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课后服务教学设计范文

小学语文课后服务教学设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语文课后服务教学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语文课后服务教学设计

第1篇

1.语文教师教学课后反思的形式单一,内容简略,实用性不强。百分之九十五的教师采用的是教学后记的形式进行语文教学课后反思,就是把这节课中的不足或精彩之处用几句话记录在教案本里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之后的教学回顾里。这样的语文教学课后反思一般内容较简单,只是教师记录的关于本节课上完之后的一点看法。

2.小学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教师仅仅停留在教学的这一节课中的某个环节,就课论课,而不能演绎推理成一般的教学规律,应用到以后的教学环节之中。百分之五的教师采用教学日记的方式进行语文课后反思。

从以上两点看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后反思模式简单,记录内容简略,应付官差的多,上升到理论研究的少,不能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工作,使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语文教师的课后反思形同虚设。那么造成农村小学语文课后反思现状的原因有哪些呢?通过我课题组成员对我中心校的二十名专业小学语文教师的走访调查,研究分析得到以下几点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

1.凭经验教学。百分之五的教师认为经验至上,每课的反思并不重要,凭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也能把课上好。这些老教师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对新的教学观点接触的少,及时接触了也不愿接受,我行我素。导致他们教学课后反思更是应付差事。

2.教学时间紧凑,导致教师的语文课后反思流于形式。问卷中百分之九十五的教师都能认识到语文课后反思对一名专业语文教师的发展尤为重要,但由于教学时间紧凑,对教师教学考核的压力又大,致使教师把更多的经历用到提高学生成绩上,使教师虽然在课后记录了教学中的精彩之处与不足但没有时间去真正的反思剖析。

3.教师职业倦怠。社会对教师行业的关注程度,学生家长对教师的不理解,教师职业圈中不合理、不公平现象等使教师越来越感到前途渺茫,缺乏职业探究精神,产生职业倦怠。

4.网络资源共享化。由于网络资源共享,大多数教师懒于动笔和动脑,不会什么都抱着上网去查的态度,不愿思考和研究。

5.专业理论知识匮乏。多数教师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少。缺少专业培训机会,致使他们不能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不足,即使发现也不知如何解决。

6.反思内容目的不明确。大多数教师不知道一节语文课后应从哪些方面反思,反思什么,从何下手,反思后应有怎样的结果,大多数教师只是想到什么写什么。致使反思功效减弱。

第2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微课;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018-02

1 前言

对于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实现有效整合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举措。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应对现阶段的信息化语文课堂。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将微课引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能够有效整合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打造优质、高效课堂,逐步改善和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2 信息化教学能力与微课

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分析 所谓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其内涵界定在学术界众口不一,但是又可以简单归纳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实现教学设计、实施和监控,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许多在校的语文教师资历较老,尽管经验丰富,但提及信息化能力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新鲜的语文教师血液注入小学时,通常仅需要通过教师资格的选拔以及专业知识的笔试、面试和试讲,对教师的信息化能力考查减少,这也就导致小学在校语文教师信息化思维较低。为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整体水平,在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监控的能力。

微课 所谓微课,就是以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为载体,将学科内的重点、难点、疑点和易考点进行重点阐述,并将例题、练习题和考试真题以及实验操作等以视频教学的形式呈现,从而将其与其他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微课的主要特点包括:视频是主要的呈现d体;视频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以5~10分钟为宜;一节微课的重点在于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平日学生大都上的是40分钟或是45分钟一节的大课,调查表明,他们不可能一整节课都保持高注意力,通常在每节课中间保持上课的高效率。而微课设计时间短、内容精悍,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能够很快抓住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沉浸在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中时,它又会迅速结束,给学生以回味无穷的感觉,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有助于提高整个课堂的效率。

3 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将微课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能够有效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微课,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可以获得有效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新方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化教学能力需要借助微课这一新兴事物,充分引导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和监控,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传统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对教学步骤、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设计。在信息化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一种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在系统方法的指导下,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和资源,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实现最优化教学过程设计。通过微课的应用,促进教学设计的精细化。在微课程的录制过程中,需要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知识点进行描述,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重组和再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针对性的互动学习机会。通过微课,有效实现对教材知识点的筛选,加深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微课设计也要脱离传统“辅助教师讲解”的设计思想,逐步形成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这些都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确保教学过程能够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为了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不断地进行计划、调整、检查、评价、控制、反馈,这方面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师独特教学思维的具体体现,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着重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知识整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等。随着微课的应用,虽然视频短小,但是贵在“精”,重点关注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实现对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导入、讲授、总结、复习等各个环节,对于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 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具备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能够确保教学活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和正确评价,从而给予教师合理的反馈,对教学活动起到重要的调节、矫正作用,实现教学活动的自我控制合理化。在微课环境下,通过互动式微课设计,能够有效实现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监控,并准确掌握学生对于某个重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

微课应用信息化技术,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数据对学生上课情况进行掌握。如在每一节微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从学生手中收集数据,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对微课效果进行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如果长期处于这种信息化技术的锻炼中,即使是不具备信息化能力的教师,也能够逐渐养成信息化思维,形成信息化能力。因此,微课的应用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具有明显的助益。

4 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在课前准备方面,培训与激励并重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来说,教师在课前需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小学语文课堂课前的准备工作应包括课标及教材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策略的选择、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过程的初步设计等。这些准备工作的进行,都需要做得系统化、科学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理念,而且要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师通过从选题、制作脚本的撰写到最终制作的过程,能够提升教学设计能力。

如《爷爷和小树》一课,通过执教者前后两份教学案例对比,可以看出教师不仅从宏观方面较之前有了较好的把握,使得教学设计整体逻辑性更强,而且在微观方面进行了调整,每一个小的知识点都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引出,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微观方面,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小组合作,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共同进行探讨,这样既加深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又可以学习到其他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总结而来,这样的模式是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

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的时候,还要想好一定的鼓励方式。小学生和其他高年级学生不同,他们对教师有一种崇拜感,教师如果在学习上对他们予以肯定,他们将备受鼓舞,会更加有学习的动力,从而更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如教学《王二小放牛》,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的方式,用多媒体向学生放映优秀的分角,让学生提前准备具有自己特色的分角色表演,可以自己找表演道具,等到上课的时候让他们自告奋勇,给大家表演。τ诜纸巧中表演较好的,应该事先准备好给他们鼓励的小本子或者小铅笔,以让他们在日后的语文学习中更加用心;对于表现不太好但勇敢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对他们进行积极的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

在课堂教学方面,注重技术培训与实践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好的教学课堂不仅需要合理设计,更加需要现场生成。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应对的突发状况更多,这就对教师的信息化实施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课堂的顺利推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对于信息化设备的操作能力直接关系到他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也直接关系到信息化课堂的顺利开展程度。为此,教师应该能够简单地维修处理教学设备,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对于教学设备的使用目的、使用方式和时机都要准确把握,特别是对小学生,更要结合他们的特点,提升教学课堂的管理能力,以免引起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混乱。

为此,通过微课的应用,实现对不同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合理利用,能够提升教师的信息化资源利用能力。同时,通过微课的应用,通过各种教研活动和头脑风暴等活动形式,共同进行课堂实例的剖析与研讨,不仅对教师的课堂实施有帮助,而且能够围绕教学实践提高应用能力。

5 结语

微课是信息化背景下新型的教育教学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具体体现,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必然能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带来新的风潮。现阶段,将微课应用于教学实践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应用规模较小,大规模应用尚显得有些空白。通过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这对于改善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受教育机会不均的现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在实践中应该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加大系统化、规模化微课资源开发,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麦海娟,麦海燕.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与提升策略:以宁夏回族自治区Y市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4):31-34.

[2]蔡丹迪.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研究[J].亚太教育,2016(16):25-26.

[3]王竹立.微课勿重走“课内整合”老路:对微课应用的再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4(5):34-40.

[4]何克抗,余胜泉,吴娟,等.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2):5-18.

