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村民意调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近年来,群众反映"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比较突出。为了了解当前我市农村居民医疗服务状况,我局于近期在全市选取了100户农村居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广为人知,也受到了大部分农户认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要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持持久的生命力,还需不断倾听农民的呼声,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完善实施方案。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涉及全市100户384人,2004年总纯收入1770600元,人均纯收入4611元,95%为非低保户;5%为低保户,低保户中有80%是因疾病损伤致贫,20%是因家中劳动力少致贫。
二、农村医疗服务状况
1、73%的人选择距离家最近的卫生组织是村卫生室,10%的人选择是私人诊所,9%的人选择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的人选择是乡镇卫生院,1%选择县级以上医院;家到最近的卫生组织的距离60%的人选择不足1公里,39%的人选择在1-2公里,1%的人选择在2-5公里。
2、99%的农户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被调查的100户中,只有1户没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99%。
3、66%的人认为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以保大病或保住院为重点,33%的人认为门诊、住院都保,1%的人认为应以保门诊或保小病为重点。
4、19%的人对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感到满意,71%的人基本满意,8%的人不满意,2%的人选择说不清楚。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有报销医药费少,报销手续烦,定点医院收费高,定点医院看病手续烦,定点医院少,就医不方便,定点医院医疗水平低等。
5、47%的人认为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所承担的比例基本合适,11%的人认为过高,10%的人认为过低,32%的人选择说不清楚
6、在现有合作医疗基础上,44%的人愿意再增加医疗保障支出,56%的人不愿意增加。
7、如果有家庭成员患病,经常就诊的医疗单位44%是村卫生室,44%是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是私人诊所,5%是县级或以上医院。选择上述单位的主要原因56%是离家近,13%是质量好,11%是定点医疗单位,8%是有熟人,7%是价格低,5%是其他原因。
8、调查前半年,22%的农户没有家人患病,59%的农户有家人得了小病,10%的农户有家人有慢性病,7%的农户有家人患了大病、重病,2%的农户有家人得了其它病。89%的人患病后及时就诊,共花费医药费121743元,按照规定能报销或减免43509.4元,实际报销或减免20712.3元。没有及时就诊的主要原因有病轻,自己治疗,经济困难,能拖则拖,医药费不能报销等。
9、43%的人认为现在看病难,51%的人认为不难,6%的人选择说不清楚。认为看病难的主要原因有经济困难,医院缺少名医,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手续太烦等。
10、86%的人认为现在看病贵,5%的人认为不贵,9%的选择说不清楚。认为贵的原因主要有药品太贵,检查太多,医疗机构乱收费,个人支付比例高等。
11、9%的农户因家人得病在2004年向医生送过红包。
三、农村居民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报销范围窄、比例低,报销的医药费少。调查显示,实际报销或减免仅占全部医药费的17%,农民挣钱不易,他们希望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要得到回报。而目前我市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对小病、门诊补偿的比例很低。而一般来说,农民患上需住院治疗的大病相对较少,而头痛、感冒等小病时有发生,但不需住院治疗。因此,农民在缴纳费用后,往往全年得不到任何的医疗补偿,导致农民认为付出多,回报小,不划算。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身体健康、没有患过大病的农民不太愿意参加。调查显示在2004年仅17%的农户得到补偿,表明绝大部分农户近期并没有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得到实惠。部分农户在问卷上写上了他们的困惑:“为什么只有非要得大病才能报销?”。
2、部分定点医院不规范经营,乱收费,农民利益受损。调查显示药品太贵、检查太多及乱收费是目前看病贵的主要原因,而现在的医疗机构都是按市场经济规律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目标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有在合作医疗制度中受益的期望。而定点医院是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第一线的部位,它的服务好坏和收费高低至关农民切身利益。定点医院收费普遍较高,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能获得的补偿相比微不足道。许多农户反映,同样一个感冒或其它小病,在私人医生那里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点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一些比较常见的小病,医生却要病人作各种检查,什么心电图、B超和各种化验,小病大看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能报销,有病往定点医院跑,路费、餐宿费、误工费再加上虚高收费等,化了许多冤枉钱,就算得到了一定补偿,仔细算算反而不划算。
3、定点医院少,看病手续烦。调查显示,农民就医大多数选择乡镇卫生所、村合作医疗站以及个体医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医疗单位离家近,就医方便,药价便宜,收费低,服务态度好。定点医院少,给农民看病带来不方便。
4、村卫生室及私人诊所的医疗服务水平低。所调查的100户中,有51%的农户患病选择经常就诊村卫生室或私人诊所。在这些医疗单位中,规模小、设备简陋、药品种类少。医生的文化素质低,难以满足农民就医需要。在80年代以前从业的人员中,很多都是集体经济时期的赤脚医生,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普遍较低。
5、医务人员的素质差。调查显示患大病的农户有超过50%的人给医生送过红包,部分定点医院的医生服务态度欠佳也是农民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
1、加大政府的投入程度,充分体现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诚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维系全市农民的民心工程,能否真正受到人民群众欢迎,能否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关键是我们的工作能否得到群众的认可和信任。从调查情况看,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各级人民政府应按照中央有关文件要求,逐步加大对农村卫生医疗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医疗,这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政府要切实承担起组织和资金支持的责任。没有政府出面组织,合作医疗就会失去组织基础,政府的适当(根据财政支付能力)资金支持能够对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产生很大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2、及时调整补偿标准,扩大报销范围。以收定支、量入为出、逐步调整、保障适度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标准确定的基本原则。从调查资料分析,报销比例低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已掌握一定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使基金既不沉淀过多,也不出现透支,提高农民受益程度。
4、逐步扩大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参保农民就医。在全市依据一定标准确定一批定点医疗机构,并根据成熟一家扩大一家的原则,逐步扩大定点医疗机构覆盖面,参保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参保农民就医。
5、调整优化农村卫生资源,加快服务模式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加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建设,逐步配套必要的医疗卫生设备,合理调整优化农村卫生资源,加快改进乡村卫生机构服务模式,加快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6、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鼓励优秀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卫生院工作,提高现有医务人员的业务技能,特别是要加强市、乡、村卫生机构纵向业务合作,不断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让更多村民能在乡、村就诊医治,既降低了医疗成本,又能保证村民及时就医,努力做到让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疑难重病不出县”,从而减少农民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7、进一步完善药品采购制度,切实降低农村药品价格。从调查看,医疗支出已经成为农村居民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全部调查农户中,医疗支出占人均纯收入的7%。尽管经过几次医改,药价几度下调,但高昂的医药费用仍是农民进医院道路上的首要障碍。因此,加强农村药品监管,平抑农村药价,是当前农村卫生工作中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加强监督、检查,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使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以医德医风取信于民,服务于民,切实维护参合农民利益,最大限度地让利于农民,让困难群众也能看得起病。最大限度降低药价,更大限度地让利于农民。
8、继续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减轻群众负担。狠刹医务人员收受回扣、"红包"、开单提成、乱收费等违规行为,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的监管,全面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严肃查处违背职业道德,违反法律法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强化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学习业内先进模范人物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广泛开展卫生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充分运用舆论引导,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有效促进医德医风建设,为卫生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目前我县农民的法律意识状态
