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脑出血(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也成自发性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发病率为60-80人/10万人口/年,急性期病死率约为30-40%,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高的。脑出血常发生于50岁以上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史。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起病,少数在安静状态下发生病。高血压患者发生此疾病的几率很大,也为此疾病的高发因素之一。患者发生疾病之后如仍有高血压疾病发生,会致使患者的脑部疾病发展更加严重,故需给予患者及时的治疗措施,以避免患者出现生命危险。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患者因药物应用易于出现体液平衡失调的现象,对患者的影响很大,故需对患者进行精心地护理,以保障患者的安全。笔者对2010年10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5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应用脱水治疗脑出血颅内高压患者护理方法及效果,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笔者对2010年10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5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2例患者为女性,36例患者为男性,患者的年龄为39-86岁,中位为64岁。1例患者有应激性血糖升高的合并疾病,4例患者为肺部感染,10例患者为糖尿病,4例患者为肾功能不全,39例患者有高血压病Ⅲ期的合并疾病。所有患者中7例患者有昏迷表现,35例患者有神志模糊表现。所有患者经治疗后3例患者死亡,6例患者疾病出现恶化或没有其他变化,49例患者治愈。所有患者中有40例(69%)患者的年龄大于60岁。
1.2方法所有患者中8例患者为轻度脑水肿,50例患者为重度,给予其进行脱水治疗,给予患者应用125-250ml,20%甘露醇进行静点治疗,4-5d为一个疗程。患者脑水肿改善后开始减量。
2结果
所有患者中3例患者经治疗死亡,治疗没有效果或出现恶化的患者有6例,治疗好转的患者有49例。给予患者治疗期间,3例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表现,2例患者出现高渗性脱水的表现,给予患者对症处理后患者情况改善。
3护理措施
3.1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可以反映患者的疾病情况,故在给予患者应用药物后应对患者进行密切地观察,了解患者的脉搏、血压、体温、呼吸等情况。应用药物之后患者多想进行饮水,这是因为药物的原因。在给予患者应用药物1-2d后为重点时段,此时应对患者的各项体液平衡进行观察,此期间患者易于发生水电解质平衡。如患者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躁动的表现时,应给予重视,不应把此作为患者疾病的表现,出现延误的情况发生。对于应激性血糖增高的合并疾病应首先控制患者的糖摄入量,对其进行密切的观察,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3.2给予患者应用药物之后应对患者的尿量进行观察,其可作为评价患者的一种标准。故护理工作中应对患者的尿量进行仔细地记录,如患者的尿量比较少,应马上对患者进行检查,查处具体原因,避免其他疾病发生。如患者的颅内压出现上升的表现时应控制对患者的输液量,可通过消化道给予患者补充。
3.3合理饮食如患者为昏迷表现可给予患者应用鼻饲的方式进行营养支持。患者的营养应给予保障,避免出现意外情况。患者应多进行饮水。
3.4皮肤黏膜的改变甘露醇脱水后,作用迅速,大部分从肾脏排出,并带走大量水分,使患者呈轻度脱水状态,表现皮肤弹性差,黏膜干燥,呼吸道分泌物粘稠,舌体干红、粗糙。在护理中,对于吸痰困难,痰液粘稠的患者给予超生雾化吸入。同还需考虑液体量是否不足,结合临床症状,给予纠正,对于卧床患者,应定时给予翻身、叩背,每1-2小时一次,防止褥疮的发生。
3.5加强对心肺功能的观察甘露醇快速注入体内短期内可使血容量骤增,心脏负荷加重,已有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易诱发心衰,用药后如发生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心率增快应及时停止使用甘露醇并报告医生,对心功能不全者,最好使用速尿脱水。因为速尿不增加容量负荷,对脑水肿合并左心衰者尤为适用,遇有心功能不全,但又因为病情需要用高渗性脱水剂时,可先给利尿剂,然后再给高渗透脱水剂,但更需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3.6电解质的鉴定甘露醇及速尿除能迅速增加尿量外,还明显增加尿钠、钾的排出,速尿还增加氯的排出,因过度利尿可出现电解质紊乱,出现低血钠、低血钾症,前者可表现表情淡漠、食欲不振、头痛、视力模糊以及肌肉痉挛、脉搏细速、血钠低于正常,后者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恶心、呕吐、腹胀、胸麻痹而发生尿潴留、肌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循环反面可发生心律不齐,血压下降,血钾低于正常,心电图呈缺钾改变,由于脑出血患者年龄偏高,肾小球浓缩功能差。如脱水后未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分,可导致血管痉挛,尿量减少,也可出现高血钠、高血氯症,并有呼吸深快,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因此,须及时准确做好血液生化及血气检查,随时配合医生了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变化。
3.7减少并发症临床中多应用甘露醇治疗药物,此药物为高渗药物,给予患者应用时应注意速度应快,并避免液体出现外渗,经常对患者进行巡视,检查患者的输液情况,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腰椎穿刺术(Lumbar Puncture, LP)是神经内科最常用的诊疗操作之一,通过刺入蛛网膜下腔来获取脑脊液以协助临床诊断,同时去除过多脑脊液或者缓解颅内高压[1]。颅内高压患者由于头痛、呕吐、血压过高及其他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不配合甚至拒绝腰椎穿刺,致使穿刺成功率下降、危险性增加,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本科对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102名颅内高压腰椎穿刺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收到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根据《实用神经病学》中颅内高压的诊断标准[2],对具有以下2条以上颅内高压临床表现,需要做腰椎穿刺的102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1)头痛:头部持续性胀痛或额部、两颞部搏动性头痛,改变、咳嗽或用力时加重;(2)脱水剂使用后头痛明显减轻;(3)呕吐,典型者呈喷射性;(4)脉搏徐缓,血压升高;(5)脑膜刺激征阳性;(6)眼底检查见视神经水肿。102例中男58例,女44例;颅内感染72例,脑血管疾病16例,其他14例;年龄16~73(42.4±9.4)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48例,中学39例,大专及以上15例。均为首次接受腰椎穿刺术。已排除:(1)意识障碍,呼吸不规则,生命体征不稳定者;(2)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颅内高压者;(3)脊柱畸形、局部皮肤感染者;(4)有精神病病史者。
1.2 护理干预措施
患者腰椎穿刺前,由统一培训的主管护师对其实施认知干预、情绪干预、行为干预、危险因素干预。(1)认知干预:评估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学习能力,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口教方法,对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采取口头讲述为主,配合看图说明、观看录象及动作演示等,对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采取书面与口头讲述相结合的方法,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患者解释腰椎穿刺的整个操作过程、目的和注意事项等,使患者从主观上能积极配合腰椎穿刺术。(2)情绪干预:首先要态度和蔼、技术过硬,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说出心中的焦虑,再针对产生焦虑的原因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请病区内做过腰椎穿刺病情稳定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减轻患者对腰椎穿刺的顾虑;介绍施行腰椎穿刺的医生的相关信息,联系医生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请患者家属参与心理支持的全过程,配合做好患者的心理支持工作;对实施认知、情绪干预后仍有焦虑或躁动不合作的患者在腰椎穿刺前5~10min遵医嘱予安定针5~10mg缓慢静脉注射。(3)行为干预:训练患者床上排尿,预防尿潴留;做腰椎穿刺训练,使在腰椎穿刺时能更好地暴露穿刺部位;对患者进行肌肉放松和深呼吸训练,使其在心理紧张时转移注意力,减轻焦虑。(4)危险因素干预: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改变时动作宜缓慢,以免诱发脑疝;在腰椎穿刺前用周围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在腰椎穿刺前30~40min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125~250ml(半小时内滴完);甘露醇输完后血压仍过高的患者根据患者情况遵医嘱给予合适的降压药,以控制血压,减轻头痛,降低颅内压,预防腰椎穿刺过程中发生脑疝。
1.3 效果评价
