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新一代信息技术技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安全生产信息化发展趋势
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国家安监总局和各地安全监管机构建设了互联网互通的广域网络,初步建成了面向安全监管检查及行政执法、调度统计、矿山应急救援等业务系统,应用视频监控等手段实时监控重点危险源,全国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北京等省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安全生产政策法规、事故调查等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服务通过信息技术得到提升。
安全监测监控、通信联络、人员定位、应急避险等作为国家煤矿安监局要求的“安全六大系统”内容,在国有重点煤矿基本全面开展建设,在非煤矿山也得到重点应用,车辆定位、危险源监控、产品流向等在危险化学品行业应用普遍,设备状态监控、环境视频监控在信息化建设领先企业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管理信息化方面,大多数企业将安全巡检和事故上报作为重点,通过在办公平台或网站设置安全管理专栏方式通报管理信息,并向安监部门应急平台上报信息,神华等先进企业在重大危险源定义、监管、应急方案、救援指挥方面已基本实现信息化。
目前,中国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信息化与安全生产尚未完全融合,信息化推动安全生产创新力度不够,信息技术应用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管理需求,安全生产信息交换共享不足,应用系统缺乏联动影响实际功效发挥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安全生产工作要求的日益提高,安全生产信息化必须为创新监管检查方式、深度渗透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应急联动水平方面提供更有利的支撑。
安全生产信息化逐渐从事故报告系统向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监测、监控、预警、救援一体集成,动态、实时、全过程的安全管理系统方向演变,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融入企业员工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和企业经营管理流程中,全面、动态地获取经营活动中需要进行安全管理的业务活动信息,包括生产过程中人的行为、物的状态、生产环境等因素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受控,安全管理从安全时间的时候处理向危险源识别、风险辨识、风险评估分析、风险预警、风险控制的闭环全过程控制及动态管理。功能的延伸体现了安全管理与生产管理紧密结合,以实现安全管理持续改进,将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体系落到实处。
安全生产的智能化,知识化、跨部门应用重点体现在应急救援平台建设中,应急救援体系的核心目标是科学预防和避免重特大事故的扩大和再发生,将事故对人、财产、环境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建立智能化的应急救援体系是提高安全管理能力的最终保障。
共享应急救援平台的智能化有助于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掌握事故现场情况真实性的能力,实时分析事故危害后果及可能发展趋势,从而启动相应的应急救援方案,按照原最高效地通报政府与专业应急救援部门,及时集中抢险力量投入现场抢救与抢险。共享应急救援平台还可实现重大危险源信息综合展现与应急演练等,持续优化应急预案,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能力。
安全生产管理对象点多面广,企业、政府、专业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需要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数据资源的规范统一。
建立以数据标准为核心,全面涵盖技术、管理、应用规范的安全生产信息化标准体系,梳理安全生产信息资源,尤其是对物联网等信息化数据、业务、技术和管理标准,规范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从而满足多对象、多层次、高效率的业务协同。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安全管理系统将向着数字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传统单纯依靠人员检查记录反馈的手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安全管理的需求。
无线技术、精确定位技术、数字数据服务、电子数据交换、识别技术必将更多地应用到企业的安全管理中,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卫星遥感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将极大地提升安全监察监管动态闭环控制的效率和智能化的水平。
安全生产信息化架构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安全生产信息化架构由下而上可分为四层,分别为:基础设施层、数据处理层、平台架构层、应用层。
应用层是为用户提供具体安全生产事物处理、运行在平台架构层上的应用系统集合。根据与用户相应的纵向关系,应用层可分为应用表示层、应用服务层和应用管理层。
应用表示层是用户的响应通道。安全生产的应用用户来自社会公众、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政府监管机构工作人员,社会公众需要获取的服务侧重信息服务、应用服务、应用管理。应用表示层通过企业门户、在线服务、应用管理实现对应用需求的协调分工。
应用服务层是应用层的核心,为用户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创新的生产安全功能。不论是政府监管人员,还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用功能可以根据用户层级不同和应用重点不同,为领导提供决策服务的决策支持类应用、为安全管理职能部门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安全管理类应用,以及为生产运营、社会管理、安全与生产完全融合的监测操作类应用。
决策支持类功能通过对监测信息的深度应用,提供安全分析、评价、预警以及应急指挥功能;安全管理类功能体现了对安全生产的全过程管理,建立以预控为核心,安全计划、检查反馈、测试仿真、预案制定四环节的闭环管理,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切断安全事故的因果链,使内部人、才、物制度达到安全和谐统一;监测监控类功能体现对细粒度物理安全生产要素的掌握,强化对人员、设备、环境三个物理安全要素从结构化的基础信息、状态数据到非结构化的视频等数据的管理。
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提高应用服务便捷性。应用层应用云计算以SaaS的形式提供面向特定对象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移动互联网和云终端更好地优化用户的交互渠道,升级用户体验。
平台架构层是一个以软件资源管理为中心的、开放的、聚合各种能力和资源的云服务环境,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在可伸缩性、可用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平台架构层的主要模式是通过将各种核心应用整合成一个面向服务的平台,从而为的安全管理创新提供一个应用快速实现的基础,使以往复杂的各级系统搭建、维护和更新可以按需即用、随需应变的方式获得,使系统的弹性化构建成为可能。
数据处理层通过不同的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分别进行接收、存储、分析和处理,数据处理层的基础是物理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
通过虚拟化技术队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存储等设备进行抽象,整合成虚拟的资源池,实现资源管理优化和负载均衡,用户能够通过调用资源管理层虚拟化平台提供的接口管理虚拟的硬件资源。资源服务交付层提供的服务与资源管理层提供的功能相对应,是用户获得处理资源层服务的接口。
基础设施层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以及终端行为控制。通过一些有线和无线的监测传感设备,通过传感网络或因特网进行采集数据的传输,并依据反馈的指令进行操作。
网络传输层是连接智能设备和控制系统的桥梁,可分为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两大类。有线通信技术可分为相对短距离的现场总线和中长距离的广域网络,安监部门已经建立了电子政务外网,企业安全生产应用的主要为工业环网,对于集团型企业,安全管理层级的应用基于企业广域内网,同时对于煤矿等特殊行业的企业,还需要接收安检总局等政府机构的监管,因此,跨网运行是对安全管理和操作的特殊要求。
数据采集层的核心作用是全面感知的执行,使物体具备能够被识别的智能,在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RFID等在数据层面的可靠采集已经逐步取代条码识别等其他传感方式,对重大危险源或环境监测通常采取视频或者卫星监控方式进行。终端控制器是物联网技术区别于传统的设别识别技术的最大亮点,通过终端控制器,物体可以支持开放的通信协议,并能执行不同的任务,从而使物体具备更加精细化的多级操作智能。
安全生产中的典型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设备监控、分析预警等应用领域前景广阔。采用物联网技术对环境信息和关键生产设备进行状态监测、自动控制,同时采用云计算技术进行模型分析与故障诊断,采用卫星遥感技术提升环境监测的广度和深度,结合移动互联技术来提高网络传输的安全、可靠性。
应用物联网技术提升设备的状态监测与运行控制水平。在设备关键部分加装传感器,并选取合适传感器网络组网技术进行组网并传输数据,实时监测设备的温度、电机、振动、轴温等重要参数,使得设备的状态能实时传送到调度室。
传统的设备自动控制仅能实现单机的常规控制,依靠人员定点值守,通过调度电话等方式获取指令进行手工操作,应用物联网技术,改造传统的手动操作设备为自动化、智能化、根据远程的指令,对设备进行更加复杂、更加精细化的自动控制和维护,使设备更加智能,达到无人值守、智能控制的要求。
应用云计算技术提升设备管理水平。首先是提高设备状态分析和运维水平,通过建立设备运行状态模型开展以只是处理为核心的故障分析,开展专家系统、神经网络和模糊分析等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优化设备的系统配合,实现在线的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判断,根据预设模型发出报警和自保护操作指令,专家系统的分析结果将指导设备运维人员进行操作。
其次,分析结果可以有效地避免设备管理服务器单点故障,保证了系统的连续运行。再次是可以将数据封装成服务,供其他应用系统可以调用,实现设备安全状态数据与生产、运维部门的共享。
卫星遥感在地质环境监测中应用广泛。根据地质灾害预警的要求,构建监测“点”以监测点为基本单位构建“线”,基于卫星遥感静态连续地表变形监测、区域降水监测等组建“面”,以检测区域现场深部位移和地表变形等参数的拾取为基础,覆盖灾害区域的地上、地下,构建设计变形参量、相关因素、诱因因素的立体监测系统。
新变革始自云端
随着云时代的到来,构建自主可控的云计算产业链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技术、标准、解决方案等均未成熟,市场也未被跨国公司垄断,有利于构建自主可控的云计算产业链。其次,引领云计算的大型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的技术成果主要用于支持其自身业务,没有形成通用化的云计算软件产业以及各类行业解决方案,不能满足我国大部门、大企业、大城市建设云计算的需求。因此国产云计算软硬件、服务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有广阔的市场。最后,我国一些企业也正在抓住云计算的机遇迎头赶上,实现转型。
云终端将促进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云时代的到来彻底宣告了PC时代的终结,进入真正的后PC时代。而云终端(云端信息设备)也是多样化的,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瘦客户机、PC等等,而且总量将很快超过PC,尤其是与PC 被Wintel架构垄断不同,云终端将是多种架构并存,这就为中国自主可控核心技术的产业化提供有利条件。随着云计算/云服务的发展,资源将越来越集中到云计算中心,将来各种云终端只是屏幕大小不同、交互方式不同,而功能却趋于一致。
对云终端的CPU来说,低功耗比高主频更重要,这使ARM、MIPS等非Intel架构更有利,龙芯等国产CPU就会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对云终端的OS来说,不需与Windows兼容,这使Linux平台(包括Android、Ophone、沃Phone等等)更有竞争力,因为其成本低、开放性好、容易定制,这样中国自主开发或基于开源软件的OS就有推广应用的机会。云终端可全部或大部采用中国自主核心技术,达到高国产化率,推动电子制造业逐步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云时代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我们对云概念的认识,同时也要基于云计算构建信息系统。第一,要将计算资源和数据集中到云计算中心。一个云计算中心可以同时为多个应用服务,例如可支撑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支持多个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第二,应以云服务形式提供多个应用服务。今后建新的信息系统主要是研发在云计算平台上运行的软件系统、配置各种信息终端机器相应网络,不需再建新的数据中心。第三,移动互联网和三网融合的发展将大大扩展云终端的类型,并便利各种信息终端联网,扩展信息系统应用范围。第四,云计算有利于数据共享、有利于支持大数据,而大数据将对各种应用赋予更高程度的“智慧”。
能否给开源人士发奖金
移动互联网继承了桌面互联网的开放协作的特征,又继承了移动网的实时性、隐私性、便携性、准确性、可定位特点。 正是移动应用软件的这些特点才使得移动互联网得以快速发展。首先是跨平台,与PC被Wintel架构垄断不同,移动信息终端是多种架构并存,因此要求移动应用软件能跨平台运行。其次是轻量化,移动应用主要通过下载安装,受到无线宽带和终端处理能力的限制,这就要求应用软件轻量化。再次是Web化,移动应用应采用基于Web的云服务模式,这样不受终端本地资源的制约。最后是竞争性,移动应用开发者中,小规模和个体开发者占据大部分,软件开发群体的扩大、软件的轻量化以及各种软件商店的出现,使移动软件数量剧增,竞争性大大增强,极大地丰富了移动应用。
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兴起也同样促使软件开发模式发生演变。在过去个人计算机时代,主要由一些软件公司提供专有软件;而现在,开源软件和基于社区和个人开发的软件的比重显著增加,相应的开发模式也得到人们更多地关注。
除开源软件外,近年来,一种新的开发模式逐渐兴起,一般称为“众包”(Crowdsorcing),这是与“内部(Insorcing)开发”、“外包(Outsorcing)开发”、开源软件(Opensorcing)开发都不同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不一定只用于开发软件,用在软件领域也很有效。而实际上在软件领域,这种方式可认为是内部开发和外包开发的发展,也可认为是开源软件开发模式在专有软件的发展。这种模式在当今世界也显而易见,Facebook每月上传60亿张照片,标准每张照片约需12分钟。如一万人做这件事需要41年完成,但用群体模式,如Facebook8.5亿用户有一半人对自己或朋友的照片进行标注,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完成。
那么如何支持开源软件和众包开发模式?迄今为止,中国对开源软件是使用多、贡献少,这与中国大国地位与拥有最大的科技人力资源很不相称。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开源基金会,国家的科技投入无法用于支持开源软件,其次,现行的科技项目经费可以购买设备,但不能用于对做出贡献的开源人士进行后资助(即发奖金),再加上中国没有大的开源软件企业,这就使中国开源事业的推动只能靠少数人的义务劳动。而现在开源/众包模式越来越盛行,如果国家科技计划不能适应,可能会导致效率低下,事倍功半。要支持开源/众包开发模式就必须要推进科技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使项目经费主要地用于科技人员而不是购买设备;能主要采取后资助方式,并容许以奖金形式(或购买知识产权的变通方式)发放。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互联网领域呈现新的业态。目前,该领域有三大生态系统并存,其营造者分别是苹果、谷歌和微软,其操作系统分别为iOS、Android和Windows 8;而在CPU方面,至少已有ARM和Intel两大架构并存,MIPS架构也有机会;在未来的竞争中或许还会有三星和中国营造的生态系统。
大数据需要大智慧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数据产生和发送的速度与频率急剧增长,数据源的数目和种类上升。这些新的数字数据源包括搜索、新闻、博客和微博等社交网、移动电话和短信、热线电话、监控数据、遥测数据……这些新数据一般以数字方式产生;它往往是我们日常生活和数字服务交互的副产品;而且一般是自动收集,在数字产生同时提取和存储它的系统……这些新情况再加上云计算为大数据提供合适的环境和处理能力,推动数据挖掘、商业智能发展到大数据。
大数据的发展,能够对个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数据进行共享,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对突发事件更快地跟踪和响应;对危机性质和变化更好地了解;对需要服务地区的标准定位;对供求关系的预测分析,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摘要:社会的发展需要新兴产业的支撑和推动。世界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的思想的不断提高,推动着物联网这个新兴产业得到高度的关注。本文就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内容的物联网的发展情况做一点探讨。
关键词:新兴产业;物联网;发展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指出将在财税金融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用于扶持和加快我国的新兴产业的发展。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的经济的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但它在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经济向着新兴的产业前行。物联网产业就是在这样的世界背景和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和研究。2009年,美国曾把新能源的研发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发展的两大重点。在我国,温总理提出了“感知中国”号召,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联网将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主力军。
1 物联网概念