1、传统的习惯根深蒂固。随着法治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多年的普法教育,全县农民法律知识贫乏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的改观,农民的法律、权利意识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知道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总体来看全县农民的法律意识依然相对淡薄,传统意识较浓,农村法制宣传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法律素养低,害怕打官司,对法律缺乏信任,薄情优先于法。从走访的人员和媒体披露的大量案件来看,在一部分农民的脑子里的法律意识仍是空白,即使自己或家人受到了严重侵害,也不知道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或者想寻求法律保护,确不知道该如何着手;也有一些像经济往来的行为,如借款不写借条,总以为大家是熟人、朋友,不会出问题,一旦出了问题,又无凭无据,无法求得法律的保护;更有甚者,一些村干部的法律意识也十分淡薄,公然出面去解决本村发生的刑事案件,以私了的方式解决,使得触法刑法的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2、农民对法律的认识不到位,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意识浅薄。大多数的农村村民不懂得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更多的人认为法律不是保障人民权利的实现,而在更多的限制人的行为的发生。在很多的村民自治选举中我们看到很多村民出售自己的选票,候选人用金钱买选票的事情屡屡发生。他们不知道这样滥用自己权利的后果是导致选举结果并不能达到真正实现村民自治的目的,而以损坏自己的利益告终,而这种权利、义务意识的浅薄最终不能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3、农民法律维权意识存在误区。觉得上法院打官司不是维权的手段,特别是涉及到民告官如土地征用赔偿等问题上更是望而却步。由此造成许多本可以通过法律诉讼、司法调解等法律途径解决的问题,演变成了问题。法律意识维权上的这一误区直接造成对政府的信赖往往胜过对法律的信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的工作量以及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二、产生的原因
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文化知识面窄,谈不上什么系统的有条理的学习法律法规,广大农民获得的法律方面的信息量非常少。所以,法律在广大农民头脑中所占的位置自然是十分淡薄,甚至是触犯刑律的行凶、抢劫、盗窃等严重侵害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生命财产的犯罪,行为人也并非无知到杀人是否偿命、犯罪是否坐牢的愚昧地步,但是他们仍然铤而走险,这纯粹就是法律意识的问题了。
三、针对以上的现象,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1、营造一个大家都积极参与的学法守法的舆论氛围。现在的传媒的力量是巨大的。各类传媒应该要加大法律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或是法制文艺演出等形式以直观的方式入手,来吸引村民的注意力。在这个方面,宣传机构、普法机构应义不容辞的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二、农村医疗服务状况
2、99%的农户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被调查的100户中, 只有1户没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99%。
3、66%的人认为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以保大病或保住院为重点,33%的人认为门诊、住院都保,1%的人认为应以保门诊或保小病为重点。
6、在现有合作医疗基础上,44%的人愿意再增加医疗保障支出,56%的人不愿意增加。
7、如果有家庭成员患病,经常就诊的医疗单位44%是村卫生室,44%是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是私人诊所,5%是县级或以上医院。选择上述单位的主要原因56%是离家近,13%是质量好,11%是定点医疗单位,8%是有熟人,7%是价格低,5%是其他原因。
9、43%的人认为现在看病难,51%的人认为不难,6%的人选择说不清楚。认为看病难的主要原因有经济困难,医院缺少名医,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手续太烦等。
10、86%的人认为现在看病贵,5%的人认为不贵,9%的选择说不清楚。认为贵的原因主要有药品太贵,检查太多,医疗机构乱收费,个人支付比例高等。
11、9%的农户因家人得病向医生送过红包。
三、农村居民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2、部分定点医院不规范经营,乱收费,农民利益受损。调查显示药品太贵、检查太多及乱收费是目前看病贵的主要原因,而现在的医疗机构都是按市场经济规律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目标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有在合作医疗制度中受益的期望。而定点医院是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第一线的部位,它的服务好坏和收费高低至关农民切身利益。定点医院收费普遍较高,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能获得的补偿相比微不足道。许多农户反映,同样一个感冒或其它小病,在私人医生那里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点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一些比较常见的小病,医生却要病人作各种检查,什么心电图、B超和各种化验,小病大看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能报销,有病往定点医院跑,路费、餐宿费、误工费再加上虚高收费等,化了许多冤枉钱,就算得到了一定补偿,仔细算算反而不划算。
3、定点医院少,看病手续烦。调查显示,农民就医大多数选择乡镇卫生所、村合作医疗站以及个体医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医疗单位离家近,就医方便,药价便宜,收费低,服务态度好。定点医院少,给农民看病带来不方便。
4、村卫生室及私人诊所的医疗服务水平低。所调查的100户中,有51%的农户患病选择经常就诊村卫生室或私人诊所。在这些医疗单位中,规模小、设备简陋、药品种类少。医生的文化素质低,难以满足农民就医需要。在80年代以前从业的人员中,很多都是集体经济时期的赤脚医生,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普遍较低。
5、医务人员的素质差。调查显示患大病的农户有超过50%的人给医生送过红包,部分定点医院的医生服务态度欠佳也是农民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
1、加大政府的投入程度,充分体现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诚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维系全市农民的民心工程,能否真正受到人民群众欢迎,能否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关键是我们的工作能否得到群众的认可和信任。从调查情况看,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各级人民政府应按照中央有关文件要求,逐步加大对农村卫生医疗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医疗,这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政府要切实承担起组织和资金支持的责任。没有政府出面组织,合作医疗就会失去组织基础,政府的适当(根据财政支付能力)资金支持能够对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产生很大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2、及时调整补偿标准,扩大报销范围。以收定支、量入为出、逐步调整、保障适度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标准确定的基本原则。从调查资料分析,报销比例低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已掌握一定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使基金既不沉淀过多,也不出现透支,提高农民受益程度。
4、逐步扩大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参保农民就医。在全市依据一定标准确定一批定点医疗机构,并根据成熟一家扩大一家的原则,逐步扩大定点医疗机构覆盖面,参保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参保农民就医。
5、调整优化农村卫生资源,加快服务模式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加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建设,逐步配套必要的医疗卫生设备,合理调整优化农村卫生资源,加快改进乡村卫生机构服务模式,加快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6、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鼓励优秀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卫生院工作,提高现有医务人员的业务技能,特别是要加强市、乡、村卫生机构纵向业务合作,不断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让更多村民能在乡、村就诊医治,既降低了医疗成本,又能保证村民及时就医,努力做到让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疑难重病不出县,从而减少农民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7、进一步完善药品采购制度,切实降低农村药品价格。从调查看,医疗支出已经成为农村居民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全部调查农户中,医疗支出占人均纯收入的 7%。尽管经过几次医改,药价几度下调,但高昂的医药费用仍是农民进医院道路上的首要障碍。因此,加强农村药品监管,平抑农村药价,是当前农村卫生工作中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加强监督、检查,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使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以医德医风取信于民,服务于民,切实维护参合农民利益,最大限度地让利于农民,让困难群众也能看得起病。最大限度降低药价,更大限度地让利于农民。
8、继续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减轻群众负担。狠刹医务人员收受回扣、红包、开单提成、乱收费等违规行为,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的监管,全面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严肃查处违背职业道德,违反法律法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强化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学习业内先进模范人物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广泛开展卫生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充分运用舆论引导,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有效促进医德医风建设,为卫生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龄段;满意度
0.引言
