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学前卫生学论文范文

学前卫生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学前卫生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学前卫生学论文

第1篇

这就要求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中之重。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在写作时受思维定势的束缚有关,很多学生由于课外阅读有限,平时生活中不注意观察思考,因此看到作文题目首先会联想学过的课文,写作的思维也会围绕课文内容稍加改动,很少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因此,要改变这种现象,主要在于拓展学生的思路,要引导学生以某一特定的事务为主,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讨论,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拓展思维方式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多角度选材

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教师在布置题目时,给学生以启发,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诠释题目,从自己最熟悉的角度去组织材料,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最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写《我第一次......》,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围绕题目选取自己印象深刻的经历来写作。人生有很多第一次,既然是第一次,总是以做的不够成功,不够好为主要内容,这样的内容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吸取教训,以后做得越来越好。但是也可以写自己的小成功,比如:第一次登上领奖台,这样的第一次经历是催人奋进的,得出的结论可以是我们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了成就,可以更加的努力,去争取更大的成功。经过几次这样的引导,学生就会养成围绕题目选择自己最有感想的事件去组织材料写作,就会丰富文章内容,避免雷同。

二、同一个题目中心,多方面选材

对于文章的中心的作文题目,学生在习作时最容易出现雷同。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根据题目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摆脱思维的空间束缚,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章来。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这个题目,一般来说,这个题目的中心就是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学生很容易就囿于做好人好事这个狭窄的范围内,简单写几个类似的事例应付了事。教师在指导时,可这样引导学生。

(1)可以采用反衬的手法,选取一些自私自利,不考虑他人感受的反面例子,来衬托乐于助人这种积极的社会现象;

(2)从社会需要热心肠这种思维发散开去,积极提倡做一个乐于助人的自己,以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目的,而不是简单的表面的去学雷锋;

(3)可以拓宽一下思路,从帮助别人克服困难,到帮助别人改变思想,帮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雷锋;也就是把这个题目涉及的很多相关意义讲解出来,启发学生去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我班的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到:“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太高兴了!我恨不得一下飞到学校。”一个“飞”字传神的把开学时那种喜悦和兴奋的心情真实的流露出来,这就是创新。这些都需要我们去一点一滴的引导去发现,小到字、词、句,大到段、篇、章,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经过长时间耐心细致地指导和培养,写出创新文章不再是难事了。结合教材指导学生进行有自己个性的创作主要形式有。

(1)就课文中的某一个情节扩展成短文。例如,《我的战友》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由的表情,推想的内心活动,把这两句话扩写成一段内容具体的话。

(2)续写文章的结尾,充分发挥想象力,体现个性。如续写《穷人》一课的结尾,让学生想象桑娜拉开帐子以后应该发生什么样的事情;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尾,让学生想象来到天堂的小女孩;;续写《凡卡》一课的结尾,让学生就凡卡梦见了爷爷这一事件展开描写。

(3)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改变人称、改变叙述的顺序、改变体裁等多种形式的写作练习。

第2篇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93-02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因此,今天的小学语文教学肩负培养跨世纪创造型人才的重任,要完成这一重任,培养出大批创造型人才,我们的教育决不能沿袭陈旧的思想和方法。传统的作文教学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作用,让学生死记硬背,新时期的作文要积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1.活师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这给师生松了绑,学生的写作思路不受限制,增加了兴趣,习作欲望倍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作文应从以下方面创新:

l.培养学生在作文上的创新意识。比如说学生的思维的独立性刚刚开始发展,所以在作文时,他们往往对老师的作文指导有着较强的期待心理,写作时,往往喜欢把自己局限在老师的指点之中,套用范文,缺乏创新意识。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老师平时应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注意肯定作文中学生的偶然可见的独创因素。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是首要的。

1.1 生在修辞手段、表现手法、遣词造句上创新。

1.2 学生在作文的立意、构思、结构上创新。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1 加强学生语文基础训练。基础训练指字、词、句段的训练,训练的方式如下:

2.1.1 首尾字组词练习:分组进行比赛,看谁组得多,这种练习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敏捷性,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2.1.2 说物品的用处:针对一个具体的物品(砖),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说出尽可能多的用处,要求学生语言完整、通顺。这种训练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培养学生各种创造性思维,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

2.1.3 串词组句编故事:向学生呈现一组词汇,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组句、编故事,根据串.词的连贯和故事的意义性和新颖性评定比赛结果。这种训练可让学生表达流畅,思想流畅,联想流畅,可以加强学生的词语知识,让学生思维灵活并具有新异性。增强学生言语能力。

2.1.4 扩写生动的句子,简化句子,写比喻句,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描写技巧,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和想象能力。

字、词、句段的训练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激活作文教学就是好方法。

2.2 加强学生语文综合训练

2.2.1 改写、加写、补写、扩写、续写课文,结合阅读课进行这方面训练,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激发起对课文中人物的热爱、同情或憎恨的情感,进行合理的想象,对文章进行改写、加写、扩写、续写。

2.2.2 (搭框架)组织结构,列题材训练。例:向学生展示一个题目,如"可爱的家乡",讨论可从哪些方面写家乡的可爱,讨论具体材料安排和增减及如何使用具体材料适合题目,可以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集中思维,能帮助学生在文章结构上进行创新。

2.2.3 加强读书训练,通过朗读、默读、背诵等形式丰富、积累语言。让学生不断地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提高、创新。这是积累书面语言的主要方式。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作文,是由于多读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文学巨匠的方法,不正道出读书的重要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写话要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情。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这样加强作文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作文的兴趣。

3.开展作文创新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所以,教师们应把儿童带向大自然,走向社会,通过生活,观察玩赏,丰富学生作文的感性材料,活跃学生思维,激活作文教学。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我总结出了以下作文的方法:

3.1 听音响作文法:教师可以设计十几种音响,如歌声、风筝、流水声、读书声、动物的各种叫声,让学生根据音响进行想象,进行故事创作,这种作文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创造性思维,从中可以看到学生的想象纷然杂呈,百无禁忌。

3.2 绘画作文法:绘画是一种无声的言语,绘画是儿童乐于表达的一种语言方式。可以让学生绘出图画,反映他们所要表达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再根据图画作文,写出的文章可谓图文并茂。

3.3 态势语言激活作文法:态势语言是通过人的仪表、姿态、神情、动作表现出的语言。通过态势语言激发学生的书面语言,是最有效的方法。我经常组织学生利用态势语言编小品、故事,给学生营造作文的情景,学生观后写作,兴趣盎然。

3.4 收集自然标本、小物件、激活学生作文的欲望。学生生活天地广阔,他们会收集许多自己喜欢的图片、物品,他们愿意把自己喜欢的物品介绍给大家。此时学生的创造性的言语会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3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 主体地位 重要性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最主要特征之一,素质教育所主张的学生学习主体性具体表现为:自由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整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立性、创造性和学生的独立人格,即以学生为主体、教育为主导、教材为载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身实践,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其主体性进一步发展。

首先,我们应用质疑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应紧紧围绕课本的教学目标,多设置疑惑,常用“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说说你的思路”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并及时在课堂上通过全体学生的课堂活动去解决问题,同时,对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采取梳理后分轻重缓急的方法,区别对待。凡是与本次教学要求紧密相关的共性问题,应首先有计划地组织讨论;凡是与教学要求无至关重要的问题,课后另作处理;凡是有价值的特殊问题,可随机应变,特殊看待;凡是个别“滑边”的问题,只好作个别解决。这样做的目的是:问题归类、各有着落,从而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与思考问题的主动性。

其次,我们应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的,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要把“一言堂”变为“群言堂”,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比较思维,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对同一问题展开辩论,促使学生多开口,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以总结,对积极健康的观点给与肯定,指出消极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富有挑战性的创新品质。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学生的思想是异常活跃的,而语文课堂正是展示学生思想的最好阵地。意识到这一点,我在教学中就把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归类并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如在分析孟子的名篇《寡人之于国出》其中的一段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引古论今,启之以学生。古之孟子所言的,与我国现阶段所制定的国策有何吻合之处?学生答曰:“可持续发展问题。”然后,我就这一个“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课堂进行讨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要如何做才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呢?学生反应热烈,各持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课堂上进行这样的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素质教育的任务之一,是要着力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知识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来的事实、要领、命题、理论等构成的。根据现代认知心理理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则是知识的一定的联系构成的体系。只有两者同步高速有机统一,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素质教育才能以此为起点在课堂这个主渠道中得以落实。教学中,我们往往压缩知识形成的过程,而只是得出结论,这不利于学生构建良好的认识结构,结果往往是对基本概念、理论的机械记忆,获取的知识不能产生广泛的迁移,缺乏迁移的知识则无法转变为能力,培养出的学生也不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指出:“知识仍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这就是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了学习的过程。

