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就业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第1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4.039

1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

根据2016-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深度调查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15年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37.90万辆,同比增长4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14.28万辆,同比增长3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6.36万辆,同比增长3倍;纯电动商用车生产14.79万辆,同比增长8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生产2.46万辆,同比增长79%。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基本历经了近10年的时间,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主要的三大电子技术即电池、电机、电子控制和系统集成方面都取得重大进步,2014年全国共生产8.39万辆新能源汽车,建成723座充电站、2.8万个充电桩。201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生产76223辆,销售72711辆,同比分别增长2.5倍和2.4倍。

目前,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公认的解决环境污染与能源压力的重要措施之一,相对与国外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应该在资源、技术及配套设施方面加强,例如在燃料电池汽车用发动机上,国内功率35-50kW明@低于国际水平的90-100kW。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稳步推进中,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已经有很多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企业与高等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研发,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巨大考验。

2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掌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业知识,具备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的调试和检修、车辆性能的检测,对于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融合方面还有较大的欠缺,这缩小了学生就业的范围,违背了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

传统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培养方向、课程体系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比如以往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方向,单一从事汽车等各类机动车电子产品,显然已不能完全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课程体系方面,传统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基本不涉及新能源汽车知识内容,当前我们所需要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既要面向传统汽车电子产品相关领域,也要面向新能源汽车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课程体系需要配合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培养方向定位改革。

3汽车电子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措施

目前,大多数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特点主要面对新能源汽车制造及汽车应用后市场,从事新能源汽车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充电桩检测与维护、汽车配件与物流等相关工作,而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传统汽车技术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针对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内容知识,我们应该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中体现出来。

3.1结合职业特点,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陈出新,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有更强的学习、适应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教育学生扎实的、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外,我们还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创新的培养,即授之以渔。学生需要对自己以后从事的岗位有明确的认知,激发学生对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的兴趣,是使学生未来能够进一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高职学生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知识还了解甚少,说起某些国产自主研发新能源汽车还嗤之以鼻,因此,让学生认识国产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了解我国新能源汽车相对其他国家的优势所在有很大必要。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活动,要激发学生对未来就业前景的憧憬,要满足学生在今后岗位对知识的要求,又要符合当下新能源汽车技术对学生能力的需要。

3.2根据岗位需求,设置专业课程

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电子职业岗位群知识要求的深入分析,对于目前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从业情况来看,一部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人员,他们要求对电机及电机控制技术、电池及电池管理技术、整车控制技术等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一部分成为汽车检测维修售后人员,他们需要对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基本工作原理熟知,了解汽车油改气的原理。对于另一部分成为汽车销售人员来说,他们需要熟知新能源汽车的各项新性能新指标,对各种新能源汽车的运行情况及特性有所了解。针对汽车电子技术就业岗位的要求,我们来设置专业课程。以汽车电子技术为例进行分析,高职院校的新能源汽车维修培养计划需要包括:相关机械图纸认知、汽车零部件结构的拆卸组装、电气设备常识、电机构造及维修等方面,此外对混合动力车的结构、工作原理、营销等需要具有一定的常识了解。对相关行业典型知识理论进行符合教学进度的施教,对具有内在联系的相关课程进行由简至难的过程施教,课程学习计划中需要对学习目标、内容、进度进行综合分析考虑。

4结论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应以就业为导向,与汽车产业发展与时俱进,结合职业特点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培养出符合当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汽车电子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苟春梅,吴民.浅析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7275.

第2篇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有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汽车构造、汽车运用工程、汽车服务系统规划、汽车营销与策划、汽车服务工程、汽车电器设备、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交通运输学、汽车维修工程、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等。

选修课程有汽车产业政策法规、汽车服务企业管理、汽车工业经济学基础、汽车保险与理赔、电子商务与物流工程、汽车国际贸易、汽车企业信息化概论、汽车企业财务管理、汽车运用优化技术、汽车液压传动、汽车排放与噪声控制、汽车摩擦与、汽车可靠性、汽车新技术概论、智能运输车辆等。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汽车后服务市场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涉及汽车后市场的汽车企业业务管理、汽车技术服务与贸易、汽车保险与理赔等内容的企业市场行为越来越多,也急需大量相关懂得汽车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人员需求量将持续上升,人才需求将达到较大规模。同时但是的人员素质远远满足不了行业发展需要,由于经过系统学习的专业人员供不应求,导致大量未经任何培训的人员进入汽车服务行业。

最近几年由于汽车类的中职和高职专业毕业生进入市场,这一状况有所改观,但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尤其是掌握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仍然非常紧缺。汽车服务企业需要的毕业生仍然供不应求。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既具有扎实的汽车工程技术知识、汽车服务工程知识,又具有汽车营销、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评估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从事汽车检测、汽车维修与保养、汽车贸易、汽车运输技术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

