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公司信息化建设调研范文

公司信息化建设调研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公司信息化建设调研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公司信息化建设调研

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 调研分析

一、前言

本研究通过收集资料与调查讨论的基本研究,了解目前我国保险业信息化的特点及有待解决的地方,再通过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专员、专家以及客户的实践问卷调查、走访总结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因此,本研究调研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现状的调查、研究与分析总结出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为其他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二、保险业信息化建设概述

信息化建设是指公司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经营公司的过程,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效益、以及经营水平。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占领市场份额的重要角色,因此各公司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不断挖掘信息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

保险业之所以有必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即是因为保险行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保险营销人员从事室外工作较多,范围较大,流动性也较大,无法实时更新掌握保险信息;其次,客户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沟通不顺畅,存在很大的信息不对称性,导致客户不能了解公司以及客户信息无法录入等问题出现;再有,保险费率的计算比较复杂,客户登陆官网后无法进行相应的计算,这样造成网上保险的销售额几乎为零;最后,由于每一个保险销售人员需要记住自己保户的大量信息,难免时间长了会有疏忽,而业务信息系统又支持不足,这样由于客户跟进服务不及时导致了大量老顾客的流失。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换代,保险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时代的需求,同时对于保险行业来说加强信息化建设的优势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第二,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员工素质。

第三,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公司的对外商机。第四,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我国进行自我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和国际接轨,目的是为了摆脱孤立的局面,也可以摆脱单一的信息化建设流程,实现统一组织、统一领导、实现资源的整合共享,最终建设保险业信息化的有机整体。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成立一个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第二,提供改善信息不对称的解决对策;第三,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第四,保险信息与信息系统的充分结合。

衡量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的测度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保险公司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主要是指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部门、有关领域应用的程度;第二,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率,和普及率不同的是,覆盖率强调信息技术完成的业务量占企业总业务量的百分比;第三,即是网络化程度,主要是保险公司中PC使用数量中联网的计算机台数占企业计算机总量的百分比;第四,集成化程度,信息集成包括新老客户的信息统一与控制;第五,智能化程度与水平。

三、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调研

本章节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走访等一系列信息分析与管理方式对我国的保险公司中的一家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调研,通过对调研得来的数据使用软件等方式进行分析,最终根据分析结果以及基础理论得出结论。

本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通过对中国人寿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的调查研究来了解我国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的状况,从而发现我国保险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最终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我国保险业信息化建设中各种疑难杂症的方式和方法。

调研对象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保险营销人员、客户、专家、随机抽样人群、本人的亲戚朋友以及保险行业专业人士,调研时间2014年9月――2015年3月。

在调查的准备阶段里,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文献法;在调查过程中,采用调查法、问卷法和访谈法,最后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实施,通过调查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经过分析得到结果分别如下图2-1、图2-2、图2-3、图2-4所示:

图2-1 保险公司信息化不足之处

图2-2 对保险公司信息化提出的意见以及建议

图2-3 了解保险信息的主要手段

图2-4 购买保险途径的选择

四、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当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就是信息化建设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因而对于今日的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找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当务之急。保险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一定要建立高效率、现代化的信息化体系,对于公司特别是保险集团公司发展至关重要。针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种种问题和失误,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得出以上数据,将数据进行分析,再结合专家访谈的意见,归纳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业内专业人士指出,主要是由于我们对于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我们在非常困难时期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也由于我们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数据集合、信息集合的严重滞后,这不仅限制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发展,也是我们难以及时处理可能遇到的风险。

第二,原有业务系统更换难度大。当下,虽然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等一些大公司在研发新一代的核心业务系统,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更换难度很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新系统性能不稳定,系统功能不规范,系统功能不适应,系统对接不规范;新老系统切换存在脱节;二是涉及范围较广,不单纯是技术层面,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个别公司仍然使用老系统,无法与总公司系统进行对接,数据存放在本地,容易出现违规问题;三是人员的更换整合;四是业务流程的整合;五是法律法规不健全。

第三, 缺乏挖掘数据中隐藏知识的手段。由于缺乏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缺乏挖掘数据中隐藏知识的手段,粗放的管理方式导致大量数据资产闲置,再加上业务流程不规范,信息标准体系不同意,导致信息系统割裂、数据资源难以利用,这不仅制约了信息化效能的发挥也制约了保险业的科学发展。

第四,缺乏合理的业务管理流程。通过合理的业务流程管理,中国人寿可以充分利用信息价值,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应用与管理决策,不仅能够提升保险整体运能,还有利于降低风险。信息化已经进入全面深入的阶段,信息化正在努力全面覆盖,但是仍然缺乏合理的业务管理流程,导致应用仍然不深入,对管理战略决策的支持还十分薄弱,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缺乏较为合理的业务管理流程,大部分只是形式,信息化参与公司战略和决策制定的程度明显不足,因此将信息化深入管理决策已经十分迫切。

第五,未及时采取营销和调整策略。客户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中心目标,因此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应该实现从产品中心向客户中心的转变。需要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能够深层次的挖掘既有信息资源,从客户行为、客户忠诚度等方面准确、完整的分析客户,从我们上面调查的研究可以发现,根据年龄的变化,即将成长起来的下一代也即将成为消费的主力,而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都有很大的转变,因此能够及时的采取营销和调整战略,才能够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双赢局面。

针对以上的调研原因分析,总结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第一,加大资金投入和重视人才培养。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人才和技术资金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公司决策层重视不够导致的。而人才资源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能够走出个性化、特色化的重要资源,因此必须要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力度。同时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也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2015年的38妇女节,太平洋保险已经联合京东开始对产品进行保驾护航,即是通过多种信息化建设渠道加大保险业务的业务量。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也应该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不仅通过自己的官网也通过其他渠道加大业务量。

第二, 推动信息化自身的多层次技术应用。要推动信息化的多层次技术应用,首先应该加强公司行业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积极引导IT服务商与保险信息化进程的配合,提高IT服务商对保险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理解能力、对政策环境的把握能力。我国银行行业对IT技术的应用比较重视,相对应IT技术也比较关注银行行业,而对于保险行业的关注度远远低于银行和证券,而保险业企业自身的IT技术比较薄弱,因此就要推动信息化的多层次技术应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市场潜力是很大的,其中包括信息安全、网络保险、数据集中与整合、CRM系统、核心业务系统,这些都为IT商提供巨大的服务商机。网上支付虽然已经有很长时间,但对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来说仍然是新生事物,这不仅由于大家的接受能力比较慢,也是媒体的宣传不到位,政府的监督管理不到位,没有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因此保险电子商务要借鉴其他电子商务的做法,使得信息化建设多样化,寻求公众对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点。

第三,集成数据优化关键客户的管理工作。信息集成管理,就是指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将原来分散在各分支机构、各部门的信息数据统一起来,实现集中管理、存储、分析和,从而提高企业在客户关系管理、产品经营等方面的效率和安全。当下时代金融业的信息大集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国际趋势。

第四,加强信息化参与战略决策的程度。随着保险行业对于信息化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国人寿保险应该逐渐将信息化建设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我国大部分的保险公司借鉴国外的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引进信息化咨询、信息化整体规划、信息化战略决策,同时加大了信息化的投入。作为保险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部门中国保监会也将对信息化作用的认识提高到战略层面,不断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支持信息化相关的研究与交流,保监会也加强对保险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和监督,这对于全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通过多渠道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通过多渠道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可以通过德尔菲或者其他调研方式获得结果,不断提高理论指导信息化实践的能力,不断深化信息化建设在产品创新、营销创新以及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应用,以客户的需求为价值导向,强化服务意识,提升信息化支撑并服务于客户的能力和水平。信息化不能单纯的定位于成本中心,而是应以客户为中心,成为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的创造中心。

五、结语

本研究尽可能从本人所知角度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然而能力有限,对于更加深入专业的研究可能会涉猎较少,研究的人员不足,方法也没有很全面,因而对于研究结果可能并不至善至美,希望能在日后的研究和学习中不断深化理论,精确调研和研究结果。

注:该项目研究成果由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资金资助,项目编号为YJSCX2014-122HLJU

参考文献:

[1]刘平.保险学原理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薛伟贤.入世后中国保险业竞争力评价与对策[M].科学出版社,2009.9.

