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集体教学活动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教学活动与班集体建设的关系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师生共同活动,也应是班级集体文化建构的目标之一,为教学活动与班集体建设的相互促进与有效整合创造了广阔的实践空间。为此,有必要对教学活动和班集体建设的相互关系作一具体分析:
1.教学活动是班集体建设的主要途径和因素
教学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目的学习活动,是班集体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又是班集体建设的主要途径,教学活动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有利于班集体建设的因素。
首先,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规范的班级集体性学习活动,有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生发展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教学活动的价值和规范可以转化为班集体的学习目标和组织规范,促进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教学活动方式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因素。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促进。因此,教学活动方式的变革有利于唤醒学生集体中的主体意识,激发班集体的生命活力。
第三,丰富的课程资源滋养了班集体文化。教学活动是以传递文化知识为纽带,整合各种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断建构和丰富着班集体的精神文化,提升和引领着集体的精神价值。
第四,教学活动中的评价,既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主动学习的手段,同时也应成为集体自我教育、成长的手段。教学活动中通过改变评价方式,有利于把评价过程转化为学生集体自我教育与发展过程,从而提升班集体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2.良好的班集体是优化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
首先,良好的班集体为有序的教学活动提供组织保障。良好的班集体具有积极的学习目标和明确的集体规范。班集体的成员在教学活动中能自觉地遵守集体规范,服从教学要求,从而为开展有效有序的教学活动提供组织保障。
其次,集体文化为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积极丰富的集体文化既是优良班集体的重要标志,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同于文本的一种动态的课程资源。它既是对文本的补充,又是文本转化为学生知识经验,方法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必要条件。
第三,良好的集体心理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活动。良好的集体心理气氛,能有效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能激活课堂教学的活力,使教学活动更有成效。
第四,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帮助每一个成员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因此,无论在课堂教学内外,都应把互助学习作为一种集体生活方式。这种关系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分享学习,使班级学习生活充满生命意义。良好班集体有利于化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促进相互学习,有效提高班级学习质量。
二、在教学活动中建设班集体的策略
1.培养班集体积极的学习共识。教学活动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上,更应致力于形成学生集体和个体积极的学习价值观。因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借助具体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唤起学生集体内在的学习需求。
2.把教学目标任务转化为学生集体和个体的学习目标、任务。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而言,往往是外在的,只有转化为学生集体和个体自觉的学习目标和需要时,才能激发集体和个体的学习动力,使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集体自觉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在教学目标和任务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经验、特点和需要,巧妙地把教学目标任务融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学习情境之中,使学生集体感到的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是自觉参与的有意义的相互支持的学习活动。
3.组织有效的集体性教学活动。组织有效的集体性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于:(1)建立相对稳定的班级学习小组,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小组的成员,并帮助学习小组建立必要的互助制度和合作学习的关系。(2)灵活选择集体性教学活动方式。集体性教学活动方式可以是小组合作式学习,也可以是班集体的交流分享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关键在于要有合作学习的共同目标,设置适合合作学习的任务,合作中能激发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总之,合作学习不是一种形式,而应具有集体教育的意义和促进有效学习的价值。
4.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是班集体在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是集体主动性、人际关系、情绪态度、学习效能的反映,它可以影响每一个集体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作为教师应努力调整自己的角色心态,通过建立积极平等的师生关系,开展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并根据学习任务的特点创造相应的集体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集体心理气氛,从而获得各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5.努力开展集体性学习评价。通过集体性学习评价,关注集体并利用集体的动力与强化作用有效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发挥评价对班级集体建设的促进作用,通过集体性评价强化集体的反思共识,激活学习小组和班集体的学习活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社会性意义,通过自我评价实现班集体的自我教育与发展。
