方比例取炒陈皮、炒白术、炒白芍、防风,用8倍量70%的乙醇每次回流2 h,提取3次,得醇提取液和醇提取药渣。合并3次醇提取液,滤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后得醇提取浓缩液,醇提取浓缩液干燥得干膏,干膏粉碎成细粉,加入挥发油。实验用不含赋形剂的浸膏,冰箱保存备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
参考文献[3]方法,采用TNBS/乙醇溶液灌肠法制作UC大鼠模型:将大鼠禁食(不禁水)24 h,用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0.3 mL/100 g)后,一次性将TNBS/乙醇溶液(100 mg/kg TNBS+50%乙醇0.25 mL)用橡胶输液管轻缓注入大鼠距约7~8 cm深的肠腔内,留置数分钟,然后抽取适量空气,采用同样方法注入肠腔,防止溶液外漏,让动物保持平躺状态,自然清醒。
2.2 分组与给药
将实验动物分为空白组、模型组、SASP组及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均以100 mg/kg TNBS+50%乙醇0.25 mL混合试剂灌肠。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11、22、44 g/kg剂量灌胃(按照临床成人用量的5、10、20倍折算),SASP组按0.3 g/kg剂量灌胃,灌胃体积均为10 mL/kg,空白组、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于造模后第2日开始灌胃,每日1次,连续21 d。处理 3周后,乙醚麻醉后于股动脉采血,室温静置10~20 min,3 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上清,检测指标。脱颈处死大鼠,剪取病变最明显处结肠组织5~8 cm,用冷PBS清洗结肠,部分结肠组织以4%中性多聚甲醛固定,做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
2.3 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标准
参考结肠病理组织学评分标准[4],由2位富有经验的病理教研室老师进行双盲评分。①炎细胞浸润:无0分,轻度1分,重度2分;②浸润深度:黏膜层1分,黏膜和黏膜下层2分,结肠全层3分;③溃疡深度:无0分,上皮1分,黏膜固有层2分,黏膜肌层3分。
2.4 指标检测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IL-1β、TNF-α、IL-4,严格按试剂盒要求操作。在检测波长450 nm和校正波长620 nm处同时读板,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各样本含量。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实验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4 结果
4.1 一般状态
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当日开始出现稀便,觅食较不主动,食量减少,肛周污浊,体质量略有下降,毛色晦暗无光泽,且被粪便沾染,持续稀便,部分大鼠有血便且肉眼可见,痛泻要方低、中剂量组症状缓解较慢,毛色仍稍显晦暗无光泽,食量较少,扎堆、稀便及血便症状缓解不明显,不活跃;痛泻要方高剂量组、SASP组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症状明显好转,大部分大鼠稀便症状消失,基本恢复正常,粪便呈灰褐色颗粒状,毛色逐渐转为光亮润泽,食量正常,活跃,体质量略有增长。各治疗组中以痛泻要方高剂量组和SASP组症状改善最为明显。
4.2 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4的影响(见表1)
4.3 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及评分(见图1、表1)
图1显示,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有溃疡,且溃疡面较大,溃疡深度大多至黏膜肌层;有明显的炎细胞浸润,且浸润深至全层;可见血管扩张充血、有糜烂,病变结肠黏膜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上皮层有缺失,固有层腺体明显减少及破坏,黏膜下层部分可见血管增生。各治疗组有程度不同的改善,其中痛泻要方高剂量组和SASP组溃疡基本愈合,腺体增生愈合,有明显的愈合面存在。
5 讨论
一般认为UC的发生是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继而激活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这些细胞因子与炎症介质能够进一步调节和介导免疫反应,导致机体体液免疫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并持续和逐级扩大,导致肠道损伤和一系列临床表现[5]。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分为促炎和抗炎两类。IL-1β、TNF-α和IL-4是炎症反应中非常重要的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6]。