学生思维方法的形成较之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是更重要的目标。因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应用更多的是在亲临的情景和条件下去寻求未知的东西,这就需要思维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强调学习的结果,在学生解答问题时,只要求做出一个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而这个问题的情境往往与书本上的情境相同。因为新旧知识间进行交互作用,才可能建立高层次的认知结构。盲目压缩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其被压缩的恰恰是学习思维方法和能力提高的最佳机遇。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与此相反,如果老师只是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的思维,用结论去代替知识形成的过程,其结果只能是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无生命力知识,却无法使他们适应新的要求去完善高一层的认知结构,课堂气氛也缺乏活力。

总之,为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语文教改势在必行,而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无论如何,我们要形成一点重要的共识——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主体。并把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体能力和人格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认真做好语文教改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

第4篇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这一教学过程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主动性的心理特征就是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这种活动必须是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好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设计好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授“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先让学生观察方程组:

思考:“①②的未知数x、y的系数有何特点?”然后提问:“这个方程组除了可以用代入法消元外,你还能找到其它的途径给这个方程组消元吗?”

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浓厚兴趣,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在边思考边动手中逐渐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创设猜想型问题,在猜想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

G・波利亚指出:“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必须猜到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到这个定理证明的主导思想。”猜想是对所探讨的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联想后进行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讲授“圆周角”这一节时,给出问题:如图(1)、(2)、(3),在O中,圆心角∠BOC和圆周角∠BAC都对着同一条弧,同学们猜想∠BOC与∠BAC之间会不会有某种特殊关系呢?如果有,会是什么关系呢?你能证明你猜想的结论吗?进而引导学生按这个猜想去探索、证明,并归纳出圆周角定理。

三、改结论型问题为开放型问题,引伸拓宽加强思维的发散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设立开放型问题,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的中位线”时,把例题设计为:如图(4),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四边形ABCD的各边中点,顺次连结E、F、G、H

(1)四边形EFGH是怎样的特殊四边形?为什么?

(2)若四边形ABCD是菱形,则四边形EFGH是什么四边形?为什么?

(3)若四边形ABCD是矩形呢?为什么?

(4)四边形ABCD满足什么条件,

(a)四边形EFGH是矩形?

(b)四边形EFGH是菱形?

(c)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

利用上述问题,可引导学生去探索、猜想、推理、证明,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探索学习活动。

第5篇

大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刚刚步入大学的大一学子,起初还是会每节课都到的,可这也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因为大二大三逃课人太多,而且自己的课余时比起中学来说多太多太多了,宁可呆在寝室睡觉也不去上课,这就助涨了他们的懒惰性。“纯理论知识很枯燥无味,又不实用,我一上课就犯困。”一名学生小丁坦言,这就反映了课堂乏味,难吸引学生。如今就业压力大,为积累实践经验,兼职、实习成为了许多大学生的“必修课”,如果与上课发生冲突,大多数学生会选择逃课,因为在他们看来,课本上的知识可以补回来,但实习机会不是经常有的。这些学生就是认为上大学最重要的不是学习理论知识,而是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换言之,他们更看重社会实践,已陷入了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误区。

任何一种真正的理论,都具有三重基本内涵:其一,它以概念的逻辑体系的形式为人们提供历史地发展着的世界图景,从而规范人们对世界的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其二,它以思维逻辑和概念框架的形式为人们提供历史地发展着的思维方式,从而规范人们如何去把握、描述和解释世界;其三,它以理论所具有的普遍性、规律性和理想性为人们提供历史地发展着的价值观念,从而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理论的三重内涵表明:理论不仅是解释性的,而且是规范性的;理论不仅是实践性的,而且是超实践性的。理论之所以能够“反驳”实践并促成实践的自我超越,还因为理论自身具有三重特性:其一,理论具有“向上的兼容性”,即理论是人类认识史的积淀和结晶,因而它能够以“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去反观现实的实践活动;其二,理论具有“时代的容涵性”,即理论是“思想中的时代”,因而它能够以对时代的普遍性、本质性和规律性的把握去批判地反思实践活动和规范地矫正实践活动;其三,理论具有“概念的体系性”,即理论是概念的逻辑系统,因而它能够在概念的相互规定和相互理解中全面地观照实践活动,并引导实践活动实现自我超越。

上大学就应该要更好地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但这并不代表不去实践。

实践观点是整个的基本观点。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但如果说它对理论起决定性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我们大学生不能因此而轻视理论,导致唯实践主义。在我国理论界乃至其他领域,有形无形地、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唯实践主义倾向。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和经受得住长期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正正确的理论,但不能因此而否认用理论检验实践的必要性。某种实践活动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自觉的还是盲目的,当然可以根据实践的后果作判断,但那样只是做事后诸葛亮,已经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如果能在事前对实践活动的目的、方法、步骤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从理论上加以审视、论证和预测,在思维中加以预演,则可能减少失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大学生涉世不深,很容易在实践中发生错误,轻则得到一个教训,重则危及到人的生命。因此大学生就应该通过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为祖国贡献力量。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强调的是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却往往忽视理论对实践的“超越”,并因而在强化实践意识的同时却弱化了理论意识。源于实践的理论,并不仅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对实践活动、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这就是理论对实践的超越。

实质上,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前人传下来的思想材料,不掌握相关理论的概念、观点和理论体系,没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即使实践再多,实践的时间再长,也不能提出任何新的概念和新的观点,更何况是大学生呢?

第6篇

伴随当前培养单位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研究生生源质量良莠不齐,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导致其学位论文的质量不能令人满意。优化生源结构和提高生源质量,是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前提。为了吸引优秀生源,加强招生单位的软硬件建设,培养优势学科势在必行;同时要到重点高校、重点学科点大力宣传,广泛吸引优秀本科学生报考;提高研究生复试的有效性,加大复试权重,推进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注重考察考生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除了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制度以外,已经有一些211、985高校开展了暑期夏令营活动,通过在本校开设学术讲座、参观实习等方式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可以考察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储备研究生生源。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工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是影响研究生学位质量的关键因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严格导师遴选制度,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条件。在制定遴选条件时,要采取原则加灵活的方式,对于科研能力强、成果较多、经费充足、责任心强的青年教师可以适当放宽职称、工作年限等要求。同时合理引进校外导师,鼓励联合其他科研、企事业单位,吸纳在本学科内有一定学术造诣和影响的科研人员到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中来。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完成中,导师是总设计师,是第一责任人,在论文开题、中期进展、成果总结的过程中要悉心指导、严格把关。在论文成型过程中提出建设性意见和修改建议,在最后定稿时还要对学位论文进行认真审查。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是系统进行科研工作的起点,也是对研究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学位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败。导师应根据前期预实验情况和科研经费能力加强引导,尽早为指导的研究生明确研究方向。正确指导研究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步骤。上级主管部门也要敦促学生提交开题报告,组织同行相关教师和专家参加研究生开题答辩。这样既可以在答辩过程中了解行业相关前沿,又可以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实验修订方案,避免学生走弯路、走老路,尽可能提高研究生实验效率。

中期考核是在学位论文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对实验进度和论文撰写过程的检查,也是对研究生和导师的一种潜在督促。通过中期检查可以检验实验是否按照预期方案进行,了解作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哪些问题和困难。中期检查也应由本专业的相关导师、专家组成检查小组,对研究生的论文进行检查,并对前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或进行指导。最后小组成员讨论后得出中期检查的结论。此过程既对研究生截至此阶段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对下一阶段的论文情况提出建议或意见。

已通过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的研究生,待取得相关科研成果后,可以进入申请学位论文答辩阶段。撰写学位论文是对整个研究生科研工作的总结,具体包括:文献综述、实验目的、实验手段、实验数据、结果讨论、应用前景等多个方面。论文完成后需要同行专家的评阅认可才能参加答辩。论文评阅人对于论文提出的建议与意见也对作者在答辩前最后一阶段修改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培养单位现在都采取“双盲送审”制度,即研究生提交学位论文要隐去导师和作者的姓名,由学院或学校主管部门按照学科、专业及论文研究方向寄送给校外同行相关专家,同行专家不受外来因素干扰,用学术研究的眼光客观地指出论文的优缺点,能公平公正的对论文进行评阅。这样对提高学位论文质量起到了鞭策的作用。