英文名: Internet of Things(IOT),也称为Web of Things。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具体的是指把所有的物品通过射频识别技术(RFID),红外感应传感器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设施和设备与互联网联系起来,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智能化定位、跟踪、监控、管理。简而言之,就是在这个网络中,以前是两个独立工作的设备,现在可以彼此进行“通讯”了。比如现在的智能家居、云电视就是物联网的产物。
2 物联网是新兴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
2.1 信息网络产业是最具前途的产业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发展,信息被认为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信息网络产业已逐步取代了传统产业如钢铁、石油、纺织、化工等的统治地位,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制定各种政策以推动信息网络产业的蓬勃发展。日本就曾制定“科技立国”的方针,对信息产业的发展给予支持。印度也倡导要让信息和教育带动印度进入21世纪。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信息网络产业的发展,并把它作为了推动本国经济迅猛发展的支柱。
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无论是过去的工业、商业、物流、教育等等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信息网络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过去的消费的方式。只需要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在大量的供应商“货比三家”,大大的减少了我们逛超市的劳动力,而且可以消费者可以更加理性的选择。
2.2 物联网是信息网络产业发展的重心。温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中明确指出了要以突破物联网、传感技术为着力点,推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IBM公司提出的“智慧的地球” 的最新策略,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掀起了继Internet之后的又一次信息的浪潮。2009年10月,西安成功开发的“唐芯一号”,是我国第一颗物联网核心芯片,意义重大。这些技术方面经验的积累,为全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物联网的开发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国内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井喷,物价上涨,各地劳动力紧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而过去为了一味追求GDP的增长,所采用的高投资带来的高排放、高污染也急需国内经济向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增长方式转变。而物联网的发展正好满足了这种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物联网的开发,将提高整个社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水平,有效地降低劳动力成本上升,有效的实现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的生产,实现中国经济的有序、健康的发展。
3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3.1 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现状。经过了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培育,物联网已经形成了初步的阶段,虽然我国与世界还仅仅处于物联网的起步阶段,但我国在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已具有一定的基础,物联网的发展势不可挡,成为了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物联网不再具有神秘的面纱,开始在全国进行各种试点。
如2010年11月,普陀区政府携手上海移动建立了物联网智能停车系统。该系统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查看附近有无空的停车位,用手机可以在“中环百联”中逛商场,买东西。上海移动还推出了“宝宝在线”的服务,通过平台的支持和幼儿园的视频终端系统,孩子的一颦一笑可以尽收眼底,深受家长们的欢迎和好评。
3.2 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展望。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物联网势头良好,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很大的发展空间,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标准化工作正在进行中,各种示范也正在试点。全国90%的省都都把物联网的开发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的支柱。
2011年3月14日,41家物联网相关企业与重庆南岸签订了协议,入驻茶园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推动重庆的物联网的发展。2012年3月23日重庆与英国贸易投资总署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带来了包括英国电信、索尼爱立信等30多家企业, 推动重庆的物联网发展走向了国际合作。
4 中国如何利用国际资源发展物联网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很好,但由于是新兴产业,具有成本矛盾、安全性和隐私权的保护等问题的存在,致使很多企业都在“等米下锅”,但“锅”还没支好。硬伤无法解决,物联网被构造的再美好,也只是海市蜃楼。因此,一方面要求政府制定各项政策辅助物联网的推进;另一方面,物联网的构建耗资庞大,需要由政府解决好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下,新兴产业必须走开放合作开发的道路。优势资源互补,加快海外科研资源与我国物联网资源的合作,鼓励我国更多的企业积极地与国际资源分工与合作,为我们更快地实现“智慧地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
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现状
石油石化企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建设起步较早,近年来通过开展信息化与自动化集成,逐步实现了生产现场生产数据自动采集、远程传输和生产运行监控,创新生产作业方式,压缩管理层级,优化员工布局,提高劳动生产率。例如,中石油集团公司勘探与生产技术数据管理系统能够提供勘探开发一体化数据服务与应用 ;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能够实现井、站、库一体化生产数据管理 ;勘探与生产调度指挥系统能够有效支持远程监控和指挥调度。
石油石化企业规模庞大,点多、线长、面广。为了增强集团企业的管控能力,三大石油石化企业均开展ERP系统的建设和推广,并将其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战略性基础工作和管理提升的重要手段。ERP系统将财务管理与采购、生产、销售、库存、设备等业务综合集成,促进了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跨部门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中石油集团ERP系统作为核心的经营管理系统,采用统一的软件平台,按各专业领域集中部署,形成既具有业务特点,又紧密集成的适度集中式技术架构。每个专业领域的ERP系统使用统一的业务流程,集中在一套服务器上运行。该集团公司统一的公共数据编码平台保证了各专业领域之间ERP系统的集成和共享。中石化集团以ERP系统为基础的一体化数据仓库系统为总部快速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及时进行综合分析提供了手段,ERP系统已经成为总部加强管控的有力工具。可以看出,ERP系统的应用已由资源计划、经营管理逐渐向经营分析、决策支持纵深方向延伸。
石油石化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软、硬件建设过程中,也在不断加强保障体系建设,包括信息安全体系、IT管理与服务体系以及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十二五”期间,石油石化企业将继续推进系统深化应用,加强应用系统集成,尤其是以ERP为核心的系统集成,实现经营管控与专业业务管理之间的协同运作。基于企业信息集成,为领导综合决策、经营分析、生产信息综合展现、应急指挥等提供支持。
物联网技术在石油石化行业有广泛的应用空间,主要可以应用于石油石化行业物流、产品及资产跟踪管理、石油钻井监控、抽油井及海上采油平台监控、油田仪表无线抄表、石油管道输送监测及应急管理等方面。例如,以石油集输领域为例,利用物联网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CMDA/GPRS通信技术,建立石油行业钻井、输油管、油罐车信息监控平台,对石油行业野外钻探、油罐运输、输油管线实时监控,各监控仪表状态参数无线采集,从而实现对资源的集中、高效、统一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对设备数据的自动采集和进一步综合利用,为提供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支持。
与物联网一样,云计算技术应用也是石油石化企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关注的领域。从业务内容来看,在石油石化企业的勘探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存储和高性能计算应用 ;从业务模式来看,作为集团型巨型企业,ERP系统的大量应用同样需要极强的数据存储和分析能力。这两者都对服务器资源的利用和信息化部门的运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计算技术,特别是IaaS技术,可以应用于石油石化企业自身的IT开发环境,为开发人员提供快速可部署、可迁移、可恢复的开发系统。而充分利用服务器的资源也是云计算技术的主要功能之一。通过应用动态负载均衡,实现虚拟化分区间动态地调配资源,将多个应用特性互补的应用放在一起,既可以减少系统数量,也可以在单个时间段使某个应用充分利用系统的大部分资源。同时,出于降低总体拥有成本的考虑,采用云计算技术对服务器进行整合也是石油石化类企业使用其的主要目的之一。此外,通过虚拟化平台,还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资源的快速部署,有效监控IT设备的运行状况,实现IT管理的自动化,避免人为的失误,保证IT服务质量。
随着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石油石化企业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系统运行严重故障或瘫痪将给企业经济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绿色IT”是以环保为核心设计、制造、布置和处置IT产品以及其他有关方面,其表现在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对于基础设施需求的不断增加,导致企业每年在电力上的花费甚至会超过当年在硬件设备上的投资额。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打造绿色数据中心刻不容缓。
石油石化企业已经在设备采购过程中将绿色环保指标写进了标书。相比之下,以前考虑更多的是机器的配置、价格、单程运行的性能以及售后服务质量,而现在则加大了其他指标的执行力度,比如节能降耗方面的要求。石油石化企业的绿色IT将表现在机房建设、机房布局、服务器、终端设备等多个方面,例如,强调选用高效、低能耗的服务器,强调机柜的摆放、风道的规划、使用挡板进行冷热通道的区分,制定人流、物流制度规范以及进行应用划分等。不仅在硬件方面,石油石化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业务系统的有效整合,也是绿色IT的重要体现。这种整合直接带来的硬件投入的减少和运维成本的降低,也提升了企业的信息反馈和制定决策的效率。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
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架构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总体架构可以分为四横两纵,四横自上而下分别是展示层、应用层、信息集成层、基础设施层,两纵分别是IT管控体系和信息安全体系。
展示层采集专业应用系统信息,实现生产、分析、决策指挥信息一体化展示,提供生产指挥决策数据服务平台,扩大信息应用范围。生产调控、应急指挥等信息不仅可以在指挥大厅看到,领导和工作人员在办公室或者户外也可以实时掌握生产情况。通过界面集成企业各业务环节的相关生产信息,实现能源输送物流链的上下游一体化展现,为生产运行决策服务。
石油石化企业信息化应用层覆盖了企业决策支持、经营管控、协同办公与综合管理以及各板块专业的应用。应用层的目标是面向企业各业务应用领域,全面实现整个企业的信息高效传递和智能响应,从而使企业的日常运行和管理效率大幅提高,形成智慧型、科技型、知识型石油石化企业。
经营管控应用主要是企业人、财、物、设备资产、工程项目、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资源管理等企业经营管控业务信息化应用功能。协同办公与综合管理应用主要是以协同办公平台为依托,提供公文管理、工作安排、行政管理、审计监察、党群管理、知识管理以及邮件等综合办公应用功能。
各板块专业应用包括勘探开发与管理板块、炼油化工与销售板块、服务与支持板块等,为专业业务管理提供应用支持。
基础应用是对上述应用的一个支撑,包括SCADA提供生产调度管理支持,GIS提供与地理位置信息相关的业务信息综合展示,GPS对于油气运输过程中的定位提供支持。
在应用层建设过程中,高级计量体系、移动作业等新兴技术手段对石油石化企业信息化应用层的深入起到了推动作用。高级计量体系是一种基于智能表计,能够提供实时双向通信的智能信息化基础设施。AMI已逐渐发展为包含支撑表计数据生命周期各阶段(获取、传输、清洗、处理、存储、递送与展现)管理的相关技术。高级计量体系向石油石化企业的业务应用提供充足、可靠的数据支持,满足石油石化企业为推进收入保护、需求响应等业务的纵深发展所提出的数据支撑需求 ;此外,高级计量体系也融合了对负荷终端的负控功能,支持石油石化企业实现对管网负荷的远程控制和管理。
移动作业将掌上电脑与自动识别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完成移动中的设备定位和数据采集。近年来,开始逐步采用红外技术、无线通信或有线通信等手段将后台企业信息到掌上电脑,与现场工作人员分享企业经验。在石油石化行业业务应用方面,移动作业技术可以实现管网巡检作业标准化,提升风险事件预警与及时干预能力,提高巡检工作效率 ;对于高风险作业环境,移动作业技术更是能为现场工作人员提供顺畅的沟通渠道,降低作业风险。在信息保障方面,移动终端的接入要求后台信息服务环境具有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避免非授权终端的入侵,以及通信数据的窃取和篡改。
集成平台建设共分为1个体系、1套规范与3个层次的集成应用,分别为 :统一编码体系、集成标准规范和界面集成、数据集成、业务集成。
信息集成层的核心在于业务协同,是以云计算、SOA架构、Web・2.0和社会化协作的思想融合企业协作资源,转接人、信息与流程,为用户提供更智能、更方便的业务协作服务。业务协同是在SOA架构的基础上,搭建整套的协作环境,并将这些资源和服务共享给用户。业务协同支持地域分散的一个群体借助于云计算及网络技术,共同协调与协作来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帮助企业迅速提高工作效率,使员工办公变得简单、高效、易于管理,进而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升创新能力,提高运营效益。
业务协同平台充分地利用了SOA的设计理念,用面向服务的思想来对系统进行建模,使系统的各功能模块能够以服务的形式进行划分。在功能实现方面采用云计算、SOA、BPM、Web・2.0技术,这使得平台的实现更加方便、快捷,并且平台的开发符合SOA的软件架构模式,从而使平台的软件架构具有SOA的松散耦合及可重用的特性。各使用者在平台中寻找需要的资源并进行使用,通过相互协同完成一次服务过程。各个服务提供者需要将自己的系统集成到业务协同平台中,供服务使用者使用。此时,各个合作方有可能进行信息系统的集成,在SOA的支持下,实现平台中各个系统的高效集成运行。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体系的基础设施层是采集、传输、存储和展示数据的基础环境,其规划的合理性和建设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平台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延展性。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IT基础设施、软件系统、通信信息网络和终端数据采集设施等部分。
随着第二代互联网、第三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代通信技术在短程、中程、远程各传输距离均获得了突破,对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影响深远。丰富的网络地址资源促进了基于IP的SCADA和高级表计体系的广泛应用,为设备状态检修创造了数据条件 ;智能耗油设备的网络接入及其本地通信能力能帮助石油石化公司与用户建立起全新的客户关系,推动营销的应用创新 ;高速的可融合的通信基础设施可以促进三网融合乃至多网融合,石油石化企业的集团化、产业化由此具备了深入介入传媒行业的技术条件。
云计算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向用户交付所需的资源,包括基础设施、应用平台、软件功能等服务。云计算呈现深化发展趋势,从虚拟化、网格计算等向软件服务化(SaaS)、平台服务化(PaaS)、基础设施服务化(IaaS)等方向发展。用户通过服务方式访问整合的基础设施、应用平台和软件功能,从而降低信息资产总拥有成本、简化IT环境、增加信息平台的整体可用性、提高信息化运营效率,对信息平台的集约化建设和保障有着广阔的应用价值。对于跨地域多组织实体的大型石油石化企业,云计算为海量数据处理、数据中心的集中化管理、人力资源集约化配置创造了技术条件。
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传感器材,使物品间相互通信。其无线的、面向物品普遍适用的、随需连接的特性促使其行业应用蓬勃发展,大家熟知的包括不停车缴费、包裹定位与跟踪、农产品溯源等。在石油石化行业业务应用中,大型石油设备资产内部结构复杂,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近距离感知大型设备资产内部二次设备、附属设备的位置,获得基本台账信息,进而指导检修与替换策略,大幅度提升运维检修的工作绩效。应用还可推广到通信管路、综合布线、基础设施等信息化维护领域。物联网对石油石化行业的影响远不止此,物联网技术支持智能表计、石油天然气管网节点的传感器、控制器等以约定的协议连为一体,为管理智能化创造物质基础。
IT管控体系主要围绕信息化组织职能、流程制度、管理工具等进行建设,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石油石化行业的IT管控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云计算应用的越来越广,云计算强调集中化的优势以及应用平台资源的分层耦合管理,在实现“云化”改造以后,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和组织的重新设计需要做出调整,这种风险难以采用定量方式给予评估。
关键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产业创新绩效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4