TNF-α主要由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其致病作用主要是上调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聚集中性粒细胞、产生凝血酶原效应等[7]。在UC活动期,可以观察到TNF-α的水平在血浆及粪便中升高,在肠道中TNF-α能介导肠黏膜损伤作用,其抑制剂可阻断动物模型中炎症性病变的肉芽肿性炎症及纤维组织增生。TNF-α还参与肠道炎症起始与持续,是非常重要的炎症介质。TNF-α主要由激活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其促炎机制主要是参与激活中性粒细胞和上调黏附分子、促进肉芽肿的形成[8]。TNF-α还能够加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刺激IL-8、IL-1等其他细胞因子合成释放,产生细胞因子的瀑布效应,促进炎症反应的扩大[9]。
IL-1是一种能激活炎症细胞和多种免疫的前性细胞因子,根据等电点和分子结构不同,可分为IL-1α和L-1β,人体内IL-1活性主要由IL-1β介导[10]。UC活动期时,IL-1的产生上调,随着炎症程度的加重,IL-1β及其mRNA表达逐渐增强,它对UC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IL-1β有多种生物学效应, IL-1β能够使免疫上调和促进炎症活性,能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促进其下游细胞因子(如TNF-α)的表达和产生,并和其共同作用,引起一系列肠黏膜损伤和肠道炎症反应。IL-1β还通过促进白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趋化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进入肠道病变部位,引发一系列肠组织破坏和肠道炎症反应[11]。有研究提示,IL-1β与炎症相关性最好,并且与TNF-α、IL-6、IL-8密切相关[12]。目前认为,IL-1β可作为临床上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疗效的指标。
IL-4是由辅Th2细胞分泌的重要抗炎因子。IL-4可以刺激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增殖,抑制一氧化氮、其他细胞因子(如IL-1、TNF-α等),并抑制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产生和移动,从而抑制IL-1的促炎作用。正常状态下,人体肠黏膜能自发地分泌抗炎因子如IL-4来维持肠道免疫,IL-1β则较少分泌,二者维持动态平衡。当受到病原刺激后,这种平衡破坏,促炎因子升高,抗炎因子降低,则肠道炎症发生,所以,IL-4和IL-1β在消除和抑制肠黏膜炎症、维持肠道免疫平衡中起关键作用。
痛泻要方出自《丹溪心法》,主治脾虚肝郁之痛泻。方中炒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尤擅补脾燥湿以治脾虚,益气扶脾以和中,为君药;白芍柔肝缓急止痛、兼有养血敛阴之功能,炒白芍收涩止泻之功更优,与白术相配,于土中泻木,为臣药;陈皮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配伍少量防风,具有升散之性,与术、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疏脾气,既具有胜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脾经引经之药,故兼具佐使之用。四药相和,补脾胜湿而止泻,疏肝理气而止痛,切中UC肝郁脾虚之病机本质。
本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含量均明显高于空白组,而抗炎细胞因子IL-4的含量则明显低于空白组,说明抗炎和促炎细胞因子的失衡参与了UC的发病。经过痛泻要方治疗后,实验大鼠血清IL-1β、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而IL-4含量显著升高。表明痛泻要方治疗UC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发挥疏肝健脾的整体调节功效,抑制促炎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促进抗炎因子IL-4的表达,进而调整了抗炎因子与促炎因子的平衡,纠正了肠道异常免疫反应,从而使肠黏膜组织修复、炎症和溃疡消除。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评分也与上述结论一致。
参考文献:
[1] 朱蔚.痛泻二草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7):14.
[2] 段永强,成映霞.痛泻二草方对肝郁脾虚型UC模型大鼠的防治及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8):590-591.
[3] 荣英蕊,刘建平.泄浊解毒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LR2及IL-8、IL-1β影响的研究[J].四川中医,2012,30(5):33-35.