通过论文评阅准予答辩的研究生论文,即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的组成应交由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定,并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答辩委员的学术水平,也可以避免导师之间的亲疏关系影响答辩的公正性。答辩结束后召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议,会议审查内容包括:论文授位申请手续、论文答辩组织与材料、学位申请材料(授位要求的论文、专利成果)、论文质量(水平、工作量、格式)等。学位分委会对学位论文建议授予学位的进行无记名投票,投票通过的学位论文再报上级学位委员会进行审核;投票不通过的不予授予或延期授予学位。

学位论文质量的保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除上述环节以外,还应辅之以一些保障措施。有些学校已经引入论文机制。申请答辩的学位论文送审前必须通过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在操作过程中,各培养单位应制定出相应的操作细则。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制定出全文及各章节的重合率上线;或对于第一次未通过文献检测的论文是否给予修改后二次的机会等等。

综上,研究生学位论文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构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对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需要在实践中调动研究生、导师和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加以总结和完善。

第7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问题教学 思维能力 学习能力

思维是数学学科问题解答的核心,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内涵的有效承载体,也是锻炼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善于抓住数学学科特性”,“问题教学是数学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应紧扣问题特性,锻炼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由此可见,高中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型技能人才所必备的重要素养。近年来,我在高中数学问题教学中,就如何利用问题内在特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素养,进行了阶段性的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所实施的策略方法进行简要论述。

一、利用情感激励作用,让学生在适宜问题情境中能动思维。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具有调节和渲染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学习情感是学生解决问题、探知新知的“源动力”。高中生与其他阶段学生一样,同样需要积极的学习情感作为“思想支撑”。而数学问题以其自身所具有的内容生活性、语言生动性、问题生活性等特性,在激发学生能动思维潜能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中数学教师就可以利用数学问题所具有的积极情感“因素”,设置出适宜、有趣、融洽、生动的问题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积极情感主动思维。

如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问题教学中,我就采用以境激情的方式,抓住该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设置了如下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在200多年前,高斯被誉为‘数学王子’,他的数学老师提出了问题:‘1+2+3+……+100=?’10岁的高斯用‘(1+100)+(2+99)+……+(50+51)=101×50=5050’方法进行了计算,那同学们能不能用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的方式进行解答呢?”这样,学生在感知现实生活问题内容中,认识到了数学知识内容的现实生活意义,内在情感得到激发,自主思考探知新知意识得到显著增强。

二、巧解案例典型特性,让学生在解答问题活动中学会思维。

构建主义认为,解题方法的有效掌握是学生思维活动有效开展的“方法支撑”。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科知识内涵展现的重要平台,数学问题案例的有效设置及教学,能够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掌握和领会,以及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起到促进作用。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教学目标要求,设置典型数学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开展问题探究、解答活动,让学生在分析、思考、探寻问题解答方法思路过程中,形成解题技能。

这是我在教学“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时,紧扣该节课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学习重难点内容,所设置的一道数学问题案例。在解答时,教师要求学生完成解题任务,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该问题是关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案例,解题时应利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性质进行问题解答,解题过程如下:

第8篇

【关键词】高中议论文写作;理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522.4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2-0034-02

理性思维是人体大脑思维的成熟模式,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紧密相连,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理性思维是一个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关键。高中阶段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心智、性格、情感、意志力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学生的学习韧性加大,领悟能力加强,选择在这个时间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是十分有利的。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之一,是学生接触最早、最为熟悉的课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设计中安排了很多的议论性和说明性文章,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进而做出分析综合、概括归纳、推理判断等一系列的逻辑思维加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意义,实现向理性认知飞跃。下面就如何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谈一点看法:

一、中学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的高考作文虽不要求一定要写议论文,但是议论文无疑是高考语文作文的一部重头戏,议论文也是高中阶段学生语文作文的常用体裁。如今的语文课本中只是简单地给出一些作文材料和话题,几乎没有相关的作文理论指导,所以应当在语文教材中适当增加写作理论的份量,以改变作文教学中缺少系统理论指导的奇怪现象。也有不少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时候,重读不重写,在课文阅读分析上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而很少顾及对学生进行写作的基本训练。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固然离不开对范文的阅读和借鉴,但也离不开写作理论的必要指导。只有感性认识而没有理性认识,只能使学生的写作陷入盲目状态。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通常就是给出一个材料,让学生进行自主立意,然后作文。很多学生读不懂材料,有的学生直接从材料中抽出一句话然后立意写作,导致对给定材料的把握不全,写出的作文的水平不高,这是典型的“断章取义”的做法。有的学生实在理解不了材料,也不懂得如何下笔来写作,在教师催交作文的时候匆匆写作,为完成作文而写作,作文质量难以保证。教师批改完作文后就开始作如下的评讲:首先分析材料,得出问题所在,然后就拿一些好作文进行朗读,再针对不好的作文进行一些小段落的修改,警醒学生。但学生对如何写好议论文还是一头雾水,无从着手。按照这样的培养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方式,学生的写作能力从何提高?

二、改变学生害怕写议论文的方法

如今有很多学生谈议论文写作色变,这种情况使人担忧。那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

(1)首先要明确议论 其实议论对于每一个人都不陌生,当人们在针对一个问题表明自己的立场后,并且为了这个立场而跟别人辩论,有时甚至会争论到面红耳赤的程度,这就是在议论。进而明确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实际上就是将生活当中的“议论”的书面化,是将口语的讨论、辩论书面化。议论文就好比两个或者多个人在争论一个问题时,双方或者多方在申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后,用各种事实和道理为自己的立场而辩论,证明观点的可行性,并且用语言文字有条理地组织成文,这就是“议论文”。因此,教师指导好学生写议论文就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2)明确如何进行议论文 ①针对一段材料,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感性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并总结得出材料的主要观点,主要问题。由这些观点和问题提出作文的中心论点,最好能以这个中心论点作为作文的题目。②好的题目是议论文的最大亮点。要教给学生有关立议论文标题的技巧:如给定的材料中讲的是一段呼吁做一个有人性的人。可以这样确立题目:a确定论文的讨论范围,是一般的题目。如:论人性等。b用中心论点直接作为论文的标题,是好的题目。如:我们要做一个有人性的人。c既用中心论点作为标题,同时运用修辞手法的题目,是很好的题目。如:我们的生活需要“人

性”这缕阳光。③“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文章的开头部分往往决定全文的基调,非常重要。议论文通常采用“开门见山”式的写法。“开门见山”式的写法,往往表现为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或者开宗明义,直接揭示文章的主题。那如何做到“开门见山”呢?大致说来,应该紧扣给定材料的内容或者相关的话题,简要表明自己的态度,交代清楚为什么持用这样的观点,然后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④整体上,议论文的写作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议论文的本论部分仍使用这种思路,但需要针对文章的中心论点作几个方面的论述。总之,我们既要注意突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也要注意突出各个层次的论点。比如针对“我们要做一个有人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可以在本论部分作这三个方面的论述:a学习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礼仪。b了解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做一名知法守法公民。c在学校教育体制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培养学生成为有人性的人。然后对各个分论点进行分析、推断、得出结论。本论部分的论证引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有关名人名言等。⑤议论文的结尾部分采用画龙点睛,即“卒章显志”的写法,结论部分的写作要求:应简要总结全文,呼应标题,进一步强调中心论点。这时候,全文就形成了“总”(序论)——“分”(本论)——“总”(结论)这样的一种结构模式。

(3)如何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能力 除了上述的议论文写作的理论知识之外,教师应当指导好学生养成自己修改或者同学之间互相修改作文的习惯,指出作文中问题所在,然后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种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议论文作文能力。有句话说“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而不能靠一味地写”,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发现在自己文章里存在的问题,然后设法去修正这些问题。比如: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可以分为这样的几个步骤:第一遍修改作文里存在的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要求书写工整、美观。第二遍修改作文中的语病,使用词恰当,句子通顺。第三遍则修改作文中哪些段落衔接不好,文不对题,然后删除或者添补一些内容进去等等。修改的过程在于换一下作文当中的“零件”,使文章读起来更顺口,更富于说服力。针对一些大部分学生都会常犯的错误则由教师在作文讲解课上指出,引起学生的重视,引导他们去改正。实际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修改作文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理性思考的过程,使学生能更好地发现自己在作文当中的错误、缺陷,然后想好对策进行修改。这样一个由“否定自己-肯定自己”的过程能锤炼学生坚韧的意志和理性的构思。

