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数学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初中数学学习是人类发现基础上的再发现
学习初中数学,学生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拔,认识前人通过发现获得的真理。因此,初中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应带着探索、发现真理的精神进行学习,把学习活动看成是一种前所末有的创造性的劳动,不断体验创造性劳动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发现,等等。同学们还可以去发现课本上没有出现的更多的数学真理。
二、初中数学学习需要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高度的抽象必然伴随高度的概括。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特别是使用了高度概括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容易造成表面的形式的理解,造成具体与抽象、感性和理性的脱节。因此,在数学学习中要注意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真正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理论。
三、初中数学学习需要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的各种概念、原则和法则不是杂乱无章地组合成的,而是在逻辑体系下展开的,各个数学分支都用演绎的方法和公理方法建成为各自的科学系统,形成了具有严谨结构的逻辑体系。数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必须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同学们在学习中,要不断地训练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作业格式讲求规范,解题步骤讲求条理,语言叙述讲求简洁。
四、初中数学学习应突出思维训练
对数学知识的领悟主要通过数学思维来实现。学习数学思维活动,应该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核心。所谓数学思维,就是以数学问题为对象,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达到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的一般性的认识的思维过程。同学们在数学学习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思维活动方面,学习时要积极参与思维活动,突出思维能力的训练,实现从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的转变。
五、初中数学学习具有较强的阶段性
由于数学知识是具有严谨的演绎系统,所以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也就是说数学学习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由于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再现,而每一次再现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有所提高,所以整个学习过程呈螺旋式的阶梯状上升。如方程贯穿整个初中数学,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函数在初、高中定义不同等等。根据这一特点,同学们在学习中,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领会数学思想和方法,逐步熟练掌握各种技巧,不断提高数学水平。
在初中数学的教育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如教学期望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的距离等。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重视对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师资力量的提升,准确把握教学发展的方向以及教学的特点。
(1)目标的特点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数学起着关键的作用,大部分理科的课程都是在数学基础的前提下进行的。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是根据多方面的因素所确定的,包括数学内在的特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初中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充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和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根据这些特点直接决定了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是:教授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传授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可以在其他理科学科的学习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2)内容的特点
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全部过程中初中数学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内容可以分为图形和几何、函数和代数、综合和实践、统计和概率四方面。一方面这些内容的学习需要小学数学知识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它也是高中甚至是大学数学学习的基础。高中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根据初中数学知识展开的深化和扩展,所以对于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在初中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作用,更是在学生学习数学的全部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初中数学教学在内容上的特点决定了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对初中数学教学重视的必要性。
(3)对象的特点
教学模式的选择主要是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学对象全部是青少年。青少年时期学生的智力快速发育,对事物的认知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可塑性。他们的精力十分充沛,兴趣爱好也十分广泛。学生的情绪波动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对自己缺乏信心。初中数学课程的学习需要运用抽象思维进行思考,但青少年的抽象思维仍处于发展阶段。教师应该认识到青少年的这些特点,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科学合理的引导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同时建立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正确的数学思维和模式。
2.初中学生学法的特点
数学的教学往往只注重对于教学的研究,很少有关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探讨。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特点的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举足轻重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具体方法应分为研读、牢记、善思、勤写。
(1)研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死记硬背,对于知识并不理解,导致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学习效果严重受到影响。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这个特点,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研读的技能。根据具体的学习要求,认真阅读教材,深刻理解数学公式的概念和因果关系,把握教材的重点,深入学习难点。研读,就是深究原理的深入阅读。疏通知识的原理和结构关系,归纳总结重点内容,认真把书读懂,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做到研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牢记
在课堂的学习中,我们必须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改善学生在课堂上消化不良的特点。教导学生在研读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梳理、类比,学习联想式的记忆。在理解知识本质属性的同时,学习理解记忆。通过归纳总结学习的知识,学生学会进行系统化的知识记忆。对学生学习数学方法的指导应做到传授方法和转变思想相结合、教法和学法相结合、课上和课下相结合、个别指导和统一指导相结合,建立学习数学知识纵横交错的网络方法,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方法的选择。不能死板教条,应该因人而异地选择记忆方法。
(3)善思
数学课程的学习离不开思考,善思则明理,提高了对知识掌握运用的能力。不思则愚钝,简单的背记不能掌握运用知识,不能成为知识真正的主人。引导学生善思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实行启蒙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使学生从多思做起。②根据学习内容的具体情境进行探索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追根问底的习惯,引导学生进行深思。③根据问题发展的过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引导学生善思。④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4)勤写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创新,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特点
初中数学教学因为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也就决定了初中数学教学有着独特的特点.
1.教学目标的具体特点
在初中教学中,数学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也能够为学生日后高中学习打好基础.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认清形势,明确教学目标.
具体来说,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确定,是由多方面影响因素决定的,主要包括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初中生还处于懵懂阶段,身心都还没有完全成熟,需要教师加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师要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2.教学对象的具体特点
教学对象指的是学生,教师要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特点来设计教学,因为教学对象的实际特点,将决定着教师建立的教学模式.初中生在这一阶段,处于智力的发展阶段,个人学习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缺少意志力和信心,但同时也具有学习主动性高、可塑性强以及兴趣广泛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是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需要重视的.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握学生的这些实际特点,才能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自身良好的数学思维以及学习习惯.
3.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
初中是学生离开小学之后新的开始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即将迈进高中校门的准备阶段,所以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中.这个阶段的学习,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设计好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提高.具体来说,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代数和几何以及统计和概率,在教学开始前,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小学学习内容,设计教学内容,这样可以避免因进度过大而导致学生产生迷茫.初中数学的特点决定了自身的重要性,要引起教师的特别重视.
二、初中数学教学主要模式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教学模式的建立,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1.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中,启发性教学是最有价值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出来,而且也能够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具体来说,启发性教学,主要是在教学中,教师不直接把问题答案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问题的导入,来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启发性教学也是比较多元化的,既有类比启发式教学,也有归纳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注意的是,一定要结合教材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来进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发现式教学
发现式教学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模式,而且实际效果比较明显.要想发挥发现式教学的作用,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具体特点.
发现式教学模式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和兴趣广泛的特点,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开始发现问题;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细致的讲解和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保证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作为保证.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来提出问题,问题不要过于简单,也不要过于深奥,如果问题有些难度,还应该加强一点引导,这样就能够开展发现式教学,促进学生学习.
