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旅游企业管理现状范文

旅游企业管理现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旅游企业管理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旅游企业管理现状

第1篇

关键词:旅游企业 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管理

安全是旅游活动中必然被考量的首要因素,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宏观旅游行业和微观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逐渐成为各国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宏观经济的增长离不开微观企业的发展,于是旅游企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问题顺势成为学界、业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一、我国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不足

对于旅游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事故成因、发生机制、原理及事故预防等方面,国内外学者早已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论述。在综合国内外的学术观点的基础上条分缕析,再结合对近年来多个典型旅游案例的研究,笔者将我国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表现梳理如下:

一是我国旅游企业的预防工作未做到位。安全事故潜伏在旅游活动中的任何地点及时间,它是不受人的意志的影响的,这种安全事故隐患有可能会发生在所有旅游活动中。如都发生在2011年的“台湾阿里山小火车翻覆事故”、“温州动车事故”及“江苏宜兴竹海景区滑道事故”等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二是我国旅游企业的安全风险管理的理念缺乏、制度不健全或是落实执行不到位。追求效益是旅游企业经营的根本目标,但如果旅游经营者仅把追逐利润作为唯一目标而尽可能地减少安全管理中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和管理,势必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国内许多的旅游企业对事故主动预防工作并不重视,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起一套基本的日常安全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没有做到严格的监管及责任的落实,旅游经营秩序混乱,对工作人员的从业资质、经验、技能及心理素质的教育培训不到位,最终导致走不出治标不治本的循环怪圈。

三是旅游者的安全意识不强和旅游企业对其不安全的行为控制不到位。在整个旅游活动的构成中,旅游者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但国内很多旅游者对自身安全防范的意识非常淡薄,对事故主动预防工作并不重视,认为自己买了保险就能“万无一失”,事实上,保险规避的是经济风险,却丝毫不能预防事故的发生。

二、我国旅游企业安全风险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导致旅游安全风险的发生的缘由有很多种,主要可以总结为如下两种原因:

一是旅游企业没有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旅游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缺失是多方面的:没有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也未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安全操作规范未落实到位;安全管理制度和体系没有建立健全,并且在具体的落实与执行方面欠力度、在事故发生的处理方式上欠完善;未建立起完善的紧急救援制度;对游客和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安全教育没有落实,关于安全教育的思想工作没有得到重视,宣传程度低。

二是旅游企业没有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旅游安全管理的现状比较落后,技术不先进,设施不完善,设备配备不足,在很多方面比如交通、饮食、治安、消防等方面有潜在安全威胁,安全管理意识还停留在一次性消费的基础上,从而使得旅游企业的安全事故频发。

三、对策思路

(一)强化旅游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和管理制度建设

旅游企业应当在整个旅游活动中高度重视安全工作,首先旅游企业应当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旅游设施的定时安全检查及临时巡查,找出可能会导致安全问题的潜在威胁,建立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并对安全事故单位及责任人进行处罚;其次旅游企业应当对旅游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系统评估,并对可能发生的旅游事故制定出相应的应急抢救预案;最后,加强事故后救援机制建设,确保救援工作能快速有序的开展,做好事故后游客安全保障及后续赔偿事宜。

(二)加强旅游安全培训教育工作

作为旅游企业来说,加强旅游安全培训教育工作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开展大型的以旅游安全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在各个旅游区入口免费发放安全手册、要求导游们对游客们进行安全解说、对基层员工进行安全教育等等,目的是让人人都意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

(三)强化与旅游管理部门的合作关系,分担风险

旅游安全事故所导致的一连串社会连锁反应需要得到社会各界包括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多方认真思考,这已经是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旅游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旅游企业解决安全问题的有效方法有进一步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和充分借助政府部门的资源配置能力两种。政府部门在对资源的调节和调度方面要明显强于旅游企业,因为旅游企业属于微观主体,旅游企业应该在以后的发展中加强与旅游管理部门的合作,提高企业的安全经营能力。

(四)强化旅游企业安全管理的文化建设

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文化很重要。文化是最能够深层次改变人和事物的,它的作用无可替代。安全管理文化建设的内容非常宽泛,如前所述,作为旅游企业而言,无论是安全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的设立,还是安全培训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强化与相关旅游管理部门的合作,所有的这些究其本质而言都是在进行安全管理文化的建设。加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事情,用文化来感染员工,让员工从本质上提高安全防范的意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管理问题,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克岭.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思想战线,2011

第2篇

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企业也经过了行业转型和综合发展并在旅游服务升级、旅游地点扩展方面都有了极大进步,我国的旅游业因此也得到了全面的升级。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我国旅游企业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通过对我国旅游企业进行现状调查可以轻易发现,我国旅游企业在人力资源和企业财务管理上仍然存在着较大问题。因此旅游企业应当进行战略目标的升级转型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除此之外旅游企业通过管理策略的有效提升可以促进企业员工的专业水平、工作态度、职业道德的提升并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改善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旅游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旅游企业现状调查

旅游企业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我国的旅游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高素质旅游人才的缺乏和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以下从两个方面出发,对我国旅游企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旅游企业高素质人才的缺乏

旅游企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基础性影响,通过对我国旅游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拥有较多高素质人才的旅游企业拥有较多的市场份额,并且经济效益的提升速度也较快。人力资源较为缺乏的旅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并且经济效益提升速度较为缓慢甚至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加强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于改善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企业自身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务管理成为了旅游企业日常工作中不可分离的重要部分,并对旅游企业发展迅速和保持企业财务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旅游企业在财务管理中作为一个整体,如果没有有效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审核,则会造成企业的资金链跟不上企业的运行和发展。长期以往必然造成旅游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和企业财务赤字的产生,从而对旅游企业自身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

二、旅游企业战略目标

中国是传统的旅游大国,因此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旅游企业应当抓住机遇通过对企业现状进行合理分析与评价更好地制定企业战略。以下从两个方面出发,对旅游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了分析。

(一)提高旅游企业产品服务质量

任何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都离不开企业产品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企业在战略目标的制定时一定要严抓产品和服务质量,并将这种管理贯彻到企业的整个运营流程中同时时常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培训,从而增强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并以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打动客户,从而更好地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促进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有效传播

企业文化建设一直是旅游企业战略目标的重中之重。旅游业本身就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旅游企业在加强自身产业升级的同时,还需要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并促进企业文化的有效传播。这同时对旅游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团队合作意识都有重要的提升并能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旅游企业管理策略

企业管理策略一直是旅游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依据,并对旅游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旅游企业应当对自身现状有着清晰的认识,在提升员工专业水平和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基础上促进企业综合能力的提升。以下从两个方面出发,对旅游企业管理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水平

中国已经是世界旅游大国,但许多中国的旅游企业仍旧缺乏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同时我国旅游市场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仍旧显得不成熟并且许多人才培养方式和培养理念也显得陈旧。除此之外。许多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并不愿意到旅游企业工作,这也造成了旅游企业专业人才的缺乏。因此旅游企业应当加大对员工专业水平的培训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改革,同时推行企业新的奖惩措施和晋升方法,从而让能力突出的员工在工作中能够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并对旅游企业良好的竞争精神和拼搏精神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低水平的企业财务管理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是严重的负担,并且许多旅游企业缺乏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这对于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旅游企业应当在日常运营过程中注重先进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管理方法的引进,并注重专业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同时注重企业各方面的财务指标的认真分析与审核,从而促进旅游企业资金的合理分配与有效流转和企业资金链的安全,最终为旅游企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四、结语

第3篇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旅游业的竞争,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及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当前,我国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能否培养出旅游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已经成为各个高校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围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现状展开分析,提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与旅游企业合作发展模式。

【关键词】

高校;旅游管理;校企合作;模式

开展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校与企业紧密联系的主要形式,是各个高校办学积极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有效载体,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必须加以推广和应用。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是市场和社会需求导向的必然,校企合作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和企业双方遵循互利双赢的原则共同积极参与的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节和教育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无缝对接,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旅游管理专业尤其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如下:

1.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互动机制尚未形成

各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都渴求到实际岗位上去锻炼,学校也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实习工作,酒店、各大景区及旅行社便成为了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主要的实习地点。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数量很多,且都要进行实习,因此寻求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实习岗位对高校来说非常重要。我国旅游相关部门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却很少参与协调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到旅游企业实习相关工作,社会上一些职业中介机构由于对大学生提出的实习薪酬及相关保障问题不能妥善解决,也放弃承担学校与旅游企业之间的纽带作用。因此,各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实习地点很不稳定,实习单位的联系只能靠各个高校自行解决,实习工作推动阻力大,难度高。高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约束力较松,基本上都是暂时性合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帮助高校解决学生实习和就业问题,旅游企业与学校实习就业等互动机制尚未形成。

2.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对实习的期望与旅游企业需要实习生的目标不一致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开展校企合作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实习需求,除了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提供实习岗位外,更重要的是希望这些学生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而很多学生从校园向企业过渡,缺少实际动手能力,基本上从零开始,这个与旅游企业需要实习生的目标差距很大,影响旅游企业需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习生的积极性。很多企业只是被动的接受,不愿意主动寻求与学校合作的机会,有时候只是学校的单方面行动,不能有效促进校企合作的实现。而旅游管理本科生的实习以学习为主要目的,为能掌握不同部门的实践知识,要求实习单位尽量轮换工作岗位,而且学校安排的实习期通常只有几个月,很多旅游企业担心实习生打乱他们的正常工作秩序而对实习生提出的要求不是很乐意同意。加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单位大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很少有轮岗机会,薪水很低,因此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也不高。

3.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旅游企业进入门槛低,很多旅游岗位员工主要从人才市场直接招聘,薪酬工资水平低,与大学本科生的薪酬期望值差距较大,加之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进入旅游企业被低效使用,进而造成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把就业的方向做了调整,不想在旅游岗位上就业,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对称。据调查统计,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毕业两年后仍在旅游企业工作的不足20%,学与用不协调的发展影响着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旅游企业对学生的需求态度,也影响我国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二、开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做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作,需要构建一个适合合作双方的科学有效运转模式(如下图所示)。

1. 政府应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

政府相关部门即旅游行政部门、教育及其他相关部门应为规范校企合作提供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营造旅游业校企合作的大环境。对于一些重点的校企合作项目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比如,在审批、税收方面。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积极举办一些旅游合作会议、论坛等,搭建旅游企业和高校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为旅游企业和高校双方能够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企业与企业、学校与学校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提供机会。积极倡导企业和高校要重视校企合作,增强校企合作意识。

2. 旅游企业要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积极拓宽校企合作方式

据调查,当前各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形式是:企业简单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深度合作甚少。要发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主动作用要求企业与学校联合实施订单培养;定期派企业的管理人员去各高校传授企业管理经验,真正将企业融入到大学中去、融入大学生心中;各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自己人才需要设立专门教育基金,从学生入学开始进行资助和有针对性开展教育,这样有利于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树立就业意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危机。各旅游企业要将纯粹的实习生改为“实习员工”,将实习生归入企业正常员工行列,注重对实习生的企业文化引导,提高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让所有实习生具有对实习工作岗位的责任感。

3. 各高校要重视学生实习工作,积极做好学生实习的各项服务工作

各高校从思想上一开始就要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参与实习的意识,积极寻求合作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把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放在首位。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比如表达能力、职业道德),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学习实际操作能力与书本知识之间的关系。各高校要加大对学生实训资金的投入,减短学生进入实习企业后的学习时间,分担企业的培训压力。这既利于企业减少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成本,可使实习生尽快的进入实习工作状态。各高校要在学生实习期间密切与合作企业和实习学生进行联系,认真做好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各种工作,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疑虑。

在当前我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校企合作应以学生为主体,政府引导和协调,各高校和旅游企业积极参与。只有各高校、旅游企业、各级政府部门三方目标一致,共同合作,旅游专业的高校大学生就业便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陈义门,张惠忠.论校企合作模式

[2]叶芸.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思考,2007

第4篇

关键词:旅游企业发展;管理创新;企业营销;研究展望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使更多的行内学者开始关注旅游企业管理,近年关于旅游企业管理研究的文献逐渐增多,但对旅游企业管理的综述性研究暂无,本文在阅读有关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并通过查阅了知网、万方等相关文献资料,在分析、整理和归纳文献内容的基础上,大致将国内学术界对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对其今后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一、旅游企业管理的研究现状

