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痛点范文

企业信息化痛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信息化痛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信息化痛点

第1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4-0125-02

信息化建设是指在国家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各方深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加快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近年来,我国的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软件产品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国内外的软件技术也在迅猛发展,市场上的软件品牌和产品多不胜数,分析国内外软件产品的成熟度、功能、价格、适用性、技术要点等情况有助于电力企业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软件产品,推动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1 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信息化水平对企业的竞争力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还处于发展阶段。为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必须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提高电力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经济效益。但目前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1.1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还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全球经济信息化,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也是蓬勃发展,但就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信息化建设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网络资源和电子信息的利用还不够充分,市场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信息化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需求。

1.2 信息化建设不够规范

目前,国家电网倡导对电力企业进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但由于电力企业特殊的发展背景,其发展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规范管理,导致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集中,秩序混乱,经常出现重复开发的现象,资源浪费严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用的软件也不统一,造成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方式多样,给数据的整合利用带来很大的困难。

1.3 电力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存在误区

很多电力企业认为信息化就是利用设备和网络来代替人的劳动,因此大量购买机械等硬件设备,往往忽略了软件程序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软件程序相当于人的大脑神经,是硬件机械的中枢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软件程序的提升和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硬件设备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另外,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直接影响着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态度,因此,在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应领导和职工在思想上达成统一,在行动上相互配合,若电力企业的领导和职工不能正确认识信息化建设,将会给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严重的阻力。

1.4 电力企业缺乏专业信息化建设队伍

一个完整的信息活动包含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和应用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内容都对于人才和软件有很高的要求,电力企业员工需要对当今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及时了解和掌握,,而目前电力企业员工的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缺乏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其创新能力和先进知识的更新能力还不足,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对于软件要及时进行升级和更新,及时发现和利用国内外先进的软件技术提升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水平。

2 信息化系统管理软件的选型原则

电力企业要通过管理软件实现信息化,就应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重复利用现有资源来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使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现代化。管理软件的选择应考虑与业务联系紧密的、功能简单而且、风险小、实施难度小、周期短的管理软件,其选择原则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适用性,信息化管理软件贯穿了企业的各个环节,与公司的运转效率和员工的工作效率密切相关,因此,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信息化管理软件非常重要。二是经济性,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对软件的需求也是有所差别的,因此,不能一味追求管理软件的高端前卫,而应综合考虑成本价值,选择自身发展特点的软件,且很多软件都能够升级,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三是时效性,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对于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因此应选择开发项目实施周期相对较短的管理软件。四是稳定性好,在信息化社会,若软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管理软件的稳定性是软件选型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原则。

3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软件选型策略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地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对市场的需求催生了一系列电力信息化产品,如SAP、朗坤、用友等软件,但软件的实际用途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其选择必须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如企业利益、信息安全等。未来的信息化建设软件系统选型将会出现以下策略:

3.1 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型

在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为提升管理效率,便于整体上对集团信息进行掌控管理,提升管理效率,集团可选用大型的ERP数字平台,采用国际知名软件企业,而分公司和企业则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国内先进的EAM管理软件,这种根据实际需求对软件进行灵活选型的策略能够提高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效率,降低管理风险。目前电力系统也应用了ERP系统主要用于业务采购、资产管理方面,起到了协同管理、层级审批、多层级管理的应用

效果。

3.2 一体化平台选型策略

因很多集团企业的管理体制为多级管理,集团企业可从上至下选择国内有丰富电力行业实践经验的软件企业提供整体的信息化服务,实现一体化的信息管控,避免因多家企业的多种软件造成采集、加工的数据混乱的情况给企业带来风险。这种软件的统一选型有利于信息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也有利于实现集团的管控一体化。选择统一的企业门户入口,登陆后可显示软件分类、软件层级。网、省、市、县各级用户可根据不同的需求、层级不同选择软件入口。这样不但节省软件开发的费用,同时降低了各级用户操作的复杂性。

3.3 管理系统和生产系统选型标准

由于电力企业特殊的工作背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信息系统的选型大体可分为管理系统选型与生产系统选型。管理系统包含:邮件系统、办公系统、档案系统、财务应用系统,报表系统等。生产系统主要包括:输、配、变生产管理系统,电网规划系统,调度管理系统。不论是管理系统还是生产系统,系统选型的主要出发点有:(1)协同办公,分层审批;通过使用信息系统,应实现多层级审批事务,电子化协调办公模式,省去了原始的纸质式、人工化的办公模式。(2)系统安全性、容灾性:对于一个企业,企业内部的数据是具有保密性的。对于在企业软件中数据安全性,是软件开发厂商在软件开发初期就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一方面,企业所使用的软件中采集的数据是否安全,不对外泄密。另一方面软件数据的必须要按时备份,一旦发生意外,必须具有可还原的性能,保证企业数据的安全性。(3)可扩展性:信息软件的应用不可避免会出现不适应现象,这时就需要二次开发信息软件,在软件选型时要把二次开发因素考虑中,提供较好的二次开发入口,对软件的选型也是至关重要的。(4)软件服务:软件厂商的售前售后服务质量是企业软件选型的另一个重要考虑要素,售前是否与企业沟通到位,决定了软件的实施效果;是否有专门的售后团队,对软件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整改,甚至是软件的二次开发。由此软件的服务质量也应在软件选型时考虑在内。

4 结语

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创新发展和高效运转的重要动力,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应关注先进软件的发展和应用,并根据自身特点以及软件产品的成熟度、技术的先进性、功能的适用性、软件价格、扩展性等灵活地采纳新软件来改善业务流程和管理水平,让信息系统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电力企业中,帮助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彭泽武,李伟清,林强,刘文彬.电网企业信息系统

运行方式模型研究[J].电力信息化,2013,(6).

[2] 李羡.浅谈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J].山东电力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9,(5).

[3] 杨青峰.发现差距 汲取经验—国外电力信息化建

设对中国企业的借鉴[J].每周电脑报,2005,(31).

[4] 王建设.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初探[J].电力

信息化,2009,(2).

[5] 刘保华.浅议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的若干问题

[J].中国电力教育,2009,(18).

第2篇

关键词:服装企业 信息化系统

服装行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近几年,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也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巨大的市场内需已经成为国内服装行业平稳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服装行业在发展中逐渐从规模、产量转变为品牌、品质以及产品个性化方面的竞争,涌现出一批具有高知名度、在业内具有较强的市场占有率的服装品牌,如杉杉、波司登、凯撒、红豆、罗蒙、报喜鸟等,均拥有成百上千家的专卖店。企业大幅度的扩张伴随着人、财、物的内部管理面临失控的危险,借助高科技手段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服装企业信息化应用的现状

在经历了前一阶段的经济高速发展期后,企业信息化已日益成为提升管理,提高效益,获取更多利润的基础技术支撑点。渡过信息化建设的初始阶段,企业家们却又面临着落伍的信息管理系统不能满足自身业务需求高速成长的困惑,尤其在紧跟潮流和时尚的服装行业,其产品的款式多样、价格多变、更新换代快,造成高库存风险。如何造就高效的周转率,使提升服装企业经营利润的重要因素之一。

服装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就是从设计、打版开始,到订单、原料采购、进仓、分配、生产、销售、统计分析等,对企业的整个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实施动态化管理。对于涉及订、产、销一体的服装制造业而言,内部的管理流程是决定了信息化成功与否的关键。过去的信息管理大多解决眼前的局部业务功能的信息技术支撑,但对于当今各类分销渠道,跨地域的门店销售,需要我们在协同工作的大系统背景下,解决信息化孤岛问题,重新理顺内部工作流程,集中管理,共享数据,提升核心数据一致性,安全性和可靠性,逐渐引导企业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格局中。

二、服装企业业务管理分析

鉴于服装商品的特点,具有多SKU、多商品属性、季节性多变,区域特征明显,价格策略复杂等,服装企业涵盖了设计、生产、原料采购、分销、零售等一系列业务,在企业信息化流程设计中需要以下管理模块:决策分析、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生产管理、仓储物流、门店管理。

三、门店管理模块的流程再造

在门店管理模块,企业的管理目标是:规范化门店进销存业务管理流程,加强对门店的管理,建立一套事先申请、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相结合的门店运营监控体系,为门店进销存业务提供准确的统计信息,为生产和销售提供有效的统计信息。在公司物流部、分销部的监控下,门店之间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库存调拨;公司物流部也可以直接下达调货通知,进行店间货品的调配。

为实现上述目标,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流程改进:

1.要货、退货的事先申请,事中控制

当前企业里,门店与物流部门的信息沟通是通过电话进行的,沟通效率低,成本高;门店的退货装箱单是手工单据,单据与货物一致性较低,造成物流部门验货、收货工作量大,效率低、误差大。

在本次门店系统优化过程中,门店与物流部门共享信息数据。物流部门及时得到门店的要货、退货申请,对要、退货申请做出相应处理和审批;门店也能及时得到物流部门的处理结果,尤其对退货申请,经审批后,根据审批结果扫描装箱,确保退货单据、所退货物一致,提高物流部门的工作准确率和成功率。

2.规范、可控的折扣促销管理

在企业门店销售中,根据市场竞争、店内货品库存、销售情况,经常会进行各种促销方式,以提升销售量,扩展客户群。常使用的折扣促销方式有:折价促销、赠券促销、折价赠券促销、买一赠一促销、折随量变促销、买减促销、VIP赠礼品促销。

以前,门店折扣促销的工作流程是通过手工填单申请,而折扣促销活动实施时,是通过店员手工折扣销售进行操作的,店员自由度大,事后难以监控。

进行流程优化后,门店策划和准备实施货品折扣促销活动时,提前向财务部提出申请。具体由门店操作员根据门店策划的折扣促销方式和参加折扣促销的货品,在门店POS系统中手工录入促销单。信息经门店POS系统传递到财务部,财务部对折扣促销单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门店即可实施折扣促销活动,审批不通过,则门店不能实施此折扣促销活动。

通过流程改进再造,门店折扣促销活动形成规范的折扣促销规则和折扣促销活动的策划、审批和实施流程,由门店POS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减少了财务部人员的事后监控工作,消除人为因素导致的销售损失,降低事后监控成本。

3.特例卡的灵活应用和监控

特例卡是公司高层领导所具有的特殊的折扣权限。当特殊顾客在店内购物时,公司高层领导通知门店以特殊折扣对该顾客进行单独优惠。

以前,门店操作员采用手工折扣来实现对特殊顾客的销售处理,财务很难分开特殊顾客和普通顾客折扣,事后监督困难,也容易出现管理漏洞。

进行流程优化后,给每位高层领导分发一张特例卡,专门用于门店以特殊折扣对特殊顾客进行优惠。门店人员完全依赖于特例卡的权限进行相应折扣,规范了特殊折扣的使用时限。使用特例卡进行交易后,财务部依据特例卡销货单与相应高层领导进行特殊折扣的核实和资金处理。