(4)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已见,但要求必须有理有据。这种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思考一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给定材料中的主要问题,进而筛选出议论文的主要观点。学生互相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也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敏捷性和多角度地发现问题的能力。而将思考结果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是十分有利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会需要有理性思维的人才,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科目之一,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的作用是很大的,而高中阶段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尤为重要。所以应当在高中语文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3.(3)

第9篇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可以使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提高自我生命的价值,对医学生树立拯救生命的崇高理想有重要的作用。

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命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将要承担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的工作,如何加强医学生生命观教育,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素质是当前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生命观是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就是教会医学生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医学生从小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接受了大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品德的养成上和学业的精进上,不自觉的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解读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对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贵生”的思想。教育医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珍惜自我生命的意识

1.1医务工作者拯救生命的事业是建立在对生命敬畏的基础上,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基础是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以人类为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物的综合” “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生命的本源是“生”,“天地之大德日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1.2珍惜自我生命是医学生未来从事拯救生命事业的基础和前提。首先,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生命在人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最高的地位,没有生命一切就无从谈起。生命的最大特点是他的不可逆性“呼吸一过,万古无轮回之时;形神一离,千年无再生之我”(吕坤

其次,医学生将来要承担的是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医学生就要学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使自己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以应对未来艰苦的工作。最后,做为医学生将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心理脆弱、无助、处于死亡恐惧中,外界任何一点触动都可能激起其生的希望或者受到死的威胁。医务工作者对待自我生命的态度以及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病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医务工作者珍惜自我生命的情感必然能激发病人珍爱生命的欲望,所以,培养医学生珍惜自我的生命就是对病人生命的极大负责,也体现了医学拯救生命的终极意义。

2培养医学生崇尚“仁爱”的思想,学会善待生命

2.1培养医学生仁爱的思想情怀,善待珍重病人的生命

仁爱思想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仁的本义是“心中想着人的身体”,孔子讲“仁者,爱人”,“唯仁人,为能爱人”《大学》。我国古代著名医者扁鹊指出“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扶危者,医也”(《要方·食治》),“医乃仁术”,医家应为“仁人之士”。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推崇的仁爱思想与医学的最高宗旨仁爱救人,赤诚济世是相通的。

仁爱的思想对于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医学生未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的身心处于痛苦甚至危机之中,既不能以自己的形象给医务人员以美的感受,也不能以提供某种利益来唤起医务人员的情感,作为“仁人之士”的医者,能做到“仁者,无不爱也”(《孟子.尽心》下)就是大仁。病人把对自身生命与健康的希望都寄托在医务工作者身上,如果医务工作者无视病人的祈求和痛苦,那就是最大的不仁。因此,医学教育中培养医学生大仁大爱的思想情感,“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行》,要用诚善的感情给予病人无限的关爱,把患者看做自己的亲人,把自己对亲人一样的爱给予病人,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一颗仁爱之“大慈侧隐之心”(孙思邈《大医精诚》)善待病人。医学生有了珍惜和善待病人生命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医乃生死所寄,治病人者首先应该爱人,不仅爱护、救治病人,还必须通过治病,将仁爱之心播散到普天下的黎民百姓”…,将来在医疗工作中,才能对患者一视同仁,普同一等,极端负责,才能真正做“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龚廷贤《医家十要》)。

2.2培养医学生博爱的思想情感,善待珍爱实验动物的生命

仁爱思想更高的要求是博爱,医学生不仅要善待病人的生命,而且要珍爱所有的生命特别是实验动物的生命。“我的生命对于我来说充满了意义,我身边的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想要其他生命尊重我的生命,那么我也必须尊重其他的生命……把其他动物也包括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端在内。”医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医学实验。在医学实验中,有些学生对动物表现出冷漠甚至冷酷如:麻药还没打,兔子已经被辅助按压的助手按死,上课不听讲,做起实验全凭感觉,做完实验不管动物的死活随便抛弃的等。这就给我们医学教育提出了一个问题:珍爱动物的生命对于医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为了科学,我们不得不牺牲他们,所以,在医学院生理及药理实验教材的开始都写着:我们必须感谢那些为了人类文明,作出牺牲的动物。实验结束后,我们要以最快的方式,结束它们的生命,结束它们的痛苦。对于实验动物,人类最朴实仁爱之情远比那些深奥复杂的理论更加有力,医学生要用德性的光芒庇护生命,以尊敬之心对待动物的生命。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珍爱动物生命的论述,《孔子家语·论政》中有“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孟子讲“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苟子也指出“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苟子·强国》)。古代名医孙思邈日“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朱熹亦日“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如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皆有理。自家知得万物均气同体。见生不忍见死,闻声不忍食肉,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不杀胎,不天,不覆巢,”(《朱子语类》卷十五);明代高攀龙曾告诫家人:“少杀生命,最可养心。一般皮肉,一般痛苦,物但不能言耳。不知其刀俎之间,何等苦恼我却以日用口腹”(《药言》)等等这些思想告诫我们,医学教育要培养的医学生要对生命、痛苦和死亡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深切的同情。尊重和善待动物生命,关系到医学生的内心情感,触及人性深处的悲悯之心。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关爱之情,面对动物的“不忍之心”,可以保存和涵养医学生的仁人善心,面对动物的不忍之心,正是他们将来做医生最可宝贵的道德情操。  另外,尊重遗体,尊重器官捐献的家属的意见,以严谨的学习态度对待每一个遗体,认真做好尸体的保护和善后处理,做到情理兼顾,使死者家属感到关爱和慰藉,也是医学生生命观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3教育医学生“君子学道以爱人”。博学多识,提高生命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不仅要珍惜生命,还要让生命绽放异彩,让生命具有更高的价值,在孔子看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阳货》是对生命的最大亵渎,“仁而不知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仁而且智“君子学道则爱人”《阳货》才能提高医学生生命的价值,实现“赤诚救世”,“仁爱救人”的抱负。《素问·著至教论>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论>中告诫:“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明代徐春甫在说:“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他要求医生应该博览群书,刻苦好学,做到即之在心,慧之于目,否则便会贻误病人,明确指出医术高超的重要性。为了施行仁术,医生不但要刻苦学习,而且要有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中说:“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是故前人立教,必使之先读儒书,病有六大失:失于不审,失于不信,失于过时,失于不择医,失于不知病,失于不知药”等,这些论述都说明从医者掌握丰富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医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精勤不倦,博学多识为将来从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自己生命的价值。

4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舍生取义”的高境界。教育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

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作为医学生,除了具有敬畏生命的意识,珍惜生命的理念,博学的知识外还必须有崇高的理想。首先,要教育医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生命固然重要,但是人的生命的价值更为重要,“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于祸难之事……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的价值比万物有突出的优势,人之生命在世界万物中具有最高价值,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与其他生命相比人有人伦道德“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人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人的生命价值的高贵之处就是能够追求崇高的理想,“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其次,医学生树立济命扶危、保卫人类生命和维护人类健康的理想是崇高的。中国传统文化佛教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礼记·中庸>日“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拯救生命的事业因其是“赞天地之化育”的伟业,才彰显出其崇高的价值。最后,“志不坚者,智不达”(《墨子>),医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充满艰辛,具有很大风险性,疾病的侵袭,灾难的发生都要求医务工作者冲在最前面,只有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理想,才会在生存、利欲与理想信念发生冲突以生死来做抉择时“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做到舍生取义,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

第10篇

论文摘要:学前教育时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以个体生命优化的成长需求为本,站在学前教育发展和人生发展的甫瞻性高度审视国内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为“广基础、深专业、高学历、多能力、善研究”。

一、学前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1.学前教一育阶段是人的身体发展、智力与经验发展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假设:若以17岁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为loo,则4岁就已具备50%,8岁时达到80%,剩下的20%是从8一17岁的9年中获得的。从脑科学的层面看,婴儿出生时脑重350}4008,为成人脑重的25%,1岁时达到成人脑重的50%,2岁时为75%,6岁时孩子的脑重为12008,已接近成人脑重(1350一14008)的90%o}''''}因此,学前教育阶段是人身体、智力与经验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