一、引言
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为走出危机阴霾,各国面临着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力求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各国走向经济复苏的产业发展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中国立足于渡过当前危机难关,着眼于未来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当仁不让的战略决策。从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到《“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
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被作为重点推进的对象。2010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位列第二位,充分体现了其战略地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涵盖量大、应用范围广,与传统行业结合的空间大,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将远远超出本行业的范畴。本文从微观企业层面入手,进而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绩效,以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创新及相关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制定依据以及理论指导。
二、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在产业创新的内涵上有开拓性的研究。Schumpeter(1934)认为,创新的本质是“产业突变”或“创造性破坏”,强调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国家内生需求的主要任务。他最早提出了产业创新包括采用新产品、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料供应来源、实现工业组织化等五种组合的情况;Freeman et al(1987,1997)指出产业创新是系统概念,系统因素是产业创新成功的决定因素;Malerba(2002)在进化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产业创新的系统理论。他认为产业创新系统是由知识、技术体系和以及之间的联系网络与制度等部分组成,产业创新就是由这几部分共同进化而导致。
至于怎样界定产业创新绩效,普遍的观点认为产业的创新绩效主要取决于对创新过程的高效率管理(Amit and Schoemaker,1999);也有的观点认为产业创新绩效不仅是绩效的过程,还是创新元素的组合。这当中主要包含了环境需求、生产程序、产业市场以及人口组成等变动元素(Drucker,2003);Hagedoorn Cloodt(2003)将产业创新绩效分为狭义和广义的理解。狭义上认为产业的创新绩效是从创新的成果引入市场的力度的结果来衡量,广义上认为是将概念的出现到创新发明,为整个相关市场所带来的创新发明、创新技术等方面的绩效,从而推动形成产业。
如何测定创新绩效在创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一直倍受关注,自内生增长理论提出以来创新的外溢效益、扩散效应对生产率的影响成为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其中该理论的提出者Romer(1986,1990)关注了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或者是R&D的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将研发和创新过程加入生产函数模型,得出微观企业创新活动的成果会最终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经济增长。Bernstein & Nadiri(1991)发现创新的溢出可以使得可变成本降低并增加产量,从而降低产品的价格;还有其它大量的研究证明这种外溢效应对企业绩效的显著正影响(Grossman and Helpman,1991;Nadri,1993;Wieser,2005;Aiello and Cardamone,2009)。
国内学者在对产业创新理论的研究也都从不同的方面诠释了产业创新及产业创新绩效。在产业创新内涵上,杜义飞等(2007)从企业和产业两个层面分析了产业创新的内涵:如果企业从产业的层面来审视创新活动,那么其创新效益必然会影响到其他企业的效益,引出交叉互换式的创新活动,从而实现产业创新;黄顺春(2008)认为产业创新的概念主要涉及产业创新的主体、产业创新的范围以及产业创新的表现;韩红丽(2012)则认为产业的创新通过产业价值链的整合实现价值的发现和再创造,进而进行产业分工协作形成战略竞争合作机制,形成新的价值创造系统而实现。在产业创新绩效上,高建(2004)认为产业创新的绩效包含过程绩效和商业绩效,商业绩效即企业在技术、产品等产出成果在其商业带来的贡献;陆国庆(2011)出于对创新外溢效应考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板上市公司进行了绩效研究,得出企业创新绩效与创新投入、创新环境等呈弱正相关关系,与产品毛利率显著正相关的结论;刘伟伟(2012)按照过程绩效和商业化绩效分别测算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创新绩效,得出企业在知识资本形成阶段的绩效要显著高于商业化应用阶段的绩效,企业的整体创新绩效与商业化应用阶段绩效高度相关的结论。杜勇(2014)等也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及企业获利能力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相关研究中尚未对产业创新内涵及产业创新绩效在得出一致结论。本质上,产业创新是典型的投入与产出的过程。创新的投入包括资金设备、人员投入等,创新的产出主要有专利、产品。总的来说,在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当中,投入与产出是关键,是产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世界银行《工业技术发展项目案例研究报告》中认为,创新绩效可以通过对创新资源的投入产出进行评价。徐鸿和杜国良(2014)通过对新三板非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研发投入与高新技术企业当期的绩效呈负相关的关系。本文认为由于创新投入到创新产出存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当年的创新投入产出并不全是当年的研发费用投入的结果,短期内研发投入不能收到好的效果;而且在R&D活动上的财务支出在增加产品开发成本的同时,还会占用企业的资金,减少了企业其他方面的投资;加之市场对创新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的研发投入取得的成果也不能马上得到市场的认可,利润增长率短时间内不会很快增加。除了考虑到创新的时滞问题,还要考虑带研发投入指标数据的全面程度和真实程度问题。已有研究认为,R&D 投入也应包括了长期设备的购买。此外其它企业、产业或者机构研发产生的知识外溢带给企业的研发投入也不能体现在数据上。财务报告给予了企业在创新投入归类上的自由空间,且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新兴产业,创新投入是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硬性指标,申报过程中存在虚列费用风险。这一系列因素都可能导致研发投入的增加不能带来企业绩效的提高。
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1:研发投入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绩效负相关。
有关创新产出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现有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且这种结论的不一致呈现出地区性、行业性的差异。Creponetal、Duguet、Mairesse(1998)运用CDM模型对法国企业的创新情况进行了分析,他们以专利或新产品销售额衡量企业的创新产出,发现企业生产率和创新产出正相关;Feng et al (2008)通过分析中国纺织行业和医药行业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创新产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为正;陆国庆(2011)的研究显示企业绩效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王小童和高昌林(2013)的研究也表明企业创新产出显著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企业的集成创新对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也有不少研究成果表明创新产出与创新绩效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关系或是呈现出负相关关系(Benavente,2006;Mohnen,2006;谢芳琳,2013)。因此,本文不对创新产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创新绩效间的相关关系作出假定。
关于企业规模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安同良、施浩等(2006)研究发现小企业、中型企业和大企业的 R&D强度存在着倾斜的V型结构关系,即对小型到中型的企业来说总资产规模越大,其研发强度越低。企业在由小型向中型企业转变的过程中,会逐渐将部分资源投入到研发之外,例如购置固定资产、加大员工比例,从而就导致了研发投入强度减少,而本文样本公司大多已经是发展稳定的中型企业,可以理解为大多数研究对象已经有一定的创新产出累计,且有研究表明企业规模对于企业创新投入转化为创新产出具有正向影响(Carolan,2008;王小童等,2009;李常洪等,2013)。
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2:企业规模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呈正相关性。
四、研究方法及模型设计
(一)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中,学者们利用CDM模型、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和数据包络分析(DEA)等方法对创新转化过程中的变量进行参数或非参数转化,实证探究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间的作用机理。Creponetal(1998)最先提出CDM模型,其核心思想为企业的R&D投入通过知识生产过程,在企业的运营下转变为知识知本,推动企业的创新,最终为企业产出带来效益。据此可将企业的创新绩效评价划分为创新投入阶段、知识资本转化阶段、生产率提升阶段。Aiello & Cardamone(2009)在该CDM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了创新外溢效应的新模型,完善了最初的CDM模型。CDM方法使得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在模型上建立了连接,并最终通过模型使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使得后续的创新绩效研究脱离单纯的对指标数据的讨论。基于此,本文亦采用CDM模型作为测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方法。
(二)CDM模型
1.创新投入阶段方程
(1)
(2)
方程(1)分析企业创新投入决策的影响因素,x0是解释向量,b0是相关系数向量,μ0误差项,gi*是创新投入决策虚拟变量,若企业从事了创新活动则取1,没有从事创新活动则取0。方程(2)表示创新投入强度的影响因素,k代表企业的人均R&D投入量。x1为影响企业创新决策及企业人均R&D投入量的各因素组成的解释变量向量,主要包括经营现状、市场份额、需求大小、技术推动、企业规模和行业特征等6个变量。
2.创新转化阶段方程
(3)
方程(3)表示创新投入成果的转化,ti*代表创新成果及专利数量或新产品销售比例;x2是影响知识资本转化因素组成的解释向量。
3.生产率提升阶段方程
(4)
方程(4)表示创新成果对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其中q表示劳动生产率(人均产出或人均销售收入);x3为除了创新投入以外的影响企业生产率因素组成的解释变量向量。
4.综合以上三阶段方程,可以得到创新绩效方程
(5)
方程(5)用以表示创新活动从最终对企业生产率或者业绩的影响,其中;;。
CDM模型把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生产率指标结合在同一模型中,使多个指标相结合,对创新绩效的研究更加合理、有说服力。
(三)模型设计
依据CDM模型,结合国内外创新绩效相关研究,本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市公司创新过程分为:创新资源投入阶段、产出形成知识资本阶段、公司经营绩效阶段。创新投入阶段选用研发费用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由于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实际税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政府对于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故本文选用实际税率作为投入阶段政府支持力度。创新产出采用当年申请的专利数和软件著作权衡量;经营业绩指标方面,本文采用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衡量。结合上述三阶段构建企业规模、创新投入产出与经营绩效的线性计量模型如下:
lnYi=a+a1lnXi1+a2lnXi2+a3lnXi3+a4lnXi4+a5lnXi5+a6lnXi6+a7lnXi7+σ
模型涉及的相关指标如下表1。
表1 模型变量及定义
公司绩效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Y) 公司当年净利润占股东权益余额比
创新投入产出 研发投入(X1) 公司每年研发费用
技术人员比重(X2) 公司每年末技术人员占总员工数的比例
专利数及软件著作权等知识资本(X3) 公司当年申请专利、著作权的数量
实际税率(X4) 当年所得税费用占利润总额比,衡量政府给予的间接补贴
控制变量 企业规模 总资产(X5) 公司每年12月31日资产总额
总股本(X6) 当年年末总股本
公司年龄(X7) 公司成立日期到当年年末的时间跨度
五、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2009--2011年新一代信息技术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是在2009年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因此本文选取从2009年开始选取样本公司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期间内从中国财经网得知共有50家新一代信息技术A股上市公司,剔除ST样本公司1家,故本文选取剩余49家当中47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司作为样本。样本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财经网,数据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年报和国泰安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
1.描述性统计
对样本公司2009-2011年的经营绩效变量、创新投入变量、企业规模控制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具体见表2。
从表1可知,经营绩效方面,近三年,样本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分别为0.113、0.144、0.11,标准差分别为0.116、0.128、0.212,可知样本公司近三年的经营绩效基本稳定,2009-2011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状况良好。创新投入方面,样本公司的专利数、研发费用、技术人员比重都有所增加,而替代政府支持力度的实际税率略低于高新企业界定的优惠税率15%。企业规模控制变量方面,样本公司的总资产、总股本呈逐年递增趋势,企业规模逐年扩大。
2.回归分析
运用SPSS软件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表3、表4、表5所示结果。
表3 模型汇总
模型 R R2 调整R2 方 标准估计误差
1 .706a .498 .424 .074
a. 预测变量: (常量), 实际所得税率, 专利数(项), 技术人员比重, 公司年龄, 研发费用(元), 总股本(股), 总资产(元)。
表4 Anovab
模型 平方和 df 均方 F P
1 回归 .234 8 .029 5.333 .000a
残差 .681 124 .005
总计 .915 132
a. 预测变量: (常量), 实际所得税率, 专利数(项), 技术人员比重, 公司年龄, 研发费用(元), 总股本(股), 总资产(元)。
b. 因变量: 净资产收益率
表5 模型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P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112 .026 4.343 .000
总资产(元) 1.488E-11 .000 2.283 3.352 .001
公司年龄 -.003 .001 -.196 -2.239 .027
专利数(项) -.002 .000 -.476 -5.427 .000
实际所得税率 -.074 .101 -.058 -.730 .467
技术人员比重 .000 .000 .143 1.706 .046
总股本(股) 4.426E-11 .000 .286 .906 .367
研发费用(元) -1.509E-11 .000 -1.951 -3.273 .001
a. 因变量: 净资产收益率
从表34可看出模型相关系数R为0.706,判定系数R2为0.498,调整后R2为0.424,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可以进行样本回归分析。从表3可知模型统计量F=5.333,相伴概率P=0.000
(1)从创新投入来看,创新经营绩效与技术人员投入呈正相关,与研发费用、专利数呈显著负相关,但与实际所得税率相关性不明显。经营绩效与技术人员比重呈正相关关系。由于本文所选取的样本公司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样本公司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平均在40%左右,其中个别公司达到了90%以上,可以看出在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中,技术人员作为企业研发的重要人力资本,对公司创新研发带来技术进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说明技术人员的比重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研发力度,为企业带来收益,与经营绩效呈正相关成立。
经营绩效与研发费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经营绩效与研发费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验证了本文的假设H1;而研究表明代表创新产出的专利数与企业经营绩效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指标本身的缺陷,即用专利数作为创新产出指标本身存在不足;另一方面,专利带动生产率或企业绩效的提高存在时滞性,而且专利的审批也需要时间,在两年的观测时间内存在时滞。