第3篇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344-01

一、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微课在教师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方面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不仅可以为情境创设提供信息资源,还能形成新的合作学习组织形式。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及监控的能力。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制作过程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1、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微课程的设计、录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更加精细化的教学设计过程。在教师设计、录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精练语言、知识点,还要对教学设计本身进行重组再设计,这个重组再加工的过程更加注重为学习者提供更具互动性、针对性的服务。微视频的选题需要将知识点进行分类、筛选,这个过程不仅考察教师对教材、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也能够更好的梳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微视频的课件设计不同于传统的课堂讲课课件,其设计思想从传统的“辅助教师讲解”转变为“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对教师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2、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为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与学过程中,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不断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独特思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良好的教学实施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知识整合能力、教师与学生的协作能力、教学资源的运用能力等。微课虽短小精悍,但其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的个性化、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资源的重组。微课不仅能够运用于课堂中的导入、新授、总结等教学环节,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查缺补漏。

二、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本研究根据对信息化能力结构的分析,并结合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现状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流程,制定相对应的策略。

1、培训与激励并行,提高教师课前准备能力。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而言,课前的准备工作应包括:课标及教材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策略的选择、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教学过程的初步设计等。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理念,还要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任何一项计划或活动都离不开前期的设计,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仅是一种参照,更使得教学过程更加规范。教师通过从选题、制作脚本的撰写到最终制作的过程,能够提升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通过将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证明,经过不间断的跟踪指导、培训和适时的头脑风暴,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这批优秀教师是专业的领先者,对推动教学改革有很大作用。教师理念的提升不仅要求教师有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渴望,还要通过外部激励策略提升其思想深度,例如可以通过定期、不间断的培训和适时的头脑风暴对教师进行理论灌输,还可以通过计入年终绩效评分等外部激励策略对教师进行督导。

2、技术培训与实践,提高教师课堂实施能力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需要面对课堂上出现的更多情况,这就对教师的信息化实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化课堂的教学实施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信息化设备的操作能力以及信息化资源的利用能力。信息化环境下增加了诸多多媒体元素,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有些资源的使用可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甚至引起课堂混乱,这时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堂管理能力,适时的将学生引导到教学内容上来,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更是一门艺术。本实践研究证明,通过对微课的各种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合理利用,能够提升教师的信息化资源利用能力。可以通过各种教研活动和头脑风暴等活动形式,共同进行课堂实例的剖析与研讨,不仅对教师的课堂实施有益助,还能够围绕教学实践,提高应用能力。

3、外部激发与内在自醒,提高课后总结能力

不论是信息化教学评价还是教学后的反思都能够让教师对课堂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通过比较课堂实施前后的反差,教师不断反思教学和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外部因素如政策的激励,更加需要教师自身意识的提高。一个自我提高意识强的教师,其专业能力也会快速发展。个人的不断内省,才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不竭动力和保障,能够促使教师在反思中不断增长经验,实现教学能力从模仿到创新阶段的迁移。

三、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必将在中小学兴起一股课程改革的风潮,甚至会对整个教育界产生影响。教育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与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层次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因此,从个体零散的微课录制,到系统化、规模化的微课资源开发及应用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第4篇

本学期我校语文教研组以“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结合这些活动,我谈谈自己对“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的一些见解。

一、如何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公平性

何为“公平”?从学生在课堂参与的程度而言,教师只有充分地发挥民主的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才能体现公平、民主的原则。在活动中,我们有部分执教教师就出现这样的问题,只关注或照顾了某一部分的学生。而这部分学生要么是尖子生,要么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样,教师在教学上就会出现顾此失彼,另外的一些学生就会认为你偏心,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动力。那就体现不到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的地位,你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 是哪一类学生,教师都应该为他创设参与学习的机会。在提问、讨论、口语交际等实践活动当中,都应该有每一位学生的存在,他们就可以从学习、参与当中去体现自己的价值。

二、如何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而一节课的时间必然是有限的,我们能给学生多少有用的东西?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呢?总结之余,我个人认为,教师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把握住“三个环节和两个方面”。所谓“三个环节”,是指“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馈”;所谓“两个方面”,是指“教师、学生”。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既包括教师的准备也包括学生的准备。教师的准备就是备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同样的课文,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必然不同。所以,我们在解读课文的同时也要解读学生。

学生的准备就是课前预习。当然,学生预习什么、如何预习,教师都要提出明确的要求给予充分的指导。学生的预习,教师必须检测。检测可以采用口头、书面等形式。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应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再次调整教学设计。

(二)、课堂教学

在本学期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各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各有千秋。我认为,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应把握住以下几个环节:

1、激趣导入。课堂一开始就需要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一个和谐、专注、活泼的教学氛围。

2、教学过程要扎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应该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然而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才读一两遍课文,有的字音都还没有读准;句子还没有读通顺;词语也没有理解;课文也还不熟悉。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讨论、交流。有的甚至直奔课文的重点、中心,让学生谈感悟。其实,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更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效率的提高。因为这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形成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锤敲击,一定会使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泛泛而谈,不得要领。陶行知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扎实的课堂教学是不会演变成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由浅入深、由课内到课外、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教学过程要科学、合理,符合教学策略;教学气氛要紧张、活泼、热烈、有序,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

3、要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有意识、有策略地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动性和锻炼能力。

4、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40分钟是学生汲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关注学生思考的容量和深度;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发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采取各种方式真真切切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程度,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实课堂内涵。有时,课堂上只是教师一味的讲,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充分调动各种可用因素,来为语文课堂服务。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利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感受知识。如学习宋词,借助图画与音乐的配合下进行真情朗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词的意境与情感。有条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或阅读,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

6、教师要加强个人的文学艺术修养,用教师的自身魅力来吸引学生。试想:一个风趣、幽默的教师在课堂上怎么会不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听老师的课,进而喜欢这门学科,从而能积极地投入学习。语文课的魅力就在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深厚的文学底蕴不但令老师拥有独特魅力吸引学生,更能促进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

三、课后反馈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课后的反馈很重要。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对作业进行充分设计,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再做适时调整,这是对教学目标达成的巩固,也是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最直接的反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可再进行适当的教学补充,使得教学更加有效。同时,在课堂教学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结合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反思:我的教学有效吗?还有没有更好的教学?学生的课堂收益是什么?......在教师不断的教学反思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不是一两次教研活动就够解决的。它需要我们全体教师不断去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并灵活的运用到我们课堂教学中去。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我们教学的质量。

第5篇

关键词: 教学方法 一课N教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自小学新课改实施以来,如何切实做好高效语文课堂的教学工作,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内外时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小学生在兴奋和快乐中学习,教师在激情洋溢中授课,让语文教学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关键是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中的不利因素。因此,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一课N教”正是我们在新课改中创新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课N教”教学方式源于我校组织的一次教学实践活动。活动的雏形是先让每一位任课老师独立钻研教材,按自己的教学风格、特点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同级老师对此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板书设计、教学语态、课堂的“预设生成”等进行研讨后实施教学,并进行随堂听课、说课、评课,对同级各班进行跨班式教学的一种方法。由于我校同级有五个平行班,我们称之为“一课五教”。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方式优点颇多,很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一、教学形式新颖,让学生充满兴趣和期待

跨班教学不仅让教师有新鲜感,而且让学生充满好奇,产生了学习兴趣,表现出了很强的学习欲望。比如,经验丰富的孙惠霞老师执教的“文言文教学”,展现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罗银萍老师就我们平常最困惑的“习作教学”创出了精彩,让学生“爱上作文”,进而“爱上语文”。多才多艺的王小兰老师在“古诗教学”中,采用“悟学法”、“品词析句”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品味古诗。教学技能高超、充满教学激情的赵丽洁老师则在“长文短教”上让大家深有感触,受益匪浅。

二、教学方式多样,提高教师综合授课能力

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同级授课教师共同讨论,互动合作,共同备课,精心磨课,既注重所教文本自身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又重视“生本导学”教学模式的要求,因材施教。大家各尽其能,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细节,力求完美。比如,为了更贴近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我们准备了同级275人的“生本导学”预习测评反馈单,针对学生预习中存在的疑惑和难点完善了教学设计,做到了有的放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同样的课,每个教师要施教N次,而每次都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这就要求执教老师根据学生实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总结教学经验,课后和同组老师交流。一次次地钻研教材、试教、研讨、反思,一次次地研究教法、更新教学设计、不断收获。然后,将凝结着同级老师共同结晶的教学成果,展示给下一个班级,让学生享受最优化的课堂。同时,随着教学课堂的逐步完善,也让执教老师得到了一次次的教学水平的提升。