2003年初,国务院颁布《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见》并在全国范围内试点这种以自愿参加、多方筹资、以收定支为原则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直至今天,新农合在农民医疗保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类研究总体上也反映了参合农民对新农合表示满意的,制度实施效果受到了大多数农民肯定[1]。就目前来看,国内学者对参合农民满意度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参合农民对现行新农合总体满意情况研究。王红漫(2006)运用多水平多分量分析模型对东部富裕省份六个县的调查研究发现:年龄、政策的知晓程度、看病费用、对报销情况的满意度及主观期望共付率都对新农合总体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2],黄进(2006)研究显示政策的知晓程度、政府宣传力度、参合方式、补偿方式、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对参合农民满意度有重要影响[3],刘近安 (2008)研究发现: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自感健康状况以及生活幸福自感指数等对满意度影响显著[4]。二是就影响参合农民满意度的众多因素中的某一种展开研究。毛勇(2006)、詹育红(2008)等研究显示实施家庭账户制的县乡门诊减免费用占筹资总额的百分比和新农合医疗基金结余比率对参合农民满意度影响甚高[5,6]。张广科(2008)、樊丽明(2009)等研究显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对满意度影响显著[7,8]。
为了让新农合政策得到可持续发展,使其在本质上得到完善,笔者从受益面入手,更细致的研究了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对新农合政策的看法。从而,对新农合制度的监督与改进产生实际的政策意义。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文以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柏树乡为调查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共设有17项指标),再以随机抽样方法,通过入户调查获得原始数据。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257份,其中有效257份,有效回收率为85.7%。
1.2数据的核查与录入
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对调查问卷的有效性进行核查,以保证问卷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完成率少于95%和不符合质量的无效问卷不予采用。将原始数据资料进行编码整理后,全部输入到Microsoft Excel 2003表格进行初步处理。
1.3资料分析
对样本的一般情况进行部分描述性分析;借助于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设计采用描述性统计和推断统计相结合,对相关变量进行了单变量和双变量的分析,并依据结果分析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所得基本情况
根据年龄、性别、家庭人口数、是否参加新农合以及身体状况五个方面,概括出受访者如下基本信息:(1)大部分为中老年人(40岁及以上的占69.3%);(2)多数为女性,占52.9%;(3)家庭人口主要集中在3-4人,占52.5%;(4)受访者绝大部分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占94.6%;(5)绝大多数身体状况良好,占92.6%。
2.2存在的问题
2.2.1理论政策不健全,受益面不均
调查发现86.8%的村民对推行新农合制度的看法是满意的。其中40-50岁、50岁以上年龄段的村民分别占34.5%、34.1%,30岁以下年龄段的村民仅占10.8%。
2.2.2报销制度不完善,消减受益均衡性
(1)调查发现77.0%的村民认为报销制度是可以接受的。其中40-50岁、50岁以上年龄段的村民分别占35.9%、33.3%,30岁以下年龄段的村民仅占9.1%。
(2)调查发现77.9%的村民对报销比例的看法是满意的。其中40-50岁、50岁以上年龄段的村民分别占37.0%、35.0%,30岁以下年龄段的村民仅占9.5%。
(3)调查发现62.3%的村民对住院报销情况的看法是满意的。其中40-50岁、50岁以上年龄段的村民分别占35.0%、38.8%,30岁以下年龄段的村民仅占8.8%。
2.2.3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滞后,影响政策运行效果
调查发现55.3%的村民对对医院服务质量和态度的看法是满意的。其中40-50岁、50岁以上年龄段的村民分别占35.2%、40.9%,30岁以下年龄段的村民仅占7.0%。
总的来讲,大多数村民对新农合各个方面的看法总体上是满意的,尤其是在报销制度、报销比例等方面。但暴露出了参合农民年龄分布不均这一问题,其中40-50岁和50岁以上年龄段的村民在政策运行的各个方面都是占主要部分的。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和参合人员存在逆向选择问题有关,正是由于新农合制度的实施贯彻自愿性原则,很显然会使参合的人大多数是一些老、弱、病、残者,因为他们的受益几率高于年轻健康者,但同时他们缴费能力却低于年轻健康者。长此以往,最终只会导致较多的年轻健康者不愿参合。
3.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调查的分析结果,从提高低年龄段村民参合积极性这一点出发,笔者提出三点政策建议。
3.1建立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的补偿机制
新农合主要目的是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致贫的危机。初衷虽好,但隐含两点不足之处:一是过分的追求大病、高花费的补助很容易就超过新农合资金的实际补偿能力;二是患大病及高花费的情况在低年龄段中发生的概率相对低一点,显然就会影响其参合积极性。对此,新农合制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提供广范围、常发性、基础性的医疗保障,所以建立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的补偿机制刻不容缓。当然对于那些花费很大的病可以单独制定补偿机制。
3.2优化补偿比例,做到合理分配
现在新农合制度的补偿比例就某一个地区而言是统一的。统一的比例看似公平,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其失去了制度的本质公平性。试想想,同一比例对于一些花费不大的病例,他们会认为即使参保了新农合,报下来的费用也不是很多,尤其是那些30岁以下年龄段的村名。这样新农合的实质性恩惠也就随之淡去。对此,笔者认为补偿比例可以不统一,针对低年龄段的人群适当提高补偿比例,进而提高其参合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达到收益面和受益强度的大体均衡,得到更多年龄段农民的长期支持。
3.3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参合的受益面。笔者建议可从以下三方面做起:(1)加强医务人员管理。鉴于农村缺乏对高素质医疗技术人才的吸引,可通过改善工作生活环境、职称晋升给予政策照顾以及政府主要出资提供深造机会等措施得以改善;(2)改革药品流通渠道。首先政府要对药品提供商制定鼓励及优惠政策,药品实行集中招标采购,由药品公司统一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药店实行集中配送,减少原有的转手费用,这样既保证了农民得到安全有效而又廉价的药品,农民负担也得以减轻;(3)强化医疗机构监管。一是政府应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法律手段坚决对违反新农合规定的定点医院和医生提出“警告”甚至取消定点资格或执业资格;二是农民也应该执行自己的监督权力,要求新农合中的基本补偿药物实行价格公示,做到违规举报。
3.4实行强制性合作医疗制度
由于逆向选择问题直接影响受益面,因此实行强制性合作医疗制度是需要的。然而带有强制性的措施,可能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有诸多的不便。对此,建议设计多套参合及补偿方案(如由一人保障到一户甚至一村保障),增加农民的选择空间来使政策行之有效的实施下去。
【参考文献】
[1]俞彤,光.参合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满意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0(24)
[2]王红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满意度及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 2006(5):42-49.
[3]黄进.成都市温江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满意度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研究, 2006(6):855-861.
[4]刘近安,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O08(2):175-177.
[5]毛勇.有无家庭账户的新农合制度补偿方案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6(2):97-98.
[6]詹育红.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农民意愿出发的一个批判性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5):31-39.
为此,我对孙桥村及其周边许楼、彭庄三个发展层次不同的村庄进行了实地调研,从中发现有关问题,并认真思考,提出对策。
孙桥行政村基本情况:该村位于孟海镇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处,全村368户,1326人,耕地面积1896亩,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全村有劳动力686余人,有粮食购销储运有限公司1家,发展蔬菜种植等农民合作社5家,各类个体工商户12家,以反季节蔬菜为主导产业,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36个,外出务工人员约占全村劳动力的60%,全村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许楼行政村基本情况:该村位于孟海镇南部,沿万福河两岸,辖6个自然村,总人口3303人,耕地面积5189亩,全村903户,有劳动力1173人,外出务工730人,约占劳动力的50%,全村发展民营企业6家,个体工商户107家,全村发展冬暖大棚319个,蔬菜成了主导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镇属中游。
彭庄行政村基本情况:该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一公里处,辖两个自然村,总人口1170人,耕地面积1800亩,全村408户,有劳动力411人,外出务工人员约占劳动力的70%,30岁以下的全部外出。主导产业不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在全镇属较差水平。
从总体上看,哪个村主导产业明显,工商服务业发达,哪个村劳动力外流的就少,经济发展就快。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60%左右,外出的越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就越大。
(一)劳动力外出较多且结构失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农村劳动力参与城市建设、融入城市生活已是大势所趋。且年龄结构不合理,18岁-35岁的青壮劳动力外出比例大,达到95%以上,4050人员外出比例较小。文化水平高的外出务工的多,熟练技工收入高。