发调查表,向患者做好解释后,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自行填写,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征得同意后,根据患者的口述记录。分别于实施护理干预前及腰椎穿刺前10min对患者进行测评。并在腰椎穿刺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患者的配合情况、穿刺成功率、有无并发脑疝、呼吸抑制等并发症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分认知评价、焦虑评定、头痛评定和血压过高评定。(1)认知评价:一般情况,腰穿知识认知是否正确,是否愿意接受腰椎穿刺。(2)焦虑评定: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3],共20个项目4级,20题的得分相加总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即得出标准分,≥50分即评定该患者存在焦虑。(3)头痛评定:依据WHO疼痛程度4级评估法[4],0级:无痛或稍感不适;1级:轻微疼痛,可忍受;2级:明显疼痛,仍可忍受;3级:剧烈疼痛,不能忍受或大喊大叫。评分≥2级即评定存在头痛。(4)血压过高评定: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评定该患者血压过高。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后从患者对腰椎穿刺的认知是否正确、是否感到焦虑、是否愿意腰椎穿刺、是否感到头痛和血压是否过高5个方面进行比较,经配对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干预取得成功的关键
护士要通过自己良好的语言、神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患者,改变患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首先必须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本科挑选了态度和蔼、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经验丰富、有责任心的主管护师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普遍好评,使护理干预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3.2 改变错误认知是提高腰椎穿刺依从性的前提
错误认知会导致患者产生异常的情绪反应及行为障碍[5]。患者由于缺乏腰椎穿刺的相关知识,以及民间流传的关于腰椎穿刺的误解,使患者拒绝或不愿意进行腰椎穿刺术。本组干预前有62例对腰椎穿刺的相关知识认知错误,21例不愿意进行腰椎穿刺术,经过进行认知干预,提高了患者的认知水平,消除了错误认识,减轻了焦虑、恐惧,使102名患者全部愿意并接受了腰椎穿刺术,而且在腰椎穿刺过程中能积极配合。
3.3 正性情绪是保证腰椎穿刺质量的内在条件
腰椎穿刺术是一项侵入性的诊疗技术,对患者来说是负性的生活事件,常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反应,引起机体的痛苦体验,表现为心跳呼吸加快、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肌肉紧张、身体僵硬甚至全身颤抖,易造成腰椎穿刺时患者主动配合差,摆放困难,穿刺时间延长和反复穿刺。情绪干预和行为训练有效的缓解或减轻了患者的焦虑情绪,使患者情绪稳定,肌肉放松,在腰椎穿刺时保持良好的姿势和,积极主动地配合腰椎穿刺术,保证了腰椎穿刺的质量。安定针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作用,也有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6],静脉注射安定针能迅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3min起效,所以术前5~10min静脉注射安定后,能有效解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降低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使患者保持安静甚至进入睡眠状态。患者全身的肌肉放松,能帮助患者在腰椎穿刺时保持良好的姿势和,缩短操作过程所需的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因穿刺姿势不当而造成的韧带和肌膜损伤[7]。由于安定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静脉注射速度宜缓慢,不应超过2mg/min,并注意观察呼吸情况。本组85例患者在干预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经过情绪干预、行为训练,77例情绪转稳定,8例情绪干预后仍感焦虑的患者遵医嘱使用安定针,为腰椎穿刺术中的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无呼吸抑制等副反应发生,腰椎穿刺成功率达到了98%。
3.4 危险因素干预是颅内高压患者腰椎穿刺安全的保证
脑疝是颅内高压患者腰椎穿刺的最危险的并发症,可压迫延髓引起患者神志昏迷,呼吸突然停止而死亡,因此颅内高压患者必须严格掌握腰椎穿刺指征。如果颅内高压患者必须做腰椎穿刺明确诊断和治疗时,应先使用脱水剂,缩小颅腔与脊髓腔之间的压力差,预防脑疝的发生[8]。20%甘露醇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高渗性降颅内高压。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颅内高压因素同时,使用周围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在腰椎穿刺前30~40min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125~250ml,并观察脱水降颅内压的效果,血压仍过高的患者遵医嘱使用降压药。在腰椎穿刺过程中专人护理,加强监护,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脑疝先兆,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本组有90例感到头痛的患者,使用甘露醇后68例头痛缓解,22例仍感到头痛的患者头痛程度较干预前明显减轻;66例血压过高的患者,干预后51例血压降至正常,15例血压仍过高的患者血压较干预前明显降低;无1例发生脑疝,保证了颅内高压患者在进行腰椎穿刺过程中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宋红艳.腰椎穿刺术.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2):76~77.
2 史玉泉编.实用神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02.
3 汪向东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5~237.
4 薛萍,贾萍,王郁,等.心理护理对大肠镜检查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1,17(2):48.
5 曾文星,徐静,编.心理治疗:理论与分析.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4.
6 杨藻宸,江明性,吕富华,编.医用药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43~246.
作者单位:255120淄矿集团公司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正常人颅腔是由脑组织、脑脊液、血液这三种基本上不可压缩的成份所组成,其中任何一种成分的增加都可很快导致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是脑血管病患者的常见综合征。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创伤。因此,重要的护理工作就是严密观察病情,以发现颅内压增高的征兆,并尽力减少致颅内压增高的各种因素。现将近6年临床中遇到的颅内压增高的患者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01年5月至2006年5月,以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男36例,女28例,共计64例。脑出血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其他原因6例。其中脑室引流患者8例。
2 观察与护理
头颅是一个基本密闭的腔,容积是不变的,颅腔内有三种内容物:脑组织、血液、脑脊液。这三种内容物超过了允许的限度,就会发生颅内压增高。颅内压是指颅腔内容物给予颅腔内的压力。它由液体静压力和血管动力两个因素组成。由侧卧位腰椎穿刺所测得腰大池脑脊液压力超过1.80 KPa以上为颅内压增高。
2.1 将患者入院时所测得的各项指标(如六联观察:意识、瞳孔、T、P、R、Bp)作为以后观察的基础。
2.2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变化 意识、瞳孔的变化往往早于生命体征的变化,患者入院后不论有否意识障碍,应经常呼唤其姓名,或同时摇其上臂,观察反应程度。若患者意识清楚出现嗜睡或意识朦胧,出现意识障碍加深,提示有颅高压或脑疝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作相应处理。正常瞳孔直径2~5 mm,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如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迟钝,或瞳孔中等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提示颅高压严重,特别是一侧瞳孔进行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夫,是脑疝早期症状,应紧急脱水治疗或作相应处理。本组有18例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经脱水、利尿治疗,其中8例行急诊开颅手术,均转危为安[1]。4例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及时报告医生,即行手术治愈。
2.3 观察头痛、呕吐症状 患者由于颅内压增高,均有不同程度头痛及呕吐症状。对于头痛剧烈,颈项疼痛强直,呕吐频繁者尤应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变化,并加强脱水治疗,以降低颅内压防止发生脑疝。本组有24例头痛剧烈,11例呕吐频繁,经脱水、利尿、止吐治疗后,头痛、呕吐症状减轻。
2.4 观察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的观察是判断病情变化的重要依据之一,要定时测量,并作好详细记录:①呼吸:不规则的呼吸类型是颅内压增高的特征,临床上常见的如潮式呼吸,毕奥式呼吸,抽泣样呼吸及双吸式呼吸等。对小脑、后颅窝肿瘤患者应高度重视呼吸变化,防止枕骨大孔疝致呼吸突然减慢或停止。本组有4例呼吸节律变化,9~12次/min,2例呼吸突然停止,即行脱水治疗、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处理,转危为安;②血压和脉搏:血压进行性升高,脉搏慢而有力,常是颅内压增高所致,但当血压升高到一定程度仍不能保证脑组织血液供应时,便迅速下降,脉搏变得不规则,细弱而快。