由于每节教学课都是同级教师共同设计和酝酿的教学方案,集众家所长,自然更吸引学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种教学设计不仅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而且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教师的备课水平。

三、教学资源共享,让学生享受最优的课堂教学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一课N教”积累了执教老师的共同经验,把同级教师最优势的教学成果展示给大家,奉献给学生。这是“一课N教”教学方式对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式。比如,《微笑》是我执教中最成功的一节课,通过“一课五教”的教学方式,让同级5个班的学生都享受到了这种课堂的精彩。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学不是用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是用于创造能够促进人的独立自主,自由合作学习的条件。”“一课N教”的教学形式,本着“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原则,为师生搭建了自由合作的教学平台,充分体现了挖掘创造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想象力和创新力,是“一课N教”教学形式的主要目标。“一课N教”就是要让课堂双向开放,在不同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敞开心扉,自由想象,大胆描绘自己美好个性的知识殿堂。这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赏识教育的优势,不同的老师用自己的教学艺术感染并挖掘了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

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一课N教”教学方式进行了实践、探究和反思,并将其灵活运用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做好“一课N教”教学活动应当做到“三心”。

(一)教学设计要“精心”。“生本导学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要想在短短的40分钟内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目标,既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又要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认识理解上的创新点,满足学生的课堂需求和兴趣点,激发求知欲望,就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比如,《微笑》是一首现代诗,文章的特点是语言简练优美而含义通俗易懂,因此我想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完成语文学习任务。学生根据我的提示:这首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微笑”(“特点、作用、怎么做”三方面)?将这首诗分成三部分。然后我让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不但充分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而且探究出了诗句的写作特点,更了解了诗句所表达的真意,还把语文课上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学生在精彩展示环节,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了他们对这首诗的深刻解读。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老师的主导地位要拿捏得恰如其分。教学中的每个环节的设计都要有相当明确的目的性。既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更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认识理解上的创新点。

(二)课堂教学要“随心”。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能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一课N教”致力于营造“激情、智慧、活力”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随心所欲”、“顺其自然”,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

老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领,把学生领进文本,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当中。要做到这一点,在课堂中就要尽量采取“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措施。有的班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表现欲强,只要激趣导入,他们就会一拥而上,循着目标,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而有的班的学生则需要老师像纤夫一样拉着他们前行。因而,我们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认识和理解能力及学习品质的基础上,着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把教学内容转化为脑中的形象,如耳闻,如目睹,如身临其境,从而品味语文学习的乐趣,达到与之共鸣的目的。

“一课N教”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是一种锻炼与磨砺,只有在这种不确定中,学生面对不同老师的不同风格的教学,老师面对不同学习习惯和不同表现状态的学生,老师方可随心所欲,驾驭自如;学生也可无拘无束,尽情展现和发展。

第6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县农村小学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的角色正逐步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走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但是要想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真正让素质教育占领高地,就必须努力与时俱进,强化对“教学过程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能针对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适时、科学地给学生以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县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从教师的课堂教学看

1、老师设计的环节多,许多环节值得深入推敲,使其更精湛。教学中老师浅的痕迹比较重,问的问题也多,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不够充裕。

2、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还不是很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够。课堂上,教师唯恐讲得不全,讲得不透,所以,讲得还是多。学生自己动脑想、动手做、动嘴说的机会少。

3、重思想艺术挖掘,少写作思路剖析。

(二)从教师的教学理念看

农村语文教师,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由于长时间在农村,信息闭塞,教师走不出去,新的教学理念引不进来,从而导致了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部分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识字,就是基础知识训练,缺乏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没有站在课标的高度,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学的重点。

(三)从教学管理层面看

1、学区中心教研组管理有待加强,教研活动实效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创新。

2、农村边远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学科教师年龄、知识结构分配不合理,不利于开展教学研究。

3、网络教研工作进展缓慢。

面对我县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研究工作情况与成果

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我县小学语文教研工作,紧紧围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提高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结合实际,务实创新,服务教学,服务师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近年来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强化学习,促进教学理念不断更新。

教研员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教育改革的政策与文件,认真钻研《语文课程标准》,探索学科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动向,并认真撰写理论学习笔记,为指导全县小学语文教学积累资源,奠定理论基础。为初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我们通过网络及时传递新的教学信息,帮助各总校、县直小学及教师了解教育前沿动态,明确教学方向,以实现集思广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及时组织教师业务培训,转变观念提高专业水平

为使课改健康开展,使教师按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实施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近年来的培训工作仍以新课标、新教材、新策略为主,努力使新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1、组织全县语文教师参加教材教法培训活动

年3月,组织全县顶岗实习教师120名,对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进行培训,会上郝晓颖、王英华两位老师分别作示范课,内容是二年级《画风》和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年4月上旬,我们组织全县特岗教师和各学区中高年级语文教师,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培训,会上请薛丽娟、冀月宁两位老师做观摩课,通过教研员评课,教师说课,大家议课,最后达成共识。县级培训后,各学校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乡校级培训。

2、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

年8月,组织4名骨干教师到秦皇岛参加河北省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活动,并为教师购买了参赛教师课例光盘,由各学校组织学习。

年9月,我们组织语文骨干教师40余人参加了《语文周报》社组织的“小学语文名师优质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会上全国特级教师吉春亚现场作课《临死前的严监生》,课后与全场老师交流互动、解疑答惑。此次活动开展使教师们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发。

(三)、积极开展学科教研活动,不断改进学科教学。

为使全县小语教师深刻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用新理念指导教学,用新策略实施教学,逐步把新的课程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除抓好教师的各种培训外,还重点探索了“研训一体”、“研训结合”的教研思路。

1、制定教研例会制度,促进课改深入开展。

从年开始,我县教研室为促进学校教研工作顺利开展,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学校校长或主任参加的教研例会。汇报交流教研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围绕课改专题,如“如何备好一节课”、“如何上好一节课”等进行研讨,最后达成共识并以教研信息的形式下发。在此期间,我们还制定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促进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2、深入学校课堂,“研训一体”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每周三天深入学校,与一线老师一起摸爬滚打,备课、听课、说课、评课,指导教学。近三年来我们先后深入到全县10个乡镇总校两所县直小学共计60余所学校,深入课堂听课近200余节,同时组织听课后的互动研讨活动,培训学校教学领导、教师千余人次。

3、抓好研训基地建设,开展校本教研。

年我们继续抓了研训基地(校本教研试点校12个)建设。与他们建立组织、研究思路,一起开展活动,先后多次与基地校领导教师一起开展课标培训,课例评析、案例反思等活动。并且及时总结基地校校本教研工作的经验辐射全县各个学校。

4、组织学科教学评价,促进教学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评价越来越引起教师关注,成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继续深入研究教学评价。在各个年级尝试成长记录袋评价与期末书面测试评价,以及终结性、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等方法。由重点知识、能力向重视“三个维度”综合考察转变,以此促进课程的全面改革。

(四)、以赛促研,促进教师素质提高。

为激励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按照计划我们每两年组织全县青年骨干教师,参加语文学科教学标兵评选活动和教学设计现场答辩比赛活动。比赛活动既重结果更重过程,采取人人参与、层层选拔,由学校到乡镇选拔出优秀者参加县级活动。教学设计比赛采取现场方式进行,规定时间,统一阅卷。今年我们将于5月下旬举办县小学第五届教学标兵评选活动。

另外,我们每年12月,还组织全县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案例分析、反思)评选活动,征集论文百余篇,评出优秀论文,然后参加市级论文评选。

通过各种比赛活动,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研究,使大批教师得到了锻炼,有相当一部分骨干教师逐渐成长起来。