特例卡的使用,特殊销货单的核实,提高了财务部对门店异常折扣监管质量,有效杜绝打折漏洞,财务部的工作效率也大幅度提升。

4.代金券的系统管理

原有代金券申请、发放均由人工管理,使用时也没有校验,防伪性差,容易出现造假,超范围,超时效使用等现象,使用情况难以统计,造成企业经营损失。

为加强管理,门店系统改进了流程控制,首先由门店或需求部门提出代金券申请,由财务部按照公司代金券审批流程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由策划部人员进行设计、制作,并且代金券使用条码管理,条码信息中含有面额、有效期、券类、可用门店等相关信息。其次,代金券使用系统实施发放管理,由财务部人员在门店POS系统中对准备赠送或出售的代金券建档并盖章。 最后,由需求者向最终客户发放。

顾客持代金券在店内进行购物结算时,门店POS系统对代金券进行扫描,自动检测该代金券的有效性,如符合使用条件才允许使用并登记。财务部门在每期代金券的使用期限结束后,对该期代金券的发放和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严格的审批、验收、管理手段,有效地避免了代金券在发放及使用中的漏洞,加强了监管力度,提升管理品质。

5.营业款回收管理

服装企业大量的直营门店分散在全国多个城市,营业时间长,员工流动性大,给每日营业款的回收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为提高门店资金监管,统筹考虑到财务部门管理的便利,在门店系统中将每日营业款数据分类汇总(门店每日营业款收入主要分为四类:现金,银行卡,储值卡,代金券),并回传总部系统,同时将当日现金存入固定账户,回收的代金券定期上交财务,银行卡、储值卡对账单当日回传总部,做到款项日清月结,账目清晰。

第3篇

一、大型集团企业要重视会计信息电算化系统建设

首先,要求快速、准确完成会计核算工作,同时又能减轻财会人员劳动强度。传统的会计部门手工账复杂、繁琐,财会人员往往要用几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处理账务,出报表。采取电算化能简化、避免大量重复性的工作,一份涉及整个集团公司的财务报表在几分钟内就可完成。

其次是能够为企业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现代会计的职能已经发展成为集核算、监督、控制、分析、预测、决策于一体的全方位的经济管理活动,大企业已不再满足于报账型的会计核算和财务软件,大企业集团特别需要具备分析和管理功能的会计信息系统。

其三是必须建立安全可靠、畅通的系统运行通道,由于大企业集团的机构通常是分布在各地,有的远在海外,为保证信息的及时交流,将分散在各地的子公司的经营情况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并反馈到本部和各地,必须借助于先进的网络技术,组建企业网,同时应用大型数据库系统处理大量数据,保证企业数据安全可靠。

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和母子公司体制的建立,会计信息系统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失真。出于各自的利益,企业管理部门间不愿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人为制造信息孤岛,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会计信息,搞不清楚下面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是,企业各层面都在截留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使得汇总起来的信息普遍失真,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有时合并的会计报表还掩盖了子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

二是监控不利。目前,大型企业中所有者对企业、母公司对于公司、公司管理层对各资金运动环节普遍存在着监控不利甚至内部人为控制的现象。因监督者没有掌握企业财务资金全面情况的必要信息和手段,故而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不少母公司难以及时掌握子公司的财务资金变动情况,企业资金人不敷出。企业领导对财务状况不清,财务人员对经营情况又不甚了解,使得会计核算跟着领导意志走,使财务监督流于形式。

二、大型集团企业建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策略

(一)明确目标,统一规划

企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投资大,开发周期长、具有较高技术复杂度的系统工程,它的建设涉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一般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电脑用户,依赖于企业的信息需求、内部机制、外部环境、人员水平等条件。

首先,企业高层领导要亲自参加系统建设的领导工作,因为企业高层领导最了解电算化的目标和需求。高层领导介入电算化工作,才能在人财物上给予必要保证,才能有效领导、组织系统建设。

其次,根据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长期目标统一规划,使各个系统在明确的系统建设目标下分别进行实施,最终集成为协调大系统。

(二)培训企业员工,提高电算水平

通过培训,可使员工不仅掌握计算机的一般操作,还要使员工熟悉工作程序,了解如何改善管理。

进人电算化系统进行操作的人员必须持有《电算化培训合格证》方可上岗。这样防止了其他人员有意或无意损坏电算化系统数据。

(三)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加快建设企业会计信息电算化系统

没有科学的管理基础,就无法建成有效的电算化会计系统。因此应加强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最大限度地消除制度执行中的人为因素,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企业重整,完善管理,把管理制度和企业规程变成大家共同遵守,谁都无法擅自更改的程序,以保证制度的贯彻执行。

(四)选择先进的、成熟的系统平台和财会软件,建立一个系统的金计核算系统和分析系统

引进财会软件的方式主要有购买商品化软件和组织开发两种。商品化软件通用性强,但很难达到一个大型企业集团决策管理的需求。因此,组织建立一支稳定、技术过硬的系统开发‘运行、维护队伍,对商品化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以满足企业要求是切实可行的。

当然,实现企业信息管理的现代化,仅有完善的会计核算系统是不够的,还要有强有力的信息分析处理系统来处理预算、核算、差异、分析、指令等综合的信息,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相应的支持。

目前,开发大型信息系统先进的平台模式是采用开放技术的构造:客户机/服务器计算平台,如操作系统选择WindowsNT、UNIX等,通讯协议为TCP/IP(广域网或大型网络系统)、NETBEUI(小型局域网),数据库是Oracle/Sybase/SQLSERVER,客户端是Windows下的Powerbuilder/VB.近几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推广应用,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提高工作效率、获得“取之不尽”的共享信息资源,同时及时信息等。也有采用企业内联(Intranet)的网络形式构造企业信息系统的,这是未来一个发展方向。

第4篇

随着电信企业数据域系统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企业数据的不断汇聚,数据的储备和数据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何发挥数据价值,构建智慧型企业,在去电信化过程中,适应市场化变革,实现差异化经营,离不开“快、精、准”的数据服务支撑,数据已逐渐成为中国电信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企业数据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数据应用领域越来越专业化。在数据应用域,在建的系统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突出应用的专业化。对系统的运营维护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对维护人员水平提出高标准。如何在人员保持不增长情况下,提升系统的维护支撑水平。只有采取集约化的运营维护模式,紧紧抓住“数据”这个主线,持续优化,才能提升维护水平。

二、数据域系统在电信企业信息化系统定位及架构

在中国电信的CTG_MBOSS规范中,将信息系统划分为管理支持系统(MSS)、业务支撑系统(BSS)、运营支撑系统(OSS)及企业数据架构(EDA)四大域系统。企业数据仓储(ODS)和企业数据仓库(EDW)属于数据架构(EDA)域的系统。数据架构(EDA)域的系统主要实现的目标是从业务生产系统中(MBOSS域中)抽取相关的数据进行整合、清洗、汇总加工等处理。企业数据仓储ODS主要实现企业数据整合,提供数据共享和准实时数据同步和监控。企业数据仓库EDW主要面向分析型应用,提供企业经营分析和营销决策支撑两方面功能。

根据应用主题,形成企业有关的市场经营统一数据平台,通过报表查询、多维展示等方式提供给数据分析用户和营销决策人员; 而另一方面,数据仓库经过分析或挖掘,将发掘的客户异常消费、流失客户预警、营销活动目标客户等信息反馈到各客户接触系统,供营销经理、营业员、客服人员对相应客户提供针对性营销和服务企业。

三、数据域系统的集约化运营探索

广西电信IT运营中心根据数据应用专业特点,从组织架构、制度保障、技术创新上对数据仓库集约化运营进行了探索,实现数据应用专业(EDA域)人员结构调整,完善运维维护团队的组织架构,对系统基础架构重点优化,对生产运营中存在的硬骨头问题进行重点突破和攻关,重点解决运营中的难点问题以点带面实现整体提升。

具体做法包括:

3.1组织架构调整

调整人员结构,以数据流向为主线,把运营维护团队人员纵向划分为数据维护人员和数据应用人员,实现运营支撑和应用支撑专业集约化运营。

随着企业信息化队伍的整体调整,集约化运营的要求。企业数据运营支撑队伍人数下降,数据专业的运营维护工作有增无减,要求更高。 如何完成目前的支撑工作。变革势在必行。为了能更好的适应形式发展需求,打破原来的按数据专业(EDA域)内各系统横向分工模式(EDA域内ODS/EDW/企业数据门户系统、渠道系统、针对性营销系统等各自负责各自系统),以数据流向为主线,把运营维护团队人员纵向划分为数据维护人员和数据应用人员(EDA域内不在按系统来划分,按维护和应用来划分)。

数据运营维护人员,负责基础的数据平台ODS和EDW系统,负责数据在EDA域中从汇聚采集到处理加工、数据存储数据的全流程运营维护。数据运营维护人员,负责数据应用层面的统筹管理,数据业务层面的指标统计口径审核统一归档和实施,数据质量稽核等。通过人员职责的调整,实现了数据运营和数据应用的统一集约化运营,解决了原来按系统划分职责时的 数据维护不连贯耗费维护人力,数据指标口径各系统不统一等问题。数据专业(EDA域)数据的采集整合加工处理是按系统串行的,数据先由ODS系统采集初步数据处理后,流到EDW系统或其他的应用系统中。这种串行的特点,运营维护,更适合按职能来划分人员的职责而不是按系统来划分。这样按数据维护和数据应用 职能来分人员职责,更体现出EDA数据专业的特点。

系统维护建设中,流程更优效率更高。比如:原来一个系统故障或一个新的需求需要从源系统采集新数据,数据需要从源系统到ODS系统在到EDW系统在到企业数据门户展现,需要3个不同系统的维护人员参与处理。现在只需要1个数据维护人员参与处理即可,提高的维护效率和降低了维护人力。 同时更是创新性的将EDA的数据维护人员嵌入到CRM专业中,承接CRM系统与EDA系统接口的数据维护工作,极大的提高了EDA系统与外系统的接口维护质量。降低了接口的维护成本。

3.2制度保障

在组织架构调整基础上,完善管理制度,强调内部沟通协调,依靠外部协作,逐步完善生产制度,作业计划细化到小时。

在完成相应的人员调整后,需要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运营流程生产制度作业计划等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进一步完善。从数据生产全流程考虑,重新梳理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融合原来各系统的生产作业计划,制定数据全流程的生产作业计划。明确输入输出的确认工作,方便实现各系统的衔接。完善各系统间的故障处理流程,完善内部的沟通确认机制。完善生产管理制度,进一步强人员责任以及运营维护工作纪律。逐步实现维护的流程标准化。依靠外部协作,做好外系统的数据接口完善各类文档,并加强与外系统数据源的沟通协作,完善沟通机制,完善数据源的监控告警,及时督促外系统进行数据质量的整改。

按照全流程的数据生产过程来编制作业计划,按照数据生产的要求细化到每日的小时,逐步实现的维护工作标准化,来提升的我们数据生产的维护质量。同时进行事后总结评估来不断的优化我们的作业计划和维护工作。进一部强调了,版本的审核测试流程,标准化了审核的步骤,加强的性能方面的技术层面审核。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从准入方面控制版本质量,来实现系统稳定和优化,来提升我们的维护质量。