第3篇

【关键词】新专业 市场 可行性 分析 需求

【中图分类号】U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17-01

一、开设新专业的指导思想

在职业院校开设新的专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准则,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积极地探寻市场、发现市场,把供需链条紧紧连在一起。在北京市同层次院校的专业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形成品牌,形成特色。专业设置逐步从“条件驱动”型向“发展需求驱动”型转变,即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专业设置。从强调我能做什么,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转变为强调需要我做什么,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本着以上指导思想,现提出开设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的一些方案设想。

二、市场需求分析

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其就业导向涵盖了集成电路和半导体材料产业。根据首都“十一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集成电路、TFT?鄄LCD、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移动通信产业、数字电视产业、半导体照明材料产业和智能交通及汽车电子产业等7个产业是信息产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领域。其中集成电路排在了第一位,半导体照明材料排在了第六位。早在2000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就首次向全球宣布:北京将建设中国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从那时到现在,北京集成电路产业走过了蓬勃兴起的10年,初步建立起了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以及装备材料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确立了北京在全国集成电路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以2010年为例,该年北京集成电路产业全产业链实现销售收入245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31%,产业规模是2000年的20倍左右,占全国的17%。在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品销售收入排名位居全市工业第一,占全市工业23%,而集成电路产业全产业链的销售就占了近四分之一。

目前,北京有各类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约80多家,年总销售收入约90亿元,占全国的1/4。集成电路制造企业3-4(大型)家,实现总销售收入约60亿元,约占全国14%。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2-3家(大型),实现总销售收入约90亿元,约占全国15%。集成电路装备制造企业3-4家(大型),实现销售20多亿元,多项装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另外,还建有生产集成电路关键原料的硅材料科研、生产基地。

当前,北京集成电路产业正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国务院2011年4号文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越的外部环境。相信要不了多久北京就会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政府的大力支持,坚实的产业基础,广阔的发展前景,优惠的国家政策,可以说集成电路产业在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产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人才的巨大需求,虽然集成电路产业是知识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但它同样需要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比如集成电路设计,需要大量的程序录入和辅助支持技术人员;集成电路制造,需要大量的高科技设备仪器操作员、工艺技术员、质量检验员和设备维护技术人员;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同样需要大量的高科技设备仪器操作员、工艺技术员、质量检验员和设备维护技术人员。另外,半导体硅材料及单晶硅片的生产等,都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三、可行性分析

在我院设置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具有非常好的条件并且可行,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院在中专学校升高职院校之前,南校区就有这个专业。因此,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实训资源、招生分配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设置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可以说是驾轻就熟。

2.该专业的设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契合北京“十一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因此,获得上级单位批准的几率大。

3.在北京“十一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中,7个重点发展领域,集成电路产业排第一,半导体照明材料产业排第六,因此,设置该专业可获得国家和北京市资金的大力支持。

4.分配就业前景良好,正如市场需求分析中所提到的,集成电路产业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占到了四分之一左右,而且,今后将跨越式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该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前景良好。

四、困难及解决途径

在我院设置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仔细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源问题。微电子技术与器件这一名称,属于比较新的科技名词,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不知道这一专业到底学什么,毕业后干什么。因此,会出现专业招生困难,或招不到相对高素质的学生。

解决办法:一是改专业名称,起一个即通俗易懂,又能代表专业含义的名称,这有一定困难。二是加强宣传,在招生时,宣传材料、现场解说、视频资料等全方位进行,使考生了解北京市的产业政策和就业前景,提高对该专业的认知度。

2.实训问题。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的实训环节比较困难,我们知道现在强调实训模拟真实场景,而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工序非常多,每一道工序的设备仪器都非常昂贵,动则几百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场地和资金都是问题。

解决办法:一是计算机模拟,现在多媒体教学设备完善,各种模拟软件很多,通过购买和教师制作等方式来模拟实际工艺,替代昂贵的真实设备仪表。二是下厂实训,校企合作办学是学院发展的方向,我院有良好的基础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北京分布着众多的集成电路设计、生产、测试企业可供我们选择实习参观,而且,我院已经和许多这方面的企业签有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如中国电子集团微电子所,北京飞宇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燕东微电子有限公司等。我院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解决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的实训问题。

参考文献:

[1]尹建华,李志伟 半导体硅材料基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第4篇

关键词:汽车毕业生就业汽车专业人才

汽车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从1886年发明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如今汽车已变成机、电、液一体的高科技集成产品,汽车制造工业涉及众多的工业门类,是代表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汽车产销量的快速发展及汽车市场需求的变化为汽车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同时随着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的发展空间将日益扩大。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与之配套的汽车售后市场也将成为一个庞大的“黄金”市场。 在此社会背景下,若培养出一批真正懂理论、懂技术的汽车专业人才,则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对学生加以引导,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培养出适应我国汽车市场的后续人才。因此为更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北京市通州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各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关注行业和企业需要,从而全面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我院机电工程系组织有关教师按照2010学年教学工作要点的要求,结合汽车专业的实际情况,将培养适应汽车产业发展的人才为切入点,对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1 我汽车行业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产销量和保有量增长迅速,中国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产量突破200万辆,产销量分别达到206.9万辆、208.6万辆;2002年突破300万辆,产销量分别为328.68万辆、327.15万辆;2003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汽车产量达445万辆,保有量2421万辆。在2002年我国汽车快速增长38%的基础上,2003年我国汽车和轿车产量分别增长36%和80%。200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507.05万辆、507.1万辆,在2003年的基础上继续以14%的速度增长。2005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了570.77万辆、575.8万辆,产销增长率分别达到12.56%、13.54%。2006年,我国汽车产量727.97万辆,比上年增长27.6%,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同年汽车消费量721.6万辆,比上年增长25.1%,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008年,汽车产销分别达到934.51万辆和938.0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21%和6.70%。与此相对应的汽车行业每年正以40%的速度递增。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历史性地突破了1800万辆,继2009年后,再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市场(图1),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汽车产量增加了约8.9倍。

图1近十年来中国汽车产量增长状况

2008年,我国进入汽车服务市场一个快速增长期,汽车服务产业已经进入中国国民经济主流,成为一个战略性支柱行业。目前中国市场汽车服务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城市有车族群对汽车服务的需求将持续旺盛。2010年我国将形成规模达1~1.5亿万元庞大的汽车服务市场。如国内汽车租赁市场到2007年已拥有5000多家租赁企业;我国汽车保险业已经稳居产险业第一大险种;全国4S店发展迅猛,到2008年上半年已经达到7644家(图2),如此数量在世界首屈一指,并且每年正以1.5%的数量递增。

单位:家

图22005年和2008年上半年我国汽车4S店数量对比情况

(摘自中商情报网: 2009-2010年中国汽车4S店市场深度分析及战略咨询报告)

根据上汽集团统计数据预计到2015年,中国汽车工业2015年总值预测为14 620亿人民币,其中整车厂占63%,批发占5%,储运占1%,零售占7%,旧车销售占4%,零件占3%,大修占5%,快修占3%,租赁占5%,融资占4%。汽车售后服务业合计约占汽车工业总产值的1/3强,约有5400亿元的市场规模,汽车服务业的成长性良好。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产业的增长潜力与外部发展环境问题研究》报告,基于2003年中国汽车市场增长趋势,对中国未来10年中,汽车市场需求的增长状况预测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2003年汽车市场增长状况的预测结果(单位:需求量/万辆、增长率%)

年份

家用轿车保有量

家用轿车需求量

家用轿车需求增长率

轿车总保有量

轿车总需求量

轿车需求增长率

汽车总保有量

汽车总需求量

汽车需求量增长率

2010

2344

501

14

3039

589

13

5938

937

9

2015

5020

913

12

5998

1030

11

9633

1352

7

2020

9476

1584

12

10804

1727

10

14509

1890

7

北京作为国内最早启动私家车消费的城市,在过去10年间,北京汽车保有量急剧增长。在2003年8月、2007年5月和2009年12月,北京汽车保有量相继突破200万、300万和400万辆大关,百万级的增长用时分别为6年半、3年零9个月和两年半。目前北京地区机动车保有量截至2010年底,已突破480万辆,2011年,预计达到500万辆?,见图3。北京千人汽车保有量为229.33辆,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此相对应的汽车服务业每年正以40%的速度递增。

图3近几年北京汽车保有量增长状况(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

2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就业与需求分析

2.1 近年来我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就业情况

为更好的了解我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我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2009届、2010届毕业生共计120余人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08份。具体状况分布见图3至图7所示。

2.1.1 学生毕业后去向分布

学生毕业后去向分布情况见图4所示。从图中看出,就业率(包括自己创业与继续上学深造)已到达96.3%。

图4 学生毕业后去向分布情况

2.1.2 学生找工作的途径分布

学生找工作的途径分布见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约有51.9%的学生是通过学校专场招聘会找到的工作,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学校专场招聘会的力度。

图5学生找工作的途径分布图

2.1.3 学生的后续专业分布

在5.6%的创业学生中,对他们的后续专业进行了调查,见图6所示。

从图中看出发现与自己所学专业毫无关系占14% ,在教学过程还应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备学生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

A. 有直接关系B. 有间接关系 C. 毫无关系

图6创业学生后续专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分布图

在16.7%的继续上学深造学生中,对他们的后续专业进行了调查,见图7所示。

从图中看出发现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系占95% ,在教学过程还应注意加强专业课及其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备学生有更深远的学习潜力。

图7继续上学深造学生的后续专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分布图

2.1.4 学生就业岗位分布

图8为机电系两届毕业生在企业中就业岗位的调研。

从图中可以看出 ,从事汽车销售的学生最多,占31.7%;其次是从事其他管理类,占27%;从事机电维修的学生占到比例25.5%,从事汽车保险的学生占到13%。

图8机电系两届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图

2.2 汽车行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

现代汽车是机、电、液一体的高科技集成产物,且种类繁多,技术更新快,企业对毕业生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调研毕业生就业状况中也同时感受到了汽车行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