(五)、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促进城乡教学和谐发展

年4月,我们组织我县语文学科教学标兵,青年骨干教师齐英坤、鲍慧琴、薛丽娟等老师赴山区神南乡、河口乡送教。送教前教研员根据农村教学现状,指导做课教师认真备课,把新课改的理念、鲜活的范例,送给偏远山区农村教师。课后城乡教师相互交流、共同研讨,教研员坦诚评课,为城乡学校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互动平台。

第7篇

近年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实际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一些课堂教学表面热闹,其实效率不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窄化”现象,对阅读教学功能定位片面化,不能体现阅读功能的全面要求,降低了教学的整体效能,违背了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的规律,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 文本教学碎片化,教学过程缺乏兴味,抑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使用文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怎样使文本教学化,即挖掘其蕴含的教学资源,实现其独特的教学价值。这就首先要对语文课程的价值有准确而明晰的定位。《课标》在“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致力语用,滋养精神,奠基发展,不可偏废。课程标准中有两个关键词“能力”和“素养”,但现实的问题是:有些学校学生的语文能力普遍弱化,语文素养普遍下降。原因尽管很多,但在阅读教学中有些语文教师碎片化文本分析而导致语文课堂与教学过程的味同嚼蜡,从而消解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什么叫碎片化文本分析呢?一是忽视文本的整体美感。教师往往把一个具有内在联系,思想内涵十分丰富的文本拆得七零八落,在表面上的句段字词落实中使教学过程味同嚼蜡,索然无味。而有些教师多媒体的运用不但没有起到形象生动的教学辅助作用,反而使文本内容被解构得毫无逻辑与审美趣味;二是未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悟。小学语文课文,以散文体为主,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文学性又往往伴随着哲理。因此“课标”在语文学习的功能中又有“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的要求,这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以载道”。学习语文虽然不是学习政治,但任何文本,特别是用作教材的文本,从来就是文道一致。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恰恰是文(文学)与道(哲理)的有机融合才达到了审美化的境界。因此,通过正确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进而帮助学生整体感悟、整体认知文本所传递出来的文学意象与哲学意味就显得十分必要与重要,但碎片化的或分析、或解读恰恰成了整体感悟和整体认知的障碍,其后果同样会消解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意愿。碎片化的文本分析、解读使得教学因为缺少内蕴的精神脉动与情意关联而显得生硬、无趣,学生的阅读兴趣无法激发,阅读的内驱力无法形成,阅读教学自然陷入了低效率的泥潭。

二、 高频次、高强度、机械化训练使学生成了知识容器

如果说文本教学碎片化是“窄化”现象的显性表现,那么,高频次、高强度、机械化的训练就是阅读教学“窄化”现象的变相表现。训练似乎是为了学生能尽快地熟练掌握阅读教学中老师所教的知识。但现实教学状况却是反科学的机械训练大量存在。语文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性训练很多是僵化重复,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阅读教学忽略并剥夺了孩子成为发展主体的权利与地位。我们常常看到的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着频繁的操练,当然,还会有大量的课后作业。由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充斥着知识的灌输,信奉着海量知识题训练,因此课堂没有了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静谧的对话;没有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丰盈美好的情感活动;没有了对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因材施教的分类设计、分层指导与分别对待;没有了作为阅读主体应该享有的渐进、自由、自然的语文素养提升的快乐。这样对阅读主体对象的“训练”窄化,违背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

三、 提问概念化,指向空泛,阻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概念化提问当属阅读教学的大忌,概念化提问常常表现为老师未能深入理解文本,更未能吃透学生的需求,大而无当的提问是阅读教学中常常会犯的常识性错误。很多问题其实只是伪问题,提了等于没有提,说了等于没有说。如我们听阅读课教学时,常常听到的提问:“同学们,文章写得精彩吗?”“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呢?”“你的收获是什么?”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语文课,教师以“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懂得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会说明性文章简洁准确和质朴平实的语言特色;借助勾连和比较阅读,学习说明文阅读的基本阅读方法和策略”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似乎十分缜密,但教师的提问让学生有点无所适从,如“你觉得写得好吗,好在哪里?”“这一段文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呢?”“这样的说明方法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呢?”……学生在教师空泛的提问指向下用稚嫩的思维叩击着语言的内涵,但学生回答起来有点无所适从。一堂课下来,学生觉得累,听者觉得累,教学中的提问因脱离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离开了语文学习的特点而显得如此生硬与冰冷,教学也因此无法实现对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有力助推,无法达成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阅读教学应该是个移步入景、温润醇厚的过程;应该是个角度多元、流转自如的过程;应该是由表象而本质水到渠成的过程;应该是个不急不缓出智慧的过程。要实现这样的过程,提问本身要有角度、有立意、有激趣性、有兴奋点……正确的提问,应该让学生“踮起脚尖”看得到风景;应该顺应学生认知、思维、发展的规律;应该服务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四、 评价功利化,浮躁倾向阻碍了学生阅读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提升

《课标》在“评价具体建议”中指出:“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可见,阅读教学中的评价应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然而,评价的“功利性”注定要被“应试教育”牵着鼻子走,评价更多关注学生言语技能、方法能力的即时达成度,往往以对应性练习或拓展作为实施评价的载体,呈现出“即时”“直接”“呼应”“外显”的特点。这样的评价实际上违背了语文学习的“慢炖细熬”之要求。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需要“慢慢炖”,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陪伴与有效的点拨,给予充裕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对语言、对表达有一定的敏感。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需要不断累积。“短”“平”“快”的即时评价似乎与教学进程紧密结合,其实考量的是浅表、暂时的学习状态与“被发展”程度。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需要综合素养的发展。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判断、领悟是阅读能力形成的有力支撑,而这些综合素养往往要以“隐性”的方式发展。

第8篇

关键词:微课 小学语文 信息化教学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技术的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行业中也融入了信息技术。

1.“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微课”伴随着“翻转课堂”的走红,曾一度的被教育者所追捧,很多教育界的学者都试图对有关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可能性与优势进行探索。其中,美国圣胡安学院率先将微课应用于教W当中,其职业安全课程的在线教学形势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微课主要面对的对象还是学生,结合微课和提升老师专业的研究过少。经过调查,目前“微课”在大学、高中、初中、小学、中专、高职等教育机构都有涉及,并且也较为广泛,比如说数学、物理、英语等等课程,但用于语文教学辅助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并且没有系统的研究。

2.目前研究中的不足

(1)目前的研究多数都集中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研究范围较大,通常情况下包括老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发展策略等等,但是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与理想目标还是相差甚远的,实际上“信息化教学能力”才是教师发展的核心能力。

(2)在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对于教师信息化的教学能力发展问题研究仍然相对局限,没有切实的把微课应用于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相关研究中,与教师的信息化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

(3)在对微课的研究中,多数都是以学生为核心,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不置可否的问题,微课视频制作的目的确实是为了学生而服务的,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微课对于提升老师信息化的教学能力也是有益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老师的专业发展技能。

3.根据小学语文课内容确定微课类型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运用微课提升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过程中要确定好微课的类型。

3.1微课的分类

微课的分类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对知识的传授可以分为:知识讲授类、解疑答惑类、试验演示类以及其他类型。对于知识讲授类来说,通常对小学语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考点进行侧重的教学,其方式也不局限于课堂;解疑答惑类指的是围绕典型例题、疑难杂症的解题思路进行分析解释;试验演示类指的是对教育教学实验的设计合演示;而其他类型则是除了上述三种类型的所有类型。(2)按照教学环节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新课教学类、复结类、习题解答类等等。(3)按照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导入类、讲授类、提问类、启发类、合作类、作业类、只是理解类等。(4)按照传授的价值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传道型”、“授业型”以及“解惑型”。

以上的4种方法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微课的基本分类,有些微课可能并不输入一种简单的类型,而是多种混合型。

3.2微课类型的确定

微课类型的确定要根据其主题的类型来决定。比如说像故事讲授类的微课,需要更加注重熏陶、迁移磨合的作用,适合德育类的主题。

4.小学语文课微课教学设计要求

4.1教学对象要有针对性

设计微课之前要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能力进行分析,根据不断年龄段的学生选择适合的微课内容,比如说同样的知识,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学的设计也有所不同。要根据不同的状况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以及授课手段,这也与“个性化教学”的理念相匹配。