3.3技术优化创新

围绕数据支撑的“快、精、准”,逐步在技术上进行提升,进行数据库底层优化、抽取转换加载(etl)功能优化、库表优化。来提升维护支撑水平。

通过进行各类优化提升工作,数据分层优化,基本架构提升,运维重点难点问题的攻关和击破。

(1)数据分层优化,着眼于全局,将原来各系统割裂的数据分层,数据存储,统筹考虑分析。优化EDA域类的数据分层架构。从数据库底层优化分析,提升数据处理效率。

(2)优化数据处理流程,减少冗余数据的分散处理,冗余存储。梳理核心数据,进行数据相关的冗余字段,指标清理。调整各系统的数据融合,按照集团规范优化分层架构。分析完成日报数据月报生产的不合理数据流程。完成基本架构提升,优化了ETL 调度系统平台的性能。增加了ETL调度平台的集群数量增置3个。大大的提供的ETL的并行处理效率。解决了在月生产之初,大并发量瓶颈导致的延误生产情况,提高了维护的便利性和简单性。

(3)对重点难点问题的攻关和击破,特别是企业数据门户日监控报表数据的优化。企业数据门户日监控报表是领导特别关注的报表,日监控报表的整合处理任务,每月月初的时候都会因为任务卡死而导致报表延迟,但确无法确诊是平台问题、数据库问题还是应用系统问题。故障发生时有如下特点:在凌晨的时候发生,不容易发现和处理;故障无法重现,只能等月初月末时发生;故障发生影响大,门户日监控报表无法展示,领导感知差。因为影响到领导看数,对EDA域影响非常大。为确保稳定,曾经还一度采用人海战术,通过值班人员的通宵达旦的值守监控来确保报表及时展示。但收效甚微,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分析,并协调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平台系统专家进行综合研究,最后经过多次的故障重现后跟踪分析,最综定位到此问题是由于应用程序的BUG导致。经过整改后,困扰过一段时间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每日早上数据展示及时。

四、实施后效果

实施企业数据应用集约化运营与提升后,实现了人员的减员增效,在维护人员不增反减的情况下,完成了EDA域各系统的运营维护工作。优化了数据支撑维护流程,并进行了大量的优化,EDA域系统有较大的提升。特别是企业数据门户的稳定性及时性得到很大的提升。

数据基础管理数据应用方面:统一了数据基础管理,一点管理统一建模统一编码。形成了企业数据的统一视图。通过统一的组织统筹数据应用,极大的提升了数据的应用的质量。

数据运营维护方面:通过人员组织调整,优化职责分工,实现数据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运营生产管理和数据质量统一管理和控制,提高了数据运营维护效率以及系统维护保障质量。加强和完善了数据运营维护体系建设,保障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质量。通过对系统的全面优化提升完善系统的不足,加强对系统的自动化的监控手段,夯实数据平台系统基础,提升系统的健壮性降低系统故障发生率,整体提升维护数据运营维护的水平。

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 电力设计企业 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b)-0078-02

信息化系统在电力设计企业中的应用,可以加速企业内部信息的运转速度,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快速转型,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构建信息化系统的时候,可以围绕着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企业设计力系统以及总承包项目管理系统来建设,要坚持以市场为起点,以项目管理为核心,以设计流程为向导,以成果为重点,通过系统实施,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管理的创新与转型,加快信息处理的速度,从而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1 我国电力设计企业管理

在电力设计企业中,其管理质量的好坏,决定了企业未来能否得到良好的发展。在我国,电力企业在日常工作中的重点就是对设计项目的管理,为了满足发展的需要,电力设计企业必须要承包更多的设计项目。因此,如何提高企业设计产品的质量就成为了电力设计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关键。

首先,在企业接到承包项目以后,应当重点关注承包项目的容量、用电需求以及土地检测的评分报告,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编制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使项目的设计更加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其次,无论是何种形式的集资项目,都应该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进行合理布局与统一规划,在项目审批的时候要提前准备好设计项目中所需的资料,严格按照审批程序进行,最终得到审批报告结果。

最后,电力设计企业的各部门领导应该加强对项目审批环节的重视,将项目审批作为电力设计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项目来看待,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在电力设计可行性报告审批合格以后,设计人员应当根据自身的需要与市场的发展等特点,对项目进行详细分析与探讨,从而得出对设计有益的结论。在项目设计启动的初始阶段,要根据项目的类型、电压等级以及机组容量等参数目标,自动生成项目运作信息。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对项目组的工作人员进行合理调整,将设计中的许多分散内容根据各部门人力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配,电力设计项目不是依靠一个人或者某个知名设计师就能独立完成的,要保证项目设计的完美无缺,就要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对设计方案进行不断完善,确保方案的初步设计模型没有差错以后,才可以正式形成设计图和设计文档信息。

2 电力设计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措施

电力设计企业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市场的环境,使用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模式,对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不断地进行完善、改进,实现电力设计企业的管理创新,促进电力设计企业的迅速发展。

2.1 完善企业的设计管理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电力设计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于其承包项目的质量,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对设计的质量都具有较高的要求。作为电力设计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环境以及企业内部发展的需求,逐步完善设计部门的结构,安排专业技能过关的人员专门负责设计工作。由于电力设计的工程复杂,在实际的工作中,单人设计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只有增强团队的合作意识,并提高设计师的创新意识,才能使设计方案更加完美。由于电力企业市场化竞争比较激烈,如果选择与其他企业形成战略联盟,不仅可以防止自身知识扩散,还能够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提高企业的设计实力,为企业赢得所需的发展空间,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与此同时,在项目设计中采用信息化系统对电力设计企业进行管理,可以将项目设计的流程以及相关管理制度落实到信息系统的管理中,使其在执行的过程中更加具有合理性,保证设计管理的相关制度可以顺利地进行。

2.2 加强企业的运营管理

为了使电力设计企业的运营管理不断加强,就必须要充分了解市场的发展变化规律,根据变化制定运营管理的方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隐患进行及时排查与合理规避,利用信息化系统管理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力设计企业应该及时地转变运营管理思想,逐步与时代接轨,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运营管理方式,重视信息化系统在电力设计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改变传统的服务态度与服务理念,不断创新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为了得到更多客户的信赖与认可,电力设计企业可以在企业品牌、企业形象方面加大宣传的力度,使企业的知名度得到有效的提高,而信赖感、企业的知名度、企业的服务质量等方面,往往是现代客户选择企业进行合作的关键。因此,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具体如下。

首先,组织模式向强矩阵过渡,项目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程度也要不断加深,管理信息不断地增加。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可以极大程度上减少信息收集、储存时所需要的人力,有效地节约了管理成本。

其次,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可以将项目从设计到管理进行全程覆盖,使企业的运营管理制度更加系统化,流程执行更加规范化,提高了工作效率。

最后,信息化系统的完善,可以使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资源与知识的共享平台,促进信息的有效传播,使企业内部成员在日常的工作和管理中可以获得统一的信息,有效地提高了运营管理工作的一致性,使运营管理项目成果的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

2.3 提高项目承包管理质量

由于市场对电力设计企业的需求不断增加,企业内部的设计人员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少实践的机会,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现场管理经验。但是,在设计项目承包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电力设计企业管理人员应该从全面性的角度出发,重视自身管理能力的提高。总承包项目的管理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非工程管理部门无法与设计部门形成统一的整体,因此而产生的矛盾可以通过企业高层领导的调解得到顺利解决。但是,从未来的发展角度上来看,必将对企业的整体带来不良影响。所以,为了解决总承包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要引入信息化系统,实现系统与现实间的对接,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业务流程更加合理顺畅。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规范总承包管理的业务流程,从总承包管理的设计、采购到施工,全部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通过建立统一的业务流程系统和业务流程平台,提高了业务处理和信息数据交互的效率与速度。

第二,在总承包项目的费用管理中,根据不同的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收费系统进行管理。项目的策划阶段,统一采用限价的收费控系统。项目的实施阶段,采用收费控指标的控制体系,对每一项实际费用进行有效控制。

第三,针对总承包项目在经营管理、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难点,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将解决难点的办法,以及管理中所需的相关流程、规范,通过整合后上传到信息系统的平台上,有利于管理人员对信息进行收集和使用。

3 结语

我国电力设计企业的管理工作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仅仅提高管理水平是不够的,信息化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更为苛刻,建立人才培训机制,大力培养对企业未来发展有用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力设计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焱,郑钊颖.基于信息化系统的电力设计企业管理创新[J].电力勘测设计,2012(1):5-10.

第6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模式

前言

受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电力企业在当前生产中越来越重视信息通信系统构建,使其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模式是在上述背景下发展而来的一种信息传递模式,是实现市县供电企业信息统一调控、运维集中管理的有效手段,对于提高市县供电企业运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市县供电企业信息通信一体化模式概述

现代社会生产对电力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各市级供电网开始逐渐向乡镇延伸,显著扩大了电网覆盖面积。在这种供电模式下,城市供电网络是核心,并将周围乡镇的供电网络纳入到一体化的运行模式中,成为电网集中管理的核心[1]。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一体化运维模式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在这种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模式中,需要在原总信息调控中心基础上建立县、区的调控副中心,主要工作职能在于将市区周围各县、区内的电力输送信息全部调集到总中心进行处理和控制,同时再对整个信息处理过程进行干预,例如合理分配电网资料等[2]。通过这种方式,供电企业能够实现对市县供电信息共计的干预,提高了供电质量,保证了供电管理效率。

2市县供电企业信息一体化模式建设思路

J市供电公司严格按照《国网S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市县一体化”管理工作指导方案》的相关内容,以“市县一体化”运作为基本原则,开展了信息一体化运维模式建设,主要措施包括:

2.1管理体系建设

在管理体系建设中,J市供电公司以安全高效为中心,明确了县公司是执行主体的要点,并将省公司的相关标准落实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致力于构建运行畅通的一体化管理运维模式。(1)职责分配。职责分配是J市供电公司实现供电企业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模式构建的基础,在实践中,市供电公司严格按照“三集五大”的工作方案落实相关工作,进一步增强通信公司网络控制室全责划分,并实施垂直管理思想,分别在市、县两级单位设立不同的专业管理架构,实现两级管理。当前J市多个县公司均在运检部设置了通信运检班,通信运检班是“市县一体化运维模式”的实施单位,接受公司通信部门的统一管理,并对公司的信息通信工作负责。(2)组织架构。为了保证实现供电企业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模式能够达到预期的实施效果,市供电公司确定了严格的组织架构,具体资料如图1所示。