1.相关著作

近5年,直接对旅游企业管理研究的著作相对较少,而是侧重旅游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研究,尤其是旅游企业的信息、营销、人力资源、财务、服务质量管理等方面。刘锋华以管理学科视角对旅游企业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点、线、面”的旅游企业管理理论体系,认为旅游企业管理的基本框架主要有三大模块:基础、实务、支撑模块,较为新颖。此外,有学者针对旅游企业管理实践中地域资源、市场环境、形象设计、品牌建设、客户关系、公共关系等共同的基本问题做了阐述,丰富了前期的研究内容。当前,较多的是从旅游企业人力资源、财务、战略管理方三个角度来分析旅游企业管理:一是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来分析,主要阐述了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二是主要介绍企业内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实际上是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搬入到旅游企业内,而并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三是结合旅游业的特点,吸收最新的国内外战略管理研究成果,使其理论与方法同旅游企业的战略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带动旅游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发展。

2.相关文献

(1)战略方面

整体来说,旅游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研究方面受到较多的关注。沈中印从旅游企业的品牌战略视角切入,阐述了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品牌战略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旅游品牌战略是旅游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拓展了旅游企业战略研究的视野。廖军华以国际化理论分析我国旅游企业,分析我国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现实背景、现状及经营误区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葛绪锋肯定了旅游企业战略协同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旅游企业间战略协同动因,指出了旅游企业战略协同的构建路径。生延超等人从旅游企业战略联盟机制的稳定性出发,并结合“一卡游河南”的 MSC范式分析,对旅游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提出了治理策略。

(2)营销方面

从营销视角研究旅游企业管理主要在两大方面,一是旅游企业营销创意策划及结合当时代背景下博客营销、微博营销、网络营销等具体营销方式的分析;二是研究旅游企业营销过程中道德问题的解决路径探索。孔维淼分析了博客营销的积极作用,提出旅游企业应用博客作为营销途径的实施建议。孙美丽指出旅游企业旅游企业营销中的不道德现象的出现,认为旅游企业营销活动中不道德问题的解决的首要问题和关键就是构建一个旅游企业营销道德评价模型来进行旅游企业营销道德的评价。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彭荣指出了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的新发展机遇,符合时展的潮流。

(3)创新方面

国内在旅游企业管理研究方面已有不少成果,但缘于旅游学科本身的学科体系不太成熟,尤其是在旅游企业的管理创新研究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鲜有专著出版。杨文琪指出了企业管理创新体系内容之间的关系,并指出未来应强调研究内容的系统化和方法的定量化。陈国元、盛爽等分析了知识经济给旅游企业在企业管理方面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旅游企业管理的创新对策,指出旅游企业要在下个世纪取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知识经济研究,增加对知识、信息和人才的重视,不断提高其综合创新能力,调整经营管理策略。侯雪艳创新性的分析了旅游企业的生态属性,强调该视角下的旅游企业管理策略的实施,应培育生态理念、构建旅游企业生态管理运行机制。于成国较早的关注到了旅游企业面当前这种危机重生的外部环境应内、外环境互动,并能动地适应环境,进而持续地塑造环境或者进行有效的调整,认为以增强旅游企业快速反应能力为特点的管理柔性化必然成为旅游企业管理的趋势。可见现有研究仍以定性为主,缺少定量研究,可操作性的测评指标体系和预测模型有待加强。具体到以服务为主的旅游企业,如何克服管理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如何激发创新理念等?这些也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4)旅游企业管理课程

有关旅游企业课程管理方面的研究不多,研究待深入。陈海鹰以海南高校为研究对象,探讨旅游企业管理专业课程项目化开发的目标、意义、内容框架与开发思路等基本问题;汤文霞以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了“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现状,并且从加强对课程群的认识、增加投入、建立合适的评估体系及优化实践教学环境等方面分析相应的解决措施。

(5)其他方面

黄玉斌等人从低碳旅游视角出发,认为“桂林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可以考虑从低碳理念的培养、低碳旅游产品的宣传、低碳旅游策略的实施、低碳消费的宣传等方面着手”;刘居宠“尝试以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去分析旅游企业竞争力,以旅游企业中青旅为例进行仿真模拟,得到了较为相符的结果,证明旅游企业竞争力系统动力学模型具有较好的可信度,这对旅游企业了解自身竞争力状况是一较大进步”。此外,郑江宁分析了旅游企业管理人才目前所面临的不足,强调对旅游企业管理人才的狼性教育,并指出了旅游企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途径。关于企业的内部人员的管理,还涉及员工激励及角色压力的探讨。如陈琦在了解员工的激励心理过程及制约因素基础上,提出建立旅游企业对员工心理的激励措施,更好地发挥旅游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效用。

二、旅游企业管理的实证研究

当前,对旅游企业管理的实证性研究文献很多,张勇分析并提出了郑东新区都市旅游业的六大发展战略。王雪以内蒙古旅游业为研究对象,将区域旅游开发理论与该地旅游业发展实际相结合,对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对策做了一定程度的思考;高伟凯等人“分析了河北省发展旅游业的宏观背景、资源优势,强调扶持重点旅游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提出了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方略”。以上这些文章多是站在政府角度谈旅游业的宏观行业管理。

三、研究成果的特点及展望

第一,从研究时间来看,21世纪以来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文献占了一半以上,且旅游企业旅游企业管理的理论研究早于实证研究,相对而言,实证研究起步较晚,新世纪以来才得以颇受关注,这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和政府政策导向有关;第二,从研究层面及内容来看,学术界对旅游企业管理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宏观层面,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如从政府角度来谈如何进行宏观行业管理何发展旅游业,而忽视了旅游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研究,未来应更加注重企业内部管理的实证研究。此外,旅游企业集团化等热点问题的研究也备受关注;第三,从研究方法来看,学术界对旅游企业管理的研究采用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居多,仍缺少以定量方法进行研究,应强调实证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结合使用。

参考文献:

[1]郜宣.旅游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高校人文)[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2]刘锋华,唐环宇.旅游企业管理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夏林根,张懿伟.旅游企业管理[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

[4]沈中印.旅游企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4):62-65.

[5]生延超,周琳.基于MSC范式的旅游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机制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29(144).

[6]孙美丽.旅游企业营销道德评价研究[D].东北:东北石油大学,2012:1-68.

[7]侯雪艳.基于生态属性的旅游企业管理策略[J].企业研究,2012(2):31-32.

[8]于成国.危机环境下旅游企业管理柔性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6):141-144.

[9]陈海鹰,黄崇利.旅游企业管理专业人才课程项目化开发初探――以海南高校为例[J].现代商业,2010:272-273.

[10]黄玉斌,曾其龙.低碳旅游视野下的桂林旅游企业竞争力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25(2):110-113.

第5篇

我国高校课程群的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北京理工大学“课程”的研究与建设[1]。二十多年来,从事教学或者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校研究人员对课程群做了大量的探索。课程群主要特点包括:第一,课程群由三门或三门以上的课程组成[2];第二,课程密切相关,互补性强[3];第三,课程群从属于某个学科、相互之间有着合理分工[4],第四,有整体的教学要求和模块化的教学内容[5]。基于以上特点,课程群是以提高某一专业领域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为目的,将同一学科中在内容、结构、背景、方法本文由收集整理等方面具有相互渗透和补充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可以将具有关联的课程整合起来,从而获得整体资源,打造学科优势。

一、石河子大学“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概况

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目前本科在校学生200人,培养方向包括三个方面,即旅游企业管理方向、旅游规划方向和旅游文化方向。“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课程包括:《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景区管理》、《餐饮与娱乐管理》和《遗产旅游与管理》等五门课程,涉及的旅游企业包括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三个行业。除了理论课,还有集中实践课程,包括《旅游地认知考察》、《导游(讲解)见习》、《遗产旅游考察》、《专业综合实训》等,这四门实践课安排在周末或是寒暑假,是旅游企业管理理论课程的实践。

二、石河子大学“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发展的现状

旅游企业对员工,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是多元的、综合的。从全国范围来讲,80%以上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选择旅游企业就业。但在旅游企业工作五年以上的学生不足50%。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掌握的就业能力水平不能符合旅游企业发展的需求。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在毕业后选择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中,90%以上的学生选择旅游企业,但3年后还在旅游行业工作的学生不到35%,5年后不到15%[6]。导致这种现状的因素很多,但“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建设现状也是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是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能否形成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衡量课程建设成果的首要标准。从教师人数来看,“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专任教师只有3人,而且这3个老师还要教授其他方向的课程,可按教学要求,应由至少两位及其以上的教师主攻专业课程模块中的一门,在这门课程变成优秀课程之前,各位教师不应该开设超过三门以上的课程[7]。从教学组织上看,还没有形成以某个教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教师之间还没有形成教学、科研活动的氛围。从教师结构上看,虽然年龄、学历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缺少在旅游企业工作的经验。

2.实践教学基础弱。旅游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实践环节是课程群建设的基础。石河子大学旅游专业从招生起虽重视实践教学,但是取得的成果低于预期。旅游企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明确,没有与实践教学基地形成稳固的关系,缺少实践教学监督与考核机制,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关系没有建立起来,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企业人才的培养。

3.课程群的教学体系有待完善。课程群的教学体系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层次分明的系列课程。目前“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虽已形成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两个层次。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两个层次的实践学时分布不均,有的课程,如《旅游景区管理》和《遗产旅游与管理》甚至没有安排实践学时;第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课没有固定的实践基地;第三,有些课程开课学期欠科学,如《管理学原理》是最主要的基础课之一,安排在第一学期,可是刚入校的新生对该课程的内容很难消化与掌握;第四,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是非旅游系的教师,这些教师既没有参与过旅游专业的教研活动,也没有在旅游企业工作的经历,这就导致课程的内容在不同程度上与旅游行业脱节,等等。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待改进。在最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一直提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每个学期进行院、校专家督导组听课,旅游系教师集中听课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任课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但在课堂内还是以灌输式的教学为主,虽有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很大程度上只是把以往老师板书的内容复制到了课件中。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色,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也存在差异,“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尤其要注重实践学时的教学方法,这对提高学生操作水平和管理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提升“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的措施

1.加强对“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的认识。根据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对“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应有以下认识:第一,建立明确的“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专业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开课学期、开课课时(包括实践课时)都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明确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管理能力,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等;第二,每门专业核心课程应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专业核心课程都包含在“吃、住、行、游、购、娱”的相关环节中,在旅游业中是一个整体,因此在教学中每门课程的教学不能封闭和脱节,需要相互支撑,将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纳入一个整体的培养体系;第三,课程群的课程组合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根据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确定相应的专业课程模块[7],旅游企业不仅包括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部门,而且还包括旅游交通、旅游纪念品等经营部门,在教学中应加入对各环节企业的管理内容。

2.加强对“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投入。课程群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第一,资金投入。目前“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无论在教学体系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很多研究与探索,因此可以投入一定的资金,采取教研课题立项的形式,一方面可以督促课程群和各门课程的负责人进行教学研究,另一方面还可以做到课程群建设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证课程群建设的质量与进度。第二,教师投入。教师的人数与教学质量是课程群建设的根本,在建设过程中,要保证每门课程至少有两位授课教师,同时也要保证整个教学团队在年龄、职称、学历、工作经历及科研背景等科学组合。第三,精力投入。在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是衡量其工作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在历年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中,获得资助的旅游企业管理方向的项目凤毛麟角,其他层次项目也很少,教师职称的升迁也是以高水平的项目和核心期刊为主要考核点,因此相关教师的主要工作精力放在科研而非教学上。“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相关课程主要以教学为主,获得项目支助的研究也很少,因此高校应该调整思维,采取不同形式鼓励教师对旅游企业管理方向的课程投入更多的精力,实现教学与科研并举。

3.建立“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主要包括:①人才培养体系的评估。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要评估基础课的组合是否科学,各门课程的内容是否符合旅游行业的发展。在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中,应紧密结合旅游行业的发展,防止管理类的课程大众化及普遍化,尽量做到专业化和特色化。②教学效果的评估。首先要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估制度,包括教学准备的检查制度、听课制度、互评制度及学生反馈制度等。其次落实各项制度,每学期组织专家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检查与评估,反馈学生的意见,争取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综合授课教师各方面的成效,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

第6篇

 

旅游业作为一款高度集成的工业,受到各种限制,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不仅是个别地区,个别企业、还有旅游产业链系统,只有在旅游企业的旅游产业链的基础上进行行业合作,才会找到一个生存的席位。作为现代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旅游业虽然发展迅速,它也面临着各种挑战。经济和文化和旅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旅游管理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摆在旅游企业管理面前的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所以,在知识经济大背景下,研究旅游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对旅游企业管理发展创新水平提高,有着重大意义。

 

1.研究现状

 

因为旅游学科是一门新的学科,虽然国内旅游企业在管理上做了许多创新,学科体系到目前为止还不成熟,因此,我国旅游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20世纪以来,针对此方面的国内研究才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但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学术研究仍然是比较少,在目前的这些研究结果中,主要集中在研究的概念、理念研究较多,而在其他方面是明显不足的,因此研究相对缺乏系统性。研究方法也主要是传统的研究方法,现代科技管理创新模式研究是罕见的。定性研究一些问题,定量研究就相对较少,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也相对缺乏。具体到基于服务的旅游企业,如何激发创新的理念,如何克服管理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障碍,旅游企业在管理创新中如何灵活地运用创新理念,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好好的思考。

