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73
大学生群体处在校园生活向复杂社会生活过渡时期,具有青春、灵动、富有探索性与求知欲特点,虽然高校改革以后人们对“象牙塔”这个称呼已经渐渐的示弱,但是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以及社会的发展与时代变迁给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的期望并未减弱,所以大学生依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同时因为高校周边环境相对于中小学更加开放,在逐渐成年而心智又未完全成熟的年纪,注定了这个群体要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利、害双重影响,因此高校不仅要负责学生学术上的教育,还要体现安全管理育人职责。
高校安全管理任务不仅仅是体现在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还需要从育人的角度让学生终生受益,教会学生必要的安全知识与避险技能以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这项工作任重道远,也是学校责无旁贷的责任。目前高校普遍进行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多从宣教层面进行,成效固然有,但未能真正达到形成“入脑入心”的目的。我校结合多年平安校园建设与安全管理工作经验,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选修课程,迈出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第一步,笔者也从就学生安全教育进行了调研,以真实了解学生对安全的需求以及大学生安全知识掌握现实情况与薄弱环节,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教育提供借鉴。
1 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1.1 缺乏国家层面法律支撑
《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校有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义务和权利,但是并未明确规定高校如何进行,教育部虽然积极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的工作,但由于地方区域性经济特点,各个地区高校对这项工作的推动与支持也很不平衡,落实情况不乐观。据相关学者对17所高校进行的“三进”落实调查统计(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南开大学、扬州大学、云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实现安全教育情况“进课堂”的不足60%,“进教材”的不倒40%,“进学分”的只有10%左右。
浙江省教育厅也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列入了“平安校园”考核指标,且规定安全教育有教材,进课堂,各校对这项工作相对较重视并积极的开展这项工作,从全国范围来看属于走在前列的,即便如此,依然未能如教学任务一样未明确要求落实学分制度,这就体现出了法律与地方性政策对工作促进作用不同。
1.2 重宣而轻教的局面
多数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基本是在“宣传”层面,例如使用板报、警示窗、网站、短信息平台等形式以及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的确呈现了形式“多样化”局面,即时通讯的确发挥了一定应急警示功能,但这些形式从根本上也属于宣传,其弊端也不是没有,如果学生对新媒体或者板报等形式不去关注,那么宣传工作效果就大打折扣。对安全工作重视的学校还会安排在学生入学时进行统一安全讲座,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从高校发生侵财、重大恶性案件的当事人的事后反馈信息来看,这样的一堂安全宣讲课,非常容易被学生淡忘;教育,必须是全面而系统的,学校层面按照教学任务进行的教育规划,宣传与教育二者必须相辅相成,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的。
2 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素质调查分析
2.1 调查方法
笔者选取了在校大学生四个年级的4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对象随机不记名形式,消除被访人员顾虑以确保结果的客观性;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共收回问卷365份(回收率91.25%)。
2.2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设置分为大学生校园基本生活安全防范关注冷热点、校外安全事故易发环节、公共安全、人身安全防范应对、财产安全防护、安全防范基本素养与常识六个方面,题目依据高校共性特点及周边环境特殊性设置。
2.3 调查结果分析
2.3.1 大学生基本生活安全防范关注冷热点调查
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实验、参与运动、毕业实习实训几个环节的安全意识相对较高,而对于课堂教学、勤工俭学、娱乐活动、社团活动等环节的安全意识就比较差了,这也反映出了学校在实验、运动、毕业实践动员等环节的安全宣传工作力度相对较大,学生也具备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但课堂教学、勤工助学、娱乐活动、社团活动等大学生主要生活环节就有些忽视了,具备安全防范意识的最高仅为25%左右(图例1)。
2.3.2 校外安全事故易发环节调查
对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勤工俭学、求职及临时打工环节调查发现,三分之二的学生具有安全防范意识,而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未曾具有防范意识,这部分不设防的学生,往往会成为不法分子关注的重点(图例2)。
2.3.3 公共安全防范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经常使用网络安全关注相对较高,但对于校园宗教活动、国家安全方面就相对较弱,在当前敌对势力、宗教狂热分子日益猖獗的大背景下,形势不容乐观,高校急需要加强大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普及(图例3)。学生公寓作为大学生主要生活场所,防范火灾是一项重要工作,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群死群伤,严重危及到宿舍公共安全,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过违规行为,甚至有14%学生将常见违规行为都有违反过(图4)。
2.3.4 人身安全防范应对调查
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对打架斗殴、两抢防范的意识相对较强,但对于、绑架、传销几个方面的防范较弱(图例5);此外对于出行交通习惯上也呈现新的特点,在传统的交通陋习高发基础上,利用网络平台约车、包车行为开始占较大比重,约63%的学生已经养成使用网络平台约车习惯(图例6)。
2.3.5 财产安全防范调查
学生侵财案件在高校呈现高发、多发性特点,案件涉及金额也越来越高,调查显示约有89%的学生在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的意识较差,而其中大约10%的学生基本不设防;而在诈骗案件中中介求职、电信诈骗所占比重最高,有37%的学生遇到过诈骗(图例7、8)。
2.3.6 安全防范基本素养与常识重点、薄弱点调查
结果显示,学生在自然灾害应对、急救知识、性安全常识、网络犯罪几个方面相对欠缺,而在游泳、观潮安全、饮食安全、报警求助等方面知识掌握的也仅为70%左右(图例9)。
3 安全教育进课堂教学探讨
3.1 课程定位设计
安全教育课的定位应该体现“防为上”的理念,安全防范工作走在受侵害事件的前面,才能体现安全教育课的价值。
目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国家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防盗窃安全教育、反传销、防诈骗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教育等。这个课程基本设定是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特点而来的,具有一定借鉴价值,但是授课者在实际工作中还因根据地方性特点以及现实中高校安全管理进行分析,准确定位,制定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大纲与教案。
3.2 课堂教育突出敏感点、薄弱点
通过对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需要涉及到常见的安全知识,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的安全防范知识与技能,这是基本前提;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必须有针对性的发现敏感点、薄弱点,例如在前文调查结果分析中体现的公共安全、人身安全、财产侵害防范意识较弱的地方,就需要列为重点,窃以为在教育阶段的“缺什么就补什么”是属于积极的行为。
3.3 课堂教育形式多样性是重点
传统的安全教育,基本集中在新生报到后前几周,由学校保卫部门、学工部门进行安全法制教育、心理健康讲座与报告,相关人员投入了很大心血,但由于未能深入学生、贴近学生,这也使得这种集中教育很难保证学生能留下深刻印象,继而达到理想效果。体现继承与创新,吸取传统安全教育优秀的精华,利用安全教育进课堂的契机,精心组织,从几个方面入手,让课堂教育形式多样性,激发学生安全知识学习掌握的兴趣。
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安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区别,安全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学习”,属于意识教育范畴,因而它的重点在于是否愿意去掌握;其次,讲求互动,课程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授课者不一定要照本宣科,巧妙利用学生主动心态,安全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一半。例如在课堂上,可以根据一些案例,设定一定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换位思考”,更能身临其境的领会到一些典型案例作案手法虽然不算高明,但是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学生“前仆后继”的成为受害者,授课者在最后再进行点评,如此一来,学生肯定记忆深刻。
3.4 摒弃传统课堂限制,达到辐射效果
安全教育课作为选修课,学时较少,必须注重实效性。所以作为授课者在分析高校安全形势与现实案例的同时,还需要真正的走道学生中间去,准确的了解学生生活状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受课堂教学人数限制,不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到某一次课程,这也是安全教育课区别于其他专业知识课的另一个方面,所以安全课的目的是通过一个人,影响一片人,传递到所有人的辐射效应。所以,学校安全教育课可以摒弃传统课堂限制,开展典型案例讨论环节,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达到入脑入心,以点带面的目的。
4 结语
安全教育课“三进”工作的推进,既是积极响应教育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举措,也是学校以人为本的教学育人观念体现,在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应用技术性本科学院建设的道路上,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必然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安全教育工作不能局限于某一部门孤军奋战,有了多部门的参与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成效必将更加的显著。
参考文献
[1]李丹,程燕.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
关键词:网络环境;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一、微信公众平台的特征
1.微信公众平台具有时效性。信息的传播对于时效性有很高的要求,如果缺少时效性,那么信息的可利用价值就大大降低,或者根本没有利用价值。而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很好地时效性,人们注册完成后即可使用,信息传播更广泛,使用价值更高。2.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互动性。信息的传播如果只有单向性,或多或少都会限制其发展和传播,如果在信息传播的同时能够具有互动性,那么其效果会更加明显。而微信公众平台拥有这一特点,其互动性使信息传播效果更好。3.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如果信息的传播只有文字的话,那么形式会显得太单一,效果也不一定好。而微信公众平台不仅可以使用文字还可以使用图片、视频、语音、图文信息等方式传播和推送信息,这些传播方式解决了形式单一的问题,极大地契合了网民的思想特点、认知需求,提高了信息传播质量,丰富了信息传播形式。
二、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单一、乏味。大多数高校在安全教育方面还采用传统教育模式,主要是主题班会、知识讲座、橱窗海报宣传等,这些传统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但由于具有组织难度高、内容单一乏味、安全信息更新慢、缺乏双向互动性等局限性,难以引起大学生对安全教育内容的学习兴趣和重视,大多学生抱有敷衍、应付了事的学习态度。因此,采用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很难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2.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年来,各类大学生安全事件屡见不鲜的原因是大学生对于安全教育持有侥幸和漠视的态度,对于安全教育关注度不高,没有主动接受安全教育的自觉性。虽然网络会不定时推送一些安全教育相关的新闻,但是这方面的新闻比例与其他类别的新闻相比,所占比例很小,大学生的关注点被其他新闻吸引,对安全教育信息的关注有限。所以,要想达到良好的安全教育效果,满足现实需求,构建新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平台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三、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智能机的广泛应用对于网络消息的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传播平台,利用手机网络编辑消息对于各界重大消息的时效性传和传播性具有很大的意义。2.大学生微信用户比例极高。拥有智能手机的人大多数都会使用微信,而大学生更是智能手机的重要消费群体。在微信用户职业分布调查中,大学生使用微信的比例占到64.50%,其次是IT行业、白领、销售。而在微信用户年龄比例中,18~25岁占了45.50%。微信公众平台受大学生的关注度高,依托公众平台一些和大学生有关的重要消息会使消息的阅读率和实用性更高。3.以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可实现时效性、双向互动性、实用性。对比传统方式的安全教育信息方式,以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的安全教育平台集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一体,一条安全教育信息可以群发给所有关注用户,用户在朋友圈转发分享安全教育信息,操作简便且节省人力物力,传播范围更广。同时,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制定主题新颖、紧跟时事热点、内容丰富、便捷实用、符合大学生心理的安全教育信息,将安全教育信息分成几大版块,如网络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人身安全等,以案讲案,对安全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总结解决措施,提醒大学生如何有效预防安全问题发生,以满足大学生用户的不同需求。微信公众平台还有用户留言功能,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用户的活跃性,引导大学生用户针对推送的安全教育信息进行点评,后台管理人员根据用户反馈的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及时改进提出的问题。微信公众平台还可以开通投稿功能,让大学生把身边遇到的安全事件分享出来,以达到最佳的安全教育效果。考虑到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信息的特点,安全教育信息内容应图文结合、话题新颖、更新周期短,不能只采用陈旧的案件事例或长篇大论乏味的说教,应紧跟社会发展现状,在放假前后、寒暑假等大学生安全事件频发的时间点加以重点宣传,做到安全信息的时效性与实用性一致。
参考文献:
[1]王瑞成.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应用[J].镇江高专学报,2015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健康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毋庸置疑,大学生作为国家高素质人才的后备军直接影响国家科技的发展。但随着高校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急剧膨胀,使高校校园不稳定因素也逐渐增多。近年来大学校园诈骗偷盗等案件频繁出现,由于大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经验,大学生成了许多不法分子的目标。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其安全意识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目前,许多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并将安全教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但主要采取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而“90后”大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个性强烈,他们不接受传统的“灌输式”的安全教育方式。另外,大学校园安全教育课程专职讲课人员少,且多为没有教学经验的保卫、后勤干部或辅导员,其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安全教育效果和质量无法保证。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等问题成为新时期广大高校工作人员不断思考和探究的内容。