2.2网控室建设

J市供电公司以标准化管理为基础开展网控室建设,以信息通信融合为载体,有效满足了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模式的运行要求,达到了预期通信效果。(1)建设功能。市供电公司遵照省公司提出的“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发展路线,建立了能够实现市县统一调控的网络控制室,该控制室能够实现客服运维、融合式网络管控等功能,显著提升了市公司的信息处理与资源调配能力,让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模式能够有效的协调指挥各种信息。在整个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模式中,市供电公司作为整个网络的核心,能够接收本地电网运行的全部信息,例如J市电网信息通信网概况、光缆地理资料等,最大程度上满足了电网运行对信息的需求。(2)岗位配置。J市供电公司根据当前的人员在岗情况,设置值长2人(一主一备),客服一人,实施正常工作制度;主值5人,副职5人,两人一组,按照“五值三运转”的要求开展工作。在岗位设置中,值班长主要处理网控室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包括项目信息管理、电网运维信息管理等、安全管理等。主值承担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平台与TMS系统维护、数据处理工作;制定年度运维平台运行方式计划,对通信一体化运维平台进行配置。副职负责信息系统监控,配合主值完成各项信息处理工作。客服主要针对全市的信息通信运维热线值班,保证能对所有客户的服务进行响应,及时记录客户的需求,确保能在第一时间处理,提高客户满意度。

3市县供电企业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模式的重要技术

J市在市县供电企业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模式构建中,根据本地区信息通信的具体要求,制定了详细的技术标准,主要技术包括:(1)交互、融合检测数据。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模式产生了更多的电网运行信息,这就对企业的信息检测、信息通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J市供电公司研究发现,由于该公司采用了传统的分布式系统结构,采用增加单个传感器主体数量的方法,虽然能够满足当前信息通信的要求,但是也会使控制程度越来越复杂,这明显与运维模式创设的初衷相违背。因此,J市供电公司在技术应用中致力于让设备接口实现集成,通过增加连接接口的方法,再配合相应的管理系统,保证电网检测、电网运行资料显示、数据推送等工作都能在物联网环境下快速实现,最大程度上满足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模式对硬件的需求。(2)进行必要的协调与规避。J供电公司在本地区推广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模式的时间较短,再加之受公司“三集五大”体系的影响,在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模式应用的初期,存在业务界限模糊的问题,短时间内部分业务的流程交叉、冲突,对整个公司的业务处理能力造成挑战。J市供电公司针对这种情况认为,在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模式实施的初期,需简要对公司的各项业务进行调整,进行必要的协调与规避,避免在纵向执行过程中出现信息失调的问题,在横向上进一步划分具体的工作内容,确保各项业务信息都能得到快速落实,保证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模式整体工作质量。(3)技术创新。对于J市供电公司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传统的“孤岛式”的信息交流平台朝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3]。根据当前该电网公司的实际情况,很多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公共巡视、实时视频等)改变了传统工作的工作环境,能有效满足智能调度的要求,最终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在实施中,J市供电公司以网络控制室为试验点,尝试将云计算技术架构应用到智能检修中,并以移动技术为依托,构建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综合管理平台。在该平台构建结束之后,供电公司能够同时完成运维检修人员调动、现场资料回传等运维全过程的业务处理,并依靠移动视频技术,让技术人员能够针对电网故障进行实时会谈,及时寻找解决故障的有效措施,保证了电网运行质量。

4结论

本文介绍了市县供电企业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模式的相关问题,并结合J市供电企业的具体实施情况展开了分析。从J市供电企业的实践经验来看,上述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模式实现了该市供电公司电网管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满足了市、乡、镇地区的电网管理要求,不仅降低了电网的运维管理成本,还能最大程度上强化市电力企业对电网的管理能力,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在构建市县供电企业一体化运维管理模式过程中,可以借助J市供电公司的成功经验,有计划的对一体化运维模式进行改进,最终提高公司市县电网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倩.一体化运维体系在电力信息通信中的价值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7(06):161.

[2]张莹.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33):15~16.

第7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系统;资源优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 F407.6文献标识码: A

一、概述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信息量激增,信息资源的分散性及无序状态,极大地影响了用户有效获取信息和资源高度共享。因此社会对所有行业都提出了信息资源整合的要求,电力企业作为新技术、信息高度密集型企业,自然应走在信息资源优化整合工作的前面。所谓信息资源优化整合是指采用虚拟化技术和集群技术建立基于虚拟服务器和集群服务器的支撑架构,形成中央计算环境,实现各应用系统的可在线迁移和应用系统服务的不间断性。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是为了满足用户有效获取信息的需求,本文分析了信息资源优化整合的必要性,论述了电力企业信息资源优化整合的内容和原则,以及措施。

二、电力企业信息系统资源现状

目前电力企业信息系统资源包括软件和硬件部分。软件部分为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营销系统、财务系统、物资系统、人资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等相关生产、经营、管理等专业,同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等软件。硬件部分为支撑信息系统运行的硬件平台,包括PC服务器、小型机、网络设备等。各信息系统因开发于不同时期,没有建立在统一的平台上,事实上是相互孤立的,没有真正实现资源共享。随着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资源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为减少硬件投资,有效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资源整合势在必行。

三、信息系统整合思路及技术要求

信息系统资源优化整合包括信息系统优化和硬件资源整合,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为指导,结合信息系统下线工作,推进信息设备腾退,规范设备的退出管理,综合评价资产状态、风险、经济寿命,对其后续处置方式进行优化选择,确定相应的调配方案,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最优利用。

1.整合思路

信息系统资源优化整合包括信息系统优化整合、信息设备腾退、腾退设备再利用三部分。通过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节约硬件投资,消除“自转”和“两张皮”现象,避免数据重复录入和业务流程线下操作,有效提升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工作成效,实现业务标准化、集约化管理。通过对软硬件资源的优化整合,降低设备故障对系统整体持续运行的影响,提高系统抗险能力,降低安全风险。将原来按业务应用购置软硬件设备的方式转变为根据数据中心应具有的服务能力进行设备购置的方式。实现不同业务软硬件资源的统筹分配,提高数据中心自动化水平,简化IT日常管理,节约运维资源,使运维人员的精力真正集中到提高IT服务能力中去。

2.技术要求

为了保证后续资源整合在同一平台上进行,近期开发使用的信息系统应用软件都应严格按照统一的技术要求研发。

四、电力企业信息系统资源优化整合方法

信息系统资源优化整合包括信息系统优化整合、信息设备腾退、腾退设备再利用三部分。

1、对于信息系统优化整合,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保留:对系统原有功能及业务数据不作改变。

整合:对功能可整合且业务数据有利用价值的系统,需将功能及数据均移植到新系统后,原系统作下线处理。

下线:对功能及业务数据均无利用价值的系统进行直接下线处理,同时销毁历史数据。对功能无法整合且业务数据有利用价值的系统,需将历史数据迁移后,原系统作下线处理。

2、信息设备腾退

因硬件设备不能满足业务系统性能要求或信息系统集中到省级或国网公司后,所涉及的硬件设备可以进行腾退,同时新上线系统功能覆盖原有系统功能时,旧系统涉及到的设备也可以腾退。对腾退的设备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信息通信设备技术鉴定原则和标准(试行)》,对腾退设备开展技术鉴定,并出具鉴定报告。根据不同鉴定结果,对腾退设备采取报废、关停、再利用等方式处置。

3、腾退设备再利用

腾退设备再利用要遵循先旧后新、先内后外、统一调配原则开展工作,再利用设备要经过严格审批、鉴定,设备性能良好,满足后期系统运行要求,不存在信息安全隐患,方可进行再利用。

再利用步骤:

(1)建立设备再利用资源库:以IMS系统设备管理模块为技术支撑,建立信息设备共享平台,解决腾退设备信息无法及时共享的问题,降低信息化投入成本,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

(2)将鉴定为“可直接利用”、“修复后可再利用”的腾退设备纳入信息设备再利用资源库,供设备需求时选用。

(3)收集、评估设备需求计划,综合考虑地域、运输成本、新设备采购成本等因素,在信息设备再利用资源库中进行合理匹配,找出最优再利用方案。

(4)设备被再利用后,要及时更新IMS系统设备台账状态信息。

再利用场景:

深入研究设备腾退后再利用应用场景,从多方面促进设备再利用,降低设备闲置率,做到物尽其用。以下为再利用方式:

(1)将腾退设备用于搭建测试与培训环境;

(2)将腾退设备用作云终端系统后台服务器;

(3)将腾退设备用于搭建业务系统备用环境,提高业务应用系统运行可靠性;

(4)建立硬件资源池,通过虚拟化技术对现有生产环境进行资源扩容。

(5)将腾退设备纳入再利用资源库,供各单位进行选用。

五、信息系统资源优化整合保障措施

为保障信息系统资源优化整合顺利开展,要从实施、组织和制度三方面做好保障。

1.实施保障

加强信息设备运行监控,通过比对信息设备资产清单和在运设备清单,对非在运的信息设备要求腾退,保证腾退能落到实处;同时对于未及时投运的设备加大监管力度。严把设备报废关,对于已达报废年限但性能良好的设备,应重点关注,需组织技术鉴定单位评估鉴定,仍有再利用价值的,不允许报废。做好腾退设备的运行维护及再利用测试、试运行监控及运行维护工作,确保业务应用的高效、稳定运行,降低因为使用腾退设备带来的运行风险。

2.组织保障

组织保障是信息系统资源优化整合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要成立以主管领导为组长,各业务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成立信息管理部门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相关业务部门专责为成员的工作组。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好工作责任,保证人员投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制度保障

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沟通协调机制,加强问题协调和工作督导。建立工作联络机制,工作组、相关业务部门、基层单位分别设联络员,由工作组负责明确各方分工,维护和联络名单。建立“考核责任单位、督察系统厂商”的监督机制,全面落实信息系统资源优化整合工作。

六、结束语

许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的企业单位,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老版本需要升级或更新、新软件开发受到企业现状的制约和影响的问题。因此,进行信息资源整合,合理规划、系统设计、选择合适的软件平台,构建整个电力系统统一的信息平台十分有必要。能充分利用企业信息系统现有资源,不断提升企业信息系统管理水平,是信息系统资源优化整合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第8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普及与应用,会计信息系统由原来的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逐步发展到了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安全性、完整性,为会计人员参与经营决策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充分发挥优势的同时,也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由此,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不断探索适合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与方法成了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化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为了完成单位的经济活动,保护市场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等而制定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之为完整的体系。

一、会计电算化的风险分析

会计电算化后,由于会计信息系统自身的特点增加了固有风险。因为在手工会计核算下,要想更改会计数据必须要同时更改相关的会计凭证日记账、明细账、总分类账和会计报表。一方面工作量比较大,另一方面也会在相关的纸质存储介质上留下相应的痕迹,因此,一般无法对会计资料进行更改。而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一般只需要录入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系统会自动根据录入的原始凭证生成记账凭证,并对记账凭证进行进一步加工处理生成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

1、开发和设计中存在的风险

在应用软件的研制过程中,由于研制人员所考虑的问题不是十分全面,致使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情况与之不能吻合,容易出现微小的差错,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犯罪分子正是利用这一空隙,运用技术化、智能化等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活动。

2、业务操作中不规范和玩忽职守造成的风险

企业应用现代化管理工具替代了陈旧落后、繁琐的手工核算。但是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严格而科学的管理往往只停留在形式上。所以,犯罪分子利用内部防范制度的薄弱环节,不惜以身试法,利用合法身份,滥用或盗用操作密码进行越权操作,从而达到侵吞企业财产的目的。