 

2.旅游企业发展创新趋势

 

2.1实现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已经遍布社会的各个行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旅游企业的管理模型,管理思想以及管理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 信息社会该旅游企业带来新的旅游竞争;

 

2 ) 要成功使用信息技术,管理和组织的创新是旅游企业必须做的改变;

 

3 )建立信息为中心的旅游企业,将是旅游企业管理创新的新模式。

 

2.2 实现人本管理

 

一人为本,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充分发挥的人的潜能为人服务是旅游企业的宗旨,旅游企业应该,充分发挥创造力和素质是提供优质旅游服务质量的保证。相对其他行业,旅游产品是无形的,以一种服务的形式体现出来,人的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旅游产品的好坏。因此,旅游企业应该注重人本管理,而人本管理应该注重有更多深刻的探索和更丰富的内容。人本管理应该注重和激励理论对接,注重物质激励和惩罚并重的方法,根据物质需求原理,物质是人生存最基本的保障,由于管理企业的特点,管理企业的管理者跟外界接触的机会更过,因此,对物质的要求也就提高了,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成了企业管理的最为有效的方式。然而奖励能够起到激励作用,但也可能导致没有奖金就不干的思想,因此,相应的惩罚措施也是必要的。赏罚并重才可以产生比较良好的激励效果。其次还应该注重精神情感方面的鼓励,当物质等到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就上来了。旅游企业和别的企业的员工一样,都希望被尊重,被认可。对员工精神上的鼓励,可以给员工带来情绪上的好转,而情绪的好转可以对员工服务质量的提高起着直接的作用。情感方面,旅游企业应该关系员工的生活、教育、子女、家庭等等问题,一个不通人情的管理者绝对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

 

2.3管理无形资产

 

以前我们专注于旅游企业内部的管理。降低成本,服务质量,改善设施是旅游企业长期应该注重的问题。但是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给旅游企业赢得核心竞争力的已经不完全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及其他有形资产了。无形资产的管理成了,旅游企业凝聚长期核心竞争力的保障。旅游企业核心在于无形资产的管理和运营。旅游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包括人力资本管理、组织资本管理、关联资本管理。人力资本管理是旅游企业能够提供旅客满意的产品的保障,组织资本管理是管理企业的学习、组织、产品和服务的传递能力。关系资本管理是管理旅游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力。无形资产的管理将成为现代旅游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2.4旅游企业管理组织将网络化、柔性化、扁平化

 

在旅游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企业的组织环境出现了复杂局面,旅客多样化、个性化、旅游企业的社会环境也负责化,传统的管理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网络化、柔性化、扁平化成了旅游企业管理的趋势。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计算机将取代传统管理中许多人工监督活动,加大管理层和执行层的直接沟通,另一方面,各管理小组将直接成为管理单位,变成了参与层。企业要促进旅游企业发展;面对专注于高等教育、个性化和灵活性较强的旅游接待任务时,传统的管理方式显示出它的弊端。只有减少管理层级,适应新的形势,并实行综合管理,才能够实现管理组织的扁平化,体现出网上组织和协调部门之间的沟通。

 

3.小结

 

中国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过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管理水平也有了不断地提高。和其他行业相比,旅游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中体现了三个特点:(1)较早开放,旅游企业管理水平快速增长是由于较高的整体开放性管理的引进和推广;(2)在旅游行业广泛使用信息技术使得旅游企业管理呈现了创新性趋势;(3)到面前为止,中国旅游企业技术普遍含量低,所以要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一些旅游企业存在“弱、小、差、散” 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现代旅游企业管理发展的步伐。总体而言,虽然很多旅游企业付出了较多的努力也富有创新精神,但企业的管理水平仍然参差不齐,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与国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进一步提高旅游企业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

第7篇

关键词:旅游企业;薪酬管理;管理问题

薪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企业人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管理内容。从实际的管理现状能看到,旅游企业薪酬管理当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有待解决,通过从理论上对此进行深化,就能为具体管理提供相应参考依据。

1旅游企业薪酬管理的重要性和问题

1.1旅游企业薪酬管理的重要性

旅游企业的薪酬管理对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促进作用,通过科学的薪酬管理就能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尤其是处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旅游企业的发展是需要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的,这就需要做好相应薪酬管理的工作,将资源优化配置,整合企业资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再者,通过薪酬管理能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主动性,有助于激发员工工作热情,这就成为促进旅游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1]。薪酬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下,能有效实现成本的控制,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1.2旅游企业薪酬管理的问题

旅游企业薪酬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主要体现在几个重要层面:其一,薪酬管理激励性不强。薪酬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工作的质量。但是从旅游企业薪酬管理的现状能看到,薪酬管理的激励性不强的现象比较突出,薪酬管理没有重视创新,这就很难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使得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大大降低。其二,薪酬设计的不科学。要想发挥薪酬管理的积极作用,就要充分注重薪酬的科学设计,薪酬的高低决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设计薪酬的时候就要从多角度考虑,如员工努力的程度以及工作的职责和任职资历等,这些都是薪酬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2]。而从实际薪酬设计的现状能发现,薪酬设计的随意以及不规范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造成旅游企业的内部矛盾丛生,这就不利于企业的良好发展。其三,薪酬管理观念有待更新。新的发展时期,旅游企业实施薪酬管理就要融入新的观念,提高薪酬管理的质量。而一些旅游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还是采用传统的观念,平均主义以及铁饭碗的观念没有及时消除,薪酬管理当中缺乏公正及公平等,这些都造成了薪酬管理的质量问题。

2旅游企业薪酬管理原则和措施

2.1旅游企业薪酬管理原则

旅游企业薪酬管理过程中,为提高管理的质量水平,就要充分注重遵循相应的原则,注重激励原则。薪酬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将激励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制定科学合理薪酬体系,结合员工的工作能力以及对企业的贡献进行设计薪酬,将薪酬的激励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能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3]。再者,薪酬管理过程中要遵循公平原则,采用统一合理的评价机制,结合考核结果决定员工薪酬。

2.2旅游企业薪酬管理措施

旅游企业薪酬管理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薪酬设计过程中能对员工的多方面要素进行考虑,综合性的设计薪酬,保障薪酬设计的科学公正,从而通过科学的薪酬设计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竞争力。旅游企业领导层要充分重视薪酬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薪酬管理要实现透明化以及公开化,积极促进企业的薪酬改革。注重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度之间的联系,两者的结合是提高薪酬管理效率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从多角度进行考虑,每个实施环节要控制好质量。绩效考核要公正公平,企业员工在工作当中表现突出的就要加大奖赏的力度,对于投机取巧的也要进行采取相应处罚措施,将绩效考核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4]。结合考核的指标以及内容,保障对员工公正公平考核,以此为基础进行薪酬管理。旅游企业薪酬管理工作的实施当中,要从薪酬福利制度的完善方面进行加强,企业的福利优劣和薪酬管理水平是有着直接联系的,所以要从薪酬制度的基础上来完善福利制度,最大程度的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让员工能在企业中感受到领导的关怀,这也是提高员工归属感以及忠诚度的重要举措。

3结语

总而言之,旅游企业的薪酬管理工作开展当中,要充分重视薪酬的科学设计,管理中注重理念的创新,按照时展对企业的要求进行及时转变,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旅游企业的良好发展,促进企业员工的进一步发展。希望本文对旅游企业薪酬管理的探究,能为具体的旅游企业薪酬管理提供相应参考。

参考文献:

[1]左晓娟.关于旅游企业薪酬管理的思考[J].读天下,2016(14):112.

[2]张海飞,侯彩侠.如何快捷的发放岗位绩效工资[J].智富时代,2015(10):14.

第8篇

人力资本同其他形式的资本一样,是一种稀缺资源。质量水平越高的人力资本,其稀缺程度越大。旅游企业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性质,是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和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旅游业是人才流动率极高的行业。由于现有大部分旅游企业规模不大,管理不规范,企业制度相对不健全,使企业难以留住人才;而且由于人们对旅游行业认识的偏见,更导致了人才不断流失;加上我国现有旅游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导致我国目前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旅游人才非常缺乏。

一、旅游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意义

1.人力资本管理有利于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旅游企业是面对面的服务行业,旅游从业人员的因素至关重要。只有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员工具备了能够完成顾客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使顾客得到最大程度的满意和心理享受,从而使企业获得最大效益。反之,如果旅游企业管理人员水平不高,管理制度不完善,就会在人力资本管理的过程中出现许多不合理的情况。比如:“大材小用”导致员工的个人价值难以实现,就会逐步丧失对工作的热情,从而导致了服务质量的下降,进而减少了企业效益;而“小材大用”就是让不具备某些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担任他难以胜任的工作,这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只有合理管理人力资本,企业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

2.人力资本管理有利于旅游企业资源的优化和效率的提高。旅游业是季节性很强的产业,由于自然、气候、时间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地方处于旺季,而同时另一些地方却是淡季。处于旺季的地区,常常供给不足,影响了供给的质量,处于淡季的地区,造成了当地旅游从业人员的隐形失业。因此,为适应旅游业的这一特征,淡季地区的从业人员可以流向旺季地区,这样既解决了旺季地区供给不足的问题,也降低了淡季地区旅游企业的成本,实现了资源的优化管理。如?押世界著名的法国阿尔卑斯——杜埃滑)站,夏季缺少积),其大部分从业人员便流向处于旺季的地中海沿岸,冬季来临时,他们又回到滑)站。人力资本的合理管理,从客观上要求旅游劳动力市场的从业人员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达到能与其相匹配的物质资本相结合的目的。进而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从而提高旅游企业的效率。

3.人力资本管理有利于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化行业结构。旅游业作为一种无烟工业、朝阳产业、第三产业中新兴的重要产业,获得迅猛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旅游业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很强。传统产业的劳动力开始流向旅游业,比如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培训,使他们走上旅游岗位,从事服务工作。这样,可以合理利用劳动力,也促进了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形成大旅游、大产业。

二、我国旅游企业人力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在人才观念上,只重经历不重学历。通过社会调查发现?押第一,中高级管理人员有两类?押一类是学历层次低,但经验丰富者,他们晋升到更高职位后,明显感到知识上力不从心?鸦另一类是学历层次较高,非旅游专业者,他们对旅游管理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熟悉。第二,旅游业从业人员由于工作繁忙,大多通过在职培训的形式来提高自身素质。第三,也有一些人有获得继续教育机会的潜在要求,但对目前学校提供的教育普遍不大认同,旅游教育和社会需求的差距,严重地制约了在职员工继续接受正规教育的积极性。

2.人才构成比例严重失调。截至2007年底,全国旅游院校共有1641所,高等院校770所(旅游管理博士点有35个,占总数的4.5%;硕士点有144个,占总数的18.8%;开设旅游管理本专科教育的高等院校有591所,占76.7%);旅游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含中专、职高和技校)871所。高、中、低各个教育层次由少到多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型结构。这说明我国旅游教育主要以低层次教育为主。而旅游企业不仅需要应用型的基层服务人才,更需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旅游企业高层管理等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3.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旅游业是人才流动率极高的行业,几乎每一个从业人员都有跳槽的经历。年轻人常常对从事旅游职业不大安心,传统择业观导致流动率与学历成正比,与年龄成反比,使企业难以留住人才。

4.人才招聘、管理方式落后。招聘工作总是由旅游企业人事部门先在大众媒体上需求信息,然后由相关部门和人事部的工作人员接受求职简历,进行初步筛选后,再约见合适的求职者逐一面试,以决定是否聘用。这样做一方面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另外,由于招聘时间长,交流不充分,不利于企业及时获得高素质人才。

三、优化旅游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几点建议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改变旅游企业以往轻人力资本的错误思想,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合理管理旅游企业人力资本的第一步。旅游企业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它属于典型的服务行业,意味着直接面向宾客服务。因此不仅要达到员工与企业的高度和谐,更要达到员工与企业与宾客三者之间的高度和谐。因此,人本管理思想在这里体现得更为深刻:企业要充分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才能使员工更好地尊重顾客。

2.做好人力资本管理的准备工作。做好人力资本管理的准备工作,就是研究企业当前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本。第一步要选择合适的企业组织形式。第二步是职位调查。第三步是进行职位分析。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旅游企业人力资本需求,既要立足于企业现实,又要着[于企业未来并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