经营绩效与实际所得税率间间无显著性关系。实际税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政府对企业的创新投入,从样本企业实际税率的统计结果上看,样本公司三年平均的实际所得税税率为12.6%,低于国家所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享有的15%的优惠税率。国内在研究中国企业R&D行为指出企业在申请R&D补贴时经常发送虚假的创新信号以获取政府R&D补贴。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享受到了同样的税率优惠,这也说明了实际所得税率对经营业绩没有太大的影响。
(2)从企业的规模来看,创新绩效与总资产呈显著正相关性,与公司年龄呈负相关,而与企业总股本显著性不明显。
总资产与经营绩效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即企业规模的加大对经营绩效的提升有显著效果,证实了假设H2。企业创新绩效与公司年龄的负相关关系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相一致。企业经营绩效与总股本间无明显相关关系。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创新实力更强,有成熟的研发团队和技术基础,对创新绩效有明显的正向影响。本文选取的样本公司总股本平均在5亿股,总股本较低,可理解为在这规模下公司股本对企业创新带来的经营绩效不明显。
六、结论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也是中国经济实现自主创新成功转型的希望所在,对这一公司群体的技术创新绩效进行研究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亦存在不足,如数据样本的有限性、专利、研发费用指标衡量的不全面性以及创新投入产出的时滞性问题等,以期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更全面地考察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安同良,施浩.L. Alcorta.中国制造业企业 R&D 行为模式的观测与实证[J].经济研究,2006(02).
[2]安同良,周绍东,皮建才.R&D补贴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效应[J].经济研究,2009(10).
[3]李常洪,郭嘉琦,宋志红,范建平.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与企业绩效:基于CDM模型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5).
[4]陆国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绩效研究―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5]王小童,高昌林.基于CDM模型的创新测度研究[J].统计研究,2009(03).
[6]Aiello,F. and Cardamone,P.R&D Spillovers and Firms′Performance in Italy: Evidence from a Flexible Production Function”,in: Baltagi,A. (ED. ),Spatial Econometrics,Mannheim: A Springer Company.2009.
首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全球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更加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摆脱危机,抢占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美国、欧盟等信息技术传统强国通过强化在高端CPU及操作系统、智能终端领域的垄断地位占得先机,后发国家则从产业配套、服务外包角度展开争夺。主要经济体还纷纷将宽带信息网络作为引领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优先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力图争夺发展主导权。
第二,新一代信息技术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高端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技术的快速创新,既催生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也带动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推动了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了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并衍生新的产业形态。此外,新一代信息技术将还在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孕育重大突破。一方面,信息技术重大创新变革初现端倪,先进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已达22/20nm并进一步趋近于物理极限,计算体系结构面临深刻变革,感知技术向智能化突破,网络技术向宽带、无线、智能及超高速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将带动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体性突破,并将触发和引爆经济社会其他领域的创新,带动各相关技术迈向更高水平。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需求迫切,“转方式,调结构”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经过“十五”、“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积累,我国信息产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发展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严重缺乏,标准体系不健全。必须加强宏观引导和统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战略性 新兴产业 信息技术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2
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需要保持强劲发展势力,就必须依靠人才队伍,既需要勇于创新、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又需要能承担关键基础核心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优秀技术人才,同时还需要一线高素质应用性人才。而高校现有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存在某些问题,已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因些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这个问题。
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变化最快,创新性最强,涉及技术领域最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的。对前沿技术掌握较好的专业技术人才及对某一领域有系统了解的高级技术人才成为普遍需要;层次高、应用能力强、具有一线经验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呈上升趋势;辅助专业人才需要越来越多。总的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人才需求的重点是素质全面的产业领军人才、国际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1]
2 当前信息技术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应更为紧密地结合行业特点,但目前培养的信息技术人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下面从高校和企业两方面分析信息技术人才存在的问题。
2.1 从高校自身看信息技术人才存在的问题
2.1.1 学科学习主动性较差
学科学习主动性较差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中仅满足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且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也不会主动地查找相关知识疑点的资料或阅读相关书籍来解决;学生不会主动了解本学科的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进展,缺乏对本专业独到的见解;学生不会主动寻找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锻炼机会,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探究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以及个性化的创新精神,这是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2.1.2 实践能力较低
现在大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实践能力较低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等都比较差;不能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即运用学科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
2.2 从社会角度看信息技术人才存在的问题
2.2.1 沟通能力有待提高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人才的一种重要素质,也是人才的一种才智。在与企业内外接触中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人才才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激烈社会竞争中最为需要的人才。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人才,不仅可以避免组织内外矛盾的发生、工作误会的产生,还能够促成谈判的成功。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协调;有利于矛盾冲突的解决;有利于个人潜能的发挥,是个人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表征,也是和谐共事的需要。由于各种原因,信息技术人才在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沟通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2.2.2 团队协作精神有待加强
团队协作精神是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之一,也是企业选拔人才时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团队整体项目。作为企业中的一员,需要发扬全方向的协作精神,强化团队意识,养成合作习惯。
2.2.3 专业知识素养有待提升
专业知识素养是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着重考虑的因素。专业知识素养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较宽广;专业知识达到一定的深度;知识应用能力强,所掌握知识的融合度高。专业知识素养高,有助于新的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创新与创造能力的提升。从企业用人来看,当前信息技术人才在专业知识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融合度不足。
3 开创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新局面的思路
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投入主要是知识、技术和智力资源,因而如何解决能够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问题,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头等问题。
3.1 增设新专业
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重组全球信息产业,高校只有把学科专业建设、科研方向与产业发展趋势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涵盖多、应用范围广,高校现有的、单一的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培养方案已不能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需要。为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良性发展,高校需要根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特点以及自身办学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增设新专业来培养产业所需要的人才。
3.2 调整思路,促进教学改革
3.2.1 调整专业培养计划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适合时代和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同时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在专业培养计划方面进行大胆探索。①需要按照“拓宽专业口径”原则,及时修订专业培养计划,使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科研、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的教育教学形成有机整体;②根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需要体现出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教育改革思想;③重视实践教学,通过“走出课堂、走进企业、走向社会”等方式拓宽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注重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学科竞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④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次培养和开设强化班,促进个性发展,确保学生能够掌握适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知识,并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3.2.2 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
以产业发展需要为导向,将学科研究成果与教学相融合,重点建设专业主要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同时注重创建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构建学科专业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和解决问题;加强课程设置国际化,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以跨学科的方式组织各门课程,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教材建设本着“选”、“编”结合的原则,注重教材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3.2.3 提升实验室和教学资源建设
提升实验室的建设要本着统一规划、资源共享、持续发展的原则。它是提升基础课实验室的规模,逐步成为现代化的、规范的、开放的、科学的实验教学基地;建设一流的专业课教学实验中心;将传统的专业教学实验室改造为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实验室或开放式的新型实验室;将现有的实验中心建成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乃至全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大型学科实验平台的共享及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
高校教学资源的提升着重以平台建设为核心,同时体现实用性、优质性和开放共享的特色,现代化教学资源建设包括进一步加强图书资源数字化和数字图书馆建设;整合资源,建设数字资源中心;促进教学参考资源平台和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重点推进视频教学资源库、仿真虚拟实验课程的建设;推动优质资源开放与共享;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和建设国际课程共享教室。
3.2.4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3]:理念创新原则,以适应时代要求的新观念建立;功能全面性原则,应包含监控内容、监控标准、监控机构和监控方法等内容;导向性原则,体现出规范中有导向,导向过程中又形成新规范;全程性原则,能实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事中进行实施过程的监控,事后进行整改和反馈过程的监控;实用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当符合本校实际和体现学科或专业的特点;激励性原则,有奖有罚;反馈原则,以适当的方式反馈教学过程的信息。
3.3 优化学科专业
高校需按照“依托传统专业、巩固优势专业、扶持新兴专业、适度外延专业类别、协调发展、加强建设”[4]的原则进行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的原则,对现有专业结构进行改造和整合;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为依托,以服务产业发展为目的,合理增设新的学科专业;探索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专业的设置;调整或停办部分缺乏竞争力的专业;结合本校的特点建设校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3.4 优化师资结构
师资结构优化的目标是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及专业负责人;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组建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打造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学科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省级、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参考文献:
[1]侯军岐.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J].价值工程,2013(23):225-227.