2.5 观察脑疝的先兆症状 观察期间出现躁动不安者,应提高警惕,可能是颅内压增高或脑疝的预兆,应该观察躁动的原因,除颅内因素外,尚可因不适,躯体任何部位疼痛以及膀胱膨胀等引起的躁动,应给予相应处理。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肢体运动的变化:意识改变是颅脑疾患患者最常见的体征之一。它反映了大脑皮质和脑干网状结构的机能状态。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嗜睡、朦胧意识等是脑疝的先兆症状。颅脑损伤患者有昏迷-清醒-昏迷过程,即有中间清醒期再昏迷是硬膜外血肿的有力证据。瞳孔的调节、对光反应灵敏度与动眼神经有关。瞳孔的观察在神经外科有着特殊的定位意义。幕上肿瘤患者出现病侧瞳孔先小后大、对光反应迟纯、消失,警惕颞叶疝的发生。颞叶疝首先出现意识、瞳孔、肢体运动的障碍,呼吸、循环系统的障碍在后期出现。枕骨大孔疝时突然出现呼吸、循环系统的障碍,后出现意识、瞳孔的改变。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宜在早期进行治疗,发生脑疝后再抢救则可留下不可弥补的后遗症。
3 护理
3.1 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呼吸道分泌物多且出现呼吸困难者,应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如呕吐应注意头侧向一边,严防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有意识障碍者,应防止鼻咽部分泌物流入呼吸道,以免引起呼吸道阻塞并发肺部感染。因此,呼吸道护理尤为重要。常规口腔护理,清除口腔及呼吸道的分泌物。应用双黄连粉60 mg、利多卡因5 ml加0.9%、生理盐水20 ml超声雾化吸入,并发肺部感染及时应用抗感染治疗。
3.2 休息与护理 患者血压平稳后头部抬高15°~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避免各种不良刺激。
3.3 给氧 适当低流量吸氧,可防止血管扩张,减少大脑的血流量,有益于降低颅内压。
3.4 保持病室安静 调整环境、心理护理:颅内压增高症的患者病室宜安静,避免噪音,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鼓励和安慰患者,清除紧张和恐惧心理,说明疾病性质,解除思想顾虑,配合治疗避免用力动作,保持大便通畅。
3.5 脱水治疗的护理 ①20%甘露醇250 ml 30 min内快速滴入,速尿20~40 mg静注,交替使用,脱水治疗期详细记录24 h出入量,颅高压高峰期控制输液量(输液量
3.6 饮食调护 颅内压增高患者常伴有呕吐,出现水电解质失调。因呕吐剧烈而影响进食,导致营养不良。意识障碍患者应暂禁食。意识清楚的患者,故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为原则,如奶类、鱼类、核桃等。患者清醒后可给予健脾养心、安神,食物如莲子、大枣、百合、桂元肉等。忌食辛辣、油腻、荤腥之物,应多吃青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大便干燥者,应给予四磨饮口服液配合治疗。
3.7 针刺疗法及护理 通过针刺可以激发机体的抗病能力,调整机体的阴阳、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通过辩证施护,如昏迷期以通窍开闭为主,针刺人中穴,恶心呕吐患者取侧卧位,针刺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出现高热、抽搐、筋肉拘急时可针刺人中、涌泉、合谷穴,用强刺激。可选用紫雪惊丹、安宫牛黄丸口服。头痛患者应多休息,并针刺太阳、风池、印堂等穴。失眠可用王不留行籽贴耳,取神门、心穴等,以镇静安神。
3.8 加强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 颅内压增高的患者,易产生急躁、焦虑的情绪,多数颅内肿瘤患者长期被疾病折磨,多处求医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加上失语,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有较大的自卑感、绝望感,同时对脑部手术有怀疑和恐惧的心理。因此,要多与患者沟通,做好其思想工作,针对患者顾虑和关注的问题给予耐心解释和指导,认真做好每一项护理工作,并在生活上给予协助和照顾,防止因患者情绪激动而致颅内压增高。护理的关键要熟悉各种可能发生的急症情况及其早期征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配合必要的抢救,减轻患者的痛苦,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临床资料
患者于1年余前出现额面部头痛,无脓鼻涕。自行服用抗生素无效,到我院就诊,门诊CT示:蝶窦囊肿。遂于2013男3-21收入我科。否认外伤史,高血压、糖尿病史。于3-21在局麻下行蝶窦囊肿摘除术,术中出血少,术后无出血。3-23鼻腔纱条抽取后鼻腔流出清水样40ml。低头时明显增多,生化检查示:脑脊液。行MRI检查,结果示:空蝶鞍综合征。4-1在全麻下行取大腿筋膜鼻内镜下漏口修补术。手术顺利。于10d后拆除大腿伤口缝线。术后第12d填取鼻腔填塞物,鼻漏消失,又继续观察10d无脑脊液鼻漏,痊愈出院。
2 病情特点
1为自发性2低头时脑脊液增多3鼻漏液经生化检查为脑脊液4经CT及MRI检查出蝶鞍扩大,垂体压扁约2.66cm
手术方法:取大腿筋膜在鼻内镜下行漏口修补术。
3 其优点有
在手术进路中增加光亮度,使视野更加明亮;可近距离观察目标从而得到高清晰的细微图像;可以延伸视野及视角;可避免开颅手术引起的手术和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多的弊端。漏口填充物采用自体肌肉、脂肪和阔筋膜,避免了因利用鼻甲、鼻中隔粘膜填充时组织不足[2]。
4 护理
4.1 术前护理
4.1.1 采取床头抬高30°,避免头低位,这样既可以降低颅内压,减轻病员头痛症状,也可以避免脑脊液回流引起颅内感染。
4.1.2心理护理 患者因为此病治疗时间较长、费用高而担忧,并且因为脑脊液鼻漏担心颅内感染而呈现明显焦虑。表现在既有迫切的求治心理,又担心手术复杂可能引发后遗症,或者难以治愈的矛盾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将共情应用于护患沟通中,首先建立起护患的信任,取得患者的配合。再向病员详细介绍疾病的治疗方法与配合方法。讲解此种手术的优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出现问题的处理及配合。将患者的焦虑担心降到最低。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
4.1.3 皮肤准备 术晨做好皮肤的准备,剪鼻毛。避免术中污染术区。
4.1.4 鼻漏液的观察 护士应注意询问或观察鼻漏液流出的速度、部位和关系。向医生做好报告。以利于医生与检查报告结合判断漏口的位置。
4.2 术后护理
4.2.1 病情的观察 此手术涉及颅底及硬脑膜,易造成颅脑损伤。术后除常规床旁心电监护48h,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外。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意识。是否有头痛、恶心、呕吐等。以及时发现患者有无颅内高压和颅内感染的症状。
4.2.2 全麻清醒后给予床头抬高30°利用脑部重力作用,使脑组织附与漏口修补位置,利于伤口愈合,同时可以减轻因鼻部填塞引起的头部不适。告知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每2h翻身一次,预防压疮,翻身时动作要轻柔缓慢。解释卧床休息的目的是为了预防活动引起颅内高压导致脑脊液再次鼻漏。可提供书籍,床上可做手工活,缓解患者因绝对卧床带来的心理问题,提供患者的依从性。
4.2.3 饮食 给予低钠清单高营养饮食,每日限制饮水1000ml。低钠饮食和限制饮水都是为了预防颅内高压。同时在配餐中增高纤维素的含量,以增加大便的容积,刺激肠蠕动,预防绝对卧床休息及降低饮水量二引起的便秘。
4.2.4 预防颅内高压 术前患者因脑脊液鼻漏颅内呈低颅内压状态,术后镂空欧修补后脑脊液不再漏出,患者呈现假性颅内高压。术后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饮食及护理外在应给与以下几点护理:
给与甘露醇静脉快速滴注。输入甘露醇要观察患者是否有视物模糊、头痛、头晕、尿量增多等不良症状。预防便秘:由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活动减少,并且限制了饮水量,患者易发生便秘。而便秘是诱发颅内高压的重要因素之一。配餐中增加纤维素、腹部顺时针环形按摩、建立规律排便模式;还结合按摩腹部的天枢穴。指导患者避免摒气、抠鼻、擤鼻等动作。
4.2.5 预防颅内感染 由于手术是经由鼻内非无菌去进入蝶鞍内,术后颅内感染仍然是易发并发症之一,故应做好预防颅内感染的护理工作。处理每日监测体温观察病情变化外,术后要选择对血脑屏障有良好穿透性的抗生素,按时按量用药。鼻腔纱条抽取后保持鼻腔通畅,勿做抠鼻、擤鼻的动作;同时还要做好口腔卫生护理工作,保持口腔清洁,3次/d用西帕依漱口液漱口。
4.2.6 供组织区的观察及护理 脑脊液鼻漏口填充物为筋膜。术后大腿伤口处各项操作须是无菌操作,防止供皮去感染。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观察大腿处伤口是否有红、肿、热、痛及异常分泌物。此患者术后供血组织去皮肤生长良好,于第7d拆除缝线。
5 出院指导
鼻内镜手术修补以后容易复发,可能再发的漏口部位较多,需要长期随访复查。随访监测的指标包括头痛症状、眼底检查、垂体激素水平检查等。
空蝶鞍综合症是临床罕见的一种临床症候群,目前有明显临床表现的患者需及早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多是在鼻内镜下行脑脊液漏口修补术,此手术方法较为复杂,术后有可能引起领域内感染,轮高血压等并发症,进而可能导致手术失败,脑脊液再次漏出,甚至威胁生命。但只要我们熟练掌握术前术后护理要点,认真仔细观察病情,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压氧;重型颅脑外伤;引流管
高压氧治疗脑外伤,国内外都积累了大量资料,同时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证明有独特的效果,尤其在重型颅脑外伤治疗中具有其他疗法不可替代的作用[1]。但由于此类患者常有气管切开、带有各种引流管、导尿管及输液管等,高压氧治疗期间的护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疗效和安全。通过将护理程序引用到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2年5月~2009年12月在我院高压氧科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475例,男368例,女147例;年龄5~62岁。其中硬膜下血肿102例,硬膜外血肿99例,脑挫裂伤215例,脑干伤21例,脑室内血肿38例;同时伴有颅骨骨折61例,其中37例为颅底骨折。
1.2 方法:在外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伤后5~18 d实施高压氧治疗,采取空气加压舱,气管切开者采用一级吸氧,其他采用面罩吸氧,治疗压力2ATA,吸氧60 min,中间休息10 min,1次/d,10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2~10个疗程。
1.3 疗效:总有效率为90.6%,其中治愈213例,占44.8%;显效149例,占31.4%;有效68例,占14.3%;无效37例,占7.8%;死亡8例,占1.6%。