[4] Christine C, Michel C, Lecannu G. The prebiotic characteristics of fructooligosaccharides are necessary for reduction of TNBS- induced colitis in rats[J]. J Nutr,2003,133(1):21-27.
[5] 何小华,陈建勇.炎症性肠病发病的相关免疫机制[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51(10):93-95.
[6] 路晓红,杨恩来,赵霞,等.溃疡性结肠炎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2(1):66-68.
[7] 李楠,王雪明,翟俊山,等.复方血竭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结肠组织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l):53-54.
[8] 卢健,马骥,王丽娜,等.四逆散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IL-1β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103-105.
[9] Tjandra K, Le T, Swain MG. Experimental colitis attenuates development of toxin-induced cholangitis in rats[J]. Dig Dis Sci, 2002,47:1216.
[10] 邓辉,钦丹萍.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细胞因子的干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6,14(5):344-346.
[11] 许欣,于成功.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81-83.
《应用统计学》是一门工程实用性非常强的基础课程,它在经济、管理以及系统分析与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因此,《应用统计学》课程已成为普通高等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3]然而,对于《应用统计学》的教学,尤其是部分高等院校要求对《应用统计学》采用双语教学后,《应用统计学》以其知识点多、公式多、推理过程复杂等特点,给《应用统计学》的课堂教学和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经过长期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在总结归纳现有的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不足的基础上,我校《应用统计学》课程小组提出了自助式的统计学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重点对自助式教学方法的理论和特点进行阐述。
1 自助式教学的基本方法
自助式教学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以全面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中的“以顾客为关注焦点”[4]为基础,在教员对统计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教学引导的基础上,以学员为中心,进行统计学的学习、教学、评价和质量控制,达到使学员理解统计学知识、掌握统计学方法的工程应用的目的。
1.1 自助式学习
应用统计学具有知识点多、公式多等特点,在教学中若将所有的公式都进行推导,则难以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自助式学习则是要求教员在讲述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由学员依据基本原理进行相关公式的推导。如在非参本文由收集整理数检验一章,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是“秩”,学员只要掌握了“秩”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则就可比较容易的采用与参数检验类似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方法,[5]完成相关公式的推导。如对于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计算,[6]只需将pearson相关系数中的定量数据用两个变量的秩替换,即可得出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其他相关公式都是以此为基础得出的。
自助式学习方法的优点是:学员只要掌握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则可以通过基本的代数学知识,比较容易的完成相关公式的推导,而不需要记忆复杂的数学公式,从而降低学习的枯燥性。
1.2 自助式教学
自助式教学即是在教员讲述统计学基本原理和使用技巧的基础上,由学员自修完成统计学软件的学习。要求学员在收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统计学软件完成数据的描述、解释,以及相关的统计推断工作。《应用统计学》对管理工程、系统工程等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而言,教学与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应用”上。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对统计学原理的说明;另一方面要注重向学员分析、讲述统计学中不同方法的使用环境、使用要求,并且适当地通过管理、工程等中的案例讲述统计学的应用。辅助统计学应用的最为有效的工具是统计学的相关数学软件,如spss、matlab、r等。[7]spss以其简洁直观的操作界面受到各行各业人员的青睐,目前全球已有近30万用户,是最受欢迎的统计软件之一。所以,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增加对统计学软件使用方法的说明,增加学员对软件输出结果的判读能力。
自助式教学的优点在于锻炼学员的动手能力和统计软件的使用技巧,通过自助式教学,学员一方面可以加强对统计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地在教员的指导下完成统计学软件使用的学习,从而为以后统计学理论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1.3 自助式评价
自助式评价是变教员的作业分析、课堂讲述为以学员为主进行统计学习题和案例的分析,使其掌握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自助式评价主要有如下两种方法:(1)基于软件的自助式评价,即对于课后的习题,要求学员采用手动求解和软件求解两种方法完成习题计算,然后对两种结果进行比对,若结果不正确,则分析错误的原因。(2)基于小组的自助式评价,即在教学过程中,将学员按一定的比例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然后,由小组集体收集相关的统计分析案例或者教员给出统计分析案例,组内的成员则通过讨论完成案例的分析,在讨论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互相启发,完成案例的分析。最后,由部分小组对其分析过程和分析方法对全体学员进行讲解。
自助式评价的优点在于,学员可以通过主动的分析问题,明确自身对统计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学习的不足。另一方面,自助式评价可以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可以提高学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学员的主动参与性,[1]并且增加学员对统计学方法的统计实践分析能力。[3]
1.4 自助式质量控制