4.2教学内容要循序渐进

《学记》中说到不可陵节而施,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发展水平都有差异,并且对于知识的接受方式也有迥异,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要合学生认知发展阶段像匹配,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图片、动画、音乐等表现化的知识更容易被接受;而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接受一些稍微抽象些的知识,其内容的呈现并不一定要局限于图片、动画的形式。

4.3教学方法要有创意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不同的知识一定要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创意的教学策略才能使微课“鹤立鸡群”,吸引学生的兴趣。

4.4表现手法要有创新性

我们需要突出教学的重点,用学生的角度看滑模,同时要保证滑模的清晰、美观,当然声音也是视频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音色也能够为最终的效果加分。老师的讲解要语音标准、语速均匀、情感饱满。音乐方面可以根据需要,配合一些轻柔的、符合主题内涵音乐,切忌干扰解说。《一分钟兴趣课堂》按照儿童的思维逻辑展开,通过类别合情景自问自答等手段推进教学内容,内容组织合教学策略都实现了创新,技术手段也不复杂,像孩子介绍他们是从哪来的,是一节值得学习的微课。

4.5教学效果要达到预期目标

在微课录制之前,不仅要对教学的目标进行思考,还要考虑到教学的效果。录制微课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比如说,讲授型的微课侧重讲授知识点;解题型微课针对典型的例题进行解题思路的分析。

就目前情况来说,微课虽然在很大范围上已经被广泛运用,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微课运用仍然存在不足,需要小学老师针对当前的问题努力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翠.小学语文微课设计开发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

第9篇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文与生活的处理上,让学生通过对生活进行反思来加强对语文学习内容的理解。

1.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应重点考虑情景模式的应用,对于涉及季节规律的课文可以安排到相应的季节教学,通过实际体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种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语文。唯有把学习内容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无论是对教师教学难度的降低还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设置争议,帮助学生探究文本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争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如在讲解《陶罐和铁罐》一文时,可以把学生分为两组,通过双方激烈的辩论对课文内容加以阐述,掌握教材内涵,完成教学任务。

3.着重讨论,诠释“困惑之点”

对《我的战友》一文中所写的:“我趴在他的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有的学生提出:火苗不是在呼呼地蔓延吗,怎么会只烧到,而“我”却能安然无恙地在一旁产生那么多的心理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沸腾了!是啊,怎么会这样呢?对于这一问题我并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指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在下堂课中探究。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探究和交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真正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语文教学从课本走向生活,再由生活回归课本的过程。

4、扩充想象,补充“空白之点”

《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写道:“说完,狼向小羊扑去……”此处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狼扑向小羊后,结果会怎样呢?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的说弱小的羊,绝对死定了;有的说狼吃羊的心太急,扑到河里去了;有的说这时候猎人来了,打死了狼;有的说狼一扑,一下子犯了心脏病死了……这无疑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迸发的创造火花,是学生生活经验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二、教学形式生活化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这是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教师的身份是引导者和参与者,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来为他们提供服务。

1.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语文课堂中有效运用多媒体设备,是提高教师对课堂把握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对语文教学内容有效展示的方法和手段。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课堂情景的创设来说,应该重点考虑对学生生活的贴近程度,只有创设的情景贴近生活,才能帮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高自我,积极主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语文能力。

2.用美的文字折射生活的乐趣

小学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它凭借语言文字显现物美、景美、事美、情美和人美,让人通过欣赏富有韵味的语句、段落,唤起美感,对事物的认识有质的飞跃。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其中的好词佳句来完成其中的重点内容,再运用上文所提及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必要的情景展示,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桂林山水的具体概念。这样,可以事半功倍,提高教学效果。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A-0064-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在符合教学规律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1]。换言之,教学有效性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然而,现有的小学语文课堂中,仍有教师对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把握不到位,课前准备草率,缺乏针对实情的教学设计,处理三维目标心中无数,课堂形式浮华等问题。这些均造成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严重缺失,抑制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尤其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更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耗低效现象,出现了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实效不大的现象,又回到了课后靠“磨”来提高教学质量的旧路上。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无疑是为小学语文教师们进行教育改革亮起了一盏明灯,为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枷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明了方向。在这个背景下,笔者结合新课标的理论要求和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出小学语文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落实和优化阅读教学三维目标,为有效阅读教学找准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础,有效的教学首先需要制定科学、准确、可行的教学三维目标。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经常出现抽象化、模糊化、孤立化等问题。例如,制定“空、大、难”的情感目标;不确定字词默读范围,不理清教材重难点;弱化课文与单元、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忽视单元教学目标等。

(一)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准确表达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

新课标提倡教学目标均需满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概括来讲,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需落实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主要是学生掌握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知识能力,了解更多语文知识。过程与方法方面是学生锻炼自主思考能力、语文应用能力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是学生了解人文情怀和优秀品德,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小学语文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基础应扎根于教材,把握阅读教学要点,科学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课时目标是教学的立足点,它包括三维目标的实施,是对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的有机整合。以古诗教学为例,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①要熟读古诗;②拆字成词,连词成句;③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④背诵古诗。制定三维目标时,要准确、清晰、可视化表达目标,而非框架式、概括性阐述目标。当然,不仅要钻研教材,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顶层设计,整合优化三维目标,实现课与课、课与单元、单元与单元的衔接

关注顶层设计,除了落实三维目标,从三个层次构建阅读教学的目标,还需要注意的是,三维目标本身也是一个整体,要整合优化三维目标,有机融合三维目标,使“学习过程与方法”服务于“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化“知识与技能”,三者既有层次的梯度,也能紧密连接。同时,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不能把教材分成一课一课来教,更加关注课与课、课与单元、单元与单元的衔接。教师在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时,必须使目标整合优化,单元目标关联化。

二、简化和聚焦阅读教学环节设计,为有效阅读教学打下基础

对于阅读教学,崔峦老师曾指出:“在方法策略上,有些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太多,比较繁琐。”由于环节过多,结果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觉。在教学设计上,笔者结合一线教学经验,主张削枝强干,把教学环节整合成几个板块,然后一步一步进行,效果会更好。

(一)简化阅读教学环节,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真正的好课应该是教学环节简洁的,能实现“一课一得”或“两得”。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以执教《丑小鸭》为例:①学生默读课文,读懂了什么,不明白的作记号;②交流自学收获,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③教师找准切入点,及时质疑,如:丑小鸭离开家,对不对?丑小鸭在家会不会变成天鹅?让学生分成两组辩论,通过正反两组的激烈辩论,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这样不光是课文的内容,还有语言的积累,都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④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估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如:写小动物的方法,与人相处的方法,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等等。简洁连贯的教学环节,聚焦到课堂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中。

(二)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需求找准切入点

有效课堂教学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目标、学生的认知实际选好讲课的切入点[2]。通常,识字、读句、培养情感是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应把握三维目标,根据具体的阅读文本要求,找准切入点。例如,通过分析文章的教学目标,判断教学设计的切入是需要了解全文的文章大意、重点段落,还是需要对重点字、句进行推敲与领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从而找到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当然,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需求找准切入点。又如:设计《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注重教学问题设计,利用问题直奔课文中心:“我为什么只要葫芦?”“我得到葫芦了吗?为什么?”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下,设计好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能带动一堂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课文[3]。

三、灵活和多元选择阅读教学方法,为有效阅读教学增添动力

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并非一成不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阅读教学的时间进行调节与控制。尤其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路宽广,经常有新想法、新思路、新问题,教师都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关注每位学生,让课堂成为每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大舞台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教学观念也逐渐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遵循语言应用规律与关注语文情感表达等方面发展。阅读教学是充满生机又复杂多变的,要提高它的有效性,必然关注它的每一个个体――学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年龄较大的教师经验丰富,管理学生井井有条,但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质量老是不理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没有把学生当做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而当做一种教学阻力。尤其是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掉队,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他们的学习态度,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及时纠正,教师教得辛辛苦苦,学生学得马马虎虎,课堂就谈不上有效性了。

