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集体教学活动设计范文

集体教学活动设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集体教学活动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集体教学活动设计

第1篇

一、教学活动与班集体建设的关系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师生共同活动,也应是班级集体文化建构的目标之一,为教学活动与班集体建设的相互促进与有效整合创造了广阔的实践空间。为此,有必要对教学活动和班集体建设的相互关系作一具体分析:

1.教学活动是班集体建设的主要途径和因素

教学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目的学习活动,是班集体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又是班集体建设的主要途径,教学活动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有利于班集体建设的因素。

首先,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规范的班级集体性学习活动,有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生发展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教学活动的价值和规范可以转化为班集体的学习目标和组织规范,促进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教学活动方式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因素。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促进。因此,教学活动方式的变革有利于唤醒学生集体中的主体意识,激发班集体的生命活力。

第三,丰富的课程资源滋养了班集体文化。教学活动是以传递文化知识为纽带,整合各种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断建构和丰富着班集体的精神文化,提升和引领着集体的精神价值。

第四,教学活动中的评价,既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主动学习的手段,同时也应成为集体自我教育、成长的手段。教学活动中通过改变评价方式,有利于把评价过程转化为学生集体自我教育与发展过程,从而提升班集体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2.良好的班集体是优化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

首先,良好的班集体为有序的教学活动提供组织保障。良好的班集体具有积极的学习目标和明确的集体规范。班集体的成员在教学活动中能自觉地遵守集体规范,服从教学要求,从而为开展有效有序的教学活动提供组织保障。

其次,集体文化为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积极丰富的集体文化既是优良班集体的重要标志,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同于文本的一种动态的课程资源。它既是对文本的补充,又是文本转化为学生知识经验,方法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必要条件。

第三,良好的集体心理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活动。良好的集体心理气氛,能有效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能激活课堂教学的活力,使教学活动更有成效。

第四,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帮助每一个成员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因此,无论在课堂教学内外,都应把互助学习作为一种集体生活方式。这种关系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分享学习,使班级学习生活充满生命意义。良好班集体有利于化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促进相互学习,有效提高班级学习质量。

二、在教学活动中建设班集体的策略

1.培养班集体积极的学习共识。教学活动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上,更应致力于形成学生集体和个体积极的学习价值观。因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借助具体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唤起学生集体内在的学习需求。

2.把教学目标任务转化为学生集体和个体的学习目标、任务。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而言,往往是外在的,只有转化为学生集体和个体自觉的学习目标和需要时,才能激发集体和个体的学习动力,使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集体自觉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在教学目标和任务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经验、特点和需要,巧妙地把教学目标任务融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学习情境之中,使学生集体感到的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是自觉参与的有意义的相互支持的学习活动。

3.组织有效的集体性教学活动。组织有效的集体性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于:(1)建立相对稳定的班级学习小组,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小组的成员,并帮助学习小组建立必要的互助制度和合作学习的关系。(2)灵活选择集体性教学活动方式。集体性教学活动方式可以是小组合作式学习,也可以是班集体的交流分享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关键在于要有合作学习的共同目标,设置适合合作学习的任务,合作中能激发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总之,合作学习不是一种形式,而应具有集体教育的意义和促进有效学习的价值。

4.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是班集体在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是集体主动性、人际关系、情绪态度、学习效能的反映,它可以影响每一个集体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作为教师应努力调整自己的角色心态,通过建立积极平等的师生关系,开展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并根据学习任务的特点创造相应的集体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集体心理气氛,从而获得各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5.努力开展集体性学习评价。通过集体性学习评价,关注集体并利用集体的动力与强化作用有效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发挥评价对班级集体建设的促进作用,通过集体性评价强化集体的反思共识,激活学习小组和班集体的学习活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社会性意义,通过自我评价实现班集体的自我教育与发展。

第2篇

    在传统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教学活动和班集体建设分别属于教学论和德育论研究的范畴。前者关注的教材、教法、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认知过程。后者则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似乎两者之间并无多大联系。但在实践中,教学活动和班集体建设都必须以教学班为共同的组织基础,以教学班全体学生为教学、教育的对象,以每一个学生的身心获得全面和谐发展为共同目标,因而,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复杂的联系和相互影响。由于传统陈旧教育观念及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对这种相互关系缺乏清晰认识,导致目前学校教育实践中教学活动与班集体建设的分离。一方面,以知识、技能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来自班级集体的课程资源与学习动力,忽视了对教学活动的特殊对象和主体——班集体的关注,教学效果难以如愿;另一方面,班集体建设又往往撇开了班级社会最主要的共同活动——课堂教学,而在极为有限的非教学时间内去构建班集体教育活动体系,整体效应难以体现。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已经愈益意识到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教与学的线性过程,而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共同学习活动。班集体既是课堂教学的对象、主体,又是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整合达成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师生共同活动,也应是班级集体文化建构的过程。从而,为教学活动与班集体建设的相互促进与有效整合创造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为此,有必要对教学活动和班集体建设的相互关系作一具体分析:

    (一)教学活动是班集体建设的主要途径和因素

    班集体建设以有社会和群体发展意义的共同活动为中介。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班级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目的学习活动。众所周知,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教学活动中渡过的。加之,班集体作为学生集体,其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于成人团体的学习集体,学习有意义的文化知识和本领,学习做人和社会适应等等,因而,教学活动既是班级集体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又是班集体建设的主要途径。

    教学活动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有利于班集体建设的因素:

    首先,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规范的班级集体性学习活动,有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的本质指向学生的整体发展,因而,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生发展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为确保教学任务完成和学生的发展,必须建立一套教学活动的规范,如果这种规范是建立在学生学习需要和具有群体发展价值基础之上,那么,教学活动价值和规范可以转化为班集体的学习目标和组织规范,促进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教学活动方式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因素。被动、机械、个体式的学习方式是不利于形成充满活力的班集体的。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确立班级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分享学习的机会,使原本单一个体的、被动的,机械的学习转变为集体成员间精神交流,相互促进的具有集体和个体发展意义的学习。因此,教学活动方式的变革有利于唤醒学生集体的主体意识,激发班集体的生命活力。

    第三,丰富的课程资源是滋养集体文化和精神的土壤。班集体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集体文化的丰富和精神的提升。教学活动以传递文化知识为纽带,整合各种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断建构和丰富着班级集体的精神文化,提升和引领着集体的精神价值。丰富的课程资源有利于滋养集体的文化。

    第四,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是集体自我教育成长的手段。教学活动中的评价,既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主动学习的手段,同时也应成为集体自我教育、成长的手段。教学活动中通过改变评价方式让班级集体成为学习评价的主体。通过引导班级集体对自己学习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有利于把评价过程转化学生集体自我教育与发展过程,从而提升班集体的主体意和责任意识。

    (二)良好的班集体是优化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

    首先,良好的班集体为有序的教学活动提供组织保障。良好的班级集体具有积极的学习目标追求和明确的集体规范。班集体的成员在教学活动中能自觉地遵守集体规范,服从教学要求,从而为开展有效有序的教学活动提供组织保障。

    其次,集体文化为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集体文化是指集体成员共同认同和共享的文化价值,包括集体成员的知识经验、背景,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丰富积极的集体文化既是优良班集体的重要标志,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同于文本的一种动态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中的集体文化是通过学生经验与文本对话的产物。它既是对文本化课程的补充,又是文本课程转化为学生知识经验,方法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必要条件。

    第三,良好的集体心理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活动。

    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集体心理背景中展开的。良好的集体心理气氛,能有效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使教学活动更有成效。反之,消极的集体心理气氛是课堂缺乏活力和效能的主要因素。因此,班集体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气氛,能激活课堂教学的动力。

    第四,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帮助每一个成员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良好班集体具有相互扶持、帮助的责任关系,具有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提供机会的集体意识。因此,无论在课堂教学内外,班集体都会把互助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这种关系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分享学习,在课外,班集体会面对学习中的各种任务、困难,自觉地开展合作互助学习,运用集体的力量关注和帮助每一个学生。使班级学习生活充满生命意义。因而,良好班集体有利于化解学生学习困难,促进相互学习,有效提高班级学习质量。

    总之,教学活动和班集体建设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理解这些关系和内在机制,是促进教学活动和班集体建设有效整合的前提。

    二、 在教学活动中建设班集体的策略

    (一)培养班集体积极的学习价值共识。形成积极的学习价值共识是班级集体建设的核心内容。教学活动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上,更应致力于形成学生集体和个体积极的学习价值观,所谓积极的学习价值共识,即集体成员对学习的目的、意义抱有积极共同的看法,这种共识是影响每一个学生学习动力的精神力量。是引导学生学习行为的关键。因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借助具体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唤起学生集体内在的学习需求。具体揭示学习内容对于自我发展和社会的意义。并让学生集体在学习活动中能真实地体验到学习的意义。