2.学前教一育阶段是人生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也是最易发展、最易受挫的时期

这一时段里,孩子从只会啼哭,到会爬、会走路、会奔跑,不但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所有的认知、经验与能力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在客观上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中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不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不顺应儿童自然的发展,而是采用大一统的教育方法,捆住孩子的手脚,禁锢其思维,形成机械的思维定式,甚至连孩子们画笔下的太空飞船都是一样的,势必会阻碍儿童各种潜能的发展,错过儿童的敏感期,贻误天才的成长。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训练和装备心灵的阶段,它不仅为小学做准备,更为人的一生做重要的奠基,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命大厦的高度、广度和坚实度。因为,它涉及到儿童各种潜能的发掘、各种意志品质的培养、各种必要生活经验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既要注重个性的彰显,又要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教师不仅要有教育家的智慧以引导、帮助幼儿培养各种能力,还要有专家的准确判断力、恰当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各种潜能,把握不同幼儿的敏感期等。所以,在客观上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学前教育所要面对的是人类生命的塑造,是人类第二次生命的给予,任何轻微的、不适宜的闪失都可能会延缓或摧折生命之花的绽放。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端已显露出来:幼师生科研能力较差,理论知识不够广博,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贻误教育时机。而传统的高校生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等弊端。只有极少数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走在前列。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2005年本科生的教育基础课13门,专业课21门,为学生奠定了广博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则探索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幼儿教师的培养并没有因为学前教育处于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而降低师资培养的要求。例如,法国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3十2的基本学历,即先通过3年大学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考人教育专业,进行2年的学习与实习,再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美国和日本对于幼儿教师学历的基本要求也均在本科以上,目前硕士、博士担任幼儿教师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而且非常注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的确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而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随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深人人心,“终身教育”、“全纳教育”等先进教育思潮呼唤“广基础、深专业、高学历、多能力、善研究”的创新型、多元化幼儿教师。在这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广基础”指具有广博的高等教育、教师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深专业”指具备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同时对学前教育专业课这一平台上不同专业核心课、技能课程进行深人研究,以达到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专业化的水平;“高学历”指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应建立在本科层次上;“多能力”指幼儿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诸如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等;“善研究”指科学研究能力较强,善于反思,善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行动研究,能撰写出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

对此,下面主要从育人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几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i.育人理念

学前教育阶段除具有与其他教育阶段共同拥有的职业道德精神外,还应具有更为深刻的育人理念。这里的教育理念是指以儿童的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每个生命个体优化地成长为基本要求,抓住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灵,把握儿童的敏感期,发掘天才,通过适宜性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活动等,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观察、想象、思维、言表、创造、记忆等能力及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专长,为他们提供最适宜的可能的空间、环境与条件的支持,使每个儿童获得最大限度的潜能发展,在人生至关重要的时期能够获得既是全面的又是个性的优化成长,为人生的发展做重要的奠基。而且,这种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性认识和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理想追求是与时俱进的,因时空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当然,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责的完成需要耐心、恒心、坚定的信念来成就,而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份视学前儿童、学前教育事业为自己存在全部意义的热爱。

2.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本科层次的幼儿教师至少应系统学习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学前教育三个领域的知识。学习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知识阶段应广泛涉猎普通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心理卫生咨询等学科的知识,深化自身的理论构建,为专业课学习搭建一个知识平台。学习专业知识应广泛学习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游戏、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课程,同时应深人研究某一专业技能的知识,诸如绘画、舞蹈、乐器等方面的知识,使自身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知识。当然,在有限的时间内广泛而深人地学习理论知识,教师还需要对众多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也可采用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方式,选修课又可分为限选与自由选择的课程修习方式。

(2)能力目标。专业技能包括专业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技能,才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兴趣和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应包括:创设教育教学情境的能力,有效地引导、组织儿童的能力,准确地观察、发掘幼儿潜能的能力,行动研究的能力,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教育科研的能力,流畅的言表力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计算机和外语的应用能力等。

(3)实践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加强实践活动。可以采用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跟踪学前儿童进行个案研究;也可以创设教育教学情境,进行模拟演练。当然,最重要的途径还是通过长期的见习、实习,在反思、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增加实践经验,提升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1篇

论文摘要:学前教育时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以个体生命优化的成长需求为本,站在学前教育发展和人生发展的甫瞻性高度审视国内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为“广基础、深专业、高学历、多能力、善研究”。

一、学前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1.学前教一育阶段是人的身体发展、智力与经验发展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假设:若以17岁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为loo,则4岁就已具备50% ,8岁时达到80%,剩下的20%是从8一17岁的9年中获得的。从脑科学的层面看,婴儿出生时脑重350 } 4008,为成人脑重的25 % , 1岁时达到成人脑重的50% , 2岁时为75% , 6岁时孩子的脑重为12008,已接近成人脑重(1350一14008)的90% o}’}因此,学前教育阶段是人身体、智力与经验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

2.学前教一育阶段是人生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也是最易发展、最易受挫的时期

这一时段里,孩子从只会啼哭,到会爬、会走路、会奔跑,不但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所有的认知、经验与能力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在客观上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中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不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不顺应儿童自然的发展,而是采用大一统的教育方法,捆住孩子的手脚,禁锢其思维,形成机械的思维定式,甚至连孩子们画笔下的太空飞船都是一样的,势必会阻碍儿童各种潜能的发展,错过儿童的敏感期,贻误天才的成长。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训练和装备心灵的阶段,它不仅为小学做准备,更为人的一生做重要的奠基,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命大厦的高度、广度和坚实度。因为,它涉及到儿童各种潜能的发掘、各种意志品质的培养、各种必要生活经验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既要注重个性的彰显,又要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教师不仅要有教育家的智慧以引导、帮助幼儿培养各种能力,还要有专家的准确判断力、恰当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各种潜能,把握不同幼儿的敏感期等。所以,在客观上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学前教育所要面对的是人类生命的塑造,是人类第二次生命的给予,任何轻微的、不适宜的闪失都可能会延缓或摧折生命之花的绽放。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端已显露出来:幼师生科研能力较差,理论知识不够广博,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贻误教育时机。而传统的高校生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等弊端。只有极少数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走在前列。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2005年本科生的教育基础课13门,专业课21门,为学生奠定了广博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则探索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幼儿教师的培养并没有因为学前教育处于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而降低师资培养的要求。例如,法国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3十2的基本学历,即先通过3年大学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考人教育专业,进行2年的学习与实习,再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美国和日本对于幼儿教师学历的基本要求也均在本科以上,目前硕士、博士担任幼儿教师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而且非常注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的确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而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随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深人人心,“终身教育”、“全纳教育”等先进教育思潮呼唤“广基础、深专业、高学历、多能力、善研究”的创新型、多元化幼儿教师。在这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广基础”指具有广博的高等教育、教师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深专业”指具备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同时对学前教育专业课这一平台上不同专业核心课、技能课程进行深人研究,以达到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专业化的水平;“高学历”指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应建立在本科层次上;“多能力”指幼儿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诸如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等;“善研究”指科学研究能力较强,善于反思,善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行动研究,能撰写出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

对此,下面主要从育人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几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i.育人理念

学前教育阶段除具有与其他教育阶段共同拥有的职业道德精神外,还应具有更为深刻的育人理念。这里的教育理念是指以儿童的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每个生命个体优化地成长为基本要求,抓住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灵,把握儿童的敏感期,发掘天才,通过适宜性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活动等,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观察、想象、思维、言表、创造、记忆等能力及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专长,为他们提供最适宜的可能的空间、环境与条件的支持,使每个儿童获得最大限度的潜能发展,在人生至关重要的时期能够获得既是全面的又是个性的优化成长,为人生的发展做重要的奠基。而且,这种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性认识和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理想追求是与时俱进的,因时空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当然,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责的完成需要耐心、恒心、坚定的信念来成就,而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份视学前儿童、学前教育事业为自己存在全部意义的热爱。

2.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本科层次的幼儿教师至少应系统学习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学前教育三个领域的知识。学习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知识阶段应广泛涉猎普通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心理卫生咨询等学科的知识,深化自身的理论构建,为专业课学习搭建一个知识平台。学习专业知识应广泛学习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游戏、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课程,同时应深人研究某一专业技能的知识,诸如绘画、舞蹈、乐器等方面的知识,使自身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知识。当然,在有限的时间内广泛而深人地学习理论知识,教师还需要对众多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也可采用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方式,选修课又可分为限选与自由选择的课程修习方式。