第2篇

孟建柱部长曾深刻指出:“信息化工作是公安机关一场警务革命”,“对于这场革命,谁认识得早,谁抓得好,谁就赢得主动,占领制高点”。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刑事犯罪手段智能化、职业化、组织化特征明显,加快推进科技强警战略,开展以公安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警务革命是实现公安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局充分认识到公安信息化是方向、是趋势,是公安发展内在要求和客观必然。作为欠发达地区,我局结合县情、社情实际,以抓实基层基础工作为出发点,将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化在公安工作中的作用

一、我县信息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做强“硬”件,打造信息化应用平台。硬件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投入资金64万元,购买了120台新电脑、加上原有电脑,基本上做到了民警人手一台,打印机和扫描仪以及复印机等全部配发到每个执法单位,数字证书的拥有率和使用率达到95%。筹措资金200余万元建立了城市电子监控中心,在县城主要街道和重点部位按装了摄像头,最大限度的加强社会面的控制;投资20万元,建立了覆盖全城的350兆无线集群通讯系统。投资15万元,建立了高标准的电视电话会议室。

(二)“软件”硬做,实现网上无纸化办公。网上办公有利之处,就是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最大限度的提高办事效率。我局以打造优质、高效、快捷的“__公安信息港” 局域网为依托,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公文传输系统”,开通了“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库”、“被盗抢车辆信息查询”、“公民身份核查系统”、“在逃人员查询系统”、“dna查询系统”等14大系统的查询功能。创设了“全国、全省、全市网络”导航功能。建立了“办案智能系统”,实现从案件报警登记、案件立案、审批、报捕、的网上办案,真正实现了无纸化办公。通过‘精细化管理系统”的建立,进行日清的录入审核工作,将各项绩效指标量化到民警个人,实现了综合考评由考单位,到考个人的转变。通过进一步健全了全县人口管理系统、治安管理系统,刑事案件信息系统、暂住人口系统、出租房屋管理系统、旅馆业管理系统、民爆物品管理、枪支管理系统,最大限度的实现全局信息网上共享。

(三)做实基层基础工作,推进信息化建设。一是注重民警信息化素质的提高。“信息化”建设,设备建设是其一,“人”的素质提高亦是重点。我们要求民警要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标准:一要求民警掌握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理论知识,懂得计算机的一般工作原理,对工作中出现的小故障能及时解决。二要求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一名民警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的水平高低并非单纯取决于他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的熟练程度,更重要的是在运用这些手段开展工作时不出差错。只有在业务知识上胸有成竹,才能在信息化工作中少失误,不失误。三要求掌握必要的工作技能。一网计算机要会正确开关机,要学会如何存储、读取文件,懂得熟练运用网络和各种软件进行查询、传输等工作。要学会打字,对日常办公办公软件做到灵活应用。二是做好各类信息的日常采集、录入。主要采取业务部门指导考核把关,基层一线单位专人负责信息的采集和录入,实行月考核,评比的办法,加强各类信息的日常采集、录入工作,确保各类信息及时、准确、有效。我们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人口管理、治安管理,刑事案件信息、暂住人口、出租房屋管理、旅馆业管理、民爆物品、枪支管理系统,并对以上系统进行了清理整顿,特别是今年我局对全县人口信息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校对,对出错人口信息进行了纠错,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四)开展跨界跨省区域合作,积极打造大信息格局。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每年在外打工的人员就达30余万,其中以在广东、广西邻近地域打工作居多,我局以精诚团结、通力协作、共同打击犯罪”为基本原则,通过打造大信息格局,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谋求“双赢、多赢”良性互动互助,共创平安和谐美好的睦邻友好大治安环境。20__年12月16日至17日,在我县莲花大酒店成功举行了湘桂两省(区)三市十四县(区)一监三届九次治安协作会议,湖南__、广西桂林、贺州市公安局主管刑侦工作的副局长、刑侦支队长,__、道县、江永、江华、东安、全州、灌阳、恭城、平乐、富川、昭平、钟山、八步、平桂、钟山监狱等15个联防县(区、监)公安局局长、主管刑侦工作的副局长、刑侦大队长参加会议。通过开展区域合作效果显著。20__年10月4日,在广东警方提供的信息下,我局民警经过艰辛努力,成功侦破广东省中山市“20__927” 广东省铁将军防盗有限公司财务室盗窃保险柜220万现金人民币被盗案,追回赃款近70万元,__籍7名犯罪嫌疑人全部移交给广东中山警方押回审理。20__年11月10日,成功抓获冷水镇百美村村民成阿勇、沙锋成功破获广东东莞东莞市东城区鳌峙塘工业园基二横路宏达模具厂门口杀人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目前一些民警思想上还未真正改变,对警务改革的浪潮认识不足,对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特别是全面加强公安信息化应用工作重要意义的认知上存在误区,认为信息化离个人还很远,习惯满足于一张纸、一只笔的传统办案模式。个别部门领导对此项工作未能予以足够重视,思想观念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信息基层基础工作不扎实。没有在思想上真正受到触动.

(二)民警素质不高,离公安信息化建设要求差距大。实现公安工作信息

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民警能否正确应用信息化手段完成各项工作。目前民警的科技素质离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存在“不能用、不愿用、不会用”现象。一是民警在日常的工作中仍固守于传统的思想模式,视野较为狭窄,对科技手段的应用还不够重视,运用科技手段侦察破案还不多,习惯用传统模式办案。二是在计算机的操作应用上,虽然已经对民警进行了培训,但一部分民警计算机的操作应用仍不熟练,对计算机的应用较吃力。

(三)基层基础工作较薄弱.信息化是建立在坚实的基层基础工作上的。目前存在基层基础信息采集录入不够全。面不够宽,信息不准确的现象。对公安常规业务和日常工作如接处警登记、案件受理等信息录入较好,对社会信息、高危人群信息、二手车交易市场和车辆维修点信息等采集不够。特别是具有时效性检查的项目如每月重点单位、重点行业、公共娱乐场所治安检查、监管对象考察等信息录入明显不足,同时,信息录入还存在“不准、不全、不快”不够规范的问题,有些信息用词不当、描述不清楚,有些信息缺项漏项、内容不完整。

(四)高科技技术人才极度缺乏。信息化建设必须以人才为先导,必须有专业的信息人才作为支撑,目前我局信息化专业人才极度缺乏,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只有4人,还只是大专院校毕业生,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少,新软件开发与应用还不能很好的启动,信息化还处于低水平。

(五)情报信息分析研判工作缺乏系统性。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情报信息分析研判队伍,,仅依靠基层所队的内勤在运作,治安、国保、经侦、禁毒等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沟通交流,信息研判存在各自为战的现状,信息流动性少、资源共享少,形成了“信息孤岛”。同时,由于基层信息员队伍力量不足,大多数是个别民警兼职抓信息,在警力不足,任务繁重的情形下,对情报信息无法进行深层次的研判,导致研判工作效果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加强教育,更新观念。当前,要针对一些民警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狠抓思想认识的提高。要通过教育使全体民警思想来一次大洗礼。心灵上有一次大触动,要使“革命”二字的意义深入每一个民警的心中,要使民警明白警务信息化革命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个人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要在全警思想中树立“不懂信息化应用的领导丧失指挥权,不懂信息化应用的民警丧失工作岗位”的理念,切实增强广大民警的危机意识,从而提高民警学习信息应用技能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建立信息化应用培训机制。要建立民警信息化应用的定期培训制度,对新录用民警,要依托警察培训学校,把计算机应用列入新录用民警岗前培训内容之一,把好民警的“入口关”;对在职民警,要把信息化应用作为岗位练兵的重要内容,按照警种、岗位和年龄的不同,分层次制订培训计划,采取每年一次集中培训和日常实战应用网上考核、组织信息化应用比武竞赛等办法,将信息化应用学习培训融入日常警务工作中去,使基层民警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地去学电脑用电脑,切实提高民警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基层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第3篇

2.选准目标,确定纳入考察范围的软件公司。各软件公司从成立到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有技术优势和市场评价。在调研之前,应多方面了解国内比较知名的档案软件服务商的情况,包括其产品类型、技术特点、资质奖励等级、规模大小、用户评价等。纳入考察视野的软件公司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过多则良莠不齐,浪费人力物力;过少则可选范围窄,也不利于形成竞争优势。

3.选择典型,借鉴成功的经验和教训。选择典型,一方面是要选择档案信息化建设开展比较好的建设单位,另一方面是要选择技术、经验相对成熟的软件公司,要把这两种典型性结合起来考虑。档案信息化建设开展比较成功的建设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同时,调研的过程也是考察各软件公司实力的过程。负责项目实施的软件公司每完成一个成功的项目,自身的技术、经验、创新能力也不断得到检验、积累和提升。选择与这样成功案例多、项目实施经验丰富、技术先进而稳定的软件公司合作无疑更具有保障性。

4.选择同类,最大限度地发挥同类优势。选择同类,就是选择行业性质、档案管理模式、档案种类、信息化实施内容相近的建设单位进行调研。上述情况类似,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就必定有很多相同或相通之处,调研中了解到的信息对我们来说也就更熟悉、更具体、更有价值,很多做法实践起来也就更具有可操作性,有些甚至完全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有同行业项目实施经验的软件公司对于我们来说也更具有考察价值。

5.认真对待,对要交流的问题做充分准备。调研工作对于深化我们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识、逐步明确自身档案信息化思路以及选择合作的软件公司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认真对待,不能走过场。在调研之前,档案部门、信息部门甚至有关业务部门应多学习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知识,同时对自身的档案管理现状和未来信息化管理的需求要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还应认真准备调研提纲,详细列出要了解和交流的重点问题。问题应尽量全面,业务和技术并重。要带着问题去,带着答案回。

