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简述劳动教育的内涵范文

简述劳动教育的内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简述劳动教育的内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简述劳动教育的内涵

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素质发展;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审美创造;劳动技能;身心健康

我国著名教育家说:“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从目前学校教育来说,素质教育是大家公认的良好的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一提法非常及时,各个教育部门积极响应,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同。

一、关于素质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综合来说,它就是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

从素质教育的目的来说。是为了促进人协调全面发展。稳定持续发展,主动终身发展。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答记者问时,明确阐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内涵的三个方面: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二、现实对素质教育的呼吁

现实是“素质教育喊得凶,应试教育抓得严”。真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可谓是千头万绪。会引起惊涛骇浪,但这不能阻止时代对此提出的要求,虽说提出素质教育已经20多年。但成效甚微。“钱学森之问”带给我们的思考太多了,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今日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下胜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因此,许多仁人志士呼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这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事。笔者认为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协调媒体等社会部门优化育人环境。

2. 成立专门研究、实施、督促、评价考核的机构。

3. 依学校情况,各学段提出具体要求并给予具体的指导。

4. 落实德育与教学渗透的具体内容。

5. 编写实用的有针对性的教材。

6.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奖励力度,从根本上落实教师的待遇问题,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7. 从学校到班级都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方法。

8. 创造素质教育条件,完善设施设备,提供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等场所。

9. 注重形成素质教育的特色和品牌。

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策略

学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笔者在基础教育工作近20年,提供以下策略仅供参考:

1. 课程施行。课程体系要灵活多样地开发和全面施行,特别是思想、心理、身体等方面的素质教材严重缺乏。

2. 环境改善。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尽量去创设社会支持、家长配合、学生接受、老师乐教的条件和氛围。

3. 观念转变。素质教育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着眼于民族发展,着眼于国家强盛。争取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培育出民族林立的英才栋梁,为国家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第二,还要有全面兼顾的理念。不怠慢任何―个学生,任何―个年级,除了注重“两头”的起始年级,中间有“动荡性”的年级应更加关注。

4. 考试改革。这项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敢不敢、愿不愿、能不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问题。考试远比其他方式公正,也能有效遏制腐败等不良作风,但考试不等于应试。目前,考试依然是有效检测素质教育成效的必要手段。这就给考试内容、形式等提出极大的挑战。考试内容要深化、细化、全面化,考试形式应灵活多样,能达到高效检测学生素质发展情况。操作性强。可以在各省成立考核小组,全省流动监考,学校也可以成立自测小组。

考试形式根据考试内容来确立。1.按德、智、体、美、劳分板块,设置电脑题库,这样可以随机选题进行测试。也可把相关内容纳入中考、高考范畴。例如,广东省中考就要考体育,分值占50分或60分,这一改革得到了家长、学校的广泛支持。2.操作、运用型内容,宜现场操作进行。例如,深圳中考就有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3.实物制作类,也应在限定时间内现场完成。4.口头表达类,现场录音后,多人一起打分,此类主观性强的内容,尽量做到公正,减少误差。5.评价多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以素质教育的成效为主。而不是以升学率为主。对学生的评价也应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主要评价内容。6.招生自主多样。义务教育严格按照区域划片招生,均衡教育环境、师资力量,最好能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实施素质考核和专业考核来录用人才。7.德育与教学渗透。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其中,德育为首。只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8.跟踪关注发展。主动跟踪毕业后典型的学生,关注其素质发展情况,以他们作为参照物,随时调整在校时的素质教育情况。

四、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策略

虽然素质教育要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其实施内容和步骤要有针对性,宜简化不宜繁杂,宜操作不宜空谈,宜灵活不宜僵化,宜自主不宜逼迫,宜落实不宜作秀,宜严格不宜含糊,宜开放不宜保守,宜合作不宜独干,宜平等不宜压制,宜个性不宜片面,宜尊重不宜放任。

林崇德教授说:“社会越发展,越需要适应于多变环境的多元素质的人才。”而人的素质有先天和后天之分,是经过教育、训练、熏陶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品质。因此,一所学校要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应该提升教育实施者――教师的整体素质,这是直接影响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好下面七点:(1)注重学习理论,敢于探究实践,及