    (二)把教学目标任务转化为学生集体和个体的学习目标、任务。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而言,往往是外在的,只有转化为学生集体和个体自觉的学习目标和需要时,才能激发集体和个体的学习动力,使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集体自觉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目标、任务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经验、特点和需要,使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具有生成的张力,通过学习内容的设计,巧妙地把教学目标任务融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学习情境之中,使学生集体感到的不是被动接受学习,而是自觉参与的有意义的相互支持的学习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与学生集体共同商定课堂学习目标、任务等方式,使学生集体成为课堂学习目标、任务的制定者。

第3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 以学为主 课堂教学 活动设计

一、人在摔倒时的应对办法――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学习目标]

1.探究在不同情况下跌倒时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

2.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学习过程]

1.人在哪些情况下会摔倒(如奔跑、跳下、碰撞、绊脚、滑脱……)?对上述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对这些摔倒现象发生的频率进行排序。

2.人在摔倒时的方向(向前、向后、侧向)。对造成摔倒时不同方向的原因进行分析。

3.人在摔倒时着地的姿势。对不同情况、不同方向摔倒时的着地姿势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产生伤害事故的原因。

4.探究避免事故发生的多种途径:自我保护意识,自我保护方法,场地器材的改造设计等。

5.建议:应该增加的学习内容。

案例评析:这是一堂典型的“以学为主”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属于探究基本运动原理和运动安全相结合的内容,学生们围绕不同的主题进行讨论、探究、尝试,最后自主研究得出结论。探究学习在许多时候,可能延伸至课堂之外。案例中的探究内容设计得比较合理,有调查的内容、有分析的内容,也有实践的内容(如自我保护的方法)。虽然学生可能会得出各种不同的结论,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最后的建议,即应该增加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这样做不仅提高了探究学习的价值,而且体现了探究学习的应用性。

二、我们这样玩“棒垒球”――自主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设计理念]

通过棒垒球创新活动设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改变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创新思维及情感态度的发展,尤其是合作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棒球运动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淡化竞技运动纯技术技能的学习。

2.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懂得自己在集体作战中的重要作用。

4.改变教师的角色,改进教师的课堂作用,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甚至是课的设计者或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活动准备]

探究式学习是相对于授受式学习而提出的,它是一种学习的革命,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性转变。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为本,学生充分、自主、独立学习和集体探究的过程,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当何种角色?教师又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探究式学习必然会造成结论的多元化,身为体育教师该如何统一组织教学的导向性呢?

我带着种种疑问想和同学们一起在活动中得到答案,于是展示棒球、垒球比赛的图片、卡片,让学生有个初步了解并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各自了解的棒垒球运动。

[活动过程]

1.建议活动――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

师:“我们这节课来玩玩棒球,怎么样?”,

刘倩同学反问道:“老师真会开玩笑,我们学校没棒没球也没有手套,怎么玩啊?”

师:“我们可不可以根据现有的器材条件创造一种新的棒球玩法呢?”

学生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

师:“请同学们安静一下好吗?下面全班分成四组进行讨论,把各自的创新想法告诉组长,可以适当模仿棒球运动的方法和规则,看看你们怎样玩棒球?”

师生讨论结果:①手充当棒;②排球代棒球;③不用投手;④进攻方一人直接抛或扔或击排球一次,可进攻一次,但进攻跑垒人数不限(即改变棒球1 球1 人进攻的规则);⑤其他规则基本遵循棒球规则不变。另外林文彬同学手骨折,大家同意他和老师当裁判。

2.活动进程――探究讨论结果的可行性,强调自主合作。

情景一:全班男女均分两组,教师简单交代攻守规则、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一组进攻得了11分。

轮到防守方进攻了,组长张迅安排男女生相间轮流进攻,男生负责击球,女生攻垒。最后得了15分。

最后学生集合,教师首先对这些有不同做法和想法的同学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表示非常欣赏。然后,教师和学生统一活动规则,集中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修改讨论结果:男女分

开利用两个场地进行,轮流击球,不设专门的击球员,高飞球不设接杀。

情景二:男生觉得女生动作有点慢,不够刺激,不愿意跟女生一起玩,他们极力要求男女分开。于是男女分开,兵分四路,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女生各小组先是集体商量,统一了作战思想,因此,比赛显得比较从容、有序。而男生却显得有些急躁、凌乱,好像是胸有成竹,但是分工不够明确,活动进行得不太理想,相互之间的埋怨时而发生。

总体来说,同学们通过探究自创的活动,积极参与,非常投入,整个足球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案例评析]

1.本案例属于自主探究式体育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巧妙的利用学生的探究兴趣,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任务。探究式学习,首先要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相信学生有自主发现的能力,要充分认识探究过程中产生分歧甚至是错误对学生学习的意义,要给予学生尝试的机会,在此前提下才可能达成合作式学习,有效地合作交流,可以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感悟和成功的喜悦,更好地促使学生反思,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探究创新学习是学生充分自主、高度自由的学习方式,那么,教师的作用是否可以淡化,如何处理学生探究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呢?事实并非如此,案例中印证,教师的“导”是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师在学生分歧和不合理的创设中,应该起到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导向与调控作用。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老师不仅要允许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还要鼓励他们多角度地思考,多元化地感悟,甚至是提出相对立的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结论

总之,本人希望能通过本文对于当前课改下“以学为主”之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从实际案例出发,反思当中的不足之处,希望能为提升当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利忠,初中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

第4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提问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117-01

在幼儿教育工作当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因为其抓住了幼儿学生对于事物有充分好奇心的特点,以问题为切入点来将他们对事物的好奇心与兴趣完全的激发出来,并鼓励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来以实践去解答和证明问题的对错,进而实现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认知水平的提高。然而,在实际工作当中却出现了教师提问缺乏设计,问题过于模糊和宽泛,这样的问题不仅不利于对学生智力的启发,更无法实现对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所以教师必须要提高幼儿教学活动提问设计的有效性。

一、提问设计应具有指向性

指向性是教学问题设计当中重要的部分,问题的指向性直接决定了问题的性质以及问题提出的目标,所以教师在提问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其指向性。一方面教师要保证教学问题能够指向教学目标,即问题在解决后能够让学生得到知识性的收获,而他们所收获的知识就是教学目标当中知识要点。另一方面,要保证教学问题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有所限制。因为幼儿的思维比较活跃,所以如果教师在提问时不将他们的思维限制到以教学内容为主体的一个范围内,那么学生就很难依靠自己的思维能力来实现这方面的锻炼。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极强的指向性,在问题指向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保证其同时也能够指向学生的思维当中,进而提高所提出问题的有效性。

二、提问设计应具有引导性

问题的引导性也是幼儿提问设计当中重要的环节。因为幼儿的思维非常活跃,思维宽广度也特别的大,所以即使教师提出的问题极其具有指向性,但想要依靠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及自制力来实现对他们的思维引导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进行提问设计时,引导性也是教师考虑的重要内容。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对于教师来说是已知的,但对于幼儿学生来说是未知的,而且他们有可能在此前根本都没有接触过知识内容,所以教师必须要保证问题能够对他们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帮助幼儿在已经缩小的思维范围内明确一条思维方向的主线,帮他们进入到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学习状态当中来。

三、提问设计应具有层次性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基础知识水平都有所不同,所以如果采用统一化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幼儿学生学习水平上的差距,这种差距会随着幼儿学生学习年级的不断增长而逐渐拉大,最终形成班级当中的两极分化。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在进行教学提问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层次性。在提问设计的层次性当中需要考虑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生的层次,第二个层次是问题的层次。在掌握这两个层次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做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进而达到对不同层次幼儿学生的同样教学目标。例如笔者在教学《小野猪和它的妈妈》时就利用了问题的层次性:

对于能力较差的孩子,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怎么知道小野猪妈妈送小野猪去看病是很辛苦的呢?”;对于能力一般的孩子,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野猪的妈妈明明知道小野猪的病会传染的,可为什么还是要背小野猪?”;对于能力较好的孩子,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野猪妈妈也得病了,小野猪会怎么想,它又会怎么做呢?”;这样的问题是以学生的知识基础来提出的,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都有着一定程度的欲望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使每一层次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然而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好的效果,还是因为教师能够根据幼儿的心理及思维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注意把握提问的层次性,进而促使学生积极的参加到活动当中来。