(二)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已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按目前可耕地面积测算,农业生产及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农村劳动力和技术人才应占到劳动力的50%,转移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农业技术人员缺口在30%左右。部分村,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的太多,在家务农的主要是老人和妇女,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只能延续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先进的农业技术、机械设备、管理方式无法推广应用,特别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更是难上加难。修路,打井,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公益事业,也缺乏必要的劳动力。
(三)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从事农业生产与外出务工收入相当。孟海镇重点培植了蔬菜、林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并形成了蔬菜加工、棉花加工、畜产品加工板块经济体系,带动经商、服务、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富余劳动力3000余人,农民通过产业优化升级增加的平均收入与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收入相当。
二、农村人才外流、农民增收缓慢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人才大量外流、农民增收缓慢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层面的,又有社会方面的因素,亦有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等原因。
(一)的制约。分田到户的土地承包经营率先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其初,由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极大激发,适应了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是,土地承包政策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不变,又不能自由流转,使土地的使用零星化,难以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收益不集中。再加上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其生存的依赖,对土地有特殊的感情,对自己承包的土地不愿意流转,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很难向大户集中,先进的机器设备、基础设施难以推广应用。致使乡村人才不得不外出另寻他途。
(二)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由于分散的经营方式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使农民的土地收入微薄,收入增长缓慢。但外出务工可收到十分明显的增收效果,并且明显高于在家务农收入。事实也已证明,务工收入已撑起农民收入的半边天。
(三)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乡村人才从“低处”流向“高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再加上农村发展的短腿,自然而然形成了城乡差别。城市在交通、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环境、基础设施等各方面都明显优越于农村,对乡村人才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三、解决农村人才外流、农民增收问题的对策建议。
农村大量人才外流、农民增收缓慢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一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村人口多,就业压力大,而大量劳动力的转移又产生了乡村人才“空心化”问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这一矛盾问题的有效途径,即有利于发展农业现代化,也有利于减轻城市在交通、公共卫生、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压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实行“产、加、销”一条龙, 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可以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模式确定主导产业,培育龙头加工企业,实现规模生产,拉长产业链条,大力支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让千家万户群众都能融入到产业链条中去,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引进并广泛使用滴管、喷灌技术,普遍推广机械化作业一方面实现部分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另一方面实现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提高农业效益。由掌握现代科技的劳动者从事农业,采用先进的经营理念改进农业,实行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生产使农民不用外出也能有较高收入。这样能较好的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及农业发展中存在矛盾与问题。
(二)实施农村人才开发战略。一方面是国家扶持政策向农村人才倾斜,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应,搭建农村人才的活动舞台,改善农村人才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创新人才使用机制,降低各种门槛,打破各种限制,允许农村人才参加社会人才选聘,吸引人才到农村创业。另一方面是加强对年轻人的引导,鼓励回乡建设美好家园。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一批具有知识、技术、创新的年轻人作为引导与推动力量,因此,通过政府宣传发动,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为他们提供政府和资金支持,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利用他们的自身知识、技术带动农民致富。同时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农村人才开发当作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来抓。制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建立农村人才评估办法,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意愿;影响因素
保定市自2005年1月1日在涞源县率先开始新农合试点工作以来,在试点的基础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扩大到22个县(市),覆盖851.1万农业人口,占全市农业人口总数的96.2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真正成为维护农民健康的一项“民心工程”。保定市在积累了一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管理经验后,隶属于保定市新市区的大汲店村,于2008年4月1日正式在全村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3月31日的住院费用,仍在本年度报销范围之内)。大汲店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每人每年由中央财政补助40元,省、市、区财政补助40元,村级财政补助10元,农民个人筹资10元,合计100元。村民所缴的10元全部计入合作医疗个人帐户,用于家庭内部成员门诊补偿;其余90元用于农民大病统筹补偿。
一、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本文研究所需的资料来源于2009年2月至4月期间在保定市新市区大汲店村进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意愿调查。还收集了保定市新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资料、保定市政府及卫生局出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实施办法等文献资料。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在大汲店村中,以家庭为单位,被调查人口中总计265人。
2.访谈法。为了弥补问卷调查所得资料的不够深入,笔者对农村居民、村卫生所医生、村干部等进行了自由式访谈。
二、影响农村居民参合意愿的因素
1.年龄。由于本调查参合意愿是以家庭为单位填写,性别因素对参合意愿影响不大。在分析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考虑到年龄因素,小于15岁的被调查者一般是家长代填的,其他年龄参加合作医疗的大致趋势是参合率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愿意参合人数比例有两个低点就是15~24岁和35~44岁(见表1)。前者主要的原因是不信任,同时自我感觉身体状况良好;后者则是因为没有兴趣。
表1不同年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愿(%)
2.受教育程度。据调查数据显示:受教育程度不同,参合意愿也有显著差异,其中受教育程度越高参合意愿也就表现的越积极(见表2)。奇怪的是学历最高者在不愿意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构成比最高。通过分析,中专及以上者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不信任指数最高。
表2不同受教育程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愿(%)
3.自我健康状况。理论上讲,如果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理性的,村民的健康情况应该是决定是否参合的主要因素,总体趋势应表现为随着身体状况由好到差,参合率逐渐升高。(由表3可以看出)健康情况的好坏并未使参合意愿产生明显差异。
表3健康状况不同的村民的参合意愿(%)
4.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程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程度是影响参合的关键心理因素,正如市场营销案例中使营销人员感兴趣的买后行为,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会产生某种程度的满意感和不满意感,将影响以后的购买行为。参合的农村居民如果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满意,其在续保时一定会再次参加,并且向其他人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好处。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程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将来的参合意愿,它带动的不仅是一个人的问题,很可能会影响到参合者周围的亲戚、朋友、邻居。
5.是否患有慢性病。慢性病是全世界死亡和伤残的主要原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每年导致5650万人死亡,消耗全球疾病负担的45.9%,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农村地区的常见疾病和多发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目标定位在保大病上,基金分配趋于统筹,主要是对大病的治疗上,慢性病患者应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惠及面。理论上讲,慢性病患者应该积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据调查显示:有慢性病患者的家庭与没有慢性病患者的家庭参合意愿是不相上下的。这可能是因为慢性病患者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太满意。具体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慢性病的总治疗费用很大,治疗周期长,大部分慢性病患者主要依靠药物治疗,门诊费用大部分达不到政策规定的起付线,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慢性病患者的医药费得不到报销。其次,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正式实施至今只有短短6个年头,很多地方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慢性病的补偿范围还很小,就大汲店村而言,只有10种慢性病属于慢性病的门诊报销范围。