从质量管理的角度而言,统计学的教学是一个“过程”,服务的对象是授课的学员,其产品是统计学的教学成果,教学成果的质量水平是由其教学过程决定的。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学员能理解、掌握所讲授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教员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员对所讲授知识的理解能力、注重学员的课堂和习题反应。自助式质量控制,就是要求学员主动的通过调查问卷、阶段小测验、阶段学习报告、课后习题等途径收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向教员反馈。而教员则需要通过集中讲述、课后答疑等形式及时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确保及时解决学员的疑虑、理解中存在的偏差,保证教学的质量。
自助式质量控制的优点在于可实现对统计学教学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学员掌握教学内容。
2 自助式教学法在应用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通过课程教学小组的长期的教学实践与学员的调查反馈,我们认为自助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将该方法与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时,可以使得学员快速、有效地掌握所学统计学知识。但运用自助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要重点关注如下问题。
转贴于
2.1 要注重教员的引导作用
自助式教学强调学员参与教学,强调学员自助学习、推理。但并不等价于要求学员自学。在自助式教学过程中,教员要起到引导作用,引导学员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引导学员掌握统计学的使用方法,并且要通过质量控制,收集和分析学员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2.2 要注重在理解中学习
统计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记住公式不等于学会统计学,应用统计学的学习在于要求学员理解所学的知识,掌握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技巧,因此,自助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强调通过学员的自助式学习,使学员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技巧。
2.3 要注重学员的反馈
在自助式教学过程中,要通过采用相关的反馈渠道,及时收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疑惑,并及时给予解决。这样才能提高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49-02
生物统计学是数理统计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是进行搜集、分析和解释生物学数据的一门学科。近年来,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工作在各高校生物类专业中普遍得到了重视。但该课程与数理统计联系密切,内容抽象,原理复杂,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对统计学的理解和体会,在分析目前教学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顺应科学发展,探索改革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探索。
一、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地位
生物统计学是许多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一门必修课程,是进行现代生物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生物统计学主要讲授实验设计方法、数据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及在概率论的基础上对实验结果做出科学的统计推断,从而认识研究对象的现象和本质。因此,生物统计学已成为生物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工具,能够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缺乏兴趣
生物统计学是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的各种随机现象,是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一门科学。该课程中的理论抽象、概念和公式多而复杂,难以理解和记忆,导致课程的学习枯燥而单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多数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只讲授书本理论知识,忽视学生统计思维的培养,导致结课后学生对统计的理解只停留在书本中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案例,而面对实际问题,很难利用统计原理和方法来解释和分析。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能力较差
多数高校在第三学期开设本门课程,学生虽然已经学过了高等数学,有了一定数学基础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但相关专业课程尚未学习,对案例中一些专业术语不熟悉,在用专业方面的例子讲解知识点时学生理解存在困难。学生在第八学期才进行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需要实验设计与统计方法解决实际科研问题,但有关统计学知识完全“归还”授课老师,“重新”学习统计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的难度较大。笔者对农学专业166名学生2004~2005学期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和试卷进行分析,从中可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各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和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依据。考试采用闭卷形式,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分析题。可以统计出学生成绩在各分数段的分布情况。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说明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试卷各题型分析,可以发现试卷中学生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得分较多,且变异系数较小,说明学生对这两部基本内容掌握较好;而填空题、判断题和计算题分析题得分较少,变异系数相对较大,说明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掌握较差,且学生间存在明显差异。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掌握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但对理论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缺乏实践和统计思维能力;二是知识点掌握不细致,导致填空题失分严重;三是审题不细,答非所问;四是难点没有很好理解掌握,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三)实践课时少,软件应用差