四、提问设计应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幼儿教育提问设计当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因为幼儿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提问,来使幼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学生的智力发展,所以教师在进行提问设计时,一定要注意问题的启发性。需要注意的启发不仅要让幼儿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进行提问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问题来让学生能够学会将自己的语言组织成为答案,而不是在教师所给定的答案当中去选择。换个角度来说幼儿提问应以“问答题”为主,而“判断题”、“选择题”要尽量避免。因为相比较而言,“问答题”需要学生来进行判断、分析、解答,所以其比“判断题”、“选择题”所锻炼学生的思维程度更大,因此在进行提问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启发性。

总结:综上所述,提问作为启发学生智力,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教学方法,其在幼儿教育的当中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师在幼儿教育阶段必须保证提问设计的有效性。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记住问题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对幼儿学生智力、思维及知识体系的构建而进行的,其宗旨是服务于教学目标,服务于幼儿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所以教师一定要避免进行模糊、宽泛的提问,尽量提出一些能够为教学活动的掌控提供便利的问题,适当情况下也可以对幼儿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行限制,从而更好地实现幼儿教育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 懿.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反馈言语行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第5篇

一、我们这样玩“棒垒球”――自主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设计理念]

通过棒垒球创新活动设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改变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创新思维及情感态度的发展,尤其是合作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在进行传统的体育项目授课实践中,如何更好地落实好课改的理念,是教师们探索的目标。学校体育如能吸取传统体育中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化竞技体育为学校体育,化竞技体育训练方法为学校课堂教学,合理有效地开发有限的课程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愉快地掌握运动技能,这样必能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棒球运动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淡化竞技运动纯技术技能的学习。

2.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懂得自己在集体作战中的重要作用。

4.改变教师的角色,改进教师的课堂作用,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甚至是课的设计者或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活动准备]

探究式学习是相对于授受式学习而提出的,它是一种学习的革命,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性转变。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为本,学生充分、自主、独立学习和集体探究的过程,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当何种角色?教师又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探究式学习必然会造成结论的多元化,身为体育教师该如何统一组织教学的导向性呢?

我带着种种疑问想和同学们一起在活动中得到答案,于是展示棒球、垒球比赛的图片、卡片,让学生有个初步了解并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各自了解的棒垒球运动。

[活动过程]

1.建议活动――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

师:“我们这节课来玩玩棒球,怎么样?”,

刘倩同学反问道:“老师真会开玩笑,我们学校没棒没球也没有手套,怎么玩啊?”

师:“我们可不可以根据现有的器材条件创造一种新的棒球玩法呢?”

学生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

师:“请同学们安静一下好吗?下面全班分成四组进行讨论,把各自的创新想法告诉组长,可以适当模仿棒球运动的方法和规则,看看你们怎样玩棒球?”

师生讨论结果:①手充当棒;②排球代棒球;③不用投手;④进攻方一人直接抛或扔或击排球一次,可进攻一次,但进攻跑垒人数不限(即改变棒球1 球1 人进攻的规则);⑤其他规则基本遵循棒球规则不变。另外林文彬同学手骨折,大家同意他和老师当裁判。

2.活动进程――探究讨论结果的可行性,强调自主合作。

情景一:全班男女均分两组,教师简单交代攻守规则、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一组进攻得了11 分。

轮到防守方进攻了,组长张迅安排男女生相间轮流进攻,男生负责击球,女生攻垒。最后得了15 分。

最后学生集合,教师首先对这些有不同做法和想法的同学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表示非常欣赏。然后,教师和学生统一活动规则,集中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修改讨论结果:男女分开利用两个场地进行,轮流击球,不设专门的击球员,高飞球不设接杀。

情景二:男生觉得女生动作有点慢,不够刺激,不愿意跟女生一起玩,他们极力要求男女分开。于是男女分开,兵分四路,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女生各小组先是集体商量,统一了作战思想,因此,比赛显得比较从容、有序。而男生却显得有些急躁、凌乱,好像是胸有成竹,但是分工不够明确,活动进行得不太理想,相互之间的埋怨时而发生。

总体来说,同学们通过探究自创的活动,积极参与,非常投入,整个足球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二、案例评析

1.本案例属于自主探究式体育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巧妙的利用学生的探究兴趣,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任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主动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过程。然而,学生中没有几个曾经参加过棒球运动和学习,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必定出现这样那样有待探讨成型的东西,他们在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体验、认识、领悟,以及展开激烈的争论,都来自学生的充分自主的探究以及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由此可见,探究式学习,首先要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相信学生有自主发现的能力,要充分认识探究过程中产生分歧甚至是错误对学生学习的意义,要给予学生尝试的机会,在此前提下才可能达成合作式学习,有效地合作交流,可以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感悟和成功的喜悦,更好地促使学生反思,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探究创新学习是学生充分自主、高度自由的学习方式,那么,教师的作用是否可以淡化,如何处理学生探究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呢?事实并非如此,案例中印证,教师的“导”是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师在学生分歧和不合理的创设中,应该起到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导向与调控作用。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老师不仅要允许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还要鼓励他们多角度地思考,多元化地感悟,甚至是提出相对立的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结论

总之,本人希望能通过本文对于“自主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从实际案例出发,反思当中的不足之处,希望能为提升当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在此敬请各位专家多者给予批评指正,以利于我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亚,合作学习对促进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效性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0/05

[2]王利忠,初中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

第6篇

(本教材的设计是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尤其是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之间的整合.本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以达到学有所得的目的,进而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二,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体育的设计

本课内容是在开发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学生活动兴趣开发的一项新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内容,是校本教材与课外辅助资料的有机整合.通过对学生参与过的游戏,活动进行总结,并结合学生生活环境,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会创编体育的同时向家庭和社区积极宣传,运用课程知识,使教材内容向社会纵深辐射.

三,学生分析

参与本课的学生为七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与创造能力以及收集信息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他们有很丰富的想象力,对新鲜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对体育活动有浓厚的兴趣与参与意识.所以本课非常适合学生的学习.

四,教学设计

(一)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本课教学内容是《体育的设计》课题中的一次阶段性理论课,属于教材的开发与创新,是根据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趋向以及通过对学生课后体育锻炼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综合,并结合新课标精神在突出培养学生运动参与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积极尝试.由于课的内容上让学生从平时喜欢参与的游戏活动和体育活动中提取精华,设计更新的适宜参与的内容.因此,无论从设计活动本身,还是设计出的都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也是易于向家庭,社区的纵深辐射进行推广的.同时其成果,!将成为我校校本教材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

(二)采用合作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本课是单元教学计划中的第二次理论课,通过师生相互构建课程内容,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选择,组织和编排.提出,分析问题后充分利用校园网和国际互连网来解决问题.即要为那些受时间,场地,器材影响的人们设计体育锻炼方案,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收集,整理资料,最后设计制作,都体现了探究性和研究性的一个学习过程.将课堂学习和创作成果通过相互的交流及课后的实践来不断完善,并且其成果可以为家庭,社区或者自己体育锻炼带来方便和好处,并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通过整个研究学习过程的实践,使学生了解并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创造.

(三)采用了新颖的组织形式和新的教学手段

本课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一节交互式体育理论课.本课采用人机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方式突破了固定的,死板的教学格局和单一评价机制.教师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制作了校园内部网,设立了健康知识,我的健身活动,体育集,友情连接等8个栏目,让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具有选择化,多元化,自主化.教学过程中一组一机(一组两人),采用随机分组,自由组合,自创,自由选择来体验,自主评价等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合作性.而教师只是一名引导者,以导为主.同时对各组设计的方案设立了评价机制,让学生在网络评价表上进行自评和互评.在活动体验和评价阶段将课推向,激发了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了基础.

五教学内容:

年级:七年级人数:50人授课教师:张泽民

教材体育的设计

课的类型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学习内容掌握体育游戏方案的设计方法与途径

六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育游戏的设计方法与途径.

2.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养成充分运用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好习惯.