6.对制度执行者的信任程度。在访谈过程中听到的最多的声音就是“国家的政策很好,就是执行不好”,这充分体现出了老百姓担心的问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已经是人尽皆知的秘密,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必然延续老百姓头脑中以往的思维惯性,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合意愿。提高对政策执行者的信任程度,已经是现阶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推行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影响农村居民参合意愿的其他因素
(一)政府因素
很多地方政府片面的理解农村居民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义,忽视政府的组织作用,虽然制定了方法、措施、以及目标,并未认真落实,尤为体现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向农村居民的宣传上。据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农村居民不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连最起码的报销起付线、封顶线都不知道,更别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的意义和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好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宣传的不到位,使很多村民对其造成误解,有一种说法是“地方政府的套钱方式”,这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参合意愿,从侧面也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另外,在本次调查过程中,走访了邻近几个没有村级财政补助的村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情况,通过比较发现,临近几个村庄的参保率都低于大汲店村的参合率。从这一角度分析,可以推断出地方财政补助重要作用。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因为实行时间短,农业人口众多等原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积累有限,中央财政无力负担大额补助。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财政和集体利组织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其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达成政策的主要目标。在忽略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地方财政补助力度大,农民的参合意愿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大汲店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二)基层卫生部门因素
部分基层卫生部门认为只要自己成为合作医疗机构,就有了充足的经济来源,片面刺激农村居民的卫生消费,乱开药,乱收费,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任度,降低农民的参合意愿。
四、结论与建议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根据调查数据统计有将近90%以上的被调查居民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分析,年龄、受教育程度、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程度、是否患慢性病、对政策执行者的信任程度、村级财政的投入等因素都对参合意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着力做好宣传工作。一要宣传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大意义;二要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过去的合作医疗的异同点,消除农民群众的误解和思想顾虑;三要宣传农民自愿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四要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好处;五要宣传报销程序和最高补偿限额等内容。
其次,尽所能保证农民的受益范围。制度本身有报销盲区,农民受益面不宽,调查结果中的慢性病患者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村民得小病去村卫生所,甚至找“赤脚医生”,得大病、顽症去市级大医院,使农民受益比例最高的乡镇级别的定点医疗单位却被大量闲置。调查中农民较为认可的是“保大病+门诊”,对健康体验、预防保健等其他优惠条件积极性不高。此外,大病统筹中的“大病”界定是否欠妥,有待进一步研究。以上种种问题都有待相关部门的关注。
最后,推广村级财政以及其它集体利组织介入的模式。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村级财政的介入是影响村民参合意愿的重要原因。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算是自我探索发展的一剂强心针。这种模式有待进一步发展。此次调查的村庄经济条件较好,村级财政较富裕,在具备同样条件的村庄可以参照此种模式。进一步分析,还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如在没有村级财政补助的情况下,可以大力发展集体性经济组织或者社会福利性组织来壮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减轻政府和农民的负担,扩大农民的受益面。具体细节有待有关部门制定具体的计划和执行文件。
参考文献
[1]崔丹.贫困地区农村家庭卫生服务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6(3)
[2]林晨.中部地区农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山西省寿阳县的调查.农业经济问题.2007(1)
栖霞市编办安排一名中层干部到松山街道豹山口村任职“第一书记”,在服务基层过程中,做到带着感情、带着任务、带着责任进村入户,用“四心” 了解掌握村情民意,宣传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当好了农村和谐发展“领头雁”,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细心察民情,搭建干群“连心桥”。通过进村入户开展民意调查、走访老党员、困难群众等形式,全面了解掌握村内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综治维稳和热点难点问题等各方面情况,了解当前农村群众的所想所盼,及时掌握好民生民情第一手资料,为科学制定年度工作目标计划、整体工作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热心解民惑,开通服务“直通车”。及时与农业、民政、人社等部门进行沟通,充分了解党和政府的利民惠民政策以及涉农法律法规,通过编印发放《惠农政策宣传册》、入户“传经”等方式,热心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类问题,及时为群众提供政策和法律服务。任职以来,“第一书记”依靠编制部门的强力支撑,共组织编制干部进村入户进行政策法规宣讲37人次,发放各类政策法律法规宣传资料650份(册),接受群众咨询72人次。
真心促民富,敞开增收“致富门”。在认真分析村发展经济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村情、民意提出促进发展的方向和对策,在“通路、引技”上找准突破口,真心实意帮助群众打开增收“致富门”。该村村路凹凸不平一直是村民的一块心病, 为了让村民出行不再出现“雨天一身泥,旱天一身土”的窘态,畅通致富门户,“第一书记”共组织群众搬迁沿街草垛113个,清理垃圾95车,争取编办援助水泥200吨,硬化路面1.6公里,彻底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题;苹果产业是该村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之一,为了让村民的生产管理技术跟上 “栖霞苹果”这个全国乃至世界品牌要求的步伐,邀请中国农业大学、烟台农科所的4名专家进村传授有机苹果管理技术,又协调市县两级编办投资3万元,帮助该村建起文化大院,捐赠图书5000册、桌椅和电脑等办公用品30套,极大提升了农民增收技能、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耐心化民忧,解开潜在“硬疙瘩”。农村稳定和谐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第一书记”站在群众的立场看问题,找准症结,及时化解村民纠纷,关心困难群众生活,真正把潜在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了让群众满意。目前,共帮助村民化解各类矛盾纠纷9起,对16个特困户、五保户、孤寡户、低保户进行走访慰问,发放慰问物资价值8000元,有效地维护了该村和谐稳定。作者单位:栖霞市编办 E:ZLH
为实现村(居)“两委”班子及常务干部考核制度化、规范化,充分调动广大村(居)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镇结合实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镇村(居)“两委”班子及常务干部年度考核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考核办法》)。《考核办法》就考核的对象和原则、内容、程序和方法、结果和运用、纪律和监督等进行了明确,确保了考核工作的可操作性。