(2)能力目标。专业技能包括专业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技能,才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兴趣和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应包括:创设教育教学情境的能力,有效地引导、组织儿童的能力,准确地观察、发掘幼儿潜能的能力,行动研究的能力,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教育科研的能力,流畅的言表力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计算机和外语的应用能力等。

(3)实践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能

力,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加强实践活动。可以采用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跟踪学前儿童进行个案研究;也可以创设教育教学情境,进行模拟演练。当然,最重要的途径还是通过长期的见习、实习,在反思、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增加实践经验,提升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本科;学前教育;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5-0030-04

实践是学习主体内化和重构知识的前提、中介和归宿。〔1〕实践教学旨在为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亲身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提升教育技能的过程中内化理论知识,养成研究、创新的专业态度,综合提升专业能力,“使学生在步入教学一线之前就获得教育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2〕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将学生在形成专业素质过程中需要经历的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统筹安排,将教学计划中所有学科知识与技能渗透在教育教学实际情景之中。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从入学之日起就逐步获得对学前教育实际工作情境完整系统的感性体验,进而真正理解各门学科对其专业成长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早日做好入职准备。

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对我国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尤其是对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积极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一、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价值

有关教师专业化培养的研究,直接推动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在我国目前的师范教育体系中,不论是中师教育的技能型课程体系,还是高师教育的理论型课程体系,均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教师教育的要求。二者原有的专业培养目标较为单一,课程体系亟待调整。以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当前,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五个基本模块组成。模块一是以理论性为主的学前教育类通识课程,主要包括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学、学前课程论等;模块二是以表现性为主的艺术类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模块三是以操作性为主的技能类课程,主要包括各科教学法及教育活动设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幼儿园班级管理等;模块四是以入职缓冲为目的的教育实践类课程,主要是指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模块五是以获得专业学位为目的的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这五大基本模块的教育目标虽然具有一定衔接性,但在具体实施时却往往边界分明,五大模块中各门学科间的联系被人为切断,从而影响了培养效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许多高校并不重视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尚未落到实处。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以帮助学生早日做好入职准备。

1.为学生职业角色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持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从毕业后进入幼儿园工作的第一天起,往往就要承担起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必须承担的所有工作。这就意味着,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之间的角色转换不能留到入职后进行,而应尽可能在高校学习期间进行。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在入职前基本实现从专业知识到专业技能的转换,完成由学生向教师的过渡。要完成这项任务,光靠专业理论学习显然不够,还要依靠专业实践活动,而这正是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意义所在。从学生到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角色转换是情境性的,是学生在自然教育教学情境中建构教育知识、提高教育智慧的过程。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强调为学生提供大量教学实践机会,以期为学生职业角色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持。

2.实现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如果不重视实践教学,那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就沦为一纸空谈。如果能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意义,准确定位实践教学的目标,恰当选择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实施途径,就有可能从根本上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正是一种可供参考的具体培养路径,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此外,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有利于发挥“合并型”高校的优势。原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具有专业技能教学的优势,而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理论知识教学优势。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打破以往中师教育偏于强调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理论水平提高的局限,也能改变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偏于强调理论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局限,从而发挥各自的专业发展优势,提高“合并型”高校的师资培养质量。

二、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特征

1.注重学科课程的课内实践

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特征之一,是把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按学科逻辑有规律地渗透到各门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方案的实施从新生入学即开始。学生沿着教学计划中设定的学科逻辑线索,通过学科课程的课内实践,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进入学前教育实践,消化专业知识,形成专业意识,逐渐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可打破五大课程基本模块的界限,将实践教学元素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入职前就能形成相应的教学实践能力。换句话说,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强调让学生从入学之日起就开始接触学前教育工作实际,直至毕业,从而确保他们一直与学前教育实际工作保持密切接触。

2.发挥不同学科背景专业导师的作用

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另一特征是将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各类专业人员整合起来,充分发挥不同学科背景专业导师的作用。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任务由不同年级的学生、幼儿园相关教师和高校相关教师组成的实践共同体完成,这个实践共同体“是处于同一实习场的全体成员及其行为关系的总和”。〔3〕

三、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

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应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建设和完善。

1.制订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实践教学计划包括学期分工、所依托的主要学科、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实践活动的时间总量以及实践场地等项目(见下表)。

2.建设教学实践基地

做好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是推进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有力保障。高校应注重完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一方面可扩大高校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办学规模,以积极接纳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可建设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学实践基地,促使其规模化、体系化、制度化,以满足学生教育见习与实习的需要。高校可以考虑将常规教学与幼儿园的教研活动相结合,同时加强与社区的交流合作,鼓励学生在幼儿园、社区开展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志愿服务。完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既能为学生提供最鲜活的专业信息,也能为学生提供亲身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机会。

3.建设导师共同体

导师共同体由高校分管领导、高校学科指导教师、幼儿园园长、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导师(高年级学生)组成。导师共同体的职责是对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周密的设计,制订既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需要,又符合教师专业化标准的实践教学方案,并通过各自的实际工作保证方案顺利实施。导师共同体要激发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的愿望,重视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要求学生收集和积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典型案例,鼓励和带领学生根据实践问题设计与改进研究方案,对自己的实践行为进行评价与反思。

4.布置实践作业

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度、不同呈现方式的实践作业是贯彻渗透式实践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实践作业实质上是为学生设置一个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渐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调整方案,最终解决问题,从而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教育智慧。各学科指导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在分析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体的实践作业要求,并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尝试解决不同难度的问题,以达到循序渐进、动态提高的实践教学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学前卫生学为依托的实践作业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一般性印象,学会使用相应的测量工具并撰写简单的测评报告,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卫生学原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作业的呈现方式有观察记录、测评报告和小论文等。

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托的实践作业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观察、调查、测验等手段分析个体的心理特征,为后续学习积累经验。作业呈现以小型研究报告为主。

以学前儿童心理学为依托的实践作业目的是帮助学生消化和运用专业知识,明确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从而激发他们为提高自身专业能力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调整与训练的意愿,为后续学习提供支持。作业呈现以小型研究报告和评论性论文为主。

以学前教育学为依托的实践作业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专业视角发现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呈现以评论性论文或说明性论文为主。

以学前游戏论和学前课程论为依托的实践作业目的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游戏观、学前教育课程观,为后续各科教学法的学习与训练奠定基础。作业呈现以游戏活动设计、调查报告等为主。

以各科教学法为依托的实践作业是以各科教学法为主线开展的幼儿园试教活动。在导师共同体的带领下,学生可以尝试逐步进入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以逐步做好入职准备。作业呈现方式是幼儿园活动方案设计以及相应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

以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为依托的实践作业是在基本完成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后,在逐渐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的过程中完成的。在高校指导教师的带领下,通过课题选定、文献查阅、计划制订、方法选择、资料分析整理以及成果表述等一系列实践训练,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使学生充分理解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原则和类型,逐步掌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从而掌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为日后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具有较大的后续研究空间,可尝试采用行动研究法,在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方案内容的过程中,将研究思路逐渐扩展到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渗透式实践教学中导师团队的建设与发展、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渗透式实践教学校本教材的开发等问题的研究上。

参考文献:

〔1〕曹能秀.走向专业发展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改革〔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406(6):34-38.

〔2〕〔3〕秦金亮.走进全实践:反思型幼儿教育实践家的成长之路〔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7:40,5.