3.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新能力,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学会信息综合与创新

难点:创造新的体育

七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一,导入(2分钟)通过音乐舞蹈调动学习情绪,引出对主题的理解及问卷调查表带领学生随《健康歌》音乐跳起来

二,现场做体育锻炼的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4分钟)通过学生将所做的调查结果的选择,师生共同分析:目前人们体育锻炼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现状的方案,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入下一阶段的自主学习

三,明确学习任务(2分钟)了解查阅资料的方法与途径,以及制作方案的原则与途径,小组进行分工,明确任务:为四种人群设计

四,合作,探究性学习(8分钟)让学生带着任务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整理信息,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五,研究,创造性学习(10分钟)加工信息,创设方案通过对信息的加工,进行的设计或者结合实践进行自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六,展示,体验体育(10分钟)学生展示小组后,邀请现场的师生共同参 与,体验该组设计的,为评价奠定基础

七,评价(3分钟)通过现场的展示与体验后,全体同学或老师在网上对该小组的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八,小结(1分钟)教师对本课进行小结,点题.欢迎学生进入留言簿交流

以提问的方式引出对主题的理解及问卷调查与老师一起同跳健康歌舞蹈

告诉学生主页地址及如何填问卷调查表,教师进行简单说明,引导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为那些受时间,场地,器材等影响的人设计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案

进入教师制作的课件主页(校园内部网)进行相应讲解,教学生怎样去查资料,怎样做方案.布置任务:先为自己身边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设计体育锻炼方案

告诉学生整个活动流程查看学生活动情况(包括小组分工合作落实情况),鼓励学生大胆交流,结合已有实践经验进行讨论

让各小组为选择的设计对象制作方案.鼓励学生边设计边讨论,走近学生了解小组的设计情况,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

通过投影仪将学生设计的投放在大屏幕上,鼓励学生进行的解说与演示并邀请老师共同参与活动,协助学生组织活动.准备,播放现场活动的背景音乐

鼓励展示小组的学生对本组方案进行自评,全班同学在网上对该组方案做出评价(评价表和一般网络评价表一样)

小结全课,鼓励学生大胆交流,留言.布置课后作业:继续设计方案并且鼓励学生将方案推广

积极思考

畅所欲言

现场每组(注:2人一组一机)替本组所调查的对象填问卷调查表3~5份,分析问卷,积极讨论,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全民健身活动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掌握查阅,制作方案的方法与原则(原则表现在不同人群的最佳运动心率与强度不同).小组分工情况汇报,小组讨论自由选择设计对象.明确目的和任务体育活动

上网(到体育游戏馆或者友情连接里)查阅资料,收集,整理资料小组学习,讨论相关,对资料进行记录和整理

进入体育活动设计室开始的设计与制作,热烈讨论达成一致结合场地器材积极创新边设计边演示

解说并演示小组设计的,鼓动同学参与本小组的体验.学生现场组织,体验,邀请在场老师参与活动,师生共同感受学生的设计成果.同时也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自评,互评邀请现场的老师做出评价

课后继续设计体育,力争将方案推广

(演示性课件让学生了解本课内容)

(上校园网,利用老师的经验开展活动)

链接相关网站寻找有用的参考资料)

(通过投影仪将学生设计的投放在大屏幕上,让学生互相学习)

八教学评价:具体见教学过程中.

九流程图:

释疑调控

辅导评价指正

反馈

总结归纳

观摩课件导入

合作探究

协作学习

交流评价

概括总结

体育游戏资源

站外相关链接

技术支持

校园网

其它游戏资源

学生

教师

第7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活动;教学回应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为幼儿系统地提供新的学习经验,而且引导帮助幼儿提升认知水平、促进心理发展。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对一个活动的具体行动规划,也是教师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十分必要的准备工作,教师进行活动设计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实际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步骤在头脑中预演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集体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是教学活动是否有成效的关键。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要注意以下几点策略:

一、选择教学活动内容前对幼儿发展情况了解分析

专家认为要在幼儿的已知和未知之间选择教学内容;挑战点应符合幼儿经验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体现幼儿学习经验的层次性和结构性;要观察和发现幼儿的兴趣点,知道他们想学什么,并考虑不同幼儿的需求。

目前许多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只关注活动内容的新颖、形式的多样等, 忽视和缺乏对幼儿原有经验的分析和思考。有的甚至直接从教参或杂志上抄袭一些现成教案来组织教学活动,没有对本班幼儿的情况做出具体细致的分析。适宜的集体教学活动一定要在选择活动内容之前首先了解幼儿。我们只有经常蹲下身倾听幼儿的想法,才能了解幼儿在想什么、喜欢什么,才能了解他们经常谈论的问题、感兴趣的内容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原有经验。同时,我们要了解教材,剖析教材,找准主题活动中幼儿发展的支点,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思考怎样把这些点转换成可行的、适宜的活动。

二、制定目标要明确把握每一环节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期望达到的教育效果,它包含认知能力的发展、动作技能的掌握、兴趣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许多教师在活动设计过程中,虽然能够制定出活动的教学总目标,但对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目标缺乏具体把握,只是笼统、粗略地进行罗列,非常模式化。这样容易造成教师对每一环节的具体任务及其与整个教学活动的整体关系模糊不清,难以发挥每个环节的实效性。

三、教学活动的充分准备

1.活动材料的投放

活动材料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在幼儿的学习中往往起着桥梁和媒介的作用,它符合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具体、生动地呈现在幼儿面前,使他们能直观地感知;活动材料还可以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体验过程中帮助幼儿获得知识经验,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2.知识经验的准备

教师准确地找到幼儿新的“经验点”,即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是活动成功的关键所在。而要找准新的经验点,要求教师在进行新的教育教学活动前必须了解幼儿前期已经掌握哪些与本活动相关的知识技能,具备了哪些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并了解幼儿经验准备情况,并做好相关的经验准备。

3.学习情境的创设

适宜的情境能够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幼儿的年龄和生活经验,并借鉴一些常见的生活事件,去创设一个个生动而真实的、可亲身体验的、科学而有效的模拟生活的教育情境,让幼儿与情境中的人、事物、事件相互作用,从而建立起连接教学与生活的桥梁。

四、教学过程设计中对重难点进行策略分析

重难点是一个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是对幼儿教育价值最大,同时也是难度最大、最有挑战性的环节。许多教师在活动设计过程中针对重难点缺乏充分又全面的思考与估计,没有预先考虑到可能遇到的困难或出现的各种情况,在遇到重难点时总是被匆匆带过,不能有效地进行突破。由此,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活动的重难点进行充分地预计与分析,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轻松自如地应对并解决这些问题。

五、教学过程应遵循教学规律,体现活动顺序的层次性

一次教学活动就是幼儿学习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梯,好的教学过程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使目标在循序渐进中自然达成。常常出现在活动过程中环节设置过多,时间、精力分配不合理,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忽视内容本身的有机联系,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避免为了追求场面的热闹、方法的多样、活动的丰富和形式的翻新等去设计一些与目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的环节,要围绕目标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个环节的有效性。

六、注重教师教学语言素养,做到有效回应

第8篇

【关键词】科学;教师;素养

一、把握活动设计前的细节

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材及活动设计是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只有认真选材,精心备课,特别是关注设计过程的细节,才能真正把握教学的核心,让幼儿在积极的状态中获取知识。

1、注重活动内容的适宜性——提高教师分析幼儿年龄特点的能力

我们知道上课前必须做到“三备”: 备大纲、备教材、备幼儿。每个活动都要钻透“五点”(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总结几年实施科学教育活动的经验我感觉比较容易把握“大纲”和“教材”这两方面,但很多时候会忽略孩子的所思所想,或者考虑得不够周全。在“奇妙的滚动”活动中,我为了让幼儿认识球可以让任何方向滚动,而柱体绕圈滚动特别困难,便设计了让幼儿用小棍推动球体和柱体,让两名幼儿扮小树,一名幼儿在两树间绕“8”字行走的游戏。孩子对8的书写本身就比较困难,如果拿着小棍推动球或柱体断断续续滚动的话则更加不易,此时我如果设计在两棵“小树”外绕“0”显得更简便,更容易操作,同时也可以较好地达成目标。

2、注重活动价值的适切性——提高教师分析素材的能力

在活动过程中,有时整个活动让人觉得层层递进或井然有序,给人赏心悦目的享受,而有时让人觉得很乱或没有章法,我觉得这和老师在活动前分析教材中素材的能力密切相关,能正确把握活动的价值、准确分析素材会使教师在实施科学活动的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把握活动设计时的细节

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充满科学气息的环境,需要安全、自由、开放的探究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优化幼儿的心境,是孩子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让孩子大胆出色的表现,在活动设计时我们应从目标制定的准确性、环节设计的流畅性及提问设计的层次性三个角度去考虑。

1、活动目标制定的准确性——提高教师科学兴趣的把握能力

探究活动的主题和内容要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科学就在幼儿的身边,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选择要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只有生活化的内容才是幼儿最容易理解的、最想探索的。活动目标要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而制定,在各种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周围的事物与现象。我们要善于利用提问唤起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使科学知识、经验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这不仅有利于幼儿对科学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2、活动环节设计的流畅性——提高教师科学逻辑的思考能力