一是明确适用对象和坚持的原则。我镇制定出台的《考核办法》适用于村(居)“两委”班子、村(居)常务干部年度考核。村(居)常务干部指村(居)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村(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文书。考核工作由镇党委负责整个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镇党建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考核坚持客观公正、真实准确、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量化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二是明确考核内容。考核内容包括实绩考核、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实绩考核是指对村(居)“两委”班子及常务干部在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考核。民主测评、民意调查是指对村(居)“两委”班子及常务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综合调查、评价。村常务干部兼职的,按所任最高职务结合兼职职务进行考核。村(居)“两委”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包括: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发展集体经济,改善村级基础设施情况;安全生产责任制执行情况;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情况;移风易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情况;改善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情况;完善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等情况。同时,突出考核村班子驾驭全局、处理利益关系、处置突发事件、务实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村(居)“两委”常务干部实绩考核内容包括:(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实绩考核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方面,注重考核其政治理论水平,执行县、镇党委、政府决定决议,并积极开展工作情况;领导能力方面,注重考核其驾驭全局工作情况,重大决策取得明显成效或导致严重失误情况,开拓创新情况;工作作风方面,注重考核工作落实程度;工作实绩方面,注重考核农民增收、集体经济、计划生育、社会稳定和治安状况、基层组织建设等;廉洁从政方面,注重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班子成员是否有违法违纪行为,对违纪行为是否敢抓敢管等情况。(二)村党支部副书记,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和文书实绩考核主要包括:履行分工职责情况,服从大局和团结协作情况,求真务实情况。注重考核其分管工作及发挥“双带”作用情况、中心工作及突击性工作的开展和完成情况。实绩考核内容由镇根据县、镇党委、政府工作部署及每年签订的工作责任状制定,实行一年一定,每年3月底前完成。村(居)“两委”班子的民主测评主要从思想政治建设、领导能力、工作实绩、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进行。村(居)常务干部的民主测评主要从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进行。村“两委”班子的民意调查指标为依法办事和党务、政务、财务公开情况;服务群众和办事效率情况;公众形象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树文明新风情况;扶贫帮困情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情况;群众处理情况。村(居)常务干部的民意调查指标为依法办事情况;服务群众和办事效率情况;公众形象和廉洁自律情况;在班子中发挥作用情况。
三是明确考核程序和方法。对村(居)“两委”班子及成员的年度考核按以下程序进行:进行实绩考核、组织民主测评、进行民意调查、形成考核初步意见、征求镇纪委意见、审定考核意见及公示和反馈考核结果。年度考核原则上于每年12月中、下旬进行。参加民主测评的范围包括镇挂村(居)领导、包村服务组干部、计生工作包村干部、村(居)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村(居)民代表及村(居)民小组组长。参加民意调查的范围包括镇挂村(居)领导、包村服务组干部、计生工作包村干部、村(居)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村(居)民代表及村(居)民小组组长。被立案审查尚未结案的村常务干部,参加考核,但暂不确定等次,待问题查清后再行确定。
从“白丁”到“官吏”,“农民工”杨宗用了近9个月时间。
这得益于德昌这座小县城选拔干部的创新尝试。2011年3月中旬,经过笔试、民意调查、情景模拟测试重重环节的考察与淘汰,来自德昌茨达乡新胜村的杨宗,在大陆槽乡人代会获得全票通过,由此正式当选该乡副乡长,成为当地首位从农民工直接票选上位的副科级官员。而他也正努力适应从农民工到乡镇干部的角色转变。
小县城的新鲜事
2010年7月5日,一则“公开选拨乡镇领导干部”的公告成为当地人热议的话题。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候选的正、副科级乡镇领导干部十个职位中,有一个是专门针对德昌籍在外务工或返乡创业人才设立的,具有连续2年以上打工经历的德昌籍农民工及符合条件、具备资格的创业人员,首次被纳入“候选资格”之列。
据德昌县委组织部干部一股股长郑祥兆介绍,德昌县虽然只有二十余万人口,每年外出务工的人数也会上万。受到“遂宁经验”的启发,县委组织部领导也有了类似的想法。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中,他们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有很多人正是乡镇工作所需要的人才,所以考虑从体制外公选一部分干部。
经过讨论和筹备,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公选领导小组,负责整个公选的具体事宜,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康担任组长,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杨勇等任副组长。
杨康表示,德昌县当前正在着力抓工业发展,而党政机关中,正好缺少管理方面的人才。因此,县委特意拿出一个名额,希望通过“公选”方式,选一位“工业管理能人”出来,负责发展工业。
为了让更多的潜在候选者知晓公选信息,除了第一时间在互联网上以外,组织部工作人员还在闹市区张贴公告,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广而告之”,还给各乡镇发文通知,要求进行宣传。
前来咨询、打听的人一度挤满了报名处的小小办公室。跃跃欲试者络绎不绝,其中也包括茨达乡的杨宗。
杨宗出身普通的农民家庭,2001年,从原自贡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他成为宜宾金川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技术员,后调至成都,主要负责生产管理,需要跟踪每个订单材料的准备,计划的落实,产品质量和成本的控制,保证生产有序进行。
2008年,杨宗的母亲突然瘫痪在床,为了照顾家庭,杨宗告别成都,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重新当了农民。
“作为我内心来说,我原来是在企业工作的。”杨宗并不讳言报名动机的“功利性”,他说带领三百个工人一年能创造四千万产值,而同样数量的农民,一年创造的产值要低得多,可是当地并没有合适于他的企业。
电视上播放的公选公告,无疑给他带来一条新出路的希望。“本身我对于时政也比较感兴趣,而且基于我当时的实际情况,如果有机会进入公务员系统,还是很不错的。”
由于在外多年,杨宗对德昌县城并不熟悉,也几乎未接触过县政府。某天,一番考虑后,他终于走进县委大院,却误走到人事局。他问组织部在哪里,工作人员告诉给他,说是斜对面的三楼。“可能如果当时工作人员态度差一些,我都没有勇气再报名参加考试了。”杨宗笑笑说。
过五关斩六将
“农民工中选乡长”,这在小县城德昌毕竟是件新鲜事,起初持怀疑态度的民众并非少数。在德昌一个本地论坛,讨论起此次公选,有网友不屑,认为“公选有多半是钱和关系”。也有网民希望此次公选,是为平民精英升迁开的一道门,而不是门缝。
根据公告中已经公布的选拔方案,此次公选有笔试、民意调查、体检、面试等若干环节,针对不同性质岗位而有所差别。
“农民工公选,跟其它职位不太一样。我们的程序还要更复杂一些,先笔试,然后搞民意调查,体检,再开展情景模拟测试,之后是考察,对于农民工,我们还派专人去他们务工地进行外调,核实上报的资料是否真实,务工期间的表现情况。岗位能力认定环节上,我们把人员放到乡镇岗位上工作2~3个月之后再经过一轮面试,淘汰一批。经过这些程序后,把剩下的候选人名单交到乡上,选举通过才最终有效。杨宗的脱颖而出,可以说非常不容易。”郑祥兆说。
为了确保选拔的公平与公正性,此次公选由德昌县纪委全程进行监督。县监察局局长杨勇表示,报考人员的名单确定后,纪委要复核有无受过党纪政纪处分,有无违反相关规定行为,并将结果反馈给组织部。
“比如有个村社干部报考,当时选举村民委员会的时候他没有当选,后来是任命的,已经干了三年了,因此他实际上并不符合规定,因为村民委员会必须由村民直接选举,乡里直接指派任命,实际上是不合法的程序,所以就把他的资格取消了。”杨勇说。
杨勇还告诉CCN记者,组织部亦有工作人员报名参加了此次公选,领导小组对他采取了严格的回避原则,而他在前几轮的环节中就落选了。
出笔试考题也是纪委监督的重要环节。本次公选的考试试卷由凉山州组织部出题,由纪委派专人,同组织部工作人员一并取回试卷,并在考试前晚放入机要科密封封存。
笔试按高考规格严格监考。考试结束后,工作人员用线将考卷姓名处统一装订好,再有纪委和组织部人员试卷送回州组织部,进行阅卷评分。
面试环节同样如此。情景模拟测试及二次面试的主考官均来自全州的各县委组织部,有资格的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后,由电脑随机选取七个考官。
杨宗回忆说,考题还是很切合实际,很具操作性的。比如有道题是“如果你所在的乡镇发生泥石流,你作为分管的乡镇领导,将如何组织、开展救灾?”还有“在山西的某个地方,因为强制拆迁导致拆迁户自焚,你是咋个认识的,得到哪些启示,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公选期间,连续多天晚上,德昌新闻结束后,电视台会播放一至两位考生现场答题的录像。
“纪委当然要监督,但社会监督才是最关键的,我们说了不算,群众认为里面没有暗箱操作才最重要。”杨勇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两场面试现场均有几十位“观摩员”在场。他们部分是组织部邀请的人大代表、前几轮被淘汰的考生等,更多则是由民众自愿报名参与。
林彰宏是德昌县铁炉乡政府的一名文书,他也报名参加了此次公选,但在首轮面试后被淘汰,组织部邀请他观摩了第二次面试。
“我觉得这次公选还是比较公正的。之前面试时,我们乡有人抽调到县里参加公选工作,面试前一晚,我记不清几点开始了,就想问他早上是几点开始面试,但手机打不通,后来才知道组织部所有相关人员的手机都无法接通。”林彰宏说。
每个环节结束后,公选领导小组都会将进入下一环节人员名单和每阶段成绩在网上和闹市区进行公示,并公布了举报电话。杨勇向CCN记者透露,通过他们的监督,从开始到最后每个环节,都坚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到目前为止实现了零投诉。
民意的考量
与以往的内部走访不同,此次德昌县公选还首次进行了民意调查的尝试。
笔试结束后,按笔试成绩从高到低以1:4的比例确定进入民意调查环节人选。组织部委托统计局作为第三方,负责调查的具体事宜。
接到任务后,德昌县统计局局长杨晓主持了测评方案的设计。
统计局副局长何健说,初步测评方案出炉后,为了提高准确性,他们和凉山州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国家统计局凉山调查队的业务领导反复讨论,再和组织部协调,讨论实施细则等,如问卷中有些问题的提法是不是合理,是不是通俗易懂等等。
民意调查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问卷涉及候选者的政治修养、思想品德、家庭生活、社会交往四个方面。
结合候选者的实际情况,统计局采用了“多阶段、整群、分层”的抽样方法。多阶段和分层指的是,候选者所在乡镇领导干部必须要参与,所在村的村干部要来,到了村社一级,被调查者要从比较熟悉考生的邻居中随机抽样。有些单位,像组织部,只有17个工作人员,这种情况就必须进行全员调查(整群)的方式。
2010年9月15至16日,统计局派出事先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分成四组,每组两人,开展调查工作。要在两天内跑遍各个乡镇,工作量还是相当大的。“本来我提出调查时间为4至5天,但组织部、纪委从保密性考虑,认为时间太长了。”杨晓说。
调查组都是在确定做调查的前一天晚上,临时通知被调查的乡镇和单位负责人。下乡调查时先由乡镇干部通知有关人员到乡政府或者附近的学校集中。首先是出示调查员证,接着念致调查人员的一封信,解释为何要做这个调查,是从基层人员直接公选干部,要求大家客观回答问题。
调查时,按既定方案抽出被调查者。如被调查者因文化水平原因,有个别题目不理解意思,工作人员可以解释,但不能引导被调查者勾选答案。
整个调查过程中,调查组工作人员并不会与杨宗他们见面。杨宗在民意调查的环节拿到了满分(10分)的成绩。“这个娃我们看着他长大的,平时回来对我们很尊重。她的妈瘫痪在屋里,好几年了,他工作不要了,回来(照顾),很有孝道,所以她妈现在还在。再有从来没听过他跟谁打架斗殴,所以我认为这个娃的德是有的。”杨宗家一墙之隔的邻居廖文明(音)说。
民意调查结束一段时间后,统计局就调查过程有没有违背程序,回答问题时有无被提示等情形等进行了事后的质量调查。
用实践检验才干
增加岗位能力锻炼环节,也是此次德昌县公选的一大特色。
“以前很多公选干部只会考不会干。笔试只有两个小时,面试也就几十分钟,就决定了要不要留用,不是太合理。通过岗位能力锻炼,对农村有感性认识,对农民有感情基础,就对实际操作有一定好处和帮助。”郑祥兆说。
“选择地点是我们考虑的主要问题,因为德昌县比较小,确实涉及到回避的问题,所以他(候选者)的出生地,主要亲属所在地都要避免。”纪委副书记杨勇说。
2010年11月到次年2月期间,杨宗与其他几名候选者,分别到德昌县麻栗乡、德州镇、永郎镇进行实践锻炼。
笔试和面试还可以准备,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则是千奇百怪的。比如一位村民因修路有些泥土掉到了他的祖坟周围,认为破坏了他家风水而索赔十万元,杨宗经过数次走访,终于将问题妥善解决。