二、新时期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原因
1.实施大学生安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当代大学生除了需要学习能力外,更需要各项社会能力。但是,由于大学生的自我保护与自我约束能力不足,缺乏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很容易出现我行我素的情况。因此,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并使其学会自我保护十分必要。
2.实施大学生安全教育能够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高校的运行和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与大学生的安全紧密相关。众所周知,高校的正常运转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安全出现隐患则意味着整个高校的运转存在隐患。另外,在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不再只局限于校园内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就必然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措施
1.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安全教育。“90后”的一个标志性特点就是特别依赖网络。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开展安全教育,在网上与学生互动、交流。与时俱进地搭建与学生交流的平台,极大丰富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如以群发推送、自动回复以及“1对1”交流的方式实现与特定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但这也要求在选择推送内容时,要更加契合学生的安全需求,充分考虑其思想活跃、感知能力强、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的特点。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根据环境、季节变化等特点,适时发送有关防火、防盗、防诈骗以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增加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在心理上认同。
2.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在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时,要突出重点,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如校内安全教育应提醒学生平时谨防扒窃、入室盗窃、网络诈骗等,养成安全用电习惯,如遇火灾应理性逃生;校外安全教育应提醒学生注意交通安全、财产安全,晚上按时归寝等。另外,高校安全教育要重点把握三个重要时间段,即新生入学前后、寒暑假前后以及法定节假日等。这些时间段各类案件频发,治安纠纷也较多,需学校重点关注。所以,网络平台应更加突出重点时间段的安全宣传教育。例如:在新生报到前利用微信或QQ平台等告知新生报到的时间、报到的乘车路线以及应该注意路途上的安全等,学生到校后则详细介绍校园周边的治安环境和治安隐患突出的场所,让新生熟悉校内外环境。在节假日期间,可以告知学生要注意出行和财产安全,保管好贵重物品等。
3.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高校各个部门分工不明确是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学校未能充分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使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影响力。几乎所有的高校中真正负责和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都是辅导员,其他部门并没有参与进来。很显然,仅仅依靠辅导员保证整个高校安全体系的正常运转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应该建立涵盖辅导员、任课教师、宿舍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保卫处人员等的完整的安全教育体系。使这个体系中各个部门的人员都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大家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保证安全教育连续开展,使安全教育逐渐朝着规范化、常态化方向发展。
总之,大学生安全教育无小事,它是高校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上都是责无旁贷的,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分工明确、紧密配合才能创造和谐、稳定、安全的高校环境,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自我保护意识、安全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容.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J].学理论,2013(26).
[2]李春玲.试论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重要性[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1).
[关键词]安全教育;网络诈骗;综合素质
[DOI]10.13939/ki.zgsc.2016.02.165
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因使用热得快导致火灾,四名女大学生跳楼身亡;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学生因琐事发生口角,一名学生被刺伤,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2014年暑假期间发生江苏女大学生返家途中被抢劫遇害、济南女大学生搭错车遭囚禁多日、湖北女生在回家途中蹊跷死亡、重庆女大学生坐黑车与司机发生争执遇害等多起女大学生失联遇害的案件;2013年,某高校一名女大学生接到自称北京市西城区公安局的电话,说她涉嫌贩卖,须查清她的资金来源,被要求去银行办了“电子银行密码器”,并将三张银行卡绑在一起,最后被骗子划走近45万元,堪称学生被骗金额“史上最多”。北京网络安全反诈骗联盟的《2014年中国网络诈骗研究报告》显示:因虚假兼职被骗的事主中,“90后”占54.2%。以上案件和数据充分显示,作为社会栋梁之材的大学生们,虽然有着较高的智商,但他们在复杂的社会面前非常脆弱,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给大学生上好进入社会的“第一课”十分重要。
1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校园逐步从单一的、封闭的教学单位逐步转变为融合教学、生活、科研、生产、经营等设施和机构的全方位、多功能、开放型的“小社会”,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校园,甚至不法之徒亦会窜入学校进行盗窃、诈骗、行凶等犯罪活动,有的还危害师生的人身安全。这一切对于初进大学校园的新生依然陌生,甚至难以适应,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校园是一片净土,经常出现个人物品保管不善、贵重物品随处乱放、宿舍无人门窗不锁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与社会交流时,缺少必要的警惕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对陌生人的造访缺少必要的戒备心理,容易遭致犯罪分子的欺诈,更甚至于受到人身伤害;面对突如其来的案(事)件如火险、事故等,没有处置的经验与方法。作为优秀的大学生来讲,在不久的将来必然要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服务于社会,除了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处置安全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十分必要,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加地了解校园及周边治安形势,更快地认清社会,帮助大学生们提高综合素质,平安健康地度过大学生活,更好地成长为社会栋梁之材。
2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现状
2.1高校重视不够,教育体制不健全
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项目,轻安全稳定”的问题,忽视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保卫部门的工作,没有将安全教育纳入课程教育,经常化、制度化,主要通过发放安全知识手册、设置安全提示牌、开设专题讲座等方式普及安全知识,亦没有组织专门的教师开设专门的课程,更没有建立起安全教育工作的体制。目前,亦仅有上海市教委制定并下发了《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大纲中明确要求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主要由辅导员在每学期首日教育和期末总结时给学生讲授,每次1小时,共16次,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纳入学生的日常管理。
2.2安全教育的内容有待完善,教育方法有待改进
高校开展安全教育的素材多来自于学生身边的案例,采取的教育方法亦多是案例的讲解,没有一套相对成熟或全面的教材,仅靠保卫干部临时拼凑起来的几个案例是难以应对当前日益变化的社会形势和出现的新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安全教育的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而针对社会的热点问题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是适应社会进步更好的教学方法。
2.3实用主义倾向明显,形式大于内容
安全教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新生报到后上一堂全体新生“一个都不少”的集体式安全教育,殊不知下面的学生睡的睡,倒的倒;学校盗窃或诈骗案件频发,保卫部门就采取广而告之的方式,在宿舍楼、教学楼进出口摆设警情提示,殊不知关注的学生能有几人;“迎评创建・临阵磨枪”,集中开展安全教育,频频报道安全教育成果,待检查过后便万事大吉。这些做法最终导致大学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防范意识,收效甚微,并不能成为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一部分。
2.4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教师多是从事高校保卫工作的保卫干部,而大多数的保卫干部都来自其他部门转岗或专业来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文化素质不高等特点,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学习和专业的训练,更加没有教师资格证,以NY高校为例,从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师中仅有2人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他们仅能凭自己工作经验和平时收集的案例,自编教案,匆忙登上大学讲堂,此后便忙于行政事务,无法进一步深入安全教育工作研究,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捕捉新问题的意识,所以,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措施
3.1纳入教学计划,使安全教育工作科学化
高校应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正式教学计划,要能够将安全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应该编制一套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组织相应的高校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依据大学生不同年纪的特点,结合“90后”大学生特点编写科学合理的教学教案,内容应该以人身伤害、财物安全、心理安全、信息安全等日常安全知识为基础,以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以医疗急救、应急处置能力为拓展,教育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为主体,从新生入校伊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学生的特点,有区别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使安全教育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如:针对新生要重点开展防盗、防诈骗、防火、应急演练等大学校园最常见、最多发、最重要的安全问题的警示性教育,帮助其认识校园及周边环境,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针对二三年级大学生,要进行信息安全、交友安全等提升大学生自我防护能力的安全教育;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则要重点开展就业安全、心理调适等教育。
3.2创新方式方法,使安全教育形式多样化
高校在开展安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传统教育方式即课堂教学与创新教育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应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通过互动问答、视频案例、分析研讨等方式(而非灌输式的方式),引导和启发大学生主动思考发生于身边的案例,将课堂讲授与互动交流相结合,提升大学生适应新环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NY高校在2014―2015年先后开展了两届大学生安全教育月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例如开展安全文化为主题的书法绘画、书签制作、微电影、安全知识竞赛,开设以预防网络诈骗、女子防身术、校园多发案件预防等主题教育讲座,大学生安全协会自编自排的小品《骗子与傻子》在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决赛环节上演,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再现校园诈骗,深受师生好评。NY高校编制《高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问卷》,对师生认为较好的大学生教育方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专职教师开设安全教育课、班级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和开展微电影、小品等创作性校园活动三种教育形式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亦更容易被学生所关注和接受。此外,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各种网络平台(微信、QQ等)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备品”,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应适应“互联网+”的发展,寓安全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将安全教育深入学生生活,开辟教育新思路。
3.3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思想,健全安全教育网络
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原则,应依据学校的实际,结合大学生特点,制定一整套规范合理的学生安全管理的制度,并将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相结合,要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管理学生・学生服务学生”的作用,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班级,落实到学生个人,以服务代管理,以服务促安全。如NY高校组建四支以安全管理和安全知识普及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大学生自治组织,分别是以校园巡查不安全行为的大学生护校队、以加强校园非机动车管理维护校园交通秩序为主要工作的校园安全文明志愿者协会、以普及大学生安全知识开展丰富多样活动的大学生安全协会和以普及消防知识组织消防演练的消防志愿者协会。为确保安全教育常抓不懈,高校应建立起“上传下达・灵动有效”的安全教育网络,以学院为单位,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牵头负责,学生辅导员为主要教育工作者,班级干部为基层教育工作联络员,将安全教育工作深入细致开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确保安全教育常抓不懈。