3.多媒体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特点;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215-01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也做了一定的改革,但是初中数学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反映了一些教学弊端,比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尽如人意,与社会需求不一致。所以,为了能够解决这样的一个现状,在以后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提高和改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改善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数学内容。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
1、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特点
初中数学教学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科学教学工作开展后的结果。对于初中教学而言,它的教学目标将被许多因素所影响和决定,这些因素包含很多,但是最为主要的还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针对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目的,我们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时候,就应该围绕着学生而进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想法来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培养数学思维,也让学生对于数学产生浓厚的热情。
2、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中数学在整个系统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包含很多,其中主要是代数、几何为主要教学内容,这是因为代数和几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运用的最多的原因,而且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还对高中和大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整个高中和大学数学的一个基础,而高中数学和大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完全是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之上进行扩大和改善。所以,因为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特点,将初中数学推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教育家开始关注初中数学的重要原因所在。
3、初中数学教学对象的特点
初中数学教学所针对的对象特点,将会直接影响到初中数学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对象还是青少年学生,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时期,其头脑智力发展的特别迅速,也正是因为这种发展时期的特殊性,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别容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对于什么事情都具有极大的好奇心,对于知识也处于一种渴求的状态。在青少年阶段,学生的可塑性是最强的,但是,如果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不对,会造成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从而抵触和消极的对待数学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对象的特点,就决定了初中数学教学的困难性,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来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二、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1、讲授模式
教学模式是通过语言对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进行概括,对重点进行深入讲解的教学行为。虽然讲授模式属于基础教学模式,但并不排除使用教具,讲授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老师要精心备课,将教学内容逐步划分,以便良好的控制教学过程,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扩大教学水平,学生可能会产生怀疑,设计适当的估算方法和情景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的理解,准确地使用语言将教学内容生动地表达处理,甚至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老师教的概念模型一般都是全面的,但是学生们并不熟悉。教师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先将教学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解释,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老师教的优势,就在于他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确保能够对学生的疑问进行系统性的知识传授,缺乏经验的新教师,不知道学生的疑问在哪,也不知道学生为什么有疑问,这样就失去了针对性。初中学生还在智力发展阶段,他们对数学缺乏抽象概念和结构的认知,因此,需要教师使用数学教具,以弥补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的问题。教师教授学生,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活动少,但是初中数学教师还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所以,可以使用讲授教学模式与其他模式相结合的方法。
2、师生谈话模式
教师和学生谈话模式是指不是直接从教材上照搬知识,而是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教学形式。师生谈话模式比较适合班主任发现问题,对学生向着预定目标进行诱导。例如,要定义一个概念,制定一个结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此模式下,教师不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将问题变成师生之间讨论的话题,教师成为谈话的组织者,学生则是谈话的讨论者。一般谈话的模式就是,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这个问题一般是一个多方面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们了解明白问题的含义;其次,教师要平衡一个平等的氛围,让学生们之间互相讨论研究,教师起到启发学生、扩宽学生思路的作用;最后,鼓励学生积极的回答问题,对自己的想法要敢于表达,无论对错,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作出分析和判断,并进行总结,告诉学生对在哪里,错在哪里。让学生在谈话中学会数学知识。
3、学生独立探究模式
学生探究模式是让学生独立收集信息,并进行探索,最后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学生主要靠自己的努力,但不排除教师或其他学生偶尔的意见。通过阅读和调查,进行独立思考,通过实验、做练习的方式最后得出结论,这种在我国主要用于学生自己读课本,在自己的脑海中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需要做的是最后的整理和总结。例如,必要的最后的总结和抽象的概括。在这种教学模式目前也被我国多个数学教育学者所运用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利用学生的自主研发模式,教师应根据数学课程的要求制定学习目标,然后向全班宣布,给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设立目标,让学生来实现这一目标,完全自由选择。教导所花费的时间的一个学生到一个最大的一个独立的查询来完成同样的任务。由学生自己主导的制定学习计划,最后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敬改,吴翠兰.初中数学教学特点及模式探讨[J].教育战线,2011.
1.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
在整个的数学教学的系统当中,初中数学学时所占的份额是很大的,同时,它又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与代数、综合实践、图形几何和概率统计构成初中数学教学的内容。初中的数学可以说是小学数学与高中和大学数学的过渡。因为初中数学的内容对于升学以后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基础的知识,学好初中数学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轻松很多。但是要学好数学,小学数学的学习的好坏又会对初中数学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由此可见,初中数学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对于高中的数学课程,是一个对初中数学知识进行拓展的过程,对于高中的数学仅仅只是把初中原来的问题定量化的一个过程,说白了,就是用初中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高中的问题。因为高中的问题,是从初中数学问题的复杂化得来的。一栋大厦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它基础的部分,地基打不好,会对整栋大楼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初中数学也一样,作为整个数学教学体系的基础,它的作用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鉴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更加重视数学教学的工作。
2.初中数学教学对象的特点
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决定了教学模式的不同。而决定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主体对象就是青少年。人的智力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正是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的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但正是这个特点,使得初中生形成了以下的这些特点:兴趣面比较广、可塑性比较强、较强的求知欲望、有充沛的精力等等。这些特征使得他们对初中数学的学习有更大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是他们的这些特点,使得他们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对外面的世界有更大的求知欲望。但是由于这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的自信心受到了冲击,时常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也使他们缺少相应的意志力。由于初中生对数学的学习还是处于一个初级学习的阶段,受到外界的影响,也使得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受到了限制。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对其进行数学上的指引。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认知能力为其最终目标的,并不断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以及学习的习惯。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新模式
1.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中的讲授模式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最原始、最简单的一种教学模式,那就是讲授式。讲授式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对知识的概括性以及系统性会比较强。在进行讲授式的课堂上,教师大多是以语言描述的形式系统性地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以及能力的。在初中数学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在备课的时候先想好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解析可以使学生理解得更加的透彻。所以,教师们会先对所要学习的课程进行系统性的概括之后,根据不同的知识重点,或者知识要点进行解剖,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很好地接受老师所总结的内容。对于讲授式的教学,对学生也有一定的要求,那就是学生在听课的过程当中,千万不可以开小差,根据老师传授的知识可以养成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讲授式是教学模式的重点,当时处于节约时间的考虑,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运用一些辅助工具。