在传统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教学活动和班集体建设分别属于教学论和德育论研究的范畴。前者关注的教材、教法、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认知过程。后者则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似乎两者之间并无多大联系。但在实践中,教学活动和班集体建设都必须以教学班为共同的组织基础,以教学班全体学生为教学、教育的对象,以每一个学生的身心获得全面和谐发展为共同目标,因而,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复杂的联系和相互影响。由于传统陈旧教育观念及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对这种相互关系缺乏清晰认识,导致目前学校教育实践中教学活动与班集体建设的分离。一方面,以知识、技能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来自班级集体的课程资源与学习动力,忽视了对教学活动的特殊对象和主体——班集体的关注,教学效果难以如愿;另一方面,班集体建设又往往撇开了班级社会最主要的共同活动——课堂教学,而在极为有限的非教学时间内去构建班集体教育活动体系,整体效应难以体现。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已经愈益意识到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教与学的线性过程,而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共同学习活动。班集体既是课堂教学的对象、主体,又是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整合达成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师生共同活动,也应是班级集体文化建构的过程。从而,为教学活动与班集体建设的相互促进与有效整合创造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为此,有必要对教学活动和班集体建设的相互关系作一具体分析:
(一)教学活动是班集体建设的主要途径和因素
班集体建设以有社会和群体发展意义的共同活动为中介。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班级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目的学习活动。众所周知,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教学活动中渡过的。加之,班集体作为学生集体,其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于成人团体的学习集体,学习有意义的文化知识和本领,学习做人和社会适应等等,因而,教学活动既是班级集体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又是班集体建设的主要途径。
教学活动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有利于班集体建设的因素:
首先,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规范的班级集体性学习活动,有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的本质指向学生的整体发展,因而,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生发展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为确保教学任务完成和学生的发展,必须建立一套教学活动的规范,如果这种规范是建立在学生学习需要和具有群体发展价值基础之上,那么,教学活动价值和规范可以转化为班集体的学习目标和组织规范,促进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教学活动方式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因素。被动、机械、个体式的学习方式是不利于形成充满活力的班集体的。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确立班级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分享学习的机会,使原本单一个体的、被动的,机械的学习转变为集体成员间精神交流,相互促进的具有集体和个体发展意义的学习。因此,教学活动方式的变革有利于唤醒学生集体的主体意识,激发班集体的生命活力。
第三,丰富的课程资源是滋养集体文化和精神的土壤。班集体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集体文化的丰富和精神的提升。教学活动以传递文化知识为纽带,整合各种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断建构和丰富着班级集体的精神文化,提升和引领着集体的精神价值。丰富的课程资源有利于滋养集体的文化。
第四,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是集体自我教育成长的手段。教学活动中的评价,既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主动学习的手段,同时也应成为集体自我教育、成长的手段。教学活动中通过改变评价方式让班级集体成为学习评价的主体。通过引导班级集体对自己学习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有利于把评价过程转化学生集体自我教育与发展过程,从而提升班集体的主体意和责任意识。
(二)良好的班集体是优化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
首先,良好的班集体为有序的教学活动提供组织保障。良好的班级集体具有积极的学习目标追求和明确的集体规范。班集体的成员在教学活动中能自觉地遵守集体规范,服从教学要求,从而为开展有效有序的教学活动提供组织保障。
其次,集体文化为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集体文化是指集体成员共同认同和共享的文化价值,包括集体成员的知识经验、背景,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丰富积极的集体文化既是优良班集体的重要标志,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同于文本的一种动态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中的集体文化是通过学生经验与文本对话的产物。它既是对文本化课程的补充,又是文本课程转化为学生知识经验,方法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必要条件。
第三,良好的集体心理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活动。
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集体心理背景中展开的。良好的集体心理气氛,能有效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使教学活动更有成效。反之,消极的集体心理气氛是课堂缺乏活力和效能的主要因素。因此,班集体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气氛,能激活课堂教学的动力。
第四,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帮助每一个成员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良好班集体具有相互扶持、帮助的责任关系,具有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提供机会的集体意识。因此,无论在课堂教学内外,班集体都会把互助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这种关系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分享学习,在课外,班集体会面对学习中的各种任务、困难,自觉地开展合作互助学习,运用集体的力量关注和帮助每一个学生。使班级学习生活充满生命意义。因而,良好班集体有利于化解学生学习困难,促进相互学习,有效提高班级学习质量。
总之,教学活动和班集体建设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理解这些关系和内在机制,是促进教学活动和班集体建设有效整合的前提。
二、 在教学活动中建设班集体的策略
(一)培养班集体积极的学习价值共识。形成积极的学习价值共识是班级集体建设的核心内容。教学活动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上,更应致力于形成学生集体和个体积极的学习价值观,所谓积极的学习价值共识,即集体成员对学习的目的、意义抱有积极共同的看法,这种共识是影响每一个学生学习动力的精神力量。是引导学生学习行为的关键。因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借助具体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唤起学生集体内在的学习需求。具体揭示学习内容对于自我发展和社会的意义。并让学生集体在学习活动中能真实地体验到学习的意义。