3.4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者素质,加强安全教育理论研究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者去落实,不管是专职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保卫干部,都应不断提升自身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能力,日积月累不断积累授课经验,把握当前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特点和规律,避免工作的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才能改进工作方法,要能够有灵敏的洞察力,敏锐地感知社会形势变化,把握安全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分析和预测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点,适应不断变化地社会新形势,能够结合社会新形势。要不断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理论研究,尤其是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信息安全、社交行为安全等方面的研究,深入透彻地把握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安全防范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要能够不断地探索如何预防网络成痛、网络受骗、网络失德、网络犯罪等信息安全问题产生和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安全地使用网络信息,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翠萍,李毅.论新时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凌宏伟.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受到广泛的关注,再加上高校扩招政策的实行,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所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是学校的重要任务。然而,近年来,校园里的盗窃案件、大学生死亡案件等频发,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巨大的阴影,因此,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加强安全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是保证大学生安心学习的前提。
1高校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1外部的不利因素
与初中、高中的校园环境相比较,大学是开放式的校园环境,许多不同的群体、个人等都有进入大学校园的机会,给校园安全的校园环境留下隐患,另外,许多突发事件和安全事故,不仅会给大学生的学业、心理等造成负面影响,还会损害学校的形象,因此,重视校园环境,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是保障大学生安全,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的必要手段[1]。
1.2大学生安全事件频发
大学生社会阅历不丰富,思想比较单纯,容易外界不良分子的危害,例如,近年来发生的许多起女大学生外出失联事件。另外,由于我国的教育模式一直是应试教育,重视学生的学业,忽视了安全教育,致使学生缺乏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使学生面临危害时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和逃离。所以,高校需要重视安全教育,落实安全教育工作,以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2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主要方面
2.1人身安全教育
人身安全是大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安全保障,只有保障大学生生的身体、健康和自由不受威胁,才能促使大学生安心的完成学业。因此,高校、家庭以及社会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教育,促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安全意识,避免暴力事件、意外事件的发生,以保障大学生的身体安全[2]。
2.2财产安全教育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笔记本电脑、高档手机、钱财、金银首饰等贵重物品成为大学生的主要财产,而由此引发的盗窃事件也逐渐增多,因此,重视财产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集体宿舍是大学生休息的主要场所,人员众多,再加上部分学生的财产安全意识薄弱,财产丢失情况经常发生,给高校以及学生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开展财产安全教育,维护大学生的财产安全,是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一部反。
2.3心理安全教育
大学生校园虽然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但是,依然是以教育为主的学习场所,而大学生长期处于校园环境中,没有足够的社会经历,生活阅历不丰富,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侵害、腐蚀。而且,一些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在面对经济压力、学业压力以及竞争压力时,没有及时的缓解和释放,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因此,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安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可以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积极应对社会挑战。
3高校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3.1制定科学合理的校规校纪
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校规校纪,建立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保障安全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制定合理的安全教育制度,立足于实际情况,及时改进管理方式,认真落实安全教育制度,确保安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另外,高校应该根据相应的制度,合理的处理校园暴力事件、突发事件,确保学生能够认识到不良事件的危害,以增强安全教育工作的效果[3]。
3.2建立强大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安全教育工作需要高校各个方面的有效配合,因此,高校应该建立强大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充分发挥高校的有利资源,以增强安全教育工作的效果。高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培训辅导员,不断的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确保高校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的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为学生安全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同时,高校可以适当的邀请消防、公安、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家来学校开展讲座,丰富学生的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3.3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以及其周边的环境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因此,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更新安全教育内容,以确保安全教育工作的质量。在信息化的时代,高校应该增加网络信息、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高校应该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例如,高校可以通过安全知识竞赛、突发事件演练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升安全教育工作的水平。
总结
总而言之,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保障学生人身安全,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的前提,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安全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合适的机会。高校应该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科学合理的校规校纪,认真落实安全教育工作,加强人身安全教育、财产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清东.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途径[J].商业经济,2010,05:92-93.
[2]伍炜,刘昊,赵怡.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途径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2:52.
1、当前社会治安复杂形势以及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的增加,加大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难度。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校的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滞后是显而易见的,有限的人力物力要适应快速增加的学生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安全问题就是诸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公寓用电安全,消防安全、环境安全等安全隐患也相应增多,加大了管理和防范的难度;部分高校硬件设施跟不上,存在安全隐患;高校普遍的多校区使得校方在监管和安全防范等方面容易出现漏洞;随着高校社会化使学校正日益开放,社会上各种外来人员进校服务,潜藏着许多不安全因素,给学生的人身安全带来不良影响。
2、信息安全给大学生安全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信息安全包括学生利用网络索取信息和使用信息的安全,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安全的新问题。网络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但网络带给大学生的不安全隐患也在增加,成为一个社会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3、心理安全日益成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新难点。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生理的发育时期,心理教育也尚未成熟,在思想和行为受到外界刺激或;中突时,很难控制情绪和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引起自我意识的缺陷;加上目前大学生存在心理矛盾的普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社会竞争压力、学业压力、经济和生活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压力的作用下,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心理危机通常指大学生某种心理上的严重困境,遭遇超过其承受能力的紧张或矛盾而陷入嫉妒焦虑、抑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状态。心理危机会导致心理障碍、精神失常、严重时甚至会产生自杀或伤害他人的行为。所以心理危机本身对大学生安全极为不利,同时还加大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心理障碍是目前高校学生休学、退学乃至轻生的主要原因,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才和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
4、高校对学生安全教育认识不足,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教育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安全,责任重大,但目前,部分高校安全责任意识较薄弱,对大学生安全的形势分析不足,没有及时加大对保障学生安全的投入和力度,安全教育和管理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安全教育系统性不够,主要是内容缺乏系统性,随意性较大,就事论事,对学生安全认知和自我保护的教育引导不足。教育方法和手段也很落后,虽然目前计算机网络发展很快,但利用网络开展安全教育仍然显得相对滞后,学校的各种网页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内容很少,特别是人身安全、网络安全的知识和防范。安全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因此,造成学生的安全知识结构不平衡和安全防范能力结构不合理,在复杂的社会形势面前,缺乏应对伤害事故的意识和能力。
二、当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新思路
安全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学生的安全是高校稳定的头等大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必须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
富于创造性。
1、构建系统化安全教育体系,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
第一、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安全教育内容。要落实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措施,把安全教育纳入正式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使用科学规范的教材,走安全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才能避免安全教育随意性,提高安全教育的水平和效果。要形成“以安全知识教育为基础,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教育为核心,以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要求”的教育内容,从人身伤害、财物安全、心理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当前学生安全出现的新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安全教育相结合,以预防人身伤害,预防违法犯罪、预防心理危机、预防网络成瘾、保障人身安全,维护心理健康为目标,不断内化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增强大学生自我保护和安全行为能力。
第二、多样化和现代化的安全教育方法。建立“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以各种宣传阵地为载体,以丰富的活动为重要支撑”的教育方法体系。课堂教学主要以系统的讲授为主,结合答疑、研讨等方式,具有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等特点,便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宣传主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橱窗、校刊、校报、张贴安全警示牌、图片展等进行安全教育,特点是形象直观,印象深刻:同时,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党团组织活动、安全知识讲座、参观、安全演练、主题活动的方式进行,特点是寓教于乐,使安全的知识和信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学生思想:还要把普遍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安全教育还应多利用网络媒体和声、光、电等技术,要开辟学生安全教育网页,增加安全教育的内容,以此来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
第三、全程化和全员化的教育模式。学生安全无小事,安全教育要反复强化,因此,安全教育要全程化和全员化。首先,安全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分层次、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从新生入校伊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既要突出重点,有区别地开展安全教育,又要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倾向性问题,使安全教育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如:新生要重点进行宿舍用电、防火、防盗、国家安全、心理健康等基本安全常识教育。二、三年级要进行信息安全、防诈骗、心理保健等知识和自我防护的教育,毕业班学生要重点进行信息安全、就业安全、心理调适等教育。其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全员化教育模式,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保卫、学工、宣传等职能部门应各尽所职,互相配合,为学生的安全和成长、为学校的稳定积极工作:专业课老师也要在进行教书育人的同时,主动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把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意识以及学生自我保护的教育渗透到课堂。