6.把握全局,提问时不纠结于细节。在调研过程中,除去情况介绍、系统演示,现场答疑解惑的时间其实很有限。为了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提问时应从全局考虑,不能单单以某个业务部门为主;各业务部门在提问时也应抓住重点,不能纠缠于细节。总之,提问要尽量全面,重点问题必须问到,一些细节问题,可以留在技术交流阶段再做深入探讨。不能因为问题单一浪费了珍贵的学习交流机会,也不能因为琐碎问题浪费了交流双方宝贵的时间。

7.广泛收集信息,争取获得成型的经验材料。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实际也是以信息化促进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过程。在可能的情况下,对被调研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规章制度、电子文件归档范围等有珍贵参考价值的文件材料进行收集是很有必要的。如果被调研单位乐于提供,我们后续的实施工作就有了捷径可走。

第4篇

一、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管理意识不够。虽然信息化建设在各行业都迅猛发展,尤其是大型综合性企业、金融行业、计算机行业等,能够更好的对企业管理进行技术层面的支持,有效的把握企业的管理实施内容,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分配到合适解决的对象,从而促进预期管理目标的完成。但信息化建设在传统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却并不如意,主要是拘泥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有一种骨子里的不安全感。

其二,对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不够深入。通过技术层面对工作流程的支持,可以增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惯性发挥,在保证企业管理正常有效进行的同时,并进而优化企业的管理流程,更大程度的发挥出信息化管理的作用,促进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的不断深入。在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里,即使迫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却由于不够深入理解的应用,以及员工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理解不够,不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高效率,有时反而将程序变得更加繁琐,对业务的开展有一定的桎梏。

二、业务流程管理的发展历程

在业务流程管理上,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经历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具体发展历程如下:

(一)业务流程重组

这项业务是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拆、诠释,再思考、再设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的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量、效率等方面的改善与突破。

(二)业务流程优化

业务流程优化需要明确改革思想,通过降低流程活动的非增值业务,优化流程活动的增值业务,对业务流程进行调整、修正,以达到改革目的,更好的促进业务流程的管理服务,在满足客户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更好的建立增值业务,提升企业效益。

(三)业务流程管理

在具体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中,需要对各个管理模块系统进行优化,稳定业务中心,保证各组织的基本管理,从而达到稳定组织的目的。从纵向角度来看,这种管理具有一定的信息导向性,而且影响了建筑施工企业信息的传递速度。通过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评价,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实施,对基本组织机构进行合理设置,充分让各个实施人员了解其组织设置、权责,将工作安排妥当,有效的跟上信息组织建设的步伐,从而避免业务流程管理的尴尬,达到大家工作方向的统一。

三、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流程管理的影响

信息化建设作为一种对企业全盘产生影响的管理模式,与传统建筑施工企业碰撞,产生独特的影响。我们从具体问题出发,进行合理的分析解释,针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对其流程管理产生的影响分析如下。

(一)促进高效系统团队的组建

对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首先需要一个高效的信息化建设与维护团队,在团队的组建过程中,一方面保证能满足企业原有的基本管理需求,另一方面保证新的信息化建设能有序开展。根据管理的需求,做好团队基本战略定位和组织定位,通过技术手段来加强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分配上,可以进行相关的技术手段的维护,通过组织模型的建设来达到系统设计,完善信息技术管理,维护了成员之间的团队建设。让信息技术模型组建更加具有协调性,保证了成员之间的专项管理工作,做好各自相关决策权,通过团队来形成优势互补的叠加效应,更好的达到系统建设的效果。

(二)帮助明晰实施路径

在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原有企业各项管理流程进行系统的分析,认清企业现有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现有管理优势,然后再定位要建设的信息化管理。首先进行相关的组织调研工作,针对原来的管理流程权限做出理性的分析,从企业管理实际情况和个性化理念出发,结合企业的战略定位和企业文化,协调各组织之间关系,进行具体的流程管理权限分配。

然后对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进行详细的调研。把握好调研的范围,对调研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细致到流程的每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处理对象,处理权限。帮助企业明确管理的实施路径,实施对象,实施权责。从信息化角度加大管理力度,做好管理权责的分配。进而加大信息量,考虑得更加周到细致,充分发挥出信息化建设的优势,用流程制度约束来代替原来的人工约束,即使面对人员的变动与业务的大幅增长也不用担心管理缺失。

(三)不断协同改革意识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明确改革意识,加强理念和执行两大支柱的力量。通过对思想层面的解放,可以促进执行理念的发展,在原有的执行范围内做好管理,将管理理念系统化之后,又能更好的促进下一步改革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建设更好的管理目标。

(四)做好切实的标准体系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体系建设也是关键。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虽有自己既定的管理模式,由于涉及的内容相对广泛,一般没有稳定的制度约束,容易出现制度外的例外,对制度的执行不够彻底。通过对信息化流程标准的落实,可以对管理的深入程度进行分类,然后进行有效的技术分配。根据企业管理现状将管理系统进行前瞻性的分配,既完善了原有管理标准,又更好的推进了有层次化的信息化管理。在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让制度得以有效执行,从而有效的推进信息化服务,促进信息化建设,更好的完善公司管理流程,提升公司效益。

第5篇

吃“三只螃蟹”

大唐是2002年12月29日在原国家电力公司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而成的特大型发电企业集团,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独资公司,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授权投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试点。虽然早在成立之初就开始了信息化建设之路,还有吃“三只螃蟹”的故事,但是大唐的信息化水平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段距离。

关于吃“三只螃蟹”,大唐有三个故事。吃“第一只螃蟹”源于2003年的“非典”时期,由于每周一15:00时要召开生产安全例会,大唐决定建立基于Internet的软视频会议系统,但他们当时在全北京没找到一个基于集团模式的软视频会议系统,在当时严禁举行集体活动的情况下,十几家供应商“冒死”前来演示,他们选择了4家,系统匆匆上马。吃“第二只螃蟹”也是在2003年,当时基于互联网的虚拟专网技术刚刚登陆中国,大唐决定利用互联网构建集团公司的虚拟专网(即VPN),实现不同地区的互联,这也是当时大唐的无奈之举。在2004年,很多人认为搞信息化建设有风险,在当时看来,在信息化规划之前先做数据规划是一种反叛。但是经过激烈的辩论之后,大唐决定先启动数据规划系统,这是大唐吃的“第三只螃蟹”。

刚成立时,大唐电力分布在14个省、市、自治区,管控模式的差异导致区域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这势必给信息化建设造成困难。苏发在介绍大唐信息化的起步时说:“我们把开始信息化建设的第一年也就是2003叫组建年,要理顺管理关系,确定管理思路,我们起步的时候很艰难。”

由于对信息化建设的关注及投入,大唐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到2006年,大唐以湖南省公司为试点开始了财务及相关业务一体化项目,这也是为了实现统一管理平台,信息横向跨部门、纵向跨层级流动,加强财务及相关业务管理,进一步提升集团公司现代化管理水平。大唐在以湖南省公司为试点的项目中采用了IBM的Power Systems为代表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这为该项目运行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增强信息化建设力度

历时7 载,大唐从2003年的可控装机容量2500万千瓦发展到目前的超过1亿千瓦,大唐和华能集团已经成了亚洲最大的两大发电集团。目前大唐在建和筹建的企业已经超过200多家,运营范围走出了国门。苏发介绍说,大唐以电为主业,覆盖到了上游和下游,到目前为止已经成为集煤、电、油、运为一体化多产业链的集团化企业。

业务的迅速发展凸显了信息化建设的不足,大唐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信息化系统建设迫在眉睫。在湖南省公司试点项目成功的基础之上,今年3月份,大唐与IBM达成新的合作,IBM为大唐包括广西的桂冠电力、河南分公司、大唐陕西公司、黑龙江公司和吉林公司等五个区域公司的ERP系统建设提供了35台IBM Power 570服务器,对EPR系统的数据中心提供硬件支撑。

在谈到选择IBM服务器的原因时,苏发介绍说:“选择任何一款产品之前,我们要经过严密的市场调研,包括与厂家和该产品用户的沟通。关于这款产品,我们与使用该产品的国网公司进行了多次沟通,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从营销、技术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做过调研,最后我们才决定采用这个产品。在这个项目中,IBM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优质的服务,价格也很优惠。”

第6篇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大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精神,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施《北仑区数码港规划》,推进北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商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摸清我区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现状和有关问题,根据区领导的指示精神,决定对我区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现状和相关问题做一次全面调研,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区企业信息化工作。

二、指导原则

1、政府引导、效益驱动、市场运作

2、政府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

三、调研目标

1、了解企业信息化现状,找出亮点

(1)企业上网工程(企业宽带接入、信息、企业建站、电子商务、网络邮箱、网络传真等)

(2)企业内部管理(财务管理、进销存管理、仓库管理、ERP/CRM/SCM、人力资源和资产管理等)

(3)企业设计制造(CAD/CAM/PDM等)

(4)企业信息化取得成绩

2、了解企业信息化需求,研究对策

(1)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所关心的主题

(2)企业信息化发展计划

(3)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设想、今后的重点及目标

(4)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

(5)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有什么建议

3、筛选项目,推进企业信息化

在统计数据分析、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评价剖析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政策导向,在政府宏观导向和政策、支撑平台体系建设、普及和培训、宣传、技术推介等方面提出方案和规划,为政府正确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政策依据和决策支持,为企业提供多层次、行业针对性强、面向效益提升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