[2]王镭.教材要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摘要)[J].中国物资,1989.
目前,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应用建设主要集中在建筑ERP、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在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上投入不够,导致整个行业缺少成熟的解决方案,很多工程项目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信息化成为面子工程,只为应付特级资质考评。
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缺少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不同系统和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共享存在困难,许多基础工作需要在各建筑管理环节重复进行,部分数据资源仍以纸制版的形式存放在资料库中或以电子文件格式存放在部门PC中,信息未完全纳入信息系统管理,数据资源相对分散,集中度和完整度较低。
现状与发展趋势
大型建筑企业数据中心建设发展较快,通过数据大集中,已经实现了业务的集中管理,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同等水平的业务服务,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同时,很多企业都意识到了网络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陆续建立起功能强大的企业广域网,但少数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应用、轻安全的现象,导致企业缺乏先进、安全的设备和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滞后,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仍然是网络安全的主要手段。
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逐渐开始受到重视,很多大型建筑工程企业都积极关注并且初步尝试应用国际上先进的IT服务管理理念,提升自身的IT服务管理能力。
■企业全面数字化的趋势加强,信息利用科学化的趋势加强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建筑施工过程的信息化程度也得了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在国内建筑施工行业中,全面数字化及网络化已经逐步渗入建设施工的资源配置、财政管理、人员利用、日常安排等各个方面。很多大中型建筑工程企业在由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转变的转型过程中,更充分地利用企业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通过大力发展信息化加强企业技术与管理水平。部分优秀建设施工企业在坚实硬件环境的基础上,更注重数字信息的全面性,以及企业经营与工程施工现状的透视性。
在对信息的利用方面,建筑工程企业正以量化预测、决策为标志,向信息利用科学化的趋势发展。建筑施工行业普遍的工程信息可分为生产计划、材料供应、预算等方面。目前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都在整合信息资源以供综合利用,并基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引入科学统计分析方法对基础信息进行深
上述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与部分企业的成功案例标志着建筑工程行业正由孤立信息、分散管理向全面数字化、集中量化管理的趋势发展。
■建筑施工产业链条的协同电子商务化呈现普及趋势 电子商务的普及为建筑施工企业提供了有利的机遇。这主要表现在借助于互联网,建筑施工能够得到更便捷的信息数据支撑,而且对于建筑项目的管理来说,网络同样提供了信息处理和存储的有效途径。此外,在信息交换方面,借助于内外部网络则实现了对建筑施工信息数据的无障碍交换和共享,并且通过网络数据库的建立,为便捷地检索相关信息提供了可能性。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和现代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电子商务也成为建筑施工的重要发展趋势。
网络及电子商务的操作性强、可复制和存档的便捷性也在建设施工企业的企业重组、企业合作中凸显出来。传统的建设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很注重“人”的主观地位,人才的流失可能导致整个建设施工企业无法正常运行。而网络及电子商务的运用,加强了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即使没有当事人的参与,整个信息系统由于自身完善的存档工作可以保证企业高效的运转速度,也能在短时间内综合有效的信息,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从而也降低了人的主观重要性。与此同时,企业采购电子商务化的实现,节约了建设施工企业出门洽谈业务的经费,节约了企业成本。
■在新技术背景下,“云计算”、“绿色IT”、“移动互联网”等理念引领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IT设施架构,用户信息化应用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建设也在迅速引入这些新技术理念。“云计算”、“绿色IT”理念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的应用,尤其在对现有硬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改造工作中,将得到进一步重视。针对建筑工程行业分布广泛的特点,“移动互联网”将会成为更适合的信息化应用模式,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广泛应用。
■集团型企业将充分重视“信息化规划”,信息化由分散性、应急性建设向规划性、有序性建设的趋势发展 建筑工程企业多为特大型、大型企业集团,在信息化建设之初应先做好集团信息化规划。通过聘请专业的信息化规划咨询公司,调研集团现状与发展环境的分析,深刻理解集团的发展战略,并通过关键业务流程梳理、业务与管理体系分析,全面了解集团的业务与管理特点,从集团战略决策、集团管控、业务协同等不同维度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总结信息化应用需求,从而为制定适合的集团信息化战略,构建先进的集团信息化架构与实施蓝图奠定基础。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
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架构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架构总体上可以分为四层,分别是管理决策层、应用层、信息集成层和基础设施层。
管理决策层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建筑工程信息化体系中管理角色用户的最终用户端,基于基础设施层、信息集成层和应用层,直接面向工程项目或施工企业的管理者。管理决策层为用户提供战略地图、进度分析、成本分析等决策汇总与分析信息。
基于平板显示设备技术的新型显示技术以及基于3G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的移动显示终端将会在管理决策层得到广泛的应用。移动互联平板显示终端具有轻薄便携和高通量移动信息交互的特性,应用于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平台,尤其是应用于工程施工现场等场景,将使管理工作更为便捷、高效。并且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将会大大节约施工现场的信息化设备采购成本和信息化设备迁移成本。
大数据技术也将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管理决策层的核心应用。随着建筑工程行业数字化的推进、企业一体化信息化技术的实施,未来在信息化架构的管理决策层面临着处理大数据信息资源的压力。
根据应用目标、用户角色、应用场景的不同,可以将建筑工程信息化架构的应用层分为管理应用层、技术应用层和作业应用层。
管理应用层为用户提供功能模块和应用系统,以满足不同管理职能的需求。建筑工程业管理应用层的主要功能模块和应用系统包括:经营管理、进度计划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等。
经营管理模块针对建筑工程的市场信息、销售管理、投标管理、采购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需求提供了一系列的市场经营管理的功能。通过经营管理,企业可以维护客户关系、进行市场开拓和跟踪,发掘并获得潜在的市场机会,管理合格的供应商及产品信息,降低供应商选择及优化的成本支出,同时,将项目分包商和合作伙伴基本信息、业绩信息等进行动态管理和更新,作为公司的重要资源。
进度计划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功能,在科学的工作分解结构上分配并组织项目的人工、材料、机械设备、资金、技术等资源,安排项目的质量、安全、现场的控制措施,并将成本结构及指标分解到进度计划的各个工作中,通过进度计划完成情况的检查与分析,优化资源调配,确保项目进度计划的执行,控制成本支出。
成本管理通过有组织、系统地运用针对成本管理的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的PDCA的控制循环方法,可对构成项目成本的各种因素及影响项目成本的各个经营环节实施有效管理,以达到降低成本,满足企业项目管理层和作业层对项目成本进行动态管理的需要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合同管理模块以合同起草为起点,实现了合同的评审、合同的订立、合同的履约、合同的变更、合同的索赔、法律纠纷、合同清欠等对合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合同结束后,以合同档案的形式归档到信息系统中。
基于云计算技术理念、利用云协同概念设计和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管理应用层的核心应用。云协同架构可以实现采购、物流、施工等工作的协同实施,可以帮助建筑工程行业进一步提高工程效率。传统管理信息化架构难以避免由于异构信息系统导致的管理链条割裂;传统的系统集成技术可以实现企业的数据集成,但在业务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供应链管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管理应用层的另一个典型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提供更真实的、基于位置的物资数据,并且为工程施工现场提供了便利的物资识别操作方式。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体系的技术应用层主要提供图纸设计技术管理、施工技术管理、工程造价等信息化应用。
虚拟建筑技术(建筑仿真设计)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典型应用,为传统建筑业提供了全新的施工技术体系。虚拟仿真技术在制造业应用比较普遍,在建设行业刚刚起步推广。
工程定价技术是制造业集成化生产模式在工程建筑业的全新技术应用。通过IFC数据国际标准对建筑对象的规范描述,达到各个产品模块间的数据交换。通过国家定额标准、企业经验定额等定额定价体系,为工程项目的准确定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体系的作业应用层主要以施工现场管理为核心,提供远程视频监控、视频会议、分包考勤、施工现场库存、领料管理、设备管理等信息化应用。
基于“三网合一”技术的远程视频及监控指挥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作业应用层的主要应用,为建筑工程行业提供了新的工作模式。建立指挥及监控中心,与项目现场之间实时监控跟踪和双向即时沟通,并支持由上而下的多级指挥,帮助用户轻松构建跨区域、大范围的IP监控网络,实现统一监控、录像存储、报警联动、集中管理和资源共享。通过视频会议技术,随时可以将监控点的图像调入会议中进行讨论和指挥,达到视频会议、视频监控、协同工作、电话会议一体化。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体系的信息集成层主要提供系统的基础工具原件,并完成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与集成。
信息集成层为应用层系统的开发和运行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功能齐全的基础性信息集成层,这为企业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信息化建设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信息集成层提升了管理软件的集成性和技术无关性,促进了各类业务系统的紧密配合,帮助企业成为高效协作的整体,并提高企业管理和运营的效率。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体系的基础设施层是采集、传输、存储和展示数据的基础环境,其规划的合理性和建设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平台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延展性。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IT基础设施、软件系统、通信信息网络和终端数据采集设施等部分。
基于云计算的SOA企业架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信息集成层和基础设施层的典型应用。SOA思想和云计算思想的共同点是它们最终提供给用户的都是服务,不一样的地方是SOA更加注重架构中对服务的抽象。建筑工程行业在信息集成层面的建设既有节约成本的需求,也有整合异构系统遗留信息的目标,所以使用基于云计算的SOA企业架构可以更好地提高企业信息化实际建设的效率。
支撑与保障体系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体系的支撑与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IT治理体系等。
标准规范体系 针对建筑工程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趋势,信息化标准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首先,建筑工程企业需要有施工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标准,以支撑全面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其次,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可整合上下游数据信息的规范化体系,方便企业间电子商务的畅通实施;再次,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集成标准,以便整合新技术应用,标准规范体系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体系中应用及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最后,建筑工程企业的信息化发展需要满足建设部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中对企业信息化的水平要求,标准规范体系需要迅速发展出全面支持特级资质标准的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细则。
世界各国如美、日、欧等都把云计算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战略领域。云计算已经存在,并正在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深刻的变化。Google、IBM、Microsoft 等一批著名的信息产业界的领衔企业正在联手开展相关的研究,并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美国:2006年,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会首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Google的云计算技术是围绕Chrome的,所有相关的技术与应用都嵌入到了浏览器中,甚至操作系统的内核也嵌到了浏览器中。云计算服务成熟的标志是亚马逊在2006年推出的简单存储服务(S3)和弹性计算云(EC2)。2008年2月1日,IBM(NYSE: IBM)宣布将在中国无锡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为中国的软件公司建立全球第一个云计算中心(Cloud Computing Center)。微软提出了“云―端计算”(Cloud―Client Computing)的概念:即“云”和终端都将承担一部分计算和应用。
日本:在日本,云计算技术已经从概念变成了一个具体的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平台具备联网设备与传感器的认证、确保安全等功能。不仅仅是汇集大量数据后进行分析,还具备可支持“现在正发生的”实时数据的处理功能,以及通过分析结果发送控制指令,自动处理整个业务流程的功能;云计算使工厂、电动汽车充电站互联;利用物联网云计算拯救水环境;
运用还包括云计算在内的IT和通信技术,参与世界各国的智能电网和智能城市的开发和实际试验。
欧洲:IBM和电信运营商Cable&Wireless决定将共同建设云计算网络为英国未来的电表服务,并称之为“英国智能云能源”。为管理智能电表中大量的家庭耗电信息,服务提供商们推出了新的管理系统――云系统。云系统具有容量大、速度快、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德国联邦经济和技术部通过“Trusted Cloud”项目,开发并实验新型、安全的云计算服务,
目前,全球云计算的竞争刚刚开始,我国有关企业也正抓住这一机遇,统筹规划、纷纷布局。国内最大搜索引擎也是全球最大中文搜索的百度要投身做云计算,百度搜索其实天然就是“云”,用户使用搜索得到结果,背后的数据运算等都依赖于远程的服务器集群。在这种云计算服务的发展中,也会产生更加细分的、更加新颖的服务形式和技术,比如在线杀毒的云安全服务、在线办公软件的租赁使用等。使用百度搜索的网民用户直接就可以停留在百度上阅读电子书、观看视频或者玩在线游戏,它利用自己的技术、流量等优势搭建平台,在为开发者创造利益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利益。
云计算作为源自IT产业的理念和技术,同样在其他行业中也产生了积极响应,2011年8月8日,创维集团宣布在全球首推云电视,其通过技术革新,首次将云计算技术融入电视行业中,全球首家推出云电视,开启了电视行业革命性发展新时代。它是以云平台为基础,基于Android智能操作系统。它的应用软件系统开放稳定,通联程度高:方案应用软件的核心为跨平台通用开发框架,该部分用于快速实现各种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包括Android架构的公共模块,以最短的时间部署各种嵌入式设备之间的相关应用。为数据家庭各种设备之间的相互连通建立了基本的技术保障。它在数字家庭整体解决方案运用的互联互通技术包含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近距离互联互通技术,主要用于家庭内各设备的互联互通,已经实现了基于WIFI的局域网数据交换模块和基于蓝牙的近距离数据交换模块。另一部分为远程互联互通技术,远程互联互通技术主要是通过分布式存储技术,将各种资源分享至云端,供用户在任何数据上进行存取操作。创维电视首次在电视上实现云空间、云服务、云浏览、云搜搜等个性化应用,利用强大的云计算技术,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诸多应用所需资源。它的四大特色应用是:1、远程医疗:提供各大医院、各个医疗科室的挂号,解决居民就医挂号难的问题,提供多种便民措施服务,并最新的医疗资讯;2、虚拟社区:通过服务平台搭建以电视微博为主体的电视社交网络,增加信息分享的渠道,实现信息快速分享,快速获取,构建虚拟社区;3、家庭购物:通过数字家庭智能3D电视开展产品展示与购物服务、产品推介服务等,实现数字家庭购物的新体验;4、在线娱乐:以数字家庭智能电视终端为窗口,将数字电视与互动点播娱乐服务结合为一体,共同打造网络化的数字家庭。