时反思总结,要在专业上不断成长。(2)教师角色向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服务型转换,成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参与者。(3)善于运用多种载体,巧借身边的有力资源,开发学生潜能。(4)多增长才艺,与学生一起成长。(5)在这个功利、浮躁的社会环境下能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楷模作用,把总书记的话“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6)充分把握学生年龄特征,在教育教学上做到因材施教。(7)上好一些特色课,如劳动课、艺术鉴赏课、制作创作课、专题研究课。

其次,理念上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中国的学生与发达国家的学生比较,最大的差异就在于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据素质教育的内涵,我们要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审美创造、劳动技能、身心健康五个方面采取具体的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五、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发展的策略

《荀子・强国篇》中提出,国威之一就是道德之威。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至关重要的。品德教育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品德教育主要从两方面来抓:

(1)树立学生道德信念

道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树立做―个有理想、有修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的意识。继承传统的美德。如:儒家的君子人格、刚健有为、追求群体和谐;道家的人格独立;墨家的节俭、人格平等;法家的遵法守纪、公平竞争等。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座谈、讲座、团队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明确是非。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有了自我的道德意识,才有可能进行自我教育。

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方面,学校教育应以社会性的内容为主。如:利用国旗下讲话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带学生下乡去参加生产劳动或进工厂打短工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举行文体比赛活动来促进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在思想政治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义务感、正义感、责任感等。

(2)培养道德习惯,即养成教育

道德意志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主要靠养成教育。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标、任务,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活动,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品德上的表现。如果一个人具备了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就能保证人有毅力地做到言行一致。

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实践和训练是养成教育的主要手段。从笔者多年的教育经验来说,军事训练对规范学生行为、严明学生纪律、练就学生钢铁意志等方面效果比较理想。诸如其他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形式,依据不同的主题组织这些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好的效果。

专家研究表明,一种习惯的形成需要重复20次以上,这说明反复训练对行为规范执行的效果有及时的强化和巩固作用。有一位博士提出,巩固学生好的习惯用加法,修正学生坏的习惯用减法。实践表明,这方法很有效果,笔者在2006年专门上了一堂“好习惯终生受用”的主题班会课,要求学生一个月增加一种好习惯,减掉一种坏习惯。一个月后,采取观察、调查、小组评议等反馈手段考核学生的习惯。达到预期效果的学生有80%以上。

我校实施的学生素质教育“八个一”制度,即:一身正气,一颗爱心,一份各科优良的成绩单,一副强健的体魄,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口流利的英语,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一项文体科技或劳动特长。在品德方面的素质具体落实于两点“一身正气,一颗爱心”,-多年实践表明,“八个一”考核全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初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是动荡的、易变的、不成熟的。具体表现为:道德动机逐渐理想化、信念化,但又有敏感性、易变性;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点具体经验的特点;道德情感丰富、强烈,但易冲动;道德意志虽形成,但很脆弱:道德行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但愿望与,行动总有一些距离。因此,在这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让他们作出正确的抉择。

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可见,促进学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是慢的艺术,不能一蹴而成,不能急功近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少年的自制力还很薄弱,易动摇,老师的提醒、督促、鼓励显得非常重要。组织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集体讨论,相互进行监督。也能起到促进部分学生品德形成的作用。所以,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质发展要从日常行为抓起,以活动的形式来呈现,让其渗透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之,正确认识品德形成过程的特点,正确把握学生年龄特征,是深入学生心理、作用于学生意识的基础,在品德教育方面起关键作用,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上面具体谈了思想道德方面素质实施的内容与策略,其他四方面略作阐述,在此就不赘述。

六、科学文化、审美创造、劳动技能、身心健康四个方面的策略和措施

1. 科学文化方面

英国达尔文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者结论。”

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律或者结论,还要注意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让学生拥有理想的知识结构,必须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素养,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学会自学,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在思维训练方面注意思维的概括性、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深刻性。应试教育往往扼杀学生的想象,泯灭他们的灵性。我们要反思,要赶快纠正,真正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在思维的创造性方面,应成为我国教师研究的重点课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在《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们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选自《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357页)这话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我们的角色要注意转换,理念要更新,这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起着决定作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吕洞宾给人金子。可是人家不要,却要他的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可见培养学生智能。关键是要让他们掌握“点金术”。有时也可借用榜样的力量,如校友的学习习惯、方法及成就等来触动学生。或