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以引导着的角色出现的,而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但幼儿的思维活动却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正确、科学的引导,能够让幼儿的思维活跃,并加以延续,进而加以拓展,能够将探索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融为一体。所以活动环节的设计,对于幼儿的实验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合理的环节设计及引导语,能把幼儿思路打开,明确要求,进而去积极地投入到实验中去;如果各个环节及引导语的设计不科学,不明朗,可能会让幼儿听上去一头雾水,不知所措,更不用说积极主动了,对幼儿的试验设计没有帮助,甚至起到反面作用。比如幼儿设计的实验不能够说明问题。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不出效果。所以,老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注意各个环节设计的流畅性。

3、活动提问设计的层次性——提高教师培养幼儿问题意识的能力

一切探究都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就不能保持持久的观察和实验,更不能获得科学的结论。但有些问题孩子可能因为年龄关系无法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将问题逐层分解,用问题给孩子搭建一个个阶梯,来帮助他们最终能达到活动目标积累活动的经验。比如在活动“影子的眼睛”中,老师不是直接让幼儿思考怎样让兔子的影子出现眼睛,而是让孩子先看到一个结果,然后通过层层提问来帮助幼儿思考:“这个影子和前面看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是帮助幼儿观察发现这个兔子的影子和之前的影子是不一样的,“你们不是说影子只有轮廓没有五官的吗?为什么这个小兔的影子却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呢?”这是先帮助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影子是黑的,然后通过提问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明亮的眼睛是怎么来的,这个点是挑战幼儿思维的。

三、把握活动设计后的细节

1、幼儿探索行为的观察——提高教师观察的能力

在探究活动中我觉得一位成熟的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只有通过活动中的细心观察才能发现一些细微的不易察觉的现象,进而成为本次活动的亮点所在。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的知识经验,发现幼儿的兴趣,理解幼儿问题的含义,探察幼儿进行活动的理论以及相互交流的方式。因此教师必须成为幼儿探究活动的观察者。有时上课如果只注意“赶进度”,那就根本顾不了孩子在下面干些什么,是不是和老师的教学同步,这样的活动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而当老师会关注到每个孩子,孩子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敏锐的双眼时,活动才会成为孩子和老师共同的舞台。

2、活动实施效果的分析——提高教师分析的能力

第9篇

活动一:观察实验波形,了解交变电流概念

师:直流电和交流电有什么不同呢?

生:1个学生回答.

师:观看微视频:“电压传感器实验:观察学生电源的直流和交流的输出电压波形”,观察交流电和直流电电压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生:1个学生回答.

师:在物理学中,把方向不变的电压(电流)叫做直流电,符号:DC;把方向随时间改变的电压(电流)叫做交变流电,简称交流电,符号:AC.

师:在图1的四幅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中,表示交流电是().

生:1人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B是方波交流电,C是正弦式交流电,D是锯齿波交流电,A是脉动直流电,电流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叫稳恒直流电.

设计意图通过自制的微视频,让学生观察交流电和直流电电压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变化规律,概括两种电流的区别,归纳出基本概念.在这一环节中没有现场做实验,而是采用了目前流行的“微课”教学形式,这样的设计不仅教学效果好,还节省了时间,是一次有益的教学尝试.

活动二:观察模型,了解手摇交流发电机构造

过渡:直流电中的稳恒电流已经学习过,这一章将研究交流电.

师:插座上的交流电电从哪里的来的?

生:集体回答.

师:我国最大的水力发电站是什么发电站?

生:集体回答.

师:三峡水力发电机,它是如何发电呢?我们暂时没办法到实地去看,不过这里有台手摇交流发电机如图2,它也可以发电,有没有同学要上来试试,看看它到底能不能发电?

生:1个学生上台做实验.

师:想知道它是如何发电吗?一起来看它的构造,它由磁铁、线圈、滑环、电刷等部件组成.展示模型图.请大家利用桌上的两个红蓝木块、线圈和支架等道具搭建一个模型,红蓝木块表示电磁铁的N极和S极.

师:如图3所示当线圈在磁场绕轴转动时为什么会有电流产生?[TP1GW07.TIF,Y#]

生:讨论,1个小组回答.

设计意图在传统的课堂中都是教师演示“手摇发电机发电的实验”,然后学生对照图片分析交变电流产生的规律,这样的设计,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要求很高,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笔者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分组实验,并配合即时贴表示线圈AB、CD边切割速度方向和电流方向,这样的设计降低了教学难点,同时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形式共同合作探究,使课堂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

活动三:小组合作,描述交变电流方向改变规律

[JP2]过渡:今天我们就要用已学的电磁感应知识来研究交流电.[JP]

师:猜想它产生的是交流电还是直流电?

生:1个学生回答.

师:有哪些判断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的方法?

生:2个学生回答(两个方法: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

师:线圈从垂直磁感线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周的过程中,AB边(红边)和CD(蓝边)的电流方向发生变化了吗?在哪些位置电流方向发生了变化?在这个位置前后AB边(红边)和CD(蓝边)电流分别是什么方向?

师:第一个阶段(线圈转90°),师生共同分析.先用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的电流的方向,再用楞次定律判断.

师:接下来三个阶段,请判断并发现转一周电流方向变化的规律.

生:结合导学案中图片以及实验模型,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表格,并小组汇报展示(每组两人上台展示).

师:每经过磁场与线圈平面垂直的位置电流方向改变一次,物理上把这个位置叫做中性面.

师:中性面还有什么特点?

生:1~2人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没有采用《人教版》教材中的四个问题让学生分析,而是先“师生合作”分析第一阶段的电流方向变化的规律,再“生生合作”分析后面三个阶段的电流方向的变化规律.通过不同层面的合作学习,教师起到了应有的引导示范作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小组合作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活动四:小组合作,描述交变电流大小改变规律

过渡:现在已经知道手摇发电机模型能产生交流电,那么它产生交流是什么形式的交流呢?锯齿波?方波?还是正弦波?下一步应该探究什么了?

生:集体回答(探究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或者电流大小变化规律)

师:给出一些模型参数: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磁场方向的转轴转动,轴在线圈的对称轴上,设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线框AB边长为L1、BC边长L2,转动时角速度为ω,匝数为N,线框总电阻为r,外电路总电阻为R.

师:试求从中性面开始计时,线圈的电动势和感应电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师:用什么方法求线圈中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的大小?

生: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师:像刚才研究电流方向一样,仍由特殊到一般,逐步分位置求线圈中感应电动和感应的电流的大小.为了方便研究,需要画出平面图,大家知道这是从哪个角度看的平面图吗?

生:集体回答.

师:先求中性面和垂直中性面这两个特殊位置的感应电动势和电流.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教师板书.

师:求从中性面开始,经时t,在一般位置斜切割,感应电动势多大?感应电流多少?

师:提示问题串:①线圈与中性面的夹角是多少?②AB边[LL]切割有效速度多大?③AB边中的感应电动势多大?④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多大?⑤线圈中的感应电流多大?

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并小组汇报.

师:这个随时间变化的值叫做瞬时值,最大值叫峰值.

师:从中性面开始计时,设一开始的电流方向为正方向,画出线圈感应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生:独立完成.

第10篇

关键词:团队合作教学;男幼师生;活动设计与实施;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6C-0076-04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学前五年制大专男幼师生的培养已成为社会热点,对于男幼师生而言,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实践能力是其专业素质集中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所学理论知识消化应用程度的一个显著体现,这也是其日后在幼儿园工作的“看家本领”。根据笔者对学前五年制大专学生实习调查发现,学生在校所学与幼儿园实际存在脱节现象,即学生在校学习的是五大领域的分科教学,但在幼儿园开展的都是综合主题活动。很多学生到了幼儿园自己不善于设计综合主题活动,对于已经设计好的综合主题活动在具体组织实施的时候,也存在着机械模仿、照搬教育活动设计、对幼儿年龄特点把握不准、对幼儿现有发展水平分析不具体细致等问题。

那如何提高男幼师生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实践能力呢?本文通过对男幼师生这一特定主体进行研究,采用校内外资源精密合作,组建由学前教育专家、园长、幼儿园男教师工作室成员、师范学校专业课教师、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的2011级的30名男幼师生共同构成的合作教学团队,就基于团队合作教学的男幼师生活动设计实践能力提升作初步的探索。

二、男幼师生活动设计实践能力的内涵理解

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由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

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认为男幼师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三是后天习得,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1]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本文所指的“男幼师生”活动设计实践能力,特指学前教育五年制大专男幼师生的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