2 护理的运用
2.1 治疗时机的选择:有文献介绍,脑外伤后最佳治疗时机在伤后12 h,但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意识障碍,呼吸、血压及脉搏等不稳定,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及时性高压氧治疗[2]。此时,应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尽早让患者实施高压氧治疗。通过精心护理及观察,475例患者都在尽早的时间内(伤后5~18 d)实施了高压氧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2 进舱前的准备:备好急救药品和器械;交代高压氧治疗的注意事项;指导陪舱人员学会在舱内对患者观察和护理的内容;检查患者的各种引流管、导尿管、鼻饲管等是否通畅、固定完好;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和呼吸道通畅。
2.3 治疗中的护理
2.3.1 预防中耳气压伤和外伤:进舱前意识清醒者教会咽鼓管开启方法,并常规使用呋麻液滴鼻;昏迷者因咽部肌肉呈松弛状态,放慢加压速度,陪舱人员反复多次用少量水滴入患者口中,引起吞咽动作开启咽鼓管,必要时可行鼓膜穿刺术。
2.3.2 及时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因昏迷及长时间卧床,高压氧治疗时肺部分泌物增多,而患者咳嗽反射减弱,痰液难以自主排出,应注意及时排出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入舱前要充分吸痰,高压氧治疗时加、减压阶段不宜吸痰,在稳压阶段吸痰。
2.3.3 携带引流管的护理:有些患者携带密闭气囊或引流管,指导陪舱人员在加压时全部关闭,减压时全部打开。对于留置导尿的患者,在进舱前须排尽尿液,并将尿袋置于膀胱水平以下的位置。
2.3.4 减压时防止颅内压“反跳”:脑外伤患者常伴有脑水肿,高压氧治疗可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但在减压时,尤其减压至0.03 MPa时颅内压易出现“反跳”现象,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减慢减压速度,必要时肌内注射速尿或静脉滴注甘露醇等降颅压。
2.4 出舱后的护理
2.4.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意识及血压、脉搏、呼吸等情况,尤其注意颅内压的变化,注意外伤局部有无渗血等。
2.4.2 预防并发症:预防压疮、肺炎等,保证高压氧治疗。
3 小结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致死率、致残率最高的急性颅脑创伤,早期进行系统有效的保护脑组织及促醒治疗,可减少患者脑组织继发性损伤,促进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2]。高压氧有激活上行网状激动系统、促进昏迷觉醒、意识恢复的作用。颅脑损伤高压氧治疗原则是越早越好,所以临床应为患者能尽早进行高压氧治疗创造条件,患者的护理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4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脑出血 鼻饲 护理措施 预后
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伴有脑水肿、颅内高压的重症脑出血鼻饲患者56例,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46~82岁,大脑半球出血44例,小脑出血10例,脑干出血2例,既往有高血压36例,本组病例均经颅脑CT确诊。
观察要点: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重症脑出血患者在最初发病的几个小时内,病情变化大,3天内是脑水肿高峰期的开始,应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是否烦躁不安,能否与人交流观察1次/小时,尤其是瞳孔的大小及反射、血压、呼吸等的动态观察等,如果患者从意识清转为意识不清,烦躁不安可提示表情加重,如有脑疝形成,可出现两侧瞳孔不等大、呼吸有时快或变慢多提示脑干呼吸中枢受压,预示病情危重;血压过高也提示出血加重;血压过低提示血容量不足及休克;体温持续39~40℃,说明有中枢性高热的发生。②密切病情程度是否加重:56例脑出血重症患者均有脑水肿及颅内高压,从脑出血开始都有颅内高压的不同表现,如: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嗜睡、昏睡及昏迷,第3天开始为脑水肿高峰期开始,持续3~5天。绝大多数属于急性或亚急性颅内高压[1],若患者上述症状及体征加重等症状,说明患者颅内高压加重的表现。③观察是否有急性应激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生:56例脑出血患者有16例出现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胃管中有咖啡色胃内容物流出,提示急性应激性胃黏膜病变发生。④观察吸入性及坠积性肺炎、压疮:脑出血重症患者吸入性及坠积性肺炎、压疮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并发症,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呕吐,如有呕吐应尽量侧卧位,及时吸痰,按时翻身拍背,减少发生坠积性肺炎及压疮的机会,定时查看患者的皮肤完整性,并增加营养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护理方法:①卧床:脑出血重症患者急性期由于病情不稳定,如果活动容易加重出血使病情加重,所以,应绝对卧床休息,并且做好防护以避免坠床造成第2次伤害,由于患者大多有颅内压增高应头高足低(抬高床头20~30cm),以利于减低颅内压。脑出血很多患者有呕吐症状,并且痰液不能自行咳出,容易误吸,因此,患者多以侧卧位为主以防痰液及呕吐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吸入性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昏迷患者保持侧卧位。②营养支持: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应早期鼻饲干预,以保证患者能量及液体供应,保证有效血容量、有利于急性脑出血的血压管理,从而减少误吸,有效地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并可以减少输液量使患者的心力衰竭发生率下降。昏迷患者或会厌麻痹者应选择早期鼻饲饮食,一般于发病24小时后留置胃管[2],鼻饲后应按照营养师的要求给予患者适量的饮食。③头部冰帽及物理降温措施,对于脑出血重症患者应持续冰帽以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对脑细胞有积极的保护作用,有利于减轻颅内压及提高治愈率,另外,还能预防癫痫的发生,对于持续高热的患者应积极的物理降温包括持续24小时头部冰帽、大血管处冰敷,或采取冰枕、头部置冰袋等方法。④配合医师治疗颅内高压,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由于重症脑出血患者颅内高压多在72小时达高峰,应遵医嘱及时足量用脱水药物治疗,由于脑出血患者年龄大,多数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及糖尿病,所以注意患者的心率及精神状态,及时发现患者心力衰竭的症状提供给医师,以便及时更改医嘱。要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脑出血患者严格掌控患者的入水量,没有丢水的情况下做到(尿量+500ml液体),以防加重脑水肿,严格按照饥渴疗法控制液体量。监测血压、电解质、渗透压及心肾功能,控制输液速度,防止药物外渗,引起皮下组织坏死。⑤一般护理与早期康复:脑出血重症患者都应使用三马气垫,以防压疮的发生,最好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怕导尿引起泌尿系感染)尽早保留导尿,对预防压疮有积极的意义。早期配合康复师做好早期康复的工作,按时给患者做被动的肢体运动以防关节挛缩,提高患者肢体残留功能。⑥加强疾病知识的宣教:患者突发脑出血,给患者带来极大地痛苦和超常的心理压力,同时也给亲人带来强烈的心理打击,应及时给患者及家属心理疏导安慰,指导患者保持镇静,避免情绪激动引起血压再次升高,导致血管破裂,再次出血。应鼓励患者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疾病知识的宣教,使其掌握康复知识,对疾病有正确地认识,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早日康复。⑦血压管理:脑出血后患者的血压多数增高,对大脑有保护作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对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及降低需要管理并积极查找影响因素(例如是否有尿潴留导致患者烦躁引起血压增高),不能无原则的降压。Morfis等研究显示[4],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入院时血压往往增高,但在1周左右大部分患者的血压能够自然回降至正常范围。除非血压>190~110mmHg才需要干预,所以要克服护士、患者及家属对高血压的恐惧心理,在测血压时发现血压很高,尽量不要在现场告诉患者,避免患者紧张血压更高。
结 果
56例脑出血重症患者中,基本痊愈6例,显著好转12例,好转25例,死亡13例(病死率23.2%),其好转以上出院43例(76.7%)。
讨 论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重症脑出血患者早期常出现营养状况恶化,而营养状况恶化与病情加重的程度呈明显正相关,因此,目前认为对重症脑出血患者,在经过早期的急救后,一旦生命体征稳定,应及早给予营养治疗,早期鼻饲干预能够保证患者能量及液体供应,保证有效血容量、有利于急性脑梗死的血压管理,从而减少误吸,有效地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并可以减少输液量使患者的心力衰竭发生率下降,本组56例脑出血重症患者中,经过给予合理的侧卧,头部冰帽及物理降温措施以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早期配合康复师做好早期康复的工作,按时给患者做被动的肢体运动以防关节挛缩,提高患者肢体残留功能。加强疾病知识的宣教提高对疾病有正确地认识,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正确血压管理措施,严格按照饥渴疗法控制液体量,基本痊愈6例,显著好转12例,好转25例,死亡13例(病死率23.2%),其好转以上出院43例(76.7%),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雷艳,代莉,项安凤,等.脑出血颅内高压病人的重症监护[J].护理学杂志,2003,18(8):586-587.
2 杨志峰.重症脑出血鼻饲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3,18(9):690.