2.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中的师生谈话模式
首先,先来说明一下什么是师生谈话模式。师生谈话模式就是说,学生根据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与技能,针对教材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由于没有了教材的辅助,使得学生不再依靠课本来进行思考问题,而是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获得一些新的知识和能力。作为一种诱导性教学方式,师生谈话模式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还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
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学生讨论模式
学生讨论模式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有教师事先设定好一个教学问题,然后把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们之间可以很好的协作,使得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获得一些新的知识与能力。虽然学生讨论模式的涉及范围会比较小,但是对于学习的效果却有了显著的提升。在这种模式中,教师的工作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对于学生的建议,教师会有较少的评论和正确与否的判断,而更多的是关注了学生之间是否相互启发,以及启发性有多大。
三、总结
一、归纳结课方法
归纳结课方法指的是,教师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引导学生对整堂课内容进行概况,让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有一个深刻的总体印象.归纳结课法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很多初中生在学习数学时没有认识到课末归纳的重要性,他们觉得课末归纳是对教学内容的再重复,枯燥无趣,听不听无所谓,即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到位,他们也认为是教学中对于数学知识没有充分吸收,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认真复习就可以了.为了发挥出课末总结的重要性,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末归纳形成足够的重视.如何展现归纳法在课末总结的重要性呢?现以“平面图形的认识”为例.本章教学重点是了解线段、射线、直线、角、余角、补角、对顶角、平行以及垂直的概念,且可以利用这些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一个RTABC中,已知∠B=90°,∠C的补角是140°,求∠A和∠C的度数.在这个题中需要引入的概念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由于∠C的补角是140°,所以∠C=180°-140°=40°,在RTABC中,∠A=180°-90°-40°=50°.以此类推,通过例题分析,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课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结束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对于重要定理进行总结,在教师提到角的时候,学生脑海中会迅速作出反应“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由此可见,如果学生对于课末归纳的参与度不高,就无法在脑海中再次对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增强学生在课末总结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参与到课末总结中,引导学生对课末总结形成足够的重视.良好的课末总结,能够帮助学生理清脑海中的知识脉络,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对提高初中生的数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二、谈话结课方法
谈话结课法就是教师将课末总结以对话的形式进行.这种数学结课,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学内容,在梳理本课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印象.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谈话结课时,需要展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以“平面图形的认识”为例.师:根据教材内容“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和“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不是平行就是相交”两个定理,判断“两条直线要么平行要么相交”命题的对错.生:根据定义可以知道,证明两条直线要么平行要么相交的前缀条件是“同一平面内”,所以命题是错误的.师:为什么要强调“同一个平面内”?生:因为如果两条直线不在同一平面内,有可能既不平行也不相交.师:在同一平面内,除了平行,相交两种情况外,直线还存在什么位置关系?生:两条直线也可能存在重合的位置关系.由此可见,以谈话法对本课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深层次剖析教学重难点知识,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层层递进分析时,发现知识点存在的漏洞,再用所学内容弥补漏洞,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三、过渡结课方法
一、教材的编排呈现新特点
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之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做一做”、“试一试”等栏目,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而“回顾与思考”、“总复习”也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从而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理顺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知识结构;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教科书对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作为开始,是学生了解、学习这些知识的有效切入点;随后,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研讨,逐步展开相应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读一读”栏目提供了有关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的介绍、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有趣的问题讨论、知识延伸等,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了解数学、研究数学、应用数学的机会。
二、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新课标要求增强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交流性,即要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数学课上的教与学不再被截然分开,而是在一种动态的交流过程中相互转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学习,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创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地接受变主动地发现。新课标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制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引入,求根公式的导出与应用,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可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推理与应用。
2、鼓励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活动。新课标要求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实现由强调学习结果到强调学习过程的转变,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自主完成探究活动。例如三角形全等的判断可由学生自主完成。
3、鼓励小组合作探究,正确对待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达到教学互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获得成功的喜悦。那么,学生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怎么办?教师应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参与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分析原因,帮其改正,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三、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教学中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要】在新课程改革下,应体现出新的教学特点:数学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课堂是讨论、合作交流的课堂;是承认差异的课堂;是德育教育的课堂;是情感发展的课堂;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特点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但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我们的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的、填鸭式的传统模式。特别是老教师,教学观念还没有转变,角色地位没有转变,导致“新课标”实施没有落到实处。
在我看来,新课程标准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在使用北师版数学新课程中,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如课堂“乱哄哄”,学生高谈阔论,情绪高昂,数学课象科学课一样,做起了实验,学生常作一些工艺品、小制作等。如北师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第三节:《截一个几何体》,我就让学生从家里带来萝卜或土豆和小刀,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切截,对做得好的在讲台上进行展示,老师带上印泥,让学生切出来的截面印上印泥再盖在白纸上,截面的形状就出来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也高,就是成绩差的学生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了,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再比如,七年级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第七节:《有趣的七巧板》一课,事先让学生带来大的硬纸板,在课堂上自己动手制作七巧板,并展开想象,用自己做的七巧板拼出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既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六节《镶边与剪纸》一课中,学生在课堂上剪出了许许多多漂亮的图案,平时成绩不好的同学也剪出了非常漂亮的图案,老师及时给予了表扬,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实用性和发展性,推崇“数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大众化数学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结合使用新课程的实际,我个人认为课堂上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数学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老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大致是: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完善课程设计,积累教育素材,提高教育水平;②提供背景材料,引导布置探索内容,参与讨论;③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④完善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学生应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教育从“文本教育”回归到“人本教育”,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智慧的指路人。老师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爱护学生,另一方面要唤醒、激励发展学生。