借助同学的“点金术”。

有效的教学法千千万,但要着眼现实,心中永远要有学生,正如赞科夫语:“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2. 审美创造方面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可见,培养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因此,许多学校纷纷成立兴趣小组,分类分层推进审美教育。我校还以文化节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创作,感受各种艺术氛围。如:服装设计、水果拼盘、小制作、班级合唱、歌手、演讲、书法等比赛活动。

3. 劳动技能方面

“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成大火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高尔基的话,生动阐述了劳动技能在人激发智慧中的重要作用。

我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很丰富,如“下乡进厂”社会实践活动,让城里的孩子从事生产劳动,让乡下的孩子进工厂工作,学生受益匪浅;“小铁人”自行车中国行,不但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特别有效地锤炼了学生的意志,而且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4. 身心健康方面

台湾高震说:“学生的生,有三层含义,一是学习生活的知识,二是学习生存的技能,三是学习生命的意义。”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心理素质决定着各种素质发展的质量水平,甚至决定着学生最终能否成才。实施素质教育时,必然突出心理素质教育。以便把素质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当今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我们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任重道远的。第一要义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生命的意义,这样他们才能热爱自己的生命及他人的生命。才能热爱生活。

健康心理的培养宜多渠道多方式地进行。如推行导师制,成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网站互动。专题演讲,开展主题班会等。我校对“问题学生”“潜能学生”较有针对性地推行导师制,由学生选择自己的导师,定期进行活动,有时也会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安排。

身体素质方面,广东的改革步伐比较大。体育纳入中考,可以说是一大进步。现在城市里的孩子,活动范围小。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少,呆在家里的时间多,泡在网上的时间长,体育锻炼显得尤其重要。让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值得全社会关注。当然,除了上好体育课,大多数学校特别重视体育竞技比赛,如能以班级总分来评比,学生锻炼面更大更广。我校结合运动会还搞一些趣味体育活动,特别受学生青睐。我校教师起模范带头作用,经常跳健美操、打太极拳、打球等,让校园充满活力,营造了良好的锻炼氛围。

七、关于素质教育考核的形式

1. 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展示学生素质,以比赛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素质发展情况,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活动是载体、平台,并不等同于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离不开活动的开展,如科技文化艺术节、社会综合实践、冬令营夏令营、社团活动等。

2. 健全考核制度。

(1)定期考核。如,我校学生素质考核制度“八个一”:一身正气,一颗爱心,一份各科优良成绩单,一副强健的体魄,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口流利的英语,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一项文体科技或劳动特长。“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口流利的英语”,“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在期中、期末各考一次,以等级形式评定。(2)场景考核。一位特级教师提出的“十学会”: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如“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的考核宜于创设一定情境来观察判断。(3)评比法。(4)实地考察。

3. 值日监督制。班级值周、老师值日、学生干部值日等形式,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我校的住宿生管理就是采取德育量化评分的形式进行的。

4. 集体评议制。学生分小组相互评议本组成员的素质发展情况,并做好记录,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追求进步。

第2篇

摘要:家庭教育是伴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它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同时,前人也为后期的家庭教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育经验。当然,作为教育之源的家庭教育对于国家和个人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有必要深入挖掘家庭教育的内涵,探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当代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发挥它应有的效益。

关键词:家庭教育;传统;当代;定位

关于家庭教育的定义国内外在不同时期表述不一,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学》中解释为:“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层次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马和民认为,“家庭教育既指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又指家庭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教育功能。”日本有学者指出,“家庭教育是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的。”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教育观念

在我国古代,一方面,家庭是社会基本的生产和消费单位,人们所需的各种知识、技能、道德规范大都是从家庭中获得,“世袭家传”是最常见的家庭教育形式;另一方面,在这种家国同构、政教合一的政治模式中,强调“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因此,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即家庭教育是为国家发展服务的。

2.家庭教育目的

我国古代社会把“修身”、“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手段的同时,“齐家”成为了家庭教育的首要目的。具体目标表现为:教导子弟修身养性、学会做人,从而维护家庭的和谐;鼓励子弟读书入仕,追求光宗耀祖;教育子弟以耕读传家,即边读书边种田。