【关键词】 颅内血肿;颅内压;临床护理
颅内血肿是脑外科常见急诊,患者颅脑损伤后直接造成的继发性损害一般都是颅内高压,意识障碍,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病死率和致残率也在50%以上[1]。因患者自身的生理特点,加上合并损伤多和脑损伤严重,伤后昏迷时间长,因此,伤后并发症发生率很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09年10月收治的颅内血肿患者62例。其中单纯颅内血肿28例,颅内血肿伴脑挫裂伤19例,合并颅骨骨折12例,合并脑疝3例。患者或清醒或处于昏迷状态。患者致伤原因有:坠落38例,交通事故伤20例,打击伤4例。
1.2 方法 采用开颅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等手术治疗的患者有60例;采用脱水、激素、抗炎、营养神经,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等非手术治疗的有2例。
1.3 评分标准 按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标准,3~5分36例,6~8分26例。
2 结果
本组资料62例患者中,治愈31例,中残14例,重残8例,死亡4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5例。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颅内血肿患者,要保持病室安静,有条件的应单独房间,专人护理。要注意室内温湿度适宜,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30~60min。患者保持平卧或头高10°~15°为宜,避免头部较剧烈的活动或搬动。颅内血肿患者一般都伴有意识障碍及颅高压症状,有效地约束患者,及时上好床栏,观察神志、瞳孔变化。如发现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可能是脑疝,需立即行头颅CT检查,并做好术前准备。
3.2 术前护理
3.2.1 心理护理 因患者病情发生急,外伤突然,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指导,解释手术的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治疗效果、消除家属的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3.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重颅脑外伤造成的多发性颅内血肿,颅骨骨折可引起口鼻腔大量出血,或因颅内压增高而频繁呕吐,并堵塞呼吸道。这时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床旁备吸引装置及抢救物品,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的异物。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防止出现脑疝造成呼吸停止,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3.2.3 协助医生做好各项术前准备 及时准确地完成术前准备,包括血常规、出凝血功能,术前四项、配血、心电图等,备好头皮,建立静脉通道。对于急需手术患者,要在30min内完成术前准备。
3.3 术后护理
3.3.1 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观察 意识和瞳孔的变化提示病情变化,予以持续心电监护,持续血氧饱和度监测,每15min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瞳孔,待病情稳定24h后改为q1h监测,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3.2 呼吸道护理 术后昏迷行气管插管者,应做好带管护理。护理人员应告知家属气管插管的重要性,交代家属注意带好病人的手,防止意外拔管。护士每4h观察插管深度并做记录,每班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观察有无单侧气管插管。床旁备吸引装置,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根据痰液粘稠程度进行气道湿化,保证200~400ml/d。q2h予翻身,叩背,促进痰液排出。如病情未好转,气管插管48~72h左右,医生可能根据病情需要做气管切开,按气管切开护理常规进行护理。人工呼吸患者,做好呼吸机护理,观察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情况,有无人机对抗现象,烦躁明显者遵医嘱予镇静。
3.3.3 管道护理 妥善固定引流管,引流量是颅内压高低的重要标志,根据硬膜外或硬膜下引流管适当调节引流袋的高度。术后保持头部相对固定,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密切观察引流管是否扭曲、受压,保持引流管通畅,经常挤压引流管。要注意观察引流量、颜色、性质、准确记录2h引流量,了解颅内压及颅内出血情况。每日更换引流袋,严格无菌操作。搬动患者时应夹闭头部引流管,避免引流液回流,防止逆行感染。
3.3.4 基础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 (1)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湿润,每日口腔护理1次。(2)褥疮护理:予以垫气垫床,q 2h翻身,及时清除大便及尿液,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如有潮湿及时更换,加强营养,如有皮肤发红,加强翻身次数,并予以高分子材料保护局部皮肤。(3)会阴护理:每日会阴擦洗2次,每天更换引流袋,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扭曲、受压、折叠,定时夹管训练其膀胱功能。(4)饮食护理:预防消化道出血,根据医嘱用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静滴或口服、鼻饲护胃治疗。鼻饲前回抽胃液,如有咖啡液体及时通知医生,并留胃液送检,暂时禁食或鼻饲冷流汁。(5)呼吸护理:预防肺部感染,q2h翻身、叩背,保持病室清洁通风,每日开窗通风,昏迷患者及时予以吸痰,吸痰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要轻,以免引起颅内压升高。
3.3.5 康复治疗与指导 颅内出血患者按其出血部位及对脑组织损害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或语言功能障碍,术后尽可能早进行功能训练尤为重要,借助针灸疗法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同时指导或协助患者进行患侧肢体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及语言功能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功能,颅内血肿吸收后可辅助高压氧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肌张力高根据医嘱应用抗肌张力高的药物,每日定时进行瘫痪肢体活动和按摩,保持肢体功能位,防足下垂。
3.3.6 心理护理 颅内血肿患者术后常有不同程度的偏瘫致生活不能自理,针对不同的患者耐心做好思想工作,介绍同病室康复较好的病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自主锻炼,保持情绪稳定。
4 体会
做好护理工作除具备精湛的护理技术、良好的服务态度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专业理论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1患者颅内高压的护理患者一旦发生颅内高压,就会有一系列明显的症状如恶心、呕吐等,严重的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对患者进行颅内压的高压护理是必要的,可以降低颅内压来控制脑水肿。早期可以给予患者脱水的药物如甘露醇,可以辅助呋塞米对患者进行脱水。甘露醇用量每次0.25g/kg,加压静脉滴注20~30min内完成,6~8h/次[1]。但对年龄很大的患者,要尽量的减少甘露醇的量;心脏功能不好的患者,要将甘露醇的滴注速度减慢。另外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为了降低患者颅内的高压,应使患者的头部抬高;减少患者的移动,避免再次发生脑出血;如果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及时纠正。
1.2并发症的预防及时清洗被单,保证患者的床是舒服的,定时给患者做翻身和擦洗。对呕吐的患者,可以预防性的使用抗生素,以避免感染;也可以服用降低胃酸分泌的药物,以减少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对呕吐过的患者,待呕吐后及时清洗口腔;如果患者痰液比较多,可进行吸痰,可以防止肺炎的发生,但是吸痰管要无菌的;如果患者尿液失禁,可以留置导尿管,但要注意每天更换尿袋,防止患者尿道感染。
1.3营养支持采用肠内营养,经鼻放置胃十二指肠营养管,在疾病初期应该吃清淡的食品,后期保证患者足够的营养。
1.4评判标准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按照患者所处的状态,对患者进行打分。睁眼:自发睁眼(4分)、语言吩咐睁眼(3分)、疼痛刺激睁眼(2分)、无睁眼(1分)。语言:正常交谈(5分)、言语错乱(4分)、只能说出(不适当)单词(3分)、只能发音(2分)、无发音(1分)。运动:按吩咐动作(6分)、对疼痛刺激定位反应(5分)、对疼痛刺激屈曲反应(4分)、异常屈曲(去皮层状态)(3分)、异常伸展(去脑状态)(2分)、无反应(1分)。评定标准分为治愈、稳定、未治愈三种。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9例患者中,病情达到稳定的有38例,可以出院的有12例,未能治愈的有9例,稳定率64.41%(38/59);治愈率20.34%(12/59)。患者GCS评分、血肿量在急性护理前后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出血好发于中老年人,如果救治不及时,就会引起昏迷,患者随时都会出现生命的危险。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59例患者中,经过积极护理后,病情稳定率64.41%(38/59);治愈率20.34%(12/59);未能治愈的比率是15.25%(9/59),可见如果在患者发生昏迷时,及时的对患者进行脱水、清除血肿和急诊护理,包括病情的密切观察、颅内压的控制、并发症的控制和营养支持等措施,会使患者存活和康复的比率升高,并且护理前后的两个指标即血肿和GC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同样说明对脑出血昏迷的患者进行急诊护理后,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
【关键词】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211-02
高压氧治疗是将病人置于一个大气压的密闭氧舱内吸纯氧,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高压氧能促进患者苏醒,改善神经系统功能,但气管切开后患者呼吸道与外界直接形成呼吸通道,外源性细菌容易直接进入肺部造成严重感染,给高压氧治疗的护理带来很多难题,所以做好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我院对40例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后高压氧的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组40例,为2008年3月至10月入我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20~56岁,平均37岁;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GCS)均在8分以下,处于昏迷状态。经CT检查确诊为脑干损伤17例,脑挫裂伤12例,颅内血肿11例。常规抢救及开颅手术清除颅内血肿,均行气管切开,术后常规予护脑、降低颅内压和抗感染等治疗,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临床观察无明显脑疝、出血、脑脊液漏等情况后,进行高压氧治疗。
1.2 治疗方法:采用GYQ 40型空气加压舱,治疗压力0.2MPa,以乳胶手套的指套部分固定呼吸机接头,气管套管通过改装后的呼吸机接头与吸氧三通管相接,缓慢匀速加压25min,稳压后将改装后的呼吸机接头插入气管套管,开放二级减压阀,舱外玻璃转子流量计的氧流量控制在200~300L/h,持续吸氧60分钟, 中间休息5min,减压30min,治疗总时间两个小时, 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根据病情治疗3~10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患者神志清醒,症状体征消失,生活能够处理;显效:患者苏醒,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缺损的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有效:患者症状体征消失或减轻,但生活不能自理;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仍呈昏迷状态或者死亡[1]。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经高压氧治疗后,40例患者中治愈14例(35%),显效10例(25%),有效10例(25%),无效6例(15%),治疗总有效率为85%。无一例患者死亡。