2数学课堂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课堂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方式多种多样,除了阅读教材、听老师讲课、做练习之外,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演示、表演等活动;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析解决问题;也可以动手设计、制作和实验,还可以通过观察、探索、归纳等。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认为,数学学习是现实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新课程中,每个知识点基本贯穿在一个现实情景中,注重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和知识的探究过程,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立足社会需求。力求学习内容生活化以及学习过程经历化,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我仍然让学生去经历具体的探究过程。如讲到《频率与概率》一章时,我基本上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如掷硬币、投针实验等,通过大量的实验,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再比如在学习完《视图与投影》后,让学生用平行投影及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测量了校园内树和旗杆的高度。使学生体会到进行数学研究的方法以及感受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可选择性。
3数学课堂是讨论、合作交流的课堂
讨论、合作是学习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而交流则是促进学生智慧(成果)共享。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首先,有利于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其次,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伸展;最后,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这正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4数学课堂是承认差异的课堂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课堂目标是单一的,要求所有人都达到同一个目标要求,都成为“精英”,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有调查反映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成就10%的精英(高分低能),约40%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而有少数的学生则完全放弃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教育造成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对后进生是一种教育权利的变相剥夺。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认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已从客观上肯定人的差异性,认为不同的人在学习上会有不同的效果,每个学生只要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就是巨大的成功。同时,新课程又认为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每个人都要学习知识,根据能力大小可多可少。这种理念下的评价机制,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持久保持,能让后进生吃得着,优秀生吃得饱,每个学生都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
5数学课堂也是德育教育的课堂
数学教学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讲数学史,可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宏扬爱国主义精神讲数学思想、方法可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新课程的每一处知识背景材料都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资料。学习数学所体现的意志品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欲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等诸多方面,一起构成一个全方位的德育渗透体系。
6数学课堂是情感发展的课堂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不考虑超负荷训练的数学课程可能会给很多学生留下太多的阴影,造就很多失败者的心态,并以这种心态面对今后的人生。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地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而新课标下的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7数学课堂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
幻灯片、多媒体制作使数学知识得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互联网则为数学教育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资源和舞台,也提供了一种更为简洁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对老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手段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新课程要求的改革,贯彻“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策略思想,把思想观念的变革同模式与方法的变革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生通过质疑、调查、尝试、研究体验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参考文献
一、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1、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问题的提出”。学生自主探索的探究性学习易于激发其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情景的探索,不断产生新问题;已解决的问题又成为提出新问题的情境,从而引发在深一层次上提出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最终达到问题解决。
2、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能够独立获取知识,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不断地进行猜想、论证,改进所得结论,从而实际感受和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并逐步形成研究数学的积极态度;而教师将由过去的主宰者转变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不再包办一切。
3、开放性的问题设计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了探索问题的兴趣,与别人合作的欲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实践
所谓数学探究性学习,就是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遵遁数学知识的形成规律,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科学方法论的思想指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质疑、探究、讨论问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中可用如下的五步探究性教学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1)通过“做一做”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学习平方差公式时,先让学生做下列各题:①(X+2)(X-2),②(1+3a)(1-3a),③(X+5y)(X-5y),④(y+3z)(y-3z),然后让学生观察运算结果,从而发现平方差公式,这类问题情境主要是从数学内部知识问题入手,以旧引新。
(2)以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的“平面图形的密铺时”,可先引导学生观察及思考学校音乐室地板图案,然后提出相关的平面镶嵌问题。
(3)以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古今中外的数学历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七年下册P150)时,以拿破仑在作战期间利用相关知识巧妙测量敌军碉堡与阵地距离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发现式”问题探究
结合新课程,适度地再现和引入数学家思维活动的过程,把“发现过程中的数学”返朴归真地交给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发展学习者自身的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习者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恰当的素材,主动探究发现,一般程序为:观察--试探--思索--猜想--证明。这种程序适应于概念,公式,定理等知识过程的教学,体现学生参与发现过程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发现知识的策略和方法的培养。另外,在发现过程中要适时渗透合情推理,充分肯定归纳,类比,联想等方法在数学发现中重要作用,特别是“数学猜想”因为它可被看成是数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方式,表现为思维主体从一定依据出发,利用非逻辑手段,直接获得猜想性命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
例如在八年级(下)对“四边形四边中点构成特殊四边形”的探究。先让同学们任意画一个普通四边形,并给出四边中点,问连结四边中点的四边形是不是特殊四边形?再让同学们多给出几个普通四边形,画好之后,通过观察--试探--思索--猜想:四边形的中点能构成什么四边形。大部分同学都清楚普通四边形四边中点构成的应该是平行四边形。此时,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答案。那么你能否证明你的新发现呢?同学们都想试着将其证出来。给出证明后,又让同学们画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四边中点所构成的四边形,再通过观察--试探--思索--猜想:它们是不是还只是平行四边形?画好之后,每一位同学都抢着回答自己的新发现。他们发现平行四边形四边中点构成的还只是平行四边形,而矩形、菱形、正方形四边中点构成的分别为菱形、矩形、正方形。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原因,这样学生对探究的问题就会有比较深刻的印象,掌握的知识也就比较稳固。
(三)“开放式” 问题探究
传统上,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解法是模式化的,称这类问题是“封闭”的.相反,条件开放(条件在不断变化),结论开放(多结论或无固定结论),策略开放(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去解决)的问题称之为“数学开放题”。开放题由于其自身的开放性质,不再是方法唯一,答案唯一,这就吸引学生不依赖教师和书本,独立地去探索和发现问题的各种各样的答案,可使学生在解题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创造性的心理态势,对数学本质产生一种新的领悟,进而生动活泼地参与“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有效的发展。
例如:在开放式的情景题教学中举了这样的例子。
如图:靠公路分布着某集团公司5个仓库A、B、C、D、E,其中间距分别为11km、10km、12km、14km,现有某种物质分别存放于各仓库中,其中A仓库80吨,B仓库30吨,C仓库40吨,D仓库60吨,E仓库10吨,现要将它们集中存放于某个仓库中,已知每千米每吨物质运价为7元,问集中在哪个仓库运价最省?为什么?
教学时,从学生认知的接受程度考虑,设计如下问题,层层递进,使之成为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式创造性的教学过程。
在线段AB上找一点P,使P点到A、B的距离之和最小?
如果在AB上另有一点C你能否找到P点,仍满足到各点距离之和最小?
如果一共有4个点、5个点、 …… n个点,结论会怎样?
当情形第二问中的点C与A重合时,当n个点中有些点重合时,结论会怎样?
现在再来解决上面的问题,你将如何考虑?