2、加强学生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提高安全教育的整体水平
当前,学生安全教育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对学生安全教育的研究滞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基础,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靠理论研究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的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学生安全无小事。随着影响学生安全的因素不断复杂化,要求我们转变观念,针对形势,深化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第一、要不断与时俱进,加强对学生安全和社会形势预测及对影响学生安全因素分析,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把握当前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特点和规律,避免工作的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才能改进工作方法,使安全教育处于主动的地位。第二、要拓宽思路,从安全教育工作的长期发展考虑,结合安全形势和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实效性等问题,以推动安全教育的不断发展。第三、针对目前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新特点,要特别加强对学生心理安全和信息安全的研究,分析和把握大学生心理和网络信息使用方面的新问题,探索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有效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探索如何预防网络成瘾、网络受骗、网络失德、网络犯罪等信息安全问题产生和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安全地使用网络信息,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关键词:微平台;大学生安全教育
大学生的生活已经全面步入新时代,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应该抓住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变革、创新安全教育方法:
一、微平台的主要特征分析
(一)信息可以实时进行信息互动和沟通
微平台一般都建立在手机客户端的基础上,在智能手机已经基本普及的前提下,微平台的使用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覆盖率。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公众和平台管理员之间的互动就可以即时进行、随地开展,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沟通的速度和效率都能得到提升。
(二)信息内容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信息传递
微平台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进行信息的传递,这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追求高度契合,微平台对用户的技术要求也不高,用户只需要下载相应的客户端即可使用。
二、利用微平台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大学生普遍地使用微平台的状况使得利用微平台进行安全教育成为可能。微平台是一种近几年来新兴的事物,虽然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截至到2015年末,微平台的用户累计已经达到了5亿,大学生的特性就是喜爱新鲜的事物,这决定了他们必然成为微平台的主要客户。在针对高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时候,我们发现已经有超过60%的大学生使用了微平台,而剩余的40%大学生也准备在最近开通微平台,在和学生进行访谈的时候我们也能够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使用微信、QQ和微博等公众平台,这些现象已经说明了大学生本身是微平台用户中最活跃和广泛的群体,这就使得运用微平台向大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宣传成为可能。
第二,传统安全教育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安全教育渠道急需扩展。广大的保卫工作者一直在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来运用各种载体来宣传安全知识,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解救能力,进一步提升安全教育工作的效率。传统的安全教育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改善,首先,传统教育的教育形式非常单一,喜欢对学生讲道理、摆事实,但是这种灌输式的教育形式很容易遭致大学生的反感,学生在生硬、呆板和枯燥的教育形式中很容易激发出一些逆反心理和厌恶心理,教育成果收效甚微;其次传统安全教育主要通过校内网站、广播、社区橱窗等媒介进行教育,信息传输渠道狭窄,并且信息传递也极大地受到空间、时间和地点的制约,安全教育丧失时效性。新媒体出现之后,大学生安全教育可以以更加贴近生活和实际的方式开展局面,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和实时性。安保工作者通过微平台开展和实施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领域和教育创新。
三、利用微平台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相应措施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安全教育有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安保工作者要顺应形式,积极利用微平台进行安全教育理念的灌输和自救的方法的指导。
微平台需要安保工作者成立一个公众号,借此进行信息的传递和知识的传输,它可以在群发推送、自动回复和一对一沟通之间无缝切换,实现群体和群体的交流以及群体和个体的交流。浙江大学安保部在2013年就在微平台上申请了公众号,每天向全校师生提供安全信息咨询工作,对教师和学生在安保方面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在公众号成立之初的一个月中通过积极的反馈来探索微平台进行积极的安全教育的工作方式。
首先,安全教育工作者选择的推送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安全工作需求。在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安全教育中,安保工作者应该将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感知力丰富的特点,因地制宜、旗鼓相当地开展安全教育。在选择教育内容的时候应该秉承突出重点、全局把握的原则,在环境和季节发生变化的时候,及时地进行放火、防盗、食品安全等安全知识,文字叙述中也要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因素,避免生硬的灌输指挥,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安全教育的开展。
其次,安保工作者应该把握好教育的时机,让教育更具时效性。安保工作者需要对历年来的案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对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段进行重点把握,在新生开学、寒暑假、法定节假日前后等安全事件频发的时期进行大范围的安全教育。由此可见,安保工作者除了进行日常的安保工作,还要重视在特殊时期的安全宣传。比如说在新生报到的前几天通过微平台提醒他们注意路途上的安全,新生开学之后及时向学生介绍校园周边环境,提醒新生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要慎之又慎,让新生们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熟悉校园环境。在节假日期间,安保工作者要通过微平台告诫学生们注意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再次,要注重微平台一对一即时沟通作用的发挥。微平台一对一的沟通方式能够让安保工作者在第一时间内和学生进行文字、图片和语音的交流,这样学生可以在匿名机制下进行畅所欲言的交流,这和传统教育方法下学生难以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状态明显不同,学生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让自己成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参与者,这也满足了大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出谋划策的整体性格特征。从另一个层面来讲,隐形的渗透方式也是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安保工作者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安全教育理念的传递。
最后,微平台的订阅分组功能使得针对性安全教育成为可能。微平台后台提供会员分组功能,可以按照学生的年纪、年龄、专业和性别进行分类,这样可以针对性地向不同群体进行不同的安全信息推送,安全教育针对性更强。
总而言之,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交流、社会行为的方式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也给安全教育工作带来了颠覆性变革。利用微平台开展无疑是安全教育工作的一种有益尝试。鉴于微平台的迅猛发展趋势以及微平台功能上的特点,其不仅仅可应用于大学生安全管理,更应该在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和相应的应对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2013
关键词:安全教育;校园安全;大学生
安全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保障的根本教育,是人类社会最必须最基本的要求。安全问题不仅是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常碰到的问题,也是毕业生走向社会后要经常面对的问题。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特别是在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做好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构建平安和谐的校园、培养国家、地区发展所需要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探求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安全教育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首先,尚未形成浓厚的校园安全教育氛围。目前,高等教育体制有了很大改进,各项事业得到又快又好发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也有了相应发展。但与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得到大力推进的现实相比,大学生安全教育重视力度稍显不足。学校一方面努力营造优良教风、学风,另一方面却很少花精力用于安全知识的普及。由于安全教育对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活动、减少伤害的积极正态效应作用没有得以充分发挥,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实践中师资薄弱,经费紧张,未能形成浓厚的校园安全教育气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安全知识的有效传授、积极获取。其次,尚未形成规范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基本由各高校自主实施,高校内部没有统一、规范的安全教育教材,同时也缺乏统一的授课计划,导致安全教育主题各行其是,内容五花八门却枯燥、乏味,不能充分体现时代性,对学生在关爱生命、关注安全、自防自救、应急逃生以及个人与集体安全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影响了学生安全意识的养成与防范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广泛参与校内外的众多事务,需要掌握较多的安全知识,而且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所需掌握的安全知识的侧重点有差异,未能形成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规范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使得现阶段大学生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深入性、针对性。第三,尚未形成全员参与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部分高校的领导、教职员工,常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只是保卫部门的事,非保卫部门、非安全保卫人员无需承担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职责。从现实角度讲,各高校保卫队伍构成复杂,有退伍军人、聘用的保安、当地招工和轮岗分流人员,只有少数的大学毕业生,学历整体不高,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担负起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任。第四,尚未形成大学生安全教育有效的考核机制。对于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开展情况,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制定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高校内部也没有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开展成效当作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对由于安全教育不到位而发生的责任事故,往往也无法有效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导致大学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适应社会治安形势变化的需要。当前,社会治安形势总体上保持稳定,但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不安全因素仍然存在:经济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因此,在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时,结合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有针对性的开展安全教育,明确安全教育的目标、措施,建立适应社会治安形势变化的安全教育模式。其次,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构建平安校园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校园环境也发生着变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情更是复杂多变。伴随客观环境变化,每个时期、每个季节安全管理各具特点,不安全的因素不仅大量存在,而且在增多,随时有可能会向学生袭来。加强在校生的安全教育,对于维护校园公共安全、保证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大学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提高学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不仅可以减少自身在校期间的安全风险,帮助学生自身在遇到危险时成功自救,把危险和损失降到最低化,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可能发生的危害有高度敏感性,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自觉维护校园公共安全,构建平安校园。第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没落生活方式等也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等这些错误价值观的影响,现实中,有的大学生从贪小便宜、小偷小摸而发展到大肆行窃,害人害己、危害社会,堕落成为社会的罪人;有些大学生奉行西方“性解放”思想,及时行乐,甚至为了金钱、利益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为社会大众所不齿。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可使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培养自律意识,起到预防犯罪和维护大学生良好形象的作用。第四,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需要。大学生涉世不深,缺乏全面的安全教育,特别是对社会的阴暗面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安全意识淡薄。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应该学会独立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以及社会纷繁复杂的现象,应该经受住挫折的考验。大学生应该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技能,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从而实现职业生涯中的安全与健康,终身受益。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能够弥补中小学教育以及过去高等教育中,安全知识和意识教育的不足,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对危机防范意识和处置能力,担当起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将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纳人高等教育的范畴,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准备好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以及为实现安全生产、经营领域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安全提供合格的高级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路径分析