3 护理措施
3.1 入舱前护理:了解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进舱前半小时做好雾化吸入、吸痰、拍背、咳痰等处理,严格检查患者衣服和床上用品是否为纯棉制品,是否带齐吸痰用品,检查各种管子的切口、固定情况等,加固气管套管的牢固性和防止感染,气管气囊注入生理盐水;带上一次性针筒50ml和2ml各一支,粗细合适的吸痰管一条,无菌生理盐水一瓶,准备各抢救药品和器材约束带。进舱前向患者鼻腔常规滴入麻黄素液,以收缩鼻黏膜,改善鼻通气,有利咽鼓管的开启,防中耳气压伤。关闭各种引流管,尽量彻底吸净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2 舱内护理
3.2.1 加压时的护理:加压速度要慢,以每分钟0.003~0.004MPa最为适宜,升压过程中协助患者移动下颌使其做被动的吞咽动作,促进咽鼓管口张开,以免损伤鼓膜,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脉搏等的变化情况,如有憋气、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减慢加压速度或暂停加压,防止速度过快或压力过高而引起病人鼓膜穿孔[2],注意气管导管内有无痰灌,供气管道是否通畅,保持呼吸道畅通,等患者完全适应后,症状会自行缓解,可继续缓慢加压。
3.2.2 稳压时的护理:稳压即按常规加压至所需治疗压力,将备好的“T”型管与三通管和气管套管外口相连接,动作要轻柔,避免牵拉气管引发咳嗽,不能漏气。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呼吸、瞳孔大小、血压、脉搏及对光反应等病情变化,若患者出现抽搐、出冷汗、流涎等氧中毒症状,应及时采取措施对症处理,必要时减压出舱,如在吸氧过程中闻及痰鸣音增多,要及时吸痰,保证有效吸氧。
3.2.3 减压时的护理:减压时舱内温度降低,要注意保暖;减压速度要缓慢均匀,避免减压过快引起颅内压增高、脑水肿反跳现象;开放各种导管和引流管,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气管堵塞,引起肺水肿或肺气压伤的发生,注意创口处有无出血及套管内有无阻塞,皮下有无血肿及气肿,减压过程中告知患者不可屏气,勿用力咳嗽,尽量不要吸痰,以免引起剧烈刺激性咳嗽反射,导致肺气压伤的发生。
3.3 出舱后的护理:记录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做好与病房医护人员的交接工作;出舱后检查切口敷料及周围皮肤是否清洁、干燥,并注意是否发生皮下气肿、皮肤瘙痒及关节疼痛;将气管套管气囊内的生理盐水抽出,注入适量空气,防止气管套管脱出。
4 讨论
高气压治疗不是依靠血红蛋白携带氧,而是通过物理溶解氧使血中氧含量增加,以此来改善缺氧状态,是促进颅脑损伤病人康复,减少后遗症的一种有救的治疗方法。良好的护理措施是保证疗效的根本,治疗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除气管内痰灌,是气管切开病人高压氧治疗中护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刘伦波,徐宏.韩杨云,等.高压氧早期辅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J].海南医学,2006,17(1):15-16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中110例患者均为我科自2005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男7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8岁。其中硬脑膜外血肿23例,硬脑膜下血肿17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合并颅骨骨折5例,患者均处于昏迷状态。患者致伤原因有:交通事故伤86例、摔伤9例、打击伤15例。患者伤后就诊时间在30分钟~3天,平均5.4小时。
方法:采用开颅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等手术治疗的患者有90例;采用脱水、激素、抗炎、营养神经等非手术治疗的有20例。全部患者均行颅内引流术,用持续颅内高压(ICP)监测:①患者取头部水平卧位,固定压力传杆器与耳尖同一水平,颅内引流管连接1只三通管,侧通道接引流袋,直通管接一次性压力监测套,扣于模式压力传感器接监护仪,彼此紧密连接,持续监测颅内压,直通道连接冲管用生理盐水;②测压时将三通管引流通道关闭,开通测压通道,并将侧口打开调为0后,盖上即可,从监护仪显示屏观察到颅内压波形及压力情况。
评分标准:按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标准,3~5分48例,6~8分62例,均<8分或对疼痛丧失定位能力。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X2检验。
结果
本组资料110例患者中,治愈64例,中残18例,重残14例,死亡10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4例。有效率为58%。
护理
术前护理:护士要正确连接监测装置,监测前对监护仪进行性能测试,使各部件工作正常。在每次监测前均要校准“0”点,监护时患者保持平卧或头高10°~15°为宜,妥善保护监测装置的接头导线,防止扭曲、折叠或脱出。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每15~30分钟观察并记录1次,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由于颅脑损伤患者极易发生频繁呕吐,因此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必要时置气管插管,吸氧3~5L/分,以改善脑缺氧,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2]。对于急需手术患者,要在30分钟内完成术前准备。及时评估患者伤前原有的慢性疾病。本组病例中,既往有慢性病的患者35例,颅脑损伤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可加重原有疾病,如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
术后护理:对昏迷较深的患者,应及早行气管切开,并严格执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要及时叩背吸痰,操作动作必须轻柔,尽量减少刺激,吸痰时要施行无菌操作,常规行雾化吸入和气道内给药,根据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3]。当颅内血肿、严重脑水肿、伤口疼痛、缺氧等时,患者可出现躁动不安,医护人员应该及时查找原因,对症处理。必要时使用镇静剂,让患者平静后再测量,以便确保颅内高压监测的准确性。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脱水剂效果更好。由于颅脑损伤患者在急性期发热很常见,我们必须要明白患者发热的原因。一般中枢性高热,主要是由于下丘脑功能障碍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我们可采用物理降温,使患者的体温控制在37℃以下。
一般护理:颅脑损伤患者,要注意室内温湿度适宜,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30~60分钟。要定时为患者翻身叩背,每次翻身后用热毛巾擦洗受压的皮肤和骨突出部位,要保持床铺的清洁与干燥,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对持续置尿管的患者,应加强会的护理,并为患者行早期膀胱训练,缩短导尿时间和降低泌尿系感染率。本组病人置尿管时间在5~10天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及护理: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应激性溃疡,本组发生率为62%。颅脑损伤后的患者应及时进食,可阻断营养不良与免疫功能低下的恶性循环,对不能进食者要留置胃管,同时做好胃管的护理。危重病人因机体处于强烈应激状态,体内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使胃黏膜血液供应减少,局部黏膜水肿,因此插胃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反复插管。有学者认为,将插管长度改为从发际到剑突(实测距离)至5cm时,对胃黏膜损伤较轻[4]。适当约束烦躁病人的双手,可防止自行拔管,保持胃管畅通,防止堵塞。避免过频更换胃管,防止造成胃黏膜机械性损伤出血。在鼻饲时应给予半卧式头部抬高30°~45°,并观察胃液性质、颜色,定时测定pH值,使pH值保持4~7。鼻饲时要调整“三度”,即浓度、温度、输液速度。一般温度在35~37℃为宜,过热可导致黏膜烫伤,引起出血;过冷则易致腹泻。发生应激性溃疡的早期,患者常有呃逆,一旦出现应激性溃疡,除遵医嘱应用制酸剂、止血药、扩容药物外,还要严密观察呕血和黑便的变化,并记录其量和性质,并做好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神志、尿量等变化。准确记录引流量及颜色,防止引流管堵塞、扭曲、脱出。
饮食指导:营养支持对脑组织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进食时应仔细观察患者的吞咽动作及呛咳。若有吞咽而无呛咳,应先喂密度均匀的糊状饮食,如藕粉、鸡蛋糕、流质等;若病人无吞咽动作或呛咳较明显,要尽快进行鼻饲,使患者的鼻饲液更接近于日常饮食习惯,减少了腹胀的发生。本组有6例发生心衰、3例发生肾衰,其中4例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这些患者心功能代偿能力较差,当伤后处于高动力状态时,心脏负荷增大,出现失代偿。大量脱水剂的应用,易加重肾负荷,因此要及早补充和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康复期的护理:颅脑损伤后,患者易引起偏瘫和失语,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够达到脑功能区的转移或重组,使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在良好的条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因此,生命体征稳定后一般24~48小时即可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运动时应在护士的示范指导下,从大关节到小关节、运动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要求肢体的每个关节都要运动。我们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要及时恰当的给予肯定,坚定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讨论
颅内高压监测,能准确判断颅内伤情及脑水肿情况,降低了因使用甘露醇不当而引起的肾脏的毒性作用,减少了电解质紊乱、急性肾衰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变了颅脑损伤患者治疗的盲目性[5]。在监测过程中,要求将预防颅内感染作为护理的重点,必须保持监护及引流装置的全封闭,避免漏液,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因此,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和判断各种异常压力波型,各项操作要严密遵守无菌技术原则,防止颅内感染。监测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刺激,要及时准确判断患者病情的变化,做好各项护理,提高抢救患者的成功率及生存率。
论文关键词颅脑损伤颅内压护理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与护理效果。方法:对2005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11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以及临床治疗与护理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极高。本组110例患者,治愈64例,中残18例,重残14例,死亡10例,放弃治疗4例。有效率为58%。结论:提高临床救治和护理水平,加强患者术前和术后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呼吸道和引流管的护理,早期给予营养支持,可以减少患者肺部并发症,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质量。
颅脑损伤是脑外科常见急诊,患者颅脑损伤后直接造成的继发性损害一般都是颅内高压(ICP),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病死率和致残率也在50%以上[1]。因患者自身的生理特点,加上合并损伤多和脑损伤严重,伤后昏迷时间长,因此伤后并发症发生率很高。
参考文献
1周燕,刘英.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68例.中华现代临床医学,2004,(2)7:1039.
2周玉娟.老年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评价及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1,8:34.
3丹金秀,李淑迦,王军.1例颅脑损伤合并多脏器功能受损患者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47-148.