三、团队合作提升男幼师生活动设计实践能力

(一)制定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团队合作教学成员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把男幼师生的活动设计实践能力定位在观察了解3~6岁幼儿,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分析幼儿园教育活动,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实施,特别是能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针对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积极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以幼儿的兴趣为线索来设计综合主题活动与组织实施。

(二)搭建实践能力的教学平台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和实施者。组建由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幼儿园男教师工作室成员、学前教育专家、园长和师范学校活动设计任课教师共同组成的团队合作教学,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理论优势、幼儿园教师的经验优势和学前教育专家的专业引领,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障碍是人才培养过程和市场需要之间缺乏有效对接。学校和学前教育专家、园长及幼儿园男教师工作室领头人签署“男幼师生带教师傅”协议,并成立了5所附属幼儿园,在常州市、武进区大约20家幼儿园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这就在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起连接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和组建团队合作教学开展幼儿园教学研究、教育观摩、教育见实习、科研课题研究等系列活动,既为男幼师生提供稳定的实践教学机会,又丰富高校教师的实践经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幼儿园男教师和一线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至为重要的是,通过搭建团队合作教学和合作平台,可以加强理论研究人员和幼教一线工作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人才培养方和人才使用方形成实践指导合力,不断提高幼教人才培养质量。

(三)建构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

教学实践常以教学内容为轴心展开,教育改革也常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因此,培养男幼师生的活动设计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教学首先要审视师范学校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教材,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重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教学内容,增大实践性知识的比重,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听发言。即由师范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学前教育专家、幼儿园园长、幼儿园男教师工作室成员一起听取幼儿师范学校的两位省级课题组长关于《学前五年制“男幼师生”培养机制》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施”团队合作教学的行为研究》的发言。

2.观行为。即团队合作教学成员围绕课题提出的研究内容,实地考察师范学校的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

3.齐号脉。即进入协作联动,互相交流的实质性环节。要求团队合作教学成员一起协作联动,深层交流:围绕主题发表观点、寻求良策。

4.达共识。即团队合作教学成员梳理以上考察、交流、讨论的内容,在原教材基础上,细化、扩充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社会)的教学内容,补充“综合主题课程”(综合主题课程是指以某一主题为中心组织课程,它打破学科和领域的界线,把学习内容融汇成一种新的课程体系)的教学,从而使教学内容符合幼儿园实际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以应用性强、适用性广为原则,以能力标准为主线,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线,强调理论内容与实践应用的融合。

团队合作教学将各方资源进行整合,对教材进行重构,使其内容更具有发展性、指导性、实用性、针对性。强化与幼教工作实际的接轨,逐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把能够转化成能力训练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转化,从而一定程度上把教学内容进行了技能化改造。

(四)强化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

学前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常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教学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且各途径发挥不同的作用。团队合作教学启用起航、诊研、浸悟三大教学方式来推进教学,改变以往单纯接受式的学习,转向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调动男幼师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从“教”向“学”转变,“知识授受”向“问题解决”转变。

1.起航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由团队成员根据自身优势承担相应的项目教学。如由体育特色幼儿园的一线骨干男教师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任课教师组成备课小组,完成健康领域中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教学项目。以“自助”“他助”“互助”相辅相成的互促形式,突破单个领域教学实践技术难关。在整个教学中注意精讲多练,适当增加课堂练习时间,以减少学生课外负担。在教师讲课中贯彻设疑(提出矛盾)、析疑(分析矛盾)、解疑(解决矛盾)三个环节的启发式教学,引发学生对幼儿教育的好奇心,并能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索问题的思路。教学中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将多媒体、网络、视频、摄像等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如采用网络视频方式,组织男幼师生在教室里就能即时观摩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进行研讨和评析;拍摄制作幼儿园男教师工作室成员的教学活动录像,引入课堂教学,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等等。

2.诊研教学。加强实验教学,强化男幼师生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例如,一方面可以利用微格教学技术,在幼教模拟室开展单项技能训练,借助微格模拟室的录像、回放等设施,帮助学生在单一环境中反复循环学习,逐一练习掌握诸如集体教学活动、教学导入环节、教学过渡环节等单项教学活动的组织,为学生进入幼儿园半日见习、一周见习和实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以参与幼儿园男教师工作室的研讨活动,到幼儿园现场,从观摩到参与,步步深入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在实施途径上“以团队合作集体诊断研讨”为载体,首先强调改善男幼师生的教学活动实施效果,奠定其专业发展基础。其次通过集体诊断及时解决男幼师生的实践困惑,快速促其积累经验并生成具有一定价值的、以教学策略为主的实践性知识。

3.浸悟教学。旨在提高男幼师生反思和教育科研能力,助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例如,可以先请幼儿园园长、教育专家进校为男幼师生做幼儿园教玩具制作、轻器械操、主题墙的创设和综合主题活动的设计等专题讲座,然后让男幼师生相互组队,参加这样的专项比赛。由幼儿园园长、教育专家、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组成评委团打分、评析。比赛结束后男幼师生撰写活动感悟,通过团队合作教学综合培训加强其自我剖析。经过这样的专题研讨、群体共策、档案回顾、知识分享,引导个体反思和群体互助反思。

团队合作教学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采用“教学项目化、学习自主化、实践职场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教学做合一。

(五)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管理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实践能力是一种复杂的高级技能,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团队合作教学合理统筹安排男幼师生的半日见习、一周见习和实习,从而为男幼师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真实的学习、体验机会。为了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必须加强对教育半日见习、回乡见习和实习的管理与指导,我们通过团队合作教学改革教育见习、实习过程、指导方法、评价指标和考核方式等,提高教育见实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改变。变放养式教育实习管理为目标化教育实习管理。如团队合作教学成员一起制定男幼师生在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一年半时间里的各阶段半日见习、一周见习和实习的不同任务、目标要求及评价指标,将其写入学生实践指导手册,用目标管理引导学生的教育见实习过程,提高实践教学的任务意识;制定幼儿园见实习流程,明确每个环节的要求和任务,强调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细化管理。

2.调整。调整教育半日见习、回乡见习和实习的评价方法。例如,每一次学生进幼儿园组织教学或开展主题活动都加上多视角评价环节,变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对实践教学的准备、中间过程及结果均进行评价,从而对教育见、实习活动进行全程监控和指导;改变评价主体,变过去单一评价为多主体评价,有本人自评、同学互评(下次实践的学生,即是对他人实践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将要实践的提醒)、幼儿园男教师工作室成员或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评价、师范学校活动设计任课教师评价、园长或学前教育专家评价,按一定的权重计算到学生的考核成绩中,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在这中间,团队合作教学成员要把握三个关键点:第一,“眼中有人”。男幼师生们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背景、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需求。要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给予自主交流、沟通、表现的空间,创设自主发展的教研文化。第二,“关注有效”。评价点要小而实,关注男幼师生的现状与实际问题,通过教学活动前后的追踪,科学合理的安排,多样多元的方式,以真实情境体验和团队教学互助为主,有效提高男幼师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第三、“逐步推进”。以往培养学生时我们总是急于要“给”,现在我们要适时而“退”,以团队合作教学互助研讨为主,使男幼师生有自己的思考力和行动力。

3.规范。规范实践过程指导。通过团队合作教学分工,明确幼儿园男教师工作室成员、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园长、师范学校活动设计任课教师和学前教育专家各自的职责、任务,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团队合作教学让学前教育五年制大专的男幼师生充分感受到合作是幼儿园工作的基本方式,使他们在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中,能掌握合作的全过程,形成合作的观念和习惯,体验到合作的乐趣,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团队合作的教学过程,基于项目导向,开展情景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强调全员参与;利用多种资源,强化自主学习,使男幼师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并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幼儿园工作,这是作为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秦金亮,步社民,朱宗顺.全实践进行时――反思性幼儿教育实践者的专业养成[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11.