首先,构建“以人为本、注重安全、珍惜生命”的安全理念。“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重于泰山、稳定压倒一切”、“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珍爱生命”,是21世纪的安全文化观。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从深层次影响人的安全意识、态度和行为,是促进高校安全教育最具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的根本途径。因此,高校安全教育在目标追求过程中,必须注入强烈的人文内涵。“以人为本”是高校安全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师生员工安全的人本观念就是高校安全教育的基本准则。这也正是安全教育能在社会产生影响力,促进安全局面持久的关键力量。其次,构建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校园安全文化是一种新的理念,是安全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是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园安全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影响力是深入持久的。校园安全文化以校园的习惯规则、语言形式、行为方式、交流合作等外在媒体表现出来,可以通过学校内部刊物、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各种媒体以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寓教于日常生活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安全文化的熏陶。同时,还可以将安全宣传教育与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安全文化融人到学校的发展规划、教学科研、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服务工作中,使大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安全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努力形成一个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关心安全、人人自觉维护校园秩序的优良安全文化,创建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达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预期目的。第三,构建完善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①学校应把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确定学分,保证足够的教学课时数,选用规范统一的教材,配备专兼职教师,并在经费上给予保障。②明确安全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防盗防骗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等多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诸如起居安全、用电安全、交通安全、社交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反应以及避灾、逃生等最基本的安全文化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③采用灵活有效的安全教育方法。建立“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以各种宣传阵地为载体,以丰富的活动为支撑”的教育方法。课堂教学主要以系统的讲授为主,结合答疑、研讨等方式,具有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等特点,便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宣传主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橱窗、校刊、校报、张贴安全警示牌、图片展等进行安全教育,特点是形象直观,印象深刻;而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党团组织活动、安全知识讲座、参观、安全演练、主题活动等,寓教于乐,使安全知识和信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学生思想。第四,构建全员参与的安全教育模式。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全体师生员工的广泛参与。学校的每一个教职员工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都应在各自的岗位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保卫处、学生处、宣传部、团委、教务处、物业公司、法律及心理咨询中心等相关部门要互相配合,班主任、辅导员、专兼职教师、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都应参与安全教育工作,全校要形成齐抓共管的氛围,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①通过落实安全责任制,签定安全责任状,明确各部门人员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②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落实情况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有效调动全体师生员工参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积极性;③落实问责制,对于安全教育不到位而发生的责任事故,要坚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治作用,大学生既是安全教育的对象,也是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者,他们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互教互学,传播积累安全知识。高校有关部门可对学生安全自律组织的成员进行强化培训,让他们成为在学生中广泛传播安全知识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夏君忠,张志男.不容忽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207-209.
[2]蓝锋.试论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J].福建高教研究,2009(1):63-65.
[3]韦庆辛.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2):67-71.
[4]韦爱勇,王成端,周小波.试论加强在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J].高教研究,2006(3):46-49.
[5]韦爱勇,王成端,周小波.安全教育应成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J].城市与减灾,2007(7):6-9.
1微平台快速发展的背景
2015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报告中的新数据展现了中国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截止2014年底,中国现有网民规模已经达到6.49亿,互联网络的普及率已经达到47.9%,中国手机网民已经达到5.57亿,网名年龄结构方面,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名占比最高,达到31.5%,在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到23.8%。微平台方面,中国社科院《2014年新媒体蓝皮书》指出,中国的新媒体已进入“微”时代、6亿微信用户、13亿微博注册账号,新媒体的使用用户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使用人群多为24岁以下,占比33.7%。
2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安全面临的问题
2.1虚假信息容易扩散
微平台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物质构架,这种网络人际关系不同于现实的人际关系,微平台突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资质限制,任何人可以随时随地传播信息。微平台的开放性使得信息传播呈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形态,在微平台上,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地发表任何信息。现代网络技术进步使得微平台上的信息内容也异常丰富和多样化,但是大学生辨别能力较弱,不能及时判断信息的真伪,也造成了虚假信息容易网络扩散。
2.2个人信息泄露
在网络世界,大学生主要基于微博和微信等微平台进行信息分享和社会交往。微博凭借平台的开放性、技术的低门槛等显著的特点,短时间内成为大学生使用的重要网络平台,但是也是这些特性,大学生很容易将个人隐私曝露出来,被不法份子利用,产生危险。
2.3微平台背景下产生新的安全问题
1)网络诈骗
微平台使用人群逐渐扩大,利用微平台进行网络诈骗的恶性事情也日益增多。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财物丢失已经不再完全是入室或者人群密集处被盗,而是越来越多的网络诈骗事件发生。网络诈骗花样繁多,陷阱不断,大学生使用网络频繁,容易遭受诈骗信息的侵扰,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容易被骗。尤其是交友诈骗,假冒亲友诈骗,网银诈骗等诈骗方式都是利用微平台展开的。
2)组织传播
快速发展的微平台也会被组织利用,有些组织利用微平台的开放性和传播非法的、迷信的信息。他们冒用各种名义在微平台上迷信邪说、蒙骗他人,发展成员。大学生离开父母独自求学,在外读书求职的阶段,往往会感到很多的迷茫和困惑,容易受到组织的欺骗和迷惑。
3)传销
传销通过诱惑,拉人入会,收取会费,盈利途径的行为。现在传销公司也运用“微信营销模式”和“微博营销模式”等新型的网络传播媒介进行传销,他们采用“90后大学生月赚百万”等夸张的标题吸引大学生,诱导大学生进行关注,抓住学生急于求成的心理特点,拉大学生入会,让其继续发展他人,骗取钱财。
3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3.1目前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缺少制度保障
高校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普遍缺少制度的保障。学校领导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缺少重视,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氛围,安全教育并没有纳入课程教育。安全教育组织经常是临时的,不定期的,教授安全教育的老师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往往是照本宣科,没有精心设计安全教育的教学,使得安全教育也不为学生重视,安全教育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3.2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失去吸引力
以往高校的安全教育通常组织对安全教育工作文件的学习,利用班会、团队活动、人防课,学校网站、海报等进行渗透教育,对学生开展预防教育,使得学生了解安全知识和技能,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慢慢失去吸引力,班会、团队活动,人防课等都具有局限性,持续时间短、内容缺少时效性、信息更新慢,学校网站和海报内容也不够丰富、没有互动环节、缺少双向沟通的功能,传统的模式使得学生对安全教育活动逐渐失去兴趣。
3.3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严重落伍
目前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大多侧重于法制安全,运动安全,饮食安全,出行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等基础的安全教育内容,但对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等内容却涉及很少。随着现代社会日益增多的安全隐患和危险因素,也没有针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提出多样化的解决办法和策略,使得大学生在面临各种突况时候,不知道如何解决。
4利用微平台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
4.1注重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培养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安全教育模式开辟了新的道路,也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需要相关工作者与时俱进,注重信息技能方面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相关内容的系统学习,全面了解微平台的技术特征,掌握微平台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提升传播的效果和效率,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平台,将微平台的安全教育功能发挥到最大。
4.2符合学生的需求进行安全教育内容的发送
现有的微博、微信等微平台上都可以发送文字、语音、视频和图片,学校可以开通微博、微信等平台,考虑到到年轻人的接收心理和接收信息习惯,主题新颖、内容丰富的安全教育信息。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使用年轻人易于接收的表达方式,安全教育内容。针对大家的使用手机的习惯,可以将内容加以简化,考虑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板块化推送。
4.3及时更新内容,注重内容的时效性
因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信息的特殊性,要做到经常更新内容。不能编辑过时的安全事件新闻,这样会流失读者,减少安全教育的效果。不管是安全教育的信息还是安全事件的新闻,都要注重内容的时效性。在开学报到,节假日等特殊时期,可以有财产安全等安全教育内容。也可以针对近期校园内频发的安全案件,及时进行安全教育。及时更新内容,这样才能不流失用户。
4.4利用微平台的双向沟通功能加强互动
传统的安全教育,教师因为采用理论学习,往往变成“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学生与老师之间缺少互动,学生学习参与度低。现在,可以充分发挥微平台的双向沟通功能,与大学生积极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解答学生的问题或者给出建议,也可以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发送内容,形成及时有效的“微交流”模式。运用好微平台,可以增加学生参与安全的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5结语
【关键词】安全教育;大学生;安全意识;独立院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建设也是快速跟进。契合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开放式办学格局逐渐形成,圣洁的校园已由过去简约的“学术圣堂”悄悄变成了一个复杂的“微型社会”,而校园治安形势也因为安全教育的跟进不足更显复杂和严峻。作为一切保障的基础,安全问题是必须被重视起来的。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保障校园安全秩序的教育工作也是必须被严格执行的。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访问了重庆几所独立学院,这些学院普遍的都比较年轻,做事情的经验还有些不足,有些方面还需要借鉴兄弟院校。全国各独立学院存在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一)教育体制对于大学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知过晚,安全教育模式还太幼稚,没有系统的教育体系。大学生安全教育还没有纳入课程教育,也没有经常化、制度化。
(二)安全教育内容的不规范和缺失。安全教育内容也仅仅局限于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最基础的方面,而对于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等一些深层次,新型的安全领域则涉及太少或根本没有安排。
(三)学生自我安全防范能力培养不足。针对各种可能遇到和发生的安全问题,教育方提出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不足,学生没有系统的自我保护和防卫知识和经验。