An Introduction of Immersive Practical Teaching Plan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Undergraduates in University

Li Lanfang, Zhang Haizhong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Lanzhou Municipal College, Lanzhou, 730020)

第13篇

2010年,江苏省首开先河,在全国率先试点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男生培养工作。男幼师培养是江苏省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在国际上也是独特的创举。布莱顿全球教育集团董事长贝尔认为,“江苏免费男幼师培养是中国的一大特色,这让西方教育者非常羡慕。男幼师将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能量和视野。”5年来,全省共招收免费幼儿师范男生2317人,而2014年首届300名学生已经走上了实习岗位。他们的出现,为我省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经笔者调查,承担培养任务的学校都已制订了免费男幼师生培养、考核方案。各校培养、考核方案都侧重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学业评价、毕业要求、培养措施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笔者发现培养、考核方案中对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方面规定得较少。鉴于此状况,笔者认为,在免费男幼师生成长的过程中,除了重点培养他们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体现学前教师专业特质和技能以外,还应当重视男幼师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积极探索和改进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 概念界定

免费男幼师生须在中考前参加招生培养学校统一组织的面试。面试合格者方可填报免费男幼师生志愿。毕业时拿的依然是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专科毕业证书。在就业方面,为免费男幼师生制定宽松的就业政策。江苏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只要是取得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的免费男幼师生,均可自由选择就业出路。包括参加教师公开招聘,到生源所在省辖市公办幼儿园任教,也可通过双向选择到民办幼儿园任教。经公开招聘、双向选择依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还可由省辖市教育部门负责协调,安排到农村公办幼儿园任教。经协调安排到农村公办幼儿园工作的男幼儿免费师范生,应承诺在农村公办幼儿园工作不少于5年。各地则负责确保,到公办幼儿园工作的男幼儿免费师范生有编有岗。”由于就业有保障,学生报考热情高涨,录取分数线均达到了当地四星级高中的水平。目前共有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苏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州幼儿师范学校、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宿迁高等师范学校、阜宁高等师范学校八所学校承担培养任务。

二 加强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的教育已由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过渡,规范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及其培养方式,应当成为免费男幼师生培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由于幼师男生未来承担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任务,所以他们自身的素质一定要过硬,教育科研能力不仅是他们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入职后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必备条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师范生的培养和培训做出了详细的规划,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体现了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视角来分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免费男幼师生必须在职前教育阶段就要注重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兴趣,让他们参与科研活动,激发探索精神,为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目前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意识淡薄

在2012年、2013年、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三次免费男幼师生汇报会上,充分彰显了男幼师生培养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人文精神、教育实践等方面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男幼师生们进行了体育类、美术类、互动实践课、文艺类展演,赢得一片喝彩。武术、跆拳道、健美操,展示了男幼师生们的蓬勃朝气、阳光帅气;儿童水墨画、蜡笔画,则展现了他们的刚柔并济、内外兼修。这些技能、技艺,素质、素养,品德、品格,已经在4年的学习生活中不断锤炼,形成常态。但是汇报会上却没有关于教育科研能力方面的展示,首届300名学生已经五年级了,2015年7月即将毕业。经过笔者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统计:参与到老师各项课题研究的学生仅约10%,在正式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文章的约为1%,参加假期社会实践的仅约20%,课后阅读教育科研类期刊的仅约10%。应当承认,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意识较为淡薄,很多学生只把专业技能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作为主要目标,没有探讨学术问题的意识,参与调查研究的经历较少。

2.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掌握甚少

通过对八所培养学校免费男幼师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只有三所学校开设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作为教师教育类课程,其他五所学校只是把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作为公共任选类课程来开设。调查表明,只有约5%的同学参加了公共任选课的学习,还有个别学校因公共任选课学生报名人数较少,取消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仅约10%的学生了解教育类研究论文的相关写作要求,只有极少数学生通过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及课题选择、调查问卷设计等知识。学生主动去了解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展状况的几乎没有。

3.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实践能力有限

在访谈中,大部分免费男幼师生都认为工作之前参与教育科研实践不重要,认为工作后有了教育教学实践基础才能搞好教育科研工作。仅有个别学校提供给学生可选择研究的课题,这些课题也都是涉及寒假、暑假期间社会实践调查类的。没有学生主动申报研究课题,只有极少数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帮助教师做一些数据调查、记录、统计等方面辅助工作。调查表明,有80%的学生能通过图书馆文献索引查找文献资料,但都是查找其他材料的,查找教育科研方面的只有10%。

四 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素质较低,究其原因,不仅有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与学校对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关。

1.对教育见习、实习进行改革,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

学校与邻边的幼儿园共同建立免费男幼师生教育培养实验区,免费男幼师生在幼儿园见习、实习,建立免费男幼师生见习、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注重免费男幼师生见习、实习培养过程管理。把教育见习时间安排为从第二学期至第九学期,共8次,每次为期一周,把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到第六学期、第八学期和第十学期,共3次,每次两个月。每次都安排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见习、实习案例分析,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继而去解决问题。学校给每一个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教师每人必须至少在指导免费男幼师生幼儿园见习、实习中设立一个课题,同时这一课题组中必须有5~10位同学参与。不仅增加了学生见习、实习的时间,而且加强指导教师的职责,在培养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指导教师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加强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考核,构建新的评价体制

教育部在《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师范院校特别要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坚持科研和教育教学相结合,提高师范生教育学术水平,高度重视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高师院校要提高认识,从思想上和实践上加强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调查,免费男幼师生培养学校中只有我校建立了学生毕业撰写毕业论文的制度,把学生毕业与撰写教育类论文或课题研究相挂钩。学校明确科研处牵头,制定考核标准,对学生科研活动实施统一的协调管理,特别是对在校期间完成科研项目的学生予以一定的奖励。学校从制度层面使培养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并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及每个人身上。

第14篇

一 概念界定

免费男幼师生须在中考前参加招生培养学校统一组织的面试。面试合格者方可填报免费男幼师生志愿。毕业时拿的依然是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专科毕业证书。在就业方面,为免费男幼师生制定宽松的就业政策。江苏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只要是取得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的免费男幼师生,均可自由选择就业出路。包括参加教师公开招聘,到生源所在省辖市公办幼儿园任教,也可通过双向选择到民办幼儿园任教。经公开招聘、双向选择依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还可由省辖市教育部门负责协调,安排到农村公办幼儿园任教。经协调安排到农村公办幼儿园工作的男幼儿免费师范生,应承诺在农村公办幼儿园工作不少于5年。各地则负责确保,到公办幼儿园工作的男幼儿免费师范生有编有岗。”由于就业有保障,学生报考热情高涨,录取分数线均达到了当地四星级高中的水平。目前共有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苏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州幼儿师范学校、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宿迁高等师范学校、阜宁高等师范学校八所学校承担培养任务。

二 加强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的教育已由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过渡,规范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及其培养方式,应当成为免费男幼师生培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由于幼师男生未来承担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任务,所以他们自身的素质一定要过硬,教育科研能力不仅是他们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入职后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必备条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师范生的培养和培训做出了详细的规划,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体现了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视角来分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免费男幼师生必须在职前教育阶段就要注重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兴趣,让他们参与科研活动,激发探索精神,为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目前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意识淡薄

在2012年、2013年、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三次免费男幼师生汇报会上,充分彰显了男幼师生培养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人文精神、教育实践等方面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男幼师生们进行了体育类、美术类、互动实践课、文艺类展演,赢得一片喝彩。武术、跆拳道、健美操,展示了男幼师生们的蓬勃朝气、阳光帅气;儿童水墨画、蜡笔画,则展现了他们的刚柔并济、内外兼修。这些技能、技艺,素质、素养,品德、品格,已经在4年的学习生活中不断锤炼,形成常态。但是汇报会上却没有关于教育科研能力方面的展示,首届300名学生已经五年级了,2015年7月即将毕业。经过笔者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统计:参与到老师各项课题研究的学生仅约10%,在正式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文章的约为1%,参加假期社会实践的仅约20%,课后阅读教育科研类期刊的仅约10%。应当承认,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意识较为淡薄,很多学生只把专业技能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作为主要目标,没有探讨学术问题的意识,参与调查研究的经历较少。

2.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掌握甚少

通过对八所培养学校免费男幼师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只有三所学校开设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作为教师教育类课程,其他五所学校只是把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作为公共任选类课程来开设。调查表明,只有约5%的同学参加了公共任选课的学习,还有个别学校因公共任选课学生报名人数较少,取消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仅约10%的学生了解教育类研究论文的相关写作要求,只有极少数学生通过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及课题选择、调查问卷设计等知识。学生主动去了解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展状况的几乎没有。

3.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实践能力有限

在访谈中,大部分免费男幼师生都认为工作之前参与教育科研实践不重要,认为工作后有了教育教学实践基础才能搞好教育科研工作。仅有个别学校提供给学生可选择研究的课题,这些课题也都是涉及寒假、暑假期间社会实践调查类的。没有学生主动申报研究课题,只有极少数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帮助教师做一些数据调查、记录、统计等方面辅助工作。调查表明,有80%的学生能通过图书馆文献索引查找文献资料,但都是查找其他材料的,查找教育科研方面的只有10%。

四 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素质较低,究其原因,不仅有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与学校对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关。