(四)“自主式” 问题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展开独立的、充分的思维来获得知识,数学中的每一个定理结论都是前人经过艰苦的探索发现的。即使是一个一般的命题,一个猜想,其提出的过程也凝聚了数学家的智慧。传统的做法往往是给出现成的结论,然后照搬现成的证明。这样做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总是心存疑虑:这个定理是怎么来的?这个证法是如何想到的?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有机会暴露自己在思维过程所必然要碰到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同时要给予时间加以解决,切不可贪图方便,舍不得花时间,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的被动局面,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疑虑,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参与探究,尝试发现,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主活动”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如《有理数的乘方》一节,安排这样例子:
1、某个细胞每过30分钟便由1个分裂成2个,经过5个小时,这种细胞由1个分裂成多少个?
2、有一张厚度为0.1mm的纸,将它对折1次后,厚度为2×0.1mm , 对折2次后,厚度为多少mm?对折20次后厚度为多少mm?
先让学生猜一猜,然后再找一找其中的变化规律,最后再算一算,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促使学生去自学、去思考,从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同的平面图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表各自小组的见解,然后引导学生对比,学生不仅发现了十一种不同展开图形(如图) ,而且还找到了正方体的展平规律,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力量和合作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而在探究性学习中,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选定的课题自由地支配时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是平等的地位,有时学生讲学生听,有时学生讲老师听,老师再也不是知识的垄断者。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指导,必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如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该设置一些学生熟知的问题背景,探究、体验概念提出的必要性和形成过程,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在定理、法则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中,揭示知识背景,让学生体验数学家们对一个新问题是如何研究和解决的,暴露思维过程,体验探索的真谛。在例题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如在几何“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中有这样一个例题:“求证有一条直角边及斜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全等”。学生不难证明这个问题,但我们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指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探索1、能否将斜边上的高改为斜边上的中线和对应的角平分线?
探索2、能否把直角三角形改为一般三角形?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市场销售问题、办厂盈亏测算、股票风险投资、贷款利息计算、道路交通状况、环境资源调查、有奖销售讨论、体育比赛研究等等。这些素材都可取自与报刊杂志和互联网。
一、初中数学“分组教学法”的特点
在分组教学法中,重视学生质疑意识与解疑能力是其特点之一。首先,通过分组教学,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与表达的平台,让他们大胆质疑,大胆表达。其次,在分组教学中,注重分层要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整体发展。在分组教学中,需要师生、生生互动交流。这样,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突显自己的个性,尤其是在小组实践操作活动的方案设计、实施过程等方面,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潜能,提出独创性想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如学习“展开与折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现在有一个正方体,若要你们沿着其表面的棱剪开,使之展开为一个平面图形。那么这个展开的平面图形又包含了哪些图形呢?有几种剪法呢?然后让学生独立动手剪一剪,然后组内汇总不同剪法,最后分组展示各自的剪法,看看哪组剪法最多、最好。
另外,在分组教学法中,注重全员参与,注重交流互动,共享信息。在开展分组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合理构建小组,既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兴趣小组,也可以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进行差异组合成合作学习小组等。然后小组明确分工,让每位组员各尽其能。如组长管理本组工作,汇报员汇报本组工作等。然后进行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学习活动。这样,可让人人参与学习,既有自学空间与时间,也有交流与合作机会。比如学习单元知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兴趣小组,设计数学墙报,开展“讨论会”、数学知识调查活动、数学竞赛等活动,让每位学生带着任务主动参加活动,经历筹备策划、方案实施、资料查找、成果总结与展示等过程,让每位学生都得到锻炼,有所发展。
二、初中数学“分组教学法”的作用
1.利用分组教学,激发课堂活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善“教”,也要善于以“教”促学,让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打破灌输式教育,组织分组教学,给每位学生创造思考探究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营造师生互动交流的良好氛围,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质疑,自主分析与解决问题,让数学课堂绽放生命活力。
如学习“生活中的不等式”时,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商品买卖问题中,哪些量会对最后的利润产生影响?这些量和利润存在怎样的关系?倘若你们分别作为经销者与采购者,正在展开一场商品交易,而另外一位经销商也想和你们交易。请模拟该买卖过程,合理选择某个经销商展开交易,并记录下所要涉及到的量,然后一起讨论这些量的内在联系。这样,既让学生感知到列不等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工具,也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激活了课堂氛围。再如学习“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时,教师可设计一些小组学习活动。比如研究性学习活动:猜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同旁内角与内错角分别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接着展示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2.利用分组教学,促进课堂优化
一、数学知识三性基本内容
数学是一门科学,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就是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是对社会生活中的数字现象的抽象与总结,从而形成了一般性的规律。无论是对数学的教学还是对数学的学习都应该谨记这一点。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但是又是对一般社会生活的抽象。这就决定了数学知识本身具有诸多特点。不同的教学工作者有不同的表述,有的老教师认为“知识的联系性、解法的指导性、习题的发散性”是数学知识的三性。还有老教师认为“数学知识生活性、丰富性、探究性等特点”。笔者对数学知识三性的认识是从实践性、丰富性以及探究性三个方面来理解的。实践性是指,数学知识本身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并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问题的。丰富性就是指,数学知识从组成来看,包括运算、图形以及规律等内容,其丰富的内容构成了数学这一科学的大厦。探究性是指,数学知识本身不是仅仅通过发现就能发展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必须被发现,并且进行一定的抽象和模型构建才能转化成数学问题,才能促进数学的发展。因此,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知识的教学都应该从以上三性出发。
二、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
初中阶段是一个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初中阶段,青少年的生理、心理都有着重要的变化与发展。从思维层面来讲,青少年开始逐渐摆脱小学生式的知识接受型思维,感性思维,中学生由于生活常识和学习知识的积累,对于所学习的知识本身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和主观意愿开始偏向于抽象性的思维。对学习表现出一定的主动性。
三、初中数学教学发挥数学知识三性特点
(一)教学设计应符合实践性
教学设计是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教学开展的前提。数学教学设计是一个既要满足常规教学要求,又要进行个人创造的过程。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更高效的学习,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设计应该从初中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教学模型入手,常见的实例入手,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贴近初中生的社会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有利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
(二)教学内容应符合丰富性