云计算技术迅猛发展,其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研究已经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一、云计算与广播影视节目内容资源的管理:未来这里可通过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的云计算改造,构建区域性的广播影视节目内容源池,逐步形成多片独立的“广播影视节目内容资源云”(或称“媒体云”)。二、云计算与广播影视节目内容制作:采用云计算改造广播影视节目内容制作生产流程,可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构建核心竞争力。三、云计算与广播影视监测监管:未来这里广电行业将建立集技术监测、节目监管、安全播出调度指挥于一体的国家和地方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整合、全国统一的广播影视监测监管平台,云计算在监测监管数据的统计、分析、处理以及信息方面可提供技术支撑。四、云计算与广电新业态:业务整合是三网融合的实质所在,因此,业务形态的创新成为下一代网建设的核心。云计算有助于推出三网融合类业务,可通过构建业务研发平台,降低新业务开发成本,加快新业务推出速度。等等。
这里必须提的是云计算产业链里主要的一个环节:设备供应商。云计算设备的特点除了一些硬性指标外,更重要的是符合“云”的思想。广电行业的各个设备供应商积极为“云计算”在广电领域的应用运筹帷幄,为形成“云连云”的沟通合作平台进行技术储备,目前这种合作已现端倪,“广电云”雏形已经呼之欲出。现选择两家企业稍加介绍,大洋作为中国广电行业的领先企业,提出浩瀚云海,漫步云端:“浩瀚”云媒资系统基于大洋自主开发集成的云计算平台,能够在统一的云门户实现云制作、云转码等功能,多终端访问,包括瘦终端、pc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机,给用户带来“漫步云端”的非凡体验;大洋在新闻制作技术方面,将研发云技术在编辑制作领域的应用,如云编辑等;满足更加高效快捷的新闻报道需求的产品,包括现场类新闻直播,使电视台新闻报道突飞猛进。总之,IT技术将被大洋创新地融入广电领域,提升和满足广电本身的业务需求。新奥特全新基于视频云计算的C―MAP全媒体运营技术构架,即在统一数据中心(IDC)之上,构建经营管理云平台,生产制播云平台,集成分发云平台和运营云平台等四大核心云平台。C―MAP平台可提供媒体数据的转码、渲染、合成、技审、搜索、语音分析、图像识别等多种应用服务,全面支撑广电媒体机构及广电、电信、互联网运营商等开展全媒体运营服务。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总工周毅说:“用户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 很大的弊病,如要推出新的业务,就必须更换设备,因此,未来的广播电视不仅仅是靠硬件系统,更多的要侧重引入软件参与我们的开发与建设,只有大量的软件与我们的硬件结合,才能在未来实现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 智慧城市;内容;建设方案
Abstract: Intelligence city is the necessary phase of cit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informatization. This research analyze the content of intelligence city under new 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ch as EPC system network, and try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plan suit for China city. This research may provide reference for city manager.
Key words: wisdom city; Content; Construction plan
中图分类号: TU984.11+1
1.引言
智慧城市旨在充分运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各个领域为城市管理、公众生产生活提供智能化的感知,不断提升城市信息系统的开放共享能力、协同能力以及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创新社会管理,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促进城市持续科学发展。智慧城市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以城市现实情况为基础,以城市需求为导向,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依托,以城市科学发展为目标的不断演进过程,是城市信息化的更高级阶段[1-3]。
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城市最为基础的技术支撑。国际上,以韩国的泛在生态城市以及美国IBM公司推动的智慧城市方案为代表,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政务、通信、医疗、能源、交通、教育、水管理、安全等方面。由此可知,推动城市各行业应用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整合,以及一体化管理与服务成为一个重要发展趋势。韩国正在本国智慧城市建设中推广城市集成运营中心,美国IBM公司也推出城市智能运营中心并在全球试点推广[4-7]。
我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尤其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核心城市实际上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的城市管理者更应置身全球智慧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考量自身优势和劣势,厘清建设思路,做到不落后。因此,探讨物联网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尤其建设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智慧城市内容组成
智慧城市是包罗万象的,与城市管理、公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联系,可以说只有每个方面都实现了智慧,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智慧城市。从国外经验来看,智慧城市内容组成应该符合四大特征,总结为: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如图1所示。
图1 智慧城市内容组成的四大特征
因此,笔者认为智慧城市的内容组成应从四个方面探讨:
⑴全面透彻的感知方面:通过传感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和公众生产生活各方面监测,从而达到全面感知。传感技术在内容上应该包括各类随时随地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能够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还能够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继而主动做出响应,促进城市各部件和谐高效的运行。可以说是智慧城市的“感官系统”。
⑵宽带泛在的互联方面:即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城市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宽带泛在网络极大的增强了智慧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可以说是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
⑶智能融合的应用方面:现代城市管理及公众生产生活实际上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系统各部件之间有复杂的数据流和业务流。智慧城市必须集大成,为各应用提供智慧的大脑,再辅以人的智慧,则可以大大提升决策支持的能力。智慧城市的智能应用应该实现智能融合、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应用,进一步彰显城市组成部门乃至个人的参与和各用户的力量。可以说是智慧城市的“手臂”。
⑷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方面:现代科技讲求以人为本。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注重从市民需求出发,并通过维基、微博、Fab Lab、Living Lab等工具和方法强化用户的参与,汇聚公众智慧,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是智慧城市的“内在动力”。
笔者认为,就中国现阶段城市发展现状来看,虽然短时间内做不到上述四个大方面内容的整合,但可以从简化提出适宜中国城市发展现状的建设方案,如下所述。
3.智慧城市建设方案探讨
上述四大部分内容组成虽然包罗全面,但是中国城市在短期内很难实现。笔者认为中国大部分城市可以采用简化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即从六大目标出发进行建设。这六大目标包括智慧的经济、智慧的运输业、智慧的环境、智慧的居民、智慧的生活和智慧的管理。如图2所示。
图2 智慧城市简化版目标
笔者认为该简化版建设模式呈现对角线规则:智慧的管理和智慧的运输业对于城市的智慧建设至关重要,两者可以说是智慧城市的一条中轴线。智慧的运输业是城市交通流的重要承载,而城市交通和城市人的流动和物质流动有密切的相关关系,这些又落实到城市管理上;智慧的经济和智慧的环境两者相辅相成,在发展智慧经济的同时,更要注重智慧环境的建设,两者同时是智慧的居民和智慧的生活这条对角线的重要生存载体。
在上述对角线规则指导下,笔者认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完全可以选择典型着手建设,比如先从运输业和管理角度实现智慧,再逐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智慧,最后到智慧的居民和生活,有序推进。在每一步建设时,争取该步严格参照国际标准,做到充分引进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最后就可以实现一个完整的智慧城市。这种方式,比起大规模投入、找不到重点的建设方案或许更加有效。
4.结语
本文分析了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智慧城市的内容组成,着力探讨了当前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案,即:选择典型着手建设,比如先从运输业和管理角度实现智慧,再逐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智慧,最后到智慧的居民和生活,有序推进。在每一步建设时,争取该步严格参照国际标准,做到充分引进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最后就可以实现一个完整的智慧城市。希望对智慧城市建设管理者起到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徐晓林,数字城市政府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04,p54-55.
[2]Doolin,B.,Powerandresistanceintheimplementationofamedical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J],Informationsystemsjournal,2004vol.14no.4,p343-362.
[3]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信息界,2011年第2期,p28-32.
[4]沈苏彬、毛燕琴、范曲立等,物联网概念模型与体系结构[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4期.
[5]朱洪波、杨龙祥、于全,物联网的技术思想与应用策略研究[J],通信学报,2010年第11期.
“人们正在快步跑进信息化时代,IT人才需求缺口越来越大,IT培训市场空间也越来越大”,北大青鸟集团总裁、北大青鸟APTECH CEO初育国表示。
IT培训进入个性化时代
国内IT职业教育目前正处在一个由发展起步阶段向爆发性成长期转型的过渡阶段,逐渐呈现出了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培训需求,IT培训也越来越向细分化发展。“从市场规律上来看,任何一个市场的变化都是来自用户诉求的变化,很多用户对培训的需求都非常的具象化,已经不是单纯地学习一个课程,而是向着有利于整个职业发展的过程来进行学习了。IT培训行业正进入个性化培训时代”,初育国表示。
这一变化让IT职业教育机构不能只站在以往的角度来审视市场,而必须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深化,重新评估自己的教育体系,并将一些新兴课程纳入自己的体系中,为学员和IT企业更好地搭建桥梁,推动行业人才结构优化。目前,许多IT教育培训机构已经开始了不同方位的尝试。
“从去年开始,北大青鸟APTECH已经有拓展到其他培训市场上的打算,北大青鸟APTECH目前的企业战略是从专注IT职业教育向专注于职业教育转型。比如我们在2011年推出的学士后网络营销课程,这个课程就不仅仅包含IT技术,而且涉及了大量的市场营销的内容,我们将IT技术与市场营销二者融合,形成了网络营销课程。今后,北大青鸟APTECH也会不断的根据市场上新兴人才的发展需求,来推出更多的这样的跨界课程,利用我们这十余年来积累的职业教育经验和企业资源来培养更多的IT复合型人才。”初育国表示。
3年内竞争态势更明朗
当前,IT培训消费者由最初的盲目消费日益趋向理性选择,变得越来越关注培训机构的可信度、教学质量和就业保障等多方面因素。初育国认为,目前国内IT培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IT培训机构要想突围,必须要找准市场定位,这将决定企业在市场优胜劣汰机制下是去是留。
初育国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巨大变化,面对新技术、新产品,IT培训机构需要把握好企业的用人需求,这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成为国内IT培训市场的突破口。在准确的定位基础上,每个企业应根据自身擅长的领域来打造其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IT培训的核心竞争力永远都是教学质量。
>> 基于财政政策的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十二五”开局良好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广东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问题研究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分享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的创新平台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云计算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不是浮云 2017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标准化论坛成功举办 浅析新一代信息技术下智慧城市产业链的发展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研究 我国高技术产业高端化与技术创新耦合发展实证研究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产业革命 新一代信息技术引致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03-17.
[3]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OECD.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1997.
[5]NELSON R R.Recent evolutionary theorizing about economic change[J].Journal of EconomicLiterature,1995,(3):56-61.
[6]Michael E 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0:215-235.
[7]Chyau Tuan,Linda FYNg,Bo Zhao.Chinas post-economic reform growth:The role of FDI and productivity progress[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9,(3).
[8]万大发.技术创新、投资结构与新兴产业[J].中国科技论坛,1996,(5):31-32.
[9]罗芳,王琦.产业集群的涌现性与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研究[J].现代情报,2006,(11):178-180.
[10]王鹏,赵捷.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创新互动关系研究――基于我国2002-2008年的省际数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1,(4):53-60.
[11]朱丽萍.中国电信产业技术创新与激励规制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12]邓维斌,唐兴艳.SPSS19统计分析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13]耿海清,陈帆.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的我国省级行政区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J].人文地理,2009,(5):47-51.
[14]朱伟珠,李春发.京津冀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及协调度研究[J].情报科学,2016,(6):103-108.
[15]关晓琳,卢文光.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度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18:50-53.
[1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区域碳机理及碳减排格局、路径研究[C].中国经济时报,2014-10-17.