(二)把教学目标任务转化为学生集体和个体的学习目标、任务。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而言,往往是外在的,只有转化为学生集体和个体自觉的学习目标和需要时,才能激发集体和个体的学习动力,使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集体自觉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目标、任务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经验、特点和需要,使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具有生成的张力,通过学习内容的设计,巧妙地把教学目标任务融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学习情境之中,使学生集体感到的不是被动接受学习,而是自觉参与的有意义的相互支持的学习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与学生集体共同商定课堂学习目标、任务等方式,使学生集体成为课堂学习目标、任务的制定者。
关键词:初中体育 以学为主 课堂教学 活动设计
一、人在摔倒时的应对办法――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学习目标]
1.探究在不同情况下跌倒时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
2.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学习过程]
1.人在哪些情况下会摔倒(如奔跑、跳下、碰撞、绊脚、滑脱……)?对上述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对这些摔倒现象发生的频率进行排序。
2.人在摔倒时的方向(向前、向后、侧向)。对造成摔倒时不同方向的原因进行分析。
3.人在摔倒时着地的姿势。对不同情况、不同方向摔倒时的着地姿势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产生伤害事故的原因。
4.探究避免事故发生的多种途径:自我保护意识,自我保护方法,场地器材的改造设计等。
5.建议:应该增加的学习内容。
案例评析:这是一堂典型的“以学为主”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属于探究基本运动原理和运动安全相结合的内容,学生们围绕不同的主题进行讨论、探究、尝试,最后自主研究得出结论。探究学习在许多时候,可能延伸至课堂之外。案例中的探究内容设计得比较合理,有调查的内容、有分析的内容,也有实践的内容(如自我保护的方法)。虽然学生可能会得出各种不同的结论,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最后的建议,即应该增加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这样做不仅提高了探究学习的价值,而且体现了探究学习的应用性。
二、我们这样玩“棒垒球”――自主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设计理念]
通过棒垒球创新活动设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改变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创新思维及情感态度的发展,尤其是合作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棒球运动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淡化竞技运动纯技术技能的学习。
2.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懂得自己在集体作战中的重要作用。
4.改变教师的角色,改进教师的课堂作用,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甚至是课的设计者或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活动准备]
探究式学习是相对于授受式学习而提出的,它是一种学习的革命,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性转变。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为本,学生充分、自主、独立学习和集体探究的过程,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当何种角色?教师又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探究式学习必然会造成结论的多元化,身为体育教师该如何统一组织教学的导向性呢?
我带着种种疑问想和同学们一起在活动中得到答案,于是展示棒球、垒球比赛的图片、卡片,让学生有个初步了解并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各自了解的棒垒球运动。
[活动过程]
1.建议活动――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
师:“我们这节课来玩玩棒球,怎么样?”,
刘倩同学反问道:“老师真会开玩笑,我们学校没棒没球也没有手套,怎么玩啊?”
师:“我们可不可以根据现有的器材条件创造一种新的棒球玩法呢?”
学生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
师:“请同学们安静一下好吗?下面全班分成四组进行讨论,把各自的创新想法告诉组长,可以适当模仿棒球运动的方法和规则,看看你们怎样玩棒球?”
师生讨论结果:①手充当棒;②排球代棒球;③不用投手;④进攻方一人直接抛或扔或击排球一次,可进攻一次,但进攻跑垒人数不限(即改变棒球1 球1 人进攻的规则);⑤其他规则基本遵循棒球规则不变。另外林文彬同学手骨折,大家同意他和老师当裁判。
2.活动进程――探究讨论结果的可行性,强调自主合作。
情景一:全班男女均分两组,教师简单交代攻守规则、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一组进攻得了11分。
轮到防守方进攻了,组长张迅安排男女生相间轮流进攻,男生负责击球,女生攻垒。最后得了15分。
最后学生集合,教师首先对这些有不同做法和想法的同学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表示非常欣赏。然后,教师和学生统一活动规则,集中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修改讨论结果:男女分
开利用两个场地进行,轮流击球,不设专门的击球员,高飞球不设接杀。
情景二:男生觉得女生动作有点慢,不够刺激,不愿意跟女生一起玩,他们极力要求男女分开。于是男女分开,兵分四路,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女生各小组先是集体商量,统一了作战思想,因此,比赛显得比较从容、有序。而男生却显得有些急躁、凌乱,好像是胸有成竹,但是分工不够明确,活动进行得不太理想,相互之间的埋怨时而发生。
总体来说,同学们通过探究自创的活动,积极参与,非常投入,整个足球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案例评析]
1.本案例属于自主探究式体育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巧妙的利用学生的探究兴趣,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任务。探究式学习,首先要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相信学生有自主发现的能力,要充分认识探究过程中产生分歧甚至是错误对学生学习的意义,要给予学生尝试的机会,在此前提下才可能达成合作式学习,有效地合作交流,可以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感悟和成功的喜悦,更好地促使学生反思,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探究创新学习是学生充分自主、高度自由的学习方式,那么,教师的作用是否可以淡化,如何处理学生探究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呢?事实并非如此,案例中印证,教师的“导”是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师在学生分歧和不合理的创设中,应该起到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导向与调控作用。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老师不仅要允许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还要鼓励他们多角度地思考,多元化地感悟,甚至是提出相对立的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结论
总之,本人希望能通过本文对于当前课改下“以学为主”之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从实际案例出发,反思当中的不足之处,希望能为提升当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利忠,初中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