3.家庭教育内容

尽管古代社会的家庭教育范围颇为广泛,价值取向不一,但“修身”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具体表现为:(1)伦理道德教育,如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立志教育,如要求晚辈自强自立、振兴家门;(3)蒙养教育,即教导子弟一些日常生活技能,传授数数等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礼仪规范等;(4)专经教育,即所谓的世袭家传教育。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是越来越广泛,如理财教育、尊师教育、为政教育等,而且教育的形式也有所拓宽,如胎教……

4.家庭教育原则

从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国自古就积累了不少经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教育原则,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以身作则、潜移默化、训诫引导、慈严相济以及后来的环境塑造等。

二、西方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教育观念

综观西方家庭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西方家庭教育一贯主张:重视个人发展,尊重儿童的价值及独立性,并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挖掘其潜在的能力。正是这种教育思想在不断地推动着西方家庭教育的实施及相关理论的发展。

2.家庭教育目的

受家庭教育思想的影响,在西方国家,“儿童本位”始终占据着首要地位。因此,西方家庭教育目的不同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它更多地倾向于“个人本位”,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特个性,主张把儿童培养成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充分发展的自由人,正如爱伦·凯在《儿童的世纪》一书中提到,教育的理想即在于造就“新人”。

3.家庭教育内容

自古希腊的雅典时期起,西方就开始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家庭教育普遍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内容。斯宾塞认为,要培养“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人,就应该按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对其进行体育、智育、德育等方面的教育。

4.家庭教育方式

在许多西方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多时候体现的是一种民主色彩,父母非常尊重孩子的人格、意见、权利,不像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西方家庭教育在对待子女方面更多采用引导的方式,而不是命令、专制。

三、当代家庭教育的定位

当代家庭教育受市场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上存在许多不和谐的状态:教育意识与教育行为脱节;功利性色彩浓于教育性色彩;父母的“急于求成”与教育的长久性矛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功能错位;知识、技能本位思想贯穿始终;教育责任转移或转嫁越发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当代家庭教育的转型,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位当代家庭教育,使其发挥它应有的效益。

1.当代家庭教育目的取向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在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上更多地倾向于“家族本位”、“国家本位”,而对个体人的发展有所忽视。当前,随着改革开放,那种传统的家庭教育价值取向已经不能满足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的社会发展需要了。家庭教育应该更多地注重个人需要与价值取向,使个体能够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由化发展。当然,这种教育并不等同于完全漠视甚至背离社会。为了人类的长久发展,家庭教育应该在重视个人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集体利益与需要,毕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有着互为因果、共存共荣的关系。

2当代家庭教育内容

有关家庭教育的内容,我国经历过古代的“伦理道德教育”,建国后的劳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阶级教育等意识形态,也经历过改革开放后的“智育”,此后,“知识教育”垄断了家庭教育的教育内容,这种“工具性”的知识教育使人的主体性严重缺失,个体得不到自由全面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全面发展、人格健全、自由创新越发成为新的人才标准。因此,当代我国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有所调整,除了继承优秀的传统教育内容外,还更要注重新时期个体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

3.当代家庭教育方法

从古至今,我国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更多的体现为“经验型”,父母或长辈非常注重个人经验的传授与教诲;相反,西方国家则把家庭教育建立在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之上,如根据孩子的个性特征、年龄特征、性别差异等采取恰当、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因此,我们有必要寻求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从而更好地影响下一代的发展。

4.当代家庭教育形式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那种封闭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个体对知识的需求了;同时,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上社会分工越发明显,以往那种“父母在家庭里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家庭教育定义已经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特征了。当代家庭教育不仅应从内容和方法有所突破,还要从形式上有所超越。首先,家庭教育的实施人员不仅可以是父母,还可以是子女,即父母也应该从子女那里学习一些知识,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子女的想法,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对其进行教育并由此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其次,实施家庭教育的场所不再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家”,也可以抽象意义上的,比如以网络为纽带的空中家庭教育;最后,实施家庭教育的载体除了言语之外的,还应包括行动教育、环境教育、氛围教育等各种形式。总之,当代家庭教育的教育形式应体现多元化、开放化、个性化。