(二)根据课文特点运用多模式的教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标提倡多元模式教学,摒弃单一模式,无论采用哪种模式,最终都是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情景体验为核心的阅读课文,多数是景美情深,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导、练、评、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文章的过程当中帮助学生感悟中心情感,积累好词好句,如《北京亮起来了》、《日月潭》、《泉水》等。充满探究性的阅读课文,多数是以开放性的问题为导向,常用的教学模式是“明确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答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少量贯穿全文的问题作为引导,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寻找答案,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为你骄傲》、《最大的“书”》等。寓言明理的阅读课文,多数是读故事、悟道理,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初读、熟读、再读、明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了解大意、掌握重点词语、悟出核心道理,在学习过程当中渗透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写法有特色的文章,则可以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进行仿写,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了解写法,尝试运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如《雷雨》、《葡萄沟》、《充气雨衣》等。选读的课文教学,则可采用“通读、知大意、分享”的教学模式。总的来讲,阅读教学教无定法,不仅有“基本式”,更需要根据文章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三)师生相互沟通,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是主体,本该属于学生学习交往互动的过程也变成了教师的“满堂灌”。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配角,学习效果差。由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即使是低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也有所提高,见识增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活动设计加强沟通,从主体转为主导,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阅读教学的提升在于学生的表达,这样在地位平等的课堂中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就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体。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很多教师都认为一问一答或给学生提出阅读要求就是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就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了,学生的学习地位就提高了。经研究,我们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好像提高了,但学习兴趣还是不浓,其原因是学生的学习还是围着教师的问题转,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没有掌握真正的学习方法。笔者认为只有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知识,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才能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我不是最弱小的》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读课题,质疑:为什么说“我”是最弱小的?学生心存疑问,阅读课文,在找答案中再发现问题:妈妈为什么说“我”是勇敢的孩子?学生深入阅读课文,解决问题,最后延伸实践:我是最弱小的吗?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一说。

四、关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有效阅读教学提供保障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来培养学生多想多问、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一)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思多问的学习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发问,要鼓励他们想问题,分析问题。语文阅读的教学难点不在于字词、句式,而是在于中心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在实际阅读教学课堂中,学生常常局限在个别生僻字词的学习,对于关键句、中心段落没有深入的学习,更别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对文章似懂非懂,不愿意追问,无法独立总结出中心思想,都是现在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好问”要有一定方法,需要耐心培养。一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二是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在辩论中得到迁移。三是教师要努力引进积极的评价机制,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二)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合作意识”、“合作态度”等以“合作”为关键的学习方式受到极大关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推崇学生自主思考,多思多问,还需要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有技巧、有策略的,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一看时间,当学生完成阅读之后,教师先要允许学生独立思考,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时,再引导学生共同合作解决。二看方法,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需要确定合作规则,学生分别发言,听取其他组员的想法。三看场合,新旧知识的教学内容、实践性较强的阅读练习教学,都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节约时间,还可互相检查、互相帮助。四看策略,小组合作探究推崇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角色从主导变为辅导、引导。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掌握什么时间,什么方式旁观、激励、参与探讨、引导、答疑。

阅读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充满创造性的劳动。几年来,笔者始终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自己的一线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和完善,创新性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努力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任金红.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14).

第11篇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的教学更有效、更高效?这是值得众多教师深入研究探索的问题。 回顾漫漫研究路,我主要把握以下方面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首先是确定课题,集体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只有吃透了教材与学生,才开始撰写教案,详细制定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材的教学重点难点,准备利于本课教学的材料,制作有实用价值的课件等。接着是一次又一次的磨课、研课,每一次大家的讨论总是那么激烈,发言总是那么积极,每次都有新发现、新收获。

二、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做到课堂气氛融洽,课堂教学节奏紧凑,课堂收益高效。要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精炼、富有激励性教学语言以及合理调控课堂能力,从而促使小学语文课堂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效益最大化,学生收效最大化。

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我是怎样利用短短的40分钟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1.精彩的导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我以猜谜游戏一下子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了一个有趣、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爱学。

2.教学过程扎扎实实。耿我十分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让学生谈一谈叶老给“我”的印象如何?感悟叶老先生的平和,认真,给人春风拂面的感觉,在小作者心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肖复兴以后的人生路产生深远的影响。整个教学内容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学气氛紧张而活泼、热烈而有序。教师还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教学过程安排科学、合理,符合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3.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的难易程度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意识、有策略地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提倡阅读的多元化,当学生的思维遇到屏障时,因势利导,无不体现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原则。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法的指导,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程度,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助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课件、音乐伴奏等,为语文课堂服务。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各种感官来感受知识,体验情感。借助图画与抒情音乐进行有感情地朗诵,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产生情感共鸣。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深情朗诵课文的能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以个人的文学艺术修养,认真、平和的教学态度,富有激励性的语言,以其个人的无限魅力来深深吸引着学生。学生在课堂中如沐春风,积极思维,自主探索。课堂氛围其乐融融、秩序井然。为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起到推波助燃的作用。

三、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学是教和学的统一活动,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既是相对独立的活动,又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收音机”也不是“复印机”,学生是具有感性、灵动的人。素质教育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从不会到会学,都离不开教师的殷殷教导、悉心培养。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不是教师教会学生知识,而是学生自己会学知识。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要树立良好的教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正确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已成为教学策略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关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全国各地教育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越来越多地体现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语文课堂越来越充满民主与和谐,孩子们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高。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要求我们坚持民主、开放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培养能力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只有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新课程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五、关注课后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课后的反馈很重要。在我县优秀课例评选活动中,我参加了本次活动,进行现场听课,评课,课后写听课感言等,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培养情况,反思教学策略是否有效,总结宝贵的课堂教学策略,对今后的教学策略进行适当的补充与调整,使教学更加有效。

第12篇

丰光小学 李冲

这次是我第二次参加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通过听专家讲座,看骨干教师上的观摩课,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看了专家的讲座,才知以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理论知识是多么的匮乏;看骨干教师上的观摩课,才明白自己与别人的距离有多远。以下是我这次培训的体会:

一、明确了阅读教学的方向,即课堂上要注重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多位专家老师都提到阅读教学要吃准目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爱语文,爱阅读,有读书看报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内容分析式的语文课堂说再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要让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使学生做到真读、真说、真写、真思考、真体验。关于教学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标”(有课标、有教学目标)、“目中有人”(教师目中要有学生)、“心中有材”(心中装着教材),教学目标很重要,教师对每一课教学目标要明确,目标要定得准。目标确定后,整个教学设计就要围绕目标来进行,教学环节要体现目标,要围绕目标来实施,课堂上设计的问题要为目标服务,跟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设计。也就是说,课堂上我们该教的就教,不该教的坚决不教,我们的课堂也许就会变得简约、简朴、高效了。

我有幸聆听专家的现场课讲座,师生们交流愉快,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学生们在朗读、交流、表演中体会着文章的主旨,感受着人物的性格。不留痕迹地指导,有趣有效的课堂,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有实效的课?正如老师在课后“说课”中所谈到的那样:今天的语文课不是仅仅有感动就够,要有用、有实效。课堂上师生间的关系应该是自然的、舒服的,而舒服的才是合理的,合理的才是有效的。短短几句话,引起了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深地思考。

二、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一个永恒的话题。我本人是比较喜欢朗读的,自认为水平还可以,但听了老师的讲座之后,感觉自己知识的贫乏和教学上的无法。朗读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是对作品极好的解说,但先提条件就是对文章的理解要到位;其次朗读是一种内化吸收的阅读方式,由于有读者的参与,加入了读者的解读与感悟,声情并茂,增强语感,入境共鸣,陶冶情操。将静态的书面文字活化为栩栩如生的声音。融汇这生活的体验,体味着作品的含义,驾驭者驰骋的想象,饱和着强烈的感情,捕捉着诗文的意境,探索着语言的形象,反复地实践着人声的艺术。这就是朗读。

第13篇

万桂园,高级教师,福州市鼓楼第二中心小学教导主任,福州市鼓楼区第二届名教师。曾获“长乐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福州市优秀青年教师”“福州市中小学骨干教师”“福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0年参加全国“本色杯”教学大赛获特等奖。