3.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改善旅游企业内部人力资本现状。

(1)改革旅游企业管理层培训体制。我国旅游企业管理层培训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旅游企业管理培训,逐步实行旅游企业培训市场化。首先充分发挥旅游企业特别是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公司参与旅游企业管理培训的积极性。其次要充分发挥旅游高等教育院校的作用,因为我国旅游高等教育院校有一批专业人才和较好的设施可以为培训所用。

(2)理论联系实际,长期系统的进行员工培训。旅游企业管理培训必须紧密联系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需要。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管理培训的重点对象有三类: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后备管理者。因此旅游企业管理培训项目可分为:战略管理人才培训、技能型管理人才培训和综合型(后备型)管理人才培训。

(3)转变培训观念,确立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的培训方针。以往的员工教育培训模式是“学校教育、一次培训”模式,即员工接受一定的学校教育后到旅游企业工作,员工在企业工作之初,仅接受一次培训。针对这种情况要转变教育培训观念,变“学校教育”为“终身教育”;变“一次培训”为“多次培训”。完成从“学校教育”“一次培训”“多次培训”“成人教育”“终身教育”这一系列观念的出现和替代。

服务质量是旅游企业产品的核心,旅游企业一切管理工作都要围绕提高服务质量来进行。针对我国旅游企业员工普遍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服务质量较差的状况,必须将旅游企业管理培训转移到“提高企业服务质量”的重心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树立“服务质量第一”的意识。

4.通过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确立旅游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反馈机制。人力资本管理的反馈机制,就是通过绩效考核结果这个可观察事实,掌握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总体情况和个体情况是否合理,进而做出改善,从而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同时,人力资本的绩效考核制度在具体应用中应根据旅游企业人力资本的不同类型分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1)基层服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旅游企业作为服务行业,他的基层员工从事的是与顾客面对面的服务工作,因此绩效考核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以及员工的个人特征和品质上(如员工的工作态度、信念、技能等)。

(2)管理层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在对旅游企业的中高级管理层的绩效考核过程中,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能,其考核内容主要是通过整个部门的工作绩效(如在对饭店客房部经理进行考核时应把该部门月营业额是否达到指标作为考核内容)和企业的经营效果方面硬指标的完成情况(如在对旅行社总经理进行考核时应把该旅行社的月利润率、在某市旅游市场的占有率等方面作为考察内容)来考察的。

第9篇

智慧旅游是大众旅游在新时代的环境下说产生的,也是二十一世界的新生事物,并且智慧旅行也得到了行业的广泛应用。另外,智慧旅游的应用价值在于,其理念可以指导旅游企业的管理工作。

一、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

智慧旅游主要是指在互联网、云计算等多种便携式终端设备上,人们能够获得与旅游目的地有关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交通、住宿等各方面的信息,从而能够在出发之前就做好旅程的规划工作。通过智慧旅游沟通双方的交流效率能够得到大大提升,成了智慧旅游的理念。其中,不仅有助于改善旅游区服务的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旅游管理的不断创新,在信息技术的依托下,给人们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不过,想要改善企业的竞争力,推动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旅游信息资源的整合,并且在开展旅游企业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也应该对智慧旅游的概念及应用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现阶段我国智慧旅游管理与落实现状

(一)各个区域旅游业发展不平衡

因为我国国土面积大而广,又因为经济水平不均衡,外加各地景色和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各个区域之间开展旅游业的经济模式和发展思路的不同,也就是我国各地存在的显著不同,导致了我国旅游业不能实现同步发展。对此,本着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的原则,对其旅游业发展较好的,鼓励实行优先发展智慧旅游的管理政策,发展不好的,应当适当放慢智慧旅游的管理政策,从而实现以点带面,以达到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提升的目的。

(二)旅游管理整体水平较低

建立起健全的旅游管理机制,对于提升整体的旅游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x,并且有利于服务功能的提升,对于旅游企业自身来说,应充分的调动起自身已有的旅游服务资源,从而促进我国智慧旅游行业整体的良好发展。实际上当前很多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在开展景区的开发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过多的关注经济利益。可想而知,这也就是导致旅游项目难以满足游客对旅游景点需求的直接原因。

(三)智慧旅游体系的建设需求

智慧旅游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项目,不仅要能够满足游客的实际需求,还要能够充分的遵循旅游企业对智慧旅游管理体系的实际要求,尤其是在信息化方面的需求,则要求保证旅游使用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也就导致了对信息的输入、信息的编码和信息的设置要求比较高的缘故。另一方面,站在层次的角度开展分析,要能够在旅游管理活动开展及落实的过程中,能够将旅游行业与其他行业区分开来,并结合实情进行创新,这也就导致了旅游行业和其他行业二者之间的层次。

三、智慧旅游在我国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改变旅游企业服务观念

旅游行业所能够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是一种无形的服务,但是智慧服务过程中所提供的各项功能是能够在实际的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切实能够感受到的,从而让旅游企业不断完善,不断改变,不断进步。而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是,应该以顾客需求为主的原则进行开展,转变其观念,从而达到提升游客满意度的目的,另外,还可以根据游客的喜好推荐旅游项目,从而提升经济利益。

(二)提升旅游企业的管理效率

要想有效的提升旅游企业管理效率,就需要能够借助于旅游企业专业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及相关设备来形成一种良好的应用体系与应用方法,这也是智慧旅游的内涵所在。至于旅游企业自身在开展相关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用到计算机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综合性业务管理及时等多方面技术。

(三)完善智慧旅游的配套设施

1.景区导游。对此,运用互联网和先进的播音技术,可以将导游电子化。

2.城市导览。通过网络技术,对各个城市的旅游信息进行事实更新,从而给旅客提供更好地服务。

3.智慧交通。根据游客的需求进行软件的开发,对交通路线,乘车信息在网络当中进行公布,以便游客的需要。

4.综合管理。不仅要为旅游局、主管单位开展服务工作,还需要对旅游企业、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开展服务,所以对于旅游管理部门来说,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综合服务功能,做好游客的引导工作,及时获取游客的动向、反馈信息、分布情况等,以便于游客能够对旅游景点当中的实际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四、结语

第10篇

近年来,成都市服务业重点产业围绕规划和目标全力推进,成效显著。服务经济中的商务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亮点。当前,成都市商务服务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有利于发挥成都城市的综合功能和比较优势,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国际化水平,更好地引领西部、服务全国。

2012年11月下旬至2013年元月初,课题组采用专门调查的方式,对全市商务服务业经营单位(包括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人力资源服务、旅行社及相关服务和会展及展览服务)的总体发展现状和行业聚集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总体发展现状:规模总量快速增长

全市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呈指数级增长,企业主体、营业收入、税收和资产较快增长。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成都市商务服务业产业规模总量快速增长,商务服务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16.7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72.05亿元,增长了9.28倍,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3.6%(见图1)。

调查显示,2012年商务服务业单位总数达到7689个,比2008年增长了27.58%。咨询与调查业单位数最多,2012年单位数达到2331个,其次是企业管理服务业和广告业,单位数分别达到2232个和1826个,这三大行业单位数占全市商务服务业单位总数的80%以上。

2012年全行业营业收入超过744亿元,比2008年增加22亿元。2012年企业管理服务业营业收入最多,超过650亿元,占全行业的份额将超过87%;人力资源服务营业收入增长最快,2008至2012年间增长了84.58%。全市商务服务业税收增长趋势明显,2011年实现产业税收总额30.23亿元,同比增长68.0%。

2012年商务服务业资产总额为3390.82亿元,比2008年增加617.33亿元,增长22.26%,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变。企业管理服务业资产规模最大,2012年资产规模3205.59亿元,占全行业资产的80%以上。人力资源服务业增长最快,2012年比2004年增长了4.5倍。

企业管理服务业已发展成为全市商务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广告业、调查咨询业、旅游业、会展业成为重点产业。

从企业主体看,2012年咨询与调查业、企业管理服务业、广告业三个行业单位数占比之和为83%,三个行业的数量规模构成了全市商务行业的大半壁江山(见图2);从营业收入看,2012年企业管理服务业营业收入最高,占商务服务业的87.6%;从资产规模看,2012年企业管理服务业资产规模占据绝对优势,在商务服务业中的占比高达94.5%。

重点行业分析:旅游业会展业国际性较强

企业管理服务业:在全市商务服务业中保持绝对的实力和发展优势,是全市商务服务业的主导产业。

企业管理服务业作为成都市商务服务业中的主导产业,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单位规模较大、营业收入最高、资产规模最大;二是在全市商务服务业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三是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必将成为推动成都市经济发展的新的着力点。

法律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业务领域不断拓宽,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

截止2012年上半年,成都市共有执业律师3598人,实习律师703人,万人律师拥有量约2.6人,形成了以律师业为主,公证、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等律师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局面。

会展及展览服务业:经济优势明显,对外开放程度高,办展环境优越。

目前,成都市已成功举办全国糖酒会、花博会等300多个展览会以及中国西部论坛、万国邮联等1500多场会议,同时国际知名会展企业例如中国国展集团和香港展览公司已入驻成都。2012年8月18日,成都会展联盟正式成立,这是国内首个跨区域联合、全产业链覆盖的会展业服务及促进机构。

广告产业:初具规模,媒体广告业较为发达。

成都市广告经营单位8012户(其中广告企业7930户,市级媒体82户),关联企业22336户,从业人员逾5万人。在持续增长的市场空间和产业规模下,形成了红星路35号广告创意产业园、锦江创意商务区和“三圣花乡”等为重点的广告及广告关联产业发展聚集区。调查显示,2011年广告经营额达到50余亿元,占全省广告经营额的65.6%,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六位。

旅游业:企业主体不断壮大,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成都市旅游产业起步早发展快,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目前,旅行社数量已达到200多家,占全省近一半。作为旅游资源强市,每年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来蓉观光游览,是非常重要的旅游消费市场。2011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实现805.01亿元,同比增长33.3%;国内旅游人数9552.69万人次,同比增长40.1%;涉外旅游人数122.70万人,同比增长67.1%。

与中西部城市比较:总量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发展基础好

从发展趋势分析,与中西部城市比较,成都商务服务业发展在企业主体、产业规模、产业贡献、从业人员等几项指标方面,具有总量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发展基础好的特点。

“一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2004年)时,成都的法人单位数量最多,达到了3912个,其次是重庆为2828个,武汉和西安位列第三和第四,分别为2345和1325个;

“二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2008年)时,重庆和武汉的法人单位总数分列前两位,分别为8237个和7377个,较“一普”分别增加了5409和5032个,增速高达191.3%和214.6%。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旅游业信息化旅游电子商务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与广泛应用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产生了根本性的、普遍的影响,有人将这一历史进程比喻为发生了一场“信息技术革命”,其后果是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了所谓的“信息经济”时代或“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各个部门的应用在不同层次上促使原有的运作机制发生了改变,其最终结果是效率的提高和效果的改善。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表现出普遍性的特点,没有哪一个部门能够避免参与到这一“革命”性的进程中来,旅游业也不例外。“信息是旅游业的生命线”(Sheldon1997)[i],旅游业适合应用信息技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将对旅游业的结构产生影响,一些新的部门将产生,而一些原有的部门要进行相应变化(DimitriosBuhalisetal1997),因而有必要针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这一议题展开讨论。

一、问题的提出

针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这一议题进行的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范畴。论题的产生源于三个前提条件:第一,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广泛应用使旅游业面对技术升级的问题;第二,信息是旅游业的生命线,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旅游业的普遍重视;第三,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可能对旅游业的现有格局产生影响,即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引起旅游业相关部门的注意。这三个前提条件在旅游业的实践中表现为旅游企业在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活动中纷纷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争取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人们在讨论以信息中介身份出现的旅行社何去何从。可以看出,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起源于技术应用层面,而归结为技术应用对旅游业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影响包括对行业的影响和对企业的影响两个方面。对企业的影响,在运作层面上表现为企业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生产运作方式、新管理工具和新营销工具,在管理层面上表现为组织结构的变化、管理过程的变化和经营理念的变化,在战略层面上表现为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新手段获得竞争优势。一般来看,最先引进信息技术的是操作层面,操作层面的技术升级产生了新的管理问题,要求管理层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当管理层面调整到适合新技术的应用时,企业具备了制定新战略的基础。反过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不可能忽略掉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为了保证技术的应用顺利实现,要相应地对组织结构等管理层面的问题进行调整。

信息技术对行业的影响一般表现为行业内企业之间网络化关系的加强,并有可能形成“竞争合作”关系。而旅游业有其特殊之处。“旅游是混合型产业(hybridindustry),包含多种服务”(HannesWerthner&StefanKlein1999),旅游业并不是生产某种产品的企业的集合,而是住宿、餐饮、交通等旅游产品供应商所在部门的集合,因而信息技术对于旅游业的影响还包括旅游业各部门间的合作以及旅游业的再造。