前文已经述及,数学这一科学的大厦是由非常丰富的内容组成的。数学知识体系是一个丰富的知识海洋。因此对数学的教学就不能局限于某一个知识点进行讲授。应该把握数学内容的体系化,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对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并对即将学到的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知。举例来讲,进入初中,学生开始学习代数知识。代数知识是在算术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使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抽象化和公式化。七年级学生刚接触代数时,学生要经历由算术到代数的过渡,这里的主要标志是由数过渡到字母表示数,这是在小学的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上的抽象。字母是代表数的,但它不代表某个具体的数,这种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正是七年级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呈现教学资源,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问题。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融入课堂,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数学中要把握全章主体内容的深度,从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入手,尽量用一些字母表示数的实例,自然而然地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再讲述如何列代数式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代数式的一些初步应用知识。要注意始终以小学所接触过的代数知识(小学没有用“代数”的提法)为基础,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纳与复习,并适当加强提高。这样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使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概念变得通俗易懂。
(三)教学方法应符合探究性
教学的方法是否科学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循循善诱,引导式的,而非填充式的。因为人的思维活动是由疑问引起的,在教学中应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调动思维,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引发学习兴趣。对于一道题,可以引导学生改变叙述方式 ,隐藏条件,使已知的直接条件变为间接已知条件,或改变问题不断增加难度来调动学生的思维热点,或逆向叙述,使已知与未知互相转换。通过知识的探究学习,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入学习中来,并鼓励其探索未知的数学知识和领域。这是符合数学这一开放性学科本身的特点的。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特点
一、教师发展专业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教师发展专业的必要性
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就要求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持续性,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变革的过程。
教师发展专业一方面是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通过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中得以成长与实现,另一方面是通过有关教育部门的相关技能培训而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不管怎样说,教师发展专业每个教师都必须时刻跟进的,是为了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实现教学的目的。
教师发展专业的必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需要。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科技的不断更新,人类的知识承载能力也在不断的增长。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保存着原始的专业知识是很难达到应有的教育水平的。面对新世界心事时代的挑战,教育界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教师只有不断的适应科技步伐,不断的更新知识储备,才能在教学中达到理想的效果,才能不负重任。二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在当今的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教师这一行业也存在着竞争,教师必须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不在竞争中被淘汰。教师要想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则是实现自我专业知识的富足,必须时常发展更新,这不仅是职业的要求,也是时代大的要求。
(二)教师发展专业的意义
教师发展专业不仅是对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是对教育界的要求。教师发展专业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发展专业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的工作是教育,因而教学质量的提升主要看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是教师发展专业是提高团队凝聚力的核心要素。教师是依一个学校为单位的,一个学校的凝聚力主要依靠教师来展现,教师发展专业并非完全是指教师的教学知识的专业提升,而是指教师全面的提高。
二、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新课标改革以来,教师在教学上正在一点一点的转变,随着教师专业的不断跟进和发展,各科老师在教学中也都摸索出各不相同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的专业总结而得出以下特点:
一是教学内容的转变。数学这一学科的本身特点就是灵活的、多变的,新课标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上转变为对有价值的、有需要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理念也进行了调整,开始对“实用数学”的教育方式进行探索,提升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生活价值。
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数学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其内容必定要启发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观察、实验、猜测和验证等数学活动的交流。初中数学教师的在教学中逐渐加入了一些生动活泼的元素,为了开拓学生思维在课堂上开展了各种实验和猜测与验证的活动,布置作业也越来越多元化,不拘一格,能够真正的达到在课堂上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三是教学“主”“客”的转变。在过往的教学当中,往往是“填鸭式”的教育,教师在讲台上主动的讲授,而学生则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角色,这种教学模式出来的效果并不理想。在新课标下,数学教师通过课堂的互动形式完成了教学课堂上“主”与“客”角色的呼唤,学生真正成为了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扮演了“组织者”和“辅导者”的角色,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被动变为了主动。
(二)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
无论任何学科的教师专业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数学教师在专业的发展中同样是有规律可循的。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当面:
第一要拥有正确的学生观和成熟的教学艺术。无论教师对哪一个学科的教学,教师都要首先确定自己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和承认每一个学生的价值与个性,因材施教,给学生一个公平的学习机会。教学艺术是每一个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数学教师在专业发展上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教学经验的不断增长、反思辨能力的提高等,自身的教学艺术也会趋于成熟。
第二是拥有广泛的教学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是随时能够举一反三的,要时刻准备解答学生的疑惑,因此也必须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数学这一学科本身的灵活性和多变性而自然而然的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知识。
第三是学会筛选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计划。教师的教学工作并非只需要教学知识,一样需要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数学教师在逐渐的教授过程中都会逐步的提炼出个人的教学模式,形成独特的教学策略,这是每一个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生涯和经验中总结出的个人独有的教学规律。
三、个人专业发展探索与教学认识
(一)个人专业发展探索
每一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情况下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新课标之后,我在数学教学中的也开始了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希望能找到一个令学生很快接受新知识和快速记忆的方法。
我身为学校的“首席教师”,职责要求自己对教育的热情不能懈怠,也时刻的鞭策着我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在一次偶然的教学课堂中,我与学生的交流中得知他们在“三视图”和“立体图形的截面”这一方面的学习中并不理想,原因在于不能够完全想象立体图像。这让我注意到在教授过程中“教学模型”的重要性,因此我在后来的备课当中都会首先做好“教学模型”,并把应该讲授的知识穿去。这种数学教学方法很快得到了学生的喜爱,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提升了我的数学教学专业技能的发展。
(二)教学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界一直都在关注怎样让教师成为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教育者,与时俱进,吸收时代所赋予的知识,成为在学习型社会中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习者,不断的对教育进行探索,成为具有课程实施与开发能力的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具有独立的思辨能力和教学计划能力,并能够在教学实践当中反省自我教学,完善自我教学的优秀教师。
四、结语
新课标的整改下,任何科目的教学内容都不可能按部就班的走下去,教师积极的顺应新课标的改革方向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正确道路。在数学教学专业的发展中,教师更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思考能力,实现数学教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左坤.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1(02).
[2] 范孟武.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月旬),2014(02).
[3] 杨菊.初中数学优秀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2014(03).
1中美数学教学案例比较
中国美国课题《玩转等腰三角形》《Classifying Triangles》三角形分类教学过程
1.任务一:折一折,讲一讲
请你拿出一张三边不相等的三角形纸片,折一次,剪一刀,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折好后,请先暂缓裁剪)
视频展示折叠过程
2.任务二:折一折,画一画
过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折一次,画一线得出一个新等腰三角形.