1.对教育见习、实习进行改革,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

学校与邻边的幼儿园共同建立免费男幼师生教育培养实验区,免费男幼师生在幼儿园见习、实习,建立免费男幼师生见习、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注重免费男幼师生见习、实习培养过程管理。把教育见习时间安排为从第二学期至第九学期,共8次,每 次为期一周,把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到第六学期、第八学期和第十学期,共3次,每次两个月。每次都安排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见习、实习案例分析,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继而去解决问题。学校给每一个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教师每人必须至少在指导免费男幼师生幼儿园见习、实习中设立一个课题,同时这一课题组中必须有5~10位同学参与。不仅增加了学生见习、实习的时间,而且加强指导教师的职责,在培养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指导教师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加强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考核,构建新的评价体制

教育部在《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师范院校特别要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坚持科研和教育教学相结合,提高师范生教育学术水平,高度重视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高师院校要提高认识,从思想上和实践上加强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调查,免费男幼师生培养学校中只有我校建立了学生毕业撰写毕业论文的制度,把学生毕业与撰写教育类论文或课题研究相挂钩。学校明确科研处牵头,制定考核标准,对学生科研活动实施统一的协调管理,特别是对在校期间完成科研项目的学生予以一定的奖励。学校从制度层面使培养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并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及每个人身上。

3.以专业课程为依托,建设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精品课程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推进精品课程建设,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我校的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运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免费男幼师生专业课程主要有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等。以前这些课程的考核都以考试为主,现在部分课程用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提高对学生的科研要求。精品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精选教育研究选题与研究方案设计、收集与分析研究资料、教育调查、行动研究、课堂观察等专题,运用案例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幼儿园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教育科研对教育工作的推动作用,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15篇

1存在的问题

一般而言,独立学院依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确定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为有效达成培养目标,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可纵观现有的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发现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1.1教育理念有偏差1.1.1顶层设计者管理理念偏差。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独立学院办学体制改革也是紧锣密鼓,尤其是今年高考改革中,已经有部分省份取消了三本录取,加之国家办学资金拨付的改革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独立学院和母体学校的管理者们从考虑办学成本出发,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难以照顾独立学院办学特性和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大幅消减实践教学课时数,尤其是压缩集中性实践教学课时,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无法凸显独立学院的特色。1.1.2专业课程教师教学理念偏差。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师一般都是二本、三本一同兼课,教学模式与理念难以调整,在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突出“保教能力”培养的意识不强,从理论到理论的现象比较普遍,不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1.1.3学生学习理念偏差。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由于缺乏教师的引导,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发展,感觉一片茫然,无所适从,整个学习就是从课堂到课堂,自觉训练保教技能的意识不强,动力不足。1.2课程体系不合理。现有的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缺乏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存在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偏少和大一、大二无集中性实践教学安排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保教能力的培养。1.3教学过程多泛化。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不精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多头并进,没有重点就保教技能的某一方面进行规划和训练,学生收效甚微。1.4监控管理重形式。由于独立学院管理人员的配备和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独立学院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监控管理一般是对教育实习这一集中性实践教学进行检查,采用集中检查与评估的方式,容易造成具体组织实施单位做材料、应付了事,没有落实到实践教学目标的达成上。而其它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学生自主开展的实践教学则成为监控的盲区,学生保教技能的训练效果不明显。1.5“双师型”师资缺乏。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双师型”指导教师的指导,可现实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师专业理论有优势,但专业技能明显不足;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较强,但理论又有欠缺。由此,导致实践教学指导不到位,学生难以发现自己的弱点和努力的方向[1]。

2实践性体系的构建

为打造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特色,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则应突出学生保教能力的培养。保教能力包括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了解幼儿园教育动态和分析解决幼儿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幼儿一日生活指导能力、环境创设能力、组织实施教育活动能力、幼儿教育评价能力等[2]。这些能力培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2.1目标体系坚持四年一贯系统设计的原则,每一学年的实践教学侧重点不同,突出保教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中专业知识的运用和专业情意的养成,为全面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一学年:侧重增强学生对幼儿教育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教师基本功(“三字一话”和艺体才能的实训为主)。第二学年:侧重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检验所学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初步的保育能力。第三学年:侧重保育能力的提升和幼儿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环境创设等教育能力的培养。第四学年:侧重保教能力、专业情意等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2.2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载体。现有的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表现为验证性实验教学;集中性实践教学,包括见习和实习、毕业论文等,而见习和实习的时间较短,学生进入幼儿教育实践一线后,表现出操作技能弱,基本忘却幼儿教育理论,简单复制一线教师的操作。因此,必须从整体上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3]。2.2.1体验性实践。随理论课的开设而逐步实施,贯穿在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如学前心理学、幼儿游戏理论、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学等课程,一般安排有实践教学,课时应占总课时的10%左右,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观察了解幼儿及分析幼儿教育问题的能力。如在“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中,采用讲新课前用PPT与大家一道“分享幼儿教育故事”的方式,促使学生收集幼儿教育案例,自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训练学生的教师基本功。2.2.2自主性实践。随大学生活的开始而实施,贯穿在四年的大学课外实践活动中,是一种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包括:寒暑假赴幼儿园调研的社会实践活动;自主联系的定期观摩活动;担任幼儿园的“园外辅导员”;自主开展的专业学习成果展和汇报演出活动;自主开展的幼儿园教师保教基本技能训练(三笔字、普通话、艺体技能训练等)。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增强对幼儿教育的感性认识和提升分析解决幼儿教育问题的能力。2.2.3研究性实践。一般从大二开始,随院(系)的活动计划安排实施,包括:研究性学习与科技创新活动、学科专业竞赛活动、创新创业、育婴师和营养师等各种与幼儿教育相关的资格证考试等。目的是培养学生幼儿教育研究与评价能力。2.2.4综合性实践。这部分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保教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确保各环节的教学时间充足。包括: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其中专业见习安排在2~6学期,每学期见习为期一周,见习的重点不一,第一次见习以全方位了解幼儿教育为主,涵盖保育、教育和管理,着重增强学生对幼儿教育的感性认识;从第二次开始,开展重点见习,第841二次为幼儿园保育见习,第三次为幼儿园环境创设见习,第四次为幼儿游戏活动指导见习,第五次为五大领域活动设计与指导见习,培养学生保教知识运用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实习包括教育实习和顶岗实习,实习安排为期一个学期,是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中顶岗实习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形成培养与就业的良性循环。2.3监控体系实践教学效果如何,需要加大监控力度,充分利用评价机制,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建立三级监控体系:1.专业办学方———独立学院需建立健全监控制度,把指导教师、学生和实践基地(幼儿园)都纳入监控范围,形成实践教学准备、实践教学实施、实践教学评价等全方位的监控机制,把学生的每一项实践都计入实践学分;2.专业负责单位,一般是学前教育专业教研室具体组织实施实践教学,落实学院的规章制度,严把实践教学每一环节的质量,包括指导老师的指导环节,杜绝搞形式、走过场等,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3.指导教师具体实施实践教学,针对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一入学就建立实践教学导师制,导师可以在专业课教师和实践基地幼儿园教师中遴选,一般一位导师指导5~8名学生,要求指导每一个学生整体设计好四年学习规划和保教能力培养计划,负责对学生的自主性实践和研究性实践进行指导和评价。2.4保障体系2.4.1条件保障。为确保实践教学效果,必须建设好充足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能满足实践教学,特别是集中性实践教学的需要;必须购置足够的仪器设备和实训设施,如舞蹈房、钢琴、画室、微格实训室等,以满足实验教学和艺体技能的训练。2.4.2经费保障。独立学院为达成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培养学生的保教能力,就必须保证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一般应该达到40%以上,为此,相应的就需要充足的实践教学经费做支撑。2.4.3师资保障。有效指导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一批有责任心、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来指导。结合独立学院办学机制相对灵活的特点,选派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可以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校内业务素质高的专业教师,一是幼儿园具有一定理论素养的一线教师。为此必须加大“园校合作”的力度,独立学院需建立专业老师深入幼儿园听课和开展理论讲座的制度,合作园也需把老师定期派往院校培训,接受理论教育,以期更好地完成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指导任务。面对快速发展的幼儿教育事业,独立学院积极应对,开办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合格的幼儿教育师资。如何把学前教育专业办出特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笔者认为:强化实践教学,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保教能力”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作者:赵新云 肖炬元 唐卫平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丘章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发展研究[J].江苏高教,2016(1):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