二、研究现状评价

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例如航空公司的订票系统和饭店的预订系统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主要存在于操作层面,是一种信息处理工具。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引起重视是在互联网(Internet)以及3w(WorldWildWeb),即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发展起来之后。自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3w成为了互联网上成长最快的领域。基于互联网的3w技术集合了媒体、电信和信息技术,可以传输文本数据、图表、图片和声音,增加了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的互动,为有效地、实时地、适时地交换产品提供了平台。互联网与3w的广泛应用对旅游业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冲击,因而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

在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欧洲,以计算机键盘上的回车键ENTER命名的“旅游领域信息与通讯国际会议”于1994年首次召开,至1999年已举办了六次年会(受资料限制,2000年至今状况不详),年会的参加者主要包括旅游研究人员、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研发人员,内容集中于讨论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前景及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在美国也有类似的会议召开,例如1995年由当时的美国国家旅游局和世界旅游组织赞助举办了“信息技术与旅游业世界大会”,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旅游业在应用新技术时将产生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应该怎样迎合旅游业的需要等。另外,亚太旅游联合会(PATA)等组织也主办过相关主题的研讨会。从具体的内容看,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议题包括旅游业重组和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战略应用等,尤其针对旅游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的状况,有人专门对中小旅游企业中信息技术的战略应用进行了研究(D.Buhalis1994)。另外,以航空公司为中心、由多个部门广泛参与发展起来的计算机预订系统(CRS)和全球分销系统(GDS)受到了互联网和3w的冲击,旅游业原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应该怎样面对新的形式也是主要的议题之一。

在我国,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限制,旅游业对于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更多地来自于国家提出的“信息化”目标和与国外同行竞争的压力,而“电子商务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化发展的最高阶段”(谢晓霞2002),因此我国学者对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业信息化”和“旅游电子商务”等方面。但是,在我国学者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基本概念的不明确。

第一,信息化概念不明确。信息化是我国旅游业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问题,大多数研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罗高飞(1998)在文章中引入了信息化的定义,但是并没有明确旅游业信息化的具体含义。郑向敏(2002)给出“旅游企业信息化”的定义:“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改进传统的旅游生产、分配和消费机制,以信息化的发展来优化旅游信息资源配置,推动旅游企业经济增长”。而这一定义并非针对企业给出,更像是“旅游业信息化”的定义,存在着对企业信息化和产业信息化的误解。刘晓虹、陈耀(2002)在明确了“信息”与“旅游业”两个概念的基础上给出了“旅游信息”的定义,继而提出“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的概念,强调“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突出的是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作用。”但是,其“旅游信息”定义的给出是对“信息”与“旅游业”两个定义的字面综合,对于信息化研究没有任何意义,而所谓“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的概念中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均不明确。

第二,旅游电子商务与旅游网站建设的混淆。这是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目前关于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成果中绝大多数将旅游电子商务混同于旅游网站的建设(冯颖如2002,杨丽2001,杨振之、胡海霞、黄学军、刘禄山2002,王欣2000,等),缩小了旅游电子商务概念的内涵,将传统旅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问题排斥在外。

第三,旅游电子商务与旅游网络、旅游网络化经营相混淆。在一些研究成果中,谈到旅游电子商务时,自然地将旅游网站与旅游网络等同起来,同时将旅游网络与旅游企业的网络化经营相联系(冯颖如2002,杨丽2001,杨振之、胡海霞、黄学军、刘禄山2002,等)。何谓旅游网络?这是个值得商榷的

问题。从上述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一部分研究人员混淆了计算机网络和企业网络化布局的概念,将企业实体构成的网络混同于计算机虚拟的网络,其错误认识的根源在于对信息技术本身的误解所引起的概念混淆。可以认为并不存在所谓“旅游网络”的概念,而旅游电子商务与旅游企业的网络化经营也并非有相同内涵的概念。

另外,在研究中还存在着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等同的误区。互联网的出现的确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信息技术并不局限于互联网,而且我国研究人员对互联网的认识又与基于互联网的3w技术相混淆。

总的来看,我国关于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表面现象,涉及到的更多的是必要性和意义,进行的预测多出于主观臆断,而缺少理论依据或经验证明。

三、研究范围的确定

用系统的观点分析旅游业,可以将旅游业看作由向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一系列部门构成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讲的行业或产业,将这些部门联系在一起的是向旅游者提品过程中形成的价值链,多个部门的协同作用使旅游业在旅游者眼中成为了一个复杂的价值系统。构成旅游业即旅游价值系统的部门分属于不同的行业,经营特点各不相同,因而可以将这个复杂的价值系统分解为若干小系统,即可以将各个部门分别看作独立的系统进行讨论。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行的研究可以在几个系统层面上展开,限于篇幅,这里将研究的范围确定为整体的旅游价值系统,而暂时不考虑信息技术在各个部门中的应用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当然,以旅游业整体作为研究的平台并不排斥讨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旅游企业的影响。毕竟旅游业由若干企业组成,要从整体上把握旅游业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与产生的影响,有必要对企业的具体应用情况和前景进行探讨,只是这里的探讨是一般意义上,没有与饭店、旅行社等具体部门的特点相结合,而是为进一步的讨论形成概念框架。

四、构建研究框架

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可以通过两条线索展开,即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影响和对行业的影响。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产生于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具有一般的意义,可以参考其他行业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果。对行业的影响则涉及到行业结构的调整,有必要从旅游产品的特点出发展开重点讨论。而对信息技术、信息化、信息技术工具和电子商务等概念及其关系的明确是展开讨论的必要前提。

(一)基本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工具

“信息技术,就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三者的综合体为核心的技术群体。从更广义的角度说,信息技术是一类用来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的总称,它包括了各种用于创建、存储、交换和使用信息的技术。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以及他们的综合技术。”[ii]

“信息技术(IT)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形成了各种信息技术应用工具与方法,及信息技术应用系统(IS)”。与企业经营管理直接相关的IT/IS主要有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应用于某一职能领域及一般事务管理的IT/IS,如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TPS(事务处理系统)、OAS(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其中TPS是组织的基础信息系统,向MIS、DSS、ES提供组织的基本数据。

第二类为适用于企业内部综合性经营业务管理及高层决策的IT/IS,包括DW(数据仓库)、MIS(管理信息系统)、DSS(决策支持系统)、ES(专家系统)和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其中DW把分布在企业网络中不同信息岛上的数据集成到一个关系型数据库中,旨在通过通畅、合理、全面的信息管理达到有效的决策支持;狭义的MIS指管理报告系统,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功能,是服务于企业或组织中、下层管理人员的信息系统;CIMS高度集成了产品设计、制造、控制(CAD/CAM/CAPP)、管理(MIS/DW)与决策(DSS/ES)。

第三类为适用于企业内外部开放性综合经营业务管理的IT/IS,包括EDI(电子数据交换)、Intranet(企业内联网)和Extranet(企业外联网)等。[iii]

事实上,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提出了著名“信息技术六阶段成长过程模型”的诺兰将信息技术在组织中的应用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数据处理(DP)阶段,时间跨度为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信息技术主要在组织的操作层面和管理层面起作用,主要功能是使一些专门的工作自动化。例如,TPS支持各种指令处理,MIS提供资源配置和控制信息等。

第二个阶段是信息技术(IT)阶段,时间跨度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信息技术进入“战略管理层面”,强调知识工作者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如财务分析员、证券经纪人和生产规划者等。

第三个阶段是网络(Network)阶段,这个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特点表现为信息技术与组织人员及其工作整合为一种网络化的组织形式。[iv]

虽然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形成于不同的年代,但是它们在当代于不同的层次共同发挥着作用。

2、信息化与电子商务

所谓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得以普遍应用并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信息技术及产业,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使信息产品及服务在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到占主导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证不断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质量和水平”[v]这个定义给出了“国家信息化”的概念,强调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普遍应用。而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信息化得以实现的基础。企业信息化主要体现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所谓“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企业管理信息的传递、加工和处理速度,使这些信息资源得到可靠的保存和有效的利用,及时为企业管理工作者提供决策的依据,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vi]这个定义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的与意义进行了描述,但是没有给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可操作性的内容。

在讨论信息化问题的过程中,研究的着眼点经常集中到电子商务的概念上来。“电子商务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化发展的最高阶段”[vii]。联合国国际贸易程序简化工作组为电子商务下的定义为:“电子商务是指采用电子形式开展商务活动,包括在供应商、客户、政府及其参与方之间通过任何电子工具,如EDI、Web技术、电子邮件等共享非结构化或结构化的信息,并管理和完成在商务活动、管理活动和消费活动中的各种交易。”[viii]这是广义电子商务(E-business)的概念,范围突破了“电子交易(E-commerce)”的局限,而扩大到企业内外部管理与营销各方面的商务活动。

3、信息技术、信息化、信息技术工具及电子商务的关系

这四个概念的关系如图1所示。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引出了信息化的概念,而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在于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信息技术工具是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形式。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技术工具是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物质保障。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电子商务概念产生的初始条件,而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具体表现。

(二)信息技术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

旅游企业属于服务业范畴,与制造业企业相比较,企业规模小,结构简单,产出为无形服务。从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旅游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采用信息技术工具,但是制造业中经过

多年磨合已经发展成熟的工具并不适合旅游企业使用,例如在生产操作方面的信息技术工具和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等管理层面的信息技术工具等。然而,制造业中信息技术工具的开发思想值得借鉴,即旅游企业可以从内部运作管理、各职能部门操作和市场营销等几个方面着手开发信息技术工具,并针对新技术工具的使用配套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和经营理念的创新,并最终站在战略的高度考虑信息技术的应用。总的来看,信息技术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恰好是电子商务的主要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营销理念已经从生产导向和产品导向转变到了需求导向和顾客导向。在服务业中的管理与营销过程中尤其重视顾客价值的创造和顾客满意度的提高。开展客户关系管理是服务业参与竞争的有效手段,而客户关系管理的开展要借助于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顾客数据库及数据仓库的建设与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旅游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所在。

(三)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

1、信息与旅游业的关系

所谓旅游业是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各个部门的集合。旅游业属于服务业范畴,旅游产品具有服务产品的一般特性,如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等特点。这些特点使有关旅游产品的信息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人称旅游产品为“信心产品”,认为旅游者在接受服务之前不可能感知到旅游产品的具体性质和质量水平,产品能否成功销售完全取决于相关信息在制定购买决策的旅游者心中建立起的信心。

旅游业又具有不同于其他服务行业的特性,如旅游服务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在空间上存在着较远的距离,在服务种类上存在着数量上的差距。这些特点决定了旅游中间商存在的必要性。根据旅游活动的定义,旅游者要到与长住地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的目的地消费旅游产品,这样在传统的旅游购买决策制定过程中要依赖于中间商获得有关目的地旅游产品的信息。同时,旅游产品是一项混合产品,旅游者的一次旅行过程涉及到多种服务的购买,各类型的供应商规模不同、性质不同、提供的服务特性各异,庞大的信息搜寻成本迫使旅游者利用中间商进行信息搜寻以降低交易费用。

可以认为,信息在旅游产品的市场销售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信息的这种作用与旅游市场供求在空间上与种类上的差距共同决定了旅游中间商的存在。

2、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旅游业结构的影响

在信息沟通的过程中,有些沟通是经常性地、结构化地进行的,如旅游服务供应商和中间商之间的信息沟通,这种长久关系的建立导致了沟通机制的自动化。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业信息沟通的自动化表现为CRS和GDS的建立。

CRS(computerreservationsystem,计算机预订系统)最早是航空公司的订票系统,由各大航空公司独自开发,后来考虑到旅行商的应用成本和航空公司自身的维护费用,各个航空公司的CRS开始合并,并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得益于民用航空业管理体制的变革得到迅速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增加了连锁饭店产品和旅行社产品的内容。CRS创建了一个新的旅游营销与分销系统,被誉为旅游业电子时代的始创者。

GDS(globaldistributionsystem)的出现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是CRS不断进行横向一体化(与其他航空公司)和纵向一体化(与供应商)的结果。为了避免信息系统的重复开发,航空公司、饭店等旅游供应商通过开发界面将其CRS接入了GDS。GDS建立了全球的传播标准和新的旅游电子分销渠道。GDS之间继续进行一体化,导致了几家独立的GDS企业的出现。此时,GDS的性质已经从工具转变成了经济实体,以电子旅游超市或其法人团体的战略业务单元的面目出现。

可以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了新部门的产生,促使旅游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GDS作为中介组织在旅游市场上的出现就是一个例证。但是,信息技术在创造新部门的同时,也对现有的部门产生了威胁。互联网和3w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对旅游中介组织来说威胁与机会并存。