“大的道理要说清楚,其次要从情感上沟通,让他觉得你是可以信任的人,当然前提是要真心地站在农民的利益为他着想,农民很在意你尊不尊重他。”杨宗觉得,岗位能力锻炼对他更好地适应乡镇工作,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最终,杨宗以微弱优势胜出。一路走过来,杨宗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想法。他觉得农民是单打独斗,因此比不过工业,而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和组织建筑决定了它的社会贡献和社会价值更大。
谈到上任这几年的工作计划和构想,杨宗表示有着很多美好的憧憬。
在当地,农民家的生猪是在山上放养的,这种猪的猪肉肉质很好。杨宗设想,能否采用滴灌技术等种植牧草,使这种放养猪的生产达到一定规模,然后找成都做宣传推广的公司,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向外界推广……
“当然这些还只是想法,实际操作起来还有难度。”杨宗笑笑说。
杨宗说,他并不是最优秀的,农民工还有很多比他更优秀的,他也希望农民工也能更多像他有这样的机会,把农民工边缘化这种情况有所改变。
“改善农民工政治待遇,可以更好地保障其经济权益。让农民工参政议政,将更加有利于反映社会各方面意见和诉求,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清华大学社会学专家孙士娜强调,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给今后的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以全新的启迪。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物价系统开展的“三聚三为”价格公共服务活动和《关于开展党风政风行风廉政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社情民意走访调查,把解决企业、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作为物价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全局干部职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开展以“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送温暖”为主要内容的“四进四送”社情民意大走访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干部职工的感恩和奉献意识,构建城市和农村、机关与基层之间上下联动,共建共赢的机制和平台,增强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进一步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架设干群“绿色通道”。
二、活动内容及具体安排
整个活动由局妇委会牵头,政工、办公室协助,全局干部职工参与,具体安排以下几项活动:
(一)社情民意调查走访活动。时间安排在春节期间,全局干部职工利用春节回家团聚的时机,与村民、居民广泛接触,通过座谈及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居民群众的需求,并写出调查报告。春节后以科室为单位进行交流,并推荐出1-2篇有数据、有情况的调查报告在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上进行交流。最后由调控科汇总整个调查情况上报市政府有关部门,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扶贫济困献爱心活动。结合纪念“三八”节活动,组织全局妇女对我局帮扶的两个村中的困难户进行走访调查。通过调查和村委推荐,每个村确定5户进行重点帮扶。帮扶户将分配落实到全局每个科室,原则上3-4个人帮扶一户,人员少的科室两个科室帮扶一户(具体分配科室及每户家庭情况见附件)。每个科室针对所帮扶家庭的情况,采取有效的帮扶措施,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使其生活状况有所改变。同时还要定期组织了解市直机关工委安排的困难职工帮扶对象和“社会妈妈”资助对象的情况,为他们送温暖、献爱心,帮助他们的家庭渡过难关,孩子顺利完成学业。
(三)服务群众和调研活动。根据当前的物价形势,充分发挥物价部门的职能作用,在为基层企业和服务对象排忧解难方面多做文章。每个科室结合自身工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工作目标和服务承诺,确定每年为企业及服务对象办一至两件实事,解决一两个问题,形成有一定分量的调研报告。职能科室在定调价和制定收费标准时,要开展广泛的调研,尤其要充分考虑企业和困难职工的利益;服务窗口科室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实行首问负责制,及时妥善处理群众价格举报和价格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共建和谐社会。
三、落实措施
(一)搞好宣传。结合全局整个廉政建设活动的开展,使每个干部职工认识到活动的意义及重点,充分调动每个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同时通过“物价网站”开展对外宣传。
关键词:村庄规划;贫困地区;村庄建设
中图分类号:F034 文献标识码: A
一、村庄概况及特点
龙泉关村位于河北省阜平县西部,太行山东麓,距山西省五台山23公里,是河北通往山西省的西部门户之一,龙泉关村共533户,1388人,其中贫困户300户,1030人。村域面积983公顷,耕地面积只有47公顷。总体来说村庄具有以下特点:
贫困村
龙泉关村共533户,1388人,其中贫困户300户,1030人。村域面积983公顷,耕地面积只有47公顷,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劳务输出及少部分从事第三产业,年人均收入约1240元左右。
山区村庄
龙泉关村位于河北省阜平县西部,太行山东麓,距山西省五台山23公里,地处山区,平均海拔高度800米左右,西、北、南三面环山,区域地形的特点俗称“九山半水半分田”。
历史悠久
龙泉关村其西与山西省接壤,距山西省五台山23公里,是河北通往山西省的西部门户之一,龙泉关始建于明朝,因康熙帝封龙泉井,又为长城上一个重要关隘而得名。明代曾派重兵把守,素来是战略要地。
龙泉关村内现存历史建筑有城隍庙、五道庙、观音堂、万佛寺、财神庙五处庙宇。另外有戏台一处、碾盘五个。村内的三棵古树已有七百多年树龄。
镇区驻地村
龙泉关村是龙泉关镇最大村庄,省道382穿村而过,是龙泉关镇政府驻地村。保阜高速公路从村域北部穿过并设有出入口,龙泉关村距离出入口约6公里,对外交通较为便捷。
二、规划过程
《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村村庄规划》项目组于2013年5月份正式开展工作,项目组先后与三次赴村庄进行现状调研踏勘和民意调查走访,并两次与县主管部门、镇政府、村委会、驻村工作组、村民代表等进行沟通,2013年8月30日向住建部进行了中期汇报,会后进行了修改与完善,并且与当地相关部门与人员进行了正式汇报,于2013年10月形成了村庄规划的成果,上报至国家住建部。
三、规划理念
在规划过程中,始终秉持”深入调查、尊重民意、问题导向、注重实效、加强引导、和谐发展”的规划理念。
深入调查---在现状调研中,项目组采取实地踏勘、入户调查、召开座谈会、村民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为村庄所有建筑及各项设施建立了信息档案。这些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高标准完成村庄规划,指导村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尊重民意---项目组访问村民数百人次,问卷调查数百份,全面了解村民真实需求,力求优先解决村民反映的突出问题,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优先配套和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
问题导向---通过调研及问卷、访谈等形式找出村庄建设的主要问题,即村民普遍贫困、建设速度较快亟需控制和历史风貌需要加强等问题,规划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切实制定发展措施建议来指导村庄建设。
注重实效---本次村庄规划因地制宜,不过多套用理论、不摆花架子,不照搬大城市建设模式,强调技术可行,可操作性强,务求实效。
加强引导---第一点加强产业引导,由于地处山区,耕地稀缺,粮食产量低,第二产业基本为空白,旅游业同样方兴未艾,同时村民的意识较为保守,这些是导致村民贫困的主要原因。需要在产业上加强引导;
第二点由于龙泉关村所处镇区及公路沿线,建设速度相对较快,建筑随意占地,新建民居风格多样,呈现一种无序发展状态,亟需控制与引导。
第三点在民居建设、村庄风貌、远期发展空间控制等方面加强引导。
和谐发展---按照上位规划要求落实空间管制内容,控制产业布局、建设用地布局,强调建设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严格保护村庄周边的山体、河流、林地、耕田,保护村庄肌理和历史建筑,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建筑与山村整体风貌的和谐。
我们相信:通过对龙泉关村产业调整、历史资源保护、民居整治、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生态及绿化环境培育等措施,龙泉关一定 会建设成为以关隘文化为特色,村容整洁、基础完善、生活幸福的美丽乡村。
四、规划难点
1、如何把握镇区总体规划与村庄规划的关系
由于村庄为镇驻地村,村庄总体规划必须与镇总体规划相协调,但是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时间较早,某些方面不能适应现状的建设发展需要,本次规划提出对镇总体规划部分调整措施,并建议尽早编制新版的龙泉关镇总体规划。
衔接:本次规划延续上位规划所提出的发展定位及方向,并注重历史风貌的传承及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对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加以完善,增设幸福院,扩建水厂,并新建污水处理厂及35KV变电站。
调整:(1)村庄中间的主干道调整位置,由于总规制定的线路拆迁量过大,无法实施,本次规划尊重原有路线,适当拓宽,能满足远期的发展需求。
(2)东西向的道路结合地形高差适当调整线型。
(3)提出远期发展用地的控制指标体系,协调村庄建设的近远期的发展关系,同时为将来镇总体规划的修编提供依据。
2、改造资金短缺
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投入启动资金难以着落。共用设施,既可节约土地,又可减少成本,应当说是一件好事。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层政府财力薄弱等原因,导致改造资金无法着落的难题。
五、规划实施
1、目前已筹资150万元的给排水工程的施工款项,正在准备按照规划实施给排水工程。
2、旅游服务设施正在修建,初具规模,具有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
3、主要道路的综合整治工程正在筹备,项目组与当地多次讨论沟通来确定道路形式、铺装材料、施工做法等。
4、根据相关上位规划和相关扶贫政策、措施与当地综合确定产业布局,同时协调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村民意愿等关系。
5、规划项目组与当地联合形成产业发展小组、环境整治小组,并联合制定村民公约,引导村庄健康发展。
六、思考与体会
思考之一,村庄规划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尤其在贫困地区的村庄不适宜在较大范围采取整齐划一、同步推进的办法进行。