目的 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应用效果。方法 将8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组和常规骨瓣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标准大骨瓣开颅组45例,常规骨瓣组44例,术后随访6个月,按GOS法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组与常规骨瓣组比较,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能充分降低颅内压,对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疗效
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病情危急,变化快,治疗护理复杂,临床预后差,如何有效地手术治疗和护理是其救治的关键。我科2006年1~12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病人89例,其中45例行美国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明显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效果[1],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89例病人均属于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损伤类型包括广泛脑挫裂伤、急性硬膜下血肿、急性颅内血肿等,不包括单纯硬膜外血肿。标准大骨瓣开颅组45例,男30例,女15例,平均45岁,伤后持续昏迷41例,双侧瞳孔散大8例,单侧瞳孔散大21例,平均GCS 5.1分,常规骨瓣组44例,男28例,女16例,平均44岁,伤后持续昏迷41例,双侧瞳孔散大5例,单侧瞳孔散大19例,平均GCS 5.2分。
2.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治疗方法均按照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要求执行 ,所有病例均具备手术指征,入院后均在0.5~1 h以内接受手术治疗。标准大骨瓣开颅组行美国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骨瓣大小12 cm×15 cm,去骨瓣,扩大硬膜腔减张缝合;常规组骨瓣大小6 cm×8 cm。所有患者术后通过腰穿术连续监测颅内压变化,术后随访6个月,按照GOS评估法判定疗效 ,恢复良好/中残(GOS 4~5分),重残/长期昏迷(GOS 2~3分),死亡(GOS 1分)。
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结果
1.疗效比较
标准大骨瓣开颅组疗效优于常规骨瓣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的预后比较(略)
2.颅内压比较
标准大骨瓣开颅组患者术后1、3、7 d颅内压下降速度和幅度优于常规骨瓣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2。表2 两组患者颅内压比较(略)
讨论
1.本组病例显示:
标准大骨瓣开颅组疗效优于常规骨瓣组,病死率较常规骨瓣组低,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有研究表明,早期采用大骨瓣减压能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流及提高脑组织氧分压,减少脑组织缺血性损害[2],提高了治疗成功率,降低了病死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2.手术时机选择:
重型脑损伤的主要死亡原因为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及颅内高压所致的继发颅脑损伤,因此及时充分的手术减压是提高疗效、决定预后的关键。术前时间的长短与病人的预后有着直接的关系,尽量缩短术前时间,我院要求将病人自来院到进入手术室的时间控制在30 min左右,病人入院后立即对病人进行评估,我们认为有如下情况之一者应迅速做好术前准备工作:①GCS评分≤8分的急性颅脑损伤,有脑干反射减弱或消失、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呼吸不规则等情况者;② CT提示中线移位≥1 cm或硬膜外血肿>20 ml或脑内血肿>30 ml者;③CT扫描显示严重脑水肿,脑沟消失、脑室、环池受压变形或消失者。在争取手术时间的同时,使用20%甘露醇250~1000 ml加地塞米松10 mg快速静脉点滴缓解颅内高压。
3.术后处理:
围手术期处理对改善预后十分重要,所有病人术后均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颅内高压危象的发生,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情况较差者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有研究表明[3],术后缺氧会加剧脑组织缺氧肿胀,颅内压增高,脑灌注不足,同时脑肿胀、颅内高压和脑灌注不足又进一步造成脑组织缺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低氧血症能显著增加患者的死残率。如术后24 h内意识未恢复者,可常规作气管切开,改善缺氧障碍;术后采用亚低温治疗,防治中枢性高热,加强脱水, 营养支持治疗。严密监测血氧饱和度、肝、肾功能、电解质和血糖的变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积极做好术后护理,防止术后迟发性血肿、肺部和泌尿系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高压氧治疗和康复理疗,利于术后功能恢复。
总之,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是临床救治工作中的一个环节, 缩短术前时间, 术后严密观察和监护生命体征,积极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特别是术后早期的护理,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率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江基尧,李维平,徐 蔚,等.标准外伤大骨瓣与常规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多中心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1):37-40.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33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66-01
脑外伤主要见于交通事故,工伤和运动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创伤。主要病理变化是:脑组织挫伤,颅内血肿及脑水肿,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晕,记忆力丧失或减退,失语,肢体活动障碍,癫痫等。重型脑外伤所致的神经组织毁损难以恢复,常导致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智能障碍,运动及感官功能障碍,精神异常,神经心理障碍等。而且患者的重残和长期昏迷无法得到根本改善。高压氧治疗脑外伤疗效显著,治愈率高,是颅脑外伤术后首选治疗措施之一。我科2009年一月到2009年12月对50例脑外伤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患者均为我院脑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18-68岁,平均17.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5例,击伤10例,砸伤2例。所有患者均经CT,MRI检查,硬膜外血肿25例,硬膜下血肿15例,脑挫裂伤6例,脑干损伤8例。手术治疗40例,其中36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4例因严重脑挫裂伤脑水肿行颅骨大骨瓣减压术。
1.2 治疗方法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所有病例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且能搬动后即行高压氧治疗。采用双门中型高压氧舱,以压缩空气缓慢匀速加压25分钟,治疗压力为0.2mpa(绝对压)稳压戴面罩吸氧20分钟,中间休息5分钟,在吸氧20分钟,休息五分钟,再次吸氧20分钟,然后缓慢匀速减压25分钟出舱,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可持续治疗2个疗程,然后视病情需要休息3-5天后,在进行第二阶段治疗。
2 结果
高压氧治疗脑外伤病人的疗效标准分为痊愈,显著,好转和无效。患者的症状及体征消除,生活完全能够自理,工作和学习状态恢复良好为痊愈。患者的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基本的生活能够自理,但工作和学习恢复有所欠缺为显著。患者临床部分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减轻,自活自理能力比病前要好为好转。患者死亡或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恶化为无效。本组患者经观察痊愈为26例(占52%),显著15例(占30%),好转8例(占16%),无效为1例(占2%)。
3 护理
3.1 入舱前护理
3.1.1 做好患者和家属的思想工作,消除他们对高压氧环境的紧张情绪,创舒适的治疗环境。
3.1.2 判断病情,主动询问病情掌握入舱适应症
3.1.3 做好入舱前准备,严格进行安全检查,进舱者均要更换全棉衣物,严禁患者将易燃易爆品带入舱内,教会患者做好咽脖管调压动作,指导患者正确佩戴面罩,以确保有效吸氧。准备好各种急救物品,防止突发状况发生。
3.2 舱内护理
3.2.1 升压时护理 在生涯过程中不断询问患者有无耳痛,耳鸣等症状,如有应暂停加压,等症状缓解,再继续加压。有气管切开的脑外伤昏迷患者,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吸痰,对带有引流管的病人,妥善固定各种管道,防止滑脱保持通畅。现环境温度的高低,是舱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维持在相对适宜的稳定状态。
3.2.2 稳压中的护理 稳压吸氧是高压氧治疗中的重要环节,直接涉及到治疗效果。稳压后,病人以面罩吸氧,而面罩与面颊部贴紧,防止空气漏入出现吸不到纯氧,影响治疗效果。吸氧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及病人吸氧的情况和反应,患者如果出现烦躁不安,恶心,呕吐,两眼凝视抽搐等症状时,应立即报告给舱外医护人员,并作好出舱准备。
3.2.3 减压中的护理 减压前通知舱内人员做好减压准备,指导病人正常呼吸,不要屏气,防止肺气压伤的发生。开放所有引流管并保持畅通,以免因气体膨胀组织造成损伤。细心观察气管切伤无出血,皮下有无气肿或血肿。由于减压时气体膨胀吸垫使舱内温度下降。故要为患者盖好被子,防止受凉。减压时防止减压病的发生要严格控制减压速度。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并做好详细记录。
3.3 出舱后护理 患者安全出舱后,嘱咐其要注意休息,增加营养,整理好治疗和护理记录,彻底清洁消毒氧舱,以防交叉感染。
1.1基础护理
通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意识障碍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程度,瞳孔的变化可以反应患者的出血情况,瞳孔缩小说明出血的是患者的大脑半球,瞳孔散大,说明患者出血严重病情危急。通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和深浅程度决定是否对患者进行通气支持,一般情况下都需进行呼吸机通气。患者容易发生恶心呕吐的症状,对于此类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以让其保持侧卧,并指导正确的咳痰呕吐方法,在必要时可进行机械吸痰,及时清理口腔,减少肺炎发生率,如患者属于深度昏迷,自主呼吸能力不强,可进行氧气支持。
1.2并发症的护理
脑出血昏迷患者常出现的并发症有肺炎、褥疮及尿道感染等,为防止此类并发症的发生,急诊护理中可进行相应护理,发生意识障碍的患者无法进行正常的吞咽与咳嗽,这样造成口腔分泌物在口腔内的淤积,为防止发生吸入性肺炎可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吸痰护理;为防止褥疮的发生需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护理,注意保持患者口腔卫生及床褥的清洁干燥,如患者病情严重,需多位护理人员协助翻身,动作轻柔,注意导管的固定;导管的留置是因为患者排尿失禁,为防止尿路感染放置导尿管。观察患者的呕吐物及大便的颜色,如呕吐物颜色变深,大便颜色为黑色,则表示患者的胃部出血严重,需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治疗。
1.3颅内高压的护理
颅内血容量的增加会引起颅内高压的发生,颅内高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患者部分脑组织发生移位,进而压迫神经或脑干,引起一系列的症状,也是脑疝发生的表现,应该及时给予药物降低颅内压,多是应用利尿剂及甘露醇治疗,本组患者静脉滴注25min左右的甘露醇0.25g/kg,并在间隔7h后再次滴注,如果患者心肺功能不全,可减缓滴注速度,防止患者发生胸闷心慌症状,如果患者年龄过大,可相应减少甘露醇的剂量。
1.4饮食的护理脑
出血昏迷的患者无法正常进食,为免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现象需及时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对于上消化道无出血症状的患者可鼻饲流质食物,食物主要以清淡高蛋白为主,观察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胃液颜色,防止患者出现胃出血。
1.5其他护理