2.2.1 掌握必备专业知识

其中主要包括: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机械基础及汽车运行材料;汽车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故障诊断检测;汽车使用性能;汽车维修检测设备;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等。

2.2.2 具有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和与生产过程相关的基本能力

其中主要包括:汽车维修通用基本技术;特定车型维修技术;专业英语与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等。

2.2.3 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

其中主要包括:热爱专业,不断钻研提高;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客户诚实、守信、热情等。

3 我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后期建设设想

在我院调研了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现代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办学单位,与各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针对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认真的研讨的基础上,结合本次汽车专业建设调研,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为我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后期建设的设想。

3.1 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以“双证”为核心,制定培养计划,加强校企结合,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模拟工业环境”中,根据专业的能力培养要求,由“双师型”素质教师指导,运用“双师型”教材,让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边学习专业理论边学习技能,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生产、技术服务于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3.2 实验室设备、仪器、场地等实训条件应进一步加强

随着近几年招生量的增加,学生人均实训学时、场地面积与前几年相比,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但是作为机、电、液整体控制的汽车,技术越来越先进,要不断引进新型、新仪器。同时,大量学生进行实训,正常消耗、损耗也随之增加。所以,应不断加强汽车专业实验室建设投资力度。

3.3 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技能水平的提高,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没有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技能人才。要不断的选派一定数量具有相当基础的教师到一线迸行学习、锻炼。同时,要经常邀请行业知名专家来学校讲课,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与行业接轨,紧跟时展。

4 结论

通过以上对汽车售后服务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可以看出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对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前途充满了信心。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对该专业进行剖析,从教学方法、实训条件、教学团队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改进,为培养高质量的汽车售后服务人才、繁荣我国汽车服务市场、提升行业人才素质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映红.国外典型高职教育模式的比较与分析[J].文教资料,2011,(12):138-139.

第5篇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嵌入式技术;ARM微处理器;开发板;软件

一、目前嵌入式系统教学概况

嵌入式系统概念的提出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其历史几乎和计算机的历史一样长。但在以前,它主要用于军事和工业控制领域,所以很少被人们关注和了解。随着数字技术、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和功能更强的操作系统的出现,它才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工业控制、智能手机、消费类电子产品、信息家电、安防监控、医疗仪器、汽车电子等领域。目前,嵌入式系统产品正不断渗透各个行业,并以其应用领域广、人才需求大等优势,获得更大的关注,特别是将来3G和物联网的普及与推广,应用前景非常好。基于此,我国一些高校的信息类专业相继开设了有关《嵌入式系统》的课程,但大多数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课时量少,学校、教师和学生也没有对该课程的教学和学习给于足够的重视,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尽管社会对嵌入式人才需求大,但因为我们的不重视,使得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失去了很多机会。

二、嵌入式系统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嵌入式系统》课程一般作为选修课开设且一般在大四开设,学生接触嵌入式技术时间较晚,对其没有基本的认识,在有限的课时内也只能对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相比大三、大四学生们学习JAVA、C++的热情,嵌入式的学习气氛就显得很冷清。加之嵌入式系统课程要求的知识面广,涉及基础课程多(与电子类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有数字电子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单片机原理、可编程逻辑器件、DSP原理及应用等,与计算机类专业相关的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微机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如果要进行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的还应掌握计算机网络、网络编程、数据库原理及软件工程等课程),所以,学生学习嵌入式系统课程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学习热情也不高。对此,我们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积极帮助学生能在嵌入式领域占有自己一席之地。首先,在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专业介绍时,要强调嵌入式方面的就业前景,目前国内外这方面的人都很稀缺,与应用软件开发的行业不同,嵌入式领域人才的工作强度通常低一些,但收入却高一些,利用这样的好的就业前景刺激同学们好好学习。再者,要强调嵌入式系统课程涉及的先行课程多,一定要打好基础;还有,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老师们可以多开展期嵌入式技术的讲座及嵌入式产品的展示,比如无线点餐系统、车载GPS定位、智能家居等;最后,在学生大一、大二学习期间,各科任课教师要督促学生扎扎实实的学好每一门课程,以便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在竞争如意激烈的今天,学生们也该从进入大学就逐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的改进

嵌入式系统融合了电子、计算机、微电子等多种学科和技术。对于什么是嵌入式系统,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嵌入式系统一般定义为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减,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和应用环境有特殊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1.《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的内容

《嵌入式系统》的教学通常以32位微处理器为平台,32位的微处理器主要有ARM、MIPS、POWER PC,目前国内的大多数高校都是以介绍ARM微处理器为主,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ARM微处理器内核的介绍、ARM的汇编指令和汇编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的C语言设计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及其在ARM上的移植、设备驱动程序和用户图形界面GUI等内容。在试验内容的安排上,通常包括ARM汇编语言的程序设计、BootLoader的移植、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的移植、UCOS II、LINUX、WINCE等嵌入式操作系统下的C语言驱动程序设计和应用程序设计等。