四、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调研的组织领导,经研究,决定成立北仑区企业信息化调研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组长:**

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

办公室成员单位:区政府信息办(信息中心)、发展改革局、科技局、统计局、外经贸局(经发局)、工商分局

其它成员单位:建设局、贸粮局、旅游局、科技创业园和新唇值赖?个街道、镇乡。

五、调研方式

由上述19个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镇乡抽调人员,邀请宁职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信息化企业,成立企业信息化调研课题组和推进工作专家顾问组。

调研课题组和推进工作专家顾问组将根据北仑区产业特色,由熟悉行业发展规律的、不同学科的专家队伍组成。充分利用专业信息技术公司、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政府渠道的力量。采取问卷调查和座谈等方式进行调研。

(一)行业调研

行业调研以各行主管、分管口为主,街道、镇乡属地为辅,负责各行业《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和行业调研报告的编制工作。要力争抽取2000家以上企业填报《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基本覆盖,规模以下企业至少1500家,并在详细分析回收的《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编制行业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

(二)实地调研

实地调研分成10个调研小组,选择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每组原则上跑200家),主要召开企业信息化工作座谈会、赴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和企业信息化需求。

六、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年12月5日—20**年12月31日,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分解调研任务,全面动员,由经发局、发改局和街道、镇乡等各职能部门发起,分行业、区域发放《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到相关企业,同时采用纸面问卷和网上填报两种方式,自上而下展开一次全方位的普查;

(二)实施阶段:20**年1月4日—2006年2月28日(法定节假日除外),分10个调研小组开展实地调研;

(三)汇总阶段:2006年3月1日—2006年4月30日,其中小组汇总:3月1日—3月30日,回收《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录入数据库,详细分析调研情况,编制并提交行业、区域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大汇总:4月1日—4月30日,4月1日前各调研组将收回的《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汇总表及小组调研报告报送区信息办;5月底编制完成全区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

七、责任分解

1.调研责任分解表:

组别行业负责单位

第一组外资企业200家(规模以上100)经发局(魏朝晖)、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二组外资企业197家(规模以上171)经发局(郑麒麟)、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三组制造业(塑机)273家(规模以上57)科技局(郑辉)、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四组1.制造业(文具)96家(规模以上21)2.制造业(汽配)80家(规模以上28)科技创业园(虞雁)、发改局(张楠)、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五组制造业(服装、针织)128家(规模以上34)发改局(刘磊)、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六组制造业(模具)428家(规模以上75)科技局(周瑾)、科技局(储晓峰)、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七组1.交通运输物流业80家

2.邮电、通信业38家

3.宾馆、餐饮业38家(规模以上12)信息办(王宁山)、旅游局(徐文辉)、街道镇乡

第八组批发和零售贸易520家(规模以上59)

工商分局(俞全红)、贸粮局(陈华)、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九组建筑业220家,其中建筑101(规模以上47)、房产77家(48)、监理设计42家建设局(曹育人)、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十组其它753家(规模以上146)工商分局(章页)、发改局(殷光亮)、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7篇

(一)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期阶段,对其调研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在开展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前期,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调研不充分的问题。因此,如果企业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类、整合、进行检索以及编码工作,就可以很容易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企业信息档案的规章制度,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形成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库,做到真正的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档案信息的管理,实现档案信息化。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只有2%的企业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企业档案信息等相关数据的管理。由此可见,建立数字化的档案数据库是建筑施工企业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功更有利于企业更好的收集、处理、积累具有信息价值的庞大的档案数据。因此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期,要加强对其调研。

(二)对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视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档案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中,档案信息化建设受到很多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比如高层领导不够重视,导致协调沟通不到位,又如档案人员对档案的管理能力不够好,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单纯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只是简单的对工程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因而不需要太专业的知识和专业人才,导致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业务水平偏低、来源杂乱,这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三)档案信息化的探索、开发和建设传统化。

目前国内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开发都流于“表层化”,仍然以比较简单的介绍、汇编和存储为主。比如在数字化的扫描或者目录录入方面,只是由传统方式转变为数字化的网络化的保管,在建立开发的工作中,更多的是改变了档案信息存储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没有实质上的突破,甚至有一些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从不进行档案的编研及相关的检索工作,至于具有综合性、专题性的档案信息化的调研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没有。

二、关于解决建筑施工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方案

(一)通过几种手段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加强对企业档案信息化的管理。

加强对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对工作人员的培训,要有针对的根据建筑企业档案的实际情况进行,要着重于计算机、网络与应用系统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与操作的培训。同时也要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软件系统维护人员的培训,这其中包含:数据的管理、各个业务模块使用权限的控制以及意外事故的处理等。加强建立档案移交、管理分类方案。对于工程项目竣工档案,集团公司档案管理部门要形成一整套的收集、整理、移交规范。对企业档案、文件的分类以及其组卷原则,都要有统一的要求。

(二)从顶层设计入手,同时培育复合型人才,积极建设并完善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

将档案信息化管理规划到企业的发展中去,依照国家及行业的规划,同时结合企业自身档案信息化发展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的发展档案信息化发展规划。总体规划要从信息化现状、建设目标、系统构架、行动路线、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等方面出发,既要有短期要求,又要保证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长期目标,使档案信息化不盲从、杂乱。要加强基础理论、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对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学历要求、专业对口性要求。加强对相关人员现代化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在恰当的时机引进专业人才,增强团队实力,为企业更好地服务。

(三)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引进新的方法,用应用来促进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立。

改变企业档案一归档、保管工作为主的局面,注重档案的应用、扩展范围,提高员工参与档案管理的比例,形成全员参与的好局面。同时应用更加专业档案管理方法,充分利用IT新技术。

三、结束语

第8篇

时间: 地点:心

二、调研目的

按照中央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工作部署,以问题为导向,紧密结合总局主题教育实施方案确定的12个主题,紧密结合手头正在推进的工作,紧密结合“找差距、抓落实”,调研信息化人才队伍、

三、调研对象及内容

此次调研主要采取座谈调研方式,围绕管理机制、网站建设、网络安全运维、人才队伍建设四项内容交流经验做法,探讨难点和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政务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及经验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是以经济分析预测、信息化产业研究、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和大数据应用为特色的国家级决策咨询机构和国家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主要目前在职人员570余人;内设8个正局级职能部门,3个直属机构,4家全资或控股公司。信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部(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办公室)负责中心信息化建设,内设办公室、技术处、运维管理处、安全管理处、云平台管理处等六个处室,(100多人)在岗人员。    

(一)信息化战略发展规划。一是综合管理部负责中心发展战略研究。二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负责面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上级部门开展信息化战略规划、顶层设计与制造业等产业的决策咨询。三是大数据发展部负责面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上级部门开展大数据决策支持服务,组织开展大数据发展战略与总体规划,推动数据共享开放。各部内设相关处室具体负责信息化各领域规划发展。

(二)网站建设。建设任务。二是公共技术服务部(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办公室)负责国家发展改革委政务信息化建设及技术支持,负责牵头协调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相关管理工作。经验做法:信优化,安全防护体系设计;三是采取基础设施+防护+认证平台形成统一安全防护平台。四是领导高

(三)网络安全及运维。个部门负责。一是信息与网络安全部(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电子认证办公室)承担政务部门委托的信息安全高端咨询、安全等保测评及评估、技术支撑、专项服务及相关管理工作,开展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的相关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协调指导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地方节点的信息安全工作,承办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电子认证办公室业务及相关管理工作。二是公共技术服务部负责政务外网、云计算平台等运维工作和网络安全工作。经验做法: 一是逐步将多平台、多系统应用向大平台应用转化。2017年后,信息中心逐步整合多个应用平台,形成一个网络平台、一个安全平台、一个运维平台,同时推进省级政务信息系统在国家级平台的迁移部署。二是统一设备品牌,形成应用集群,降低运维工作的复杂性。比如堡垒机设备由原来的5个厂家6种设备,经过使用比较,选择出功能最强、使用友好的一个品牌,在后来采购中实行单一品牌竞价采购,建立堡垒机集群。三是管理网与生产网分开时,能够立即启用,缩短业务中断时间,降低不良影响。六是繁琐辛苦的一线运维工作外包,信息中心自身运维人员在二线三线进行支持,解决运维人员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不高的问题。

五、政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现状及经验

国家信息中心自组建以来,以业务需求为导向,按照国家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规范用人,目前在职员

(一)人事党建。信息中心办公室负责中心文秘、人事、财务、行政后勤、离退休干部服务等工作;党委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开展中心的党群工作,承办中心重要党务和群工活动,完成中心党委、纪委交办的任务。

(二)经费管理。信息中心在内部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在编人员与外聘人员,创收与管理之间采取多元的管理机制和灵活有效的竞争办法。中心党委办公室、综合管理部是一类部门,由信息中心负责承担全部人员工资绩效福利等经费开支;大数据部、公共技术服务部是二类部门,中心承担部门人员的基本工资和相关社会保险,绩效奖金补贴等由部门通过自主开展业务活动收入解决,同时按照在岗人员数量需每年给予中