互联网和3w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使旅游市场上的信息沟通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产品信息可以快速地、低成本地、大量地抵达消费者处,并能够使消费者方便地与企业进行互动。旅游中间商的存在受到了威胁,CRS和GDS等原有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前途面临着挑战。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取消现有旅游中介组织提供了可能性,旅游中间商等中介组织不得不进行相应的改变,在业务流程中加强对新技术的运用。

互联网对现有中介组织的威胁并不意味着旅游市场上不需要中介组织。事实上,互联网的出现增加了市场上信息的数量与复杂性。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缺少相应的规则限制,人人有权发言,人人都淹没到信息的海洋中,对于消费者来讲,面对的产品信息更加庞杂混乱,常常处于无从下手的状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旅游业中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模型初具,主要包括旅游网站的建设、旅游供应商自行开展“网上营销”和中介组织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等方面。其中旅游网站的出现即是增加了旅游业中介组织的成员。

3、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

旅游业可以被理解为旅游市场上供给方的集合,既包括旅游服务供应商,也包括旅游中间商和其他中介组织。旅游产品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产品的销售,而销售的效果取决于营销系统的效率。由于旅游市场上供求双方之间存在着空间距离,而各个旅游供应商的产品要经过与其他部门产品的组合才能出售,因此以旅游目的地为基础的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增加了营销系统成员的同时,也为系统的有效运转提供了技术保障。如上所述,CRS和GDS都是旅游营销系统的组成部分,负责旅游产品的分销。互联网的出现为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功能更加强大的工具,使旅游信息可以直达消费者处。旅游中介机构与供应商的合作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可以通过运用基于互联网的外联网得以实现。另外,互联网的效率使旅游企业开展个性化的营销和大规模定制成为可能(HannesWerthner,StefanKlein1999)。

五、结论

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对行业的影响和对企业的影响两个方面。对于企业来讲,信息技术的应用最终表现为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开展电子商务,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而电子商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方面。对于行业来讲,旅游业供求双方之间存在的空间距离和供需类别差异导致信息沟通在旅游业的运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对旅游业营销系统的建设产生影响,而且可能使行业结构发生变化。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行业的运作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建设旅游营销系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里限于篇幅并未展开,但将作为继续研究的题目另文论述。[i]转引自DimitriosBuhalis,Strategicuseofinformationtechnologiesinthetourismindustry,TourismManagement,Vol.19,No.5,1998

[ii]引自张亚明:“信息技术与战略关系的演变”,《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年第10期

[iii]参见倪义芳、何鸿生、吴晓波:“IT与企业管理范式的转变”,《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年第4期

[iv]出处同2

[v]转引自:罗高飞,“信息化——我国旅游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旅游科学》,1998年第3期

[vi]引自郑怀丽:“谈我国的企业信息化”,《现代管理科学》,2002年第9期

[vii]引自谢晓霞:“信息化带

动工业化的途径”,《经济管理》,2002年第9期

[viii]出处同3

参考文献:

1.郑彬、付媛:“企业信息技术与组织结构变革”,《经济管理》,2002年第15期

2.董荣凤:“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因特网、内特网、外特网”,《南开管理评论》,1998年第1期

3.黄苹:“信息技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调研》,1998年第5期

4.钱益春:“信息化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5.刘晓虹、陈耀:“关于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的思考”,《地方政府管理》,2001年第11期

6.郑向敏:“中国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分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7.彭滋霖、曹军辉:“信息革命与旅游业的发展”,《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2期

8.雷卫中:“互联网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旅游科学》,1998年第3期

9.冯颖如:“浅议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0.杨丽:“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研究”,《旅游学刊》,2001年第6期

11.赵黎明、王刚、王迈:“电子商务下的我国旅游市场探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12.杨振之、胡海霞、黄学军、刘禄山:“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市场分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3.张俊霞:“建设高效优质网站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第9期

14.王欣:“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现状与路向”,《社会科学家》,2000年第3期

15.D.Buhalis,Informationandtelecommunicationstechnologiesasastrategictoolforsmallandmediumtourismenterprisesinthecontemporarybusinessenvironment,Tourism:theStateoftheArt,editedbyA.V.Seaton,JohnWiley&SonsLtd,1994

16.HannesWerthner,StefanKlein,Informationtechnologyandtourism:achallengingrelationship,SpringerWienNewYork,1999

17.PaulineJ.Sheldon,TourismInformationTechnology,CABInternational,1997

18.ChristineSmith,PaulJenner,Tourismandtheinternet,Travel&TourismAnalystNo.11998

第1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旅游业信息化旅游电子商务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与广泛应用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产生了根本性的、普遍的影响,有人将这一历史进程比喻为发生了一场“信息技术革命”,其后果是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了所谓的“信息经济”时代或“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各个部门的应用在不同层次上促使原有的运作机制发生了改变,其最终结果是效率的提高和效果的改善。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表现出普遍性的特点,没有哪一个部门能够避免参与到这一“革命”性的进程中来,旅游业也不例外。“信息是旅游业的生命线”(Sheldon1997)[i],旅游业适合应用信息技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将对旅游业的结构产生影响,一些新的部门将产生,而一些原有的部门要进行相应变化(DimitriosBuhalisetal1997),因而有必要针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这一议题展开讨论。

一、问题的提出

针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这一议题进行的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范畴。论题的产生源于三个前提条件:第一,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广泛应用使旅游业面对技术升级的问题;第二,信息是旅游业的生命线,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旅游业的普遍重视;第三,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可能对旅游业的现有格局产生影响,即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引起旅游业相关部门的注意。这三个前提条件在旅游业的实践中表现为旅游企业在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活动中纷纷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争取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人们在讨论以信息中介身份出现的旅行社何去何从。可以看出,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起源于技术应用层面,而归结为技术应用对旅游业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影响包括对行业的影响和对企业的影响两个方面。对企业的影响,在运作层面上表现为企业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生产运作方式、新管理工具和新营销工具,在管理层面上表现为组织结构的变化、管理过程的变化和经营理念的变化,在战略层面上表现为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新手段获得竞争优势。一般来看,最先引进信息技术的是操作层面,操作层面的技术升级产生了新的管理问题,要求管理层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当管理层面调整到适合新技术的应用时,企业具备了制定新战略的基础。反过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不可能忽略掉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为了保证技术的应用顺利实现,要相应地对组织结构等管理层面的问题进行调整。

信息技术对行业的影响一般表现为行业内企业之间网络化关系的加强,并有可能形成“竞争合作”关系。而旅游业有其特殊之处。“旅游是混合型产业(hybridindustry),包含多种服务”(HannesWerthner&StefanKlein1999),旅游业并不是生产某种产品的企业的集合,而是住宿、餐饮、交通等旅游产品供应商所在部门的集合,因而信息技术对于旅游业的影响还包括旅游业各部门间的合作以及旅游业的再造。

二、研究现状评价

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例如航空公司的订票系统和饭店的预订系统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主要存在于操作层面,是一种信息处理工具。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引起重视是在互联网(Internet)以及3w(WorldWildWeb),即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发展起来之后。自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3w成为了互联网上成长最快的领域。基于互联网的3w技术集合了媒体、电信和信息技术,可以传输文本数据、图表、图片和声音,增加了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的互动,为有效地、实时地、适时地交换产品提供了平台。互联网与3w的广泛应用对旅游业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冲击,因而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

在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欧洲,以计算机键盘上的回车键ENTER命名的“旅游领域信息与通讯国际会议”于1994年首次召开,至1999年已举办了六次年会(受资料限制,2000年至今状况不详),年会的参加者主要包括旅游研究人员、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研发人员,内容集中于讨论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前景及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在美国也有类似的会议召开,例如1995年由当时的美国国家旅游局和世界旅游组织赞助举办了“信息技术与旅游业世界大会”,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旅游业在应用新技术时将产生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应该怎样迎合旅游业的需要等。另外,亚太旅游联合会(PATA)等组织也主办过相关主题的研讨会。从具体的内容看,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议题包括旅游业重组和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战略应用等,尤其针对旅游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的状况,有人专门对中小旅游企业中信息技术的战略应用进行了研究(D.Buhalis1994)。另外,以航空公司为中心、由多个部门广泛参与发展起来的计算机预订系统(CRS)和全球分销系统(GDS)受到了互联网和3w的冲击,旅游业原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应该怎样面对新的形式也是主要的议题之一。

在我国,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限制,旅游业对于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更多地来自于国家提出的“信息化”目标和与国外同行竞争的压力,而“电子商务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化发展的最高阶段”(谢晓霞2002),因此我国学者对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业信息化”和“旅游电子商务”等方面。但是,在我国学者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基本概念的不明确。

第一,信息化概念不明确。信息化是我国旅游业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问题,大多数研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罗高飞(1998)在文章中引入了信息化的定义,但是并没有明确旅游业信息化的具体含义。郑向敏(2002)给出“旅游企业信息化”的定义:“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改进传统的旅游生产、分配和消费机制,以信息化的发展来优化旅游信息资源配置,推动旅游企业经济增长”。而这一定义并非针对企业给出,更像是“旅游业信息化”的定义,存在着对企业信息化和产业信息化的误解。刘晓虹、陈耀(2002)在明确了“信息”与“旅游业”两个概念的基础上给出了“旅游信息”的定义,继而提出“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的概念,强调“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突出的是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作用。”但是,其“旅游信息”定义的给出是对“信息”与“旅游业”两个定义的字面综合,对于信息化研究没有任何意义,而所谓“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的概念中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均不明确。

第二,旅游电子商务与旅游网站建设的混淆。这是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目前关于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成果中绝大多数将旅游电子商务混同于旅游网站的建设(冯颖如2002,杨丽2001,杨振之、胡海霞、黄学军、刘禄山2002,王欣2000,等),缩小了旅游电子商务概念的内涵,将传统旅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问题排斥在外。

第三,旅游电子商务与旅游网络、旅游网络化经营相混淆。在一些研究成果中,谈到旅游电子商务时,自然地将旅游网站与旅游网络等同起来,同时将旅游网络与旅游企业的网络化经营相联系(冯颖如2002,杨丽2001,杨振之、胡海霞、黄学军、刘禄山2002,等)。何谓旅游网络?这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从上述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一部分研究人员混淆了计算机网络和企业网络化布局的概念,将企业实体构成的网络混同于计算机虚拟的网络,其错误认识的根源在于对信息技术本身的误解所引起的概念混淆。可以认为并不存在所谓“旅游网络”的概念,而旅游电子商务与旅游企业的网络化经营也并非有相同内涵的概念。

另外,在研究中还存在着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等同的误区。互联网的出现的确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信息技术并不局限于互联网,而且我国研究人员对互联网的认识又与基于互联网的3w技术相混淆。

总的来看,我国关于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表面现象,涉及到的更多的是必要性和意义,进行的预测多出于主观臆断,而缺少理论依据或经验证明。

三、研究范围的确定

用系统的观点分析旅游业,可以将旅游业看作由向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一系列部门构成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讲的行业或产业,将这些部门联系在一起的是向旅游者提品过程中形成的价值链,多个部门的协同作用使旅游业在旅游者眼中成为了一个复杂的价值系统。构成旅游业即旅游价值系统的部门分属于不同的行业,经营特点各不相同,因而可以将这个复杂的价值系统分解为若干小系统,即可以将各个部门分别看作独立的系统进行讨论。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行的研究可以在几个系统层面上展开,限于篇幅,这里将研究的范围确定为整体的旅游价值系统,而暂时不考虑信息技术在各个部门中的应用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当然,以旅游业整体作为研究的平台并不排斥讨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旅游企业的影响。毕竟旅游业由若干企业组成,要从整体上把握旅游业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与产生的影响,有必要对企业的具体应用情况和前景进行探讨,只是这里的探讨是一般意义上,没有与饭店、旅行社等具体部门的特点相结合,而是为进一步的讨论形成概念框架。

四、构建研究框架

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可以通过两条线索展开,即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影响和对行业的影响。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产生于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具有一般的意义,可以参考其他行业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果。对行业的影响则涉及到行业结构的调整,有必要从旅游产品的特点出发展开重点讨论。而对信息技术、信息化、信息技术工具和电子商务等概念及其关系的明确是展开讨论的必要前提。

(一)基本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工具

“信息技术,就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三者的综合体为核心的技术群体。从更广义的角度说,信息技术是一类用来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的总称,它包括了各种用于创建、存储、交换和使用信息的技术。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以及他们的综合技术。”[ii]

“信息技术(IT)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形成了各种信息技术应用工具与方法,及信息技术应用系统(IS)”。与企业经营管理直接相关的IT/IS主要有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应用于某一职能领域及一般事务管理的IT/IS,如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TPS(事务处理系统)、OAS(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其中TPS是组织的基础信息系统,向MIS、DSS、ES提供组织的基本数据。