一、思想、情感上发生了明显变化。找到了一些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走出机关来到农村,由 一个机关工作人员变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整天面对的由抽象的文字材料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事和活生生的人,这种变化对我的思想、情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深刻的。比如,同样是对待土地征用和农民失地问题,过去从材料和新闻上看到他们,我可能会产生一些同情;但是现在,当我实实在在面对这些事,面对农民兄弟,望着他们期盼的眼神时,我感觉到的就不仅仅是同情,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了。过去看到这种情况,我总希望别人去做点什么,现在却想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类似这样的变化,半年来经常发生着,而且在许多方面正在发生着。我相信这种变化会影响到我的今后,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在三岔“三同”的日子。六个月对农村的耳闻目睹,亲身体验,与农民兄弟的促膝交谈,也让我看到了、听到了、认识到了、体会到了市委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开展“千个支部帮千村,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的良苦用心。换句话说,我们到基层锻炼,就是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关注民生,服务民利,将“三同”融入“三农”。锻炼我们的思想、作风、意志、能力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二、通过调查研究,初步了解了一些村情民意。“三同”期间,我比较注意调查研究。为期六个月的“三同”活动,我既要当好农民,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农民。按照市委提出的“三个为什么”(到基层锻炼为什么,锻炼期间做什么,锻炼之后留什么),认真思考西片区发展中的一些共性和热点问题,开展一些社会调查和走访活动。虽然我生在农村,但长期在外学习工作,现在农村的条件、环境、现状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仅仅凭印象、凭经验已经不能准确把握农村工作的特点了,难以适应“三农”工作的需要。
不到农村不知道,一下基层才知道,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农村工作事情非常具体,鸡毛蒜皮一大堆。我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为了熟悉农村工作,我经常跟着村组干部到村子里看看问问,慢慢熟悉环境,经常和村干部促膝交谈,虚心向他们学习,到村子里进行村情民意调查,了解农民关心什么,需要什么。
我所在的三岔村委会地处原西山乡政府所在地,是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岔村民委员会共有4个村民小组,1035户农户,人口3787人,人均有粮41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543元,人均耕地只有0.41亩。由于近年来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征用了大量土地,大多数劳动力外出打工,三岔农民一年时间是“一个月种田、一个月过年、十个月外出打工挣钱”。三岔属城郊结合部,经济相对发达,目前正抓紧小康村的建设,大多数农户基本不干农活或干农活的时间很少。我所在的农户家户主是村民小组的副组长,土地大部分被征用,基本上无农活可干,针对他家的实际情况,“三同”期间,我主要是帮助他们做点家务,收割季节帮助收割谷子、玉米,辅导两个子女的学业。对村委会的工作则尽力而为,列席部分会议,积极提一些意见和建议。针对三岔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地、农民外出打工的实际,对三岔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发展城郊经济我作了一些调查,可以说,这些调查虽然是初步的,但却是活生生的,是在办公室的文件材料中读不到的。到农村后的感受是在机关里无法找到的,一些鲜活的知识也是在机关无法学到的。
三、开阔了眼界,改变了观念。过去在机关工作,形成一套固定的思维、观念以及方式,对机关以外的情况和工作,尤其是对农村现在的情况和工作都不了解,也很少去关心。通过六个月的“三同”活动,使我对“三农”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对农民有了更加深厚的感情。当年对知识青年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句话用来形容我现在的感受是最恰当不过了。我很荣幸自己能够参加“三同”活动,亲眼目睹了农村现在的变化,尤其是开发区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西片区的开发建设给西山带来的巨大变化。我还亲自感受了市委、市政府,开发区党委对农民的关心和爱护。这使我发现,农村工作原来这么有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原来可以这么直接、这么真切在农村得到体现。这段经历使我对所从事的机关工作和“三同”活动有了新的认识,我相信有了这番经历之后,再回到机关时,我会尽自己所能,尽力干好本职工作,为农村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服务。
自2010年2月全县开展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以来,朝阳居委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紧密结合全村的实际情况,研究进行了全村的总体整治规划。规划的内容是:投资27万余元铺设11公里水泥路,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投资249120元进行村屯和路边绿化,栽植各种绿化树木3万余株,美化绿化家园;投资4万元进行了街道路灯亮化;投资84880元进行粉刷墙壁以及图画标语的建设,美化了村庄环境;投资7万余元建设垃圾站点10个,解决垃圾随意乱倒的现象。
村庄环境建设工作是一项切实提高村民生活环境和居住质量的民心工程,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们将着力抓好村庄环境建设的管理工作,争取为老百姓办好事,多办实事。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高群众参与程度。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支持的村庄整治建设原则,积极引导、广泛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村庄整治建设中来,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典型示范,让农民群众亲身感受到村庄整治带来的好处,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在村庄整治中基本上要做到,农民自己承担房前屋后的卫生整治和保洁。
2、拓展整治内涵,扩大受益面。通过村庄整治,使村庄环境面貌得到较大的改善,但要防止整治内容单一,整治范围窄小、整治标准不高、农民群众受益面偏小的问题。在整治内涵上,要进一步提升整治质量,要以村庄基础设施调查中的民意调查为依据,着重要对农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村庄道路、河道整治、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卫生改厕等方面加大整治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整治范围上,要继续加大推进力度,力争所有自然村都得到整治,确保整洁美观。
一、思想、情感上发生了明显变化。找到了一些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比如,同样是对待土地征用和农民失地问题,过去从材料和新闻上看到他们,我可能会产生一些同情;但是现在,当我实实在在面对这些事,面对农民兄弟,望着他们期盼的眼神时,我感觉到的就不仅仅是同情,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了。过去看到这种情况,我总希望别人去做点什么,现在却想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类似这样的变化,半年来经常发生着,而且在许多方面正在发生着。我相信这种变化会影响到我的今后,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下基层的点点滴滴的一目。几个月对农村的耳闻目睹,亲身体验,与农民兄弟的促膝交谈,也让我看到了、听到了、熟悉到了、体会到了。换句话说,我们到基层锻炼,就是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关注民生,服务民利。
不到农村不知道,一下基层才知道,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农村工作事情非常具体,鸡毛蒜皮一大堆。我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为了熟悉农村工作,我经常跟着村组干部到村子里看看问问,慢慢熟悉环境,经常和村干部促膝交谈,虚心向他们学习,到村子里进行村情民意调查,了解农民关心什么,需要什么。由于近年来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征用了大量土地,大多数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民一年时间是“一个月种田、一个月过年、十个月外出打工挣钱”。
可以说,这些调查虽然是初步的,但却是活生生的,是在办公室的文件材料中读不到的。到农村后的感受是在机关里无法找到的,一些鲜活的知识也是在机关无法学到的。
为实现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双向全覆盖”工作格局均衡调整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要求,我局驻丰州乡“三送”工作队32名干部共结对帮扶463户农户,驻村“三送”工作队6名干部结对帮扶103户农户。两个工作队深入到农户家中走访调查,倾听群众意见,并与农户合影。张贴了合影联系牌,发放了连心册。同时两个工作队多次组织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等参加座谈会。宣传振兴赣南苏区及土坯房改造等政策。在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两个工作队及时组织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十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及系列重要讲话内容等学习。特别是通过走访农户方式,向每位农户宣传党的十和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多渠道筹措帮扶资金,及时兑现公开承诺
根据《关于建立“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的实施方案》崇办字[2013]76号文件要求,我局两个工作队广泛征求村、组干部和群众意见,召开村民代表恳谈会和党员大会并进行票决制,确定基础设施项目,建立起“三送”工作基础设施项目库共7项。其中:村入项目库4项(1、争取资金1万元建设村农民新村与老街尾排污设施;2、举办一期脐橙现场修剪技术培训、举办二期农业产业化知识培训班;3、争取项目资金2万元,单位支助2万元建设兰公坑至中学背桥梁;4、单位支助1万元建设村部公共设施)。村入项目库3项(1、单位支助2万元建设河眩至水头通组公路;2、举办一期农产品种植技术培训班;3、单位支助0.5万元改善村部公共场所);我局“三送”工作队采取向有关部门争资争项,本单位出资,村、组筹资代劳等方式,在承诺时间内兑现了公开承诺,赢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抓产业,促发展,送科技为农民服务
在村、村驻点“三送”工作一年里,我局“三送”工作队依托单位农业科技优势,在农业技术培训、产业扶持等方面下足力气。今年在村、村等地共举办农业技术培训三期。在走访中了解到村、、兰角组村民对种植油菜、红花草积极性高时,我局积极向市农粮局争取项目资金购买种子,免费为村民提供200亩油菜籽与红花草籽,及时发放农户手中,并上门帮助农户进行技术指导,集中连片种植。同时我局“三送”工作队还积极引导村兔业养殖基地建立农民合作社,通过帮扶发展养殖规模和发展养殖农户,以“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达标升级,今年丰州乡村清香兔业合作社荣获“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四、排民忧,解民难,“三送”工作深入民心
我局“三送”工作队全体队员深入基层走访,充分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足迹踏遍、两个村27个村民小组,632户农户深入调查研究,积极组织“三送”工作队员在“七一”期间进行走访,对两村5户老党员、3户困难户进行了慰问,发放慰问金1600元;为解决老屋组通组公路污水横流公路的实际问题,我局非驻点干部吴文超筹集资金600元购买排污管、水泥、沙石等,并与驻村“三送”工作队员进行帮建,解决了老屋组污水排污现实问题,受到村民的赞扬;为消除灾后危房安全隐患,工作队出资500元人工工资并帮助因火灾受灾户李昌顺拆除危墙,深受农户的好评。通过矛盾纠纷排查,协助、村调解纠纷,全年共排查调处矛盾纠纷22起。其中林业纠纷7起,土地纠纷2起,其他纠纷13起,调处满意度达98%。
五、扑下身子,坚守岗位,认真完成“三送”各项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