3、计算机维护不当酿成风险

在电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会计账目,货币现金,信息存储,文件传递等都变成了电子 文件存于计算机内,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由于会计信息存储电磁化,电算化系统下会计信息以电磁信号的形式存储在磁性介质中,是肉眼不可见的,很容易被删除或篡改而不会留下痕迹,往往使应用人员和维护人员疏忽潜在危险的存在。

4、不可控制的灾害风险

不正常的程序结束操作造成的故障,存储数据的辅助介质(如磁盘)部分或全部遭到破坏。以及一些不法分子蓄意制造计算机病毒,恶意攻击,侵入系统,干扰、破坏系统的设置,破坏程序正常执行及数据的完整。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

由于控制方法,对象等方面的变化,企业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已不能适应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刻不容缓。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过程来看,可分为对系统开发和实施的系统发展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各个部门的管理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日常运行过程的日常控制。

1、系统开发、发展控制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系统开发、发展控制包括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资本预算等工作,开发过程中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等工作,以及对现有系统的评估,系统更新的可行性研究,更新方案的决策等工作。系统开发、发展控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1)符合标准和规范。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项目,不论是自行组织开发还是购买商品化软件,都必需遵循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制订的标准和规范。

(2)授权和领导认可。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是对原有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重大改进,会对企业管理体制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可能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因此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

(3)系统转换。企业在新旧系统转换之际,应作好各项转换的准备工作,如旧系统的结账、数据库备份,人员的重新配置、新系统需要的初始数据的安全导入等。企业在系统转换之际,建议采用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至少为3个月),以便检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

(4)程序安全控制。程序的安全控制是要保证程序不被修改、不损毁、不被病毒感染。常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程序备份等。接触控制是指非系统维护人员不得接触到程序的技术资料、源程序和加密文件,从而减少程序被修改的可能性;程序备份则是指有关人员要注明程序功能后备份存档,以备系统损坏后重建安装之需。

2、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的关键就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企业为防止舞弊或欺诈,应建立一整套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应建立起职务轮换制度。管理控制其基本目标是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错弊发生的目的。其中较重要的岗位有系统管理和审核岗位。企业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控制,明确职责分工。

3、组织控制

是指在系统各类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约束以相应的规章制度。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职责分工,是指将电算化部门与产生原始数据的部门或人员的职责相分离。其目的是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的分离,以及在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通过科学、有效的内部职责分工,以弥补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系统管理主要负责系统的硬软件管理工作,从技术上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包括掌握网络服务器及数据库的超级口令,负责网络资源分配,监控网络运行;按照主管人员的要求,对各岗位分配权限,对数据的安全保密负责;负责对硬件、软件、数据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审核岗位主要负责监督计算机及电算化系统的运行,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具体包括: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等。

4、日常控制

(1)数据通讯控制。企业应该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安全、可靠。如将大量的经济业务划分成小批量传输,数据传输时应顺序编码,传输时要有发送和接收的标识,收到被传输的数据时要有肯定确认的信息反馈,每批数据传输时要有时间、日期记号等等。

(2)业务发生控制。在经济业务发生时,通过计算机的控制程序,对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和控制,如反映业务发生的科目代码是否有效,操作口令是否准确,经济业务是否超出了合理的数量,价格等的变动范围等等,以甄别、拒纳各种无效的、不合理的及不完整的经济业务。

(3)数据处理控制。数据处理控制分为有效性控制和文件控制。有效性控制包括数字的核对、对字段、记录的长度检查、代码和数值有效范围的检查、记录总数的检查等。文件控制包括检查文件长度、标识、检查文件是否被感染病毒等。

(4)数据输出控制。为保证合法、正确地输出各种会计信息而进行的控制。这种控制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使用。对于输出的纸介质的会计资料应由专人进行核对,检查其完整性、正确性、检查打印的账簿和报表页号是否连续,有无缺漏或重叠现象。

5、操作控制制度

企业应当对储存数据的各种磁盘或光盘做好必要的标号,文件的修改、更新等操作都应附有修改通知书、更新通知书等书面授权证明,对整个修改更新过程都应做好登记。具体制度包括:无关人员不能随便进入机房操作;各种录入的数据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并具有完整、真实的原始凭证;数据录入人员对输入数据有疑问,应及时核对,但不能擅自修改;发生输入内容有误的,须按系统提供的功能加以改正;数据存储和处理相隔离;设置接触与操作的日志控制;设置操作权限限制;机房工作人员不能擅自向任何人提供任何人提供任何资料和数据;不能把外来的软盘带进机房;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开机后,操作人员不得擅自离开操作现场;定期做好数据备份;专机专用。

三、应该重视对内部控制的审计

查错防弊一直是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审计人员对计算机舞弊可以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在审计中直接查出计算机舞弊案;二是审核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弱点,提请被审计单位改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来预防,查出和处理计算机舞弊活动。为监督并促进系统运行质量的提高,企业应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委员会或高层决策机构领导下工作。内部审计应包括: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会计电算化系统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企业必须根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管理与保存、移交、销毁等工作。

四、加强会计队伍自身素质的建设

要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就要不断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以信息技术防范信息技术风险。首先,要求决策层对此有明确的认识。决策层的重视是提高电算化水平的重要保障,只有决策层重视电算化,才能实现电算化的及时更新换代,进而提高内控水平。其次,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培养崇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升华对整个系统的理解与应用,为企业更好地防范控制风险,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内部会计控制中的新问题和新课题将不断出现。对会计风险的深入研究,必将使在会计电算化下形成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也使得电算化会计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地调整、改善,真正做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给企业创造良好的会计效益。

参考文献

[1] 阎达五: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

[2] 王景新、郭新平: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3] 朱荣恩:内部控制评价[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4] 吴水澎、陈汉文:邵贤第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0(5).

[5] 赵伟:加入WTO对我国会计信息产业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2(7).

[6] 王治安、向显湖:试论我国的会计改革目标[J].四川会计,1997,(12).

第9篇

关键词:电子文件管理; 版本;权限; 效率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

The Electronic File Manager System Used in 

Enterprise Information Automation



WANG Lei

(Company Beijing Gene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Mining & Metallurgy,Beijing10007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laborates design principle of file electronic manager system which used i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automation. First we introduce two ways to create new files and core method to manage the edition of file. Second, we give the way which is used to make sure the file is safe and perfect right manager system. In manager system, we complete the multiplexing of role and reduce the workload of system manager. Last, in the light of file Electronic manager system characteristic, we improve the algorithm of this system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is system.

Key words:electronic file manager; edition;right;efficiency

1概述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各企业的信息自动化也日益完善,每天需要处理的电子文件的数量不断增多,电子文件的版本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在这种环境下,企业急需实现对电子文件的高效管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了针对企业信息自动化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

由于一般企业员工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而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是几乎所有企业员工每天都需要与之打交道的地方,所以本部分在满足电子文件管理需求的前提下,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易操作性,同时针对于不同的电子文件及不同的版本提供了严格的权限管理系统,保证了整个电子文件系统的运行安全。

2各部分的设计原理

2.1新建电子文件

一般企业应用的很多电子文件是在已有的模板文件的上的处理,所以新建电子文件的部分提供了两种方式:直接建立新电子文件或者从模板文件复制电子文件。其中,模板文件夹属于系统文件夹,出于安全性的考虑,该文件夹我们不提供删除或编辑等功能,只能在该文件夹下添加或删除模板电子文件。从模板新建电子文件时,将选中的模板电子文件直接复制到当前的文件夹,并自动生成草案版本电子文件,供用户编辑。

2.2电子文件的版本管理

电子文件的版本管理是电子文件系统的核心,该部分在正式版本和历史版本(废弃版本)的基础上又添加草案版本(可供用户随时编辑)、待审批版本(等待领导审批同意从而可以成为正式版本)和延期版本,增加了系统管理的灵活性和易操作性。我们将草案版本、待审批版本和延期版本三者统称为中间版本,在任何时间中间版本只能有一个。这五个版本的级别由低到高依次是历史版本、草案版本、待审批版本、延期版本和正式版本。一般显示在文件列表的文件为正式版本文件,若此时文件尚未正式,即还没有正式版本,则以版本最高的文件显示出来,以方便操作者及时的找到该文件。这五个版本在一个功能按键下统一管理,配合权限系统,在版本转换中可以根据当前的版本状态计算出用户可以转换到的目标版本[1],如表1所示:

表1由源版本和用户权限计算出的目标版本

源版本

用户所拥有的权限

目标版本

草案版本

在草案版本/待审批版本/延期版本/正式版本间转换

待审批版本、延期版本、正式版本

草案版本

在草案版本/待审批版本间转换

待审批版本

待审批版本

在草案版本/待审批版本/延期版本/正式版本间转换

草案版本、延期版本、正式版本

待审批版本

在草案版本/待审批版本间转换

草案版本

延期版本

在草案版本/待审批版本/延期版本/正式版本间转换

待审批版本、草案版本、正式版本

历史版本

从历史版本生成草案版本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电力统计;问题;对策

引言

随着电力系统容量的不断增加,输配电区域的不断扩大,发电、供电和线路潮流的实时调度控制的效果、不但直接影响电能的质量,也关系到发供电的经济性。由于信息时代科技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应用给电力企业的统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1电力企业在信息时代下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电力统计工作中仍旧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个别企业领导思想认识不够高,接受监管意识较差;统计工作机制尚末完全形成,组织体系仍旧不够健全,人员力量有所缺乏,保障措施不够有力;统计数据质量有待精确,统计报送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有待进步提高等等。

1.1统计数据质量有待提升

电力企业的统计数据会受到统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所统计的数字的质量两个方面的影响。电力企业提供准确、及时和全面的统计信息,有利于电力企业做出准确的决策,也能够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目前情况下,一部分统计人员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工作质量不够高,进而影响到了统计的数据质量。并且,由于目前的考核机制,许多“量化”的考核指标,直接以统计出来的数据为基础,统计数字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受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少的企业存在改造统计数据的可能性。这两方而的产生问题都直接影响到了统计数据的质量。

1.2员工思想认识程度有待提升

信息时代的数据量是以爆炸性的速度在增长,但是许多电力企业的员工对电力统计数据报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这就导致思想认识水平跟不上时展,进而导致对于工作岗位的认识不够深刻,影响工作质量。思想认识程度不够的原因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是领导不够重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够强,导致员工对于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内部原因是由于员工自身的素质还有待提高,需要进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应对信息时代统计工作的挑战。

1.3对统计成果的分析和运用不足

统计数据的重要性就在于统计数据能够为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统计成果的运用是统计工作的归宿,在实际工作当中运用好统计成果可以使日常管理工作更具直观性、权威性和前瞻性。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电力市场的日趋开放,各类系统中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如何合理和有效地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也是目前电力企业统计工作中面临的问题。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信息孤立,不同的系统相匀之间数据共享困难;

(2)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寻找决策分析时所需要的各类数据;

(3)不能及时地对各类业务进行在线监控和预测;