(三)人才引进及录用。一是国家信息中心每年有固定10-20个事业编制名额,通过招收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对口专业,专业化人才使用,解目前公共技术服务部29位聘用人员,主要是通过长期合作的乙方公司招聘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人事劳务关系和管理放在公司,中心支付相关劳务费用。

(四)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通过招录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海归人员、军转干部按照国家事业单位人员工作标准待遇制定,个人绩效则采取权限下放的办法,由各处处长境制度保障,贡献与绩效挂钩,创收与个人收入结合,不封顶,不上限;借调人员由借调部门负责绩效定档。

第9篇

杂志协办的“全国中医院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旨在推动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健康、协调、有序发展。

中国中医药报社副总编王淑军首先致辞,希望通过此次经验交流,能够加强中医医院对信息管理的重视,提升中医医院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动中医医院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高,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推动医改深化中起到的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综合处处长陈伟在会上作了《围绕医改突出特色开创中医药信息化工作新局面》的主题演讲。会后,陈处长的演讲成为了与会者讨论的焦点。《e医疗》杂志主编陈钧在会上做了题为《2010中国大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状况调研报告》的演讲,明确了电子病历的概念和重要性,介绍了与电子病历相关的调研结果,以及医院成功实施和应用电子病历的关键因素和电子病历的市场前景。该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

与此同时,在“全国中医院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多家医院和信息化厂商代表对如何发挥好中医药特色优势,创建信息化中医院、数字化条件下医院客户服务体系整体架构与解决策略、中医医疗信息化建设思路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无锡市中医医院副院长沈崇德结合无锡市中医医院的信息化发展进程,在会上做了《医院数字化条件下医院客户服务体系构建策略》的演讲。无锡市中医医院是国家数字化试点示范医院、国家中医药局信息化示范单位和全国电子病历和数字化研究组长单位之一。沈副院长着重介绍了医院的数字化客户管理与服务体系,该体系包括:就诊一卡通与电子健康档案;“医患通”客户关系管理平台;数字病房视频互动客户服务平台;全数字化智能语音客户服务;各类分诊排队系统;各类自助服务体系;各类医疗服务费用支付平台;各类公共信息系统;治未病领域的应用;基于物联网的无缝隙院前院内绿色急救体系;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客户管理与客户服务;区域健康管理与服务平台。

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院长段华讯在会上作了《信息化建设为中医事业发展添翼助力》的演讲。段院长表示,医院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投资大、技术含量高和知识密集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创新,提升和引入先进的管理思想,舍弃落后的医疗流程和管理理念,提高医院的经营效益,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也为患者创造一个全方位的、快捷方便的、全新的医疗服务平台。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王映辉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创建信息化示范医院》的发言别强调了信息化建设在效率提升方面的价值:从业务量上看,医院2001年门诊量为66万,2010年为210万,增长218%;医院工作人数从1055人仅增加至1225人,增长18%;全院没有增加业务用房面积、人员没有大幅增加,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有很大提高。

第10篇

关键词:海事 信息化 思考

Consideration of Development of Maritime Informatization

Fei HAN

(Liaoning Maritime Safety Administration,Dalian City,Liaoning,province 116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by leaps and bounds and maritime administration’s increasing demands for maritime regulation and office automation, maritime informatization has entered into a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This article, aiming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aritime informatization in form of capital construction, concerns several key problems as follows:how to change the way of budget control on informationalized project, the planning of medium-term maritime informatization, systematically retrospective mechanism, and data collection and disposal among others.

Keywords: Maritime, Informatization, Consideration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以及海事部门对海事监管要求和办公自动化的需求越来越高,海事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与国内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发展道路一样,海事信息化建设也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和部门应用系统建设两个阶段。辽宁海事局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从信息资源整合到两个应用平台的建设,经过调研、规划、建设和使用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笔者有幸全程参与这一过程,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对一些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理论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1. 当前海事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当前海事信息化建设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海事业务的发展

一直以来,海事信息化建设的模式是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以下简称部局)各业务部门为满足业务数据汇聚以及方便业务人员的需要建设信息系统,再推广到各级海事机构使用。这种垂直下发的各类“烟囱”式业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局对业务数据的汇总和海事监管及执法工作的需要。但对于需要在各业务系统间共享数据从而提高协同工作效率的各级海事执法机构而言,这些系统无法满足各业务部门之间以及与其他相关单位之间的横向业务需求。另外,“信息孤岛”现象的更大危害在于由于多个业务系统从多处重复录入数据,无谓增加业务人员工作量的同时,更是导致了业务数据的不一致,数据上报和汇总数据准确性无法保证,严重影响了领导的宏观决策。浪费大量人力物力重复建设的孤岛系统不仅没有推动业务发展,反而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迫切需要变革信息化的建设模式,进行海事信息资源整合及应用系统的集成。

1.2 当前海事信息化建设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由计划经济转变而来的基建工程式的信息化预算管理体制,在一定阶段内发挥了很好的协调和管理作用,但是却越来越难以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要求。现在海事系统仍然是以基建工程的方式来进行信息化建设预算管理,先立项、报批,再实施、验收付款。信息化建设与基建工程建设并不完全一样,基建项目按照基建材料的具体标准,检查各种设施是否符合就基本能完成项目验收,而在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难以界定和预测的可能性。尤其是软件信息系统,它并没有物理材料,是融入了人的思维和智慧的一个非物理性的软件产品,验收时不应只核实该系统有没有,还要根据每个具体的软件系统特点,制定相应的标准来衡量是否能用、好用、易用。即便这样,信息化产品是否合格也不是在交付使用后立即就能检验出来的,很多不常用的功能,或者一些问题隐藏较深的缺陷,还需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使用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海事信息化的健康发展需要改变以往基建工程式的信息化项目预算管理模式。

1.3当前海事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标准规范需要进一步完善

长期以来,海事信息化建设缺少健全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标准规范,各业务部门、各直属海事局为了满足各自的信息化需求,进行了满足响应的信息系统建设,而由此产生的标准不统一、系统功能叠加的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切实贯彻海事信息化顶层设计,制订海事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海事信息化标准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1.4 海事信息化建设人员相对匮乏

信息化建设人员的专业能力、水平与信息化建设的成败息息相关,但海事系统各级机构的专业信息化人员相对匮乏。信息化建设涉及软件、硬件、系统建设、系统运维等等多个方面,而现在经常是一个人负责整个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而且由于缺少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进行的相关培训,使得海事信息化管理人员事业难以开拓,信息化知识难以更新,信息化建设工作就难以顺利的开展。

2.如何推进海事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2.1进行海事信息化的中期规划

信息化不是简单的建造和使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它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了从规划、组织、实施到管理运维,涉及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复杂工作,更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精心规划后,有步骤的实施,还需要不断完善扩充。另一方面,信息化又与IT技术密不可分,由于IT技术发展更新速度太快,各行各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规划时普遍追求新技术、追求热点概念,而追新追热的规划容易被昙花一现的技术和概念所束缚,不能达到预期的规划效果,笔者认为海事信息化适合做5年左右的中期规划。海事信息化需要结合现有业务模式和成熟的信息技术水平,展望未来5年的发展趋势,以业务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制定合理可行的海事信息化中期规划。

2.2建立已有规划及系统的回溯机制

随着海事业务的不断发展,会有信息化系统不适应海事业务的情况发生,所以信息化的建设是个迭代往复的过程。业务人员在使用已有信息系统的过程中也会找到信息系统中的缺陷和发掘出新的业务需求。信息化的规划工作完成后,在规划落地、实施建设和系统使用过程中也会遇到与实际规划有偏差的地方。这就需要定期对已有系统的使用信息进行收集,与规划进行对比、对规划进行调整。为了信息化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建立长期的系统需求和规划的回溯机制是必要的工作。

2.3踏踏实实进行海事信息化基础建设

信息化是个比较特殊的工作,因相关的软硬件产品和技术更新比较快,信息化工作很容易进入追赶新兴流行概念、产品、技术的误区。并不是说新兴的产品技术不好,而是要考虑哪些最适合自己的产品,避免不成熟的技术造成的浪费,而且一味地追赶也导致没有更多的精力进行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工作。

这里提到的基础建设工作并非网络硬件设备的购置,而是指数据管理和软件需求控制等信息资源运营层面的工作。漂亮的页面、流畅的功能、便捷的操作是大家可以直观感受到的信息化工作成果,而信息资源规划、数据梳理等信息化基础工作是非信息化人员接触不到也想象不到的工作,恰恰是这些工作又是信息化的基础工作,是保证信息化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2.4改变基建工程式的信息化项目预算管理方式