(四)大学生安全教育形式缺乏主动。安全教育大多是保卫部门或学工部门针对某一时期的发案特点或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具体案例而临时进行单线的被动宣传教育。多数安全教育内容,是学生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自己不经意地学习的,通过教师或专业人员主动性传授还很缺乏。
二、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这些学校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导致了各种安全的隐患的增加,如: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学校周边就是茶山竹海导致火灾隐患;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学校地处农村各种社会闲杂人员较多,各种事随时会发生;还有些学校正门口是公路导致交通安全隐患等。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学校更应该做好安全教育。
(一)学生的安全知识的丰富和安全意识提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自身在遇到危险时把伤害和损失降到最低化,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危险隐患有高度敏感性,自觉维护校园公共安全,防患于未然,保证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
(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在校生的安全教育,促进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技能,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从而实现职业生涯中的安全与健康,终身受益。
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消防安全教育。1.组织学生学好消防法规,用好消防法规,提高消防观念。要教育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学习生活,自觉遵守学校消防管理规定,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消防安全工作。2.要大力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增强灭火技能和火灾发生时逃生、自救本领,熟练地掌握“三知”(知防火知识、知灭火知识、知防火制度)、“四会”(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灭初起火灾、会疏散自救)。
(二)防盗窃教育。针对屡见不鲜的学生宿舍盗窃案件情况,学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安全防范教育,减少宿舍盗窃案件的发生。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治安防范意识。2.运用典型案例开展防盗窃教育。3.建立治安通报制度。以醒目的宣传方式及时向学生通报学生宿舍失窃的原因、特点和规律,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警惕心。4.要敦促学生自觉遵守学生宿舍安全管理规定。
(三)交通安全教育。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交通法制观念。学校要采取多变形式,大力宣传法律法规,通过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敦促学生自觉养成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二是通过交通安全教育,使广大学生相应地建立“五个意识”,即红绿灯意识、停车线意识、斑马线意识、靠右行意识、路权意识。形成人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局面。三是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训练。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对交通情况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注意观察,遇到紧急情况下,可以做出迅速处理,从而遏制交通事故发生。
四、加强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一)为安全教育形成较为积极良性的氛围。积极组织各负责部门之间进行良性协作,积极寻找模式上的突破和新型方案,规范地组织关于安全教育的活动,积极地落实到实际计划中,并监督执行。让学生能够受到学校在认真执行工作的感染并积极地参与进去,使得安全教育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获得优良的效果。
(二)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管理和教学计划之中。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关键在落实,要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加强对于安全规章制度的完善,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把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长期抓下去。把安全教育纳入学生日常学习计划中,制订安全教育计划。统一编制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材,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规定课时,以保证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并设立反馈机制,让学生积极反馈学习心得,并汇编总结,以便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能够良好地结合学生情况,把工作做的更为契合实际,不做空谈。
(三)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独立设置安全教育分管小组,建立和完善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健康运行的一系列制度,专职负责安排安全教育教学工作,详细制定年度计划,有条理的组织专业授课和相关主题活动,积极沟通各相关部门协作促进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许多院校都是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和优势,协助学生团体和学校安全部门开展了较为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并组织相关主题的兴趣讲座、主题班会,广泛地深入到大学生日常的学习范畴。例如消防运动会,以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以便深入了解;组织系列性讲座,让学生能够学习到专业的、规范的安全防范措施。
通过调查,大部分独立学院主要开展了的安全教育活动有:
1.对学生宿舍人员进行详细统计,并组织成立消防安全监督学生小组,对负责宿舍进行定期检查,排除消防隐患。
2.安全消防教育动员大会。辅导员在学期开始对学生进行安全消防教育动员,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教育活动并认真学习安全教育知识。
3.消防安全班会及安全检查。各个班级积极组织召开“消防安全”主题经验交流班会,对消防安全知识学习进行深入讨论探讨;并在学生公寓进行详细的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活动,尽可能减少消防安全隐患。
4.扑救初期火灾演练。组织学生对初起火灾灭火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基本消防技能。
5.人员疏散逃生训练。在学生公寓积极组织火灾人员疏散逃生演习,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对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学习进行一次实战考核。
6.进行安全教育工作小结。敦促各班积极认真地做好本学期消防安全教育工作的总结和心得体会,并汇总进行研究。
五、安全教育工作总结
学院的保卫干部和辅导员、学生工作部老师、团委老师作为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主体,直接面对广大青年学生,以较高的积极性、较强的责任心、过硬的业务素质,在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方面付出了很多心血,做了大量工作;并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在校内,充分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学教师、体育教师、实验室教师、医务人员,以及其他与安全教育有关的教师、干部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同时还调动社会资源,邀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心理学专家等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学院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与外聘专家专题讲座和座谈相结合的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不过,在工作中仍旧还存在一些问题,还待解决。学生们的安全防范意识的提升效果不显著,参与积极性不高。应该在教育模式上继续寻找突破,不断革新并实验新的教学方法,尽力地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以便尽快的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切合实际的、高效的安全教育体系。
六、结语
安全教育是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抓好大学生安全教育,这对于加强高等院校的日常管理,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及生活秩序的基本保障,保障学生人身和财物安全,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良好安全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合格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全与健康:《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析》
[2]叶长才.大学生安全教育刻不容缓[J].教育探索,2007,24:220-222.
[3]秦中彤.论新时期高校的安全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8:198-199.
2015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报告中的新数据展现了中国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截止2014年底,中国现有网民规模已经达到6.49亿,互联网络的普及率已经达到47.9%,中国手机网民已经达到5.57亿,网名年龄结构方面,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名占比最高,达到31.5%,在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到23.8%。微平台方面,中国社科院《2014年新媒体蓝皮书》指出,中国的新媒体已进入“微”时代、6亿微信用户、13亿微博注册账号,新媒体的使用用户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使用人群多为24岁以下,占比33.7%。
2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安全面临的问题
2.1虚假信息容易扩散
微平台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物质构架,这种网络人际关系不同于现实的人际关系,微平台突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资质限制,任何人可以随时随地传播信息。微平台的开放性使得信息传播呈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形态,在微平台上,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地发表任何信息。现代网络技术进步使得微平台上的信息内容也异常丰富和多样化,但是大学生辨别能力较弱,不能及时判断信息的真伪,也造成了虚假信息容易网络扩散。
2.2个人信息泄露
在网络世界,大学生主要基于微博和微信等微平台进行信息分享和社会交往。微博凭借平台的开放性、技术的低门槛等显著的特点,短时间内成为大学生使用的重要网络平台,但是也是这些特性,大学生很容易将个人隐私曝露出来,被不法份子利用,产生危险。
2.3微平台背景下产生新的安全问题
1)网络诈骗
微平台使用人群逐渐扩大,利用微平台进行网络诈骗的恶性事情也日益增多。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财物丢失已经不再完全是入室或者人群密集处被盗,而是越来越多的网络诈骗事件发生。网络诈骗花样繁多,陷阱不断,大学生使用网络频繁,容易遭受诈骗信息的侵扰,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容易被骗。尤其是交友诈骗,假冒亲友诈骗,网银诈骗等诈骗方式都是利用微平台展开的。
2)组织传播
快速发展的微平台也会被组织利用,有些组织利用微平台的开放性和传播非法的、迷信的信息。他们冒用各种名义在微平台上迷信邪说、蒙骗他人,发展成员。大学生离开父母独自求学,在外读书求职的阶段,往往会感到很多的迷茫和困惑,容易受到组织的欺骗和迷惑。
3)传销
传销通过诱惑,拉人入会,收取会费,盈利途径的行为。现在传销公司也运用“微信营销模式”和“微博营销模式”等新型的网络传播媒介进行传销,他们采用“90后大学生月赚百万”等夸张的标题吸引大学生,诱导大学生进行关注,抓住学生急于求成的心理特点,拉大学生入会,让其继续发展他人,骗取钱财。
3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3.1目前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缺少制度保障
高校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普遍缺少制度的保障。学校领导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缺少重视,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氛围,安全教育并没有纳入课程教育。安全教育组织经常是临时的,不定期的,教授安全教育的老师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往往是照本宣科,没有精心设计安全教育的教学,使得安全教育也不为学生重视,安全教育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3.2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失去吸引力
以往高校的安全教育通常组织对安全教育工作文件的学习,利用班会、团队活动、人防课,学校网站、海报等进行渗透教育,对学生开展预防教育,使得学生了解安全知识和技能,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慢慢失去吸引力,班会、团队活动,人防课等都具有局限性,持续时间短、内容缺少时效性、信息更新慢,学校网站和海报内容也不够丰富、没有互动环节、缺少双向沟通的功能,传统的模式使得学生对安全教育活动逐渐失去兴趣。
3.3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严重落伍
目前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大多侧重于法制安全,运动安全,饮食安全,出行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等基础的安全教育内容,但对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等内容却涉及很少。随着现代社会日益增多的安全隐患和危险因素,也没有针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提出多样化的解决办法和策略,使得大学生在面临各种突况时候,不知道如何解决。
4利用微平台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
4.1注重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培养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安全教育模式开辟了新的道路,也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需要相关工作者与时俱进,注重信息技能方面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相关内容的系统学习,全面了解微平台的技术特征,掌握微平台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提升传播的效果和效率,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平台,将微平台的安全教育功能发挥到最大。
4.2符合学生的需求进行安全教育内容的发送
现有的微博、微信等微平台上都可以发送文字、语音、视频和图片,学校可以开通微博、微信等平台,考虑到到年轻人的接收心理和接收信息习惯,主题新颖、内容丰富的安全教育信息。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使用年轻人易于接收的表达方式,安全教育内容。针对大家的使用手机的习惯,可以将内容加以简化,考虑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板块化推送。
4.3及时更新内容,注重内容的时效性
因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信息的特殊性,要做到经常更新内容。不能编辑过时的安全事件新闻,这样会流失读者,减少安全教育的效果。不管是安全教育的信息还是安全事件的新闻,都要注重内容的时效性。在开学报到,节假日等特殊时期,可以有财产安全等安全教育内容。也可以针对近期校园内频发的安全案件,及时进行安全教育。及时更新内容,这样才能不流失用户。
4.4利用微平台的双向沟通功能加强互动