[17]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J].安装,2008,(1):6-8.
[18]中国综合经济区碳减排:类型分区与政策建议.http:∥/xsyzcfx/20141017/4-4-2884606.htm,2016-05-12.
[19]张承伟.环渤海经济圈区域技术创新差异时空演化及动因分析[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3.
[20]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关键词】 中医药; 知识管理; 信息技术
【Abstract】 As the rapid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formatization,a plenty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e.g.,databases,knowledge bases,libraries),systems,and tools emerged in TCM domain.How to utilize these resources and techniques to invent TCM knowledge management methods and facilitate TCM knowledge creation activities becomes an important problem.In this paper,we use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ory,to discuss the key processes of TCM knowledge management,and the roles that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can play in these processe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发展出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知识体系,包括中医药理论知识、诊断方法、针灸手法、中药材加工炮制技术、中药方剂、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等等。这些知识遗产在现代医药科学中仍发挥重要作用,体现出中医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传统上,中医药知识遗产主要通过著书立说和师徒制等方式进行管理和传播。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是中医药知识遗产的主要载体,中医师徒制则使中医知识和经验得以代代传承。但这些传统方式的传播和影响范围往往受到地域、语言及组织边界的局限。
新兴的信息技术大大提升了人类知识发表和传播的能力,催生出新颖的知识管理与创新模式。这些模式的共同特征是知识创造的群体性。例如,通过构建数据库或知识库,能将中医各家的知识汇集起来,实现知识体系的系统梳理和数字化存储,使之得到永久保存[1]。基于互联网的知识服务系统,能够利用网络效应扩大知识传播范围,使中医药知识向全社会开放,为医学工作者和社会大众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2]。如何充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促进中医药知识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实现从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到现代知识管理机制的转化,是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下文根据知识管理理论,讨论中医药知识管理的核心环节,以及信息技术在其中带来的创新和发挥的作用。
1 理论背景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于上世纪中叶提出了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理论[3]。隐性知识(或称缄默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一般通过领域专家之间的潜移默化来共享和传承。与之对应,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是由某种形式的作品所表达的知识。传统上,显性知识的主要形式为文本档案,包括医学典籍、科学文献、会议记录和非正式交流的记录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数据库、知识库等新型的显性知识载体。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于1995年针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提出了知识转化模型――SECI[4]。该模型提出了知识转化的4种模式。
知识群化(Soci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知识群化一般由领域专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它需要领域专家之间建立所谓的“默契”。默契产生于长期的磨合,所以潜移默化经常与家族、团队和协作关系联系在一起。
知识外化(Exten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当隐性知识被清晰地表述出来时,即可转换为显性知识。需要领域专家之间形成共享的认知模型,再通过对话、写作等方式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知识组合(Combination),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知识组合是将显性知识组合为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的过程。一般而言,知识组合是通过领域专家对各方面的知识进行内化、关联和重组,再将其外化的过程完成的。
知识内化(Internalization),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知识内化一般通过“学习”实现,学习者在显性知识的启发之下,形成个人的隐性知识,从而实现外部知识的内化。
上述4种模式构成知识转化的循环,推动领域知识的创造、传播与共享。例如,将领域专家的隐性知识外化为有形的作品,再在学习者身上内化,这是领域知识大范围传播的常用方式。这种“外化-内化”模式与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相比,虽不能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但更具广泛性和持久性。
SECI模型关注人的行为和人对技术的使用,特别强调隐性知识的作用。它很好地反映了中医药知识传承的特性,为中医药知识管理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理论框架。下文以SECI模型为框架,对中医药领域的4种知识转换过程,以及其中涉及的知识管理方法与信息技术进行描述与分析。
2 知识群化
知识群化(Socialization)是指隐性知识在人际之间传播的过程。它的基础是领域专家之间共享的认知模型,包括共同的实践经验、彼此之间的理解、有效的交流方式以及共同接受的文化等。在传统文化中,知识群化的一个典型实例是师徒之间潜移默化的知识传承。师傅通过训导和示范对徒弟进行言传身教,其中涉及言语、表情、肢体动作等。在师傅的影响下,徒弟头脑中产生与师傅相似的隐性知识。可以说是师傅“激活”了徒弟的隐性知识,或者说是徒弟“重现”了师傅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重现”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外部知识与个人已有知识的融会贯通。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传承者的个性和天分。
知识群化的主要方式是近距离的对话和互动,信息技术在其中能起的作用很有限。但当领域专家之间建立默契之后,隐性知识的传播也可通过远程交流的方式完成。群件(Groupware)是指帮助一个群体进行交流与协作的软件,包括电子邮件、在线会议、文件共享工具、即时通讯工具和博客等。这些常用的信息工具都可能促成远距离的知识共享,对中医药知识群化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档案对知识群化也能起到辅助作用。可通过声音、图片和影像等形式,对名老中医的实践情况进行实时记录和永久保存[5]。这种方法往往比师徒传承的方式投资小、见效快,适用于名老中医知识遗产的保护。多媒体档案可存于数字图书馆等系统中,支持交互式访问,使用户在观摩中有所启发,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它们往往比文字材料更为生动、鲜活,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
专家定位系统有助于我们找到在某个领域中有造诣的中医专家,进而开展进一步的交流,因此也是知识群化的一种辅助工具。此类系统通过专家资料库维护专家信息,据此向用户推荐某个特定领域的专家。专家资料库可由专业人员进行录入和维护,也可通过领域文献的语义分析进行自动填充。专家定位系统可直接提供专家检索服务,也可在用户进行知识检索和浏览时推荐相关专家。它能加强领域专家之间的交流,协助用户向领域专家进行咨询。
3 知识外化
知识外化(Externalization)是将隐性知识清晰地表达出来,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其主要手段是中医名家的著书立说。另外,也可由他人向中医名家主动求教并代为整理,这是一个知识获取的过程。知识获取是“知者”与“获取者”之间的合作过程,其形式包括讲述、辩论、对话、问答等等。可将外化的知识记载于书籍、报告、网页、电子邮件等永久媒介,从而实现知识共享与传播。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它也成为实现名老中医隐性知识的外化和保存的主要工具。例如,通过构建中医临床数据库,可搜集和整理结构化电子病历,从而大范围捕捉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知识[6]。又如,通过构建中医医案数据库,可从各种渠道搜集、整理临床医案,从而实现医案知识的结构化保存[7]。这些数据库能够准确描述中医经验知识和具体诊疗活动,为文化传承和临床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也为决策支持、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等创新研究提供数据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在线会议、即时通信、维基、博客等一系列信息工具。它们在辅助领域专家进行在线互动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通信记录,成为显性知识的一种载体。在线会议等系统将“头脑风暴”等交互手段搬上网络,实现了中医专家的动态、远程、甚至匿名参与,有助于提升中医药知识获取的便捷性、广泛性和客观性。
4 知识组合
知识组合(Combination)是将显性知识组合为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的过程。计算机系统擅长于处理显性知识,能在知识组合中发挥显著的作用。计算机系统可独立完成许多知识组合工作,如将大量的文献汇集起来构成文献库,并对它们进行主题标引和文本分类等处理,从而支持更为有效的知识检索[8]。中医团体还利用数据库技术,系统实现中医药经验性知识的结构化,建成大量富含中医药科学知识的数据库,为中医药知识创新提供了宝贵的资源[9]。
计算机系统亦可辅助领域专家完成知识组合工作。例如,知识发现系统能辅助中医专家从海量数据(其中蕴含中医药知识)中发现具有意外性和启发性的知识[10]。知识发现系统一般采用数据挖掘(Data Mining)算法,对海量的数据资源进行复杂处理,从而为客户提供所需的知识发现结果。中医团体已开展将频繁模式发现、关联规则发现、聚类分析等知识发现方法引入中医药领域的若干探索[11]。知识发现方法被用于研究方剂配伍规律,辅助中医开具中药处方,解释中医证候的本质,以及辅助基于中医药的新药研发。
5 知识内化
知识内化(Internalization)是通过学习行为将外部显性知识转化为个人隐性知识的过程。隐性知识的形成是采取正确行动的关键,因此知识内化是知识管理别重要的一环。知识管理系统可提供知识检索、决策支持、电子学习等服务,以改进学习效果,促进知识内化。
目前,知识管理系统普遍提供知识检索服务,支持用户采用关键词、主题词等方法检索相关知识[12]。某些系统在提供知识检索服务的基础上,还能辅助用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系统可对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处理,将知识重构为更易理解的形式,并提供基于知识内容的搜索、浏览和关联发现等服务[13]。如可用文本分类技术,将知识资源按主题分类以利于用户检索;或可按照过程模型对知识资源归类,支持用户按照业务发展阶段获取相关知识[14]。这些措施使学习者更易理解知识的相关性和潜在用途,促进知识内化。
另外,可将知识资源包装为交互式课件、自我学习向导等电子学习(e-learning)产品,并通过软件包、互联网服务等方式提供电子学习服务。它们面向学习者提供广泛的资源和丰富的选择性,支持教学模式从教导式学习到自主式学习的转化。
决策支持系统也与知识内化过程具有密切关系。决策支持系统包括统计报表系统和专家系统等,其核心特征是根据应用情景和用户需求提供实用的知识,也就是能够激发和指导行动的知识。对于决策者而言,只有自身的隐性知识才有直接实用性。显性知识若能内化为实用知识,则具有间接实用性。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任务,是从海量知识中找出与应用情景相关的显性知识,以辅助用户产生实用的隐性知识。决策支持系统在中医临床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医生从知识库中获取规律性认识,筛选出支持临床决策的直接参考证据,使之拟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15]。
6 小结
新一代信息和互联网技术,能催生出新颖的中医药知识创造模式,实现传统的个体性知识创造方法,与网络时代的群体性知识创造平台之间的有机结合,带来中医药知识管理模式的创新。本文介绍了一系列知识管理方法以及相关信息技术,并运用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分析了这些方法和技术在中医药知识创新与共享中发挥的作用。
SECI模型针对知识如何在组织中转化、传播与共享的问题,提出了知识转化的4种模式,包括知识群化(潜移默化地传播隐性知识)、知识外化(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知识组合(显性知识的组合与使用)以及知识内化(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上述4种模式构成知识转化的完整回路,在知识管理体系中缺一不可。只有将支持上述4类过程的信息技术组合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知识管理技术方案。
在中医药领域,传统的知识管理技术侧重于处理显性知识。所谓中医药知识资源,不仅包括中医典籍、文献库、数据库、知识库等形式的显性知识,也包括中医药专家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只是人类知识的冰山一角,在水面之下隐藏着丰富的隐性知识。名老中医的隐性知识和经验的传承,是保护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医隐性知识的特点,研发能够辅助中医隐性知识处理的信息技术,促进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以及中医隐性知识的传承。
参考文献
[1]于彤,杨硕,李敬华.中医药知识库系统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8):142-144.
[2]于彤,苏大明,尹仁芳,等.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5):120-123.
[3] Polanyi M.Personal knowledge: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
[4] 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5]孙海舒,郭敏华,符永驰,等.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多媒体教育资源系统建设初探[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3):239-240.
[6]李敬华,尹爱宁,张竹绿,等.基于中医临床数据库的中医临床文献统计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12):96-97.
[7]李敬华,高宏杰,亢力,等.中医医案数据库建设与临床需求浅析[J].中国数字医学,2013,8(10):68-70.
[8]于彤,张竹绿,刘静,等.中医药文献检索和知识发现系统[J].中国数字医学,2014,9(11):16-18.
[9]崔蒙.中医药行业数据库建设现状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3):189-191.
[10] Fan J,Li D.An overview of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J].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8,13(4):348-368.
[11]吴朝晖,封毅.数据库中知识发现在中医药领域的若干探索(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0):93-95.
[12]程慧平,陈永超.国内知识检索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0):126-129.
[13]钟伶,林丹红.基于Ontology的传统中医药知识的概念检索[J].情报探索,2007,27(5):76-78.