5.当代家庭教育制度

在中国,家庭教育更多表现为“私人化”、“内部化”等特征,家庭教育事关个体、国家及社会的未来,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加以保障的话,家庭教育是很难得以发挥其效力的。因此,国家政府有必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从而有效地保证家庭教育的顺利实施。(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曹清,张慧.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简述[J].教育教学研究2009(46)

[2]希淑惠.关于家庭起源问题的理论浅述[J].社科纵横1993(2)

[3]杨恒.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外国学院,2007’

[4]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2008

第3篇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项目教学法;案例

在世界性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改造传统的技术教育、设置富有时代特征的技术类课程,又成为众多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主流趋向[1] 。

通用技术是一门内容丰富的综合性课程,它立足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2]。

项目教学法简述

项目教学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使其能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以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3]。

“项目教学法”理论的出现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起源于儿童教育法,各国的引进均结合本国情况,应用在不同领域。在国内中文文献中,最早使用项目教学法的文献出现在1998年。项目教学法经香港传入后,在企业培训、中小学生、职教学生及大学本科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学习者接受任务,收集和某一问题相关的数据并综合数据。学习者可以随时寻求老师的帮助,但一般都是独立完成任务。它蕴含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等理论。项目教学法所关注的是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它要求学生从事的是问题解决,基于现实世界的探究活动以及其他的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它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并通过制作最终作品的形式来自主地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亲身参与一个活动项目的调查和研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全过程。学员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针对上述项目教学理论的内涵,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及其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将项目教学模式引入通用技术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参与具体项目,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强化训练,使其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锻炼提升其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又能构建一个开放性、研究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按自己的方式去进行研究性学习。

项目的实施

在通用技术的《技术与设计1》中,第三章的内容为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这一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典型的技术设计、制作和评价活动过程,从而了解技术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技术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进而认识技术的创造性特征,形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而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恰好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一个活动项目的调查和研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因此,笔者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使用了项目教学法。

一、确定项目任务

近几年,关于垃圾分类的教育在我校持续开展,同学们都有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但实际生活中垃圾分类却做得不是很好,这当中有各种原因,其中也包括垃圾桶设计的问题,于是借此引出项目任务――校园室外分类垃圾箱的设计。

二、制订项目计划

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人,选出组长。教师提出设计要求:创新、实用、美观、易清理、能够垃圾分类、体现校园文化,课时设置为4节课。每个小组根据现有材料填写方案设计表,进行任务分工,如表1。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给予参考意见,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筛选,最终确定实施方案。

三、开展项目活动

学生根据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及分工进行搜集资料、开展调研、模型制作及编写报告。教师检查学生制作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帮助。

四、项目检查评估

学生自评,每组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及本人在组内的贡献进行评价和总结;他评,将制作好的模型随机发给学生,让其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教师点评,教师根据制作要求对作品进行评价,展示优秀作品,总结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整个单元内容进行总结。如表2所示。

项目总结

通过此次《校园室外分类垃圾箱》项目的实施,从教学的实施、教学反馈及教学效果多方面均有所体会。

一、达到了本单元课标中的要求

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同学们经历了一个技术产品的技术设计、制作和评价活动过程,初步掌握技术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进而认识技术的创造性特征,形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达到了课标中的要求。

二、符合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

《校园室外分类垃圾箱》这个项目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讲是一个非常熟悉的项目,以他们的认知水平来设计一个分类垃圾箱比较容易实现,并且这个项目制作起来使用的工具简单,省去了对学生进行工具训练的时间,降低了制作工艺上的难度。

三、学生的参与度有所提高

在制作项目的过程中,90%以上的学生都在积极参与整个项目的设计与制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与在教室中听讲的沉默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在学生的制作总结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于这一章的内容有了正确的理解,收获了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四、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这个项目的制作,学生对于本章知识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与实践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消化理解,更加能够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技术素养。

五、项目反思

《校园室外分类垃圾箱》这个项目有它自身的优势,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在体现设计的一般原则的时候,有关技术的规范原则、道德原则体现得不够明显,并且整个项目的技术难度不高,在承载第三章的整个内容方面略显简单,我想这个问题也可以解决,我们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再追加一个难度稍大的项目,如篮球架的设计、桥的设计或者衣柜等项目的设计,这样使得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顾建军,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