受本课程大纲规定学时限制,目前生物类专业的课堂理论教学与统计软件上机试验不能有机结合。目前随着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各类统计软件被广泛开发和应用,比如Excel表统计分析工具、SAS、SPSS、R语言和DPS数据处理软件等,各高校一般都是对各种统计软件进行简单的说明讲授,而不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选择合适的软件进行深入的讲解,是学生理解并掌握一类软件,并能灵活运用。导致课堂所学内容与科研实践不能紧密结合,学生利用软件分析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不能显著提高。
三、生物统计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大纲
生物统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较强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适应科技发展: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的科学试验设计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进行设计试验,对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并得出科学的结论。在理论知识方面,主要讲述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常用实验设计方法、理论分布和抽样分布,统计推断和方差分析理论,常用实验设计的统计分析方法等基本知识。在技能技巧方面,应选择合适的统计软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上机操作所学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生物统计学”内容枯燥,公式繁多,理论抽象,单一的教学形式很容易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早授课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大纲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应借助各种现代教学手段以保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大量的教学内容,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生物统计学”授课教师可将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板书教学结合,在推导讲解重点公式和理论时使用传统板书,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重点难点,而使用多媒体介绍基本概念和展示图、表等信息。充分发挥利用两种不同教学方式的优势,以提高课堂学生的互动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加强案例教学,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引入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浅出的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生物统计学”课程与数学及生物学其他课程联系紧密,理论抽象,难点较多,学生很难直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将一些和讲授内容有关的有趣的、生动的、特别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案例引入课堂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和概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教学这一环节,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科研训练,引导学生把生物统计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实习等科研活动中。课堂上重点讲解理论知识及统计分析方法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对科研中的案例利用合适的统计软件进行演示分析。同时对各统计软件如SPSS、Excel、DPS等统计软件的特点和应用条件,深入浅出地讲解演示如何进行实际案例的数据分析,从而达到将抽象统计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目的。
(三)不断提高授课教师自身的统计素养
在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传授者。作为“生物统计学”的授课教师应具有扎实的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基础;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和软件应用能力;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研究实践能力。教好这门课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教师应根据这门课教学的特点和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将统计学的应用能力和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其次,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科研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
(四)改革传统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考核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重要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侧重课程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理论性考核。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试验设计、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对统计结果解释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考核中除了理论知识外,还应加强学生的对理论知识应用性的考察。由此可将考核方式分为三部分:理论知识考核,以闭卷考试方式为主,权重占总成绩的50%;而为统计思维和应用能力考核,学生利用所学的统计学理论知识和相关软件,根据具体实验目的和要求,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并在计算机上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统计推断,得出结论,权重占总成绩的40%;最后是平日成绩的评析,根据学生的出勤率、作业和课堂表现做出考核,权重占总成绩的10%。通过考核方式改革,希望达到能够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灵活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给予一个准确的综合评价。
四、结语
对于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原理和知识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统计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该课程的专业教师,还应紧跟时展,更新教学能容,主动学习有关本课程的新知识和技能,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统计学专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国统计学 课程建设 发展沿革 缺点和不足