(4)较难发现隐藏在数据后面的规律来帮助企业分析和决策。

但是目前对于统计数据的分析和运用仍旧显得不够。一是数据采集和呈现形式过于简单。统计人员经常只是做些简单的表格和直方图,缺乏对于数据的综介运用,不能为企业决策提供更有效的参考信息;二是数据分析方法运用得不够。一般是采用比率方法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只能揭示出数据的表而意义,而无法挖掘出数据背后的深层含义。一些比较高级的分析方法,如数据挖掘等仍旧运用得不够。这两方而的原因导致对于电力企业统计数据的分析和运用不足,影响了统计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贡献。

2信息时代统计工作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信息时代更关注的是如何发现信息、解释信息,以及把信息采集到起,生产出新的信息和知识。信息技术发展得越快,越需要更多的统计信息。而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如何搜集并处理这些海量的统计信息,就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个重要因素。统计数据如果得到有效的搜集、分析和运用,那么必将给电力企业的发展带来有效的助力;反之,如果统计工作没有做好,则必然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1培养适应时展的电力统计人才

任何统计工作都离不开人才,信息时代的电力统计工作对人才的要求则更高。信息时代对电力统计人才的要求是复介型的,绝对不仅局限于统计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电力基础知识、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尤其重要的是要能熟练地使用电力统计信息系统。培养这些高素质的电力统计人才,既要靠企业从高校或内部招聘些优秀的统计基础人才,另一方而也要加强对这些统计人员的培训,使其业务素质能够得到更大的提高,适应信息时代对电力统计的要求。

借鉴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轮岗”理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对这些统计人员进行为期半年或年的轮岗。使其对电力系统的运转更为熟悉,树立起大局观念,提高其今后统计工作的视野。同时,聘请内外部专家加强对其的培训,使其能够掌握适应信息经济的统计内容、统计方法和信息技术,掌握处理现代化信息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工作水平。

2.2建立新型的电力统计指标体系

为了加强统计成果的分析和运用,电力企业有必要建立新型的电力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指标的设置必须要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不仅要为内部使用,也要为电监会和中电联所使用,同时,也要尽可能地满足社会大众对于电力统计信息了解的需求。这就要求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要以电力企业管理和发展的需要为基准,也要以监管当局的需要为基准,更要以社会大众的需要为基准。电力统计指标的设置要立足于满足上级各业务部门需要的同时,注重企业统计核算和经营决策方而的需要,同时使得广大的社会大众也能准确地得到电力统计信息。

根据电力企业的特点,在设计指标体系时,本着充分体现电力销售状况,成本降低,盘活资产,提高科技含量,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的原则,建立健全电力企业统计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可以设置反映售电量增长率的指标、反映售电量结构的指标、反映市场占有率的指标、反映产品获利能力的指标、反映产品用户类型的指标、反映人力资本的指标、反映用户使用满意程度的指标等。并且通过不断地运行和改进,提升这些指标体系的应用准确性,强化对于统计成果分析和运用的能力。

2.3采用新型统计数据搜集和分析方法

信息时代给统计工作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统计方法伴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采用新型统计数据方法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采用新的数据搜集技术方法。伴随新的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新的调查方法正不断出现,比如网络调查正在成为种效率更高的查方法。网上调查是针对那些对信息敏感,具备高度的信息收集和选择能力的网络用户群体而产生的调查方式。典型的网上调查方式主要包括:是网上普查或抽样调查,以较为完整的E-mail地址清单作为样本框,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E-mail调查表,调查表将自动生成并发们被调查者的电子邮件地址,被调查者将在他们方便的时候通过电子邮件填报并回答表格。在调查实施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回答者展示包括问卷、图像和模拟情景在内的多种测试工具。这可以应用于对用户的基础数据和用电情况搜集当中。

(2)采用新型的数据分析方法,提高对于统计成果的运用程度。电力企业的统计数据量多而繁杂,为了在浩瀚的海量数据中挖掘出对企业最为有用的数据,就需要利用到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新型统计方法。如可以考虑通过数据管理层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和元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根据不同的主题建立数据集市来减少数据处理量。数据挖掘工具将数据仓库中挖掘的知识放入专家系统的知识库中,通过知识推理达到定性分析辅助决策。模型库则实现多个模型的综合决策。最后数据展示层将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的分析结果通过前端展示工具提供给相关决策人员,辅助企业人员进行相关决策。

总之,新型的数据搜集方法和分析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也可以有效提高电力企业对于统计数据的分析和运用程度。

第11篇

【关键词】电厂 热工自动化 应用

火力发电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热工仪表实现自动化是火力发电厂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利用性和可靠性。本文通过介绍火电厂热工自动化的实现,分析了控制系统(DCS)在现代火力发电厂中的应用以及火力发电厂实现自动化系统的必然趋势。

一 、电厂热工自动化现状

随着火力发电事业的增长电厂热工自动化也随之发展起来,并且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电力事业的发展,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电厂热工自动化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电厂的自动装置看来,组装仪表有以前的非数字化的发展到现在的数字化仪表的应用,自动控制设备得到了全面的革新,有些机组采用了微型计算机来开环监控,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并且配以CRT显示,提高了人机交互界面,也大大提高了机组的监控水平;局部程控和热工保护的研制,使用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大型火力发电机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使用了协调控制系统,不论是国产的大型机组还是进口的机组都采用了协调控制系统;另外,微机分散控制系统的引进和和消化工作也正在进行中。这一切都使我国的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虽然现在我国的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但是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和国外最大的差距是自动装置的使用率很低,具体除了主设备的可操控性差外,还有一个就是测量装置和执行机构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都将会影响到热工自动化的进程。随着电厂高参数,大容量机组的安装使用,尤其是600 WM机组越来越普遍,近些年,1000 WM机组数量也逐渐的增加,为了保证这些大机组能够安全经济的工作运行,其对自动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这些大型机组只有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对机组的状况进行准确,全面迅速的检测分析,综合职能判断,并进行相应的自动操作和控制,才能更加有效的控制机组使之安全经济的工作。

二 、自动化技术在电厂的应用

(一)自律分布式的系统。

现在电厂中最重要的控制系统就是自律控制系统了。自律控制系统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实现自律的可控性和自律的可协调系统。自律的可控性是指在系统中的任意一个部件系统如果出现了问题,那么其他的系统就能够在实现自我保护的基础上控制好自身的系统,自律的可协调性是指整个系统中的任意系统出现错误,电厂的系统可以自动的协调控制好自身的工作状态,并在运行中相互的协调。

现在使用的DCS和自律性的DCS是有很大差别的。现有的DCS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层次分布型系统,另一种是水平分布型系统。层次分布型系统的上位子系统出现问题时,下位子系统则无法的实施调节但是会进行局部范围内的控制,具有自律控制性,虽然具有自律控制性但是缺乏系统的协调性。水平分布型系统的部分子系统出现问题时,则剩下的子系统会继续的工作,子系统出现的问题不影响其他系统的正常工作,但是这种情况也会有一定的缺陷,系统之间无法相互交换信息,没有实现系统之间相互的控制,因此他具备协调性,但是缺乏控制性。而在传统的集中式系统中,其只有唯一一个控制器,所以它即没有自律的可控性,也没有自律的可协调性。

(二)APS技术应用。

ASP就是电厂机组顺序控制的代名词。仅仅需要按下机组启动按钮中的一个控制按钮,剩余的机组就会按照程序设计的顺序,在设计的时间和各个子控制系统的工作状况,启动的智能化或暂停相关的设备,对各个系统进行协调控制,在极少量人的参与下或不需人的参与下,能够自动化的完成机组的整个开关工作。

ASP系统本质就是实现电厂的自动化工作,其主要特点就是减少电厂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或杜绝人为操作中的各种不稳定的因子。ASP作为电厂提高生产效率和电厂机组的整体自动化水平,是能够增强电厂在电力行业竞争能力方面行之有效的方法,ASP也注定会成为机组控制在以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指导控制电子厂商和电厂技术人员更多的去深入研究,设计和改进功能,并付诸实施。

(三)无线测量技术应用。

无线测量技术能监视和控制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更多情况,获得关键的工艺信息,整合进入DCS。除节省大量安装成本以外,还将推动基本过程和自动化技术的改善。如供热、供油和煤计量,酸碱、污水区域测量等,都可能通过无线测量技术实现远程监控。

三、提高热工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研究

由于电厂的热控系统的软件性能和质量,控制逻辑的完善性和合理性,保护信号的取信方式和配置,保护连锁信号的定值和延迟时间设置,以及热控管理人员的检测和维护水平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由此会使得热控系统的保护系统误动作引起机组的跳闸时间时有发生。

电力生产单位在面临市场竞争剧烈和安全考核风险提高的双重压力下,还应坚持“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电力生产方针,企业的最大利益为优先原则,从提高电厂热工自动化的可依靠性入手,加大投资,加强力度,更深入的开展技术研究,是实现电厂热工自动化的一项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提高电厂的热工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工作,包括控制软硬件的合理配置,采集信号的可靠性、干扰信号的抑制,控制逻辑的优化、控制系统故障应急预案的完善等。随着机组控制可靠性要求的提高,重要控制子系统的硬件配置中,将会采用安全型控制器、安全型PLC系统或者它们的整合,保护采集信号将会更多的采用三选二判断逻辑。独立的测量装置需要设计干扰信号抑制功能。此外基建机组一味以最低价中标的招标模式也应得到扭转。

参考文献:

[1]霍耀光,侯子良,李麟章等.中国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改造建议[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

[2]于金芳,刘涛.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

第12篇

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殷鹏

一、引言

    淮北矿业 (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年产1600万吨的国家特大型煤炭企业,是我国工业企业500强之一。所属的17个生产厂矿、十多个地面厂等基层单位跨越安徽省北部的三个市,分布在方圆几千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各矿、厂均设有35KV或6KV变电所,约60多座。其中,由电力部门区域变电所供电的就有30多座,构成了一个较大型的企业电网。加强用电管理,降低吨煤电耗,成为企业增强赢利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下属各厂矿用电系统实行统一监控和调度,并将用电信息及时反馈到决策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需求分析

    淮北矿业 (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自成立以来,电力调度延用变电工定时抄表、电管部门定时查询数字这种原始的方式,预防事故和节约电能的能力差,不能适应煤炭生产、建设发展和安全运行的需要。我国正陆续推行“分时电价”,每天早8点至晚期10点为企业高峰用电时段,这段时间电价将是每天晚10点至早8点低谷用电时间电价的2~3倍。集团公司矿、厂点多且分散,35KV变电所有20个,6KV变电所有12个,电源来自电力部门区域变电所,管理十分困难。因此建立集团公司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十分必要。

 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该系统主要功能是完成实时数据采集、处理、监视与控制。其中包括各厂矿RTU实时信息的接入和处理,实时显示电网主接线图和运行工况,实时反映发电厂、变电所的电气运行工况,实时统计用电负荷并计算超欠量,电网异常事件进行事故报警并实时打印事项,生成调度报表等。该系统总体规模为:对32个由电力部门区域变电所供电的变电所进行监控。

 

第13篇

(宿州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 要:通过对目前国内企业信息系统现状的分析,以电子商务企业为研究对象,针对MIS在企业中出现的信息孤岛、IT“黑洞”、IT“花瓶”等问题,通过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BSP)和关键因素成功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来规划MIS,真正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 :BSP;CSF;电子商务企业;信息系统规划