The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the Kindergarten Male Teacher-student Activity Design Ability Based on Team Cooperation Teaching

ZHANG Hua

(Changzhou Normal School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hangzhou 213164, Jiangsu Province)

第11篇

【关键词】实践活动 教学案例 刚体的力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88-01

基于问题的教学法是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的一种具体应用。20世纪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率先尝试基于问题的教学。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创立以问题为学习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以问题为焦点启动课程,学生根据对问题的理解开展调查、进行探究;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提供知识,而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促进学生进行学习。基于问题的教学法创始于医学院,所以,美国大部分医学院已不同程度地采用PBL教学法。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看法及课本现有的知识来单向灌输给学生,这种灌输式教学,面面俱到地把知识倒给学生,学生并不能真正地消化,也失去了咀嚼消化的胃口和主动学习的动力。由于学生不用费力思考就接受了现成的知识,学生思维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不能得到培养。为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下面我们以刚体教学为例,设计了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进行发散与创新思维活动。

一 教学目标与方法

教学内容为刚体的力矩。教学目标是实现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知识目标是学生通过探索得到对力矩概念的理解;能力培养目标为通过基于问题的探讨,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问题意识、合作意识、探索欲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是在问题引导下通过探索活动,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教学方法为学生动手实验探索、讨论,教师启发引导。教学工具有PPT、弹簧测力计、尺、线、胶贴、挂钩、角规、选项牌(标有字母与班号、学生序号)。

二 教学方案与实践

事先布置预习任务,设置自我学习检查问题。

1.零力矩情况的讨论

由于学生对质点力学有较为扎实的基础,所以,这里通过对比的方式引入问题,让学生思考,也就是在课程开始用力对质点运动状态的影响入手,提出第一个问题:有力一定能够改变刚体的转动状态吗?给学生时间讨论与思考。

开始对零力矩讨论。首先提示学生:若力对刚体的转动状态有影响,称该力有力矩。用浅显的语言说明什么是零力矩,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确什么是零力矩,从而建立起对力矩概念的初步感性认识。针对相对转轴是否有力矩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实物进行分析探讨,如施力方向平行于门轴或与门轴相交,该力相对门轴是否有力矩?对于与相对定点力矩学生不大容易理解,所以先以点为轴转动的杆为例,怎样施力相对定点有力矩,怎样施力无力矩?然后引入质点转动问题中的零力矩情况,如地球所受太阳引力相对太阳中心有无力矩?

提示学生用手边的书、教室门、笔等物品,让学生相互讨论与思考。几分钟后让学生用选项牌显示自己的答案(通过选项牌教师掌握整体学生思维情况、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可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发言表述自己对问题的分析与结论。教师不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而是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排除错误,然后再让学生举选项牌,如果都选择正确答案或正确率在95%以上(课下对另外5%的学生进行帮助与引导),显示正确答案。引导学生总结讨论力矩为零的情况。

2.力矩的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对学生自我学习效果进行问题检查,让学生结合测力计或通过教室的门亲自体验不同点与不同方向施力以推动门,比较施力的大小,以上述同样方式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力矩的影响因素:力矩与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有关系。

3.力矩表达式构成分析

首先提示学生:若两个力对刚体的转动状态影响相同,称为力矩相同。若施加在刚体上两个有力矩的力,使得刚体保持静止,称二力矩大小相同。

以教室的门为对象,在门的不同位置上同时施加不同方向的两个力,并使门保持静止,测量力的大小、方向与力的作用点的位置,同时让学生展开讨论力矩的表达式该怎样构成。为使实验得出正确结果,须保证单独一个力存在时,能使门转动。

学生报告所测量力的数值,并比较两个力的大小。为克服摩擦力矩所产生的影响,所施加力的大小要保证若单独施力门能够转动,同时施加不同方向和不同作用点的两个力,使门保持静止,使两个力对门的转动效果影响相同,说明两个力矩的大小应该相同;同时引导学生得出用表达式表示的结论。

引导学生结合角加速度的概念,用类比的方法,探究力矩的正确表达式。

参考文献

[1]周忠信、陈庆、林艺雄等.PBL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和现实意义[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8)

第12篇

关键词:教学活动 问题 设计 初探

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是一种最直接的师幼互动活动,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要素之一,有位学者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可见在教学活动中,提问具有的重要意义。教师准确、恰当地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开发幼儿智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的有效途径。认真设计每一个提问,不仅能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学习的主动性。我们班的孩子喜欢挑战,好奇、好问,他们喜欢对所有问题作出反应和追问,因此,如何优化大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激起幼儿的求知欲望是笔者一直期望的目标和追求的效果。根据从事幼教工作20多年的经验,和不断的探析,觉得问题设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问题设计应具有灵活性

语言教育活动中应注意采用各种方式灵活地设计问题。如在《大象手帕》的活动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大象先生的手帕被风吹落掉进了河里,小青蛙捞起并玩耍,大象先生告诉小青蛙这是它的手帕,并要小青蛙还给它。当我问大象先生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小青蛙说话时,有的孩子说是“高兴的”、有的说是“生气的”等,但是没有人想到应该用请求的语气。我请小朋友们表演了高兴的语气是怎么样的,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孩子虽然觉得这两种语气不是特别合适,但他们还是没想到要获得别人的帮助,应该作出请求。后来,我在设计这个问题时就换了一种方式问:如果别人捡到了我们丢失的东西,我们是应该用高兴的语气、生气的语气,还是应该用请求的语气,让别人还给我们呢?孩子们经过慎重比较,认为请求的语气更合适。

再如在欣赏诗歌《春风》时,我提出问题春风吹来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时,课堂陷入了静默状态,我赶紧换了一种提问方式,把问题具体化、缩小化,问:“春天到了柳树有什么变化?”“桃树,小草有什么变化?”“小朋友的穿着打扮有什么不一样了?”……这下,教室里马上活跃起来了,大家说出了许多春天的变化。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为若干个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有利于幼儿了解问题的构成,找到最终答案。所以,我们教师的问题不要绊住自己,而要灵活地变换方式,让幼儿更快地理解提问的意图,从而延续对话的进行。

二、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式的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学、好学,并能引导幼儿的思维步步深入,教师若将问题置于一种情景中,逐步引导幼儿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中,我以往在教学时常常设计成这样几个问题:“小蝌蚪分别问了哪些动物?”“它们是怎么说的?”“小蝌蚪为什么没有找到妈妈?”,这学期我把这些问题综合成“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找到妈妈呢?”其他问题答案都隐含着对事物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理解,等孩子们回答了,我再追问,“为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这样就启发幼儿不断地思考,而不是单一地问:“它遇到了谁?”

再如在执教《盲人摸象》这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五位盲人各自摸的大象是怎样的?”幼儿按照故事的内容回答后,我又提问:“你认为他们谁说得对?为什么?”幼儿说:“都不对”,在这里我有意设计了一个错误问题,我说:“四位盲人都说对了,不信,你们来摸一摸!”接着幼儿带着问题触摸大象的模型,由于幼儿迫切想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对还是错,听课注意力非常集中,通过触摸,我又问:“为什么不对?”话音刚落,幼儿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得出了比较客观的道理:“看问题要全面,看到他的全部,不要只看他的一点及部分”。整个设计民主、和谐,启发了幼儿的思维。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双向性

常言说:一个巴掌拍不响,问题的设计也是如此。如果只有老师的问,没有孩子的疑问,也不能很好地启迪孩子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这样的互问互答,才能使其语言流畅思维深刻。看图讲述就是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老师在设计看图讲述活动时把问题留给了孩子们,老师可引导孩子思考,你们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回答?我再讲一遍,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问我,看谁能把老师问住了。又如在大班语言《爸爸、妈妈和我》这一诗歌中,我首先出示一幅挂图,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有的孩子就问我:“老师:为什么把爸爸说成是大树?把妈妈说成是雨露呢?”这些都是孩子们通过思考,给老师出的问题。这种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地开展讲述,问答活动常常会给幼儿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帮助教师针对幼儿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教学,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好问、好学的良好习惯。

四、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第13篇

本课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WPS文字”单元《主题活动课》的内容。从教学内容角度分析,本课属于学生即时练习的实践课;在单元结构上,本课属于“WPS文字”单元的综合练习与提升;从教学角度分析,本课承担总结已学、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任务与功能。基于上述分析,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相应的信息技术处理活动是本课可行的选择。

学情分析

从已有技术能力维度分析,学生经过前九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WPS文字”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就知识体系维度而言,学生掌握的是相对离散的知识,需要一个主题活动加以综合运用,并在体验具体用途的过程中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结构,即实现知识的体系化与结构化;从认知特点角度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的过渡时期,需要通过生活化的引导帮助其建构明确的知识框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复习巩固“WPS文字”单元知识内容;了解海报的构成元素及制作流程;掌握用图片填充形状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制作海报,掌握“WPS文字”图形相关工具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制作符合主题要求的电子海报过程中,体验利用“WPS文字”制作海报的乐趣。

行为与创新目标:通过形状的各种组合形式,分解海报元素,并进行主题表达。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海报组成元素的获取和加工途径。

难点:利用形状进行个性化的图片修饰。

教学过程

1.生活实例导入

笔者出示南京市科睿小学学生在学校科学节活动中的照片。

师:如何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活动的盛况呢?