2.教学方法的改进

对于嵌入式课程的学习,很多同学都认为很难,除了前面提及到的它涉及的基础学科较多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讲述的内容学生完全不理解,比如宿主机、目标板、交叉开发环境、GCC交叉编译器arm-Linux-gcc、引导装载程序BOOTLOADER、Linux内核裁减等。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时将嵌入式Linux开发流程给学生作演示,包括建立开发环境,下载相应的GCC交叉编译器进行安装(例如arm-Linux-gcc、arm-μclibc-gcc),或者安装产品厂家提供的交叉编译器;配置开发主机;建立引导装载程序BOOTLOADER;下载针对所使用的CPU的Linux操作系统内核、再添加自己的特定硬件的驱动程序;建立根文件系统;开发应用程序;烧写内核、根文件系统、应用程序;产品。学校还可聘请企业讲师讲述部分课程以使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嵌入式的最新的技术。关于嵌入式系统的实验部分,需要有相应的开发板,有的学校实验条件还不成熟或实验设备不足,那么可以在主机上安装模拟器来模拟开发板,使学生了解将嵌入式的开发流程即可。

四、教学保障

前面已提及,嵌入式的教学过程及实验环节都离不开计算机及开发板,这就需要学校投入一定的资金来改善教学和实验条件。因为嵌入式这方面的人才较少,高校教师中也有很多人从未接触过嵌入式相关技术,所以,对于高校要积极寻求与嵌入式相关的企业的合作,以进行师资的培训,从企业吸收最新的嵌入式的技术和成果用于教学过程中。

五、就业及培训

嵌入式系统是一个软件与硬件紧密结合的学科,从事嵌入式开发的人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电子工程、通信工程等偏硬件专业出身的人,他们主要是搞硬件设计,有时要开发一些与硬件关系密切的最底层软件,如BootLoader、Board Support Package,最初级的硬件驱动程序等。另一类是学软件、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人,主要从事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嵌入式设备的增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嵌入式软件,这占了嵌入式系统的最主要工作,越是智能设备越是复杂系统,软件越起关键作用,而且这是目前的趋势。

从事嵌入式开发的好处是:(1)目前国内外这方面的人都很稀缺。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领域入门门槛较高;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领域较新,目前发展太快,掌握这些新技术的人当然很难找。嵌入式人才稀缺,身价自然就高,越有经验价格就越高。其实嵌入式人才稀少根本原因可能是大多数人无条件接触,这需要相应的嵌入式开发板和软件,另外需要有经验的人进行指导开发流程。(2)与应用软件开发领域不同,嵌入式领域人才的工作强度通常低一些,但收入却高于普通的应用软件开发人员。搞嵌入式系统的公司,所开发的产品通常是通用的,不会因客户的不同而修改。另外,从事嵌入式软件的每个人工作范围相对狭窄,所涉及的专业技术范围基本上固定,时间越长越有经验。

如果以后想从事嵌入式技术方面的工作,那就需要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因为教学计划中的很少的课时量只是让学生们对嵌入式系统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而自学的话又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现在很多培训机构都有脱产的嵌入式就业班,大概学习四五个月的时间就可推荐就业,对于想从事嵌入式开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

六、总结

嵌入式是一个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学科,各个高校也相继开设了嵌入式系统的课程,笔者仅从自己多年的嵌入式教学的角度上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听到同行们更精彩的见解。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职业教育;中高职一体化;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2-0035-07

作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受产业结构调整与中高职一体化的双重制约和影响。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结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产业升级又加快中高职一体化的进程,建立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已成为职业教育自身改革的重点和发展趋势,中高职一体化是专业结构优化不可或缺的考虑因素。因此,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研究,有必要回到产业结构调整和中高职一体化的双重视阈中进行考量。浙江省是全国首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试验区”的试点省份,也是率先探索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改革的省份,本文以浙江省为例,把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状态分析置于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构建的分析框架中①,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作用机制,探讨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对策。

一、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概念及作用机制

(一)基本概念

产业结构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是两个不同概念的事物,分属两个截然相异又彼此紧密联系的领域,各自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产业结构”是经济学领域的概念,自20世纪40年代产生至今,人们对产业结构的内涵仍无统一的认识,按照产业结构研究的内涵和外延的不同,对产业结构的概念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产业结构指产业间的关系结构,包括构成产业总体的产业类型、组合方式,产业间的本质联系,各产业的基本技术、发展程度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广义的产业结构除了狭义的产业结构内容外,还包括各产业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及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构等[1]。本文所探讨的是广义的产业结构,即从质和量两个维度进行探讨,产业结构从质的角度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起主导和支配地位的产业不断替代和更新的过程;从量的角度反映了一定时期产业内的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调整是产业结构朝一定目标的发展变化,是指根据一国或地区的战略发展,对现有产业和资源重新调整,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和融合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内容和必然结果,是以技术升级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优化”的集中体现和主要特征,也深刻影响着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发展和变化。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是指职业教育专业领域内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职业教育专业内的构成要素,包括专业的口径、质量、内涵等;二是在一定专业内涵基础上专业间的构成状态,包括专业的数量、规模、布局及衔接关系等。在区域层面内,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专业种类和数量增减,比例和布局调整,不断提高内涵和突出特色,提升职业教育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增殖过程,即通过调整专业数量、层次、空间、规模、速度、质量及技术服务,适应产业经济转型的动态优化过程。