3.任务三:算一算,折一折(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是否存在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折一次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画一画).请你过等腰三角形顶点画一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请你设计几种不同的方法,画出示意图.
4.谈谈你的收获:
(1)自由、随意地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的方法?
(2)剪纸,计算过程中体验的数学思想是?
课前准备:教师击掌相庆给学生写有序号的圆形纸,并对序号进行随机分组;分发给每位学生一支mark笔,一块小白板.
1.观看视频,请学生找出视频中的三角形,并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2.为什么不是等边三角形?
3.小组合作讨论等腰三角形定义.
4.画三角形:等边、等腰、不等边三角形各一个.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小组合作:
寻找五角星中的等腰三角形
(2)下列图形中哪些是等腰三角形?
2中美数学课堂教学的区别
以上两个案例,展示了中美两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情形,我们也发现两国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差异.
中国美国教学工具多媒体、黑板.多媒体、白板(特殊材质的塑料袋里放一张白色硬纸)教学内容窄而深:任务驱动,分层递进,最终实现“是否存在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从顶点出发画一条线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之教学目标.宽而浅:内容涉及三角形的分类;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但均点到为止,不要求写出证明过程.教学模式大班授课,注重四基训练,进行启发式教学.小班教学,面向个体进行教学,强调人的发展,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角色语言精练,动作沉稳.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语言幽默,肢体动作丰富,课堂气氛活跃,以学生伙伴的身份,倾听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各种想法和做法,用建议或暗示等方式引导、组织学生学习.学生角色通过折、画、剪、做,主动投身教学过程,参与教学各环节,在做中学,学中做.大胆表达、质疑、思维,在参与教学中确立创新精神.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但学生之间的合作缺乏有效性,没有实现“1+1>2”的目的.交互生成、小组合作,但由于问题浅显(相对于中国学生),小组合作失去其意义.
3中美数学教师的对话
相同的课题,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目标达成,使每位听者的思想产生东西方教学差异的相互碰撞.下面是观摩活动中的中美数学教师互动情景.
教师1:美国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对几何中的定理的证明为什么没有体现?
Andrew Bylow:教科书中的几何定理前人已经证明,我们为什么还要费力让学生来重新证明一遍,当学生都成长成我们这样的成人的时候,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几人在使用几何定理的证明呢?
教师2:听说美国中学教育明显“小班化”的特点?
Andrew Bylow:在美国往往采用小班教学,每个班的人数大多在十几到二十几人.
教师3:听说美国的课堂教学自由化.
Andrew Bylow:美国强调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数学课的授课地点可以不仅仅是教室,老师可以随意选择该节课的教学地点和内容在实验室,在操场,在公园,在野外,在任何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地方都可以.
教师4:听说美国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
Andrew Bylow:老师和学生基本上是朋友关系,在老师眼里,每一个都是好学生,可以互相自由地交往、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导提示的作用.课堂上老师有目的地让学生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出入,这种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增加对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师5:听说美国十分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
Andrew Bylow:美国强调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他们去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在没有外力干扰的环境下,每个学生的天性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教师6:美国是通过什么方法来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
Andrew Bylow:美国一些学校使用的教学日记法,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教学中的思维过程、心理状况,使学生与教师能经常通过日记进行交谈,教师易于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兴趣及个人思维风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教师能从学生的这些资料中综合出各种学生的成就抱负水平、焦虑水平、意志水平,从而设计出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7:你如何评价我们的小组合作?
Andrew Bylow:刚才听了刘老师的课,你们也在采用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小组之间的合作也比较顺畅,但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过高,导致数学课堂的压抑沉闷.
教师8:通过课堂教学,谈谈你对中国学生的感受?
Andrew Bylow:中国的学生很棒,思维很活跃,喜欢独立思考问题,能得出自己的结论.课堂上,当每位学生都自信满满地举起手中的小白板时,脸上都洋溢着无比开心的笑容,他们不再觉得学习数学是一种枯燥的东西.更令我惊讶的是,他们举起的一张张白板上面大多数都写着英文,喜欢同样用英语和我交流,能让学生做到这样确实是我做老师的成功.
4美国教师的课堂带给我们的思考
教之本在师,教师本身往往也被烙上不同文化的印记.通过Andrew Bylow的这堂课,若把中西方的教师放到一块对比,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对于中西方教学方式的差异,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思考1:热情――富有天赋的表演才能
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表演家”.观摩课堂教学全过程,美国教师总是落落大方地运用各类肢体语言诠释着每一个知识点,时而动作滑稽可爱,牢牢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时而神情俏皮夸张,紧紧地牵动着学生的神经,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体验着丰富情绪变化,这样的教师就像是一个优秀的表演家演绎着一段引人入胜的剧集.
思考2:尊重――是教师诠释爱的基本方式
教师热爱学生首先是体现在尊重学生上,尊重就是一种爱!尊重他们不够完整的表达,尊重他们不够成熟的想法,甚至于尊重他们可能犯的错误.在美国教师的课堂上,学生兴致勃勃地完成了一道关于画一个不等边三角形的习题,他发现某一小组中有一人画错了,睿智的老师立马下达指令,让每个组的6个成员不断地交换他们的作品,直到在分不清谁那张作品是谁的状况下才示意同学们停下来,然后他拿起那个画错的作品进行点评,点评完后又妙语如珠般点赞了一句“这位学生真聪明,连老师接下去要教什么他都已经预知到了”.对学生的尊重无处不在,用心良苦.
思考3:理念――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规划
每个教育对象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而我们所推崇的“以生为本”的思想必将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使学生有一把开创美好生活,提升生命价值的金钥匙,教学就要为他们的未来人生奠定一定的基础.在美国教师的课堂上,他在学生进入教室前,每一组随机放六张有序号的卡片,学生进入教室,每人在他的手中领取一张另一种颜色的有序号的卡片,然后根据序号相同原则找到自己的座位,随机组成学习小组,他这样的组队方式还原了社会的未知现实,这样的组队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去学习适应,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交际能力.
思考4:使命――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从教师的使命感来看,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我们也努力地在追求.纵观全课,美国教师在课堂上无时无刻不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个学生在他的眼中都是一样的,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会用慈祥的眼神鼓励孩子,用亲切的微笑让孩子拥有自信,用和蔼的语言引导孩子,用亲昵的动作给孩子安全感.在课堂上教师还很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每提出一个问题,他都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只有等小组讨论定下答案后才可以发言.这样做给不爱动脑筋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当小老师的机会.体现了教师的使命感!