第二类为适用于企业内部综合性经营业务管理及高层决策的IT/IS,包括DW(数据仓库)、MIS(管理信息系统)、DSS(决策支持系统)、ES(专家系统)和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其中DW把分布在企业网络中不同信息岛上的数据集成到一个关系型数据库中,旨在通过通畅、合理、全面的信息管理达到有效的决策支持;狭义的MIS指管理报告系统,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功能,是服务于企业或组织中、下层管理人员的信息系统;CIMS高度集成了产品设计、制造、控制(CAD/CAM/CAPP)、管理(MIS/DW)与决策(DSS/ES)。

第三类为适用于企业内外部开放性综合经营业务管理的IT/IS,包括EDI(电子数据交换)、Intranet(企业内联网)和Extranet(企业外联网)等。[iii]

事实上,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提出了著名“信息技术六阶段成长过程模型”的诺兰将信息技术在组织中的应用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数据处理(DP)阶段,时间跨度为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信息技术主要在组织的操作层面和管理层面起作用,主要功能是使一些专门的工作自动化。例如,TPS支持各种指令处理,MIS提供资源配置和控制信息等。

第二个阶段是信息技术(IT)阶段,时间跨度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信息技术进入“战略管理层面”,强调知识工作者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如财务分析员、证券经纪人和生产规划者等。

第三个阶段是网络(Network)阶段,这个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特点表现为信息技术与组织人员及其工作整合为一种网络化的组织形式。[iv]

虽然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形成于不同的年代,但是它们在当代于不同的层次共同发挥着作用。

2、信息化与电子商务

所谓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得以普遍应用并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信息技术及产业,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使信息产品及服务在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到占主导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证不断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质量和水平”[v]这个定义给出了“国家信息化”的概念,强调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普遍应用。而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信息化得以实现的基础。企业信息化主要体现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所谓“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企业管理信息的传递、加工和处理速度,使这些信息资源得到可靠的保存和有效的利用,及时为企业管理工作者提供决策的依据,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vi]这个定义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的与意义进行了描述,但是没有给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可操作性的内容。

在讨论信息化问题的过程中,研究的着眼点经常集中到电子商务的概念上来。“电子商务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化发展的最高阶段”[vii]。联合国国际贸易程序简化工作组为电子商务下的定义为:“电子商务是指采用电子形式开展商务活动,包括在供应商、客户、政府及其参与方之间通过任何电子工具,如EDI、Web技术、电子邮件等共享非结构化或结构化的信息,并管理和完成在商务活动、管理活动和消费活动中的各种交易。”[viii]这是广义电子商务(E-business)的概念,范围突破了“电子交易(E-commerce)”的局限,而扩大到企业内外部管理与营销各方面的商务活动。

3、信息技术、信息化、信息技术工具及电子商务的关系

这四个概念的关系如图1所示。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引出了信息化的概念,而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在于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信息技术工具是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形式。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技术工具是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物质保障。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电子商务概念产生的初始条件,而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具体表现。

(二)信息技术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

旅游企业属于服务业范畴,与制造业企业相比较,企业规模小,结构简单,产出为无形服务。从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旅游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采用信息技术工具,但是制造业中经过多年磨合已经发展成熟的工具并不适合旅游企业使用,例如在生产操作方面的信息技术工具和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等管理层面的信息技术工具等。然而,制造业中信息技术工具的开发思想值得借鉴,即旅游企业可以从内部运作管理、各职能部门操作和市场营销等几个方面着手开发信息技术工具,并针对新技术工具的使用配套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和经营理念的创新,并最终站在战略的高度考虑信息技术的应用。总的来看,信息技术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恰好是电子商务的主要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营销理念已经从生产导向和产品导向转变到了需求导向和顾客导向。在服务业中的管理与营销过程中尤其重视顾客价值的创造和顾客满意度的提高。开展客户关系管理是服务业参与竞争的有效手段,而客户关系管理的开展要借助于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顾客数据库及数据仓库的建设与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旅游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所在。

(三)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

1、信息与旅游业的关系

所谓旅游业是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各个部门的集合。旅游业属于服务业范畴,旅游产品具有服务产品的一般特性,如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等特点。这些特点使有关旅游产品的信息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人称旅游产品为“信心产品”,认为旅游者在接受服务之前不可能感知到旅游产品的具体性质和质量水平,产品能否成功销售完全取决于相关信息在制定购买决策的旅游者心中建立起的信心。

旅游业又具有不同于其他服务行业的特性,如旅游服务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在空间上存在着较远的距离,在服务种类上存在着数量上的差距。这些特点决定了旅游中间商存在的必要性。根据旅游活动的定义,旅游者要到与长住地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的目的地消费旅游产品,这样在传统的旅游购买决策制定过程中要依赖于中间商获得有关目的地旅游产品的信息。同时,旅游产品是一项混合产品,旅游者的一次旅行过程涉及到多种服务的购买,各类型的供应商规模不同、性质不同、提供的服务特性各异,庞大的信息搜寻成本迫使旅游者利用中间商进行信息搜寻以降低交易费用。

可以认为,信息在旅游产品的市场销售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信息的这种作用与旅游市场供求在空间上与种类上的差距共同决定了旅游中间商的存在。

2、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旅游业结构的影响

在信息沟通的过程中,有些沟通是经常性地、结构化地进行的,如旅游服务供应商和中间商之间的信息沟通,这种长久关系的建立导致了沟通机制的自动化。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业信息沟通的自动化表现为CRS和GDS的建立。

CRS(computerreservationsystem,计算机预订系统)最早是航空公司的订票系统,由各大航空公司独自开发,后来考虑到旅行商的应用成本和航空公司自身的维护费用,各个航空公司的CRS开始合并,并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得益于民用航空业管理体制的变革得到迅速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增加了连锁饭店产品和旅行社产品的内容。CRS创建了一个新的旅游营销与分销系统,被誉为旅游业电子时代的始创者。

GDS(globaldistributionsystem)的出现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是CRS不断进行横向一体化(与其他航空公司)和纵向一体化(与供应商)的结果。为了避免信息系统的重复开发,航空公司、饭店等旅游供应商通过开发界面将其CRS接入了GDS。GDS建立了全球的传播标准和新的旅游电子分销渠道。GDS之间继续进行一体化,导致了几家独立的GDS企业的出现。此时,GDS的性质已经从工具转变成了经济实体,以电子旅游超市或其法人团体的战略业务单元的面目出现。

可以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了新部门的产生,促使旅游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GDS作为中介组织在旅游市场上的出现就是一个例证。但是,信息技术在创造新部门的同时,也对现有的部门产生了威胁。互联网和3w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对旅游中介组织来说威胁与机会并存。

互联网和3w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使旅游市场上的信息沟通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产品信息可以快速地、低成本地、大量地抵达消费者处,并能够使消费者方便地与企业进行互动。旅游中间商的存在受到了威胁,CRS和GDS等原有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前途面临着挑战。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取消现有旅游中介组织提供了可能性,旅游中间商等中介组织不得不进行相应的改变,在业务流程中加强对新技术的运用。

互联网对现有中介组织的威胁并不意味着旅游市场上不需要中介组织。事实上,互联网的出现增加了市场上信息的数量与复杂性。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缺少相应的规则限制,人人有权发言,人人都淹没到信息的海洋中,对于消费者来讲,面对的产品信息更加庞杂混乱,常常处于无从下手的状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旅游业中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模型初具,主要包括旅游网站的建设、旅游供应商自行开展“网上营销”和中介组织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等方面。其中旅游网站的出现即是增加了旅游业中介组织的成员。

3、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

旅游业可以被理解为旅游市场上供给方的集合,既包括旅游服务供应商,也包括旅游中间商和其他中介组织。旅游产品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产品的销售,而销售的效果取决于营销系统的效率。由于旅游市场上供求双方之间存在着空间距离,而各个旅游供应商的产品要经过与其他部门产品的组合才能出售,因此以旅游目的地为基础的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增加了营销系统成员的同时,也为系统的有效运转提供了技术保障。如上所述,CRS和GDS都是旅游营销系统的组成部分,负责旅游产品的分销。互联网的出现为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功能更加强大的工具,使旅游信息可以直达消费者处。旅游中介机构与供应商的合作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可以通过运用基于互联网的外联网得以实现。另外,互联网的效率使旅游企业开展个性化的营销和大规模定制成为可能(HannesWerthner,StefanKlein1999)。

五、结论

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对行业的影响和对企业的影响两个方面。对于企业来讲,信息技术的应用最终表现为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开展电子商务,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而电子商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方面。对于行业来讲,旅游业供求双方之间存在的空间距离和供需类别差异导致信息沟通在旅游业的运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对旅游业营销系统的建设产生影响,而且可能使行业结构发生变化。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行业的运作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建设旅游营销系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里限于篇幅并未展开,但将作为继续研究的题目另文论述。[i]转引自DimitriosBuhalis,Strategicuseofinformationtechnologiesinthetourismindustry,TourismManagement,Vol.19,No.5,1998

[ii]引自张亚明:“信息技术与战略关系的演变”,《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年第10期

[iii]参见倪义芳、何鸿生、吴晓波:“IT与企业管理范式的转变”,《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年第4期

[iv]出处同2

[v]转引自:罗高飞,“信息化——我国旅游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旅游科学》,1998年第3期

[vi]引自郑怀丽:“谈我国的企业信息化”,《现代管理科学》,2002年第9期

[vii]引自谢晓霞:“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途径”,《经济管理》,2002年第9期

[viii]出处同3

参考文献:

1.郑彬、付媛:“企业信息技术与组织结构变革”,《经济管理》,2002年第15期

2.董荣凤:“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因特网、内特网、外特网”,《南开管理评论》,1998年第1期

3.黄苹:“信息技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调研》,1998年第5期

4.钱益春:“信息化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5.刘晓虹、陈耀:“关于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的思考”,《地方政府管理》,2001年第11期

6.郑向敏:“中国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分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7.彭滋霖、曹军辉:“信息革命与旅游业的发展”,《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2期

8.雷卫中:“互联网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旅游科学》,1998年第3期

9.冯颖如:“浅议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0.杨丽:“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研究”,《旅游学刊》,2001年第6期

11.赵黎明、王刚、王迈:“电子商务下的我国旅游市场探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12.杨振之、胡海霞、黄学军、刘禄山:“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市场分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3.张俊霞:“建设高效优质网站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第9期

14.王欣:“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现状与路向”,《社会科学家》,2000年第3期

15.D.Buhalis,Informationandtelecommunicationstechnologiesasastrategictoolforsmallandmediumtourismenterprisesinthecontemporarybusinessenvironment,Tourism:theStateoftheArt,editedbyA.V.Seaton,JohnWiley&SonsLtd,1994

16.HannesWerthner,StefanKlein,Informationtechnologyandtourism:achallengingrelationship,SpringerWienNewYork,1999

17.PaulineJ.Sheldon,TourismInformationTechnology,CABInternational,1997

18.ChristineSmith,PaulJenner,Tourismandtheinternet,Travel&TourismAnalystNo.11998

第13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较快提高,我国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以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速持续发展,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据有关资料,到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伴随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一大批旅游企业也快速成长起来,不断发展壮大。2009年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提出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即旅游业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旅游业与第二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旅游业与第三产业主要与文化、金融、交通、商务、医疗、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中国旅游业正在进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与此同时,旅游企业也面临进一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改变以往粗放式发展方式,以精细化管理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财务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必将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二、我国旅游企业财务会计现状及突出问题剖析

(一)旅游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难以体现。

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始于1978年的开革开放,30多年来,旅游产业的规模快速发展,旅游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据有关资料,截止2009年,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6万余家,各类旅行社2.1万家,旅游景点2万余家,农家乐130万家。目前,旅游企业自身存在较多的不足和问题:一是发展时间较短,规模普遍较小。根据我对重庆市某县的调查,全县人口50万人,有旅行社8家,每家员工3-5人;旅游景点5家,员工5-30人;旅游宾馆200余家,员工50人以上的5家,其余以家庭经营方式为主;农家乐100余家,每家员工3-5人,以家庭经营方式为主。二是经不稳定,员工流动性大。由于旅游淡、旺季的存在,造成旅游经营波动性较大,员工流动性大。三是政府主导项目多头管理,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各地旅游发展中,政府主导色彩较重,重要景区由国有企业经营的占较大比例。由于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同时涉及管理部门较多,造成政府干预严重,难以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由于以上原因,造成旅游企业管理粗放,整体管理水平较低,财务会计难以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旅游企业涉及多种业务,会计核算难度较大。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已成为发展趋势,一个旅游企业往往经营多种业务。比如,重庆市某县的一家旅游企业,员工规模约60人,其涉及的业务包括景区门票、餐饮、商品生产及销售、旅游酒店、旅游文化演出、房地产开发等。由此可见,旅游企业相对于其他行业企业,涉及的业务种类较多,一个小型旅游企业就是一个跨行业经营的公司。同时,旅游企业的规模往往不大,所配备的财务人员少则1-2人,远没有大型公司配备的财务人员多。因此,要求旅游企业的每一个财务人员对各个行业的财务会计业务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要具有处理同时涉及多个行业的复杂会计核算问题的经验和能力,要具有独挡一面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这对财务人员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这也是一些初涉旅游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人员感到困惑和迷茫的问题。