我国统计学的建设通过搜索、整理、分析数据等手段,已达到了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要求。通过我国不断的对统计学课程的建设,已经能很好的与数学及其他学科专业知识进行结合,统计学的使用范围也得到了推广。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提高师资力量、教学质量、教学课程全面等环节,来发展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的宏伟目标[1]。
一、统计学课程的发展路程
(一)从统计学的初步基础知识开始学习
20世纪初期,统计学在我国完成了从传入到发展的第一个变革。当时的价值观、政治经济的发展等问题都影响着统计学的发展,对于传入的数理统计知识也都是最表层的,使得统计学的课程学习无法全面的发展。初步的基础知识学习使学习者大概的掌握了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课程学习方法,比如:通过实验设计法来加深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对于统计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提高,大量观察法来加深对与统计学的探究,运用实际例子来锻炼学者的观察能力,或者通过对描述统计法的学习来提高学者们对于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并根据所学知识得出自己的看法,还有推断统计法利用基础知识推断出结果和结论[2]。我国统计学课程建设正是在这种有限的条件下不断探索和发展的。
(二)统计学课程任务的划分和衰退时期
在我国大学的教育模式制定之后,统计学课程任务就被划分为了两个部门。其中一个部分是数理统计学,数理统计学是研究有效的运用数据收集与数据处理、多种模型与技术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等,对科技前沿和国家经济问题进行推断和预测的基础性学科[3]。另一个部分是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计方法不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统计方法具有一致性和目的性等特征,其特点主要是数量型、综合性、具体性。正是这种划分,使得每个统计学课程任务的统计范围和统计结果都不同,统计的方式方法也都在发生着改变,就造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有学者提出:数理统计学到底还是不是统计学,引起了双方学者的激烈争论。同时对于这种课程划分的教学任务的改变导致统计学的发展停滞不前进入到衰弱时期。
(三)进入新世纪之后的发展趋势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经过各个阶段的不断探究和发展,我国统计学的课程建设发展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课程建设的重点也转移到以统计方法上来,使我国统计学的发展更加现代化。通过对统计学的不断认识,增加了对统计操作的锻炼,通过统计操作课程课时的增加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于统计操作的理解能力。统计学课程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授课的方式也更加科学、合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得统计学的发展日趋完善,统计学课程建设可以更加全面、科学的发展。
二、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统计专业开设《统计学》课程不够全面
我国统计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发展到全面、健全的新模式,实现了正规化和系统化的学习方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统计学课程的建设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就包括《统计学》课程的开设问题。《统计学》课程涉及到学者对于统计专业的理解和运用,各个部门学科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统计学整体的认知。如果不能全面的教学,学生在统计学的学习过程中就容易遗漏知识。所以,在统计学专业全面、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应该加强对《统计学》课程的强化工作,细致、全面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上的不足
随着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应用。利用计算机完成教学任务,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扩大了教学范围,使得统计学的教学应用环境和数据系统越来越庞大。正是因为看到了高科技产品带来的优势,教师就更愿意依靠计算机来进行授课。相反,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授课的同时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模式。过去在统计学的课程学习中,老师要求学生们多学习统计计算,现在在计算机课程讲授中,学生们会把学习重点放在统计学的系统操作中,缺少了对统计学计算的动手和动脑能力的锻炼。表面上看来,同学们对于统计学的知识学习和运用很熟练,但是一旦没有了计算机,那学生们就不能正常的处理数据。时代的发展对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课程建设中应该讲究方式方法,讲授老师要认真负责的进行讲解。不要投机取巧。
(三)统计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不细致
统计学的知识量很大,而课时的设置安排又很有限,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老师往往只选择重点的内容进行讲解,对于统计学的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等实用操作没有很好的运用,这就降低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不能充分的理解统计结果,所学的知识也只是片面和肤浅的。所以,壮大师资力量队伍,强化教学老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是改善统计学课程讲解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也是教育部门应该发展的重点。
三、总结
通过学者们实现的统计目标,合理的控制在统计规律中的变异性和不确定性,使我国统计学专业达到了非常专业的水平。统计学课程的建设也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发展,通过对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弊端的改进。讲究科学、有效的授课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又能使统计学的应用和操作得到运用。通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使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的模式和理念都在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袁卫,关小斌等.国际统计高等教育概览[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15):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