美国教师的言行一直停于我们眼前,有一个疑问在我心中呼之欲出,我们是否认真反省过我们的教育?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谋划自己未来前程的民族,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们营造的教育环境?
总之,中美初中数学教育各有利弊,差异的产生是由于历史、文化、制度等多种因素,我们无须崇洋,也不必东施效颦,但我们需要考反思.我们需要考试及评价制度的调整,需要学校、老师、乃至学生和家长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使数学教育将更多地关注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新课改 农村学校 初中数学 优化
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加快以及现代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农村教育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掌握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课改已经有几年发展历史,但农村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使得课堂教学可以在有限时间内生动起来,让学生做主体。
一、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概述
数学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与定量刻画,并且逐渐对其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形成相关方法与理论,再将其广泛应用的过程。作为人类创造的文化之一,数学的内容、思想、语言与方法都是现代文明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将数学应用在教学上,则其学习内容应该具有一定意义,并且具有现实性与挑战性,促进学生们主动勘察、实验,并对其进行猜测、验证和推理,然后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等。数学教学的内容表达方式应该不一样,从而适应学习的多样化需求。数学学习要有效,就必须主动进行实践,从而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但是学生们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以及思维方式都不一样,其数学教学就必须生动、主动以及富有个性化。而在偏远山区,其农村数学教学应该将其生活特色体现出来,再从其中的细节来体现学生们的需要,将生活中的数学教给他们。初中数学来自于生活,到最后也必须回到生活中去,才能使得数学更加有活力。
二、结合农村学校新课改特点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
(一)结合农村学校新课改特点激发学生们数学兴趣
1.培养农村学生的爱心
素质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农村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住在偏远山村,去到学校上课就要远离父母、走山路。这个时候就应该使得学生们获得老师的爱、关心和支持。一个有爱心的学生会明白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自发向上。而教师的爱与关心都是学生们学习的力量源泉,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教师理应给予学生们学习上的关心、帮助以及鼓励。
2.利用好奇心而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
农村孩子对数学这个拥有解决问题的巨大功能和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神奇世界有着让常人无法想象的好奇,但是数学教育却没能对这一部分进行有效利用。传统的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一直都是一成不变的计算与练习,让学生们感到枯燥无味,没有任何兴趣。因此,应该利用一些小实验来对其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行激发。比如通过剪好的三角形纸片,将三个剪下的角拼在一起会组成什么角,让学生去得出结论,受到启发,也使得他们对三角形的内角与定理产生感性认识,不但培养了观察能力与实践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兴趣。
3.激励学生们的成功感
增强学生们的成功感可以促进学生们产生学习兴趣,并且维持学习的兴趣。学生们在求知欲比较强的情况下,会更努力参加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而且取得进步。积极体验过成功的数学学习之后,学生们会对数学课程更加关心,产生的兴趣也会持续下去。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们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自我表现,进行自主创造性学习。
(二)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农村生活中的数学
教师应该采取启发式教学,再与实际相结合而巧妙设置问题情景,以调动农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其创新思维,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有关规律,并且对其进行掌握。教师必须要比较擅长提出激发学生们兴趣的问题,将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都始终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选择教学与农村生活环境相结合,使得学生们对知识具有更加深刻的记忆,感受到其中的用处和乐趣,并且可以深刻体会数学带来的无穷力量与应用价值,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们体验到自主探索的乐趣。教师们应该结合农村学校的地方实际,对学生们好奇心比较强、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进行充分利用,从而组织相关教学,推动学生大胆创新。另外,创设探究情景也可以让学生们学会自主探索。当教材情景与本地学生实际不合,就应该尽可能解决,布置一些实际应用的练习来培养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数学和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而对其生活进行观察,挖掘相关数学素材,创设学生们感兴趣而且熟悉的生活与学习情境,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进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从生活中感觉到数学的存在,充分认识到数学的积极作用,增强学习兴趣与信息,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奉敏.结合农村学校新课改特点,优化初中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2(4):25~26
[2]刘爱美.优化初中教学课堂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9(9):37~38
[3]徐孙新.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3(11):49~50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1、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像语文的描述性、美术的直观性、体育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亲和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
2、诱发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切入点。
如讲授“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带着系着线的乒乓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系住乒乓球的线都可以量出来,要使系住乒乓球的线离球一米远,此线需多长?进而又问:假设我们用绳子绕地球一圈,现在把这条绳子都距地球1米远,绳子增加多少?
学生纷纷估计,有的说是一千米,有的说是一万米,有的说是一百米,答案形形,这时教师说:大家说得都不对,增加的长度比10米还短呢!在学生一双双惊异的眼光中,教师指出要是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视先做后讲
“讲”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讲,给出问题,小结方法,总结步骤,揭示规律,感悟思想方法等;二是学生讲,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或看法,这恰好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数学知识建构过程必须经历的。例如,引导学生推导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时是这样设计的:
(探究问题)请任意画一个四边形、一个五边形和一个六边形,再用量角器量一量这三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的度数,你发现了什么?根据你的发现,再计算这三个多边形的外角和,你又有什么发现?
(推广问题)多边形的内角和及外角和与边数之间有规律吗?规律是怎样的?你能推导出来吗?你能证明吗?
为了求得n边形的内角和,请先操作、实践,后讲感悟、体会,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抓住学习的重点,又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合理安排有效的课堂练习
第一、课堂练习时间以十五分钟左右为宜。因为在课堂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既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成,又要进行课堂练习。而有效的课堂练习必须紧扣教学目标,选择练习的数量与质量要精致。第二、有效的课堂练习要运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实施分层练习。实施分层练习具体可以这样操作:将练习分成A、B、C三个层次,并且对应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A层为基础层,要求必须完成;B层为提高层,要求大多数同学完成;c层为创新能力层,要求学有余力的少数同学完成。第三、有效的课堂练习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形成真正的理解。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可以这样来判断:能否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所学知识,能否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能否运用知识解决变式问题,能否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四、有效的课堂练习要有时间保证,因此要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的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效用.同时充分的课堂练习时间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机会。
四、采用多种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