1.1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开展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在“以人为本”快速发展的社会,人是社会上的主体,大学生是祖国的建设者,提高对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是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贡献,大学生具有较为先进的思想和开拓的创新能力,然而由于他们刚刚踏入大学的,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明显不足,安全防范意识比较淡薄,然而这一特点往往是犯罪分子所能查看到的,犯罪分子利用这一特点对新生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形也是存在。因此,在开学初对新生进行相关的教育也成为入学的必修课,对新生的教育包括饮食安全、交通安全、学习安全、消防安全、心理安全、网络安全、社会实践安全、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等各个方面。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可靠建设者,是祖国建设的顶梁柱。提出科学发展观要坚持,提高人的安全能力和安全意识就是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
1.2学校的快速发展,要求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
随着高职院校突飞猛进的发展,高校的规模随之增大,高校社会化也日渐增强,然而无论发展的速度如何加快也必须保证学生的安全,学生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没有学生何谈发展,没有安全也更谈不到稳定,安全是一切工作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正如一座高楼的地基,地基不稳,高楼即使很高很豪华,也有随时倒塌的危险,只有保证学生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发展真正的有保障,这样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这种发展才有着重要意义,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学校的义务,尤其是对辅导员提出的必然要求。只有发挥辅导员的重要作用,安全和谐的局面才会更好的被创造,用我们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为安全稳定的局面,贡献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1.3自身的发展阶段,要求开展安全教育
大学生是一个社会经验不够多、自立性不够强群体,这可能和现在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有关,他们一直在父母的爱护下成长,一旦脱离了父母的照顾,在面对新的环境会感到力不从心,由此会产生一种不良情绪,内心也会产生各种矛盾,也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同时他们对未来的就业也会充满茫然。因此,这一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十分必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也确保他们未来的路走的更加顺畅。
2、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举措
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新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是新形势下教育工作者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筑牢“思想”上的第一道防线
思想对行为具有指引作用,对于刚刚进入高职院校大学生,必须筑牢思想上的第一道防线,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加大对其教育的力度,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这样大学生活才不至于被荒废,同时学校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安全宣传的力度,分阶段、按步骤的实施;其次辅导员应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参加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具备了安全教育宣传的知识和能力,就会了解学生真正所需,做到对症下药。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之中,让大学生一开始就知道进入校园和将来就业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安全教育无时无刻都是存在的;再次在平时的宿舍管理中进行灌输安全知识。在平时探访宿舍的过程中,通过了解学生的生活,深入学生的生活之中,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从而形成对安全工作重要性加深认识。在业务时间,也可以将安全教育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外出实践的过程所涉及的安全方方面面,比如交通安全、防火、防盗安全等等。
2.2加强“多方式”安全教育
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多方式的,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首先是召开班会,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式,开会前需要确定一个安全教育的范围,从饮食安全、交通安全、学习安全、消防安全、心理安全、网络安全、社会实践安全、公共安全、国家安全中选定一个,然后确定班会的具体内容,开会时最好采用PPT形式,图文并茂,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效果也会更加明显;其次采用广播、校园网、QQ群等多种方式宣传教育。要对学生现存问题问题作了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了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要求老师和个人将安全牢记在心;最后可以通过针对大学生接受和理解问题的特点,组织学生参观安全实践基地,加深他们对安全的理解。也可以以“安全教育月”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寒暑假期间布置了安全知识作业等。
2.3强化“抓重点”安全教育
1.有利于切实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
理论上讲,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应该具有比较高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但由于应试教育阶段普遍存在的安全教育缺失或不足的问题,使众多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却依然缺乏社会经验,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在面对突发安全事故或不法分子所设置的圈套时,不少大学生存在警惕性低、防范意识不足、自我保护能力差等问题,这也是校园安全事故发生之时许多大学生不知所措、无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身与他人的重要原因。高校通过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并落实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将会有效培养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提升其安全素质。
2.有利于平安、文明高校的建设
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潜心向学,都离不开平安的校园环境的支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加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高校校园社会化现象日趋明显,安全校园面对的挑战也因此而逐渐升级,平安高校的建设任务刻不容缓。平安高校的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安保部门的努力,还应该放手发动广大学生来共同参与,在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就是一个有效的措施,大学生可以在安全教育课程中接受到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使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水平得到充分的提高,在面对突发安全事故或不法分子的挑战时,就可以做到沉稳应对,有效自救。
3.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只有在安全稳定的社会氛围中,才可能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特征。作为社会的高素质群体,走出高校大门的大学生应该是安全素质高、意识强、知识和防范技能丰富的和谐社会建设者,是严格按照安全规程做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无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安全建设和社会主义“安全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培养出具有高安全素质的大学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先进教学资源,搭建起全校大学生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的平台,真正的培养出具有高安全素质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贡献。
二、开设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具体实施办法
1.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设置
安全教育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不同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公共必修课程安排在大一学年两个学期,主要进行最基本的安全知识普及、安全意识培养和安全技能学习。不同专业选修课程可以贯穿至整个高等教育全过程,主要是根据各个不同院系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指导与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可以由各高校教务机构将其列入正常的教学计划,统一安排时间、地点和师资面向全体大学生授课;不同专业选修课程可以相对灵活一些,选择周六、日高校素质课教学时间来进行设置,在学生选课的基础上由教务系统统一设置或由学生所在院系来进行统筹设置。无论是公共必修课程还是不同专业选修课程,安全教育课程都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理论教学更侧重于大学生安全知识的普及与安全意识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则更侧重于大学生安全技能的培养与锻炼。
2.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和具体实施办法
安全教育课程具体实施方案可以根据各个高校不同的特点来进行设置,总体来讲安全教育公共必修课程的安排应该属于新生入学教育的范畴,在大一上学期(最迟不超过大一下学期)开设比较合理。教学内容除了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户外活动安全、饮食卫生安全、用电用气安全、易燃易爆及剧毒化学药品安全、校园设施设备安全等常规的安全教育项目之外,还应该有网络安全、国家与国防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等与现阶段国家形势或大学生自身相契合的安全教育项目,以及包括面对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时如何紧急撤离、疏散、逃生,突发疾病如何采取紧急救助措施,社会活动时如何有效防骗防盗防害等方面安全技能的强化与培养。高校安全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可安排12~24个学时进行理论教学,6~12个学时进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方面可以利用高校课堂现有资源由专业教师进行安全知识的理论讲解,或邀请安全专家做相关知识的讲座;实践教学则可以尝试走出教室,走进校园、社区的模式,通过模拟演练、参观安全教育基地、组织社区安全知识竞赛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教育形式,帮助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使其安全意识的加强和培养及安全防范技能的掌握和锻炼真正的落到实处。
高校安全教育不同专业选修课程的安排主要是考虑到各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因为不同的专业有其自身专业的特色和不同的针对性,在安全教育方面也应该有其不同的侧重,因此这个问题不应该一概而论,而是需要与各院系、各专业相联系,在保障其安全教育的功能之外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做到既求实效,又不失客观,可单列教学安排,也可将安全教育渗透至专业教学的相关环节,例如实验室安全教育,职前安全教育等,就可以结合大学生专业特点,选取不同的阶段进行恰当的对应。
高校安全课程既包括理论教学又包括实践教学,既有公共必修课程又有不同专业选修课程,课程内容不同、性质不同,这就决定了其考核方式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公共必修课程理论教学环节的考核主要以试卷形式为主,包括闭卷和开卷两种形式;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要结合学生的实践实效来进行,主要的考核依据包括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参观心得、演练总结、社区活动的组织文案等。面向不同院系、专业学生开设的安全教育选修课程,考虑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应以课程论文考核方式为宜。总之,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是以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技能为其终极目标的,因此,考核方式也应体现其素质教育本身的实效性,不要给大学生增加过多不必要的学习压力。
三、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主要障碍与建议
1.课程容易被忽视,流于形式主义
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将安全教育纳入高校教学管理和教学计划之内,这本身就是体现着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加强和重视。但是,由于现实中存在的一些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认识不充分的因素,例如认为高校本身就是相对安全的,加上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理应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能力,不需要在安全教育问题上下太大功夫等。基于这些对安全教育认识不够的心理,有些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就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形式主义色彩,搞突击教育、搞敷衍上级检查教育的做法屡屡可见,这些做法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导致学生认为安全教育并不是教育部门统一要求开设的课程而不必太过于重视,从而对该课程的学习浮于表面,使课程起不到真正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安全技能的作用。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教学教育管理部门、课程负责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学教育管理部门对安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总学时,按相应的学分计入大学生学习档案,实现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并努力为该课程的开设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必要的保障;负责安全教育课程授课任务的教师更应该将课程的重要位置摆正,积极组织课堂资源、探索更为机制灵活的授课模式、合理利用先进教学设备和手段,努力把安全教育课程打造成为更灵活、生动、形象、能够对学生产生足够吸引力的精品课程,使该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落到实处。
2.专业师资缺乏,影响课程实效
专业师资缺乏是影响高校安全教育课程开设和课程效果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国内正式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大学尚不太多,除北京市教委统一要求其所属高校普及安全教育课程,记入学生学分考核,并统一下发《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培养》教学课件、教材之外,其他省市教育部门尚未对其所属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做统一的要求,各地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基本都是依靠高校自主安排,专业师资、系统教材不足的现状仍是普遍现象,这势必会影响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实效。