(三)旅游行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与之相适应的财务会计创新欠缺。

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人们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和不断发展,决定了旅游业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特征。从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明显趋势。在国家促进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宏观政策引导下,不断发展新兴旅游方式,如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以及扶贫旅游等。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旅游跨国界、跨领域、跨行业、跨产业、跨部门融合发展的趋势是日益明显。根据有关预测,未来10年内,随着旅游业规模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将会成为一个人才、信息、资金聚集的产业,旅游业将会有大的变革发展。财务会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旅游业的变革发展,必然要求财务会议也进行相应的发展和创新。目前,旅游业财务会计基本上只能完成基本会计核算,财务会计创新的能力不足,创新实践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三、若干完善和优化旅游企业财务会计的对策和思考

(一)促进旅游企业转型升级,提升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财务会计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既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其他管理活动提供服务。如果旅游企业整体的管理需求不足,管理水平不高,财务会计参与企业管理就是空中楼阁。因此,要积极促进旅游企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提升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我国旅游企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进入了加强品牌化建设,加快大型化、集团化发展,以信息化建设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新阶段。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加强了对旅游行业不规范经营行为的监管力度,这对促进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将发挥积极作用。旅游企业发展到较大规模,行业经营环境的不断规范,必然提升企业管理在旅游企业发展中的的重要性,对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科学设计会计科目,解决旅游企业多业经营的会计核算难题。

会计科目设置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科学的会计科目设置是做好会计核算工作的关键。不同行业的经营业务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成本、费用、资产等方面的会计核算也有所不同,会计科目的设置也有所区。比如:

1.旅行社的营业成本,包括各项代收代付费用,可按交通费、房费、餐费、景点门票费、文娱费、地接综合费等设置明细科目。

主营业务收入减主营业务成本的净收入作为应税收入计算缴纳营业税。

2.宾馆业的营业成本,包括餐饮原材料成本、商品进价成本、车队的营业成本及其他服务项目耗用的原材料成本等。

服务人员的工资等费用作为销售费用进行核算。旅游景区会计核算业务类似。具体会计核算可参照《旅游、饮食服务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1992)财会字第68号)。

3.文化演出业,在劳务成本科目归集各项创作、排练成本,然后按零毛利法、固定毛利率法、计划收入比例法、场次比例法等方法分期结转主营业务成本。

具体可参照《电影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财会[2004]19号)进行具体会计处理。

4.农业企业,要注意“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的正确使用。具体可参照《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财会[2004]5号)进行具体会计处理。

5.旅游地产开发、旅游商品生产及销售是较为常见的会计业务。

如果是各业务板块使用同一帐号,则需将以上科目设置融入同一科目体系之中,如一级科目涉及两类以上业务,可以按业务种类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如在一级科目主营业务成本下设二级明细科目旅行社业务成本、宾馆业务成本等。

(三)多措并举,促进旅游财务会计创新。

1.提高理论界对旅游财务会计创新的关注度。

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发展,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高等院校、专业学术团体关注旅游财务会计工作及其创新,提供了条件。理论界要自觉把握财务会计发展创新的趋势,更多关注旅游财务会计创新。

2.加强旅游财务会计创新实践,服务企业发展。

旅游财务会计创新的根本动力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旅游财务会计要自觉服务企业发展,不断提高为企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就必须加强会计创新实践。比如,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生态环境成为影响旅游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财务会计创新方向。环境会计体系即:根据对环境资产、成本、负债及收益四方面会计要素的定义及确认条件,通过环境资产计量中的收益现值法、影子价格法和替代市场法,环境成本中的维护成本法、生产率下降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等进行计量确认;建立健全旅游企业的环境信息的原始记录,列出环境方向的项目支出和收益,以便进行环境会计核算;充分借鉴国外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成功经验,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相关地位和作用,增强实务的可操作性。

3.通过多种渠径提高旅游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

一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一批优秀财务专业人员进入旅游行业;二是旅游企业要加强旅游行业财务人员的在职培训,财务人员要自觉加强学习;三是搭建各种财务会计专业交流平台,加强旅游财务人员交流学习。

四、结束语

第14篇

关键词:旅游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激励机制 创新

随着旅游市场的扩大,旅游企业也发生着很大的发展。在旅游企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人员的流失比较严重,针对这一现象,旅游企业应该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带动企业的发展。

一、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现状

(一)模式落后

在人员管理上,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是从业务人员转型而来的,没有一个科学的人才管理战略,只是为了应付当下的经营所需。一些企业的人员管理条例还只是停留在书面的层次,没有将其落实到实处,人事部门只是对人员岗位的调动负责,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而先进的人员管理模式是以“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理念的,重视各个岗位员工的潜力。在国内很多旅游企业中,对员工的激励方式多数属于薪酬激励模式,没有一个健全的激励机制,也没有一个切实有效的员工激励管理体系,这对于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十分不利,也无法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二)旅游企业不够重视员工的激励

人力资源管理是每个企业经营中重要的组成,但是当前很多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人员激励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对员工的管理主要采取单一的垂直式方式,上级命令,而下级员工负责执行,企业只是看中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对企业的贡献值,对员工却没有进行激励管理。没有给员工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却一味强调员工的表现,不仅不能够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还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旅游企业中员工的知识水平差异较大,一些员工素质比较低下,这也是企业整体服务质量无法提高的主要原因,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实现人力资源创新激励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对激励对象进行创新

一是针对企业高层领导团队,旅游企业职业经理人是旅游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激励重在事业和感情激励,应给予长效薪酬和福利。将领导者的收入和声誉和企业发展的好坏与长远前景相挂钩,已让旅游企业的高层领导团队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企业的战略发展。二是针对核心员工队伍,主要包括外事人才、部门经理、技能骨干和金牌导游等,企业不仅要从物质上考虑这些核心人才的“留”,还要充分地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当前最迫切的困难和需要,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激励套餐。三是协人才和普通员工,这些员工的激励同样重要。因为旅游企业运作的流程是一套系统的服务,在客户旅游的过程中可能会面对不同层次的员工,如果没有这些幕后人员,对客户旅游的满意度以及核心员工业务的准确开展和企业价值的最终实现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对激励方式进行创新

一是服务于企业战略的薪酬激励机制。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旅游市场竞争正处于白热化的状态,所以薪酬激励应主要倾向于高层管理人员、核心员工和其他专有型人才。旅游企业的总体薪酬水平应该与市场平均水平持平或者应该更高,将薪酬和整个旅游项目的完成情况相挂钩,发挥团队的作用,并适当发挥个人的力量。二是重视员工现实需要的福利设计,可以借鉴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模式,让员工和家属都可以免费乘坐西南航空的所有航班。或者是企业可以定期组织优秀员工和其家属免费参与企业开发的旅游项目,或者是可以给员工的朋友予以打折优惠。其次可以采用自助式福利计划,也就是根据企业自身能力和市场水平,设计多项目、可选择、用积分领取的自助式激励筐。这样员工就能自主地选取希望得到的福利项目,并促进员工向这个目标努力工作。三是基于企业未来发展和员工成长的培训与职业生涯计划。基于企业的发展和员工成长的双赢需要,以培训和职业生涯设计为激励形式,在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知识产业的飞速发展下,加上旅游企业自身文化底蕴和美感渗透的需要,企业只有不断地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服务水平,才能满足新时代旅游行业的需求。四是Ф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从精神上对员工的价值予以认可。在当今时代下,企业管理更强调精神上的激励,不仅仅是表扬、赞赏、荣誉等传统的激励,而应该是给予员工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责任,以吸引员工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事务的过程中,对员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不针对个人,激励员工参与到企业的决策和系统建设中,让员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以促进其能动性的发挥。五是对旅游企业文化进行再造,旅游企业应该将人性化的特点凸显在企业文化中,这是旅游产品生命力的关键因素。客户有着不一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企业就需要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和价值观有所了解,对客户的风俗习惯予以尊重和保护;其次,旅游本质上是种生活的享受,企业应该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开发出文化品位比较高的旅游产品。

三、结束语

总之,企业的人力资源激励管理就是为了向员工提供一种追求目标的手段,以更大地满足个人的需要。旅游企业要重视激励在人员管理中的重要意义,体现人性化、民主化,创新激励管理模式,争取每位员工都能享受他们应有的薪酬和福利,促进企业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带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婷.浅析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创新激励管理[J].企业导报,2014(24):150

[2]王雪.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2013(01):40-41

第15篇

一、辽宁科技旅游企业发展现状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科技旅游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旅游保持低成本运营是获取企业最大利润及竞争优势的关键。科技旅游企业的竞争光以创新作为保障是不够的,最重要的应当考虑到如何控制科技旅游企业成本费用,并在同等质量的基础之上来创造更低的价格,占领更大市场、获取更大效益。在当下科技旅游成本费用过高从一定程度上已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科技旅游企业成本费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

科技旅游企业如果想有效的进行成本控制,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财务制度作为支撑,由于科技旅游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下设各部门较多,并且较为分散,这一现象容易造成各部门间资金不能及时回笼到企业中,那么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就需要建立起严格的财务制度,并对资金的分配和利用进行有效控制。

2.科技旅游企业内部成本费用控制弱化

科技旅游企业除了对预计支出如工资、奖金等以外,在业务处理过程中还存在着大量的费用产生,费用支出控制制度的弱化导致了费用的虚增。同时审批程序没有固定流程,是预算之外不合理的费用发生,增加了科技旅游企业的营运成本。另外,科技旅游企业在进行费用核算时往往都是按照实际支出与收入进行核算统计,得出盈亏结果。但是这种做法,对成本费用控制起得作用并不明显。一方面科技旅游企业相关负责人有时做不到对每笔业务的开支费用做到心中有数,对利润情况还处于模糊的状态中,另一方面科技旅游企业财务部门也不能对各种开支及利润进行精确预算,这一系列情况说明科技旅游企业的费用支出处于缺控状态,这样的情况对于整个科技旅游企业的控制和降低,无疑是面临的最大障碍。

3.管理者的成本管理意识薄弱

科技旅游企业管理者的成本控制观念片面强调降低成本、节省费用开支,不能从长远利益来应用成本效益原则。一方面会降低职工对外开展业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会损坏科技旅游企业整体的效益目标。另外管理者对成本管理不够重视,多数管理者只依赖财务人员去管理成本,只看重报表数字,以此来控制整个成本。

4.成本控制方法陈旧、落后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科技旅游企业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比较庞大。大量成本的信息,手工处理已经明显落后,这必然制约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另外大多数同行企业已经实现了电算化,科技旅游企业依然使用人工操作,导致成本管理水平低下,必然缺乏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三、科技旅游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的有效措施

1.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

科技旅游企业按照旅游人员的需求逐渐趋于多元化经营,所提供的服务到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资金管理比较分散。极容易造成资金的闲置,也不便与有效管理,那么科技旅游企业可以吸收各个部门进行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管理,根据部门不同的经营状况和资金需求进行资金的合理调配,这样既有利于资金的集中管理又可以使闲置资金得到有效利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这样才能有效的进行科技旅游企业成本费用管理。

2.建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培养全员的成本意识

科技旅游企业要想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就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进一步强化内部的成本控制自律性,科技旅游企业还应重视职工队伍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另外多举办一些评优奖励活动,有效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进而间接的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

3.科技旅游企业内部部门间成本费用加以控制

科技旅游企业要想将内部的成本费用加以控制,就必须建立起严格的费用审批制度,按照成本控制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管理的思想,成立以主管领导为组长,财务、企管等有关部门组成控制小组,并对一切费用预算在开支前都要经过申请、批准手续后才能支付,即使是原来计划上已经上报的,也要申请和批准。这样做有利于一切费用发生前再一次深入研究,确定费用的合理性保证一切费用的适用效果,从而增强成本费用支出控制的约束。

4.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水平加强成本管理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来进行信息管理工具已经成为减低成本的重要手段,其降低成本的作用是传统的方法无法比拟的,因此科技旅游企业应投入适当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统筹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规划,建立ERP系统,减少盲目投入,使管理者能够及时、全面的获得科技旅游企业财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