作为教师,我常为教学上的失误而扼腕,也为教学中的成功而喜悦,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伴我一路走过的“三课”――课堂、课题、课余。

课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2005年,我通过鼓楼区招考来到福州市茶园山中心小学,还来不及感受榕城的秋意,就迎来了我的公开课。课后的我自信满满,得到的评价却似秋风般凉:教学设计平常,教学过程没有章法。这次的教学评价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感谢师傅毛金金,她给我的“挫折教育”,将我抛到了成长必经的路口,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我很快融入学校严格的教研氛围中,开课―评课―反思―总结,再由校聘专家总结、提炼。几番下来,专家的精点细拨,加之教研员经常下校指导,给暗自摸索专业发展的我开启了一扇扇窗。

2008年秋天,经过层层筛选,我执教的习作课《家》作为鼓楼区代表之一在福州市小学作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展示,获得与会专家的好评。这些好评是我在历经13次试教之后得到的最佳营养:课堂,要有教育理念的观照。

2009年9月,我被评为福州市鼓楼区第二届名师。因为这个平台,我结识了区内首届名师以及许多小语专家,参加了各种培训研讨活动。

2010年7月,历经暑期近一个月的打磨,我执教的《桂花雨》一课在全国中小学“本色课堂导学”教学大赛中获特等奖。这次的历练促使我深入思考:语文是什么?教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离开了师傅的耳提面命,我该如何上好语文课?接踵而来的区内名师送教与讲座,我在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中努力超越自己,走在小语教学的路上,我越来越意识到,唯有“研读”方是真正助教师远行的不二法门。

2012年5月,在福建省小语会举办的“汉字科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研讨活动上,我执教《活见鬼》一课,获得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汉字科学的应用适时适度,学生学得扎实、学得快乐。这些鼓励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教学是一门艺术,同时是一门科学,而这一切的摸索,都离不开我朝夕相伴的课堂。

课题: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006年,茶园山小学承担了省级课题“语文实践为基础的教与学的研究”子课题实验,我参与了实验研究。这个课题做下来,我也摸出了一些门道,执笔撰写的开题报告《培养语感和加强语言积累的实践与研究》获得福建省首届科学研究论文一等奖,教学设计《亲历体验,乐于表达》获得全国设计大赛一等奖,教学案例《让语文园地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园》获福建省教学案例评选一等奖。

2008年3月,茶园山小学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课题实验,我担任课题秘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些理论冲击着我的教学视野,我开始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预设更多从学生出发,让课堂因学生的需要而存在。同年12月,学校承办了该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与会的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省普教室黄国才老师及省市区课题校教师都给予了高度评价。2010年、2011年,我的文章《开放互动,培养学生自改习作能力》《正视小初衔接,探寻有效教学策略》先后刊发在教育类CN刊物上,其中的关键词“把握学情”“教学起点”“有效教学”“自主学习”等就是参与此课题研究的成果。2013年11月,我有幸参加“国培‘种子教师’高端研修”,聆听了上海师大王荣生、吴忠豪、李海林等教授的讲座,“阅读就是理解、感受”“本体性教学内容”等理念不断地丰厚着我课题研究的理论。

2011年初,我加入了福建省小语会“汉字科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有幸结识省内各地名师,开始填补自己的汉学知识缺漏;2012年初,我与区内名师们一起,加入进修校陈朝蔚副校长负责的省级名师课题《在对话理论下小学语文相融课堂的研究》。专题推进式的课题在问题中做,在做中研究推进,力求让教师的“胸中之书(文本细读)”效益最大化地为“目中之人(学生需要)”服务。

课余: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课余,我常静下心来读书、学习、思考、练笔。

我常读书,读的书也颇杂。一些语文教学杂志,我一期不落;教育教学理论专著,我反复啃着;哲学类书籍,我常捧读“磨脑”;而文论,我也细读。

第14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业设计 优化

语文作业设计,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一环。好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巩固一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思维的火炬,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语文作业的新形式,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讲究作业设计策略,优化作业设计方法,可以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一、以生为本的作业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提倡在语文课程的每个环节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接受能力,选择自己的作业,切实为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发挥各自不同的学习优势,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让学生喜学、乐学、善学。为此,我们应该做到:首先,承认差异,让学生优化发展;其次,关注趣味,让学生主动发展;最后,放开束缚,让学生自主发展。

二、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只有用轻松、愉快的活动诱发学生的愉悦感,才能使其形成浓厚的兴趣,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现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主体性原则

在教育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被动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环节,学生的主体性应当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三)有效性原则

作业,是对课堂学习的检查、巩固和拓展,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为此,作业设计首先应讲求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语文作业并非“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依靠“题海战术”,不仅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有时反而适得其反。

(四)开放性原则

作业设计的开放性,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布置作业的内容开放,学生有权自主选择;(2)完成作业的形式开放,跳出原有的那种白纸黑字的书面作业模式;(3)作业结果和答案的开放,不再是单一的、刻板的;(4)评价作业的方法开放,实行多样化的评价。这样做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个性,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一)作业设置的单向性

传统的作业设置基本延续着由老师自上而下布置的传统,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学生只需做记录,回家照做即可,不需要考虑做什么作业,该怎么做,哪些是自己会的、不需要做的;哪些是自己不懂的,需要去琢磨的,五六十个学生布置统一的作业就够了。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同样无所作为。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无差异的作业设计,讲究“齐步走”、“一刀切”,自然会导致“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的发生,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基本无法实现。

(二)作业内容的单调性

当前语文作业注重书本内容,强调将书本知识通过作业来巩固,如抄写生字词、注释等让学生强化记忆,这虽有益于学生的知识积累,但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不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许多老师经常布置的语文作业就是让学生抄写生字新词,查查字典,抄抄解释,课后练习或配套练习不分青红皂白全部要黑字落在白纸上,诸如此类单调乏味的作业使得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广阔性和深刻性得不到训练,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培养得不到深入、扩展,更谈不上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了。这样的作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灵活性、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对语文学习、语文作业失去了兴趣,成为一种“只有压力,没有魅力”的负担。作业内容的单一还体现在学科与学科之间缺乏渗透、缺乏整合,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就语文练语文,陷入了狭隘的“学科中心主义”,过于注重字形、字义,语法、章法等,忽视人生观、世界观的指导,割裂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作业答案的绝对性

语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特点,对同一份语言材料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存在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景。而传统语文作业注重作业答案的唯一性,过于强调作业的甄别与选择功能,教师只是与事先的“标准答案”作比对,“扣字不扣意”,非对即错,关注结果和标准答案是否吻合。这样的作业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思维定式以至僵化,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四)作业形式的单一性

作业本来是一种操作方式,远远不止书面作业一种,也可以是一项活动或一件作品。广义地说,在教学中教师随处引导学生设置问题,迫使学生为寻求答案而时时处于积极的思索之中,这也是无形的“作业”。但当前语文作业布置形式单一,明显偏向书面作业,“一刀切”问题严重。这样的作业不仅降低了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加重学生的作业疲劳,而且影响了作业目的的达成。不顾学生的差异,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布置相同的作业,使得学生所作无用功较多,不利于学生发展。

(五)作业评价的片面性

作业评价缺乏人情味,只有刻板的“优”、“良”、“中”、“差”评语,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压制学生潜力的发挥。语文本身具有极强的人文性,若简单在分数上着力,既失之偏颇,又会导致学科本身的庸俗化和教育的简单化。另外,不能“因材施评”也是作业评价片面的表现。水平不同的学生不但做着完全相同的作业,评价时标准也是一样的。结果后进生永远也尝试不到成功的喜悦,哪怕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再怎么使劲跳,也摘不到“桃子”。不但如此,还得挨老师和家长的批评。长期下来,后进生得到的只能是对学习的无力感并最终放弃努力。而另一方面,学习好的学生因为作业太容易而滋生骄傲情绪,同样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四、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材方面