中图分类号:F7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044-03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2SQRW176);宿州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yyb36)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者为了实现信息化建设,开始为企业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企业管理者为了能够科学的决策,越来越重视更全面、更准确、更高效信息。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信息经济时代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的规划建设。信息系统通过调查分析企业现有的各种资源,然后得到准确的数据,接着经过加工处理变成各种信息资料并及时提供给管理层,最终使得管理者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样就能够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加企业效益。本课题针对企业MIS规划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分析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重点从MIS规划方法入手,通过企业系统规划法和关键因素成功法进行合理的MIS规划,帮助企业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

1 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现状

1.1 持续增长的信息化建设投入

企业规模和实力的持续增长,使得许多对信息化投资存有顾虑的企业也开始持续增加对信息化的投资,每年的企业的信息化投资呈增长趋势。

1.2 行业间发展差异明显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推广、普及和发展,大部分企业开始认识到开展信息化可以节约企业成本并且能实现有效管理,所以,企业增加投入并加快信息化建设。但是企业的性质不同,导致各行业的信息化程度也不相同。

1.3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从地区间的发展来看,企业信息化外部环境相对完善,大多数企业有明确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对信息化的需求十分明显。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仍处在“诺兰模型”的初装阶段和蔓延阶段,小部分企业处在控制阶段,极少数企业在数据管理和成熟阶段。

2 企业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正在高速发展的全球信息技术,使得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使用各种各样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如企业资源计划、生产系统等。但是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由于各种原因,缺乏必要的规划,只是被动的进行改善,导致信息系统并不能明显的提高企业整体效益和管理水平。目前,多数企业的信息系统出现了下面这些问题:

2.1 信息孤岛

计算机应用系统相互之间在信息上不能共享互换,功能上不能关联互助,信息与业务流程相互脱节,这就是形成了所谓的“信息孤岛”。例如:企业进行一次计算机应用的局部调整,但是这个调整就可能与当前MIS不配套;亦或是企业高级应用开发使用时与之不兼容。这就导致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系统自成体系,信息无法共享,信息孤岛的出现。

2.2 IT“黑洞”

企业看到了信息系统的美好前景,通过巨额投资进行管理软件的改进升级,在经过漫长复杂的开发周期后,企业最后发现当前的需求已经不同,新的管理软件项目已经不能适用于企业部门管理,最终导致项目开发失败。总而言之,企业对信息系统的投资成本超出预算范围并大于预期收益,这种现象就是IT“黑洞”。

2.3 IT“花瓶”

企业的信息系统与公司的发展要求不符合,其功能不能适应未来变化。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员工存在抵触情绪,企业各个部门不能完全利用信息系统,这就使得信息系统成为摆设,不能够真正的服务于企业管理。这种现象我们把它称之为IT“花瓶”。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缺乏正确的规划方法是导致这些企业信息系统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所以只有运用正确合理的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方法,才能保证MIS的开发符合企业实际情况,满足企业各部门对信息的需求,为领导的系统开发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企业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

3 企业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企业信息系统规划是为了实现组织的信息系统能够适应企业未来发展变化而开发一个系统的计划。在系统规划过程中,需要对实现组织目标所需要的信息、提供这些信息的信息系统,以及这些信息系统集成的系统方案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企业系统规划法、关键因素成功法和战略目标集转化法作为最重要的MIS规划方法,还有其他MIS方法:产出/方法分析(E/MA)、投资回收法(ROI)、征费法(Chargout)、零线预算法、阶石法等。我们将采用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中的BSP和CSF两种方法进行企业信息系统规划。

3.1 关键因素成功法(CSF)

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就是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找出来。这些重要因素即是企业管理者最需要得到的决策信息,同时也是企业必须重点关注的重要方面。企业中的关键因素是企业信息系统开发中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必须要严格的要求其质量并进行投资。关键因素成功法是通过确定企业目标继而确定关键成功因素,据此来制定性能指标,最终确定数据库,开发出信息系统。CSF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的分析确定。运用关键因素成功法,我们需要绘制鱼刺图表明企业关键因素与企业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3.2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BSP方法是用于企业组织内部系统开发的方法,它能够对企业MIS规划进行结构化的分析。BSP从企业目标入手,自上而下逐步将企业目标转化为MIS的目标,最终实现企业信息系统规划。

企业的信息系统与企业目标相符合,同时也能够满足企业中不同管理层次的需要,它可以向整个企业提供一致信息。在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发生变化时,信息系统依然可以使用是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的基本出发点。首先定义企业过程,所谓企业过程就是企业业务处理和管理活动中在逻辑上有关系的一组决策和活动的集合,企业过程组成了企业活动。此过程是BSP方法的核心之一。其次分析数据,在总体规划过程中,我们把有关系的信息归纳成一类数据,定义数据类可以了解企业当前的数据情况和要求,分析确定数据共享的关系就可以绘制功能/数据矩阵,完成后就可以定义数据结构。最后建立U/C矩阵可以划分系统结构,最终确定子系统开发的顺序。

BSP法的优点是可以适应企业的各种环境变化,受其影响较小。它与企业的其他应用是相互独立。即使企业将来改变了组织机构甚至变化了管理体制,信息系统也不会因此而受到严重的影响。

4 实证分析

随着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本文以电子商务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企业系统规划法(BSP)、关键因素成功法(CSF)两种方法进行信息系统规划。为了顺利地完成这项系统的开发工作,我们确定部门主管和业务骨干和系统规划人员组成的IS规划领导小组。

4.1 利用CSF方法抓住主要矛盾

我们对电子商务企业进行调查分析,基本事务有:商品采购,网络客服销售,商品物流派送,销售统计。由于商品品种不全且没有重点产品加之物流派送时间不确定,导致商品销量不高,这就是企业的主要矛盾。我们可以通过绘制鱼刺图(图1)来发现这问题:

4.2 运用BSP方法规划IS

4.2.1 定义业务过程

根据调查,我们总结出一下企业管理过程:企业计划、财务计划、资本寻求、商品采购、库存分析、工作流程、销售管理、客户档案、销售、订货服务、商品物流、会计总账、人员计划、职员岗位、职员考勤、招聘/发展。

4.2.2 业务流程重组

根据调查情况,我们对业务流程中不合理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删除多余或重复的流程,合并相近的流程,补充缺少的流程,使业务流程更完善、更合理。

4.2.3 定义数据类

利用从调查中得到的信息可以归纳出企业管理系统以下的数据类:计划、财务、商品、职员、订货、库存、销售领域、客户、日常工作、成本。我们对数据类进行定义为下一步绘制U/C矩阵做准备。

4.2.4 绘制U/C矩阵

绘制U/C矩阵,再对矩阵进行适当的调整处理,就能进一步划分子系统的结构,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关系和开发顺序。

4.2.5 划分子系统

根据绘制的U/C矩阵,信息系统可以划分成四个子系统:财务管理子系统、商品采购子系统、商品销售子系统、客户管理子系统以及职员管理子系统。按照被其他子系统共享数据最多的子系统优先开发的原则,在这个系统中,最先开发的应该是商品销售子系统,接下来分别是财务管理子系统、商品采购子系统、职员管理子系统、客户管理子系统。

根据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可以发现CSF能抓住主要矛盾,可以确定管理目标;BSP更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在进行IS规划时,要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开发出符合企业实情的信息系统。

5 结 论

本文首先阐述了目前我国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其次分析信息系统规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阐述了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的概念和方法,最后通过实证分析利用CSF方法和BSP方法来规划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系统。本文仅仅从原理上考虑如何基于BSP和CSF方法来规划企业信息系统,所以如果要实际规划信息系统,则还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另外,随着企业信息系统规划方法的不断完善,我们可以根据企业实情来最终确定该如何规划信息系统。但本文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规划企业信息系统的方法有很多,文中规划信息系统的BSP和CSF方法仍然存在很多缺陷,开发周期长、系统不能与企业相适应等。这些都需要在以后企业探索如何规划企业信息系统的过程中才能得到解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时刻关注企业信息系统规划,争取在不久的将来解决本文中存在的MIS缺陷问题。文中这些问题虽然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相信,随着企业的进步和发展,这些存在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运用正确的规划方法,开发出符合企业实情的企业信息系统情的企业信息系统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温斯琴.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方案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4-56.

第14篇

一、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带来的影响

(一)企业内部控制形式的变化

电子计算机不仅具有高速、稳定、方便、快捷的特点,还有很强的逻辑判断和逻辑分析能力,这样就使得内部控制形式在两方面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手工会计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后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会计账务的集中处理,使会计部门一些传统的人工控制措施如编制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等试算平衡的检查,总账、明细账的核对等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的内部控制,如用友u8的试算平衡、对账等;另一方面手工会计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后直接改为由计算机内部自动控制,如余额和发生额的平衡检查。由此可见,电算化会计除了“人”这个执行控制的主体外,更多的控制方法主要是通过会计软件来实现的。因此,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内部控制也由手工条件下的单一人工控制转为人工和程序共同控制。

(二)企业内部控制范围的变化

传统的内部控制主要针对交易处理。计算机技术的引入,给会计工作增加了新的内容,也增加了新的控制措施。由于系统建立和运行的复杂性,使内部控制的范围相应扩大,还包含了传统手工系统所没有的控制,如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系统权限的控制、修改程序的控制等以及磁盘内会计信息安全保护、计算机病毒防治、计算机操作管理、系统管理员、系统维护人员等的岗位责任制度等。

(三)企业内部控制对象的变化

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为主,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内部控制的对象主要是会计对象、工作情况、信息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等。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于纸上,并按会计数据处理的不同过程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使会计核算无纸化,修改数据不留痕迹。随着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无纸化交易等的推行,每一项交易在发生时,有于该项交易有关的信息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的各种凭证、单据被部分地取消了,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了。

(四)存储介质的变化

在手工会计环境下,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于纸上,并按会计数据处理的不同过程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它们以手工的纸质形式形成会计人员所熟悉的会计证据原件,这些纸质原件的数据若被修改。则容易辨别出修改的线索和痕迹,这也是传统纸质原件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电算化系统下原来纸质的会计数据被直接记录于磁盘或光盘上,是肉眼不可见,很容易被删除或篡改,由于在技术上对电子数据非法修改可以作到不留痕迹,这样就很难辨别出哪一个是业务记录的“原件”。另外,电磁介质易受损坏,所以会计信息也存在丢失或毁坏的危险。因此,在计算机中如何使磁性介质上的数据安全可靠,防止数据被非法修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五)网络化带来的新问题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日趋普及,网络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单机电算化系统的不足,这些无疑提高了企业间或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信息沟通率,使企业在现代竞争中占据时间上的优势,但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新的要求。第一,在网络环境下,过去以计算机机房为中心的安全措施已不适用。第二,由于互联网的开放特性,给一些非善意访问者以可乘之机。第三,计算机病毒的猖獗也为互联网系统带来更大的风险。因此,网络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复杂,而且还要有各种控制的先进技术手段。