学生回答,教师引出“海报”主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从经验出发,理解“海报”的具体形式和应用,为任务推进埋下伏笔,同时也给予学生感性的体验,使其明白何为“海报”。

2.任务一:海报我能秀

笔者展示南京市科睿小学的科学节海报,让学生根据实例,分析海报的基本组成元素是“文字+图片”(如图1)。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制作属于自己的科学节海报。根据前面的海报元素分析,首先要确定文字,下面就请大家结合信息技术课中学过的内容,制作海报的标题文字,完成任务一――海报我能秀。

学生完成任务一。

设计意图:在认知初期,学生对海报的认识是感性的,教引导学生以较短的时间完成标题文字的制作。如学生对艺术字出现疑问,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解释。本环节强调利用实际案例的分析,即利用原有海报,进行剖析型的分解,提炼海报的组成元素,帮助学生对海报的概念形成初步认知。

3.任务二:海报任我秀

师:做完了海报的标题,接下来我们要添加图片部分的内容了,大家还记得怎样插入图片吗?

学生回顾在“WPS文字”中插入图片的过程。

师:请大家观看两幅作品(如图2),你更喜欢哪一个呢?

学生分析两幅海报的不同之处,回答自己的选择项。

教师通过课件分析“如何用图片来填充形状”,并演示如何在WPS文字中加入带有边框的个性图片。

教师请一位学生代表演示并讲述填充图片的过程。

设计意图:此处为本课的教学难点部分,学生会存在认知上的困难,因此,教师通过二次讲授,加深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技能型记忆效果。

教师出示任务二“海报任我秀”,学生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教师两次教学演示,对该部分的教学难点进行反复教学,消除此处存在的教学隐患。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对已经部分加工处理的素材支架进行个性化的选择,加入了具有个性化边框的海报,找到自己心仪的海报类型,完成创作的第二阶段。

4.任务三:海报精彩秀

教师分别出示带有背景的海报、带有“形状”装饰的海报、带有更多文字内容的海报和带有更多图形组合的海报(如图3)。

学生选择自我的规划(如图4),改进海报。

教师演示,学生完成任务三“海报精彩秀”,并完善作品。

设计意图:此处为学生自我评价后的调整阶段,目的是对已经完成基本操作的海报进行丰富个性的效果提升。这是剖析学习支架、进行“解构―重构―再构”的过程,通过这一具象解析,学生完成对作品的反思与深度理解。作为自我诊断性评价的重要过程,学生可以再次反思自己的作品,并通过一系列活动,建立属于自己的主题元素组合方案,进行精彩的创作。

5.小结与拓展

教师展示部分有问题的海报(如图5)。

学生分析教师给出的海报案例,评价自己的作品。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提炼评价标准:评价一幅海报符合要求的标准是主题突出、图文协调、内容合理。

学生形成作品调整计划。

学生通过自评、小组评、师生共同评价,选出心仪的作品,教师将奖励之花送给入选者。

设计意图:突出评价的过程,通过问题的反思,提出正确的评价标准,再次调整自己的作品。

6.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教师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同时结合评价标准,说明表扬的理由。

教师总结设计过程,提出主题类电子信息作品设计的一般思路(如图6)。

教师展示生活中更多的海报实例,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海报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反思

第14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国际一体化的趋势也随之加强。这就要求各国之间要有共通的语言进行交流,来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英语也就成了国际之间交流的语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国越来越重视英语的教育,对英语进行新课程改革,要求进行任务型教学。作为英语教师,如何高效地进行英语教学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初中英语教师把握好任务型教学是最关键的,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英语文化水平,了解什么是任务型教学,如何对英语进行任务型教学,怎样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意义深远,是提高课堂效率最好的教学方案。

一、初中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费时较多,但是收效很低。多年以来,国家在英语方面的教学研究花费了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可是收效甚微,很多的学生,尤其是男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仍不能熟练阅读外文书籍,难与他人进行英语对话交流,甚至英语考试时的听力都听不懂,阅读无法理解。初中英语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其中适合我国英语教学的方法,如:听说法、交际法、直接法、认知法和语法翻译法。而在各地方初中英语教学受到了教学环境和条件的制约。个班级的人数较多教师教学吃力,教师的教学模式落后,对学生采取满堂灌的方法进行英语教学并施加考试压力,课堂枯燥无味,使学生失去了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如此应试教育,即使是学得好的学生也是高分低能,无法与他人进行实际交流。总之,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具体表现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教学内容不灵活,知识灌输过多,学生独立思考和训练的机会较少,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初中英语实施任务型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实施任务型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灵活使用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其次要有具体的教学任务,明确了课堂教学任务学生才会自主学习,将语言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英语语言能力;最后明确活动主体。老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但不是活动的中心,二者不能混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设计活动主题时要坚持任务型教学的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来围绕学生进行。

我们用这些方法来进行实例分析,如: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册的Unit 2 Where’s the post office?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先介绍一些方位的表示方法。学习next to 词组时,老师可用一个足球和一个纸箱并排的图片来进行说明,再附上例句:―Where’s the

soccer ball?―It’s next to the box.这样学生就能形象地记住next to 的意思并能实际运用。图文并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英语的学习也会轻松快乐。

三、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意义

任务型教学,指的是在领会,了解,运用的课堂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对初中英语进行任务型教学的意义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育部实行新课程改革之后,各中学积极寻找新的教学方案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任务型教学就有很好的实践意义。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动机,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英语水平;任务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内容生动,富有朝气,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集中精神,自觉主动地学习。同时学生会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树立了学好英语的坚定信念;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目的性、综合性和过程性是任务型教学的特点,而实现这些特点就要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

参考文献:

[1]庞继贤.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47.

第15篇

一、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其目的不是为了培养特殊的尖子生或少数高材生,而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课堂教学中必须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给予每个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设计的活动只适合一部分水平较高的学生,而多数学生则成为观众。因此,在设计活动时要从全体出发,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例如,在讲授现在进行时态时,出现了许多动词短语。我设计了一个“你做我猜”的活动来巩固知识:学生两人一组,一人(基础较弱的学生)边表演边提问:“What amI doing?”另一个学生回答:“You are flying a kite/playing basketball…”教师监督。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使他们觉得“活动需要我”和“我需要活动”。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巩固了所学词组,操练了所学时态,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得以激发,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陛得以提高。

二、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征

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特征。因此,为其设计的活动难度既不能超越其发展阶段,又不能太幼稚或太容易,如果设计的活动太浅显,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兴趣;相反,活动难度过大,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甚至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一的学生’冈0从小学进入初中,童心未泯,好奇心强,好动、好玩,可多设计游戏类活动。例如,在教学习用品的单词时,可设计单词竞猜活动:每人准备五六样学习用品,并记住。两人一组到讲台上,一个站前、一个站后。站后的同学高举起前一个同学准备好的学习用品,站前的同学猜:Is this a ruler?/an eraser…如果猜对了,全班同学回答:Yes.如果猜错了,全班同学回答:No,itisn’t.接着继续往下猜,直到猜对为止。这样的竞猜活动使课堂气氛高涨,实现了兴趣引领下的全员参与。

三、活动要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际运用

教育学家杜威强调,学习者要有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而且在这种情境里面,要有促使学生去思考的“真实的问题”。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要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例如,九年级Unit 2Topic3 Section A讲授垃圾回收的话题。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们在课前收集校园内常见的垃圾,我自制了三个垃圾箱,一个装需减少使用的垃圾(reduce)、一个装可再次利用的垃圾(reuse)、一个装可回收利用的垃圾(recycle),在课堂上,我请同学们把自己收集的垃圾分别放进三个垃圾箱内,并判断每个同学的放法是否正确,提出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很活跃,同学们踊跃发言。这一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相关词汇,又让学生学到了垃圾处理的有关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活动形式应有多样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更感兴趣,因此运用多变的活动方式,可以不断地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维持,从而使活动更有效。英语课堂活动有很多形式,如:游戏、竞赛、歌曲、辩论、角色表演等等。在教学中应尝试灵活运用各种形式,提高教学实效。

五、活动评价应合理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评价要重激励、重发展。要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这意味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恰当地肯定、表扬,包括对活动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创造精神、活动结果等进行合理评价。评价有助于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兴趣、改善师生关系,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学生的水平各不相同,任务的难易程度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因人而异、灵活机动的分层评价方式,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

六、活动过程要有序,具有可控性

一堂好课,给听课者的感觉是:呈一条线,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过渡自然,可控性强。活动的形式要“多而不乱”,活动的衔接要“紧而有序”,活动的进度要“层层递进”。

因此,要有效地开展活动教学,教师就要重视并加强对活动的组织和调控。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仔细考虑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针对这些情况制订有效地应对措施。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引导和调控,以保证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