在软件系统建设过程中,由于用户需求不成熟,或者开发人员与业务人员之间的误解等原因,往往会根据具体情况对建设内容和范围进行调整,可能会对原有工作量进行增加或减少,因此通过一次性立项就确定信息化建设的项目预算是不准确的。应该改变现有基建工程式的信息化建设预算方式,遵循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规律,探索新的信息化建设和预算管理方式。比如,通过小型的试点项目对开发公司进行遴选,用户与入选的开发商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先框定一个服务周期(半年或一年为单位)的大致工作量,项目实施过程中双方认真做好工作记录,在每个服务周期结束时,双方就实际发生的工作量按照服务质量、进度和用户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评审,根据共同认可的工作量进行费用结算,同时将其作为下一个服务周期的估算依据。同时建立开发商的服务评价体系,对不合格的开发公司应及时考虑改进和替换,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2.5信息系统建设引入回溯机制

信息系统建设的普遍现象是上线部署使用后就认为该信息系统建设已经完全结束了,笔者认为信息系统建设应该引入和建立回溯机制,即信息系统上线使用后,定期根据用户反馈、系统运维情况等信息对系统需求、功能、数据等各个层面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需求,完善系统功能。这样才能建成用户能使用并且愿意使用的信息系统。

2.6掌握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

由于海事系统内部缺乏信息化人员或信息化人员配备不充足,海事信息化的建设基本处于完全由开发公司全权负责。这样就造成海事系统内部人员只懂业务,不知道信息化系统是如何开发的,软件技术标准是否符合要求。遇到问题时开发公司以各种理由推脱责任甚至海事局用户经常会受制于开发公司。

这就需要海事内部努力培养信息技术人员,掌握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全程参与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来。从调研业务、技术选型、概要设计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进度跟踪,以及项目后期的测试验收,都要由海事局自己的技术人员来把控,明确建设目标、建设范围和关键技术路线等等,最重要的还是要掌控核心功能架构和数据结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建设一个符合海事业务特点,满足业务人员需求的信息化系统。

2.7建立长期的信息化技术学习培训机制

信息化是个新兴的产业,信息化的技术发展速度很快,海事信息化要适应现有的信息化技术,海事信息化人员要更好的进行信息化相关工作,除了全程深入参与信息化建设工作,还要不断的学习信息化技术,以便跟上信息发展的步伐。

第11篇

在精细化的生产流程中,反应釜中的配料、温度、压力、反应时间等各种参数,成品与半成品的测试数据,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与数量。将前几年所建成的一些信息监控孤岛整合在一起,使整个生产流程贯通一气,提高生产与管理档次,向大型化工集团的生产模式靠拢,一直是厂领导的奋斗目标。

年初,在厂生产规划会议上,确定整合主要生产车间的计算机监测、监控系统,要求信息中心金主任尽快拿出方案来,争取年内完成系统整合,作为实现奋斗目标的第一步。春节一过,金主任在本厂进行实地考察,开了近二十次调研会,相关单位填报了各种数据表格,多个不眠之夜,完成了厂领导所要求的建设方案初稿。

接着,通过正规渠道,向社会上信息化建设集成商了“佳维精细化工厂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公告”。公告一经发出,立即招来了十多家公司的响应,申请承建此项目。

金主任他们从这些公司中,选出了五家专业资质相当的公司。不到十天,各家公司通过实地勘察,相继提交了项目建设方案。信息中心分别听取了各公司的方案介绍。金主任亲自领着信息中心及厂相关单位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对所选定的五家公司,逐家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建设成果及承建单位服务质量等。信息中心再次分别与每家公司,进行了第二轮技术方案交流会。

两次技术交流会,使本次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方案更趋完善,加上实地调研所得资料,信息中心经反复比较,写出了相关报告,报告中认为这三家公司都具备建设本项目的能力,但各有千秋。

A公司技术力量强,所建成的项目用户反应良好,售后服务周到;B公司资历较长,技术沉淀较厚,所承建的项目众多,但近期有失误的记录,有时服务不到位;C公司成立较晚,人员较新,但目前正在上升阶段,用户反应良好。最后,信息中心建议厂领导采取议标的方式,选A公司作为承建方。

一周后,万副总答复金主任:厂领导决定,采取正规的招标流程来确定承建单位,而且要聘请五到七位专家来评标。信息中心及厂相关部门有关人员,紧锣密鼓地准备了起来,发标书,请专家,拟定开标程序等。一切就绪后,即进行了开标活动。A、B、C三家公司各自提交了商务及技术方面的文档,分别派出代表作了限时的述标发言,最后根据专家意见及综合打分,确定由B公司中标。

第12篇

2016年,浙江省机场管理局在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方面主要以准备和学习为主,结合2016年信息化建设项目“省机场局行业管理和应急指挥系y(一期)”以及“浙江省航空信息共享机制研究”课题的开展,积累我局对“互联网+”建设应用的经验,梳理和收集全省民航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为我省航空行业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开展奠定基础。

学习中积累信息化经验

省机场局认真对待省交通运输厅网信办2016年初下发的《浙江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按照省机场局未来5年发展需求对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的工作任务、重点工程、具体计划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并参加了1月份召开的浙江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讨论大会。同时,也对厅网信办下发的《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关于落实大数据发展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关于落实责任分解的通知》进行了认真分析,按照省机场局信息化建设规划和需求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2016年上半年,省机场局参加了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联合交通运输厅举办的“2016年全省智慧交通创新大会”,以及网信办“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专题会议”。按照厅网信办要求,在省机场局针对全省航空行业、机关内部信息系统、数据及应用安全进行了自查,制定了G20峰会期间网络安全工作方案。10月份,参加“全省交通运输信息化业务培训”会议,了解“互联网+交通”发展趋势以及信息化建设、内控、视频交换和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

5月,王亦华局长带队到省交科院青山湖科创基地参观考察,现场观摩省公路局10多套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交通环境数据实时监测和预警、舟山跨海大桥实施监测系统、移动互联网办公应用以及大屏幕监控和展示系统,了解我省公路、港航、运管、质监在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方面的制度、方法和应用体系,为本课题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2016年12月,对浙江长龙航空有限公司、浙江圆通航空货运有限公司进行考察和调研,沟通航空公司、航空货运公司在航空信息共享、航空信息服务、信息资源交互方面的资源和需求。

12月份,参加由中国民航报社在南京举办的“第十四届民航信息化发展论坛”,了解国内机场、航空公司、航空信息服务提供商以及国内外软硬件提供商在航空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的应用现状,学习全国航空行业信息化先进单位的经验。并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航空处领导就航空行业信息采集、应用、分析以及航空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方面进行了交流和沟通。

围绕“一两四”开展信息化工作

按照省机场局信息化规划要求,近期省机场局信息化建设工作将主要围绕“一平台、两中心、四系统”展开,具体如下:

一平台:即浙江航空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机场旅客运输、航空物流、安全管理、应急指挥的一体化应用的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

两中心:为数据中心和监控中心。

省机场局数据中心需求接入省交通运输厅、省内各机场、驻机场政府部门、航空公司、货运公司等业务数据,形成航空数据交换和接入规范,为信息服务和数据挖掘分析基础。

省机场局监控中心接入省内各民用机场、通用机场的视频链路,实现全省机场视频监控的统一集成,为日常监管和应急管理应用。

四系统:为综合查询服务系统、机场局行业管理系统、应急物资和管理指挥系统、航空数据挖掘和分析系统。

2016年10月份完成招标工作的“浙江省机场管理局行业管理和应急指挥系统(一期)”项目,旨在为“一平台、两中心、四系统”建设建立总体框架,目前已经在需求分析调研和系统设计过程中。本项目主要实现省机场局职责范围内的规划建设、生产运行和安全管理等业务操作,行业管理中的各类法律法规、政策、宣传、教育、培训信息,建立上下互联互通的信息渠道,完成数据接口、信息共享、统计分析等功能,实现对机场局行业管理和应用全方位的支撑。

目前,对本项目已经进行了LOGINK平台、浙江长龙航空有限公司、浙江圆通航空货运有限公司等单位的考察和沟通,后续准备与厅信息中心、萧山机场、绍兴华航信公司进行交流和沟通。

近几年来,省机场局信息化工作用软课题研究带动和促进信息系统建设,如2012年进行《浙江省航空信息服务体系研究》, 2014年进行了《浙江航空信息服务平台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2016年我们开始《浙江省航空信息共享机制研究》课题研究。期望通过本课题研究,利用“互联网+”手段更好的为航空信息共享提供支持,提高我省“大航空”建设的信息化水平。

夯实基础打造航空信息服务平台

第13篇

我作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三下乡”服务队的成员之一,赴广安追寻伟人的足迹瞻仰伟人丰功伟绩,深切缅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并对广安当地的明月镇做了实地调研。

在领队熊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怀着对伟人的无限崇敬之情,冒着酷暑参观了邓小&平故居纪念园,先后瞻仰了邓小&平铜像、参观了邓小&平故居陈列室和邓小&平故里。通过参观,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小平同志波澜壮阔、光辉灿烂的奋斗的一生,增强了爱党、爱国、爱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纪念园出来,我深有感触。伟人已去不可追,但其精神却永远成为千千万万有抱负青年的学习榜样。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同学们在追慕伟人的同时更要沿着伟人的足迹为建设伟大的祖国而努力奋斗。把那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铭刻入自己心底,时时鞭策、督促自己。