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可以考虑充分发挥校内现有资源的优势,使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法律学教师、心理学教师、国防教育教师、安全工程教师、公共卫生教师等不同专业的教师形成合力,承担安全教育课程中不同项目的授课任务。还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模式。走出去是把学生的安全教育实践课程带到社会上,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参观学习、实例解析和宣传普及等形式的学习,使安全教育更加立体、直观;走进来则是要积极调动社会资源,例如可以聘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兵、防爆专家等来到课堂给学生做专业知识讲座、现场演示或指导师生进行模拟演练等形式丰富教育内容,使得安全教育更加符合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大学生 安全教育 措施建议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
以H省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4所大学中按男、女生各50%的比例,随机抽样并以发放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178份,回收问卷1130份,回收率为95.92%。剔除无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1.70%,符合抽样调查的原则,该样本具有代表性。
1.安全教育的课程设置频次单一
在所调查的学生所在的学校(具体到院系或年级)中,没有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有31%,每学期只开设1次安全教育课程的有40%,每学期开设3次以上安全教育课程的只占12%。由此可见,绝大多数高等学校没有将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对待,甚至根本没有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列为学生应该学习的课程。
2.安全教育的内容单调
在为数不多的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学校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其安全教育内容的安排情况,从学生问卷统计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内容单调、涉及面狭窄,仅仅局限于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几个最基础的方面,而对于安全教育的其他内容如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等则涉及太少或根本没有安排。
3.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力争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6%的学生是通过课堂教学来接受安全教育的。更令人担忧的是,4%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接受过任何方式的安全教育。所以这就不难理解当今大学生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低下,大学生安全事故屡有发生的原因了。
4.大学生掌握安全技能的途径狭窄
安全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内容,自然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但是安全教学又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教学。其他的课程教学,学生可通过自身练习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安全教育如安全防患技能、防身术、遇火灾逃生等都需要教师或专业人员的现场指导、演习等,所以,安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内容中,只有23%是通过教师传授的,其余则多是学生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手段自己学习。
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保障高校安全,保护人才资源。加强在校生的安全教育,对于维护校园公共安全、保证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大学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就是保护国家的人才资源。学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提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自身在遇到危险时成功自救,把危险和损失降到最低化,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可能发生的危害有高度敏感性,自觉维护校园公共安全,防患于未然。
2.满足在校大学生的安全需要。加强在校生的安全教育,能够完善在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防灾抗变的能力。大学生在校学习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学习、了解、掌握一些安全常识,不仅可以减少自身在校期间的安全风险,而且也不伤害他人,还可以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3.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能否经受得住挫折是现代人才素质的一个考验,当他们独立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社会纷繁复杂的现象,往往会表现出无知与无奈;不知道运用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比如职业伤害和职业危害、劳动保护、劳动争议仲裁等。加强在校生的安全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技能,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从而实现职业生涯中的安全与健康,终身受益。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措施建议
1.领导重视,齐抓共管
学校的一切工作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实施安全教育是学校的基本责任。学校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本着维护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一是要在高校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高校党政领导要从“稳定压倒一切,安全重于泰山”出发,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制度上、组织上给予高度重视。二是作为学校安全管理职能部门的保卫机构,既要抓安全管理,又要抓安全教育,要以安全教育促进安全管理。学校广大政工干部和班主任以及全体教师要把安全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2.突出安全教育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
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必须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其中安全知识的课程教学应当是主渠道。要根据大学生可塑性和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切实做好安全知识的传授和安全防范能力的培养。一是将安全知识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从师资、教材、课时等方面给予保证。特别是要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实用知识的教学。二是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利用广播、电视、橱窗以及召开案件事故分析会、办学习班等形式向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三是把握时机,突出重点。如与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相结合,以树立大学生对公共安全的信心;与侦破案件、处理案犯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和法律意识教育,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防范教育为主,着力提高安全素质
学生安全素质的提高,重在实践锻炼。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常见安全防范能力训练。对大学生进行常规安全防范训练重点是进行防火、防盗、防骗、防抢劫、防侵害、防自然灾害事故等常规安全防范训练,教给他们一些安全问题的策略和办法,丰富他们的间接经验,提高他们防范安全事故的自觉性和实际应对能力。二是学生自律能力训练。引导大学生分析因自身缺乏安全防范知识和能力而引发安全问题的事例,增强他们健康成长、遵纪守法、保证安全、珍视生命、预防犯罪的责任心和自信心,切实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能力。三是应急能力训练。采用实战模拟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临灾应急心理、防护技术的训练,提升应急能力。使其在面对意外事故发生的时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主动采取自救和互救措施。四是安全管理能力训练。采取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和综合治理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端正安全态度,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关键词]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 安全隐患 安全教育体系
一、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现状分析
1、独立学院“90后”学生特点
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是当今大学生中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有当今大学生的共性,又有比较鲜明的特点。而作为独立学院的“90后”,又有着许多公办高校学生所不具备的群体特点,他们主流意识多元化、崇尚新朝、追求自我个性的张扬、自尊心强、接受新事物快、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另一方面,他们又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优势与弱点并存。
(一)家庭条件优越,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而独立学院学费普遍比较昂贵,远高于公办高校,没有一定的家庭经济条件,难以顺利完成学业。独立学院“90后”家庭条件普遍优越,学生缺乏艰苦朴素作风,抗挫能力相对较弱,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面对性格、行为方式、生活习惯都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的同学,经过两个多月的适应和磨合,舍友们的“群居”困扰逐渐显现出来。
(二)自尊心强,但自信心和自律能力差。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理解和支持,表现出极强的自尊心。但又不肯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愿接受他人的批评;同时,由于本身高考成绩的不理想以及社会各方面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偏见,他们潜意识里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缺乏自信心,学习上经受不住失败的考验,容易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不少学生已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行动上不能受思想的控制,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表现在迟到、早退、旷课、不按时起床、不按时熄灯等方面。他们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当时能够接受,但过段时间,又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三)人际交往缺乏,更易沉迷网络。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不善于与人沟通,他们追求自由独立的空间,满足于生活在自己的狭小世界中,空余时间扮演“宅男宅女”的角色,平时不愿过多地与人联系;相反,他们更喜欢在网络上宣泄自己的感受,寻找自己的知音。
二、90后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一生当中人格和思想以及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发展与完善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群体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安全和稳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特别是高校招生就业制度、收费制度、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些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问题。如果这些心理障碍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及时缓解和治疗,如果受到强烈的刺激,那么后果将非常严重。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对此做出相应的对策。
2.大学校园周边环境日趋复杂。包括游戏厅、卡拉OK厅、网吧等大量存在。一些学生经常出入这些场所,容易引发事端,影响到校园秩序。对在校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尤其是网吧,很多自制力差的大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花费大量时间、金钱,由此引发的治安问题也层出不穷,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
3.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有待加强。高校保卫队伍建设和改革滞后,跟不上高校发展的需要。另外,部分高校领导对校园安全保卫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对安全保卫方面的硬件投入不够。
4.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较差。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多在20岁左右,而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在父母的呵护和老师的关心下成长,大多数时间是生活在校园里,对于社会上的复杂事情还不太了解,缺乏社会知识,从而没有预见性。因此,大学生应多学习一些社会知识,加强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
三、构建90后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校园治安、刑事案件的频频发生固然与严峻的治安形势等外部环境有关,但当事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较差,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和高度开放的社会。随着我国的经济和世界接轨,教育领域也逐步和世界教育接轨。在校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不断扩展,与社会各个领域的接触、交流也不断拓宽。在校期间,学生除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外,还要走出学校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甚至利用课余时间打工赚钱。在这样的情况下,对缺乏社会经验尤其缺乏安全常识的大学生们,势必成为各种不安全问题和案件的受害者。所以,加强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防范能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有着迫切的必要性。
2、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重点和主要内容
(1)加强法律法规、校规校纪教育。法律法规、校规校纪是规范大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判断大学生行为对错的一个基本标准。现在虽然各高校都开设了法律方面的课程,也经常组织学生学习《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制度汇编》,但个别大学生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纪律观念不强的特点。各高校应当把大学生的法律法规、校规校纪教育当作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来抓。通过经常性的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纪律观念,帮助大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2)加强安全防火、防盗教育,保障人身安全。大学校园内学生宿舍区人员较为密集,使用电器的种类和用电量也相应增加,冬季更为明显。因此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就成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