语文教材中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往往成为语文教师布置作业的依据之一。但当前许多教材课后的“思考和练习”编排上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题型单一、陈旧、缺少变化,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2)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只是课文的简短重现,设计内容大多数直接选自于课文,设计目的也是为理解和巩固课文服务。(3)课后“思考和练习”中题目的数量偏多,但又缺乏层次性和选择性。

(二)教师方面

1.教师对作业功能理解有误。教师对作业的认识比较模糊,随意性较大,规范化不够。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布置作业是因为多年来的传统,是教学工作的一方面。一些教师对作业的认识往往从教学本身出发,并且往往与教学的巩固性原则联系在一起。

2.重视作业的结果而忽视作业的过程。很多教师只关心学生有没有做作业,有没有交作业,而不关心学生怎么做作业,重结果而轻过程。教师重结果而轻过程的做法,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五、小学语文作业构思

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教师可以设计多种类型的语文作业,以体现作业设计的理念和原则,达成语文作业的目标和任务。

(一)表现性型作业

1.唱歌。爱唱爱跳,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天性,尤其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新教材有许多文章文辞优美,朗朗上口,极富童真童趣。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可以设计让学生配上自己喜欢的曲调,编成童歌童谣唱给自己的家长(好朋友)听。(2)绘画。绘画是儿童的天性,在幼儿园孩子已经接触绘画,所以小学生都能结合一些生活经验,用点、线、面表现一些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图形来,这种绘画,不需要学生有多少美术功底,故不必担心学生画不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课文的文字描述,简要地画出内容。这些绘画不仅有利于学生搞清文章的条理,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能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儿童丰富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二)专题搜集型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孩子们最喜欢大自然,有关自然界的一切都能吸引他们的兴趣,而写调查研究报告,对于第一次接受这种课外作业形式的他们来说,是一次挑战,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他们内心的这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当然会得到学生的认可。

(三)趣味想象型作业

寓兴趣于作业之中。积极的情感能使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因此,在作业设计中要强化作业的情趣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内趋力,主动、愉快、高效地学习。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作业设计要贯彻愉快教育的原则,始终让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在“不知不觉”的情境中,探索和学习。题目新颖,形式活泼,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诗歌、有趣的故事,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学生仿写、续写创遍的原始材料,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作业的有趣性,另一方面能充分调动、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分层选择型作业

学生的学习能力受其智力水平、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生活环境的限制,有高有低,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研究表明,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呈正态分布,智商的通常分布为,超常(130以上)和低常(70以下)约各占人群总数的1%,偏高(110―129)与偏低(70―89)约各占19%,智力中常约占60%。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受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为了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要尽量照顾到每个层面的学生,给每个孩子都提供积极学习的机会,可一改以往的命令式、强制式,给学生的作业也开设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选择范围,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性地去做,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作业,培养语文能力。例如可根据教学目标把作业设计成ABC三个等级,其中A类作业偏重于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水平选择作业,从而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这是专门给我们设计的作业,我一定能完成好!”学生有了这份信心和决心,作业质量自然而然就提高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主动完成作业,在各自的层面上有所提高,满足不同程度的需要。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能达到学习目标,又能发展了个性。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其功能与价值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关注与思考。优化后的语文作业更重视学生兴趣和需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把作业作为学生发展的平台,赋予学生自主作业的权利,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反思的空间,为教师提供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捷径。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视角.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田本娜.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第15篇

关键词:“呛声” 倾听 引导 鼓励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1-0071-02

作者简介:邢光花(1983―),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先锋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在日常教学或一些公开课中,教师精心预设,努力追求课堂的一气呵成、圆润顺畅。但有时却事与愿违,学生在课堂上也会发出一些预料之外的“杂音”,用闽语中常用的一个词叫“呛声”(意思是叫板、找茬)。对于这些课堂“呛声”,教师感到有些煞风景,影响教学,不是呵斥,就是搪塞而过,结果往往错过了亮丽的风景和不可预约的精彩。

回想笔者曾执教的《在大海中永生》一课,不由觉得课堂上之所以会出现尴尬,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一味地追求课堂的“顺畅”“圆满”,过多依赖课前预设,反让预设束缚住了手脚,不能发现“呛声’中潜在的教学价值,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使本可精彩的课堂笼上了一层不该有的阴霾。正如一位特级教师在随笔中所写:“我年轻的时候,过分地看中自己的教学设计,上课时,竭力使设计成为‘艺术’,可是一些顽皮的孩子,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不珍视我精心设计的这份‘艺术’,并不‘默契配合’地去共同创造这份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一、对课堂“呛声”的呵斥打击,至少会带来以下三个负面影响

(一)剥夺了学生的表达机会

个性发端于尊重,作为素质发展主体的学生,理所当然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陪衬。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说过:“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 如果课堂成了教师展示的舞台,那么无形之中学生的一切发言都必须为教师的问题“服务”,这是本末倒置。课堂上,还是教师在“当家作主”,学生只是陪衬教师的绿叶,失去了自主思考、自由表达的机会,学生能力的发展也就受到了制约,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对小学生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心智的逐渐成熟,在表达方面会显得越来越羞涩。一方面想得到教师的肯定,另一方面又担心回答得不够恰当而遭到教师和同学的嘲笑,在这种矛盾中举手确实需要足够的勇气。而好不容易鼓起的信心遭到教师的呵斥打击,其学习的自信心受挫,更不利于以后的学习。

(三)阻碍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现实教学中,老师的提问常常是根据自己的预设提出的,往往只关注自己怎样教,而忽略学生学的实际,尤其是学生思维的实际。于是,所有或是合情合理或是有些异想天开的想法都随着一声“坐下”不幸夭折了,学生如“笼中小鸟”,折断了飞翔的翅膀。如此下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遭到了扼杀,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不用提灵动与创新了。学生不敢随意表达自己的思维,教师就无法获取课堂上的真实信息,很多没有暴露的问题都转移到了课后,课堂看似进展顺利,实则抹杀了学生的思维个性。

笔者认为,面对课堂出现的意外“呛声”,教者不应该惊慌失措,也无须搪塞回避,而要认真倾听,灵活应对,充分调动自己的课堂机智,使之成为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能力的有效载体。

二、应对课堂“呛声”的策略

(一)倾听甄别,“呛声”之中觅良机

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思想和高高在上的姿态,拥有容纳“呛声”的气度,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的成长,给他们提供自我创造、自由表达的空间和可能。课堂上,要通过倾听来进行有效甄别。日本学者佐藤学十分重视倾听,他认为“只有在一个相互协作、充满活力的对话式教室中才存在真正的教学,才有所谓的学习的快乐和教育的幸福”。教师在倾听过程中,对于一些无价值的“呛声”不妨一带而过;对于有价值的“呛声”,可以“小题大做”,从中捕捉教学契机,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

(二)因势利导,互动生成有方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进行充分对话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单向灌输。面对可能出现的课堂“呛声”,教师要因势利导,灵活应对。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纠正学生错误的观点和不足的认识。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即便“走偏”,其错误中也总是包含着某种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超常、独特的智慧之光。错误的出现也说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曲折,暴露出学生学习中的障碍,为教师的教学指明方向。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并精于做一名探路的“向导”,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倾听,充分调动课堂机智,灵活生成教学策略,积极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在矛盾中碰撞并闪出智慧的火花,成为知识的生成点。这样,说不定就能让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中惊喜地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成就课堂的精彩。

(三)即时点评,积极鼓励添信心

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个性化阅读的根本,让学生张扬个性从而造就创造性的人才是目标。因而,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出自他们独立的思考,我们就要尽可能给予鼓励,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发现其中的教学价值,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要通过真诚、妥帖的表扬鼓励,让课堂“呛声”成为增强学生探究意识,激起学生主动思维,焕发课堂学习活力的助推剂。这样,师生间、生生间就会出现真正的心灵上的对话,才会呈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样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

总之,万马齐喑、众口一词不是理想的教学生态。课堂上的“呛声”往往蕴藏着巨大的教学价值,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课堂“呛声”,采用灵活策略应对学生的“节外生枝”,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使 “呛声”成为激活课堂思维,促进学生成长的良好契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勇,陈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