参观了小平故居以后,我们服务队一行赶往市区附近的华蓥县明月镇实地调研,先后参观和访谈了两个养猪场、一个养兔基地,以及一个兔肉加工公司,详细了解了公司和基地的规模、流程和发展情况。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当地乡镇的发展状况,并针对实际情况,结合我们学院的优势,向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经过协商,我们学院和镇政府计划在明月镇建立一个长期的社会实践基地,培养我们的学生党员队伍,让学生党员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磨练和成长。

本次社会实践有我们学院图书馆、档案、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等各个专业的同学,我的专业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在成行前,我主要关注农村和农业信息化的问题,查阅了很多图书、网站和档案资料,对四川省的农业信息化状况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和详细的了解,为向农村和乡镇科技管理人员讲解农业信息化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可是当我们同明月镇党委书记访谈的时候,发现明月镇这个在广安还算不错的小镇,也只是在镇长和书记的办公室里面有一台电脑,农业科技人员几乎没有上网条件,感到目前四川实现农业现代化或者说是农业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通过此次对明月镇的实地调研,我对农业信息化感悟很深。窥豹一斑,由于我国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基础上开始的,在四川这个农业大省,信息化的进程更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表现为:

(1)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如我国涉农网站虽然有6000家之多,但与整个it业的发展主流还不成比例,不足全国网站总数的10%,而网络用户中只有0.3%的用户是农民,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市场和技术信息的农村家庭比率只有0.8%,因特网普及水平城市是农村的740倍。而且更严重的是这些网站真正有生命力的并不多,有些已经名存实亡,勉强维持的也未能真正进入农业、农村和农民之中。困扰信息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已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巨大瓶颈,广大农户在农业生产、销售过程中,依靠因特网获取信息进行决策的仍然不到1%,大多数还是凭借个人经验和来自邻居、集市上的信息来决定种什么、种多少以及卖多少价钱。而且目前网站是东多西少,北京市有297家,青海却只有1~2家。

(2)信息管理基础薄弱,投入分散、重复建设,一些农业数据库存在互相复制、投资大但利用率低的问题。农业网站内容缺乏行业特色或本地特色,网站的信息开放性和共享程度低,信息的标准化和时效较差,网站建立了但资源建设却跟不上,缺乏对一手资源、实用资源的开发。

(3)信息市场开发刚刚起步,还处于机制不健全,信息程序不规范、信息用户不成熟的阶段,误发或误用信息的事件时有发生。

(4)我国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一些地区对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致使信息化建设工作进展缓慢。

基于全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状况和四川省的省情,我认为可以采取这样的对策:

(1)建议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应用需求出发,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从宏观上制定政策,进行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合理分工,有步骤有侧重点地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同时发挥大型网站的整合联动作用,以龙头带动龙身、龙尾,从而既发挥了大型国家级农业网站的信息导航功能,又展现了区域性网站的地方特色,以点带面,提升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2)根据国际信息化发展趋势,制订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及制订统一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相关技术标准、信息标准,规范管理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尽快与国际信息标准接轨,提高我国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3)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化队伍建设,重视并有计划地开展信息队伍人才培养,积极扶植和发展农村产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协会组织 和农村技术推广站在各级农村信息队伍建设上的作用,并将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企业与经营大户由信息服务对象发展为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传播者,带动更多的农户利用信息,共同发展。

(4)以最为急需而又马上可以利用的部分技术作为突破口,建立国家农村市场信息体系及完善各级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市场信息开发与建设,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解决信息交流与农产品流通的问题。

第14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班组管理;信息化建设

作者简介:李培(1984.10-)女,汉族,本科,助理工程师,国网河南郏县供电公司,市场营销部副主任,主要从事电力市场营销管理工作

信息化建设主要指的是在企业的日常生产与经营活动中引入计算机管理平台,从而逐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县级供电企业在班组管理工作中逐渐构建出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电力营销、财务管理及文件处理为一体的信息系统,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供电企业班组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1信息化观念较为陈旧落后

现如今,我国有部分地方的供电企业在班组管理中依然坚持“安全生产第一”的发展理念,该类企业往往过度注重安全生产活动,而忽视了企业的营销及其他方面业务的开展。虽然有很多地方的供电企业班组管理工作都逐渐强化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但其重视程度依然无法与安全生产相比。依据现有的统计表明,在我国所有的供电企业班组建设与管理工作中,有超过58%的供电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力度投入方面较为缺乏,其中用于投入信息技术研发及引进设备的资金更是缺少。

1.2缺乏专业统一的信息系统开发标准

当前,我国不同的网省公司在班组管理模式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有时候即使是在同一家供电企业的内部,各个城市地区之间的班组管理模式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造成不同的专业应用系统缺乏统一的标准,并且开发出来的软件也并未能完全适用于企业的班组管理实际工作情况。

1.3班组管理的信息化人才稀缺

在对供电企业班组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方面,由于多数的企业都过度重视营销及生产等方面的人才培养,而忽视了通信、网络以及计算机等人才的培养。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信息技术人才缺乏对企业班组管理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认为自身的发展空间十分狭隘。在信息管理机制体制建设方面,由于未能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及健全的考核评价制度,造成供电企业班组建设中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1]

1.4班组管理信息化建设安全性较低

供电企业班组管理工作中,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就是局域网,网络安全与畅通是企业班组进行信息化建设所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任何一次的局域网停运,都可能造成企业班组管理各项工作陷入停顿状态,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供电企业班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2.1加大资金投入,更新老化陈旧的设备

在日常的班组建设与管理工作中,要想逐步提升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就应当保证信息系统得以正常平稳运行,对于一些使用年限较久的计算机设备应当及时更新。企业可以适当加大对班组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使其能够分拨出一部分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强化基础硬件设备条件。

2.2统一规划与开展信息化建设

供电企业可以通过强化企业网络建设力度,逐步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将通信与网络的覆盖层面触及班组管理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还应当对班组成员开展全面的信息技术知识教育及技能培训,通过强化有效管理、提升资源整合以及推行标准化技术等手段,实现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全面转变信息化建设理念,构建高效、全面、统一的网络服务平台。[2]

2.3强化局域网络维护与监管力度

供电企业班组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主要是组建网络而完成的。当前,供电企业班组管理工作中内部局域网相继完成建设,因而加强网络的日常监管与维护显得尤为重要。局域网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就是通过网络拓扑结构进行的。其中,拓扑结构包括星型拓扑结构、树形拓扑结构及环形拓扑结构,不同的拓扑结构能够进行组合,从而构建出局域网运行的基础架构。局域网拓扑结构与线路连接之间的差异,需要借助集线器和集中器等特殊设备,从而使网络软件能够满足特定应用的需求。[3]而对这些设备进行监管与维护是保证信息化建设效率与水平的关键所在。为此,企业班组的信息化人才应当对网线、配线架、路由器、交换机及服务器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对于一些超限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当进行及时的更换。当网络出现故障或异兆时,应当采取科学的紧急维修措施,通过分析与检查确定故障部位或故障设备,从而及时解决问题。[4]

2.4大力培养班组信息化人才

供电企业在班组管理过程中,应当通过增加激励方式、设置平等待遇的方式培养出一批专业化的信息技术人才。将业务管理与信息化建设放在相同的地位同步建设。在班组日常管理工作中,可以举办或组织实施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专业竞赛、岗位练兵等活动,为从事班组管理信息岗位的工作人员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5]此外,企业还应当加强对班组员工在信息化知识方面的教育与学习,营造出和谐良好的学习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供电企业应当注重对班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尤其要培养出一批既懂得信息技术管理又懂得班组管理的人员,从而使得企业班组管理水平得到更大的进步。

3结语

随着我国供电企业的不断发展,社会民众对于供电企业的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就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当前新时期环境下,供电企业只有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速度,加快信息化建设效率,才能有效提升班组管理工作水平,才能促进班组管理人员的全面发展,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卢银花,巫绍基.供电企业班组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调研报告[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92-93.

[2]李红兵.试论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班组建设[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5):149-150.

[3]刘海珠,秦燕英.班组活企业兴———国网长春供电公司班组建设工作走笔[J].中国职工教育,2014(13):44-46.

[4]刘永卫,姜晖翔,眭建新.国网湖南电力县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延伸覆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2):49-50.