综上所述,实现会计电算化后,许多手工会计信息系统长期积累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方式已不能满足会计电算化的要求,这就迫使我们必须针对会计工作的新变化、新情况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构建

会计电算化后,控制方式是人机结合,以计算机控制为主,控制的要求更加严格,控制的内容更为扩大。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如何加强内部控制:

(一)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

1.组织控制

根据企业的规模及会计软件的核算功能,设立软件操作员、电算主管员、系统管理员、系统维护员、档案管理员等岗位,这些岗位可以一人多岗,也可以一岗多人,但必须作到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不相容的职务主要有软件开发与软件操作、数据维护管理操作与电算审核、数据录入与审核记账、系统操作与系统档案管理等,系统管理员给职务不相容的岗位不同的操作权限,通过建立健全各岗位之间的内控制度,使不同岗位、不同职务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从而达到防止会计电算化舞弊、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目的。

2.硬件控制

硬件控制也称为工作环境控制,是系统正常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作为软件依托的硬件设备,其性能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处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系统处理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软件控制

在采用会计软件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测试,查看该软件是否具有容错和纠错能力,确定软件的合格、合规。另外,企业经营活动变化及经营环境变化,可能导致使用中软件进行修改,会计电算化系统经过一段时间使用也会出现一些需要进行修改的地方。因此,要建立修改会计核算软件的审批和监督制度。要注意的是,电算化系统操作员不能参与会计软件的修改,所有与软件修改有关的记录都应打印后存档。

4.数据控制

数据控制主要是指对数据的安全控制,数据的安全与否关系到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数据控制的目标是要作到任何情况下数据都不丢失、不损毁、不泄露、不被非法侵入。通常采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丢失数据的恢复与重建等。

5.网络的安全控制

随着网络技术快速地发展,企业应加强网络安全的控制,网络安全性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

(1)周界控制

它是通过对安全区域的周界实施控制来达到保护区域内部系统的安全性目的。它是预防一切实行外来攻击措施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①设置外部访问区域,明确企业内部网络的边界,防止“黑客”通过网络进入系统;②建立防火墙,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的界面上构造保护屏障,防止非法入侵、非法使用系统资源。

(2)访问控制

访问包括文件传递、电子邮件、网上会计信息查询等,由于互连网络系统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系统,对社会大众的网上行为实际上是不可控的。因此,企业应在网络会计系统外部访问区域内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外部网络的访问控制主要有:①在网络会计系统中设置多重口令,对用户的登陆名和口令的合法性进行检查;②合理设置网络资源的属主、属性和访问权限;③对网络进行实时监视,找出并解决网络上的安全问题;④审计与跟踪,包括对网络资源的使用、网络故障、系统记账等方面的记录和分析。

(3)数据通讯控制

数据通讯控制是企业为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企业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来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准确、安全、可靠。在系统的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传输的所有数据都进行两层加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使用数字签名确保传输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4)防病毒控制

在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及相应的技术手段与措施。可以采取如下控制措施:①对不需要本地硬盘和软盘的工作站,尽量采用无盘工作站;②采用基于服务器的网络杀毒软件进行实时监控、追踪病毒;③在网络服务上采用防病毒卡或芯片等硬件;④财务软件可挂接或捆绑第三方反病毒软件,加强软件自身的防病毒能力;⑤对外来软件和传输的数据必须经过病毒检查;⑥及时升级本系统的防病毒产品。

(二)加强应用程序控制

1.输入控制

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输出质量,主要取决于输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输入数据的正确性。在输入控制中应坚持以计算机程序控制为主,原则上尽量采用计算机程序控制。

2.数据处理控制

是指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的内部数据处理活动(数据验证、计算、比较、合并、排序、文件更新和维护、访问、纠错等等)进行的控制。处理控制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进行的。主要有处理的流程控制、数据修改控制、数据有效性检验和程序化处理有效性检验。

3.输出控制

会计信息的输出包括查询、打印和向软盘输出等形式。内容涉及各种会计报表、日记账、明细账、总账等。输出控制最重要的目标是保证各种输出结果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正确性。输出控制主要包括:输出数据的正确性控制和输出权限控制。

(三)加强档案控制

档案资料是会计信息的根本性凭据,也是校验电算化会计信息的最原始、最可靠的资料,因此,作好会计档案工作是加强内部控制的手段之一。一要依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制定单位内部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分别存储于纸质和磁性介质上,对此必须进行分类保管,其中纸质会计档案,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等应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妥善保管,保管期限为15年或永久保存。磁性介质会计档案应以只读方式保管并做双份备份,并尽量采用光盘存储且分别存放;二要加强电算化会计档案的保密措施。三是应当设置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岗位。各单位在设置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时,应设专职或兼职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人员。会计电算化档案一般不得外借,因恢复历史数据借用时,要经单位财务负责人批准,办理相关的借阅手续,经手人必须签字记录,在恢复历史数据过程中,操作人员不得将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内容进行非法删除和修改,归还时还应认真检查病毒,防止病毒感染。因工作岗位调整而更换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员时,要办理移交手续并编制电算化会计档案移交清册;四是要重视改善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环境。

(四)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既是公司、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在会计电算化中,由于是“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因而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一是要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核费用签字是否符合公司控制制度,凭证附件是否规范完整;二是要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如查看账册内容,做到账表相符,对不妥或错误的账表处理应及时调整;三是要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四是要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

第15篇

通过线损“四分”管理工作的开展确实可以提高线损管理精细化水平。但是,要在线损“四分”管理过程中切实做到常态化管理一直是线损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下面对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及困难进行分析。

一是大荔县供电分公司”简称“我公司”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计量自动化系统和营配信息集成系统正处于全面应用阶段,三个系统均与线损管理工作有关,但是三个系统在线损“四分”工作中的功能定位不明确。

二是线路和台区线损异常分析没有实现信息化的全过程闭环管控,线损异常分析管理不到位,没有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三是线损日常管理工作流程在信息系统中的固化及应用功能需要进一步提升,方可确保线损管理工作过程得以有效监控,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

四是由于信息系统中环网转供电的算法不够完善,鉴于线路环网转供电方式的复杂性,原有的算法不能满足目前线损管理工作需要。

为解决以上问题和困难,巩固线损“四分”网级达标成果,并建立自局职能本部到基层供电所和班组的“四分”管理常态化工作机制,受渭南市供电分公司委托,我公司作为试点单位,开展了基于多系统联动的线损“四分”管理常态机制研究与应用的科技项目。

工作思路

线损“四分”常态化管理就是要切实做好线损统计、基础数据更新、异常监测与处理、工作质量考评等方面的日常管理。要做到线损“四分”自动统计准确、基础数据动态维护、线损异常实时监测和闭环处理、工作质量考评的客观公正就必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线损“四分”的信息化管理。

因此,我公司确立了以信息化推进常态化的线损“四分”管理思路,即:通过信息系统优化和固化线损管理流程,强化线损纵向和横向工作的联系,以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计量自动化系统、营配信息集成系统为支撑,不断推进线损“四分”常态化管理。发挥营销系统信息全方位、运用广、数据准确的优势,对线损的四分工作进行核心的管理,以此来实现线损统计、分析、考核的全面常态管理,并云豹和计量自动化系统数据的时效性优势,对四分线损率进行实时的监控,让其可成为线损异常分析的一种有效性很强的工具。

具体做法及工作亮点

理清系统功能定位,实现三大信息系统的联动管理。我公司基于多系统联动的线损“四分”常态化管理,吸取了信息化管理的精髓,充分发挥现有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计量自动化系统和营配一体化系统的专业优势,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以及数据共享,实现了三大系统的联动,使线损“四分”管理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发挥营销系统信息全面、应用广泛、数据准确的优势,对线损“四分”工作进行核心管控,实现线损统计、分析、控制和考核的全面常态化管理;利用计量自动化系统数据实效性高的优势进行“四分”线损率的准实时监测,使之成为线损异常分析的有效工具;利用营配信息集成系统电网基础数据详实的优势实现电网拓扑关系基础数据的动态维护,确保“四分”线损率统计准确;三大系统各自分工又相互协作,共同提升了线损“四分”常态化管理水平。

固化工作流程,实现线损“四分”核心管控。由于营销系统中各项业务实现全过程有效的管理和监控,并与配网管理、客服中心、计量自动化等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因此要利用营销系统进行核心管控,固化线损管理流程,便于实现线损“四分”的全方位常态化管控。

我公司按照渭南市供电分公司《流程再造客户服务项目实施计划》的要求,对固化在营销系统中的线损管理九大工作流程进行进一步整合,提高工作流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加强对工作质量的监控。如图1所示。

相应的模块介绍,如图2所示:

图2 功能描述

营销系统数据翔实,线损统计分析更准确可靠。营销系统是较为成熟的系统。单个系统运行稳定,功能完善。营销系统中的电量电费数据都经过了严格复核,因此以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为核心进行的线损统计也更为科学、准确。

基于营销系统的线损统计分析实现了包含厂站发电量收集、线路供电量收集、售电量数据抽取、环网转供电移交、报表统计、数据核查等工作在内的海量数据自动收集和统计核查,避免了手工统计的错漏,确保了线损“四分”数据的准确可靠,为辅助降损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中厂站、线路电量收集功能是将原有的负控终端、配变终端遥测接口扩展至省网结算关口、地方电厂、10kV线路计量关口,灵活地读取并存储相关计量点的表码数据,然后通过营销系统的电费算费模块进行计算,解决了以往关口表码需手工录入系统的不足,减轻了基层单位工作量,提高了数据统计的工作效率。

创新环网转供电算法,更客观地反映线损实际水平。我公司还在系统中创新了环网移交电量分割的三种算法,在设置了10kV线路环网关系、环网时间、转供电用户后,系统便能对10kV线路进行环网转供电以及负荷割接后的线损率进行自动修正,使系统统计的线损率尽可能反映线损实际水平,且不用在现场环网点处加装双向计量表计,减少了工程投资和线路停电时间。

线损率准实时监测,完善线损异常管理技术手段。我公司基于计量自动化系统的线损准实时监测充分发挥了计量自动化系统无需人工干预的特点,利用计量自动化系统生成的日线损率曲线可以实现短周期(按日)线损计算的优势。线损异常可进行回溯分析,缩短了线损异常发现与处理的周期,便于对线损异常进行辅助管控。系统中各类丰富的数据采集改变了以往线损分析无从入手的局面,加强了反偷查漏工作的针对性,提高了线损异常管

理的技术水平。

管理成效

基于多系统联动的线损“四分”管理常态机制研究与应用取得以下成效:明确了各系统的功能定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三大系统联动,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的常态化管理模式;

在现有电力营销系统、计量自动化系统和营配一体化系统这三大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了三大系统的联动,共同打造了线损四分精细化管理的信息化工作平台,避免了重复开发专门的线损平台,形成了以营销系统为核心管控、计量自动化系统和营配一体化。系统有效支撑的常态化、精细化、信息化的线损四分常态化工作机制,提高了线损四分工作质量和信息化水平。

创新实现了配网线路和台区线损异常的全方位管控,通过系统可对异常线路和台区进行异常原因认定、异常审核以及异常整改处理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实现了线损异常率可控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