在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与并发症护理之余护理人员需严格交接班制度,务必做到时刻有人监护,时刻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保证护理的完全有效。在巡查病房过程中需注意脑出血昏迷患者的体动,看其是否有情绪不稳不安乱动情况的发生,为防止患者不自觉的动作引起病情加重,可适当应用保护带,在护理人员巡房的同时嘱咐陪护家属注意患者的情绪及动作。保持患者皮肤的清洁舒适,为防止深度昏迷患者由于身体长时间处于同一位置而发生褥疮,可定期对患者进行翻身按摩护理,促进血液循环与肢体功能的恢复,注意动作轻柔,防止用力过度造成患者的再损伤。
2结果
在对30例脑出血昏迷患者进行有效急诊护理后有24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抢救成功率为80%,其中14例患者治愈出院,7例患者由于病情严重未能治愈。
3讨论
方法:对32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本组手术成功率为100%,所有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均全愈出院。
结论:针对脑动脉瘤的特点实施护理,护士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避免并发症发生,可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动脉瘤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12-02
在脑动脉瘤手术之后,一般会发生并发症,颅内感染就是其中一种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在治疗上也是非常困难的,不光要进行抗感染的治疗,还要对腰椎进行反复穿刺,患者会承受非常大的痛苦,治疗的效果也不是非常乐观[1],如果治疗不当的话还会发生不良后果。本文选取在我科2012年3月份到2013年7月份行介入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32例,经护理人员与医师密切配合,积极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从2012年3月份到2013年7月份行介入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32名,男18例,女14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6.5岁。
2护理措施
2.1对患者病情的变化进行严密观察,患者在手术之后应该要保持卧床休息,环境要保持安静,对患者的神经系统的症状、意识状况、生命的体征以及瞳孔的变化进行严密观察。对颅内高压与低压性质的头痛进行正确区分。颅内的低压患者,会在床头抬高、患者坐立的时候加重,对此应该将床头放低、把引流的速度减慢,这样就可以使头痛得到有效缓解[2-4]。
2.2四肢观察。密切观察肢体的皮温、肤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肢体感觉变化,如出现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紫绀、皮温降低、肢体麻木、有包扎过紧或栓塞可能、应及时汇报医生处理。穿刺处加压包扎,观察敷料渗血情况、有无出血、血肿的发生。
2.3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及术后组织的修复能力。多进食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和水果如白菜、芹菜、萝卜等,不仅可以预防便秘,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避免进食过饱及进食对胃肠道刺激性强的食物。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量,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及改善血液黏滞有利[5,6]。
2.4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2.4.1脑血管痉挛由于导管在血管内停留时间较长,加之栓塞材料,患者血压升高等因素,易诱发脑血管痉挛,表现为头晕、头痛、呕吐、短暂意识障碍,肌力下降。术后需控制患者血压及情绪,并密切观察意识,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避免因脑缺血缺氧而出现不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7,8]。
2.4.2动脉瘤破裂出血。是血管内栓塞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术后严密监测血压24~72h避免一切引起血压骤升因素,保持大便通畅,遵医嘱给予乳果糖2袋1次/天,及时发现瘤体破裂先兆征象,万一出现马上做好急诊开颅手术的各项准备工作。
2.4.3脑梗死。若出现一侧肢体无力,则怀疑为脑梗死。经CT确诊后遵医嘱加强抗凝,扩容治疗,可恢复肢体功能。
2.5出院指导。指导患者生活要有规律,合理安排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心境,避免情绪激动,预防感冒。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进行肢体功能训练,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活及劳动能力。出院后如发现可疑先兆症状,应随时就诊。
3结果
所有患者均择期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手术成功率为100%,所有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和动脉瘤填塞过程顺利,均痊愈出院。
4护理体会
传统的开颅手术风险极大,介入治疗已逐步成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手段,我们通过近几年来对脑动脉瘤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和对国内相关文献的查阅对比发现,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观察病情,防止并发症发生能确保治疗的良好效果,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环[9,10]。因此,及时、正确、全面、积极、综合的护理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极其重要。本组32名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得到了有效的护理,患者均病情稳定后转回原科室并全愈出院。总之,注重基础护理,可以有效防止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使临床的护理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于远君.高压氧对脑动脉瘤术后患者生存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3):63-64
[2]郑红.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脑动脉瘤术后颅内感染的效果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0(3):310-312
[3]陈先平.高压氧治疗对脑动脉瘤术后患者生存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11):1350-1352
[4]陆斌,尹文伟,毕堃,张宏义.经颅多普勒监测在脑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诊断治疗中的应用[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9,22(5):276-278
[5]蔡练忠,陈劲松,刘友坦,等靖.术中输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对脑动脉瘤术后早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2,33(11):730-733
[6]韦秋蓉.脑动脉瘤栓塞术后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11):408-409
[7]石娟.浅谈血管介入术治疗脑动脉瘤的护理要点[J].求医问药,2012,10(4):106
[8]曹锦秋,丁学民.脑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210-211
【关键词】神经外科;引流管;护理经验
脑外科引流管主要包括脑室引流管、蛛网膜下隙持续引流管、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等等。要做好各种引流管的护理,护理人员必须要严密观察病情,善于将引流情况与患者整体病情联系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做到引流管护理安全而有效,现分析如下。
1 脑室引流管
1.1 主要目的:①抢救因脑脊液循环受阻所致的颅内高压危急状态。②进行脑室系统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方位;③脑室内手术后安放引流管,引流血性脑脊液,减少脑膜刺激症状及蛛网膜粘连,术后早期还可以起到控制颅内压的症状;④颅内感染经脑室注药冲洗,消除颅内感染等[1]。
1.2 护理:①取平卧位,保持安静。对意识不清、躁动不安患者,应予约束,防止患者自行拔出引流管而发生意外。②引流管的开口需高出侧脑室(外耳道水平)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成人颅内压力0.7~2.0kpa儿童0.5~1.0kpa),侧卧位时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高出15~18cm[2]。脑室引流早期要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速、过快。因患者原处于颅内高压状态,骤然减压会使脑室塌陷,导致硬膜下血肿;③严格保持整个引流装置及管道的清洁和无菌,各接头处应用无菌敷料包裹。④保持头部创口或穿刺点敷料干燥,如发现敷料潮湿,应立即查明原因,并及时更换。⑤无菌引流瓶定时更换,并记录色、质、量。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术后1~2天脑脊液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⑥定时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如发现堵塞,应及时查找原因,及时处理。⑦脑室引流时间不可过久。脑室引流过久者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感染后的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悬有絮状物,患者有颅内感染现象或局部征象,故脑室引流时间一般≤7-10d。⑧拔管前一日,可试行抬高引流瓶或夹闭引流管,以便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颅内压是否有再次升高的情况。拔管后切口处如有脑脊液漏出,要及时告知医师妥为缝合,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2 蛛网膜下隙持续引流管
2.1 蛛网膜下隙持续引流目的。①治疗颅内感染。应用腰椎蛛网膜下隙引流治疗术后颅内感染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感染的脑脊液持续引流至体外,可促使脑脊液分泌,起到对有炎性反应的脑脊液冲洗置换的作用,并且缓慢引流脑脊液能带走部分细菌、毒素及坏死组织等[3]。②可行颅内压监测,有效控制颅内压。③治疗脑脊液漏。
蛛网膜下隙引流可以达到分流减压的目的,通过持续低流量的引流分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有利于硬膜破口的修复,也有利于漏口和皮肤切口的修复。
2.2 护理:①引流管的固定。因引流管位于腰背部,患者翻身时容易引起引流管牵拉、受压、扭曲等。因此要经常观察置管情况和引流是否通畅,并注意随患者的变化随时调整引流管,同时对患者及家属加强对引流管护理的宣教。②控制引流量及速度。一般为2~5滴分,每日引流量在200~300ml左右。注意保持匀速引流,防止引流速度大幅度变化引起颅内压较大波动而导致脑疝等严重并发症。③脑脊液量和性质的观察。随时观察引流脑脊液的量、颜色、性状,并做好记录。若引流液中有絮状物或由清变浊,则提示颅内感染的发生,应及早予处理。④预防感染。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每日更换引流袋,并注意保持置管部位的敷料清洁干燥。⑤及时拔管。随着脑脊液色泽的清亮、蛋白含量的下降、细胞计数的减少、脑脊液漏停止、脑脊液
3 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
3.1 硬膜外引流管。为预防开颅术后发生硬膜外血肿,常规置入内径为2mm的引流管于硬膜外,与颅骨内板相贴,外接负压引流器。当引流量
3.2 硬膜下引流管。硬膜下血肿一但出现颅内压增高征状,即应行手术治疗。一般包括钻孔冲洗引流和开颅包膜切除及血肿清除。术后为促进脑组织膨起,尽快使硬膜下血肿腔闭合,取头低足高位2~3天,卧向患侧,引流袋的位置应低于头部10~40cm。但注意引流速度不宜过快,一般2~3天拔管[5]。
4 小结
4.1 护理人员应熟悉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隙的解剖结构,各腔隙引流液性质和各引流管放置的位置。
4.2 引流液性质和引流量的正确判断。护士应学会整体护理引流管,懂得结合引流液性质、引流量来判断病情变化。
4.3 留置引流管原则为保持正常颅内压。根据此原则来选择引流装置如负压引流器或引流袋;调整引流管高度;控制引流量。
4.4 结合病情变化、临床表现进行引流管护理。患者术后诉头痛,要学会鉴别原因。是术后伤口疼痛还是低颅压或高颅压性头痛。此外应结合患者是否有恶心、恶吐、意识变化进行判断。
参考文献
[1] 陆以佳.外科护理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38
[2] 裘法祖.外科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54
[3] 李国平.289例持续脑脊液引流在神经外科的临床总结.华西医学.2000.15(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