(二)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作用机制

通过对产业结构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基本概念的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紧密联系,产业结构调整是影响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深层次和决定性的因素,而专业结构调整又反映并影响着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是以就业结构为纽带发生联系,并受时空条件的制约。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专业数量结构和规模结构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职业教育各专业的招生数量、在校生数量和毕业生数量与区域产业吸纳人才的数量趋向一致,专业规模调整速度与产业吸纳人才的速度大体一致,在“供给―需求”上保持总量平衡。二是产业的高度化对职业教育专业层次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要求区域内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人才与产业人才需求层次相一致。三是产业空间布局变动要求专业空间布点适合产业空间布局。四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和融合化对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提出新要求,要求职业教育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规范标准等方面与各产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相一致,这是判断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适应的一个核心指标,也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五是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专业技术服务结构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直接表现为以技术升级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优化,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承担更多的“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各专业“科技孵化器”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影响并非是单向的、机械的、静止的和线性的,它们作为两个各自开放的现实性系统,两者的关系是双向的、动态的以及线性和非线性的有机联系。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同时,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也表现出相应的“反作用”影响,这种“反作用”体现为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其特点是模糊性和动态性,而不是精确的、静止的和片刻的。

二、基本情况与主要问题――浙江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状态分析

有针对性地研究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优化,须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区域内产业结构为参照物,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进行实证意义上的状态分析。所谓状态分析,是指对专业内构成要素的形态和内涵以及专业间构成关系的聚合态进行实证分析的方法,以便科学分析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静态特征和动态轨迹,从而准确把握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情况②

1.在设置规模上形成了面向一、二、三产业较为齐全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体系

2011年,浙江省有中等职业学校424所,招生23.88万人,高等职业学校46所,招生数达12.76万人。从专业设置来看,已形成设置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体系,见表1。2011年,浙江省职业教育专业布点数为3286个,其中中职和高职院校专业布点数分别为2186个和1100个,专业布点在职业院校分布呈集中化和规模化趋势,平均每所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数为7个,平均每所高职学校开设的专业数为23.91个。从专业设置对应的行业和产业看,目前职业教育开设的专业涵盖了经济普查中所列的农林牧渔、采矿、制造、建筑等行业,专业大类涉及率达100%,其中,面向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类专业布点105个,占职业教育专业布点总数的3.20%,面向第二产业的加工制造类、资源环境和土木水利类专业布点总数758个,占职业教育专业布点总数的23.06%,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布点数2423个,占职业教育专业布点总数的73.74%。可见,浙江省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主要集中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专业设置突出市场导向,侧重与区域经济的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行业性和应用性。

2.在比例上形成了以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交通运输类和旅游商贸类为主体的专业结构布局

浙江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布局基本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哑铃型”结构,即一些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密结合的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交通运输类和旅游商贸类专业在数量和规模上成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主体,而资源环境、农林牧渔、能源与新能源类专业以及公共服务类、体育健康休闲类、司法服务类专业在专业结构中所占比例较低。首先,从专业布点数看,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和旅游商贸类专业占中高职专业布点总数的64.92%,而资源环境、农林牧渔、能源与新能源类专业仅占中高职专业布点总数的3.97%,公共服务类、体育健康休闲类、司法服务类专业仅占中高职专业布点总数的2.71%;其次,从专业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看,2011年浙江省高职招生专业数252个,招生人数前十位专业全部是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和旅游商贸类专业,分别是会计、计算机应用技术、酒店管理、电子商务、建筑工程技术、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商务英语、机电技术一体化和国际贸易实务,占高职招生总数的29.52%;同样,中职招生数前十位的专业也全部是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和旅游商贸类专业,分别是会计、数控技术应用、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汽车应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机电技术应用、国际商务、机械加工技术,占中职招生总数的48.80%。

以加工制造类、技术信息类和旅游商贸类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现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目标和方向,也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现状基本一致,以2011年第一季度浙江省劳动力需求为例③,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仍是人力资源市场中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体行业,这五个行业的用人需求占总需求的88.38%,其中制造业需求人数占总人数的50.53%。