[14]杨进,罗漫,张启蕊,等.文本挖掘在中医药文献分析中的应用[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0,26(2):216-220.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fifth-generation)是由于目前4G移动通信网络无法满足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情况下人们对未来移动通讯业务迅猛增长的需求,而正在研发的新一代的能力更强劲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文章主要研究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方向、特点和关键技术。
关键词:
移动通信;第五代;5G;关键技术
1概述
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终端的大规模普及的状况下,人们对移动通信服务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全球移动通信网络的数据流量每年在以翻倍的速度激增。移动通信业根据目前移动通信的发展速度作出预测,全球移动通信网络的数据流量到2020年时将达到2015年时的10倍(预计达到300Eb),并随着物联网以及移动M2M联接(指支持无线系统与类似设备进行通信的应用)的高速发展,联网终端设备数目到2020年时将达到2015年的5倍之多(预计达到500~1000亿台)。对于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数据业务的更高要求,目前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明显不能满足其要求,这使得全球移动通信业开始着手研究发展更加迅速、更具效率、更智能化的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
2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
按照用户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分为多个阶段,每一次的发展换代都为移动通信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以模拟技术为基础开展了最初的仅限语音的蜂窝电话标准,建立了移动通信的基本结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改变了通讯技术:从模拟技术转向数字技术,2G系统基于电路交换架构,能够进行窄带数据通讯,能为用户提供除语音通信外的短信和低速率数据业务,传输速度很慢。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是一种基于分组交换的网络,能够同时将声音及数据信息以几百kbps以上的速率的传送。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是基于IP协议的高速移动通信网络,拥有比3G更快的速率,并且有VoLTE通讯技术。随着高性能应用对数据率需求的日益增长,人们对下一代移动通讯网络———5G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35G移动通信技术
3.15G通信发展方向
移动通信网络的迅猛发展是推动5G移动通信发展的主要动力。5G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将是与其他移动通信技术密切衔接,为移动通信网络的高速发展提供全面的基础。按照当前移动通信业的发展来看,未来的无线移动通讯网络(包含5G在内)业务能力的提升会在三个维度上同时改进:①研究发现新的无线传输技术,在4G的基础上把资源利用率提高至少10倍;②通过加入新的体系结构(如更加密集的小区结构等)和更加完善的智能化能力将整个移动通讯系统的网络吞吐率提高约25倍;③继续研究寻找新的频率资源(如高频段、毫米波与可见光等),将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的频率资源扩大到目前的4倍。
3.25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
未来的5G移动通讯网络比起当下4G网络,数据流量会增长1000倍,联网的设备终端会扩大100倍,达到600~1100亿台,峰值速率将要提升10倍,即至少到10Gbit/s,并且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单独某个用户的单链路速率需要高于10Gbit/s。而在一般状况下,只有极少数用户达不到10Mbit/s以上的速率。由于5G移动通讯网络的数据流量大、终端设备数目多,与4G网络相比就会发现频谱资源不足这一问题,因此5G网络就必须将平均频谱效率提升五至十倍才能达到满足要求。同时,5G将具有时延短和可靠性高的特点,能够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网络在线服务,极大地降低用户时延和控制时延,并对于重大业务端到端服务可靠性必须提升到99.99%以上。
3.35G移动通信技术的关键技术
5G移动通讯网络需要在无线传输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方面有新的进展才能满足其更进一步的业务要求。现在5G移动通信系统仍处于研究开发阶段,但是无线传输技术需要更高的效能、无线网络技术需要更高的密度是业界和学术界都普遍认可的5G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而这具体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无线传输技术方面,将不断发掘能提升频谱效率潜力的技术,如先进的高频段传输技术、多天线传输技术、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新的波形设计技术等;②在无线网络技术方面,将运用更加智能和灵活的网络架构和组网技术,如新型网络架构技术、密集网络技术、智能化技术等。
3.3.1高频段传输技术
如今的移动通信技术主要在3GHz以下的频段工作,随着用户数目的不断增加会使得频谱资源变得拥挤甚至不足。然而在高于3GHz的高频段,如频率范围为26.5~300GHz的毫米波段,可利用的带宽高达273.5GHz,是目前主要工作频段带宽的近10倍。如果采用毫米波段,5G移动通讯技术在终端容量和传输速率等方面的要求将会得到满足。
3.3.2新型多天线传输技术
作为5G移动通讯技术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的多天线传输技术,能够将频谱利用率提高到4G网络的几十倍以上。目前业界和学术界正在研究大规模天线信道的测量与建模、阵列设计与校准、导频信道、用户空分多址(SDMA)、码本及反馈机制等问题,用来降低通讯系统网络能耗以及增强信号覆盖能力。
3.3.3密集网络技术
5G网络的数据流量将是4G的1000倍,是一个宽带化、多元化、综合化和智能化的网络。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有两种途径:一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室外空间增益而在宏基站处建立大规模天线,二是为了同时满足室内和室外的数据需求而增加更多的密集网络。由于室内和热点地区将是未来5G移动通信网络的数据业务主要分布地点,研究人员研究发现超密集网络是提高数据流量的重要技术。超密集网络由于极大缩短了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实际距离,所以增强了网络覆盖能力,提高了终端用户的性能,巨大的增加了系统容量。
3.3.4智能化技术
在5G移动通信系统中,中心网络将会是云计算平台,由一个大型服务器组成;基站具有云计算和大数据存储功能;它们由路由器及交换机网络相连接。路由器及交换机网络具有数据交换功能,基站会智能的将特别大或不能及时处理的数据将提交到中心网络通过云计算去处理。
4结语
当前全世界5G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研究都尚处于初期阶段,接下来的几年将经历确定其技术需求、标准化、外场试验等过程,按照移动通信的发展规律,5G将在2020年之后实现商业应用。随着不断深入的研究,5G关键技术必将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从而推动全球的信息化发展和经济增长。
作者:李俊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尤肖虎,潘志文,高西奇,等.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4,(5).
关键词:信息时代;图书馆;素质;措施
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网络大潮的冲击下,当今的信息市场乃至经济社会对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和鲜明特点。随着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作为集人类知识和文化象征为一体的传统图书馆,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其信息的物理存储向无墙图书馆的虚拟世界的转化和演变将成为现实。因此,如何适应信息时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图书馆馆员队伍问题,值得学界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和高度重视。
一
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使图书馆在社会信息总量中所占份额相对减少,在社会交流中的作用日趋降低。有鉴于此,图书馆当务之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技术,建设各种数字资源,将工作内容、服务能力和发展范围扩展到整个社会信息领域,既充实传统的“现实馆藏”,又丰富网络的“虚拟馆藏”,从而使图书馆系统积极融入和直接参与到社会信息系统的大循环之中。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技术,以互动性和即时性为最大特点的网络,也同时成为一种新的交流途径。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行为本来体现为图书馆馆员与读者的互动行为,而信息时代图书馆服务行为的互动性体现得就更其明显和突出。图书馆馆员与读者是互动服务中的两个主体,要增强服务的互动性,首先就要提高两者之间的互动意识。在新形势下,图书馆馆员的服务观念需要更新,既要充分认识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已从借借还还的服务转移到多层次信息咨询服务,又要客观看待在图书馆对读者的服务中业已形成的馆员与读者之间关系的相互影响。因此,作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知识互动、信息互动和人际互动的重要场所,信息时代的图书馆要增强与社会、读者之间的互动性,就必须千方百计以具有时效性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服务功能。
知识经济社会所具备的网络经济全球化、信息工作分散化特征,决定了未来的图书馆将真正摆脱地域条件的制约,成为世界性大图书馆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说以前的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那么今后能在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得以生存的图书馆则是没有国界的“信息库”。到那时,每个图书馆的资源搜集渠道和服务范围必将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同时也无例外地成为世界大图书馆网络中的节点。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挑战,图书馆人乃至图书馆界须予以正视。然而,在挑战面前图书馆何去何从,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图书馆馆员的素质。
二
作为图书馆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图书馆馆员在信息时代又被赋予“知识导航员”“信息馆员”“系统馆员”“网络馆员”等不胜枚举的新角色和新称谓。图书馆的服务方式现在已不再局限于文献实体的借借还还,而是更多地通过网络来传输读者和用户所需的文献信息,这就要求图书馆馆员必须是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能够利用网络工具搜集、整合并提供信息服务的信息专家。大体说来,对新一代图书馆馆员的素质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现代化的思想和观念
由于受思维定势的束缚和行为惯性的影响,以往的图书馆馆员由于服务内容单调和服务方式陈旧,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信息时代读者日益增长的实际需求。因此,信息时代的图书馆馆员必须消除理论上的困惑和思想上的顾虑,从旧观念中解脱出来,而代之以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知识,并努力以灵活多变、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精神,不断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更新观念、提高能力,做前人没有做过甚至也没有想过的事情,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人生价值。
(二)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图书馆人需要知识,但每个人获得知识的能力毕竟有限,因而面对无边的学海必须以知识实用和结构合理为原则只取一瓢饮。所谓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能够满足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首先,极具实践性的图书情报知识,是图书馆员为读者提供高质量服务所必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其次,作为信息时代复合型人才,图书馆馆员还需要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再次,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现代管理,要求图书馆馆员更要具备相应的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三)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一是网上信息组织管理能力,就是要求图书馆馆员不仅要对搜集到的各种网络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归纳、整理,而且能够从瞬息万变的信息海洋中快速、准确地发现、捕捉、挖掘和拈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二是外语能力,就是要求图书馆馆员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并具备听、说、读、写能力,以随时跟踪、了解国际最新信息,搜集、分析和辨识有用信息。三是必要的社交能力,就是要求图书馆馆员必须加强对心理学、公关学等软科学的学习,善于跟社会和人打交道。四是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这更是图书馆馆员所应具备的不言而喻的基本功。
(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信息获取和知识交流方式所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使图书馆人在深刻领略其神奇力量的同时,也因有被边缘化之虞,时常感到力不从心、无所适从,从而陷入无可名状的痛苦与迷惘之中,遂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就要求馆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微笑地面对生活,坦然地对待事物,正确地估价自己,乐观地看取人生,自觉投身于信息时代的创新实践,努力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自身的现实。
三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全面应用,在图书馆业务工作和文献信息服务越来越依赖于对技术的掌握运用程度和各种技术设备的配置水平的同时,图书馆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服务内容、工作方式等也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就目的而言,图书馆管理是对图书馆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使用,以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馆员队伍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也是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不但是图书馆服务的传递者和图书馆设备的操纵者,而且是图书馆形象的实际代言者和单位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者。在信息时代,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思想,是现代图书馆实现战略性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这就要求应把图书馆的一切管理和服务工作都纳入到以馆员为根本和以读者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建设一支与图书馆现代性内涵相契合的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已经成为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一)树立创新的人才意识和发展理念
图书馆是一个地域精神文明的有效载体和固定窗口,相关部门及其领导必须两手抓,一是要把图书馆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来抓,二是在图书馆用人机制上必须破除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的管理模式,合理使用和妥善配置人力资源,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管理机制。要切实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着力在馆员队伍中选拔和任用优秀人才,充分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为他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和环境;要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使图书馆馆员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在思想上充分认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性,更新业务知识,优化服务水平,自觉当好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者和传播者、利用者和加工者。
(二)培养馆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道德风尚
职业道德建设是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系统功能的关键因素,图书馆人对此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建设馆员队伍不应只着眼于馆员的数量、学历、性别、年龄等硬件条件,更重要的是培养馆员爱岗敬业的精神,以思想境界提升和推动图书馆工作。众所周知,图书馆事业是一项需要所有馆员都为之奉献的事业,如果馆员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漠然处之,即使具备再过硬的知识和技能也无济于事甚或于事无补。图书馆馆员只有树立为人搭桥的服务思想,发扬甘为人梯的献身精神,才能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三)重视调整和改善知识结构
图书馆已经由传统型的“藏书楼”逐步向数字化的“信息库”方向发展,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馆员更新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图书馆馆员只有加强对图书馆学知识、外语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才能构建新的能力结构,实现一专多能和博学多才。同时,图书馆馆员还要经常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及时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以恒久之心永不懈怠,力求全面具备现代化设备的应用能力,从而娴熟地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识别能力,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资源,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四)以培训为手段提高馆员现代科技的应用水平
图书馆要采取举办专题讲座和召开座谈会等不同形式,积极开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工作;对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专业人员,尤其要进行现代网络知识和操作实际技能的培训。此外,还要针对计算机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自觉引导图书馆馆员结合本职工作开展学术研究和技术攻关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对具备一定素质的馆员,则要采取定向培训的方式,通过有计划的重点培养,使他们逐步成为图书馆工作的中坚力量。
结语
信息时代对图书馆馆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和公众对文献信息日益增长的实际需求,图书馆馆员必须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及时补充和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否则,就会不可避免地因落伍于时代而被淘汰,以至于不幸而言中地成为社会的边缘人。
参考文献:
[1]鲍林涛.《图书馆管理学》,学苑出版社,1989年版
[2]石丽珍.《现代化图书馆人的必备素质》,《图书馆建
设》2001年第6期
[3]李幂清.《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发展模式研究》,《图
书情报工作》200O年第12期
[4]齐向华.《试论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生存
与发展》,《图书情报工作》l999年第9期
[5]樊峰.《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探讨》,《图书
馆论坛》199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