第15篇

本刊推出农产品加工业与信息化融合专题,供业界交流参考。

当前,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并与先进制造技术不断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为深入了解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业的应用情况,研究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对策措施,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2016年4-7月,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先后赴湖北、河南、内蒙古、陕西、新疆、江苏、山东和北京8个省(区、市),就农产品加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问题开展专题调研。期间,调研组实地考察了59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园区,对农产品加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总体情况及特点、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政策的共性需求等进行了全面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总体情况

农产品加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的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方法与农产品加工制造技术相结合,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安全监管、市场销售、客户服务等业务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过程。近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品销售网络化、加工装备自动化、生产制造智能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以及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产品销售网络化趋势明显,电子商务应用广泛

从实地走访的8个省(区、市)情况看,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销售普遍利用互联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电子商务交易。江苏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近六成开展了电子商务业务。陕西省超过40%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连续两年以上开展电子商务。另根据2015年全国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状况问卷调查显示,有47.5% 的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销售;在尚未开展电子商务销售的企业中,有54.9%的企业正在筹划开展相关业务。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主要包括淘宝、天猫、阿里巴巴、京东、微信、1号店、苏宁易购等综合电商平台以及区域性电商平台或行业垂直电商平台。例如,湖北小胡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依托天猫、淘宝、京东、1号店等电商平台开展网络营销,2015年电子商务销售额近1000万元,2016年预计达到2000万元。二是自建电子商务平台。例如,新疆果业集团公司开发建设了集线上交易、物流、金融、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和门户网站――林果网(xjlinguo. com),进行新疆农产品B2B、B2C及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实现公司产品“线上+线下”连锁销售。三是委托运营商电子商务销售。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看好电子商务,但受技术、人才和资金限制,对电子商务操作不熟悉,因此委托有经验的运营商其产品的电子商务业务。例如,湖北荆州的67家农产品种养及加工企业委托当地的金荆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网上销售业务,金荆农公司是荆州市地区公共品牌“荆州味道”的独家运营商,公司通过建设B2C电子商城、微信商城、手机APP、第三方电商平台旗舰店(天猫、京东、1号点、亚马逊、顺风优选等)、社区连锁店等方式打造了“荆州味道”电子商务平台,帮助本地企业网上销售优质农产品。

(二)加工装备自动化水平提升,生产效率显著改善

近年来,随着装备制造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工成本的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始对加工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改造,取得良好成效。从调研企业看,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生产加工环节基本实现自动化,少数大中型企业在拣选、包装、码垛、仓储、配送等环节也广泛应用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例如,新疆南达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喀什市一家以乳制品和特色林果产品为主营业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企业建成了日处理鲜奶300吨的奶粉和液态奶生产线,以及覆盖整个生产流水线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CIP清洗站、收奶、配料、杀菌、自动成型包装等生产流程的全自动化控制。生产自动化控制采用的变频技术,通过流量、温度的变化,自动调整关键设备的运作,避免设备的无效运转,降低能耗,年节电达10万度以上。

(三)生产制造智能化试点启动,领军企业树立标杆

当前,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趋势。2015年,国务院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并将推进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农产品加工业是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领域。目前,国内一些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将智能制造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经营管理当中,显著推动了企业发展。伊利集团的乳品生产智能工厂、娃哈哈集团的食品饮料生产智能工厂、蒙牛乳业集团的乳制品智能制造、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的速溶咖啡智能制造、劲牌有限公司的保健酒智能制造先后入选工信部推动的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从调研情况看,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装备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正在逐步提高,部分领军企业在实现加工制造设备智能化的基础上,正在积极探索建立智能化管理体系,将设计、制造、供销服务和决策管理等信息化进行系统集成,推动企业向智能制造方向迈进。

(四)企业管理信息化不断加强,促进管理模式变革

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和办公软件系统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始在财务、人力资源、销售、库存等管理活动中使用信息系统,既提高办公效率,又降低管理成本。同时,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经营管理任务及行业竞争形势,许多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应用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该系统以实现企业资源最优化配置为目的,整合企业内部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资源,涵盖质量管理、流程制造、采购、库存、成本核算、客户订单、应收应付、固定资产、总账等管理模块。在实地走访中调研组发现,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始意识到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业务拓展的重要性,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单独设立了信息化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和管理模式变革。例如,南京樱桃鸭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禽肉研发、加工和销售为主的肉制品加工企业。自2002年成立以来,该企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中,员工人数从最开始的4名增加到2016年的200多名。随着业务扩张的需要,企业先后上马了门店管理的财神POS系统、仓库管理的速达进销存系统、财务管理的用友财务软件等信息管理系统。2014年1月,为解决各系统之间数据不能相互兼容和共享问题,企业引入了畅捷通的“T+ERP”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经过两年多的运行,企业实现了财务、采购、生产、库存、销售、零售、加盟商分销、产品配送等所有流程的统一管控,规范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管理,促进了企业管理的数据化和科学化,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管理基础。

(五)信息化促进追溯体系建设,全程追溯初现端倪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从调研情况看,各地积极推动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追溯体系,在提升企业质量管理能力、促进监管方式创新、保障消费安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例如,山东泉源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全国首家苹果物联网安全可追溯服务平台,通过农事记录、视频监控、数据采集、车辆监控、ERP管理等各环节进行透明化管理,严格控制、细心记录苹果从种植、加工、包装、储运直至销售的每一个细节,最终实现全程可追溯。消费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来了解食品成长和流通的各个环节。

主要问题

(一)信息化融合发展认识不足,融合程度较低

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很不足,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不强,缺乏长久规划;产品销售电子商务普及率虽逐年上升,但真正对销售有突出贡献的不是很多,有些企业甚至赔钱赚吆喝;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还是小众话题,只是部分企业在探索,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尚未认可、接受,更谈不上学习和实施;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销售和运输等环节还没有得到太多的应用,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还很滞后。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资金人才缺乏

调研中,许多企业反映,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不仅信息化改造、智能装备购买、软件系统开发等基础性工作资金需求巨大,硬件购置及软件开发后的运行维护、员工技能培训也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然而农产品加工业是重资产行业,具有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等特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使用时常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融资难、融资贵现象普遍存在,因此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很难按照企业规划和实际需要予以满足。此外,电商销售的运用和维护、信息化设施的建设和使用、信息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信息化管理的各方面都需要既懂经营管理又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这样的人才目前比较稀缺,且工资待遇要求较高,普遍不愿意去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三四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因而企业难以招募到合适人选。

(三)开展电子商务交易成本高,面临双重挤压

从各地调研情况看,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电子商务销售面临着交易成本过高,难以盈利的窘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电商平台的宣传推广费用较高。许多电商平台特别是淘宝、天猫等大型综合电商平台,对企业收取高额的推广流量费。新疆安健巴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天猫上开设旗舰店,经营红枣、核桃和葡萄干等特色农产品,其宣传推广费用占到企业电商销售额的40%-50%,一年下来不仅没有盈利还要额外拿出70万元补贴产品销售推广。二是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物流成本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具有品种多、季节性强、易腐性、级差大、保鲜难等特点,在物流过程中对包装、装卸、运输、仓储有特定的要求。当前,我国物流企业虽多,但冷链物流能力严重不足,健全的物流配送体系尚未形成,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电商销售成本。湖北金鲤鱼食品有限公司主营水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公司普通商品物流成本为5元/2.5kg,而采用冷链物流运输,物流成本达到25元/kg。新疆等西部地区问题更加明显。新疆南达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地处南疆喀什地区,与沿海一二线主要城市有近6000公里的运输距离,公司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产品,物流成本已超过产品成本的20%。

(四)信息化产品开发能力不强,难以满足需求

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和软件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已居全球第一,一批信息技术企业和互联网企业进入世界前列。但信息化软硬件产品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市场竞争力不强,核心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互联网企业和软件企业对传统制造产业理解不够深入,往往难以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政府对信息化软硬件产品缺乏规范管理和引导,行业标准缺失。调研中,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也普遍反映这一问题。

(五)追溯体系建设标准不统一,资源无法共享

调研中,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反映,目前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等多个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食用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规程、办法、指南、要求和标准等,但这些规章制度之间存在内容交叉、标准不统一等情况,多部门、多系统、多渠道分头操作,追溯链条不对接、信息不共享等问题突出。此外,调研组还了解到,目前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大型国有企业拥有大量且优质的信息化资源,比如农产品无损质量检测技术等,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资源不能互联互通,数据之间不能交换共享,农产品加工企业需要付出较高成本才能获取,不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对策措施

(一)加大项目资金引导力度,推进信息化建设

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社会资金、金融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利用好国家有关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中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电子商务、推进智能制造、建设追溯体系等予以支持。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管理信息系统,探索建立粮食烘干、果蔬贮藏、采后商品化处理等初加工设施大数据平台,加强农产品产地贮藏、加工情况监测。

(二)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优化业务管理流程

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把信息技术、管理体制和生产流程的再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网络更好地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支持以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为代表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企业销售、计划、采购、库存、生产、设备、质量、财务、业绩考核等信息的全面集成,提升企业整体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加快发展面向农产品加工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提高行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方案设计、开发、综合集成能力。鼓励各级教育机构面向农产品加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需求设置相关专业,培养一大批既懂农产品加工,又懂信息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能力提升、素质拓展为基点,实施农产品加工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提高企业员工信息化能力和水平。

(四)大力发展行业电子商务,促进营销体系创新

充分发挥现有市场资源和第三方平台作用,培育多元化农产品加工业电子商务市场主体。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利用移动社交、新媒体等新渠道,发展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网络营销新模式。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大数据资源,提升企业精准营销能力,适时发展“以销定产”及“个性化定制生产”。完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建设,着力解决物流配送中的农产品上行问题。

(五)积极推进企业智能制造,发展新型制造模式

以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为主攻方向,支持和鼓励农产品加工业领军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在农产品加工制造过程中的应用,实现生产过程数字化和智能化。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创设计、网络众包、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