3.在能级上形成了“中职重基础、高职重方向,中职重技能、高职重技术”的专业层次结构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对人才结构层次提出了新要求,职业教育高移化和中高职一体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2012年3月,浙江省开始进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加强中高职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衔接,旨在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层次结构,在能级上形成“中职重基础、高职重方向,中职重技能、高职重技术”的专业层次结构。职业教育专业层次结构主要反映在专业口径和课程设置的能级差异上。以加工制造类专业为例,2012年,浙江省中职教育加工制造类设置的主要专业有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加工技术、电气技术应用、电气运行与控制、机电加工技术、 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加工技术、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汽车检测与维修等,而高职加工制造类设置的主要专业有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工业设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钢结构建造技术、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整形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因此,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专业名称和内容上既有相似性,又在专业口径、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上有所区别,中职教育的加工制造类专业偏重于基础性和职业性,专业设置强调职业基础,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和单一性技能,而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更突出专业性,强调培养学生专业的系统性,旨在培养应用性和管理性的专业技术人才。

4.围绕市场设置专业,初步形成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

近年来,浙江省围绕深度对接产业结构发展,以建立职业教育专业市场需求调研与专业预警机制为载体,把区域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作为专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逐步形成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自2011年开始,全省各地加强了对新设专业的审批管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专门发文公布当年职业学校新设专业目录,并规定“凡同一设区市内已有3所以上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原则上不再新批准设置”的有关要求,同时严格控制新增设布点数多、社会需求不大、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以中职教育为例,全省当年停止招生并予以撤销的中职教育专业点有299个,新开设专业点103个,两者相抵共减少专业布点196个。

浙江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始终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注重专业结构调整与区域产业转型互动,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围绕支柱产业做强主体专业。以中职为例,2011年,全省中职学校共设置主体专业点700个,校均为2.2个,主体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比例达到31.5%。在主体专业布点中,先进制造业专业点321个,现代服务业专业点356个,现代农业专业点23个,分别占主体专业布点总数的45.9%、50.8%和3.3%。

二是立足特色产业做精特色专业。如温州市针对鞋服特色产业,开设了鞋革制品造型设计、皮革工艺等特色专业。绍兴市围绕食品饮料(黄酒等)特色产业,开设了酿酒技术专业。东阳市围绕木雕产业,开设了工艺木雕特色专业。

三是瞄准新兴产业开设新兴专业。围绕生物、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海洋、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新材料、核电等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创造条件设置新兴专业,如金华市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湖州市的太阳能与沼气技术利用专业等。

(二)浙江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业教育专业供给与产业需求存在着不对等、非均衡关系

职业教育专业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历史的和相对的过程。职业教育专业供给和产业需求间的不对等和非均衡性,是指职业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进入就业市场时在总量、层次、类别上与产业需求存在差距,出现失业、过度就业或教育不足等现象[2]。

在总量上,职业教育所提供的技能型人才无法满足企业需求,造成产业转型升级中企业“用工难”的问题迟迟无法有效解决。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低端劳动力刚需与技能型人才短缺长期相伴[3]。2012年,浙江省企业用工监测表明,一方面,普工需求占企业用工总需求的比重维持在70%以上,成为企业用工需求的主流;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始终供不应求,各类职业资格等级的求人倍率(求人倍率=岗位数/求职人数)近年来持续保持在2以上。特别是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海洋经济、服务外包、动漫、现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现代农业等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大力发展,加大了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的现象更加突出。

在层次上,职业教育专业能级结构无法适应以技术升级为主导的专业结构调整要求,尚未形成“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层次鲜明、互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专业能级结构。所谓专业能级结构,是指专业结构中各个层次的比例关系。目前,浙江省职业教育专业能级结构单一,仅仅局限于中职和高职两个层次,没有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无法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高技术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1∶6∶14是目前国际通用的人才结构高中低级比例。2011年浙江省高职教育专业布点数为1100个,中职教育专业布点数达2186个,中职专业布点数接近高职专业布点数的两倍。以第一产业为例,浙江目前高职农经类专业布点数为32个,中职教育农经类专业布点数为73个,两者比例仅为0.44∶1,高职农经类专业布点明显不足,中高级人才培养结构比例失调,中初级农业人才比例过大,造成中职农经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偏低,高级农业经营人才培养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对高层次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最后,在总类上,浙江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比例处于不匹配状态,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三大产业之间的匹配度不高。 以中职教育为例,2011年全省三大产业的产值占比分别为5.00%、51.86%和43.14%,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0.02%、74.18%和25.80%,而服务一、二、三产业的中职教育专业在校学生占比分别为1.79%、24.44%和73.77%,中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尚未形成合理的匹配关系。二是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三大产业内的行业结构之间存在着不均衡关系,见表2。第二产业的中职土木水利类、加工制造类专业在校生占比与从业人数占比的差为-18.38和-30.65,表明这两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而第三产业的财经商贸类、信息技术类和文化艺术类、体育健身类、休闲保健类专业与从业人员占比差为14.61、11.44和7.40,表明这两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出现了产能过剩,超过了行业吸纳能力。

2.职业教育专业“同构化”现象较为突出,区域和院校之间专业建设缺乏特色

由于缺乏有效的专业结构调整统筹协调和运行机制,区域之间、院校之间的专业“同构化”现象较为突出,导致区域和院校之间专业结构差异性和互补性不强,专业建设缺乏特色。2011年,全省46所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布点数达27个,占高职院校总数的58.7%,招生人数6186人,占当年高职招生总数的5.98%;服装技术与加工、针织技术与加工、纺织品检验与贸易等三个专业布点数仅为4个,当年招生人数为116人,与浙江省作为纺织品和服装生产与销售大省的地位明显不相适应。同样,中职教育专业结构在设区市内低水平重复设置现象也较为突出,2011年,全省中职学校平均专业设置数达7个,部分区域内中职学校平均专业设置数超过10个。

3.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现代产业集群建设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专业设置与现代产业集群关联度不高,存在着专业设置的“盲点”。对应42个产业集群建设示范区,全省职业教育开设的专业不到60%,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嵊州领带产业集群、义乌饰品产业集群等已成为当地经济支柱和特色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但还没有设立这些产业集群发展所需要的专业,导致这些产业集群创新和升级的动力不足,存在着低端化锁定的倾向。

二是专业规模无法满足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支撑产业集群建设的骨干专业不足30%,以杭州装备产业集群为例,装备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总量占杭州工业经济总量的1/4,而其对应的区域职业教育专业有机电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光电技术应用等,2011年,杭州市上述专业布点数为26个,在校生为7972人,招生数为2799人,当年新设置专业的学校为2所,当年上过专业停止招生的学校为5所。显然,无论是专业的存量规模还是增量规模,都无法满足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

三是专业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支撑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对技术升级的需要。技术升级和创新驱动已成为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征。尽管近年来浙江省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创新,提升专业创新能力,2008~2013年,全省中职学生获得专利授权324项,转让给企业专利数59项,转让金额541.27万元,学生的小发明作品为全省60家小微企业创造了6094.8万元利润。然而,浙江省职业教育仍局限于技能与技术训练层面,专业创新实践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专业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大多仍停留于传统产业改造中的“小发明、小创造”,与浙江省产业结构以技术升级为主导的调整要求不相适应。

三、产业结构调整和中高职一体化双重视阈下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对策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中高职一体化的双重视阈下,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既不是孤立的中职或高职内部专业类型的变动,也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增”或“减”的问题,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本质上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立足区域产业实际,积极探索和构建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中高职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机制。

(一)加强宏观调控,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统筹协调机制

一是科学制订全省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规划,系统设计全省中高职专业结构优化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根据浙江省产业规划,按照“适应性、前瞻性、创新性、效益性”的原则,确立“专业数量规模对接产业发展规划、专业空间结构对接产业集群布局、专业层次结构对接岗位技能等级”的思路,制订全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规划,强化主体专业建设,突出重点构建职业教育专业群,优化全省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努力形成产业结构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耦合发展”的对接机制。二是建立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中职与高职、教育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的对话协作机制和平台。围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在人才需求预测、专业设置、培养标准制定、职业技能鉴定和论证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形成产业引领、政府统筹、部门配合、中高职衔接、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统筹和协调机制。三是搭建人才供需的“大数据”平台,建立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之间的信息交流机制。增强学校对产业需求的前瞻性预测,引导学校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四是定期进行专业设置评估,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增强专业结构调整的灵敏度和科学性。建立职业教育专业预警机制,在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中,实现骨干专业与主体产业、专业核心技能与岗位需要的高度对接,促使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动力机制

一是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采集制度,从不同区域、产业、行业、岗位以及不同性质的用户在人才规格、人才层次、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的不同需求信息进行全面科学的采集,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二是建立科学化的信息处理系统。由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和滞后性特点,要对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进行科学的信息处理,突出对人才需求的动态预测和分析,对因产业结构调整等而产生的人力资源需求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和分析,分别提供近期、中期以及较长时期劳动力需求预测报告,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性和可行性的依据。三是建立信息平台。各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应通力协作,切实履行职责,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学校供需信息双向平台,完善定期制度,让企业和学校都能及时掌握近期、中期以及较长一段时期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相关信息,从而形成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之间“调整―优化―再调整―再优化”的良性循环。

(三)紧密对接产业和行业发展,建立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对接产业转型的运行模式

一是瞄准浙江省产业集群探索职业教育专业群发展新模式。要紧跟浙江现代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对职业教育专业发展重点进行重新定位,以重点专业建设带动专业群发展,着力发展与区域产业集群适应的专业群。二是建立专业对接行业联动机制。成立由行业、企业和学校联合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深入行业主管部门,担任行业协会职务等机制,使专业建设融入行业发展。三是深化专业对接企业、中职对接高职的校企合作和院校合作机制建设。各专业以若干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强专业建设,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实施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带头人会签培养制度。以高职为主体,建立中高职衔接、企业资源共享的院校合作机制。

参 考 文 献

[1]张君生.论职教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